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华为云发布AI赋能智慧城市白皮书!解读盘古大模型三大设计准则
编译 | 王健恩 编辑 | 高歌 智东西7月11日报道,在2021人工智能大会期间的华为云高峰论坛上,华为对外正式发布了《华为云AI赋能智慧城市白皮书》。 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华为是备受关注的技术队伍之一。这份82页的白皮书系统梳理了华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解读华为的城市智能体理念,并提供了在8个应用场景中的案例分析。 此外,论坛期间,众多业内专家围绕“AI赋能智慧城市”,从智慧城市研究、城市交通治理、城市资源配置等不同角度共同探讨AI在新型智慧城市中的发展和应用。 一、因城制宜,智慧城市白皮书说了哪些信息? 《华为云AI赋能智慧城市白皮书》提到,智慧城市是城市治理的必然方向,AI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生产力。 从2012年至2020年,我国智慧城市走过4个阶段,从试点探索、落地实施、发展转型走向瞄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长远目标。 但在智慧建设过程中,建设投入区域大、重硬轻软、数据不互通、应用场景分散等问题仍存,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需求和条件具备程度不同,也使得智慧城市落地尚不具备普适性。 ▲2015-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累计试点数量 华为认为智慧城市的“下一跳”是城市智能体,即将城市和数字技术视作一个整体,建设“眼、脑、手、脉”齐备的智能协同系统,并提出城市智能体创新平台架构。 ▲创新平台架构方案 这一架构打造的核心价值优势包括:提升城市经济管理效能,带动城市全域的聚合创新,打造城市可持续竞争的创新后劲。 针对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等八大领域,该白皮书分别解读了该领域的核心定义、与智慧城市的关系、带来的变化,以及多个成功案例分析。 例如深圳智慧城市建设将企业开办审批时间压缩至几十秒内,使得企业项目备案从申请到批复只需6秒;AI技术可将医院CT量化结果秒级输出,将医生诊断结果出具时间缩短到2分钟内。 白皮书中还写道,未来的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化,还将更加关注“碳达峰”、“碳中和”、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对此,该白皮书提出从不同角度用AI辅助节能减碳的方法,并提及发展新型智慧城市的六个技术方向。 白皮书链接:https://www.huaweicloud.com/content/dam/cloudbu-site/archive/china/zh-cn/ei/experiencespace/AI赋能智慧城市白皮书-在线版本.pdf 二、解读盘古大模型:胜过GPT-3的三大优势 “目前AI应用最大的挑战是应用碎片化。”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田奇在演讲中说,AI开发模式亟需从原来的“作坊式”向“工业化”转变。 过去“定制化作坊式”的开发模式让开发效率非常低,通常一个场景需要一个模型,从零开始,独立调优,艰难迭代,如果达不到期望的目标就要推倒重来,这样的开发周期通常需要一个月甚至数月时间。 而在工业化开发模式下,一个预训练模型尽量适配更多场景,模型精度更高,鲁棒性更强,开发周期从过去的月级到现在的天级,甚至仅仅数小时。 华为盘古核心团队目标,即是引领工业化AI开发的新模式,降低AI使用门槛,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的复制。 今年4月,华为云发布盘古系列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包括30亿参数的全球最大视觉(CV)预训练模型之一,以及与循环智能、鹏城实验室联合开发的千亿参数、40TB训练数据的全球最大中文语言(NLP)预训练模型。后续,华为云还将陆续发布多模态、科学计算等多领域预训练模型。 盘古的设计有三个核心准则:其一,超大神经网络,可以吸收海量的数据;其二,强壮的网络架构,能达到性能的极致;其三,优秀泛化能力,让全场景覆盖率达到10倍以上,达到全能冠军。 过去两年,预训练大模型蓬勃发展,业界主要玩家,包括微软、谷歌、Facebook、OpenAI等。 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GPT-3相比,田奇提到盘古的三个优势:一是GPT-3主要是生成能力,而盘古兼具理解深层能力;二是盘古自研的技术使得它的迁移能力更强,小样本学习能力超越GPT系列;三是盘古灵活模块设置突破的GPT-3端对端限制,可以更好地融合行业知识。 田奇说,目前盘古预训练大模型已经在工业、能源、医学影像、金融等100多个场景成功验证。例如在能源领域,通过实现智能调控,它能帮助节约电力成本50%以上。 截至当前,盘古大模型取得了十多项世界挑战赛冠军,有30多项申请专利,发表了70多篇IEEE/ACM期刊论文、120多篇CCF-A类论文。 三、研究智慧城市,需要先认识整个城市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认为,要建设好智慧城市,首先要做好的就是研究好城市之间的共性问题。 如今,智慧城市的热度高居不下,各地都在讨论和研究智慧城市。那么智慧城市到底是什么?应该怎样去构建智慧城市? 郭仁忠将城市比作生命体,而智慧城市就是一门专门研究这个生命体的科学。他认为要在这个领域内构建一个研究范式,就应该建立理论框架,这样才能研发成套技术、形成产品体系,将来形成成熟的市场。 在郭仁忠看来,研究智慧城市范式,可以从5个维度来展开,分别是:基于功能维度研究城市系统、基于时代发展研究城市特征、基于实证分析研究城市问题、基于问题导向研究应用技术、基于系统方法研究解决方案。 研究一个城市应有指标体系,基于功能维度谱系和城市大数据,才能系统分析和全面认识城市。 要研究城市科学,要研究城市对象,只有系统研究城市和城市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技术的着力点,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根本性的解决问题。 郭仁忠说:“构建智慧城市科学研究范式,是智慧城市领域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AI优化城市资源配置,促使城市高效运转 如果AI像电一样在普及到了人们生活中,人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在演讲期间,华为云EI服务产品部总经理贾永利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贾永利分享道,华为内部曾进行过一次讨论:怎样定义人工智能?最后得出的答案是“通用目的技术”,即希望AI像电一样无处不在,在每个角落都帮助形成生产力,默默地支撑整个社会往前走。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话题,它既是AI技术的实际应用,也是社会治理模式的一项重大变革。城市发展到现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走向城市中心聚集化和立体化,能源消耗将持续增长,据统计,全球80%的能源消耗都集中在城市中。而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引入AI之后,资源配置将会得到更加合理的运用,城市也会更加高效的运转。 根据现实情况,贾永利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三步走。第一阶段是各个单一场景的探索;第二个阶段实现跨域协同,比如公交可以与地铁、重大赛事场馆协同;第三阶段将实现整网协同,即全智能覆盖,将城市的各个角落连成整体。 五、AI精准预测交通状况,助力交通管理模式转变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副教授、交通工程与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所长李瑞敏提到城市有四个功能,分别是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交通是支撑其他三个功能的基础。 目前城市交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交通拥堵,解决这个问题,要从规划等、设计、用地等多个方面入手。 从AI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的现有应用来看,主要有四个阶段:检测/感知阶段,分析/评估,对于未来的学习和预测,以及最后决策和执行。 在检测/感知层面,AI技术带来了视频分析和多源数据融合两个层面的发展。 在分析/评估层面,该层面对出行规律或者出行状态的分析评估,并针对特定领域需求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 在学习/预测层面,我们可以从积累的大量的数据里学习城市交通状态变化的特性,基于实时的历史数据对未来进行相应的预测。 在决策/执行层面,从微观交通信号控制的优化,到宏观的交通管理措施的实施,这一层面希望将交通管理从原来的被动适应型向主动型再向交互式的管理模式转变。 李瑞敏希望未来每一个出行者都会成为整个数据链的一环,大家出行的数据在不涉及隐私等情况下,可以为理解整个城市的交通运行的情况提供更好的支持。 在推进应用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应用的风险,包括安全、隐私、通用性等问题,李瑞敏说,我们的交通管理往往是一种场景依赖型AI的研究,怎么扩展到整个通用的领域,包括大城市、特大城市、中小城市等等,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他最后说道:“希望在我们一起共同努力之下,能够以人工智能的智变创城市交通管理的质变,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务。” 六、时空AI让决策变得更加智能 “时空AI是全新赛道。” 维智科技首席运营官裘靖宇说,它天然是一个认知AI,在感知AI上更进一步,在底层需要构建认知的知识图谱,在物理世界里理解人和空间的关系、空间和企业的关系。 时空AI的知识提炼过程是一个从数据到认知的过程。开发者采用神经加符号的技术路线,通过图摘要生成、知识蒸馏、概念学习等技术,同时结合复杂网络理论算法,实现细粒度知识向宏观凝练。 裘靖宇分享道,时空AI将赋能实体商业和政府,助力智慧零售、医疗健康、物流出行、金融保险等各个领域。 商业服务方面,时空AI能够助力决策智能化,将时空智能和行业数据相结合,形成AI预测引擎,进行业务预测、选址分析、运营管理。企业服务方面,时空AI可以生成一个“企业作战沙盘”,包括提产业时空图谱,企业资产在线,企业时空动线等内容,实现决策智能化。 在疫情防控方面,时空AI也展示出了自己独特的能力。基于时空AI生成的时空图谱,政府能够因地施策,针对高风险场所及地区更有效地进行针对性的疫情防控。 结语:智慧城市还需不断探索新方法 AI正在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通过AI为智慧城市赋能,是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顺应城市发展趋势,探索城市创新治理手段的重要举措和可行道路。 将AI引入城市治理,既能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能大大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是城市治理模式上巨大的创新与变革。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同时,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特点,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也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建设方法。随着智慧城市的逐渐成熟,人们的生活也将更为便捷。
最全物联网产业链揭秘,四大层级百位玩家一文看懂|智东西内参
随着 5G 的逐渐落地,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逐渐成熟,需求侧相关应用场景的逐步发展,物联网产业链进入发展黄金期并逐步体现出规模效应。根据 statista 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 2480亿美元,到 2025 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超过 1.5 万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到44.59%。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天风证券和西南证券的报告《 物联网产业链全景图谱》《 物联网产业链全梳理》,全方位解析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产业链发展现状。 作者: 唐海清 潘暕 高宇洋 汪敏 等 一、物联网产业全景 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是指“万物相连的互联网”。通过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无线射频识别)、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物联网的发展可以分为萌芽期、初步发展期以及高速发展时期。 萌芽期(1991 年-2004 年):1991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 Kevin Ash-ton 教授提出物联网概念。1995 年,比尔盖茨在其《未来之路》一书中构想物物互联,但当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1999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物联网的定义,将物联网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 RFID 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自此,对物联网的关注度逐渐提升。 2003 年,美国《技术评论》将传感网络技术列为改变未来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4 年,“物联网”这个术语开始出现在各种书名中,并在媒体上传播。 初步发展期(2005 年-2008 年):2005 年 11 月 17 日,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 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这标志着物联网行业进入到初步发展阶段,物联网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2007 年第一部 iPhone 手机出现,为消费者提供了与世界连网设备互动的全新方式。2008 年第一届国际物联网大会在瑞士苏黎世举行。 高速发展期(2009 年–至今):2009 年 1 月,美国政府将新能源和物联网确认为美国国家战略。2009 年 6 月,欧盟执委会发表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对物联网的管理,促进行业发展。2009 年 8 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提出“感知中国”,无锡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多所大学在无锡建立了物联网研究院,中国正式开始在物联网行业进行战略部署。欧盟、中国、美国在物联网行业的部署计划标志着物联网进入到快速发展期。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及预测,2019 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已达到 107 亿台,预计 2025 年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 251 亿台,保持 12%以上的增长。市场规模方面,statista 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 2480 亿美元,到 2025 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超过 1.5 万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到 44.59%。 在政策与技术的支持下,中国物联网市场蓬勃发展。根据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数据,2020 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 1.66 万亿元,2022 年更将达到 2.12 万亿元。 物联网可以分为四个层级,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最底层,其主要功能是收集数据,通过芯片、蜂窝模组/终端和感知设备等工具从物理世界中采集信息。传输层是物联网的管道,主要负责传输数据,将感知层采集和识别的信息进一步传输到平台层。 传输层主要应用无线传输方式,无线传输可以分为远距传输和近距传输。平台层负责处理数据,在物联网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将来自感知层的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和分析,主要包括 PaaS 平台、AI 平台和其他能力平台。应用层是物联网的最顶层,主要基于平台层的数据解决具体垂直领域的行业问题,包括消费驱动应用、产业驱动应用和政策驱动应用。目前,物联网已实际应用到家居、公共服务、农业、物流、服务、工业、医疗等领域,各个细分场景都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 各个层级的参与者与产品构建了物联网的产业链。感知层的主要参与者是传感器厂商、芯片厂商和终端及模块生产商,产品主要包括传感器、系统级芯片、传感器芯片和通信模组等底层元器件;网络层的参与者是通信服务提供商,提供通信网络,其中通信网络可以分为蜂窝通信网络和非蜂窝网络;平台层的参与者是各式的平台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可以分为物联网云平台和操作系统,完成对数据、信息进行存储和分析;应用层包括智能硬件和应用服务,智能硬件根据面对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 2C 和 2B,应用服务则可根据应用场景不同进行细分。 二、 感知层——物理感知的枢纽 传感器是物和物之间得以相连的起点,是将接收到的物理感知转化为电信号的基本枢纽。传感器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能够将各种场景下大部分物理状态信息采集转化为电子信息系统可以处理的电信号。像温度、湿度、压力(重量)、气压(轮胎胎压)、光照强度、气体成分、指纹、面部识别、速度和位移等等,均可通过传感器进行采集感知。这些传感功能,与智慧家居、物流、车辆安全监测、节能环保、安防等下游场景密切配合,可以组合形成丰富的应用模式。 ▲全球传感器市场类型分布 ▲传感器发展历程 ▲2019年全球及中国传感器下游应用分布 物联网终端功能控制和实现的核心是MCU芯片。MCU也称为单片机或微控制器,由CPU、存储器、各类端口等构成,是智能控制的核心部件,可以简单理解成一台微型电脑。 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输入界面(按键、APP遥控等)输入的命令等经过MCU的分析和处理,再控制执行机构(电机、变频压缩机、音频设备等),实现物联网最终的功能。 ▲2019年中国MCU应用领域分布 感知层的产业链可以分为芯片企业、蜂窝模组/终端和感知设备。 芯片相关的产业链玩家有有翱捷科技、 Semtech 先科电子、 广芯微电子、 华为海思、 联发科、 紫光展锐、 移芯通信、 Qualcomm 高通、 诺领科技、 芯翼信息、 智联安、 中兴微电子、 Nordic Semiconductor 北欧半导体 、Marvell 美满、 Broadcom 博通、 NXP 恩智浦、 乐鑫科技、 博通集成、 晶晨、 联盛德、 泰凌微电子、 Quantenna 宽腾达、 奕斯伟、 STMicroelectronics 意法半导体、 Texas Instruments 德州仪器、 华大半导体、 汇顶科技、 中颖电子、 东软载波、贝仕达克、 三星电子、 美光科技、 SK 海力士、 兆易创新、 长江存储、 合肥长鑫、 福建晋华、 Skyworks 思佳讯、 Qorvo 威讯联合半导体、 Murata 村田制作所、 英飞凌、 Microsemi 美高森美、 硕贝德、 信维通信、 麦捷科技、 长盈精密、 武汉凡谷、 大富科技、 顺络电子、 锐迪科、 中普微、 阿里平头哥、 地平线、 寒武纪、 赛灵思、 燧原科技、 探境科技、 异构智能、 英伟达、 云天励飞、 Mobileye等。 蜂窝模组相关的产业链玩家有移远通信、 广和通、 美格智能、 日海智能、 高新兴、 有方科技、 合宙通信、 鼎桥通信、 创通联达、 利尔达、 顺舟智能、 移柯通信、 移为通信、 锐明技术。 感知设备相关的产业链玩家有奥比中光、 歌尔、 汉威科技、 霍尼韦尔、 联创电子、 瑞声科技、 睿创微纳、 远望谷、 金溢科技、 士兰微、 水晶光电、 敏芯股份、 必创科技、 苏州固锝、 华工科技、 出门问问、 汉王科技、 科大讯飞、 声智科技、 云知声、 商汤科技、 神州泰岳、 比特大陆。 三、 传输层——信息传递的管道 物联网的传输层以无线传输为主,按照传输距离的不同,无线传输又可以分为局域网(LAN)和广域网(LPWAN)两种。局域网包括人们较为熟知的蓝牙、WiFi等,其特点是通信距离相对较短,一般在200米范围以内,适合于室内、低移动性场景(智慧家居、智能仓库等)。广域网包括NB-IoT、Sigfox等,其特点是通信范围大,可以达到15km以上,适合于大范围、移动性场景(车联网、物流跟踪、资产定位等)。 ▲各类通信技术特性不同,应用于日常工作生活生产 而根据传输速率的不同,物联网业务可分为高速率、中速率及低速率业务。其中,高速率业务主要使用3G、4G 及WiFi技术,可应用于视频监控、车载导航等场景;中速率业务主要使用蓝牙、eMTC等技术,可应用于智能家居、储物柜等高频使用场景;低速率业务,即LPWAN(低功耗广域网),主要使用NB-IoT、LoRa、Sigfox及ZigBee等技术,可能应用于智慧停车、远程抄表等使用频次低的应用场景。 全球物联网市场有大约60%以上都属于低速率业务,这类应用需要具有支持海量连接数、低终端成本、低终端功耗和超强覆盖等能力。由于自身的发展以及成本等问题,各个企业都在向低成本、低功耗等方向发展。而在低速率领域,中国主要以发展NB-IoT(窄带物联网)为主。 在实际产业链落地中,由于无线传输领域涉及复杂的标准专利、射频技术等,一般由专业厂商将与无线数据传输相关的整体功能,制作成物联网模组。下游家电等厂商将物联网模组安装调试后可以快速实现网络连接。 物联网模组就是将芯片、存储器等电子器件集成于电路板上的模块化组件,是实现设备联网的基础枢纽。依据网络制式的不同,无线模组主要可以分为4G模组、5G模组、NB-IoT模组等,依据应用场景的不同,无线模组也可以分为智能模组和车规级模组等。 ▲物联网模组的主要类别 传输层产业链玩家主要分为硬件载体和软件平台。 硬件载体玩家包括华为、中兴通讯、 爱立信、 Arm、 戴尔科技、 惠普、 联想、 思科、 新华三、 英特尔等。 软件平台主要玩家包括AWS Wavelength、 Azure IoT Edge、 阿里云 Link Edge、 百度云 BIE 智能边缘、 九州云 Edge、 国讯芯微、 华为云、 腾讯云、 网宿科技边缘平台等。 四、 平台层——应用实现的桥梁 硬件端具备物联网能力后,需要平台实现整个网络和应用的具体实现。平台按功能类型大致可以分为4类,实际上很多通用化平台兼具多个功能。 1)CMP/DMP管理平台:设备连接的管理。举个例子,买一个扫地机器人,回家开机激活,与手机APP绑定等,这些都是通过管理平台实现。 2)AEP应用使能平台:很多传统公司(比如插排工厂),想升级成物联网遥控插排,但是没有相应的技术人员,他们就可以付费使用AEP平台,AEP平台上汇聚了很多物联网解决方案,插排工厂在平台上设置产品参数(有几个插孔)、功能模块(手机控制开关、定时开关等),就可以直接生成需要的物联网功能。 3)BAP业务分析平台:物联网采集了大量用户数据,有专门的平台来分析用户数据,通过大数据让设备的功能更加智能,也可以通过对用户习惯的分析做定制化营销等等拓展功能。 ▲物联网平台层的四大平台 平台层的主要玩家有阿里云 link 平台、 京东小京鱼、 腾讯云 IoT Explorer、 小米 IoT 平台、 IBM Watson Iot、 ThingWorx、 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 新华三物联网、 通服物联、 海尔卡奥斯、 树根互联、 xIn3Plat、 Fii Cloud、 航天云网、 Predix、 MindSphere、 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 WISE-PaaS 工业物联网云平台、 小匠物联、 云智易、 广云物联、 机智云、 Walle 物联网平台、 KySCADA、 HanClouds 工业互联网平台、 H-IIP、 NeuSeer、 EmpoworX、 蘑菇物联、 SupOS、 Tn 工业互联网平台等。 五、 应用层——百花齐放推动产业链大发展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实际应用场景服务,是最贴近应用市场的一层。随着社会对智能化发展的需求增加,物联网应用的发展空间逐步扩大。作为最接近终端用户的服务主体,大多数产业内企业都在密切关注市场的动向,积极挖掘和响应用户的应用需求,使得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竞争最为激烈,呈现“多样化”、“碎片化”发展的特征。应用层可以分为消费驱动应用、政策驱动应用、产业驱动应用。消费驱动应用包括智慧出行、智能穿戴、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政策驱动应用包括智慧城市、公共事业、智慧安防、智慧能源、智慧消防、智慧停车;产业驱动应用包括智慧工业、智慧物流、智慧零售、智慧农业、车联网、智慧地产等。 这里我们以智能家居为例, 智能家居以住宅为平台,将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物联网、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家居设备相融合,形成便捷、舒适、健康、安全、环保的家庭人居环境。随着各项技术应用场景渗透加快及中国国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智能家居单品品类得以不断创新与扩张,主要包括智能安防、智能连接控制、智能家电、智能家庭能源管理、智能光感、智能家庭娱乐等细分方向。 中国物联网智能家居市场已破千亿元,且增长较快,过去4年的CAGR达20%。根据亿欧智库测算,2020年整体市场规模约为4354亿元,预计2025年将超8000亿元。 从2019年中国各细分市场规模看,家电市场由于规模大、智能化发展早且渗透率高,其在智能家居市场中规模最大,达2822亿元;智能连接控制和智能家庭安防市场则分别位列二、三,为364亿元和186亿元,智能家庭娱乐和智能光感市场规模分别为180亿元和99亿元,智能家庭能源管理市场规模最小,为78亿元。 ▲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亿元) ▲2019年中国智能家居细分市场规模 智能家居产业链主要玩家如下图: ▲智能家居产业图谱 讨论应用层时,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最近发布2.0版本的华为鸿蒙, 作为面向物联网时代的新一代操作系统,目标是实现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鸿蒙未来将逐步覆盖1+8+N全场景终端设备:“1”代表智能手机,“8”代表PC、平板、手表、智慧屏、AI音箱、二级、AR/VR眼镜、车机,“N”代表物联网生态产品,为消费者衣食住行全场景提供智能智慧服务。鸿蒙操作系统负责人王成录此前在采访中表示,2021年保守将有3亿设备搭载鸿蒙,其中华为手机搭载2亿,华为自有Pad、手表、智慧屏、音箱搭载3 千万台以上。 鸿蒙的推出,是从过去二十年来以PC、智能手机为代表“互联网+”创新,过渡到未来二十年以汽车、XR、家居为代表的物联网时代的“标志事件。从PC、智能手机到物联网,鸿蒙代表新一轮十年创新周期开启。 智东西认为,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物联网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亦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燃机。在政策、技术、应用、产业龙头的多方面因素推动下,正迎来黄金发展期。物联网产业链长,涉及底层元器件到整体解决方案的完整科技链条,可挖掘机会众多。从报告中可看出,现今布局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玩家已经不少,其中不乏各个巨头的参与。但是在很多细分领域,创业者仍有很多机会。
2021WAIC观察:“噱头”成为AI的发展动力?
7月8日到7月10日,为期三天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召开。在今年开幕式主论坛上,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作为第一位演讲的嘉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着本届WAIC的“门面”。 时针拨回到2018年的首届WAIC,主论坛上李彦宏、马云和马化腾同台亮相,堪称国内嘉宾的顶流阵容。而能让这三人同时出现的高规格大会,只有同年在贵阳举办的数博会了。 开幕式主论坛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2018、2019和2020年三届WAIC大会中,邀请的嘉宾基本可以用“铁打的BAT,流水的企学研”来描述。作为国内互联网公司的领头羊,“二马”和李彦宏压场,WAIC的规格就是国内互联网大会的最高那档,其他的企业家、学者们,大多数在影响力和知名度上,远不能和他们相比。 极少数时有例外,比如2019年的WAIC,马斯克与马云对谈时气场十足,将客场扭转成了主场。 尽管WAIC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但从现实层面来看,人工智能距离全面落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互联网企业,包括资本,对人工智能依旧抱有期待——即使这样的期待要靠一些“噱头”来支撑。不过,新技术对时代的颠覆,总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 虽然百度目前在体量上已经难以比肩阿里巴巴和腾讯,但喊出“All in AI”口号的百度和WAIC的气氛更搭,兼具技术大神和商业大佬双重身份的李彦宏,每年演讲中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即使不乏为百度打广告的成分,也颇具高屋建瓴的眼光。 在三年前的首届WAIC,李彦宏就表示未来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与 AI 无关,AI时代真正的“AI 化公司”是三维一体的,即要具备 AI 思维,拥有 AI 能力,还要遵循 AI 方面的伦理。他呼吁企业要利用好人工智能,并表示人工智能是时代的趋势,也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变革的必经之路。 去年,李彦宏在WAIC提出,AI的发展将经历三个历史阶段,分别是技术的智能化、经济的智能化和社会的智能化,人工智能将从技术、经济领域渗透到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人类终将进入智能社会。 李彦宏 图片来源:百度 在本届WAIC上,李彦宏带来了新的思考。他指出,过去关于人工智能的探讨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工智能对于未来经济发展和效率提升的帮助;二是如何防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不可预知的风险,特别是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问题。而关于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其他方面的价值,也就是人工智能的社会价值讨论的并不多。 “人工智能的社会价值恰恰是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跟高质量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是值得社会各界认真对待的,”李彦宏举了两个例子:“比如智能交通,提升通行效率能提高GDP,还能让人心情愉悦,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并且减少碳排放。” 今年6月,百度推出了新一代共享无人车Apollo moon,意图在未来取代依靠人力的网约车。在演讲中,李彦宏不忘为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打了下广告,并计划在未来2-3年将共享无人车服务全面开放至国内的30个城市,而百度ACE交通引擎已经在上海、北京、广州、重庆等20余个省市地区开展落地,最新的智能汽车也正在快速研发中。 眼下,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民政部曾披露,“十四五”时期,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在智能助老领域,AI也大有可为。在百度智能公益试点小区,每户老人的家里都配备了定制化的小度智能屏,老人们可以利用它们放音乐、放视频、网上购物,打发休闲时光;也可以利用智能屏检查身体情况,实时掌握健康状态,做好慢病管理,远程呼叫医疗救援等。 在李彦宏看来,人工智能无疑将会是影响未来40年人类发展的变革力量。这个力量今天正在不断的积蓄,在交通、金融、工业、能源、媒体等各行各业,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都给出了行业数字化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解法,甚至已经开始重塑整个行业的面貌,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未来。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社会即将到来,他用艾伦·图灵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这不过是将来之事的前奏,也是将来之事的影子。” 相比李彦宏,马化腾虽然也是技术大神,但并不喜欢抛头露面,这些年更是深居简出,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似乎也更“务实”。 在第一届WAIC,他提出过“大社交”的概念,这个概念很明显和腾讯的业务相关,只不过以前是“连接人与人”,未来是“人和物”的大社交。 “人与物,人与服务的连接,关键就在于人工智能。可以说,整个人类的‘朋友圈’规模将会从几十亿,扩大为几百亿,甚至几千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社交’时代。”马化腾曾表示。 在第二届时,他提出了人工智能的三个发展趋势。首先,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人工智能正从“专才”到“通才”,即从“人工+智能”将变为“自主+智能”,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能力加强,意味着可以在真实世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AI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带来了AI+的普惠型社会;第三,是要强调“科技向善”,让AI可知、可用、可靠、可控。 去年,马化腾本人并未来到WAIC开幕式现场,代由腾讯集团首席运营官任宇昕代替进行演讲,并重点提及了腾讯在上海打造全球电竞之都的规划,比如英雄联盟和王者荣耀,之后将推动系列职业联赛的落地。 在本届大会上马化腾通过微信界面出现在了屏幕上,几段语音,就简短地结束了他的发言。主要内容就是两方面:一个关于他喜欢的星空,腾讯将和国家天文台共同发布“探星计划”,将把上海优图实验室的AI技术用于寻找脉冲星,探索宇宙;另一个是把王者荣耀的AI电竞赛带到了现场,供大家观赏。 在WAIC的舞台上,马化腾似乎已经乏了,没有太多想说的了。 马化腾的演讲 图片来源:现场直播 百度和腾讯之外,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首次代表华为来到WAIC。 他从国家层面提出了自己对发展AI的看法:第一,应该汇集各方力量,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让AI算力像水和电一样成为一种新的城市公共资源;第二,技术要扎到根,根深才能叶茂;第三,应该大胆应用技术手段,去突破当前AI普惠的瓶颈。 如果说前两个建议还有些老生常谈,第三个对AI瓶颈的看法,或者说对现在AI泡沫期的判断,眼光独到。胡厚崑认为,AI技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不的瓶颈,当前AI普及应用的瓶颈不在技术上,也不在应用上,而在于开发的效率上,开发效率太低太慢,严重阻碍了技术和需求的的结合。 这其实也是现在AI落地非常明显的痛点——可以做到,也能提高效率,但性价比却太低。对此,他表示,用超大规模的预训练模型,只需要少量的行业数据就可以快速开发出精准度更高、泛化能力更强的AI模型,这种“工业化AI开发新模式”能解决这个问题。今年,华为联合合作伙伴推出了名称叫“盘古系列”预训练大模型,希望能推动AI的普及。 今年还有比较有趣的一个点,不少受邀的嘉宾,平时大众很难将他们和人工智能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当他们出现时,让人疑惑究竟是他们想要拿人工智能当噱头,还是大会想拿他们当噱头,抑或是前几届的预言成真,AI今天终于“无处不在”了。 比如董明珠,她分享了数字化、智能化对产业制造业的改造。2016年格力将数字化引进到了工业制造领域,目前已经实现了无人化的“黑灯工厂”,十年前格力10万人创造了800亿产值,而现在只需要8万人就能创造2000亿产值,但人工智能起到了什么作用却有些语焉不详。 董明珠在WAIC上的演讲 图片来源:官方直播 360的周鸿祎依旧在谈安全,在他眼中,数字化程度越高,安全挑战越大。这些挑战可能来自于城市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包括智慧交通、智慧电网,各种政务云和大数据中心,以及背后数以亿元计的物联网设备、工业互联网设备、IT设备、数字化终端等,和数以亿PB级的各种政务、商务和个人数据,人工智能成为他演讲中捎带的事情。 周鸿祎在WAIC上的演讲 图片来源:官方直播 本届WAIC还有一位本该出现但没有出现的嘉宾——马云。他曾给WAIC带来了不少出乎意料的欢乐,每次来仿佛都是在进行哲学探讨。 第一届时,不懂技术但英语不错的他,坚持认为“AI”这个词最好应该翻译为“机器智能”,而不是翻译为“人工智能”,因为机器早晚会比人聪明;另一方面,他又坚定地认为机器永远不了人类的智慧。 第二届时,他和马斯克的对话,有趣又尴尬。马斯克似乎无法理解马云讨厌称 “AI 是人工智能,更喜欢称它是“阿里巴巴智能’”的笑点在哪里。而马云好像对马斯克悲观到飞离地球去火星表示不解。 第三届时,他终于想明白,人类离不开地球,但是地球却可以离开人类,所以人类要好好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生存的世界,解决好地球上的问题。但他自己却没有解决好自己的问题,于是因为某种众所周知的问题,缺席了本届WAIC的舞台——可能将会是永远的离开。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一位和马云渊源颇深,咖位更胜一筹的人,被邀请到了WAIC的会场上,他就是曾经投资了阿里巴巴的软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正义。听过他的演讲后,让人不禁感慨,这又是一位具有理想主义意味的布道师。 孙正义描述了一个有着人工智能的美好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街道上不再会发生车祸,人类的疾病能够得到治愈,人类的寿命会延长,不再有疑难杂症,在这个新世界里,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孩子们都将有平等的机会来接受良好的教育。人们会过上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人们会享受生活,工作效率也将大幅提高。 在孙正义的AI世界里,人工智能提高了全人类的幸福感。所以,为了创造这样美好的未来,他就要冒着风险,继续去投资那些优秀的技术和创业者,这也是软银正在做的事情。“软银愿景基金投资的公司中,超过90%,甚至95%依然还没有实现盈利,但我们需要有人愿意去冒险投资,而且是在创业的高风险阶段去提供资本。”孙正义说。 孙正义在WAIC上的演讲 图片来源:官方直播 当然,即使在WAIC主论坛这样高规格的舞台上,也会难确定,嘉宾们究竟哪些话是真情实感,哪些是徒有噱头。不过,在人工智能漫长的发展道路中,既要拿出实干精神,也要靠些美好浪漫的幻想,以便我们加速抵达那个遥远的终点。
小米CC 11新情报:高通骁龙870+1/1.3x英寸大底镜头 还有小米12和MIX4消息
7 月 11 日消息 此前小米 CC 产品经理、品牌发言人魏思琪在回复网友时明确表示,小米新一代 CC 系列机型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发布,证实小米 CC 系列依然存在且其新机离面世已经很近了。 此外,小米上个月有多款新机通过入网审核,数码博主 @数码闲聊站 此前暗示一款型号为 2107119DC 的小米新机即为小米 CC 系列续作。还有消息称该机将命名为小米 CC 11/Pro,与小米 11 看齐。 数码博主 @熊猫很禿然 今日透露,小米 CC 11 将搭载高通骁龙 778G 或者骁龙 780G 芯片,小米 CC 11 Pro 则将搭载高通骁龙 870 芯片,拥有 1/1.3x 英寸大底镜头和 5 倍光学变焦的潜望式镜头。 结合此前 @数码闲聊站 的消息,小米 CC 11 基础版预计将采用 90Hz OLED 单打孔屏,配备 64MP 多焦段 + 长焦三摄影像系统,颜值非常棒! 此外, @熊猫很禿然 还表示此前曝光的小米正在研发的两亿像素新机是小米 12 系列(存疑),而即将到来的 MIX 4 系列则搭载三星 GN1s 传感器。 IT之家了解到,三星去年发布了 50MP 的 ISOCELL GN1 传感器,现已搭载于 vivo X60 Pro+、魅族 18 Pro 等手机中,而此前 @数码闲聊站 曾爆料称三星将在下半年发布 ISOCELL GN1s 和 ISOCELL GN3 传感器,小米分别将其应用到了中高端机型和新旗舰上,且不排除小米再次首发的可能。 据称,小米目前正在测试的 GN1s 机型可达 50MP,大底大像素,工程机的镜头体积似乎也不小,且成像也不差。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早些时候发布的小米 11 青春版搭载了高通骁龙 780G 芯片,预计 CC 系列新机定位将持平。
三星正在研发平面超透镜 可使手机摄像头更薄
据韩国媒体 The Elec 消息,三星电机公司的一名高管在本周三表示,该公司正在研发一种超透镜(Metalens)。这种镜片看起来是平面结构,但是其表面遍布纳米颗粒,因此能够折射光线。该镜片原理类似菲涅尔透镜,但是精度更高,厚度更薄。 三星表示,这项技术可以使得智能手机的镜头比目前更薄,有利于提高美观度。 在首尔举行的 Nano Korea 2021 大会上,三星电子高级副总裁兼企业研究所所长 Lee Shi-woo 回答了记者提问。他表示,该公司正在研究在镜片上应用纳米凸块的方法,目前三星正在尝试将这项技术应用于生产当中。 三星电机的负责人表示,加工这种镜片需要在纳米尺度上进行。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经成功制造出 7P 镜头组。 IT之家了解到,目前国内企业深圳迈塔兰斯科技有限公司(MetalenX)同样专注于超透镜设计、制造及应用。根据该公司消息,超透镜是通过半导体芯片工艺大批量制造出来的,具有表面微纳结构来调制入射光的相位,从而汇聚成像。超透镜的制造不同于传统透镜制造采用的模压工艺,有着高产能的优势,并且批量化生产后成本会大大降低。 超透镜的厚度在百纳米至微米级,远小于传统透镜毫米至分米级的厚度,有助于大幅减小重量。目前该公司生产的超透镜可以支持远红外、近红外、可见光,能够在消费电子、显微成像、安防监控等领域应用。
重回乔布斯经典 但为何又落得如此下场?
我们知道,对于许多追求旗舰体验的用户来说,首选手机或许就是苹果,iPhone 12系列一共推出了四款机型,其中有一款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那就是iPhone 12mini,虽说这是为小屏党精心打造的一款小屏旗舰,刚发布时也被许多人所看好,但是我们通过数据来看,iPhone 12mini的销量却是iPhone 12系列当中最差的一款机型,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起初iPhone 12mini凭借价格方面的优势受不少人青睐,但是实际上手体验过后发现似乎这款手机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完美,其实iPhone 12mini在颜值上还是很出众的,直角边框的设计,让我们想到了乔布斯的经典之作,单手握持十分合适,仅有133g的重量相比于许多半斤重的安卓手机,简直不要太爽,但是似乎这也是能在这款手机上看到的所有优势了。首先,正因为它如此轻薄,不得不让电池容量缩小,续航成了它的硬伤,2227mAh的电池容量放在如今的5G时代的确不够看,许多人甚至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都避免不了一天两充的局面,要是在加入游戏或者视频,充电次数还得增加,要是iPhone 12mini以小巧便捷为优势,那么这样的续航都要随身携带充电宝或者充电器,便携这一说从何而来? 除此之外,单卡设计成为了许多人对它避而远之的一个原因,因为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双卡双待很有必要,现在许多用户都至少有两张卡,可能会让工作与生活分开,这样不会对自己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但是iPhone 12系列中也只有iPhone12mini不支持双卡双待,要是你想买iPhone 12mini作为主力机型的话,这就意味着或许你还应该再准备一款备用手机,这样一来,同样也达不到便携的目的,或许iPhone 12mini只支持单卡的原因跟手机续航有很大的关系。 如今iPhone 12mini价格也降了许多,同时苹果还爆出iPhone 12mini即将停产的消息,等等党们还能接着等,不妨看看下半年的iPhone 13系列?
小米翻盖折叠屏手机曝光:四边等宽 挖孔前摄
自从三星掀起了折叠屏手机的潮流之后,主流厂商都开始了折叠屏的研发,目前已有华为、小米、MOTO等厂商推出了量产版折叠屏手机,但他们对折叠的探索还在不断深入。 目前,市面上可折叠屏手机大致分为两种方案,一种是Galaxy Z Flip,神似翻盖手机,一种是Galaxy Fold,展开后是一款平板手机。 今年3月份,小米发布了首款折叠屏手机MIX FOLD机型,该机采用了类似三星Galaxy Fold左右翻折方案,可以在展开之后获得更大的屏幕尺寸。 不过,小米内部依然在进行其他折叠方案的研发,近日就有海外媒体曝光了小米翻盖式折叠屏机型的专利设计图。 根据图片显示,小米这款翻盖式方案折叠屏与此前三星Galaxy Z Flip十分类似,背部采用了双摄+副屏的设计,小屏幕能随时查看时间、通知等信息,有效减少屏幕开合次数,延长折叠屏幕寿命。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内部的主屏上做到了四边等宽的屏幕边框效果,可惜屏幕内部依然存在挖孔,未能实现屏下前摄的方案,并且前摄似乎至少配备了双摄模组,开孔为长条形状,看起来有些违和。 不过,目前来说这只是小米的一种设计方案,是否开启了量产机器研发还尚不知晓,也或许用户永远都无法使用上这种设计的小米手机。 你会期待这种方案吗?
华为Mate40 Pro竟然被卖到40万元
由于供不应求,华为手机成为当下的稀缺物品。 今天去几个官方电商渠道看了一下,一些大家比较关注的型号,比如 Mate40、P40 等,不是没货就是预约抢购。 某些第三方店铺虽然有货,但都是直接加价。 还有一些网友表示一些线下店铺也有货,但必须同时搭配其他增值服务,才能买到。 也算是变相加价了吧。 华为手机的价值在国内消费者心中不断提升,也让一家海外的珠宝厂商垂涎三尺。 如果经常看数码资讯,应该会经常听到,某某手机卖到几万,甚至几十万高价的新闻。 这种新闻,通常和这家名叫 Caviar 的公司有关。 为原本就很高端的东西穿金戴银,再配上一些让高收入人士注目的故事,一件价格翻数十倍甚至百倍的奢侈品就这样诞生了。 Caviar 官网,把这些东西定义为「收藏」。 高端得不行。 OK,话不多说,今天就来看看这家珠宝品牌,能与和华为手机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目前,华为旗下最高端的机型,莫过于搭载麒麟 9000 处理器的 Mate40 系列。 而 Caviar 基于华为 Mate40 Pro,推出了三款定制机型。它们虽然价格不一,但都是基于中国元素打造的。 主题叫做「翡翠帝国」。 目标应该很明显了吧?就是冲着国内高收入消费来的。 今天难得和大家一起了解奢侈品,那不如就来点刺激的,从最贵的看起——售价 465000 元的 Mate40 Pro 珍贵和谐版。 贵,当然有贵的理由。 这款 Mate40 Pro 的外壳由 18K 黄金制成,而且是实心的。 后盖通过激光雕刻,呈现出中国传统花纹装饰图案,并且有一龟一鹤两个吉祥物,寓意长寿、高雅、消灾避害、镇宅纳财。 其中,龟的部分采用了青绿色翡翠,每一块龟壳上都镶嵌有黄金边框。而鹤的部分,还用上了珐琅,这些都是经常被运用于传统器物的材料。 如此贵重的东西,肯定不会大规模生产,Caviar 计划只打造 8 台,目前已预订 6 台,而且是付了押金的那种。 另外两个定制版的价格没有那么夸张,但也绝对称不上便宜。 其中飞狮貔貅版本售价 42800 元,机身部分采用 18K 黄金,右下角的球则是翡翠。这一款一共 16 台,已预订 11 台。 还有一个山水国画版本,售价38500元,机身材质为钛金属、白玉和天然翡翠。这款备货较多,一共 76 台,已预订 27 台。 除了用料非常高端之外,定制版 Mate40 Pro 的包装也堪称奢华,感受一下。 连包装都是皮革,可以说非常不环保了。 其实在 Mate40 Pro之前,Caviar 就已经在数码产品定制这一块身经百战。苹果、三星的产品,都被它弄得「金碧辉煌」。 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基于 iPhone 12 Pro 和三星 Galaxy S21 定制的黄金手机。 作为一款顶配奢侈品,这款黄金手机毫不遮掩地把「我很贵」刻在身上。 「FINE GOLD 999.9」,代表含金量 99.99% 的纯金。更重要的是,机身光黄金的重量,就达到 1000g。 (相机:我是谁,我在那?) 至于价格,已经突破 1000000 元人民币。 好家伙,不安排几个壮汉,这手机咱也不敢拿在街上用啊。 当然了,它的作用肯定不是拿来打电话、刷抖音的。准备一个展示柜,再安排几束灯光,才是这款黄金手机的正确打开方式。 既然黄金太重,没办法随身带走,所以 Caviar 盯上了另一个品类——主机。 下面这台 PS5 的表面,共覆盖了 3.8kg 的 18K 黄金,官方将其成为「真正的珠宝杰作」。 这些黄金采用了类似于矿石的独特几何形状,总觉得和游戏有种莫名的 cp 感,搭在一起还挺合适的。 另外,游戏手柄的表面,也覆盖了一层鳄鱼皮,能带来「真正的触觉乐趣」。 除此之外,Caviar 涉足的领域还包括汽车、平板电脑、AirPods、运动鞋、手表、手机壳等等。 能买得起 Caviar 全家桶的人,应该才是真正的土豪吧。 其实在数码界,奢侈品并不这几年才出现的新鲜事。比如大家熟悉的 Vertu,就是上世纪末成立的公司。 其代表作,无疑就是这款全球仅 8 台的 Vertu Signature 眼镜蛇限定版,售价就高达 200 多万,气势丝毫不比 Caviar 弱。 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些产品基本上一辈子都不会考虑。这些钱拿去买一些实用的东西,它不香吗? 用一台最便宜的 Caviar 版 Mate40 Pro 的钱,搞定一套华为全家桶都绰绰有余。 当然了,对于奢侈品的目标消费者来说,这种能够满足心理需求、彰显身份的产品,又怎么能说它不好呢?
没有车企愿意只作华为的“肉体”
汽车行业已许久未像今天这般热闹。 一来,这一行业正在经历新的变革;二来,其边界正在被打破,更多的参与者开始入场。 所以,上汽与华为的隔空碰撞,才会忽然成为热点。以致于「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这样区区一句话,会在舆论中分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 有激辩,一定会有结论。这是一个好趋势,大家开始接受新的变化,新的认知,新的洗礼。 我们多多少少听到一些新的理论,「智能电动时代」、「软件定义汽车」,这就是新的变化。 至少在三个维度上,我们可以切身地感受到时代变革的脉搏,主机厂与供应商的关系,汽车行业人才的需求关系,消费者与汽车品牌之间的关系。 上汽与华为的这次舆论冲突,恰恰正是主机厂与供应商「新关系」的一个缩影。 汽车等于新的智能终端 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一件事,汽车行业为什么注定走入变革的十字路口?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内因,诸如政策导向、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用户体验,「智能+电动」成为大趋势。 当然,汽车变革也有外因,而外因是由跨界者带头搅动的。像华为、小米这样的科技公司,原本是将智能手机作为主战场,而考虑到整个IoT生态,也会慢慢渗透到智能家电和智能穿戴等市场。 然而,智能手机市场的渗透正趋于饱和,用户人数已从增量竞争转变为存量竞争。家电市场同样如此,更早地进入了成熟期,发展速度已然放缓。 事实上,当用户增长乏力之后,这也宣示着移动互联网红利正在消退。有一个非常好理解的视角,我们回忆一下,手机里的APP多久没有更迭过了?面对生活中的诸多需求,我们是不是已经可以习惯于某些固定的APP了? 稳固,不生波澜。市场蛋糕的规模不再变化,也就很难再有颠覆式的力量出现。 那么,该怎么办?这些跨界者需要寻找新的智能终端,智能汽车顺势成为下一个公认的风口。 毫不夸张地说,对于智能汽车的追捧,跨界者的热情高过传统汽车制造商。所以,汽车行业的边界才会被迅速打破,先有蔚来、理想、小鹏这样的初代新势力,再有小米、百度、360这样的二代新势力。 跨界者带来新的火种,但很显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价值链转移,主导权旁落? 汽车工业走过一百多年,如果不求重新定义汽车,那么,整个上下游的供应链格局是相当稳固的。 在多数情况下,主机厂占据主导地位。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因为主机厂是买入的一方,可以挑选谁成为供应商,自然有更多的话语权。而供应商提供的零件,一般也是定向设计的,只能销往汽车行业,可谈判的余地也就更小了。 不过,也有例外。在一些具有技术垄断性质的零部件领域,供应商的话语权有可能超过主机厂。博世就是这样一家公司,掌握了燃油喷射和控制系统,谈条件也会更加强势。 但是,核心价值仍然没有为强势供应商所支配。原因在于,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仍掌握在主机厂手中,另外,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会有一些深度捆绑的模式。诸如,主机厂入股供应商,或者成立合资公司,再或者形成专属供应关系。 在丰田、本田等日系品牌的供应链中,多数是日系零部件厂商。韩系品牌现代、起亚,也一般采用韩系零部件供应。 来到智能电动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被电机、电池取而代之,原有的价值链体系被改写。值得观察的是,作为独角兽的宁德时代并没有与主机厂形成对立关系,反而快速融入了整个电动车供应链体系中,并且源源不断地保持庞大的装机量。 究其原因,宁德时代「善结盟」,与诸多汽车品牌均有合资关系,彼此形成强绑定。而且,电池价值虽高,但仅体现在采购成本上,并不会影响潜在的新商业模式。纵使价值重心有一部分倾向于宁德时代,但在深度捆绑之后,主机厂仍认为电池供应体系是可控的。 但谈到智能领域,事情变得微妙起来了。 汽车的壁垒不再是上万个零件的组合能力,而是上亿行代码的运行能力,「软件定义汽车」的核心在于此。 那么,汽车软件的单车价值势必会增长。从功能角度来说,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才是真正的「决胜圈」。 将来,能够带来产品溢价和增长利润的,更多地来自于智能汽车的软件服务与应用,制造和销售汽车成为基础工作,新的商业模式冉冉升起,主机厂怎能没有危机意识? 「软件定义汽车」的底层基础是电子架构和软件架构,其战略地位等同于燃油车时代的发动机、变速箱。因为电子架构和软件架构决定了整车布置,包括控制单元的选型,以及转向、制动等核心模块的选择,是一辆智能车的「心」和「脑」,可能不只灵魂那么简单。 主机厂希望争取更多的主导权,就是要在智能汽车价值链重塑的过程中,不至于沦为「底层打工人」。 在新的商业模式下,售出汽车只是起点。OTA升级,带来软件服务和应用的升级,可以创造新的体验,并成为新的流量入口。 很显然,主机厂希望自己做主导,可软件迭代能力一旦拱手让人,不仅无法直接面向用户,而且迭代规划无法做出准确承诺,整个升级决策效率将完全取决于供应商,那就实在过于被动了。 同时,智能汽车的另一大优势是源源不断地产生大量的数据。而数据是座金矿,个性化服务需要数据,自动驾驶解决边角案例,更需要数据进行训练。 但电子架构和软件架构这道城墙失守,主机厂拿到的只是一个功能「黑匣子」,丧失数据主权,无法挖掘其价值,对硬件选型几乎失去话语权,成本控制与迭代节奏,皆为空谈。 所以,主机厂与跨界者之间,究竟以怎样的关系参与智能汽车价值分工,尘埃远未落定。 跨界合作模式众多,没有唯一论! 做软件,并非传统车企所擅长的。跨界者进入,对行业理应是一种正向的意义。是不是一定要造整车?那也未必。是不是只有一种合作模式?答案也并非唯一。 按照主机厂的主导权由浅到深,而跨界者的参与度由深到浅划分,目前行业内有这么三种合作模式。 1、主机厂是纯粹的代工角色,为跨界者提供定制化车辆。最典型的例子,是滴滴与比亚迪合作生产滴滴D1。这是一款专为滴滴网约车生产的定制化车辆,诸多设计考虑了乘客与司机的需求。可以大胆展望,将来Robotaxi都有可能采用这种合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价值分配非常清晰。像滴滴这样的采购商掌握主导权,拥有数据收益,而主机厂则成为面向B端市场的硬件提供商,根据成本做出定价,再批量出售给采购商即可。 2、主机厂接受跨界者的「全家桶」服务。华为与金康赛力斯、北汽极狐的合作即是如此。华为的技术深度和覆盖面值得肯定,电子电气架构、多合一驱动系统、800V电池系统以及自动驾驶方案均有提供,而主机厂只需「躺平」即可。甚至在销售这件事上,华为也可以包办,于是,我们可以在华为的体验店里看到赛力斯车型在售。 正如上文提到的,接受「全家桶」服务,意味着底层基础要全盘贡献出去。华为将汽车潜在的附加值部分,给出了包圆的解决方案。品牌偏弱,技术积累较少的车企或许比较受用,但诸多具备自研能力,且希望掌握主导权的车企,则很难接受。 尤其在三电系统、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领域已经搭建起完整框架的车企,如果全面倒向跨界者的包圆服务,之前投入的心血全部付诸东流。而且,跨界者的方案是否一定胜于自研主导的方案,还是一个未知项。 3、补齐车企软件能力的短板。这种合作方式更为普遍,主机厂也更容易接受。其实,上汽与华为之间当然也有合作,早在2017年,上汽集团即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智能电动、智能制造以及信息化、网络完全等方面展开合作。2019年,5G+L4智能重卡项目在上海洋山港启动示范运营,即是由上汽、华为、上港集团和中国移动共同打造的。另外,整车厂与自动驾驶公司在部分解决方案上合作也逐渐成为主流,例如今年三月,上汽宣布参与联合领投自动驾驶初创公司Momenta的 C轮融资,后者将会为前者提供自动驾驶软件平台。 跨界者能够为主机厂提供与软件开发相配套的仿真、调试、测试工具,有助于其缩短开发周期,提升迭代效率。在这种情况下,跨界者完全是一个供应商的角色,主导权仍在主机厂手中。 没有什么绝对,究竟采用哪种模式,其实是一种商业选择。天下没有白给的午餐,更没有白白送出的城池。 写在最后 智能汽车是技术新高地,各方力量都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无论上汽,还是华为,不愿躺平,都值得尊敬,更值得鼓励。 百年汽车工业,壁垒并没有轰然倒塌,跨界者需要抱以敬畏之心。而壁垒之内的传统车企,也迎来了新的变化,跨界赋能,面朝新生。这是一个相互成全的时代。 还有一句话,就事论事,汽车圈不必「饭圈化」,被偏执的态度裹挟才是最不该的。
华为苏箐:自动驾驶永远达不到L5级别
IT之家 7 月 11 日消息 2021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昨日已正式落下帷幕,华为 ADS 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兼首席架构师苏箐出席并参与讨论。她在谈及汽车的自动驾驶时提出了非常尖锐且具有争议的观点。 IT之家了解到,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推广,自动驾驶或者无人驾驶正在走进大众视野,例如业界知名的特斯拉 Autopilot、华为此前展示的自动驾驶系统 ADS 等,当然也包括各大传统车企和新入场科技企业的方案。 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此前曾自信满满地表示:“L5 级别的自动驾驶很快就能实现。”他给特斯拉定下的目标是在 2020 年底前完成 L5 级别的基本功能开发,但如今特斯拉 FSD 仍在测试中。 苏箐表示,“L5 级别的自动驾驶永远不可能达到,这主要是因为 L5 级别自动驾驶的定义,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全天候覆盖应对所有场景,没有一位人类司机都做到,因此机器更无法做到。” 据称,自动驾驶领域厂商在实验环境已经可以实现 L4 级别,但是下放到用户使用,目前还只能接近 L3 级别,自然也包括华为此前火出圈的 ADS(以 L4 级自动驾驶架构为基础,可提供 L4~L2+ 级方案)。 ▲ 图源:工信部 虽然这一观点有些逆耳,但业界大部分专家都表示 L5 自动驾驶大规模上路仍遥遥无期,无论是技术还是行业标准仍待完善。 他还认为,类似于“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这种说法,如果自动驾驶变得更高级,普通用户慢慢变得便会对其越发信任,因此事故也便开始酝酿且更频繁。用“杀人”一词形容特斯拉自动驾驶事故并不过分。 斑马智行联席 CEO 张春晖表示,现在大多数所谓的“自动驾驶”仍处于 L1 和 L2 级别,少数较为先进的公司可以做到 L4 级别,但 L5 级别的自动驾驶遥遥无期。 小鹏汽车方面对此则表示“实现 L5 级别自动驾驶最大的难题是解决人车混流的问题”,看来他们对此也是有所不及。 此外,华为苏箐还提到,在美国测试时按照“路权”来制定自动驾驶模型规则,在中国却不适用,路上总会碰到非常复杂的情况,出现问题就无法完全按照“路权”进行责任划定。 出门问问方面则表示:通用人工智能无论人机交互、L5 都会因为看到的信息不完整而没法建模,因此通用人工智能和 L5 都非常难实现。
鸿海有意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厂生产电动车 正与当局谈判中
集微网消息 近日,据路透社消息称,鸿海与美国电动车新创公司Fisker已敲定车辆组装协议,目前地点尚未确认,不过Fisker执行长Henrik Fisker认为,鸿海的威斯康辛州厂是其中一个可能。 鸿海在一份声明中提到,鸿海已与威斯康星州经济发展公司(WEDC)合作,讨论公司的电动车制造计划,并且乐观看待与WEDC的合作,以及正在进行的讨论。 WEDC发言人表示,在签订协议之前,不对任何可能的谈判发表评论。 过去一年来,鸿海已经宣布与Fisker、中国拜腾(Byton)和吉利汽车(GEELY)以及斯泰兰蒂斯(Stellantis NV)的飞雅特克莱斯勒(Fiat Chrysler)部门的合作。 今年4月,鸿海大幅削减了计划在威斯康星州投资100亿美元的工厂,确认退出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曾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项目,并打算建造尖端的平板显示屏。 一个月前,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表示,可能会在威斯康星州制造电动汽车(EV),不过也可能决定在墨西哥生产,今年将决定设在何处。 Fisker认为,与威斯康星州经济发展官员的会谈在评估潜在工厂地点的过程中是正常的,已敲定由鸿海美国工厂帮忙制造电动车,预计2023年第四季量产,而威斯康星州是其中一个选择。 鸿海的目标是到2025-2027年为全球10%的电动汽车提供零部件或服务,其在汽车市场竞争,将对老牌汽车制造商构成威胁。(校对/Lee)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