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这款新的光能无线吹风机,应该出现在赛博朋克 2077
如果还有什么东西是让我觉得自己活在 20 世纪,那里面一定有吹风机。 并没有夸大其词,毕竟吹风机 100 年来也没怎么变过。 当一切都在无线化时,吹风机还在「插哪站哪」的有线时代;当刚洗完澡在浴室吹头发,满屋热气让自己又汗湿一片;在全身热汗淋漓之时,头发却越吹越干燥杂乱;终于吹完后,长长的线又乱七八糟无从收拾…… 直到近日,Zuvi 原里光能无线吹风机发布——他们想让上面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我们也第一时间拿到了这款吹风机,开始了「上头」的体验。 首款光能无线吹风机,吹起来怎么样? 光能,是这款吹风机最大的创新。 简单来说,这款吹风机不再像过去那样,用电阻丝加热空气的方式吹出热风,而是通过光照的能量和风,自然吹干头发。 可以说,它带来了吹风机行业的第一道「光」。 当吹风机风口炫彩的光芒闪现,同事手上拿的彷佛不再是吹风机,而是北欧神话中能引导闪电击穿万物的雷神之锤。 回到现实中,其实正因为「光能」,它才能解决吹风机有线、过热、伤发等多个问题。 那么当它吹起头发,体验到底怎么样? 无线,很自由 从开箱拿出产品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觉到无线的快乐。 当尾巴那根长长的电源线消失,此刻,它才是一个产品,而不是一条产品。 除了吹风机主体,包装内还有充电座和电源线,整体看起来十分简洁,吹风机以白色为主,金属灰为辅,手柄的材质是皮质的,质感看起来高级了许多。 吹风机身型为 265×98×84mm,主机重量只比戴森重几十克,为 630g,和传统吹风机差别也不大。 长长的电源线消失后,拿在手上,不用再担心线缠绕;放回充电座,也不用再收纳一堆线。 当然最大的变化是,我实现了走到哪、吹到哪的吹发自由。 比如一边聊天一边吹头发; 比如一边追剧一边吹头发; 比如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吹头发…… 而且几乎所有无线化的产品都有一个特点:用过就再也回不去了。 当我再拿起自家的有线吹风机时,已经明显感受到了那根线的多余,它也从此刻开始雪藏衣柜。 正视这个吹风机时,它的风口里既看不见电阻丝,也不像戴森那样完全中空,而是有一圈特别的镜面。 这块镜面反射出了炫彩的景象、迷人的光芒、高贵的气质——是的,它倒映出了我自己。 干发,很清爽 这块镜面及其背后,其实就是它「光能干发」的核心技术所在。 吹风机手柄上端有两个按钮,一个开关键,一个模式键,对应了快干、柔和、纯风三种模式。 快速干发是使用最多的模式,首次体验的感觉非常神奇—— 首先当按下开关后,镜面立刻变得光彩鲜明,正面看是极光绿,侧面看又变得红橙黄各色绚烂交织,此刻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它应该出现在赛博朋克 2077。 体感上来说,风吹在脸上,很像早晨八点出门,温暖而不炙热的阳光照射在头顶,迎面而来一束束疾驰而过的清风,手放在风口附近,能感觉到是温热的,但奇妙的是,手周围的空气是凉爽的。 因为空气不会变热,所以也不会像以往那样,吹一次头发,整个浴室都变成了蒸笼。 吹发效率上,风虽柔和,但风量大,风场均匀,水分也蒸发很快,和平时吹风机最热档吹的速度没感觉到太大差异,也是大概 8 分钟就能完全吹干了。 据原里官方称,这背后的技术称为「宽光谱空间调制专利技术」。 因为水分子对特定波段的光吸收效率更高,所以他们定制了健康波段光,能让光仅聚焦头发外部水分,而不加热头发、头皮,以及周围的空气。 这不仅避免了高温伤害头发,水分也蒸发得快,才有了「吹起来不热、干起来很快」的感觉。 而原里吹风机内置的高速电机和独特风道设计,则是让风吹得舒服,温度更贴近自然的原因。 不过可能很多人会猜想:天天被光照头,不会被晒黑吧? 其实,风口处那块镜面其实就是「隔板」,有超过 120 层纳米级光学镀膜,可以过滤有害紫外线和大部分可见光,就算迎面看过去,也不会有刺眼的感觉。 护发,不干燥 比起热空气烘烤直吹,这种「光能传热技术」对头发也更健康了。 为了测试实际效果,我们洗了两次头,分别用现有的普通吹风机和原里吹风机进行了干发对比。 对比感受是,普通吹风机热烘烘地吹完,依然是过去习惯的干爽,原里吹风机吹干头发的过程比较自然和舒爽,当以为较难吹干的时候,摸上去已经没有水滴了,就像小时候在太阳底下甩干头发,玩着玩着头发就干了的感觉。 外型对比上可以看得更明显:左边普通吹风机吹完有点蓬蓬的,仔细看会发现有点毛躁感;原里吹风机吹完看起来的确柔顺了一些。 用梳子梳下来更直观一点,左边稍微在发尾有些卡顿和打结感,右边整体感觉更加顺畅和贴服。 背后的原因倒不难理解:因为光能传热可以只蒸发头发外部水分,所以头发内部的水分就能被锁住,而当头发的含水量健康时,也不容易起静电,更不需要市面很多吹风机鼓吹的「负离子」「水离子添加」了。 在干燥的冬天,头发很容易吹着吹着不受控地飘起来,也是因为头发含水量少了就很容易起静电,而每根头发含水量也差不多,带有相同电荷时就相互排斥,一排斥,头发就炸毛了。 从这一点上看,原里吹风机倒是解决了很实在的护发养发问题。 另外,短时间内无法测试的地方,原里的头发实验室曾进行过大量可重复科学测试,他们的数据表明,比起传统吹风机,使用原里吹风机后头发顺滑度提升 17%;因为头发含水量更自然了,极限拉伸长度也提高了 9%,更不容易被扯断;还因为光能干发不损害头发,所以更利于染发后的护色。 现在年轻人脱发、掉发、发际线上移的问题不少,再加上染发也对头发很大伤害,从吹风机上各方位来加强头发的保护,倒是一个新思路。 省电,还环保 说到「光能传热」,耗电量也是令人好奇之处。 原里称,他们的「光能传热」让传统吹风机的功率直降五倍,市面上多款吹风机基本都在 1600W-2200W,而他们做到了 290W。 功率低带来的好处,对消费者来说就是节能、省电。 我们测试了原里吹风机三种模式下的续航情况。 从电量 100% 到 0,快干模式下吹了 12 分钟,柔和模式下吹了 16 分钟,纯风模式下吹了 27 分钟,和官方分别所说的 13 分钟、15 分钟、27 分钟倒是相差不大。 快干模式下,第一次使用,我差不多 8 分钟吹干了一头长发,短发男生应该速度更快了,也就是说,充一次电,常用的快干模式女生可以吹 1-2 次头发,男生可以吹 3-4 次头发。 为了让充电更快,原里在充电座上还进行了快充设计,官方称 19 分钟可以充电 90%,因为吹风机上不显示具体充电数字,我们充了 19 分钟后拿出来已经显示四格电,半小时后熄灯表示完全充满电。 充电速度还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用的人多,洗个澡之后就能接着吹。 一些比较人性化的细节是,它的柔和模式是专为敏感头皮/脆弱发质,尤其是儿童使用的,这样就算他们自己拿着吹,父母也不用担心会造成伤害。 另外,在吹风机手柄的下端,还有童锁以及电容开关键等智能安全设计,可以防小孩误触;机身上还有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可以感应环境调整风光配比,以及检测风道堵塞、静置自动关机等。 当我吹发时把吹风机放到桌子上,三到五秒后它就会自动停止吹风,一分钟内拿起吹风机,它又会自动启动。 这个智能技术的便捷之处在于,如果你想快速回个信息或临时处理事情,吹风机也能即放即停,没有任何安全顾虑。 说回用电,放大来看,功率低还有个好处就是,对环保有利。 据原里的计算,如果这种吹发技术大规模普及,每年可以减少 1000-2000 余万吨的碳排放,相当于节省了一座中型核电站的总发电量。 价格方面,原里吹风机已经开启预售,定价 2999 元,9 月初将在全球同步发货。 总体来说,原里吹风机带给我的体验,是很久都没有过的新鲜和特别。 更重要的是,比起其他高端吹风机,它还带来了一种更便捷、自然、健康的生活体验。 未来可期,我们希望它后续的迭代产品会变得更轻、充电更快、续航更久,不过就初代的突破来看,这已经是一次极具意义的革新了。 「吹发之路」的第四次革新? 硅谷创投教父、PayPal 创始人 Peter Thiel 曾说过: 创新不是从 1 到 N,而是从 0 到 1。 原里在做的其实也是同样的事。 他们是一家 2019 年才创立的中国科技公司,背后有一支来自牛津、伯克利等顶级学府的科学家与工程研发团队,可以说,公司最初就自带一种「科研基因」。 所以他们品牌的理念,也一直坚持着「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的本质,革新产品的原理。 原里首款光能无线吹风机,就是回归最初的干发问题,然后研究新的干发技术,再解决「热」的问题、解决「电」的问题、解决「线」的问题,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最后落地。 所以,谈「吹风之路」的更迭,我们首先得回到最开始来看看。 历史上,关于如何吹干头发,我们进行过三次重大的革新。 一次是 1890 年,法国理发师亚历山大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吹风机,人们不再靠大自然和蒲扇风干头发,终于能自己用工具来吹干头发。 不过那时人们得坐在座位上,戴上一个大烟囱般的帽子罩住头发,热风从管子滚滚吹进帽子中,头发也就干了。 直到 1920 年,电机和电热丝技术发展,汉美驰公司才推出世界上第一款手持吹风机。 有了电,就只需要让电流加热吹风机里的电阻丝,再通过电机和扇叶把空气鼓动,通过发热的电阻丝吹出热气干发。 这种热空气烘烤的方式一吹就是 100 年,期间各家品牌的产品层出不穷,繁杂功能与日更新,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用这种工作原理干发。 在这期间,几年前戴森推出的 「高速马达」,可以说为吹风机带来了第三次革新。 风机就是吹风机的心脏。有了转速越快的马达,就有了越大的风压和风速,干发也越快。现在,很多国内厂商都已经跟上了高速马达的技术趋势,让高速吹风机逐渐在人们生活中普及。 而原里这次推出的吹风机,在前三次革新基础上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让吹风机变成了无线的。 吹风机的第四次革新,也就此开始了。 可能你也会好奇,为什么百年来,吹风机的线都没有消失? 其实,就是因为吹风机加热需要的功率很大,插电源线才能持续供电。如果为了无线在吹风机里加电池,那么这块电池会让吹风机又大又重,更别说电量还维持不了多久了。 所以,要解决线的问题,就要降低功率。 于是原里回到吹发的底层原理——人们干发就是为了蒸发水分,蒸发水分核心在于传递热量,传递热量有三种基本模式,一种是物质传热的「热传导」,这对干发不适用;一种是现在传统吹风机用的「热对流」;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原里采用的「热辐射」,用电磁波(光)来传热。 第三种方式的好处,就是能点对点高效传热(快速吹干头发外的水分),不需要任何介质,热量不会被空气吸收(吹发不会让空气变热)。 原里的科研团队摸索着进行了 100 多项专利创新,研究选择怎样的波段、怎样的光照强度、怎样提高吹发效率、怎样保证健康无害……其核心的「宽光谱空间调制专利技术」,能让吹风机模拟自然光能,再通过镜面过滤有害光线,同时用高速电机和独特风道设计改善出风,最后让整个吹发过程做到了体感凉爽、高效吹发、自然护发。 与此同时,光能传热让吹风机的功率革命性地降低了 5 倍,因为传统吹风机 1600-2200W 的功率中,超 90% 都用在了发热电阻丝上。 功率降低了,吹风机里就可以放入轻便的锂电池了,无线也终于成为了新的可能。 吹风机从光能到无线的过程,是大胆而艰难的。 当无线趋势开始在吹风机市场普及,我们的生活也正变得越来越无「线」制,趋势的背后,也是新一代人的消费观在快速变化。 比起「高性价比」,他们更追求品质和创新,看重颜值和设计,注重健康和悦己。 随之而来的,是吹风机市场逐年增长,据市场数据,2021 上半年我国吹风机零售量就达 1381 万台,同比增长 40.9%,千元吹风机已经很普遍,消费者们也一直在期待着更高质和创新的产品。 而令人兴奋的是,原里吹风机带来了一个颠覆性的新开始。
Facebook首发智能眼镜!能打电话拍视频,截胡苹果发布会?
编译 | 徐珊 编辑 | 心缘 你的通讯工具,何必是手机?! 智东西9月10日消息,就在昨天,也就是距离苹果秋季发布会还有不到6天之时,Facebook发布了和雷朋眼镜合力打造的第一款智能眼镜,它不仅能拍摄视频和照片,还能打电话。 ▲Ray-Ban Stories智能眼镜 该智能眼镜被称作Ray-Ban Stories,眼镜框架上有双前置摄像头,与名为Facebook View的配套相机胶卷应用程序同步,这个应用程序可以编辑剪辑视频并共享到手机上的其他应用程序中。 按下眼镜上的按钮,你就可以开始录制,当然,你也可以直接呼唤语音助手“嘿Facebook,拍个视频”,来进行口头指挥。 而从外观来看,这副眼镜与日常的时尚墨镜几乎无异,售价299美元起(折合1926元人民币)。 其中偏光镜片的价格为329美元,渐进镜片的价格为379美元。眼镜框有三种主要风格:漫游者(Wayfarer)、圆形(Round)和流星(Meteor)。 这款智能眼镜总共有20种样式、颜色、大小和镜头类型的组合,先是在网上销售,并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爱尔兰和澳大利亚的商店销售,它将出现在任何雷朋眼镜的商店中。 一、能接听电话,还能拍大约500张照片 Ray-Ban Stories智能眼镜是Facebook与雷朋母公司、欧洲眼镜企业集团EssilorLuxottica多年合作推出的第一款产品。 这款智能眼镜非常容易上手,能拍摄视频和照片,可以看成是Snapchat太阳眼镜Spectacles的时尚版。Spectacles在2016年首次亮相时曾大举宣传,可惜后续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 与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雷朋新款眼镜不同,Ray-Ban Stories镜片中没有显示功能,眼镜框两侧的扬声器可通过蓝牙播放手机的声音,这样你不用拿出手机,就能接听电话或收听播客。 眼镜框侧面内置的触控板还能让你改变音量或播放和暂停所听到的内容。 过去一周,外媒The Verge体验了一幅Ray-Ban Stories之后,对它们的质量和工作效果表示印象深刻。 刚启动后初始配对很容易,通过眼镜启动的Wi-Fi连接,将眼镜上的画面同步回Facebook View应用,只需要几秒钟。 在内存被填满之前,这款500万像素的双摄像头可以拍摄30多段30秒的视频片段或大约500张照片。如果你不想用“嘿,Facebook”这个唤醒短语,可以按下右上方的物理按钮手动抓拍。 ▲用Ray-Ban Stories拍摄的狗狗视频 Facebook称其语音助手只有在打开时才会听唤醒语,它的功能仅限于开始录制。 眼镜上灯的颜色会显示一系列信息:绿色表示充满电,橙色表示电池电量不足,蓝色表示配对模式,红色表示电池耗尽或过热,白色表示拍摄错误。 当眼镜正在录制视频时,右侧相机旁边的一个单独的、正面的白光就会亮着。 二、1小时充满电,配套视频编辑软件非常好用 据介绍,这款眼镜充满电大约需要1个小时,如果间歇性使用,电池可以持续大约6个小时。 配戴眼镜时,配套的Facebook View应用程序会实时显示电池电量。The Verge记者用满1个小时后,眼镜的电池大约消耗了20%。 眼镜自带的眼镜盒非常坚固,外壳类似皮革,内置充电器,可以为电池充电三次。这个外壳本身通过盒装的USB-C电缆充电。 眼镜框两侧扬声器声音很大、很饱满。蓝牙音频回放在接电话或听播客时非常方便,不过The Verge记者提到他更喜欢用合适的耳机听音乐。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蓝牙耳机,眼镜扬声器的声音并不会聚于佩戴者的耳朵,所以当你站在佩戴眼镜者旁边时,很容易听到他的扬声器发出什么声音。 当然啦,佩戴者可以通过控制音量调节,让周围人尽量听不清楚。 Ray-Ban Stories智能眼镜的摄像头质量远不及现代智能手机上的摄像头。当你的手被占用,或者你想即时拍摄一些转瞬即逝的东西,这款眼镜将发挥关键作用。 配套的View应用程序非常易用,具有基本的视频编辑功能。你可以选择喜欢的视频片段,并在发送到任何你选择的应用程序之前做些小润色。 在初始设置期间,它会引导你了解隐私政策,询问让Facebook收集你如何使用眼镜的数据。 使用这些需要一个Facebook账户,但Facebook不会分析你在View应用程序中记录和保存的内容,故而不会给你推荐定制化广告。 The Verge记者多年来体验了多款智能眼镜,但他认为Ray-Ban Stories是迄今为止佩戴起来最舒服的。它们只比普通的雷朋Wayfarers系列眼镜重几克。你也可以给它们安上处方镜片。不过The Verge记者体验的这幅眼镜没按他的视力度数来配,他也没戴隐形眼镜。 三、交往已久,Facebook和眼镜巨头首次跨界合作 Facebook与欧洲眼镜企业集团EssilorLuxottica这段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年前的一段过往。 众所周知,扎克伯格曾公开表示Facebook计划打造一款增强现实(AR)眼镜,这款AR眼镜将像手机一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备品。 当时可能很多人一笑而过,但Luxottica公司负责可穿戴设备的主管Rocco Basilico则向扎克伯格递出了橄榄枝,希望在智能眼镜方面达成合作。 这是社交巨头Facebook和眼镜巨头公司Luxottica的首次合作,也是一切的开始。 在2017年的Facebook开发者大会上,扎克伯格向大家展示一款智能眼镜模型,外面看起来与此次的智能眼镜很像。 2019年,扎克伯格亲自飞往米兰会见Luxottica的创始人兼董事长莱昂纳多·德尔·维奇奥(Leonardo Del Vecchio)会谈,就智能眼镜项目顺利地达成了合作。 Facebook的硬件高管前往参观Luxottica在意大利北部的研究中心,并且,双方团队在一周的时间里,完成了细节分工。 Facebook为这款智能眼镜提供技术和软件上的支持,而Luxottica则负责监督它们的设计和销售。但在财务方面,两家公司都拒绝讨论该智能眼镜的财务细节。 Rocco Basilico认为智能眼镜不但是一个技术产品,还需要一些设计美观。“我们从时尚的设计开始,然后融合相关技术”。 与雷朋希望“我们必须率先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品牌影响,为未来产品奠定基础”的目标不同,Facebook AR/VR副总裁安德鲁·博斯沃思(Andrew Bosworth)则表示,他们希望智能眼镜可以成为手机之后的下一个主要计算平台,这也是Facebook未来的目标之一。 博斯沃思说:“以前已经有类似产品上市了,但(它们)都没有超强的易用性设计,以及免提助手和音频的所有功能。” 目前,Facebook已经有10000多名员工参与到制造消费级的智能硬件项目中,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一款内部代号为“Orion”的AR眼镜。 四、谷歌、苹果纷纷入局智能眼镜,Facebook抢占市场先机 今年五月,Snap开始向一些合作伙伴提供带有AR显示器的眼镜,并推出了Spectacles AR眼镜新品。苹果公司也正在开发自己的AR眼镜。 去年6月,谷歌收购了AR眼镜创企North,这意味着,在推出谷歌眼镜失败十年后,谷歌可能会重新入局消费级AR眼镜市场。 各路人马都盯着智能眼镜这片潜力巨大的市场,他们的动作也让Facebook和Luxottica两家公司加快推出自己的产品的步伐。 研究AR眼镜和智能眼镜领域的分析师Christopher Grayson表示,如果AR眼镜最终会像手机一样无处不在,那么像Luxottica这样的传统眼镜公司可能会失去部分市场,这也Luxottica不想看到的局面。他举了个例子,“当优步(Uber)出现时,你不会考虑去开出租车。” 消息人士还透露,Snap公司在研发Spectacles AR眼镜的早期就曾与Luxottica谈过合作,但最终无果。 结语:距离推出AR眼镜又近一步,隐私安全仍是潜在问题 尽管目前Ray-Ban Stories的功能还相对有限,只实现了基础的拍摄、通话、播放/暂停和语音助手控制等功能,但它已经是一副既智能、时尚又不怎么占空间的高科技眼镜了。 这只是Facebook和雷朋合作迈出的一小步,两家公司还将合力开展更先进的AR眼镜研究,到那时,只要戴着AR眼镜,虚拟的3D内容就能叠加到现实世界中. 美国专利商标局文件显示,Facebook在今年5月已完成收购老牌工业级AR设备厂商DAQRI专利组合,包括110项专利,目前具体收购金额未公开。Snap今年推出的首款光波导AR眼镜,其技术就可能基于DAQRI方案。 不过,由于智能眼镜里的技术非常隐蔽,就拿Ray-Ban Stories来说,你几乎很难看出上面有摄像头,代表录制状态的白光也很微弱,如果不仔细看,人们可能意识不到这款眼镜正在拍照,这在以后可能会带来隐私问题。 对此,Facebook向The Verge展示了一份倡导清单,表示他们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已经向LGBT技术合作伙伴和国家反家庭暴力组织咨询过相关环节。这些机构总体上对产品设计感到满意,也有人认为拍摄时的提示灯应该更醒目。 如今隐私愈发受到大众关注,Facebook自然不希望在这方面栽跟头,至于它如何消除大众对数据安全保障的顾虑,尚待持续观察。
这个用乐高拍的定格动画,让几万网友饿得想吃塑料
说到定格动画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就是给拍摄对象的每一个动作都拍一张照片,然后这些照片连续放映出来。 大家熟悉的《 小羊肖恩 》就是一部无声定格动画喜剧。 包括大家小时候看的翻页书也是采用了类似的手法。 说来也巧,在 2007 年推出《 小羊肖恩 》的整整 100 年前,定格动画才刚刚诞生。自那以后,这种逐格拍摄的方法就在早期电影行业里大放异彩。 当中比较出名的就是 1933 年《 金刚 》,里面场景都是用水彩画在玻璃上,然后通过灯光打出来的。 那个巨大金刚其实就是一个 50 厘米大小的玩偶通过定格动画的形式拍出来的。 据说这种拍摄手法呈现出来的效果,在那个年代还一度让观众以为金刚是真实存在的。 虽说定格动画原理比较简单,对场景和道具要求也不高,但是真要拍一部定格动画还是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特别消耗耐心。 按照定格动画一拍二的方式,一秒钟的时间我们要放 12 张不同动作的照片,才会让动画显得比较流畅。 假如我们做一个玩具人招手打招呼的定格动画,每次给手部换个位置,就按一下相机快门,接着再换个位置,再按下快门。 如此反复 12 次才能撑得起一秒钟的动画。 图源二麦科技▼ 这期间还要保证背景和光线啥的不能有任何变化。 最近,小辣椒在网上看到一个定格动画的带师,他通过定格动画的拍摄手法,把一堆乐高演绎成了各种美食。 不过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一堆塑料块拍出的玩意,竟然把我们整个编辑部都看饿了,因为真的太丝滑了。 就拿他做的《 芝士牛排 》举个例。 视频的一开始,老哥拆开了一包黄油,戳上一块准备放到锅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黄油被戳裂开的细节,要完成这么一点点细节少说也要多拍40、5 0 张照片。 不仅如此,在煎黄油和牛排的时候,老哥还在周围点缀一些溅来溅去的油滴,虽然都是些塑料玩意,但似乎已经让人闻到了油的香味。 煎牛排是个技术活,下面估摸着差不多有 5 分熟了,老哥也不忘用夹子给他翻个身。 等牛排煎差不多了,老哥又一刀一刀把乐高牛排切开来。看这刀落得一顿一顿的,小辣椒已经感受到五分熟牛排独有的外焦里嫩。 正当小辣椒要被馋哭的时候,一个史诗级的细节来了。 没想到老哥在切乐高牛排时,我居然还能看到肉汁四溢!不管是外层的透明油滴,还是内层带点血色的汁水,看得简直让人流口水。 对了,是不是少点啥 —— 芝士牛排怎么可以少得了芝士。 老哥二话不说掏出一大块芝士先加热一番,光是这些冒泡的奶酪就已经感觉到香气逼人了。 热好了芝士,老哥又把它们一层一层刮在牛排上。满满的芝士挂在牛排上,这一口咬下去想必能爆一嘴的浆吧~ 如果说前面芝士的效果已经让你惊讶定格动画居然能做得如此丝滑,小辣椒劝你先往后稍稍。 因为接下来这个拉丝,才配得上真正的丝滑。。 是不是感觉被一堆塑料馋住了,如果还顶得住,小辣椒再来你搞一份 “ 流心蛋包饭 ”。 流心蛋包饭第一步,要用辣椒、豌豆、午餐肉等材料炒一份饭出来。切记配料一定和米饭一样,要颗粒分明,保证上乘的口感。 首先为了抽掉辣椒心,老哥先用在辣椒的四周切了一圈,然后把辣椒皮切成小片。 接着再撕开午餐肉盒的盖子,把午餐肉倒出后切成片状。这深入灵魂的还原,让小辣椒已经联想到切肉的感觉了。。 把肉片扔到菜盘上,随后再用勺子压成小肉粒( 这就是定格动画的好处 ),话说这肉片未免太有弹性了点。。 最后再剥点小人头豌豆。。 配料准备好后把油倒进锅里热一热,等到锅七分热再撒入配料一起爆香,似乎已经听到呲啦啦的声音了。 这时再加上昨天的隔夜饭,煸炒至粒粒分明。小辣椒猜测老哥可能是把积木和黏土混在一起了,让塑料米饭看起来有了粘稠的效果,还原度拉满。 把饭炒好后,再开始做蛋包。 蛋包的蛋液一定要现打,放锅里煎的时候要用筷子快速划圈保持温度均匀。等到蛋液处于咖喱状和液状混合的时候,就可以通过颠锅调制成蛋包形状。 再把蛋包放在炒饭上,到这里一个流心蛋包饭就做好啦,把蛋包切开来感受下四散开来的黏土蛋液吧~ 看看这切开来的一瞬间,和真实的流心蛋包饭不能说像,只能说一模一样。 最后再煮上一锅特制的咖喱汁,等到香气四溢的时候把它淋到饭的四周,开动! 不瞒大家,写到这小辣椒已经饿了。。 除了刚才介绍的芝士牛排和流心蛋包饭,这位叫 I like home 的老哥还有挺多这类 “ 美食 ” 视频,原材料也都是乐高~ 比如说这个巧克力喷泉。 或者是烤串配啤酒。 虽然这些视频都只有几分钟,但是视频里每一滴汤汁的落下,每一滴热油的翻滚,都可能是他努力几个小时拍了几十张照片才能达到的效果。 最后,这位老哥已经入驻到 B 站,大家想在夜间欣赏 “ 美食视频 ” 的,可以搜索 “ Ilikehome 定格动画 ”。
戴上这个之后 你再也不是个“凡人”
作者| 明敏 鱼羊 戴上一副眼镜就能看到各种炫酷特效、数据信息、任务装备…… 《失控玩家》里主角的这般体验,试问谁看了不心动? 还真别说,你以为还很遥远的科幻场景,如今已悄悄在现实世界里展露端倪。 这就是在中国核电厂中真实发生的一幕。 现在,运维人员想要查看设备的相关信息,只需戴上一副AR眼镜,各种实时数据就能直接出现在眼前了。 是不是有种科幻照进现实的感觉了? 如果顺藤摸瓜就会发现,AR技术如今在工业、安防、医疗等场景中,能做到的已经远超我们想象…… 科幻照进现实 比如,用上AR以后,不少运维大型设备的工作人员上班,真的有种打游戏的感觉了。 戴上AR眼镜,打开设备的运维界面,就能看到设备的说明介绍和运维须知。 有股“新手入门手册”那味儿了。 “开始运维”这一选项,更不用说了,四舍五入就是“开始游戏”(doge)。 更像游戏的是,运维人员也能在工作中也能开启人工外挂、被大佬带飞。 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AR眼镜背后的AR远程运维平台,一线人员可以向专家寻求协助。 专家只需坐在电脑前,通过在AR视野中进行标记和实时语音指导,就能快速有效地帮助到运维人员。 此外,工厂中所有设备的状态数据、运维记录也都会在后台存档。 这样一来,所有的操作都可追溯、还能对数据进行分析。 而以上这些炫酷的操作,是某核电领域公司运维人员的日常罢了。 无独有偶,海尔智慧互联工厂也把AR技术应用得游刃有余。 不只是工厂中设备的巡点检,海尔还把AR用在了售后和培训员工上。 尤其是对于远程的售后维护,有了AR平台直接连线厂家,无需技术人员到现场,就能快速高效解决问题。 显然,AR在解决远程运维的问题上,真的是得心应手。 跨国连线都没问题。 去年疫情期间,华菱湘钢进口了一批德国、奥地利的设备急需投入生产,但是必须要海外专家进行调试。 依靠AR+5G技术,湘钢现场的工程师把第一视角画面推送给了远在德国、奥地利的专家。让海外专家就能直接进行AR标注,精准高效地做出指导。 此外,在一些工厂中,AR的出现也在更加契合一线工作本身。 比如在宝钢的工厂里,工人师傅们佩戴的头盔上已经和单目AR眼镜整合为一体,使工人在日常生产中使用AR眼镜更加方便、舒适。 事实上,走下工厂一线,在工程前期设计、建设时,AR能做的也令人大开眼界。 比如某大型钢铁企业钢铁基地在设计建设时,就用上了AR沙盘。 工程师想要了解沙盘中不同部分的具体设计和数据,只需要点击相应部分,就能直接出现在眼前。 是不是有点钢铁侠那味儿了? 在安防上的使用,就更加令人震撼了。 一线执法过程中,警察戴上AR眼镜,在人流量巨大的机场,0.3秒就能核查出重点人员的身份信息。 不只是人脸,车牌识别AR也能做到,挂牌车辆从此无处可逃。 在大型安防活动中,AR还能应用在无人机上,让指挥官可以看到实时景象部署作战计划。 并且可以为警员提供最佳的行动指引和作战路线。 背后技术来自中国公司 怎么样,是不是有点期待像《失控玩家》里的Guy那样带上“眼镜”,get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了? 其实,这些精彩案例背后,提供技术支持的都是同一家不事张扬的中国AR公司——由清华北大学霸们创办的亮风台。 亮风台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廖春元本硕毕业于清华大学,后于马里兰大学拿下博士学位。他早在1993年就已投身人机交互研究,曾任富士施乐硅谷研究院科学家。2012年,他和高中校友唐荣兴一拍即合,联合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亮风台。 那么,他们到底是如何让科幻照进现实的? 不妨先来了解一下AR眼镜融合虚拟与现实的大体流程: 上图展示了一种典型的AR系统实现流程。真实世界的信息通过摄像机、传感器等设备被数字化,AI系统在接收到这些数据后,就会对三维环境的几何结构和语义进行理解。简单说,就是解决两个问题:在什么地方(几何)?有什么东西(语义)? 基于这些信息,系统就能构建物理世界的3D模型,同时也分析理解用户的交互意图。 在此基础上,系统会自动搜索或者生成对应于当前环境和用户交互的虚拟内容,并放置在物理世界坐标系中,用3D渲染引擎渲染,最终给用户呈现合成的视频效果。 也就是说,AR想要落地安防、工业等领域的真实场景,涉及到软硬件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靠硬件来连接与感知现场,另一方面要靠背后的系统认知、决策以及无缝连接虚拟和现实。 硬件方面,以亮风台最新发布的5G AR智能眼镜HiAR H100为例。 首先是配置了一颗来自紫光展锐的“中国芯”。 这颗8核高性能移动处理器包括4个A75高性能大核心和A55智能AI核心,CPU最高主频可达1.8GHz。另外,还支持5G通讯和厘米级空间6DOF viSLAM定位的能力。 这就为AR眼镜后续的各种识别、处理能力打下了基础。另外,针对于工业生产等具体场景的安全需求,国产化设备更有利于后续业务的拓展。 其次,镜片虽小,门道却不少。为了做到在现场使用时没有隔离感,H100用上了定制1.5mm阵列光波导光学镜片。其分辨率能达到1080p,透光率>80%。 并且由于阵列光波导是通过阵列反射镜堆叠,来实现图像的输出和动眼框的扩大,其视场角(FOV)范围会更大。 除此之外,H100用上了4800万像素+1/2英寸+混合防抖的摄像模组,大幅提升了AR眼镜的摄像性能,IP67级防尘防水、单目可翻转设计、双万向球+双滑轨设计等,则都更贴合现实工作场景的现场需求。 说完硬件,再来看看软件。事实上,作为AR眼镜的“灵魂”,眼镜背后的操作系统与核心应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AR能否真正在实际场景中发挥作用。 具体而言,在协作与通讯上,亮风台祭出的是名为HiLeia的AR现场助手。 对,就是这个Leia。 前文提到的华菱湘钢的AR跨国远程装配案例,就是基于HiLeia这个系统实现的。 一方面,HiLeia能够通过超清音视频、多种AR协作工具,让身处异地的专家通过工作人员的第一视角看清现场环境、各种设备,精准获取信息。 另一方面,专家的远程标注、指导,都能通过可视化的方式直观、高效地呈现在现场工作人员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样的一个AR时代的在线协作软件,现场作业过程中所有的实时标记信息、作业过程、AR通讯过程都能被完整记录,并在HiAR云平台存储、管理、统计和分析。 并且所有的空间标注会直接被留存在物理空间当中。也就是说,其他工作人员来到现场,也能直观地获取相关知识/信息。 除了在线协作,在AR的世界里也能够在线创作、共享、浏览新的内容。针对内容创作、共享和浏览,亮风台发布了名为PinNotes的产品。 简单来说,PinNotes实现的功能,就是把你电脑、手机里的文件、视频、图片、APP搬出屏幕,搬到三维的现实空间。 也可以这样理解:每一个物理世界里的设备、空间都被赋予了一个“URL”,这个URL能够把背后的数字内容与能力跟物理世界连接起来。 举个例子,比如一位工作人员在一台设备面前留下了一份语音记录,这份语音记录就会通过PinNotes被留存在这个空间中,下一位工作人员过来操作、检查设备,就能直接在AR世界里获取这份语音记录。 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一副打破虚拟与现实边界的AR眼镜背后,主要就是空间计算、自然交互、AR云、智能硬件4方面的技术: HiAR智能终端、HiLeia远程协作工具、PinNotes虚实连接,这三驾马车加上自然智能的人机交互与界面,打造了现场数字化工作空间。 而亮风台支撑起这些能力的技术基座,就是端云结合的AR平台HiAR Space。 目前,这一AR平台已经做到3个“全”: 全尺度:从城市级大场景到室内桌面亚厘米级场景,都可以覆盖,这也就意味着HiAR Space不仅能为工业、安防领域提供支持,同样的技术也可以拓展到文娱等面向个人用户的场景。 全终端:支持AR眼镜、无人机、监控摄像头、手机等不同类型的终端。 全连接:可以统一智慧空间坐标,共享虚拟内容,积累数字资产。 这3个“全”背后的逻辑也很清晰,就是用AR打破“虚实鸿沟”,结合工作现场实际面临的痛点难题,打造出“超实境智慧空间”。 亮风台团队则这样解释他们的产品研发理念: 一方面是Empower,AR的作用是使人的能力增强,让人们能够更轻松高效地工作任务。 另一方面是Enjoy,通过AR,让大家能更容易发现工作、生活中的乐趣。 “真正的硬科技不寄希望于突然爆发”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亮风台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相比于台前的亮相,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你可能更容易在相关行业的学术顶会里捕捉到他们的身影。 事实上,尽管低调,这群技术背景深厚的AR信徒,真真正正是过去10年间,AR行业冷与暖的亲历者。 亮风台联合创始人、COO唐荣兴就坦言,在2012-2013年创业之初,国内有关增强现实概念的普及度并不高。当时出去参加活动,与周围其他成熟技术领域的大公司相比,亮风台这样的AR创企就像是在“摆地摊”。 到了2015-2016年,随着微软AR眼镜HoloLens的推出,以及Magic Leap等AR独角兽的崛起,AR技术才算是逐渐被大众所认知、关注。 但不同于被定位为“下一代游戏机”的VR,AR技术作为被寄以厚望的“下一代计算平台”,面临的产业链、技术和生态挑战难度要高得多。技术突破不及预期,AR行业很快就又跌入被外界质疑的低谷之中。 甚至有Magic Leap裁撤一半员工以求生存、Daqri总部关闭、员工遣散、变卖资产的消息不断传出…… 或许正因为穿越风雨,就在今年元宇宙概念爆火,AR技术重新被推到聚光灯下之际,亮风台反而显得很克制。 在亮风台联合创始人、CEO廖春元看来,“硬科技的发展不要寄希望于某一点突然的爆发,而应该是‘善弈者通盘无妙手’”。 基于这样的判断,早在最新的一波AR热潮之前,亮风台就已经做出了自己更为务实的行业判断: AR技术公司的本分,还是怎么用AR去解决问题。 这样的理念,一方面体现在对技术路线的判断和选择上。 廖春元坦率表示,元宇宙是未来,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以务实的角度来说,AR技术在工业等To B场景中肯定能更快地量产落地,因为工作场景对硬件设备的宽容度更高,在应用方面的需求也更为聚焦。而面向个人消费者的“全功能”AR产品,还有待产业链的进一步突破,生态的进一步完善。 以HiAR H100这款AR智能眼镜为例,就不难看出产品团队贴合工业场景专门设计的用心。 另一方面,从亮风台自身的战略定位上,也同样能窥出端倪——不做纯粹的技术提供商,而是要深入理解真实的行业场景,做开放的AR平台。 结合这家公司创业以来的经历,从做SDK为QQ AR等提供服务,到发布国内第一款双目AR眼镜原型机,随着对行业的探索不断加深,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如果不能过跟业务和场景结合起来,那么AR技术酷则酷矣,很难在短期内快速地体现出价值。 而要做到这一点,在硬件产品这样的“四肢”背后,就需要一个“大脑”,也就是平台。 更深入一点展开,AR平台这样的形态,其基础的技术层和应用层是解耦的。用大白话来讲,就是在平台之上,无论是面对能源、汽车、钢铁还是机械制造行业的客户,亮风台都能够快速地把自身AR子系统的能力拆解出来,集成到对方已有的系统之中。 此外,客观而言,许多传统行业客户自身的IT研发能力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的往往不是某一个单点的技术,而是包含云、AI、AR等等诸多不同技术体系的全栈式解决方案。如此规模,无论哪一家技术公司想要单独hold住,都是十分困难的。 事实上,正是因为构建了能与场景深度结合的AR平台,亮风台如今已经在国内AR行业中奠定了自身独特的地位,也在过去这一发展周期中赢得了投资人的信任。 最新消息,亮风台宣布完成C+轮2.7亿元融资,由CPE源峰领投,晶凯资本、源慧资本、大观资本、清控银杏、普超资本等跟投,源星资本、信熹资本、活水资本、MYEG等老股东追加。 CPE源峰董事总经理庄永楠认为,亮风台能够取得现在的行业地位,与九年来在技术和产品上的稳扎稳打离不开关系。现在AR产业的新一轮浪潮席卷而来,亮风台在已经具备优势地位的情况下,未来在业务上的拓展将更加令人期待。 处在探索阶段的新技术、新行业,难免经历挫折和挑战,甚至可以说所有弯路都是必经之路。 AR作为技术圈中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计算平台”,曾经因技术的不成熟、商业模式的不清晰走入低谷,但现在,场景正在越来越聚焦,赛道的方向也越来越清晰。 而像亮风台这样穿越过周期,坚持到现在这个时间节点的技术公司,也正在“厚积薄发”,展现出越来越多“科幻照进现实”的可能性。 正如唐荣兴所说: “AR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三年左右也许会出现一个分水岭,也许会进入下一个超级互联网时代,它可能叫“全真互联网”或者“元宇宙”或者其他;正如2010年左右开启的移动互联网黄金时代,AR接下来的10年的发展,非常值得期待,也许更加精彩纷呈。” 你觉得呢?
全球首款碳纤维手机放弃“中国制造” 竟然便宜了1500元
还记得全球首款碳纤维手机Carbon 1 MK II吗?这是德国厂商Carbon Mobile去年发布的,售价799欧元。日前该公司宣布Carbon 1 MK II不再由中国公司生产,改为德国制造,并且用久降价200欧元。 Carbon 1 MK II手机是Carbon Mobile经过四年研发,打造出HyRECM技术(混合无线电复合材料),是全球首款碳纤维机身手机,原本在2020年生产,但因为疫情等原因,今年3月份才上市。 Carbon 1 MK II手机原本是在国内生产的,但是该公司日前宣布将其生产基地转移到了德国,在前摩托罗拉工厂生产,并且与IT经销商Ingram Micro合作,Carbon Mobile公司强调了一番德国制造的高品质。 不过虽然最后的生产从中国转移到了德国,但Carbon Mobile依然离不开亚洲的供应链,Carbon 1 MK II的相机、外壳等部件依然亚洲公司生产的。 好消息是,Carbon 1 MK II手机还会用久降价200欧元,此前定价799欧元会降至599欧元,约合4565元人民币,降价大约1524元。 另外说一句,虽然首款碳纤维手机听着很好很强大,但是Carbon 1 MK II手机的配置有点对不起名头,使用的是联发科Helio P90处理器、8GB LPDDR4X内存及256GB UFS 2.1闪存,6英寸AMOLED屏幕,分辨率为1080x2160,后置双16MP镜头,20MP前置镜头。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款4G手机,毕竟P90是联发科2018年的产品了。
从X70系列的影像表现力 看vivo如何领跑手机影像赛道
在技术进步以及行业创新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手机作为影像生产力工具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无论是专业创作者用它来创作微电影,还是普通用户用它来拍摄生活Volg,又或者亲朋好友聚餐时用它来记录并分享快乐时光...这些生活中的美好时刻正在被一台具备强大影像实力的手机所实现。 显然,由于具备拍摄、编辑以及即时分享等完整操作的天然优势,手机影像相比传统相机更受大众欢迎,成为手机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环。深谙用户需求的厂商们,自然在手机影像体验上也是大做文章,绞尽脑汁地提升手机影像体验,而在众多厂商中,表现最积极、成绩最突出的无疑是vivo了。 9月9日,X70系列新品手机正式发布,作为vivo年度巅峰旗舰,X70系列在旗舰配置上一次性拉满。不过,相比于年度旗舰芯片、超感自由屏、立体声双扬声器、大体积X轴线性马达、IP68防水防尘、50W无线闪充等硬核配置,更让人心动的是X70系列拥有令整个行业都垂涎的影像系统,就像是vivo自己说的,要成为手机影像NO.1。 简单来看,X70系列在蔡司光学镜头、蔡司T*镀膜、大底微云台主摄、专业影像芯片V1等强力加持下,影像能力不仅覆盖全场景、全焦段,更从“视觉系统”本身出发,将光学器件、影像芯片与软件算法有机结合,带来更为卓越的手机影像实力和用户体验。 构筑技术创新护城河! X70系列集vivo前沿影像技术于一身 当然,手机影像表现力的根本,还是要通过完整的技术方案来呈现。特别是进入5G时代,智能手机的影像竞争进入综合实力与研发深度的比拼,是一个涉及到硬件、软件、芯片、算法等不同领域的综合影像系统协同创新方案,需要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大量的成本和研人才。 因此,vivo将影像上的技术研发,看作系统性的技术工程,通过平台、器件、算法等各方面的共同协作,提升最后的成像品质。而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vivo通过自研以及与合作厂商共研的方式,带来了多项前沿创新技术,筑起了一道技术创新护城河。 这在最新发布的X70系列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自研专业影像芯片V1,打造vivo影像发展新引擎 在X70系列在影像表现上最大的惊喜,无疑是搭载了vivo首颗自研专业影像芯片V1,这在业界上也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作为一款全定制的特殊规格集成芯片,专业影像芯片V1与主芯片协作,效果体验兼容兼得,拥有高算力、低时延、低功耗的特性。可以的说有了它,X70系列影像算法就能最大限度发挥能力,不仅在人像、夜景、防抖和视频等方面将会得到显著的提升,还能进一步为视觉识别、AI算法提供辅助作用,包括视频插帧算法等,为手机影像系统带来更丰富的可玩性。 毫无疑问,当友商还死磕软件算法时,vivo已经进入硬件算法新时代,自研专业影像芯片也将成为vivo影像发展的新引擎。 联手顶级光学巨头蔡司,打造一流的专业光学技术 去年,vivo与专业相机厂商蔡司达成战略合作,当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起手机厂商与传统相机厂商跨界营销而已,vivo通过实际行动标明了态度,并联手蔡司带来了多项软硬件技术,交出的阶段性技术成果,并成功应用在X70系列上。 首先,X70系列在手机镜头用料方面,使用了更好的镜片与镀膜。 镜片方面,X70系列搭载了透光率达到高端单反级别的超高透玻璃镜片,取代了传统的塑料镜片,同时采用行业先进的AOA动态光学校准工艺,通过动态调整镜头里的部件,通过实时补偿,调整镜片厚度误差和镜片偏心误差引起的清晰度降低问题。 根据vivo透露,超高透玻璃镜片的研发成本非常高,与蔡司团队经过多轮验证,最终克服了工艺、良品率等技术限制,在手机上实现了高规格玻璃镜片,做到高透光率、超低色散、热稳定强的效果。 其次,得益于蔡司看家本领的T*镀膜技术优势,X70系列创新性地引入SWC镀膜技术,基于仿生学原理,充分抑制反射光,反射率最低降低至0.1%,大幅提升纯净度。同时,vivo独家首发ALD原子层沉积工艺,在超高透玻璃镜片上形成纳米级镀膜,进一步降低光线反射。 超高透玻璃镜片以及多重镀膜的应用,能够从硬件上有效的抑制眩光鬼影,带来媲美专业相机的成像效果。 但vivo并不满足于此。比如,为了能够满足专业摄影爱好者对于色彩的喜好,vivo联合蔡司在X70系列上研发了一款“蔡司自然色”,通过140个色卡表现以及引入3D色彩映射矩阵算法调教262144个参数,使色相进一步准确,饱和度处理更加精细,最终使照片色相准确度ΔE提升约15.5%,忠实还原人眼所见的自然色彩。 此外,在很多年轻用户最为在意的人像体验方面,X70系列深度还原蔡司经典的Biotar和Sonnar等镜头效果,带来蔡司质感人像,赋能大众创作,让人人都可以成为人像摄影大师。 持续升级微云台防抖技术,消除用户拍摄痛点 事实上,除了与合作伙伴携手提升手机影像实力外,vivo自身也在不断研发并推出提升影像能力的技术,其中有些已经成了vivo的招牌技术。微云台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在最新发布的X70系列机型上,微云台技术的再度升级,采用了超大底微云台双主摄解决方案。其中,X70 Pro+对手机防抖功能进行全新突破,根据重力传感器数据去自动旋转图像并进行裁切与补偿,利用独家的广角云台主摄,实现360°的地平线防抖能力,即无论手机如何旋转,录像机预览画面的地平线不随手机角度而变化,始终保持在水平线上,效果堪比专业运动摄像机,用实力定义手机影像防抖天花板。 除了大幅提升防抖性能外,微云台技术还能够带来更加强悍的夜拍效果。vivo X70 Pro+的主摄镜头在新一代超稳微云台基础上带来了f/1.57的超大光圈,大幅提升进光量,使得暗光下的拍摄质量大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vivo依然是唯一能够将微云台技术应用于智能手机并实现量产的手机厂商,这在当下竞争严重同质化的时代,微云台成为vivo影像技术中鲜明而又独特的标签。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vivo在整个影像系统的关键环节上做到了全覆盖,在芯片、算法、镜头组上完成了技术布局,并且已经拥有不少行业独家技术。放眼手机行业,能做到这一点寥寥无几,这是vivo能够为消费者带来顶尖的移动影像体验的资本。 深耕影像长赛道! vivo有自己的创新方法论 X70系列出色的影像性能,集多项行业顶级创新技术与一身,十足惊艳。对于vivo来说,能够打造出这么一款影像旗舰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实上,在影像赛道上,vivo经过多年的试错和探索,基于用户的切实需求与产品可持续迭代,vivo确定了四条长赛道,分别是影像、设计、系统、性能长赛道,而在这四条长赛道中,影像长赛道无疑是排在首位的,这不仅因为影像对于vivo而言一直是核心中的核心,还在因为消费市场对于影像的关注程度更高。 那么,在影像长赛道上,vivo是如何精准拿捏住用户需求,又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真正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技术上? 这得益于vivo 内部制定的一整套创新方法论:“铁三角战略”和“技术灯塔”。 铁三角战略是指产品规划、技术规划和技术预研,是为服务12-36个月的产品规划和实现的组织架构,该架构的目标就是辅助“两个握手”的顺利进行。一个是品牌战略和产品战略的握手,即 vivo 的品牌和产品定位,第二个则是产品规划和技术规划的握手。 通俗的理解就是,在vivo铁三角战略下,产品在研发初期就已经规划清楚了用户需要什么产品,并且通过怎样的技术方案去满足、实现用户的需求,从产品的萌芽期就进行了规划,确保产品的研发路径不跑偏。 而技术灯塔则是应对36个月以上的技术规划,vivo 成立了中央研究院,给产品规划和技术规划树立灯塔,进行新产品形态跟踪研究、国内外行业前沿技术扫描、芯片等领域的技术布局等。 正是在这套完整的创新方法论的辅助下,vivo才能够稳定迭代出X70系列这样能够带给用户卓越体验的旗舰机型,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创新创法论还会在未来vivo的产品迭代中继续发挥重要价值。 开启X系列专业影像之路! 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影像创作带来的乐趣 关注vivo的消费者都知道,X系列定位中高端产品,是vivo面向年轻用户的主力机型,为更好地提升用户影像体验,并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X系列在影像技术上持续创新,实现了诸多行业首次和领先的成果,引领手机影像技术的发展。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历代X系列产品在影像体验上带来的创新技术:Xshot系列是国内首款同时具备F1.8大光圈和OIS光学防抖的智能手机;X20系列首次搭载了独家定制的独立DSP芯片;X23系列是国内首款搭载125°超广角摄像头的智能手机;X30系列首次将全焦段摄影引入手机;X50系列行业首发微云台稳定器;X60系列搭载vivo蔡司联合影像系统... 而最新发布的X70系列,更是凭借上述的优势开启了X系列的专业影像之路,更是引领手机影像行业进入“硬件级算法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 当然,不论是vivo在战略层面上的创新方法论,还是自研或与合作伙伴研发的创新影像技术,核心目的就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影像体验,因此在vivo的产品研发中,始终坚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这样的产品理念伴始终随着X系列迭代。 vivo认为,好的手机影像体验是能够为用户带来场景、人、影像的无界体验。不给场景设限,满足用户何时何地想拍就拍;不给人设限,让所有人都能拍出更好的作品,让影像创作变成一件简单快乐的事情;不给影像设限,让手机影像的表达更加有力、直抵人心,让用户能够真正享受到专业影像创作带来的乐趣。 显然,这样的影像体验,能够在X70系列上得以实现,这属于vivo的成功,也惠及广大消费者。 结语: 时至今日,影像已经成为手机行业的强需求,甚至是手机市场突破瓶颈期的关键破局点,而面对手机影像这个庞大、复杂而又多变的市场,vivo不仅有着清晰的战略布局,更是在影像长赛道上有着丰厚的技术积累,堪称影像天花板的X70系列的到来,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不仅意味着vivo多年在影像长赛道上的付出正在收获回报,更意味着影像将会成为vivo X系列产品的核心标签,成为vivo在高端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优势之一。 此外,X70系列在影像体验上的惊艳表现,也证明了vivo在影像创新技术上的实力,在国产手机的创新之路上,vivo已经开始大步向前!
超七成网友“机不离手” 小心染上“手机病”
“2020长三角阅读马拉松大赛”上,江苏省南通赛区的选手正在市图书馆内阅读比赛专用书。 徐培钦摄(人民图片) 微信聊天、上网购物……智能手机的普及为人们生活、工作带来诸多方便与乐趣,但过度使用、依赖手机的生活方式也让不少人染上了“手机病”,不仅致使日常工作、学习时间被挤占,还给身心健康造成多种不良影响。随着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手机病”的危害,网友们开始四处寻觅“良方”,通过使用自律应用软件、丰富线下活动等方式避免沉迷手机。 沉迷手机危害大 深夜,在某互联网企业任职的邹女士依旧坐在办公桌前,赶制着第二天需要的活动策划案。“如果白天没有一边干活一边刷手机,现在也不用‘挑灯夜战’。”邹女士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发生过很多次,熬夜赶工虽然痛苦,但第二天还是抵挡不住手机的诱惑,“好了伤疤就忘了疼”。 白天刷微博、晚上打游戏、碎片时间玩短视频,如今越来越多的成年人被贴上“机不离手”“沉迷上瘾”的标签,工作、学习效率直线下降,像周女士这样因刷手机误事而深夜赶工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媒体近日在社交网络上发起“使用手机时长和健康隐患”网络调查,吸引超过40万网友的关注。结果显示,74%的网友表示自己“手机不离手”,65%的网友离开手机会产生焦虑感。换言之,目前超七成网友已经成为“手机病”患者。 除了严重侵占正常工作、学习的时间,“手机病”还会对使用者造成健康隐患。有医生表示,过度使用手机不但会对眼睛、颈椎和大拇指腱鞘造成直接损伤,还可能带来睡眠、内分泌和肥胖等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影响精神和情绪。此外,成人沉迷手机还会给未成年人作出不良示范。一些父母整天手机不离手,放任孩子过早、过度使用手机,以致其视力下降、无心学习,未来还可能诱发性格孤僻等心理疾病。 自律软件开“良方” “手机病”危害大,治起来更是困难重重。邹女士说,随时随地使用手机工作、娱乐已经成为习惯,日常生活离不开智能手机提供的各项功能和服务。“主动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很难做到,坚持一两个小时不用手机就已经是极限了。” 针对“手机病”用户的困扰,有软件开发者从手机本身“破题”寻找良方,推出一系列为手机重度使用者量身定制的自律应用软件,帮助他们远离沉迷。记者实际体验几款自律软件后发现,此类软件涵盖学习、工作、健身等多种使用场景,大多设有计时、便签、闹钟、日历、时间管理、任务管理等功能,可为任务计划设置定时提醒,并通过打卡签到等形式督促用户按照日程安排做相应的事情,帮助用户养成自律习惯,防止过度使用手机。 除了通过自律软件培养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部分手机厂商和游戏运营方还计划针对自律性不强的成人手机用户设计适当的防沉迷措施。据介绍,目前大多数手机基本都有针对未成年人设计的防沉迷系统和手机使用时间管理软件,但对成年人沉迷手机的问题鲜有设防,导致部分缺乏自律的用户得不到防沉迷保护,影响正常生活。 对此,有业内人士建议,无论手机用户是成人还是孩子或老年人,防沉迷系统都应作为手机出厂的标准设定,为用户提供防沉迷保护。成人防沉迷系统无需过多强制性措施,只要设计好合理的手机使用时间,超时就自动提醒用户注意身体健康,并在游戏等应用打开环节设计公益广告,提醒大家沉迷手机会带来健康危害,通过经年累月的重复提示来增强用户科学健康使用手机的意识。 “无机”活动也精彩 放下手机、翻开书籍,你能坚持多久?不久前,安徽某高校举办了一场“无手机阅读”挑战,邀请数百名师生走进图书馆,将手机上交工作人员统一保管,开启一段远离手机的专注阅读时光。 “无机”阅读、“无机”观影、“无机”桌游……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将目光投向线下休闲,参与各式各样的“无机”活动也成为一种新时尚。闫先生是一名通讯工程师,每天工作生活都少不了跟手机打交道。在他看来,当代年轻人习惯长时间使用手机并不是大问题,只要愿意用心去发现线下生活的乐趣,就有望摆脱对手机的依赖,远离虚拟世界的禁锢。 闫先生告诉记者,线下活动不仅能让朋友之间增进感情,还能相互监督、互相提醒,帮助自控能力差的同伴远离手机,享受线下游戏的乐趣。 随着“无机”活动的理念热度不断升高,不少网友也在社交媒体上呼吁更多公共场所和商家推出鼓励远离手机的活动。比如,游乐场可以推出“不携带手机半价活动”,鼓励更多家长放下手机,与孩子一起玩游戏。餐厅也可以推出“寄存手机送小菜”活动,鼓励大家聚餐时多交流、少看手机。“其实线下生活从来不缺少乐趣,只是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闫先生说。
因港交所询问用户信托等问题 蔚来香港上市被曝生变
据彭博社9月9日报道,蔚来汽车的香港上市可能推迟至明年。 早在今年3月,蔚来汽车申请在香港二次上市,申请时间早于小鹏汽车,而后者已于7月登陆港交所。 近日有消息称,在2022年初之前,蔚来汽车“不太可能登陆港交所”,原因是蔚来汽车收到港交所对其结构方面的询问,该询问对象包括了一份蔚来汽车在2019年设立的用户信托基金。 蔚来汽车的一份备案文件显示,蔚来CEO李斌于2019年曾将5000万股公司股票转移给一家蔚来汽车用户信托基金,使客户“有机会讨论和建议如何使用这些股票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李斌保留对这些股票的投票权。 多个信源表示,蔚来汽车迟迟未能获得港交所的审批,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涉及用户信托持股问题。 与此同时,蔚来汽车于9月8日宣布称,计划发行高达20亿美元的美国存托凭证(ADS)。在宣布出售ADS后,蔚来汽车股价在纽交所创下近三周来的最大跌幅。德意志银行分析师爱迪生·余(Edison Yu)9日在一份报告中称,此次融资可能反映出”香港上市进程的进一步拖延”。 另有报道援引内部人士消息称,考虑到香港上市计划的推迟,此次增发使蔚来汽车能够迅速筹集资金,蔚来内部相关商议仍在进行中,未来甚至有可能放弃香港上市计划。 目前蔚来汽车与港交所拒绝对此相关消息进行置评。 公开资料显示,蔚来汽车计划将在2022年交付包括ET7在内的三款全新车型并藉此扩大市占率,因此资金需求相对大幅增加,其2021年度研发支出增加至50亿元人民币。
8月满屏iPhone 13毁于“14香”你愿意再等一年?
刚刚过去的8月,每天都有iPhone 13的消息。 从最早曝光的外观,到之后的核心参数、摄像头参数,再到最终连国行机型的售价都一并曝光,这在前几年是从未见过的。而至于iPhone 13的发布时间,几乎全世界都猜到了是9月第三周的周二,而苹果却在本周才官宣,这个世界目前似乎只有苹果不“着急”。 而在iPhone 13系列发布前夕,“着急”的网友在昨天曝光了iPhone 14系列的真机机模…… 01“iPhone 14”优缺点盘点 可信度其实蛮高 首先,iPhone 14系列的照片公布后,人们确实都“信”了。 首先来看看iPhone 14的特点: 1、“刘海屏”彻底不见,改用挖孔屏的方案 2、中框继续加固,采用钛合金材质 3、和iPhone 4相似的圆形音量按键 4、屏下Face ID?需要证实 当然,也有几点遗憾: 1、屏下摄像头并没有出现,最终使用了安卓机已经用了很久的挖孔屏 2、摄像头的设计使得手机更厚 3、依旧是Lightning接口而不是type-C 4、屏下指纹? 如果昨天曝光的“iPhone 14”只是一张渲染图,那么网友们只会看看热闹,觉得这又是某位PS大师的杰作,但随着渲染图一并出现的却是真机的机模,据业内人士曝光,这款机模出自某知名手机设计师。 目前对于真机机模的真实性,存在争议点,这会不会是苹果iPhone 13已经舍弃掉的方案?答案是有可能的,但苹果早2019就曾曝光过类似挖孔屏幕和屏下Face ID的专利和方案,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搁置至今,但从目前真机机模所呈现的形态,这就是“iPhone 14”的消息是基本可靠的。 02iPhone 14的出现将打乱用户的购机理念 在昨天上午曝光真机机模后的不到两个小时,iPhone 14的全系参数也随之曝光了。 网传iPhone 14全系参数 针对这张“iPhone 14全系参数表”能够得到很多信息: 1、由于外观磨具大改,iPhone 14的mini款取消了 2、6.68寸大号的iPhone 14出现,命名为“iPhone 14 Max” 3、仍然是iPhone 14 Pro和Pro Max采用120Hz高刷屏,LTPO技术并没有下放到iPhone 14,也就是说“普通版”依旧是最高60Hz 4、A16芯片确定采用4nm工艺,或仍然是台积电工艺 5、屏下隐藏式Face ID首次出现在iPhone中 芯片从现有的5nm升级到4nm;大号的iPhone 14 Max出现可能会成为最畅销机型,虽然没有能够1-120hz切换的LTPO屏幕,但是仍然是三摄的配备是可取并值得关注的,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没有LTPO等屏下技术的简配版iPhone 14 Pro Max。 如果参数为真,一定会改变绝大多数用户的现有的购机计划! 1、原本喜欢单手操作小屏的用户,iPhone 14系列中取消了mini款,只能转投13mini或是12mini。 2、iPhone 13 Pro Max顶配版售价已经高达14099,iPhone 14 Pro Max有着更多的屏下技术、更优秀的A16芯片,起售价会进一步提高门槛,顶配版或许超过哦15000,这不得不让一些用户人群去选择更低容量的机型,降低购机费用。 3、iPhone 14 Max看似只是加大号的iPhone 14,但是由于配备了和Pro/Pro Max相同的三主摄,那么这将是iPhone 14系列中的黑马机型,也将是用户和黄牛关注度最高的机型,以至于让一些原本选择iPhone 14的用户会增加预算去选择Max款。 03写在最后:iPhone 13“毁”于“14香” 从现在曝光的iPhone 14系列来看,即将发售的iPhone 13越来越像“iPhone 12s”,而iPhone 14才是iPhone 12系列的“大改款”。 值得再等一年的不是iPhone 14,而是iPhone 13,或许现在说iPhone 13如何如何不行是尚早的,毕竟它还没有正式发布,但iPhone 14在这个时间曝光,无疑给13系列泼了一大盆冷水。 iPhone 13系列可能真的是一次试水或是过渡。这是苹果首次使用LTPO屏幕,在不同的使用场景将任意切换1-120Hz,而随着iOS 15系统的不断完善,将会有更多新奇的功能诞生,而明年这个时候,经过一年的时间不断迭代,iPhone 14系列配合iOS 16系统将会更加成熟。 iPhone 13系列不是不优秀,而是iPhone 14系列从现在来看确实发力过猛,让用户已经对目前的iPhone 13系列基本无感,而从本周外媒的调研数据来看,现有的iPhone用户只有不到20%将会选择购买iPhone 13,恰恰证明了现在的iPhone即便将刘海变小;把屏幕提升到120Hz,用户对于“挤牙膏”的做法还是毫不买账的。 所以,你要不要为了iPhone 14再等一年呢?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用,欢迎点赞+关注,有问题也可以在评论处一起讨论。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