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宁王”挨骂 LG新能源也笑不出来
眼下,全球动力电池老大与老二,双双遭受非议。 前不久,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估值应参考世界级高科技企业早期水平”,对公司当下在资本市场遭受冷遇愤愤不平。 然而,曾毓群的言论,并未获得外界的共识。 “简直是痴人说梦。制造业就制造业,装什么大尾巴狼!”前国金证券分析师、互联网怪盗团创始人裴培对其标榜的高科技不屑一顾。 与宁德时代一样,LG新能源的日子也不好过,堪称难兄难弟。 LG新能源2022年1月27日登陆韩国证券交易所的开盘价为59.7万韩元,之后一路走低,到了5月10日股价为39.35万韩元,跌幅高达34.09%。 那么,LG新能源为何也在资本市场“失宠”?LG新能源遭侵蚀的利润,都去哪儿了?与宁德时代对垒,谁的赢面更大? 业绩“失速”,市占率下滑 LG新能源,无疑是宁德时代最大的对手。 据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榜,宁德时代以全球装机量96.7GWh、市场占有率32.6%的成绩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为LG新能源,全球装机量为60.2GWh、市场占有率为20.3%。 因而,上市之初,LG新能源备受外界追捧。 这其中,元大证券旗下韩国分析师Cho Byung-Hyun的观点尤为醒目:“这是一只必须入手的股票。” 彼时,LG新能源首席执行官权英寿意气风发:“在电动汽车电池市场的全球竞赛中,LG新能源将很快击败中国竞争对手宁德时代。”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动力电池装车总量为95.1GWh,同比增长93.3%,其中宁德时代同比增长137.7%,市场占有率从28.5%上升至35%,而排名第二的LG新能源同比增长39.1%,增速远不及行业均值,更为糟糕的是市场占有率从22.1%下滑至15.9%。 两者的差距拉大了 这意味着,LG新能源与宁德时代的差距,反而拉大了。 关于此,从业绩也可见一斑:2022年第一季度,LG新能源的营业收入为4.34万亿韩元,去年同期为4.25万亿韩元;营业利润为2589亿韩元,去年同期为3412亿韩元;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同比双双下滑。 与之对应的是,宁德时代2022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486.7亿元,同比增长153%;净利润为14.93亿元,同比下降23.62%。 以上可见,宁德时代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而LG新能源则面临“失速”的风险。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锌刻度:“LG新能源虽然开局不利,但手中订单还是充足,后续还有翻盘的本钱,毕竟新能源是一个高确定性赛道,行业蛋糕仍然在不断做大。” 据公开资料显示,LG新能源仍将2022年的年度销售目标设定为19.2万亿韩元,与2021年相比增长8%。 成本传导不畅,打落牙齿和血吞 LG新能源如此狼狈,与供需错配有莫大的关系。 如今,新能源大潮已至,汽车行业迎来百年未见的大变局,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4月中国汽车销量104万辆,同比下降50.6%;但新能源汽车销量29.9万辆,同比上涨44.6%。 此消彼长之下,打乱了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原本的节奏。 新能源汽车销量飙升,带动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不断增加,迫使动力电池企业走上扩张之路,而新建一条动力电池产线快则九个月、慢则一年多,从而需要更多的锂、钴、镍等原材料,问题在于开矿并非可以速成,往往耗时数年。 如此一来,上游原材料开启了暴涨模式。 据百川盈孚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年度涨幅超400%,到了2022年第一季度,均价一度突破每吨51万元,而2020年下半年一度每吨还不到5万元,一两年时间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暴涨10倍以上。 对此,上游企业赣锋锂业副董事长王晓申如此感叹:“我们预计到它会涨,但是没有想到会涨得这么快、这么多。” 碳酸锂之外,金属钴与金属镍的价格也处于历史高位。 如此一来,LG新能源的营业成本大幅攀升,其财报的“其他运营开支总额”从2020年的5772.44亿韩元上涨至2021年的14636.97亿韩元,涨幅高达153.57%,而2022年第一季度上游原材料价格继续大幅上扬,承压自然更为明显。 LG新能源的营业成本大幅攀升 更为糟糕的是,车企对动力电池的不断涨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成本传导并不畅。 对此,宁德时代公开表示:“公司出于维护行业健康发展角度,前期承担了较大的原材料价格涨幅。” 行业老大都如此,作为行业老二的LG新能源也不得不“打落牙齿和血吞”。 一名市场人士告诉锌刻度:“LG新能源的营收增速之所以不及宁德时代,主要是因为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成长迅速,而LG新能源过于依赖三元锂电池。” 需要注意的是,动力电池的供不应求并非常态。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预测,我国2021年的动力电池出货量为220GWh,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55TWh。 而据公开资料显示,仅宁德时代、比亚迪、蜂巢能源、国轩高科与中航锂电这5家中国企业的2025年规划产能就高达2.52TWh,更不用遑论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等海外企业都在加码。 从这个角度来看,LG新能源未来要面对的是产能过剩的风险。 “宁王”切入腹地,亟待补短板 远的不说,LG新能源当下面临三个严峻的挑战。 首先,宁德时代海外加码。 某私募投资部经理陈听涛告诉锌刻度:“LG新能源的客户面更广,在欧美的优势更为明显,宁德时代的基本盘在国内,在均衡上有所欠缺,好在盈利能力更强,只能说各有千秋。” 对宁德时代而言,2022年堪称出海元年。 其出海第一站定在德国,于2019年开工,计划于2022年底正式投产,届时将分享欧洲市场高速成长的蛋糕。 须知,欧洲是LG新能源的腹地。 2020年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销量反超中国市场,成为LG新能源起势的关键,从而起势成为赛道不可忽视的对手,甚至一度超越宁德时代。 此外,宁德时代于2022年4月15日宣布印尼建厂,意图开辟东南亚市场。 曾毓群之前对外表示:“宁德时代正在考虑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建厂的可能性。美国市场,宁德时代一定要进去。” 简而言之,LG新能源与宁德时代的战线更长了。 其次,磷酸铁锂掉队。 金属钴每吨报价50万元以上,金属镍每吨报价20万元左右,与之对应的是磷酸、铁都是每吨5000元级的商品,因此磷酸铁锂锂电池的成本优势肉眼可见。 金属镍价高企 据万联证券预计,到2025年磷酸铁锂需求量将达到191.4万吨,对应111万吨磷矿(折纯),2021~2025年行业复合增速超60%。 而在磷酸铁锂锂电池赛道上,LG新能源姗姗来迟。 LG新能源计划2022年完成一条磷酸铁锂电池试验生产线建设,这意味着补短板改善产能结构仍需要时间,短时间还难以实现“两条腿走路”。 再次,特斯拉自产电池加速。 LG新能源为特斯拉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不过特斯拉也在自产电池,以求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与资源掌握在自己手里,以便更好地降低成本。 据TMC 2022年1月22日报道,特斯拉在弗里蒙特加藤路工厂已生产100 万颗特斯拉4680电池,13条4680电池生产线的良率高达95%。 总而言之,LG新能源与宁德时代双双水逆,未来谁能更好的降本增效、提质增效,谁才能率先摆脱困境,重新赢的资本市场的认可。 那么,LG新能源与宁德时代的“龙虎斗”仍将持续。
保时捷减配彻底闹大 人民网评:糊弄了事、没有耻感
近段时间,保时捷转向柱电动调节功能减配一事,引起网友热议与关注,不少车主更是在保时捷的直播间在线维权。 公众的关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时捷也曾就此事做出了回应,但因为“废话文学”而遭到了网友的吐槽。 近日,这件事终于引起了各大官媒的关注,5月14日,人民网网络评论部官方微博@人民网评 就此事做出了回应。 原文为:对于#保时捷车主投诉百万豪车被减配#事件,4月30日保时捷发布道歉信,表示因芯片短缺导致断货,并表示所售车辆不能在后期进行补救性升级更换。对此,很多车主反映不能接受。 用一纸道歉声明解决货不对板的问题缺乏诚意,提供真实的商品服务信息是经营者的基本义务。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然而,有许多不知情的消费者表示,提车时才知协议已单方面变更,这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 既然保时捷打着后续将免费为车主升级“电动转向柱”旗号揽客,那就应该将承诺兑现,不能动辄自说自话地说取消就取消。这不仅仅是缺少诚信的问题,更涉嫌虚假宣传。 面对不断增加的消费者投诉,保时捷仅在道歉声明中表明,赔偿供下次使用的千元代金券。这根本就是糊弄了事,完全没有一点耻感。 望保时捷能早日拿出体面且让消费者买账的补救方式。不尊重消费者的企业,终将会为自己的傲慢买单。 据此前报道,有保时捷车主订购新车后,遭遇无故减配,原本是电动转向柱的配置变成了手动转向柱,原因是芯片短缺,但国内官网并未提及因芯片短缺减配的情况。 原本官方那个承诺车辆先期减配为手动转向柱,后续免费升级为电动转向柱,但现在官方改口不予免费升级,仅提供2300元代金券作为补偿。
车主质疑加油站“凑整”是为多收钱:中石油回应
车主朋友们有没有遇到加油时被“凑整”的情况? 简单来说,油枪跳了后,加油机显示金额不是整数,只见加油员在表盘上“啪啪啪”按几下,再一捏油枪,加油机上的金额就“凑整”了。有的加油员会提醒车主,有的则是直接操作。 对此,部分车主朋友提出质疑,这是多收钱了吗? 中石油官方发文回应称,加油凑整的原理很简单:加油机的计数最小分辨率为2.5毫升,如果按照6元/升计算,1分钱大约是1.7毫升,而加油员的习惯性凑整在5毛钱左右。因此凑整后,大约还会有85毫升油品流入油箱。 凑整时加油机会自动把“非定量加油模式”转化成“定量加油模式”,且依然采用的是计量脉冲进行计数。凑整按钮使用后,加油机会使用小流量副阀,流量低至每分钟只有2升左右。 中石油还表示,跳枪后凑整不仅不会少加油,还会多出油,符合国家标准误差±0.3%范围。至于溢出油箱就更不用担心,国家规定汽车油箱标定的容量不能超过实际容积的95%。一般小车加油跳枪后,最少还能加3升左右,更大的车型油箱容积甚至会相差十多升。 中石油指出,加油凑整是现金支付时代遗留下来的习惯。凑整也是加油机特别开发的功能,一般是就近凑,特别是5、10等金额,这样可以方便收银,减少找零,提高效率,特别是在节假日或者车流量大的站点,作用显著。 同时,消费者如果选择固定金额加油或者油卡支付,就不会凑整。 中石油还提到,凑整还是国际惯例,国外也有。只是现在手机支付更流行,凑整的确必要不大,如果车主不喜欢,可以提醒加油员勿凑整,同时油站也会加强对加油员的培训。
蔚来销量市值双重受挫,登陆新交所能托底?
蔚来又吸睛了。 5月6日,蔚来汽车官宣,公司已从新加坡交易所(新交所)取得主板二次上市的附加条件上市资格函,并将于本月发布上市文件。一旦登陆新交所,蔚来汽车将成为第一家在纽交所、港交所和新交所三地上市的中国车企。 意图登陆新加坡的同时,蔚来汽车的交付量却不容乐观。今年以来,蔚来已经连续4个月交付量跌破了造车新势力前三的位置。 反观其竞争对手,头部企业比亚迪4月牢牢站稳新能源销量榜首的位置,似乎丝毫没有受疫情影响;传统车企纷纷推出新能源高端品牌,价格区间内与蔚来形成直接竞争;新势力中哪吒、零跑从3月开始交付量反超蔚来,4月零跑更是夺得榜首,与蔚来差距逐步拉大。 或许从今年开始,“蔚小理”这一称呼将会永远定格在过去。蔚来汽车能够依靠新交所上市来逆转命运吗? 01 “蔚小理”不再? 之所以有“蔚小理”称呼,主要是因为蔚来、小鹏、理想这3家造车新势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霸占了造车新势力交付量前三的位置,也是众多新势力们所对比的“标杆”。 在过去的2020年和2021年,蔚来、小鹏、理想稳稳地占据了新势力中交付量前三的位置——2020年,造车新势力前三名分别为蔚来、理想、小鹏,交付量分别为43728辆、32624辆、27041辆;2021年,造车新势力前三名分别为小鹏、蔚来、理想,交付量分别为98155辆、91429辆、90491辆。可以说,虽然在月度排名中这3家造车新势力彼此间会有波动起伏,但基本前三名都被“蔚小理”所占据。 然而这一数据到今年则呈现了另一番场景:曾经的造车新势力“大哥”蔚来已连续3个月掉出交付量前三的位置,同时有些曾经排名靠后的新势力却不断突出重围,成为了今年的“黑马”。 在今年1月和2月中,哪吒汽车“后来者居上”,蔚来的交付量已不再是前三的位置:1月造车新势力交付量排名分别为小鹏(12922辆)、理想(12268辆)、哪吒(11009辆)、蔚来(9652辆);2月造车新势力排名分别为理想(8414辆)、哪吒(7117辆)、小鹏(6225辆)、蔚来(6131辆)。 其实通过今年2月的数据,已经可以看出蔚来有些“后劲不足”。比如2月交付量排名前三的新势力交付量均有大幅提高,理想、哪吒、小鹏交付量同比增长分别为265.8%、255%、180%,均实现了翻倍增长。而相比之下,蔚来的交付量增长则显得十分平庸,仅取得了9.9%的同比增长。 到了3月,蔚来掉队的迹象似乎更为明显。在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44.5万辆、同比增速达到137.6%的情况下,蔚来的交付量仅为9985辆,同比增长率也仅有37.6%。在交付量排名方面,不单单是哪吒汽车再次进了前三,另一匹“黑马”零跑也以交付量10059辆、增速908.9%的同比增长排在了蔚来前面。至此,曾经的新势力老大似乎难以抗衡更新的新势力,无奈交出了前三的座椅。 根据最新出炉的4月数据,新势力中前五名分别是零跑、小鹏、哪吒、蔚来、理想,交付量分别为9087辆、9002辆、8813辆、5074辆、4167辆,蔚来显得依旧暗淡。 为何曾经的造车新势力老大哥如今却掉出了行业前三的排名?供应链受限以及新车型发行速度较慢或许都是重要原因。 受上海和吉林疫情影响,许多车企都被迫作出了停产的决定。吉林和上海这两个地方究竟对汽车产业有多重要?《车圈能见度》用一组数据说明这个问题:在过去的一年,全国共生产的2652.8万辆车当中,上海和吉林的产量分别为283.32万辆、242.41万辆,这两个城市在过去一年中基本承担了全国五分之一的汽车产量。 不仅如此,在上海这个城市,除了整车厂之外,同样是汽车零部件厂商集中驻扎的营地,我们所熟知的企业如采埃孚、博世、安波福、麦格纳,以及相关电池、软件配套企业如宁德时代、地平线等均在上海设有生产基地。如果算上小微企业,上海地区的零部件企业数量多达2万家以上。 对于汽车这种需要由成百上千个零部件堆成的产业来说,一旦某一种零部件在供应链中出现问题,那么就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 蔚来也自然难以逃过这场“浩劫”。李斌在蔚来汽车APP中表示,“受长春和河北疫情影响,3月中旬我们有些零部件就断供了,靠着一些零部件库存勉强支持到上市。最近又碰上上海和江苏等地疫情,很多合作伙伴供不了货,只能暂停生产。” 于蔚来这种过去依赖代工、核心零部件依赖于外部供应链系统的车企来说,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十分重要。 相对于拥有核心零部件工厂以及供应链体系建设更为完善的车企,蔚来这类车企受到的冲击要大得多。经过这轮压力测试之后,相信蔚来等车企也会着手解决供应链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蔚来汽车新车型推进缓慢或许也是掉队的重要原因。比如在过去的一年,在售的3款车型ES8、ES6、EC6都是基于整车平台NP1.0于2018年发布的产品,其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部分所采用的芯片还是2017年的产品。而号称国内智能汽车天花板的ET7于今年3月28日才开始正式交付,可能在过去一段时间对现有车型造成了一定的分流效应。 02 波折的研发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自动驾驶技术无疑是体现车企实力的重要应用场景。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数据与积淀最为深厚,实力靠前。 在国内造车新势力中,小鹏依靠全栈自研,于去年1月发布了业内领先的NGP自动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算得上是国内领先梯队。相比之下,蔚来的自动驾驶技术则稍显逊色,且研发之路一波三折。 2017年,随着蔚来首款车型ES8的发布,多年研发的NIO Pilot驾驶辅助系统也正式面向市场。不过好景不长。由于2019年蔚来出现了严重的财务危机,全年亏损超过113亿元。为了削减开支,蔚来不得不裁掉自动驾驶部门一部分员工,转身与Mobileye加深合作,由Mobileye提供EyeQ 系列芯片、硬件、驾驶策略、软件及地图解决方案,而蔚来负责车规级工程、集成和批量生产。 与Mobileye加深合作的确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快速降低研发费用、产品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不过,这一做法的缺点也同样明显: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演进是需要大量数据积累为基础的,而Mobileye提供的黑盒方案是一套极为封闭的辅助驾驶整套技术方案,自然不利于蔚来自身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长期成长。 另一方面,相较于蔚来的竞争对手,Mobileye提供的EyeQ4芯片算力并不占优势。EyeQ4 芯片的算力只有2.5TOPS,而小鹏 P7 搭载的英伟达 Xavier 芯片算力为30TOPS,2021款理想ONE搭载的“地平线征程3”芯片单颗算力为5TOPS。 这也就意味着在后续OTA升级方面,蔚来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会愈发明显。 意识到技术依赖于人的缺陷后,择机回归自研才是正道。在2020年得到合肥市政府70亿元融资以及营收、现金流好转下,蔚来选择重新组建自动驾驶团队,完善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 不料屋漏偏逢连夜雨。2021年7月,一辆蔚来EC6在上海因突然撞击高速石墩导致车主死亡;仅仅过去半个月,一餐饮连锁创始人驾驶蔚来ES8在沈海高速涵江段失控追尾养护车,导致其当场死亡。 对此,蔚来并没有直接透露调查结果,而是强调“NOP不能等同于自动驾驶,而是一种辅助驾驶系统,使用时必须时刻关注交通状况及道路环境”这一原则。卖的时候极力宣传“自动驾驶”,出事时转而以“不等同于自动驾驶”来规避,不免有推脱责任之嫌。 实际上,早在今年1月发布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智能辅助驾驶报告中就指出,对于蔚来在内的测试车型而言,其智能驾驶功能仅达到L2级辅助驾驶,距离真正的L5级自动驾驶能力还很遥远。 重新建立自动驾驶布局是一条漫长险阻的道路,着眼于当下,蔚来似乎选择了先提高硬件性能这一条路。在今年3月发布的ET7车型中,搭载了英伟达Orin芯片,算力达到1000TOPS,力求为第二代平台建立良好的基础。 不过,硬件只决定了自动驾驶的理论上限,实际效果更取决于硬件和软件的结合程度。而就在最近,一位在蔚来效力长达7年的元老级别自动驾驶高管章健勇提出了离职,加入了一家芯片初创公司,也意味着蔚来的自动驾驶部门或迎来大规模的调整与重构。 可以说,NOP领航辅助驾驶在过去一段时间并没有给蔚来带来正向的品牌效应。在今年发布ET7、ET5系列之后,或许消费者和资本市场选择买账的意愿并不大。 03 能否“卷”赢? 之所以会出现以蔚来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主要是因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传统燃油车企对新能源汽车理解不到位,从而导致布局进展缓慢,国内市场出现了空白。加上没有了燃油车“三大件”的束缚,造车门槛一下子低了很多,因此才看到了各种造车新势力“蓬勃兴起”的现象。 然而,随着近些年头部企业优势扩大、传统燃油车不断推出新能源品牌,增量市场竞争愈发内卷,留给蔚来的市场空间似乎不断缩小。 一方面,头部企业如比亚迪、特斯拉在近些年优势扩大明显。 3月国内电动车市场中,乘联会统计显示,比亚迪以销售量104338辆稳居榜首,第二名特斯拉销售量为36478辆,二者销量都是造车新势力的几倍有余。比亚迪产销快报显示,4月比亚迪销量更是达到了10.6万辆,摆出了一副“疫情停产与我何干”的姿态。 当然,这背后也要归功于比亚迪在动力电池、半导体等领域的深度布局,能有效缓解供应链层面的压力。 相比之下,依靠轻资产运营的蔚来在疫情期间则暴露了互联网造车的局限性,也成为限制发展的最大软肋。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产能受限于江淮工厂产能之外,蔚来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仍有待提高。 目前蔚来所采用绝大多数的单一供应商中并没有保留替代选项,也没有和单一供应商维持长期协议,同时以销定产模式虽然有效地降低了库存,但是也放大了供应链带来的极端风险。 另一方面,在传统车企纷纷推出新能源品牌,未来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格局将面临加速内卷。 比如长城旗下新能源品牌——沙龙发布的首款汽车机甲龙定价区间瞄准了40万元~80万元的高端市场;上汽旗下智己发布的L7车型的售价定在了36.88万元~40.88万元,与蔚来的ET5形成了直接对手;北汽旗下的极狐系列车型最高价格也定在了30万元以上,迫切寻求品牌升级。 其实,传统车企除了在供应链层面有着先天性优势之外,在研发管理方面相较新势力同样有着过人之处。 比如传统车企往往都会遵循先发布整车平台,再发布新车这一原则,而强大的资金积累可以让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迅速完成整车平台的更新换代,进而衍生出更多车型。 以大众的MEB平台为例,有了这个模块化开发平台,大众便可以在研发过程中根据特定需求进行模块化组装,从而实现低成本研发较多车型。 而蔚来的ES8、ES6、EC6三款车型都是基于第一代平台衍生出的车型,除了尺寸以外并没有形成独特之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面临着产品断档的尴尬,难以吊起消费者的胃口。 前有头部企业先发优势不断扩大,后有传统车企新能源品牌不断跟进,蔚来想卷赢这场战争似乎不太容易。 销售遇到阻力之时,蔚来汽车在纽交所的股价也一落千丈。其宣布要登陆新交所前夜,蔚来汽车较前一个交易日暴跌12.77%。 看上去,蔚来汽车登陆新交所已经成了定局。但是蔚来汽车要想赢得未来,不仅仅是靠登陆几个交易所的问题。蔚来汽车还需要努力把销售搞上去,实现技术上的进一步突破。这样或许才有希望在造车新势力的争霸赛中重回巅峰。
贾跃亭何时回国?法拉第未来亏损35亿 预定单仅有401个
原标题:亏损 35 亿,预定单仅有 401 个,法拉第未来靠什么支撑未来?|看财报 在纳斯达克发出警示函之后,法拉第未来终于在规定提交财报时间的前三天披露了 2021 年第四季度报告和全年财报。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法拉第未来首次接收到纳斯达克警示函,由于延迟提交财报,法拉第未来已经多次面临退市风险。 本次财报内容与此前的季度财报传递出的信息点并无太大不同,法拉第未来亏损还在加剧,量产难关仍未突破。 一句话总结,法拉第未来的年报表现,并不可观。 净亏损加大,现金余额仅为 2.76 亿美元。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法拉第未来净亏损达到 5.17 亿美元——作为对比,去年净亏损为 1.47 亿美元。法拉第未来方面解释,净亏损增加的原因之一是运营费用大幅增加。 法拉第未来的财报数据并不好看 2021 年全年,法拉第未来的运营费用达到 3.54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4.03 亿元),远高于去年的 6500 万美元。 法拉第未来表示,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公司重新聘请供应商,为 ED&T 服务进行了大量采购导致工程、设计和测试(“ED&T”)服务有所增加,此外还包括员工费用、专业服务和法律费用、许可证费用等方面费用的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运营费用的增加还涵盖了由于重新设计相关的 FF 91 组件而放弃某些正在进行的 FF 91 计划资产(主要是供应商工具、机械和设备)相关的损失。 随着净亏损加大,法拉第未来的账面资金也不尽乐观。 财报数据显示,法拉第未来 2021 年现金为 5.05 亿美元,但截至 2022 年 3 月31 日,现金余额为 2.76 亿美元,近三个月时间,就减少了 2.29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5.55 亿元)。 法拉第未来在财报中解释,现金减少的部分原因是预定的 9700 万美元票据和应计利息支付。 法拉第未来至今还未实现量产,越来越少的现金储备让本是紧张的现金状况雪上加霜。不过,法拉第未来依旧保持乐观。 法拉第未来全球 CEO 毕福康在财报中表示将在今年第三季度推出 FF 91,届时法拉第未来将重新定义最先进的智能电动汽车。 毕福康所指的 FF91 是一款定位在 200 万人民币的超豪华纯电 SUV。今年 2 月,法拉第未来在汉福德工厂召开发布会,宣布首台 FF91 准量产车在工厂装配完成,将在今年三季度开始量产。 截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法拉第未来仅接收 401 个预定单。从目前的订单量来看,要想摊分前期投入成本,法拉第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鉴于法拉第未来此前多次放出烟雾弹,FF91 能否在第三季度实现量产还有待观察。从市场层面来看,售价高达 200 万的 FF91 要想和蔚小理、特斯拉等玩家竞争,其挑战并不小。 在财务报告中,法拉第未来还提及其第二辆车 FF81 已与韩国的汽车制造商 Myoung Shin Co., Ltd. 签约生产,预计将于 2024 年开始生产。 事实上,由于一直面临量产难关,法拉第未来的发展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中,且备受质疑。 去年 10 月,美国投资机构 J Capital Research 发布了一份 28 页的关于法拉第未来的做空报告。报告指出,“经过 8 年的经营,FF 公司未能交付一辆汽车并再次表示‘明年交付’。此外,公司违背了在美国及中国五个地方建厂的承诺,对于第六个工厂建设也一再推迟。” 尽管后来贾跃亭表示其言论是“冷饭热炒,无稽之谈”,但法拉第未来的股价却很诚实,一路下跌。 截至 5 月 13 日收盘,FF 的股价已经从上市首日的收盘价每股 13.98 美元跌至每股 2.46 美元,总市值也从当初的 45.11 亿美元左右缩水至 7.44 亿。 不过,量产仅是造车过程中的其中一步。从法拉第未来目前的订单量与现金储备不难预见,法拉第未来显然还有很多难关要过。
法拉第未来2021年亏损35亿元 FF 91仅有401个预订单
IT之家 5月15日消息,昨日法拉第未来(以下简称 FF)今日公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年度财务业绩。财报显示,2021年 FF 净亏损5.17亿美元(约35.16亿元人民币),2020年同期净亏损为1.47亿美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FF 现金余额为5.05亿美元;截止2022年3月31日,现金余额为2.76亿美元。 对于2021年亏损同比扩大2.5倍,公司称,主要是经营费用大幅增加以及计入应付票据和关联方应付票据的转换溢价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变化,与原始发行折扣的剥离和就特定借款发行的认股权证的公允价值等导致。 报告显示,在董事和高管持股信息中,创始人、前 CEO 贾跃亭个人持有72749股,占比不到1%。CEO 毕福康持有866637股,占比不到1%。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FF 已获得401个 FF91 预订单。IT之家了解到,此前 FF 91 已经多次“跳票”。2017年 FF 91 样车首次亮相,2018年宣布年底实现量产,2019年一季度交付。但由于贾跃亭和恒大方面围绕控制权展开争夺,量产计划随之搁置;2020年7月,贾跃亭再次宣布“距离量产只剩临门一脚”,但未能兑现;2月24日,FF 91 准量产车下线。 法拉第未来全球 CEO 毕福康表示:“仍然有信心在今年第三季度交付首款车型 FF 91.”FF 称,未来 5 年内,将相继推出 FF 91 系列、FF 81 系列和 FF 71 系列车型。此外,FF 在美国加州汉福德工厂的投产前建筑区完成了试点设备的安装,预计初期每年产能为 1 万辆汽车。根据目前的时间表,FF 管理层预计汉福德工厂将于 2022 年第三季度开始生产。
央行宣布下调首套房贷款利率20个基点 贷款500万购房者每月可少还600元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汪青 5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于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居民家庭,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减20个基点。 对此,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央行首次对于差别化房贷政策发布专门文件,充分体现了当前房贷持续发力、扭转近期房地产交易行情颓废态势的决心。预计随着国内散发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国内一系列政策效果逐步现象,楼市供需两端将逐步回暖,需要稳定好市场预期,防范局部潜在“过热”风险。 具体来看,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按照国务院有关部署,央行就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对于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居民家庭,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减20个基点,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按现行规定执行。 二、在全国统一的贷款利率下限基础上,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各派出机构按照“因城施策”的原则,指导各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根据辖区内各城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及城市政府调控要求,自主确定辖区内各城市首套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加点下限。 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记者表示,此次央行下调住房贷款利率定价下限,是进一步优化商业银行房贷利率自律定价机制,扩大了部分区域商业银行房贷利率定价空间,也符合部分区域房地产市场情况。 “主要是近期受散发疫情等因素干扰,国内部分区域房地产复苏情况不够理想,4月居民信贷下滑,反映国内房地产需求端仍低迷。国内通过下调房贷利率定价下限,让各区域商业银行能根据当地楼市供需情况与城市政府调控要求,灵活调节,促进楼市加快恢复平衡。”周茂华表示,预计接下来部分楼市供给相对大、楼市需求偏冷的区域房贷利率将出现一定幅度下调,减轻刚需购房成本。但整体上,国内楼市“稳”字当头,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推动各地因城施策、精准调控,落实“三稳”任务,促进楼市平稳健康发展。 其中,央行明确提出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减20个基点。 “从该表述可以看出,当前对于贷款利率的下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支持政策。首先,利率下限允许进一步下调,这使得商业银行贷款的空间更大,有助于后续更好地促进房贷实际贷款利率的下调。其次,也将引导银行后续更好得制定贷款政策,尤其是推介一些低成本贷款的利率。此外,强调首套房实际上也是希望刚需购房成本进一步降低,支持刚需购房政策。”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接受采访时表示。 新政带来的减负效应也十分明显。 根据央行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当前统计的全国个人按揭贷款利率为5.42%。若按照减20个基点计算,那么实际利率则为5.22%。以500万贷款金额、等额本息、30年月供偿还的方式计算: 在5.42%的情况下,月供为28138.99元,利息总额为5130037.8元;而在5.22%的情况下,月供为27517.35元,利息总额为4906246.57元。这也就意味着新政下,每月减少还贷621.64元,利息总额减少223791.2元。
A-SOUL“塌房”之后 粉丝们在网络上这样行动
对于虚拟偶像组合A-SOUL和观众而言,5月14日本该是个普通的星期六。 按照往常的计划,这天晚上应该同之前的大多数周末一样,进行全体成员参与的直播表演。然而这个尚未成为全民偶像的组合,却突然冲上了微博等平台的热搜榜单前列,晚上八点直播准时开始时也表现出了异常——原本该有有五名成员到场的直播间,只剩下四名成员出现。 直播间之外,A-SOUL遭遇了组合成立以来的最大风波:在毫无征兆的前提下,宣布五名成员之一珈乐Carol将进入“直播休眠”,不再参与日常直播和大部分偶像活动。与此同时,围绕运营方同组合成员的薪资分配、工作时长、隐私保护等争议,成为将A-SOUL送上热搜的导火索。 我们希望通过三名喜爱(或者说喜爱过)A-SOUL的观众的视角,带领读者从部分视角来了解此事的经过与争议。 最强虚拟偶像这样诞生 在外界看来,A-SOUL是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互联网项目,背后有顶级互联网厂商字节跳动以及当红男性偶像王一博所属的乐华娱乐参与,乐华还在招股书中提到了A-SOUL相关内容。根据公开资料,A-SOUL目前隶属于朝夕光年旗下的江南工作室,是字节游戏业务下的项目。 在A-SOUL的语境中,通过动画风格3D人物形象表演的虚拟偶像,是偶像与虚拟主播集合体。组合成员接受乐华娱乐提供的艺人培训,以日韩模式偶像模式运作,她们也都要像在直播行业逐渐拥有影响力的虚拟主播一样,通过独一无二的形象在直播间表演、互动并与观众交流。 A-SOUL公布之初共有五名成员:向晚、贝拉、珈乐、嘉然、乃琳,擅长歌唱的珈乐对外形象是Vocal担当。以商业成绩论,这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虚拟偶像组合:在b站,“嘉然今天吃什么”账号是坐拥164万关注的2021百大UP主,“珈乐Carol”则是2021直播年度最强舰队。 “珈乐Carol”的2021直播年度最强舰队称号,意味着这个与珈乐强相关的账号是当年同时拥有最多大航海的主播。大航海是b站直播业务的订阅付费模式之一,分138元(198元)、1998元、19998元三个档位,直播平台付费分成也是A-SOUL商业代言合作之外的主要营收来源。 虚拟偶像虽然名字带有“虚拟”二字,但实际上和虚拟主播同样由真人扮演,A-SOUL五名成员分别对应五个真实存在的演员,她们的表演是其成为事实上第一虚拟偶像重要因素。由于是3D形象,演员生动卖力表演之外,运营方对形象和直播内容的优化、开发、组织也很重要。 A-SOUL或许还没有给字节跳动带来多少账面上的正向收益,但几乎是行业中的“奇迹”了。出道之初背负着“大资本鲸吞小众市场”的质疑,却通过五个成员各有特色的表演和互动获得了超出预期的认可,让互联网行业还是娱乐行业都不可小觑,不断出圈隐约有走向大众的势头。 在家上了数个月网课还没能重返校园的马凯、去年刚刚毕业进入校招企业参加工作的徐迅一、有多年偶像消费经历的社会人老张,都因为被成员们在直播中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所感动,成为了A-SOUL忠实观众。他们也都认为,五个怀揣着梦想女孩子将拥有更好的未来。 过去这一周发生的种种,就建立在这看似即将抵达的巅峰之上。 女孩、流言和藏不住的隐私 5月9日一早,正在工位上摸鱼的徐迅一一边观看着前一天的直播回味,一边和同是A-SOUL观众的群聊好友们谈天说地。在平时没有直播或者视频内容发布的日子里,观众之间热衷于讨论成员的表演、互动、发言等话题,然而一条新消息打破了平静——成员个人信息大量泄露了。 即使是将自身完全变成商品的偶像行业,艺人的个人信息需要被严加保护,以免被骚扰或被不法分子盯上。到了虚拟主播/偶像,演变成了不成文的规矩——除非官方宣布或者本人承认,否则不可以探究扮演形象的演员究竟是谁,更不用说获取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隐私的个人信息。 好事者发掘出演员真实身份并公之于众的事情,在虚拟主播/偶像行业并不算新鲜事,大多数观众会因了解到本就喜欢的演员的更多而表示包容。这次A-SOUL遭遇的个人信息泄露却不一样,不仅翻出了演员个人社交账号和照片,甚至连求学经历、身份证号等隐私也被曝光。 此时此刻的徐迅一没有放在心上,认为这不过是对他喜欢的偶像的恶意中伤,就算是真的也不会改变任何看法,他已经不会对真实存在的虚拟偶像有更多想法了。2021年7月,某成员账号曝光曾造成轩然大波,直播中五人巧妙化解危机并稳步成长。 意外划破原本的和平 5月10日下午,意外降临。 正当所有观众都纳闷,为什么运营官方账号“A-SOUL_Official”发布的直播安排中没有“珈乐Carol”直播间时,一封公告在五分钟后发出:珈乐将进入“直播休眠”,之后珈乐不会由其他人扮演也不会有新成员加入,5月20日会举办“珈乐休眠演唱会”直播。 在虚拟主播/偶像领域,无论是“休眠”还是“毕业”都指代同一个含义,该形象将不再公开进行表演,演员(aka中之人)也会离开组合。珈乐离开的消息震惊了所有的A-SOUL观众,即使观众们早早就预料到了五个女孩不可能长久存在,终究有迎来结束不再是虚拟偶像的那天。 见证过无数次偶像毕业的老张,很快意识到了珈乐休眠问题所在。常见的日韩偶像或者虚拟偶像要退出,往往会留出较长的时间公开消息、安抚观众和粉丝情绪,全世界范围内都受欢迎的虚拟主播绊爱就是提前三个月宣布将进入休眠,而后在今年2月26日举办了最后的演唱会。 珈乐休眠消息从公开到5月20日只有十天差距,这显然不该是正常运作的演艺项目应有的动作,也和已知的A-SOUL官方活动不一致,近日的直播或是公告也没有过任何形式的暗示。如此的突然,让观众们纷纷猜测到底发生了什么要珈乐尽快离开组合,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她到底是虚拟偶像还是演员本人? 遭曝光的珈乐演员个人账号(下称33),瞬间成为漩涡中心。成员们在过往直播中提到的生活细节、训练伤痛、加班练习等,观众原本只认为是表演内容的一部分而非绝对的真实,33在账号中不时分享的内容却能和直播发言一一对上,让观众们开始怀疑成员是否有得到公正对待。 马凯特别希望为珈乐或者说33做点什么,A-SOUL为他带来了许多快乐,不得不待在家的这几个月更成为他为数不多的精神支持。马凯找上几个同样在在意的网友,一面翻找成员个人账号收集信息,一面记录下运营方种种失误和各种江湖传闻,想要串起来找到一个答案。 于是矛头开始直指运营方,一些代表观众的声音认为是运营不作为,导致成员的个人信息得不到妥善保护,让这几个撑起了项目热度和喜爱的女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薪酬,遭遇可能的职场霸凌甚至还不得不为了节目效果无偿加班。压力之下,5月11日直播改成了特殊的沟通会。 开播前,官方账号发表了署名为苏轼(朝夕光年江南工作室负责人)的公开信。他表示这个项目本只有10万粉丝目标,希望进行技术层面探索研究,2021年的火热超出预期也让目标更改。苏轼承认保密工作的不足,也对于运营虐待成员、收入不合理等质疑都做出了否认。 直播开场,珈乐单人面对观众,聊起了她在A-SOUL经历的点滴,用回答问题的形式间接验证了个人账号的真实性。她还提到了两位对外接触最频繁也最直接的负责人,这之前官方从来没有承认他们的存在,五个女孩也只是将他们称作“工具人”,她似乎在以33的身份应对这一切。 之后四名成员出场的内容更是奇怪:嘉然和乃琳尝试控制情绪和观众建立信任,但略显亢奋的状态没有与重复的弹幕产生积极互动;向晚和队长贝拉更像是真情流露,不擅长掩盖真情实感的向晚说话哭腔,贝拉则对着类似“解散组合保护成员”的要求表示,她已经没有家可以回了。 马凯顾不上这么多,他只看到珈乐承认了自己在直播间内外的一切,看到了这个女孩一路走来的不易,他希望运营方可以公开承认错误,为扮演着珈乐的33补偿她应有的一切。马凯开始在直播间刷弹幕,开始在微博豆瓣等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开始联系有影响力的自媒体。 马凯的妈妈把儿子这两天来的兴奋和怒吼看在眼里,她无法理解儿子上网课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以为是不能去学校见喜欢的女孩得了相思病。从两天前就一直关注此事的徐迅一,也在群聊和网络平台激烈讨论,他无法接受突如其来的变故,他认可的A-SOUL就该有五个女孩。 风暴之后,偶像和粉丝都变了 本能把所有猜测和矛盾都一一化解的直播并没有解决多少问题,在许多一直关注五个女孩的观众看来,两个多小时仅由成员出面的回应恰好验证了她们遭遇的不公,向晚和贝拉甚至表现得像是失去了自由把握命运,能够主动选择离开的权力。观众们试图让话题出圈,让大众了解。 结果我们都知道,从5月13日到5月14日,A-SOUL相关话题开始陆续在头部自媒体和主流媒体报道中出现,讨论点无不直指五个女孩子在职场中是否有得到应有薪酬待遇,是否遭遇压迫和欺凌。甚至有自称字节跳动员工的网友表示,有不少同事联系字节游戏业务负责人反映此事。 33个人账号没有对外面的疯狂骤雨做任何回应,只是看着A-SOUL官方和五个成员的账号关注数随着事件扩散不断变少。与之对应的,是包括某虚拟主播在内的数个账号出来宣称,自己与成员本人关系密切,能够提供观众们最期待的消息,一时间收获了不少关注和支持者。 原定的直播计划还在照常进行,只是直播间又一次变回四个人的状态,对不少新观众而言略显新鲜。2021年珈乐有过三个月长假,直到7月才回归多人直播。一些观众在讨论中表示,四个成员互动的状态就像是回到了那个时候,珈乐并非从未出现过,但离开也不会造成太大风波。 老张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他心中并非没有过波澜,但偶像组合和虚拟主播发生过的事情让他见怪不怪,成员单飞甚至是组合解散都不令人稀奇。只是马凯静不下心,他不敢相信直播中表现得感情深厚的成员们,能在其中一人离开后如此淡定,有些生气她们不为珈乐发声。 徐迅一放慢了敲击键盘的速度,对藏在珈乐下面的33了解得更多的同时,他也对另外四个女孩子有了更多认识。她们在直播中分享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她们在成为A-SOUL之前也不断地努力着,看着网友恢复出来的中之人舞蹈,又一次回想起这个组合让他产生感动的瞬间。 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 5月14日下午,围绕A-SOUL发生的一系列时间似乎要暂告一段落,运营方对外公开了一些新信息:原本不透明的成员薪资结构,确定为每月固定收入+奖金+直播总流水的10%,相较传闻中的高了不少。经过内外部调查,A-SOUL企划不存在“霸凌、压榨”的情况。 至于珈乐何去何从,运营方表示已经在5月14日与珈乐演员(33)提前14个月完成解约,并将在7个工作日内向其支付解约金,原定举办的休眠演唱会有相应变动。珈乐这个角色始终会是A-SOUL组合成员,但未来不会有其他演员扮演珈乐,运营方还承诺不会增加新角色。 观众们的生活也在继续。徐迅一不再愤怒,A-SOUL带给他的该是快乐而非痛苦,珈乐的离开着实令人惋惜,但是留下来的成员们同样重要。马凯无法认同这些变化,他想要继续发生为他喜爱过的珈乐,以及构成了形象灵魂的33做点什么。老张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按往常一样打开了直播间。 5月15日晚上八点,A-SOUL的团队直播照常进行,这次的内容是嘉然、向晚、乃琳一同玩游戏。三人照常表演歌舞、玩游戏、与观众互动并分享自己的日常,仿佛最近发生的事件都不存在,如往常一样给观众们带去轻松快乐的节目。
贝壳“夹”跑中介人
撰文 | 何芙蓉 编辑 | 吴先之 “如果不是特别着急的情况,我现在基本不会在贝壳、自如这类平台租房。”姜丹是一位在北京工作的95后,老家在河南。毕业将近五年,开始工作并不稳定,前前后后也因此换了三次房子。 “微博、豆瓣等租房论坛或群组,以及闲鱼、小红书、抖音等平台都是可以找房的,不过就是比较费时间,需要自己筛选,但很多房子更能满足我的需求,比如房东直租免中介费、可短租、押一付一等,都比较灵活。” 如今像贝壳这类垂直大平台基本都遵循着最低一年起租、押一付三加中介费等相关的行业标准。而这对于大多数漂着的年轻人来说,无论是成本方面,或者换房的灵活性来考虑,都显得不太“划算”。 有多年租房经验、或者说有被小中介坑过的租客到头来会发现,若单论房源真实性和保障性,选择贝壳、自如这类大平台的风险因素无疑小得多。但现实是很多人这种追求“划算”的心理,才给了中小中介逆势生长的机会。 贝壳之外,年轻人租房的选择也变得越来越多。 5月11日,贝壳在港双重上市。而在前一日,贝壳裁员的消息被爆出,这已是贝壳近来的第三轮裁员。 贝壳现任董事长兼CEO彭永东曾表示,2021年是贝壳前所未有艰难的一年。2022年之际,贝壳仍未从裁员、亏损的低谷中走出来,而如今租房市场的变量因素却变得越来越多,年轻人租房开始逃离贝壳,涌向小众平台。 年轻人租房“躲避”中介 近几年,多家长租公寓接连暴雷,蛋壳们的“租金贷”套路也给广大租客们上了一课,租房市场由此掀起了一股躲避中介的热潮。 避开中介,用户希望能找到与房东直接签的房子,从而规避中介跑路的潜在风险,以及节省中介费、服务费等各种附加的成本开支。 垂直租房软件本身就是为中介而生。以行业龙头贝壳和自如为例,贝壳起于链家,业主与中介公司均可入驻,走平台模式,中介费、佣金为最直接的营收来源;自如则是托管模式,平台先把房子从房东手中租过来,从而转租给用户赚取差价。 两者模式不一,但本质都是中介。 嘉林是链家的一位房产经纪人,他表示经常会遇到因觉得中介费太高放弃签约的客户,甚至很多人看到满意的房子后通过各种渠道去联系房东,试图避开自己与房东私下签约,为的就是不交中介费。 “贝壳平台除了中介公司,个人业主也可以发布房源,而且是免费挂。但前提是房子必须得我们与租客对接,包括看方、签约等环节都要有经纪人参与,最终向租客收取中介费。”贝壳与房东直签的模式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用户对平台的信任,但将中介费完全转嫁至租客也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 对很多人来说将一个月房租作为中介费并不是一笔小的数目。同时,当用户有了其他的选择,便越发会为所谓的中介费、服务费、维修费等各种名义费用而感到不值。 有流量就会有生意,有社区就会有连接。年轻人在内容平台、社区平台掀起的租房风已然成为一股潮流。 “在微博、豆瓣、以及小红书等平台一方面可以主动发帖求相关的资源,会有人主动评论或私聊;也可以去浏览别人发布的房源信息,我一般主要看房东个人直租的、找合租室友的、以及转租等房源信息,这类的房源的真实性也较高,若遇到房东直租,一般价格都有可谈的空间。”姜丹表示。 小众平台的房源以及找房方式都更加灵活,但也需要加强辨别。 一位北京地区的链家员工表示,链家以做整租为主,合租的房源很少。像北京这种城市,大多数人只能承担得起合租,当链家的房源满足不了合租客户,他们自然就会去看别的平台。“现在在豆瓣、微博等平台找室友、找合租的现象非常普遍,他们没有一个专门发布平台,因此就会去这类论坛上发布。” “贝壳对房源的信息审核比较严,需要提供房产证和身份信息,同时公司也会通过和业主联系确认是不是真实房源。”可见垂直平台的审核并不适合很多个人房源、转租等信息的发布。 不过,这些流量平台审核的松懈也放宽了对虚假信息的容忍度,用户在找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辨别度。 躲过大中介,养肥小中介 随着很多用户注意力从垂直租房平台的脱离,小中介们也因此看到了新生的曙光。 上述北京地区的链家员工表示,贝壳平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只有链家在做。其他城市贝壳是一个大平台,像我爱我家、德佑、远投等小中介可以通过审核后入驻平台。 链家是房产中介,贝壳是平台,贝壳起于链家。可见在租房需求更大的一线城市,贝壳有在保障链家的独家地位,更多的中小中介想要在贝壳获取流量的路被堵死。 而像链家这类拥有自己的线上平台的房产中介又有几家?在线上化运营越发重要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中介不得不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寻找自己的栖身之处,因而年轻人群涌向的内容和社区平台也成为了他们成长的温床。 “我们链家只在贝壳和链家网发布房源信息,渠道都是统一的。而微博、豆瓣、小红书、抖音、或者闲鱼这些平台的房源,大多都是小中介拉客源。”上述北京一链家员工表示。 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基本囊括了当下年轻人的大部分注意力,平台自带的流量和传播属性吸引着中介们的涌入。微博、豆瓣等社区论坛,也可根据话题将一部分人聚在一起,自然租客和中介在此相遇。 以短视频平台为例,近日快手正式成立房产业务中心,探索线上直播卖房模式。据悉快手房产的业务模式是通过直播、短视频获客,再带动成交。 快手作为短视频平台,在官方正式入局房产中介业务之前,平台在相关内容领域便已经有了大量的积累。很多房产中介早已将短视频平台视为其营销获客的流量窗口,近两年组建短视频营销团队的产房中介不在少数。 可见,在短视频平台官方参与分羹前,各大大小小的中介早已在此生根。 成都一家地方中介公司的内部人士表示,房源信息的真假一般取决于公司,一定程度上也跟平台的审核有关系。“并不是所有的小中介都是骗子公司,很多地方中介在当地并不比链家这类大公司做得差。”其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像我们公司,采用自如这种托管模式,没有中介费和服务费,免物业费,虽然跟公司签合同但房租押一付一,而且签约时提供房产信息。在客户对比划算且房源信息有保障后自然就会选择我们。” 很多中小中介公司了解用户在乎的点,同时突出其与大平台相比自身的优势所在,因此很容易吸引一批客户。 业内人实则都明白,包租的赚差价模式与赚中介费模式殊途同归,但并非所有租房者都清楚这一点。 “我们公司现在贝壳、58、闲鱼、天猫好房、京东的‘自营房产’等多个租房平台都发房源信息,价格都是统一的。同时,公司也有运营小红书、抖音等短视频号,这主要是为了引流。”可见,中小中介公司在贝壳等垂直平台之外的生存空间并不窄,他们采用广撒网的形式吸引客户。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以“房产经纪”为关键词搜索的在业/存续企业共有1184690家,其中近1-3年内成立的就有501143家。小中介们找到新的土壤正应运而生。 房产中介爱上“种草” 兜兜转转似乎又回到了原点。用户逃离贝壳、自如等大平台是为了绕开中介,但当他们把目光投向其他内容平台以及社区,大批的中小中介便闻风而来。 “现在想要在安居客、58、天猫或闲鱼等这些租房平台上找个人房源,基本上找不到。因为这些平台上大都是中介公司入驻,个人房东不会选择付高额的入驻费来发布一两套房源。微博豆瓣等社区论坛是免费发布的。” “豆瓣、微博、小红书、抖快等平台上个人房源是有的,肯定有那么一部分房东觉得没必要通过中介去出租房子,但绝对只是少数。”上述成都中介公司的内部人士表示。 反而是这些内容社区平台披着“个人房源”的外衣,孕育着大批量的中小中介。他们无孔不入,根据各平台的调性伪装自己,进而生根发芽。 租房行业正在掀起一股浓浓的“种草”风,其中以抖音、快手、小红书平台最为显著。 中介们在内容平台运营起自己的账号,通过内容吸引用户,进而将潜在客户引导至私域进行转化。在内容平台,有人把自己伪装为做租房攻略的知识分享博主,同时也有直接以房产经纪人的身份分享房源。他们都清一色的选择装修精致且价格较低的房源作为素材,目的均是引人关注,达到引流的目的。 这一系列操作都是因为小中介没有自己的官方发布平台保证稳定客源,因而借助流量平台提升曝光,这也可视为一种新的营销手段。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中介公司们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垂直平台。 贝壳一度将VR看房视作其核心竞争优势之一,为的是让用户更直观、全面、立体的了解房源,而抖快的视频、直播化呈现似乎并不逊色于VR,“看房”的视觉化需求天生就适合在视频平台传播。 加之平台流量的加持,不得不承认,有很多小公司通过这种方式确实活得还可以。 不过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当所谓的“种草”变了味,接踵而至的便是虚假信息的泛滥,这其中不排除很多割韭菜者。在小红书等平台上,用户占据着内容生产的两头,使虚假信息得以藏匿于一众正常的笔记中,悄然收割着用户们。 内容及社区平台的自媒体属性决定了入驻门槛之低,加之平台审核主要存在于内容层面,内容背后的商业手段常常成为平台管理的空白区。 很多小中介为了与链家等大公司抢客源,不得不以让利租客的方式留住用户。不过租客在追求划算的同时,也需考虑小中介的履约能力,重在识别,各有优劣。
巨头的云计算前传:躲在正史身后的“跌宕起伏”和“不可理喻”
作者/周蕾 互联网巨头的云计算发展史,已被撰写千遍。 但正史的开场,总会被人为修饰,精彩有余,却只保留了全盘上的合理,未展露其局部的不合情之处。 云的诞生,自然也不全是官方语境中的“业务增长,倒逼技术升级”而来。 毕竟决策因人而起,而人不可能永远理性。 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那一刻,拍板的那一瞬间,需要企业决策者们足够头脑发热,带着感性、冲动和不合理,签署下这几笔改变公司战略发展方向的文字。 而云计算的前传,正是由这份感性背后,或是跌宕起伏、或是无心插柳、亦或是不可理喻的故事组成。 网卡冒烟的淘宝与阿里云 谈云计算历史,多半从阿里讲起。人们所熟知的是,2006~2009年之间,亚马逊的AWS初长成,马云与曾鸣的云计算论道,王坚的加盟,阿里云登上历史舞台。 但做云计算这一步棋,并不全是阿里的主动为之、提前规划。 时间回到2006-2008年初,立项不久的淘宝商城(天猫前身),在公司内部还处于一种“放养模式”——没资源、没人管,员工们只觉得本部门不太受待见,根本想象不到自己2008年要经历怎样的“地狱模式”。 其实在2007年,淘宝业务便突然开始爆发,到了2008年已经是核爆级别的增长,旧的IT体系已经被逼到崩溃边缘。据说当时早上八点到九点半之间,时常会出现服务器的处理器使用率,飙升到 98%的情况,离爆棚就差两个百分点。 这个时间段“浑身是伤”的淘宝,让一批顶尖技术人才迅速成长起来,例如阿里程序员大牛林昊(毕玄)等人。 多位同时期的淘宝商城技术元老,向雷峰网生动地描绘了当年那些“惨烈”的画面: “淘宝在当时是颇为先锋的业务形态,市面上的技术组件,性能和容量都配不上淘宝。最恐怖的时候是大促,流量洪峰一来,机房里的机器全体宕掉,千兆的网卡‘啪’一下就冒烟。立马换上一批新网卡,‘啪’一下,又冒烟阵亡了。” 为什么当时的淘宝这么“脆”?在旧的架构里,一切逻辑和流程都非常简单:业务需求一来就做个系统支撑上线,从没考虑过什么架构、平台、冗余。到了新架构出现,平台整体才得以显现,后来广为人知的中台概念也才在这一阶段慢慢沉淀下来。新一代体系直到2013年才真正稳定下来,一路“修修补补”沿用至今。 淘宝是发展最快、问题最多的一个,但出问题的不止淘宝一个,承担交易结算功能的支付宝、阿里内部的财务系统也连带着一块“遭殃”。“早期这里头的账,就没平过几次”,一位前淘宝员工回忆道。 加上当时也处在淘宝技术架构体系2.0向3.0演进的阶段,可以说,整个阿里的技术层面都巨大承压,堪称阿里诞生以来最大的一场技术“生死劫”。 “每天从睁眼到闭眼,就是不停地修改,不停地救火。工作刚梳理清楚头绪,情况又变了,一切得从头再梳理一遍。凌晨一两点下班是常态,感觉把一辈子的班都加完了。”该技术元老直言,这是他职业生涯最有成就感同时也最痛苦的一段回忆,项目做到一半,不少同事的情绪已经快要抑郁了,感觉像是在过一条摇摇欲坠的桥,每天背的货物还越来越重。 毫不夸张地说,这轮“劫数”的出现,才是阿里入局云计算的真正开始。 此后,便是轰轰烈烈的阿里“去IOE”进程,云计算系统“飞天”雏形诞生,“云梯计划”聚集团上下之力顺利实现,一系列励志故事在阿里云上演。 王坚 2009年,阿里云顺利度过了大版本升级,飞天系统稳定性表现尚可,但在2010~2012年间,阿里云陷入了停滞,整个部门连续三年在集团内部拿最低分。最广为人知的一幕是,王坚泪洒年会现场,说:“这两年我挨的骂甚至比我一辈子挨的骂还多。但是,我不后悔。” 这一表象之下,是稚嫩的阿里云在产品化和商业化上的隐忧。 很多人都认同,阿里云有一群技术“疯子”,这其实不只意味着他们在技术上有着极高的热情和造诣,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可能不太精通技术之外的事情。 一位与王坚打过交道的天猫前技术专家点评,那个时候的阿里云并非技术能力不行,而是产品化和商业化不行,甚至可以用一塌糊涂四个字来形容,少了一条和业务部门“共情”的脑筋。 这群P9、P10级别的云技术专家们,会随时打磨自己的系统。从纯技术角度来说,精益求精,有问题就早发现早解决,这总是没错的——但对业务部门来说,这种没有事先打过招呼的“随时打磨”,简直是灾难级别的。 “比如他们会突然上机房,改动两个参数看看效果,但商家那边直接就崩溃两个小时,这已经达到了P0级别事故的标准。如果是在管理严格的部门里,早就剥夺股权、让专家们收拾包袱回家了。”这位专家哭笑不得地说。 进一步对标AWS就会发现,阿里云的产品,从细节到应用再到商业合作漏洞不少,从管理流程上就显得颇为粗糙,后来阿里云花了一两年的时间与其他部门共同打磨修改,才形成了今天的产品化水平。 2012年“聚石塔”的上线应用,就是一次典型的阿里云与业务部门携手共进的成长经历,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作阿里云迈向成熟、迈向商业化的里程碑。 早期,大中型商家拥有自己的业务流程模式与IT系统,因此不愿寄人篱下按照淘宝的后台要求来做商品销售和管理。这个时候淘宝需要做一个面向大B端的平台,把大中型商家接进来,形成协同关系。 但这一平台的首个版本,并不受商家们的认可,被评价为“很技术化,但不懂商业”。 为了抓准商家的痛点,据说团队把当时杭州的所有腰部以上规模的商家,全部拜访了一遍。在这个过程中,商家真正的需求才浮出水面:业务发展很快,但IT水平跟不上。 于是,无心插柳下,这一套为商家IT系统和数据做云托管服务的平台就此诞生,也就是后来的“聚石塔”。 简单来说,商家只要集中精力做业务,不必耗时处理IT问题,大流量时的IT资源和系统稳定性、订单履行速度等一系列问题,由聚石塔兜底处理。 过程中需要不少云端资源,淘宝商城顺理成章地将阿里云拉进这一项目中。 “如果当时没有淘宝商城/天猫的帮忙打磨、场景落地,阿里云不一定有今时今日的地位。”一位前阿里老员工如是说。 据统计,2012年的双十一,就有近七成的天猫订单顺利用上聚石塔。这是一个在集团内部评价颇高的项目,为阿里解决了不少老问题,像是此前很难拿到的各行业供应链数据,终于可以沉淀在聚石塔上。这样一个项目,后来也由王坚接手,阿里云的成长表现可见一斑。 在陆续渡过技术和业务的“生死劫”之后,阿里云在王坚的带领,以及淘宝的助攻下,逐渐稳步踏上正轨,成为中国云计算的排头兵。 2015年的盛夏,云栖大会北京峰会开幕,阿里云的全新班底首度亮相。王坚将阿里云的重担,缓缓交给了胡晓明,中国云计算最风起云涌的一个时代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觊觎Dropbox的刘强东与京东云 如果说阿里云是诞生于业务的洪流之中,那京东云则是生于刘强东的一念之间。 前文所讲的聚石塔,起步于2011年末。巧合的是,京东与云的渊源,也要从2011年说起。 官方版本里,京东云元年是2016年。的确,这是一场气势昂扬的开局:2016~2017这一年之内,公有云业务正式上线,申元庆顺利加盟;刘强东更是发表了一场澎湃激昂的演讲,振臂喊出“技术!技术!技术!”的口号。 但事实上,据一位京东前高管向雷峰网回忆,刘强东之所以起了做云念头,最直接原因,是2011年,刘强东看到福布斯杂志在10月公布了一个业务数据——2007年创办的云盘厂商Dropbox在全球已经有了5000万用户,估值非常之高。 Dropbox何许人也?在坊间的传闻中,苹果甚至为其开出过9位数的收购报价。它当年的成长,称得上是火箭速度:在2008年的春天之前,市面上其实还没有太多关于它的消息,直到红杉的多轮加注,它才飞速走红,成立五年内就达到了用户数破亿的“小目标”,引无数人眼红。 “我们做电商这么多年还不赚钱,这个网盘业务又受欢迎、增长又快,我们试试好不好”,据说这是刘强东当时对身边人的真实表达。 京东云的雏形由此而来。“京东云在内部最早的定位,就是网盘。相关的文件管理系统,京东到现在都还在用。”该前高管向雷峰网证实了这一点。 何刚来到京东,最开始的出发点也是做个人云盘,这才是京东云的真正起点。至于后来的一些说法,比如说京东云的出发点是整合京东的IT资源等等,都是略有修饰的版本。 在2012年,中国能独立主持做云计算的人不多,何刚作为当时盛大创新院云计算业务负责人之一,被刘强东力邀来了京东。该项目的另外两位负责人是季昕华和许式伟,各自创办了UCloud和七牛云。 何刚 值得一提的是,刘强东相中何刚,与他曾经的亚马逊云计算项目负责人身份不无关系。众所周知,刘强东从不掩饰自己对亚马逊的推崇,在多次京东SEC(战略执行委员会)的会议上,刘强东都会对比,亚马逊有什么,阿里有什么,我们没有什么。 做云盘对何刚来说,并不是难事,但由于京东当时整体的技术储备较低,在技术投资上的资金很有限,市场上也找不到足够多的技术人员,种种原因导致早期的京东云盘的体验很差,至少和当时主流的产品有差距。 最早京东云盘甚至不好意思开放给C端用户,除了内部使用,也提供给当时京东平台上的第三方商家(内部称为Pop商家)试用,供他们存储一些销售物料如海报、视频所用。 不过,对那时的大量传统企业和商家而言,信息化的进程尚未起步,IT能力约等于无,企业经营管理甚至还停留在用Excel的水平。京东云盘先面向Pop商家开放,支持他们顺利在京东上开张,也算是顺理成章。 水平不够,收购来凑,也是常有的事。 据说京东曾经动过收购360网盘的念头,以强大其云盘业务的发展。但周鸿祎为360网盘投入的不过二十来亿,却开出了超过50亿的天价,远远超出京东的预想,收购只得作罢。 另一个夭折的意向收购项目是IDC企业光环新网,一位接近项目的内部人士不无遗憾地回忆,在当时的投委会讨论上,京东首席战略官廖建文直接否决了这项收购。 当然,云盘只是起点。京东究竟是什么时候,才考虑从“京东云盘”真正升维到“京东云”层面,考虑把云计算作为支撑京东整个技术体系的支柱——这个重要的时间分水岭在哪里? 这个时间点,最早或许可以追溯到2014年。 在2014年的一次对外宣讲中,何刚给出了十分清晰的京东云化思路。不难看出,至少在当时何刚已经完整设计了私有云、公有云和云生态的“三步走方针”。 正如《截杀阿里腾讯的“云”巨头们:密谋合并、艰难蜕变》一文所写,何刚本人也是不愿意把自己局限在云盘这项“小”业务,而是想将云切换到京东主流的技术支撑体系内。 从另一个视角来说,刘强东也倾向于把这个重担落到了何刚的肩头。 作为一家没有先天强技术基因的企业,京东长期以来技术上的人才素质和预算都欠缺。许多时候为了应对大促,技术团队采取了大量的、无法撤销的临时性补救措施,无法从根本上铲除病灶,技术架构问题丛生。 京东的IT底子有多差?有一个小故事可以分享:京东早在2012年就试图上市,投行时不时需要他们提供最新的各类经营数据,而京东的IT系统每次至少得花一周时间才能把数据跑出来。滞后的IT能力,也成为当时上市夭折的原因之一。 然而,尽管上云确是刚需,尽管云化路线清晰,但在以“京东云”名义出发后的数年时间内,何刚面临的压力不小,其处境之艰难,我们也在《截杀》一文中给出了详细解析。总的来说,从多方讲述的细节来看,刘强东给予何刚的信任,与他赋予何刚的重担,远远不匹配。 “投入少,方向又天天变,非常折腾。他的部门存在感很低,往往是挨骂的时候才会被看到,他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没少受委屈。有时候老刘批评他的声音,站在门外都听得一清二楚。”某位前高管透露。 直到2016年,何刚入职京东的第五年,从诞生之初就坎坷不断的京东云总算初具体系,能进入到市场角逐的程度了。 更重要的是,上市后的京东有了更充足的资金和人才发展云计算;刘强东也希冀以云计算业务,给京东添上更多“科技公司”的光环,让市销率再翻几番。这才有了本章节开头的那一幕:公有云服务在这一年的4月正式上线,京东云终于开始发力了。 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也随之摆上台面:作为后来者,京东云能不能另辟蹊径? 要知道公有云市场离不开“云的四大件”(服务器、存储、带宽、CDN)的消耗,当时的京东技术战略部门也认为,必须找到一个“主力集火点”,保证京东云能顺利输出“四大件”。 给出的第一条路子,是乘视频直播的“东风”抢滩云市场。然而,京东所擅长的电商物流领域,面对的是可结构化的文本数据,在视频这类多媒体的数据处理上能力有限、信心不足。而金山正好有丰富的视频编解码经验,这也是京东云后来欲与金山云合并的原因之一。关于京东云、金山云与百度云三方的合并细节,雷峰网在《截杀阿里腾讯的“云”巨头们》中有详细报道。 在京东云、金山云的合并遭刘强东否决之后,公司上下另觅得的一条路子,是将云与AI相结合,周伯文等大批Fellow级AI人才也因此加盟。浩浩荡荡的“AI铁军”列阵在集团内部,京东云也迎来了科技品牌最星光熠熠的一段时光。 《超级女声》后遗症与百度云 在外界眼中,百度云的经历通常被描述成这种模样:李彦宏大谈“旧瓶装新酒”,有眼不识云计算,一个除了错过就是迟到的故事。 但百度与云计算的渊源,严格来说甚至早于盛大创新院和阿里云。这个故事的开头,或许要从2005年讲起。 2005年的8月有两件大事,一是百度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中国互联网征战海外的标志性事件;二是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总决赛落下帷幕,李宇春夺冠,比赛期间万人空巷,那一届超女至今仍是中国电视史上的流量巅峰。 这两件事之间有个不得不提的联系,那一年超女的流量压垮过国内绝大多数社区和论坛,百度贴吧是当时唯一能扛住的网络讨论区,因此迅速成为了粉丝们的主要根据地。 这完全超出了百度的预料,他们内测的所有数据,无一比得过李宇春;为了减轻系统负担,管理员删掉了张靓颖吧一栋有三十余万跟帖的高楼,惹得众人不快,他们惊觉为此上门前来交涉的粉丝带头人竟然还有高校教授…… 超女这股东风,是贴吧崛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老百度人印象深刻。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百度比现在任何一家云巨头,都更早地接受了高并发的考验。 不光是贴吧火热,百度上市后的两三年时间里,新产品层出不穷。百度人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不能每个新产品的所有构成都从头做起吧,能不能摸索出一些通用的、可复用的基础模块或服务,减少工程师们的重复劳动? 于是一个叫ibase的小部门成立了,侯震宇(现百度集团副总裁)担任负责人,它的职能是最大程度上统一百度非搜索业务的技术底座,建立一些基础的通用库——尽管当初还没有“技术底座”这样的说法。 侯震宇 侯震宇曾告诉雷峰网,从打造通用技术底座的角度,百度云的历史应该可以追溯到2006年。 2006年,百度世界大会发布了百度的博客产品——百度hi。百度hi开始向用户提供图片的存储和展示功能,其中,图片存储功能被做成了一个可以通用的存储模块。 这里就是百度云的发端,也是中国互联网最早的面向C端的云存储系统的雏形。 “百度网盘现在这样的大存储,也是从当年我们云上的那个所谓的通用存储模块开始的。”侯震宇说:“把一些基础功能模块化让我们的研发事半功倍,也正是从那时开始,2008年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它可以说是之前的ibase小部门的升级,来围绕怎么为百度的产品提供专门的通用服务、底座”。 这个新部门最后定名为了百度的基础架构部,侯震宇出任百度基础架构部主任架构师,他属于真正第一批搭建百度的技术体系的人,也是第一批中国互联网上“造云的人”。 就在这时,百度关注到了谷歌的三篇云计算论文。这三篇被认为是云计算历史里程碑的论文,分别讲述了分布式文件GFS(Google File System)、分布式数据库Big Table和编程模式Map/Reduce,也加速了百度向云靠拢。 很快,在2010年,百度就决定在原有的基础架构部上,建立一个更大的公司级的基础架构部,目标从针对非搜索产品,变成把所有的百度技术底座打通。百度全公司的基础设施和工程项目在这一年,首次正式统一。 2010年也是百度在PC互联网时代的顶峰和股价的一个高峰,资金充裕的百度工程师开始大规模采买各种服务器。据悉当时的服务器规模只有小几万台,百度大手一挥,很快立项了两个十万台量级的机房项目。 当管理的资源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后而达到恐怖的量级的时候,百度开始考虑搭建一种可以横向拉通的底层基础设施。 这种架构的实施的外在之一,就是BAE(Baidu App Engine),在谷歌也有对应的概念GAE(Google App Engine),侯震宇评价说:“这可能和现在的PaaS,从技术上是不太一样的,但是理念上是一致的,就是基于云的技术底座上面的一层。” 有资深业者认为,谷歌的GAE和百度的BAE,本质上可以看做是第一代有PaaS概念的云产品,目标都是为了让用户在一个比IaaS层更高、用户使用方便程度也更高的层次上使用云和一些底层能力,但这些概念并没有转化为今天的主流PaaS或者说云原生架构,属于“太超前的尝试”。 “就好比那时候谷歌、百度已经研发出了微波炉,然后拿出去推广,可是这时候用户家里连电都没有,就更不要说买‘家电’了”,这位业者如此譬喻说:“相比之下,AWS和阿里云在技术上没有那么前沿,但是他们是按卖电-卖灯泡-再卖电器的路径来的,这个路径不那么酷但更符合商业的底层逻辑”。 侯震宇认为,广义上讲,百度从第一天起就是一个云上的公司;狭义上讲,云计算本质上,是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早在2008年,百度的Hadoop分布式系统就有300台机器和2个集群,这已经具有云计算的很多特征。 云化的痕迹明显,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百度内部一直没有用云这个词。 2011年是刘强东注意到Dropbox动心做云的时间点,也是百度开始考虑公有云、私有云问题的重要节点。那时,百度是用开放云和个人云做区分的,个人云后来孵化成长为大家熟知的百度网盘业务。 这一年的年末,移动互联网风起。侯震宇回忆道,当时百度没有将云纯粹作为基础设施来做,而是将其作为移动生态的组成部分。因此这个重要节点之后的决定反而是,在2012年元旦成立移动事业部。 做云,百度在技术上明明有领先身位,却没有更早以开放形式提供给业界,错过最早一批“低垂的果实”,即首批上云的互联网企业客户,也没有在内部给出清晰的战略定位,这多少有些令人遗憾。 但我们在《截杀》一文也指出,云计算的推广需要三个条件——足够的技术示范、足够的市场教育、足够好的B端销售能力。 百度长于技术,自身也是用云典范;但对于B端非互联网企业来说,云计算太新,也太难理解,后来是市场运作意识更强的阿里,在云的推广上,以一己之力推动了中国云计算的市场教育。 至于销售方面,百度从出生至今,To B业务中技术派人物一直占绝对主流,在百度的文化里,销售能力的优先级不会太高。 倘若百度当时贸然大举进攻入云,恐怕也不会有太好的结局。 2015~2016年间,侯震宇认为,这是中国云计算的分水岭,2015年也是百度正式吹响进攻云计算市场号角的重要时间点。 但在这关键的两年里,百度云其实在市场上是缺位的。尽管当时,尹世明入主百度云,作为典型的To B销售人才,与张志琦、荆伟等人一道,为百度云带来过不少大客户,但他主张的激进销售策略未能长久,百度云仍然不擅长政企关系,仍然踩不准当时的市场节奏。 侯震宇本人也在这段时间离开百度去了金山,他2018年重回百度时,CTO王海峰已完成对百度To B业务的重整。开放云的大旗回到基础架构部,也就是后来的百度智能云班底。2020年,百度云也从尹世明回到了王海峰手中,负责技术架构的侯震宇开始负责百度基础云。 只看2005~2015这十年,百度云往往会被概括为“起了大早赶了晚集”,但时隔数年,百度云已经重整旗鼓。 2020年初,百度将ACG(百度云事业群组)与AIG(AI技术平台体系)、TG(基础技术体系)、整合为“百度人工智能体系”(AI Group、缩写为AIG)。某种程度上来说,走向“云智一体”,标志着百度云正式“重生”。 未被写入正史的故事起伏跌宕,如今,他们也处在下一个新时代的开场。阿里云迎来了华为出身的蔡英华,这也是阿里集团史上极少有的空降M7级高管的案例。京东云收归于京东科技麾下,由李娅云统领;京东云的掌舵人,从周伯文更替为高礼强。百度云也在前不久由沈抖接班王海峰,两位百度老兵顺利地完成了交接棒。 过去的岁月是尘埃落定了,但中国云计算江湖,还远没有到尘埃落定的时候。
异乡人传音 “梦断”非洲
文/周霄 张怡 2011年,“三星非洲论坛”的开幕式上,庞然大物三星高调摆出全面“狩猎非洲”的姿势。 其非洲地区执行总裁朴光基踌躇满志地表示,三星是业内首个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设立区域总部的公司,公司计划到2015年,将非洲业务收入提高至100亿美元。 “而这只是三星在非业务的开始,我们拥有更为远大的目标。” 相比之下,此时的传音,别说国际,在国内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存在。 比如,后来的报道提到,2011年非洲电信联盟大会上,主办方介绍环节,华为的员工才知道,同样在非洲开拓的传音,原来也来自中国。 然而故事的结局是,“蚂蚁”传音撂倒了“大象”三星,逆袭成了非洲手机之王。 一位曾走访东非商品大市场卡里亚库的外国记者描述道:“我看到了铺天盖地、从近到远、密密麻麻、让我永远不会忘记的Tecno(传音控股旗下中高端智能手机品牌)。仿佛全世界都是Tecno。” 成长故事演绎精彩,市场也青睐有加。可以看到,2019年上市后,传音股价一路向上,最高涨了近四倍。 但2021年之后,股价趋势却突然急转直下。 为什么市场预期不看好了呢?难道是市场地位被颠覆了? 显然这不是事实,据IDC数据,传音非洲份额在2021Q4时近48%,几乎坐拥半壁江山。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本文将从总量和存量两个角度来探究。 换机周期提前触顶,传音非洲“铁饭碗”不再 传音所受的无论偏爱还是冷遇,都源自非洲市场的特殊性。 从IDC数据可知,2018Q1-2019Q3,全球智能机出货量持续负增长;与之相反,同期非洲地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18Q4后实现持续正增长。 也即是说,全球4G换机周期进入尾声时,非洲的3G、4G换机周期,才刚刚开始。 这样一个增量蓝海,对任何一家手机企业来说,都是撬动资本的好故事载体。而当时占据非洲市场最大份额的传音,显然“近水楼台先得月”。 可以看到,2020Q1开始,传音的销售费率以及研发,都同比持续上升。同期,原材料和在产品的增速也明显提高。 说明传音囤积了大量的材料等,来承接放量周期。 除了硬件的投入,其在软件上也同样做了准备: 截至2020年报告期末,传音合作开发了“非洲网易云”Boomplay,“非洲抖音”Vskit,“非洲微博”Scooper,“非洲UC”Phoenix,“非洲支付宝”Palmpay等7款应用程序,进行手机预装。 供给匹配需求下,2020年,智能机销售额拉动传音的收入猛增;而2019Q4-2020Q2,传音的利润增速也大幅提升。 此时(2020年年底),传音在非洲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48%。似乎只要再稍稍走一步,传音的市场主导结构,就实质反转了。 但这一关键节点,却被现实硬生生按停了。 2020年下半年,疫情全球范围内爆发,波及非洲,这让本就落后的非洲经济遭受沉重打击,而手机行业受创更为严重。 比如,据IDC 2021Q4报告提到:除南非同比略有增长外,非洲主要智能手机市场均出现低迷。 而短期的表现不振,也影响了市场的预期——比如,传音的第二大股东源科基金频频减持,持股比例由解禁时的12.96%,减至2021年年末的8.58%。 那么,市场预期为何会如此悲观呢?答案在传音2021年4月的一份会议纪要,有部分体现。 其高管当时谈到非洲4G的渗透情况表示:非洲不像国内,国内运营商都是国有的,非洲是分散国家,运营商都是独立的,看回报才投,在非洲进度会慢一些。 这背后的逻辑,理解起来就是:由于需要自负盈亏,非洲运营商在覆盖投入上很谨慎。 之前,得益于非洲经济结构优化——从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类行业为主,转变为零售、交通、制造、电信等现代化产业为主,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 如下图,非洲GDPtop3国家尼日利亚、南非、埃及,也是手机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其GDP增速从2011年开始,一直良性增长。 而地区经济实力提升,带动智能终端需求提升。这样一来,看得到预期回报,再加上搭上“一带一路”顺风车,非洲各国积极投产完善基建工程,比如: 截至2019年,尼日利亚通信行业的私人投资统计显示,2G覆盖在向3G、4G转移,后两者的覆盖率分别达到74%、37%; 而埃及的固定宽带平均速度,从2018年11月的7Mbps提高到2019年11月的15Mbps,翻了一番; 在南非竞争委员会的干预下,南非2019年固定宽带的价格平均降低了33%。 同期,非洲的海底电缆系统逐步完善——几乎每个非洲国家,都受益于海底光缆的覆盖。 备注:图中标Active的电缆,是正在使用中的。 综合来说就是,基建条件的完善叠加用户需求的稳健增长,才是传音的3G、4G智能机增量大爆发的基础。 而现在,这两个条件都被“颠覆”了。 可以看到,受疫情影响,2020Q2开始非洲整体GDP持续下滑,居民消费水平受限。 备注:之后数据由于上年增速过低,数据失真,不存在参考价值。 感受到消费端降温,运营商们的积极性迅速打折。数据显示,2021年非洲4G移动网络的渗透率在放缓。 以尼日利亚来说,2020 年宽带普及率快速突破40%大关,但进入2021年,增长速度下降明显。 如此一来,传音给予销量增长厚望的4G换机周期,成长性空间压制,换机规模提前触顶。如下图,2020-2021年,传音在非洲的收入增速,从18%下降到了8%。 而基于现在的基建和消费端情况,另一个增量空间5G换机周期,更是遥遥无期。 换句话说,传音在非洲市场,中长期总量增长的可能性,不太具有确定性。这也就解释了上述提到的,为何资本在出逃。 当然,传音也对此做了针对性的调整。 据其2021Q2会议纪要:新兴市场处于功能机向智能机切换的趋势中,而智能机的ASP是功能机的数倍, 因此手机的ASP整体呈上升的趋势。 也就是,提升智能机及高价机的销售份额,扩大中高端零售,寄希望于通过拉升ASP,提振疲软的收入。 同时,成本端也有控费举措——2021Q2-Q4,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增速都在大幅下滑。 如此,确实对净利率有所提振,但只是短期效应。可以看到,2021Q4-2022Q1,改善效果不再,净利率持续负增长。 综上,即便传音依然是非洲手机市场的狮子(2021年市场份额仍近48%),但其面临吃不饱的窘境——总量高成长性,中长期都没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且危机并不止此,它的周围已经围过来一群豺狼。 曾经的“捡漏”能手,被“偷塔”? “此次通过推出Galaxy Note II,三星将主导非洲智能手机市场。”这是2010年三星开拓非洲时的策略,虽确有底气,但也尽显傲慢。 然而十年后,话锋360度大转变。 2021年,三星非洲负责人表示:完全有理由相信非洲有能力以多种创新方式引领技术革命,非洲确实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陆。 截然不同的态度,暗含着非洲手机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 十年前,大多数手机品牌进军非洲市场时,都态度轻慢,导致这片消费水平极低的土地上,到处充斥着高价手机。 比如,Galaxy Note II的售价高达8499南非兰特币,是当地月人均GDP的15倍不止;而国内性价比玩家小米,出海非洲也走了“高档”路线,2015年推出的红米2价格为1022元人民币。 抓住了这种需求和供给错位的漏洞,传音从两个方向逆转了非洲手机市场的格局: 一方面,价格“贴地飞行”。 比如,截至2018年,其功能机均价也仅为65元,对诺基亚等品牌形成强势挤压;智能手机均价为454元,冲击其他智能机品牌。 另一方面,功能“贴地飞行”。 比如,针对撒哈拉以南地区肤色更深群体的拍照困扰,研发推出眼部和牙齿对焦成像的美肌模式,一键收获巧克力肤色。 此外,还有针对非洲用户体质多汗,配置的UV喷涂防腐蚀技术;针对非洲基础电力设施薄弱、运营商众多,推出的6000毫安大电池以及四卡四待手机等。 高度本地化,再加上铺天盖地的宣传,传音的市场份额飞速飙升。 如下图,2016年传音旗下智能机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了34%,并将三星手机的市场份额打压至16%,一跃成为非洲手机品牌的龙头。 不过,细究所谓的本土化,护城河可能并不够高,对三星、小米、华为等巨头来说,很容易模仿。 比如,三星在印度市场和小米竞争时,与印度本土的操作系统开发商合作,为 Galaxy 全系列智能手机配备内置12种印度语言的应用商店,推进本地化。 那么,为什么这些品牌却容忍传音在非洲持续做大呢?来算一笔账就知道了。 2018年,传音在非洲的市占率近半,年收入为34.2亿美元。而同年,三星收入达2190亿美元,是传音的64倍。 也就是说,即便被传音抢走20%左右的非洲市场,损失也只占三星年收入的1/160,根本没必要费神竞争。 然而换机周期的到来,让蛋糕骤然膨大,打破了这一平衡,局势开始逆转。 最先盯上这块肥肉的,还是三星。 资料显示,2021年6月1日,三星已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设立全新的“门到门”服务,保障售后维修。 同样闻腥而动的还有小米,2021年6月21日,小米首先在肯尼亚提供24+1个月保修。 对此微妙变化,传音当然也有感受,比如其2021年2月交流会提到:主要的厂商,在非洲有相关的竞争。 巨头重视之后的夹击下,传音之前建立的优势,开始出现裂缝。 比如,《AfricanBusiness》“年度最受非洲消费者喜爱的品牌”百强榜显示,2021年传音旗下定位低端的品牌itel,排名从17滑落至21名。 这在数据上也有所反映:2021年非洲智能手机市场,传音的增速不及三星和小米,差距超过10%;核心南非市场,更有OPPO和vivo迅速起量,增速分别达466%、328%。 非洲市场已然“群狼环伺”,传音试图在其他市场寻找新增长动力,以期破局。 据其2020年财报:非洲以外新兴市场,如南亚、东南亚、中东和南美等地区,业务扩展势态良好。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据IDC数据,2021年,传音在巴基斯坦、孟加拉、沙特、哥伦比亚、乌克兰市场上,均实现增速第一。只不过,这些要么总体量有限,要么正处在危机中(如乌克兰)。 但即便如此,在这些经济水平偏低的市场,传音通过复制非洲打法,仍然能吃到点甜头。 而在经济相对活跃的东南亚、印度等市场,虽然总量可观,但这些市场竞争已白热化,“非洲经验”效果有限,传音很难撬动行业格局。 对上述情况,传音自己也是有一定担忧的,2021年电话会议提到:非洲以外的增长确定性没那么高……对于基本盘的竞争优势和壁垒,不会像非洲这么稳健。 综上来看,非洲基础盘竞争局势改变,而其他增量市场,增长确定性不足。这或将进一步压制传音的成长性空间。如此不难理解,市场估值的信心不足。 小结 传音这个外乡人,依靠“贴地飞行”和承接换机周期,苦兮兮奋斗十多年,好不容易绕过巨头,在非洲扎稳脚跟。 但囿于市场整体经济增速放缓,预期的换机周期持续高增长态势,未被证实。与此同时,多年经营打下的竞争优势,也被闻腥而来的巨头撬动。 如此一来,其不得不投向更遥远的市场。而“在路上”,总是没有“已扎根”来得安全感十足,对传音的投资者来说也是这样。
凛冬将至:从美的海尔格力最新财报 解读中国家电危与机
没有一条道路是平坦且一成不变的,但利用科技进步推动变革、通过研发创新提升竞争力,终究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文 | 清波 编辑 | 刘铮 2021年,中国经济成绩最为靓丽的一年:疫情阴霾散去,经济强势复苏,GDP总值首次突破114.4万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17.77万亿,实际增长率达到8.1%,同比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仅有不到5.3万亿美元的差距。 在如此强劲有力的宏观面数据支撑之下,2021年的中国家电行业迎来新动能: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提升生活质量的高端家电产品极具发展潜能。但来到2022年,市场变化、国际形势等内外部因素,也让整个行业陷入新的困境之中。 近期,中国家电三大巨头: 美的、海尔、格力,分别向各自的投资者交出了他们2021年的年度报告、2022年一季度财报——家电行业直面的危与机,也在巨头们的报表中体现无余。 围绕三家新鲜出炉的各项数据,今天主要和大家聊聊中国家电行业—— 1.巨头你追我赶,强弱见仁见智 2.内外困境交替,寒冬即将来临 3.多元策略绽放,未来趋势猜想 年报解读:你追我赶的三甲排位 三巨头硬性指标上升,行业地位稳固 统计口径不同,争霸仍在继续 受益于全球和中国经济宏观面的持续向好及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21年年报显示,家电三巨头在营收、归母净利润等硬性指标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并且仍然牢牢占据中国家电行业的三甲席位。 销售收入:美的以3434亿元一马当先,同比增20.2%,海尔智家和格力分别为2275.6亿元和1896.5亿元紧随其后,增幅分别是8.5%和11.2%; 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美的290.2亿元,增5.5%;海尔智家130.7亿元,增47.1%;格力230.64亿元,增4%; 经营性现金流:美的350.9亿元,海尔智家231.3亿元,格力18.9亿元; 分配预案(含税):美的10股派17元,海尔智家10股派4.6元,格力10股派20元; 空调产品销售额和毛利率:美的为1418.8亿元和21.05%;海尔为375.3亿元和27.93%,格力为1317.1亿元和31.23%。 由以上的数据可知,美的在销售额、归母净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方面均独占鳌头;海尔智家的归母净利润增幅则遥遥领先于其他两大巨头;而格力在分红力度和空调产品毛利率上雄踞三家的榜首。 图源:网络 之所以要把这三巨头在空调方面的销售额和毛利率再单独拉出来比较,是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格力都是国内空调产销量的当仁不让的老大。 直到2020年,美的的空调业务(1212.2亿元)才以33.4亿元的微弱优势超过了老对手格力(1178.8亿元),而且这还是在美的的海外销售占比远超格力的情况之下——换而言之,是年格力空调国内销售额第一的位置应该没有被动摇。 不过,到了2021年,国内空调霸主的争夺似乎就更加白热化和微妙了。虽说美的在空调业务上领先了格力将近101.7亿元, 但不同的统计口径出现了不同的统计结果: 比如某平台数据显示,美的取得了线上份额34.6%,线下份额36.0%双第一的成绩; 而根据另一平台对家用空调内销销量的计算,格力空调则以37.4%的份额排名行业第一,继续保持27年的领跑。 当然,但凡巨头们能够有机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对于销量第一的争夺就或将永远不会停下脚步。事实上, 简单的销量数字比较并不足以反映这两大空调巨头的真正实力,重销量和重毛利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两种不同策略。 存在即合理,路遥知马力。 说到底,空调是一种耐用消费品,卖得贵不贵,用得好不好,售后行不行,最终的判断权和决定权其实还在消费者那里。 而仅从数字来看,虽说海尔智家在空调方面的销量跟美的、格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坐稳第三的位置基本是毫无悬念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海尔智家只是海尔集团旗下为数众多的子公司之一,如果统算海尔集团2021年总体的销售额,累加起来就跟美的的3434亿元相差不远了。 寒冬再临:不言而喻的行业困境 疫情反复、内外交困,三巨头面临哪些危机 下乡与出海,家电行业的“新”战场遭遇新挑战 2021年,随着全球及中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向好,整个国内的家电行业也出现了一波回暖的行情。 根据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与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21中国家电行业年度报告》,2021年家电行业国内市场零售规模为7542.8亿元,同比增加3.4%; 而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家电产品出口额6382亿元,同比增加14.1%。另据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发布的信息:空调市场零售额为1545亿元,同比增长4.8%。 显而易见,这组数据的公布让较长时间以来处于停滞不前状态的家电及暖通行业里的人们又重新嗅闻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春的召唤。 然而,好花并不能常开。进入到2022年, 好不容易从2020年全球性新冠疫情和经济衰退这两个叠加因素影响中稍有复苏的家电及暖通行业,似乎又进入到新一轮的困境—— 不可抗力 疫情再度反弹,自今年年初以来,苏州、深圳、上海、吉林、北京等多个国内省市地区受到疫情严重影响造成停工停产,经济停滞等问题;而整个产业链也会由于某一个环节的缺失而无以为继,被迫歇工。 外部环境 受美联储货币量化宽松、国际地缘政治及贸易制裁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资源类、金属类、矿产类等原材料近几年涨幅惊人,其中跟家电及暖通行业息息相关的铜铝铁等金属材料更是屡次创下新高,令下游的生产企业不堪重负。即便是美的、格力、海尔三巨头,也无法置身于外。 根据21年年报的数据,三家的家电产品成本中: 美的的原材料占到84.47%,比上一年上升1.91个百分点; 海尔为85.7%,同比劲升2.5个百分点; 格力为88.27%,同比上升1.37个百分点。 由此可知, 铜铝塑料钢铁等原材料的价格对三巨头的影响要远胜于人工、能源等其他因素。而在这其中,格力受到的影响明显更大。 家电原材料管道 图源:unsplash 同业竞争 价格战一直以来都是各大中国家电企业屡试不爽,抢占市场份额的法宝,美的、海尔、格力当然更是深谙此道。姑且不说这几家巨擘时不时会配合大型的电商平台举办各类季节促销,节日打折活动,就说在直播平台如火如荼、如日中天的当下,三巨头自身也会通过这种全新的电商模式、网络直销来收获人气。 根据奥维云网提供的数据:2019年1-9月,美的、海尔、格力的线上空调销售单台均价分别是2877元,3160元和3499元;线下分别是3462元,3965元和4147元。 显而易见,三巨头之中,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均价,都是美的最低,海尔居中,格力最高,平均下来美的家用机要比格力低上20%左右。 简单算来,在原材料成本相差不多的情况下,美的总销售额高而单价低,无疑量就跑得多;格力总销售额稍低而单价高,自然台套数就会相对较少但毛利率较高;海尔夹在这两大超级对手中间,除了依靠内部挖潜不断降本增效,也必须要参加各类促销活动,应对包括两强在内的其他更多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挑战。 事实上,随着各大家电巨头在国内国外产业布局的全面铺开和产能释放,中国市场早在约十年前就进入到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状态。 有鉴于此,自2008年开始颁布的家电下乡政策以及各大家电企业纷纷加大出口的力度和加快海外建厂的速度,并购海外的家电企业及上下游产业链。 其根本目地就是为了改善国内商品供过于求,内需不振的情况,同时开辟出新兴的国外市场,打响品牌的国际美誉度。 进入到2022年一季度之后,随着中国国内新冠疫情的反弹溢出,国际地缘政治及战争风险的逐步扩大,以及各国货币宽松政策导致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势必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到国内家电行业包括三巨头在内的各个企业:成本高昂,内卷严重;内需不足,外销不畅—— 新一轮的家电行业寒冬或许很快就要来临。 直面未来:各自绽放的多元战略 美的、海尔、格力,三巨头凭什么逆势增长 家电的尽头是什么,三种多元化战略给出答案 2021年8月《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排名中,美的、海尔、格力均榜上有名,其中美的、海尔排位上升,格力则有所下降。 不过,世界充满变数,未来难以确定,三巨头的未来走向仍然值得关注——更重要的是,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的希望和未来。 虽说在当前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大形势下,家电行业的内外部整体环境有些差强人意,但从三巨头刚刚公布的一季度报表来看,美的、海尔智家和格力仍然分别实现了903.8亿元,602.5亿元,352.6亿元的销售以及同比9.55%,10%和6.24%的增长。 三巨头维持增长、保持领先的秘诀,也正是他们面对未来而做出的先导布局——多元化战略。 美的:多元化=做大做宽 2020年底,美的宣布将整体业务架构更迭为全新的五个事业部: 智能家居、工业技术、机器人与自动化,楼宇科技和数字化创新。五大板块之间紧密连接、协同作战,在2021年增长迅速。 信息来源:美的年报 制图:立方知造局 能让美的下定决心做出大动作的五个事业部,自然都是助力其导向未来的关键,但是根据数据分析、行业动向来划分重点,最值得关注的当属:智能家居、楼宇科技和机器人与自动化。 1. 智能家居,争夺高端市场 作为能够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居家生活品质和认知的重要工具,智能家居是如今各大家电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 美的2021年报中,多次提到旗下高端家电品牌COLMO,该品牌以菁英客户为目标群体,不仅囊括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大家电,还包含气泡水直饮机、洗碗机、微蒸烤等中小家电。 与当年本田推出讴歌、日产推出英菲尼迪是为了对抗丰田的雷克萨斯如出一辙——美的打造COLMO,正是为了应对海尔早在2006年就孵化的高端品牌卡萨帝。 2021年,卡萨帝凭借近130亿元销售额,斩获国产高端家电品牌的第一宝座;而COLMO后发之势猛烈,销售额40亿元,同比增长300%。由此可知,追赶并超越卡萨帝,抢占高端市场份额,是美的培养COLMO的根本目的。 2. 楼宇科技,增强协同效应 美的在2020年12月收购菱王电梯后,就迫不及待地在五大板块中划出一地给到楼宇科技,足以体现重视程度。虽说在2021年报中,美的没有提到菱王品牌的收入,但在销售额均过200亿元的国际电梯四大品牌:通力、三菱、日立、奥的斯面前,菱王必然相去甚远,不在一个数量层级。 不过,美的在楼宇科技上的布局还有其在国产销售中数一数二的中央空调产品,2021年整体高达55%的增长率,也能给到美的沉下心发展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 楼宇科技板块中包含的电梯、中央空调、照明、楼控系统以及综合能源管理,与前面提到的智能家居能够协同作战。 3. 机器人与自动化,打通上下游的关键环节 2022年3月,美的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美的电气将全面收购库卡(世界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股权并进行私有化。 一旦交易完成,库卡会从法兰克福交易所退市,美的之前承诺的“不干预”、“保持独立性”等条款也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动。 2021年,库卡中国业务的营业额增加了48.4%,订单数增加了39%——但这个本该算是相当不错的业绩,在2021年中国机器人市场井喷的大环境下,并不那么亮眼。 库卡工业机器人 图源:unsplash 但另一方面,随着库卡被美的全面控股,这个具备了全系列工业机器人生产能力的企业,将保证美的自动化设备的高效性和耐久性。这样一来,包括空调、冰箱压缩机、电机和伺服电机——智能家居、楼宇科技以及机器人自身需要的一系列零部件,美的都能够实现自主生产、国产替代。 这样看来,美的多元化战略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关联性和互通性是较强的:软性的数字化创新(含软硬兼具的医疗健康);支撑硬核的家居电器、楼宇科技产品、工业核心零件及机器人自动化设备——业务全面贯通,上下游一体协同,这就是美的“点越做越大,面越做越宽”的多元化战略。 海尔智家:多元化=做深做透 海尔智家的多元化,很明显是围绕着“智”和“家”的概念来展开, 以“智慧”来升级“家电”,也即是做深入做透彻的多元化。 在2021年报中,海尔智家将旗下产品系列分为三大类: 大家电,如冰箱、洗衣机、厨电等业务; 暖通空调,如空调、热水器、净水器等业务; 小家电,如电磁炉、电暖器、电热水壶、电饭煲、加湿器、电压力锅等业务。 海尔三翼鸟智能家居场景 图源:海尔智家官网 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产品不下几十种,基本把家庭里所能用到的电器都一网打尽,囊括在内,可以说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做足文章。 但是,笔者认为真正能帮助海尔智家走向未来的,还是两块业务:高端品牌卡萨帝;线上线下协同的智慧家庭解决方案。 1. 卡萨帝,不断构筑的高端优势 为了满足优质化家庭的需要,海尔早在2006年就开始着手建设高端品牌卡萨帝,利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实力、开发能力和制造工艺等优势,提供专属化、差异化服务,逐渐赢得了中国高端市场用户的信赖。 时至今日,卡萨帝在国内高端市场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品类的零售额份额排名第一。 不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强悍的国际高端品牌以及美的度身推出的COLMO品牌系列和其他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挑战,卡萨帝必须采取更加进取,更为精妙的战略和战术才能保持来之不易的领先优势。 简而言之,就是卡萨帝必须依托海尔集团的资源平台、海尔智家的创新平台、海尔客户的互动平台,全方面、多渠道了解客户的心声和动向,让全球化设计理念、个性化产品差异、高端化服务体验等真正全面融入产品,真正让用户感受到智能家电产品为人类社会文明,人们幸福生活所能作出的贡献。 2. 云、APP、线下体验中心,争夺智能战场 海尔智家补足卡萨帝短板、保持自身竞争力,倚仗是三大法宝:智家云、海尔智家APP/三翼鸟APP、线下体验中心。 智家云让人机交互的沟通更顺畅智能,让机器解放人力的梦想更好实现; 两款APP让用户在相当程度上体验到智慧居家的便利性和优越性; 线下体验中心提供增值服务,也让用户走出家门,进入更多、更大的空间。 三者结合,按照不同的用户生活场景,通过:家庭美食保鲜烹饪解决方案(食联网)、家庭衣物洗护方案(衣联网)、空气解决方案(空气网)及家庭用水解决方案(水联网),共同构成海尔智家的智慧家庭解决方案。 可以说,海尔智家的多元化基本做到了对居家智能家电的全部覆盖。而未来,办公电器、通讯设施、楼宇设备、交通设施、娱乐设备、社交场所、公共设施等等, 但凡可以用到智能电器的地方,理应无处不是海尔智家争夺的战场。 以手机掌控的智能家居 图源: pixabay 格力:多元化=做精做专 格力在2021年报中,将自身业务分为消费和工业两大领域—— 消费领域:涵盖家用空调、暖通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厨房电器、环境电器等; 工业领域:包括高端装备、精密模具、压缩机、电机、工业储能、新能源客车、新能源专用车等。 粗看来,如果包括前些年涉足的手机行业和这几年介入的芯片行业,格力的多元化貌似有些离散,但仔细捋一捋,却可以发现格力还是力图在多元化上做精做专的。 根据《暖通空调资讯》发布的数据,2021年格力中央空调是中国中央空调行业销售规模唯一超过200亿元的品牌,实现中央空调市场“十连冠”,其中在多联机中,格力以超20%的占有率稳居民族品牌首位;在单元机中,格力更是以34.8%的占有率遥遥领先于第二名。 骄人的空调业务只是格力扎实稳固的基础,但其未来新的增长点,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高端装备、新能源、再生资源循环。 1. 高端装备业,抢抓智造转型趋势 格力目前的智能制造分为四大板块: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仓储物流、工厂自动化。可以说,每一环都紧扣“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规划。 2021年报显示,格力已在高性能伺服系统、直驱电主轴、直线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以及驱控一体方面,相继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助力国产机器人和数控机床核心竞争力提升; 同时,还研发突破了重负载高刚性机器人技术、智能物流核心技术和产品缺陷视觉检测等多项关键技术。 显然,以掌握核心技术为己任的格力,不仅在空调设备上能做到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不断突破,同样也能够在自己制造出的智能工业装备上体现这些优势。 笔者相信只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坚持自主创新,格力的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产品就可以从致力于自身设备的更新换代,人工替代转变为助力早日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中流砥柱。 2. 新能源业务,扬长避短的安全突围 历经五年周折,格力终于在21年8月31日完成了对珠海银隆的收购,取得了控股权,同时改其名为格力钛新能源。 虽然业内一直对格力钛生产的钛酸锂电池缺点“能量密度低,成本高,用钛酸锂电池造出的汽车造价昂贵”持不同意见,但其具备的“循环寿命长、耐低温、不爆炸不着火,安全性能更高”等优点,则似乎更符合 国家能源系统向着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且能够解决储能安全问题的思路。 格力钛通过自主研发,取得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零应变材料”纳米级钛酸锂技术,可覆盖到全储能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通信电源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格力钛生产的新能源客车,以自主研发的钛酸锂电池为动力,利用钛酸锂电池耐宽温(-50-60度,尤其耐低温)的重要优势,在强手如林的新能源公交车领域冲出一条血路,斩获城市公交订单。 钛酸锂电池 图源:格力钛官网 从这些方面来看,格力钛的创新性核心技术相对较好地解决了锂电池的安全性问题。也不去已经深陷红海的三元锂、磷酸铁锂电池战场厮杀血拼。 从另一个方面去看,格力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根据国家公布的“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抢占市场巨大、潜力无穷,且中短距离行驶之用的城市公交车,机场摆渡车等,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扬长避短之举。 3. 再生资源循环,责任担当与全新商机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体量的不断攀升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电、汽车、电子等产品会被制造出来进入千家万户。 而与此同时,也会有差不多数量的废旧物资被报废、被弃用。 如果没有企业来承担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回收利用,不进行分拆无害化处理,那么毫无疑问,这不仅是对资源本身产生的极大浪费,同样也是对环境社会造成莫大的破坏——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再生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的意义不言而喻。 比如格力2021年报显示:自2010年开始,格力电器相继在长沙、郑州、石家庄、芜湖、天津和珠海建立六个再生资源基地,主要从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等回收处理,以及废旧线路板、废旧塑料深加工资源化业务。 再生资源循环业务,解决的不仅仅是社会层面上的责任担当问题;在经济层面上,也解决了一个全新商机产生及利润点新增的问题。 从根本上讲,只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不会停止,那么废旧物资的产生和淘汰就一定会是源源不断,周而复始的事情。由此可知, 在市场足够大的情况下,只要回收规模够大,拆解技术够先进,那么获利的前景也会越来越光明。 尾声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中国家电行业的跌宕起伏,美的、海尔、格力的转型求变,引申出另一重关于中国制造业的更深思索: 反复的疫情危机、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当下的主流和常态,对于企业来说,曾经多少可以预见的轮回和洗礼,已经不再有稳定的周期。 但是笔者在梳理家电三巨头发展轨迹的过程中,仍然发现了一条伟大企业有迹可循的成长路径,在此作为本文的一个小结,与君共勉: 一是一个优质的企业一定要有感恩之心,会努力回报每一个对它不离不弃的股东; 二是虽然 世事变迁,大浪淘沙,但伟大的企业仍然可以依靠科技变革不断成长; 三 是变局就是机遇,好的企业必须居安思危,勇于不断变革。 没有最好的时代,也没有最坏的时代,只有最新的时代,当危机的浪潮过去,勇于不断变革的企业总能焕发新的生机。
纯电/插混双动力模式,腾势D9预售33.5万元起 | 一线车讯
5月16日晚间,腾势汽车旗下首款高端MPV车型——腾势D9正式开启预售,共计6款常规车型,预售区间为33.5-46万元。该车提供两种前脸造型供选,座椅采用2+2+3的七座布局,并且还将带来纯电和混动两种动力选择。 在本次发布会上,腾势汽车还表示,其今后还将承接和延续比亚迪王朝系列以及海洋系列更加高端的车型,而奔驰也将进一步提供协助和支持。腾势品牌还规划,一年内将投放三款新车;三年内,将投放多款新能源豪华车型。 外观方面,腾势D9将提供两种前脸造型供消费者选择,分别采用了阵列式盔甲款式格栅和直瀑式格栅,而这大气的格栅也正是车头部分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此外,两侧造型犀利的矩阵式大灯配合下方的C字形镀铬饰条,进一步提升了前脸的整体辨识度。 新车的侧面线条十分修长,一条贯穿至尾灯组的腰线极具型面感,两侧配备电动滑门也符合其高端MPV的定位。尾部贯穿式尾灯两侧灯带造型类似古代箭矢的尾羽,造型美观辨识度高。 内饰方面,腾势D9的内饰设计不同于传统MPV车型,整体造型元素十分前卫,科技范十足。整个中控台层次感十足,每一层都由不同材质组成,并且用氛围灯很好的区分开来。15.6英寸的超大中控屏搭载腾势Link超智能交互,界面布局简洁清晰。 座椅布局方面,作为一款定位豪华的MPV车型,其座椅采用2+2+3的七座布局。其中,第二排是两个独立的豪华座椅,每个座椅扶手上都有独立的液晶屏,用以控制电动座椅和多媒体系统。同时,每个座椅前方还有独立的多媒体系统,可以支持播放娱乐节目和进行视频电话会议。 动力方面,腾势D9将提供纯电及插电式混合动力两种选择。其中,纯电动车型CLTC续航里程超过600公里;DM-i车型搭载1.5T骁云-插混系统,最大续航1040km,有纯电续航190km和50km两种车型。此外,新车还具备L2级别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腾势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实现点对点的辅助驾驶。 根据官方公布信息,未来腾势品牌将采用线上+线下的独立销售渠道,今年将完成200家线下店面的构建,覆盖68个城市。同时,腾势家族还将在未来打造D、E、N、Z、A等五大系列产品体系。
成本低且易制造!德国科学家研发出最简单薄膜照明设备
财联社上海5月16日讯(编辑 黄君芝)据报道,一种低成本、可回收且易于制造的照明技术可以用发光电化学电池(LEC)来制造。这种电池是薄膜电子和离子器件,在施加低电压后产生光。 近日,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和意大利都灵大学的研究人员现在已经使用广泛的数据分析,从发出蓝光和白光的铜络合物中制造出一流的LEC。这种LEC是迄今为止最简单和最便宜的薄膜照明设备,它们由单个活动层组成。它们可以被用作电致发光墨水和贴纸。 电致发光效应于1905年首次得到证实。当时,两位科学家在各种矿物和金属中检测到在施加电压下存在光,并能够将强度与电压和发热相关联。他们的原型被认为是第一批LED。 “然而,这种效应的技术应用直到后来才成为可能,而众所周知的发光二极管或LED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当施加电压时就会发光,而我们正在研究的发光电化学电池或LECs遵循不同的原理。”慕尼黑工业大学生物基因功能材料教授Rubén D. Costa解释道。 据悉,TUM施特劳宾生物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校区的Ruben D. Costa教授和都灵大学的Claudia Barolo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现已开发出第一种在所谓的有源层中开发LEC发射器的方法。这些LEC基于铜(l)配合物,可产生出色的蓝光和白光。 研究人员表示,“开发能够发射白光和蓝光的廉价设备是非常需要的,并且具有许多好处。然而,以前缺乏蓝色发射器阻碍了从实验室到实际市场的过渡。因此,创建蓝色发射器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薄膜照明的里程碑。一旦蓝色设备出现,我们将能够相对容易地制造白光设备。” 该研究小组现在成功研制出的正是蓝色发射器。他们成功地使用数据科学工具建立了X射线结构与铜(l)配合物二胺和二膦配体的电子特征之间的统计关系。同时,他们研究了结构和电子参数及其相互关系,以确定器件的发射颜色、效率和发光度。 经过对各种已知方法的大量数据评估,出现了一种新的蓝色LEC设计,与具有传统发射器的设备相比,它提供了出色的性能。 都灵大学的Claudia Barolo教授说,“有了新的高性能蓝色LEC,就可以实现具有高质量白光和90显色指数的铜(l)基单层白色LEC。”显色指数表示在给定光源下被照明物体的自然颜色显示情况,最大值为100,因此值为90已经很好了。 这项工作为简化薄膜照明中发射体和有源层的设计指明了一条新途径。Costa教授说,“我们相信,我们的分析模型是向先进的机器学习方法以及其他活性化合物的精细设计迈出的第一步。”
燕东微拟40亿拓展12英寸生产线背后:关联交易待解,产能不及同行
随着新兴消费电子市场以及汽车电子等科技产业的的快速发展,半导体行业规模近几年迅速增长。在国产替代、5G以及物联网带来的机遇面前,我国半导体行业迎来新的成长空间,半导体公司上市热情不减。 近日,北京老牌半导体企业燕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科创板开启了IPO进程,目前已进入问询阶段。燕东微成立于1987年,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于一体,主营业务包括产品与方案、制造与服务两个板块。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新能源、电力电子、通讯、智能终端等领域。 公司背靠北京电控、亦庄国投、京东方创投、长城资管等股东,有浓厚的国资基因。但值得注意的是,大股东北京电控同时也是公司的前五大客户之一。另外,虽然公司已经有30多年的积累,但从体量、产能等方面来看,与同行还有一定差距。 客户集中度较高,大股东为核心客户 燕东微的前身是由国营第八七八厂与北京市半导体器件二厂联合组建。自燕东微有限公司设立以来,北京电控一直是其重要股东,初始出资比例为32.82%。而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北京电控作为燕东微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直接持股比例达到了41.26%。 除此之外,北京电控还通过下属单位电控产投、京东方创投、电子城分别间接持有公司0.91%、9.14%和2.22%的股份。后又通过一致行动人盐城高投及联芯一号等十家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控制公司4.44%和2.26%的股份,合计控制燕东微60.23%的股份。 根据招股书,北京电控在2019年是燕东微的第一大客户,并已连续三年出现在公司前五大客户中。2019-2021年燕东微分别实现营收10.41亿元、10.30亿元、20.35亿元,而北电分别贡献了1.3亿元、0.8亿元、1.2亿元,占比为12.1%、8.0%、6.1%。作为控股股东,北电与燕东微的关联交易价格公允性势必会被监管关注,而燕东微后续可能还需披露更多相关信息。 同时,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5.60%、44.12%及 40.13%,客户相对集中。公司坦言称,由于客户集中度较高,行业政策变动或特定用户需求变动均可能对公司经营产生较大影响。 不过公司对于客户的稳定性较为乐观,表示其以特种集成电路为代表的产品定制化程度较高,客户对产品的稳定性及质量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且其变更供应商面临较高的转换成本。因此公司与主要客户长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客户黏性较高。 营收增一倍,但各方面与同行龙头差距较大 公司将自身定位为IDM+Foundry模式的半导体企业,主营业务包括产品与方案、制造与服务两部分。其中,产品与方案业务聚焦于设计、生产和销售分立器件及模拟集成电路、特种集成电路及器件; 而制造与服务业务聚焦于提供半导体开放式晶圆制造与封装测试服务。 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20.4亿元,同比上升97.6%。从业务板块来看,2020年之前,燕东微的业务还主要为集成电路及分立器件制造和系统方案,不过2021年开始,公司的晶圆制造业务迅速攀升,收入较上年暴增4.5倍。不难看出,公司目前把精力聚焦于特种集成电路和晶圆制造两项业务上,这两个业务在2021年分别占营收的40.9%、38.8%,增速分别达到86.5%、352.9%。 从毛利率来看,产品与方案板块较为稳定。而制造与服务板块中,晶圆制造业务因生产线逐渐达产毛利率转正,封装测试业务的毛利率不但没转正,反而出现下滑,近三年的毛利率分别-24.41%、-8.41%及-19.92%,主要原因是公司封装测试产线还未完全达产、单位成本较高。另外,封装测试产品单价逐年下滑,也是其毛利率迟迟无法转正的原因。 可见,2021年燕东微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8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产能提升、特种集成电路业务需求增长以及集成电路行业需求旺盛等因素的影响。 而就产能来看,公司与同行还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21年底,燕东微6英寸、8英寸晶圆制造产能分别达到到6万片/月、5 万片/月,而士兰微、华润微的产能远高于燕东微。其中,士兰微子公司士兰集成主要聚焦5、6英寸,月产能22万片;士兰集昕聚焦8英寸,月产能约4万片,二期月产能3.6万片(约2024年达产);士兰集科基本已完成12英寸线一期产能建设目标,二期月产能2万片在建。行业龙头华润微截至2021年底,6英寸晶圆的月产能为23万片,8英寸晶圆月产能已达到13万片。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2021年公司存货大幅增长112.1%,而2021年存货周转率为2.12次,较2019、2020年的2.87次、2.33次呈逐年下降趋势,并且显著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存货大幅增长不仅占用公司资金,也带来减值风险。不过公司表示这是由于其特种业务产品验收周期较长导致。 布局12英寸晶圆生产线 根据全球半导体硅片大厂SUMCO的预测,12英寸半导体硅片的需求量将在远程办公、线上会议、自动驾驶、元宇宙等新需求的推动下增加。有电源管理芯片厂商指出,多个采用8英寸晶圆的产品已转向12英寸制程,且高通、苹果、联发科等大客户进入12英寸制程后已陆续放弃8英寸产能。 而从出货片数来看,2021年12英寸占比47.7%,8英寸占比34.3%,小尺寸占比18.0%。Omdia预计,2021至2025年,8英寸和12英寸半导体硅片需求量将增加,6英寸及以下尺寸硅片需求保持平稳。 正因如此,已拥有6、8英寸生产线各一条的燕东微,目前也正计划筹资布局12英寸生产线。根据招股书,本次IPO公司拟募集资金40亿元,其中30亿元用于基于成套国产装备的特色工艺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另外1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燕东微表示,基于成套国产装备的特色工艺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的总投资为75亿元,公司将利用现有的净化厂房和已建成的厂务系统和设施进行局部适应性改造,并购置三百余台套设备,建设以国产装备为主的12英寸晶圆生产线。该产线完成建造后,月产能将达4万片,工艺节点为65nm,产品定位为高密度功率器件、显示驱动IC、电源管理IC、硅光芯片等。 从盈利角度看,燕东微晶圆制造业务在前两年未达产阶段毛利一直未实现转正,2021年毛利率刚从-33.5提升至21.8%。而公司此时布局12英寸生产线,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毛利率大概率不会太好看。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