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七年半太难熬,特斯拉Roadster准车主奥尔特曼在线“催交付”
IT之家 10 月 31 日消息,北京时间今天清晨,OpenAI CEO 奥尔特曼在 X 上发帖,题为《三幕故事》。他附上 2018 年 7 月的一封邮件截图,显示他为第二代特斯拉 Roadster 支付了 45000 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32 万元人民币)订金。 奥尔特曼还贴出了周四自己发送的后续邮件截图,请求取消订单并退回 50000 美元,但邮件被退回未送达。 奥尔特曼在后续帖子中坦言:“我真的很期待这辆车!我理解会有延迟。但 7 年半的等待实在太漫长了。” 新款 Roadster 曾是特斯拉最受期待的车型之一。2017 年,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曾信誓旦旦地说:“Roadster 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快的量产车,绝对如此。在任何车辆中,这辆车首次在 0-96km/h 加速中突破两秒纪录,加速到 161km/h 仅需 4.2 秒。” 新款 Roadster 原定 2020 年量产,但多次推迟。马斯克在 2024 年 10 月财报电话会议中对投资者表示,特斯拉正在完成 Roadster 的设计,但公司更专注于实现“可持续能源未来”的核心使命。“我们正在推进,但必须优先处理对世界影响更大的事务。感谢所有长期等待特斯拉 Roadster 订金的用户。” 奥尔特曼对马斯克的微妙讽刺正值两人围绕 2015 年共同创办的 OpenAI 的法律纠纷期间。马斯克曾是 OpenAI 早期资助者,但在 2018 年离开董事会。 此后,马斯克多次公开批评奥尔特曼对 OpenAI 的领导。2024 年 2 月,马斯克对奥尔特曼及 OpenAI 提起诉讼,指控 OpenAI 与微软合作违反非营利使命。他在 2024 年 6 月撤诉,但 8 月重新提起诉讼。 同年 11 月,马斯克律师申请对 OpenAI 实施禁令,阻止其转为盈利公司。OpenAI 一名发言人向 Business Insider 表示,马斯克的禁令“完全没有依据”。 奥尔特曼在 9 月 10 日接受前福克斯新闻主播塔克・卡尔森采访时谈到马斯克时说:“很长时间,我把他视作令人难以置信的英雄,是人类的一颗宝石。现在我的感受不同了。他有许多令人敬佩的地方,我对他做过的很多事心怀感激。但也有许多特质,我并不赞赏。”
对话邓承浩:深蓝L06如何“破局”15万级轿车红海?
作者 | 杨睿琪 编辑 | 刘毓坤 凤凰网科技讯 10月31日,在深蓝L06预售发布会后,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与凤凰网科技等媒体进行对话。在被问及芯片选择时,邓承浩给出自己的观点。他表示,未来汽车芯片的要求将超过手机。在此次交流中,邓承浩还进一步阐释了深蓝在智能化路径、成本控制与全球化拓展方面的战略布局,展现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差异化思路与发展决心。 一、技术路线与品牌定位:做“人无我有”的差异化竞争 面对轿车市场“价格中位点低、竞争远超SUV”的现实,邓承浩毫不避讳压力,但他对L06的销量预期十分明确:“我们希望这款产品的月销量能够稳定超过1万台。”他进一步指出,L06将与S05、S07共同构成深蓝产品谱系中规模最大的三大车型。 在被问及L06最核心的竞争力时,邓承浩用十个字概括:“公路磁悬浮,智驾老司机。”他解释,“磁流变悬架”是市场唯一供给,源自军用技术,此前仅用于顶级豪车;“智驾老司机”则指L06标配带激光雷达的城区NCA,实现“人无我有”。 关于悬架技术的选择,邓承浩从技术底层厘清:空气悬架主攻高低调节,适用于大车型;磁流变则替代CDC,专攻阻尼调节,响应速度比CDC快10倍,“在100公里时速下,CDC响应一次要50厘米,磁流变只需5厘米”。他进一步指出,磁流变在支撑力、操控性与极限场景中表现更优,是“驾控型车”的理想选择。 针对智驾方案的选择,邓承浩首次系统阐释了深蓝的“双路线”策略。“深蓝未来是自主方案和华为的方案都有,我们是一个拥有丰富武器库的公司。”他指出,如深蓝S09这类“大马力、目标人群对华为乾崑感兴趣”的车型,会采用华为方案;而面向年轻人群的L06等产品,则主打深蓝自研的DEEPAL AD MAX,“体验同样好,且成本更可控”。 在被问及芯片选择时,邓承浩给出自己的观点。他表示,未来汽车芯片的要求将超过手机。汽车车机的芯片一定要选择高能级的芯片,才能支撑复杂的感知与融合处理能力。 关于深蓝在集团内的定位,邓承浩坦言:“深蓝汽车生而与新势力汽车品牌竞争,我们的竞争对手就是小鹏、小米。”对于与长安集团的资源协同,他揭示了独特的“内外兼修”模式:“一方面,深蓝汽车能够获得长安所有最优秀的资源。”同时,“因为深蓝汽车是一个独立的品牌,是一个市场化的公司,所以深蓝汽车又具备敏捷性,可以获得市场化最好的技术和资源。”这种双重优势,使得深蓝既能拥有内部丰厚的土壤,又能吸收外部资源的阳光普照。 二、安全底线与成本控制:不以牺牲体验为代价的“堆料哲学” 当被问及15万区间搭载多项高端配置是否还有利润空间时,邓承浩的回应斩钉截铁:“这既不是品牌战略的豪赌,也不是规模盈利的布局。”他将其归结为两点:一是年轻用户对“驾趣、玩趣、智趣”的需求强烈;二是轿车市场竞争激烈,必须直面用户的价格诉求。 关于安全问题,邓承浩强调:“电池如果做不好安全,我个人认为不能做电车,就不配做电车。”他透露,深蓝已交付65万台车,电池在停放或充电中“一起自燃都没有”。L06标配宁德时代电芯,并在设计与制造层面实现“PPP级安全”。关于门把手设计,他直言:“汽车企业永远是客户需求为导向。”几年前隐藏式门把手是趋势,如今消费者更倾向机械式,“我们就还给消费者机械式的”。 当被问及“如何在技术投入与成本控制间平衡”时,邓承浩揭示了深蓝的三大优势:体系支撑:“深蓝背靠长安,成本控制不以牺牲质量、性能为代价。”平台化与通用化:如S05与L06共用一体化压铸件,虽单台成本增加约2000元,但规模摊薄后实现成本优化。技术白盒化:电池、电驱、底盘、智驾等核心系统均自主研发或通过合资实现成本透明。他总结:“L06的磁流变、3纳米芯片、激光雷达成本都很高,但在深蓝强大的成本竞争力面前,这些是可控的。我们没有把成本投向企业盈利,而是投向了更强的产品竞争力。” 三、全球化进程:从北极圈到开罗机场的“深蓝热” 在谈及全球化布局时,邓承浩分享了最新进展。目前深蓝已进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S05在泰国罗勇工厂下线,成为首款真正全球化开发的车型。他透露,挪威经销商在北极圈内开设展厅,“两个月卖出几十台车”;埃及商场展厅月销300台,经销商甚至包下开罗机场大屏投放广告。 “我们明年的出海目标,是争取做到1万台一个月,”邓承浩说,“2030年,我们希望一半销量来自全球市场。” 在采访尾声,邓承浩再次强调L06的差异化定位:“它没有真正竞争对手。”既不惧与特斯拉Model 3、小米SU7比拼体验,也不逊于同级别产品的性价比。“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差异化的新供给。”
理想主动召回11411辆MEGA 免费更换动力电池、前电机控制器
凤凰网科技讯 10月31日,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北京理想汽车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 召回编号S2025M0174V:自2025年11月7日起,召回生产日期从2024年2月18日至2024年12月27日的理想MEGA 2024款汽车,共计11411辆。 本次召回范围内的车辆,由于该批次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特定条件下会导致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导致车辆出现故障灯点亮、动力受限及无法上电的情形,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存在安全隐患。 北京理想汽车有限公司将为召回范围内车辆免费更换冷却液、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应急处置措施:针对冷却液渗漏导致的动力电池安全隐患,理想汽车云端预警程序会提前预警,并通过400客服、车机Ecall进线联系用户并安排救援服务;当车辆出现故障时,会通过车机故障灯、文字及报警音提醒用户,请靠边停车并等待救援。如未收到预警和车机故障信息,说明当前车辆状态正常,请放心用车,接到邀约后请尽快进店更换。 据理想汽车官方公布的信息,2025年10月23日晚,上海发生了一起理想MEGA 2024款车辆起火事件,引发用户、媒体和社会的密切关注。出于对用户安全高度负责、对潜在隐患零容忍的原则,已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对事故车同批次所有的理想MEGA 2024款车辆进行安全检测与更换维修。 对此,理想汽车CEO李想发文称,这次召回是主动召回。事故调查需要时间,有时候一两个月都出不来。我们已经发现了导致事故的隐患,面对万分之一的风险我们不能等。事故可能是万分之一,但是生命只有一次,是百分之百。
马斯克提出设想:特斯拉闲置汽车可加入“超算”车队
IT之家 10 月 31 日消息,据外媒 Tom's Hardware 昨日报道,在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提出,如果车辆“无事可做”,可以加入“一支庞大的分布式推理车队”,充分利用这些车的强大算力。马斯克预计,未来这支先进车队的计算能力甚至可能达到 100 吉瓦。 马斯克表示,特斯拉有望在 24 个月内实现年产 300 万辆。他补充道:“生产扩张中最重要的一步将是 Cyber Cab,计划是明年第二季度开始生产。” 除此之外,马斯克透露,团队正在研究新车型的“杀手级应用”,这些车型配备了先进的处理能力。他表示:“如果告诉消费者,这辆车已经非常智能,可以在车内全程玩手机发信息,那么任何能买得起的人都会买—— 就这么简单。” 马斯克还再次提出了“Autopilot 安全革命”。他保证:“我百分之百有信心,我们能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其安全性远超人类。” 为了支撑这一信心,马斯克谈到了特斯拉 AI4 计算机(硬件 4,HW4)的能力,并指出即将推出的 AI5 性能在测试中比 AI4 高出 40 倍。这种性能提升意味着未来自动驾驶系统安全性将提高 10 倍。 借助计算能力的话题,马斯克还思考,未来系统“对汽车来说可能太聪明了”。为解决拥有“可能无聊”的汽车这一问题,他提出了一个有趣设想:利用闲置车辆的算力,将特斯拉车队变成一支庞大的分布式计算网络。“我想过,如果我们有大量可能无聊的汽车…… 完全可以打造一支庞大的分布式推理车队。” IT之家从报道中获悉,他乐观估计,这支车队可能扩展到一亿辆,每辆车提供一千瓦的计算能力,“那就是 100 吉瓦的推理能力,同时功率和散热问题都得到解决”,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上向金融分析师介绍道,“所以这将是一项非常可观的资产。”
马斯克的命运之战,还有5天揭晓答案
马斯克会离开特斯拉吗?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孔月昕 编辑|马吉英 头图摄影|张格格 一场万亿赌局正在特斯拉上演。 10月27日,特斯拉董事长罗宾·德诺姆在致股东信中警告,若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高达1万亿美元的十年期薪酬计划未获批准,马斯克可能选择离职。 事件的导火索是特斯拉董事会于9月5日公布的、为马斯克量身定制的十年期激励方案。 根据该计划,马斯克需在未来十年内完成全部12项业绩目标,包括推动特斯拉市值达到8.5万亿美元、销售1200万辆电动车、量产100万台人工智能机器人、实现100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运营、将公司调整后收益提升至4000亿美元等。如果目标达成,马斯克将获得最高达1万亿美元的股票奖励,反之,若任何一项目标未实现,他将一无所获。该方案将于11月6日提交股东大会表决。 来源:中企图库 然而,这项薪酬提案遭到机构股东服务公司ISS与Glass Lewis的联合否决。他们呼吁投资者投反对票,理由是该方案规模过于庞大且缺乏有效约束机制。 面对反对,马斯克通过X发文等方式进行了反击,并在特斯拉近期的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激烈回应道,他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组建了一支机器人大军后,却因为ISS和Glass Lewis的愚蠢建议而被赶下台。 不过,即使该薪酬方案被股东大会通过,马斯克想要在未来十年内真正达成全部业绩目标,也面临着巨大的现实挑战。 这场马斯克的命运之战,究竟会如何收场? 营收增长背后,利润持续承压 10月23日,特斯拉公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总营收同比增长12%至281亿美元,主要得益于汽车交付量创下新高,达到49.7万辆,同比增长7%;同时,能源业务也增长迅猛,收入同比暴涨44%。 特斯拉核心业务汽车板块三季度实现营收212亿美元,同比增长6%。其在中国市场表现尤为突出,销量达到16.9万辆,环比大幅增长31%。 与营收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斯拉三季度归属股东净利润为13.7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21.7亿美元相比,下降37%。 据特斯拉官方解释,利润下滑有多方面原因:销售与运营费用增加、AI及其他研发项目持续投入、部分车型固定成本分摊减少、关税上升,以及销售结构变化导致车辆平均成本提高。 具体来看,特斯拉运营费用,包括销售、一般和行政开支,以及人工智能与其他研发项目费用,同比大幅增长50%,达到34.3亿美元。 运营成本提高的同时,特斯拉主体汽车业务的毛利也有所降低。财报显示,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的三季度交付量为48.1万辆,同比增长9%,但这两款车型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多次降价,“以价换量”策略进一步侵蚀了毛利空间。其他车型如Model S、Model X以及Cyber Truck,合计交付量不到1.6万辆,对营收的整体贡献微乎其微。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三季度在美国市场实现交付激增,主要由于联邦电动车税收抵免7500美元政策将于9月底到期,这刺激了当地消费者集中购车,形成了一波“抢购潮”,推动三季度交付量短期冲高。随着补贴退坡,特斯拉四季度销量可能出现回落。 在特斯拉面临利润下滑与增长可持续性挑战的同时,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加速重塑。比亚迪2025年第三季度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突破110万辆,其中纯电车型销量达58.3万辆,这也是比亚迪自2024年第四季度起,连续第四个季度在纯电销量上领先特斯拉。 此外,作为特斯拉曾经的重要利润来源,汽车业务监管积分收入也出现严重萎缩,同比下滑44%,降至4.17亿美元。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特斯拉仍保持着强劲的现金流。三季度末,特斯拉拥有现金、现金等价物和投资416.5亿美元,环比增长13%。三季度经营现金流达到62.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自由现金流为39.9亿美元,同比增长46%。充足的现金流为其持续投入研发、扩展全球产能以及应对市场波动提供了坚实的财务基础。 未来赌注与现实挑战 在外界看来,特斯拉早已超越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定位,成为一家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的科技企业,其破万亿美元的市值也印证了市场对这一身份的认可。 在本次财报电话会上,马斯克并未将讲述重点放在汽车业务,而是聚焦于人工智能、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和人形机器人Optimus。他强调,公司正处在将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应用的“关键拐点”,但同时也下调了Optimus和Robotaxi的近期推进目标。 在自动驾驶方面,马斯克宣布,到2025年底,特斯拉将在奥斯汀的部分区域取消Robotaxi车辆中的安全驾驶员,并将服务扩展至8至10个城市。这一规划较此前“覆盖50%美国人口”的目标明显收缩。此外,专为完全自动驾驶设计的、无方向盘和踏板的Cybercab,预计将于2026年第二季度开始生产。 关于Optimus,马斯克坦言,人形机器人的手部和前臂仍面临复杂的工程挑战,因此,Optimus的量产计划一再推迟,从最初设定的2024年延至2025年后,如今再度调整至2026年底,马斯克还称,未来最高年产能为100万台。 来源:Tesla Optimus社交账号截图 在马斯克看来,与汽车、电脑等已形成成熟供应链的行业不同,人形机器人目前缺乏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因此,要实现年产100万台Optimus机器人的目标,制造环节面临巨大挑战。马斯克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垂直整合,深入供应链制造环节,自主设计和生产关键零部件。 对此,也有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提出质疑。该人士认为,人形机器人尤其是其核心部件“灵巧手”,短期内难以成为真正的风口,当前更具潜力的方向其实是“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马斯克在造火箭、造车领域的成功所带来的光环效应,使得公众认为他也有能力攻克这一领域。但关键区别在于:造车和造火箭本质是工程问题,而人形机器人及灵巧手的研发却涉及大量尚未突破的科学问题。简单来说,靠投入资金和人力能在较短时间内解决的属于工程问题;即便投入巨大,仍无法预判何时能突破的,属于科学问题。 特斯拉从2023年起就提出过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但实际上,灵巧手有诸多科学挑战尚未解决,如材料性能、传感器寿命等。目前灵巧手所用传感器的平均寿命仅在10万到30万次之间,在实际无冲击的情况下,大约一个月就需更换。因目前材料的强度不足,加之灵巧手的零件微小、结构脆弱,在实验和应用中,它根本无法承受碰撞。这已超出工程优化范畴,本质上属于材料学等领域的科学问题。 上述业内人士的判断是,特斯拉此前四年未实现量产,预计2026年也难以达到规模生产水平。 如果上述预测准确,特斯拉或将面临来自投资人的压力。在10月23日当天,马斯克公布Optimus的量产时间推迟时,就引发了市场的担忧情绪,财报公布后,特斯拉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超4%。 在回应有关其薪酬方案的质疑时,马斯克进一步强调,他并非单纯追求更高的经济回报,而是希望获得更多的投票控制权,以增强对公司战略方向,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业务上的影响力,从而确保这些关键业务能够按照其长期愿景坚定推进。 这一表态也与特斯拉近期在Optimus人形机器人项目上遇到的挑战相呼应。 事实上,特斯拉已经完全将其未来押注在自动驾驶汽车和人形机器人上,但无论是销售1200万辆电动车、量产100万台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还是在此基础上将特斯拉市值推到8.5万亿美元,在未来十年内,每一项都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现实路径仍充满不确定性。
英特尔打响AI反击战:拟斥资50亿美元洽购SambaNova
IT之家 11 月 1 日消息,彭博社昨日(10 月 31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英特尔正加速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正洽谈收购 AI 初创公司 SambaNova,预估交易金额为 50 亿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356.02 亿元人民币),以构建独立的端到端 AI 生态系统。 此举被视为英特尔新任首席执行官受陈立武(Lip-Bu Tan)领导下,公司加速 AI 领域复兴的关键一步。SambaNova 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独特的 AI 硬件和软件技术。 与英伟达(NVIDIA)主导的工作负载并行化技术路径不同,SambaNova 采用自研的 RDU(可重构数据流单元)定制芯片。 该架构经过专门优化,能将完整的神经网络图直接映射到硬件中执行,从而大幅减少因数据在内存中频繁移动所带来的性能开销,显著提升了运行效率,尤其是在处理 Transformer 等先进 AI 模型时表现出色。因此,业界普遍认为该技术非常适合大规模 AI 推理工作负载。 图源:SambaNova 收购 SambaNova 对英特尔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其创新的芯片架构,更在于其已经构建了完整的商业化解决方案。SambaNova 提供名为 DataScale 的机架级系统配置,以及名为 SambaFlow 的编译器和运行时软件,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端到端的 AI 解决方案。 这与英特尔近期全力投入 AI 推理能力的战略高度契合,例如公司此前发布的“Crescent Island”GPU 计划,就明确将 AI 推理作为核心方向。收购 SambaNova 将让英特尔直接获得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从而节省大量的研发时间和成本。 这笔潜在的收购背后,还牵涉到英特尔高层与 SambaNova 的深厚渊源。英特尔现任 CEO 陈立武旗下的投资公司华登国际(Walden International),正是 SambaNova 的早期投资者之一。 自陈立武上任以来,便一直有传闻称他希望通过收购一家 AI 初创公司来强化英特尔的实力,但初期曾因与董事会的意见分歧而受阻。如今洽购传闻再起,表明相关计划可能已扫清障碍。
寒武纪公告:原CTO梁军起诉索赔近43亿元
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寒武纪”)10月31日晚公告,公司收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送达的起诉状,原副总经理梁军就劳动争议对公司提起诉讼,要求确认劳动关系并索赔股权激励损失42.87亿元。案件已立案受理,尚未开庭审理。此前,公司相关主体已就持股权益回购事宜起诉梁军,该回购案件已开庭待判决。 根据公告,梁军的诉讼请求包括三项:一是确认其与寒武纪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2年2月10日期间存在劳动关系;二是要求公司赔偿股权激励损失42.87亿元,该金额依据其间接持有的1152.32万股寒武纪股票(股票代码:688256.SH),按2024年1月2日至起诉时公司股票最高价372元/股计算得出;三是由公司承担案件诉讼费用。 梁军在起诉状中称,其2017年入职寒武纪后担任首席技术官,获得股权激励,寒武纪2020年7月上市后其间接持有公司股票。2022年2月,因公司未履行《入职意向书》约定及未提供劳动条件,其被迫解除劳动合同;2024年1月股票解禁后,公司不配合其减持申请,故提起本次诉讼。 寒武纪在公告中回应称,梁军离职前未直接持有公司股份,其相关权益来自2019年签署的《持股计划》,对应两家员工持股平台的出资额。根据《持股计划》约定,持股主体在权益锁定期内离职的,触发回购条件。梁军2022年2月离职时处于锁定期,公司依约执行回购安排,但梁军拒绝配合,公司相关主体遂于2023年起诉要求其配合办理工商变更登记,该回购案件目前等待法院判决。 公告还披露,梁军此前曾就持股权益相关事项提起两起案件,均以败诉结案。仲裁机构亦认定,梁军签署《持股计划》时已了解内容并同意相关条件,应受后续文件约束。 关于本次诉讼对公司的影响,寒武纪表示,因回购案件尚未判决且本次诉讼未开庭,预计对公司本期利润无影响,期后利润影响需待生效裁判结果进一步评估。公司已聘请律师团队积极应诉,强调案件对日常研发及经营不存在影响,并将根据进展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据寒武纪招股书,梁军,男,出生于197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历。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2000年至2003年,就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研究所,任工程师。2003年至2017年,就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基础业务部、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技术专家、高级技术专家。2017年起为寒武纪服务,任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
特斯拉要取消车钥匙 业内人士竟然觉得不离谱
逆天操作一个接一个,马斯克的特斯拉正在变得越来越抽象。 在廉价版 Model Y 被吐槽过度减配之后没过多久,特斯拉暗地里上线了一个更逆天的减配计划:海外用户们在 Model 3 和 Model Y 交车的时候将不再赠送两张卡片钥匙。 如果用户需要,可以另花 40 美元购买,相当于把卡片钥匙变成了车型的选装配置。 国内外 Model 3 用户手册内容对比: 海外删除了提供卡片钥匙的描述 虽说咱们国内的用户们暂时还没有受影响,但我突然就有种预感,那就是在手机钥匙变得越来越好用以后,卡片钥匙其实已经变成了一个有点鸡肋的东西,很多电车车主买完车以后甚至一次都没有用过。 它们会不会和当 Berber 锁车的遥控钥匙一样被手机钥匙取代,咱们印象里买车一定要有的物理形式的钥匙,又会不会随着手机控制越来越方便而逐渐退役甚至消失呢? 关于这个话题,脖子哥在差评的 9 个汽车行业读者群里发起了讨论,也收到了很多专业和有趣的见解。讨论内容整理如下(以下受访者均为化名): 供应商产品经理 曼波: 这事可能没有你想的这么复杂,就只是特斯拉为了降本选择了不标配而已。想要实现卡片钥匙功能的模块都还保留着的,跟当时苹果不送充电头很像。 数字钥匙工程师 wow: 我猜消费者可能反应不会太激烈,因为卡片钥匙的使用率好像不是很高,会当个应急的但不是主力解锁方式,毕竟出门要多带一张卡麻烦,甩在桌子上也不像甩车钥匙那么有牌面。 电子电器架构工程师 绿豆: 对于特斯拉来说,产品方案已经足够成熟,物料降本的空间已经很少了,这个定位的车不应该取消卡片,但蚊子再小也是肉,能多省一点是一点了属于。 电子电器架构工程师 绿豆: 对于这个价位的车取消两张卡片带来的降本甚微,就算连着 nfc 模块和卡片一起取消,估计也只有几十不到一百的物料降本。但是用户购买卡片带来的利润很可观,工厂下线匹配钥匙的工序也能减少。 某新势力资深安全与合规专家 哈基米: 如果这事放在国内车企身上,虽然看着物料成本是降了,但实际上软件成本可能更高,比如改动程序兼容性,以及以后维护修改的成本。就算持续半年,也要好几百万了( 相关人员工资 )。还不算上隐形损失,客诉口碑之类。 合资车企电控测试工程师 南北: 如果是取消卡片用手机替代做 NFC 钥匙的话,反而还会增加一个云端验证的成本。因为在第一次注册手机 NFC 钥匙的时候,一般都需要从服务器下发一个有时效性的秘钥给手机,才能去控制器去激活权限,但具体的成本因企业而异了。 电子电器架构工程师 绿豆: 还没有。虽然现在数字钥匙成熟普遍,实体钥匙更多的是备份,但出于我们的用户使用群体年龄都较大的关系,我们目前都依然保留了至少一把实体钥匙。 合资车企电控测试工程师 南北: 传统主机厂对这个趋势是比较谨慎的,至少我们目前没有计划。曾经好像有人提过,被高层否了。因为比起 NFC,其实国产厂商用的比较多的蓝牙钥匙,在兼容和适配性上才是问题比较大。 数字钥匙工程师 wow: 合作的主机厂还没有计划,毕竟已经有很多品牌取消遥控钥匙和机械钥匙了,如果卡片钥匙再取消,单靠数字钥匙开锁会出现各种花式惨案。 某新势力资深安全与合规专家 哈基米 : 现在主流的手机钥匙是通过蓝牙实现的,根据各家系统不同,蓝牙钥匙会出现的 bug 也各有各的怪。 比如某品牌手机就有个隐藏机制,晚上 12 点后会把蓝牙偷偷关掉,没有任何办法能不自动关。早上 6:30 前如果看过一眼手机,就会偷偷恢复。如果没看,就得等到7点才恢复。有用户早上刷牙洗脸硬是不看手机,所以蓝牙没恢复,导致每天的第一次上车都解锁不了。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安全性,如果车企找手机厂家买了蓝牙芯片的授权其实问题不大,但有些偷懒的车企没买授权,就只用广播的 MAC 地址来做验证,安全性比较低,只要花 200-300 在停车场做个抓包器就可以复制这个包,然后把别人的车门打开。 数字钥匙工程师 wow: 说一个验证角度的问题吧,在开发数字钥匙的时候为了适配不同的手机,市面上用户存量达到一定比例的手机型号,全部要买回来测一遍。然后华为苹果这两家用的协议和其他人玩不到一块,还得单独搞。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可以走,测试的部分只能这样硬来,每年采购手机要花好多经费。 但是在最后交付方案和主机厂而当时候,数字钥匙的稳定性其实不是很好量化,说实话主观性比较大,也没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最后只要甲方满意就行。所以,你懂的。 单就解锁稳定性的话,uwb 会比蓝牙好使很多。但是 uwb 的硬件成本是蓝牙的 4 倍左右,十五万以内的车目前用不起这套,有 uwb 功能的手机也还不多,所以还得蓝牙扛着。 蓝牙芯片验证工程师 海亚库: 有的兄弟有的,下一代的蓝牙协议蓝牙 6.0 就用了个 “ 信道探测 ” 的技术,可以通过信号的相位差来精准测距,可以一定程度提升蓝牙信号的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 国内的部分厂家比如泰凌微就已经有兼容蓝牙 6.0 的量产数字钥匙方案了。未来只要成本和体验达到一定程度,车企们肯定会规模化的用上的。 某新势力资深安全与合规专家 哈基米 : 单论技术层面蓝牙 6.0 确实有一定潜力,可能还有代替 UWB 的可能。但所谓做多错多,车企选择新技术并不是只看技术本身,还得综合各方成本考虑更换新技术的必要性。现有的蓝牙和 UWB 体系已经十分成熟,不支持 UWB 的,也不见得会增本支持蓝牙 6.0。 再比如说,如果因为蓝牙钥匙性能够强要全面取消原先的实体钥匙,就必须先问一堆问题,搞清楚边界:具体是个怎么取消法?是所有车型都不支持了?已有的还能用吗?还维护吗?如果是新车型不支持,那新车型这些部分的代码,跟旧车型是一套吗? 一般来说这种改动之后老车的功能都还要支持,所以对车企而言就等于至少要维护 2 套功能。对车型少的新势力可能还容易点,传统车企真的够呛。 数字钥匙行业龙头总监 蓝莲哈: 目前数字钥匙短期内即使在新能源车市场也不可能取代实体钥匙,可毕竟便利性摆在这里,取消实体的钥匙形式肯定是个趋势,只是长尾会很长。 蓝牙芯片验证工程师 海亚库: 短期内够呛,长期估计也需要有一个过程。现在更强的蓝牙 6.0 协议有了,就等生态发展了。路线可能是手机芯片先支持了蓝牙测距功能( 因为可以用在很多找物品,厘米级,物品定位的场景 ),然后车厂适配,提升自己用户的数字钥匙体验,最后才能慢慢铺开。 某实验室数字钥匙测试统筹 那鲁: 我觉得不会,这个就和机械门把手有异曲同工之处,手机解锁方便了但是不能替代传统钥匙,除非受管控一体化联网,比如刷脸等解锁方式。而且目前的大方向是对激进技术的降温,比如强制用回机械门把手,所以未来也有可能会回到实体机械钥匙。 到这我们和行业群的老哥们的讨论就基本结束了,不知道大伙在看完以后对特斯拉为啥不给卡片钥匙、实体形式的钥匙未来会不会被手机钥匙取代等问题有了答案。 反正作为一个电车车主,纵使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还真挺希望车钥匙有一天能摆脱实体形态,成为一个隐形但也足够安全稳定的存在。 那些个从手机领域跨界造车的企业们,这个重任就交给你们了! 哦对了,如果你也是汽车行业的从业者,希望能和业内差友一起讨论新鲜的内部行业资讯、聊聊热乎的行业八卦、找靠谱的内推丢丢简历,或者是分享有价值的合作需求,那就识别下方的二维码来申请加入我们的行业群吧~ 这里头都是有意思的汽车业内差友,没事来一起摸摸鱼也是极好的!(狗头 责任编辑:随心
淘宝“以旧换新”回收商,360旗下同城帮被指“恶意压价”
2025年10月31日消息,据三言科技报道,有博主发视频称,在使用淘宝“以旧换新”服务时,疑似遭遇“恶意压价”,一部iPhone 15 Pro Max手机回收价从4488元,直接砍至3017元,差价1471元,缩水32.7%。 据该博主介绍,今年9月13日,自己在淘宝的苹果旗舰店以“以旧换新”购买iPhone 17 Pro Max,当时回收旧手机(iPhone 15 Pro Max)评估价格为4488元。然而当平台收到旧手机后,回收价格变更为3017元,系统增加了一个不一致的检测项,“机身成色:外观有明显划痕/磕碰/掉漆(经常使用)”。 从该博主提供照片显示,旧手机机身并无明显划痕和掉漆情况,他认为,即便是有使用痕迹,但是不至于价格被砍1471元,预估与实际价格缩水32.7%。 据该博主称,淘宝“以旧换新”是由一家名为“同城帮”的回收商提供服务,经查证,“同城帮”是360旗下提供手机、数码产品回收、以旧换新服务的平台,主要与天猫、苏宁等电商平台合作。然而,据黑猫投诉平台,对同城帮的投诉达1310条,投诉内容多为恶意压价。 该博主通过淘宝平台投诉,他认为,同城帮认定旧手机存在划痕,应该提供完整的开箱视频等证据。同时,他发现,同城帮提供的检测照片中,检测人员工作时未佩戴手套,而自己寄出手机时,同快递员检查过手机完好无损,为何不可能是检测人员未戴手套将手机划伤? 10月15日,该博主向淘宝平台申诉,经过9天内21次反复沟通,当事人称此过程为“地狱般的体验”,戏剧程度可见一斑。旧手机的回收价格更是从“砍价”后的3017元,一路上涨至4200元,最后竟提出“可按照预估价(4488元)回收”。淘宝88VIP客服专员称,二手回收没有明确标准。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