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马斯克的命运之战,还有5天揭晓答案
马斯克会离开特斯拉吗?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孔月昕 编辑|马吉英 头图摄影|张格格 一场万亿赌局正在特斯拉上演。 10月27日,特斯拉董事长罗宾·德诺姆在致股东信中警告,若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高达1万亿美元的十年期薪酬计划未获批准,马斯克可能选择离职。 事件的导火索是特斯拉董事会于9月5日公布的、为马斯克量身定制的十年期激励方案。 根据该计划,马斯克需在未来十年内完成全部12项业绩目标,包括推动特斯拉市值达到8.5万亿美元、销售1200万辆电动车、量产100万台人工智能机器人、实现100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运营、将公司调整后收益提升至4000亿美元等。如果目标达成,马斯克将获得最高达1万亿美元的股票奖励,反之,若任何一项目标未实现,他将一无所获。该方案将于11月6日提交股东大会表决。 来源:中企图库 然而,这项薪酬提案遭到机构股东服务公司ISS与Glass Lewis的联合否决。他们呼吁投资者投反对票,理由是该方案规模过于庞大且缺乏有效约束机制。 面对反对,马斯克通过X发文等方式进行了反击,并在特斯拉近期的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激烈回应道,他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组建了一支机器人大军后,却因为ISS和Glass Lewis的愚蠢建议而被赶下台。 不过,即使该薪酬方案被股东大会通过,马斯克想要在未来十年内真正达成全部业绩目标,也面临着巨大的现实挑战。 这场马斯克的命运之战,究竟会如何收场? 营收增长背后,利润持续承压 10月23日,特斯拉公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总营收同比增长12%至281亿美元,主要得益于汽车交付量创下新高,达到49.7万辆,同比增长7%;同时,能源业务也增长迅猛,收入同比暴涨44%。 特斯拉核心业务汽车板块三季度实现营收212亿美元,同比增长6%。其在中国市场表现尤为突出,销量达到16.9万辆,环比大幅增长31%。 与营收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斯拉三季度归属股东净利润为13.7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21.7亿美元相比,下降37%。 据特斯拉官方解释,利润下滑有多方面原因:销售与运营费用增加、AI及其他研发项目持续投入、部分车型固定成本分摊减少、关税上升,以及销售结构变化导致车辆平均成本提高。 具体来看,特斯拉运营费用,包括销售、一般和行政开支,以及人工智能与其他研发项目费用,同比大幅增长50%,达到34.3亿美元。 运营成本提高的同时,特斯拉主体汽车业务的毛利也有所降低。财报显示,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的三季度交付量为48.1万辆,同比增长9%,但这两款车型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多次降价,“以价换量”策略进一步侵蚀了毛利空间。其他车型如Model S、Model X以及Cyber Truck,合计交付量不到1.6万辆,对营收的整体贡献微乎其微。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三季度在美国市场实现交付激增,主要由于联邦电动车税收抵免7500美元政策将于9月底到期,这刺激了当地消费者集中购车,形成了一波“抢购潮”,推动三季度交付量短期冲高。随着补贴退坡,特斯拉四季度销量可能出现回落。 在特斯拉面临利润下滑与增长可持续性挑战的同时,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加速重塑。比亚迪2025年第三季度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突破110万辆,其中纯电车型销量达58.3万辆,这也是比亚迪自2024年第四季度起,连续第四个季度在纯电销量上领先特斯拉。 此外,作为特斯拉曾经的重要利润来源,汽车业务监管积分收入也出现严重萎缩,同比下滑44%,降至4.17亿美元。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特斯拉仍保持着强劲的现金流。三季度末,特斯拉拥有现金、现金等价物和投资416.5亿美元,环比增长13%。三季度经营现金流达到62.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自由现金流为39.9亿美元,同比增长46%。充足的现金流为其持续投入研发、扩展全球产能以及应对市场波动提供了坚实的财务基础。 未来赌注与现实挑战 在外界看来,特斯拉早已超越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定位,成为一家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的科技企业,其破万亿美元的市值也印证了市场对这一身份的认可。 在本次财报电话会上,马斯克并未将讲述重点放在汽车业务,而是聚焦于人工智能、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和人形机器人Optimus。他强调,公司正处在将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应用的“关键拐点”,但同时也下调了Optimus和Robotaxi的近期推进目标。 在自动驾驶方面,马斯克宣布,到2025年底,特斯拉将在奥斯汀的部分区域取消Robotaxi车辆中的安全驾驶员,并将服务扩展至8至10个城市。这一规划较此前“覆盖50%美国人口”的目标明显收缩。此外,专为完全自动驾驶设计的、无方向盘和踏板的Cybercab,预计将于2026年第二季度开始生产。 关于Optimus,马斯克坦言,人形机器人的手部和前臂仍面临复杂的工程挑战,因此,Optimus的量产计划一再推迟,从最初设定的2024年延至2025年后,如今再度调整至2026年底,马斯克还称,未来最高年产能为100万台。 来源:Tesla Optimus社交账号截图 在马斯克看来,与汽车、电脑等已形成成熟供应链的行业不同,人形机器人目前缺乏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因此,要实现年产100万台Optimus机器人的目标,制造环节面临巨大挑战。马斯克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垂直整合,深入供应链制造环节,自主设计和生产关键零部件。 对此,也有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提出质疑。该人士认为,人形机器人尤其是其核心部件“灵巧手”,短期内难以成为真正的风口,当前更具潜力的方向其实是“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马斯克在造火箭、造车领域的成功所带来的光环效应,使得公众认为他也有能力攻克这一领域。但关键区别在于:造车和造火箭本质是工程问题,而人形机器人及灵巧手的研发却涉及大量尚未突破的科学问题。简单来说,靠投入资金和人力能在较短时间内解决的属于工程问题;即便投入巨大,仍无法预判何时能突破的,属于科学问题。 特斯拉从2023年起就提出过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但实际上,灵巧手有诸多科学挑战尚未解决,如材料性能、传感器寿命等。目前灵巧手所用传感器的平均寿命仅在10万到30万次之间,在实际无冲击的情况下,大约一个月就需更换。因目前材料的强度不足,加之灵巧手的零件微小、结构脆弱,在实验和应用中,它根本无法承受碰撞。这已超出工程优化范畴,本质上属于材料学等领域的科学问题。 上述业内人士的判断是,特斯拉此前四年未实现量产,预计2026年也难以达到规模生产水平。 如果上述预测准确,特斯拉或将面临来自投资人的压力。在10月23日当天,马斯克公布Optimus的量产时间推迟时,就引发了市场的担忧情绪,财报公布后,特斯拉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超4%。 在回应有关其薪酬方案的质疑时,马斯克进一步强调,他并非单纯追求更高的经济回报,而是希望获得更多的投票控制权,以增强对公司战略方向,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业务上的影响力,从而确保这些关键业务能够按照其长期愿景坚定推进。 这一表态也与特斯拉近期在Optimus人形机器人项目上遇到的挑战相呼应。 事实上,特斯拉已经完全将其未来押注在自动驾驶汽车和人形机器人上,但无论是销售1200万辆电动车、量产100万台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还是在此基础上将特斯拉市值推到8.5万亿美元,在未来十年内,每一项都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现实路径仍充满不确定性。
英特尔打响AI反击战:拟斥资50亿美元洽购SambaNova
IT之家 11 月 1 日消息,彭博社昨日(10 月 31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英特尔正加速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正洽谈收购 AI 初创公司 SambaNova,预估交易金额为 50 亿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356.02 亿元人民币),以构建独立的端到端 AI 生态系统。 此举被视为英特尔新任首席执行官受陈立武(Lip-Bu Tan)领导下,公司加速 AI 领域复兴的关键一步。SambaNova 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独特的 AI 硬件和软件技术。 与英伟达(NVIDIA)主导的工作负载并行化技术路径不同,SambaNova 采用自研的 RDU(可重构数据流单元)定制芯片。 该架构经过专门优化,能将完整的神经网络图直接映射到硬件中执行,从而大幅减少因数据在内存中频繁移动所带来的性能开销,显著提升了运行效率,尤其是在处理 Transformer 等先进 AI 模型时表现出色。因此,业界普遍认为该技术非常适合大规模 AI 推理工作负载。 图源:SambaNova 收购 SambaNova 对英特尔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其创新的芯片架构,更在于其已经构建了完整的商业化解决方案。SambaNova 提供名为 DataScale 的机架级系统配置,以及名为 SambaFlow 的编译器和运行时软件,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端到端的 AI 解决方案。 这与英特尔近期全力投入 AI 推理能力的战略高度契合,例如公司此前发布的“Crescent Island”GPU 计划,就明确将 AI 推理作为核心方向。收购 SambaNova 将让英特尔直接获得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从而节省大量的研发时间和成本。 这笔潜在的收购背后,还牵涉到英特尔高层与 SambaNova 的深厚渊源。英特尔现任 CEO 陈立武旗下的投资公司华登国际(Walden International),正是 SambaNova 的早期投资者之一。 自陈立武上任以来,便一直有传闻称他希望通过收购一家 AI 初创公司来强化英特尔的实力,但初期曾因与董事会的意见分歧而受阻。如今洽购传闻再起,表明相关计划可能已扫清障碍。
寒武纪公告:原CTO梁军起诉索赔近43亿元
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寒武纪”)10月31日晚公告,公司收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送达的起诉状,原副总经理梁军就劳动争议对公司提起诉讼,要求确认劳动关系并索赔股权激励损失42.87亿元。案件已立案受理,尚未开庭审理。此前,公司相关主体已就持股权益回购事宜起诉梁军,该回购案件已开庭待判决。 根据公告,梁军的诉讼请求包括三项:一是确认其与寒武纪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2年2月10日期间存在劳动关系;二是要求公司赔偿股权激励损失42.87亿元,该金额依据其间接持有的1152.32万股寒武纪股票(股票代码:688256.SH),按2024年1月2日至起诉时公司股票最高价372元/股计算得出;三是由公司承担案件诉讼费用。 梁军在起诉状中称,其2017年入职寒武纪后担任首席技术官,获得股权激励,寒武纪2020年7月上市后其间接持有公司股票。2022年2月,因公司未履行《入职意向书》约定及未提供劳动条件,其被迫解除劳动合同;2024年1月股票解禁后,公司不配合其减持申请,故提起本次诉讼。 寒武纪在公告中回应称,梁军离职前未直接持有公司股份,其相关权益来自2019年签署的《持股计划》,对应两家员工持股平台的出资额。根据《持股计划》约定,持股主体在权益锁定期内离职的,触发回购条件。梁军2022年2月离职时处于锁定期,公司依约执行回购安排,但梁军拒绝配合,公司相关主体遂于2023年起诉要求其配合办理工商变更登记,该回购案件目前等待法院判决。 公告还披露,梁军此前曾就持股权益相关事项提起两起案件,均以败诉结案。仲裁机构亦认定,梁军签署《持股计划》时已了解内容并同意相关条件,应受后续文件约束。 关于本次诉讼对公司的影响,寒武纪表示,因回购案件尚未判决且本次诉讼未开庭,预计对公司本期利润无影响,期后利润影响需待生效裁判结果进一步评估。公司已聘请律师团队积极应诉,强调案件对日常研发及经营不存在影响,并将根据进展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据寒武纪招股书,梁军,男,出生于197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历。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2000年至2003年,就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研究所,任工程师。2003年至2017年,就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基础业务部、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技术专家、高级技术专家。2017年起为寒武纪服务,任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
特斯拉要取消车钥匙 业内人士竟然觉得不离谱
逆天操作一个接一个,马斯克的特斯拉正在变得越来越抽象。 在廉价版 Model Y 被吐槽过度减配之后没过多久,特斯拉暗地里上线了一个更逆天的减配计划:海外用户们在 Model 3 和 Model Y 交车的时候将不再赠送两张卡片钥匙。 如果用户需要,可以另花 40 美元购买,相当于把卡片钥匙变成了车型的选装配置。 国内外 Model 3 用户手册内容对比: 海外删除了提供卡片钥匙的描述 虽说咱们国内的用户们暂时还没有受影响,但我突然就有种预感,那就是在手机钥匙变得越来越好用以后,卡片钥匙其实已经变成了一个有点鸡肋的东西,很多电车车主买完车以后甚至一次都没有用过。 它们会不会和当 Berber 锁车的遥控钥匙一样被手机钥匙取代,咱们印象里买车一定要有的物理形式的钥匙,又会不会随着手机控制越来越方便而逐渐退役甚至消失呢? 关于这个话题,脖子哥在差评的 9 个汽车行业读者群里发起了讨论,也收到了很多专业和有趣的见解。讨论内容整理如下(以下受访者均为化名): 供应商产品经理 曼波: 这事可能没有你想的这么复杂,就只是特斯拉为了降本选择了不标配而已。想要实现卡片钥匙功能的模块都还保留着的,跟当时苹果不送充电头很像。 数字钥匙工程师 wow: 我猜消费者可能反应不会太激烈,因为卡片钥匙的使用率好像不是很高,会当个应急的但不是主力解锁方式,毕竟出门要多带一张卡麻烦,甩在桌子上也不像甩车钥匙那么有牌面。 电子电器架构工程师 绿豆: 对于特斯拉来说,产品方案已经足够成熟,物料降本的空间已经很少了,这个定位的车不应该取消卡片,但蚊子再小也是肉,能多省一点是一点了属于。 电子电器架构工程师 绿豆: 对于这个价位的车取消两张卡片带来的降本甚微,就算连着 nfc 模块和卡片一起取消,估计也只有几十不到一百的物料降本。但是用户购买卡片带来的利润很可观,工厂下线匹配钥匙的工序也能减少。 某新势力资深安全与合规专家 哈基米: 如果这事放在国内车企身上,虽然看着物料成本是降了,但实际上软件成本可能更高,比如改动程序兼容性,以及以后维护修改的成本。就算持续半年,也要好几百万了( 相关人员工资 )。还不算上隐形损失,客诉口碑之类。 合资车企电控测试工程师 南北: 如果是取消卡片用手机替代做 NFC 钥匙的话,反而还会增加一个云端验证的成本。因为在第一次注册手机 NFC 钥匙的时候,一般都需要从服务器下发一个有时效性的秘钥给手机,才能去控制器去激活权限,但具体的成本因企业而异了。 电子电器架构工程师 绿豆: 还没有。虽然现在数字钥匙成熟普遍,实体钥匙更多的是备份,但出于我们的用户使用群体年龄都较大的关系,我们目前都依然保留了至少一把实体钥匙。 合资车企电控测试工程师 南北: 传统主机厂对这个趋势是比较谨慎的,至少我们目前没有计划。曾经好像有人提过,被高层否了。因为比起 NFC,其实国产厂商用的比较多的蓝牙钥匙,在兼容和适配性上才是问题比较大。 数字钥匙工程师 wow: 合作的主机厂还没有计划,毕竟已经有很多品牌取消遥控钥匙和机械钥匙了,如果卡片钥匙再取消,单靠数字钥匙开锁会出现各种花式惨案。 某新势力资深安全与合规专家 哈基米 : 现在主流的手机钥匙是通过蓝牙实现的,根据各家系统不同,蓝牙钥匙会出现的 bug 也各有各的怪。 比如某品牌手机就有个隐藏机制,晚上 12 点后会把蓝牙偷偷关掉,没有任何办法能不自动关。早上 6:30 前如果看过一眼手机,就会偷偷恢复。如果没看,就得等到7点才恢复。有用户早上刷牙洗脸硬是不看手机,所以蓝牙没恢复,导致每天的第一次上车都解锁不了。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安全性,如果车企找手机厂家买了蓝牙芯片的授权其实问题不大,但有些偷懒的车企没买授权,就只用广播的 MAC 地址来做验证,安全性比较低,只要花 200-300 在停车场做个抓包器就可以复制这个包,然后把别人的车门打开。 数字钥匙工程师 wow: 说一个验证角度的问题吧,在开发数字钥匙的时候为了适配不同的手机,市面上用户存量达到一定比例的手机型号,全部要买回来测一遍。然后华为苹果这两家用的协议和其他人玩不到一块,还得单独搞。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可以走,测试的部分只能这样硬来,每年采购手机要花好多经费。 但是在最后交付方案和主机厂而当时候,数字钥匙的稳定性其实不是很好量化,说实话主观性比较大,也没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最后只要甲方满意就行。所以,你懂的。 单就解锁稳定性的话,uwb 会比蓝牙好使很多。但是 uwb 的硬件成本是蓝牙的 4 倍左右,十五万以内的车目前用不起这套,有 uwb 功能的手机也还不多,所以还得蓝牙扛着。 蓝牙芯片验证工程师 海亚库: 有的兄弟有的,下一代的蓝牙协议蓝牙 6.0 就用了个 “ 信道探测 ” 的技术,可以通过信号的相位差来精准测距,可以一定程度提升蓝牙信号的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 国内的部分厂家比如泰凌微就已经有兼容蓝牙 6.0 的量产数字钥匙方案了。未来只要成本和体验达到一定程度,车企们肯定会规模化的用上的。 某新势力资深安全与合规专家 哈基米 : 单论技术层面蓝牙 6.0 确实有一定潜力,可能还有代替 UWB 的可能。但所谓做多错多,车企选择新技术并不是只看技术本身,还得综合各方成本考虑更换新技术的必要性。现有的蓝牙和 UWB 体系已经十分成熟,不支持 UWB 的,也不见得会增本支持蓝牙 6.0。 再比如说,如果因为蓝牙钥匙性能够强要全面取消原先的实体钥匙,就必须先问一堆问题,搞清楚边界:具体是个怎么取消法?是所有车型都不支持了?已有的还能用吗?还维护吗?如果是新车型不支持,那新车型这些部分的代码,跟旧车型是一套吗? 一般来说这种改动之后老车的功能都还要支持,所以对车企而言就等于至少要维护 2 套功能。对车型少的新势力可能还容易点,传统车企真的够呛。 数字钥匙行业龙头总监 蓝莲哈: 目前数字钥匙短期内即使在新能源车市场也不可能取代实体钥匙,可毕竟便利性摆在这里,取消实体的钥匙形式肯定是个趋势,只是长尾会很长。 蓝牙芯片验证工程师 海亚库: 短期内够呛,长期估计也需要有一个过程。现在更强的蓝牙 6.0 协议有了,就等生态发展了。路线可能是手机芯片先支持了蓝牙测距功能( 因为可以用在很多找物品,厘米级,物品定位的场景 ),然后车厂适配,提升自己用户的数字钥匙体验,最后才能慢慢铺开。 某实验室数字钥匙测试统筹 那鲁: 我觉得不会,这个就和机械门把手有异曲同工之处,手机解锁方便了但是不能替代传统钥匙,除非受管控一体化联网,比如刷脸等解锁方式。而且目前的大方向是对激进技术的降温,比如强制用回机械门把手,所以未来也有可能会回到实体机械钥匙。 到这我们和行业群的老哥们的讨论就基本结束了,不知道大伙在看完以后对特斯拉为啥不给卡片钥匙、实体形式的钥匙未来会不会被手机钥匙取代等问题有了答案。 反正作为一个电车车主,纵使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还真挺希望车钥匙有一天能摆脱实体形态,成为一个隐形但也足够安全稳定的存在。 那些个从手机领域跨界造车的企业们,这个重任就交给你们了! 哦对了,如果你也是汽车行业的从业者,希望能和业内差友一起讨论新鲜的内部行业资讯、聊聊热乎的行业八卦、找靠谱的内推丢丢简历,或者是分享有价值的合作需求,那就识别下方的二维码来申请加入我们的行业群吧~ 这里头都是有意思的汽车业内差友,没事来一起摸摸鱼也是极好的!(狗头 责任编辑:随心
淘宝“以旧换新”回收商,360旗下同城帮被指“恶意压价”
2025年10月31日消息,据三言科技报道,有博主发视频称,在使用淘宝“以旧换新”服务时,疑似遭遇“恶意压价”,一部iPhone 15 Pro Max手机回收价从4488元,直接砍至3017元,差价1471元,缩水32.7%。 据该博主介绍,今年9月13日,自己在淘宝的苹果旗舰店以“以旧换新”购买iPhone 17 Pro Max,当时回收旧手机(iPhone 15 Pro Max)评估价格为4488元。然而当平台收到旧手机后,回收价格变更为3017元,系统增加了一个不一致的检测项,“机身成色:外观有明显划痕/磕碰/掉漆(经常使用)”。 从该博主提供照片显示,旧手机机身并无明显划痕和掉漆情况,他认为,即便是有使用痕迹,但是不至于价格被砍1471元,预估与实际价格缩水32.7%。 据该博主称,淘宝“以旧换新”是由一家名为“同城帮”的回收商提供服务,经查证,“同城帮”是360旗下提供手机、数码产品回收、以旧换新服务的平台,主要与天猫、苏宁等电商平台合作。然而,据黑猫投诉平台,对同城帮的投诉达1310条,投诉内容多为恶意压价。 该博主通过淘宝平台投诉,他认为,同城帮认定旧手机存在划痕,应该提供完整的开箱视频等证据。同时,他发现,同城帮提供的检测照片中,检测人员工作时未佩戴手套,而自己寄出手机时,同快递员检查过手机完好无损,为何不可能是检测人员未戴手套将手机划伤? 10月15日,该博主向淘宝平台申诉,经过9天内21次反复沟通,当事人称此过程为“地狱般的体验”,戏剧程度可见一斑。旧手机的回收价格更是从“砍价”后的3017元,一路上涨至4200元,最后竟提出“可按照预估价(4488元)回收”。淘宝88VIP客服专员称,二手回收没有明确标准。
CounterPoint:AI手机不到2年全球累计出货量破5亿台
IT之家 11 月 1 日消息,市场调查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昨日(10 月 31 日)发布博文,报告称 2025 年第 3 季度,全球生成式 AI 手机在不到 2 年时间内,累计出货量已突破 5 亿部。 IT之家注:该机构对生成式 AI 手机的定义为,内置了能够独立生成文本、图像、代码等新内容人工智能模型(通常是大语言模型)的智能手机。 该机构指出生成式 AI 手机于 2023 年年末首次亮相,截至 2025 年第 3 季度,其全球累计出货量已正式突破 5 亿部。市场初期的快速增长主要由售价超过 600 美元的高端智能手机驱动,其中苹果和三星凭借其在高端市场的统治地位,合计占据了超过 70% 的出货份额,让生成式 AI 功能成为高端机型的标准配置。 生成式 AI 手机的增长重心如今正从高端市场下沉至中高端市场,而中国厂商是这一转变的主要推动力。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实现差异化,中国厂商正积极将轻量化的大语言模型(LLMs)和多模态 AI 助手集成到手机中,让更广泛的用户群体能够接触并使用生成式 AI。 高通骁龙 6 和 7 Gen 系列以及联发科 8000 系列等中端芯片的推出,为这一市场扩张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 除了新设备销售,存量用户也在逐步体验 AI 功能。报告显示,已有超过 2.5 亿智能手机用户通过操作系统(OS)更新,获得了写作辅助、照片编辑和内容摘要等核心 AI 工具。 其中,“圈选即搜”(Circle to Search)功能因其强大的推广力度,已成为升级设备中普及度最广的功能。不过,完整的生成式 AI 功能套件仍仅限于最新发布的高端手机,因为先进的端侧处理能力依然依赖于为大语言模型优化的 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和更高的内存配置。 消费者对生成式 AI 手机的认知度已达到新高。Counterpoint 的调研数据显示,得益于各大厂商的强力营销和功能快速集成,已有九成受访者对这类设备有所了解。 行业目前正致力于开发具有明确用户价值的突破性应用场景,以驱动新一轮的换机潮。在现有功能中,写作相关任务已成为最主要的用例,反映出用户对提升生产力和沟通效率工具的偏好。 展望未来,Counterpoint Research 预测,生成式 AI 手机市场将继续高速增长,累计出货量有望在 2026 年第三季度突破 10 亿部大关,这意味着第二个 5 亿出货量所需的时间将是第一个的一半。
OpenAI,3个月亏了818亿
编译 | ZeR0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10月31日消息,据The Register报道,微软最新公布的季度财报,有几段文字暗示OpenAI本季度净亏损1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18亿元)。 在其官方收益报告第9页,包含以下段落: 我们对OpenAI Global, LLC(“OpenAI”)进行了投资,并已承诺投资130亿美元,截至2025年 9月30日,已投入116亿美元。该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我们在OpenAI的收入或亏损中所占份额计入其他收入(支出)净额。 第二句话很重要。这不是按市值计价的会计方法。按市值计价的会计方法是根据市场当前估值(高达1350亿美元)计算投资的假定价值,并在初始投资的基础上增减估值。这是权益会计,OpenAI的收益或亏损会直接影响微软损益表中的净利润。 接下来,在第33页,出现了以下内容: 本年度净利润和摊薄后每股收益受对OpenAI投资净亏损的负面影响,分别导致净利润和摊薄后每股收益减少31亿美元和0.41美元。上年度净利润和摊薄后每股收益也受对OpenAI投资净亏损的负面影响,分别导致净利润和摊薄后每股收益减少5.23亿美元和0.07美元。 最后,还有一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其中包含周二OpenAI宣布完成向营利性公司转型的相关信息,其中透露微软现在拥有OpenAI 27%的股份。那么根据权益法,微软理应承担OpenAI 27%的亏损。 微软称,为了弥补其在OpenAI亏损中所占的份额,它从净利润中扣除了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0亿元),这意味着OpenAI当季亏损约1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18亿元)。 微软拒绝就此置评,仅确认这31亿美元的“今年”亏损指的是微软始于7月1日的当前财年,而非自然年。这是季度亏损,而非9个月的亏损。 对于OpenAI来说,亏损115亿美元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因为据报道,OpenAI上半年的收入仅为4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6亿元)。 不过考虑到微软仅在上季度就获得了27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70亿元)的净利润,这笔钱对微软来说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OpenAI尚未立即回复置评请求。
深圳机器人独角兽正式冲刺IPO,腾讯、深创投都投了
作者 | 江宇 编辑 | 漠影 机器人前瞻10月31日报道,据证监会官网最新披露,乐聚机器人母公司乐聚智能已于昨日在深圳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正式启动IPO流程,辅导机构为东方证券。 乐聚智能成立于2016年3月,注册资本为6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冷晓琨。据披露,该公司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冷晓琨、常琳、安子威三位自然人,分别直接持有15.92%、6.01%、4.15%的股份,此外冷晓琨还通过深圳市乐跃智能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间接控制公司7.64%股份,三人合计控制公司33.72%的股权。 三位创始人均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1、冷晓琨:现任乐聚董事长兼CTO,哈工大计算机博士、研究员,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过36项研发项目,拥有130余项发明专利、26项软件著作权。 2、常琳:联合创始人兼CEO,哈工大博士,早年曾任校内智能机器人俱乐部队长,曾获得FIRA机器人锦标赛一等奖,并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中美青年高峰论坛,受到美国前总统卡特接见。 3、安子威:联合创始人兼COO,哈工大管理专业毕业,曾任大型投资公司投资经理,专注机器人与高端制造方向,现负责乐聚的运营与商业拓展。 目前,乐聚已推出多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包括Kuavo(中文名:夸父)、Aelos、Roban等。这些产品覆盖工业智造、商业服务、科研教育等多个场景。其中,Kuavo是国内首款具备跳跃能力、可适应多地形行走并实现量产的开源鸿蒙人形机器人。 机器人前瞻此前报道,乐聚智能已于10月22日完成Pre-IPO轮融资,融资金额近15亿元。 此轮融资由深投控资本、深圳龙华资本、前海基础投资、石景山产业基金、东方精工、拓普集团、中信金石、中证投资、道禾长期投资、盛奕资本、联新资本、探针创投、合肥产投、玖兆投资及中美绿色基金联合投资。 在此之前,乐聚也已完成多轮融资,过往投资者还包括青橙资本、深创投、腾讯、洪泰基金等。 根据辅导备案报告,乐聚计划于2026年3月至2026年6月期间完成辅导工作,考核评估辅导结果,并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准备工作。
苹果iPhone 18 Pro前瞻 外媒:八大升级理由值得等待
据外媒最新报道,苹果正在为2026年推出的iPhone 18 Pro系列进行多项重大技术升级,这些改进可能让等待变得物有所值。CNMO了解到,以下是目前已披露的八大升级亮点: 设计语言延续与微调 iPhone 18 Pro系列预计将延续iPhone 17 Pro的设计语言,后置摄像头系统保持相同的"横条"式凸起设计,三镜头呈三角形排列。显示屏尺寸也将保持不变,Pro版为6.3英寸,Pro Max版为6.9英寸。值得注意的是,MagSafe充电区域的陶瓷屏蔽层可能采用"半透明"设计,具体效果尚待明确。 iPhone 18 Pro假想图 灵动岛的演变 关于屏幕下Face ID技术的传闻仍然存在分歧。有消息称iPhone 18 Pro将取消灵动岛,改用屏幕左上角的单孔摄像头;而显示分析师Ross Young则认为可能会保留缩小版的动态岛屿;彭博社的Mark Gurman也支持这一观点,表示新机型将采用瘦身版的灵动岛而非完全移除。 芯片工艺的精细化 A20 Pro芯片将采用台积电第三代3nm工艺制造,与iPhone 17 Pro的A19 Pro芯片为相同节点,这意味着CPU和GPU的原始性能提升可能较为有限。不过,该芯片将采用更先进的CoWoS(晶圆上芯片基板)封装技术,实现处理器、统一内存和神经网络引擎的更紧密集成,有望显著提升AI相关任务的性能。 自研调制解调器突破 iPhone 18 Pro将搭载苹果第二代自研C2调制解调器,取代高通解决方案。C2预计将带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能效以及对美国mmWave 5G的支持——这是C1和C1X芯片所缺乏的功能。这一举措是苹果减少对高通依赖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机传感器革新 三星正在为iPhone 18系列开发新型三层堆叠图像传感器(PD-TR-Logic),该技术通过集成三层电路来提高相机响应速度、降低噪点并增加动态范围。如果成真,这将是索尼长期独占供应后,三星首次进入iPhone相机供应链。 专业级可变光圈 iPhone 18 Pro的主摄像头有望首次引入可变光圈系统,允许用户手动调节光圈大小,就像专业DSLR相机一样。这将提供对景深的更好控制,实现更清晰的主体对焦或更柔和的背景虚化效果。郭明錤早在2024年11月就预测了这一功能。 5G卫星互联网突破 苹果计划最早在明年为iPhone添加通过卫星而非地面基站的5G网络支持。这一升级将使未来的iPhone能够通过卫星获得完整的互联网连接,而不仅仅是有限的紧急功能。如果苹果达成2026年目标,首批支持设备很可能就是iPhone 18 Pro系列和传闻已久的折叠iPhone。 相机控制按钮简化 苹果正计划简化iPhone 18系列机型的相机控制按钮设计以降低成本。当前版本同时使用电容和压力传感器,而新设计将移除电容感应层,仅保留压力感应识别。这一改变不是为了减少功能,而是为了节约成本,因为现有解决方案被认为非常昂贵且产生了高成本的售后维修。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还计划明年改变iPhone发布周期,采用两阶段推出策略:iPhone 18 Pro、iPhone 18 Pro Max和折叠iPhone将于2026年9月发布,而iPhone 18和iPhone 18e则要等到2027年春季。
Figma IPO后首笔收购落地,10余人团队被纳入麾下,谷歌英伟达都是客户
智东西 编译 | 王欣逸 编辑 | 程茜 10月31日消息,10月30日,设计巨头企业Figma宣布收购仅成立1年的以色列AI创企Weavy,要将其整合进新品牌Figma Weave,做一个涵盖界面设计、创意白板、演示文稿制作、人工智能辅助编程等多个领域的设计生态平台。 这是自7月Figma首次公开募股后的首次收购。 随着公司的收购,Weavy的10余名员工将加入Figma公司,其中包括联合创始人利奥·阿尔贝克(Lior Albeck),乔纳森·阿卢莫特(Jonathan Alumot),乔纳森·古尔·泽夫(Jonathan Gur-Zeev)和伊泰·希夫(Itay Schiff)。 Weavy成立于2024年,业界称其为“艺术智能”。2024年6月,Weavy宣布获得4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44万元)的种子轮融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该公司就已经拿下谷歌、英伟达、丰田、戴森、松下和惠普等客户。 Weavy平台将图像与视频模型和专业的编辑工具都整合进开放画布,设计师可以在画布上调用各种AI模型,利用节点创建出类似于流程图的输入输出系统。 用户可以根据任务选择合适的模型搭建工作流,比如Seedance、Sora和Veo可以用于电影级视频,Flux和Ideogram用于逼真效果,Nano-Banana或Seedream可以用于精准拍摄。 此外,用户还可以介入工作流中。当AI生成结果后,设计师可以再用专业编辑工具手动编辑,比如调整亮度、遮罩对象、调色等。 从选择模型生成到利用强大的编辑工具编辑修改,所有操作都在同一个平台完成,设计师不仅能够在同一画布中调用、组合、甚至比较多种AI模型的输出结果,还能和AI共同参与内容创作。 一直以来,许多工具都通过工作流的模式帮助用户实现编程式的功能,如苹果的快捷指令。Figma Weave的概念也类似于一个侧重于AI和图像处理的工作流建构器。 Figma Weave(图源:Figma) Figma联合创始人兼CEO迪伦·菲尔德(Dylan Field)回忆称,他在中学时期曾使用过另一款名为LabVIEW的工具。Weavy对该理念的独特实现方式引发了不同寻常的热议,这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 在与Weavy创始人的会面中,菲尔德对他们平衡强大功能与上手体验的做法深感共鸣。 Figma联合创始人兼CEO迪伦·菲尔德(Dylan Field)(图源:Figma) Weavy产品的特点也深深吸引了菲尔德,他们不致力于生成能直接使用的AI图像和视频,而是让人类创作者更轻松地进行后期剪辑、分割和重新再加工。 “直接使用AI生成的结果确实很省力,但这并非正确的思维方式,”菲尔德称,“它们只是一个全新的创意起点。你可以像使用黏土一样利用、转化它们。Figma Weave在这方面有非常大的潜力。” Weavy联合创始人兼CEO利奥·阿尔贝克(Lior Albeck)(图源:Figma) 对于此次收购的具体条款,Figma尚未披露。 结语:收购Weavy后,Figma要打造一站式创意平台 Figma被誉为设计界的“水电煤”,截至今年3月底,Figma全球付费客户已达45万。 目前,Figma正计划通过扩招以加快Figma Weave的后续开发。菲尔德称:“对Figma来说,向外界证明我们会成为团队和平台的优秀管理者,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正在尽一切努力帮助Weavy去发展。” 在生成式AI浪潮之下,Figma重新定义了设计平台的竞争模式:不卷创意工具,要做一个AI创意平台,将AI、创意、编辑工具和人共同置于这一空间内。
谷歌公布首支AI广告:Veo 3制作,火鸡用AI规划“胜利大逃亡”
IT之家 11 月 1 日消息,科技媒体 Phone Arena 昨日(10 月 31 日)发布博文,公布了首支完全由生成式 AI 制作的电视广告《计划快速开溜?》,讲述了火鸡为逃离感恩节,利用谷歌搜索的 AI 模式成功规划并前往安全地点的故事。 该公司确认,这支广告短片目的是展现 AI 技术在商业广告制作领域的巨大潜力,制作全程使用了其自研的视频生成模型 Veo 3 以及相关 AI 工具,从创意构思到最终画面均由 AI 主导完成。 该广告主角是一只名叫汤姆的火鸡。在广告中,汤姆为了避免成为感恩节大餐,利用一部普通安卓手机上的谷歌搜索 AI 模式,寻找逃离农场的方法。最终,借助 AI 提供的精准路线和航班信息,它成功地将自己送往一个没有感恩节、且带有泳池的度假胜地。 该广告是谷歌“Just Ask Google”系列营销活动的一部分,已开始在电视台播出,并将陆续登陆数字媒体和电影院。谷歌方面还透露,一部以圣诞节为主题的续集也正在筹备中。 然而,一个细节引发了关注:这支广告并未标注其由 AI 生成。谷歌 Creative Lab 的副总裁罗伯特・王(Robert Wong)解释称,团队认为消费者更关心广告的趣味性,而非其制作方式。 罗伯特・王进一步补充,广告的创意构思在先,使用 AI 制作是后续的技术选择。虽然谷歌此前曾利用 AI 辅助构思广告,但发布完全由 AI 生成、且主角是动态角色的广告尚属首次。
苹果第五款AirPods有望2026年登场,内置摄像头
IT之家 11 月 1 日消息,科技媒体 9to5Mac 昨日(10 月 31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苹果有望在 2026 年扩充 AirPods 产品线,在现有标准版、Pro 版基础上,再推出“AI 版”,会配备内置摄像头。 苹果近年来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群,持续扩大其产品阵容。与过去史蒂夫・乔布斯时代“2x2 产品矩阵”的精简策略不同,如今的苹果更倾向于为 iPhone 等核心产品提供多种版本选择。而最新消息称这一“机海战术”似乎正延伸至 AirPods 系列。 IT之家注:该矩阵的两个坐标轴分别是用户类型(横轴:“消费级”与“专业级”)和产品形态(纵轴:“桌面”与“便携”)。通过这个简单的框架,乔布斯将苹果未来所有的产品开发都清晰地归入了四个明确的象限中,彻底终结了过去那种漫无目的、机型泛滥的混乱局面。 最新消息称苹果内部正研发内置红外摄像头的新款 AirPods 耳机,并非用于取代刚发布的 AirPods Pro 3,而是作为一个全新的高端型号独立销售。 有爆料者称,新增的摄像头主要服务于 AI 相关功能,例如实现“视觉智能”应用。这与此前苹果推出两款不同版本(带主动降噪与不带主动降噪)的 AirPods 4 策略相似,旨在通过功能差异化来细分市场。 若该传闻属实,苹果 AirPods 产品线将在 2026 年扩展至史无前例的五款型号。届时,消费者将面临丰富的选择,阵容预计包括: 配备摄像头的 AirPods Pro 3(或命名为“AI 版”) 标准版 AirPods Pro 3 带主动降噪功能的 AirPods 4 标准版 AirPods 4 AirPods Max 由五款产品构成的庞大阵容,清晰地表明苹果希望在不同价位上全面布局,以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