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谷歌安卓音频“黑箱”揭秘:为何你的无损音乐被系统“降级”了
IT之家 10 月 31 日消息,科技媒体 Android Authority 昨日(10 月 30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安卓系统原生支持最高 32-bit / 192kHz 的高解析度音频,但其内部名为“AudioFlinger”的音频服务默认会将所有音源重采样至 48kHz 输出,这成为音质发烧友面临的“黑箱”(black box)。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问题的核心在于名为“AudioFlinger”的系统服务。它负责混合所有系统声音(如音乐、通知音),并默认将最终输出的音频统一重采样(Resample)为 16 位或 24 位的 48kHz 格式。 这意味着,即使用户播放的是 CD 品质(44.1kHz)或更高规格的无损音乐,音频数据在抵达扬声器或耳机前也经过了转换,可能无法保持原始保真度。 有线音频方案 对于追求极致音质的发烧友来说,通过有线连接是绕过安卓系统内部处理的最佳途径。随着 3.5 毫米耳机孔的消失,USB-C 接口成为高品质音频输出的核心。 用户可以连接外部的 USB DAC(数模转换器),它能接管手机的音频解码工作。更关键的是,从安卓 14 开始,系统正式引入了“比特完美”(Bit-perfect)USB 音频播放模式。 兼容此模式的专业播放应用(如 USBAudioPlayerPro)能够直接与 USB DAC 通信,完全绕过 AudioFlinger 的混合与重采样,将原始的音频数据流无损地传输至解码设备,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保真播放。 无线音频方案 无线音频是当下最便捷的听音方式,但其音质存在天然的妥协。由于蓝牙传输带宽有限,所有音频都必须经过有损压缩,因此无法实现“比特完美”。 音质的好坏,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机和蓝牙耳机共同支持的音频编解码器(Codec)。安卓系统支持包括 SBC(基础)、AAC(苹果设备常用)、aptX Lossless(最高码率 1.2Mbps)以及 LDAC(最高码率 990kbps)等多种编解码器。 要获得接近无损的无线音质体验,用户的手机和耳机必须同时支持 LDAC 或 aptX Lossless 这类高级编解码器,并确保连接稳定,但这依然无法绕过 AudioFlinger 的处理和蓝牙传输固有的延迟。
工信部:前三季度我国智能手机产量达8.81亿台 出口5.37亿台
快科技10月31日消息,据工业和信息化部透露,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快速增长,出口保持平稳,效益平稳增长,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增速分别比同期工业、高技术制造业高4.7个和1.3个百分点。9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 主要产品中,手机产量11.1亿台,同比下降4.8%,其中智能手机产量8.81亿台,同比增长1%。 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2.51亿台,同比持平;集成电路产量3819亿块,同比增长8.6%。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累计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1%,较1月—8月提高0.2个百分点。9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2%。 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我国出口笔记本电脑1.02亿台,同比下降4.3%;出口手机5.37亿台,同比下降7.3%;出口集成电路2653亿个,同比增长20.3%。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2.5万亿元,同比增长8.8%;营业成本10.9万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利润总额4938亿元,同比增长12%;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95%,较1月—8月提高0.1个百分点。 9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1.68万亿元,同比增长9%。
谷歌安卓 17 极简省电界面首曝,手机息屏也能导航指路
IT之家 10 月 31 日消息,科技媒体 Android Authority 今天(10 月 31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谷歌正酝酿在安卓 17 系统中,引入名为“Min 模式”的息屏显示(AOD)革新功能。 IT之家注:多数安卓手机目前已配备息屏显示(AOD)功能,方便用户随时查看时间和通知,但其显示内容有限,用户常需点亮屏幕获取完整信息。 现有 Pixel 手机上的息屏显示 谷歌为此正在研发“Min 模式”,支持应用程序深度集成 AOD,在屏幕关闭时也能提供持续、有用的信息,从而彻底改变用户与闲置手机的交互方式。 根据在安卓 Canary 测试版代码中的发现,“Min 模式”是 AOD 的一种全新形态,而非替代品。该模式启用后,屏幕会显示一个全屏的、由应用定制的极简界面,取代传统的时钟和通知图标。 同时,该模式将沿用 AOD 的超低功耗显示状态,通过限制亮度、刷新率和色彩来最大限度地节省电量。系统还会通过每 60 秒将所有像素移动 1 个位置的策略,有效防止 OLED 屏幕出现“烧屏”问题。 从技术实现上看,“Min 模式”是一项应用感知功能。当屏幕超时后,如果当前运行的应用支持该模式,系统便会从常规 AOD 切换至“Min 模式”。 开发者需要在其应用的 Manifest 文件中注册一个特定的“MinModeActivity”活动,并与系统界面的“MinModeProvider”进行通信来请求激活。这套机制本质上是为安卓系统引入了持久化的实时活动(Live Activities),让应用能在设备待机时提供更丰富的交互体验。 代码证据暗示,谷歌地图将成为首批利用“Min 模式”的应用之一。谷歌地图正在开发一种极简省电模式,其界面几乎移除了所有非必要的 UI 元素并采用单色显示。 该功能的活动名称包含“MinModeActivity”,并且代码会检查系统是否启用了“Min 模式”。此外,该模式仅限竖屏使用,与 AOD 的限制一致,这进一步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未来,用户或可通过息屏显示直接查看低功耗的路线导航。 “Min 模式”目前在系统层面仍处于禁用状态,预计不会在近期的安卓版本中上线。由于该功能似乎会作为新的开发者 API 开放,而安卓 16 的后续更新不会引入新 API,因此“Min 模式”最有可能在明年发布的 Android 17 正式版中与用户见面。
新款问界 M7,都说贵,但都在买
问界果然还是贵的好卖。 董车会那篇《挤崩官网!问界新 M7 预售 28.8 万元起,1 小时预定突破 10 万台》的文章下面有接近 200 条评论,里面几乎全是质疑声。 大家都认为问界疯了,预售价涨到 28.8 万元,谁买? 更有读者信誓旦旦的表示,正式售价不降个 5 万元,就直接退订。 新款问界 M7 后面正式发售时的价格虽然比预售时降了 1W,但是依然比 24 款的问界 M7 贵了接近 2 万元。 但结果是,大家嘴上都说着贵,但下定时却毫不手软。 10 月 29 日,鸿蒙智行官方公布了全新问界 M7 的最新交付动态:从上市到交付数量突破两万台,仅用时 36 天。 这还是在产能受限的情况下,问界官方说,要到 11 月,新款 M7 每月的产能才能爬坡至 20000-30000 台。 在目前极度内卷的车市中涨价,似乎与自杀无异,但问界 M7 就是在涨价的同时做到了销量起飞。 估计友商半夜想起来还是要坐起来问一句:凭什么? 最具性价比的问界 但涨价只是表象,与上代产品相比,新款问界 M7 的产品力堪称「爆棚」,完全支撑的起略微上涨的价格。 全新问界 M7,最核心的变化是空间体验。 老款 M7 最受诟病的点就是车内空间表现与超过五米的车长不相匹配,尤其是第三排的实用性几乎为 0。 而新款 M7 的轴距从 2820mm,一口气增加到了 3030mm,多出来的 21cm,有效的改善了车内的纵向空间,让六座版第三排的腿部空间来到了 810mm,足够成年人短途乘坐,进店客户坐进去的第一反应就是「够大,有问界 M9 的感觉」。 另一个大的变化来自于外观。 新款问界 M7 的外观设计有了显著变化,整体风格向更高级别的问界 M8 靠拢。 其前脸的封闭式格栅以及下进气口造型都与 M8 较为相似,大灯也更换为了 M8 同款的「船桨」型大灯。 新车的车身线条更加圆润饱满,半隐藏式门把手、车顶行李架、激光雷达等设计也和 M8 一脉相承,尾部的贯穿式尾灯内部结构做了简化,整车的气场和精致感比老款提升了一个档次。 ▲ 2024 款问界 M7 ▲ 2026 款问界 M7 在色彩上,全新问界 M7 增加了三款更为个性化的颜色,珊瑚红、海岛蓝和暖云白,满足了部分用户对多元审美和年轻化的需求。 ▲问界 M7 海岛蓝 内饰上,新款 M7 的豪华感和科技感得到了加强,中控屏尺寸更大,边框更窄,新增的 17.3 英寸后排娱乐屏也回应了不少家庭用户的呼声。 这是看得见摸得到的部分,在车辆内在的核心部分,新款问界 M7 更是堪称「脱胎换骨」。 新款 M7 的前悬架,从老款的麦弗逊式,升级为了成本更高、结构更复杂的双叉臂式独立悬架,并且集成了「满血」华为途灵平台的 ADS 全维融合感知、DATS 动态扭矩控制等核心技术,在高速过弯和经过颠簸路面时,车身的姿态会更从容,滤震也更干净。 而在作为主要卖点的智能化方面,除了搭载华为招牌的乾崑智驾 ADS 4,新款问界 M7 还首发了「舱内激光视觉 Limera」,将智能驾驶的天花板又往上抬了抬。 以及在被动安全上,新车核心乘员舱的结构件全用了潜艇级热成型钢,抗拉强度 2000MPa,搭配铝合金前后防撞梁与十宫格侧加强梁,安全性能也无需多言。 这就是问界 M7 性价比爆棚的地方,在 30 万的预算下,新款 M7 提供了和 40 万的问界 M8、50 万的问界 M9 别无二致的核心使用体验。 而缺少的电动门、激光投影大灯、隐私声盾等配置,在 10 万元的差价下,自然也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卖给「不买新能源」的人 问界本质上并不和其他新能源车在同一个维度上竞争,问界的销量更多的来自于「不接受新能源车」客户。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品牌在 30 万元级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从 2023 年的 18% 升至 2025 年的 47%,这一市场区间中,家用 SUV 又占据了半壁江山。 咨询机构杰兰路曾经做过一份调查,问界新车的首批车主中,家庭换购和增购的比例加起来在 60%-70%,被替换掉的车型几乎全为油车。 30 万元级并不是单靠产品力就能赢得市场份额的价位,品牌在这里同样至关重要。 过往新能源车没有起势的时候,市场主要就是上 BBA 和丰田大众们在分,但在合资品牌的销量和人气双双崩盘后,特斯拉、问界、理想、小米成了替代者。 其中,在意三电技术的选特斯拉,在意外观和情绪价值的选小米,而剩下的一大部分对纯电车持观望态度的客户就都被问界收入了囊中。 但问界并非天生就领先,理想曾经也站在这个生态位上,并且一度和问界打的有来有回。 ▲ 焕新理想 L9 业界集大成者 2022 年,理想开始由理想 one 的单品策略向全品类体系过渡,陆续推出 L7、L8、L9,老款问界 M7 在此时趁势杀出。 在华为的品牌背书和鸿蒙座舱的加持下,老款 M7 在初上市之时风头大盛,创下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最快单月交付破万辆的纪录。 ▲ 初代问界 M7 此时理想 L9 和 L8 正处于换代升级的阵痛期,二者在销量上拉开了数量级的差距,李想本人甚至站出来卖惨说: 2022 年三季度,问界 M7 的发布和操盘,直接把理想 ONE 打残了,我们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强的对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毫无还手之力。华为的超强能力直接让理想 ONE 的销售崩盘、提前停产,一个季度就亏损了十几亿。 不过事实上,老款问界 M7 对理想的冲击相当有限, L7、L8、L9 站稳脚跟后反而是老款 M7 开始高开低走,销量一度只剩 3 位数。 除了理想的压力之外,老 M7 的失败,还是自身的原因偏多。 华为和赛力斯从 2021 年开始合作造车,短时间内就推出了 SF5、问界 M5、问界老 M7 及问界 M5EV 等多款车型,产品力和质量自然难言优秀。 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在中保研进行的一次 25% 偏置碰撞测试中,问界 M7 A 柱与车顶连接处疑似发生变形,在「乘员舱上部入侵量」、「车辆结构」两项测评中仅获得「良好」,而车价仅一半的竞品车型都是「优秀」。 但是华为体系做产品有个特点——产品线虽多,但是主线往往清晰明了,像手机线的 Mate 系列和 P 系列,主打一个知错就改,以高于业界的速度持续进步。 M7 也是这样,余承东痛定思痛之后,大手一挥,直接砸了 5 个亿进去,花了接近半年时间,对问界 M7 做了全方位的升级,不仅鸿蒙座舱升级到了 2.0,辅助驾驶也从仅支持有高精地图的个别城市发展到了还支持全国城区 NCA 的 ADS 2.0。 这才有了后续卖爆的第二代问界 M7。 再后来,旗舰车型问界 M9 在 50 万级别站稳,成为了中国品牌毫无疑问的标杆产品,问界 M8 在 40 万级别大杀四方。 问界 M7 、M8、M9 的三档梯队就此形成,不仅没有相互挤压,反而互相引流,一起高歌猛进。 再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新款问界 M7 凭什么能做到「量价起飞」? 因为现款 M7 和之前的第二代 M7 ,除了名字一样,其他的几乎全都不一样。 当市场进入存量竞争之后,在低价之后「低价」,问界给出了另一种「持续进化、超出预期」的体验。 学习理想、吸取经验教训、又有品牌反哺后的业界集大成者,没有理由卖不爆。 别忘了,华为是中国品牌里最擅长做溢价,最擅长吸引非价格敏感型用户的。
谷歌 Pixel 10 手机用户吐槽:想开个免提,得靠“手速”狂点屏幕
IT之家 10 月 31 日消息,科技媒体 Android Headline 昨日(10 月 30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在调查 Reddit 社区和谷歌官方支持论坛后,发现有部分 Pixel 10 用户反馈 BUG,在通话界面点击免提切换按钮时,系统没有立即响应。 部分用户发现,需要快速、反复地多次点按该按钮,才能侥幸开启扬声器。一位 Pixel 10 Pro XL 用户沮丧地表示,每次想从听筒切换到扬声器时,都必须“狂点”屏幕好几次,这种糟糕的体验在日常通话中造成了极大不便。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问题并非 Pixel 10 系列独有,上一代 Pixel 9 的用户也曾报告过完全相同的免提按钮失灵问题。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许多分析指向问题根源可能在于“Google Phone”这一官方应用,而非手机硬件本身。 佐证这一推测的是,用户在使用 WhatsApp 等第三方应用的通话功能时,免提切换完全正常。此外,从通话状态的下拉通知栏中直接操作,也能规避此 Bug。 令人不解的是,谷歌官方其实早已知晓此问题。早在 8 月 29 日,谷歌的问题跟踪器(IssueTracker)上就有了相关的 Bug 报告记录。 然而,截至目前,谷歌不仅没有发布任何修复补丁,反而以“缺少可操作信息”为由关闭了该报告。面对这个延续了两代产品、严重影响基础通话体验的 Bug,谷歌的消极处理态度正持续引发用户的不满与质疑。
预售 13.99 万起!深蓝 L06 标配激光雷达+法拉利同款悬架,硬刚 Model 3
长安系的品牌似乎多少都带点运动属性。 其旗下的新款 UNI-V 上市时就以「年轻人的第一台运动轿跑」作为宣传语,整车定位完全偏向于运动和操控。 而在 30 日,长安旗下的另一个子品牌深蓝,也推出了一款主打运动和操控的纯电轿跑——深蓝 L06。 深蓝 L06 一共推出了 4 个版本,全系标配激光雷达,预售价格区间为 13.99 万元至 16.19 万元。 这台新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首发搭载了一项「磁流变悬架」技术。 这台与 200 万元的法拉利 296 同源的悬架技术,将悬架内的介质更换为了「磁流变液」,在算法控制电流的作用下,可毫秒级改变减震器的软硬程度。 深蓝汽车介绍,磁流变主动悬架系统具备 10ms 级的瞬时响应、1000 次/秒高频调节,以及全场景自适应软硬切换等能力。彻底解决了汽车悬架「软则晃、硬则颠」的难题,舒适和操控兼得。 比如,在快速过弯场景下,「磁流变悬架」能够迅速提升内侧减振器阻尼,从而减少车身侧倾;而在城市道路上,磁流变减振又能轻易过滤掉路面的振动、抑制红绿灯前的俯仰等等,保证舒适性。 为了直观展示磁流变主动悬架有多强,深蓝汽车制作了一段深蓝 L06 对比特斯拉 Model 3 的实测视频。 自动播放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在时速 75km 过连续起伏路面时,深蓝 L06 整体的车身姿态非常平稳,车尾颠簸也较小。 在时速 90km 飞坡项目中,深蓝 L06 在落地后,磁流变悬架一次性将弹跳吸收到位,车身没有出现多余的跳动起伏,飞坡场景下的悬架稳定性明显较强。 除了顶尖的底盘配置外,深蓝 L06 在其他周边配置上也堪称 15 万元级轿车的「卷王」。 深蓝 L06 车身长宽高分别为 4830mm、1905mm、1480mm,轴距 2900mm,迈入了 B 级车的门槛。 外观设计上,新车采用了深蓝家族的最新设计语言,前脸造型较为简洁,视觉重点则通过两条隆起的筋线被引导至了由 3 组 LED 大灯构成的「花瓣式」大灯组上。 深蓝介绍说这一造型是从从自然界中提取无尽灵感,以寒兰和冰晶作为灵感原型,创造了新款绽放的花瓣灯样式。 车身侧面的运动风格更是一览无遗,超窄无边框后视镜、车四门无框车门、随速无极可调电动尾翼、双灯带悬浮尾灯、花瓣状运动轮毂都预示着这是一台专为年轻人打造的运动车型。 深蓝 L06 车内为经典的 T 字形布局,提供烟晶雾灰、月光石白、舒俱来紫三种配色,副驾配备了零重力座椅,支持 8 点式按摩,并搭载了 18 扬声器音响、256 色氛围灯等配置。 在智能化配置上,深蓝 L06 配备了 50 英寸 AR-HUD 和类似新款小鹏 P7 的 15 度双向旋转向日葵屏。此外新车还搭载了球首发的 3nm 车规级座舱芯片以及四图融合实景车道级导航,通过基础导航 + 车道级导航 + SR 渲染 + 环境重构四图叠加来使信息呈现更全面。 此外,深蓝 L06 全系标配激光雷达以及 3 颗毫米波雷达、2 颗前视摄像头、4 颗侧视摄像头、4 颗环视摄像头、1 颗后视摄像头、12 颗粒超声波雷达,共 27 颗各类传感器,算力由两颗地平线 J6M 芯片提供,软件算法则采用了特斯拉同类一段式端到端智能驾驶辅助算法,支持城区、高速 NCA 以及 30 多项主动安全配置。 深蓝 L06 此次还全系标配了采用宁德时代电芯的磷酸铁锂「金钟罩」电池,有 56.12kWh 和 68.82kWh 两种容量可选,支持 3C 快充,续航里程分别为 560km 和 670km。 深蓝强调,其「金钟罩」电池至今零自燃,且长期衰减无感知。 动力方面,深蓝 L06 全系采用后置单电机驱动,电机峰值功率 200kW,0-100km/h 加速时间最快为 5.9s。 它不只是一台好车,我们更想通过它,给这个时代的出行一个新选择,我们有信心它能成为 2025 年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 深蓝 CEO 邓承浩在发布会后表示说这台深蓝 L06 装着深蓝团队对未来出行的全部想法和诚意。 确实,仅从配置上来看,深蓝 L06 入门及顶配的策略将激光雷达、城区 NCA 等配置一举拉入了 13 万元的区间,全球首发的 3nm 芯片和「磁流变悬架」也足够有记忆点。 更何况,按照行业惯例,13.99 万元的价格在正式发售时还会再降一点,如果最后上市价格来到 12 万元级,毫无疑问会对同级车型形成降维打击。
七年半太难熬,特斯拉Roadster准车主奥尔特曼在线“催交付”
IT之家 10 月 31 日消息,北京时间今天清晨,OpenAI CEO 奥尔特曼在 X 上发帖,题为《三幕故事》。他附上 2018 年 7 月的一封邮件截图,显示他为第二代特斯拉 Roadster 支付了 45000 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32 万元人民币)订金。 奥尔特曼还贴出了周四自己发送的后续邮件截图,请求取消订单并退回 50000 美元,但邮件被退回未送达。 奥尔特曼在后续帖子中坦言:“我真的很期待这辆车!我理解会有延迟。但 7 年半的等待实在太漫长了。” 新款 Roadster 曾是特斯拉最受期待的车型之一。2017 年,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曾信誓旦旦地说:“Roadster 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快的量产车,绝对如此。在任何车辆中,这辆车首次在 0-96km/h 加速中突破两秒纪录,加速到 161km/h 仅需 4.2 秒。” 新款 Roadster 原定 2020 年量产,但多次推迟。马斯克在 2024 年 10 月财报电话会议中对投资者表示,特斯拉正在完成 Roadster 的设计,但公司更专注于实现“可持续能源未来”的核心使命。“我们正在推进,但必须优先处理对世界影响更大的事务。感谢所有长期等待特斯拉 Roadster 订金的用户。” 奥尔特曼对马斯克的微妙讽刺正值两人围绕 2015 年共同创办的 OpenAI 的法律纠纷期间。马斯克曾是 OpenAI 早期资助者,但在 2018 年离开董事会。 此后,马斯克多次公开批评奥尔特曼对 OpenAI 的领导。2024 年 2 月,马斯克对奥尔特曼及 OpenAI 提起诉讼,指控 OpenAI 与微软合作违反非营利使命。他在 2024 年 6 月撤诉,但 8 月重新提起诉讼。 同年 11 月,马斯克律师申请对 OpenAI 实施禁令,阻止其转为盈利公司。OpenAI 一名发言人向 Business Insider 表示,马斯克的禁令“完全没有依据”。 奥尔特曼在 9 月 10 日接受前福克斯新闻主播塔克・卡尔森采访时谈到马斯克时说:“很长时间,我把他视作令人难以置信的英雄,是人类的一颗宝石。现在我的感受不同了。他有许多令人敬佩的地方,我对他做过的很多事心怀感激。但也有许多特质,我并不赞赏。”
对话邓承浩:深蓝L06如何“破局”15万级轿车红海?
作者 | 杨睿琪 编辑 | 刘毓坤 凤凰网科技讯 10月31日,在深蓝L06预售发布会后,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与凤凰网科技等媒体进行对话。在被问及芯片选择时,邓承浩给出自己的观点。他表示,未来汽车芯片的要求将超过手机。在此次交流中,邓承浩还进一步阐释了深蓝在智能化路径、成本控制与全球化拓展方面的战略布局,展现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差异化思路与发展决心。 一、技术路线与品牌定位:做“人无我有”的差异化竞争 面对轿车市场“价格中位点低、竞争远超SUV”的现实,邓承浩毫不避讳压力,但他对L06的销量预期十分明确:“我们希望这款产品的月销量能够稳定超过1万台。”他进一步指出,L06将与S05、S07共同构成深蓝产品谱系中规模最大的三大车型。 在被问及L06最核心的竞争力时,邓承浩用十个字概括:“公路磁悬浮,智驾老司机。”他解释,“磁流变悬架”是市场唯一供给,源自军用技术,此前仅用于顶级豪车;“智驾老司机”则指L06标配带激光雷达的城区NCA,实现“人无我有”。 关于悬架技术的选择,邓承浩从技术底层厘清:空气悬架主攻高低调节,适用于大车型;磁流变则替代CDC,专攻阻尼调节,响应速度比CDC快10倍,“在100公里时速下,CDC响应一次要50厘米,磁流变只需5厘米”。他进一步指出,磁流变在支撑力、操控性与极限场景中表现更优,是“驾控型车”的理想选择。 针对智驾方案的选择,邓承浩首次系统阐释了深蓝的“双路线”策略。“深蓝未来是自主方案和华为的方案都有,我们是一个拥有丰富武器库的公司。”他指出,如深蓝S09这类“大马力、目标人群对华为乾崑感兴趣”的车型,会采用华为方案;而面向年轻人群的L06等产品,则主打深蓝自研的DEEPAL AD MAX,“体验同样好,且成本更可控”。 在被问及芯片选择时,邓承浩给出自己的观点。他表示,未来汽车芯片的要求将超过手机。汽车车机的芯片一定要选择高能级的芯片,才能支撑复杂的感知与融合处理能力。 关于深蓝在集团内的定位,邓承浩坦言:“深蓝汽车生而与新势力汽车品牌竞争,我们的竞争对手就是小鹏、小米。”对于与长安集团的资源协同,他揭示了独特的“内外兼修”模式:“一方面,深蓝汽车能够获得长安所有最优秀的资源。”同时,“因为深蓝汽车是一个独立的品牌,是一个市场化的公司,所以深蓝汽车又具备敏捷性,可以获得市场化最好的技术和资源。”这种双重优势,使得深蓝既能拥有内部丰厚的土壤,又能吸收外部资源的阳光普照。 二、安全底线与成本控制:不以牺牲体验为代价的“堆料哲学” 当被问及15万区间搭载多项高端配置是否还有利润空间时,邓承浩的回应斩钉截铁:“这既不是品牌战略的豪赌,也不是规模盈利的布局。”他将其归结为两点:一是年轻用户对“驾趣、玩趣、智趣”的需求强烈;二是轿车市场竞争激烈,必须直面用户的价格诉求。 关于安全问题,邓承浩强调:“电池如果做不好安全,我个人认为不能做电车,就不配做电车。”他透露,深蓝已交付65万台车,电池在停放或充电中“一起自燃都没有”。L06标配宁德时代电芯,并在设计与制造层面实现“PPP级安全”。关于门把手设计,他直言:“汽车企业永远是客户需求为导向。”几年前隐藏式门把手是趋势,如今消费者更倾向机械式,“我们就还给消费者机械式的”。 当被问及“如何在技术投入与成本控制间平衡”时,邓承浩揭示了深蓝的三大优势:体系支撑:“深蓝背靠长安,成本控制不以牺牲质量、性能为代价。”平台化与通用化:如S05与L06共用一体化压铸件,虽单台成本增加约2000元,但规模摊薄后实现成本优化。技术白盒化:电池、电驱、底盘、智驾等核心系统均自主研发或通过合资实现成本透明。他总结:“L06的磁流变、3纳米芯片、激光雷达成本都很高,但在深蓝强大的成本竞争力面前,这些是可控的。我们没有把成本投向企业盈利,而是投向了更强的产品竞争力。” 三、全球化进程:从北极圈到开罗机场的“深蓝热” 在谈及全球化布局时,邓承浩分享了最新进展。目前深蓝已进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S05在泰国罗勇工厂下线,成为首款真正全球化开发的车型。他透露,挪威经销商在北极圈内开设展厅,“两个月卖出几十台车”;埃及商场展厅月销300台,经销商甚至包下开罗机场大屏投放广告。 “我们明年的出海目标,是争取做到1万台一个月,”邓承浩说,“2030年,我们希望一半销量来自全球市场。” 在采访尾声,邓承浩再次强调L06的差异化定位:“它没有真正竞争对手。”既不惧与特斯拉Model 3、小米SU7比拼体验,也不逊于同级别产品的性价比。“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差异化的新供给。”
理想主动召回11411辆MEGA 免费更换动力电池、前电机控制器
凤凰网科技讯 10月31日,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北京理想汽车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 召回编号S2025M0174V:自2025年11月7日起,召回生产日期从2024年2月18日至2024年12月27日的理想MEGA 2024款汽车,共计11411辆。 本次召回范围内的车辆,由于该批次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特定条件下会导致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导致车辆出现故障灯点亮、动力受限及无法上电的情形,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存在安全隐患。 北京理想汽车有限公司将为召回范围内车辆免费更换冷却液、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应急处置措施:针对冷却液渗漏导致的动力电池安全隐患,理想汽车云端预警程序会提前预警,并通过400客服、车机Ecall进线联系用户并安排救援服务;当车辆出现故障时,会通过车机故障灯、文字及报警音提醒用户,请靠边停车并等待救援。如未收到预警和车机故障信息,说明当前车辆状态正常,请放心用车,接到邀约后请尽快进店更换。 据理想汽车官方公布的信息,2025年10月23日晚,上海发生了一起理想MEGA 2024款车辆起火事件,引发用户、媒体和社会的密切关注。出于对用户安全高度负责、对潜在隐患零容忍的原则,已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对事故车同批次所有的理想MEGA 2024款车辆进行安全检测与更换维修。 对此,理想汽车CEO李想发文称,这次召回是主动召回。事故调查需要时间,有时候一两个月都出不来。我们已经发现了导致事故的隐患,面对万分之一的风险我们不能等。事故可能是万分之一,但是生命只有一次,是百分之百。
马斯克提出设想:特斯拉闲置汽车可加入“超算”车队
IT之家 10 月 31 日消息,据外媒 Tom's Hardware 昨日报道,在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提出,如果车辆“无事可做”,可以加入“一支庞大的分布式推理车队”,充分利用这些车的强大算力。马斯克预计,未来这支先进车队的计算能力甚至可能达到 100 吉瓦。 马斯克表示,特斯拉有望在 24 个月内实现年产 300 万辆。他补充道:“生产扩张中最重要的一步将是 Cyber Cab,计划是明年第二季度开始生产。” 除此之外,马斯克透露,团队正在研究新车型的“杀手级应用”,这些车型配备了先进的处理能力。他表示:“如果告诉消费者,这辆车已经非常智能,可以在车内全程玩手机发信息,那么任何能买得起的人都会买—— 就这么简单。” 马斯克还再次提出了“Autopilot 安全革命”。他保证:“我百分之百有信心,我们能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其安全性远超人类。” 为了支撑这一信心,马斯克谈到了特斯拉 AI4 计算机(硬件 4,HW4)的能力,并指出即将推出的 AI5 性能在测试中比 AI4 高出 40 倍。这种性能提升意味着未来自动驾驶系统安全性将提高 10 倍。 借助计算能力的话题,马斯克还思考,未来系统“对汽车来说可能太聪明了”。为解决拥有“可能无聊”的汽车这一问题,他提出了一个有趣设想:利用闲置车辆的算力,将特斯拉车队变成一支庞大的分布式计算网络。“我想过,如果我们有大量可能无聊的汽车…… 完全可以打造一支庞大的分布式推理车队。” IT之家从报道中获悉,他乐观估计,这支车队可能扩展到一亿辆,每辆车提供一千瓦的计算能力,“那就是 100 吉瓦的推理能力,同时功率和散热问题都得到解决”,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上向金融分析师介绍道,“所以这将是一项非常可观的资产。”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