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今天,马斯克往人脑里塞了块思维读取芯片
前几天,还在特斯拉财报会上夸爆中国车企的马斯克,今天就又来活儿。 今天一早,马斯克在 X 上发了条推文,告诉大家 Neuralink 的第一次人体试验,已经开始了。 给记性差的差友补充个科普, Neuralink 是马斯克旗下研究脑机接口的公司,去年上半年才刚获批人体试验。 而这才过去半年多, Neuralink 的第一个产品就火热出炉了,名叫 “ Telepathy ” ( 心灵感应 )。 说是只要动动脑,就能让手机、电脑、机械臂这些玩意儿都听你使唤。 反正科技圈顶流老马这一发话, X 上又一次炸开了锅。 推文短短几个小时就有两千多万的浏览量,评论区除了粉丝和喷子,乐子人们也第一时间抵达战场,用梗图 “ 友好 ” 交流了起来。 有拿比尔盖茨的疫苗和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对比的。。。 有开始设想,脑机接口被黑客入侵的。 而在国内, # 马斯克官宣首次脑机接口人体试验 # 的话题,也和 SpaceX 的火箭一样,直接冲到了知乎和微博的热搜。 什么永生、思维控制还有机械飞升,网友们的脑洞能开多大就开多大。 最乐的是,还有网友结合了波国情,发出了一个灵魂拷问:装了这玩意后晃个脑袋,思维会自动被跳转到购物平台不? 反正在铺天的报道和大伙们的讨论下,这次 Neuralink 的热度算是赚足了。 但差评君今天啊,还是得先泼盆冷水。 因为所谓的意识上传、思维控制,现在的技术暂时还够不着。这次的 Telepathy ,顶多也就是单向读取神经元信号,外部设备是没法儿往脑子里写入信息的。 另外这次的 人体试验,主要也是集中在医学康复领域。 根据马斯克的说法, Neuralink 的目标是帮残疾人恢复行动能力。说是有了脑机接口的助攻,他们甚至能比正常人更快、更灵活。 而背后的原理,其实也没多少弯弯绕绕。就是用芯片把患者的神经元信号,分析一通之后,再把这些信号转化为某些特定指令。 就比如一个渐冻症患者,脑子里来个 “ 站立 ” 的信号,信号传给骨骼机器人,就能辅助患者站起来。 但从过去的 “ 纸上谈兵 ” ,再到如今 Neuralink 这第一波的人体试验,对脑机接口行业来说,其实还挺有里程碑意义的。 甚至可以说为了这一天,Neuralink 解决了不少的难题,也开了不少脑洞( 精神和物理上的都有 )。 之前因为在动物身上做实验的事儿, Neuralink 还背上了 “ 虐待动物 ” 的嫌疑。 根据路透社的消息, Neuralink 从试验开始一共杀害了包括羊、猪和猴子在内的约 1500 只动物。 虽然现在也还没有个实锤,但脑机接口试验的高危系数却是事实。 之前我们专门写稿子唠过脑机接口,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种,其中侵入式危险系数最高。 Neuralink 做的就是侵入式,得往脑子里放个芯片,芯片读取并分析了你的脑电波之后,再把这些信号传出来。 听起来很赛博朋克,但这玩意儿可真是要开物理 “ 脑洞 ” 的。 毕竟放芯片进脑子的过程,得开颅。 Neuralink 去年提交审批的时候, FDA (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就发出了好几个灵魂拷问:你的脑机接口设备安全吗?锂电池在脑子里漏电了咋整?把电极放进去那咋取出来?电线在脑子里移动了怎么办。。。 之前,一家做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公司 BrainGate ,就遇到过电极在脑子里报废的情况。 倒不是因为没电了,而是电极让神经胶质细胞给缠住了。。。 所以 FDA 的考虑,是大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那这些问题, Neuralink 都是咋克服的?就比如,咋把芯片放进脑子里? 毕竟,开颅不是剌个双眼皮那么简单,你得先给脑子开个洞再把芯片放进去。 工业化狂魔马斯克觉得,这事儿得交个机器人来啊,于是就搬出了一台叫 “R1” 的手术机器人,包括植入芯片、取出头骨还有缝合伤口在内,一条龙服务全给包了。 安全啥的也不用担心,因为在植入之前, R1 会用成像系统找一个适合放芯片的位置,确保不会戳到血管。 整个过程,可能也就花个 15 分钟。 至于最后的效果,这次 “ 恢复良好 ” 的第一例人体试验,暂时已经给出了答案。 再来,芯片放进脑子后怎么传输信号、怎么充电,也是 Neuralink 发愁的地方。 初代的 N1 ,不仅要开颅放电极电线,还要在耳朵后面装一个外设,用来传输信号。 估计老马也觉得这事儿不靠谱,很快又推出了 LINK V0.9 。差不多一个硬币大小,这个版本就把原来的 “ 天线 ” 给淘汰了。 又经过了几次迭代之后,现在 N1 芯片的船新版本,长这样。 包括外壳、电池还有芯片等模块在内,基本都翻新了。 为了让收集到的神经元信号更多、更清晰,这次,他们还用上了能够跟神经细胞实现 “ 灵活贴合 ” 的柔性电极。 一般来说,电极通道越多,能够收集到的神经元信号也就越多。 但传统的 “ 刚性 ” 电极犹他阵列只有 96 个电极通道。 如果想要尽可能多地采集神经信号,那就得多塞几个这种长得跟针尖似的犹他阵列。 这又容易造成颅内感染或者排异反应。。。 而这个柔性电极,它的线程每根只有 4-6 微米,比头发丝还要细。 相比于只能传输 96 个电极通道信号的犹他阵列,直接把电极通道扩展到了 1024 个。 所以差评君觉得,是这些技术创新,让 Neuralink 赢得了 FDA 的转身,拿到了人体试验的号码牌。 如果马斯克说的那些都能成, Telepathy 确实能成为残障人士的赛博手脚或眼睛,那么 “ 人类之光 ” 之类的说法,实至名归好吧。 不过,大家暂时也别抱太大的期望。 因为 Neuralink 的人体实验是有了点起色,但距离真正的商业化还差好几截。 一个是 Neuralink 这次的人体试验为期六年,谁也不敢打包票这期间到底会发生什么。 另外,就是整个脑机接口行业的发展,也远没有咱们想象中的成熟。 根据 CNBC 的说法,医疗器械公司必须经过很多次的数据收集和测试,才能获得 FDA 的最终批准,Neuralink 也只是被允许人体试验而已。 有了这张通行证,才是商业化的开始。但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没有哪家公司拿到这张通行证。 而除了 Neuralink 之外,国外还有像 Synchron 、 Paradromics 这些同样研究脑机接口的友商。 其中,比 Neuralink 成立更早的 Paradromics ,目前还卡在动物试验阶段。 外媒的说法是,审批现在都还没着落,最快最快也得今年上半年才能进行人体试验。 而另外一家 Synchron ,他们家的产品可以直接从颈静脉植入,早在 21 年的时候就获批人体试验,并且已经有患者用这套设备在推特上实现 “ 意念发帖 ” 了。 但这种相比开颅更安全、更好推广开的方案,现在也没看到啥大水花。 因此,有专家大胆预测,Neuralink 至少还需要 10 年时间才能将其大脑植入物商业化。 另外写着写着,差评君脑子里就又冒出几个新问题。。。 要是芯片以后更新换代了,是不是又得给脑子来一下?脑机接口芯片支持 OTA 升级吗?商业化之后,会推出脑机芯片 pro 、 pro max 、 ultra 等不同版本吗? 类似疑问在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多,只能说保持谨慎的乐观吧,毕竟事关脑子,可马虎不得。 撰文:西西 编辑:江江 & 面线 封面:焕妍
苹果被指“恶意迎合”欧盟法案,Vision Pro前景蒙上阴影
IT之家 1 月 30 日消息,苹果公司因其应对欧盟数字市场法案 (DMA) 的方式面临诸多指责,甚至被指存在“恶意迎合”的嫌疑。Macworld 认为,这一举措不仅招致开发商的不满,更可能影响到即将推出的高端混合现实设备 Vision Pro 的前景。 DMA 法案旨在限制科技巨头在市场上的垄断优势,促进公平竞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要求苹果开放应用商店,允许用户通过第三方渠道安装应用。 然而,苹果虽然宣布允许第三方应用商店,但附带了极其严苛的条件,使得大多数开发商难以创建自己的商店,同时选择竞争商店的开发者在财务上也可能受到不利影响。这一举措招致了广泛批评。 IT之家注意到,苹果此举引发了强烈不满。应用公平联盟 (由 Epic Games、Spotify 等公司资助) 称苹果的计划是“对开发商和立法机构的无耻侮辱”,并且“绝不能容忍”。Spotify 则痛斥其无视规则,微软也批评苹果的做法是“错误的方向”。 科技网站 Macworld 更是将苹果的行为形容为“恶意迎合”。即表面上遵守规定,但故意以恶劣的方式执行,使情况恶化。 Macworld 举例称,苹果在欧盟地区 App Store 的新佣金政策虽然看起来有所降低,但对于部分应用来说,实际支付费用反而会大幅增加。例如,拥有 500 万用户年收入 200 万欧元的应用,原每月需支付约 4.6 万欧元佣金,新政策下将暴增至超过 19.7 万欧元,即使不使用 App Store 和苹果支付,也要缴纳超过 16.6 万欧元。 Macworld 认为,苹果在需要开发者支持的关键时刻激怒他们是一个重大失误。Vision Pro 的成功需要开发者的支持,需要他们开发出让设备更具吸引力的应用。现在不是傲慢的时候,而是苹果应该尽力取悦开发人员,让其平台更具吸引力。虽然新的欧盟条款目前并不直接适用于 Vision Pro,但苹果仍然在破坏与开发人员的关系,而这些人正是 Vision Pro 应用开发的关键力量。 苹果的做法不仅会进一步激化与开发商的关系,更可能对 Vision Pro 的成功造成致命打击。Vision Pro 的成败关键在于吸引开发者为其打造丰富优质的应用,而苹果当前的做法无疑是在自断后路,寒了开发商的心。 评论指出,在 Vision Pro 上市的关键时刻,苹果选择与开发者交恶,无疑是一步臭棋。
消息称三星Galaxy Z Flip 6手机将配备更大电池,容量达4000mAh
IT之家 1 月 30 日消息,尽管 Galaxy Note 系列已经停更,但三星仍旧坚持着一年双旗舰的发布策略,在推出了 Galaxy S24 系列之后,备受期待的 Galaxy Z Flip 6 和 Z Fold 6 折叠屏手机将于今年下半年登场。 近日,外媒 GalaxyClub 曝光了 Galaxy Z Flip 6 的电池信息,好消息是,该机的电池容量相比前代将会有所提升。 爆料信息显示,Z Flip 6 将采用双电池设计,两块电池的额定容量分别为 1097mAh 和 2790mAh,加起来总共为 3887mAh。作为参考,Galaxy S24 的电池额定容量为 3880mAh,典型容量为 4000mAh,因此 Z Flip 6 电池的典型容量也可能同样为 4000mAh。相比之下,目前的 Galaxy Z Flip 5 的两块电池容量分别为 971mAh 和 2620mAh,典型容量为 3700mAh。 目前尚不清楚 Galaxy Z Fold 6 是否也会采用类似的双电池设计,但可以肯定的是,Galaxy Z Flip 6 的续航能力相比前代将会有显著提升。 据IT之家了解,三星应该会在夏季发布新款折叠屏手机,考虑到 2023 年 7 月才发布了 Z Flip 5 和 Z Fold 5,因此 Z Flip 6 和 Z Fold 6 至少还需要等待半年左右才会正式亮相。 除了电池容量升级之外,Z Flip 6 和 Z Fold 6 预计还将搭载与 Galaxy S24 系列类似的 AI 功能,并可能会在现有 AI 工具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带来更加智能的交互体验。
AYANEO FLIP KB&DS翻盖掌机发布,4699元起
IT之家 1 月 30 日消息,AYANEO 今晚发布了 AYANEO FLIP 翻盖掌机,带来 AYANEO 首款翻盖全键盘掌机 AYANEO FLIP KB,以及全球首款翻盖双屏 Windows 掌机 AYANEO FLIP DS。 IT之家获悉,AYANEO FLIP 翻盖掌机采用手柄按键优先的标准掌机布局,摇杆和十字键、ABXY 键为传统的上下布局;首次引入光学手指鼠标模块,轻轻滑动即可实现无死角的鼠标移动和点按操作;采用阻尼转轴翻盖设计的 AYANEO FLIP 系列不仅支持全角度翻转,支持 180° 完全展开,另外还提供 120° 和 150° 两档预设的锁定角度。 值得一提的是,AYANEO FLIP KB 是继 SLIDE 之后 AYANEO 又一款 RGB 全键盘掌机,其拥有独立的 F 键区域,可以方便地使用 F 数字键以及预设的多种功能,比如音量调节,亮度调节,截图,多媒体播放控制,投屏模式切换,全屏切换,计算器等。 屏幕方面,AYANEO FLIP 系列是首款采用高刷屏的 AYANEO 掌机,配备 7 英寸 1080P 120Hz 高刷屏。 AYANEO FLIP DS 是全球首款翻盖双屏 Windows 掌机,配备 3.5" 960*640 3:2 触控副屏,带来多种快捷功能和软件趣味玩法,畅玩经典双屏复古游戏。 配置方面,AYANEO FLIP 全系搭载 AMD R7 7840U 处理器,均配备为翻盖结构机身全新定制的散热系统,实现最高 28W 的满血性能释放。另外,官方后续还提供搭载 AMD R7 8840U 处理器的机型。 接口方面,AYANEO FLIP 首次配备 OCuLink 接口,PCIe 4x4 直连,有效带宽高达 63Gbps。 此外,这款掌机配备 Master 全能手柄,配备霍尔摇杆和线性霍尔扳机;FLIP DS 在 Windows 掌机领域首创 3.5 英寸多功能触控副屏设计,副屏可实现最常用的设置、快设小窗和 FPS Thunder 游戏覆层工具的功能。 其它方面,AYANEO FLIP KB & DS 配备 45Wh 电池,支持 AYANEO HyperSound 全景立体声,采用 X 轴线性马达 + 六轴陀螺仪。 AYANEO FLIP KB & DS 售价 4699 元起,AMD R7 7840U 处理器版本将于 4 月开始陆续发货。
用户反映三星Galaxy S24系列手机在“鲜艳”模式下屏幕颜色偏淡
IT之家 1 月 30 日消息,三星 Galaxy S24 系列新机近期已正式发布,虽然新款手机屏幕亮度更高、机身更坚固、性能更强、相机更优秀、续航更长,升级后的大猩猩 Victus 2 玻璃更是被誉为最被低估的亮点之一。然而,新机也并非完美无瑕,似乎存在显示方面的色彩问题。 部分 Galaxy S24 Ultra 用户反映,与 Galaxy S23 Ultra 相比,其手机在“鲜艳”色彩模式下显示的色彩偏淡。这一问题仅在使用“鲜艳”色彩模式时出现,切换到“自然”模式后,色彩与 S23 Ultra 基本一致。此外,Galaxy S24 和 Galaxy S24+ 似乎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上图对比了 Galaxy S21 Ultra 和 Galaxy S24 Ultra 在“鲜艳”模式下的屏幕表现。可以看到,S21 Ultra 的色彩饱和度明显提升,而 S24 Ultra 的色调变化并不明显。部分用户怀疑“鲜艳”模式的切换功能可能存在故障,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如果是软件问题,三星可以通过系统更新轻松修复。截至IT之家发稿,三星尚未对此做出回应,也不清楚是硬件问题还是软件问题导致了这一问题。 据 Sammobile 报道,除了屏幕色彩问题,Galaxy S24 Ultra 的常显模式也存在一些槽点。用户抱怨缺少了一些选项,例如横屏显示和单独的亮度控制。Galaxy S24 系列的常显模式亮度与主屏幕亮度绑定,在夜间可能会过亮。此外,手机相机在日光下拍摄容易过度曝光,而在低光条件下细节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中国汽车穷追猛打:合资品牌退让也必“挨揍”
奋斗70年,中国汽车迈入3000万辆新征程。如今,中国汽车不仅连续15年产销稳居世界第一,而且出口首次超越日本,同样拿下世界第一。 这一跃迁,其实非常不易,也绝非数量上的第一那么简单。 从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来看,二战后独立发展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工业的国家,仅有中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最完整的国家,当属中国。在新能源、智能化领域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还是中国。 如果说1953年到1984年,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打好了基础,那么从1984年上海大众合资开始到2018年,则是合资与自主齐头并进的黄金年代。从2018年至今,包括欧美日系在内的合资品牌,又走到了一个关键的时间点。 区别于之前中高端市场被欧美日系等合资品牌占领,而自主品牌只能在中低端市场抢市场,如今诸多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智能新能源转型的巨大压力,还有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奇瑞的穷追猛打以及理想、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的奋力追赶。 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大众、通用、丰田、本田在内的合资品牌,直接把成熟的燃油车技术以及产品带到中国,通过与中国车企合资合作,获得了可观的销量和利润。但现在,这种方法已经无法适应中国的发展趋势。 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加速创新演变。为面对数量依旧庞大的传统燃油车市场,合资品牌该如何抉择?面对即将开启的“淘汰赛”,合资品牌要么跟进要么退出,好像又没有其他好的选择。 换个角度来看,合资品牌积极拥抱智电变革是必然。一方面,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者群体,已经是、将来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引领着汽车“新四化”的发展,任何逃避或迟疑意味着落后,在全球竞争中还是要“挨打”。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加上中国支持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使得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等方面均走在全球前列,将有助于合资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迎战全球汽车市场。 另外,中国消费者对新事物的高接受度,以及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的完善度,均利于合资品牌快速推进电动化、智能化,为合资品牌巩固国内市场、进一步发力全球市场提供支撑。 写在最后: 当前,汽车工业正在经历百年一遇的大变革,即便中国在某些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领域仍有差距,但引领变革的正是中国。 对于合资品牌来说,这一关始终是要过的,与其退却不如转换新思维,乘势发展好自己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品。
新款奥迪Q7官图发布:车头重新设计,继续配备3.0T发动机
IT之家 1 月 30 日消息,奥迪汽车今天发布了大改款 Q7 车型的官图,新车的前脸进行了重新设计,基于现有车型 MLB Evo 平台打造,动力系统仍然是 3.0T 汽油 / 柴油发动机。 IT之家注:目前在售的现款奥迪 Q7 最早可追溯至 2015 年,该车维持 5 年一改的节奏。当前奥迪正在推进旗下车型的电动化转型,此次推出的大改款车型预计会成为燃油版 Q7 的“绝唱”。 该车前脸配备了尺寸更大的多边形进气格栅,内部呈蜂窝形状排列,配合两侧的通风口显得颇具力量感。但与此同时,新车侧面并未进行较大幅度改动。 该车还新增了 3 种全新车漆颜色:Ascari Blue、Sakhir Gold 和 Chili Red(直译为阿斯卡利蓝、萨基尔金、热辣红),提供一共 5 种、20-22 英寸的轮毂可选。 此次发布的新款奥迪 Q7 内饰仍旧维持液晶仪表、中控屏以及下方的控制屏布局,配备三幅式多功能方向盘。该车(海外车型)在智能化方面拥有部分升级,车机首次加入了对 Spotify、亚马逊音乐等第三方 App 的支持。 动力方面,新车搭载 3.0T 发动机,最大功率 340 马力;柴油版车型提供两种动力输出:231 马力和 286 马力。本月早些时候上市的奥迪 SQ7 暗夜骑士版车型则搭载 4.0T 双涡轮增压 V8 发动机,最大功率 373 千瓦,最大扭矩 770 牛・米,官方 0-100km/h加速时间 4.1 秒。
大众计划推出纯电高尔夫,ID.3将让道
IT之家 1 月 30 日消息,大众汽车公司暗示,其纯电动汽车 ID.3 可能只生产一代,为电动高尔夫的回归让路。第九代高尔夫将是纯电动车型,并将在大众集团即将推出的 SSP(Scalable Systems Platform)平台上生产。 据悉,第九代高尔夫已经确认将作为纯电动车型推出,并将在沃尔夫斯堡的大众集团即将推出的 SSP 平台上生产。《Top Gear》杂志采访了该公司技术开发主管凯・格鲁尼茨(Kai Grünitz),询问了当下一代高尔夫上市时 ID.3 的命运。 格鲁尼茨表示,公司正在研发纯电动高尔夫,并已经有了初步的设计方案。他指出,由于市场空间有限,大众汽车不会同时销售两款或三款定位相同的车型,因此 ID.3 可能会被淘汰。 然而,即使 ID.3 被淘汰,电动高尔夫的回归也不会立即宣告 ID.3 的终结。格鲁尼茨提到,在电动高尔夫上市后,两款车型将有一段时间的重叠销售期。 与此同时,最近推出的第八代半款高尔夫标志着传统燃油版高尔夫的终结。格鲁尼茨证实,此次改款是为庆祝高尔夫诞生 50 周年而推出的最后一款燃油版车型。纯电动版高尔夫将保留高尔夫的名称,以延续其历史和品牌价值。据IT之家了解,自 1974 年以来,高尔夫已生产超过 3700 万辆,是欧洲历史上最畅销的汽车。 不仅“高尔夫”的名称将在电动时代得以延续,而且大众的其他重要车型名称也将得以保留。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商已经确认,“GTI”和“R”的后缀将继续存在,即使在汽油发动机时代结束后也是如此。大众计划从 2033 年起停止在欧洲生产燃油车。 值得一提是,虽然电动高尔夫会取代 ID.3,但 Polo 将被 ID.2 取代。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