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谷歌2023年Q4净利润大涨但广告表现不佳 市值蒸发近8000亿
谷歌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31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NASDAQ: GOOG, GOOGL)今天发布了截至12月31日的2023财年第四季度财报。财报显示,Alphabet第四季度营收为863.1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760.48亿美元增长13%,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3%;净利润为206.8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36.24亿美元增长52%。 股价表现 Alphabet第四季度营收和每股收益均超出分析师一致预期,但是广告收入不及预期,拖累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5.7%,市值蒸发1088亿美元(约合7731亿元人民币)。 Alphabet股价盘后下跌5.72% Alphabet A类股(GOOGL)周二在纳斯达克交易所开盘报152.80美元。截至周二收盘,Alphabet股价下跌2.05美元,报收于151.46美元,跌幅为1.34%。截至美国东部时间周二17:30分(北京时间周三6:30分),Alphabet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8.66美元至142.80美元,跌幅为5.72%。过去52周,Alphabet股价最高为153.78美元,最低为88.58美元。 第四季度业绩要点: ——营收为863.1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760.48亿美元增长13%,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3%; ·谷歌广告业务营收为655.1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590.42亿美元增长11%;其中,谷歌搜索和其他广告收入为480.2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426.04亿美元增长13%;YouTube广告收入为92.0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79.63亿美元增长16%;谷歌网络收入为82.9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84.75亿美元下降2%; ·谷歌云业务营收为91.9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73.15亿美元增长26%; ·其他业务(Other Bets)营收为6.5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26亿美元增长191%; ——总流量获取成本(TAC)为139.8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29.25亿美元增长8%; ——营业利润为236.9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81.60亿美元增长30%;营业利润率为27%,较上年同期的24%增长3个百分点; ——净利润为206.8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36.24亿美元增长52%;每股摊薄收益为1.64美元,较上年同期1.05美元增长56%。 高管点评: Alphabet 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表示:“我们对搜索业务的持续强劲表现以及YouTube和Cloud不断增长的贡献感到满意。每项业务都已经从我们的人工智能投资和创新中受益。随着我们进入Gemini大模型时代,好戏还在后头。” Alphabet总裁兼CFO露丝·波拉特(Ruth Porat)表示:“我们以一个非常强势的第四季度业绩表现圆满地结束了2023年。第四季度,我们的合并营收达到860亿美元,同比增长13%。在我们进行投资支持增长机会的同时,我们依旧致力于坚固地重新设计我们的成本基础。”(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鸿蒙版App,就差一个微信
鸿蒙星河 在前不久的 1 月 18 日,华为举办了鸿蒙生态千帆启航仪式,正式发布了 HarmonyOSNEXT(鸿蒙星河版)的开发者预览版。 系统将实现原生精致、原生易用、原生流畅、原生安全、原生智能、原生互联 6 大极致原生体验。 虽说是先行面向开发者,但即便在消费者圈里也引起了广泛热议,其中讨论最多的,便是 HarmonyOSNEXT 将完全基于鸿蒙内核,不再像安卓和 iOS 等系统一样依赖 Linux 或 Unix 内核,未来基于安卓开发的 APP 应用将不再被兼容,应用格式仅限于 HAP。 如此一来,全新鸿蒙将摆脱“PPT 系统”、“套壳安卓”的质疑。 简单六字总结:“纯血鸿蒙来了”。 既然不再兼容安卓端 APP,那各大 APP 软件商的适配进度也要提上日程。 华为高管此前表示:“目前首批 200+ 鸿蒙原生应用已启动开发,其中 100+ 完成了鸿蒙原生应用 Beta 版本。” 这 200 多个 APP 囊括国内用户日常使用的绝大部分头部应用。比如日常使用的支付宝、美团、高德地图、微博、小红书、钉钉等。 但是,却没看见国民级应用微信的身影。 究其缘由,还真有些值得说道的地方。 国民级应用微信 微信,咱们可再熟悉不过了,这篇文章是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果子和朋友聊天是用微信收发的,就连现在许多 APP 都被微信小程序替代,一个 APP 就能干成千上万的活,堪称超级 APP。 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是 10 亿 7 千万,微信用户达到 10 亿 4 千万。 对于这种用户基数庞大,架构复杂的软件来说,首先第一个问题是,迁移到另一个平台的时间和成本很高。由于目前微信架构体系臃肿,自定义框架组件和内核太多,单纯的适配难度比较大,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赶不上第一梯队。 有人认为,微信自诞生起这 13 年来,也没增加多少新功能,更新间隔长还只是小修小补,移植能有什么难度? 但如果反过来想一想,微信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平台,承载着十几亿用户量,稳定、保证用户通信顺畅是一切的基础和前提,试想一下,如果微信断连服务器十分钟会造成多少经济损失? 当然,微博、抖音、支付宝的用户基数也不低,却也可以做到适配得很快。 这可能确实是微信的框架确实过于复杂,自定义框架组件和内核太多,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起来比较麻烦耗时,单纯的适配难度比较大。 也有可能是,移植适配的进度不只受技术影响,还有许多技术层面外需要考量的东西。 两种可能 首先,是运行机制。 微信作为国民级应用,话语权很高,导致很多时候是需要厂商来主动适配它的,比如微信的推送一直需要常驻后台,就导致厂商默认把微信添加到白名单。 而华为这边,不希望微信常驻后台而影响耗电、流畅度,这和自己的六大极致原生体验不匹配,好消息是据说目前华为正在和微信谈。 其次,是利益纠纷。 微信曾和苹果就因为 30% “过路费”闹得不愉快。 进一步延伸,小程序也是微信和鸿蒙会产生利益分歧的地方。 道理很简单,微信上开发小程序,有几种好处,一是可以同时支持 iOS、安卓、鸿蒙等操作系统平台,免去移植成本,全平台都是潜在用户。二是开发小程序比开发 APP 更省钱,很多小厂商开发小程序后,就没必要再开发 APP 了。 然而这对鸿蒙而言不是一件好事,新生平台就是需要大量应用支撑。新鸿蒙下一阶段的目标是到 2024 年中,覆盖 5000 个头部 APP。再下一个阶段,是 50 万个 APP。 此外,鸿蒙还有自己的元服务卡片快应用,两者都是希望以最小的开发成本呈现 APP 的核心功能。所以微信如果要做最坏打算,就得考虑面临去掉小程序的可能。 历史纠纷 以上可能导致的纠纷,虽然只是果子的假设。但若回顾历史,微信和华为产生的利益纠纷早已发生。 1,指纹支付问题 华为手机曾不支持微信指纹支付,原因是双方在指纹数据存储上存在分歧。华为认为指纹方案应存储手机内置芯片,任何程序无权调取。而微信则采用上传符号本进行云端认证。直到 2018 年,两家才达成和解。 2,华为应用市场下架腾讯游戏 2021 年 1 月 1 日,华为游戏社区发布了“致华为游戏中心腾讯游戏用户”公告称:腾讯游戏单方面就双方合作做出重大变更,导致双方的继续合作产生重大障碍。经过我司法务的谨慎评估,我们不得不依照腾讯单方面要求暂停相关合作,将腾讯游戏从华为平台下架。 3,微信隐私问题 曾经华为的荣耀 Magic Live 系统,可以根据微信聊天内容等自动加载地址、天气、时间等信息。腾讯认为该做法侵犯了微信用户的隐私,双方因此产生了争议。 当然,以上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只是时间问题 尽管微信没有第一时间跟上,但仔细观察鸿蒙星河版首批 200+ 的鸿蒙原生应用列表,QQ 音乐、QQ 阅读等腾讯系应用处在其中。 果子认为,微信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平台,鸿蒙作为国内自主研发的系统,且手机用户数量以亿为单位,纯血鸿蒙版的微信到来是必然,只是时间问题。 两者强强结合的形式,既有利用户,也展现出我国自主研发、生机勃勃的数字宏图。 参考资料: 手机中国——微信、纯血鸿蒙二选一?成年人才不做选择题 黑科派——华为纯血鸿蒙上线,微信为何迟迟不适配? 图源网络 编辑 :辉仔
中国团队公布首例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成功开展,有望先于马斯克实现产业化?
北京时间1月30日,“硅谷钢铁侠”马斯克发文称:“昨天,第一位人类患者接受了Neuralink的植入手术,目前恢复良好。初步结果显示采集到Spike(锋电位)信号。” 在同一天,清华大学官网上发布了一则新闻,称清华大学与宣武医院团队成功进行首例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新闻显示,经过3个月的居家脑机接口康复训练,脊髓损伤患者可以通过脑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抓握准确率超过90%;患者脊髓损伤的ASIA临床评分和感觉诱发电位响应均有显著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该脑机接口与马斯克领导的Neuralink脑机接口不同,系把电极放在大脑硬膜外,通过长期动物试验研制,不会破坏神经组织。因为这类脑机接口是信号质量与落地难度和创伤性折中的结果,似乎有望比Neuralink需要“开颅”的脑机接口,更早实现产业化。 首例患者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抓握准确率超过90% 作为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植入式脑机接口设备研发。去年5月,公司脑机接口的首次人体临床试验获得FDA批准;9月,公司获得了独立机构审查委员会的批准,开始招募人体临床试验对象,即22岁及以上、渐冻症(因脊髓损伤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导致四肢瘫痪,且伤后至少一年未见好转的试验参与者。 根据马斯克1月30日发布的推特内容,Neuralink于前一日进行了首例脑机接口设备人体移植,移植者目前恢复良好,初步结果显示采集到Spike(锋电位)信号。马斯克表示第一个产品将被命名为“心灵感应”(Telepathy),并直言团队的目标是让“霍金能比快速打字员或拍卖员更快地进行交流”。 而在同一天,清华大学官网上发布了一则新闻,称清华大学与宣武医院团队成功进行首例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资料显示,该项无线微创脑机接口的临床试验分别于2023年4月和5月通过宣武医院、天坛医院伦理审查,并进行了国际和国内植入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注册。2023年10月24日和12月19日,两例脊髓损伤患者植入分别于宣武医院和天坛医院进行。 不过,与Neuralink的全植入式无线脑机接口不同,国内团队的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NEO把电极放在大脑硬膜外,通过长期动物试验研制,不会破坏神经组织;采用了近场无线供电和传输信号,体内无需电池。 新闻稿显示,首例患者是一位车祸引起的颈椎处脊髓完全性损伤(ASIA评分A级),处于四肢瘫痪状态已经14年。手术后10天患者出院回家。居家使用时,体外机隔着头皮给体内机供电,并接收脑内的神经信号,传送到电脑或者手机上,实现脑机接口通信。系统采用了近场无线供电和通信技术,植入颅骨的体内机无需电池,患者可以终生使用。 经过三个月的居家脑机接口康复训练,患者可以通过脑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抓握准确率超过90%;患者脊髓损伤的ASIA临床评分和感觉诱发电位响应均有显著改善。 此外,第二例脊髓损伤患者信号接收正常,正在居家康复训练中。 医疗场景下,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有望更早实现产业化 根据民生证券2023年12月的研报,据麦肯锡测算,全球脑机接口医疗应用的潜在市场规模在2030—2040年有望达到400亿—1450亿美元,其中严肃医疗应用潜在规模在150亿—850亿美元,消费医疗应用潜在规模在250亿—600亿美元。 而不同的应用场景与脑机接口的通信技术路径密切相关。目前,脑机接口的技术主要归为“非侵入式(脑外)”“侵入式”和“半侵入式”三类。Neuralink的脑机接口是通过手术等方式直接将电极植入到大脑皮层,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神经信号,属于侵入式;清华大学与宣武医院团队的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NEO是将两枚硬币大小的脑机接口处理器植入高位截瘫患者颅骨中,采集感觉运动脑区神经信号,属于半侵入式。 图片来源:民生证券研报 在医疗场景,侵入式和半侵入式脑机接口都有用武之地,不过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商业化落地难易将是选择投资标的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看,半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优势更大。 去年9月,医疗行业资深投资人柳丹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虽然国家大力支持脑科学和脑机接口相关转化研究,脑机接口在全球范围内尚未作为医疗器械获得大规模应用,监管层面对于脑机接口的作为医疗器械的商业化应用仍然保持较为严谨的态度。在监管的严谨要求下,需要注意选择长期安全性可控、植入便利性较好的技术路线和标的,寻找更加安全、临床落地确定性更强的技术方案。 柳丹认为,以Neuralink为代表的全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路径,与真正的临床应用还有较远的距离,面临长期安全性、临床手术接受度等多方面问题,商业化可能至少还需要5—10年;而半侵入式电极是信号质量与落地难度和创伤性折中的结果,将是未来首个临床落地的技术路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内主要研究半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头部企业是微灵医疗,其官网显示,公司聚焦于医疗级全植入式运动脑机接口系统的临床解决方案设计、工程实现与临床实践,2023年内完成近亿元两轮融资。 每日经济新闻
暴雪收购完成、AI提振云业务 微软第二财季净利润大涨33%
微软公司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31日,微软公司(NASDAQ:MSFT)今天发布了截至12月31日的2024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计算,微软第二财季总营收为620.2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527.47亿美元增长18%,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6%,创下自2022年来最快营收增速;净利润为218.7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64.25亿美元增长33%,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30%。 微软在2023年10月13日完成了对动视暴雪的收购交易,后者的财务业绩被列入了微软更多个人计算部门。 股价表现: 微软第二财季营收和每股摊薄收益均超出分析师一致预期。人工智能需求正推动微软Azure云计算业务,助该业务收入增长30%,超出分析师预计的27%。不过,微软股价在盘后仍下跌近1%。 微软股价盘后下跌0.89% 微软周二在纳斯达克交易所的开盘价为412.26美元。截至周二收盘,微软股价下跌1.13美元,报收于408.59美元,跌幅为0.28%。截至发稿,微软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3.64美元至404.95美元,跌幅为0.89%。过去52周,微软股价最高为413.04美元,最低为242.95美元。 第二财季业绩要点: ——总营收为620.2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527.47亿美元增长18%,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6%; ·生产力和业务流程部门第二财季营收为192亿美元,同比增长13%,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2%; ·智能云部门第二财季营收为259亿美元,同比增长20%,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9%; ·更多个人计算部门第二财季营收为169亿美元,同比增长19%,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8%。 ——营业利润为270.3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03.99亿美元增长33%,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30%; ——净利润为218.7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64.25亿美元增长33%,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30%。 ——每股摊薄收益为2.93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20美元增长33%,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30%;第二财季,微软通过派息和股票回购的形式向股东返还了84亿美元。 高管点评: 微软董事长兼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表示:“我们已经从讨论人工智能转向了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层面。通过在我们技术堆栈的每一层注入人工智能,我们正在赢得新客户,并协助推动每个行业的新效益和生产力提升。” 微软执行副总裁兼CFO艾米·胡德(Amy Hood)表示:“我们销售团队和合作伙伴的强大执行力推动微软云计算的收入达到337亿美元,同比增长24%(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22%)。”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史上最强iOS要来了!但AI手机大战苹果已落伍?
在去年6月举行的WWDC 2023上,Apple Vision Pro是当之无愧的主角,甚至成功地抢走了本该属于iOS 17的所有锋芒。 (图源:Apple) 实际上,iOS来到第17个大版本,功能愈发成熟、设计语言更加稳定,至于新鲜感,只能依靠一些「花里胡哨」的功能撑起场面。这对于iPhone用户而言,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尤其是在AI已成为主流的今天,iOS略显愚笨。 好在,苹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iOS 18上,终于决定「跟风」Android,AI优先。 彭博社记者Mark Gurman透露,即将在今年6月发布的iOS 18,将会是苹果移动操作系统历史上最劲爆的一次更新,其关键词也是我们相当熟悉的——AI。 在AI的加持下,iOS 18能否逆风翻盘,一举成为当下最「智慧」的操作系统? 首个大模型iOS,即将到来 回顾前几个版本的iOS,你会最先想到哪些新功能? 是iOS 15的专注模式、iOS 16的锁屏壁纸,还是iOS 17的待机显示?的确,这些功能,对于部分用户来说还是相当实用的,但细究下来,iOS能整的花活还真是越来越少了。 于是,苹果公司将iOS 18的重磅更新,寄托于AI之上。 既然要聊AI,自然逃不开的就是——Siri。诞生于2011年的语音助手Siri,初次亮相是在iPhone 4S的发布会上,在那时,以语音为交互的操作逻辑还不算太常见,Siri的到来,毫无疑问地引起极高的讨论度。 (图源:Mac Rumors) 但很可惜,2011年至2024年,Siri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除了呼出口令从“hey,Siri”简化为“Siri”之外,很难从体验上给予用户任何新鲜感。Siri的智能化程度相当有限,很多时候被人们戏称为“智障助理”,因其底层技术为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技术感知能力尚可、认知能力薄弱。而在iOS 18上,苹果将会基于类似于ChatGPT一样的自然语言模型实现全新的智能助理,让用户能够与Siri展开多轮对话。 全新的Siri,将基于苹果内部开发的大语言模型项目Ajax构建。据媒体The Information报道,苹果自2018年开始成立了一支内部团队,专门用于改进Siri语言能力,在不久前,这支团队扩张至16人,其中还包括几位来自谷歌的工程师。 The Information还提到,新版本Siri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自动地执行更多任务。 具体的效果,我们可以参照来自三星的Bixby,这个语音助手的初始版本,甚至可以通过语音指定给某位微信好友发送具体金额的红包,执行力相当惊人。另外,新版Siri也将拥有自主内容生成能力。 (图源:9to5Mac) 据透露,由于知识版权问题,苹果大概率只会允许Siri执行「摘要生成」、「内容整理」等任务,不太可能允许它直接生成图片或文本(否则,万一惹上官司被版权流氓盯上就完蛋了)。 AI还可能渗入到iOS 18的各项功能,比如之前就曾亮相过的「抠图」功能,苹果的端侧大模型就会给予更多支持,进而实现安卓旗舰普遍上马的“智能消除”这样的实用功能。又或者是计算摄影,这是自iPhone 11开始就一直坚持的影像方案。 除此之外,iOS 18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RCS信息的支持,提供在iOS与Android设备之间的多媒体信息传输。这项功能可以理解为,Android设备也将支持iMessage信息,「绿泡泡」和「蓝泡泡」之间的争执,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 (图源:the Express) 综合来看,新版iOS算是顺应潮流的一次更新,AI大模型的加入,更像是苹果在被谷歌与三星夹击之下的无奈反攻,RCS信息也只是因为此前的信息争议作出的重磅改变。当然,距离WWDC 2024还有近5个月时间,或许在这小半年时间里,iOS 18还会有更多新的变化曝光。 AI慢了不止一拍,苹果不能再“躺赢”了 不只是iOS,苹果全线软硬件产品均在遭遇有史以来最剧烈的挑战。 1月18日凌晨,三星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圣何塞举行「Unpacked 2024」发布会,新一代旗舰Galaxy S24系列隆重登场。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正是苹果仍未明确触及的「AI」。 三星向来自全球的科技媒体展示了Galaxy AI的重大创新,包括「画圈搜索」、「AI消除并移动」、「AI生成摘要」以及「实时语音翻译」等多项功能。更重要的是,三星非常明确地宣告,Galaxy S24系列是一台AI手机。 (图源:雷科技) 这一举动,使三星S24系列在预售阶段就达到了121万台(韩国地区),其中60%的销量来自Galaxy S24 Ultra,创下Galaxy系列有史以来最高的预售记录。 在全球市场里,三星是唯一能与苹果正面竞争的手机厂商,S24系列的超高预售量,很难不说给苹果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阴影。 在中国市场,苹果一样面临着强敌环伺。 中国手机厂商中,小米、vivo、OPPO、荣耀,均在去年交出了「AI手机」的成绩单,比如vivo的小V助手,在AIGC方面颇有优势;OPPO的安第斯大模型,也在不久前举办的微博之夜小秀了一把,例如AIGC将复杂的背景消除,展现了AI在影像场景中的妙用;荣耀魔法大模型直接将自己当成「GPT商店」,允许与多家大模型融合使用,只需一台荣耀手机,即可体验到多种大模型提供的服务。 (图源:雷科技) 此外,在AI领域早就交卷的华为,也有强势回归的劲头。 与其说苹果打算在iOS 18上带来更多改进,让「果粉」们使用体验更好,倒不如说在AI快速袭来的洪流里,苹果腹背受敌,暂时没有其他招数应对。不过,苹果还有Vision Pro,但还是等它有iPhone销量的1/10时,我们再来讨论它能否撑起苹果的下一个十年。 iOS 18能让苹果稳住「第一」吗? 据国际市场调研机构IDC报告,苹果凭借24%的市场份额,登顶2023年全球手机市场。时隔13年,苹果再度将三星「拽」下冠军宝座。 尽管销量水涨船高,但苹果面对的争议也越来越大。在Reddit论坛上,不少「果粉」对iOS 17感到不满,例如耗电量增加、系统错误增多,就连最基础的流畅度,也有明显的问题。 这并非是iOS首次遇到如此多争议,iOS 15、iOS 16等多个版本,都遭受大量恶评。可以说,曾经的iOS与iPhone,象征着稳定、流畅和安全,但时过境迁,这些代名词正在被苹果一个一个扒下来。 (图源:Mac Rumors) 在此之前,三星的OneUI也面临类似的问题,但它十分讨巧地找到了AI这一新方向,通过新鲜的功能,不断刺激消费者的眼球。这或许就是三星S24系列销量大涨的秘密之一。同样地,依靠「大模型」,vivo、OPPO、荣耀等品牌的旗舰新品,也是喜报连连。 不难看出,消费者开始走出只看硬件的时代,系统体验如何、是否有先进的功能,又或是它的特色功能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款手机的销量。如此一来,苹果想要保住这个「全球第一」,除了要在硬件上继续补短板之外,在iOS 18上也要给出足够吸引用户眼球的创新。否则,手机市场的下一轮「大洗牌」,很快就会来临。
苹果Apple Vision头显媒体评测解禁:惊艳的科技,迷茫的未来
IT之家 1 月 30 日消息,苹果 Vision Pro 将于 2 月 2 日在美国正式开售,首批媒体评测今日已经解禁。 IT之家注意到,海外科技媒体 The Verge 给 Vision Pro 打出了 7 分的综合评分(满分 10 分),称其优点是出色的显示效果、眼动和手势追踪交互、与苹果的生态系统无缝协作、可以把窗口放满整个空间,缺点是价格昂贵,彩色透视仍然跟现实世界有差距、存在模糊问题,眼动和手势追踪有时会出问题,Persona 有点吓人,使用设备时很孤独。 文章总结称,Vision Pro 无疑令人惊叹,其显示屏和透视技术堪称顶尖,与苹果生态的无缝结合更加令人折服,甚至让大家忽略了笨重的外置电池。然而,当细细品味时,一个隐忧浮现 ——Vision Pro 似乎是苹果堆砌技术实力的产物,它解决了一系列超难问题,却又让人怀疑这些核心技术能否真正走向主流。 例如,Vision Pro 拥有史上最佳的彩色透视功能,却暴露了摄像头式混合现实透视可能是一条死路。它的手眼追踪技术也同样出色,却让人觉得鼠标、键盘和触摸屏在未来几年仍将屹立不倒。整机充斥着神奇的黑科技,但一旦出错,则会带来极大的挫败感。 另一种解读是,Vision Pro 或许是苹果的一次试水。真正的 AR 眼镜技术尚未成熟,而 Vision Pro 则充当了某种模拟器或开发者套件,为未来真正的 AR 眼镜铺路。它让开发者们提前感受未来,为硬件尚未面世的共享式数字体验构建应用和用例。从这个角度看,Vision Pro 是苹果目前能推出的最佳硬件,其用意在于激发人们对 AR 的想象,同时将资源全力投入到研发理想中的 AR 眼镜之中。 然而,The Verge 的评测宗旨是关注眼前的产品,而非未来的承诺。当 Vision Pro 戴上头的那一刻,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你想要一台每次使用都会弄乱发型的电脑吗? 你想要一台会蹭掉妆容的电脑吗(如果你化妆的话)? 你想要一台受迪士尼公司版权保护、无法录屏的电脑吗? 你想要一台无法轻松与他人分享屏幕的电脑吗? 你认为一台高端电视应该拥有 HDMI 接口吗? 你想要一台在黑暗环境下无法正常工作的电脑吗? 你想要一台时刻盯着你的手的电脑吗? 这些都是巨大的妥协,而且代价不菲。最关键的是,Vision Pro 的使用体验是如此孤独,即使前面顶着奇怪的“鬼眼睛(iSight)”也无法改变。你沉浸在自我体验中,无法与他人分享。用过一段时间后,The Verge 编辑不禁赞同库克的观点:头戴设备本质上是孤立的。对于过去十年沦为单机游戏设备的传统 VR 头显来说,这或许可以接受,但作为日常工作设备,未免太过怪异。 The Verge 编辑称,“我不想在 Vision Pro 上工作。我的工作需要与他人协作,我更愿意与他们面对面交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AI可提高劳动者生产率、收入,取决于各国如何利用其潜力
IT之家 1 月 30 日消息,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从中期来看,AI(人工智能)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和收入,不过也取决于各国对人工智能潜力的利用。 IMF 表示,相比于新兴市场、发展中经济体,发达经济体可能会更早从 AI 中受益,这主要是因为发达经济体的就业结构更加侧重于认知密集型岗位。 图源 Pexels 本月中旬,IMF 曾发布报告指出,人类正处于一场技术革命的边缘 —— 这次革命可能会启动生产力、促进全球增长并提高全世界的收入,但它也可能取代部分工作岗位,使贫富差距和不平衡发展加剧。 数据显示,发达经济体中约有 60% 工作可能会受到人工智能影响,其中大约一半的工作会提高生产力,另一半的工作中,AI 会通过执行依靠人力的关键任务来降低劳动需求,导致薪水减少、招聘减少,最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部分工作消失。 报告分析称,AI 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会加剧各国内部的收入和财富不平等,人们可能会看到收入阶层内部的两极分化:能够利用 AI 工人的生产力和工资会提高,不能利用 AI 的工人则会落后。 据IT之家此前报道,IMF 的研究还表明,AI 可以帮助经验不足的工人更快地提高生产率。年轻工人可能更容易利用机会,年长工人可能难以适应。
AR野心遭遇VR现实:苹果Vision Pro头显视频透视功能并非完美
IT之家 1 月 30 日消息,苹果 Vision Pro 头显的媒体评测已经出炉,其主要亮点功能之一是 Passthrough(视频透视)功能,该功能利用外部摄像头将周围环境实时投影到头显显示屏上,旨在让用户在虚拟现实中也能“看到”现实世界,从而实现增强现实 (AR) 体验。 外界普遍认为,苹果的长期目标是推出真正的 AR 眼镜,让用户可以在看到真实世界的同时叠加虚拟信息。然而,Vision Pro 是一款封闭式的 VR 头显,无法直接实现这一目标。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苹果采用了高品质的外部摄像头,实时投影周围环境影像。 IT之家注意到,这种技术并非苹果首创,Meta 的消费级 VR 头显也使用了类似的功能,但其主要目的是防止用户撞到家具等障碍物。相比之下,苹果的雄心勃勃,希望让用户看到的画面与裸眼观看现实世界无异。 然而,Vision Pro 并不是真正的 AR 设备,而是一款封闭式的 VR 头显。这就意味着,Passthrough 功能需要通过摄像头和算法来模拟现实世界,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局限性。 测评者们对这一功能的整体印象都偏向好评,但 The Verge 的编辑 Nilay Patel 还是指出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 运动模糊:当转动头部时,画面会出现明显的运动模糊,尤其是在光线昏暗的情况下,还会导致直线扭曲变形。 低光模糊:昏暗环境下的高 ISO 降噪会降低视频穿透的整体清晰度,例如,日落后观看 iPhone 屏幕会变得明显模糊。 亮度波动:如果处于光线条件各异的环境中,例如晚上开灯的厨房里,Vision Pro 会因系统尝试平衡整体亮度而导致显示亮度不断上下波动。 色彩失真:显示屏的色彩范围无法涵盖人眼所能看到的全部色彩,Vision Pro 只能显示出 92% 的 DCI-P3 色域,这意味着它只能显示出你眼睛能看到的颜色的一半。 视野限制:Vision Pro 的显示屏视场角并不宽广,苹果没有透露具体数值,但可以肯定的是,其视野肯定小于 Quest 3 的 110 度水平视角。 畸变和晕影:镜头边缘存在轻微的畸变和晕影,明亮环境中还会出现绿色和粉色的色边。 高对比度场景下的眩光:当观看高对比度的物体时,例如白色文本窗口悬浮在黑暗的景观上方,镜头会产生眩光。 评测者表示,这些问题都是摄像头的固有缺陷,尤其是在低光环境下。虽然苹果已经尽力克服了这些限制,但物理极限无法改变。
做这个网站的是天才,他让我在家疯狂做菜
不知道差友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心血来潮想做饭,买了一堆菜,但是做完一顿还剩了不少。剩下的菜单独做一顿肯定不够,然后只能再买菜、再剩菜。。。 最后冰箱里塞满了八杆子打不着的食材,不知道怎么利用,放着放着就变质了。 如果你也苦恼于这种事,不想浪费,世超今天推荐个网站。 暂且就叫它“ 剩菜小助手 ”吧。 先说说这个网站的来源,是 B 站 UP 云游君在疫情期间做的。 当时因为大家能拿到的菜都比较随机,所以每天不知道做啥,于是云游君就搓了这么个网站出来,菜谱也全来自 B 站美食区 UP 的攻略视频。 到现在,虽然食材不缺了,但是这网站用来处理剩菜,或单纯地给不知道吃什么的你一个参考,也是相当好使的。所以动不动就会小火一下,上个热搜。 临近年关,也许你正需要个菜谱推荐。 那废话不多说,下面世超就来演示一下。 首先,网站主页贼简单,打开就能看到一堆带 Emoji 的食材。 食材选项共有四个分类,一个是蔬菜,一个是肉类。 最后两类,是可选可不选的主食和厨具。 而只要选好自己手头有的食材,这个网站就会根据你的选择,自动组合生成食谱。 比如世超根据自己冰箱里的情况,选了个番茄、芹菜、猪肉。 然后网站立马就出现了几十道菜谱推荐。 随便找一道心仪的菜点进去,就会跳转到 B 站的做菜教程。 这网站推荐的视频大多实用又好操作,教做菜的 UP 主含金量也很在线。 比如老饭骨、美食强、品诺美食等,都是世超平时也总学习的厨师 UP。 作者还在后台贴出了菜谱数据库和来源,不知道他是亲自严选过 UP,还是根据点赞投币比例爬虫出来的数据。 总之,推荐的视频都很有用,常常会学到很多新东西。 对在家做饭的小白来说,这都是些不错的参考,可比我自己翻视频找菜谱效率多了。 而上面演示的,是这个菜谱默认的“ 模糊匹配 ”模式,虽然结果很多,但显示结果不会很准确。 不过,也有严格按照你所选食材组合出来的“ 严格匹配 ”模式。 这个模式,对冰箱里食材种类乱七八糟的差友来说,可能就是救星了。 依然是番茄+芹菜+猪肉的组合,这次直接搜出来一个番茄肉酱。 不得不说,就世超这厨房经验,是根本想不起来番茄芹菜肉能全混在一起,做肉酱的。 根据网站推荐的视频,我觉得我基本能在不翻车的情况下,把现有食材利用最大化。 主要是做出来这个确实也挺诱人,拌点面条米饭,晚饭就有着落了。 经过实验,大半部分菜都能匹配出结果。 就算是看起来有些黑暗的食材组合,严格匹配下也总有惊喜。 比如这个茄子+虾的组合。 搜索出来的虾肉茄子卷,直接冲破世超想象。 我是真没想到这俩东西加在一起,原来能看起来这么好吃。 而且一些菜谱后面还有标注,比如“ 费手 ”,说明菜品难度大,轻易不建议尝试。 或是“ 开店级别 ”,用个电饭煲就能轻松做出媲美卤味店的菜。 这些标注也能进一步加强搜索精度,贴心省事。 要说缺点,也不是没有。 这个网站目前食材选项不多,豆类+蔬菜共 15 种,肉类 10 种,即便已经覆盖了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也还是远远不够。 组合出来的菜谱,也不能保证 100% 存在。 严格匹配下,没有结果的情况常常出现。 而且,因为搜索结果来源于 B 站 UP 主的频道,所以偶尔也会出现视频已删除的情况。 好在这种发生的概率不高,大多数都是能看的。 在网站公布的建议表格中,能看到大伙对网站的各种建议。 作者也根据建议做了很多改动,但过去两年多的时间,更新节奏也放缓了。 这对于一个免费的开源小网站来说,已经算是难得。 毕竟功能再多的话都快赶上一个 APP 了,所以世超也不奢求太多了。 而对于要求更细的差友,世超觉得也可以试试微信“ 下厨房 ”小程序。 这个小程序的优势是食材更多,几乎是上面网站的 2-3 倍。 同样一道菜,里面也有不少选择,可以看看哪个做法更适合自己。 不过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其中一个就是搜索结果不够智能。 比如选了蘑菇、牛肉,匹配出来的结果往往不能组合到一起,而是各做各做。 而剩菜小助手网站,则能直接显示出口蘑牛肉粒等好几道菜。 还有一个, 就是下厨房小程序的菜谱几乎都是图文形式。 对比 B 站的视频来说,还是不够细致。 对于有一定厨艺功底的人来说还好,如果是纯小白,那门槛就有一点点高了。 最后总结,剩菜小助手网站,能帮你发现各种新鲜的菜式组合,尽可能利用你冰箱里的剩菜。 如果你觉得不够用,那也可以用下厨房小程序辅助一手。 这样一来,世超觉得应该就能解决你 80% 的食材囤积问题了。 甚至,就算年前闭眼睛乱买一大堆菜,说不定也能凑齐一桌年夜饭,玩的就是开盲盒的刺激。 好了不说了,这文章写着写着就饿了,世超我先去整一包白象。 提前祝差友们新年快乐! 看我在网站里随机到的几道菜 你觉得做年夜饭够不够用 撰文:赤膊朋克 编辑:莽山烙铁头 封面:焕妍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