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中创股份:国产中间件提供商 深耕基础软件赛道
3月13日,中间件产品与服务提供商中创股份(688695.SH)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中间件与操作系统、数据库并称为三大基础软件,在国产中间件需求增加的背景下,中创股份正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2002年成立以来,中创股份在中间件行业深耕二十余年,致力于推动中间件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化、产业化,公司核心产品实现了对国产主流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硬件设施的全面兼容。 近年来,中创股份产品在我国党政、国防、金融、能源、交通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领域推广应用,并形成典型场景案例,服务于诸多国家部委、省市单位及国民经济重点行业领域高端用户。 持续研发创新 成就基础软件“中坚力量” 中间件产品作为独立于特定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基础软件,为应用软件开发、部署、运行和维护提供重要支撑,在快速响应业务变化、降低应用软件开发运维成本方面具有重大价值。作为三大基础软件之一的中间件,与信息安全底层架构息息相关,被认为是中国基础软件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中坚力量。 作为国内基础软件中间件产品与服务提供商,中创股份主要向党政、国防、金融、能源、交通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领域提供中间件软件产品研发、销售、中间件定制化开发和中间件运维服务。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关键基础设施,公司产品主要包括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工作流中间件、消息中间件、企业服务总线等基础中间件,以及业务信息和电子文件交换系统、物联网监管平台软件、PaaS平台软件等广义中间件。 在中间件核心技术方面,中创股份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已实现系统化突破并掌握六类核心技术,包括:高性能应用服务器系列技术、通讯及应用协同系列技术业务敏捷流程平台技术、轻量级安全高效PaaS平台技术、复杂物联网平台系列技术、应用安全高效防护技术。 中创股份拥有CMMI 5、ISO9001等质量体系认证,形成了成熟高效的研发创新体系。公司优秀的技术研发团队,为公司核心技术的持续升级迭代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公司积极与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及中间件研究机构深入沟通合作,为公司的持续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核心技术的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中创股份中间件产品的性能优势与功能优势,形成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公司研发的产品曾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年度创新软件产品”“十佳创新软件产品”等多个奖项。 与此同时,中创股份也是我国中间件技术标准的主要推动者和制定者之一,先后主持或参与制定已发布的国家标准17项、行业标准5项,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44项,软件著作权194项,系列产品遵循国际主流中间件技术标准与国产中间件标准体系。 2020-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中创股份营业收入分别为8186.80万元、12017.56万元、13741.54万元及4159.45万元,呈稳定增长趋势。同期,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5.27%、18.99%、22.25%及42.78%。 为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快速构建、稳定高效运行,中创股份通过持续研发创新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丰富产品功能,形成基础中间件和广义中间件协同发展的格局,并加快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融合创新布局,打造新一代基础设施软件。 国产中间件开启广阔发展空间 中间件分为基础中间件和广义中间件。基础中间件是指传统网络架构中,在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之间起到“承上启下,左右互联”的关键作用的基础软件产品;广义中间件是指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场景,解决应用系统涉及的资源调度、互联互通、物联感知、大数据存储与处理等基础技术问题的平台类中间件产品。 在基础中间件领域,国外厂商凭借数十年的发展积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国内厂商在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产业链安全等战略需求的牵引下,加强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与国外领先产品的差距不断缩小。在广义中间件领域,尤其是在针对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应用中,国内外厂商同处先发地位,国内厂商凭借更好的本土适应能力和更高的产品性价比,在众多细分场景中形成优势。 凭借高性能、高可靠的中间件产品,中创股份产品在党政军及能源、金融、交通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领域推广应用。根据计世资讯发布的《2021-2022年软件基础设施(中间件)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21年公司在国产基础中间件领域市场占有率为15%,在国内中间件厂商中位居第二。 针对以往国产基础软件缺乏源头创新、依赖国外开源软件的问题,中创股份多年来专注于研发中间件核心技术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效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赋能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间件市场规模呈持续上升趋势,在国内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深入的大背景下,中创股份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党政、国防等重点领域,因受到国家政策推动、自主知识产权要求、特定技术场景需求等综合因素影响,国内中间件厂商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应用实践,在技术方面形成了对国外领先厂商的追赶态势,并延伸到了金融、能源、交通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按照2021年约41.5亿元的国内基础中间件的市场占有规模测算,相关产品的国产替代市场空间巨大。 业内人士指出,自2020年以来在党政领域加快推进国内基础软件后,国产中间件产品在党、政、军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并开始向细分产品类型和行业应用拓展方面进行全面发展。据悉,未来将进一步全面推进以“八大关键行业”(金融、电信、石油、电力、交通、航空航天、教育、医疗等)为代表的市场,基础中间件产品系第一批发展重点。在应用深度方面,国产中间件产品将逐步实现重点行业客户核心业务系统中的替换。未来三至五年,八大行业的国产化应用是中间件市场发展的重要变革点。 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将为中创股份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公司募投项目包括应用基础设施及中间件研发项目、研发技术中心升级项目、营销网络及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将为其抓住国家“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等战略发展机遇,顺应中间件市场发展趋势,加速公司发展提供重要助力。中创股份也将以振兴国家基础软件产业为使命,致力于成为高可信中间件产品及服务提供商,为国家关键基础行业领域基础软件贡献力量。 杜远/文
债基指基发力 公募今年以来分红逾200亿元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已累计分红超200亿元。受益于近一年来的“债牛”行情,债基充当分红主力军。另外,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年内已分红超25亿元,一些红利指数基金也在年初密集“发红包”。 业内人士认为,对后市看法相对谨慎不一定是债基分红的主要动机,但需要注意债券收益率快速下行的波动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指数基金探索的“强制分红”条款,对于投资者来说,有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投资体验等多方面的意义。 多只债基“大手笔”分红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月28日,今年以来已有514只基金(不同份额分开计算)进行分红,累计分红总金额达206.5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亿元。从基金类型来看,债基依旧是分红主力军。其中,257只中长期纯债型基金累计分红共计106.46亿元。 与以往不同的是,从单位分红水平来看,今年以来,多只债基出现“大手笔”分红。每10份基金份额分红超过0.5元的债基数量达32只,超1元的债基有7只。业内人士表示,债基一般在出现盈利,当期收益弥补完上期亏损还有剩余,且基金收益分配之后,每份基金份额的净值不得低于面值的情况下才会进行分红。 比如,金鹰添盈纯债债券最近一次每10份基金份额分红3.2元,这意味着,若持有1万份该基金并持有至分红当日,本次分红可获得3200元。再比如,南华价值启航纯债债券今年来已进行两次分红,累计分红3.5亿元,每10份基金份额累计分红1.21元。 此外,今年来被动指数基金的分红水平也相对较为稳定,36只基金合计分红超40亿元。受益于千亿规模,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成为今年来分红金额最大的基金,分红超过25亿元,每10份基金份额分红0.69元。“基金经理因为基金规模较大影响投资效果,通过分红来降低规模,这是基金分红的原因之一。”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黄威表示。 与此同时,红利指数基金在年初集中“发红包”,12只红利指数基金今年来已累计分红11.22亿元。其中,华泰柏瑞上证红利ETF今年来分红7.44亿元,每10份基金份额分红1.31元;富国中证红利指数增强分红3.52亿元,嘉实沪深300红利低波动ETF分红1226万元。 短期注意债市波动风险 盈利是基金选择分红的重要前提,一年多以来的“债牛”行情的确给了债基分红的底气。“由于今年以来债券市场持续走牛,部分债券基金管理人选择适时分红的确有利于为投资者落袋为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投资者获得感。”天相投顾相关人士表示。 近日,债牛行情进一步演绎。2月28日,长期国债——3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持续下行至2.5%,创下新低,2月下行幅度超过20个基点,10年期国债活跃券的收益率也在月内屡创新低。Wind数据显示,2月27日当天,全市场约3500只债券型基金的复权单位净值创下了自产品成立以来的新高,约占总数的58%。 债牛行情叠加分红效应,债券基金吸引了不少投资者关注。对此,盈米基金研究员谭瑶表示,目前,债券牛市短期内主要受益于资金面转松和LPR非对称大幅降息,主线仍然是市场谨慎看待经济基本面的预期。从分红动机来看,对后市看法相对谨慎并不一定是债券基金分红的主要动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债券基金一年以来稳定的业绩表现。 业内人士表示,长期来看,我国债券收益率会持续走低,但目前交易时需要注意各类债券收益率下行空间快速收窄的波动风险。天相投顾相关人士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回暖以及中美利差可能存在的收敛,债市可能迎来一定的调整。 指基探索分红新规则 2月28日,摩根资产管理发布公告称,旗下中证A50ETF产品当日提前结束募集。该基金在基金合同中进行了“强制分红”的条款设计,即“即每季度最后一个交易日ETF相对标的指数的超额收益率为正时,会强制分红,收益分配比例不低于超额收益率的60%”。 “这一强制分红条款设计主要意义在于为投资者提供了更灵活的盈利实现方式,确保投资者能够在满足特定条件时,定期获得现金分红,从而实现部分收益的‘落袋为安’。”谭瑶表示。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认为,上述强制分红条款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基金净值增长率尽可能贴近标的指数同期增长率,因此,这种分红条款的设置目前只适合以紧密跟踪业绩基准为投资目标的指数基金。 谭瑶表示,从一定程度上,上述强制分红条款有四方面意义,一是节省交易成本,分红使投资者无需通过赎回基金份额来实现收益,节省了赎回费用;二是帮助投资者锁定部分收益;三是提升持有体验;四是增强持有信心。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国企当先 龙头发力 2024年中国医药产业并购开局有力
部分上市药企并购案例郭晨凯 制图 2024年一季度,中国医药产业掀起一轮并购热潮。 仅在A股市场,就涌现出新天药业收购汇伦医药、华润双鹤收购华润紫竹、中国通用集团并购整合重药控股、迈瑞医疗收购惠泰医疗等大型交易案例,还有北陆药业、赛托生物、新诺威等一批上市公司抛出交易方案,并购市场迎来一轮小高潮。 “当前,国内医药行业对资源整合提出新要求。”一位受访的医药行业资深研究员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一方面,大药企加速通过并购新公司来构建新的业务线或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越来越多未盈利的Biotech(初创生物科技企业)在IPO阶段性收紧后冷静思考并重新定位,接受被并购求生存。此外,对于站在初创公司背后的一级市场投资机构来说,被并购也满足了其迫切的退出需求。” 并购潮涌 国企当先 3月8日,新天药业发布并购预案,拟向汇伦医药部分股东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汇伦医药85.12%的股权。此次重组后,主营业务是中成药的新天药业,将获得汇伦医药的小分子化学药业务线。 新天药业是当前A股医药企业并购热潮中的最新案例。 记者盘点发现,今年以来,医药市场并购活跃,药企买卖热度持续升温。1月10日晚,新诺威抛出重组预案,为实现生物医药战略,其计划全资收购石药集团旗下百克生物,以拓展领先创新平台。 之后,迈瑞医疗宣布以66.5亿元的价格收购科创板电生理第一股惠泰医疗24.61%的股份,实现对其控制权,成为科创板首单“A收A” ;北陆药业公告,拟收购承德天原药业有限公司80%的股权,进一步扩大其中成药版图;赛托生物则拟通过支付现金4.58亿元的方式收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类创新药的银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60%股份,进一步完善公司产业链布局,助力公司完成产业升级…… 在这一轮并购热潮中,医药央企的身影频频闪现。比如,华润医药旗下华润双鹤,在不到半年时间两度出手,释放出强烈的行业整合信号。 日前,华润双鹤宣布,拟斥资31.15亿元收购控股股东北药集团持有的华润紫竹100%股权,溢价率超过170%。而在几个月前,华润双鹤以2.6亿元的对价收购贵州天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大部分股权,进一步丰富了公司糖尿病药物产品管线。 记者注意到,今年还有更多医药央企加速资本运作。2月21日,国药集团拟溢价34%,以154.5亿港元的总代价私有化中国中药;2月6日,中国通用集团宣布拟并购整合重药控股。 买家垂涎 卖家承压 为何国内医药产业在今年出现并购热潮? 不少受访的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医药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医药创新的推进,需要“技术+资本”的强强联合。“当前行业处于严冬中,有余粮的头部药企正把握时机,希望通过并购寻找新的增长点;成长压力大增但估值回落的Biotech,不得不考虑被并购求生存。”一位业内人士说。 将时间线拉长,不难发现包括华润医药在内的大型药企,擅长通过收购来构建新的业务线或核心竞争力。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华润医药、国药集团和中国通用集团的医药板块,相继通过收购相关资产而发展壮大,已披露的累计金额超过260亿元。 “医药企业并购诉求始终存在,我们一直在寻找好的并购标的,这并不是这两年才开始的事情。”湖北某大型上市药企负责人对记者坦言,现在市场中“狼多肉少”,值得“出手”的标的越来越少,好的标的公司周围环伺着大量的竞争对手,收购方自身的实力以及对并购对象在业务上的协同作用,都将是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筹码”。 “对龙头公司利好的是,Biotech的估值和创始人的心态都变了。”上述药企负责人说。 “回顾过去一年的投资实践,大家更谨慎了。2023年市场的变化特别大,尤其体现在退出端。”一位医药私募基金合伙人表示,A股上市标准的提高、港股市场持续的低迷,让投资人越发谨慎、优中选优,一些综合类的投资机构甚至开始放弃医疗领域的项目,专业投资医疗的机构也积极扩充其他赛道。因此,投资标准比此前更高。 对于医药创业企业来说,上市日程的不确定性,为创始人带来了心理预期的变化。企业研发需要资金投入,有些企业甚至开始靠出售研发管线维持企业经营。“越来越多的创始人因生存压力而感到急迫,相比过去更能接受被并购。”上述受访人士说。 创新药从“间接并购”起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医药并购热潮中,中国创新药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 有投行人士表示,因创新药产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布局创新药的国内药企大多自身实力有限,加上国内生物科技企业在创新药管线上重复度较高,因此企业间的完整并购事件并不多见。麦肯锡曾称:“中国在创新药领域不存在真正的并购。” “接下来,随着融资环境持续低迷,Biotech会以更灵活多元的方式引入资金。”某创新药企CVC(企业风险投资)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过去,Biotech单打独斗就能实现巨大突破的窗口期正在逐渐消失。抱团做研发、共同获得资金来分摊研发风险成为不约而同的选择。 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行业趋势是,大量的企业通过license-in(许可引进)或者license-out(海外授权)实现“间接的并购”,而非股权类交易。大药企只需要Biotech和自己形成差异化的、互补的、真正有价值的研发管线。 根据PMC数据库,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业通过项目BD(商务拓展)获得的首付款总额达210.21亿元,首次超过IPO渠道募资总额,并且是后者的近2倍。 “与国外企业相比,可能并购交易规模小很多,但国内的创新药并购潮一定会到来。”上述受访的私募合伙人说,不仅是大药企面临增长乏力的隐忧,地方政府也亟须建立产业集群和培育龙头,并购重组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产业整合的有效手段。政府引导的企业间强强联合将逐步显现。 但他同时表示,并购只是第一步。并购后企业将面对更加困难的整合问题。如何以更专业的形式完成整合,让“新元素”与企业融合并协同发展,将成为全新挑战。他相信,未来肯定会看到并购案例的增加,但也将看到很多并购失败的案例。
超半数债券型基金净值创新高
随着债券市场持续走强,全市场超半数债券型基金创下净值新高,多为中长期纯债产品与混合一级债基。其中,不乏纯债基金近一年收益超过8%。 业内人士认为,伴随着权益市场风险偏好上升,一些混合型债券基金可能出现加仓行为。此外,部分产品通过配置城投债在去年三、四季度和今年初取得了较好收益,但对这一策略未来的可持续性保持谨慎态度。 债券市场表现强势 近期,债券市场向投资者交出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Wind数据显示,全市场6000余只债券型基金(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下同)中,约3500只债券型基金的复权单位净值在2月27日创下了自产品成立以来的新高,约占总数的58%。从基金类型来看,这些创新高的基金多数为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和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 债基市场的走牛并非近期才发生的事。拉长时间来看,近一年以来,债券市场的行情走势一直稳中有升。相关指数方面,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7日,Wind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近一年以来的涨幅为4.12%,Wind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近一年以来的涨幅为3.44%。 具体产品方面,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7日,近一年以来收益率最高的债券型基金为工银可转债债券,高达20.70%。前海开源祥和债券A、东兴兴福一年定开A等混合型债券基金的收益率也超过了10%。 相较于混合型债券基金,纯债基金因为不投资任何股票等权益类资产,也不参与可转债、可交债投资,通常收益特征更加稳健。不过,近一年以来,不少纯债基金的收益水平也颇为亮眼。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7日,东兴兴瑞一年定开债A近一年以来的收益率已经达到11.03%,国泰惠丰纯债债券、国金惠盈纯债的收益率也都超过了8%。 结合杠杆策略与波段操作 近年来,一些债基通过重仓城投债、加杠杆以及波段操作等方式来获取高回报。对此,民生加银鑫元纯债基金的基金经理裴禹翔表示,重仓城投债属于信用挖掘策略,在去年三、四季度和今年初能取得较好收益。但往后看,未来的一季度或者半年期间,城投债策略继续获得超额收益的空间或比较小,可能需要结合杠杆策略和波段操作来提升组合收益和客户体验。 前海开源祥和债券的基金经理章俊认为,加杠杆和做波段属于战术增强,不同投资者的市场选择各有利弊,利率债承担久期波动风险,城投债承担信用风险。 裴禹翔表示,目前,大部分城投债的信用利差已经压缩到较低水平,常规配置问题不大,如果继续寻找高利差的城投债配置,大概率会落到县级平台,一方面流动性较差,市场转向时难调头,另一方面可能意味着承担了一定信用风险。 权益资产贡献正收益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权益市场回暖,“固收+”产品的业绩受到权益仓位影响。盘点今年来收益率较高的债券型基金,不少产品股票仓位相对较高。例如,工银可转债债券的最新前十大重仓股占比高达31.20%,包含多只电力股和能源股,该基金在今年以来的短短两个月内已收获了9.46%的收益率。 回顾近一年以来的操作策略,章俊表示,2023年在对权益市场把握不大的情况下选择了谨慎对待,产品的主要收益来自于债券,30年期利率债是过去三年国内资本市场最好的大类资产,权益资产也贡献了部分正收益。 章俊认为,债券资产投资是通过时间来换取收益,短期大幅改善产品收益率的概率不高,所以大多数产品期望通过权益资产改变或者改善产品收益率情况。当权益市场风险偏好上升的时候,容易导致加仓行为,如果将短期或者年度收益率作为主要目标增加权益资产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对于权益资产,需要辨识投资机会的确定性,当胜率较高时候才会进行配置,并做好后续配置计划,避免盲目参与市场带来的风险。 对于后续操作,章俊表示,将保留债券的配置,中长期看好长久期利率债的投资机会,接受合理的久期波动,对于权益市场进入再平衡的过程,可能会选择暂时回避,静待新的可把握的投资机会。 裴禹翔认为,目前资金价格适中,根据央行有关报告内容,或将继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在利率逐步下行的环境下,资金价格料会相对平稳,适度的杠杆策略可以增厚组合收益,是现阶段确定性较高的策略。他表示,国内的经济和政策环境对债券较为温和,海外边际变化也相对友好,现阶段波段操作的胜率较大,积极开展波段操作在提升组合收益方面效果或会比较明显,但也可能会提高组合的波动幅度。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国式现代化夯基蓄能稳中有进——解读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2月29日发布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初步核算,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2%。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展现了中国经济承压前行、波浪式发展的奋进轨迹,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夯基蓄能、稳中有进的生动图景。”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然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要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推动经济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经济增长具有坚实基础 2023年,我国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实现了5%左右的预期目标。 盛来运说,从相关实物量指标看,2023年我国发电量比上年增长6.9%,能源消费总量增长5.7%,货物运输总量增长8.1%,5.2%的经济增长具有坚实支撑。 “纵向比较,5.2%的经济增速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也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横向比较,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超过30%,仍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盛来运说。 展望今年,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有望延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上调了2024年中国经济和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预期。同时,基于对中国等主要经济体增长充满韧性的判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0.2个百分点,至3.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反映了去年中国经济高于预期的增长势头将延续。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 观察中国经济,既要看“体量”,更要看“体质”。盛来运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过去一年,我国不仅守住了宏观经济“稳”的基本盘,更在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拓展了“进”的新空间。 具体来看,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公报显示,2023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278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64%,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占R&D经费支出比重为6.65%。截至2023年末,有效发明专利499.1万件,比上年末增长18.5%。 “发明专利平稳增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比超过四成。”盛来运说。 新动能成长壮大。公报显示,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7%,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3%。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服务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0.3%、54.0%、23.3%、36.2%。 盛来运表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投入稳步增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 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年,我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较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发展答卷。”盛来运说,但国内仍处于经济恢复和转型升级关键期,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挑战。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握紧高质量发展这把“总钥匙”。 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具备较多有利因素。从供给能力看,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能力和集成优势突出,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形成了200多个成熟的产业集群,为快速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变化提供了先决条件。从需求潜力看,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不仅消费规模庞大,消费结构也在迭代升级,旅游、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高品质消费需求仍在加快释放。 从要素禀赋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人口红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化。我国还是世界第二大“数据富矿”,应用场景丰富,海量的数据资源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从创新能力看,我国前沿科技领域厚积薄发,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40万家,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在加快转化应用。 “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以创新驱动发展逐步替代传统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发展的增长动能转换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原磊表示。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波音737 Max调查报告出炉:超37%审计项目未通过 质量存许多问题
快科技3月12日消息,据报道,美国联邦航空局在对波音公司进行了六周的审计后发现,波音公司“在质量把控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报告称,1月阿拉斯加航空公司波音737MAX客机门塞掉落事故发生后,FAA就开始了针对这一型飞机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89项审计科目中有56项通过了审计,33项未通过审计,不通过率超过37%,并在审计过程中出现了97起涉嫌违规事件。 并且,在针对737 Max机身承包商Spirit AeroSystems的调查中,报告显示有7项审计不合格,不合理超过50%。 报告中提到,空中安全机构人员曾目睹Spirit公司的机械师,使用酒店房卡检查飞机的门塞。 此外,FAA人员还看到Spirit公司的机械师在门塞上涂抹肥皂液体作为适配中的“润滑剂”,然后用湿的干酪布去清洁门塞。 据此前报道显示,今年1月,美国阿拉斯加航空一架波音737 MAX 9客机在起飞后不久,左侧中后部应急舱门突然脱离机身,随后飞机紧急降落,没有人员伤亡。 因为波音737 MAX 9型舱门掉落事件,波音同型号飞机被勒令停飞,进行安全检查。 波音公司表示,目前需对约50架尚未交付的737 MAX飞机进行返工,这可能导致近期延迟交付。 据悉,作为畅销机型,波音737 MAX机型近几年来事故频发。 2018年10月到2019年3月,波音737 MAX 8飞机在5个月内发生印尼狮航和埃塞俄比亚航空两次坠机事故,共导致346人死亡。 美国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及美国联合航空公司近日都表示,对波音公司飞机的质量问题感到失望,或将在未来考虑其他的飞机购买方案。 资料显示,波音737MAX系列包括波音737 MAX 7、波音737 MAX 8、737 MAX 9、737 MAX 10和波音737 MAX 200。
过山车120天 TikTok印尼卖家惊情实录
TikTok Shop印尼站关停风波后,在这里“赚快钱”真正成为了过去式。 文丨周昕怡 编辑丨何洋 “就像是一团热火突然被浇了盆冷水,大家随即进入至暗时刻。”一位卖家形容去年10月中旬开始的TikTok Shop印尼站关停风波。 这原本该是个旺季,一个月后就是双11。2022年同期,TikTok Shop在东南亚六国火力全开发起双11大促后,可谓迎来消费者的网购狂热。印尼作为TikTok Shop东南亚第一站,在活动中更是表现突出,仅11月11日当天,直播带货GMV就增长了408%。 没人能想到,2023年的双11就这么“黄了”。“有做得好的卖家已经月销售过千万,一下直坠到零。有的双11备货还在路上,渠道却没了。不少商家和MCN机构(TikTok电商业务)都直接停摆,一部分人只好转向其他站点和其他平台,一部分人则直接散伙,不玩儿了。”上述卖家回忆道。 就像坐过山车一般,两个月后,坚挺留在原地的卖家看到了曙光。TikTok最终通过与印尼本地科技巨头GoTo的战略合作(整合双方旗下电商部门TikTok Shop Indonesia与Tokopedia为新实体,由TikTok控股),在双12重返印尼电商市场。 “一回归就销量暴增!一月份的订单货期都排到二三月份了。”TikTok Shop双12回归后,卖家直呼熟悉的爆单感觉又回来了,补货入仓、网红营销、直播带货动作一个不落。 图源:Fastmoss2023年度TikTok生态发展白皮书 然而,从危机到转机,背后一系列调整和变化还在继续。一方面,平台经营方式还未有最终定论,印尼相关方仍不断提出社媒平台不能从事电商业务,那么,其电商交易系统、商户后端运营或将从TikTok Shop迁移至Tokopedia,且有可能最终由闭环购物流程变为跳转外链;另一方面,商家的本土化成为必须,这既包括引入更多印尼本土商家以调整整个商家结构,也包括大批中国出海商家需要彻底做本土化转型。 TikTok Shop在印尼的回归,无论如何都像是翻开了新的篇章。整个生态当中的各参与方,商家、机构,都在重新认识和理解这个市场、这盘生意——洗牌无法避免。与此同时,一些新的面貌又得以诞生——从去年开始,印尼涌现了很多与中国供应链配合的“组装厂”,以满足中国商家在印尼的本土化诉求。 2021年2月,TikTok以印尼为全球第一站开启了电商业务。印尼是TikTok全球第二大站点,有1.25亿月活用户(MAU),电商业务开启后,整个生态迅速崛起,不仅仅吸引来大量当地及中国的商家,带货主播、MCN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女装类目卖家Vicky是2022年入驻TikTok Shop印尼站的。她在印尼市场的打法是纯带货模式,从广州工厂进白牌产品到本地仓,并自建直播间培育本地主播,一度冲到类目前十。 今年年初,Vicky还开设了马来、泰国分公司,业务有条不紊地进行。如今在三地来回奔走、忙碌的她,身上全然看不出去年TikTok Shop印尼业务停摆时的手足无措。“当时对我们打击挺大的,但现在一切回到正轨,还做得更大了。”她说道。 “但凡做跨境比较久的,都知道‘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一位曾见证了亚马逊2021年“封号潮”,又经历了TikTok Shop印尼站关停风波的卖家调侃道。在TikTok Shop印尼站关停的两月里,他把重心移到Shopee、Lazada——好在早就开好了店。今年,他还计划重新梳理Shopee、Lazada平台业务的定位,不再只单纯将TikTok上销售的产品搬过去。 相比而言,当时只做了TikTok印尼站的商家Kevin,所面临的形势就严峻得多。接到平台关停的消息时,他正处于月均GMV1000万元的冲关时刻。突发的业务中断自然会打乱原有业务节奏,但不知道哪儿来的直觉,Kevin认为“这应该只是短期的暂停”。“印尼市场我必须做,不然也对不起前期大力的投入。”他回忆道。 没有考虑太多,Kevin火速组建起货架电商运营人员,开通了几个头部平台的店铺。同时,TikTok的短视频内容种草没有停过,只不过变成了跳转外链进行交易转化。现在,他已经完成了月GMV1000万元的目标,在货架电商平台销售额也稳步上升。 “(TikTok Shop)的这个波折现在看就不算什么了,反而可以视作促使我们生出更多能力的推手。”Kevin谈道。今年,他计划继续拓展渠道,不止覆盖线上平台,还会看看线下机会,“争取一步步实现全渠道、品牌化”。同时,他信心满满地打算复制现在在TikTok部门细分类目已稳坐第一的经验,开发更多爆品。 当然,一些商家没有等到TikTok Shop印尼站的回归就撤离了,将货品转给当地代运营机构或其他市场的MCN。“这些商家基本上是没有自建海外仓又All in TikTok单渠道的。(对他们而言)印尼这个东南亚最大的市场还没见起色,其他市场更不用看,多呆一天,人员、仓库的成本都要扛着。”Vicky分析道。 据MCN机构Onelink Media的负责人Raymond回忆,TikTok Shop印尼站双十二回归后,留下来的卖家几乎都快速摆脱阴霾,在年前最后一个购物节的带动下,销量明显超过关停前的水平。他们团队的业务也回归到“榜一”的位置。 Raymond将此归因于当参与者变少、其他人竞争力度减弱时,自己团队依然坚挺。在那两个月里,很多玩家收缩TikTok业务时,Onelink Media却反其道而行,仍然继续招兵买马、签约达人,公司旗下超头、腰部及尾部达人明星已超300人。 当然,这与其多元业态不无关系。尽管TikTok销售额占其总体业务的一半以上,但Onelink Media实现了全渠道发展,在多个电商平台开设官方店和授权店,甚至线下渠道也有所涉及。 对于那些离开印尼,或者刚准备要做却打了退堂鼓的卖家而言,理由大多只有一个——该市场的性价比不高了。用一位卖家的话说,“赚快钱现象也成过去式”。 政策监管趋严是一方面。比如,曾与跨境电商相伴的虚拟发货模式逐渐退出舞台,本土备货、本土店逐渐成为各个平台的标配。 起盘成本变高又是一方面。有卖家指出,2021年在印尼起盘TikTok电商生意,成本(包括达人的成本、投流的成本、物流仓储成本等)大概100万元;2022年翻倍到200万到300万元;2023年达到600万到700万元。如今,这一数字显然会更高。 即便停滞两个月,TikTok Shop印尼站在去年贡献的GMV仍然最高。据Yipit Data、招商证券数据显示,2023 年TikTok电商GMV中,印尼站占比达28%,为现有开放站点之首。紧随其后的是,泰国占比22%,越南占比17%。 虽然平台及商家的交易额在稳步上涨,但新电商法规的威力犹存,TikTok Shop通过与Tokopedia整合回归并不意味着一切尘埃落定。 印尼中小企业和合作部长Teten Masduki就公开表示:“尽管TikTok正在投资Tokopedia,平台仍然允许在社交媒体渠道进行直接交易行为,其电商业务TikTok Shop在印尼依旧违反了当地的相关法规(2023年第31号贸易部长条例)。” Tokopedia母公司GoTo则在2月的一次公开说明会上回应称,“完全合规正在进行中,一个半月后(即4月)会完成”。同时,他还提及与TikTok的合作可能使Tokopedia成为印尼电商玩家第一名。目前,Tokopedia拥有超过1亿的月活跃用户,在印尼电商市场的份额高达35%,仅次于Shopee。 从合作模式来看,TikTok Shop印尼站又可能变为社交媒体+电商外链,由此将产生两个商家重点关注的问题: · 一是TikTok Shop与Tokopedia整合,不仅仅意味着从技术层面把TikTok Shop商家后台管理系统迁移至Tokopedia,更意味着TikTok Shop商家(尤其是其中的中国商家)需要适应Tokopedia平台规则,本土化合规要求更趋严; · 二是跳转外链完成交易与闭环交易相比,用户体验是不同的,两种模式下的转化率或有不同。 多位商家向亿邦动力表示,二者的合并,对于自己而言,如商家后台管理系统的迁移、前台呈现从“TikTok Shop商城”变为“Tokopedia商城”等技术层面的打通是轻而易举的,甚至从“闭环”变成“外链”都不是问题,但要融入Tokopedia的商户管理体系,则是一道重要的关卡。 Tokopedia作为印尼本土电商平台,此前未曾开放过境外商家入驻通道。对中国跨境商家来说,其开店门槛相较于TikTok这样的全球化平台自然更高,比如,商家需要具备KTP (身份证) 、NPWP (纳税人识别号) 、SIUP (贸易营业执照) 这三项基本信息,且所有在Tokopedia售卖的产品需要经过SNI认证 (印度尼西亚的国家标准,由印度尼西亚国家标准总局BSN主导管理和运行的产品认证制度) ,拥有针对印尼用户的使用说明以及印尼文表示等。 其中,商家最为敏感的是具备NPWP(纳税人识别号)。“也就是说,你必须像一家在印尼本土有实体的公司一样,营业额流水纳入印尼税收系统监管范围,且涉及到如何纳税的问题。不过,目前,印尼还未明确出台如何向电商企业征税的政策。”一位TikTok Shop美妆类目商家指出。 类似情况已在东南亚其他国家发生。今年2月,越南税务总局局长麦春成提出,如果电商卖家每年的在线业务收入超过1亿越南盾(约合4000美元),则需要缴纳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随即,头部电商平台Shopee发布公告,要求越南站卖家在2024年2月29日23点59分之前通过卖家渠道准确无误完整地更新税务和身份信息,未按时上传相关信息的卖家会被锁定Shopee账户余额。 此外,马来西亚则从2024年1月1日起,对网上销售的不超过500令吉(约合106美元)的低价进口商品征收10%的低价商品税。 “倘若跨境电商卖家在税务方面的隐性红利消失,成本增加、价格竞争力降低的同时,运作方式必然也要调整。”该商家补充道,“真正的本土化时刻到来了。” Vicky也直言,东南亚的营商环境是鼓励本土企业发展以及外资企业本地化发展。“限制低价进口商品在网上销售、加收低价税这些政策,都是在调控市场上低价的国外产品及其供应链比例。” TikTok Shop印尼站风波后,商家在这里的本土化进程远比东南亚其他市场更快。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供应链上。 “去年下半年,印尼出现了一些和中国供应链紧密配合的工厂,承接产品生产的最后一环——组装。”3C类目卖家大霖回顾市场上的新变化。与越南、墨西哥组装厂的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市场不同,印尼组装厂的产品流转于当地市场。 Raymond观察认为,印尼本土供应链是中国供应链的延伸,技术和物料环节仍然是中国工厂在进行,轻度的组装和罐装则放在印尼工厂。 Raymond的公司Onelink Media,由印尼华侨创办,拥有丰富的本土供应链资源,同样也和中国工厂进行着合作。“平台销量爆单之后,会存在资源不足、缺货的情况,这需要中国工厂更多的支持。”他说。 大霖也从去年开始筹划和印尼华侨合作,在当地落地组装厂。他曾组织国内供应链技术人员来到印尼,考察当地工厂实施国内工厂组装SOP的可能性。“合作需要小心谨慎,第一步计划还是先从简单的物料组装和包装开始。”他告诉亿邦动力。 今年年初,大霖考虑到印尼人工成本以及自身产品组装难度的“双低”,敲定了“在前期以手工组装为主,落地底薪+计件的薪酬制度,到后期再考虑机器自动化组装”的实施方案。 实践中,大霖发现,目前“中国供应链+印尼组装工厂”的成本高于中国供应链全流程生产,印尼工厂的规模效益、效率以及员工工作时效都不如国内工厂。但这件事不得不做。 一位美妆类目卖家也曾表示,印尼组装工厂跟不上爆单节奏,无法适应TikTok脉冲式的销售上涨,会导致补货的周期长,“需要长时间的磨合”。 做印尼本土供应链,对于大霖而言有两个意义:一是降低资金周转压力——从国内发货至印尼,空运成本高,海运则需要45-60天的时间,货物周转慢,备货的资金压力不小;二是品牌化发展所需,本土供应链是绕不开的部分,即实现产品合规。 “印尼市场涌现了品牌机会,消费者对商品需求开始关注品质。”大霖解释,很多国内天猫品牌也开始在印尼进行本土化布局,同时,不少团队搬运国内抖音电商模式去TikTok,以短视频+投流+达人推广的方式快速起量。 Raymond操盘过多个品牌出海的项目。在他看来,“一定先把量做起来,要占到品类市场的前三名,继而在每个价位段或者每个用户群体中占据心智”。 “品牌的增长是需要阶段性发展的。在TikTok种草引爆后,也需要进入到传统货架电商以及当地的线下大零售去做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市场扩张。”Raymond表示。 大霖的确感受到本土资源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太过担心掌握更多本土资源的本地竞争对手,而是继续深耕印尼市场。“以国内抖音为参考,做TikTok还是中国团队更有‘先发’优势,相比本地卖家,中国卖家在产品、团队和资金层面都更胜一筹。” 可以看到的是,TikTok Shop印尼站回归三个月,还在牌桌上的玩家们变得“更成熟”、“更稳健”。重新看清这个市场后,他们在印尼的生意也逐渐走向更深处。
价格战,阿里云的中场战事
|GUIDE| ■ 为什么总打价格战? ■ 运营商云在抢市场? ■ 标准化产品好做吗? 作者|武占国 编辑|齐笑 阿里云搞了一个预期违背。 3月1日,阿里云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降价,也是力度最大的一次降价。“平均降价幅度超过20%”,“涉及100多款产品、500多个产品规格”,“最高降幅达55%”,覆盖计算、存储、数据库等所有核心产品,这一系列降价消息。 而在不到一年之前,阿里云已经进行过一次“史上最大”降价。接下来的两个季度,阿里云的收入增长只有2%和3%,并没有预期的起飞,从去年四季度来看,去掉阿里的贡献,收入还出现了下降。 第二个预期违背是,在这次发布会之前,很多人预判主角是AI和大模型,结果发布会的重心是回归公有云。 那么,在降本增效、利润重于规模的主旋律下,阿里云为什么又一次选择降价? 01 降价:一招鲜吃遍天 价格战是企业之间竞争,常用的手段,云计算领域更是如此。 从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时代,一台服务器只能给专属企业使用,到云计算时代通过云计算操作系统,将一台服务器可以分给多家企业使用,在追求最大化利用服务器算力资源的时候,云计算的商业模式注定是以规模取胜的。 换句话说,谁的价格更低、谁的服务更好,谁就能赢得这场商战。 阿里云是中国内地,最早跨入云计算领域,开始部署算力集群并研发飞天操作系统的企业,因为先发优势和技术优势,阿里云迅速成为中国云计算的龙头。 2020年,阿里云已经跻身全球第三大云计算厂商,国际研究机构Gartner数据显示,阿里云亚太市场份额排第一,全球排第三,仅次于亚马逊的AWS和微软的Azure。 在阿里云走向行业巨头的过程中,曾经不看好云计算的马化腾和李彦宏,也都下场开始了云计算市场的竞争,分别成立了腾讯云、百度智能云,还有其他国内大厂华为、京东、字节、金山也都加入了这场战斗,甚至传统的运营商(电信、联通、移动)也都加入了战局,这让云计算市场变得拥挤不堪,竞争激烈。 阿里云也从2013年首次降价后,进行了连续数十次降价,2014年降价6次,2015年10月到2016年10月连续降价17次,核心云产品降价幅度一度超过50%。 这一次阿里云降价,再次突破历次降价幅度,离上一次“史上最大规模降价”仅仅过去半年多,什么促使了阿里云的这一次降价? 第一,阿里云降价扩规模,摊薄固定成本,实现规模优势。 阿里云最大的成本是云计算技术的研发成本、服务器集群的部署成本等,这些都是固定成本,当企业用户规模增长时,固定成本基本不变,当用户越多,也就越能摊薄固定成本,这样摊到每个企业上的成本也就大幅降低,那么其规模效应也就越明显,阿里云为了扩大规模,也更有了降价的底气。 以往阿里云每次降价,因为云厂商之间的产品并无太大的差异化,其他厂商也是只能跟着降价。 当先发优势叠加降价战,阿里云每次降价都能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阿里云的产品,实现正向循环,产生飞轮效应,这也让阿里云成为了行业第一。 第二,相同计算能力的服务器成本,会随着时间推移的而下降。 摩尔定律显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大约18到24个月会增加一倍,计算能力也会随之翻倍。这会让具有同一计算能力的云产品成本,逐渐下降,成本的下降也给了阿里云连续降价的空间。 第三,云计算竞争对手步步紧逼,阿里云降价抢市场。 近几年其他云厂商加速布局云计算IaaS,尤其是运营商的快速扩建服务器集群,三大运营商的收入规模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而阿里云的收入规模增长乏力,2022年之后营收增速降至10%以下,2024财年,阿里云不算集团云计算业务,已经出现负增长。 所以,降价维护市场规模是阿里云的必要选择。正如阿里云智能集团资深副总裁、公共云事业部总裁刘伟光所说,希望通过此次大规模降价,让更多企业用上先进的公共云服务。 02 价格战之下的利润角逐 阿里云重回老路 注重公共云市场的背后,是阿里云在混合云和私有云市场的吃力。 先来看阿里云人事上的变动。 去年9月,张勇卸任阿里云CEO后,吴泳铭接棒,在三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以AI驱动,以公共云为优先”成为阿里云新的战略重心。11月底,阿里云成立公共云事业部、混合云事业部和海外业务事业部。 阿里云的此次组织部门调整,旨在加强开发标准化产品的支持力度,同时弱化能快速扩大规模而大干快上定制化业务。 组织调整之后没多久,混合云部门就优化了一轮。据晚点LatePost报道,混合云事业部部分团队裁员比例达到30%,IoT硬件集成业务裁员比例超50%,该部门剩下的人员将被打散并至其他业务。 两个月后,阿里云又将混合云事业部更名为政企事业部,顾名思义,主要是面向政府、央国企和公用事业类客户提供云服务。 一些关键人物在组织调整过程中也离开了阿里云。 去年12月,阿里云首席商业官蔡英华从阿里云正式离职,她是近两年推进政企业务的关键人物;今年1月,阿里云副总裁陈雪松也传出已离职,他曾负责数字政府部的相关业务线。 后来,阿里云内部人士表示,阿里云缩减的是亏损的传统大集成项目,同时将持续投入,提供更标准化、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服务,更好地被合作伙伴集成。 上述调整和表述也表明,阿里云的集成化项目,虽然能增加阿里云的收入规模,但其实并不赚钱,甚至还在亏钱。集成化项目为什么会亏钱? 首先,私有云,很难发挥阿里云的规模优势。 定制化项目大多是面向政府、央国企和公用事业类客户,这些项目又大多是私有云。私有云主要部署在客户的本地,服务器只有单独客户享有,这时阿里云投入的服务器就成了可变成本,其成本会随着项目制客户的增多而增加,增加规模并不能降低成本。 其次,项目制客户更注重安全性,这又是国资云的优势。 上文也提到,现在云计算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运营商云厂商加速入局,导致更看重安全性的政企客户,同样价格下会更考虑更具安全性的国资云厂商。作为民营的阿里云只能以更低的价格竞争,这导致阿里云的定制化项目,又卖不上价钱。 所以,阿里云重新走回到发力公共云的老路上。 03 标准化产品和MaaS 是阿里云的第二增长曲线? 前面提到,阿里云将减少定制化项目,将资源集中到标准化产品的开发。 其实,做被集成的标准化产品也很难。 从需求端看,国内企业客户的普遍预算比较低,而大多还尚未形成普遍的付费意识。因此,与无论是IaaS还是SaaS都更领先的美国来比,后者在云计算领域形成良性循环,普遍付费意识较强,这方面不仅需要开发出好用的SaaS产品,还需要付出额外的用户教育成本。(《中国SaaS之殇:差距是如何被一步步拉大的》) 从供给端看,阿里云的标准化产品开发有两个路径可选。 一条路径是通过与软件研发企业合作,阿里云提供IaaS和PaaS服务,让具有开发能力的企业在阿里云上开发SaaS产品。比如去年年底,阿里云与Salesforce达成合作,上线了CRM产品。 另一条路径是,阿里云用自有的技术团队开发SaaS产品,比如阿里云旗下能耗宝。 不过,目前阿里云整体的SaaS产品收入,相对于IaaS和PaaS方面还相对较少,需要在研发上投入更大的成本,而且还需要在营销层面,建立销售上的精细化分工,进行基于客户全生命周期的运营,充分挖掘客户客户终身价值(LTV)。 再看阿里云推出的MaaS服务。 一方面,MaaS服务需要首先解决核心的AI算力问题,去年10月,美国开始实施新的芯片出口管制,这导致国内很难买到英伟达的高性能AI芯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为了解决算力问题,虽然阿里云旗下芯片厂平头哥也发布了自研AI芯片,但是距离量产和应用,仍有距离。 另一方面,即使AI算力问题得到解决,不再卡脖子,阿里云的MaaS服务可能会遇到与SaaS相似的问题,从供给端到需求端,都未形成如国外那样成熟的管理模式和市场环境,也没有形成标准化产品,无法进行低成本复制。(《云厂商的新战场:如何用MaaS赚钱》) 当然,MaaS与SaaS也有不同,因为有大模型的辅助,MaaS在用户定制化的需求上,能够有更好的适配,因此在标准化和定制化之间的两难,会得到一定解决。 04 结语 去年3月,在阿里巴巴平头哥举办的玄铁RISC-V生态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提到,RISC-V生态有望成为英特尔-微软构成的PC时代和ARM-Adroid他成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新的芯片联盟生态,平头哥正是联盟生态的一员。 另有数据显示,目前以RISC-V为架构的芯片全球销量已达100亿颗,完成这一销量英特尔用了几十年,ARM用了17年,RISC-V用了10年。 虽然RISC-V架构长远看很有潜力,但无论是芯片的突破还是AI的进化都是最大的不确定,都将导致短期阿里云的向上之路,充满了不确定。 — END — [1]《云计算大厂暗战大模型》,界面; [2]《阿里云再调整:政企事业部成立》,财经网; [3]《阿里云首席商业官蔡英华离职》 ,36氪; [4]《阿里云副总裁陈雪松离职:工作尚不足2年,负责数字政府业务》,新浪科技; [5]《云计算产业中公有云发展的中美比较》,卢天池 张国 北京大学; [6]《关于国家算力成渝枢纽天府数据中心集群规划建设的思考》李江 王仪 熊林 中国电信四川分公司
“手撕”OpenAI后,马斯克宣布开源自己的ChatGPT竞品
昨日,马斯克在社交平台 X 上宣布,其旗下 AI 初创公司 XAI 将在本周开源 AI 大模型 Grok。 在宣布这一开源决定的同时,马斯克毫不留情地指出,OpenAI 的承诺就是一个谎言。 而在上周,马斯克刚向旧金山高等法院提起诉讼,指控 OpenAI 背离了公司最初对于公共开源人工通用智能(AGI)的承诺。 此次 Grok 的开源,也被普遍认为是马斯克对 OpenAI 放弃开源原则的明确反击。 OpenAI, Inc. 已经变成了世界最大的科技公司——微软的一个闭源的实际子公司。在其新的董事会领导下,公司不仅在开发,而且实际上正在优化 AGI,目的是为了增加微软的利润,而不是为了人类的福祉。 诉讼文件中,马斯克对 OpenAI 提出了一系列指控,包括违约、违反信托义务和不公平商业行为,并要求公司恢复其开源状态。 附上诉讼原文:https://www.courthousenews.com/wp-content/uploads/2024/02/musk-v-altman-openai-complaint-sf.pdf 但很快,这场围绕马斯克「手撕」OpenAI 的连续剧再次更新。面对马斯克的一系列指控,OpenAI 随后也正式做出回应,并自爆 8 年重磅邮件的往来。 邮件内容除了涉及争夺 OpenAI 控制权的恩怨情仇,还明确提到 OpenAI 并未要求开源 AGI,马斯克对此表示理解并同意。 一时之间,吃瓜群众的舆论焦点再次转移。最大的争议在于,既然马斯克秉持开源理念,为何不将旗下的 Grok 开源?如今马斯克也算是彻底回应了这一争议,并且再次将 OpenAI 架在火上烤。 Grok 里住了个马斯克? 给不熟悉的朋友简单介绍一下 Grok。简单来说,Grok 是马斯克旗下 xAI 初创公司的 AI 聊天机器人。 据马斯克所述,Grok 的名字灵感来源于科幻小说《异乡异客》中的「Grok」概念,其字面意义是感叹词「喝」,但实际上蕴含了理解、共鸣和人机关系等深层含义。 Grok 有两种模式:常规模式和娱乐模式。在常规模式下,Grok 表现相对正经,而在娱乐模式下则更容易「放飞自我」。 Grok AI 对所有 X Premium+ 订阅用户开放,每月只需 16 美元(约合人民币 116.7 元),作为对比,ChatGPT Plus 的订阅价格是 20 美元/月。 上个月,马斯克还在 X 宣布即将推出 Grok 1.5,没想到本周直接抛出了更为震撼的决定——开源 Grok。 当舆论事件发生时,X 的信息流通速度通常是最快的。Grok 支持实时访问 X 平台,得益于这天然的信息池,你若是想了解一手资讯,直接询问 Grok 即可。 此前,漫画家 Scott Adams 对 Grok 更是推崇备至。他认为 Grok 通过访问 X 这样的高质量信息平台,将能够成为最「有意识的」的 AI。 xAI 的官网也详细介绍了由 12 名核心成员组成的初创团队。团队中不乏经验丰富的 AI 研究者和计算机科学家,随便列举几位,都是 AI 业界的重量级人物。 Igor Babuchkin:人工智能研究者,在 DeepMind 和 OpenAI 工作时累积过丰富的经验。参与过 AlphaStar 项目(用 AI 在星际争霸上击败人类冠军)。 Greg Yang:曾就职于微软研究院,于 2018 年荣获摩根奖(Morgan Prize)荣誉奖。 Manuel Kroiss:软件工程师。曾在 Google 和 DeepMind 等科技巨头工作,在强化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作出过重要贡献。论文「Reverb: A Framework for Experience Replay」的联合作者。 马斯克宣布开源 Grok 后,瞬间在 X 上激起千层浪,并获得了网友们的广泛好评。 MIT 研究员、科技博主 Lex Fridman 言简意赅地评论道:「好」。 Perplexity AI 创始人 Aravind Srinivas 发了一个表达敬意的表情包。 HuggingFace 联创兼 CSO Thomas Wolf 已经做好上线的准备了 不过,也有网友质疑马斯克所言的「开源」可能只是在玩文字游戏。 当然,网友们更担心的是,假如真的开源,那么要怎么处理付费用户呢? 马斯克在左,OpenAI 在右 作为 OpenAI 的联合创始人,马斯克自公司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倡导技术的透明度和共享精神,以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成果能够普惠全人类。 他曾在访谈中透露,OpenAI 这一名字源自他的构想,并强调自己在吸引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加入团队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纽约时报》报道指出,在 Google 收购 DeepMind 后,虽然马斯克凭借投资大赚了一笔,但他并不希望 AI 被 Google 这样的大型公司所控制。 因此,2015 年,马斯克与前 PayPal 同事及其他投资者共同承诺向 OpenAI 注资 10 亿美元,并邀请当时年仅 30 岁的 Sam Altman 共同管理。为了这个项目,他们甚至成功地从谷歌挖角了 Ilya Sutskever。 注意角落的 Ilya Sutskever 将时间拨回上个月,马斯克还在 X 平台上分享了多张 OpenAI 早期的珍贵照片,记录了英伟达 CEO 黄仁勋在 2016 年向马斯克和 OpenAI 捐赠首台 DGX-1 AI 系统的历史时刻。 To Elon & the OpenAI Team! To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and humanity. I present you the World's First DGX-1! 致埃隆和 OpenAI 团队!致计算和人类的未来。我为你们呈上全球首台 DGX-1! 值得一提的是,在马斯克过往的行事中,开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关键词。 2014 年,马斯克宣布特斯拉将放弃对其部分电动汽车技术专利的法律保护,他希望通过开源特斯拉的技术来鼓励其他汽车制造商开发电动汽车,从而共同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 SpaceX 虽然不像特斯拉那样直接开源其核心技术,但 SpaceX 的 Starship 火箭设计和一些技术细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公开的。 包括在去年 4 月份,马斯克也宣布开源 Twitter(现为 X)的核心代码,仅仅几个小时后,就收获了 13.5K GitHub Star(点赞和收藏)。 马斯克当时在推文中还解释道,开源大部分 Twitter 的源代码,是为了提高透明度,增强和用户、客户、及媒体之间的信任度。 相较之下,自诩 Open 的 OpenAI 最近似乎反倒越来越封闭了。 今年 1 月,《连线》杂志注意到 OpenAI 在透明度方面就有所降低。自成立之初,OpenAI 一直对外承诺开放其内部文件。 然而,当《连线》杂志试图获取这些文件时遭到了 OpenAI 的拒绝,后者解释称,根据 2022 年起的新政策,OpenAI 将不再对外公布除必要信息之外的内部资料。 与此同时,譬如 Meta 的 LLaMA、 AI 界开源黑马 Mistral AI 等开源模型的发展却如火如荼。OpenAI 的闭源做法显得尤为突出,一度成为了口诛笔伐的对象。 上周,马斯克通过 P 图揶揄 OpenAI 更像是 ClosedAI,进一步抨击了 OpenAI。 除了外部的批评,OpenAI 的资深员工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前 OpenAI 开发者关系主管 Lenny Rachitsky 在一连串争议之中发布了一条耐人寻味的推文:「开源人工智能对开发者、企业和整个人类社会都是有益的。」 他进一步解释,这并非对不开源的公司的批评,开源人工智能模型确实存在潜在风险,开放性是一个范围,很多人对此认识不足。他澄清,这并非他立场的转变,而是他职业生涯早期就致力于开源工作的延续。 前不久,Altman 还在一条催促 OpenAI 发布新品的帖子下面互动,「耐心点 Jimmy(帖子作者),等待是值得的。」 如今,马斯克的开源宣言无疑给 OpenAI 带来了巨大压力,在这个关键时刻,OpenAI 是否会在短期内推出新的 AI 模型,将成为这场拉扯较量中最大的亮点。
低价补贴一年,京东核心业务利润率下滑至2.6%
作者 | 若楠 熊生 “火拼低价”一年后,内忧外患的京东如何破局? 3月6日,京东集团(09618.HK,下称“京东”)发布2023年四季度及全年业绩。尽管其营收净利双增长,但业绩增长背后仍有隐忧。 「不二研究」据其最新年报发现:2023年,京东营收增速放缓至3.7%,核心业务经营利润率下滑至2.6%。目前,京东主要面临营收增速放缓、核心业务经营利润率下滑等问题,在「不二研究」看来,这主要是由于京东推出“百亿补贴”策略,还有对第三方商家的扶持政策,自营模式下的商品降价使其收入增速承压;与此同时,京东的电商业务不仅受到拼多多的低价冲击,其旗下本地零售业务的达达也面临美团和饿了么的竞争。 京东是一家自营式电商企业,旗下设有京东商城、京东金融、拍拍网、京东智能、O2O及海外事业部等。 截至3月12日港股收盘,京东集团报收98.55港元/股,对应市值3333.23亿港元(约折合人民币3056.11亿元);对比今年1月的市值高点3527.64亿港元,其市值已经蒸发194.41亿港元(约折合人民币178.25亿元)。 「不二研究」据京东年报发现:2023年,京东总收入10847 亿元,同比增加3.7%;同期,归母净利润为242亿元,同比增长132.82%。 2021年11月的一篇旧文中(《三单季由盈转亏、下沉市场失利,京东的冬天也来了吗?》),我们聚焦于京东营收超市场预期,但仍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时至今日,京东不仅面临营收增速放缓、核心业务经营利润率下滑等问题,且直面拼多多等互联网公司的低价冲击。 内忧外患营的京东,在电商“三国杀”的下半场如何破局?由此,「不二研究」更新了去年3月旧文的部分数据和图表,以下Enjoy: 3月6日,京东集团(09618.HK,下称“京东”)发布2023年四季度及全年业绩。 京东发布财报显示:其在2023Q4实现营收3061亿元,同比增长3.6%;但净利润亏损34亿元,同比增长11.8%。 财报发布当日,京东的美股股价上涨16.0%,当日报收24.91美元/股,市值一夜飙升至54亿美元。 在「不二研究」看来,尽管京东通过成本控制和削减开支使业绩增长,但低价策略尚未取得成效;在电商平台火拼低价的这一年里,京东该如何破局? 营收增速放缓 1998年,刘强东在中关村创办了京东公司,但早期仅为传统IT渠道商,未涉足电子商务领域。 2004年,京东开始涉足电子商务领域,在刘强东的带领下不断发展,2014年5月于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2020年6月又于香港上市。 2023年,创始人刘强东回归,京东开启调整之年。除了推出“京东百亿补贴”、“京东秒杀”等销售活动,还扶持“不收坑位费、不收达人佣金,就是更便宜”的京东采销直播。 据京东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其2023年实现总营收10847亿元,同比增长3.7%。2023年Q4的营收为3061亿元,同比增长3.6%。 从营收增速看,京东在2023年虽然实现了收入的同比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2021-2022年,京东的营收增速分别为27.6%、9.9%,而2023年,其收入增幅仅为3.7%。 据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Q4京东的归属净利润33.89亿元,同比增长11.8%,2023年,其归属净利润241.67亿元,同比增长132.8%。 对于归母净利润的增长,京东归因于成本控制以及非经营性利润的增加。 据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京东的营业成本为9250亿元,同比增加2.9%。在费用方面,2023年,京东的营销支出总量为401亿元,同比增长6.3%,而2021年-2022年,其营销开支分别为387亿元、378亿元。 此外,非经营利润也是京东利润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利息收入的增加以及股权投资相关亏损的减少,2023年Q4京东的非经营利润达到17亿元,而2022年Q4则为亏损4亿元;全年来看,该项利润更是高达75亿元,远高于2022年的亏损16亿元。 在「不二研究」看来,尽管百亿补贴能为京东带来收入的增长,但高额的补贴及低价策略所产生的营销费用或将对净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低价策略”成效不显 2023年,京东除了推行低价策略,还将部分利润低的业务由1P转为3P模式。 由于京东以自营业务为主,走的是品质电商的路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行低价策略的能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京东在过去一年中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吸引第三方商家入驻,即“3P商家”。 为了拉拢第三方商家,京东给3P商家更公平的流量政策,让1P和3P“赛马”,谁的价格更低、商品选择更多,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流量倾斜。 与此同时,京东进行了内部变革,先是精简组织层级,取消事业群层级,京东零售CEO直接领导事业部,精简后基层员工到CEO的层级只剩三层;后来更是让各个事业部由统一的品类负责人管理,不再区分自营和POP。 京东集团CEO许冉在财报业绩会上表示,2023年,京东将加快推进平台生态和低价心智的建设。此外,京东还致力于拉动3P业务的GMV和广告收入增长。 然而,在财报中,京东并未披露3P业务的GMV增长情况。从收入来看,低价策略在一年内给京东带来的业绩变化并不明显,既没有使京东在2023年实现收入大幅增加,也没有扭转收入增速持续下滑的态势。 从平台及广告服务收入来看,京东京东发力3P,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 财报数据显示,京东2023年广告佣金收入847亿元,同比增长3.4%,而2022年该项业务的同比增速是13.7%。 对此,京东CFO单甦在这次财报电话会中解释称,广告收入的下降,与新商家免佣、部分品类主动降佣等策略有关,预计2024年第一季度回归增长。 在「不二研究」看来,尽管京东的有效商家数、活跃商家数仍在加速增长,但低价策略尚未取得成效,广告佣金收入的拉动还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京东依然面临重重困难。 零售物流双承压 从业务结构上看,也体现出京东的困境。 目前,京东的主营业务分为京东零售、京东物流、达达集团和京东新业务四部分。京东零售包括自营零售和商家业务,新业务主要包括京东产发、京喜及海外业务。 据财报显示,2023年,京东零售实现收入9453亿元,经营利润达到359.3亿元,同比增长3.08%;然而,京东零售的核心业务经营利润率却出现轻微下滑,由上年的3%降至2.6%。 与此同时,京东的整体经营利润也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从去年同期的48亿元大幅减少至20亿元。 对此京东解释称,其对达达集团相关的商誉以及长期资产进行40亿元的非现金减值处理,同时,京东产业相关的长期资产也发生11亿元的非现金减值。这些非现金减值处理对京东的利润状况产生了较大影响。 今年1月,在例行内部审计中,京东旗下物流公司达达集团披露可能出现的业绩造假和员工涉嫌诈骗犯罪的问题。根据最新的独立审查结果,达达在财务报表中存在虚增收入与成本的情况。这一事件的曝光无疑给京东的声誉和财务状况带来不小的冲击。 在物流业务方面,京东物流在2023年实现了257.49亿元的收入,虽然同比增长了43.34%,但却出现7.27亿元的经营亏损,而去年同期则为盈利0.84亿元。 另一方面,财报数据显示,京东物流在某一时期内的总收入为1666亿元,同比增长21.3%。然而,归属净利润方面虽然实现11.67亿元,但相比之前仍有波动。 「不二研究」认为,随着物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京东物流在扩大包邮范围、降低包邮门槛、推进“免费上门退换”服务以及允许商家自由选择物流等方面的措施,虽然提升了客户体验,但也给物流收入带来一定的冲击。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京东物流的仓储网络已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的县区,包括由京东物流运营的1600多个仓库和由云仓生态平台上第三方业主经营的2,000多个云仓。 至于京东新业务,即包括达达、京喜及海外电商在内的业务部分,2023年经营亏损3亿元,相较于2022年的64亿元巨亏,已有所改善。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京东在新业务领域暂未取得任何明显优势。 在「不二研究」看来,作为京东核心业务的京东零售,其盈利能力出现下滑。此外,京东物流的利润有所释放,其他业务也继续减亏。 京东如何破局? 阿里、拼多多、京东“三国杀“下半场,下沉市场成为又一新战场。 目前京东主要面临营收增速放缓、核心业务经营利润率下滑等问题,在「不二研究」看来,这主要是由于京东推出“百亿补贴”策略,还有对第三方商家的扶持政策,自营模式下的商品降价使其收入增速承压;与此同时,京东的电商业务不仅受到拼多多的低价冲击,其旗下本地零售业务的达达也面临美团和饿了么的竞争。 时至今日,京东不仅面临营收增速放缓、核心业务经营利润率下滑等问题,且直面拼多多等互联网公司的低价冲击。 内忧外患营的京东,在电商“三国杀”的下半场如何破局?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京东补贴这一年:收入没涨,钱没少赚》,定焦 2.《低价这一年,京东成效如何?》,听筒Tech 3.《京东的低价策略“交卷”了!》,新消费日报 4.《年报季|净利润同比增长132.8%,京东这份成绩单很好吗?》,翠鸟资本
疯狂小杨哥,不当大网红
作者|路世明 编辑|大 风 自从进入2024年后,在抖音上刷到小杨哥的频率越来越低了。 小杨哥不火了吗?是不是得罪平台被限流了?遇到创作瓶颈了吧?“反常”现象下,各种猜疑浮出。然而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小杨哥刻意为之的结果。 前不久,小杨哥在直播中谈及2024年直播计划,他表示今年自己娱播会比较多,将再降低带货直播的频次,如果有专场活动,考虑将自己过亿粉丝的账号直接交由徒弟使用。 作为头部网红,一直以来,人们都会很自然的用“网红逻辑”来审视小杨哥的一举一动,但在公众视野的另一面:小杨哥不断退居幕后;大量主播被推至台前;三只羊股权布局精妙;接连尝试新业务追求多元化发展...... 这些动作都在阐述一个事实,小杨哥正从网红蜕变成一位合格的企业家,三只羊也在从一家网红企业转变为一家现代化企业。 小杨哥的“野心”,远比人们看到的要大的多。 退居幕后,运筹帷幄 和李佳琦、薇娅这些“前辈”们一样,小杨哥正在努力撕掉身上的“网红”标签,而这显然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一家企业在得到迅速壮大之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企业从创业阶段走向平台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 小杨哥这几年凭借个人才能,让三只羊成长的“膘肥体壮”,但一家成熟的企业,想更依赖的是管理集体,而不是个人。小杨哥必须弱化自己的存在,并推动公司更多的艺人走到台前,才能让三只羊的发展变得更加“健康”。 能够看到的是,过去一年里小杨哥签约了不少头部网红达人,比如李炮儿、卓仕琳和陈意礼等。 或许很难理解,这些网红达人都具备庞大的流量,比如李炮儿,本身已经是千万级的网红了,为什么还会选择加入三只羊呢? 大小杨哥签约千万级网红达人“李炮儿” 事实上,小杨哥与这些网红达人并非老板与员工那么简单,更多的是“合作伙伴”的关系。目前来看,这种合作对双方都非常有益。 三只羊作为当下抖音的顶流MCN,拥有庞大且具影响力的账号群体,加入这个平台可以为网红达人们带来更多的流量和机会。而对小杨哥来说,这些网红们的加入,不但可以扩大三只羊的“盘子”,也能让小杨哥的身份完成转变。 并且,小杨哥还在尽可能的将自身的流量,不断转移到这些签约网红的直播间。过去的几个月里,大小杨哥不断出现在“徒弟们”的直播间,帮他们引流打call。 实际上,除了企业“平台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条理由之外,“去风险”也是小杨哥不得不退居幕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树大招风,许多曾经风光无限的网红在一夜之间从神坛跌落,成为众人唾弃的对象,这种现象在近年来愈发普遍。而一家企业创始人的个人形象,与公司是紧密绑定在一起的,创始人的言行也会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经营。 作为抖音首个粉丝过亿的达人主播,以及直播带货一哥,小杨哥言行举止无疑会被放到聚光灯下。 如今减少直播带货的频率,转向言论风险更低的娱乐直播,也是在尽可能的规避风险,防止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而对三只羊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无论是出于什么理由,小杨哥退居幕后、运筹帷幄,将会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包括小杨哥本人,也曾多次明确表示自己已经不做网红做的事情,更专注于经营自己的公司。 从台前网红变成幕后老板,这或许是小杨哥早已设计好的路线。一个重要的佐证是,三只羊的股权布局十分精妙,小杨哥能够牢牢地掌控企业的实控权和话语权。 股权精妙,家族企业 如何利用架构布局和股权设计去稳固自己的控制权?这是一个企业创始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对于目前的小杨哥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 小杨哥的商业版图虽然大,但股权布局主要是围绕防火墙主体“三只羊控股(原为三只羊创投)”展开。 先向上来看,三只羊控股的股东分别是领头羊文化传媒、合耀玥诚品品牌管理,两家分别持股67%和33%,剩下的1%由大小杨哥的父亲张峰持有。其中,领头羊文化传媒的股东只有小杨哥、大杨哥,分别持股51%、49%。 再向下看,三只羊控股100%持股了多家业务子公司,包括小杨哥带货主体“三只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三只羊助农科技”、“安徽博安交通科技司”、“安徽小杨臻选供应链管理”等。 图:小杨哥股权布局 这种四层股权布局的好处很多,首当其冲的一点就是可以增强小杨哥对三只羊的实际控制权。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一般经营事项由持股比例过半数表决通过即可,此时持股51%为相对控股,而对于公司重大经营事项,如增资、减资、合并、分立、修改章程、解散或变更公司形式等必须达到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通过,此时持股比例达到67%为绝对控股。 小杨哥持有领头羊公司51%的股权,领头羊公司持有三只羊控股67%的股权。 这意味着,任何时候三只羊都只有一个话事人,那就是小杨哥。 除了控制权问题,这样的股权布局还有很多益处。比如可以大幅度隔离风险;更好的获取资金、利用资金;完成家族的财富传承等等。 风险层面,三只羊的业务子公司都是有限责任公司,出现风险后只由三只羊控股承担,领头羊公司并不参与子公司实际经营,所以不会产生风险。可以说,大小杨哥与运营主体公司之间有着多道防火墙,风险基本被完全隔离。 资金层面,按照股权,领头羊持股三只羊控股67%,也就是需要认缴注册2010万元,但这部分可以暂不实缴,反而可以用三只羊控股的分红来出资,重新返回三只羊控股完成实缴,从而充分利用资金杠杆达到以小博大的作用。 至于家族财富传承,按照目前这个股权架构,领头羊公司作为三只羊控股的法人股东,从三只羊控股公司取得的分红免交企业所得税,小杨哥一家可以拿这笔钱用于再投资。 领头羊公司作为一个“钱包”,留存运营公司分红的利润,所以家族公司又称“钱袋公司”,有利于家族财富的传承。 企业的股权结构是企业运作的基石之一,它的背后是企业的发展战略。 从三只羊精妙的股权布局不难看出,小杨哥的“野心”是要打造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一个庞大的现代化、家族式企业。 深入百行,持续布局 三只羊是通过直播带货起势的,但想做大一家企业,仅仅只靠直播带货是不够的。 为了让三只羊的天花板更高,近一年来小杨哥一直在尝试多元化发展。 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目前三只羊实控企业超50家,涉及到了众多领域和行业,包括及文化传媒、网络技术、电商、旅游、农业、食品、服饰等。 来源:天眼查 以文娱领域来说,去年11月26日,小杨哥斥资3000万在合肥奥体中心举办了一场“小杨臻选群星演唱会”,这场演唱会由小杨哥、大杨哥和曾宝仪主持,在抖音同步直播。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演唱会的门票“只送不卖”,抖音直播间也未进行带货,甚至还关掉了打赏功能。虽然极具公益属性,但小杨哥也是收获满满,不仅为自有品牌“小杨臻选”打出了名声,也顺带为合肥进行了一波宣传、招商。 或许是尝到了开演唱会的“甜头”,步入2024年后,小杨哥已多次在直播间内宣布,今年将与知名品牌VAC联名在全国各地多场次开办音乐节,首场已确认5月份落地合肥,票务方式有公开售票也有免费赠票。 不止是音乐,小杨哥还在广西南宁设立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搞起了电影、电视剧、网络短剧的生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在科技方面,去年小杨哥宣布成立大数据运营公司,并将专注于AI软件开发业务。 面临国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直播环境,小杨哥还盯上了海外市场。 去年7月,三只羊便开始尝试向海外市场拓展,以东南亚作为试点。同年10月,三只羊完成了出海团队的人员组建,创建海外MCN机构,完成了三只羊IP在东南亚0到200万粉丝的内容矩阵搭建。今年1月,新加坡被三只羊网络选为海外直播带货的首站。 从直播带货到影视传媒,从网红企业到科技教育,从国内经营到出海发展......小杨哥和他的三只羊,早已脱离了主播网红和直播带货企业的范畴。 如今三只羊正在成为一家全方位、多元化、高效率的企业,小杨哥也在努力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 或许有人会问小杨哥的能力是否匹配他的“野心”?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小杨哥已经为其他头部网红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样板。
苹果在欧盟又做出重大让步,将首次允许用户通过网页下载iPhone应用
IT之家 3 月 12 日消息,苹果公司今日宣布了针对欧盟开发者的三项新规,赋予开发者更多自由,包括直接通过网页分发应用、自主设计应用内促销活动等。 上周,苹果已经在 iOS 17.4 版本中允许欧盟地区用户使用第三方应用商店,这意味着除了苹果 App Store 以外,第三方机构也能够提供应用商店服务,其中既可以包含自营应用,也可以提供其他开发者的作品。不过目前苹果只允许第三方应用商店仅提供其自有应用,例如,游戏工作室现在可以创建自己的应用商店,仅在其商店提供自家开发的游戏。 开发者现在还可以自由设计应用内促销、折扣和优惠活动的界面,引导用户前往其网站完成交易。苹果此前提供的链接设计模板现已变为可选。 此外,符合特定标准的开发者很快将能够直接通过其网站分发应用。这些标准包括持续两年以上成为苹果开发者计划成员、过去一年内在欧盟 App Store 拥有至少百万次首次安装的应用,以及承诺遵守后续的相关规定,例如发布透明的数据收集政策等。通过网页分发的应用仍需遵循苹果的公证要求,并且只能从注册于 App Store Connect 的域名进行安装。 获得授权的开发者将可以获得额外的 API 接口,用于简化网页应用分发、系统功能集成、备份恢复等操作。网页分发功能将在今年春季晚些时候的软件更新中上线,这将是 iOS 系统首次允许用户直接从网站下载应用。 IT之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新规是苹果遵守欧盟《数字市场法案》(DMA) 的一部分,仅适用于欧盟地区。
低端智驾芯片新组局,拼死一搏
暗流涌动中,游戏变得愈加有意思。 作者| 宇多田 封面| 电影《周处除三害》 智驾供应商世界,真是一场无休止的丛林战争。 或者说,现实终于如我们在《博世智驾,尚可饭否》里最后一部分所说的,进入了“不要命”阶段。 当下,在中高阶2B市场,“‘魔疆’保稳,‘地轻元’拼命追”的格局,想用惯常思路挤是挤不进了; 而剩下一堆在量产交付上屡屡吃瘪、 或 没有任何技术优势的Tier1与创业公司,要么已经把干事儿的ADAS团队全裁掉,要么只保留几十人做硬件; 要么宁可0元或低价拿项目给VC交差;要么剑走偏锋,换一枚便宜到炸翻市场的芯片做NOA。 而大部分“真有感知规控却没啥项目”的创业公司,正在犹豫最后一项。 一家从安防市场过渡来的芯片创业公司,最近被誉为“大杀四方”。 有智驾Tier1评价,他们的片子完成认证后,攻势便愈发迅猛,跑遍智驾Tier1。也有几位芯片友商指出,主机厂虽暂无回馈,但确实有所耳闻。 一方面,他们用“外企宁可被打死也做不到”的低价冲进市场,主要瞄准5~15万车型—— 一体机价格,做到了小X百人民币,比国际tier1一半还少; 而可以做高速NOA的智驾域控,则压至千元以内。 另一方面, 他们必然要 寻找一个 愿意 “翻越英伟达cuda大山” 的软件勇士。 譬如,高通芯片一开始在国内的 智驾供应商扶持策略 明显失误, 最终靠 大疆软件工程实力, 才实现“车型 定点”突破 。 可以说,这类必要的软件伙伴, 除了要有一股区别于主流的“拧巴劲儿”, 真算法工程化实力 必须强悍。 因此,这家芯片公司,开始有意联合“古早AI学术派企业”(不好意思,我倾向于把2016年前后成立的AI公司划为“古早”时期),组个拼“极致性价比”的高阶技术局—— 旷视、商汤,以及一家L4和Maxieye,还有人在犹豫不决。 其中,除了Maxieye做过相对 完整的低阶项目 ,其他企业的强项都是在 “感知” 或 “规控” 等 单点应用层软件 。 很明显,参照大疆“TDA4整包”价格为5000、“高通整包”做到7000以下的“实力+性价比”方案,要想在当下环境里继续融资,那些还没有多少项目的智驾与芯片公司只得剑走偏锋,做出更便宜的中高阶方案。 毕竟,大家都到了2024年“比谁血更厚”的时间点了,谁没钱谁先死。 因此,压力给到芯片和域控玩家。 这家曾在安防市场突飞猛进,部分团队从地平线出走的创业公司,有资本评价“多少有点AI基因”。 而他们,以“不要命”的价格冲进市场,着实以“不要命”的姿态震慑了博世、大陆、安霸、地平线与黑芝麻等一众硬件企业。 “L2+低于价格去拿还能理解,因为没多少量,亏多少数字是算得出来的,但能力可通过项目建立起来,这个故事也能跟人讲。 但L2走量,几乎没一家公司敢低于BOM价格去拿,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亏。” 一位Tier1感叹,如今低阶市场,真的陷入了极致疯狂,各种撬客户手段层出不穷。 但不要忘了,国内市场的奇特之处,不仅在于“同类用低价互杀”的历史惯性; 还在于,大多国产芯片公司的“硬件本质”其实大差不差—— 因为IP和EDA大多是买的,跟“攒电脑”有点像。 “其实搞个芯片不难,有钱就行,张江都有一条流水线了。而难的东西,大家还没从英伟达身上学到吗?” 一个工程师吐槽,现在大家都是“苦cuda久矣”的状态。 因为最难的,是要从头做英伟达那套底层软件。 这也是国内汽车前装智驾市场,软件团队70%由AI学术派组成的原因。 大家美名曰是“英伟达拥趸”,但其实是在cuda上躺赢,这是从AI产业延续而来的惯性所致; 而30%则由以大疆为代表的“机器人”派组成——有商用与成本的底线,有扎实的硬件编译器与底软基础。 当然,虽都是国产芯片,不吹不黑,有产业大佬评价,地平线在自己SoC上的AI部分,是花了一些功夫和思考在里面的。毕竟他们有一个庞大的编译器与工具链团队。 因此,所有国内AI芯片公司与智驾公司,面对的真正困境从来都不是钱。 而是在“简单的路”“难的路”中间,选更难的那条。 毕竟资本很多时候不允许。 当然,地平线先前崇尚的“生态说”,某种程度上是“成功与失败各占一半”。 失败的是,地平线组织联谊的兄弟们,很多都是嘴上功夫硬,软件工程实力一摊烂泥,远不如自己团队靠谱; 成功的是,地平线知道自己哪部分是弱点,然后把一堆底层与中间层技术团队拉进来一起搞。 譬如最近,有媒体说中间件公司可有可无,最终被主机厂的自研芯片或上层算法收编…… 算了吧。 如果大部分主机厂和Tier1有这个实力,那就不用让一些中间件公司去搞集成、干人头了。 而现在,更值得注意的是,地平线的“真正低阶对手”强势出现,就看地平线如何回击了。 回到商汤、旷视这些当年被资本众星捧月的四小龙身上。 虽然它们在“计算机视觉”上的实力毋庸置疑,但8年前的一句话,再送给市场: “单点技术过于强悍,往往容易蒙蔽人眼。” 智驾上车,环环相扣。 大家只看到最底层(芯片)、最上层(感知规控地图),这些岗位的薪资也是“智驾系统鄙视链”上的最顶层。而中间三层的兄弟们,则承载着“瓦匠”般的默默无闻。 但拆走一个,都不叫“交付”。 此外,拿到项目也不意味着现金流有保证,所以我们才认为,这是“不要命”的最后一搏。 因为交付量不大的落后者必然会死,是每个产业进入阶段性结局的自然规律。 无论如何,先融到钱再说吧。 与其说我不相信AI公司(毕竟Momenta是这一派别最成功的),不如说我更不相信“什么都想干,不在乎互利共赢法则”的主机厂。 不过,要说现在最怕什么… 最怕几年后,当下动辄又是估值几十亿的大模型公司,实在找不到商业落地路径,也跑来汽车市场分一杯羹吧。
英伟达的狂欢还未终结
时代造就的明星。 作者 | 柴旭晨 编辑 | 周智宇 一周内,“爆炒”英伟达的人,真切地经历了冰火两重天。 美东时间3月8日,英伟达上演惊天逆转,股价从上涨5.1%,跳水到大跌5.6%,盘中振幅超过10%。狂欢的音符戛然而止,当日英伟达市值缩水1285亿美元(约合9234亿人民币),3月11日继续下挫2%,不过盘后上涨了1.88%。 显然,市场已对英伟达的未来走向出现了较大分歧。 “木头姐”(方舟投资CEO Cathie Wood)就在3月7日对英伟达“敲响警钟”,警告其惊人的增长可能会放缓。她将英伟达与互联网泡沫时代的思科进行对比,称英伟达的“思科时刻”已经来临。 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顶峰,思科股价曾猛蹿71倍,但随着科网股泡沫破裂,思科市值在一年后就蒸发了九成,此后再未重回巅峰。 如今,乘着人工智能的火箭,英伟达仅用8个月,实现了从万亿到2万亿美元的飞速市值跃迁。今年2月底,超预期的业绩公布后,其股价再度“井喷”,距离超越美股市值第二的苹果,仅仅一步之遥。 对英伟达下一阶段的走向,木头姐持悲观态度,她认为英伟达当前正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不仅对手AMD在加大AI相关芯片的投入力度,英特尔也快马加鞭。更要紧的是,英伟达的主要客户微软、亚马逊、谷歌、OpenAI等都在积极研发自家芯片准备“叛离”,它们都不希望在AI时代被英伟达卡了脖子。 市场情绪极端分化,贪婪与恐惧都在野蛮生长,在期权交易的催化下,英伟达3月8日股价发生剧烈震颤。 有机构投资人士向华尔街见闻分析,英伟达原本就波动率非常高,因此无论是看涨还是看跌期权价格都很高。时值上周五美股期权交割日,不少投资者行使了英伟达的看涨期权,促使期权交易商出售所持英伟达股票以解除对冲。 期权成交量的异动,放大了英伟达股价波动。据量化交易终端StockWe数据,当地时间3月8日10:48分,英伟达在1秒内出现了连续四个3-4亿美元的巨大期权单成交,累计金额高达16亿美元。 不过,摩根士丹利依旧乐观地认为,英伟达还能继续涨,无论从估值的角度还是从长远看,都不能认为当前英伟达接近市场顶峰,否定了木头姐的“思科时刻”论调。 摩根大通也在研报中指出,当前AI基础设施投资热潮仅仅处于初期阶段,尚未达到20多年前互联网泡沫的水平,且GPU投资才刚刚起步,供应链的投资增长将会对其产生乘数效应。 华尔街投资机构Wedbush指出,英伟达所遇的这波大规模抛售,并不暗示AI泡沫的到来,反而是部分华尔街基金经理低估AI潜力,以及投资者“获利了结”操作的集中反映。 由此来看,市场仍对英伟达充满期待。 眼下,英伟达仍还是AI时代的算力底座。CEO黄仁勋认为,包括Sora在内的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背后,行业硬件的升级换代仍处于早期阶段。他预测整个行业会需要大约2万亿美元的英伟达芯片,才能满足未来的算力需求。英伟达也给出240亿美元的Q1营收指引,远高于市场预期219亿美元。 Wedbush预测,今年科技企业在AI领域的支出占比,将从去年的不到1%,增至8-10%,以加速完善AI应用端所需的硬件基础设施,高筑护城墙。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预计今年AI芯片市场规模,将同比增长逾25%至671亿美元,这一数字在2027年将达到近1200亿美元。 这意味着在庞大市场需求下,“黄教主”仍有望继续巩固王位。 面对攻擂者,英伟达并没有坐以待毙,CUDA计算平台及成熟的软硬件生态是其坚实的技术护城河,与此同时“黄教主”也丝毫没有放慢对产品的研发及迭代。 英伟达宣布,在3月即将举行的GTC大会上将发布加速计算、生成式AI及机器人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市场预计其下一代GPU芯片B100将同步亮相,届时AI市场将毫无疑问地被再次引爆。 对“黄教主”而言,这是打破市场分歧,再次证明AI芯片王者地位与实力的关键路演;对投资者来说,这也将是观测其能否继续大幅上行的窗口。 英伟达的高增长神话,似乎依旧在续写,或许对手的环伺更激起“黄教主”的斗志,加速起英伟达迭代步伐,而它将带领科技公司和整个AI界走向怎样一个新时代?或许这一两年内就会有答案。
AI PC,“联想们”的阳谋与生意
2003年,当英特尔正式推出第一代迅驰移动技术时,当时的大英词典里还没有“Centrino”这个词。作为一种面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形态,迅驰技术通过将无线网卡作为标准配置,集成进笔记本电脑内,由此推动PC行业进入了真正的无线移动时代。 而彼时的英特尔也凭借这一技术创新,迎来了自己的辉煌岁月,“迅驰时刻”成为了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隐喻。二十年过去,随着生成式AI和大模型等新一代技术的发展,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在近期宣布属于英特尔的“迅驰时刻”也再度来临,做出这一判断的原因在于——AI PC的兴起。 与上游芯片厂商们的热闹一样,终端PC厂商们也纷纷押注AI PC,从战略到产品都列出了详细的时刻表。 以联想为例,在去年10月的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首次展示了首款AI PC概念机和一系列原生功能应用,还大秀了自己的生态朋友圈。而在近期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联想对外展示了最新一代商务AI PC产品。 联想集团中国区总裁刘军在一次采访中将AI PC形容为“很像24年前的PC行业。”据机构Canalys的预测,到2027年,AI PC的出货量将超过1.7亿台,其中近 60%部署在商业环境中。 市场对AI PC的观点也各异。看多者认为,这是PC行业几十年以来难得一见的机遇,PC将成为AI落地,实现普惠的第一入口,但也不乏有观点认为,这是PC厂商们在PC出货量表现疲软下又一次过于乐观的炒作。外界更好奇的是,AI PC兴起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影响未来AI PC格局演变的竞争因子又是什么? 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AI PC确实解了PC厂商们的「燃眉之急」。 2、联想等厂商押注AI PC,看中的其实是产业链重构的机会。 3、AI PC之战,是一场生态、技术和场景的综合战。 AI PC之所以走上台前,其实是产业链的一场合谋。 首先,从产业规律来看,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确实为PC行业带来了新可能性。 最直接的改变是AI大模型让终端厂商们看见了PC“智能化”的可能。从产品功能和形态来看,无论是从桌面、笔电、到平板,还是围绕游戏、商务等诸多细分场景,PC行业经历了从传统PC到智慧PC再到AI PC的演变。 从场景单一、操作复杂的传统PC向智慧PC过渡,PC厂商们从应用场景出发,围绕软硬件的迭代,无论是如语音智能唤醒、开盖开机等功能迭代,还是强调手机、平板、笔记本等多设备协同,本质上都是寻求人机交互的新方式。但受限于成本和算力,毕竟PC行业的升级遵循摩尔定律,让很长时间内PC厂商们的智能化被质疑为「无意义和无效率的创新」。 但AI PC的到来改变了两点:一是硬件架构的改变。传统PC在主芯片架构上以“CPU+GPU”为主流,但随着芯片巨头们将AI芯片陷入AI PC中,形成了“CPU+GPU+NPU”的异构方案,解决了过往算力的掣肘。二是AI PC丰富的功能和更简易的操作界面设计,提升了人机交互的效率,也为PC厂商们的产品创新,特别是满足提升用户的生产力需求提供了好的切入口。 当然,AI热度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当前PC厂商们也恰好处在一个周期拐点上。 一是Windows 10退役所带来的换机需求,操作系统的升级一直是PC市场换机的重要推力之一。是长期都面临供大于求情况的PC厂商们,经历了几个季度的去库存“攻坚战”后,围绕供给端的积极调整也为行业送来春风。 根据机构IDC的预测,PC市场收缩已触底,预计在2024年实现增长。据Canalys最新的数据,2023年Q4全球PC出货量同比增长3%,终止了此前的七连跌。 PC行业由冷转暖,自然也离不开产业链玩家们的推波助澜。从上游英特尔、英伟达、AMD等芯片厂商,到下游的联想、戴尔、宏基、华硕等笔记本厂商都纷纷宣布入局AI PC。 在这之中,也分为了两种阵营,一类是如英特尔、联想一样坚定的「All in」派,还有一类则是宏基、华硕之类的谨慎派。两类阵营之间的差异,抛开营销因素不谈,更多则体现在战略和路线上。 其中,对AI PC最乐观的要数英特尔和联想,双方均为PC产业链的龙头。 除了率先提出AI PC概念外,英特尔围绕AI PC已拿出了一揽子方案,从被称作是「下一个迅驰时刻」处理器Meteor Lake到面向AI推理和部署运行工具套件OpenVINO,正如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对AI PC所展现出的乐观主义。 在今年的CES展上,他非常犀利指出,在他职业生涯早期、“PC或者摩尔定律的早期”,技术和产品还是相当令人兴奋的;到后来人们更多在谈的是更多核心、更高的功耗、更快的IO,多少就会有些“无聊”,即便这些技术也投入了大量心血。但AI PC则不同,他在采访中兴奋地表示:“我们要构建最棒的一些技术,来解决人们的问题;而其步伐之快是过去几十年都未曾出现过的。” 联想也是如此。不仅发布了十余款AI PC,还推出了面向个人与企业且集成AI应用和功能的产品——人工智能双胞胎(AI Twin) ,以及覆盖个人大模型和企业级大模型的混合AI框架。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更是AI PC形容为:“联想发展35年来的又一次重大机遇。”据联想的时间表,2024年也是AI PC元年。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 相比于联想对AI PC的乐观,宏碁董事长陈俊圣则表现出了谨慎的态度。去年10月,在宏碁集团的一场闭门法说会上,陈俊圣认为“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不会明天开始就有AI PC,是渐进式的发生。”华硕共同执行长胡书宾也认为,AI PC在2024年会开始发酵,但还是有一段学习曲线。 不过可以肯定的事,无论是乐观抑或是谨慎,无论从供给端还是需求端,产业链的通力合作下,AI PC为这一传统行业注入了新活力。 复盘PC行业过去四十多年的历史,行业的增长依赖的是摩尔定律,创新的主导者实际上是芯片和操作系统厂商们。随着上游技术迭代的放缓,作为离用户更近的终端厂商们,尽管产品形态迭代不断,但始终困在创新的窘境里,缺乏关键性技术驱动用户需求,因此PC厂商们也只能干着组装厂的苦生意,产业链中的价值增量也多是来自于用户自然的换机周期。 但在AI大模型浪潮下,有了新可能。理解联想们为何在此刻如此激进地「All in PC」,简单来说就是改变产业链中的地位,从组装厂成为AI时代的新入口,能获得的价值增量更多了。 首先,PC经历数十年的发展,作为传统产业其角色定位与生产力已紧密连接,而AI本身就是一场关于生产力的革命,更有望成为AI落地的第一入口比手机、平板等更容易讲述生产力的故事。 其次,PC厂商们也可以借AI东风,重塑自己的生态。一方面利用AI解决串联自己的终端产品,带来新产品的突破,解决PC同质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加速建立AI时代下的新伙伴生态。 毕竟,在PC领域,无论是Wintel联盟,还是英特尔、英伟达、AMD三大巨头在异构计算时代的合纵连横,都说明了最终胜利的并非技术领先者,而是有着强大生态壁垒的玩家。 以联想为例。除了发布十余款AI PC外,还将AI内嵌进平板、手机、智慧大屏等多种终端设备,形成多终端的互通。于此同时,联想还与微软、英伟达、英特尔、AMD、高通等企业,在智能设备、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领域持续深化战略合作。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产业链角色的转变。终端厂商可以从单一的设备制造商转变为提供更多价值增量的服务商,做AI时代的卖水人、卖铲人。 一方面,随着端侧大模型进入PC,过去的大量应用会被AI PC自带的AI Agent取代,同时联想们通过自建AI操作系统形成AI原生应用生态。软硬件协同下,PC厂商及其应用生态合作伙伴有望通过提供除硬件之外的AI服务和解决方案获得更多价值增量。西南证券就将AI PC之于传统PC的意义,比作自动驾驶对于传统整车,会在硬件端和软件端同时产生突破性创新和商业价值上的赋能。 另一方面,在软硬件外,大模型时代下算力既是新生产力,也是一门新生意。终端厂商依靠过去的IT经验沉淀,不止是做终端的智能设备的生意,而是走向B端和上游,做更定制化的生意。 比如联想反复强调的“全栈智能”战略。从2017年开始,联想就开始围绕“端-边-云-网-智”的新IT架构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目前已形成了包括AI内嵌的智能终端、AI导向的基础设施、AI原生的方案服务三大方向。 “AI内嵌的智能终端”对应一系列的智能设备升级,“AI导向的基础设施”则是联想多年的AI服务器布局,而“AI原生的方案服务”就是联想在大模型时代下“卖的铲子”。联想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做通用大模型,而是与产业伙伴合作基于现有的通用大模型进行二次深度开发,完成对个人大模型和企业大模型的构建。 总之,AI PC革命下,PC有希望成为AI时代的新入口,联想们既能掌握用户的数据与需求,围绕软硬件进行创新与迭代,又能协同芯片和基础大模型厂商们在算力、算法等方面进行优化与合作。 这样一来,从卖硬件到卖水、卖铲子,PC厂商们也就在产业链中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成为PC产业生态的核心中枢之一。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产业链玩家的推动,无论是终端PC厂商产品发布节奏的加速,抑或是英特尔等芯片巨头相互间生态的绑定,AI PC已是大势所趋。但无论从场景、技术以及生态方面,当下的AI PC还属于AI Ready 阶段,行业玩家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看得见的挑战。 正如联想和IDC在《AI PC产业(中国)白皮书》中所言:“AI PC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概念,只有各项价值和核心特征互相支撑,互相促进,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首先,由于AI PC处于产品早期推广阶段,从产品创新扩散理论来看,终端厂商们的早期产品如何将AI内嵌与用户生产力场景结合,解决实际痛点,催化换机需求成为了关键。 一方面,这对厂商们软硬件的集成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围绕用户的不同需求,将AI PC的端侧AI能力融入实际工作流程之中,毕竟大多数用户对AI能力的感知还是停留在软件侧。另一方面,则也考验着厂商们对产品线的梳理、定位与资源分配。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区消费类产品事业部总经理范子军就提到,目前AI的概念有些被扩大化,应用于PC产品上的真正AI应该做到软硬件结合,且具备一定的自学习能力。 其次,从核心处理器到其他零部件,AI PC也需要产业链的技术新迭代。 在核心处理器上,随着未来在终端运行大模型的复杂度持续提高,终端处理器仍需持续迭代。软件上,当PC内置大模型,就需对大模型进行压缩,如何在不显著降低模型性能的前提下,节省存储空间、提高计算效率、加速推理过程,还有许多工程化问题待解。而在一些结构组件上,终端运行大模型要解决散热问题,要重新设计机器外壳和结构件,采用更好的散热材料等等。 毕竟PC是一个传统行业,只有当技术落地实际场景,解决用户实际痛点,用户愿意换机的需求才能有看得见的提高。 而这自然也需要生态的加持。PC厂商们、芯片厂商等供应链的协作下,才能进一步加速AI PC从价位到产品到场景的渗透。 毕竟,比起大模型等一些尚属黑箱的技术或产品,持续近半个世纪的PC行业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秘密,本质上既是一门消费驱动、依靠产业通力合作的生意,也是一场生态、技术和场景的综合战。在AI PC时代,无论最后谁会胜利,成为产业链新的话事人,都离不开这一朴素的定律。 参考资料: 1、华创证券:《AI PC革新端侧AI交互体验,PC行业有望量价齐升》 2、西南证券:《AI PC:深入变革PC产业》 3、IDG、联想:《AI PC产业(中国)白皮书》 4、解码Decode:《关于AI PC,联想和英特尔过于乐观了吗?》、《为什么说AI PC改变了PC产业?》 5、黄烨锋:《再聊AI PC,这东西真的是PC行业的拐点吗?》 6、量子位:《全栈智能才能兑现AI红利?》
字节掉队AI时代?
开年Sora的爆火,为全球科技大厂在AI领域的竞逐又投下一颗重磅炸弹。 相关话题的讨论范围早已突破科技圈。当“AI将重塑各行各业,并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一项共识,头部大厂正在竞速迈入AI时代。其中,也包括近年跻身全球一线的互联网“新贵”——字节跳动。 2月下旬,字节旗下视频剪辑工具CapCut(剪映海外版),正式开放AI生成视频功能公测。同时,有消息指剪映已在数月前组建封闭团队,秘密研发AI产品,而字节跳动还在秘密研发AI大模型领域的多个产品,涉及多模态数字人、 AI生图、AI生成视频等。 去年底以来,字节跳动的一系列人事和部门调整,已经显露出积极转向AI的战略迹象。 去年11月,字节调集内部资源,成立AI业务团队“Flow”;今年2月,字节核心高管——抖音集团CEO张楠离任,宣布将未来工作重心转向剪映CapCut,为产品创造AI领域的更多想象空间。 当AI技术快速迭代,以Sora为代表的各类大模型变得愈发成熟,对旧有内容生产体系和平台模式的改变,已经初见端倪。相比其他全球一线大厂,字节此前在AI领域的进展一直显得较为低调。 2024年,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AI产品的“爆发年”,而字节能否跟上AI时代的步伐,决定了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01、Sora爆火,剪映跟上 除了风靡全球的短视频平台TikTok,字节在海外市场的“明星产品”还有视频剪辑工具CapCut。 两者同为字节跳动旗下产品生态中的一环,用户可以使用TikTok账户登录CapCut,并将视频传至TikTok 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上与朋友分享。这一互相关联的产品矩阵,为字节跳动带来了更多用户留存和实际收益。 去年4月,CapCut引入AI生成模版和*后下载量激增,收入随之增长,成为2023年上半年全球*钱的视频剪辑应用。 Data.ai数据显示,截至去年8月,全球有4.9亿人通过苹果和安卓手机使用CapCut;另据Sensor Tower数据,2023年CapCut应用内购收入增长明显,首次突破1亿美元。 而Sora的诞生,象征着文生视频发展的新一项“里程碑”,也将对CapCut这类视频制作工具造成冲击。 Sora发布次日,美国电脑软件公司Adobe的股价即暴跌超7%;美国图片库、图片素材、图片音乐和编辑工具供应商Shutterstock跌超5%;此前几周才发布了“文生视频”工具Lumiere的谷歌母公司股价下挫1.58%…… 实际上,在OpenAI正式发布Sora以前,字节跳动就曾推出文生视频模型Boximator和MagicVideo-V2,只是与Sora差距太大,不具备“可比性”。 字节跳动曾在回应媒体时表示,Boximator是视频生成领域控制对象运动的技术方法研究项目,还无法作为完善的产品落地,距离国外*的视频生成模型在画面质量、保真率、视频时长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即便如此,当“谁将成为中国版Sora”成为行业和媒体热议的话题,剪映仍然成为其中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 而字节内部也在加大对剪映和AI领域结合的投入。今年2月,抖音集团CEO张楠在加入字节跳动10年后,宣布转战剪映。有接近剪映的人士向媒体透露,张楠将亲自带队寻求在AI辅助创作上的突破。 张楠本人也在朋友圈发文表示,“很期待和剪映的小伙伴们一起造梦,与这个AI的时代一起成长,共同绘制出脑海中的奇幻世界。” 02、字节AI,反应有点慢 事实上,相比其他大厂,字节跳动发力AI的时机已经略显迟缓。2023年春季,百度、阿里巴巴就已分别推出各自的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和通义千问,而字节到去年8月才推出了云雀大模型。 字节跳动CEO梁汝波曾在今年1月的年度全员会上表示,字节在AI领域的进展缓慢,直到2023年才开始认真考虑GPT技术,而许多表现出色的大模型创业公司早在2018年至2021年间就已经创立并开始研发产品。 有媒体在报道中引述一位接近字节跳动人士的消息指,去年一年,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将全部时间都花在了AI上。但在外界看来,字节系统性布局AI,不过数月时间。 去年11月底,字节进行了一系列业务调整,一方面大规模收缩游戏业务部门“朝夕光年”,一方面成立了新的AI创新业务团队“Flow”,并任命字节跳动技术副总裁洪定坤为技术负责人,字节大模型团队负责人朱文佳为业务带头人,加大对AI业务的投注。 此前,有“App工厂”之称的字节跳动,也曾尝试追赶AI热潮,将AI功能融入产品,并以此升级用户体验、巩固平台的流量优势。 例如,2022年,随着AI绘画爆火,抖音快速上线了AI绘画功能;去年11月,飞书发布了“飞书智能伙伴”等AI产品,在内容创作、内容总结、数据分析等多个场景中,借助AI实现工作提效。 飞书CEO谢欣曾在发布会上表示,未来AI的能力一定会变得非常强大,各行各业都会发生巨大变革。但目前AI能力还很有限,不一定能让每一项任务都如期所愿,“当下更重要的是先让自己做到AI Ready”。 而Flow的成立,则标志着字节针对AI领域的布局开始更趋系统性。据称,在Flow成立时,字节内部开放了大量活水岗位,从飞书、抖音等多个业务条线抽调相关人才,计划未来着力孵化多个AI相关的创新产品。 去年下半年至今,字节先后推出了多模态大模型 BuboGPT、抖音云雀大模型、文生图开放模型SDXL-Lightning,并上线了多款基于AI技术的产品,包括AI对话类产品豆包、Cici,剧情创作平台BagelBell,电商内容创作应用即创,AI聊天机器人构建平台Coze/扣子等。 03、AI产品爆发年,字节加速追赶 AI引领的科技变革一日千里。对字节来说,一方面需要面对自身增速放缓的压力,另一方面必须紧跟时代,主动创造更多机会,才能保持竞争地位,因此绝不能在AI时代掉队。 在社交媒体领域,字节跳动需要应对来自Meta、谷歌、Snap等对手的激烈竞争。去年以来,随着ChatGPT带起新一波AI热潮,全球科技巨头都在AI和大语言模型等方面展开重点布局,加大资金投入、大举招聘人才,并高调宣布在AI方面的最新进展。 国内互联网大厂们也在不遗余力地跟上这波AI热潮。从腾讯、阿里、百度、到华为、华为等,纷纷加码投入AI赛道。 2023年3月,360GPT亮相、华为盘古迅速跟进、百度发布文心一言。4月,阿里通义千问接入产品;5月,腾讯混元加入AI竞逐。下半年国内互联网AI队形初成,里面站满了腾讯、阿里、百度、华为、美团、华为等中国大厂。其中,腾讯投资了智谱AI、百川智能、MiniMax、深言科技、燧原科技5家公司;阿里投资了智谱AI、百川智能2家公司,且自己孵化有通义千问;百度投资了西湖心辰,且自己孵化有文心一言;美团投资了智谱AI;另外还有华为盘古、中科院紫东太初、商汤日日新、零一万物等都成为这一领域的主要玩家。 而2024年Sora的横空出世,或许更让字节跳动面临“追赶进度条”的紧迫性。当AI产出的视频内容变得更精确并贴近真实生活,过程也更为高效、便捷,旧有的短视频内容生产模式必将受到冲击,而与此有关的工具、创作者和平台,都将直面新一轮的变革。 事实上,在一些行业,这样的改变已经开始发生。 兼职插画师陆含告诉霞光社,AI对自由职业画师的冲击已经显现。“很多画师平时都会在社交媒体平台大量更新热门内容,来维持更新频率和热度,他们的成长路径更接网红,而平台流量直接和稿费收入有一定关联。”陆含说。 而对不少自由职业画师来说,根据已有作品中人气较高的角色进行插图的二次创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涨粉方式。这样的二创作品,被称为“同人”图,也是AI软件最擅长处理的一类内容。 “跟AI相比,靠人工‘二创’来引流提升粉丝量的效率低得多,圈内不少画师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毕竟大多数粉丝其实不在乎图是AI画的或是画师手绘,只要好看就行。”陆含说,目前一些游戏公司也已开始倾向使用AI绘图和制作,这意味着对人的工作的需求正在减少,如果公司内部员工可以消化这些工作量,就不再需要外包,直接影响自由画师的收入。 Sora的面世,再一次刷新人们对AIGC发展速度的认知,关于AI对内容制作行业影响的讨论也又一次甚嚣尘上。 短剧导演林平告诉霞光社,一些编剧已经开始尝试使用AI创作剧本,一些制片人也认为到了需要学习AI的时候,“因为这将是未来的趋势”。 林平说,在短剧的拍摄成本构成中,演员、摄像等人力支出,以及置景和场景费等,都占据了支出里的大头。“以我们拍摄的短剧来说,现在一个便宜的*可能10万,贵的有几十万,大的*可能需要几十个人来制作。但如果能使用AI制作,不论是资金还是人力投入方面,都会大幅减少。” “如果AI技术发展成熟,以后拍片子,*部分可能很大程度可以交给AI生成了,拍摄的时候只要用个绿幕就行。甚至可能不需要演员、摄像或美术,只需要由会操作AI的人根据剧本把它做出来。”林平说。 虽然AI制作内容的进步速度让不少人吃惊,但AI距离真正取代人类内容生产者,还有不少差距。 一名从事神经网络研究的人士向霞光社表示,目前的AI水平还很初级,更像是一个可以快速搜索、查询、统计和筛选的工具。“我认为都是数学,距离强AI还很远。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AI生成的图片还是视频,乍一看效果还行,但很多细节是逻辑不通的。例如文字经常是乱码,人和动物的手部计算也很糟糕。” 林平也表示,AI制图对游戏设计等行业的冲击已经显现,但AI生成视频暂时还未波及到短剧制作行业。“Sora才推出不久,而且AI技术还不成熟。作为内容创作者,不管AI怎么发展,很多工作还是需要由人来完成。例如影片剪辑,其中涉及到的不仅是技术操作和场景呈现,还有许多需要依靠人的经验,以及感知和情绪来传递给观众的内容。” 相比早早入局的国际科技巨头,中国人工智能在技术发展层面上仍然存在着相当差距,加之受限于芯片管制算力吃紧,以及大模型训练所需投入过于高昂等因素,也使得中国企业的追赶之路任重而道远。 但伴随全球AI竞争升温,AI应用生态也成为不少大厂展开角逐的重要阵地,而这或许是中国企业可以努力加速赶上的领域之一。 中国有着巨量的市场规模和丰富的数据量,有利于落地多元化的AI应用场景,不少国内大厂也已聚焦AI应用,并将2024年视为AI产品的爆发年。 今年年初,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曾在一场公开活动中表示,大模型已经开启新一轮工业革命,不发展是*的不安全,并预测2024年将成为大模型应用场景之年,出现“杀手级应用”。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也曾表示,人类进入AI时代的标志,不是产生很多的大模型,而是产生很多AI原生应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APP工厂”字节大步迈入AI时代,将交出怎样的一份答卷,值得期待。
在游戏里搞政治正确的幕后黑手,快被外国网友冲烂了
最近,一场由欧美玩家群体和一个叫 Sweet Baby Inc. 的公司之间的骂战成为了游戏圈的热门话题。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叫做 Kabrutusrambo 的哥们建立了一个 Steam 鉴赏家页面,名字叫做 “ Sweet Baby Inc detected ” ( 以下简称 SBID )。 这个页面列出的游戏全被他标记:不推荐! 这些游戏中有很多都是大厂的 3A 大作,比如《 刺客信条:英灵殿 》《 自杀小队:战胜正义联盟 》等等。 虽说其中确实有些游戏是一坨狗屎( 比如《 自杀小队 》),但大部分的游戏评价还是相当不错的。 而 Kabrutusrambo 不推荐它们的原因只有一个:这些游戏都有这么一个公司的的参与: Sweet Baby Inc. 这个公司是什么来头呢? 它是一家咨询公司,主要是以 “ 多样性和包容性 ” 的视角来审查和编辑游戏公司给的脚本。 说白了就是给游戏公司提供 LGBT+ 的内容咨询以及优化服务,帮他们在游戏里做一些更符合 “ 政治正确 ” 的内容。 比如有的游戏白人太多啦,这公司就会建议你把谁谁调成黑人,什么形象啥的。 它的客户包括 Xbox 游戏工作室、EA、Valve、圣莫妮卡工作室、2K、育碧、SE、华纳兄弟游戏等几乎所有的欧美大厂。 比如《 战神:诸神黄昏 》里的黑人角色安格博达,从这段采访中就可以确定是因为受到了 Sweet Baby Inc 的影响而出现的。 此外,去年的《 蜘蛛侠2 》里,黑猫这个角色就被设计成了双性恋,她在一段 CG 中明确表示了自己有个女朋友。 要知道在原版漫画里,黑猫虽然也没明确表示过她的性取向,但是在剧情上和蜘蛛侠的关系亦敌亦友,关系很复杂( 你懂的 )。 而《 量子破碎 》虚拟电视剧里,萨贾·安德森曾经是一位金发白人女性,到了《 心灵杀手2 》却变成了黑人。 其实除了《 战神:诸神黄昏 》的安格博达,我们很难确定其他的角色变化是否和 Sweet Baby Inc 有关系,虽然这几个游戏都有它的参与。 但是很明显,一部分欧美玩家已经忍不了这种“魔改”了,于是就出现了 Kabrutusrambo 和 SBID 小组,这个小组在短时间内就吸引了几千成员的关注和讨论。 说实话,几千个人的小组在 Steam 玩家社区里不算少,但也称不上影响力巨大。 真正让这件事情发酵的,反而是 Sweet Baby Inc. 的员工在推特上的言论。 公司顾问 Maya Felix Kramer 就发了篇长文进行谴责,说 Steam 玩家可以随便创建一个小组,可以把任何游戏列出来,警告别人不用买这件事很怪啊?? 另一位作家员工 Chris Kindred 更直接,效仿起了卢本伟,公开呼吁自己的粉丝去攻击 Kabrutusrambo ,甚至还把他的个人账号给贴了出来。 结果您猜怎么着? 这俩人的行为倒是起了反效果,玩家们反而开始嘲讽 Sweet Baby Inc. 的员工行为,最终 Chris Kindred 把自己推文全删了,Sweet Baby Inc. 的官方账号也被锁定。 SBID 这个小组还火起来了,目前已经有 21 万的成员了。 事情至此,似乎是玩家群体取得了重大胜利,Kabrutusrambo 也公开发表了感言,感谢大家的支持,表示让我们一起把游戏产业的钥匙交回到玩家手中。 然而最近,Kotaku 、PC Gamer 等一些网站上却出现了一些文章,主旨大概都是说 Sweet Baby Inc. 并没有强迫游戏公司做这些事,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 乃至 Reddit 上都有类似的文章和讨论,说 Sweet Baby Inc. 是完全无辜的。 玩家们似乎并不吃这一套,像是 Kotaku 那篇文章的作者 Alyssa Mercante 也和网友在网上进行了对喷。 还说出了一句经典名言 “ 你不可能对白人进行种族歧视,望周知 ” 。 然后这人的账号就被喷到锁掉了。 补充一点额外的小知识,Sweet Baby Inc. 的 CEO ,也在公开演讲中表示过如果游戏公司不采纳她们的建议,她们就会 “ 恐吓 ” ( terrify them )游戏公司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说白了,很多角色就是在 Sweetbaby 这样公司的强行推动下加入进游戏里的。 小发突然觉得,有没有一种可能,如果就按原本的剧本来,该黑黑,该白白,整点帅哥美女,玩家也不会说啥。 很多公司怕不是自己吓自己,越加越觉得不够,最后把原本游戏内容都破坏了。 反正这事儿到现在为止在外网的讨论度还是很高,一时半会儿看样子消停不了。 就我个人感觉而言,我玩了这么多年游戏,像是我玩《 GTA5 》时,主角里有富兰克林这么个黑人我都没感到奇怪。 老崔是个双性恋我也觉得不奇怪。 再比如《 奇异人生 》系列,它的主角是同性恋乃至双性恋我都无所谓,我当年就很磕 Max 和 Chloe 这一对儿。 实际上这类角色在十多年前的游戏里比比皆是,但并不会引起玩家的反感,这是因为他们的背景设定很完整,整个人物的塑造都很丰满。 但是现在的很多游戏里,那些个 “ 多样化 ” 角色就好像是凭空长出来的一样,虽然他们在游戏中的演出很精彩,并且不会影响剧情,但难免却会让人感到膈应。 就比如让一个黑人突然出现在北欧神话故事背景的《 战神:诸神黄昏 》里,比如把曾经的金发白人硬变成黑人。 所以还得是我们老一辈艺术家说的好,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要是有这觉悟,犯得着像现在这样天天被人逮着喷吗? 撰文:小发 编辑:泰老师 封面:焕妍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