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看完25万的理想L6,比亚迪、特斯拉、吉利们得有压力了
继上个月发了 MEGA 之后,理想又一款新车 L6 ,在今晚略微 “ 低调 ” 地发布了。 为啥说它 “ 低调 ” 呢,你看啊,之前理想每一款车的发布,李想本人必定是在社交媒体上各种造势。 但这次发布会之前,李想真是一声都不吱,上一微博还停留在 3 月 2 日, “ 微博之王 ” 的名号都要保不住了。 李想的 “ 消失 ” ,让我一度怀疑发布会是不是他都不来了。 但并没有,这场发布会还是李想来开场,只是厂长他真就是开了个场,最后连价格都不是由他本人来公布的。这在理想的新车发布会里,我印象里还是头一次。 好了,话不多说,咱还是直奔主题。 L6 这款车,因为老早就上工信部公告了,外观、内饰还是那个熟悉的套娃风,加上就在发布会前几天,网上已经传出了它的配置表,不少信息都知道了。 所以今晚的发布会,主要就是看价格。在俺们的汽车行业群里,群友们看法也挺一致。 而这次,理想给出了一个稍稍超过我预期的售价,有超过,但也没超太多。发布会之前,我猜起售价在 25 万以下的话,就是巨大惊喜。 因为 2024 款 L7 的价格区间是 31.98-37.98 万,考虑到 L6 基本和它是一个模子,主要是为了下沉市场,售价区间在 25-30 万比较合理。 结果这次,理想真就刚好卡在 25 万这个位置了, L6 一共两个配置,低配 Pro 是 24.98 万,高配 Max 是 27.98 万,这俩主要差在了智驾、冰箱和音响。 同时现在有 2 万元的首销权益,可以拿来选装配置和安充电桩。 报完价格,大伙儿可以散了,啊不是,可以接着来跟脖子哥看看 L6 到底有啥区别。 L6 能比 L7 便宜这么多,我觉得电池肯定贡献不小。 L6 两款车用的都是 36.8kWh 磷酸铁锂电池, CLTC 纯电续航有 212 公里;而 L7 中低配是 42.8kWh 三元锂, CLTC 纯电续航 225 公里。 根据我们的了解,部分磷酸铁锂的电芯( 是电芯,不是电池包 )价格,是三元锂的一半。 不过理想也是在磷酸铁锂上做了升级,根据官方数据, L7 车型充电从 20%-80% 所需时间是 30 分钟,而 L6 只要 20 分钟。 再就是空气弹簧的影响,L6 把空气弹簧拿掉了,只保留了 CDC 。车身高度不能调了,也不能再叫魔毯悬架了。 接着咱就继续唠唠 L6 的外观内饰。 这块也不用多说, L 系列都长一个样子。我就贴张图在这,下面四款车,谁能认出它们各是 L 几。 有两个地方是它的特色,第一,它虽然是家族里面最小的车,但前脸星环灯却是最长的,有 2.2 米。 第二,车身颜色上,理想也是按惯例给 L6 一个专属颜色小象灰。 不熟悉的朋友可能纳闷儿为什么是小象,这是因为 MEGA 有个大象灰的专属颜色。从照片上看,编辑部很多同事都觉得 L6 配这个小象灰还不错。 内饰当然也是套娃,坐进去别人不告诉你,根本不知道是 L 几。 再来说说这车的定位,它车长 4.9 米,虽然和 L7 一样还是算中大型 SUV ,但比后者短了有 10 厘米,轴距也短了 85 毫米。 理想这次也不说什么几百万以内的最好的这那,而是把对标产品死死锁定在保时捷卡宴。不管是空间、沙发,还是油耗、舒适配置,理想在它的对标系里,都是完胜。 当然,冰箱彩电大沙发,这还不是理想的强项么。 就说冰箱,理想在 L6 这款车上依然给了冰箱,还是压缩机式的,就是和咱家里冰箱一个原理,好处是比其他车上用的半导体式制冷效果更好。 要知道差评君刚花 50 来万提的问界 M9 ,用的都还是半导体哦。 还有三温区空调,后排温度可以独立控制,反正 30 万的顶配小米 SU7 是没这个配置的。 说完家电配置,我们再说说智驾上,理想也带了一些不错的小更新。 比如新加了关门泊车的功能。之前你想下车以后让车子自己泊入车位,得先在车上点离车泊入,然后下车掏出手机,在手机上点开始。 现在这个关门泊车,是直接把掏手机这一步也省了,不过发布会上没有明说还要不要在旁边盯着,这一点等我们拿到实车再研究研究。 还有高速 NOA ,你可以先选 ETC 还是人工通道,车子就能自己开到对应闸口。这个功能理想还算推得快的,上个月我刚试了其他新势力最新版的智驾,还没发现有这项功能的。 至于实际效果如何,脖子哥搞到实车了也一定去试试。 其他方面, L6 就没啥太有意思的点了。 这么说吧,今晚我在看理想 L6 发布会的时候,分分钟以为我在重温 L7 的发布会,甚至感觉我都可以把去年 L7 发布会的稿子,拿过来改改直接重发了。。。 理想当然也心知肚明,所以他们这次发布会,就一个小时, 8 点开始, 9 点立马结束,讲究一个速讲速决。 虽说发布会能给到的有效信息不多,但这款产品对理想而言,不可谓不重要。理想在发布会上表示,他们专门为 L6 建了新产线。 再加上理想的重磅产品 MEGA 没有如他们预期那样起飞, L6 现在就得扛起销量大旗了。但这款产品能不能成,我觉得可以从两个完全相反的角度来看。 首先,理想用增程 SUV 和移动的家这两个理念创造了自己的标签,毕竟他们之前的 L 系产品在中高端市场都有口碑。这次发布会上,更是整了 “ 增程,是增加幸福的里程 ” 的口号。 这次发布 25 万级别的 L6 ,就是品牌从高往低的进攻,这个模式是一点问题没有。 但换个角度来思考, L 系的成功,和它的产品定义够优秀有关,也和那个价位竞品确实没那么多有关系。 对于现在的理想而言, 30 万元以上市场是它的舒适区。 而到了 20 万级别,竞争难度一下就上来咯。 这块地盘,比亚迪、吉利、问界这些人都不是善茬。问界即将发布的改款 M5 ,还没公布售价呢,就已经拿下 1 万订单了。 更别提,还有一堆车企一直是在这块市场摸着理想过河的, “ 更理想的家 ” 早就被人家造出来了。 当然,这个问题,还是要交给市场来回答。官方表示, L6 要在 5 月份才会开启大规模交付,所以想知道这车会不会大卖,咱可能还得再等等。 而除了这些,咱就是说,理想啊,下次能不能别再套娃了,再套我真不知道该写啥了! 撰文:白日梦 编辑:脖子右拧 & 面线 &大饼
装了这个贼逗的自律软件后,想看妹子,得先走两步
差友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总把大量时间花在社媒和短视频平台,看完抖音刷小红书,接着再去微博兜一圈。 咱不是说这些平台不好,适当看点肯定 OK 。既能了解最新网络动态,也能养养眼,乐呵乐呵两下。 但平台里的内容良莠不齐,如果大脑源源不断地摄入无营养信息,刷 1 小时、 2 小时、 4 小时后,你有没有一种感觉: 明明看了很多,但又似乎啥也没看。。。 此时再看下表,内心还会产生一种空虚和自责,想着下次不能这么刷了。 世超就是这样的,毕竟女朋友找不到,打游戏又菜,不如被手机硬控。 我也试过一些方法,试图改变下。 比如手机系统有屏幕使用时间功能,可以用它来限制某些 App 的使用时间。 一些社交媒体软件,也自带每日时限功能,超时后会弹窗提醒。 但大部分时候,这些提醒就好比成人网站问你满 18 岁没有,约束力等于 0 。 页面上总有几个诱惑选项: “ 以后再说 ”“ 再用一分钟 ”“ 今天忽略限额 ” 每次看到这些选项,世超就像巴普洛夫的狗,立马留下口水,选择继续在网络里沉浮,想等刷爽了再说。 可事实是,我们永远都没有刷爽的那一刻。 也许看到这,有差友说:这题我会。 有第三方软件,在超时后不会给任何机会。 这个世超也试了,但强行戒断是真的难受,一天都坚持不下来,然后默默卸载了。 戒不掉坏习惯不说,世超也养不成好习惯。 每天想多出去走一走,多背一会单词,多看一点书,比夹断屎都难。毕竟这些事情,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效果,没有动力做下去。 不过最近,世超找到一个软件叫自律石头。 使用一周后,我不仅社媒平台刷少了,甚至每天还多看了一小时书。 这好东西,必须分享给差友。 强制戒掉欲望很难,一味地让自己成长也会枯燥乏味。 自律石头用了一个有意思的设计:让欲望和成长对冲。 首先,你要先设定两类 App : 一类是你想限制使用时间的软件,像世超设置了小红书、微博、抖音这些。为了方便,下称“ 欲望软件 ”。 另一类是能提升自己的正向软件,如读书类,记单词类,笔记类软件。 设置完后,给自律石头一个获取屏幕使用时间的权限,就可以用了。 现在开始,你每天只能刷 10 分钟的欲望软件。 一旦超时,就会有全屏弹窗提示,此时你没法继续使用 App,也没有 “ 下次再说 " 的选项可点。 可是,10 分钟哪够。妹妹都看不了几个,还想刷对不对。 别急,还记得刚刚设置的那些正向 App 吧,它们的使用时长可以兑换成欲望软件的使用时长。 只要看会书,背会单词,你又能继续刷了。 当然,你还可以出门走一走,行走步数也可以兑换时间。 至于兑换比例,软件提供了三种,你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选。 简单:1 分钟正向软件 /100 步步数,兑换 1 分钟奖励。 中等:2 分钟正向软件 /200 步步数,兑换 1 分钟奖励。 困难:4 分钟正向软件 /400 步步数,兑换 1 分钟奖励。 总之一句话:想放纵可以,但要拿自律去换。 软件内测的第一天世超就在用了,我觉得它的作用很大。 当时间额度为 0 后,我就会去背单词,看书,走走路。相比之前,此时的我没有太大抗拒心理,甚至还挺有盼头。 因为看完之后,我能奖励自己,我又能刷小姐姐了。 及时满足,让人更有动力。这一点,也早有文献和研究佐证过了。 1898 年桑代克的一项研究结果表示:产生满意结果的行为往往会得以重复,导致不愉快后果的行为,重复概率较低。 詹姆斯•克利尔的著作《 掌控习惯 》也提到,培养习惯的四步模型——提示、渴求、反应和奖励。 虽然说,用了自律石头,你也许还会沉浸在各大短视频和社媒平台。 可最坏的情况,也就是你刷了短视频五六个小时,但你也学习了相应的时长,走了相应的步数。 对比没用这款软件,你肯定是有进步的。 另外,世超建议差友别一来就整困难模式,库库一顿要努力上进的样子。 作为一个间歇性雄心万丈,长期性躺在床上的人,我在这块很有发言权。 步子迈太大,只会让自己畏惧和排斥,很快就放弃。你可以从简单难度开始,连续一周时长都用不完,再增加难度。 软件总体很不错,不过世超觉得可以做得更好,所以也联系到开发者,提了几个需求。 比如临时有事,要打开小红书查下攻略,但时间透支了,怎么办。 我就和他们提了一个临时暂停的功能,当时他们回复在做了,目前已上线正式版。 另外,我还和开发者提了一个建议: 正向软件可以分等级。 因为不同 App 需要的精力是不同的。背 10 分钟单词和看 10 分钟书,背单词会累很多,所以它应当能获得更多的奖励,兑换更长的时间,来激励人。 这一点,他们说想一下。 最后他们也和世超透露,接下来会增加更多兑换屏幕时间的方式,并准备做个统计功能,帮大家更好看到自己的变化。 我觉得很需要! 因为软件刚上线,目前仅支持 iOS 。App Store 里直接搜就行,免费。 有其他平台需求的差友还得再等等~ 撰文:刺猬 编辑:莽山烙铁头 封面:焕妍 图片、资料来源:
Redmi、真我的千元卷王怎么选?我们把你关心的都测了一遍
最近的千元级手机市场,真的很热闹。 真我和 Redmi 都集中在本周推出他们的千元级新品,分别是真我 GT Neo6 SE 和 Redmi Turbo 3。 两款定位、定价和配置相似的机型一起推出,难免让一些用户犯了选择困难症。 它们在体验上,有哪些明显的差异?我们实测了一番,相信会为你的选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重负载游戏,Redmi 略胜一筹 放在两年前,或许没人相信,千元机最实在的卖点,就是性能。 首先,两款手机在储存组合上都用了 LPDDR5X + UFS 4.0 储存组合,运行内存的顶配都来到了 16GB。 不过,真我 GT Neo6 SE 最高只提供 512GB 的储存空间,Redmi Turbo 3 则最高支持 1TB。 ▲ Redmi Turbo 3(左)和真我 GT Neo6 SE(右) 如果你图片、视频和资料非常多,那么此时答案或许已经有了。 哦对,之前还有读者反馈,买一个 1TB 的中端机型,既能做备用机,又能当硬盘用,思路打开,很划得来。 ▲ image description. 图片来自:xxx 芯片方面,真我 GT Neo6 SE 手机搭载的是第三代高通骁龙 7+,Turbo 3 用的是第三代高通骁龙 8S。 从跑分成绩来看,两者的差距大概在 16 万分。但真我 151 万的分数已然不错,在运行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手游时,基本没有压力。 ▲ 真我 GT Neo6 SE(上)、Redmi 差异稍明显的是对性能和调校要求较高的《原神》,测试时两台手机都开启 60fps 的最高画质模式并关闭动态模糊,然后进行 20 分钟游戏。 从测试结果来看,Turbo 3 的整体帧率更高、更稳定。真我 GT Neo6 SE 在 7 分钟之后帧率开始缓慢下降,然后稳定在 50-55fps 左右。 运行原神时,我们也同步测试了温度。两者最高温都在 40℃,热源也都集中在摄像头区域。 测试完成退出游戏静置手机,Turbo 3 在 10 分钟内最热点从 40℃ 下降到 30℃,真我 GT Neo6 SE 在 8 分钟左右已经降到不到 30℃,两机的散热效率都不错。 触控体验上,两款机型都支持了最高 2000Hz 以上的触控采样率,日常使用和普通模式下游戏的操控体验都很跟手。特别是边缘触控的部分,两机在开启游戏助手和侧滑返回时的响应反馈都很灵敏,都实现一拖既有的效果。 触控优化的部分,真我一同推出了「妙感触控」功能。它能够根据不同的触控区域操作习惯进行优化,提升触控精准度,尽可能减少「输在按键上」的情况。 只不过,目前这个功能只支持《王者荣耀》,要是能够尽快支持到更多射击游戏的话,效益会更高。 续航体验,真我扳回一城 续航和充电的对比,就来直接看看数据。 配置的部分,真我 GT Neo6 SE 是 5500mAh 电池 + 100W SuperVOOC 快充,Redmi Turbo 3 是 5000mAh 电池 + 90W 快充。 ▲ 小米 120W 充电头(上),真我 100W 充电头(左),Redmi 90W 充电头(右) 两款手机标配 USB-C to A 的充电套装,真我的是最常见的 100W SuperVOOC USB-A 磨砂充电头,Redmi 的则是比自家 120W 小一圈的 90W USB-A 口充电头。 先来续航部分的测试,两款手机从 100% 充满开始使用,中间安装和更新日常使用需要的应用和游戏,安装完成外出进行大概 2 小时的照片拍摄,中间还会零碎地刷一下 B 站和抖音,并透过小尾巴连接耳机听在线的 Apple Music。 测试完成后,真我电量剩下 50%,Redmi 的电量剩下 38%。大容量电池的续航优势,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 充电方面,两款都用自家的充电器从 1% 关机提示弹出时开始快充: 10 分钟: Redmi Turbo 3 43%,真我 GT Neo6 SE 43% 20 分钟: Redmi Turbo 3 72%,真我 GT Neo6 SE 75% 30 分钟: Redmi Turbo 3 95%,真我 GT Neo6 SE 99% 最终,Redmi Turbo 3 在 35 分钟完全充满,真我 GT Neo6 SE 则是 32 分钟充满。这样来看的话,电池容量更大的真我 GT Neo6 SE 在充电上更有优势。 但如果只看充电的话,两者基本上都能在 30 分钟左右充满,短充 10 分钟的效率也很相近。所以纠结续航时,看手机电量能够使用多久更重要一些。 同级同配的拍照对决 拍照方面,两款手机都用了性能机上常见的「超广+主摄」组合,长焦的部分直接用主摄进行 2x 裁切,也没有提供像是黑白、微距或景深这样的凑数镜头。 Redmi Turbo 3 在这里总算告别了经典的 OV64B 主摄,直接更新到 1/1.95 英寸 5000 万像素的索尼光喻 LYT-600,用了 6P 镜片,光圈为 F1.59。 真我 GT Neo6 SE 的主摄用与真我 12 Pro 同款的 IMX882 主摄,规格上也是 1/1.95 英寸的 5000 万像素 CMOS,镜头光圈 F1.88。 两款手机的超广都用了索尼的 800 万像素 IMX355,1/4 英寸,5P 镜片,光圈为 F2.2。 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主摄配置相似的两台手机的成像差异并不大。细节锐利,暗部也能够保留一些细节。 Redmi 的算法处理不再像之前那样是灰蒙蒙的状态,哪怕当天早上的天还是有些灰蒙蒙,但 Turbo 3 的照片已经比上一代拍的要通透不少,直出可用性大幅度增加。如果和真我比起来,真我 GT Neo6 SE 直出的反差更高,画面看起来会更加通透。特别是在手机屏幕上回放时,Pro XDR 屏幕回放照片的效果会更加好。 两台手机的自带相机都提供了 2x 裁切模式,在光线充足时画质还不错,放大看画面里的线条刻画和表面细节都算清晰。 在夜晚使用的话,2x 模式拍摄的整体观感还可以,但细节会稍稍有些涂抹和粗糙。如果只是发发朋友圈、微博小红书,不放大看的话问题也不大。 两台手机在夜间环境下的表现也很相似,全自动的情况下画面都会比提亮 1 档左右,黑色的天空还是很干净,线条在整体画面的呈现中依旧保持清晰。和用 2x 拍摄的情况一样,整体观感还是不错的。 ▲ 未选择对焦点拍摄 真我在这的测光策略会做得更进取,在没有打开夜景模式下会对画面进行大幅度提亮,提亮程度会比 Turbo 3 高不少,夜空似乎都被照亮了。拍照时建议手动压一下光,成片会更舒服通透些。 ▲ Redmi 内置胶卷模拟滤镜 拍照功能方面,Redmi 自带 11 种胶卷模拟滤镜,能在相机中滑动选择,选择的过程中也有实时预览,方便用户快速查看成片效果。 真我新增了 AI 的辅助功能,像是 AIGC 消除功能,放在多人的景区拍照里还是挺实用的。 整体来说,两款手机的拍照素质表现旗鼓相当,但真我的算法处理,比 Redmi 更通透和更讨好眼球,在成片观感上略胜一筹。 直板硬汉和双曲绅士 最后来说说外观,真我和 Redmi 两款机型在尺寸和重量上差异并不多。两款裸机平放在一起的时候,Redmi Turbo 3 比真我 GT Neo6 SE 要稍短一些。 机身设计方面,两款手机都延续了自家风格。 真我 GT Neo6 SE 的后盖保留了 GT Neo 系列标准的大天窗 DECO 设计,这部分使用了纳米镜面镀膜,增强了银色金属的镜面感和透光度,让整个后盖的高光光泽更为亮眼。 DECO 区域外的部分用了迷雾 AG 工艺,配合纳米镜面镀膜处理能够呈现出不同的高光通透质感,有种在高清高透玻璃下观看光滑金属的感觉。 Redmi 的设计则刚好相反,Turbo 3 呈现了「硬质金属风」的设计风格。机身表面有类似 Redmi K70 系列的磨砂效果,近看能够看到磨砂感的细小颗粒,触感比较细腻。 两款手机在出厂时都附带了保护壳,Turbo 3 用了与 K70 系列同款的灰色硅胶保护壳,保护壳内侧有防滑条纹和 Redmi 标志,整体除了两个「大型摄像头」和闪光灯之外都是完全包裹的设计。 真我 GT Neo6 SE 用的也是 GT Neo 系列「祖传」的灰色硅胶保护壳,质感上会比 Redmi 的要稍硬和厚一点。 但为了展示镜面 DECO,真我的保护壳也做了大天窗设计。这样虽然更好看,但也意味着这区域没了保护。对特别在意保护性的用户来说,Redmi 的全包设计会更合理一些。 重量上,179g 的 Redmi Turbo 3 在数值上比 191g 的 GT Neo6 SE 要轻 12g,但都是 200g 以下的口袋友好型手机。这 12g 放到手上一起掂量的话,差别并不明显。加上日常使用基本都会附带保护壳,可以说是几乎感受不到差别。 机身厚度方面,Redmi Turbo 3 也比真我 GT Neo6 SE 要薄了一点点。但真我 GT Neo6 SE 用了双曲面的设计,观感上会比 Redmi Turbo 3 来的薄一些。 Turbo 3 用了直边中框设计,中框的宽度适合将拇指停在上面的握持方法。 接口和按键的部分,两款手机都采用音量和电源键同侧的设计,顶部都有留给红外线传感器的开孔。 但和 Redmi Note 12 Pro 升级到 Note 13 Pro 一样,Redmi 从 Note 12 Turbo 升级到 Turbo 3 时也拿掉了 3.5mm 耳机接口,那想从上一代升级过来的用户就要考虑下耳机的事了。 再来看看屏幕,Redmi Turbo 3 搭载了一块 6.67 英寸,支持 HDR10+、12bit 色深显示和 120Hz 刷新的 1.5K 中国屏。新屏幕取消了屏幕支架和优化点胶工艺,讲左右边框压缩到 1.3mm,实现更高屏占比和更窄的机身,单手操作调整起来灵活一些。 真我 GT Neo6 SE 用的是和京东方联合开发的 6.78 英寸 8T LTPO AMOLED 屏,屏幕采用京东方定制的 S1 发光材料,最高能够实现 6000nits 的局部峰值亮度和全局最高 1600nits 的自动亮度,数值上比 Redmi Turbo 3 要高不少。 ▲ 真我 GT Neo6 SE(上),Redmi Turbo 3(下) 在户外,屏幕亮度更高的真我 GT Neo6 SE 用起来更有优势,Turbo 3 会稍暗一些。亮度更高的真我在看视频时,暗部细节会稍多一些。 另外,真我 GT 系列自带的 Pro XDR 显示以及游戏助手中新增的游戏超级 HDR 功能,真我 GT Neo6 SE 的优势更明显。 最后,该怎么选 说结论之前先来看看价格,先来看看价格。 Redmi Turbo 3 有 4 款储存组合,12GB 运行内存起步,最高提供了 16GB+1TB 的组合,1999 元起售: 12GB + 256GB 1999 元 12GB + 512GB 2299 元 16GB + 512GB 2499 元 16GB + 1TB 2799 元 真我 GT Neo6 SE 也提供了 4 款储存组合,跟上一代一样还是 8GB+256GB 的组合起步,起售价从上一代的 1999 元下调到 1699 元。在上一代出现过的 16GB+1TB 组合,来到这一代就取消了: 8GB + 256GB 1699 元 12GB + 256GB 1899 元 16GB + 256GB 2099 元 16GB + 512GB 2399 元 可以看到,真我 GT Neo6 SE 的首销定价是压着 Redmi Turbo 3 在打,同配置的差价就差 100 元而已。 但如果算上首销优惠的话,Redmi 首销附带了 169 一年的碎屏险以及定价 149 的 Redmi Buds 4 青春版真无线耳机。真我需要另外加 99 元购买新发布的真我 Buds T110,首销优惠后的一年碎屏险也要另外加 77 元,这些加起来的话两款之间的价格差距并不大。 如果这个差价并不会影响你的购买决策,那就再结合体验来看。 如果你的手机体验是游戏为主,追求重负载游戏的体验,1TB 储存对你来说也是刚需的话,那选择 Redmi Turbo 3 会合适一些。 当然,米家生态也是加分项。虽然其他品牌的手机可以通过米家 app 来控制,但 Redmi 透过澎湃 OS 可以直接在状态栏和手机上的小爱同学直接操作,同生态圈的原生体验还是要便利很多。 那如果你对性能的要求没有那么极限,希望在同价位里找一台拍照和屏幕都比较突出,整体表现都比较平稳的长续航手机,真我 GT Neo6 SE 会更适合你。 此外,外观也是影响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Redmi Turbo 3 是标准的入门性能机设计,四平八稳的造型看着也稍平庸一些。选用双曲面设计的真我 GT Neo6 SE 收窄了机身中框,机身看起来更轻薄修长。加上大天窗设计的 DECO 和镜面高光的后盖,真我 GT Neo6 SE 看起来更有 Android 旗舰的味道。 体验时我也在问了一下编辑部的同事,发现喜欢真我的还是多一些。 不知道你会怎么选?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看看大家喜欢哪种设计多一些。 不得不说,最近大家都在卷千元性能机。 先是一加 3V,接着是 Redmi Turbo3、真我 GT Neo6 SE,下旬还有 iQOO Z9 Turbo 登场。2000 元档,可以说「卷」到头了。如果你想看四者的横评,来评论留言说说你最关心的部分,我们争取第一时间呈现。
24.98 万元起!理想 L6 正式发布,史上最便宜的理想汽车来了
刚刚,理想 L6 正式发布了,新车分为 Pro 和 Max 两个版本: 理想 L6 Pro:24.98 万元 理想 L6 Max:27.98 万元 在理想汽车 CEO 李想口中,这辆有史以来最便宜的理想,是「30 万元以内更用心,更具用户价值的产品」。 一起来看看。 20 万的理想,也还是理想 尽管 L6 是目前理想全系车型里最小的一个,但它却拥有拥有全系最长的星环灯。 全新理想 L6 的的一体式悬浮星环灯长 2.2 米,延续理想 L 系列设计,且侧标志灯与星环灯融合在一起。 另外,黑色非发光区在 L6 上被大幅减小,星环占比达到 82%,弧长也增加了超 100mm。 虽然新车是理想 L 系列中的入门级,但是整车大小在同级别 SUV 中并不算小,L6 的尺寸为 4925×1960×1735mm,轴距 2920mm。 相比理想 L7,理想 L6 的长度短了 12.5 厘米,轴距短了 8.5 厘米。 发布会上,理想将 L6 与保时捷卡宴相比,也有着明显的体型优势。 此前,理想 L6 与问界 M7 被定义为中大型 SUV,而特斯拉 Model Y 与奔驰 GLC 则划归到中型 SUV 范畴。 SUV 的动态乘坐舒适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底盘和悬架的调教。 小了一级的 L6 并没有在底盘上亮出过多的「刀法」,而是全系采用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悬架组合,这与此前网传的麦弗逊悬架为不实传言。 不过 L6 上都是采用了螺旋弹簧+ CDC 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并没有用上空气弹簧。 从发布会的演示视频可以看出,L6 的滤震表现不错。 虽然整体来看 L6 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但我们还是能在发布会中,看到一些控制成本的细节。 为了进一步缩减成本,L6 全系的电池容量缩小到 36.8kWh,电池材料为磷酸铁锂;纯电续航里程为 212km。 L6 的油箱容积为 60L,相较于 L7 Max 版少了 5L,增程模式下续航里程可达到 1390km。 而理想 L7 Pro 和 Max 版的电池容量都为 42.8kWh,CLTC 纯电续航里程 225 km。 理想还为 L6 研发了一套基于热泵的热管理系统,使得冬季续航也有保障。 L6 上的另一个亮点动力性能,是全系标配「双电机四驱」,相较于纯电方案,L6 可以在在大油箱兜底的情况下,给予驾驶员更多的动力储备和保障。 依靠双电机四驱,L6 的峰值功率可达 300kW,峰值扭矩来到了 529 N·m。 在双电机的加持下,L6 的百公里加速为 5.4s,最高时速 180km/h。 在新电池技术下,L6 将电量从 20% 充到 80% 只需要 20 分钟的时间。 回到车内,L6 的大彩电大沙发核心路线并未改变,之前我们在前瞻爆料汇总中也讲过,可以把 L6 看作是「理想房地产公司」最新推出的小户型,大约覆盖二居室到小三居的需求。 尺寸变小,L6 的内部空间与配置也做了一定的取舍。 虽然彩电还在,但数量有所减少,L6 取消了后排的屏幕。 不过,4.92 米的车长,让 L6 的后排空间看着还算宽敞,第二排最大腿空间有 1135mm,头部空间有 968mm。 L6 全系都标配了「旗舰级座椅」: 一二排电动座椅、通风/加热、Nappa 真皮座椅,带有舒适软枕 第一排 SPA 级十点按摩 第二排座椅一键电动放倒和复位 车内的大天幕值得拿出来单独讲讲,天窗为「一体式全景天幕」,不可打开,透光面积达到了 1.26m²。 为了解决视野和光照之间的矛盾,L6 还标配了电动遮阳帘,拉上遮阳帘后,L6 在夏季 38℃ 暴晒一小时,有遮阳帘比没有遮阳帘的舱内温度要低了 14℃。 车舱安全方面,L6 全车标配了 9 个安全气囊,包括了前排远端气囊和二排座椅侧气囊。 发言人表示,L6 满足最新升级的 C-NCAP 的五星,还有中保研 3G+标准的要求,并且将是行业当中首批满足最新标准的车型。 在智能空间方面,L6 全系标配高通骁龙 8295P 车机芯片。 并且配备了 15.7 英寸的双连屏,像素密度为 210PPI。 全车依然为「仪表盘+HUD+二连屏」的四屏交互方案。 方向盘上的仪表屏,是目前行业内唯一一块可触控的仪表屏幕。 L6 还对 HUD 进行了升级,为了做到不重影无锯齿,L6 前挡玻璃的重影偏差控制在 1.5 毫弧度内,并将曲面镜的面型 PP 值控制在 85°。 这块 HUD 还设计了 2.5m 的短视距投影,以及 -3.7° 的黄金下视角。 音响系统方面,虽然 L6 Pro 和 Max 都为 7.3.4 扬声器布局,但 L6 Max 搭载的是一整套「铂金音响」,是奔驰柏林之声同款的 PSS 扬声器,有 1920kW 的输出功率;而 L6 Pro 上则是「高级音响」。 另外,L6 Max 还搭配置了智能冷暖双用压缩机冰箱,容积为 8.8L,制冷速度约为传统半导体冰箱的六倍。 L6 两款车型的另一大区别,体现在智能驾驶上。 L6 Pro 搭载的 AD Pro 纯视觉方案,智能驾驶处理器为「地平线征程 5」,算力为 128TOPS,车外智能感知硬件为 10 个摄像头+ 12 个超声波传感器; L6 Max 搭载的则是 AD Max,智能驾驶处理器为 2 颗「英伟达 Orin-X」,车外智能感知硬件为 10 个摄像头+ 12 个超声波传感器+ 1 颗 128 线激光雷达,并且配有 LED 智能驾驶辅助灯。 而且 AD Max 还有三项更新: 收费站自主通行 LCC 指挥功能 逐步开放到全国所有路段 总体来看,L6 在智能驾驶方面并没有减配,全场景智能驾驶 NOA、全场景辅助驾驶 LCC、智能泊车和主动安全,仍然是 L6 Max 的标准配置。 理想 L6,卖给谁? 一个新产品,最需要弄清楚的必然是它的目标用户。 在小米 SU7 的发布会上,雷军专门解释了小米 SU7 为谁而造这个问题。他表示, 除了 Model 3 车主和传统的「34C」用户,想要增购一辆轿车的 SUV 用户也是 SU7 的重要客群。 有品位、有追求的时代精英们,已经买了 SUV,照顾好家人后,要不要为自己买辆新意的轿车呢? 如果说,小米 SU7 是这一类消费者用来满足自身驾控需求的第二辆车,那么今天发布的理想 L6 可能就是雷军口中的那个用来「照顾家人」的存在。 不是所有年轻家庭都会将操控体验摆在第一位,对于一个三口之家而言,空间和舒适永远是硬道理。 理想的每一台车都长在了我的审美点上。 拥有三辆理想汽车的理想用户@Baby 的理小想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的姐姐在看了宣传视频后也「种草」了理想 L6,非常中意新颜色「小象灰」,更多的尾部细节也为车身添了几分动感。 而在实用性层面,车长 4.9 米的理想 L6 虽是目前 L 系列尺寸最小的一辆车,但其依然保证了 5 座大空间,大尺寸的全景天幕也补足了车厢的开扬感;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悬架结构亦保障了驾乘舒适性。 理想 ONE 车主铭煊今年打算给妻子买一辆车,他考虑的还是像理想 ONE 这样多用途、多功能、符合多场景使用的车型,尺寸更小、更便于市区通勤的理想 L6 成为了他的首选。 作为一台多功能的 SUV,不管是日常通勤、旅行、一家人长短途出行,理想 L6 都能够满足我爱人的需求,20 多万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作为理想汽车的老车主,理想这些年来在品牌和销服网络上的进步。「现在,我不用像 4、5 年前那样和大家解释理想是什么品牌,更多的服务网点也布局到我们身边了,」铭煊说。 不可否认,增程、冰箱、沙发、彩电,的确是理想初期抢夺用户的主要伎俩,但作为造车新势力品牌,如今的理想对于组织、产品和服务的理解,不亚于任何一家传统豪强。 MEGA 倾倒,L6 来扶 今年 2 月,理想汽车交出了一份震撼整个行业的成绩单。 财报显示,2023 年全年,理想汽车营收 1238.51 亿元,同比增长 173.48%;净利润 118.09 亿元,同比大增 681.06%,成为了中国第一家营收突破千亿元的新势力车企。 财报公布的当晚,李想在业绩电话会中表示,理想汽车未来五年内不会生产 20 万元以下的车型,不参与入门级市场的竞争。因为他认为,只要在中国市场吃到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就足以成为一家万亿级别的车企。 李想瞄准的,是毛利更高的高端车型。比如,售价高达 55.98 万元的理想 MEGA。 理想汽车 CFO 李铁此前表示,理想 L 系列 2024 款、MEGA 都会对毛利率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这次和 4 年前不同,理想汽车对纯电 MPV 市场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误判。理想 MEGA 的市场表现,与理想汽车的预期相距甚远,理想甚至因此下调了今年一季度的销量目标。 车卖不出去,自然影响了造车的人。 最近,不少自称是理想常州工厂员工的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目前工厂内已无法保证 5 天 8 小时的工作时长,「上 2 休 5,上 3 休 4 的都有」。更有人调侃,虽然理想的待遇在常州属于「天花板级别」,但不上班,就意味着工人拿不到这笔钱。 理想 MEGA 折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想的基本盘——L 系列。 本月初,李想在内部信中承认,理想 MEGA 节奏的混乱,让销售团队大幅减少了服务 L 系列用户的时间和精力,主力车型理想 L8 甚至连店面摆放的位置都没有了。 从销量上看,今年以来,价格一降再降的问界 M7 连续三个月在销量上力压理想,成为了一季度新能源 SUV 市场的绝对霸主。直至本月理想汽车调整销售资源后,才在销量上反超问界。尽管如此现有的 L789 车型已经难以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中实现快速增长。 可理想 L6 不同。 在许多人看来,理想 L6 和 L789 在外观上没什么区别,但理想从来都是以需求作车型区分,绝非外观。L6 这辆「史上最便宜理想」的未来,远比 MEGA 要宽广。当然,它肩上背负的担子也更重。 帮助理想汽车突破销量瓶颈,进一步提高毛利,就是理想 L6 的任务。 汽车制造是规模效应最为显著的产业,L6 的低价未必意味着毛利润率降低。李铁曾表示,L6 的推出可能会对理想汽车的毛利率带来消极影响,但随着销量的增加,这样的影响将逐渐扭负为正。 2 月 28 日,李想在微博上转发了晚点 LatePost 的一篇文章,文章是这样写的: 丰田、本田在危机里的胜出没有任何难以想象的出奇战术。它们「只是」更谨慎地避免财务风险、做出更好的产品。 今天发布的理想 L6,不仅是理想汽车新的销量增长点,更是理想积累资本,进入平稳发展期的关键一步。 *肖凡博对此文亦有贡献。
联想发布六款 AI PC,用上了智能体的电脑怎么就成了AI 新物种?
AI PC 和传统电脑相比,有哪些区别? 不仅是 PC 终端,而是消费者在面对标有 AI 功能设备时的普遍疑问。 今天上午联想在上海举办的「AI for All,让世界充满 AI」为主题的第十届联想创新科技大会,用全新的思路回答了这个问题。 大会展示了联想在 AI 领域探索的各种成果: 基于「混合式人工智能判断的核心主张、战略图景和最新技术成果; 发布内置个人智能体「联想小天」的 AI PC 系列产品; 发布企业智能体,以及联想万全异构智算平台等创新应用与解决方案。 联想也通过这些新技术、新产品的落地,阐述了能够使 AI 实现落地与普惠的技术架构、生态合作与产业建设的未来图景,也说明了它们所认为的 AI PC 必备的特征。 AI 落地,需要混合人工智能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 CEO 杨元庆在科技大会上说: 人工智能的下半场,一定是从技术突破进入到落地应用的阶段。而此时此刻的关键词,我认为是「落地」。 目前,AI 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和变革正在悄然进行,杨元庆认为 AI 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手段,在它的辅助之下,人类的想象力将会更容易转变成现实。 在联想看来,混合式 AI 是 AI 是触达并赋能更多行业的必然路径。 在真实的个人生活场景和组织运作场景中,仅仅依靠公共大模型并不够。目前主流的大语言模型,主要是运行在公有云上的公共大模型。 但联想认为,在实际使用中,公共大模型的进一步普及应用受到了网络速度、云端效率和成本考量的限制。 因此,联想提出了「个人大模型+企业大模型」的混合 AI。 在混合式 AI 框架中,个人大模型和企业大模型,以及在其基础上开发出的个人智能体和企业智能体,将与公有大模型共存互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并满足隐私保护需求。 个人智能体,是指通过大模型压缩技术,在个人智能终端或边缘设备上运行,以自然交互的方式接收指令,通过个人的旅行纪录、购物偏好这些存储于设备上的信息,更好地进行推理,做出行动。 它甚至可以根据你的思维模式和行为频率去预测下一个任务,并主动提出建议,自主寻找解决方案。 企业智能体能够对大量的本企业数据进行学习推理,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同时,支持企业运营决策,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生产力 。 例如,如果有台风来了,企业当然可以先通过公共大模型得到台风的准确位置、风力预测,但涉及到具体哪些客户的订单交付可能受到影响,就是企业智能体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它能进一步给出优化运输方式、调整订单排序等建议,保障按优先级出货、交付。这就在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企业应对危机的决策速度。 AI 新物种,混合式 AI 落地的催化剂 AI 落地,离不开涵盖智能设备、智能基础设施、智能解决方案和服务,联想因此提出了这三大推动 AI 普惠的支柱。 对于个人用户而言,要获得个人智能体的体验,最方便的就是内置了个人智能体的电脑、手机等个人计算设备。 在大会现场,联想推出了的 AI PC 系列产品,有意思的是,新设备由联想晨星足式机器人交由杨元庆手中。 据杨元庆介绍,这个被称为 AI 新物种的 AI PC 具备五大特性。 配备了个性化的 AI Agent 智能体——联想小天 拥有与 CPU、GPU、NPU 相结合的强大的本地异构算力 为每一个拥有者都建立个人知识库 连接开放的人工智能应用生态 保护个人数据和隐私安全 杨元庆表示,有了这五大特性,PC 将不再是 Personal Computer 个人电脑, 而是人工智能个性化电脑。 联想在发布会上,官宣了 Yoga Book AI 元启版、 Yoga Pro 16s AI 元启版、ThinkPad T14p AI 元启版、ThinkBook 16p AI 元启版、Yoga Air 14 AI 元启版、小新 Pro 16 AI 元启版六款 AI PC 新品,并正式开启「先锋体验者」计划,招募联想 AI PC 先锋体验官。 其中,联想小天是 AI PC 中的一大亮点,也最容易被用户感知。 它内置个人大模型,能与用户自然交互。它能够真正理解你的自然语言和意图,擅长学习和反思,有超人的记忆力,知晓自己的职责和边界,能形成逻辑严谨的推理链条,对复杂任务加以分解,做出规划。 因此,企业需要服务器、网络和存储设备,才能让海量数据各就其位,物尽其用,再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和算法来实现企业的数据智能。 所以企业智能体的落地,需要的是混合式的基础设施,「端-边-云-网-智」每一个环节都缺一不可。 最后,也是最为复杂的支柱:混合型智能基础设施的设计、部署、管理和维护。 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纷繁复杂的数据,如何通过清洗、整理,再运用合适的算法模型,对其加以学习、推理,从而在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产生智能,这样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将成为各行各业炙手可热的新 IT 应用。 联想为此建立了一支人工智能专业服务团队,帮助企业规划、构建智能体,为企业决策提供的支持,让企业客户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提高运营、决策的效率。 在联想的构想中,通过设备到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与服务这三大支柱,可以让 AI 真正落地,来到我们的身边。 此外,AMD 董事会主席及首席执行官苏姿丰也出席了本次科技大会,并表示在未来十年中,AI 将显著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加速科学突破,改善医疗诊断,提供能增强生产力的个性化数字助手,为内容创作者提供新工具等等。 虽然迄今为止 AI 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数据中心,但 AI PC 将是许多用户在日常生活中与 AI 互动的终端。强大的全新 AI 算力硬件和创新的全新软件结合,将把 PC 转变为一种真正智能化和个性化的设备。 AMD 也将在已有的硬件算力基础上,继续迭代新品,今年晚些时候还将推出下一代「Strix Point」锐龙处理器,其 AI 性能将是锐龙 7040 系列的 3 倍以上。 所谓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或许应该叫做增强智能 Augmented Intelligence 更为恰当。 杨元庆在大会上表示,AI 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手段,在它的辅助之下,人类的想象力将会更容易转变成现实,因此 AI 其实是增强,而不是取代人类的智能。 所以,在担心 AI 是否会取代我们的工作甚至地位之前,所有企业和用户都需要先面临两个问题: AI 如何能够普惠大众生活? 在 AI 大规模来到我们的身边时,如何更好地利用它,并与其共存?
马斯克,会如何让盲人重见光明?
编者按:往大脑中植入电子设备已经不再是科幻情节,各项技术和案例渐渐来到了现实,而人工视觉,就是大脑植入物的下一个方向。 不光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世界各地的研究所和公司都在进行相关的实验,通过大脑植入物,为视障人士提供视觉。 这些技术都很类似:跳过眼球和视神经,直接通过电极向大脑发射视觉信号。 虽然目前这项技术还在早期阶段,视觉成像质量还比较粗糙,但无疑还是为视障人士群体带去了「光明」。 以下是编译后的内容: ▲ Berna Gomez,西班牙埃尔切米盖尔 · 埃尔南德斯大学视觉设备研究的一位志愿者 跳过眼睛,重现光明 Brian Bussard 的大脑中有 25 个微小的芯片。 这些芯片于 2022 年 2 月安装,是一套为失明人士提供基本视力的无线设备,Bussard 是这些设备测试的首位参与者。 56 岁的 Bussard 在 17 岁时因视网膜脱落失去了左眼视力,2016 年也因失去右眼视力而完全失明,「这是我经历过最艰难的事情」,他说,最终他适应了如何在黑暗中生存。 2021 年,Bussard 听说了芝加哥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视觉假体实验。研究人员警告他说,该设备是实验性的,视觉能力也不太可能恢复到以前的水平。 尽管如此,Bussard 还是选择了报名。现在 Bussard 靠这 25 个小芯片,获得了非常有限的视力,通过白色和彩虹色圆点来感知外界的人和物体,他形容: 就像雷达屏幕上的闪光。 ▲Brian Bussard Bussard 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冒着脑部手术的风险获得视觉假体的视障人士。类似的实验也在西班牙的埃尔切米盖尔 · 埃尔南德斯大学进行,这所大学的研究人员为四个人植入了类似的系统。 要理解这些电子设备如何为视障人士带去光明,需要先理解眼球成像的原理。 当光线进入眼球时,它首先穿过角膜和晶状体,即眼睛的外层和中间层,当光线到达眼睛后部的视网膜时,被称为光感受器的细胞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再通过视神经传播到大脑,大脑就将这些电信号解析为看到的图像。 大部分视障发生的原因,都是视网膜或视神经的损坏,导致眼睛无法与大脑正常交流。 而植入物的原理,正是完全绕过眼睛和视神经,将信息直接发送给大脑,因此理论上说,通过植入物有可能解决任何失明的原因,无论是眼病还是外伤。 负责与眼睛交流,处理眼球发送信息的特定大脑区域称为视觉皮层,位于头部后部,为植入电子设备提供了便利。 ▲ 伊利诺伊州理工学院实验团队发布的原理图 为了将 25 块芯片植入 Bussard 的大脑,外科医生进行了常规的开颅手术,切去了他的一块头骨。 这 25 块芯片实际上是小型化的刺激器,可以发出温和的电流,每个芯片的大小约等于一个铅笔橡皮擦,包含 16 个比头发丝还细的微小电极,每个电极都可以单独控制,Bussard 脑中一共有 400 个植入的电极。 而一副安装在眼镜上的摄像头将会为 Bussard 捕捉周围的环境,捕捉的图像将使用特殊软件进行处理,转化为与植入芯片网络通信的命令,从而启动特定的电极来刺激神经元。 通过这种刺激,神经元会产生一种被称为「光幻视」(phosphenes)的视觉感知,看起来像光点。而在这个过程中,光线从来没有真正到达过眼睛。 由于这些电极只聚集在视觉皮层的一个区域,因此 Bussard 只能在视野范围的左下角看见「光幻视」。虽然整体效果和完全的恢复视觉还相去甚远,但这些「光幻视」已经足够提高 Bussard 在房间里导航和执行基本任务的能力,他现在可以从放在桌上的四个物体中挑出一个盘子。 在埃尔切米盖尔 · 埃尔南德斯大学的研究中,实验者只安装了包含 100 个电极的植入装置,而实验的领导者 Eduardo Fernández 表示,四名志愿者都能够识别线条、形状和简单的字母。 Fernández 表示,比起「视觉恢复」,这项技术目前的目标是改善视障人士的定向和活动能力。他指出,一名志愿者已经能够在 VR 屏幕跑步机中避开障碍物。 因此,Fernández 希望在未来能够添加更多的电极,增加光幻视的数量,形成更详细的图像。 匹兹堡大学眼科助理教授 Xing Chen 也赞同这个观点,她认为,如果要恢复视力,将需要植入数百到数千个电极。 而 Bussard 实验的领导者 Philip Troyk 认为,重要的不是电极数量,而是电极植入的位置,在视觉皮层上更分布式地植入电极会产生更多的光点,不过,这意味着更深入的手术。 信心满满的马斯克 马斯克在上个月也宣布,其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 下一步计划是「Blindsight」产品的开发,据悉,这款产品和 Bussard 正在使用的方案类似,完全绕过眼睛和视神经,直接向大脑发送视觉信息。 马斯克对 Blindsight 很有信心。三月份,马斯克在 X 上表示,Blindsight 已经在猴子上运行了(他补充,没有一只猴子在这个过程中死亡或重伤)。 他还表示,虽然在目前的早期阶段,生成的视觉分辨率会很低,但最终可能会超过正常的人类视觉。 在更早之前的 2022 年 11 月,马斯克也曾声称,即使是先天失明、从未有过视力之人,他们也有信心可以让他恢复视力。 除了马斯克,也有不少市场上的公司在研发类似的设备。总部在美国加州的 Cortigent 就在研究一个名为 Orion 的类似大脑植入设备,已经用于六名视障人士。 ▲ Cortigent 与 Orion 设备 光明之路道阻且长 对于目前的技术和研究水平而言,这项技术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还有大量的挑战需要面对。 第一个挑战就是,植入物需要根据每位植入者进行定制。每个人的视觉皮层都略有不同,因此电极植入的位置、产生多大的电流都需要进行实验和定制。 由于要对大脑进行电击,实验人员对电流的大小非常谨慎。如果电流太大,很容易产生癫痫发作、疼痛和脑组织损伤的副作用,如果电流太小,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成像效果。 另一个障碍是植入设备的使用寿命。匹兹堡和西班牙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由 100 个微小硅针组成的方形网格,每根针的尖端都有一个电极。 这个方案可以持续数月到数年,但一旦植入物周围形成疤痕组织,并干扰这个设备从附近的神经元接收信号时,这个设备可能会停止工作。 而 Neuralink 正在开发更小、更灵活的电极,可以穿透大脑。Neralink 目前的装置将会置于头骨中,通过细细的线状电极延伸到脑组织中。 Chen 对这种想法表示认可,认为较软的电极有可能延长植入物的寿命,但实际如何还有待观察。 而失明的持续时间是否会影响这些设备的工作情况也值得讨论。西班牙研究的其中一位参与者失明了 16 年,而 Bussard 完全失明 6 年。 Chen 认为,越早干预越好,因为经过多年的失明,视觉系统会退化,不过还是需要系统研究和证明。 而对于马斯克为先天失明人士恢复视力的言论,西班牙的 Fernández 不太确定是否可能,因为这从未试验过。而且从理论上讲,先天失明的人从未使用过大脑的视觉皮层处理视觉信息,而一个正常的视觉皮层是目前这些植入物正常工作的重要前提。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团队在对设备进行实验 目前而言,Bussard 只能在实验室中使用视觉植入物,因为研究人员可以控制刺激,不过研究人员也正在开发移动系统让未来的参与者可以在家中使用。 而在西班牙的研究中,参与者只会植入这些设备六个月,而后将会被移除。 目前这项技术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距离「恢复视力」还有很长的距离,不过 Bussard 实验的 Troyk 和马斯克都认为,这种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恢复视力」,更是去探究人工视觉的可能性。 Bussard 知道自己在有生之年无法从这个实验中受益太多,但他说: 我这样做是为了子孙后代。 原文作者:Emily Mullin
联想万全异构智算平台发布!联想陈振宽:聚焦三大领域推出五大技术创新
作者 | 三北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4月18日报道,今日,在上海举办的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中国基础设施业务群总经理陈振宽分享了联想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战略布局、核心能力与技术创新成果。 ▲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中国基础设施业务群总经理陈振宽 据陈振宽分享,联想AI基础设施将聚焦三大领域创新:超强算力、核心算法和液冷创新;面向这三大领域联想已积累了八项核心能力,包括高性能、高可靠性以及液冷技术等。 陈振宽重点分享了针对AI 2.0时代的五大创新技术,包括:算力匹配魔方、GPU内核态虚拟化、联想集合通信算法库、AI高效断点续训技术、AI与HPC集群超级调度器。 此外,陈振宽在大会上正式发布了联想万全异构智算平台,构建AI 2.0时代联想中国基础设施战略框架的核心。联想中国基础设施业务正以“一横五纵”战略框架,通过构建布局完整、稳定高效的AI导向的基础设施,为企业智能化转型打造坚实可靠的智算底座。 一、聚焦三大领域,应对AI 2.0时代的算力挑战 过去40年,在通用计算领域,联想的x86服务器可靠性连续9年第一,截至2023年底已斩获536项性能世界纪录;在科学计算领域,联想9次实现中国HPC TOP 100 NO.1,助力中国在科学计算、仿真、气象等前沿领域的创新突破;联想基于中国特色需求设计了完整AI基础设施组合,助力中国客户赢得AI 1.0时代的发展。 在AI 2.0时代,AI大模型具备超强的泛化、生成能力,促使人工智能进入更广的应用场景和更深的业务流程中。陈振宽提到,在制造、金融、医疗、交通、能源、政府等各行业中,大模型在产品设计、金融评估、办公辅助、自动驾驶、能源调配等方方面面,颠覆式地改变生产方式,极速促进生产效率。 然而,陈振宽也认为,随着AI 2.0时代对于AI算力的需求快速增加,算力使用者在使用AI基础设施的时候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四大方面: 如何选择和匹配算力是第一大挑战。陈振宽指出,目前已经有五种以上主流算法框架和十种以上算子库来支持不同的应用场景。同时,不同类型的GPU、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组成了上百种不同的集群配置。场景、算法和集群之间的选择和验证,不但技术繁杂而且周期长。 其次是如何减少故障中断时间。陈振宽强调,目前千卡集群每月至少有15次的故障断点。在常规的断点续训手段下,每次恢复训练需要几个小时,产生的额外费用超过百万元。随着AI集群规模从千卡到万卡,故障中断次数及恢复所需时间呈指数级增长。 第三大挑战是如何改善AI算力利用率。陈振宽引用行业通用的指标MFU(模型算力利用率)来作阐述,他指出当前业内MFU普遍在30%左右,顶尖的集群利用率也只能做到50%。行业需要解决GPU卡利用率,集群通讯效率,AI故障恢复,算法匹配度等系统性问题。 第四大挑战是如何突破散热瓶颈,降低数据中心PUE。陈振宽指出,在算力升级带来的能耗飙升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先进的散热技术,突破芯片在系统中的散热瓶颈,同时提升能效,降低数据中心PUE。 为解决上述用户面临的挑战,陈振宽强调,联想AI基础设施持续聚焦三大领域,实现科技创新。 首先是超强算力,智能匹配:为用户匹配经过验证优化的最佳算力;其次是核心算法,极致提效:以核心算法挖掘算力潜力,提升计算效率。第三,液冷创新,算力绿化:以先进的液冷技术帮助用户节能增效,并突破芯片散热的瓶颈。 二、公布五大技术创新,首发万全异构智算平台 “联想在这三大领域里面长期耕耘,积累了八项核心能力。”陈振宽重点介绍了联想为AI 2.0时代带来的五大技术创新: 第一,用户智能匹配算力的算力匹配魔方。基于海量的硬件评测和AI算子算法集成工作,联想构建了AI场景与算法与集群硬件三者匹配关系的算力魔方知识库,来标识AI场景、算法、集群配置这三者的匹配关系。用户只需输入场景和数据,算力魔方即可自动加载最优算法,并调度最佳集群配置。 ▲陈振宽介绍联想五大技术创新 第二,逼近GPU算力极限的GPU内核态虚拟化。联想研究院开发了在GPU驱动层的内核态虚拟化算法,新算法可以将虚拟化造成的GPU算力损耗降到5%以下,极致情况可以降到1%以下,大幅提升GPU利用率。 第三,提升网络通信效率的联想集合通信算法库。可实现对多类型网络拓扑的实时感知,并以先进算法使数据在拓扑中以最佳路径进行传输。以千卡规模集群为例,采用集成了联想集合通信库的联想异构智算平台做管理调度,可使网络通信效率提升超10%,并且集群规模越大,效果越显著。 第四,减少AI训练中断时间的AI高效断点续训技术。联想异构智算平台对大量的AI训练故障进行了特征采样,开发了预测AI训练故障的AI模型,实现“用AI来预测AI”。在断点前提前优化备份,由此能将断点续训恢复时间缩减到分钟级,大幅提升了训练效率,以千卡集群为例,每月可节约上百万元算力费用支出,让宝贵的AI算力持续可用。 第五,AI与HPC集群超级调度器。这是针对混合集群做资源共享的前沿技术。联想AI与HPC超级调度器架构于AI和HPC调度之上,能够切换AI和HPC的调度沟通,能全局监控任务和动态共享资源,使得用户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的每一分算力。 除了公布以上五大技术创新,陈振宽还在大会上正式发布了“联想万全异构智算平台”。他表示,联想万全异构智算平台是AI 2.0时代联想中国基础设施战略框架的核心,它融合了联想的五大技术创新,是AI 2.0时代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的基础设施底座。 结语:异构智算,释放AI基础设施新动能 “在人工智能1.0时代,基于全球智慧和本地创新,联想打造了全面的基础设施产品组合,包括计算、存储、网络、边缘和超融合,并在通用计算、科学计算和AI计算等不同算力领域获得大量的最佳实践,帮助千行百业的客户取得成功。”陈振宽说,如今大模型开启的AI 2.0时代已经迈着大步朝我们走来,我们需要重塑过去积累的技术,来升级联想基础设施。 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陈振宽透露,联想将挑战超过万卡规模集群的通讯算法优化,挑战秒级的断点续训,深入研究相变式液冷技术,布局模块化液冷数据中心。这些技术帮助AI算力朝着更强大、更稳定、更高效和更绿色的方向,高质量发展。
Pura 70卖爆,华为要夺回苹果拿走的一切
Pura 70直接上架,给华为高端机的热度又加了一把火。业内人士对「市界」透露,业内预测:2024年华为手机全球出货量能做到6000万台左右,并同步实现产能覆盖。这个数字不仅意味着华为手机将从苹果手中收复失地,也将让华为大概率重回中国智能手机的市占率第一。 作者 | 曾广 编辑 | 李原 运营 | 刘珊 捂了半个多月,在各方的翘首以盼中,华为Pura 70系列选择“复制”去年Mate 60的发布策略,直接上架销售了。 4月15日,华为宣布P系列将升级为“Pura”系列后,市场便有预期华为的新P系列手机将很快亮相。最近3天,各华为终端经销网点更不断传出用户积极参与“盲订”的消息。 4月18日上午,华为商城在10点08分上线了华为Pura 70 Ultra和华为Pura 70 Pro。Pura机型大致延续了P60的价格体系,共分为四个型号:华为Pura70,起售价5499元,Pura70 Pro起售价6499元,Pura70 Pro+起售价7999元,Pura 70 Ultra,起售价9999元——接下来,Pura 70标准版和Pura 70 Pro+将于4月22日开售。 新机上线后,「市界」在第一时间下单,但Pura 70 Ultra和Pura 70 Pro两款手机在1分钟内,就已显示售罄。 同时,一名华为经销商告诉「市界」,她所在的门店在4月17日提前拿到了部分备货。但开售后短短一小时内,就只剩下Ultra版本还有少量现货。 在深圳华为万象天地旗舰店,抢购的用户早早便在华为门店前排起了长队。 一名参与现场抢购的用户对「市界」表示,现场人山人海,进入门店后仍需拿号排队。但相比去年的华为Mate 60,这次备货明显更为充分。进店后不久,他成功购买到一部华为Pura 70 Pro,并现场拿到新机。 ( 受访者供图) 4月以来,关于“华为P70”何时出街,已数次登上微博热搜。按照往年惯例,作为上半年最重要的旗舰机,华为P系列机型一般会在3月发布。 对于今年华为Pura 70延期发布的原因,一名业内人士向「市界」表示,一方面是为了给不久前发布的华为高端小折叠机Pocket 2留出更长的销售周期——P系列和Pocket系列都主要面向女性群体。另一方面也与华为正在努力提升产能、增加备货有关——毕竟去年华为Mate60系列发布后,很长时间都处于缺货状态。 不过,据界面新闻报道,广东地区经销商表示,Pura 70系列的首单分货量相比Mate 60系列,要充足很多。 尽管Pura 70姗姗来迟,但为其正式更名,也可看出华为内部对新机的期待之高。业内人士表示,Pura 70被认为是华为准备从高端市场重新夺回市场地位的一大杀手锏。去年华为Mate 60系列和Mate X5系列折叠屏上市以后,华为在高端市场的出货量已经暴涨。 熟悉手机行业的业内人士对「市界」透露,业内预测:2024年华为手机全球出货量能做到6000万台左右,并同步实现产能覆盖。 这个数字不仅意味着华为手机将从苹果手中拿回失去的份额,也将让华为大概率重回中国智能手机的市占率第一。 01 千呼万唤始出来 市场已等待华为Pura 70久矣。 4月11日,华为上线了一场“鸿蒙生态春季沟通会”。原定将在会上亮相的P70手机未见踪影,重点篇幅都被留给了汽车、PC等产品。但一个多月以来,P系列手机的话题多次霸榜热搜。尤其是去年华为Mate60系列未发先售,也让业内猜测,这一次华为P70会再度突袭上架。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华为Mate 60系列的发售时间是8月底。业内人士此前向「市界」表示,华为P70即便延期,大概率也会在4月上线。“如果延期太久,可能会打乱下半年Mate70系列的产品节奏。” 而有了Mate 60直接上架的经验,很多用户和“黄牛”都在华为官方商城提前蹲点,防止P70突然上架而错过第一轮的抢购先机。 4月18日正式开售后,一名用户对「市界」表示,他从早上就在官方商城蹲守,并未能抢到手机。另据多名用户透露,多家华为官方旗舰店上午就被涌入的大量用户挤满。有华为经销商对媒体表示:Pura 70 Pro目前已经出现了溢价500元左右的情况。 02 新机里的黑科技 随着Pura 70正式掀开庐山真面目,它的相关亮点与参数也很快被首批拿到新机的消费者进行了曝光。 作为华为的旗舰产品,P系列已经有12年的历史,一直以影像性能见长。数日前,华为在官微上发布了P系列手机的预热视频,披露了华为Pura 70将搭载超聚光影像系统,Pura 70 Ultra会采用超聚光伸缩主摄。作为一大亮点,华为表示该镜头可自由伸缩,30万次伸缩无忧,并具备2米IP68防尘防水。 有华为手机供应链人士对媒体表示:Pura摄像头有较大的技术升级。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透露:Pura 70 Ultra的波塑混合镜头因采用模造玻璃,造价将会是7P镜头(高端手机镜头,iPhone13使用的便是此类镜头)的4-5倍。 一览新机的消费者还发现,Pura 70搭载的是全新的鸿蒙4.2系统。此外,华为也没有错过AI的快车,在Pura 70上搭载的是盘古大模型,并全系支持AI隔空操作、AI消除、AI云增强等新功能。 自Mate 60上线以来,5G通信是华为旗舰机的重要亮点。据市场消息,此次Pura 70系列全系配备麒麟芯片,拥有5G能力,并同时支持卫星通信。这也意味着,华为5G通信已在全系列高端机中宣告回归。 而从市场的热烈反馈看,华为Pura 70应将续写Mate 60上线时的热潮。 ( 4月18日,上海南京路华为旗舰店内,Pura70手机吸引顾客体验) 考虑到从去年华为Mate60系列发布以来,华为便已经重回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前五。据媒体报道,2024年前两周,华为又夺得了中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第一。接下来,华为Pura70的上线,将寄托着华为夺回高端市场的进一步希望。 据Canalys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73亿台,其中市场排名第一的苹果出货量为5180万台。 而据熟悉手机行业的业内人士对「市界」透露,业内预测:2024年华为手机全球出货量能做到6000万台左右,并同步实现产能覆盖。今年,人们对华为超越苹果的位次可以开始期待。 而Pura 70的上线,将贡献一部分重要增量。郭明錤预测,华为Pura 70 系列2024年的出货量预计将大幅增长至1000万-1500万部。作为对比,2023年华为推出的P60系列销量为400–500万部。 结合下半年华为还将发布新一代Mate 70系列,如果出货目标顺利完成,华为今年便很有可能重回市场头名。 03 高端机全面压上 虽然华为从去年下半年Mate 60上线开始,便一路“开挂”,但考虑到如今手机市场的犬牙交错局面,华为的领先优势也来得殊为不易。 进入2024年,虽然全球手机市场迎来了进一步的复苏势头,但各大厂商之间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Canalys分析师朱嘉弢对「市界」表示,预测今年全球市场能实现3%到4%的增长,国内市场预期也将同比微涨。 某种程度上,苹果的创新乏力,让各家看到了更多追赶的希望。“现在前五大厂商的份额都很接近,基本上没有哪家被真正甩开。而苹果今年全球出货量环比、同比下跌都比较明显,在中国、北美、欧洲几大市场都在下跌。” 朱嘉弢表示,苹果今年第一季度之所以大幅下降,一方面和去年第四季度库存升高有关。则是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除了华为回归以外,其他厂商也在用折叠屏等差异化产品去打苹果的价格段。 而华为为了快速夺回被苹果蚕食的市场,在高端机领域的进攻可谓步步为营、凌厉推进。 虽然去年受制于众所周知的核心技术产能影响,在Mate 60系列中,华为一度未能实现放开供货。但这一情况,近期已得到改善。数据显示:截止今年2月,华为Mate60系列标准版和Pro两款机型合计销量超过了1700万台——其中华为Mate60 Pro单款机型激活量超过了1200万。此外,定位更高端的Mate X5折叠屏销量也达到了400万台。 近期,市场研究机构BCI发布的2024年中国第一季度手机激活量显示,华为的激活量同比增长81%至1058.4万台,占比15.5%,排名第三反超苹果,仅次于vivo(含iQOO)和荣耀。而作为华为在高端市场的最大对手,该季度苹果激活量同比大跌20%至1056.9万台。 另外,华为也用高端折叠屏,在直板机之外,区隔出了一个定位更小众、利润更丰厚的细分市场。据市场统计,目前销量高达400万台的华为Mate X5,起售价为12999元。而不久前发布的华为Pocket 2小折叠,起售价为7499元起,艺术定制版起售价9999元起。 今年3月,据知名显示器供应链研究机构DSCC数据显示,得益于华为Mate X5和华为Pocket 2的优异表现,华为在2024年第一季度超过三星,成为全球折叠屏市场占有率第一名;出货量相较去年同期增长105%,市场占有率突破40%——这也是华为的折叠屏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三星。 在多款机型同步热销的推动下,华为终端收入迎来大涨。不久前,华为公司发布了2023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华为终端业务销售收入25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迎来近三年首次正增长。 接下来,随着华为Pura 70上市,以及下半年华为Mate70系列的迭代,华为在高端市场势必仍将加速收复失地。
钉钉做了个硅基人才市场,和 OpenAI 走不同的路
一个重要的趋势是,AI 智能体(AI Agent)的工作流将会带来 AI 领域的巨大进步,甚至可能会超越下一代基础模型。 前百度首席科学家、刚刚宣布加入亚马逊董事会的吴恩达,在最近的一次分享中,提出了关于 AI 智能体的最新看法。 实际上 ,OpenAI、微软、谷歌、Meta,几乎所有人工智能的巨头们,都盯上了这个新的战场。智能体是 AI 行业的下一个大趋势,已经成为整个 AI 圈的新共识 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OpenAI 的 GPT Store,为什么没有吃到螃蟹 第一个出手的,就是 AI 领域的领军代表 OpenAl。 在 OpenAl 的商业化故事里,GPT Store 曾被寄予厚望,在发布会上留出了大篇幅介绍。上线后确实也势如破竹,瞬间涌入 300 万个智能体应用。 要知道,深耕 iOS 生态十多年,App Store 也就只有 178 万个 App。 但 GPT Store 并没能支撑起 OpenAI 的野心。 经过训练的 AI 智能体,本应该更擅长处理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流程,展现出更强的「行动」能力。但在 GPT Store 里,交互方式依然只有 Chat 对话的形式。OpenAI 试着让普通用户自己配置 API 接口,自己喂给 AI 数据信息,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解决不同用户的海量任务。 显然光靠一个聊天框,没办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虽然 ChatGPT 本身智能化程度高,但当许多普通用户拿着五花八门的需求,来找定制的 GPT 帮忙时,干出来的活却往往差强人意。 更遑论,OpenAI 的愿景是服务广大的企业用户。 仅仅发布三个月后,GPT Store 的活跃用户数量就骤降 40%,大量 AI 智能体应用被荒废遗弃。 如今,GPT Store 已经濒临破产,许多付费用户也表示:这是 OpenAI 难得一见的滑铁卢。 就在 GPT Store 逐渐退出大众视野的同时,在中国,却新诞生了一批押注 AI 智能体赛道的先行者 ,比如钉钉便是其中之一。 APPSO 此前受邀参加了钉钉的新产品发布会,在会上他们发布了自研的 AI 智能体——钉钉称之为「AI 助理」。并宣布将在未来 3 年内打造 1000 万个 AI 助理。 随着 AI 助理市场正式上线开放,APPSO 也第一时间上手体验,看钉钉的「GPT Store」和 OpenAI 到底有没有不同,凭什么敢。 上手初体验:是一个「硅基人才市场」,能干的不止是聊天 尽管钉钉的 AI 助理市场被称作「中国的 GPT Store」,但在实际上手后,我们发现它跟 GPT Store 走的路线并不完全相同: 首先是上架逻辑。GPT Store 和大多数 Agent 市场采取的是全量推荐方式,如果不是涉及敏感话题,基本 UGC 全发布,由用户自己搜索或使用;而钉钉从现有设定看,更像是软件应用市场或者 App Store 的上架、审核逻辑,官方有自己的筛选标准。 其次,钉钉对 GPT Store 并没有局限于对话框的交互,而是将 AI 助理的能力充分融入到工作流当中。 钉钉 AI 助理市场的完成度很高,AI 助理们已经按照不同的垂直领域和工作场景,分门别类排好队了,就真的像个「硅基人才市场」。 比如在「人事行政」的版块里,这些专门用来「干细活」的助理,已经按照简历、薪酬、面试、绩效等场景分工好了。有些助理已经接入了专业服务商的接口,可以自己完成独立的执行动作,而不只是简单地对话交互。 从 Agent 技术的角度来看,钉钉 AI 助理在底层架构上,还融入了许多不同层级的新技术。 1. 最基础的是角色化的聊天助理,可通过 Prompt 指令进行调教,门槛较低。 2. 而对于专业领域知识库和数据集的支持,钉钉的 AI 助理表现也相当出色,能满足不同级别的定制化需求。 比如名为「小筑」的 AI 助理,就包含了大量的建筑行业的专业数据库,用户可以像聊天一样,查询具体的建筑行业细节问题,拿来找文件、看资讯、查找专业政策都没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小筑 AI 助理不只具有一项技能,这也是 Agent 的典型特征。比如,它还支持上传设计线稿图,在一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将线稿能快速生成 4 张建筑效果图,可以帮助设计师和他的客户快速预览设计方案,让整个设计流程提速。而整个过程,都是直接沟通交互就能完成。 还有一位智能简历生成的 AI 助理,同样也是活干的又快又好。 你只需要告诉他大致的情况、想要突出的能力,就能快速生成一个专业可用的简历。修改简历的过程也很简单,你可以直接口述你要修改的部分,也可以一键跳转网页进行更深度调整。 也就是说,在 AI 助理的对话窗口无法完成复杂操作的情况下,窗口和后台网页之间也是打通的双向关系,形成一套智能体的工作流程。 3.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部分 AI 助理做了底层的深度开发,这里主要是一些专业的软件或者 SaaS 公司,可以跨应用。比如用友薪酬打造的 AI 薪酬分析助理。用户可以直接问「帮我查一下现在产品经理的平均薪酬」、「统计一下去年每个月的人员流动情况」。 反馈形式也不只是文字图片,因为智能体理解了业务的需求,助理回复的结果可以可以通过列表、图标、网页数据等多种方式呈现,并加以总结。 用友薪酬原本就已经是钉钉里上架的 SaaS 应用,已经为企业沉淀了大量的数据资料,所以用 AI 升级后的助理,打通了这套系统,可以顺畅地调取原本应用内的实时数据,并自己完成「汇总、清洗、整理」的一整套工作流。 以往这样的工作,需要你手动关联数据、简历参考值还要自己编写统计函数,现在只要动动嘴就行。 我们还体验了杭州公安局开发的 AI 助理,这是一个典型的多任务 AI 助理样例。大语言模型 + 政务服务,本身就是可以天然结合的场景,相当于一个 24 小时的服务窗口,并且可以对应做出不同的「行动」。 就像平时聊天一样,我们简单说明了情况和要求,AI 助理基本上都能很快调取公安系统的知识库做出回答,并且资讯也都是最新的。 沟通的过程也叠加了钉钉 AI 助理本身的行动能力:如果确定了办理的预约时间,AI 助理会自动帮你设置好钉钉日程,在出发前提醒你。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注意到杭州公安局开发的这个 AI 助理,目前已经接入了公安局的系统:如果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用户直接反馈意见。AI 助理会把你的反馈表达的内容,拆分成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案、满意程度,同步上报进系统。 APPSO 还体验了好几款不同的 AI 助理,基本覆盖了设计、学习、办公、运营、销售、人事、财税等各个专业领域。 比如在办公领域就包含了 PPT 大纲策划、周报小达人、EXCEL 助手这些经过特别训练的办公技能专家; 在销售领域则能看到工商信息查询器、销售教练助理、电话脚本教练等销售专家。 在设计领域,除了上面提到的小筑 AI 助理,另一款由墨见 MoLook 制作的 AI 助理,包含了大量服装设计的数据,内置了服饰设计的小模型。经过简单的沟通和参考图,就可以辅助完成服装造型的设计。 在开发的过程中其实都有一个核心难点:不管是建筑行业还是公安系统,背后的数据库都是随时在更新变化的。要让用户用大白话的方式完成任务,对于 Agent 开发而言难度很高,因为背后需要一环扣一环地衔接。 但钉钉占据了一个优势:许多企业原本在钉钉平台上已经开发过自家 SaaS 应用和小程序,数据早已有了积累和沉淀,企业只需要给予原有数据和应用「用 AI 升级一遍」,加上大模型本身的理解和执行力,就可以很快造出一个懂行还能干活的 AI 助理。 这在未来对于不同领域的客户来说,意味着 AI 不再只是「什么都懂一点」,而是可以通过消化企业原本已经部署在钉钉的数据库和应用,就能快速培养出一批能够立马上手干活的「公司元老级专家」。 这是钉钉的 AI 助理市场和 GPT Store 最本质的差异:有需求与数据,来支撑 AI Agent 的记忆和感知系统;有丰富的应用,支撑 AI Agent 的行动系统。 从一开始,钉钉就瞄准了办公中那些「分散型场景」。 各行各业的组织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环节可能就是项目中的效率黑洞。为此,钉钉的解决办法是「用魔法打败魔法」:一个个 AI 智能体串联起一套套智能体工作流,把组织中分散的「效率黑洞」理顺了,企业工作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深入 AI 助理市场后台:更具体、更开放、更强大 前台的智能体工作流理清楚了,让我们来看看 AI 助理的后台搭建环节——钉钉的设计思路和 GPT Store 的差别也非常大。 在大模型的基础上,钉钉 AI 助理搭建的设计理念,基本上是以「具体任务为导向」。开放程度极高,还融入了当下 AI 领域的诸多新兴技术。 整体来说,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是,在钉钉里做 AI 应用,自然语言交互正在成为新的开发语言。具体来看: 用户在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可以创建 AI 助理,创建的界面也十分简单。第一次使用也可以试试看官方的示例 AI,学习为自己的 AI 助理撰写「角色设定」。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搭建一个自己的专属 AI 助理,门槛可以说非常低。 只需简单三步:角色设定 + 导入数据库知识 + 一个热情的开场白,一个聪明又懂行的 AI 助理就被创造出来了。 多试几次,熟练后你就能将日常场景中的各种需求,都用 AI 智能化的方式来解决。 而对于拥有编程能力的开发者和企业用户,钉钉后台提供了更专业化的工具。 开发者可以通过编写代码脚本的方式,主动连接各种第三方开放接口,从而赋予 AI 助理更强大的自动化工作能力。比如你可以拿高德地图的 API 接口,做一个「路况查询助理」。 我们还惊喜地发现,钉钉 AI 助理的搭建后台支持了当下大热的新技术:AI 智能体工作流。 这正是吴恩达团队所研究的,专门用于解决流程复杂任务的 AI Agentic Workflow(智能体工作流模式)——即可以按照用户设定好的步骤,一步步完成更复杂的任务。 AI 助理之间可以用类似人类的分工协作方式,主动将各种任务按照标准流程操作,也能主动检查自己的工作,提出改进方法。在官方的工作流后台,支持各种具体详细的联动任务,你也可以自己开发出原创的任务。 搭建后台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功能—— AI 拟人操作。只要看一遍你的操作,AI 就会学习你的操作要点,记住你这么做的目的,试着来完成跟你同样的操作。 这个功能属于目前还处于实验性的 AI + RPA Agent 技术,全称为「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智能体」的能力。 通过训练的 AI 可以举一反三,像真人一样自我学习。目前钉钉的 AI 模拟操作功能,支持对钉钉内部应用及外部网站进行操作学习。对于许多职业熟手来说,很多操作中的小细节可能用语言很难描述出来,这时候操作一遍让 AI 依葫芦画瓢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简单来说,就是让 AI 主动迭代,无限更新。 纵观钉钉搭建 AI 助理市场的前端与后台,我们发现钉钉在打造 AI 助理的过程中,具备两个先天优势: 1. To B 软件的本质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这里天然聚集了大量的问题和需求。而大模型厂商包括 OpenAI 在内,之所以流量、活跃下滑的原因之一,就是 Agent 太多,需求不足,甚至 Agent 比用户还多。 长期深耕企业办公领域,让钉钉积累了很多真实场景和用户需求,知道企业和职场人们需要什么。这为 AI 助理的开发者们去开发出贴近实际、高度专业化的 AI 助理打下了基础。 2. 而原本钉钉生态里,已经积累的企业数据资产,还有已经开发好的企业 SaaS 应用,也能马上接入 AI 助理进行知识训练。AI 助理的搭建后台,可以和各类企业应用、系统无缝连接,当然也包括电商、各类网站等第三方平台,按需调用各种能力来把活干好。 这就是通用大模型和钉钉在 AI 助理市场方面最大的差异。 通用就意味着缺乏明确且丰富的场景需求和数据积累,要求的是培养出一位通才——这对于场景具体的企业来说显然不现实,再者,调教这样一个助理,对于企业而言成本不亚于招募到一位出色的管理者。 正因如此,我们看到很多市场中的 AI 助理都是企业主自己搭建的:他们的行动能力更强,可以调用的接口更丰富,复杂任务执行和准确性也都很高。 可以预见到,随着越来越多 AI 助理的共创伙伴加入,这个后台的功能也会越来越开放和强大。而钉钉本身的开发者社区里,也能看到完善的教程和不断出现的新玩法。 在钉钉的发布了 AI 助理的新功能后,钉钉总裁叶军也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了他对 AI 助理创作平台的未来期望: 我们想做 AI 原生的事情,但这个 AI 原生我们希望它发生在这个创作平台之上,我们希望创造出大量的像 Midjourney 或者 Pika 的 AI 原生产品。 我们希望有更多这样的产品,不是简单地在某个流程中插入了一个智能化的功能,而是有一个新的想法来解决问题,从头开始用 AI 的方式来解决。 和 OpenAI 走不同的路,是中国 AI 应用公司最大的机会 AI 时代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AI 正在赋能个人成为超级个体。 在 AI 重新定义了什么是生产力后,仅凭几人团队的明星创业公司,如今也能创造出数以亿计的商业价值——一大批超级公司正在诞生。 AI 时代组织形态在迅速变化,这些超级公司们树立了新的企业标签——组织更灵活(smaller)、行动更快(faster)、成本更低(cheaper)而且不走寻常路(weirder)。 然而,根据麦肯锡的调研数据显示,全球现阶段只有 50% 的公司真正部署了 AI 技术。在中国目前也仅有 9% 的企业,借助 AI 实现了 10% 以上的增长,这座冰山下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因此,在企业都在拥抱新质生产力的大环境下,新形态的 SaaS 工具也将应运而生,这是下一个超级赛道。 但 GPT Store 的滑铁卢证明了,打造一个 AI 智能体的市场并不容易。 从 AI 助理上线时被解读要做「中国版 GPT Store」,到最终 AI 助理市场上线的实况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 钉钉并没有照搬 GPT Store,而是走了自己更擅长的路径,其中融入了许多钉钉独创的思考和功能,这是大量经验积累和探索带来的结果,也让钉钉在 AI 智能市场占据了一个独特的生态位。 有 220 万家企业在用钉钉 AI ,其中 170 万家月活跃企业,似乎就是钉钉能竞技的一个答案。 AI 智能体的兴起,给全行业带来了一次范式转移的机会。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中国 AI 应用公司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并快速入局,紧随钉钉其后,字节跳动就在今年 2 月份上线了一站式 AI 智能体平台「扣子」(Coze),相较于钉钉,扣子又是另一种形态的产品,更注重 C 端用户的个性化表达。 中国市场庞大的潜力和极其丰富的应用场景,也正是各类 AI 智能体最佳的练兵场,而中国的 AI 应用企业在打造 AI 生态上也找到了新的可能性。 和 OpenAI 走不同的路,是中国 AI 应用公司们最大的机会。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期望今年Mate 70系列手机能带着 “纯血鸿蒙”上市
IT之家 4 月 18 日消息,第 21 届华为分析师大会 17 日在深圳开幕,在此次大会期间,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原生)鸿蒙的生态建设“确实非常有挑战”。 徐直军透露,除了关键应用以外,还要再上 5000 个应用,未来再从 5000 个增加到 100 万个。“这些应用能否上来,并且还要有更好的消费者体验上来是关键。”他还呼吁全国所有应用开发者、应用拥有者尽快加入鸿蒙原生应用生态之中。 徐直军表示,公司努力的目标是期望在今年 Mate 70 系列手机开售时,能够带着“纯血鸿蒙”上市。据悉,在“出海”方面,基于华为无法使用谷歌服务的现状,鸿蒙将首先在中国市场发展,再通过一个个国家陆续推广的方式,逐步走向海外。 据IT之家今日早些时候的报道,徐直军称打造鸿蒙原生应用生态是华为 2024 年最关键的事情。华为希望通过 2024 年一年的时间,先在中国市场把智能手机上使用超过 99% 时间的 5000 个应用全面迁移到鸿蒙原生操作系统上,真正实现操作系统和应用生态的统一。 现在 5000 多个应用里面,有 4000 多个应用已经明确了迁移计划,还有不到 1000 个应用正在沟通中。这个迁移工作量是巨大的,已经得到了整个产业界和应用开发者的广泛支持。 4 月 11 日,余承东宣布今年的华为开发者大会 HDC2024 将于 2024 年 6 月在东莞举行,HarmonyOS NEXT 鸿蒙星河版届时将开启 Beta 测试。
硬刚安卓、iOS!华为:鸿蒙OS目标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
快科技4月18日消息,日前,第21届华为分析师大会在深圳开幕,本届大会以“全面智能化,跃升数智生产力”为主题。 据媒体报道,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大会上发表了“全面智能化之路”的主题演讲。 徐直军表示,华为希望通过2024年一年的时间,先在中国市场把智能手机上使用超过99%时间的5000个应用全面迁移到鸿蒙原生操作系统上,真正实现操作系统和应用生态的统一。 同时,华为也在推动更多的其它应用,也能迁移到鸿蒙操作系统上。 现在5000多个应用里面,有4000多个应用已经明确了迁移计划,还有不到1000个应用正在沟通中。 “当我们把这5000个应用以及其它成千上万的应用都从安卓生态迁移到鸿蒙操作系统上时,我们的鸿蒙操作系统就真正完成了打造,并真正成为除了苹果iOS和谷歌安卓外的全球第三个移动操作系统。我们首先立足中国市场打造鸿蒙操作应用生态,未来逐个国家推广,逐步推向全球。”徐直军说。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将于6月召开“华为开发者大会2024”,届时HarmonyOS NEXT鸿蒙星河版将正式开启Beta。 HarmonyOS NEXT鸿蒙星河版被大家称为“纯血鸿蒙”,是因系统底座全线自研,砍掉传统Linux内核、AOSP(安卓开放源代码项目)等代码,仅支持鸿蒙内核和鸿蒙系统的应用。 华为Mate 70将于9月初问世,届时很有可能首发搭载鸿蒙星河版。
华为Pura 70突袭开售,能从苹果手中抢回第一吗?
作者:刘凡 继去年8月底华为Mate 60系列“未发先售”后,华为再次重演了这一幕。 4月18日,华为Pura70系列手机突然开售!华为Pura70系列有Pura70、Pura70 Pro、Pura70 Pro+、Pura70 Ultra四个版本,售价5499元-10999元。 去年Mate 60系列突然开售不仅引发全民热议,其销售热度长期居高不下,直到去年底Mate 60依然处于缺货状态。或许是尝到了“突然袭击”带来的巨大关注度,华为Pura70系列手机也沿用了这一违反行业惯例的策略。 对于这款新机,华为可谓寄予厚望。在发售前几天,华为宣布P系列品牌升级为Pura系列,Pura70就是该系列的第一款手机。如果说Mate 60是华为重返5G智能手机市场的标志,那么Pura70就是华为全力攻城的利器。 此前华为在高端手机(售价≥600美元)市场的巅峰是2020年上半年,彼时华为以44%的市场份额超过了苹果的41%,成为中国高端市场第一。如今,随着Mate60系列的热卖,和Pura70系列的上市,华为在高端市场大举收复失地。能否反超苹果,拿回曾经的第一,Pura70系列将是关键一战。 根据华为此前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华为P系列累计出货量超过1亿台(不包括华为P60系列),作为一款高端智能手机,这个成绩算得上出众。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表示,华为P系列升级为“华为Pura”后,该系列手机将继续坚持影像以及美学上的探索。 对于那些负面缠身的品牌而言,改名可能是摆脱舆论压力重新出发的新选择,但对于一个已经颇具知名度,且几乎偏向正面的品牌来说,改名绝对是一件大事,因为这可能意味着此前建立的品牌认知被重新归零。 但华为对改名其实构思已久。根据天眼查知识产权信息显示,早在2019年华为就申请注册了多个“Pura” “HUAWEI Pura”商标,归类为国际分类为科学仪器,目前已有两枚商标成功注册。 在西班牙语中,“pura”的意思是“纯粹的”,与英语中的“pure”较为相近。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语还是世界第三大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英语,因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此次改名很可能是华为重返海外市场的信号。凭借华为在国内的品牌影响力,重新构建Pura品牌应该不难,尤其是当它的第一款产品Pura70系列还有着不俗的产品力。 华为Pura70最显著的变化除了名字,显然是外观,其后置摄像模组采用了三角形设计,在一众圆环和圆角方形模组中显得尤为不同,Pura70是目前唯一一款采用三角形模组设计的主流手机。虽然审美可能很难达成统一,但辨识度拉满。 除了外形的变化,Pura70影响系统的内在也有了大幅升级,其中顶配版Pura70 Ultra配备了1英寸大底的5000万像素镜头,另外两颗分别为5000万像素微距长焦镜头、40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 这也是华为首次采用一英寸大底,过去几年由于外观制约,华为在镜头传感器上基本都落后同行一到两代,如今不仅总算追上了竞品,也意味着华为在供应链上恢复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这颗主摄还采用了伸缩镜头设计,它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像很多专业相机一样,利用镜头伸缩改变焦距。换句话说,Pura70 Ultra可能不需要算法,仅凭这颗伸缩镜头就能实现专业相机般的背景虚化。不得不说,智能手机越来越接近相机了。 不过,华为Pura70系列最受关注的处理器也和Mate60系列一样,并未公开具体型号。有科技博主爆料,可能是麒麟9000S的小幅升级款。 其他配置方面,华为Pura70系列也基本和Mate60系列接近,搭载了昆仑玻璃、双向卫星通信、灵犀通信等。 售价方面,四款产品的不同版本价格分别如下: 华为Pura70: 12GB+256GB售价5499元 12GB+512GB售价5999元 12GB+1TB售价6999元 华为Pura70 Pro: 12GB+256GB售价6499元 12GB+512GB售价6999元 12GB+1TB售价7999元 华为Pura70 Pro+: 16GB+512GB售价7999元 16GB+1TB售价8999元 华为Pura70 Ultra: 16GB+512GB售价9999元 16GB+1TB售价10999元 相比华为Mate 60 Pro+和iPhone 15 Pro Max,华为Pura70 Ultra的配置和功能都可圈可点,而去年Mate 60系列的热卖也证明了华为在手机市场的号召力。 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此前预计,P70系列(Pura70系列)2024出货量有望实现大幅增长,同比增长可能高达230%,达到1300万-1500万部。 如果Pura70系列和Mate 60系列一样销量走高,那么它首先要面对的可能是产能问题。去年Mate 60系列上市后曾长时间处于缺货状态,其产能长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如今Pura70系列到来,华为需首先解决这一问题。 一位华为门店销售告诉PConline,此次Pura70系列的备货是Mate 60系列的两到三倍,但预期短时间内依然会供不应求。 PConline发现,截至发稿,Pura70系列四个版本均已售罄。 在Pura70系列到来前,“老大哥”Mate 60早已为它铺好了路。 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uraoint预计,2024年,全球150-249美元(约1084-1800元人民币)的中低端手机市场出货量预计增长11%,而600-799美元的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约4337元-5776元人民币)出货量将增长17%。 由于芯片受限,荣耀独立,过去几年华为在中低端市场长期处于缺位状态,目前只有畅享系列和nova系列,但销量都不算高,华为官方商城评论数最高的nova 12也不到8000条。 因此,价格更高的高端市场就成为了华为的主战场。目前华为在售的高端产品线主要有Pura 70系列、Mate 60系列,折叠屏手机Pocket系列、Mate Xs系列和Mate X5系列。其中,卖得最好的Mate 60 Pro在华为官方商城的评论数已超过15万条。 据CounterPuraoint Research数据,2023年第四季度,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华为销量增长了71.1%,市场份额从上年同期的9.5%增长到15.2%,排名从第六升至第三。 另据“华尔街见闻”报道,截至3月1日,华为Mate 60系列和Mate X5合计销量已突破1000万台。BCI报告也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华为在国内万元以上智能手机销量占比达到了40%。 此前华为在高端手机(售价≥600美元)市场的巅峰是2020年上半年,彼时华为以44%的市场份额超过了苹果的41%,成为中国高端市场第一。如今,随着Mate60系列的热卖,和Pura70系列的上市,华为正大举收复失地。能否反超苹果,拿回曾经的第一,Pura70系列将是关键一战。 在折叠屏市场,华为同样高歌猛进,研究机构DSCC的最新报告,预计今年一季度华为折叠屏手机市场同比增长 105%,市场份额将首次超过三星,登顶折叠屏手机市场中第一。 对如今的华为来说,高端市场的主要意义在于,虽然出货量不如中低端市场,但较高的均价能大大提高华为的盈利能力,贡献更多利润。 根据华为财报,2023年全年,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7042亿元,同比增长9.64%,其中终端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515亿元,同比大增17.3%。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Mate 60系列的爆火也带动了华为鸿蒙智行旗下的问界M7销量一路走高,两者上市时间仅相隔半月。如今,问界新M7上市9个月卖出超17万辆,月均销量近两万辆。但同一时期,兄弟车型问界M5的累计销量只有1.3万辆,不到前者的1/10。 此次Pura70系列的上市,华为似乎也有意复制用手机带动汽车的策略。几天后的4月23日,问界新M5就将发布,如果它能和问界新M7一样,在配置升级和价格上作出一定调整,复制前者的成功不是不可能。 华为手机重新走上正轨,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鸿蒙系统有了更多的用户支撑。 Mate 60去年8月开售,随后在9月初,华为便宣布鸿蒙原生应用全面启动。就此,鸿蒙开始真正摆脱兼容安卓带来的“套壳”质疑,朝着“纯血”鸿蒙前进。 目前华为已宣布“华为开发者大会2024”将在今年6月举行,鸿蒙星河版(HarmonyOS NEXT)也将于6月开启开发者Beta版计划,第四季度发布商用版。 此前,余承东曾直言,“2024年是原生鸿蒙的关键一年,要加快推进各类鸿蒙原生应用的开发,集中打赢技术底座和三方生态两大最艰巨的战斗。” 据悉,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超4000个应用加入鸿蒙生态,覆盖生活电商、出行、金融、社交、资讯、生产力工具、影音娱乐、游戏等各个领域。 不过,这个数量相比安卓和iOS依然相差较大。根据全国APP技术检测平台数据,截至2023年5月底,我国国内市场中活跃的APP数量已达261万款。华为鸿蒙手机销量走高,用户量不断扩大,用户对软件生态的丰富性也随之走高,一些小众软件依然需要更多时间去适配。 “独木不成林”,鸿蒙生态要发展壮大需要更多的鸿蒙手机,只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才能让鸿蒙生态形成正向循环,吸引更多开发者开发鸿蒙应用。Mate 60系列虽然热卖,Pura70系列也颇具竞争力,但高端手机的用户数量终究不如中低端市场。 但正如前文所述,华为中低端品牌畅享系列和nova系列,最近两年在市场上的表现明显不如另外两个高端品牌。华为2024年的手机出货量目标是6000万-7000万台,与2019年巅峰期的2.4亿台依然有着近4倍的差距。 因此,在保证高端市场地位的同时,华为可能需要考虑推出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中低端手机,持续扩大鸿蒙系统的装机量和用户群。 总而言之,如果说Mate 60揭开了华为重返手机市场的序幕,那Pura70就是华为供应链正常化后,软件生态全面开花的标志。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