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监管加码整治行业乱象 多家保险中介机构领顶格罚单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汪青 监管层对保险中介的监管正在持续收紧,关于保险中介撤职、禁入、停业整顿等顶格处罚消息也屡见不鲜。 记者梳理发现,仅6月以来,已有永鑫保险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广华保险代理泰安分公司、上海大洋保险公估有限公司和湖北安行天下汽车保险销售有限公司四家保险中介机构遭监管顶格处罚。其中,两家公司的责任人被撤销任职资格,两家机构被罚停业整顿。 对此,有保险业内人士指出,在严监管之下,保险中介机构除了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合规外,根据监管处罚已从“监管机构”发展到“监管对应负责人”上分析,保险中介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合规部门,对业务实时进行管控;同时,机构的高管亦需要有明确的保险法务常识。 6月以来4家保险中介遭罚 6月初,就有保险中介机构因编制虚假材料等违法违规行为遭监管严惩。 泰安银保监分局6月3日发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广华保险代理泰安分公司存在2项违法违规行为:其一,编制虚假材料。该分公司通过虚构财务事项、发放职工薪酬套取费用,并且编制虚假财务事项。其二,该分公司未按规定设立专门账簿记载业务收支情况。 基于此,泰安银保监分局责令广华保险代理泰安分公司停业整顿6个月,给予负责人徐某某撤销任职资格的行政处罚。 此后在6月8日,上海大洋保险公估有限公司因6项违规行为被监管部门责令改正,被责令非车险业务停业1个月。 根据上海银保监局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上海大洋保险公估有限公司存在的违规行为包括:未按规定制作和使用客户告知书;未按规定对部分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进行执业登记;未在营业场所显著位置放置备案表、营业执照;编制提供虚假报表、资料;出具有重大遗漏的非车险保险公估报告;超出备案的业务范围从事非保险标的出险后的查勘核损。 综上,上海银保监局给予上海大洋保险公估有限公司警告并罚款4元,并且被责令非车险业务停业1个月。此外,陈某对上述违法违规行为负有直接管理责任,被警告并罚款5万元。 一般而言,保险中介机构在申请行政许可时,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然而,仍有保险中介机构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行政许可继而遭严惩的情况。 6月11日,湖北银保监局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湖北安行天下汽车保险销售有限公司通过欺骗手段取得行政许可,受到行政处罚。 经查,2018年9月,安行天下汽车保险销售公司在申请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时,向监管部门提供了虚假的注册资本金出资材料,以证明其符合《关于进一步明确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市场准入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三条“汽车生产、销售、维修和运输等相关汽车企业,为实行代理保险业务专业化经营、投资设立保险专业代理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应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的要求,并于2018年10月19日通过欺骗手段取得《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 综上,湖北银保监局决定对湖北安行天下汽车保险销售有限公司给予警告并罚款1万元的行政处罚,对时任安行天下保险销售公司法定代表人易某给予三年内禁止进入保险业的行政处罚。 6月18日,永鑫保险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又因多项违法违规收到监管罚单。根据青岛银保监局发布的罚单显示,该公司青岛分公司因存在迁址未按时报告、利用业务便利为其他机构或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被警告并罚款人民币十三万元。现任法定代表人及主要负责人王某因对永鑫保险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利用业务便利为其他机构或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等一案承担责任,被撤销任职资格。 保险中介需练好“内功” 对于保险中介机构频频受到严惩,北美准精算师ASA鲁田天认为,这种情况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中介机构被处罚更多的原因其实在于,相比财险、寿险等公司,中介机构往往小而杂,且数量更多。这些机构规模参差不齐,相应部分中小机构以业务为导向,缺乏合规意识,直接导致了很多方面是不符合监管要求的;第二,部分中介机构因融资所需,导致公司前期发展扩张速度快,对规模保费的需求高,导致有些地方存在违规问题。 而在监管处罚方向上,今年尤其明显的是从“监管机构”发展到“监管对应负责人”。鲁田天对记者表示,这就要求机构建立完善的合规部门,对业务实时进行管控;同时,高管亦需要有明确的保险法务常识,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保险中介一直是保险业务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一般而言,保险中介一般分为保险专业中介、保险兼业中介和保险专属代理。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5家保险中介集团、1753家保险专业代理机构、496家保险经纪机构、386家保险公估机构。 与此同时,乱象频发的保险中介市场也在成为监管整治的重点。 据普华永道统计,在2020年有250家保险中介机构收到436张罚单,罚单累计罚款金额达3672.12万元,同比增长49.39%。 此外,在普华永道发布的《2021年一季度保险行业监管处罚分析》中显示,截至3月末,共有110家保险机构收到监管处罚。其中,财险26家,人身险26家,保险中介58家。从数量上可以看出,保险中介领域成为保险违法违规的重灾区。此外,保险专业代理机构无论是在收到的罚单数量,还是罚款金额上,都占据了一季度保险中介机构处罚总量的近80%,单张罚单均额近10万元。 对此,普华永道观点认为,延续去年的检查、处罚趋势,2021年专业代理机构依旧严字当头,监管对于专业代理机构治理的重视之心不言而喻。 实际上,由于保险中介市场存在个体差异大、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如何开展满足业务发展和监管上报的双重要求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而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也在进一步完善保险中介市场健康稳健发展。 为了整顿保险中介市场,银保监会曾于2019年和2020年相继下发《保险中介市场乱象整治工作方案》,明确将保险中介市场乱象整治工作重点,对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保险兼业代理机构、中介渠道业务以及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乱象整治工作进行分门别类的安排。 其中,在《2020年保险中介市场乱象整治工作方案》中将虚构业务套取费用、挪用截留保费、编制虚假数据、销售未经批准的非保险金融产品、存在非法集资或传销行为等市场乱象作为整治重点。 为进一步促进保险中介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协调统一,深化保险中介市场改革,银保监会曾在2020年11月发布《保险代理人监管规定》,将此前《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监管规定》《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办法》《保险兼业代理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进行修改整合,统一监管尺度,有助于肃清市场风气,引导行业恢复健康优良的经营秩序。 与此同时,监管还在大幅提升行业技术门槛。在今年1月12日,银保监会印发《保险中介机构信息化工作监管办法》,提出自2月1日起实施后的一年整改自查期内,若不完成信息化系统建设,将不得经营保险中介业务。 监管文件密集出台,对于保险中介机构而言,在严监管背景之下,又应如何破局? “总体来讲,保险的核心是风险,保险的手段是预防风险、化解风险、补偿损失;要放大保障功能,合法合规,公平竞争,防补并举,以需定供,优化服务。”鲁田天认为,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必将进入算法金融时代,保险机构要围绕“消费者整体健康体验”来作为创新的出发点,消费者需要的是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更精准的服务。 此外,鲁田天表示,作为保险中介机构,首先要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医、药、险、检的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保险场景化的优势,形成整个服务链条;其次还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价格战绝不是保险行业的出路。
商业向左技术向右 蚂蚁区块链想做什么?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敏 6月23日至24日的两天里,蚂蚁链有两件事出圈了。 一是23日支付宝和敦煌美术研究所联合发布两款 NFT 非同质化代币,全球限量发售的敦煌飞天和九色鹿皮肤卖“爆”了,初始发行单价仅为10个支付宝积分+9.9元的两款皮肤,在二手交易平台“咸鱼”上最高被炒至150万元人民币一个。到6月24日,“咸鱼”上已经搜索不到相关交易的信息了。 二是蚂蚁链在杭州发布了区块链高速通信网络BTN (Blockchain Transmission Network),这是一个面向全球可信数字网络建设的通信技术方案。 从象征意义来看,前者是区块链技术走进日常生活,在C端市场的一次场景尝试。后者则是区块链技术的“基础建设”更进一步。 而不管被动还是主动的引爆,蚂蚁链向外界传递的强烈信号是:其在区块链领域的尝试是多元化的,兼顾商业应用与底层技术。 支付宝NFT皮肤火爆 6月23日零点,支付宝在“蚂蚁链粉丝粒”小程序上限量发售了两款敦煌飞天和九色鹿付款码NFT皮肤,这两款皮肤各限量8000份,迅速被抢光。这两款NFT是由支付宝和敦煌美术研究所联合推出,发行方是杭州鲜活万物品牌管理有限公司。 根据支付宝介绍,上述NFT指具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复制于蚂蚁链指定的存储空间,并在蚂蚁链平台发行的唯一对应的虚拟凭证进行标识的数字作品。该NFT发行方为杭州鲜活万物品牌管理有限公司,NFT版权由发行方或原作者所有,除另取得版权所有者书面同意外,不得将NFT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6月24日,支付宝再次推出动漫作品《伍六七》付款码皮肤。同样发售两款皮肤,分别为伍六七皮肤和伍六七玄武国皮肤,依然采用全球限量发行16000件。发售时间为6月24日0点和14点2个时间段。 然而,支付宝这次NFT的设计方案与购买方式也引发了业内的质疑,普通用户能直接用人民币购买NFT极大降低了参与门槛,但它的流动性远不如加密货币行业里的NFT,后者主要通过ERC721、ERC1155等区块链协议发行且存储于以太坊等公链网络,且具备充足的流动性,可在Opensea等平台上自由交易、转让。 一位长期关注区块链技术的专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其个人认为支付宝此次NFT是对文创皮肤的支付网路的一次实验性样本累积。普通的页面皮肤就是一串像素分布的代码,NFT可以看作和本次支付中的交易加密口令嵌入。他预期,后面会有一些支付场景的定制化声光效果表现,以商业机构的逻辑差不多是可以在支付宝的支付平台上贩售钱包,和纸质人民币时代的各类钱包一样的个性化或炫耀式消费的表达。 蚂蚁链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此次两款NFT不是代币,蚂蚁链此举旨在鼓励并推动数字创作的知识产权保护。“NFT可以帮助明确权利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未经所有者授权,使用者无法进行二次利用,这对于尊重数字内容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都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此前,蚂蚁链此前已经推出的数字版权保护平台“鹊凿”,该平台依托于蚂蚁链的区块链和AI技术,可以为原创作品提供从创作、传播、保护、收益保障登记到维权的全流程服务。 在虚拟币炒作被监管严格限制的当下,区块链技术已经与“币圈”划清了界限,但它依然面临着技术如何在商业项目中落地的难题,否则,技术与产品、场景的互相验证从何而来? 上述专业人士认为,本次支付宝NFT是一个正面积极的尝试,本身这次不具备交易流通属性,是一个中心分发认购的商品供给,而不具备代币属性;币圈的一刀切在金融稳定的角度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不过对于区块链技术可用的加密算法和分布式计算的算力集约化会失去研究验证的场景,这样一种结合支付工具的非交易尝试可以说是给区块链计算基础设施开发提供了一个实验空间。 致力于区块链的基础建设 6月23日,背着双肩包的极客们坐满了蚂蚁链开发者大会的会场。蚂蚁集团副总裁、智能科技事业群总裁蒋国飞在发言中表示:“蚂蚁链持续要做的是不断构建全面立体化的信任基础设施。BTN是开放的、中立的,欢迎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共建高效、可信的价值互联网。” 此次蚂蚁链发布的BTN是数字世界的“高速公路”,它通过智能路由算法、高效传输协议、传输优化算法、虚拟专线保障等技术,在全球多个城市间架起了高速通信网络,提升区块链网络的稳定性、连通性和实时性,通过在传输层和应用层两侧加密,保障数据在传输链路上安全不泄露,为可信数字时代的大规模互联互通打下基础。 过去,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解决了信息交互和传输的效率问题,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但是由于缺乏可靠的信任机制,传统的通信手段无法完全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破坏和篡改的事情时有发生,可信价值网络的建设并没有实现。 BTN把实时通信技术落到区块链场景,让信息的可信流转更快、更安全、更稳定。据介绍,BTN可以将区块链网络的吞吐量提升186%,带宽成本降低80%,时延降低40%。此外,在这条“高速公路”上,还配有智能导航系统,自动推荐最优通信路线。 BTN已经在上海、张家口、香港、法兰克福、新加坡等城市设立“高速路口”,这意味着中国、西欧和东南亚的区块链平台可以选择就近接入,共享BTN带来的高速通信网络服务。 近两年,区块链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各方投入,2019年,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红枣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了BSN(区块链服务网络,Blockchain-based Service Network),是首个由中国自主创新并控制入网权的基础设施网络,可在全球进行快速部署。 随着区块链项目数量的快速增长,参与方的不断增加,以及网络接入方式的多样化,行业内外逐渐发现,目前国内的区块链应用中存在着联盟链组网复杂、一链一应用等问题,打通区块链信息孤岛,实现多链并行、多链互通的可信跨链模式,还有待通过共识与跨链机制的优化提升。 面向未来的技术想象 最近正在火热进行中的2020年欧洲杯赛事中,球场围栏的广告中首次出现了“蚂蚁链”的身影。 今年6月10日,蚂蚁链正式成为2020年欧洲杯官方全球合作伙伴,并与欧足联签署了一项为期五年的合作协议,除了广告外,本届欧洲杯的“得分王”奖杯也融入了区块链技术,获奖球员的荣誉将被上传到蚂蚁链永久保存。 据称双方将共同探索应用区块链技术加速足球产业数字化转型。 对于坐在屏幕前观看比赛的球迷来说,足球产业数字化是什么或许并不重要,但区块链这一技术介入商业体育行业后,它提供的想象力在于,“未来有没有可能通过区块链创造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比如能够通过这种新的商业模式来抵抗未来类似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在23日的采访中,蚂蚁链一位人士表示。 当天,在蚂蚁链开发者大会上,蒋国飞对蚂蚁链的“链”字做了新的阐释。他表示,“蚂蚁链的‘链’字,尽管始于区块链,今天更大的内涵是‘链接’。你看蚂蚁链的logo,就是一只小蚂蚁在孜孜不倦的修路,链接产业,链接信任。” 目前,根据国内区块链专利行业分布情况来看,区块链专利主要集中于金融、零售及电子商务2个领域。区块链技术在支付及清结算、贸易金融、证券交易等金融场景的应用日渐增多,部分应用项目已开始从概念验证迈向生产实践。将区块链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结合,开展综合技术应用探索已较为普遍。 但就商业项目而言,大部分区块链企业的项目周期较长,业务盈利点尚不明确。蚂蚁集团近期密集的在区块链领域的动作,未来会走向何方? 或许就像一位参会者对记者所说,正如十年前我们无法想象移动互联网会怎样深刻的改变人们的生活,现在我们也依然无法想象区块链十年后带来的改变。
突破千亿级大关 公募FOF站上风口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姗  近日,兴证全球基金发布公告称,将于7月12日起发行兴证全球优选平衡三个月持有期混合型FOF(012654,下称“兴证全球优选平衡FOF”)。当下,在基金发行市场中,FOF越来越多地引起投资者的关注。 今年上半年,随着多只爆款公募FOF诞生,FOF规模快速增长,并首次突破千亿级大关。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6月24日,今年新发FOF基金15只,合计规模297.81亿元,至此,全市场公募FOF规模已达1272.95亿元,今年以来,新发基金规模较去年底增长了30%,并超过去年全年募集规模407.4亿元的70%。“今年以来,FOF基金凭借‘能涨抗跌’的业绩表现,获得了更多投资者的认可,这也是其规模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一位华东地区基金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 面对一直存在的“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现象,FOF产品或正成为投资者的新选择。“从投资行为来看,基民不赚钱可能来自三种可能,选错了基金、分散配置不足,以及因短期波动拿不住。”兴证全球优选平衡FOF拟任基金经理林国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FOF产品有望通过分散风险降低波动,提升基民的投资体验。 资金涌入公募FOF FOF,即基金中的基金,简单地说就是将选择基金这件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从产品设计和投资出发,FOF基金是立足于精选基金与资产配置,进一步分散风险以实现不降低预期收益的情况下,降低组合波动,提升投资者的持有体验。 虽然FOF基金尚属于“小众”产品,但越来越多地获得市场的关注。从美国市场的数据来看,美国在1985年成立第一只公募FOF,截至2017年底美国公募FOF总规模达2.2万亿,32年间FOF资产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4.4%。相较于美国市场的数据,FOF在国内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兴证全球优选平衡FOF是兴证全球基金旗下推出的第5只FOF产品。公开资料显示,该基金公募FOF产品总管理规模接近126亿元,全市场份额占比12%,超20万人持有。 记者了解到,本次发售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为林国怀、丁凯琳,两人还共同管理着另一只FOF产品:兴全优选进取FOF。根据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该基金成立1年多以来实现回报38.12%,居同期全市场FOF第1(1/86)。 目前,兴证全球基金FOF产品线打造了覆盖稳健、平衡、积极共3只“安泰”养老FOF产品,面向不同的风险偏好人群,服务投资者的养老需求。同时还打造了“优选”产品线,致力于满足不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本次发行的兴证全球优选平衡FOF就是“优选”系列的产品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兴证全球优选平衡FOF的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为20%-80%,中枢为50%,即该产品策略为平衡策略。业内曾做过一个测算,如果理财资金100%投资于股票 (以沪深300为例),则年化波动率是26.82%;如果投资组合变为50%债券 (中证全债为例)+50%股票(沪深300为例),以牺牲2.15%的年化收益率为代价,可以减少投资组合13.42%的年化波动率。 林国怀在谈到如何做到专业选基金时说道,“在过往的十余年时间里,通过广泛地与基金经理调研访谈,对基金经理的基本面做定性地研究;同时,对投资风格、盈利模式、业绩归因做定量跟踪。不只是关注历史收益率,更是通过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的稳定性精选基金产品。” 兴证全球基金认为,FOF具有多方面优势。第一,FOF优中选优。FOF的基金经理会采用一套完备的投研体系,通过专业的基金配置,力争创造稳定超越市场的平均表现。第二,分散投资风险,平滑组合波动。相对于其他同类风险评级产品来说,FOF产品风格更均衡,底层资产更加分散,产品的波动性也相对要低。第三,FOF产品可以投资的资产类别更加多元化,可以配置QDII基金、黄金ETF等资产,这种多元配置有机会分散风险,有望使得组合波动下降。第四是减少交易磨损,投资体验更好。组合波动性下降,会使得FOF持有人持有体验更好,持有时间也会更长,从而有机会享受资本市场带来的长期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6月24日,今年新发FOF基金15只,合计规模297.8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新发FOF基金数量虽不及去年同期的一半(去年同期成立FOF基金数量为32只,合计募集规模仅145.86亿元),但募集规模却实现了翻番。 从发行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多只FOF产品都取得了不错的募集规模。例如,4月27日成立的广发核心优选六个月持有FOF的首募规模接近70亿元,是历史上首次发行规模最大的FOF。此外,民生加银稳健配置、嘉实民安添岁稳健养老一年持有的首募规模均在50亿元左右。此外,6月22日成立的浦银安盛嘉和稳健一年持有混合(FOF)也取得了53.72亿元的首募战绩。 近一年收益悉数为正 FOF规模快速增长背后,与其“能涨抗跌”的业绩表现不无关系。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今年A股市场持续处于震荡的情况下,FOF产品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整体跌幅和回撤控制均优于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 记者根据Wind数据梳理,截至6月24日,纳入统计的115只FOF(A/C份额合计)近一年来复合单位净值增长率悉数为正。其中,38只增幅超过20%,八成产品增幅超过10%。华夏聚丰稳健目标A、广发锐意进取三个月A、汇添富积极投资核心优势三个月持有期近一年的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38.21%、36.31%、34.33%,目前处于业绩排名前三位。 一位公募业内人士表示,相较于其他基金而言,FOF作为基金配置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具备选牛基、控波动、配置优、体验好等优势。“当前市场环境下,股债平衡可能是相对更优的配置思路。” 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执行总经理、FOF业务负责人魏星表示,FOF型产品能够很好解决“基金赚钱、投资者不赚钱”的问题,当前已成为资产管理行业转型的重要风口,未来十年发展可期。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比较难实现的判断,一是对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的理解上,二是对大类资产性价比的判定上。”林国怀解释道,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一揽子“好基金”可能属于相同风格,比如选择都是成长型的基金经理,或者选择的基金中布局的都是消费行业的股票,并不能实现分散风险的目的;再有,当股债等大类资产处在性价比轮动的时点,普通投资者也较难判断如何调整资产配置。“FOF投资管理团队有较强的专业分工,除了通过在股票、债券市场的暴露获取收益之外,还有机会把握多资产机会、折价机会、不同细分基金种类的投资机会等,多方面做优资产配置,力争丰富收益来源、分散风险。” “在经历市场牛熊转换之后,FOF超越市场的超额收益优势会逐步显现,同时相较于投资权益类基金,FOF的资产配置可以让没有经验的投资者进行一站式基金投资。对于这类投资者而言,相比自己学习基金投资的较高门槛,投资FOF更为适用。”基于此,天相投顾高级基金研究员杨佳星认为,普通型FOF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参考目前20余万亿元的公募基金整体规模,普通型FOF的市场空间未来至少也会达到万亿级。 对于有意投资FOF产品的投资者,魏星建议,首先要选择大品牌。FOF型产品的稳健运作涉及庞大数量的外部管理人资源管理,需要进行海量的数据信息汇集和系统平台搭建,因此必须匹配丰富的平台资源支持。其次,要合理地明确自己的投资目的,根据自己的投资需求场景(如养老、教育储备、闲钱打理等)选择合适的产品。最后,坚持长期化持有,以实现“短钱变长钱”。 兴证全球基金提醒,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中长期收益率是很重要的评估维度,但风险控制同样重要。在选择FOF产品时更应关注基金管理人对回撤波动的控制情况。  
半年考临近收官 公募谨慎对待下半年震荡市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沁  又到业绩大考时。随着2021年第二季度接近尾声,公募基金上半年的表现也日渐鲜明。 纵观上半年,从基金发行市场来看,公募经历了从火爆到陷入冰点再到明显回暖的过程;而基金净值的走势也随着市场变化处于波动之中。经历了发行降温、市场波动后的公募市场战况如何?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至6月24日,基金业绩排行榜上,净值增长率最高者超过了60%,前十名的净值增长率超过46%。其中,因上半年大宗商品市场迎来一轮牛市行情,QDII的业绩表现格外亮眼,在前十排名中占据最多席位。权益类基金则受股市调整影响而发生较大的回撤。 在公募市场规模突破22万亿元的情况下,下半年市场是否吹响增长的号角?未来又有哪些投资机会?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今年公募基金增长迅速,与预期相符合。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正在经历居民资产从固定资产转向金融资产配置的过程,下半年在市场行情较好的情况下,公募市场仍将迎来大规模的增长。尽管如此,震荡行情不可忽视,第三季度机构策略仍会偏于谨慎。投资机会方面,长期景气度较高的消费、科技板块或成为机构关注的重点。 波动、降温与调整 方正富邦权益基金经理李朝昱用“波动”来形容上半年的公募市场。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6月24日,在市场现有8000多只基金中,业绩涨幅前十名的基金里,混合型基金有4只,QDII有4只,债券型基金有2只。在业绩排名前五的基金中,只有1只为债券型基金,其余均为QDII。排名第一的华宝标普油气上游股票人民币A(162411)(以下简称“华宝标普油气”)便是QDII,今年来的净值增长率为62.75%。其他基金的净值增长率均超过46%。 将排名拉长来看,排名前一百的基金中,有69只为混合型基金,18只为股票型基金,11只为QDII,另有8只指数型基金、5只LOF和2只债券型基金。总体来看,这100只基金的净值增长率均超过24%,有46只基金的净值增长率超过30%。 如果将业绩排名时间设置为近1年,排名前一百的基金中,混合型基金与股票型基金的数量占据主要部分,分别为55只、45只,另有指数型基金11只,LOF8只。其中,业绩排名前十的均为股票型基金与混合型基金。 而将业绩排名转换为近3年的时间长度来看,这100只基金的排名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例如,原本位于榜首的华宝标普油气,其净值增长率变为-30.72%,在成立时间超3年的基金中排名末位。汇丰晋信智造先锋股票A(001643)则以322.56%的净值增长率排名第一位。 市场波动可见一斑。 李朝昱认为,这种情况主要源自2020年底开始的机构扎堆配置,即对核心资产以及一些比较优质的赛道上的明星股的扎堆配置。这种所谓的趋同配置逐渐演绎到极致,使得这些公司的估值逐渐的泡沫化,确实会需要一个价值回归的过程。不过,李朝昱也强调,上述公司所处的行业或者其本身的质地较优,具备长期投资价值,当出现比较明显的调整,在估值趋于合理之后配置价值重启。从中长期来看,大概率仍会跑赢市场。 天相投顾高级基金研究员杨佳星认为,从风险收益来看,上半年权益类基金有较大的回撤,整体仍处于调整期。不过,下半年权益类基金会迎来好转,表现整体优于上半年。 除了业绩的变化,公募市场规模也在波动行情中实现突破。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5月公募市场数据显示,我国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已有8061只,资产净值合计22.9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对于现有的规模与增速,杨佳星认为和预期相符。他表示,近年公募基金增长迅速,投资者认可度得到很大的提升。2021年虽然经历了一段市场震荡,但随着市场逐渐企稳,基金的发行量也随之上升。加上REITs等新型基金的上市和政策导向,机构配置比例明显增加。 同样,李朝昱认为公募基金规模增速符合预期。他表示,公募基金地规模增长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份额的增长,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公募基金行业从1月的17.4万亿增至5月末的19.6万亿;其次,今年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达到5%以上,净值的增长也推高了整个公募行业规模。 市场震荡、机构谨慎 从公募市场规模来看,杨佳星认为,在下半年市场行情较好的情况下,公募市场还会迎来一波规模的增长。 李朝昱则从宏观角度进行了解读,他认为,中国正在经历居民资产从固定资产转向金融资产配置的过程,借鉴海外发展历史,以日本为例,中国目前人均GDP水平和日本上世纪70年代相近,当时也恰好是日本居民财富配置从非金融资产向金融资产转变拐点,日本居民财富中非金融资产占比从峰值65%左右下降至2015年36%左右。由此及彼,中国的居民财富配置在非金融资产的比例明显偏高。同时,在中长期利率向下的大环境下,银行理财收益下行,居民资产会逐渐转向权益市场乃至金融市场。 尽管如此,市场震荡型行情仍不可忽视。 大成核心趋势拟任基金经理韩创认为大盘没有风险,全年将震荡向上。2021年不是熊市,今年的主基调是震荡向上,而震荡向上最大的支撑是海外的经济复苏。由于疫情控制得当,中国经济从去年开始复苏。然而,海外经济如美国、欧洲的复苏从今年才开始。 韩创表示:“美国为经济复苏运用了诸多货币政策和财政工具,不会中途夭折,其经济复苏仍将持续,因此外部需求不会出现问题,这对中国经济国内的拉动很明显。现在情况确实是这样,出口特别好,这样的年份经济不会差。我的观点是市场的支撑点不是国内经济,而是海外经济,国内的经济小幅度波动影响不大。” 从流动性方面来看,韩创认为,流动性收紧带来了扰动。春节过后流动性曾出现缩紧的情况,不少跌下去的股票再创新高。今年下半年流动性收紧的情况仍有可能发生,届时将出现波动,但全年的基调不改。 李朝昱则表示,一方面,美联储可能会边际收紧预期令下半年全球流动性环境略微走弱;另一方面,市场上比较优质的公司和标的估值将重新回到比较高的位置,个别标的甚至已经是泡沫化状态。在上述公司或者相应的行业估值没有比较明显的调整的情况下,板块向上调整的动力相对较小。 在具体板块方面,韩创依然看好顺周期板块。他表示,经济复苏将带来顺周期板块的景气度持续提升,包括海外经济拉动的部分大宗商品、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内循环中的农业等,行业景气度高企,部分龙头企业的盈利扩张会超预期。横向对比来看,市场近两年的主要目光都集中在一些热门赛道,这些领域的资金已经过于拥挤,风险大于机会。“部分顺周期等板块中的龙头股估值优势明显,机会更大。同时,我会在部分可选消费、科技硬件等领域做一些布局。总的来说,后面的投资难度会显著加大,但是我会通过持续的能力圈拓展来更好地做配置。”韩创认为。 李朝昱表示,从中长期来看,市场始终处在利率逐渐走低的环境之中,同时经济并未出现明显的开启新周期的迹象。整体上经济始终处于偏弱的状态。“我个人依旧关注长期景气度比较高的新兴消费板块,包括科技、新能源等。目前这些板块的估值性价比并不高。如果说这些板块的估值始终处于高位的话,那么下半年可能会需要用业绩来消化估值,一些低估值且景气度会有边际改善的板块反而会在下半年受到资金的青睐。” 李朝昱提到,在策略方向上,公司三季度策略整体上可能会偏谨慎,在一些具备长期逻辑的行业当中精选一些个股,同时注重业绩增长和估值的匹配性。  
【金融头条】 银行等级新论:“好银行”受资本追捧 “差银行”滑向平庸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艳明 2021年6月25日,浙江绍兴瑞丰农商行正式登陆上交所主板,圆梦A股,成为第40家A股上市银行。 一周前的6月18日,齐鲁银行在上交所挂牌交易。上市交易首日,齐鲁银行和瑞丰银行均涨停收市,有幸成为没有跌破净(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的9家银行之一。此时,A股市场上另外的31家上市银行中,除了3家市净率(PB)在1倍徘徊的银行,剩下28家银行已经出现“市值”比“净资产”还低的情况。 一方面是破净的银行股阵容在扩大,另一方面,则是几家银行的公司市值异军突起,超越同等体量的银行,备受资本追捧。 2020年以来,招商银行的市值连续超过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以1.4万亿的总市值,仅居宇宙行工行之后。另外,宁波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的市值,也超越了同等规模的银行,排名均挤入行业前11名。 什么是好银行? 二级市场上越来越鲜明的分化,让人们对一直以来以资产规模排座次的银行业看不懂了?不再以体量论英雄,市场给出了“优等生”们不同于传统指标的“等级”排名,这个排名更关乎一家银行的综合实力,以及市场对其未来潜力的预期。“前几年,银行股的走势趋同,主要是市场对中国宏观经济可持续性以及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担忧,影响了银行业的整体估值。”摩根士丹利中国金融行业分析师徐然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为何在近几年画风突变,市值分化加大?徐然认为,去年以来,经过疫情压力测试证明,中国宏观经济的韧性比市场想象中强劲,以及这两年国内金融显示出风险清理的成果,所以,部分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银行,在没有宏观经济拖累下,估值出现了明显的反弹。 如果说在徐然的观察中,A股分化出了市场化的银行和传统银行,在部分投资者眼中,分类则更直白:有的划分为优质银行、低质银行;有的根据财务指标划分为一二三四等不同的档位。 在这种分化下,对银行评价的指标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单纯地对比银行股的传统业务情况相对简单,财务报表很容易筛选出来。”止于至善基金总经理何理告诉记者。 何理认为,难的在于对银行的定性分析,筛选出来之后还需要对一家公司分析,对其未来成长空间估算,是上市公司估值的核心要素之一,进而对一家银行进行动态估值和绝对估值。 座次重排 曾经,行业习惯以总资产规模对银行进行排名。在常规思维中,更大的规模意味着可以获得更高的净利润,获得更多的所有者权益,自然也更“值钱”,市值更高。过去十多年年,A股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的市值与排名也相差不太大。 但随着更多的银行登陆资本市场,这个排名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尤其在2020年以后,曾与总市值排名相近的市值排行榜正在被重新洗牌。不仅做大贷款规模、向大中企业贷款“垒大户”的传统业务模式在行业早已不受认可,资本市场也在重新审视银行的价值。 进入2020年,曾率先向零售转型的招商银行的股价一路攀升,总市值也步步走高,在1月初突破万亿大关后,在8月和11月连续超越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两家国有大行,当时引起市场一片“惊呼”。 招商银行尽管盈利能力不俗,但是当时招行总资产仅8万亿左右,营收2000多亿,净利润700多亿;在规模、营收、利润等指标上,与总资产均超20多万亿的老牌国有四大行还有不小的差距。 这种赶超并未停止。2021年5月,招商银行超越建设银行,目前以1.4万亿的总市值,仅次于宇宙行工行。看好招行的基金经理甚至认为,招行超越工行只是时间问题。 异军突起的队伍中,另外一支主力是平安银行。平安银行截至2020年末的总资产为4.46万亿,在上市银行中仅排第13位。但截至2021年6月25日,其市值达到4533亿,仅在工行、招行、建行、农行、中行、邮储之后,列第7位。 另外一家城商行宁波银行总资产仅1.6万亿,但其2412亿的市值已超过多家股份行,目前列第11位。总资产7.5万亿的中信银行市值仅2251亿,也就是说,中信银行的体量是宁波银行的4.6倍,但在资本市场上,市值不及宁波银行。更不用说市值和体量均排在中信银行之后的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和浙商银行。 国内总资产规模最大的城商行是北京银行,截至2021年一季度其总资产已超3万亿,但截至2021年6月25日其市值仅1040亿,不及宁波银行市值的1/2。 与被市场青睐的“优等生”不同,银行破净的情况愈演愈烈,股价比每股净资产还低。A股上市的40家银行中,除了6月18日挂牌交易的齐鲁银行和6月25日挂牌的瑞丰银行,仅有7只是非破净股,还有青岛银行、重庆银行和常熟银行3只市净率为1,徘徊在破净与非破净之间,其余28家全部跌破净值。有不少银行高管都公开提出过为何自家银行市值被低估的问题。 比如,上市银行中,宁波银行的市净率最高,为2.2,与宁波银行市值相近的中信银行的市净率仅有0.51。在今年3月份的业绩发布会上,被问及估值问题时,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回应称,中信银行管理层认为“当前整个银行股价值被低估,中信银行更是被严重低估”。 目前破净最严重的是民生银行,市净率只有0.4。2020年民生银行的净利润下降36.5%,股价大幅下行。 对于上市银行市值分化的原因,徐然表示,市场从对宏观金融风险的担忧转向了对结构化货币政策的担心,也即政策对信贷方向指导、利率引导、盈利指导下,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对政策指导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较弱,对银行未来盈利的预期有所下降。 但在此背景下,徐然认为,市场选择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标的,将其作为商业化银行进行评估,而其他的标的如果受政策影响比较大,可能未来的潜力有一定的折扣,若政策对其贷款投向、定价指导较多的话,市场难以对未来发展进行判断。 有不少银行认为自己市值被低估,明明与他行总规模、营收、净利润、不良率等指标相近,但在资本市场估值差距太大。 北京某公募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大行跟地方中小行的市值差异是正常的,但估值层面反映的是投资者对一家银行经营的预期、公司质地的比较。高估值和低估值银行的差别主要在成长性、资产质量、业务结构等方面。 另外,该基金经理认为,目前零售型和科技型的银行,市场对他们的期待是比较高的。以及,未来是居民财富管理的大时代,在这方面占比比较高的银行,提升了市场对他们远期业务的成长性的认可。 “过去几年显示出这样的变化,各家银行的成长性不同,所以估值水平有差异。另外,大家对资产质量和质地评价有差别,比如,可能投资者对几家银行坏账披露情况看不懂,怀疑是不是存在计提不充分的问题,所以在估值上打了折扣。”上述公募基金经理表示。 徐然就其观察到的估值体系分析,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银行,投资市场对其是以“市场化银行”来进行估值。目前市场比较认可的银行,与全球范围内优秀银行相比,其管理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成长性都优于行业水平。 徐然进一步分析称,以前,市场对国内比较优秀的银行与国外银行对比中,可能会有一些折价,这些折价因素里隐含对中国宏观经济、金融风险等方面担忧。现在这些担忧去除以后,即使在政策指导的情况下,这些银行依然交出了比较靓丽的业绩,以及有坚持发展的策略和自主定价的能力。这种情况下,市场就更愿意将其看作一家正常的商业银行来估值。 对于其他的银行,徐然表示,可能市场看中的是其股息率,可能从类似投资债券、获取固定收益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可能未将其看作一家有成长性的商业银行来估值,对其打了政策折扣。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在全国性大中型银行中,会出现几家银行成为赢家;地方性银行中,有特色的银行会获得认可。除此之外的大多数银行,预计将在平庸中逐渐被市场忽视。 谁在加仓银行股 过去,很多基金经理喜欢在建仓时配置部分银行股,“有的偏绝对收益的产品,或者固收+类的产品,基金经理看中银行高股息率的特征,可能会配置银行的仓位。”上述公募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 前几年可能有这样的情况,但该基金经理表示,最近几年的市场显示,没关注到有这种现象,因为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都有很明显的风格区分。“这两年也不排除市场上有部分抱团的因素,市场认可的股票标的,容易受到更多投资者的青睐。”徐然表示。 根据Wind数据显示,银行股在第一季度获公募基金加仓金额居首,银行板块市值占比为6.4%,较去年四季度末增加2.2个百分点,持仓市值增加将近700亿元。 招商银行2020年年报显示,有1367家持仓该股,到今年一季度剩下1011家持仓,集中度有所上升,基金持仓比例上升了0.17%。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公募基金持仓市值合计增加100亿元以上,工商银行A股被增持了逾10亿股。 对于公募基金加仓银行股的情况,是市场看好还是机构抱团?徐然表示,两种因素可能都有。从银行业整体来看,还是比较看好未来前景。比如,货币政策稳健、利率走势理性、息差相对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选择标的时,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市场对盈利能力、息差管理、手续费收入等方面更好的银行会更加青睐。 作为一家私募基金经理,何理告诉记者,2016年以来,他一直在投资招商银行,几年来持续加仓基本没有减持过,除非是调整投资组合,因为他认为招行是为数不多的内生性增长的银行。何理管理的止于至善基金持有宁波银行也比较早。此外,有“巴菲特接班人“之称的喜马拉雅资本管理公司董事长李录入股邮储银行,因此何理也关注了邮储银行。但是他觉得邮储银行的成本收入比比较高,因此没有投资。 作为基金经理,在投资时对银行股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如果单纯地对比银行股的传统业务情况相对简单,财务报表很容易筛选出来。”何理观察的重点指标主要是看一家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除了净利润、总资产收益率(ROA)、净利差等指标,还包括人均创收,例如员工人均创造净利润、员工平均服务客户等指标。 何理认为,难的地方在于对银行的定性分析,筛选出来之后还需要对一家公司分析,对其未来成长空间估算,是对上市公司估值的核心要素之一,进而对一家银行进行动态估值和绝对估值。 在业务结构上,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也是何理关注的重要指标,他认为宁波银行的房地产贷款相对较少,未来在这个行业的风险也相对较小。同时,不良贷款会影响一家银行的整体市值。除此之外,他最关心银行的未来发展战略。 徐然认为,目前机构加仓的部分银行,如果估值对标全球优秀银行,那么目前的价格并不算贵。可能价格不便宜,但不至于有泡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加上稳定的增长,投资人会比较青睐。 “比如在经济复苏周期,近期美国利率反弹,美国银行股涨势也不错。但在国内,大家对政策不确定性较强,原来机构对银行低配,现在向正常配置过渡的情况下,大家选择了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对股东友好、长期盈利能力确定的银行。”徐然表示。 徐然进一步分析称,在银行板块,市场化程度高、市场看得懂、可以进行分析判断的银行,机构就会按照市场化的标的来投资。而对部分难以分析、政策干扰度比较高的银行,市场的关注度就比较低,这造成了市场的分化。 对于银行的市值分化,何理认为,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和管理层密切相关。现在有的银行管理层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状态,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状态,有银行的发展逻辑过于保守,但是也有银行有明确的、强烈的意愿去发展,这样的银行就显示出很大的不同。“在银行的运营中,可能从管理层的角度出发,而不是股东利益、公司发展的角度出发,只是实现稳定的目标。但是,公司只有增长才能被市场所认可。银行本身肯定也创造了价值,公司只有成长才能越来越好。”何理表示。 “可能还有一些无法解释的原因吧。“一位资深市场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他解释,就像江苏银行,虽然没有招商银行那样的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的更好表现,但净利润增速2016年-2019年四年来毕竟也是高于10%的,起码在利润增长上并不比招商银行差很多。但是股价却从上市第一天收盘价12.01元跌到了最低5.3元,6月25日收盘也不过7.24元,比之上市第一天开盘价7.52都低3%。 另外,这位人士认为,央行欲改革存款利率机制——将存款倍数制改加点制,可能是为了窗口指导给银行业降成本……但其实,亦要顾全老百姓的利息收入与中小企业的利润,否则,若中小企业利润不能保证,何以稳定就业呢。 “烟蒂股”还有机会么? 在很多投资者看来,银行股太“稳”了,正如上述基金经理所言,看中银行高股息率的特征,可能会配置银行股。 在何理看来,现在大多数A股上市银行依然是特别传统的银行。银行股会被低估,市场对它们过于悲观,银行股肯定会涨起来,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是做价值投资,如果不买银行就是不懂银行或者不懂价值投资。银行正在大规模创造价值,工行一年净利润上千亿,这种公司在创造巨大的价值给股东。 但要衡量一家上市公司是否有投资价值,则不是这样。何理认为,资本市场看三个因素:竞争力、成长性和创造价值。其中,四大行等银行的成长性基本为零,所以资本市场不会看他们,机构可能会当成债券性质来买;创造价值方面,所有银行都在创造价值,因为银行赚钱。 “整个行业绝对是被低估的状态,甚至是整个A股市场在全球资本市场上都处于被低估的状态,这是我们认为有一定含金量的核心原因。”何理预计,银行股会有一个爆发期,未来可能会有大幅的拉升,但是这个时间并不确定,也许五年后会有拉升,但可能前四年都在下跌。如果财报中没有潜在的坏账,那么现在的银行股还是便宜的,有的银行是优质的“烟蒂股”。 徐然也表示,从银行板块(尤其是港股)来看,整体估值还是比较低。对几家头部的银行,目前估值可能相对趋于合理,和市场其他板块相比,不排除出现这几家银行从目前估值合理到价格相对比较贵的情况,这也有可能。即使没有这种变化,通过银行的盈利增速、资本金增长也会带动股价上升。整体来说,这个板块还会有机会。 但从采访中,不管是分析人士还是市场投资人士,早已开始将银行排座次:有的划分为优质银行、低质银行;有的根据财务指标划分为一二三四等不同的档位。投资者对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印象”已然形成。 徐然认为,很难判断未来估值分化是否会持续,这取决于结构性政策的变化,比如疫情间推出的政策如果后续正常退出,可能低估值银行有反弹,银行间估值差距有所收窄。 长期来看,徐然认为,除了政策因素之外,可能还包括中国经济增速在地区之间不均造成地域间银行的估值分化,预计会比较持久。具体来看,大行之间与优质市场化银行的差距主要是因为政策层面;而股份行之间的分化、区域性银行之间的分化可能取决于个股战略、风险消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均造成的估值的差距。
田惠宇详解招行“护城河”:如果不主动求变,昨天的“护城河”就会变成明天的“沼泽地”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老盈盈  招商银行的护城河到底在哪儿? 6月25日,在招商银行召开的2020年度股东大会上,有投资者提问招行行长田惠宇:“招行优异的基本面已得到市场公认,但目前个人投资者普遍觉得招行的估值贵,对于不同银行的区别还没有清醒的认识。招商银行的护城河到底在哪儿?”田惠宇在回答时表示,在商业模式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护城河,如果不主动求变,昨天的“护城河”就有可能变成明天的“沼泽地”。 商业模式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护城河 “投资者都喜欢用‘赛道’、‘护城河’这样的词,但从企业的角度看,我觉得这个词有点问题,画面感太强,给人惨不忍睹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孤城苦战、孤城自救,还要随时面临降维攻击。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我不太喜欢用这个词,我个人比较喜欢用一个老词——核心竞争力。从核心竞争力的各元素来看,招商银行在公司治理、体制机制、服务创新、市场定位、经营理念以及组织文化这六个方面,我们自己认为还是有一定的特色。”田惠宇说。 他表示,其中,长期、持续、稳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招行在战略执行上也保持长期可持续;另外,招行一直坚持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从“一次转型”、“二次转型”,到“轻型银行”、“一体两翼”,再到今天的大财富管理,自始至终坚持自己的市场定位,不断深化。 田惠宇把“轻型银行”的模式叫做2.0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招行主动降低规模扩张的速度,更多地在业务定位、业务结构和资产质量上寻求红利。2014年以来,招行就没有再进行过普通股融资,而且ROE一直保持在15%以上,每股收益基本同步于利润的增长,每年现金分红保持在30%以上。 “当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2.0模式红利的边际也在递减,我们对2.0模式充满危机感。所以三年前我们开始探索3.0模式,三年前提出打造金融科技银行,去年提出开放融合和轻文化,今年进一步提出了打造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田惠宇说。 他认为,到今天为止,可以初步做一个定义:“什么是3.0模式?就是大财富管理的业务模式+数字化的运营模式+轻文化的组织模式,三位一体共同构成招行的3.0模式。” 回到“护城河”的讨论,田惠宇认为,在商业模式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护城河,如果不主动求变,昨天的“护城河”就有可能变成明天的“沼泽地”。 “大财富管理”进展与挑战 今年初,招行提出打造“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并作为未来五年的工作主线,田惠宇在股东大会上透露,目前“大财富管理”进展比较顺利,效果也比较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内部融合。要以大财富管理逻辑主线,把各个业务串起来,整合内部力量,有效地作用于市场、服务于客户。具体体现在各类客群的双A系数(AUM/资产)、托管资管投行各项业务数据表现非常好。 二是对外开放。构建了一个更加开放的财富平台,目前已有8家银行理财子进入平台;同时招行推出“招阳计划”,搭建潜力基金经理的成长平台,进展较好。此外,招行还开放运营平台,让各类优秀的资管机构到招行APP上服务客户。 三是服务升级。年初招行组建财富平台部,近期又升级私人银行服务,打造两栖战队,服务私行客户及其背后企业的各类投融资需求,目前进展顺利。 当然,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田惠宇认为,“零售业务是十年磨一剑,以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为逻辑的3.0模式也是刚刚提出来,到最后做成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甚至曲折的过程。” 此外,田惠宇也提到了打造“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过程中较为直接的三个挑战: 一是风险管理能力的挑战。传统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要面对更复杂、更多元化的风险形态,尽管招行内部提出六全风险体系,但要做好落地还需要长时间打磨。 二是数字化的挑战。尽管招行已初步具备线上财富管理的能力,但和互联网相比还是刚刚开始,特别是在数字化线上线下的结合方面,如何结合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甚至改变整个投入产出模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是客户服务模式的挑战。招行提出以客户为中心,客户价值智商,但从根本上还是销售导向,没有从根本上转向价值导向,这个转型是非常痛苦的。 “真正做投顾,对我们的专业能力、监管环境,甚至收费模式,无论哪一条都是一个巨大的鸿沟。这个鸿沟如果不跨过去,就很难说是真正的财富管理机构。”田惠宇表示。
上市公司盈利背后的玄机:非经常性损益同比增28%,政府补助创新高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辉 叶冬艳 在2020年,中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人民币大关,达到了101.6万亿元。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GDP同比增长率从2019年的6.1%下滑到了2.3%。 在这样的形势下,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是怎样的呢?截至2021年6月15日,全部A股4287家公司中,只有易见股份一家还未披露2020年年报。从当前的数据看,2020年,A股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3.98万亿,同比增长 4.43%,增长率只比 2019年的5.35%,下降了不到1%。 虽然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体现出了相当好的韧性,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净利润中有不少来自于非经常性损益。2020年,A股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共4,445亿元,与2019年同比增长28.02%;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是11.2%。非经常性损益中大概有一半是政府补贴。在2020年,A股上市公司收到政府补助共2,143亿元,占非经常性损益的比例是42.98%。 特别地,对于小市值公司来说,非经常性损益占比很大,很多公司甚至超过一半的净利润来自于非经常性损益。这说明小市值公司的盈利非常依赖于非经常性损益,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难言健康。由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持续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改善盈利质量,上市公司提高其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尤为重要。 净利润同比降不到1% 按交易所规定,上市公司在每年4月30日前披露上一年年报。截至2021年6月15日,除易见股份还未披露2020年年报之外,其余A股公司均已经披露了年报数据。 图表1是2016至2020年A上市公司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及其同比增长率。总体上看,2020年A股上市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3.98万亿元,同比增长4.43%。虽然在2020年整个经济体都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冲击,但是上市公司的盈利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同比增长率与2019年相比只下降了不到1%。 图表2是不同行业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在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银行业以1.62万亿元盈利排在首位,排在次位的是非银金融,贡献了0.43万亿元净利润,两个行业共121家公司,合计净利润2.05万亿元,占整个A股市场的51.4%;接下来依次是房地产、化工和建筑装饰等。净利润排名前十位行业的公司数目占比48%,合计净利润3.19万亿元,占比79.9%。盈利能力排在最后三位的分别是综合、休闲服务和传媒,其中传媒是唯一亏损的行业。 非经常性损益同比增28% 上市公司净利润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是上市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收支;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支。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损益包括但不限于: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包括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冲销部分;越权审批,或无正式批准文件,或偶发性的税收返还、减免;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但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一定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等。 图表3是近五年A股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金额及其占净利润的比例。2020年,A股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共4,445亿元,同比增长28.02%。 非经常性损益的特点是与正常业务无直接关系,或虽有关系,但性质特殊,偶发,会对正常判断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有直接影响的损益。由于经常性损益反映企业持久的盈利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非经常性损益具有一次性、偶发性的特点。所以,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越低,则盈利质量越高;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越高,则盈利质量越低。 2016至2018年,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从9.7%下降到了8.4%;但2019、2020年这个比例又上升了。2019年,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是9.1%;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上市公司的经常性损益受到影响,非经常性损益占比净利润的比例上升到了11.2%。 图表3计算了整体的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即所有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之和除以净利润之和。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对于不同市值的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是否会不一样? 在图表4中,我们把已公布2020年年报的4286家上市公司分成四类:大型公司即沪深300成份股、大中型公司即中证500成份股、中小型公司即中证1000成份股以及剩余小型公司,计算不同板块的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比例的整体平均值,即板块内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之和除以净利润之和。同时,我们也计算了每个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并进一步计算不同板块内比例的平均值。 从整体平均值上来看,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随着公司市值的减小而增大。比如,对于沪深300成份股来说,非经常性损益只占净利润的6.8%;而对于市值最小的剩余小型公司来说,超过一半的净利润来自于非经常性损益。 从个股平均值来看,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随着公司市值的减小而增大这个结论也是成立的。另外,由于去除了市值大小的影响,个股的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比例的平均值要大于整体平均值。比如,个股比例的平均值47.2%,大幅高于整体平均值11.2%。 虽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在2020年维持了增长的步伐,但是其中有不小的部分来自于非经常性损益。特别是对于市值较小的公司来说,非经常性损益占比很大,很多公司甚至超过一半的净利润来自于非经常性损益。这说明小市值公司的盈利非常依赖于非经常性损益,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难言健康,这一点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 政府补助2143亿元创新高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政府补助。政府补助指的是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资产,主要包括:财政贴息、研究开发补贴和政策性补贴。图表5是2011至2020年A股上市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及其占非经常性损益比例。从2011起,非经常性损益中大概有一半是政府补助。在2020年,获得政府补助的上市公司共有4240家,占比98.90%;其中中国石化获得了86.05亿元政府补助,排在首位。上市公司共获得政府补助2,143亿元,这一金额超过2020年的1878亿元,创出新高;政府补助占非经常性损益的比例是42.98%,与往年相比,稍有下降。 为了分析政府补助是否向国企倾斜,我们把上市公司按照公司性质分为国企和民企,进而讨论国企是否获得了更多政府补助。公司性质为中央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当作国企,其它公司则划归为民企。在4286家上市公司中,民企有3076家、而国企则是1210家。 图表6是2011至2020年民营和国有上市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金额及其占公司总资产、净利润、非经常性损益的比例。其中,政府补助占总资产比例是所有民营和国有上市公司的政府补助金额之和除以相应的总资产之和,占净利润、非经常性损益的比例也类似地计算。 从金额上来看,在2020年以前,国企获得的政府补助一直高于民企。在2020年,民企获得了1093亿元政府补助,首次超过了国企获得的1050亿元。 一般地,国企的资产规模要比民企的大,因而从占总资产的比例上来说,国企获得的政府补助要少于民企。比如,民企获得的政府补助占其总资产的0.15%左右,而国企获得的政府补助占总资产的比例在0.03%至0.05%之间。 类似地,民企的政府补助占其净利润的比例也更高。比如,在2020年,民企获得的政府补助占其净利润比例为8.49%,高于国企的3.86%。近十年数据来看,民企的政府补助占净利润的平均值是7.5%,而国企只有3.5%。无论是民企还是国企,政府补助都差不多是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一半。 在图表6中,计算政府补助占总资产(类似地,净利润和非经常性损益)的比例是所有民营或国有上市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金额之和除以总资产之和。这样计算得到的结果容易受到大公司的影响。比如,板块中有大小两个上市公司,总资产分别是180、20,获得的政府补助是0和2,那么政府补助占总资产的比例是1%。实际上,大小两个公司的政府补助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是0%和10%,两个比例的简单平均值则是5%。 在图表7中,我们先计算每个上市公司的政府补助占总资产、净利润和非经常性损益的比例,再分为民企和国企两组计算比例的平均值和中位数。 无论是民企还是国企,图表7中的政府补助占总资产比例的平均值都要高于图表5中政府补助之和占总资产之和的比例。这说明民营和国有上市大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占其总资产的比例要低于小公司。此外,民企和国企的比例的平均值都要高于对应的中位数,而民企的政府补助占总资产比例的平均值和中位数都要高于国企。从政府补助占净利润的比例来看,民企和国企的中位数不相上下,都低于各自的平均值。 政府补助是非经常性损益下的一个子项。图表7中政府补助占非经常性损益的比例大于100%,说明政府补助比非经常性损益还要多,即除了政府补助外,公司其它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金额之和是负的。而政府补助占非经常性损益的比例小于0%则说明公司当年的非经常性损益金额是负的,是非经常性损失。在2020年,民企和国企获得政府补助占非经常性损益比例的中位数分别是68.50%和57.68%。也就是说,一半的民企的非经常性损益中政府补助所占的比例超过68.50%;类似地,一半的国企的非经常性损益中政府补助所占的比例超过57.68%。 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有一半左右是政府补助。除2020年外,国企获得政府补助的金额要高于民企;但是民企获得的政府补助占公司总资产、净利润与非经常性损益的比例都要高于国企,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补助并没有偏向国企。在2020年,经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而增速放缓,但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其中非经常性损益“贡献不小”。而由于非经常性损益具有一次性、偶发性的特点,因此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其盈利质量值得投资者关注。 (作者欧阳辉系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副院长;叶冬艳系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
三维度考察 MSCI构建企业脱碳及净零排放评估全新框架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6月24日,记者从MSCI(明晟公司)方面获悉,MSCI近期推出评估企业为实现净零排放所设定脱碳目标的全新框架——MSCI目标记分卡(MSCI Target Scorecard)。 MSCI方面表示,目标记分卡的推出,开创了对企业气候承诺进行直接比较的先河,让机构投资者明确哪些公司的脱碳目标实际可行,而此框架的开发正是源于机构投资者和气候积极分子日益提升的股东参与度。 具体而言,MSCI目标记分卡将从全面性、进取性和可行性三个关键维度评估企业的气候目标。 全面性维度考察企业的排放总量在其公布的排放目标中的占比。MSCI 的分析着眼于企业目标所覆盖的排放范围、活动以及地域。此外,气候目标的全面性决定了企业是将二氧化碳当量还是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纳入考量。 进取性维度是分析企业减排目标的力度及速度。MSCI 将根据企业公布的减排信息和时间表,绘制其未来排放轨迹,让投资者了解企业在实现2030年和2050年两个关键时间节点的净零排放目标时,减排轨迹可能出现的偏离。 可行性维度是评估既定目标的可行性及投资者对企业实现目标的信心。MSCI 将通过比较公司过去的初始目标排放量及目标年度的报告排放量评估公司的业绩。同样地,MSCI将参照企业最新的排放量与实现气候目标的预期轨迹,以评估其为实现当前目标所取得的进展。这些数据将反映企业实现目标的信心水平。 MSCI ESG研究部门亚太团队主管王晓书表示,投资者可以从“MSCI目标记分卡”的这三个维度审视一个企业在碳排放目标的制定和达成程度的整体完善情况。 王晓书同时称,MSCI目前只是针对现有的气候变化的碳排放目标推出了框架,还没有对具体的公司进行非常细节的数据搜集,因为MSCI希望这个框架跟全球的投资者、上市公司进行沟通,听取广泛的反馈,保证大家觉得这个目标框架是可以接受的,推动上市公司在这方面的一些披露。今年9-10月份,MSCI会正式把上市公司的数据根据我们的目标框架进行搜集,作为一个提供给投资者的新的工具,作为一系列碳工具从衡量现状到衡量目标的补充。 “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几年当中,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设定了他们的低碳目标,到2020年设定低碳目标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王晓书表示,目前MSCI全球基准指数(MSCI ACWI Index)中约有35%的成份公司已设定于2021至2100年间实现脱碳或净零排放的目标。MSCI全球基准指数涵盖了23个发达市场和27个新兴市场中的3000家大中盘上市公司。 那么如何让资本的力量推动碳中和的目标?MSCI大中华区营运决策委员会主席吴佳青称,据MSCI的报告,如果要到本世纪末达到1.5摄氏度的控温,从2019年开始全球的排放每年要减少9-15%,到2050年前达到净零排放。根据MSCI的估算,截止到2020年11月30日,MSCI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中16%的成分股能符合2摄氏度升温情况的要求,只有5%的成分股能符合1.5摄氏度的升温要求。现在各大上市公司在这方面虽然已经有了各自不同程度的努力,但是离大部分公司达到这个目标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让全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大家共同的力量,包括所有的投资者、公司、参与者积极地共同努力,其中投资者可以从构建组合这方面来帮助推动整个目标的达成。 据了解,MSCI在中国本身已经发布了四款国内的ESG和气候相关的产品,分别是中国ESG领先指数、中国ESG通用指数、中国ESG低碳指数、中国气候变化指数。
泰达宏利基金张晓龙:FOF的风口期还在后面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沁  “FOF的风口期还在后面,未来可能达到1万亿甚至10万亿的规模。”泰达宏利基金资产配置部负责人兼FOF基金经理张晓龙说道。 作为首批参与FOF基金管理之一的张晓龙,仍记得国内FOF基金(基金中基金,即以基金为投资标的)成立之初的情形。 2017年国内FOF基金诞生,首批6家FOF产品开启探索模式。每每遇到市场波动的月份,监管和市场都会关注:FOF的情况如何?产品性质是怎么回事?是否控制好回撤? “当时大家对这个产品的期待都很高。”张晓龙回忆道。 2017年,美国的FOF规模占据其公共基金总规模的10%,在此框架下,当时的市场认为FOF在国内会产生上万亿的规模。 在中国,当首批6家基金公司真正开始做FOF基金的时候,首次募集总规模超160亿,多数属于偏债混合产品;1年后,在2018年的年报规模合计约60亿元,整体规模锐减。 自2019年上半年养老FOF出现开始,随着FOF产品种类的增多,相应地,各基金之间的投资策略也逐渐变得多元化。2019年至2020年,不少基金公司的FOF业务取得了突破。2021年,公募FOF厚积薄发,募集规模超244亿,接近2020年全年规模的80%,总规模达到了1200亿。 “我最近做了一个统计,公募基金历经20多年的发展,权益基金的规模不过3万亿。FOF成立不过三年多,规模已有1200亿。再往后看,我认为未来五年FOF基金的规模或许能达到5000亿甚至1万亿。”张晓龙说。 每个基金经理对产品都有不同的理解。 张晓龙对产品的理解基于对投资者的认知。在他看来,可以将投资者分成两类,一类投资者想要依靠投资基金“一夜暴富”或者投入几十万赚取几百万的收益。还有一部分投资者拥有家庭理财概念,不确定什么时候可以进入股市,在拥有大批量资金用于投资基金时变得犹豫不决。这种家庭理财最怕的风险便是大幅回调。 以今年为例,很多人在3月份市场大跌时离开了市场,将软件卸载,宣称再也不会回场。然而,这也意味着错过了后面的市场反弹。这背后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不少的股票基金投资者本身无法承受股票市场的真实风险,在回撤来临而自身又无法继续承担回撤放大的背景下,只能被迫赎回股票基金,进行止损。 “我觉得这不是投资者的错误,也不是股票基金的错误,而是产品类型选择的错误。”张晓龙认为,从家庭理财的角度来看,选择产品时要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可以接受多大程度的回撤。 近两年股票市场回调较高,但其中的波动化亦不可忽视。基金的考核为排名制,基金公司在进行业绩考核时往往以某一个时间段内的业绩为基准。不过,投资者并非会按照该时间点进行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中间的过程便尤为重要。 “做好过程管理意味着要在管理基金的过程中控制好回撤,努力让投资者的每一次进出都能获得一个比较好的收益体验。因此,我认为在进行基金管理的过程中要规避这种风险,将产品做成服务型产品,不去过分追逐排名或单纯的投资行为。”张晓龙说。 在此理念下,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基金选择标准:基金投资买的是未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基金收益的稳定性和阿尔法策略(阿尔法策略:典型的对冲策略,主要通过构建相对价值策略来超越指数,通过指数期货或期权等风险管理工具对冲系统性风险。)本身的延续性值得重点关注。 聚焦到基金经理的选择上,张晓龙认为,中国的市场风格轮动太快,基金经理很难以一种稳定的风格穿越年度、跨越周期。部分主动权益类基金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换手率高、风格不稳定等问题,这是排名考核机制所致,不能简单地将其排除在外。 张晓龙强调,投资是一个不断建立纠错机制的过程。人都会犯错,不同的是,基金经理要建立起明确的纠错机制。所谓纠错机制意味着,在跟踪市场涨跌的时候,基金经理能否做出理性的判断。如果判断错误,懂得及时纠正,谨慎采取下一步行动,而非无脑地加深错误。 最后,回归整个FOF市场,张晓龙表示:“风口期还在后面。对FOF而言,未来或许会产生1万亿甚至10万亿的规模。因为目前来看,在去杠杆以及房住不炒的宏观背景下,FOF的规模会持续地逐步发展。”
华溢资产管理 两家企业持有的中海信托产品起拍价不足成本价三折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信托”)因旗下两只产品近日遭低价拍卖再次引起关注。 阿里司法拍卖网络平台挂出了两条关于中海信托产品拍卖信息,分别为“中海信托华溢纯债6号集合信托计划”(以下简称“华溢纯债6号”)、“中海信托华溢纯债7号集合信托计划”(以下简称“华溢纯债7号”)。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只产品的起拍价不仅低于产品净值,而且拍卖价格远低于成本价。举行拍卖的法院为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法院,产品拍卖时间为6月29日10时,6月30日10时结束。 “目前已经有人报名参与拍卖。”6月23日,江苏国衡中测土地房地产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截至6月25日,据阿里司法拍卖网络平台显示,目前两只产品均仅有一人报名参加。 对于产品净值相关问题,6月25日,记者多次拨打中海信托官网披露联系方式,截至发稿,电话未能接通。 中海信托发行 具体而言,两场拍卖的标的物之一为无锡中南置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中南置业”)名下通过中海信托购买的6000万份华溢纯债6号,成本6000万元,评估价2086.19万元,起拍价低至1460.33万元,仅为成本的24%。 另一个为无锡市龙祥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龙祥”)名下通过中海信托购买的6000万份华溢纯债7号,成本6000万元,评估价2266.78万元,起拍价低至1586.74万元。仅为成本的26%。 中海信托官网显示,华溢纯债6号、华溢纯债7号均成立于2016年10月,属于浮动收益产品。成立时分别有3位委托人,均募集了4.88亿元的规模。 根据产品介绍,发行人为中海信托,基金管理人为华溢之星资产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溢资产”),管理类型为顾问管理,托管人为工商银行。 根据阿里司法拍卖网络平台华溢纯债6号、华溢纯债7号评估员报告披露,因为宁波华业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无锡中南置业债务加入纠纷一案,需要对被执行人无锡中南置业所有中海信托购买的华溢纯债6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产品6000万份在评估基准日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因为宁波华业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无锡市龙祥债务加入纠纷一案,需要对被执行人无锡市龙祥中海信托购买的华溢纯债7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产品6000 万份在评估基准日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 华溢资产管理 据经济观察网记者了解,这类型产品应该算“阳光私募”产品,在行业里比较普遍。一般私募基金借助信托的通道发行,实际的投资策略方是投资顾问华溢资产。 记者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查询,华溢资产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实际控制人为李雯,出资比例为70%,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华溢天成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出资30%。 此前,北京地区的一位信托人士对记者表示,阳光私募产品一般实质性的管理人是私募基金,因为信托机构做证券业务时主动投资能力较弱,因此,一般采取阳光私募方式,私募机构借助信托通道发行产品。实际的资金募集一般也是私募基金自己去找。 该人士直言,“虽然对这种通道业务,信托收取的报酬不高,但是一般阳光私募产品投资过程中发生实际亏损后,信托机构担任的声誉风险会更大。因此在选择与私募机构合作的过程中,也应该发挥实质性监督的作用。” 据悉,华溢纯债6号、华溢纯债7主要投资领域: 银行间债券、交易所上市流通的债券、首次公开发行债券、可转换债和可交换债的网上及网下申购投资、债券逆回购、同业存款、货币市场基金和纯债券基金。 此外,根据中海信托官网披露数据,从本次被拍卖的两只债券产品净值来看,2018年10月,华溢纯债6号、华溢纯债7号的净值跌破1元的单位净值,随后一路下行。截止2021年6月18日,华溢纯债6号产品净值仅为0.3519,累计收益率为-64.81%。 值得注意的是,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披露,目前华溢纯债6号、华溢纯债7号运作状态显示“投顾协议已终止”。 据华溢资产官网介绍,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主要经营范围为资产管理等。于2015年6月已通过基金业协会管理人登记备案,是可以自主发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阳光私募机构,自获得备案审批以来已发行近30支主动管理型和结构化产品。 针对目前两只产品后期投资处置进展情况,6月25日,记者多次拨打华溢资产官网披露联系方式,截至发稿,电话未能接通。 中海信托接连被处罚 除了通道类项目遭低价拍卖外,2021年以来,中海信托面临压力并不小。 2021年至今,中海信托已连续收到两张监管的罚单。2021年3月9日,中海信托因固有贷款业务统计错误和资金信托业务统计错误两项违规被警告,罚款70.2万元。处罚信息公示表显示,此罚单为上海银罚字【2021】1号,为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发出的第一张罚单,指出中海信托存在两项违法行为:一是固有贷款业务统计错误;二是资金信托业务统计错误。 5月13日,上海银保监局公布了一则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因中海信托魏志刚利用职务便利,谋取非法利益,构成受贿罪。2008年-2016年,中海信托未能通过有效内部控制措施发现并纠正上述行为,员工行为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中海信托被上海银保监局责令改正,并处罚款50万元。行政处罚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第(五)项,作出处罚决定的日期为5月8日。同日,该公司员工魏志刚因在2008年-2016年,对中海信托员工行为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负直接责任,被上海银保监局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终身。 除了监管罚单,中海信托2020年利润总额5.17亿元,2019年利润总额9.17亿元,同比降幅超43%。2020年净利润为3亿元,2019年净利润为7.4亿元,降幅超59%。 据记者了解,中海信托长期股权投资的四川信托业正在进行风险处置中。此前,四川信托是中海信托财务投资重要的收入渠道之一。 另据中海信托官网介绍,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创立于1988年7月,是由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中信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的国有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公司注册资本25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持有95%股权,中国中信有限公司持有5%股权。
新一批基金投顾业务试点开闸,公募财富管理进程提速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周一帆 万众瞩目的新一批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资格终于下批。 经济观察网记者求证获悉,6月25日,包括博时、招商、广发等基金公司以及国信证券等券商在内的多家机构均已正式获得公募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资格。 此前,有消息称,今年3月份有超过40家机构收到新一轮基金投顾业务答卷,目前已经历答辩、反馈等流程。 经过多年发展,公募行业规模叠创新高,炒股不如买基金的理念深入人心,但基金赚钱但基民不赚钱一直是行业痛点。 针对这一困局,基金投顾业务致力于从根源上改善客户投资体验,将站在客户的角度,通过提供更专业化的财富管理指导和更个性化的陪伴服务,帮助客户逐步建立更长期、理性、健康的投资习惯,让投资者真正享受到持有基金的收益。 另据统计,有45.4%的投资者持有单只基金不足1 年,其中持有期间不足半年和半年到1年的分别占比11.4%和34%。但接受专业投顾辅导的投资者占比显著上升。2019年分别有 26.9%和 19.1% 的投资者接受专业投顾辅导或者投资专家推介,较 2018 年的 17.2%和 6.3%以及 2017 年的 15.0%和 5.1%有显著上升。 新一批业务试点备战 “博时基金的投顾业务筹备过程历时两年,在多方努力之下,公司已在投资管理、客户服务、合规风控、产品设计、系统建设及运营保障方面做足充分准备。同时,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博时基金按照要求,进一步全面梳理业务方案和具体技术细节,形成了做好投顾业务的正确路径。”对此,博时基金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实际上,博时基金是业内为数不多成立了“知识管理中心”的基金公司,博时知识管理中心专门负责“顾”的内容生产,投资顾问和客户之间利益一致,便于投资顾问引导投资者更加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 在投资团队和管理能力方面,博时基金围绕资产配置和基金优选两条主线搭建科学、系统化的投资管理框架。在客户投资体验方面,博时基金将会打造“投前-投中-投后”的全过程链条的投顾陪伴服务体系,通过行为指导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对于此次投资顾问业务试点机会,博时基金称,在公司上下努力之下,博时已在投资管理、客户服务、合规风控、产品设计、系统建设及运营保障方面做足充分准备,未来将以投资者利益为首要目标,致力于提供为客户优质的投资顾问服务和盈利体验,推动公募基金行业从资产管理走向财富管理的进程。 同样在近日获得试点资格的招商基金相关人士也称,公司将在完成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相关筹备工作后,正式开展投资顾问业务试点。 据了解,在获得此次基金投顾试点资格之前,招商基金对投顾业务也已进行了6年的探索,并为顾问业务试点资格的申请进行了2年的精心筹备。早在2015年,招商基金便开始了基金组合策略的研究,先后推出的“量子智投服务”与“智能财富管理平台”。 在具体业务层面,招商基金将基于客户画像,结合投研优势,持续丰富主动管理投顾策略组合,发展更多细分风险类型的投顾策略组合,实现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财富管理指导和更个性化的陪伴服务,从“顾” 到“投”再到“顾”,闭环式解决投资者从需求端到产品端的投资难题。 策略组合同质化问题待解 回望过去,自 2019 年 10 月基金投顾业务试点开启至今已有一年半,第一批共 18 家试点机构多已推出了智能投顾品牌,开启了基金投顾服务,其中包括 5 家基金公司、7 家券商、3 家第三方销售平台和 3 家银行。 在华泰证券研究员林晓明看来,当前各类机构在投顾业务的不同环节上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劣势差异。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和品牌认可度颇具优势,但投顾服务经验和渠道能力仍待提升,因此采用将智能投顾品牌输出到第三方销售平台的形式来规避短板。券商在投研能力、投顾能力、渠道能力无明显不足,但优势也不够鲜明。银行客户群体庞大,理财顾问体系成熟,但权益投研能力仍有提升空间。第三方平台客户数量较多但投研能力较弱,因此采用直接从外部机构引进投顾策略的形式规避劣势。 值得关注的是,基金投顾试点展业一年多至今,依然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这一市场仍需要进行投资者培育,投资者对基金投顾业务还缺乏理解,很多投资者并不知道基金投顾与公募FOF之间的区别,部分第一批投顾试点的机构也仍在思考如何解决用户认知的问题。 亦有观点指出,对于基金投顾,大家都在提出’三分投七分顾’理念,但部分机构在实际运作中更多地还是偏向“七分投三分顾”,没有给用户带来太多顾的感受,没有思考如何提升用户的获得感,这也是行业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平安证券研究所基金研究团队也于研报中表示,在基金投顾后续试点中,“顾”的服务内容还需要更加符合投资者需求。同时,面对策略组合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也是试点机构将来需要考虑的方向。 平安证券研究所基金研究团队强调,基金投顾将直接驱动公募基金的直销,并且反哺投研,对公募行业意义重大。相比公募FOF,基金投顾在业务本质、商业模式、客户体验、信息披露上差异大,具有独特优势,而在销售环节上,基金投顾相比传统基金销售,在销售逻辑、服务流程、服务内容、团队组成、绩效考核、销售话术等各方面更有优势。 林晓明表示,各家基金投顾之间的竞争终将回归投资能力和服务水平的竞争,两项能力决定机构是否能与投资者之间建立起共赢信赖关系和客户黏性。各参与方在投顾业务中的优劣势各不相同,机构可在政策红利期内补足短板并培养核心竞争力,提前抢占市场份额。
华夏理财“观全球大势,铸财富梦想”产品策略会——华夏银行厦门分行私人银行客户专场圆满召开
2021年二季度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持续复苏和对通胀升级的担忧并存,加之部分国家和地区疫情反弹,海外超预期变化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日益显著。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局势,中国经济仍然展现了强有力的韧性。展望未来,国际政经局势变化几何?中国之于全球资本市场,身份发生了哪些转变?面对中国经济内外变化如何“观全球大势,铸财富梦想”? 6月26日,由华夏理财与华夏银行厦门分行联袂主办的产品策略会在厦门举行,作为海峡西岸的中心城市、“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厦门以自由港特征经济特区、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国家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厦门作为举办地也为本次策略会平添了特殊的意义。此次产品策略会特邀央视特约评论员、前新华社军分社总编辑陈虎先生,带来了国际关系、宏观经济等领域最新观点,分析未来10年全球经济新格局,展望财富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论坛伊始,华夏银行厦门分行党委书记张志勤在致辞中表示,华夏银行厦门分行成立10年来,积极响应厦门市委市政府在各个时期的各项号召,充分发挥银行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发展和服务广大居民客户的作用,为厦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贡献金融力量。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新发展格局,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也从单一财富保值增值,逐步迭代到对财富管理整体性、全球性、安全性、传承性的全方位考量。为了更好把握国际国内经济走势,展望未来向时而动,华夏银行厦门分行携手华夏理财举办此投资策略会。 华夏理财首席营销官张晓华在致辞中首先介绍了华夏理财的基本情况:成立于2020年9月的华夏理财是第六家开业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由华夏银行全资控股,其前身是华夏银行的资产管理部,有着16年理财管理经验,主要从事发行公/私募理财产品、理财顾问和咨询等资产管理业务,现管理规模约6300亿元。 张晓华谈到:“中国居于全球资本市场中,投资者资产配置策略与战术选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央视特约评论员、前新华社军分社总编辑陈虎带来了题为《十年的中国 十年的世界——大变局下的机遇与风险》的主题演讲。这位资深政经观察人士在演讲中表示,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发生,中国将发挥推动者和实现者的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中国也将在经济、科技、金融、军事、软实力、地缘等六大领域全面发力,以应对这一大变局。 陈虎在演讲中还解析了包括“芯片战”、“双循环”、“双碳”等“未来十年间将面对六件大事”,并表示,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扶贫攻坚、促进新消费热点等举措,对于进一步促进国内消费市场成长壮大、助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形成都有着重要意义,也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在投资策略分享环节,华夏理财投资研究部总经理助理邓文硕为客户详细分享和解析了华夏理财产品投资策略的相关内容。他表示,就未来10年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趋势而言,资本市场是不可错过的主阵地,目前居民财富配置中金融资产占比正在逐步提高,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也将迎来大发展。 邓文硕介绍:“纵向看,银行理财将延续大众财富管理的定位、稳健投资管理的风格,同时也将提升一站式服务能力、把握创新投资机会。华夏理财打造了七大系列产品,包括现金管理类、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商品和衍生品类、混合类、百岁人生系列、ESG系列,以满足客户灵活便利、保值增值、财富积累、安心养老以及社会责任(ESG)等五层次投资需求。” 本次产品策略会也吸引了华夏银行私行客户的踊跃参加并获得好评。长期以来,华夏理财围绕以客户为中心,以优良的业绩和稳定的经营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历年来在各项评奖中屡获殊荣,囊括了金牛奖、天玑奖、君鼎奖等在内的诸多行业大奖。着眼未来,华夏理财将珍视时代赋予的历史机遇,秉承母行审慎合规的经营理念,进一步加强产品研发和投资能力建设,强化金融科技支撑,全力打造七大系列产品,始终坚持投资的大道和正道,努力为客户带来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投资回报。
长生人寿70%股权将易主 意向买方参与标准成焦点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进 6月28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简称“联交所”)官网股权转让项目挂牌信息显示,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城资管”)正在挂牌转让所持有的长生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简称“长生人寿”)全部70%的股权,包括长城资管直接持有的51%股权以及长城资管全资子公司长城国富置业有限公司持有的19%股权。长生人寿其他30%的股权由日本生命保险相互会社(简称“日本生命保险”)继续持有。 据了解,该项目信息挂牌截止日为7月26日。这是继信达资管相继转让信达财险、幸福人寿控股权之后,又一家资管系保险公司控股权全面出清。由于保险牌照的市场稀缺性,此次股权转让也引发了多方关注。 一位北京产权交易所原业务负责人向经济观察网介绍,由于长生人寿为中外合资的保险公司,且转让方长城资管为财政部控股的国有企业,因此,本次股权转让同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第32号令)、《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保监会令〔2018〕5号)、《金融企业非上市国有产权交易规则》(财金〔2011〕118号)。该业务负责人表示:“如何确保国有资产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合理维护日方股东合法权益,将成为本次股权转让的焦点”。 根据《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长城资管转让国有股权应当遵循等价有偿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所公开进行。应充分利用产权交易所投资人发现和价格发现的平台功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有意向的适格投资人参与。 由于转让标的为保险公司股权,长城资管作为股权转让方,所制定的交易条件不得逾越和高于《保险公司股权股权管理办法》所规定的保险公司股东的相关资质和条件,更不得有明确指向性或违反公平竞争原则。只要意向买方符合《保险公司股权股权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即具备申请参与股权受让的资格。 此外,由于标的企业长生人寿为中日合资企业,按照《外商投资法》的相关规定,日方股东日本生命保险有权在联交所场内产生最高报价意向买家后,根据该最高报价,从而决定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如不行使优选购买权,后续在规定期限内应配合履行长生人寿股权转让的各项手续。 当前,《外商投资法》的施行尚处过渡期(2020年—2025年),中外合资企业的外方股东可继续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无论持股比例如何,针对公司股权转让均享有“一票否决”的特权。上诉业务负责人介绍,在近年涉及中国国有股权转让的数次交易中,多次出现外方股东片面强调和利用外商投资法对外方股东过度保护的条款,为保护其自身利益,实现其自身目的,要求对意向买方进行“前置遴选”,要求设计与国有资产交易“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相符的交易条件和交易程序。然而,在国有资产交易过程中,如若对意向买方进行“前置遴选”则可能形成围标串标的格局和其他潜在风险。 本次长生人寿股权转让项目吸引了国内多家大型企业集团的关注和参与。一意向参与的企业表示,本次长城资管退出长生人寿后,日本生命保险还将继续持有长生人寿30%股权,日方有可能在挂牌期间向各方施压,要求以高于政策规定的保险公司股权受让参与标准对意向买方进行“前期审查”。而这样一方面会将一些原本符合受让参与标准的意向买方拒之门外无法参与,项目不能充分竞价体现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如果经所谓的“前置审查”被授予参与资格的少数意向方可能形成围标串标,压低价格。该意向参与企业的负责人还表示,在前期对长生人寿的尽职调查过程中,日方表示仅希望与互联网公司合作。
北上广深95后投资者行为报告:超8成买过基金 线上理财渠道成为首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黄蕾 “调查数据显示,Z世代首次进入资本市场的年龄在18~20岁之间的比例超过50%,可见这代人比其他任何群体都更早开始接触投资理财,资产配置意识更强。”6月28日,融360维度发布《一线城市Z世代投资者行为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的调查对象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生活的部分95后人群。通过对首次投资理财年龄的调研,得出上述结论。 所谓Z世代,也称互联网世代,从时间角度定义为生于1995-2009年的人群(目前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的12岁)。Z世代是第一批在青春期全面互联网化的代际人群,广泛受到互联网文化的影响。 超8成买过基金 报告显示,从一线城市Z世代投资者性别来看,女性接触理财比例高于男性,受访的Z世代投资群体中女性占比53.8%,男性占比46.2%。其中,女性更倾向保险、银行理财等方面稳健投资,男性在A股、港股、美股等股票投资方面比例高于女性。 在投资品种上,83.86%的受访者表示购买过基金,34.49%的受访者炒过A股,有23.73%的年轻人购买保险。 受访对象中,95后白领赵梦思(化名)目前在上海从事互联网设计师的工作,她认为自己有着良好的攒钱习惯,存款比例较高,坦言自己喜欢买抱团股和明星基金,想通过投资理财来实现“钱生钱”。 在收入分配方面,报告指出超40%的受访者愿意拿出收入的10%-30%进行投资理财,占比最集中,超20%的受访者愿意拿出收入的50%用于理财投资,超6%的受访者愿意拿出收入的70%去投资股票和基金等品种。 从投资周期来看,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持仓一年左右的占比为27.85%,持仓周期在3个月到6个月占比最大,为38.29%。从收益预期来看,超40%的受访者希望自己理财年收益率能达到5%-10%,35.44%的受访者期待理财年收益率达到10%-20%,这两个比例占比最高。 Z世代投资者如何看待投资风险?超60%的受访者愿意选择风险承受范围内的产品,获取稳定的资产增值,还有25.32%的受访者投资目标更偏向选择风险小的投资,希望抗通胀,防止资产缩水。从面对投资亏损角度来看,近50%的受访者能忍受5%-10%的持仓浮亏,即小幅浮亏风险,超40%的受访者能忍受10%-30%的持仓亏损幅度,即承受一定幅度的浮亏风险,仅有6.96%的受访者不能忍受本金亏损。 理财渠道线上化 从理财渠道来看,Z世代投资者或更倾向于选择线上理财平台。超80%的受访者主要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购买理财,以支付宝和理财通为代表。有近70%的受访者会从手机银行和证券App购买理财,选择从线下银行和券商营业网点购买理财产品的仅占26.9%。 85.13%的受访者将平台/机构安全可靠作为首要考虑因素,56.96%的受访者会考虑这个平台的理财产品选择是否足够丰富,还有超30%的受访者会考虑周围人推荐的平台。 报告发现,宏观环境是影响受访者投资决策最主要的因素,占比超60%,56.33%的受访者做投资决定会被新闻媒体报道影响,55.38的受访者则会被市场情绪引导。 在选择渠道提升“财技”和“财商”方面,大流量的平台和社交平台是Z世代投资者的首选。数据显示,超60%的受访者会去B站等视频平台学习,超50%的受访者选择订阅微信公众号图文内容学习,可见视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图文内容是Z世代投资者学习理财内容的最主要路径。还有超40%的受访者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学习理财知识。
“可持续 更美好” ,华夏银行与您共赞《最美中轴线》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如是赞美北京中轴线。 是的,北京中轴线上,每一块砖都见证过历史,每一抔土都蕴含了故事。这条中轴线不仅汇集了古代城市建筑的精髓,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 近日,由华夏银行独家冠名播出的北京卫视大型文化音乐竞演真人秀节目《最美中轴线》重磅官宣嘉宾阵容,该节目将于7月3日(周六)20:20在北京卫视全新亮相。 作为北京市属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华夏银行倾心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最美中轴线》将从多维度、多角度展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借音乐之声传递中轴线文化。 重磅音乐人加盟“中轴拾音团” 共同唱响华夏“最潮声” 在《最美中轴线》的官宣嘉宾阵容中,可以看到不少国内颇具实力的音乐制作人和“全能唱将”,由他们组成的“中轴拾音团”,将走过从永定门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去了解中轴线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从中汲取“营养”创作出最具中轴线特色的歌曲。 官宣嘉宾阵容中,每个人都拥有超凡的音乐“技能”:如音乐创作天才小柯、“全能唱作大魔王”胡彦斌、兼容流行与摇滚的萧敬腾、“京味儿摇滚”第一人郝云、民谣领军人物马頔,以及将要完成原创音乐人首秀的郭采洁。此外,还有年轻观众喜爱的“唱跳双佳”孟美岐、“全能才子”符龙飞、以及嗓音无比清澈的段奥娟加盟助阵。从音乐实力、才华、人气等各个方面来看,《最美中轴线》的“拾音团”阵容都堪称强大,为这档文化音乐竞演真人秀的品质提供了最强保障。 音乐人段奥娟、符龙飞、郭采洁、郝云、胡彦斌、马頔、孟美岐、萧敬腾、小柯(按姓名首字母排序)将分成三组,带领观众一起实地探访北京中轴线,采集独特的声音素材,围绕中轴线创作歌曲。更值得期待的是,每组音乐人还会选择中轴线上的一处景点,走到观众身边为路人听众呈现精彩的路演现场,与听众一起见证古老文明的新潮视听语言。 “可持续 更美好” 华夏银行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历代都城中能够完整体现中国都城独特礼仪秩序与规划思想的历史遗产,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 它始于元朝,如“书脊”一样,贯穿南北,形成了北京两翼对称、庄严肃穆的城市格局。北京中轴线不仅仅是景观上的文物,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延续,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成功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目前,北京中轴线申遗确定了天安门、永定门、天坛等14处遗产点,申遗面积涵盖北京老城面积的60%。 作为北京市属唯一的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最大的市属金融机构之一,华夏银行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此次华夏银行冠名《最美中轴线》节目,体现了该行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让中华文脉永续流传,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责任与担当。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国内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华夏银行在新的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可持续更美好”的品牌理念,“可持续”是行动指引,大到国家地区、小到个人和企业都需在可持续的理念下行动;“更美好”是奋斗目标,即在不断实践和创造中实现每个个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华夏银行深耕绿色金融超过13年, 2019年加入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PRB)组织,率先践行ESG理念,深化国际合作,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金融创新发展之路。同时,华夏银行将国际上领先的ESG理念引入国内,全面融入自身业务,提升环境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目前华夏银行已将ESG理念纳入投融资业务核心策略,并且持续在ESG投资方面不断创新实践。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华夏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800亿元,比2016年末翻了两番,2020年增速51%,四年复合增速48.5%,绿色信贷占比领先同类银行,其中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融资比例超过80%。国际合作资金规模超过100亿元。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ESG产品规模超过230亿元,处于市场领先地位。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深受华夏银行全行接受的一种价值理念。而通过文化遗产保护,挖掘文化精神内涵则为助力可持续发展和走向更美好未来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探古访今,一同开启北京中轴线上的拾音之旅,一同欣赏中轴线的过往美好,一同秉承可持续的理念,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人工智能处于爆发式增长前夜:为何人工智能应用仍然较为零星?
经济观察网 胡群/文 在6月25日召开的招商银行股东大会上,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表示,招商银行正在探索银行3.0模式,即大财富管理的业务模式+金融科技的运营模式+开放融合的组织模式。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加大对金融科技投入。近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建信金科增资项目成交公告显示,建信金科已引入中央结算公司、国开金融、上海联银创投3家新股东,3家公司分别投资2.5亿元,分别持有建信金科增资后2.5%股权。融资后的建信金科估值100亿元。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将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北京金融控股集团董事长范文仲在《中国金融》2021年第10期的署名文章中指出,现在数据作为核心的经济资源,搜集、处理、应用数据的平台已成为基础设施,这些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将决定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麦肯锡发布《麦肯锡中国金融业CEO季刊》2021年夏季刊——《Fintech 2030:全球金融科技生态扫描》指出,金融机构要抓住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超自动化(Hyper automation)等七大技术趋势。在人工智能领域,自动因子发现、知识图谱和图计算,以及基于隐私保护的增强分析将发挥更大价值;智能客服、智能投顾、客户图谱、产业图谱、智慧营销和风控、反欺诈和智慧决策等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人工智能及其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应用已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市面上并没有多少可以推广应用的独立人工智能案例。 “虽然对很多金融机构而言,人工智能应用仍然较为零星,且往往只针对特定用例,但越来越多银行业领军者已开始通过系统性方法部署高级人工智能,并将其整合到贯穿前后台的数字化经营全生命周期之中。”麦肯锡在上述报告中估计,AI技术每年可为全球银行业创造高达1万亿美元的增量价值。 拐点将至 斯图尔特·罗素(Stuart Russell)在其作品《AI新生》中写道,人工智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它正式启动是在1956年。两位年轻的数学家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和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说服了著名的信息论创始人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和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第一台商用计算机的设计者纳撒尼尔·罗切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加入他们,一起在达特茅斯学院组织一个暑期项目。 然而,直至2011年前,人工智能研发和实践几经波折后才迎来第三次发展机遇期。 “我们一直说人工智能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前夜,一句话总结过去的发展,我觉得人工智能发展很快,算法模型取得了新的突破,但是人工智能和产业与行业的结合,我们四个字是方兴未艾。”6月23日,华为中国云与计算昇腾生态发展部部长史沛在2021第四范式发布会暨企业智能化转型峰会上表示,当前正在从AI+行业到行业+AI的新的转变。 “今天可能人工智能找到了又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来自于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落地,基于AI决策帮助企业经营从量变到质变,创造了真正的价值。”第四范式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戴文渊在上述峰会中表示,很多企业已经看到人工智能或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质变,以消费互联网互联网为例,抖音、快手就是典型。 人工智能的临界点在什么时候产生? “这个临界点就是能够把边际成本降到几乎为零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产生了质变。”戴文渊称,千人千面的内容分发并不依赖于任何的人工,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当边际成本降到几乎为零的时候,企业用固定的成本能够获得的用户数几乎是无穷大的,这个时候就获得了一个质的提升,企业的用户数和规模就能获得巨量的成功。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抖音、快手这些消费互联网为代表的企业能获得成功的原因。 AI三驾马车 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个人或企业的核心资产,数据资产化趋势明显。数据将会对互联网、金融、医疗、政务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推动经济发展。 “据统计到2025年中国数据量达到48.6ZB,占全球数据量的25%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圈。2025年AI中国服务器市场达到66亿美金,这是非常大量的投入。这些数据的增长和算力的投入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呢?以现在的情况看很难。”第四范式AIOS产品负责人黄缨宁称,企业转型过程中所需的能力众多,为了让AI在企业智能化进程中发挥价值,必须具备集应用、数据、算力为一体的能力模型。应用、数据、计算,三者需要相互联接,其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另外两个都无法发挥作用,整个智能化体系将会失效。 在上述峰会上,第四范式发布了企业级AI操作系统4Paradigm Sage AIOS 2.0及企业级智能应用市场4Paradigm Sage App Store,联接打通了应用、数据、算力三者间的屏障,此外,为了支撑企业全面的智能化转型,以Sage AIOS App Store平台为基础,扩展为应用联邦、数据联邦、算力联邦三大网络。未来,第四范式将继续做好应用、数据和算力之间的联接,做好企业与合作伙伴、企业与开发者社区之间的桥梁,聚力支撑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最终实现企业质变的新范式。 与其他行业相比,AI算法在金融业中将更规范。今年3月26日,人民银行发布并实施《人工智能算法金融应用评价规范》(下文简称《规范》),这是一部由人民银行提出,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文件,规定了人工智能算法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基本要求、评价方法和判定标准,适用于开展人工智能算法金融应用的金融机构、算法提供商及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等。该文件从安全性、可解释性、精准性和性能方面开展AI算法评价,适用对象分为资金类场景和非资金类场景。 《规范》指出,AI算法安全性为算法在金融行业应用提供安全保障,是决定AI算法是否可用的基础,只有在满足安全性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在金融领域开展应用。AI算法可解释性是判断算法是否适用的重要依据,可解释性越高算法内在逻辑、技术实现路径、决策过程、预期目标越明晰,算法更易于被理解、匹配、应用和管理。AI算法精准性和性能是评价算法应用效果及目标预期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精准性和性能越高算法应用效果越好。 麦肯锡的报告显示,算法只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要发挥人工智能的竞争优势最终还是靠数据。人工智能的普及让金融业确实体会到数据、特别是传统运营上没有采集的客户行为数据的重要性,这将推动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联盟,体现了生态圈金融的重要性。 实际上,AI的金融应用场景正逐步展开。6月16日,平安普惠宣布推出其AI智能贷款解决方案“行云”,该系统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对小微信贷流程进行改造,可实现最少零文字输入、全程拟人AI面对面服务体验、大幅降低等待时间,将小微客户借款申请流程平均耗时下降了44%。 据平安普惠创新管理部总经理阮蓉介绍,小微信贷无抵押借款流程行业平均用时60分钟,期间需要超过300字段的文本输入,60余个申请页面,还有6个需要等待的环节。鉴于此,平安普惠从2020年便开始研发,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小微金融服务中,以打通服务堵点,提升服务体验。目前“行云” AI智能贷款解决方案已经在平安集团兄弟公司中实现输出并实际应用,未来将输出给更大范围的信贷服务机构。 30万人才缺口 “任何平台、算法、工具不可能自己运行,归根到底面临我们的最大挑战是人才短缺。”第四范式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称,目前全球高级AI人才每年新增数量千人左右,全球每年AI场景的增加是数以百万计。各类高校和研究机构不断提升AI人才的培养,但是金融机构纯研究型人才不足以支撑业务的创新。各家金融机构在想方设法找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麦肯锡的报告则显示,尽管金融业每年在“银行变革”技术举措上投入数十亿美元,但很少有银行能够成功地在全组织范围推广和扩展AI技术应用。在银行所面对的各类阻碍中,缺乏明确的AI战略最为常见。很多银行也面临另外两项挑战,首先是核心技术和骨干数据薄弱,其次是运营模式与人才战略过时。部分领先金融机构采取成立创新实验室的方式,跨业合作探索颠覆式创新。但创新实验室往往独立于主营业务或部门进行运营,在里面工作的多数都是科技技术背景、设计背景、数据科学背景的人才,而非传统金融背景类人才。 “现在人才缺口30万,未来五年缺口会越来越大,三十万增长到一百万,有报告说是五十万到数百万。使用AI的公司越来越多,但是人工智能供给的速度并没有同步增长。”第四范式联合创始人 首席研究科学家陈雨强称,目前AI人才分布非常集中,北上杭深占了80%以上的AI人才的供给,而且行业分布也很集中,90%都是在互联网行业。如果企业不在北上杭深,不是互联网的企业,则对AI行业人才的稀缺程度就更成问题了。
嘉实基金首席策略官方晗:今年经济前高后不低,新能源或是投资机会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沁 继上周登顶3600点后,上证指数持续走弱,今日更是跌破3600大关。截至收盘,上证指数为3573.18,跌幅为0.92%,主力流入1452亿元,主力流出1675亿元。 动荡的行情与二季度末的焦虑情绪重叠,市场将何去何从?2021下半年究竟是牛市还是熊市? “按照常规框架看,今年经济应该是一个前高后不低的经济增长水平。”嘉实基金首席策略官兼资产配置执行总监方晗表示。 方晗认为,整体而言,中国正处于前高后不低的经济周期,目前正处在周期高点,随后会逐渐回落。企业利润方面大概率会呈现比较高的业绩增长,估值由于整体货币政策而回归中性。在此情况下,今年会出现一定的收缩压力,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增长、企业盈利与政策退出的格局。 回看过往,经济周期高点、企业盈利高增长、估值收缩并行的情况,在过去的16年中出现过3次,分别是2010年、2013年和2017年。三次共同的特点基本属于盈利增长与估值收缩打平,市场呈现出振荡平衡市,有结构性机会。不过,从总体上既不属于大牛市也不属于大熊市。 方晗判断,如果遵循2013年和2017的规律,2021年全市场估值收缩的幅度约在10%-15%左右。利润增长幅度在20%-30%以上。 “今年我们依然处于这样的格局中。从全年的市场合理中枢波动区间或者预期收益率来看,今年A股属于震荡市,大概正负10%的指数的波动都是一个合理的状态。从内生的角度来看,A股市场没有单边大幅度的牛市或者是单边大幅度的熊市的基础。内生对今年A股的预期还是可以稍微稳定一些。” 对于未来板块方面,方晗看好新能源车的普及和渗透率提高相匹配的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大趋势。他表示,汽车可以看作一个从算力到数据到软件再到硬件的结合创新,是数据化时代的一个大终端的映射。汽车作为一个传统的制造业行业,在电动化的大潮中迎来了整体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更新换代和升级趋势,这是未来数十年的巨大趋势。 随着美国政策的不断加码,2021年全世界的销量会被上调到450万辆,中国的预测目标接近250万辆,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在进行增速的行业。 除了量的增长,价格的提升也不可忽视。由于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扩产,碳酸锂、氢氧化锂都出现了产能紧张、价格提升的过程。终端产量20%的增长与中游价格提升的逻辑,会产生较强的量价结合的利润弹性。 此外,新能源车正处在新品类和渗透率快速提升的阶段,需要在性能和配置上提供吸引用户的杀手级应用。可以看到,电动车厂商都在推动汽车智能化应用的布局和落地。因此,与电动车相结合的汽车电动化和电子化,未来会拥有持续多年的成长机会。 不过,方晗提醒,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做出的承诺和努力带来的行业增长方向,既包括新的能源领域的替代,尤其是以光伏和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的成长方向,也包括了行业里比较清晰的龙头领先优势。总体来看,长期看好这部分代表中国新型制造和新能源方向的行业和股票的成长机会。 在传统能源方面,由于今年碳达峰和减排可能出现产量的限制和供给约束带来的涨价机会,机会偏短期,但其中可能会爆发的价格弹性亦值得关注。
王和:保险行业应将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在数字时代,特别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与实施,保险业将面临空前和严峻的挑战,整个行业需要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和适应,关键是解决认识和觉悟问题”。 中国精算师协会副会长、仁和保险研究院院长王和在6月25日由中国保险学会、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指导,仁和保险研究院主办的“2021隐私计算:保险数字化的重要基石”保险业个人信息保护闭门会上说道。 王和表示,保险公司要充分理解“个人信息处理者”的角色内涵与责任机理,同时,理解对“敏感个人信息”处理的特别要求,创造性地解决好利用与保护的矛盾。 王和认为,数据时代的数据类别和权益,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即政府数据、商业数据和个人数据,而个人数据是基本和基础数据。个人数据是数字社会的基础性数据,个人数据具有(个人)财产属性(权利)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共识,这是数字社会,也是保险经营的逻辑起点。保险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将涉及大量的个人数据,严格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要求,承担“个人信息处理者”的相应责任。 就保险而言,数据和计算贯穿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如同空气一样,一方面是广泛和普遍存在,成为保险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几乎所有数据均涉及隐私保护问题;另一方面是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潮流,决定了“没有保护,就无权利用”的基本原则。因此,面向未来,隐私计算将成为保险业的“标配”,保险业不存在“非隐私计算”的计算。 在王和看来,解决保险的数据保护与利用问题,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即对客户“数权”的尊重和切实保护;其次,要解决制度建设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第三,最重要的是“以技制数”,即通过利用隐私计算等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刚性保护问题。 从数据视角看,保险业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数字社会时代,行业内部的数据固然重要,但与社会数据相比,可谓是“九牛一毛”,因此,行业的“数据重心”要逐步从内部转向外部,要更多地关注外部数据,培养“外部数据能力”。在数据管理理念上,特别是从适应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的需要看,要摒弃“小而全”和“大而全”的传统管理理念,逐步树立“不求所有,但知所在,确保能用”。 因此,王和认为,要运用基础和底层技术手段,将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分离,从源头保证数据利用的“刚性合规”,能够真正做到数据的“可用不可得、可用不可见、可用不可拥”。 从技术能力视角看,保险公司固然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据能力,但面向未来,将面临力不从心的问题。王和称,行业需要打造更大的公共数据平台,为行业提供专门化的服务。同时,行业更要加强与外部专业数据科技公司,特别是头部企业的合作,解决数据能力,特别是隐私计算能力。
大公国际总裁应海峰:如果大量资金涌进绿色债券市场将给评级机构带来挑战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如果大量资金涌进绿色债券市场,刺激发行人加大杠杆进行无序资本扩张,很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最终出现债务的违约问题,这给作为债券看门人的评级机构带来更高的挑战。”6月29日,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应海峰在“2021绿色发展对话”上表示。 据应海峰介绍,一方面,中国债券市场中,绿色债券的发行期限大多都是3-5年期,10年期以上的债券数量较少,而绿色改造是一个投资期长、回收期长的产业,短资金的配置很容易形成短债长用,出现资金缺口,增加投资风险。 另一方面,绿色产业的范围很大,涉及行业领域复杂。以新能源领域为例,此类行业中的公司多为中小型企业,其综合资质低于大型企业,行业的短期回报率也比较低,如果大量资金涌进绿色债券市场,刺激发行人加大杠杆进行无序资本扩张,很可能导致产能过剩。 根据大公国际研报数据,我国贴标绿色债券市场自2016年启动以来,年发行规模均保持在2000亿元以上,截至2020年末,累计发行规模已超过1.15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随着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绿色债券发行也进入了快车道,截至4月23日,绿色债券已累计发行117只,发行规模达1288.74亿元,远超去年同期的发行规模,并已达到以往发行高峰2019年全年发行规模的47.67%。 此外,监管政策支持方面,2021年2月相继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分别推出碳中和债后,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和证监会联合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 尽管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应海峰表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发达地区存在差距,这种差距恰巧为所有的市场主体介入该领域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尤其是评级机构在标准体系的构建、信用风险的揭示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方面都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应海峰称,首先,评级机构在标准制定方面拥有一定的经验。目前绿色金融发展的迫切需求,就是制定一个被社会广泛接受的绿色认定标准,实现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评级行业有多年量化、模型的经验,对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建模都有着比较系统的解决方案,评级机构可以通过不断的调研和走访,掌握更多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对下一步整个绿色标准的制定提供评级机构的解决方案,提高绿色标准的公信力。 其次,目前国际绿色债券主要认证评估方式包括咨询评估、审计核查、第三方认证和评级,而第三方认证和评级都是评级机构传统的优势领域。评级机构通过建立绿色评估认证标准,对发行人债券资金用途、项目是否属于绿色范畴进行评估,对企业绿色生产周期进行辨识,从而进行绿色认定。并使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根据发行人的绿色指标和信用指标进行分层。发挥传统评级的优势,将绿色因素加入到评级模型,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作出更严格的级别给定,也对“低污染、低耗能”项目给予充分的评级肯定,更好地执行绿色债券的标准体系。 最后,评级机构可以不断验证和优化绿色标准体系。绿色标准体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评级机构在绿色评级过程中,利用在方差验证、矩阵迁移等技术方法上的积累,不断的给出评级结果和实证之间的差异,对标准体系做出及时和有效的修正,使得标准更加与时俱进,逐步形成更加有效的标准体系。
【首席观察】保险重构“前夜”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还是遭遇发展瓶颈?年轻的保险业似乎进入了中年危机集体焦虑。 几度沉浮,数轮褒贬转换的保险业被困在重规模轻品质的怪圈,走不出增长模式与消费需求(结构)不匹配的悖论…… 辛丑牛年过半,保险股市值大幅缩水,行业排名涨幅几乎垫底——这暗示投资者开始对保险股“敬而远之”?要知道,其它周期股基本面正在快速复苏;而1至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万亿元,相比2019年,两年平均增长21.6%。 市场惊觉“保险不好卖了”!行至2021年中的中国保险业怎么了?“增员难”、“负增长”、“行业受质疑”、“新业务价值下降”似曾相识的一幕幕又重现。 一切早有端倪!近日上市险企披露的2021年5月原保险保费收入数据,更佐证行至转型三岔口的保险业之胶着;如:资产与负债两端承压,五大上市险企前5个月共取得保费收入约1.3万亿元,同比仅增长0.69%;单月保费而言,整个行业连续3个月负增长。 不过,阴霾中也不乏亮点,东吴证券分析师胡翔认为,行业转型瓶颈期,差异化的服务与产品将是破局之道。 比如,中国太保差异化销售“两全其美”两全险与 “鑫从容”年金险,成效明显,为上市险企中唯一一家在4月和5月单月连续实现正增长的险企。中国人寿5月启动客户节,协同银保渠道,线上线下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保险消费和服务需求,如推出5款个人养老保险和通过活动送北京环球度假区试运营体验资格,扭转4 月单月保费负增长。 与其说,当下是保险业的至暗时期,不如说是保险业重构前夜或改革黎明前的黑暗。 不过,这可能并非国内保险的特有现象,全球商业保险似乎均呈现衰退趋势。 日内瓦保险协会副秘书长兼研究与前瞻性探讨主管Kai-Uwe Schanz设定了一个向“新常态”过渡的基准情景:预计世界将向疫情大流行后的“新常态”过渡。许多已经发生的趋势被COVID-19所放大,预计一系列持久的影响也将从根本上改变风险格局和保险公司的运营环境。 他认为,加速的数字化进程、“大政府”、向可持续性的转型以及向远程办公的转变,按此顺序,可能对保险公司以及其在疫情后世界中的角色产生显著影响。 中国精算师协会副会长王和说,面向未来,保险业,也包括精算,面临“逻辑重构”和“再存在”的命题和挑战。 一 今日中国保险密度、深度摆在那,需求也不小,行业咋就陷入了彷徨迷局之中呢? 一位从业几十年的险企高管不无迷茫。他说,内、外因裹挟下,保险业从未像今天这样处境艰难;不管是严监管,还是改革、顺势而为,企业活下去才是第一位;同时,还需尽量避免令机构无所适从的监管政策“互掐”。 “疫情影响较大,保险业未能顺势而为,抓住机遇;此外,科技能力和投入滞后;再者是没有明确的行业性目标和方向,失去了动力和引领者。”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这样看,其话外音或是:个人也好,行业也罢,有位才能有为。 从行业分析师的角度看,行业疲软的主因是供需走弱叠加高基数,以及商业方式与新时代新消费需求脱钩;包括“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长端利率超预期下行、保险需求超预期减弱”等等均是利空因素或潜在风险。 还有业内人士将保费骤降归结为“代理人队伍增员承压,脱落率同比急升”。据不完全统计,保险业职工总数(不包括营销、代理人员),连续两年下降,已减4.7万人,5家A股上市险企下降2.4万人,占比逾五成;以保险业代理制销售人数为例,已从2019年末的912万人,降至2020年末的842万人,同比减少近70万,下降幅度达7.6%。所谓“改革正当时,精简队伍成主旋律。” 平安证券研报分析,寿险保费增速“高开低走”的背后是:渠道待转型、“惠民保”形成分流。原因在于:代理人渠道经过多年的粗放式发展,代理人培训不足、展业难度增加、脱退加剧等问题所致,质量仍需提升,而产品呈现出同质化的特征。因此亟需渠道转型、产品升级。 上述研报分析称,5月1日起,不符合短期健康险新规的产品停止销售。以百万医疗为代表的短期健康险,是消费者体验保险功能的重要窗口,部分产品的停售对重疾险销售形成间接负面影响。 究其深层次原因,是否“有位才有为”这五个字一直在“作祟”? 掐指算来,六、七年前的2015年可谓中国保险业的高光时刻,当年逾7.5%的投资收益创2008年以来的新高。那时,动辄全球收购不动产,跨国并购金融机构;风险管控方面也不失稳健——尤其2016年“偿二代”的全面推行,给保险业装上了资本“安全阀”。当时的保险监管思路是“放开前端,管住后端”,其时,保险业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现在呢? 今天,还有保险资深人士感叹:这个行业的价值创造主体,号称金融从业者,迄今为止连最起码的法律身份都没有明确,赚的钱还不如外卖快递小哥多。所谓法律身份是指“签署劳动合同、社保”等。 这期间,也不乏有人诘问:Z世代(95后群体)已进入新时代,而保险产品模型却还是旧时代;Z世代逃离传统保险产品渐行渐近。 To be or not to be,惟有改革? 或许可以用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说的“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内部发展看,平安寿险的第三次改革都已是刻不容缓、别无选择”予以诠释。他在2021年寿险高峰会上表示,第三次是创造全新寿险模式,称之为“中国化”阶段。随着生活质量、文化程度的显著提升,人们对保险保障的意识更强、需求更大、要求更高。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全社会更加重视健康和保障,期待着一个有中国优势的、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民生福祉的保险业。 马明哲说,平安寿险改革现在进入攻坚阶段,其根本在于文化、价值观的改革,这不仅仅是平安寿险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都在面对的问题。 按照王和的话说,当下保险行业存在的最大禁锢和局限,是如何认识和理解行业存在的基础逻辑和方式。例如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保险业一直自诩是一个大数据行业,但那是在整个社会仍处于非数字化时代而言,随着整个社会的数字化,特别是卫生、医疗、健康领域的全面数字化,与之相比,保险业的数据就属于“微不足道”,对此,保险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心存敬畏。 面向未来,精算,乃至整个保险行业,均面临“逻辑重构”和“再存在”的命题和挑战。王和解释,即过去的技术逻辑和存在方式是建构在过去的环境和条件下,是一种基于历史局限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在科技赋能的历史背景下,改变的不仅是技术,更有“技术逻辑”和“存在逻辑”。 例如,“生命表”曾是人身保险的重要技术基础,是一种“天经地义”的存在,殊不知,这也是一种“不得已”的存在,因为,这种基于“历史数据”的归因、分析和预测,对于数字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和未来而言,无论是技术理论,还是基本逻辑,均显得有点“苍白”。 二 “苍白”的岂止是逻辑基础,可能还有通胀预期背景,以及说不明道不清的行业无奈? 这个曾遭遇发展瓶颈,但试图在线完成修复;曾经在发挥风险保障机制作用之外,思忖如何更加精准地对接实体经济和全球配置的新战略、一度从有位走向更有为之升级的行业怎么了? 现在,资本市场而言,统计显示,按证监会行业分类,保险业今年涨幅在87个行业中位列倒数第五;若按申万二级行业分类,保险业在102个行业中位列倒数第二。 保险股缘何如此低迷?一位资深投资者认为,“目前本质上是在交易通胀!通胀高企的背景下,不利于保险股;另外两个原因是:资金追逐热点,卖出的结果;以及去年涨幅较大,一直没有很好的调整。 比如,中国人寿2019年最低19.78元、2020年最高52.16元,一年多时间绝对涨幅超1.6倍,股价创12年多新高;中国平安2015年最低24.65元、2020年最高94.62元,5年绝对涨幅近3倍。“因此,保险股有所回调也不难理解。” 而银行股,就基本面而言,受益于经济恢复而来的利差向好,但也只是极个别银行股表现好。“逻辑上,只有少数板块与资产,逃得过通胀。”上述资深投资者说。 交易数据显示,年内保险指数跌幅达23.7%。截至6月18日,五大保险股总市值合计为28354亿元,较去年12月31日缩水6805亿元,缩水19.4%。还有机构认为,目前保险股仍不见“拐点”,还在“寻底”。 这个时候的保险股,有人减持,也有人加仓。像卜蜂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其下属子公司累计减持中国平安H股1.83亿股(占总股本的1%)。贝莱德则以每股平均价84.6港元增持中国平安H股2121.15万股,总金额近18亿港元。而北向资金对中国太保与中国人保的持股量分别增加8.5%、43%。 监管也在发力,今年以来,监管层出台了多个新政,涵盖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短期健康保险等等方方面面。 此时,不少保险圈内人却迷失了方向,甚至怀疑自己的职业。 业界人士王诚(化名)吐槽说,保险行业忽然就进入了中年危机的集体焦虑,甚至失去了方向感;产寿健无一例外都有点举步维艰、进退失据。不得不说改革开放几十年,保险业是各行各业中发展水平和质量非常低的,与很多行业相比,保险业从零开始,是个不折不扣的朝阳行业,只可惜一手好牌被打乱。 王诚举例说,车险搞了二十年,行业和监管一直都在低头算行业小账,监管算规模、基层算费用,而没有去算四亿机动车、数亿驾驶员、数亿家庭的这个大账,车险是唯一的强制保险,社会触达面如此之广,本来是树立行业服务和专业形象的广阔天地,而行业的短视和小富即安体现得淋漓尽致,行业的价值没有体现在亿万车主的心目中,行业的表现不及格;行业多年来惯出来积弊,更是令人痛恨。 “直到今天,车险连最基本的保单实名制都做不到,这不由得令人扼腕叹息。”王诚说。 一位保险专家这样解释“负增长”,主要还是疫情冲击造成经济减速,带来一些居民收入下降。另外,车险综合改革对车险的影响也比较大。 综合来看,另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认为,负增长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转型不够及时,过去人海战术受到疫情和互联网的挑战;二是经济整体下行人们收入减少,购买投资型保险减少,再加上投资方式的多元,分流了部分客户;三是监管的趋严和行业负面报道也影响很大;四是全世界商业保险都呈现衰退趋势。最关键的是商业保险说起来重要,实际上还不是必需品。 不过,也有人认为需要客观分析所谓的“监管趋严”。 业界与监管观察的角度及立场不同,但经济金融领域高质量发展新常态下,保险业固有的粗放传统发展商业模式行至终局,“增员难”、“出单难”,机构或难以为续,监管恐不再包容,用户难以买单,整个行业需要重构、重启——亟待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及开局。 老龄化社会已至,保险的需求亦旺(中国2019年的保险密度230美元;寿险深度为2.3%,对标同期日本的6.7%,中国要达到日本的寿险深度预计还需要15年),核心在于保险公司如何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并将之贯彻到经营之中。监管则需“摆正”位置,行业举步维艰之时,把握好严监管的“度”。 别无选择,保险业已经到痛定思痛的时候了。 三  “我现在买保险就上网买,我不相信所谓的代理人,拼命推给你贵的,不符合自己情况的,看到都烦。”一位年轻人这样吐槽。 机构也听到了这位年轻人或所谓Z世代的抱怨,否则不会着手进行精简代理人改革。但以质代量的改革也会有代价。逻辑上,寿险业务渠道中,代理人渠道的价值率,其亦是机构最重要的流量入口;机构抢占市场份额的主要抓手通常仰仗优质代理人渠道所提供的差异化服务。 以中国平安为例,保险代理人不再扩张的战略背景下,公司的保费增长看什么? 头豹研究院张寒分析,平安于2019年起升级优才计划,推动寿险代理人精英式转型,提升优质代理人占比,从而提升业务价值,伴随而来的是当年清退低效代理人达24万人。过去,平安依靠人海战术快速渗透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现在主动清退低产能代理人,内含价值、新业务价值随即下滑,2020年受疫情干扰,改革尚未见成效,改革正经历阵痛期。以质代量的策略具备长期成长空间,但平安推动结构优化转型困难亦不可小觑,需保持谨慎乐观。 诸如,寿险改革后,个险代理人渠道占比持续下滑,引致平安市占率下滑;此外,寿险改革后,13个月继续率加速下滑。 据张寒观察,代理人规模粗放式增长期,代理人入职后,一般自买一份保险,再促使身边亲戚好友购买,自买即称为“自保件”,自平安于2019开始重点实施改革,代理人数量在2018-2020三年间自140万跌至102万。因此代理人离巢或是保单继续率持续下跌的直接原因之一。“结构化转型已见曙光,但吸收高质量人才的困难仍不可小觑。” 还记得十年前的行业低谷吗?当时,人身险市场发展陷入瓶颈,诸如,新单保费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出现负增长,总保费增速大幅减缓,增员难……风险集中显现。 不过,得益于两个突破口:“十多年磨一剑”的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之启动,以及取消代理人资格考核之改革,代理人数量急增;行业得以振兴……改革之后,市场主体被松绑,激发了活力;普通险、分红险和万能险占比均衡,渠道亦得以优化;业界评价,这不啻为保险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是乎,才有保险业在2015年的不俗表现。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大数据时代在更迭中前行,保险业呢?裹足不前还是另有其因? 有人说,在很多其他行业解决了快速扩张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今天,保险行业走入巨大的困境不仅是业务发展遇到瓶颈,行业的存在价值和未来方向都变得脆弱和模糊。 而风险格局和保险公司运营环境悄然改变的当下,有位才能有为,无论机构还是行业,均需锚准定位,明确目标与方向;理顺监管与市场的关系;重构商业逻辑,活下去;激发动力,方能自我变革,顺势而为…… 如此,届时回头看,2021年保险业阵痛期不过是行业重构或专业性重塑的“前夜”。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