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芯片巨头“内卷”建厂,台积电砸重金投资新工艺,三星英特尔不甘示弱
撰文|《财经天下》周刊康嘉林 芯片代工厂商的建厂计划愈发“内卷”了。 近日,台积电确定要在台中的中科园区建座100公顷的工厂,总投资额高达8000亿-1万亿新台币(约289亿~361亿美元)。这一投资包括未来2nm制程的工厂,后续演进的1nm制程的厂区也会落在该园区。 台积电的老对手三星和英特尔也没有坐以待毙。三星掌门人李在镕在美国拜访后不久,三星正式官宣将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建立一座芯片生产基地,耗资170亿美元,最快在2024年投产;英特尔此前在制程工艺上稍有落后,在历经高层震荡后最新宣布将在马来西亚投资300亿林吉特(约合71亿美元)的计划,未来10年将在马来西亚建设封测产线,意图重新回到牌桌。 虽然从市占率来看,台积电暂居上风,但三星和英特尔也开始加码投入,疫情带来的芯片缺货潮被看作是难得一遇的超车机会,当下的扩张只是后续军备竞赛的一次鸣枪。 台积电依靠最新制程,步步为营 由于全球客户群体需求大增,三大芯片代工厂产能扩充与开发较往年正历经五倍速快进,为了确保高阶产能稳健提升,资本支出也大举拉高,多数用于制程工艺的革新。 业界的共识是:先进的制程工艺代表行业地位和技术能力,不但造星出台积电,英特尔的阶段性没落也与之息息相关。 在很长一段内,英特尔的14nm代表了芯片代工的最佳工艺制程。摩尔定律曾说,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但在这家芯片巨头的眼中,晶体管翻倍速度从24个月延长至36个月,认定被半导体产业奉为圭臬的摩尔定律“将死”。 是台积电给了业界足够震撼。2018年4月,当英特尔10nm制程芯片难产时,台积电宣布成功量产EUV工艺的7nm制程芯片,并一举拿下海思麒麟985和苹果A13订单,后来居上。 六个月后,三星也宣布量产7nm EUV工艺。不同的是,三星的不落人后颇有些“赶鸭子上架”的意味。2019年,科技媒体DigiTimes曝出三星7nm制程芯片良品率不高,三星虽然迅速反驳,但未提供实质性证据自证“清白”。 彼时,依然有业界人士不断预测摩尔定律的失效,博通首席技术官Henry Samueli表示:“摩尔定律已经头发花白,步履蹒跚了。它还没死,但是时候退休了。”在“摩尔定律将死”的无形之剑下,台积电并未受到良率难题的困扰,反而加快了制程的迭代速度。 2019年,台积电开始试产5nm制程芯片,2020年搭载在iPhone12上。同时,台积电升级周期还在缩短,4nm提前试产,还宣布会在今年第四季度量产3nm制程,如今2nm工厂破土箭在弦上,台积电用内卷般的行动宣示着制程技术领先,目前台积电以超过50%市占率稳坐第一。 此外,台积电也并未放弃在成熟工艺上的营收,消息称其已经与日本政府和索尼达成协议,将在日本建设28nm和22nm制程晶圆厂,最近还有消息传出,德国也在积极接触台积电,希望其在德国建设晶圆厂。“庞大的投资额背后,将是巨额的折旧费用,台积电营收压力不会小。”一位芯片领域的投资人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如何快速提升良率,降低折旧对毛利率与获利的冲击,也在同时考验着台积电的经营团队。” 巨头烧钱换扩张 台积电迭代速度加速快跑,三星则紧锣密鼓追赶,后者同样宣布3nm量产的时间定在2022年。 上个月,三星电子发生了一场“人事地震”,一口气换掉了三位联席CEO。这是这家韩国巨头自2017年以来进行的最大规模的组织调整。此外,手机和消费电子部门合二为一,唯独半导体业务依然是独立部门,三星向半导体行业倾斜的意图已经很明显。 实际上,三星一直希望缩小与台积电代工水平之间的差距,而差距主要源于关键工艺制程方面的成熟度。在美国建厂消息官宣后,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其在客户资源、产能、税收等方面将获得美国的支撑,进而保证影响力。此外,三星代工业务一直都有成本优势,而3nm制程的成本更加高昂,这方面三星可能会有更多的操作空间。 台积电和三星竞争白热化时,英特尔的跟进则相对迟缓,此前有7年时间,英特尔都躺在14nm制程的功劳簿上“睡觉”,直到2019年才真正量产10nm。2021年,英特尔完成换帅并加快了7nm制程的量产速度,并意图在晶体管数量上碾压对手,新任CEO Pat Gelsinger还加码投入,甚至提出了野心勃勃的规划:在2025年之前的4年中突破5代CPU工艺。 三大芯片代工厂胶着建厂,引导着芯片制程迭代,用烧钱换扩张,行业进入头部比拼时代,同时意味着新入局者如果没有更多弹药存储,很难跑马圈地。 当然,三巨头通过建造工厂一方面更易维持技术迭代,另一方面也可提高产能,有望减缓现在的缺芯现状,尤其是成熟制程芯片可用在汽车、嵌入式存储器、IoT设备上,这也是目前短缺最为严重的领域。Pat Gelsinger预测,全球芯片短缺将持续到2023年,而通过扩建可以应对飙升的芯片需求。
BlackBerry OS停止运行,一代“神机”黑莓输给了时代
近日,黑莓官方宣布,2022年1月4日后不再提供适用于BlackBerry 7.1 OS及更早版本、BlackBerry 10软件、BlackBerry PlayBook OS 2.1及更早版本的旧服务,这些通过运营商或Wi-Fi连接的传统服务将不再可靠运行。换言之包括电话、短信等常用功能将不再可用。 黑莓手机诞生于千禧年前,其最大特色是配备完整的QWERTY物理键盘。2006年,黑莓新系列7100“Charm”一炮而红,这款拥有拍照、导航及BBM聊天功能的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2009年,黑莓拿下了全球20%的市场,而在当时安卓和iOS才刚刚兴起。 此后,随着苹果及国产手机品牌的走强,缺少革命性技术的黑莓逐渐式微,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不再。2016年,黑莓宣布结束其智能手机业务,公司重心将转至软件部分,旗下手机开始采用安卓版本。彼时曾有业界人士评论,在触摸屏手机崛起的当下,拥有物理键盘的黑莓生不逢时,是输给了时代。 黑莓最后一次引发热议,是与TCL达成的协议合作,其授权后者在未来手机上使用其品牌,并在全球销售黑莓手机,但后期双方的合作始终未在手机市场掀起大的风浪;2020年2月,黑莓宣布,自2020年8月31日起,获得品牌授权的TCL通讯将不再出售黑莓品牌的移动设备,也不再拥有设计、制造和出售任何新款黑莓移动设备的权力。同时,黑莓还强调,将与合作伙伴开发一款黑莓5G手机,但至今杳无音信。
谷歌被起诉 原告称Chrome浏览器无痕模式仍会追踪并收集用户信息
IT之家 1月3日消息,2020年6月在加州联邦法院提起的一项诉讼称,谷歌浏览器的“无痕模式”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非常具有隐私性。 目前,Alphabet 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将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即使用户激活了浏览器的“无痕模式”,谷歌是否仍在继续跟踪用户。 这起名为布朗等人诉谷歌有限责任公司的案件于 2020 年 6 月 2 日提交,被分配给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的美国地区法院的露西-科赫法官。 上个月 27 日,法官发布了皮查伊的取证令,要求他在本案中作证,时间不超过两小时,因为原告称,皮查伊对“与 Chrome 浏览器和隐私问题有关的相关问题有独特的个人知识”。在此案的早些时候,法院还发布了一项命令,要求谷歌的首席营销官洛林-托希尔(Lorraine Twohill)回答有关该科技巨头如何推广浏览器功能的问题。 谷歌的法律团队试图阻止皮查伊在本案中作证。他们声称,直接从事 Chrome 浏览器工作的低级别员工更适合回答有关浏览器的“无痕模式”功能如何运作的问题。 原告称,即使在“无痕模式”下,谷歌仍然收集重复的 GET 请求记录、用户连接互联网的 IP 地址、用户 ID、地理位置、cookies 和其他指纹数据。原告称,谷歌歪曲了“无痕模式”的功能。原告还提到,如果网站想要得到这些 Google 搜集的访问用户的数据,还需要先花钱进行升级,这也是 Google 的收入来源之一。 IT之家了解到,谷歌对这些说法提出异议,称当用户打开一个新的“无痕模式”标签或窗口时,明确披露了“无痕模式”的功能,用户的在线活动仍然可以被他们访问的网站看到。谷歌要求法院撤销该集体诉讼,但该请求在 2021 年 3 月被科赫法官拒绝了。 当用户在 Chrome 浏览器中打开一个新的隐匿模式窗口或标签时,谷歌表示浏览器不会保存浏览历史、cookies 和网站数据,以及在表格上输入的信息。但谷歌确实表示,被访问的网站、雇主或学校以及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可能仍会看到用户的在线活动,当前版本的 Chrome 浏览器允许用户在无痕模下选择是否希望阻止第三方 cookies。 谷歌发言人 José Castañeda 告诉彭博社,在审判的证据收集阶段,该公司对原告的“无数次要求”给予了合作。他说,要求皮查伊作证是“没有理由的,而且是过分的”。
行业面临劳动力短缺 芯片制造商争夺人才
当前世界上最大芯片制造商正争夺工人,以便为他们在世界各地建造的价值超10亿美元的设施配备人员,从而进一步解决全球半导体短缺的问题。多年来,合格工人的供应不断减少,这让半导体高管们感到担忧。 据行业官员称,这种担忧已被全球劳动力短缺、由新冠大流行引发的对所有数字事物的需求及各国政府为加强本地芯片制造能力的竞赛所放大,许多行业都在经历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据人才管理公司Eightfold.ai报告显示,仅美国到2025年就必须在2020年的基础上增加约7万至9万名工人以此来满足预期工厂扩张的最关键劳动力需求。据该研究,为使美国独立于外国供应,一些国会议员正在敦促进行更雄心勃勃的扩张,这将使该数字增加到30万名工人。 据104 Job Bank的数据,在全球芯片制造地中国台湾,那里招聘缺口达到六年多来的最高水平。该招聘平台报告估计,半导体工人的月平均缺口约为27,700人,比前一年增长44%。 中国大陆也已推出专门的半导体研究学校和培训中心,以此作为其推动先进技术自给自足的一部分,其中包括芯片和人工智能。截至2021年12月,中国有北大学和清华等12所大学建立以芯片为重点的学院。总部设在北京的技术研究公司EqualOcean的研究经理Ivan Platonov估计,由于对芯片领域的投资增加,中国半导体劳动力在过去五年里几乎翻了一番。(校对/LL)
特斯拉发销量成绩 网友“感谢”车主为星链碰瓷中国空间站助力
1月3日,特斯拉全球销量出炉,“特斯拉中国”在其官微公布其年度销量“成绩单”。 2021年第四季度,特斯拉全球生产了超过30.5万辆汽车,交付了超过30.8万辆汽车,2021年全年实现了超过93.6万辆的交付成绩。 不过近段时间,特斯拉星链卫星事件,也闹得沸沸扬扬,有网友在特斯拉官微下方发布了“星链卫星”一事。 有网友在其官微下方评论:“尊贵的特斯拉车主,感谢您为SpaceX的星链计划助力,让特斯拉卫星2次靠近中国空间站,威胁中国宇航员生命。” 此外,在其他平台还有网友回复到:“不客气,贡献了两辆,原来我不经意做了那么大贡献,有那么多人感谢我们车主,太客气,我们都是中国人,应该的,我再推荐几个朋友买”。 据悉,在12月27日,中国航天发布消息表示:今年,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先后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 出于安全考虑,空间站组合体分别于7月1日和10月21日实施对美国星链卫星的预防性碰撞规避控制(“紧急避碰”)。 值得注意的是,有专家解读,SpaceX的星链卫星,在轨运行高度在500多公里左右,一般不会进行脱离编队进行大幅度的机动。 而此次的星链卫星,轨道高度下降到380公里左右,接近我国空间站的运行高度,人为机动的因素明显。
苹果2022年新品全面展望:VR头戴设备成最大悬念
苹果是否会发布VR头戴设备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3日消息,在经过了2021年规模不算大的新品发布后,苹果将迎来更为强劲的2022年,该公司将推出新款iPhone、Mac、AirPods以及可能亮相的虚拟现实(VR)头戴设备。 Mac:6月完成从英特尔向自研芯片过渡 苹果正在开发一系列基于M1 Pro和M1 Max芯片的新款专业级Mac电脑,这些芯片已经安装在MacBook Pro中。新品中包括一款体积更小、拥有最多40颗CPU核心和128颗GPU核心的Mac Pro,一款新的Mac mini和一款大屏幕的iMac Pro。苹果最早将在6月的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完成从英特尔芯片向自研芯片的过渡。苹果还有望在新的一年里发布一款外置显示器,价格约为Pro Display XDR的一半。对于笔记本产品线,MacBook Air将迎来史上最大幅度的重新设计,入门级MacBook Pro将更新。苹果还将推出支持无线充电的新款iPad Pro。 iPhone和Apple Watch 在手机和手表方面,苹果将在今年上半年推出5G版iPhone SE,并在秋季发布采用打孔屏的iPhone 14系列。苹果还在开发三款新款Apple Watch:新款SE、Series 8和针对极限运动爱好者的坚固版本。 VR头戴设备成最大悬念 2022年,苹果最受关注的将是它是否会发布首款代号为N301的VR头戴设备(支持部分增强现实功能)以及代号为“橡树”(Oak)的操作系统rOS。不过,这款产品此前已经跳票过。苹果最初的目标是2020年发布它,然后推迟到了2021年WWDC,现在的目标发布日期是2022年的WWDC。(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iFeng科技)。
谷歌Pixel 7概念图出现 首次配备显示屏下摄像头与传感器
虽然Google Pixel智能手机只会在有限的国家发布,但Google的手机吸引了很多人的兴趣。更便宜的Pixel 6a似乎也计划在2022年上半年推出。多年来,Google已经使用了不同类型的前置相机,最近的型号采用了打孔式摄像头。根据一项新公布的专利,这家美国搜索引擎巨头正忙于开发屏下摄像头。 2021年8月31日,Google有限责任公司向USPTO(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提交了一项"移动计算设备的显示配置"的专利。这份16页的文件于2021年12月16日公布。 该文件描述了在不增加手机尺寸的情况下创造更大的屏幕区域的需要。为了创造一个全面的屏幕体验,其他组件如自拍镜头必须安置在其他地方,解决方案是在面板下的摄像头中找到的。 这种新型屏下相机的各种例子已经出现:中兴Axon 30,小米MIX 4和三星Galaxy Z Fold 3,这些都是在屏幕下安放前置摄像头的手机,Google似乎也看到了这项技术的前景。 这也不是我们第一次写到Google Pixel智能手机的屏下摄像头的专利。今年5月,这家美国制造商也记录了这一点。然而,这次使用的技术是不同的。 图/letsgodigital 之前的专利使用了一个副显示屏和一个棱镜,新方法似乎更具成本效益,它基于一个发光的显示器,在相机的水平上有一个小的非发光部分,这样一来允许足够的光线落在相机上。 一个或多个前置摄像头被放置在OLED屏幕下,一个光线传感器和可选的另一个传感器和/或一个闪光灯,如图所示,摄像头位于右上角。左上角是光线传感器。 在放置前置摄像头的地方,显示屏可以让光线通过,以便拍摄出质量更好的照片。指纹传感器将被放置在屏幕下方,显示部分同样会发光,与目前的Google智能手机一样。 专利没有提到面部解锁功能,最近的Pixel机型也没有面部识别技术,在Pixel 5的边框消失后,这项功能就被放弃了,显示屏内的指纹传感器被认为是更安全的选择。 还值得注意的是,Google的专利技术是由Sangmoo Choi发明的。Choi已经在Google工作了3年半,在那里他担任高级职位,是一名工作人员显示硬件工程师。在此之前,他在三星显示器公司担任首席工程师超过14年,根据他的LinkedIn资料,他的角色是"AMOLED新技术开发团队负责人"。 Sangmoo Choi现在正把他在三星的职业生涯中在显示器创新领域获得的知识带到Google。与三星的关系也没有被专利局的审查员所忽视,他的评论提到了三星电子早在2017年申请的一项专利运用了类似的技术。在此基础上,文件中的一些权利要求被调整/删除,之后该专利被公布。 Google所描述的技术与当前一代带有屏下摄像头的手机所使用的技术大致相似,如三星Z Fold 3。缺点是摄像头仍有部分可见,Google的文档似乎没有提供这方面的解决方案。 这项技术是否已经发展到足以应用于Google Pixel 7系列的程度还有待观察,这些产品预计将在2022年10月左右上市。当然,我们不得不再耐心等待一年,直到Pixel 8出现,这也不是不可想象的。 明年,至少在2022年上半年,许多智能手机似乎仍将配备打孔式摄像头例如三星Galaxy S22系列、小米12系列、一加10 Pro和OPPO Find X5系列等顶级机型。甚至iPhone 14 Pro也可能首次获得打孔屏,而不是刘海屏。 尽管如此,许多智能手机制造商似乎看到了屏下摄像头的未来,以便提供全屏体验。一些制造商已经通过整合弹出式摄像头实现了这一点,然而这种形式的自拍摄像头在过去一年中的使用明显减少,因为活动部件会使摄像系统过于脆弱。 制造商似乎迟早会找到一个解决方案,使显示屏下摄像头的图像质量至少与目前的打孔摄像头系统相当。从那时起,这种相机技术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调研机构:苹果iPhone连续第二个月登顶中国手机市场销量冠军
IT之家 1月3日消息,《华尔街日报》1月3日报道,根据市场研究数据,受iPhone 13系列成功的推动,苹果公司11月连续第二个月在中国登顶手机销量冠军。时隔6年,苹果10月份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首次登顶。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最新数据显示,11 月,iPhone 占中国智能手机销量的 23.6%,比 2021 年 10 月的 22% 有所提高。这些数字还表明,iPhone 在中国连续两个月保持了市场的领先地位。中国品牌 vivo 紧随苹果之后,占据了 17.8% 的市场份额。 这主要归功于 iPhone 13 系列在中国受到了巨大的欢迎,另外双 11 购物季也功不可没。Counterpoint Research 预测,苹果 iPhone 的销量预计将从 12 月或 2022 年 1 月开始下降,因为大部分老的 iPhone 用户可能已经结束了对他们设备的升级。另外,Counterpoint 还将苹果 iPhone 销量的激增与华为手机受制裁联系起来。 到目前为止,第四季度的整体表现显示,vivo 拥有领先的 23% 的出货量份额,苹果以 13% 位居第五。尽管第四季度的全部数据尚未公布,但苹果的整体地位出现了一些下降。 IT之家了解到,据此前数据,iPhone 总销量中大约五分之一来自中国消费者。此外,Counterpoint 的数据显示,苹果公司 11 月份的销售额比上个月增长了 15.5%。
李想批车内VR可替代车机屏幕:产品经理请多些敬畏心 跪谢
随着VR技术的发展,汽车内应用VR的地方也越来越多,VR-HUD类的抬头显示技术,已经在不少车型上应用,而今也有VR设备将取代车内屏幕的声音出现,对此,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进行了犀利的批评。 李想称:最近出现一种观点,号称有了VR设备以后,车内就不需要屏幕了。 我的观点:不要轻易定义那些你连用都没用过的产品,作为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在产品定义前,请务必确保自己掌握最基本的VR理论知识和足够的使用经验。 务必多思考一下用户基本的生活场景,并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 1、车辆行驶中如何有效的给VR设备进行定位?包含副驾驶和后排的定位需求。VR定位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消费者没想过很正常,产品经理也不想吗? 2、车上主流的8155算力能否同时带动中等分辨率的VR设备和至少两个屏幕的车机应用? 3、如果中长途不能使用,只是车辆静止下来使用,车里谁用谁不用?如果只能车辆停下来用,三维交互的VR设备为什么不回家用? 4、什么车的空间可以大到能够支持6Dof或3Dof应用的基本三维交互?不三维交互为什么用VR呢? 5、如果只是一个头显功能的话,除了更毁坏视力和更晕车(行驶中)这两点,它和抱着一个iPad有啥区别?卖了多年的头显为什么火不起来? 不要轻易用概念误导消费者,更不要胡乱去定义那些自己根本没用过的产品。 我支持所有车企对于VR的尝试和探索,每家企业都应该在创新体验的道路上努力。但是,在什么功能都没实现前就误导消费者屏幕无用论,我认为缺乏最基本的产品常识和敬畏心。 对于做产品,请多一些最基本的敬畏心,跪谢!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