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Apple Watch 表盘 为何如此优美?
随着 Apple Watch Series 7 上架,watchOS 8 为这款全新的机型设计了「轮廓」和「双模块」两款新表盘外,还悄悄加入了「世界时间」的新表盘,同时兼容前几代机型。 早在 6 月份的 WWDC 2021 大会上,在介绍 UIKit 新功能视频的 08:48 位置,「世界时间」表盘就偷偷露面了,被眼神儿厉害的 iOS 开发人员 Duraid Abdul 发现了。 ▲「世界时间」表盘在 WWDC 2021 大会上的露面. 图片来自:Twitter @duraidabdul 「世界时间」表盘并非苹果首创,但自身复杂的设计与为人熟知的形象,加入到以简约著称的苹果大家族,却不得不说是对设计师的考验。 苹果定义中的表盘压根没用上对应的英文词 Dials,而是选择了脸(Face)这个词。 苹果每次推出的表盘,各有各的特色,却光看「脸」就感受到里面流着苹果的血液,是苹果表盘大家族的一份子。而且苹果在表盘的设计上,早已突破了传统机械手表中为「表盘」这个词汇设下的条条框框,可以称得上是摸透了「看脸时代」的精髓。 ▲Apple Watch 的经典表盘设计. 图片来自:Arun Apple Watch 自 2015 年推出以来,在苹果始终如一的简约美学之下,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用似曾相识,又很有新意的「脸」打动我们的心呢? 今天将给大家揭秘苹果最新表盘「世界时间」,以及一些经典表盘的前世今生。 ▲图片来自:Giphy 苹果之前的「世界时间」表盘 「世界时间」由来已久却一直不温不火,它将「世界」这般大的概念,浓缩在我们手腕上的方寸之间——戴上这样的手表,好像知晓了全世界的时间。 在时常接待外宾的酒店大堂中,一排标志着几个城市的世界时钟,被当成上个世纪留下来的标配。 ▲图片来自:电影《地球之夜》 1991 年德国喜剧片《地球之夜》就由墙挂的世界时钟,展开讲述五个发生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城市——洛杉矶、纽约、巴黎、罗马和赫尔辛基中,出租车司机与乘客之间的故事。 ▲图片来自:电影《地球之夜》 不过真正需要「世界时间」的旅途人,可不会满足于只在入住酒店的时候,才能瞄到各地区的时间。「世界时间」是他们远距离位移生活的必需品。既然是必需品,随身携带的钟表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1876 年,工程师桑福德·弗莱明(Sanford Fleming)因没有校准手表时间错过多班火车后,被迫滞留在爱尔兰火车站,那个晚上他彻夜难眠,多次调试手表适应当地时间的麻烦,让他渴望一块可以适用于所有时区的手表。 ▲最早由桑福德·弗莱明( Sanford Fleming )提出的「世界时间」概念. 图片来自:Revolution Watch 日内瓦钟表匠埃马纽埃尔·科蒂尔(Emmanuel Cottier)被桑福德委托,成为这个当时还很先锋的概念的第一个践行者,虽然失败了,但是为他的儿子路易斯·科蒂尔(Louis Cottier)后来的成功积攒了不少经验。 直至 1931 年,46 岁的路易斯发明了第一块「世界时间」手表,并为此申请了专利。此后的几十年里,路易斯为百达翡丽、江诗丹顿、劳力士和浪琴等品牌开发了不同样式的「世界时间」手表。 ▲路易斯·科蒂尔(Louis Cottier)和他发明的第一块「世界时间」手表. 图片来自:Revolution Watch 「世界时间」手表表盘的设计,可以简单分拆成「世界」和「时间」两部分来理解。表盘外圈为「世界」,标注上世界各个城市、地区的名称或缩写。内圈为常规的表盘,静态时钟上依靠指针的旋转标示出当下时间。 不过「世界时间」最微妙的地方,是挤在「世界」与「时间」区域之间的逆时针旋转数字环,通常标识有 1 到 24。只需将身处地点调到表盘 6 点钟方向,这个旋转环上的数字将被赋予对应到地点的时间信息。 ▲由路易斯·科蒂尔(Louis Cottier)设计的百达翡丽型号 605 HU (1948 年版本). 图片来自:佳士得 然而「世界」却是会变的概念,比如地名的更换,对于打着「值得一生拥有」口号的传统手表,难免在出厂之后走向「过时」。 同样,因为功能性的要求,「世界时间」上每个元素都有存在的合理性,难以取舍的结果下成为了一个复杂产品。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在这个年代也非常不合时宜,能引起不少人的密集恐惧症。 ▲第一块不需专业人员,自己也可以调节地名转盘的百达翡丽型号 2523 (1953 年). 图片来自:Deployant 原来可以这么好用的苹果版「世界时间」 苹果在 watchOS 8 中推出的「世界时间」表盘,大体看上去与传统设计相似,但如果细细研究,发现每一处设计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过去的「世界时间」表盘的优势,它尽数收入怀中;那些恼人却难以解决的劣势,它用智能手表的特性加以解决或者减弱。 ▲Apple Watch 的「世界时间」表盘. 图片来自:Hodinkee 苹果「世界时间」在外观上,与瑞士钟表品牌百达翡丽的型号 5131/1 P 有点相似。这是基于型号 5131,在 2018 年重新推出的进阶版本。 ▲百达翡丽型号 5131/1 P 手表(图左)和 Apple Watch 的「世界时间」表盘(图右). 图片来自:Antiquorum / Buddywatch 型号 5131 是百达翡丽第四代总裁泰瑞·斯登(Thierry Stern)的心力之作,参考了品牌历史上最重要的几块手表——605 HU,1415 HU 和 2523 HU,用超高价值的景泰蓝珐琅打造,被称为真正的艺术品。 太阳和月亮的小符号被放在了正午 12 点和午夜零点上,取代数字 12 和 24 的位置,并且用浅色和深色的颜色对比,在 6 点和 19 点旁边来分割日夜。可惜这几乎是四等分的设置,对于日照时间不一的世界各地,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百达翡丽型号 5131. 图片来自:Revolution Watch 苹果「世界时间」表盘上也有太阳和月亮的小符号,不过它们很灵活,根据当地的具体日出日落时间,随时调整到对应的数字上。 数字也根据表盘的位置,调整站姿变成正立状态,使其更易于识别,区别于传统机械表上有一半数字处于倒立的情况。 ▲Apple Watch「世界时间」表盘. 图片来自:Apple 同时,内圈也会为黑夜部分投上弧形状的阴影。即使有时候眼睛想偷懒,忽略那一串小数字,光看阴影与地名位置(不挪地方的前提下地名位置是不变的),也能判断出那里是白天还是夜晚。 型号 5131 在最初推出时有两个版本,一款是带有南北美洲、欧洲和非洲地图的黄金腕表,另一款白金腕表的地图则包含有非洲、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平面图片的方式,让地图在展示时难免有限。 ▲百达翡丽型号 5131. 图片来自:Revolution Watch 苹果「世界时间」表盘的中间,也延续了这款地图设计,按照传统方式以北极为中心。不过有趣的是,用手指轻点地图,它就会像「地球仪」一样,被拨动到所在城市为中心的状态。 ▲Apple Watch 上可以转动的地图. 图片来自:Arun 地图上的指针形状仍沿用了苹果过往不变的经典。时针和分针统一用了空心设计,描边的颜色与时间刻度小横线一致。 秒针则挑选了亮眼的红色,几乎是时间刻度线的三分之一粗度,配上下面以圆点向四周发散的 24 等分辅助线,可以让我们更精准地报出时间。 ▲Apple Watch「世界时间」表盘. 图片来自:Arun 就连指针下面的地图配色也非常精彩。在选择主体颜色后,地名一圈先会变色,地图区域的颜色会通过降低透明度,调试成主体色罩在屏幕上的效果,仿佛我们身处宇宙上空,透着一块有色玻璃遥望地球。 ▲Apple Watch「世界时间」表盘. 图片来自:Apple 官网 作为最外圈的布满地名的表盘区域,其设计的重要程度不容小觑。如果拿上一块早期的「世界时间」手表和当下的「世界时间」手表相对比,在外形设计上,这部分的差异是最明显的。 过去的「世界时间」手表更强调地名区域,面积占比很大,例如 1953 年百达翡丽的型号 2523,架上时针的小圆盘,被一圈数字、一圈圆点和三圈地名文字层层围裹。三圈地名中,文字间距较小,光阅读这些地名就是对眼睛视力的一回挑战。 ▲百达翡丽型号 2523 手表. 图片来自:Arun 当下的「世界时间」手表,为了扩大时针的领域,不仅将地圈转盘面积尽可能缩小,还会置换地名转盘、24小时数字转盘和时间刻度这三个区域的位置,让表盘看起来更大更易读。 ▲万宝龙推出的 TimeWalker World Time Hemispheres. 图片来自:Hodinkee 这一点在苹果「世界时间」表盘上,也得到更切合当下的设计诠释。地名区域被压窄,同时可以自定义设置展示地区数量,以及用缩写方式简化地名显示。 ▲Apple Watch 的地名设置方式. 图片来自:Apple 官网 除了指针样式,苹果的「世界时间」表盘还提供了数字样式的选择,时分数以数字的方式显示在表盘中心,秒针数以进度条的形式显示在原来时间刻度的位置。 ▲Apple Watch「世界时间」表盘. 图片来自:Arun ▲数字样式的 Apple Watch「世界时间」表盘. 图片来自:Reddit 因为表盘是圆形设计,被内嵌在方形屏幕中,外围省下的 4 个小角落,还可以显示辅助信息。 ▲Apple Watch. 图片来自:Hodinkee 年份不长却能跻身「经典」的苹果表盘 Apple Watch 这个名词的首次出现其实在 1995 年,但是是作为付费升级系统至 System 7.5 的促销品,这一度被评为 Apple 有史以来发布的最古怪的设计。 ▲第一个被命名为 Apple Watch 的赠品手表. 图片来自:Cult Of Mac 在 20 年后的 2015 年 4 月,作为穿戴式电子设备的 Apple Wath 终于上架,这背后却隐藏了长达十年的铺垫。 早在 2002-2004 年时期,时任苹果设计总监的 Jony Ive 及其设计团队向耐克要了一盒运动手表。根据当时在耐克担任创意总监的 Scott Wilson 向彭博社透露的信息,那是Oregon 系列中的 Alti-Compass 手表。 ▲耐克 Oregon 系列的 Alti-Compass 手表. 图片来自:Business Insider 2011 年开始,苹果为后来面世的Apple Watch申请了多项专利,并从传统钟表行业、睡眠科学和穿戴式科技等领域请来专家给予支持。 ▲Apple Watch 的概念图稿. 图片来自:The Verge 直到 2014 年 9 月,苹果才正式向世界介绍了 Apple Watch。初代的 Apple Watch 拥有 10 个基本表盘,但现在表盘的成员已随着逐年的增加,俨然成为了一个大家族。 ▲初代 Apple Watch. 图片来自:Dezeen 以下精选了一些跻身「经典」的苹果表盘,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前世今生。 1.「太阳刻度盘」表盘 ▲Apple Watch「太阳刻度盘」表盘. 图片来自:Hodinkee 首先想要介绍的「太阳刻度盘」,随着 2019 年的 watchOS 6 一起推出,它背后的设计师 Imran Chaudhri 是初代 Apple Watch 的设计团队成员之一。 「太阳刻度盘」由一个 24 小时制的大表盘,以及包裹在里面的 12 小时制的小表盘组成,用深浅两种颜色划分白天与黑夜。随着日出与日落,表盘背景会展现出不一样的天空颜色。 ▲Apple Watch「太阳刻度盘」不同时间呈现的天空颜色. 图片来自:Hodinkee 据设计师本人所言,这是受穆斯林斋月所启发的,通过这个表盘可以快速查看太阳的位置,并让太阳与时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Apple Watch「太阳刻度盘」的设计师解说. 图片来自:Twitter @imranchaudhri 在此之前,传统机械表也有相似功能的设计,如 Jules Audemars Equation Of Time 和 Krayon Everywhere,包含了各有时针的 1 个大表盘和 4 个小表盘,显示日出和日落的时间。但界面的复杂设计,让它们只能屈居小众产品的定位。 ▲Jules Audemars Equation Of Time. 图片来自:Hodinkee ▲Krayon Everywhere. 图片来自:Hodinkee 2.「加州」表盘 ▲Apple Watch 「加州」表盘. 图片来自:9TO5Mac 2019 年在watchOS 6 中面世的「加州」表盘中,延续了传统样式中两种字符的混搭,但更为灵活,既可以换成全部为同一种特殊字符,如梵文,还可以去掉所有字符,只保留时间刻度。 ▲Apple Watch 「加州」表盘. 图片来自:9TO5Mac 「加州」表盘源自二战时期对一块高能见度和能防错的手表的需求。 劳力士表盘中时标采用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混合呈现,动了一点小巧思却完美解决需求,联合精密仪器供应商 Panerai 推出了型号 3646 手表,还凭此申请了专利。 ▲劳力士型号 3646 手表. 图片来自:Arun ▲劳力士的专利申请图稿. 图片来自:Arun 一开始被称为「防错」表盘,却因为市场中的这类表盘大多由加利福尼亚一家公司进行翻新,结果传言之中这个表盘获得了沿用至今的新名字——「加州」表盘。 ▲年代更新的「加州」手表,从左至右依次为 Swatch 的 Generation 1990、Nomos的Club Campus 和 Timex的 Marlin Automatic California Dial. 图片来自:Arun 3.「计时码表」表盘 ▲Apple Watch「计时码表」. 图片来自:Arun 2015 年推出的「计时码表」,在设计上模仿了 1900 年代初期样式的含有两个子表盘的计时码表盘——保留时针和分钟的设置下,将秒针挪到下方的小表盘内,原先秒针的位置变成了用来计时的指针。外圈的刻度对应计时用的秒表,而上方的小表盘则是分钟制的计时表。 2020 年推出的 Pro 版本的「计时码表」表盘,加入了测速仪的小表盘。 ▲Pro版本的「计时码表」表盘. 图片来自:Arun 历史上的第一块计时码表可以追溯到 1882 年,普遍认为是 Nicolas Mathieu Rieussec 设计,供国王路易十八为他的赛马计时。 ▲Nicolas Mathieu Rieussec 设计的「计时码表」. 图片来自:Arun 然而,在 2012 年的拍卖会上,一块由 Louis Moinet 制作的,比 Rieussec 设计的「计时码表」早 6 年的表盘,让「计时码表」的历史又往前走了几步。 ▲Rieussec设计的「计时码表」. 图片来自:Arun 不过身负盛名的计时码表,却是欧米茄的超霸系列专业月球表,跟着宇航员 Buzz Aldrin 登上月球,成为第一块登上月球的手表。 ▲欧米茄的超霸系列专业月球表. 图片来自:Hodinkee 4.「正计时」表盘 ▲Apple Watch「正计时」表盘. 图片来自:Wareable 2020 年刚与用户见面的「正计时」表盘,依据其标示性十足的外观设计,可以追溯到另一个更熟悉的名字——「潜水表」。敲击表盘即可唤醒数字计时器界面,点击开始(Start)按钮即可计时。 ▲Apple Watch「正计时」表盘 图片来自:YouTube @Alok Pandey 1953 年发布的型号 6204 手表,是第一块在表盘上标有「Submariner」(潜水表)字样的手表,它来自钟表品牌劳力士。这款手表的广告上写着能在 200 米水下保持防水,即使普遍认为 100 米是更合理的数据。 ▲劳力士型号 6204「潜水表」. 图片来自:Bob's Watches 而劳力士这个品牌也因为「潜水表」这块手表的设计,让各领域的名人都上了它的客户名单。带有旋转计时表圈,点与线结合的表盘,以及经典的黑色表盘,让它成为一眼就能认出来的名表。 ▲肖恩·康纳利 (Sean Connery) 在 007 系列电影中佩戴了劳力士的潜水表. 图片来自:Boutique Vonbu 5.「GMT」表盘 ▲Apple Watch「GMT」表盘. 图片来自:MacStories 2020 年推出的「GMT」表盘,可以理解为「世界时间」表盘的简易版本。事实上,这是对劳力士「GMT Master」表盘的致敬。 不过这一次对经典表盘的致敬有点特别,从不喜欢在指针上花心思的苹果,设计了一直红色棒棒糖形状的指针,加上表盘外圈的红蓝配色,可以看到劳力士原始设计的明显影响。 ▲Apple Watch「GMT」表盘. 图片来自:Arun 从发明目的来看,「GMT」表盘可以说是一款飞行员专业手表,可以用来跟踪多个时区的时间。Glycine 是第一个推出跟踪两个时区的手表的品牌,名为 Airman 的首款「GMT」手表在 1953 年诞生。 ▲Glycine Airman. 图片来自:Hodinkee 但紧接其后,劳力士推出的「GMT Master」手表,因为可以跟踪多个时区,让前者黯然失色,其后的迭代产品也重新定义了「潜水表」这个独特的手表品类。 ▲劳力士 GMT Master. 图片来自:Hodinkee 如果在苹果表盘家族之外,还希望获得更多个性化的表盘,不妨尝试一下 Facer 这个应用程序。 ▲支持自定义表盘的 Facer. 图片来自:Facer Facer 已成为在 Wear OS、Tizen 和 watchOS 上用来自定义表盘的热门 app,现在它也可用于Apple Watch 表盘的个性化设计,通过选择模板和小部件设计出自己的专属表盘。 之前它推出的星球大战和 NASA 表盘,都收获了大量好评。 ▲Facer 上的 NASA 主题表盘. 图片来自:Facer 对于 Apple Watch,它背后最重要的设计师 Jony Ive 对它寄予的厚望是「更个性化、更易于使用」。 因此 Apple Watch 无论是整体外观的设计,还是以屏幕形式展现的个性化表盘,其实都是希望能够将一些经典的设计,用当下用户易读并且喜欢的视觉语言重新呈现。 每一个在 Apple Watch 里面等待被挑选的表盘,简约至上的外观让它们看似没怎么经过设计,但正是这种不留痕迹的设计,才能让用户在使用时获得最流畅舒服的体验感。这种容易被忽视的设计,同样值得我们的掌声。 欢迎留言说说你最喜欢的 Apple Watch 表盘。
虚拟货币挖矿 在国内“消失”的200天
严监管下,挖矿仍以隐蔽的方式存在着 “现在国内的矿工三分之一去海外了,三分之一处于观望态度,另外三分之一已经离开这个行业。”12月27日,一位矿机销售人士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 这背后的形势是,今年5月以来,监管部门对虚拟货币挖矿的打击力度有增无减。目前,国内挖矿重镇四川、云南、新疆和内蒙等地的矿场早已纷纷关停,绝大部分的矿场、矿机制造商和矿池,其中有一定规模和运营能力的已经迁移到海外继续运营,而剩下一些经营能力差的小矿场和矿池只能关停。 然而,强监管下,曾经的矿工们仍以较为隐蔽的方式存在着。《财经天下》周刊了解到,国内的虚拟货币挖矿行业从一开始的支离破碎,现在已经大规模出走北美和中亚等地区,继续运营。 国内某矿场主王东项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国内的监管政策对老矿工来说影响不是太大,刚开始心态会受到影响,但现在矿工已经分布到全球了。国内的矿机交易已经很少了,大部分都是从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发货。 “矿机制造厂商也不在国内生产了,都全部迁移到海外了。”上述矿机销售人员介绍说,迁移到海外的矿机不受影响,目前各方面运营都正常进行。他认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还会经历一轮调整,届时比特币价格可能还会创新高,所以BTC挖矿仍然有利可图。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的矿场主希望尽快将矿机转移到海外,继续挖矿。 市场数据显示,2021年比特币价格在3万-6.7万美元之间震荡,年均价达到了47000美元左右。去年2月10日,比特币跌破1万美元,短时间内最低下探到5000美元附近,之后几个月开始波动上升,到今年年初已经突破了5万美元。 5月份,国内监管政策出台后,比特币从60000美元/枚跌至35000美元/枚。11月10日,比特币再创历史新高,最高达到了6.9万美元/枚。从2014年的不足4000美元到现在最高接近7万美元, 比特币市值飙升,今年总市值排名曾一度超过Facebook、腾讯、阿里巴巴以及特斯拉等公司。 而部分人被虚拟货币短时间内带来的巨大财富效应所迷惑,由此成为一些公司收割的“韭菜”,埋下诸多隐患。 近期,星际某某挖矿公司就以打着FIL云算力挖矿服务为由,号称“年投资回报率300%,本金不受损“,通过在线下拉人头的方式,进行违法挖矿和非法集资。律师肖飒认为,这种行为可能涉嫌组织领导传销罪、集资诈骗罪。 然而,该公司包装的暴富神话却漏洞百出,很快便遭到了用户投诉。一些星际某某的用户向媒体表示,之前在该平台买了FIL算力,一切正常,可是最近半年只能提现总产币数量的10%,其余的无法提现,公司给的说法是做投资赔钱了,没有那么多币去兑付给矿工了。 对此,肖飒介绍说,在币圈或矿圈业务里,经常存在夸大的、“骗取财物”的宣传方式。一旦符合法定条件,FIL挖矿的经营矿场行为就有异化为犯罪的风险。同时,如果星际某某的资金盘的操作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达到数额较大的情形,则构成非法集资罪。 有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在挖矿行业中,披着“区块链”外衣挖矿炒币的网络传销组织并不少见。虽然上述公司涉嫌的纠纷还有待法院裁定,但相似案件,曾被认定为“传销”。 2019年9月,盐城公安就破获了一个500亿元的区块链骗局。案件中,陈某、丁某、彭某等人架设搭建“PlusToken”平台,发展会员200余万人,平台吸收会员比特币、以太坊币等数字货币948万余个,按当时市场行情计算,折合人民币总值500多亿元。 最终在2020年11月26日,据最高法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江苏省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刑事裁定书,被告人陈波、丁赞清、彭一轩等14名被告人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被告人陈滔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判处二年至十一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别处罚金。因涉及人数多、金额大,此案件被称为“币圈第一大案”。 这类骗局在币圈几乎是数不胜数,今年以来,光媒体公开报道的区块链资金骗局就多达15起,其中不乏IPFS、chia和Swarm bzz这种知名挖矿项目。上述三个都是今年非常火爆的挖矿项目,但毫无例外,都爆雷了。 Swarm bzz挖矿一开始就被誉为“天王级”项目,但它并非是国外区块链项目,甚至与Swarm都没多大关系,是由国内某个知名大佬联合多个算力矿场,设计的资金盘玩法,在收割完流量和散户的资金后,幕后最大黑手——匠星科技已经关网跑路。 究其本质不难发现,不论是星际某某还是Swarm,它们的套路如出一辙,都是以“区块链技术为噱头、提供虚拟货币的高额返利”来吸引不明真相的用户参与。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类骗局的关键就在于“门槛低、回报高”,比如星际某某提供的云挖矿,用户无需自己购买矿机,只需要存币抵押即可,简单粗暴的致富宣传方式,让大量想要一夜暴富的圈外普通人成为被收割的对象。 不只是上述公司,本月15日,一起“比特币挖矿合同无效”案将虚拟货币挖矿再次推向了舆论高潮。北京朝阳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并宣判了一起因比特币“挖矿”迟迟未见收益而引发的服务合同纠纷,法院一审认定合同无效,判决驳回原告要求支付巨额比特币收益的诉讼请求。 在该案件中,法院认为:丰复久信公司及中研智创公司在明知“挖矿”及比特币交易存在风险,且相关部门明确禁止比特币相关交易的情况下,仍签订代为“挖矿”协议,此协议因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应属无效,因此产生的相关财产权益亦不应受到法律保护,上述行为造成的后果应由当事人自行承担。 这是首例比特币挖矿合同无效案。案件宣判后,朝阳法院向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送司法建议,反馈案件中涉及的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线索,建议有关部门进行清理整治。 国内的挖矿造富神话已无法复制 “骗局”背后,外界所“垂涎”挖矿的收益,已很难在国内实现。 事实上,在今年4月份监管政策还没落地前,全球比特币挖矿网络中,中国矿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剑桥大学新兴金融中心(CCAF)去年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中国矿工的挖矿算力占到全球总挖矿算力的71%。清退政策之后,也就是6-7月,国内比特币全网算力全球占比近乎为零。目前,随着国内的矿工们大量向海外转移挖矿设备,中国的挖矿算力已经被北美替代。 换言之,美国已经取代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比特币挖矿地区。剑桥比特币电力消费指数(CBECI)显示,美国比特币算力占全球总算力的第一位,占35.4%,后二三名分别为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占18.1%和11.23%。 10月11日,全球最大的矿机厂商比特大陆发文称,旗下蚂蚁矿机将停止向中国大陆地区发货。本次发货政策调整不影响比特大陆海外市场客户。针对已采购远期产品的大陆地区客户,比特大陆表示将与其联系,提供替代方案。 除了矿机制造商和矿工,在这场监管浪潮中,矿池和交易所也难以幸免。星火矿池发布公告,称“为配合中国最新的行业监管政策,星火矿池决定不再对中国大陆境内用户提供矿池服务。”星火矿池是目前最大的以太坊矿池,主要服务于以太坊矿工。数据显示,星火矿池目前全网算力份额占比达22.7%,排名全网第一。 另一家中国最早的比特币矿池鱼池,其接入矿机数量超过100万台,在全球拥有数百万用户,在监管政策出来后宣布,该矿池不再对中国用户提供服务,如果检测用户来自中国,将可能冻结或终止其账户。 从交易层面来看,国内的大型交易所也在大规模清退国内用户。本月31号,国内三大交易所之一的火币将关闭人民币的OTC业务,彻底退出中国市场。数据显示,截至去年,火币的用户量已经达到了1500万,其中国内用户占比较高,本轮清退规模至少达到百万量级。事实上,被清退的不止是火币一家,剩余的几家交易所币安、抹茶MEXC、Bitget、KuCoin、Poloniex等也正在退清中。 监管的巨浪几乎波及到了虚拟货币挖矿的全产业链,作为产业链中游的加密金融服务机构也停止了中国地区的金融服务。“政策一出来我们就察觉到风向了,当时就开始着手关闭中国地区的业务,现在全力主攻海外的加密金融业务。”某加密金融服务商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 王东项认为,这次的强监管政策比较彻底,未来对虚拟货币和挖矿的高压打击会是一个常态化的形势。 “打击”仍是主基调,挖矿业等不到下半场 12月3日,在悉尼举行的Sohn Hearts & Minds投资会议上,查理·芒格说,“我认为中国人做了正确的决定,那就是禁止它们,而我的国家做了错误决定。”芒格口中说的“正确的决定”指的就是国内监管部门对虚拟货币挖矿和交易的高压打击态势。 今年6月份,一份《关于清理虚拟货币“挖矿”项目的通知》文件出现多个微信群中,随后就发生了业内称之为“中国史上最大矿难”事件,这是继内蒙、新疆、青海和云南等地后,中国最大的虚拟货币挖矿重镇——四川最终“沦陷”。 一位矿工在微博上感慨:“四川800万负荷,今天0点,集体关闭”。 事实上,挖矿是一个十分高耗能的产业。截至2021年5月10日,全球比特币挖矿的年耗电量大约是149.37太瓦时(1太瓦时为10亿度电),这一数字已经超过马来西亚、乌克兰、瑞典的耗电量。以今年4月底内蒙自治区停清退的35家挖矿企业为例,经初步统计,这些挖矿企业可年节电52亿度,折合超160万吨标准煤。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挖矿项目今年被全面叫停,与碳中和目标有关。2020年,在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这一环保目标,挖矿这种高能耗的产业自然首先被砍掉。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蔡凯龙在采访时谈到,今年对虚拟货币挖矿的毁灭性打击,碳中和是其中的一方面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官方借此重申对比特币挖矿以及交易的表态,即国内官方从未认可过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交易行为。 为了防止虚拟货币挖矿“死灰复燃”,9月24日,监管部门再次重拳出击,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出台了《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提出加强虚拟币“挖矿”活动上下游全产业链监管。同日,人民银行等十部门也出台新规整治“虚拟币炒作”,明确了虚拟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银行监管越来越严了,交易所清退中国大陆用户后,使用国内的银行卡交易虚拟货币都被冻结了。”一位熟悉行业的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不仅如此,监管部门的打击行动还在持续。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重新将虚拟币“挖矿”列入淘汰目录。业内人士称,将虚拟币挖矿项目列入淘汰类产业,一旦真正纳入负面清单,挖矿这种行业想要地方政府来立项落地基本就不存在,并且虚拟币挖矿将面临更大的清理力度。 在此背景下,不管是星际某某这种涉嫌领导传销、组织诈骗,还是法院宣判的比特币挖矿合同无效,其实都在明确传达一个信息:在中国,虚拟货币挖矿没有下半场。这在5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一次会议已经表达的非常清楚:“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坚决防范个体风险向社会领域传递”。 在全面关停地方挖矿产业后,监管部门对党政机关私自开展虚拟货币挖矿行为也加大了查处力度。11月,发改委强调,要严查严处国有单位机房涉及的挖矿活动。 12月21日,抚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原委员、管委会原副主任骆顺泉,因“引进、支持并直接参与企业从事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虚拟货币挖矿活动,以权谋私,与挖矿企业沆瀣一气,结成利益共同体,对抗组织审查”,而被江西省纪委省监委官方通报处分。 这并不是官方通报的首例“从事虚拟货币挖矿”而被处分的官员。今年5月,时任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的肖毅通报被查,在11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的“双开”通报中,提到肖毅“滥用职权引进和支持企业从事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虚拟货币挖矿活动”问题。 这是肖毅落马的直接导火索,他在主政抚州时引进了抚州市创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并伙同该公司的老板福建客商林庆星,搭建了抚州创世纪超算中心用来虚拟货币挖矿。资料显示,林庆星本人很早就进入币圈,外界传言他拥有超过10万枚比特币。在肖毅被查的同月,林庆星也被留置。 目前,公司数亿元资金被冻结,相关项目停工。抚州市高新区管委会也已派出工作组进驻公司,多家供应商也因资金问题走上了法律程序。 从地方业务的关停到政府官员高层查处,国内在虚拟货币挖矿上的政策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模棱两可,国内虚拟货币挖矿行业或将永远结束在2021年这个冬天。 (文中王项东为化名)
继林俊杰近百万买虚拟土地之后 周杰伦正式入局元宇宙!
相信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对于元宇宙这个概念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了,目前全球各大巨头都在布局元宇宙,掀起了一波元宇宙浪潮。甚至,还有人直接炒起了元宇宙“房地产”项目,开始在虚拟世界售卖土地和房产。前不久,歌手林俊杰还宣布,自己购买了Decentraland平台上的三块虚拟土地,正式涉足元宇宙世界。 据介绍,他购买这三块“地皮”据估算花了大约12.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8.4万元。 现在,另外一位娱乐圈的人气天王周杰伦也入局元宇宙了,近日他还晒出了收到的NFT礼物,同时与他相关网站也于1月1日开始限量发售该NFT项目。 1月1日11时,Ezek平台正式开始发行限量版NFT项目,销售通道刚打开便有大量用户涌入,网页一度陷入卡顿状态。 据公开资料显示,Ezek是Starvision Entertainment Ltd.(S.E.L)孵化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上的数字加密互动娱乐平台,S.E.L创始人为周杰伦好友刘畊宏。 在官方网站里,关于创始人资料并无过多详细介绍,已知三位创始人分别为Will L、Mark G、Ed Ow,其中Will L疑似为刘畊宏(英文名Will Liu),技术联合创始人Ed Ow则被传为电子品牌HTC董事长王雪红的儿子。 根据官网介绍,Ed Ow曾与HTC等合作伙伴合作过,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和投资者,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能源经济学期间创立、管理或出售了几家企业。
倒卖新能源车订单 他们赚了8倍
受新能源热门新车型推出的影响,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翻倍增长,同时也“滋生”了另类生财之道。 《凤凰WEEKLY财经》 注意到,在闲置平台闲鱼上,小鹏P5、特斯拉Model 3、Model Y等部分热门新能源车型订单价格高倍出售的现象,从年初延续到年末。其中卖家,既有个人,也有专业的“黄牛”团队。 事实上,大部分车型在用户下订单后,其订购协议里均提到定金不可退、订单不可转让。 即便有官方的严厉打击,但“黄牛”们还是无处不在。更有甚者,以团队形式专职做新能源汽车订单的“生意”,只要是发展良好的车企推出的新车型,其都会顺势“插一脚”,抢首发订单再高价卖出。 随着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热门新车进入市场,“黄牛”是否迎来了“新春天”?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障用户权益,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转卖订单获得数倍利润 王国没有想到,特斯拉Model Y的订单不但能在1周内顺利转出,还让他额外小赚一笔。 10月初,在朋友的“安利”下,王国下订了一辆Model Y。但深度试驾一天后,王国认为Model Y悬架太硬,遂选择放弃购买该车。不过进入12月,随着Model Y交付期的临近,他不想放弃缴纳定金的念头开始冒出。 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订单挂上闲鱼平台,“当初销售和我说了订单不能转、定金不能退,我以为没戏了。但挂上平台后,一堆人来教我如何转单操作”。1000元的订单,王国最终以2000元的价格卖出。 据悉,消费者若要购买一辆Model Y,需要在特斯拉App或销售的指引下缴纳1000元定金,并签订《汽车订购协议》。该协议明确指出用户订单禁止转卖,以及取消订单视为违约,用户已缴纳的定金将自动转为赔偿企业的违约金。 特斯拉《汽车订购协议》明细,受访者供图 王国的买家李明,是特斯拉售卖订单的“老手”了。 在李明个人交易平台的主页上,其发布了4条Model 3/Y订单收(售)的帖子并进行置顶,其中一条售卖Model Y的帖子有622人问询过。在他售出的动态里,前脚以10999元的价格将Model Y订单转售给杭州的买家,后脚又成功从一位海南买家手里获得7000元利润。 在评论区,有近70位买家都“极速提车”,并评价“老板靠谱、有实力”。 部分买家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2月28日,《凤凰WEEKLY财经》就王国售出的车型向李明询价时,其表示转售价格为9999元,两周内利润已翻了8倍。 李明向记者保证,“我们团队绝不做欺诈之事,能保证车辆信息登记人是你,流程正规可靠,除了手续费是通过闲鱼向我付钱,其他款项走对公账户”。 李明只是新能源汽车“黄牛党”的一个缩影。 《凤凰WEEKLY财经》 整理后发现,盯上新能源汽车订单生意的“黄牛”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同李明一般,只专注一个汽车品牌;另一类是集所有热门新车型于一身,极氪001、小鹏P5、蔚来ET7等主流新能源车企最新推出的车型订单都是其倒卖对象。 此外,还有“嗅”到新商机的个人:“先占个坑,到时候按照下订顺序也能卖个好价钱。”更有甚者,还称“明年上半年高价转极氪001订单,下半年在9月交付前把ET5订单卖了,然后再下订一辆比亚迪新车订单,进展顺利的话,我每年都能靠订单赚外快”。 市场需求吸引“黄牛”介入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黄牛”。 春节的临近,加上芯片短缺导致新车交付周期延长,导致挂在网上的新能源热门汽车订单变得紧俏。 初次冲动消费带来的教训,让王国增长了不少经验;放弃Model Y订单又试驾过其他不同车型后,他选定了极氪001。“销售说现在下订至少要等大半年,但之前已经和未婚妻说好过年开新车去她家”,这也成为王国放弃官方订车渠道转找线上“黄牛”的最主要原因。 “4.26(4月26日下定金)的订单,已经拉交付群了,春节前肯定能提上车;12000元订单转全国,你尽快下决心,元旦后所有单子都要涨价。”一位无锡的“黄牛”卖家告诉王国。从该卖家的个人主页来看,除了出售不同版本和交付日期的极氪001外,他还兼卖各种二手车。 企业一般按订单顺序交车,因此提车日期越靠前的订单,转卖售价就越高。 从闲鱼上转卖的新能源车型订单来看,目前交付日期在春节前的订单,价格都能做到翻倍,卖家们也热衷于把“春节前交付”作为亮点写在帖子里。 除了买家们对于交付周期的需求,官方对车型价格的调动也是影响订单转卖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在12月31日,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Model 3起售价涨1万元至26.56万,Model Y起售价涨2.1万元至30.18万元。两款车型预计交付时间均为12-16周。不久之前,这两款车型的后轮驱动版刚刚把售价上调了4752元。 官方网站截图 不过,调价前已经付过定金的订单不受涨价影响。就在特斯拉公布涨价消息后,《凤凰WEEKLY财经》再次对前述Model Y车型询价,李明表示此前的9999元“手续费”已升至29000元,“价格是团队决定的,我也不能干预”。 “车企对车型价格的调整不见得都是好事”,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表示,特斯拉也曾对旗下车型进行过多次降价,这一举动会给囤积订单的黄牛带来不少的损失,她认为黄牛的行为具备一定风险。 明令禁止转卖的汽车订单,为何还能高价在闲置交易平台上流通?除了需求本身外,这其中也离不开部分汽车销售为完成业绩,在诱导用户下单时暗示订单可以转让。 《凤凰WEEKLY财经》 线下探店时,有极氪、小鹏的销售均表示:现在下单能享受2021年最后一拨优惠活动。就算出现“极端”情况,等到快提车时您不想要这款车,但如果亲朋好友有需要的话,车辆登记姓名是可以再协商的,只要是您认可的朋友,这个订单都是能转让出去的。 事实上,“黄牛”能够帮助预售订单买卖双方完成身份登记信息的变更,这其中也离不开销售的协助。有买家甚至怀疑,部分“黄牛”本身就是销售,不过《凤凰WEEKLY财经》并未获得相关证据。 “治理主动权在企业手上” 近期,中汽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走势作出预测: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00万辆,同比增长47%。若能实现这一目标,新能源汽车将继续实现高速增长。 2022年也将成为新能源品牌“爆发式”发展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长安汽车旗下高端品牌阿维塔11、小鹏G9、理想X01、哪吒S、自游家NV、智己L7等新车型都将于2022年上市交付。 当激增的市场遇上款式多样的新车型,2022年是否会成为“黄牛”的“新春天”?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我个人认为‘黄牛’的出现与车企销售模式没有直接关系,主要与产品的紧俏程度有关。这种投机行为在传统车企身上也出现过,比如坦克。”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表示,行业目前还未想到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尽可能提醒主机厂让车况更加透明,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让消费者明白订单私下流通可能会给自身带来利益损失。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下半年以来,长城汽车坦克品牌旗下的坦克300、500订单异常火爆,其中坦克500开启预售半个月有效订单达到2.6万辆,坦克300需求远大于产能,这也让部分经销商和“黄牛”看到了利益,开始加价倒卖订单。 为杜绝“黄牛倒卖”,坦克于2021年11月末和12月末先后发布了严惩经销商和严查订单来源信息的通告,还对坦克300实行电子合同系统。据悉,在电子合同上线后,新下订的客户订单只能在签订协议后72小时内可以修改订单,但只可以修改2次(可修改外观、内饰、配置、选装)。不同的是,新客户订单状态显示“订单信息已确认”后则不可再修改。 小鹏汽车相关负责人也向《凤凰WEEKLY财经》表示:“官方一经查实,会取消转让订单所有权益。”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看来,治理的主动权掌握在企业手上。“如果主机厂严格追溯订单来源和订单修改信息,肯定能查出问题。但主机厂也会将‘黄牛’给品牌带来的损失与专人整治所付出的成本进行衡量,若前者大于后者,他们会派出治理小组严打”。 谈及应对措施,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首先,企业要有明确的态度,严谨破坏市场规则的行为发生,必要时广而告之整体市场。此外,企业需要各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例如为适应新形势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严管营销体系。当然,一套成熟的法律体系也能为企业提供很大的帮助。”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订单金额涨价是有效遏制黄牛现象蔓延的方法之一,“特斯拉定金只需要1000元,即使订单转让不出去,黄牛承担的损失也较小。如果金额较大,黄牛可能会考虑风险减少囤积,市面上流通的订单就会相应减少”。 “对于‘黄牛’行为,我们零容忍。”付于武强调,“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特别是在新能源转型期,我们更需要法制化的管理,将整个产业链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央行“1号”文件来了,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冲击,2020年,人民银行曾创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对暂时遇到困难的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力度。 2022年,央行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对上述两项直达工具进行接续转换。 持续推动普惠小微贷款增量、降价、扩面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小微企业的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人民银行下发通知,自2022年1月1日起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 一是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金融机构与企业按市场化原则自主协商贷款还本付息。从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人民银行按照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按季操作,鼓励持续增加普惠小微贷款。 二是从2022年起,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原来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可以滚动使用,必要时可再进一步增加再贷款额度。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可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农支小再贷款优惠资金支持。 人民银行将充分发挥好接续转换的市场化工具牵引带动作用,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地方法人银行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扩大包括信用贷款在内的普惠小微贷款投放,积极挖掘新的融资需求,加大对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持续推动普惠小微贷款增量、降价、扩面,助力稳企业保就业,促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小微企业是带动就业的主力军 在同期发布的《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答记者问》中,央行有关负责人提到,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冲击,2020年人民银行创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有效减轻了小微企业阶段性还本付息压力,缓解了小微企业缺抵押、融资难问题。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两项直达工具延续实施至2021年末。 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小微市场主体量多面广,是经济活力的表现,也是带动就业的主力军。考虑到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和小微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力度,有利于稳企业保就业,有利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此前两项直达工具已延期两次,此次人民银行采用市场化方式对两项直达工具进行接续转换,有助于在保持和巩固对市场主体支持力度的同时,用更可持续的方式继续做好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工作。 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内嵌了激励机制 针对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如何操作,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实施至2021年末。 从2022年开始,金融机构与企业按市场化原则自主协商贷款还本付息。同时,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从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人民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按照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鼓励增加普惠小微贷款。 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内嵌了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增量、降价、扩面。 一是工具支持的机构范围为符合要求的地方法人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民营银行(含互联网银行)等六类。 二是按照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资金。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资金,资金金额按照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季度环比增量(即本季度末比上季度末增量)的1%确定。资金按季审核发放,当季余额增量为负的,后续季度补足后再计算增量,推动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持续增长。按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进行激励,既有利于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市场化持续支持原客户信贷需求,也有利于促进地方法人银行挖掘新客户普惠小微贷款。 三是坚持稳健原则。相关贷款的信用风险仍由金融机构承担,以防范道德风险。鼓励经营稳健、有潜力的地方法人银行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不再实施 在回答“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如何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时,央行有关负责人分享到,支农支小再贷款是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支持了地方法人银行扩大对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的信贷投放,其中包含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人民银行已于2021年12月7日下调1年期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至2%,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更加优惠。 自2022年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不再实施,支持计划的4000亿元额度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管理,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在现有基础上调增。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可继续以发放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农支小再贷款优惠资金支持。
回首2021,A股最重要的十个事件
过去一年,A股市场风云变幻,其中最重要的十大事件有哪些?在此辞旧迎新之际, 钛媒体App和你一起回顾。 1、北交所开市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81只新股集体亮相。北交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对“更早、更小、更新”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方位扶持。相较于创业板十年磨一剑、中小板五年孕育、科创板260天落地,北交所的光速开市,表明证券市场深化新三板改革的决心。截至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增至82家。 2、康美案宣判,独董成“高危职业” 11月12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责令康美药业赔偿证券投资者损失24.59亿元。其中,5名康美药业独立董事人均赔偿款超上亿元。消息一出,上市公司独董一职成了“高危职业”。据不完全统计,判决公布后一周内,有50多家A股独董申请辞职。 头顶“A股最大财务造假案”、“全国证券集体诉讼第一案”等头衔的康美案,无疑是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的标志性案件,无论在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还是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方面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此外,市场人士分析称,“独董跑路”是一个逆向筛选的工具,独董离职的公司或存在不可告人的问题。 3、海航重整落幕,创始团队出局 10月31日,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下达终审裁定书,通过了海航集团的重整计划。据悉,海航破产重整最终确认债券达1.1万亿,是中国迄今最大的破产重整案。 与此同时,对海航创始团队的清算也在进行中。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组长顾刚曾表示,重整完成后,海航创始团队股权将全部清零。9月24日,海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峰、首席执行官谭向东因涉嫌违法犯罪,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4、宁王超越茅台,成公募第一重仓股 截至今年三季度,宁德时代超过贵州茅台成为公募基金第一重仓,基金抱团取暖也成为了助推宁德时代股价上涨的重要催化剂。此外,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宁组合”加速发力,目前看来,宁组合近一年的涨幅高达75.68%,其热度已经超越了“茅指数”。 5、打新不再稳赚不赔,单签最高亏1.8万 2021年,A股共有18只新股首日破发。其中,四季度更是破发的高峰期,仅10月下旬就有9只新股出现首日破发,占到总破发数量的一半。曾一度被认为是“大肉签”的百济神州,成为年度最惨新股,中一签亏1.5万;若在股价最低点卖出,单签最高亏1.8万。 6、元宇宙大火,掀起“炒房热” 作为当下资本市场最火的概念,元宇宙让很多“蹭热度”的上市公司大赚一笔。眼下,元宇宙热度已经蔓延到房产投资领域。由天下秀公司开发的一款元宇宙游戏“Honnverse虹宇宙”,要求用户提前预约抢购虚拟房产。目前互联网上,高级别的房产已经炒到1.8万元。而在国外,一块虚拟土地甚至被卖出千万元高价。 7、深交所合并主板与中小板 4月6日,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合并正式落地,标志着深交所形成了“主板+创业板”为主体的市场格局。 早在2000年初,深交所主板就暂停了新股发行,此后深交所新股发行主要由中小板与创业板承担。券商人士分析称,此次合并,不仅为沉寂多年的深交所主板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注册制全面推开创造了条件。 8、万亿成交常态化 截至12月24日,今年一共有142个交易日成交额破万亿,更有连续49个交易日成交额破万亿,刷新了2015年连续43个交易日成交额破万亿的纪录。在外资加大流入、人民币坚挺以及全面注册制预期等大背景下,居民财富管理意识提升,将带动权益资产配置比重逐渐加大,后续有望为市场带来更多增量,A股未来成交破万亿或成常态。 9、中小盘脱颖而出,茅指数差强人意 今年A股市场大盘蓝筹股表现较弱,连续低迷2年的中小盘股,成为A股表现最出色的板块。根据Wind数据,年初至今茅指数板块跌幅超5%。与此同时,中小成长股整体持续走高。从个股看,年内涨幅居前的50只个股中,44只个股总市值低于500亿元。部分机构认为,以科创板为代表的中小成长股有望迎来阶段性的戴维斯双击行情。 10、拉闸限电 今年9月,受煤炭供应不足、“能耗双控”等因素影响,全国多地发生拉闸限电事件,桃李面包、天原股份、丰乐种业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发出限电、停产公告。拉闸限电凸显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紧迫性。机构普遍认为,碳中和是“能耗双控”背后的主线,对大宗商品领域的影响深远,而传统高能耗企业的“绿电投资”值得重点关注。
2022 互联网不再相信网红
如果成为一名网红,你能得到什么? 2016年,“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Papi酱一条贴片广告的价格被拍到2200万元。 2017年,美one签下李佳琦时,只说了一句:“有的淘宝主播,直播一年就换了好车好房,还给父母买了新房,也许你也可以。” 2018年,李子柒天猫旗舰店上线后的6天内,仅凭借5款产品销售额破千万。 2019年,“网红电商第一股”如涵控股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张大奕身家暴涨至近亿美元。 2020年,薇娅夫妇以90亿元资产进入当年中国富豪榜前500名行列。 随着“网红经济”在近年来的急速膨胀,“网红”似乎成了财富故事的代名词。互联网世界给了每一个普通人“一夜成名”的机会,吸引着无数人前赴后继,祈祷下一个奇迹落在自己头上。据人社部数据统计,2020年行业覆盖用户规模达到8亿以上,互联网营销相关从业人员的数量以每月8.8%的速度高速增长。 上海、杭州等城市成了“网红”们的大本营。从内容创作到直播带货,互联网营销者们纷纷涌入。网红流量超强的变现能力,甚至一度吸引得明星和企业家们也躬身入局,试图从中分得一杯羹。 充满着欲望、热钱与暴利,但一路狂奔的网红经济,在2022年开始时,也站在了转折点上。 和往年一样,2021年也照旧有头部的网络红人出现了更替。但是,这一年的变化,却和以往有着不同。对于头部主播偷逃税问题的处罚,让整个直播行业掀起了“补税潮”;明星企业家们入局“带货”,却往往高开低走;即使是李子柒,也会在和资本的博弈下忽然“消失”;被主播们“围攻”的素人网红,引发了全网对“炒作流量”的反思和不满。 回顾2021年,互联网不再“迷信”网红。在新的一年,取而代之的,将是业界对“唯流量论”的思考;以及网红经济在商业化变现的过程中,走向更加规范化的管理。 薇娅、雪梨 监管“棒”打违规主播 12月20日,无数网红主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一天,继雪梨和林珊珊因偷逃税款被罚后,直播行业绝对的“头部主播”薇娅,也被曝出因偷逃税被罚没13.41亿元。 而此前,范冰冰、郑爽等明星因偷税漏税被罚没的金额分别为8.84亿元和2.99亿元。薇娅被罚的金额之巨大,相当于范冰冰的1.5倍、郑爽的4.48倍。 在处罚消息被曝出来后,薇娅在互联网上“消失”了。其个人微博账号、抖音账号,以及淘宝店铺和淘宝直播间,均被各平台封禁。 当天下午,薇娅的公司在工作群中向员工通报了情况,要求他们“先行回家休息,此期间工资照发,后续安排公司会尽快通知大家”。公开信息显示,薇娅公司总部大楼位于杭州阿里园区内,拥有大概300多名员工;除此之外,薇娅团队在北京和广州还有200多人,总计500-600人。 同时,薇娅及其丈夫、谦寻控股董事长董海锋双双在微博发布了致歉信。 在薇娅之前,2021年11月,雪梨和林珊珊两位网红主播因偷逃税共计被罚款9000万元。再之前,还曾经有一位郑州的主播因“补税662万元”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不过相比这些主播而言,薇娅作为头部大主播,对行业显然更具警示意义。 多名财税和法律界专家学者认为,薇娅偷逃税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彰显了有关部门规范网络直播行业的决心和力度。网络直播行业绝非“法外之地”。 直播行业,正迎来“最严”查税风暴。网络主播们,也就此拉开了“补税”大潮的序幕。 据悉,在杭州当地,多个直播运营机构正紧锣密鼓开展税务自查,还有部分机构紧急聘请了相关税务专家。据新华社统计报道,目前已有上千人主动自查补缴税款。据报道,有税务部门人士透露称,仍有部分头部主播的偷逃税问题尚未披露。 前不久,浙江省消保委公布称,在“双十一期”间发现李佳琦等带货主播存在违规问题。12月28日,浙江省消保委收到淘宝、抖音等五个平台及相关主播的整改报告。包括李佳琦的运营方美腕公司也提交了整改说明。 各平台和主播们的“整改”和“自查”仍在继续。在2022年,网络主播行业也将走向更加规范化的发展。 从鸿星尔克到俞敏洪 变身“网红”就可以拉动销售? 薇娅、雪梨的天价罚单,也证实了网红主播的“捞金”能力,不仅可以力压娱乐圈的一众明星,甚至也让不少公司心生羡慕。 2021年“双十一”,李佳琦和薇娅二人的带货能力曾令市场震惊。自10月20日下午两点半开始累计直播的12个半小时内,李佳琦、薇娅二人的累计成交额分别达到107亿元和83亿元。两人合计180亿元的成交额,超过了90%A股上市公司过去一年的总营收。 不少企业家们,也开始“变身”网红,期望从中分一杯羹。 当初,罗永浩凭借直播带货努力上演“真还传”,成为业界的“励志”传奇。2021年11月7日,过完60岁生日的俞敏洪,也以带货主播这一全新的身份,出现在了抖音直播间里。 “双减”政策落地后,新东方也宣布收缩了线下业务。在直播间里,俞敏洪更是进一步表示:退租1500个教学点,将近8万套课桌椅捐赠给农村儿童;成立一个大型的农业平台,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产品销售,振兴乡村事业。 2021年12月28日晚上8点,俞敏洪登陆抖音,开始了他的农产品直播带货首秀。直播期间,俞敏洪直播间上架了30款产品,价格从9.9元到960元不等。与此同时,新东方正式上线其直播带货平台“东方甄选”。 在直播中,一会儿品尝食品、一会儿拿出A4纸讲解的俞敏洪,被吐槽为在做“吃播”和“上课”。而这一场直播下来,观看人次184万,人数峰值3.3万,直播销量5.7万件,直播销售额484万元。相比起来,2020年4月罗永浩的第一次直播带货,场观人数高达4800万,共获得近84万个订单,销售额高达1.1亿元。 直播带货,也并不是只靠俞敏洪的个人流量和“嘴皮子”就能做好的事了。 但不管怎么说,俞敏洪还是比董明珠的直播首秀成绩要好得多了。后者在2020年4月开启的首场直播中,仅仅卖出了22.5万元。 在2021年,董明珠聘任了22岁的孟羽童作为“董事长秘书”,并表示要将其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迅速引发了舆论热议。但在孟羽童的名字走红全网后,她还是走进了抖音的直播间。 2021年11月3日,孟羽童在拥有139万粉丝的“格力电器直播间”直播,单场销售额约62万元。之后,格力又开设了一个新的带货账号“明珠羽童精选”。 董明珠要培养的“第二个董明珠”,或许不是自己的接班人;而是她要在互联网上,为格力打造一个有代表性的新“IP”。但在“明珠羽童精选”抖音直播间设立一个月后,其粉丝数仍不足20万,日常围观人数不足千人。在该直播间橱窗上架的商品,从109元的格力电暖器到1.2万元的格力猎手系列空气净化器应有尽有,但目前销量最高的是价格139元的超声波加湿器,显示有1457个已售订单。 2021年,还曾经有过两家与众不同的“网红”品牌异军突起。 2021年7月21日,“鸿星尔克5000万元物资驰援河南”的消息被顶上了微博热搜,一条最热评论“感觉你都快倒闭了,还捐这么多”,瞬间让网友们“破防”,纷纷表示,“既感动又心酸”。随即,大量用户涌入了鸿星尔克的抖音直播间。飞瓜数据显示,从7月22日到23日,两天内该直播间涨粉832万,销售总额高达1.1亿元。 但在鸿星尔克走红100天后,数据显示,“鸿星尔克品牌官方旗舰”在抖音平台的粉丝,每天掉粉的数量接近一万。此外,鸿星尔克总裁吴荣照的抖音账号也掉粉超过20万。在“双十一”时,鸿星尔克的销售表现,也和李宁、安踏等头部运动品牌照样拉开了不小的距离。 2021年11月,国货品牌“蜂花”也传出了“面临倒闭”的传闻,同样引发了一波“野性消费”。蜂花则祭出了“哭穷”大招,也让品牌快速出圈,引得无数人关注,一边为它“支招”,一边“心疼”下单,产品最高一天卖出了2万单。 互联网时代,大众与品牌、企业家的距离都进一步拉近。消费者们实际上向来不吝于向企业表达自己的关注与好感,但“打铁还需自身硬”,“产品力”才是一家企业、一个品牌真正能够留住用户的硬实力。 张同学已经来了 李子柒还要“失踪”多久? “太可怕了!资本真的是好手段。” 拥有2756万微博粉丝、在YouTube也有着1500多万关注用户的网红圈“顶流”李子柒,自2021年7月断更一个多月后,突然在一条微博下作出了上述评论。虽然这条评论被其秒删,但李子柒本人和与她一直深度合作的MCN公司微念之间的矛盾却就此曝出,再也无法掩盖。 作为短视频领域的超级IP,李子柒与其背后MCN公司微念的“互相成就”,曾一度是业内的一段佳话。2016年,李子柒微博粉丝数量尚不足一万,但已小有名气。专做红人经济的微念创始人刘同明慧眼识珠,嗅到了李子柒身上巨大的商业潜力,专程飞到四川与其谈下了合作。 按李子柒的说法,从2016年9月起,她专注于内容创作,微念则负责流量推广,推广费用由双方共同承担。2017年,双方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四川子柒文化”,微念、李子柒分别持股51%和49%,公司旗下注册有包括日化用品、方便食品、厨房洁具等一系列“李子柒”商标。 随后短短几年内,李子柒微博粉丝数就增长到了2700多万,全球粉丝数量过亿,其IP商业变现之路更是被玩到了极致。但在2021年,李子柒却选择与微念“对簿公堂”,将二者之间的利益矛盾置于公众之下。 显然,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游戏。至今李子柒账号依然处于断更状态,而短视频平台制造“下一个李子柒”的运动已经如火如荼。从李亚鹏到张同学,“回归田园”、“乡土本真”的标签被重新贴在了新网红们的身上。 新媒体行业共识下,不更新就意味着没有流量,没有流量也就预示着过气,之前薇娅、李佳琦等头部主播也都曾表达过,“一刻也不敢闲下来,因为怕被落下”。如今当一个个替代品出现,“李子柒”这个IP还能承受多久“失踪”的代价呢? 被“围攻”的名人 流量裹挟下的“癫狂”该冷静了 网红经济下,主播们为了流量能有多疯狂? 2021年8月5日,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中,中国体育代表团中最年轻选手、14岁广东姑娘全红婵以五跳中三次满分,最终总成绩466.20分夺得冠军。一时间,围绕在这位奥运冠军身上的家庭故事,也挑动了网络主播们的神经。 自全红婵夺冠后的第二日,便开始有“好事”主播们赶往全红婵的老家直播打卡。2021年8月7日,“全红婵家成网红打卡地”等词条登上了微博热搜,带来了2亿人围观以及1.8万人互动讨论。 此后数日,全红婵家门口自一大早便停满了摩托车、三轮车和小轿车,不少附近村民及网红们带着手机来到全红婵家门口,丝毫不顾及主人是否同意,开启疯狂拍照并直播模式,甚至还有人爬上全红婵家的墙头直播。其中,还有“蹭热度”来给自己直播带货的。 因为直播声音过于吵闹,全红婵年迈的奶奶连续几日没有休息好,还曾在混乱中不慎跌倒。为避免过度打扰以及再发生其他意外,全红婵家人将大门关上,却被围观者们反斥责为“傲慢”。面对“热情围观”,全红婵的家人们只能对着镜头无奈表示,“才知道家里原来有这么多亲戚”。 混乱之下,相关短视频平台也不得不出手干预,针对存在借奥运健儿营销、蹭奥运健儿热度等违规行为的账号,进行违规处罚或永久封禁。 然而,在大多数网友看来,“围堵”全红婵老家,不过是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红主播们又一次“惯例”操作而已。从此前的山东“拉面哥”,到年底的“孙海洋家人团圆”,没有人真的在意“拉面哥”的面到底好不好吃,也没有人真的关心孙海洋那一刻的心情有多复杂,只有离得越来越近的镜头,和不停充斥在耳边的“大家点个关注”、“我们努努力把赞点到两万”的“噪音”,甚至还有不少诸如暗示当事人向镜头打招呼的无理请求。 拉面哥走红后,他的面摊前,各种商贩、广告商蜂拥而至,各类小吃、土特产等摊子也纷纷涌现,俨然形成了一个小型集市。然而热度不过五个月,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始对“拉面哥”相关内容限流,部分直播账号还被封禁。自此,“拉面哥”的流量神话“收尾”。 一哄而上“蹭热度”,这些主播们难逃被平台限流的厄运。而在互联网上,用户们对这类“恶意引流”的现象,也发出了各种抵制和反感的声音。互联网上对于热点事件和人物“过度消费流量”的现象,也越来越趋于冷静。 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往往意味着利益。逐利的驱动下,互联网上的“网红”也层出不穷。但流量并非一切行为的“护身符”,“唯流量论”,也终将退场。
排队一夜赚一万 谁在炒作迪士尼娃娃?
“今晚有谁去排队”,一位上海的视频博主看到微信群里弹出一条信息。 这是一个超过200人的迪士尼粉丝群,此前没有一个人预约后被抽中能购买迪士尼圣诞玩偶。这位视频博主发现,群里有人不断号召大家去线下购买。最后这个群,真有十几个人去了上海迪士尼园区,从凌晨开始排队。 他们为的是上海迪士尼“2021达菲和朋友们圣诞系列商品”部分剩余库存。 “达菲家族系列”是迪士尼大家族中的一个小家族,其成员原本有达菲、雪莉玫、杰拉多尼、星黛露、可琦安以及奥乐米拉。2021年9月,达菲IP接着推出“玲娜贝儿”,这只在森林里迷路的粉红狐狸,一跃成为“四字顶流”,连带着达菲家族受到关注。 2021年的圣诞系列,玲娜贝儿的圣诞款早在12月17日至12月20日被预约成功的游客线下购买,达菲家族的圣诞款也被带动,此次发售的商品虽不包括玲娜贝儿系列产品,但也引发了追捧热潮。 该IP圣诞系列商品,原本只能通过线上抽签限购的形式购买,后来官博“达菲友你”发布微博表示,部分商品尚有剩余库存,并将从2021年12月29日起,在上海迪士尼乐园内的商店售卖。这其中包括星黛露、杰拉多尼、达菲、雪莉玫的发箍、外套、毛衣等。 也就是说,这些原本只能线上预约,中签后才能购买的商品,剩余的库存可以在上海迪士尼园区商店内购买,不限人数,售完为止。 一时间,全城轰动。 为了买到这些余量玩偶,有人从12月29日凌晨就开始排队。据媒体报道,现场队伍多达5800人。更让外界惊讶的是,甚至出现了下跪、打架的现象,还有人因为现场秩序报了警。其中一位游客跪地大喊“憋到尿血”,被现场人士拍下来,传遍了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各类社交媒体平台。 一时间,给大家带来快乐的迪士尼玩偶,变味了。 为了一只玩偶,人类有多疯狂? 蓓子是一位迪士尼粉丝,每次迪士尼有新品发布,她都会第一时间去购买。这次上海迪士尼发布圣诞系列,她很幸运地中签了达菲家族系列,拿着早享卡,比规定开园时间提前一小时入园,购买中签的玩偶。 为了得到这些玩偶,他们得从预约开始竞争。中签的粉丝可在12月27日、28日在上海迪士尼购买商品,而没有买到的,只能参与12月29日的线下竞争。 据媒体报道,当天凌晨5点,星愿湖旁,队伍已经绕了2圈。小红书上,有现场粉丝吐槽,估计要排队5-8小时。排队粉丝也是无奈的,有人对媒体感慨,“今天是来买库存的,但究竟库存是多少,能不能买到,这些都是未知数”。 后来,因为疫情防控、安全等原因,三个售卖点不得不停止游客排队。由此,引发了粉丝的不满。有粉丝一大早来,得知不能再排队时,情绪失控,向演职人员发泄情绪。有粉丝干脆瘫坐在地上,演职人员将其扶起,再劝说。微博上,有网友表示“自己高铁刚到嘉兴”,一些从外地特地来上海的粉丝,表示不知所措。 有网友在微博表示,上午7点半以前,12款商品已有8款售罄,但这并不影响大家的热情。 来源 / 达菲友你官微截图 到底是谁在疯狂排队? 排队人数之所以能多达5800人,除了粉丝,也有黄牛瞄准了这一市场。刘洋是一位围绕迪士尼做视频内容的博主,生活在上海,他对深燃表示,为了能够中签,黄牛会招募一批人去线上预约,“预约没有成本,只要预约到了就给钱,很多人愿意去做”。 他还提到,自从2021年8月发售“星黛露中秋系列毛绒玩具”以后,每一次迪士尼商品发售,基本都有排队疯抢的情况。 这减少了普通游客的中签几率。而中签后黄牛又会安排人到现场排队。据刘洋了解,在12月29日,就有人找了一批有空闲的人去有偿排队。有时候在排队现场,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当被问到与迪士尼相关的话题时,他们中有些人连玲娜贝儿是什么都不知道。 有媒体报道,这些代预约购买名额和现场排队的人,一单工资从150元到350元不等。 夜排闹剧告一段落后,这些玩偶在二手市场价格飞了起来。 据深燃观察,在小红书、闲鱼、抖音上,有人分享自己预约到圣诞款玩偶,有的晒出照片,评论区不乏求购者。在闲鱼上,原本发售价在139元到219元之间的圣诞款单个玩偶,卖家普遍报价可以达到800元到1800元,最高溢价近10倍。这远超出了常规款的溢价程度,目前常规款单个玩偶的发售价在80元到219元之间,卖家普遍报价在400元至900元之间,普遍溢价不到5倍。 深燃在闲鱼上询问了一对圣诞达菲家族六宝大套件(包括玩偶、挂件)的价格,店家表示全套12件出8000元,不接受砍价,而这套商品的发售价格算下来大约在2000元左右。 刘洋也买了圣诞达菲家族六宝大套件,为了拍摄视频,当时他从市场上花了4800元购买,在拍摄完后,就放在闲鱼上竞拍。他说,每款几乎都只有三四人持续竞拍。综合买家能接受的价格,他也不想被粉丝当作是倒卖的商家,最后大套件出售的总价在6000元左右,基本只在每款原价基础上,加上150元-200元的溢价。 他说,中间赚了1000多元的差价,而市面上相同款套件已经炒到9000元左右了。 刘洋提到,连他们公司的保洁阿姨都在聊这次发售的迪士尼玩偶,会疑惑为什么大家都排队去抢。不过他调侃,“如果告诉她们,抢到这些玩偶,等于抢到了近1万块钱,可能她们也会动念头去抢一抢。” 是不是饥饿营销? 网络上,不少人质疑上海迪士尼“饥饿营销”。 在玲娜贝儿没有爆火之前,迪士尼玩偶并非总是如此抢手。 根据官方信息,从2020年6月10日发布的奥乐米拉系列商品,到2020年11月限定萌宠,再到2021年1月,以“达菲和朋友们”为主题发布的五款新春系列商品,不需要线上预售,均可在园区内购买。有网友表示,“2020年的圣诞款,到第二年一月都能随便买”。一位行业人士提到,2020年的圣诞、2021年的春节限定款,都有滞销的情况,一些没卖掉的玩偶甚至会放在福袋里降价处理。 这次圣诞系列库存,能有如此大的热度,的确与商品发售的稀缺性有关系。但这一系列售卖过程,不可谓不复杂,也并非无可指摘。 根据官方信息,首先要通过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官方微信线上报名参与抽签,其次由上海市东方公证处进行抽签,抽取出2700位幸运游客,最后,中签游客在指定日期和时间,前往上海迪士尼小镇进行线下购买。并且是按游客中签的先后顺序,依次顺位匹配相应的购买日期。 也就是说,先要中签,中了购买玩偶必须到线下,指定时间购买,且时间只有两天时间。 不可否认,在商品限量的前提下,预约抽签,是避免黄牛扫货的方法之一,但限时限量购买的确也给普通粉丝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在“达菲友你”第一次发出售卖预告时,就有大量粉丝表达不满,微博下,有高赞评论表示,“我们外地的粉丝就不是人吗?谁能有空为了买个玩偶更改自己的时间,多卖两天多备点货会怎么样”。 2021达菲和朋友们圣诞系列商品来源 / 达菲友你 而后续售卖剩余库存时,购买地点发生了变化。上海迪士尼方表示,根据疫情防控最新要求,该系列商品将仅在上海迪士尼乐园内继续销售。也就是说地点从免费开放的上海迪士尼小镇,改为了需要买票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内。 这立即带动了门票的售卖,为了能尽早入园排队买到玩偶,原价149元的乐园早享卡被炒到1200元,连迪士尼酒店房间的价格也顺带被炒。 一位潮玩粉表示,现在迪士尼预售圣诞商品的模式,的确在复刻展会上潮玩限定商品售卖的模式,包括但不限于夜排、VIP票、抽签等。比如,商家会对外公布一个预售日期,公告出售某款商品,这款产品往往是限量发售,有的产品甚至需要购买VIP,才能获得预售参与资格。有的也会安排线下店出售,一些消费者会提前去指定地点排队,等待商品发售。 根据媒体报道,12月12日,上海迪士尼开通玲娜贝儿玩偶的线上预约通道,开售即秒空,也引发了粉丝对其"饥饿营销"的质疑。 当时上海迪士尼在对上海市消保委的回应中表示:"对于未能满足大部分游客和粉丝的购买需求深表歉意,绝对不会制造任何饥饿营销。目前货源短缺的原因是短期内的巨大需求量和疫情等因素影响下的生产瓶颈。" 此次夜排事件后,上海迪士尼再次发布官博致歉,表示“将不断改进和持续优化,努力给大家带来更多欢乐、更好体验。” 对此,粉丝们并不买账,有网友评论,“今天的迪士尼完全变味儿了!再也不是全世界最快乐的地方了。” 在玲娜贝儿的带动下,迪士尼达菲家族大受欢迎,到底该用何种方式来承接住新到来的流量,是迪士尼要正视的棘手问题。 还要疯狂多久? 不管是在“饥饿营销”,还是还在探索承接流量的成熟方式,在玩偶稀缺的背景下,迪士尼玩偶市场已经乱象丛生,夜排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在得物APP上,2021圣诞系列玲娜贝儿毛绒公仔发售价格是219元,平台成交价已经高到1929元,平台显示有超500人付款,超3000人想要。而其他相同款式的公仔,如同样是2021圣诞系列的星黛露毛绒公仔发售价格为219元,现在平台成交价达849元,包括奥乐米拉、可琦安在内,约有超过4倍的溢价。 越来越多人加入了这场“瓜分”玩偶的大军里。 首先是黄牛和代购。达菲家族的玩偶,只有线下商店能买到,玲娜贝儿的周边也仅在上海迪士尼园区售卖,对于很多粉丝来说,只能找黄牛或代购。 刘洋对深燃说,受疫情影响,有旅游博主、民宿店博主转型做迪士尼的黄牛,原本抢手机发售、抢鞋、抢演唱会门票甚至抢汽车拍牌的,也都来了。在9月玲娜贝儿推出之前,代购们常用的方式是先购买年卡会员(1399元-3599元不等),购买周边可打8折,再以吊牌价的8.2-8.5折或者原价转卖,每只玩偶可赚十块、二十块。 如今,代购溢价200元,已经是正常范围。他们还会准备多张年卡,把紧俏货物扫荡一空,如果没有卖掉,商品还可以在30天内去迪士尼退货,无后顾之忧。 其次是商家。淘宝、拼多多上,有店铺售卖70元左右的玩偶,表示加10块钱可以选“脸”。刘洋表示,一些买不到玲娜贝儿的游客,已经选择买仿版的贝儿,现在技术精进很多,“山寨贝儿”的脸也能做得很“甜”。商家小鱼对深燃自称,他已经找到迪士尼的代加工厂,制作的玩偶基本和正版没区别,甚至质量更好。 在疯狂的溢价之下,“抢娃”的甚至也包括普通粉丝。据刘洋观察,现在很多人去上海迪士尼,已经带着“买到就能赚钱”的心态去。 来源 / 视觉中国 深燃与多位普通粉丝交流,发现有的在小红书或者闲鱼上也开设了小商店,卖起了“上海迪士尼正版玩偶”,“难得中签,能多带就多点”是他们最常说的话。这类人在圈内被称为“粉牛”,即原本的确是迪士尼粉丝,但又在买完东西以后,把玩偶倒卖。 人们疯狂涌入,让市场变得混乱。 为了带动客流,有黄牛会发布假消息,比如自称知道玲娜贝儿什么时候补货,可以在他们手上预约,但是到了那天又以其他理由表示补货延期,以此制造缺货恐慌。刘洋介绍,还有很多自媒体账号形成了“白天引流,晚上卖货”的模式:白天进入园区直播给账号吸粉,带着真真假假的玲娜贝儿拍照,制造一种他们买了真玩偶的状态。晚上关园,就开始直播卖玩偶。 小欧在兼职卖玩偶,不是自己预约购买,而是去同行手上收。目前她手上的玩偶,常规款原价219元,现在卖800元,圣诞款原价219元,现在卖1850元。在深燃询问价格能否低一点时,她明确表示了不可能,“现在玲娜贝儿可不是便宜货。一些同行,排队一次,至少赚一万。” 盗版也正在泛滥。行业人士小菜表示,一些商家会以“玲娜贝儿代工厂”作为他们的卖点。事实上,迪士尼的代工厂,不会生产除了迪士尼授权以外的商品。同时,迪士尼会给工厂提供原料,并给到非常精准的商标数量。鉴于知识产权保护,其他代工厂也不敢做与迪士尼玩偶一模一样的商品,会故意留下小纰漏,躲避侵权指控。 万物皆可赚钱,这甚至让一些商家打起了“鉴别真假”的生意。在小红书、淘宝、闲鱼上都有人表示可鉴别真假,价格在每单0.9元-4元不等。一位闲鱼商家告诉深燃,12月下旬开始,她每天都有接单,一天最高可达20单。 这个因迪士尼玩偶诞生的市场,还有不少人在疯狂涌入。 这样的盛况还能持续多久? 眼下玩偶的热度,最开始是玲娜贝儿带动的。有一个转折点是,迪士尼对当地园区的新IP有一年的保护,“等上海迪士尼解除玲娜贝儿一年的保护权,也就是到2022年10月,能够多个园区售卖,到时候园区内可能会人手一个了”,刘洋表示,据他观察,目前玲娜贝儿们在“二级市场”的价格较为稳定,但到那时,玲娜贝儿的价格会有回落空间。而在2022年元旦,香港迪士尼就官宣了玲娜贝儿会在香港迪士尼过今年中秋节的消息。 至于代加工玩偶到底能卖多久,小鱼并没有预期,只是希望尽量在热度没有消散之前赶紧赚一笔。但他明确表示,不会囤货。 看到玲娜贝儿圣诞款挂件价格被炒到近两千,粉丝范范对深燃说,她被气哭了。她一边怨恨黄牛扰乱市场,一边也怨恨大家“不争气”,正因为去黄牛手上买的人多了,价格才被抬得如此之高。她和其他粉丝朋友互相打气,“再等几个月,价格就会降下来”。 “再等等,迪士尼也该补货了。”不少真爱粉丝也期待着。 这股热潮再吹一阵,嗅觉灵敏的黄牛,会去寻找下一个战场,受伤的,只是那些一直在等待着的粉丝们。
折叠屏手机产业深度报告!三星、华为猛冲,苹果也忍不住了
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由2018年19.8万台增长至2020年的280万台,2021年有望达750万台(同比+188%)。折叠手机具备多用、灵活等特性,我们看好市场技术成熟度提升后的成本下降,预计未来竖向折占主导,主流价格带有望降至5000-8000元,且随价格中枢下移,折叠屏手机市场有望保持高速增长,预期2025年出货量有望超6500万台,2020-2025年CAGR90%+。终端品牌目前为“一超、一巨、多强”格局,短期市场仍由三星主导,2022年或占据60%-65%份额;苹果入局后有望形成双雄争霸局面,我们预计至2025年,三星、苹果折叠屏手机将分别占据35%-40%的份额,往后看,苹果市占率仍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小米、荣耀、OPPO、vivo等厂商市占率预计分别约7%-8%、4%-5%、5%-6%、4%-5% 。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中信证券的报告《巨头引领,多品牌跟随,折叠产业链迎大升级》,解密折叠屏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 作者:徐涛/胡叶倩雯 等 一、折叠屏行业概览 可折叠智能终端设备:是指通过铰链、柔性屏等可弯曲零部件实现显示形态可折叠的智能终端产品。目前主要围绕智能手机产品进行开发,同时整机厂商也加大了对可折叠平板电脑、可折叠笔记本等产品的开发力度。 折叠屏手机可提升近50%的显示面积,同时增加了屏幕数量,用户可选择单屏或多屏组合使用。 三种折叠形态:横向内折:折弯半径小,需使用寿命更高的柔性屏幕,实现难度大、技术成本高,可较好保护屏幕。横向内折分为内屏和外屏,外屏适用于传统手机的使用场景,内屏提供更大显示面积,结合手机与平板的双功能,适用于商务使用场景。 横向外折:显示更便捷,但易损坏;横向外折折叠屏手机价格通常比横向内折价格低。横向外折仅配备一块外屏,屏幕显示面积更大,更适合于观影、游戏、商务等使用场景。 竖向折:展开时手机大小与传统智能手机相差不大,折叠后体积变小,方便携带。竖向折为追求轻便而设计,外部小尺寸屏幕可在折叠情况下提供通知、闹钟等简单功能,更广泛适用于大多数用户场景。 2012年,京瓷发布KS8000,折叠手机初具雏形(注:由两块独立屏幕构成,并非目前意义上的单屏幕折叠手机):最早的折叠手机是2012年京瓷发布的KS8000,采用拥有两块独立的3.5寸TFT-LCD屏幕,每一块的分辨率都是800×480,合体之后的可视尺寸是4.7英寸,可以在单屏模式、平板模式、多任务模式之间切换。(2017年发布的中兴AXONM也属此类)。 2013年,三星发布单屏幕折叠概念机:2013年1月,三星在CES上推出旗下可弯曲 OLED 屏幕产品线“Youm”时,也展出了一款可以任意弯曲的折叠屏概念手机,该概念机展开后等效为一个平板电脑的大小,但这款手机迟迟没有量产。 2019年为折叠屏手机量产元年,2021年以来多厂商陆续入局,折叠屏市场进入规模化发展期: 2018年柔宇发布首款消费级折叠屏手机,后于2019年一季度量产; 2019年三星、华为、摩托罗拉陆续发布折叠屏手机,折叠屏手机迎来量产元年;其中华为首款折叠屏手机Mate X采用鹰翼式折叠设计,使得折叠之后内外屏幕完全贴合,在折叠形态上做出较大贡献。 2020年,三星推出竖向折Galaxy Z Flip系列,对标便携实惠的使用场景,Flip全系列价格均在万元以下;华为沿用横向外折迭代推出Mate Xs。三星、华为凭借产品及影响力占据绝大部分折叠屏市场,快速更新迭代;除手机市场外,2020年LG发布可卷曲电视,联想发布折叠屏电脑ThinkPad X1 Fold,折叠屏产品在其他终端设备上逐步大放异彩。 2021年,小米、OPPO等手机厂商陆续入局,华为进入竖向折市场,发布P50 Pocket,折叠屏市场持续放量,迈入规模化发展期。 二、市场规模及终端品牌跟踪 出货总量上看: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由2018年19.8万台增长至2020年的280万台,CAGR达+276%。下游渠道上看:前期,由于折叠屏手机产能有限,手机厂商多采用“线下实体体验+线上预定购买”的方式进行产品推广和销售,2019年,中国有90%以上的折叠屏手机通过线上渠道销售。考虑到线下仓储物流成本较高以及消费者线上消费习惯养成,我们认为线上消费仍有望占据主流,但线下渠道仍具备较强的宣传推广作用。 用户画像上看:据个推大数据及观研天下数据,我国折叠屏手机用户中79%为男性、62%处于30-45岁间,且以北京、上海等一线消费者城市用户为主。 ▲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万台) ▲2019年中国折叠屏手机销售渠道(%) 1、三星 三星开折叠屏手机商用之先河,三大产品线齐头并进,稳定迭代新品。分产品线看:Z FOLD系列:面向高端商务人士,目前已迭代3代,起售价分别为15998/16999/14999元,其中Galaxy Fold为第一款大规模商用的折叠手机;GalaxyZ Fold3为全球首款UDC折叠屏+全球首款支持SPen的折叠屏+全球首款IPx8级防水折叠屏。 Z Flip系列:定位轻奢时尚,相较于大多数折叠屏手机具备良好价格优势,目前已迭代2代,起售价分别为11999/7599元。其中,Galaxy Z Flip为首款采用UTG作为盖板材料的折叠手机;Galaxy Z Flip3使折叠手机的价格降至非折叠旗舰机水平(7000-8000元),大幅提升销量。 W系列:为三星联合中国电信推出的超高端手机心系天下系列,面向高层政企人士,已迭代至第3代折叠产品(心系天下第14代),起售价分别为19999/19999/16999元。在产品定位上,W系列与Z Fold系列一脉相承,但定位更加高端。如相比三星Galaxy Z Fold3(14999元),三星W22(16999元)在硬件方面主要包含三大升级:金色转轴中框、陶瓷机身(Fold3为玻璃)、以及16G内存(Fold3为12G)。 三星折叠屏手机出货量高增长:2019年:出货40-50万台; 2020年:出货200万台,占三星整体销量约0.7%;2021年:根据三星规划及产业链现状,估算其折叠屏手机有望出货580万台,约占其整体手机销量的2.7%; 2022年:据THEELEC,三星2022年计划出货1300万台折叠屏手机,其中包括920万部Galaxy Z Flip系列和380万部Galaxy Z Fold系列。 三星折叠屏手机市占率稳居全球第一:据群智咨询数据,2020年三星折叠屏手机全球市占率约77%;我们预计2021年其份额仍将稳定在75%~80%;至2022年苹果入局后,份额或略降至60%~65%,仍为行业绝对龙头。 ▲2015-2020年三星手机出货量(百万台) ▲2015-2020年三星手机全球市占率 ▲2019-2025年三星折叠手机出货量(万台) ▲2020-2022年三星折叠手机全球市占率 从供应链来看,三星拥有全球最全的折叠手机供应链团队,具备强大的供应链把控能力,可从元件生产入手,自上而下规划产品:面板方面:采用三星电子子公司三星显示的柔性OLED面板; OCA方面:集团内子公司三星SDI于2018年开发了全球首款可折叠手机使用的OCA胶,折叠次数超过20万次,三星Fold所采用的OCA胶由三星SDI独家供应; UTG方面:此前由三星电子子公司三星显示独家供应(三星显示采购肖特的玻璃母版,而后由三星显示控股子公司Dwooinsys进行减薄加工,再供给三星电子);2021年10月,三星电子宣布已联合康宁实现UTG自制,由康宁提供玻璃原片,韩国面板零部件供应商Econy进行减薄,目前已应用于Z Flip 3; 铰链方面:2020年以前,韩厂KH Vatec为其独家供应商,2021年以来韩厂S-connect切入供应链,供应Z Fold 3 5G、Z Flip 3 5G、W22 5G等产品。 展望未来,看好三星后续在折叠手机领域积极进行市场教育,未来三星或从内外两方面持续享受折叠屏手机产业链发展红利。 对内,以高端手机定位发展折叠屏手机:未来三星Galaxy Z Fold折叠屏系列有望逐步取代此前的Note系列(作为参照,2019/2020年三星Galaxy Note系列出货量分别为1270/970万台),折叠屏手机将作为三星核心高端产品不断迭代。我们看好三星在折叠屏手机产品上未来进一步教育市场,考虑到Z Fold主打高端商务,Z Flip主打平价时尚,长期来看我们认为Fold、Flip销量占比有望接近约3:7。 对外,或释放更多关键零部件能力来供应其他厂商:未来三星旗下柔性OLED面板、UTG解决方案、铰链方案等零部件有望导入更多终端手机品牌客户,赋能其他品牌,为折叠屏手机市场打开更大成长空间,享受行业发展红利。 2、华为 产品发展:国内折叠屏龙头,主打高端商务机型,目前正补齐平价便携机型。产品定位方面:目前华为折叠屏手机有两大产品线,其中公司Mate X系列机型定位高端商务,已迭代至第三代,三代产品起售价分别为16999/16999/17999元;2021年12月23日发布P50 Pocket则主打轻奢及女性市场,起售价8988元。 产品设计方面:盖板材料目前均采用CPI方案;折叠方式上,初期采用横向外折方式,从Mate X2开始转为横向内折,P50 Pocket采用竖向内折方案,产品折叠形态不断丰富。 专利布局方面:华为积极探索其他折叠形态,除横向、纵向双折叠方式外,亦布局横向三折叠、卷轴屏等专利。 出货量数据:预计22年维持在百万量级。据群智咨询,2020年华为折叠屏手机销量约40万台,全球市占率约15%;我们预计华为2021-2022年将实现销量100/100万台左右,主要受制于主芯片供应,全球市占率分别约13%/7%。 未来展望:看好华为在硬件生态+品牌效应+技术布局上的多重优势,但也需关注未来5G相关芯片供应对其折叠屏产品放量的影响。我们认为华为折叠屏产品拥有多重优势:技术方面,Mate X2采用自研双旋水滴铰链结构,折痕问题控制较好;生态方面,公司拥有成熟的跨终端多屏协同方案设计;品牌方面,华为高端产品的品牌定位在国内深入人心,拥有更高的用户忠诚度。但另一方面,随5G手机渗透加速,也需要关注未来5G相关芯片供应对公司手机产品放量的影响。 ▲华为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万台) 3、小米 产品发展:折叠产品主打高性价比商业旗舰,推动市场持续下沉。产品定位方面:小米首款折叠屏手机于2021年3月推出,采用横向内折方案,定价9999元(12GB+256GB),定位于高性价比商务旗舰产品。群智咨询预计小米有望于2022Q1推出升级版第二款折叠屏机型。 产品设计方面:盖板材料上,初代产品采用CPI方案,群智预计第二代产品将由CPI变更为UTG方案;折叠方式上,预计二代产品仍为横向内折设计;在硬件上,MIX Fold搭载液态长焦镜头+独立ISP芯片澎湃C1,综合提升用户拍摄体验;在软件方面,MIX Fold提供一键隐身功能,可以强制关闭所有摄像头、麦克风和GPS定位。此外提供桌面模式,三指横划即可进入酷似Windows 10的界面,强化其商务旗舰属性。 专利布局方面:除横向折叠产品外,小米亦积极布局纵向折叠、环绕屏幕等专利。 出货量数据:我们预计2021年小米折叠屏手机销量约20万台,市占率约3%;预计2022年出货量达200万台+,市占率有望达10%+。未来展望:考虑到目前小米仅推出一款横向内折产品,看好小米基于其专利布局推出更多形态折叠产品(特别是竖向折叠,届时价格有望进一步降低),进一步完善产品线、推动折叠屏手机平价化。 ▲小米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万台) 4、OPPO 产品发展:首款国内UTG产品Find N已于2021年12月15日发布,主打平价路线,探索最佳屏幕面积方案。产品定位方面:2020年10月, OPPO发布卷轴屏概念机,为横向卷轴形态;2021年12月,OPPO发布首款折叠屏机型OPPO Find N,起售价7699元。该款机型定位平价(目前为数不多的定价8000以下的横向折叠产品)+相对小巧(折叠状态下5.49英寸,同类型产品6.5英寸左右;展开状态下仅7.1英寸,同类型产品8英寸左右),致力于探索折叠产品未来的最佳屏幕形态。 产品设计方面:设计切合痛点,(1)硬件端:铰链方面,该产品搭载全球首款精工拟椎式铰链(供应商为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包含136个零部件、单个零件加工精度最高达 0.01 mm),最高减轻高达80%的视觉折痕,且可为用户提供多角度自由悬停功能,单个成本将近800元,是普通铰链成本的三倍。 盖板方面,OPPO Find N为国内首个采用UTG盖板的折叠机型,可承受上百万次折叠。屏幕方面,内屏采用支持120Hz刷新率的镜面折叠屏,提供流畅的滑动体验。(2)软件端:内置的ColorOS 12 对OPPO Find N折叠屏进行了专门的优化,引入四指浮窗、分屏组合、平行视窗等提高效率的功能。 专利布局方面:积极探索多样化屏幕形态,在横向卷轴、纵向卷轴、竖向内折、环绕屏幕均有相关专利布局。 出货量数据:我们预计OPPO Find N 2022年有望达约80-100万台出货量。未来展望:考虑到近年来OPPO在手机屏幕形态探索上专利布局较为充分,我们预计OPPO将继续沿平价路线进一步布局更多屏幕形态产品(竖向折叠、卷轴屏、环绕屏幕等),探索最佳屏幕方案。 ▲OPPO Find N ▲OPPO 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万台) 5、苹果 产品发展:预计苹果首款折叠屏手机有望于2023年问世。根据产业调研及预测,该产品的主要特征如下:产品定位方面:我们预计苹果折叠屏产品或立足高端,成为未来高端折叠屏手机市场最大变量。 产品设计方面:据LetsGoDigital,苹果首款折叠手机或采用上下折叠形式,并且会使用隐形铰链设计,手机展开尺寸在7.5~8英寸。该款手机或采用三摄像头设置,摄像头旁搭载副屏以显示信息,机身正面或采用屏下摄像头的技术标准。 专利布局方面:除纵向内折形态产品外,苹果已布局双折叠(可将屏幕折叠为S形和G形)、非对称折叠等专利。 出货量数据:苹果或于2023年推出首款折叠屏手机,预计当年出货约1000万台。未来展望:目前折叠屏手机的一大短板在于刚需级应用较少,相应生态缺乏。而苹果具备软硬件生态一体化优势,未来入局有望在折叠手机上实现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之间生态的互联,加速模糊手机、PC、平板之间的隔阂。看好苹果在折叠屏手机上的竞争优势,未来苹果或成为折叠屏手机市场竞争格局变化的最大变量。 6、荣耀 产品发展:荣耀已有左右折叠和上下折叠的产品规划,第一款折叠屏机型Magic V或于今年春节前发布。产品定位方面:荣耀官微于21年底正式宣布其首款折叠屏手机命名为“荣耀MagicV”,我们预测其左右折叠屏机型(Magic V)发布时间暂定春节前,其造型类似于华为Mate X2;上下折叠屏机型(Magic Wing)则有望22年下半年发布。在目前折叠屏手机平价化大趋势下,预计荣耀首款折叠屏机型或定位万元以下。 产品设计方面:认为荣耀首款折叠屏手机Magic V将采用横向内折方案,其中内部折叠主屏为8英寸,外部副屏为6.5英寸;盖板材料方面,Magic V预计将采用CPI方案,Wing系列则有望走向UTG方案。 专利布局方面:不止于折叠形态,亦布局卷轴环绕屏专利。荣耀公司于2020年申请了一项卷轴环绕屏手机外观专利,根据专利显示,这是一款类似于环绕屏设计的机型,同时还兼顾了卷轴屏的设计,即手机可以横向拉开,且整体边框极窄。 出货量数据:预计2022年荣耀折叠屏手机出货量有望达50万台,后续随产品迭代有望实现翻倍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市占率可达5%。 三、产业链公司及布局现状 1、柔性OLED显示面板 格局现状: OLED投资布局集中在韩国和中国,其中三星显示独占鳌头,以京东方为首的大陆厂商正积极追赶。全球来看,2019年三星占据柔性OLED市场81.6%份额,LG占据7.4%份额;大陆方面,京东方引领,华星光电、维信 诺、深天马等跟进,其中,2019年京东方/维信诺/深天马全球柔性OLED产能占比分别为9.5%/1.3%/0.2%;台湾厂商如友达、群创、鸿海等扩产谨慎,基本在原本产线上做技术升级;日本厂商则是选择小规模投产。 良率方面,近几年来以京东方、华星光电为代表的大陆OLED面板商良品率持续爬升,DSCC预计2023年三星OLED面板良率达80%左右,大陆厂商OLED面板良品率将主要居于70%-80%之间,与国际头部厂商差距进一步缩小。 ▲2019年大陆柔性OLED厂商出货份额 ▲2019年全球柔性OLED厂商出货份额 ▲全球主要OLED生产企业良率预测 格局展望:我们看好国内厂商的柔性OLED产能爬坡与市占率提升,预计2022年中国有望成为OLED最大产能国,其中柔性OLED产能全球占比达40%+。根据 OLED Industry 统计,中国内地已建和在建的 6 代产线共有 12 条,全部满产后总产能超过 50 万片/月。 据IHS预测,随着国内OLED产能释放,到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的OLED面板总产能全球占比将接近45%,届时中国将有望取代韩国成为全球最大的OLED面板供应国,其中,大陆柔性OLED产能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至40%+。 ▲国内主要柔性OLED产线规划 ▲2022年全球柔性OLED产能分布 2、保护盖板 CPI:由日本住友化学、韩国KOLON等公司垄断,国内鼎龙股份、丹帮科技、时代新材、中天科技、新纶科技也开始布局,但尚未实现量产。 韩国KOLON:科隆工业于2016年7月率先研发出CPI膜,目前薄膜产品已供应给三星、华为、摩托罗拉、柔宇等智能手机厂商,2021年被应用于小米的首款可折叠手机Mix Fold,以及联想的全球首款可折叠笔记本电脑联想Thinkpad X1 Fold,使CPI首次用于中大型可折叠显示面板。 日本住友化学:CPI膜透明度达到90%以上,可实现20万次的折叠,在与KOLON的竞争中拿下三星Galaxy Fold 的CPI 膜订单。 UTG原片格局(非减薄路线):通过下拉法或溢流熔融法制程直接生产出超薄原片。目前能够批量化生产超薄玻璃的原材厂尚属少数,以德国肖特为主,同时日本电气硝子、美国康宁也具备一定产业化能力。高技术壁垒下强者恒强趋势明显,我们认为肖特等海外龙头厂商有望凭借技术储备以及率先导入客户的先发优势持续领先;国产超薄柔性玻璃仍有待中长期进一步突破。 UTG减薄格局(减薄路线):采用玻璃减薄技术,将0.1mm以上厚板的玻璃原片减薄至0.1mm以下的特定厚度,再进行盖板后制程。这一方案具备性价比优势,以韩国DowooInsys以及国内企业长信科技、凯盛科技、沃格光电等为主。减薄路线性价比优势突出,我们看好具备产能及技术储备优势的龙头厂商。 未来趋势研判:考虑到目前UTG超薄柔性玻璃的国产化供给仍较为有限,且相较于直接生产薄玻璃,将厚玻璃薄化成本更低、良率更高,我们认为减薄路线未来在国内将持续拓展空间;非减薄路线则在海外品牌中持续发展。 3、OCA光学胶 美日韩厂商起步较早,掌握核心技术,把控高端品牌市场,国产厂商在返修市场逐步切入。第一梯队是美国3M、三菱为主,市占率60%+,其中3M产能主要供应传统液晶显示厂商,占据最高端市场; 第二梯队是日系、韩系和台系厂商,日本主要是日东电工,韩国是LG化学和SKC,台系厂商是长兴科技。这一梯队厂商的产品主要用 于中低端触摸屏,市占率合计30%+。 第三梯队是大陆厂商,以斯迪克、凡赛特、新纶科技、晶华新材等为主,目前尚无法生产全贴合产品,产品主要用于出货返修市场。考虑到显示触控产业链逐渐东移,大陆OCA厂商在售后反应速度、供货周期、产品改进上具备综合优势,随大陆厂商工艺日趋成熟,OCA国产化率提升是大势所趋。 ▲2020年中国显示面板用OCA出货排名 4、触控导电膜 纳米银线:工艺技术及产业化布局较为成熟,行业竞争激烈,国内外企业共同竞争。国外主要包括Cambrios(最早从事纳米银线导电膜研究和量产的企业)、C3nano,国内主要包括华科创智、诺菲纳米、微晶科技等。 Cambrios为当前最主要的纳米银专利拥有者,行业引用次数最多Top10专利几乎全部来自这家企业。Cambrios已与国内实力企业苏州诺菲签署了专利互相开放的协议,意在共同打造行业领先者。此外,Cambrios与TPK在中国成立了合资公司,形成了从纳米银材料到触控模组的完整业务链条。 5、铰链 铰链是可折叠终端的核心结构之一,需要用到MIM、液态金属等多种工艺,目前主要是由韩国供应商提供成熟方案(如KHVatec、SConnect等),主要采用国外成熟方案,安费诺则为OPPO Find N供应铰链;大陆领先厂商亦有相应技术及客户储备。 国内方面,精研科技是华为折叠屏手机MIM 铰链主要供应商,目前已在为主要客户进行折叠屏手机转轴件及组件的开发、试样、试生产;长盈精密早于2019年2月即表示在为多家客户研发用于外折和内折等多种制式可折叠屏手机的转轴组件;科森科技笔记本电脑用铰链产品已经生产多年,折叠屏产品铰链尚未进入量产阶段。 智东西认为,手机由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演变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屏幕,2007年苹果iPhone诞生,智能手机开始朝着触摸、大屏化发展,并逐渐淘汰了物理键盘。现在,手机在追求大屏化已经遇到了瓶颈,折叠屏解决了大屏和便携性的矛盾。虽然折叠屏这个概念从问世开始就一直受到或多或少的争议,但目前看来手机折叠屏化趋势已经是大势所趋。
苹果Apple Watch医疗市场推广受阻 消息称不被医学界接受
IT之家 1月2日消息,由于医学界的缓慢接受以及专注于收集但未利用数据,苹果将 Apple Watch 视为“健康的未来”的愿景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在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新文章中,多位医生和医疗领域的其他人士详细介绍了将 Apple Watch 纳入患者日常护理的困难。医学界人士表示,Apple Watch 真正在更大范围内改善用户健康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 Apple Watch 和类似设备可以收集许多有用的数据点 ——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达到临床级别,但大多数医生并没有使用它。例如,临床心理学家迈克尔布鲁斯表示,99.9% 的医疗专业人员尚未加入。 “问题是,这不被医学界接受,而且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生物识别公司 Valencell 的联合创始人 Steven LeBoeuf 博士说。“[FDA] 必须批准它,然后医生必须接受它,然后他们需要得到补偿。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IT之家了解到,报告称,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 Apple Watch 收集的数据。Virta Health 首席执行官 Sami Inkinen 表示,仅向人们提供数据而没有个性化的护理建议并不足以改善健康状况。 此外,研究表明,许多 Apple Watch 用户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因此该设备的目标市场可能不包括本来就佩戴 Apple Watch 的人群。 就苹果而言,它一直在朝着健康和保健目标迈进。苹果与强生公司和医疗机构等公司合作进行大规模研究,并表示“仍处于我们健康之旅的早期”。
苹果发布Apple Watch新广告:宣传紧急情况报警功能
IT之家 1月2日消息,今日苹果在海外发布了 Apple Watch Series 7 手表的最新广告视频。广告中没有展示任何人物或者产品,全程播放三段 911 报警通话录音,仅凭语音来宣传这款手表的紧急报警功能。 音频长度为 68 秒。第一起报警事件是一位女性拨打的 911 电话,她的汽车掉入水中,正在沉没。水已经进入车内,她无法打开门逃出去,但是通过 Apple Watch 持续与 911 进行通话。最终,救援人员到达了现场,成功将她营救。 第二起报警由海上的一名冲浪运动员拨出,他被大风吹响海中央,正逐渐远离陆地,而他没有办法上岸。这名报警者持续与 911 保持联系,并表示已经无力与狂风抗衡,电话录音中能够听到剧烈的风声,以及他语气中的绝望。 第三期起报警是一名农民拨打的,他从 6 米高的地方跌落下来,摔断了腿,情况十分严重。他表示确定需要尽快帮助。 IT之家了解到,在苹果发布的音频当中,没有包含完整的录音,仅展现了开头的一小段。幸运的是,三名遇到紧急情况的人都成功获救。 Apple Watch 智能手表可以随时收集各种传感器数据,判断用户是否遇到危险情况,并进行报警。手表可以在用户摔倒、突发心脏病或者遇到事故时,拨打报警电话,并将位置发送给紧急联系人,以此来挽救生命。
刘海可能没了!曝iPhone 14共四款机型:立讯拿下高端代工
虽然iPhone 13系列上市还不到半年的时间,但是由于苹果产品的研发周期都很长,所以自从新机发布之后,就已经不断有下一代产品的相关信息传出。 综合目前已知消息,下一代产品将依然延续常规命名,被称为iPhone 14系列,但是产品规划上却有很大不同,此前两代机型都销量不佳的mini版本将会被直接砍掉,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尺寸相同的系列。 据悉,iPhone 14系列分为标准版和Pro版,其中标准版分为6.1英寸的iPhone 14、6.7英寸的iPhone Max,后者将会是一款全新的产品,其在尺寸上与以往的Pro Max版本基本一致,但是配置相对更低,能覆盖更多用户群体。 至于Pro版本则依然与目前的方案保持一致,分为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 根据相关媒体最新报道,iPhone 14系列的代工厂选择上依然以鸿海富士康为主力代工,主要生产iPhone 14、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三款,和硕会拿下入门大屏的iPhone 14 Max机型的主要代工。 有消息称,立讯精密将会是高端版本的iPhone 14 Pro的第二代工厂。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iPhone 14系列的机型规划看似往上提了一档,但是标准版的两款机型可能依然无缘高刷屏,只会配备60Hz刷新率的屏幕,这点可能会让人非常遗憾,并且刘海也将会被保留。 至于两款Pro版本,则有消息称会直接取消刘海,采用打孔屏的方案,彻底改变iPhone沿用五年的正面ID,值得期待。
不是土豪别看!价值千元的路由器好在哪?
我们的生活已经基本离不开路由器了。 作为连接高速网络的重要网络设备,路由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几年前,家家户户用到的路由器大多数还是那种几十块钱,功能相对较少,稳定性也较差的Wi-Fi 5甚至Wi-Fi 4路由,而现如今随着Wi-Fi 6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用户都体会到了高速的网络连接,但技术的更新有时候也意味着成本的上升,再受到芯片的影响,目前主流的Wi-Fi 6路由器基本都在300-500元的区间,甚至有部分高端路由的价格飙到了千元以上,相信也会有人有疑问,为什么这些路由器的价格这么昂贵呢? 在多流聚合、4X4天线及160MHz传输频宽方案的加持下,千元档产品在极限无线传输方面表现更强劲,更强的处理器性能够带来更低的OFDMA传输时延,部分产品通过流量识别、QoS保障机制提供了更好的业务性能体验,而且这个党委的很多路由器都是为了实时性极高的电竞游戏而设计的,会内置加速器,以为游戏带来最佳体验。 今天笔者就为大家盘点一下那些土豪钟爱的千元档路由器吧! 一、小米AX9000 小米AX9000作为一款9000Mbps旗舰级三频路由器,各方面配置都是旗舰级的,包括高通针对Wi-Fi 6E的旗舰SoC 高通IPQ8072、1GB大内存、2.5G网口。当然,AX9000作为小米的跨时代产品,不仅限于这些明面的进化,在高配置之下,它还有主动散热风扇、USB 3.0接口这两项全新配置。它共有12根天线和三个频段,加上AIoT无线后,总速率高达9000Mbps,这样的无线配置不仅在小米路由器中处于顶级,在业界里更是不折不扣的高端旗舰水准。 大带宽三频无线对于用户来说意味着更大的无线容量,更少的干扰,以及在Mesh上更强的扩展性。AX9000可以利用5.3G和5.8G两个频段,实现几乎无损耗的无线回程Mesh网络搭建。对于大户家庭来说,即便装修时没有设计好预埋线,利用强力的无线网络也可以完成家庭的网络覆盖。 作为一款12天线的路由器,小米AX9000在外观上放弃了以往的简约式设计,外置天线与圆形机身棱角分型,攻击性很强,还有大面积的X型电竞灯效加持,在家里摆放会非常显眼。专属的游戏加速功能更是十分适合游戏玩家选购。 虽然这款路由器的首发价是999元,但目前1299的价格依然很值得入手。 二、华硕RT-AX86U 华硕RT-AX86U延续了一代神机RT-AC86U游戏路由器的后续设计,将其带入了高性能的 Wi-Fi 6世界。在内部,RT-AX86U 使用Broadcom的BCM4908和BCM43684芯片组以及1GB 的 RAM和256MB的闪存来保存其固件和设置。路由器有1.8GHz四核处理器供电。其802.11AX双频设计可以创建2.4和5GHz网络,这些网络可以利用超宽的160MHz数据信道MU-MIMO和波束成形,将尽可能多的数据压缩到其传输中。总体而言,对于AX5700等级,RT-AX86U可以在其2.4GHz频带上移动高达861Mbps,在其5GHz频带上传输速度高达4.8Gbps。 华硕RT-AX86U背面是1Gbps和2.5Gbps多千兆WAN输入端口,用于与最新的宽带调制解调器配合使用。如果没有使用多千兆连接,它会添加四个专用的每秒千兆下行以太网端口以及一个额外的LAN端口。这可能总共有五个下行端口,比大多数提供的端口多一个,但比TP-Link的Archer AX6000的八个LAN端口少三个。对speedsters,可以聚合两个网络端口以实现最高速度输出。 华硕RT-AX86U是一款强大的 Wi-Fi 6路由器,可提供出色的速度和杀手级游戏功能,以及出色的自定义选项。凭借高端性能和针对入侵和恶意软件的终生保护,它也是保护整个家庭网络、提供长期保护且无需订阅费并提供两年保修的绝佳选择。 三、华为路由H6 华为路由H6中包含一个母路由,1个子路由Pro版和2个子路由标准版。并且均支持千兆网口。作为一款分布式的路由器产品,每一个华为路由H6母路由最多可以通过预设网线连接6个子路由进行组网,母路由之间也可以进行级联,从而连接更多子路由,实现更大范围的覆盖。单个子路由即可覆盖1~2个房间,子路由Pro版则更适合客厅场景下使用。 不但如此,华为路由H6小巧的身材包含着足量的设计,软硬结合的智能天线技术可以追踪、定位智能设备的信号源,搭配高性能外置信号放大器,可为家里的每一个设备都带来充足的信号,再加上华为自研的Wi-Fi6+技术,支持160MHz超大频宽与动态窄频宽的穿墙黑科技,再也不用担心手机和智能家居设备断网了。 有了华为路由H6的加持,可以轻松实现全屋的Wi-Fi覆盖,轻松解决智能设备的连接问题,打下全屋智能的基础。 四、华硕RT-AX92U 华硕RT-AX92U采用2.4GHz/5GHz+5GHz 802.11ax三频段设计,能够实现6100Mbps的无线收发速率,其中5GHz 802.11ac频段带宽最高为866Mbps,而2.4GHz 802.11n频段速率最高是400Mbps,5GHz 802.11ax其最高速率可到4804Mbps。 RT-AX92U搭载4根高增益外置可折叠天线,其网状网络功能可使用802.11ax信号在网状节点之间进行高速回传。AiMesh AX6100系统可通过RT-AX92U的Web和APP界面进行设置或管理,只需设置一次即可同步至AiMesh系统中的各个路由。 此外通过AIMesh功能,可以将华硕RT-AX92U通过更新最新固件来支持AiMesh,和其他华硕路由器组成Mesh网络, AiMesh相对于普通Mesh路由器的优点是保留华硕路由器的完整功能,并支持众多型号的华硕路由器,而且不同型号的路由器可以混搭使用,有效降低购买成本。 看完这些“土豪级”路由器有没有心动呢?但是还是要温馨提示一下,路由器还是要选适合自己的,根据预算选择才是比较稳妥的方案,屏幕前的你喜欢买多少钱的路由器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讨论。
新能源汽车:一场出人意料的井喷
头图来源|受访者 2021年,新能源汽车及其产业链上下游吸引了市场中的海量热钱与高度关注。 巨头和创业者奔着新能源汽车的光明未来而来,坚决投入,前所未有的狂热席卷了这一行业。 其背景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月快速提升,这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期。2020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仅为6.18%,2021年11月,已经达到19.5%。12月初,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在2021年度媒体沟通会上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走过“政策驱动的起步阶段”和“政策市场双驱动的过渡发展阶段”,伴随2022年产业补贴完全退出,正在真正进入“市场驱动的新发展阶段”。全球电动化被认为已经突破临界点,进入陡峭增长期。 拐点已来。 科技巨头入场,或自建品牌,或加持车企做供应商;新势力头部企业从服务、技术、产品等差异化竞争点出发,同时又在全面补足能力;传统巨头列出彻底转型的目标,未来几年内,汽车行业将上演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一批车企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同时,行业参与者们也感受到比以往更多的危机感——竞争加剧,供应链的不确定仍然笼罩着行业,三五年后,谁还能继续坐在牌桌上? 赛点将至,竞争加剧 无论是手机公司还是互联网巨头,智能汽车几乎都成了他们进入下一个时代的入口。 雷军带领小米高管进行了75天的考察后做出造车决定,因为团队发现,如果未来小米的产品构成只有手机和智能家电,就是一个传统企业。如果不造车,小米就会被淘汰。李彦宏直言集度汽车是“集百度AI能力之大成”,Apollo探索商业化但成果不甚理想,李彦宏决定牵手吉利。华为剑指“智能车时代的博世”,欲成为车企最重要的供应商,弥补手机业务的缺失。 小米、百度和华为代表了巨头入场的三种典型路径,自己建厂、打造品牌的全掌控路径,与传统车企合作掌握主导权的路径,以及在产业链重塑的过程中成为水电煤的路径。此外,还有360投资哪吒汽车,成为第一大股东,以此进场的路径等。 无论哪种路径,都展示出科技公司下场的决心。这既出自于巨头自身转型的焦虑,也是因为汽车行业从“机械产业”转变为“信息产业”,存在巨大机遇。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2021年早些时候曾向《中国企业家》指出,“如果今天哪一家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公司说他不造车,我才觉得有点奇怪。”因为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是上一个时代红利,智能电动车和智能出行将是下一个最大的结构性机会,最先进的生产力会集中在这一行业。 行业竞争点转移至智能化,科技公司因此有机会入局,而他们同样擅长的产品定义、品牌建设、用户运营等,重要性也在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造车门槛降低。小米集团总裁王翔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感慨,汽车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小米有能力造车了,并不意味造车这个事情就变简单了,只是让我们有机会和传统最优秀的车厂掰掰手腕。” 科技公司跑步进场,新势力则进入“战略投入期”。 “蔚小理”正在加大研发投入,同时扩张线下渠道和充换电站。2022年蔚来将推出三款新车,并筹划新品牌进入大众市场。2021年二季度开始,蔚来加大了对研发、销售服务网络和充换电设施的投入。与产品开发节奏有关,2021年蔚来的研发人员增加了一倍,三季度研发同比增长101.9%。李斌在三季报电话会议上说,“2021年大家看到我们投入的决心,2022年我们还会加大投入。” 小鹏汽车三季度研发投入超过蔚来,研发投入占总营收超过20%,为三家中最高。过高的研发费用也让小鹏汽车扣上了“亏损王”的帽子。何小鹏9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在已经拿到足够多钱的今天,毛利率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如果三五年后汽车行业的战争形势从春秋变成战国,做不到战国的前三、前五,将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到那时小鹏的毛利应该更高,规模应该更大。 新势力均未实现盈利,但这已不是投资人关注的重点。成立于2011年的特斯拉在2020年才首次实现盈利。天风证券在2021年6月指出,二级市场更关注研发费用、技术、产品等,之后才是销量、市占率,而3~5年内利润低甚至不盈利不会成为阻碍公司发展的因素。 传统车企也在加快推进新能源转型的脚步。比亚迪的DM-i混动车型让其销量屡创新高,奔驰2021年将其电动化战略从“电动为先”升级到“全面电动”,大众提出到2030年旗下纯电动车的份额将提升至50%…… 竞争正在加剧。 尽管参赛者强调这不是一个赢者通吃的行业,市场细分,大小玩家或许都将有一席之地,但由于智能汽车具有一定网络效应,数据的规模效益明显,用户数越多,功能迭代越完善。这让市场的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相比于传统汽车时代,活跃车企或将更少。 另一个加速当前竞争的因素是时间窗口。有观点认为只要拿出足够打动人的产品,何时入局都能赢得市场。但目前一个普遍观点是2025年左右将是一个关键时间点,到时如果不能建立起较全面的能力,基本将无缘下一轮竞争。 赛点将至,没人想成为汽车界的诺基亚。 挑战与隐忧 缺芯是2021年汽车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市场分析机构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的研究显示,11月芯片平均交付周期达到约22.3周,这是该公司自2017年开始跟踪芯片交付数据以来交付周期最长的一次。 因芯片、雷达等关键零部件的断供,减产成为常态,停产偶有发生,无论是传统巨头还是造车新势力,都因此损失惨重。蔚来曾因芯片短缺停产5天,10月由于生产线升级和供应链影响销量跌至不足4000辆。比亚迪在销量上涨之际,也面临产能受限问题。王传福在11月19日的一次公开活动中表示,其未交付订单已超过20万辆。 也有车企拿出“减配交付”的方案,以此满足部分用户的购车需求,同时降低减产、停产带来的损失。新势力中,理想和小鹏接连提出先交付后补装激光雷达的方案,但这也只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 一些汽车公司预测,零部件短缺情况要到2022年年中才能改善,2022年整体都将处于部分短缺中,挑战依然很大。东方证券研报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增长的市场需求与部分原材料产能扩张受限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将在未来3~5年内成为汽车电动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在这样的情形下,建立起应对不确定环境的相关机制迫在眉睫。 李斌在近期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蔚来自2019年起就成立了“保供会”,当时因为资金问题,团队需要应对供应商随时可能断供的情况。这一制度延续至今,李斌每周都会参与保供会的讨论,一旦出现高风险点,就亲自上阵拜访合作伙伴。 为保障供应链的灵活性,车企会与多家供应商合作,积极寻找可替代零部件。即使这可能会造成成本上升,但保证交付在当下的市场形势下或更为关键。 除了保证交付问题,面对市场上不断增长的订单,产能也成为新能源汽车需要补的功课。 理想2021年斥资60亿元拿下了原北京现代顺义第一工厂,在此基础上改建理想汽车年产能10万台的纯电动车型制造基地,到2023年年底,将达到每年50万台的产能。蔚来在2021年10月完成江淮蔚来合肥基地生产线的阶段性升级,年产能将翻倍至24万台,通过加班或增加班次等可提升至30万台。何小鹏则在三季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小鹏汽车自有肇庆工厂加上在建的广州和武汉工厂,总设计年产能达40万辆,双班生产能支持60万辆。 另外,在汽车智能化全面到来的时代,安全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一方面是技术安全。汽车产品正在加速智能化,当越来越多车企将自动驾驶作为卖点时,如何强调安全、强调自动驾驶的局限性都不为过。 另一方面是数据、企业经营安全。小鹏汽车某门店近日收集人脸数据用于客流的分析,因涉及侵犯个人数据隐私,被罚10万元。虽然小鹏声明不存在泄露或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但无论是汽车门店还是汽车本身,都涉及大量用户数据,随着数据监管的规范与完善,如何在法律法规范围内使用好数据,成为车企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总之,面临超出预期的新能源汽车浪潮,挑战层出不穷,只有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及时调整,同时又守住发展的底线,才有机会坐在三五年后的牌桌上。
元宇宙虚拟时装受追捧 大牌投资数字资产
据dapp数据和分发平台DappRadar统计,2021年上半年NFT市场销售额达到25亿美元,而前一年同期销售额仅为1370万美元。 过去一年,NFT(非同质化代币)的热浪不断侵入各行各业,为各大品牌创造了新的收入模式。 12月21日至23日,坂本龙一将一场《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2021》中主旋律的595个音符单独制成NFT,分成三批出售,每个音符售价一万日元,这些音符上架就被抢购一空,销售平台Adam by GMO也因买家大批涌入而瘫痪,而他们到手后便将NFT转售,售价翻了几十倍。据dapp数据和分发平台DappRadar统计,2021年上半年NFT市场销售额达到25亿美元,而前一年同期销售额仅为1370万美元。 2021年也是时尚业进军元宇宙的一年。就在12月初,耐克收购了数字时尚公司RTFKT。阿迪达斯也在11月宣布了与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合作。 根据麦肯锡与《时装商业评论》(BoF)于11月发布的《2022年时尚状况》,线上商业模式在疫情期间大获成功。该报告预计,明年,企业将继续投资数字创新领域,并尝试新的创意和商业形式。NFT、游戏皮肤和虚拟时装等数字资产将向主流靠拢,一些品牌将扩展到数字元宇宙的领域。 已经有多个时尚品牌选择与罗布乐思合作开设虚拟店铺或迷你世界 视觉中国图 元宇宙的吸引力 年轻人在虚拟空间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 根据游戏和电竞研究及数据分析公司Newzoo今年8月发布的统计结果,年轻一代(Z世代和千禧一代)玩家花在游戏上的闲暇时间比在其他娱乐形式上的都多,大约有81%的Z世代玩家在过去半年中玩过游戏,平均每周花费的时间为7小时20分钟,而他们每天有8个小时都在看屏幕。谷歌工程总监雷蒙德·库茨魏尔(Raymond Kurzweil)甚至预测,到了2030年,人们在元宇宙所花费的时间将会超过在真实世界生活。 元宇宙的部分吸引力在于,人们可以在其中与他人接触并建立社群——当疫情阻碍了人们的社会接触时,这种需求就更加迫切了。元宇宙的数字资产也令消费者得以拥有新的购物和易物方式,以及新的身份。 2017年11月,虚拟养猫游戏谜恋猫(Crypto Kitties)上线。在游戏中,人们不仅可以养猫,还可以使用加密货币购买和出售虚拟猫咪,这些独一无二的猫咪被存储在区块链上,在加密币爱好者之间掀起了一股云养猫的热潮。2018年,德国的一家艺术机构还邀请了谜恋猫团队为访客讲解区块链技术。 随着游戏日益成为现实世界的延伸,以及伴随着疫情日益提高的参与度,虚拟世界已经成为时尚品牌的一个重要目标市场。 市场的转变 根据麦肯锡报告,游戏中充斥着大量商机,并且给商家提供了一个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平台,向那些通常不与品牌互动的人频繁宣告自己的存在感。在游戏中推出商品能够使品牌实现数字资产的货币化,因为对于玩家来说,为提升体验而“氪金”已经是一种常态。 以韩国社交平台和虚拟形象应用Zepeto为例,耐克和拉夫·劳伦等品牌都曾在上面推出过虚拟时装系列,令用户有机会使用他们的独家产品或“皮肤”来装扮自己的虚拟形象并“自拍”。 巴黎世家甚至以视频游戏的形式发布了其2021年秋冬系列,随后与游戏《堡垒之夜》(Fortnite)合作,推出了可供购买的虚拟服装和实体产品,并同时在传统和虚拟渠道宣传这一合作关系。 为了庆祝创始人200岁诞辰,路易威登在今年推出了一个视频游戏,游戏故事呼应了品牌创始人的人生旅程,玩家可以在其中收集明信片和NFT艺术品,部分艺术品由数字艺术家Beeple设计。今年3月,这位数字艺术家的一件NFT作品,刚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破纪录的6930万美元售出。而早在2019年,LVMH就曾与拳头游戏(Riot Games)合作,在游戏《英雄联盟》中推出过一个胶囊系列。 古驰也为游戏平台罗布乐思(Roblox),以及游戏《Pokémon Go》和《动物森友会》(Animal Crossing)设计过数字资产。 在全世界最大的多人在线创作游戏平台罗布乐思,人们可以创建自己的游戏,也可以玩其他玩家创建的游戏。12月,快时尚品牌Forever 21与罗布乐思合作,在其平台上推出Shop City。玩家可以在那里挑选和交换位置,并参与商店任务,比如整理库存和协助客户,并获得与实体商品相匹配的虚拟商品。 已经有多个时尚品牌选择与罗布乐思合作开设虚拟店铺或迷你世界,其中包括耐克和古驰等。就在今年5月,古驰于罗布乐思上推出了“古驰花园”(GucciGarden),与古驰在佛罗伦萨举办的“古驰花园原典”(Gucci Garden Archetypes)特展遥相呼应,前往“古驰花园”参观的玩家多达1900万。古驰认为元宇宙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其CMO罗伯特·特里弗斯(Robert Triefus)此前表示,过去几年,古驰的设计师在设计新产品时,都会同时考虑这些衣服的虚拟版本会有什么效果。 不只是游戏 12月中旬,阿迪达斯宣布与元宇宙中无聊猿猴游艇俱乐部(Bored Ape Yacht Club)的创造者Yuga Labs及该领域的其他人士合作,通过生活方式品牌Adidas Originals推出了“进入元宇宙”(Into the Metaverse)系列。3万个NFT以0.2以太币(约800美元)的单价于12月17日上架,几分钟内即告售罄,仅一个下午阿迪达斯就赚入2200多万美元。 虚拟服饰在元宇宙中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虚拟时装销售平台DressX的联合创始人达里娅·沙波瓦洛娃(Daria Shapovalova)说:“游戏玩家因在游戏中购买‘皮肤’而闻名,但我们有两个(更大的)客户群。”这两组客户是千禧一代和Z世代,前者是奢侈品领域的积极消费者,乐于尝试新事物,所以他们会用虚拟时装来美化自己的社交账号;后者是Snapchat或TikTok的用户,短视频取代静态图,成为他们主要的沟通工具。目前,DressX拥有100多个合作设计师为其提供虚拟时装产品,该平台估计,虚拟时装的潜在市场体量高达310亿美元。 10月下旬,活跃于巴黎的设计师尼古拉·罗梅罗(Nicolas Romero)在以7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两双虚拟运动鞋。现在,他正在创建一个名为“未来工厂”(Futures Factory)的在线市场,以销售更多类似的虚拟产品。罗梅罗表示:“人们喜欢在现实世界中表达自己,他们在虚拟世界中也是如此。几年后,当技术壁垒降低时,在网络世界穿上他们最喜欢的设计师的衣服,这件事将变得稀松平常。” 技术的发展也为利用虚拟时装的新商业模式提供了更多机会。在线时尚批发平台Ordre使用全视角技术,通过在线展厅展示季节性产品,为促进奢侈品批发网络的管理提供了一个补充渠道。 正如曾与巴黎世家合作推出过视频游戏的Dimension Studio联合创始人兼联合总裁西蒙·温莎(Simon Windsor)所说:“我们正处于这个新时代的转折点……它开始改变时尚本身的含义。”
干翻相机!小米MIX 5外形曝光:后置伸缩镜头、200倍变焦
近两年,旗舰手机在影像方面的发展愈演愈烈,随着对极致拍照体验的追求,甚至出现了潜望式镜头设计,能支持最高100倍的超远拍摄距离,甚至还能直接拍月亮。 但是,各厂商依然还在坚持探索更强的拍照技术,比如前段时间OPPO曾展示的伸缩式镜头,伸缩起来与传统的相机镜头类似,但是却更加小巧,能提供更强的变焦、对焦效果。 而作为当年“为发烧而生”的手机品牌,小米也自然不会放弃对极端科技的探索,有消息称小米也研发了相关的技术。 近日,有网友公布了一份小米MIX 5的概念图,其中显示该机就搭载了可伸缩的镜头方案,并且伸缩的范围更大,能实现最高200倍的变焦拍摄。 不过到了这种级别的变焦其实对于手机来说已经没太大意义,先不说能不能实现,即便能实现也是无法通过手持来拍摄的,必须借助三脚架、稳定器才能拍出画面。 另外,图上显示MIX 5在正面设计上也非常激进,不仅延续了前代的屏下前摄技术,甚至还实现了几乎四边无边框的效果,整个就像是一块屏幕。 但是就目前的技术来说,应该还做不到类似的效果,所以这张图大家看看就好。 至于真实的MIX 5,虽然做不到图上展示的效果,但是却依然会搭载小米最高端的技术,比如突破150W的快充规格、2K分辨率的屏下前摄等等,预计会在今年下半年登场,值得期待。
马斯克:2022年有金融危机
2022年刚开年,特斯拉CEO马斯克就在推特上“说胡话”了。 一天前,马斯克在一条推特下发表了对2022年经济形势相对悲观的看法:“预测宏观经济是具有挑战性的,我的直觉是大衰退会在2022年春季或夏季左右,但不迟于2023年”。 这是个骇人听闻的预测,如果马斯克的预测准确,经济危机将在一年内发生。但马斯克并未给出任何他认为今年将出现经济大衰退的原因和细节,只有“直觉”。 这番话出现在一条讨论全球独角兽公司的推特下,推主po出一张独角兽名单,并询问5年后还有多少独角兽会活下来。 马斯克的回答是,如果历史可以作为参考,那么没有多少人(公司)能够度过下一次经济衰退。 危机是真实存在的吗? 虽然马斯克并未给出更多判断,但马斯克的这一预测在推特上引发了更多的讨论。 一位推特用户认为,与历史相似,马斯克所指的经济衰退会从美股抛售开始。“美股现在与1999年12月的情况类似,标普500指数中60%的公司处于一年以来的低位,而指数整体处于历史高点,现在美联储正在缩减量化宽松的规模,在此前历史上当量化宽松结束后,抛售就会开始”。 简言之,美股的大盘处于高点,股市外的新资金不够多,且美股资金积累在少数头部公司的池子里,其他公司的估值处于低位,融资难度加大,且美联储货币政策上趋向保守。这意味着,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在加剧。 另一位推特用户则认为,美国的通胀水平已达到历史高点,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其观察到的零售店中的商品价格在最近6个月不断上涨。下一阶段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取决于美联储是否能有效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美联储提高利率就等于戳破现在的泡沫,如果美联储计划这样做,在短期内对美股和房地产投资市场无异于是金融危机,马斯克的观点就会成立;反之,经济大周期持续,把泡沫继续吹大”。 这位网友认为,当前金融风险的根源来自于社会收入分配不平均。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民众的收入增速较慢,上层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地更快,大量财富集中在富豪手中,而这些资金没有被投入到实体经济,而是去到了虚拟经济和网络科技领域,这些领域没有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导致民众消费能力下降,整体市场萎缩。以此类推,形成恶性循环。 除前述正经讨论马斯克观点的推特回复外,也有部分推特用户指责马斯克利用自身影响力操纵市场或发表“仇富言论”。 不过讨论终究只是讨论,金融危机是否会如马斯克所言在短期内发生,我们还有一年的时间去见证。 但从马斯克的以往表态来看,他或许也对他认为即将到来的金融危机存在焦虑。“如果‘星舰’飞行频次明年不能达到至少每两周一次,我们将面临真实的破产风险。”11月30日,马斯克又在推特上表示,“SpaceX的花费很惊人,资金流动性可能很紧,虽然SpaceX不太可能破产,但并不是不可能。SpaceX在下一次经济衰退期间可能面临破产。” 至少对马斯克的SpaceX而言,危机是切实存在的。 此外,马斯克等富豪在二级市场的行动,对宏观经济和二级市场的走向具有参考意义。 在去年11-12月,马斯克卖出了所持有的10%的特斯拉股票。虽然马斯克给出的理由是纳税,但这一百多亿美元的资金还是跑了。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会发现富豪套现不是孤例。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连续第四个季度净卖出股票,为2008年统计该数据以来最长卖出期。股票卖出额比买入额高出约20亿美元,现金储备达到创纪录的1492亿美元。 而他曾经说过:“现金是世界上最烂的投资”。 马斯克是想抄底吗? “刚刚在高位减持自家股票,现在又出来散步恐慌,马斯克是想抄底吗”,在马斯克发出对金融危机的预言后,一位资本市场分析师向笔者表达了对马斯克这一发言的质疑。 马斯克拥有的诸多疯狂追随者,让他拥有相当大的力量以通过社交媒体去影响市场,而模糊的监管政策使得监管机构时常难以让马斯克为他的言行付出代价。 比如在加密货币市场,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将接受比特币支付,这一言论一度拉高了比特币的价格。但在随后,他又表示比特币的挖矿造成了大量能源浪费“不够绿色”,并宣布暂停接受比特币支付,随后,比特币又大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币圈大佬们需要调动巨量市场资金或算力才能达到的目的,马斯克只需要动动手指。 在监管缺位的市场中,这样的角色增加了所有资产和交易的风险。而这一次预测金融危机,是否是马斯克在为下一阶段的资本运作铺垫,仍未可知。 毕竟在马斯克的推特上,神奇的事情永远在发生。比如在11月突发宣布抛售特斯拉股票;在推特上暗示自己50%的推文都是在如厕时编辑;又或是宣布考虑成为一名全职网红。 金融系统客观存在的风险,没有因马斯克的这一推特而发生变化。随着这一推文蔓延开来对金融危机的焦虑,马斯克或许也不在乎。 唯一可预见的是,马斯克不可捉摸的发言依旧会持续。但没有人知道,马斯克是否是在如厕时,预告了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到来。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