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一场全员接种的户外婚礼 竟成了新冠变种传播的温床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今年四月的休斯顿,一对新人在疫情期间举办了一场婚礼。为了确保宾客安全,婚礼组织方要求所有出席者必须接种疫苗,且将婚礼的场所设置在了户外,保持通风。然而婚礼后没几天,就有多名参加婚礼的人出现新冠症状,并确诊为阳性。十天后,一名感染者发展为重症;一个月后,另一名感染者因新冠并发症不幸去世。 日前,全美知名的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上发表论文,介绍了这一突破疫苗防护屏障的传播事件。研究人员们指出,这一发现进一步强调了新冠变种病毒的风险,并对疫苗的接种策略有着指导意义。 时钟拨回到今年四月。当时,一对来自印度的男女前往休斯顿出席亲友的婚礼,其中男性身体健康,无基础疾病;女性则有着糖尿病。两人在抵达休斯顿的十天前均接种了第二针印度新冠疫苗Covaxin,且在乘坐飞机前进行了新冠检测,qPCR结果为阴性。 他们出席的婚礼在休斯顿的户外进行,出席宾客都需要完整接种疫苗。论文介绍说,正式的仪式在一个大型的通风帐篷(open-air tent)中进行。 图片来源:123RF 婚礼首晚,这名来自印度的女性抱怨说自己感到疲惫乏力,但认为只是时差与糖尿病的问题。 婚礼结束后的第二天,这名来自印度的男性开始咳嗽。一天后,两人都出现发烧现象,并在婚礼结束后的第四天通过鼻拭子qPCR检测,确诊为新冠阳性。 ▲六名患者的疫苗接种情况与症状(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出席婚礼的另外四名宾客也确诊为新冠阳性,且确认与这两名印度来的客人有过接触。值得一提的是,额外感染新冠的这四名宾客,两名接种了辉瑞/BioNTech的疫苗,两名接种了Moderna的疫苗。在感染新冠后,他们也都出现了症状,且其中一人发展为重症,被送往当地医院接受后续治疗。 研究人员们指出,本次婚礼一共只有不到100人参加,如此高的“疫苗突破率”,表明他们感染的很有可能是新冠变种病毒。果不其然,在对这六名患者的样本进行测序分析后,研究人员们确认他们感染的都属于Delta变种,也就是最初在印度发现的新冠变种病毒。 ▲这六名患者感染的都属于Delta变种病毒(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至于最初感染的那两名患者,其中的男性在婚礼结束的六天后病情恶化,开始住院。住院期间,他的症状愈发加重,最终在婚礼结束的一个月后由于新冠并发症不幸去世。 研究人员们在论文的讨论环节指出,在疫情未得到控制的地方,会不断出现新冠变种病毒。这些病毒由于突变,会增强其传播力,且改变抗体识别的相应区域,使疫苗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倘若由于这些新冠变种让接种过疫苗的人也会再次感染病毒,无疑将是疫情防控上的一大倒退。 需要注意的是,本论文尚未经过同行评议,因此其研究结果还有待评估,不能直接作为临床实践的指导。在论文下,一则评论也指出可以对事件发生的时间线、婚礼所使用的通风帐篷环境、以及与前两位患者进行密接的人数做更详尽的描述。 目前,关于Delta新冠变种的研究论文已有许多,比如今日的一篇《自然》研究指出抗体对其的中和能力会有所下降,钟南山院士也在日前的媒体采访中指出这种毒株“载量高,呼出来的气体毒性大,传染性很强”。 在新冠变种层出不穷的当下,世界距离终结疫情或许依旧遥远。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们指出一方面我们需要继续佩戴口罩、维持社交距离、并接种疫苗,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考虑是否接种额外的增强疫苗,或是进行有目的性的封锁(targeted lockdowns),减少病毒传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未来新型变种的出现,让世界早一些回归正常。
徽商银行股权纠纷再升级:股东开启明撕模式 “中静系”专门注册公号回击“杉杉系”的发难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汪青 “中静系”和“杉杉系”围绕徽商银行股权转让纠纷的争斗正在不断升级。这对昔日合作伙伴,其角力场地也从对薄公堂,到如今互发公告,摆在台面上“手撕”对方。 就在两者股权转让纠纷尚未有结果的背景下,近日“中静系”却发布公告称在为其徽商银行股权另寻新买家,而这也引来“杉杉系”的强烈不满,连夜紧急在官网发布公告发难。对于“杉杉系”的指控,“中静系”更是专门注册名为“中静新华”的公众号于7月8日发布《关于中静与杉杉法律纠纷的声明》进行回击,双方言辞火药味十足。 杉杉声明吐槽:遭到中静恶意“抹黑”、不实举报 实际回到7月1日,“中静系”旗下核心股权投资公司——中静新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静新华”)发布公告称,6月25日,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同意公司与东建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建国际”)就全部出售公司直接加间接持有的徽商银行股份事宜达成合作意向,并签署《关于转让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之意向书》。 随后,作为股权意向买家的东建国际也积极回应。7月5日,东建国际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与中静新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7月2日签订意向书,东建国际或其指定实体(包括但不限于SPC基金)有意向收购、中静新华有意向出售徽商银行不超过19.77亿股。 而这也意味着,此前中静系向杉杉控股转让且目前仍存在诉讼争议的徽商银行5.06亿内资股,也在该交易计划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联合资信在评级报告中指出,中静新华财务现金流偏紧,资产流动性较弱,2022年到期债务达20.04亿元,占比达66.98%,存在集中偿债压力。而这或许是造成“中静系”急于寻找新买家解盘的直接原因。 实际上,“杉杉系”在得知“中静系”另寻买家后,便已经开启发难模式。 7月3日,杉杉控股直接在其官网发布一则《关于近期针对杉杉企业不实举报与不是报道的声明》(以下简称《杉杉声明》)。该声明中表示,在陷入与“中静系”的股权转让纠纷后,公司遭到对方的刻意“抹黑”和举报。并且,杉杉企业与中静新华之间是普通的民事纠纷,但中静方面策划系列不实举报与不实报道,企图影响法院审理、影响银行授信、扰乱证券市场。 《杉杉声明》直指,在2007年,杉杉企业向中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静实业”)提供借款,通过双方共同持股的中静四海实业有限公司入股徽商银行。 据悉,中静四海实业有限公司在徽商银行持股比例为4.16%,这部分因“中静系”和“杉杉系”存在股权转让纠纷,目前仍在诉讼中。天眼查显示,中静新华持有的中静四海的51.6524%股权已转让给杉杉控股的控股股东杉杉集团,杉杉集团成为实控人。 2008年、2011年,中静四海及中静实业子公司中静新华先后通过增资、受让方式增持徽商银行股权。2013年徽商银行H股上市之后数年间,中静新华通过债务融资,从二级市场陆续增持徽商银行,直至成为合计控制约16.26%徽商银行股权的第一大股东。 由于购入银行股权的资金大多来自融资,然而徽商银行股权分红并不足以支付高额的融资利息,中静新华为要求徽商银行足额分红,利用大股东地位在徽商银行公司治理中处处设阻,并通过各种举报对徽商银行管理层不断施压,却一直未能解决中静新华在徽商银行股权低分红与融资高利息倒挂的难题。 该声明中还指出,在“中静系”掌舵人高央的邀约下,杉杉控股与中静新华签署协议,以121.5亿元总价(按2018年6月30日每股净资产1.5倍、相当于H股股价的近3倍的价格)受让中静新华所持合计14.32%徽商银行股权。之后,双方因股权转让合同发生纠纷,2020年6月2日,杉杉控股将中静新华起诉至上海金融法院,目前,该案正在审理中。 2020年下半年,中静新华因股权交易纠纷被杉杉控股起诉之后,不断向证券监管部门及相关金融机构举报称:“杉杉股份以LCD偏光片生产线搬迁落地为由一女二嫁;杉杉股份经营存在重大风险;杉杉控股及杉杉集团在向中静收购徽商银行股份交易中严重违约,可能触发百亿规模的赔偿损失。”针对不实举报,有关部门与杉杉进行了沟通,在了解事件背景和真实情况后,对企业表示同情、理解和支持。 中静声明回呛: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官网直接开怼,且毫不留情面的发难也引起“中静系”的回击。 7月8日,名为“中静新华”的公众号发布了其第一则信息——《关于中静与杉杉法律纠纷的声明》(以下简称《中静声明》)。 该声明表示,中静近日获悉,杉杉于2021年7月3日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杉杉通上发布了《关于近期针对杉杉企业不实举报与不实报道的声明》)。该声明表面上是针对媒体近日质疑杉杉投资LCD偏光片业务存在产业和资金运作一系列问题的回应,实质上是在无凭无据的情况下,仅以自身臆测,大篇幅恶意抹黑中伤中静。 中静认为,公司对徽商银行的投资行为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完全不存在《杉杉声明》所称的“融资高利息倒挂”。中静在担任徽商银行股东期间,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履行股东职责,依法依规进行提案及表决,完全不存在《杉杉声明》所称“为要求足额分红,利用大股东地位在徽商银行公司治理中处处设阻”。 对于股权转让交易的主动方,《中静声明》中表示,2019年5月,杉杉实际控制人郑永刚先生获悉中静有意整体出售徽行股份后,亲自联系中静表达购买意愿,而非《杉杉声明》所称“在中静董事长的邀约下”。 在杉杉承诺支付24.3亿元定金,且总付款期不超过85天、付款不受制于股份交割是否完成的情况下,中静同意按121.5亿元总价,整体转让手中所持徽商银行全部股份。根据双方于2019年8月20日最终签署的协议,杉杉应于2019年11月15日前付清全部款项。但是杉杉一再拖延,至2020年6月1日,自称“资金雄厚”的杉杉,累计仅付款约占整个约定交易额的40%(含定金在内合计48.9亿元),并明确表示已无力筹集资金继续履约。杉杉的严重违约行为已经对中静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实质性影响,中静无奈于2020年6月2日凌晨向杉杉控股发出了终止交易的通知。 随即,杉杉施展了一系列“台面底下”行为:一方面主动联系中静,表示要继续友好商谈解决,另一方面却又于6月2日当日即以随意编造的理由,在上海金融法院率先对中静发起诉讼;随后杉杉又于7月16日在宁波中院对中静发起诉讼。中静发现杉杉并无商谈诚意后,才基于其违约事实分别于6月19日和7月20日提起相应诉讼。目前相关民事案件均在审理当中。 对于杉杉“吐槽”遭到中静恶意“抹黑”和不实举报的情况,《中静声明》则表示,其实是杉杉在抢先对中静发起诉讼的同时,又率先通过公众媒体散布不实或误导性信息,并向中静合作伙伴、机构及监管部门发送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反映材料”,意图对正处于公司债券回购期间的中静进行全面的施压和逼迫。 此外,《中静声明》中还“委屈”表示,经详尽侦查后,浦东公安未予立案;宁波公安鄞州分局于2020年9月9日立案之后,于2021年2月4日作出“因没有犯罪事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三条之规定,决定撤销此案”。 然而,就在公安部门做出撤案决定之当日,杉杉一方面再次在宁波中院对中静提起诉讼;一方面于2月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篡改公安机关文书为“因犯罪事实不足,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分局决定撤销案件”。 对此,中静更是痛斥对方: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杉杉控诉中静不实举报与不实报道。中静则表示,经过专业详细长期的调查调研发现,杉杉及相关人员存在涉嫌违反证券期货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行为,中静已经严格依法依规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等待调查结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回A股之路再添变数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全国首家由城商行、城市信用社重组成立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徽商银行也是安徽省唯一一家城商行。在2011年,徽商银行提出登陆A股计划,最终与2013年在港股上市。尽管对于回归A股一事,徽商银行一直跃跃欲试。 不过,“中静系”与徽商银行管理团队之间却因为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分歧。 根据徽商银行发布的2020年年报显示,“中静系”通过控制的4家公司:中静新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Wealth Honest Limited、Golden Harbour Investments Management Limited、中静新华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4家公司持股比例总计为12.1%,目前“中静系”仍是该行第一大股东。 自“中静系”成为该行大股东后,与徽商银行管理团队的摩擦也一直不断,涉及能否发行优先股、分红分配方案、徽商银行A股IPO、管理层大洗牌、利润分配方案、非公开定增将股东股比摊薄等。 2015年,在徽商银行递交A股招股书,“中静系”更是直接拒绝在申报材料上签字。直到2019年,徽商银行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均通过了A股发行相关的多个议案,A股发行方案有效期至2020年6月30日。 然而,此时却遇到股东因股权转让纠纷引起的法律诉讼。对此,徽商银行也曾表示,中静新华与杉杉控股的股权纠纷处理结果可能导致该行合并口径持股5%以上主要股东变动,对其A股发行审批也可能造成一定影响。 2020年7月14日,杉杉股份发布公告称,近日收到控股股东杉杉控股函告,获悉公司控股股东杉杉控股所持有的公司3.89%股份被冻结。此次冻结申请人为安徽黄山人民法院,牵涉的官司为中静系转让其所持徽商银行的股权给杉杉系。 争议的焦点在于中静新华持有的微商银行内资股、H股股份归属问题。中静系认为,杉杉系未能如期付清全款,所以整个交易违约;但杉杉系认为,他们前期已付了相关款项,但是中静新华没有完成交割相应的股份。 彼时,杉杉控股表示,2019年8月20日,杉杉控股与中静新华签订框架协议一份,协议约定,中静新华向杉杉控股及杉杉指定的主体转让三部分资产,分别是,一、中静新华持有的2.2478亿股微商银行内资股股份;二、中静新华持有的中静四海实业有限公司(下称“中静四海”)的51.6524%股权(中静四海持有徽商银行内资股,该51.6524%股权对应徽商银行2.696亿股内资股);三、中静新华境外主体合计持有的徽商银行12.4586亿股H股股份。 值得注意的,上述交易资产的转让价格双方按徽商银行2018年6月30日净资产数据的1.5倍予以确定,为6.981818元/股,三部分资产交易总价为121.5亿元人民币,买方必须在2019年11月15日前付清款项。协议约定,杉杉控股及杉杉控股指定的买方须在2019年8月23日前向卖方中静新华支付24.3亿元人民币作为定金。 中静新华则认为,针对上述交易,杉杉控股未在协议约定时间内向其支付全部转让价款,已向其发出终止转让协议的通知。杉杉控股对其造成了约82.8亿元的重大损失,因此其除已收取杉杉控股支付的约48.9亿元之外,还有权进一步向杉杉控股主张损失赔偿。 杉杉控股反驳称,中静新华违约在先,杉杉控股已就此提起诉讼,中静新华未向其交割已累计支付交易对价所匹配的标的资产,并称中静新华刻意拖延转让资料,导致后续履约无法进行。 交易双方各执一词,互斥对方违约。面对第一大股东与交易对手之间刚拉开帷幕的纷争,徽商银行显得无奈,此前相关人士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我们行股东和交易对手之间的纠纷,我们也在关注中。目前我行经营状况很好。” 公司股东股权纷争再升级,或给徽商银行日常经营带来负面影响。在2020年的业绩表现也并不尽如人意,2020财报数据显示,该行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322.90亿元,同比增长3.63%;归属于该行股东净利润95.70亿元,同比下降2.54%,这是该行在港上市以来净利润首次下滑。 与此同时,徽商银行将A股发行方案有效期一延再延。在6月30日召开的2020年股东大会上,再次将A股发行方案有效期延长期限至 2022年6月29日。 在这场股权转让“罗生门”中,涉事双方各执一词,斗争也愈加激烈,经济观察报将持续关注。
花旗刘利刚:预测中国GDP增长8.8% 下半年货币政策“易松难紧”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我们认为财政政策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但相信下半年货币政策不会有有大幅收紧的可能。”在花旗银行7月6日举行的“2021下半年中国经济宏观展望”线上媒体沟通会上,花旗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刘利刚分析并展望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及政策取向。 花旗对 2021 年的中国GDP增长预测为8.8%,但对驱动因素有所调整。“我们预计,二季度中国GDP增速为8.2%,三季度同比增速将降至6%,四季度将同比下降至5.1%,这一轨迹既反映了基数上升,也反映了放缓的势头。部分反映了目前情况的变化,尽管我们认为下半年的增长势头将减弱,我们仍然提高了对出口、工业生产和房地产投资的全年预期。花旗认为,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将是消费的追赶、服务业的复苏和制造业投资。”刘利刚表示。 “我们认为今年下半年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央行也不愿意看到今年下半年中国的利息水平进一步上升。”刘利刚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今年下半年中国货币政策总的态势是“易松难紧”。  GDP增长为 8.8% 刘利刚表示,驱动中国经济复苏,预测8.8%增速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消费在今年整年对GDP的贡献应该在6个百分点左右,投资领域也是提振中国经济复苏的方面,制造业投资在提速,去年中国制造业投资的增速还是在负值,今年我们预测有正9.5%的增速。同时房地产投资上半年超过预期,房地产投资全年对中国投资的贡献和GDP的贡献也比去年大。 刘利刚表示,从上半年贸易数据看到,中国出口在外需非常强劲的情况下,还是保持比较强的势头。以前预期的全年5.6%的出口增速,现在调整到全年同比12%的增速。支持中国经济的复苏最重要的是消费,另外就是企业投资的提振。同时外需也是支持我们比较乐观的8.8%增速预测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同时认为,有三个风险可能会影响预测:新冠病毒变异降低疫苗的有效性;消费低于我们调整后的预测;过于仓促的货币政策退出。 对于市场关注的的通货膨胀走向,刘利刚表示,根据花旗的分析,PPI通胀正在见顶,尽管下半年可能继续走高,而CPI通胀在猪肉深周期下可能仍将保持温和。PPI-CPI差距拉大,正在侵蚀中下游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利润,并可能持续下去。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是通过发改委的针对性措施,而不是通过央行的政策转变。 下半年货币政策“易松难紧” 刘利刚认为,今年下半年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央行也不愿意看到今年下半年中国的利息水平进一步上升。 从中国财政政策执行的角度看,刘利刚认为预算外的财政政策的执行速度是比较慢的,比如地方专项债的发行超过25%,地方融资平台在上半年发债总量是去年的30%。这样的情况下,很可能因为对信贷需求的降低,引起M2的增速和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在今年下半年快速下滑。下滑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一种货币政策更加收紧的状况。 从另外一个角度,花旗的一些研究也表明,看无抛补均衡利率(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Condition),中国一年期的国债利息已经远远高于市场所决定的利息。从另一个角度也证明了,中国现在的货币政策,利息水平是过高了。 “同时再看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的比较高的贷款利息水平,他们同时也有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刘利刚表示,这种情况下也表明央行很难使市场利息进一步上升。花旗中国货币市场条件的指数也表明货币政策条件是从去年5月份之后在逐渐收紧。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在今年下半年比较难收紧。有一些指标,比如M2的增速、社融总量的增速下降过快的情况下,稍微放松一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注入更多流动性。这样的一些放松政策也是可以期盼的。 刘利刚认为,在现在中国整个社会的债务水平已经很高,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收紧可能会造成一些高负债的国企、民企出现违约状况。同时也会影响中国今年下半年的金融稳定。所以刘利刚认为今年下半年中国货币政策总的态势“易松难紧”。 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 “我们预计下半年人民币升值压力仍然不断加大,认为人民币会振荡升值到6.3。”同时,刘利刚也表示这样的看法要和外部环境放在一起看,如果美联储政策正常化速度过快,人民币与美元收益率收窄,它也会抑制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但是中长期来看,花旗看好人民币逐渐的升值。刘利刚解释称,原因在于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完全向海外机构投资人开放,同时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完全加入了全球的资本市场指数。再加上现在海外机构投资人严重低配置人民币资产,今后要把人民币资产在其的资产组合里提到一个正常的水平,那么中国在今后还会扩大资本流入的规模,同时,再加上中国在岸利息和主要的西方国家的利息水平的利差非常大。 “如果海外机构投资人把人民币资产配置在他的资产组合里面,放到一个相对正常的水平,比如说和中国的资本市场总量大致相当或者跟中国GDP占全球的总量大致相当的话,那么在今后我们将看到的资本流入还是比较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好中长期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重要理由。”刘利刚表示。 刘利刚认为,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人民币资产跟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价格并没有很高的相关性,所以说,某种程度上,配人民币资产也是一个抗周期的投资方式。
工业互联网 应用再提速
  在江苏苏州明志科技有限公司砂芯智能化车间,机器人正在制造产品。   华雪根摄(人民视觉)   从2012年首次提出概念,到连续4年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工业互联网建设近年来成果斐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工业互联网被列为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发展态势和前景看好。   在国家政策和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工业互联网正由理念倡导加速走向落地深耕,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彰显。   赋能效应显现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是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石。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总数达到7300万台,工业App突破59万个。   如何评价工业互联网的建设成绩?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说,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汇聚能力较高,数据驱动生产方式初步形成,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水平较好,尤其是在设备上云、研发工具供给及使用、工业模型沉淀等方面表现突出。   在基础设施加速推进的同时,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也在走向实践,产业经济发展增长迅速。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预计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达到3.78万亿元。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赋能效应正在显现,驱动数字经济、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转变。”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谢少锋说,工业互联网平台化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开发设计的门槛和成本,个性化定制助力服装、家具、家电等行业实现逆势增长,网络化协同加速了汽车、航空、电子等行业的转型升级,服务化延伸助力工程机械、船舶等行业实现了价值跃升。   政策体系完善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类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总计已有上百家,具有一定区域、行业影响力的平台数量也超过了50家。这其中,既有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打造的底层技术平台;也有航天云网、海尔等传统工业技术解决方案企业面向转型发展需求构建的平台;有徐工、TCL等大型制造企业孵化独立运营公司运营的平台;还有各类创新企业依托自身特色打造的平台。   专家表示,随着更具针对性政策举措的落地,工业互联网将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持续深化。   如今,“十四五”工业互联网的建设蓝图正徐徐展开。工信部日前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建成120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今年将出台“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拓展5G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建设。   谢少锋表示,中国将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政策,制定出台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标准体系;培育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平台,发展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特色性平台,支持建设专业型的平台,打造系统化、多层次的平台体系。   让企业会用善用   随着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的增长和竞争的加剧,对平台的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战。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融合应用有待拓展,企业“不会用、不善用”的问题依然存在。   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王建伟表示,由于我国工业互联网还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目前尚未探索出可行的市场化商业模式,尚未形成有经济效益的良性成长模式,系统化和场景化的规模应用还没有形成,仍有不少企业对“上云”存在顾虑。   让工业互联网惠及更多企业、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离不开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的政策供给以及相关企业的投资、建设和推广。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要依托IT(信息技术)与OT(操作技术)的深度融合,在规划法规、标准、标识解析系统、安全监测平台、中小微企业技术支撑服务、核心技术开发、关键设备生产和入网管理、人才培训等方面对推进工业互联网发挥积极作用。(刘 峣)
中小企业“云”上拓新局
  朱慧卿作(新华社发)   工信部数据显示,在中国,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国经济强大韧性的重要体现。为此,本报推出“中小企业迈开‘云’步伐”系列报道,密切关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重点聚焦服装、食品、外贸、文化创意、机械制造等行业的中小企业,多面呈现中小企业积极拥抱互联网、开展数字化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新思路、新亮点。   ——编 者   今年1至4月,规模以上小微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3%;4月份,小微企业用电量比上年同期增长7.0%……随着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好转和中央一系列帮扶措施落地,中小企业经营企稳回暖。   从疫情初期的“活下去”到如今的“活得好”,数字化转型成为很多中小企业跨越发展“痛点”的重要路径。6月1日至30日,工信部在全国范围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其中数字化赋能成为服务举措之一。专家表示,随着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不断完善,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将迈过“不能转”“不敢转”“不会转”难关,在拥抱互联网中实现大发展。   纷纷从幕后走到台前   6月,各大电商打造的购物节接连上演。在被誉为“中国童装之都”的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米乐童装源头工厂负责人文文说:“购物节期间,我们要准备足够的童装回馈顾客。”她每天带着50多名工人,设计、打样、生产、直播、卖货……线上线下都是活儿。   跟织里老一代人主营线下批发不同,文文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发展,2018年便在快手等平台卖货。文文这样总结自己的线上卖货秘诀:一是做得早,平台给予的扶持多;二是自己设计,产品性价比高;三是短视频内容好,态度真诚。她的店铺每月进行20到25场直播带货活动,每场6到10小时,“作为主播,我要让顾客了解到每一件产品的特色,不忽悠顾客。”文文的快手店铺很快声名鹊起,店铺粉丝达300多万,自营服装占到七成,月成交额3000余万元。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企查查专业版数据显示,全国目前注册资本500万元以内、在业/存续的中小企业3726.64万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基于短视频、直播带货等线上业务需要,很多中小企业将设计、生产、销售等经营流程进行系统性重塑。   球鞋品牌“回力”通过选择在年轻人聚集的潮流电商平台首发新品,依托年轻人喜欢的潮流元素研发新品或跨界联名款,迅速成为国潮热销品牌;长期为国内多家男装品牌做生产代工的服装企业霞湖世家,从去年5月起在抖音等平台持续更新反映工厂生产的短视频、进行产品的电商直播,目前粉丝量突破250万,并打造出多个自主品牌……   “以前很多中小企业作为代工厂,没有自己的品牌,利润被品牌方摊薄的同时,建立影响力和认知度的渠道也较弱,疫情让很多企业面临倒闭风险。通过发展直播、短视频、电商等线上业务,中小企业提升了信息沟通和商品交换效率,纷纷从幕后走到台前,有了自创品牌的底气。”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对记者说。   数字化让中小企业更灵活   “我家整个夏天的凉菜都被它承包了。”随着气温攀升,上海市民陈先生最近爱上了一款梅子花雕熟醉冷泡汁。只需将蔬菜、海鲜等食材洗净煮熟,再泡入其中,一份制作简单、味道鲜美的菜品就上桌了。   冷泡汁火了,作为研发者的上海哇饭饭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姜贤静兴奋不已:此前她研发过醉蟹的调料产品,销量不尽如人意,没想到改造成冷泡汁后销量大增。   相似的材料,产品市场表现为何如此迥异?姜贤静解释说,这源于公司研发人员与新零售平台盒马通力合作,对产品进行改造。比如,加入整片新鲜的柠檬等水果味型,提升了味觉层次和菜品颜值;在烹调方式上尽量简单;将包装变成奶茶杯,契合年轻人喜好等。   近年来,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带动了新一代年轻人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变迁。积极拥抱互联网,适应新的消费习惯,让食品、制造等行业的中小企业不仅成功改造了自身传统的产品结构类型,经营管理理念和自主创新能力也大为提升。   一条柔性化生产线可以随机混线生产11种车型、核心关键智能装备专利占比52%……成立10余年的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通过实现从制造服务商到技术服务商的转变,在汽车虚拟调试技术开发和运用方面走在前列。   在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厂房内,高温燃烧炉的整个加热过程通过远程炉温实时控制系统实现精准监测,燃烧炉工作情况和炉内温度等信息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该公司与贵州航天云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数字化智慧工厂,解决了以往炉温均匀性、加工工艺参数一致性、过程记录、可追溯性等领域控制能力不足的问题。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表示,相较于大企业,数字化赋予了中小企业更大灵活度,也带来了明显的效率提升。   助力中小企业成功转型   “热爱篮球的男孩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收到女友送的篮球!”这是用户小杨在得物平台购买某运动品牌的一款篮球后的留言。   传统购买场景中,篮球的消费主力为男性。但根据得物平台消费大数据分析,年轻人的篮球消费出现了两种新趋势:一是消费场景从传统的竞技、实战扩展为送礼、潮流艺术品消费;二是女性消费者快速上升。运动品牌顽石的研发人员因此扩展了新产品线,融入前卫、大胆的设计风格,把篮球变成可以在室内摆放的艺术品,并推出礼盒装,新产品半年卖出约10万件。顽石相关负责人叶绿野表示,得物平台以消费数据为指引的“新供给”模式,帮助企业打造出更多元的消费场景、更灵活的商品供应链。   在一些中小企业开始依托互联网平台赋能的同时,仍有很多中小型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感到较为迷茫。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2020)》显示,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尚处于数字化转型探索阶段,企业迫切希望借此提升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质量,但普遍面临“不能转”“不敢转”“不会转”难题。其中,转型成本过高、自动化程度不足、缺乏信息技术人才成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难点。   为推动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一系列政策接连出台。去年3月,工信部出台《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助推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实现复工复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近日,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启动中央财政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不少科技企业、互联网平台也“跑步进场”,探索提供通用性数字化转型工具,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   专家建议,中小企业要在观念上接受数字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变化,用好数字技术工具,创造新的价值空间;相关部门应加强引导市场化服务机构因地制宜进行精准服务,助力中小企业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实现提质增效。(彭训文)
舒适健康 场景升级 消费“觉醒”助推家庭用水新赛道
  国际在线消息:4月29日,由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指导,中国家电网主办的“舒适沐浴 健康饮水 2021中国家庭全屋用水智享论坛”在北京举行,制造商代表A.O.史密斯、海尔等,与渠道合作伙伴京东家电、战略合作伙伴国际铜业协会、数据支持单位奥维云网等齐聚一堂,带来关于热水器和净水行业、产品、营销等多维度的分享,同时,论坛还邀请了空间设计师达人、抖音护肤达人、内观流瑜伽达人等KOL分享生活中关于家庭用水的相关经验、感悟,以期打通行业、渠道、消费者的新通道,正确引导行业积极向上发展。 舒适沐浴 健康饮水 2021中国家庭全屋用水智享论坛现场   “后疫情”时代 家庭用水进入“私享”空间   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消费习惯,消费者购物向线上转移,Z世代、母婴、银发族等等细分群体受到关注,伴随“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国内消费需求也正在加速释放,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市场销售大幅反弹。同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增长,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0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13.7%。与2019年一季度相比,两年平均实际增长4.5%。 “舒适沐浴 驱动行业新价值”高端对话   去年疫情严峻期间,不少人在家中度过了比以往更长的时间,对家庭生活环境也开始重新审视,这一处让人最为放松、真实做自己的所在,本该是体现舒适品质生活最重要的地方,但是很多人发现,家庭生活中包括沐浴、烹饪、饮水等多种需求并不能得到完全满足,家庭用水需求尤为明显,水伴随着人们生活的每时每刻,从沐浴、饮水到日常洗漱、洗菜、做饭,每个环节都缺“水”不可,不同的人对用水的核心需求同样不同,婴儿对沐浴水温水质更为苛刻,爱茶人士希望泡出的茶饮更为香浓,热衷厨艺之人对食材泡发的水质水温都有特定需求、爱美人士希望水可以让自己的肌肤更为细腻、健身人士希望有更充裕的水量……同时作为地球最珍贵的资源,环保人士还希望水在提高人类品质生活的同时同样可以被人类善待,针对家庭用水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开始“觉醒”。 “健康饮水 寻找消费端上升空间”高端对话   “从无到有”变化为“从有到优”,从现今家电产品的技术、外观的变化上同样可以洞察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变化,从能洗澡到洗好澡,从水温忽冷忽热到零冷水恒温舒适、从手动调温到智能控制、从体积巨大到小巧纤薄、从外观千篇一律到成为家居艺术品……经历过几次技术迭代的热水器产品正在成为家庭中的“沐浴管家”;同样,净水产品虽然在国内发展历史不长,但是作为保障入口之水品质的家电产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消费者们已经不再仅仅关注水的安全,更是延伸到个性化饮水需求上, 伴随品质生活需求越来越高,家庭用水进入“私享”时代。   “珍稀好水 共创健康水环境”高端对话   在论坛现场,行业、渠道、企业、KOL纷纷表达了自己作为消费者对热水器和净水产品的需求,在热水器产品方面,大家都希望家中的热水器产品可以“水量水温水压更恒定”、“希望水质比较柔软”、“水跟皮肤接触的时候更舒服”、“希望可以有美容水这样的产品”。在水质需求方面,有人认为“无菌、没有有害物质的就是好水”,也有人认为“含有适量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的水是好水”,还有人认为“针对不同场景满足不同需求的水是好水”。 现场话剧《暂住》   虽然消费者对高端品质生活需求在急速增长,但是仍然有一些消费者没有告别错误的消费理念。此前,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电热水器专业委员会委托第三方对电商平台上部分低价电热水器产品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多款产品不达标,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建议,“消费者面对这种超乎寻常便宜的产品一定要警惕,不要为了省一点钱购买这种产品,往小了说是自己吃亏,容积不够使,洗浴不舒适,大了说是安全问题。”   电器产品安全使用年限同样需要引起注意,去年,国家多部委、行业协会、企业积极推动家电以旧换新活动,这既是拉动内需、发展双循环经济政策的落实,更是消费者消费需求出现变化的必然趋势。   多元化创新发力 引爆家庭用水新赛道   今年以来,家电原材料价格一路水涨船高,与此同时,受家电行业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转变的大趋势影响和去年疫情突袭,热水器和净水行业一直在承压前行。   奥维云网推总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电储水热水器零售额60亿元,同比增长27.7%,;燃气热水器零售额62亿元,同比增长70.9%。虽然一季度数据增长显著,但是这是在同比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对比2019年同期水平,电热和燃热大盘规模仍处于下降趋势。净水行业零售额规模41.8亿元,同比提升41.6%,市场增速显著。但若对标常规年份2019年第一季度,零售额规模下降16.7%,说明市场还尚未恢复到常态水平。   去年疫情中,家庭用水中的多款高端家电产品销量不降反增,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线下市场中,5000元以上净水器等中高端家电销量大幅提高。京东家电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2021年热水器中高端销售同比增长超100%。   围绕家庭用水需求的增长新赛道已经出现,热水器、净水机、净饮机、软水机等与家庭用水紧密相关的产品也迎来新一轮机遇,其中,既有标配功能、高配功能不断提升,差异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的产品的逐渐出现,还有健康、舒适感的人性化、智能化产品得到市场青睐。   各家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也体现了当前家庭用水新赛道的蓬勃发展,从热水器产品来看,从产品功能提升到智慧场景化打造,企业在舒适沐浴上不断升级,A.O.史密斯的“AI-Link全联全控智能物联系统”,海尔的智慧浴室,万和的非视觉AI浴室,林内推出的包括热水、采暖、厨房、净水等领域的全屋健康生活解决方案等各有所长。在产品性能上,A.O.史密斯发布一级静音零冷水燃气热水器,万家乐A3小体积燃气热水器身量仅有传统热水器一半大小,美的新一代电子镁棒实现真正的内胆免清洗,万和颁芙推出净热二合一的跨界创新燃气热水器,能率满足Z世代需求的ART系列新品,庆东纳碧安的“AI智能循环”零冷水燃气热水器……企业在健康、智能、舒适、外观等方向上不断发力。   国际铜业协会亚洲区家电和技术创新项目经理鲍宁认为,“消费者经过长期科学的教育一定会做到科学的认知和理性的消费选择,从材料端、产品端、制作过程中,从上游到下游的低碳、绿色更环保更高能效的方向,是未来产品发展的主要的趋势。” 舒适沐浴 健康饮水 2021中国家庭全屋用水智享论坛现场热水器产品展示     净水产品的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在净水器基本功能上的进一步技术迭代和提升,针对流量、废水比、第一杯水、噪音、智能等技术不断攻克,例如美的元气系列·椰子净水机的零沉水2.0技术,飞利浦的“全时鲜”技术,均是为了解决净水器长期以来“第一杯水”不能喝的痛点。其次是满足个性化的饮水需求,伴随消费者对家庭用水越来越关注,不同人群对饮水的不同需求也体现出来,A.O.史密斯、美的先后推出集净化和加热于一体的净水机,华帝推出经过母婴级产品认证的净水器,此外还有矿物质水、苏打水、咖啡、各种水温等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在场景化大潮上,净水企业也在不断探索,与家居家装定制相联合,与热水器等家电产品联动的全场景智慧用水方案等等,赋予家庭更多智慧可能。   无论是热水器、净水企业还是渠道端,都瞄准了家庭用水新赛道,并且希望借此可以打开行业增长新通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针对家庭用水新赛道下行业未来的发展,各家企业同样有不同的观点和布局。   面对消费群体和消费大环境的变化,场景化是不少企业持续看好的新兴赛道,海尔智家水联网营销总监印权表示,“解决用户场景化的需求,是未来比较大的趋势。”   在林内营销与商品企划部部长薛晓斌看来,“今后是全屋的用水,中央或者热水器整体的方案发展,这是未来的趋势。”   不仅是企业看好未来场景化的前景,渠道端也瞄准这一方向发力,京东家电厨卫业务部卫浴品类总监樊敏表示,“我们也在推进和布局场景化的操作,未来可能会不只是出售一款热水器为主,更多的会整个浴室场景里面的联动,我们也在布局整个智能这方面,跟平台方一起联动推进整个智能方向的布局。”   健康、个性化、智能是诸多企业未来仍然持续看好的细分竞争赛道。   伴随Z世代的崛起,企业也注意到了这一新兴消费群体,能率(中国)涉外部部长张燕认为,“现在目标消费群已经转向年轻化,Z世代消费者比较追求自我的个性,希望自己的东西更有自己的特点。”   伴随5G的快速发展,智能也将迎来更多的突破,在庆东纳碧安战略事业部总经理金成甲看来,“AI是必然的趋势,家电、燃气热水器会往这个方向靠拢,另一个趋势是健康。”   针对净水行业的发展,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净水行业将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行业专家蔡莹表示,“从国家、特别是地方的政策角度来讲,对饮水安全,饮水质量提高越来越重视,资金的投入会越来越大,所以未来饮水这个市场会无限大。”   下沉市场的发展潜力同样不容忽视,飞利浦水健康全球CMO李军卫认为,“净水十几个点的市场渗透率,还是有非常大增长空间的,尤其是在下沉市场,未来会有更多的消费者认可净水器产品,提升生活品质。”   面对家庭用水这一新赛道,中国家电网总编吕盛华认为,“涉水家电产品尤其是净水、热水器等关乎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企业应该学习水一样的品性——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将产品做好,同时共同维护好行业,着眼长远利益才有更大发展空间。”(图文/小昭)
人工智能加速改变生产生活
  日前,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魁岐小学二年级学生在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成果展览会上通过VR设备体验冬奥滑雪项目。   陈 彬摄(人民图片)   “肺癌早筛车”配备车载低剂量CT机、智能AI辅助读片和5G技术,让被筛者可在车上接受CT检查。图为浙江省绍兴市中心医院医共体总院放射、胸外、呼吸、肿瘤等科室专家来到安昌分院,为当地居民开展肺癌筛查。   单明铭摄(人民图片)   “刷脸”乘机、无人驾驶汽车主动识别并避让行人、辅助医生诊断疾病……中央网信办日前公示的人工智能企业典型应用案例引发关注。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真正进入落地实践阶段,正在加速改变人们生产生活。   生动场景 触手可及   “刷脸过闸机,真方便。”在深圳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的“95后”小伙温思敬,提起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的乘机体验时不断点赞。由于工作业务繁忙,他经常乘机出差。他说,自从机场实行智慧安检后,人们过安检无需长时间排队。   温思敬提到的智慧安检,源于该机场2019年底上线的“易安检”平台。持有二代居民身份证的旅客,通过微信小程序完成预约后,安检时通过身份证和人脸识别即可进入智能安检通道。   除了智慧安检,该机场还有许多“智慧应用”: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算法,每天1000多个航班的机位分配,由原来人工分配的4小时缩短为仅需1分钟;通过建设智能运营中心,航班放行正常率超过87%……该智慧机场项目建设方、华为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数字平台整合物联网、大数据、视频云、地理信息系统等资源,深圳机场建设了近100个智慧化项目,构建起数字化平台生态系统。   人工智能应用的生动场景如今触手可及。中央网信办公示的人工智能企业典型应用案例拟入选名单中,小到居家出行、大到政务工作,人工智能技术正将诸多智能新生活梦想变为现实。   例如,在智能问答方面,南京云问公司研发的智能问答机器人,帮助企业人工客服减少了超过85%的咨询量;思必驰公司打造的“数字网格员”,2小时内能完成对1万名居民的信息采集。算法方面,中关村科金公司实现了企业和个人在政务服务的引导、填报、预审、支付等全流程的在线办理。科大讯飞公司的自然理解语言技术,可以通过声音准确识别身份,防范电信诈骗;北京得意音通公司的互联网身份认证服务,目前覆盖了金融、公安、社保、政务等领域……   中国人工智能大发展背后是技术的快速进步。清华大学最近发布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报告2020》显示,过去10年,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申请专利量占全球总量的74.7%,成为全球第一。在自然语言理解处理、机器学习算法、芯片技术等技术支撑下,中国10余个人工智能子行业跃升全球前沿。   破解痛点 提升效率   今年1月13日,河北邢台南宫市凤岗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张CT从线上传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该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徐海波和团队观看完影像,基本排除了检查对象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并快速向河北发回诊断报告,全过程不到半小时。   能够实现远距离的快速检测,靠的是搭载腾讯觅影系统的车载移动方舱CT机。该系统运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通过5G+人工智能诊断工具,实现影像及诊断报告跨地域自动传输,提升了诊断准确率和效率。   “人工智能辅助筛查技术,能有效缓解一些地方的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腾讯医疗技术委员会主任钱天翼对记者表示,目前腾讯觅影系统已在全国30多家医院进行验证,并在广东、广西、山东等省份基层医疗系统试点,应用到早期肺癌、肺炎等疾病辅助筛查中,有望让低成本的筛查在社区和基层普及开来。   除了医疗,人工智能还加速改造一些传统生产、办公模式。比如,在完美世界控股集团,企业自主研发的内部办公管理系统,通过整合内部数据和引入算法引擎,实现考勤、付款、报销、预算、合同、供应链、资产等业务与流程的自动化管理,既满足了防疫期间的远程办公需求,也大大提升企业运行效率。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今年4月初发布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产业白皮书》指出,人工智能已全面覆盖社会运行的基本要素,提升全局运转效率。专家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像水、电一样无所不在,颠覆和变革医疗、金融、运输、制造、服务、体育等各个行业。   大显身手 未来可期   数据采集运动员基本生命体征指标,人工智能快速提供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指挥调度系统平台随后完成伤情预判、响应等级、资源调度的辅助决策……在不久前进行的北京冬奥会“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上,人工智能在现场伤员伤情感知与救援中的有效应用,让人们看到了其在未来大型运动会上大显身手的可能。   在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领域,中国正加快追赶步伐。国务院2017年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随后,科技部有序推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截至今年3月末,中国14个市、1个县获批建设试验区;至2023年,试验区数量预计将达20个左右。   据悉,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将着重构建开源算法平台,并在学习推理与决策、图像图形等重点领域进行创新。各省市“十四五”发展目标中,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重点提及。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2024年,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市场的占比将达到15.6%,成为全球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具备了很好基础,但也存在明显短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修全表示,中国在科研产出、产业发展和政策环境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科技领先实力、人才储备、人工智能开源生态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业内专家建议,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亟须进一步优化布局,一是构建完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体系,二是重点布局一批企业级人工智能研究院,三是打造区域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生态系统。(彭训文)
老龄化遇上智能化 “移动看家”如何当好“侦察兵”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年龄构成方面,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发展,智能家居服务终端可以很好的辅助老年人安全、方便、高效地实用家居产品,从而使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更好的享受未来生活。   没有基本安全保障,“智慧家庭”也是空谈   伴随着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大部分人都不得不在外奋斗,即便是与父母住在一起也不能时刻守护在他们身边。然而,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的老人却是意外频发的高危人群。出门忘记带家里钥匙,被拒之门外;记忆力减退,忘关燃气隐患大;腿脚不方便,碰撞摔倒难避免……这些都是时刻操心的问题。   技术革命推动生活进步,智能家居的出现,平衡了年轻人兼顾事业和家庭责任的压力,也为老人提供了可靠的保护和健康的生活环境。但无论在什么时候,家居安全绝对是重中之重,没有基本的安全保障,其他再智能也是空谈!随着现在智能家居系统不断更新进步,智能安防系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套完善的智能家居安防报警系统可确保每一个用户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但传统的家庭安防产品功能单一,缺乏智能性,对人的依赖性比较强。为了让家庭安防智能又高效,中国移动专门打造了“移动看家”家庭安防解决方案,以多形态智能摄像头为载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面向儿童、老人及其他家庭成员,提供家庭智能安防及亲情看护服务。   全千兆时代的家庭安防:便利性+云存储   目前,“移动看家”累计服务的用户已超2300万。“移动看家”的四大优势是短时间内吸引众多用户使用的重要原因。   优势一:一站式家庭安防解决方案,移动看家提供的是包含“智能硬件 + 增值服务(云存储、实时告警等) + 安装服务 + 售后服务”的一站式家庭安防解决方案。用户仅需提出需求,中国移动工程师就能提供适合使用场景的解决方案,并提供免费上门入户专业化安装服务,一站式解决家庭宽带、设备安装、设备绑定、业务开通等问题。在质保期内的设备出现问题,以换代修,及时为用户解决问题。   优势二:一个APP搞定所有家庭智能硬件,用户可按需选购已接入移动看家业务的产品,且不限制用户跨品牌选择硬件设备。所有的智能硬件,通过和家亲一个APP就可以完成绑定、查看等所有管控操作。   优势三:云存储服务安全性高、资费低,运营商级别的数据存储安全性值得信赖,资费在同行业比较下具备较强竞争力。   优势四:产品价格门槛低,“移动看家”的产品可以与用户家庭宽带、个人手机话费进行融合。根据各地移动公司的业务开展情况,可以通过月资费形式享受硬件、云存储、装维等一体化服务。   家庭安防产品正逐渐成为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居所安防的智能化已势不可挡。中国移动“移动看家”家庭安防解决方案就像是一个警觉的“侦察兵”,时刻注意着家中的一切动向,尽心尽职的守护着家的安全。为家装上了一双智能的“眼睛”,全天候守护您的家!
“盲盒经济” 要创新更要规范
  江苏省苏州市某盲盒店内。   王 初(人民图片)   近年来,盲盒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在互联网平台上,只要搜索盲盒,不难发现销售者众多,销量颇高。某物流平台数据显示,今年“6·18”盲盒手办预售备货量同比暴增1000%,有报告显示,在“95后”最“烧钱”的爱好中,盲盒手办排名第一;“95后”已成盲盒手办市场重要消费人群,占比近四成。   深受年轻群体青睐   “叮咚。”思宇点开手机,发现是微信群里小伙伴发来链接,某品牌系列盲盒上新,可以在小程序里线上“抽盒”了。   不到10分钟,小伙伴纷纷发来了“抽盒”截图,有的人懊恼自己没有抽中想要的款式,有的人在群里询问大家能不能交换抽到的新品。“在线抽到的盲盒交换起来方便,相当于是把自己的盲盒寄存在商家那边,最终确定了谁要,直接在小程序中填写地址邮寄给他们就行。”思宇说。   近几年,“盲盒经济”带动的新消费风潮已颇具规模,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追逐和购买。   Mob研究院的《2020盲盒经济洞察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盲盒行业的市场规模达101亿元,且在未来几年仍会持续高速增长。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潮玩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调研分析报告》指出,潮玩消费群体中超六成用户更加偏好盲盒,超七成中国盲盒用户对购买盲盒的使用满意度给予正面评价。   让人惊喜的消费体验   为什么盲盒能够受到消费者追捧呢?答案也许就在于利用不确定性带来的“惊喜效应”。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陆静怡认为,以盲盒形式售卖的产品给人不确定感,消费者不知道盲盒中的产品究竟是什么,因此会感到好奇,抱有期待。而在盲盒拆开的那一刻,不确定感得以消除,负责奖励过程的大脑区域被激活,从而使消费者可以得到享乐体验。   “其实这种营销策略在生活中很常见。”陆静怡说,“譬如章回体小说、电视剧关键情节前的广告、发布会前保持神秘的新产品,商家总是在制造悬念后再解开悬念,从而给消费者带来愉悦,刺激消费。”   在这样的趋势下,盲盒这一形式逐渐从潮玩市场向外裂变,小小盲盒迅速席卷各行各业。点开任意一家电商平台,各种类别的盲盒产品应有尽有。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有关盲盒开箱、测评、“抽盒”经历的视频持续火爆,盲盒的社交圈正在被建立起来。   消费者不要盲目跟风   各行各业开始刮起了“盲盒风”,图书盲盒、考古盲盒以及食品领域的零食盲盒、生鲜盲盒也纷纷跟上,推动盲盒经济这股热潮。   今年,旅游业试水盲盒玩法,多家在线旅行平台推出“机票盲盒”。消费者购买后,会得到一张指定出发地、随机目的地、随机日期的国内单程机票。由于其玩法的不可预测性,不少网友把“机票盲盒”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联系到了一起。“这是一种应该鼓励的创新产品。”陕西师范大学旅游系主任白凯认为,“机票盲盒”爆火的背后,满足了当代年轻人对旅行的情感诉求。航空公司和旅游平台展开新型合作,提供了营销的一种创新思路,可以激发潜在旅游消费市场。   在盲盒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出,目前盲盒市场存在以下问题:商家过度营销,消费者易中套“上瘾”;商家涉嫌虚假宣传,到手货品与宣传不符;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假劣、“三无”产品时有出现;消费纠纷难以解决,售后服务亟待改善。   北京市常鸿律师事务所律师彭艳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商家以盲盒的名义清货,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则构成欺诈;有些商家表示盲盒销售是不退不换的规则,售出概不退换,属于霸王条款,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对于盲盒产品,应出台相应的商品规范,明确盲盒产品的范围以及‘盲’的程度。”彭艳军指出,“有些产品并不适合以盲盒形式进行不确定的销售,应明确禁止销售。同时盲盒销售的‘盲’通常应表现为盒中所装商品款别的不确定性,即拆开盲盒的瞬间才知道具体的款别,而不是对关键信息避而不谈或只字不提,尤其是用途、性能、规格等关键信息必须透露。”   “经营者销售盲盒应规范,消费者购买盲盒勿盲目。”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盲盒的基本属性是商品,经营者必须承担法定的质量担保责任,确保商品质量信息真实,不可过度利用消费者的猎奇心理,误导人们冲动消费。   陆静怡提醒,盲盒的受众中相当一部分为经济基础、自控能力相对薄弱的未成年人,他们的盲目跟风后果可能更加严重。在持续兴起的盲盒经济下,要提倡大家理性消费、节制消费,切忌盲目跟风、购买成瘾。(袁子涵)
华为千校万里行之HarmonyOS系列师资培训活动将于暑期举办
  自从华为发布HarmonyOS 2以来,鸿蒙生态的发展建设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近期,作为鸿蒙生态的建设的关键一环,华为在HarmonyOS开发人才的培养上更是动作频频。在此前5月24日举办的HarmonyOS开发者创新大赛颁奖典礼上,华为正式启动了HarmonyOS高校人才培育计划,计划推动超过15门HarmonyOS课程走入高校,打造华东、华北、西南等7大片区HarmonyOS高校创新训练营,并通过HarmoyOS相关的开发者大赛来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旨在培养更多HarmonyOS高校开发后备力量。   高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教师的悉心栽培。为加深高校教师对HarmonyOS的学习与理解,华为计划将于2021年暑期举行“华为千校万里行之HarmonyOS系列师资培训活动,推动《移动应用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操作系统》、《物联网开发》等课程改革,建设HarmonyOS高校人才生态。   本次活动由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指导,华为与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等共同承办,将提供最前沿的HarmonyOS热点信息、教学实践案例解读等培训内容,帮助高校教师快速掌握HarmonyOS相关知识,上手HarmonyOS开发实践。   据悉,本次培训活动将采用线下授课的方式,根据HarmonyOS设备及应用开发实践、HarmonyOS移动应用开发等不同授课主题,分别在杭州、上海、北京、武汉等地进行相关培训,教师可选择合适的主题和场次报名学习。   报名成功并参与培训活动的高校教师都能享受到华为提供的全方位教学支持与保障,包括:   华为HarmonyOS研发专家现场授课:资深华为HarmonyOS技术专家将现场解密HarmonyOS前沿热点知识,构筑HarmonyOS实践课程体系,与有志于在高校开展HarmonyOS教学、培养HarmonyOS技术人才的青年教师进行深入交流;   真实的实践案例:本次培训课程将包含HarmonyOS理论基础以及高强度代码实践;更有高阶的实验案例和动手codelabs让参培教师深度体验用HarmonyOS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所学即所用;   丰富的教学资源包:参培教师将免费获赠开设HarmonyOS课程所需的全套课程资料,包含全套PPT课件、实验案例、开发工具等(凡返校正式开课教师可获得HarmonyOS开发者公众号“校园极客秀”栏目正式约稿);   实践环境支持:本次教学培训实验平台将采用华为HUAWEI DevEco Studio开发工具,同时提供在线版开发工具,免除软件环境安装维护的复杂性,让学员专注于技术;   培训证书支持:全程参加培训并按照培训内容完成学习和实训的参培教师将获得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颁发的“HarmonyOS师资培训”结业证书。   目前,活动已面向所有高校计算机、软件工程、电子信息、物联网工程等相关专业任教老师开启报名。即日起到2021年7月18日18:00,符合条件的高校老师只需点击链接提交相关信息即有机会参与培训,在万物互联时代抢占先机。   随着HarmonyOS 2的发布,华为对开发人才的支持与培养正稳步推进,广大开发者也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在全新的万物互联时代,华为愿携手所有开发人才,共建HarmonyOS生态,一起创造无限可能!
买卖债券也能“刷单”?更强金融监管正在路上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敏 7月5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公布三则自律处分信息,涉及民生银行、广东南粤银行以及国信证券,上述三家机构均被指参与倒量虚假交易。 “倒量虚假交易”是什么? 其实今年3月份,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在其公开发表的题为《建立金融业批发市场行为监管体系》文章中,曾经专列一段加以阐释。 文章中指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由于没有系统性地建立起对市场机构的行为监管体系,违规返费、虚假倒量、利益输送、权力寻租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和市场功能的发挥。 其中,“虚假倒量交易”问题在于:由于交易所、交易中心考核指标“重量轻质”,交易量考核指标权重过大,且监管部门和重要基础设施将部分业务资格与交易量排名挂钩,部分金融机构倒量交易动机强烈。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间互相进行价格相似、数额相当的交易,使得整体市场出现价格波动不大,而交易额放量的特征。倒量交易并非真实的交易量,是一种虚假的流动性,不仅未增加市场深度,反而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倒量交易在现券、回购、拆借、衍生品、贵金属等人民币批发市场和外汇批发市场均有一定体现。 而据7月5日交易商协会公布的自律处分信息,民生银行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在开展做市业务时主导开展倒量等虚假交易。2020年四季度多个交易日内,民生银行作为债券的最初卖出方和最终买入方,主导并开展了多组当日较短时间内卖出后买入、价量相同的闭环交易。相关交易并未影响民生银行持仓,并未反映合理经济目的,实质上是倒量的虚假交易。 同样,广东南粤银行和国信证券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在开展做市业务时也参与了倒量虚假交易。交易商协会指出,2020年四季度多个交易日内,南粤银行和国信证券均参与了多组当日较短时间内卖出后买入、价量相同的闭环交易。 “其实是类似某些电商平台上的卖家刷单行为,为了把交易活跃度做起来好看。”一位商业银行的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交易商协会表示,根据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规定,经2021年第9次自律处分会议审议,对民生银行予以通报批评,对南粤银行和国信证券予以诫勉谈话,并责令三家机构针对本次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整改。 孙天琦在其上述文章中提出,优化各市场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一是优化和完善各交易所、交易中心考核评价体系,弱化交易量指标考核,更加关注交易行为质量。优化各类基础设施机构发布的排名指标体系,大幅弱化交易量指标考核,加强对报价价差、内控机制等质量指标考核,从根源上降低机构虚增交易量的动力。可以研究同行打分制。二是加强对倒量交易的监管力度。定期组织开展现场检查,对于开展倒量交易的市场成员,依据其交易次数和交易量,予以约谈、扣分、暂停交易、取消做市商资格甚至移交公安司法机关等。 据交易商协会在2016年公布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业务指引》(下称《指引》)及《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业务评价指标体系》(下称《评价体系》),做市商的双边报价指标、双边成交指标、请求报价指标等打分项中,报价量、成交量等都包括其中,并且《指引》中明确,“做市机构的做市报价及所达成的交易须以本机构真实交易需求为基础,不得进行倒量等虚假交易。”《评价体系》也指出,“通过倒量达成交易的成交量不纳入评价指标计算范围。” 目前,交易商协会公布的截至2021年3月31日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做市商名单共83家机构,民生银行和国信证券为综合类做市商,广东南粤银行为利率债专项做市商。 2020年,经自律处分会议审议,交易商协会依规进行自律处分 57 家(人)次,涉及 12 家次发行人、6 家次主承销商、1家会计师事务所、2 家评级机构、1 家基金公司以及 35 名直接责任人。全年来看,银行间债券市场常规性违规案件继续减少,新型违规案件有所增多,恶性违规案件仍有出现。其中,发行人资产违规划转、注册发行文件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在发行环节破坏市场秩序等行为,主承销商以不正当手段承揽业务、尽职调查工作开展不到位、发行环节必要程序执行不严等事项,评级机构信用风险揭示不充分、质量控制机制执行不到位等情况,受到交易商协会重点关注和严肃查处。 仅在2021年至今,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交易商协会已经挂出自律处分信息23份,涉及27家机构主体,而自律处分关于“倒量虚假交易”尚属首次。 从去年开始,金融监管部门加强了对银行、保险等行业的监管处罚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年银保监系统共向银行业各类机构和个人开出逾2000张罚单,合计罚没金额超过13亿元。强监管态势也延续到了今年,截至6月30日,银保监系统发布罚单已经超过2000张。涉及银行业的房地产信贷、理财业务违规等问题较多;保险机构未按规定使用备案保险费率、编制虚假资料等频频招罚。 同时,罚单金额也屡创新高,同样在7月5日,银保监会公开对邮储银行的行政处罚。因存在六大违法违规事实,邮储银行被没收违法所得11.40万元,罚款437.68万元,罚没合计449.08万元。 邮储银行的违法违规行为中包括:违规向部分客户收取唯一账户年费和小额账户管理费;未经客户同意违规办理短信收费业务;信息系统相关功能在开发、投产、维护、后评估等方面存在缺陷及不足;向监管机构报送材料内容不实等。 7月5日,人民银行漳州市中支对云霄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处罚70万元,违法行为包括:未按规定开展持续的客户身份识别;未按规定重新识别客户;未按规定要素、格式和填报要求报告大额交易报告。人民银行漳州市中支同时对时任云霄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副主任许惠明处罚3.2万元。 6月15日,人民银行漳州市中支对厦门国际银行漳州分行给予警告,并处罚26万元罚款;并对时任厦门国际银行漳州分行行长助理林文富处1.6万元罚款;对时任厦门国际银行漳州分行营业部助理总经理洪璟璇处1.5万元罚款。 一位曾参与监管部门对银行某项业务数据管理项目的金融科技公司人士认为,未来监管科技将成为行业热点,在大数据技术没有发展起来的时期,金融行业掌握了大量数据,但难以整合。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完善,监管开始有能力把这些数据加以整合、分析,未来各种金融业务的监管力度与强度、精确度,将会大幅提高。 “金融的本质就是一种中介,扮演着支付、信用和撮合中间的职能,从全球来看长期以来金融业一直坚持着严格的范围和边界,从事金融业务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对金融行业的监管,也要严厉于其它行业。”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过去三十多年从事金融业务的主体已经成倍增加,对于究竟什么是金融业务,现在好像变得比较模糊,国际上变得比较模糊。但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这个又必须要理清,不允许有模糊。
南极电商接手C&A(中国)线上全盘业务 董事长透露未来可能成立南极电商供应链科学中心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叶心冉 7月2日,南极电商(SZ:002127)与国际时装零售品牌C&A在上海举行成立合资公司签约仪式。接下来,南极电商将拥有C&A商标(中国区)的线上使用权,并负责C&A线上渠道的全部业务。 7月2日晚间,南极电商发布公告显示,南极电商作为C&A在中国地区的线上业务唯一合作伙伴,双方拟共同出资设立公司,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 100万元,其中南极电商出资60万元,占注册资本60%;西雅衣家商贸集团有限公司(即C&A(中国))出资40万元,占注册资本40%。 在签约现场,南极电商董事长兼总经理张玉祥表示,南极电商的优势在于将中国的供应链进行了高效的配置,同时能够为合作伙伴提供数据赋能、公共关系赋能等的围绕产销的一条龙服务。C&A是一家在欧洲有着悠久历史,既是商品又是渠道的品牌,这与南京电商的定位非常契合,要解决的是用户全身、全家、全季的需求。二者的合作能为消费者带来以更快的供给速度提供的更多更好的产品,真正符合“好货不贵”的目标。 资料显示,C&A品牌于1841年在荷兰创立。根据透露,目前C&A在全球共有1800多家门店,中国则有88家实体门店。 张玉祥透露,为了促进与C&A合作的进一步成功,南极电商接下来很大可能会在江苏成立南极电商供应链科学中心,这一中心旨在帮助工厂开展研发、数据管理以及发货等多项业务;同时还会帮助赋能供应链,打通全球的原材料、面辅料和设备;第三还会打造智能制型、智能样本检验和工艺流程制定等。 据悉,在双方的合作中,C&A将主要负责品牌文化、品牌价值观的输出,南极电商主要负责研发、制造、管理和经营。 张玉祥指出,南极人的路径是从单品商品到借助别人的渠道再到慢慢建立自己的渠道,而C&A本身已经是一个终端零售品牌,它需要的是把每一件商品的竞争力做起来,“也就是C&A有‘面’,它缺的是中国的‘线’和‘点’,南极人有‘点’,但它缺的是‘面’”。 过去两年,不断有海外快时尚品牌败走中国市场的消息出现,为何南极电商要落下这样一步棋?对此,张玉祥指出,快时尚的两大特点——快速反应和多样性都会造成库存的难题。中国的设计师大多没有经过财务的训练、营销的训练和结果的训练,设计师对结果不兜底也就造成真正销售好的产品可能就那么一小部分。而南极电商创造的模式,是让工厂成为市场的买手,通过数据为其赋能研发和营销,让工厂和经销低成本地试错。 张玉祥指出,与C&A的合作,也是在检验南极电商是不是有能力让国外的品牌来接纳,能不能拥有更大的平台。 张玉祥表示,“我们希望在大众品牌里,未来的南极电商在中国市场成为巨头,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市占率。”
禾信仪器科创板IPO注册获准,质谱仪是一门怎样的生意?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华清 7月6日晚间,证监会发布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证监会按法定程序同意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信仪器”)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同在7月6日,禾信仪器在证监会官网更新了注册稿版本的招股书。 禾信仪器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从事质谱仪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质谱分析技术”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 新团队”的企业。 对于科创板乃至A股的投资者来说,质谱仪可能还是相对陌生的投资领域。目前A股上还未有一家完全以质谱仪制造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而禾信仪器的上市之路,也是一波三折。 2017年3月,禾信仪器在新三板挂牌,2019年4月,禾信仪器终止在新三板的挂牌,2019年6月,禾信仪器向上交所提交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资料,被问询后,2020年1月,禾信仪器撤回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2020年10月,禾信仪器再次提出科创板上市的申请,并对前次申请过程中存在的会计差错进行了更正,更正的内容包括研发样机销售的会计处理、重大合同收入的跨期调整、自制仪器在存货与固定资产之间的划分、股份支付的确认、营业成本与销售费用的划分等8项内容。 虽然上市之路坎坷,但对比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在亏损状态冲击科创板上市,禾信仪器的财务数据相当不错。禾信仪器注册稿版本的招股书披露,禾信仪器在2018年-2020年实现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03.51万元、4647.43万元和6945.4万元,不光实现盈利且盈利水平逐年攀升,2018年-2020年间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高达58.23%。 据智研咨询的数据,2018年国内质谱仪的市场规模不到120亿元,这么一个百亿级别的技术产品市场,是个怎样的状态? 高毛利与高补贴 质谱仪,是一种分析仪器,可以将待测的物质电离成不同质荷比(指质量与所带电荷数之比)的离子,并且利用电磁学原理使离子按照质荷比分离并测定离子流强度。通常来说,有四种类型的质谱仪,分别为飞行时间质谱仪、四级杆质谱仪、离子阱质谱仪和串联质谱仪,禾信仪器的产品主要是飞行时间质谱仪。 质谱仪已经应用在环境监测、医疗健康、食品安全和工业分析等领域。禾信仪器产品的主攻方向是大气环境监测,主要监测大气环境中的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微米的气溶胶颗粒物)、VOCs(指挥发性有机物)和O3(臭氧),主营3个系列的产品——SPAMS 系列、SPIMS系列和AC-GCMS-1000。SPAMS系列是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系列产品的统称,主要用于PM2.5的在线源解析。SPIMS 系列是VOCs 在线监测飞行时间质谱仪系列产品的统称,主要用于VOCs的在线走航分析。AC-GCMS-1000指大气VOCs吸附浓缩在线监测系统。从产品的应用范围来看,禾信仪器的产品结构还是相当单一。 而禾信仪器的营业收入不仅依赖于分析仪器的销售,相关技术服务带来的收入也不容忽视。以2020年的主营业务收入数据为例,禾信仪器来自分析仪器销售的营收占主营收入的比例为66.21%,剩下的则来自技术服务。技术服务的营收又可以细分成数据分析服务和技术运维服务,其中数据分析服务占到主营收入近3成。分析仪器销售方面,来自SPIMS系列的产品销售收入占到主营收入的四成,来自SPAMS 系列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到主营收入的10.39%,跟其他所有自制仪器销售收入额不相上下,还有5%左右的营收来自其他外购仪器及组件的销售。 尽管也可以被归类为制造型企业,但禾信仪器的毛利率非常高。禾信仪器的注册稿招股书披露,2018年-2020年期间,公司综合毛利率均不低于64%,高时能超过68%。或许,未来随着禾信仪器从单一设备提供商转变为项目总包商、从单一服务提供商转变为综合服务提供商以及竞争的加剧,禾信仪器的毛利率会有所下降。 禾信仪器的高毛利与质谱仪是高端分析仪器、售价高有关。禾信仪器的注册稿招股书披露,公司销售的质谱仪单价能达数百万元。 此外,由于质谱仪尚未完成国产替代化进程,国内专门从事研发、生产和销售的质谱仪公司也不多,禾信仪器作为国产质谱仪公司中的一员,自成立以来牵头承担数项与质谱仪相关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获得不少政府补助。 禾信仪器注册稿版本招股书披露,2018年-2020年期间,公司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1377.4万元、2948.55万元、2119.44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1.6%、54.39%和26.22%。如果失去政府补助资金,将大大削减禾信仪器的利润水平。 质谱仪江湖 据SDI的数据,目前全球质谱仪市场基本被国际巨头所占据,市场主要参与者为沃特世、丹纳赫、布鲁克、安捷伦、赛默飞、生物梅里埃、岛津等公司,这些公司占据了全球近90%的质谱仪市场份额。 目前质谱仪的主要销售市场也不在亚洲,而是集中在欧美地区,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质谱仪销售市场。随着亚洲地区国家的发展,未来亚洲有可能成为全球质谱仪市场增速最快的地区,我国有望成为亚洲地区增速最快的质谱仪应用市场。 目前国内的质谱仪市场也主要被国际巨头所占据。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18年,我国进口了12426台质谱仪,质谱仪的进口金额达到95.81亿元,其中4成左右的进口质谱仪来自美国。据智研咨询的数据,如果不算进口质谱仪的关税、流通渠道费用、技术服务费用等环节,2018 年中国质谱仪市场规模为111.93亿元,换言之,国外厂商在中国质谱仪市场的占有率为85.6%,留给国内厂商的市占率仅为15%左右。 在国产质谱仪领域,禾信仪器相对有一定地位。据智研咨询的数据,2020年中国质谱仪市场规模大概是172.44亿元,而禾信仪器2020年的营收为3.12亿元,在国内市场的市占率不到2%,在国产质谱仪厂商中的市占率大概为12%。 但即使是禾信仪器,产品结构依然单一,服务的客户主要为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环境监测站或者科研中心,市场拓展高度依赖环保政策和财政预算安排,在串联质谱仪领域还没实现技术突破,更谈不上产业化应用,在质谱仪小型化和便携化方面尚处起步阶段。 禾信仪器披露,公司在本次上市中拟募资3.26亿元,其中7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1.08亿元用于质谱产业化基地的扩建、7158万元用于研发中心的建设、7593万元用于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 
评级展望调整引纷争:新郑新区发投“质疑”东方金诚,后者对外公告否认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金诚”)的一则跟踪评级报告引起受评方的质疑事件引起广泛关注。 6月29日,东方金诚确定新郑新区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郑新区发投公司”)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为负面;新郑新区发投公司非公开发行2019年项目收益公司债券(第一期)信用等级AA+;新郑新区发投公司2018年度第一期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信用等级AA+。 关于跟踪评级观点及展望负面的原因,东方金诚认为,跟踪期内,郑州市及新郑市经济实力仍很强,公司主营业务仍具有很强的区域专营性,继续得到股东及相关各方的有力支持。同时,东方金诚关注到,新郑市以公司为主体的国有企业集团化整合重组工作不确定性较大;公司仍面临较大的资本支出压力,资产流动性依然较弱,收入回款水平继续大幅下降,整体现金流状况欠佳,面临一定的短期偿债压力。综合考虑,东方金诚维持公司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 但这则跟踪评级报告却遭到了新郑新区发投公司的严重质疑。 7月2日,新郑新区发投公司发布了关于东方金诚对公司债券评级情况的特别说明。第一,我公司发行的新郑新区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19年度第一期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债券代码:031900204.IB,债券简称:19新郑投资PPN001)从未安排债项评级,因此不存在所谓的债项跟踪评级。就此事项,我公司已通知东方金诚经办人员核对其与我公司签署的评级合同以及此前出具的债项评级报告。 第二,自2021年5月19日东方金诚开始跟踪评级工作,至东方金诚本次跟踪评级报告正式出具,东方金诚从未安排人员来公司现场尽调、访谈等,也未向我公司发送跟踪评级征求意见稿,我公司对本次跟踪评级报告出具应履行的必要程序表示疑虑,就该事项,我公司也在与东方金诚反馈沟通和申请复议中。 记者注意到,7月6日,针对新郑新区发投公司对外说明情况,东方金诚说明如下: 东方金诚基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信用评级方法及模型(RTFU002201907)》,并依据合理的内部信用评级标准和程序,最终维持公司主体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同时维持“18新郑投资PPN001”、“19新郑投资PPN0O1”和“19新郑01”信用等级为AA+。 东方金诚称,首先,作业流程方面,根据相关监管要求及跟踪评级安排,东方金诚启动了对公司2021年度的跟踪评级工作。2021年5月20日至21日,项目组对公司进行了现场尽职调查及访谈后,在作业过程中与公司持续沟通,并针对评级作业中的重要资料与公司反复核查,撰写评级报告。经三级审核,并经评审会讨论,决定维持公司主体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同时维持“18新郑投资PPN001”、“19新郑投资PPNOO1”和“19新郑01"信用等级为AA+。项目组于评审会当日告知公司该评级结果,并根据公司的反馈意见启动了复评程序,最终确定公司主体和相关债项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为负面。项目组告知公司该复评结果,后将评级报告发送至公司并报备至相关监管部门。 综上所述,东方金诚对公司2021年度的跟踪评级已履行现场访谈、征求意见等必要程序,符合监管要求。 其次,关于公告提及的“19新郑投资PPNO01”债项评级,根据公司提供的交易商协会注册通知书(中市协注【2018】PPN300号),该债务融资工具注册总额为20亿元,其中“18新郑投资PPN001”为第一期,“19新郑投资PPN001”为第二期,均在中市协注【2018】PPN300号额度范围内。 东方金诚于2018年12月出具了《新郑新区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度第一期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报告(报告编号:东方金诚债评字【2018】481号)》,报告中已写明注册总额为20亿元,因此我司自2019年起对“19新郑投资PPN001”进行跟踪评级。 关于评级理由方面,东方金诚表示,新郑市政府于2019年提出以公司为核心的国有企业集团化整合重组方案,计划通过注资等方式增强公司区域专营地位及资本实力2019年末,根据《新郑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2019】17号)以及《新郑市财政局关于新郑市政府平台公司集团化整合重组实施方案的通知》(新财【2019】81号),为加快推进新郑市政府国有企业集团化整合重组,新郑市政府计划以公司现有架构为基础,通过注资提升、整合组建和变更新建等办法成立“一大核心和四大主体”。 根据公司提供的资产整合方案,新郑市政府计划将公司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唯一出资人,同时重组新郑市政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新郑市恒泰城建有限公司,新郑市恒昌交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和新郑市正兴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将有经营性收入和增值空间的资产划入公司。与此同时,新郑市政府计划于2020年末投资23亿元用于自来水、热力、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类项目建设,并将项目完工后形成的资产注入公司。资产整合后,公司将成为新郑市唯一的基础设施及安置房建设主体,基础设施及安置房建设的业务范围将拓展至新郑市下辖乡镇产业园区等,公用事业运营业务将新增自来水供应,而供热业务将拓展至新郑市(本级)全域,并新增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及运营、产业投资等业务,公司业务专营性和综合财力将随之大幅增强。 受政府领导班子更换及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新郑市以公司为主体的国有企业集团化整合重组工作较为滞后,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整合进度低于预期。东方金诚关注到,由于新郑市政府领导班子换届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上述资产整合计划及方案推进较为滞后,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尽管2020年以来,公司以无偿划拨方式新增二级子公司新郑市溱洧水务有限公司,并拟由其作为实施单位承建第一水厂扩建、自来水管网延伸改造和饮用水地表化等项目,但整合进度低于预期。 按照东方金诚的7月6日的对外说明公告,2021年5月20日至21日,项目组对公司进行了现场尽职调查及访谈后,在作业过程中与公司持续沟通,并针对评级作业中的重要资料与公司反复核查,撰写评级报告。 为何新郑新区发投公司7月2日对外公告称“自2021年5月19日东方金诚开始跟踪评级工作,至东方金诚本次跟踪评级报告正式出具,东方金诚从未安排人员来公司现场尽调、访谈等,也未向我公司发送跟踪评级征求意见稿”? 针对此,7月7日,记者拨打了新郑新区发投公司融资部相关负责人联系方式,其回复表示以公开公告为准。 记者也联系了东方金诚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对记者回复表示,以公告为准。 据悉,新郑新区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老城区北部,郑州市区南30公里。新郑市人民政府是新郑新区发投公司唯一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对此事件,经济观察网将持续关注后续情况。
中办、国办联合发文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 加强中概股监管 易会满谈四方面导向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梁冀 7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共30条,强调了坚持零容忍要求、坚持法治原则、坚持统筹协调和坚持底线思维等四大工作原则, 《意见》指出,在经济金融环境深刻变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背景下,资本市场违法行为仍较为突出,案件查处难度加大,相关执法司法等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意见是资本市场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办、国办名义联合印发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专门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方位加强和改进证券监管执法工作的行动纲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7月6日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 对于如此高规格专门文件的出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当前证券违法活动呈现出数量上涨、复杂性加强以及关联面拓宽的态势,反映出打击证券违法活动形势的严峻。另外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也对资本市场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其承担越来越繁重的任务,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文件的落地有助于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提升公众投资者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优化共建共享的资本市场生态环境,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投资者友好型小康社会,最终把资本市场办成诚实信用、公平公正、共建共享、包容普惠的国民财富中心。 强调重大证券违法犯罪案件惩治和重点领域执法 谈到《意见》出台的背景,易会满表示,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是维护市场“三公”秩序、营造良好市场生态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取得新的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市场主体活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断提升。同时,较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制度建设存在短板,证券违法犯罪成本较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呈高发态势,发生了诸如康得新、康美药业等恶性案件,社会各方反映强烈。随着注册制改革的逐步全面推行,在放宽前端准入的同时,对加强后端的监管执法提出了更高要求。 去年7月11日,国务院金融委第三十六次会议专门研究全面落实“零容忍”要求,多措并举加强和改进证券执法工作。此后,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起草形成了意见草案,于去年11月2日经中央深改委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 《意见》指出,要依法严厉查处大案要案。坚持分类监管、精准打击,全面提升证券违法大案要案查处质量和效率。依法从严从快从重查处欺诈发行、虚假陈述、操纵市场、内幕交易、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以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等重大违法案件。对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严重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要依法严肃清查追偿,限期整改。加大对证券发行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有关责任人证券违法行为的追责力度。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存在证券违法行为的,依法严肃追究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责任,对参与、协助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依法从重处罚。加快推进相关案件调查、处罚、移送等工作。依法严格控制缓刑适用。 近来,多家上市公司实控人被采取刑事拘留措施,6月1日,三圣股份实控人潘先文因涉嫌操纵证券市场被重庆市公安局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6月 7日,宏达股份实控人刘沧龙因涉嫌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被成都市公安局采取刑事拘留措施。此外,有A股“殡葬第一股”之称的福成股份,其实控人李福成因涉嫌短线交易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中持股份公司离任仅3天的董事、总经理邵凯因涉嫌内幕交易也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有资深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上市公司实控人凌驾于内部控制、违规占用公司资金等现象,其实是证券市场的顽疾,也是证监会一直以来重点关注和监管的问题。而上市公司实控人被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应该是情节恶劣且涉案金额巨大,触碰到了刑法规定的刑责,而不再处于由证监会做出行政处罚的层面。 《意见》中也指出,建立打击资本市场违法活动协调工作机制:成立打击资本市场违法活动协调工作小组,加大对重大案件的协调力度,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推进重要规则制定,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完善证券案件侦查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公安部证券犯罪侦查局派驻中国证监会的体制优势,完善线索研判、数据共享、情报导侦、协同办案等方面的行政刑事执法协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公安部证券犯罪侦查编制资源配置,加强一线侦查力量建设。 进一步加强跨境监管执法司法协作 易会满提到,《意见》印发后,一系列重点任务已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加快推进,期货法草案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一读审议;私募基金条例即将提交审议。二是成立打击资本市场违法活动协调工作小组,配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建立派驻检察的工作机制。北京金融法院正式成立。三是从重从快查办了一批重点类型、重要领域的典型案件。乐视网财务造假等案件已作出行政处罚。华晨债、永煤债等债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查处。首单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康美药业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一案已经启动。康得新已完成退市摘牌。 易会满还提到,近期,市场各方对以市值管理之名行操纵市场之实等违法行为比较关注。事实上,市值管理与操纵市场有着清晰的边界。证监会将会同公安机关坚决打击“伪市值管理”等违法行为,切实净化市场生态。 易会满表示,意见规定了七个方面、二十七条具体举措。总的看,突出体现了四方面的导向: 一是坚持法治原则。意见提出要完善资本市场违法犯罪法律责任制度体系,提高证券领域立法效率,加快制定期货法;贯彻实施刑法修正案(十一),健全民事赔偿制度,抓紧推进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制度实施,建立健全资本市场法律域外适用制度等。 二是坚持统筹协调。意见把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放在重要位置,部署成立打击资本市场违法活动协调工作小组,进一步发挥公安部证券犯罪侦查局派驻证监会的体制优势,完善证券案件检察和审判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打击证券违法活动合力。 三是坚持“零容忍”要求。意见明确要求坚持分类监管、精准打击,依法从严从快查处欺诈发行、虚假陈述、操纵市场、内幕交易、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以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等重大违法案件,加大对发行人控股股东及实控人、违法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等的追责力度。 四是坚持底线思维。意见将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与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相结合,要求坚决取缔非法证券经营机构、坚决清理非法证券业务;加强债券市场统一执法;加大对私募领域非法集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侵占或挪用基金财产等行为的刑事打击力度。 《意见》中的一部分监管风向,引起了业界的关注。《意见》指出,加强跨境监管合作。完善数据安全、跨境数据流动、涉密信息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抓紧修订关于加强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压实境外上市公司信息安全主体责任。加强跨境信息提供机制与流程的规范管理。坚持依法和对等原则,进一步深化跨境审计监管合作。探索加强国际证券执法协作的有效路径和方式,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推动建立打击跨境证券违法犯罪行为的执法联盟。 《意见》中提到应加强中概股监管。切实采取措施做好中概股公司风险及突发情况应对,推进相关监管制度体系建设。修改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明确境内行业主管和监管部门职责,加强跨部门监管协同。建立健全资本市场法律域外适用制度。抓紧制定证券法有关域外适用条款的司法解释和配套规则,细化法律域外适用具体条件,明确执法程序、证据效力等事项。加强资本市场涉外审判工作,推动境外国家、地区与我国对司法判决的相互承认与执行。 赵锡军表示,随着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化,创新发展,创新驱动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也需要一个更加高效、健康的资本市场。从严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有利于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资本市场。《意见》的出台,则有利于建设一个一个各方愿意来、留得住的资本市场生态,保证资本市场能够真正地规范健康的运行。 刘俊海表示,落实文件,一定要坚持“三升三降”。首先是提升守信收益,降低守信成本,确保守信收益高于守信成本,让老实人不吃亏。其二是提高失信成本,降低失信收益,确保失信收益高于失信收益,让坏人受到制裁。其三是提高投资者的维权收益,降低维权成本,确保维权收益高于维权成本,确保受害投资者能够及时获得有效的补偿、安慰和奖励。
中行白皮书揭示未来商业银行金融场景生态建设发展可能面临五方面挑战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7月5日,中国银行发布《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对商业银行金融场景生态建设的时代背景、市场环境、监管政策、用户基础、技术支撑和风险挑战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判。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在致辞中表示,2020年以来,中国银行打造跨境、教育、体育、银发四大战略级场景以及政务、医疗、文旅、交通等重点场景,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客户触达和服务能力。在一年多探索实践基础上,中行结合自身及同业经验,深入研究并编写《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 对于金融场景的定义,《白皮书》将其描述为“即将金融服务下沉到相关非金融服务中,打造一站式服务与极致消费体验,敏捷响应、高效满足特定客群需求。”场景不是互联网的特有产物。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特定需求,在线下主导时期,各行各业已经开始尝试构建不同场景。以银行业为例:住房按揭业务下沉到房产销售中心,实现与房屋销售的融合。信用卡分期业务下沉到汽车销售服务4S店,实现与汽车销售的融合;这都是将客户的金融与非金融需求进行深度融合的线下案例。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快速普及,大量交易由线下迁移到线上,商业银行也加快了线上化进程,通过线上手段实现金融与非金融服务的融合,场景建设也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金融场景的基本要素包含:场景客群、金融产品、非金融服务和内容资讯。 《白皮书》指出,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金融与科技加速融合,金融服务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全球最具价值的前100家银行中,70%以上已通过建设开放银行平台等模式投入场景生态建设浪潮。 对于如何选择金融场景,《白皮书》认为,金融场景建设对于行业深度和广度均有较高要求,同时突破多个场景难度较大,商业银行需要集中力量选择最具发展前景、与自身禀赋相契合的行业方向进行突破。具体可从战略选择、市场空间、生态格局、自身禀赋等维度进行评价。 对于金融场景的开拓,《白皮书》建议商业银行如何围绕目标去提升盈利能力,需要结合目前互联网盈利模式探索一条与自身经营逻辑一致的建设路径。具体包括:流量创造、用户打标、客户转化、价值挖掘。 谈及金融场景发展需要面对的挑战,《白皮书》认为,互联网“开疆拓土”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基因始终存在本质差异,未来商业银行在金融场景生态建设中还可能面临风险隔离、消费者权益保护、技术迭代、考评机制和战略定力五方面挑战。 挑战一是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严格风险隔离。当前商业银行在金融场景创新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场景中未明确界定各参与方责任、场景向客户提供的信息主体责任不明,参与方承担责任不清晰,未明确对场景下游准入商户的标准、合作类型以及管理要求,场景内涉及金融信息服务及相关业务管理要求边界模糊等。 挑战二在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审慎性与非金融服务便利性的平衡。金融场景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同样遵循审慎性原则,在金融业务运营过程中执行相较于非金融业务更为严格的标准。但如果完全依据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标准去运营整个场景,在涉及非金融业务时服务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商业银行如何在金融场景生态建设中以审慎性为原则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同时确保整体营销服务效果,需持续探索。 第三个挑战是关注技术风险,对标互联网企业提升技术迭代竞争力。金融风险的扩张性和传染性决定了金融场景相较于其他场景而言,更容易产生技术风险。因此,提升金融场景的技术迭代速度要将金融和非金融产品区别对待。对金融产品,依旧要执行严格的审批及合规管控;对非金融产品,可以参照互联网企业的技术迭代速度奋力追赶。 第四个方面的挑战是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特色考评体系。金融场景蓬勃发展起来后,商业银行“固若金汤”的考核机制却开始出现“尴尬”,现有的激励机制已难以满足数字化时代下通过大数据建模、数据触达、智能推送而实现的金融场景运营需求。例如,通过金融场景线上获客、活客的产品由于法明确营销人员和业务办理人员,甚至无法明确隶属机构;线上信贷产品由于无实体审批自然人/自然机构,在产生不良余额后“无可追责”,等等。 金融场景建立之初,部分银行曾尝试比照互联网企业规则改进自身考核机制,但效果并不明显,究其根本还是客户“量级”的原因。在数字化时代来临之前,互联网企业缺少线下渠道,其客户量级是从“零”开始,不存在归属“争端”。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面对数以亿计的存量客户,若维持现状难以有效激励员工推进数字化转型;若参照互联网企业激励机制,存量归属和维护的矛盾将无可回避。 挑战五是要保持战略定力,以金融场景生态建设推动行业转型。《白皮书》表示,经历数年竞争发展后,各家银行都在相对擅长的业务领域做场景延伸并积累了坚实的产品和客户基础,围绕自身竞争优势聚焦产品服务、整合相关非金融服务搭建金融场景生态,为特定客群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实现场景化转型。后续的金融场景对弈,还需要商业银行保持资源和政策投入的战略定力。
消费不及预期 消费金融如何破局?
经济观察网 胡群/文 7月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五十三次会议,会议强调,要围绕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优化金融组织结构,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金融风险防控处置机制,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建设中国特色资本市场,促进金融、科技、产业良性循环等重大课题,加大研究力度,增强政策储备。 目前,科技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生态中,包括零售信贷、保险、担保甚至资本市场等。“加快推动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健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服务科技创新发展。”7月5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1年第3季度)》(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消费保持温和修复态势,恢复情况不及预期,年底或难以恢复至疫前水平。 消费不及预期 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7%,两年平均增长4.3%,增速与2019年同期水平(8.1%)仍有较大差距。《报告》显示,虽然新能源汽车销售情况良好,但汽车销量不断走低。房地产销售市场火热,带动家具、家电、建材等住房相关消费 表现较好,上半年其月度两年平均增速均持续回升。而由于疫情局部反复仍对国内出行、住宿以及部分地区接触式、服务类线下消费产生不利影响。以旅游出行为例,2021年以来已经历了四个主要假期(春节、清明节、“五一”、端午节),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仅“五一”期间旅游出游人次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其他假期均不及2019年同期。四个假期的旅游收入与2019年同期水平差距较大。 “疫情前限额以下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定义,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批发业企业、500 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200万元及以上住宿餐饮业企业的消费零售;限额以下消费则与小微企业和居民零售消费相关。)是拉动消费增长的主力,2019年限额以下消费增速高于消费整体增速4.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消费增速低于整体消费增速4.1个百分点。”《报告》分析认为,消费总体回升动力不足与就业和居民收入恢复较慢,以及疫情对居民收入产生非对称性冲击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等原因有关。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累计同比增速连续16个季度慢于财产净收入,2021年第一季度两者增速差距为4.6个百分点,达到2017年中旬以来的高点。农民工外出劳动人数仍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一季度其收入的两年平均增速为2.4%(2019 年为 7%)。 对于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可支配收入中大部分为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来自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领衔的课题组成果显示,我国60%的中等收入群体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工资性收入比重≥50%),仅有14%左右的中等收入群体以经营性收入为主(经营性收入比重≥50%);仅有3%左右的中等收入群体以财产性收入为主(财产性收入比重≥50%)。 来自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虽然二季度收入感受指数略有下降,但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略有上升。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本季收入感受指数为51.2%,比上季下降0.5个百分点。本季就业感受指数为44.0%,比上季上升0.2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5.1%,比上季上升2.8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49.4%,比上季上升0.3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25.5%,比上季下降3.1个百分点。 不良率上行 “过去5年中国消费信贷不良资产快速增长,目前逾期余额已接近万亿,其中不良余额约3700亿元,预计未来5年年均增速约为14%。”麦肯锡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7000亿元。随着试点范围扩大,不良资产处置AMC市场将快速发展,大量产业链延伸机会也会随之涌现。 2020年上市银行年报显示,多家银行信用卡及消费贷不良率有所抬头。央行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92.20 亿元,环比增长 6.39%,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12%。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法相对单一,仅以清收、核销和ABS 模式进行操作,但苦于ABS规模较小,无法有效解决个贷不良余额过高的问题。麦肯锡认为,受银行利润率下滑叠加不良贷款余额增速加快、居民负债比持续增加等因素影响,消费信贷市场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全面升级端到端风控能力成为银行未来5年制胜消费信贷市场的关键。 竞争格局正被打破 “2020年是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转折之年。”6月23日,麦肯锡发布报告《各擅胜场——打造六大能力,抓住未来5年消费金融增长机遇》指出,一方面,中国率先走出疫情阴霾,消费者信 心逐步恢复,消费支出数据也日趋向好。另一方面,消费金融监管趋严,针对网络小贷公司、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持牌消金公司以及征信数据等方面的监管政策频出,行业正告别过去的高速增长,并在短期迎来一段调整期,长期来看会逐渐过渡至可持续的规范化经营。 银行信用卡业务增长已从增量转入存量竞争阶段。2020年我国信用卡在用发卡量增速明显放缓,全年增长约3200万张,远低于2016-2018年的年均增长一亿张的水平。麦肯锡的报告显示,目前,国内信用卡消费信贷占整体银行零售贷款业务约54%,近年来受市场渐趋饱和、在线贷款抢夺客户等影响下,增速略为下滑;银行无抵押消费贷款目前占比约达33%,在银行持续投入更多资源建立数据风控体系及提升自主新客获取能力下,有望成为未来银行零售业务增量的新引擎,预估下一个五年银行无抵押消费贷款增速 仍将维持两位数的成长,高于整体零售贷款业务的增速,到2025年无抵押消费贷款余额占比可望与信用卡消费信贷余额并驾齐驱。 消费金融公司“为传统商业银行服务覆盖不到的长尾客群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消费贷款服务,尤其是在家装、教育、旅游、3C产品等大额消费领域促进了消费增长,有效地拉动了内需”。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显示,年轻群体消费需求较为旺盛,但收入普遍不高,使得这一群体天然成为消费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 持牌消金公司年均余额规模增速达30%,随着蚂蚁消金、小米消费金融等机构的闯入,新的千亿级头部玩家即将涌现。麦肯锡预计未来5年消金市场将以30%的年均增速成长,2025年信贷余额规模达约2.3万亿元。 “这是一场全面的较量,无论是在战略布局上,还是在科技实力、科技人才、组织架构等方面都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提出很高的要求。”马上消费金融人士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的进步,包括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都在加大科技投入,大量引进科技人才、加大资金投入、与科技公司达成深度合作等,加强内生性创造。 互联网小贷行业将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期,市场集中度显著提升,市场玩家数量或将大幅减少,长尾玩家会加速退出或完成整合。麦肯锡预计到2025年,体量在千亿至万亿级的大中型网络小贷公司将成为市场主角,市占率超过九成,大量不符合最低注册资本要求、资金实力较弱的小型网络小贷公司或将彻底退出信贷市场,预计此类玩家数量会从现在的200多家大幅收缩,存活下来的玩家将深耕下沉客户。 “由于监管不确定性减轻以及公司轻资产转型超预期带来估值修复,我们上调(360数科)目标价38%至55.3美元,对应11.0x/9.3x 2021e/22e市盈率,维持跑赢行业评级,较当前股价对应28%的上涨空间。”6月21日,中金公司发布研报称,头部助贷平台在放贷流程中的价值被逐渐认可。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360数科累计连接105家金融机构和1.69亿用户;帮助金融机构为3270万用户提供授信服务,同比增长25.1%;为2100万用户提供借款便利,同比增长24.9%。单季促成交易金额741.49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40.4%。自2019年起, 360数科持续推行轻资本业务模式,并在今年一季度大幅提升轻资本模式业务占比,促使了业务增长强劲以及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营收为9.94亿元,而去年第四季度为6.81亿元,去年同期为3.04亿元。 建银国际在对360数科的证券研究报告中指出,预计2021-2022 年新增助贷规模增长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0%以上,主要得益于:(1)通过与头部互联网平台合作,高效获客; (2)风险管理能力优异。2021年消费复苏将带动放贷规模快速扩大。建银国际的盈利模型预计,公司2020-2022年非会计准则利润将以29%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轻资本模式有望推动新增助贷撮合规模增长30%以上,稳定的费率和信贷成本的改善将成为盈利增长的关键驱动因。 6月22日,乐信与华为在深圳签署云云协同合作协议,乐信成为华为移动服务(HMS)生态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将基于华为HMS生态、公有云、大数据、5G、AI等优势技术,以及乐信多年深耕的互联网产品搭建及运营能力、金融科技能力,在会员服务、联合营销、金融科技产品搭建、先享后付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为亿万用户打造优质消费体验,助力消费升级。 6月14日,摩根士丹利发布研报,调整乐信增持评级。大摩指出,随着监管明朗、经济向好,未来乐信等平台的估值还将进一步提升。 财报显示,2021年1季度,乐信用户数增长1400万,连续7个季度增长破千万;总用户达1.32亿,同比大幅增长56.5%;授信用户3030万,同比增长46.5%。
银保监会消保局再亮剑 通报兴业银行存六类违法违规问题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7月7日下午,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发布消息,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兴业银行侵害消费者权益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 《通报》指出,兴业银行存在默认勾选信用卡自动分期起始金额、适当性管理落实不到位、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客户搭售人身意外险以及代销保险业务中欺骗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等6类违法违规问题。 对此,兴业银行方面表示,对银保监会消保局现场检查发现的我行在消保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我行高度重视,在去年底监管现场检查过程中即立查立改,针对存在问题逐项、逐级列明整改清单和具体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部门和时间进度,从快从实推进整改。目前绝大多数问题已整改到位,个别尚未完成的项目正按整改计划有序推进。 根据通报,兴业银行存在6类违法违规问题为: 一是为增加信用卡分期业务收入,默认勾选自动分期起始金额,侵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兴业银行“立享卡”信用卡业务自动分期起始金额为5000元、10000元、20000元等三档,为增加信用卡分期业务收入,该行将“立享卡”自动分期起始金额调整为默认3000元,客户办卡时无法选择其他分期起始金额。根据该行规定,客户可通过客服热线修改自动分期起始金额,但在申请表及线上渠道申请页面未向客户提示。 二是适当性管理落实不到位,侵害消费者财产安全权。兴业银行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内控存在缺陷,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结果失真,适当性管理落实不到位。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兴业银行柜面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问卷中,7648名客户年龄选项失真,导致部分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结果高于实际等级。经抽查,部分65周岁以上高龄客户购买了高于其实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等级的产品,涉及2303.6万元。比如,2019年3月,1名65岁消费者在该行泉州津淮支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问卷中勾选年龄“E、26岁-50岁”,使风险评估结果由C5改为C6,并认购了高于其实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等级的信托产品。 三是代销保险业务中欺骗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兴业银行在代销保险时,存在欺骗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等违法违规问题,信用卡中心以及北京、上海、南昌、海口等地分支机构较为突出。比如,兴业银行销售中意人寿“乐安逸(B款)”消费型意外保障计划时,销售人员称该产品的医药费报销“两边拿钱,跟医社保不会冲突”,与监管备案的保险条款不符,夸大保险责任,欺骗投保人。 四是以存款作为审批和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兴业银行广州分行广州管理部、东莞分行、惠州分行在办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时,要求借款人提供存单质押或签订保证金协议。比如,2019年3月12日,东莞分行在某客户《信用项目审批通知书》中,要求“以借款人在我行开立的自动转存人民币定期储蓄存单50万元作质押,质押期限3年”,在客户提供50万元定期存款质押后,东莞分行向其发放住房按揭贷款。 五是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客户搭售人身意外险,侵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兴业银行杭州、南宁、昆明、广州等11家分行办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时,在贷款发放前后数日内向客户销售了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以下简称新华人寿)、中国人民人寿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人保人寿)的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保险费率均高于一般人身意外险的数倍,涉及6205笔。 六是通过预收保费、超基准费率收取保费等,为保险公司和本行牟取不正当利益。兴业银行杭州、南宁、昆明、广州等分行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客户销售新华人寿、人保人寿的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时,提前预收超过保单约定保险期间的保费,为保险公司和本行牟取不正当利益。预收保费433.02万元,涉及761笔,兴业银行取得手续费收入120.86万元。 兴业银行杭州、广州等分行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借款人销售新华人寿、人保人寿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时,超过监管备案的基准费率收取保费596.98万元,涉及2111笔,兴业银行取得手续费收入167.74万元。 《通报》指出,兴业银行上述违法违规行为,严重侵害消费者财产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基本权利,中国银保监会将严格依法依规处理。 兴业银行方面表示,此次检查反映了我行部分机构对监管政策理解、传导和执行存在不到位的问题,我行将引以为戒,严肃责任追究,同时举一反三,全面加强消保最新政策的学习宣贯,在坚决奉行“以客户为中心”“真诚服务相伴成长”理念的前提下,持续完善消保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强化消保全流程管理,规范各级机构经营行为,从严加强消保自律自查,切实将“服务立行,消保先行”文化融入业务发展过程,不断夯实消保主体责任,推动各项业务合规稳健经营,确保消费者正当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消费体验持续提升。我行也竭诚欢迎广大客户给予监督,多提宝贵意见。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