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AMD锐龙7000工程版处理器首爆:16核/8核两款
IT之家 1 月 8 日消息,根据外媒 wccftech 消息,AMD 锐龙 7000 系列处理器定于 2022 年发布,将采用 Zen 4 架构、5nm 制程工艺。然而,有两款工程版处理器目前参与了一项分布式科学计算项目,部分参数以及运算成绩被曝光。 该项目名为 MilkyWay@Home,志愿者可以贡献算力,来帮助创建银河系高精度 3D 模型。本次曝光的锐龙 7000 系列处理器共有 16 核、8 核两款,均为工程版,型号分别为: AMD Eng Sample: 100-000000665-21_N [Family 25 Model 96 Stepping 0] AMD Eng Sample: 100-000000666-21_N [Family 25 Model 96 Stepping 0] 根据推特账号 BenchLeaks 消息,从型号上看,两款处理器是非常早期的工程版本。从数据可以看出,处理器每两个核心均共享 1MB L2 缓存,此外还具备 64MB L3 V-Cache。 性能方面,锐龙 7000 系处理器的浮点运算、整数运算性能均会远超目前的旗舰 R9 5950X,其中整数运算性能在这一网站中,是 R9 5950X 的数倍。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成绩仅代表处理器运行分布式计算项目的特定性能,不代表综合性能。 ▲ 图片来自 wccftech IT之家了解到,根据 AMD 官方消息,锐龙 7000 系列处理器将能够实现全核 5GHz 运行,IPC 性能提升明显。处理器将采用 AM5 接口、LGA1718 规格,顶盖采用八爪鱼造型,上面的基板分布着大量电容。此外,锐龙 7000 系将支持 DDR5 内存,预计拥有多达 28 条 PCIe 5.0 通道,支持更多高速设备。
小米MIUI本周公告:MIUI 13多项bug被修复
小米社区公众号今日最新发布了官方回复进展通报,就上周米粉们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回答。 从官方公布的信息来看,本次问题中MIUI 13占比较多,不少都是新系统的适配不过,目前官方已经正在解决,或者已经解决,包括安卓之光小米11 Ultra的拍照发热问题。 以下是本周新增Top10问题答复和进度: 1. MIUI 13开发版中国银行闪退的问题 进度答复:中国银行的修复版本7.2.3已经在小米应用商店上线,请大家在小米应用商店升级中国银行的最新版本使用,感谢米粉朋友们的反馈。 2. 开发版桌面歌词区域触控失灵的问题 进度答复:安卓12新增了“不受信任的触摸事件”这一特性,此特性会屏蔽特定窗口上的触摸事件,需要第三方App进行适配,目前已反馈第三方开发者,感谢米粉朋友们的反馈。 3. MIUI 13开发版建行生活APP闪退的问题 进度答复:已反馈第三方开发者进一步排查,请大家在后续建行生活最新APP验证,感谢米粉朋友们的反馈。 4. MIUI 13开发版频繁自动校准流量的问题 进度答复:正在进一步排查中,请大家在后续版本验证优化情况,感谢米粉朋友们的反馈。 5. 小米11 Ultra MIUI 13开发版,使用相机提示温度过高的问题 进度答复:已在21.12.31版本部分优化,请大家在后续版本验证优化情况,感谢米粉朋友们的反馈。 6. 小米11 V12.5.16.0稳定版,收不到稳定版内测推送的问题 进度答复:感谢米粉朋友们反馈,小米11稳定版内测逐步推送中,如未收到的米粉朋友,还请在后续使用中验证。 7. Redmi K30开发版,系统提示设备内部出现问题 进度答复:已在21.12.31版本部分优化,请大家在后续版本验证优化情况,感谢米粉朋友们的反馈。 8. 开发版手机管家,耗电详情超出电池容量的问题 进度答复:预计在22.1.6版本部分优化,请大家在下周开发版中验证优化情况,感谢米粉朋友们的反馈。 9. 小米10至尊纪念版开发版,相机超级防抖失效的问题 进度答复:预计在22.1.7版本部分优化,请大家在下周开发版中验证优化情况,感谢米粉朋友们的反馈。 10. 蓝牙通话部分场景无声、断开的问题 进度答复:正在进一步排查中,请大家在后续版本验证优化情况,感谢米粉朋友们的反馈。
一套外观用三代!新iPhone SE看点汇总:外观不变 搭载A15
按照此前的爆料信息,苹果将会在2022年上半年更新iPhone SE系列,将会搭载最新的A15仿生处理器。 1月7日,知名爆料达人@Dylandkt称,即将到来的2022款苹果iPhone SE将支持5G网络,搭载新的A系列芯片,但不会有重大的外观设计变化,这与之前的一些新款iPhone SE的传言相一致。 此外,@Dylandkt还预计苹果到2024年才会推出类似iPhone XR和iPhone 11外观但屏幕更小的iPhone SE,也就是所谓的小尺寸全面屏iPhone。 此前有消息称,第三代iPhone SE可能会在2022年6月发布,外观基本保持不变,仍然还是iPhone 8的外观设计,采用4.7英寸的LCD屏幕。 自从苹果公司2017年发布iPhone X后,苹果iPhone就已经彻底走上全面屏道路,唯独SE系列仍然坚持传统外观设计,直接套用iPhone 8的外壳,难道是为了节省开模成本? 第三代iPhone SE的唯一变化来自内部,处理器将会升级到A15仿生处理器,性能大幅提升,并且支持5G网络。 不过对于这样一款只有4.7英寸屏幕的手机来说,性能再强,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小屏手机不太适合玩游戏。 况且,iPhone SE本身机身尺寸小,内部空间非常狭窄,散热条件非常堪忧,A15处理器即使“神功盖世”,也只能发挥有限的能力。 另外,机身小也意味着没有太多的内部空间去放置大容量电池,第二代的iPhone SE就只有1821mAh的电池,第三代iPhone SE的电池容量预计也不会有明显提升。 况且5G也是“耗电大户”,第三代iPhone SE的续航问题恐怕难以改善。 不过第三代iPhone SE的价格如何合适,还是会有许多人愿意将其作为自己的备用机使用。 第二代iPhone SE在第三方渠道的价格仅在2000多元,如果花两三千元就能买到一款搭载A15处理器的手机还是非常值得的,况且还有人人称赞的iOS系统。
2021年手机行业内卷王评选 小米12都排不上号
几年前,小米凭借超高的性价比把手机价格卷的很低,每次发布会大家都期待雷军说出1999的价格。2021年已经过完,手机市场的内卷还在持续,最后弄得大家都不赚钱。当然这对于用户来说是件好事,厂商赔本卖手机,用户就能买到相对实惠的手机。今天经过ZOL编辑部评选,为大家带来2021手机内卷王排行榜,如果你正要换机,不妨先看看这篇文章。 性价比内卷王:摩托罗拉 edge X30 最便宜新一代骁龙8 摩托罗拉 edge X30是今年首发高通旗舰处理器新一代骁龙8的手机。除此之外,edge X30其他配置也达到了一台旗舰手机应有的水平,但其起售价仅为2999元。没想到骁龙旗舰处理器首发机型直接干到2000档,可以说性价比这块已经无敌。 摩托罗拉 edge X30像是在走小米的老路,用性价比迅速打开市场,积累用户。edge X30开售后凭借超高的性价比一直处于断货状态。后续发布的骁龙8手机都要比X30贵不少,目前X30是最便宜的骁龙8手机,想体验最新处理器带来的性能提升,X30是不错的选择。 折叠屏手机内卷王:OPPO Find N 实用折叠屏 OPPO Find N用精工拟推铰链技术解决了折叠屏手机折痕问题,搭载了更加实用的屏幕尺寸设计,并且还对交互体验进行全新升级,使交互步骤变得简单高效。总体来看,作为OPPO旗下第一台折叠屏手机,OPPO Find N为用户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折叠屏手机一直以来都是手机中的贵族,这是因为其售价非常高,让普通人望而却步。OPPO Find不仅改善了折叠屏手机的诸多硬伤,还把售价设在了大家都能接受的价格段,这让折叠屏手机不再令人望尘莫及。从尝鲜到常用,OPPO Find N做到了。 影像内卷王:vivo X70 Pro+ 全能影像机皇 vivo在手机影像行业一直处于第一梯队,年度旗舰机型X70 Pro+更是将手机影像性能发挥到了极致。首先它搭载由蔡司光学镜头组成的蔡司影像系统,其次vivo这次将全部镜头都装上了防抖,最后它还配有可大幅提升拍照性能的影像芯片V1。可以说X70 Pro+在手机影像功能上放了一个华丽的大招。 为什么说X70 Pro+是内卷王呢?手机影像性能该有的全都有,除此之外,它还给用户带来了太多其他方面的惊喜。其他配置方面,X70 Pro+使用三星E5材质OLED屏幕,搭载骁龙888 Plus,非常全能。X70 Pro+是下半年旗舰机市场中相当有力的竞争者。 降价内卷王:小米MIX4 降价王 今年8月发布的小米MIX4采用全陶瓷机身打造,配有新一代屏下摄像头技术,整块屏幕观感非常完整,并且没有损失前置拍摄功能。同时MIX4还搭载骁龙888 Plus处理器,支持120W快充,开售后黄牛一度加价出售。 小米MIX4是小米的年度旗舰手机,也是小米向用户展现科技实力的先锋产品,雷军把它放在了10周年演讲中发布,足以看出小米对其的重视程度。但是随着双11开启,小米只有旗下的红米推出了Note 11 Pro一款新机,所以冲击双十一销量的重任落在了小米MIX4身上。MIX4发售仅2个月爆降1500,优惠力度令人瞠目结舌。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中端手机搭载旗舰级别的配置,让用户不用花大钱也能享受出色的用机体验。下面我为大家挑选了几款目前优惠力度极大,非常适合现在抄底购买的好机,一起来看看吧。
只要1699元!华为旗舰店上架新款手机:支持5G
1月7日消息,华为京东自营旗舰店上架了一款全新的5G手机,型号为中国移动华为智选NZONE S7,支持双模5G,内存组合为6GB+128GB,售价1699元。 这款手机的外观设计类似nova 8 SE,正面水滴屏,背面矩阵框,采用后置指纹解锁。手机的屏幕尺寸为6.5英寸,屏占比89.3%,提供优雅黑、青山翠、月光银三款配色可选。 配置方面,NZONE S7搭载天玑700处理器,电池容量为5000mAh,搭配22.5W快充。天玑700的功耗本来就比较低,再有5000mAh的大电池,续航绝对是杠杠的。 NZONE S7主摄为1300万像素,还有一颗200万像素的微距镜头和一颗200万像素的景深镜头。该手机支持虚拟9.1声道,但需要配合耳机才能实现,由于手机自带“极为先进的外星科技”——3.5mm耳机孔,普通耳机能直接连接,不需要额外购买转接头。 单看配置,这款手机性价比不如Redmi、realme等品牌同价位的机型,但是否值得买,还要深究一下。现在华为受到制裁,P50系列旗舰都不支持5G网络,这款手机是挂在中国移动名下,所以才能支持5G。如无意外,NZONE S7会像鼎桥M40一样,华为提供售后服务,运行基于EMUI的系统。 如果能有华为EMUI和售后服务支持,那么这款手机还是值得考虑的,虽说手机的闪存比较小,但支持512GB扩展,给老人、学生用非常合适,86dB超大音量的扬声器,听力下降的老人不佩戴助听器,也能听得清语音内容。 受到制裁之后,华为手机业务严重受损,今年的营收仅有6340亿,与2020年的8914亿营收相比,下滑实在太严重了。在处境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华为还需要增加研发投入,才能避免被市场淘汰,同时开拓新业务。 今年与移动、鼎桥等联合推出新机,也算是华为的变通之道。当然,这些产品的性价比确实不够高,但日常使用没有什么问题,是否值得买,就看用户自己的选择了。
加密精英 属于数字时代的嬉皮士
在加密文化诞生的 14 年里,加密圈最不缺的就是争议。乐观者如马斯克将加密货币视为更先进的交易形式,悲观者如查理·芒格则曾公开表示「希望加密货币从未被发明」。 无论正反两方如何争辩,不可否认的是加密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主流世界的发展,并且现在这股数字冲击比过去任何时候来得都要强烈。 一时间,以 NFT 为首的加密技术成为了品牌营销的新宠,Nike 与 Adidas 的服装大战的战场从棉花转移到字符串、LV、Gucci 争先发布 NFT 抢滩登陆元宇宙,这是一场揉杂了技术、经济、文化于一体的运动,主导它的并非是傲慢的华尔街精英,而是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加密精英」。 这是一个以虚拟资产作为支撑的新精英群体。 你可以在人群中轻易地辨认出金融精英:用发油把头发梳成标准的 37 分油头,一身定制的 Tom Ford 大牌西装,搭配一只真正诠释了时间就是金钱的百达翡丽…… 图片来自:NYmag 同样的,一个合格的加密精英的行头也有迹可循:一个像素风 NFT 头像,在名字后面备注「.eth」的后缀,在个人简介中加入只有圈内人才懂的 DAO 组织,别忘了还要加上正在流行的 Yat 连接(一串只属于你的 emoji)…… 和百达翡丽不同的是,这身行头出入的不是金碧辉煌的写字楼、交易所,而是 Twitter、Reddit 或者 Discord。 社交帐号=简历 在 NFT 流行之前,社交媒体上的头像还只是人们彰显个性、展现格调的窗口,由此还出现了一些和星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头像分析学」:喜欢动物头像的很有爱心,爱用自拍的自我意识强烈、经常换头像的应该很闲…… 这些有着强烈巴纳姆效应的笼统论述大多毫无依据,但是如果一个人用着 Cryptopunks、BAYC(无聊猿游艇俱乐部)等知名 NFT 系列头像,你多半可以分析出他很有钱。 图片来自:Beeple 与其说是 NFT 头像,加密精英更愿意称这些「独一无二的数字收藏品」为 Avatar,也就是他们在虚拟世界的「化身」。 具有爆火潜质的 NFT 系列作品往往采用限量发售策略,例如 BAYC 只发售了 10000 只形象各异的猿人头像,这使得每一个猿人都是独特的。 《纽约客》在《Why Bored Ape Avatars Are Taking Over Twitter》一文中提到,NFT Avatar 是个人形象在网络上的投射,也是一种认可社区文化的证明,某种程度上它还成了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NFT 头像是加密精英的瑞士名表吗?在一些层面,两者确实有不少共同点,它们一样昂贵、一样具有稀缺性,最重要的是,它们一样受富豪们的欢迎。 但和做工精密的瑞士名表不同,你会发现最知名的 NFT 头像往往都有着与主流相悖的超前审美,简单来说,就是仿佛出自于 Windows 自带画图软件的粗粝设计,和基于 AI 算法随机生成的不确定性,因为比起循规蹈矩的「美」,加密精英更加向往「个性」。 在 Aave(一家去中心化金融公司)的产品经理 Jimmy Chang 看来,一个昂贵的 NFT 头像可以释放出两种信号:一,我很富有;二,我已经接受了你还无法理解的超前概念。 佳士得拍卖行的 NFT 主管 Noah Davis 则认为,社交平台就是加密精英的领英(LinkedIn),想要证明自己是这方面的行家,没什么比使用一张 NFT 图片作为头像来得更有说服力。 如果一个加密人使用的是真人的形象,我反而会怀疑他身份的真实性。 就像进入银行工作前要认真挑选一双皮鞋一样,在踏入加密圈子前换上一个随机生成的 NFT 头像,是对圈子价值共识的认可,也是进入「拜数字教」前的虔诚洗礼。 .eth,属于加密人的名片 对于常年混迹在社交网络的加密精英来说,昵称的重要性不亚于自己的本名。一个好的昵称除了可以让更多的人容易记住你、了解你,甚至还可以让人「打钱」给你。 Vitalik Buttern 没有使用 NFT 头像,他不需要 NFT 来证明他的「独一无二」 ENS(Ethereum Name Service)域名是加密圈中备受欢迎的昵称选择,你会发现包括以太坊的创始人 Vitalik Buttern 在内的加密精英在昵称后面都不约而同地加上「.eth」作为结尾,看起来有点像是「.com」「.tv」等网站域名。 事实上,诸如 Vitalik.eth 等 Eth 域名并不是一个有效网站,粘贴到 Chrome 的地址栏上也不会带你去什么神奇的地方,因为它是基于加密技术使用的链接, Eth 域名导向的其实是以太坊钱包的地址。 以太坊的地址就像是银行卡的卡号,通过这个「卡号」就可以向其发起转账和交易,比银行卡更复杂的是,以太坊的地址是以 0x 开头,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 48 比特字符串,几乎没有可读性,如果交易时一不小心输错或者漏了字符,你的数字资产很可能就因此丢失。 Shopify 的 CEO Tobi Lutke ENS 域名的一大作用就是可以简化交易,它可以把原本复杂的「0x5591e55A02eE6b5Ad29E2475EaD6335606e7e714」地址转化为简单的「xxx.eth」,成为了你在加密世界通行的一张重要名片。 不同于普通 NFT 买下后可以永久拥有的买断制,Eth 域名存在使用年限,在创建前买家需要先选择需要的「产权」年限,占有的时间越长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由于这些 Eth 域名存在唯一性(没有人会想把自己的钱包和别人绑定在一起),一些简单、朗朗上口的 Eth 域名因为稀缺而出现了炒卖的价值空间。 和 .com 域名一样,越知名越简短的 Eth 域名炒卖的价格也越高,例如 Nike.eth 的售价就已超过 300 万美元。 即使是到了区块链上,富豪们还是躲不过「靓号」买卖。 DAO,加密精英的「私人俱乐部」 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永远绕不开的话题,这也催生了 Web3、DAO 等各种打着去中心化概念的新词。在加密精英看来,去中心化的 Web3 是互联网的未来,而 DAO 则是公司、社区的下一个形态。 DAO 又叫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简单来说它就像个没有董事会、等级制度存在的公司,DAO 的规则和交易都被记录在区块链的智能合同,通过 DAO 每个成员一起对决策进行表决,使权利得到分散。 想要加入 DAO 成为成员并获得投票资格,通常需要购买 DAO 发行的代币令牌或者对组织进行赞助,这些「贡献量」决定了 DAO 成员投票决策时的权重。 由于 DAO 组织发行的代币有限,加入一个成功 DAO 的门槛并不低,将加入的知名 DAO 组织名写入个人档案里,瞩目程度不亚于去公园相亲角时脖子挂上的大厂工牌。 共同拥有同一张专辑的 PleasrDAO 全透明、扁平化管理的 DAO 能更高效地方式调度组织、分配资源,这使得它们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参与到投资、建设等项目之中。 PleasrDAO 在今年夏天花费 400 万美元购买了嘻哈团体 Wu-Tang Clan 未发行的音乐专辑,由 DAO 的成员共享其所有权;专注 NFT 投资的 FlamingoDAO 参与了数百笔 CryptoPunk 交易;而 ConstitutionDAO 更是在 72 小时内集资超过 4000 万美元,尝试拍下全球仅剩 13 份的美国宪法副本之一(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通常情况下,DAO 就像是一个有共享加密货币钱包的聊天群,通过「群友」们的投票来共同行动。 FlamingoDAO 创始人之一的 Derek Edward Schloss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互联网产生的价值理应得到一个互联网组织来管理,DAOs 就是能满足这种需求的方式。 数字时代的嬉皮士 热衷个性化的造型,痴迷去中心化的理念,加密精英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嬉皮士时期。 20 世纪 60 年代,一群反文化的年轻人聚集在美国东海岸的格林威治村,身着他们最旧的衣服,用流浪和公社式的生活方式传递他们对集中化政治世界的厌恶,渴望通过这种方式重建更紧密的社会人际关系。 嬉皮士,是当时的媒体赋予这群田园乌托邦主义者的名字。 Stay hungery, stay foolish. 1968 年,斯图尔特·布兰德创办了被称为嬉皮士生活指南的《全球概览》,在短暂的嬉皮士运动接近尾声之时,这本生存手册为年轻人提供了工具和技能,指引他们用技术去革新社会。 这种精神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启发了像乔布斯这样伟大的创业者,像凯文·凯利这样重要的记者,也影响了数不胜数的程序员、黑客。 1993 年,由密码学家、黑客、程序员等成员组成的「密码朋克」组织成立,密码朋克旨在打破加密技术垄断,用数字加密技术捍卫公民的隐私,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曾经失败的田园乌托邦主义在数字世界得到延续,反主流精神在数字世界形成了新的自由主义。 2008 年,密码朋克的后起之秀中本聪在哈希算法、公钥加密技术、电子货币 B-Money 等技术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比特币:P2P 电子现金系统》的文章,推出了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比特币。 而第二代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的诞生,带来了 DeFi、NFT、DAO 等区块链应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价值在这场愈演愈烈的反主流运动为更多人所认知。密码朋克定义的互联网未来,在近三十年后才初现雏形。 因此,如果你还觉得动辄在头像、昵称上花上数十万美元的加密精英难以理解,不妨将它视为是嬉皮士精神因为技术乌托邦主义的又一次觉醒。 只是这一次,还能催生出下一本《全球概览》吗?
照这样下去 “千年虫”还得再来十遍
文|杜晨 编辑|VickyXiao 在21年前世纪之交,全球的计算机系统和互联网曾经出过一个重大事件:千年虫。 当时的计算机系统处理年份的方式都是两位数(如1998年会被系统缩略成98),而2000年在老系统里仍然以00显示,则会被系统当成1900年。 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前几天,”千年虫“又重演了…… | 发生了什么? 首先,幸运的是,这次的事故规模,并没有千年虫那次那么大。目前已知受到影响的,只有采用了微软 Exchange Server2016 和2019 版本的企业本地邮件服务器。 因为全球很多企业内部的电子邮件,采用的都是自主搭建的系统(而非基于 Gmail、网易、阿里云等云端邮件的方案),而微软的 Exchange 服务器 (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 则是很多企业用户都在用的本地邮件系统。 然而在2021年12月31日——去年的最后一天,在 IT 人员都已经放假的时候,微软突然推送了一个全新的 Exchange Server 版本,直接把所有企业客户的电子邮件系统都给搞宕机了,大量邮件积压在发送序列当中,却无法正常发送和接收。 错误代码大概是下面这样的: Log Name: Application Source: FIPFS Logged: 1/1/2022 1:03:42 AM Event ID: 5300 Level: Error Computer: server1.contoso.comDescription: The FIP-FS "Microsoft" Scan Engine failed to load. PID: 23092, Error Code: 0x80004005. Error Description: Can't convert "2201010001" to long. 一夜之间,大量的 IT 人员在 Reddit 和微软官方技术社区上大倒苦水。 “这玩意儿是怎么发布出来的?而且还是在新年夜???” “电话都被打爆了。微软你弄啥嘞?” 问题,出在微软推送的这次更新的版本号上。 这次的更新,里面包含的电子邮件恶意软件扫描引擎的版本号是 2201010001,表示的是2022年01月01日00点01分。 微软的产品和系统在表示时间的时候,用的都是这种符号整数。然而,根据微软自己的开发文档,其系统能够接受的 Int32 符号整数的最大值是 2147483647。 这个最大值的前两位是21。 也就是说,采用这种整数方式来记录和表示时间,只能够正常覆盖到2021年的最后一秒。 所以,当微软推送出这个 2201010001 版本的时候,版本数字超过了系统能够接受的整数最大值,结果就直接把 Exchange Server 邮件系统给搞崩溃了…… 目前,微软方面已经提供了修复此问题的方法,可以执行 PowerShell 脚本来自动修复,也可以用手动方法修复。修复必须在所有被波及的 Exchange Server 2016 或 2019版本服务器上执行。 很多被影响到的公司 IT,在修复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总的来说,这次微软送的这个新年大礼包,让大家整个新年都没过好…… 在微软官方技术论坛上,一位用户发出了灵魂拷问:谁会在12月31日推送生产环境更新啊? | 千年虫重演,原因依然很蠢 这次微软邮件服务器的 bug,以及其它公司/产品发生的类似的日期时间处理错误,一起被命名为 Y2K22(也即 Year 2022 的缩写)。 为什么这样命名?正是因为,导致这些 bug 出现的问题,和21年前的千年虫 (Y2K bug),几乎一模一样。 文章开始提到,千年虫千禧年 bug 的出现,是因为当时一些相对比较古老的计算机系统,在处理年份的时候会采用两位数简写。 当时的普通人压根想不到,新千年的到来会让计算机系统出故障——唯一有可能预知这种情况发生的,也就只有程序员了。 而当千年虫事件即将发生的时候,那些已经投入使用十年甚至20年的系统,背后的 COBOL 程序员(大多已经或者快要退休了),又被请出山来修复他们当年“埋”下的这些漏洞…… 在当时,有两种修复的思路: 1)全盘重写所有系统的代码,称为“expansion”; 2)打个快速的补丁,让计算机能够将从00到20的数字,正确识别为2000年到2020年——这种方式也被称为“windowing”. 具体来说,这个补丁让计算机系统将1970年1月1日0时0秒(也即程序员都非常熟悉的 Unix 时间戳)作为百年“时间窗口”的中间点,也即从1920年到2020年的任何一个时间点,在计算机系统里都可采用其到 Unix 时间戳的距离作为表示方法。 “高性能计算机新闻网”的一篇发布于1999年的报道显示,在当时,大约有八成的系统最后都是用第二种快速补丁的方式修复的。相比一劳永逸的全盘重写,快速补丁的方式的成本优势非常明显,然而即便如此,全世界的预估修复成本加起来也高达3000亿美元…… 当面临一个足够大的问题的时候,相信一般人的正常反应,都是“这个问题迟早得彻底解决”,并且也会倾向于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然而在当时,人们没有选择一劳永逸,而是选择了打补丁,还有另一层考虑,也即:这些系统已经足够老了,在未来的20年里总是要还的,所以没必要一劳永逸的重写了,反正到时候换新系统的时候,把日期时间的问题搞好,不就行了。 对此,伦敦经济学院的 Dylan Mulvin 教授表示,“Windowing 即使在当时也是所有可选方案中最差的一个,它就是把皮球踢给后人的做法。” 果不其然,当新系统替代旧系统的时候,当年的编程思路,仍然被继承了下来了…… 事实上,到了2020年的时候,一些千年虫修复过的系统,以及新安装的系统,都又一次出现了和千年虫几乎一样的问题:Y2K20 bug. 比如,在当时有些用户惊讶地发现,他们从宽带公司收到的账单显示日期为1920年: 游戏公司 2K 开发的摔角游戏《WWE 2K20》,也在游戏标题里这一年的第一天的第一秒就宕机了: 当时纽约市的很多停车自动缴费机,也因为系统时间错误而触发了防火墙机制,无法接受信用卡支付: 结果你猜怎么着?这些故障,很快就被修复了。 至于他们采用了哪种思路——是一劳永逸,还是快速补丁——你应该也能猜出来了…… 如果说人类一定有什么做不到的话,那一定是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紧接着,Y2K21 bug 又来了。比如,去年美国气象局 (NWS) 的官方数据库出现了重大误差,对外提供的接口的数据晚了足足一天,导致很多第三方机构的天气数据都出现了错误,影响了民航、海洋捕捞、畜牧养殖等诸多行业的正常运作。 也有一些普通用户发现,自己的电脑梦回1921年了: 再然后,2021年也翻篇了,Y2K22 bug 也毫无悬念地按时来到了…… 除了这次微软 Exchange Server 出了故障之外,一些本田车主也发现,他们的车每天早上启动都会把时间自动跳回到2002年。 汽车专业人士调查分析发现,本田车载系统的问题原因和微软一样,都是出在 Int32 整数上,开头22的字符串无法被读取,在本田这里就变成时间回退到2002年了……从2004到2012年的上百款车型都有较高几率遇到此问题。 在公开场合,本田公司发言人表示,目前还在调查这个问题的具体原因。不过有车友在论坛上发帖表示,本田公司派人联系他们,说这个问题会在今年8月份自行消除…… 在可见的未来,Y2K23, 24, 25...各种各样的问题还会陆续发生。 并且,已经在各种计算机系统中广泛采用的 Unix 时间戳,还会在32位系统中导致一个问题,使得某些软件在2038年1月19日3时14分07秒后无法工作: 对于”2038年问题“,整个行业(特别是硬件寿命极长的嵌入式行业)的应对方式,和21年前如出一辙:反正到了2038年的时候,应该新系统又换了一茬了吧,到时候再说吧…… 看来,大家根本不想彻底解决”千年虫“以及其衍生问题。 可这又是为什么? | ”一劳永逸“,不如多劳多得? 对于千年虫这样反复出现的情况,有人开玩笑说是程序员埋的坑 至少在千年虫肆虐的时候,那些 COBOL 老古董程序员被请出山来修复问题的时候,就有人质疑:他们是不是当年故意给我们埋的坑啊? 这种想法有它的道理:程序员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升到高管。那么那些平庸的程序员,如何保证在自己临到退休的时候还能够被需要? 埋个只有自己才懂得怎么修的漏洞,也没什么毛病?20年一个周期,正好覆盖从大学毕业到中年不惑…… 当然,实际上,在具体操作中,大多数运作计算机系统的公司,在事故发生的时候,也一定会更倾向于选择速度快、见效快、成本低的修复方式。 所以,程序员也不是什么阴谋家,因为他们不是决策者——他们只是在正确的时间,执行了对大家都合适的解决方案而已。
如此“无刘海”新iPhone 能让我们无遗憾吗?
时间已经来到2022年,距离iPhone 14的发布虽然还有9个月的时间,但是以苹果的习惯此时的iPhone 14应该已经进入最后的设计阶段。如果不出意外,很快就要进入试产阶段,然后就是规模化的生产及备货阶段,开始为9月份的发布与开售做准备。 所以,iPhone 14究竟长什么样,在这个时间段也已经有了大致的定论,往年年初曝光的新iPhone消息也往往比去年的要靠谱不少。1月3日,海外著名爆料人Mark Gurman就在元旦假期还没有结束的时候为我们带来了最新的消息:iPhone 14将抛弃刘海屏设计。 iPhone马上“药丸” 大家是否还记得华为推出P40系列手机时,前置摄像头采用的双摄挖矿设计?没错,就是那个被网友们称为“药丸”设计的挖孔屏。而在Mark Gurman的曝光中,iPhone 14将采用类似的“药丸”设计,不过与华为P40系列的左侧挖孔不同,iPhone 14的“药丸”挖孔将采用居中设计。 根据爆料,苹果在iPhone 14上将采用全新的集成技术,让前摄模组最大程度的缩小,并且将其与部分Face ID模组整合在一起放入“药丸”挖孔中。不过,“药丸”挖孔中的Face ID模组并非全部,还有部分的模组将会采用屏下技术隐藏到屏幕内层,需要使用时再调用。 根据此前曝光的信息来看,被放置到挖孔内的模组主要是前置摄像头、环境光传感器、泛光感应元件和距离传感器,而采用红外光技术的红外相机模组和点阵投影器则会被放置到屏幕内层。从技术角度来说,苹果首先要确保红外光在穿透OLED屏幕的透明像素层后依然保持足够的精度,以此来确保Face ID的安全性不会降低。 想要达成这个目标苹果就需要对算法到屏幕材质的多个进行优化,并且对处理器的性能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需要针对OLED面板所造成的成像影响进行分析和消除,而且整个过程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否则就会给用户带来不好的解锁体验。 对此也有网友提出疑问:为什么苹果不将所有的元件都隐藏到屏幕下方呢?以目前的技术来说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吧?实际上并非如此,就技术角度来说摄像头等元件确实可以隐藏到屏幕内层,代价则是成像质量的直线下降,但是距离传感器等硬件如果采用屏下设计则需要解决不少的问题。 所以,不管是从产品迭代设计角度还是从产品体验角度来看,采用挖孔屏都是苹果目前的最优选项(而且屏下版可以留到后续迭代再更新)。另外,有网友认为iPhone 14的挖孔设计可能不会直接在全部型号上应用,而是分为像iPhone 13系列一样,Pro及Pro Max使用挖孔设计,而标准版则是使用可变刷新率屏幕但是保留刘海设计。 从苹果以往的习惯来看,并非没有可能,而且考虑到挖孔设计需要从显示面板到内部构造进行彻底的修改和升级,由此带来的成本可能会让苹果无法在标准版iPhone上保证足够的利润。所以,届时我们可能会看到“药丸”与“刘海”同时出现在一个系列的iPhone上“奇景”,而且,如果之前的爆料没错,那么下一代的iPhone 14标准版也许会是升级最少的一代iPhone。 此前就有爆料称,苹果向台积电提交的A16备货单中,芯片的备货量对比去年下降了许多,这一点显然并不正常,结合部分人士的爆料来看明年的iPhone 14将会采用不同的芯片组,其中标准版沿用去年的A15芯片,而Pro版则采用新的A16芯片。 如果这个爆料属实,那么结合挖孔设计的爆料,基本上可以推断出明年的iPhone 14或许将会在性能和外观、屏幕设计上存在巨大的差别,甚至可以说只有iPhone 14Pro和iPhone 14 Pro Max才是真正的新一代产品。 “药丸”设计引争议,Face ID真的如此重要? iPhone的“刘海”变成“药丸”,不少网友对此倒是争论了起来,部分网友认为“药丸”挖孔的设计观感还不如刘海,这部分网友觉得过大的挖孔设计反而进一步破坏了观感,还不如继续缩小刘海区域的大小。 不过,大多数网友还是支持“药丸”设计的,并且认为iPhone终于愿意改一改外观了。毕竟扳手指算一算,iPhone的刘海屏设计已经持续四代了,从iPhone X到iPhone 13的四款手机放在一起,正面屏幕的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让不少用户几乎没有换机的动力。 如果不是今年的iPhone 13 Pro支持120Hz可变刷新率屏幕,估计不少用户还会继续使用iPhone X或iPhone 11,当一个坚定的iPhone“钉子户”。但是,如果说明年的iPhone 14真的取消掉刘海设计,转而升级为挖孔屏,不少刚换了iPhone 13 Pro或者iPhone 13 Pro Max的用户就要EMO了。 当然,对于刘海屏的设计争论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在进入到疫情时期后,Face ID解锁所带来的麻烦让不少用户和网友开始质疑这项功能的必要性。作为一个iPhone用户,小雷也是部分赞同他们的观点,在戴着口罩的情况下,每次想要解锁iPhone都必须摘下口罩,如果是室外相对而言还好一些,在室内则是十分的不方便。 而且,如今的指纹解锁在安全性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大多数的用户来说已经足以满足日常的安全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苹果是否能够将指纹解锁重新纳入考虑范围?如果苹果转而使用屏下指纹解锁功能,那么就可以直接抛弃刘海设计,直接跟上Android手机的设计步伐。 不过,小雷对此并不赞同。诚然,Face ID在疫情时期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是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其安全性和便利性都要高于屏下指纹解锁功能。而且,对于苹果来说重回指纹解锁本身也算是一个倒退行为,何况还需要重新设计主板架构并对安全系统进行修改,从产品设计角度和成本角度来看都不值得。 当然,小雷也是理解网友对于刘海设计的怨念,毕竟已经看了四年了,看着Android手机阵营的歌舞升平,实在是有点羡慕(双持党可以无视)。但是,网上的声音其实只能代表一部分iPhone用户,这部分iPhone用户也往往是最关心手机等电子消费产品的,所以他们才会难以接受iPhone四年不变的设计。 而对于普通的iPhone用户来说,他们其实更在乎的是手机卡不卡以及拍照是否有升级,至于刘海设计带来的观感影响并不在优先考虑的范畴中。说白了,iPhone用户对于手机的升级和改进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够确保系统的性能和使用体验就行了。 所以,即使iPhone每一年在配置和性能上都是小步慢走,但是整体的销量依然惊人,而且每一代产品的销售寿命可以长达三年,这一点足以让所有的Android手机厂商羡慕。对于苹果来说,四年进行一次外观迭代并不算问题,如果明年真的更新挖孔屏设计,那么iPhone 14将再次迎来抢购热潮。
“中国天眼”重大发现:恒星形成速度比我们想象的快10倍
大数据文摘出品 1月6日,「中国天眼FAST」在中性氢谱线测量星际磁场取得了重大突破,登上《Nature》封面。 这一研究是由国家天文台庆道冲、李菂领导的国际合作团队完成的,他们利用FAST测量了450光年外星云内部的磁场,探寻了恒星在形成过程中的经典问题——磁通量问题,这是恒星形成中经典三大难题之一。 恒星在形成之前,可以被看做一团分子云,这团分子云在坍缩的时候,会受到磁场的阻碍,并且坍缩的程度越大,磁通量就越大,磁场的阻碍就越大。 之前学界普遍认为这种磁通量的消失发生在在分子云变得致密之后,逆势增加的磁通量因为双极耗散而消散,但是李菂团队的研究发现并不是这样,通过利用FAST对一个分子云的观测,磁通量在分子云在坍缩到致密状态之前,就已经被抵消掉了。 马克斯·普朗克天体物理研究所的Paola Caselli教授说:“如果其他气体云中的情况也证明如此,那么对恒星形成研究领域来说,(这一发现)将是革命性的。” 突破性研究!恒星形成速度可能是以前预料的十倍 恒星的形成,就像引力和磁力之间的拔河。 在对一个距离地球仅450光年的Lynds 1544的星云的持续研究中,研究人员认为,在恒星形成之前,越靠近星云内部,密度越大,粒子之间的距离就越小,引力也就越大。 标准理论认为,密度增加导致引力越大,拔河的另一方磁力也就越大。这一点在此前的观测中是成立的。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射电天文学家Richard Crutcher分析了Lynds 1544星云核心的磁场,在那里核心的密度是外层的10000倍。另外,研究人员也已经利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沃射电望远镜(该望远镜于2020年倒塌)测量了Lynds 1544的外围磁场。 这两个研究发现,确实内核的磁场要比外围的磁场强度要大。 现在缺的就是中间层的磁场大小,这个测量任务就落到了FAST身上,如果标准理论成立,那么中间的磁场肯定比外围更大, 测量结果发现,中间层的磁场强度为4微高斯,只有地球磁场的600万分之一,并不比Lynds 1544星云外层强。 李菂说,“如果标准理论成立,磁场需要更强大才能抵御星云密度增加100倍的影响,但这并没有发生。” 这意味着恒星开始形成的地方要比之前学界预期的要更靠近外层,Paola Caselli解释说,“这篇论文基本上认为引力在星云(形成)中胜出: 那才是恒星开始形成的地方,而不是在致密的星核中。” “这项发现意味着气体云进化成恒星胚胎的速度比之前认为的要快10倍。”论文第一作者庆道冲表示。 从2003年到2021,一切发现都有意义 磁通量的测量在地球上很简单,法拉第一早就发现了切割磁感线可以产生电流,通过电流就可以测量磁场的大小,但是450光年外的磁场怎么测量呢? 这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塞曼效应,这是一种间接测量方法,测量的其实是被磁场影响的光谱的频率,不过星云中的塞曼效应还是太弱了。 2003年,李菂和Paul Goldsmith提出了一种HI窄自吸收 (HINSA) 的测量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星云中间磁场的测量才得以实现。 这时候我们再回过头看看,从一个测量方法,到一个突破性的发现,这个连续的过程用了18年的时间。 但是因为离大众太远,很多人对这种研究总是存在疑问,了解恒星的形成有什么意义?值得坚持这么长时间去持续的做? 这个问题很难去解释,因为大概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了解恒星的形成过程都不会对人类的现实问题有任何帮助。 但是知乎上有一个回答,或许可以帮大家理解这一点。 大家肯定都了解《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第一句是:“起著(chú)雍摄提格,尽玄黓(yì)困敦。”这句话就看懵了很多人,但这句话其实是说这一篇记载的时间区间。 著(chú)雍、摄提格、玄黓、困敦实际上是一种古年名纪年法,可以和我们熟悉的天干地支纪年相对应。 所以开头这句“起著(chú)雍摄提格,尽玄黓(yì)困敦”,翻译过来就是“起于戊寅年,尽于壬子年”,即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368年,一共35年。 那这和天文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很大。 这种纪年方式的基础是木星(岁星)以及对应的虚拟天体“太岁”(和木星运动反向),太岁环绕太阳一周是12年,12个太岁年名就是这么来的。 也就是说,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宇宙的视野来记录人类的历史,无论未来如何,宇宙中木星只有一个,只要观察木星的运动,就能在任何时候对这些晦涩的史书进行断代,哪怕做这件事的已经不是人类。 从人类抬头观测宇宙开始,人类的历史早就和宇宙绑定了。 所以再回到那个问题,了解恒星的形成有什么意义?不知道,因为我们不知道两千年后的人类会发展到什么地步,正如我们古代的天文学家看星星是为了算命和纪年,根本想不到两千年后人类已经想着殖民火星了,这么想的话,也许两千年后我们真的需要新(liu)的(lang)恒(di)星(qiu)呢? 技术的发展总是一步一步的,一切发现在未来都有它的意义。 当我们抬头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早已是星辰大海。
科创板拟引入做市商机制 初期参与试点券商需满足净资本与分类评级等要求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梁冀 1月7日,证监会就《证券公司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试点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做市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拟在科创板引入做市商机制。 证监会表示,在条件成熟时引入做市商机制是推进科创板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科创板设立以来市场运行平稳,各项改革措施成效明显。为落实《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拟在科创板引入做市商机制。 另一方面,通过试点方式在科创板引入做市商机制有利于积累经验,稳步推进。证监会介绍称,初期采用试点方式在科创板引入做市商机制,允许一些公司治理规范、内控机制健全、运营稳健、抗风险能力强的证券公司开展做市交易业务,可以稳妥推进相关工作,防控好各类风险。在试点基础上,证监会及上交所将评估实施效果,积极完善相关制度。 通报显示,《做市规定》共十七条,主要包括做市商准入条件、准入程序、做市券源安排、内部管控、风险监测监控和监管执法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准入条件方面,初期参与试点证券公司除具备完善的业务方案、专业人员和技术系统等条件外,还需满足资本实力和合规风控的要求,即最近12个月净资本持续不低于100亿元和最近三年分类评级在A类A级(含)以上。此外,相关高管和专业人员的业务经验和执业经历年限等具体要求拟由上交所在配套业务规则中明确。 做市券源方面,证券公司可在二级市场买入股票作为做市券源,但集中大量买入会对个股价格产生扰动,甚至会对市场运行产生影响,且在二级市场买入还受到法律法规有关持股比例的限制。为丰富做市券源,《做市规定》明确,可使用自有股票、从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借入的股票或其他有权处分的股票。具体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商、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后规定。 内部管控方面,做市交易业务与经纪、自营、资产管理等业务可能会有利益冲突,也可能会给做市商带来一定风险。为此,《做市规定》对试点证券公司提出了严格要求:一是完善业务隔离制度,防止敏感信息不当流动,严防利益冲突;二是建立健全做市交易业务内部控制、决策流程、制衡机制,确保业务规范有序开展;三是加强做市交易业务管理,健全廉洁从业风险防控和反洗钱要求,防止利益输送、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 风险监测监控方面,引入做市商交易机制有助于平抑市场波动、增加市场活跃度,但也可能会助涨助跌,加剧市场波动。为此,《做市规定》要求:一是将做市交易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监测指标,做好业务风险防控;二是建立健全异常交易监控机制,报备专用账户、接受上海证券交易所全方位监控,防止对市场稳定造成影响;三是参照自营持有股票标准计算和填报风控指标,原则上科创板做市持股不超过5%,由上交所在具体业务规则中明确;四是处理好突发事件,履行信息报送义务。 做市商交易制度又称为报价驱动市场,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法人充当做市商,不断地向投资者提供买卖价格,并按其提供的价格接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交易,从而为市场提供即时性和流动性,并通过买卖价差实现一定利润。 此前,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已于2019年发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交易规则》,明确其股票交易可以采取做市交易方式、集合竞价交易方式、连续竞价交易方式以及证监会批准的其他交易方式。 有资深投行人士向经济观察网表示,从机制上来讲,做市商的存在为市场多提供了一种交易方式,有助于提高市场效率。不过,做市商制度属于一般市场交易的补充,并不是决定性的,市场规律才是根本。靠做市商做市,不足以解决流动性问题,新三板的做市商制度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某券商研究所人士也表示,引入做市商制度有利于引导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减少市场的非理性行为的发生,减缓恐慌带来的“羊群效应”对于市场造成的大幅波动,起着“稳定器”的作用,同时抑制了机构投资者通过资金优势进行价格操纵进而获利的空间,让机构更重视企业自身价值,有助于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推进,保障市场有效平稳的运行。 德邦证券也认为,做市商制度的引入将提高科创板市场的流动性与稳定性。做市商将以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目的,发布买卖双向报价,并在其报价数量范围内按其报价履行与投资者成交义务。引入做市商制度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的做市商对于科创板股票增加流动性,稳定股价波动以及发现实际价值的功能,进一步降低科创板企业股票由于业务模式较新、业绩波动可能性较大、不确定性较高导致的投资风险,而科创板对于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要求也有可能对此作出相应的调整。
国寿董事长王滨被调查 十天前参加广发银行理财子公司揭牌仪式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鹏 姜鑫  1月8日下午1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发布消息,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滨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据中国人寿官网集团领导信息,王滨,1958年出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毕业于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员,2018年8月起任现职。曾任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交通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党委委员。 据中国人寿官网信息显示,2021年10月12日,中国人寿集团迎来中央第十一巡视组巡视,为期2个月左右。根据巡视工作条例规定,中央巡视组主要受理反映中国人寿集团党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下一级党组织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和重要岗位领导干部问题的来信来电来访,重点是关于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等方面的举报和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被查的十天前即2021年12月29日,王滨在上海参加了中国人寿集团旗下广发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这是他最后一次代表国寿集团公开露面。 2019年1月22日,即王滨赴任国寿集团四个月后,中国人寿集团2019年工作会议召开,他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团结一致加油干重振国寿再出发》的讲话,描绘了一个国寿的新蓝图:重振国寿、建设国际一流金融保险集团;实施“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力求三到五年实现转型突破。 此次会议上,重振国寿的战略表述首次提出,王滨当时表示,“下定壮士断腕的决心,突破发展格局。” 为实现“建设国际一流金融保险集团”蓝图,王滨提出具体举措包括“三转、四型、三化”:加快推进“三大转型”,即从销售主导向销售与服务并重转型,从人力驱动向人力与科技双轮驱动转型,从规模取向向价值与规模有机统一转型;全力建设“四型企业”,即党建引领型、价值优先型、科技驱动型、服务卓越型企业;努力在“三化”上实现重大突破,即在综合化经营、科技化创新、国际化布局上取得重大突破。 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王滨提出了国寿“两步走”的战略部署,给目标制定了具体的时间表:第一步,用一到两年时间,抓好战略布局,升级发展理念,突破发展格局,重构组织体系,提振品牌形象,凝聚精神力量,聚焦做强做优国寿,为建设国际一流金融保险集团奠定坚实基础;第二步,再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建成综合化经营特色突出、科技化创新能力强大、国际化布局基本成型,核心主业市场引领地位稳固、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和全球竞争能力卓越的国际一流金融保险集团。 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人寿集团合并总资产近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85%,合并保费收入6467亿元,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7%,市场份额回升至20.4%。 到了2020年,中国人寿集团公司合并营业收入近1万亿元;合并保费收入超7500亿元;合并总资产突破5万亿元。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