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中国铁路有多神?一条线一年运煤4.2亿吨 离不开这0.1毫米
大秦铁路,简称大秦线,全长653千米,是中国华北地区一条连接山西省大同市、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国铁I级货运专线铁路,也是中国境内首条双线电气化重载铁路、首条煤运通道干线铁路。 据中国铁路数据,2021年,大秦铁路货物运输量突破4.2亿吨,运行其上的重载列车有多达210节车厢,绵延2.6公里,载重2万吨,时速80公里。 这样的庞然大物,能做到快速平稳行驶,不仅得益于重载司机精湛的操纵技术,还有无缝钢轨的功劳。 位于山西大同的中国铁路太原局太原工务机械段湖东钢轨焊接整修基地,是大秦铁路唯一的焊轨基地,担负着大秦铁路重载无缝钢轨的焊接任务。 焊轨基地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把100米的短轨焊接成500米长的无缝长轨,及时运到大秦铁路沿线。 要把100米短轨焊接成一根500米长的无缝长钢轨,并且外观平整光滑、无内部伤损,要经过除锈、打磨、焊接等7道工序,2次严格质量检查,整个过程不能有一丝差错。 据悉,钢轨焊接对精度的要求非常高,稍微有一点偏差,比如钢轨中心错位一旦超过了0.3毫米,就得锯切了重新焊接,而事实上焊机操作工都是以0.1毫米的精度来作业的。 焊接好后的钢轨,还要经过外观检查和内部探伤等精密检测,比如使用探伤仪对焊缝进行检测,如同于给钢轨做B超。
毕竟3:0,我上我也行?玩了LOL新作后你就不敢这么说了
在中国 LOL 队伍首次夺得 S 赛总决赛冠军之前,玩家们经常会说: 我上我也行,毕竟 3:0 来嘲讽我们常年被韩国 3 比 0 吊打的窘境。 全体起立镇楼 ▼ 虽说时光飞逝,今非昔比,近 4 年我们承包了 3 次总冠军,但一直以来小发还有个疑问: 天天说我上我也行,那他们到底行不行呢? 现在,机会还真来了。 最近啊,有个叫什么 LOL 重生之我是电竞经理的手游开始内测了。 从选队员、 ban pick ,到游戏里抓人、推塔,这些都由你来指挥。 想必大家认为它是即时策略类游戏。 刚开始 小发也这么想的,但玩着玩着发现 这是个模拟经营类游戏—— 我们还要发展俱乐部,培养队员才行。 看到这可能有差友开心了:我要 The Shy,Jackylove,我要组建我的梦之队! 呵,按游戏厂商的尿性,这些人是你想要就能要的? 类似阴阳师的式神,选手也被分为了 R、SR、SSR。要想搞到顶级选手,那除了欧皇就是氪总。。 比如最近的活动,首冲 6 元就能获得 SSR 选手小明! Letme 看到“ 首充小明 ”后 蚌埠住了 ▼ 安排好选手,咱们就可以上场打比赛了。 第一个环节,Ban Pick。 这可不是喊喊为什么不 ban ( 猛犸 ) 加里奥就行了。 你要选的英雄不仅要版本强势,还得克制对手,联动队友。 当然,这些游戏里都会给你提示,实际操作下来也不太难。 但,我小发玩游戏,是为了赢? 像这把遇到 Uzi,直接禁掉所有的 AD 英雄。尊敬给到位,赢不赢不重要。 游戏开始后, 大部分时间是玩家是不用控制的,角色自由行动。 等等,哪里好像不对。 我家选手凭什么 1 级就压人塔下打啊? 最特么骚的是,AD 都回家了,辅助还在对面塔下乱嗨,我人傻了, 这是职业赛啊。 好了,别顾着看了。 当游戏来到一些关键节点,就需要你和对手来指挥了。 要抓人、反蹲还是打龙,点击相应的卡牌就行。 比如 小发这在 20 分钟的时候选择了“ 速杀小龙 ”,但对面炸胡选了“ 反蹲小龙 ”,因为存在克制关系,他们的伤害和防御会上升。 一旦爆发团战,我们还可以控制角色释放关键技能。 像这波团,对面后排抱得太紧了, 小发瞅准时机让吸血鬼冲上去开一波大招。 但 小发发现用了技能后,其他队友也跟着一起 CD 了,导致一波团只能用一两个技能。 这应该是游戏机制,毕竟 人 家是模拟经营类游戏,战斗方面体验肯定不会太多。 不过好在它支持 PVP,偶尔和朋友切磋两下,还挺乐的。 姿态和 Letme 单挑,节目效果拉满。▼ 既然是模拟经营游戏, 选手的养成,提升在游戏里自然就很重要了,不然比赛会很难打。 比如职业选手姿态在直播中挑战了一个氪金大佬,全队战力 3.4 万,大佬队一个人战力就快 3 万了。 然后就是青铜打王者一样,上野联动 2 打 1 被反杀,18 分钟经济被领先 11000 。 最后一波团战 5 换 0,还有 2 个人伤害是 0 。。 所以说,想赢还得培养选手。 那怎么做呢? 打开选手资料,你会发现有升级,升星、升品、技能。。 这些培养都需要钱和材料,我们除了 充值日常做活动,打比赛,还可以从俱乐部获得。 你的俱乐部越庞大,人气越旺盛,你赚的钱就越多, 当然这也是要你升级的。 别急,除了管理俱乐部,各种稀碎活都得你来做,比如负责给俱乐部招聘队员。 另外得派遣教练去训练队员,还要和选手培养感情,给他送礼物。 做这么多事不为别的,就是发展俱乐部,赚钱培养队员。 此外这游戏还有不少内容,都是经营相关的, 小发就不带大家一个个看了。 总体来看啊,这游戏主要还是想让你扮演电竞经理,给俱乐部打理好上下,像 小发期望的那样战斗玩法并不多 (毕竟是模拟经营)。 目前游戏还在内测中,需要资格码才能体验。我觉得在还原经营战队这件事情上, 游戏还是挺努力的 ,不过各方面的细节还是充满了槽点。 至于氪不氪嘛。。。看这个情况应该不会太妙,有兴趣的差友可以关注下。 撰文:刺猬 编辑:面线 & 小鑫鑫
150W充电、原神56帧、售价2599?这台“全民电竞手机”整了点狠东西
就在几个小时之前,真我 realme 开了一场新品发布会。 哈,不会还有小伙伴不知道真我 realme 吧?去年卖的巨好的那款 “ GT 大师探索版 ” 手机,就是 realme 的年度旗舰之一。 不吹不黑,光是我们编辑部的同事,就给这台手机贡献了四台销量。 作为一个手机品牌, realme 今天发布会的主角自然还是新手机。 GT Neo3 (80W) 与 GT Neo3 (150W),两款奔着手游电竞去的全民走量旗舰。 起售价分别为 1999 元和 2699 元。 (后者首发再优惠 100 元) 两款手机除了电池规格( 80W @ 5000 mAh 电池,150W @ 4500 mAh 电池)不同外,其他参数均一致: 支持 90 FPS 的原神插帧增强,索尼 IMX 766 OIS 主摄。 并且搭载了发哥最新的中高端手机处理器 —— 天玑 8100! >/ 把旗舰性能 带进千家万户 在继续说这款手机之前,托尼必须先跟大家伙聊聊这次 GT Neo3 搭载的这款处理器。 联发科天玑 8100。 在不少小伙伴的印象里,可能大家对联发科还停留在 “ 一核有难,十核围观 ”、“ Wi-Fi 断流、性能稀烂 ” 的印象里。 啧啧啧,大人~时代变啦! 从 5G 时代开始,发哥就凭借着信号贼强的双卡 5G 基带和还算说得过去的性能翻了身,牢牢的吃住了中端市场。 而就在去年,发哥又借着台积电 4nm 工艺的威力,抛出了一枚绝对的高端旗舰 —— 天玑 9000。 性能强、发热低,功耗理想。。。现在联发科的处理器,已经可以算得上是行业救星了。 而 GT Neo3 系列这次搭载的天玑 8100,就是天玑 9000 的小弟了: 性能略弱于大哥,但是功耗更低。 最重要的是售价绝对亲民。 不得不说,我们的小辣椒依旧给力,提前几天就帮托尼从 realme 那里搞到了台机器。 还是 150W 充电版本的。 那咱们还客气什么呀,直接原神璃月港,开跑~ 在极高画质选项下,拿宵宫( 嘿嘿~ )跑 30 分钟的璃月港,平均帧率足有 56 FPS。 10 分钟左右,开始出现偶尔下探到 40 FPS 的波动;持续玩了 20 分钟之后,波动才变得较为频繁。 鉴于今年有些旗舰机为了发热和功耗好看,整出了偷偷摸摸把原神渲染分辨率降到 568p 的操作,我还给 GT Neo3 数了一下毛。 结果发现,GT Neo3 实际渲染元神的分辨率是 640p。 和之前联发科提供给媒体的天玑 8100 调试工程机上的渲染分辨率一致。 u1s1,在天玑 8100 这款芯片发布之前,能够稳定 55+ 帧率玩原神的手机,少说也要 4000 块钱。 其中大多数还得背个风扇。。。 现在随着真我 GT Neo3 这类使用天玑 8100 的手机发布,4000 元的门槛直接被砍了将近一半。 而且这还不算完,realme 还在 GT Neo3 里埋了一颗独立的显示芯片。 支持在实时的游戏画面中,每隔 2 个渲染帧插 1 个计算帧。 换句话说,GT Neo3 可以以最高 90 的帧率玩原神;或者让处理器每秒只渲染 40 帧,然后玩上比其它手机更凉更省电的 60 帧原神。。。 我宣布,PS5 的原神帧数败给了 GT Neo3(狗头保命。 >/ 触觉视觉听觉的全面提升 而且,为了不辜负手机里天玑 8100 和独立显示芯片带来的游戏性能,GT Neo3 的其他方面也是很舍得堆料: 就拿音质来说吧,祖传的杜比全景声音效依旧有。 接近对称的双扬声器设计( 开孔大小不一样,但音量差不多 )在音量调到最大之后,整个手机都能跟着一起振。
大族激光:公司是宁德时代MOPA脉冲光纤激光器供应商
集微网消息(文/陈薇)3月22日,大族激光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是宁德时代MOPA脉冲光纤激光器的供应商,该款激光器用于动力电池电芯制造的极片切割及其他工序。 资料显示,大族激光聚焦于激光及自动化技术,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技术积累,具备从基础器件、整机设备到工艺解决方案的垂直一体化优势,与国内外激光设备公司相比,大族激光在技术储备、产品性价比、定制能力、销售服务网络、紧密客户关系、响应速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横跨消费电子、动力电池、PCB、显示面板等多个行业的全球领先的平台型激光企业。 关于PCB,大族激光称,公司控股子公司深圳市大族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族数控”)主要业务为PCB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覆盖钻孔、曝光、成型、检测等 PCB 关键工序,是全球 PCB 专用设备企业中产品线最广泛的企业之一。大族数控通过持续突破创新,不断打破国外企业对 PCB 专用设备的市场垄断,不断满足下游知名 PCB 制造商对 PCB 层数、孔径、线宽线距等方面日益提升的需求,加速了对进口产品的国产替代,减少了 PCB 制造商对境外专用设备的依赖,增强了我国PCB产业链的完整性与自主性,推动我国 PCB 生产制造向高端延伸。 在半导体领域,其子公司大族光电主营半导体封装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包括分光机、装带机、固晶机、焊线机等。2020年和2021年该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288万元、5058万元。截至2021年年底的净资产为1.28亿元。 展望未来,大族激光表示,未来公司将坚持“基础器件技术领先,行业装备深耕应用”的发展战略,加大对基础器件和行业专用设备的研发和投入,不断强化和确立公司在相关产品市场的主导地位,推动公司业务实现持续高质量增长。
vivo秦飞:6G需求的3+3+n
飞象网讯(源初/文)3月22日,vivo通信研究院院长秦飞在全球6G技术大会“6G愿景与技术需求”论坛上表示,vivo对6G的需求叫3+3+N,即3项关键使能、3种终端、N类IoT。 其中3是三项关键使能,第一个是融合的算力或者融合的计算服务;第二个是要有感知和很强的感知功能和很强的交互能力;第三是一个超强的通信系统能力。 3种终端为XR、机器人、智能手机。XR即AR、VR等一系列终端。机器人可以具有高度智能,比如可以提供提供养老的服务。智能手机在2030年仍会广泛存在。 N则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秦飞表示N就是无穷的来让我们这个世界更加更好的数字化。 这样的愿景将会起到三大作用,首先是构建这个数字世界的神经末梢,也就是构建一个平行的物理世界的孪生的数字世界,也就需要大量的传感。“末端神经末梢一个是深层的作用对人来说,另外一个就是执行细小动作的作用,也就是说来反作用我们的物理世界里面去。”秦飞表示。其次是物理和数字世界之间交互的一个媒介。最后是来提供服务的入口,也就是人通过终端最后来享受到这个数字世界带来的这些美好的生活。 对此,将会对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很大挑战,例如需要更高的流量带宽,每个用户每月可能需要TB级别的流量。对于网络来说也需要非常高的可靠性和鲁棒性。对于终端来说,成本体积功耗方面也需要进行大量优化。
没有vivo的折叠屏市场 注定不完整
如果说2019年是“5G元年”,那毫无疑问,2021注定是属于折叠手机的一年。在过去一年里,折叠屏鼻祖三星用更激进的UTG玻璃、更先进的折叠转轴技术和更耐用的机身让折叠屏手机的可用性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华为Mate X2凭借精湛的做工提高了高端折叠屏手机的上限;OPPO Find N则让折叠屏手机从尝鲜的数码科技玩具演变成一台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折叠屏手机。即使是用户评价褒贬不一的小米MIX Fold,也对小米来说也标志着MIUI折叠屏版的起点,有积极的正面意义。 可以说国产手机的主要玩家们在2021年都开启了对折叠屏手机的探索,也都有不少收获,但有这么一个国产手机品牌,在国产折叠屏手机频发的2021年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没错,这里说的就是vivo。2021年间,vivo的折叠屏手机似乎只在自媒体口中出现过。有人说vivo折叠屏手机看起来像平板电脑,有人说这款手机屏幕尺寸高达7寸,更有人说它采用了之前并未出现过的竖折外翻设计。但我们依旧没能在折叠屏热度最高的2021年间见到这款手机,国产手机在折叠屏领域的拼图也缺了vivo的一块。 不过3月7日,我们终于看到了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的vivo折叠手机的硬件参数,对这款手机的硬件配置和市场定位也有了更详尽的认知。 vivo折叠屏配置曝光 根据爆料,vivo折叠屏手机X Fold将采用高通旗舰移动芯片骁龙8Gen1,相机方面采用了全焦段四摄像头与5000万像素的主摄像头,同时产品售价也将来到万元价位。至于折叠屏手机的核心——屏幕,vivo X Fold的外屏为居中单打孔设计的曲面屏,内屏为8英寸的水滴转轴屏幕,从经典的地铁谍照来看,内屏的折痕处理非常好,和内屏无痕记录的保持者OPPO Find N不相上下。 至于电池,X Fold将配备4600mAh电池并支持80W有线闪充,如果信息属实的话,从配置上看X Fold确实有定价万元的底气。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X Fold,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尽管X70系列在高端市场的表现不错,但在万元级别的超高端市场里,vivo似乎无“机”可施。 不久之前,vivo宣布取消旗舰手机NEX的产品线,vivo品牌旗舰手机的职责将交由X系列负责。在小雷看来,这很可能是“NEX系列无法在原有价位提供足够的竞争力,需要重新树立新旗舰品牌”的原因。以NEX 3为例:在NEX双屏版失利后,vivo抓住了大曲率曲面屏的市场机遇,在短时间内推出了NEX 3系列手机。从产品设计上看,NEX 3确实可圈可点,但从手机的实用性和软件生态的角度评判,NEX 3系列做得并不出色。 NEX 3面世后,大曲率曲面屏由于显示效果和误触的特点,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批评。对那些拥有两款或更多旗舰产品线的品牌来说,一个系列的失利可以通过向另一条线倾斜来弥补,但对当时的vivo来说,高度单一化的NEX系列显然没能留下后退的空间。根据统计,在2018年问世之初,vivo投入了海量资源进行营销推广,但备受期待的首款产品NEX全面屏手机在第三方数据机构的统计中,半年内仅售出200万台——这已经是整个NEX系列的巅峰。 对vivo来说,不一定叫好但肯定不叫座的vivo NEX系列已经成为了vivo冲击旗舰手机路上最大的障碍,所以在最近几年,vivo已经将旗舰手机交给X系列打理,NEX的取消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vivo需要新的旗舰机 虽然说取消NEX系列对vivo来说能起到“节流”的作用,将更多的时间和研发精力放在X系列上,但在2021年,X系列已经形成了有了非常清晰的市场定位,仓促将新的旗舰手机放入到X系列中,万一两者没能拉开足够的产品差异,对vivo来说很可能会出现两败俱伤的效果。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在X系列中插入一条全新的产品线,但同一时间又不会影响到原有的X系类产品布局呢?和传统手机大不相同的折叠屏手机与大屏手机就是最好的选择。 首先,折叠屏在手机形态上可以和原本的X系列手机拉开足够的差异:硬件上,折叠屏手机更多地会展开当作平板电脑使用,其使用场景就和常规的X系列大不相同;软件上,vivo X系列目前高度依赖OriginOS,而OriginOS在设计理念上本身就有一定的模组化属性,未来一旦完成对大屏和平板电脑的适配工作,将为折叠屏设备带来全新且直观的交互。考虑到目前各大折叠屏手机品牌都没能解决大屏展开后应用生态的问题,有部分品牌的折叠屏在展开后更是只能旋转屏幕后看直屏内容,vivo在折叠屏手机的系统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 但更重要的是vivo需要一款定位高端且高价的折叠屏设备来弥补自己高端手机领域的影响力。华为、小米和OPPO都通过产品的硬实力和恰到好处的产品策略树立了自己品牌体系中的旗舰手机,并将自己的旗舰产品成功“特色化”,无论是从外观上还是从功能上,我们都能一眼分辨出某款高端手机是哪个品牌的产品。但以影像为核心竞争力的vivo似乎没能和其他品牌拉开足够的差距,尤其考虑到影像会是未来手机发展的其中一个重点,vivo的产品在用户认知上显然还需要继续努力。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发挥自己的系统优势,全面提升折叠屏的软件体验,再一次换来寻找下一个硬件爆点的机会,这对于vivo来说无疑是冲击高端手机最好的机会。但话又说回来,即使折叠屏市场的供应链已经相对成熟,但在疫情的影响下,相关部件的产能相当有限。 再考虑到华为和三星在折叠屏领域已经积累了属于自己的可控的供应链,对错过入局时间点的vivo来说,这势必会影响最终的产品竞争力。在缺乏关键自研技术的情况下,vivo的折叠之路显然并不明朗。而vivo是否能凭借X折叠屏和X平板在华为、三星与苹果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说实话也没人能保证。 不可控的外部供应链不仅意味着手机产能不受保障,同时也会为vivo带来折叠手机同质的问题。根据Counterpoint的报告,折叠屏手机想要通知高端手机市场,至少得等到2025年,届时,售价在万元以上的高端折叠屏手机如无意外将占据高端手机市场40%-50%的份额,头部竞争格局也将尘埃落定。 而在2025年之前,各折叠屏手机品牌还需要通过长期的用户引导,让用户愿意购买、使用折叠屏手机。而引导用户续航漫长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vivo此时才入局折叠屏手机显然有些太晚了。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vivo进入折叠屏和Android平板市场一定能丰富现阶段Android硬件的选择,在合理的市场竞争之下,也将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到折叠屏和Android平板的行列之中。生态建设需要硬件基础,而在各品牌的共同努力下,Android的大屏应用生态,也将迎来新的希望。
2021年5G手机报告:华为市占率第一 vivo第二
IT之家 3月22日消息,调研机构每日互动公布《2021年5G手机报告》2021年度 5G 手机报告。截至2021年末,5G 手机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28.0%,较2020年底8.5%的市占率,增长了2.3倍。 数据显示,华为以29.2%的市占率,持续领跑国内 5G 手机市场;vivo 市占率排名第二,达15.4%;iPhone 5G 手机热度持续爆棚市占率达14.1%,排名第三,较2020年末第六位的市占率排名,上升了3个位次;OPPO 以13.6%的市占率排名第四;小米市占率达 11.4%,排名第五。 每日互动分析统计了2021年度新增 5G 手机的市占率情况,新增市占率越高则表明品牌受欢迎程度越高。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华为依然是国人心目中的国货第一大品牌,旗下 5G 手机新增市占率达22.8%,排名第一;iPhone 以17.5%的新增市占率排名第二,虽然其手机机型不多,但其新增市占率却名列前茅,展示出 iPhone 超强的品牌影响力;vivo 和 OPPO 排名第三、第四;小米以12.6%的新增市占率排名第五。 2021年新增市占率 TOP20 的机型中,iPhone12 系列抢占了前三位;华为 nova7 系列、P40系列以及 Mate30 系列榜上有名。从各机型上市时间分析,TOP20 的机型中,仅 4款为2021年上市的机型,分别是 iPhone13、荣耀 50、Redmi K40、OPPO A93,其余均为2020年上市机型。由此可推测,从消费侧看,相比于 5G 手机机型的高频发布,用户们对于 5G 手机的更换速度略有滞后,5G 手机在2020年迎来了第一波更换潮,而下一波换机潮还未形成。 IT之家了解到,数据还显示,从性别分布来看,2021年末 5G 手机女性占比达 42.8%。5G 手机男女性别比例差距逐渐缩小,正与全量人群的比例趋近。从年龄分布来看,5G 手机用户中24岁及以下用户比例持续增加,占比达27.8%。从 5G 安卓手机分年龄段品牌市占率分布看,在24岁及以下人群中 vivo 市占率达21.5%,排名第一,华为市占率排名第二,OPPO 和小米排名第三、第四。从消费水平看,截至2021年末,5G 手机用户中高等消费水平的人群占比达24.0%,较2020年同等消费水平的人群比例进一步缩小。从城市分布情况看,相较于2020年末,2021年末三、四线城市 5G 手机用户占比在逐渐增长,分别达到19.4%和28.9%,不断缩小与一二线城市的差距。
如果有一天 保时捷911都变成了电动车
作者 |王飞 邮箱 |wf@pingwest.com 来源 |品驾(Ping-Drive) 有关于这个想法,其实来自于保时捷2022年的新闻发布会。 在过去一年,保时捷带来历史上最强劲业绩。 在2021年,保时捷共向全球客户交付了301915台新车,同比增长11%。这也是保时捷新车交付量首次突破30万台大关,创下历史新高。最畅销的车型是Macan(88362台)和Cayenne(83071 台)——两个非跑车车型。 这也直接推动了保时捷公司业绩,保时捷全球2021财年营业收入及利润均创历史新高:营业收入攀升至331亿欧元,较2020财年(287亿欧元)增加了44亿欧元,同比增长15%。而销售利润较上一财年(42亿欧元)增加了11亿欧元,达到53亿欧元,增幅为27%。 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主席奥博穆先生(Oliver Blume),图片来自保时捷官网 要知道,2021年的汽车产业分布在全球的工厂受到了疫情的影响,芯片供应短缺笼罩在整个汽车行业,电动车更不太平,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增加更难管控.......而这一切成绩正是在这样多重挑战下完成的。 不过对于保时捷来说,这一阶段的另一重要议题是电气化,这也是开头我们关心的这个问题的由来。 我们先来看一下保时捷电气化的宏观战略。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主席奥博穆先生(Oliver Blume)称,保时捷的未来是电气化,因此保时捷已经制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电气化车型销量占比达到全球新车销量的一半左右,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或纯电车型。到2030年,新车销量当中的纯电动车型占比超过80%。 当然眼下,这一宏伟战略的支撑其实就是那辆Taycan。 2021年,保时捷Taycan 的交付量增长超过一倍:全球交付量达41296量。这一强劲增长的数据甚至超越了保时捷标杆跑车911,尽管后者也以38464台的交付量创造了新的纪录。 还记得Taycan发布之时,其实很多人私下里并不看好这辆电动驱动的轿跑车型,认为它丢失了保时捷赖以成功的灵魂——和其他一众豪华品牌的电动自信车一样,会是个“骨折车”。 但2021年的业绩确实结结实实地给了那些人一巴掌:经典车型创造了新纪录,新的电动先锋Taycan拿到历史最好成绩,尤其是在人们不看好的100万+的电动车市场,保时捷2021年这一年的业绩可以用“做大做强”来形容。 眼下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完美的交叉点。 图片来自保时捷官网 有人会说,保时捷911曾开创的是一个全新的跑车时代。经典的五连表,最聪明的变速箱,那种机械完美匹配的极致驾控感受和赛道的轰鸣......半个世纪以来,缔造911的不朽神话正是赛道上的无数场胜利。 那么来到电气化的时代,一辆由电驱动的保时捷911会是什么样子? 事实上我们可以搜索到的,有关于纯电保时捷911的传言其实更早一些。2月份, 奥博穆先生在接受外媒采访时已经提到,911的电动化已经在进行当中。 奥博穆先生也表示911的电动化一直都在品牌的计划当中。但由于911车系在历史和赛道上,它所独到的运动化象征,奥博穆也提到了所谓电动化的911仍不会像大众化车款一样,而大概会如同919 Hybrid(利曼 24 小时耐力赛之厂车),着重在性能表现、以及强大的动能回收系统。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保时捷919 Hybrid Evo的“心脏”: 这台传奇赛车配备了2.0 L V4 涡轮增压发动机,加之两个能量回收系统——前轴的刹车能量回收与废气回收。在919 Hybrid Evo驰骋赛道时,内燃机为后轴提供动力的同时,位于赛车前部的电动机则为前轴提供加速的动力,使得赛车达成四轮驱动的效果。此外,当赛车运行之时,利用排气过程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将这部分的电能与前刹车系统回收的能量一齐储存在液冷锂离子电池中。 这并非我们眼中的完全的电气化。 在财报会议上,奥博穆先生谈到了我们非常关心的保时捷在电气化时代的差异化竞争。他认为,“从传统的角度来看,有设计上的独特性和质量上的独特性。但同时,保时捷内燃机车型的特点在电气化车型身上也同样适用,比如说性能上的独特性,赛道将永远是我们设计车辆的标准。” “除此之外,保时捷的另一个独特性是驾驶体验,用户在保时捷车辆中体验到的一切,甚至包括围绕这辆车所有数字化的生态,对我们来说都至关重要,也将会成为保时捷的优势。” Misson R,图片来自保时捷官网 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可以从保时捷的最新成果Misson R中来找寻。 这一在2021年由保时捷展示的纯电动GT赛车,已经展示了保时捷的最新愿景:Mission R由创新电动机、高级动力电池与900伏技术组成。 它拥有典型的纯电动保时捷风格,车身造型拥有较为灵活的动态比例。保时捷设计总监毛迈恪(Michael Mauer)也曾强调:“每一台保时捷都必须让人清楚地认识到它是保时捷。当然,也代表了纯粹的赛车运动。”这是保时捷电气化的未来。 而眼下,保时捷计划在2025年前后,将中置引擎718跑车全部以纯电形式来呈现。“对于新一代718车型,我们会坚持大家所熟知的通用部件原则。这意味着未来718和911的车型,将依旧在祖文豪森的双门跑车装配线上生产。”纯电Macan也会在2025年左右亮相。 Taycan Cross Turismo,图片来自保时捷官网 Taycan两款衍生车型,Taycan GTS和Taycan Cross Turismo已即将在2022北京国际车展亚洲首秀并启动预售。届时,保时捷在中国的新能源车型阵容将拓展至21款。 奥博穆先生也谈到了与特斯拉之间的“竞争”——在保时捷推出电动车型的时候,保时捷的衡量标准依然是做出保时捷自己的产品,即打造一款纯正的保时捷电动跑车。“我们希望客户在驾驶保时捷电动车时,依然能够感受到与内燃机车型同样的操控体验、加速性能、设计以及质量。” 更重要的一点是,“特斯拉更加关注大批量生产的量产车市场,比如,大家熟知的便是在上海拥有生产基地的Model 3。然而,保时捷则聚焦于豪华电动车市场。因此,尽管特斯拉与保时捷都有着电气化的战略,但你无法直接将这两个品牌作比较,因为产品定位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相比起一辆电动车,电动911也仍是一辆为赛道代言的911。也正是因为这样,保时捷成就了一个纯种“赛道”品牌。 面向未来,我们很难说,这是一个正确还是错误的选择。 但2022年,保时捷仍将继续发力电动方程式和世界耐力锦标赛。在未来的电动时代,希望我们还能说出那句:因为它是保时捷,所以驾控才是它的精髓。 在枯燥的电动化代步世界,让我们这些“驾驶者”还能找到一点驾控的感觉吧。
搭载比亚迪DM-i混动系统 创维HT-i预售:满油满电能跑1267公里
没想到比亚迪竟然把DM-i超级混动系统给了别家车企,而它正是名不见经传的创维汽车。 3月21日,创维汽车发布消息称,创维HT-i正式开启预售,其最大的亮点就是搭载了DM-i混动系统。 此次预售的创维HT-i就是创维EV6的兄弟车型,外观来看,该车延续了EV6的设计风格,但前脸配有经过重新设计的进气格栅,创维汽车称之为引力波美学概念。 该车尺寸未知,但预计会与EV6保持一致,作为参考,后者的长宽高为4698*1908*1696毫米,轴距2800毫米,定位于紧凑型SUV。 内饰应该也会与EV6保持一致,配有大尺寸的中控屏,全液晶仪表盘,并大面积使用皮质材料以营造豪华氛围。 创维EV6内饰(图自@汽车之家) 当然,最重磅的当属其动力系统,其搭载了EHS电混系统动力总成,由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和电机组成,其中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43.04%,为全球最高,最大功率可达81千瓦,峰值扭矩135牛米。 创维HT-i支持发动机和电机同时驱动,也可以发动机和电机分别单独驱动,避免了高速行驶时能耗偏高的问题,亏电油耗低至5.3L/100km。 其纯电续航里程为200公里,综合续航能跑1267公里,满油满电从北京能跑到上海。 不过让人担忧的是,比亚迪自家的DM-i都供不应求,宋PLUS DM-i等车型一等要数月,那么这台创维HT-i是否也会拥有相同的命运呢?
全新量子充电技术:最快9秒充满一辆电动汽车
随着电动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为充电而烦恼。 就当前市面上的电动汽车而言,在家中充电桩充满电,大约需要10个小时。即使是前往专用的快速充电站,最快也需要20-40分钟才能为一辆车充满电。显然,充电的不便,也让很多潜在消费者望电车止步。 那么,有没有新的技术突破,来提高电车充电速度呢? 最近,基础科学研究所(IBS)复杂系统理论物理中心的科学家们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技术解决方案——量子充电技术。使用量子充电技术,可将传统的电动汽车充电过程加速200倍,这意味着充电时间将从10小时缩短到大约3分钟(在家里),或在充电站从 30分钟缩短到9秒。 电动车的火热与挑战 无论是光伏还是核能,人类文明迟早都必须转向可再生能源。考虑到人类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和化石燃料的有限性,可再生能源的这一趋势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为了开发替代能源,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大部分都是将电力作为主要能源载体。而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开发,基于可再生能源的新产品和设备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电动汽车的迅速普及。 虽然10年前在公路上大家几乎看不到电动汽车,但现在,每年数百万辆电动汽车进入千家万户。电动汽车市场成为增长最快的新能源行业之一,马斯克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来源:Pixabay) 与从碳氢化合物燃料的燃烧中获取能量的传统汽车不同,电动汽车依靠电池作为其能量的存储介质。但是,长期以来,电池的能量密度远低于碳氢化合物,这导致早期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非常低。 不过,电池技术的逐步改进,最终使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与燃油汽车相比处于可接受的水平。毫不夸张地说,电池存储技术的改进是推动当前电动汽车革命必须解决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 然而,尽管电池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如今的电动汽车消费者仍然面临着另一个难题——电池充电速度缓慢。 量子充电技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开始在神秘的量子物理学领域寻找答案。 研究人员发现,量子技术可能会带来为电池以更快速度充电的新机制。这种“量子电池”的概念最早是在2012年发表的一篇开创性论文中提出。 理论上,量子资源(quantum resource)可以通过为电池内部单元集体同时充电的方式进行充电,从而大大加快电池充电过程。这一发现尤其令人兴奋。 (来源:Pixabay) 后来,在2017年左右,人们注意到这种量子优势背后可能有两个可能的实现途径——即“global operation”(所有充电单元同时与所有其他单元面对面,即“都坐在一张桌子上”)和'all-to-all coupling'(每个充电单元都可以相互面对面,即“每个单元只有两个参与者”)。 但是,尚不清楚这两种可能是否都是必要的,以及可以达到的充电速度是否有任何限制。 在最新发表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索了这些问题。这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的论文表明,all-to-all coupling 在量子电池中是无关紧要的,global operation 的存在是量子优势的唯一因素。 该小组进一步查明了这种优势的确切来源,同时排除了任何其他可能性,甚至提供了一种设计这种电池的明确方法。 此外,该小组精确量化了在该方案中可以实现多快的充电速度。虽然最大充电速度随着经典电池的电池数量线性增加,但研究表明,采用 global operation 的量子电池可以实现充电速度的指数增加。 图 | 当前的电动汽车,与基于量子电池技术的未来汽车对比图示 为了说明这一点,研究人员假设一个传统的电动汽车,其电池包含大约200个电池单元。 使用这种量子充电技术,充电速度将比传统电池加速200倍,这意味着在家充电时间将从10小时减少到大约3分钟。 而通过快速充电站,充电时间将从30分钟缩短到几秒钟。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技术方案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量子充电的实现,可能远远超出电动汽车和消费电子产品领域。例如,它可能会在未来的核能发电厂中找到关键用途,因为这里需要大量的能量以实现瞬间充电和放电。 当然,量子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要在实践中实施这些方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诸如此类的研究结果开辟了一个有希望的方向,并可以激励资助机构和企业进一步投资于这些技术。如果实现,相信量子电池将彻底改变我们使用能源的方式,并使我们更接近可持续未来。
长城汽车“黄金搭档”落幕!“二号人物”王凤英辞去董事职位
去年销量暴增至128万辆,长城汽车也已成为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中的领军车企。而今,不如到新阶段的长城汽车,核心领导层也正经历着变动。 长城汽车3月18日发布公告称,王凤英因工作需要辞去执行董事、副董事长、战略及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委员职务,并将继续担任公司总经理,股东大会已经投票通过。 王凤英在长城汽车董事会的相应职务由公司副总经理赵国庆接任,相应人事变更,公布之日起生效,这也意味着长城汽车“黄金搭档”的落幕。 据报道,1971年的王凤英,21岁就加入了长城汽车,2002年11月出任公司总经理,一干就是20年,从2001年6月开始担任执行董事,并于2016年3月出任公司副董事长,是长城汽车仅次于董事长魏建军的“二号人物”。 早年,其和长城汽车创始人魏建军为“魏王”搭档,魏建军主内,王凤英主外,全面负责长城汽车的销售工作。 不过,有消息称,在2020年7月,长城汽车推出轮值总裁制度,王凤英虽然仍担任公司总经理,但实际上已经退居幕后。 并且在近两年中,长城汽车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危机,哈弗品牌增速放缓,哈弗H6更是多个月份失去销冠称号;高端WEY品牌突破遇阻;欧拉一炮打响同时,因为“芯片门”问题,给车主赔偿超4亿元“电费”,也给长城汽车带来不小的声誉损失。 而魏建军一直在尝试搭建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用人机制,包括联席总裁制度、股权激励等等,随着王凤英的退出,此前包括联席总裁在内的人事架构将如何调整值得关注。
电动汽车涨涨涨 九品牌新能源车盘点:最多上调3万块!
油价上涨,开油车的朋友叫苦不迭,不少人转投新能源汽车门下,但原材料的不断上涨,导致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也在一路走高。 那么近期都有哪些车企的哪些车型调整了售价,调整了多少?本文就为大家详细汇总盘点下。 特斯拉中国:涨幅1.4248-3万元。 3月10日,特斯拉开始上调价格,其又在3月15日和17日分别上调了一次,最终Model 3和Model Y车系所有车型都进行了调整。 具体来看,Model 3两款车型,后轮驱动版上调1.4248万元,由26.5652万元涨到了27.99万元;高性能版上调2.8万元,由33.99万元涨到36.79万元。 Model Y三款车车型,后轮驱动版上调1.506万元,由30.184万元涨到31.69万元;长续航上调2.8万元,由34.79万元涨到37.59万元;高性能版上调3万元,由38.79万元上涨到41.79万元。 比亚迪汽车:涨幅度0.3-1.3万元。 比亚迪分别在今年2月1日和3月16日进行了两次调价,涵盖王朝网和海洋网相关新能源车型。 其中汉EV上涨0.5万元,调整后补贴售价为21.48-28.45万元;汉DM上涨0.5万元,调整后补贴售价为22.28-24.28万元。 宋PLUS DM-i上涨0.6万元,调整后补贴售价为15.28-20.58万元;宋PLUS EV上涨1.1万元,调整后补贴售价为18.08-19.78万元。 宋Pro DM-i上涨0.4万元,调整后补贴售价为 13.88-16.38万元。 秦PLUS DM-i上涨0.6万元,调整后补贴售价为11.18-15.18万元;秦PLUS EV上涨0.9万元,调整后补贴售价为13.88-17.58万元。 唐DM上涨0.3万元,调整后售价为23.98-28.98万元;唐DM-i上涨0.6万元,调整后售价为19.58-22.28万元。 海豚上涨0.9万元,调整后售价为9.38-12.18万元。 元Pro、元PLUS、E2分别上涨1.3万元、0.6万元和0.6万元,调整后售价为9.28-11.28万元、13.78-16.58万元和9.58-14.48万元。 奇瑞新能源:涨价幅度0.3-0.41万元。 奇瑞新能源在3月17日调整了小蚂蚁和QQ冰淇淋的价格,调整幅度为0.3-0.41万元不等 其中小蚂蚁上涨了0.3-0.41万元不等,调整后售价为6.99-8.90万元;QQ冰淇淋中高配车型上涨0.31万元,调整后售价为2.99-4.70万元。 长城欧拉:涨价幅度0.6-0.7万元。 欧拉在3月19日宣布调整好猫车型售价,上涨0.6-0.7万元,调整后售价为12.79-15.4万元。 小鹏汽车:涨价幅度1.01-2万元。 3月18日,小鹏汽车发布公告称自21日正式涨价,其中G3i上涨1.07-1.43万元,调整后售价为16.89-20.39万元;P5上涨1.32-1.56万元,调整后售价为17.79-24.29万元;P7上涨1.01-2万元,调整后售价为23.99-42.99万元。 哪吒汽车:涨价幅度0.3-0.5万元。 3月17日,哪吒汽车官宣涨价,其中哪吒V和哪吒V Pro全系价格上涨0.3万元,调整后售价分别为6.59-7.79万元和8.19-8.59万元;哪吒U Pro上涨0.3-0.5万元不等,调整后售价为10.58-16.78万元。 零跑汽车:涨价幅度2-3万元。 3月18日,零跑发布涨价公告,零跑C11整体上调2-3万元不等,调整后售价为17.98-22.98万元。 吉利几何:上涨0.3-0.7万元。 同样是3月18日,几何汽车全系上调了0.3-0.7万元,调整后,几何A Pro售价为12.68-19.98万元;几何C售价为13.57-17.27万元;几何EX3 功夫牛售价为6.88-7.88万元。 威马汽车:上涨0.7-2.6万元。 3月19日,威马官宣涨价,此次价格调整将于28日零时起正式生效,其中EX5上涨1.4-2.6万元,调整后售价为16.8-18.98万元;E.5上涨0.7-1万元,调整后售价为16.01-19.01万元;W6上涨2万元,调整后售价为18.98-25.98万元。 岚图汽车:还没想好要不要调价。 近日,有新能源汽车销售在社交平台表示“岚图FREE涨价2-3万元”,针对这个动态,岚图品牌官方国内社交平台发布回应称:“谢谢关心,岚图还没涨价,纠结中。” 此外,蔚来和理想也没有宣布涨价,不过前者表态称暂时不会涨,而后者CEO则发文分析了此次涨价背后的原因,也被解读为“暗示理想ONE要涨价”。 如果你不是迫切需要购买电动车,不妨再等一等,随着外部环境变好,也许价格又调整了回来。
亚马逊推出了一款画风清奇的“元宇宙”游戏 居然还挺上头
之前被疯狂炒作的元宇宙最近大有一种要熄火的态势,而此前并没有跟着炒作吆喝的亚马逊,却在上周却“逆势”推出了一款带有元宇宙色彩的游戏。 乍看之下,这款名为AWS Cloud Quest的游戏似乎有些老套无聊——化身虚拟人物、在一个虚拟城市通过完成各种任务来获取奖励,而且初看这个游戏的低像素画风,嗯……一股要翻车的感觉扑面而来。 然而,当硅星人亲自去体验感受了一番后,不得不说难逃“真香”了。与其说这是一款游戏,不如说是一个亚马逊为AWS打造的一套大型开放性实践课程,让你在一边在虚拟世界里完成各项游戏任务,一边零基础入门和实践亚马逊云服务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亚马逊表示,玩完这个游戏之后,你甚至就可以出门右转顺便去考一个AWS云计算从业人员的认证证书了。 整个游戏没有复杂的故事线、也没有华丽的图形渲染,可以说是用最简单粗暴的画风做出了一款极硬核的学习型游戏。一些网友评论道,虽然这款游戏整体都散发着与亚马逊相匹配的浓浓“中年味”,但不知怎么的,就是让你玩起来有些上头。 寓教于乐,不走寻常元宇宙路 上周,这款游戏在亚马逊官网正式发布,由亚马逊AWS培训和认证团队开发,主要面向成人玩家,希望通过在线游戏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学习AWS的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 他们创立了一座虚拟城市,你则化身为这个城市中的云技术人员,帮助这个城市的居民解决一个个与云相关的 IT 问题,完成任务后,你将获得积分和奖励,用来解锁新的人物角色风格、购买穿搭、获取宠物伙伴和装备、更换城市主题等。目前英文版本面对全球用户免费开放,下边是该游戏的官方介绍视频。 讲真,刚看到这个游戏的预告时,硅星人的内心其实是有些拒绝的,毕竟这粗糙的画风,加上云服务这种枯燥的技术,就很难让人提起兴趣。隔壁的Meta,虽然元宇宙里的游戏略显无聊,但VR带来的新奇感还是有的。 但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硅星人还是去体验了一番。 进入游戏后,系统会告诉你,你的角色是这个城市里的一个IT工作人员,并指派了一个名为Ade的粉衣粗眉小姐姐来做你的全程向导。 老实说,这美工,好像是动画设计初学者拿来练手的作品,真是让人不忍直视。 然后,你就可以创建你的虚拟分身了。在捏人这件事上,你拥有的选择非常少,提供的服装的颜色和款式搭配也是让人开始怀疑亚马逊设计们的审美……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之后的游戏也不看脸,城市里的其他人也基本都是这样的穿搭风格。 虚拟化身准备就绪,一座“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虚拟城市就展现在你眼前。除了零零星星的行人之外,大马路上还走着长颈鹿、大猩猩,天上飞着无人机。在向导的指引下,你会触发小剧情,接着路边的行人就会向你发出任务邀请。 每个任务都有特定的学习和操作主题,完成任务后你将给出解决方案注释并获得相应的奖励,包括积分、虚拟物品和新的评级等。比如,硅星人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关于使用AWS 的S3建立一个静态网页。 整个游戏中,你需要在城市中解决10多个类似的任务,有些是帮忙解决市民遇到的云服务难题,有些则是通过云技术帮助城市的建设。任务难度也会随着你等级的上升而不断增加,通过一步步的学习和实践,你也将逐渐从“小白”进阶成云技术专家。 每一个任务完成的过程都要包括学习(Learn)、规划(Plan)、练习(Practice)、实践(DIY)四大步骤。学习板块比较老套,主要还是通过观看嵌入的教学视频;在规划和练习层面,亚马逊给出了明晰的操作步骤和任务列表,引导你一步步地完成;在实践部分,游戏则允许你在真实的AWS环境进行DIY操作,而不是在预先拟定好的开发环境中。 亚马逊认为,在这种互动和实践之中,能够帮助学习者将抽象的云计算概念转化为现实,让很多零基础入门的人能够更直观、清晰地了解到AWS的应用场景。 AWS Cloud Quest解决任务的四个步骤 对于零基础的用户来说,在完成这些学习和实践任务的过程中,对云相关知识的接收和消化可能会略显吃力。但相较于过去那种教学视频或者课件,把知识要点化、流程化的AWS Cloud Quest已经大幅降低了入门门槛,一些谜题式的设置和在虚拟城市中生动的应用案例也让学习过程更加有趣。 整个游戏中包含了12个学习任务,通过解决这些任务并在虚拟城市中进行应用,你将能够完整地学习到亚马逊云的基础概念、使用案例、定价模型、安全知识和商业影响等内容。 虽然相较于大部分的在线游戏,这款AWS Cloud Quest在画面制作上远称不上精良,作为一款“开放性”游戏,它目前的规模和开放程度也显然还称不上是一款真正的元宇宙游戏。但Cloud Quest在流程设计上非常流畅,学习和游戏之间的衔接也并不生硬。可以说,在如何将复杂的技术知识进行游戏化普及上,此次亚马逊做到了一次不错的创新。 AWS Cloud Quest涉及到的学习内容 当你逐渐适应了这种清奇的画风之后,甚至会有一种意外的清爽感,觉得踩着滑板在这个AWS的城市里到处晃晃也不错,可能就是玩游戏时还能学习知识所带来的快乐吧。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对云技术感兴趣的朋友,那这个游戏你一定不能错过,可以登陆AWS Skillbuilder官网自行体验。 AWS的教育计划再次升级,面向更大的群体免费开放 除了推出这款AWS的教学游戏外,此次,亚马逊还一并推出了升级版的AWS Educate计划。 2015年,亚马逊首次推出了AWS Educate项目,主要面向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跟很多大学开展了合作,为他们提供免费的云技术相关的课程、工具、实践资源。此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覆盖了超过100万的学习者,提供包括英语、中文、日语、韩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等各种版本的学习资源。 此次,亚马逊宣布取消此前AWS Educate的edu 后缀的电子邮件地址要求,将目标群体扩大至了更广泛的人群,并且最低学习年龄也大幅下降。如今,只要是年满 13 岁的用户,就可以使用件地址注册 AWS Educate,参与数百小时的免费、自定进度的培训,也可以使用免费资源和专为新手设计的实验室,访问多达50 门课程和10 个动手实验室。 AWS Educate平台,图片来自亚马逊 完成知识学习之后,参与该计划的学习者可以获得 AWS Educate 徽章,并可以参加 AWS Certified Cloud Practitioner 的资格考试。AWS Educate 还面向18岁以上的学习者,专门开辟了一个工作板块动态更新有关云计算职位的招聘信息。 根据AWS的调查数据,在疫情后,全球85%技术从业人员都表示自己需要学习更多的技术知识以应对工作内容的变化,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数字化,人们学习技术的需求也。亚马逊表示,AWS 的目标是到2025年为2900万人提供免费的云计算技能培训,覆盖 200多个国家。而此次的AWS Cloud Quest和 AWS Educate 都是亚马逊为实现该目标所投入的数亿美元的一部分。 不得不说,为了教大家用AWS,亚马逊的路子也越来越野了。
NASA时隔数十年重启登月之路 百米火箭耗资数十亿美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尤其是对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的探索,可谓是空前的高涨。但在那之后,被无数「地面上的现实」浇灭的热情让我们每天都能看见的月球又变得可望而不可即。 时隔数十年,美国在阿波罗计划后终于准备「重返月球」,近日巨大的太空发射系统(SLS)和猎户座宇宙飞船(Orion)正式亮相,离开 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飞行器装配大楼,前往 39B 发射台,四英里的路程运载过程耗时近十个半小时。 图片来自:NASA 航天器与巨大的 SLS 火箭,高度达到 322 英尺(约 98.14 米)、重量为 350 万磅(约 1587.57 吨)。从 2011 年就开始的 SLS 开发工程, 整合了 1981 年至 2011 年间运行的航天飞机的主要部件,进行了硬件升级,并使用了新的工具和制造技术。但 SLS 目前不能重复使用,所以每次任务都需要新的火箭,因此每次发射成本高达 41 亿美元 。 图片来自:NASA 这套庞大的发射装备,将用于 NASA 的 ArtemisⅠ(阿尔忒弥斯一号)登月任务。Artemis 是美国以「在月球建立长期基地」为目标的一项载人航天计划。并希望以此为「踏板」,借助在月球上学到的知识进行下一个巨大飞跃:将宇航员送上火星。 计划取名 Artemis ,源于这代表阿波罗的孪生姐妹,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该计划中会包含女性宇航员与有色人种宇航员。 图片来自:NASA Artemis 的发射主管 Charlie Blackwell-Thompson 曾透露,NASA 可能会在 4 月初进行一系列的发射前测试,之后会审查测试数据,为 Artemis I 设定具体的目标发射日期。 即将进行的 Artemis I 任务将会是一次无人驾驶飞行,用于同时测试 SLS 和 Orion 航天器,但它会带上两个人体模型,以了解在深空旅行中受到的辐射。Artemis II 任务会是 SLS 和 Orion 首次与机组人员进行的飞行测试。 图片来自:NASA 早前,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定下的目标是 Artemis 载人登月计划在 2024 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但由于种种原因,Artemis 载人登月计划将推迟到 2025 年当中,可谓是一波三折。 NASA 局长 Bill Nelson 曾表示过往届国会拨款不足,并且「特朗普政府 2024 年载人登月的目标在技术上没有可行性。」 另外,2021 年 8 月,NASA 的总监察办公室(OIG)发布报告称对宇航服的开发进度进行了审计和评估,因航天服开发预计出现延期,NASA 可能无法在 2024 年 11 月前完成宇航服的制作,这会导致美国 2024 年登月目标的延迟。 图片来自:NASA 值得一提的是,Artemis 计划的推迟,还与蓝色起源公司、SpaceX 公司与 NASA 之间的纷争有关。该计划中包含的组成部分有空间发射系统(Space Launch System,也就是 SLS),猎户座载人飞船(Orion),月球空间站和载人登月系统。 其中,载人登月系统面向商业公司进行招标,原本是想选取两家公司,其中一家为「替补选手」,但后来由于经费等原因,NASA 于 2021 年 只选用了 SpaceX 。之后蓝色起源公司向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GAO)提出了对 SLS 合同授予 SpaceX 的抗议,GAO 于 8 月表示认同 NASA 的独家采购合同。 图片来自:NASA 在被 GAO 驳回抗议后,蓝色起源公司又于 8 月下旬向联邦索赔法院提起诉讼,11 月初,法院裁定蓝色起源公司针对 NASA 就载人着陆系统选择 SpaceX 的星舰作为目前唯一载人登月舱的诉讼无效。 登月着陆系统的合同终于尘埃落定,但由于在抗议和诉讼期间合同履行的暂停,导致项目被冻结长达 7 个月,因此不得不推迟首次载人登月时间表。Nelson 认为这是 Artemis 计划推迟的主要原因。 Bill Nelson,图片来自:Gettys Images 如今 Artemis I 任务已推迟至 2022 年春天,Artemis II 载人任务的目标是 2024 年 5 月,自阿波罗时代以来将宇航员送到月球表面的「阿尔忒弥斯 3 号」任务预计将不早于 2025 年,届时宇航员会从月球南极开始探索工作。 图片来自:NASA 这次巨型火箭及航天器的亮相可以说标志着 NASA 的太空探索进入 Artemis 时代。希望借助这个计划,人类向宇宙的探索也能迈入新时代。
漩涡中的波音:5年5起大型空难 赔到裁员卖
五年五起大型空中事故,折翼的波音仍深陷泥沼。 2022年3月21日,东航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执行昆明——广州航班任务时,于梧州上空失联。据中国民航局官网消息,目前,已确认该飞机坠毁。机上人员共132人,其中旅客123人、机组9人。民航局已启动应急机制,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 据人民日报消息,针对3月21日坠机事件,东航已启动应急机制,成立了航空器处置,事故调查、家属援助、后勤保障、法律支持、公共关系、安全保卫、财务保险、客货处置等9个专项工作小组。 另据新华社报道,波音中国有关负责人表示,波音方面已经看到了相关报道,正在收集更多信息。 本次发生事故的是波音737-800系列飞机。在此之前,因连续发生两次坠机事故,波音737MAX已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禁飞,目前还在陆续复飞中。 波音737飞机为波音公司生产的双发窄体客机,是民航界史上最畅销的客机。曾几何时,世界上平均每秒钟有1250架波音737正在飞行,每5秒就有一架进行起降。 △美国芝加哥,波音公司总部大楼 图源:视觉中国 然而,近年来事故频发、赔偿不断,加之关键机型禁飞,波音引以为傲的737客机系列正遭遇越来越多的安全质疑,导致公司业绩亏损,举步维艰。 亏损到卖地套现 波音作为曾经的飞机巨头,2018年的净利润高达104.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65亿元),但自2019年开始一路亏损,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波音在2020年的净亏损达到了119.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59亿元)。2021年波音净亏损虽有所缓解,但依然亏损42.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3亿元)。 △图片来源:波音公司2021年财报 值得一提的是,波音不是一家单纯“卖飞机”的公司,实际上该公司的业务目前可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民用飞机集团(简称为“波音商用”),防务、空间与安全集团(简称为“波音防务”),波音全球服务集团(简称为“波音服务”)和波音金融公司(简称为“波音金融”)。 而波音2021年的亏损有所缓解,主要是依靠禁飞风波的过去,目前已有超过170个国家及地区同意复飞737MAX,从而使之前未能交付的737MAX得以交付,这部分收入增加了33.31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波音官网的数据统计,时代周报记者发现在2000年至2022年的22年时间里,波音总共向中国交付了1413架(包含货运机)737系列飞机。其中,排名前五的航司分别是中国东方航空217架、中国南航201架、中国国航204架、中国厦门航空156架,以及中国海南航空147架。 其次,波音在“波音防务”(也就是“卖军工”)上的收入,已占该公司总营收的43%。根据波音2021年的财报显示,波音在防务方面的收入于2020年就超过了其“卖飞机”的收入(31%)。 △图片来源:波音2021年财报 然而,就算波音持续拼命卖产品,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现金流危机。 波音在其2021年财报中写道,“自2019年以来,我们的债务余额显著增加,主要是受到与737MAX停飞和COVID-19大流行相关的影响。”同时,波音还提到其债务问题导致公司的信用评级被下调。截至2021年12月31日,波音的债务总额达581亿美元,其中约114亿美元的未偿债务本金将在未来三年内到期。 为此,波音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先是在2021年年底裁员3万,并以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37亿元)价格出售了其位于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商用飞机总部园区。 此外,据《西雅图时报》统计,波音已在2021年陆续卖掉了七栋办公园区建筑(售价1.39亿美元)、一个大型仓库(售价3500万美元)、制造厂旁边310英亩的未使用土地(售价2亿美元)以及两座办公楼(售价1200万美元)。这一系列操作让波音成功套现3.86亿美元。 △图片来源:西雅图时报 波音公司前任首席财务官格雷戈里·史密斯(Greg Smith)在2020年曾对外表示,公司正在“审查每一块房地产、每一栋建筑、每一笔租约、每一个仓库、每一个场地”,目标是将公司的总房地产规模缩小30%。不过,担任该职位十年之久的雷戈里也已于2021年4月份宣布退休。 737机型困局 连续的亏损,与近5年来波音737系列机型事故频频有关。 2018年10月29日,印尼狮航一架从雅加达飞往邦加槟港的飞机坠毁,这是一架机龄仅0.3年的波音737MAX8飞机。机上的188名乘客和7名空乘人员全部遇难。 还是波音737MAX8。2019年3月10日,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一架该机型的客机从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起飞,飞机起飞后不久在距离起飞地约45公里的比绍夫图附近坠毁,机上载有149名乘客和8名机组人员。事故造成157人死亡,其中有8名中国人。 波音曾表示,得益于最畅销的737MAX系列,2019年1月的利润和交付数量将创纪录。数据显示,737MAX8的定价为1.216亿美元。截至2019年1月,有4661架波音737MAX飞机被订购,约占该公司订单的八成。 然而,半年内发生两起空难,涉事机型都是737MAX8,让波音的增长美梦彻底泡汤。在那之后,波音737MAX的订单量急速下滑,公司的业绩也瞬间坠入谷底。一系列的调查与客户赔偿也让波音的资金状况更加糟糕。 波音公司面临来自遇难者家属的多起诉讼,被指控对737MAX的设计、生产和认证疏于监管,并且在第一起空难发生后没有停飞MAX机型。 2020年1月8日,一架乌克兰客机在德黑兰霍梅尼国际机场附近坠毁,机上载有170名乘客,飞机型号为波音737-800,起飞后很快在机场附近的帕兰德地区坠毁,机上所有人员全部遇难。 △2020年1月8日,一架型号为波音737-800的乌克兰客机在德黑兰霍梅尼国际机场附近坠毁。图源:Getty Images 乌克兰驻德黑兰大使馆称,这架客机并非被击落。该使馆在一份声明中明确表示,根据初步信息,坠机事故由技术原因引起的发动机故障造成。 空难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波音经历最糟糕的一年:2020年1月,波音58年来第一次没有拿到任何新飞机订单;2020年3月6日,波音股价也从空难前最高的440美元暴跌至262美元。数据显示,全球禁飞737Max让该公司至少损失180亿美元。 2021年1月9日,印尼三佛齐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500客机从首都雅加达起飞不久后失联,随后被发现坠毁在雅加达附近海域,机上共有56名乘客和6名机组成员,无人生还。 多起事故和亏损之下,美国财政部部长甚至表示,波音危机将导致2020年美国经济增速下降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波音CEO大卫·卡尔霍恩(David Calhoun)在这一年仍获得了2110万美元的薪水。 美国国会表示,波音公司急于生产,忽视内部安全问题,并隐瞒包括飞行员培训需求等关键变化,这些是造成多起事故的原因。美国国会还指责美国联邦航空局,存在包括“过度授权波音”的监督失误。 面对安全隐患,波音一直在努力,也获得了美国相关部门的认可。波音公司的安全专家表示,造成737MAX事故的直接原因已解决。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认为,其要求在设计上的改变,已消除造成这些特殊事故的原因。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负责人还表示,他对飞机安全“100%有信心”。 欧洲和美国的监管机构先于2020年先后批准737MAX复飞,2021年12月中国民航局表示,737MAX有望于2021年年底或2022年年初陆续恢复国内现有机队的商业运行,并重新启动新飞机引进。 但这一系列的事故,显然难以让乘客们对波音快速转变观念。如今,再次发生空难事件,波音737MAX或许难以于近期在中国实现复飞。 作为美国制造业的最大代表,波音还未从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中走出,2022年恐怕会过得更加艰难。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