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创新力的“双轮驱动”——数字技术“强链”与绿色技术“赋能”
当云南心力轻钢房屋以模块化建造技术将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大幅降低时;当华能睿驰的矿卡在矿区实现智能自主运行时,是数字技术对矿区运输流程的智能化重构强化了矿区运输产业链的效率与安全性;当苏州博瑞登精密借助海智在线跨越国界赢得国际电解槽订单时,中国产业变革正在上演一场数字与绿色的“双重奏”。这些看似独立的案例背后,是数字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强链”作用与绿色技术重构生产方式的“赋能”效应形成的创新合力,共同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据工信部2024年数据,全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达42%,绿色产业投资增速连续三年超20%,形成“数字筑基+绿色引领”的创新范式。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效率与可持续性的统一。数字技术通过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手段解决“效率”问题,绿色技术借助光伏制氢、碳捕捉等创新方案破解“可持续”难题,二者犹如车之两轮,共同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迈进。2024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8.9%的增速和制造业技改投资8.0%的增幅,正是这种协同效应最直观的体现。
新质生产力中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的协同,在产业链韧性构建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数字技术凭借其独特优势,展现出多层次赋能价值。
微观层面,岚图汽车的“天元架构”通过十万余次测试验证,实现汽车从交通工具向“第三空间”的转变;中观层面,以浙江德清为例,作为县域经济的一员,该县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积极打造车路云一体化平台,为多家车企、交通研发企业和高校提供全链条测试服务,成功构建起“以数补链、以链优数”的产业生态,实现了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宏观层面,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该区通过引入智能物联网技术,结合“化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实现了对工业园区内企业能耗和排放的实时监测和管理。同时,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使得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5%、运营成本下降12%,形成了新智造集群,为县域经济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实践印证了从《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到“人工智能+”行动的政策导向,彰显数字技术“强链”的系统性价值。
绿色技术的创新突破同样令人瞩目。新安股份打造的草甘膦连续化生产线使废水排放量较国际标杆降低66.7%,其首创的磷资源逆向回收技术创造直接效益近8亿元;华能睿驰无人驾驶电动矿卡不仅实现运输环节零碳排放,更创下三项世界纪录;云南民企鑫联科技的“固危废”处理技术每年带来超过15亿元的营收,真正实现“点废成金”。这些案例与《“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形成呼应,证明绿色技术正在重塑产业竞争的底层逻辑。
当数字化革新与绿色化转型产生化学反应时,往往能迸发出更强大的产业升级动能。劲牌公司通过数字化溯源与“中药指纹图谱技术+中药科学提取技术”的结合,既延伸了产业链又提升了质量管控;郑州经开区在打造“一分钟下线一台车”的智能工厂同时,建成中原首个国际赛车场,形成“制造+服务”的绿色生态;普洱富民农业改进的咖啡加工技术将耗水量从6000升降至60升,配合数字化管理实现产业升级。这些创新实践与《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强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与‘重点工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展现了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在产业升级中的协同效应。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实现了生产效率提升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动态平衡,为突破“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窠臼提供了全新可能;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的协同作用为县域经济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不断完善,新质生产力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这种“强链”与“赋能”的双轮驱动,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鲜明特征,更将为全球工业变革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站在新质生产力崛起的历史节点,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创新范式将持续释放巨大能量,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国际·跃》观察员)
数据来源:
1) 中国政府网 2) 国家数据局 3)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监管总局关于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4)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