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新能源汽车“点绿生金”东南亚市场
  泰国:中国电动汽车掀起投资热   前不久,中国车企长城汽车旗下电动汽车品牌欧拉好猫在泰国罗勇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正式下线,这是泰国汽车工业历史上第一辆在本土生产的量产纯电车型。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在泰国掀起投资热潮,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车企在出海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产品质量和服务,并主动融入当地产业生态。   加紧布局泰国市场   在2023年12月泰国曼谷举办的第40届泰国国际汽车博览会上,中国车企在销量上脱颖而出,销量前十名品牌里中国电动汽车占五家。根据车展主办方提供的数据,比亚迪斩获5455辆订单,仅次于日系车本田和丰田,位居车展销售榜第三名,同时广汽埃安、上汽名爵、长安、长城等中国车企也进入前十名榜单。   从泰国车展可以看出,中国车企正凭借新能源汽车实现换道超车。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比亚迪在泰国全年销售30650辆,市场占有率约40%,位列泰国电动汽车品牌第一名。   中国车企出海泰国最早要追溯到上汽集团。2012年,上汽集团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在泰国投产和销售名爵品牌汽车。长城汽车进入泰国的时间也较早。2020年,长城汽车收购美国通用汽车位于泰国罗勇府的制造工厂,投资226亿泰铢(约合人民币47.2亿元)进行改建,于2021年6月正式投产。   2022年以来,中国电动汽车在泰国掀起投资热潮。2022年9月,比亚迪汽车与WHA伟华集团大众有限公司签约,正式签署土地认购、建厂相关协议。2023年3月,比亚迪泰国罗勇府工厂正式奠基,这是比亚迪全资投建的首个海外乘用车工厂,预计2024年开始投产,年产能约15万辆。2023年11月,长安汽车泰国生产基地正式奠基,包括涂装、总装、发动机组装、电池组装以及重要零配件等生产升级,第一阶段设计年产能10万辆,计划2025年投产。   长城汽车东盟区域总裁程金奎介绍,2021年7月份长城汽车首款新能源汽车哈弗H6 HEV上市以来,长城汽车已经陆续将哈弗、欧拉、坦克等9款新能源车型引进泰国市场,在泰国汽车市场累计交付超3万辆、运营经销商门店近70家,覆盖了大曼谷及81%的外府市场。   来泰国投资的中国车企还带来了电池等配套产业,带动泰国建立电动汽车产业链。2023年12月,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与泰方合资成立的国轩高科泰国工厂首款电池产品在泰国罗勇府暹罗东方工业园正式下线。   为更好支撑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下称“中汽中心”)东南亚代表处也于2023年11月在泰国曼谷正式投运,这标志着中汽中心未来将重点加强在东盟地区的战略布局,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利好因素不断积聚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车企纷纷布局泰国市场,主要源于当地电动汽车扶持政策、产业要素历史积累与地缘布局三个重要因素。   ——泰国政府推出了系列电动汽车发展扶持政策。根据泰国政府两年前出台的“3030政策”,在2025年时电动汽车销量达到22.5万辆,至2030年时达72.5万辆,占其汽车产量的30%,最终在2035年实现100%电动化目标。泰国政府也旨在通过促进汽车向电动领域转型,实现成为地区和全球电动汽车生产中心的愿景。为此,泰国政府实施了电动汽车补贴计划及税收优惠等措施,目前泰国已将纯电动汽车消费税率从8%降至2%,并根据电动车类型和型号不同提供7万至15万泰铢不等的补贴,与此同时减免电动汽车道路税和进口关税,加快普及推广电动汽车。   ——泰国拥有较为完善的汽车产业链。20世纪60年代,丰田在泰国就已建立整车工厂,本田、五十铃、日产等车企也先后进入泰国。随着持续投资兴建工厂、提升产能,日系品牌在当地市场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并建立起相关配套产业。目前,泰国每年生产超过200万辆汽车,拥有近700个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长安汽车东南亚事业部总经理沈兴华表示,综合对比了东南亚国家,最后选择在泰国建厂,主要看重泰国的支持政策、成熟的汽车产业链等因素,有助于全产业链在海外运营。   ——泰国区位优势明显。泰国市场除了对东南亚区域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外,还可以带动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和南非等全球市场。以泰国为据点,将能服务整个东盟地区乃至全球右舵市场。   长城汽车东盟区域品牌负责人张震介绍,泰国地处全球航运主干道,汽车出口可以通过高效便捷的海运抵达国外各个市场。长城泰国工厂生产的汽车已服务于整个东盟市场,未来该工厂还将成为长城全球乘用车制造基地,目前已尝试将汽车出口至南非、毛里求斯等国。   多措并举保持优势   沈兴华表示,尽管目前中国车企在泰国占据了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但后续随着日韩欧美等车企在泰国发力新能源车型,中国车企若要站稳脚跟还需付出巨大决心和努力。   沈兴华表示,如今中国车企纷纷布局泰国的态势,让人联想起20世纪90年代中国摩托车企业对东南亚市场的拓展。当初中国品牌摩托车进军越南市场,凭借与日系摩托车相似的外形及更低的价格,迅速占领了市场,且占有率一度达到80%。但随后,中国摩托车企业之间为抢占市场打起价格战,车企极尽可能压缩成本导致产品质量不过关、故障频发,最终败走当地市场,不但被日系摩托车夺回了市场,还给当地消费者留下了“价格低、质量差”的印象。   沈兴华指出,要吸取中国品牌摩托车出海的经验教训,避免因价格战压缩成本而导致质量下降,影响市场口碑。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车企要想进一步突破日系品牌长期以来在泰国建立起的“防线”,难度并不小。日系品牌汽车占据泰国燃油车市场主要份额,日系车企定价较高、布局较早、零部件生产本土化率远超中国车企,产生规模效应后其降价空间也较大。因此,中国品牌汽车必须不断进行技术提升和产品创新。   另外,随着市场发展,泰国政府的电动汽车产业扶持政策也呈现回收迹象。泰国内阁2023年12月19日批准了2024至2027年的电动汽车扶持政策EV3.5,与现行的EV3.0相比,购买电动汽车补贴从最高的15万泰铢减少到10万泰铢。   而且,泰国政府也在寻找其他国家的投资。泰国总理赛塔近期在访美、访日期间都大力招徕当地车企。赛塔2023年12月出访日本期间表示,泰国将继续支持日本企业在泰国生产传统的燃油车,同时为日本汽车制造商在泰国扩大电动汽车生产制定投资激励措施。如果日本大公司愿意在泰国生产电动汽车,泰国政府计划与这些公司就可能的税收优惠政策举行会谈。   沈兴华表示,在新能源汽车开发方面,中国汽车品牌目前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需要继续投入以保持技术领先状态。同时,在品牌传播层面,传统品牌占据了传统渠道的核心位置,因此需要通过全新营销方式和内容进行破圈,实现全新的品牌塑造。   在张震看来,新能源和智能化是中国品牌车企的两大优势。近两年来,中国品牌汽车出海已经从过去的产品出海转变为品牌和技术出海,这是一大趋势。“我们一定要重视产品质量和服务,维护品牌形象,真正走进当地消费者的内心,本土思维非常重要,要主动融入当地社会经济形态和产业生态。” 新华社记者 王腾 摄   中国车企长城汽车旗下电动汽车品牌欧拉好猫不久前在泰国罗勇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正式下线,这是泰国本土生产的第一款量产纯电动汽车。图为工人在位于泰国罗勇的长城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生产车间内工作。 (高博 林昊 曼谷报道)   印尼:中国新能源汽车集体发力   在近日举行的2024印尼国际车展(IIMS 2024)上,以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和奇瑞为代表的中国车企,无论从展台规模、整体设计、新车型推出还是人流量来说均获得了各方好评,并取得了不俗业绩。   奇瑞印尼公司总经理曲继宗介绍,公司新推出的新能源汽车OMODA E5在车展上达成成交意向近700辆,是所有参展商中最热销型号之一,自2月初在印尼上市以来已经获得1900辆订单。此外,五菱汽车在本届车展上的销售数量也达到约1500辆。   2021年,印尼政府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0排放”的目标,并相继出台了多项纯电动汽车发展鼓励政策,包含本地化率达到40%以后的税收减免优惠,引导市场向纯电动汽车领域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印尼纯电动汽车销量约1.7万辆,较2022年销量同比增长170%,市场份额约为2%;混动汽车销量为5.4万辆。新能源汽车成为新的蓝海市场。   近年来,中国车企积极发力印尼市场,利用印尼汽车市场由燃油车向电动车过渡的转型期,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印尼市场实现了本地化生产(本地化率达到40%)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只有上汽通用五菱和韩国现代;日系品牌暂时没有本地化生产计划,其销售依靠进口。   从2023年年底至今,五菱印尼推出缤果(Bingo)和Cloud EV,上汽名爵推出MG 4 EV和MG ZS EV,比亚迪畅销车型海豚、海狮和ATTO 3同时在印尼上市。2月5日,奇瑞新能源汽车OMODA E5也在印尼市场正式推出,这是奇瑞新能源汽车首次在海外发布,是奇瑞撬动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关键举措。   得益于价格、品质、服务、供应链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的良好经验,五菱印尼此前推出Air EV纯电动车型,2023年实现销量10651辆,相较2022年8000辆的销量涨幅达30%,占据印尼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约50%的份额,从销量来看排名第一。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整体上来看,2024年将可能成为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车企在印尼艰难拓土,而现在开始集体发力,利用新能源汽车的风口不断开拓市场。   不过,业界同时指出,中国车企出海印尼市场仍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首先,印尼政府的激励和补贴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例如,2022年下半年五菱Air EV上市后,印尼政府开始考虑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并对纯电动新能源汽车购买者给予一定补贴,但受多重因素影响,2023年4月缩水版的补贴政策才“靴子落地”。补贴政策的不确定性让很多潜在消费者延迟了购车计划,同时也影响了主机厂的销量。   其次,印尼本地汽车市场以日系品牌为主导,日资品牌形成规模效应后,包括人力、销售和宣发在内的整体行业成本过高,对市场后来者形成了隐形门槛。   当前,印尼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在技术服务保证、供应链、生态建设方面尚不完善。因此,我国相关行业协会可鼓励更多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企业出海,推动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一同开拓印尼市场。相信随着更多中国品牌汽车的进入,其成熟的技术服务、供应链、生态建设等,将推动印尼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叶平凡 雅加达报道)   马来西亚:中国车企加速本地化进程   根据马来西亚汽车协会数据,2023年马来西亚新能源汽车销量呈增长态势,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合计销量为3.8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约1万辆,与2022年2631辆的销量相比实现大幅增长。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加快出海马来西亚步伐。2022年7月,长城汽车在马来西亚成立子公司,11月底欧拉好猫在当地正式上市。比亚迪于2022年12月正式进入马来西亚乘用车市场,在当地推出ATTO 3电动汽车。2017年,吉利收购马来西亚国产汽车品牌宝腾49.9%的股份。2023年5月,宝腾新款车型X90发布,这是宝腾首款新能源汽车,也是继X70、X50后吉利与宝腾在马来西亚市场合作推出的又一款SUV车型。   中国车企普遍看好马来西亚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潜力。长城汽车马来西亚销售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于其他区域,东盟整体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偏低,由于基数小因而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近两年来,马来西亚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迅速,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供给端的较大政策支持,比如,进口税、消费税、路税减免等;另一方面,东盟市场潜力巨大,吸引全球厂商扎堆布局,短期内快速为当地消费者提供了诸多新款车型消费选择。   2023年10月,长城汽车宣布与马来西亚本地企业EP Manufacturing Berhad(EPMB)旗下子公司PEPS-JV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双方已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计划从2024年开始在马六甲设厂生产和组装长城新车,供本地市场销售。目前,新工厂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展开,预计首款CKD车型将于2024年下半年下线。   对于中国车企开拓海外市场,长城汽车马来西亚销售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需要适应目标市场的经济状况和消费者需求,全球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补贴政策和消费者偏好存在差异,需要灵活调整产品和市场策略;另外,出海涉及产品运输和物流,而一些地区可能存在运输运力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问题,可能导致物流成本上升和交货时间延长。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法规和标准存在一定差异,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同时,中国汽车品牌需要在目标市场建立品牌认知,或将投入大量市场推广和广告费用,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需要推出有效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汪艺 毛鹏飞 吉隆坡报道)
呈现乡村的时代影像 纪录片《千万工程》引发热烈反响
  纪录片《千万工程》海报。出品方供图   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国际传播专家大卫·弗格森日前到浙江一些乡村调研访问,深有感触。他说:“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经历。每个村庄都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部分和生态恢复、环境保护的典范。最重要的是,每个村庄都致力于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意识,构建文明社会。”他还表示:“浙江省取得了如此多元化的丰硕成果,全球范围内几乎所有村庄或社区都能从中找到可借鉴的经验。”   这个片段来自3集系列纪录片《千万工程》。该片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浙江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承制,由《又见江南》《万物生长》《心安吾乡》3个篇章组成,今年1月23日至25日在浙江卫视播出后,引发热烈反响,紧接着又在东方卫视、江苏卫视、湖南卫视等全国各大卫视展播,还在海外平台进行了国际传播。该片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3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   “千万工程”即“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从2003年开始在浙江实施的一项重大决策。经过20年的生动实践,“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实现了从省域实践走向全国示范、从整治乡村人居环境探索变为引领中国乡村全面振兴法宝的跃迁。   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昕认为,这部纪录片从小切口入手,以讲故事的方式,真实记录时代,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浙江广电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赵磊介绍,《千万工程》主创团队访问了浙江近百个代表性乡村,以冒热气、接地气、聚人气的表达,绘就浙江山乡巨变的多彩画卷。年轻创作团队为纪录片注入青春活力,让重大主题作品更加灵动、多彩。   专家学者们认为,这部纪录片全景式反映了中国乡村巨变,精准记录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一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为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做出典型示范。该片“致广大而尽精微”,结合宏大叙事与百姓故事,突破重大主题纪录片的创作难点,以精巧的表现手法,为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实践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影视案例,其大格局、广视野和生动鲜活的人物为重大主题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模板。同时,该片结合纪实思维与审美思维,通过这部乡村的时代影像志,观众可以看见真实的场景、诗意的表达和细腻的情感。(文 依)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龙年春节前后在巴黎举办的法国豫园灯会现场。 豫园股份供图   上海芭蕾舞团经典版《天鹅湖》剧照。 上海芭蕾舞团供图   纪录片《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第二季剧照。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供图   “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匈牙利精品展现场。 上海博物馆供图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海内外人士到上海来,不仅能感受高楼大厦、高架地铁、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还能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和文化特色。”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认为,强化上海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是其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全面提升地位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024年春,上海公布46个入选2023年上海市“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的项目、207件获得2023年上海市“银鸽奖”的作品与项目。入选项目聚焦中华文化国际表达、上海形象世界推广、全球叙事能力建设和扩大国际朋友圈等,充分体现上海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所取得的积极实效。   种种努力,不断提升着这座城市在国际传播中的能见度。   “走出去”   龙年春节前后,上海的豫园灯会流光溢彩;万里之外的巴黎,一场法国豫园灯会以60架大型灯组、2000余盏各色华灯传递着中国年味。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和中法文化旅游年,中国国家级非遗项目豫园灯会开启“出海”首秀,在巴黎风情园上演一场视觉与文化盛宴。   甲辰年的生肖——龙,是法国豫园灯会的主角。入口处的“双龙戏珠”门楼、装点在甬道两侧的盘龙柱、寓意美好的“鱼跃龙门”灯组……龙的元素贯穿在整场灯会中。除了“龙”,观众还能在这里找到更多中国古老神话中的“朋友”。此次灯会以《山海经》为设计蓝本,以“山海有灵”为主题,扶摇万里的鲲鹏、呼风唤雨的应龙、仙气飘飘的白鹿等《山海经》中的“神兽”都被融入灯组设计中,共赴巴黎。   上海的许多胜景也通过五光十色的焕彩光影被介绍给法国观众。“沪上八景”中的“凤楼远眺”“野渡蒹葭”“海天旭日”“龙华晚钟”四大场景以及上海豫园的标志性建筑——九曲桥与湖心亭等,都在法国豫园灯会上得以展现。   法国观众纷纷表示:“灯会如同童话仙境,仿佛让人置身梦中。”“灯会如此美妙,内容如此丰富,让人沉醉。”“中国‘神兽’灯组真是惟妙惟肖, 我想多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神话。”   截至2月25日闭幕时,法国豫园灯会共吸引客流近20万人次。法方园长直呼:“很多年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客流了!”   “走出去”,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不止法国豫园灯会。“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匈牙利精品展、“行走江南园林”江南文化与园林美学的现代诠释与国际传播等入选项目,通过文物与史迹展现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带领海外观众穿越历史长河,更直观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023年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上海博物馆与徐州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作为上海博物馆“百物看中国”全球巡回展首展,在匈牙利塞格德的莫拉·弗朗茨博物馆开幕当天,这个展览就吸引当地居民总数近7%的人前往参观,形成轰动效应。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展览旨在让匈牙利观众进一步了解2000年前的中国汉代历史、文化和艺术风貌,同时开启更多对中华文明传承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探讨,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   拥抱世界   2015年起,上海芭蕾舞团经典版《天鹅湖》曾三度赴欧洲,并赴美国、澳大利亚巡演。百场海外演出,在严谨而且对艺术要求甚高的观众面前博得满堂彩。2023年,《天鹅湖》第四次出访欧洲,45天里,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格罗宁根、鹿特丹、海尔伦四城完成36场演出,场场爆满。这部上海芭蕾舞团的诚意之作,将剧中常规版16只或24只群鹅升级为48只,从“天鹅湖”到“天鹅海洋”的转变,让这部芭蕾经典展现了层出不穷、惊喜迭现的浩瀚之美。   “海外演出商正是在该剧多年来每一次巡演都大获成功的前提下又发出邀约。”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说,上海芭蕾舞团高贵、典雅的海派芭蕾与西方经典碰撞,产生了化学反应,经典版《天鹅湖》“传达了‘上海制作’走向世界的信心和决心”。   上海正在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扩大文化影响力是题中应有之义。上海敞开胸怀,以更加开放与包容的态度拥抱世界。   2013年1月,国家地理探险家、作家保罗·萨洛佩科从非洲埃塞俄比亚启程,开始他的全球徒步之旅。他计划用十几年的时间,沿着人类走出非洲的足迹,穿越四大洲,一直步行至南美洲的火地岛。2021年9月,保罗在云南开启了他在中国的徒步之旅。   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与国家地理共同打造的纪录片《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2023年拍摄了第二季。作品以保罗·萨洛佩科徒步穿越中国的行程为主轴,内容真实客观、鲜活生动。保罗不是一个主持人,而是一个亲历者,纪录片通过呈现他的徒步行走和独特观察,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的发展变化,了解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保罗在中国行走期间,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和国家地理及保罗的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同步发布徒步内容,触达数亿海外用户。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反馈,表达了对保罗以全新角度发现中国的赞叹。   2023年,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Chinese Puzzle——我在美国学中文》在东方卫视播出。学会中文的美国人,会形成哪些对中国的新认知?美国“汉语热”背后,展现了哪些中美民间交流新气象?该片在寻找答案,也在探究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   安娜斯蒂西亚·科斯的网名叫“毛毛虫”。在中国,她做过英语老师,出演过影视作品,还写过、录过歌,也经营着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我2016年到中国时,一句中文都不会说,就每天一对一跟老师学,很辛苦。”安娜斯蒂西亚·科斯回忆说。学中文,给了她一个看待中国的新视角。她把自己的感受,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给更多人。“美国社交媒体上关于中国的内容并不多,我想让大家看看,中国是多么有意思的国家,中国文化、中文是什么样的。”   不断创新   “上海是中国的文化高地之一,也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阅文扎根上海、立足中国、面向全球,致力于打造全球性的中华文化IP。”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侯晓楠表示。   由上海市出版协会、阅文集团于2023年12月主办的第二届上海国际网络文学周摘得本届“银鸽奖”优胜奖。文学周上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翻译语种达20多种,涉及东南亚、北美、欧洲和非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上海土生土长的文化企业,阅文集团近年来频频“走出去”,助推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影响力持续扩大。截至2023年底,阅文旗下海外门户起点国际已上线约3800部中国网文的翻译作品,推出海外原创作品约62万部,最高点击量破4.5亿,访问用户量累计超2.3亿,单日评论数最高超15万条。   值得一提的是,起点国际的Z世代用户占比近八成,根据《全职高手》《庆余年》《斗破苍穹》等IP改编的动漫、影视、游戏等,深受全球用户喜爱。此次评审中,多个入选项目聚焦Z世代群体、专家智库、旅游达人等,融合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国际友人特别是Z世代青年喜闻乐见的叙述方式,扩大了优质内容的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上海形象。   技术赋能带来国际传播手段和渠道的创新。“雕画汉韵——寻找汉梦之旅”数字创意国际巡展提取汉代壁画、画像石元素,结合现代艺术语言进行多样化、多形式的再创作,运用数字交互等现代科技手段,将“石头上的史诗”进行数字化转译,推出不可移动文物沉浸式特展。由该展览衍生的视频作品,2023年5月斩获全球数字媒体与设计领域大奖VEGA数字奖4项全球金奖。   “一梦华胥——中国皮影光影艺术”加拿大主题展是稀有的以中国非遗皮影戏为创作蓝本的原创沉浸式光影艺术作品,这个由中国非遗皮影元素构成的瑰丽光影世界,2023年登录加拿大蒙特利尔绿洲沉浸式艺术中心。   双城+2023“探索中美关系多元视角”系列活动、《为什么是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故事》涉外教材等项目加强对外叙事能力建设,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平台或品牌标识,积极主动展现中国故事、上海故事及其蕴含的精神力量和价值认同。(记者 曹玲娟)
居民短期、中长期贷款2月均现负增长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3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4年2月份主要金融数据。 与以往不同的是,央行本次未公布单月数据,而是将2024年前两个月的数据合并发布。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两个月社会融资规模(以下简称“社融”)增量累计为8.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1万亿元;前两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37万亿元。 记者计算单月数据得出,2月社融增量为1.5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6万亿元;2月信贷增加1.45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3400亿元。 对于2月金融数据,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认为,一方面,2月由于春节错位因素,实际工作日少于去年,部分企业放假、居民返乡,导致融资需求景气度相对平淡;另一方面,央行近期多次表示将加强信贷均衡投放,避免对单月增量等高频数据的过度解读。 从人民币贷款的构成来看,一般分为企(事)业单位贷款和居民部门贷款(即住户贷款)。2月企(事)业单位贷款维持了较高的景气度,增加1.57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40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30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29万亿元,企业中长贷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而居民贷款数据则相对不太景气。一般来说,居民短期贷款主要包括居民消费贷款、居民个人短期经营性贷款等,居民中长期贷款则主要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居民部门前两个月短期、中长期贷款分别减少1340亿元、增加5234亿元,和2023年的前两个月数据相比,分别少增2899亿元、多增2140亿元。 从2月的数据来看,2月居民贷款减少5907亿元,相比2023年2月少增加7988亿元。而且,居民部门的贷款较为罕见地出现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均负增长的情况。2月居民短期贷款减少4868亿元,同比少增6086亿元;2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1038亿元,同比少增1901亿元。 过去居民贷款主要呈现正增长趋势,但是2020年以来,居民贷款负增长情况出现较为频繁。例如2020年2月减少4133亿元,2022年2月减少3369亿元,2022年4月减少2170亿元,2022年10月减少180亿元,2023年4月减少2170亿元,2023年7月减少2007亿元,2023年10月减少346亿元。 Wind统计显示,2024年2月居民贷款负增长数值为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 “2024年开年之后,新房销售仍处低位,居民购房意愿仍待改善,中长期融资需求整体不足;同时,年终奖效应带来居民存款增加,早偿压力有所抬头,按揭贷款环比回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认为,春节错位影响下零售贷款投放季节性负增长,同时居民融资韧性也亟待增强。1月住户贷款表现亮眼,2月相应回落。其中,春节假期对零售端信贷投放形成较大扰动。 明明分析,虽然房地产需求端政策有所放松,但从政策传导至销售,在反映到贷款数据仍有时滞,此外年终奖金的发放可能导致部分居民提前偿还贷款。 3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降幅总体继续收窄、同比继续下降。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2024年2月,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成交套数为403.66万平方米、3.74万套,分别同比下降64.15%、63.22%。从数据看,房地产市场交易数据与去年11月、12月及今年1月相比同比降幅扩大,显示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探底阶段。
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平安银行组织架构改革在总行层面已经基本落地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老盈盈   在3月15日的平安银行(000001.SZ)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冀光恒表示,平安银行的组织架构改革在总行层面已经基本落地,分行还在进行中,成效如何要看两三年后的业绩和市场的反应。 这意味着,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启动的平安银行组织架构和经营管理变革,即精简总行架构、做强分行,坚持“零售做强、对公做精、同业做专”的战略方针,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 冀光恒在业绩发布会现场表示,“原来总行太大,体现在部门多、干部多、人数多”。2023年,平安银行推进架构改革,取消事业部,精简总行架构。根据该行2023年财报,总行目前设置了32个一级部门,相较2022年减少了11个。部门重新排列整合后,由之前的大公司、大零售、大内控、大行政等四大板块,调整为公司金融、零售金融、资金同业、风险管控、信息科技、共同资源等六大板块。 调整后的公司金融业务共设有7个部门:公司业务管理部、战略客户部、普惠金融部、交易银行部、结算与现金管理部、跨境金融部(离岸业务部)、投资银行部。 调整后的零售金融业务也共设有7个部门:零售业务管理部、基础零售部、私行财富部、私行财富创新部、零售信贷部、综合金融拓展部、零售管理服务部。 也就是说,该行公司金融业务和零售金融业务已全面取消事业部制。此前,公司金融业务中的地产金融、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汽车生态等六大行业事业部,合并成为战略客户部;零售金融方面,撤掉原东区、北区、南区三个区域的零售销售推动部,也撤销了汽车消费金融中心、保险金融事业部和信用卡中心等零售金融板块的事业部制。 “对一个稳定的、波动性很小的行业,采取单独考核,单独激励、自成体系的事业部制是有好处的,例如信用卡业务。但是对周期性很强的行业,如果做成事业部制的话,会有非常大的缺陷,因为事业部制很难自我革命,只要有这个部门在,就要每年不断投贷款,因为他要生存。就好像地产事业部,最后就给银行带来很大的影响。”冀光恒称。 此外,在此次架构调整中,公司金融业务板块新设了结算与现金管理部和跨境金融部(离岸业务部)。普惠金融部由此前的大零售板块划归至公司金融板块。零售金融板块中的私行财富事业部,则分成了私行财富部、私行财富创新部两个部门。 资金同业则从之前的大公司板块中“独立”了出来,成为与公司金融并列的板块,体现了“同业做专”的战略。这个板块目前设置三个部门:资金运营中心、金融同业部、资产托管部。 在此轮调整中,平安银行在“精简总行”的同时,重点还在于“做强分行”。 冀光恒表示,通过此轮调整,一是总行与分行的职能均实现转型,总行转型为服务赋能型组织,为分行提供后备保障和管理支撑,同时总行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聚焦;二是分行转型为经营的主体,成为属地关系客户业务资源集中的主战场,有利于充分发挥分行主观能动性和区域特色,更好满足客户需求,支持属地经济发展;三是强化总分协同,理顺了总行和分行的关系,打破过去的条线壁垒,经营模式从以条线为主转变为以分行为主,通过重点分行的调研,广开言路,解决核心利益冲突,通过加大对分行的授权,对重点分行定制化的配置资源,给政策要增量,提高分行的综合经营能力。 谈到此次调整的目的,冀光恒表示,全国各地经济地域日趋分化,这种分化中有质量、特色的问题,也有当地产业链的问题,此外银行业同质化竞争也越来越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让在前线指挥打仗的人有更多的决策权和资源配置权,在未来的银行竞争中非常重要。但是平安银行过去相当长时间里是以条线为主,分行的行长不管零售条线业务,使零售形成了非常大的“行中行”。现在,分行行长则要管所有业务。
证监会强化公募高质量发展:支持头部机构做优做强、鼓励中小机构差异化发展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洪小棠 3月15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关于落实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全面加强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的意见》四份政策文件。 在国新办同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表示,上述文件突出了“强本强基”和“严监严管”,从发行准入、上市公司持续监管、中介机构监管等各方面系统性提出了政策措施。一方面聚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加强市场监管的相关措施;另一方面,坚持刀刃向内,动真碰硬,在从严加强证监会队伍管理方面作出了全面安排。 其中,公募基金行业是监管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 在《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意见》)中,对于校正行业机构定位、加强合规风控建设、加强从业人员管理、提高专业能力及提升投资者长期回报等多方面市场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要求。 在校正行业机构定位方面,《试行意见》提出督促行业机构端正经营理念、校正定位偏差,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正确处理好功能性和盈利性关系,引导股东单位在机构经营考核中显著加大功能性考核的权重。 在行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试行意见》提出可适度拓宽优质机构资本空间,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组织创新等方式做优做强;鼓励中小机构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经营,结合股东特点、区域优势、人才储备等资源禀赋和专业能力做精做细。 夯实合规风控基础方面,《试行意见》提到推动行业机构建立股权结构清晰、组织架构精简、职责边界明确、信息披露健全、激励约束合理、内控制衡有效、职业道德良好的公司治理架构,健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 与此同时,《试行意见》也将强化日常监管、现场检查和执法问责进一步提出,督促行业机构树牢“合规创造价值”理念,坚持“看不清管不住则不展业”,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与全员合规管理要求,纵向覆盖境内外各级子公司及分支机构,横向覆盖各类业务、场景及人员,实现母子公司全业务链条“垂直”一体化管控。 在优化行业发展生态方面,《试行意见》提出不断强化防范证券基金领域政商“旋转门”的制度执行、惩戒震慑和长效机制。 促进提高专业能力方面,《试行意见》再次强调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强化公募基金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完善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提升服务中长期资金能力方面,《试行意见》提出加快引入各类中长期资金,积极推动健全有利于中长期投资行为的考核、投资账户等制度,支持行业机构推出更多匹配中长期资金需求的产品与服务,持续推动壮大社保基金、基本养老金、年金等各类养老金专业投资管理人队伍,培育更多耐心资本。 此外,《试行意见》还在助力推进高水平开放方面提出“基金互认”“ETF互挂”等跨境互联互通业务试点有序推进;以及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证监会研究建立公募基金托管人授信机制、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等举措进一步强化监管执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试行意见》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指明方向,为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长期健康发展进行了具体指导,有利于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从而实现形成实力雄厚、全球领先的一批机构投资者打下坚实政策基础。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认为,《试行意见》明确提出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当前面临的问题,把经营理念、定位上的问题放在首位,明确了打造领先证券基金机构的目标,在具体要求方面,《试行意见》普遍直击行业内较为突出的问题。
2023年报发布会 平安银行回应了哪些市场关切?
“战略改革项目的初衷,是延续平安银行良好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保持经营连续性,正视并解决过去的问题,使平安银行更具特色和竞争力。改革过程克服了不少困难,保持了业务有序发展,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来,欢迎投资者及媒体对平安银行加强监督,积极建言献策。” 3月15日,平安银行召开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打响了银行业年报披露的第一枪。面对线上线下数万名投资者、媒体记者,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冀光恒携管理层出席发布会,全面、深入地总结了过去一年平安银行的经营情况,尤其对于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冀光恒从“业绩、改革、举措”三个维度逐一进行了回应。 总体业绩符合预期 关于业绩,冀光恒表示,2023年平安银行总体业绩符合预期。全年实现净利润465亿元,同比增长2.1%;资产总额5.59万亿,同比增长5.0%;不良率1.06%,拨备覆盖率278%,资产质量整体保持较好水平;资本充足率持续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22%,同比增加0.58个百分点。 “受持续减费让利、调整资产结构及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平安银行的净息差和营收同比下降。在此基础上,我们主动应对市场变化,一方面持续优化信贷投放和客户服务,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业务,夯实营收基本盘;另一方面不断优化成本,推行精细化管理,更多聚焦中低风险客群,严控风险成本。考虑到行业后周期特性,预计2024年银行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平安银行将继续攻坚克难,优化业务品质,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冀光恒如是说道。 总结三项改革成果 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平安银行启动战略改革项目,外界高度关注。对此,冀光恒特别指出,战略改革项目的初衷,是延续平安银行良好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保持经营连续性,正视并解决过去高速发展阶段积累的一些问题,使平安银行更具特色和竞争力。整个项目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推敲,克服了不少困难,在改革过程中保持了业务有序发展,目前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第一,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稳中求进、先立后破。冀光恒表示,平安银行坚持“零售做强、对公做精、同业做专”的战略方针,“三大板块”稳步发展。零售业务,聚焦“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三大方向,通过贷款转型、小微突破、财富做强等措施,持续改善资产结构,加强成本管控,升级产品权益和平台工具,努力实现“多客层、多渠道、多账户、多产品”的综合化业务模式;对公业务,持续做大资产及客户规模,力争“做精行业、做精客户、做精产品”,持续深化公私联动长效机制;资金同业业务,坚持投资交易和客户业务“双轮驱动”, 发挥做市交易独有优势,保持稳定增长,优化利润结构,延伸机构客户服务链条、延展资金同业业务内涵。 第二,以组织架构为关键抓手,精简总行、做强分行。在冀光恒看来,作为战略落地的重要载体,优秀的组织架构能更好地服务于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平安银行通过一系列举措,精简总行架构,实现了三大目标:一是总分行职能实现转型,总行转型为服务型、赋能型组织,为分行提供人、财、险、价等方面后备保障和管理支持;二是分行转型为经营主体,成为属地关系、客户、业务、资源集中的主战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区域特色,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支持属地经济发展;三是强化总分协同,理顺总行和分行关系,打破条线壁垒,改变“竖井式”管理体系,经营模式从以条线为主转为以分行为主。解决核心利益冲突、畅通总分行意志传导;通过加大对分行授权,对重点分行定制化配置资源,给政策、要增量,提高分行综合经营能力。 第三,以增收节支为目标,通过改革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冀光恒指出,未来一段时期,银行的利润增长,关键驱动因素在成本端,包括风险成本、非风险成本压降,平安银行通过此次改革契机提早布局,提升经营管理精细化水平,释放成本管理空间。风险成本方面,提升客群质量,优化风险结构,实现风险成本收入比大幅优化,聚焦客户多层次的风险管理以及建立新的风险模型;非风险成本方面,一是通过架构精简、提升人均创利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二是关注精准营销模式优化、职场租赁布局优化,提升科技投产水平等。 提出四项经营举措 冀光恒认为,2024年,随着各类政策的持续落地和逐渐显效,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增强。对此,他提出了“党建引领、战略落地、队伍建设、提质增效”十六字经营举措,并对战略举措执行情况持续追踪、定期检视、及时纠偏,确保成功转型。 第一,全面强化党建引领。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一是以国家政策为导向,重点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积极落实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加快业务布局,减费让利、惠企利民。二是严格贯彻监管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奉行长期主义,全面强化风险与合规管理,保持资产质量持续稳定。 发布会当日恰逢3·15消费者权益日,冀光恒指出,平安银行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将“金融为民”理念作为消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未来将进一步落实消保主体责任,加强销售适当性管理,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公司经营管理。 第二,加快战略落地。平安银行将继续探索零售、对公、同业三大业务线新的可持续增长路径,研究差异化发展模式,提升风控能力。 零售方面,一是整合发展消费信贷板块,深化客户经营,提升高价值客户占比与客户粘性;二是调整零售房贷经营战略与资产配置,动态调整区域策略;三是围绕小微客群升级信贷产品,建造零售信贷新增长点;对公方面,一是做实对公客户分层分类经营体系,聚焦战略客户业务,全力增加授信客户及价值客户数;二是优化考核激励政策,强化对高质量客群的考核引导;三是在严守风险底线,提升业务审批效率;同业方面,加强投资能力建设,提升交易策略和配置能力,丰富交易品种和同业资产投放,增厚投资收益,实现客户服务半径与专业程度最大化。 第三,加强队伍建设。经营发展最核心的是人才,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有利于引导战略改革方向不偏移,促进战略举措快速落地。冀光恒表示,平安银行将匹配公司战略,以综合化能力作为选拔人才的必备条件。优化选拔机制,干部能上能下,用人五湖四海,重点发现和选拔年轻潜才,推进应届生招聘;同时,重视轮岗、提升能力,总行干部、人才下沉一线,提升干部综合作战、统筹协调、聪明算账的能力。明确评价标准,建立全链条考核流程,探索差异化、多样化激励方式,稳定人才队伍。 第四,做好提质增效。平安银行将转变经营意识,坚持稳健的风险偏好,不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对风险成本和非风险成本分别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关键工程,做大中低风险产品,筑牢资产质量基础,妥善化解零售存量风险。依托精细化管理、数字化运营等转型工程,建立并巩固绝对成本、效率优势,实现领先同业的成本产出效率,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分享成果 回报股东 基于对平安银行未来发展前景和长期投资价值的坚定信心,切实维护投资者利益。在致辞最后,冀光恒还向广大股东公布了一个好消息:平安银行将提升分红比例至30%。 对此,他表示,平安银行一直有意愿提升分红比例,分享公司发展成果,由于过去需要用盈利补充资本,所以比例不高,2023年资本充足率有所好转,我们将提升分红比例到30%,分享平安银行的发展红利,回报广大股东。 长期以来,专业投资者和媒体机构是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冀光恒对此高度重视,他强调,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投资者和媒体的监督至关重要,欢迎相关专业人士对平安银行加强监督,积极建言献策。 展望未来,冀光恒指出,2024年银行业经营环境仍面临挑战,平安银行将会继续全力以赴,保持稳健经营,确保战略改革举措落地,提升经营业绩,积极优化资本效率和回报率,努力为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
平安银行信用卡2023年度业绩发布:以“企稳调优”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近日,在刚刚结束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不仅是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在国家方略层面上的正式延续,同样也为全体金融业如何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写下了金融强国战略的具体部署。 过去的一年,面对国民经济回暖复苏、消费市场回升向好的基本面,各家金融机构尤其是以平安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正在主动求变、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3月15日,平安银行正式发布了2023年年度业绩报告:2023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646.99亿元,同比下降8.4%;实现净利润464.55亿元,同比增长2.1%,持续保持正增长;资产总额55,871.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0%;不良贷款率1.06%,总体保持稳定;资本充足率13.43%,较上年末提升0.42个百分点。印证平安银行选择“企稳”与“调优”并举,稳重求进、全面贯彻高质量发展的经营格局。 这其中,作为平安银行盘活零售客群和流量价值的尖兵,平安银行信用卡2023年度业绩显示,为积极应对外部经营环境变化,推进信用卡业务转型升级,主动深化存量客户经营,加大优质客户的经营力度,2023年信用卡消费结构及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线上消费占比、信用卡循环及分期日均余额占比均同步上升。具体来看,2023年末,平安银行信用卡流通户数5,388.91万户,全年信用卡总消费金额27,815.04亿元,其中线上消费占比同比提升6.7个百分点,信用卡循环及分期日均余额占比同比提升4.1个百分点。平安银行信用卡以数字化转型为改革筑底、以“客群”和“场景”为两大核心抓手、以“金融惠民”理念扩大服务边界,走出了一条企稳与调优并行、提质和拓展同轨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精细化经营驱动业务调优,数字化深耕谋求转型破局 现如今,中国信用卡市场已经彻底步入存量时代。行业人士指出,信用卡行业的未来必须围绕着存量客群实现深拓,谋求信用卡客群品质、消费结构及资产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平安银行信用卡2023年度业绩中可以看出,深化信用卡存量客户经营并纳入数字化转型的底座支撑,激活存量客群、谋求优质客户的深度经营,已成为平安银行信用卡的主要运营脉络。 平安银行信用卡在2023年持续推进客群精细化经营并取得颇多硕果。例如针对车主客群,优化“好车主信用卡”及“平安加油”平台,打造一站式车生态服务;针对财富客群,升级白金卡产品体系,树立商旅出行、车主生活、酒店餐饮、高球私享、亲子运动五大权益;针对年轻客群,深化一卡多权、推动卡权分离,形成视频茶咖、商超会员、运动健身等20多项权益矩阵。 与此同时,2023年平安银行信用卡坚持以科技赋能推进数字化经营能力升级,对内建立起一套信用卡客户服务的智慧经营体系,对外给客户带来省心、省时、又省钱的超值服务体验,最终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和AI驱动的经营模式,覆盖全时全域,提供千人千面、陪伴式、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2024 年积极把握消费复苏契机,持续做强客户精细化经营,深挖并分层客户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做强产品、权益体系,配以不断强化的智能化风险管控和服务,提升客户价值,或将成为平安银行信用存量客户与优质客户经营的破局密码。 场景化生态打开创新空间,多元化服务释放消费活力 2023年是原银保监会、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的一周年,回顾信用卡新规中透露出的信用卡行业整体环境和发展趋向,不难发现当信用卡行业的发展模式从粗放型转向差异化和精细化之时,如何构筑场景生态并从中打开更加具有想象力的展业空间将是各家银行机构面临的全新挑战。 如果说精细化客群经营是平安银行信用卡提质调优的聚焦点,那么场景化生态就是创新求变的覆盖面。相较前者,场景化生态是平安银行信用卡意图实现线上线下一体联动、拓展境内境外服务外延、落地新型产品或服务的实施框架。与单个的场景渗透不同,纵观2023年,线上、线下、跨境、分期……平安银行信用卡不仅实现了一揽子式的“场景-活动-产品-服务”横向穿透,同时也形成了科技赋能、数据沉淀、消费激活的一体化纵向共振。 具体来看,在线下场景,平安银行信用卡锚定本地化、场景化服务,实施了诸如“平安有礼北京优选”等“在地化营销”线下活动,“一城一策”覆盖线下核心商圈、大牌商户的同时结合“天天88”等主题系列活动,回馈当地客户并提升消费体验。在线上场景,平安银行信用卡通过平安口袋银行App设立品牌专区和活动阵营,持续升级“日日惊喜·月月狂欢”平台,并且与电商平台开展分期满减等活动、与支付宝联合开展积分兑换上的异业合作,再度拓展消费场景。 2023年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平安银行信用卡线上消费占比同比提升了6.7个百分点。未来线上线下如此的融合联动将继续发展。信息显示,2024年1月8日“平安1.8财神节”期间,平安银行信用卡再次启动“超级88·龙腾福跃”新春活动,继续在线上、线上实现餐饮、出行、娱乐、旅游等各类消费场景的深拓。 此外,分期场景成为平安银行信用卡2023年打造场景化生态的亮点。信息显示,2023年平安信用卡分期业务全线升级,包括账单分期、现金分期等全线生息产品。2023年年度业绩报告中,平安银行信用卡循环及分期日均余额较去年同期提升了4.1个百分点,充分凸显了分期场景相关业务所取得的佳绩。而2024年在结构调优、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平安银行信用卡将继续推出更具竞争力的分期活动和精准运营,以实际行动助力消费提振和经济复苏。 而在境外场景,平安银行信用卡在2023年持续为相关客户打造出境旅游、留学所需的金融服务和消费权益,以及“平安出发、品鉴世界”系列主题活动,助力打开境外消费场景。未来随着2024年出境放宽,境外场景的深拓扔将持续。 多领域探索不忘为民初心,高质量跨界凸显品牌价值 金融机构不囿于自身发展,更担当成为实体经济的助推器、国计民生的稳定器、以及美好生活的强心剂。换言之,金融机构的“外部效应”将在社会责任、金融惠民、绿色生态等时代命题之下愈加丰富。 平安银行信用卡长期坚守“金融为民”的初心,除了场景端实施金融大促激活消费、提振信心,尽可能地为客户构筑更加“省心、省时、省钱”的消费体验之外,在其他的一些内外部环节,展现出一家综合性金融集团成员的突出价值。 例如,在文化跨界上,无论是全程冠名话剧《惊梦》2023全国巡演,还是冠名陈奕迅Fear and Dream世界巡回演唱会-上海站。平安银行信用卡不仅取得了“金融美学”在异业品牌联动上的突破,而且还能够反过来在私域营销、品牌共鸣上书写独特的合作方法论,为以后金融机构的文化类跨界合作提供了范本。 在数字金融方面,平安银行信用卡继续强化自主研发的“A+”新核心系统,实现100%流量由国芯云服务承载的全量上云,不仅实现了降本增效,而且准确地对业务场景创新实施驱动。此外,平安银行信用卡的智能语音中台服务已经渗透至全行2100个业务场景。 而在金融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上,平安银行信用卡不仅根据大数据聚类、图计算、声效技术准确识别金融黑产,而且还秉承“专业守护共筑平安”的治黑主张,与政府部门高效联动并建立了黑灰产治理的长效机制。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12月,平安银行信用卡支付安全SAFE体系重磅升级,对电信网络诈骗和伪冒用卡进行重拳出击。数据显示,2023年平安银行信用卡全年累计防堵潜在损失超40亿元,较2022年增加超2倍,涉诈账户数较2022年下降超 90%。 在绿色金融上,2023 年平安银行信用卡推出了悦享白金卡绿色出行卡,倡导绿色出行、践行环保主张,并针对此卡推出一系列专项活动,包括出行立减券、积分折扣、商品权益兑换等。2024年围绕“绿色金融”的大命题,等待平安银行信用卡解锁更多举措。 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冀光恒在在年报致辞中表示,这一年平安银行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零售银行定位不动摇。面对未来,平安银行信用卡也将在“零售做强”的战略方针下稳中求进,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征程。
建行易帅 张金良接任田国立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3月15日下午,建设银行(601939.SH,以下简称“建行”)正式宣布了高层重要人事变动,张金良正式接棒田国立,出任党委书记。 按照正常程序,建行将会在近期召开董事会,张金良将会出任董事长。 张金良拥有丰富的金融行业经验和卓越的管理能力。在加入建行之前,他曾在中国银行、光大集团、中国邮政集团等多家大型金融机构担任要职,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公开信息显示,张金良出生于1969年11月,具有注册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资格,1987年9月至1991年7月在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原山东经济学院会计系)会计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3年10月至2016年1月,张金良先后担任中国银行财会部副总经理、IT蓝图实施办公室主任、财务管理部总经理、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行长,中国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自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张金良担任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执行董事兼光大银行执行董事、行长。2018年8月至2022年4月,张金良担任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自2019年5月起兼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自2022年5月起,张金良调任建行,出任行长,并担任建行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另外,张金良是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张金良的上任,被市场视为建行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信号。建行作为国内重要的大型商业银行之一,其稳健的运营和创新的发展策略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市场期待张金良能够带领建设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建行前任党委书记田国立出生于1960年12月,目前仍担任董事长。 公开资料显示,田国立1983年毕业于湖北财经学院,获经济学学士学位;自2017年10月起出任建行董事长、执行董事,自2018年3月起兼任中德住房储蓄银行董事长。此外,田国立还是十四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在市场人士看来,在银行业面临经济转型、数字化转型和市场竞争等多重挑战下,张金良的上任将为建行带来新的思路和活力,推动建行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专访四川天府银行董事长黄毅:中小银行如何书写五篇大文章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继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作为一家西部城商行,四川天府银行如何书写“五篇大文章”?3月14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天府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毅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小银行在新时代金融变革中要找好角色定位,立足区域实际,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以“特色化、专业化、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弥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空缺。 经济观察网:四川天府银行在“科技金融”方面有哪些探索和实践? 黄毅:科技金融被列为“五篇大文章”之首,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和金融结合的高度重视,科技金融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中小银行在其中应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良性循环方面,四川天府银行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针对科技企业的特点,推出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等特色金融产品,旨在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比如,基于“科创型企业+高级知识人才+真实优质订单”的核心风控逻辑,我们推出“小微科创贷”产品,缓解科创企业“轻资产”的融资难题。二是加强与科技产业的合作,与科技园区、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信息共享、项目对接等方式,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结合。三是优化金融服务流程,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确保科技企业能够及时获得所需的资金支持。四是强化风险管理,在支持科技创新的同时,也注重风险防控,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确保金融支持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截至2023年末,“科创贷”业务累计投放超过30亿元,累计服务科创型企业600余户次,近三年贷款年均复合增速超100%。 今年两会期间,我与金融业一些代表委员们交流学习并形成一定共识:大中型银行在直接融资方面可设立专项基金,利用债券融资、股权投资等方式向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在间接融资方面,可不断拓展金融服务深度,探索并研发符合科技企业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如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科技保险、供应链金融等特色产品。中小银行则可以通过更为灵活的方式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力度。 因此,我们计划继续深化金融产品创新,将根据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继续推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科技应用能力,将加大科技投入,提升金融科技应用能力,通过引入先进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和效率;加强与政府、科技园区等的合作,将进一步与政府部门、科技园区等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发展;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在支持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将更加注重风险防控,确保金融支持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无论银行业金融机构,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开展科技金融领域应通过与政府、科研机构、高校等多方紧密合作,构建开放、共享、协同的科技金融生态圈,共同推进中国科技水平的提升。 经济观察网:四川天府银行“绿色金融”进展情况如何?未来将如何与国家的“双碳”战略目标相结合? 黄毅:四川天府银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建设,支持“成渝经济圈”及“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助推地方双碳目标实现。 作为四川省绿色金融试点机构,四川天府银行紧紧围绕国家“双碳”目标,2021年正式签署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PRB),成为西部首家加入PRB的法人银行。我们创新研发出面向绿色普惠小微企业的“减碳贷”产品,针对新能源汽车、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等细分行业研发6款标准化金融产品。2023年,四川天府银行成功推动天府信用通平台首个农业碳账户落地并发放1000万绿色贷款,成为西南地区探索绿色金融综合开发应用的先行者。  过去几年,我们已开展多种项目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如通过自建绿色企业库储备绿色项目。充分引入工商及产业链数据源,通过设定绿色企业经营范围索引标准,利用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建立系统智能化的绿色企业库,目前识别储备绿色客户600余户;结合地方绿色资源开发和经济结构转型要求,针对乡村振兴、新能源汽车、废弃资源循环利用重点领域,开发上线标准化绿色信贷产品,重点支持绿色普惠小微企业;结合四川省绿色金融示范点——南充市、成都新都区,以生态环保为理念打造了集品牌推广、绿色办公运用、绿色融资产品、绿色家庭服务包于一体的具有综合金融服务功能的特色支行。经过多年绿色金融能力建设,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在提升系统服务能力,打造绿色创新产品方面,我们建设上线以绿色识别为核心的“基于大数据的绿色企业信贷服务”模块,主要为系统判断识别绿色项目、提供主要绿色项目环境效益测算,该项目列入四川省金融科技监管创新工具应用示范点,获得四川金融创新三等奖并入选四川省绿色金融优秀案例。结合重点发展专业及子行业,搭建绿色信贷产品体系,已上线绿色信贷标准化产品包3个,普惠小微信用类产品1个。尤其是普惠小微“减碳贷”产品线上申请、纯信用无抵押,填补了100万以内绿色小微产品市场空白。 在探索双碳金融、切实推动碳账户落地方面,根据环境评估模型为企业客户进行贴标管理,按照四色分类原则,对应贴标为绿色的低碳贷款,我们支持鼓励,加大激励措施;贴标为黄色、红色的高碳风险的贷款,秉持审慎态度和禁止准入。我们在人行天府信用通平台“绿色金融”特色板块联动打造了“有机肥替代”“农业废弃物利用”两个行业碳账户专区,并引导客户注册落地,完成碳减排环境效益测算,为企业碳征信报告和碳足迹管理积累基础数据,帮助企业申请到四川省首个农业碳账户。 经济观察网:在促进普惠金融服务方面,四川天府银行有哪些具体的行动方案? 黄毅:中小微企业是中小银行主要目标客户群体,我们坚持“服务地方发展,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将信贷资源向普惠领域倾斜,增强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扩大信用贷款及线上小微贷款的资金支持力度,全力满足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普惠客户群体的合理融资需求。 四川天府银行已搭建多层次信贷产品体系,服务不同层次小微经营实体。基于普惠小额分散原则,融合内外部大数据进行智能化风控,针对商户贷款、家庭贷款、小微科创企业等不同客群和业务场景,构建了一系列信用与非信用场景的线上产品体系,满足不同小微企业全方位融资需求。比如,针对纳税企业,通过纳税数据进行授信;针对收单商户,入网即可申请贷款;针对品牌经销商,将他行结算流水纳入了授信判断依据。 我们的小微金融之所以“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根源在于科技赋能。凭借“领先一步”的科技优势,我们打造出线上线下结合的“小微科创贷”“极客贷”等金融产品,专属服务于“专精特新”“瞪羚”等高科技企业及科创企业配套的专优、知产、人才等个人客群,基本实现科创型企业全覆盖。 近年我们不断深化金融科技和业务场景的融合,推进数智化转型,并成立大数据风控实验室,将风控模型及风控策略嵌入中小微企业全流程管理中,运用于客户前端精准营销、反欺诈识别、贷前申请评分、贷中行为评分、定额策略等各风险管控环节,打造数据化的风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贷款环节的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大数据风控实验室,四川天府银行从征信、司法等20余个维度接入外部底层数据源共30余家,构建风控原始指标4000余个、衍生指标20000余个,有效提升了信贷业务的大数据风控能力。 经济观察网:当前科技迭代加快,银行数字化转型步入深水区,大中型银行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等更多凸显,区域性中小银行如何拓展生存空间? 黄毅:一般情况下,区域经济决定着区域性银行的成长空间。因此,中小银行应立足区域实际,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以“特色化、专业化、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弥补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空缺。 我们的改革发展方向是“特色化、专业化”,聚焦主责主业,立足区域实际,以数字化转型驱动业务创新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以效益为中心不断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与金融同业开展差异化、错位竞争。同时结合区域产业导向和市场实际,将业务重点聚焦到医疗健康养老、新能源汽车、教育、黄金贸易、高端制造、信息科技、普惠、消费“八大优势行业赛道”,持续加大对区域实体产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自身的特色转型发展。
哪些险企投诉量高?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实习记者 李佳屹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受到重视。而保险产品的投诉情况成为督促保 险公司提高服务质量和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一面镜子。 基于此,经济观察网统计了2022年以来保险行业出现的投诉情况,由于监管机构通报的消费投诉情况披露至2023年第一季度,文章数据也统计到此。其间,监管部门接收并转送保险消费投诉136202件,其中,涉及人身保险公司的消费投诉85488件,占投诉总量的63%;涉及财产保险公司的消费投诉50714件,占投诉总量的37%。 在统计口径上,经济观察网除统计了2022年以来总体投诉数量外,还统计了万张保单投诉量(即每一万张保单的投诉件数)和亿元保费投诉量(每一亿元保费的投诉件数)两个指标。 在总投诉量上,人身险公司中,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太平人寿、富德生命人寿、复星联合健康、阳光人寿、招商信诺人寿居前,这与其市场规模排位有较大关系。 在万张保单投诉量和亿元保费投诉量上,排在前列的则是中小险企居多。 统计数据显示,在万张保单投诉量上,新华养老、复星联合健康、招商信诺人寿、爱心人寿、长生人寿、百年人寿、瑞华保险、中韩人寿、恒安标准人寿以及陆家嘴国泰人寿是万张保单投诉量高发的前十家险企。 在亿元保费投诉量上,复星联合健康、北大方正人寿、招商信诺人寿、中美联泰人寿、三峡人寿、合众人寿、太平养老、德华安顾人寿、华泰人寿以及富德生命人寿投诉量较高。 统计数据显示,在财产险公司中,众惠相互保险、众安在线保险、平安财险、太平洋财险、太平财险、国寿财险、大地财险、中华财险、阳光财险、泰康在线财险是投诉量最多的十家公司。 虽然市场份额并不高,但众惠相互保险和众安在线保险的投诉量居前。记者发现,两家险企引起消费者投诉更多是由于理赔投诉纠纷较多。这与两家险企一度销售与新冠肺炎相关保险有关。 在万张保单投诉量上,阳光信保、众惠相互保险、久隆财险、阳光农险、海峡保险则是投诉量较为靠前的险企;在亿元保费投诉量上,众惠相互保险、阳光信保、安达保险、众安在线财险、现代财险、前海财险、鑫安财险排名居前。 保险消费投诉是指消费者因购买保险产品或者接受保险相关服务与保险机构或者其从业人员产生纠纷,并向保险机构主张其民事权益的行为。在保险消费投诉中,消费者在保险消费活动中与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保险从业人员发生争议,既可以向相关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反映情况,要求解决争议的行为,也可以向保险行业的监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提出保险消费投诉。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023年底,就保险消费投诉的处理机制和过程进行了规范,新规将于4月1日正式实施。 (以上表格统计数据来自监管通报,时间为2022年以来至2023年第一季度)
公募"火一把"多重要?有迷你基金,实现200倍管理费增长!
“火一把”的基金短期业绩,不仅是散户的硬需求,更能解决公募的“柴米油盐”。 尽管股票市场的艰难环境令基金持有人心伤,但对不少公募而言,已过去数年的短期业绩仍可以“赋能”今天甚至未来几年内基金公司的“柴米油盐”,部分基金公司仅靠一只迷你产品的短期业绩逆袭,即实现单只产品近200倍的基金管理费增长,以至于拉动基金公司净利润增长穿越股市周期。 “既要又要”刺激基金规模 尽管公募基金“鼓励”基金经理看重三五年的长期业绩,但在短期业绩能够直接刺激规模增长面前,几乎没有谁能够在“钱”上免俗,因为规模的增长就是管理费,是基金公司的“柴米油盐”。 在成为顶流之前,现任华南某公募董事总经理的年轻人,终于等到成为基金经理的那一天。在2019年1月,公司将两只走在清盘线上的迷你产品交给他,他当时可能不会猜到,其中一只规模迷你的“新锐基金”,不仅将成为他的代表作,也将华丽转身成为这家大型公募规模最大的权益类产品,成为一只在基金管理费上“会下蛋的金鸡”。 这位年轻人刚接手“新锐基金”时,该产品的实际资金规模尚不足5000万元,这意味着该产品产生的管理费收入,甚至难以覆盖产品运营的营销、投资和研究所需费用,根据基金2019年度报告披露的信息,“新锐”一年所产生的基金管理费收入约为76万元,这比该产品2018年度的78万元管理费收入还少了2万元。 管理费收入如此之少并非因为当年业绩差,而更多取决于基金规模竞争中的“既要又要”特点——基金产品的业绩既要有赚钱的超额收益,又要有在产品排名中的优势。虽然这位年轻人管理的“新锐基金”在2019年获得47.43%的年度收益,但其在2019年同类产品中的业绩排名较为落后,这使得该产品在2019年几乎没有规模增长,导致其管理费收入维持较低状态。 上述人士所管的“新锐基金”在2020年的情况大致类似,但在规模竞争的“即要又要”苛刻条件下的情况有所改善。该产品2020年度收益率为79.41%,在上千只产品中已可排名2020年度“业绩前列”,但它的前面依然有近百只产品,在此因素下,“新锐基金”2020年度规模有所增长,但尚不足以在这家大型公募产品阵列中独当一面,不过,当年“新锐基金”的管理费收入也上升到709万元。 “短期业绩带来规模增长,就是基金经理既赚到钱,同时收益排名还比别人高,这意味着如果基金经理一年赚到50%,很多同业在同期的收益率能达到100%,那么一年收益率50%的基金虽然业绩已经很好了,但也很难在营销中吸引到申购资金,因为大多数资金只会记住第一、第二、第三。”华南地区的一位年轻基金经理认为,基金经理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是极为苛刻的,赚钱本身已不是评价基金经理的唯一因素,既要又要的评价标准才是市场真实需求。 迷你基金华丽贡献200倍管理费增长 对这位年轻基金经理所在的公募而言,真正带来管理费收入的质变是在2021年,“新锐基金”在当年行情中首次满足了“既要又要”。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新锐基金”2021年取得了88.25%的年度收益率,这先是满足了基金业绩的超额收益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基金业绩的排名需求,“新锐基金”在2021年在2708只同类基金中排名业绩第一。 既有好收益又有让人容易记住的好排名,“新锐基金”在2021年吸引了巨量资金申购,截至2021年末的资金规模已接近130亿元,这也带来管理费收入上的暴增,根据基金公司披露的信息显示,“新锐基金”这只在2019年初全部资金规模尚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产品,在华丽转身的2021年仅收取的管理费收入就达到了9549万元。 考虑到大量投资者实际上是在2019年下半年才开始成为该产品的持有人,因此“新锐基金”收取管理费的潜力在2019年还并未真实显露,当2021年度该基金在各类别基金业绩排名第一的信息在2022年1月初曝光,2022年的管理费收入才真正彰显短期业绩的“好处”和威力。 根据基金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显示,该产品2022年收取的基金管理费收入高达1.51亿元,较相关人士首次接手产品时的管理费收入增长惊人的200倍! 一只产品1.5亿元的管理费收入是什么概念?以2023年A股基金前10强产品为例,根据这10只最牛产品已披露的半年度管理费收入推测全年数据,可大致判断10强A股基金产品2023年所收的管理费收入总和,与“新锐基金”同年管理费收入大致相当。 短期业绩贡献基金收入可维持数年 短期业绩对基金公司的“好处”还体现在,一旦短期业绩转换为规模暴增,产品规模能够促使公司收入“穿越股市周期”,在之后的若干年均能持续享受数年前的“好处”。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尽管2022年的A股市场投资难度已开始体现,“新锐基金”当年的收益率亏损达到19.39%,但一只产品获得高达1.51亿元的管理费收入足以说明,一旦某只产品的资金规模出现跃升增长,该产品在接下来的股票市场中几乎无惧投资业绩,其在业绩亏损时对基金公司的贡献,将远超迷你状态时的好业绩。 “2019年赚取47.43%的年度收益仅获取76万元的管理费,而亏钱状态的2022年却能收入1.51亿管理费,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得基金公司对规模增长存在一种执念。”华南地区的一位市场人士认为,基金产品规模能够带来真金白银,这种巨大的反差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基金公司对争取短期业绩保持“做而不说”的心态。 值得一提的是,“新锐基金”在2023年的A股市场中,也实现了管理费的旱涝保收。去年,该基金的年度收益率亏损12.47%,但在已披露的2023年半年度报告中显示,其上半年的管理费收入为6634万元,尽管较2022年有所下降,但业内人士判断“新锐基金”2023年收取的管理费收入仍将大概率超过1亿元。 目前,“新锐基金”已成为这家华南大型公募收入来源的顶梁柱。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显示,该基金公司2023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为2.85亿元,较2022年上半年同期净利润增长超5%,这意味着这家公募2023年全年公司净利润可能仍有正向增长。 显而易见的是,在公司利润逆市增长中,管理费收入增长近200倍的“新锐基金”功不可没,这也从侧面解释了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从首次担任迷你产品基金经理到公司董事总经理的火箭提升,仅时隔四年。 来源:证券时报网 券商中国
调出港股通!多只基金重仓股"忧心",影响有多大?
近期,港股通调出名单的公布,令基金经理重仓股出现巨大分化。“辣条”不如“披萨”,3D虚拟现实惨败给船舶租赁,凸显出当前港股市场选股难度极大。 3月4日,多只基金重仓股因调出港股通,导致受港股通影响的部分品种股价闪崩,部分受港股通流动性支持较大的中小市值品种出现罕见大跌,基金经理刚重仓不久的3D虚拟现实公司单日暴跌30%,刚加仓的“辣条”也因调出港股通导致股价创历史新低,而基金经理选择的另外两类股票特征与逻辑极为显著的品种,却在利空面前扛住了波动。 调出名单超公募预期,基金经理刚加仓目标股 3月4日,深交所发布公告称,因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中型股指数、小型股指数实施成份股调整,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调整了港股通标的证券名单。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此次调出港股通的上市公司不乏知名度较高的明星上市公司,其中不少为公募基金重仓股。包括建信基金重仓的卫龙美味、国联基金重仓的飞天云动、广发基金以及前海开源基金所持仓的中国船舶租赁、鹏华基金持仓的宏信建发、创金合信基金持仓的达势股份。 部分基金重仓股被调出港股通,显然超出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预期,基金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显示,不少被调出的目标股票是在去年末新增或刚加仓的目标股。 建信基金旗下建信兴晟优选基金所重仓的港股辣条第一股、新消费龙头卫龙美味,因调出港股通的利空消息,导致其3月4日盘暴跌13.8%,创下在港股IPO后的股价新低。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建信兴晟优选一年基金是在去年四季度末加仓卫龙美味的,此前该只基金持有卫龙美味不足2.9%,为建信兴晟优选一年基金的第十大股票,但在去年四季度末,基金经理孙晟大幅增持卫龙美味至接近4%的仓位,卫龙美味也因此成为建信兴晟优选一年基金的第五大重仓股。 此次卫龙美味遭调出港股通股票名单显然超出了基金经理孙晟的预期,对许多基金经理而言,他们显然了解港股的基本常识——港股通关键的流动性支持对中小市值股票估值与股价走势的影响极大。卫龙美味是全国辣味休闲食品行业的知名企业,每天产出各类产品几千万包,拥有多个生产园区,并正在加速建设云南工厂。公司致力于通过“数智化”提升组织效率,实现“传统美食娱乐化、休闲化、便捷化、亲民化、数智化,乐活123年的生态平台”的愿景,将中国美食文化和健康生活方式向世界传播。截至2023年半年报,卫龙美味营业总收入23.27亿元、净利润4.47亿元。 因失去港股通资金支持的预期,引发暴跌的则来自国联基金所重仓的一只港股上市公司,该公募旗下的国联沪港深大消费基金所重仓的飞天云动,该公司为具有人工智能概念的3D虚拟现实业务公司,其在3月4日盘中暴跌高达30%,导致该股票收盘后的市值跌破了10亿港元,其盘后的9.77亿港元市值约等于8.98亿元人民币的市值,已不足其A股同行对手风语筑的零头,截至3月4日收盘,A股上市公司风语筑的市值为79.22亿元。 两类港股未受影响 基金所持的港股重仓股中,也有部分虽然被调出港股通,但并未出现大跌。 一类是头部公募基金所持仓的国企红利类港股。其中包括广发价值领先以及前海开源沪港深汇鑫基金所持仓的中国船舶租赁,该只港股是香港首家船厂系的船舶租赁公司,背靠中国船舶集团,中国船舶租赁的2023财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实现营业收入17.32亿港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0.86亿港元,每股收益0.18港元。 中国船舶集团(香港)航运租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6月25日,是大中华区首家船厂系租赁公司及全球领先的船舶租赁公司之一。公司提供定制及灵活的船舶租赁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就收入而言,2017年公司于全球船舶租赁行业排名第四,占市场份额的3.1%;于全球非银行系船舶租赁行业排名第一,占市场份额的12.1%。机构预计该公司2024年股息率为9%。 正因为国企红利类股票的特征,该股备受明星基金经理林英睿的青睐,截至去年12月末为他所管广发价值领先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在3月4日港股通调出股票的负面消息下,该股跌幅仅为4%,该基金重仓股最近一年涨幅为34%。 第二类是港股基金经理所重仓的外资龙头股。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国市场经营业务的港股外资龙头股或是海外机构资金在港股市场投资的首选之一。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这一类品种典型的如创金合信基金所重仓的达势股份,达势股份是达美乐比萨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独家总特许经营商。达势股份4日发布2023财年的业绩预告表现。该公司预计其2023财年的总收益将至少达到30亿元人民币,相比2022财年的约20.2亿元,预计将实现不少于48%的同比增长。基金经理李志武管理的创金合信港股通基金截至去年12月末,持仓的达势股份仓位高达9.57%,为该只港股主题基金的第四大重仓股。达势股份在3月4日港股通调出利空消息下不跌反涨,并以接近1.77%的涨幅跑赢恒生指数。 港股年初低点或是长期大底部 关于港股市场未来的走势与赛道机会,在港股通调出中“幸免”暴跌的基金经理们也给予市场乐观的判断。 前海开源沪港深汇鑫基金经理魏淳认为,在如此位置的港股市场,乐观看待是必要的,整体逻辑从2023年初至今一直未变,影响市场的因素依然是上半年被反复讨论的那些,而且从2022年底一直影响全球市场的美债因素,未来或将不再是制约项,甚至如果降息提前,权益市场的表现还会更好。但从2023年初至今,尤其是下半年开始,市场及经济数据的表现较大家的预期都有差距,而经济数据的持续表现也加深了外资对中国经济长期问题的担忧,导致外资持续流出。但在香港市场目前的位置和市场估值水平,外资对经济悲观的预期已经比较多的反应在股市中,而且在外资如此表现一年后,2024年香港市场面临的流出压力应该比2023年要小。 魏淳表示,在恒指目前破净的水平,看空市场整体已经没有性价比。同时香港市场更偏向自下而上选股的逻辑,在目前环境下依然有公司可以保持收入和盈利的持续扩张。目前需要观察留意的点基本回归国内,主要通过政策发布的节奏以及经济数据,来支持中国经济增长逐渐回暖加速的假设。如果经济表现良好,2024年的香港市场应有不错的表现。在未来的基金配置方面,预计本基金依然会保持先前的投资策略,偏重对香港市场的配置。在选股思路上继续坚持以下条件,比如商业模式简单清晰,受竞争压力较小;以及基本面表现较好、在经济复苏中盈利改善空间较大或抵抗波动能力较强,估值处于相对甚至历史低位的股票。 创金合信基金基金经理李志武则强调,此前香港股票市场调整较大是反弹的基础,在2024年1月中下旬时就判断恒指的PE为近20年来的第5次极值低点位置;近10年来的估值分位仅为0.3%。在港股估值处于历史极值低位、基本面不断向好、美国货币紧缩周期即将结束、熊市尾部风险即将出清之际,我们乐观看待当时的港股市场,认为当时港股具有很高的胜率。恒指最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短期诱因在于国内政策面的变化,估值处于极低位置时,一旦有较大利好就可能带动市场出现显著反弹。因当前估值处于历史极值低位、国内经济数据逐步恢复、美联储货币政策由紧向松过渡等,我们认为此次反弹具有持续性,虽然不排除短期会出现曲折,但中长期依然看好,今年1月份的低点甚至极有可能成为中长期大底。 来源: 证券时报网 券商中国
【险企年报观察】内地客是主力 友邦香港市场新单保费大涨123%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3月14日,友邦保险控股有限公司(1299.HK,以下简称“友邦保险”)披露了2023年度业绩成绩单。 2023年,友邦保险实现了76.50亿美元的年化新保费,同比增长45%;在公司开展业务的亚洲几大市场中,中国香港和内地分别占到了24.07亿美元、20.23亿美元。 随着赴港买保险的内地客户的增加,香港市场成为友邦保险保费增长的带动力量,2023年香港市场新签单保费实现了123%的增长。 友邦保险在年报中表示,在2023年,友邦保险香港业务约一半的新业务价值(新业务预期未来产生的税后利润折现值,可以简单理解为新保单贡献的利润)来自中国内地访客。 香港保险火爆 2023年,聊起投资理财,热点话题之一便是赴港买保险。 近日,香港保监局公布了2023年香港保险业临时统计数字,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的新造保单保费达589.71亿港元,同比增长约28倍。 得益于此,友邦保险香港市场一举超过内地市场,成为公司保费收入规模最大的市场。 在年报中,友邦保险也披露了中国内地客户“买买买”给公司带来的助力:自2023年2月全面通关后,公司成功把握中国内地访客客户群非常强劲的需求,促使友邦保险香港业务为公司2023年新业务价值带来最大贡献。2023年友邦保险香港新业务价值表现卓越,同比增幅达82%。 香港市场的强劲增长,也带动了友邦保险整体的增长。 友邦保险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李源祥表示,疫情后整个集团的业务动力强劲,我们的年化新保费增长45%至历史新高,新业务价值上升33%至超过40亿美元。 对于保险行业而言,俗话说保费是面子,新业务价值是里子,作为新业务预期未来产生的税后利润折现值,新业务价值可以理解为新签约保单给公司带来的利润。 保费创新高的同时,友邦保险的新业务价值和内含价值(以往的保单在到期之后将给保险公司带来的回报以谨慎的贴现率折现到今天的价值)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年报显示,2023年,友邦保险新业务价值增长33%至40.34亿美元;内涵价值营运溢利达88.90亿美元,每股增加37%;公司税后营运溢利(编者注:可理解为净利润)为62.13美元,以固定汇率计算同比下降1%。 经营区域增加 内地子公司核心指标向好 尽管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邦人寿”,为友邦保险在中国内地的全资子公司)的一哥地位被友邦保险香港市场超越,但是其在2023年内地保险市场恢复性增长趋势中,也取得了不错的增长。 友邦保险表示,公司中国内地业务在2023年全年取得20%的新业务价值增长。随着疫情的干扰消退,新业务展现强劲动力,2023年2月至12月期间的新业务价值增长28%。公司长期储蓄业务内产品组合的有利转向,以及产品的重新定价,支持2023年下半年的新业务价值利润率较上半年有所上升。 年报显示,受益于客户对公司保障类产品和长期财富管理产品的强劲需求,友邦人寿年化新保费取得62%的增长,税后营运溢利增长5%。 面临着利率走低、投资端承压以及一系列监管政策调整,寿险公司实现核心指标的增长并不容易。 友邦人寿实现增长的原因之一,与公司展业范围增加有关。 受益于金融行业开放政策,友邦人寿自2019年展开地域拓展,继河南郑州分公司于2023年5月开业后,友邦人寿石家庄中心支公司改建升级为友邦人寿河北分公司;2023年11月,友邦人寿泸州中心支公司和友邦人寿宜昌中心支公司获批筹建。此外,2024年1月,友邦人寿襄阳中心支公司获批开业。截至目前,友邦人寿覆盖范围现已倍增至共10个地区。 友邦保险表示,透过复制公司高效及可扩展的模式,友邦人寿新分公司在2023年缔造了55%的新业务价值增长,为友邦保险中国业务的下半年整体代理新业务价值带来超过5%的贡献。 友邦人寿提供的数据显示,相较于2022年,2023年友邦人寿在新区域(新区域指友邦人寿天津、河北、四川、湖北、河南分公司)的活动人力实现了60%的增长,营销员招募提升77%。 120亿投资中邮保险 赔了还是赚了? 2022年,友邦保险斥资120.33亿元入股中邮保险,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该笔交易引起了保险行业的广泛关注,双方如何协同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2023年受投资拖累等因素影响,中邮保险2023年交出了亏损超百亿的成绩单,这也使得友邦保险的内含价值受到影响。 在年报中,友邦保险披露称,友邦保险非营运项目使内涵价值权益减少37.27亿美元,包括投资回报差异负27.90亿美元,主要反映中国内地及泰国的股票市场变动,以及中国内地政府债券收益率降低的影响。投资回报差异包括友邦保险对中邮保险的投资的呈报价值变动。 友邦保险称,2023年底,考虑到近期市场变动,公司更新了长期投资回报假设,下调了中国内地的假设,其他地区则有上调。总体上这些更新对未来可分派现金流量有正面影响,但是被风险贴现率变动的影响所抵消。整体而言,经济假设的变动令内涵价值权益减少5.43亿美元。 由于与中国邮政集团的深度合作,邮储银行也给友邦保险带来了巨大的渠道价值。 卓越营销员战略一直是友邦保险区别于同行的竞争力所在,其个险队伍也是公司业务的主要贡献力量。而在近两年中,友邦保险的银保渠道也呈现增长态势。年报显示,2023年,友邦保险银保渠道的新业务价值增加超两倍,这与邮储银行的深化合作以及与东亚银行的独家合作有关。 友邦保险表示,对于中邮保险的24.99%股权投资,让公司在2023年得以把握来自额外客户群的巨大价值,并与友邦保险中国业务的策略形成高度互补。 数据显示,友邦人寿的银保渠道业务增长尤为明显,其银保渠道的新业务价值增长至超过去年的三倍。
期货市场最新数据!这个品种逆势增长
最新的期货市场成交数据来了。 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以单边计算,2月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为3.32亿手,成交额为30.47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8.70%和25.61%。但商品方面,工业硅、鸡蛋、生猪期货成交规模提升,成交量分别同比增长76.19%、66.07%、48.45%。 对于2月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出现大幅下滑,业内人士指出,主要是春节假期休市影响。今年2月份春节,而2023年春节假期在1月份。从今年前两个月期货市场成交量和成交额数据看,整体变化不大。 2月份全国期货市场交易规模大幅下降 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额为74.49万亿元,同比增长4.93%;累计成交量为8.84亿手,同比下降5.87%。从2月份单月数据来看,成交量3.31亿手,成交额30.46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8.70%和25.61%。 从交易所来看,上海期货交易所2月成交量为8003万手,成交额6万亿元,分别占全国市场的24.14%和20.01%,同比分别下降47.23%和44.11%。而今年1—2月上海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量为2.15亿手,累计成交额为16.5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8.46%和15.49%。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2月成交量为767万手,成交额为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市场的2.31%和6.72%,同比分别下降15.36%和7.29%。1—2月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累计成交量为2220万手,累计成交额为5.6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89%和53.04%。 郑州商品交易所2月成交量为10亿手,成交额3.55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51.69%和57.08%。1—2月郑州商品交易所累计成交量为2.94亿手,累计成交额为9.97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9.94%和29.57%。 大连商品交易所2月成交量为1.13亿手,成交额为4.90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3.56%和34.69%。1—2月大连商品交易所累计成交量为2.97亿手,累计成交额为12.9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33%和下降3.86%。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2月成交量为1950万手,成交额为13.4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97%和12.32%。1—2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量为42,06万手,累计成交额为2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04%和42.49%。 广州期货交易所2月成交量为583万手,成交额为4265.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8.00%和398.19%。1—2月广州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量为1283万手,累计成交额为9,294.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4.10%和593.95%。 股指期货成交量逆势增长 在具体品种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广州期货交易所增长较为突出,特别是股指期货品种,引人关注。2月份,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交额13.43万亿元,占全国市场的44.09%。 从各期货品类成交量环比增速来看,中证1000股指期货、中证500股指期货这2个品类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他70个品类成交量环比普遍下滑。其中,中证1000股指期货的成交量在2月份同比增长246.12%,2月份在春节假期影响下,交易时段大幅缩小的情况下,环比增长25.75%。另外,中证1000股指期货期权的成交量也在2月份同比增长了198.88%。 在商品品种方面,工业硅、鸡蛋、生猪期货成交规模提升,2月成交量分别同比增长76.19%、66.07%、48.45%。而50个品类期货成交量同比有所下滑,纯碱等部分品种成交量2月同比降幅在50%以上。 来源:证券时报网 券商中国
证监会:拟上市企业不得搞突击的“清仓式”分红
经济观察网讯 据国新办网站消息,3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就强监管防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解读召开新闻发布会。 问:要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请问具体有哪些举措?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这次证监会就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出台了专门文件,坚持问题导向,提出若干条措施。这些措施有些是对我们过往行之有效做法的一个强化,也有一些是新的安排,核心就是要让发行监管的链条更加坚固,监管更加严格,板块功能更加突出。针对实践中我们发现的有些拟上市企业内控机制不健全,公司治理不规范,甚至存在个别企业财务造假等问题,我们会从发行上市的全链条各个环节加强监管。拟上市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上市观”,现代企业制度要有效运行,对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中介机构要履行好“看门人”职责,充分运用资金流水核查等方式确保财务真实性,我们也会对中介机构建立常态化滚动式的现场监管机制,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原则上做到全覆盖。交易所要承担起审核主体责任,强化对拟上市企业的审核力度,严格监管高定价超募。证监会也将抓好建制执制和统筹协调,大幅提高现场检查比例,深化跨部委监管协作,对于出现欺诈发行等违法违规情形的要进行全链条回溯和问责。 同时,我们也充分听取市场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上市门槛也会有更加严格的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上市前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募投项目资金规模要合理且要做好短中长期规划,不得搞突击的“清仓式”分红,“关键少数”要有良好的“口碑声誉”。二是要研究提高部分板块的上市指标,从监管实践看,目前有的板块上市财务指标是偏低的,综合性不足,引导分流企业到合适的板块作用不充分,我们也听到不少的市场声音建议提高上市指标。我们将认真分析、系统研究,特别是充分参考近年来新上市企业和在审企业的情况,指导沪深交易所修改上市规则,适度提高部分板块财务指标,丰富综合性指标,让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合适的板块上市。三是从严监管未盈利企业上市。从实践看,科技企业发展可能会有一个未盈利阶段,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些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差。一些优质的科技企业可以通过上市更好更快成长,但绝不能是那些拼凑技术的“伪科技”企业。对此,我们将就未盈利企业的科技成色征求行业相关部门意见,更好统筹支持科技发展和保护投资者利益。
金融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武汉临空港资本市场培育基地正式启用
经济观察网 程久龙/文 实习记者 李渡 3月15日,2024年武汉市东西湖区“开门红”金融行动暨武汉临空港资本市场培育基地启用仪式成功举办。该活动由武汉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指导,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办。武汉市委金融办金融二处处长严鹏,东西湖区政府副区长张煊,华夏银行武汉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王冉,湖北省联投集团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雨萌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武汉市东西湖区副区长张煊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本土企业良品铺子、菱电电控、回盛生物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先后上市,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了企业价值倍增,希望通过启用武汉临空港资本市场培育基地,赋能和培育区内企业对接资本市场,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 启用仪式上,武汉市委金融办金融二处处长严鹏和东西湖区副区长张煊共同为武汉临空港资本市场培育基地的正式启用鸣锣。 在银企融资对接环节中,武汉市东西湖区国控集团(AAA评级)、东西湖区产投集团、东西湖区临空投集团、东西湖区工发投集团、东西湖区农投集团、东西湖区服投集团、东西湖区城发投集团等7家武汉市东西湖区属国有企业代表分别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湖北银行、华夏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7家东西湖区内支行代表进行了签约,现场签约授信总额达410亿元。各方表示,将积极推动金融为武汉市东西湖区产业发展有效赋能,实现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随着武汉临空港资本市场培育基地的正式启用,未来武汉市东西湖区将会积极引入各类金融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政策解读、走访调研、路演融资、上市培育等服务,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站式、全方位、个性化、高效率的金融支持,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
证监会:提高对上市公司内部人举报造假的奖励金额
经观要闻 经济观察网讯 据国新办网站消息,3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就强监管防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解读召开新闻发布会。 问: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各方深恶痛绝。证监会多次表示要重点抓防假打假,请问证监会如何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打击力度?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司长郭瑞明:财务造假触碰的是资本市场的底线,必须坚决打击。对于这点,证监会态度是非常坚决的。最近几年,我们投入了非常大的监管资源。大家关注到的一些案件,实际上也是这方面工作的体现。但坦率地说,与市场各方期待相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各地区各部门增强合力,构建打击财务造假的综合惩防体系,具体主要是几个方面: 首先是重点打击五类行为。一是长期系统性造假和第三方配合造假,对于造假的策划者、协助者,都要严肃追责,坚决破除造假“生态圈”。二是欺诈发行股票债券行为。要坚决把造假者挡在资本市场门外,混进来的要坚决清除。三是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随意调节利润的财务“洗澡”行为。四是通过融资性贸易、“空转”“走单”进行造假的行为。五是在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掏空上市公司过程中伴随的一系列造假行为。这五类都是我们要重点打击的。 二是全方位立体式追责。除了行政处罚,还要综合运用多种惩戒手段。刑事方面,我们要用好公安、检察机关派驻证监会的体制优势,联合查处一批典型恶性案件。民事方面,先行赔付、支持诉讼、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等制度可以赔偿投资者损失,大幅提高违法成本,我们将推出更多案例落地。对于主要责任人,坚决市场禁入。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的,坚决退市。 三是强化公司内控防线建设。上市公司内部有效的内控体系是防止系统性财务舞弊非常重要的基础,所以我们重点是压实公司董事会,特别是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在反舞弊方面的职能,发挥公司治理内部制衡的作用。同时我们鼓励内部人举报,我们研究提高举报奖励金额。最后是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的责任,我们对于丧失职业操守、串通舞弊的这些中介机构,坚决从重处罚,坚决适用禁业罚等硬措施,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我们要督促审计评估机构及时发现、主动报告他们发现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线索,对于主动报告的,我们可以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造假者无处藏身。
首批消费类公募REITs上市 上交所将有序推动扩容增类
3月12日,首批消费类公募REITs——华夏金茂商业REIT、嘉实物美消费REIT在上交所上市。截至当日收盘,华夏金茂商业REIT和嘉实物美消费REIT成功实现“开门红”,分别上涨0.56%、0.67%。 上交所表示,消费类公募REITs的上市标志着我国REITs市场扩容增类再进一步,试点范围覆盖到消费基础设施领域。下一步,将稳步有序推动REITs市场扩容增类,深化REITs市场生态建设,激活市场内生发展动力,更好促进一二级市场联动和投融资协同健康发展。 市场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这是国内公募REITs市场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更是中国中化发展历程中重要的里程碑。”在首批消费类公募REITs上市仪式上,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党组成员李福利表示。 首批上市的消费类公募REITs分别为华夏金茂商业REIT、嘉实物美消费REIT。其中,华夏金茂商业REIT由中国中化旗下城市运营领域的平台企业中国金茂发起,发行规模为10.68亿元,项目底层资产长沙览秀城位于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梅溪湖板块核心商圈。李福利透露,中国中化将携中国金茂持续向公募REITs平台装入优质资产,以资产盘活扩大有效投资,加速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消费品质提升。 嘉实物美消费REIT发起人物美集团系重要民生企业,项目发行规模为9.53亿元,其底层资产总建筑面积约7.79万平方米。物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斌介绍,嘉实物美消费REIT底层资产均位于北京核心商圈,是整个市场唯一引入“分红豁免机制”的产品。 有望打开千亿级市场空间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消费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丰富、参与主体多元、市场化程度高,随着消费类公募REITs的上市,有望打开千亿级市场空间。 “消费类公募REITs的底层资产是居民参与消费的基础设施和重要载体,随着产品上市,将有利于推动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和提振消费。为个人投资者参与基础设施投资提供更为便捷的投资工具。”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表示。 在嘉实基金总经理经雷看来,公募REITs试点以来,特别是转入常态化发行新阶段以来,资产类型稳步丰富,基础制度加快建立,市场运行总体平稳,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REITs发展道路,“我们有信心迎来中国RE-ITs市场更健康、更蓬勃的未来。” 将有力推动促消费稳增长 上交所表示,首批消费类公募REITs的推出,是资本市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将有力推动促消费、稳增长,丰富REITs资产类型和投资者投资标的,构建消费基础设施领域“投、融、建、管、退”的良性循环,为我国REITs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 数据显示,两单消费类公募REITs上市后,上交所上市公募REITs数量已达23只,发行规模近800亿元,涵盖消费基础设施、收费公路、产业园区、污水处理、仓储物流、保障性租赁住房、新能源等主要资产类型,市场规模效应、示范效应进一步增强。 “下一步,将按照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统一部署,认真履行市场组织、建设、监管职责,稳步有序推动REITs市场扩容增类,深化REITs市场生态建设,激活市场内生发展动力,更好促进一二级市场联动和投融资协同健康发展。”上交所进一步表示。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