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中国科大在钙钛矿太阳电池方面破世界纪录:效率性能达26.7%
快科技7月9日消息,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集贤教授团队在钙钛矿太阳电池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成功研发出稳态效率高达26.7%的钙钛矿电池,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不仅彰显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一举刷新了全球钙钛矿太阳电池稳态效率的世界纪录。 7月3日,权威太阳能电池效率认证平台《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第64版)正式确认了这一创举,徐集贤教授团队再次以其卓越的科研成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赢得荣耀,这是继2022年与2023年之后,该团队第三次代表中国科大在该领域刷新世界纪录,展现了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持续的创新动力。 据悉,在太阳能电池家族中,晶硅电池与薄膜电池两大分支并驾齐驱,而钙钛矿电池作为薄膜电池中的佼佼者,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 钙钛矿材料所需元素在地壳中储量丰富,为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作为第三代新型太阳能电池的代表,钙钛矿电池以其卓越的转换效率、低廉的成本以及广泛的应用潜力,正逐步成为光伏产业的新宠。 从产业链布局来看,钙钛矿太阳电池产业已构建起完整的上下游生态体系。上游涵盖TCO玻璃、丁基胶等关键辅材,以及镀膜、涂布、激光等先进制造设备;中游聚焦于钙钛矿电池及其组件的高效制造;下游则广泛延伸至光伏建筑一体化、车载光伏等多个前沿应用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徐集贤教授团队的这一重大突破,不仅为我国乃至全球钙钛矿太阳电池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SpaceX发射“土耳其首颗国产通信卫星”Türksat 6A
IT之家 7 月 9 日消息,北京时间 7 时 30 分,SpaceX 成功将土耳其首颗国产通信卫星 Türksat 6A 发射升空,约 8.5 分钟后完成猎鹰 9 号一级火箭回收,而卫星则在升空 35.5 分钟后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根据 SpaceX 任务描述,这是该助推器(B1076)的第 15 次发射和着陆。此次发射属于 SpaceX 今年第 68 次猎鹰 9 号发射任务,也是总体第 353 次发射。 土耳其交通和基础设施部长阿卜杜勒卡迪尔・乌拉洛格鲁(Abdulkadir Uraloğlu)表示,土耳其是第 11 个能够独立制造自己通信卫星的国家“Türksat 6A 将成为我们在太空独立以及我们在地球和太空中团结的象征” 对于 Türksat 6A,他表示这颗卫星将自行进入最终轨道,并在那里接受大约一个月的各项检查,然后才能投入使用。 土耳其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加则在 X 上对 SpaceX 及其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表示感谢,他表示: 我们刚刚将首个国产通信卫星 Türksat 6A 发射升空。我们见证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又一骄傲。该项目中 81% 以上的子系统、卫星地面站和软件都是由土耳其利用本国资源生产的,这对我国在太空领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随着 Türksat 6A 投入使用,土耳其将成为一个能够独立生产通信卫星的国家。凭借所获得的技术和经验,我国将在卫星及其零部件的设计和生产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不依赖外国资源的情况下生产通信卫星等关键技术对我们的国家安全也非常重要。 ▲ Türksat 6A 封装于 SpaceX 猎鹰 9 号有效载荷整流罩内 值得一提的是,这颗卫星除了在土耳其境内提供军事通信服务外,同时还为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提供更广泛的商业服务。 IT之家查询公开资料获悉,Türksat 6A 卫星由土耳其航空航天公司制造,由国防工业部 (SSB) 和 Türksat 提供资金支持,将由土耳其科学技术研究机构 (TÜBITAK) 负责管理,设计寿命为 15 年,重 4,250 公斤,功率为 7.5 千瓦(太阳能电池板可产生约 9.2 千瓦能量),配备 16 个 Ku 波段转发器,另有 4 个备用转发器。此外,它还配备了两个有效 X 波段转发器和一个备用转发器。这三个转发器供土耳其国内军事使用,而 Ku 波段转发器将用来为商业服务提供支持。 ▲ 来自 TÜBITAK 和 TÜRKSAT 的一组工程师在洁净室的 Türksat 6A 卫星前合影。图源:TÜRKSAT 乌拉洛格鲁表示:“加上早先在国外购买的卫星,我们的服务已经覆盖了欧洲、中东、突厥语国家、东亚部分地区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主要是北非”“Türksat 6A 将扩大卫星覆盖范围,因为它将覆盖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使我们的覆盖范围从大约 35 亿人增加到大约 50 亿人”。
市值登顶全球第一后 NVIDIA重回3万亿美元关口:已跌没一个高通
快科技7月9日消息,在6月18日市值一度登顶全球第一的NVIDIA,近期遭遇市值回调,目前已回落至3万亿美元左右,较之前高点跌去了约2400亿美元,市值损失约相当于一个高通的市值。 与此同时,微软和苹果的市值则分别上涨了4.8%和5.6%,重回了全球市值第一和第二的位置。 此次市值波动的背后,有分析认为与市场对NVIDIA股价的重新评估有关。 研究机构New Street的分析师Pierre Ferragu近期下调了对NVIDIA的评级至中性,理由之一是其股价已偏离了公司基本面。 此外,New Constructs的创始人David Trainer在采访中指出,NVIDIA的估值是“荒谬的”,并预测其可能会面临与特斯拉类似的困境,包括竞争对手的大量涌入、行业内卷、利润降低以及供大于求等问题。 尽管如此,NVIDIA依然拥有强大的软件生态系统,其十多年前就开始研发的CUDA运算平台已绑定了数百万人工智能开发者,形成了难以撼动的竞争优势。 不过多数华尔街分析师仍对NVIDIA的增长潜力持乐观态度,Wedbush科技分析师Dan Ives预测,一年后美股将出现三家市值达到4万亿美元的公司。 而NVIDIA很可能成为第一个触及该目标的公司,因其GPU产品在科技世界中的地位堪比石油或黄金,缺乏实质性的竞争对手。
新研究:没考好因考场天花板太高,环境影响大脑活动
快科技7月9日消息,据媒体报道,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的科研团队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发现:考场的天花板高度竟与学生成绩之间存在微妙的反比关系,即天花板越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似乎越低。 这项研究深入剖析了该校三个校区自2011年至2019年间,共计1.54万名本科生的考试数据,巧妙地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各自考试房间的天花板高度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 研究团队精心匹配了学生的考试分数与考场的具体空间特征,覆盖了从2.79米至9.5米不等的天花板高度,以及从紧凑的38平方米到宽敞的1562平方米不等的内部建筑面积。通过这一全面而精细的数据比对,力求揭示物理环境对学生表现的潜在影响。 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及其先前课程表现的基础上,研究结果显示了一个显著的趋势:在天花板较高的考场中,学生的考试成绩普遍低于其预期水平。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观念中“更大空间即更佳环境”的假设。 进一步探究发现,置身于更为宏大的考场环境中,学生的大脑活动,特别是与注意力集中紧密相关的部分,受到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进而对整体的认知能力产生了负面效应。这一发现为理解学习环境与学生表现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在澳大利亚,为了提升监考效率和空间利用率,众多高校乃至中小学倾向于利用大型室内空间,如体育场馆、礼堂、展览馆及大厅等作为考场。然而,南澳大学的研究警示我们,虽然学习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但考场空间的合理性同样不容忽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考试状态和最终成绩。 研究人员表示:“认识到物理环境对学生表现的潜在影响,并做出必要调整,以确保所有学生都有平等的成功机会,这一点至关重要”。
硬刚小米!史上最小的5G手机来了
来源:雷科技AI硬件组 | 编辑:三明治 | 排版:Kenny 如今提起“小屏手机”,你会想到些什么? 如果你是iOS用户,你可能会想起已经断代好几年的iPhone mini和iPhone SE系列;如果你是海外安卓党,那么三星Galaxy S系列款和Pixel A系列可能是首先涌上嘴边的名字。 至于国内安卓党,小米12/13/14可能就是最符合这一定位的产品了。 哦对了,最近OPPO还整了个活,把屏幕尺寸达到6.7英寸的OPPO Reno12系列宣传成“最美小直屏”,着实是让酷安和百度贴吧的数码爱好者们眼前一黑,在论坛里纷纷吐槽。 (图片来源:OPPO) 对此,OPPO官方的解释是: “超美小直屏”特指OPPO Reno12系列四曲柔边直屏设计。屏幕四周采用精致的弧形玻璃,显示与触控区域的上方的玻璃盖板几乎完全平直,整机手感轻盈纤薄。显示屏采用优美的圆角设计,四个圆角位于一个标准矩形内。 好吧,你说是那就是咯。 不过在小雷看来,哪怕抛开OPPO Reno12系列不谈,以上这些手机最多也就能称为「相对小屏」,而非「绝对小屏」。 要知道,哪怕是三星Galaxy S24,那也配备了一块6.2英寸直屏。 Pixel 8a?6.1英寸直屏。 小米14?那更是来到了6.36英寸。 (图片来源:小米) 虽然新的堆叠技术,确实能让这些手机更小、更窄、更薄,但是在屏幕尺寸已经超越既往机身尺寸的情况下,这些产品更像是手机厂商给出的一种妥协解法。 也难怪部分小屏手机的忠实粉丝会非常不满意,这些屏幕尺寸高达6英寸的手机,凭什么还敢自称「小屏手机」? 反正Unihertz对此是不满的。 据外媒爆料,近日,Unihertz宣布他们的新款5G手机Jelly Max即将在Kickstarter平台上众筹,早鸟价折扣高达40%,并在预热中透露了这款机型的部分硬件配置信息,号称全球最小5G手机。 (图片来源:Unihertz) 该说不说,听起来真的挺有意思的。 “史上最小”的5G手机 老规矩啊,先来看看外观。 熟悉Unihertz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作为一家典型的异质小众品牌,这家厂商最不怕的就是打破这一成不变的手机市场。 不论创新与否,他们家的产品设计和主流市场突出一个毫不相干,所以对于Jelly Max这款产品的外观设计嘛,网友们还真不怕它普通,就怕它乱来。 从目前曝光的图片来看,该机背面设计算是一如既往的Unihertz风格。 除了半透明的聚碳酸酯后盖,最突出的必然是这个横置的金属盖板双摄模组,毕竟这年头大伙基本都用上了“苹果”引领的方形模组或是“华为”引领的圆形模组,采用横置模组的产品可谓少之又少。 这个手机市场睽违已久的设计,确实让人想到当年的三星Galaxy S10e。 (图片来源:Unihertz) 接着翻到正面。 以往,Unihertz Jelly系列用的都是传统的正面设计,甚至连三大金刚键都完整保留的,那叫一个把复古贯彻到底。 兜兜转转一圈后,Jelly Max总算是用上了一块全面屏,前摄挖孔位于屏幕左上角,除了下巴看起来还是略微宽了一丢丢之外,其他三边完全可以算得上是现代手机的水准。 (图片来源:Unihertz) 尺寸方面,Unihertz暂时没有细说。 不过,从Unihertz官方发布的预告照片来看,Jelly Max可以被放在一个带有功能键的六排键盘上,考虑到我日常用的键盘就是这个规格的,这款产品的屏幕尺寸应该会在4-5英寸之间。 个人目测啊,比iPhone 12 mini应该还要迷你。 (图片来源:9to5Mac) 至于核心配置方面。 Unihertz也在官宣的信息中,预热了三个重点:性能、影像和快充。 先说性能。 (图片来源:Unihertz) Unihertz Jelly Max搭载了联发科天玑7300处理器,基于台积电N4P制程打造,具有四个Cortex-A78内核,最高频率可达2.5GHz,四个Cortex-A55内核以及Mali-G615 MC2 GPU。 对,就是CMF Phone1和摩托罗拉Raze50上那颗处理器。 相比名字看起来更小的天玑7200,天玑7300虽然多两个中核,但是最关键的单核频率低了12%左右,GPU更是直接少了两颗核心,因此实际定位是要低于天玑7200的,算是全面对比骁龙7s Gen2的一颗处理器。 在跑分性能上,虽然我们还没有具体的数字,但根据官方说法,与搭载Helio G99的前代Jelly Star相比,Jelly Max的CPU性能提升了54%,GPU性能提升了87%。 这样的性能提升,对一款小屏手机来说,无疑是相当可观的。 (图片来源:联发科) 存储配置上嘛... 什么1TB、512GB肯定是不用想的,但是Jelly Max提供了12GB LPDDR5+256GB UFS3.1的存储组合。 在小屏手机里,这算是很不错的了。 再说续航。 对于这么袖珍的一款手机,你的电量心理预期会是多少呢? 2000mAh电池、10W充电?那你的预期和Jelly Star、Jelly2差不多,毕竟这么袖珍的机身,确实很难容纳更大的电池容量。 合理是合理,但是面对如今这波硅碳负极大电池的新潮流,继续保持2000mAh电池就没啥道理了。 (图片来源:Unihertz) 所以Unihertz直接提高了砝码,Jelly Max的电池容量来到了前代产品的两倍——即4000mAh, 快充功率也跟着水涨船高,达到了66W,按照官方的说法,仅需2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90%的补能,充满估计也就半个小时左右。 考虑到,目前市面上大多数中端手机的快充功率也就在65W到120W之间徘徊,这样的参数已经算是中上水平了。 最后是影像。 很多人可能觉得,“影像?就这么小一台机子有什么影像好说的,它能给我拍照扫码对焦快点就不错了。” 不过Unihertz似乎不这么觉得,100MP主摄、3.4倍长焦,这个素质可能不如目前主流的中端手机,但是相较于前两代产品来说可称蜕变,至少应付日常拍摄已经是没什么问题了。 (图片来源:Unihertz) 至于其他配置嘛,虽然没有传出具体消息,但是大伙也能猜个七七八八了。 反正就做一款数码爱好者喜闻乐见的小屏旗舰这块,Unihertz肯定还是有一点心得的。 小屏市场,胜者为王? 看到这里,小屏党们是不是要狂喜了? 但是你别急,这手机虽然小,价格可不便宜,早些年发布的Unihertz Jelly2现在官方售价还要1199元,配备联发科G99处理器的Unihertz Jelly Star现在官方售价还要1588元,盲猜Jelly Max的零售价要来到3000元左右。 对感兴趣的数码爱好者来说,或许参与众筹更加划算。 (图片来源:Unihertz) 此外,现在厂商们不肯做小屏手机,也是有他们各自的理由的。 首先,小屏手机的消费群体相对较小,销量支撑不了旗舰手机的研发成本。 小屏手机意味着机身空间更小,要完整配备市面上主流的元件,对堆叠技术的要求也会更高。 其次,散热设计也是一个挑战。 更大屏幕的机型能采用更大面积的VC均热板,热量发散也会更快;而小屏旗舰因为散热面积小,元件堆在一起,打游戏时相对更烫。体验也会更差。 再次,消费者对于“小屏旗舰低人一等”的接受度不高。 例如,如果有两款手机,一款是大屏旗舰,配置拉满,价格合理;另一款是小屏,配置全缩水,但由于采用最新的堆叠技术,售价降不下去,那么会选择后者的消费者就会很少。 因此,大厂商在权衡成本、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后,自然普遍选择不再生产小屏手机。 不过,对Unihertz来说,情况则完全不同。 对于这种本身没有什么用户积累,产品配置也很难和主流厂商竞争的小众厂商而言,剑走偏锋或许才是王道。 好消息是,Unihertz官方显然是准备把这款产品带到国内市场的。 而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保修、售后的问题。即便没有线下售后,但是有了京东商城背书的售后保障,起码可以做到返厂换新解决问题,而不至于落得一个出了问题可能都没地方修的下场。 说来说去,不外乎一句话:买手机,大伙完全可以按自己的需求来选。 而作为消费者。 小雷也很乐意看到,厂商们能继续在互卷中,整出更多各具特色的好产品。
华为押宝的三折叠,能让折叠屏手机逆转小众命运吗?
近两年,折叠屏手机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我们先后见证了MIX Fold 3、华为Pocket 2、OPPO Find N3、vivo X Fold3、荣耀Magic VS等一众好产品的诞生。 不管是更轻更薄的机身,还是越来越成熟的技术和工艺,乃至系统方面的持续优化,都有让折叠屏越发有着取代影像旗舰,成为各厂商产品线中最顶级存在的趋势,同时售价也变得实际了许多。 许多此前更像是新技术尝鲜的产品形态,现在也逐渐变得平常。消费者可以选择的产品也变得多元起来,无论哪种产品形态,无论对厚薄、功能、造型有怎样的要求,都能找到更符合需求的折叠屏。 不过,这显然还远远不够,有厂商已经盯上了区别于横向和纵向折叠屏的新产品形态。 华为“三折叠屏”手机,在路上了 博主@数码闲聊站透露,某厂商正在开发一款采用了内折和外折结合的双铰链设计的“三折叠屏”手机。完全展开后的屏幕大小约为10英寸,比市面任何一款折叠屏手机都要大。短时期内,市场上不会出现类似的竞争产品。 图源:微博 虽然该博主并未明确指出厂商名称,但从“三折叠屏”、“遥遥领先”等关键词来看,几乎可以确定这款新形态折叠屏手机来自华为。过去,华为尝试过内折、外折两种折叠方案,Mate X5、Pocket 2等折叠屏产品在市场均收获了不俗的口碑和销量,而“三折叠屏”相当于在一款产品中融入了两种折叠方案。 此外,中国台湾地区《经济日报》透露,华为这款三折折叠屏手机的屏幕面板由京东方提供,拥有28:9或18:9屏幕比例设计,在展开后,可与市面上主流的平板电脑的视觉尺寸接近。知情人士表示,与其将这款产品称之为三折折叠屏手机,不如说是一款折叠屏平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华为公布了一款“折叠屏设备”专利,该专利于2023年2月21日申请。从公告来看,该专利正是针对三折设计的折叠屏设备,这意味着华为在较早前就对折叠屏新产品形态进行了相应布局。 图源: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告 该博主在评论区回复网友时表示,该厂商已经在量产线做验证测试,进度远超其他厂商,相信离正式上市不会太远。 折上加折,是没活硬整还是用户刚需? 可折叠智能手机的设计目的是满足用户更加复杂的需求。它拥有的小尺寸显示屏,适用于浏览网页和回复信息等日常使用场景;而当有需要时,它的大尺寸显示屏可以展开,提供更好的观看和游戏体验。 当前折叠屏手机展开状态下的屏幕尺寸,已经能达到接近8英寸,不过用户对更大显示面积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而且,当下折叠屏手机被赋予了大量生产力特性,折叠屏屏幕尺寸的进一步增加,有助于提升其生产力场景下的体验。 三折叠屏手机拥有三个壳体和两个连接处,通过铰链将三部分进行连接。在折叠状态下,设备依然能够保持直板手机常规大小,而展开之后,设备则可以获得远超市面所有折叠屏手机的屏幕尺寸,用户能更高效的进行信息获取和交互。 图源:华为 纵观消费电子产品的发展历程,大多数人对大屏幕有着偏爱。例如,三星Galaxy Note系列手机因其大屏幕而迅速受到欢迎,iPhone 6 Plus也因其大屏幕成为史上最畅销的iPhone之一。电视屏幕的尺寸也不断增大,甚至达到了百英寸级别。在智能手机领域,全面屏技术之后,限制屏幕尺寸进一步增大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手掌的尺寸。 按照小雷个人的观点,手机用户会希望屏幕越来越大。用户想让手机能够同时进行多种任务,比如一边聊天一边阅读新闻;一边查看游戏攻略一边玩游戏;甚至希望在手机上直接拖拽文字、图片或文档到微信,或者进行Word文档编辑和PPT制作等办公工作。 随着消费需求的复杂化和应用场景的多样化,这促使折叠屏产品在软件和硬件方面不断创新,以提供更好的体验。小窗功能是软件方面的一个尝试,而折叠屏技术则带来了更根本的变革。 消费者想要的是更好用的折叠屏手机,无论是内折、外折,还是更新奇的三折和卷折,都只是折叠形态其中一种形式。只要能符合他们用机需求,折叠形态对消费者购机不会产生太多影响。 三折叠屏,是更好的产品形态吗? 三折叠屏手机是折叠屏形态的又一次新探索,不光是华为,还有其他厂商也看上了三折叠屏这个新玩意。比如,TCL华星在2024 SID活动中展示了Tandem三折柔性折叠屏,它采用阶梯式外观设计,整体厚度17mm,折叠时可在“G”字或“Z”字折叠方式之间自由切换。 而三星早在2021年的国际信息显示学会上,就向业界展示了“三折方案”的雏形,原型机采用了“Z”字折叠结构,完全展开后,这款机型拥有7.4英寸显示面积。 图源:TechnoPat 从行业角度来看,厂商们对三折叠屏手机的态度是积极的,虽然这不代表各品牌会全力梭哈,但起码愿意尝试这类新方向。 如果从产品本身实用性角度出发,那么需要考虑更多现实问题。折叠屏手机刚推出时,其耐用性是消费者对这类新型产品最担心的问题。然而,经过5年的演变和改进,大多数制造商现在已经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以缓解消费者的这些顾虑。比如华为Pocket S和OPPO Find N2 Flip等主流国产折叠屏手机宣传的折叠寿命均在40万次左右,即便按照每天折叠200次的频率,也能稳妥使用5年。 三折叠屏手机由于增加了屏幕数量,需要更多的折叠动作来展开,这对其折叠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种设计引入了新的铰链,增加了物理结构,从而增加了损坏的风险。此外,由于折叠屏通常使用的OLED面板本身较为脆弱,这使得维修成本可能大幅增加。显然,这些风险和维修成本最终需要由消费者来承担。 除了使用寿命外,三折叠屏手机比主流的折叠屏手机还要多一层,其折叠状态下的厚度如何控制,能否保持轻薄化机身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能看到折叠屏手机市场正在朝着轻薄化方向发展,例如荣耀Magci V3、华为Mate X5,都是将便携贯彻到底的机型。为了让机身足够轻薄,荣耀Magci V3搭载第三代青海湖电池技术,实现了24.7%电池整机体积比,为机身轻薄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折叠屏手机能否令用户在使用时忽略掉多出的一层壳体,将直接影响用户对该产品的接受程度。 图源:华为 系统适配问题一直是所有折叠屏手机需要面对的挑战。目前,主流的折叠屏手机在展开后通常保持4:3的显示比例,这与大多数平板电脑的显示比例相一致,因此许多应用程序,如抖音和小红书,已经能够很好地适配这种比例。然而,对于三折叠屏手机,展开后的显示比例可能达到28:9,这可能给用户界面的适配带来一定的困难。 如果上述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那么三折叠屏手机对手机市场而言将是更好的折叠屏形态。正如我们之前讨论的,折叠屏手机的诞生是为了满足那些既需要便携性又追求大屏幕体验的用户。三折设计提供了更大的显示屏,对于需要移动办公的消费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效率极高的生产工具。 折叠屏的未来形态,将走向大一统还是多元化? 手机作为随时使用的移动设备,设计的根本矛盾是,消费者对大屏的需求和移动便携性对机身尺寸控制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而折叠屏,是这个矛盾新的解。 更轻、更薄、更便宜将成为折叠屏未来几年的大趋势,三折的折叠屏形态固然可以让用户在展开状态拥有更大的手机屏幕,但其展现出来的产品特性显然是与大趋势相违背的。相对来说,三折方案只是当前折叠屏手机某种特殊需求的延伸,在本就不算广阔的市场里,还要再进行一次用户筛选,余下的机会可就非常小了。 智能手机的未来发展是不可预知的,以三星为代表的上游供应链,为手机市场提供了多种创新的可能性,包括折叠屏、卷轴屏,甚至折叠与卷轴结合的屏幕技术。 市场调研机构艾瑞咨询在今年初公开的一份用户调查报告,充分地展示了折叠屏手机用户的期待。报告显示,有96%更期待软件功能的升级,希望操作更加智能便捷化,对于分屏操作灵活性、办公软件兼容以及切屏体验流畅度方面均有更多期待;64%用户期望未来硬件设备方面有所突破,能够研发出体积更小、屏幕更大、具有更多折叠方式的产品。 图源:艾瑞咨询 这份调查报告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通过软件升级让当前形态的折叠屏产品更好用,远比开拓新产品形态重要。 现阶段,随着技术成熟和市场需求的明确,折叠屏手机行业逐渐在屏幕折叠方式、铰链设计、显示比例等方面形成相对统一的行业标准,以便于应用开发者和用户更好地适应和使用。 同时,不同的用户群体和使用场景对折叠屏手机的需求可能存在差异,这将推动制造商开发具有不同特点的产品,如不同尺寸、不同折叠方式、针对特定使用场景的定制功能等,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最终,折叠屏手机的演化方向可能会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多样化的产品特性之间找到平衡,既能够提供广泛的兼容性和便利性,又能够满足特定用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印度老哥被蛇咬后反将蛇咬死,这是穿反伤甲了?
小时候挨训,总会听到一句话:狗咬你一口,你也咬狗一口吗? 以前不好反驳,没想到最近一位印度老哥亲自示范了一下,他被蛇咬了一口后,当场反咬了回去,而且连咬三口。 最后人活着,蛇死了。 蛇:出门遇上郭靖了。 郭靖就曾为了偷药夜闯灵蛇山庄,然后遭遇大蛇偷袭,结果反过来咬死对方,没想到武林高手刷新在印度了。 据介绍这个老哥名叫Santosh Lohar,35岁,是一位铁路工人,当时的工作内容就是在林中铺设铁轨。 老哥化身牛马吭哧吭哧干活一天后就在营地睡着了,可能因为睡觉不老实,跟路过的蛇起了冲突,人还在睡梦中,但却被蛇咬了一口。 这要是换了一般人估计会上蹿下跳,抓紧把蛇甩出去,但令人惊奇的是老哥并没有惊慌失措,而且有些冷静过头了。他反应迅速,操起一根铁棒就制服了对方,然后甩头就对着蛇啃了三口。 这一番反击估计让蛇都感到意外,玩了一辈子偷袭,结果这把自己没有闪,偷袭到铁板上了。它的小身板自然扛不住这位恐怖双足怪物的攻击,当场就凉凉,老哥也被送进了医院。 后来人们询问他咬蛇的原因,老哥的回答也是让人「耳目一新」,是因为当地习俗。 据介绍,当地人认为,如果一条蛇咬了自己,那自己必须要反咬两口才行,因为这样可以逆转毒液。 好家伙,本来以为老哥被咬后发动反击是在发泄怒火,没想到原来是在使用传承秘术。估计身上不仅有郭靖模板,还有慕容复的天赋,斗转星移神功是吧? 蛇:反伤甲郭靖。 有一说一,这种操作自然没法解毒,而好消息是这蛇可能根本没有毒或者剂量很轻,老哥在医院休息了一晚后就出院了,确实够幸运。 同时不少人被这个神奇故事震撼到了,好奇老哥现在是不是内力大涨。有人觉得成语可以改改了,「一朝被蛇咬,十年蛇怕印度人」。 还有人说以毒攻毒让这小子玩明白了,但问题也来了,用毒蛇的毒毒毒蛇,毒蛇会被毒死吗? 其实这种以牙还牙的狠人,在印度还真有不少,每年都有一位类似的大神。 例如在2022年一个名叫Salim Khan的老哥也完成了复仇击杀,用嘴咬死了一条蛇,而且还是眼镜蛇。 当时他在田里工作,然后就感觉自己的脚脖子被蛇咬了。下个瞬间0帧起手,直接徒手抓蛇并且发动弹反,张嘴咬了回去。 离谱的是,他在被咬后不仅没事儿,反而把蛇缠到了自己的脖子上,骑着自行车带着蛇回家,路过的邻居还以为他买了新围脖。 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要按照自己的习俗埋葬这条蛇。 2021年也有一个这样的老哥,名叫Kishore Badra。他晚上干完活回家的路上遭遇了蛇的袭击,然后他在1V1对战中咬死了对手。 2019年的Raj Kumar更是凶残,一条没有毒的蛇咬过他后,竟然被他咬成了碎片,因为老哥喝醉了,下嘴没轻没重,最后他的家人把蛇火化了。 当然,在咬蛇这个赛道上,也有着传说级的故事,主角是一个土耳其女孩,她当年才两岁。 没人目睹现场发生了什么,邻居先是听到一声尖叫,然后就冲进了房屋,接着发现孩子的嘴里咬着一条50厘米左右的小蛇。估计就是小蛇爬到了孩子身边,在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小姑娘直接开始摆弄了起来,结果就跟蛇打起来了。 幸好邻居及时叫来了医护人员,孩子后来在医院呆了一天,检查下来并无大碍。 在这些故事里,蛇似乎没那么厉害,但其实这些都是把幸运值点满的少数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都有540万人被蛇咬伤,其中180到270万人中毒。因为咬伤死亡的患者每年有8万到13万人,因为中毒而造成残疾的人就更多了。所以,面对野生动物,大家还是要保持警惕。 而且,也不是所有印度人在人蛇互咬的大战中,都能取得胜利。 2019年,有一个叫Parvat Gala Baria的印度人就对自己的玩蛇技巧很自信,当时人们正在田间搬运货物,结果中途窜出一条蛇。其他人都嗷嗷跑路,只有老哥风轻云淡,和大家说别慌,他会出手。 然后就被蛇咬了。 老哥也确实是个狠人,被咬后立刻开启反击风暴咬了回去,可惜这蛇有毒,虽然蛇死了,但老哥也去世了。 总之,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的。
马斯克凭啥警告盖茨?或因手握三张王牌
今年以来,特斯拉销量持续放缓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新一季交付数据即将出炉,特斯拉甚至可能失守美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自2018年推出Model 3以来,特斯拉的销量一直占据美国电车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但这一优势正在被赶超。 从一季度的交付数据来看,特斯拉的在美销量同比下滑13%,而现代、起亚的销量则猛增了56%和86%。 这意味着二季度的交付数据可能也不会很好看。FactSet的数据显示,目前分析师预计特斯拉二季度全球交付量为43.6万辆,较去年的46.6万辆下滑6.5%。 今年以来,特斯拉股价已累计下挫逾20%。 面对颓势,马斯克好像“怒”了,7月2日,他在社交媒体X上表示:一旦特斯拉完全解决了自动驾驶问题,并量产擎天柱机器人(Optimus),任何仍持有空头头寸的人都会被消灭,即便是盖茨也不例外。 显然,马斯克认为特斯拉的价值被大大低估了。 其实早在当地时间6月21日,知名投行Wedbush董事总经理Dan Ives接受CNBC节目Last Call的专访时,给出了这样的断言:“特斯拉做的是颠覆性技术。我认为最终我们会看到一支在未来12到18个月内可能翻倍的股票。” 他旗帜鲜明地指出:“目前特斯拉是市场上最被低估的人工智能公司。我相信只是特斯拉的人工智能部分就可能价值1到2万亿美元。” “我相信现在,当我们看特斯拉的故事时,他们已经经历了五级飓风。但在这之后,灰姑娘的故事将重返特斯拉。我认为人工智能将是关键。”Dan Ives表示。 综合这类信息,我们粗略盘点下,特斯拉可能还真有三张王牌。如果王牌能逐渐发挥威力,那如Dan Ives所预测,特斯拉市值翻倍并非不可能。 1ONE 王牌一:新一代智驾芯片 日前,埃隆·马斯克透露了有关特斯拉下一代自动驾驶计算机的新细节,马斯克表示它不会被称为HW5,而是被称为AI5。马斯克还透露,该技术将于2025年下半年应用于汽车上。 这将是迄今为止最强大的硬件版本,马斯克甚至表示,AI5 的能力大约是 HW4 的十倍,而能耗大约是 HW3 和 HW4 的四倍。 另外,特斯拉将在今年年底前在其汽车自动驾驶数据中心现有的 35,000 个芯片基础上再增加 50,000 个Nvidia H100 AI 芯片。 特斯拉的目标是尽快改进 FSD,并向监管机构提交其安全记录,监管机构必须批准其独立的Robotaxi和即将推出的 CyberCab叫车服务。 如果 Robotaxi 和一款更便宜的汽车就是特斯拉所称的“经济型车型”,那么它们将在 2024 年第四季度或 2025 年第一季度推出,而且都将配备Hardware 4.0 FSD 套件。 特斯拉显然全力投入汽车自动驾驶领域,并正在探索实现该战略盈利的途径。除了将于 8 月 8 日宣布的“专用”Robotaxi 外,马斯克还表示,该公司将推出 CyberCab 叫车服务。 特斯拉还在与一家大型汽车制造商洽谈 FSD 授权事宜,不仅会提供软件,还会提供 HW4 或 HW5 电脑和摄像头套件。这将带来大量道路计算能力,可以在车辆停机期间通过反馈回路运行推理计算来改善FSD。 有人预测,自动驾驶汽车计算机的排放量最终可能会与世界上所有数据中心的排放量相媲美。 2TWO 王牌二:二代人形机器人 特斯拉官方日前通过微博宣布,该公司二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在7月4日至7日于上海举行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亮相,“见证人形机器人的再进化”。 虽然Cybertruck对中国来说并不新鲜,自今年早些时候以来就一直在全国各地巡展,但特斯拉将在其展台上展示第二代Optimus人形机器人,预计将吸引更多的参观者。 据悉,去年12月发布的第二代Optimus在移动性和功能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它配备了特斯拉自主设计的执行器和传感器,包括一个具有2自由度(2-DoF)驱动的颈部,并且其行走速度比前代产品快30%。 尽管特斯拉仅在大约两年前开始研发Optimus,但公司已经开始将人形机器人整合到其制造过程中。上个月,特斯拉宣布在其一家工厂部署并整合了两个Optimus机器人。 马斯克在上月举行的股东大会上就曾表示,相信Optimus将为公司带来巨大的利润。他说,Optimus的估值可能被忽视了,因为特斯拉有能力每年生产大约1亿个Optimus机器人。马斯克说,Optimus的价格将低于汽车的价格,如果特斯拉拥有10%的市场份额,并且每个机器人售价为20,000美元,特斯拉在大规模生产时每年可以赚取1万亿美元的利润。 Fremont工厂已经有两个Optimus机器人在使用,明年开始特斯拉将有超过1000个或者几千个Optimus机器人在特斯拉工作。基于上述指标,马斯克表示,特斯拉有可能成为比目前最有价值公司价值高出10倍的公司。目前苹果和微软的市值大约为3.3万亿美元,也就是说,马斯克暗示特斯拉未来可能价值超过33万亿美元。 他表示,未来“几乎每个人”都会拥有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将能做诸如照看孩子和工厂工作等家务活。“我认为机器人的数量和人类的比例可能至少是二比一……一比一是肯定的。” 此外,摩根士丹利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表示,机器人领域正在进行一场重大变革,预计到2040年将有800万个类人机器人被创造出来,特斯拉将为这一变革提供动力并从中受益。摩根士丹利指出,这一转向机器人的趋势比自动驾驶汽车的采用速度更快,预计将有更大规模的资本投入类人机器人的开发。“我们相信类人机器人的机会比自动驾驶汽车更大,采用速度更快,并且将看到更大的资本量支持它。特斯拉处于这一主题的中心。”摩根士丹利在其报告中表示。 3THREE 王牌三:太阳能及储能业务 特斯拉还手握一张低调的王牌,也可能是它最大的王牌:太阳能及储能业务。 日前,特斯拉旗下的能源子公司Tesla Energy公布数据显示,在2024年二季度部署了9.4GWh的电池储能产品,创下最高季度纪录,季度环比增长 129%,年度同比增长 157%,增速惊人。 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加上特斯拉第一季度的4.1 GWh电池储能部署量,上半年累计数值已经达到13.5 GWh,已非常接近特斯拉在去年全年的14.724GWh储能部署量。(其中第一季度为3.889GWh,第二季度为3.653 GWh,第三季度为3.980 GWh,2023 年第四季度为3.202 GWh) Tesla Energy表示,今年第二季度取得的骄人成绩,主要得益于加州拉斯洛普超级储能工厂持续扩产Megapack。Megapack则是特斯拉打造的一款超大型商用储能系统。 特斯拉的储能业务主要包括Powerwall和Megapack两类产品。Powerwall是一款家用储能系统,能够储存太阳能板产生的电力,用于夜间或停电时供电。Megapack则是一款超大型商用储能系统,适用于大型商业和工业客户,如数据中心、医院和学校等。 拉斯洛普超级工厂的总体年产能为40GWh,从2023年第二季度的储能部署结果来看,拉斯洛普超级工厂已接近其运营上限。但这不意味着这是特斯拉的整体储能上限,因为上海的储能超级工厂还在建设。 今年5月,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开工,这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之外的第一座储能超级工厂,主要将生产Megapack,预计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的年产能将达1万台,储能规模近40GWh。最快有望于 2025 年第一季度开始生产 Megapack 。 6月25日,摩根士丹利发报告称:特斯拉手握一张“关键底牌”,并成为下一轮AI投资的关键“胜负手”。这张“底牌”不是特斯拉的AI或机器人业务,而是其太阳能与储能业务。 大摩分析师Adam Jonas坚定地看好特斯拉的储能业务,并认为AI热潮带来的电力需求将让特斯拉成为美国能源市场上的关键参与者。 Jonas表示,目前AI数据中心正在美国各地建设,这些数据中心将化身“吞电巨兽”,给美国电网带来巨大负荷。 “我们最近发布了一项分析报告显示,到2030年,美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可能相当于1.5亿辆电动汽车的用电量。换句话说,从2023年到2027年,美国数据中心电力的预计增长相当于在美国道路上增加5900万辆电动汽车,即在役车辆总数增加21%。” Jonas预计,受益于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Tesla Energy在2024财年的营收将超过70亿美元,到2025年,利润率可能会超过特斯拉汽车业务。未来特斯拉储能业务的增长速度将超过太阳能业务,到2030年将对特斯拉的整体盈利能力做出重大贡献,并给予了Tesla Energy 大约1300亿美元的估值。 4FOUR 结语 此前,不少华尔街知名对冲基金经理曾看衰特斯拉后市表现。例如,知名对冲基金经理莱坎德前不久警告称,特斯拉的股价被严重高估了,可能很快就会面临巨幅回调,甚至崩盘。他认为,特斯拉的股价最多只值15美元,也就是说,特斯拉的股价未来将会暴跌超过90%。他还表示,“在我看来,特斯拉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股市泡沫。市面上的模型已经过时了,估值绝对是疯狂的。”他还预计特斯拉2024年的盈利可能会下降50%。 目前看,多少有点打脸。 与之截然相反,还有一种声音则十分看好特斯拉未来的表现。 例如,方舟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人称木头姐(wood)的凯西伍德认为特斯拉股价现在被严重低估,最悲观的预期是2029年,特斯拉股价将会涨到2000美元/股,相较于现在的涨幅大约为1100%。如果正常的话,特斯拉股价将会在2029年涨到3000美元以上,相较于现在的股价涨幅超过17倍。 特斯拉股价到底是会暴跌90%,还是会暴涨十几倍?时间会给出答案。
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习近平主席对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国事访问纪实
   中亚大地,亚欧大陆的中心,与中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周边。   2000多年前汉代使者“凿空”西域的旅程,开凿出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浩浩长河。2013年以来,中国同中亚国家携手推动丝绸之路全面复兴,倾力打造面向未来的深度合作,将双方关系带入了崭新时代,让中国同中亚的故事更加丰富精彩。   2024年仲夏,这里见证了中国与中亚近邻亲密互动、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续写新时代丝路篇章的历史性时刻——   7月2日至6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并应邀对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   从“草原之国”到“高山之国”,从绿荫蓊郁的伊希姆河畔到骄阳似火的吉萨尔谷地,处处涌动着友谊的热潮,澎湃着合作的动能,更升腾着中国同中亚携手因应变局、共创美好明天的希望。    (一)   2022年9月,新冠疫情发生后,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选择了中亚;2023年5月,党的二十大后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是中国-中亚峰会。此次中亚之行,是两年内我国第三起面向中亚地区的重大元首外交行动。   中国与中亚双向奔赴,因为有相邻相近的地缘纽带、相携相助的利益纽带、相知相亲的人文纽带,更因为双方树立了邻国间关系的典范,走在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前列。中哈、中塔关系,恰恰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的缩影。   这是习近平主席担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以来第五次踏上哈萨克斯坦土地、第三次对塔吉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就像走亲戚一样,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从全面战略伙伴跃升为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并达成构建世代友好、高度互信、休戚与共的中哈命运共同体愿景,在习近平主席和托卡耶夫总统亲自关心、直接推动下,中哈关系以“加速度”向前奔跑。   从战略伙伴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从打造中塔安全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到构建世代友好、休戚与共、互利共赢的中塔命运共同体,在习近平主席和拉赫蒙总统的战略引领下,中塔关系接连迈上新台阶。   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绵延千年的友谊绽放出新的时代芳华。   一项项最高礼遇、特殊安排,体现着深情,也表达着信任。   这是2024年7月1日拍摄的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的天际线。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在首都阿斯塔纳,湛蓝的苍穹,3架战机为习近平主席专机护航;蓝色的迎宾毯,由舷梯口径直铺向贵宾楼。在哈萨克斯坦人心中,蓝色寓意着永恒与和谐,也传递着深化友谊与伙伴关系的美好愿望。   “我们热切期待习近平主席对哈萨克斯坦的国事访问”“您的访问是哈中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托卡耶夫总统一次次表达着对习近平主席应邀来访的感谢与珍视。尽管筹备上合峰会日程繁忙,也要亲赴机场迎接。礼兵姿态昂扬,号角激越嘹亮,两国元首沿长毯并肩而行。跃动的国旗、“您好”的问候,承载着盛情,传递着暖意。   洁白的衬衫、红色的腰饰,胸前绣着中国牡丹花和哈萨克斯坦郁金香图案……宽敞明亮的贵宾楼大厅里,14名少年围成半圆,为习近平主席用中文演唱《歌唱祖国》。   “长大后我想去中国的清华大学读书”“清华大学也是我的梦,我想学程序设计”……孩子们语调欢快地向习爷爷讲起自己的“中国梦”。“欢迎你们到中国去上大学!”习近平主席笑意盈盈,颔首赞许。“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中国,不仅是梦想生根的地方,也是梦想成真的地方。   国事访问活动密集展开。次日,摩托车队一路护卫,习近平主席车队驶入总统府。6架战机腾空而起,在总统府上空拉出象征中国国旗的红黄色彩带。这是哈萨克斯坦第一次以这一高规格礼遇向外国领导人表达敬意。   细雨绵绵,习近平主席和托卡耶夫总统持伞而立,向战机挥手,总统府穹顶上的雄鹰雕塑好似向“中国虹”飞去。两年前,也是在这里,习近平主席接受哈萨克斯坦最高荣誉“金鹰”勋章,祝愿“中哈关系像金鹰展翅高飞,鹏程万里”。   ——在百年老城杜尚别,为赴机场迎接习近平主席,拉赫蒙总统提前结束上合峰会日程赶回国内。从阿斯塔纳到杜尚别,时隔几小时又见面,两位老朋友会心一笑,热情拥抱,紧紧握手。   “尊敬的主席先生,热情好客的塔吉克斯坦热烈欢迎您的到访。”天真烂漫的塔吉克斯坦儿童为中国贵宾献上红玫瑰,献上中、塔文的双语问候。“谢谢你们。”习近平主席向孩子们表示感谢。   古色古香的检阅亭,盛大隆重的迎宾仪式。五彩斑斓的花带镶嵌在红地毯的两边,1500多名塔吉克斯坦青年或翩翩起舞,或挥舞国旗。热情的笑容,奔放的舞姿,浓浓的中塔情扑面而来。   次日欢迎仪式,总统府前广场,21响礼炮响彻云霄。习近平主席用塔语向仪仗队员问候“大家好!”队员们齐声回应“您好,主席阁下!”   在总统府正门前平台驻足,拉赫蒙总统指向不远处中国援建的议会大楼和政府大楼,告诉习近平主席:“议会大楼前广场已成为市民们休闲避暑的好去处,是杜尚别的新打卡地。”   2024年6月29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人们在塔吉克斯坦议会大楼前休闲。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我同拉赫蒙总统15次会晤,建立起良好工作关系和深厚个人友谊”,习近平主席在发表于塔吉克斯坦主流媒体的署名文章中写道。也是一年前,也是在西安,习近平主席称赞拉赫蒙总统是“一位睿智、经验丰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对塔吉克斯坦国家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拉赫蒙总统十分看重这份评价,塔吉克斯坦电视台将这段视频反复播放。   这份厚重的友谊,不断升华。   总统府镜厅灯火璀璨,红色背景板上,用中塔文书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颁授仪式”。礼兵打开厚重的木门,伴着《元首进行曲》,习近平主席和拉赫蒙总统健步走来。5年前,正是在这里,拉赫蒙总统向习近平主席授予塔吉克斯坦国家最高荣誉“王冠勋章”。   “这是中国首次在境外颁授‘友谊勋章’,是为表达中国人民对拉赫蒙总统和塔吉克斯坦人民友好感情作出的特殊安排。”礼兵呈上沉甸甸的勋章,习近平主席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郑重佩挂。拉赫蒙总统难掩激动之情:“这份荣誉是对塔吉克斯坦全体人民坚定发展塔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认可和肯定。”   现场嘉宾一次又一次起立,长时间鼓掌。   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中哈、中塔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谛。   深化中哈友好,习近平主席和托卡耶夫总统都强调“坚定不移”。   习近平主席这样阐述:“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方维护中哈友好的初心坚定不移,推进全方位合作的恒心坚定不移,在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的决心坚定不移,对实现各自国家发展目标的信心坚定不移。”   托卡耶夫从历史讲起:“在我们两国共存的悠久历史中,中国从未损害过哈方利益,相反,中国不止一次向我们伸出援手。”“深化对华友好战略合作,是哈萨克斯坦外交政策坚定不移的优先方向。”   2024年6月12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中方医生在“健康快车塔吉克斯坦光明行”活动期间为患者进行检查。新华社记者 郑开君 摄   同习近平主席会谈时,拉赫蒙总统明确表态:“塔方坚定不移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坚定支持中方为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国家统一所作的一切努力。”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中国永远是塔吉克斯坦值得信赖的朋友、可以倚重的伙伴、亲密无间的兄弟。”习近平主席言辞恳切。   一步步走、一路路行,在元首外交强有力的引领下,中哈、中塔关系踏上了新起点。   两份联合声明,为新形势下中哈、中塔关系发展作出了新规划新部署。   中哈联合声明写道:“双方强调,将进一步发展两国全方位高效合作,打造中哈关系新的‘黄金三十年’。”携手构建更加富有内涵和活力的中哈命运共同体,两国同心笃行。   中塔联合声明正式宣布,“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拥有了新定位,双方决定在更高起点上构建中塔命运共同体。   (二)   在国事访问丰富密集的日程之中,有两场聚焦务实合作的活动,尤为引人关注。   一场是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开通仪式。   一端是里海港口现场,一端是哈萨克斯坦总统府大理石厅。3日中午,两国元首以视频方式共同见证中哈合作的这一重要时刻。   “尊敬的习近平主席,尊敬的托卡耶夫总统,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车队26辆货车组成的车队及中欧班列110个集装箱分别到达库雷克港和阿克套港,准备完毕,请指示!”   “启运!”两国元首一声令下,远在里海之滨的库雷克港和阿克套港即时启动作业。车辆登船,集装箱装船,陆水联动,场面壮阔。大屏幕显示着实时画面,两国元首笑容满面,鼓掌祝贺。   蜚声海外的“中国制造”,公路铁路并行,或由新疆出发或从重庆经新疆出发,穿越哈萨克斯坦至里海东岸,再乘货船驶过世界最大湖泊,抵达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欧洲。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这一次是中方车辆首次以公路直达运输方式抵达里海港口。这意味着集公路、铁路、航空、管道运输为一体的多元立体互联互通格局正式建成。   2024年6月26日,“韩国-连云港-中亚”国际多式联运班列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出发,驶往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无人机照片)。班列运载的55个大柜此前于6月13日从韩国境内发出,经釜山港海运抵达连云港后转由铁路运输。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这一幕,让人想起2017年6月两国元首共同出席的中哈亚欧跨境运输视频连线仪式。依靠从连云港经霍尔果斯再至哈萨克斯坦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世界最大内陆国哈萨克斯坦获得了直抵太平洋的出海口。   短短7年光景,从中哈亚欧跨境运输到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中哈互联互通的版图不断拓展。数世纪前因西方开启大航海时代而遭遇国际贸易“海陆之变”的亚欧大陆腹地,正乘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重新崛起为具有全球意义的运输枢纽,从汩汩不止的商品流、资金流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发展红利、合作机遇。   另一场是援塔议会大楼和政府大楼落成仪式。   中方援塔议会大楼和政府大楼项目展板上,展示着一张照片。那是5年前习近平主席访塔时和拉赫蒙总统共同出席项目模型揭幕仪式的画面。   2020年8月,项目正式开工。林立的脚手架,轰鸣的挖掘机……中塔建设者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不到4年时间,两座恢弘高楼在杜尚别市中心拔地而起,创造了建筑界的“丝路新传奇”。   精致的大理石墙面、华美的木质装饰柱、璀璨的水晶吊灯……5日傍晚,习近平主席和拉赫蒙总统携手走进议会大楼,共同为两座大楼揭牌。   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说:“今天,两座大楼正式落成,将极大改善塔吉克斯坦议会和政府的办公条件,成为象征中塔友好合作的新地标。”   拉赫蒙总统将两座大楼视为“习近平主席在对塔吉克斯坦首次国事访问10周年之际赠予塔吉克斯坦人民的最珍贵礼物”。他还特别提到,两座大楼完美融合了塔吉克斯坦建筑风格和中国建筑技术。这是中方第一个采用联合设计模式实施的援外项目,生动践行了共建“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   时间是最好的标尺,丈量出合作的诚意和成色。   5年,7年,把时间轴再拉长一些,更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哈、中塔合作的驰而不息,触摸到共建“一带一路”的强劲脉动。   回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首倡之地,回望过去11年走过的“众行远”之路,是万千感慨,是更加坚定的信心。   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率先铺设跨境油气管道、率先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札纳塔斯风电站、图尔古孙水电站、奇姆肯特炼厂现代化改造、农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西安陆港码头……说起中哈务实合作项目,习近平主席如数家珍。   “去年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410亿美元”“目前正在进行45个总额145亿美元的联合投资项目”“一共有4700多家中资企业在哈投资兴业”……一组组中哈务实合作数据,托卡耶夫总统熟稔在心。   塔吉克斯坦,世界上第一个与中国签署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谅解备忘录的国家。   从亚湾水泥厂、丹加拉农业纺织产业园等产业合作,到中塔公路、亚湾-瓦赫达特铁路隧道等联通项目,从走进中国千家万户的塔吉克斯坦樱桃、柠檬,到孔子学院、鲁班工坊、中塔中医药中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始终是中塔合作的一条主线,为塔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提供着重要助力。   在共建“一带一路”第二个“金色十年”的开局之年,来到共建“一带一路”伙伴们中间,这项世纪工程,未来怎么干、重点方向在哪里,习近平主席同各方深入沟通,共绘蓝图。   发展战略要进一步对接——   具体至中哈、中塔,习近平主席表示,中方愿加快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公正的哈萨克斯坦”经济政策深度对接,愿同塔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塔吉克斯坦“2030年前国家发展战略”深入对接,助力彼此发展振兴。   任务目标要进一步提升——   中国已是哈萨克斯坦最大贸易伙伴,两国元首冀望双边经贸合作更上一层楼,共同确立了未来尽早实现贸易额翻番的新目标。   中国长期是塔吉克斯坦最大投资来源国和主要贸易伙伴之一,2023年双边贸易额创下接近4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探讨进一步提升贸易规模新举措,加快推进中塔公路关键路段建设,加快推进互设文化中心。   合作领域要进一步拓展——   从经贸合作到互联互通,从航空航天到教育媒体……此访框架内双方签署了30多份合作文件。托卡耶夫总统对哈中智慧农业合作格外期待:“哈萨克斯坦对引进中国经验和技术非常感兴趣。”   这是2019年5月21日在塔吉克斯坦丹加拉拍摄的中泰纺织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若玄 摄   习近平主席和拉赫蒙总统见证交换的20多份合作文件,涵盖互联互通、矿产、安全、人文等诸多领域。着眼未来,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要培育新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新质生产力合作增长点。   令人对共建“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无限畅想的,还有中哈、中塔有声有色的“心联通”工程。人民是基础,是动力,是希望。从民相交到民相知再到民相亲,涓涓细流滋养着友谊的土壤,激发出合作的能量。   2024年6月14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来自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与塔吉克斯坦技术大学的校方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新华社记者 孟菁 摄   3日中午,哈萨克斯坦总统府大理石厅,习近平主席同托卡耶夫总统共同出席阿斯塔纳中国文化中心、北京哈萨克斯坦文化中心和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揭牌仪式。代表中国的红色绸缎和代表哈萨克斯坦的蓝色绸缎从金色牌匾上缓缓滑落,中哈人文交流注入新力量。   访问期间,令人鼓舞的好消息接连传来:中方决定在哈萨克斯坦开设第二家鲁班工坊,明年在哈萨克斯坦举办“中国旅游年”。学习中国的语言、中国的技术,借鉴中国的经验、中国的理念,或到中国去或把中国请进来,中亚大地上日益高涨的“中国热”,是友好合作生力军的壮大,是与中国携手实现发展振兴、共同绘就世界现代化新图景的热盼与热望。   (三)   飞赴中亚前,习近平主席同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在北京共同纪念了一个特别日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   70年前,面对热战的惨痛浩劫和冷战的分裂对峙,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给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答案;今天,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新时代中国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   一棒接着一棒向前奔跑,一程接着一程向前迈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壮阔实践中,中国和世界关系形成了新格局,中国外交的国际影响力、创新引领力、道义感召力提升到了新高度。   站位更高、视野更广的战略擘划,更主动作为、更积极有为的大国担当。此次中亚之行,中国与中亚国家相向而行,携手共进,为未来共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一是完善中国-中亚机制。   中国-中亚机制是中国同中亚五国的共同创举。去年5月,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正式建立。今年3月,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正式成立。如何呵护好这一区域睦邻友好合作新平台,让它走得更稳更实更远?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同托卡耶夫总统和拉赫蒙总统就机制建设展开充分交流。   2025年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将由哈萨克斯坦主办。习近平主席明确表示,中方愿同哈方等有关各方做优做强中国-中亚机制,推动中国同中亚合作取得更多新成果。   在国事访问和出席上合峰会间隙,习近平主席同多位中亚国家领导人会面,重温西安的相聚,对表中吉乌铁路项目建设进度,探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路径新领域……中国同中亚,合作并进、发展并进。   二是建设“上合大家庭”。   今年的上合峰会,可谓喜事连连,硕果累累——   正式批准白俄罗斯作为成员国加入上合组织,首次以“上海合作组织+”形式举行峰会……   签署并发表《阿斯塔纳宣言》,批准上合组织关于各国团结共促世界公正、和睦、发展的倡议、关于完善上合组织运作机制的建议以及涉及能源、投资、信息安全等领域合作的一系列决议,发表关于睦邻互信和伙伴关系原则的声明……   签字仪式现场,一份份文件沿巨大圆桌在成员国领导人之间依次传递。因为需要签署的文件数量多,整个过程持续了一刻钟。   中国接任上合组织2024至2025年度轮值主席国备受瞩目。在“上合大家庭”不断壮大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组织团结发展,凝聚建设更美好世界的“上合力量”,是摆在成员国面前的重要使命。   对此,中国既有理念,也有行动。   比如,提出“上海合作组织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公平正义一边,对世界至关重要”;呼吁建设团结互信、和平安宁、繁荣发展、睦邻友好、公平正义的共同家园。   比如,适时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政党论坛;将2025年确定为“上海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年”;欢迎各方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倡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数字教育联盟;未来5年,将向上合组织国家提供1000个青年赴华交流名额……   三是因应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各种危机与挑战层出不穷,人类再次站在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上海精神”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内核一脉相承。   都是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   “联合国是践行多边主义、推进全球治理的核心平台,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习近平主席重申,联合国应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都是要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倡导“全球南方”共同做“四大力量”,宣布支持“全球南方”合作的“八项举措”。此次中亚之行,习近平主席通过切实具体的中国方案和中国行动,团结“全球南方”力量,壮大“全球南方”影响。   同托卡耶夫总统共见记者时宣布:“中方支持哈萨克斯坦加入金砖合作机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中等强国’作用,为全球治理作出自己应有贡献。”   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表示:“中方支持俄方履行好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职责,团结‘全球南方’,防止‘新冷战’,反对非法单边制裁和霸权主义。”   会见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时强调:“中土同为发展中大国、‘全球南方’成员,在追求各自国家发展振兴、维护国际关系准则等方面拥有广泛共识。”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各方对中国倡议更认同,对中国作用也更倚重。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此次中亚之行期间,在国事访问和多边外交的舞台上,又一次成为各方主动谈及的话题、普遍赞同的共识。   托卡耶夫总统表示,哈方高度赞赏中国秉持的和平外交理念以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系列全球倡议,高度评价中方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愿同中方共同努力,推进构建哈中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拉赫蒙总统这样表达对习近平主席的钦佩之情:“习近平主席是当今世界具有深邃历史洞见和宏阔全球视野的伟大领导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许多全球倡议,有利于促进人类和平和进步。”   “乌兹别克斯坦愿同中方密切在中国-中亚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协调合作,推动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白俄罗斯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这是来自“上合大家庭”的声音。   “感谢中方支持联合国的事业,践行多边主义,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关键和建设性作用。人类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在同习近平主席会见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有感而发。   6日上午,习近平主席2024年仲夏中亚之行圆满结束。迎着灿烂的阳光,银白色的专机在杜尚别腾空而起,飞往东方。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之声,回荡在中亚和亚欧大陆人民心中……   文字记者:倪四义、郝薇薇、杨依军、韩梁、刘恺、张继业、关建武、耿鹏宇   视频记者:李姝莛、刘春晖、李亚光、张继业、孟菁、郝薇薇、杨依军、缪晓娟、殷家捷、吴瑶、许杨、刘恺、周天翮、耿鹏宇、江宥林、关建武、王欢   编辑:戚文娟、钱一、刘莲芬、邱世杰、孔唯千   统筹:郜新鑫、李逾男 
伟大的历史变革丨创新引领超越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即将在北京召开,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的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从今天起,《焦点访谈》将推出系列节目——《伟大的历史变革》,聚焦全面深改成绩单。   上天、下海、通信……这些领域创新引擎全速发动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产C919大飞机,就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科技领域不断自主创新,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成果之一。   6月14日,国产大飞机C919再添新航线。当天上午,东航C919客机搭载162名旅客,从上海虹桥机场飞往广州白云机场,正式开启第四条商业定期航线。   让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承载着国家意志、民族梦想、人民期盼。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5月在上海考察期间还曾登上展示样机。  △资料画面:2014年5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   习近平:过去的逻辑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我们现在要倒过来,我们首先要花更多的钱来研制、制造自己的飞机,形成我们独立自主的这种能力。   C919大型客机研制成功,是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时代成果。十多年来,我们坚持自主创新,攻克了100多项重大技术难关。目前,科研人员仍在进行新的攻关。   C919大型客机基本型总设计师 马显超:我们要不断接受市场和客户的反馈,我们要对飞机进行不断改进优化,加快C919大型客机的系列化发展,比如说我们正在研究的C919高原型,这里边也有很多技术挑战。世界科技巅峰,我们都要奋勇攀登。   不仅仅是国产大飞机,最近,探月工程也传来好消息,嫦娥六号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再次创造了中国航天的世界纪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一些领域从“跟跑”转向了“并跑”,甚至“领跑”。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潘教峰:像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5G通信、高铁这些领域在全球还是处在一个领先的位置上。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背后,它确实凸显出我们的创新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普遍共识。正是在这些共识下,我们才有了过去十年大刀阔斧的科技领域改革。   发展理念的引领有多重要?十几年前,中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经济增速开始下滑,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而新动能不足。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把握大势,提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  △资料画面: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   习近平: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创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攻坚关键核心技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部署推进一系列重大科技发展和改革举措。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刘冬梅:科技体制改革始终都是坚持问题导向的,也就是说破除一切束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以前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我们的创新体系的整体能力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存在着被“卡脖子”的风险。   我国北斗工程建设之初,导航卫星的核心部件“星载原子钟”就曾受制于人。当时,这项技术被少数国家垄断,而我国从国外购买却受到百般限制。   有的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而我国首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曾遇到的问题则是“买不到”。当初,制造载人舱所需要的钛合金材料,没有人能够提供。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杨锐:实际上就是三个,一个是强度要提高,韧性和焊接性还要保障。这三个去掉任何一个条件都可以做,但是三个同时做,全世界都没有。这个做不出来,万米潜器就做不了的。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优化创新生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刘冬梅:我们在科技计划项目改革方面,比如说实施了“赛马制”,实施了“揭榜挂帅”等新的管理机制,最突出的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主要是发挥党和政府对于重大任务的领导和组织作用。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潘教峰:为什么叫新型举国体制呢?一方面要把它攻关要攻得出来,就是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转得出去,要形成产业市场的竞争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与过去的举国体制相比,新型举国体制进一步创新,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   “嫦娥”探月、“神舟”飞天、北斗全球组网、“奋斗者”号万米深潜……新时代以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我国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术难关,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而在谈到如何攻克钛合金材料这个难题时,“奋斗者”号研发人员还提到了一个关键——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杨锐:我们通过深入的基础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原理,使钛合金材料真正做到了世界领先。   从历史上看,每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是从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开始的。但过去很长时间,我国基础研究能力相对薄弱,存在投入不足、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少等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新时代以来,我国不断强化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优化原始创新环境,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2012—2023年,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从499亿元提高到2212亿元,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连续5年超过6%。   “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首次实现淀粉全人工合成……多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潘教峰:对于基础研究,我判断,总体上我们正从平台积累期走向质量跃升期,我们已经产生了一大批原创性成果。我想,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势头保持下去,中国一定会产生一批能够开辟新的学科方向,或者写入到教科书当中,或者引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一批重大成果。   打通成果转化堵点 让科技找到用武之地   科技成果研发出来,不能躺在实验室“睡大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而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堵点,正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点。   邝允和研发团队经多年努力,成功突破了海水制氢关键技术,填补了世界空白,可这项技术如何落地,却一度让他们犯了难。   邝允的研发团队苦于找不到验证技术的应用场景,而另一边,有家企业正在为关键技术的缺失发愁。最终,一家新型研发机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为他们牵了线。研发团队、企业和研究院三方展开合作。两年多后,全球首台单机规模最大的海水制氢装置成功投入运营。   在我国,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还有很多。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正式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与传统研发机构主要注重研发相比,新型研发机构把科研与市场需求更好地连接起来,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形成了一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和平台。通过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尽可能地赋予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人员。2012—2023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6000亿元增长到6.15万亿元。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聚才、爱才、育才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针对人才培养、评价、激励、引进等关键环节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支持科学家大胆探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刘冬梅:2016年出台了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2018年开始,实行了三轮减负行动,比如说我们的“破四唯”、精简报表,让科研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科研。   2012—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1.03万亿元增长到3.3万亿元;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到第12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新征程上,以创新为引领,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必将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境界,也将见证更多这样的精彩时刻↓   2013年:我国科学家首次观察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2014年:我国发现甲烷直接转化的办法   2015年:暗物质卫星“悟空”上天   2016年:我国科学家领衔绘制全新人类脑图谱   2017年:“墨子号”实现星地量子通信   2018年:首只体细胞克隆猴诞生   2019年: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   2020年:北斗导航系统全面建成   2021年:神舟两次成功发射,中国人长期驻守太空   2022年: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   2023年:“中国天眼”发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关键证据   2024年: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启商业首航   ……
日本小林制药公司将调查93名消费者死亡详情
  针对日本小林制药公司含红曲成分保健品致消费者健康受损问题,大阪市市长当地时间8日透露说,截至本月5日,小林制药已接到来自233名死亡消费者家属的咨询,该公司将对其中93名消费者死亡是否与服用问题保健品存在关联展开调查。    小林制药曝出问题保健品事件后,公司总部所在地大阪市成立对策总部,负责掌握消费者健康受损情况、推进查明原因和产品回收等工作。   今年3月,小林制药报告死亡病例数为5例、住院人数为289人,但在此后三个月时间里,虽接到大量死亡病例相关咨询,却没有更新数据,直到厚生劳动省6月中旬询问情况后,小林制药才于当月底对外公布最新数据。   根据小林制药6月28日发布的新闻公报,公司又接到来自170名死亡消费者家属的咨询,其中76名死者生前曾服用该公司问题保健品,但他们的死亡与此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仍在调查中。   日本厚生劳动省本月2日表示,小林制药已向厚生劳动省提交疑似关联死亡病例的调查计划,具体内容没有对外公布。不过厚生劳动省强调,将严格监督小林制药的调查情况,必要情况下,厚生劳动省可能直接参与调查。   日本肾脏学会6月30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105名服用小林制药问题保健品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经治疗后,仍有超过八成患者肾功能未恢复。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