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机构:Q1联发科5G手机市占率增至29.2%,领先苹果与高通
根据研究机构Omdia报告,配备联发科芯片的5G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53%的强劲同比增长,从去年同期的3470万部升至今年的5300万部。相比之下,搭载高通骁龙芯片的5G手机上货量保持稳定,由去年同期的4720万部增至一季度的4830万部。 一季度联发科在5G手机的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22.8%增至29.2%,位居第一;高通份额从31.2%下降至26.5%;苹果份额紧随其后,位居第三;其他SoC排名依次为三星Exynos、谷歌、麒麟和紫光展锐,合计占比17%。 Omdia分析,联发科之所以能够在5G智能手机市场超越高通,主要因为250美元(约合1818美元)以下5G手机出货量增多,而联发科在这一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统计显示,250美元以下5G手机出货量一季度激增62%,从去年同期的3870万部增至6280万部,这对于联发科十分有利。苹果则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机构表示,在过去3年内,随着大多数芯片制造商从4G转向5G,紫光展锐抓住这一机遇,在不断下滑的4G市场扩大自己的份额。目前,紫光展锐已成为联发科在4G手机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在此期间,苹果、三星、高通正在重点发力5G技术,其中三星减少了4G手机芯片的出货量,2024年一季度出货占比仅为1%。相比之下,联发科依旧保持大量4G芯片生产,出货量占比超过50%。
1899元!小米智能门锁2人脸识别版发布:3D结构光,黑夜秒开
快科技7月9日消息,小米今天正式发布了小米智能门锁2人脸识别版,目前已经开启预售,到手价1899元。 该款是基于小米智能门锁2的升级款,造型也保持一致,在老款的基础上增加了AI 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 不用动手就能开锁,而且黑夜无需打光也能刷脸秒开。 采用小米自研新一代降噪全自动锁体,锁体内部集成多颗传感器,可及时监测锁体状态,采用直插式C级锁芯贯穿锁体结构。 与第一代全自动锁体相比,小米自研降噪全自动锁体关门降低12dB、开门降低13dB,开启勿扰模式还可关闭提示音,降低告警音。 开锁方式上支持人脸识别、指纹识别、长期密码、周期/一次性密码、蓝牙、小米手机、小米手表、加密NFC门卡以及机械钥匙等10种开锁方式。 续航方面采用双供电系统,由干电池和锂电池组成,锂电池容量达到5000mAh,可支持猫眼、人脸识别4个月续航时间,4节干电池还能支持4个月的指纹、密码基础开锁续航,双系统续航共8个月。 当锂电池电量充足时仅消耗锂电池电量,锂电池电量充足时,仅消耗锂电池电量,当锂电池电量低于10%时,自动进入超级省电模式,当锂电池电量耗尽时,自动启用干电池供电。 当电量全部耗尽,可用Type-C数据线外接充电宝为门锁应急供电完成临时开锁。
博主曝小米大小折叠机定位:小折全能,大折轻薄全能
【CNMO科技消息】小米大小折叠屏手机将于本月发布。7月9日,有博主曝光了两款手机的定位。 疑似小米MIX Flip真机曝光 根据该博主爆料,小米首款小折叠手机非常全能,“把小折劝退用户的那几个核心问题全解决了,双屏规格、性能、拍照都很强,可以说是小折品类的第一款全能旗舰。” 至于大折叠屏手机,该博主表示,大折最难的是如何在全能的基础上做轻做薄,粮厂这次立了一个标尺是重量<230g,厚度<10mm,做不到这个估计也不敢再宣传自己轻薄全能。 相关爆料 据悉,小米小折叠屏手机MIX Flip拥有一块超大尺寸副屏,将搭载骁龙8 Gen3移动平台,并且可以带来出色的人像拍摄功能。其主摄像头将采用先进的光影猎人800传感器,像素为5000万,支持OIS光学防抖,即使在运动状态下也能捕捉到清晰的画面。此外,该机还将配备一颗OV60A长焦镜头,支持2倍光学变焦。 续航和快充方面,消息显示小米MIX Flip配备了4700mAh电池,并且支持67W快充。电池容量在小折叠屏手机中算大的,相信能够带来不错的续航体验。 此前,雷军官宣,小米MIX Flip和小米MIX Fold4将于本月发布。两款手机都将在北京昌平小米新一代手机智能工厂里生产,关键工艺实现了100%自动化。
小米15系列配置曝光!升级到5400mAh,支持潜望长焦
【CNMO科技消息】虽然现在距离小米15系列发布还有一段时间,但网上关于该系列新机的爆料已经不在少数。日前,又有博主曝光了小米15系列的参数详情。显示小米15 Pro电池增大到了5400mAh,还将采用超声波屏幕指纹,影像部分也将首次用上潜望长焦。 根据该博主爆料,小米15 Pro将配备5400mAh电池,并支持百瓦级有线和无线快充。作为对比,小米14 Pro配备的是4880mAh电池,支持120W有线和50W无线快充。从目前流出的消息来看,小米 15 Pro还将采用超声波屏幕指纹,影像部分也将首次用上潜望长焦,很多小米14 Pro还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似乎都得到了补足。 小米15系列参数曝光(图源见水印) 信息显示,小米15 Pro将采用中孔等深四曲屏设计,而小米15采用中孔直屏设计。两款手机都将采用龙晶玻璃,支持超声波指纹解锁。此外,两款手机都将搭载骁龙8 Gen4移动平台,辅以LPSSR5X和UFS 4.0。电池配置上,小米15 Pro将升级到5400mAh电池,支持120W快充和80W无线充电。小米15则将配备4800mAh-4900mAh电池,支持100W快充和50W无线充电。 两款手机后置主摄都将采用豪威的传感器,并配备5000万像素主摄像头,小米15 Pro参数对比上代有进步。辅以5000万像素三星JN1超广角镜头和5000万像素长焦镜头。其中,小米15 Pro支持潜望式3倍变焦,对比上代进步明显。其他方面,小米15和小米15 Pro都将支持WiFi 7和UBW,此外还支持双扬声器、IP68等。
汽车芯片,三类玩家赛跑
7月8日,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如约而至。 上海的7月,在结束了漫长的梅雨季后紧接而来的是37°度的高温天。但高温并没有阻挡观展人的脚步,慕尼黑上海电子展上人声鼎沸,而人群中聚集最多处还是在汽车芯片。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芯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无论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还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都离不开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汽车芯片。在展会现场,各大芯片厂商纷纷展示了自己的最新产品和技术,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01 国内芯片厂商的上车方案 扬杰科技——汽车功率Mosfet 扬杰科技的展台前,直接开进了一台比亚迪仰望U8。在交流中,扬杰科技工作人员表示,多个车规解决方案都已经在仰望U8中采用。扬杰科技围绕汽车电子领域带来汽车前灯、尾灯、EPS、BMS、OBC等应用解决方案。 据了解,扬杰科技的汽车功率Mosfet已经通过AECQ101认证,主要应用于智能座舱、车身模块控制、域控制器。 杰发科技——舱行泊一体化解决方案 杰发科技带来了AC8025AE舱行泊一体化解决方案、AC8025量产样机亮相。 C8025AE舱行泊一体化解决方案中包含座舱和行泊域控制器融合单芯片、内置高性能Hi-Fi DSP、高性能ISP、Audio DSP完整Audio解决方案和CarPlay、AVM、蓝牙协议栈等座舱功能,并且能够提供Parking&L2 ADAS &NOP Lite完整解决方案。 据介绍这款方案是杰发科技AC8025芯片加上地平线的征程3,可实现L2级别辅助驾驶、自动泊车辅助(APA)和轻量版领航辅助驾驶(NOP Lite)等功能,预计将在8月底或9月初进行量产。 目前,杰发科技与全球知名OEM和Tier 1建立合作,客户覆盖国内超过95%整车厂,包括:一汽、长安汽车、上汽、比亚迪、理想、小鹏、蔚来等。 中微半导——车规级32位MCU BAT32A2、BTA32A3 在汽车芯片方面,中微半导展示了自主研发的车规级高品质32位MCU BAT32A2、BTA32A3系列,已通过AEC-Q100认证。 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车载电子控制模块,如数字仪表盘、数字钥匙、T-BOX、DC/DC电源、座椅控制器、超声波雷达、纹波防夹、前后大灯、AQS传感器、空调控制器、BCM控制器等。 据了解,中微半导的车规级MCU主要供给了长安、赛力斯等公司,像爆卖的问界系列,也搭载了中微半导的产品。 国芯科技——中高端产品CCFC30XXPT 国芯科技则展示了中高端产品CCFC30XXPT系列芯片。 CCFC3012PT是专为智能驾驶和新一代域控系统设计的高度集成MCU芯片,主要面向ISP及毫米波雷达信号的后处理。其采用多核PowerPC架构的国芯科技自研CPU核C3007,算力可以达到2700DMIPS,融合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处理功能,性能与英飞凌TC397芯片相媲美。据了解,CCFC3012PT芯片目前正在流片,预计今年可以投入市场。 此外,CCFC3009PT芯片是国芯科技首款面向汽车辅助驾驶和智能底盘领域应用而设计开发的高端MCU,采用高性能RISCV架构(5个主核+3个锁步核),算力可达到6000DMIPS以上,且采用了更为先进制程的22nm RRAM工艺,目前正在开发中。 芯旺微——KF32A158 MCU 芯旺微带来的是基于自主研发的KungFu指令集和内核架构MCU。 KF32A158是芯旺微电子推出的符合IS026262-ASILB汽车功能安全等级的KungFu内核32位车规级MCU,最大可提供2MB ECC Flash和256KB RAM,同时支持A/B 分区bootloader。主要应用于车身、车灯、仪表、热管理控制、区域车身域控等场景。 芯旺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相关产品在长安旗下深蓝汽车上已有应用。此外,芯旺微的车规级MCU产品也已批量应用于上汽集团、一汽集团、长安汽车、广汽集团等。 02 汽车芯片,三大缩影 预计到2030年我国汽车芯片市场年需求量将超过450亿颗,且伴随车辆达到L3级及更高级别自动驾驶,大算力智能芯片、传感器芯片、控制芯片等增加将带动单车芯片使用价值量额外增加630-1000美元。 现在,所有人都在盯着“汽车”这块大蛋糕。 实际上,我们可以将国内参与汽车芯片设计的企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尚未涉足车规级芯片,仅仅只是初步尝试;第二类是传统的芯片设计企业,正在向车规级攻城略地;第三类则是之前就具有车规级芯片产品,占领先发优势的企业。 第一类尚未推出汽车芯片的企业,能做成车规级已经成为他们的挑战。 车规级芯片两大难点,一方面是认证难。AEC-Q系列认证被公认为车规元器件通用试验标准。IC设计企业要想进军汽车电子领域和汽车电子零部件供应链,AEC-Q系列就是其中一个必须要通过的验证。 由于AEC-Q标准的认证严格,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实验。一家尚未推出车规级芯片的厂商无奈的说到:“从设计到认证,过一颗就需要50多万,这么多颗产品,只有大厂能做得起。” 另一方面是汽车芯片的推出周期长,一款芯片的前后端设计往往需要2~3年时间。流片(指试生产)成功后,至少还要经过12个月的测试验证,从开发到实现量产需花费3至5年。如此长周期,对于大企业来说都费时费力,对于微、小企业那就更加困难。 第二类从传统的芯片向车规级领域攻城略地的企业,诸如中颖电子、中微半导、圣邦微等。这类企业从家电或者工业开始起家,在时间的发展中逐步开始向汽车方向过渡。对于这类厂家来说,能不能做“车规级”已经成为分水岭。 在地缘摩擦的影响下,很多国内的厂商将目光从消费领域,转向了工业控制和汽车电子。 这两个产业中,一个是支柱产业,一个是新兴产业。对于已经起家的国内芯片公司来说,如果能够做好车规级、做好工业级,那么“降维”后,同样能够做好家用级。因此,在越来越多人关注到汽车的现在,能做车规级芯片已经成为了实力的认证标准。 第三类,则是曾经有过先发优势的车规级芯片厂商,诸如兆易创新、杰发科技、芯旺微。这类厂家面临的更多是来自成熟车规市场的“内卷”。 早入行就等于早占领市场。在早前,尤其是疫情缺货的过程中,这类先发厂商已经占领了部分汽车的份额。 有专注于功率器件的厂家分享:“去年,我们也跑了很多车企,都是合作了车规MosFET,而IGBT方面都没有合作成功。” 因为IGBT的工艺稳定,且成本和价格更高。对于车厂来说,往往会持续地选择合作过的企业,除非供货有很大问题,才会考虑更换新的合作企业。尽管如此,目前IGBT的价格也一直在内卷,在去年IGBT价格就已经可以做到1000以下。 一些具有先发优势的厂商也在感叹:“早布局相当于是提前进入汽车市场,相对来说会好一些。如果是现在重新开始进入汽车市场,还是很累、很卷的。去年到今年,已经有一些厂家将价格下放到10%~20%。” 03 结语 从2020年到2023年,短短三年间,汽车芯片的国产化率从5%提升到了10%左右。虽然这个数字看起来还很低,但增长速度已经相当可观。 今年前5个月,中国电科、中国电子、华润集团、中国中车集团共销售了2.35亿颗汽车芯片,三家国有汽车厂商(一汽、东风、长安)共使用1.32亿颗国产汽车芯片。 越来越多的车企都在使用国产芯片,诸如扬杰科技与比亚迪合作多年,当前汽车电子解决方案已经导入仰望U8;长晶科技也与比亚迪在车载扶手屏、车窗、智能座舱领域合作;中微半导车规级MCU则与东风、赛力斯等公司合作。 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半导体厂商越发重视汽车领域,这带来了汽车芯片市场格局的一些变化。慕尼黑上海电子展上,不同展商推出的汽车芯片方案,也是国内汽车芯片的缩影。 目前,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已经迈过起步阶段,并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现在面临的挑战来自汽车芯片领域的技术要求标准高、芯片开发周期非常长、整个产业生态还比较脆弱等。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汽车芯片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6月,在工信部发布的《2024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中,特别提及:“强化汽车芯片标准供给。”这意味着,汽车芯片的平台化、集成化、标准化等已经是我国汽车产业链布局的重要趋势。业内指出,智能网联汽车、汽车芯片等产业近年多次获政策大力支持,既是利好,也是机遇。 随着国家对半导体产业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内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中国汽车芯片企业有望在技术创新、市场份额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同时,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强合作,共同打造一个更加健康、稳定的产业生态,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电动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香港拟以牌照方式规管网约车平台,目标2025年订定立法建议
IT之家 7 月 9 日消息,据香港电台(RTHK)今日报道,香港运输及物流局建议以牌照方式规管网约车平台,目标在 2025 年订定立法建议。局长林世雄接受该台《上任两周年》系列专访表示,建议规管网约车的主要目的是想保障市民的安全和权益。 林世雄说,听到要求规管网约车平台的声音,当局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调研及比较,包括深圳、新加坡、日本及澳洲等地的网约车平台情况,本周五会在立法会讨论,听取议员意见,之后会了解市民对点对点服务的需要,从而规划未来工作,期望大家给予耐心。 局方昨日表示,运输署今年稍后会调查乘客需求及转变,6 个月内查看进展,预计 1 年内完成,根据研究结果,再评估可以通过平台提供合规服务的车辆类别和数目及牌证要求。 图源 Pexels IT之家注意到,2014 年,网约车平台 Uber 登陆香港后冲击传统的士行业,然而目前 Uber 等平台派单给私家车也称“白牌车”(涉嫌非法载客营利的非商业用途车辆)。在今年 5 月网上流传视频称,有的士司机“放蛇”(钓鱼执法)乘坐并举报 Uber 私家车,引发了一些讨论。 据 GDToday 报道,5 月 21 日,香港政府官方回应称奉劝的士司机勿自行“放蛇”捉 Uber 司机,并称运输及物流局正就规管网约车做政策研究,会在今年 7 月完成初步调研,向立法会汇报。
2024下半年,车企拼什么?
有限的时间窗口里,多维度的全面较量。 文|郭佳怡 编辑|张晓 年初比亚迪打响车企价格战以来,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涌现出诸多新变化。 小米的入局,在加速对现有市场格局发起冲击。 小米进入的,是受众群体最广泛的价格区间,在行业价格战已经趋向激烈的趋势下,小米的入局加剧了竞争态势,小米SU7发布后的一周内多家车企宣布降价,就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小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将车企营销带向了新的阶段,车企除了拼技术、拼产品之外,也要将目光放在更长远的品牌打造上。 特斯拉FSD的入华消息,让车企的智驾之争更加激烈了。 从第一梯队的小鹏、华为,到仍处于追赶中的理想、蔚来等,都明显加速了在城市NOA上的布局,试图抓住接下来两年的关键时间窗口,占领越来越多的用户心智。 此外,理想汽车的首款纯电动车MEGA失利了,但其纯电+增程式双线布局的方向没有变,这一方向也在被越来越多车企认可,市场上笃定只做纯电动车型的车企几乎寥寥可数。 ...... 梳理上半年这些行业大事件,不难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进入更惨烈的厮杀阶段。 01 插混车型增速抢眼,车企角逐升温 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车的整体同比增速,远高于纯电车型。 乘联会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零售额中,PHEV共卖出了168.7万辆,BEV共卖出了242.5万辆,但从销量的同比增速来看,PHEV同比增长高达69.5%,BEV则为15.8%。 造车新势力阵营中品牌销量的分化,就是一个信号。上半年,造车新势力中,华为鸿蒙智行(销量主要源于AITO问界)和理想处在第一梯队,分别交付了19.4万、18.9万辆,而包括蔚来、小鹏等在内的多家车企,累计销量都未能越过10万辆。其中,理想汽车的绝大多数车型都是增程式,问界也主打增程式混动技术。 此外,上半年卖出了最多新能源车的比亚迪,今年上半年的销量中,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卖出了88.10万辆,同比增长了39.54%,销量高于纯电车型的72.62万辆,销量增速也高于纯电车型的17.73%。 市场上这两种主流动力类型车型的增速趋势,早在过去两年就有所端倪。 以2021年为界,那一年BEV的同比增速与PHEV的同比增速还旗鼓相当,都在170%上下。在那之前,纯电车型的销量增幅高于插混车型。不过在那之后,插混车型的销量增速连续三年高过了纯电车型,2022-2023年,二者的增速差分别为86.3%、61.5%。 图/乘联会 消费者这一购车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在成本、补能等方面,尤其是补能方面,插混/增程式车型更符合当前用户偏好。 《2024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的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有71%的消费者在选择新能源汽车时,会考虑插电混动或增程混动汽车,只有29%的消费者表示会只考虑纯电动汽车。2022年,这二个数据的差距更大,只有15%的消费者表示,会只考虑纯电动汽车。 此外,已经购买了插电混动/增程混动汽车,或者考虑购买插电混动/增程混动汽车的受访者中,大家选择这类车型的原因中,有86%的人认为,纯电动汽车长途出行中会有里程焦虑,有81%的人认为,插混/增程汽车纯电里程足够进行日常通勤。 图/《2024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 还有一则数据很有意思。麦肯锡在这份洞察报告中指出,自从启动中国汽车消费者调研以来,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首次出现了下滑,即下台车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受访者比例,从2022年的68%下滑到了2023年的62%。 其中的关键要素正是纯电动车主的反馈。调研数据显示,有22%的纯电动汽车车主表示,购买下一台车时将不再考虑新能源汽车,之前的调研中,这一比例还只有3%。 再拆分来看,纯电车主的不满,其实大多数集中在三、四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纯电车主的“反悔率”高达54%,一、二线城市则只有10%。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相对更低线的城市,充电设施建设的相对不足,会造成消费者在“补能体验”上有所缺失。 综合上述几点来看,纯电车型和混合动力车型销量增速的分化,实则是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市场普及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特征,而混动车型更具备普适性。 这一趋势也有望在接下来继续影响行业格局走向。 一个明显的市场信号是,上半年以来,已有多家车企进入插混/增程市场,向以比亚迪为主的车企发起冲击。 5月21日,奇瑞汽车插电式混动SUV车型风云T9低价上市,主要竞争对手之一,便是比亚迪畅销车型“宋”;5月24日,东风集团插电混动车型风神L7上市,同样标准比亚迪“宋”。此外,吉利汽车旗下银河品牌、上汽集团荣威品牌、长安汽车深蓝品牌等,都推出了插电式或增程式混动车型。 事实上,市场上目前仍然坚持纯电路线的车企已经不多了。 36氪AUTO上个月在报道中指出,智己汽车将在2025年一季度发布一款对标理想L7的增程式SUV车型,有知情人士透露,这款车型作为智己的首款增程汽车项目,早在2023年下半年便已经立项,期望用SUV定位打开市场;小米前端时间也传出了正招聘增程式汽车人才的消息;此外,小鹏汽车、极氪汽车等此前也都曾传出研发增程车型的消息。 如此来看,车企下半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里的角逐中,插混/增程混动汽车市场,也将是一个主战场。 02 销量压力下,停不下来的价格战 从各大车企今年上半年的销量完成进度写起。 听潮TI统计了当前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上半年销量和既定的销量目标,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大多数车企距离实现全年销量目标,尚有较远距离。 在这一基础上,预计今年下半年,车企围绕销量的竞争将继续呈现白热化趋势。而从上半年的行业动态来看,价格,将成为车企比拼的重中之重。 上半年,车企间的价格战已经打得火热,整体来看,行业已经掀起两波大规模的降价潮。 第一波是比亚迪在开年之初掀起的。2月19日,比亚迪喊出了“电比油低”的口号,宣布秦PLUS DM-i荣耀版售价区间为7.98万-12.58万元,秦PLUS EV荣耀版售价区间为10.98万-13.98万元,正式进入了8万元以下的价格区间。 此后,一众车企加速跟进了这波热潮。上汽通用五菱、长安启源、哪吒汽车、吉利汽车等多家车企都提出了相应的降价举措。 据媒体报道,今年2-3月,行业内车企的降价举措达到了高潮——2月共有27款车型降价,3月共有37款车型降价。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曾对此指出,“今年一季度,国内乘用车的降价规模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六成,相当于2022年的降价总规模。”他同时指出,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车企降价的主要是纯电动和插混等新能源车型,燃油车很少,而且自主品牌与造车新势力是降价主力。 第二波是小米集团发布旗下首款纯电动轿车小米SU7后引发的降价潮。 小米SU7发布会后的一周时间里,多家车企宣布了降价消息。比如问界宣布新M7入门版直降2万元、蔚来给出了最高10亿元的油车置换补贴、极氪变相降价2万元,等等。 当时,奥维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对媒体表示,车企选择同步在这几天降价,有一部分原因,是想赶在小米SU7的“7天无理由退定期”之前,抢夺这些用户。 由此可见,当前阶段,车企对市场竞争依然十分敏感,价格战,成了每一家车企都绕不过的话题。 2023年新能源汽车终端成交价整体呈下降趋势,图/《中国乘用车量价趋势与价格策略研究报告》 可以预见,下半年尤其到第四季度,车企间的价格战很可能会进一步爆发——随着各大车企全力冲刺全年销量目标,以及车市进入“金九银十”的黄金期,“以价促销”或成为车企的主要手段。 车企间的价格战,同时也加速在另一个层面展开,即通过布局售价更低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来抢占更多价格段的市场。 最典型的例子是蔚来和小鹏。 蔚来在5月15日发布了旗下第二品牌“乐道”,首款车型L60同时亮相。L60是一款纯电动中型SUV,定位家庭用车,标准续航版本的预售价为21.99万元。NIO是蔚来汽车的主品牌,定位高端,目前在售车型中,售价最低的ET5和ET5t,起售价均为29.8万元。 7月3日,小鹏汽车也发布了旗下全新系列的首款车型MONA M03。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透露,这款车型定位为纯电动紧凑型轿车,将在8月上市,价格在20万元以内。 这同时也意味着,10-20万元这一价格区间内的市场竞争预计将进一步白热化。过去几个季度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这一价格段是销量占比最高的细分市场,稳定维持在40%上下。 03 智驾之争愈演愈烈,车企不得不战 2024年以来,从车企到上游智驾供应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智驾之争,更加迫切也更加激烈了。 这对应的是,智驾水平正加速影响消费者的购车决策。华西证券在一份研报中表示,智驾目前已经有效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未来能够找准差异化卖点、技术领先的头部车企,将在“标配智驾”时代形成差异化,并保持两年以上的领先优势。 从智驾的技术演进路径来看,当前,城市NOA(自动辅助领航驾驶)规模的迅速铺开,也加速了智能驾驶商业化拐点的到来——业界将城市NOA称作L2级辅助驾驶的最后一役,是自动驾驶从L2跨越到L3的关键一步。 基于此,车企围绕城市NOA的角逐,预计将成为下半年的一个主旋律。 尤其上半年以来,特斯拉FSD在中国市场的渐行渐近,也在持续对中国智驾格局发起冲击,引发车企间新一轮内卷。 FSD是特斯拉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utopilot的进化版,特斯拉希望FSD逐渐升级迭代最终实现自动驾驶,其从2020年10月开始小规模推送,至今已经历11次大规模更新,年初特斯拉在北美推送端到端自动驾驶系统FSD V12,再度引发市场热潮。 而自4月28日特斯拉CEO马斯克访华以来,关于特斯拉FSD入华的进展消息,便一直没有停下来过。上个月,一名接近上海市政策制定部门的人士告诉财新网,上海自动驾驶示范区已经向特斯拉发放了道路测试拍照,FSD可能正在测试。不过特斯拉中国对此消息未予置评。 在特斯拉潜在的竞争面前,我们看到,当前头部新势力车企已经开始主攻城区NOA,包括华为系、小鹏、理想、蔚来等在内的数家车企,已经进入城市NOA的规模化竞赛周期。 以当前处于第一梯队的小鹏为例。 XNGP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是小鹏汽车全新一代智驾系统,某种程度上具备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能力,也是实现无人驾驶前,辅助驾驶的终极产品形态。 小鹏汽车2018年开始自研智能驾驶软件,2021年首先在高速场景上实现了NGP(导航辅助驾驶)功能,之后开始拓展到场景更为复杂的城市道路。 但小鹏将这一功能推送到更大范围的一个阻碍在于,全国大多数城市都没有高精地图可以用,“无图”版智驾系统的研发,变得尤为重要。直到去年8月,小鹏汽车的无图智驾系统开发出工程版,并在11月向首批25个城市推送了无图版城市NGP功能,12月拓展到了52个城市。 在那之后,小鹏XNGP无图智驾的开城速度骤然加快。今年1月时,小鹏XNGP无图智驾已全量推动243座城市,覆盖了全国21个省。 小鹏紧接着提出了新的目标——2024年结束时,XNGP要覆盖全国主要城市路网,并面向全球研发高速NGP,2025年面向全球研发XNGP。截止7月2日,小鹏XNGP城区智驾已累计覆盖356座城市。 不过竞争对手也在加速追赶。 蔚来4月份面向Banyan·榕智能系统用户(近33万名用户),全量推送了全域领航辅助NOP+城区路线;去年12月,理想汽车AD Max 3.0平台的无图版智能驾驶NOA处于在千人公测中,预计在今年三季度面向全国开放,将不再受城市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8日,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还在一次论坛上透露,理想计划在2024年底或2025年初,向批量用户推出有监督的自动驾驶系统,为L3级自动驾驶,他还判断,无监督的自动驾驶可在三年内实现。 不过无论是对已经在智驾上走在前列的车企而言,还是对仍处于加速补课中的车企而言,留给他们的时间窗口确实不算太多了。 此前,智能驾驶技术初创企业毫末智行曾向媒体表示,城市智驾是占领用户未来购车心智的关键要素,从企业系统落地到被用户认知,大概只有两年时间的窗口期。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