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人社部:事业单位招聘不得将毕业院校作为限制性条件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记者姜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2日发布通知提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要合理制定公开招聘资格条件要求,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切实维护、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   据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印发这份“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旨在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参加事业单位招聘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通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资格条件中的专业条件要求,应当以完成岗位职责任务所需具备的管理能力、专业素质或者技能水平为依据,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专业指导目录设置,或者参考考试录用公务员、高等学校、职业教育、技工院校等专业目录设置,并将所参考目录在招聘公告中予以明确。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有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岗位,可以适当降低学历要求,或者不再设置学历要求。在符合专业等其他条件的前提下,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可报名应聘学历要求为大学本科的岗位,高级工班毕业生可报名应聘学历要求为大学专科的岗位。   通知还要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主要以技能操作或技能指导履行职责任务的岗位,实际操作能力测试在考试中的比重原则上不低于50%。职业院校毕业生为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选手、全国技能大赛优胜奖以上选手、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一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决赛单人赛项前10名、双人赛项前7名、三人赛项前5名的选手)的,可作为高技能人才按规定采取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到与所获技能奖项相关的岗位工作。 责编:海闻
骗子在Facebook冒充马斯克 却通过官方认证
据The Verge报道,一个拥有15.3万名粉丝的埃隆·马斯克Facebook粉丝页面已被验证为代表特斯拉公司的官方页面--这违反了Facebook自己的规则。明确地说,该页面并没有假装自己是马斯克的页面;它在 “About ”部分公开表示它是一个粉丝页面。 马斯克拥有一辆特斯拉汽车公司的0001号Roadster跑车(第一辆下线),他是这家公司的早期投资者。Roadster是一款电池电动跑车,续航能力为220英里。 这是一个粉丝页面,上传了他的推文等。 该页面上只有10个帖子,最早的是在10月21日发布的。其中一个帖子中包含了马斯克的一张照片,另一个帖子是关于该页面更新其个人资料图片的通知,其他的看起来是最近推文的转贴。 该页面一开始并不是作为埃隆·马斯克的粉丝页面。页面透明度标签--显示该页面的一些历史,由谁管理,以及是否运行广告--称该页面创建于2019年7月28日,代表一个"Kizito Gavin",这是足球运动员Gavin Kizito名字的反写。 此后,该页面改变了六次名称,都是在2021年,最近一次是在10月17日两次(不知何故)改变为埃隆·马斯克。页面透明度部分还说,管理该页面的人都在埃及。马斯克住在得克萨斯州。 另外,也许值得注意的是:该页面的URL切断了 “official” (官方)一词的结尾。 目前还不清楚该页面是何时被验证的。Facebook的验证规则指出,该公司已经“确认该页面或个人资料是其所代表的公众人物或品牌的真实存在”。要在Facebook上得到验证,必须填写一份表格,其中要求提交者分享正式的身份证明,如驾驶证、护照、身份证、纳税申报单、最近的水电费账单或公司章程等。 对于大型社交媒体平台来说,验证是一个挑战。Twitter也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它在2017年暂停了验证计划,并在今年早些时候重新启动了它。不过,重新启动的过程有些颠簸,该公司在7月承认,它错误地验证了少量的虚假账户。 Facebook(现已更名为 Meta)公司没有立即回复评论请求。
China Cracks Down on Cosmetic Medicine Advertising
BEIJING, November 2 (TMTPOST) —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Market Regulation has released the Enforcement Guidelines for Cosmetic Medicine Advertising on Monday, providing clear rules on cosmetic surgery and medicine advertisements. Source: Visual China Nine types of advertising violations are mentioned in the guidelines, including fear marketing strategies to promote cosmetic surgeries, medicine, and other relevant products, equaling attractive physical features to qualities such as indiligence, good taste, and success while linking the lack of attractive physical appearance to being unintelligent, lazy or poor. The guidelines also stress that businesses should receive approval from relevant authorities before placing advertisements for cosmetic surgeries, medicine, and equipment. Using patients’ before-after photo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is also considered a violation,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s. Violations will be taken seriously, and strict measures will be taken accordingly,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s. China’s cosmetic medicine industry has been on a roller coaster this year.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Market Regulation started to collect feedback on the Enforcement Guidelines for Cosmetic Medicine Advertising from the public on August 27, 2021, while China’s top player in this sector, Soyoung, announced just one day earlier that it achieved record-breaking revenues of RMB451.8 million in Q2 2021, registering a year-on-year increase of 37.7%. The cosmetic medicine industry is highly valued for its repurchase rate of over 90%.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Market Regulation publicized ten typical problematic behavior categories among cosmetic medicine businesses on October 25. The ten cases include false advertising of products, treatments, and doctors’ qualifications, business licenses, and artificially inflating sales records, etc. According to the administration, there were 71 cases of false advertising in the cosmetic medicine industry between January and September 2021 and the involved businesses were fined RMB3.55 million. Illegal cosmetic medicine entities, doctors without proper qualifications, and illegal products have been the three major issues plaguing the industry and harming Chinese consumers. It is reported that there are over 30,000 cosmetic medicine companies in China while there are less than 5,000 doctors who have received their cosmetic medicine doctor certificate.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福特Mustang Mach-E试驾:这台野马,“电”味儿十足|钛极客
汽车加速迈入电动化时代以后,很多人都觉得自内燃机发明以来构建的品牌格局,将会在这场“电动革命”中被彻底颠覆。从近5年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电动车一哥特斯拉,还是国内的蔚来、小鹏等新势力,都在这场电动化变革当中搭上了顺风车。 但是汽车驱动力的核心发生改变,是否会让整个行业洗牌?至少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还不足以产生如此大的震荡,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传统车企转向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尽管像福特、奔驰这样已经拥有百年的历史品牌,正式进入电动化赛道的时间较晚,但只要目标已定,依靠现有的技术积累以及制造、设计上的资源优势,传统厂商并不见得会在这场“电动战争”中落得下风。 为野马披上电动化战衣 “福特”这个品牌,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在70/80后眼中,皮实耐用的福克斯、动力强劲的蒙迪欧,都属于一代人的记忆。对于90/00后的用户而言,更多记忆可能来源于炫酷的F-150猛禽以及Mustang(野马)从旁飞驰而过的声音。 同时,野马也可以说是福特品牌最具历史以及代表性的车型,在上世纪60年代,凭借初代野马,福特开辟了平民双门跑车的全新战场。如今在电动化浪潮中,福特也希望可以将这一经典车型基因内流淌的汽油,转换为电力,从而让福特在电动车市场中迅速获得关注度。 全新的福特Mustang Mach-E从车辆前方看去,依然可以找到很多属于野马家族的设计元素,最醒目的当然是飞驰的野马logo,同时进气格栅与大灯的造型也是由经典车型进化而来。值得注意的是,在格栅部分,这款车采用了封闭式的设计,这是由于电动车与燃油车对于散热的需求不同,而封闭的格栅则能够进一步降低整车风阻。 福特Mustang Mach-E的造型上并没有沿袭传统燃油车型的双门跑车设计,反而采用了类似SUV风格的轿跑造型。虽然从整体的视觉张力以及个性化的角度来审视,福特Mustang Mach-E脱离了家族的风格,但是对于一般用户而言,新的造型带来了更好的实用属性。 整车的长、宽、高为4730×1886×1621mm,算是比较紧凑的轿跑,得益于电动车的动力布局特性,轴距增加到了2984mm。从轴距参数上来看,车辆的后排空间应该非常充裕,但是实际的空间表现却没有给人很深刻的印象,和差不多轴距的小鹏P7相比,后排的腿部空间只能算是一般般,相比之下头部空间倒是比较充裕。 福特Mustang Mach-E牺牲了一部分后排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容积518L的后备箱,如果对于家庭用户而言,只要没有长时间坐5个1.8米成年人的需求,那么后备箱空间的重要性还是要优于后排座椅的。 这辆车的外观上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没有可见的“门把手”,对于第一次体验它的人而言,甚至会好奇怎么开门。但当视野投射到开门的区域时,那个呈现出凹陷造型的按键,一定会吸引你的目光,只需要按一下,门就可以打开了。 这个开门的设计还是比较巧妙的,首先是按键设置的区域与传统的门把手所在位置比较接近,让人比较能够联想到它的功能。另外,位于车内侧的车门开关,采用了电子+机械的双段开启设计,而且车门控制的电路也是独立于车辆的,即使在车辆没电乃至短路的情况下,也不用担心打不开门的问题。 全面与科技接轨 如果说福特Mustang Mach-E在车门的设计上还有点“炫技”的意思,那么进入车内后,你才会体验到这辆车从内至外的科技化属性。首先看到的是两块液晶屏幕,这辆车直接放弃了传统仪表盘的造型设计,用一块方形的10.2英寸液晶屏幕进行了替代,中控屏幕的尺寸则达到了15.5英寸。 从整体的观感来说,科技与内饰的融合做得还是比较不错的,只不过在第一次看到这个方形液晶仪表的时候,觉得它与野马整体比较粗狂风的方向盘设计,还是不够搭调,不过当开到路上以后,这些细枝末节完全不会影响到体验。 中控屏内搭载了SYNC+2.0智行互联系统,同时包括VPA智行伙伴、前排双音区语音识别控制、Mustang Mach-E APP远程控制等技术,也都出现在这辆车上,整个车机的UI布局就很有福特的基因,功能分区简单明了。 最底部是空调等常用操作,中下部结合了导航、影音、外卖等场景化服务,上部则用来显示车辆的信息,顶部则是语音助手、信号等辅助功能的状态。简单直接的UI设计,对于很多正从传统车辆向智能化车辆转型的用户而言,就非常合适,降低了上手的门槛。 从整体的UI设计以及系统的扩展性来说,它可能并不能满足所有的年轻用户需求,并没有过多绚丽的技能,也没有一个拟人化的出行助手。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较为简明的系统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流畅度上的良好优化,反映到体验层面,无论是功能切换、开关响应都做到了非常流畅的程度。 在驾驶当中,福特Mustang Mach-E还有两个非常有趣的特性,一个是系统内提供的三档驾驶模式,分别是细雨、入胜、不羁,其实它对应的就是其他车型上的经济、标准和运动模式,但是从整个翻译命名的方式而言,确实凸显出福特对于中国市场的倾斜以及福特Mustang身上表现出的个性与活力基因。 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则是福特Mustang Mach-E全系标配了电动声浪功能,要知道福特Mustang一直都是美式大排量V8车型的代表之一,V8引擎低沉的轰隆声也是其刻在骨子里的印记。福特Mustang Mach-E在入胜、不羁两个模式下都会自动打开声浪,体验中,在20~50km/h的速度下,踩下电门,就能听到明显的隆隆声,其他速度段则相对没有那么明显。 从整体的驾驶感受来说,福特Mustang Mach-E的驾驶乐趣还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GT车型,其359kW总功率、860N·m的动力输出,百公里加速可以达到3.65秒的水平,同时在弯道中,整车的侧向支撑力表现也很好,如果在城市中驾驶,则可以通过切换细雨模式,来抑制这头暴躁的野马,油门前半段的加速会缓和的多。 不过与传统福特Mustang 2700mm左右的轴距相比,新车的轴距加长,也带来了驾驶体验上的直观改变,首先就是转弯半径的增加,这也是很多长轴距电动车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 其次就是在剧烈的驾驶环境下,车辆的灵活性表现照比双门跑车,还是有着可见的差距,但正如开头所说的,福特Mustang Mach-E是一台适合家庭、大众用户去选择的电动车,而不是一台属于年轻人的“玩具”。 一匹有战力的“电马” 从福特Mustang Mach-E的整体体验来说,它身上散发出的科技属性,无疑是最让人觉得兴奋的,借助无实体门把手的设计以及诸多细节,让你在打开车门、启动车辆的时候,都能感觉到这并不是一台装着收音机、空调不能制冷、发动机不停抖动的上古机械,而是一台全新的智能化电动车。 与此同时,这辆车也不再是那么的在“个性化”上孤注一掷,至少对于笔者而言,花费超过30万元去买一台并不实用的双门跑车,为了彰显个性“玩车”去占用宝贵的号牌资源、停车资源不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 但福特Mustang Mach-E就是一个内在有个性化基因,细节处有野马感觉的电动SUV轿跑,好用的交互系统、更大的车内空间、后备箱,才是更加实用、理性的选择。所以在体验完之后,笔者认为这台“电马”依然拥有着不俗的战力,只不过这次它不是因为某一方面过于突出,而是因为“太全能了”。(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港交所迎来首家手术机器人!微创医疗孵化项目上市,首日市值超400亿港元
港交所迎第一家手术机器人企业。 11月2日,微创医疗机器人(02252.HK)正式挂牌港交所,该股发售价为每股43.20港元,首日交易低开7.87%,报39.8港元,盘中股价一度跌破发行价,午后股价拉伸,市值站上400亿港元。 截至收盘,微创医疗机器人涨6.02%,报45.8港元,最新总市值436.55亿港元。 一路走来,资本簇拥 微创医疗机器人于全球发售3620万股H股,香港香港公开发售获得约162.83倍超额认购。国际发售股份获约16倍超额认购。高瓴、Aspex、礼来、雪湖资本、Yorkool、科技基金CloudAlpha以及Artisan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了本次发行。 发行超额配股权前,按发行价每股43.2港元,经扣除公司就全球发售应付的包销佣金及其他估计开支后,微创医疗机器人此次IPO全球发售收取的所得款项净额约14.57亿港元。另外,若超额配股权获悉数行使,公司将就配发及发行的543万股额外H股收取所得款项净额约2.25亿港元。 根据公告,微创医疗机器人此次上市募集的14.57亿港元资金中,35%将用于核心产品图迈,21%用于骨科手术机器人,19%用于其他候选产品,9%用于集团产能及增强供应链管理能力,10%用于创新的机器人技术及产品扩张集团产品组合,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微创医疗机器人致力于设计、开发及商业化手术机器人,以协助外科医生完成复杂的外科手术。 微创医疗机器人的身后,是业内有着“黄埔军校”之称的微创医疗(00853.HK)。2014年,作为微创的内部孵化项目,手术机器人的研发项目立项。2015年,微创医疗机器人独立,并迅速完成了A/B两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高瓴、CPE源峰、贝霖资本、远翼投资、易方达资本等,投后估值达250亿元。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微创医疗机器人是全球行业中唯一一家拥有覆盖五大主要和快速增长的手术专科(即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和经皮穿刺手术)产品组合的公司。 手术机器人最先是用于辅助腔镜手术,但正不断应用于越来越多的手术专科,临床价值不断提升,随着全球手术机器人产业不断成熟,这一市场获得了快速增长。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30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83亿美元,并可能于2026年达到336亿美元。 在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市场渗透率极低,2020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仅为4亿美元。但中国患者人数众多且对微创伤手术的需求旺盛,增长潜力巨大,预计2026年有望达到38亿美元。同时,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占全球市场的比例有望从2020年的5%增长至2026年占全球市场的11%。 目前,微创医疗机器人拥有三款旗舰产品,分别是图迈(Toumai)腔镜手术机器人、蜻蜓眼(DFVision)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和鸿鹄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并均已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绿色通道”)。蜻蜓眼于2021年6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图迈及鸿鹄处于注册批准阶段。除旗舰产品外,微创医疗机器人另有六款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在研产品。 资本会再一次“背叛”国产手术机器人吗? 虽然公司产品管线丰富,手术机器人市场前景光明,但当下的国产手术机器人市场还在破晓时分,微创医疗机器人至今也未有盈利。 招股书显示,公司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六个月的亏损分别为6980万元、2.09亿元和2.42亿元。高昂的研发成本是公司持续亏损的主要原因。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微创医疗机器人的研发成本分别为6811万元、1.35亿元、1.6亿元,分别占经营开支总额的85.3%、82.1%、75.5%。 短期内实现盈利,对于微创医疗机器人来说并不现实,因为其在研产品的商业化将继续产生巨大且不断增加的开支。但在打破国外垄断的路上,微创医疗机器人也不是踽踽独行。 2020年,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688277.SH)登陆科创板,其专注于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上市首日,天智航股价较发行价暴涨614.29%,股价86元,市值达到361.2亿元。 可以作为参考的是,虽然天智航的上市极大地刺激了国产手术机器人市场,但这支亏损的股票在二级市场也一路下滑。截至11月2日收盘,该股报20.1元,最新总市值84.39亿元。 同样是短期盈利难、研发投入高、资本簇拥,又身居快速增长的手术机器人赛道,微创医疗机器人的二级市场之路似乎也不会平坦。 (钛媒体App编辑杨亚茹综合IPO早知道、中国证券网等)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屡战屡败的李亚鹏:经商十几年欠一屁股债,想学李子柒当网红
撰文 / AI财经社 魏一宁 编辑 / 游勇 10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李亚鹏在自己的抖音上发布了一则短视频。 一袭白衣的李亚鹏先是扯着嗓子高喊了一声“寒——露”,然后开始修剪菊花,助手走过来想把剪下去的叶子和花枝扫掉,他一本正经地拦住,说寒露这一天忌扫地。 助手离开之后,李亚鹏告诉大家,寒露应该吃芝麻,于是一口气端出六个碟子摆在桌上,里面装着不同形态的芝麻酥、芝麻糕。视频的最后,他手里又捧了一碗热腾腾的芝麻糊。 整套流程下来,不仅表演的痕迹太重,还经常出错,比如他朗诵的古诗文经常出现知识性错误,他光着脚去种萝卜,也被网友吐槽一点都不像农民。 但李亚鹏拍的视频,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另一个顶流视频博主——李子柒,两个人颇有些相似之处。自今年7月14日李子柒停止更新视频后,网上一度有人怀疑李亚鹏挖走了李子柒的团队。 尽管后来证实是个误会,但李亚鹏的现状却令人唏嘘。这些年,关于李亚鹏的大多是负面新闻,要么是深陷债务漩涡成了老赖,要么是以前开发的雪山艺术小镇被指成了烂尾楼。 这个曾经的影视明星,身上有太多标签。他是王菲的前夫,一直困扰于前妻比自己的名声大,被人说成“吃软饭”;他还曾孤身一人跳入房地产行业,一路走来,商业上屡战屡败,也屡败屡战。如今甚至要靠成为“男版李子柒”,来完成自救。 问题是,李子柒救得了李亚鹏吗? 1999年,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李彦宏这一年回国创办了百度,马云在杭州创办了阿里巴巴,刘强东则在中关村创办了京东多媒体。 在美国旧金山拍电视剧《加州阳光中国橙》的李亚鹏也想试试水。他写了一份三张纸的商业计划书,拿到了朋友的50万美元风险投资,然后创办了一个叫“喜宴”的网站,提供婚礼服务。 那时,李亚鹏刚刚成名不久。1990年,他考上哈工大后,陪女朋友去面试中戏,意外地被录取。读书期间,李亚鹏开始接触演艺圈。1998年,他和徐静蕾共同主演了中国大陆第一部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这部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首播,让李亚鹏迅速成为影视界的当红小生。 90年代是大力倡导市场经济的时代,无数人试图抓住机遇,在商业上有所作为,李亚鹏也不例外。遗憾的是,他没能成为第一代互联网大佬,网站发展到第六个月,李亚鹏拒绝了一次四百万美金的收购,网站最后持续了9个月就因为资金枯竭而关门大吉。 第一次创业没有抓住互联网兴起的风口,李亚鹏决定换个领域,转向自己熟悉的影视传媒行业。 2001年,李亚鹏和哥哥李亚炜创办北京美丽春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陆续投资了几部电影。唯一成功的,只有2011年靠着李亚鹏人缘聚集的《将爱情进行到底》电影版。作为中国大陆第一部青春偶像剧的翻版,靠着贩卖情怀实现了2.04亿票房。 别看现在的电影动不动几十亿票房,在10年前,2亿票房就是绝对的顶流。但李亚鹏心思没有全部放在拍戏上,老想着做生意。他还因为做的生意跨度很大,什么都试过,被王菲起了个外号,叫八爪鱼。 可惜的是,李亚鹏的其他几部电影都以失败告终,其中一部电影《海滩》耗资800万,他用全部片酬支付了投资,却未能回本。《海滩》上映后,他的资产只剩下一栋房子、一部车。 后来,爱泡酒吧的李亚鹏和王菲夫妇还在北京、上海开过酒吧,耗资千万,没几年就关门歇业了,甚至中途还一度传出涉黄谣言。钱没赚到,惹得一身骚。 2013年,李亚鹏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宣布全面退出娱乐圈,专注经商。这一年他也刚从长江商学院毕业,和任泉、佟大为还是同班同学。演艺圈那个时候流行去商学院深造,跟企业名流走到一起。包括赵本山、李湘、田朴珺都曾是这里的学员。而王石更是被传凭借一手笨笨的红烧肉,成功将田朴珺征服,成了长江商学院的一段“佳话”。 只是李亚鹏没想到,他在两年前入学长江商学院时,那英在微博上调侃他班里妹子多不多,王菲还帮腔:狼多肉少。结果等他毕业时,两人却分道扬镳了。 李亚鹏一直都活在王菲的阴影下,王菲的名气比他还高,所以他一直被认为是“吃软饭”,要靠王菲养着。哪个男人受得了这样的风言风语,况且李亚鹏说家里还是他赚得多。 所以,经商之后,李亚鹏将自己定位得很高,对标的都是宗庆后、任正非和褚时健这些受人尊敬的老企业家。这几个人都有个特点,除了都很成功之外,都是40岁以后才开始创业,属于大器晚成。当时已经40岁的李亚鹏仿佛找到了人生坐标,他也希望未来能像他们一样,叱咤商海。 李亚鹏终究不是个合格的生意人。 明星做生意的很多,但普遍小打小闹,开个火锅店、酒吧或者奶茶店,亏了也不至于伤筋动骨。但李亚鹏是唯一一个敢挑战房地产的人。这是一个竞争残酷,而且对资金需求庞大的行业,对于没有任何地产经验的人,显然操盘难度过大。 李亚鹏规划的房产项目,是位于云南丽江的雪山艺术小镇,计划把雪山艺术小镇打造成集别墅、公寓、酒店、艺术中心于一体的度假中心。 这个项目要花不少钱,很多朋友建议他,等有了钱再谈创业,李亚鹏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有了太多财富,容易消磨斗志。 2013年11月,李亚鹏现身丽江,宣布投资35亿启动雪山艺术小镇。这35亿可不是李亚鹏的,他自己只投入了233万元,其他的资金,都是凭借公众人物身份,在各种信托、投资公司拉来的。 在建设雪山艺术小镇的过程中,李亚鹏充满了文艺青年的浪漫主义色彩,他请来日本著名设计师隈研吾操刀设计。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他后面的一系列“骚操作”。 云南号称植物王国,但李亚鹏偏偏要从四川和北京运输景观树。从四川拉过来的大树,一车运费1.3万,还拉不了几棵;选种的八棱海棠也只有北京有,一棵树的运费超过了5000元。结果就是,22栋别墅园林景观的造价高达1000多万元。 难怪连小镇包工头都大呼震撼:“李大老板做事,但求最好还求最贵。” 如此不计成本、花钱如流水,别墅又无法售出,最终导致了今天负债累累的尴尬处境。 其次,艺术小镇的房价也脱离了实际。当时丽江的房子均价才四五千一平,但李亚鹏的房子卖到了2万。他的底气很大一部分来自朋友圈。身边都是明星朋友,来钱容易,消费能力也强。 所以,他亲自给小镇设计了130多套独栋别墅,售价都是四五百万起步。结果,雪山艺术小镇开盘两年只卖出了30多套,其中七八套还是他在演艺圈的朋友买的。 不得不说,李亚鹏虽然不太会做生意,但人缘不错。 2020年他过49岁生日时,孙楠、周杰、胡海泉、廖凡和郑钧等明星都到了现场,按理说他已经退圈多年,影响力早已不如从前,但圈内朋友依然很给他面子。 雪山艺术小镇的第一批客户也都是靠演艺圈的人脉支撑,包括那英、高圆圆、胡军、杨坤等人都买了单。 李亚鹏和那英的关系由来已久,当年那英在演艺圈内组建了一个人脉小团体,叫“六年一班”,凭借着早年拍的几部电视剧,李亚鹏加入了这个组织,认识了一群人脉资源广阔、在演艺圈风生水起的女演员。也就是在这里,他靠打麻将认识了王菲。 杨坤也是李亚鹏的好兄弟,他买下雪山艺术小镇的豪宅以后,自己并没有常住,而是把别墅作为“中国好机友”机车俱乐部活动的基地。这个俱乐部是2013年11月李亚鹏、杨坤一起发起的机车爱好者组织,在当年的成立仪式上,杨坤特意创作了一首新歌《生命像块石头》并且现场演唱。 然而,无论是好友的支持,还是机车俱乐部的锦上添花,抑或是投资人提供的资金,都救不了李亚鹏的雪山小镇项目。 这一仗,李亚鹏输得彻彻底底,房子还没建完就欠了一屁股债务,不得不中途转手给了上市房企阳光100。 2018年,李亚鹏因为无法偿还欠债被告上法庭,列入失信人员名单。今年3月,一段李亚鹏的微信语音被录了下来,并在网上流传。在这段语音里,李亚鹏十分卑微地说:“我们已经无路可走了,需要怎样我都可以,需要我跪下,需要我趴下,我都可以。” 甚至有网友跑到工地现场拍视频,称李亚鹏的地产项目已经烂尾,无人接盘,认购的业主血本无归。后来李亚鹏现身雪山艺术小镇辟谣,称烂尾的是雪山小镇,而他的雪山艺术小镇在2公里之外,没有烂尾。 即便没有烂尾,也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李亚鹏的商业嗅觉不灵敏,也过于理想主义,经常把很多事情想得过于简单,比如他公开说自己缺钱,以前的积蓄存款都花完了,就在外面借钱维持经营。和他合作过的知情人士也表示,李亚鹏完全没有财务概念。 李亚鹏自己曾经说过:“我对金钱完全没有概念,我将拍戏赚来的钱用于投资,只是因为兴趣使然。”其实,马云也说过自己不碰钱,对钱没有兴趣。只是,现在看来,这样的话从马云口中说出来是凡尔赛,从李亚鹏口中说出来,总感觉有点讽刺。 最终,李亚鹏不得不承认:做生意比拍戏要难得多。 “连续的阴雨天气以后,天空终于放晴,阳光下的花儿,让人很温暖。好吧,分享有温度的生活,就从tiger的故事说起吧……” 2021年8月3日,伴随着缓和的轻音乐和娓娓道来的念白声,李亚鹏的第一条抖音短视频正式低调上线。视频内容很简单,图片合集加音乐和念白,缓缓讲述着一个发生在自己养的一条小狗tiger身上的故事。 这条视频起初并没有得到太大关注,甚至到他的第二条视频发布后,有网友才因偶然刷到视频,发现李亚鹏已经低调入驻抖音。 在这里,李亚鹏似乎没有什么明星包袱,他就像和朋友喝着茶聊天一样,用隔一日或两日就更新的短视频,诉说着自家的两只小狗tiger和八公的故事,又在立秋和处暑这样的日子讲述着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又或是记录一下自己动不动就在京郊与三两好友相聚,品茶论道、研制美食的日子,一派怡然。 但很快,这种怡然“变了味儿”,尤其是李亚鹏的视频中越来越多出现“田园”风格后。8月25日,有网友开始发文质疑,“李亚鹏把李子柒的前团队请了过来做视频,走男版李子柒路线”,并详细分析了二者视频的相似之处。 该网友认为,二者的视频都属于“电影级”的拍摄手法,有优美的画面和众多的特写镜头,且画面均给人一种高级感,由突出宁静深远的冷调画面,搭配中间“诗情画意”的暖色调,背景音乐也都以琵琶、竹笛、古琴等弹奏的轻音乐为主。视频内容上,李子柒的视频以其四季三餐为主题,李亚鹏则是从二十四节气开始,展示自己亲自种萝卜、晒辣椒、酿米酒、换凉席等过程。 而在8月31日,李子柒因为报警之事上热搜后,更多人开始涌入李亚鹏的抖音评论区,分析李亚鹏挖角李子柒团队的可能性。 此后,相关传闻持续发酵,愈演愈烈。9月13日,李子柒助理不得不在微博辟谣称,“团队近期还出去跟过活动,被挖系谣言,李子柒近期未更新只是在整理公司与第三方公司的问题”。但李亚鹏的视频评论区,依旧不乏类似发问,以至于李亚鹏不得不在9月15日自己新发布的一则视频下正式回应,“并没有啊”。 尽管背了近20天黑锅,李亚鹏却也“因祸得福”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截止到发稿前,李亚鹏的抖音账号已经有近650万个赞,165万粉丝。 不过,从十月下旬开始,李亚鹏短视频的风格出现了些许变化,他连续录制了几条视频,宣传他的雪山艺术小镇。在视频中,他拜访小镇附近各种不同背景的居民,例如在中国居住的外籍篮球教练、吉他制作师等,展示“生活的另一种样子”。然而这些视频流量并不算高,大部分只有1-3万个赞,远低于之前十万以上点赞的节气系列、访友记系列。 许多人推测,李亚鹏可能是先学习李子柒积累流量,然后再学罗永浩走上直播带货之路。罗永浩的遭遇与李亚鹏有些相似,都是屡次创业屡次失败,欠了一屁股债,由于在手机、电子烟领域的多次失败,一度被人称为“行业冥灯”。 最终,罗永浩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直播带货。2021年初,他透露自己的6亿债务已经还了将近4亿,罗永浩成为仅次于薇娅、李佳琪的带货主播,位列直播间带货前三甲。 也许,罗永浩的成功让李亚鹏看到了一线希望。可是,罗永浩的身上,同样有李亚鹏无法复制的特点:早在门户网站时代,罗永浩在北京新东方教英语的时候,就因为幽默诙谐、善于演讲成了网上名人,此后更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网红,有一群以中年男性为核心的粉丝。 尽管同样自称为“理想主义者”,但相比于老罗,李亚鹏自身的条件就差了很多。老罗口才好,天生段子手,节目效果拉满,甚至开个手机发布会还能对外卖门票。而且老罗下海也早,赶上了流量红利,成了抖音热捧的头牌。 反观李亚鹏,不仅没有老罗那么会说,而且也早已过气,在短视频平台的号召力非常有限。所以,李亚鹏选择的是先做优质的内容来拉人气。 虽然视频风格颇似李子柒,但李亚鹏恐怕还没学到李子柒的精髓。李子柒能够成功,不只是因为她仙气飘飘的装扮,更是因为她在制作视频过程中的精益求精。为了一个兰州牛肉面的视频,她走访调研、深入学习,每天练习拉面,累到胳膊都抬不起来,而拍摄环节同样辛苦,拍摄了2万余条素材,最终剪辑成五分钟的短视频,才实现了在海内外视频网站爆红的成就。 与此相比,李亚鹏的视频粗糙得多,比如他学习纳鞋底的视频镜头太短,随便纳了两针镜头就转掉。有网友表示,他手里的鞋底看起来像是橡胶底。 命运总是如此,越是刻意就越难得到。李亚鹏在商海兜兜转转十余年,过得并不如意,头秃了不重要,关键是欠了一屁股债,成了老赖。如今,已是知天命的李亚鹏暮然回首,屡战屡败,总算活明白了,意识到宇宙的尽头是直播带货。但目前的情况来看,他或许很难走完这条路。 2014年,已经和王菲离婚的李亚鹏宣布彻底退出娱乐圈,专心做生意和搞慈善。当时媒体问他会不会复出,他倒是态度坚决:“没有,也不会。” 结果形势比人强,在高企的债务和严峻的形势面前,李亚鹏也不得不低下了头。 最近,李亚鹏被发现出现在综艺节目里,尽管形同透明人,但多少能看出他的态度转变了。而他也将自己的抖音账号认证,从企业家、慈善家改成了演员。 不知道,李亚鹏是否回忆过之前的每一个命运节点。如果在1990年没有陪当时的女朋友去面试中戏,趟娱乐圈这个浑水,而是去读哈工大;如果在2014年没有选择彻底放弃演艺圈,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押在房地产领域,说不定,他现在仍然可以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大展拳脚,而不是陷入无法挣脱的债务漩涡之中。
斩获三连板,红人新经济公司天下秀,借力元宇宙狠狠秀了一把
文 | AI财经社 陈畅 编辑 | 杨洁 随着扎克伯格宣Facebook更名、全面进军元宇宙,已渐趋平静的“元宇宙”概念又掀起一波高潮。 10月28日-11月1日,专注于红人新经济领域的大数据公司天下秀(600556)连续斩获三个涨停板。对此,天下秀在11月1日晚间披露称,公司基本面没有重大变化。公司也对AI财经社回应称,“相关内容以公告为准”。但在此之前,一则不能忽略的消息是,在今年9月,即有消息传出,天下秀正在布局元宇宙赛道,其研发的一款社交元宇宙产品正在灰度测试中。 据媒体报道,有消息称,公司拟发布一款“虹宇宙”APP,它是一款3D版虚拟社交产品,以Z时代的3D虚拟星球为背景,可以为用户构建虚拟身份、虚拟形象、虚拟空间、虚拟道具、虚拟社交,并可联合全球社交红人为用户打造一个沉浸式的泛娱乐虚拟生活社区。 对此,AI财经社联系天下秀方面核实并询问该产品进展,天下秀方表示:Honnverse虹宇宙现在还是实验室产品,仍处于测试和摸索的阶段,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的介绍;公司做这款产品的目的,则是希望能把区块链、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引入到红人新经济当中,为红人们探索和打造新的展示平台和变现方式。 “红人经济第一股”要做“元宇宙”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天下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下秀)于2009年成立。2020年8月,天下秀借壳ST慧球登陆A股,在上交所上市,成为“红人经济第一股”。2020年4月,公司证券简称由“ST慧球”变更为“天下秀”。 天眼查显示,天下秀曾先后获得新浪(微博)以及软银赛富、摩根士丹利等多家机构的数亿元融资。大股东新浪通过ShowWorldHongKongLimited持有18.40%股权;微博持股8.17%,为第二大股东。 根据公开资料,目前,天下秀形成了以红人营销平台WEIQ为主营业务,以及包含了IMSOCIAL红人加速器、自媒体价值排行及版权管理机构TOPKLOUT克劳锐、电商营销职业教育品牌IRED教育等创新业务的“红人经济生态圈”。 公司的主要的盈利模式,是通过大数据平台,一端连接红人(内容创业者)和MCN(红人经纪公司)等,另一端连接起品牌商家、中小商家,帮助以上二者精准匹配,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降低商家成本、提高红人收入,而公司通过撮合交易,收取平台维护费。 当下,直播带货火热,网红经济已经渗入了大众生活。罗永浩入局直播带货上演了一出“真还传”的故事,不久前“双十一”预售启动,头部主播李佳琦和薇娅创下一晚卖出189亿元的纪录,都让品牌商和消费者们见识了“红人经济”的力量。 据中指院研究测算,综合红人新经济主要关联市场数据,2017-2020年红人新经济市场规模分别为786亿元、2491亿元、6188亿元、13572亿元,其在新经济中的占比也从2017年的0.6%上涨到2020年的7.5%。 吃“红人经济”红利的天下秀,在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30.60亿元,同比增长54.78%;扣非净利润为3.73亿元,同比增长47.80%。 10月28日,天下秀发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公司在1-9月实现营业收入32.51亿元,同比增长46.15%;扣非净利润3.29亿元,同比增长24.7%;但第三季度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343万元,同比下降61.11%。对于三季度净利润大幅下滑的情况,天下秀方面对外表示,主要是由于7000多万元的诉讼计提预计负债所致,与公司业务经营无关。 互联网红人营销平台(WEIQ)业务构成了天下秀收入的主要来源。2020年,该板块业务营收为29.61亿元,在公司整体营收中的占比高达96.76%。 (图/天下秀财报) 根据财报,截至2021年上半年,WEIQ平台的活跃商家客户数已达到5165个,入驻WEIQ平台的MCN机构的数量达到9070家,平台注册红人账户数累积181.13万。公司主要服务的客户涵盖快消品、电商、家电数码、影视文化、金融地产、汽车等行业,包括王小卤、元气森林、拉面说、 空刻、棉上等品牌都是天下秀的客户。 在主营业务之外,天下秀还发展了红人经济生态链创新业务版块。其中在2020年成立的IRED教育品牌,当前看来,可以说是踩上了职业教育的风口。IRED与高校联合开展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已围绕新媒体营销、社交电商、短视频营销、直播营销等方向开发了15门专业核心课程。 但从财报中看,天下秀创新业务板块还没成气候。2020年这部分营收为0.99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仅为3.23%。 在公司斩获三连板后,天下秀于10月30日和11月2日连续发布关于股票交易风险和股票异常波动的公告,公告称,公司股票于2021年10月27日、28日、29日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11月1日再次涨停;经公司自查,公司生产经营情况正常,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前期披露的信息不存在需要更正、补充之处,公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天下秀还特别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二级市场交易风险,避免概念题材炒作,理性决策,审慎投资。 但市场认为,这与天下秀布局元宇宙的消息传出有关。有投资者询问董秘,提出了关于“元宇宙”方面公司与哪些企业进行了合作、如何规划产品布局与发展、预计在2022年可以给公司带来多少营收增量等问题。对此,天下秀回复称:创新业务处于探索阶段,有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请以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为准,并注意投资风险。 元宇宙成“摇钱树”? 天下秀目前的“元宇宙”产品还未揭开面纱。但在市场上,元宇宙概念仍在持续升温。 互联网大厂都已经开始下场布局“元宇宙”。 据天眼查App显示,近日,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广州网易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等多个网易关联公司申请注册“网易元宇宙”“雷火元宇宙”“伏羲元宇宙”等商标,国际分类涉及广告销售、教育娱乐、网站服务等,当前商标状态均为申请中。 此前,腾讯和阿里也曾分别申请了“QQ元宇宙”“阿里元宇宙”等商标。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已有400多家企业申请了元宇宙相关商标。 元宇宙概念中囊括了AR、VR、区块链、5G等众高科技元素,大约从2021年9月份开始,这一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突然“爆裂”。在今年9月7日,字节跳动宣布收购国内VR厂商Pico后,“元宇宙”概念更是被部分投资者捧上了风口,甚至顶上了“跨越实体和数字的新世界”“下一代互联网的曙光”的光环,也引来了投资机构和各行业的企业投入其中。 元宇宙被看作是VR/AR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其中包含了沉浸式的“虚拟空间”含义。因此,看起来距离元宇宙最近的游戏股率先“火”了。8月底开始,包括游族网络、世纪华通、完美世界、巨人网络等A股游戏公司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股价上涨。 小型游戏公司中青宝在9月6日发文称,将推出虚拟与现实联动的模拟经营类元宇宙游戏《酿酒大师》,之后三个交易日内,股价持续上涨了近70%。另一家游戏公司汤姆猫也宣布已经成立了元宇宙方向的专项工作组,协调境内外的研发团队,对特定品类的产品进行概念开发与立项工作,在9月8日一天内股价涨幅达到20%,市值达到24亿元。 也因此,专注红人经济的天下秀,也“下场”开发起了元宇宙相关产品。 (图/汤姆猫官网截图)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高增长元宇宙概念股目前有11只,中青宝、天下秀均在其中。 但“元宇宙”概念的火热,也引来了监管的关注。 9月8日,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负责人会同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对腾讯、网易等重点网络游戏企业和游戏账号租售平台、游戏直播平台进行约谈。约谈内容强调,要强化“氪金”管控,杜绝擅自变更游戏内容、违规运营游戏等行为,坚决遏制“唯金钱”“唯流量”等错误倾向,下决心改变诱导玩家沉迷的各类规则和玩法设计。消息发布当日,中概游戏股大跌。 在同一天,深交所也向汤姆猫下发关注函,要求其对是否存在利用互动易平台回复蹭热点、炒概念,配合股东减持的情形等作出说明。汤姆猫回复中对上以上情形予以否认。 10月25日,深交所向中青宝下发关注函,要求中青宝就其正在研发元宇宙相关游戏《酿酒大师》的具体情况、与元宇宙概念关联性、是否存在蹭热点等进行说明。中青宝回复表示,《酿酒大师》是一款基于元宇宙概念、打通虚拟与现实壁垒、且拥有相对高自由和高社交度的全拟真社交经营产品;《酿酒大师》计划研发投入500万—1500万元,首个版本预计于2022年3月完成,并向公众正式开放。公司最后称,不存在蹭热点、操纵市场、违规买卖公司股票的情形。 但是,各家公司对其元宇宙业务情况的说明中,都留了“余地”。 中青宝承认,元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概念和模式,公司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触及概念相对较浅,对应产品尚在研发中,新游戏上线时间和地区亦受到诸多因素影响。项目实施进度、能否达到公司预计的效果、能否满足未来市场的需求,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即便以上条件皆满足,公司依然不排除相关产品与元宇宙存在较大差距的可能性。 汤姆猫也回复称,元宇宙是一个非常宏大而遥远的愿景,公司当前的游戏产品与理论上的元宇宙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公司上述的产品迭代及新产品的探索尚处于早期阶段,项目实施进度、是否能达到公司预计的效果、是否满足未来市场的需求,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关于“元宇宙概念股集体爆发,股价飙升”的现象,证券时报曾发布头版评论称,“互联网进化的下一代形态”“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交界”等炫酷定义,为其蒙上了科幻与神秘色彩,带来预期和炒作的空间。但在某一概念盛行之时,分清是真风口,还是“旧瓶装新酒”,抑或是美丽的“泡沫”,对投资者而言尤为重要。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向AI财经社表示,元宇宙要实现市场推广,需要做到的事情非常多,比如要能够实现完全沉浸式感受、有足够的去中心化体系及双向的交互能力等。他认为,从当前整个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元宇宙虽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还仅仅是一个“方向”;对于当前的技术来说,无论是虚拟现实技术还是互联网技术,都还不足以支撑起这样一个虚拟空间体系。 “元宇宙的很多东西都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如果市场再爆炒元宇宙概念,无疑是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泡沫。同样,如果有哪个公司敢于声称说自己已经实现了元宇宙,这也无疑是炒作概念、混淆视听。”他说。
600亿基金经理逝世,9只产品更换管理人,曾重仓洋河、茅台和中免
11月2日,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投委会成员、基金经理蔡向阳先生,于2021年11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41岁。 晚间,华夏基金发布多只基金基金经理调整公告,因蔡向阳去世,华夏安阳6个月持有期、华夏常阳三年定期开放、华夏鸿阳6个月持有期等5只基金,新任基金经理为郑煜、孙轶佳;华夏稳盛混合、华夏翔阳两年定开混合,新任基金经理为阳琨、季新星;华夏回报、华夏回报二号2只基金增聘基金经理阳琨、季新星,林青泽留任。任职日期均为2021年11月2日。 公告显示,蔡向阳2007年10月加入华夏基金,曾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投资经理、投资研究部行政负责人,2014年5月开始担任基金经理,先后负责华夏回报、华夏回报二号、华夏稳盛、华夏常阳等多只基金和产品的投资管理工作。 据华夏基金介绍,蔡向阳在公司工作的14年间,“他曾6次荣获金牛基金、明星基金、金基金等奖项,所管理的基金累计为持有人分红超142亿元。” 天天基金网显示,截至11月2日,蔡向阳担任基金经理已经有7年又160天,其现任基金资产总规模达635.87亿元,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164.89%。 AI财经社获悉,其管理的华夏鸿阳6个月持有期混合自2021年6月1日上任至今,任职154天回报亏损将近20%,而该只基金重仓股为洋河股份、贵州茅台和中国中免。管理规模最大的华夏回报混合A规模145.45亿元,持仓前三也是洋河股份、贵州茅台和中国中免。(文 |AI财经社 赵昊)
花百万留学回国月薪八千 他们自嘲为“海归废物”
「核心提示」 曾几何时,名校海归还是职场上的金字招牌,但最近两年,随着大批留学生回国,海归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匹配的高薪岗位饱和时,许多人不得不屈就一些普通岗位,这时名校、高学历的光环反而成为求职时的“累赘”。自嘲为“海归废物”的他们建立了“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的豆瓣小组。在这里,他们吐槽失学失业、分享心酸历程…… 作者 | 陈晓妍 编辑 | 子睿 26岁的莉莉是法国一所知名美术学院的硕士毕业生。 “薪资低,混不出名堂。”回国后,莉莉独自在一座二线旅游城市工作,偶尔还要应付父母带来的压力:“快三十了,只有这点工资,以后怎么办?” 第一次在网上看见“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的豆瓣小组,莉莉突然找到一种归属感,“海归废物”小组被她当作情绪倾泻的出口。 莉莉的困境并非孤例,2020年,大批留学生回到国内,将“海归就业竞争有多激烈”的词条顶上了热门话题。“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小组人数也随之猛涨。这里集聚着三万名留学归来的海归,吐槽失学失业、工作生活不尽如人意者占大多数。 名校海归,这一彰显个人学识、学习能力,甚至家庭经济条件的身份,一旦遇到“废物”的标签,就会引来一部分“读书无用”的嘲讽。这不禁让人反思,在这些致力于成为精英,且具备相当条件的年轻人身上,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水土不服的海归们 26岁的刘梦是一名北漂媒体人。 2020年回国求职时,刘梦出现了少有的困顿,30多封拒信占满了邮箱的页面,全都来自她意向的媒体公司,包括没什么名气的创业团队。失败从没来得这样密集过,在刘梦前二十多年里,读重点中学、上985高校,再到去“亚洲第一”的南洋理工大学留学,她一直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刘梦最喜欢的是媒体行业,但这个行业看重经验。刘梦毕业后,在新加坡一家中文补习机构工作了一年,媒体的工作经验为零。 最后,只有一家媒体公司愿意给刘梦一个试用机会,补贴2400元,只有刘梦此前收入十分之一。为了省房租,她与另一位北漂女孩合租一间主卧,共享一张床,没有任何私人空间。客厅被分成两个隔断间,住着七个合租室友。 实习结束后,她成为另一家媒体公司的正职员工。每月七八千的工资不足以覆盖她的日常开支,连房租也需要家人补贴。有一次,她与有过英国留学经历的同事在一起吃饭,同事感慨地说:“我们其实都是靠家里养着,才让我们有一份稍微体面的工作。”她突然想到网上的“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海归废物”也第一次跟自己对上了号。 “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由三万多名海归组成。2020年,大批留学生回国,将“海归就业竞争有多激烈”的词条顶上了热门话题。智联招聘发布《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有意在国内发展的海归人才数量较2019年猛增33.9%,增幅远高于2019年(5.3%)、2018年(4.3%)的同比增幅。 26岁的莉莉第一次在小组里发帖时,她正经历着工作带来的崩溃时刻。 2020年3月份,回到国内的莉莉参加上海的春招,投出去许多份简历,却没能等来这座最喜欢城市的回馈。不得已,她只能退居到一座陌生的二线旅游城市,在一家小创业公司里上班。公司制度模糊,莉莉既当策划,又做设计,偶尔还兼职文案和执行。 工作冗杂,每月到手的薪水只有5500元,但她的生活费就要六七千。公司按最低标准缴纳员工的五险一金,没有其他的福利。一个在深圳工作的大学同学告诉莉莉,自己助理的工资都没她这么低。 崩溃发生在连续加班之后的一个夜里。当莉莉背着沉重的笔记本电脑,走在陌生城市的街头时,一种“一辈子都要这么过”的念头闪现而过,眼泪就开始不受控制。 曾几何时,名校海归还是职场上的金字招牌,如今却成为“读书无用”嘲讽标签,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批量生产的留学生 刘梦不是对未来缺乏规划和目标的那类年轻人。恰恰相反,从高中毕业开始,对成功的渴望,变成挥之不去的焦虑感,让她的每个选择都近乎“功利”。为了能顺利进入广州一所985大学,她接受调剂,调到了自己完全不了解的社会学专业。 但社会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2018年,刘梦毕业,班里只有几位本地女孩在广州从事专业对口的社工岗位,平均薪酬为三四千元。与刘梦不同,本地人并没有养家、供房或租房的压力。班里的其他同学,有的早就转去就业前景更好的其他系。 摆在刘梦面前的只有读研一条路。但她反感死记硬背型的考研题目,也深知以自己的努力,最多只能考上本校的研究生。 出国留学则是一条捷径。 当时,南洋理工大学在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榜上的排名第13,超过了国内的北京大学。而申请条件,只需要学生有985、211的本科学历,且雅思分数在6.5以上。刘梦想,既然都要读研,何不一步到位,申请世界顶尖名牌大学? 刘梦花七八千元找到一家留学机构。机构声称,申请不上全额退款。为了保证成功率,那家机构帮刘梦申请了一个门槛最低的专业,一年光学费就要二十多万。她才反应过来,这才是留学真正的门槛。 因为不喜欢这个专业,她转而申请了一年学费18万元的教育学专业,加上生活费,一年的支出不少于26万。 这还算花费少的。刘梦有一位朋友在澳洲留学,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高达60万。澳洲大多为二到三年学制,总花费超过一百万。回国以后,那位朋友在南方找了一份税前8000元的工作。 近几十年来,国外高等教育的运作模式,逐渐转为由消费者驱动的“市场模式”,看重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众多高校榜单与排名,也显示出高校商业化运作的路径。从建立品牌,再到占领市场份额,汲取全球财富。 刘梦有种被当成消费者的感觉。她说,国外有的大学本科学费很低,还要给博士生发补贴,只好招收其他国家研究生,靠高学费创收。留学圈曾流传着一种说法,某国外名牌高校一招收中国硕士,就能多盖几栋新教学楼。 在留学商品化的背景之下,留学生成了被批量生产的对象。 海外人才招聘平台Lockin发布的《2021中国海外人才职业发展分析报告》表明,2021年,海外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82万人,数据创历史新高。 其中,多数毕业生会选择回到国内就业。boss直聘研究院告诉《豹变》,2016年以来,回国求职的海归比例逐年增长,每天回国就业的留学生比例已经到达80%。在2021年回国求职的留学生中,超过六成拥有硕士以上学历。 基数的增大,让名校海归们也面临着文凭“通货膨胀”的窘境。 boss直聘研究院介绍,留学们适合有国际业务、跨文化需求、对语言能力要求高的岗位,像互联网技术岗位和金融行业都比较乐于招募海外名校毕业的学生。 但一旦每年增长海归的人数超过了这些岗位的需求,就意味着会有大部分留学生,不得不流向没有留学需求的岗位。 海归光环的心理落差 莉莉所在的广告行业的设计岗位就是如此。 在回国找工作时,莉莉发现很多公司并不需要海归硕士的资历。这层光环,反而会给招聘方造成压力。另外,留学归来的学生,大多年龄比本科应届生大。很多公司愿意选择更年轻、性价比更高的国内毕业生。 在莉莉的父母看来,女儿是出国“镀过金”的,理应有更好的岗位。但实际上,海归的标签非但没有带来就业优势,反而在这种错位中变得尴尬。 来自成都的王珊对此也感同身受,同为海归,她被卡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窘迫中。王珊是一所QS排名前100的美国高校管理学毕业生,她原先一心想进国内的大厂当管培生。但因为没有任何大厂的实习经验,她的简历往往卡在筛选的第一关。 无奈之下,她只好面试最基础的岗位——被家人认为是“有双眼睛就能干”的审核员。连身边的朋友都忍不住问她:“你是来体验生活的吧?” 审核员的面试在线上进行。当王珊顶着一头染白的头发和纹身出现在线上面试的摄像头前时,她敏感地捕捉到面试官脸上闪过的犹疑。很快,对方脸上的表情切换为礼貌性的微笑,草草地问了几个问题。面试还没结束,王珊就猜到自己又挂了。 也许是美国留学生的形象,让人觉得爱玩、不靠谱。王珊这样分析自己,但最主要的,还是海归硕士的学历,远远高于这个岗位“大专以上”的需求。没有hr会认为,这是个有耐心留下来的应聘者。 王珊留在国内的朋友,有的早在寒暑假期间,就攒够了网易云、阿里巴巴、快手等多个大厂的实习经验。有的甚至倒贴钱,也要进大厂去实习。只有王珊在美留学七年,远离了国内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路径。 boss直聘研究院告诉《豹变》,普通海外高校的留学生,如果缺乏亮眼的成绩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单凭留学生身份,可能比不过国内的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对国内市场和行业现状的不熟悉,求职缺乏目标性,这也是留学生的一大劣势。 迷茫与目标的缺失,并不仅仅是回国暂时的水土不服,这似乎是这个海归精英群体的集体性的“症结”。 在反思精英教育的著作《优秀的绵羊》之中,威廉·德雷谢维奇形容今天接受精英教育的年轻人们: 当前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富有天分,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又极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莉莉也有过这种体验。出身中产家庭,学习艺术与设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衣食无忧,就业全凭自己喜欢的那类人。 “这是一个更可笑的故事。”莉莉说,高考结束后,她其实对设计专业并不了解。只是因为这个专业是当时学校最热门的、录取分数最高的。“能上这个专业,才能证明自己很牛。”更好的教育资源,给她带来“将来一定要有出息”的焦虑感,让她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 精英教育系统的分流 刘梦发现,许多像她一样,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学生,也会在这里经历一场重新洗牌。有的人如鱼得水,有的人举步维艰,甚至还有的人辍学退出。如果说,良好的家境出身是含着一把“金钥匙”,那么许多人就是在维系与失守之间徘徊。 刘梦身边有许多目标感很强的留学生。一位朋友在英国留学时,就逼着自己融入当地富二代的圈子,有的人一毕业就回国进了国企、金融或者互联网行业。 刘梦戏称自己是“精英弃儿”,这是她主动选择的结果。出国后,刘梦才发现自己为了能上海外名牌大学,草草报的教育专业,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即使这个专业就业前景更好。在新加坡工作的第一年,她的年薪接近25万。可她还是想回到国内,从事自己喜欢的媒体行业。刘梦发现,在留学的日子里,她从最功利的人,变得有些理想主义。 北京生活费用高,不到一万的月薪,只能满足刘梦基本的生活开支。朋友圈里那些喜欢晒高档餐厅、名牌用品的朋友,被刘梦全部屏蔽掉了。有一次,她与一位教培行业的朋友聊天,才知道高薪的背后,是晚上加班到两点的高强度工作节奏。她开始思考,那些精英教育系统的“顺产儿”们,一定会过得快乐吗? 莉莉身边,有许多同学不愿进入996、007盛行的高薪行业,宁愿牺牲一部分收入,也不愿参与就业“内卷”。不符合主流成功叙事的留学生们,就成了掉队的“海归废物”。 对莉莉来说,生活的矛盾感来自直线下降的物质条件,还来自她的家庭。父母的唠叨犹在耳边:“快30了,就这么点工资,以后要怎么养活自己,怎么买得起房子?” 刘梦的家人则喜欢给她介绍优质相亲对象。有一位是同济大学的硕士,在华北研究院做工程,母亲告诉她,这个男孩在天津有两套房,一套可以用来结婚。 回国第二年,刘梦搬到了北京五环的一个没有客厅的小二居里。母亲来北京看望她,晚上,两人就挤在小卧室的床上。卧室没有窗,空间逼仄,母亲连续两晚睡不着觉。在浴室洗澡时,门外陌生男室友走动的声音,也让这位母亲觉得不放心。 刘梦早就猜到母亲会是这种反应。但这一次,是刘梦主动邀请母亲到访的。她不希望母亲用可怜的眼光打量她,也不要觉得她的北漂生活,是一种励志奋斗。她告诉母亲:我想让你知道,我家有很多书,有朋友,有音乐,北京的文化生活特别丰富。 这被刘梦形容为“洗脑”,说服母亲,也说服自己。
张文宏最新发声:相信我们最终傲然走出疫情
10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第三届中国医师公益大会上表示,当前处于新冠病毒的活跃期,虽然我国局部地区出现小规模聚集性疫情和零星感染病例,但相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够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今天,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发微博称,疫情还在高危运行期。上海的这场疫情防控也刚刚开始,远不能说已经取得胜利。 但我们相信,这场疫情,如钟院士所说,全国各地疫情均会在国家统一指挥调动下稳定受控,上海也不例外。 这场疫情离不开还非常仰仗所有民众和防疫部队的配合,及时在触发高危风险时上报,接受快速检测,让防疫部队能有机会第一时间动态清零。 让我们和防疫部队一起,谨慎规范,慎终如始,完成所有防疫规范动作。 今后随着全国第三针接种计划的逐步展开,随着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网络的布局,相信我们的国家与人民一定会远离风险,最终傲然走出疫情。 据国家卫健委通报,11月1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71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7例(上海5例,浙江3例,福建2例,广东2例,云南2例,北京1例,天津1例,广西1例),含4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浙江3例,天津1例); 本土病例54例(黑龙江27例,其中黑河市26例、哈尔滨市1例;河北8例,其中石家庄市4例,辛集市4例;甘肃8例,均在天水市;山东3例,均在日照市;内蒙古2例,均在阿拉善盟;江西2例,均在上饶市;青海2例,均在西宁市;北京1例,在昌平区;宁夏1例,在银川市),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山东3例,江西2例)。 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2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
重大突破!中国科大攻克数学界两大核心猜想
资料图片 11月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几何物理中心创始主任陈秀雄教授与合作者程经睿解出了一个四阶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成功证明“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这两个国际数学界60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著名刊物《美国数学会杂志》。 凯勒流形上常标量曲率度量的存在性,是过去60多年来几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关于其存在性,有三个著名猜想——稳定性猜想、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稳定性猜想限制在凯勒-爱因斯坦度量时称为丘成桐猜想,由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并由陈秀雄、唐纳森和孙崧率先解决。经过众多著名数学家的工作,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中的必要性已变得完全清晰,但其充分性的证明在陈-程的工作之前被认为遥不可及。 求出一类四阶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的解,就能证明常标量曲率度量的存在性。陈-程的工作恰恰就是在K-能量强制性或测地稳定性的假设下,证明了这类方程解的存在。 专家认为,求解一类四阶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此前就如同一块无形的幕墙挡在数学家面前,陈-程的工作就是在幕墙上“掏了一个洞”,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找到一个突破口,不仅求出了方程的解,而且建立了一套系统研究此类方程的方法,为探索未知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一种新工具。 审稿人评价:“可以预见,这一系列论文将成为几何与偏微分方程领域的经典之作。”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Fields奖和首届数学突破奖得主西蒙·唐纳森爵士认为,陈-程的工作已经提供了众多常标量曲率凯勒度量的新例子,毫无疑问将成为完全认识这个问题的基础。(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蒋瑜香)
微信用户当心!警方紧急提示
科普,我们是认真的!点击上方蓝字一键关注 对于微信用户而言 “清粉”这词不陌生 一些所谓“清粉软件”宣称能快速清理 久不联系或被对方拉黑的好友 但千万当心:背后暗藏陷阱! 上海警方10月28日召开发布会, 通过真实案例提醒: 有犯罪分子打着“清粉”的幌子 非法获取大量公民个人信息 并以此牟利 “清粉软件”广告 今年8月,上海市公安局网安总队在网络巡查中发现一条重要线索: 一款应用程序存在表面“清粉”,实为“引流”的违法行为。 接到线索后,闵行警方通过2个多月的调查,挖出一个利用“清粉”软件非法获取用户数据的犯罪团伙。 今年9月中下旬,闵行警方在上海市公安局网安总队的指导下,先后在上海,四川,浙江,湖南4地收网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涉案金额超过800万元。 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之一 这种“清粉”软件是如何“暗度陈仓”的? 前不久,做“微商”的郑小姐想给自己朋友圈“清粉”,在一家网络交易平台上,她发现了一款“小麻雀清粉助理”,广告注明“清通讯录”。支付了5元服务费后,客服给了郑小姐一个登录密码。 郑小姐打开“小麻雀助手”的登录网址,输入客服给的登录密码,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二维码。 客服提示郑小姐使用手机扫码登录,随即后台系统开始对扫码的手机进行深入“扫描”。 “很快的,我估计只有2分钟都不到。”郑小姐的微信“文件传输助手”收到了一份“体检报告”:除了显示已检测好友数量外,还将那些屏蔽自己的好友名片逐一推送给她。 清粉流程 直到案件侦破, 像郑小姐这样的“清粉”用户都不知道自己的信息已经被窃取。 警方分析发现,犯罪团伙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秒级”获取了手机里的公民信息,直至案发,无人向公安机关报案。他们根本不知道, 这些公民信息数据已被传输到了犯罪团伙的服务器上。 经审讯,犯罪团伙不仅用程序非法获取公民信息,还将这些公民信息出售和非法使用,从中牟利。该团伙通过14个月的运维, 已从中非法获利800余万元。 目前,犯罪嫌疑人周某已被闵行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段某等三人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闵行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警方建议 使用过清粉程序的用户 应尽早更换密码 福 利 活 动 关注 “中科云选” 参与免费赠书活动 还有更多精彩活动 戳文末阅读原文 ……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来源:新闻晨报 支持我们请分享 评论 点赞 在看☟☟☟ 公众号ID:kepu_china 科普,我们是专业的! 中国科协官方微信 国家科普门户平台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新冠病毒不是活的?我们一直在努力杀死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
我们经常谈论如何杀死冠状病毒,但根据大多数定义,病毒不是活的。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自2020年以来,很多科学家一直使用“杀手”等词汇来描述导致新冠疫情的病毒(SARS-CoV-2)。不论是媒体文章还是研究论文,总是将病毒拟人化,认为它是一个想要夺取生命的“坏人”。与此同时,人们也希望通过洗手、消毒,甚至用紫外线照射的方式来消灭病毒。然而,根据大多数科学家的说法,我们其实一直在努力杀死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 数百年来,科学界一直在争论如何对病毒进行分类。在18世纪,病毒被认为是毒药。在19世纪,它们被称为生物粒子,到了20世纪初又被降级为惰性化学物质。然而,自始至终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很少有人认为病毒是“活的”。在迄今存在的超过120种对生命的定义中,绝大部分都需要新陈代谢,而病毒不能代谢。除不能代谢外,病毒还不符合其他一些常见标准,譬如细胞和独立繁殖能力,这些病毒都不具备。病毒是DNA或RNA的惰性包体,没有宿主细胞就不能复制。例如,冠状病毒是一种纳米级球体,由包裹在脂肪外壳中的基因组成,表面覆盖着刺突蛋白。 另一方面,病毒又具备许多生物的特征。它们由相同的构成要素组成,并能够复制和进化。一旦进入细胞,病毒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改造环境——构建细胞器,并决定细胞制造哪些基因和蛋白质。最近发现的巨型病毒已被证实含有用于代谢的蛋白质基因,这增加了某些病毒潜在代谢的可能性。 一些巨型病毒的遗传复杂性,促使一些研究人员质疑病毒是否应该被归类为无生命的。 在种种因素综合下,关于病毒是否活着的争论至今仍在继续。在全球范围内,病毒不仅会感染细胞,还会留下遗传物质。事实上,一些科学家认为病毒是世界上基因创新的主要来源,它们并不是生命之树中缺失的一个分支,反而早已被融入生命之树的每一片枝叶。(编译/良弼)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iFeng科技”。
年轻女子在杭州一整形机构全麻抽脂后肺栓塞 ICU急救脱险
23岁女孩小月(化名)在杭州一家民营整形机构接受全麻抽脂手术,术后发生凶险肺栓塞,肺部出现严重炎症因子风暴,经ICU急救、多学科会诊,这才转危为安。 “抽脂术中,患者脂肪细胞中的小颗粒顺着破损的血管进入肺部,刺激血管发生痉挛,如抢救不及时会导致呼吸衰竭死亡,非常危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周华11月2日告诉记者。 小月是东北女孩,在杭州工作。她从小就长得好看,唯一自己不满意的就是身材。1.65米身高、62公斤体重,在别人眼里不胖,但她总觉得不够瘦。 国庆假期期间,小月前往杭州一家民营整形机构进行双下肢抽脂手术。当天,她接受全麻手术,两条大腿前后侧共抽脂2200ml。 “我手术结束醒过来,就觉得有点胸闷,很想咳嗽,而且越来越厉害,就呼叫了护士。”小月说,之后她就意识模糊了。小月被整形机构呼叫120送至浙大一院。 小月肺部检查发现已是“白茫茫一片”。“患者送来时已经昏迷状态,严重胸闷气促,血氧饱和度低于90%。”急诊医生表示,根据肺动脉CTA、肺部CT等检查结果显示,小月为肺脂肪栓塞,“肺部已是白茫茫一片,产生严重的炎症因子风暴”。 小月被迅速转入ICU救治才平稳病情,后她被转入普通病房,又经神经内科、整形外科等专家会诊后,各项指标都已恢复,目前已顺利出院。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肺血栓栓塞、肺脂肪栓塞都可能在抽脂手术后短时间内发生,严重者会因呼吸衰竭死亡,但如果及早抢救,预后还是比较好的。”周华表示。 澎湃新闻从浙大一院了解到,小月出院后不久,该院急诊科又接诊到一例进行双下肢抽脂手术后发生肺栓塞的患者,所幸症状相对较轻,在呼吸内科治疗2天后出院。此前,浙大一院曾接诊过隆胸手术时发生大出血、打美容针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导致全身多处溃烂、点痣“点”出皮肤癌等患者。 “医疗美容手术作为侵入式医疗行为,本身具有创伤性和医疗风险。正规医院除了技术更成熟外,抢救的措施也更加完备,万一出现危险也可以及时开展救治。”浙大一院整形外科主任徐靖宏主任医师建议,在正规的大医院进行整形手术。
在华营收暴跌74%!爱立信败走中国,只能靠裁员自救?
在中国5G发展如火如荼之际,全球通信设备巨头爱立信却连续交出了十分不理想的成绩单——今年第三季度,爱立信在中国销售额同比下降74%;而在第二季度,在中国销售额同比下降了63%。在中国市场收入持续下滑的影响下,爱立信全球销售额也出现了连续两个季度的同比下降。 而在去年10月份,瑞典政府还以“安全理由”为名禁止华为和中兴等中国企业参与其5G网络建设。此事也让总部位于瑞典的爱立信,在中国市场的角色十分尴尬。 继此前南京研发中心裁员之后,爱立信CEO鲍毅康日前表示,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爱立信将会重组中国区业务。 这个与中国打了百余年交道的全球通信设备巨头,如今只能靠裁员自救? 一、中国“老友”,难逃阴霾 在全球市场,中国可以说是推进5G部署力度最大的国家。 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网络:截至今年8月,累计建成5G基站首次突破百万,达到103.7万个,全球占比超过70%;前8月国内5G手机出货量1.68亿部,5G终端连接数全球占比超过80%。 从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近日发布的前三季度财报来看,在5G套餐用户持续增长,以及5G等新技术带来的新市场和新红利之下,三家企业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了同比大幅增长,走出了此前的行业阴霾。 然而,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下,爱立信却在中国市场交出了可谓史上最差的成绩单。 根据爱立信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爱立信在中国的销售额同比下降了25亿瑞典克朗(约18.7亿元人民币),下降幅度为63%;今年第三季度,爱立信在中国销售额下降36亿瑞典克朗(约26.9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74%。 业界普遍认为,爱立信今年在中国市场的滑铁卢与当前的国际形势密切相关。 近年来,美国不断打压华为、中兴等中国通信设备企业,直接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美国电信运营商从华为、中兴采购网络设备;同时,美国还在不断游说盟友放弃使用华为、中兴的设备。 2020年10月,瑞典政府突然宣布,禁止华为、中兴参与其5G建设。市场认为瑞典此举或是受到美国政府的影响。 爱立信与中国的渊源已有百余年的历史。1987年中国第一套移动电话系统在广州开通,设备也是来自爱立信;爱立信也是一直非常重视中国市场,根据爱立信方面公布的数据,其在中国拥有5大研发中心,过去几年爱立信在中国的研发投入每年都超过30亿元人民币。 在中国市场,我国三大运营商一直与爱立信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尤其是5G时代,中国市场也成为了爱立信5G发展的主要市场之一,通过与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签订5G合同,爱立信进一步扩大了在中国5G市场的份额。 但在瑞典将华为、中兴拒之门外的背景下,爱立信在中国三大运营商5G设备采购中的市场份额也在明显发生变化。 在中国移动2020年3月公布的5G基站采购名单中,按照基站数量计算,爱立信中标份额达到11.5%;而今年7月中国移动5G 700M主设备招标中,爱立信的份额仅为2%。 二、华为红利,已被吃尽? 早年,爱立信和诺基亚是全球实力最强的两大通信设备巨头,在全球和中国市场均是通信设备的垄断者。 但随着华为和中兴的崛起,全球通信设备行业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公司IHS Markit报告显示,华为在2017年击败了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 不过美国近年来对华为的打压,让爱立信开始收益良多。 以5G商用合同数为例,2020年2月时,华为以91个5G商用合同领先爱立信的81份合同;但此后,由于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在5G建设中将华为排除在外,导致华为获取新的5G商用合同十分困难。2020年8月,爱立信宣布其全球5G商用合同数已达100个,这也意味着在5G商用合同数上超越了华为。 这个利好也体现在了财务数据上。 爱立信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其各季度销售额均实现了同比增长,净利润在某些季度更是实现了两位数的同比增幅。这其中,有爱立信在中国市场的收获,也有华为遇阻之后其在全球市场的收获。比如2020年7月,英国宣布停止采购华为5G设备,这一市场空白便由爱立信接盘。 不过随着今年爱立信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下滑,爱立信享受的华为红利正在失效。 爱立信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爱立信销售额结束了2020年增长态势,当季度同比持平,而二季度和三季度则分别迎来了1%和2%的同比下滑。 据路透社报道,爱立信首席财务官Carl Mellander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爱立信来自中国市场的收入占全球总收入的比例从10%-11%降至3%左右,抵消了在美国政府施压下华为被迫退出几个国家后留下的市场空白所带来的收益。Carl Mellander表示,下降始于第二季度,到明年同期将出现同比亏损。 华为全球份额虽然有所下降,但仍遥遥领先爱立信 实际上,在华为被美国制裁的日子里,爱立信也并未实现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份额的逆袭。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Dell'Oro Group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全球电信基础设施市场报告显示,虽然华为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仍以28.8%遥遥领先,而爱立信为15%。 三、变相裁员,人心惶惶 微妙的外部环境下,爱立信对中国市场的走向并不是没预见。 在2020年第四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爱立信CEO鲍毅康就警告说,瑞典禁用华为和中兴5G设备的决定可能会影响爱立信在中国的业务,他还强调了在标准方面自由竞争和全球合作的必要性。 在今年4月的春季媒体沟通会上,爱立信东北亚区执行副总裁申宁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谈及了这一话题。他表示,从爱立信建立之初,就一直积极拥抱开放的全球竞争。无论是在瑞典还是中国市场,爱立信都非常欢迎市场竞争。对于华为,他坦言是爱立信在中国的竞争对手,但在设定全球标准过程中,爱立信也需要与华为密切合作,一起制定标准,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不过外部环境难以抗力,随着在中国市场份额的下滑,爱立信中国迎来了艰难时刻。 今年9月,爱立信在内部宣布,将把南京研发中心剥离给合作伙伴叠拓,将于2021年11月1日进行移交。据悉,此次计划共630名员工受到影响,不少员工质疑爱立信此举是变相裁员,并尝试进行维权。 今年第三季度财报发布后,爱立信CEO鲍毅康更是表示,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爱立信将会重组中国区业务。 毫无疑问,也就是今年第四季度开始,爱立信将会在中国市场开启新一轮的裁员。一位内部员工表示,此次裁员可能主要涉及市场、销售和交付等部门,与中国市场份额的下降直接相关,但具体的裁员比例还未知。“一直在说要结构调整,内部快要人心惶惶了。” 在今年9月的秋季媒体沟通会上,爱立信中国总裁赵钧陶坦承,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下降确实是事实,但爱立信将信守对中国长期投入的承诺,希望继续做好产品,能够有机会不断地增长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产品没有优势,就不会赢得市场,还要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做起。”
微创医疗机器人港交所挂牌!市值437亿港元,两年多亏损3.9亿元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作者 | 健恩 编辑 | 高歌 智东西11月2日消息,今日,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公司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本次IPO,微创医疗机器人总计发行3620万股,募资净额为14.57亿港元,证券代码为2252。 据知名市场调研公司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微创医疗机器人是全球同行业中唯一家拥有覆盖五大主要和快速增长的手术专科(即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及经皮穿刺手术)产品组合的企业。 今日开盘,微创医疗机器人开盘价为39.8港元,较发行价(43.2港元)下跌7.9%;此后,股价反弹,截至今日收盘,微创医疗机器人报每股45.8港元,市值约为437亿港元。 ▲微创医疗机器人今日港股走势 微创医疗机器人诞生自2014年微创医疗集团内部的一个孵化项目,至今已有7年历史。招股书中显示,自微创医疗机器人成立以来,至今没有获得收入,也没有产生任何销售成本。目前其产品仍处于开发之中,没有实际在售产品。 微创医疗机器人的旗舰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均已纳入国家药监局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其中蜻蜓眼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图迈已通过泌尿外科手术的临床试验,鸿鹄预计将于2021年下半年完成注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试验。 ▲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左)、蜻蜓眼内窥镜及图像处理平台(中)、医生操作台(右) 微创医疗机器人2019年、2020年亏损额分别为6980.1万元、2.09亿元。其2021年第一季度亏损额约为1.115亿元,仅该一个季度的亏损额就达到2020年全年亏损额的一半以上。其在招股书中称,这些亏损主要是由于其研发成本及行政开支所致。 招股书显示,上海默化持有微创医疗机器人52.76的股份,其一致行动人上海擎祯持有微创医疗机器人1.85%的股份,二者合计持有微创医疗机器人54.61%的股份,为其控股股东。 此外,微创投资拥有上海默化100%的股份,微创医疗拥有微创投资100%的股份,因此微创投资、微创医疗也均为微创医疗机器人控股股东。 ▲微创医疗机器人股权结构图 一、两年多亏损3.9亿元,其中研发成本约占8成 招股书显示,微创医疗机器人2019年净亏损6980.1万元,2020年净亏损约2.09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净亏损约1.15亿元。两年多时间内微创医疗机器人累计亏损额约为3.9亿元,且因其产品仍处于开发之中,报告期内未产生任何销售收入及销售成本。 ▲微创医疗机器人2019年、2020年及2021年第一季度净亏损额 微创医疗机器人在其招股书中称,亏损主要是由于研发成本及行政开支所致,并且由于其将继续进行研发、临床试验及注册,预期开支及经营亏损将会不断增加。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第一季度微创医疗机器人研发投入分别为6188.1万元、1.35亿元、9006.7万元,分别占其当期亏损额的88.65%、64.59%、78.48%。 微创医疗机器人主要采购内容为原材料、机械部件、自动化控制工具及设备、相关服务(如动物研究及专利申请代理服务)等。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第一季度其向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为1780万元、2360万元、1940万元,分别占其同期采购总额的49.3%、23.9%及26.2%。 招股书中显示,除微创医疗集团外,微创医疗机器人的主要供应商均为独立第三方,不过其中并未提到具体包含哪些企业。 二、主要产品接近业内领先水平,在境内持有102项专利 招股书显示,微创医疗机器人目前主要拥有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三款旗舰产品,均已被纳入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其中图迈和鸿鹄处于或接近注册批准阶段,而蜻蜓眼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 ▲蜻蜓眼内窥镜(左)、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右) 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可使用微创伤方法实现复杂手术,为广泛的外科手术而设计。目前,图迈已用于并完成前列腺癌根治术、肾切除术等泌尿外科手术。 鸿鹄是专为关节置换手术而设计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将于今年下半年完成注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试验。 蜻蜓眼是为检查腹部、胸腔及骨盆区等器官而设计的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能够为外科医生提供具有自然景深的三维影像。该产品将于近期在国内若干医院内开展试用。 ▲微创医疗机器人的主要产品及目前对应开发阶段 根据平行对照实验结果,微创医疗机器人的核心产品图迈在有效性上略逊于国际上较为领先的达芬奇Si,在其他方面二者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微创医疗机器人的产品图迈于达芬奇Si的平行对照实验结果 招股书中显示,目前,微创医疗机器人在中国境内共持有102项专利,其中包括56项发明专利。另外,其在海外持有14项专利。 招股书中还提到微创医疗机器人目前拥有研发人员230人,占其总员工数的43%。不过,其尚未透露其核心技术人员情况。 三、微创医疗为控股股东,高瓴持股8.05% 招股书显示,上海默化持有微创医疗机器人52.76%的股份,此外,上海擎祯为上海默化的一致行动人,持有微创医疗机器人1.85%的股份,二者合计持有其54.61%的股份,为其控股股东。 另外,微创投资拥有上海默化100%的股份,微创医疗拥有微创投资100%的股份,因此,按照上市规则,上海默化、上海擎祯、微创投资、微创医疗构成微创医疗机器人的一组控股股东。 上海擎敏为微创医疗机器人的员工持股平台,持有其10.47%的股份,为其第二大股东。微创医疗机器人执行董事兼总裁何超持有上海擎敏约83.5%的权益。 此外,深圳高瓴持有微创医疗机器人8.05%的股份,为其第三大股东。 ▲微创医疗机器人的股东 结语:微创医疗机器人何时盈利尚不可知 近些年来,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蓬勃发展,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调研数据,其市场规模有2015年的30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8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2.6%。其中,2020年美国的市场规模占全球市场的55.1%,为全球最大的手术机器人市场。而中国的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仅占全球市场的5.1%,明显低于美国。 然而,中国人口众多,患者基数庞大,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微创医疗机器人作为国内较早进入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厂商,在未来或许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微创医疗机器人目前尚未实现盈利,亏损额连年扩大,并且将继续有大量研发投入产生,何时能够盈利尚不可知。
苹果正在给 iPhone 测试一个救命功能,或许明年就能用上
Apple Watch 已然成为我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设备,于是我给它安排了一个「997」的工时。 早晚刷公交卡,每日监测心率变化,晚上再负责记录相应力量训练的身体指数。而它也成为眼镜外,我佩戴时间最长的「外设」。 开始专注于「健康」之后,每一代 Apple Watch 几乎都会在身体监测领域进阶。在 Apple Watch Series 7 之中,虽然在硬件上没有做到所谓的「血压」、「体脂」等指标的检测,但在 watchOS 8 内,苹果仍然在扩充身体监测的范围和准确性。 早在 Apple Watch Series 4 就上线的「跌倒检测」功能,在 Series 7 上也做的更为「准确」,也可以说更智能。 达到如此的效果,依靠的是算法的升级与优化,使得 Series 7 能够在体能训练中辨别是否为摔倒。在介绍 Apple Watch Series 7 之时,苹果也展示了在骑行之时,它能够识别「摔车」事故,或许 Series 7 更为坚固的机身也是为此准备(误)。 其实,在「跌倒检测」功能上线之后,时常会有「救命」的新闻出现,一方面来说,这个功能对于一些人群的确有用;二是跌倒检测准确性还不错,至少能判断出有跌倒的趋势。 未来,苹果可能把「跌倒检测」类似的功能扩展到 iPhone 甚至 CarPlay 之中,监测对象不是你我,而是「车辆」。 iPhone 可能知道发生车祸了 华尔街日报(WSJ)从相关文件获悉,表示苹果可能在明年为 iPhone、Apple Watch 推出名为「撞车检测(crash detection)」的功能。 图片来自:The Verge 此功能与「摔倒检测」比较类似,自动检测用户是否遭遇意外,并自动拨打 911 报警,并也可能立即通报紧急联系人。 原理同样类似,利用的是 iPhone、Apple Watch 内的传感器,监测重力加速度 g,如遇飙升,再依据相应算法来辨别。 在该文件之中还表示,苹果已经测试相关功能多年。并收集了 iPhone、Apple Watch 用户匿名提供的相关数据。 由此,苹果已经检测超过 1000 万次疑似发生车辆撞击情况,其中有超过 5 万次拨打 911 电话。 仅供参考。图片来自:cultofmac 并由这些数据和 911 相关报警电话来训练和纠正 iOS、watchOS 中的「碰撞算法」。 不过,「撞车检测」这个新功能上线时间的主动权仍在苹果手中,不排除会延期公布,也不排除「不上线」。 一直是 Pixel 里的「隐藏」功能 iPhone 和 Apple Watch 可能上线的「撞车检测」实则并非新鲜功能。 图片来自:9to5Google 早在 Pixel 3 上,Google 就上线了「车祸检测」功能。Pixel 会调用手机位置信息、移动传感器数据和周围声音等信息来判断是否处于「车祸」。 当手机「确定」车祸后,会直接拨打当地的应急电话,并且也会向应急服务机构发送位置信息和车祸数据。 但,Google 也提示「手机未必能检测所有的车祸」,可能存在误报、不报的情况(挺像安全气囊);而向外发送求救信号也需要移动网络和较好信号的支持。 包括 Pixel 3 再到如今的 Pixel 6 系列,「车祸检测」功能算是 Pixel 系列的「隐藏技能」。 Pixel 6 与 Pixel 6 Pro. 图片来自:cnet 多年过去,Google 为 Pixel 提供的这个功能仅在美国、英国、爱尔兰、新加坡、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亚 7 国使用,以及只支持英语、西班牙语和日语三国语言,范围不大。 以及,「车祸检测」的一系列相关的「安全」功能,并未在其他 Android 手机上铺开。直白来说,Pixel 的影响力太小,而所谓的「个人安全」功能也没能推广成为 Android 手机的标配。 另外,Google Play 上也有相关的 App 能够替代相关的功能,相应的同样是调用相关的手机数据。 传统车企的赚钱路数 不仅是 Pixel 和应用,传统的车企已经在「碰撞检测」上布局。宝马早在 1997 年就在车内设置了远程发送车辆和位置,并在在紧急情况下,当安全气囊弹开的同时启动呼叫。 通用汽车配备的安吉星安全系统。图片来自:businesswire 相同地,通用汽车配备的「安吉星」,斯巴鲁的 Starlink,克莱斯勒的 Uconnect 等均是如此的功能。 只是,这些车载安全系统,除了做「碰撞检测」外,日常状态下更多的是与经销商、维修商共享以提供「贴心」与个性化的服务,比如机油状态、刹车片磨损状况等等,经常会收到营销信息。 安吉星提供的 app 紧急呼叫功能。图片来自:newsweek 最关键的是,安吉星、Uconnect 也学会了选配的精髓,除了基础包,许多功能是需要不断的续费,比如安吉星的远程控车、车辆防盗、车载 WiFi 等等,免费的功能仅是主动式救援。 由此,根据通用汽车的数据,「安吉星」安全系统每年都会为通用带来额外 20 亿美元的收入。在传统车企之中,成熟的「安全保障」系统已然成为了一项能够增收的服务。 图片来自:通用汽车 不过,传统车企虽然起步早,但随着车型迭代与安全系统的更迭,不同年代的车型的预警能力不尽相同。对于一些老车型来说,并未有安全检测系统,或者安全系统效果不佳,整个市场依旧有不小的空间。 苹果的优势仍然是软硬结合 在 2018 年,网约车巨头 UBER 也开始推出了「车祸检测」之类的功能,名为 ride check。 与上文提到的 app 类似,都是利用手机的 GPS、加速度计、陀螺仪以及其他传感器来监控车辆的相关状态,以断定是否处于「车祸状态」。 UBER 的 ride check 功能其实是打造「安全交通平台」举措中的一项措施,除了车祸这类非常规状态外,当在行程中,车辆长时间静止乘客会受到通知并且会根据反应来判定是否会进行下一步措施(其中就包括自动报警)。 通过手机传感器来断定车辆状况,往往需要相当成熟的算法,以免出现误触。UBER 先后研发 ride check 功能已有一年之多,收集了以往数十万次出行的数据来训练和比对。 而除了 UBER 的 ride check,美国的 Zendrive 也专注研究类似的碰撞检测,相类似的公司还有很多。 但他们更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后台,缺少走向前台并结合当下庞大空白的用户群。 回到苹果可能会上线的「碰撞检测」。 苹果 A15 芯片. 在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中,并没有提及这项新功能是否有硬件门槛,比如 A 系处理器、加速计、传感器等等,甚至为此单独增加一些硬件来辅助。 另外从公开的专利角度,2014 年开始,苹果就公布了一系列关于「故障安全检测和警报」的专利,文件之中描述了手机传感器或者车载传感器在检测到使用者遇到紧急状况后,如何自动向外发出信号。 一个简单的例子,当 iPhone 检测到加速计突然变化,且 Apple Watch 无法检测到心率,iOS 会认为用户心脏病发作,且摔倒,会根据设定报警或者与家庭成员联系。 其实也就是后续推出的「跌倒检测」,相关的情况也可用于「车祸检测」以及一些紧急状况。 虽然从现在的信息来说,并没有准确的信息表明苹果是如何进行「车祸检测」,但按照惯例,它的原理应该跟 Google、UBER 比较类似,只是苹果的优势在于生态和算法。 watchOS 8 已然能够通过加强算法来断定是体能训练还是骑行「摔车」,而对于「车祸」,也会有一定的准确度。 传统车企提供的「安全服务」喜忧参半,让 iPhone、Apple Watch 有机会通过「撞车检测」这个功能和服务切入汽车安全领域。它可能会是现在 Carplay 的一个拓展功能,也可能会与苹果的造车计划进行梦幻联动,或许这只是个开始。 点击「在看」 是对我们最大的激励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