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丰田:你看我像恒大还是诺基亚?
圈内有句老话:“中国的大众,世界的丰田。”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众汽车在中国最受欢迎,但是放眼全世界,丰田才是最主流的汽车品牌。到了电动化时代,这一观点依旧成立。与大众集团在中国、欧洲、北美三大主要新能源汽车市场深耕细作不同。丰田的转型策略大概就是,一计大招吃遍全球。 12月14日,在中国区没有任何预热的情况下,丰田在日本本土一口气发布了至少17款电动车。其中,涵盖轿车、SUV、MPV、跑车、皮卡、K-Car、小BUS等等。 与“全面电动化”的大众汽车不同,丰田站在岔路口迟迟未做出选择。 回想起去年底,在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年终新闻发布会上,丰田章男宣称:“电动汽车被过度炒作了”。他曾表示:对于主要依靠煤炭和天然气发电的日本来说,骤然转向电力驱动汽车,那么会在夏天出现供电短缺;电动汽车对环境帮助不大,而生产的电动汽车越多,二氧化碳排放就越严重。 从炮轰电动车,到大举转型纯电动,全球销量第一的丰田也开始害怕成为下一个诺基亚吗? 一、放不下历史包袱 2020年8月3日,恒大汽车上海、广州两地同时举办发布会,一口气亮相首发6款各级别车型,震惊汽车业界。时隔一年多之后,丰田再度上演“恒式”发布会。 今年12月14日,丰田章男先是展示了五款纯电动的丰田bZ系列——bZ是 “beyond ZERO”的缩写,寓意丰田想要实现“超越零排放”的价值。而在五款车“可量产的车型”介绍完毕后,丰田章男张开双臂,背景幕布突然落下,藏在后头的11款概念车露出真颜。 单从图片的气势看,满满的“恒式”气息。但你仔细研究丰田这次发布的每一款新车型就会发现,丰田更像做的是一口气,把原来在每个细分领域成功的燃油车车型,全部转变为电动车型。 比如,雷克萨斯RZ纯电版与现在的雷克萨斯NX燃油版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从外观到尺寸都如同亲兄弟。 再有,小型SU EV看起来像具有动感造型的电动版的CH-R,而Compact Cruiser EV则融合FJ Cruiser的造型特征,是一款纯电动的越野车型。就连纯电平台e-TNGA架构命名,也要带上燃油车领域的技术结晶——TNGA平台。 丰田与大众汽车的纯电动新产品策略,形成强烈的反差。目前,大众品牌在全球市场中推出的ID.系列,包括ID.3、ID.4、ID.5、ID.6在内的多款纯电动车型。虽然,这几位ID.兄弟车型之间保留了大众的“套娃式”设计逻辑,但你很难在ID.产品上,找到原来大众品牌燃油车的影子。 这与掌门人的个性无不相关。大众汽车集团CEO赫伯特·迪斯,是一个纯电动路线的守护者,与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私交甚好,使得现在的大众与特斯拉有了种“亦敌亦友”的感觉。而作为丰田家族第四代长孙的丰田章男,是氢能和混动技术的坚持者,或者说内燃机技术的捍卫者。 毕竟,对于丰田章男而言,这些技术和工艺都是祖辈们打下的江山。 据官方数据显示,截止目前,丰田品牌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导入了约100款车型,有燃油车、混合动力车、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车以及氢燃料电池车等。雷克萨斯品牌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导入了约30款车型,有燃油车、混合动力车以及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车。 有如此完善的全球产品阵列和品牌形象在先,丰田对纯电动路线自然表现出“一丝不屑”。按照最新规划,今后,丰田将通过导入BEV车型,继续扩大“碳中和车型”的选择范围。预计到2030年,将导入30款BEV车型。但具体到BEV全球年销量计划上,丰田预计到2030年纯电动汽车年销量将为350万辆。 然而,2030年全球350万辆电池电动车的销量仍仅占丰田总销量的35%,且仅能覆盖美国、中国、欧盟市场,它仍然落后于其竞争对手——大众汽车曾在7月份表示,预计到2030年其全球汽车销量中将有一半是电动汽车。本田承诺到2035年在中国和美国达到80%,到2040年在全球达到100%,通用、福特和梅赛德斯-奔驰也承诺2035年前在主要汽车市场仅销售零排放汽车。 作为是全球销量最高的汽车品牌,丰田并不想如此快的丢掉燃油车这块肥肉。 此前,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的报告显示,丰田、大众、通用等十家全球头部汽车企业,燃油汽车退出行动与目标都远远不够,同时车企对上游供应商的信息披露与低碳转型重视不足,在供应链脱碳方面进展缓慢。其中,丰田在十家车企中排名垫底。 绿色和平日本办公室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Daniel Read则表示:“丰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以便促进全球销售,但是气候危机迫在眉睫,这让我们几乎没有选择。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碳中和技术市场中,丰田没有成为时代的引领者,而是选择成为消费趋势和政府能源规划的追随者来继续开展业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应当主动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 对于外界的质疑,丰田章男依旧表现出一丝坦然:“如果350万辆销量和30个车型都不积极的话,请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得到积极的评价。希望不要用百分比而是用绝对台数来评价。无论销量多少,都会用心制作每一辆车,不管是什么动力、怎样的纯电动车,都是丰田的车、都是雷克萨斯的车,我要制造出有驾驶乐趣和让用户微笑的产品。” 不过有趣的是,根据另一份报告显示,大众、丰田、现代-起亚与本田在内的四家跨国车企中,丰田汽车在中国市场碳排放表现是最差的,共有5次未达标记录。可是另一边,丰田在2016-2020年这5年间在美国却并没有不达标记录。 而相比欧盟,丰田在华主要合资企业广汽丰田2017-2019年的乘用车年平均碳排放量相较于其同期在欧盟的排放量要高出30%,是四家跨国车企中差距最大的。相比美国,丰田在华主要合资企业广汽丰田的乘用车年平均碳排放量也比同期丰田在美国的排放量高出11%。 中国的大众,世界的丰田。看起来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二、沉睡的巨人被唤醒了? 电影《决战中途岛》中,山本五十六曾说:“我们唤醒了沉睡的巨人”。 在燃油车时代,无论是技术积淀还是市场份额,丰田、大众都是“巨人”般的存在。但电动化时代,游戏的规则变了,一切的技术和渠道要从零开始。巨人们,即便是能够转身,但也很难走得轻盈。 丰田在纯电动领域掉队,是毫无争议的事实,至少在中国市场是如此。 眼看着马上都2022年了,大众基于纯电动MEB平台,已经在全球市场累计了数十万台的交付量。而丰田研发的e-TNGA纯电专属平台,到目前还没有一款车型实现量产。丰田首款e-TNGA车型bZ4X、雷克萨斯首款e-TNGA车型LF-Z都还只是刚刚亮相而言。 相较于丰田品牌的犹豫不决,雷克萨斯品牌为转型做了“牺牲”。最新规划显示,雷克萨斯品牌预计到2030年,实现旗下所有车型均提供BEV版本的全方位产品阵容,在中国、北美、欧洲实现100%BEV车型销售,达到全球销量100万台的目标。到2035年,将在全球实现100%销售BEV车型。 与其他纯电豪华品牌一样,中国消费者并不愿意为“纯电雷车”买单。基于燃油车TNGA平台来的雷克萨斯UX纯电车型,NEDC续航里程为400km,0-100km/h加速时间7.5s。在今年上半年,雷克萨斯UX 300e累计销量711辆,月均不到200辆。曾以“加价”著称的雷克萨斯无奈也要选择降价卖车。 据新浪汽车的数据显示,雷克萨斯UX近一个月的成交价最大折扣达到了8.29折,新车现金最高直降6.18万元。而沃尔沃也如出一辙,今年3月,沃尔沃XC40纯电版从35.7万元起调整至29.9万元起,官降了5.8万元,而后又从29.9万元调整至28.6万元,官降了1.3万元。至于销量,大家可以自行查阅。 相较于大众,丰田在中国市场的探索,确实差强人意。 除了前面所说的4款大众ID.系列产品推向市场之外,在充电网络的探索方面,一汽-大众通过在华合资公司开迈斯,在国内建成了超过500座超充站。在销售渠道的探索方面,南北大众都推出了“价格透明”的代理制销售模式,截至目前,像上汽大众就已有40多家ID. Store X开业。虽然销量远不及特斯拉和上汽通用五菱,但起码大众的转型态度还是端正的。 但到了丰田这边,转型还停留在最初期的产品探索阶段。 丰田在华合资公司广汽丰田,曾推出一款名为广汽丰田iA5的车型——该车型与广汽新能源埃安Aion S各项技术参数几乎一致,悬挂的也是的广汽埃安的车标,不是丰田车标。后来广汽丰田iA5还因为“OTA升级后锁电”事件,引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调查。 2019年,丰田和广汽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混动技术和氢燃料电池技术授权给广汽使用,而广汽的纯电动汽车技术,给予丰田。此外,丰田和比亚迪的合作也早已布局多年,双方甚至合资组建了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公司,到明年你们将会看到搭载比亚迪技术的丰田车。 丰田骨子里这种固有的合作造车逻辑,始终没有改变。 2010年,丰田曾用5000万美元买下了特斯拉约3%的股份,丰田还将其位于硅谷附近的一座工厂卖给了特斯拉,这是后来的特斯拉著名的弗里蒙特超级工厂。作为交换,特斯拉帮助丰田造了一款纯电动车RAV4,于2012年上市。当时制定的目标是三年内卖掉2600辆,但最终的销量远没有达到预期。 因为销量不佳,两家公司的蜜月期也宣告结束。丰田开始售卖所持有的特斯拉股票,并在2017年全部卖出,彻底结束了与特斯拉的合作。 这种传统车企之间的合资互利、技术互换,在过去一二十年里见过太多太多。像一汽-大众、上汽大众走到今天的电动车赛道,也都开始抱团作战。虽然销量能与新势力一战,但摆在比亚迪、特斯拉面前,仍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弟一般。还记得,普华永道此前对大众ID.系列产品作出分析:大众ID系列是优秀的电动汽车,但还不够智能。 归根结底就是,以前传统车企的那套玩法变了。普华永道提出:“中国市场受特斯拉、蔚来、小鹏和理想等新造车势力的带动,已经进入电动汽车的第二个阶段:电动车+智能车。单纯的电动车是十年前比亚迪、北汽和荣威做的事情。而欧洲还处于第一阶段,落后中国市场的发展节奏,在欧洲销量靠前的雷诺、雪铁龙、包括大众ID系列在国内都没有很好的发展。” 把这一分析结论,放在现阶段的丰田身上,依然行得通。 回到问题的根本,丰田的e-TNGA平台,它沿袭自燃油车时代的架构理念——将精益生产方式再优化、再升华的新理念。但它依旧存在有一个潜在的风险,那就是汽车的升级迭代趋势,已经从目前的硬件迭代、造型迭代,变为软件迭代、电子电气迭代。 以前的车辆换代,是看得见的地方通通改掉,看不见的地方基本维持原样。但是现在智能电动车时代,几乎全在你看不到的地方进行升级,比如芯片、操作系统、电子电气架构。这些从底层发生的颠覆性变化,让消费者也逐渐被培育出通过OTA享受车辆最新功能和千人千面体验的用车习惯。 你说投资布局,丰田也投了国内的自动驾驶公司。但拿出真本事的时候,丰田却拉胯了——在今年东京残奥会期间:一辆丰田自动驾驶巴士e-Palette在右转进入人行横道时,撞伤了东京残奥会视力受损的运动员北园新光。由于伤势治愈需要两周时间,北园新光退出了本届残奥会。 而丰田章男甚至还抱怨道:“自动驾驶汽车在正常道路上行驶还不太现实。” 三、谁也不想成为诺基亚 以特斯拉、蔚来为首的新造车,将软件能力描述成未来汽车的核心价值。这也带动了大众汽车、通用汽车这些传统车企,在电子电气架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领域疯狂投资。这种“内卷”已然形成,按照大众汽车集团CEO迪斯的话说:绝对不希望自己的公司成为下一个诺基亚。 在这波转型浪潮中,丰田淡定地把转型重心先放在“能源驱动方式”上。 丰田认为,电动化车辆可以根据使用的能源分成两类: 一类是能够减少CO2排放的“碳减排车”。如果驱动汽车的能源不是绿色环保的,那么无论什么样的电动化车辆都不能让CO2变为零,所以我们称之为“碳减排车”。 另一种则是能够让CO2排放为零的“碳中和车”。如果使用的能源是纯绿色能源,那么即使使用内燃机,也能够实现“碳中和”。为此,丰田一直在努力。 可以看到,丰田并没有像大众那样“ALL IN电动化”,甚至还认为使用内燃机也能够实现“碳中和”。 这里,就不得不提丰田的混动技术。俗话说,世界上有两种混动,一种是丰田,另一种是其他,在汽车工业发展历史中,丰田混动系统(THS, Toyota Hybrid System)已成为一种技术标杆与价值典范。 早在1997年,第一代丰田普锐斯量产交付,它是丰田在油电混合的汽车HEV领域的开山之作,这种车型在传统的发动机基础上,加装了一套电驱动系统,保证汽车在行驶时拥有混合动力两种行驶方式。在其诞生后20多年中,丰田旗下以HEV为主的车型在全球销量共超过了1800万辆。 而另外一项技术,被丰田乃至整个日本都视为“终极解决方案”——氢燃料电池汽车。 丰田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与纯电动车型BEV同时开始研发用氢驱动燃料的燃料电池车。到了2002年,丰田推出FCHV——它是指装载了通过氢和氧的化学反应而产生电力的燃料电池的混合动力汽车。它使用燃料电池中发出的电力来驱动马达,从而驱动汽车。 到了2014年,丰田推出了第一代Mirai。目前已经进入到第二代产品,基于丰田TNGA架构打造,有两个储氢罐放置在底盘。高度集成化的燃料电池管理系统则被放置在车辆前引擎盖下方。第二代Mirai的续航里程相比第一代提升了30%,达到845公里。在日本、北美等具备补能条件的市场已经上路。 但现阶段,这些还不是丰田能扔出手的“王炸”。 真正的王炸,是固态电池。12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表示:“从国家角度来看,日本对于全固态电池最为重视、做得最好、规模最大。日本有很大的国家计划,分工细致。而在研发全固态电池上,我国现在还处于‘各自为政’阶段,没有一个完整的国家计划来推动,相比之下,日本较中国超前5年。” 在丰田锐斯车上所用的镍氢电池技术,背后的故事是丰田在1996年,就成立了Prime Earth EV Energy,进入自主研发、生产电池的环节。2021年,丰田成立了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整合电池事业。并且过去26年,丰田投资了近1万亿日元,累计生产超过1900万个电池。 从这次发布会来看,丰田再次宣布:未来,将把对电池的新投资从9月份宣布的1.5万亿日元增加到2万亿日元,期待实现更先进、更高品质且更有竞争力的电池。 具体到关键原材料技术上,固态电解质是固态电池的核心。以前的锂电池中,锂离子在电解液中迁移来完成正负极间的穿梭实现充放电,而未来的固态电池中,其电解质为固态,相当于锂离子迁移的场所转到了固态的电解质中。 目前,固态电解质材料有三种主流体系: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这是三种信仰完全不同的材料路线,欧美公司选择氧化物与聚合物体系,日韩公司偏向硫化物体系。 其中,硫化物体系的优点是拥有堪比液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快充支持度高,是电动汽车能否快速取代燃油车的胜负点,也正是丰田、本田、三星和中国电池巨头宁德时代选择的技术路线。 “日本等国家在大力发展下一代全固态电池,这方面中国品牌还有差距。”欧阳明高院士说,“全固态电池技术要产业化,并对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估计要10年左右。” 看到这,你应该明白丰田“掉队”的原因了,人家是先找到了“终点”,再回过头来走“电动化”这条路。但丰田可能是在选择性忽视一个现实:通往终点的,不只是电动化这一条路,看看特斯拉就知道了。
李一男官宣造车!这是我们在常州工厂看到的“真车”
原标题:李一男官宣造车!实探常州工厂 首款车型我们也看到了 作者 | 晓寒 编辑 | 肖涵 国内又来了一家新造车公司,这次是创投与科技圈的知名创业者李一男的牛创新能源。 今天上午,牛创在常州发布了自己的品牌——自游家(英文名NIUTRON),同时也向到场媒体展示了其首款车型的外观内饰设计并公布了一些重要时间规划。 自游家首款车型叫做NV,是一款近5米的中大型SUV,同时提供纯电和增程两个版本。该车将于明年3月上市并接受预定,9月份交付。 业内此前就有传闻称李一男正在造车,但一直没有得到其本人的确认。李一男在现场表示,自游家团队实际上从2018年11月就开启了造车进展,还完成了5亿美元(约合31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团队规模也接近1000人。 李一男 因为此前出任过华为的高管,同时还有创办小牛电动车的成功创业经历,李一男在创投圈和科技圈知名度颇高。在低调开发3年后,其终于向外界正式公开了自己的新事业,并且首次对外公开就展出了接近量产的样车和工厂,纯粹的实干派。 那么李一男这位颇具名气的连续创业者,到底带领自游家造了台什么车?公司是一种怎么样的发展策略?牛创与小牛到底是什么关系?通过参观工厂与样车,并与李一男进行对话后,车东西找到了部分答案。 一、A轮融资5亿美元 团队规模近千人 据李一男介绍,自游家从2018年11月起开始创业,并且已经完成了5亿美元(约合31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了知名机构IDG资本,团队规模已经发展到近1000人。 自游家团队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常州三地,分别负责智能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造型、制造业务,同时品牌总部也在北京。 制造基地放在常州很有意思。 一方面,李一男曾经创办的小牛电动车的工厂就在常州,这里算是熟悉之地。另外最重要的是自游家还收购了大乘汽车的常州工厂,在此基础上能够迅速实现量产。 据介绍,自游家常州工厂设计产能为18万台/年,目前工厂正在进行量产前的改造和标定,将于2022年3月投入使用。 自游家常州工厂外景 本次活动中,自游家也组织到场媒体去参观了四大工艺的车间。车东西逛了一圈后,发现内部的生产设备很先进,随处可见瑞典ABB的自动化产线,还有大量库卡机器人,同时像是AGV自动运输小车、智能化的生产管理系统都有布局。 冲压车间目前正在调试设备,焊接和总装车间则在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拆除现有的生产线,按照自游家的车型重新设置产线。 工厂内部的瑞典ABB自动化产线 二、造中大型SUV 明年9月交付 在活动现场,自游家用一个造型样车和一个内饰模型,对到场媒体展示了首款车型NV的内外饰设计。 NV用的是自游家自主研发的双子星平台,整体以纯电为主进行开发,同时也能兼顾增程车型。NV上市时会同时提供纯电和增程两个版本给用户。 ▲增程版底盘(左)和纯电版底盘(右) 这是一台车长超过4.9米的中大型SUV,轴距超过2900mm。 前脸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一个圆形LED大灯,同时还有一个贯穿车头的日间行车灯。侧面C柱位置设有一个充电指示灯,在车外就能看到充电的进度。 自游家方面表示,目前还不对外公布内外饰设计,因此并不允许拍照。 在仔细看了一圈后,车东西觉得这款车型的外观与Jeep自由侠,还有亚马逊那个造车公司Rivian的车型风格类似,都是比较萌的SUV,各位可以参考来脑补一下。 ▲Jeep自由侠(上)、Rivian R1S(下) 为啥比较萌呢?李一男在现场讲到,自游家的造车理念是Urban Exploring,即城市和越野融合风,所以其车型品类虽是SUV,但仍然有一些呆萌和科技感来适应城市。 内饰方面,车内最重要的两个部件是一个长方形的液晶仪表和一个竖置的15.6英寸大屏。 现场的座舱仅仅是一个模型,车东西并未实际体验到其车机系统的UI和交互逻辑,从车机模型上贴的图片来看,地图就是操作系统的桌面,位于屏幕最上方,音乐等各项功能则以大卡片的形式占据屏幕的中下部分。屏幕底部是一排实体按钮,用来操作双闪灯等常用功能。 自游家NV的方向盘跟特斯拉Model 3一样是极简风格,左右各有一个多向滚轮,没有触控或者其他按键。 值得一提的是,自游家NV的方向盘左侧还设置了一个很小的屏幕,用来显示空调温度、模式和PM2.5信息。 现场工程师告诉车东西,自游家NV的外形与内饰设计已经基本定型,今天展示的设计与明年量产的车型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仅会在细节上进行一些微调。 现阶段自游家正在全国各地对车辆进行验证测试,总测试里程超过了百万公里。 NV将在明年3月上市并接受预定。4月份的北京车展上会公开亮相,9月份则正式交付。至于产品价格,李一男表示暂不透露,但强调NV是一款高端车型。 三、对话李一男 自游家到底要怎么造车? 在游览完工厂之后,牛创的创始人、CEO李一男和总裁杨敬一坐在台前一道接受了几十家媒体的提问。 在车东西的预想中,李一男作为CEO,肯定会仔细介绍自游家的战略打法、产品定位以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呢,作为一个科技圈知名创业者,他在沟通中也理应有大量真知灼见和深入思考会讲出来。 但在聊了一个小时之后,车东西,以及其他在场媒体都被李一男的讲话风格搞的有些懵。 首先,现场有不少问题李一男都不想回答或者不方便回答,所以直接给拒绝掉了。在他愿意回答的问题中,李一男的回复也都非常简洁,很少做更多的延展。 所以整体上采访的信息量并不大。 其次,在面对一些常规问题,比如自游家的核心打法与战略是什么、自游家的产品竞争力在哪里时,李一男更是直接给出了一些“我没想好”、“我一时答不上来”等回答。 在谈到自游家的核心竞争力在哪时,李一男更是一反主流认知,给出了“竞争力不是最重要的”这种结论,让现场媒体听得是目瞪口呆,甚至还有媒体同行给出了“佛系造车”的评价。 不同的CEO有不同的讲话风格,这里无关对错,只能说李一男确实与其他新造车公司的CEO不太一样,并且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有明显差异。 一位自游家的员工在会后向车东西表示,李一男所说的“不知道”、“没想好”本质上是说他还没有想到一个让自己觉得满意的答案,或者用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所以他才会给出这种看似很耿直的答案,并不是说CEO没有深度思考或者没想这些问题。 当然,现场还是有一部分问题有答案,李一男给出的重点回复如下。 1、与小牛的关系? 自游家与小牛完全是两家公司,品牌和品类完全不同。牛创也没有借鉴小牛电动车的相关技术啥的,因为东西完全不一样。 2、现在入局是否晚了? 确实晚了,但是要看怎么理解晚。本田比丰田和日产晚了30年,但是依然做成了全球大型企业。长江后浪推前浪,到底哪一个时间点能行,需要事后看。 3、走单一车型路线,还是多车型? 自游家不是单车型打法,而是有多款车型在研发之中。 4、销售模式? 前期肯定是直营。已经做了明年的渠道扩张计划,暂时不透露。 5、CEO主要负责哪一块? 各方面都会参与。 6、融资能力怎么样? 大概率能融到30亿美元,没有一天缺过钱。 7、自动驾驶怎么做? 第一款车里,自游家定义产品,找供应商来实现功能。 8、怎么看自研路线? “解决问题的答案一般都有多种,没有标准的正确答案。国内至少有20家以上拿到几亿美元融资的公司在做(自动驾驶)了。”李一男从侧面说道,其潜台词就是车企不是都必须走全栈自研。 9、与李想的关系? 造车前经常请教和交流,但造车后就没有交流了。 10、失败了怎么办? 先把供应商钱还上,员工工资发了。 结语:自游家把车造出来没问题 因为本次是自游家首次对外展示造车进度与信息,所以其透露的信息并不算多,尤其是车辆的关键参数,目前还一无所知。 所以从当下的信息里还并不能判断出自游家的产品到底竞争力如何,以及是否能获得成功。 但从另一个维度来看,自游家首次开发布会就带出了设计基本完成的样车,并且还有了一座即将能投产的工厂,NV实现量产交付并不是什么问题。 至于这款车品是否真的能打,还得到明年3月份看看具体参数才行。
上市公司月薪百万招元宇宙合伙人 网友:简直太疯狂
【CNMO新闻】“万物皆可元宇宙”,这句话虽然包含调侃的语气,但用它来形容当前元宇宙概念的火热程度却一点都不为过。元宇宙的爆火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前TrendForce曾预测,2021年全球虚拟实境应用内容市场规模将达21.6亿美元,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83.1亿美元。而在国内,元宇宙相关职位也成为香饽饽,甚至有公司开出百万月薪来招聘元宇宙合伙人!对此有网友不理解:简直太疯狂了! 据蓝鲸财经报道,近日某招聘平台上一家名为大富科技的上市公司发布了数个元宇宙招聘岗位。其中“元宇宙Partner”的职位引人瞩目,其月薪高达50万至100万,学历要求为本科,仅需3至4年工作经验。此外,大富科技还招聘两类元宇宙人才,包括应届生和海归两大方向,年薪最高达100万,岗位要求与前述岗位大致相同。据大富科技董秘办回应,该公司确实有这样的招聘计划,但需要应聘者有比较深厚的技术背景,具体以招聘信息为准。 据CNMO了解,大富科技的主营业务是移动通信、智能终端、汽车等,旗下拥有子公司大富网络。此前,大富科技表示大富网络是“元宇宙的完美缔造者”,随后深交所对其发关注函。但大富科技否认这是蹭元宇宙概念的行为,并表示“元宇宙”与公司多年沉淀积累的业务高度契合。
英格兰银行副行长称比特币可能变得“一文不值”
比特币是迄今为止最流行和最知名的加密货币,但仍然有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英格兰银行警告说,那些投资于加密货币的人应该准备好失去一切,因为它可能在某些时候变得"一文不值"。比特币像大多数加密货币一样经常经历疯狂的价格波动:它在上个月已经下跌了2万美元。 然而,值得记住的是,一个比特币在目前48500美元的价格下,其价值依然几乎是14个月前10000美元的五倍。 但是英格兰银行的副行长乔恩·坎利夫爵士警告了与加密货币投资有关的风险。他告诉英国广播公司:"它们的价格可以有相当大的变化,[比特币]在理论上或实际上可以下降到零,"他说。该行表示,主要机构应采取谨慎的态度来采用加密资产,并将密切关注市场的发展。 "问题是,与传统的货币形式不同,比特币并不是用来给自己以外的东西定价。正如比特币爱好者自己喜欢说的,'一个比特币=一个比特币'。但同义词并不能成为一种货币。"世界银行利益相关者和媒体参与部门的一名员工托马斯·贝尔沙姆写道。 贝尔沙姆补充说,比特币的稀缺性和有限性--永远不会有超过2100万个比特币被开采出来--"甚至最终可能使比特币变得毫无价值"。大约1890万个比特币,或总供应量的90%,现在已经被开采出来,但网络的设计方式是,最后一个硬币要到2140年才会被开采出来。贝尔萨姆仍然警告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维持这个系统可能变得更加困难。 "简单的博弈论告诉我们,一个向后归纳的过程会在某个时候诱使聪明的钱出去。而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投资者真的应该准备好最终失去一切。" 政府机构对比特币和一般加密货币的看法往往因国家而异。瑞典出于环境考虑,呼吁整个欧洲禁止加密货币开采,而中国则直接宣布所有加密货币交易为非法并严查挖矿。相比之下,萨尔瓦多是第一个接受比特币作为法定货币的国家,并计划围绕BTC建设一个城市。
诗与万花镜60天融资近亿元:小米领投 盈利遥遥无期
作者丨鹿先生 编辑丨沈万三 “三坑”服饰一直在小众圈子里比较火,如今这把火似乎要烧进新消费的主航道了。 日前,“三坑”大型集合店品牌“诗与万花镜”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由众为资本领投,顺为资本跟投,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门店开拓和供应链拓展。据悉,诗与万花镜两个月内已连续完成两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近亿元,其天使轮投资由小米集团领投。 根据官方消息,「诗与万花镜」创立于2021年4月,专注于为Z世代打造城市迪士尼空间,其国内首店选址上海静安寺,店铺整体分为上下两层,占地约1100平米,产品包括“三坑”服装以及彩妆、香水、美瞳、配饰、文创产品等其他周边。创始人兼CEO孙亚銎表示,诗与万花镜计划明年在不同城市再开六家门店,且均将为超过800平方米的大型集合店。 所谓“三坑”,是指汉服、JK制服与Lolita(洛丽塔)洋装,因其制作工艺复杂,产量有限,价格相比普通服饰更高,且都拥有“一入坑深似海”的特性,因此被称之为“三坑”。 作为该赛道抢跑者之一的诗与万花镜,优势之一在于拥有部分独家合作的品牌,包括以时尚JK校服为特色的日本品牌CONOMI和原创洋装设计的洛丽塔服饰品牌CEL。 除了服装之外,诗与万花镜还设立了配饰和美妆区,其配饰合作品牌有LQ-Pot、Mayla Classic以及HARUTA——普通消费者大概率从未听说过这些品牌,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年轻人对“三坑”的着迷,已经决定了这门生意的火爆程度。 前不久,泡泡玛特跨界投资了泛二次元零售品牌猫星系,后者也是一家“三坑”企业。而除了“三坑”品牌之外,得益于国潮复兴的大环境,十三余、重回汉唐、池上月等汉服品牌亦于过去一年来传出融资消息,其中,十三余的投资者同样包括泡泡玛特;截至2021年4月,再获数百万美元Pre-A融资的“十二光年”已在上海、杭州等一、二线城市开设了20多家门店,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以“三坑”文化的出圈潜力。 美好背后的代价 Z世代受用,资本热捧,加上《如懿传》《知否》等古装剧的助力,“三坑”赛道的竞速正在不断加快。2020年腾讯发布的《00后兴趣报告》中提到,JK制服、汉服、Lolita“三坑”是Z世代话题中的热度前三位,而根据淘宝的数据,过去一年,淘宝上的“剁手党”们把汉服、JK和Lolita为代表的“三坑”市场买出了百亿级的规模。 “三坑”行业的爆火,主要得益于三个要素:自带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能够充分体现Z世代消费的行为特征,并且属于垂直且小众的领域。这些因素的叠加,让“三坑”与以往的市场风口有着更加独特的扮相。 而通过布局线下渠道,诗与万花镜看似提供了“三坑”行业新的更多可能——本身就自带充足的人气,还进一步提供了线下零售的“可逛性”和体验感。事实上,这也是诗与万花镜的开店逻辑,希望以近千平方米的超大型门店来加强线下体验感和品牌存在感,成为三坑粉丝群体的城市新地标。 但总体来说,“三坑”市场虽然抓住了Z世代群体,但作为一种小众的文化,它的市场还是太局限了。况且“三坑”本身的排外性也在束缚着行业的发展步伐,很难真正地为更多消费者所接受,短期内难以找到更好更准的打法——以诗与万花镜为例,后者并没有逃过“拿地、开店、卖货”的逻辑。 事实上,由于短期内涌入了太多玩家,导致当下的“三坑”市场严重缺乏规范性,不仅线上具有影响力的头部品牌较少,线下集合店偏多的形,也很难形成品牌效应,诗与万花镜能否在大店模式的基础上,实现盈利并不断铺开,仍是一个未知数。 同时,由于服装制作流程复杂、版式独特、配饰较多,一套完整服饰对于尚在校园或刚步入社会不久的Z世代消费人群来说,价格并不便宜,虽然单品200-500元之间的消费并非不可接受,但小众服饰毕竟不是常服,对于单个用户来说,购买的频次、拥有的件数都相对有限。再加上许多“三坑”服饰都主打手工制作和原创设计,以突出其稀有性和定制化属性,从而吸引消费者买单,可究竟有多少消费者能够做到持续高溢价的复购,同样也是一个问号。 更何况,年轻人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今年以来,以实体经营为主的剧本杀行业,已经上演多轮倒闭潮,鸿星尔克因河南洪灾的低调捐赠而爆火,却又在一个月之后陷入取关浪潮。“三坑”能不能成为年轻人一个稳定的精神寄托,实在是要打一个问号。毕竟在“三坑”之前,唐装、旗袍,波西米亚风、韩风、民族风服饰都已经火爆过一轮或多轮,很难说这场“三坑”潮流,是否也只是Z世代个性化上位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 跟不上的供应链产能 诗与万花镜的另一重考验,在于就其目前的线下规模和大店模式,并不能真正解决“三坑”领域的老大难问题——供应链。 当前,国内大批次生产的“三坑”服饰的品牌并不多,多数还是以工作室或小型公司的形式来经营,再通过小批量定制销售,或是以团购、限量发行等方法吸引买家购买。而站在供应链的角度,目前国内能提供高端工艺的生产/绣花厂家很少,以汉服为例,即便是专门的汉服绣花厂也可能只有7-8台织机,这使得一套衣服,往往厂商需要分别和多家生产厂家同时合作,才能尽可能地将工期缩短。 另一方面,则是上文提到的市场规模问题,不同于传统时装,部分汉服一个版本一次可能只出品50-100件成衣,工艺繁复、规模小、利润低,导致供应链也缺乏自主革新生产工艺的动力。 而一些高端玩家的定制款,往往还会因为工艺太过复杂,导致即便是机器也无法完成,必须要经验老道的艺人手工绣作,以中高端汉服品牌明华堂为例,该品牌的官网显著地标明服饰工期已经排到2022年7月。而创立于2020年疫情期间的新兴汉服品牌——「燕云织造局」旗下一件名为「扶烟」的唐制大袖衫,刺绣针数多达100万针以上,工期同样长达数月乃至半年时间。 因此,相较于商业品牌的规模化量产能力,“三坑”这种高定制性的服饰品类,客观上就限制了其品牌走向更多大众的可能性。 “三坑”自带一堵墙 汉服也好,JK也罢,“三坑”无一难逃“又纯又欲”的调性,这使得社会对于 “三坑”的舆论风向,始终算不上友好,大量的有色眼镜依然存在,打压、批判“三坑”衍生行业形态的报道层出不穷——这其中,“‘三坑’是奇装异服甚至Cosplay已经是很中和的偏见,“色情制服”的想象,才是“三坑”始终难以回避的尴尬。 外部的环境压力重重,但“三坑”圈子内部也时有争斗——在该领域里,用户的消费行为,不仅仅包含对商品的喜好,也有一定的身份认同的存在,这就使得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极强,对于版式、制式等问题尤为敏感,最突出的体现就在于“山正之争”。 所谓“山”店,是指不做原创设计,而只靠抄袭、模仿来经营“三坑”服饰的店铺,由于前者主要走线上渠道,几乎没有开店成本,即便是被投诉导致关店之后,也可以迅速卷土重来,而且因为价格低廉,非常能够吸引很多不明就里,或希望省钱的消费者。 对于“山”店的泛滥,购买正版服饰的消费者很难心平气和。特别是对于一些限量的款式,正品买家往往要支付定金并等待许久才能拿到衣服,而山店买家不仅只需要付出不到一半的价格,往往还能更早穿上并在社交媒体展示——由此也就产生了正版消费者对山店卖家的无穷声讨,态度激进的圈内人士甚至对穿山寨的人形成了固定称呼:“穿山甲”,并主动在线上对“山寨货”、盗版设计进行“出警”(指责购买山寨裙的消费者)。 除了山正之争之外,还有形制之争和国别之争——在汉服群体中,就存在正统汉服对改良汉服的“鄙视”,宋明服饰对魏晋唐的“鄙视”,一些不可考据的形制,往往会引起两拨人的争锋,比如曾经在汉服圈中流行的两片式齐胸襦裙,就被部分汉服爱好者认为不能算作汉服的范畴,只能降为仙服,无形中就低了汉服一等,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而在JK制服和Lo裙中,则有日牌和国牌之间的分化,日牌在设计、制作等方面经验更为丰富,质量大多优于国牌,当然价格也通常更高,本质上可以算是基于价格而存在着“鄙视链”。 而这种类似于“饭圈”的文化氛围,也决定了“三坑”这门生意并不好做,一旦稍有不慎,犯下形制或是品质的错误,或者招惹到其中一部分爱好者,品牌可能将迎来海量的声讨。 总的来说,备受年轻人喜爱的“三坑”文化及其延伸产业,已经促成了一门庞大的生意,其中汉服更是因为“文化传承”的价值性而得到官方推广,但与此同时,正因为其关联着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问题,也使“三坑”背负了不该背负的负担,无论是对商家还是消费者来说都亦如是。 这也是诗与万花镜等“三坑”品牌面临的困境,它亟需品牌趁着“三坑”的风口,在产品与文化传承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也需要甩掉一些来自大环境下的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压力,这才是决定 “三坑”品牌是否能够走远的根本因素。
国产芯片设计玩家国芯科技将上市,年入2.5亿,老板曾是大学教授
12月16日,国芯科技发布了招股意向书,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拟在科创板上市。国芯科技本次计划募集资金6.03亿元,用于投资公司的项目。 国芯科技是一家国产自主可控嵌入式 CPU 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芯片设计公司。公司的主要业务 IP 授权与芯片定制服务为实现信息安全、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边缘计算以及网络通信三大应用领域的芯片国产化替代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目前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知识产权(IP)提供商是英国的ARM 公司。在嵌入式 CPU IP 授权领域,ARM 占据绝对领先地位。ARM 官网显示,2018 年全球基于 ARM 授权的芯片出货量约为 229 亿颗,而2018 年中国基于 ARM 授权的芯片出货量仅有 100 亿颗,95%中国设计的 SoC 芯片都是基于 ARM 的 CPU 技术。 面对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以及较强的行业技术壁垒,国芯科技将自身定位为“致力于服务安全自主可控的国家战略,为国家重大需求和市场需求领域客户提供芯片及模组产品。” 作为国产嵌入式 CPU 新秀,国芯科技将产业化应用聚焦于对国产化替代需求的国家重大需求与市场需求领域客户,具有国产化应用优势。但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作为 ARM CPU 的竞争产品,公司在市场占有率、历史积淀、经营规模、产品丰富性和技术水平等方面与行业龙头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短期内在 ARM 的优势领域进一步向其发起挑战存在一定的难度。 然而国芯科技也有自己的优势,公司成立以来采用的是Fabless(无厂化,即从事芯片的设计与销售,但不从事生产)的经营模式,专注于集成电路的设计、研发和销售,将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委托给专业的晶圆制造厂商、封装测试厂商完成。在这种模式下,公司能够集中优势资源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同时不需要拥有大量固定资产,在资产结构上呈现了轻资产的特点。 从收入构成来看,2021年上半年公司自主芯片及模组产品实现收入0.90亿元,占总营收比重的66.37%,较上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2021年上半年公司的芯片定制服务营收占比仅达到14.75%,较上年超40%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滑。 公司的前身国芯有限由上海科技、南京斯威特、神舟信息各出资500万设立。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实控人郑茳曾在1985 年至1998年任东南大学教授。目前郑茳与一致行动人肖佐楠、匡启直接持有公司 14.58%的股权,通过联创投资、 矽晟投资、矽丰投资、矽芯投资、旭盛科创间接控制公司 13.79%的股权,合计控制公司 28.37%股权。 本次公开发行完成后,公司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进一步降低,将控制公司 21.28%的股权。公司上市后,实控人身家将达到1.28亿元。 (作者丨市界 周奕航 编辑丨李悦)
挑战三星:横向折叠屏手机首发价进入7K档位
图:图虫 来源:21tech 作者:骆轶琪 编辑:李清宇 在三星今年大力推动各类型的折叠屏旗舰手机带动之下,国产阵营也为折叠屏家族再添一员。不同寻常的是,此次是将官方首发价格打到7k元价位段起步。 12月15日下午,OPPO旗下首款折叠屏旗舰Find N发布,配置的两款存储价位段分别售价7699元和8999元引发场内轰动——见过太多上万元的折叠屏,在2021年,终于得见一款与高端直屏手机价格相差不多的折叠屏手机了。 同时这也被业内视为,是与OPPO此前发布的高端旗舰——首款Find X系列一样,值得瞩目的产品。 根据OPPO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刘作虎的介绍,OPPO在2018年开始打造折叠屏产品,历经4年和6代产品后,这成为“最为激动的一款产品”。 在手机硬件创新愈发走向瓶颈的今天,折叠屏和屏下摄像技术尤被重视和期待,同时也是在接下来发展阶段的重要节点性品类。目前已有三星、华为、小米等厂商着力发布了相关产品,接下来荣耀和vivo也将有望在明年接棒。随着折叠屏手机价位段的不断下探,或许新形态的手机品类之风也将真正刮起来了。 让折叠屏回归初衷 一直以来,折叠屏手机虽然偶有上市,但被诟病的问题也不少:早期产品往往耐用性不佳,容易出现闪屏等问题;折痕容易留下痕迹或铰链较大;能够适配的良好应用不多等。最为关键的是,在这些背景之下,折叠屏手机还极其昂贵。 这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都存在一种看法:同样的价钱其实可以购买一款不错的平板,并且有盈余,折叠屏手机还不能说会成为刚需。 价格过高有其原因:大了一倍的屏幕、需要双份的电池配置、铰链技术路线需要探索精进等,这都给原有的成本价格带来Double的考验,而目前来说,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并不大,甚至可以说太小,因此无法通过以往大规模量产的形式减少成本压力。 因此,市场上对既往折叠屏手机用户的定义都是:对价格敏感度不太高的商务型人群——但这样的定义必然会导致折叠屏手机始终无法走向普及,与这个品类的出现初衷又背道而驰。 应该说,在向后发展的路途中,“大屏”必然会成为一种十分刚需的存在,寻求折叠屏的研发和应用突破迫在眉睫。 Counterpoint分析师齐英楠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回顾智能手机,特别是其所承载的内容和应用的发展,会看到显示技术在背后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屏幕的尺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手机适合承载的应用和内容。 全面屏发展到今天,6英寸以上的屏幕成为主流配置,但要更进一步,折叠屏成为目前首选的技术方案,同时折叠屏也顺应了手机功能从以娱乐为中心向娱乐+移动办公(轻生产力应用)双中心的转变,并且能为OEM特别是安卓阵营品牌打造差异化的旗舰产品,抢占更多高端市场份额提供了机会。 “因此,我认为折叠屏将会引领未来几年旗舰智能手机产品的形态变革。但同时要看到,采用折叠屏的意义主要在于提供更大的显示面积和优化的多窗口、多任务功能,长远看,能够自由变换尺寸如卷轴屏技术有可能对现有的折叠屏方案形成冲击,但手机屏幕向更大尺寸、更高分辨率和刷新率的演进趋势是明朗的。”他如此续称。 因此,如何让折叠屏产品在这些年的研发过程中不断回归易用、耐用、打开形态使用频次高于闭合形态等,是必须要回归的命题。 据介绍,此次OPPO Find N外屏采用比例为18:9的5.49英寸屏幕,73mm机身宽度,展开后是一块比例为8.4:9的7.1英寸横屏。总重量275g,和传统旗舰手机佩戴保护壳重量接近。 极挑战技术的铰链方面,OPPOFind N采用自研精工拟椎式铰链技术,包含136个元器件。经德国莱茵实验室认证,相较传统折叠屏铰链方案,OPPO Find N最高减轻高达80%的视觉折痕。 记者查询京东平台发现,在当日发布会结束后,这款新品折叠屏手机在17:30预售开启至发稿已经处于无货状态,当然后续还会陆续启动全渠道开售。 IDC中国研究经理王希认为,目前在折叠屏市场上,OPPO Find N在屏幕尺寸、折叠缝隙的确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化;包括影像配置、电池容量都比较有竞争力,各类应有的软件功能也在线。 “但这一切都是产品层面上的,当把8+256G版本折叠屏旗舰放到了7699元的价格,这就已经足够成为刺激行业的鲶鱼了。”他续称。 或将迎中国爆发起点 从目前进入折叠屏商用赛道的厂商来说,三星无疑是最为积极者。凭借着在屏幕方面的天然优势,目前除已经发布的主流横向折叠外,还有纵向折叠的手机产品,且尤为积极地在中国市场进行推广——广告位铺天盖地。 成效已经逐步显现。齐英楠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三星拥有先发优势和相对成熟的折叠屏相关技术、工艺,在市场占比上遥遥领先。 “Counterpoint数据显示,相比去年同期,三星在中国的整体销量基本稳定,但折叠屏机型的销量有显著成长,特别是Galaxy Z Flip系列很受女性消费群体的欢迎,三星在折叠屏产品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会帮助三星提升其在高端市场的份额。”他如此指出。 从整体折叠屏市场来看,Counterpoint数据显示,三星在2021年的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占比预计为84%,2022年三星仍将保持六成以上的占比。 齐英楠表示,因此,当前折叠屏手机在三星的优势市场如韩国、美国和西欧地区较受欢迎,而随着更多国内安卓厂商的加入,中国将会在2022年实现较大成长,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折叠屏手机市场。 当然,真正的大规模普及还没到时间点,毕竟价格依然相对较高,适配应用也在进一步打开过程中。 “我认为当前折叠屏产品优化的重点还是内容和应用生态,特别是面向轻生产力工具的优化,打造差异化的应用体验是实现折叠屏在旗舰产品中普及的原动力。”齐英楠对记者表示,“当然铰链技术,比如减小厚度、淡化折痕或是增加使用寿命;以及屏幕良率优化,包括降低成本、提升可靠性等,也会帮助促进折叠屏的普及。” 折叠屏生态们都在为此积极努力,据刘作虎介绍,OPPO针对TOP1000应用、TOP30000应用等都在开启适配或兼容。 总体来说,齐英楠向记者表示,预计2022年,折叠屏手机将首次占到整个智能手机出货量的1%以上,同时会有更多安卓一线厂商推出折叠屏旗舰产品;而苹果的加入将会带来占比的显著提升,预计会发生在2024年及以后。
又有百亿量化私募“封盘”!凡二投资:避免资金增长过快导致业绩下滑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姗 又有量化私募宣布“封盘”。 12月15日晚间,新晋百亿量化私募凡二投资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凡二投资暂缓部分基金申购公告》,表示即日起拟暂缓部分基金的申购,已经落实的项目会继续推进,但会适当限制规模。凡二投资表示,公司希望借此“自我约束”的方式避免资金增长过快导致业绩下滑,更好地保护现有投资者的利益。 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凡二投资在内,今年已有幻方量化、聚宽投资、灵均投资、天演资本、进化论资产、启林投资等11家量化私募进行了封盘操作。 私募排排网研究主管刘有华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量化私募结合自身策略、团队、公司发展和定位等情况做出来的封盘决策,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好投资者,在策略、规模和回撤不可三角关系之间寻求平衡。 又见量化私募封盘 12月15日晚间,凡二投资发布《关于凡二投资暂缓部分基金申购公告》称,在良好业绩的推动下,近来公司出现资金量增长过快的势头,为了保障存续投资人的利益以及公司的长期稳健发展,公司决定主动控制规模增长速度,即日起拟暂缓部分基金的申购,已经落实的项目会继续推进,但会适当限制规模。 公司进一步表示,希望借此“自我约束”的方式避免资金增长过快导致业绩下滑,更好地保护现有投资者的利益。 凡二投资还称,在过去一年里,公司资管业务实现稳健发展,股票、期货各产品线业绩均位居市场前列,公司也进入“量化百亿私募”行列。 基金业协会信息显示,凡二投资成立于2013年11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其大股东是深圳茂源资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99%。据了解,茂源资本是国内最早的量化投资公司之一,成立于2007年,前些年专注期货自营,2017年延展到股票投资。 在获得私募管理人牌照后,凡二投资于2018年5月2日发行第一支资管产品“巴舍里耶2期”,标志着公司正式开始资管业务,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公司管理规模站上百亿大关,成为国内第22家百亿量化私募。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止12月15日,凡二投资今年来整体收益为30.27%,在26家百亿量化私募中,业绩排名前十。 事实上,今年已有多家量化私募基金宣布封盘控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2月16日,今年来已有幻方量化、聚宽投资、灵均投资、启林投资、衍复投资、天演投资、进化论、金戈量锐、念空数据、星阔投资、凡二投资等11家量化私募发布过产品封盘的公告。 刘有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越来越多的量化私募封盘,一方面是因为自身规模短期内迅猛增长,因此策略和规模需要一定时间来进行磨合,借机来优化自身的策略模型,同时策略、规模和回撤之间存在不可三角关系,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会影响到后期的收益和回撤;另一方面是因为今年来量化策略表现较好,导致资金不断的流入到量化策略当中,但这些资金的风险偏好其实并不一定是跟量化策略匹配的,这些非理性资金的疯狂涌入必然会为以后的基金管理带来隐患。 量化私募业绩亮眼 在今年波动加剧的行情中,量化私募悄然崛起,获得大量资金的申购。 私募排排网信息显示,截至11月,百亿量化私募已增至26家,同时量化私募管理的资产规模也超过1万亿元。百亿量化私募包括九坤投资、宁波幻方量化、明汯投资、灵均投资、金锝资产、进化论资产、盛泉恒元、启林投资、衍复投资、千象资产、天演资本、黑翼资产、因诺资产、赫富投资、金戈量锐、世纪前沿资产、佳期投资等。 数据显示,受益于结构化的市场行情,量化私募今年整体业绩不俗,多数百亿量化私募今年以来平均收益达到两位数。 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截至11月底,在101家百亿私募中,有业绩展示的私募管理人为85家,今年以来平均收益为13.86%,其中八成百亿私募年内斩获正收益,有22家百亿私募年内收益超过20%,2家百亿私募年内收益超过50%,最高收益超过80%。其中,26家百亿量化私募不仅年内全部正收益,与百亿私募同期整体平均表现13.86%相比,百亿量化今年以来平均收益高达21%。 今年以来,私募基金规模已连续11个月保持增长。近日中基协披露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及产品备案月报(2021年11月)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121522只,存续基金规模19.73万亿元,较上月增加425.14亿元,环比增长0.22%。存续私募基金规模逼近20万亿元关口。
聚焦五大领域问题 银行信用卡业务迎规范治理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黄蕾 12月16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重点治理信用卡息费收取、信用卡过度授信、信用卡粗放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信用卡外部合作不规范等问题。 银保监会指出,近一时期部分银行信用卡业务经营理念粗放,服务意识不强,风险管控不到位,存在侵害客户合法权益。 《通知》共八章,三十七条,包括强化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严格规范发卡营销行为、严格授信管理和风险管控、严格管控资金流向、全面加强信用卡分期业务规范管理、严格合作机构管理、加强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加强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等。 银保监会表示,重点治理以下领域问题: 一是严格规范信用卡息费收取。部分银行存在息费水平披露不清晰,片面宣传低利率、低费率,以手续费名义变相收取利息,模糊实际使用成本,不合理设置过低的账单分期起点或不设起点,未经客户自主确认实施自动分期等问题,《通知》要求银行应当切实提高信用卡息费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展示分期业务资金使用成本统一采用利息形式。违约或逾期客户负担的息费总额不得超过其对应本金。应当明确分期业务最低起始金额和最高金额上限,不得通过诱导过度使用分期增加客户息费负担。同时,明确要求银行必须持续采取有效措施,坚决促进信用卡息费水平合理下行。 二是强化治理信用卡过度授信。部分银行信用卡授信管控不审慎,不能严谨评估客户的资信状况,造成过度授信等问题,加大经营风险,不合理推升客户杠杆水平。《通知》要求银行合理设置单一客户信用卡总授信额度上限。在授信审批和调整授信额度时,应当扣减客户累计已获其他机构信用卡授信额度,防范跨行不合理叠加授信。 三是督促转变信用卡粗放发展模式。部分银行经营理念不科学,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和市场份额,滥发卡、重复发卡情况突出,导致无序竞争、资源浪费等问题。《通知》要求银行不得以发卡量、客户数量等作为单一或主要考核指标,长期睡眠信用卡比率不得超过20%,整改后仍超出该比例的银行不得新增发卡。未来银保监会还将动态调降长期睡眠信用卡比例限制标准,不断督促行业将睡眠卡比例降至更低水平。 四是切实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目前信用卡领域的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营销宣传不规范、投诉不畅、不当采集客户信息等方面。《通知》要求银行不得进行欺诈虚假宣传、强制捆绑销售,必须充分披露用卡风险、投诉渠道和解绑程序等,并强化客户数据安全管理。 五是严肃规范信用卡外部合作行为管理。部分银行存在信用卡业务合作行为不规范、管控不到位,合作双方权责边界不清晰等问题。《通知》要求银行必须通过自营网络平台办理信用卡核心业务环节,对合作机构实行统一的名单制管理,明确约定双方权责。银行通过单一合作机构的发卡量和授信余额均需符合集中度指标限制。明确规定联名卡的联名单位应当是为客户提供其主营业务服务的非金融机构,合作内容仅限于联名单位广告推介及与其主营业务相关的权益服务。
被银保监会通报存七问题 华夏银行回应:已完成全部问题整改工作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敏 12月16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1年第19号通报《关于华夏银行侵害消费者权益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了对华夏银行消保现场检查发现的侵害消费者权益相关问题。 《通报》指出,该行存在互联网贷款利率宣传不规范,向“一老一小”等个人客户销售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违规查询、存储、传输和使用个人客户信息以及违规向贷款客户转嫁成本等7类违法违规问题。 “华夏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时,对实际利率展示不全面、片面宣传低利率,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客户实际承担的年化综合资金成本最高是宣传利率的2.5倍,且产品上线以来无客户享受最低宣传利率。”通报称。 3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1〕第3号发布,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贷款机构包括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汽车金融公司等)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内部收益率,IRR),并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载明。对于采用单利计算方法的,还需加以说明。” 此外,华夏银行还存在以下问题: 适当性管理不规范,向个人客户销售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侵害消费者财产安全权。华夏银行向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以及65岁以上高龄客户等“一老一小”群体销售不适当的基金、信托产品。未对基金业务的投资者分类进行系统控制和审核,部分初始风险承受能力为最低类别(C1-0级)的客户购买了R5级高风险产品。 向个人贷款客户搭售人身意外险,侵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华夏银行办理个人贷款时,在借款人提供充足抵押的情况下,搭售“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且保险第一受益人为华夏银行,涉及广州、武汉、成都、厦门等4家分行。 格式合同强制客户接受交叉销售,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客户通过华夏银行信用卡网站申请办理信用卡时,领用合约作为申请材料嵌入申请环节,合约约定客户需同意该行向其推荐或营销其他产品和服务,未在领用合约或以其他方式向客户提供拒绝接受推荐营销其他产品和服务的选择,申请客户必须接受上述条款方可申办信用卡。 违规查询、存储、传输和使用个人客户信息,侵害消费者信息安全权。华夏银行未经客户授权,以“业务营销需要”“核对贷款资金入账情况”以及员工异常行为排查等为由,违规查询个人客户储蓄存款交易信息。违规在公用互联网电脑存储以及通过互联网邮箱向合作方传输姓名、身份证号、银行账号、信贷记录等个人客户信息,存在信息泄露风险。信用卡中心向1.99万名已注销信用卡账户的客户致电营销保险产品,部分客户多次明确表示拒绝来电,该行仍持续向其电话营销。 违规向个人客户收取费用。华夏银行向未激活信用卡续卡的客户收取年费,涉及华夏精英尊尚白金卡、万事达钛金卡等28类信用卡。超政府定价标准向借记卡持卡人收取助农取款手续费,收费标准是政府定价标准的1.6倍,也未按规定对每月首笔取款业务免费。 违规向贷款客户转嫁成本。华夏银行32家分行在向个人客户和小微企业等发放抵押贷款时,违规转嫁成本,由借款人承担抵押品评估费和登记费。 《通报》指出,华夏银行上述违法违规行为,严重侵害消费者知情权、财产安全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信息安全权等基本权利,中国银保监会已要求华夏银行进行整改。《通报》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要引以为戒,举一反三,严禁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花样翻新、问题屡查屡犯;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消保行为监管要求,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银保监会通报指出的相关问题,我行高度重视,在检查过程中即立查立改,针对发现问题逐项列明整改清单和具体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部门和时间进度,从快从实推进整改。目前已完成全部问题整改工作,并逐项有序落实责任追究。”华夏银行方面回应表示,此次银保监会通报指出的相关问题,反映出我行在致力于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金融服务过程中,仍存在不足和薄弱环节,反映出我行在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中的精准度、精细化不足。 华夏银行是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020年年报显示,报告期末其个人贷款(不含信用卡)余额4,242.5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07%。2021年上半年报告期末,华夏银行集团总资产规模达到35,176.3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1,178.20亿元,增长3.47%;贷款总额21,668.8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78.92亿元,增长2.75%;存款总额18,901.06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17.76亿元,增长3.95%。
银行纷纷暂停智能投顾业务 “万亿市场”正在规范中……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老盈盈 近日,多家银行相继宣布暂停智能投顾业务,其APP端多显示“应近期监管关于规范基金投资建议活动的要求,即日起暂停基金组合的买入功能,原持仓客户的赎回及调仓交易不受影响”。 自基金投顾开展业务试点以来,获得该业务资格主要以券商基金机构为主,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成为第一批获批基金投顾试点资格的银行,但更多的银行并不具备基金投顾资质。11月初,多地证监部门曾向辖内基金公司、基金销售机构下发《关于规范基金投资建议活动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了若干整改要求,进而对基金投顾业务进行引导规范。 一位股份行财富管理业务人士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智能投顾业务的存量客户目前也只能持有和赎回,新增业务已经全部停止了。 多家银行智能投顾业务暂停 12月10日,招商银行智能投顾业务“摩羯智投”发布了 “致摩羯智投持有人”的公告。公告称,“目前为了配合监管要求,将暂停摩羯智投的购买功能,原持仓客户的赎回及调仓交易不受影响,可继续放心持有。后续服务如有变更,也将及时告知,方便用户进行投资安排。”记者发现,“摩羯智投”多个产品的“一键购买”键已变成灰色。 摩羯智投从2016年正式开展业务,今年12月6日刚迎来五岁生日。根据招商银行APP公布的数据,自从上线运作以来,摩羯智投已经累计服务客户超过20万,累计销售规模超过140亿元,稳健回报、灵活配置、穿越牛熊三大组合成立以来的涨幅分别达到26.05%、46.61%、74.32%。 基金智能投资组合服务,是指在代理基金销售业务基础上,为投资者提供的一项基金组合销售服务。投资者可以自行选择符合自身风险偏好的投资组合策略,也可以由系统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测评结果,为其推荐对应的投资组合策略,由投资者决策是否购买该组合并享受后续服务。 此外,记者从工商银行、广发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江苏银行等多家银行APP发现,智能投顾业务纷纷暂停。工商银行的智能投顾服务“AI投”,于2021年12月4日起暂停产品申购,赎回及调仓交易不受影响;在广发银行APP搜索“广发智投”后,页面显示“基金组合暂停购买提醒”,上面显示“应近期监管关于规范基金投资建议活动的要求,即日起暂停基金组合的买入功能。调整期间,原跟头客户持有组合内的基金资产运作及赎回不受影响。” 此外,浦发银行、中信银行、江苏银行也分别暂停了其“极客智投”、“信智投”和“阿尔法智投”的业务,暂不提供新增购买追加的业务,已持有客户可赎回。浦发银行的“极客智投”业务在2021年逐步下线,自7月27日起仅保留持仓查询、赎回等功能,不再提供建议或提醒服务。而中信银行在公告中指出,因近日监管对于规范基金投资建议活动作出通知,严格按照监管要求进行业务调整,从11月12日开始停止“信智投”八个基金组合的买入功能。江苏银行APP显示,该行阿尔法智投业务目前正在优化升级,期间不提供新增购买、追加购买及优化调仓服务。 规范基金投资顾问业务 基金投顾业务成长空间一直为市场所期待。目前,国内公募基金规模已超24万亿元。随着基金投顾业务试点机构数量的增长,以及投资者教育的普及和深入、投资者对新的买方投顾服务模式日益接受,市场预计基金投顾业务应有超过万亿元的市场容量。市场巨大、客户众多、产品也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机构都希望在这个市场分得一杯羹。 自2019年10月份,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做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基金投顾业务正式落地以来,截止今年9月30日,我国获得基金投顾试点资格的机构已达60家,其中包括25家基金公司,29家证券公司以及第三方基金销售公司、银行各3家。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作为第一批获批基金投顾试点资格的机构,于2020年2月29日正式拿到试点资格 今年11月初,监管部门下发的《通知》提出了六项要求:一是业务开展主体为基金销售机构;二是标的基金为基金销售机构代理销售的基金产品;三是服务对象限于该机构的基金销售业务客户;四是不得就提供基金投资建议与客户单独签订合同;五是不得就提供基金投资建议服务单独收取费用;六是不具有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资格的机构不得提供基金投资组合策略投资建议,不得提供基金组合中具体基金构成比例建议,不得展示基金组合的业绩,不得提供调仓建议。 《通知》要求,自即日起,各机构不得新增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基金投资组合策略建议活动,包括不得展示或上线新的基金投资组合策略,已上线的基金投资组合策略不得新增客户,不得允许存量客户追加组合策略投资。同时,还应以显著方式提示存量客户:正在对提供基金投资建议活动进行规范整改,后续存在不能持续提供服务的风险。 “原来没有明确基金组合也属于投顾,现在明确了,没有基金投顾资质的机构不得推荐基金组合,事实上很多银行都是没有持牌的。”一位股份行财富管理业务人士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存量客户目前也只能持有和赎回,新增业务全部停止了。 《通知》还要求,基金投顾机构应于今年12月31日前,将存量基金投资组合策略建议活动,规范为符合试点工作通知要求。不具业务资格的基金销售机构,则应当在明年6月30日前,将存量业务向符合规定的方向整改。 与《通知》差不多时间下发的还有《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服务业绩及客户资产展示指引(征求意见稿)》,指引里明确表示,服务业绩展示不得进行基金投资组合策略表现指标排名和规模排名,不得直接或者间接提及模拟业绩(使用概率模型工具的除外)、为个别客户创造的收益,不得预测未来业绩。 上述人士表示,银行向客户推荐基金产品的时候,都会展示产品的业绩表现,而且投资人也会把这些业绩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以后不能向客户提供这些,如何说服他们购买银行的智能投顾业务就变得有难度了。
红杉中国苏凯:消费行业投资的难点和机会在哪?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黄蕾  “和其他行业比,消费行业投资的特点是什么呢?认知门槛没有那么高,所有人都是消费者,每个人都可以对消费来发表用户反馈,不像有些硬科技或者医疗健康投创新药,外行完全不懂,就没法讨论。但是它的难点也在于这里,它变成实践出真知的常规以后,你怎么判断好坏?因此消费行业最大难点有两个,一个是对于创始人的判断,一个是时间窗口非常短。” 12月15日,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投资合伙人苏凯在第十一届中国创新资本年会暨第四届中国创投责任投资峰会上,针对“消费投资的乐观与悲观”谈及了自己的观点。 近两年半导体和生物医药行业持续火热,在此背景下消费行业投资呈现何种特点?苏凯表示,从整体来看,红杉中国在消费行业投资的回报还是可圈可点的,重点在于看是否在对的时间投入了一个对的公司,和这个公司所处什么行业没有绝对关系。 从投资专业角度来讲,他认为科技比消费好投的论断不严谨,二者并没有必然关系。长期来讲,这个世界还是多元的、多极的,各美其美。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美的东西,关键还是看用什么样的眼光发现美,在合适的时机给它一个完美的“邂逅”,并且回归价值投资,敢于长期持有。 他认为,消费行业投资最大难点有两个,一个是对于创始人的判断。投高科技和生物医药的时候,可以看创始人、领军人物、科学家或者超级天才,他本身有强大的能力让投资人能去判断这个人,“但是消费行业什么样的创始人能够成就一个伟大的消费公司?我们试图总结这些共性的标签,但其实蛮难的。”苏凯说。 他认为,消费公司的创始人需要的是一种持续不断对消费者的洞察力,需要的是一种很强的韧性,能够坚持把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得很大。这就是消费投资的难度所在,投资人很难用肉眼去判断这个创业者的标签,所以要花很多时间跟他打交道,要深度感知他,深度去了解这个人,才能判断他是不是一个伟大的创始人,是不是能够造就一个伟大的公司。 苏凯表示,第二个难度在于时间窗口非常短。消费企业刚出来的时候会有质疑,比如说赚不赚钱?能不能长久?等突然有一天发现它是被验证的大公司了,大家都在买,都在排队,也可能就投不进去。因为消费企业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就不需要钱了。消费是盈利性生意,一旦验证了这个需求以后,它的盈利性非常好,这个时候创始人可能就不那么需要钱。 “所以我们要对生活中的小确幸非常地敏感,很可能生活中点滴的改变,我们都要先去了解一下,去思考一下,才有可能找到投资机会。第二个还是要大胆地畅想未来,今天好公司都是未来生活方式的某种投射,你大胆地畅想未来,就能够发现长期有价值的一些好企业。”苏凯这样总结。 从趋势和方向上,消费行业有哪些领域值得关注?苏凯认为,第一是要围绕三大变量:GDP、人口结构和新经济基础设施。GDP水平提高让消费者有更高的兴趣爱好和精神消费需求。同时,人口结构变化使年轻人成为消费市场新的主流群体,有统计显示,中国40岁以下人口约7亿。这些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孕育了新消费机会和好公司。移动支付和自媒体传播让新颖的产品和内容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带来更多流量。 从这个角度,他认为未来几年品牌创新增量还是存在的,一些品类板块还存在增量机会,红杉中国也发现了一些非常好的项目。 第二,存量整合是比较有特点的地方,前几年百舸争流出现了很多公司、很多品牌、很多渠道,但是从数量时代往质量时代发展的时候,就需要整合,促进优秀企业进一步成长为更大的公司,这对投资来讲也是一种机会。 第三,供给侧改革是非常正确也是非常有价值关注的方向。苏凯表示,整个市场还是需要好的商品,不仅是零售商在消费者和消费场景变化上的把握,还需要供应商从货品供给端支撑,所以超级供应链有机会出现非常伟大的公司。美国餐饮供应链公司能排进餐饮行业整体的前三名,在中国应该也有这样的机会形成供给端创新,支撑火热的渠道创新和消费体验的持续升级。在数量时代向质量时代演进中,新品牌、新渠道、超级供应链,都会涌现一批好公司。
罕见!海南银行股权变更被否 中国铁投受让海马财务7%股权“折戟”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黄蕾 12月15日,海南银保监局不予核准海南银行股权变更的申请。 今年2月,海马汽车(000572.SZ)公告称,控股子公司海马财务拟向中国铁路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投”)出售其持有的海南银行7%股权,转让价约3.3亿元,而海南银保监局否决的,正是此次股权变更。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不予核准银行股权变更的情况较为少见,查看近五年情况,仅有4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股权变更曾被监管否决。 海南银行是海南唯一的省级法人商业银行,2015年9月1日开业,海南鹿回头旅业投资有限公司(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为主发起人。截至2020年末,该行总资产为730.85亿元,增幅36.26%,全年营业收入12.63亿元,增幅33.57%;净利润3.85亿元,增幅79.63%。2020年末不良贷款率为1.29%,较年初增加0.31个百分点。 中国铁投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直属全资企业,承担国铁集团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本运作和资产管理、铁路资产资源开发及金融保险服务等职能。 近两年,海南银行股权变动可谓频繁。2020年6月,经海南银保监局批准,上海华信国际集团将其持有的海南银行3.6亿股股权转让给中国铁投。转让后,中国铁投持有该行3.6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2%,上海华信不再持有该行股份。 截至2020年末,海南银行的持股情况为海南鹿回头旅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7%,海马财务持股12%,中国铁投持股12%,三者为持股排名前三股东。 今年9月17日,银保监会官网披露,海南银行股权变更事项获批,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垦控股集团”)受让海航国际旅游岛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海南银行2.7亿股股份。受让后,海垦控股集团持有海南银行5.7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9%,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 今年2月,上市公司海马汽车公告称,为进一步聚焦汽车主业、优化资源配置,海马财务拟向中国铁投出售其持有的海南银行7%股权,转让价格为3.297亿元。 若转让完成,海马财务在该行的持股占比将降至5%,中国铁投则升至19%,即与海垦控股集团并列第一大股东。 股权转让落地情况也受到投资者关注,今年9月,海马汽车在回答投资者问时曾表示“海南银行股权转让尚未交割,须待相关政府监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至于海南银行股权变更被否原因,海南银保监局表示中国铁投不符合《中国银保监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条件,决定不予核准该行股权变更的申请。   而根据中国铁投债券募集说明书,2020年铁路运输受疫情冲击较大,该板块收入及营业毛利率大幅下滑,加之财务费用增长较多,公司净利润由正转负。2020年亏损18.84亿元,2021年1-3月亏损1.1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海南银行近两年内已多次提及上市计划,在2020年9月该行五周年发展大会上,时任董事长王年生表示“要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市”,今年上任的原海南银行行长,现任董事长朱德镭在6月召开的2020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要“加强与股东单位在业务创新、综合化发展等方面合作,并希望在增资扩股、上市融资等工作中得到各股东单位一如既往地支持,进一步巩固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两个月12家新股上市首日破发背后:询价新规推动IPO定价市场化,新股破发将成常态?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邹永勤 虽然头顶“全球首家在纳斯达克、港交所、上交所三地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光环,却依然未能挽救百济神州(688235.SH)上市首日破发的命运。 12月15日,百济神州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开盘价为每股176.96元,最低下探至155.02元,最终以160.98元报收,较192.60元/股的发行价大跌16.42%。换言之,参与打新百济神州的投资者,若中一签其亏损额高达1.6万元左右。 作为国内领先的医药创新企业,百济神州在上市前一度被市场视为“大肉签”,但最终却沦为“烫手山芋”,反差之大,确实让人愕然。但亦有市场声音认为,从百济神州被高弃购之日起,其上市首日即破发的局面就已注定。 自10月22日起已有12只新股首日破发 百济神州此前披露的发行结果显示,其网上投资者放弃认购数量为103.25万股,若按公司发行股份数量1.15亿股计算,整体弃购率为0.90%;而弃购金额高达1.99亿元。 在深圳某私募机构任职研究员的郑思茵对记者表示,这波新股首日破发潮始于10月份,而每个首日破发新股的背后,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弃购现象;而且,弃购率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百济神州约2亿元的高弃购金额创下了当时科创板的弃购金额历史纪录,所以首日破发也就不奇怪了”。 A股市场历来流传着“新股不败”的神话,指的是新股首日基本上是以上涨收盘,区别的只不过是涨幅多少的问题。因此,新股首日破发是A股市场较为罕见的现象,或偶尔发生,但不持久;但这一规律在2021年却被彻底打破。 通联数据Datayes!统计显示,在2016年5月30日至2021年12月15日的5年多时间里,深沪两市共发行上市了1773只股票(统计标的为深沪两市A股,北交所由于刚刚开市,存在精选层转板的异常因素,所以暂不统计)。在这1773只股票当中,股价首发日上涨的有1760只,占比高达99.27%;其中最高为读客文化(301025.SZ),涨幅为1942.58%。 而股价首日破发的仅13只,总体占比约0.73%,堪称微不足道。其中,成大生物(688739.SH)下跌幅度最大,达到27.27%。从时间上看,这13只首日破发股票有12只集中在2021年的10月22日后再现;而剩余的一只则要追溯至两年前的2019年12月4日,当日建龙微纳(688357.SH)挂牌上市以下跌2.15%报收。 数据显示,在这12只首日破发股中,确实存在弃购率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11月17日上市破发的新点软件(688232.SH),弃购率为0.35%;紧接12月10日上市破发的迪哲医药,弃购率为0.37%;而12月15日上市的百济神州,弃购率已经飙升至0.9%。值得注意的是,百济神州高达1.99亿元的弃购金额更是创下了科创板开市以来的纪录。 但是,这一纪录仅仅保持了7天,便被禾迈股份(688032.SH)打破。12月14日晚间,禾迈股份公布科创板上市发行结果,网上投资者放弃认购数量65.1387万股,整体弃购率为6.51%;放弃认购金额高达3.63亿元。 无论是6.51%的弃购率抑或3.63亿元的弃购金额,禾迈股份均再次刷新科创板弃购纪录;同时,6.51%的弃购率,也刷新了A股史上第一弃购纪录。 如果按照高弃购率引发首日破发潮的逻辑,那么即将上市的禾迈股份有很大可能会出现首日破发。 新股询价新规或是本轮破发潮的主要原因 资料显示,禾迈股份的发行价高达557.80元/股,为当前A股的最高纪录。换言之,如果该股首日破发,那么中签该股的投资者将损失惨重。因此,百济神州首日破发的教训,无疑极大地加重了投资者对于禾迈股份上市首日表现的担忧。 对此,通联数据高级行业研究总监王强向记者指出,高比例弃购固然是观察新股是否首日破发的领先指标之一,但并不是全部;“实际上,新股首日的破发与否是由边际流动性跟不上、许多新发股票发行价太贵等一系列综合性因素引发的;而9月份实施的IPO询价新政在其中更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郑思茵亦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她表示,百济神州这所以出现高弃购率,是因为发行定价过高;而发行定价偏高的原因跟IPO询价新规有关;“为何这轮新股首日破发潮会从10月份开始,而此前两年多的时间均没有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监管层于9月份实施了新股询价新规”。 上述IPO询价新政,指的是证监会于9月18日发布的《关于修改<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特别规定>的决定》、沪深交易所同步发布了相关的业务规则,以及两所相应的委员会就“促进新股博弈均衡、保障发行平稳有序”发出的倡议书。 IPO询价新政的核心内容为:(1)高剔比例调整为1%-3%;(2)突破原有的“四值孰低(投资者高剔后报价的中位数、平均数及机构投资者报价中位数、平均数)”限制;(3)打击抱团报价现象。 对此,郑思茵表示,IPO询价新规推出的目标是完善市场生态。但是,由于新规有很大一部分是针对之前机构投资者“抱团压价”等行为提出,因此新规实施后短期内抬高了新股发行的定价中枢;而发行定价偏高就会引发弃购率增加以及首日破发现象的增多。 郑思茵进一步指出,其实高弃购率伴随新股首日破发的现象仅发生在询价新规之后,如果把统计周期拉长,可以发现高弃购率和新股首日破发现象并无必然联系的。这说明了高弃购率伴随首日破发仅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是新的询价机制在发挥作用。 通联数据Datayes!统计显示,在2016年5月30日至2021年12月15日发行上市的1773只股票中,弃购率最大的10只股票分别是强瑞技术(301128.SZ)、天亿马(301178.SZ)、邮储银行(601658.SH)、盛美上海(688082.SH)、安旭生物(688075.SH)、诺唯赞(688105.SH)、迪阿股份(301177.SZ)、百济神州、澳华内镜(688212.SH)和凯迪股份(605288.SH),其弃购率依次是2.76%、2.36%、1.88%、1.39%、1.28%、1.22%、0.99%、0.90%、0.83%和0.77%;其中,只有百济神州破发,其余9只股票均录得正收益。 “新股破发的结果就是导致打新收益率下降,这样持续下去就会倒逼参与打新的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重视对新股发行的基本面研究,调整报价策略,从而发挥市场的自我纠正能力”,郑思茵表示,询价新规实施后,IPO定价真正向着市场化方向转变,新股破发有可能周而复始的重现,而打新将不再“躺赢”;事实上,新股破发在全球市场很常见,比如美股市场的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就超过20%,所以大家对此应习以为常。 对于“IPO询价新政是本轮首日破发潮的重要因素”这一观点,业内众多研究机构亦深表赞同。比如华鑫证券的严凯文分析师早在10月份,亦即本轮新股破发潮刚刚开启阶段,便撰写了题为《缘何新股接连破发?》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本次倡议将深远影响新股询价博弈规则,首先,高剔比率由之前的10%调整为1%-3%,鼓励投资者较之前适当提升报价,改善机构‘抱团压价’的趋势。其次,新股发行定价允许在一定范围内突破‘四孰低’,抬高新股发行定价中枢,有利于市场生态完善。不过另一方面,部分新股在《倡议》后发行定价偏高,导致其市场表现不佳,近期破发新股多为科创板及创业板注册制下上市公司”。 上海证券的郑嘉伟分析师亦在11月份撰文指出,“新股破发原因何在?跟历史上多次破发相比,本次新股集中破发一方面来自基本面压力和市场情绪扰动,另一方面和‘询价规则’修改有关。预计未来随着市场定价能力提升,博弈重回‘新平衡’,新股破发将会常态化,同时频度也会降低。” 而申港证券王源分析师亦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撰文指出,新的询价制度改革以来,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超过30%,询价新规效果明显;并强调,“新股首日破发不改定价市场化趋势,报价回落将改善破发现状。在市场化定价机制下,网下投资者将通过降低报价的方式影响新股定价回落至合理水平,从而改善破发的现状。同时,市场化定价的注册制发行,部分新股出现破发是正常现象,网下投资者应更重视个股基本面研究”。
深圳面向全球招商 涉及投资总额超8200亿元
  新华社深圳12月15日电(记者孙飞、梁旭)在15日举行的2021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上,深圳市面向海内外进行推介,邀请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选择、投资、扎根深圳。大会洽谈签约项目超260个,涉及投资总额超8200亿元。   此次大会“全球联动”,在全球五大洲设置了12个海外分会场。大会共有44个重大项目现场集中签约,包括中国电子、国家电投、ABB、麦德龙、美国运通、复星集团、三一集团等。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圳通过整备专用载体空间、制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等方式,推动一批优质项目投资落地。   ABB电气中国电动交通业务负责人曹阳说,深圳是一个科技创新型城市,在产业链、人才以及配套政策等方面具有优势,为ABB在深圳进一步加大投资带来了更多信心。   今年是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举办的第三届。2019年深圳举办首届全球招商大会,梳理了30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面向全球招商。2020年,深圳在全球8座城市设立了海外分会场,大会洽谈签约项目242个,涉及投资总额超过7800亿元。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招商引资是经济增长的外在动力,其实质是在更大市场空间中配置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是深圳朝着全球城市标杆迈出的关键一步,也是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体现。 责编:海闻
广东全面推行林长制 设“双总林长”压实主体责任
  南方日报讯 (记者/邵一弘)15日,记者在广东省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接下来,广东将继续发力,在全省实施林长制,力争年底全面建立区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的省市县镇村五级林长体系,到2025年全面建成运行机制顺畅的五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广东省《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亦已印发实施。   广东设立“双总林长”,即由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第一总林长,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林长,引发高度关注。在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世清看来,“双总林长”等制度的落实,旨在通过压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责任,实现林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将林草工作上升为党政一把手来管理,实行一把手责任制,这是前所未有的。”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林业局局长陈俊光说。   梅州作为全省率先“吃螃蟹”的地区之一,此前的试点已有积极成效。梅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曾永祥介绍,该市在林长制顶层设计、机制构建、科技赋能等方面重点突破,市、县、镇、村四级8639名林长已落实责任面积1784.15万亩,实现100%全覆盖;完成高质量水源林27.7万亩,大径材培育示范基地建设4.42万亩。“今年还将完成7.6万亩油茶低产林改造,促进林业经济长足发展。”曾永祥说。   梅州等地的经验也被《实施意见》吸收,“广东特色”在《实施意见》中多有体现,如在全省区划鼎湖山、南岭、阴那山、罗浮山、莲花山、云开山6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区域作为省级林长的责任区域。陈俊光介绍,6个区域紧密联系西江、北江、韩江、东江、榕江、鉴江6个流域范围,构建了以主要山脉+流域建设为主体的空间治理格局,体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区施策、综合治理原则。   省林业局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二级巡视员林俊钦透露,广东已有13个地级市印发实施(工作)方案,设立各级林长31451名,聘用护林员31972名,落实各级监管员14038名。为推动各级林长既“有名”又“有实”,广东还谋划部署了重要生态区域建设、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碳中和林业、高品质森林生态产品供给、森林城市群品质提升、林业助力乡村振兴等6项行动计划,并与《广东省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相衔接。“这是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拓展提升,更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实践探索。”陈俊光说。   “今年底,省将按照要求对各地2021年的林长制实施情况进行督查评估,并从2022年开始将按年度和任期实行量化考核。”林俊钦透露,接下来将抓紧出台7项配套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责编:海闻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