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血检神话 硅谷骗局
1月3日,四个月审判过后,加州圣何塞联邦法庭判定Theranos公司创始人伊丽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四项罪名成立,其中包含欺诈投资人和三项电信欺诈罪名。罪名中每一项的最高刑罚均可达到20年。 霍姆斯曾承诺要开启血液检测的变革时代。2003年。19岁的霍姆斯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并创立Theranos,号称其研发的Edison检测设备仅需采集几滴指尖血,就可以在四小时左右的时间里检测出包括胆固醇和癌症在内的200多项指标。 融资过程中,霍姆斯借助高超的社交技巧和丰厚的利益回报先后拉来包括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巴菲特、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默多克等政商界名流站台,她的律师团和董事会成员中甚至包含大卫·博伊斯(David Boies),后者曾一度让微软面临被拆分的危局之中。 有了诸多明星投资者和名人的背书,Theranos的融资雪球越滚越大。而投资者愿下赌注并非全然出于相信技术本身(毕竟霍姆斯从未披露过Theranos的数据和技术,甚至不允许参观实验室),而大多出于“错过的恐惧”——万一她是下一个乔布斯呢? 曾经霍姆斯是商业媒体争相报道的封面人物 霍姆斯确实同样具备与乔布斯一样的“扭曲现实力场”,看上去沉着可靠,不容置疑。Theranos对员工采取严密的管控措施。比如员工电脑随时被IT部门监控,互相之间不得谈论工作。在管理方式上,Theranos采取“竖井”式管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并不流通,员工只了解手头的工作不了解项目全貌,并且每一位员工在入职和离职过程中均需要签署严苛的商业保密条款。 霍姆斯将不愿意披露数据、管理方式神秘等一系列做法称为出于保护“商业机密”的需要,后来发生的一切也证明Theranos确实有需要受到保护的“商业机密”,即研发一直遭遇失败、并无所称的技术。为掩饰失败,Theranos长期使用其他品牌的商业检测仪器,以此来“狸猫换太子”获取准确的检测结果。直到成立12年后,也就是2015年秋季,《华尔街日报》的一系列报道揭开了Theranos谎言的锅盖,也引来了FDA和CMS介入调查。 《华尔街日报》记者约翰·卡雷鲁后来将他对霍姆斯的调查集结成了《坏血》一书。 在审判中,霍姆斯并不承认自己的“欺诈”行为。如同其他硅谷公司一样,“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的鸡汤同样适用于Theranos——一边承诺、一边研发、一边营销,直到实现的那一天。霍姆斯也许相信她终有一天可以实现“滴血测癌”的技术,欲望是真心的,承诺也是真心的。不过生物医药公司不是互联网公司,科学无法假设。 一位研究人员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称,Theranos的案例很有可能会塑造生物技术公司获得投资的方式,这给了投资者很大的警醒。并且这个案例也充分明确了通过同行评审过程验证早期研究的重要性。如果霍姆斯早日把数据分享出来,是否可以及时踩下刹车,或者调整产品研发的方向?在渴望成功的同时,霍姆斯忘记的事情是,生物技术显然要比她想象中严谨得多,毕竟生命无法作为赌注。(文思敏) 以下内容由《纽约时报》授权发布 伊丽莎白·霍姆斯的兴衰史 撰文 | David Streitfeld 翻译 | 袁 枫 伊丽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的刑事审判接近尾声,其律师提交的最新证据,是她惩罚性的自我提升计划。 这份手写的备忘录开头这样写道:“清晨4点,起床,感谢上帝。”接下来,是锻炼、冥想、祈祷和早餐。早上6点45分之前,懒汉们还在床上摸索闹钟,她已经来到了Theranos的办公室。Theranos是她2003年创立的血液检测公司。 霍姆斯在Theranos定了很多规矩。“我从不迟到一分钟。我不会喜形于色。业务至上。我不会头脑发热。跟任何人打交道,我都清楚结果。”她表示,“我不会犹豫。我总能作出决定,并根据需要调整。我很少说话。我能立即拆穿谎言。” 这样的规章确实奏效。霍姆斯信念坚定,非常符合硅谷的做派:拒绝承认“不可能”,就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直到2022年1月4日,陪审团正式裁定她4项欺诈罪罪名成立,她的信念仍然激励着她的支持者们。 该判决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在硅谷,夸夸其谈和功成名就之间的界限往往很模糊,该判决终于为伪成功设定了界限。 从斯坦福大学辍学,然后将Theranos经营至估价高达90亿美元,再到被认定有罪,这样的起起落落确实是史诗性的。如果霍姆斯确实不具备任何资格,那么10年来,那些精明的投资者、数百名睿智的员工、富豪云集的董事会以及渴望造就新明星的媒体如何被她玩弄于股掌之中? 若硅谷是美国人勤奋工作及迅速致富观念的卡通版本,霍姆斯就是硅谷的加强版。 那份自我提升计划足以说明一切,她想让自己变成一台没时间做其他任何事的工作机器。当然,在她看来,这并非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全人类谋福祉。她完美地概括了硅谷的信条,即技术应该为我们服务,具体如何服务并不重要。能创造出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就好,技术是否有效并不重要。 每当监管机构、投资商或者记者想要略微深入地了解Theranos公司的仪器究竟如何测试,该公司就会声称这是“商业机密”。当然,真正的机密是Theranos没有任何商业秘密,因为那些仪器根本没有任何作用。但她的回应竟然能隐瞒这么 久。 用保密的借口来隐藏欺诈的真相,并不是霍姆斯的唯一方式。她的自我提升计划最早可以追溯到本·富兰克林(Ben Franklin),但其最令人难忘的体现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笔下的盖茨比(Jay Gatsby)。盖茨比是位神秘莫测、极具魅力、风流倜傥的百万富翁,也会搞些骗人的勾当。 盖茨比简直就像是霍姆斯的兄弟。他同样为自己设定了时间表和规则,在力求上进的青年时代,盖茨比曾在一本书里这样写道:“下午5点到6点:练习演说和仪态;晚上7点到9点:研究有用的发明。” 甚至在出现拼写错误方面,盖茨比跟霍姆斯都有相似之处。 盖茨比靠走私酒发财,但他也利用华尔街当幌子骗人,出售假债券。霍姆斯则选择了硅谷—人类最后也是最伟大的梦想。本世纪前10年,硅谷曾经承诺要彻底改造交通运输、商业、政治乃至财富。 若比较二者,验血似乎是小巫见大巫,尤其是霍姆斯天生具备推销的能力,善于扭曲现实。2005年,她在接受广播节目《Tech Nation》采访时,曾经这样解读过Theranos:“我们专注于创建定制化的医疗工具,让每位病人都可以在家中使用,这样一来,病人每天都可以实时分析他们的血液样本。” 谁不为这样的发明喝彩呢?Theranos把验血这个原本不确定性强、耗时又长的不洁医疗过程,变得毫不费力且毫无疼痛。她说:“用一根小小的针抽出几小滴血就行。”剩下的事情将由软件搞定。 Tech Nation的主持人莫伊拉·冈恩(Moira Gunn)拥有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和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却对霍姆斯的胡言乱语赞叹不已。她问道:“你多大了?” “我21岁。”霍姆斯表示。 提及她的年龄并非为了驳斥她的主张,而是为了强调这些主张是多么令人印象深刻。“我要回家告诉我的两个孩子,他们最好早点行动起来。”冈恩惊呼。 霍姆斯透露,Theranos的设备目前处于“生产阶段”。但13年过去,该公司直到解散,也没有真正推出过任何一款设备。 然而,2005年的我们对天才的期待太过殷切,那个只有21岁的女孩给血液测试带来的变革尚未明晰。被问及未来的打算时,霍姆斯这样回应:“请拭目以待。” 她声称,Theranos的“下一代”样机已经出炉,造型更小巧,速度更快,而且将实现自动化。 霍姆斯最初几次接受采访时曾经提及,Theranos拥有一台设备,能在不接触人体的情况下分析首测者的健康状况。居然没人质疑这番话的真实性。难怪她及其副手兼男友、公司首席运营官拉梅什·巴尔瓦尼(Ramesh Balwani)认定,他们可以厚着脸皮继续闯荡硅谷,直到真的制造出管用的设备。 这是个轻信的时代。正如菲茨杰拉德所写的那样,时间一年年流逝,我们却始终傻傻地对激动人心的未来充满向往。
挖掘显示赛道,海信用“芯”了
2019年12月,家电圈发生了一件看起来不大、却影响深远的事情:海信电器更名为海信视像科技。从当时的眼光来看,海信的改名并不是什么大事件,而且品牌logo等外显化的标识,也没有产生变动,这一举动更多地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凸显科技属性,同时也明确将之后发力的赛道聚焦在显示产业当中。 但经过2年多的发展,如今的海信视像确实呈现出了很多的变化,更名后的海信,确实围绕显示应用场景,做出了很多可见的技术探索,比如2020年海信宣布入局监视器领域,推出了国内首款满足电视广播应用的监视器产品,消费电子领域,海信又将激光电视这一全新品类,从“新物种”快速推向大众市场。 无论是工业级应用,还是科技消费品,只要与显示相关的,基本都能看到海信的影子,而在1月11日,海信还发布了一块8K AI画质芯片,它也成为了中国首个拥有自主8K画质芯片产品的电视厂商。正是由于画质芯片所具备的设计复杂度高、算法需求强等特性,海信也是除索尼以外,世界上第二家拥有画质芯片完整开发能力的厂商。 从“屏”的战场、转向“芯”的战争 发布会上,海信集团控股公司副总裁于芝涛讲的一句话,让笔者的印象最为深刻:“几十年来,中日韩企业围绕显示技术和产业链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从屏体、芯片、场景应用再到各种算法调校,大家都在各种技术上你争我夺。在这其中,投入回报率最低的,就是芯片,但是在这样一条赛道里,海信仍然坚持了22年,共计推出了5代产品。” 未来,显示领域的竞争也会开始从单一技术比拼走向产业链技术融合的比拼,尤其是影视内容制作水平较低的时代,可能电视只需要一块好的屏幕,芯片好坏并不会带来多大的画质差异,这就好比在一条泥泞道路上,拖拉机与越野车的速度差异并不明显。 但如今4K乃至8K的内容开始出现,流媒体也开始拥有支持杜比视界、IMAX Enhanced的的高码率、多声道内容资源,由于画面清晰度与色彩信息量的暴增,除了屏体之间的差异以外,电视中涉及到画质的其他环节差异也都会被放大,此时就好比拖拉机和越野车来到了平坦的道路上,它们之间的速度不再受到外界局限,表现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差异会被拉开。 那么,回到最新发布的海信8K AI画质芯片上,它采用了2颗系统控制核心以及4颗画质控制核心的配置,同时芯片内还加入了NPU、片上网络(NoC)以及运行内存等模块,无论是基础计算性能还是AI算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反映到画质层面,这块芯片最高支持3300万像素画面的精确重构,同时还能对26880个分区背光进行控制。 在颜色控制上,海信8KAI画质芯片最高支持48bit色深、7897个颜色点状控制,使得对于电视色彩精度的控制进一步提升,同时借助AI场景和对象检测等技术,可以做到实时自动优化处理,画质之外,这块芯片也通过提升算力,实现了8K 120Hz运动清晰度补偿。 完成底层技术搭建,丰富显示生态 正如于芝涛所说:“芯片是海信大显示战略的核心底层技术”,在完成了5代画质芯片产品的研发后,海信就可以通过芯片+屏体的灵活组合,应对不同的场景需求。比如入门级追求稳定性的定制类显示产品,可以使用成熟的4K芯片+屏体的方案,而面对最新的高品质超大屏显示需求,就采用8K画质芯片与ULED、Micro LED等显示技术的组合。 活动中,笔者还对海信芯片显示负责人余横进行了采访,他首先谈到了芯片产品的应用,“此次发布的海信8K AI画质处理芯片,既满足了平板电视、激光电视等消费显示产品对高画质的需求,同时还满足了专业监视器、医疗专业显示器对视频信号高精度高还原度的应用需求,并且这款芯片已经搭载于海信85U9H电视当中。” 2022年,海信8K AI画质芯片将全面覆盖海信、东芝两大品牌在内的多系列显示产品,至此,海信也会丰富自身在消费端的8K显示生态布局,随着市面上8K电视产品数量与可选项的增多,普通消费者也有更多机会可以了解、接触到8K产品,尤其是在大屏甚至巨幕成为选购趋势的当下,在80英寸以上电视产品中,8K分辨率已经拥有了明显的体验优势。 电视作为“硬件先行、内容跟进”科技品类,也会随着8K设备数量的增多,推进8K上游内容的创作能力,从而让电视领域真正进入8K时代当中。 另外,余横还提到,对于海信而言,除了产品应用以外,画质芯片研发也具备更重要的意义,在完成了消费级产品显示芯片的研发后,海信也可以以此为基础不断向商用显示芯片、平板显示芯片、车载显示芯片等板块多元延伸,形成了海信大显示产品矩阵的核心底层技术。
苹果造车或花落韩企SK、LG,宁德时代、比亚迪“出局”?
日前,据媒体报道,苹果公司代表不久前刚刚到访韩国,会见了一些对"大规模电子元器件生产有经验"的厂商,这是继去年夏天后的第二次到访。有消息称,此次苹果与SK和LG两家知名电池公司讨论了电池的供应问题。据报道,苹果预计2022年内完成苹果汽车供应商的选择。 在此次与韩企交洽电池供应问题前,苹果曾向中国新能源企业寻求合作。2021年6月,据《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报道,有知情人士称,苹果公司正在与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家公司接洽电动车动力电池供应的事宜。 然而,由于苹果的要求太高,合作未能实现。其中最关键的,是苹果要求供应商在美国建厂。对此,有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若苹果坚持要求供应商在美建厂,现阶段苹果与宁德时代以及比亚迪达成合作“基本不太可能”。 此前有媒体曾报道,美国苹果公司与中国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就其计划中的电动车电池供应展开的谈判,很大程度已陷入僵局,因为他们拒绝单纯为了服务苹果而成立专属团队并在美国建厂。 而相比于国内企业,韩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内公司对苹果的反应更为积极。媒体报道称,在苹果公司访问韩国讨论制造计划后,一些韩国供应商已经成立了苹果汽车特别工作组。 全球智能电动车行业发展已经到蓝海阶段,特斯拉2021年全球销量为93.6万辆,同比增长约87.4%。苹果造车也开始加速,经历过数次造车还是不造车的战略摇摆、换了5个负责人后,最终明确了要打造一辆没有方向盘的完全无人驾驶汽车,并计划在2025年正式发布。 事实上,苹果造车的时间线可以往前推到2014年。2014年苹果启动汽车项目“Titan”,随后不久便与宝马建立联系,但双方并未达成生产乘用车的合作。此后,苹果开始在全球寻找合作者。日前,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正在为其电动汽车选择供应商。 “这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情。”上述行业分析师告诉《财经天下》周刊,“现在因为国内需求很大,所以宁德和比亚迪供不应求。” “虽然苹果造车炙手可热,但面对过高的要求,降低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参与热情。目前,宁德时代已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厂商,2021年1月至11月,宁德时代旗下的电池产品在全球的占比高达30%左右。 比亚迪则掌握了行业领先的电池技术。蛰伏近30年的比亚迪,于2020年3月成功推出了刀片电池。这款电池体积利用率提高到60%,比传统铁锂电池的体积和能量密度高50%,成本降低30%,放电量显着增加,寿命达到8年120万公里。 据中国经济网2021年11月11日报道,苹果仍未放弃希望,仍计划与宁德时代、比亚迪恢复谈判,为获得更先进的电池而努力。 “但是从长远看,和大品牌合作也能提升他们的行业威望,绝对有帮助。”上述分析师表示,“苹果对电池品牌的宣传效果很好,将来中国的车要出口,如果苹果也能认可,对国外消费者来说,也是一种肯定。” 然而,如果苹果赴美建厂等要求不放松,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目前与之合作的可能性较小。
一加如何穿越换机周期?
手机市场在喜忧参半中迎来了2022年。 图源:浦银国际《科技行业2022年展望》 对于手机行业在2021年的表现,分析师们不约而同用了不达预期来总结。从增速来看,市场确实未能带来惊喜。4G智能手机的周期已接近尾声,出货量连年下跌,行业将2022年的增长,寄托在了5G手机的进一步渗透上。从预测来看,4G到5G的换机潮未能达到智能手机转型的出货量,这也预示着人们的换机周期在不断拉长,毕竟基于目前的应用,5G还暂未颠覆人们的使用体验。 图源:知乎@安乎都护府长史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受消费者对换机质量的不断提升,手机的零售价向更高处转移。从图中可以看出,价位2K以下的手机规模在不断萎缩,5K-8K档位的手机增长强劲。 这意味着:中国人换手机变慢了,但对质量的要求更高了。 用新任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的话说,“到了现在这个阶段,用户都懂产品了,哪些功能真的好用,哪些手机值,他们比谁都清楚。” 显而易见,智能手机转型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但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中依然蕴藏着机会。低端市场逐渐萎缩,以往依靠极致性价比来不断挤压对手与供应链的做法,已经不再适用。正因如此,冲中高端成为近两年中国手机市场绝对绕不开的关键词。 手机终究回归到了产品本身:在一定的价格区间内,谁更懂消费用户的诉求?谁能做出性能更强、使用体验更好的产品?用户才愿意为其买单。 在这个时间点,空降一位产品出身的中国区总裁,一加对于潮水已变的市场,或许已经有了自己的解法。 手机变局:渠道-流量-用户 对于手机行业而言,竞争的制胜法宝究竟是什么。十年前,答案可能是价格。彼时,智能手机市场被以苹果为代表的高端厂商,以及一众山寨机厂商分而治之。两个极端中间,用户渴求价格足够低、性能足够用的产品,以踏进滚滚而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2011 年手机市场的智能机、功能机、厂商、系统分布图,图源:VisionMobile 2011年,中国手机销售量2.8亿部,其中智能手机销量增长129.4%,达到7344.4万部。而彼时,助推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来自1500元以下的智能机。 其后,线上流量快速增长,依靠社交平台营销与电商平台转化,不仅能直接面向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更压缩了渠道成本,以更高的性价比吸引了一大批消费者后,逐渐构建了自身的供应链话语权,手机产业的势力版图再次生变。这奠定了行业发展中期,厂商们将低价、堆料、跑分作为比拼焦点,以此来不断制造话题、促成转化。 李杰在手机行业十余年,亲历了智能手机的兴起迭代,在他看来:彼时线上渠道的崛起,将商业竞争从“渠道为王”带到了“流量为王”。前一个阶段手机供不应求,拿出产品就有GMV;后一个阶段,决定GMV的变量是流量、转化率和复购率,堆料是厂商引流的诱饵,“流量来了以后,不管这个人的需求是什么,他要买什么东西,反正一股脑把信息堆上,然后想办法转化成用户成交,卖完以后让他复购。” 但线上流量红利自2017年后日渐枯竭,同时经年累月的市场教育使得消费者愈加成熟,单纯的低价、堆料都无法再打动用户,行业竞争的焦点逐渐从单点突破转为全面对抗:在一定价格范围内,实现更强的性能,行业竞争逐渐回归产品和服务。 服务的对象自然是用户,在李杰看来,未来“用户为王”的趋势不可逆转,GMV的公式也顺势改变,即:拥有的全域用户数*用户生命周期贡献价值*留存率。这意味着,拥有的忠诚的用户规模越多,用户的黏性越高,更愿意消费,GMV才能提高。 图源:企鹅智库《2020-2021智能手机消费趋势&用户忠诚度与流失度报告》 从用户角度看,不断拉长的换机周期,让用户有了更充足的时间去体验、评价一款产品,以及产品背后的服务体系。硬币的反面是,当产品、服务与用户预期不符时,情绪会不断积累、放大,用户有充足的时间比较、选择其他产品,一旦流失,品牌很难再与其建立新的信任关系,而这种信任感的流失往往会传递,形成崩塌。 由此来看,过往的营销手段已经不再适用,通过脉冲式促销、堆料吸引来的用户,如果无法提供良好的产品体验与服务体系保障,反而会加速用户流失,更是在透支品牌的未来。 一加应变:极致性能与用户运营 过去两年,走向中高端成为行业的主旋律,厂商们无疑嗅到了市场变化的气息。用户愿意为更好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结果来看,在华为因缺芯无奈退出后,苹果在高端市场一家独大,国产厂商尚未在中高端实现真正突破是一个不争的残酷现实,究其根本是产品力的不足。 产品力是抽象概念,放到场景中才能够实打实地感受。对于手机而言,产品力是用户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无论音乐手机、拍照手机、还是游戏手机,针对的都是单一场景,但用户不可能只玩游戏、只用拍照。如何把使用场景逐个拿下,提升整体使用体验?解决了这个问题,才有资格被称为好产品,也才有能力在中高端市场立足。 李杰在做用户调研时便发现,尽管如今市面上手机品类无比丰富,但对于一些游戏发烧友而言,仍存在诸多痛点,例如发热、卡顿等,“我并没有发现有哪个手机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定有很多的机会。” 市场的空白、用户的痛点,让一加决定从游戏场景突破,再一次推高“性能”标签,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加做的是“游戏手机”。从用户的实际体验出发,便能够轻松理解:大型手游几乎是检验手机性能的极限场景,把手游的体验做到极致,再向下兼容其他场景会顺畅许多。而在其他场景,一加将以往的优势视作基础标杆、再寻突破,如与哈苏共同研发的影像系统,在10Pro上完成了又一次进阶。 同样被视作基础标杆的,还有围绕芯片、屏幕、用户体验的各项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在不同产品间被不断复用、升级,这也是一加在高端旗舰外,在未来能够支撑起中端产品线的核心保障。 产品力足够强是产品的基本,却并非唯一。李杰认为,高端的产品要用细节打动人,而“更深入了解这些产品背后,能看到其展现的更多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也就是说,除了产品,营销、渠道、售后等体系都要围绕中高端市场的特点进行重构。 手机产业过去惯于区分线上和线下两大渠道,但现实场景是用户会在线下体验,也会去线上购买,线上线下的界限已经模糊。由之而来的营销触点、售后服务体系,都要在新的思维下进行调整。 图源:企鹅智库《2020-2021智能手机消费趋势与用户忠诚和流失度报告》 凭借对市场、供应链、用户的了解,李杰将“以用户为中心”确立为一加向前冲的核心,从用户的视角出发,无论京东、天猫等线上平台,传统线下渠道,还是抖音、快手这类既是内容生产地又是交易发生地的平台,都是可能与一加产生连接的触点,都可视作渠道,都需要布局。简单来说,用户在哪,一加的渠道就要在哪。 渠道的核心是效率和用户体验,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用户之间的距离要越短越好,渠道网络背后,是一个由资金流、物流和其他系统支撑的后台,以保证不同渠道的价格和体验整体的展陈一致,完成用户全生命周期的闭环,这是一加追求的终极目标。 总结 2021年6月17日,OPPO和一加宣布全面合并,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的到任,是二者整合的又一标志。 二者融合究竟为一加带来了什么?李杰的回答是流动,“我们在供应链、技术、渠道、售后及人才上有充分的流动,我本人是流动的代表。我们内部是通的,是开放的。” 在流动中,我们能够看到更多可能性。OPPO研究院,包括自研的马里亚纳芯片,以及未来的研发成果,都将成为一加可以利用的资源。而在供应链侧,背靠欧加集团全球两亿的出货量,一加能够拥有更强的话语权。但这些都需要从一加的用户画像与用户需求出发,整合一切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 而体验的另一层,在产品之外。OPPO的渠道、售后网络已经向一加开放,这意味着,一加能够更快速的响应、解决用户问题。 站在更大的视角来看,在经历2020年的谷底,2021年的触底反弹后,5G和供应链侧能力的恢复,为手机行业带来了更多可能。某种程度上,行业再次来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前,手机厂商们调兵遣将、顺势而动,进军中高端的尝试不会轻易停止。 伴随中国区总裁李杰上任,一加的集结号吹响,路径也已确定,兵马粮草万事俱备,由高端阵营向下兼容的一加在完成了系统性调整后,将在这场向下俯冲的战役中释放独特价值
性价比不二之选!i5-12400网游测试:已看见锐龙7 5800X尾灯
一、前言:新一代性价比神U诞生 Intel Alder Lake 12代酷睿处理器已经“全家出动”,型号异常丰富,高至i9低至赛扬全覆盖。 除了i9-12900K这样的顶级型号,最受大家关注的,应该还是i5-12600K/KF、i5-12400/F这样的主流型号,性能足够,性价比更高。 其中,i5-12600K核心数量来到了10个(6大4小),线程数则是增加到16个,拥有3.6GHz的主频和4.9GHz的睿频,20MB的三级缓存比上一代i9-11900K 16MB还要大。 在我们之前的测试中,i5-12600K不管是理论测试还是单机、网络游戏,都对i9-11900K完成了小幅超越,那么i5-12400如何呢? 从数据上看,i5-12400取消了小核而只保留大核,更加传统,具体为6核心12线程,2.5GHz的主频以及4.4GHz的睿频,三级缓存仍有18MB还是要大鱼i9-11900K,TDP基础功耗则控制在65W。 单从指标上看,i5-12400就已经很强悍了,甚至可以摸到14nm 11代的旗舰i9-11900K,再加上制造工艺、核心架构的进步,迭代带来的性能提升并非纸面参数所能完全体现的。 本次我们将会测试在RTX 3080Ti显卡加持下,i5-12600K和i5-12400在网络游戏上的表现差距。 为了让大家更为直观地了解这两款处理器的性能,我们会加上锐龙7 5800X,毕竟Zen3架构的锐龙5000系列在网游表现上一直是独树一帜。 说起网络游戏,除了核心数、频率之外,处理器的三级缓存可以说至关重要。i5-12600K的三级缓存容量为20MB,i5-12400的三级缓存容量为18MB,而锐龙7 5800X的三级缓存容量达到了32MB,同时锐龙7 5800X的三级缓存延迟也是三款处理器中最低的。 从三款处理器的数据来看,i5-12400的各项频率是三者中最低的,不过依然暴露了18MB的三级缓存。I5-12600K拥有最高的单核频率,只是全核频率比锐龙7 5800X略逊一筹。 三级缓存方面,i5-12400K和i5-12600K只相差2MB,而锐龙7 5800X的三级缓存则达到了夸张的32MB。 价格方面,这里面最贵的自然是锐龙7 5800X,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列举的价格是盒装价,如果是散片价格,则要更便宜一些,这方面Intel略占优势。 本次测试平台如下: 由于i5-12400和i5-12600K属于同一代,所以测试平台基本相同,只是测试时更换了处理器。 锐龙7 5800X由于只支持DDR4内存,所以我们依然使用微星MEG X570 GODLIKE主板、芝奇32GB DDR4 3200MHz内存,看起来有点吃亏,但根据经验,DDR5-4800、DDR4-3200的实际性能差异微乎其微。 闲言少叙,我们直接来看游戏结果。 二、《英雄联盟》:i5-12400最高画质360帧 从上到下依次为i5-12400、i5-12600K、锐龙7 5800X,下同。 游戏中我们设置超高画质、不限制帧率,从游戏结果来看,i5-12400的帧率保持在360帧左右,i5-12600K的帧率保持在410帧左右,锐龙7 5800X的帧率保持在420帧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三款处理器的帧率过高,很容易在200-400帧来回跳动,不管是锐龙7 5800X还是i5-12600K都大幅甩开i5-12400。 当然,三款处理器的帧率都突破300帧,只在这款游戏中,游戏时并没有实际的区别。 三、《星际战甲》:i5-12400突破500帧 《星际战甲》是一款即时Digital Extremes研发的一款科幻题材的第三人称射击游戏,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体验不同环境下的激烈战斗,虽名为射击游戏,但近战才是游戏的精髓,但游戏对配置的要求并不算高。 在我们的实际测试中,i5-12400的帧率保持在520帧左右,i5-12600K的帧率同样在520帧左右,而锐龙7 5800X的帧率在470帧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三款处理器配合RTX 3080Ti显卡在游戏中的帧率一直在450-530帧左右跳动,实际并没有明显区别,锐龙7 5800X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实力。 在i5-12400处理器占用率34%、i5-12600K处理器占用率29%的情况下,锐龙7 5800X的处理器占用率只有23%,显然是懒得动了。 四、《CS:GO》:i5-12600K帧数最高 《CS:GO》的大名相信已经不用过多介绍,作为CS系列的正统续作,自2012年正式发售后就引起了众多CS粉丝的疯狂追逐,在2017年登陆国内市场后,在国内市场刮起了一场CS风潮。 实测结果,i5-12600K在520FPS左右,i5-12400、锐龙7 5800X则都是接近500FPS。 从测试结果来看,三款处理器的差别并不是很大,想象中锐龙7 5800X疯狂甩开i5-12400和i5-12600K的现象并没有出现,反而是i5-12600K的成绩稍微超出了一些,和《英雄联盟》类似,当帧率达到一定高度后,对实际游戏的影响并不能很好的表现出来。 五、《坦克世界》:三款处理器均破5万分 《坦克世界》是一款由Wargaming公司推出的战争网游,由于其硬核的游戏设定以及对游戏理解极高的游戏要求,被国内玩家亲切的称为“山口丁”,在游戏中玩家可以扮演1930-1960年代的战车进行对战,对历史的还原度极高。 在实际测试中,i5-12400的得分为51280,i5-12600K的得分为56261,锐龙7 5800X的得分为53143。 换算成帧率的话,i5-12400的帧率为310帧、i5-12600K的帧率为340帧、锐龙7 5800X的帧率为322帧。I5-12400也已经接近锐龙7 5800X。 六、《天涯明月刀》:i5-12400未能跑满帧率 《天涯明月刀》是一款由腾讯北极光工作室研发的一款武侠题材国产游戏,由古龙武侠小说《天涯·明月·刀》改编而来,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古龙小说的江湖世界,丰富的游戏内容高度还原了古龙笔下那个刀光剑影的世界。 在游戏中,我们开启高配选项,不过游戏帧率依然只能到150帧。 从测试结果来看,i5-12400居然没能跑满150帧,游戏帧率保持在140帧左右。 i5-12600K和锐龙7 5800X则并没有什么压力,都非常轻松跑到了150帧。 从详细数据来看,i5-12600K和锐龙7 5800X的处理器占用率皆为17%,i5-12400的处理器占用率为23%,还是有点压力的。 七、《剑灵》:锐龙7 5800X依然无压力 《剑灵》是一款由韩国游戏开放式NCSoft开发的3D大型奇幻多人在线游戏,由于其建模精美、游戏内容详实等优点,被腾讯引入国内,虽然如今的人气不如当年,但依然不失为一款好游戏。 在游戏测试中,我们开启高画质,开启120帧高帧率,从结果来看i5-12400的帧率并没有跑分,保持在110帧左右,而i5-12600K和锐龙7 5800X均达到了最高帧率。 从处理器占用率来看,i5-12400的处理器占用率为33%,i5-12600K的处理器占用率为16%,锐龙7 5800X的处理器占用率为15%。 看来想要满足i5-12600K和锐龙7 5800X的胃口,还得更吃配置的游戏才行。 八、《逆水寒》:i5-12400迎头赶上 《逆水寒》是网易出品的一款大型多人在线网络游戏,游戏以温瑞安小说《四大名捕》 、《说英雄谁是英雄》 、《神州奇侠》 三大系列小说为背景,展现出温瑞安笔下北宋时的江湖恩怨情仇,玩家可以在游戏中扮演多种角色参与到各大事件的进程中,沉浸感极佳。 在游戏测试中,三款处理器在RTX 3080Ti的加持下都跑出了接近120帧的水平,这也是高画质下游戏能达到了最高帧率。 九、《永劫无间》:锐龙7 5800X意外落后 《永劫无间》是网易出品的一款类吃鸡型网络游戏,在游戏世界中,玩家需要操控一名英雄与其他玩家对抗,丰富的游戏内容、畅快的操作体验、新奇的游戏模式,都让众多玩家为止疯狂,在公测仅4个月后,就以600万的销量创下国产买断制游戏销量新纪录。 在实际测试中,我们开启高画质,出人意料的是,锐龙7 5800X的帧率为122帧,i5-12400的帧率为146帧,i5-12600K的帧率为156帧,都明显超过了锐龙。 十、总结:网游新利器、i5-12400果然千元神U 每一代的i5-X400系列处理器,都扮演着性价比终结者的角色,性能完全满足大多数主流用户,价格又比i7系列更亲民,而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背景下,i5处理器的性价比也越来越高。 但让我们没想到的是,盒装售价1699元的i5-12400,其性能已经接近上一代旗舰i9-11900K,整体只有5~10%左右的差距,这在往年都是不敢想的事。考虑到散片处理器的价格更低,这就又拉高了i5-12400的性价比。 网游方面,锐龙5000系列这两年非常风光,我们也特意通过这个选题,考察了一下12代酷睿的网游表现,结果还挺意外的。 总的来看,i5-12600K在都输游戏中已经可以超过锐龙7 5800X,少数落后的差距也不大。i5-12400虽然在大部分测试中落后i5-12600K和锐龙7 5800X,但差距并没有太大,整体保持在5~10%左右。 当然,i5-12400毕竟核心数、频率都太吃亏,游戏中的占用率有些偏高,还是有一定压力的。如果再进行直播等后台任务,可能有些吃力,但毕竟本身已经帧率足够高,对于绝大多数网友玩家都不成问题。 让人稍感意外的是,锐龙7 5800X在大部分游戏中,处理器的占用率都保持在极低的范围,甚至在我们测试的所有游戏中,从未见一款游戏能让锐龙7 5800X真正动起来,即便是最吃配置的《永劫无间》,锐龙7 5800X的占用率也不到40%,配合RTX 3080Ti显卡几乎已经达到了硬件性能的巅峰。想要找到一款能让锐龙7 5800X跑满的网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网游玩家来说,锐龙7 5800X依然是上佳的选择,i5-12600K则后来居上,性能更胜一筹,更多核心、大小核架构也有利于游戏+直播的并行,当然混合架构的优化还要继续接受考验。 i5-12400自然是最具性价比的选择,性能差距不大,价格低廉得多,也不用担心大小核优化。 你看中了谁呢?
腾讯发布了一款用眼球打字的输入法
作者 | 程茜 编辑 | 漠影 2019年11月,因小脑意外受损失去正常行动、说话能力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者方瑜,在微博上求助称,此前她使用的一款叫做“鼠标打字·高级版iii”的输入法无法使用了。 几天后,搜狗输入法团队联系到方瑜,表示会继续接棒研发这款输入法,让这款软件能帮助更多特殊人群拥有表达的机会。仅用了8天时间,搜狗输入法为方瑜等肢体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打造的肢障输入(点点输入)便正式上线。 ▲方瑜(@冷敏寒子夜)的求助微博截图 腾讯输入法部无障碍产品专家赵义涛在接受智东西采访时说:“点点输入目前的日活跃用户量已经达到10万。” 作为国民输入法的搜狗输入法长期关注无障碍输入领域,致力于为有障人群提供更好的输入服务。2015年以来,搜狗输入法针对特殊人群先后推出视障输入、肢障输入(点点输入)、长辈输入等解决方案。 就在本周四,腾讯旗下搜狗输入法发起的“众声”无障碍输入公益计划正式启动,现场还首次发布了搜狗输入法“眼动输入”解决方案,残障用户通过眼球转动,即可完成输入。 “众声”无障碍输入公益计划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直属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指导,腾讯旗下搜狗输入法、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全国残疾人用品开发供应总站共同发起,并联合vivo、TobiiDynavox 听到科技、汉尼康科技等行业力量,共同助力有障群体在数字世界的输入表达。 ▲“众声”无障碍输入公益计划启动仪式 “众声”无障碍输入公益计划具体是什么?搜狗输入法将如何依托自身技术优势为残障人群带来便利? 一、搭建无障碍输入开放平台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逐年攀升,截至2021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1.60%,手机、PC输入法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在网络表达自我、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 不过还有一群人他们似乎“被遗忘”了。据报道,中国目前有超过8500万特殊群体,其中视障人士超过1700万,脑瘫患者超过600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1.9亿人。这些数字还在增加,他们是特殊人群,同样需要输入法敲击文字来表达自己。 随着“众声”无障碍输入公益计划启动,搜狗输入法将继续利用自身AI技术优势、现有产品覆盖量等,为更多AI开发者、企业、特殊人群搭建一个无障碍输入通道。 具体来看,“众声”无障碍输入公益计划初步包含两个方面,分别是群体需求调研与分析、搭建无障碍输入开放平台。 1、群体需求调研与分析。为了进一步推动AI等技术在无障碍设施中的进一步落地,计划实施前期,搜狗输入法产品专家将联合特殊人群用户代表、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和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深入调研、持续产出无障碍输入需求报告,优化AI等技术在无障碍产品中的应用。据悉,首期《无障碍输入研究报告》计划于2022年中发布。 2、搭建无障碍输入开发平台。目前,无障碍输入法的解决方案,包括搜狗输入法为不同人群推出的视障输入、肢障输入(点点输入)、长辈模式、眼动输入,以及OCR读图,AI手语翻译等技术解决方案。未来,搜狗输入法将联合腾讯技术公益计划面向全行业免费开放上述输入法中的AI等技术,降低开发者们的开发门槛,利用开源技术促进公益事业落地。 二、AI预测+联想,打字错误率降低63% 腾讯公司副总裁郄小虎在启动仪式上说:“信息无障碍,就是为障碍人士的数字鸿沟‘架桥’。2018年,腾讯开放面向视障人士的OCR识别、语音合成、图片转语音等技术,2020年开放面向听障人士的‘音频AI技术’,腾讯正在探索技术助残扶障、跨越数字鸿沟的更多应用场景。” 那么腾讯如何为特殊人群搭建高质量的信息无障碍“桥梁”?从产品本身来看,搜狗输入法不断实现功能更新、终端应用和技术集成,通过反复打磨、优化和升级,让多项无障碍的输入解决方案更加人性化。 “众声”无障碍输入公益计划启动仪式上推出的最新版无障碍输入法解决方案是针对渐冻人群的,由搜狗输入法联合眼动仪厂商TobiiDynavox共同开发,将眼动输入技术与搜狗输入法的高质量词库、联想词库、智能调频等功能集合而成。 从硬件方面来看,TobiiDynavox开发的眼控仪采用眼球追踪技术,用户可以用眼睛代替鼠标和键盘。用户佩戴眼控仪后,用眼睛盯一下页面上的目标,就可以一步步完成操作。眼控仪上配备了多组近红外光源,通过眼睛反射再传递到眼控仪中,通过算法得到注视点坐标位置,让电脑识别到眼睛注视的位置,并执行指令。 在眼控仪使用过程中,键盘上的所有按键都需要眼睛来操作,输入法在这个环节中就至关重要了。搜狗输入法搭载眼控仪开发的眼控键盘针对用户需求进行了相关设计。 首先,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度,搜狗输入法设计的眼控键盘提供了按钮吸附功能,可以降低用户在注视按钮选择操作时,因误操作产生的错误率。眼控键盘还灵活设置了用户盯按钮的时间,前期用户不熟悉使用方法时,可以设置较长的时间,并及时调整,寻找较为舒适的使用方法。 其次,眼控键盘同样搭载了搜狗输入法的智能按键技术,对于拼音比较长或不常见的词语,用户只需要输入几次,键盘就可以产生“记忆”,自动联想候选词,例如“脱氧核糖核苷酸”这类比较专业化、不常见的名词,输入几次之后,用户只需要输入其首字母“tyhthgs”,就可以完整输入这个名词了。
我慌了,微软、Google 要把办公室做成让人爱上工作的样子
红点奖历来被称为「工业设计的奥斯卡」,获奖作品往往具有不同以往的创新价值。不过 2021 年的最佳设计奖名单里面,有一款作品看起来非常不一样,但又有一点点眼熟。 它还是微软办公构想团队的作品,命名为 Flowspace Pods(流动空间舱)。生产电脑的品牌去做办公空间,微软的 Flowspace Pods 并不是独一无二的。 同样是在 2021 年,惠普和视频会议服务公司 Zoom 联手,还找上办公空间公司 Room 合作,推出了专为视频会议设计的工作舱,命名为 Room for Zoom,最低配置的售价为 16995 美元(折合人民币 107000 元)。 Room for Zoom. 从外观上看,无论是这款放进惠普 27 英寸触摸屏一体机的 Room for Zoom,还是 Room 先前推出的经典工作舱,都有点像过去的公共电话亭——三面封闭的空间,留有一面装上透明玻璃门。 Room for Zoom. 图片来自:Room 官网 方盒子外形的设计在工作舱圈子里还挺普遍,例如 Zen Space 推出的 Zen Work Pod,Meavo 设计的 Soho 电话亭式工作舱和办公家具品牌 Spacestor 推出的可定制工作舱 Verandas。 Zen Work Pod. 这些工作舱可以停在商场、酒店等公共场所,而且还可以挨着站成一列。 可定制工作舱 Verandas. 这些工作舱,看起来好像给工作人群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可是「随时随地都能工作」,如同移动厕所般的便利,真的是办公环境的未来趋势吗? 而且近几十年来,办公空间在开放式与封闭式两种模式之间兜兜转转,对于办公的未来设想也愈发活跃。 去年 4 月 1 日,国外媒体 Dust 推出名为「工作场所」(Workplace)的科幻短片。在短片设想的未来世界中,一个 20 世纪的办公室被复刻了出来——「隔间、咖啡机、纸张、职称、领导层变动,应有尽有」。 这些被选中的幸运之人带着氧气面具到达办公室,从早上 9 点到下午 5 点敲着打不开的苹果、戴尔等品牌电脑,度过富有「工作价值」的每一天。刚刚入职的男主角,分配到的工作隔间里摆的恰好是一台红色的 iMac G3。 回过头来看那些好像很未来的工作舱,不正是传统隔间的现代版本?被污名化多年的隔间,在诞生之初的意义,却是为了给员工充足而灵活的个人空间。 接下来,我们从最新工作舱追溯至最传统隔间,探寻我们真正憧憬的办公空间。 被称为「现代版隔间」的获奖工作舱 微软的 Flowspace Pod 的出现,完全打破了工作舱的常态,因此得到了红点奖官方的高度评价——「Flowspace Pod 是新常态的愿景,是在高度协作的混合办公中专注和深入工作的避难所,独自工作时间将变得更加宝贵。」 这其中的玄机,被 Digitaltrend 网站编辑 Chuong Nguyen 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微软推出的这款工作舱,是混合办公模式下的现代版隔间。」 Flowspace Pod. 混合办公模式下,我们会有更多的远程会议、协作讨论,但同样我们需要从纷扰喧嚣中抽身,沉浸在精神高度投入并且不受干扰的独立工作状态中。 Flowspace Pod 的形状注定了它生来与众不同——如同两个相对而立的问号,中间构建出一处半封闭的私人空间。 Flowspace Pod. 空间内配备有简易的办公桌椅和一台屏幕几乎与内部空间等宽的 PC 电脑,屏幕可根据需要调节角度。 Flowspace Pod. 图片来自:红点官网 这款工作舱外壳覆盖着灰色毛毡,两侧还可以伸出挡板,避免更多的窥视与干扰。工作舱内部用背光 LED 灯来照明,变化的灯光颜色可以提供更好的工作氛围。 Flowspace Pod. 图片来自:红点官网 在产品的概念展示图上,Flowspace Pod 被单独陈列在空间开阔的办公场所中,下面垫上与外壳颜色相匹配的灰色地毯,旁边配搭着绿色盆栽。它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排排坐」的,以多取胜绝不是它的初衷。 Flowspace Pod. 图片来自:红点官网 如果从单位面积的使用率上考虑,Flowspace Pod 想必会被归为失败产品。但是这种衡量标准在如今早已过时,将更多的员工挤进一处办公区域,还不如给每位员工可以高效工作的沉浸式空间,这背后的革新理念,才是这款产品真正打动人的地方。 隔间发明者真正想到的 「 隔间」 隔间的设计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僧侣书写间,从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 1494 年作品中可以推测,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小隔间会配有架子,甚至还会有窗帘来保护隐私。 波提切利画作《Saint Augustine in His Study》 直到 1600 年代,办公室文化才在社会中普及。根据《Home: 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作者 Witold Rybczynski 所言,当时律师、公务员和部分专业人士开始在伦敦、阿姆斯特丹和巴黎的办公室工作。 17 世纪的办公室. 在 1840 年至 1859 年,Charles Trevelyan 爵士已经对今天的办公形态给出了大概符合的描述:「对于智力型工作,需要单独的房间,以免干扰用大脑工作的人;但对于比较机械的工作,在适当的监督下,同一个房间里让多位员工协同工作,才是合理的工作方式。」 直到上个世纪的 60、70 年代,隔间文化方才兴起。 此前的 1960 年,发明家罗伯特·普罗(Robert Propst)被美国家具制造商品牌 Herman Miller 请来当研究部门的负责人,希望他能为品牌带来创新性设计。 罗伯特·普罗(Robert Propst). 当时的办公室设计,开放式占据了主流地位——多年来,员工在大型开放空间中的一排排办公桌上工作,只有具备一定级别的人才能拥有私人办公室。 开放式办公室的代表作:1939 年完工的 Johnson Wax 总部. 普罗首先从日常工作中找寻灵感,同时委托设计专家和效率专家深入研究,最终他得到的结论是:「比起依赖固定、沉重办公桌的开放式布局,灵活和定制的办公空间让工作变得更快乐、更健康和更有效率。」 同时普罗也注意到,拥有这样独立办公空间的公司高层,由于免受干扰,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普罗预示白领人数将会呈爆炸性上升趋势,办公环境亟需一场变革。 早期开放式办公室旁的领导层私人房间. 1964 年,普罗在设计总监 George Nelson 的帮助下,将带有可调节高度的定制办公桌——动感办公室 1 代(Action Office 1)推向市场,但由于价格昂贵、不易组装、概念超前而成为滞销品。 动感办公室 1 代. 动感办公室 1 代. 第一个版本失败后,普罗设计了更加便宜、易于组装的办公桌——动感办公室 2 代(Action Office 2)。 动感办公室 2 代. 图片来自:Dwell 企业高管从这种设计中,看到了另一个「好处」——将更多员工塞进更小的空间,适逢政府推出企业办公支出激励政策,动感办公室 2 代在 1967 年上架后大受欢迎。 一开始的动感办公室 2 代敞开角度被设计成 120 度,后来才调整成了 90 度,与当下的隔间形态更相似。 1969 年的 动感办公室 2 代. 不过动感办公室 2 代在空间灵活度和工作视角上,都有充分的人性考虑,为客户定制最合适的隔板,并且提供可站立的高度调节功能。 1979 年的动感办公室 2 代的隔板. 1976 年,软装部门的总监 Alexander Girard 为动感办公室 2 代加入鲜亮的配色,在布兰尼夫国际航空公司办公室中,设计出最美的「迷宫」。 1976 年的动感办公室 2 代. 可惜随着动感办公室 2 代的爆红,引来竞争对手 Steelcase、Heyworth 和其他办公家具公司的模仿。这些后来者依着真正掏钱埋单的企业主需求,制造了很多小巧的格子式办公桌。这些拥挤的「小格子」,也让办公室设计进入可怕的「隔间农场」时代。 家具品牌 Steelcase 推出的 Series 9000®. 曾经将隔间创造出来的普罗,在人生的后期为他的这个发明深感愧疚。但不能否认,隔间的设计在过去 50 年里,发展成为价值 30 亿美元的庞大产业。 办公室「墙面」的推倒与重建 作为封闭式隔间办公室的对立面,开放式办公室也有着很多让人无法忍受的弊端,噪音和隐私是提及最为频繁的关键词。 然而隔间的设计并不能真正解决噪音问题。无论工位之间的隔板是三英尺还是六英尺高,声音仍然在顶部回旋。 无法忍受开放式办公室的噪音,让 Brian Chen 和 Morton Meisner 创立了工作舱品牌 Room。 如果你试图集中注意力的同时,听到同事和他的牙医在聊天,那真的很紧张,所以我们用胶合板和泡沫拼凑了一个自制的电话亭,并在旁边加了一扇门。 ——Brian Chen(工作舱品牌 Room 的创始人之一) 但是,这样的工作舱最终被称为「汗箱」。因为待在这样狭小空间内,如果通风不足,长时间待在里面也是一种煎熬。 Framery 与 Ultra 合作推出的工作舱 Framery One. 隔间的那些隔段板被视为办公室的一面面「墙」,这些「墙」在 90 年代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推倒,开放式也随之回到了办公室的主流位置上。 2003 年,成立 5 年的 Google 公司搬到加利福尼亚山城区的庞大园区 Googleplex,其开放式的办公空间设计,一度成为科技行业的标杆。 2005 年的 Google 办公室. 然而在经历了全球疫情的 2021 年,Google 决定开展为期一年左右的办公室改造计划——曾经推倒的那些隔断墙,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回归。 3 月 3 日,在 Googleplex 办公园区内,名为 Team Pods 的工作舱被引入使用。每个工作舱内的布置都非常简单,桌子、椅子、白板以及带有轮子的储物柜,几个小时内即可布置完毕。 Team Pods. 针对不需要固定办公桌的员工,Google 会提供带有圆弧形挡板的工作站。只需要刷一下身份证,即可根据员工的个人喜好自动调节。 Google 办公室中的工作站. 4 月 7 日,由机器人充气展开的「气球墙」也在 Googleplex 内启用,不仅可以起到遮挡的作用,还能减少噪音污染。 Google 办公室中的气球墙. 此外,Google 还推出了名为「篝火」(Campfire)的全新会议室。参与会议的人,像是来参加一场篝火晚会,坐进了带有背板的圆形空间内,背板上的垂直显示屏还可以让远程参与者彷如身在其中。 Google 办公室里的全新会议室. 对于未来办公形态的探索,Google 的这些尝试未必是最好的解答,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都无法再成为全社会适用的主流模式。反倒是,结合两者的混合式办公空间布局方式正在冉冉而起。 2021 年的 Google 会议室. 我们真的想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办公室。在此之前,「我去办公室,因为这就是我工作的原因」。现在,我们希望它更像是,「我今天要去办公室,因为今天是我见人的日子」。我们正试图利用办公室的那一天来加强协作,获得一些面对面的时间,并真正重新点燃我们因偏远而错过的办公室文化。 ——James O’Flaherty(Adtrak 的业务运营总监)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是在你的办公室一天吃三顿饭,去那里的健身房,在那里完成所有的差事。最终,人们想要灵活性和自主权。 ——Allison Arieff(《纽约时报》特约撰稿人) 毕竟,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办公空间占据了一天内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如果革新性的模式被设计出来,改造当下问题重重的办公空间,让我们不再想要逃离办公室,这样的设计将会影响深远。
中高端无线路由器USB共享组件被曝严重漏洞 厂商推出紧急固件更新
IT之家 1月14日消息,根据外媒threatpost报道,近期安全机构SentinelOne的研究人员发现,十分常用的NetUSB USB共享组件中存在一个严重的远程代码执行漏洞(CVE-2021-45388),涉及的厂商包括Netgear网件、TP-Link、腾达、EDiMAX、DLink、西部数据等等,凡是带有USB接口并且能够接入网络的无线路由器、硬盘盒等,都存在风险。 NetUSB 组件由 KCodes 开发,可以使得产品能够读取 U 盘、移动硬盘甚至打印机等设备。SentinelOne 研究员 Max Van Amerongen 的文章指出,黑客可以通过 20005 端口发送指令,如果路由器的固件存在这一漏洞,那么黑客将能够在路由器内核运行代码,从而实现对路由器的完全控制。 幸运的是,该机构没有发现这一漏洞被广泛利用的迹象。Van Amerongen 是在使用网件 R6700v3 路由器的时候发现的这一 Bug,他当时正在寻找用于 Pwn2Own 黑客大赛的攻击目标。他表示,经过了众多步骤,最终发现 NetUSB 模块暴露在 IP 0.0.0.0 的 TCP 20005 端口,这意味着该模块没有受到任何防火墙保护。此外,该模块同时暴露在 WAN 以及 LAN 网络中。 这已经不是 NetUSB 首次出现漏洞。在 2015 年,发生过一次内核堆栈缓冲区溢出的错误。以下是该漏洞的部分解析: ▲ USB 与路由器握手过程 ▲ 握手完成后的指令循环代码 当触及到以下命令时,会触发易受攻击的内核模块 IT之家了解到,截至发稿,Netgear 网件、TP-Link 已经确认了这项漏洞,并公布了受到影响的设备列表,以及固件更新。
迟到多年 iPhone 14的挖孔屏就这?
越来越多证据显示,今年的iPhone 14将会去掉刘海,转向挖孔屏。众多的报道看下来,我们对于iPhone 14形态的疑问基本只剩下这些:挖孔位于何处、单挖孔还是双挖孔、Face ID是否保留。 许多迹象表明,苹果现在还没有放弃Face ID的打算,那么顺理成章地,为Face ID 元器件留下足够空间的双挖孔设计,有着更大的可能。为了免去重新让应用适配屏幕显示安全区(safe area),新iPhone的双挖孔应该会位于屏幕中间,而不是左上角。 然而,一则新爆料显示,今年 iPhone 14 Pro 所采用的很可能不是三星、华为等采用过的“药丸”形状,而是一个横向的感叹号,颇为别致。显示屏供应链咨询的 Ross Young 表示,新 iPhone “感叹号”的那一点用于放置 Face ID 点阵式投影,不可隐藏,条状区域放置前置摄像头、红外摄像头等模组。 难道说,MacBook Pro 的刘海屏设计之后,苹果要再一次让功能为设计让路吗? 挖孔屏,从试水到成熟 iPhone X 在 2017 年秋天亮相之后,智能手机圈闻风而动,掀起了一阵刘海屏潮流。与此同时,机械结构等反刘海的“真全面屏”手机也逐渐兴起。往后的几年里,形态设计成为了智能手机的主旋律,挖孔屏手机正是在这时登上舞台。 2018 年 12 月,三星 Galaxy A8s 手机发布,采用左上角挖孔设计,成为了首款挖孔全面屏手机。仅仅十多天之后,荣耀 V20 也紧随其后发布,不仅有华为 Mate 20 旗舰系列同款麒麟 980 芯片,堆料更足,它的前摄挖孔孔径还更小,视觉观感更佳。 然而,这两款首先“吃螃蟹”的机型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三星 Galaxy A8s 被人吐槽屏幕挖孔的孔径太大,细致看的话,这个大挖孔带来的异样感觉不亚于屏幕刘海。荣耀 V20 的孔径更小,但也出现了部分机型屏幕发黄的问题。 这些问题显示出,挖孔屏技术在当时还并不是很成熟。小米王腾、卢伟冰还为此轮番上阵,在微博上进行了多轮挖孔屏的“科普”。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新鲜登场的挖孔屏似乎没有掀起太多的波澜。外媒 BGR 在 2019 年 1 月发文称,挖孔屏肯定会风靡一时,不过一旦新鲜感消失,人们就会发现它确实没有比刘海设计更好。 BGR 的评价虽然有些冲,但至少说对了一半。2019 年开始,刘海屏的技术与生产难题逐渐被攻破,成为主流选择。为此迈出重要步伐的,不出意外是三星。 2019 年 2 月,三星 Galaxy S10 系列发布,带来了比 A8s 更小的屏幕开孔孔径,同时采用了显示效果更好的 AMOLED 显示屏,而不是两位先锋机型的 LCD 显示屏。同时,三星 Galaxy S10 的 Plus 型号还带来了“药丸”型双打孔设计,容纳深感前摄。不过整个 2019 年,采用挖孔屏的还是中端机型居多,三星的 Galaxy S、Note 两大旗舰系列几乎是那一年绝无仅有的挖孔屏旗舰。 华为、小米等品牌的旗舰手机,也依然采用刘海屏与水滴屏的形态设计,似乎对挖孔屏的成本、产能、稳定性等因素还存在着顾虑。苹果就更不用说了。 2020 年开始,挖孔屏设计进入了成熟状态,主流安卓旗舰几乎清一色左上角单挖孔设计,单看正脸还不一定能分辨出来。华为、荣耀手机稍有例外,它们的旗舰手机偏爱双挖孔设计,以容纳 ToF 3D 传感器。2021 年的情形也差不多,只不过厂商们把挖孔的位置从左上角移到了中间。 既然方案趋于成熟,挖孔屏 iPhone 是不是可以提上日程了?很遗憾,在 iPhone 12、iPhone 13 上,我们看到的依然是熟悉的刘海屏。尽管苹果官方称,iPhone 13 系列的刘海面积小了 20%,但这点差别想必是日常使用难以注意到的。 既然方案趋于成熟,挖孔屏 iPhone 是不是可以提上日程了?很遗憾,在 iPhone 12、iPhone 13 上,我们看到的依然是熟悉的刘海屏。尽管苹果官方称,iPhone 13 系列的刘海面积小了 20%,但这点差别想必是日常使用难以注意到的。 屏下 Face ID 是未来,在那之前呢? 虽然现在离苹果的发布会还有八个月之遥,但从郭明錤的报告发布开始,几乎所有的新爆料都为“iPhone 14 用上刘海屏”这一猜测提供了佐证。挖孔屏 iPhone 此时不来,更待何时? 但当我们回过头看最新曝光的面板谍照和渲染图,又不由得怀疑,这真的是苹果理想中的“成熟方案”吗?苹果是否有其他的选择,比如转向屏幕指纹? 对此,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就表示,苹果已经为高端 iPhone 押宝 Face ID,其长期目标是实现屏下 Face ID。然而,目前安卓阵营采用屏下摄像头的机型,仍是屈指可数,屏下 Face ID 难度悉数更大,离我们肯定就更为遥远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苹果肯定还会坚持 Face ID。 这是不是意味着,“感叹号”iPhone 要陪伴我们多年呢?或许吧。我们也可以乐观地设想,新一代 iPhone 数月之后才开始量产,感叹号只是新 iPhone 其中一种原型设计,而非最终形态。 毕竟,苹果虽然会让设计为功能让路,但让步至此,怎么也不像是消费者想要的结果。
锂电池关键问题被解决:1000次充放电无衰减
由于锂电池具有高储存能量密度、使用寿命长、体积小等特点,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电动汽车领域。而现在,使用锂金属阳极已成为替代传统锂电池的最有前途的技术之一。 据外媒报道,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他们开发出一种橡胶电解质,使锂金属电池更加耐用和安全。 相比传统锂电池锂离子还原时形成的锂枝晶,固态电解质是锂金属电池安全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的出现。 不过,目前固态电解质的机械性能和电化学性能还不能满足锂金属电池实际应用的要求。而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的橡胶电解质,则有效客服了这两个困难。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橡胶材料电解质由于富有弹性,不仅可以让抑制电池内部的凸起产生,同时还能保持与电极的平滑连接。这可以让其保持高导电性,并防止锂枝晶的出现。 其次,为了能够让橡胶材料具有导电性,研究人员嵌入了一种叫做琥珀腈的导电塑料晶体,并通过三维互连结构将其固定,使电解质具有形状和稳定性。 在测试中,使用新电解液制成的锂金属电池能够在室温下在4.5 V的电压下工作,在100次循环充放电后没有产生锂枝晶,1000次循环充放电中几乎没有容量衰减。 研究人员表示,该材料还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目前,研究小组正在研究提高循环时间和离子导电性的方法。通过增加这些电池的比能量和能量密度,在增加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的同时,还能保证安全性。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