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华为员工分红超500亿 将有千家A股公司推股权激励计划
今天是虎年开工首日,你收到开工利是了吗?按照习惯,广东的打工人们今天可以去领开工利是啦。 就在这个档口,华为2021年度股票分红方案已经出炉:虽然处于困难时期,华为仍将继续实施股票分红,预计每股1.58元。 华为确定分红每股1.58元 从华为内部论坛了解到,华为在1月底公布了分红数据,2021年仍然持续实施股票分红,预计每股1.58元,较2020年1.86元/股的分红下降15%。 根据华为官网,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是100%由员工持有的民营企业。华为通过工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根据2020年财报显示,华为的全球员工数有19.4万人,实际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为121269人,超60%的员工有资格持股。 目前,根据华为的全员持股制度,在2020年时,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持有的股份已经下降至0.94%,华为工会持股99.06%。 到了2021年底,任正非持有的股份已经下降至0.9%。 华为公司内部股权计划始于1990年,截至2020年12月31日,华为总股本约为347.575亿股。按每股1.58元分红计算,2021年度,华为将拿出超500亿元给“奋斗者们”派红包。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是华为最核心的企业文化。在利润分配上,华为一直强调“向劳动者倾斜”,华为认为,全体员工艰苦努力,不断创造成就,是公司价值创造的主体,理应得到更多的回报。 华为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陈黎芳在与新员工座谈时曾提到,华为内部有一句话:华为是全世界最穷又最舍得花钱的高科技公司。其中“投资人才”是华为最舍得花钱的地方,每年在这方面花费1600亿元以上,比投资产品研发还要多。 不过,华为的股份并不是谁都可以买得到的,包括华为自己的员工。 据了解,只有入职两年之后,业绩表现突出的员工才有配股的资格。 每年表现优异的华为员工会被主管叫到办公室里去,这些被称为“奋斗者”的员工会得到一份合同,上面会告知他们能够认购多少数量公司股票。但是这份合同不能被带出办公室,签字完成之后,必须交回公司保管,没有副本,也不会有持股凭证,但员工可以通过内部系统账号查询自己的持股数量。 华为2021年营收下滑28.9% 去年12月,华为在官网发布了2022年新年致辞,同时披露了2021年整体营收情况。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表示,2021年营收较上年下降28.9%至6340亿元,第四季度营收下滑19%至1782亿元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过去5年来华为收入首次出现下滑,并且是“陡降”,大约回到了2017年的水平(6036亿)——相当于倒退了4年。 据公开信息,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华为手机没有芯片了”,不得已于当年11月剥离了荣耀。与此同时,华为手机出货量也断崖式下跌。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2021年Q3国内智能手机销量份额排名中,华为跌至第六,占比仅为8%。同时,调研机构IDC发布的第三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报告显示,前五名中已经没有了华为的位置。 手机之外,影响更大的无疑是华为的海思芯片了。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公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芯片出货量情况,华为的海思芯片市场份额仅剩下2%,相比去年的13%可谓是“断崖式暴跌”。 不过,如郭平在新年致辞中所说,华为“不会因为外部环境变化,就改变自己的理想与追求。”2021年,华为多方出击,拓展新的业务空间。 808家A股公司推股权激励计划 实际上,不仅是华为,股权激励作为企业吸引并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正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所采用。 1月6日,上海荣正投资咨询(简称“荣正咨询”)发布2021年度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践统计与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A股808家上市公司共计公告826个股权激励计划,较2020年度的452例增长82.74%。其中首期激励计划436个,较2020年度242例增长80.17%,首期计划年度占比为52.78%(2020年度首期计划占比为46.46%);多期激励计划390个(二期224个,三期82个,四期45个,五期22个,六期6个,七期2个,八期5个,九期2个,10期2个),较2020年度210例增长85.71%。 报告称,从A股各板块角度来看,创业板超越主板成为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数量最多的板块,达到244个,占总公告数量的29.54%;沪市主板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数量为235个,占总公告数量的28.45%;科创板2021年公告了149个股权激励计划,占总公告数量的18.04%;深市主板股权激励公告数量为198个,占总公告数量的23.97%。各板块上市公司都将股权激励作为人力资本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如何激励与稳定公司核心团队对于上市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股权激励将为各板块,特别是高科技人才聚集、具有高成长性需求的公司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外,国有企业在2021年公告股权激励计划的数量略有上升,达到97个计划,年度占比11.74%;其中62.89%于第四季度公告,下半年国企股权激励推进进度显著加快。地域方面,广东省在2021年上市公司公告股权激励计划数量最多,达172个计划,年度占比20.82%。产业方面,制造业在2021年上市公司公告股权激励计划数量最多,达584个计划,年度占比70.70%。 在激励工具方面,在2021年公告的826个股权激励计划中,有312个计划选择第一类限制性股票作为激励工具,占比达到37.77%;286个计划选择第二类限制性股票作为激励工具,占比达到34.62%;140个计划选择股票期权作为激励工具,占比16.95%;47个计划选择股票期权与第一类限制性股票的复合工具,占比5.69%;35个计划选择第一类限制性股票与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复合工具,占比4.24%。 报告预计,2022年A股市场股权激励将突破1000例,国企股权激励有望突破100例,进一步体现“共富裕、严监管、规范化、常态化”的发展态势,中国的上市公司也会在中长期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中更具有竞争力和责任感。 (钛媒体App编辑武枫叶综合自中国基金报、上海证券报)
厮杀、裁员、转型 生鲜电商寒冬求生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肖岳 来源/DoNews(ID:ilovedonews) 近日,生鲜电商叮咚买菜被曝裁员,据此前媒体报道,叮咚买菜核心部门裁员高达50%,同时,更有叮咚买菜员工在社交平台上爆料称,“采购、算法、运营、招聘部门将裁员20%到50%。” 随着裁员事件的持续发酵,叮咚买菜方面也就裁员一事对外进行回应称消息不实,同时,叮咚买菜在回应媒体时还提到,“个别岗位变动属公司正常组织资源调整,部分岗位的招聘需求也在正常释放,目前业务都在正常运转。”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行业强监管的到来,生鲜电商行业中的多个平台此前都曾被曝出裁员, 比如背靠阿里、经历7轮融资,融资规模一度达12亿美元的北京十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十荟团),此前也曾被曝裁员。 据公开资料显示,仅在2020年3月十荟团的GMV便已达5亿元,在接下来的4月更是突破6.5亿元,与GMV一同上涨的还有单日订单量,在2020年4月单日订单量的峰值曾一度超过了160万单,而作为履行和承载订单量的团长规模更是一度上升至十几万,覆盖全国上百座城市。 但即便如此,此前十荟团也被曝将陆续管不20余个城市圈,甚至包括十荟团大本营的长沙市的业务也或将关闭,在当时十荟团给出的回应则是,“湖南地区确实在做业务调整,但属于正常的优胜劣汰,不存在全部关停的情况。” 显然,随着行业强监管的到来,当下任何生鲜电商企业都需要面对相同的问题,即摆脱过往烧钱换市场的打法后,如何跑出成熟的盈利模式。 资本、大厂加持下,生鲜电商发展一波三折 2018年,随着以美菜、每日优鲜旗下的每日一淘等社区团购企业,频频拿下多轮融资为代表性事件,生鲜电商赛道逐渐升温,一大批社区团购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资料显示在2018年间,社区团购赛道的融资总额便超过了40亿元,而作为日后“老三团”成员的十荟团、兴盛优选也都在这一年纷纷拿下了融资。 随着社区团购和生鲜电商从2018年开始升温,便不断有知名资方入场,如IDG、红杉、真格基金等等,在资本的支持下,社区团购的玩家们也在2018年开启了野蛮生长,拓展更多城市地区,跑马圈地成为了当时各个社区团购企业发展的主旋律。 然而,好景不长,2019年本来发展火热的社区团购赛道中,却因一些平台的倒闭与在地方业务的撤退,而让赛道平添了一些变数。 先是在2019年上半年,背靠红杉资本、高榕资本、今日资本等一线资本加持的社区团购老兵邻邻壹被曝从南京、泰州、淮安等江浙地区撤离,并计划转为线下店模式,这一现象,在当时曾引发业内外对于社区团购模式下,如何保证团长、生鲜品质稳定性以及是否盈利等讨论,而最终邻邻壹于2020年7月与当时的同程生活合并。 同年8月,社区团购企业松鼠拼拼被业务部门裁员超8成,作为一家创立于2016年4月的社交电商平台,其曾获得过4轮融资,同样,松鼠拼拼的资方也堪称豪华,IDG资本、高领资本赫然在列,据其此前对外公布的信息显示,在2019年1月的GMV就已经达到了1亿元,对于裁员,在当时作为松鼠拼拼创始人的杨俊曾对外表示,“确实是在调整,但和倒闭无关。” 在2019年的年底,生鲜电商呆萝卜被曝出裁员欠薪以及拖欠供应商工资等,随后呆萝卜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公告的形式承认资金困境,并表示正在积极筹措资金,并将尽最大努力妥善处理当前出现的各类问题” 对于平台所遇到的问题,呆萝卜创始人李阳曾在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核心问题是公司增长发展的预期过高,但组织管理、以及业务的固化速度没跟上,导致公司的失血不断增加。 “门店的增加意味着需要拓展更多城市,单店的业绩要增长需要增加更多业务,业务的提升则需要更多技术投入,但四者的增长光靠资本是实现不了的。”李阳说道。此后,在2021年10月21日,呆萝卜App停止提供服务。 而就在2019年社区团购赛道中部分企业出现问题的同时,由于过于追求规模化扩张,也让一些社区团购平台,由于供应链跟不上,而在C端消费者的履约上备受诟病,同时,外界原以为更轻、更容易做到消费者教育的社区团购,却迟迟见不到快速的消费者习惯的转变,这也让资本在当时产生了迟疑,与2018年的40亿元融资规模相比,据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社区团购的融资金额仅为19亿元,但即便如此,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的社区团购市场规模仍有340亿元,随后社区团购进入了冷静期。 直至疫情的到来,社区团购才又一次出现了井喷,在市场规模上,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社区团购市场规模达到720亿元,而在规模增长之外,更关键的是,在拿下新融资的社区团购企业的资方中,更不乏阿里、拼多多、美团等互联网巨头的身影。 随着互联网巨头与资本的进入,社区团购在获得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为了抢夺当地市场,甚至有些社区团购平台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价格出售商品,破坏了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于是在2021年3月以市场监督总局对橙心优选、多多买菜、美团优选、十荟团、食享会等社区团购企业做出总计650万元的处罚为代表性事件,社区团购开始规范化发展。 补贴失效下,盈利模式待考 随着赛道的降温,资本的掣肘,行业中以往依靠烧钱换市场的社区团购企业,因自身不具备完善的造血能力,一些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倒闭。 这种趋势,在数据上也有所体现,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注销或吊销的社区团购平台相关企业占比约1成,几乎全部注销或吊销于2019年及以后。 同时,在2021年7月,“老三团”中同程生活的母公司苏州鲜橙科技有限公司对外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申请破产,更是在业内引发了震动。 作为一家成立于2018年的生鲜电商企业,截至2020年同程生活共计进行了8轮融资,资方包括BAI资本、真格基金等大牌资方,数轮融资后,同程生活的估值曾一度上升到10亿美元。 除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撑外,2020年与同为社区团购企业的“邻邻壹”的合并,更是让同程生活进一步跻身于社区团购的头部梯队,当时外界曾一度认为,同程生活与邻邻壹合并后,在团长资源、供应链资源上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然而好景不长,2021年7月,同程生活便被曝出因拖欠供应商货款,导致全国各地100多家供应商在其苏州总部楼下聚集讨要货款。 但即便是有此先兆,同程生活的破产在当时仍令人意外不已,而就在2021年7月6日晚间,同程生活CEO何鹏宇还曾对外发布公开信称,进行战略转型调整,并启用“蜜橙生活”的新品牌名,然而仅隔了一天,7月7日晚间,蜜橙生活所属公司苏州鲜橙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破产公告。 在何鹏宇随后发布的公开信中,对于同程生活走到破产的境地原因,也有所提及,公开信中指出,“鲜橙科技一度希望通过业务转型走出社区团购行业所面临的经营困境,但由于合作伙伴集中催款、公司资金链面临断裂,已无再谋求转型的空间。” 无独有偶,同样在7月,“老三团”中的社区团购平台食享会,被曝武汉总部已经人去楼空,且存在拖欠部分员工工资以及供应商货款未结清等情况。 而对于平台关停一事,作为其创始人的戴山辉在此后回应媒体时曾称,“没有什么垮台不垮台,每个公司都有许多项目,业务不好就转型,仅此而已。” 在呆萝卜、同程生活、食享会等平台破产的背后,烧钱换增长是难以逃避的话题,但显然烧钱换来的增长与企业真正实现盈利,并不能画上等号。 在呆萝卜破产后,作为创始人的李阳曾表示,“对增长的预期与需求太高,低估了生鲜的烧钱速度,以至于造成了消耗过快,这是我们用错的地方。” 而类似的论断此后也曾出现在食享会创始人戴山辉和媒体的交流中,他指出,“社区团购补贴只是拉新用户的运营手段,自身不能盈利,最后还是会一地鸡毛”。 显然,对于生鲜电商来说,即便经历多轮融资,拥有了更充沛的资金来支撑业务的发展,但盈利始终是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转型止损,生鲜电商的新解药? 值得注意的是,在强监管下,相较于破产的呆萝卜和同程生活,多家生鲜电商和社区团购企业也在尝试通过业务上的转型或拓展,来寻求业务上的新的增量。 比如此前媒体报道,食享会转型做起了社区零食便利店“爱零食”,据天眼查显示,爱零食成立于2020年末,与食享会同属武汉七种美味科技有限公司,由戴山辉与唐光亮共同创立,同时,天眼查信息还显示,在2021年7月27日,爱零食便拿下了千万级美元的战略融资。 而对于转型是否意味着从社区团购的竞争中出局,作为食享会创始人的戴山辉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是转型,不是倒闭,食享会也并没有并入哪一家企业。” 而对于做社区零食便利店这件事,戴山辉认为,相较于生鲜,零食是一个更高毛利的标品业务,同时,社区家庭消费场景中会稳定购买零食,从而产生就近购买的需求,基于此,零食是可以作为主打品类支撑起社区型便利店的。 而或许是从当时食享会遭受互联网巨头入局带来的冲击中获得了经验,在与媒体交流的过程中,戴山辉也感慨道,“寻找到巨头无法收割的领域是比较重要的。” 无独有偶,作为滴滴推出的生鲜电商橙心优选,在经历了飞速增长后,因持续亏损,最终从滴滴出行App中下架,在退出生鲜电商后,据公开资料显示,橙心优选将业务重心转向了批发业务,并推出了面向小B的“橙批发”,平台上的批发商负责商品的提供、仓储和配送,同时平台也会将部分品牌的代理权给到批发商,并撮合线下的社区小超市和社区中的夫妻店与批发商交易。 虽然从目前来看,相较阿里在B端业务上,“橙批发”在货品丰富度上仍有差距,但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而如果说闯进社区零食便利店和入局B端批发,还算是基于过往已有业务积淀或供应链优势进行复用,进行转型,作为“老三团”中唯一幸存的兴盛优选则选择了另外一条业务转型的道路,入局女装品类,并推出了“源本”这一品牌。 在当下的兴盛优选App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女装,年龄群体更是覆盖年轻用户和中年群体,兴盛优选的相关负责人此前曾对外表示,推出源本的核心是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因为平台女性用户居多,对服饰品类有强烈的需求。 显然,对于社区团购企业来说,随着烧钱换增长的打法成为曾经,在转型和精细化运营中找到适合自身的路径,从而探索出盈利模式才是当务之急
互联网大厂为何偏爱迪士尼?
文丨海克财经 孙易安 如果对2021年下半年的网络热门话题稍作盘点,那么玲娜贝儿(LinaBell)绝对有资格占据一席之地。 跟踪业内动态的人都清楚,玲娜贝儿是迪士尼达菲家族于2021年9月29日推出的全新角色。根据人物设定,它是一只充满好奇心、热爱思考的粉色小狐狸,拥有毛茸茸的蓬松大尾巴,耳朵上别着一朵兰花。 与诞生于中国香港和其他国家的达菲家族成员不同,玲娜贝儿在内地的上海迪士尼首发,一经亮相便受到了人们的强烈追捧,并被冠以了“川沙妲己”这个具有地域性亲切感的昵称——“妲己”人所共知,而川沙是个镇,位于上海浦东,它是2016年6月16日正式开业的上海迪士尼的所在地。 川沙妲己成为迪士尼瞄准中国市场的一柄利器,横空出世不到半年,就已在互联网世界里掀起了血雨腥风:玲娜贝儿出道的第一个月,就先后17次冲进微博热搜榜前20;截至海克财经本文发稿,微博话题“玲娜贝儿”已斩获8.4亿阅读、610.9万讨论;在抖音、B站、小红书等热门APP上,关于这只小狐狸的内容频登首页且非常火爆,点击量十分惊人。 就连赵露思、金晨、鞠婧祎、白鹿、徐艺洋等娱乐圈明星也纷纷为玲娜贝儿站台。他们在各大社交媒体晒出了与该IP玩偶的合影。 种种迹象表明,玲娜贝儿的刷屏早在计划当中。 如你所见,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之下,外表和个性都容易戳中大众萌点的玲娜贝儿不仅红得顺风顺水,更已为版权所有方迪士尼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并最大限度掏空了国内游客和粉丝的钱包。 乐园等待几小时只为与玲娜贝儿30秒互动、相关产品线上发售秒空且导致官网崩溃、黄牛以10倍高价出售周边仍有大量顾客买单……这一系列狂热举动让圈外人充满不解,而喜欢的人则沉迷其中,甘愿在寒冬时节的凌晨在迪士尼门口排长队抢购达菲家族尤其是玲娜贝儿的圣诞系列,更有消费者因为站太久而崩溃大喊“憋到尿血”。 站在舆论中心的迪士尼因此被诟病为饥饿营销,但无论如何,这都反映了该公司旗下IP的强大战斗力。米老鼠、唐老鸭这类历史久远、深入人心的角色自然不必多说,依照2021年6月16日上海迪士尼开园5周年时官方披露的数据,同属达菲家族一员的人气王紫色兔子星黛露,自2018年3月8日问世以来,卖出的主题商品高度,叠加之下相当于119座珠穆朗玛峰。 早前IP样板的战绩尚在不断刷新,后起IP之秀玲娜贝儿的热度能否持续,迪士尼立足中国本土的IP矩阵前景如何,中国传统线下公司对标迪士尼为什么迄今无一大成,盛大字节拼多多等或远或近的中国互联网头部势力为什么如此推崇迪士尼,这些问题时下热议颇多但又不难找到答案。 01 玲娜贝儿无故事 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迪士尼乐园乃至迪士尼文化的兴盛,一切都始于一只老鼠。 1928年11月,随着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动画片《汽船威利号》在美国纽约上映,迪士尼推出了首个风靡全球的卡通IP——米老鼠,并在此后一发不可收,相继创造出白雪公主、小鹿斑比、匹诺曹、小熊维尼等经典影视形象,踏上了自己的百年造梦之旅。 脚踏实地的内容生产一直是迪士尼“梦工厂”的基石,而影视制作则是迪士尼IP培育的源泉。从公司成立至今,迪士尼已经制作和拍摄了超过400部电影作品,其背后的生产模式兼顾了原创、改编和并购。为了积极构建IP帝国,迪士尼在自主设计研发动漫产品之外,还斥巨资收购了皮克斯、漫威、福克斯等公司,极大扩充了自己的人才和内容资源库。 迪士尼的IP积累伴随着它悠久的生命周期,其故事储备也日益丰富。下一步,由IP衍生的乐园和其他产品则是通往梦幻世界的实体钥匙,在引导人们寻找自己的情感归属的同时,通过粉丝经济为迪士尼实现巨额利润增长。顾客花高价购买迪士尼的门票和周边,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回归童话故事的氛围空间,在长不大的永无岛上重拾孩子气、少女心和英雄梦。 这样的意义层面上,玲娜贝儿乃至整个达菲家族更像是迪士尼卡通群像里的异类,或者说由迪士尼母体文化内走出的“副IP”。它们的背后没有什么故事,除了迪士尼赋予的概念性“人设”,经由叙事情节塑造和铺垫而成的血肉与精神在他们身上几乎为零。达菲家族的初始成员达菲仅仅是米老鼠的一只玩具泰迪熊,后续接连诞生的小熊雪莉玫、小猫杰拉多尼、乌龟奥乐米拉等则被定义为达菲的小伙伴。 达菲家族的走红线路有些类似于国内的流量明星。以其中最为爆火的星黛露和玲娜贝儿为例,它们都没有可以拿出手的作品,只是背着基于符合人性共识的美好品质的出厂设定,借助网络时代铺天盖地的碎片化营销加固为数不多的标签式记忆点,从而在周而复始的刷屏中利用人们的猎奇和从众心理包揽话题度,一跃成为吸引世界目光的顶流。 聚焦玲娜贝儿现象可以窥见迪士尼的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短视频崛起的社会充斥着浮躁的气息,很大一部分迪士尼新粉丝的耐心可能无法支撑他们去刷完每一位迪士尼公主的电影,或者彻底理清漫威英雄体系的具体构成。相比之下,在短时间内凭借海量的网络图片、表情包、vlog视频接受一只活泼甜美的中国狐狸,需要跨越的门槛显然低得多。 当年迪士尼的幻想工程师之所以将达菲扩展成为家族序列,是因为看到园区内的许多游客会购买多个达菲长毛玩具,并给每一只熊取名字,为它们换上不一样的衣服,进而将独特性灌注在普遍化的达菲身上。这说明了完成时态下的造梦固然有坚不可摧的形态,但有些时候刻意的留白却能为迪士尼的受众空出一片自由发挥的天地,让他们在对角色的自由赋值中体会到不一样的快乐。 已经有很多人从玲娜贝儿身上体会到了养成偶像的幸福感。作为一个有待完成的开放型文本,玲娜贝儿的细节在迪士尼游客与演职人员的互动中逐步被完善,小狐狸变得会撒娇、会生气、会吃醋,甚至多了“平平无奇打工人逆袭”的身份标签。二次创作的成果借助不同媒介轻松实现了裂变式传播,也为玲娜贝儿的成长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用参与感提升粉丝忠诚度,不得不说,迪士尼对达菲家族的扁平化处理也是种精明的偷懒——这一次,他们把造梦的权力下移到了大众的手上。 02 虚拟偶像也翻车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曾阐述过当个人融入群体之后,其性格容易被群体彻底淹没,思想也或将被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的群体思想所取代的现象。这样的理论应用到追星环节,无论是资本把包装好的偶像传递给目标人群,还是大众自发参与到明星养成的过程中去,粉丝群体爆发出的非理性狂热,都会凝聚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2021年堪称国内娱乐圈艺人组队跌下神坛的年份,吴某凡、张某瀚、李某迪等一群位于金字塔尖的明星不约而同地被爆出了实锤丑闻,光环褪去后裸露的斑斑劣迹令昔日的铁杆追随者们大跌眼镜。造星策略的潜在欺骗性和艺人品德的不确定性,让满腔热血的粉丝直呼“下头”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虚拟偶像的兴盛。 顾名思义,虚拟偶像是区别于真人的、由数字技术设计生成的人物形象,其营业范围遍布时尚、音乐、游戏、美妆等各个领域。经过2020“虚拟偶像元年”的酝酿之后,“新人”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了2021年,其中主打国风热潮的翎、神颜高仿真的AYAYI、极具东方色彩的柳叶熙等虚拟偶像初登市场就广受好评,并各自收割了一波粉丝。 如果说明星在现实世界接二连三的“塌房”是在重击人们的心灵,外形个性定制、业务能力突出、三观稳定且少有人设崩塌可能的虚拟偶像,则给予了粉丝踏实追星的安全感。 被大家发自内心当成互联网亲女儿的玲娜贝儿也可以被归类到虚拟偶像的范畴。它活力、治愈、有爱的主打牌或许不比国产虚拟偶像高明多少,但有迪士尼的品牌做背书,玲娜贝儿在取得一部分人的认可之后,声势就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群体认同的推动下,广大受众不可避免地围绕在少数流行品的周围——他们追逐偶像,更追逐流行本身。 参照明星的待遇,玲娜贝儿在微博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超话,25.2万粉丝自称“贝儿麻麻”,他们已发出2.5万个帖子,阅读量多达14.8亿。超话中有迪士尼乐园玲娜贝儿表演的最新动态,有幸运儿晒出的抢到的正版玩偶,也有人详细诉说玲娜贝儿如何陪伴自己度过低谷期。在这里,玲娜贝儿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卡通角色,而是无数粉丝的身份联结与情感寄托。 大多数网友被川沙妲己勾走魂魄并开启舔屏生涯的时刻,很难想到一只无世无争的迪士尼狐狸也会有“狐设崩塌”的一天。 由于迪士尼的玲娜贝儿演员没有周到地服务每位游客,一些或冷落或冒犯的举动与玲娜贝儿最初理想化甚至溢美化的定位与宣传存在出入,期待值颇高的粉丝把这样的错误视为不可宽恕,并一度发生脱粉回踩现象,让人不禁啼笑皆非。 合照环节不配合营业、区别对待男女游客、将粉丝的比心扔在地上……乐园工作人员的表演失格连带周边售卖环节的负面事件一起将玲娜贝儿的口碑带向了另一个极端。网上相关评论逐渐趋向两极分化,拥护与批判玲娜贝儿的论战此起彼伏,非此即彼的饭圈思维入侵迪士尼文化,在“上头”和“下头”之间来回横跳的玲娜贝儿几乎拿到了真人明星“翻车”的专属体验卡。 尽管卡在红与黑之间的尴尬位置,但玲娜贝儿却是国内第一个经受了如此热议的虚拟偶像。被议论等同于被看见,虚高而过度营销原本就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不论影响如何,粉丝真情实感的投入已经是无言的胜利。如果迪士尼可以适当提升员工服务质量并适度调整周边产品供应链,在永远人满为患的乐园召唤下,玲娜贝儿的中国圈钱之路就还远远没有走到尽头。   03 迪士尼不可复制 以玲娜贝儿为代表的无故事IP在国内取得了颇为可观的商业成功,网络世界里感叹迪士尼空手套白狼的不乏其人,他们觉得玲娜贝儿只消耗了版权方很少的创作投入,就轻易撬动了市场的红利杠杆,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但是无故事IP并非迪士尼的独家尝试,在这方面深耕多年的团队和企业也未必走得多么顺遂。 曾在韩国国内名噪一时并顺利走向海外的Line Friends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这家卡通品牌持有过布朗熊、馒头人、可妮兔等特色鲜明的形象IP,也努力采取开设线下体验店、快闪店以及与其他消费品牌联名的方式扩大影响,2014年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都替它做过宣传,可Line Friends还是从2019年起就陆续传出了关停世界各地实体店的消息,其营收也早已不复往日的辉煌。 排除疫情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Line Friends的后继乏力与其IP单一和续航性差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说人们在看到布朗熊的第一眼有可能被它的呆萌所吸引,各种高大上的曝光也会让布朗熊与时尚流行挂钩,但故事底蕴的缺失导致了它自身联想力与生命力等方面的匮乏,一旦顾客出现审美疲劳,整个产品链就很容易被新兴的竞争对手所取代。 被某些国人引以为傲的“国货之光”泡泡玛特也面临着类似的潜在困境。2022年1月初,泡泡玛特与肯德基联名的Dimmo款盲盒甫一开售就被疯狂抢购,小红书上还出现了斥资万元狂买肯德基百份套餐只为集齐全套系列的土豪博主。但这样的风光只是表面,泡泡玛特的股价在过去较长时段跌跌不休,如今其市值跟巅峰时期相比已经蒸发近千亿港元。 以“IP+盲盒”的模式运营了10年有余的泡泡玛特是潮玩界的头部企业,坐拥Molly、Dimmo两大核心IP及Pucky、The Monsters等主打IP。近年来,泡泡玛特十分看重产品的多元化,不仅坚持力推原创,而且上架了若干与哈利波特、迪士尼公主、疯狂动物城等大IP联名的商品。现在看,国内盲盒市场热潮还未退去,泡泡玛特显然希望更大范围更大力度地抓住顾客。 但慕名入局的掘金者已在不断增多,TOPTOY、52Toys、Suplay、模言文化等获得资本加持的潮玩品牌都在追逐泡泡玛特的脚步,其中距离最近的,要数名创优品旗下的TOPTOY。根据TOPTOY和泡泡玛特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前者的线下门店数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从0增长到了72,快要占到后者的三成,泡泡玛特承受的压力自然也越来越大。 为了抵御同行的侵袭,泡泡玛特在2021年8月成立了乐园管理公司,拟向迪士尼看齐,打造集潮玩IP、文化传播、沉浸式体验、悠闲娱乐于一体的主题公园。可缺乏故事宇宙的泡泡玛特这个打算并不太被看好——除了将Molly、Dimmo、Pucky等制作成巨大的玩偶填充偌大的园地,很难想到泡泡玛特还会用什么招数去招徕游客。 过往多年,从王中军王中磊的华谊兄弟电影世界、王健林的万达乐园到陈思诚的唐探宇宙、文和友的“餐饮+文创”,国内很多想要复制迪士尼的野心几乎已悉数落空。陈思诚在2021年6月上海电影节期间为了给内地公司挽尊,将这些失败归结于我们的文化土壤跟迪士尼不一样。但在更本质的角度上,人们想要复制迪士尼的成功,却鲜少有企业能下沉成本走一遍迪士尼的IP创作之路。 用速成品逐利固然快捷,可喜新厌旧也是人类的天性。大家愿意在闲暇时重刷迪士尼的电影、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多次打卡迪士尼乐园,是因为那些故事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与青春。粉丝愿意埋头吃下安利,把玲娜贝儿迅速接纳为童话世界的一员,根本还是在于它分享了迪士尼长年累积的全部故事背景,并在人们的脑补中延展了无限的美好。 存有争议的川沙妲己没有倒下,这其中真正能打的不是玲娜贝儿,而是迪士尼在世界范围内强悍的编织梦的能力。
1月份发行规模爆发式增长 绿色债券市场2022年扩容可期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2022年1月份,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 经济观察网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2022年1月份我国债券市场共发行绿色债券50只,合计规模达754.33亿元,而2021年1月仅发行绿色债券14只,合计97.89亿元。意味着今年1月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是去年同期的7.7倍。 对于2022年绿色债券的发展,东方金诚预计,2022年在碳中和战略的推动下,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将继续延续以往增长态势并将迎来长期利好驱动,绿色债券发展有望驶入长坡厚雪的新赛道。2022年,在双碳战略驱动下,绿色债券市场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转型金融等创新产品有望推出、绿债发行积极性有望进一步提升、标准体系将更趋完善、绿色债券信息披露有望进一步强化、债券ESG主题投资产品不断丰富,ESG投资渐成主流。 2021年央企及国企发行占比超95% 根据近日中国交易商协会发布数据,2021年,我国共发行绿色债券6072.42亿元,同比增长168.32%。绿色债券存量规模1.16万亿元,发行及存量规模均稳居全市场第一。 中国交易商协会表示,随着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的加速发展,发行人、主承销商的参与热情持续提升,同时也有更多投资人积极参与到绿色债券市场建设之中,汇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助力实现“30·60目标”。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绿色债券的发行人以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为主。 根据西部证券研报统计,2021年全年,中央国有企业共发行绿色债券225只、3578.98亿元,占全年绿色债券总发行额的59.4%;地方国有企业共发行344只、2150.96亿元,占比35.7%。2018-2021年间,国有企业发行量的占绿债总发行金额的比重逐年上升,分别为86.0%、90.5%、94.3%、95.1%。 此外,若看2016-2021年期间发行的所有绿色债券:中央国有企业占据了78%的绿色短期融资券、53%的绿色ABS、52.2%的绿色中票、39.6%的绿色公司债、32.5%的绿色金融债、8.9%的绿色企业债;地方国有企业占据了87.2%的绿色企业债、57.7%的绿色金融债、54.7%的绿色公司债、45.3%的绿色中票、27.6%的绿色ABS、20.6%的绿色短融券。 西部证券分析表示,一方面,符合绿色发行的项目多为城市建设、基建、公用事业领域;另一方面在绿色评价体系仍待完善,国有企业整体资质较好、信用风险小。 相比之下,我国民营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很少,2021全年仅23只债券,共计发行金额89.79亿元。民营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中85%为绿色 ABS,另外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分别占比5.6%、5.6%、3.8%。2021 年仅有两家民营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金融超过20亿元,分别为北京中海广场商业发展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金融有限公司。2016-2021年间我国民营企业共发行绿债 480.73亿元,仅占这五年间发行绿债总额的2.77%。 西部证券认为,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绿色债券的界定标准和范围,对民营企业来说较难达到;另一方面是绿色债券的融资优势尚不明确,民营企业主动发行的动力不足。 东方金诚认为,未来随着国家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国家仍需要进一步推行相关激励政策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绿色债券的发行,提高其发行便利,如通过加持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担保增信等方式,支持有市场、有前景、有技术竞争力的民营企业进行绿色债券融资,有效提振民营企业市场信心和绿色转型决心。 此前,2021年10月20日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曾表示,中国绿色贷款不良率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绿色债券尚无违约案例。 西部证券分析称,绿色债券整体资质良好的原因或有以下几点,首先,正如前文介绍,我国绿债的发行主体大多为国有企业,贡献了发行总额的90%以上;其次,我国绿色债券的期限总体较短,降低违约风险;第三,我国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多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城市,2021年发行绿色债券中来自北京的占比高达47.2%,其次是广东(9.1%)、江苏(6.5%)、上海(5.8%);经济发展较慢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省市发行绿色债券很少。由于目前绿色债券的信用资质普遍较高,其收益率和波动率相应也较低。 2022年绿色债券市场扩容可期 绿色债券的蓬勃发展与政策支持息息相关。 回顾2021年关于支持绿色债券发展相关政策,2021年3月《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发布,使我国成为世界首个将“碳中和”贴标绿色债券的国家;4月份《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 年版)》对绿色债券相关项目的界定标准实现统一,推动与国际绿色项目判断标准的协同;5月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将绿色债券纳入业务评价体系;7月份上交所首次明确“碳中和绿色债券”“蓝色债券”等子品种的相关安排;9 月份《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市场化评议操作细则(试行)》发布,将督促形成一批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规范绿色债券评估认证。 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深入,2022年我国绿色债券的发行或将进一步扩容。 东方金诚预计,双碳战略驱动绿债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2021年我国境内绿色债券市场延续了以往的发行优势,随着双碳战略的逐步推进,国家及各地绿色金融政策也将持续发力,绿色债券市场扩容空间可期。此外,绿色债券发行主体更加多元,2022年发行积极性有望进一步提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在绿色金融领域广泛开展的国际合作,将促进我国绿债市场发行主体更加多元;而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主动进行绿色融资的行动也将更加积极主动。 西部证券也表示,新能源转型节奏加快的背景下,绿色债券的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疫后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入新能源产业竞赛阶段,新能源大概率是2025年之前全球资本市场逻辑主线;金融体系将助力新能源成长,在后者加速成长期,绿色债券也会加速发展,有望在2022-2025年进一步大幅扩容。 另外,西部证券称,参考绿色贷款我国绿色债券占债券总规模的比重也有望提升。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金融机构贷款总余额189.5万亿,其中绿色信贷余额14.8万亿,“绿色含量”高达7.8%;相比之下我国债券市场的“绿色含量”不足2%,有望在2022-2025年期间上升。
虎年首个交易日“宁王” 逆风下跌,创业板指受拖累,基金筹码松动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周一帆 2月7日,虎年首个交易日沪深三大股指早盘集体高开,上证指数全天高位运行,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盘初冲高约2.7%后一路下滑,创业板指尾盘一度翻绿。截至当日收盘,上证指数报3429.58点,涨2.03%;深证成指报13456.65点,涨0.96%;创业板指勉强翻红,报2917.86点,全天微涨0.31%,在三大指数中拖后腿。 作为创业板指第一大成份股,宁德时代(300750.SZ)早盘跳空高开后股价大幅震荡拖累了创业板指的表现。7日午后,公司股票盘中一度大跌超3%,后收跌2.22%,报579.44元/股,当日市值蒸发超300亿元。 截至2月7日,宁德时代在创业板指数中权重已超过两成,高达20.064%,高居各大成份股之首。 不过,宁德时代1月28日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1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盈利140亿元–1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0.75%-195.52%。宁德时代称,2021年业绩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的主要是因为2021年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渗透率提升,带动电池销售增长;公司市场开拓取得进展,新建产能释放,产销量相应提升;公司加强费用管控,费用占收入的比例降低。 实际上,2021年作为创业板注册制落地实施的第一个完整年度,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底,创业板1104家公司中,包括宁德时代在内,共计有712家预披露2021年经营业绩,预计平均实现净利润1.22亿元至1.76亿元,同比增长61.65%至132.51%。 对于“宁王”年报预告,不少机构认为公司业绩已超预期。招商证券表示,在全球市场上,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行业地位稳固,储能领域开始发力,正在从追赶进入引领阶段,同时已经在塑造具有突出的全球优势的一个大产业集群。公司正处于全球扩张阶段,资产负债表强悍,以公司严格于同业的会计与财务政策(如折旧、售后服务费等),未来利润率仍有望保持稳定。 华泰证券亦指出,Markline数据显示,12月法、德、英、瑞典、意大利渗透率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延续高景气,随着宁德前期适配的海外车型放量,海外占比有望提升。从储能业务看,海外铁锂替代三元态势明显,储能中电池环节话语权显著高于其他环节,可以做出产品差异化,龙头厂商优势更为明显。 行业角度上,根据乘联会数据,2021年四季度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11.7万辆,环比上涨45.7%,渗透率为20.8%,环比提升2.9%,国内渗透率持续提升。从个级别车型看,A级别车辆已经逐步放量,12月份A级车占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的28.5%,成为放量主体,A级车渗透率提升潜力更大,有望进一步带动渗透率提升。 对此,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近期公布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远远超预期,而1月份新能源板块大幅回调也为后市的反弹带来机会。在市场存在质疑、市场出现大跌的时候,更要保持理性和客观,克服恐惧的心理,逢低布局调整到位的优质股票。 不过,公募基金2021年四季度持仓变化情况表明,基金对于宁德时代的判断已出现分歧,筹码开始松动。统计显示,1676只持仓宁德时代的基金在四季度累计减持844.5万股。其中,减持最多的前三只基金为前海开源公共事业、中欧时代先锋A和汇添富中盘价值精选A,分别减持149.20万股、146.95万股和120.01万股。 对此,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春节后,市场流动性改善,春季攻势或将正式展开。但从虎年首个交易日看,市场仍未从高估值个股的调整中走出,低估蓝筹板块仍受追捧。全天创业板指数高开后冲高涨近3%,随后出现回调的走势,一度逼近平盘线,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新能源板块个股高开低走影响较大,导致整个中小创市场个股没有出现井喷式涨停的阶段,不排除机构资金继续有减仓操作。
A股喜迎开门红! 大基建领涨,“冬奥股”走俏 机构对后市谨慎乐观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梁冀 2022年2月7日,虎年首个交易日,A股“虎虎生威”一扫节前阴霾,三大股指全线收红。 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报3429.58点,涨2.03%;深证成指报13456.65点,涨0.96%;创业板指报2917.86点,涨0.31%。总体看,沪深两市成交额8231亿元,北向资金全天净买入55.52亿元;3503只个股上涨,1118只个股下跌。 在3500余只上涨的股票中,大基建产业链个股演绎涨停潮,无疑是整个市场的领涨先锋;在国际油价创出7年多新高之下,石油石化板块也表现亮眼;银行板块亦呈现集体大涨之势。 具体从盘面上看,建筑装饰板块领涨,涨幅达5.99%;石油石化、建筑材料、煤炭和钢铁等板块涨幅超4%,分别为4.55%、4.12%、4.09%和4.04%。申万一级31个板块分类中,食品饮料、通信服务、社会服务、传媒和计算机等5个板块收跌,跌幅均不足1%。 今日受到投资者格外关注的,还有冬奥概念股。在冬奥吉祥物“冰墩墩”呈现“一墩难求”,网友喊出“一户一墩”之时,二级市场上的“冬奥概念股”也炙手可热。元隆雅图(002878.SZ)、文投控股(600715.SH)均一字涨停,很多投资者表示屡屡挂单没有机会买上。 机构对于A股虎年行情表示出信心,认为“鉴于春节前大幅回调,今年A股已不存在大幅下跌的空间”。 建筑、钢铁行业迎政策红包 春节首个交易日,建筑装饰板块迎来涨停潮,涨停个股达到25只。其中,建科院(300675.SZ)、设研院(300732.SZ)和华蓝集团(301027.SZ)涨幅达20%;苏交科(300284.SZ)、招标股份(301136.SZ)和启迪设计(300500.SZ)涨幅超15%。 钢铁板块方面,金洲管道(002443.SZ)涨停,申万一级钢铁板块下44只个股中,42只收涨,仅抚顺特钢(600399.SH)、永兴材料(002756.SZ)两只个股收跌,跌幅分别为0.96%和4.64%。 政策面上,2月7日,工信部、发改委与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通报称,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产学研用一体的协同创新生态;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鼓励钢铁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改变部分地区钢铁产业“小散乱”局面,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积极向实施兼并重组、布局调整、转型升级的钢铁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国资委方面也曾于节前表示要稳步推进钢铁等行业领域的重组整合,在相关领域适时研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 据悉,当前市场已对宝武重组山东钢铁、首钢集团与河钢集团重组、宝武重组包钢股份等形成预期。在政策及行业、市场驱动型,钢铁行业预计将迎来一波重组整合。 冬奥概念股受热捧 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冬奥概念股受到市场关注。 虎年开市首日,元隆雅图和文投控股双双涨停直至收盘,收盘价分别为20.33元和3.18元。 文投控股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作为北京冬奥组委特许生产商及销售商,具备贵金属、工艺品和陶瓷三大品类的冬奥衍生产品特许生产权,同时拥有冬奥全品类衍生产品的特许零售权。特许生产权方面,公司将授权第三方企业设计、生产相关衍生产品,从中获取产品销售收益分成。特许零售方面,公司将通过自营和授权第三方经营两种方式参与冬奥产品的特许分销,开设特许零售店(点),以此获取特许分销环节的销售收益分成及相关授权费收入。目前,公司正积极推进上述特许生产、销售业务,大力拓展第三方生产商和分销商的合作,相关产品的设计申报工作也正在筹备中。 元隆雅图则表示,目前市场上热销的冬奥爆款商品,包括冰墩墩(雪容融)毛绒玩具、造型手办、饰扣、水晶球,以及冰墩墩盲盒、徽章(吉祥物运动造型系列、倒计时系列、民俗系列)、贵金属(开幕式倒计时金银条等)等七大系列均为公司设计、生产并销售的产品。鉴于上述冬奥特许商品近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热捧,公司已经组织员工和工厂全面开工生产,全力协调产能配给,保障冬奥会特许商品的供应,尽最大努力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山西证券研报认为,冬奥会从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产业投融资等方面全面提升冰雪行业热度在北京冬奥会、冰雪出境旅游回流、旅游消费升级以及冰雪设施全国布局等供需刺激下,预计2021-2022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将达到3.05亿人次,我国冰雪休闲旅游收入有望达到3233亿元。 其认为,2020年疫情爆发使得国内滑雪场经营受到影响、冰雪赛事相继取消,我国冰雪产业受到冲击,2020年冰雪产业规模同比下滑26.84%至3811亿元。伴随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叠加国家政府积极出台相应支援措施,冰雪赛事服务业、大众冰雪运动及培训业、冰雪旅游业等逐渐复苏,2021年我国冰雪产业已大幅度反弹。预计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将突破10000亿元,参与冰雪运动人次将超过5000万。 机构谨慎乐观 平安证券认为,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我国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2022年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基调在于稳中求进,实现增长与结构性改革的再平衡。稳增长政策发力下,流动性宽松和经济修复预期有望支撑A股市场波动向上,但节奏上可能受到疫情反复、政策力度不足、落地效果不及预期的影响而更趋波折,板块轮动会随着产业景气和估值的变化更加频繁。总体来看,政策发力托底经济+通胀风险趋于缓和的环境对权益市场来说相对温和,A股仍有阶段性、结构性机会。 招商证券认为,2022年,A股仍有望保持增量资金持续入市的态势,但节奏较前两年有所放缓。在机构重仓板块普遍高估值的背景下,结构分化的剧烈程度有所收敛。A股盈利增速将会保持下行的态势,宏观流动性逐渐转向充裕,社融增速企稳回升带动A股三季度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起点。市场呈现“前稳后升”的态势类似“√”。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向经济观察网表示,2022年资本市场在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的同时,要侧重打通阻碍市场“三公”原则的堵点,进一步完善基础制度,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完善退市制度,强化投资者保护,并在改革过程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胜劣汰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他表示,预计全年A股将呈现波动走势,但鉴于春节前大幅回调,今年A股已不存在大幅下跌的空间。 瑞银证券在研报中预计,展望2022年全年,在盈利增长叠加估值微幅提升的推动下,预计市场约有10%的上行空间。
500Hz超高刷新率显示器来了 16核i9+RTX 3090也撑不住
玩电竞需要高刷新率显示器已经成为当前游戏玩家的共识,144Hz显示器现在普及了,高端点的甚至上了240Hz/360Hz高刷,前几天京东方又全球首发了500Hz显示器,拉高了刷新率上限。 据介绍,这款27寸FHD 500 Hz+显示器使用的是京东方研发的氧化物半导体显示技术,解决了氧化物半导体显示技术的量产难题,在国内率先实现量产。 具体规格上,这款显示器除了支持FHD 500Hz高刷之外,还支持8Lane eDP输出、真8bit输出,拥有1ms响应。 大家最关心的是这款27寸500Hz高刷显示器什么时候上市、售价多少,现在京东方还没提及,该面板量产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 不过更重要的是,哪怕是真的能很快量产,500Hz高刷的实用性也无法解决,因为现在的游戏跑到500帧实在是太难了。 在目前已知的游戏中,电竞游戏CSGO的帧率是容易达到数百帧的,有网友使用酷睿i9-12900K、32GB DDR5内存及RTX 3090显卡在内的游戏PC做了验证,哪怕是开最低画质,FHD分辨率下帧率也只有343帧。 这套配置已经是当前的顶级水平了,CSGO这样的游戏中都不可能跑到500帧,如果进一步降低分辨率甚至换上十几年前的老游戏,那么帧率有可能达到500帧左右,但那样也失去了意义了。 总之,如果说从60Hz到144Hz的提升有意义,感知也够强,那么从240Hz提升到500Hz,刷新率的优势就不明显了,关键的是达到这样的帧率对性能的要求太高了,估计还要再过一两代升级才有可能。
元宇宙巨头业绩暴雷!Meta股价暴跌26%、市值一夜蒸发逾2000亿美元
业绩暴雷,战略重心向“元宇宙优先”转变、连名字都改为Meta的Facebook,创出公司近十年来最大单日跌幅。 周三美股盘后,Facebook公布了更名后的首份季度财报。财报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Meta营收同比增长20%,增速明显放缓;每股收益同比降幅较市场预期翻倍,是2019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出现净利润下滑;关键用户指标不佳,逊于预期;更悲观的是,今年一季度的营收指引疲软。 受此影响,Meta当日盘后股价重挫23%,其他社交媒体股也被拖累,其中,Snap盘后暴跌16.91%,Pinterest大跌9.27%,Twitter下跌7.97%。周四美股开盘,Meta跳空低开,盘中跌幅一度达27%,截至收盘,跌幅为26.39%,总市值较前一日收盘时跌去了237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080亿元。 核心广告业务增长放缓 财报显示,2021年Q4,Meta营收336.7亿美元,略高于分析师预期的334亿美元,同比增长20%,相比去年前三个季度,营收增速明显放缓。 直接原因在于其核心广告业务的增长出现了“颓势”。2021年Q4,Meta广告收入326.39亿美元,同比增长20%,这一增速与总营收增速保持一致。 而这背后,Meta面临三方面冲击: 一是从大环境看,全球供应链中断、劳动力短缺和通胀压力,导致第四季度广告市场低迷。 二是苹果和谷歌等平台的隐私政策改变,对广告商收入产生巨大影响。 2021年4月27日,随着苹果IOS 14.5正式发布,苹果历史上最强大的新隐私规则开始落地。苹果强推IDFA新规后,如果APP或者公司想留在iOS系统上,就必须研究自己的归因方案,并且配合苹果SKadnetwork进行技术对接。 对此,Meta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业绩电话会上解释,“苹果给广告商带来了两个挑战,一是我们广告定位的准确性下降,这增加了广告商成本;二是衡量广告的效果变得更加困难”。 “我们认为iOS对我们2022年的业务将整体产生不利影响。”Meta首席财务官大卫·韦纳(Dave Wehner)则在会上进一步表示,“这一影响预计至少会达到100亿美元的规模,这对我们的业务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三是自身关键用户指标不佳。 财报显示,Facebook四季度日活用户为19.3亿,同比增长5%,但低于市场预计的19.5亿;月活用户29.1亿,同比增长4%,低于市场预期的29.5亿。这也意味着公司的日活数据首次出现环比下降。 Facebook的高管指出,消费者对Facebook类似TikTok产品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即人们在Reels视频上花费了更多时间,而该产品的营收远并不及其他核心产品,同时还面临来自TikTok等服务的激烈竞争,这些都将继续带来不利因素。 Meta预计,2022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将在270亿美元至290亿美元之间,同比增长3%至11%,不及市场预期的302.5亿美元。该公司警告,本季度外币汇率也会成为营收同比增长的阻力。 元宇宙业务部门亏损超100亿 核心广告业务受掣肘之外,扎克伯格押注的“元宇宙业务”还处于烧钱的状态。 据悉,更名后,Meta的财务报告方式发生了改变,自2021年Q4起,财报结构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应用程序家族”,包括Facebook、Instagram、Messenger、WhatsApp和其他服务,第二个是FRL(Reality Labs,Facebook现实实验室),包括与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相关的硬件、软件和内容。 四季报中,Meta首次披露了包含元宇宙战略的FRL部门的财务状况,报告期内实现营收8.77亿美元,同比增长22.3%,环比增长57.2%,而营业亏损进一步扩大至33.04亿美元。从全年业绩表现看,该部门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均出现巨额净亏损,且亏损额度连年扩大,分别为45亿美元、66.2亿美元和101.9亿美元。 正是该部门的亏损,拖累了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财报显示,2021年Q4,Meta净利润102.85亿美元,大幅弱于预期的109亿美元,同比跌8%,是自2019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出现净利润下滑。报道称,如果不是FRL,该公司去年全年的利润将超过56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与扎克伯格的预期情况一致。2021年7月,扎克伯格在对元宇宙的愿景描述中就提到,“至少在未来三年,Meta的元宇宙业务都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盈利的可能性非常小,这将压缩Meta的利润空间,并给Meta的现金流造成压力。” 在此次业绩电话会上,Meta首席财务官大卫·韦纳(Dave Wehner)预计,2022年的经营亏损还将“显著增加”。 为此,摩根大通分析师Doug Anmuth将Meta的评级从之前的超配下调至中性。“Meta广告收入增幅急剧放缓,而朝着元宇宙业务转型的成本高昂、存在不确定性、恐持续数年之久.....我们调整姿态至观望状态——相信该公司股价将在未来数月承受更多压力、或区间震荡”。 据华尔街见闻报道,自Meta发布元宇宙宣言以来,2021年共有224次美国公司的财报电话会提到“元宇宙”一词,而2020年仅有7次,显示出元宇宙作为移动互联网之后下一个主流概念的热度之高。但Bokeh Capital首席投资官Kim Forrest警告称,预计Meta会投资重金兴建元宇宙,但先行者不能保证成功。 投资公司Global X的研究分析师Pedro Palandrani也称,元宇宙是“长期的故事”,短期内投资者更关注Meta如何驾驭苹果隐私变更、电商业务突破,以及通过Messenger或短视频Reels功能获利的方式。 Meta股价重挫短期利空A股相关概念板块,但有观点认为,元宇宙长期发展依然值得期待。 华泰证券认为,在元宇宙中,优质的内容仍然具有稀缺性,内容生产的工具(游戏引擎)以及面向终端用户的作品、IP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在硬件侧,新曝光的Magic Leap 2共搭载18个传感器摄像头,华泰证券认为该趋势有望延续,未来随着元宇宙应用的数据量与交互方式升级,更多种类的传感器与控制器将被搭载到头显、手柄等终端设备,持续优化用户的沉浸式体验。 A股市场上元宇宙概念股合计有90多只。从机构关注度来看,完美世界、芒果超媒、中科创达等个股有10家以上机构评级。市值方面,歌尔股份和科大讯飞市值均超过千亿元,蓝思科技、芒果超模、中科创达等个股市值均超500亿元。
Meta遭遇历史性惨跌 如何破解六大困境?
扎克伯格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4日消息,Facebook母公司Meta的股票周四遭遇了公司历史上最大单日滑坡,股价暴跌26%,市值蒸发逾2300亿美元。 周三,也就是Meta股价大跌的前一天,其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电话会议上阐述了如何从社交网络过渡到所谓的元宇宙虚拟世界这个棘手问题。 Meta现在之所以陷入困境,有以下六个原因: 1.用户增长触顶 Facebook用户疯狂增长的鼎盛时期已经结束。尽管Meta周三公布的应用家族(包括Instagram、Messenger和WhatsApp)新用户略有增加,但其核心的Facebook社交网络应用第四季度的用户数量较上一季度减少了大约50万。 这是该公司18年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样的下滑。自公司创建以来,Meta的主要卖点就是其吸引更多新用户的能力。用户数量下滑意味着核心应用可能已经达到了顶峰。Meta第四季度用户增长率也是至少三年来最慢的。 Meta高管已经把目光瞄准了其他增长机会,比如打开即时通讯服务WhatsApp的赚钱水龙头,该服务尚未产生可观的收入。但是,这些努力才刚刚开始。投资者下一步很可能会仔细审视Meta的其他应用,看看它们的用户增长是否可能开始达到顶峰。 2.苹果隐私调整重创Meta 去年春天,苹果在iOS系统中推出了“应用跟踪透明度”更新,实际上允许iPhone用户选择是否让Facebook等应用监控他们的在线活动。这些保护隐私的举措现在已经损害了Meta的业务,而且很可能会继续伤害。 苹果隐私功能允许用户选择是否被跟踪 现在,Facebook和其他应用必须明确征求人们的同意才能跟踪他们的行为,许多用户选择了拒绝。这意味着Facebook的用户数据会减少,导致公司主要盈利方式之一的定向广告变得更加困难。 更让人痛苦的是,对于Facebook的广告商来说,iPhone用户是一个比Android应用用户更加有利可图的市场。用iPhone上网的人通常会在手机广告提供给他们的产品和应用上花更多的钱。 Meta周三表示,苹果的隐私调整将使其在未来一年损失100亿美元的收入。该公司指责了苹果的调整,认为这对依赖社交网络广告来接触客户的小企业不利。但是,苹果不太可能改变其隐私保护政策,Meta的股东也知道这一点。 3.谷歌蚕食网络广告市场份额 对于竞争对手来说,Meta的麻烦就代表着好运。Meta CFO大卫·韦纳(David Wehner)指出,由于苹果的调整使得广告商对用户行为的了解减少,许多广告商已经开始将广告预算转移到其他平台,也就是谷歌。 谷歌在本周公布了创纪录的第四季度销售额,尤其是在电子商务搜索广告方面。这正是Meta在去年最后三个月进展不顺的领域。与Meta不同,谷歌在用户数据方面并不严重依赖苹果。韦纳表示,谷歌拥有的“用于广告测量和优化目的的第三方数据”很可能远多于Meta广告平台。 韦纳还提到了谷歌与苹果达成的协议。该协议使得谷歌成为了苹果Safari浏览器上的默认搜索引擎。这意味着谷歌的搜索广告会出现在更多的地方,接收更多对广告主有用的数据。从长远来看,这对Meta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尤其是如果更多的广告商转向谷歌搜索广告的话。 4.可怕的敌人:TikTok 一年多来,扎克伯格一直在强调TikTok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敌人。这款应用已经拥有逾10亿用户,得益于它的短视频帖子具有高度的可分享性,而且令人十分上瘾。为了吸引眼球和注意力,它正在与Meta旗下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进行激烈竞争。 TikTok成为Meta劲敌 Meta复制了TikTok,推出了一个名为Instagram Reels的视频产品功能。扎克伯格周三表示,Reels目前是整个Instagram应用中用户参与度的头号驱动因素。Reels处于Instagram信息流中的显著位置。 问题是,尽管Reels可能会吸引用户,但它赚钱的效率不如Instagram其他功能,比如Stories和主信息流。这是因为通过视频广告赚钱的速度较慢,因为人们往往会跳过它们。这意味着,Instagram越是推动人们使用Reels,它从这些用户身上赚到的钱就越少。 扎克伯格将这种情况与几年前类似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当时Instagram推出了Stories功能,后者是Snapchat的复制版。该功能刚推出时也没有给公司带来多少收入,不过广告收入最终也随之而来。不过,谁也不能保证Instagram Reels能复制这种魔力。 5.元宇宙投入巨大 扎克伯格坚信,互联网的下一代是元宇宙,他愿意在上面大举投资。目前,元宇宙仍然是一个模糊的理论概念,涉及到人们在不同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世界中移动。元宇宙的投入如此之大,以至于Meta去年的支出超过了100亿美元。扎克伯格预计未来将投入更多。 然而,没有证据表明这种押注会取得回报。与Facebook在2012年转向移动设备不同,虚拟现实的使用仍然是小众爱好者的领域,尚未真正进入主流。增强现实头戴设备的普及即便不需要数年,也需要数月时间。 从本质上说,扎克伯格是在要求员工、用户和投资者相信他和他的元宇宙愿景。这是一个令人为难的要求,毕竟元宇宙将在未来几年花费公司数十亿美元,而且可能永远不会开花结果。 6.反垄断阴影 华盛顿监管机构对Meta的威胁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难题。Meta面临多项调查,其中包括最近咄咄逼人的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多个州的总检察长。这些调查的焦点在于Meta是否以反竞争的方式采取行动。美国议员们也在努力通过反垄断法案。 扎克伯格辩称,Meta并非社交网络的垄断企业。他曾愤怒地指出,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包括来自TikTok、苹果、谷歌和其他未来对手的竞争。 但是反垄断行动的威胁让Meta更难通过收购抓住新的社交网络趋势。过去,Facebook在几乎没有受到审查的情况下收购了Instagram和WhatsApp,凭借这些服务获得了数十亿用户。现在,即使是Meta在虚拟现实和GIF领域看似不那么有争议的一些收购,也受到了全球监管机构的挑战。由于达成交易的可能性越来越小,Meta的任务是通过创新来应对任何挑战。 过去,扎克伯格可能会被认为他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但是至少在周四,华尔街的信心已经不足了。(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iFeng科技)。
【2022财富配置手册】百位机构投资者调查:入场意愿谨慎 机构关注中等市值绩优股
编者:从2012年开始,到2022年,经济观察报百位机构投资者调查已经做了十一个年头。十一年间,中国资本市场历经牛熊轮回,跌宕起伏,同时也一直在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中,成长为跻身国际前列的头部市场。 刚刚过去的2021年依然是不凡的一年。这一年,资本市场风云变幻,洋溢过喜气,充斥过贪婪,也弥漫过恐惧。总体而言,2021年是行情分化演绎得较为极致的一年。不过,截至年官收尾,上证指数依旧收获了年线3连阳。 2022年,中国资本市场能否继续乘势而上? 经济观察报力邀各金融机构投资精英参与本报2022年度机构投资者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及整理,并进行客观呈现,以期为读者提供展望未来市场走向及形成投资策略的逻辑和视角。 调查时间:2022年1月4日至1月16日 调查对象:基金、券商、保险、私募、期货等机构的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黄一帆 “更难赚钱成共识 机构选择淡化行业精选个股”,这是上一个年度经济观察报百位机构投资者调查得出的预测趋势。在2022年之初,新一年的百位机构投资者调查显示出的关键词则是——“入场意愿谨慎”。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流行,中国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经济领先复苏。在过去的一年中,A股市场整体运行平稳。指数层面,Wind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上证指数涨幅为4.80%,深证成指涨幅为2.67%,创业板指全年涨幅达12.02%,均实现连涨三年。其中,上证指数收获年线3连阳,打破了A股市场尘封28年的纪录。 上一年初,经济观察报机构投资者调查文章对2021年A股的表现做出了较为谨慎的预测。 在该调查中,超过一半以上的投资经理认为A股将会在3000点-3500点之间震荡。在获取预期收益方面,调查的结果是偏悲观的,77.6%的投资者认为2021年会比2020年更难赚取收益。如今,回顾2021年A股市场,尽管经历波动,但凭借着总体平稳运行的态势以及分化的结构行情,投资者们还是可以赢得不小的收益。 2021年,中国资本市场迈过“而立”之年,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为A股市场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资本市场运行的宏观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各项改革措施不断出台落地。这一年,中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推进得更加深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得到夯实:2020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证券法》大幅提高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处罚金额,A股市场出现首例适用新《证券法》予以1500万罚款的情形,60万顶格罚款成为历史。2021年3月13日,广东榕泰收到广东证监局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因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广东榕泰成为首例按照新《证券法》上市公司和相关责任人罚款金额超过60万元的处罚案例。4月6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合并落地,这是继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后,中国资本市场又一重大板块改革。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81家首批上市公司集体亮相。北京证券交易所从提出设立到开市仅用74天,堪称推进速度最快的交易所。推进速度的背后,折射出中国特色资本市场此轮注册制改革的高效。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中国资本市场正在走向成熟,全面注册制在2022年有望落地。伴随一系列改革成功落地,A股将呈现新格局。 2021年,A股的生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外资源源不断地涌入。截至12月31日,2021年北向资金全年净买入4321.69亿元,达到2020年全年净买入额2089.32亿元的两倍,且为史上首次单年净买入超4000亿元。 多层次资本市场正在逐步成形,A股的生态也在进一步完善。2022年至今,A股震荡回调,今年能否再续佳绩? 对流动性持较为乐观态度 尽管中国依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中国经济在疫情防控之下还是尽早地走向复苏。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中国经济数据。疫情之下,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143670亿元,2021年GDP比上年增长8.1%,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本次调查中,约有44%的投资者认为,中国的GDP增速将在4.5%-5.0%区间,认为GDP增速在5.0%-5.5%的被访者占37%,有18%的投资者认为GDP增速在5.5%-6.5%区间。 最大程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的因素中,有15.2%的受访者认为是货币政策及其传导,这一数据较前一年的20%相比有所下降。另有38.1%的被访者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及经济常态化运作情况将最大程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2年1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由3.8%下调至 3.7%,下调10个基点。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由4.65%下调至4.6%,下调5个基点。此次下调将有助于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在1月18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等回应市场关切时也表示,当前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稳”本身就是最大的“进”。在经济下行压力根本缓解之前,进要服务于稳,不利于稳的政策不出台,有利于稳的政策多出台,做到以进促稳。简单说,当前重点的目标是稳,政策的要求是发力。从调查来看,百位机构投资者对今年的流动性持较为乐观的态度,35%的投资者认为会比较充裕,另有60%的投资者认为今年流动性中等,仅有5%的投资者认为流动性会大幅收紧。 在最能影响2022年证券市场走势的诸多因素中,45%的投资者认为中国经济走势及企业盈利变化会影响证券市场,这一数字比去年明显提高。同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形势、疫苗的普及应用及全球经济复苏也有16%的投资者选择。但有18%的投资者认为货币宽松程度即中国市场利率变化将是最为影响2022年A股市场走势的因素。 机构投资者去年入场的意愿普遍偏谨慎。今年的调查看到,他们入场的意愿相比去年并未产生太大变化。有35%的投资经理愿意以70%-80%仓位操作,有6%的投资经理愿意满仓操作。在获取预期收益方面,调查的结果较去年是在向积极方向发展的——有45%的投资者认为2022年会比2021年更难赚取收益,而这一数字去年是77.6%。 在投资观念上,长线价值投资仍占主导,有59%的投资经理表示愿意买入并长期持有,相较于去年的57.2%的数据有所提升,29%的受访者选择波段操作;而快进快出的短线操作者仅占12%。 关注中等市值绩优股 据本次调查显示,2022年,股票仍是多数投资者青睐的大类资产,28.9%的受访者认为最值得投资的是股票。这一数字与去年的29%数字持平。随后依次是信托和股权资产,分别占14.5%和12.0%,去年基金经理对房地产和低风险理财产品的喜好仅次于股票,分别占14.3%和10.0%。 投资者最为看好的A股,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他们对2022年市场的态度比较集中。69%的受访者认为2022全年震荡调整,另有10%的受访者认为2022年的上证指数呈现“V”型结构,仅有7%和2%的受访者认为全年呈上涨和低迷下跌趋势。 对于2022年上证指数的点位区间,超过一半以上的机构投资经理认为A股将会在3000点-3500点之间震荡,另有36%的投资者认为会在3500点-4000点左右,22%的投资者认为会朝4000点-5000点攀升。相当一部分机构投资者(38.7%)认为A股的投资机会在二季度,选择其余季度投资机会的比例近乎均等。 板块而言,今年机构投资者态度较为分化。各个行业板块中,机构投资者最看好的是军工航天(30%),此外,新能源与新材料(23%)成为机构第二看好的板块。除此之外,机构投资者看好的行业依次是医药、生物制药(20%)、科技网络与传媒(17%)、金融(15%)。 此外,分化依然是机构投资者主题投资选择时所体现出的显著特征。在主题选择中,机构投资者最看好的行业依次是5G芯片、云计算(20.2%)、新能源(17%)、医药医疗健康(14.3%)。 那么,机构投资者们在2022年看好哪种类型股票的市场表现呢?调查显示,中等市值绩优股以51%的比例成为机构的“心头好”,大盘蓝筹股则占34%,小市值成长股和新股与次新股则分别仅占有12%和6%的选票。 新一年的投资策略方面,调查可见,机构投资者们把51%的选票投给了“淡化行业,精选个股”,“随时把握新的投资机会,行业轮动”则占据34%的投票。 对于资产管理机构的规模扩张潜力,有55.6%的受访者都认为公募基金列于首位,这一结果,亦显示出2021年公募扩张的趋势将延续。权益投资时代开启,公募基金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   (本次问卷由本报记者黄一帆、陈姗、周一帆、李沁、姜鑫、蔡越坤、梁冀执行完成)  
东芝将公布重组计划 或分拆为两家公司并出售部分业务
内忧外困之下,东芝将在下周一和下周二(2月7-8日)举办投资者关系活动期间宣布调整公司架构的计划。据当地媒体报道,这家日本科技公司正在研究修改重组计划的选项,并评估其业务组合。 公司打算在最终决定后在IR活动上提供细节。 据东京电视台报道,东芝公司最初宣布了分拆三家公司的计划,目前正考虑分拆为两家公司。 报道援引未透露姓名的人士的话称,该公司还在考虑出售部分业务。 这一改变将是这家日本科技巨头在去年11月宣布的计划遭到不满的维权股东越来越大的压力后做出的最新妥协。 东芝2月4日还曾表示,日经新闻此前有关该公司目前计划拆分为两个实体的报道并非基于东芝的任何公告。而东芝最初的计划是将东芝分成三个实体:基础设施、存储芯片和设备。 在去年11月东芝公布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上半财年业绩,营收与利润均实现增长。其当期净销售额15463.97亿日元,上年同期为13713.85亿日元。当期净利润597.95亿日元,上年同期为34.93亿日元。其中,电子设备和存储业务净销售额4328.56亿日元,基础设施业务净销售额2720.84亿日元,建筑业务净销售额2858.05亿日元,能源业务净销售额2360.17亿日元,零售和印刷业务净销售额2217.02亿日元,数字业务净销售额1035.03亿日元。而就在前几天,东芝还宣布将斥资约1000亿日元合8.37亿美元在日本建设功率半导体新产线。
史上最大掌机!Steam Deck与各掌机横向对比
Steam Deck本月月底即开始发货,而著名游戏主播Cary Golomb已经提前拿到了该款掌机,并且跟自己丰富的掌机收藏进行了实机对比,让你可以在拿到Steam Deck前,对它的大小有一定的认识。 首先是跟当下最流行的掌机Switch进行对比。横向对比Switch OLED版,Steam Deck宽了大约两个半Joy-Con手柄。此外,后者也明显更厚。Switch已经是随身便携的极限,这意味着想要携带Steam Deck,专用背包绝对不可避免。 此外,当下也有多款国产Windows掌机可作为比较。 GDPwin3掌机,基于英特尔平台,搭载了i7-119G7的核心配置。其体积比Switch还要小,看起来长度仅有Steam Deck的一半多点,但厚度与后者相当。 基于锐龙7 5825U的Aya Neo Next则是目前国产Windows掌机中的“大块头”。不过和Steam Deck相比,依然有一个Joy-Con手柄空间的富余。它的厚度同样跟Steam Deck相当。 就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几款掌机来看,Switch依然是目前最便携的选择。从这几款对比来看,它的厚度和长度都是最合适的,更不要忘了还有更小巧便携的Switch Lite存在。 Steam Deck最长也最厚,堪称目前最大的掌机。当然,它的性能也很强。 独家定制的RDNA2 GPU+Zen2 APU,就性能而言,Steam Deck丝毫不逊于另外两款国产掌机,不过具体表现还有待实际测试检验。 不过,不要忘了它的价格。Steam Deck的起售价为399美元,是目前几款主打性能的掌机中最便宜的。并且,即便是入门级的64GB版本,也能自行使用M.2插槽进行存储扩展,它可以说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此外,作者还将Steam Deck跟以往世代的掌机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到以往的掌机,才是真的够迷你。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