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彭博社:MacBook太薄了 苹果还没有把Face ID放到里面的技术
IT之家 2月7日消息,据彭博社记者Mark Gurman称,苹果的第一款配备 Face ID 的 Mac 不太可能是 MacBook,因为将身份验证硬件嵌入到笔记本显示器部分所需的技术仍然不存在。 Gurman 关于这个主题的回答出现在他最新的“Power On”时事通讯的问答部分。关于Face ID是否会出现在Mac 上,Gurman 写道: Face ID 最初将被用于M1 iMac。因为iMac是最厚的带有内置显示屏的 Mac,而 MacBook 的屏幕相当薄。在这一点上,将Face ID嵌入到薄薄的MacBook显示器部分的技术还不存在。因此,如果Face ID出现在Mac上,我认为它将首先出现在 iMac 或外接显示器上。苹果肯定一直在努力,但时间会证明他们是否会推出它。 苹果在 2017 年首次展示iPhone X时,就为其搭载了Face ID面部识别系统,此后,该系统在大多数 iPhone和iPad 中取代了Touch ID,并且有传言称未来的Mac也将采用Face ID。 IT之家了解到,Gurman在2021年7月谈到这个话题时表示,他认为苹果打算“在几年内”推出其首款配备Face ID的Mac,而且苹果最初计划在2021年的24英寸iMac中加入 Face ID。 除了Mac上的Face ID问题外,Gurman的最新通讯重申,苹果计划在3月8日星期二举行一场虚拟活动,推出新的iPhone SE和iPad Air机型,预计这两款机型都将配备 A15芯片和5G支持。
微软或砍掉自家HoloLens?要与三星合作搞消费级XR头显
编译 | 赵迪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2月7日消息,据外媒报道,微软有可能已经叫停XR头显HoloLens 3的研发,专注与三星合作推进“Bondi”项目,开发以三星手机为计算平台的XR头显。此外,知情人士爆料称,微软或计划推出新款视觉设备,不以Windows系统为核心,而是依靠云计算平台,但这一计划刚刚起步,有可能会再发生变化。 外媒称,微软内部对进军XR领域的核心战略存在分歧。此前,微软XR部门的负责人亚历克斯·基普曼(Alex Kipman)曾表示,微软计划最终推出面向消费者的XR头显HoloLens 3,但其一部分成员希望将重点放在企业和军方服务上。有内部人士称,公司在XR战略上的不确定性导致团队士气低落。 一、微软取消HoloLens3项目?被曝转向基于云的视觉设备 据外媒Insider报道,微软于去年放弃了XR头显HoloLens 3的研发,取消了这个被内部称为“Calypso”的项目。此前,微软发布XR头显HoloLens 2通过激光显示器、新型传感器Azure Kinect等大幅提升了沉浸感,能实现高效率的交互和协作,但这一设备主要面向企业用户,去年,微软表示要推出面向消费者的XR头显HoloLens 3,激起大众期待。 目前,基普曼公开驳斥了停止研发XR头显HoloLens 3的消息,但有内部人士称,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人或是被分配到了其他项目,或是已经离开了公司,微软可能基于XR头显HoloLens 2为新产品做准备,但不会是Calypso。 外媒称,微软取消“Calypso”项目是为了将资源更多地投入与三星合作开发的“Bondi”项目,与基于Windows系统的HoloLens系列产品不同,“Bondi”项目开发的头显产品将以三星手机为计算平台,可以把三星手机当作计算机使用。 此外,有知情人士称,微软正在计划推出一款依托云计算的视觉设备,其功能类似于能就近实现数据运输、计算、存储等功能的边缘设备,能够进行离线操作。目前不清楚微软是否会将这款设备命名为“HoloLens”,知情人士称,该项目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可能发生变化,目前还不清楚其基于云计算的设备将采用什么操作系统,有可能HoloLens系列产品的开发者会为其重写部分或全部系统。 二、战略方向出现分歧,微软XR团队出现人才流失 2015年微软发布XR头显HoloLens 2时,将其定位为面向企业的产品,2020年,微软聘请了苹果公司副总裁Ruben Caballero来管理XR部门的部分业务,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他加入微软的目标是在面向消费者发布的XR头显方面打败苹果。基普曼去年也表示,微软打算最终推出面向消费者的HoloLens系列头显产品。 但基普曼同时透露,一部分团队成员仍希望将重点放在对企业和军方的服务上。外媒称,最近,在专注硬件还是专注建设元宇宙平台、产品应当面向企业客户还是消费者等问题上,微软的XR部门内部存在分歧。目前尚不清楚管理层青睐哪个战略方向,微软内部人士表示,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导致团队士气低落,促使一些人转向Meta等对手公司。 领英的资料显示,微软XR部门在2021年流失了25名员工,其中包括在微软工作了20年的老将、XR技术研究员唐·鲍克斯(Don Box),以及在微软工作了26年的计算机视觉工程师戴夫·里德(Dave Reed)。 结语:即使巨头玩XR,也伴随诸多不确定性 相关人士称,微软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上往往眼光长远,它看向的一般是数十亿美元的市场,HoloLens系列头显产品目前还未达到这一目标,所以微软在将目标转向XR的其他领域。目前,微软XR团队需要解决内部的分歧,确定在XR领域的战略方向。 但微软并不是唯一一家在探索XR领域发展方向的公司,Meta的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也表示暂时不能确定Meta的投资计划,他说,“还有很多事情我们不确定”。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大热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XR领域涌入大量玩家,但正如一位前微软高管向Insider谈论XR时说的那样,“很多人都进入了‘它’,但还没有决定‘它’是什么”。
谷歌折叠屏要“复活”?带着操作系统做手机,欲挑战三星霸主地位
智东西2月7日消息,据外媒报道,谷歌有可能在今年推出以“Pixel Fold”或“Pixel Notepad”为名的折叠屏手机,这款手机有可能配备谷歌2021年推出的新款操作系统“Android 12L”。继三星、华为、小米、OPPO、一加、荣耀之后,折叠屏手机市场又将迎来一位新玩家。 目前折叠屏手机市场仍然以三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业界预测三星“Galaxy Z Fold3”、“Galaxy Z Flip 3”等折叠屏手机在2021年末的销量有可能达到800万台,相较2020年销量增加4倍以上。其中,三星在折叠屏手机屏幕市场中高达90%的市场占有率是其在折叠屏手机市场获得稳固地位的重要因素。 外媒称,如果谷歌推出折叠屏手机,折叠屏手机市场会进一步得到发展,而对于市场中最大的玩家三星来说,做大市场盘子对它是有利的。 一、谷歌要为了一个操作系统,做一款折叠屏手机? 据外媒报道,谷歌预计在今年推出以“Pixel Fold”或“Pixel Notepad”为名的折叠屏手机。2021年,谷歌公布了新款操作系统“Android 12L”的测试版,该公司表示,新款操作系统“支持折叠屏应用、下一代多任务处理等折叠屏手机的新功能”。对此,CNET分析称,这有些功能可能是为未来推出折叠屏手机所做的准备。 ▲谷歌折叠屏手机外观模型。 此外,外媒9to5Google称其发现了一个动画文件,这个动画展示了如何将SIM卡插入配备Android 12L Beta 2的折叠屏手机,由此确认了“Pixel Fold”的SIM卡槽位置在手机底部。在此基础上,9to5Google猜测“Pixel Fold”可能会配备一个小型屏幕。 但是,谷歌将于今年推出折叠屏手机的消息还未得到官方证实。2021年,市场研究机构DSCC(Display Supply Chain Consulting)曾援引谷歌内部人士的话,称谷歌决定放弃“Pixel Fold”项目。此外,IT媒体Phone Arena也认为,比起仓促地推出不成熟的产品,谷歌最好推迟折叠屏手机的推出计划。 二、2021年三星折叠屏手机销量猛增3倍,市场份额高达90% 外媒消息称,截止到2020年,折叠屏手机的市场规模只有200万部左右,但2021年8月,三星推出的新款折叠屏手机“Galaxy Z Fold3”和“Galaxy Z Flip3”大幅推动折叠屏手机的普及,2021年末,三星“Galaxy Z Fold3”和“Galaxy Z Flip 3”折叠屏手机的销量相比2020年的折叠屏手机销量翻了两番。 ▲三星折叠屏手机Galaxy Z Flip3 三星几乎垄断了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其销售额与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的总销售额差距较小。Counterpoint预测,2021年折叠屏手机的全球总市场规模将达到900万台,其中三星占据90%的市场份额。目前,三星还未公布具体的数据,但业界预测其2021年的销量将达到800万台。 三星在折叠屏手机屏幕领域的技术位于世界顶尖水平,这被看作是三星能在折叠屏手机市场巩固地位的重要因素。市场研究机构Omdia预测,今年折叠屏手机屏幕的市场总出货量将达到2000万块,其中三星在折叠屏手机屏幕市场的占有率有可能超过90%。 结语:折叠屏市场不断涌入新玩家,三星龙头地位依旧稳固 除谷歌将要推出折叠屏手机的消息之外,去年8月,也有消息称苹果已造出折叠屏手机工程机,近几年会实现量产。此外,华为、OPPO等中国企业也进军折叠屏手机市场,去年12月,华为发布了折叠屏手机“P50 Pocket”,荣耀和OPPO也发布了Magic V、OPPO Find N等折叠屏手机。 三星自2019年推出折叠屏手机以来,专注产品防水、防尘、屏幕耐用性等功能的提升,到2021年,其新款折叠屏手机实现了销量暴涨。未来,三星在折叠屏手机市场的霸主地位必将受到更多厂商的挑战,未来折叠屏手机市场格局,仍旧充满变数。
2022年,苹果三星小米们还有10场硬仗要打
新年假期刚过,国内Redmi、realme、OPPO、联想拯救者的多款新机已经蓄势待发,天玑9000与骁龙8的正面对决也一触即发,智能手机虎年大戏,即将上演。 回顾2021年的智能手机市场,基本上可以用“内卷”来总结:千元机用上旗舰芯、快充突破百瓦后仍冲新高、屏幕材料一年升级两代开始“挤牙膏”,甚至家家都要掏出一颗“自研芯片”才敢挺直腰板说话。 毫无疑问,厂商们的贴身技术肉搏愈发激烈。 好消息是,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终于结束了连续5年的下滑,在2021年迎来了正增长,而不论是万物互联的AIoT时代,还是爆火元宇宙概念下的看得见的未来,手机依然是人们依赖的核心智能设备。 新年之后,面对2022年,从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发展角度来看,智能手机领域还会有哪些技术的硬核博弈,市场格局还会有哪些变数?智能手机市场的2022年会怎么走,这10场对决或将成为关键拐点。 一、芯片“没得选”,调教是关键,自研芯片亮剑 从全球缺芯潮到华为被美国制裁,芯片在手机产业中的重要性已经被提到了空前高度。 2022年,智能手机厂商在芯片领域的竞争也会愈发焦灼。一方面,高通、联发科等头部玩家之间的产品差距越来越小,没有一家能够拥有绝对的领先优势,比拼终端厂商调教能力成为重头戏;另一方面,自研芯片也成为了关键技术高地。 目前头部手机SoC厂商屈指可数,苹果自成一派,三星Exynos系列只用在自家机型和少部分vivo机型中,对于国内小米、荣耀、OPPO、vivo等主流手机厂商来说,高通和联发科仍然是唯二的选择。 虽然展锐5G SoC已经量产商用,但进入头部厂商的主流机型还需时日。 手机厂商们虽然打的起劲,但却都给芯片厂商“打了广告”。 高通骁龙8和联发科天玑9000两颗旗舰芯片,基于同样的Armv9架构、有着相似的“1+3+4”CPU核心配置、接近的4nm工艺、相似的三ISP图像处理模块以及同样暴涨的AI算力,让芯片层面的差距逐渐缩小。 ▲左:骁龙8,右:天玑9000 对于厂商来说,如何通过自己的调教、自研的软件算法让芯片更好地发挥能力,才是比拼的关键。 比如性能和功耗如何平衡,就是摆在厂商面前最大的一道难题。如今“发热”问题似乎已经成为了手机行业的一条“红线”。 从最近各家发布的骁龙8旗舰机中我们就能看到,各家厂商的调教思路各不相同,有的追求极致性能表现,温度则相对有所牺牲,如realme GT2系列;有的严格控制温度,在一定范围内维持性能,如小米12系列;也有机型,性能没有达到较高水平,发热却直接“破表”。 手机厂商们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都觉得自己掌握了“驯龙真谛”。 可以看到,虽然芯片性能越来越强劲,但芯片架构升级、半导体工艺升级却有放缓趋势,因此终端厂商们如何调教好一颗芯片变得越来越重要。 2022年,不同厂商芯片平台之间的差距会进一步缩小,如何让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就要考验各家厂商在各类软件技术、算法层面的功底了。 也正因为通用芯片平台有着这样的“窘境”,各类自研芯片开始陆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小米澎湃P1快充芯片、vivo的ISP芯片V1、OPPO的影像NPU马里亚纳 X纷纷亮相,有的已经在旗舰产品中落地。 ▲从左至右:vivo V1、OPPO马里亚纳 X、小米澎湃P1 从影像到充电,自研芯片成为了厂商们在垂直领域加强自身优势的一条不二之选。 目前,苹果的自研5G基带芯片将在今年释放出更多信息,并预计在明年的iPhone 15中正式落地,而OPPO也同样在自研通信基带方面进行布局,根据业内人士透露,OPPO在这个项目上已经挖来了不少联发科和海思的芯片研发人员。 消息人士称,此前玛丽亚纳 X的成功落地,背后就与OPPO造芯团队中的前联发科手机总经理朱尚祖、手机部门副总经理李宗霖等关键人物有密切关系,李宗霖与台积电之间保持着多年的良好关系。 高薪挖人、建立“特种部队”猛攻细分领域芯片,手机厂商们抢起芯片人才真是毫不手软。 有爆料人士称,小米的第二代澎湃C2 ISP芯片也即将问世,或在MIX FOLD折叠屏手机的第二代新品中落地,届时小米、OPPO、vivo三家在影像处理方面必将展开一场围绕自研芯片的重要较量。 手机离不开芯片,而不论是对于通用芯片的调教还是对自研芯片的死磕,都将成为2022年手机芯片大战的主旋律。 二、遍地开花的折叠屏,哪家强?国产屏的春天会更长 在过去的短短两个多月内,OPPO、华为、荣耀接连发布了三款折叠屏手机,并且最低售价也来到了7600元左右,相比2019年折叠屏手机诞生之初动辄万元以上的售价,门槛已经有所降低。 ▲从左至右:OPPO Find N、荣耀Magic V、华为P50 Pocket 不光是杀价格,家家折叠屏发布之时,都会晒出长长的“专利单”,说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怕是把各家的研发部门放在一起,免不了一场唇枪舌战。 除了已经加入战场的厂商,vivo的首款折叠屏将落地NEX系列,今年将面世,而继去年推出首款折叠屏手机MIX FOLD之后,小米的第二代折叠屏手机也呼之欲出,将在年内发布。 ▲2018-2021年全球主流手机厂商折叠屏机型统计,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国内头部屏幕厂商之一深天马有相关人士告诉智东西,2022年折叠屏手机将会更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三星作为目前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占据绝对出货量优势的厂商,将会在今年面临了更多国内入局者的挑战。 根据三星出货计划来看,2022年三星计划出货1300万部折叠屏手机,占3.34亿部手机的总出货量规划约4%。此前三星用折叠屏手机取代了此前的高端Note系列,因此折叠屏手机也将成为三星手机业务的核心产品之一。 根据Counterpoint数据,全球每卖出10台折叠屏手机,有将近9台都是三星的。如今国内厂商发布折叠屏新机,无一例外全面对标三星,大有后来者居上的意味。 ▲三星折叠屏机型统计 折叠屏手机背后两大核心技术为屏幕和铰链,而目前用于折叠屏手机的柔性AMOLED技术以及铰链技术都在不断成熟,并且国内如京东方、TCL华星、长信科技、精研科技等厂商都在折叠屏相关技术领域进行积极布局。 与此同时,国内手机厂商对于国产屏幕方案的采纳也反哺了国内屏幕产业的发展。 这种产业链的带动效应不仅体现在折叠屏领域,在应用更加广泛的AMOLED屏幕领域体现更为显著,如小米、荣耀、OPPO、vivo等国内主流手机厂商,都在提升国产屏幕的使用比例。 小米就在刚刚发布的小米12旗舰系列中采用了与TCL华星联合研发的AMOLED屏幕。 智能手机屏幕大战,既是手机终端厂商之间的博弈,也是国内屏幕厂商与韩国屏幕巨头之间的较量。 三、拍照迈入2亿像素时代,“连续光变”谁先量产? 过去两年里,手机像素从4800万像素快速跃升至1亿像素,翻了将近5倍,三星和豪威科技也在年前接连发布了2亿像素传感器。 ▲左:三星,右:豪威 关于“大底”和“高像素”的争论似乎已经熄火,实际上,大底可以做高像素,高像素也离不开大底做基础,两者并不矛盾。当初几家手机品牌的用户还曾为此在网上掀起了激烈讨论。 2022年,2亿像素必然会落地手机端,而在“比谁更大”之上,谁能够将2亿像素传感器的拍照体验优化得更好,必然会成为角逐焦点之一。 在智能手机行业中,现在似乎有了“先发不是赢,谁先优化好谁赢”的趋势。 不过有手机镜头模组龙头舜宇光学科技相关人士告诉智东西,目前手机成像已经足够“清晰”,如何在此基础上做的更轻薄化,同时将屏下摄像做的更加无感化应该是后续发力的一些主要方向。 在他看来,“持续的微创新”可能是2022年手机拍照领域厂商和供应链企业的主要工作。 在拍的更清楚之外,长焦拍摄的体验也将成为今年厂商们比拼的焦点。年前,传音发布了5倍光学变焦可伸缩镜头,可以兼顾长焦和微距拍摄。而根据供应链信息来看,国内已经有类似的模组方案,目前已经在量产前最后的攻关阶段。 不论是小米此前展示的伸缩镜头方案,还是OPPO去年发布的连续光学变焦镜头模组,都表明了连续变焦必然是长焦拍摄的优化方向。 ▲从左至右:传音、小米、OPPO 但新的连续变焦模组从方案诞生到最终落地,还要面对诸多挑战,终端厂商与模组厂商、算法厂商之间的联合调教打磨都是考验功底的地方。 正如当年华为潜望式镜头引起的长焦拍照变革一样,谁率先将连续变焦技术在手机端成功落地并且体验完善,势必将会把握住2022智能手机拍照大战中的关键节点。 四、充电10分钟满血或成常态,除了快,还要拼AI算法 手机充电多快算快?1小时、半小时、20分钟、15分钟、10分钟?从2020年手机快充功率来到“百瓦”时代,今天,十几分钟充满电似乎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 今天似乎快充不过百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配备了“快充”。 根据红魔7游戏手机的备案信息,其充电器最高支持165W的快充协议,充电速度还会进一步提升。 不过充电来到百瓦之后,厂商们也开始寻找新的发力方向,比如OPPO提出的安全、智能,小米用自研快充芯片P1实现功率和电量的有效兼顾。 伴随着更多硬核技术开始在充电中有所体现,AI算法的加入也成为今年重要的看点之一。 如何让手机充电变得更智能,比如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场景采用合适的充电方案、如何更好地提升电池的使用寿命?都是厂商们将重点打磨的方向。 不仅手机要更懂你,充电也要更懂用户。 而厂商们在电池材料、快充芯片等“硬”技术上的探索也开始加快脚步,小米、OPPO等厂商都在布局智能汽车领域,而快充以及电池材料也都是智能汽车的关键技术,其底层是互通的,这也令人更加期待他们能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五、千元机杀红眼,realme、Redmi上演“守门破门”之战 今天,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realme成立短短两年多,已经成为了全球第六大智能手机厂商,位列三星、苹果、小米、OPPO、vivo之后,已经超过了华为和荣耀。 而realme目前的核心优势之一就是其对于“性价比”的死磕,去年,他们将联发科天玑1200这颗旗舰级芯片的落地机型,带到了千元机档位,更是推出了百元级5G手机。 毫无疑问,realme在国内最主要的对手就是Redmi,Redmi掌门卢伟冰和realme掌门徐起也经常在社交媒体上“隔空对线”,引起各自品牌粉丝们的热议。 Redmi曾经喊出“焊门员”的口号,而随即realme就定出了“射门员”的目标,这一守一攻,可以说是火药味十足。 在智能手机市场激烈“内卷”的当下,千元机市场作为国内手机市场出货的主力段位之一,也势必继续会成为厂商们争夺的重点战场。 而除了realme和Redmi,vivo以及新生的荣耀也不会放弃以前的传统优势“千元机”战场,中低端市场谁能杀出重围,仍然充满未知数。 六、家家喊着冲高端,高端机真的这么香吗? 除了千元机市场的焦灼竞争,高端市场也是智能手机厂商们瞄准的一块新战场。 不可否认,华为芯片供应受限后,手机业务受到了比较明显的影响,而华为的折戟,也让国内其他手机厂商看到了机会,开始加速布局高端市场。 小米创始人兼CEO雷军喊出全面对标苹果的口号,而三年争第一的目标,第一个要越过的大山也是苹果。新生的荣耀也喊出要全面对标苹果,向苹果学习。 OPPO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刘波在发布会上说道,“高端只有华为苹果,未来三分天下必有OPPO”,足见OPPO未来也将瞄准高端市场发力。vivo虽然相对低调,但也在产品布局上,不断向高端市场推进,旗舰机甚至也来到了6000元档位。 ▲从上至下:小米、OPPO、荣耀 根据旭日大数据统计,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畅销手机TOP20中,800美元以上机型占比达到了四分之一,相比2020年同期占比提升了一倍还多。 产品冲击高端化也是目前智能手机市场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一方面,相比单纯的低端走量机型,高端机能够带给厂商更多的利润,在全球手机市场出货量增长遇到瓶颈之后,真正赚到更多的钱才是厂商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 小米开始重点拓展高端市场,手机均价提升之后,财报的净利润情况有着实打实的提升,更多的现金流也让小米有底气喊出五年投入1000亿人民币研发,并发力造车业务。 另一方面,如今智能手机厂商的博弈越来越重视硬核自研技术的突破,而自研技术就意味着大量的投入,需要真金白银而非喊口号。而这些新的技术突破,也要用高端旗舰机来落地,而非走量机型。 可以说,高端市场的比拼,已经是必然。 当然,虽然国内厂商们喊得响亮,但苹果四季度销量力压所有国内厂商,登顶中国市场,还是告诉了所有人,谁才是高端市场中真正的“爸爸”。 中国智能手机厂商的高端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七、小米万家门店砸线下渠道,华荣OV如何应对? 线下渠道之争似乎也将成为2022年智能手机厂商对决的重点之一。直到今天,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仍然有70%的出货量都来自于线下。 到去年12月初,小米的线下门店数量已经超过11600家,并且月增速新店数量达到了254家,在这一万多家线下门店中,小米之家这类官方直营店的占比约为45%。 三年前,小米门店年增200多家,而今天,小米门店月增254家。 同时期,华为线下门店数量约为9600多家,并且每月门店数量都在减少;vivo线下官方直销门店数量约为5000家左右,两个月内新增店铺数量约为274家。 一边小米积极入场,一边华为悄然离场。 小米加强线下市场的建设,势必会与既有的以线下渠道为传统优势项的OPPO、vivo、以及华为形成竞争,而荣耀目前也在发力线下店铺的建设,让更多消费者感知到荣耀已不再是附属于华为的“子品牌”。 能够预见的是,2022年小米、OPPO、vivo、荣耀等手机厂商线下渠道的拓展仍然会加速推进,而针对线下市场的销售策略该如何制定,在产品线规划上会有怎样的考量,都值得进一步关注。 八、操作系统是个香饽饽,但体验能否“及格”是关键 近两年来,华为鸿蒙操作系统的落地速度逐渐加速,到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基本看到,华为在手机业务受阻之后,瞄准的是他们认为空间更加广阔的IoT市场,而鸿蒙操作系统则是面向IoT领域的底层操作系统。 显然,做IoT操作系统这件事,并不只有华为一个人想到了,也并不只有华为一个人落地了。 小米在小米12系列的发布会上同时发布了面向AIoT的MIUI Family操作系统,甚至还专门推出了智能中控设备MIUI Home。也就是说,在小米生态的手机、手表、平板、电视等产品中,未来都将会搭载MIUI定制系统。 ▲上:华为,下:小米 基于此,小米不同设备之间能够实现应用和服务的自由流转,不同终端上正在运行的应用也可以实现跨设备“接力”操作。甚至在下拉控制中心里,小米也推出了小米妙享中心功能,与华为的“超级终端”功能十分相似。 发布会视频直播弹幕中,网友直呼“有内味儿了!” 根据业内信息来看,OPPO目前也在测试多终端之间的互联协同,从手机与平板,到手机、耳机、手表、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之间实现更好地协同打通。 在OPPO的开发者大会上,我们也能看到,OPPO在技术方面有着“3+X+N”的布局,从手机到AIoT均有涉及,与之类似,华为早就明确了“1+8+N”的全场景智慧生态战略,而小米也有着“手机 x AIoT”的核心战略并以此进行技术布局。 “万物互联”这个概念提了很多年,多设备协同必然将会继续成为厂商们发力的重点方向,而底层操作系统的建立完善,已经成为想要做“生态”的厂商们必然要踏出的一步。 但操作系统最重要的是要“有人用”,除了自家产品外,谁能够获得更多生态厂商的认可,将会成为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家都想做自己的,能不能玩起来就要另说了。 九、AIoT市场成手机厂商们搏杀的又一红海 既然提到了AIoT底层操作系统,AIoT领域的硬件布局自然也是重点战场之一。 小米作为发力较早的厂商,目前在国内AIoT市场硬件生态领域有着明显优势。米家生态所能涵盖的设备种类也是各家厂商中比较齐全的。 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荣耀、OPPO、vivo等厂商依然要加大AIoT硬件生态的布局力度。 最典型的就是TWS耳机品类,从2020年到2021年,家家亮出自己的TWS耳机,基本上是你一款我一款,个个都支持主动降噪、超长续航,而且价格也是直接杀到了“百元级”,一时间,打的山寨TWS耳机都有些乱了阵脚。 除了TWS耳机,根据业内信息来看,OPPO和realme的平板电脑即将于今年推出,而realme的笔记本电脑产品甚至已经先于OPPO,在去年下半年落地开售。OPPO的首款平板电脑将预计将定位“性价比”。 ▲Realme Book vivo这边,预计也将在今年上半年推出平板电脑产品。 届时,华为、荣耀、小米、OPPO、vivo基本上将从手机到平板,再到笔记本电脑、耳机、手表实现全面覆盖。 而在智能家居领域的电视产品线方面,OPPO和realme早已开始布局,通过几款性价比产品杀入了电视市场。 当然,一方面也是因为在目前中国供应链的成熟状态下,想要做一款平板、笔记本电脑或者是手表、耳机、电视可以说只需要“掏钱”,剩下的供应链都可以为厂商搞定。 这样一来,终端厂商们拓展硬件品类的成本就会极大降低,不用从零起步。 另一方面,抛去生态建设这样比较“虚”的概念,但从营收的角度来说,没有人会放弃一块增量业务的蛋糕。 2020年全球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13.6%,出货规模约1.64亿台;2020年全球TWS耳机出货量2.33亿部,同比增长85%,去年出货量预计突破3亿部;2020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2.35亿台,同比增长11%,电视出货量2.25亿台,迎来七年来最高峰…… ▲2021年Q3全球可穿戴市场出货量 可以看到,手机厂商们积极布局这些品类,不论是动辄过亿的出货量还是远超手机的同比增长速度,都证明了其潜力。 相比已经走入存量市场的智能手机,从营收角度来看,布局这些品类也可以让财务报表更加漂亮,当然,前提是在成本可控,并且产品真正有人买单的情况下。 十、海外疫情“亮红灯”,米OV如何继续海外之路? 最后一项挑战或许不是源于厂商之间的内部竞争,而是智能手机行业整体在2022年仍然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 随着各类新型变异毒株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目前海外疫情已经不容乐观,截至今年1月中旬,海外每日新增超过百万确诊病例,其中东南亚、欧洲、印度等地区和国家疫情都比较严重。 ▲1月中旬疫情形势图 目前,小米、荣耀、OPPO、vivo等主要国内厂商进行海外拓展的重点市场就印度、欧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北美市场作为非常重要的一块,长期被苹果三星几乎垄断,国内厂商难以进入。 因此这次疫情对于国内厂商海外业务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尤其对于小米来说,其海外业务营收占比已经超过一半,而海外市场手机出货量更是占比超过75%。今年三季度小米全球出货量下滑也与此有不小的关系。 相比小米,OPPO、vivo、荣耀作为海外市场基础稍弱一些的厂商,在2022年疫情仍旧肆虐的海外市场进行布局,也会遇到不小的挑战。 但目前来看,国内手机市场的饱和程度要远超前文提到的非洲、印度、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单从比拼出货量的角度来看,在国内“死磕”的基础上,加码新兴市场或许可以发现更多机会。 结语:能否稳住上扬态势,2022成关键年 不论从技术创新还是产业格局变动等角度来看,2022年的智能手机市场,比拼依然十分激烈。并且更加硬核的技术对决成为了主旋律:芯片、操作系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2021年智能手机市场迎来了近五年来首次销量同比上扬,2022年,厂商们能否通过这一次次对决,维持消费市场的火热,让智能手机行业的上扬成为常态,将至关重要。
日本供应链环节薄弱 高度依赖中国手机、笔记本电脑
日本政府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警告称,中国在日本的进口中所占份额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这加剧了日本供应链中断带来的风险。 据《日经亚洲评论》报道,日本内阁府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趋势》报告研究了日本、美国和德国与中国的商品贸易。数据显示,2019 年,日本 23.3% 的进口来自中国,而美国和德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 18.1% 和 8.5%。 这种趋势也延伸到日本特别依赖中国货源的商品范围。在检查的大约 5000 件商品中,中国占进口总额的至少一半,日本为 1133 件,美国为 590 件,德国为 250 件。 据了解,从发光二极管到玩具,日本对中国进口产品的依赖范围很广,但在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上尤为明显。日本从中国进口的手机份额从 10 年前的 69.1% 上升到 2019 年的 85.7%,日本进口的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几乎全部来自中国 (98.8%)。 该报道指出,上述数据为最近东京、华盛顿和其他地方的经济安全提供了进一步的素材,因为新冠疫情大流行已经证明了供应链问题的破坏性。 内阁府警告称,如果中国的出口因供应冲击或船运延误而中断,日本将很难从其他来源购买许多产品,而且经济影响将是巨大的。 报告还显示,其他两个主要经济体的进口来源分布不太均衡。美国的许多产品都依赖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而欧盟成员国德国则从欧盟各地采购产品。
2022年手机风向何处:平湖 惊雷与暗潮
面如平湖,暗潮汹涌,惊雷迭起。 2021年划上了句号,这一年手机市场可以用“面如平湖,暗潮汹涌”来形容。 平淡指向手机的出货量,Canalys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智能手机累计出货量为3.33亿部,同比2020年的3.3亿台出货量增长仅为6.36%,谓之平淡。 暗潮汹涌指品牌的竞争,存量竞争之下,行业高度内卷,,“华为跌倒,其他吃饱”,格局重塑,位次重排。 华为因为中美争端的原因让出全球市场后,苹果、小米努力蚕食华为留出的份额,OPPO和vivo也在分羹,荣耀则在2021年下半年实现大逆转;全球手机市场份额排行从之前的“三星、苹果、华为、小米、OPPO”变成“苹果、三星、小米、OPPO、vivo”五强争霸。 龙头们竞争之外,中兴、魅族、酷派等老牌也卷土重来。 中兴2021年全年出货量超1亿部,同比增长60%;魅族在9月10号宣布旗下品牌魅蓝回归,并发布30+款新品亮相;曾经的国产四大巨头中的酷派也以千元机正式回归。 在暗潮涌动的手机红海里,2021年手机形态和品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2022年又有怎么样的趋势与发展?《财经故事荟》将从手机形态、品牌位次、行业挑战三个角度,试图勾勒全貌。 多摄风暂缓,拍照难突破,折叠屏潮涌 2021年,手机在形态呈现两大趋势:多摄速度变缓、折叠屏渐成风潮。 随着手机摄影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单一镜头难以满足用户的拍照需求,且拍照效果的提升,作为手机卖点,易被用户感知、青睐,而手机摄像头个数从单摄到双摄再向多摄发展,也是2017-2020年手机形态变化的主旋律。 2017年,手机多摄渗透率为0,而到了2020年末,智能手机后置多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78%,也就意味着,10部当中有接近8部后置有3个以上摄像头。 目前单部智能手机摄像头数量平均为4.3个,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到2024年平均单部手机摄像头数量为4.9个,摄像头数量增长已近天花板。 摄像头数量逼近上限,手机拍照功能的大幅提升难上加难后,手机厂商们发现了另一个易被消费者感知且接受的创新——折叠屏首当其冲。 2021年,折叠屏手机崭露头角,用“三星加码、华为发力、小米OPPO入局,荣耀异军突起”来形容最为贴切,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发布折叠屏新机抢占市场,2021年,也被称为折叠屏量产元年。 从出货量数据来看,折叠屏手机放量明显,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2021年折叠屏手机全球出货量达到900万部,占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4亿部)的0.63%;对比2020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大约只有194.7万部,只占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的0.15%。 进入2022年,折叠屏的开端没有令人失望,荣耀发布1月中旬发布le 9999元的折叠屏手机Magic V(12GB/256GB售价9999元),目前手机厂商中,仅剩苹果和vivo看似按兵不动。 但事实上,苹果已经开始招兵买马,早在2021年5月,就公布了最新入围的37家供应商名单,其中中国大陆的企业有11家,这11家企业中有2家(精研科技、富驰高)是涉足金属粉末注射成型工艺(MIM)。 MIM是一种将粉末冶金与塑料成型工艺相结合的新型制造工艺技术,是折叠屏必须使用的铰链的关键技术,而铰链是折叠屏手机的成本大头,IT之家的成本拆解发现,铰链成本可以占到终端零售价的10%左右。 ▲画圈部分为折叠屏手机的铰链,主要技术是MIN 天风证券研究员郭明錤曾提出,在消费电子界,苹果是创新的风向标,小米是产品推广的关键。 有消息称,苹果将于明年推出折叠屏产品,可以预判,当苹果推出折叠产品之时,或是折叠手机真正走向主流化的起点。 随着OPPO FindN的推出,折叠屏手机真正兼顾了高质和低价,如今这款手机价格下探至8000元以下,折叠屏手机也逐渐迈过了“价格昂贵”这一主流化最大障碍。而小米,则将折叠屏手机的价格下探至7000元以下。 因此,随着各大品牌的新机型推出以及价格的持续下探,研究机构Counterpoint乐观预测,2022年全球市场折叠屏智能手机销量有望达1830万部,同比增长103.33%;到2025年全球折叠屏智能手机销量有望达5740万部,4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8.92%。 折叠手机爆发的原因有二:一是于用户而言,突破屏幕尺寸的限制,满足更丰富的适用场景的需求,解决了屏幕尺寸与单手操作便利性及便携性之间的矛盾;二是于手机厂商而言,折叠屏是除了手机镜头向多摄发展以外,少有的能被消费者及时感知的创新,有助于拉动换机风潮。 目前,折叠屏手机尚未大规模爆发,表面原因是受制于价格居高不下,深度原因在于供应链——看似简单的翻折,却需要AMOLED柔性屏、柔性盖板、铰链等上游厂商的技术和产能配合,门槛不低。 同样以铰链举例,荣耀Magic V的铰链设计由两百多个零件组成,对立体组装精度的要求达到了0.01mm级别,使得生产成本高昂,产能难以快速突破。 唯有解决上述痛点,才是折叠屏真正从品牌扎堆,走向大众普及的临界点,2022年,一个确定的趋势是,折叠屏主流化的冲锋号角已经响起。 出海破浪,位次反转 在品牌端,传音和荣耀是2021年最耀眼的两颗星,并非是他们的整体销量居首,而是突破力最强,前者对应国际市场;后者对应国内市场。 根据Canalys发布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显示,前五名是“苹果、三星、小米、OPPO、vivo”,第六名挤进一个新面孔——传音,其母公司为传音控股集团,旗下包括TECNO、Itel、Infinix三个品牌。 传音成立于2006年,不被主流大众所识,是因其手机产品绕开中国红海,聚焦出海,凭借三个子品牌,以低价(平均单价不到人民币200元)和功能(专为非洲人设计的拍照、防水等技术),打败三星、诺基亚,成就“非洲手机之王”。 通过在非洲60个国家的密集地推,传音已在非洲拿下超过50%的市场份额;2021年上半年,传音以9600万部的手机出货量连续4年蝉联非洲手机市场第一,是名副其实的隐形龙头。相比锚定欧美等发达国家,传音锚定非洲降维打击,胜算更高。 传音之外,其他品牌也在顺势而为,OPPO也以品牌矩阵,快速出击全球化: OPPO的子品牌realme于2018年5月在印度正式发布,成立三年增长势头颇为迅猛,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1年realme以14%的市占率印度排名第四;OPPO旗下另一独立品牌一加出击印度中高端市场,Counterpoint数据显示其在印度中高端市场市占率约27%,一加、Realme、OPPO累计共占印度32.8%的市场份额。 除了印度市场,realme在其他市场表现同样突出:菲律宾位居第1,捷克、希腊等手机市场份额进入前4,俄罗斯市场排名第3。 预判2022年,新兴市场国家仍处于“功能机向智能机切换”的升级风潮中,发达国家5G建设如火如荼,5G换机潮又将带来新的机会,全球市场新一轮厮杀已经全面展开,国产品牌也在加速奔跑。 将目光从品牌出海聚焦至国内市场的争夺,荣耀在2021年下半年强势复出。 华为在2020年11月剥离荣耀后,荣耀的市占率曾经一路下行,从2020年第三季度的14%,下滑至2021年第一季度的5%。 到了第三季度,凭借1420万台的出货量,荣耀市占率达到18.3%%,超越vivo和OPPO,在国内排名第三,演绎了一场史无前例的V字大反转;2021年全年荣耀出货量为0.4亿台,成为国内排名第四的智能手机出货厂商。 荣耀三四季度的逆袭,是渠道、产品的两端共同发力: 在渠道端,荣耀走经销商分级合作,在大中小城市广泛铺开:一则虽然荣耀华为已分家,但线下华为与荣耀在很多地方共用渠道;二则荣耀华为分家之时,荣耀收购方中有多个线下渠道商,利益深度捆绑,因而荣耀快速完成了线下渠道的构建。 在产品端,荣耀陆续发布了三个关键产品:2021年6月发布的荣耀50系列,8月发布荣耀Magic3系列,10月先后发布荣耀Play5活力版、荣耀X30i和荣耀X30Max,发布的新机定价在2000-3000元之间,有助于荣耀保持优势。 2000-3000元机型是荣耀的优势价位,在众多品牌中,保持了最高或第二的市场份额,新款机型定位明确,加强该价位优势。 看向未来,即使危机四伏,荣耀依旧充满希望,线下渠道还有足够多的下沉空间;海外、线上渠道、高端市场,这三条路径上,还有很高的天花板: 在海外渠道上,荣耀50在马来西亚、欧洲、非洲等多个市场同步发布,密集亮相;线上渠道尚未发力,荣耀独立之初的核心任务是稳定线下渠道,待缺芯缓解,荣耀线上还有很大的发力空间;在高端市场上,尝试折叠屏等,向中高端发起攻坚战。 因此,国产手机品牌如不知停歇的猛兽,进行一场没有终点的市场争夺长征,正在国内外两头发起猛攻、高低端全面布局。 缺芯之痛,奋力自研 手机行业缺芯风波的浪潮从2020年底开始,2021年一整年愈演愈烈。 芯片高度依赖于全球产业链。缺芯导火线是中美贸易战,随后因为疫情加剧等引发芯片供应链停工、产能下降,导致本来就很紧张的芯片供应雪上加霜,进而引发了渠道商恶意囤货,加剧了芯片行业的供应短缺和价格上涨。 出货量变少、价格上涨、交付周期延长,都是2021年缺芯在手机领域的表现。 华为首当其冲,因受制裁,处理器芯片生产和出货严重受限,全球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第三降至2021年的第七,导致华为手机一机难求,用户嗷嗷待哺。 三星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也受芯片短缺波及,第二季度手机出货量较上一季度减少了20%。 苹果在2021年7月的财报会上透露,芯片紧缺在2021Q3蔓延至手机业务,三季度产能限制,较二季度进一步加剧。 小米20221年3月在印度推出的旗舰机Redmi Note 10,价格约161美元,但到了7月份,由于产能紧缺,零售价已经涨到了174美元,上涨了约8%;同时,小米4月份在印度推出的小米11 Ultra,也因为缺芯一直延迟到7月才上市。 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披露说,缺芯导致手机芯片的供货周期从3个月延长到12个月,而拖延9个月的极端情况,主要影响话语权偏弱的手机小厂。 通常来说,手机厂商获取芯片的方式有三种:直接购买芯片,买IP造芯片,自研芯片。 买芯片即从联发科、高通等芯片厂商购买芯片,优点是不需要投入大批研发费用,缺点是不能满足特殊需求且容易被卡脖子。 买IP造芯片是指在芯片中搭载预先设计、验证好的功能模块,芯片设计公司再通过类似搭积木的方式购买IP,实现某个特定功能,可以理解为芯片半成品,优点是缩短了芯片开发时间,节省基础架构方面的研发费用,但事实上,这种方式依然需要交由合作厂商制造封测,同样难逃卡脖子的困境。 自研芯片顾名思义,就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芯片自研。 经历了华为芯片压制之痛、缺芯之难,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未来,国内的手机厂商们,纷纷举起造芯的大旗,在2021年陆续尝试推出自研芯片。 小米在2021年12月上线的小米12 Pro,搭载了首款自研快充芯片“澎湃P1”。 OPPO在2021年12月14日推出首个自研芯片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在能耗比、拍照HDR、影像的AI处理、传感器的定制上实现了突破,这款芯片将搭载在今年发布的Find X4上。 vivo在2021年9月份自研推出了V1影像芯片,专门用于处理手机拍照和视频等影像功能。 华为是最早走上造芯之路的企业,在2004年10月成立了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先后推出了麒麟、巴龙、凌霄、鲲鹏以及晟腾等多款芯片;在受到美国制裁后,华为加速了芯片自研的步伐,12月末,华为欧洲高管透露华为上海的研发中心已经开始研究5G芯片的整套方案,预计最快将在2023年研发成功后搭载新旗舰手机产品,正式突破美国制裁。 荣耀CEO赵明则表示,已经可以推出电源管理的芯片,或者蓝牙、Wi-Fi芯片。不过,“短期内我们没有做基带芯片或SoC芯片的计划”,赵明认为,荣耀可以基于自身的研发能力,对供应商芯片硬件底层能力进行着优化,“可以让组合能效发挥得更好”。 一部手机由很多个芯片构成,自研芯片非一蹴而就,必须下定决定且持续投入,因为这是一场长期战役,国内手机厂商上攻芯片前路尚远。 2022年,手机市场的竞争只会更加白热化:高端是主流品牌的必争之地,折叠屏是高端化的突围必选项,它将成为扰动智能手机创新的一江春水;品牌出海也是争夺的焦点,利用国内的供应链、品牌、价格优势征战新蓝海;自研芯片乃大势所趋,把握核心技术,突破层层屏障,完善产业链,即使步步惊心也要扛下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特斯拉去年在华收入翻倍 但炒币血亏1亿多美元
IT之家 2月7日消息,特斯拉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 10-K 年报文件显示,2021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收入达138.4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64.8亿元),同比大增 107.8%。 IT之家了解到,特斯拉去年前三季度在中国市场收入为 90.15 亿美元,以此计算,去年第四季特斯拉在华收入为 48.29 亿美元。特斯拉在中国营收大增,主要得益于上海超级工厂的提产和交付量上升。 特斯拉表示:目前预计 2022 年和未来两个财政年度的资本支出将在 50 亿至 70 亿美元之间。 根据乘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特斯拉在中国的交付量达到 484130 辆,占特斯拉全球 93.6 万交付量的 51.7%。目前中国是美国之外特斯拉最大的市场,占公司营收比例达 25.7%;美国依然是特斯拉的最主要市场,2021 年公司来自美国市场的收入达 239.73 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比例 44.55%。 此外,特斯拉公告显示,在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的一年中,由于公司比特币的账面价值变化,计提了约 1.01 亿美元的减值损失。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特斯拉持有的比特币公允市场价值为 19.9 亿美元。 从此去公布的数据来看,特斯拉 2021 年全年: 特斯拉共生产 930,422 辆汽车,交付 936,172 辆汽车。 Model S 和 Model X 车型的产量为 24,390 辆,交付量为 24,964 辆; Model 3 和 Model Y 的产量为 906,032 辆,交付量为 911,208 辆。
又是“缺芯”!福特8家工厂被迫减产 丰田也扛不住了?
据路透社报道,福特汽车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由于芯片短缺,福特汽车计划于本周对其下属8家工厂采取临时停产或减产措施,这导致其Bronco、Explorer、Mustang Mach-E等多款主销车型的产能受到影响。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孙桐桐 摄(资料图) 据报道,福特位于美国密歇根州、芝加哥以及墨西哥库奥蒂特兰的工厂将临时停止生产,停产时长尚未确定。其堪萨斯州工厂的F-150皮卡车的生产线也将被暂停,Transit车型将实行单班生产。此外,福特迪尔伯恩工厂、肯塔基州工厂以及路易斯维尔工厂将开始实行单班生产或者减少班次,加拿大的奥克维尔工厂将取消加班。 在此之前,福特汽车已对外表示,芯片短缺或将导致其本季度汽车销量下降。受此消息影响,截至美东时间2月4日收盘,福特汽车(F)股价下挫9.7%,报17.96美元/股,一日“蒸发”近百亿美元市值。 1 跨国车企“芯荒慌” 实际上,在全球汽车行业集体遭遇“芯片荒”的大背景下,福特汽车的窘境并非个例,大众、丰田、本田、日产等车企均有过减产或停产的计划。 丰田汽车方面表示,受芯片供应短缺影响,今年2月,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产量预计将减少15万辆,达到70万辆左右。这也导致在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财年中,丰田的全球产量将低于此前900万辆的预期。 “当前的需求非常旺盛,我们原计划在2月份提升产量。然而,由于整个行业都在持续受到半导体供应不足的影响,我们已经调整了生产计划。我们会继续监测半导体相关零件短缺情况,并与所有考虑使用替代品的公司进行磋商,以应对可能持续短缺的情况。我们还将继续与供应商合作,强化供应链,尽一切努力尽快将车辆交付给客户。”丰田汽车方面称。 受今年1月份临时停产影响,丰田汽车对其2月份的生产计划进行了重新调整。由此前8家工厂的11条生产线有停产计划,调整至6家工厂的7条生产线。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丰田GR YARIS车型2月份将停产12天。 在此前丰田汽车公布的2月份生产计划中,有8家工厂的11条生产线将面临停产。具体来看,丰田汽车元町工厂内GR生产线将停产12天;高冈工厂内第一和第二生产线将停产2天;丰田堤工厂内第一和第二生产线将停产2天;田原工厂内第三生产线将停产4天;宫田工厂内第一生产线将停产10天;岩手工厂内第一和第二生产线将停产11天;宫城大衡工厂将停产5天;富士松工厂内第二生产线将停产13天。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辛旭 摄(资料图) 从停产时间来看,上述工厂中停产最早的于2月1日开始,而最晚的停产时间则为2月19日。其中,田原工厂和宫田工厂是雷克萨斯车型的主要产地,ES、NX、LS、UX等车型均在上述工厂投产;高冈工厂则主要投产卡罗拉系列车型。 经过最新调整后,丰田汽车停产工厂数量有所减少。由此前8家工厂的11条生产线调整至6家工厂的7条生产线。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消息称,丰田汽车位于爱知县的丰田堤工厂有员工感染了新冠肺炎,这也导致丰田堤工厂内第二生产线在上述计划内的2月12日和19日暂停生产外,还将于2月20日至22日暂停生产。 事实上,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丰田汽车已多次宣布暂停生产通知。其中,停产规模最大的一次涉及其在日本的14家工厂共27条生产线,而停工最长的生产线曾历时38天。 除了日本本土,丰田汽车在中国市场的生产也受到了影响。此前,一汽丰田方面确认,其位于天津的工厂受到了疫情影响,据了解,一汽丰田在天津工厂主要生产包括亚洲狮、皇冠陆放等车型。 此前,丰田中国相关负责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因为芯片供应的问题涉及到的产业链比较长,我们几乎每分每秒都在关注芯片供应情况的变化,希望能够尽早及时解决问题。” 2 芯片供应紧张问题短期仍存 此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罗俊杰表示,2021年,全球集成电路制造产能持续紧张,各行各业都陆续面临着“缺芯”问题,其中汽车产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国内多家车企因此出现了减产或短期的停产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罗俊杰看来,汽车行业“缺芯”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社会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芯片作为智能设备最关键的组成部分,需求在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全球疫情蔓延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造成了严重冲击。多种因素的叠加,客观上造成了“缺芯”问题的出现。 罗俊杰认为,随着市场调节机制逐步发挥作用,以及在各级政府、汽车企业、芯片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汽车领域的“缺芯”问题正在逐步缓解。但是,全球集成电路供应链稳定性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这种芯片供应将依然处于紧张状态。 根据德勤日前发布的报告,芯片短缺情况预计将会在2022年持续,芯片交货期将拖延约10至20周,到2023年初情况才能得到缓解。 华安证券研报认为,短期来看,汽车行业缺芯程度逐步缓解,行业进入复苏阶段,且随着逐步好转行业将进入加库存阶段,行业相关公司有望受益,预计2022年国内汽车市场销量增速在8%~10%。
五菱NanoEV全系涨3000元?官方:主要系补贴退坡和原材料价格上涨
IT之家 2 月 7 日消息,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普遍在涨价,据五菱官方消息,五菱 NanoEV 的价格有所调整,全系涨价 3000 元。 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对于此次价格调整,上汽通用五菱官方表示,五菱 NanoEV 价格有一定的调整。首先自 2022 年 1 月 1 日起,国家实施最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 2021 年基础上退坡 30%,新能源市场整体售价是“上涨”的,据调查统计,小型新能源普遍涨价 3-5 千元。其次,受新能源汽车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比如核心部件电池、电机等,造车成本越来越高。与去年初相比,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统计,主流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平均价格上涨 108.9%,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平均上涨 182.5%。据悉,锂的早期价格只有 3 万元 / 吨,现已涨至 33 万~34 万元 / 吨,涨幅已达到 10 倍。 五菱 NanoEV 在定位上比五菱宏光 MINIEV 更低,该车属于两门两座微型车,提供电竞白、街舞蓝、嘻哈黄等车身颜色,以及各种限定款车型,拥有 305km 的续航里程。 IT之家了解到,上个月,比亚迪汽车宣布,王朝网和海洋网相关新能源车型涨价 1000-7000 元不等,理由是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和新能源购车补贴退坡。此外,特斯拉,小鹏汽车等新势力的新能源车型更早前就已经涨过价。
特斯拉计划开发自主APP商店 打造软硬件“生态链”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7日消息,“知晓内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可能正在开发类似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其可以让车主自己下载和安装应用程序,高仿苹果或Android的智能手机操作,打造特斯拉自主品牌的软硬件生态链。 据悉,去年12月,特斯拉车载界面升级至最新的V11版之后,车内触摸屏的底部位置出现了一个可自定义的图标栏。这就导致一些人猜测,埃隆·马斯克将在今年1月下旬最新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宣布该应用程序商店计划,但这一幕并没有发生。 此前被认为“知晓内情”的特斯拉投资者Sawyer Merritt在推特上转发了已故苹果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介绍应用商店的视频,他还在转载的帖子中说到:“有传言说,类似的东西很快就会出现在带有以T开头的四个车轮的东西上。” 图注1:Sawyer Merritt发布的推文截图 图注2:Teslascope发布的推文截图 这条推文很快被Teslascope转发,这是一个与特斯拉旅行跟踪应用程序同名的推特帐户。该账号曾经发文称:“谣言已经传开了。自2021年5月左右以来特斯拉一直在开发自己的“应用商店”,并将在 Cybertruck 交付之前正式推出。我们期望在特斯拉的财报电话会议期间其会分享相关内容。要知道埃隆马斯克确实透露2022年将是特斯拉的软件之年。”有观点指出,马斯克在财报上曾经说到:“无论是在汽车还是在工厂方面,特斯拉既是一家软件公司,也是一家硬件公司,但这一点并没有被人们广泛理解。” “软件年”的说法可能是指马斯克在特斯拉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发表的评论,当时他表示全自动驾驶 (FSD) 软件将创造“特斯拉历史上所有资产类别中最大的价值增幅”。特斯拉首席财务官卡里·柯克霍恩(Zachary Kirkhorn)对此表示赞同。他表示:“随着 FSD 的快速发展,基于软件的利润最终将成为销售硬件所获得利润的有力补充。我认为特斯拉业务中的软件部分 ,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 业内专家表示,如果特斯拉推出应用商店,它可能会为这个开创性的电动品牌增添另一个有趣的方面,该品牌在其电动汽车系列中率先提出了“车轮上的软件”概念。(编译/良弼)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iFeng科技)。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