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万字长文: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中国时刻”
我们这代人,最大的幸运之一,是将亲历发生在中国的第四次产业革命。 这是一种周期性必然,奇点已经显现: 从时间轴上看,1947年晶体管的诞生,最终造就了以集成电路/计算机为主要创新集群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也被称为信息革命。74年后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世界每个角落。数字经济作为全球性支柱产业,2020年规模达到31.8万亿美元,占比GDP总量的37.5%。 截至2020年,数字经济投资回报率是非数字经济的6.7倍,即使不考虑疫情的催化——根据边际效益模型测算,至多再有5年,数字经济与GDP总量比值将超过50%,进入生命周期的成熟期。这也意味着,持续一个多甲子的信息革命,即将完成它的主要历史使命。 从现实基础看,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位居美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二。垄断了互联网公司全球前20强的中美,将是最早穿越信息革命的两个国家,在进入新产业周期的技术势能储备上,二者有着各自比较优势:我们的优势是信息数据,AI、5G、新能源等先进生产力,以及制造业全产业链间的耦合能力;后者的优势是先进制程半导体技术。 在摩尔定律制约下,半导体技术的代际差距,将像过去10年的面板产业一样,被逐渐拉近甚至填平。退一步讲,无论从历史规律上还是常识角度看,产业革命均肇始于商业信息密度最高的国家,纵使有美国一个名额,中国也不会失去这个机遇。 更为核心的事实依据还在于,根据熊彼特的破坏式创新理论,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导火索已经被引燃——第四次产业革命,将是智能化革命;奇点已经临近,以自动驾驶为代表的智能混合技术创新集群正在呼啸而至绽放在我们身旁。 这将是本文的主体内容,我们以下展开。 01 产业革命的本质:追光 1905年,还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担任三级技术员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连续发表了5篇震古烁今的学术论文,其中之一就是《狭义相对论》。10年之后的1915年,在狭义相对论基础上进一步统一了引力之后,爱因斯坦作就《广义相对论》,并于次年发表。自此,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路径以及对宇宙的认知,被这位36岁的“科学怪人”所照亮。 相对论有三条基石原理:光速不变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与等效原理。相对论的系统性固然晦涩深奥,但这三条原理之于普通人并不难理解: ◆光速不变:无论在何种惯性参照系中观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是一个常数,这个数值约合30万公里/秒;同时光速无法被超越。 ◆狭义相对性: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中,所有物理定律都是一样,不存在绝对空间。 ◆等效原理:引力的效果与加速度的效果是等效的,在同等引力场内的参考系中的物理规律,是完全一样的。 注:简单理解,惯性参考系就是没有加速度(引力)的参考系。故而狭义相对论是广义相对论的一种特殊状态。 基于这三大基本原理,很多神奇的效应、现象与预言逐渐被我们捕获:钟慢效应、尺缩效应、核聚变、时空扭曲、引力波、宇宙大爆炸与膨胀、奇点与黑洞、暗物质…… 图: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来源:网络 回归产业经济视角,这三条原理,基本(至少截至目前)框定了人类科技树的一个极限高度:无论怎么改变参照系,一重底层逻辑均在于,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速度势能都是为了无限迫近光速(被寄予厚望的量子力学也无法改变这一点,量子纠缠无法传递信息)。 相对论作为人类迄今科技文明唯二最高框架之一,站在这一平台之上,回溯、解构并瞭望近现代产业经济的整体脉络,我们的整个视野便就明朗清晰起来: 从通俗意义上讲,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所经历的3次产业革命,本质都是基于光速坐标,在时空维度的相对性扭曲式裂变延展。每一次产业革命之后,我们对于物理极限的探索,都在光速坐标系内踽踽前行一个微小的刻度——对此,可以通过数字对比方式,直观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空位置: ▲光速:30万公里/秒,活动范围—宇宙; ▲以脚代步:博尔特瞬时速度12.5米/秒(无法持续);活动范围—村落; ▲农耕时代马车:2.78米/秒;活动范围—城乡; ▲第一次产业革命:蒸汽机车22.22米/秒,活动范围—国内; ▲第二次产业革命:内燃机车68.05米/秒,电动机车144.44米/秒(高铁当前理论极速),民用客机647.22米/秒(协和超音速);活动范围—国际; ▲第三次产业革命:人造卫星、航天飞机与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7900米/秒(第一宇宙速度);活动范围—太阳系内近地空间。 ▲截至目前,人类最快飞行器是帕克太阳探测器,它的最大速度为接近200公里/秒(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速度的实现是引力的“弹弓效应”赋予,而非绝对的人类能源动力技术)。 200公里/秒VS30万公里/秒,也就是说,在实体时空维度里,基于光速坐标,人类的科技文明进程目前只达到了已知的1/15000。 三次产业革命,迈出了科技星辰大海征程的“万里长征第一步”。但作为人类,不必妄自菲薄的是,在260多年的时间里,从2.78米/秒的马车时代到200公里/秒的空间航行先导时代,我们已经完成了16个多指数级别的科技文明迁越。 图:指数级增长是指以2^n的速度增长。来源:百度百科 更重要的是,这只是实体时空维度内的成就。而基于光速坐标,在虚拟时空维度的裂变,近百年以来,已经接近一个新文明的高度: 基于库伦、安培、法拉第等先驱的持续探索,麦克斯韦于1865年推导出“麦克斯韦方程组”揭示了电磁波的存在,后于1887年被赫兹通过实验捕获(证实),电磁波最终成为人类世界信息传输的媒介载体,并在此技术上诞生了电报、电话、电视、智能手机、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这也可以推演出,如果只是单纯的万物互联——即物联网,也只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余波,并不会构成产业革命式变革),造就了我们所处的这个五彩斑斓的时代。 目前,电磁波在特定物理距离内的传播速度正在无限逼近光速——在实验室内,信息在光纤网络中的传播速度已能达到光速的99.7%。 当然,在现实环境下,电磁波传播速度相比光速的99.7%还有相当距离——比如我们当前民用的1000兆光纤,信息传播速度只相当于光速的1/10000(当然下载速度还远达不到)。 不过万兆光纤技术的商用其实也已成熟,可以预期的是,为了配合5G智能生态的演进,其将在未来两三年内广泛推广(比如8k电视显示技术即需要万兆带宽匹配,日本为了配合东京奥运会,已经推出万兆宽度服务,月服务费约合人民币400元左右),届时商业数字信息理论传播速度将达到光速的1/1000(5G的理论峰值速度可达到20Gbps,相当于光速的1/500,但需要更先进光纤网络的配合)。 图:智能革命的基础设施—5G基站。来源:网络 从1/10000光速到1/1000光速,这是3个多指数级的跃迁,我们正在跨越这个临界点,而这样的事实寓意重大:上文可见,从前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经验看,基本上在光速坐标上每迁跃2-3个指数级(相当于4-8倍),就意味着一场产业革命的爆发。 另从客观事实角度审视,实体时空的科技进程目前被锁死在1/15000处,人类能源动力绝对速度的下一个指数级迁跃,理论上要寄望于电推进系统的新奇点到来以及可控核聚变的实现,抑或未知新能源的显现。 实体时空的1/15000VS虚拟时空的1/1000,这意味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将指向后者对前者的平权赋能,亦即处理信息能力具有指数级强势的智能算力对相对弱势(这是一种接近于绝对的相对)的人体算力的平权赋能——进而我们便不难推演出,AI+5G(甚至6G,保守测算6G相对5G也将有一个指数级的进步),将是第四次产业革命那根导火索。 02 为什么是自动驾驶,为什么是Robotaxi? 一个基本常识是,经济是其技术的表达,当技术集合在一起,由此创造一个组织结构进行决策、生产、销售、服务,并由此创造了我们称之为“经济”的产业及社会活动。 故而,产业经济出现重大的正向转折及至发生产业革命,一个基本且核心特征是具备颠覆原产业模型的重大技术(或技术群组)的出现以及成熟,以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建立新的生产体系。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部分论述内容;也是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即“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造性破坏”(创新),是穿越康波周期、走出经济萧条直至再度繁荣的必由之路。这也成为当今全球产经业界的基本共识。 图:约瑟夫·熊彼特。来源:周公子论社群新零售 这一理论,展开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创新是生产过程中的内生结果。 △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 △创新的过程也是毁灭的过程。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而非人口和资本的增长所导致。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以这一理论为参照,蒸汽机—内燃机—计算机—互联网,这些技术的诞生以及各自孕育的商业形态,无不遵循同样的逻辑。 所有这些逻辑里,最为内核一条的特质还在于:生产力水平至少呈现2-3个指数级以上的增长;生产关系瓦解并重构,并产生出4-9个指数级的商业增量效应(不考虑通胀水平)。 ——前者(生产力)我们已经在第一章节归纳,关于后者(生产关系),系以完整经历过3次产业革命的英国为例归纳得出: ●1860年第一次产业革命结束,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时,名义GDP为812百万英镑; ●1940年第二次产业革命结束,第三次产业革命开始时,名义GDP为13303百万英镑; ●2020年第二次产业革命即将结束,第三次产业革命即将开始时,名义GDP为2110000百万英镑。 以上,812之于13303是4个指数级的增量,13303之于2110000,是8个多指数级的增量。以此可见,一个指数级的生产力跃迁,至少可以带来两个指数级的生产关系增量空间。 其中值得指出的是,过去10年,该国名义GDP增速逐渐滑落至2%以内,屡创过去60年新低,这也证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动能正在逐步消退,全球经济正在拐入衰退甚至萧条。 全球经济时钟正在指向衰退及萧条周期,这也注定需要基于颠覆性技术的全新增量商业模型接棒扛鼎。检视当今人类在产业经济领域的工具箱,AI技术以及基于AI技术的混合智能商业生态已经表现出了这样的潜能。 关于AI为何能将延续继“蒸汽机—内燃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产业经济使命问题,我们继续代入“创造性破坏理论”的5要素: 1. AI是人类生产过程内生的结果:一则从技术脉络视角上看,它是基于计算机平台的自然延展;二则从产业供需视角上看,随着人类物理世界被互联网数字化,所产生的天量数据很难依靠人工手段处理,在这一点上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智能机器的出现是历史必然——换言之,数据相当于马铃薯,有相关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马铃薯是人类物质社会的一个奇点,造就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长,而数据则正是人类数字化社会的那个奇点,将造就智能机器的爆炸式繁衍。 2. AI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这种革命性其实正方兴未艾,当前仍是弱人工智能时代。但即使这样,我们通过几个简单的案例,也可以直观理解其革命性所在:AlphaGo碾压人类围棋冠军;特定场景下,百度L4级别无人驾驶AVP技术的商业化落地;AI当前在抵御疫情所用的mRNA疫苗开发中不可取代的作用——研发时长从10年缩短到11个月,恰符合2-3个指数级的生产力迁越水平。 图:败给AlphaGo,人类围棋世界冠军柯洁泪洒现场。来源:网络 3. 创新也是毁灭:最典型的趋势案例是Robotaxi对网约车的取代效应,这一点,我们会在后文着重展开。 4. 关于AI从属于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且创新主体是企业家等两个要素,基本属于常识,或不需要赘言论述了。 尽管AI纵有千般好,且被公认是一项颠覆性技术,但它在过去60多年,所经历的3次凛冬,尚难以使最广泛公众对它产生“共情”,以至于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领先优势AI公司百度,以及在垂直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的“AI X小龙”们,不是被冷眼相待,便是融资逐步遇冷。 凛冬也好,冷眼也罢,阻碍AI进入寻常百姓心智的,实际还是它的商业化问题。好在,这个冰封时刻已经过去了,AI的商业化奇点已经来临,它就是自动驾驶——如果需要更精准一些,就是Robotaxi。 自动驾驶是AI的具体商业化表达,其中Robotaxi是自动驾驶最具社会与经济价值的商业形态,具有典型的创造性、破坏性与不可逆性。 对此,哥伦比亚大学AI实验室主任胡迪.利普森在其与另一位业界专家合著的《无人驾驶》一书中,有着理性的比较式研究,并提出了“零原则”原理: 根据该原理可知,撼动传统行业的新兴科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一项或多项生产工作的成本将降至几乎为零。遵循该原则的技术推出几年后,产生了极大的行业影响,最终成为行业革命导火索。 蒸汽机做到了这一点,计算机也做到了这一点,这一次轮到了自动驾驶,轮到了Robotaxi。根据胡迪.利普森的梳理,具体而言,自动驾驶以及它的子集Robotaxi,可以将4项昂贵的社会及生活成本减至接近零: 1. 接近零伤害。以美国为例,每年因交通事故导致的医疗成本以及工薪损失超过500亿美元,自动驾驶可以将这一数字减少趋近于零。最重要的是,数以百万人的生命,因此挽救。 2. 接近零技术。自动驾驶汽车去除了一项客运或货运的成本:工资。 3. 接近零耗时。自动驾驶将驾驶时间减少至零。以美国为例,人均驾驶时间为3小时/天,每年耗在拥堵上的时间是63小时。这些时间最终都可以用于工作或生活。 4. 接近零尺寸。自动驾驶汽车事故可能性小,因此车型更小,重量更轻。自动驾驶货运车只需要与所运输的物品大小一致即可。 事实上,自动驾驶的不可逆性不止于此体现在“零原则”上。一个最具想象力的预期还在于: 自动驾驶,尤其Robotaxi模式中,车辆等于=移动的机器人=移动的商业形态。这样的机器人与商业形态是不需要打烊的,它理论上可以24小时运行(停下反而是损耗),这样将至少使当代社会的商业密度在时间平面维度增加2倍(相较于8小时工作制,还是在不考虑周末和假期的情况下); 而在立体空间里,所构建的增量商业生态,更加难以预估——比如当前尚处于概念与噱头阶段的“元宇宙”,人们将届时会用相当数量的时间在没有尽头的虚拟现实世界中探索。 可以预见,时空维度在因Robotaxi而完全无缝衔接之后——这也正印证了产业革命的内核:追光,所产生的平面与立体维度产业规模增量乘积效应,一定符合产业革命“4-9个指数级的增量空间”的规律。而这,正是“为什么是自动驾驶,为什么是Robotaxi”的历史必然所在。 03 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中国时刻” 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奇点时刻已经临近,它就是以Robotaxi商业为内核的智能化时代,这既是未来一个康波周期内全球经济增长极,也是我们这代人最大的财富变数。更重要的是,这一次,这一时刻中国不会错过。 推演其成因,前文我们已经提及几点宏观逻辑: 1. 中国有充分的产业准备:这得益于信息数据,AI、5G、新能源等先进生产力,以及制造业全产业链间的耦合能力。 2. 自动驾驶具有不可逆性、创新性以及破坏性,并能诞生产业革命级别的商业及财富增量空间。 而在中微观逻辑支撑上,也有一条自上而下式的通畅逻辑,我们分4个层面讲: 【1】中国有AI及自动驾驶技术全球领军公司。 先看一张图: 图:2021年度Guidehouse自动驾驶榜单。来源:Guidehouse 这是2021年度Guidehouse自动驾驶榜单,有两家中国公司入榜,分别是百度和AutoX 。其中百度位居右上第一阵营,为全球领导者;AutoX位居第二阵营,为全球范围内的富有竞争力的同业公司。 当然这不是中国自动驾驶势力的全部。该榜单涉及的维度较为广泛且苛刻,使得部分中国自动驾驶新势力被排除在外,实际除了百度与AutoX,小马智行与文远出行等中国公司亦具备入榜比拼的潜质,它们都曾出现在不同单项级别比拼的全球排行榜之中。 当然,我们还不能忽视正在重装入局的华为,它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在边缘计算方面的优势,有望是它在这一尤其着重端云两侧协同智能计算的赛道突围的利器。 更重要的是,自动驾驶这条赛道不同于很多人想象,它并不是一个轻资产的商业模型。想要进入第一阵营,年5-10亿美元级研发投入只是一个入门级门槛,止数据处理一项,一个千辆车左右车队,对于智能云计算的成本支出亦须以过亿美元计,这尚不包括前装各种智能硬件成本。 之所以特别提及数据处理,核心还在于这是自动驾驶的“七寸”。没有足够的数据,不足以验证自动驾驶的成熟度,无法实现其特有的“软硬一体化”研发及商业化模型的正向逻辑循环——因为自动驾驶要越过L4的门槛,奔向L5理想国,最大考验还在于应对处理“corner cases”(极端路况),没有足够的数据去喂养机器进行深度学习,自动驾驶将永远是不可实现的乌托邦。 而百度之所以能跻身全球领军者行列,除了固有的AI基因,最重要的还在于它的Apollo L4级自动驾驶车辆,目前路测里程已经突破1300万公里,并以每月百万公里以上的当量累计递增,是全球唯一一家实现千万公里级路测积累的中国企业。 这一点对于投资者拿捏投资逻辑时特别重要,尤其近期很多公司动辄放出自动驾驶路测视频,但尴尬的是,它们的实际路测里程在“数据奇点”要求面前实际是趋近于零的。 根据商业常识判断,自动驾驶赛道是一个“马太效应”凸显的赛道——这一点,从Waymo与百度不断与竞争者拉开差距便可见一斑。故而质量比数量更具说服力,以中国面板及芯片行业的发展规律为参照,可以预见,未来数年内,还将会有大量热钱涌入这一赛道,以支撑更多中国公司入榜。 图:2021年中国自动驾驶专利排行榜TOP10。来源:壹零财经统计。 【2】百度是全球Robotaxi模式领军者,也将是全球规模性商业化最早落地的公司。 至少截至目前不存在争议的是,在自动驾驶最具商业前景的Robotaxi模式里,全球只有两家公司独大,一个是谷歌旗下的Waymo,另一个就是百度的Apollo。 关于这一点,作为中国投资者,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总以为外国的月亮更圆。具体而言,有多个直观逻辑可以证明这一点: 1. 数据优势。数据的价值我们已经在上文展开过。这里需要补充的是,随着百度Apollo的Robotaxi在今年下半年的商业化正式开启,根据车队及城市路网规模比较测算——3年(2021-2023),落地30座城市,车队规模达3000辆(包含今年6月连同北汽极狐发布这次发布的第5代无人车Apollo Moon),服务300万乘客,可以推算约在2025年前后,百度将有望超过Waymo,成为全球真实路测里程最多的无人驾驶公司。 以目前的现实看,至少在“后来者”层面基本不太会有悬念——从国内市场来看,截至目前排名第二的公司,其真实路测里程只有Apollo的1/3,大部分都在1/4以后。规模性组建车队,无论从成本,还是技术保障上甚至是监管部门的产业政策信心上,都有肉眼可见的代际差,这也将是百度持续在全球自动驾驶赛道保持领先身位的核心逻辑之一。 2. 技术优势。这一阶段甄别各家自动驾驶公司技术实力其实还是有“窍门”的——机器视觉能力。最近一个时期,谈及自动驾驶,必谈激光雷达——我们不能否认激光雷达对于维系自动驾驶车辆安全的重要性,但实际上,激光雷达作为与摄像头(数码相机)、毫米波等并列的视觉传感器之一,它当前在重要性维度上的渲染实质有“过于盲目”之嫌。 其实,在整个视觉感知系统中,与用于推理决策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交互协同性第一优先级的传感器还是摄像头——这不难理解,过去若干年,AI的主要进步空间之一就是来在于图片识别能力,这种能力正是建立在海量的互联网照片训练之上。 AI是百度的DNA,故而图像识别同样是Apollo的核心优势,它可能是目前中国唯一敢于强调自身机器视觉能力的自动驾驶公司。来自行业人士的说法是,目前有排名相对靠前的中国自动驾驶公司,受制于时间成本及研发积淀,过于激进的单边押注激光雷达,最终与摄像头强关联的机器视觉及神经网络能力这一短板终究还是需要通过时间去弥补上。 3.成本优势。抛开成本谈商业化是不讲商业道德的行为,即使是科技大厂如百度。百度Apollo第5代无人车Apollo Moon的成本在其车辆发布时已经公布:单车48万(不含软件研发成本)。关于这个48万成本数字所蕴含的商业化前景已经被各路分析师拆的仔细,我们此处便不再复述,归根结底一句话:网约车的商业模式裂了。 这里要补充一点的重点信息是,根据百度Apollo历代车型的推算,其每代新车前装硬件成本会降低50%,这就意味着2023年之后第6代车推出时,将是百度Apollo Robotaxi商业模式的真正“奇点”。 届时一辆25万以内的无人共享车,在网络规模效应下,将完全压制现行网约车模式——当然根据政策指引的可能性推导, Robotaxi商业模式在未来4-5年内还更多应用于短途场景而非全城运营,在全面压制网约车之前,最先感受到冰点的可能是两轮电动车以及共享单车。 最后还是要简单的判定下百度Apollo Robotaxi商业模式的成本优势:以L4水平为基准,Apollo Moon48万前装成本VS同业竞争者150万-200万前装成本,二者存在2个指数级代际差。 4.安全优势。实际上,对于自动驾驶车辆来说,并非越多传感器越有利,这会对AI系统带来更大的认知与决策负荷。无论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还是麦克斯韦的麦克斯韦方程组,作为人类科技文明的基石支撑,都说明了逻辑越简洁效力越显著。 之于百度Apollo Moon来说,如上文所述,前装了2个激光雷达,需要说明的是,正常行驶状态下只有一个运行,另一个则属于冗余配置,即在前者失灵或出现问题时介入。除了激光雷达,包括摄像头、毫米波甚至是刹车,百度ApolloRobotaxi的思路都是1倍冗余配置,一方面为了更简洁,一方面也要在商业化初期尽最大可能排除一切不必要的安全性疑虑。 所有的软硬件冗余之外,为ApolloRobotaxi兜底的安全保障系统是“5G云代驾”,即通过智能云监控,一旦出现车辆问题,在接到求助后,身处运营总部的人工服务系统将即时启动,为无人驾驶系统补位,直至脱困。这一商业策略的加入,基本打通了L4级的Robotaxi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托举着百度Apollo即将成为全球规模性商业化最早落地的自动驾驶公司。 图:百度ApolloRobotaxi商业化路径图。来源:网络 【3】Robotaxi领航, ASD与造车多点开花 检验一家自动驾驶公司的竞争力水平,在商业化早期的当前阶段,有两个核心指标:研发投入与路径抉择的决心。 今年3月百度赴港二度IPO时,李彦宏曾这么公开说过:“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一样坚持:有1块钱的时候,我们会投进技术里;有1个亿,我们会投进技术里;有100个亿,我们还是会投进技术里。”百度也是这么做的:财报显示,2020年,其营收787亿,研发投入168亿元,研发费用率为21%。百度的研发投入金额和强度,领衔全球互联网科技公司第一阵营。 图:中美2020年主要互联网科技公司研发费用率,来源:网络 目前在中国,甚至是在全球范围内,百度是唯一的自动驾驶“铁人三项”选手:Robotaxi、 ASD(Apollo selfdriving,与传统主机厂合作的自动驾驶套件解决方案)与造车的全路径抉择,背后是All in式决心。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技术自信:自动驾驶作为一个典型的“销金窟”,上文已带到过它的资金门槛,故而分阶段分策略的商业化是必由之路;这一方面考验固有现金流能力,也考验自动驾驶技术“沿途下蛋”式的分部技术输出能力。 在三箭齐发、多点开花的整体战略部署下,Robotaxi模式正在走入初期商业化的循环体系中;造车事项也已于今年上半年落地,即依托吉利浩瀚平台拟于2014年前后量产的“集度”; 而已经在商业化时间表里开拔的ASD解决方案,主要涉及百度高清地图、AVP(L4级别自动泊车解决方案)、ANP(纯视觉辅助驾驶系统,可以实现城市道路L4级别辅助驾驶功能)以及小度AI助手。截至目前,ASD解决方案合作厂商超过10家。而小度AI助手的车载率,已经占据本土量产车的半壁江山。 也就是说,除了造车模式不支持分部商业化,百度的Robotaxi与ASD路径已基本走进商业化探索期——这在整个中国产业界尚是独一份。这是一个关于百度整体投资逻辑10年以上的跟踪点,需要我们密切观察。 【4】提前应对“涟漪效应”,把自动驾驶的潜在伦理挑战疏通、做透,并预判把握新机遇 第二章节已经分析过,作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具体商业化表达,Robotaxi的不可逆性、破坏性与创造性,将来带可以预期的挑战与新历史机遇——关于挑战,这是智能商业社会生态一部分,从伊始就需要同步适配解决;同时作为公众或投资者不必过于忧虑的是,机遇将远大于挑战: 因为Robotaxi的创造性内核在于对时间的无缝延展,这会带来指数级的增量机会——包括就业、全新产品形态的供给以及在基础研究维度的“沿途下蛋”式非线性突破。 1. 底线:基于法律及伦理。从历史经验来看, 过去10几年,很多模式创新互联网公司的从0-100,都经历过前期野蛮发展、后期强监管介入的历程。从Robotaxi模式来说,它的不同点在于“软硬一体化”,即以技术创新为根基、模式创新依附技术创新展开,这样的商业增量创造内核基因,在存量竞争显著的当下,具备一定的优越性,这也为其商业化熨平了一些政策成本。 但无论如何,行驶在路上的车,其安全性都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预判政策为其设定的硬性指标一定是极为细化的,二者会保持同步正反馈的趋势。 实际上,这一幕在100年前的人类社会已经重复过:1920 年代,每个人都担心汽车,担心800磅重的机器在街道上行驶并伤害人们;但最终,汽车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工业部门。 2.挑战:就业与教育。基于破坏性技术的产业革命,会对传统职业带来巨大颠覆,这是过去的历史经验。面对这样的问题,解决路径有主动与被动之分: A. 主动路径:今年4月中旬,百度CTO王海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上公开宣布,百度未来五年要培养 500 万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帮助人们更了解人工智能。以百度500万人计划为代表,这只中国AI头雁将会带动整个产业发起类似举动——在蛋糕可以做大时,有担当的中国“追光者”不会独善其身,如是带来的外溢效应,将最大化提前量应对这一问题。 B. 被动路径:如上所述,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底层逻辑在于时空的无缝延展,Robotaxi是典型的增量商业,人类社会时间密度会因此指数性增长,理论上对于人的职业创造与需求将是倍数增长的,这将取决于新生代企业家的创造力,同时也将极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3.新机遇:基础科学研究将因Robotaxi商业指数级催化。AI与数据在全社会空间的整体应用,将引发越用越好用、越用越智能的效应,这一点,我们早在人工智能实验室视觉深度学习实验中得到印证——人类工程师无法理解在卷积算法里,AI的某些智能是如何出现并形成的,但它的确做到了,随后卷积神经网络成为AI学科的主脉。 另一个更为显性的案例还在于,正是因为有了包括Robotaxi在内的自动驾驶全路径抉择,百度的AI芯片业务亦从0-1,再从1-10,目前成立独立芯片公司并命名为昆仑芯,进入完全商业化状态之内。根据媒体报道,第一代昆仑芯片早于2020年初量产,目前已经规模化部署超过2万片,在各个行业拥有数十个客户。 同样作为“沿途下蛋”的产物,与百度自动驾驶干系密切的百度智能云业务,在2020年以33%的市场份额,占据中国AI Cloud市场份额的TOP 1。在此之外,还有高清地图以及小度AI业务亦为各自领域领先的中国势力。 这是一种典型的内生式生长,它的生态注定夯实茁壮。 如是,我们可以乐观预期,随着以Robotaxi(同时至少还包括以mRNA为代表的生命科技,本次疫情极大加速了这一赛道的发展进程)为代表的新商业时代的全面开启,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带动将是指数级的——一个崭新的混合智能时代,将因这场产业革命在2020这一代“追光者”面前缓缓打开;而我们这代“观光者”,也因此将拥有一份最大的幸运,亲历这场必将爆发于中国的第四次产业革命。 自动驾驶,Robotaxi,这不只是百度们的逻辑突变,而是时代的逻辑突变。
皮肤有伤口?“玻璃”来修复
科技日报记者 吴长锋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获悉,该院强磁场中心王俊峰研究员和福州大学张腾教授合作,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制备出纳米级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不仅大大降低了硼酸盐生物玻璃的生物毒性,提高了玻璃的生物兼容性,并且显著促进了硼酸盐生物玻璃对皮肤修复的效果,有望成为下一代皮肤伤口修复敷料。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化学工程杂志》国际期刊上。 皮肤损伤不仅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目前皮肤组织修复领域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硼酸盐生物玻璃是以硼元素为玻璃网络基体,能够实现特定生理功能的玻璃,具有良好的可掺杂性和可降解性,在皮肤组织修复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硼酸盐生物玻璃发挥生理功能的机制是组分中的硼、钙等元素,经过新陈代谢会被释放到体液中,这些元素可刺激血管生成进而促进伤口愈合。 然而,硼酸盐生物玻璃会释放大量的碱性离子,这些离子的爆发性释放会改变玻璃材料周围组织的酸碱环境,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另外,微米级硼酸盐生物玻璃在伤口处与组织接触的有效比表面积小,且玻璃表面离子不利于胶原蛋白的沉积,从而愈合后的伤口处容易形成疤痕。因此制备一种无生物毒性且生物性能优良的纳米级硼酸盐生物玻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中,科研人员创新性地采用流动相对熔融法制备微米级硼酸盐生物玻璃进行体外预处理,最终得到纳米级,表面覆盖非晶态层的硼酸盐生物玻璃。在处理过程中,流动相中的离子会在玻璃的表面沉积,有效抑制剩余玻璃中硼、钙元素的快速释放,从而降低了玻璃本身对细胞的生物毒性。 体外降解实验、细胞实验以及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级硼酸盐生物玻璃缓释的硼钙等元素,不仅有效加速伤口处细胞的迁移,而且上调了伤口处的血管相关生长因子的表达。不仅降低了玻璃的快速释放,还可以促进伤口处胶原蛋白的沉积,进而更加快速促进伤口的愈合。 编辑:张爽 审核:王小龙
天价辅助报高考志愿真的是陷阱吗?深入剖析之后,我们发现…
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078万,创下历史新高。 现在大家的高考分数都已经出来了,下面的重头戏是报志愿。面对数以千计的高校,还有平行志愿、大类招生、提前批、滑档等等概念,很多人都会有那么一点抓狂。 这该怎么办呢?有的人会找老师或者前两年参加过高考的“过来人”请教,也有人则准备花钱求助。 据艾媒咨询的分析报告,在上半年通过志愿填报辅导或辅助软件获取志愿填报信息的比例从2020年的28.2%增长到32.2%。 一些天价报志愿服务也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中,而且其名字一个比一个高大上,有叫“智能填报”的,有叫“大数据分析”的…… 那么这些真的靠谱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人工智能填报高考志愿目前是否可行。 人工智能真的能准确报志愿吗? 当前主流的人工智能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训练预测模型。要填AI志愿,需找到历年的高考分数名次与录取学校数据,进而将这些数据用数学的方法表示,用于训练能够很好的拟合这些数据并且有一定预测能力的AI模型。 然而这些年来,大学的数量、考生的人数、考试的规则、考试的总分、扩招的规模、学校的招生政策等等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便经过数据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这种差异性,但总的来说,数据在可靠性和丰富度的方面还有不足。 而人工智能模型擅长的是在不变的的规则下,进行未来的预测;如果用很久以前的高考志愿填报数据来训练现在的模型,即便能找到很全的数据,经历志愿填报规则的几番改变,大概率只能学到很浅显的“知识”,极端一点举例,这就像用五子棋谱来训练围棋AI,可能这个AI只能学到什么是黑棋什么是白棋而已。 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填报志愿系统就是根据历史数据学习出一个模型,这个模型是适用于过去的规则的,且数据量越大(规则保持不变的年数越多),就越稳定。所以越在近几年发生改革,理论上系统的准确率就越低。 而近几年,各省纷纷开展高考改革,其中当然包括了志愿填报部分这个重头戏,如2021年江苏省刚刚改革,高考总分由480分升为750分,考试采用“3+1+2”模式,合并批次,探索投档模式改革试点,建立“职教高考”制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AI的预测的准确度”。 AI报志愿的一些隐藏的“坑” 更糟糕的是,对于一些刚刚成立的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一些大学新成立的分校,或者一个刚刚成立不久的学院,专业等,因为无历史数据进行参考,AI系统一般不会建议考生填报。 而这些学校、学院、专业一般在第一年不太引人注目,需要的分数往往相对较低,如果一昧依赖AI系统,往往会与其中一些性价比极高的选择擦肩而过。 还有,AI系统为了突出自己的准确率,往往做决策比较“保守”,其推荐的一些学校所需的分数可能比考生的分数要低一二十分,这样,虽然考生能够被录取,但可能会浪费一些分数。 所以“现在的AI填报志愿系统可以帮助考生和家长节省一些时间,帮助考生确定可以报考的学校区间,但是,对于今年的新情况,新规则,考生仍需时刻注意,根据变化来修改和调整自己的志愿填报。 未来可以依靠AI填报志愿吗? 未来AI填报志愿是否会越来越靠谱呢? 在未来,随着高考考试制度和志愿填报制度的逐渐稳定,并且随着这方面的数据逐渐积累且人工智能的底层技术不断完善后,理论上“AI填报志愿系统“的准确率会越来越高的。 但即使是这样,AI填报志愿也不能完全替代人类决策,人在报志愿的时候可以适当参照AI,但做出决定还是要靠填报者本人! 靠测试来报志愿靠谱吗? 如果不用AI系统,那么用一些心理测试,是不是能更容易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呢?非也! 残酷的真相是,一些类似的APP系统功能其实经不起推敲,尤其是涉及专业推荐的方面,大部分都很粗糙。 如有些APP采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来为考生进行专业推荐。但其实,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是做职业倾向评估的,而不是用来选择大学专业。 现在很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就业方向非常多样,除了去做程序员和硬件开发,也可以去做老师教少儿编程,去做公务员,去维护设备,去做产品经理,去研究人工智能、数据库等科学方向,去做销售和市场推广…… 显然,这些职业需要的性格都会有所不同。所以,用性格测试来选择专业其实是非常“不专业”的。 现在,各省为了确保高考公平,缩小每个高考考生的“信息差”,纷纷开始实行平行志愿,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避免“高分低就”的情况出现,这样就可以使得家长与考生们即便是缺乏经验,也很有机会确保考生被一所符合其成绩的大学录取。 总之 现在AI志愿填报系统还不够成熟 其提供的报考建议可以作为参考 但是不应作为最终决定 愿每一位同学都可以 按照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兴趣 严肃认真的主动去探寻 最终可以去学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 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人脸识别走光引热议!原来后台能看到的不只有脸 网友已社死
如果你以为,App人脸识别验证,只是拍你的脸… 那现在最新的爆料可能要让有些盆友当场傻眼。 最近有人在微博上发文称: 人们用人脸识别功能时,摄像头拍到的区域会被全部上传,还可能被后台工作人员看到。 也就是说,你以为的人脸识别只是脸,但后台能看到的却是摄像头拍下的所有画面! 这事让网友们在微博上立刻炸开了锅! 大家表示非常的震惊+惶恐: 你别吓我,我有好几次没穿衣服识别了 然而事实却是更加残酷,有人表示自己听过银行员工的吐槽: 听银行的员工吐槽过,审核的时候看到很多辣眼睛的画面…… 试问,这年头谁没有在洗澡、上厕所、躺着玩手机的时候人脸识别过呢。 知道真相后,谢谢,除了换个星球好像也别无选择了! 所以在2021年的今天,人脸识别真的还要“人”来看吗? 我们真的在无意间被看光光很多次吗? 人脸识别到底是怎么个流程? 首先要告诉大家一个概念: 人脸是图片,而图片是非结构化数据。 对于计算机来说,要收集或分析非结构化数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目前广泛采用的人脸识别技术是先从一张人脸图像中定位并提取出一些特征点: 然后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形成一个人脸特征模板。 换句话说,计算机看到的你的自拍照是这样的: 那要是我上传的就是一个半身或整张照片呢? 在早些年做人脸识别时,确实会有将人脸周围的部位也纳入识别范围的情况。 但那时技术还不成熟,如果只抠出脸部区域的大小,一旦碰到歪脸抬头的姿势,就可能只拿到半张脸…… 但现在,已经可以通过人脸对齐来将不同角度的人脸图像对齐成同一种标准的形状了。 所以,就算只关注一张照片中的脸部区域,计算机也能以极高的准确率识别人脸。 那我上传了照片计算机都存哪儿去了? 首先,《民法典》更新之后,企业会被要求: 不能保留人脸底库。 所以,遇到需要保存图片的情况,在第一次录入时图片确实会传到后台交由人工审核。 而之后会把图片删掉,只保留特征值。 光靠一串特征码,是无法知道这串数据代表的是哪个人的。 究竟由谁来识别人脸? 所以像这样的“人工审核后台看到的画面”又是怎么回事? 对于人脸识别这一任务,人工审核员和计算机到底是怎么分工的? 其实,这取决于不同行业和公司的业务逻辑和流程。 像是很多应用都有的刷脸登录。 在第一次识别登录之后,云端数据库中会保留一个你的人脸模型(而非图片)。 之后你的每一次登录都会重新抓取你的五官特征值和已有的人脸模型进行匹配。 而算法也会根据新得到的特征值不断优化已有的人脸模型,以保证每一次匹配的都是最新的你。 除非你的面部改变超出了算法的识别能力,或者已有的算法还存在一些不足。 否则,整个人脸识别的过程都还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 而对于社交平台这种图片数量极大的审核,也会由计算机来担任大部分的识别工作。 如果计算机发生误判或无法确认图片分类,再交由人工审核复审。 并且,不是所有的人工审核都能看到整个前摄范围内的图像 。 除非一些必须要人工审核参与的特殊情况: 被害者在计算机活体检测环节并没有按要求眨眼,而语音验证也没有通过,因此就转到了人工审核。 而人工审核员则通过上半身的照片看到了申请人颈部的勒痕,然后迅速报警。 因此,在银行、借贷这类金融类app中,人工审核参与的比重就会大大上升。 几乎没有APP会设置相关提醒 等等,就算是这些人工审核都是合理的,但是作为被识别的我们,怎么从来都不知道真相! 而且各种APP人脸识别的界面,往往都只是框个头出来。 这一方面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把脸放在正确的识别位置,但是也会给人造成很大的错觉。 即:拍下的画面只有自己的脸,或APP只会提取面部信息。 有人就提出,APP难道不应该提前告知用户吗? 但凡有个提醒,谁又想去辣审核员的眼睛啊! 也有人吐槽,用了这么多APP,只记得有一个平台是在页面上提醒用户要衣着整齐、会有工作人员看到。 这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回应,大家表示驾照科目一考试的APP会设置提醒。 对于网友的这些质疑,南方都市报采访了相关专业人士,他认为人脸识别上传的图像不只是人脸,这应该是一个大众常识,是相关领域科普工作做的不够。 但无论如何,用户无意间拍摄下的“大尺度”照片,都是个人隐私。 结果这些隐私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后台人员观看。 那我们还有隐私吗? 人脸数据依旧高风险 对此,南方都市报采访的专业人士也表示,微博中所爆料的APP有可能是违规操作,大公司的APP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而且,随着《民法典》明确将生物识别信息列入个人信息,关于人脸数据安全的法律保护也进一步规范。 大型企业中的人脸识别一般都采用隐私计算技术,只会将用户面部的脱敏特征码用于比对,不会有图像留存在后台。 难道微博提到的例子,真的只是个例? 恐怕现实也没这么美好。 2019年,深网视界公司(主营业务人脸识别、AI和安防)被曝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致使256万人的个人信息能被不受限制访问。 2020年,美国人脸识别公司Clearvies AI称其整个客户名单被盗,而Clearvies AI具有超过30亿人像照片。 显然,人脸数据依旧处于高风险状态,社会大众对此也存在着深深的担忧。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成立的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的《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显示: 在2万多名受访者中,有六成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三成受访者表示已因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隐私或财产损失。 虽然这次爆料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个例,但是它无意暴露了人脸识别行业依然存在很多不正规、不合理的现象。 对于人脸数据的安全,不仅需要用户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更多是行业要做到主动去保护用户的隐私。 试想,但凡APP在人脸识别的界面加上一句小小的提醒,那现在还会有那么多人要逃离地球吗(doge)?
因取消内蒙古优惠电价政策,信阳毛尖又改名,此前还蹭茅台热点
7月6日消息,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信阳毛尖”)在港交所发布建议更改名称的公告。 在公告中,信阳毛尖称公司英文名称由Xinyang Maojian Group Limited更改为China Zenith Chemical Group Limited,并采纳中国天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为公司中文第二名称,以取代现有的信阳毛尖。 而对于公司改名的理由,信阳毛尖在公告中称,过去十年政府相继取消华北各地优惠电价政策,但并未取消内蒙古地区的优惠电价政策。因此,内蒙古等地的产业仰仗自身低电价成本优势,以不合理低廉售价抢占华北及东北地区的煤化工产业市场。 但最近政府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并承诺碳中和,并取消了内蒙古地区优惠电价的政策。煤化工行业得到了健康发展。该政策也导致煤化工产品价格出现长期结构性的上涨。因此,公司将把握最近化工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机遇。 而在此次更名前,上市20多年以来,信阳毛尖曾多次改名。曾用名包括东君化工集团、大庆石化、中国天化工。其中,中国天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使用时间最长,历时2007年至2018年底。 而在今年年初,信阳毛尖曾发布公告称拟采纳中国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为公司中文第二名称。但随后又称要改名为中国国龙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为公司中文第二名称。 此外,AI财经社查询获悉,自2020年11月起,信阳毛尖便开展酒类贸易的业务。据财务业绩显示,公司酒类贸易业务(不包括中国白酒)营收5897.1万港元,占营收总额的30%。 此外,在茶叶、白酒和化工业务之外,还曾在区块链行业“一展身手”。在2021年3月16日,信阳毛尖称其持股90%的子公司黑河龙江化工有限公司与黑河市鲨鱼科技有限公司订立项目合作协议,拟入局区块链。 不断改名也伴随着不断折腾的业务,蹭热点也并未在二级市场提振信心。截至发稿,信阳毛尖股价报0.29港元/股,总市值4.65亿元。
贝佐斯卸任:亚马逊成功的最重要三大商业理论
7月5日,美国亚马逊公司创始人贝佐斯(Jeff Bezos)正式辞去CEO职务,由资深创业老伙伴、此前云计算业务的负责人贾西接任。 离职以后的贝佐斯,将在十几天以后的7月20日,乘坐自己于2000年亲手建立的太空探索公司“蓝色起源”研发的“新谢泼德”号火箭,飞向太空。 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1994年的夏天,已经在基金公司担任副总裁的贝佐斯,注意到了高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决定投身于此。 亚马逊公司名字起初被定为Cadabra,但是这个词汇很容易被念错,比如被读为 Cadaver(尸体),因此之后又改名为Amazon。 1995年7月,专注于在网上卖书的亚马逊正式上线。 如今,亚马逊已经是全球商品种类最多的网络零售商店,也是市值第二的互联网企业。 亚马逊最早实施了“生态”战略,除了致力于零售业务,旗下还包括了Alexa、A9、Lab126等其他业务,最著名的当属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nternet Movie Database(即 IMDB)。 亚马逊也是最早关注“自建物流”的电子商务企业,早在2018年开始,亚马逊就开始使用自有的货运体系,来完成最后一公里快递服务。 同样,亚马逊也是最早开始推进 POP模式的电商平台,将自建的仓储和物流服务出租给第三方商家,来获取佣金。 亚马逊在成立20年的时期内,一直没有盈利,但是有趣的是,其未来前景却深受资本市场的追捧,股价转一直居高不下。 2015年,在亚马逊成立20年后,亚马逊实现了盈利,并且盈利规模越来越高。 今天,亚马逊的市值高达1.77万亿美元。 二、飞轮效应,创新为本 回顾亚马逊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商业模式的创新史。 贝佐斯并非科技界出身,所以看待事物总是能以商业角度看透,并大刀阔斧地进行实施,赌性十足。 而亚马逊的数十年历史,则给商界留下了至关重要的一些经典理论,至今仍在被使用和仿效。 1、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是亚马逊成立和发展的基础理论,也是全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基础理论。 2004年,《连线》杂志主编Chris Anderson在2004年10月的“长尾”一文中,将诸如 亚马逊和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正式定名为 长尾(The Long Tail)。 简单地说,所谓长尾理论是指,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也就是说,企业的销售量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 举例来说,一家大型书店通常可摆放10万本书,但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图书销售额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排名10万以后的书籍。这些“冷门”书籍的销售比例正以高速成长,预估未来可占整个书市的一半。这意味着消费者在面对无限的选择时,真正想要的东西、和想要取得的渠道都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一套崭新的商业模式也跟着崛起。简而言之,长尾所涉及的冷门产品涵盖了几乎更多人的需求,当有了需求后,会有更多的人意识到这种需求,从而使冷门不再冷门。 虽然“长尾理论”作为公开理论发表在2004年,而实际此时,亚马逊已经亲身实践了这一理论近10年。 2、Prime会员 2004年10月,也就是在《连线》正式总结出亚马逊“长尾理论”那一年,贝佐斯给公司高级领导层发送了一封邮件。 在邮件中,贝佐斯指出,亚马逊需要持续提升用户体验,为了实现这种体验的显著改善,亚马逊需要推出免费送货的会员计划。 值得关注的时间点,是2004年9月,亚马逊收购了中国的卓越网。 而以卓越网为代表的中国电子商务界,早就已经在实施免费送货的服务,所以大概率是贝佐斯参考和引进了中国经验。 但是,贝佐斯依然实施了创新,也就是这个免费送货并不是“免费”,而是需要购买亚马逊Prime会员。 亚马逊Prime会员战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18年Prime会员超过1亿,2021年初 Prime会员超过2亿。 更重要的是,Prime会员所产生的消费价值,要比普通消费者高得多。 3、飞轮效应 支撑亚马逊战略决策的核心依据,是“飞轮效应”。这也包括为什么会大力推进Prime会员这样的成本项目。 飞轮效应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 “飞轮效应”,实际上也大致描述了一个公司从好到卓越的转变过程。 以亚马逊在决策Prime会员的战略举例,当时对于Price,Selection和Convenience三大核心输入型要素,在持续讨论中形成结论,公司在提供多样选择和降低价格飞轮上表现出色,但在为用户提供方便方面仍然有可以做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降低用户的运费成本。相关调研也显示,给用户免邮带来的销售激励,往往显著大于同等程度的价格折扣。 因此,贝佐斯认为,亚马逊在为用户提供“Fast and expensive”和“Free and slow”的选择时,他认为“Fast and free”才是最好的用户选择。 虽然“Fast and free”将会产生持续的成本支出,但贝佐斯坚信这是推动飞轮旋转的正向力量,并使用了个人影响力最终落实了这一战略。 当然,让亚马逊真正封神的其实并不是其零售业务,而是从2006年就开始秘密部署、持续重金推进的“云计算”,即 AWS 业务。 贝佐斯最早意识到,电子商务的繁荣,首先需要产生的消费是基础设施消耗,俗称“给挖矿者卖水”。 2015年,当亚马逊第一次实现盈利时,AWS就贡献了四分之一的利润。 而如今,AWS 在全球云计算市场占比一半,对亚马逊的利润贡献占比高达 63%。 三、贝佐斯的中国学生 曾经很长时期里,中国的互联网模式是 C2C,即“Copy to China”。亚马逊的建立,自然也引起了中国学生们的仿效。 1、当当网 中国最早模仿亚马逊的网上书店是“当当网”,由李国庆于1999年11月创办。 当当于美国时间2010年12月8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2016年9月12日,从纽交所退市。 如今,圈里对当当网最关心的事情,只剩下的李国庆和俞渝的两口子互撕。 2、卓越网(亚马逊中国) 2004年,亚马逊通过收购由雷军创办的电子商务企业“卓越网”进入中国市场,作者张栋伟本人时任市场总监,也见证了这场历史性的收购。 2019年7月,亚马逊中国关闭了中国电商业务。 3、阿里巴巴和京东 从战略上紧密跟进亚马逊的中国企业,是阿里巴巴和京东。 为什么要并列举例,因为他们双方基于自身的取舍,并没有完全照搬亚马逊的所有模式,而是分别进行取舍。 阿里巴巴的云计算业务,已经是亚太第一,全球第三或者第四,(第一是亚马逊AWS,第二是微软云,第三则是与谷歌云反复拉锯)已经是重要的利润增长部门。 京东在自建物流、Plus会员等用户体验改善方面,遥遥领先。 ------ 截止目前,还没有中国学生要学习贝佐斯、马斯克们去上天。 尾声: 亚马逊新任CEO安迪·贾西(Andy Jassy),在创立亚马逊时期,担任贝佐斯的技术助理。 贾西也是亚马逊云计算AWS的创始人和执行官。 妥妥的技术派。 微软新任纳德拉,是微软云的前执行官(执行副总裁)。 同样的技术派。 谷歌新任CEO皮查伊,是前谷歌操作系统Chrome和应用部门副总裁、前Android总裁。 继续的技术派。 而对比关注一下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貌似只有拼多多的CEO继任者是技术派。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更喜欢由CFO来接任。 这也许,能说明点儿什么。
房地产贷款增速为何创8年新低 未来走势如何?
日前,多地个人按揭贷款额度“紧俏”,部分购房者反映需排队等放款。与此同时,最新监管数据显示,我国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下降,创8年来新低,2021年以来,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房地产贷款增速曾经高企的原因是什么?房地产贷款增速为何会降低?接下来房地产贷款的走势如何?多位业内人士对经济日报记者表示,由于监管部门已开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未来房地产贷款增速不会再高速增长,但仍需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不应过度“妖魔化”房地产贷款,也不能采取“一刀切”模式,而应理性看待房地产贷款合理增速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满足购房者的刚需、改善型需求;另一方面,要高度关注房地产贷款“过快”增长引发的风险,坚决遏制违规业务,如“经营贷”违规入楼市等,防止乱象回潮。五个持续下降经持续整治,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已得到初步扭转。当前,我国房地产融资呈现出“五个持续下降”特征。一是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下降。监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末,银行业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10.5%,增速创8年来新低,2021年以来持续低于各项贷款增速。二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持续下降。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已连续7个月下降。三是房地产信托规模持续下降。房地产信托余额较去年同期下降约13.6%,自2019年6月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四是理财产品投向房地产非标资产的规模持续下降。相关理财产品余额同比下降36%,近一年来持续保持下降趋势。五是银行通过特定目的载体投向房地产领域的资金规模持续下降。相关业务规模同比下降26%,为连续15个月下降。“五个持续下降”的背后,是各地坚决贯彻房地产长效机制要求的结果,也是金融监管部门遏制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的结果。首先是管好银行业资金闸门。众所周知,房地产贷款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针对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贷款,二是针对购房者的个人按揭贷款。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表示,银保监会已与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遏制“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其次是因城施策,积极落实差别化房地产信贷政策。初步统计,仅2020年以来,银保监会各级派出机构配合各地政府出台了130多项房地产调控措施。最后是严惩违法违规行为。“近期,我们已对5家银行罚款3.66亿元,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规开展房地产融资业务。”梁涛说,银保监会持续三年开展“全国性房地产专项检查”,对发现的违规行为“零容忍”。增速快隐患多“治病要祛根。”若要持续降低房地产贷款增速,就需要从曾经推高房地产贷款增速的几项原因入手。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原因可从需求端、供给端两方面分析。需要明确的是,房地产贷款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个人按揭贷款,受此前去产能、去杠杆调控政策的影响,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推动作用则较小。也就是说,杠杆主要加在了购房居民个人的身上。“从需求端看,居民确实有购房的信贷需求。”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进一步表示,但相比于需求端,房地产贷款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供给端。即银行出于信贷结构调整的考量,大力拓展个人按揭贷款。自2012年尤其是2017年之后,不少银行短期内难以快速做大对公贷款规模。在去产能、去杠杆的大背景下,部分实体企业的信贷需求较为疲软,有些好企业开始“猫冬”;相反,在亟须贷款的企业中,有一些是此前盲目扩张“踏空”的、需要被淘汰出清的,信用风险较高,银行又不敢放贷。对公贷款难做,零售贷款便成了银行的重点拓展方向,其中个人按揭贷款是主力。与同属零售贷款的个人消费贷款相比,个人按揭贷款具有三大优势:规模大、期限长、风险低。由于规模大,它能够成为银行的利润稳定器、市场拓展抓手;由于期限长,它能带给银行更高的综合回报,促使银行与客户长期保持信贷关系,为后续其他业务的拓展创造条件;由于以房产作为抵押物,相较于信用贷款,它的风险较低,为银行减少了后顾之忧。正是在以上需求端、供给端的综合推动下,房地产贷款一度出现了快速增长,尽管短期内满足了居民的刚需以及改善型需求,但从长期看却埋下了诸多风险隐患。未来走势如何遏制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倾向、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势在必行。“风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曾刚说,其一,房地产贷款增速高企导致大量资金进入了房地产领域,挤占、吸附掉了原本属于其他实体企业的资金,对整个经济发展不利。其二,尽管有房产作为抵押物,个人按揭贷款看似风险较低,但如果房地产价格过快上升、产生巨大泡沫,一旦泡沫破裂、房产价格剧烈下跌,这将引发严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其三,过度给居民部门加杠杆、抬高居民部门杠杆率,一方面将加重居民个人的债务负担,增加债务风险,另一方面将削弱居民的个人消费支出,抑制消费需求,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该如何平衡购房需求与房地产贷款增速之间的关系?“要在贷款首付比例、利率等方面对刚需群体进行差异化支持,加大对住房租赁市场金融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说,截至2021年4月末,在银行业发放的个人按揭贷款中,首套房占比达91.8%,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投向住房租赁市场的贷款同比增长31%。“下一步,中国银保监会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保持房地产金融监管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避免房价大起大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梁涛说。同时,保持对违规业务的高压态势,防范化解好房地产业务风险;继续支持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工作协同,形成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合力,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政策目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子源)
券商策略:A股怎么走?业绩表现或成为关键因素
财联社7月4日讯,上周后半周市场出现调整,引发市场担忧。其中上证50与沪深300上周分别下跌3.59%和3.03%。沪深两市融资净买入额下滑,北上资金周内净流出157.97亿元。此外,随着中报期临近,公司业绩或成为影响股价的重要因素。后市市场如何演绎?且看最新十大券商策略汇总。 中信证券:市场持续快速下行可能性不大预计基本面将成为新共识的基准 7月A股整体将处于从平静期向共振上行期转换的阶段,期间市场预期、驱动、主线都会出现转变。 看短做短的博弈性资金退潮加大市场波动,风险扰动需要时间消化,投资者心态变化,未来基本面料将成为其新共识的基准,建议继续紧扣高景气主线,把握市场结构波动下的新入场时机。 首先,预计7月非机构资金主导的博弈性交易退潮,市场预期将从一致上涨共识逐步回归常态,市场驱动从估值转向盈利,市场主线从高弹性主题转向高景气板块。 其次,基本面复苏与流动性平稳的中期趋势不变,但其短期风险扰动需要时间消化,国内经济短期扰动制约复苏节奏,市场对信用风险暴露的担忧增强,同时银行间流动性7月扰动可能增多。 最后,投资者一致上涨预期的消散或造成短期调整,但演变成持续快速下行的可能性不大,公募基金将继续应对赎回压力,北向资金月度净流入放缓,游资与散户获利了结降杠杆的同时,将伺机移仓,预计基本面将成为投资者新共识的基准。 建议继续紧扣高景气主线,围绕新能源、科技自主可控、国防安全和智能制造四条主线布局,把握市场结构性波动带来新的入场时机。 安信证券:下半年A股市场整体还是震荡市静待整固期结束和热门板块拥挤交易降温 我们认为,除非市场对通胀及利率环境发生显著重估,否则A股中期的成长风格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只是会更聚焦明年盈利高增长确定性。 这次调整纯粹是市场层面的调整,共识方向交易拥挤不堪且关键日期后风险偏好边际降温,我们认为本次调整的级别和春节后通胀担忧下美债利率超预期攀升导致的调整期无法相比,因此我们定义其为“整固期”。 我们认为下半年A股市场整体还是震荡市,结构性容忍高估值,但并不是显著的估值扩张环境,任何一个共识方向极端演绎都不宜追高,可以考虑适度调整结构等待其回撤,因此我们维持中期策略展望标题判断:“牛心熊胆,成长为王”。 短期建议静待市场整固期结束和热门板块拥挤交易降温,关注正在孕育中的新景气与主题方向,目前看,在没有发现新的景气成长板块之前,整固期之后市场中期方向大概率依然将围绕新能源、半导体、医美、医疗等核心成长赛道。 广发证券:本轮热门股的调整幅度会远小于2-3月份 2月冲击难以重现,利用调整继续配置“市值下沉”、“小盘成长接棒”。当前A股微观结构问题再次显现,但我们认为本轮热门股的调整幅度会远小于2-3月份。 临近中报披露期,投资者更关注盈利预期,近期小盘成长的盈利预期转向上修。建议利用调整继续配置“市值下沉”、“小盘成长接棒”,寻找仍有市值下沉空间的方向: 即期/预期业绩好的小盘成长(医疗服务/半导体/元件),低PEG+涨价传导+盈利预测上调(化肥/玻璃)。 主题投资关注“碳中和”下景气度改善及政策边际增量确定方向(新能源车/光伏)。 国泰君安:市场将聚焦盈利可持续增长的股票,高景气将是未来投资主线 国泰君安证券A股策略周报指出,展望后市,新的希望正在酝酿,伴随中报业绩预告披露窗口期的打开,博弈盈利将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龙头策略不再躺赢,成长性强弱成为股价分化的主导因素。市场将聚焦盈利可持续增长的股票,高景气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投资主线。 行业配置方面重点推荐: 1)首推券商/银行; 2)科技成长起点:新能源车/电子/医药; 3)后疫情时代复苏加速:国货消费/新兴消费/高端消费; 4)碳中和下周期新机遇:建材/钢铁/建筑工程; 5)成本受制预期边际缓和下中游制造超跌反攻:机械/汽车。 兴业证券:成长仍是主旋律但是要立足性价比,中报行情可布局绩优股 展望7月份行情:平淡中寻找新奇,结构性行情依然精彩,并且将随着性价比的变化而此起彼伏,中报将是新亮点。 总体而言,七月份行情没有大风险,政策预期的波动及局部存量风险的化解或形成阶段性扰动,但是,有惊无险。 行业配置:成长仍是主旋律但是要立足性价比,中报行情可布局绩优股。 首先,成长板块围绕4条主线,找长期性价比合适的机会: 1)AIoT(计算机、通信、电子),2)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3)新能源链条(新能源材料、锂电设备、汽车、智能驾驶),4)高端制造设备(半导体设备、军工)。 其次,中报行情不容忽视,如机械、军工、化工、交运等行业的绩优股。 国盛证券:着眼未来、把握当下、配置科创 中长期,再次强调看好科创板的三大逻辑: 1)资金从增量入场到存量博弈,带来投资逻辑由“躺平”走向“内卷”。类似13年初到14年中存量博弈行情,高增速成为制胜关键。而科创板作为当下全A增速最高的板块,有望成为战胜“内卷”的最强主线。 2)科创板聚焦长期最优赛道,高增速有望延续。作为中国未来、尤其是硬科技核心资产的摇篮,在经历2年的发展与成长后,科创板已经到了可以集中挖掘、关注的时候。 3)机构仍然低配,叠加外资加速入场,在今年整体存量博弈的市场中,有望迎来增量的定向浇灌。 三条线索“掘金”科创板: 1)开拓A股新方向,对标稀缺的细分赛道“独角兽”的。 2)业绩增速一直领跑科创的“高成长”; 3)上市以来回撤较深,已跌破发行价、从PEG等角度具备估值性价比的; ——受益海外需求拉动的石油石化及化工、有色、光伏等板块。 ——景气的确定性较强、有望高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消费电子、AI、CXO服务&医美以及次高端白酒等细分赛道。 开源证券:不要忽视通胀的力量其对于部分盈利改善的力量正在显现 我们的业绩分析与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相佐证,指示着通胀带来的产业链利润向上分配仍在持续,通胀对于部分盈利改善的力量正在显现。 在全球通胀预期的反复下,押注到底有没有长期通胀,似乎胜负关系总在不断切换,投资者占优策略应该是与估值为伴,站在认知正确后获得更高收益的地方。 我们第一条主线仍然推荐:化工(纯碱、化纤、钛白粉)、煤炭、钢铁、有色(铜、铝)和石化;第二条价值修复主线:银行、建筑、房地产、航空、电力等。 中银国际证券:市场再次进入中报配置窗口期盈利将成为核心定价因素 进入7月市场再次进入中报配置窗口期,业绩高增及超预期的个股仍将成为市场资金配置的主要方向。其次,国内经济复苏的韧性将会强于市场预期。 正如我们在中期策略及月度观点中所述,下半年国内经济将会延续高位波动: 一是由于海外复苏的不断深化对于出口与制造业投资的支撑作用; 二是年内财政支出节奏的滞后性,下半年基建投资将成为内需重要支撑。因此随着前期制约因素的逐步得到缓解,三季度国内经济仍将维持高位震荡的态势,基本面趋势不会出现下行风险。 另外,随着流动性环境从阶段性宽松向常态化回归,前期市场的流动性溢价或逐步回归,流动性溢价推升的部分缺乏业绩支撑的个股面临调整压力。 我们看到经历了3月以来的抱团股瓦解行情后,市场定价因子逐步从前期的盈利稳定性向盈利高增长及确定性倾斜,而基于年内宏观基本面的分析和预判,盈利因子仍将成为下一阶段行情的核心定价因素。 周期行情方兴未艾。基于以上分析,盈利因子将成为三季度市场行情的核心定价因素,同属于盈利高增长传统周期与新兴成长均有表现的机会,而当前估值水平相对占优的传统周期板块价值回归胜率和赔率更高。 最后,从周期定位的角度来看,下半年国内经济仍处于盈利上行主导下的扩张后期阶段,结合历史经验这一阶段为周期板块相对收益最为占优的阶段,而成长股的行情经过2-3年的演绎,估值有泡沫化的倾向,结合对下半年全球经济共振复苏的判断,我们认为现在是配置周期股行情的好时间。 粤开证券:把握业绩窗口期,布局高景气板块 宏观复苏见顶叠加中报窗口期,市场将聚焦盈利可持续增长的股票。今年国内经济总体延续复苏,但结构上存在差异,复苏动力主要来自出口外需和房地产投资。在此背景下,股市的核心逻辑在分子端,高增长及低估值是今年下半年行情的主要逻辑。 提前布局业绩超预期,以及高景气有望持续的板块。 (1)短期成长板块的波动与流动性和利率阶段性变化有关,预计业绩预期披露后,市场将迅速定价,在中报预告(7月15日之前)或为兑现收益的窗口期。 (2)长期来看,决定成长板块股价趋势和方向的,本质上是产业周期和景气度。长期拥有优质商业模式、业绩可持续的科技企业拥有较好的股价表现。 类比美股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英特尔、微软、IBM、甲骨文公司等净利润虽受较大影响,但仍维持正值,背后是企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支撑。具体细分行业方面,从业绩持续性和估值水平来看,当前电子、机械、电力设备新能源和基础化工等具备较高的性价比。 方正证券:寻找景气成长仍是不变的旋律 年初至今小盘优于大盘,成长好于价值,从权重行业来看,科技>周期>赛道>低估值,寻找景气成长仍是不变的旋律,市值维度需要下沉。从年初至今市场的表现来看,小盘成长上涨9.6%,小盘价值上涨5.8%,大盘成长上涨5%,大盘价值下跌4.6%,从市值角度来看,小盘优于大盘;从风格角度来看,成长优于价值。 从各指数权重行业来看,小盘成长权重主要是材料+信息技术,偏科技属性;小盘价值权重主要是材料+工业,偏周期属性;大盘成长权重主要是日常消费+信息技术,类似于茅指数,偏赛道属性;大盘价值权重主要是金融,偏低估值属性。2019以来成长风格逐步占优,当前寻找景气成长仍是不变的旋律,但市值维度需要下沉。
奈雪的茶上市,走出一步险棋?
当天,其创始人赵林在上市庆祝仪式上称,很多海外机构向他发消息表示,今天是大量散户抛售的一天,有50%散户可能会抛售,也是他们快速吸货的一天。 行情似乎并未向公司预想的方向发展,奈雪的茶抢先喜茶一步成为“全球茶饮第一股”,顶着光环但股价并未制造出惊喜:早间,开盘价为18.86港元/股,较发行价下跌4.75%,低开低走,尾盘跌幅一度超15%。 截至6月30日收盘,奈雪的茶(下称:奈雪)股价为17.12港元/股,单日跌幅为13.54%,而赵林、彭心二人当前身家超过167亿港元。 无疑,当前茶饮已然站上风口,而这个行业在买家看来也有“鄙视链”。客单价在30元以上的奈雪、喜茶、乐乐茶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梯队,20元以下的一点点、CoCo、茶颜悦色、书亦烧仙草等算是中端品牌。相比之下,以蜜雪冰城为首的大众品牌近来也是资本动作频频,圈粉吸金。 企查查数据显示,近十年,茶饮品牌投融资事件共85起,披露融资总金额达88.32亿元。 目前,新茶饮需求正快速扩容且整合尚未完成,并非终极业态。未来,新茶饮谁主沉浮? 资本助攻,新式茶饮融资出圈 奈雪本次共计发行约2.57亿股股份,发行价为19.8港元/股,达招股区间上限,IPO总计募集资金净额48.424亿港元。 不同于上市首日表现,奈雪在招股期间格外受宠,其间由于认购火爆,奈雪较原计划提前一天关簿结束招股。根据其公布的申购结果,香港公开发售项下共收到64.2万份认购申请,超额认购超432倍。 上市之前,奈雪已经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北京天图、成都天图、成都天图、天图东峰、天图兴南、天图兴鹏等。 经过多轮融资之后,招股书显示,目前,彭心、赵林、 Linxin Group、Linxin International、林心控股、Forth Wisdom Limited及Crystal Tide Profits Limited均为奈雪控股股东。 透过上市之前的频频融资,招股期间的火爆认购,足见资本方对奈雪之喜爱。 截至6月30日收盘,奈雪当前股价为17.12港元/股,总市值达293.6亿港元。上市之前,奈雪第一大股东为Linxin Group,该公司由赵林、彭心夫妻共同持有,Linxin Group持有奈雪977344414股股份,照此计算,赵林、彭心二人当前身家超过167亿港元。 奈雪市值高企背后,是整个行业的高景气度,不少茶饮企业已经成为资本方的“香饽饽”。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看到,蜜雪冰城、喜茶都曾传出上市消息。6月24日,有媒体报道称,“喜茶最新一轮融资即将落定。经过多方确认,喜茶本轮投资方均为老股东,融资过程持续数月,而估值达到前所未有的600亿元,再次刷新了中国新茶饮的融资纪录。” 今年1月,蜜雪冰城方面对贝壳财经记者否认了融资20亿的消息,但是对方也告诉记者:“最近几年,茶饮行业很受关注,所以的确有很多知名投资机构或者投资人向我们表达投资意愿,我们目前没有考虑接受资本方的投资。” 企查查数据显示,近十年,茶饮品牌投融资事件共85起,披露融资总金额达88.32亿元。其中,2016年之后,茶饮品牌投融资活动开始频繁,当年茶饮品牌投融资事件10起,2017年增至15起,2018年16起,2019年共10起,2020年共12起,2021年(截至6月30日)达到14起。 而在披露融资金额方面,近十年数据曲线起伏较大,2015年、2018年、2020年处于峰值,其余年份处于峰谷,其中2020年披露金额超17亿元,2021年上半年披露金额超50亿元。 此外,从近十年茶饮品牌的融资趋势来看,早年主打鲜榨、手工冲泡的品牌容易拿到融资,后来随着喜茶等品牌的崛起,主打年轻人的中高端茶饮品牌遍地开花。 而近年来,主打健康、高端、商务等各种细分市场的茶饮品牌受到投资者的偏爱,主打黑糖饮品、芒果饮品、车厘子饮品等原料细分的茶饮品牌开始进入市场。 平均客单价43元,奈雪底气何来? “奈雪30多元一杯,茶颜悦色一杯才16元左右。”当人们把奈雪“喝上市”,“贵”成了网友为其贴上的一个标签。 贝壳财经记者从其饮品外卖价目表看到,热销款中最便宜的为23元,其余多在30元左右,最贵的为招牌饮料“霸气芝士草莓”,售价32元。 短短五年多时间,在新茶饮的赛道上奈雪率先跑赢,但此番上市也被外界视作“急于补血”。 “在目前新茶饮这种竞争环境下,越缺钱的公司就越需要IPO。奈雪曾持续亏损,当股东投资方都不看好的时候,如果还不去IPO的话投资方可能会撤出,对奈雪来说,上市是一步险棋,以其目前的规模品牌跟盈利能力去上市,风险很大。”有业内人士表示。 2018年至2020年,奈雪收益依次约为9.1亿元、22.92亿元、28.71亿元;同期,在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净利润分别约为-5660万元、-1170万元、1660万元。 去年成功扭亏的同时,奈雪的平均客单价也一度登上热搜。2020年,奈雪每单平均销售价达到43元,在中国高端现制茶饮连锁店中排名第一(行业均值约为35元)。 尽管如此,奈雪经营利润率却在逐年走低。2018年至2020年,分别为18.9%、16.3%及12.2%。 奈雪站上茶饮价格顶端,却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成本为“烧钱”的痛点。招股书显示,奈雪的成本包括材料成本、员工成本、租金、水电开支、配送开支、其他资产折旧和摊销等。 2018年至2020年,奈雪分别产生材料成本3.84亿元、9.16亿元、11.59亿元,占其总收益的35.3%、36.6%及37.9%。 据悉,原材料成本变化1%,就可以让奈雪由盈利变为亏损。奈雪因此对采购成本控制能力需求颇高。 值得一提的是,奈雪也并非只销售高端茶饮,另一茶饮店品牌——台盖,平均标价约为16元,相比之下,奈雪提供的现制茶饮平均标价为27元。 不过,奈雪平均单店日销售比台盖高。2018年至2020年,奈雪平均单店日销售额分别为3.7万元、2.77万元、2.02万元;同期,台盖平均单店日销售额分别为7537元、6387元、6140元。 在消费领域,向来是得用户青睐者得天下。 中泰证券分析师称,“奈雪通过新媒体平台的推广,与知名生活方式品牌及合作伙伴开发创新联名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如抖音、李宁、VOSS等。通过微信、小红书和微博等各种社交媒体平台提供创新营销活动及优惠活动,吸引顾客,宣传品牌。” 近年来出现的高端现制茶饮店,专注提供平均售价不低于人民币20元的现制茶饮及愉悦的茶饮体验,通常布置让顾客能够社交的现代空间,从传统茶饮店及其他现制茶饮店(如茶档)中脱颖而出。 有调研显示,喜茶和奈雪是最受消费者喜爱的新式茶饮品牌前二。贝壳财经记者梳理数据发现,喜茶目前全国门店超800家,线上会员规模超4000万,仍然领跑。而奈雪会员数超过3500万,去年奈雪线上订单收入同比增长183%至20亿元。 对于奈雪成功上市,有业内人士指出,港交所、证监会对新茶饮行业相对不熟悉,奈雪作为头部品牌,需要定义整个行业。同时奈雪目前在全球资本市场上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对标品牌,哪怕是对标星巴克,也只能对标星巴克在中国最初发展那几年的数据,所以肯定会面对比较严格的审查。如今上市成功,也代表着奈雪将进入经营完全公开透明的阶段。 国融证券分析师表示,新茶饮业务模式优势与缺陷并存,竞争壁垒深厚、核心竞争力极强的企业才能完成对市场份额的整合。 “不同茶饮品牌根据其定位决定业务模式,高端品牌多数使用直营模式建立品牌形象,继而由高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容;而中低端品牌更多使用加盟模式来完成业务扩容。”上述分析师称。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2020年,我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达到1136亿元,其中高端现制茶饮在过去的五年间凭借75.8%的复合年增成为整个现制茶饮行业增速最快、最受瞩目的细分赛道。未来五年,这条黄金赛道预计将继续以32.2%的复合年增长率引领整个现制茶饮行业加速快跑。 茶饮大战一触即发,背后是中国现制茶饮市场快速增长的消费群体。 数据显示,按零售消费价值计,中国现制茶饮市场总规模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4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4.5%。相较而言,按零售消费价值计,中国的现磨咖啡市场于2020年的市场规模为507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25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9.8%。2020年,中国现制茶饮的消费群体达到2.5亿人,约为现磨咖啡群体8470万人的三倍。2020年,中国现制茶饮的每年人均消费量为6.2杯,现磨咖啡为1.7杯。
5000亿港元!安踏市值已超越阿迪,能持续多久
财联社(记者鲁佳乐)讯, 国际品牌热度褪去,国产运动品牌在资本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数据显示,中国运动服装生产商特步、李宁和安踏的股价自4月份以来分别上涨了196%、60%和38%。安踏市值更是一度达到5000亿港元,超过阿迪达斯。 同时,去年以来,不断有国产运动新品牌获得高瓴、红杉等明星资本青睐。不过,在资本方、消费端不断关注之下,国产运动品牌热度会持续多久? 业绩“增”! 股价持续增长背后,国产运动品牌业绩也水涨船高。近日,安踏、李宁相继发布2021年上半年业绩预告。 其中,安踏预计营业利润较2020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不低于55%,归母净利润(不考虑Amer合营公司影响)同比增长不少于65%,归母净利润(考虑Amer合营公司影响)同比增长不少于110%。 李宁则预计2021年上半年净利润不少于人民币18亿元,同比增长164%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李宁2020年净利润只有近17亿元,也就是说,李宁今年上半年赚的钱可能超过去年一整年。 特步目前尚未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不过,特步相关人士向《新消费日报》记者表示,公司一季度终端流水增长55%,4月份好过一季度,5月份有黄金周,又好过4月份。 “不过,目前我们对于整个上半年还是会保守预期。因为上半年其实是去年定的货,所以是相对保守的。上半年收入增长会比较小,下半年会加快。”特步上述人士表示。 东方证券在研报中表示,运动服饰行业龙头今年在终端零售持续向好、新疆棉事件对国货品牌拉动的背景下,业绩表现大超预期,运动服饰行业由于竞争格局较好,本土品牌相对更受益于海外品牌份额的挤出,在收入提升的趋势下,盈利增长的弹性更大。 据浙商证券统计数据,“新疆棉”事件爆发后,李宁官方旗舰店3.24-4.4的销售同比增长超过200%,安踏体育同样增速超过100%,同时李宁、安踏等品牌的“限量款”球鞋价格直线上升。 主品牌空间有多大? 在国际品牌热度渐渐消退的情况下,国产品牌逐步加强对主品牌的建设。虽然安踏、特步等品牌旗下均有消费者熟知的国际品牌,例如安踏旗下的斐乐品牌,贡献了安踏集团很大部分的营收。不过,主品牌也在摆脱此前“土气”的形象,以时尚、专业的面貌迎接市场。 特步上述人员向《新消费日报》记者透露,2021年全年主品牌预计会有8-10%的增长。就利润而言,主品牌利润会超过19年的7.8亿元,达到8亿以上。 此前,李宁公司董事长李宁在接受《新消费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公司的整个战略是“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李宁的核心经营和竞争力主要是围绕如何让我们的品牌成为具有时尚性的国际一流专业运动品牌。我们会专注单品牌的发展,去每个细分市场上挖掘发展空间,提升竞争力。” 提到主品牌建设,国产运动品牌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注重专业运动以及专业赛事。近日,安踏发布了2020年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装备。据了解,安踏已经与中国奥委会连续合作八届奥运。 安踏集团专业运动品牌群CEO吴永华向《新消费日报》记者表示,安踏近几年坚持专业为本。目前为止,我们有1800项商品创新的专利。此外,吴永华还透露,安踏也是北京冬奥组委的合作伙伴,今年的Q4会有一条新的产品线——冰雪系列。 《新消费日报》记者在特步公司内了解到,特步总部设置了跑鞋测试区域,会邀请不同跑者进行测试,以此为基础研发出大众跑车和专业运动员不同的需求的产品。 “今年的厦门马拉松跑者穿特步品牌装备比例达到了70%,往年国产品牌只会占到20%到30%。”特步上述人士向《新消费日报》记者透露。 资本入场,青睐龙头or新品牌? 国产运动品牌势头正盛,资本方也跑步入场。日前,高瓴对特步及其旗下公司投资10亿港元。其中,投资6500万美元(约5.06亿港元)于特步环球旗下“盖世威”及“帕拉丁”品牌的全球业务。此外,高瓴还就特步发行的可换股债权订立认购协议,投资总额为5亿港元。 受此消息影响,特步当日开盘报价10.2港元,盘中涨幅一度扩大至30%,市值超300亿港元。据特步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投资完成后高瓴占股特步环球(盖世威和帕拉丁)20%。目前,特步与高瓴正在协商下一步的人才、战略计划。 成立于2016年的主攻“亚洲女性健身服”的本土品牌MAIA ACTIVE也获得资本青睐,成立后曾获得红杉资本、火山石资本等资方的投资。去年11月,MAIA ACTIVE宣布完成由华创资本投资的近亿元B轮融资。 同样是去年11月,独立运动品牌Particle Fever粒子狂热完成亿元C轮融资,由高瓴创投独家投资。据了解,该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团队建设和研发投入。 “去年的疫情对于服装品牌造成了很大冲击,中国作为疫情最先稳定的国家,市场恢复得也最快。无论是国际品牌还是本土品牌,重视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共识。此外,再加上国潮风迅速刮起,国际品牌在消费者心中跌落神坛,国产品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给投资者以及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也越来越大。”某证券公司分析师向《新消费日报》记者指出。 “细分市场的运动品牌,例如瑜伽、户外等,更具专业性的新品牌仍然具备很大的成长空间,投资方在寻找标的时也会看重这一类新品牌。”上述分析师强调。 东亚前海证券董事总经理、跨境并购业务主管荆健向《新消费日报》记者表示,从全球服装市场来看,运动时尚是所有品类中增长最快的。随着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更注重自我认知和设计感,反而对洋品牌没有过多的崇拜感。 “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面临升级,投资机构对于新的消费品牌更加关注,尤其是在这方面有很多新的人才和创业团队。从目前来看,中国的运动品牌还会有一个良性的增长,另外,消费者更注重可持续、环保,这类创新性企业也会更加受关注。”荆健说。
叮咚买菜大涨58.7% 投资人中最“豪赌”的是它!
《科创板日报》(特约记者陈梦婕)讯,在“生鲜电商第一股”被每日优鲜抢了之后,叮咚买菜也于6月29日晚间登录股票代码为“DDL”,发行价23.5美元/ADS(美国存托股票)。 根据披露,叮咚买菜在美股IPO中发行3,70.2万股ADS,代表5,55.3万股普通股,折算下来ADS与普通股的比例为1.5:1。 与每日优鲜上市首日破发相比,叮咚买菜首个交易日上涨19.14%。6月30日晚间,叮咚买菜涨幅再度扩,盘中一度超涨77%。 截至美股收盘时,叮咚买菜以37.32美元报收,上涨58.67%,较23.5美元的发行价溢价58%,最新总市值为90.48亿美元。 软银一次性“押注” 软银投资1月,回报率达60% 根据叮咚买菜披露的招股说明书,这一生鲜电商公司前六大主要股东分别是老虎基金、泛大西洋资本、软银集团、CMC资本、今日资本,以及DST资本。 具体来看,老虎基金通过Internet Fund V Pte. Ltd持股5.7%,对应持股数为1974.14万普通股,折算ADS为1316.09万股。 泛大西洋资本持股5.6%,对应持股数为1951.14万股,折算ADS为1300.76万股;软银集团通过SVF II Cortex Subco (DE) LLC持股5.6%,对应持股数为1933.16万股,折算ADS为1288.77万股。 黎瑞刚创办的CMC资本持股5.3%,对应持股数为1839.99万股,折算ADS为1226.66万股;徐新的今日资本通过CTG Evergreen Investment C Limited持股5.1%,对应持股数为1781.9万股,折算ADS为1187.93万股。 尤里·米尔纳创办的DST资本通过DST Asia Entities持股5.1%,对应持股数为1757.42万股,折算ADS为1171.61万股。 其中,作为赫赫有名的软银集团,这家全球知名私募股权基金是一次性押注。 数据显示,软银在D+轮融资中,豪掷3亿美元,而招股说明书披露软银共计有1933.16万普通股。折算下来,这一投资大鳄的ADS成本高达23.27美元,显然已无限接近于23.5美元/ADS的发行价。 好在叮咚买菜受到市场关注。6月30日,这家生鲜电商报收37.32美元,让软银在该笔投资中有60%的收益。 再对比软银进入的时间,为2021年5月,有关注私募股权基金的业内人士认为,1个月时间能收获60%的收益,已算不错。“但从稳妥的角度看,软银还是有点财大气粗,高位接盘的味道。” 对于软银来说,尽管叮咚买菜让其实现了1个月获得60%的收益,但在滴滴身上,软银却收效甚微。 根据The Information消息,软银集团总共向滴滴投资了大约120亿美元,按6月30日收盘价14.14美元/ADS计算,软银的持股价值为137亿美元,意味着回报率近为14%。 数据显示,软银在2018年就进入滴滴。以14%的投资回报率计算,3年时间里软银每一年的回报率仅4.6%,勉强跑赢支付宝。 老虎基金和CMC资本成大赢家 除软银外,根据叮咚买菜披露的上市前发行证券,《科创板日报》记者对比发现,老虎基金和CMC资本是持股成本最低的主要投资人。 数据显示,老虎基金总共投资了4800万美元的资金,对应ADS的股数,每股成本为3.64美元。这一价格对比叮咚买菜37.32美元的收盘价,老虎基金在战役上爆赚9.25倍! 而泛大西洋资本,这家知名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分别在2020年4月3日和2021年3月29日,花了25,00万美元和1亿美元进行投资。总投资金额达到12500万美元,对应ADS成本为9.6美元,明显高于资本老手老虎基金。 以此估算,泛大西洋资本的投资回报率仅为2.88倍,比老虎基金低3倍。值得一提的是,泛大西洋资本的董事总经理和中国区负责人张弛,也还是鸥翎投资的董事。 联系到,鸥翎投资在B+率先投资叮咚买菜,并在C轮、D轮中同泛大西洋资本一起投资,不难推测,叮咚买菜的融资关系网,即投后的鸥翎投资向叮咚买菜介绍了新的投资人——泛大西洋资本。 再来看CMC资本。对于这一资本老手来说,在叮咚买菜之前,已有过灿星制作、IMAX中国、B站、爱奇艺、快手、CAA及CAA中国等投资。 在招股说明书中,CMC资本先在2019年6月17日队叮咚买菜投资了1000万美元,之后又在2020年4月3日,投资了3000万美元,以及可转换本票转换。 上述了解私募股权基金的业内人士表示,可转换票据其实就是借款人给投资者的一种借据。“说白了就是对赌协议,借款人持有票据会得到利息,并在未来的某一天以某种方式收回原来的投资金额,即本金。” 粗略估计,CMC资本的投资金额为4000万美元,按1226.66万股的ADS计算,持股成为至少在3.26美元。那么,对应的投资回报率即为10.44倍。当然,上述业内人士认为,这个可能是回报上限,因为有部分可转换票据的投资金额并未披露。不过,总体来看,CMC资本和老虎基金一样应该是这笔交易的大赢家。 最后,就是徐新的今日资本和DST资本了。根据披露,今日资本投资了67,50万美元,对应1187.93万股ADS,持股成本为5.68美元。而DST资本的投资金额为2.5亿美元,对应1171.61万股ADS,成本达到21.33美元,几乎和软银的愿景基金相当。 计算发现,徐新在叮咚买菜的收益达到5.57倍。而此前,徐新被爆退出Manner咖啡,落袋10亿美元。由此来看,徐新眼光不差。 DST资本由于持股成本略低于软银,整体来看,投资回报率为74%。
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遭网络安全审查,停止新用户注册
中华网财经讯,7月5日,据中央网信办消息,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停止新用户注册。 2017年年底,运满满和货车帮正式合并并更名为满帮。2021年6月22日晚间,满帮集团登陆纽交所,股票代码YMM,最终发行价为19美元/ADS。 招股书显示,2020年全年GTV(平台总交易额)达1738亿元,约占中国数字货运平台GTV总量的64%,订单量达7170万单,共计280万卡车司机在平台上完成货运订单,约占中国中重型卡车司机的20%。 2019年和2020年的总净收入分别为人民币24.731亿元和人民币25.808亿元(3.955亿美元)。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录得净亏损人民币15.237亿元和人民币34.705亿元(5.319亿美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调整后2019年净亏损9280万元人民币,2020年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调整后净利润为人民币2.811亿元(4310万美元)。 6月11日,BOSS直聘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市场,股票代码BZ,发行价为19美元/ADS,位于拟定发行区间顶部。BOSS直聘上市首日表现惊艳,最终收涨95.79%。 招股书显示,2021年3月,BOSS直聘月活跃用户数(MAU)达3060万。2020年平均MAU为1980万,较2019年平均MAU同比上涨73.2%。 根据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一季度,BOSS直聘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99亿元、19.44亿元和7.9亿元。同期,该公司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4.68亿元、2.85亿元和1.28亿元。收入构成上,2020年“面向企业客户的在线招聘服务”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99%。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