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共享充电宝为何在喧嚣过后坚挺不倒
我国正在使用的手机不下20亿部,按照每天5%的外出应急充电需求看,每天都有1亿次的共享充电请求,仅按每小时2元的租借费用计,共享充电宝每天就有2亿的市场份额。从共享充电宝逆袭共享单车来看,市场才是唯一的终极裁判。美东时间4月1日,怪兽充电以“EM”为证券代码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对于行业而言,“共享充电宝第一股”虽已尘埃落定,但竞争或许才刚刚开始。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超520家共享充电宝相关企业。地域分布上,广东省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共享充电宝相关企业,约占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42%,重庆市和浙江省也均拥有40余家相关企业。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已达到3.05亿人,2020年用户规模增长至4.08亿。预计2021年将超过5亿。在5G技术全面普及和共享市场日趋成熟大环境下,共享充电宝无疑会实现规模化增长,必将迎来二次爆发。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2元/小时,20元每天封顶,这是目前大多数共享充电宝在重庆的价格。随着市场竞争格局初步稳定,各大品牌几乎全面告别“1元/小时”时代。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特殊场景比如电影院,收费2.5元/半小时,景区则是4元/半小时,甚至10元/每小时。除此之外,使用充电宝的封顶价格有的让人咋舌,每24小时封顶价24~40元,总封顶价99元,都赶上买一个移动充电宝的价格了。不仅重庆如此,一线城市更甚。对此,不少用户在网上集中吐槽:“韭菜养熟了是该收割了,吃相未免也太难看了吧?”“共享充电宝抢钱?!”“打工人的钱真好赚!”更有人感叹,充电宝自由的时代已经远去了。近年来,共享经济领域泡沫破灭,数家公司跌落神坛,共享充电宝却在喧嚣过后坚挺不倒,作为共享充电宝的头部企业“三电一兽”,已相继宣布实现盈亏平衡和开始盈利。这样一个不难达到盈利的行业,为什么还会冒着丢失部分用户的风险进行集体涨价?“赚钱,赚更多的钱,是共享充电宝涨价的出发点。”重庆某共享充电宝运营商表示,一个小时1~2元已经达到盈利,但每个小时3~4元赚得更多,用多赚的钱可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巩固、提升自家的行业地位。对此,行业颇有研究的重庆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莫远明认为,在定价的问题上,当前共享充电宝品牌商处在一个非常弱势的地位,其没有定价权,而流量越大的商家在共享充电宝行业里的议价权更高。“当商家想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品牌方不想让利过多的时候,涨价就成了唯一解决办法。”莫远明笑着对记者说。行业洗牌谁能笑到最后前些年,随着共享经济崛起,万物共享的概念深入人心。其中充电宝作为人们高频使用的充电工具,十分受资本青睐。2015~2018年,充电宝市场处于培育阶段,其作为外出人群的必需品,隐形的刚性需求推动充电宝品牌相继入局,在群雄逐鹿中,各大品牌纷纷低价抢占市场。到2019年,“三电一兽”格局基本形成,根据Trustdata数据,街电、小电、怪兽充电、来电分别占据28.6%、27%、25.1%、15.6%的市场份额,其他共享充电宝品牌则为3.7%。2020年,美团再次入局共享充电宝。今年,随着怪兽充电纳斯达克上市,小电科技在获得苏宁5亿元股权融资后,也计划于今年三季度登陆创业板。在共享充电的“赛道上”,又将如何洗牌?成为行业又一关注点。正如元一资本创始合伙人钱皓所言,资本化是一个很关键的背后考量,因为企业已经过了跑马圈地的第一个阶段,下一阶段就要通过提升价格来获取更好的收益和回报。怪兽充电隶属上海挚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公开信息显示,此前已获6轮融资,投资方包含高瓴资本、软银亚洲、小米科技等。本次IPO预计发行1750万股,募资规模达2.1亿至2.5亿美元,估值28亿至34亿美元。由此看来,千万不能小视这一小时两三元的生意。怪兽充电招股书显示,2019、2020两年持续盈利,虽然2020年销售与营销开支比2019年有所增长,但是依然实现营收28.09亿元,同比增长38.9%,净利率为2.7%。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频率与活动场景具有较强的联系,用户对于所在场景是否能够即时触及充电宝十分在意。如今随着外卖的发展,餐饮商户对美团的依存度高,用户到店餐饮APP中,用户首选美团APP和使用美团APP占比分别高达70.7%和88.5%。美团对于商户安装充电宝,无疑具有更大的优势。“从2020年5月开始在全国200多个地级市的投放覆盖,每个月大概能投放七八万的商家,到现在每个月的投放数量翻了四五倍。”美团充电宝业务负责人魏长松如是说。同时,美团的高知名度也将对其他品牌产生较大的威胁。未来,美团是否能够在共享充电宝市场占据更大的份额?仍须拭目以待。未来拼的就是真实力专业数据显示,2020年5G手机出货量达1.8亿部,一二线大城市5G基站也超过了25万个,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出门在外会越来越依靠充电宝。共享充电宝作为刚需产品,虽然大城市呈现出供大于求的趋势,但是对于四五线城市仍有一定的开发空间。数据显示,目前共享充电宝在一二线城市的渗透率为17.8%,而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渗透率仅为2.8%。下沉用户去拓展新一轮的消费,市场空间巨大。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说:“从‘百电大战’到‘七国之乱’,再到三国杀的过程。这绝不是闪电战,会是持久战,拼的是资本、资源、产品运营和用户体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2020年5G已逐步部署到全国所有地级市。作为重要承载终端的智能手机,对电量续航需求更加迫切。5G手机的耗电量将是4G手机的2.5倍,并且伴随AR、VR等大型应用以及短视频、高速看片和下载的高强度需求,耗电量无疑会成为5G大规模落地的一大瓶颈,因此共享充电将有极大的市场需求。不过,莫远明认为,这个行业依然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快充技术、手机电池续航能力的提升,或将会对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刚需性造成较大的影响。此外,曾经出现过爆燃所引发安全事故的问题,以及用户隐私保护问题,同样吸引着大众的关注。从共享充电宝逆袭共享单车来看,资本的判断、巨头的判断、即使是“商业奇才”的判断都不一定是对的,市场才是唯一的终极裁判。(原标题:共享充电宝为何在喧嚣过后坚挺不倒)
“人脸识别破解术”成黑产业 护“脸”亟须查缺补漏
上海检方公诉的一起涉案金额超5亿元的虚开发票案,牵出非法人脸识别案“人脸识别破解术”成黑产业,护“脸”亟须查缺补漏人脸识别作为一种易用性强的生物特征验证技术,目前在政务、安防、金融、生活消费等行业都有着广泛应用。不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人脸识别技术存在明显的安全漏洞,对社会和财产安全存在重大隐患,亟须进行系统性的安全排查和堵漏。一起发票案牵出非法人脸识别案记者从上海检察机关获悉,在近期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的一起特大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案中,被告人通过破解人脸识别技术等方式,注册“皮包公司”用于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据悉,多名被告人为他人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价税合计超过5亿元。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首先通过相关政务平台完成注册“皮包公司”,过程中通过平台上注册人的人脸识别是注册成功的关键环节。为达到目的,犯罪嫌疑人中专门从事人脸识别破解的成员表示,其一般先从他处以30元每个的价格购买他人的高清头像和身份证信息,之后利用“活照片”App对高清头像进行处理,让照片“动起来”,形成包括点头、摇头、眨眼、张嘴等动作视频。“获取视频后,我们利用特殊处理的手机‘劫持’摄像头,在人脸认证环节时,手机摄像头不会启动,系统获取的是之前做好的视频。系统会认为是本人在摄像头前,最后通过认证。”犯罪嫌疑人说。同时,该团伙还破解了某广泛用于管理电子营业执照App的人脸识别系统。犯罪嫌疑人下载电子营业执照后,会在App里添加办事员的身份信息。虚开发票团伙就以此通过办事员身份使用电子营业执照。据犯罪嫌疑人交代,其破解的App类别非常广泛,涉及政务、安防、金融、支付、生活消费等用户量巨大的App。每单的破解价格从25元到300元不等。15分钟破解19款手机的人脸识别系统“15分钟破解19款手机的人脸识别系统。”据记者了解,依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的团队瑞莱智慧近期披露了新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根据一张照片,通过研究算法,制作一副特殊“眼镜”,就可以刷脸解锁他人手机或App身份认证。研究人员向记者透露,其团队通过对抗样本攻击,戴上自制眼镜后,15分钟内破解了19款智能手机的人脸识别解锁系统。同样被破解的还包括十余款金融和政务服务类App。研究人员表示,结合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甚至可冒充机主完成线上银行开户。“过脸识别技术”群里,黑客成“贵客”记者发现,网上存在大量提供破解人脸识别技术服务的群组,群名大多采用“过脸”“识别技术”等关键词逃避监管。群人数从100人到300人不等。在一个名为“过脸识别技术”的群里,有人采取付费的方式邀约群内可以破解支付软件人脸识别审核的人士。黑客,成了人们追捧的“贵客”。此外,有的群则是对破解技术进行资料、资源分享交流。一个名为“VX三色过脸”的群自称“破解人脸识别技术的扛把子”“适合想入行的新手和小白”,群内多达300人。名为“蓝叶子”的用户给记者发来一段App人脸识别安防的破解视频,并表示可以出售一台特制的手机。通过导入自行制作的人脸动作视频后,所有在该手机上安装的应用软件,都可以自动跳过人脸认证的环节。每台手机的价格为1650元。他还告诉记者,虚假的人脸动作视频可以使用“你我当年”“活照片”“轻松换脸”等App完成。“我们了解到,有的公司上班考勤要进行人脸识别打卡,有员工委托黑客入侵打卡App,利用人脸识别漏洞来完成打卡,每月仅需付给黑客30元。”一位网络安防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在上述虚开发票案中,犯罪嫌疑人除了利用破解技术从事虚开发票外,还会利用注册新账号从事骗取各类App补贴优惠等违法犯罪。瑞莱智慧高级产品经理张旭东告诉记者,当前破解人脸识别技术主要是针对活体检测的假体攻击,但针对AI算法自身的对抗样本攻击威胁也逐步凸显。“由于业界的人脸识别技术主要是固定几个方法,相似度很高。如果黑客提供一个专用于破解人脸识别的开源软件,并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犯罪分子利用漏洞进行各类App实施违法犯罪将犹如‘入无人之境’。”张旭东说。在新华三集团安全专家曹亮看来,无论是对抗样本攻击还是针对活体检测的假体攻击,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骗过“机器眼”。“当前人脸识别算法大都是人脸上‘三点’‘五点’‘七点’的识别,通过对眼睛、鼻子、嘴、耳朵以及头部活动来实现认证。黑客完全可以通过了解机器内部验证机制和评判规则,再想办法绕过安全防护。”他说。抓紧查缺补漏,还每一张脸“安全”专家认为,应尽快排摸国内政务、安防、金融、支付、生活消费等领域的核心App应用存在的相关漏洞,并及时打上补丁,以防发生危害社会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大事件。开展软硬件“对攻升级”。张旭东表示,当务之急应对涉及政务、安防、金融、消费等行业的人脸识别技术漏洞进行完善和升级。“尤其是对于涉众、涉密、涉及公共利益的相关平台和技术服务提供商,需优先完成技术加固,对手机模拟器要做好防范和拒绝。同时,鼓励和引导更多手机厂商在手机升级时支持3D人脸识别技术。”张旭东说。“手机厂商在写入手机系统时可内置安全模块,防止黑客绕过手机摄像头启动环节、对摄像头实现劫持,从源头上实现安全守护。”曹亮说。制定落实人脸识别安全标准。曹亮表示,对核心领域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产品,监管部门可制定并严格实施相关标准,保证产品符合安全技术要求。“可依据人脸识别在公共或商业应用中对安全的差异化需求,制定分级别、多层次的国家安全标准及行业安全标准。”他说。加强司法打击,保护每一张“脸”。“违法者可能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执法和司法机关应当加强打击力度,形成威慑力。”北京格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玉涛律师说。他建议,当前各大政务、金融、电商等平台都搜集了大量的人脸数据,既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更存在安全隐患和风险。国家和省级层面可建立统一的商用安防大数据中心,以此达到防止人脸信息的滥用、外泄等问题。“可要求人脸识别算法供应商的模型须在大数据中心内进行训练,实现数据、模型物理上不出专网。算法供应商可租用大数据中心的数据和计算力进行算法模型的升级和更新。”他说。(原标题:“人脸识别破解术”成黑产业,护“脸”亟须查缺补漏)
断臂出售手机业务后 诺基亚欲在5G领域浴火重生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今天,还有人记得那个从高处掉下摔不坏、用锤子砸也砸不坏的诺基亚手机吗?还有人记得曾经的全球手机销量之王NOKIA 1100、《黑客帝国》里的8110、世界上第一部3G手机6650吗?还有人记得诺基亚那句著名的“科技以人为本”的广告词吗?甚至,还有人记得苹果的App Store也是诺基亚的专利吗?巅峰时期,诺基亚手机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2.8%,而如今的苹果手机市场占有率也不过20%左右。但从成为行业领头羊到被“颠覆性创新”置于死地,诺基亚只用了五年。诺基亚如今的身份已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脱下“手机设备生产商”这件外衣,现在的诺基亚是全球第二大通信服务商。裁员缩减成本增资5G研发芬兰诺基亚公司3月16日表示,计划在今后两年间裁员5000-10000人,以缩减成本,专注于研发活动,巩固其5G设备主流提供商的地位。这一计划意味着其将裁去诺基亚员工总数的约10%,从而使员工数量降至8万-8.5万人。诺基亚没有提及裁员涉及的具体区域,但表示将会在其四个主要的业务部门进行广泛裁员。这一裁员计划将在2023年前为诺基亚节约6亿欧元(约合7.15亿美元)的成本。《华尔街日报》报道,诺基亚正处于不到十年内第二轮大规模重组计划中的初期。自出售手机业务后,诺基亚收购了竞争对手法国的阿尔卡特朗讯公司,转而专注无线设备天线、网络路由器等业务。诺基亚CEO伦德马克表示,将会进一步增加研发投资,不惜以牺牲短期盈利能力为代价,努力令诺基亚成为5G领域的领导者。除了增加5G投入外,诺基亚还表示将会加大云和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宣布将与美国亚马逊、谷歌和微软合作开发云端技术,建设以云端服务为基础的5G商业解决方案。伦德马克自上任以来,已经推行了一系列战略和结构改革。根据诺基亚公布的新战略的第一阶段,公司将进行运营模式的变更,重新整合后的四个业务部门包括移动网络、IP和固定网络、云及网络服务和诺基亚技术。根据今年2月诺基亚公布的2020年度业绩报告,在2020年一整年的时间里,诺基亚虽然收获了超过100份5G商业合作订单,但是净亏损却高达24.31亿欧元,且每个季度的营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去年,佩卡·伦德马克出任了诺基亚首席执行官,称诺基亚将退出提供一系列产品的原定计划,转而聚焦5G业务,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企业。但是有分析称,因为忙于整合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疏于研发投资,在5G领域逊于行业竞争对手。市场研究机构德尔奥罗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诺基亚在整个电信设备市场的份额减少至15%,这一数字在2019年为16%。2020年,诺基亚在美国电信巨头威瑞森无线通信公司的5G大单争夺中输给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在中国市场尚未赢得5G大单。三星电子2020年9月公告,已与威瑞森签订网络设备长期合同,金额为66.4亿美元。韩联社当时报道称,这是韩国通信设备产业最大规模单笔出口合同,相当于三星电子2019年销售额的3.43%。《华尔街日报》表示,诺基亚面临的部分挑战源自诺基亚对全球5G产业发展时机的误判。无线运营商开始购买5G设备的时间早于诺基亚的预期,诺基亚无法及时获得足够多便宜、高效的芯片,导致其产品价格失去竞争力。但是伦德马克认为,对5G无线网络的投资周期将比4G无线网络长得多,其主要建设时间将是“4G高峰建设时间的两倍”,“所以我们并没有迟到”。丢掉霸主地位果断断臂求生当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时,诺基亚只把它看作是一个小众市场的对手,认为以iPhone的高售价最多只能分去一小块市场。诺基亚的狂妄自大并非没有道理,毕竟当时的诺基亚手机看起来已经拥有了所有的功能——下载音乐、收听广播、拍照和视频、收发电子邮件,甚至还可以使用地图。根据《经济学人》当年的报道,随之而来的变化发生在2008年席拉斯玛加入诺基亚董事会、成为非执行董事长的时候。身为董事,席拉斯玛并没有什么实际影响力,只能接触到有限的公司重要信息。但自身的软件背景让他很快意识到了公司存在的大问题——诺基亚的手机从硬件上可与iPhone媲美,但操作系统塞班却完全不是iOS的对手。诺基亚的塞班系统用起来十分繁琐,再加上诺基亚的手机型号五花八门,操作要求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应用程序开发人员难以给诺基亚定制一个统一的产品。而苹果只有一个平台,充分体现了从始至终只设计一个系统的好处。席拉斯玛越来越担心这些问题,于是写了一份战略文件直接发给诺基亚时任董事长约尔玛·奥利拉,建议公司考虑采用安卓手机操作系统,当时该系统的市场份额正在迅速扩大。在成为董事长之前,奥利拉于1992年至2006年担任诺基亚的CEO,公司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崛起成为手机业的霸主。奥利拉似乎并不喜欢一个非执行董事指手画脚。席拉斯玛称:“当一位言语尖酸刻薄、脸皮又薄的董事长掌舵,意图维持他的铁腕统治时,提出问题就相当于叛变。”虽然奥利拉后来指责席拉斯玛的说法夸张,但诺基亚的业绩确实在他掌舵的后几年里急剧恶化。而奥利拉所做的那些努力,无一能够力挽狂澜。诺基亚后来也确实与微软合作推出了一款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手机Lumia,但到2012年奥利拉离开董事会时,诺基亚的市值已经比苹果推出iPhone时下跌了92%,而且公司还在亏损。接下来,席拉斯玛出任了董事长,但本就已处在低谷的诺基亚又传来坏消息:Lumia手机获得了良好的评价,但却没有赢得市场份额。于是,席拉斯玛开始行动。2013年9月2日是诺基亚手机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诺基亚宣布将手机业务以73亿美元的价格贱卖给微软(仅为当初最高市值1151亿美元的1/16)。自此,诺基亚改变了方向。发力5G全新诺基亚诞生出售手机业务一年后,诺基亚先是买回了与西门子的合资企业诺基亚西门子公司(NSN)中西门子所持的50%的股份;2016年,又以16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竞争对手法国阿尔卡特朗讯公司,转而专注无线设备天线、网络路由器等业务。为了支付收购阿尔卡特朗讯的这笔钱,诺基亚孤注一掷,将曾寄予厚望的地图业务HERE卖给了德国汽车巨头集团。当年诺基亚的HERE地图部门虽然规模较小,但却潜力不俗,占据着全球车载仪表导航系统90%的市场份额,可见诺基亚是把全部身家都压在了通信业务上。更重要的是,拿下阿尔卡特朗讯,也就拿下了它的子公司——“地球上最伟大的实验室”,美国贝尔实验室。至此,诺基亚建构起完整的通信业务版图。算上2010年收购的摩托罗拉无线业务部门,此刻的诺基亚相当于是摩托罗拉、阿尔卡特朗讯、贝尔实验室、西门子和诺基亚的超级联合体。一个全新的诺基亚诞生了,其市场份额从8%增至30%,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通信服务商。截至2020年12月,诺基亚已获133项5G商用合同,总共签署了包括付费试用在内的184项5G商用协议。同时,诺基亚已部署39个5G现网。早在2012年,诺基亚就参与到了欧盟注资2700万欧元的5G科研项目METIS,是最早进行5G技术探索的公司之一。截至2019年4月,诺基亚的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超过1471件,在全球通信厂商中排第二,占比为13%。对于通信企业而言,专利是发展技术的核心。2020年的财富500强,诺基亚排在488位。从目前取得的成绩来看,诺基亚在5G领域的实力不容小觑。但从当前的市场反馈来看,诺基亚的5G设备性能并不太理想。“我们在5G第一阶段的表现并不好,我们的产品还没有准备好。”伦德马克表示:“现在的竞争力明显增强了,我们相信当度过今年的难关后,我们将恢复竞争力。”但投资者对该计划表示怀疑,最近在芬兰赫尔辛基交易的诺基亚股票价格一度创下六周多来的最大跌幅。诺基亚移动网络主管托米·乌托表示,在电信运营商进行第一轮设备采购时,诺基亚丢失了很多市场份额。他表示,尽管诺基亚可能无法从其他竞争对手那里夺回一些市场份额,但它仍在参与随后的几轮设备采购,防止市场份额被继续侵蚀。“我们相信,任何造成重大市场份额损失的风险都已经大大减少。”乌托表示。(编译 年双渡)
5G时代 个人信息安全如何守护
4月15日,是我国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障公众安全上网,有效识别谣言信息侵害,守护网络安全防线,已成为国家关心的重要问题。随着5G的商用和普及,万物互联正逐步走近现实。同时,随着终端连接、数据存储、利用规模的扩大,移动安全问题日趋复杂,网络犯罪手法也在不断翻新,导致技术对抗性的难度加大。5G时代人们的个人信息安全会有哪些威胁?又该如何应对?面对持续高发的网络诈骗犯罪,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同时相关企业更应该有所行动,加强风险防范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电信诈骗猖獗:人均损失过万元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应用和发展,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购物、移动支付日益普及。手机已成为互联网终端的“主角”,移动支付广泛应用带来的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公安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公安部门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1万名,劝阻870万名群众免于被骗,累计挽回损失1876亿元。同时,因电信网络诈骗而导致的命案也时有发生。360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2020年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0年,360共接到手机诈骗举报2656起。其中诈骗申请1340起,涉案总金额高达1520.2万元,人均损失11345元。《报告》还从人均损失、报案数量对网络诈骗危害进行了“分级”,金融理财、虚假兼职、身份冒充属于高危诈骗类型;交友、赌博博彩属于中危诈骗类型。金融理财类诈骗是举报人数最多的诈骗类型。在所有诈骗申请中,金融理财占比最高达23.4%;其次是虚假兼职诈骗(占比18.4%)和交友诈骗(占比15.8%)等。从涉案总金额来看,金融理财类诈骗总金额最高,达482.9万元,占比31.8%;其次是身份冒充诈骗,涉案总金额393.2万元,占比25.9%;虚假兼职排第三,涉案总金额235.5万元,占比15.5%。《报告》显示,在网络诈骗举报用户中,90后的手机诈骗受害者占所有受害者总数的37.5%,是不法分子从事网络诈骗的主要受众人群;其次是00后,占比为28.7%;80后占比为24.1%。而在人们印象中更容易遭受手机诈骗的70后和60后人群,仅占比不到10%。万物互联时代:电信诈骗套路“上新”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也在此形势下滋生,产生了许多新的骗术,传统手段应对现今的电信网络诈骗等个人信息安全问题面临很大挑战。同时,随着5G的日益普及,各类新技术、新应用也迎来爆发时机。5G技术超高速率、超大连接、超低时延特性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更多个人信息,以至个人敏感信息。如何在5G时代合理合法合规运用数据,为各行各业高效赋能的同时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近期,有关“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的新闻屡见不鲜。今年“315”晚会,多户商家未经允许采集用户人脸信息被点名曝光。同时,据媒体报道,广东、湖北等地相继发生不法分子盗用人脸信息实施诈骗的案件。根据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预测,2025年世界将有250亿台设备接入5G网络并实现互连。这将使得个人信息采集变得更加的碎片化、个性化、精准化,用户需要保护的数据来源、维度也随之增加,人脸、指纹等生理特征都成为个人信息的一部分。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刑事警情数占比不断增大,其中网络诈骗增长迅猛,贷款、刷单、“杀猪盘”、冒充客服4类高发网络诈骗案件占70%以上。新的诈骗手法随着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的出现不断演变升级。近日,南宁警方通报多起典型案例,提醒市民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在这些案件中,不法分子冒充“淘宝客服”、“信贷员”、“公检法人员”等身份,骗取受害者信任,进一步实施诈骗行为。此外,冒充熟人或领导电话诈骗、“注销贷款账户”诈骗、快递签收诈骗等作案手法更是屡见不鲜。而我们日常生活最常使用的微信,更是成为诈骗犯罪的高发领域。警方提醒,常见的微信诈骗套路包括代购诈骗、“克隆”头像诈骗、二维码诈骗、刷单诈骗、点赞诈骗、“爱心传递”诈骗等,令人防不胜防。多措并举 打击电信诈骗不断重拳出击事实上,目前我国已制定了《网络安全法》《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不断织紧个人信息保护网。工信部作为电信行业的主管部门,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电信和互联网领域个人用户信息保护工作,并依法履职主动作为,按照“发现、取证、处置、曝光”工作机制,强化监督检查,聚焦社会高度关注的APP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从2019年开始,工信部已连续两年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包括App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下载在内的四方面十大类问题。截至2021年3月,共完成73万款App的技术检测工作,连续发布12批次对外通报,责令整改3046款违规App,下架179款拒不整改的App。2020年6月,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呼叫中心业务管理的通知》,部署进一步加大对骚扰电话的整治力度,从严规范呼叫中心企业经营行为,杜绝相关骚扰电话扰民问题。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也明确提出,在推动5G发展的同时,要着力构建5G安全保障体系。同时,相关企业和机构也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违法犯罪信息审查,参与防范电信诈骗,助力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中国联通透露,通过大数据防欺诈系统月均实现拦截诈骗或骚扰电话1700万次,拦截垃圾短信1.07亿条。据OPPO介绍,2020年,OPPO软件商店全年审核APP上架与更新超100万次,拦截风险APP约35万次,坚持从源头把控APP的安全与质量。同时,OPPO建立了“硬件安全、系统安全、网络与通信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全链路的隐私安全防护体系,具备伪基站拦截、权限记录、支付保护、隐私替身、私密保险箱、网址安全监测、防后台录音拍照等功能。在过去的一年,OPPO安全团队累计拦截攻击超过3000亿次,相当于每秒抵挡9500次攻击,打击黑灰APP超过500款,全方位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资产安全。齐抓共管 群防群治打击电信诈骗近年来,我国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日益重视,各部门不断加大违规违法现象打击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果。当然,顶层设计还只是个人信息保护工作起步和开头,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形成共识、规范管理,须臾离不开执法部门、企业的努力,更离不开每个用户的参与。相关安全专家表示,在使用手机的时候,应时刻对个人信息保持高度警惕,不给非法分子和组织可乘之机。专家建议:1、不要随意点击可疑的广告、短信、二维码,不要轻易下载和安装搜索到的来历不明的APP。2、不要轻易连接不设密码的WiFi ,使用前要看清WiFi热点名称。3、长期不上网时建议关闭手机的无线连接功能及蓝牙功能等。4、严格管理应用权限,对涉及通信录、相册、位置等个人私密信息的权限调用,须保持警惕。5、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手机,选择正规手机售后维修点去维修,避免不法分子通过流通环节安装恶意软件。6、安卓手机多具备文件加密、秘密文件库等功能,对私密数据最好加密保存,不轻易发送私密信息。7、不要轻易将智能手机交给他人保管和使用,在手机失而复得或维修后应进行必要的检测。8、不把手机当密码记录本,不把身份证号、地址、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存在手机里,一旦手机丢失或中病毒,将面临泄露风险。9、更换手机时,尽量销毁旧手机内私人文件和信息,并恢复出厂设置。10、一旦发现手机流量异常或可疑应用上传隐私数据,应及时求助于正规售后服务商。(原标题:5G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如何守护?)
芯片行业遭遇“人才之渴” 多重堵点待疏通
集成电路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上海张江、临港等集成电路产业高地调研发现,虽然“中国芯”产业迅猛发展,但专业人才供应短缺、教学培训和产业实践脱节等问题日益凸显。业内人士建议,结合地区的产业比较优势,进一步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补齐芯片人才方面的短板。芯片产业快速发展人才缺口问题凸显上海是全国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综合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71.33亿元,同比增长21.37%。2020年以来,上海浦东的一些重大集成电路产业项目取得关键性突破。如位于张江科学城的中芯国际,其14纳米先进工艺在2019年第四季度投产后,产品良率已达业界量产水准。位于张江的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揭牌至今已集聚了博通、高通、AMD等外资芯片巨头以及紫光集团、韦尔半导体、阿里平头哥等国内集成电路领军企业。在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初步显现的同时,行业人才缺口也开始出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等编制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显示,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在供给总量上仍显不足,到2022年,芯片专业人才缺口预计超过20万人。进集成电路一级学科设置工作,努力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高水平人才。去年10月,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正式揭牌,成为中国第一所以集成电路命名的大学。不过,从学科设置落地到人才供给,中间还需要一个过程。云岫资本董事总经理赵占祥说,芯片行业最缺的是有经验的工程师。培养一个成熟的芯片工程师需要十年时间,但国内整个行业还没有积累那么多人才。“芯片到了纳米级教材还停留在微米级”《经济参考报》记者参加上海浦东新区青联组织的专题调研发现,当前集成电路人才供给的主要短板在于:——全国各地集成电路项目竞相上马,供给难以跟上需求。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加快布局集成电路行业。以长三角为例,除了上海,合肥、南京、无锡等地纷纷开出优厚条件招揽芯片人才。这种互相“挖角”的行为,使得以上海浦东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人才高地也面临人才供应吃紧的挑战。以张江为例,近三年时间,园区内芯片设计企业数量、员工数量实现翻番,而社会供给能力没有同步跟上,关键人才、核心人才、骨干人才普遍缺乏。集成电路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产业。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大军说,过去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问题,一是缺钱,二是缺人。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成立和科创板的开板,行业缺钱问题大为缓解。但随着各地集成电路项目竞相上马,未来五年,国内的芯片人才缺口将更为突出。——待遇虽提高但吸引力有限,大量毕业生未进入芯片行业。与互联网、金融等热门行业相比,芯片人才在待遇上的吸引力有限。来自BOSS直聘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19年芯片人才平均招聘薪资为10420元,同比提升了4.75%。拥有十年工作经验的芯片人才平均招聘工资为19550元,为同等工作年限的软件类人才薪资水平的一半。记者调研时,有行业人士开玩笑说,在陆家嘴金融城搞芯片研究(证券和投资市场)的人才,不会比张江科学城少。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徐伟说,前几年部分重点高校的微电子行业毕业生中,估计只有30%左右进入了集成电路行业,这进一步加剧了行业人才供给紧张局面。除了微电子专业,集成电路行业还需要大量的材料工程师、化学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这也对人才供给提出了新要求。——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寇煦丰博士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最新的集成电路制程已经到了3纳米至5纳米,而部分教材里的晶体管仍为微米级(1微米=1000纳米),存在较大的滞后现象。同时,大部分高校教师,因为与产业界接触较少,或受制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没能及时获取业界最新动态,因而难以将新技术和进展整理编写至教材或实验材料之中。另一方面,集成电路产业需要产品化和工程实践能力,需要能够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人才,而大多数学校可提供的集成电路工程实践条件有限。目前,上海地区只有少数院校具备完整的实验产线,而且要承担不菲的日常维护费用,因此要求高校普遍添置大型工艺设备并不现实。一些集成电路企业反映,从高校招来的毕业生还需经过一两年时间的培养才能真正上手,客观上拉长了人才培养周期。进一步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不少企业代表和专业人士认为,上海浦东等产业高地宜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复合型、骨干型和工程型的集成电路人才,缓解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对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其一,发挥专业园区优势,搭建公共技术平台。以上海浦东为例,目前已成立了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东方芯港等一系列集成电路专业园区,同时还拥有上海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等知名高校。何大军等业内人士认为,可以充分整合这些资源,为集成电路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可以借鉴张江“药谷”的模式,设立EDA(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公用技术平台,不断降低芯片企业的研发成本。其二,率先探索国内高校和集成电路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比如,设立企业定制班,为企业定向培养集成电路人才;将企业相关研究课题和软硬件资源向学校和科研机构合理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双赢模式;为解决高校专业课程内容滞后问题,鼓励学校聘请企业的专家作为导师定期授课,联合编写培养教材。只有通过产学研的模式创新和深入合作,才能使大学、企业和科研单位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其三,在人才政策上向芯片行业适度倾斜,注重人才二三梯队建设。在培养人才、内生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阿斯麦(上海)政府事务总监郑恬说,在芯片人才队伍中,除了海归高层次人才,对在本土勤勉工作5年、10年甚至更长经验的工程师,希望地方政府也给予更多关注。工程师是芯片设计一线的主力军,希望在落户、个税及医疗教育配套等方面,得到地方政府的更多支持。其四,加强科普,提升青少年对集成电路行业的认识水平。摩尔精英教育培训副总裁赖琳晖认为,尽管当前经济领域出现“芯片热”,但实际上,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对这一行业普遍了解较少。应该对青少年加强科普,引导有兴趣的孩子设立远大志向,为行业未来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原标题:芯片行业遭遇“人才之渴” 多重堵点待疏通)
自动驾驶等AI创新业务唱主角 百度急于摆脱“广告依赖症”?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祖爽)二次赴港上市后,百度的首份“成绩单”出炉。5月18日,百度发布的截至今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显示,百度营收创两年以来最高增速。将自己定位为AI公司的百度这次是否交出了合格答卷?立足云智一体 智能云成C位根据财报,一季度百度实现营收281亿元,同比增长25%;归属百度的净利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为4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百度核心营收同比增长34%,其中非广告收入同比增长70%,AI创新业务成为百度核心营收增长的重要一环。中国商报记者注意到,此次财报中重点提及了百度智能云的贡献。百度方面表示,在AI PaaS(平台即服务)方面,某银行接入了智能云的AI PaaS后,后续又复购五次,包括智能客服以及私有化部署等。此外,在与央视网的合作中,百度的AI PaaS也为视频剪辑自动化制作、视频标签等多项应用提供了基础AI能力,协助其打造AI中台。记者梳理发现,云业务已经多次在百度的财报中担当C位。在2020年年报中,百度智能云数据亮点也被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百度CFO余正钧多次提及。2020年5月,百度CTO王海峰提出了百度智能云的全新战略,即以云计算为基础,以人工智能为抓手,聚焦重要赛道,并公布了百度智能云的最新业务架构,“云智一体”是百度智能云的竞争力来源之一。调整后的百度智能云业务架构分为三层,底层是百度大脑,包括基础层、感知层、认知层和安全,这是百度核心技术引擎;中间层是平台,包括通用的基础云平台、AI中台、知识中台,以及针对场景的平台和其他关键组件,比如多媒体平台、云原生开发平台、物联网、区块链等;顶层是四大赛道、八大行业解决方案。在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余正钧表示,目前公司人工智能云业务分几个部分,比如基础设施云服务部分,提供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和SaaS服务(软件即服务);另外一部分服务是智能运输,这项服务主要在国内的一些较大城市中开展。TMT(科技、媒体、通信)行业观察者张书乐表示,智能云是百度以人工智能为主要突击力量,用云计算和大数据作为呈现形态的一项核心业务。对于百度来说,有智能云并接入大量企业,可以让百度有机会真正从互联网科技公司变成一家可以技术落地的科技公司。展现商业野心 Apollo业务模式披露作为拉动百度中长期增长的另一个新引擎,伴随着汽车智能化趋势的席卷而来,百度Apollo(自动驾驶计划)商业化进程大大提速。从测试里程来看,百度Apollo累计L4级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总里程突破1000万公里;从测试资质来看,百度Apollo获中国首批夜间及特殊天气自动驾驶公开道路测试资质,并获得北京、河北沧州、长沙完全无人驾驶测试(驾驶位无人)许可。一季度百度正式宣布组建智能汽车公司,任命夏一平为首席执行官。另外,在共享无人车方面,Apollo获准在沧州进行共享无人车收费运营。近日,Apollo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地首钢园正式开启共享无人车的常态化商业运营。财报发布后,李彦宏发布全员信,并在信中明确了百度Apollo业务的三种商业模式。一是为主机厂商提供Apollo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助力车企快速搭建自动驾驶能力,今年下半年,Apollo智能驾驶将迎来量产高峰,每个月都会有一款新车上市,未来3-5年内预计前装量产搭载量达到100万台;二是百度造车,端到端地整合百度自动驾驶方面的创新,把最先进的技术第一时间推向市场;三是共享无人车。百度还在财报会中披露了目前造车的进展。李彦宏表示,电动车业务是由公司控股的一家企业在独立运营,目的是将百度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尽快地应用在市场的产品中,计划在三年内推出,并且团队也在持续努力尽快实现这个目标。广告业务回暖 百度急于转型值得注意的是,百度的广告业务终于有所回暖。一季度,百度在线营销收入(广告收入)为163亿元,同比增长27%。截至今年3月,百度App月活用户数达5.58亿,日登录用户数占比超过75%,两项指标均实现环比增长。中信证券指出,受益于宏观经济复苏带来的广告开支以及产品转型带来的流量增长,一季度百度在线广告业务表现强劲,带动收入超出市场预期,托管页等驱动运营效率持续提升,利润也显著改善。百度营收主要来源于在线营销收入和非广告业务的其他收入两部分,而在线营销收入一直是百度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现在,百度正急于摆脱这一情况。在二次上市的初步招股文件中,百度曾将公司定位为“拥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领先AI公司”,李彦宏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中也表示,三年之后,百度的核心业务中,非广告业务将会超过广告业务。“我们可能是少有的几家在线营销收入在总体营收中占比巨大的公司之一,这种情况不是十分合理。”李彦宏表示。实际上,近年来错失移动互联网发展良机、被外界看作已经掉队的百度一直在谋求转型,百度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和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投入是否真正到了“收割期”?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认为,未来百度想要开放更多的应用场景、向纵深化发展,还需要更多时间。现在智能转型还不能成为百度的正向现金流,百度现在的战略部署很清晰,但还需要契机。李彦宏则坦言,可能未来10-20年内,自动驾驶技术也不会实现完全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所以百度为了保持技术领先,将会继续进行持续、密集的大力投资。
百度季报营收创两年来最高增速
5月18日,百度发布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一季度百度营收为281亿元,同比增长25%,创两年以来最高增速;百度核心营收同比增长34%,非广告业务同比增长70%,营收继续呈现多元化增长的趋势。财报发布后,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发布全员信。信中首次明确了百度Apollo业务的三种商业模式。“技术创新是百度的基因,过去十年,我们对AI技术的投入推动了多个领域的创新,包括营销云、企业云、智能交通、自动驾驶、智能助手和AI芯片等;下一个十年,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涌现,更多的AI技术将成为服务智能社会的基础设施,惠及每一个人。”李彦宏表示,百度正以端到端的闭环体验,让用户和商家的连接变得更加紧密、安全和高效。谈及自动驾驶,李彦宏认为,其即将迎来破局点,Apollo发展出三种商业模式:一是为主机厂商提供Apollo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助力车企快速搭建自动驾驶能力。2021年下半年,Apollo智能驾驶将迎来量产高峰,每个月都会有一款新车上市,未来3-5年内预计前装量产搭载量达到100万台;二是百度造车,端到端地整合百度自动驾驶方面的创新,把最先进的技术第一时间推向市场;三是共享无人车。3月,百度Apollo在沧州获得中国首批自动驾驶收费示范运营资质,这是共享无人车服务商业化的重要里程碑。而这些商业化进展,又将共同强化其自动驾驶技术和Apollo开放平台,使得Apollo平台越来越强大,生态越来越繁荣。他强调,在科技创新的时代号召下,包括百度在内,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投入到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以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百度创业21年,我们仍然是一家心中有着远大理想的小公司。让我们潜心专注于既定的方向,坚如磐石,只争朝夕。”(原标题:百度季报营收创两年来最高增速 Apollo智能驾驶下半年将迎量产高峰)
世界电信日:中国5G“扬帆起航” 赋能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
5月17日,是第52个世界电信日,信息通信领域的各项创新科技再次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正在全面迈向5G成熟商用的新时代。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机器替代”“远程工作”大大增加,无论是人们的生产生活,还是产业中各个垂直领域,对5G等新技术的需求也更加强烈。5G网络是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商用一年多以来,中国5G发展蹄疾步稳:基站建设领跑全球、用户数量和终端连接数破亿、落地应用领域广泛……我国在网络建设规模、终端上市品种数量、用户发展以及应用培育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充分展现了“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建设成果。不仅如此,伴随着5G技术标准更加明晰、应用场景更加具象,联接带来的全新价值将推动社会和产业的发展,迎来一个更具想象空间和探索潜力的新阶段。更长远地看,5G的目标是提升生产力,为更美好的生活服务,并推动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我国5G建设开启加速度在近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展示了中国网络建设的“成绩单”:“十三五”以来,中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光纤宽带用户占比从2015年底的56%提升至94%,行政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9%。根据国际测速机构数据,中国移动网络速率在全球13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位。在5G网络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中国已初步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移动网络。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建成5G基站超81.9万个,占全球比例约为70%;5G手机终端用户连接数达2.8亿,占全球比例超过80%。我国5G网络的迅猛发展得益于适度超前的建设战略。当前,为保持网络领先优势,有必要继续保持适度超前的5G网络建设节奏,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升网络供给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表示,适度超前建设是公共基础设施的普遍特点,保持适度超前建设,符合通信行业发展的特点。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是为万物互联而设计的,将广泛应用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其中在消费领域,5G如今已成为很多消费者购买智能手机时的必选项,在小米、OPPO、vivo等各大厂商的推动下,以及高通骁龙8系、7系、6系、4系等5G移动平台的支持下,5G手机已经覆盖了各个价位段,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根据三大运营商公布的最新财报,目前5G套餐用户数量已超过3.9亿。中国移动政企事业部副总经理俞承志认为,5G的发展正经历“三个前所未有”:国家重视前所未有,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纷纷出台支持5G发展的产业政策;社会期待前所未有,地方政府、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等均对5G提出了应用需求;融合进程前所未有,5G与行业融合的速度远超出预期。不仅如此,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是5G技术标准的重要主导者之一,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数量更是位列全球首位。《中国移动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中国继续维持全球5G技术领先市场之一的地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的包括5G在内的新基建将为全球通信业注入新的活力。2020年至2025年,中国国内移动运营商将投资近2100亿美元来建设网络,其中90%投向5G。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2020年5G应用取得巨大进展,新基建战略加快了5G建设力度,新冠肺炎疫情催热了5G需求。5G商用展现了互联网发展新一轮黄金时期。5G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发展5G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它将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不仅有可能形成一系列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还有可能为经济社会各领域赋能,带来经济形态乃至社会形态的革命性变化。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5G发展和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2020年)》,2020年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8109亿元,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1897亿元,间接带动总产出约2.1万亿元,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约7606亿元。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5G可拉动电信运营商网络投资约1.2万亿元,带来的信息消费规模累计将超过8.3万亿元,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累计约10.1万亿元。“在今年全球的抗疫、防疫以及复工复产的过程中,5G+智慧医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表示,5G技术推动了快速的远程筛查、诊断、治疗医学模式,“5G+远程会诊的系统,可充分利用优质专家资源,让专家对偏远地区的重症、危重症进行会诊,及时进行救治指导”。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表示,作为新基建重要组成部分,5G涉及领域最多、涵盖范围最广、经济带动作用最强。5G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5G产业链条长、投资和产出规模可观,是赋能垂直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是数字基建发展的重要支撑。5G网络具有的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等优异性能有效赋能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的重要投资赛道,国内制造企业也纷纷将目光瞄准了5G+工业互联网,开始进行5G工厂实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国内,包括联想集团、中国商飞、海尔集团、三一重工、华菱湘钢、天津港、南方电网等多家制造企业均进行了5G的应用探索,5G工厂的垂直应用场景已覆盖至航空、3C家电、机械制造、钢铁、港口等“大国重器”的领域。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指出,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点上,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的需求,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产业智能化变革不仅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抓手,也是助力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技术手段。“5G是千行百业的5G,将会加快行业智能化转型,驱动新一轮的增长。”中国移动集团副总经理赵大春指出,5G将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2035年5G有望促进全球各行业产出增长超过13.2万亿美元,为千行百业带来新机遇,驱动各行业产出高速增长。持续推动5G应用规模化发展当前我国5G发展进入融合创新的关键阶段,基础电信、设备制造、垂直行业等多主体协同推进态势正在加速形成。新的一年,伴随着新基建持续升温、工业互联网快速成长和相关政策不断落地,我国5G网络建设及应用将有序推进,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上公布了《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并正式征求意见,这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一年后,再次对我国5G应用发展事项进行细化。《行动计划》从5G应用关键环节、赋能5G应用重点领域、提升5G应用支撑能力三大方面、8个行动计划、4项工程,覆盖15类5G+重点应用大力推动5G全面协同发展,深入推进5G赋能千行百业。具体来看,《行动计划》指出,目标到2023年,我国5G应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实力持续增强;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过40%,用户数超过5.6亿;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超50%,5G网络使用效率明显提高;5G物联网终端用户数年均增长率超200%;个人消费领域,打造一批“5G+”新型消费的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用户“获得感”显著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烈宏在5G应用座谈会上指出,5G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代表性、引领性技术,正在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带来新机遇。5G商用以来,在运营企业、产业界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技术产业、网络建设、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他强调,当前5G应用仍处于发展成长期,要加大投入力度,持续推动5G应用规模化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专家韦柳融分析指出,5G释放增长潜力的同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5G网络尚未实现全国广覆盖;二是5G支撑行业应用的技术成熟度还有待提升;三是应用配套支撑产业仍处于培育初期;四是跨行业产业生态尚未建立。韦柳融预计,未来2~3年,我国5G网络建设仍将呈持续推进趋势,逐步实现广域覆盖,具有5G特性的消费级创新应用可能在2022-2023年规模增长,行业应用仍将处于导入期并分批次逐步落地商用,行业应用技术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更多新产品将迎来发展机遇。产业转型之风已起,需产业界同仁齐心努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贺俊指出,过去2G、3G网络占用了大量珍贵的低频频谱资源,但随着网络不断升级,用户逐渐向4G和5G迁移,频谱使用效率降低,“推进2G、3G频率重耕,释放出更多频谱资源用于4G、5G网络建设,有助于运营商提高网络质量、降低建设成本,进而也可为用户带来质量更高、价格实惠的网络服务。”(原标题:世界电信日:中国5G“扬帆起航” 赋能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
与AI“联姻”,5G可以自己“管好”自己
“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不少人对5G有着类似的理解:5G比4G多1G,电影下载秒成、视频点播流畅……在最新出版的《电信科学》上,一篇名为《通信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十年》的刊首文章向人们展示了完全不同的5G通信应用前景:未来的通信网络是可以高度自治的。通过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5G通信可以实现“三自”,即参数自配置,性能自优化,故障自“治愈”。5月4日,论文共同作者之一、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信行业正在走向5G,马上要走向6G,光是看视频快点、信号好一些,那不是5G。什么才是真正的5G?为什么5G网络要与人工智能“联姻”?有了人工智能才能突破这些瓶颈“5G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一个紧迫的事。”论文共同作者之一、工信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韦乐平最关切的是5G耗能问题。一个5G基站与一个4G基站相比,在半载情况下,前者是后者能耗的3.5—4倍。“5G产生的价值如果还不够付电费,那将成为5G广泛落地的瓶颈。”韦乐平说,人工智能的优化能力或许能解决这一问题,所以需要相关部门、企业等机构有紧迫感地去挖掘、去规范、去推进。除了数据极限、能耗瓶颈,庞大网络的管理问题也急需人工智能出手。“4G通信网络系统巨大无比,网络种类也很繁杂,到现在也没数清到底有多少个网络。所以,仅是把这些网络管理起来就很难了,更别说还要进行有机融合、协同提升。”韦乐平说,5G的情况更为复杂,就更不可能用人工的方式来管理如此复杂的资源。所以非常需要人工智能的介入,提出预警、给出预判,大大提高5G网络的管理效率。过去10年它们曾“戴着镣铐跳舞”早在十几年前,通信行业就已经看到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潜在价值。“一开始,一些国外运营商对于在3G阶段就实现通信网络的自组织、自优化、自“治愈”信心十足,希望在3G阶段就能够部分实现网络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论文共同作者之一、亚信科技首席技术官、高级副总裁欧阳晔博士回忆道,2008年,业内就开始第一次对自组织网络进行国际标准层面的定义。按理说,在随后的10年,自组织网络理当迎来上升发展期,但事实并非如此。“过去的10年,美国及部分欧洲电信运营商独立或混合部署了一些自优化网络(SON)系统,试图把人工智能融入通信网络的规划、建设、维护、优化中,但是整体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欧阳晔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2G、3G网络本身,包括其生态、软硬件、设备接口等,并不是按照智能化的理念来建设的,网元本身在标准化构建阶段就不支持人工智能,网络的接口和信令体系等难以实现与人工智能的对接。这就像请个名医来治病,但病人本身对打针吃药等治疗方式都不接受。3G网络宛如一块“铁板”,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变成了“戴着镣铐跳舞”。直到5G的出现,这种情况才迎来了转折。张亚勤解释:“5G有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在协议层,互联网与通信网真正地实现了融合。所以很多我们在计算机领域的算法、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可以更容易地在5G网络中实现。”因此,在我国进行5G基础设施建设时,要考虑人工智能融入的问题,给人工智能融入留接口。为此,论文编写者呼吁通信行业建设者进一步开放网络标准化接口,给予人工智能对网络基础设施、网络管理运维系统、业务支撑系统等全面赋能、注智的机会,将5G与人工智能作为技术“组合”,进一步释放潜力。智慧“神经元”在案头工作中萌生时间拨回2017年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的服务和系统第二工作组开始研究5G核心网的智能化网元。他们定义了一种具有网络数据分析功能的网元:一个通信网络的节点可以收集用户的个性化信息,形成独特的个人画像,通过画像进行分析,然后再将分析结果提供给决策层。这是移动通信从1G到5G以来第一次在核心网络架构里定义标准化,并要求部署网络人工智能网元。“5G的智能化是从标准化起步的,这是通信领域的特点,因为所谓通信,必须要连得通,才能传递信息。而标准化是避免‘鸡同鸭讲’的前提。”欧阳晔说。另一方面,有了“灵魂”的网元,是人工智能的算法、模型在5G网络中的落脚点。通过网元,人工智能的能力被“注射”到5G网络里,5G网络里的节点也会慢慢具有不同的智能化功能,网元将可以全面、实时地参与核心网控制面的决策控制。此后,网络智能化的新部件不断丰富起来。2017年6月,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启动了人工智能在电信网络中的应用课题研究。2018年2月,开放无线接入网络联盟成立,开启移动信息人工智能框架的“安卓版”。2020年6月,中国移动联合亚信科技首次在3GPP R17标准中正式引入联邦学习概念,形成联邦学习在5G领域的第一个全球国际标准。“5G网络智能化方面,中国运营商与厂商处于第一阵营。”欧阳晔表示,当前在5G通信网络智能化的关键标准组织里(包括3GPP、全球移动通讯系统协会等),中国厂商的参与度非常高,与国际上更多厂商一起共同推动5G走向智能化。2023年移动通信网或将实现初步智能化“我们预计,到2023年移动通信网络将实现初步网络智能化,初步建成网络人工智能的网元。”欧阳晔告诉记者,达到这一步,通信人工智能将达到L2级别(初级智能自治网络)。从2023年到2027年,通信网络将向着L3甚至L4级别演进,那时的智能网络能做更高级的事情,比如“抓小偷”。韦乐平举了一个传输网智能场景。“光纤被切断,每年都会发生很多次。现在一根光纤承担8T的容量,一旦切断,危害非常大。但有了人工智能,就可以进行预警。”韦乐平说,光纤在被切断前必然会先受力,一旦受力,敏感的人工智能就能提前知道信号有所异常,甚至精确定位。针对到2028年能否实现5G智能网络的完全自治,相关专家的态度相对保守。“2027年、2028年很有可能出台6G国际行业标准的第一个版本,这个关键节点决定了人工智能在向6G演进的过程中能不能继续扮演一个核心的角色,如果在5G的尝试失败了,它的重要性和地位也会变低。”欧阳晔说。在张亚勤看来,在万物皆数据的数据3.0时代,一个学不会自治的网络难堪大用。5G或6G通信网络能否在下一个10年实现完美的高度自治尚未可知,但“无人化”的梦想却贯穿于每一个醉心于人工智能的科研工作者和产业工作者心中。(原标题:与AI“联姻”,5G可以自己“管好”自己)
“倒牛奶”揭开畸形选秀内幕 巨亏中的爱奇艺何去何从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祖爽)曾靠着爆款网综网剧“出圈”的爱奇艺这次却踩了“红线”。近日,粉丝为投票大量购买乳饮品并倾倒的“倒牛奶”事件引发舆论关注,爱奇艺选秀节目《青春有你3》被责令暂停录制。经此事件,深陷亏损的爱奇艺还能依靠选秀综艺走多远,盈利之困又将如何解决?“倒牛奶”事件持续发酵大妈们将大量饮品瓶一一拆开,随后直接倒入沟渠中……近日,这样一则“倒牛奶”视频在网络上热传,也揭开了选秀市场上的畸形一幕。这些被白白倒掉的乳饮品为爱奇艺选秀节目的粉丝为打榜投票所购买。具体而言,粉丝购买部分节目赞助商乳饮品后,需扫描饮品瓶盖内的二维码才能为选秀节目选手投票,但大量开盖后的饮品难以处理,因而引发了“倒牛奶,留瓶盖”的浪费现象。5月4日,根据网络视听节目相关管理规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责令爱奇艺暂停《青春有你3》后续节目录制。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在公告中表示,针对群众举报网络综艺节目《青春有你3》存在的相关问题,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高度重视并第一时间约谈了爱奇艺相关负责人,要求该平台严格落实广电行政部门有关管理规定,切实履行网络视听平台主体责任,完善节目管理制度,认真核查并整改存在的问题。随后,节目组回应称,对此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将严格落实有关管理规定,从即日起暂停该节目录制,切实履行平台主体责任,积极承担媒体社会责任,进一步完善节目管理制度,认真核查并整改存在的问题,力求更加严格细致地把握节目制作的每个环节,积极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事件仍在不断发酵。5月6日深夜,爱奇艺发布声明,就“倒奶事件”致歉,原定5月8日的成团之夜停止录制和直播,节目组继续慎重研究并调整节目规则,并从即刻起关闭《青春有你3》所有助力通道。“作为一档综艺节目,首先必须要保证价值观导向正确,这样才能对得起大家的热爱。在节目制作和播出过程中,我们忽视了价值观导向和社会责任,忽视了节目应有的合理规则,忽视了节目缺陷可能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我们为此负全部的责任。”节目组如是表示。赞助商蒙牛也被卷入其中,5月7日,蒙牛旗下的真果粒官方微博发文致歉并公布退货方案。5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有关情况,其中再次提到“严厉打击引发粉丝非理性应援等行为”,包括规范明星及其背后机构、官方粉丝团的网上行为,严厉打击网络暴力,引发网络粉丝群体非理性发声、应援等的行为。整治网站平台热点排行乱象问题,规范平台管理规则,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选秀为何走向失控白花花的乳饮品成桶倒,这样的投票模式让节目制作方之一爱奇艺成为众矢之的。全国企业合规委员会专家丁继华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爱奇艺设计的一个看似简单的竞争规则,却没有考虑到过程是否合规,也没有对过程进行监管,不仅没有带来正向的社会价值,还引发了“倒牛奶,留瓶盖”的浪费现象。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贾甫则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此事表明,处于寡头地位的平台企业的价值导向、利益链条和盈利机制等问题需要深刻反思,这不仅会引起监管部门的问责,而且可能引发整个行业监管规则的改革,改变企业在前期进行巨额补贴、建立行业壁垒,在后期凭借市场势力获取超额垄断利润、阻碍行业发展的情况。从2018年起,《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选秀节目获得了大批年轻人的追捧,捧红了蔡徐坤、孟美岐等一批年轻偶像。但偶像们最终成团则往往依赖于粉丝们的打榜、应援、投票,而相关机制则完全由节目平台、投资方、赞助商制定,为了让支持的偶像们顺利出道,粉丝们往往一掷千金,甚至不惜通过贷款等手段集资。随着粉丝们的疯狂“氪金”,集资数额也不断上升。2018年,腾讯视频打造的选秀节目《创造101》决赛中当天集资额就超过了4000万元;2019年,《青春有你》第一名李汶翰的整体公开集资数额接近400万元;《青春有你2》集资总额超过8900万元……而从投票机制上看,选秀节目投票机制往往与赞助商产品售卖相结合。节目面向粉丝开通品牌助力通道,粉丝购买相应产品即可为喜欢的选手投票。以今年的《青春有你3》为例,粉丝需要购买蒙牛真果粒高端缤纷果粒系列箱装产品,微信扫描箱内奖卡上的二维码,或购买花果轻乳系列瓶装产品,扫描瓶盖内二维码。在蒙牛天猫旗舰店可看到,真果粒高端缤纷果粒系列每箱售价是54元,花果轻乳系列每箱售价是69.9元。在产品评论区,几乎也是清一色的粉丝“控评”,在评论中为自己的“爱豆”拉票。“我已经为我支持的偶像花了几千元了。”一名参与过投票的粉丝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除了为偶像助力,粉丝们还会成立后援会,在社交媒体上为偶像控评。据我所知,很多‘大粉’们集资额几乎都上万元,我听说之前后援会管理层已经拿到决赛直播入场券了,但现在节目停了,无法成团,钱也退不回来,不知道怎么处理了”。实际上,“花钱买投票”这一行为早已被相关部门明令禁止。去年2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综艺节目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围绕网络综艺节目提出94条具有较强实操性的标准。比如,不得在选秀及偶像养成类节目中设置“花钱买投票”环节,刻意引导、鼓励网民采取购物、充会员等物质化手段为选手投票、助力;不得有未成年人参与选秀类节目等。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现在一些综艺节目为了吸引眼球,往往存在过于突出人物个性、过度包装、立人设等问题,导致节目过度娱乐化,尺度很难把握,这都与当下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这次的事件明显就是粉丝行为超过了爱奇艺所能控制的范围,也超过了正常追星的底线。爱奇艺如何走出盈利之困近年来,长视频平台频频在网剧、网综等网生内容上“秀肌肉”,爱奇艺也不例外,《青春有你》系列选秀节目、《隐秘的角落》等自制网剧等爆款频出。虽然背靠爆款综艺和精品剧集收获了用户和市场的关注,但爱奇艺仍然难逃亏损的“魔咒”。去年全年,爱奇艺总营收为297亿元,同比增加2%;净亏损为70亿元,同比收窄32.04%。分季度来看,去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其业绩全部处于净亏损状态,各季度单季净亏损额分别约为29亿元、14亿元、12亿元、15亿元。从2015年到2019年,爱奇艺每年的净亏损分别为25.8亿元、30.8亿元、37.4亿元、90.6亿元、102.8亿元,合计亏损近290亿元。算上去年数据,其净亏损近360亿元。在小屏当道、短视频流行的当下,长视频平台的生存环境更为严峻,爱奇艺也一直在努力寻找盈利之道。从去年11月13日起,爱奇艺对黄金VIP会员服务订阅费用进行了调整,多端价格统一定价,月卡从19.8元涨至25元,季卡从58元涨至68元,年卡从198元涨至248元,但此举也让爱奇艺会员总数由截至去年第二季度末的1.05亿下降至截至第四季度末的1.007亿。南宁师范大学新传学院副教授梁颖涛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此事件给爱奇艺带来的影响更多是同合作方在经济层面的沟通协调。监管部门及时叫停、划下红线,反而有利于平台及时调整和规避问题,更有利于在下一个爆款内容中推出更成熟的合作模式。目前爱奇艺更多要考虑如何持续输出优质内容产品。TMT(科技、媒体、通信)行业观察者张书乐也表示,网综是爱奇艺近年来在长视频方面的突破口,未来也会用其达成更多收益点,特别是在广告收益外,走衍生品路线来进行“带货”。但真正要走出盈利之困,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节目类型和盈利场景,只靠网综、网剧难以脱困。
随便“偷脸” App过度索权 新规为个人信息保护划出底线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祖爽)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崛起,个人隐私信息保护问题也迫在眉睫。从人脸识别被滥用到App过度收集用户个人数据,如何有效抑制个人隐私信息泄露已被相关部门提上议程。近日,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国标)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相继发布,进一步强化个人信息安全监管与治理。“偷脸”乱象将被整治人脸识别是近年来被热议的话题,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应遵循哪些管理规定、如何防止滥采或泄露、收集人脸信息后如何储存和处理等问题层出不穷。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上海科勒卫浴、宝马等商家被发现在门店中装有特别为人脸识别使用的摄像头,用于消费者管理。而顾客进店后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采集了人脸数据,这些信息一旦被泄露,将严重威胁个人的财产、隐私安全。中国商报记者发现,国标规定了人脸识别数据的基本安全要求、安全处理要求和安全管理要求,覆盖了收集、储存、使用、委托处理、共享等全流程。首先,国标中提到了开展人脸验证或人脸辨识时应满足的要求,例如原则上不应使用人脸识别方式对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进行身份识别、应提供安全措施保障数据主体的知情同意权、不应用于除身份识别之外的其他目的等。此外,国标还对进行人脸识别的开发商提出了技术资质门槛,要求其具备相应的数据安全防护和个人信息保护能力,以防范人脸识别被“活照片”等非法破解。在收集方面,主体收集人脸识别数据时,应向数据主体告知收集规则,包括但不限于收集目的、数据类型和数量、处理方式、存储时间等,并征得数据主体明示同意;在储存时,数据主体明示停止使用功能、服务,或撤回授权时应删除人脸识别数据或进行匿名化处理,不应存储人脸图像,经数据主体单独书面授权同意的除外;在使用时,应在完成验证或辨识后立即删除人脸图像,生成可更新、不可逆、不可链接的人脸特征;同时不应公开披露人脸识别数据,原则上不应共享、转让人脸识别数据。业内人士认为,国标传递了对人脸识别进行“强监管”的鲜明信号。北京计算机学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娟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人脸特征信息的泄露,会给社会对主体确认识别带来混乱,可能引致由身份伪造和盗用出现的一系列风险。同时,也将个人隐私完全置于高度暴露之下,给社交安全和社会秩序带来极大危害。“欧盟此前已经严格限制人脸识别及其他高风险的人工智能应用,国标的出台也是与国际环境的一种匹配与接轨”。王娟进一步补充道,对企业来说,如果获得了人脸数据,不仅要有能力保护数据,也要尊重用户意愿及时删除数据。国标实际上是向企业再一次发出信号,告知企业强化个人隐私数据保护,这也对企业来说提出了更多要求。为App过度索权划出“红线”除了被泄露的人脸信息,手机App存在的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统筹指导,工信部会同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共同起草,共计20条。在适用范围方面,征求意见稿明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的App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对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在监管主体方面,征求意见稿明确了App个人信息保护的联合工作机制,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健全完善App个人信息保护监督管理联合工作机制。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知情同意”“最小必要”两项重要原则。“知情同意”规定,从事App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应当以清晰易懂的语言告知用户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由用户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作出自愿、明确的意思表示,并明确了“六项应当”要求。“最小必要”规定,从事App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不得从事超出用户同意范围或者与服务场景无关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并提出了“六项不得”要求。征求意见稿对App治理的全链条、全主体、全流程予以规范,规定了App开发运营者、App分发平台、App第三方服务提供者、移动智能终端生产企业和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在App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具体义务。除此之外,文件还细化了违规处置流程和具体措施,其中特别提出,对未按要求完成整改或反复出现问题、采取技术对抗等违规情节严重的App,将对其进行直接下架;且下架后的App在40个工作日内不得通过任何渠道再次上架的管理要求。此外,征求意见稿还提出了投诉举报、监督检查、处置措施、风险提示四方面规范要求。赛迪顾问大数据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姚学超对记者表示,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了“六项应当”如何做和“六项不得”做什么的具体要求,细化了App开发运营者和管理者从事App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边界和权限、底线和“红线”,能够有效规范互联网企业对App个人信息的处理活动,为用户信息和权益保护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对记者表示,征求意见稿的亮点在于明确了“知情同意”“最小必要”两项重要原则、规范关键环节主体责任义务、细化违规处置流程和具体措施。由于文件明确了责任,细化了处理流程和措施,操作性强,所以应该可以有效遏制个人信息过度收集。中央财经大学新闻系副主任、中经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端对记者表示,征求意见稿是以“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为方法论,以“知情同意”和“最小必要”两项保护原则为纲领,以App开发运营者、App分发平台、App第三方服务提供者、移动智能终端生产企业以及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五类监管对象为重点,以标准制定、自律评估、投诉举报以及处置措施作为监管抓手,纵深推进App个人信息保护治理工作,向违法违规处理App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深化精准监管的政策行为。陈端还表示,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专项整治和长效治理相结合”的监管模式,从“局部监管、突出问题”转为“全流程、全链条、全主体”监管,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体现了网络治理的精细化、精准化和法治化,对未来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具有导向上的引领作用。个人信息安全受国家各部门重视如今,互联网数据生态治理在数字化时代已成为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程,记者梳理发现,国家各部门已经连续出台多条政策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优化网络环境。2020年7月,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启动2020年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治理工作。工信部的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纵深推进,截至2020年12月,四部门已对52万款App进行了技术检测工作,责令1571款违规App进行整改,公开通报了500款App,下架120款整改不到位及拒不整改的App。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以“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专章方式,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定义、保护原则、法律责任、主体权利、信息处理等问题作出规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明确规定,在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需单独向用户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规则,并征得用户的明示同意;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要与个人身份信息分开存储,原则上不应存储原始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除此之外,日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从立法的角度对数字时代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规制,有效回应了实践中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平衡了个人信息保护、个人信息利用与流转、国家安全和社会公众利益等多方面利益。今年3月,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了地图导航、网络约车等39类常见类型移动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瞄准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等过度索权问题。胡麒牧表示,从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的事件来看,监管导向已经不仅仅是对微观主体权益的维护了,个人信息安全实际上已经被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由于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往往都是群体信息安全事件,所以监管层未来会从国家信息安全保护的角度来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数据时代企业应担起更多责任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政府、企业、用户等多方的共同努力。除了政府的监管,在大量用户数据反哺作用下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巨头也应承担起更多责任。姚学超表示,一方面用户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仍存在利用用户数据进行“大数据杀熟”、基于数据诱导用户冲动消费、通过数据垄断限制商业竞争等数据滥用问题。因此,如何平衡合理保护个人信息和合法合规采集、应用数据之间的关系成为数字时代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拥有海量用户数据的互联网巨头,除了利用数据资源进行商业变现,更应该利用数据要素进行科技创新,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如利用数据优化算法、算力等技术能力、发展第三方大数据服务产业。”姚学超补充道。胡麒牧也表示,数据已成为生产要素,所以互联网平台作为数据的使用者,在利用数据创造价值的同时要爱护数据的产生者。维护良好的数据安全生态,既有利于互联网平台进一步做强,也有利于消费者体验的提升,这是关系到互联网平台切身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需要以更大的自觉性主动作为,保护用户信息安全。否则无论是从行业监管的角度还是从用户用脚投票的角度,损害个人信息安全的平台都将会被市场淘汰。陈端表示,近期对互联网企业的整肃力度加大,涵盖了信息采集、市场垄断、内容监管、资本扩张等方面,对互联网企业而言,需要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下政策底层逻辑和价值导向,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把自身技术能力和积累优势与国家战略导向更好地结合起来。
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 推动家庭消费升级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李远方)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1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数字家庭,提高居住品质的指导意见》,就加快发展数字家庭、提高居住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提出4方面15项意见。要求到2022年底,数字家庭相关政策制度和标准基本健全,基础条件较好的省(区、市)至少有一个城市或市辖区开展数字家庭建设,基本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生活服务模式。智能家居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消费“新宠”。图为参观者在第35届深圳国际家具展上体验床垫睡眠系统。CNSPHOTO提供明确构建标准体系 解决产品兼容问题据了解,数字家庭也叫智能家居,是以人生活居住和活动的住房为载体,利用现在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实现家居互通,便于业主获取日常信息以及获得更加智能便利的家庭生活服务。从2013年起,电视盒子、智能路由器、智能开关等智能硬件一时大热,家电制造商也开始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产品,随后,海尔、美的、阿里、小米等厂商均布局智能家居系统平台,而房地产、家装企业也跃跃欲试,逐渐参与到智慧家庭行业前端。奥维云网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智能家居配置率较上年增加15.1%,达到84.2%。智能家居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消费“新宠”。天眼查专业数据显示,自2014年开始,我国智能家居相关企业快速增长,年度注册增速维持在20%以上。其中,2019年新增相关企业数量最多,有近4万家,年增速达到37%。其次是2020年,新增3.1万家相关企业。随着相关企业的增多,在竞争与发展中不断推动智能家居产品的开发与升级,但同时也出现了各品牌各自为战的现象。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各设备厂商之间并没有开放协议,导致产品之间彼此孤立、无法互通,难以形成真正的智能家居,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体验。如何解决产品兼容性差的情况,成为未来智能家居行业的重要课题。为此,意见明确:“到2025年底,构建比较完备的数字家庭标准体系;新建全装修住宅和社区配套设施,全面具备通信连接能力,拥有必要的智能产品;既有住宅和社区配套设施,拥有一定的智能产品,数字化改造初见成效;初步形成房地产开发、产品研发生产、运营服务等有序发展的数字家庭产业生态;健康、教育、娱乐、医疗、健身、智慧广电及其他数字家庭生活服务系统较为完善。”强化工程设施建设 行业步入“快车道”意见提出,满足居民获得家居产品智能化服务的需求,包括居民更加便利地管理和控制智能家居产品;满足居民线上获得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包括居民更加便利地获得建筑设施维修、家政、医疗护理等上门服务,以及自然灾害预警提醒、教育、餐饮外卖、养老助残、医疗咨询、预约诊疗、居家办公、快递收寄、电子商城、房屋租赁、交通出行、旅游住宿、影音娱乐、健身指导等服务;满足居民线上申办政务服务的需求,包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民政事业、医疗健康、住房保障、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等政务服务事项进家庭,充分利用智能家居产品,联动当地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线上“一屏办”“指尖办”“电视办”。此外,意见明确要求强化智能产品在住宅中的设置。对新建全装修住宅,鼓励设置健康、舒适、节能类智能家居产品;鼓励预留居家异常行为监控、紧急呼叫、健康管理等适老化智能产品的设置条件。鼓励既有住宅参照新建住宅设置智能产品,并对门窗、遮阳、照明等传统家居建材产品进行电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对新建社区配套设施建设,明确要求设置入侵报警、视频监控等基本智能产品要求,保障消防通道畅通,提升社区安防水平;养老设施应配置健康管理、紧急呼叫等智能产品,提升社区适老化水平;鼓励建设智能停车、智能快递柜、智能充电桩、智慧停车、智能健身、智能灯杆、智能垃圾箱等公共配套设施,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鼓励既有社区参照新建社区设置基本智能产品,并对养老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2020中国智能家居生态发展白皮书》提出,当前互联网、地产、装修、定制家居等阵营全线参与智能家居,平台与设备赛道愈加丰满,B/C端功能应用、渠道开拓、项目落地与场景应用逐步成熟,海量终端用户将推动智能家居市场步入上升快车道。加大标准体系供给 推动信息资源共享意见要求,加强数字家庭系统基础平台建设,推进数字家庭系统基础平台与新型智慧城市“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智慧物业管理、智慧社区信息系统以及社会化专业服务等平台的对接,开放信息接口,在遵循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前提下,推动信息资源共享,保障居民更加安全便利地获得政务、社会和产品智能化服务。在信息安全方面,推进智能家居产品跨企业互联互通和质量保障,规范智能家居系统平台架构、网络接口、组网要求、应用场景,推动智能家居设备产品、用户、数据跨企业跨终端互联互通,打破不同企业智能家居产品连接壁垒。同时,强化网络和数字安全保障,保障数字家庭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防止信息泄露、损毁、丢失,确保收集、产生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遵守密码应用规定,形成安全可控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意见强调,开展数字家庭标准体系研究,完善智能家居规划设计、安装施工、运营服务等标准,制定综合信息箱等设施配置标准。具体而言,完善智能产品、数字家庭场景、智能家居,以及广播电视、通信与数据技术要求、系统功能要求等标准,优先制定安全与隐私保护、设备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等关键标准。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作用,鼓励制定快速适应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团体标准,加大标准供给。工信部表示,为推动数字家庭建设快速发展,在做好数字家庭相关政策文件落地实施的同时,将加快数字家庭产业重点标准制定及推广应用,加快研究制定智慧健康养老设备产品及服务标准;持续推动数字家庭典型业务试点示范,继续开展第三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工作;鼓励数字家庭的硬件、软件、内容、应用、服务平台等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实现生态系统的资源整合,打造推动行业发展的生态体系环境。
智能电动汽车迎来爆发性增长
在安全员的监控下完全放手,汽车跟车、并线、转弯、避让行人,自如穿行在上海浦东新区的道路上……日前,一则名为“华为自动驾驶技术全球首次公开试乘”的视频刷屏。4月17日晚,搭载华为自动驾驶系统的极狐阿尔法S华为HI(HuaweiInside)版,在2021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上海车展”)开幕前上市。华为的助力,让极狐上市仅4天就收获了上千份订单。不只是极狐,今年上海车展上,几乎所有外资品牌、中国品牌车企都推出了量产智能电动汽车,极氪、岚图、智己、恒驰、高合、R汽车等20余个智能电动汽车新品牌,更是带着今明两年上市的主力车型登场。华为、大疆、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科技等近百家芯片、雷达、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车联网、高精地图领军企业,也纷纷推出量产产品和解决方案。本届上海车展上,智能电动汽车第一次不再是概念,而是一款款可感知的量产产品。用户接受,技术成熟智能电动汽车迎来爆发性增长“按这个势头,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200万辆,甚至站上250万辆的台阶,都是有可能的。”在上海车展现场,不止一位业内专家对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示乐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1.5万辆,同比增长2.8倍,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43.3万辆,同比增长3.1倍。“一季度的良好数据,说明我国电动汽车已经初步实现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型。”岚图汽车科技公司首席品牌官雷新说,这为智能电动汽车发展奠定了用户基础,“下半年交付的岚图FREE增程式电动SUV,赶上了好时候”。雷新说的“好时候”,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售价20万元以上智能电动汽车细分市场的爆发性增长。一季度,蔚来、小鹏、理想三大品牌销量同比分别增长了423%、487%和334.4%,蔚来更是率先跨越了累计生产10万辆大关。“这是市场蓝海,空间很大。”谈起市场前景,上汽集团副总裁、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杨晓东更为乐观。“售价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乘用车,中国每年的销量有五六百万辆,其中绝大多数是传统车,许多将逐步被智能电动汽车替代。”当然,决定演进速度的除了市场接受度,还有核心技术以及产业链的成熟度。“增强现实抬头显示、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400TOPS以上算力芯片等,过去大多是概念,如今已全部量产。”在花了大半天时间仔细参观零部件展区之后,东风小康执行董事刘昌东感叹,以智能语音交互、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辅助为代表的智能网联技术,已成为智能电动汽车标配。“到2022年底,全球至少有30款车型会前装激光雷达,其中中国品牌占据了一半以上。”深圳镭神智能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胡小波说,这一进程比之前的预计提前了3年。而伴随着市场扩容,激光雷达价格也会快速下降至单颗500美元以下甚至更低。本届上海车展上,镭神智能发布了车规级128线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大疆正式推出旗下智能驾驶业务品牌“大疆车载”,业务覆盖智能驾驶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速腾聚创则与斑马智行、AutoX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发力高级别自动驾驶平台。小鹏与极狐的激光雷达全球首发前装量产之争,更助推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加速落地。市场热捧,企业看好新一轮造车热潮正在到来,众多企业跨界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仅仅2分12秒,200个限量预售席位就全部售罄……4月19日,上汽与张江高科等联合打造的智己汽车,发布了首款豪华纯电智能轿车智己L7的预售车型价格。尽管每辆40.88万元的定价并不低,而且量产交付要等到明年一季度,但是,智己L7凭借其由12颗高清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2颗超声波雷达组成的领先视觉感知解决方案,以及智能车载摄像系统等“黑科技”,还是受到了用户追捧。像智己汽车一样吸引用户关注的,还有吉利旗下全新智能纯电品牌极氪。基于吉利自主开发的浩瀚智能进化架构,通过整合旗下研发资源,极氪在品牌发布当年就实现首款车型量产交付,足见吉利对智能电动汽车的高度重视。而全球首款采用7纳米制程的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基于跨视觉融合算法平台的全新“骨骼识别”技术、充电5分钟续航120公里的极充技术等,更是让极氪品牌一发布就成为市场热点。“新兴技术要素进入汽车行业以及能源使用方式的变化,正在催生汽车朝新技术方向的变化,同时会催生新汽车、新品牌。”长安汽车总裁王俊说,长安汽车将在“十四五”期间投入1500亿元,打造三大纯电平台,陆续推出26款全新智能电动汽车。顺应智能电动化趋势的也少不了外资品牌。上海车展上,梅赛德斯—EQ带来了3款全新智能电动汽车产品。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唐仕凯说,“梅赛德斯—奔驰积极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到2021年底,我们将在中国市场推出4款EQ纯电车型,其中3款实现本土生产。”下决心跨界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还有消费电子、信息通信、互联网等行业领军企业甚至地产大企业。3月30日,小米宣布10年投资100亿美元,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用全资方式打造高品质智能电动汽车。此前,吉利与百度合资打造集度汽车,计划5年投资500亿元;吉利与富士康合资探索汽车代工新模式;宣称“不造车、聚焦信息通信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的华为,以“HuaweiInside”的方式分别与北汽、长安、广汽联合打造三个子品牌,并在自己的品牌旗舰店里销售小康股份智能电动汽车SF5。“政策支持、行业迭代、用户接受,这三大因素更加坚定了大家踊跃加入这个行业的决心和信心。”集度汽车首席执行官夏一平说,当前最富挑战也最能大幅提升用户体验的变革,是人车交互的智能化和自动驾驶的量产化,这是集度汽车关注的焦点。依托百度9年来在人工智能能力、自动驾驶算法的研发和积累,集度希望能推动汽车智能化的普及,让用户享受科技的红利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取长补短,跨界融合造车模式迎来了巨大变化已先期投入400亿元、与15位世界顶级造型设计师合作一次性开发9款车型,计划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先后量产上市其中6款,3个生产基地正启动试生产调试,自主研发的先进动力电池即将量产……本届上海车展上,携旗下恒驰品牌9款新车同台亮相的恒大汽车,以其独特的造车模式给业界带来不小冲击。更让业界感兴趣的,是恒驰的“数字空间、车家合一”设想。恒大汽车常务副总裁何妙玲解释说,“汽车正在成为人们的生活空间,所谓车家合一,就是充分挖掘恒大地产现有的资源优势,打通智能汽车、智能家居与智能物业,为用户创造智慧充电、无人自动泊车等创新应用场景。”智己和极氪则不约而同拿出4.9%股份权益回馈用户,将小米、蔚来基于“以用户为中心”创新的粉丝经济、用户运营推向了一个全新维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一定要尊重用户的数据隐私和数据权益,这是我们推出用户数据权益计划的初衷。”智己汽车首席执行官蒋峻说,智己汽车购车用户的日常行驶数据以及品牌共创数据,都可以转化为水晶(积分)和原石,进而分享企业4.9%的股权收益。极氪则将4.9%的股份权益拿来支持共创,鼓励用户参与到极氪的发展中。除了在拓展使用场景、强化用户运营领域的取长补短、相互融合,跨界造车企业对前沿技术的大胆尝试,也给传统车企及其旗下孕育的新品牌带来了极大的触动。搭载1550纳米、探测距离超过500米激光雷达,最高可达1000TOPS的超强算力芯片,可精准探测140米外可乐罐的4D成像雷达,智能驾驶方案,硬件可插可换可升级、软件可买可卖可定义、电池可充可换可升级……明年量产的上汽R品牌全新智能电动车ES33,在技术的拓展上丝毫不亚于跨界造车企业。“我们不只要做高科技的单优生,更要同时坚持自身规模、品质、安全的既有优势,做双优生。”杨晓东说,当前年轻消费者关注的“黑科技”,就像是一条斜率很高、指数型上升的曲线,而传统车企占优的规模、品质、安全,就像是一条微微上扬的直线,“谁能最早到达二者的交会点,谁就可能在智能电动汽车竞争中胜出。”(原标题:智能电动汽车闪亮登场)
免费观看还能赚钱 片多多能俘获下沉市场用户的心吗?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祖爽)视频界的“拼多多”来了。近日,腾讯推出长视频App“片多多”,目前已在安卓和苹果应用商店上线。与其他视频平台不同,用户可在片多多上免费观看长视频,视频累计观看一定时长后,还可兑换金币提现。在长视频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横空出世的片多多能“杀”出一条路吗?看一小时视频赚0.2元中国商报记者在苹果应用商店看到,片多多的口号为“精彩影视看不停”,开发者为腾讯。信息显示,片多多为用户提供了几万部经典影视作品,包括《还珠格格》《乡村爱情》《康熙王朝》《三国演义》等,全部内容均可观看。与其他视频平台相比,片多多的主界面十分简洁,用户打开App后会自动播放视频内容,通过上划和下划可更换不同的影片。在左上角“我的”一栏可以查看观看历史并进行设置,通过“找片”一栏可以搜索用户感兴趣的影视内容,分类包括抗日战争剧、感情生活剧、怀旧古装剧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腾讯视频中很多需开通VIP才能看的电视剧,在片多多内均为免费,例如《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等,但在片源方面,片多多仍然与主流视频网站有差距,近年来较火的影视剧和电影资源都无法搜索到。正如片多多在宣传中所提到的,目前其所有的视频内容不仅免费、无广告,还可以通过累计观看时长获得金币并提现。用户可以在主界面右上角可以查看所拥有的金币数量,每看剧1小时可以得到3600金币,18000金币可兑换现金1元,最低提现门槛为0.3元。以此计算,用户每看剧一小时可获得现金0.2元。目标不是盈利通过游戏化的设计,用做任务得现金的方式提高用户留存时间是拼多多等App的常用手段,而现在这一“风潮”也延伸到了视频行业。中国商报记者发现,在爱奇艺视频极速版中,也有看视频领现金的玩法。爱奇艺极速版新用户最高可领56元红包,在下方“赚钱”一栏中,用户可以通过完成签到、看视频、邀请好友、分享视频等任务获取金币,每10000金币可兑换现金1元。抖音极速版、快手极速版、趣头条都有类似的兑换模式。因此,有观点认为,片多多也可以看作腾讯视频的极速版。易观分析互娱行业分析师于艳娣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腾讯推出片多多是为了扩大用户池,进一步扩大腾讯生态流量。“平台内容主要针对下沉市场以及中老年用户市场,这类群体本身就不是消费核心群体,所以盈利不是目的,聚合流量才是。”于艳娣表示。近年来,短视频市场飞速发展,而长视频则面临用户增长乏力、长期亏损等困境。《QuestMobile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大报告》数据显示,用户短视频使用时长已达在线视频三倍以上,挤占了用户所剩不多的娱乐时间,广告商开始在长视频平台降低广告投放力度,长视频平台迫切需要将用户的注意力吸引回来。抢夺下沉市场由此可见,片多多并不属于大众化的视频平台,这也从侧面显示出腾讯布局下沉市场的野心。培养用户付费习惯多年,国内主要视频平台的付费会员数量已经进入“破亿时代”,高增长之后,付费会员的增速也开始放缓。国泰君安研报显示,头部长视频平台付费会员超1亿人后,增长有所放缓,同时其会员付费率增速在达到20%至25%后也有所放缓。长视频平台中付费率最高的为腾讯视频,但该平台的会员增速也在付费率超过25%后开始放缓。2016-2020年,爱奇艺每年的订阅会员数分别为3020万名、5080万名、8740万名、10690万名、10170万名,会员增长率分别为182.24%、68.21%、72.05%、22.31%、-4.86%。在亏损压力下,爱奇艺、腾讯视频等长视频平台纷纷采取调价策略,会员费也应声上涨,这更加剧了流失付费会员的风险。自宣布会员费用提价以来,爱奇艺会员总数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呈现出下滑趋势,由2020年二季度末的1.05亿,下降至四季度末的1.007亿。腾讯视频付费会员增速也有所放缓。财报显示,2020年四季度,腾讯视频的付费会员数量环比增长仅为2.5%,而三季度,付费会员的环比增长还是5.3%。在此背景下,拓展下沉市场用户成为了长视频平台的当务之急。过去的一年,移动互联网下沉速度进一步加快。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10月,下沉用户已经占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大盘的58%(6.69亿),但是,下沉用户月度人均使用时长只有140.1小时,00后、70后是下沉市场进一步增长的潜力人群。从目前来看,赚取现金红包的方式是抢占下沉市场的利器。主打免费牌的片多多能俘获下沉市场用户的心吗?它能否成为腾讯打开下沉市场的又一把“钥匙”?中国商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6城市试点!智慧的城与智能的车如何协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印发通知,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等6个城市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试点城市相关负责人认为,智慧城市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基础底座”,而智能网联汽车则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切入点。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不仅能构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新型感知体系、服务高级别自动驾驶快速落地,还对解决群众出行体验、服务城市智慧交通管理、赋能治理“城市病”有重要作用。在位于广州的无人驾驶企业小马智行,一位负责人向记者演示,未来,无论是街道上突然出现的障碍物、暴雨天的水坑,还是施工段临时加放的锥桶,自动驾驶汽车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可与城市大脑实现信息共享,进一步为城市交通管理者提供更丰富、实时的路况信息。记者在长沙市采访了解到,在智慧公交方面,长沙对全市2072辆公交车进行了智能化、网联化渗透改造,并接入智能网联云平台监管。开放运营自动驾驶出租车,载人测试里程超过35万公里。聚焦5G+自动驾驶场景落地,在长沙市核心商区、产业园区、交通及物流枢纽地区推进5G+无人车新零售、5G+智慧港口自动驾驶、5G+无人机等垂直应用场景落地……按照通知要求,试点城市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落实资金等保障措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目前,试点城市正在基建和功能整合、数据运营与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快探索。记者了解到,在支持单车智能继续迭代完善的基础上,北京市将重点建设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示范区以北京经开区全域为核心开展建设,到2022年,将完成“智慧的路、聪明的车、实时的云、可靠的网和精确的图”五大体系建设,实现一系列应用场景商业化落地和一批中间产品推广应用。今年4月,滴滴自动驾驶发布全球首支自动驾驶连续5小时无接管路测视频,测试环境包括商业区、工厂区、办公区、住宅区等,而测试的地点就位于上海嘉定。据悉,上海嘉定正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域的全域开放,将以规划建设智能化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和智能汽车基础地图、基于5G和C-V2X的整体车用无线通信网络等为重点方向,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上海将继续建设国内领先的车路协同车联网,积极推进风险等级齐备、测试场景完善的开放道路测试环境建设,探索开放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等道路测试场景。推进车路协同技术应用,支撑自动驾驶汽车在复杂路况下的适应能力。”上海市交通委一级巡视员蔡军说。长沙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张武说,下一步,长沙计划突出“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加速融合智能网联与智慧交通,逐步完成重点车辆、路测设备、云端平台的智能化、网联化改造,加快形成智慧交通长沙版集成解决方案,构建公众出行一体化体系,打造长沙智慧城市交通大脑,在城市智慧治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在法律法规、道路测试、道路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再突破。围绕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无锡市将发挥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和其他龙头企业的能力,构建源自无锡的车联网标准体系,实现技术方案的统一,在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形成国内领先的相关标准规范,并加速向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延伸,在市容市貌、道路养护、智慧停车等领域形成可执行、可推广的经验和标准。与此同时,试点城市开展协同发展,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革新,降低企业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场地使用费,设置一些低成本甚至是免费的测试区和测试道路等。此外,还要加强道路建设及维护的规范化、作业网联化,保障道路安全。“此前,由于一些部门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理解不统一,处于独立探索阶段,缺少统筹规划。”广汽集团负责人说,现在两部委确定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相信智能网联汽车将迎来快速发展。5G连接未来,智慧赋能城市。未来,“智慧的路”“聪明的车”“聪明的城”带给你的生活体验,可能比你的想象更美好。(原标题:6城市试点!智慧的城与智能的车如何协同?)
互联网医疗如何守住隐私边界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蓬勃发展,网上问诊、在线就医、无接触式购药等模式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经历快速发展之后,互联网医疗行业开始逐渐显现出问题和短板。如何更好保护患者隐私权、让行业走得更稳成为当前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1100家互联网医院,7700家二级以上医院提供线上服务。三级医院网上预约诊疗率已达50%以上,90%以上的三级公立医院实现了院内信息互通共享。CNSPHOTO提供政策扶持 行业迅猛发展如今,越来越多人享受到互联网医疗带来的便捷服务。艾媒咨询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移动医疗用户规模达到6.61亿人,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544.7亿元。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人们对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等平台的使用需求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逐步扩大,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新的机遇。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两次发文提到互联网诊疗,并将其界定为消费新业态;要求进一步放宽互联网诊疗范围,大力推进新业态,完善对新业态的包容审慎和监管。结合两次文件的整体内容看,新业态的定义意味着互联网医院不仅仅是一项便民服务。相比起2018年的定调政策,两个文件更加肯定了互联网诊疗服务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具有更强的产业发展意义。对于政策支持“互联网+医疗”,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特别讲到了要规范‘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从政策层面鼓励支持‘互联网+医疗’。在探索的过程中仍然还有一些政策需要完善。前不久,我们会同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实际上就是希望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围绕着老百姓、满足老百姓的医疗和健康需求,利用好‘互联网+’的手段来服务,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隐私泄露 瓶颈尚待突破互联网医疗火热发展的背后,行业仍有诸多局限性和待解决的问题。2020年11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完善“互联网+”医保服务的医保支付政策,并鼓励各地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实现处方流转。有业内专家指出,处方流转不等于处方外流,纳入医保的前提是医疗机构要有电子处方流转能力,而哪些药、哪些病可以在线上报销以及异地就医如何结算等细则还需进一步明确。此外。随着互联网医疗的飞速发展,相关平台和医疗机构积累了大量患者基本信息、化验结果、电子处方等数据。由于这些数据比其他常规性数据使用价值更高,系统安全保障措施又相对落后,使得互联网医疗领域成为个人隐私泄露重灾区。去年4月,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监测发现20余款App存在涉嫌隐私不合规行为。发布信息显示,这些App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包括未向用户明示申请的全部隐私权限、未说明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规则、未提供有效的更正删除个人信息及注销用户账号功能。据悉,部分包括大型医学网站在内的医疗App获取隐私信息的范围惊人,包括允许程序输入电话号码、允许程序获得用户当前精确的位置信息用来定位、允许程序访问摄像头拍照或录像等多项个人隐私权限。形成合力 守住隐私边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要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有行业专家表示,保障个人医疗健康信息和隐私的安全,同时也是在保护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的知识产权。要切实建立起可靠的保障,需要从多个方面提高重视。首先,在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或医院线上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共同提升医疗健康信息采集者、管理者、应用者以及患者本人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建立并完善责任可追溯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从理念和机制上加以重视。其次,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商、医院以及医疗信息化系统的供应商应该从技术层面提升信息安全能力,不断完善信息安全攻防、分级保护以及基于访问控制的保护策略等技术手段,在相关合作方之间,也要通过合同协议等方式确立技术提供方的信息安全保障义务。最后,对医疗健康信息的保护和妥善利用并不相悖,针对医学研究所需的大量数据,可以通过合理的机制进行数据脱敏,促进和规范对医疗健康数据的合理利用途径。而在守住个人隐私边界方面,首先应加快出台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条例,使个人信息电子化数据的安全性能够得到有力保障。同时,研究制定健康医疗大数据确权、开放、流通、交易和产权保护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信息安全和健康医疗数据保密规定,建立完善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制度。其次,应加强对相关数据访问者的权限控制和访问后的行为追溯,对访问行为实行实时监控,并研究制定医疗数据安全相关条例。在互联网医院建设方面,也应同步提高平台软硬件技术水平,提高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患者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形成保护隐私数据的合力。(袁芳)
三大运营商有望会师A股!中国移动启动“回A”
中国移动17日在港交所公告,董事会批准建议进行人民币股份发行、特别授权及相关事宜。公司拟公开发行人民币股份数量不超过9.65亿股,即不超过人民币股份发行后公司已发行普通股总数的4.50%(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之前);人民币股份上市地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具体来看,中国移动的公告称,为紧抓拓展信息服务的机遇窗口期,推动创世界一流“力量大厦”战略落地,推进数智化转型,构建新型数智生态,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公司拟申请A股发行上市。5月17日,董事会批准建议进行人民币股份发行、特别授权及相关事宜,惟需取决并受限于市场情况、股东与股东特别大会的批准以及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据介绍,公司拟公开发行人民币股份数量不超过964813000股,即不超过人民币股份发行后本公司已发行普通股总数的4.50%(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之前);在符合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公司可授权主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超额发售不超过人民币股份发行数量(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之前)15%的人民币股份。若公司在人民币股份发行前发生送股、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股票期权行权、回购等事项,则人民币股份发行数量将作相应调整。谈及募集资金用途,中国移动表示,扣除发行费用后,人民币股份发行的募集资金拟用于:5G精品网络建设项目、云资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千兆智家建设项目、智慧中台建设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及数智生态建设项目。此前,中国移动披露的一季报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营运收入1984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9.5%;股东应占利润2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截至3月31日,公司移动客户总数约9.40亿户,其中5G套餐客户总数为1.89亿户。二级市场方面,中国移动最近一个交易日报收48.8港元/股,涨0.51%,近5日跌2.11%,现总市值9992亿港元。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中国电信也已启动“回A”计划。3月17日,中国电信公告称,拟申请A股发行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拟公开发行A股数量不超过120.93亿股(即不超过A股发行后总股本的13%)。4月9日,中国电信公告称“回A”获特别股东大会通过。这意味着,如果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顺利“回A”,加上已在上交所主板挂牌的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将会师A股。(原标题:三大运营商有望会师A股!中国移动启动“回A”)
5G用户争夺乱象:购物券变信用购
日前,江苏消费者小孙在某家电商城购买家电产品时,被工作人员告知目前商城与中国移动有合作,用户进行5G话费套餐升级即可收到1440元的现金抵扣券。这样的活动让人难免有些心动,但在该业务办理完成后,小孙却收到了支付宝的提示信息,称“1699.2元的花呗额度已被冻结”,此后又收到短信称,小孙申请的全网信用购已生成取货码,分期金额1440元,可登录和包支付App“和包贷”查看。为何工作人员原本承诺的升级话费套餐返还优惠券,却最终变成了分期贷?购物券变信用购多用户投诉称“被贷款”“洗衣机柜台的销售人员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移动的一名工作人员,说可以进行话费提档,然后返还千元购物劵,抵扣我们购置洗衣机的价款,算是一个比较大的优惠。”对于当时的情况,小孙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上述工作人员在查询了他每月的话费消费情况后,表示小孙可以将5G话费套餐从现有的169元档升级至199元档,即可享受1440元的购物券返还。在上述家电商城里,一位在中国移动柜台工作的营业员为小孙办理了话费套餐升级,该营业员表示,为了让小孙顺利领取到1440元的抵扣券,公司方面将冻结小孙支付宝花呗中1699.2元的额度,冻结期限为2年,并承诺小孙不需自行操作,冻结金额将会每月自动释放71元,在两年内全部释放。但随后收到的几条短信通知,却让小孙感到非常疑惑。中国移动发来的短信称,小孙申请的全网信用购已生成取货码,分期金额1440元,可登录和包支付App“和包贷”查看。“我从未听说过全网信用购,看到‘分期’‘和包贷’等字眼的时候,感觉自己是‘被贷款’了,但在办理过程中对方从未提及信用购、贷款等信息。”小孙向记者展示了手机中的短信记录,据他回忆,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营业员曾拿出告知书让他签字,但仅让他核对确认金额,并未让他仔细阅读告知书中的信息,对于告知书中的其他内容也并未做出解释。“这个不是贷款。”对于购物券返还变身为分期贷款,中国移动方面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用户每个月71元的还款数额,会在月初从当月话费账户中扣除,用户只需要在月初足额缴纳199元的话费,或至少保证月初时话费账户中留有71元的余额,那么冻结花呗金额的相关业务就对用户没有影响。但小孙并不能接受这种说法。在他看来,一旦用户在月初忘记预缴话费,造成花呗无法顺利扣款,则用户就可能会出现欠款逾期风险,影响个人芝麻信用分、大数据的评估,未来还有可能被上报央行征信系统,留下个人征信污点。小孙的遭遇似乎并非孤例。《证券日报》记者查阅黑猫投诉平台发现,有多项涉及中国移动的相关投诉,多位用户表示,中国移动方面以赠送手机、智能音箱等吸引用户升级5G套餐,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贷款”。对于“被贷款”现象出现的具体原因,《证券日报》记者通过邮件的形式向中国移动进行询问,但截至发稿,中国移动方面尚未做出答复。部分营业员未尽告知义务律师称损害知情权“这就是贷款。”某接近运营商的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强调,公司在对营业员进行培训的时候,会要求营业员告知风险。据该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展示的告知书显示,相关产品属于“分期产品”,如果用户没能按时足额缴纳话费,则可能出现逾期风险。该人士表示,告知书中的口径就是公司培训时要求营业员告知用户的口径。“但最近投诉确实比较多,部分营业员可能为了成功办理业务,弱化了风险提示”。“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用户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芦云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用户在消费过程中,在不知情或者不完全知情的情况下,被办理了金融相关的业务”。芦云表示,运营商营业员在推荐业务时,有义务向消费者充分告知业务性质以及业务风险,运营商方面也有义务向消费者进一步核实其是否被告知风险。如果仅以赠送礼品或返还购物券作为诱饵,在用户办理业务过程中隐瞒一些事情、误导消费者,诱导消费者做出一些有违真实意愿的判断,那么至少是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在知情权受损的情况下,消费者自主选择的权利也会受到影响。争夺5G用户引发乱象运营商接入征信大势所趋“出现这种情况,本质上是运营商为了争夺5G用户导致的。”上述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投诉多发的原因主要在于营业员急于拉动业绩,导致部分营业员在风险告知方面做得不够到位。该业内人士指出,其实从贷款返还的形式来看,无论是每月分期贷款的金额还是利息都是由运营商支付的,用户如果能够做到按时缴纳套餐资费,就不会出现逾期的问题。因此运营商是需要拿出真金白银来补贴办理信用购业务的用户的,在这个过程中运营商不会获取任何收益。运营商补贴的背后,是对高资费5G套餐用户的争夺。该业内人士对记者介绍,短期来看,运营商难以通过这项业务获益,但长期来看,在两年的约定期中,运营商一方面可以借此机会提高并锁定这部分5G用户的套餐资费;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携号转网流失用户,同时还能够培养用户消费习惯。通信行业独立分析师付亮同样表示,运营商推出此类业务的初衷,还是为了发放补贴推广5G业务,运营商锁定花呗额度的原因在于避免用户违约。“其实此类业务在国际上已有先例。我国运营商之所以需要接入花呗,是因为运营商还没能更完善的接入征信系统,不能独立建立用户的信用保障体系。”(原标题:5G用户争夺乱象:优惠购物秒变分期贷 有运营商业务员淡化风险)
智慧餐厅 让吃饭更有趣
  位于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内的某智慧餐厅内,顾客正在取餐。    孙凯芳摄(人民图片)   山东省济南市英雄山路一家火锅店启用机器人给顾客送餐。    郝鑫城摄(人民图片)   未来,智慧餐厅还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可以探索和挖掘。胡杰说:“尤其是大型餐饮企业,将持续在创新技术方面发力,继续推动创新和新技术方面的投入,优化业务管理系统和智慧餐厅技术,带动整个餐饮业实现提质增效。”在餐厅后厨,机械手臂从成排的架子上端出一盘盘菜品;在就餐大堂,送菜机器人把美味佳肴送到顾客面前……这是不少智慧餐厅的日常画面。近年来,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的智慧餐厅日益兴盛,成为餐饮业升级转型的新趋势之一。   前厅后厨科技感爆棚   智慧餐厅“智”在哪里?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海底捞智慧餐厅一探究竟。   透过橱窗,记者看到几台白色的机械手臂在后厨菜品架前有节奏地挥动,据了解,这是一款自动出菜机。“顾客点餐后,电脑系统会通知出菜机,由机械臂实现出菜、上菜的流程,大大减少人工传菜的工作量。”海底捞新技术研发中心研发经理胡杰告诉记者,由海底捞自主研发的智慧厨房管理系统是后厨智能设备的大脑。“系统会收集智慧厨房各个环节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实时监控厨房的运行状态、生产状况、库存情况等。比如有菜品快到保质期了,它就能自动识别并提前拿掉,更好地保证菜品质量。”   来到就餐区,顾客能体验到更多智能化服务:四周背景墙上360度环绕投影着蓝天、白云、粉色樱花的画面,科技感十足;桌面下布置了智能地排风系统,煮火锅的蒸汽直接从下方被吸走;餐厅智能配锅机提供“千人千味”服务,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定制个性化锅底。   海底捞智慧餐厅并非个例。如今,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走向智能化,如四川香天下、广州酒家、新白鹿等都引入智能设备。专家表示,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应用不断改变着传统餐饮行业的运营模式。   送餐机器人广受欢迎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餐饮行业对机器人的需求不断上升。在产业链上游,新松、优地、擎朗智能等一大批智能机器人制造企业纷纷投入该领域进行研发。   其中,擎朗智能生产的送餐机器人可以实现传菜、空盘回收等任务,还能自主避障。为了更好做到“无接触”,机器人还增加了新功能:菜品送达后,客人无需用手按确定键,机器人便能自主感知并原路返回。例如外婆家餐厅利用智能机器人减少了人员接触,顾客通过二维码进行点餐,之后送餐机器人根据每桌的菜单配送,并附上结账的支付码,就餐全程可以无需人工服务。   根据擎朗智能的数据统计,2台送餐机器人即可满足20至30桌顾客的就餐,有效节省餐饮企业的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擎朗智能相关负责人认为,从效率、成本以及食品安全的角度来考虑,随着餐饮智能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整个行业都会越来越依赖无人配送等新技术。   带动餐饮业提质增效   业内人士认为,与传统餐厅相比,智慧餐厅能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比如利用餐盘上的识别码,可以实现对菜品信息的数字化管控,使食品安全可追溯。利用全自动出菜机,可以直接从中央厨房运至店铺的转运箱中抓取菜品,减少人为操作的失误,并阻挡飞虫等异物混入菜品。此外,智慧餐厅的服务也更适应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能够让顾客获得更多元、更有趣的用餐体验。   基于这些优势,餐饮行业智能化已成趋势。《2021中国餐饮产业生态白皮书》指出,餐饮产业服务正向智慧化发展,并不断衍生出各种新的应用场景,线上线下连接更加紧密。面向产业上游提供服务的企业快速发展,全民冷链需求爆发,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善,产业上游不断创新。   相关政策也在支持智慧餐厅的发展。近日,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在谈到“支持新型消费发展,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时指出,要推动实体商业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发展智慧餐厅等,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的融合。(李贞)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