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打不死的小强机器人来了,向心加速度堪比猎豹,能抵抗自身数百倍重量碾压
在卡夫卡的《变形记》里,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早上醒来后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由此遭到了家人和社会的唾弃,郁郁而终。如果卡夫卡今天还在的话,他可能要为自己的小说重写一下续集了。因为对科学家们来说,昆虫是他们制作微型仿生机器人最大的灵感来源之一。 前不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的科学家们以昆虫的粘性脚掌为灵感, 成功创造出一个具有高度灵敏性的小型软体机器人。 它能够轻松地在各种复杂环境中穿梭,可以像猎豹一样敏捷地转向从而迅速避开意想不到的障碍物。更厉害的是,它可以在被一个 55 公斤的人类踩在脚下时幸存下来,就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 (来源:berkeley) 研究团队认为,这款机器人可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通过在废墟中携带传感器,像蟑螂一样快速移动,并在搜救行动中记录和传输有价值的信息。 该研究论文以 Electrostatic footpads enable agile insect-scale soft robots with trajectory control 为题,发表在近期的 Science Robotics 上。 速度与控制的完美结合 在 2019 年的一篇论文中,该研究团队就曾展示过一种类似小强的机器人,它可以以每秒 20 个身体长度 (约合每小时 1.5 英里) 的速度在平坦的表面上疾驰而过,相当于真的蟑螂可以达到的速度,也是目前像昆虫一样的仿生机器人中最快的速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C Berkeley) 机械工程教授林立伟 (Liwei Lin) 说,“ 我们最初的机器人可以非常迅速地移动,但却无法控制它是向左还是向右转。而且很多时候它会随机移动,因为如果制造过程中有微小的不同导致机器人不对称的话,它就会转向一边。” 因此在今年,这个团队带领着升级版的 “小强机器人” 回来了。 (来源:berkeley)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小组在机器人上增加了两个静电脚掌。这个想法来自于许多昆虫的粘性脚掌。正如《变形记》所描述的一样,它们可以迅速爬上墙壁,倒在天花板上行走,从而在没有人敢去的地方粘附在表面上。 研究小组通过一根小电线实现供电和控制,展示机器人的大部分技能。论文称,对 “小强机器人” 的任何一个脚掌施加电压都会增加其和表面之间的静电,从而使机器人的脚掌更牢固地粘在表面上,并迫使机器人的其余部分绕这只脚旋转。这两个脚掌使研究人员可以完全控制机器人的轨迹,并允许机器人以超过大多数昆虫的向心加速度转弯。 机器人主体由弯曲的单晶片压电薄膜结构构成,且除了带电线的版本以外,团队还尝试了用电池来供电的版本。 为了展示机器人的敏捷性, 研究团队拍摄了带线机器人在乐高迷宫中行走的过程。这个带着脚垫的小家伙体型为 3 厘米乘 1.5 厘米、体重为 65 毫克。它穿过 120 厘米长的迷宫仅仅耗时 5.6 秒,远远超过了一般昆虫的水平。不仅如此,这两个小脚垫还让机器人在转向时有着非凡的向心加速度。在另一项实验中,它的向心加速度达到了 28BL/S2,和猎豹几乎相同。 史上最快的速度和向心加速度还并不能满足研究人员的好奇心。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研究这款仿生机器人的稳健性和抗击打能力。于是,正如《卡夫卡》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研究人员对机器人进行了 “无情” 的碾压。 首先,研究团队将一个比机器人本身重 200 倍的盒子从离地面 50 厘米处扔下,击中了 “小强机器人”。在被盒子整个压扁以后,“打不死的小强” 在短短 40 毫秒内迅速恢复。研究人员表示,虽然在它的移动方向发生了变化,但相对速度保持在 7.7 BL/s 没有减弱。 不仅如此,某位体重为 55.3 公斤的研究人员还直接将脚踩在了这款机器人身上,即使这样也没能摧毁它强劲的 “生命力”。 另一项测试表明,带着小脚垫的 “小强机器人” 可以在 0.29 秒内爬上 2.4 毫米高的台阶(大约是机器人高度的一半)来越过小障碍物。 为了进一步研究 “小强机器人”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研究人员在机器人上增加了一个商用的 180-mg 气体传感器。它比机器人重约 2.8 倍,以检测气体泄漏 。之后,团队用乐高积木制称了一个管道,其中有一个指定的乙醇气体泄漏点。携带气体传感器的机器人可以通过九个临时停靠点(每个停靠点 60 秒)完成设计的路线,以记录气体浓度路线图。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测试结果说明了 “小强机器人” 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连接气体传感器以进行危险的气体检测任务,以及连接其他传感器和摄像头以实现传感和监视功能。 不受限制的无电线版本 除了带线版本的 “小强机器人” 外,这款仿生软体机器人还配有无绳版本。 它的体型为 2.4 厘米乘 2.2 厘米,体重为 240 毫克,有效载荷为 1.66 克,包括电池和两个光电传感器,以及一块柔性电路板。具体来说,一个没有携带任何有效载荷的无线机器人直线运动速度为 3.4 BL/s。在背上 1.66 g 载荷时,其速度下降为 1.2 BL/s。在载荷为 2.5 g 时速度进一步降低到 0.4 BL/s。 而且受昆虫触角导航和畏光行为的启发,研究团队使用两个光敏电阻通过模拟控制方案来实现机器人的转向功能,进行光诱导运动调节控制,可以在 36.9 秒内完成一条指定的 27.9 厘米长的 “S” 形路径。在携带气体传感器工作的情况下,无线版本的机器人可依靠电池工作 19 分 31 秒。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机械工程教授林立伟(Liwei Lin)说:“如今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制造能匹配大型机器人动力和控制力的小型机器人。对于大型机器人来说,装载大号电池和控制系统很简单。但是当试着把机器人各部件不断缩小尺寸时,这些设备对机器人来说就变得很难携带,会使机器人移动得非常缓慢。” 相信随着 “小强机器人” 的出现,人类在昆虫类仿生机器人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打不死的小强” 会继续给科学家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力量。
上海迪士尼门票又要涨价了!最贵769元/张,184天之后实行新票价
184天以后迪士尼门票就要涨价了! 7月9日,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宣布了新的门票价格体系,其中“常规日”门票调整为435元人民币,“特别高峰日”门票调整至769元人民币。 这已经是上海迪士尼乐园2016年6月开业以来,第3次宣布调整门票价格。 票价最贵769元/张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今天公布票务调整方案,新方案将于2022年1月9日起实行(注:距今184天)。届时,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将在现行四级票价结构下调整门票价格,各级定义及对应的票价如下: “常规日”门票价格从399元调整为435元人民币,涵盖大部分平日和部分周末; “特别常规日”门票价格从499元调整为545元人民币,涵盖部分周末和部分平日; “高峰日”门票价格从599元调整为659元人民币,涵盖夏季大部分日期、部分中国法定节假日放假和调休期间及其前后部分日期、国际性节日庆祝期间、乐园特别活动日以及其他客流高峰日; “特别高峰日”门票价格从699元调整为769元人民币,涵盖部分中国法定节假日放假和调休期间、乐园特别活动日以及夏季部分日期。 儿童(3周岁至11周岁,含3周岁和11周岁;或身高1米以上至1.4米)、老年人(65周岁及以上)和残障游客(需提供残障证明)购买门票时将继续享受约七五折的优惠。婴幼儿(3周岁以下或身高1米及以下)仍可免票入园。 涨价后,仍为全球票价最低的迪士尼乐园 上海迪士尼乐园门票3次调价,门票划分由“二级”变为“四级”。 开园至2018年6月5日的门票为二级票价结构,即平日370元,“高峰日”(节假日,周末,暑假)499元。 2018年6月6日起,上海迪士尼从二级票价结构调整到三级票价结构,分别为:“平日”、“高峰日”和“假期高峰日”。 “平日”门票价格为399元; “高峰日”门票价格为575元(包括暑假、周末和大部分节假日); “假期高峰日”门票价格为665元(即春节和国庆节假日)的; 2020年6月6日起,上海迪士尼乐园采用全新的四级票价结构,分别为:“常规日”、“特别常规日”、“高峰日”和“特别高峰日”。 “常规日”门票价格为399元; “特别常规日”门票价格为499元; “高峰日”门票价格为599元; “特别高峰日”门票价格为699元,主要包括部分超高客流的法定节假日及其相关调休或假日,以及一些国际性节日。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表示,不定期调整价格是各行业持续应对新产品开发、成本上升、通货膨胀等价格影响因素的调控方式之一,包括旅游业。亚洲和国内的各大主题乐园以及全球各迪士尼乐园基本上1-2年会进行一次票价调整,比如今年2月和3月,日本环球影城和东京迪士尼乐园分别宣布调价,以应对新增项目的成本增加。 自2016年开幕以来,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持续投资、不断扩建及新增内容,今年五周年更是推出了众多重磅演出,扩充游客体验。 自开幕以来,为了更好地引导全年季节性客流分布,从票务结构上,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从2016年开园时的二级票价,先后推出了三级、四级票价结构。从此次新票务方案沿用了四级结构,这样的多级定价策略起到了分散客流、优化体验的效果。 目前全球共有六大迪士尼乐园,分别为洛杉矶迪士尼乐园、奥兰多迪士尼乐园、东京迪士尼乐园、巴黎迪士尼乐园、香港迪士尼乐园以及上海迪士尼乐园。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表示,上海迪士尼及其官方旅行社合作伙伴明年仍然将不定期推出各类优惠的票务产品,包括半日票、下午票、两次打卡票、三人行优惠票、门票与酒店绑定的“宅度假”产品、门票与餐饮绑定的套餐产品等,为游客提供更多高性价比的选择。 与此同时,65周岁以上老人、3-11岁的儿童以及残障人士将可以继续在购买乐园门票和年卡时享受约七五折的优惠。2019年10月,上海迪士尼乐园更改了儿童票的标准,在原有身高标准基础上增设了年龄标准,两者符合其一即可,让更多儿童可以享受优惠折扣。加上乐园不时推出的老年卡、青少年项目、各类优惠票种等,有相当一大部分游客的实际门票费用都将低于最基础票价。 美国迪士尼乐园收入下降近6成 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迎来开放5周年,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8300万人次,共实现旅游收入超400亿元,实现税收约26亿元,创造直接就业岗位1.5万个。 5年来,度假区共计售出577万个毛绒玩具,这相当于每4位上海市民中就有1位拥有至少1个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毛绒玩具;米奇和米妮经典冰淇淋是乐园里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5年内共计售出约500万支;售出约200万只玉米热狗;供应米饭总计超过1000万份,总重量相当于15架波音777客机;共售出超过440万只汉堡,总高度相当于688座上海中心大厦;餐厅供应超过250万份儿童套餐。 可是由于疫情,迪士尼园区暂时关闭,其收入还是出现下降近6成。 今年5月14日,迪士尼公布了截至2021年4月3日的上半财年及第二财季的财务数据。财报显示,迪士尼今年上半财年实现营收318.62亿美元,同比下降18%;来自持续经营的净收入为9.41亿美元,同比降低64%。 2021年以来,迪士尼完成了系统性调整改革,将原来的四大业务板块(媒体网络业务、主题公园业务、影视娱乐业务、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业务及国际业务)改为“媒体和娱乐业务”以及“迪士尼乐园、体验和产品业务”两大事业群。 具体来看,上半财年,迪士尼乐园、体验和产品业务实现营收67.61亿美元,同比下滑49%。其中,第二财季该板块实现营收31.73亿美元,同比下滑44%。 迪士尼在财报中表示,由于停业和运营能力下降,第二财季迪士尼乐园、体验和产品业务板块受到约12亿美元的影响。具体来看,第二财季迪士尼在美国的乐园收入17.35亿美元,同比下降58%;美国以外的乐园收入2.62亿美元,同比下降45%;消费者产品收入11.76亿美元,同比下降13%。
Omniverse先锋人物大聊元宇宙,详解CG行业核心痛点
作者 | 心缘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7月9日报道,6月底,NVIDIA特别策划了一场《对话Omniverse先锋人物》直播活动,集结多位业内知名3D艺术家、技术专家、特效达人,围绕越来越火的“元宇宙(Metaverse)”概念展开畅聊。 NVIDIA Omniverse是一个专为虚拟协作和物理属性准确的实时模拟打造的开放式平台,实时整合用户和主流行业3D设计工具,并提供可扩展的、真正的实时光线追踪和路径追踪,帮助用户高效创作出拥有逼真视觉效果的作品。 在建筑设计、机器人模拟及部分CG创作项目中,Omniverse平台均已得到使用。该平台也被应用于近期上映的中国探月官方纪录片《飞向月球》第二季中,通过运用物理渲染、实时光线追踪、高精度3D扫描等多项黑科技,首次将AI超写实数字人应用在4K科学纪录片中,为观众带来了逼真的视觉效果以及沉浸式的观赏体验。 CG行业有哪些核心痛点?NVIDIA Omniverse平台带来哪些改变?如何理解“元宇宙”,Omniverse与之存在怎样的关联?嘉宾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番对谈。 一、CG行业的核心痛点:算力、协作、软件易用 Autodesk技术销售专家、前中央电视台三维特效制作部门负责人沈映是去年首批使用Omniverse的早期参与者,他提到CG行业存在两大痛点:一是怎么去处理大数据的算力,二是如何应对大规模生产的团队协作。 视效行业本质上就是属于CG一部分。它的整个制作流程是一种被称之为瀑布流的制作方式,简单理解就是从上到下。其中整个往复过程,比如到末端再修改前端是不太可能的。 资深视效总监、视效制片人高枫分享说,在定期的视效流程中,大家都非常强调:如何能够做到实时?如何能够做到交互?如何能够做到协同? 面对这些需求,NVIDIA Omniverse的协同功能令高枫眼前一亮。Omniverse通过实现不同平台的兼容,传递艺术诉求,降低创作过程中对内对外的沟通成本。影视行业应用的软件非常多,Omniverse的软件操作体验好,方便修改、调整和表达,有助于让导演更有效地实现创作样本。 高枫还提到影视传统行业对算力要求非常高。他们曾经项目中的一个场景资产大概有七八十G,单打开这个模型的资产都要花费很长时间,因此必须有足够高的算力来支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IMR系统技术负责人王子建提到在制作科学纪录片时,视效存在的另一个难点——不但要做的漂亮,还得做的对。这涉及到某些元素制作困难,比如月球表面,如何将行业内现成的数据接过来是需求所在。第二个问题则是如何将数据转化成制作工具能使用的资产。 二、Omniverse特性解读,让实施创作成为可能 “Omniverse的介入可能是帮我们补足了实时视效制作流程核心的一块拼图。”王子建回忆了制作大型科学纪录片《飞向月球》第二季的经历。 项目初期,团队从国家天文台获取了“嫦娥二号”拍摄的月球地形数据,即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拿到DEM无法直接使用,于是他们应用到深度学习的一些功能,将数据进行特征化,特征化之后再进行转换,转换后最终形成了制作软件能够使用的数据。为了让数据向资产转变,他们开始对USD(通用场景描述)、MDL(材质定义语言)进行转换的尝试,这帮助其实时制作成为可能。 XGRIDS总经理、CloudMinds首席架构师赵开勇是NVIDIA首批CUDA专家,对Omniverse有深入研究。他提到以前做3D来回切换格式,非常麻烦,而USD将格式统一起来。 沈映谈道,NVIDIA Omniverse平台在算力和协同方面给CG行业带来了一些希望。算力方面,NVIDIA RTX Server从硬件层给算力提供了一个保障,且支持本地、私有云或者公有云的部署;协同方面,USD已是业界公认的未来流程协作的数据格式,搭建了一个非破坏性的流程,特别适合团队协作。 NVIDIA高级解决方案架构师宋毅明补充说,Omniverse完全基于USD,支持路径追踪及多卡GPU,结合RTX平台可以快速渲染、快速出图,也可以调用server上的多GPU算力,很大程度上能解决了大数据或者拼算力的问题。 3D艺术家光叔将Omniverse理解为一个平台,有很多软件可供下载,USD算得特别快,能让大家很快速看到实时反馈,实时光线追踪效果也非常棒,除了渲染外,Omniverse平台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 三、将大片效果平民化,通向元宇宙之门 “Omniverse把从CUDA开始的高性能计算平民化了,再通过集成式的深度学习集成显卡将AI平民化,Omniverse出现后,为3D设计创作或者3D艺术效果等以前电影大片里面才能看到的效果,带来了更多平民化。”赵开勇这样理解Omniverse,比如,设计飞机或其他东西,其他行业的人都能用这样一个平台达到“电影级”渲染效果。 USD可以将电影行业完全流程化、统一,也就是把格式、流程、动作、光影效果完全结合到一起。不管是物理的特效还是真实世界的3D模型,都完全能通过这一条线串起来。 对于元宇宙来讲,可能概念会更广一些。如今元宇宙跟区块链、游戏、社交的炒作云里雾里,赵开勇的理解是,元宇宙不只是有社交、游戏属性,更多是在虚拟场景里面把真实世界仿真,在虚拟世界里进行模拟或演练,并将好的结果反馈给虚拟世界,把社会往前推。 “对于视效来说,是希望自己有一个数据中心,数据中心除了分发数据这样非常传统的数据中心之外,就是「孪生世界」。”谈及对元宇宙概念的理解时,高枫认为它相当于一个“库”的理论,其存在价值是能让所有生产环节中的成本降低很多。 制作纪录片时,需要做大量的环境扫描,然后将低精度交给创作,将高精度交给视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追求的是一旦这种元宇宙或者数据库真正产生,在整个制作体量及呈现效果上,以及艺术家创作的方便程度上,都有非常大的提升。 光叔对Omniverse平台的协同合作能力非常期待,他认为,这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数字工地”。如果将Omniverse平台比作盖房子,那么相当于在整个施工过程,每个参与其中的工人都能看到彼此盖的是哪个部分、拼起来是什么样子。 在他看来,这是未来协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如果用Omniverse平台来搭建元宇宙,可以上千人来做同一个项目,把它做到最好,每个人各司其职,利用强大的算力和USD格式的便利性,一起做一个有意思的东西。 沈映觉得元宇宙这个词不是突然“蹦”出来的,而是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的数字化体现。还有一种存在,是艺术家所创作的完全不存在的世界。两个世界碰到一起,未来可能是以数字的方式、玩游戏的方式进入科学严谨的数字孪生世界。甚至未来两个世界会相互产生作用,虚拟世界会影响到真实世界。 结语:期待Omniverse成为元宇宙概念的起点 最后,宋毅明总结说,NVIDIA有计算、图形、AI三大主方向,而Omniverse的价值在于将这三者打通,再利用底层开发的云端多GPU来进行加速和渲染,最终提高用户的生产效率。 “Omniverse翻译过来,我们自己是叫「全能宇宙」。我们也期待着Omniverse成为元宇宙这个概念的起点。”NVIDIA中国区传媒娱乐行业经理何展补充道。
快递100加入鸿蒙生态 正式上线HarmonyOS原子化服务
  近日,快递100加入鸿蒙生态,正式上线HarmonyOS原子化服务。使用搭载HarmonyOS 2的手机用户可以使用快递100服务卡片,一键查询快递物流信息。   作为新一代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HarmonyOS的原子化服务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服务和交互方式,其无需安装即可在各设备之间分享的特性,让用户在手机、平板、手表等设备上均可以通过服务中心快速获取服务。原子化服务最大的亮点在于“服务卡片”功能,用户无需下载、安装快递100 APP,只需从桌面左下角或右下角斜向上滑,在服务中心页面找到“快递100”服务卡片,就可将卡片添加到桌面,并一键查看快递物流信息。原子化服务省时省力且占用内存少,信息更容易获取,为用户带来极大便利。   作为快递物流信息服务商,快递100一直以来充分发挥第三方中立平台优势,以技术创新见长,为客户提供全面、便捷的快递服务。在运力方面,快递100接入了超过1200家全球快递公司数据,日均查询量超3亿次,寄件功能与多家快递公司达成官方合作,包含邮政、京东、德邦、 顺丰、三通一达、美团、DHL、UPS等;在需求方面,除了日常寄快递,还拓展了同城急送、寄大件、国际件、寄生鲜等多样化的使用场景,并在微信、百度、头条等生态均有布局和入口。   快递100 CEO雷中南表示,快递100拥有互联网基因,经过11年的发展更懂互联网及用户行为。本次加入鸿蒙生态,是快递100丰富资源和多入口、去中心化的产品布局中的一环,给未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也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体验和服务。
网友在谷歌地图上发现UFO!结果被其他网友泼冷水:分明是鸟屎
众所周知,人类对于外星人一直充满着好奇心,这也导致每次出现不明飞行物(UFO)事件时,往往都能引发关注。 据外媒报道,日前,美国的一名网友在使用谷歌地图时意外发现了一个不明飞行物,对于次发现该网友迫不及待的将它发布到社交媒体上与其他网友分享,却不想被泼了凉水。 这位名为@joshmanchaz 的用户在使用谷歌地图时,意外发现一处美国郊区的房子上面竟然飘着一个类似飞碟的物体飘在空中。该网友当时十分兴奋,以为自己发现了传说中的UFO,便将这张照片发布到社交媒体上。 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将照片发布到社交媒体上后,@joshmanchaz 的这张照片并没有得到他预想的效果,反而被泼了冷水。 有网友指出,照片上的物体并不是所谓的UFO,应该是鸟屎,是鸟儿飞过后刚好拉下的鸟粪。而这一说法也得到了许多网友的认同,纷纷对此说法点赞。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网友使用谷歌地图第一次闹出此类的笑话。 2018年,就有网友称使用谷歌地图的街景图发现了一个UFO。但经过专家的分析后发现,图中的UFO实际上只是蝴蝶。由于谷歌的街景地图依赖的是多张照片合成,所以阴差阳错地创造出UFO躲在云朵背后半隐半现的误解。 网友表示,谷歌地图的街景地图都是用360摄像头拼接而成的,这样拼接出来的图像往往并不完美,所以不要太过较真。
官方发话!这样的"酱油"和"醋"千万别再买了
近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对酱油和食醋的质量安全加强监督管理。 公告中指出,不得再生产销售标示为“配制酱油”“配制食醋”的产品;严厉打击使用工业盐、工业醋酸等非食用物质生产食品的违法行为。 这也就是说,以后“配制酱油”不得叫酱油,“配制食醋”不得叫食醋,不能再卖了。 “配制酱油”“配制食醋”为什么不能吃了呢?跟正常酱油和醋又如何区分呢? 什么是配制酱油? 酿造酱油则是以黄豆为主要原料,辅以少量小麦粉、麸皮或稻壳等其他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 而配制酱油是指以酿造酱油为主要成分,向其中加入酸水解植物蛋白浆,再加入少量食品添加剂配制而成。其中以全氮含量为标准,配制成分中酿造酱油的含量不得少于50%。 同样地,酿造醋是指富含淀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后生产的含有醋酸、乳酸等多种有机酸及其他香味成分的醋。 而配制醋是指不经发酵过程,直接将食用冰乙酸与水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其成分较为单一,酸味物质主要是乙酸,且其他有机酸的含量极低。 酿造的酱油和醋,均以多菌种发酵工艺为主,且整个发酵过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发进行,因此受地理环境影响很大,产品具有地域特点。 配制的酱油和醋不经过天然发酵,生产工艺简单,生产耗时短。 酱油和醋有什么危害? 一、可能会被不良商贩利用 配制酱油具有生产成本低、生产时间短等特点。 虽然中国已经强制执行在商品上明确标注“酿造酱油”或“配制酱油”,但是一些不法商贩因为利益的驱动,依然冒险制售掺假酱油: 1、制成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国标对酿造酱油要求的配制酱油; 2、易制作出酸水解蛋白调味液和添加剂直接配制成不含酿造酱油或者酿造酱油含量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假酱油”,但各项指标符合国标。 且现有的有关标准无法对配制和酿造酱油进行识别与分辨。 二、危害健康 配制酱油在制作过程中,将酿造酱油进一步稀释,降低营养价值。 配制酱油的过程中,存在氯丙醇超标的风险,氯丙醇类化合物对人体的肝、 肾、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皆有一定的毒性,还有一定的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而食用配制醋短时间内身体不会感到不适, 但如果长期食用, 过量的冰醋酸则会对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造成刺激性反应。 生抽、老抽也是酱油吗? 是的,根据产品色泽深浅,酱油可以分为生抽和老抽两类。 生抽,即淡色酱油,产品颜色较浅,味道鲜甜,常用于凉拌时调鲜。 老抽,即浓色酱油,产品颜色较深,味道浓厚,常用于炒菜时上色。 在老抽的生产中,为增加颜色、改善酱油体态,后期调配时也会外部添加焦糖色素。此外,生抽在酿造过程中由于加水量大,发酵周期短,其香气和鲜味上都低于老抽。 如何区分配制和酿造酱油? 可以分别从标签配料表、气味、价格等上进行区分: 1、查标识 标签上是否有生产厂名、厂址,是否标明容量(mL)、无盐固形物、食盐和氨基酸态氮的含量以及生产日期及保质期等,酿造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0.4g/dL。 瓶装酿造醋配料多为糯米、高梁、大米、玉米等粮食;而配制醋标签中会注明含有冰醋酸。 2、尝味道 酿造酱油味鲜适口,醇厚协调;配制酱油的口感和香气较差。酿制醋口味醇和,酸味持久;配制醋酸味浓烈呛人,回味有点苦涩。 3、看价格 配制酱油和醋,配料廉价,工艺简单,耗时较短,价格较低。酿造酱油和醋加工艺复杂,耗时耗力,成本高,价格高。 所以 大家购买酱油和醋的时候 千万要擦亮眼睛
商汤推出SenseCore AI大装置,要冲破AI大规模落地的围城
作者 | 心缘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7月9日报道,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商汤科技展示并正式推出其人工智能(AI)的集大成者——AI大装置SenseCore。 近年来,商汤一直以知名AI独角兽的身份活跃于公众视野,无论是其开发的17000多个AI算法,还是算力高达3740 PFLOPS的新型AI计算中心,都在AI初创公司中鲜见敌手。 而这些,仅是商汤AI大装置的一部分能力。 超大规模算力、丰富算法模型、全链路AI开发工具,这些商汤沉淀了7年之久的能力,都被整合到AI大装置中,并打通了算力、算法和平台之间的连接与协同,构建成一整套端到端的架构体系。 在会前的深入交流中,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港中文-商汤联合实验室主任林达华教授告诉我们,AI大装置“标志着商汤科技内部的AI研发和生产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是将原来基于项目的定制化开发转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一步”。 据悉,这一新型AI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将使得AI以自动化、自适应的方式进行生产和落地,大幅降低AI解决方案的研发与部署成本,并解决城市管理、企业服务和个人生活中的长尾应用问题。 一、破解AI大规模落地挑战,商汤的“三板斧” 打造AI大装置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许多AI解决方案存在的一个通病——面向某个具体需求而打造,方案与方案之间,关系并不紧密。 商汤发现,不同AI产品或解决方案在技术之间存在许多关联性,都会依赖于数据、算力、算法和最后部署的整体协同。如果让每个项目单独执行,那么高昂的AI生产要素成本,将成为限制AI进一步扩大落地规模的关键壁垒。 为此,商汤将多年积累的AI算法、底层系统和框架技术以及落地经验打通,融合到AI大装置。 商汤AI大装置由算力层、平台层、算法层组成。 在算力层,商汤自主建设的新型人工智能计算中心(AIDC),整合AI芯片及AI传感器,为算法模型的分析、训练和推理提供强大算力支撑。 目前上海临港在建的AIDC是亚洲最大AI算力中心,总算力达3740 Petaflops,据称1天内可处理时长23600年的视频。 今日商汤还宣布联合行业伙伴成立“人工智能算力产业生态联盟”,以连接AI算力产业各方,希望为中国AI开发者建立一个高效统一、资源丰富的异构计算开发平台。 在平台层,商汤打通从数据准备到模型生产、测试、部署的全链路AI开发及批量化应用流程,将数据平台、深度学习训练框架、深度学习推理部署引擎、模型生产平台打通。 林达华说,这是商汤在过去五六年间对行业落地深刻认知后形成的真正有效的、能在工业级里面使用的平台层,远不止是将开源的内容拼在一起就能做成的。 也正是在长期实践的沉淀下,商汤深度学习训练框架SenseParrots能高效利用GPU集群算力,训练单个大模型时可以在千卡上取得超过90%的加速效率,达到单卡900倍的效果,远高于开源方案。 在算法层,商汤已开发超过17000个算法模型,其算法开源框架OpenMMLab在GitHub上已经超过37000颗星,为亚洲最高。 据林达华透露,OpenMMLab将再一次进行升级,从一个开源算法体系演变为具备完整能力的开源开放平台,提供AI研发的全方位支持。 “它能从根本上提升AI研发的效率,降低所需要的各种要素成本。”林达华说,“我想,它所带来的,是整个AI的研发与生产范式全面的革新,所有需要AI赋能的行业,都将从中受惠。” 二、全自研、高性能推理引擎,满足云上多后端部署 商汤AI大装置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算法研发成果,而且拥有多样的落地商用案例。 例如,上海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基于商汤方舟城市开放平台SenseFoundry,构建多场景、一站式AI城市治理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暴露垃圾识别、共享单车乱堆放、人群聚集等城市痛点问题。 在博物馆、展馆、景区、商场、机场、火车站等城市级文旅场景,商汤通过原创SenseMARS火星混合现实平台进行3D建模、AR应用部署。 这些应用的高效部署,离不开商汤最重要的计算引擎之——深度学习推理部署引擎SensePPL。 SensePPL有通用性、全自研、高性能、多后端、开源五大亮点。 首先,在通用性方面,SensePPL覆盖各种应用领域,支持主流深度学习训练框架的各种模型,可将其转换成业界通行的ONNX标准模型格式。 其次,商汤从五年前就认识到计算对于人工智能的关键价值,决定自研计算库,并建立一个能力顶尖的高性能计算团队。商汤将丰富的技术及落地经验融入SensePPL,能更好发挥各种国产芯片的性能,从而推动国产化进程。 目前国内在云端的推理框架基本上靠集成英伟达TensorRT和英特尔OpenVINO来获得性能保证,各芯片厂商也都会提供一些计算库。这些计算库在AI业务落地时,性能、内存占用、功耗等方面距离实际需求还有较大距离,全链条端到端的效率不高。而商汤完全自研的SensePPL,不依赖任何厂商的库,还能取得性能优势。 SensePPL设计了微架构友好的任务/数据/指令等多级并行策略,自研英伟达GPU、x86 CPU计算库,能充分发挥芯片算力,满足部署场景对神经网络推理、常用图像处理的性能需求。 面向云端异构推理场景,SensePPL支持多平台部署,支持开源框架OpenMMLab检测、分类、分割、超分等系列的多种模型,同时提供模型前后处理所需的图像处理算子。 OpenMMLab开源后,我们发现AI社区不仅需要开源的训练算法,对于推理部署也有殷切的需求。只有当训练和推理衔接在一起,才能形成AI整个价值链条的完整闭环。 因此,我们从决定把SensePPL中云端推理的能力开源给社区,这就是OpenPPL计划。我们的目标是将从训练到推理的完整技术生态输出给社区,从而加速AI技术的普及与进步。OpenPPL现在开源的部分仅仅是一个开端,商汤未来将持续迭代完善OpenPPL,不断给社区开发者带来新的价值。 三、3740 PFLOPS算力背后,商汤的基建底气 除了算法和平台外,AI大规模落地也离不开超大规模算力的支撑。 商汤决心建设AI大装置的原因之一,是看到了根本性的技术区别:AI大模型训练需要大规模的高性能异构计算能力、高速跨节点通信能力、以及海量数据随机访问的能力,这是现有互联网基础设施所难以支撑的。 林达华告诉我们,高算力不是简单的堆砌就能实现,而需要整体系统设计能力的积累。AI广泛落地的前提是降低算力成本,而支撑海量数据的高速随机访问,当前主要基于昂贵的闪存,这与降低成本的目标相悖;同时,现有互联网厂商只是面向外界用户提供高并发的访问,但无法满足高密集的、高容量通信的AI训练过程。 从2018年起,商汤更加严肃地审视算力、硬件及它们与产业赋能的深刻联系,并做出重要战略决策,即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平台(AIDC)。 经过审慎的项目筹备和科学论证后,2020年,这一平台正式启动建设,至今已有实质性进展,拥有3740 PFLOPS超大算力的上海临港新型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预计将在年底建成。 一家以算法著称的AI初创公司,如何做到建设起如此庞大规模的算力基础设施?对此,林达华分享了商汤在三方面的底气。 首先是人才基石。商汤科技内部有一个专门做平台和技术系统的团队,团队既有顶尖大学毕业的博士、硕士,又有拥有丰富经验的业界老兵。这些人才正共同攻克很多AI带来的新技术挑战。 其次是长期积累。商汤一直将基础设施建设视作达成未来AI广泛赋能产业的战略基石。3740 PFLOPS,相当于3万块英伟达V100或者超过1万块英伟达A100的峰值算力的总和。截至现在,商汤内部已有约2万块GPU在用,因此具备构建万级GPU规模数据中心、支撑AIDC建设的能力。 最后是连接真实场景的客户需求。真正要优化一个系统,不仅要了解技术,还需知道工作负载是什么。商汤恰恰积累了来自真实场景的大量工作负载,承载了在许多场景、行业中的多样化客户需求,这样多样化的落地场景更成了打磨系统的“金矿”。 在这些底气的支撑下,商汤重点克服了AI系统设计的一大技术挑战——即兼顾合理的成本、海量的数据和高速的随机访问。为了实现深度学习训练框架足够高的加速效率,商汤还做了许多通信、计算、I/O等各种联合的优化。 林达华透露说,这几年AIDC首先在商汤内部使用,慢慢会向合作伙伴开放,后面持续拓宽应用边界,实现在更广的AI产学研范围赋能。 结语:降本增效,AI规模化落地的长期议题 近些年,大模型正成为显著提升AI业务能力的新兴发展方向,训练大模型固然离不开大量的资源和成本,但一旦完成,大模型成为一个公共的AI基础设施后,数以万计的行业模型将基于此,能快速满足AI应用的需求。 这与商汤构建AI大装置的思路契合,即最终降低AI生产的边际成本,大幅提升需求响应的效率。林达华相信,预训练会成为AI研发的重点,在此基础上,行业需求的响应将变得更加轻量化,最终实现真正的规模化赋能。 未来,商汤计划在AI大装置上支撑不同行业的算法模型生产链条,进一步连接和打通跨行业的技术体系,形成一个突破技术边界的技术生态。同时,林达华提到商汤希望将AI大装置从企业级设施变成开放服务的平台,让更多行业、企业受惠于AI大装置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
只需一个软件,骁龙865就能干翻骁龙888,你敢信?
xdm,我把搭载骁龙 865 的手机性能 “ 优化 ” 成骁龙 888 了你敢信?!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最近托尼在酷安发现了一个名为 “ KonaBess ” 的 App,它可以对搭载骁龙 888、865、855、765 等等处理器的手机进行 GPU 的超频降压,从而达到提高性能的同时降低功耗的目的。 一开始托尼对这软件是不信的,以为它就是个忽悠人的东西,毕竟要是 GPU 真可以只靠一个软件就能轻松实现超频,那么那些追求跑分好看的厂商们还不得出厂前就给自家手机用上,何必需要我们手动超频? 然而在经过一番动手实践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这软件貌似真有那么点效果! 来,差友们可以先看看搭载骁龙 865 处理器的一加 8T 在没超频状态下的跑分。 在安兔兔里,一加 8T 获得了总分 66W 分的成绩,其中 GPU 成绩有 21.9W 分: 在 GeekBench 5 测试中,一加 8T 的 OpenCL 分数有 3204 分,Vulkan 分数则有 3438 分: 而在超频后,一加 8T 的安兔兔跑分直接被干到了 70.4W 分,比没超频前足足提高了 4.4W 分,尤其是它的 GPU 成绩,提升可以说是非常明显: 在 GeekBench 5 测试中也是一样,GPU 超频后,一加 8T 这次的 OpenCL 分数有 4174 分,比超频前提高了 970 分,Vulkan 则提高了 365 分: 作为对比,托尼拿搭载骁龙 888 处理器的一加 9 Pro 跑了下分,各位可以看到一加 8T 在超频后,跑分已经很接近一加 9 Pro 了,两者只相差了不到一万分: 当然了,跑分归跑分,手机 GPU 超频后能否在打游戏过程中给我们带来体验上的提升才是关键。 所以托尼分别测试了下一加 8T 在超频前后的游戏表现,发现超频后用一加 8T 玩原神时的平均帧率比未超频前高了差不多 1 帧左右,帧率确实有所提升: 第二、三次的测试结果也是一样,在玩游戏时,一加 8T 超频后的平均帧率总会比未超频前更高一点: 看到这里,差友们是不是觉得这点游戏帧率的提升有点太少了,怎么才只提升了 1 帧左右? 其实如果不是一加 8T 这台手机机身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强制降频,导致 GPU 无法一直处在超频状态,要不然它在游戏方面的提升势必会更明显一点。 超频后的温度会比超频前高 1℃ 左右 ▼ 为什么托尼会这么说呢? 从下面这张图中各位可以看到,未超频前一加 8T 的 GPU 默认最高频率是 587MHz,我这里将它超频到了 850MHz,结果才玩了四分钟它就开始强制降频。 要是我给一加 8T 用上散热风扇背夹,让手机的 GPU 在超频前后都能保持在最高频率运行,此时它们的平均帧率就可以有差不多 4 帧左右的差距。 由此可见,GPU 超频之后只要手机散热能压得住,确实可以提升手机的性能。 至于这款软件是如何做到在提升处理器 GPU 频率的同时还能降低功耗,托尼也从酷安上一位名为 “ asto18089 ” 大神发布的文章里找到了合理解释。 原来在骁龙 835 之前,高通在自家处理器上一直采用的是 CPRh 控制机制,即每个频率下都对应着一个电压,一旦 GPU 频率发生变化,电压也会随之变化。 而从骁龙 845 开始,高通使用了一套完全新的机制 RPMh,在这套机制下,处理器 GPU 上每一个频率对应的不再是一个确定的电压,而是一个电压档位。 众所周知功耗只跟电压和电流有关,所以只要能在这个电压档位下,试探出它支持的最高频率,就能达到只增强性能而不怎么增加功耗的效果; 要是调低一档电压后还能在原基础上增加频率,就能实现超频的同时降低功耗,这种做法其实在显卡上就有,你在网上很容易能找到显卡的超频降压教程。 这里差友们需要注意的是,GPU 的电压和频率显然不是可以随意修改的,各位想要使用这个软件,首先需要将手机解锁 BL 并且获得 Root 权限。 除此之外呢,你还得具备一定的刷机技能,这是因为一旦你调的这个 GPU 频率与你设置的电压档位无法匹配,手机很容易就会出现花屏甚至是变砖的现象。 很惭愧啊,托尼学艺不精,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手机变砖了两次,还是连 Recovery 模式都进入不了的那种,最后只好求助外援才让手机恢复过来。 除了手机有变砖风险,强行更改 GPU 频率还有可能会影响手机的稳定性。 托尼尝试过在前面 850MHz 的基础上,把 GPU 继续超频到 915MHz,结果你猜怎么着?一加 8T 在跑安兔兔和 GeekBench 5 的时候手机直接就闪退了。 调整到 890MHz,这个时候一加 8T 的安兔兔跑分倒是超过了一加 9 Pro。 只是 3DMARK Wild Life 20 分钟压力测试显示, 尽管一加 8T GPU 超频到 890MHz 后分数有所提升,但是它的稳定性却从 75.3% 降到了 68.8%。 GPU 超频之后会影响手机稳定性,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厂商不出厂就给手机超频的原因所在。 更何况处理器与处理器之间还有体质差异,一台手机能超频到某个频率不一定在另外一台手机上就能成功超频,这无疑也会增加手机厂商的工作量。 总的来说,KonaBess 确实能对手机 GPU 进行超频。 但是考虑到要是手机散热没跟上,导致超频状态只能维持几分钟,这么做未免有点舍本求末的味道,所以我觉得大家没必要在自己手机上这么搞,意义不大。 当然了,要是你现在正在使用的是骁龙 888 手机,平时发热有点严重,倒是可以考虑反向操作一波给它降下频,这样一来,没准手机就不那么热了~ 感谢大家的观看!
阿里云盘这是不打算做网盘了?
作为一名合格的 “ 冲浪少年 ”,相信每一个差友们都有一个自己的网盘工具。 毕竟无论从网上下载学习资料,还是保存自己的相册文档,网盘已经成为了当代青年人手必备的工具了。 如今市面上的网盘,大多数都会选择限速的方式来 “ 维持生活 ”,而那些打着不限速的网盘,又会在网盘的空间上设置各种限制。 早在 3 个月前阿里云盘公测时,就给出了不限速的承诺,很多差友也留言说想要我们测评一下阿里云盘。 不过世超觉得在当时给大家测评阿里云盘,显得有些不够严谨。 虽然阿里云盘给出了不限速的承诺,但是当时的阿里云盘既没有开放分享功能,也还处于公测发放免费空间的不稳定期。 谁知道,“ 浓眉大眼的阿里云盘 ” 会不会在公测结束之后,突然给你来个:公测已经结束,您的网盘空间不足,请购买会员来解锁更多云盘空间。。。 不过最近阿里云盘公测了他的分享功能,世超也实际测试了一下,发现阿里云盘的分享下载也不限速。 并且上周,我还收到了阿里云盘的内测邮件:内测期间用户获得的云盘空间,只要每年登录一次,就可以持续享用。 按照世超这这几个月的使用习惯,内测期间赠送的空间,基本是够用的。 所以阿里云盘的这波操作相当于既不限速,又不是纯粹的卖空间。 看来阿里云盘这是不打算做网盘。。。 所以今天,我们就好好来测评一下阿里云盘。 世超还记得 3 个多月前,第一次打开阿里云盘,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个 App 也太干净了吧,上传图片 、上传视频、上传文件,所有功能所见即所得,一目了然。 既没有广告,也没有让用户讨论的社区,干净的甚至有些 “ 简陋 ”。 同时从阿里云盘的用户协议中可以看到:它对用户的隐私协议和数据的使用相对少量的,不会利用用户数据直接进行广告推荐模式。 所以除非你主动分享,或者是涉及到了法律监管。否则你的放在阿里云盘里的文件完全是私密的,你存放在阿里云盘里的内容不会被收集、修改。 在 App 内还可以直接打开朋友分享的文字或者链接。 可以帮大家在众多文件中快速预览、查找某个特定的文件,并且可以在线浏览视频、音频以及办公文件等等内容。 在文件格式的支持方面,在图片、视频音频以及程序包的格式支持上,无论是 App 版还是 PC 版,阿里云盘的格式支持都非常全面。 你可以在各个终端保留原格式查看文件,并且在阿里云盘未来的发展方向中,还会加入多人协同、修改文档的功能。 阿里云盘的整体使用体验是稳定、简洁的。 不会占用你多余的时间,大家只有在需要使用的时候才会想起它,用完就走,丝毫不会拖泥带水。 这种设计语言,在 PC 端也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拖拽式的交互模式、相册管理以及音频播放,即高效又方便,大家可以直接在 PC 端对文件进行一些管理和归纳。 总体来说,阿里云盘其实是可以兼顾大家一些移动办公的需求的。 差友们完全可以把一些平时会存放在 U 盘里的文件,放心的交给阿里云盘,他能很好的兼顾大家的文件整理和备份功能,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把照片备份到阿里云盘的时候,如果开启 AI 识别,可以帮大家把照片进行归类。 不过世超还是发现,经过这三个月的公测阶段,阿里云盘还是在一些细小的地方做了一些改变。 比如现在版本的 App 首页,加入了「 放映室 」的功能,可以让用户可以在里面倍速播放自己的视频。 代替了过去的「 探索 」也就是一个相册智能分类的功能,而现在的「 探索 」被合并到了相册中,使得相册总体成为一个独立场景。 这细小的改变,也说明了阿里云盘在公测这段时间一直在迭代更新,慢慢完善成熟的。 或许在未来阿里云盘会解锁出新的功能吧。 总体使用下来,世超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实阿里云盘并不像一款传统意义上的网盘工具,更像是一款:想要为用户打造个人云而不断进步的“ 不完全体 ”。 但是个人云在储存和同步数据的基础上,增加了协同和在线修改的功能,用户可以在阿里云盘存储的视频、图片协同办公,写一些评论或以及圈画重点内容。 如果你碰巧是一位文字工作者,还可以直接在阿里云盘里改稿。 这对数据的存储和传输速度,有着更高的要求。 而阿里云盘能够这么做的底气,其实是他背后一整个阿里云的服务器,在给他做支持。 估计很多差友对阿里云会比较陌生,其实要算云存储的资历,阿里云绝对算是 “ 全球顶尖 ” 级别的人物了。 他在自研存储网络方面,就已经有 12 年的时间积累了,只不过阿里云之前一直做的是企业级的服务,所以普通用户对阿里云会比较陌生。 但是,阿里云的存储能力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一方面在例如 Gartner 这样的权威评测中,产品完整度名列全球前茅,其次存储实际上每年都要经历一次淘宝双十一这个巨大流量的 “ 洗礼 ”。 而阿里云盘是阿里云,第一次尝试推出了个人的云端产品。 所以想要让阿里云盘在几十万人下载的同时保持高速,阿里云已经能容纳峰值的数据中心和网络,就是他的保障。 而阿里云在存储服务器的数量方面,绝对是 “ 老大哥级别的 ”,并且这些服务中心还遍布世界各地。 而阿里云的网络,同样在全球 21 个地域,63 个可用地区,都提供了优质的全球网络服务。 过去的网盘只是提供分布式存储,在计算层面是非常简单的。 而个人云则需要承担更多的云端存储和多平台的全面接入的功能。 举个例子吧:如果我们把可以跨端同步的相册看成一个完整相册生态;理所应当现有的云盘架构,会把你一部分的照片重复保存,有一些“ 不太聪明 ”的嫌疑。 而个人云对相册的储存,是可以复用的。也就是说你手机上存储的照片和你电脑上存储的很大一部分是重复的。 所以阿里云盘会把你的相册里的所有照片统一的管理,进行优化,建立一个更 “ 聪明 ” 的个人云相册。 相信很多差友都用过类似苹果 icloud 、小米云相册,这些手机厂商自家生态下的云相册,你可以在 iPhone、Mac 上无缝衔接的管理照片。 这种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这些手机厂商自带的云相册是不能跨平台的,但是阿里云盘却能够突破平台的限制。 不过这种个人云的存储方式,其实需要大家对一款产品有很高的信任度。毕竟你的个人云端里储存了太多隐私信息和敏感文件。 而这种把个人数据交给互联网巨头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目前的法律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也在日益完善,相信未来阿里云盘会提供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其实,在公测前半年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总裁就对外说过,“ 不是要做网盘,而是做个人云 ”。 阿里云盘团队负责人也说,“ 过去网盘的模式,虽然值得学习,但并不是可以让后来者复制的。” 而阿里云盘为什么不采用市面上常见网盘的商业模式:要么限速、要么限制空间。 其实答案已经很明显了,阿里云盘的野心明显更大,他们想要打造的一个好用又安全的个人云,而不是一款网盘工具。 总体使用下来,阿里云盘作为一款还在公测的产品,在过去 3 个月,我们最关心的速度和隐私安全方面,都给出了不错的答案。 世超对 3 个月公测的测评结论是,大家可以尽早通过 App 里的各种福利任务,换取免费的空间啦。 传统网盘只是实现了基本的文件存储和共享的功能,做的是存储的生意,所以传统网盘会比较单一,即你心里空间的需求 x 实际速度需求。 一种模式是给出满足你超过实际需求的空间,但通过速度上的限制,让用户进行付费。 另一种模式是在速度和同步能力上很强,但给你一个比较小的免费空间,通过比较高的空间收费来实现盈利。 之前也说了,阿里云盘在给上百万内测用户发的邮件中,内测期间用户获得的1~6T不等空间,只要每自然年登录1次,就可以持续享用,被外界称为业内“最低标准”。 这样看来,未来的收费会员,也肯定不是高价卖空间了。 收费模式恐怕与现在的网盘截然不同。 对于现在已经非常成熟的网盘市场,阿里云盘就是那条搅市场的 “ 鲶鱼 ”,而这种不限速的商业模式,背后其实是阿里云盘对数字世界不一样的,更长期的理解。 而我也非常期待,阿里云盘的商业模式能否经受的住时间的考验,让大家在选择自己的基础工具时,不再纠结。 ( 广告 )
梦回1985!微软发布四款怀旧壁纸:你认识多少?
还记得你第一次使用微软是几岁吗? 今日,微软发布4款怀旧壁纸,引发网友热议,网友纷纷表示,“青春回来了!”、“一秒回到穿鞋套,扣鼠标球的机房岁月”。 这四款怀旧壁纸分别包括,微软Paint、Windows XP默认壁纸——Bliss,以及微软纸牌和Office助手——“Clippy”大眼回形针。 据悉,微软Paint于1985年11月首次推出,作为Windows第一版——Windows 1.0的成员,因其速度和简单性而深受好评,用户可以非常简单地完成基本绘画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相信很多人在使用XP的时候对这张蓝天白云、青草地的壁纸并不陌生。 据了解,Bliss并非是电脑合成的图片,它出自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Charles O'Rear之手。 1996年,Charles O'Rear在加州葡萄酒之乡的Los Carneros拍摄了这张照片,随后被微软买下这张照片的版权,并用在了Windows XP的默认壁纸中。 需要注意的是,官方在此次发布的Bliss中进行了美化处理,例如为绿草地上加了一些蒲公英。 另外,今年五月,微软纸牌迎来了它31岁“生日”,1990年,该游戏首次登陆Windows 3.0,其于2019年入选电子游戏名人堂,并且还是有史以来玩得最多的电子游戏之一。 最后,呆萌的大眼回形针——Clippy,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资料显示,Office助手也就是Clippy,是微软在1996年11月19日发布的Microsoft Office中的工具。 Clippy可以帮助查找“帮助”主题、显示提示并针对用户正在使用的程序的各种特定功能提供帮助信息。 Clippy于1997年正式上岗,在Office 2007中被微软移除。 看完了这四款壁纸,你是否回到了曾经的青春记忆。
份额低于1% 谷歌不再为安卓4.1-4.3 Jelly Bean提供Google Play服务
外媒 9to5 Google 报道,Google Play 服务负责一系列面向用户的功能,如账户管理和 Chrome OS 整合,同时也为第三方应用开发者提供一些后台功能。谷歌今天宣布,Play 服务在下个月将放弃对 Android Jelly Bean (果冻豆) 支持。 IT之家获悉,Jelly Bean 果冻豆是面向公众的三个版本中的甜点名称,从 2012 年 7 月的安卓 4.1 开始。亮点包括“黄油计划”,以改善 UI 性能,Nexus 7 是首发搭载设备。安卓 4.2 于当年 11 月在 Nexus 4 和 Nexus 10 上发布,对锁屏和快速设置进行了较大的界面改动。最后一次果冻豆发布是 2013 年 7 月在 Nexus 7 第二代上发布的 Android 4.3。 截至本月,果冻豆的活跃设备数低于 1%,谷歌将在 2021 年 8 月底前停止更新 Google Play 服务。这包括 API 级别 16、17 和 18。最后一次更新将是即将发布的 21.30.99 版本。 “从那时起,安卓发布了大量的改进和功能,这些改进和功能并没有全部回传到 Jelly Bean 果冻豆。这导致开发人员和 QA 花在需要特殊处理的新功能上的时间增加。因此,我们将在未来的 Google Play 服务版本中取消对 JB 的支持。” 谷歌今天对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的指导是使用 API 级别 19(KitKat)作为最低支持的 API 级别。 “在所有安卓设备中,有很小一部分使用的 API 级别低于 19。我们相信,这些旧设备中有许多可能没有被积极使用。如果你的应用程序在旧设备上仍有大量的用户,你可以使用 Google Play 中的多个 APK 支持,提供使用 Google Play 服务 21.30.99 的 APK。” 那些运行非常老的设备的用户仍然能够从 Google Play 商店安装“最近发布的确实针对他们设备的应用版本”,但不会从新的功能中受益。也就是说,谷歌已经要求较新的操作系统实现最近的功能--例如,Fast Pair 至少需要 Android 6.0 系统。
堪称全面屏最佳解决方案:华为屏下摄像头专利曝光
随着用户需求的提升,对手机的屏占比要求越来越高,各大手机厂商也在不断追求更极致的全面屏,而水滴屏、刘海屏、打孔屏、升降全面屏等也应运而生。不过,从结构来看,屏下摄像头应该是全面屏时代的最佳方案。 而对于屏下摄像手机,国内的厂商都在纷纷跟进。日前,Letsgodigital就曝光了华为的一项全新手机外观专利,从专利来看,该手机就采用了屏下摄像头。 据悉,该专利是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2020年12月15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提交,2021年7月9日获得授权。 从专利图来看,该手机采用全面屏设计,并且屏幕边框十分窄。此外,屏幕上方并没有打孔,手机顶部也只有一个3.5毫米的耳机插孔和听筒。由此可推断,该手机应该是采用了屏下摄像头。 手机左侧并没有实体按键,而右侧有两个实体按键,应该SIM插槽和电源按键。底部拥有个一个话筒、一个USB-C接口和扬声器。 手机背部设计相对简单,摄像头模组位于左上角,拥有三个摄像头和一个闪光灯。值得一提的是,专利图中针对摄像头模组有多个设计图,主要区别是摄像头位于摄像头模组的位置不同。 不过,这并非华为首次申报屏下摄像头设计专利。今年1月份,就曝光了华为一项采用屏下摄像的设计专利,除了屏下摄像头,该专利手机后镜头模组还采用矩阵四摄方案,从侧面看有明显突出,或搭载超大底主摄和潜望式镜头。 而从今天公布的专利来看,与1月份公布的专利相比,该专利应该是针对的中端手机市场。 当然,目前还不清楚华为的首款屏下摄像手机将是哪款,而对于传闻已久的华为P50是否会采用屏下摄像头,也不得而知。
诺基亚向手机厂发起全球“诉讼战” OPPO回应其5G许可费极为不合理
科技巨头之间的专利战愈演愈烈,人们似乎已经难以猜测到下一个站在“被告席”上的会是谁。 目前,诺基亚正在英国、法国、印度等多个国家对中国手机厂商OPPO发起专利侵权诉讼,两家公司曾经在2018年11月签署了全球4G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7月9日早间,针对诺基亚方面发起的诉讼,OPPO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诺基亚主张极为不合理的许可费,并通过诉讼使OPPO在许可谈判中做出让步。 “OPPO尊重和保护自身以及第三方的知识产权,也一直致力于产业界良性的专利授权合作,OPPO反对以诉讼作为工具等不合理磋商行为。”OPPO方面称。 专利费用标准之争 在5G市场逐渐成熟之际,收取专利费用成为部分厂商增加营收的重要动作,而巨头之间的“算账”问题总能挑拨产业链的神经。 有消息称诺基亚正在全球多个国家对中国手机厂商OPPO发起专利诉讼,双方争议的焦点在5G专利费用到底该交多少的问题上。 从诺基亚在2018年对外公布的5G专利收费标准来看,每台使用其专利的 5G 手机应向诺基亚支付3欧元的专利费,但这一费用标准在手机厂商看来,收费过高。 “此前与诺基亚也达成过就4G有关专利授权的合作。双方对5G许可合同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谈判,但诺基亚主张极为不合理的许可费,并通过诉讼使OPPO在许可谈判中做出让步,从而接受其不合理的许可费。”OPPO方面对记者表示,OPPO会积极应对此次诉讼,在充分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OPPO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积累和优势,达成合理的许可费用,以保障其在全球的有序经营。 专利费用一直是手机厂商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支出部分,专利诉讼也是手机厂商需要面临的“常态性”问题。 作为“专利诉讼”中的头号肥羊,苹果此前经历了诸多来自于芯片公司以及通信公司的诉讼挑战,包括了爱立信、高通等公司。 而对于诺基亚,专利诉讼也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 借助来自诺基亚科技、诺基亚网络和阿尔卡特朗讯的知识产权组合,诺基亚掌握了与移动设备和其他产品相关的大量技术。 据记者了解,诺基亚先后与三星、LG、HTC、苹果、黑莓等手机厂商进行专利授权,获得了不菲的收益。即便是退出手机终端市场之后,专利授权所获得的收入已经成为了诺基亚的营收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2016年,诺基亚宣布对华为提起4起专利侵权诉讼,指向华为3项专利侵权。诺基亚称呼,许可协议在2013年年底到期后,华为拒绝取得诺基亚技术和诺基亚通信的技术授权,并继续在其产品中使用诺基亚重要技术。 2019年,诺基亚又对中国最大的个人电脑厂商联想发起过全球范围内的专利诉讼,双方在2021年4月达成和解,联想和诺基亚签署许可协议并向诺基亚支付许可费。 “专利费用应该尊重公平、合理和非歧视(FRAND)的原则,即要求不能因为申请人的市场地位和专利储备来调整报价。”智慧芽分析师对记者表示,目前智能手机领域的标准太多,处理器、存储器、蓝牙、WiFi、Gps、视频处理,如果不严格管理,对手机商都会成为巨大的负担。 中国厂商的“专利心结” 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市场、也是拥有最多的智能手机用户、拥有最多的智能手机制造企业。 据IDC公布的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2020年前五大手机品牌华为、vivo、OPPO、小米和苹果的市场份额之和从2019年的93.4%进一步提升至96.5%。而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印度市场前五大手机品牌小米、三星、vivo、realme和OPPO的市场占有率也已从2019年的83%提升至86%。 全球各大市场中,手机行业集中度提升最多的是欧洲市场。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欧洲前五大手机品牌三星、苹果、小米、华为和OPPO 2020年市场占有率之和为84%,就在一年前这一数字还只有78%。 在5G终端市场逐渐成熟之际,中国厂商也开始受到了国外所谓“发明公司”的关注。 欧洲专利局EPO官网数据显示,2020年6月以来,OPPO已有超过20项专利被不同主体异议,其中既包括了OPPO自主研发的专利,也不乏收购自爱立信、黑莓、英特尔、松下的高质量SEPs。在业内看来,异议程序欧洲公司使用的一种“杀伤力”较大的一种专利无效“武器”。 “专利只是实现各自利益的工具。”国内一家不愿意具名的手机厂商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每年的巴塞罗那通信展上,中国厂商就会受到来自于全球的“专利蟑螂”公司的“关注”,不过这并不仅仅针对中国厂商,只要销售额在一定规模的厂商都会被盯上。 但这并不意味着手机厂商会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可以看到,近年来,不管是头部厂商还是中小手机厂商都会通过加入专利联盟或者积极应诉的方式来解决“专利战”带来的问题。 OPPO方面对记者表示,2020年OPPO的PCT专利申请提交量为全球前十。“截至2021年6月30日,全球专利申请量超过65000件,授权数量超过58000件。”OPPO对记者表示,将持续扩大全球知识产权布局,强化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及国际竞争力。” OPPO表示,在2021年5月6日,OPPO宣布作为许可方加入了HEVC Advance专利池。这意味其HEVC/H.265标准必要专利将会包括在HEVC Advance专利池的许可中,HEVC Advance专利池目前包括了全球超过13700件专利。 除了HEVC Advance外,OPPO此前也已与高通、爱立信、杜比、MPEG LA等多个大型专利权人和专利池达成了专利许可,许可的技术领域覆盖通信标准必要专利、音视频必要专利等。 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在业内看来,中国企业要免受他人专利掣肘,根本出路在于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让自己的发明专利成为新的标准。
Google将用AAB格式取代APK 前者的优势又在哪里?
这些年来,在我们的印象中 Android 应用一直使用 APK 的格式,不过这种情况很快就会迎来改变。自 2021 年 8 月起,Google Play 将开始要求新应用使用 Android App Bundle 进行发布,也就是 AAB。该格式将取代 APK 作为标准发布格式。 现在,有逾一百万款正式版应用在使用 AAB,Google Play 上排名前 1,000 的大多数应用和游戏均在此列,例如 Adobe、Duolingo、Gameloft、Netflix、redBus、Riafy 和 Twitter。 这种新的格式有何优势?Google官方给出了解释: Android App Bundle: Google Play 使用 App Bundle 生成并优化 APK,以针对不同设备配置和语言进行分发。这种方式可令应用体积更小 (平均而言,比一般 APK 小 15%),下载速度更快,进而提升安装量,减少卸载量。 Play 应用签名: 以 App Bundle 方式分发需要 Play 应用签名,这种签名使用 Google 的安全基础架构避免了应用签名密钥丢失,并可以升级到加密性更强的新应用签名密钥。 Play Feature Delivery: 超过 10% 的使用了 App Bundle 的热门应用都在使用 Play Feature Delivery,自定义将哪些功能模块交付给哪个设备,以及何时交付。它支持安装时交付、按条件交付和按需交付等三种模式。 Play Asset Delivery: 以动态方式交付大型资源可以减少用户等待时间,同时缩减交付成本。使用 Play Asset Delivery 的游戏可以使用纹理压缩格式作为交付条件,以便用户只获得适合其设备的资源,避免浪费空间或带宽。 App Bundle 的要求仅适用于新应用,而现有应用及面向特定 Google Play 用户的私人应用目前无需遵从此要求。
天玑5G开放架构落地,打破手机“内卷“,冲刺顶级旗舰
芯东西7月9日报道,本周三,一直以“不将就”作为其产品精神的一加官宣,其海外新机One Plus Nord 2将搭载天玑1200-AI芯片。这款芯片是一加与联发科的联手之作,基于旗舰芯片天玑1200打造,也是天玑5G开放架构的首次落地亮相。 过去几年,一加手机在海外市场积累了不少拥趸,是中国智能手机品牌中“出海”最成功的品牌之一,且受众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科技发烧友。一加与联发科共研天玑1200-AI,侧面说明了联发科的旗舰级芯片和AI技术已获得一加的认可。双方从芯片底层投入大量研发力量,在天玑1200的基础上充分释放出AI的潜力,以硬件、软件、算法的高度协同来匹配未来的终端设备。 实际上早在6月底,联发科就发布了天玑5G开放架构,助力天玑5G芯片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芯东西了解到,除了一加首发之外,下半年还将有更多手机厂商采取天玑5G开放架构,在不同的应用层面提升用户体验。 从当前的手机行业来看,技术创新放缓、产品同质化、价格战白热化等问题正在凸显。一加手机创始人刘作虎曾提出,越来越“卷”可能会是手机行业的新常态。 近期天玑5G开放架构的推出,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打破手机行业堆叠性能、挤牙膏“内卷”循环的契机,让手机厂商能够根据手机的市场定位、自身的优势进行深度调优,打造出差异化产品,相信这也是一加等手机厂商从今年起选择天玑5G开放架构的重要原因。 01 .开放芯片能力,让厂商挖掘性能极限 在天玑5G开放架构刚刚推出时,由于该架构基于天玑1200芯片,曾引起行业热议。一些报道用到了“天玑1200魔改”的说法,也有很多人认为“开放架构”和之前的定制化产品并无不同。 芯东西了解到,天玑5G开放架构不能让手机厂商改变芯片的硬件参数,并非所谓的“魔改”。相比于三星等厂商的芯片定制,天玑5G开放架构不涉及硬件定制,而是向手机厂商提供了更接近底层的开放资源,并提供整体后续支持。 事实上,联发科从很早就向手机厂商提供了定制化服务。其定制化服务发展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2G/3G时代,当时联发科的销售模式是软件包捆绑硬件,虽然客户也可以对芯片进行定制,但是可定制的范围比较有限。 到了4G时代后,联发科的定制化服务进入了第二阶段。此时,联发科已经和客户开始了所谓的非公版或定制合作。由于这种需求在市场上并没有很流行,联发科的芯片定制化也没有很彻底。 天玑5G开放架构的推出,意味着联发科的定制化服务已进入第三阶段。现在联发科希望将其芯片的潜力进一步开放给手机厂商,让他们可以在天玑5G开放架构上更容易地去实现一些性能提升和功能演进,向手机厂商开放此前接触不到的底层。 以相机防抖功能为例,在天玑5G开放架构应用之前,联发科有做自己的防抖功能,其中包含软件的算法、硬件的加速。在设计芯片的时候,联发科会针对防抖功能去做很多硬件的模块去加速或辅助,但由于整个是捆绑在联发科技的功能里面,手机厂商无法接触到深层的东西。如果手机厂商想要进行影像校正,需要调用CPU、GPU处理这些不擅长的工作负载,其功耗和时延都会大幅增加。 在天玑5G开放架构之下,联发科将其硬件加速模块、界面接口开放给手机厂商。手机厂商在做自己的产品时,可以把自家的先进算法和联发科提供的底层硬件功能结合,组成手机厂商想要的组合,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能进一步降低功耗,增加能效。就像近期一加定制的天玑开放平台天玑1200-AI,深度联调的合作模式叠加了双方的能力,打破手机“内卷”,冲刺旗舰级的体验。 简单来说,联发科天玑5G开放架构更多地强调与手机厂商的深度合作,让手机厂商能够调用芯片底层的资源,挖掘出更大的潜力,冲击真正的顶级旗舰。 ▲联发科定制化服务发展路径 02 .5项关键特性可定制,未来还将开放安全和传感器系统 根据联发科官网,终端手机厂商可以定制的天玑5G开放架构关键特性有:多媒体体验、混合多重处理、AI处理、相机处理引擎和无线连接等,主要可以增强显示、拍照和AI三个部分。 在多媒体显示方面,手机厂商可以采用、联调联发科的AI图像画质增强(AI-PQ)和AI超级分辨率(AI-SR)算法,也可以开发自己的算法,对视频的对比度、色彩、锐利度、亮度等进行实时调整。 ▲AI算法增强显示效果 在AI技术层面,天玑5G开放架构也开放了很多芯片底层AI硬件,使手机厂商可以调动此前触碰不到的硬件,让手机设备的AI性能更加强劲,功耗更低。从联发科官网了解到,手机厂商可以更便捷地使用联发科APU的深度学习加速器(DLA),或在独立AI处理器上发挥联发科DLA特有的INT8、INT16和FP16混合量化运算能力。 对于拍照和视频录制,联发科对手机厂商开放了图像信号处理器(ISP)接口界面,让手机厂商可以利用硬件视觉处理引擎,在景深、防抖、矫正、彩色等方面设置图像优化的效果。 ▲直接访问ISP以增强拍照与视频摄录的效果 此外,天玑5G开放架构也开放了无线连接、混合多重处理接口界面,让厂商能够更好的匹配无线设备,对CPU、GPU、视觉处理器和深度学习加速器等不同组件进行工作负载分配,带来更好的性能和电源效率。 一加定制的天玑开放平台天玑1200-AI是针对手机AI增强的产品,更是一加和联发科深度合作联调的第一款重要产品。据悉,未来联发科还将提供安全和传感器控制中心(Sensor Hub)等系统纳入天玑5G开放架构中,为手机厂商提供自由度更高的调优空间。由于天玑5G开放架构重点是芯片的接口界面,所以联发科需要和手机厂商就需要的硬件参数和接口界面进行沟通。在界面之下,由联发科对芯片的硬件参数进行调教;在界面之上,手机厂商根据自己想要的功能进行设计、调优。具体到合作流程上,联发科也会为手机厂商提供从技术文档到人员的支持。 这样的流程下,联发科与手机厂商分工明确,各自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硬件、软件、算法高度协同,产品在消费者体验上更容易表现出体验方面的优势。 此外,我们也从联发科处了解到这一合作并没有排他性,只要手机厂商有对天玑1200相应的需求,都可以进行合作。除了联发科的客户,其策略三方伙伴也能够获得类似的支持。 03 .助力厂商打造差异化产品,解答市场难题 天玑5G开放架构的推出,也是当前手机行业“内卷”趋势改变的一个契机。 疫情过后,很多机构都对2021年5G手机的表现持乐观的态度。根据美国市场分析公司Strategy Analytics预计,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将会同比增长6.5%,达到13.8亿部。 但当前市场上,智能手机的硬件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在配置和功能创新遇到瓶颈后,堆叠硬件性能、价格战成为了手机行业无奈的选择。 在定位相同、配置近似的市场中,消费者也开始探寻哪部智能手机最符合自己的使用习惯。如何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创造差异化的产品,是每一家手机厂商都在思考的问题。 天玑5G开放架构的推出可以看作是联发科作为5G市场的引领者带来的改变,该方案有利于助力手机厂商大幅提升消费者体验,实现深层次的产品差异化,打破“内卷循环”。 以拍摄为例,降噪和AI美颜是消费者夜拍时两个比较重要的需求。在以往,很多厂商都无法做到同时满足两个诉求,只能偏重于一个。天玑5G开放架构的出现,就可以通过硬件加速、以及联发科对AI硬件开放,让手机厂商的算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和硬件结合,兼顾降噪和AI美颜。 就像考试一样,学霸考100分是因为卷子只有100分。对于天玑5G开放架构而言,它能帮助芯片发挥出更大的潜力,摆脱过去的一些限制,让一科或者几科的成绩能够突破100分上限,达到130分甚至150分。 天玑5G架构的出现,帮助天玑系列芯片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让手机厂商可以根据产品的市场定位、自身黑科技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创新、调优,提供给手机厂商“补齐短板,强化长板”的能力。 04 .结语:天玑5G开放架构 正在推动手机生态变革 联发科作为手机芯片产业的头部厂商之一,其天玑5G开放架构为正在“内卷”的手机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与合作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更加个性化的用户体验,赋能设备制造商打造差异化的旗舰或高端5G智能手机。 天玑5G开放架构的推出,也将促进市场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真实使用体验,赋予手机厂商设计人员更大的发挥空间,打磨出具备极致用户体验的产品,推动手机技术和市场的持续演进。 当前一加“已上车”,下半年还有更多厂商将会加入,天玑5G芯片的市场影响力,以及天玑1200芯片出色的性能和合理的价格无疑是联发科的最大底气。而天玑5G开放架构将进一步提升天玑5G芯片的产品力、市场覆盖和消费认知,帮助联发科在冲击高端的进程中持续稳固竞争优势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