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500元淘了一台小米6 我发现它比很多千元机都要强
前段时间雷总发了条微博,直接炸出了 215 万的钉子户:买新不买旧,除非小米 6 ! 其实早在小米 10 发布的时候官方就特地感谢了一波:求求你们了,别死磕小米 6 啦。。。 而且玩梗也是有一手:去年的愚人节就推出了小米 6 复刻版,用户的呼声还挺高的。 打开某二手交易市场,小米6的价格依然坚挺在 500 元的档位:要知道小米 8 的二手价格也就 500 多,真就有点离谱。 小米 6 凭啥是一代神机呢?这事得从四年前说起。 2017 年 4 月 19 日,小米 6 正式发布。在这场发布会上,小米换掉了沿用 7 年的开场音乐,并喊出" 你等了 203 天,我等了 7 年"这样打满鸡血的口号。 它的表现也确实给力:骁龙 835 加持、扎实的外观设计、正面指纹识别。。。极致的堆料成就了神机的诞生。 当年的一代神 U 骁龙 835 现在用起来咋样?小米 6 在 2021 年还能用吗?抱着这样的疑惑,我立马以 500 元高价闲鱼收了台 4+64G 的小米 6 。 上手的一瞬间,我就感觉这钱花的值: 这手感真的绝了。 小米 6 挺敦实的,重量来到了186g 。但对于现在动辄 200g 起步的旗舰机型来说,我个人还是能接受的。 它的用料挺考究:不仅用上了不锈钢边框,四曲面玻璃机身不仅耐造拿起来也舒服,小屏旗舰是真的香。 你要知道现在的千元机型人均塑料边框背板,那种廉价的质感和小米 6 是真的没法儿比。 坦白来讲,在厂家还没朝着摄像模组发力的时候,平整的手机背部看着可真赏心悦目。。。 不过槽点也是有的:正是在这一代机型上,小米砍掉了极为先进的 3.5mm 耳机接口,让它成了无数用户心中的白月光。 点亮小米 6 ,习惯了全面屏的我多少有点不适应:这块 5.15 英寸的 lcd 屏无论是打游戏还是追剧都不太够用。 抛开跑马的下巴不谈,60Hz 的刷新率只能说刚够用,和 90hz 甚至 120hz 的屏幕相比起来使用体验还是有蛮大差距的。 LCD 屏幕的色彩范围相较于 AMOLED 屏幕来说真的是肉眼可见的下降,感觉画面灰蒙蒙的,总是差点意思。 最重要的是实体按键带来的影响——玩一些 FPS 游戏的时很容易误触到菜单键,再切回去人直接没了。 但它也不是没有优势:小米 6 亮度最低可调至 1nit ,晚上玩手机也不用担心亮瞎眼了。4096级的亮度调节也很顶——部分中端旗舰到现在都没有安排上。 对于喜欢 lcd 屏的朋友来讲。小米 6 的护眼属性的确可圈可点。但从大趋势来看,色彩更讨喜更轻薄的 AMOLED 屏幕取代 LCD 屏幕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接下来就是托尼最感兴趣的部分:小米 6 搭载的骁龙 835 性能到底咋样? 要知道当时骁龙 810 和 820性能虽然提上去了,但发热超级严重。而骁龙 835 在性能和功耗之间找到了平衡,这才力揽狂澜。 打开王者荣耀进行测试,开启最高特效,小米 6 的帧率保持在 59.5 帧,虽然在游戏后半程开始掉帧,但整体表现还算可以。 拿来和搭载骁龙 765G 的 OPPO Reno 4 对比我直接沸腾:骁龙 835 在帧率表现上还是要比骁龙 765G 有一些优势,你得知道这中间可隔了 1500 多的差价。。。 但在原神的表现只能用拉跨来形容了:低画质满帧率的状态下,正常跑动都一顿一顿的,要真想玩也只能开最低特效了。 要不和骁龙 888 拼一下?虽然都快被喷烂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至少从帧率上它比骁龙 835 高了两倍还不止。。。 除此之外,小米 64g 的运存放在现在真的有点不够看,偶尔回个消息再切回游戏,直接给你重开,心态直接炸裂。。。 打游戏不行,但轻度使用完全没毛病。平时刷个微博聊个微信啥的都挺流畅,把不咋用的软件都搬到小米 6 上,拿来当个备用机美滋滋。 在续航方面,小米 6 搭载了 3350 毫安的电池和 18W 快充的续航组合,放在 2021 年这个参数多少有点寒碜,国产千元机现在也最起码 30W 起步了。。。 由于电池老化的原因,三个小时的视频播放加上一个小时的轻度使用,电量就从 100 % 降到了 25% ,我估摸着用一天是够呛。。。 如果说在屏幕和性能方面,小米 6 还没有和千元机拉开差距甚至略有优势,那到了拍照环节它则是彻底的和时代落伍了。 和小米 11 ultra 做个对比,可以说是全方位被吊打了。涂抹的画质,难以抑制的高光,一到了晚上扫码都困难。如果你对拍摄有一定需求的话,最好还是别考虑小米 6 了。 讲了这么多,小米 6 值得买一台吗?我个人其实是不太建议的。 目前闲鱼上的二手小米 6 有挺大一部分都是换屏修理过的,不排除你买回来用了一阵机身就有各种问题,到时候修理起来也挺麻烦。 使用小米 6 也意味着使用习惯的改变,对于习惯了全面屏手势的朋友,再回到实体按键可能有点不适应——我有好几次上滑没反应才想到得用菜单键唤出界面。。。 另外一方面来讲,小米 6 的内存真的不太够用,像我买的 4+64g 内存最多就是轻度使用一会儿,但凡多开几个应用,系统立马变卡顿,有时候直接卡死了。 至于 6+64g 的小米 6。。。同样配置的小米 8 也就这个价。虽然小米 6 品质感确实不错,但和千元机比起来挺多功能你也没法享受。 总体来讲,如果你是个数码发烧友,想买来尝个鲜没啥问题。但如果想收来当个主力机那还是得多想想。 毕竟你买来的小米 6 ,可能已经在二手市场转了几圈了。
葛越:苹果自研芯片都是量身定制并专供
IT之家 7 月 8 日消息 7 月 8 日下午,苹果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葛越在 2021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言中介绍了苹果芯片的优势。 葛越表示,苹果对于创造的技术是有选择性的。苹果的产品和技术开发永远都是为了打造最好的产品,实现最好的体验,独一无二的软硬件紧密结合让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 苹果的端到端的产品设计,从芯片到硬件再到软件全栈式覆盖。这意味着苹果设计的是完整的用户体验,包括从芯片到操作系统,以及从拍摄到分享、沟通、创造和学习等一系列的丰富功能。 葛越称,苹果的芯片为自己的产品量身定制,并为机器学习进行了专门的优化。我们知道机器学习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独特的体验,因此很早就开始研发能在设备端有效运行复杂机器学习算法的芯片。10 多年前 Apple 就开始了这一工作,今天,我们几乎所有产品都搭载了 Apple 自己的芯片。 苹果的硬件技术团队采用了可扩展的芯片架构,同样的模块可适用于多个系统级芯片(SoC)。芯片设计过程中,苹果的工程师拥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设计的芯片不是用来出售给其他公司,而是专门为 Apple 特定的产品,甚至是为了特定功能而专门设计的。这种优化贯穿于 CPU、GPU、图像信号处理器及更多组件。也正是这种不断优化卓越用户体验的愿望,推动开发出 Apple 神经网络引擎。 2017 年,苹果发布的 A11 仿生芯片中搭载了神经网络引擎,这是 SoC 中专门负责机器学习的单元。自那时起,苹果不断增加神经网络引擎的核心和能力。iPhone12 搭载的 A14 仿生芯片中的神经网络引擎能够完成每秒 11 万亿次的运算。 IT之家获悉,去年,苹果发布了搭载 M1 芯片的 Mac,今年苹果又发布了搭载 M1 芯片的 iPad Pro。苹果葛越称,这是我们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款芯片,性能和能效都大幅提升。M1 是首款采用先进 5 nm 制程打造的个人电脑芯片,封装了高达 160 亿个晶体管,其数量为 Apple 所有芯片之最。 这款低能耗芯片搭载了世界上最快的中央处理器核心,拥有最卓越的中央处理器性能功耗比,配备了世界上最快的个人电脑集成显卡,它的 Apple 神经网络引擎更带来了突破性的机器学习性能。得益于此,M1 芯片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的性能显著提升,包括将机器学习速度提升最高 15 倍,与此同时电池续航时间最高提升 2 倍。 苹果葛越表示,已经广泛的将机器学习用于赋能用户日常活动。利用机器学习可以支持 Siri 语音识别,语言翻译,设备端听写,将照片进行分门别类。Apple Watch 上的洗手和睡眠等健康应用也得益于此。机器学习甚至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优化 Apple 设备的续航和充电。 在 iOS 15 和 iPadOS 15 中还推出了“实况文本”新功能。该功能可以识别图片中的文字,因此用户可以像选择普通文本一样选择这些图片中的文字。用户可以拍一张指示牌的照片,通过机器学习就可以翻译、搜索更多信息或分享给朋友。 还有“视觉查找”功能,大家可以选择图片中的一个对象,比如一款艺术品、一本书籍、一个动物或者一个地标,然后立即获取关于这个对象更多的相关信息。 今年晚些时候,肢体残障人士将能够通过一项名为“辅助触控功能”的技术更加充分地使用 Apple Watch。用户佩戴手表时,该技术将 Apple Watch 强大的传感器与机器学习技术相结合,能够检测到肌肉运动与肌腱活动的细微变化。因此,用户只需通过手势,甚至无需触碰手表屏幕,就能移动屏幕上的指针,调用各种强大的功能。
按秒收费 中国“SpaceX”们正在泰山脚下秘密造火箭
作者|车卯卯 编辑 | 张真真 中国“SpaceX”们 正在泰山脚下秘密造火箭 最近一个月,中国航天”送人上天“的新闻霸屏微博热搜,先是神舟十二号顺利发射升空,把三位宇航员送上蓝天,中国人首次实现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管接管送。后有航天集团某官员酒后打人,差点把科学家送上西天,只送不接。 同样”送人上天“,学霸和学渣就是不一样。 调侃归调侃,这些年,航天科技逐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走进公众视野成为网红,尤其是马斯克和他的SpaceX,成立不到20年,却早创造了多少个世界记录,成为全球民营航天的带头大哥。 事实上,国内的选手们这些年也没闲着,中国的“SpaceX们“此刻就在泰山脚下磨刀霍霍造火箭。他们能追上马斯克吗,这是一门怎样的生意?中美的太空竞赛到底战况如何?本期五环外就给大家独家揭秘,走进中国的民营航天行业。 坐标:山东泰安 经济:GDP2000亿级别,省内中游,五岳至尊,适合养老 行业:民营航天 山东泰安火箭测试基地 01 预付,按秒收费,竞争对手为零? 2020年秋天,一支来自上海的创业团队跑到泰山脚下的一个镇子进行考察选址。敲定落地后,团队之一的江南姑娘张倩常驻了下来,泡在山东山沟里快半年,两年前她还是人人羡慕的投行精英,而此时忙着跑各种流程和协调,政府流程早已烂记于心。 作为泰安市下属县级市,新泰市最出名的特产是新泰一中,号称全国第一大高中,在校生最多的时候有两万人。五岳至尊,孔孟故里,张倩所在的公司(上海寰宇)却打算在这里搞出全中国第一个“开放式”火箭综合试车基地。 火箭试车是个行内术语,意思是对火箭的发动机或子级动力系统进行点火试验,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有包括工作台、导流槽、测控大厅等在内的全套设施。 发动机是所有火箭的心脏,每一家火箭公司都需掌握独立的发动机技术。中国航天2017年经历过的至暗时刻,问题就出在发动机上,复杂的力热环境下,发动局部机构发生异常,使得推力瞬间下降,最终导致长征五号发射失败。 因此,火箭正式发射前就需要长时间的发动机点火测试,业内俗称“三万秒”,即累计三万秒发动机点火稳定运行,这个发动机才能算达到可靠性标准,可以为正式发射提供动力。 美国重型火箭在密西西比州斯坦尼斯航天中心成功试车画面,图源:NASA 可以说,在商业航天领域,试车是一桩“冷门”却又被资本看好的不可或缺的生意。 这场政府和市场的“联姻”从开始就非常顺利,张倩有个新泰本地朋友,听说她在搞火箭测发控综合基地,帮她联系了当地的县政府和发改委,地方上一听说这个项目表示大力支持,国土资源局的勘测人员拿出新泰县的地图,就这样圈出了一个三面都有山的天然凹陷的山谷。 △山东泰安火箭试车基地的施工现场图 团队实地调研之后,发现硬性条件完美符合。这里三面有山可以屏蔽发动机测试点燃时候的噪音;周围几乎没有居民;现有一条乡道,拓宽之后就能走大卡车;土地便宜,政府部门非常支持这一硬科技项目的引入。 对于一发商业火箭来说,能成功发射,每一秒都燃烧着钱的味道。毕竟火箭发动机有60%-70%的研发支出是烧在试车上的。 △火箭试车台设计图稿 “试车一般是预付费,单次试车收费通常一百万起,根据试车时长、燃料的不同有所差异。”张倩表示。 试车实际点火过程其实非常短暂,然而准备工作需要将近一周,所有严密的技术准备工作都为了点燃的瞬间。点火过程中短则几十秒长则上千秒产生的数据非常宝贵,为技术人员进一步改良发动机提供了依据。 美国重型火箭试车画面,图源:NASA 所以一次一口价一百万算贵吗?别嫌贵,别的地方还做不了这个。 目前国内唯二两个可以做火箭子级动力系统试车的地方,一个是西安165所, 一个是北京101所,均为体制内院所,而西安所并不对民营火箭企业开放。 因为优先国家发射任务,很多民营火箭公司在101所排队排上一年都试不了几次,没有数据为进一步改良提供技术支撑,如何实现早日发射成功? 现在,张倩团队的山东项目已与部分商业火箭公司签署了合作意向合同,其中不乏国内民营火箭首批次玩家,试车工位很可能投产即饱和运作。“现在都在大规模试验的刚需阶段。” 这么好的“收租”生意,有没有竞争对手?答案是零。 △商业航天产业链,来源中信建投 目前中国居然一家单独做火箭发动机试车的商业公司都没有。利润丰厚但赛道如此宽松,让人难以置信。 一切都是因为技术门槛摆在那里。青年创业家扎堆消费赛道,最近都轮着IPO天天上新闻,新品牌拼杀惨烈,原因不外是大众消费品入门门槛极低。 航天科技则完全不一样。 寰宇团队的技术核心胡峥在航天体制内沉淀了十几年,既参与过火箭从方案到飞行全流程研制工程,实现了火箭从“零”到“一”,也参与过增压输送系统和动力测发控系统的研制。这些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对于任何一家火箭公司来说,都极其珍贵。 “我们几乎从社会招聘上招不到现成可用的人才,要么体制内出来,要么招应届生自己培养。”张倩表示。 “公司Pre-A轮融资可能这个月就会close掉吧,目前主要花费还是在研发,还是花我们创始团队自己的钱,相比较于其他商业火箭公司,我们细分竞争力更强”。 同时,中国商业火箭公司都在抢时间,争夺谁能成为第一个打出拥有液体燃料发动机的民营商业火箭公司。 毕竟,Space X已经实现了一枚火箭发射60颗卫星,而中国只有两家公司发射成功了技术门槛较低的固体火箭。同时,SpaceX梅林发动机已经帮助猎鹰火箭成功发射100多次,更有新一代猛禽发动机多项试验数据直接问鼎全球第一。 △充满机械美感的猛禽发动机 商业航天是一个“箭指宇宙”的万亿级别的赛道,但追赶马斯克的道路却要做好充分吃苦的准备。 02 民营商业航天如何崛起? 中国航天领域的探索,以外部封杀、内在艰辛的灰色调子开启。 1998年,美国牵头组建国际空间站,世界上所有的航天大国,包括有潜力的国家都加入到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太空合作项目当中。 除了中国。 中国被无理排除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之外,中国宇航员从来没有登上过国际空间站。十年前,美国又出台“沃尔夫条款”,进一步对中国进行了一切太空技术的封杀。 在这种国际形势下,中国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并一步步实现既定目标。当这次三位宇航员进入天和核心舱之后,国际舆论主流罕见的没有进行阴阳怪气的攻击,让国人很是扬眉吐气。毕竟,如果国际空间站在2028年如期退役,近地轨道唯一的空间站将会是中国的。 事实上,国家队奋起直追的这十年,商业航天也在酝酿。 2014年底,国务院发文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两会,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年也是中国商业火箭元年。包括蓝箭航天、零壹空间等一批民营公司纷纷在此期间成立。 2018年9月27日,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文章刷爆网络,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科研人员张小平薪资12万一年,被蓝箭科技挖走后,年薪直达百万。事件引发公众激烈探讨,把原来神秘的航天火箭产业,以商业的形象推到了公众面前。 2019年7月25日,商业火箭公司头部玩家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遥一长安欧尚号运载火箭实现了中国民营运载火箭成功入轨零的突破。2020年11月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也成功首飞入轨。 △车企冠名的双曲线一号遥一长安欧尚号 同时在此期间,资本纷纷入局。 根据未来宇航统计, 2020年国内火箭制造及发射领域过去一年共获得20次投资,融资金额累计达71.67亿元,占商业航天行业整体融资规模的79.52%,远远超过其他领域。 虽然赛道成长想象空间很大,但商业火箭投资时间长,又极度烧钱,对资本的耐心是一个极大考验。截止2018年,不包括马斯克自掏腰包的启动资金,SpaceX融资金融已达32亿美元。第一枚火箭成功入轨,也用了接近6年的研发时间。 被互联网养刁了胃口的资本们,习惯了快速催熟模式,但这个操作思路很难在航天火箭业得到应验。如果不能给科学技术点时间,尊重客观规律,资本只会逐利而来,再因为利益草草收场。到时候留下一批死在沙滩上的前浪,和阵痛期的后浪无所适从。 03 追赶马斯克还来得及吗? “中美是在进行太空竞赛吗?” 不管中国人怎么想,NASA局长比尔·尼尔森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2021年6月23日,这位NASA新任局长首次接受众议院质询,以强调“中国威胁”(Watch the Chinese)来获取国会预算支持。 尼尔森6月23日出席众议院听证会 截止2020年12月4日,中国卫星发射数量为75颗,位列世界第二。虽是第二,我们抬头看看世界第一,却发现这一名的差距几乎是数量级上的差距。 比如让很多国人忧心忡忡的近地轨道之战。地球近地轨道大约能容纳6万颗卫星,这是一个先到先得的大国必争领域。 马斯克早早开始星链项目,并不断加快。截止现在,SpaceX已发送了1799颗卫星。按照一次火箭搭载60颗卫星计算,一个月可发送180颗卫星,超过中国全年总和。 2020年9月28日,我国正式向国际电联ITU提交了中国低轨巨型星座申请网络资料,卫星总数定为12992颗。然而目前中国火箭发射能力还远远无法匹配如此巨量的卫星总数。 △近地轨道卫星星链概念图 “现在只靠国家队肯定是不够的,国家队要承担探月、载人这些重量级攻坚任务,未来肯定要依托民营商业火箭公司作为重要补充”张倩说道。 不断提升民营火箭公司的一箭多星能力并且降低发射成本,才能如期完成中国星座的卫星布局。 “我们不悲观也不乐观,SpaceX是2002年成立,中国商业航天公司2015年起步,中间的距离就算个13年吧,但现在的中国可能更快。” 美国航天的现阶段策略也愈发明晰:将近地轨道交给商业航天,将自身的研发力量集中到星际载人飞行上。 众所周知,SpaceX几乎是被NASA喂大的,出钱出技术下订单。马斯克于2014年4月亲口承认,“其实,我不知道如果没有NASA的帮助,我们会怎样。” 现在看来,中国也将复制这条道路。在我们可看到的未来,商业化运营或许才是烧钱如流水的航天行业的出路。 其中重资产就是航天研制中无法绕过的壁垒,这方面中美有相当大的差距。冷战期间,美国积累了大量的航天基础设施。以发射火箭的发射台和试车台举例,美国卡拉维纳尔角,有40多个发射工位,对比我国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仅有两个。 上海寰宇主营的火箭试车台也是同理,中国现存航天基建很难满足商业火箭公司的巨量需求。国家任务优先的前提下,民营航天公司自然只能往后排。但需求依然存在,市场就一定会有人来满足。 寰宇不是个例,会有越来越多类似的公司出现。 航空航天,是工业技术的母亲河,作为一个国家科技和工业最顶级实力的体现,如果能把市场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作用体现出来,在中国可能会砸出不止一条万亿新赛道。 04 没有重点只有启示 科幻作家刘慈欣除了广为人知的《三体》和《流浪地球》之外 ,还外有一篇2001年发表的中篇叫做《中国太阳》。按照小说里面的时间掐指一算,小说里描述的面积达三万公里的“中国太阳”卫星正式发射于2035年,而我们距此还有不到15年时间。 都说现在VC们在扎堆搞新消费,一腔热忱帮助年轻人进行消费升级,茶饮、拉面、火锅的估值一路飙升,奈雪市值600亿,马永记、陈香贵估值双双突破10亿。 眼看消费行业热热闹闹,年轻人吃完喝完还要再来个盲盒,生活水平上已经直接赶英超美了,但科技发展和民族自豪感还需要更大的产业来承载。 资本的点金术其实可以用得更加神奇一点,盯着打工人口袋里的那点日常零花钱还真没多少。 毕竟,我们的目标 既是烟火的盛世人间,也有远方的星辰大海。
这是最“没意思”的一届AI大会 但大佬们说这就对了
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展馆认真逛了一趟后说:「这次在展馆参观的过程当中,我有一个很明显的发现:过去几年我们在看展览和演示时,能看到各种炫的技术和应用。这次我感觉,我们看不到那么多的炫的东西了……」 现场的无人驾驶、智慧医疗、智能机器人、超大 NLP 模型展示,都更像是一种颠覆性创新的「迭代」,自然没法让人觉得新鲜。 马化腾甚至没有在视频里露脸 第一天的开幕式也少了些话题性。这次的 WAIC 不见往年坐镇主场的话题人物马云和马斯克。去年经历了从市值大跌,甚至手中现金还不起债务,到年底形势大逆转的软银,其 CEO 孙正义也没能到现场分享这段大起大落的传奇往事,只在视频里表示自己乐于「冒险」支持 AI 革命。马化腾甚至没有在视频里露脸。现场还来了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360 董事长周鸿祎、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徐立等行业知名人士。 胡厚崑继续说,「但是这些技术已经开始深入在一个一个行业里得到应用了。我想这种看似平淡无奇的变化,它可能恰恰就是反映了人工智能它从有形化为无形,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一样改变着各行各业。」 这是 WAIC 的第四年,大会主题从最开始的「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到「智联世界 无限可能」,到近两年集中在「家园」和「城市」上。这似乎和「不那么炫的 AI」形成了呼应,更有意思的是,互联网公司的发言者们,也不再谈「去不去火星」之类的遥远的问题,他们聊起了现实。比如,智能如何助老,AI 产业如何落地。 算力这条腿很粗,运用场景这条腿很细 李彦宏认为,过去几年,关于 AI 的探讨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 AI 对于未来经济发展和效率提升的帮助,二是如何防范 AI 技术发展带来的不可预知的风险,「但对人工智能的社会价值讨论的并不多。」他提到,有关部门预测到「十四五」时期,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 3 亿,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这一转变对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智能助老这个领域,AI 也大有可为。」无论是社区还是居家养老,AI 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便利、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都能起到明显的作用。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 而这背后,是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 AI 技术的进步和成熟。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从生活领域对于消费模式的改变出发,分享了对 AI 行业最新发展的看法:「相当于算力增长,生活场景下的数据挖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把算力水平和应用场景形象的看在 AI 在生活领域的两条腿的话,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算力这条腿很长、很粗壮,呈指数级增长。」 2020 年最大深度学习模式的参数是千亿级别,今年年初就已经到了万亿级别。在他看来,运用场景这条腿相对而言仍然比较短、比较细,还处在一个线性的增长中,还有大量的吃、穿、住、行、线上线下的细分场景,有待开拓。「AI 与居家生活结合得越紧密,生活场景挖掘得越多,AI 的产业价值越大。」 他同时也提到,AI 为解决看病难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 AI 在医疗里面的应用,较为成熟的领域莫过于 AI 影像的辅助诊断,其他领域比如说在线问诊、健康管理等还在积极的探索期。另外 AI 在药物研发领域也新的曙光,无论是新靶点的发现,还是在晶体、制剂领域的应用,可能未来 AI 的能力是每一个大药企必须具备的。 在数字化转型上,我们「不想,不敢,不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指出,中国的数字化转型,最开始是从消费领域、从社会领域,再向传统行业、制造业流动。「我们国家数字转型虽然说如火如荼,但是我们也观察到几个现象,一个是『不想』,还有『不敢』和『不会』。『不想』是认识不到位,『不敢』是路径不明的问题,『不会』是技术的问题。」 对此,胡厚崑对 AI 如何从「天下」落到「地下」的建议,似乎能对应以上问题。他认为,第一应该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的计算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让 AI 算力像水和电一样成为一种新的城市公共资源;第二是在今天非常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之下,中国应该大力发展「根」技术,尤其是处理器、AI 计算框架等技术,增强人工智能技术产业的发展韧性;最后,应该大胆应用技术手段,去突破当前 AI 普惠的瓶颈。 华为轮值董事长 「我认为当前 AI 的普及应用的瓶颈首先不在技术上,技术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也不在应用上,因为应用的需求都已经蓬勃而出了。它的瓶颈在哪儿呢?我们在开发的效率上,现在的开发效率太低,严重阻碍了技术和需求的的结合。」胡厚崑认为中国现在的 AI 开发还是「手工作坊模式」:需要高度的依赖专家和数据,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进行参数的调优,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产品化的要求。 华为设计了一个叫「盘古」的预训练大模型,是业界首个千亿中文大模型,「用超大规模的预训练模型,这样一项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基于预训练的大模型,开发者只需要少量的行业数据就可以快速开发出精准度更高、泛化能力更强的 AI 模型,我们把这种模式叫『工业化 AI 开发新模式』。」胡厚崑说道。 AI,将来之事的前奏 AI 除了能助老,也在帮助社会生产从资源消耗型转发为低碳生产型。据李彦宏分享,百度承诺到 2030 年实现集团运营层面的碳中和。百度也将与生态伙伴一道用 AI 助力「零碳成长」,进一步努力实现负碳排放,助力中国「2060 碳中和」目标的达成,助力实现全球温升不超过 1.5 摄氏度的气候目标。 而百度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之一,就是开发智能汽车。百度刚刚推出了新一代共享无人车 Apollo Moon,目标是让出行比现在的网约车更便宜。据悉,在未来 2-3 年,百度计划将共享无人车服务全面开放至国内的 30 个城市,另外,「我们最新的智能汽车也正在快速研发中,预计 2-3 年内大家就可以体验到一款更像机器人的汽车。」 在主题演讲的最后,李彦宏引用了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的名言——「这不过是将来之事的前奏,也是将来之事的影子。」 这是图灵 70 多年前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所说的一句话。他当时似乎在为机器鸣不平:「在我们真正了解机器的能力之前,我们必须对它有一些经验。我们可能需要多年时间才能适应新的可能性,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它不能进入通常由人类智力覆盖的任何一个领域,并最终在平等条件下竞争。」 「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社会即将到来。AI 技术与物理世界不同的人群、场景结合,让其不经意间融入到社会的脉络中,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也终将演变成为人与社会的一种『下意识』,在这方面,我一直抱有坚定的信心。」接着,李彦宏用图灵的名言作结。 「回望过去,互联网让这两个行业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是广告业,二是零售业。」孙正义指出,其中广告占世界 GDP 的 1%,零售业占比是 10%(其中的 10% 因为互联网转变为电商),也就是说,GDP 的 2% 因为互联网发生了革命。交通运输、医疗、金融、教育等行业,贡献了剩下的 98% 的全球 GDP,孙正义说,「随着 AI 的应用,这些行业在未来也将迎来转型。这将让整个人类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靖宇
腾讯越来越不懂游戏了
作者|黄青春 题图|视觉中国 7月5日,腾讯再一次因为投资“财技”冲上微博热搜——在#腾讯平均7天投资一家游戏公司#话题下,人们津津乐道这家昔日游戏霸主试图通过买买买缓解“焦虑”的可行性。 事实上,真实数据远不止如此。 虎嗅通过梳理2021上半年以来腾讯在游戏领域的投资新闻发现,截止7月4日腾讯直接或间接投资公司多达52家,远超热搜中统计的27家,平均下来应该是3.5天投资一家游戏公司,其数量和效率都是历年之最。 腾讯缘何变得激进? 上半年,腾讯疯狂投资游戏可以从产业及自身发展两方面来剖析。 1. 产业端:2021上半年全球资本抢投游戏公司规模前所未有,赛道整体处于持续升温状态 据投行Drake Star Partners最新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全球游戏行业投融资宣布、完成的交易超过635笔,交易总额飙升至创纪录的600亿美元。 读者可能对这一数字缺乏直观感受,如果拿去年对比的话——2021上半年全球游戏收购、投资及公开发行的资金数额约等于2020全年的两倍。 2021上半年Top 15并购案 其中,融资额超过5000万美元的高达19起,比如,土耳其开发商Dream Games融资1.55亿美元,估值达10亿美元;Mythical Games融资7500万美元。 至于高调“扫货”的国际游戏大厂,EA、Epic Games、Embracer悉数在列,而且并购金额也在节节攀高——比如EA耗资24亿美元收购Glu Mobile,微软豪掷75亿美元收购游戏发行商Bethesda Softworks的母公司ZeniMax Media。 2. 腾讯端:这是近十年内,腾讯游戏第二次“自救运动” 腾讯在游戏领域疯狂“扫货”的行为仅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2014~2015年,腾讯在两年时间内共投资了32家游戏企业;第二次就是2020~2021年,先是于2020年11~12月连投13家游戏公司,接着又在2021上半年狂投52笔,让整个行业为之侧目。 事后复盘看,腾讯投资两次提速,都有点后知后觉。 2014~2015年,莉莉丝《刀塔传奇》迅速蹿红,腾讯嗅到了危险的味道,开始围猎国内游戏厂商;2020~2021年,腾讯错失米哈游的《原神》后,在其步步紧逼下为稳固地位才开始新一轮“扫货”。 对此,一位资深游戏策划对虎嗅感慨,“说实话,按照目前的节奏,不排除腾讯已经列出了一份囊括游戏产业上下游知名公司的大名单,一家家去谈,不过就是价钱的问题。” 这并非耸人听闻,一位接受腾讯投资的游戏公司管理层接受“晚点LatePost”采访时就表示,起初腾讯开出数千万元的价格,他只是犹豫了一下,对方旋即把价格开到了 1 亿元,“咱们赶紧签。” 但腾讯这两次“自救运动”不同之处在于,后面这次面临的情况更为棘手。 一方面,近几年,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竞争对手明显加快了游戏领域的投资布局。 先说字节跳动,自2018年涉足游戏业务至今近四年时间里,可谓动作频频——2019年,字节跳动先后入股墨鹍科技、上禾网络等游戏公司,同时在深圳、杭州等地组建超千人的游戏团队;2021年2月游戏官网“朝夕光年”正式上线,并陆续推出《热血街篮》《火力对决》《音跃球球》等游戏,3月成立专门的游戏投资基金(朝夕光年奇想基金),游戏业务在集团内部优先级不断上升。 朝夕光年官网截图 国信证券报告显示,字节跳动系APP占据超过10%移动互联网时长,所以在流量大水漫灌下,休闲品类率先跑出来——数据显示,2019年字节跳动共13款小游戏登上iOS游戏免费榜TOP10,而其旗下游戏发行平台“Ohayoo”(休闲游戏为主)已发布150余款游戏,下载总量破5亿次;其次,中重度游戏也初见成效,今年力推的《航海王热血航线》发布当日即登顶iOS免费榜TOP1,5月份成功挤进中国App Store手游收入排行榜TOP5。 甚至,在大小游戏厂商的“供养”下,字节跳动近几年的收入曲线变得越发陡峭——根据“晚点 LatePost ”的报道,抖音2019年收入中,接近50%来源于游戏广告。 其次,字节跳动“围猎”游戏厂商的数量虽远不及腾讯,上半年也就发起了7起投资收购,甚至少于B站(11起),但其投资标的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锐游戏厂商,其投资逻辑完全不同于腾讯“秀财技”,而是紧盯着契合游戏业务扩张的潜力股下手,并舍得为此“砸钱”。 “剁椒娱投”将其形容为:“在张一鸣工程师的思维之下,字节的投资仿佛是在并购一个又一个的车间,再通过字节强大的运营和商业化能力,重建一个又一个新的‘工厂’。” 比如,今年字节跳动花40亿美元鲸吞沐瞳科技,其代表作《无尽对决(Mobile Legends: Bang Bang )》在海外影响力并不输《王者荣耀》——2020年,《无尽对决》全球电竞职业联赛观看人数甚至超过《英雄联盟》的LCK和《CS:GO》的ESL,跻身全球观看量最高的电竞职业联赛。 至于商业成就,《无尽对决》一度登顶全球13个国家App Store畅销排行榜榜首、冲进53个国家App Store畅销排行榜前十,是字节跳动抢食东南亚游戏市场的杀手锏。 毕竟,东南亚作为中国公司出海的前哨,总人口超6.5亿,仅次于中国和印度,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将处于战略转型上升期,游戏可以吃到当地几代人娱乐升级的红利。 《无尽对决》游戏截图 目前,字节跳动旗下坐拥 31 家游戏公司,10 余家游戏工作室,4 大发行平台和超 2000 名员工,早已“偷偷发育”成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其中,比较知名的有无双工作室(专注大DAU游戏)、一零一工作室(开发经典IP游戏及MMORPG)、绿洲工作室(专注研发MMORPG和ARPG)等。 再说阿里巴巴,凭借《三国志·战略版》一战成名,2019年公测当月即登顶iOS游戏免费榜第一名,并在此后迅速挤进畅销榜前五,至今仍然是国内月度流水最高的SLG之一。 另一方面,莉莉丝、叠纸、鹰角、米哈游等新锐力量也在通过作品加速对游戏市场的蚕食,米哈游的《原神》、阿里的《三国志战略版》、莉莉丝的《万国觉醒》《剑与远征》纷纷放弃传统应用商店转投TapTap,且均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腾讯正在丧失对渠道的绝对统治力。 在此之前,国内厂商除了无法拒绝腾讯开出的价格外,还因为加入腾讯生态后会大大增加游戏成为爆款的几率——国信证券报告显示,腾讯几乎占据着国内移动游戏超六成市场份额,在研发、发行、渠道拥有压倒性优势。甚至,据“朱思码记”报道: “腾讯有一套根据 20 多个维度进行评估的机制,时间是 2~3 个月对作品进行考核,然后通过这 2~3 个月的表现结合这套模型算出你的作品能给他们带来多少利润,如果算出的结果是这个作品没有后选另一个赚钱,那么这个游戏就要下掉然后停止运营。” 所以,西山居与腾讯合作推《剑侠情缘》,畅游拿出《新天龙八部》与腾讯合作,连盛大都选择与腾讯一笑泯恩仇,手牵手一起做《传奇世界》。 但从2018年年底开始,腾讯在收入Top30游戏榜单中所占比例开始降低,尤其《原神》的巨大成功,最大限度刺激到腾讯游戏帝国的“焦虑”神经——《原神》上线即爆款,Sensor Tower 数据显示,2020 年 10 月《原神》在全球 App Store & Google Play 收入达 2.39 亿美元,力压《王者荣耀》登顶当月全球手游畅销榜冠军。 直到今天,Twitter近日发布的《2021上半年游戏&电子竞技报告》显示,2021上半年,Twitter上被谈论最多的游戏依旧是《原神》。 《原神》游戏截图 甚至有资深游戏玩家对虎嗅表示,“原神确实太强了,怎么说呢,米哈游躺在这一款游戏上,三五年内在国内游戏市场找不到对手。” 等于说,这个时间节点,腾讯直面着国内外汇合的双重压力——一侧是国外手握众多IP、摩拳擦掌试水自研手游的全球大厂;一侧是国内字节跳动、阿里巴巴、B站、米哈游、莉莉丝等冉冉升起新势力的挑战,投资变得越来越激进,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如腾讯、强势如腾讯,在巨大先发优势下依旧无法‘绝对垄断’,因为游戏说到底是个创意产业,所以它的投资策略越来越激进只是开始,这轮投资狂热可能要到下一款‘《王者荣耀》’出现才能缓和。”一位独立游戏人对虎嗅表示。 腾讯也能“大力出奇迹”吗? “大力出奇迹”的字节跳动,无疑是这个时代的宠儿。其在与腾讯正面交锋后拿下了新闻资讯、短视频等赛道,转而觊觎游戏业务——对于腾讯而言,这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然而,从这两年各个游戏细分品类势力版图的更迭来看,眼看着自己的“根基业务”一再被他人分食,腾讯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大厂的疲惫在于光是守住自己的盘子,就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很难探出头去看用户正在注意什么,把握不到变化,只能习惯于用资源解决问题。”巨人网络CEO吴萌曾如此总结游戏厂商的“焦虑”。 问题在于,2014~2015年那波“焦虑”因为《王者荣耀》横空出世得以缓解,而如今国内外“腹背受敌”的形势下,腾讯能否再造一款《王者荣耀》,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所以,腾讯不惜借鉴字节跳动“大力出奇迹”的方式,短期内密集在游戏领域“地毯式”扫货。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腾讯投资部、战略部、互动娱乐事业群(IEG)几乎都扑向了游戏投资。 虎嗅分析发现,2021上半年腾讯在52笔投资中,游戏类型偏好上出手最多的依次是RPG、FPS、SLG等传统品类,但投资标的也覆盖了二次元、女性向等热门品类,甚至连休闲益智、沙盒、模拟经营等健康休闲细分品类都未放过。 其次,在公司规模上,腾讯本轮投资基本“不挑食”——既愿意砸钱入股世纪华通、飞鱼科技、中手游这样的上市公司,也愿意以小股权(比如收购《迷失岛》研发商胖布丁4.99%股权)雨露均沾式拉拢国内稍有名气的中小厂商。 不过,这些中小厂商大多局限在二次元、女性向、主机及IP等特定领域,毕竟这几个高速增长的细分品类如今都表现出不俗的市场吸金能力。而在此之前,腾讯因为过度依赖《王者荣耀》《和平精英》这样的拳头产品及五大工作室(天美、光子、北极光、魔方、波士顿),生生错失了米哈游、莉莉丝,多少有点“亡羊补牢”的味道。 而且,从上半年投资分布统计结果来看,腾讯今年的投资策略更倾向于“围猎”早期初创团队,投资入股后大多保持在前三大股东的位置,既保证了自己的控制力又留足了创始团队的自由度,甚至一些被投公司还未拿出证明其能力的作品,腾讯就已经提前“占坑”,背后意图不言而喻——即便错投,也不愿再放过下一个“米哈游”。 毕竟,任何一款游戏都有生命周期,《王者荣耀》已经在“国民手游”位置呆了近六年,如果没有新的爆款接棒,保不准再有类似《原神》这样的黑马斜刺里杀出,届时腾讯将变得非常被动。 更深层次利益博弈还在于,即便腾讯、字节均表现出开放的投资态度,但对于中小游戏厂商而言,从拿某家投资那天起就意味着站队,日后与其他家的合作必然会受到影响。 “刺猬公社”就写过游戏圈一个传闻——字节跳动最初本想收购几家成熟的游戏团队,结果海内外谈了一圈发现:这些公司不是已接受了腾讯的投资就是不接受外部投资,这才选择自建游戏研发团队。 “腾讯不断拓宽产品线,无论是MMO(大型多人在线游戏)、RPG(角色扮演游戏)、SLG(策略类游戏),抑或是卡牌、休闲游戏,只要是优秀的游戏研发商统统囊括,从根本上杜绝了新巨头冒尖的可能性。”某游戏数据平台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表示。 然而,结果真能如腾讯所愿吗?并不尽然。 一方面,腾讯的嗅觉正变得迟钝,先后错失《恋与制作人》《原神》后才开始在二次元、女性向细分品类寻找替代的“潜力股”。 对此,网友@风吟一针见血指出,核心其实并非米哈游,也不是游戏工业化、内容为王,核心是对游戏风向改变的感知能力: “腾讯的问题在于逐渐丧失了嗅觉,《天刀》不符合最新趋势,《王者荣耀》或将被《英雄联盟》替代,《原神》《鬼谷》都不是自己的,深层次原因是腾讯没有看到游戏风向改变的本质,这个本质恰恰是腾讯最薄弱的能力。” 南山资本董事总经理李章晶接受“创业邦”采访时亦认为,游戏行业竞争的门槛在进一步提高,玩家对游戏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游戏发行渠道的影响力在下降,游戏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得益于玩家认知的改变、自主判断游戏内容的能力在提升。” 另一方面,腾讯的创新能力其实并不被玩家所看好。 虎嗅读者@康鹏就悲观地认为,一家“跟随”策略深入骨髓的游戏公司不可能一直是市场老大。 “张小龙、姚晓光……腾讯为什么那么多单骑救主的故事,赛马机制导致严重的部门墙,成果导向限制了长远眼光,二者合起来就是腾讯游戏研发部门的能力成长缓慢。”
风暴眼|律师解读:阿里滴滴等集体被罚释放哪些信号?
凤凰网《风暴眼》出品 作者 | 薛星星 编辑 | 赵泽 市场监管总局7月8日针对互联网行业22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开出罚单。其中,涉及滴滴出行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8起,阿里巴巴6起,腾讯5起,苏宁2起,美团1起。这是监管部门近期开出的涉及企业数量最多的一笔罚单。 滴滴出行 这次处罚有什么特点?一次性集中处罚这么多案例释放了哪些信号?市场会产生哪些反应?多位律师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解读。 本次集中通报释放了什么信号? 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院渊律师告诉凤凰网科技,本次集中通报的22起案件均涉及互联网企业,说明互联网企业和平台企业仍是反垄断执法机构重点关注的对象。 丁丁律师创始人林小建则向凤凰网科技表示,本次处罚突出了行政管理更加高效、市场管理更加具有前瞻性。他称,对违法事实经营者集中进行提前管理,是在其还未形成市场垄断地位之前进行预防,这一管理手段更为高效、科学。 吴院渊律师进一步表示,执法机构对每个申报义务人的违法行为均进行了50万元的顶格罚款处罚,本次集中查处的22起案件可被看作是反垄断执法机构对于企业“抢跑”行为的再一次警示。 她同时表示,本次通报是提醒企业,在《反垄断法》修订案实施前积极评估其早期的相关违法行为的风险,必要时考虑采取补报措施,以避免《反垄断法》修订案实施后可能带来的更严重的违法后果。 同时,本次通报案件中一些企业收购少数股权同样触发了申报义务。例如,北京车胜与时空电动车设立合营企业,分别持股3.23%和96.77%,也被认定构成共同控制合营企业,再结合满足营业额门槛,从而该交易触发了经营者集中申报义务。 吴院渊律师称,企业收购少数股权也能触发申报义务的案例告诉我们,企业应当谨慎评估是否要进行经营者集中申报,控制权的变化往往要结合大量法律和事实因素判断,而不能一味认为只要持股比例显著过低就一定不会触发经营者集中申报义务。 10年前发生的案件为何还被追溯? 凤凰网科技整理发现,市场监管总局对22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的调查日期均始于今年年初,22起案件的平均调查时长约3个月。 其中,最早启动调查的是“腾讯收购搜狗股权案”,始于2021年1月25日;最晚启动调查的是“阿里创投收购五矿电商股权案”,始于2021年5月24日。22起案件中,发生日期最早的是10年前,即2011年7月的“腾讯收购猎豹移动股权案”;发生日期最晚的是2020年8月21日,即“腾讯收购小红书股权案”。 吴院渊律师称,22起案件中最早一起可追溯至10年前,主要由于本次对22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的处罚在性质上属于行政处罚,因此适用《行政处罚法》。虽然《行政处罚法》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违法行为处于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情况下,该两年的追责时效的起算点是“行为终了之日”。 因此,在反垄断执法实践中,只要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的行为处于持续状态,并没有终了,那么由于追责时效尚未开始起算,相关违法行为经过多年之后可能仍在追责时效期间。比如2019年处罚的普莱克斯和南炼设立合营企业未依法申报案,处罚的就是当事方2013年设立合营企业的行为。 她同时强调,这一原则并非只适用于互联网企业,而是广泛适用于所有其他行业。但是由于互联网企业的并购活动频繁,其更应关注自身早期由于各种原因未依法申报情况的梳理,及时采取补救和风控措施。 处罚是否会对初创企业退出通道产生影响? 一些创投行业人士担忧,监管部门对企业合并并购等案例处罚或对初创企业退出产生不利影响? 吴院渊律师表示,企业无需过度担忧。一方面,数据显示,经营者集中申报案件98%以上都能获得无条件通过,只有少数案件会被附加条件通过,极少数案件才会被禁止。因此,企业应当在交易实施前尽早评估是否要申报,对于需要申报的交易就应当申报。 另一方面,本次集中处罚22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对于创业企业是一个有益的提醒,企业应抓紧机会积极评估其早期的相关违法行为的风险,必要时应尽早采取补报措施,这样可以有机会避免造成《反垄断法》修订案实施后因处罚力度大幅上升可能带来的违法后果。 林小建律师称,认为这次处罚将会对初创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的理解是极其片面的。“整体来说,这种处罚对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防止过度市场垄断和经营者集中都是利好”。 他强调,从政府层面来看,市场监管部门也需要在市场活跃度与反垄断处罚、经营者集中处罚中形成一种平衡。 本次处罚与阿里的反垄断处罚有何不同? 吴院渊律师表示,两次处罚有多处不同。首先,本次查处的案件是由于企业未尽到经营者集中申报义务,属于程序性的违法行为。而对阿里“二选一”行为作出的处罚决定是由于阿里违反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禁止性规定,属于实体性的违法行为。 吴院渊律师强调,本次查处的案件仍属于反垄断执法机构的事前监管范畴,而阿里的反垄断处罚属于反垄断执法机构对垄断违法行为的事后监管。 阿里巴巴 其次,二者处罚的适用条款也有所不同,本次案件的查处依据是《反垄断法》第21条关于违反经营者集中的程序性规定,而对阿里的反垄断处罚依据是《反垄断法》第17条关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定。 “阿里系企业再次出现在本次集中查处被罚名单,意味着企业的反垄断合规工作应当具有全面性”,吴院渊律师称,企业需要审视自身的行为是否同时符合了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经营者集中这三大板块的合规要求,未做到全面合规则可能会存在多重垄断违法风险。 林小建律师也表示,两起案件最大的不同在于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是一种预防性的报备处罚,而阿里的反垄断处罚是针对已形成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进行处罚。 林小建律师称,本次处罚意味着今后的反垄断监管将会形成常态化趋势,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一些收购行为都将要面临一些议程上的事前核查,“对于国家和市场来说,这种审查是有必要的”。
风暴眼|微博私有化只是传言 曹国伟另有安排?
凤凰网《风暴眼》出品 作者 | 蒋澆 编辑 | 赵泽 7月6日晚间,一则微博将私有化的消息在市场上传开,一度导致微博股价盘前急剧拉升,最高上涨近50%。随后,微博方面澄清:“传言不实”,股价涨幅收窄至6%。 这并非微博首次被传出私有化的消息。今年6月,就有声音称,微博正准备私有化,并将借壳游族网络在A股上市,可能会有国有机构参与其中。在更早的2月,还传出了微博将要赴港上市的消息。 虽然微博已于2014年拆分上市,但其仍是新浪最核心的业务,也是新浪营收的引擎。随着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兴起,微博面临用户减少、流量增长的难题,新浪的压力可想而知。今年3月,新浪宣布完成私有化,并表示将寻求多元化发展。 当下正值中概股低潮期,市场传出微博私有化的消息也不足为奇。微博虽然否认了传闻,但它的未来确实值得思考——要不要私有化?曹国伟另有安排? 私有化传言再起 微博再次传出私有化传言,并且说得很细致。据报道称,微博董事长曹国伟正与上海国企洽谈,双方将组成财团推进微博私有化,私有化的价格为每股90-100美元。 “如果私有化,这一举动并不复杂,完全出于商业角度的考量”。有资深投资人向凤凰网科技表示:在短视频等社交平台的冲击下,微博用户增长面临压力,降低了投资者的信心。若微博私有化,公司注入国资,可能有更多资金进行业务尝试。 微博 微博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净营收4.59亿美元,同比增长42%;净利润4980万美元,同比下降4%;广告和营销业务收入3.9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3.7亿美元。 尽管看起来业绩十分亮眼,但同比增速是和去年疫情谷底数据对比得出的。环比来看,微博营收下滑了11%。此外,微博用户活跃度同比也出现下滑。第一季度平均月活同比下滑4%至5.3亿,平均日活同比减少5%至2.41亿。 值得一提的事,此前新浪私有化时,曹国伟曾表示:“一方面是为了改变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新浪与微博作为母公司和子公司同为上市公司的这样一个不甚合理的资本架构;另一方面也是为新浪集团未来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灵活性。” 今年3月,同为曹国伟掌舵的新浪正式完成私有化,退市时市值仅为26亿美元,不足微博市值的四分之一。 这被外界认为是中国门户时代的终结,但背后则是新浪长期的低估值。从过去两年的表现来看,新浪股价一路下行。从2018年高位124.6美元/股,最低跌到了26美元/股,跌幅高达79.13%。 目前,微博仍是新浪最核心的业务。根据新浪2019年年报显示,总营收为21.63亿美元,同比仅增3%,其中17.67亿美元都其来自于微博,微博贡献了新浪80%的营收。 传言还称,微博私有化或是为阿里巴巴出售股权铺路。 阿里在微博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目前,微博的第一大股东新浪持股44.67%,阿里巴巴作为第二大股东,持股29.79%。 此前天猫总裁蒋凡与网红张大奕的绯闻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舆论发酵后,微博平台上有关此事件所有话题、热搜均被撤下,这些举动引发网友强烈不满。 阿里巴巴、微博App 随后,北京网信办依法约谈新浪微博负责人,针对微博在蒋某舆论事件中干扰网上传播秩序,以及传播违法违规信息等问题,责令其整改,并且暂停更新微博热搜一周。 微博是新浪的最大依赖 “微博拯救了新浪,让已经出现颓势的新浪,再次成为弄潮儿。”曾有人用这句话来形容微博对于新浪的重要性。 意思很明显,移动互联网冲击下,门户网站逐渐衰落,但新浪凭借微博这一成功的二次创业,继续留在了互联网主流梯队。 2000年,新浪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将门户概念推上中国互联网的顶峰,也带动了网易、搜狐陆续上市。但门户网站赖以生存的大而全的内容,逐渐被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平台所分化,新浪网站也开始显出疲态。 2009年,在曹国伟的主导下,新浪推出了微博测试版,为新浪发展带来新鲜的血液,被称为二次创业。 2011年,中国互联网正值新一轮的阵痛,彼时人人网衰落,QQ空间边缘化。而微博在蓄势两年之后,成为国内主流舆论阵地,迎来发展高峰。当时,连马化腾都嫉妒不已,自己在腾讯微博上吆喝拉粉,但始终敌不过新浪微博。同年6月,新浪股价迎来上市以来的峰值,最高触达147.12美元,约为目前的三倍。 然而,微博的快速增长也吃掉了新浪大量资源。随着新一轮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到来,囿于商业化困难、难以变现等多种原因,市场普遍唱衰微博这类产品,50亿美元也成为微博估值的顶峰,而新浪也为明星产品焦头烂额。 新浪财报显示,2011年,新浪对微博投入近1.6亿美元(约为10亿元人民币),营收为6600万美元(约合4.1亿元人民币),亏损6亿人民币;2012年,微博亏损约10亿人民币。微博IPO前夕披露的财报显示,当年首季仍亏4740万美元。 持续输血下,也让新浪转变了发展的思路。彼时,曹国伟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公司获得极大影响力,积累海量用户之后,却不得不为微博这个明星产品不断‘输血’,导致集团的精力和财力的深陷进去,但新浪作为门户出身的互联网公司,商业化能力有限。” 在他看来,将微博分拆上市,可以让新浪腾出手来布局新业务,发展移动化、视频、以及改造垂直产业。 “二次崛起”的微博,还会有第三次么? 2015年时,微博进入至暗时刻,上市时17美元发行价的股价,最低跌到不足9美元。自此,微博开始更专注于内容运营,通过在数十个垂直领域扶持中小博主,从生产端对内容进行干预。次年,这一方向更进一步,微博开始主动引进MCN,与内容生产者合作深耕平台内容。 这一举措获益匪浅,一年之后,2016年8月微博市值首度突破百亿美元大关。一时间,微博“二次崛起”的故事令人惊叹,尽管这是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商业内容的广泛引入,正逐渐削弱着微博的社交属性。或由于此,微博“社交广场”的地位正逐渐下降。 近年来,短视频的崛起给了普通用户更好的娱乐场所,社交属性逐渐丢失的微博正备受考验。用户时间的转移、KOL出走、广告商转投视频,种种现象传递一个信号,微博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微博了 或是为了重新夺回自己失去的社交卡位,微博于2019年推出了独立App绿洲,尽管它在抄袭的非议中诞生。市场普遍认为,这是微博试图再造 “中国版Instagram”的尝试。早在更早的2015年,微博就曾推出过一款名为“换换”的图片社交应用,主打以图换图,同时提供标签、贴纸、滤镜等功能。但这一App销声匿迹的速度比绿洲更快,并非在社交市场掀起太多波澜。 无论是换换还是绿洲,都反应了微博的焦虑。在流量红利枯竭的互联网下半场,互联网老牌产品都已面临流量增长停滞,产品边界的扩大成为了“前浪”的无奈之举。尽管不停在尝试新的社交产品,但都没能取得突破性的创新,很难再造出下一个微博。 或许,私有化之后,我们还能看到微博更多在新产品上的尝试。
风暴眼|阿里滴滴等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被罚 平均调查时长3个月
凤凰网《风暴眼》出品 作者 | 薛星星 编辑 | 赵泽 反垄断监管在持续加强。 7月7日,监管部门对互联网行业22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开出罚单。其中,涉及滴滴出行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8起,阿里巴巴6起,腾讯5起,苏宁2起,美团1起。这是监管部门近期开出的涉及企业数量最多的一笔罚单。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通报,上述案件均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二十一条,构成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评估认为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 上述企业均未在实施之前向监管部门申报,因此构成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四十八条、四十九条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涉案企业分别处以50万元人民币罚款。 以此计算,滴滴出行将被罚款400万元,阿里巴巴被罚300万元,腾讯、苏宁和美团分别被罚250万元、100万元和50万元。截至发稿,上述涉案企业均未对外发表回应。 平均调查时长3个月,案件最早可追溯至10年前 凤凰网科技对上述罚单梳理统计发现,市场监管总局对这些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的调查日期均始于今年初,22起案件的平均调查时长3个月。 其中,最早启动调查的是“腾讯收购搜狗股权案”,始于2021年1月25日;最晚的是“阿里创投收购五矿电商股权案”,始于2021年5月24日。 22起案件中,发生日期最早的是10年前,即2011年7月的“腾讯收购猎豹移动股权案”;发生日期最晚的是2020年8月21日,即“腾讯收购小红书股权案”。 滴滴出行涉及的6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均为设立合营企业案。包括滴滴旗下惠迪天津与一汽集团、华夏出行、特来电、西藏奥通(浙江滴时及杭州滴时)等设立合营企业案,滴滴旗下小桔智能与北汽新能源设立合营企业案,滴滴旗下小桔新能源与海南交控、南网电动、海南电网设立合营企业案,以及滴滴旗下北京车胜与时空电动车设立合营企业案。 阿里巴巴涉及的6起案件中,4起为股权收购案例,包括2019年认购蒙牛旗下天鲜配50%股权、2017年收购东鹏都农牧旗下纽仕兰40%股权、2014年从恒大手中获得广州恒大足球50%股权、2015年收购五矿电商44%股权等;另外2起为设立合营企业案例,包括阿里创投与上海商投集团设立合营企业案,阿里创投与浙江创新投资设立合营企业案。 腾讯涉及的5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均为股权收购案例,包括收购58同城股权案、收购小红书股权案、收购搜狗股权案、收购猎豹移动股权案和收购蘑菇街股权案。 2020年6月,腾讯以换股方式获得58同城32.4%的股权。交易完成后,腾讯获得58同城32.4%的股权和33.7%的表决权,取得58同城的共同控制权。 2020年8月,腾讯通过对小红书增资获得其4.49%股权,使得其持有小红书的股权从原有的8.7%增至13.19%,并获得控制权。 2013年9月,腾讯收购搜狗36.5%股权,并于当日完成交割。交易前,搜狐持有搜狗全部股权,并单独控制搜狗。交易完成后,腾讯与搜狐分别持股36.5%和38.1%,并共同控制搜狗。 此外,腾讯还于2011年7月收购了猎豹移动10%的股份,2016年增资获得蘑菇街总计11.7%股份。 苏宁涉及的2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均为设立合营企业案例,即2014年苏宁易购与南京银行设立合营企业案、2011年苏宁易购与三菱重工设立合营企业案。 美团涉及1起案件,即2015年美团以增资方式获得Saaz系统服务商奥琦玮20%股权。 规范平台经济的力度持续加强 虽然《反垄断法》早在2008年就颁布实行,但一直以来并未有实际处罚案例。过去10余年间,国内互联网巨头公司开始展开“无边界”的扩张,将触角伸至行业的方方面面,过往互联网行业中的几起“烧钱大战”中均有巨头身影。 例如,在网约车领域占据市场份额超过80%以上的滴滴出行,腾讯是继软银、Uber后的滴滴第三大外部股东,持有滴滴约6.8%的股份,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以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均在滴滴董事会之列。 中国互联网市值排名前20家的企业中(除去阿里、腾讯),均不同程度出现了阿里、腾讯的身影。其中,腾讯合计持有美团20.26%股份、持有15.6%拼多多股份、持有约17.8%的京东股份,持有21%的快手股份等,快手及京东的第一大外部股东均为腾讯。 阿里的对外投资中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并重,其在物流领域相继投资韵达、圆通、中通等企业,互联网企业中包括微博、哔哩哔哩、苏宁易购等企业。 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反垄断监管开始加强,并呈现常态化趋势。2020年1月,《反垄断法》实施11年后首次进行“大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当月对外公布《反垄断法》修订草案的公开征求意见稿,将“互联网垄断”纳入征求意见稿中。征求意见稿对罚款额度大幅提高,罚款上限由50万元提升至涉事企业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罚款。 这也让阿里巴巴在今年4月收到了破纪录的182亿元反垄断罚单,打破了2015年监管部门对高通60.88亿元的罚款纪录。 今年2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发布《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首次明确“二选一”可能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定交易行为,明确“大数据杀熟”可能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差别待遇行为。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办公室在答记者问时对外强调,涉及VIE协议控制的经营者集中也属于经营者集中审查范围,《指南》对此再次予以明确。 4月30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告,认定腾讯、滴滴、苏宁、美团、蚂蚁金服等公司的9起合并并购案构成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但评估认为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对涉事企业分别处以50万元罚款。 目前,监管部门对外披露的反垄断调查案件还包括美团在国内实施“二选一”的垄断行为、公牛集团涉嫌与交易相对人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行为等案件。 监管持续加强或令部分合并案件被重新审视。去年12月,市场监管总局曾对外透露,正在依法审查虎牙与斗鱼合并等涉及VIE架构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案件。
无人关心中国“夺回”量子霸权
作者 | 宇多田 当这几天国内大家被“数据权力”夺走大部分注意力时,几乎没有人注意,几天前中国在“量子霸权”上取得的新成绩,其实一直在国外持续发酵。 这里仅截取两个报道 因为这个成绩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技术团队在真正意义上“击败”或“可以取代”谷歌在2019年取得的“量子霸权”成绩。 谷歌2019年公开的量子计算机Sycamore,左边人为CEO皮蔡 很多人都记得两年前,也就是2019年10月,谷歌的54个量子位量子处理器 Sycamore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量子优势”(或被称为“量子霸权”)的处理器。 这个由理论物理学家John Preskill在2011年提出的,听起来异常霸气的词汇,其实仅代表了一个简单的含义:未来一定会有明确证据来证明,量子计算机能够解决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实,这个谷歌在2019年发布的奇异机器之所以被誉为划时代突破,就在于提供了第一个明确的证据——他们用量子计算机解决了一个名为“随机量子电路采样”的问题。 譬如,对一个53比特20个cycle的电路采样一百万次,在量子计算机上需要200秒,而谷歌自称,用当时世界上最强的经典超级计算机则需要一万年(被后来IBM经典计算机团队跳出来狂锤,说只要2.5天)。 这个成果被大肆报道后,“量子计算机”这个命题开始在全球大国和发达国家中引起堪称狂热的重视(譬如德国,部署堪称神速,是除中国和美国最重视量子计算的国家)。 终于,在2020年12月,大家的眼球又被潘建伟、陆朝阳领导的中国量子计算技术团队所吸引,因为他们带头研制的53量子位光子量子计算机“九章”,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量子霸权”—— 论文称,九章在200秒内完成了一项复杂的任务,如果要当时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富岳”号做,则需要6亿年。 “九章”量子计算机 的确很了不起。但全球对这个结果的争议不小。 很多科学家认为,“九章”只能出这一个狠招——“求解高斯玻色取样”,做其他任务或许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这就好比一枚在解决某个问题性能爆棚的AI专用芯片,与通用型芯片CPU的区别。所以很多人觉得,谷歌的Sycamore更加实用,而九章趋向于“专业”。 但是,就在6月29日,一篇论文出现在网站 ArXiv(这是一个可以证明论文原创性的知名文档预收录服务器)——潘建伟与朱晓波教授带领的中国技术团队在中国量子计算机“祖冲之”上,用实验验证了使用超导量子位达成“量子优势”(也就是“量子霸权”)。 如果你持续关注量子计算机消息,那么应该对“祖冲之”不陌生。它作为中国自研的第二个量子计算机,在2021年5月横空出世时,曾引起过中国媒体的争相报道。但也就止于“基础信息介绍”了,除了一些人在知乎上讨论外,它很快就消失在大众视野中。 “祖冲之”的 二维超导量子位芯片原理,来自中国科技大学 而中国科技大学团队(上海),就是在这台66量子位的超导型量子计算机上,处理了2019年谷歌解决的那个计算问题——对随机量子电路的输出分布进行采样。 而结果是,他们使用了其中56个量子位(比谷歌多出3个),用1.2小时就完成了采样。而这个结果需要当前最强大的传统超级计算机用时8年。 6月29日出现在ArXiv上的论文 用你最擅长的方式打败你 5天来,“祖冲之赢得量子优势”的相关消息与论文,如今正在全球量子计算科研圈和国外媒体中持续发酵。 根据《新科学家》杂志的说法,谷歌Sycamore与“祖冲之”都选择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涉及到模拟量子电路并从其输出结果中抽取随机数。而这个问题,已经成为证明量子计算的基准问题。 “这个问题出现的理论基础很难被总结,涵盖了‘随机矩阵理论’、‘数学分析’、‘量子混沌’、‘计算复杂性和概率论’等等。 但重要的是你要清楚,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时间,随着更多量子比特加入系统而呈指数增长。这就让经典超级计算机很快不堪重负,因此成为非常合适的‘量子优势’测试平台。” 因此,如果从字面看,谷歌用53量子位耗时3分30秒完成了采样,而中国的量子计算机则用56个量子位耗时1.2小时完成相同任务,似乎不叫“超越”。 (用脚趾头想想,量子计算这种“鬼魅之物”,是能用字面意思去搞的吗!) 但量子科学家们曾多次强调,增加量子计算机的位数并不困难,但精确控制每一位非常难,而解决这个问题无疑要考验“精准控制的能力”。要在高保真控制和读出单个微波光子态(量子位)的条件(这两个条件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下实现56个量子位可扩展性,难度要比53个量子位增加了无数倍。 无论从错误率还是保真度,论文里称都达到了顶级水平。 所以,《新科学家》杂志也直接给予了一个这样的评价:“中国的量子计算机团队已经解决了一个至少比当时(谷歌)难度高100倍的问题。” 此外,知乎上也有物理领域研究人士,在7月1日便刊出谷歌Sycamore与祖冲之的“对比”,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祖冲之”跻身世界顶尖水平。 图片来自知乎优秀物理答主“少司命”的回答,悬铃木就是谷歌的 Sycamore 。 图片来自知乎答主“国产小栗旬” 其实很多人都容易忽略一个问题,就是“谷歌Sycamore”“九章”和“祖冲之”背后的技术路线。 虎嗅根据现有公开资料查到,构建量子计算机的物理体系包括光量子、量子点、离子阱、超导、冷原子、金刚石色心与核磁共振等等。 而如今的主流(也可以被认为是发展较快)三大技术体系分别是“超导量子”、“光量子”和“离子阱”。 很明显,“谷歌Sycamore”与“祖冲之”都是走的的超导技术路线。根据论文中的介绍,“祖冲之”就是一台可以同时操纵多达66个量子位的二维可编程超导量子处理器。 此外,大部分世界顶级的技术公司,譬如一直在量子计算领域穷追不舍的IBM和英特尔,都选择了这个路线来参与世界量子霸权竞争。 IBM的53位量子计算机Q 而“九章”则属于“光量子”物理体系。比较两者实现的运算机制,光学的逻辑门操作主要通过偏振片实现,而超导的逻辑操作则要通过施加射频信号来实现。 但是,有量子技术专家告诉虎嗅,与超导相比,虽然光子可在室内低温运行,也有“相干时间长的优点”,但“做到灵活且精准操纵”还是个难点。 而上面我们讲过的那个测试量子计算性能的标杆性问题——“随机量子电路采样”需要对量子比特进行精准操控,这直接关系到量子计算机的通用性。 因此,涉及到通用性难题,这个路线一直没有太多企业愿意深入去研究。 有趣的是,具有量子比特品质高、相干时间较长等特质的“离子阱”路线,虽然诞生早于超导,但一直有点默默无闻,直到近两年才愈加受到全球企业级市场的关注。 除了在量子计算领域埋头啃了10年的工业巨头霍尼韦尔,在2020年研发出了离子阱量子计算机以外,目前世界存在的极少数量子计算创业公司之一IonQ(孵化于量子计算研究很有名的美国马里兰大学),也推出了基于“离子阱”的32量子位量子计算系统,并计划上市。 IonQ 在2020年10月发布的新一代离子阱量子计算机。新系统有32个量子位(IBM 和谷歌的机器只有50个) ,但他们称降低了错误率,使新系统的保真度达到99.9%。 所以,与“光量子路线取得一定成就,但颇具应用争议”的九章相比,很大程度上,2021年横空出世的“祖冲之”更像是中国技术团队奋起直追,在“超导”这个大家相同的赛道上,解决了难度系数更高的问题。 可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全球量子计算技术的通用性进展上又迈出了属于中国的一步。 英国物理学家、量子光学教授、伦敦帝国理工学院高级研究员Peter Knight昨天给予了公开回应,称赞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进步——因为性能随量子位数量的增长会呈指数级增长,而性能增长就意味着更快速的收益。 “我很兴奋,这个实验证明了‘我们以为是正确的但却没有被证明过’的事实:只有多加几个量子位就能打败传统机器(业内一般认为50量子比特是一个超越传统计算机的基准)。 所以你想想(逐渐停滞)的摩尔定律,就意味着建立更好的计算机,只需要在量子处理器上加一把量子位。 所以,这里面就存在着一个‘量子摩尔定律’——这意味着量子比特的数量正以指数方式增长。” 写在最后:这只是一小步 又把中国的第二代量子计算机“祖冲之”再夸一遍,是想明确告诉大家,中国的量子计算水平的确正在跻身世界顶级行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超越了国外的技术水平,也不意味着量子计算机离真正落地实用有多么近。 的确,与普通的计算机位只能存储“0或1”不同,,量子比特既可以存储0,也可以存储1,可以通过一种叫做叠加的概念来存储两者的组合,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量子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会随着量子比特数的增加而呈指数级上升。举个例子,量子计算机如果有N比特,那么可以一次对2的N次方进行运算,相当于在经典计算机上计算2的N次方次,可以解决后者无法解决的大规模计算难题。 极其了不起。但解决这些难题,是有同样多的附加条件的,譬如,究竟得多大规模。 我最近看到了一些有趣的趋势。由于全球的量子计算概念火爆到泡沫浮起,一批又一批国外的量子计算研究者,终于愿意从小隔间里走出来,向大众“科普”真正的量子计算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譬如,一个名叫Scott Aaronson的颇为有趣的量子计算研究员,就公开吐槽“全球都在吹捧量子计算机无所不能”的荒谬现实: “你可能听说过,量子计算机是种神奇的超级机器,它将很快通过‘在不同的平行宇宙中尝试所有可能的答案’(这里就是指量子计算的并行性)来治愈癌症和全球变暖。 我一直在抱怨这种卡通化的想法,试图解释我认为更微妙但更具讽刺意味的事实。作为一名量子计算机研究者,我把这当作一项公共服务和我的道德责任。 如果一个商业或科技记者可以诚实地告诉读者就好了,但现实是‘看,在引擎盖下面藏着这些深奥的量子技术,但你只需要理解底线:物理学家即将建造更快的计算机,它将彻底改变一切。’ 但最大的问题是,量子计算机不会彻底改变一切。 是的,他们可能有一天在几分钟内解决一些特定问题,但(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将比传统计算机上的宇宙年龄还要长。而大多数专家认为,量子计算机对于许多其他重要问题的帮助微乎其微。 此外,尽管 Google 和其他公司最近发表了可信声明,称自己已经实现量子加速,但这只是针对特定的、深奥的基准测试(我参与设计了测试)。在破译密码和模拟化学等实际应用中,量子计算机的体积和可靠程度足以胜过传统计算机,但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量子计算的每一步成功都值得庆贺,但也都是“漫漫基础技术研究长河”中的一小瓢水,希望每个人都能对所有诸如“厉害了,量子计算机完全超越经典计算机”这种耸人听闻的标题下的真相,保持自己的思考。
华为P50系列前瞻:全系8GB内存 关键零件“国产化”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华为手机业务目前遭受极大的限制。此前有消息称华为Mate40 RS保时捷设计手机将停产12GB内存版本,后续主要供应8GB版本。 7月6日,数码博主@轩冕XPro爆料称,即将发布的华为P50系列同样暂时不会有12GB运存版本。他还强调,这是由于华为内存供应遭到限制所致。 据小编了解,针对华为的芯片制裁于去年9月正式开始,彼时华为的内存供应就已经遭到限制,三星和SK海力士无法继续向华为供应存储半导体。 后续可能部分存储半导体厂商获得供应许可证,开始对华为恢复内存供应,但部分型号依然缺货。 目前来看,缺货主要集中在12GB超大内存上,但其实随着HarmonyOS的全面上线,华为移动终端产品对于超大内存的需求并不高。 据多家数码测评机构和用户亲身体验来看,HarmonyOS的后台保活机制更加灵活,很少出现“杀后台”现象,后台应用保活率相比过去的EMUI系统有很大的提升。 即将发布的华为P50系列目前已经被曝光了不少信息,除了在12G大内存供应方面遭到限制以外,5G射频也同样受到供应限制。 此前有数码博主爆料现阶段备货的华为P50系列主要是4G版居多,但并没有采用传说中的骁龙888 4G芯片,而是继续搭载海思麒麟9000系列SoC,无法支持5G网络的主要原因在于5G射频天线受到限制。 目前华为P50 4G版本已经成功入网,配备了最高66W的快充头,并且预装鸿蒙OS操作系统。 实际上,华为P50系列所遭受的限制绝不仅仅只有12G大内存和5G射频天线。 根据此前消息,华为P50系列延期发布的原因是多个核心零部件供应被切断,因此只能重新设计产品,并将这些核心零部件替换为国产替代方案。 因此理论上来讲,华为P50系列很可能是华为近些年国产化率最高的智能手机。 我们也可以期待一番,在制裁下华为P50系列到底能够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
国货线上消费火了!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横村镇有“中国围巾之乡”“中国针织名镇”之誉。图为横村镇中国围巾城内,一名主播正在直播推荐商品。   徐军勇摄(人民图片)   中国潮牌、文创爆款、国产彩妆、古风服饰……近年来,国货线上消费热潮持续升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不少企业积极拥抱互联网、布局线上渠道,借助电商、社交、直播、短视频等平台,让品牌焕发新活力。   不少“90后”喜欢买国货   就读于浙江某高校中文系的小赵是学校汉服社的一员,近期在网上买了汉服和花西子的彩妆产品,准备参加汉服社组织的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用国产彩妆产品化个真正的中国妆,大家都说挺好用的。”小赵说。   “我脚上穿的李宁跑鞋是在网上买的,蛮舒服的,看起来还很潮。这个牌子的运动装也越来越有设计感了。”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的李杰说。   近年,许多国产品牌“圈粉”年轻人,成为“国潮”流行的生动注脚。“不少‘90后’‘95后’为买国货而骄傲和自豪。”网红主播李佳琦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曙光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国潮”背后,是中国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中国文化自信不断上扬的体现。“年轻人对国家的信心高涨,喜欢用国货,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新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年轻消费者看到了我们自己品牌的优势,这种消费心理的变化,是今天国货越来越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王曙光认为,国货老品牌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在消费者心目中一般有较好的知名度、美誉度,但是老品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营销模式的创新,品牌内涵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老品牌要更加贴近年轻一代。   不少老字号品牌走向焕新之路,在品牌形象和产品创意上做出突破。例如,做粽子的五芳斋开起了无人餐厅、泸州老窖跨界推出香水、大白兔奶糖联合美加净推出奶糖味润唇膏等。借助互联网,老字号品牌将历史与文化积淀通过趣味化、潮流化的方式重新演绎,赢得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据悉,为支持鼓励国货创新,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将于5月1日至31日举办全国消费促进月活动,上线一批国货精品,举办“老字号嘉年华”活动,线上线下共同发力,促进中华老字号创新发展。   适应消费新需求才会“红”   国货热潮的兴起,不仅需要声名远扬的老品牌,也需要新锐品牌的涌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新锐品牌的挑战在于,如何精准捕捉目标用户需求,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缔造自身品牌个性,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快速建立品牌的认知度。   苏宁易购大数据平台发布的《2020国货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国货消费迎来新场景,直播间购买和社群推荐购买成为国货消费两大新增长点。专家认为,“90后”“00后”对互联网的黏性更强,流量、渠道是助推国货爆款诞生的“成长密码”。   通过营销模式的创新,近年来有不少新锐品牌“横空出世”。据了解,国产美妆品牌完美日记调查当下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后,找到小红书、B站、抖音、微博等平台的美妆达人,让他们以实际的使用感受“说服”用户,通过场景化、个性化的内容共创赢得年轻用户的共鸣。业内人士指出,完美日记的社交营销玩法,也教会更多国产品牌学着利用社交关系链,不断拓展用户、盘活流量。   “成为爆款是需要硬实力的。”有电商从业者说,“以前的品牌是靠砸钱,靠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让消费者看到与被动认可。如今是靠产品,如果你的产品够好,就会有无数粉丝去认可你,他们会自发地在社交平台上推荐这些产品。”   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蒋青云看来,当前国货新消费品牌已呈现出“大城市聚集”“平台聚集”的特点,形成品牌的集群现象。天猫联合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起的《2020新国货之城》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以文化底蕴和文创产业优势,领衔新文创之城;上海新锐品牌的成交额占全国1/6,是名副其实的“新国货消费之城”;广州“颜值经济”发达,全国75%的国货美妆品牌都在这里诞生;来自成都的新国货品牌在食品行业表现突出,堪称新国货美食之城。   中国商品在海外受欢迎   “哪里可以下单买这款中国手机?”“想买中国旗袍”“中国的彩妆产品真美”……海外网友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对中国产品的好奇和喜爱。   电商平台帮助国货快速打开海外市场,助力国货品牌升级,让中国商品远销全球。在出行工具、电子产品、食品、美妆、服装家纺等领域,一些中国品牌紧跟国外市场需求,抓住机遇,走出国门,提升了品牌国际知名度,有些还成为引领时尚潮流的新兴力量。例如,羽绒服品牌波司登打破了羽绒服生产和销售的季节限制,销往世界各地。花西子品牌的东方美设计,在海外掀起“中国妆”热潮,不少美妆博主专门推出中国妆教程。   “中国商品性价比高,优质、优价且品类多样,给海外用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业内人士称,随着中国电商的发展,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更加强烈。电商平台的支持是促进国货发展的重要力量。据悉,为加大对国货的扶持力度,拼多多推出“新品牌计划”,拟2021年到2025年扶持100个产业带,订制10万款新品牌产品,提出代工企业自主品牌培育、知名品牌子品牌打造、新锐品牌扶持、国货老品牌再造等模式。天猫利用新品创新中心、消费者评价体系等工具和模型,促进新国货迅速捕捉到流行趋势和用户需求,同时依托覆盖全球的物流、移动支付等技术,帮助更多的国货品牌深耕本土、走向世界。   “借助电商等互联网平台,中国商品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王曙光认为,中国商品要树立全球化的品牌意识,包括过硬的质量和创新内涵等,提高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知名度。同时还要知己知彼,研究其他国家的消费文化,尤其是海外年轻人的消费心理等。当国货成为爆款之后,如何成为兼具品质保障、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的国际大品牌,仍值得业界进一步思考。(李雪钦)
《2020-2021年数字化就业新职业新岗位研究报告》发布 微信生态带动3684万个就业机会
  国际在线消息:4月22日,中国信通院发布了基于微信平台的《数字化就业新职业新岗位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由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等共同构成的微信生态,在2020年衍生就业机会3684万个,同比增长24.4%。自去年以来,微信生态以数字化能力催生新职业新工种新岗位,持续普惠中西部发展、降低就业门槛,为“稳岗拓岗、提质扩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数字化就业成新常态 助推新工种涌现及传统岗位升级   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带来数字化就业的快速崛起,也催生一批又一批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新职业新岗位,加上疫情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重塑,新型数字化就业呈现出三大趋势:   新工种不断涌现——自2019年以来,人社部已经发布了4批共56个新职业,今年3月,人社部会又联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8个新职业信息,数字新生态岗位爆发态势显著。据报告显示,2020年微信生态衍生的就业机会达到3684万个,同比增长24.4%。其中微信小程序等数字化工具在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促销费、稳就业作用,小程序开发、产品、运营等工作机会超过780万个,同比增长45.6%。2020年初新上线的微信视频号也在视频拍摄、直播带货等方面产生了超百万个就业机会。   服务领域持续加深——目前,微信生态中小程序、企业微信、微信支付等产品均形成一定规模的、较为规范的服务商体系。据调研测算,2020年小程序、企业微信、微信支付等服务商共带动290万就业机会。   传统岗位迎来数字化革新——产生了新型数字化就业岗位之余,数字化发展也驱动着传统行业升级,并为工作效率提升、就业质量提高贡献力量。   西部新青年崛起 数字化弥合区域鸿沟   数字化发展突破地域限制、空间限制的优势愈发凸显,进一步向多区域协调发展迈进,中西部市场、下沉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西部的成都、西安、重庆等都聚集了较多的小程序和公众号运营者。18-34岁人群占比TOP10的省份中,6个属于西部省份。   虚拟成果交付的形式也使众多内容创作者、程序开发员等可以自主选择工作城市。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与2019年相比,微信小程序运营者向中西部迁移,东部地区占比下降7.2%,中部、西部地区占比分别上升4.5%和3.5%。此外,视频号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也以其较低的门槛有效带动了数字化后发地区的就业,云南、辽宁都进入了视频号就业机会前十省份。   数字生态,让年轻人在二三线城市依然能分享数字红利。微信小程序及视频号运营者在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分布比例显著高于一线城市,尤其是视频号运营者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分布比例达42.1%。而微信生态服务商下沉程度更为显著,如微信支付服务商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分布比例达50.6%。   降门槛稳就业 微经济成就业新生力量   2020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等 13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鼓励大力发展微经济,明确指出支持线上多样化社交、短视频平台有序发展,鼓励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等万众创新。   而数字化正催生“平台型就业”“生态圈就业”不断发展,并激发新领域就业及“斜杠青年”“两栖青年”等年轻新势力,数字生态就业门槛逐步放宽,平台用工模式不断成熟,吸引越来越多的就业者“副业”转“主业”全职微经济,带动各个群体“稳就业”。   在数字生态能力和数字化工具的帮助下,就业门槛逐步放宽,向低学历人群扩散,专业知识与数字技能方面相对欠缺的人群也能快速学习并投身数字生态就业,释放更多的创造力和服务能力。2020年微信小程序个人运营者本科以下学历就业者占比达47%,微信视频号个人运营者本科以下学历占比达到46.8%。   随着数字生态逐渐成熟,全职微经济的就业者比重上升。很多人将互联网副业“转正”为新职业赛道,并体会到“灵活用工”的好处。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微信平台生态就业中,全职人员占比51.7%,较2019年上升近10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人员“副业”变“主业”,全职投入数字生态就业,微经济逐渐成为稳定就业形势、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一个新赛道。   此外,在线上支付、小程序、智慧零售工具以及高效协同的物流网络等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工具支持下,数字生态为残障人士、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妇女、退伍军人等就业重点帮扶人群打开了就业新空间,越来越多的帮扶人群在数字生态中就业;同时,应届毕业生职位需求广、就业灵活性高的数字生态也为应届生就业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据调查显示,2020年微信小程序、公众平台、视频号均有超过60%的主体雇佣了应届毕业生。   在数字化发展下,多种平台化、灵活性的新就业形态成为稳就业的生力军,也深刻影响了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更在疫情期间表现出极强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为稳定居民生活、支持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等构成的微信生态也将持续助力数字化全面发展,推动其走向包容普惠,让更多普通劳动者和生产者共享平台发展红利,为“稳就业”带来更多可能。(图文/陈东)
2021南京创新周·即联即用中国创新生态大会成功召开 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6月22日至23日,2021南京创新周·即联即用中国创新生态大会在江苏南京成功召开。作为2021南京创新周的组成部分,在防疫政策指导下,本次即联即用中国创新生态大会吸引超过600人到场参加,海内外5大视频平台同步直播,全网直播观看量累计逾670万人次。   本次大会以“创联 · 未来”为主题,涵盖全球物联网、汽车、地产、金融、品牌与零售、保险、能源与可持续、医疗等多个行业的创新洞见、最新创新成果及项目,并解读全球碳中和可持续发展机遇、科技创新创业新趋势,洞悉未来经济新风口、挖掘企业发展新动能。   即联即用中国创业导师工坊、智慧城市加速启动会、移动出行·保险科技·智慧城市创新峰会、优秀智能制造科技企业路演、罕见病创新论坛、金融科技创新日·鑫创行动第三期、初创公司创新成果主题展等多场活动及展示在本次大会中逐一亮相,精彩纷呈。   南京市政府副市长沈剑荣,南京市科技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南京高新区发展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赵成军,著名经济学家向松祚,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创业工场创始人麦刚,真成投资管理合伙人李剑威,大界机器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孟浩等多个行业科技创新大咖、政府部门创新负责人、科技领域投资人、科技初创公司创始人共赴本次大会,探讨全球创业趋势,分享全球科技创新前沿进展。   跨行业多场景发力,全球化生态布局,全力推动科技创新   此次创新生态大会,出席嘉宾来自五湖四海,会议议题延展全球,在多赛道、多场景视野下,对科技创新趋势进行研判、分析、展望。这场为期两天的科技盛会,充分彰显了即联即用中国独特的全球化跨行业创新能力。   在国际创新孵化能力提升研讨会暨优秀跨境智能制造科技企业路演上,即联即用中国高级副总裁、合伙人钱慰祖先生,对即联即用国际创新加速与跨境投资业务进行了分享,并且邀请了来自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的跨境优秀科技项目在会场进行路演展示。13家科技项目由即联即用海外办公室、国际合作伙伴、跨境投资团队推荐及甄选,产品及解决方案覆盖了自动驾驶、智能芯片、智能制造、增强现实等场景。五十多家南京本地企业、投资机构、园区代表与青睐项目进行了一对一深度交流互动。这场路演对接活动,是即联即用中国结合自身全球开放式创新成果和经验,为南京本地创新生态呈现的专场活动,旨在帮助全球科技企业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产业,对接本地产业合作方,促进跨境科技项目在城市生态的孕育下快速发展。   活动期间,即联即用中国智慧城市发布了“2021年未来城市加速计划”,围绕物联网底层技术,聚焦未来建造、未来工作、未来生活、未来娱乐四大赛道,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伙伴共同围绕联合技术研发、解决方案迭代、资本赋能等方向进行开放式创新合作实践和探索,在未来6个月的加速期中与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等产业链中龙头企业开展多元、共享、融合的协同创新合作。   移动出行·保险科技·智慧城市创新分会场,将如何链接外部创新力量、共享全球化创新资源的问题,置于汽车、保险、智慧城市等跨产业场景中。即联即用中国携手一汽、上汽、东风、吉利、中汽、现代摩比斯、沃尔沃卡车、佛吉亚、宇通、固特异、日本电通、Startup Autobahn、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特斯联等国内外合作伙伴,分享科技创新的经验、探讨合作机遇。特斯联与即联即用中国现场签订了面向未来城市的创新生态平台合作协议。双方将以全新视角定义行业新赛道,并以特斯联着力打造的新一代AI CITY为主要载体,全方位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多元生态拓展创新边界,产城融合促进城市更新。活动期间,优秀科技创业公司代表也进行了上台路演,共同促进移动出行、智慧城市、保险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   在医疗健康领域,此次大会将目光投向罕见病创新趋势与方案。即联即用中国关注于罕见病创新的过去、当下与未来,与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锒钰集团旗下子昂健康以及多家优秀创业公司,进行项目路演与圆桌会议,旨将多方的声音最大化融入讨论以解决罕见病这一社会性医疗难题。   金融科技分会场,则聚焦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未来金融科技。随着即联即用中国与南京银行、鑫合易家携手金融科技创新项目-“鑫创行动”来到第三期,9家优质金融科技企业现场为银行机构带来切实可行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据悉,目前即联即用在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创新办公室,创新领域覆盖移动出行、保险科技、金融科技等超18个行业场景。参会嘉宾李剑威表示,此次生态大会集中展现了即联即用中国在全球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共建能力,在当前全球科技协同发展中有重要意义。   协调全行业资源,为创业者赋能,培育明日独角兽   优秀初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即联即用重视优秀创业者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的重要作用,也在二十余年与创业者的合作中,了解他们在创业路上的困难阻碍。在创业者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协助他们链接全生态的创新资源、实现梦想,是即联即用一以贯之的理念。   此次大会,在未来·导师工坊环节,来自不同行业领军企业的嘉宾与政府领导、知名投资人,各大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代表,以及优秀创业公司团队核心成员在会场共同讨论合作与发展。   即联即用中国创新生态研究院院长曹仰锋教授进行了《黑海战略:构建卓越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主题演讲;《琅钰子昂生态平台搭建的关键环节》《爱立信内部新业务创新成果和经验》《行业前沿科技趋势、投资逻辑与案例分享》等主题演讲也纷纷展开。与此同时,即联即用创新团队、大企业行业专家、知名投资人、资深创新创业导师和优质创业者,与各界创新领军者面对面畅聊创业实践心得,助力创业者以瞻视角探索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   主会场的“圆桌对话-时空问答”活动上,钛媒体创始人兼CEO、著名媒体人赵何娟,即联即用中国创业者代表、大界机器人创始人及CEO孟浩,投资人代表真成投资管理合伙人李剑威,创业工场创始人、泡泡玛特的第一个天使投资人麦刚四位嘉宾,分别从多个角度解读创业者如何保持持续创新能力、如何准确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创业的前沿趋势。   即联即用中国旗下创新生态研究院出品的《创新生态白皮书》也在大会期间正式发布,深度剖析即联即用中国的创新生态实践;《2021年“蓝鲸”企业产业创新与创业孵化榜单》亦于本次大会宣布启动。据了解,该榜单将在6月-9月组织面向社会公众企业开展评选,旨在推动成熟企业与创新成长企业共建生态,实现推进企业创新与产业创新发展。   参加活动的创业者朱健楠表示:此次创新生态大会给创业者带来了新颖的行业观点,参与受益匪浅。   城市战略持续升级,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强国使命初心   即联即用中国城市创新业务,致力于以科技赋能城市产业。在全球,即联即用中国协助海外科技创业项目对接中国大企业市场合作伙伴、投资机构及城市政府公共服务;在中国,即联即用中国联动产业龙头企业、城市政府,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创新需求与应用场景,打造具备创新内驱力的产业创新平台,聚集创新资源以实现城市产业的创新转型与全面提升。   本次大会,即联即用中国正式发布与南京的“1+N“共建计划,即联即用中国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徐洁平先生与南京市科技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南京高新区发展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赵成军先生,签署最新阶段的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建即联即用中国(南京)全球产业创新区域总部。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沈剑荣先生,即联即用中国联合创始人、董事会执行董事陈肖纯先生作为见证人。   沈剑荣副市长表示:“即联即用中国落户南京,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起点,期盼以即联即用中国为代表的全球创新平台载体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团队到南京来创新创业,共同促进科技和经济成果产业的深度对接,打造互惠互利的全球创新网络,为南京推动开放创新带来更多资源要素,为高质量建设全球创新名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陈肖纯先生表示:“科技创新是当前中国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即联即用中国作为创新资源丰富的公司,一定扛起推动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责任。即联即用中国将积极响应南京政府号召,把创新资源持续接入南京创新生态,共同一起为南京的科技创新明天再做贡献、再做奋斗。”   未来,即联即用中国与南京市将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共建、共生、共享的城市创新生态发展成果;通过股权融资模式,和城市、产业优质资源方强强联手,携手共同建设世界产业创新中心城市。   据悉,目前即联即用中国以北京为中国总部,已建立上海、深圳两大区域创新中心,并与南京、武汉、无锡等城市开展了产业创新开放合作。   即联即用中国坚持科技强国初心,根据中国各个城市经济结构的差异,聚焦不同行业的科技创新,并借助该区域的优势,推动当地产业升级和转型,打造全球化互联创新中心。   始终践行社会责任,携科技共创绿色、健康的美好未来   此次大会上,碳中和及罕见病创新两大议题,是即联即用中国将科技创新服务和企业社会实践紧密融合,始终践行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   在碳中和议题上,即联即用中国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徐洁平,公布了即联即用中国在环境保护、创新科技等领域的“三大承诺”:为50家创业公司和50家龙头企业,落地50个概念验证;践行可持续发展项目项目落地,推动绿色城市的建设;成为先行的“碳中和”创新孵化器,加速、投资碳中和项目。   目前,即联即用中国和终结塑料废弃物联盟已在上海正式启动了“终结塑料废弃物上海创新平台”,成为该平台继硅谷、巴黎、新加坡之后的第四个项目。   “中国已经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一家企业很难掀起变革。凝结跨界创新力量,共同拥抱可持续美好未来,将是我们今年的重要方向。“即联即用中国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徐洁平表示。   即联即用中国从创新创业的独特视角,深耕可持续领域,致力于联结政府、大企业创新部门及初创企业,共建可持续创新生态,在2021年围绕终结塑料废弃物,可持续消费新风尚,碳中和,能源管理等多领域,和初创企业一起探索科技造就的可持续未来。   在罕见病创新论坛上,即联即用中国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徐洁平、琅钰集团CEO向宇、北京病痛挑战基金会创始人王奕鸥、琅钰集团副总裁、子昂健康负责人戴瑛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医药企业高管围绕罕见病领域的发展进程,共同探讨创新助力产业发展。   为达成通过连接大学、医院、初创企业和患者组织,创建一个罕见疾病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愿景,即联即用中国联合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以及锒钰集团旗下子昂健康三方共同发起全球第一个罕见病科技创新平台——Inno4Rare (中文:为罕而创),从四大领域寻找并孵化可能应用与罕见病患者诊断、治疗、管理、康复的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顶级的医疗创新合作生态平台。次平台投资着眼变革与未来,愿意陪伴医疗领域的早期项目共同成长;强调场景和价值共创,坚信创新的成功需要大企业、创业公司、患者组织、医疗机构以及监管者的共同承诺。   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生态平台,即联即用至今已先后成功投资孵化了Google、PayPal、Dropbox 等多家互联网行业科技巨头公司。2016年,即联即用正式进入中国建立北京总部。迄今为止,即联即用中国已从全球引进了100余个科技项目进入中国市场,服务近100家行业领军企业,累计孵化加速4000余家创业公司。   此次创新生态大会是即联即用中国推动科技创新生态发展的重要活动,是即联即用中国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拓展多行业科创边界的重要实践。未来,即联即用中国将继续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行业创新发展。
四方面侵害消费者权益 农银人寿被监管点名通报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鹏  6月9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下称“消保局)发布了关于农银人寿侵害消费者权益情况的通报。 根据通报,银保监会消保局在对农银人寿开展消保全面检查中发现公司存在四方面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 首先,通报指出,农银人寿借款人意外险经营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一是高于经备案的保险费率上限收取保费。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农银人寿承保的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简称“借意险”)实收保费对应的保险费率高于经备案的保险费率上限,达到其他一般意外险保险费率的数倍。共涉及保单17.99万张,消费者12.89万人,保费1.27亿元,高于经备案保险费率上限收取保费4763万元。 二是通过“短险长做”方式承保借意险。公司按客户借款期限,向其出具多张保险期间连续的一年期保单,并在首期保单自动核保通过后一次性收取所有投保年度保费,后续保单按约定的承保时间依次自动生效。截至2020年6月30日,此类未生效保单共14.11万张,涉及消费者6.84万人,其中一份保单的最晚生效日期为2049年1月1日。 三是未退还预收保费。通过上述方式连续承保的借意险业务中,被保险人发生意外身故或全残事故的,公司按照条款约定给付赔款并终止当年度保单后,未将剩余年度未生效保单的预收保费退还投保人,共涉及保单47张,应退保费1万余元。 其次,根据通报,农银人寿对银保渠道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不到位。 消保局抽查农银人寿对银保渠道代理业务的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情况显示,应按照现场同步录音录像方式实施可回溯管理的业务中,近30%的保单没有可回溯视听资料,或者视听资料录制时间晚于保单打印时间。已按照现场同步录音录像方式实施可回溯管理的业务中,近80%的保单视听资料录制质量不符合要求,包括录像中销售人员与保单上销售人员不符,或者录像全程静音等;超过60%的保单双录用语不规范,包括销售人员自言自话,或者对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等重要信息一带而过等。 再者,通报指出公司理赔、保全信息记录与事实不符。 根据通报,农银人寿在核心业务系统中记录的消费者理赔报案时间、理赔申请时间、保全申请时间等理赔、保全信息,存在记录的时间晚于实际发生时间的情况,理赔、保全时效与客观实际不符。2.7万件个险赔案中,27%赔案的理赔信息记录与事实不符;13.1万条公司电话接收的保全申请中,经抽样发现,77%记录的保全申请日期晚于消费者电话申请日期。例如某消费者于2019年11月8日提出理赔申请并提交完整理赔资料,农银人寿于12月2日调查完成并结案,但系统中记录的该赔案理赔申请日期为12月2日,晚于实际发生日期11月8日,导致实际25天的理赔申请到支付完成时效在系统中只记录为1天。再如某消费者于2014年11月14日在电话中提出地址变更的保全申请,公司于2019年9月6日才完成该保全变更,时间间隔1757天,但系统记录为2019年9月6日收到申请,并于当天处理完毕。 最后,通报指出,消费者重要信息失真。 根据消保局通报,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农银人寿承保的以电子邮箱作为保单送达方式的保单中,约10万笔保单留存的消费者电子邮箱不真实,包括消费者电子邮箱与农银人寿销售人员或代理机构工作人员的电子邮箱相同,以及多名投保人对应同一个邮箱等问题。例如,64名不同投保人对应的电子邮箱均为95125xxxx@qq.com。 通报称,农银人寿的上述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基本权利,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消保局将严格依法依规对其进行处理。各银行保险机构要引起警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开展经营活动,全面落实《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官网信息显示,农银人寿是由农行、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强强合作打造,并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的全国性人寿保险公司。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并在北京、浙江、辽宁、山东、福建、湖南、四川、江苏、陕西、河北、湖北、山西、河南、安徽、宁波、苏州、广东、上海、厦门、黑龙江、江西、广西和重庆设立了包括23家分公司在内的近400家分支机构。 农银人寿发布的2020年年度信息披露报告显示,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3.75亿元,同比增长16.16%,已赚保费262.30亿元,同比增长14.12%,净利润2.68亿元,同比下降19.45%。
涉嫌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 宏达股份公告实控人刘沧龙被刑事拘留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晓晖 2021年6月7日A股收盘之后,四川宏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达股份”,600331.SH)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1年6月7日收到控股股东四川宏达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宏达实业’)函告,近日公司实际控制人刘沧龙先生因涉嫌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被成都市公安局采取刑事拘留措施。” 在6月5日21点05分,四川信托的成都某个微信群传出一则“四川信托实际控制人刘沧龙、监事会主席孔维文、风控总裁陈洪亮和财务总监胡应福被正式刑拘”的消息。 6与6日,经济观察网记者就刘沧龙被刑事拘留的传闻,向宏达股份董秘王延俊求证,询问宏达股份是否会在当日刊发公告,王延俊未作出任何回复。 6月7日下午,宏达股份公告证实刘沧龙被刑事拘留。 在公告中,宏达股份表示,刘沧龙先生不是公司董监高成员,未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公司具有独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目前公司干部员工队伍稳定,日常生产经营正常。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将加强公司管理,确保公司各项业务持续稳定开展。 股权结构显示,刘沧龙通过宏达实业持有宏达股份26.88%的股权,为宏达股份的实际控制人。 在四川民间,刘沧龙“声名显赫”,他的声名,一部分来自于他已经被执行死刑的堂弟——汉龙集团董事长刘汉。坊间称汉龙集团取名源于刘汉和刘沧龙、刘海龙兄弟三人的最后一个名字而成。刘沧龙也是四川最早一批拥有私人飞机的富豪之一。 刘沧龙被刑事拘留,案发原因是因为他所控制的四川信托爆雷。 刘沧龙通过四川宏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达集团”)持有四川信托32.04%的股权,通过宏达股份持有四川信托22.16%的股权。两家公司合计持有四川信托股权超过50%,因此刘沧龙为四川信托的实际控制人。 2020年6月,四川信托TOT(Trust ofTrusts,即专门投资信托产品的信托)产品出现大量逾期。 四川信托产品爆雷之后,监管部门进行了统计,四川信托的TOT产品总计存续规模超过250亿元,存在大股东挪用项目资金的违规行为。 此后,四川信托被紧急托管,并被四川银保监局处罚。 时至今日,四川信托的问题,目前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大量投资者的资金仍然没有追回。 宏达集团的官网显示,作为董事局主席的刘沧龙,拥有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十大慈善家、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等32个头衔。 (宏达集团官网上的刘沧龙简介) 四川信托爆雷也导致了宏达股份业绩巨亏。2020年报显示,宏达股份净利润巨亏22.46亿元,原因是对四川信托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归零。 年报中,宏达股份称2020年四川信托TOT项目停发,出现流动性问题;因四川信托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监管部门联合地方政府派出工作组,加强对四川信托的管控。宏达股份表示,公司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的规定,谨慎考虑,认为对四川信托股权投资全额计提资产减值是当前相对合理的判断。 在宏达集团的官网上,刘沧龙最近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是2021年3月11日宏达集团总部团队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工作会上。彼时,刘沧龙发言称,“做人需要自我约束,如果一个人没有单位约束、家庭约束和社会约束,很容易失去对自己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进而因掉队落伍而被社会淘汰。” 经济观察网记者将继续追踪关注刘沧龙被刑事拘留的事件进展。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