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盒马、叮咚调高免运费门槛,倒逼消费者回归线下?
作者/ IT时报记者 沈毅斌 编辑/ 钱立富 孙妍 今年春节前夕,盒马发布意见征集公告,计划将北京、上海、广州等25个城市的运费门槛上调至99元。遭到众多消费者吐槽之后,盒马在北京、南京、长沙三地展开试点,将一小时达的免运门槛上调至99元,并于2月18日开始实行。而此前北京的免运门槛为49元,其余两地为39元。盒马X会员在存续期间,可继续享受每天一次免运费权益。 盒马并非第一家上调运费门槛的生鲜电商。此前,叮咚买菜已将北京、上海等城市免运费门槛从28元上调至39元,广州、深圳等地则上调至35元。肯德基则从2月20日开始,按照餐品分量加收0.6元~9元的打包服务费。 那么,当免运费门槛上调后,你还会选择在线上买生鲜吗? 01 倒逼消费者回归线下 2021年,盒马曾上调过免运费门槛,取消每日首单免费,并在北京、上海设置49元消费门槛,广州、深圳等地则为39元。2024年元旦开始,盒马又针对线上订单每单加收1元包装费。此次又翻倍式调高免运费门槛,盒马意欲何为? 盒马鲜生CEO侯毅此前表示:“新阶段以盒马为代表的零售商进行折扣化变革,将让线下门店重新迸发活力。”他认为,与线上零售服务线性增长的成本相比,线下门店的成本较为固定,将整体呈现比线上更明显的价格优势,消费者也将重回线下市场。 2月27日傍晚,《IT时报》记者走访了位于上海普陀区的一家盒马鲜生门店。店内消费者并不多,相比之下,拣货员更显忙碌,穿着深蓝色制服的他们,一手提着购物袋一手拿着订单,在一排排货架上寻找客户订购的商品。“我平均拣货量在500件左右,零食、蔬菜、水果都有,肯定比线下购买的人多。”其中一位盒马拣货员告诉记者。 如果将线上购买量转移到线下,门店内的人气自然会上涨许多。不过,意图能否实现,还要看线上购买生鲜“主力军”——年轻上班族的态度。 正在店内挑选牛肉的上班族张女士告诉记者,她会在某一天空闲时来到线下门店,购买约一周量的海鲜、肉类食品,蔬菜、面包等需要每天购买的食品则会在线上购买。“蔬菜、面包的售价并不高,经常达不到99元。如果为了省运费每天到线下购买,我并不愿意,也没时间。”张女士说道。 而且,记者在走访中对比水果、蔬菜、肉类等产品价格发现,线上线下基本没有差异,只有部分贴上“线下专享价”标签的零食,才会存在价差。以knoppers牛奶榛子巧克力威化饼为例,线下价格比线上便宜5元。需要注意的是,线下专享价商品不再叠加其他促销活动和会员权益,这就意味着会员优惠在这些商品面前不复存在。 不断调高免运费门槛,盒马发力推动消费者回归线下,但“99元免运费+1元包装费”不一定能换来消费者100%线下消费,消费者还有其他选择,比如更换平台。 02 前置仓的“三板斧” 生鲜电商赛道十分拥挤,既有京东、天猫、拼多多等平台电商,也有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主打前置仓模式的电商,还有盒马、山姆等仓店一体平台,有着不同的打法。 选手很多、打法各异,但是生鲜电商大环境已不如以往。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7367.9亿元,增速进一步放缓。此外,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公布了一组数据,生鲜行业中88%企业亏损、7%企业巨亏,4%企业勉强实现收支平衡,能盈利的不到1%。 随着线上市场红利衰退,生鲜电商越来越重视线下市场拓展,不仅是盒马,还有叮咚。去年底,靠线上配送发家的叮咚买菜在线下开设叮咚奥莱店。 2月28日下午,《IT时报》记者来到叮咚奥莱九里亭店。这里,生鲜种类占到三分之二,前来消费的都是附近居民。对比之后,记者发现叮咚线下售价普遍比线上便宜2~5元,价差较大的是红颜草莓1KG礼盒,线下售价比线上便宜10元。 叮咚买菜面临着不小的压力,财报数据显示,2023财年前三财季收入同比减少16.89%,净亏损8689.1万元。压力之下,叮咚买菜近些年举措不断,“砍”站点、“砍”骑手、“砍”营销成本。比如在“砍”站点方面,2022年叮咚买菜相继撤出天津、中山、珠海等多个城市,2023年在重庆、成都业务进行调整,暂停相关区域的服务,2024年2月叮咚买菜被曝关闭广州、深圳38个站点。 03 传统商超日子很煎熬 曾创下连续19年不关一店“高光时刻”的大润发,在2024年开年后传出在江苏、四川、广东等多地关店的消息。 2月28日下午,《IT时报》记者来到大润发上海置业广场店,空荡的楼房早已将大润发的门头卸下,只留下贴在门上的停业通知。“租约到期,这里比较偏没啥客流量,效益又不好就关了。”商场保安说。相距30多公里的大润发曹安店也十分冷清,顾客数量不多。眼下来看,即便有阿里这个靠山,大润发的日子也难熬。 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实现营收357.68亿元,同比下滑11.9%;净亏损3.78亿元,亏损幅度较去年同期扩大。2月7日,阿里巴巴集团主席蔡崇信在2024财年第三季度财报会上表示,阿里将有计划地逐步退出传统实体零售业务。 不过相比家乐福、永辉超市,大润发在传统商超中算得上坚挺。数据显示,去年6月,家乐福自营门店数量仅剩41家,半年时间关店106家;永辉超市也比巅峰时的1440家减少了400多家。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许多商家已经尝试向数字化转型,并寻求与线上平台合作,以提升销售额和顾客体验。同时,一些商超也试图通过店面改造、增加体验式消费等方式吸引消费者。 04 外卖也卷了进来 提到配送费,最先想到的必然是美团、饿了么两大平台,为了0.1元免运费而凑单,许多消费者都经历过。美团自营的小象超市满39元免运费,为此还“贴心”给消费者准备了凑单助手。 当盒马对标山姆推出“移山价”的时候,美团买菜迅速推出“拔河价”,且商品均来自自营的生鲜品牌,狠狠营销了一波,同时也为美团买菜更名为小象超市做好铺垫。从生鲜方面来看,小象超市自营的象大厨、象优选等品牌大多集中在速食、烘焙、预制菜等品类。 在生鲜电商模式方面,小象超市并没有与盒马“拔河”,转头模仿起叮咚买菜的前置仓模式,并利用自身优势建设起更大仓库。一位业内人士透露,2022年开始,小象超市新拓展的仓库面积都在800平方米以上,2023年底新开站的杭州市场,仓库面积已经达到1000平方米,而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的前置仓面积一般在300~500平方米。这位人士分析,小象超市未来将通过更丰富的品类和更高的单价去拉动增长。 不过,美团从来没把自己定义为生鲜电商,即时零售才是它的主赛道。一位小象超市供应商透露,目前平台以家居、日用品等超市商品为主,因为小象超市自营模式成本较高,必须保证产品有一定的溢价空间。
再见,创投这十年
策划 | 暗涌编辑部 过去一年 ,「暗涌Waves」总共发布了81篇文章。 对于一个商业内容公众号来说,这实在少得可怜。但对我们这个小团队来说,相较于前一年,已经是个不小的进步。 3月8日是「暗涌Waves」的两周年。这次我们不打算聊自己,而是想借由这个时机,为过去十年的创投行业做一次阶段性的盘点。 2014年至今的十年,是那个古早名词提出的十年,也是中国创投最蓬勃的十年。今天看来,王兴的那句预言,好像没有说错。 暗涌的slogan是:钱的流向,人的沉浮。资本与人,大体决定了商业世界里的多数开端和结局。我们的盘点,也将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 感谢所有接受过暗涌访谈的人们,也感谢最亲爱的读者们。新的一年,我们继续,保持联系。 10句名人名言 重要的人的重要的话;聪明的人的聪明的话;聪明人的蠢话 “国家需要什么,深创投就投资什么。” ——2022年2月28日,深创投原董事长倪泽望在年度工作会议上谈及自身定位。 “选择做时间的朋友。Think big,think long。” ——2017年6月23日,高瓴创始人张磊在其母校人民大学毕业典礼致辞时留下了这句将被反复提起的话。 “最初的会议是你老公(李斌)来我们家跟我和强东一起吃了顿饭。他花了15分钟时间讲了他对蔚来汽车的想法,我老公花了10秒钟的时间说yes。” ——2017年12月17日,刘强东的妻子章泽天在蔚来汽车发布会上对李斌的妻子王屹芝说。 “我们做投资的时候,有四个原则:中华有为、挑战巨头、投资好产品、相信年轻人。” ——2021年5月,元气森林创始人、投资人唐彬森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带着半年内公司估值暴涨2.5倍的豪气。 “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万物其实是没有简单边界的,所以我不认为要给自己设限。” ——2017年6月21日的一篇专访中,美团创始人王兴作了如下自我表达。 “时代的钟摆来到了长期扎根本土的人民币基金这里。” ——2023年6月2日,宣布新一期综合基金首关超50亿时,达晨创投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刘昼如是说。 “ 我认认真真写了篇稿子,完了三位老师上来嘻嘻哈哈。 ” ——2024年1月5日,“程前朋友圈”主理人程前在“2023风马牛年终秀”论坛上,与冯仑、周鸿祎、王石同台时说道。 “如果还认为我们陷入的是经济周期的下行周期,那就真的错的太可怕了,应该是一个时代的落幕和一个时代的开启,周期和时代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性质。” ——2024年2月,京东前CEO徐雷在朋友圈转发《我们为什么逃不出经济周期》时说道。 “什么叫做难而正确的事?你搞不清楚的时候,就选择最难的一条路。” ——2021年4月3日,链家地产和贝壳网的创始人左晖去世前一个月接受央视《遇见大咖》采访时解释了他最常说的这句话。 “风险投资行业的工作其实并不神秘,我们就是创业企业的‘服务员’。” ——2021年8月,红杉中国种子基金投资副总裁李彦男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谈及当下VC的自我定位。 10个改变命运的决定 选择比努力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 > 安踏收购 亚玛芬 五年前,安踏联合方源资本、腾讯等财团花56亿欧元买下了芬兰老牌企业亚玛芬集团,完成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史上“最大的一次跨国收购案”。五年后,当始祖鸟和萨洛蒙火遍中国之时,亚玛芬体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IPO文件、申请纽交所上市。 在这场代价巨大的“豪赌”收购案中,亚玛芬IPO一役,还未见分晓。但作为一家本土晋江系企业,从它鼓起勇气决定收购那一刻,就已经赢了。 > 周受资的职场华尔兹 18岁参军,两年后以上尉军衔退伍——先后留学UCL、哈佛等全球顶级商学院——进入高盛、DST做投资——加入小米做CFO,成为小米集团合伙人——辞职后担任字节跳动CFO、又任TikTok CEO。周受资“华丽转身”的每一步,看起来都踩在了时代的节拍上。 > 字节收购Musical.ly 2017年11月,字节跳动斥巨资10亿美元,从与快手的竞购中,抢下大洋彼岸的Musical.ly。这笔当时看来既花钱又费力的收购,回头来看无疑是抖音登顶王座的必然一步。 > 徐新退出Manner咖啡 投资江湖上从来不缺关于徐大姐的传说,最近最能代表她的案例是Manner咖啡。自韩玉龙夫妇创业第一家店、徐新就选择重仓,陪跑到单店1亿、估值28亿美元时,又果断将手中股权转手卖掉。一场home—run级的回报,徐大姐在众人的惊诧中潇洒离场。 > 俞敏洪孵化东方甄选 2021年,新东方遭受股价暴跌、营收断崖、关店裁员;2022年,东方甄选与董宇辉在直播界爆火,力挽新东方于狂澜,开启第二曲线。 > 黎辉控股瑞幸咖啡 2020年浑水发布做空报告,曝出瑞幸咖啡财务作假的惊天丑闻,陆正耀背负骂名出局,瑞幸咖啡退市,之后创始派系与投资派系围绕控制权展开了漫长缠斗。2022年1月,大钲资本联合IDG和Ares SSG完成对创始团队股份的收购,大钲资本成为新控股股东。 黎辉火线出手,瑞幸绝处逢生:2023年总净收入为249.03亿元,同比增长87.3%。这可能将是一笔写入商学院教程的案例。 > 胡玮炜卖掉摩拜 一位毕业于普通院校、月薪一万的新闻工作者为了改变生活选择创业,踏中2014-2024十年间的最大风口——共享经济,2015年创立共享单车公司摩拜科技,短短两年拉来10亿美金投资。就在2018年摩拜最风光的时候,她决定将公司以27亿美元的天价卖给美团,一举套现15亿元。那一年,她36岁。 > 王岑转型KOL 2021年,王岑离开红杉。而后依托短视频平台的流量优势,王岑快速打造自己品牌、做知识付费。卸掉“消费王”称号的王岑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KOL。质疑王岑、理解王岑、成为王岑,如今走上转型路的投资人越来越多。 > 陈睿加入哔哩哔哩 曾经为了寻找精神安慰,陈睿打开B站,后成为死忠粉。2011年,33岁的他敲开了杭州一间出租屋的门,与穿着睡衣的哔哩哔哩创始人徐逸聊到深夜,之后做天使投资人给B站投了钱。 2014年猎豹在美国上市,陈睿功成身退,放弃了价值上亿元的人民币期权,加入了哔哩哔哩,且不断买入股票成为实控人。巅峰时期,他的身价超过350亿元。 > 合肥政府投资蔚来 2019年蔚来汽车病入膏肓,来自合肥政府的70亿元股权投资把蔚来“从ICU拉了回来”。这一案例让合肥迅速破圈,被称为“中国最敢赌的城市”、“中国最牛风险投资机构”。 在蔚来之前,合肥曾经豪赌过两次:一次是他们拿出了全市1/3财政收入,投资了因金融危机承压的京东方;一次是2016年,拿出100多亿元投资长鑫存储等半导体企业。 10个猜中开头、却没猜中的结局 一家公司或一个人的无疾而终 > 虎头局破产 2023年4月,虎头局渣打饼行的总部大楼里,被拖欠款项的供应商拿走了这里所有能换成钱的东西,此时距离虎头局“单店估值过亿”的神话仅仅过去了600天。 从烈火烹油到寒冬将至,虎头局的倒下成为压垮新消费的最后一根稻草。 > 每日优鲜退市 对于每日优鲜而言,或许在2021年纳斯达克敲钟的那一刻,故事就结束了。一年后,每日优鲜跌去99%市值,收到摘牌退市通知,关闭占收入95%的即时配送业务。 踩中每一个投资窗口的尾巴,两年融资近50亿元,几乎拿到了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所有性质的钱,也赶上了中国互联网公司赴美上市的最后窗口,故事的最后竟是兰因絮果。 > 蚂蚁金服的IPO未了局 2020年7月,蚂蚁集团宣布启动上市,总估值2.1万亿元,是全球最大规模IPO。消息发布的那天,有人听到杭州蚂蚁Z空间办公室里传来经久不息的欢呼。但短短两个月后,心愿告吹。 > 在线教育被监管 2021年上半年,仅K12赛道的历史总融资额就高达1410亿元,这个数字在一年后仅有24.766亿元。 而后行业急停。炙手可热的在线教育风口一下子成为一门股东不得参与分红、不能上市的生意。好未来、猿辅导、作业帮等头部公司不得不将主营业务剥离出去。 > 威马的迷局 2017年7月4日,乐视创始人贾跃亭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6年后,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出走海外,暂无归期。 沈晖曾一手操刀吉利对沃尔沃的并购,是新车企中背景最好的创始人。威马成立后共融资12轮,金额超410亿,在造车新势力浪潮中,威马一度与蔚小理齐名。 但从危机显露到申请破产,对一个公司而言只需要几个月。2023年倒下的造车新势力们都深谙这点。 > 九鼎千亿帝国 的 没落 出身草根的吴刚为一级市场带来了生猛的“九鼎模式”——扫街式寻找能够上市的Pre-IPO公司,打造规模化私募工厂。巅峰时,九鼎有员工500人,平均每三个月募集一支5-10亿的新基金。九鼎一度喊出“中国黑石”的目标。 2013年,A股IPO暂停,VC/PE行业洗牌,Pre-IPO投资走到尽头。这一年是九鼎投资由盛转衰的转折点。2022年12月,吴刚因干预公募基金经营活动被处100万元的罚款,并被采取证券市场5年禁入措施。 > 罗永浩的“真还传” 连续创业者罗永浩,2014年带着锤子科技正式入局已是红海的手机市场,带着“理想主义”、“脱口秀ceo”的标签,第二年,锤子估值达26亿,罗永浩身家超过 7 亿。 但3年后,锤子销量下滑,负债6亿。 更让人难以预料的结局是,这场“真还传”,罗永浩用了3年,将6个亿的债务悉数还上。 > 蛋壳退市 2015年成立到2019年底提交IPO申请,蛋壳公寓共完成7轮、58亿元融资。但各种黑天鹅之下的空置率和融资不顺使蛋壳难以为继,加之其创始人的意外被调查,公司最终被迫退市。 蛋壳是一个互联网结合租赁业的失败样本,在那之后,也不是所有行业都可以“用互联网再做一遍”了。 > 王慧文戛然的大模型之梦 2023年2月13日,归隐已久的美团联创王慧文在即刻上发布AI英雄帖,宣布“带资进组5000万美金”成立光年之外。此后,光年之外迅速获得美团王兴、快手宿华、腾讯、源码、红杉、五源的投资。 两个月后,王慧文确诊抑郁症,美团宣布完成对光年之外100%股权收购。这个“百模大战”中最戏剧性的创业故事戛然而止。 > 迷雾中的包凡 2023年2月16的深夜,华兴资本公告证实包凡失联。半年后,唯一的新消息是包凡“继续配合调查”。 包凡以及他的华兴资本,是过去十几年新经济浪潮中最大的受益方之一,作为一级市场FA行业的元老人物,包凡也一直致力于拓宽FA的边界,发展投资业务。 包凡背后的FA与一级市场,也在困境里。 10笔传奇投资 Home run级的回报,以及令人难忘的故事性 > 高榕豪赌拼多多 拼多多融资故事中,最精彩的莫过于张震在火锅饭局当场拍下的6000万美元估值,以及B轮时的坚定。 截至2023年初,高榕已退出部分大约在19-28亿美元之间,依然持有的4.9%价值约为5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高榕的整体回报保守估计将超过70亿美元,且有机会接近甚至超过百亿美元。这是一笔要素齐全的、教科书式的投资。 > 红杉押注美团 早在做校内网、饭否时,王兴就与红杉擦肩而过,直到2010年第三次做美团,沈南鹏才把他识别出来。而后红杉不仅是美团A轮唯一投资人,也是B 轮、C 轮、D 轮最大机构投资人。红杉深度参与了美团的发展,为了促成2015年美团与点评“史诗级”合并,红杉内部开过近两百个电话会。 在沈南鹏回忆中,押注美团也并非是一种理性的推断——美团不是第一个做团购的,在当时也不是最领先的——但风险投资的好玩恰在于,非理性直觉最后变成了现实。 > 王琼投资张一鸣 海纳亚洲王琼投资张一鸣,为这个世界增加了又一个在餐巾纸上诞生千亿美金的案例。此前这个故事仅仅属于贝索斯。 就在锦秋家园附近那家因为人少连灯都没开的咖啡馆的一张餐巾纸上,连续创业失败四次、腼腆的程序员张一鸣在餐巾纸上勾画了最早的今日头条产品原型。王琼相信了他。 2021年,今日头条等业务被并入抖音。如今,靠王琼最早的8万美金以及另外俩人凑齐的200万人民币,字节已经演变成一家估值一度超过4000亿美元的公司。 > 刘芹投资小米 从晚上 9 点到早上 9 点半,打爆三部手机电池,持续12个小时,这是五源资本(当时还叫晨兴资本)的刘芹在投资雷军做小米之前创下的纪录。2018年,小米在港交所上市。这通电话让五源后来爆赚百亿美元。 漫长的12小时里,刘芹完成的其实是对人的确认:当雷军说出不是因为他叫雷军,就不会死时,刘芹识别出他的敬畏之心;对事的确认:手机重演的不是传统手机的故事,而是八十年代PC 机在美国的崛起,所以注定是个百亿级别的生意。 > 连盟投资SheIn 移动互联网激战正酣的2015年,华南地区绝非最好的独角兽猎场。但IDG资本的连盟在这里找到了安克创新和SheIn——后者缔造了更大的传奇故事。 2015年,IDG领投了SheIn 3亿元的B轮融资,此番重注让IDG手中握有极多筹码。若如市场传闻所言SheIn即将在美IPO,那么这笔近年来规模最大的IPO将为IDG带来百亿美元级别的账面回报。 创投界的传奇故事大多传颂风口中混战的胜者。这是一个另类故事。 > 单伟建控股盈德 尽管过程颇为曲折且尚未最终完成,但这已经几乎注定是近十年中国创投界最传奇的buyout之一。 2017年,经营不善的盈德气体被PAG以6港元/股的价格收购,私有化成本在100亿元左右。其后PAG对盈德气体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从而扭转了经营上的颓势,又将宝钢气体并入盈德,更名为气体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去年杭州资本拟收购气体动力,若这笔交易能够达成,PAG的回报粗略估算约为300亿元。 单伟建曾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反复提到“投资机会可遇不可求”,但他时刻准备着。这一次,我们有机会见证大象起舞。 > 肖风投资以太坊 2015年4月,Vitalik Buterin又一次来到上海,这位精瘦的天才年轻人和他创立的以太坊依旧捉襟见肘。后来他结识了对区块链兴趣浓厚的肖风,后者以“万向区块链实验室”的名义资助了Vitalik 50万美元,并获得了相应数量的ETH。 以世俗眼光(金本位)衡量,这笔投资的账面回报保守估计也将在3000倍以上,而对于传统金融经验深厚的肖风而言,他还有许多方式将这个数字扩大到万倍。但他选择了推动区块链行业合规发展。 但如同区块链本身,这个故事并未被纳入创投界的主流叙事当中。 > 麦刚投资泡泡玛特 早期的泡泡玛特无人问津,这笔天使融资,王宁和团队等待了至少3个月——然后麦刚终于看到了那封邮件。广为流传的另一个部分是,融资敲定后王宁和麦刚来到五道口一个酒吧,微醺之际,王宁将二人的关系比作周杰伦和吴宗宪,麦刚听完一头雾水。 根据公开信息,麦刚当年的200万元天使轮在后续轮次中逐渐稀释、也有部分退出。2020年底泡泡玛特港股上市一鸣惊人,开盘市值即达千亿港币。而麦刚在其市值达到巅峰时可能对应着总额接近20亿元的累计回报。 这个故事的特殊之处在于,在这场千亿市值、千倍成长的盛宴里,几乎所有的中国(大)基金集体miss了最陡峭的部分,而麦刚则成为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早期投资人们的代言人。 > 宋涛投资米哈游 米哈游是一个更极致的“泡泡玛特故事”。 米哈游的唯一投资人是宋涛,他创立的斯凯网络曾是第一家在美上市的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主营业务可以被描述为“功能机市场最大的App Store”。 2012年,斯凯网络以100万元获得了米哈游15%的股份,原封不动持有至今。2016年后,随着《崩坏3》、《原神》等游戏陆续上线爆火,主流投资人们才逐渐意识到自己早已与“印钞机器”失之交臂。根据流传较广的几组经营数据估值,这笔投资的账面收益可能达到500亿元,而现金分红推测超过20亿元。 尽管斯凯网络最终被智能机时代所抛弃。 > 高瓴控股百丽 尽管百丽的杠杆收购本就是一场豪赌,但七年间的起落已然让这笔投资加注到“既决胜负、也决生死”。 同样在2017年,高瓴领衔的财团作价531亿港元私有化百丽,随后高瓴亲自上阵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数字化转型。两年后滔博分拆上市,资金开始回笼。不久前,百丽再次交表港交所,这笔载入史册的buyout即将迎来揭晓时刻。如一切顺利,保守估计此役高瓴的整体回报也将超过300亿元。 张磊曾说自己“喜欢打仗”,他的高瓴也曾如一架横冲直撞、以战养战的机器不断扩大体量和复杂度。而高瓴的终极形态——或许也是现行规则内一家基金的终极形态——大概率将被这笔投资定义。 10个五味杂陈的时刻 创投时代的高光与转折;商业偶像的人生峰谷;以及影响了更多数人的选择 > 美团收购摩拜之夜 2018年4月3日,摩拜单车深夜召开股东会通过美团收购方案。美团以27亿美元作价收购摩拜(包括65%现金和35%美团股票),并承担摩拜债务,管理团队留任。一场几乎所有参与者都选择的理性并购案,也是过去十年间中最大风口“共享”浪潮的句点。 > 沈南鹏登顶Midas 2018年4月3日,素有投资界奥斯卡之称的福布斯“全球最佳创投人”2018年榜单(The Midas List 2018)公布,沈南鹏排名第一,成为榜单自2001年创办以来首位登顶的中国投资人。次年,沈南鹏蝉联榜首,榜上更史无前例地出现超1/5的中国面孔。这或许是中国创投从业者距离顶峰最近的时刻。 > 快手的万亿狂欢 2021年2月5日,快手科技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开盘较招股价大涨193%,市值突破1万亿港元,其中持有B类股的4551名员工身家也瞬间超3000万港元。那是创投行业最后一场狂欢的顶点。万亿市值,用数字描绘出了“移动互联网创业+风险投资”到底能造出多大的价值与财富。 > 黄峥辞任 2021年3月17日,拼多多创始人、董事长黄峥发布《2021年度致股东信》称,董事会已批准其辞任董事长。在黄峥之后,张一鸣、宿华等互联网新贵CEO接连宣布退隐,出现了完全不同于上一代商业大佬的选择。多种因素导致了这样的选择。但新英雄们的战事远未结束。 > 滴滴出行APP下架 2021年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一年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处人民币80.26亿元罚款,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程维、总裁柳青各处人民币100万元罚款。 > 李想致谢张颖 2020年7月30日,理想汽车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时,CEO李想在特别致谢的三人中提及投资人经纬创投的张颖,而此时的张颖正在现场寻找一杯冰可乐。曾经在李想融资最艰难的时刻,经纬为他争取到了一笔巨大救命钱。 > 徐新求面包 2022年4月7日,上海浦东御翠园小区微信群中,一位署名“徐新Kathy”的业主求助:“哪位邻居能把我拉进团子面包群?”此信息瞬间传遍创投圈,后被证实求助者正是著名投资人徐新本尊。一直以来,投资人被认为是世界上的精英群体,而在特殊时期,他们也是大时代中真实生存着的普通个体。 > 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巴巴 2023年11月29日,拼多多盘中涨超3%,市值超越阿里巴巴,成为美股市值最大中概股。旗下Temu自2022年9月在美国上线就迅速成为最受欢迎的app。一个时代会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中国电商新王已经诞生。 > 字节解散战投部 2022年1月19日,字节跳动被曝出整体裁撤投资业务。在此之前,战略投资被认为是互联网公司突破业务天花板、拓展版图最为重要的手段。然而,随着2021年“反垄断”向互联网行业开出数十张罚单,监管信号愈发明晰,互联网巨头们也不得不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字节先人一步解散战投部,以壮士断腕之姿走进一场全新游戏。 > 红杉三大区域独立 2023年6月6日,红杉资本宣布将在2024年3月31日前实现三大区域(美欧、中国、印度/东南亚)的各自完全独立,并采用不同品牌运营。曾经,为了寻找更大、更具活力、更有未来的市场,西方风险投资家们携美元基金知名品牌来到中国,催生了这片土地上的创投行业。 而如今,这是一个令人五味杂陈的结局。 图片来源 |Rain, Steam, and Speed -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838),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阿里、京东,艰难的平台期
过去8个季度,阿里有7个季度营收增速没达到两位数,期间还出现了一次同比下滑。 京东也没有好到哪去,连续5个季度增速个位数。 已经霸榜十多年的电商老大、老二正处在艰难的平台期,等待着后来者的猛烈挑战。 四平八稳 平台期的一大特点是波动小。 总结最近一年半的业绩状况,阿里京东整体都处于平稳的走势。 截至2023年末的季度,京东首次单季度营收破3000亿,阿里首次站上2600亿,虽然都是创新高的表现,但增速四平八稳,京东增长3.6%,阿里增长5.1%。 这基本上就是京东和阿里发展现状的缩影,过去6个季度,阿里和京东的营收增速基本就围绕在5%的上下波动。 这里的平稳,不只是营收增速的平稳,还有各项业绩指标的平稳。 毛利率,由于自营占很大比重,京东的营收高、毛利率低,本季度为14.2%。过去6个季度基本都在14.1%-15.6%之间变化,波动幅度只有1.5个百分点,这样的波动率甚至比茅台还要小。阿里最新季度的毛利率40%,创造了新高,相比于京东,阿里毛利率变动大一些,但波动幅度也只有6-7个百分点。 截至期末的短期偿债压力指标,京东的流动比率基本稳定在1.2-1.4倍之间。阿里则是1.7倍-1.9倍之间。资产负债率同样如此,京东基本在50%-54%之间,阿里维持在35%-37%之间。平稳到几乎是一条直线。 连费用开支都趋于平稳,近6个季度,京东的研发费用率稳定在1.4-1.7%之间;阿里则是4.5%-7.3%之间波动。营销费用率上,京东维持在3.1%-4.3%;阿里维持在10.8%-13%。行政费用率,京东为0.8%-1.2%,阿里则是3.1%-6.2%。 总结来说,这两家巨头,在最近两年几乎没什么波动,维持着缓慢增长。作为电商的老大老二,给出的感觉是电商发展似乎停滞了。 不进则退 去年三个季度,拼多多营收分别增长58.18%、66.29%和93.89%,均高于2022年同期。海外,Temu大杀四方直接威胁到了亚马逊;国内,抖音、快手直播带货态势仍然迅猛,上半年快手电商交易额增长了34%。依然是波涛汹涌。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后来者的凶猛势头,显得阿里和京东的缓慢增长非常刺眼。 在资本市场,对于阿里、京东与拼多多呈现了截然不同的走势。最近6个季度,京东从50美元降到29美元,缩水22%,几乎是直线下滑;阿里有过反弹,曾在2023年一季度回到过100美元上方,但最终又在四季度创造了52周新低。拼多多却扶摇直上,股价增长134%。市值稳定超越阿里并不遥远。 连董事局主席蔡崇信都表示,“我们没能像以前那样自信,我们感受到了竞争压力。”(此处为节选,原话是“尽管我们没能像以前那样自信,我们感受到了竞争压力,但现在我们回来了。”) 去年,阿里和京东相继开启了大力度的组织架构调整,几乎是近5-10年的最大阵仗。 3月,阿里启动“1+6+N”组织变革,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分别成立董事会,实行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 4月,京东零售开启了5年来最大的组织架构调整,取消事业群制,变为事业部制,按照细分品类拆分为具体的经营单元,给予品类负责人更多的决策自主权。不再区分POP和自营,二者全面打通,由统一的品类负责人管理。 伴随着组织架构的是大规模人事调整,而且全都涉及一号位的变更。最初“1+6+N”组织变革时,张勇担任董事长兼CEO的同时,兼任阿里云智能集团CEO;戴珊任淘宝天猫商业集团CEO;俞永福任本地生活集团CEO;万霖继续担任菜鸟集团CEO;蒋凡任国际数字商业集团CEO;樊路远任大文娱集团CEO。 随后张勇卸任,蔡崇信接任。吴泳铭兼任阿里云和淘天的一号位,最新消息显示,俞永福也将卸任,饿了么和高德将分别设置董事长和CEO。 京东也涉及一号位的变化,徐雷退休,CFO的许冉上位。 调整一年后,两家公司依然没有改变现状,特别是传统核心业务。消费疲软、缺少流量入口、传统大促审美疲劳等因素的影响下,两家公司的核心业务变化不明显。 四季度,阿里淘天业务营收1291亿元,同比微增2%,是六大板块中增速最慢的板块。增速第二慢的是云智能,四季度营收281亿,同比增长3%。宣布组织架构调整后的三个季度,阿里淘天业务分别增长12%、4%和2%;云智能则是分别增长4%、2%、3%,仍然是近乎停滞的状态。菜鸟、盒马、阿里云分拆上市进展也非常缓慢,不仅如此,盒马屡屡被传出可能因为新零售战略改变而被调整,饿了么则传出被抖音收购的消息。 京东同样如此,零售业务收入2676亿,宣布业务调整后分别增长5%、0.1%和3%,增速不尽如人意。 拼多多、抖音等新力量取而代之的势头越来越强烈,对比阿里、京东、拼多多三家公司最近6年的增势,拼多多还有差距,但是增速一直显著高于另外两家,增长曲线已经非常明显,处在平台期,阿里和京东从未如此紧张过。 下一次增长在哪? 在京东财报沟通会上,CEO徐冉表示: “2024年将是执行之年。将坚定不移地执行现有战略,推进新一年的两大重点工作,即改善用户体验和扩大市场份额。” 核心是用户参与度,指标包括老用户及高级会员。老用户主要注重使用时长、复购率,高级会员主要注重JD plus的基数。 实现方式包括:改善体验、低价产品和实施平台生态系统战略。 1 改善用户体验,包括:免费送货、仅退款、最优价格保证等,近期推出了退货免费上门取货,延迟发货现金返还。 2 低价产品。主要实现方式是挤压供应链能力,产生规模效率并降低产品成本。京东对低价的重视程度在今年年初集中爆发,京东采销人员喊话拼多多,“恳请拼多多停止屏蔽,恳请拼多多直接比价”。 3 平台生态系统战略。主要是活跃第三方商家数量,京东去年的组织架构调整,为自营和第三方“平权”,接下来,京东还是会继续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京东的打法比较传统,依然是稳固住自身自营的优势,利用物流和供应链的能力,吸引提供高性价比产品应对低价挑战。这样做并不是大刀阔斧,这可能也与其自营业务的护城河比较牢固有关,但在消费提振缓慢的情况下,京东可能无法很直观得改变营收增速。但至少,这可以改善利润,优化经营效率。过去两年,京东的经营一直在精进,净利润在2022年增长近4倍的同时,2023年又实现了翻番,创造历史新高。ROE连续增长两年,从2021年的-1.8%增长到2023年的10.86%。 阿里的做法更加破釜沉舟。管理层变动更大,涉及的板块更多。 对于未来,吴铭泳提到,集团最高优先级是让电商和云计算两大核心业务重新获得增长动力。 电商分为国内和海外,国内增速较慢已经维持了很长时间,海外业务在蒋凡的操盘下取得了不错的增长,四季度增长44%,是阿里增速最快的板块。 淘天方面,吴铭泳表示接下来会是“投入大年”,主要集中在4方面: 1 商品供给。加强淘宝天猫平台对品牌商品和产业带商品的投入。 2 价格力及效率。提升商家及工厂的经营效率,从而在淘宝平台上创造出更优的性价比,价格力在“好货”的基础上。 3 好服务。协同商家以及物流合作伙伴,提升消费者服务全程体验。 4 消费频次。通过上述措施的投入来提升综合能力,提供好货好价好服务的消费体验,进而提升消费频次。 国际业务方面,蒋凡提出了三个方向: 1 商业模式与供应链服务升级。提升AE Choice的渗透率。AE Choice是全托管的混合型业务模式(平台扮演“代运营”的角色,负责运营和物流履约,商家只需提供产品,并与平台协商定价),AE Choice可以解决商家海外运营中物流、报关、投流等难题,Temu就是借助全托管模式降低门槛,从而压低价格。AE Choice已经迅速占据速卖通订单量的一半,效果拔群,这是接下来海外市场与Temu及其他三小龙竞争的重要手段。 2 产品技术创新。对重点国家和地区提供更适合本地市场的产品。借助AI 技术对商家经营效率的提升与经营门槛的降低。比如智能发布商品、管理、实时翻译等。此举意在吸引更多商家加入。 3 重点市场的持续增长。蒋凡主要提及了土耳其及周边、中东、欧洲,未来的主要工作依然是提升在多数海外市场的渗透率。阿里非常明确,全球市场并非只有美国市场,因为其他国家和地区,阿里依然大有可为。 阿里云在沟通会中没有过多提及,这项业务在过去几年间增速与国内电商业务相当,迫切需要提速。 今年2月底,阿里云全线下调云产品官网售价,平均降价幅度超过20%,最高降幅达55%,几乎所有产品都击穿了全网最低价。相当于通过价格战,进一步巩固市场扩大占比。 阿里云还肩负着大模型的使命,吴铭泳表示,阿里云致力于开发通义千问大模型,在搜索和广告业务上有非常大的可提升空间。 对于盒马、菜鸟等部门上市的问题,蔡崇信表示取决于市场条件,目前无法反应这些业务真正的内在价值。对于核心业务,最好的方法就是聚焦于推动集团内不同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因此,最新的消息显示,阿里核心业务集团之间恢复员工自由流动。 有两件事非常能体现阿里心态的改变。一方面,淘宝“亲自下场”成立直播电商公司,为有意入淘开播的“新手主播”以及明星、KOL、MCN机构提供全托管运营服务。 另一方面,与腾讯互相“拆墙”。上线闲鱼微信小程序,淘宝订单可部分使用微信支付,钉钉会议与微信连通。 这表明,特殊时期,阿里已经放下了之前的逻辑,想尽办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回归到电商,无论京东还是阿里,在国内市场,普遍都强调了价格优惠,但同时也分别强调了服务和好货,这表明,虽然两家平台不得不应对拼多多的攻势,但也都清楚拼多多占据了“低价”的生态位,可以阻击但不能在拼多多的优势领域被牵着鼻子走。 京东有自营+物流托底,或许在未来消费进一步复苏后能够恢复增速。而阿里则是需要在各条战线上应对挑战。本地生活应对美团、抖音,海外市场正在与Temu、Tik Tok、shein展开一场更为惨烈的竞争,这是一个庞大的增量市场,关系到阿里能否长出新的增长曲线。 在这个艰难的平台期,两家公司都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走出缓慢增长的困境。应对措施的效果还有待观察,能否真正走出被取代的威胁还很难说。
影响力正在回归!特朗普一言引发Meta股价大跌
财联社3月12日讯(编辑 牛占林)美东时间周一,美国科技巨头Meta股价一度跌近6%,成为了七巨头中跌幅最大的股票。华尔街分析师认为,这是因为Meta成为了特朗普的攻击目标,随着大选的临近,这位前总统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回归。 当天,特朗普再度喊话,称Meta旗下的Facebook才是美国人的敌人。“如果没有了TikTok,会以让Facebook变得更加强大,但我认为Facebook和很多媒体才是人民的敌人。” 在上周五,Meta也下跌了1.2%,因为特朗普在上周四晚间也抨击了Facebook。面对股价大跌,分析师认为,除了特朗普的谴责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其他新闻推动了Meta的抛售。 投资服务机构D.A. Davidson的分析师Gil Luria认为,Meta下跌与特朗普有关,Facebook被卷入了政治辩论,这对该公司来说不是好兆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上周改变了对TikTok的态度,并明确反对美国政府针对TikTok的法案,这让很多人感到惊讶。 特朗普对Facebook的指责并非无因,在2021年1月6日国会大厦骚乱事件之后,Facebook对特朗普实施了为期两年的禁令。Meta在2023年2月恢复了特朗普的Facebook和Instagram账户。 特朗普声称:“我认为Facebook非常不诚实,我认为Facebook对我们的国家非常不利,尤其是在选举方面。” Luria表示,特朗普的言论引发了人们对Facebook再次成为华盛顿目标的担忧。“当一位总统候选人把Facebook说成是人民的敌人时,这确实把该公司拉回到了政治话题的中心。” 具体来说,如果特朗普当选总统,可能会让Meta在未来更难进行收购,从而向Facebook施加压力。该公司此前对Instagram和WhatsApp的收购一直是其业绩增长的核心。 Luria补充道,如果Meta不能在未来收购一些伟大的产品,它将在竞争中遇到困难。“总统还可以做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事情,比如可以利用总统的演讲平台的权力,以减弱或限制一家公司在特定选民群体中的吸引力。” 上周美国国会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全票通过一项法案,要求字节跳动在165天内剥离TikTok,否则该应用在美国将面临禁令。 针对TikTok在美国受到无理打压,中国外交部此前回应称,美方迄今没有拿出任何证据证明TikTok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却一再对有关企业做有罪推定和无理打压,这是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国家力量打压别国企业的霸权霸道行径。美方的所作所为违背民众意愿,也损害美国的信誉,是不得人心的。中方敦促美方切实尊重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停止无理打压别国企业,为各国企业在美投资运营提供开放、公平、公正和非歧视的环境。
比特币创历史新高,传华为北汽合作的享界将于6月发布,酒店称停止飞猪订单核销,河南电动自行车违停可罚5万,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今天是3月11日 农历二月初二 上周末去景德镇玩儿了 世超上午逛市集 买了个 50 块的杯子 下午我们看到个一样的 摊主说 45 块 2 个 。。。 下面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 比特币突破 71000 美元 3 月 11 日,比特币突破 71000 美元 / 枚,日内涨超2%,创历史新高。此前在 3 月 8 日短暂触及 70000 美元关口。 据 companiesmarketcap 统计,比特币市值已升至 1.398 万亿美元,超越白银( 1.380 万亿美元 ),成为全球市值第八大资产。 :论刺激,还是不如 A 股。 # 消息称华为与北汽合作打造的“ 享界 ”首款车型 6 月发布,月销目标 1 万辆 3 月 10 日消息,据第一财经报道,日前一份关于北汽蓝谷的交流纪要显示,北汽蓝谷与华为合作的“ 享界 ”首款产品即将在北京车展亮相,6 月份发布。 该车定位为行政轿车,内部定价 30 万~50 万元,享界后续车型规划包括但不限于休闲级轿车、SUV 等产品。 该交流纪要还显示,北汽蓝谷智选车年产能规划 30 万辆,预计享界首款产品月销量超过 1 万辆。 :56E 的蛋糕,感觉可不咋好分啊? # 酒店公告称停止飞猪订单核销 今日# 飞猪推出攻城价 # 登上微博热搜,有网友发现,围绕京都威斯汀这一酒店价格,飞猪与携程已经“ 暗中交手 ”数回合,双方均有多次降价。 据一点资讯报道,一份京都威斯汀酒店的公告显示,酒店从未授权该价格的产品在飞猪售卖,现已停止飞猪订单核销,对此飞猪尚未做出回应。 :飞猪:我就说不可能再低了吧。 # 河南:严禁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最高罚 5 万元 ( IT 之家 )3 月 11 日消息,3 月 11 日,河南省消防救援总队等四部门联合发布《 关于严禁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的通告 》。 通告称,对在高层民用建筑的公共门厅、疏散走道等停放电动自行车或为其充电,拒不改正的,对经营性单位和个人处 2000 元以上 10000 元以下罚款,对非经营性单位和个人处 500 元以上 1000 元以下罚款。 对违规停放电动自行车占用、堵塞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或者有其他妨碍安全疏散行为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 5000 元以上 50000 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警告或者 500 元以下罚款。 :建议另一边儿也完善完善配套设施,来个双管齐下。
理想MEGA开局不利,其实跟外观没太大关系
理想 MEGA 发布后的首周成绩不甚理想。。 这出师不利搞得平日话痨的李厂长闭麦七天,终于,他出来说话了。 周六,李想在朋友圈说到, “ 无论多么难,都不能成为【 达斯 · 维达 】 ” 。 这个达斯 · 维达其实是星球大战前传的男主,就是手握红色光剑的那个黑武士,他从一名光明的绝地武士,到最后堕落成邪恶的黑暗领主,丧失了初心。 估计李想借达斯 · 维达就是想说自己。我们现在 MEGA 没整好,但我们会不忘初心,不会以暴制暴变成达斯 · 维达,家的理念会坚持下去,纯电的路也不会轻易放弃。 而今天的正式回应大意也是如此,一众友商也纷纷表示支持。 并且今天也正好是 MEGA 首批车主交付的日子,虽然首日提车皆大欢喜,但对理想来说, MEGA 也确实是 “ 出师不利 ” 了。 毕竟最喜欢发数据的理想,之前广州车展上 MEGA 的预订战报那可是精确到分钟的,这次那么多天没个音信,大家也都猜的七七八八。 甚至有第三方称 MEGA 三天大定数只有 3000 多,上万消费者流入其他品牌。 更惨的是,网友们围绕着 MEGA 外观疯狂造梗。可要是撇开这些外界这些恶意调侃不谈,我们又该如何去看待理想 MEGA 这款产品以及这场舆论风波? 在脖子哥看来, MEGA 的 “ 不及预期 ” ,是宣发、产品、定价三者的错位。 至于怎么个错位法呢?我们先来说说之前看似 “ 完美 ” 的宣发是怎么 “ 捧杀 ” MEGA 的。 脖子哥参加过那么多发布会,接触过那么多公关团队,理想这次的宣发不可谓不专业,真的尽全力将 MEGA 抬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首先是传播的节奏一环扣一环。 从李想最开始的 “ 丑到跳楼 ” ,到回应外观设计博主持续加热话题,发布外观后再自黑一波,不忘带出最新的 Mind GPT 。 大家觉得像高铁 ? 顺势而为,直接和高铁拍广告,质疑外观的声音反而给 MEGA 赋予了像 Cybertruck 那样的跨时代意义。 同时,他们也知道技术力塑造好了,更能增添大家对品牌的好感。 他们在理想官方的科普公众号《 有个理想 》上,请工程师来和大家科普 MEGA 的技术要点,汽车博主再二次传播。 那几天我去参加 MEGA 试驾活动,就跟回到高中上课一样。一睡醒就是 workshop 上课,教材是几十页 A4 纸厚的 MEGA 材料。理想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接,给你回答这个功能的思考,那个设计的原因。 夸张点说,就像卖房中介一样,恨不得晚上都在给你介绍产品,与一些品牌问某个功能都支支吾吾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在这种高强度的 “ 学习 ” 下,即使不是理想的自来水,也会对这家公司的面貌有深刻的印象。 员工战斗热情高涨,再加上这么一套攒劲的宣发,给人一种 “ 这车一定卖爆了 ” 的感觉。这次引来如此多的舆论,也证明吸引了一大批原来没关注,或者并不是理想用户的人群,宣发上确实是成功的。 这波成功的宣发,我愿意给个 120 分,与之对应的, MEGA 的产品力也确实还行。 遥遥领先的充电速度, 5C 电池我们实测确实可以 12 分钟充 500 公里。 CDC+ 双腔空悬配上小轮毂,在走高速的时候兼顾舒适性与能耗,更符合家庭 MPV 长距离出游的用车场景。 HUD 与盲区数字影像的联动,也给驾驶员开这台 5.4 米长的车增添更多安全感。 连后排座椅按摩都升级成 16 点,扶手和腿托都能加热,二排的周到程度确实又高了一个层次。 而且除了考虑了大人,也考虑了小孩子的用车场景,比如二排空调触摸键容易被孩子误触,直接换成了触摸屏。 真的各个细节都贯彻了理想 “ 家 ” 的理念。 但是,我要但是了。。。 MEGA 作为一辆 MPV ,过多的强调家庭属性,放弃商务属性好像还真不太行。 目前 MPV 市场上卖得好的腾势 D9 、岚图梦想家,都多少带点商务属性。尤其是腾势 D9 ,月销破万,大家都是奔着便宜的售价 + 宜商宜家去买的。 最重要的是,这些都是混动车型,没有里程焦虑。做商务接待就算有专职司机专门保持电量健康,但一些中长途的情况还是不能驾驭,就算 5C 充电站充电速度确实很快,总不能让贵客等着你插枪充电吧。 连最拿手的 5C 超充,全国也就 349 个 5C 超充站,还是一个充电站一根 5C 充电桩。唉,也不是理想不愿意多搞几根,这里面还牵扯到电网负载能力的事情。 回归评价其家用属性, MEGA 内饰照搬 L 系列,没革新但还算温馨。可装载能力就不尽如人意了,因为三排座椅折叠后留有地台,占据一部分的储物空间,要是家庭去露营要放台成人公路车,那还得先把轮子卸下来。。。 所以定位、配套和产品都还存在硬伤,我只能打个 80 分。 最后,MEGA 的报价相较于宣发的 120 分和产品的 80 分,我只愿意给 40 分。 我知道,理想一向对产品定价有比较高的掌控权,也自认为 MEGA 找到了一个没有竞品的领域( 家用高级 MPV ),甚至可能在前期调研的时候认为目标群体对价格不是那么敏感,只要有打动他们的地方就容易卖出去。 但是我依然觉得, MEGA 贵了。起售价 55.98W 的价格一出来,反正我是有点失望的。 我问你,你会用宝马 X5 的价格,去买一个国产纯电 MPV 吗?加上购置税快 60 万的 MEGA ,几乎跟潜在车主划开界限。 在 60 万面前,这 80 分的 “ 产品力 ” 瞬间不香了。我之前在海南试驾的时候,也和同行们聊了聊对于这个产品最合理的价格。 说句不好听的,直接便宜 10 万,我相信小鹏 X9 和极氪 009 当天就得 “ 连夜睡服 ” 高管。 可这个价格已经出来了,作为理想的第一辆纯电车型,肩负着高端的任务,不能像小鹏 G9 那样 “ 光速滑跪 ” ,结果就是僵在这里。 而且,最雪上加霜的是,网上对 MEGA 的讨论已经和产品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 要说 “ 凯迪拉克洗浴王 ” , “ 本田烂仔 ” ,这种调侃车主不仅不反感,甚至还挺喜欢,将其视为车友文化。 再看看现在网上对 MEGA 的造梗, “ 升棺发财 ” “ 奠动车 ” 已经超出了调侃层面,而是冲着 MEGA 高端的购买人群最忌讳的方向去引,并且遭到了网上不少乐子人传播,这让一些本就在犹豫的大定用户更难转化。 如果说这事儿后面有幕后推手,我要是理想,我肯定也不会善罢甘休的。现在李想也说了会让法务介入处理,我们可以再等等消息。 在我看来,站出来回应,总比放着不管要好的多,毕竟这样的言论已经上升到了对品牌的伤害。 说回来, MEGA 现在这个局面,定价的事肯定没辙,已然铁板钉钉,现在降价、改款甚至回炉重造都是不可能的。 但咱也不用把 MEGA 说死了,相较于 L 系列的火爆, MEGA 虽然没有达到内部 8000 月销的目标,但因为纯电竞品们基本也就月销一千多台, MEGA 如果能一直保持月销 3000 ,在市场上也算成功。 不过对于理想立下今年要销量翻番去到 80 万辆的目标来说, MEGA 肯定算不上拳头产品了。而这次的遇阻,也让 1036.7 亿现金储备的理想看清楚,只靠 “ 家 ” 观念仍然筑不起他们的护城河,产品力好不是万能的,定位、定价和配套设施这每一步都很重要。。 2024 年开年的大降价预示着今年的新能源市场必然是血雨腥风,在这竞争愈发激烈的新能源车市,大家对于价格尤其敏感。所以现在也没有时间给李厂长慢慢开会收拾 MEGA 的残局。 重整旗鼓,速速推出 L6 和 “M 系列 ” 纯电车型,在最擅长的 SUV 领域把销量抬上来,恢复大家对理想的信心,才是理想的当务之急。 撰文:浩森 编辑:脖子右拧 & 面线糊君 & 结界 & 大饼 封面:焕妍
奔赴大模型战场一周年,它们的市值涨了多少?
撰文|顾青云 编辑|沈菲菲 越来越多企业发布了 2023 年的财报,和往年最大的不同,AI或者大模型带来的营收,开始成为财报中的焦点。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不少企业的大模型已经开放了近一年时间,到底为市值带来了多大贡献呢? 我们大致将国内的AI企业分为三类,分别是平台派、垂直派和创业派,一起回顾下过去一年里市值的涨跌情况。 #01 平台派 Alter聊科技 1 平台派以互联网云厂商为主,ChatGPT出现后,他们的反应也最为迅速。不仅在模型层面高举高打,在平台服务上冲锋在前,还主动担当了市场教育和应用孵化的任务,俨然是一场不能输的“生死之战”,对市值的影响也最为直接。 鉴于阿里巴巴的业务布局过于广泛,腾讯在大模型赛道慢了半拍,字节跳动等巨头的动作比较低调,百度无疑是当前最佳的观察对象。 时间回到2023年3月16日,百度顶住压力,正式推出了文心一言。可能是因为发布会现场没有实时演示,且未全面开放体验,舆论上出现了大量失望的声音,导致百度股价的跌幅一度超过 10%。 好在外部的失望情绪并未持续太久,百度股价在文心一言内测后开始止跌回涨。3月27日,百度推出了文心千帆大模型平台,涵盖百度全套文心大模型,和相应的开发工具链,百度的市值随即冲上过去一年的最高点。 但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百度的股价呈现出了明显的下滑态势。直到5月份,其他厂商的对话式AI产品陆续内测,文心一言在国内有了明确的比较对象,再加上百度智能云在To B市场的一系列合作,股价才走出低谷,重新回到上升的势头。 2023年8月31日,文心一言在邀测五个多月后全面开放,百度市值出现短暂飙升,而后却陷入了近两个月的暴跌期。10月17日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文心一言4.0发布,笼罩在百度股价上的迷雾才逐渐消散。 整体来看,过去一年百度市值的跌幅超过 30%,文心一言以及百度在大模型、社区、开发者生态等方面的布局,并未对市值产生太大的拉升作用,甚至成了股价下跌的负面因素。比如在2024年1月15日,只因国内某研究实验室在百度文心大模型上测试AI系统,让投资者担心未来百度有可能被列入美国的制裁名单中,致使百度股价重挫超过10%。 其他平台派的市值表现也不太乐观。 阿里巴巴一年内的市值下跌超过20%,大模型带来的正面影响几乎可以忽略;腾讯市值下滑20%以上,外界关注最多的仍然是游戏和社交,而非混元代表的大模型技术。科大讯飞成了为数不多市值上涨的企业,星火大模型1.5版本发布后,科大讯飞的市值达到高峰,之后也没能逃过持续下滑的命运。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文心一言等常常被拿去和ChatGPT等国外产品对比,对于“先天体弱”的国产大模型而言,显然不是什么好事情。 再比如市场倾向于为大模型的能力投票,而平台派的玩家们往往有着更宏大的战略布局。 参考IDC对百度AI布局的总结,形成了“模型+工具平台+生态”的三级协同结构,大模型作为底座,将大模型的能力打包成产品和API服务,赋能给开发者开发各种各样的功能,然后通过获取到的行为数据,不断反哺大模型的研发,有助于业务的良性循环, 也更容易形成竞争壁垒。 这样的布局有着典型的互联网思维,在继续互联网大厂赖以生存的平台模式。也许市场逐步认识到平台模式的价值后,会在股价上给出合理的价格,但在目前这些都还是一个未知数,平台派需要在能力上证明自己。 #02 垂直派 Alter聊科技 2 区别于平台派难以掩盖的野心,一些中等规模的互联网企业瞄准了生成式AI的垂直赛道,基于原有的产品和场景,顺势踏进了大模型的河流。因为离实际的生产力更近,垂直派的价值也更容易被验证。 单从股价上看,美图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异类,至少在2024年以前,美图似乎尝尽了AIGC时代的红利。 2023年6月19日的第二届影像节上,美图一口气拿出了7款AI产品,涵盖了AI绘图、AI海报、AI 商品图、AI写真等多个AIGC场景。产品发布当天,美图的股价暴涨21.28%,呈现出了一条夸张的上抛线。 而在此前三个月,外界对美图的态度还是——“生死未卜”:在AI生图的时代,美图这样的企业是否还有生存空间?相应的,美图的股价从2023年3月份开始下滑,一直持续到了6月中旬的发布会前后。 美图股价的第二次高光时刻,源于2023年8月28日的中期业绩,营收增长了29.8%,净利润增长了3倍多。二级市场迅速投出了肯定票,美图的股价大幅回升,彻底告别了生死存亡的至暗时刻。 让百度们“嫉妒”的是,美图每一次公布和AI相关的新动作,市场都会给出积极回应,譬如美图自研AI视觉大模型MiracleVision(奇想智能)3.0版本和4.0版本的发布,在股价上都有直观的体现。 2024年1月22日发布2023年财报预告后,美图的股价再次蒙上了一层阴影,即使是收购站酷网这样的重磅决策,也未能挽回股价下跌的趋势。和去年同期相比,美图的股价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起点。 同属于垂直派,网易有道和金山办公的股价表现,则要比美图“悲惨”的多。 2023年初,网易有道被曝开始推进AIGC在在教育场景的落地,并且已经在AI口语老师、中文作文批改等细分学习场景中尝试应用。折射到股价上,网易有道终于止住了2021年以来的颓势,重新回到上涨轨道。 可惜外部环境的红利,在2023年4月“嘎然而止”,网易有道随后陆续推出了教育大模型子曰、新一代学习机和翻译笔、虚拟人口语私教Echo等产品,但股价在过去一年中依旧下跌了50%以上。 金山办公的股价也相当魔幻。 可能是身处距离AI最近的办公场景,也可能是因为微软的示范,从2023年2月份开始,金山办公的股价一路上涨,直至6月20日突破历史最高点,把市值带上了2500亿的规模。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金山办公旗下的的智能办公助手WPS AI正式亮相,成为国内协同办公赛道首个类ChatGPT式应用。恰恰是因为概念变成了事实,金山办公的AI故事迅速失去了吸引力,股价进入下行通道,2024年2月初一度下跌到210元以下,比历史最高点跌去了60%。 不管是美图、网易有道、金山办公,还是万兴科技等前面未曾提到的企业,他们的命运或多或少都在被风口裹挟,股价无不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起伏。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并不多,不去蹭AI的风口,大概率会被资本市场抛弃;选择蹭AI的风口,终归还是要回到产品体验上,回归基本面和成长性。 #03 创业派 Alter聊科技 1 生成式AI照进来的曙光,让沉寂已久的创投圈迎来了新的兴奋点。按照奇绩创坛创始人陆奇的说法:这一次AI技术和商业结合的进化速度,自己只在1996至1997年的互联网产业中感受到过。 陆奇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 奇绩创坛2023春季路演日收到了7954家创业公司申请,最终有60个项目参与路演,创业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9岁,且超过一半的项目和大模型相关;奇绩创坛的秋季路演中,AI方向上有51家和大模型相关、34家与Agent 相关。 科技大厂们争相下场的2023年,也成了大模型创业的“元年”。 2023年10月,智谱AI宣布年内已累计融资超过25亿元,估值高达100亿元。仅仅是在7月到9月之间,智谱 AI 就完成了5轮融资,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角兽。同期即有传闻称,智谱AI正以200亿元的估值进行新一轮融资。 同样是2023年10月,前搜狗公司CEO王小川创立的百川智能,宣布完成A1轮战略融资,金额为3亿美元,算上天使轮的5000万美元,百川智能的融资总额达到3.5亿美元。从创立到独角兽,腾讯花了6年时间,百川智能只用了6个月。 2023年11月,李开复创办的AI大模型创业公司“零一万物”,被传拿到了阿里云领投的新一轮融资,估值已超10亿美元,跻身独角兽的时间,比百川智能还要快一个月。而在2023年底时,零一万物被曝正在筹集最多2亿美元的新资金。 2024年2月,月之暗面被媒体报道称已完成新一轮超10亿美金融资,估值约25亿美金,创造了国内AI大模型公司的单轮最大金额融资。 如果只看以上信息,大模型创业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即将开启下一个遍地神话的创业浪潮。可在硬币的另一面,目前估值达到10亿美元的大模型创业公司,除了上面提到的4家,似乎只剩下不久前拿到6亿美元融资的Minimax。 所谓的“大模型五虎”,无不有着过硬的背景,或是李开复、王小川这样的商业领袖,或是自带光环的学术大牛,他们拿走了大模型领域40%以上的融资。其他上百家大模型创业公司,只有两成不到拿到了融资,且基本是种子轮或天使轮,大模型创业的第一个年头,就显现出了典型的二八定律。 一个更加残酷的事实在于,截止到2023年11月,国内已经有200多个大模型,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大模型诞生。除去科技大厂和学术机构,不少大模型出自新成立的创业团队,而大模型偏偏是资本高度密集,人才高度密集的赛道,那些没有拿到巨额融资的团队,结局可想而知。 李彦宏、王小川等人,曾不只一次高呼:创业者不应该去做大模型,而是做出一个好的AI原生应用。观察了大半年的投资者也纷纷坦言,后面将主要关注大模型应用层项目。可惜目前应用层项目的估值大多在1亿美元以下,远不如大模型企业耀眼。 比起平台派和垂直派,能否在一级市场拿到可观的估值,直接关系着创业者生与死。而从大模型技术的进程来看,当下还只是在起步阶段,需要经历一次次的过滤分层,注定是一条艰难的创业之路。目前还没有机构去统计大模型创业的死亡名单,但有理由相信,这个名单会很长很长。 #04 最后的话 单单从市值或估值衡量一家公司的价值,显然不是一个严谨的选择,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股价起起伏伏的背后,反映了市场信心的增减,至少现阶段已经证明:不同于以往技术创新的漂浮感,普通人只能雾里看花般地旁观,生成式AI为普罗大众打开了通往未来的大门,也就意味着,想要用大模型概念提振股价,必须要在体验上直面用户,耐心应对一次次用脚投票。
三星泄露微软Copilot新功能:用自然语言操控各种功能
IT之家 3 月 11 日消息,微软计划本月晚些时候发布新款 Surface 电脑和适用于 Windows 11 的 Copilot 新功能,但三星似乎等不及了,在其即将推出的 Galaxy Book4 系列产品宣传材料中泄露了一些即将到来的 Copilot 功能。 三星官网上发布的图片证实了此前关于微软正为其人工智能助手 Copilot 开发的一些功能的传闻,这些功能大多围绕使用自然语言完成各种任务展开,例如: 提醒我 Smith 最近的消息里说了什么 从 Smith 的消息中复制链接 用短信回复 Shawn “没问题!” 复制 Printwork 的电子邮件地址 查找 Printwork 的联系方式 写一封电子邮件草稿给 Printworks 索取报价 三星表示,Copilot “可以使用应用程序,总结短信内容,甚至可以直接从电脑发送短信”。这表明 Copilot 与 Phone Link 应用在三星 Galaxy 智能手机上将更深入地集成,目前 Windows 11 的稳定版本中还没有这些功能。 IT之家注意到,三星网站上的脚注还提到,新版 Copilot 功能将在 “2024 年春季上市的 Galaxy Book4 系列” 上可用。目前尚不清楚 Phone Link 集成是否会成为 Galaxy 设备的独占功能,微软此前也曾有过为三星设备提供独占功能的历史。 微软将于 2024 年 3 月 22 日凌晨举办一场特别活动,届时该公司将展示新款 Surface 设备,例如 Surface Pro 10 和 Surface Laptop 6,并宣布 Copilot 和 Windows 11 的升级内容。
芯片的意外赢家
附近一家中国公司开业后不久,马来西亚合同制造商 Kemikon 的员工走出工厂,发现汽车挡风玻璃上粘着几张纸。 这些传单来自峰石金属科技有限公司(Fengshi Metal Technology),这是一家总部位于苏州的竞争对手,在半导体设备制造领域开展类似业务。他们承诺工资比市场水平高出30%,并提供其他“独特的机会”,包括海外旅行和免费餐食。 过去 18 个月里,在槟城设立或扩张的数十家公司之一就是其中之一。槟城是马来西亚北部的一个州,以其海滩、多样的美食和悠闲的氛围而闻名。其他包括美国芯片巨头美光和英特尔以及欧洲半导体公司AMS osram和英飞凌。 随着世界各地的公司寻求中国的支持以保护自己免受地缘政治干扰(这一战略被称为“中国加一”),马来西亚正在成为一个令人惊讶的投资目的地。 它在半导体制造供应链的“后端”拥有50年的历史:封装、组装和测试芯片。但它雄心勃勃,希望跻身价值 5200 亿美元的全球产业的前端,该产业为从电视到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的各种产品提供动力。这包括更高价值的活动,例如晶圆制造和集成电路设计。 行业组织表示,美国对中国技术(尤其是芯片制造)的限制不断扩大,是中立的马来西亚具有吸引力的一个关键原因。美国正在与中国争夺全球技术霸主地位,并在限制向其地缘政治对手出售最先进芯片和制造设备时,获得了欧洲和亚洲盟友的支持。 “这很匆忙。不仅仅是[在槟城设立]的中国公司。有韩国的、有日本的、还有西方的。”Kemikon 首席执行官 Marcel Wismer 说道。“而这一切都与中美之间的科技战有关。” Kemikon 为美国的 LAM Research 和 Applied Materials 等客户制造机器框架等零件。威斯默表示,峰石并不是唯一一家试图挖走其员工的中国公司。 他补充说,由于美国的限制,西方主要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无法向中国出售最先进的设备。“但故事的另一部分是所有这些制造商都从中国公司采购零部件,”他解释道。 “所以他们告诉供应商:如果你不搬出(中国),我们就必须寻找新的。然后,中国公司被迫搬迁或扩张到东南亚等地,这样他们就不会失去业务。这就是槟城的用武之地。” 投资蓬勃发展。2023 年,该州吸引了 601 亿令吉(128 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超过 2013 年至 2020 年的总和。 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将马来西亚的半导体行业和劳动力发展为更高价值的制造业是一个“关键目标” 。 马来西亚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背离了我们的历史”,他一边看着槟城的工厂车间一边说道。作为土生土长的该州人,他承认自己对该州的繁荣感到自豪。 但这种叙述有明显的漏洞。其中包括严重的人才短缺以及未能创造出能够吸引其他人的国内半导体冠军。 另一个是政治。华盛顿已经向吉隆坡施压,要求其在2022年上任的安瓦尔领导下向北京“倾斜”。美国作为马来西亚外国直接投资的最大贡献者,可能会进一步打压中国技术;一些分析师和行业团体担心,这可能会限制大量新中国公司在马来西亚生产的产品和设备。 但美国银行国家主管 Gautam Puntambekar 表示,“当你谈论半导体时,马来西亚总是话题的一部分”。 他表示:“来自中国的供应链多元化仍然是企业的首要关注点。”他补充说,这种情况只会在 2024 年大选之前加速,并使槟城成为“目前亚洲最有趣的地点之一。 1972 年,槟城的一片泥泞稻田成为英特尔在美国以外的第一座生产设施。受新的自由贸易区和马六甲海峡繁忙的航运港口的吸引,英特尔与 AMD、瑞萨(前身为日立)、是德科技(前身为惠普)和其他几家科技跨国公司一起成为了过去所谓的“一带一路”的先驱。有“东方硅谷”之称。 马来西亚成为芯片封装组装和测试领域的运转良好的机器,直到最近还被认为是半导体制造供应链中相当低端、劳动密集型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已经是全球第六大半导体出口国,占据全球半导体封装、组装和测试市场13%的份额。美国每年 20% 的半导体进口都来自这里,超过中国台湾、日本或韩国。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太多的催化剂能够推动它向半导体价值链的上游发展。 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对高性能芯片的需求意味着所谓的先进封装(将芯片连接到电路板并保护它们免受污染)被视为提高性能的关键。以前的劳动密集型流程现在通常在高度自动化的工厂中进行。 按收入计算,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正斥资 70 亿美元在马来西亚建设新工厂,其中包括将于今年晚些时候竣工的“3D”先进封装工厂。这项尖端技术将芯片堆叠在一起以提高性能。 该公司还在与槟城接壤的居林建造另一家芯片组装和测试工厂。英特尔驻槟城副总裁埃里克·陈 (Eric Chan) 表示:“我们的组装、测试、设计(现在)高级封装人员数量已从 100 人增加到 15,000 人。” 他说,马来西亚现有的芯片生态系统、连接性和基础设施是吸引力的一部分。 美光和德国英飞凌也处于扩张模式。总部位于美国的美光公司去年在槟城开设了第二家组装和测试工厂,而德国工程集团西门子的前子公司英飞凌表示,将在未来五年内斥资高达 54 亿美元进行扩张。它正在建设世界上最大的碳化硅芯片生产基地,电动汽车制造商广泛使用碳化硅芯片。 AMS Osram 驻槟城高管 David Lacey 表示,供应链多元化始于疫情,但“地缘政治[背景]正在促使人们寻找替代地点和来源”。这家总部位于瑞士的电子集团是首批在槟城开展业务的海外公司之一,并且仍在当地进行投资。 马来西亚投资、贸易和工业部长兼国家半导体工作组主席 Zafrul Aziz 表示,他对槟城工厂的生产力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感到惊讶。“我现在去[美国],用于制造芯片的机械和工具来自马来西亚。” 这对初创企业有持续效应。Oppstar 是马来西亚少数几家专门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供应链前端)的公司之一,去年在吉隆坡证券交易所上市。 联合创始人 Tan Chun Chiat 表示,马来西亚有一个可以利用的“黄金机会”。“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我认为由于[美中]贸易战造成效率低下,我们将看到更多的活动。” 投资热潮甚至让槟城亲商政府也陷入困境。安瓦尔农历新年期间的访问恰逢工业场地的另一场奠基仪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槟城政府拥有该州的大部分土地,这对其国库来说是一个福音。槟城投资局是槟州政府的非营利机构,其首席执行官卢李连表示,由于土地紧张,该组织不得不对加入者“更加挑剔”。发展已蔓延到邻近的吉打州和霹雳州。 房地产咨询公司 Knight Frank Penang 执行董事 Mark Saw 表示,工业用地价格已从 2022 年的每平方英尺约 50 令吉涨至每平方英尺 85 令吉。根据莱坊 (Knight Frank) 的数据,在整个东南亚,槟城 2023 年上半年的住宅房地产价格增长仅次于昂贵的城邦新加坡。 交通拥堵已成为常态;美光马来西亚副总裁 Ramu Iyer 开玩笑说,尽管他住的地方距离工厂仅 14 公里,但他每天回家都要花一个小时的交通时间。 该国的工程人员短缺也变得更加严重。贸易部长扎夫鲁尔表示,仅电气和电子行业就需要 50,000 名工程师,但每年只有 5,000 名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其中许多人穿过长堤来到新加坡,在那里他们的薪水要高得多。工程人员的工资,特别是刚毕业的毕业生的工资,仍然低于马来西亚大多数其他专业领域,专家表示,缺乏对进入供应链前端至关重要的专业知识。 陈永记旗下的马来西亚上市工厂自动化设备专家Greatech Technology在安瓦尔访问槟城期间接待了他,他表示政府需要“更加专注于”培养本地龙头企业和提高工资。这位首席执行官表示:“在台湾和韩国,他们为能为台积电、和硕或三星等本土企业工作而感到自豪。” 从历史上看,马来西亚一直缺乏政治意愿来提供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以吸引最大的半导体公司建立资本密集型制造工厂(即晶圆厂),而且马来西亚也没有像台湾台积电这样的国家半导体龙头企业。 作为马来西亚五年内的第五任总理,安瓦尔承认,在经历 20 世纪 70 年代和 1980 年代的最初繁荣之后,在推动半导体行业发展方面,过去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满”。但随着他专注于重振经济,该行业现在已成为他工业计划的关键目标。 安瓦尔表示,全球许多补贴都过高,但他已告诉贸易部看看其他国家提供了什么以保持竞争力。“我们正在获得足够的投资。我来这里[在槟城]是为了开设一个新的[网站],”他补充道。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槟城新参与者的崛起:中国公司。 槟城投资局的 Loo 表示,自从美国在特朗普政府领导下开始对中国技术实施贸易限制,特别是现任美国总统乔·拜登收紧限制以来,槟城开始看到像丰实这样的大陆集团的浓厚兴趣。 她说,其中许多都是拥有全球供应商或西方客户的公司,以对冲美国进一步的限制。槟城投资局估计,目前槟城有 55 家大陆公司从事制造业,其中大部分是半导体行业。相比之下,美国镇压行动之前只有 16 个。 一位要求匿名的香港分析师表示,美国的限制目前不适用于先进芯片封装服务,但中国企业担心未来可能出现的限制。他们补充说,一些公司正在通过与马来西亚公司合作组装部分高端芯片来降低风险。 前华为子公司 xFusion 正在与当地运营商 NationGate 合作,在槟城制造图形处理单元服务器。在某些情况下,中国和美国公司甚至合作。封装和测试公司同富微电子于 2022 年与美国 AMD 集团合作扩建了槟城工厂。 马来西亚半导体工业协会会长斯里·黄秀海补充道:“当原产国改为马来西亚等地时,我从公司处了解到,对于某些产品,你还可以避免美国对中国征收的关税。” 制造集成电路蚀刻基板的韩国公司 Simmtech 于 2022 年在槟城开设了一家新的先进制造工厂,并在几个月内宣布将快速推进该工厂的扩张。一位熟悉该公司业务的人士表示,其一些中国供应商已跟随其来到槟城并在那里开展业务。 大多数中国企业仍来自供应链的组装和测试部分。但分析师表示,如果更敏感和更高价值行业的公司开始开设站点,可能会引起审查。 MSIA 的 Wong 表示,问题在于美国是否继续放宽标准,例如将马来西亚制造的产品和设备列入限制清单。“如果他们继续扩大定义和制裁范围…… 。。那么[马来西亚]可能会看到不同的故事。” 贸易部长扎夫鲁尔也同意美国还能做什么还存在“问号”。“但进一步的限制可能会适得其反,特别是考虑到美国公司在马来西亚的大量存在,”他补充道。 扎夫鲁尔补充说,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必须积极专注于增加高端投资,否则就会“输给”区域竞争对手。越南和印度正在建设自己的半导体产业,通常有更高的国家激励措施和更多熟练的工程师可供使用。 他的紧迫感是有道理的。马来西亚近年来可能获得了创纪录的投资,但它仍然缺乏大奖:前端制造厂。未来几年,全球将兴建约 80 个此类设施,但马来西亚没有一个。 “我乐观地认为我们会吸引不止一个,”扎夫鲁尔说。“所需要的只是掀起一股浪潮。”
李彦宏“程序员将不再存在”言论被周鸿祎驳斥,网友怒怼:先把百度程序员都开除了!
整理 | 凌敏、核子可乐 李彦宏:未来将不再存在“程序员”这一职业 在 3 月 9 日央视的《对话》·开年说节目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李彦宏表示,基本上以后不会存在“程序员”这种职业了,因为只要会说话,人人都会具备程序员的能力。“未来的编程语言只会剩下两种,一种叫做英文,一种叫做中文,这也是目前世界上人工智能技术最领先的两个语言。” 对于李彦宏的这一观点,有网友表示赞同,认为这是未来的趋势,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得是智能化。“以后编程,写代码的难度肯定会不断降低”,“现在大模型的出现已经降低了程序员门槛,后面门槛肯定会越来越低”,“程序员这个职业会进化的更高级”。 也有网友表达了不一样的观点:“低端程序员会消失,有创造力的程序员会做大”,“编程仍是基础,是必须要学的,程序都看不懂,再有创造力也没用”。有网友调侃道,“先把百度的程序员都开除了吧”。有网友更是悲观地表示,“程序员还需要 AI 淘汰? 一到 35 岁你就找不到工作啦。” 3 月 10 日,周鸿祎发表微博驳斥称:“大模型将替代程序员?未来不用学编程了么?我认为,程序员热十年内不会减弱。尽管未来人人都会用电脑,所谓人人都是程序员,但不同的人用电脑创造的产品完全不一样,AI 时代更需要计算机专家和程序员,他们可能是各行各业最有发言权的。” 在节目中,李彦宏还提到了人工智能发展速度,并表示“我觉得人工智能发展比我想象中更慢。人工智能已经被提出快 70 年了,可能每过 10 年左右,就有一群人说,我们终于要实现通用人工智能了。但其实情况比想象中要复杂。” 谈到未来大模型会给人类的生活或者是生产带来什么改变时,李彦宏认为,大模型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改变会是非常根本性的。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很多生活,但是这一波人工智能的改变,会更加的彻底、更加的深刻。 Stability AI CEO:未来五年内人类程序员将彻底消失 和李彦宏有同样观点的技术专家并不在少数。 Fixie 联合创始人兼 CEO、前谷歌 Chrome 移动团队工程总监 Matt Welsh 曾表示,“程序员这个工作或许在三五年内不复存在,甚至编程这个学科都会被终结。” 据悉,Welsh 曾在谷歌和苹果公司担任高级工程职位,他曾在 2023 年 1 月出版的《ACM 通讯》杂志上就这一话题写了一篇文章。此外,Welsh 还成立了一家初创公司来证明他的理论。 Welsh 认为,由于 ChatGPT 和 Copilot 等技术的出现,编程正处于从人类工作转变为机器人工作的转折点。在他看来,程序员需要演变成 AI 程序的“老师”——或者产品经理,或者代码评审人员。他认为这两个人类角色相对来说不那么受机器人的影响。“不要指望你的程序员职业生涯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机器正在取代这个角色。”Welsh 说道。 Stability AI 创始人兼 CEO Emad Mostaque 也曾在某技术播客节目预言:“五年内,人类程序员将彻底消失。” Stability AI 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开源图像生成器 Stable Diffusion 背后的开发商,该公司还涉及蛋白质折叠结构预测、DNA 分析与化学反应模型、语言模型乃至视听数据处理等多个领域的广泛项目。 Mostaque 总结道,对于人类程序员来说,未来前景着实不太光明,而且已经有不少证据能够支撑他的观点。来自 GitHub 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所有代码中已经有 41% 是由 AI 生成。Mostaque 进一步补充称,更有趣的是,“我们的项目在短短三个月内就超越了 GitHub 上的比特币和以太坊,迅速掀起一波新的潮流”,这证明 AI 相对于加密货币有着更积极的群众认同基础。 展望不久的未来,Mostaque 相信人类的信息获取与沟通方式将迎来突破性变化。他解释道,“到 2024 年年底,我相信大家就会把 ChatGPT 安装在自己的手机上,而且可以脱机运行、不再依赖联网。”而随着 AI 模型全面驻留在手机端,“我们的对话交互体验也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在未来,程序员将会走向何方? 虽然技术大佬们对于程序员职业的未来发展抱有不同的观点,但都认为这波 AI 浪潮会给其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Welsh 甚至对未来的软件开发团队做了一些有趣的预测:当程序员开始被淘汰时,只有两个角色可以保留:产品经理和代码评审人员。 在 Welsh 看来,产品经理的角色不会有太大变化。“人类产品经理仍然能够写出告诉软件应该做哪些事情的英文描述——也就是产品需求文档(PRD)。这是产品经理已经在做的事情,对吧?”不同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不再需要把 PRD 交给工程团队,然后等上六周左右,等他们把需求实现完毕,Welsh 说:“你只需要把 PRD 交给 AI,AI 在几秒钟内就可以吐出代码。” 具有编程能力的人类将承担“评审和阅读 AI 生成的代码,并确保它们能够正常运行以及做正确的事情”的任务。至于程序员,以及那些即将加入这一领域的人,他们将需要成为 AI 的老师,而不是程序员本身。Welsh 说:“这是关于如何教会 AI 写代码,而不是自己写。” 腾讯 Tech Lead 茹炳晟认为,工程师需要关注业务理解、需求拆分、架构设计、设计取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 prompt 学会与 AI 合作,从而实现“工程师 + LLM”形成 1+1 >2 的效果。这就是共生。未来程序员要想更好地与 AI 共生,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强化自己的能力: 需求理解、需求分析、需求拆解的能力。 架构设计、架构分析、设计取舍的能力,并推动设计的文档化和规范化。 理解问题本质,而不是单纯学习应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欧洲人工智能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
集微网消息,人工智能(AI)初创公司的大量涌入正在加剧欧洲对技术人才的争夺,谷歌DeepMind等公司面临着一个新的选择——要么付出高昂的代价,要么失去欧洲最优秀的人才。 OpenAI ChatGPT的巨大成功激发了投资者的热情,他们一直在向有前途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投入资金。在这股投资浪潮中,一大批人工智能公司,包括加拿大的Cohere和美国的Anthropic和OpenAI去年在欧洲开设了办事处,这给那些已经在努力吸引和留住该地区人才的科技公司增加了压力。 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DeepMind成立于2010年,2014年被谷歌收购,DeepMind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从棋盘游戏到结构生物学的各个领域。现在,该公司面临着大量资金雄厚的竞争对手涌入其领地,而越来越多的员工已经辞职创办自己的企业。 最近高调退出DeepMind的人才,包括其联合创始人Mustafa Suleyman,他离开后与LinkedIn的亿万富翁Reid Hoffman共同创立了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Inflection AI公司;离开的也有科学家Arthur Mensch,现任Mistral AI CEO,这两家公司在短时间内都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估值。 据知情人士透露,今年早些时候,为了阻止员工加入其他公司或自己创业,DeepMind让少数高级研究人员获得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限制性股票。DeepMind一位发言人表示:“这肯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公司在吸引和培养人才方面继续做得很好。” 根据猎头公司Avery Fairbank的数据,过去一年,英国人工智能公司高管的薪酬出现了指数级增长。该公司董事总经理Charlie Fairbank表示,“Anthropic和Cohere等外国人工智能巨头进入伦敦市场,将进一步加剧对人工智能人才的竞争。以往基本工资在35万英镑左右的高管们的薪水已经涨到了5万到10万英镑之间。” 据悉,为客户设计内部聊天机器人和其他工具的Cohere于2022年聘请了在DeepMind担任了7年首席研究员的Phil Blunsom,并任职他为首席科学家。今年1月,Sebastian Ruder也从DeepMind离开加入了Cohere。 Ruder称,“很难找到一家拥有众多业内顶尖人才的公司从零开始建立起庞大的业务,当这种机会来临时,你要抓住它。” 风险投资公司OpenOcean的普通合伙人Ekaterina Almasque表示,“DeepMind不再是人工智能领域遥遥领先的领导者,所有这些公司都在争夺同样的人才库,随着人工智能技能的短缺,这越来越像是一个池塘,而不是一个海洋。” 据悉,OpenAI去年在伦敦开设了第一个国际办事处,随后在都柏林开设了第二个办事处。Cohere去年在英国开设了办事处,该公司CEO Aidan Gomez称,他现在在他的家乡多伦多和伦敦之间工作,公司计划将伦敦的员工人数增加一倍,达到50人。 人才争夺战意味着,工人们越来越有能力向未来的雇主提出要求。总部位于伦敦的人工智能音频公司ElevenLabs为新员工提供股票期权、丰厚的薪水和完全远程工作,尽管大多数招聘职位都规定员工必须在欧洲工作。该公司最近从a16z和红杉资本等风险投资公司筹集了8000万美元资金,其将很快将员工总数增加一倍,至100人。 另外,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初创公司Bioptimus也由前DeepMind员工创立,今年2月融资3500万美元。Bioptimus的早期投资者Thomas Clozel表示,初创公司希望从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招聘人才,让他们对公司的发展方向有更大的影响力。
诺基亚800元新机上市,百元机“苍蝇腿也是肉”?
诺基亚800元新机上市,百元机“苍蝇腿也是肉”? Nokia又出新手机了。 不过,这里的Nokia不是那个人们熟悉的Nokia。虽然在智能手机行业常被当成“转型失败”的反面教材,但Nokia在通信领域依然做得有声有色,甚至去年还换了个Logo。 (图源:芬兰Nokia) 推出新手机的是这几年执掌「Nokia Mobile」这个牌子的HMD Global。据外媒FoneArena报道,HMD近日在海外推出了新款Nokia G42 5G手机,除了保持了和前代产品基本一致的核心配置外,主要变化为RAM从原版的6GB阉割至4GB,价格也因此下沉至9999印度卢比(注:按照最新汇率约868.29元人民币)。 (图源:HMD Global) 问题来了:主推廉价5G智能手机的新款Nokia G42 5G,对于国内外几乎都是一片沉寂的百元机市场又有何意义呢? Nokia G42 5G颜值吸睛,配置感人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哪怕Nokia G42 5G只是台百元机,我们还是得盘盘它的外观。 自从HMD接手Nokia Mobile后,其产品线的设计都以简洁明了为主。就背面的设计语言来说,G42 5G与前代产品不说完全一致,那至少也是个一脉相承,妥妥的家族式设计。 (图源:HMD Global) 不同之处在于这次的G42 5G变得更加「好色」了:首发共有紫色(So Purple)和灰色(So Gray)两种颜色可选,均采用了细磨砂加工的后盖,搭配上双层分色处理的影像模组,质感还算出色。 Nokia后续给这代产品追加了粉色(So Pink),和小米14上的淡粉色不同,G42 5G的粉色更接近于传统意义上的粉色,饱和度极高,拿在手上估计会非常吸睛。 (图源:HMD Global) 单看背面,你还真不一定能看出Nokia G42 5G是款百元机。不过,配色虽然升级了,但还是有些祖传的东西留了下来。 只要翻到正面,你就会发现Nokia G42 5G仍旧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模样,用的还是一块祖传6.56英寸的水滴+大下巴LCD屏幕。 这画面实在是太美,我不敢看。 (图源:HMD Global) 但不管怎么说,这块屏幕可拥有着高达90Hz的高刷新率,和百元机常见的60Hz低刷屏幕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这可是价格高达五千多元起步的iPhone 15系列都用不上的高刷新率屏幕啊。 好家伙,足以直接杀死比赛了。 (图源:HMD Global) 不过,既然屏幕都升级了,那处理器要是不升级的话,怎么都说不过去对不对。 诶,它偏偏不,Nokia G42 5G采用了和前代几乎完全一致的骁龙480 Plus处理器,只是在大核最高频率上提高了0.1GHz。 (图源:高通) 这颗处理器采用了8nm制程工艺,CPU架构为两颗A76(2.2GHz)大核+六颗A55(1.8GHz)中核,GPU则是Adreno 619。经实测,该处理器在安兔兔跑分中可以达到39w分,和自家骁龙4 Gen 2的性能差距其实不大。 如果平日里就只是微信聊天、刷刷抖音啥的,甚至闲来无事跑跑王者荣耀、英雄联盟手游这样的游戏,应该是足够用了。 (图源:mobile01) 其他配置方面,Nokia G42 5G配备了50MP+2MP+2MP的三摄模组,电池容量5000mAh、支持20W有线快充,3.5mm耳机孔、侧边指纹、存储扩展、双卡双待,姑且算是应有尽有。 (图源:HMD Global) 总体而言,这就是一台配色还算亮眼、配置没啥槽点的入门5G百元机。 毕竟售价也就八百来块,放在隔壁果子那里别说手表耳机,连个没有耳机的AirPods Pro耳机盒可能都买不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Nokia G42 5G主打的“易维护性”卖点。 “易维护性”是Nokia新机的最大卖点 除了价格外,Nokia G42 5G的最大卖点可能是其拥有很高的“可修复性”。 在这个头部厂商不断强化集成度,巴不得你随便哪里剐蹭一下都要去找官方售后的年代,Nokia G42 5G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HMD选择跟知名拆解团队iFixit合作打造,为用户提供拆机维修指南。 (图源:HMD Global) 当用户过了保修期后或是因个人原因损坏的情况下,除了可找授权维修点,也可以自行前往iFixit网站购买相关工具,依照维修指南进行破损屏幕或老旧电池的更换。 这一切听上去太美好了! 然而遗憾的是,市面上并没有Nokia G42 5G的第三方零部件可供自由购买——毕竟只是一款小众机型,不像iPhone等主流手机一样拥有繁荣的地下/第三方配件市场。Nokia G42 5G所有修复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配件都要在iFixit网站上面购买,一块用于替换的电池零件售价为29.99美元(注:当前约215.42元人民币)。 (图源:iFixIt) 作为对比,Redmi百元机的电池官方换新价格为99元,还经常会搞49元换新的活动。 这一切,让这个「易于修复」的卖点,变成了一个纯纯的噱头。 话说回来,一个不到一千元的手机,“可修复性”再高又如何呢?费尽周折买配件、买工具、学技能、花时间修复,除了像“黄章做木工”一样获取“情绪价值”外,小雷完全想不到谁会去干这事儿啊。百元机强调可修复性,本就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感觉。 百元机“苍蝇腿也是肉”,但喂不饱Nokia手机? 如果单看Nokia G42 5G的这款产品,你会觉得它相当平平无奇,但是如果把它丢进现在的百元机市场.,就会发现它的竞争力还是蛮大的。 近些年来,手机市场风起云涌,各家手机厂商都在全力冲击高端手机市场、兼顾中端机市场,从主流品牌到二线品牌都在推出产品价位在三千元往上的旗舰手机,希望能抓住机会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实现“量价齐涨”。在手机市场如此卷的今天,厂商们不只是要出货量,更要求赚到真金白银。 (图源:真我) 在这种背景下,利润空间不高甚至没有的百元机自然成为了牺牲品。稍微关注数码领域的读者不难发现,近些年来国内各大主流手机厂商已全面退出百元机市场。不过,这并不代表着百元机市场已经消失。 如果打开电商网站的话,你会发现目前在售的品牌百元机更是少之又少,但也不是没有。除了部分厂商和运营商合作推出定制机,还剩下部分子品牌偷偷推出的百元机了。举个例子,OPPO京东自营店就有OPPO A32和OPPO K9x这两款百元机。还有不少百元机则是只在线下进行销售的产品。 (图源:京东) 为什么百元机市场还有人做呢?恐怕只是因为“苍蝇腿也是肉”吧。 如果HMD真有心把Nokia G42 5G引进国内市场的话,只要定个749元左右的起售价,并将在海外市场提供的“两年时间免费非人为损坏保修”给搬进来,那还是有机会和Redmi 13C 5G、真我11 5G这类子品牌5G百元机碰一碰的。 (图源:Redmi 13C) 毕竟骁龙480 Plus的性能,本来就和天玑6100+/天玑6020处在同一水平线上,720P 水滴高刷屏,放在这个价位也算不上什么短板,而Nokia这个牌子的名声,起码还是比乐视、酷派等小众品牌要强的。 遗憾的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HMD就宣传起了自有品牌的概念,今年雷科技到现场报道的MWC展会上,HDM还坦诚表示要在年中推出自有品牌HMD Global的智能手机,似乎在提前为2026年不再续签Nokia品牌授权做准备。 (图源:热点新闻) 如无意外的话,Nokia G42 5G有可能就是最后一款Nokia手机,未来的手机市场很可能就没有诺基亚的事了。 但是,这倒也不是件坏事。 与其说让HMD继续用诺基亚的名号,做些复刻机消费大众情怀,让Nokia这个牌子变得越来越low。那不如现在就正义切割,让曾经见证无数人青春的诺基亚,彻底留在大伙的回忆里。 只是,如果没有Nikia的品牌加持,HMD Global真的卖得动吗?
会有惊喜吗?黑鲨发布会官宣,这个月发新品
3月11日消息,黑鲨官宣了2023春季新品发布会,定档3月25日20:00,本次发布会的slogan为:「旗舰跃迁」。 (图源:黑鲨官网微博) 自2022年4月,黑鲨发布了最后一款游戏手机——黑鲨5 Pro后,其游戏手机产品线就再也没有更新过。 黑鲨游戏手机自问世以来,就在这个偏小众的领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根据官方信息,黑鲨手机在2022年双十一期间取得了游戏手机品类全平台销量第一。此外黑鲨还推出散热背夹等一些游戏周边产品,其销量也都较为可观。 而市场也曾一度认为,游戏手机会成为手机领域存量竞争的新机会。随后,拯救者、红魔、ROG等游戏手机纷纷下场。 (图源:红魔官网) 但就在公司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的时候,黑鲨却选择转战“元宇宙”产业。在2021年8月的ChinaJoy上,黑鲨展示了一款名为RokidAir的AR眼镜。随后,黑鲨科技南昌公司申请注册了多个与元宇宙相关的商标,包括元黑鲨、黑鲨元宇宙、Black Shark META等等。 此时还频频传出腾讯即将收购黑鲨科技的消息,且当时的收购已得到了其最大股东——小米方面的认同。但在这消息传出后不久,腾讯终止了这笔收购计划,随后关于黑鲨科技的融资消息也在没有新的进展。 同年,游戏手机市场也在经历者大规模的缩减。Canalys调查机构相关数据显示,与2021年相比,2022年的游戏手机销量同比下滑近40%,累计销量额同比下滑39%。 黑鲨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经历了游戏手机业务和进军VR行业的失败,再加上失去了腾讯这个「靠山」,黑鲨还能活到现在也「实属不易」。 (图源:黑鲨官网) 现今还坚持更新游戏手机产品线的厂商,也仅剩下中兴旗下的红魔游戏手机,还有华硕旗下的ROG游戏手机,雷蛇还有黑鲨均已退出游戏手机市场,再无音讯。 小雷认为,其实游戏手机这个细分领域和女性手机一样,都是「伪命题」。一方面,主流的旗舰机在性能以及散热上,都能满足高要求的游戏,并且可能还会有更好的影像、屏幕、外观等等,这使得专为游戏设计的手机在性能上的优势不再明显。 再者游戏手机通常针对的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目标市场——硬核游戏玩家。这个市场的规模限制了其销量潜力,与其高成本的研发不成正比。 并且游戏手机为了优化游戏体验而做的特殊设计(如散热系统和附加的物理按键),可能会牺牲手机的轻便性和日常使用的便捷性,对非游戏用户的吸引力实在有限。 (图源:黑鲨官网) 就连当下背靠中兴的红魔,也不得不转战电竞生态市场上,推出一系列的电竞外设、显示器、平板等产品以保持其市场竞争力。 (图源:红魔官网) 在小雷看来,游戏手机注定不会长远,而黑鲨选择为电竞玩家推出外设设备,也许还有「一线生机」。
微软阿里遥遥领先!中美云巨头狂投1600亿,争做大模型最强金主
作者 | 香草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3月11日报道,近日,阿里被曝出领投大模型创企MiniMax的6亿美元融资。至此,国内现存的5家大模型独角兽MiniMax、月之暗面、零一万物、百川智能以及智谱AI已被阿里包揽。 纵观国内的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大厂,以及美国科技三巨头微软、谷歌、亚马逊,它们都布局了大模型投资。智东西梳理发现,至少有14家大模型创企背后是这些科技巨头主要供血。 ▲中美6大云巨头参投大模型创企(智东西统计制表) 这些交易包含一些共同点,如微软对OpenAI,阿里对MiniMax、月之暗面,其投资都包含一部分算力支付。 同时,巨头们的大模型布局也存在差异化,如阿里积极领投且大比例出资,腾讯、百度在投资对象和领域有各自的偏好;微软布局更广,谷歌不强求合作关系绑定,亚马逊虽然投资少但交易金额高等。 国内和国外大厂对大模型的具体投资布局如何,代表了什么样的产业趋势?智东西根据公开资料和对投资人士的采访,总结了中美云厂商巨头在大模型赛道的投资版图,并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BAT布局:阿里承包独角兽,腾讯青睐清华系,百度扶持“中国版Sora”? 在中国云计算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阿里以其独特的投资策略和算力合作模式,迅速在大模型创投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不仅注资国内估值最高的五家大模型公司,还与这些企业建立了算力合作关系。 腾讯也不甘示弱,接连投出4家独角兽,但近期其投资的步伐有所放缓。百度则低调投资多模态大模型创企,不过随着Sora爆火,其所在的AI视频生成领域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阿里:拿下国产“大模型五虎”,均达成算力合作 在国内云大厂中,阿里是投资大模型最为“激进”的一家。 在近日接连领投月之暗面和MiniMax之后,国内估值最高的5家大模型公司在短短半年内均被其“收入囊中”。 此外据公开信息,这些企业均与阿里有或深或浅的合作,其大模型在阿里云上进行训练。 ▲阿里投资的大模型公司(智东西统计制表) MiniMax公司主体为上海稀宇极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1月,其创始人闫俊杰是前商汤科技副总裁、通用智能技术负责人。MiniMax的主要业务是构建底层基础模型,目前已发布文本大模型abab系列、语音大模型abab-speech-01,推出产品包括AI智能助手万卷、AI社交软件星野以及AI语音对话助手海螺问问。 在此次B轮融资前,MiniMax已完成3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米哈游等。其3月获得的6亿美元融资中,阿里是核心领投方。据投资人士向智东西透露,阿里在其中的投资金额占据大部分,且包含一部分算力支付。此前,MiniMax与腾讯云、火山引擎已有合作关系,阿里本轮投资是否会对MiniMax的算力选择产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月之暗面成立于2023年4月,其创始人杨植麟是AI创企循环智能的联合创始人,其在清华计算机本科期间师从唐杰教授。2023年10月,月之暗面推出了全球首个支持输入20万汉字的智能助手产品Kimi。 月之暗面于2月完成阿里领投的8亿美元B轮融资,刷新了国内大模型创企单笔融资记录,同时以约23亿美元的估值晋升为独角兽。投资人士告诉智东西,阿里所投金额在此轮融资中占据极大比例,并且同样包含算力支付。此外在23年底,小红书还在接触本轮融资,但在最终融资完成时已经退出。 零一万物成立于2023年5月,创始人李开复曾担任谷歌、微软全球副总裁。零一万物主要专注于开源模型的研发,目前已发布Yi系列基座、Chat微调和多模态模型。 2023年11月,零一万物获得阿里云领投的天使轮融资,融资金额未披露,同时其估值达到10亿美元,成为独角兽。李开复当时透露,零一万物Yi系列大模型基于阿里云平台打造,阿里云强大的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为模型训练提供了稳固的基石。 百川智能成立于2023年4月,由前搜狗公司CEO王小川创立,主要业务是构建大模型底座。目前,百川智能已开源Baichuan、Baichuan2多个参数规模的模型,并发布了超千亿模型Baichuan3。 2023年10月,百川智能宣布完成3亿美元的A1轮战略融资,阿里、腾讯等参投,成功晋升独角兽之列。在同月举办的2023云栖大会上,王小川称,百川智能和阿里云作为紧密的合作伙伴,在模型预训练和模型部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 智谱AI成立于2019年6月,孵化自清华KEG(知识工程实验室),其目前已形成中英双语千亿对话模型ChatGLM、AI编程助手CodeGeeX、图像生成模型CogView等大模型及应用产品矩阵。 智谱AI在2023年累积获得超25亿人民币融资,其中阿里在9月参与B-4轮约12亿人民币融资。该轮融资完成后,智谱AI的估值达到约10亿美金,晋升独角兽。 2、腾讯:投出4家独角兽,青睐“清华系”创企 在国内现存的5家大模型独角兽中,腾讯下注了智谱AI和MiniMax和百川智能3家,其中对百川智能、智谱AI的投资是与阿里共同参投的,本部分不再赘述。 ▲腾讯投资的大模型公司(智东西统计制表) 腾讯对MiniMax的投资比阿里要早,据报道,其关联实体在2023年6月参与了超2.5亿美元的A轮融资,参投金额或为4000万美元。此轮融资对MiniMax的估值约为12亿美元,使其成为国内首家大模型独角兽。 2023年7月,腾讯云披露其为MiniMax搭建了从资源层、数据层到业务层的云架构,长期支持MiniMax的千卡级任务稳定运行在腾讯云上,可用性达99.9%。 深言科技成立于2022年3月,孵化自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THUNLP)和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BAAI),目前已推出开源中英双语大语言模型语鲸。2023年5月,深言科技获得腾讯、好未来等数亿元战略投资。 此外,腾讯云还曾于2023年6月被曝出参投美团联创王慧文的大模型创企光年之外,融资金额为2.3亿美元,光年之外估值达到10亿美元成为独角兽。一个月后,光年之外被美团收购,整体估值约为11.6亿美元。 在腾讯参与投资的5家创企中,除了MiniMax之外都是孵化自清华或创始人毕业于清华的“清华系”创企。 3、百度:低调投资文生视频创企,扶持“中国版Sora”? 在国内5家大模型独角兽的投资者列表中,没有出现百度、华为、火山引擎的身影。其中,百度参与投资了多模态大模型创企生数科技的天使轮融资,华为、火山引擎目前没有下注大模型创企。 ▲百度投资的大模型公司(智东西统计制表) 生数科技成立于2023年3月,其核心团队成员来自清华大学AI研究院,主要目标是打造世界领先的多模态大模型,目前已开源基于Transformer的多模态扩散图文大模型Unidiffuser,并发布了3D、视频等模态的生成模型。今年1月,生数科技旗下视觉创意平台PixWeaver上线文生视频功能,支持中英文输入、秒级生成。 2023年6月,生数科技获得蚂蚁集团领投,BV百度风投等跟投的近亿元天使轮融资,估值达到1亿美元。 二、美国三巨头布局:微软“劈腿”OpenAI,谷歌亚马逊押注OpenAI最强竞对 大模型技术正成为全球科技巨头争夺的焦点。微软不仅与OpenAI的合作日益深化,更是将目光投向了欧洲的新兴力量Mistral AI,展现了其在大模型领域的广泛布局。 与此同时,谷歌和亚马逊也不甘落后,纷纷注资OpenAI竞对Anthropic,还争夺起了首选云厂商的地位。 1、微软:千亿资金投向大模型,押注“欧洲版OpenAI” 提到微软的大模型投资,大家首先能想到的一定是AI界的“顶流”创企OpenAI。近日,微软注资OpenAI的强力竞对Mistral AI引发了关于OpenAI“失宠”的讨论。不过实际上,微软之前同样注资了Inflection AI、Adept AI等大模型创企。 ▲微软投资的大模型公司(智东西统计制表) OpenAI成立于2015年12月,是全球最大的大模型创企,其最新估值超过800亿美元。2022年底,OpenAI发布AI聊天机器人ChatGPT,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月活用户突破1亿,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今年2月,OpenAI的视频生成模型Sora爆火。 2019年7月,微软以10亿美元投资OpenAI。作为协议的一部分,微软Azure云计算将独家为OpenAI的大模型训练、推理提供算力支撑,同时,微软将优先享有OpenAI新技术的商业化授权。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微软又悄然向OpenAI投资了20亿美元。 2023年1月,微软斥资100亿美元扩大了与OpenAI的合作关系。据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报道,微软通过这项交易可能会获得OpenAI 75%的利润,直到它获得投资回报,并获得该公司49%的股份。 法国创企Mistral AI成立于2023年5月,由DeepMind和Meta公司的前研究人员组建,创始人曾主导Llama大语言模型开发。在半年时间内,其估值从2.6亿美元飙涨到20亿美元,跻身独角兽。 今年2月,Mistral AI发布能力接近GPT-4的大模型Mistral Large,同时宣布与微软达成多年合作伙伴关系,合作主要围绕超级计算基础设施、为Mistral AI的模型开拓市场以及AI研究和开发。作为合作伙伴关系的一部分,微软将向这家法国初创公司投资1500万欧元,这笔投资将在Mistral AI的下一轮融资中转换为股权。 Inflection AI成立于2022年3月,三位联合创始人分别来自谷歌DeepMind和领英,其大模型产品主要定位于生活助理,相较于其他聊天机器人会更人性化。上周,Inflection AI刚刚发布最新大语言模型Inflection-2.5,性能匹敌GPT-4,且训练计算量只用了GPT-4的40%。(微软英伟达力挺,OpenAI强敌出手:训练计算量仅40%、性能直逼GPT-4!) 2022年5月,Inflection AI获得微软、比尔·盖茨等投资的2.25亿美元。2023年6月,微软、英伟达和三位亿万富翁牵头投资13亿美元,其估值达到40亿美元,是当前全球第四大生成式AI独角兽。 Adept AI成立于2022年初,其创始团队包括两位Transformer论文合著者以及曾带队从事GPT-2、GPT-3研发工作的前OpenAI加州实验室工程副总裁。Adept AI构建了ACT-1模型,该模型可以使用现有的所有软件工具、API 和网站。 2023年3月,Adept AI获得微软、英伟达等参投的3.5亿美元融资,估值突破10亿美元。 2、谷歌:拿下创企10%股权,但不是首选供应商 作为微软的“老对头”,谷歌也不甘示弱,力挺微软盟友的最强竞对Anthropic。此外,谷歌还投资了以色列大模型创企AI21 Labs。 ▲谷歌投资的大模型公司(智东西统计制表) Anthropic成立于2021年初,由一批核心员工从OpenAI出走创办。这家创企是OpenAI最大的劲敌之一,上周,它发布Claude 3系列模型Opus(巨作)、Sonnet(十四行诗)和Haiku(绯句),其中性能顶配的Opus测评成绩全面赶超“最强大模型”GPT-4。(制衡OpenAI,Claude 3给AI创企吃了颗定心丸)。 综合多家外媒报道,谷歌于2023年初向Anthropic投资了近4亿美元,获得了该公司10%的股份。2023年2月,Anthropic宣布谷歌云成为其首选云提供商,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谷歌并不要求其花费资金从谷歌购买云服务。 2023年10月,谷歌向Anthropic追加20亿美元投资,其中5亿美元以预付现金形式注入,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支付剩余15亿美元。 AI21 Labs成立于2017年,其主要模型和产品包括大语言模型Jurassic-1 Jumbo、Jurassic-2以及类似ChatGPT的写作工具Wordtune。 2023年8月,AI21 Labs获得谷歌、英伟达等参投1.55亿美元融资,到2023年底,其总融资总额达3.36亿美元,整体估值达到14亿美元。 3、亚马逊:大手笔投OpenAI竞对,与谷歌争当首选供应商 亚马逊虽然只投资了一家大模型创企,但一出手就是大手笔,还从谷歌手里抢夺了“首选云提供商”的地位。 ▲亚马逊投资的大模型公司(智东西统计制表) 2023年9月,Anthropic与亚马逊达成战略合作,后者巨额投资40亿美元,作为交换,Anthropic将选择AWS(亚马逊云科技)作为首选云服务供应商,并将在Amazon Trainium和Amazon Inferentia芯片上进行其未来基础模型的训练和部署,亚马逊还将持有其部分股权。 结语:云计算与大模型创企“互惠互利” 在这场云计算巨头与大模型创企之间的投资与合作浪潮中,阿里以其激进的投资策略,成功将国内顶尖的大模型公司纳入其生态圈,通过算力合作进一步巩固了其在AI领域的领先地位。腾讯则通过投资和技术支持,展现了其对“清华系”创企的青睐,但投资速度有所放缓。百度虽然在投资方面相对保守,但在大模型研发方面进展较快。 美国市场上,微软、谷歌和亚马逊等巨头也在积极布局,通过巨额投资和战略合作,与新兴的大模型公司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些投资不仅为云服务提供商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也为大模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云计算与AI的融合将更加深入,云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不仅是技术的推动者,也是创新生态的构建者。
三星将为旧款机型推送One UI Home更新,带来更流畅的动画效果
IT之家 3 月 11 日消息,三星 Galaxy S24 系列智能手机搭载了最新的 One UI 6.1 系统,其中包含了相比 One UI 6.0 可用版本更新的 One UI Home 桌面 (v15.1.01.3)。新版本拥有更流畅的桌面动画,例如打开和关闭应用时的效果。好消息是,三星即将为旗下其他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推送 One UI Home 更新,同样可以带来更流畅的动画效果。 外媒 Sammobile 下载了 One UI Home 15.1.01.3 版本的 APK 文件并安装在了 Galaxy S23 上,直观感受到了桌面动画的流畅度提升,尤其是在打开和关闭应用程序时最为明显。旧版本 One UI Home 在打开和关闭应用的动画中偶尔会出现掉帧,而新版本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动画过程流畅丝滑。 虽然用户现在就可以下载最新版本的 One UI Home APK 并安装到三星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但IT之家强烈建议等待官方更新的推送。从第三方网站下载的 APK 文件可能包含恶意软件,存在安全风险。目前尚不清楚三星何时会推送这个更新,但很大可能将会包含在即将到来的 One UI 6.1 更新当中。三星此前宣布将于 2024 年 3 月底开始向 Galaxy S23 系列、Galaxy S23 FE、Galaxy Z Flip 5、Galaxy Z Fold 5 和 Galaxy Tab S9 系列推送 One UI 6.1 更新,据悉,此次更新还将把部分 Galaxy S24 系列上的 AI 功能引入到老款高端手机,部分 AI 功能可以在设备端运行,而另一些功能则需要网络连接。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