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自然》重磅:设计蛋白质药物或许从未如此简单!人造蛋白再迎突破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本周,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一篇重量级研究。在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蛋白设计研究所David Baker教授的主导下,曹龙兴博士与同事们展示了一种极具创新的蛋白设计策略:可以针对几乎任何感兴趣的靶点蛋白,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出与之紧密结合的蛋白分子作为候选药物,其应用可广泛覆盖从癌症到新冠感染的诸多疾病。 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一篇重量级研究 David Baker教授是人工设计蛋白领域的领军人物,其团队开发的一款名为Rosetta的程序,能根据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有效预测蛋白质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可以从头设计各种类型的全新蛋白质。 但有一类蛋白的构建一直是巨大的挑战,那就是在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常用到的“结合蛋白”:它们与疾病相关的靶点蛋白相互作用,改变靶点蛋白的功能。人们熟悉的抗体药物就属于这类蛋白,与癌细胞特有的表面蛋白结合,或是与入侵微生物结合,从而发挥抗癌或抗感染的作用。 ▲ 研究论文的通讯作者David Baker教授和共同第一作者曹龙兴博士和Brian Coventry博士(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不过,抗体作为大分子蛋白质,制造难度和稳定性都给应用带来一定局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思路是制造小分子的结合蛋白,这些“迷你版抗体”同样可以结合在靶标蛋白的特定位置,但由于尺寸更小,通常更稳定、更便于生产,只是设计的难度非常高。 研究人员打了一个比方:假如把靶标蛋白质想象成一面攀岩墙,那么其氨基酸序列经过折叠形成的褶皱和凸起相当于攀岩支点,为攀爬提供双手的握点和脚的登点。大分子的抗体可以同时抓住好多支点,稳稳爬到顶点。而小分子的“攀岩者”可选择的支点就少多了,必须找到最佳的握点和登点,规划出登顶路线。 曹龙兴博士与同事们借助Rosetta设计的新方法则是这样的:找出攀岩墙上大大小小每一个握点和登点,让成千上万的攀岩者尝试各种可能的路线,然后新的攀岩者在最有希望的路线上得出最佳路径。“只需要几个小时的计算就可以尝试各种可能的路线。”曹博士说。 2020年爆发新冠疫情后,在Baker教授的主导下,曹龙兴博士与同事们利用这种策略设计了可以结合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小型蛋白。他们在计算机上设计了超过200万个候选的结合蛋白,最终找到抗病毒活性最强的一种结合蛋白,可以像单克隆抗体一样阻止新冠病毒感染。 ▲学术经纬相关阅读:“科学突破奖”新得主再迎突破,人造蛋白可抗新冠病毒(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Crdit:UW Medicine Institute for Protein Design) 小试牛刀之后,研究团队在此次研究中进一步扩展了范围,给12种不同的靶标蛋白设计小分子结合蛋白。这些靶标包括参与癌症发生发展的生长因子、胰岛素受体、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表面蛋白等,生物学功能多样,形状各异,具有不同表面化学特性。 研究人员针对每种靶标蛋白质的多个结合位点设计了数万个虚拟的小型结合蛋白进行筛选,并通过进一步修饰增加结合蛋白与靶点的亲和力,利用酵母将人工设计的蛋白制造出来。这些小型结合蛋白不超过65个氨基酸,尺寸只有一般单克隆抗体的1/20。而经过测试,最终他们为所有12个靶标蛋白都设计出了亲和力与抗体可媲美的小型结合蛋白。 ▲ 与胰岛素受体(左)和流感病毒血凝素(右)结合的小型结合蛋白(图片来源:参考资料[3];Credit:Ian C Haydon / UW INSTITUTE FOR PROTEIN DESIGN) “我们可以针对自然界任意蛋白质设计全新结合蛋白。”曹龙兴博士说。这一结果不仅验证了设计方法广泛的适用性,也显示出这些小型结合蛋白作为药物的潜力。 研究论文发表后,《科学》杂志也专门报道了这一进展,多位没有参与该研究的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生物工程学家Tanja Kortemme教授认为这一方法“开辟了许多新的可能”。Baker教授则指出,他们还将继续改进计算方法,以便人工设计的小型结合蛋白更好地满足疾病治疗的需求。 参考资料: [1] Longxing Cao et al. (2022) Design of protein binding proteins from target structure alone. Nature [2] Design of protein binding proteins from target structure alone. Retrieved Mar. 25, 2022 [3] Software-designed miniproteins could create new class of drugs. Retrieved Mar. 25, 2022 [4] Antiviral proteins block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the lab. Retrieved Sep. 11, 2020
折叠屏崛起!安卓机对iPhone发起最强反攻,产业链深度报告|智东西内参
今年是安卓阵营冲击高端化的关键一年。OPPO、华为、小米、荣耀先后发布新款折叠屏手机,其战略价值超过市场价值,为主力机型建立市场认知。在 MWC22 大会上,折叠屏手机精彩纷呈,华为、三星、荣耀、TCL、OPPO 等均在大会上展示了最新折叠屏手机产品。Canalys 预计,2021 年到 2024 年可折叠屏智能手机的出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3%。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申万宏源的报告《折叠屏:安卓阵营的反攻》。 作者:骆思远 杨海燕 袁航 一、折叠屏,开启安卓高端化大门 手机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尺寸逐渐缩小,而屏幕逐渐增大,当二者达到某一瓶颈期时,折叠屏手机应运而生。 2006年,Polymer Vision展示折叠式智能手机概念。 2008年,诺基亚提出了一款名为“Morph”的灵活设备的动画概念,该设备采用三折设计,可以弯曲成各种形式,例如:大型展开设备、功能手机大小和智能腕带。 2011年,京瓷发布了一款名为Kyocera Echo的双触屏Android手机,配备了2块3.5英寸触摸屏,可以在两个显示器上显示两个单独的应用程序,单个应用程序可以跨越两个屏幕,而特定应用程序甚至具有优化的双窗格布局。 2013年,NEC于日本发布了NEC Medias W,与Echo不同,辅助屏幕可以折叠在手机后面。相机可以随着屏幕一起旋转,以便同一传感器可以面向前方和后方。 2013年11月,三星电子提出新概念:使用柔性OLED屏幕,可以做到无边框折叠。本来预计2015年上市,但第一部柔性OLED智能手机,要到2018年11月才推出。 2017年初,中兴通讯发布了中兴Axon M, 该设备采用与NEC Medias W差不多的设计。 2018年11月,第一个商用带有柔性OLED显示屏的折叠智能手机由柔宇柔派推出。 2019年2月三星发布会中,三星宣布将在2019年4月26日推出Galaxy Fold,但由于在媒体和数码博主试用期间屏幕出现破裂等种种问题,三星电子决定将产品上市时间延后。三星电子最初是归咎于传媒试用时除去了保护贴,而令屏幕受到破裂,但后来立即改变说法,承认是设计上出现问题。 2019年2月24日,华为于伦敦召开的MWC 2019终端全球发布会上发布华为Mate X,是华为的第一款带有5G网络并可自由折叠的手机,属于华为Mate系列中的一个产品分支。跟三星Galaxy Fold一样,同样要延后发售,但华为官方并没有说明原因。 2019年5月,LG推出5G手机V50 ThinQ,在名叫“LG V50 Dual Screen”的保护壳配件中,有一块6.2英寸的屏幕,再配合手机原有的6.3英寸屏幕,就可做到双屏和折叠。后来,LG推出类似的双屏幕可折叠的手机有G8X ThinQ、V60 ThinQ等款。严格来说,这些手机都不是屏幕可以折叠的手机。 2019年9月6日,三星Galaxy Fold正式发售。 2019年11月,摩托罗拉发布可折叠智能手机Motorola Razr。 2019年11月15日,华为Mate X正式发售。 2020年2月24日,华为发布折叠屏幕手机华为Mate Xs。 2020年2月28日,三星Galaxy Z Flip正式发售。 2020年8月5日,三星发布可折叠屏幕手机三星Galaxy Z Fold 2。 2021年2月22日,​华为Mate X2正式发售。 2021年3月30日,小米科技发布可折叠屏幕手机 小米 Mix Fold。 2021年8月11日,三星发布可折叠屏幕手机三星Galaxy Z Fold 3及三星Galaxy Z Flip 3,三星Galaxy Z Fold 3 5G 具备屏幕下镜头,Z Fold 3及Z Flip 3为第一款支援IPX8防水功能的可折叠屏幕手机。 ▲手机尺寸演进变化历史 从形态来看,折叠屏手机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内折、外折和竖折。 内折:能够更好地保护屏幕,但折叠后曲率半径小,折痕较为明显,目前市面上多数机型采用内折方案。 外折:屏幕折痕较浅,缺点是屏幕暴露在外易受损且对铰链要求较高。代表机型有Mate X,外折方案出货量相对较小。 竖折:主要优势在于便携,更广泛适用于大多数用户场景,代表机型有Galaxy Z Filp、 P50 Pocket等。 受消费者平均换机周期延长影响,叠加因20年后疫情影响而出现的供应商组件短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自2017年下滑。根据IDC数据,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3.6亿台,同比增长6.2%。 而折叠屏手机作为融合多种先进技术的创新机型近年来出货量持续扩大。根据IDC数 据,2021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达710万台,较2020年的194.7万台同比增长264.7%,渗透率由0.15%提升至0.5%。 ▲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 ▲2018-2021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 ▲各调研机构预测全球折叠屏出货量年增率 2017年后智能手机行业竞争进入存量时代,安卓阵营同质化严重,遭遇创新瓶颈。填补华为高端机份额空白,目前国产安卓阵营的两条可选主线:1、自研芯片(ISP、DPU等),打造硬件差异,目前多处于人才和技术储备阶段;2、产品创新,无论是品牌向上探索亦或是补充产品线,苹果缺位的时间窗口宝贵。 三星、华为等折叠屏老玩家持续发力推出多款新机型,小米、OPPO、荣耀等新入局者纷纷发布首款折叠屏手机。 ▲已发布折叠屏手机 国际上折叠屏手机主要由三星主导,2021年市场份额为83.47%,出货量为672万台;华为在国内市场位居第一,2021年市场份额为49.3%,出货量为76万台;小米和OPPO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分别为20万台和9万台。 ▲2021年全球折叠屏手机份额(按出货量) ▲2021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份额 据The Elec,三星2022年计划出货1300万台折叠屏手机,为2021年计划出货两倍,估计400万支为Galaxy Z Fold、 900万支为Z Flip。 ▲三星折叠屏产品线 根据IDC数据,2021年华为折叠屏出货量为76万台,其中X系列:定位高端,对标三星Fold系列,Mate X和Mate Xs采用横向外折方案,在Mate X2改用内折方案,盖板材料均使用CPI。Pocket系列:定位轻奢,主打时尚便捷,类似三星Flip系列,采用竖向内折方案。 ▲华为折叠屏产品线 2022年除苹果外的主流厂商折叠屏产品的整齐亮相将带来快速放量,随着折叠屏技术成熟和规模量产,价格将逐步下探,预计在2025年安卓阵营出货量将超5000万。 二、关键技术逐步攻破,产业链日趋成熟 铰链与盖板技术是解决屏幕折痕问题的关键,也是折叠屏形态终端能否真正经受可靠性考验的所在。此外,成本和价格偏高是影响折叠屏放量的主要因素,BOM增量主要来自显示模组和机电结构件。 ▲BOM比较(Galaxy F vs. the Galaxy S9+、iPhone XS Max) 铰链等机械结构影响折叠屏手机的开合及折痕控制,而目前主流的折叠屏铰链分为U型铰链和水滴铰链。三星采用U型铰链居多,华为和OPPO采用水滴铰链。水滴铰链弯折半径R更大,屏幕折叠时会更加自然,减少屏幕磨损提高耐用性。 三星的U型铰链R1.0,注定了会有比较明显且较深的折痕;而OPPO的内折水滴已经接近于R3,所以表现的折痕就比较轻微。 铰链设计需要考虑折叠屏相关的连接、走线、散热等上百个精密元件,多数品牌选择自研设计,组装和代工环节主要由韩厂和台产完成。生产工艺和组装难度大,价值量高,涉及MIM(金属注射成型)、液态金属等多种工艺。 MIM零部件的价值量具有很大弹性,与铰链复杂程度和零件数量有关。如OPPO Find N铰链包含136个零件,荣耀Magic V铰链包含213个零件。整体铰链的组装价值是MIM零件的10倍左右,精研科技等国内厂商正在由零件生产向整体组装转型。OPPO Find N单个成本达到800元,vivo即将发布的X Fold因添加了航天材料,成本预计超1200元。 ▲铰链主要厂商 折叠屏盖板的材料选择主要有CPI和UTG两种方案:CPI:无色聚酰亚胺,良好的弯曲性能,但其光学性能和抗划伤性能略显不足,因此必须溅镀一层硬涂层,除中兴nubia α外为初代所有品牌选择。 UTG:超薄铝硅酸盐玻璃,良好的硬度,但其抗冲击性仍然不足,不可作为第一表面,必须在粘贴一层保护膜(会有折痕),2020年开始各品牌开始采用UTG代替CPI。 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折叠手机前盖CPI和UTG搭载量分别为64.3万部和51.4万部,分别同比增长178%和80%。 ▲CPI和UTG对比 ▲2020-2025年中国市场折叠手机UTG搭载量趋势预测(单位:Million Pcs) 长期来看,可折叠显示产品的开发一定以简化结构为发展方向。 ▲折叠盖板的发展趋势 UTG产业链主要分为原片制造和减薄两个环节:具备原片生产能力的厂商数量少,产业集中度高,主要由肖特、康宁、日本NEG占据(面板玻璃基供应商相似),国内厂商存在较大技术差距。 UTG工艺路线分为减薄路线与非减薄路线,整体看减薄路线产品性能和良率稍差,但具有成本低优势。目前,中国企业主要基于UTG减薄路线开发,代表企业有长信科技和凯盛科技。 UTG减薄主要是用化学蚀刻的方法对UTG原片进行处理,通过对玻璃的减薄,玻璃重量变小,达到轻薄化;厚度变小,显示清晰;减少占用空间,使盖板面板折叠更容易; 减薄环节国内厂商良率和量产能力差异较大,产能扩充规划积极,国内在2022年到2023年的UTG年产能有望过亿。 ▲国内UTG减薄主要厂商 ▲折叠屏产业链一览 智东西认为,2022年的手机行业,折叠屏,必定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关键词。从三星、华为等品牌炫技,到荣耀、vivo和一加等众多玩家进场,价格从奢侈到了亲民,折叠屏手机从“尝鲜”进入到了“大众日常”的阶段。无论从供、需哪端看过去,2022年,都大概率会成为折叠屏真正的元年。
“IPO一线”IC测试设备厂商联动科技创业板IPO成功过会
第15次审议会议结果显示,佛山市联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动科技)创业板IPO成功过会。 据了解,联动科技专注于半导体行业后道封装测试领域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半导体自动化测试系统、激光打标设备及其他机电一体化设备。半导体自动化测试系统主要用于检测晶圆以及芯片的功能和性能参数,包括半导体分立器件(功率半导体分立器件和小信号分立器件)的测试、模拟类及数模混合信号类集成电路的测试;激光打标设备主要用于半导体芯片的打标。 随着国内半导体行业发展,2019年,联动科技发展迎来转折点。截至2019年3月31日,联动科技发展已初具规模,其经审计后的净资产达到2.08亿元。一方面,联动科技由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另一方面,联动科技加速增资,并开启上市进程。 2018-2020年,联动科技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5581.42万元、14813.93万元、20190.26万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4407.32万元、3174.01万元、6076.28万元。 其中,半导体自动化测试系统是联动科技近三年的主要营收来源,2018年-2020年,该类产品的年度营收占比均在60%以上,且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到2020年,该业务营收占比达到73.45%。 在联动科技的半导体自动化测试系统业务中,大体可分为分立器件测试系统、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两大类。2018年-2020年,半导体分立器件测试系统收入占公司半导体自动化测试系统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5.50%、84.11%和83.12%。从该比例来看,联动科技现有半导体测试系统主要集中在分立器件测试设备领域。
景嘉微:在产能方面有多重解决机制 可保障公司业务需求
集微网消息,近日,景嘉微发布投资者调研调研活动纪要。景嘉微于2022年3月24日接受7家机构调研。其中基金管理公司5家,证券公司2家。 据景嘉微介绍,景嘉微成立以来励精图治,专注于图形处理芯片的研发与技术迭代,历经十余年,成功研发JM5400、JM7200、JM9为代表的系列图形处理芯片,并成功实现产业化。日前,景嘉微JM9系列图形处理芯片已顺利发布,应用领域涵盖地理信息系统、媒体处理、CAD辅助设计、游戏、虚拟化等高性能显示和人工智能计算领域。这是国产图形处理芯片发展的一小步,但是景嘉微芯片发展的一大步。目前,信创市场为景嘉微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JM9系列图形处理芯片的成功发布将为景嘉微未来进一步拓展通用市场提供强有力的产品支撑。 未来,景嘉微将继续秉承“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务实高效、持续改进”的工作作风,着力投入研发,不断推进产品迭代,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为国产图形处理芯片设计技术的提升贡献一己之力。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减持进展,景嘉微方面介绍,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目前减持数量已经过半,景嘉微2022年3月23日在巨潮资讯网发布了《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股份比例达到1%暨减持数量过半的公告》,截至2022年3月22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已经减持了3,012,357股,减持数量已经过半,未来的减持进展景嘉微将按照相关法规及时披露。 随着嘉微业务规模逐步扩大,产能是否会受限?景嘉微方面表示,在产能方面有多重解决机制,可以保障公司业务需求。 此外,景嘉微景美公众号发布了景美多屏一体机测试成功的文章,后续是否会在金融行业大规模推广?景嘉微表示,与客户合作推出的多屏一体机可以提供四屏高清独立显示输出,同时满足丰富内容创作、4K视频编辑、高分辨率流畅游戏和沉浸式虚拟体验,已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目前已在国内多个证券公司开始试点应用。未来景嘉微将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不断迭代升级,逐步推动在金融等诸多行业的应用。未来具体的订单请以公司公告为准。
专攻医疗健康!英伟达推出新计算平台,AI算力可达619TOPS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在医疗健康领域,AI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AI技术的助力下,医生只需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人类DNA的测序工作,并根据氨基酸序列预测DNA的三维结构;研究人员可使用计算机生成新的候选药物,还能完成新药物对目标疾病的疗效测试。 这是在本周举行的英伟达(NVIDIA)GTC大会期间,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其主题演讲中分享的“AI+医疗”相关进展。 在他看来,数字生物学的革命尤为引人瞩目,AI加速了DNA测序、蛋白质结构预测、新型药物合成和虚拟药物测试。过去几年,AI药研初创公司获得了超400亿美元的投资,数字生物学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这将是NVIDIA AI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使命。”黄仁勋说。 从底层硬件系统到软件平台,英伟达不断扩展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为该领域的计算优化提供算力与算法的双重支撑。 在此基础之上,3月23日,英伟达又推出一款新型AI计算平台,算力可达到254-619TOPS,以满足医疗设备行业对部署AI应用的需求。 一、将AI技术加速引入医疗健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公司开始将AI及机器人技术融入到医疗设备中,为医生诊疗及生物医学研究提供动力。 为此,英伟达在四年前推出了专为医疗成像设计的Clara超级计算机平台,它能基于现有医疗设备,优化影像采集与重建、对象检测和分割以及可视化能力,实现更高的医疗成像保真度。 利用NVIDIA Clara软件开发套件(SDK),开发者可轻松在其GPU平台上部署医疗成像相关的AI、可视化或计算密集型应用。英伟达还打造了用于医学成像的迁移学习工具包,以便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定制和调整AI应用程序。 针对“AI+医疗”领域极为关键的安全隐私问题,英伟达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合作开发了针对医疗健康领域优化的开源AI框架MONAI。它基于PyTorch,可通过行业特定的数据处理、高性能训练工作流程、先进的可复现参考实现,优化医疗成像中的AI开发。 英伟达面向医疗健康行业打造的智能计算平台NVIDIA Clara Holoscan,基于NVIDIA AGX Orin,可将医疗设备与边缘服务器无缝连接,助力开发者在混合计算环境中构建、部署和管理各种AI医疗影像学应用,加速高速I/O、物理处理、图像处理、数据处理、渲染等环节,从而实现更趋近于实时的医疗设备工作流程。 Clara Holoscan SDK专为高性能流式数据应用程序而设计,用于构建新一代软件定义设备。它汇集了预训练模型和可扩展微服务框架,允许在设备和边缘数据中心管理和部署应用程序,开创了行业的软件即服务业务模式。 二、推出新型AI计算平台,算力可达619TOPS 从机器人手术到研究生物学的新方法,外科医生和科学家需要医疗设备逐步发展成为持续传感系统,进而更好地推动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2022年3月23日,英伟达发布一个可供医疗设备行业在边缘开发和部署实时AI应用的平台Clara Holoscan MGX,可满足必要的监管标准,符合IEC-62304医疗级规格。 它将Jetson AGX Orin工业级模块、RTX A6000 GPU和ConnectX-7智能网卡整合到一个可扩展的AI平台中,可提供高达每秒254-619万亿次运算的AI性能。 对于高吞吐量设备,ConnectX-7能够提供高达200GbE的带宽以及用于GPU处理的GPUDirect RDMA路径,有助于加快处理速度。 Clara Holoscan MGX平台还集成了最新嵌入式安全模块,该模块包含负责监控关键操作、提供远程软件更新和系统恢复的控制器,以及可实现最先进嵌入式安全的硬件信任根。 此外,该平台提供基于长使用寿命英伟达组件的硬件参考设计、10年的长期软件支持,以及来自嵌入式计算合作伙伴的IEC60601认证报告。 医疗设备制造商可以直接嵌入Clara Holoscan MGX,或将其连接到现有的医疗设备安装平台,从而使开发者能够加速AI部署和监管审批。 Holoscan开发平台目前向早期体验客户开放,正式上市时间是5月,并将于2023年第一季度完成医疗级准备。 一些大型医疗设备制造商和数十家机器人手术和医学成像初创公司已基于英伟达Clara Holoscan平台进行开发。 三、首批创企用上英国最强超算,推进医疗健康研究 英伟达也在用超级计算机为医疗健康领域的研究提供动力。它建造的英国最快超级计算机Cambridge-1,担起了NVIDIA英国在产学界的AI和医疗健康合作。 Cambridge-1于去年7月正式推出,这是一个由NVIDIA DGX A100系统、BlueField-2 DPU和NVIDIA InfiniBand网络提供支持的NVIDIA DGX SuperPOD集群,是世界前50名最快的计算机之一,并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4家英伟达Inception项目的成员被选为第一批访问Cambridge-1的初创公司,分别是Alchemab Therapeutics、InstaDeep、Peptone、Relation Therapeutics。它们将借助Cambridge-1超算的算力来加速药物发现、基因组测序和疾病研究。 Alchemab Therapeutics在研发对抗癌症等疾病的抗体药物发现引擎,InstaDeep正为下一代疫苗和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AI驱动的决策系统,Peptone在开发一种有助于分析内在无序蛋白质(IDP)或缺乏固定3D结构的蛋白质精确结构的物理引擎Oppenheimer,Relation Therapeutics正使用推荐系统技术来揭示疾病中的因果关系,推进新药研发。 在超级计算机的支撑下,英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和英伟达开发了自然语言处理模型MegaMolBART的最新迭代。该模型能利用AI生成新的分子。Transformer化学模型可以使用英伟达NeMo Megatron框架训练拥有超过10亿个参数的化学语言模型。 结语:AI正助力越来越多医疗成像及新药研发创新 从医疗成像、基因组学到新药开发,AI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覆盖范围和影响逐渐扩大,助力越来越多推动手术、诊断和药物研发进步的突破性研究与前沿创新。 追求“精准”的医疗健康行业,正成为世界上对计算能力需求最大的产业之一,从当前趋势来看,融入AI、机器人技术的医疗设备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医疗设备的主力。而影像处理和AI加速计算恰恰是英伟达的GPU相关软硬件产品所擅长之处。 这些年来,英伟达不断加大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力度,GPU已经被应用到几乎所有医疗成像设备中,更多方便开发者及医生使用的AI软件工具及参考应用也在持续更新。我们期待看到在这些软硬件资源的支撑下,科研人员们能挖掘出AI与医疗健康研究结合的更多潜力,改变医疗未来。
董车日报|极氪 ZEEKR OS 2.0 开启推送 / 蔚来第四季度营收 99 亿元 / 不止电车,油车也会涨价
导读 极氪 ZEEKR OS 2.0 开启全量推送 劳斯莱斯曜影 &魅影明年正式停产 本田发布思域 e:HEV 官图 领克 02 Hatchback 新增车型 15.08 万起 蔚来第四季度营收 99 亿元,同比增长 49% 重庆众泰破产再度流拍,打八折也没人接盘 电车涨价了,别急,油车也会跟着涨 苹果 UWB 汽车钥匙已经不是宝马的专属 红牛车队发布有关「巴林站双退」的声明 梅赛德斯-AMG 发布 AMG GT Track Series 今日话题:这会是最丑保时捷吗? 极氪 ZEEKR OS 2.0 开启全量推送 今天(3 月 25 日)中午,极氪举行了第二季「直播面对面」,对 ZEEKR OS 2.0 的新特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ZAD 极氪智能驾驶辅助方面,极氪新增了几个功能: 全速域(0-150km/h)自适应巡航 前方交叉路口来车预警 AEB 前向碰撞减缓 LDW 车道偏离预警 极氪表示,OTA 将采取分阶段升级方式,减少下载与安装时间。在辅助驾驶方面,极氪将会陆续推送更多功能。 公共充电网络建设方面,截至 3 月 20 日,极氪已在全国 20 座城市建有极充站、超充站,以及轻充站三种不同功率的充电站。 ZEEKR OS 2.0 的具体表现,董车君也将在体验后与大家分享。 劳斯莱斯曜影 &魅影明年正式停产 劳斯莱斯 CEO 托尔斯滕·穆勒·奥特沃斯(Torsten Müller-Otvös)日前证实,曜影和魅影两款双门跑车将于 2023 年正式停产,且目前已不可订购。 奥特沃斯表示,虽然全新的 Spectre 电动跑车并不是魅影的直接替代车型,但 Spectre 将在未来扮演劳斯莱斯双门硬顶跑车的角色。 可惜可惜,早知道我上周就订一辆了。 本田发布思域 e:HEV 官图 本田最近发布了思域 e:HEV 欧版车型的官图。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辆混动版思域。 新车采用阿特金森循环 2.0L 发动机、双电机和锂电池组成的混动系统,系统综合最大功率为 184 马力,峰值扭矩为 315N·m,WLTP 油耗低至 5L/100km。 这套混动系统提供 Eco、Normal、Sport、自定义 4 种驾驶模式,可在纯电、混动、发动机直驱之间进行切换。 东风本田将会在 8 月推出思域混动版车型,两厢的思域车型则会在 10 月推出,两厢混动版预计会在 12 月推出。 思域还是两厢的好看。 领克 02 Hatchback 新增车型 15.08 万起 3 月 24 日晚,领克 02 Hatchback Plus/Pro 版上市,售价区间为 15.08-16.28 万元。 新车搭载 Drive-E 2.0TD T4 涡轮增压发动机,可输出 190 马力,匹配 7 速双离合变速箱,零百加速 7.8 秒,综合油耗 6.4L/100km。 领克 02 Hatchback Plus/Pro 延续领克 02 Hatchback 宽体、低趴的轿跑式设计,四出排气也更显运动气质。 别被它的名字迷惑了,虽然叫做 Plus/Pro,但其实就是 02 Hatchback 的低功入门版,要问这俩有什么区别…… Plus 版有双色车身。 蔚来第四季度营收 99 亿元,同比增长 49% 蔚来汽车今日(3 月 25 日)发布了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 报告显示,蔚来汽车 2021 年第四季度总收入为人民币 99.007 亿元,同比增长 49.1%。蔚来 2021 全年净亏损 40 亿元,同比收窄 24.3%。 另外,针对近期碳酸锂价格飙涨的现象,蔚来董事长李斌表示,当前蔚来没有提价的想法,接下来会根据市场情况来调整定价。 蔚来在去年四季度开始使用三元铁锂电池,成本方面有优势,另外销量提升也起到分摊成本的作用。 李斌还呼吁上游锂矿、锂盐等厂商从长期利益出发,不要人为制造涨价,「这对行业不是一件好事。」 每次看到车企发财报,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好多钱啊。 重庆众泰破产再度流拍,打八折也没人接盘 日前,重庆众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土地使用权、建筑物、周转材料等资产在阿里拍卖破产强清平台进行二次拍卖,因无人出价而再度流拍。 3 月 15 日,重庆众泰破产重整无人接盘,起拍价为 13.65 亿元,遭流拍;二次拍卖对标价折价 20%,起拍价调整到 10.92 亿元,依旧流拍。 相关人士表示,上述资产将打八折继续拍卖,「如果三拍仍然流拍,还将继续打八折拍卖,所得用于清偿债务。」(快科技) ▲保时捷 CEO 看到众泰 SR9 的名场面 不管怎么说,众泰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还是记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这一笔可能画得不太好看。 电车涨价了,别急,油车也会跟着涨 最近两周,几乎每天都有电动车涨价的消息,理想汽车 CEO 李想在微博中提到:「不涨的都是因为还没谈好。」 有趣的是,面对电动车企集体涨价,传统车企并没有趁机造势。 实际上,不仅是电车,油车也面临着成本上涨的压力,只是传统车企的涨价方式可能会有点小不同。 传统车企因为产品线众多,渠道网络庞大,生产成本的上涨无法简单地依靠调整价格解决,普遍做法是改善销售流程,或是调整销售政策。 传统 4S 店的经销商授权模式,对于价格的调控有很多手段,调整返利模式、促销政策、压库或者收紧库存,都能起到价格调控的作用。 所以,燃油车虽然没有官宣涨价,但优惠政策的收紧,甚至是加价提车,其实就是变相涨价。 想要了解更多,可以阅读品玩的这篇文章。 英国汽车制造业 2 月录得 13 年来最差表现 日本将加大对电动汽车快充站的补贴 宝沃已无财产可供执行 上汽集团拟建设电池及系统产业基地,总投资 100 亿元 吉利星越 L 雷神 Hi·X 油电混动版将于 3 月 30 日上市 苹果 UWB 汽车钥匙已经不是宝马的专属 2020 年,苹果推出了数字汽车钥匙功能,允许用户通过 iPhone / Apple Watch 靠近车门来解锁和启动车辆。该功能自推出以来,只限于部分宝马车型。 苹果日前表示,这一功能已经扩展到捷尼赛思和起亚的部分 2022 款车型上。具体来说是捷尼赛思的 GV60、G90,以及起亚的 Niro。(IT 之家) 不过这和国内用户并没有太大关系,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不足 2% 了。 红牛车队发布有关「巴林站双退」的声明 红牛 F1 车队今天关于「巴林站双退」的声明,声明中表示「两台赛车都出现了燃油压力不足的问题。」 虽然两台红牛赛车的油量没有问题,但燃油泵无法将燃油输送至引擎。红牛表示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来应对这个问题,本周末不会再发生类似情况。 上周末,在巴林大奖赛的最后阶段,两位红牛车手均因赛车故障退赛。退赛前,两位车手分别处在第 2、第 4 位。 本周也是比赛周噢,希望周冠宇能再次拿分。 梅赛德斯-AMG 发布 AMG GT Track Series 最近,梅赛德斯-AMG 发布了 AMG GT Track Series。新车基于 AMG GT Black Series 升级而来,也可以看作是 Black Series 的赛道版本。 实际上,这辆新车是梅赛德斯为了纪念 AMG 品牌成立 55 周年而推出的,专门用于赛道日和俱乐部赛事。 新车限量 55 台,预计会在 2022 年第二季度开始交付,起售价为 369,000 欧元。 发动机罩下是 AMG GT Black 系列 4.0L 双涡轮 V8 发动机,匹配 Hewland HLS 六速序列式变速箱,可输出 724 马力和 850N·m 的扭矩。 这辆 AMG GT Track Series 内部还装有符合最新国际汽联标准的高强度钢防滚架,以及五点式安全带和灭火器系统,经过 GT2 规格认证后,即可参与 GT2 欧洲系列赛。 这个价格,再加点就能买 GT3 了。(手动狗头) 今日话题:这会是最丑保时捷吗? MOTORAUTHORITY 最近曝光了保时捷 Macan EV 的一组谍照。可以看到,相比现款车型,新车在外观上有较大不同。 前脸最大的变化在于大灯,Macan EV 也转向了近来流行的分体式大灯,并且采用了类似于保时捷 Taycan 的设计。 从车身侧面的照片来看,Macan EV 改用了溜背设计,除尾灯外,基本看不出现款 Macan 的痕迹了。 坦白讲,董车君对于 Macan EV 外观上的改变并不是很满意,不知道等真车出来会不会「真香」呢?
魔改iPhone为什么一直有市场?
5年前的秋天,为了向iPhone问世10周年致敬,苹果推出了万众瞩目的“创新性产品”——iPhone X,这款产品不仅首次采用了刘海屏设计,取消了物理home键设计,而且加入了3D tof传感器、支持高达18W USB PD有线快充、首次支持无线充电功能,电池容量也从1821mAh增加到了2716mAh。 时隔多年的全新设计,让iPhone X在全球市场都受到热捧,也让对传统iPhone设计早已感到麻木的果粉们看到了一丝希望。然而,直到今天,我们在全新的iPhone 13系列上依然能够看到iPhone X系列的影子,苹果的创新意识好似就这样停滞在了2017年的秋天。 诚然,iPhone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旗舰智能手机,但是销量上的成功却不能够掩盖苹果在产品设计方面的日趋保守。尽管13 Pro Max满血A15处理器的性能十分强劲,但是苹果祖传的羸弱散热却让性能无法完全发挥出来;尽管4352mAh电池容量已经是苹果史上最高,但是和普遍配备5000mAh电池的同价位安卓竞品比起来仍不及格。 作为一个商业公司,苹果非常清楚,不变的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既然现在的iPhone已经能够卖得盆满钵满,那就不要冒着风险去改变它。然而高手在民间,突破厂商的限制才是极客们的追求。近日,一位维修技术UP主@杨长顺维修培训在视频平台上晒出了自己亲手改造的iPhone 13 Pro Max,这款全面改造过的产品成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真”iPhone 13 Pro Max? 在开始之前,小雷先帮大家简单回顾一下iPhone 13 Pro Max的参数配置。满血的A15处理器,全新的广角、超广角和长焦镜头,4352mAh电池容量,6.7英寸 120Hz OLED全面屏,支持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技术。这款发布于2021年秋季的产品,无疑是iPhone 13系列里面的顶尖之作。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款产品,依然存在着不少遗憾之处。首先是存储空间,为了进行改造,UP主购买了一台128GB版iPhone 13 Pro Max,售价为8999元。如果想要比较宽裕的存储空间,那就得选择256GB版本,售价为9799元,两者差价达到800元,换算下来6.25元/GB。作为对比,目前顶级的固态硬盘三星Evo 980 Pro,512GB售价819元,即1.59元/GB,约为iPhone存储空间价格的1/4。 正因如此,UP主改造的第一步,就是给这台全新的128GB版iPhone 13 Pro Max进行扩容,换上1TB的硬盘。 (图源:杨长顺维修培训) 我们可以看到,UP主先是拧开手机底部的两枚螺丝,然后用热风枪加热,小心地分离iPhone后盖,再拧开几颗螺丝,断开排线,卸下屏幕,不一会儿就将iPhone 13 Pro Max的主板取了出来。 (图源:杨长顺维修培训) 接下来,用热风枪吹下原机硬盘,然后将新的1TB硬盘焊接上去即可。对于华强北的师傅来说,扩容这件事情可谓是轻车熟路了。 (图源:杨长顺维修培训) 第二步,该给这台“真”iPhone 13 Pro Max解锁更大的电池容量了。UP主为这台手机再加了一块原装电芯(4352mAh),对两枚电芯的正负极进行焊接之后,整机电池容量直接来到了8704mAh。 (图源:杨长顺维修培训) 第三步,针对iPhone 13系列存在上下部喇叭音量不一致的问题,UP主对机身听筒部分的发声口进行改造,将原有的发声口进行切除后,再用硬塑料重新做了一个和尾部发声口大小基本一致的发声口,使得双扬声器外放音量基本一致。 (图源:杨长顺维修培训) 而最后,就是这次改造“真”iPhone 13 Pro Max的重头戏了——散热改造。 从拆机博主艾奥科技的拆解视频来看,尽管机身空间够大,但是iPhone 13 Pro Max依然是靠散热贴和金属边框散热的,至于安卓手机经常鼓吹的散热凝胶、各种散热材质和VC均热板一概没有。正因如此,尽管处理器性能强劲,但iPhone 13 Pro Max还是会因为散热跟不上,导致游戏体验不佳。 为了一劳永逸解决散热问题,UP主决定给这台iPhone 13 Pro Max加装风冷散热。首先,UP主在处理器下面的地方安装了三个热敏电阻,用来实时监测主板的发热情况。 (图源:杨长顺维修培训) 然后,UP在双层主板的侧面钻了两个小孔,通过针管注入更多的导热膏,以此填满双层主板中间的空隙。 (图源:杨长顺维修培训) 最后,UP主给这台iPhone 13 Pro Max加装了一组从红魔游戏手机上拆下来的迷你散热风扇,并将风扇连接到温度控制板上,这样整个散热模组就能根据主板核心位置温度的高和低自动调节风扇转速,实现游戏过程中散热风扇满速运行,正常情况下散热风扇缓慢运行甚至停止。 (图源:杨长顺维修培训) 当然,为了容下风扇模组和两倍电池,机身也要经过充分地改造。UP主特地为这款产品定制了一块额外中框,能让iPhone 13 Pro Max的机身空间扩大一倍,经过打磨的金属中框,在观感上还是非常协调的。当然,机身厚度也会变成一倍,而且机身重量也从原先的238克增加到了324克。 (图源:杨长顺维修培训) 到这里,这台“真”iPhone 13 Pro Max的改造就告一段落了。当然,还有很多观众想知道这台机器的实际表现如何,正所谓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才行。根据UP主测试,在安兔兔的跑分测试中,原版iPhone 13 Pro Max跑分为71万分,而改造版的跑分达到了87万分,两者的性能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图源:杨长顺维修培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除了没有改造Type-C充电接口以外,这台产品几乎补足了近几年来iPhone的所有遗憾,就是厚度和重量有些夸张。按照这位UP主的说法,等到各项测试稳定后,就会将这台iPhone送到媒体手上进行测试,这也让小雷非常期待这款产品的深度测试表现。 改造iPhone,是果粉的传统技能 事实上,对果粉而言,改造iPhone并不是什么陌生的名词。从早些年间的把iPod touch改造成iPhone,将32GB的入门iPhone扩容为512GB的超大容量;再到今天的通过焊接实体SIM卡芯片给美版iPhone 12 mini增加双卡双待功能,以及给iPhone 13系列改造Type-C充电接口,果粉们的改造之路似乎从未停歇。 为什么果粉对改造iPhone如此热衷呢?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下述三大原因。 首先,部分果粉对于苹果近些年来固步自封的产品态度有所不满。举个例子,即便iPad、MacBook等产品全部换成了Type-C充电接口,但是iPhone系列依然延续着原始的lightning充电接口,充电速度缓慢、产品兼容性日益萎缩,害得果粉出门还要多带一根线和一个插头。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出现不满的果粉选择自行改造iPhone以满足自身需求。 (Type-C接口 iPhone 12) 其次,改造可以让手头不够阔绰的果粉,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配的iPhone。库克可能不算是个出色的设计师,但他绝对是一个刀法精湛的商人。苹果在手机存储容量上面玩的戏法,绝对可以从想要购买高配iPhone的果粉手中剥削走每一分钱。什么,你不想多加800块钱来提升你的手机存储空间?那或许出门转角的扩容小铺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最后,还有虚荣心在作祟。因为苹果并不喜欢频繁改变产品设计,所以很可能出现连续多代iPhone采用基本相同的外观设计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有的用户会愿意花钱去把自己的产品“改造”为下一代产品,比如由iPhone 5改装成iPhone 5s,把iPhone 6改造成iPhone 6s,至于iPhone 11、iPhone 12和iPhone 13这三代外观看上去差不多的产品更是可以随便互改。 改造风险不少,请勿轻易尝试 虽然改造iPhone的成本并不高,网上也有不少用户升级成功的案例,但要是考虑到风险,其实小雷并不推荐改装iPhone。 首先,保修问题。根据苹果官网介绍,苹果售后只针对没有改动过的苹果产品进行保修,如果顾客擅自拆下iPhone手机的后盖,售后检测到的话,将不会进行保修。不管你是更换后盖颜色,还是偷偷扩容存储空间,对于在保iPhone用户而言,选择改造,就等于放弃官方保修,这对于普通iPhone用户来说绝非好事。 其次,产品的稳定性也是问题。如果你要更换硬盘,那就必须让店家对你的主板进行脱焊、重新焊接等操作,一旦焊接不完美,必然会影响手机日后正常使用。如果你要增加电池,那就是相当简单地把两块电池放进手机,然后将电芯的正负极接上,再用额外中框遮盖缝隙,这不仅会降低电池的稳定性,也必然会削减了机身原有的防水性,使用起来并不安全。 总结一下,这款改造iPhone 13 Pro Max之所以能够吸引全网的目光,还是因为苹果让果粉们失望得太久了。真心希望苹果能够重整旗鼓,再次拿出能让全球科技媒体为止赞叹的全新iPhone。当市面上不再需要帮助苹果查漏补缺的各项“改造”时,改造iPhone才算是真正地实现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松下:4680电池将成未来圆形电池主流 并首次在中国实施零碳建筑项目
集微网消息,3月26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2继续进行。在国际论坛部分,松下电器集团代表董事、总裁、CEO、CSO楠见雄规及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赵炳弟联合带来了《绿智造创未来——松下电器面向“双碳”目标所做的努力》的主题演讲。 楠见雄规表示,“松下幸之助先生认为,满足人们希望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愿望是企业的责任和使命所在;而在中国,双碳理念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识,于是当我们重新审视松下集团的事业和活动时,我感到了一种巨大的责任和义务。” 据介绍,目前每天全世界约有10亿顾客使用松下集团的产品,松下全产业链的碳排放量大约在1.1亿吨,约占全世界耗电量的1%。鉴于此,松下已承诺,到2030年,旗下所有实业公司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为实现这一目标,松下采取了多渠道、多方案、多举措来推动。 动力电池方面。目前以化石燃料为助力的汽车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总排放量的16%,而电动车对降低碳排放的效应非常显著,在这放方面,松下为电动汽车供应锂离子电池,在日本有4家锂离地子电池工厂,海外有三家。近年来为应对电动汽车专用电池不断增长的需求,松下持续增强以内华达州工厂为主的电池生产能力。 楠见雄规表示,松下从2010年开始量产1865型原型电池,2016年开始量产2170电池。目前,松下力争在三年内实现无钴电池的量产。楠见雄规认为,4680型电池将成为今后圆形电池的主流。 车载事业方面。松下凭借在电子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为车载领域广泛提供高可靠性的产品,助力汽车产业的电动化和高性能化发展,可以帮助汽车产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为他们提供全方位产品,通过打造包含电动化产品,以及安心、安全、舒适的各产品在内的整体价值方案,从而提高电动汽车的附加价值。 楠见雄规举例道:“通过车内搭载组件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能够减少电量消耗,解决电动汽车的耗电大等痛点问题,目前在中国生产的继电器和薄膜电容单元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该产品能够有效实现车载电源的小型化和高安全性。” 电动汽车解决方案方面。中国电动车世界领先,但在电池的品质和安全、充电设施的合理化运营总成本控制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难题。楠见雄规认为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将是推动电动车进一步普及的关键所在。而松下不仅提供电动车的车载产品,同时面对电动车普及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从而助力电动车在中国市场来进一步扩大。 另外,松下也在打造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希望与物流、汽车租赁、电池交易和回收、二手车买卖等产业链企业开展共赢合作,通过全产业链多利益相关方的合作,为电动车的发展作出贡献。 最后,赵炳弟将松下的布局拉回到中国区,其表示,针对中国提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综合”的目标,松下在中国结合集团提出“绿制造,创未来”的口号,“绿制造”表明了松下作为跨国企业,加快自身全产业链的减碳,全面实现智能制造的决心;“创未来”反映了松下通过向全世界的消费者源源不断的来提供环保节能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为全人类共创美好未来的信心。 另外,赵炳弟还透露,松下已经决定在位于中国无锡的生产基地建设氢能源燃料电池+冷热电综合能源利用项目,同时建设通过使用燃料电池系统的零碳建筑项目已经在实施,预计今年6月份正式投入使用。这是松下首次在中国实施该类型项目,希望能够通过中国氢能源燃料电池领域的应用推广,以及碳减排的企业责任作出努力和贡献。 最后,赵炳弟表示,双谈目标既是中国政府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体现了中国应有的大国担当。松下集团愿意集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全力以赴,为实现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国轩高科李缜:2025年中国锂资源短缺现状将被终结 锂材也将供过于求
集微网消息,3月26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2继续进行。在国际论坛部分,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缜围绕“无限的资源供给和有限的资源需求”这一核心话题,向与会者分享了目前锂电产业链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预判。 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电池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李缜认为,中国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上,这是国家战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增长,带来了电池产业的高速成长,预计到2025年、2030年,全球新能源产业对电池的总需求量将分别超过1.5TWh和3TWh。 接着,李缜分享其对电池出货量增长导致原材料需求增量的预测。 按照现有技术水平,制造1.5TWh电池和3TWh电池,需要的正极材料大约是330万吨和660万吨。李缜认为,未来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的占比要逐步演变到6:4;并预计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到2025年的需求量将达到200万吨,2030年达到400万;三元电池正极材料到2025年的需求量达到130万吨,2030年达到260万吨。 前驱体也会相应快速发展,其中硫酸铁预计到2025年达到200万吨,2030年达到400万吨;镍钴锰2025年需求量为130万吨,2030年达到260万吨;负极材料方面,2025年需求量为160万吨,2030年达到300万吨。李缜进一步推导认为,“这些材料的前端对全球锂资源的需求量在2025年的需求量为90万吨,2030年需要180万。” 除上述4大主材以外,李缜还认为,“隔膜、电解液、铜箔、铝箔以及相关的添加剂等产品,伴随着投资的不断增长,产能也将不断释放,价格一定会回到价值轨道。” 紧接着,李缜开始分享其“无限的资源供给和有限的资源需求”这一核心观点。 对于高涨的需求,全球原材料厂商已经在积极扩产,供给量也在迅速增加。全球主要电子材料制造企业中,到2025年,前10大企业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三元锂正极材料以及负极材料的产能规划分别达到546万吨,267万吨和317万吨,李缜认为,“这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实际需求量。不仅如此,进一步分析还发现,铁锂正极材料的前驱体还可以用磷酸铁、钛白粉、氧化铁制成。” 相对来说,三元材料对外依存度比较高。其前驱体主要是镍钴,我国镍存储量只有400万吨,主要从印尼和俄罗斯进口;钴资源目前也只有800万吨,主要依赖印尼和刚果进口,资源相对短缺,“但随着磷酸铁锂技术的不断提升,比如国轩高科210Wh/kg磷酸铁锂到今年底逐步走向量产,铁锂电池将会在更大范围内替代三元电池。”李缜表示。 同时,三元电池技术也在持续进步,如国轩高科360Wh/kg的三元半固态电池正快速走向产业化,也减少了对材料的用量。李缜认为,技术进步和替代战略,使行业对三元正极材料的需求正逐步适应市场的要求。 负极材料方面,国轩高科已在内蒙建了一座年产能40万吨的负极材料石墨化工程,加上硅基负极的广泛使用,“负极材料的需求将会极大得到缓解。”李缜继续说道,“所以,无论是三元正极、铁锂正极还是负极材料,随着我们技术的不断进步,开采能力的不断增强,都将远远供过于求。” 最后,李缜带来他对锂电材料价格走势的看法。 2021年年初,碳酸锂价格为5万元/吨,已上涨超50万元/吨,不仅如此,其他锂材价格也在快速上涨。不过李缜认为,锂材涨价的局面将会被终结。 导致锂材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供不应求。但事实上,2021年我国实际消费30万吨锂资源,当年进口和生产的锂资源大约为33万吨,预计到2025年中国对碳酸锂的总需求量大约为60万吨。李缜指出,“伴随青海盐湖提锂技术的提升,四川锂辉石资源的开采,电池回收技术的进步,我国对进口锂资源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减少。世界‘锂都’在宜春,据我们了解,仅宜春,将在2025年形成年产50万吨的锂资源开发,这将终结中国锂资源短缺的情况。” 李缜同时指出,要重视锂电池的回收,“电池全身都是宝,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回收再利用。假设我们2025年制造了1.5TW/h的电池,那么10年后这些电池都将逐步回收;也就是说到2035年,我们新增长的5TW/h电池中,有1.5TW/h电池原材料来源于回收的资源。当制造电池对原材料的总需求和回收电池提供材料的总供给达到平衡的时候,我们将不再需要向自然界无限索取制造电池的资源。我认为这个时间应该在2040年左右来临。”
关键零件短缺 大众ID.5推迟发售
IT之家 3月26日消息,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原计划在4月第一周推出全新的大众 ID.5 电动 SUV。然而,最近在乌克兰供应链的中断迫使该公司推迟了 ID.5 的交付日期,包括 ID.5 Pro、ID.5 Pro Performance 和 ID.5 GTX。 Automobilwoche 报道称,大众 ID.5 在欧洲的发布时间推迟了整整一个月,这款电动 SUV 需要到五月才能到来。导致 ID.5 延期交付的主要原因是需要从东欧国家进口的电缆线束供应不足,大众不得不先去处理供应链问题。 据称,由于上述电缆缺货,大众汽车甚至无法生产足够数量的车,经销商也也没有车用来展示。 大众 ID.5 去年年底开始在德国市场开启预售,46515欧元(约33.49万元人民币)起,最高47550欧元(约34.24万元人民币),GTX 版本为53615欧元(约38.6万元人民币)。 IT之家了解到,大众 ID.5 三围为 4599/1852/1613mm,轴距为 2766mm,Pure 版搭载 174马力(128kW、310Nm),Performance 版搭载204马力(150kW、310Nm)的后置电机,百公里加速10.4和8.4秒。 此外,ID.5 GTX 将提供 220kW 的四驱版本车型。电池容量 77kWh,续航里程可达 520km,快充30分钟可获得 300km 的续航。 该车型搭载了 77kWh 电池组,WLTP 最大续航里程 520km,ID.5 GTX 则为 480km,最大充电功率 135kW,官方宣称 30 分即可为 ID.5 和 ID.5 GTX 分别增加 390km 和 320km 续航里程,7分钟增加 100km,而且支持反向放电功能。
卷款5.4亿,连夜跑路!昔日的北大学霸,人设崩了
文/ 金错刀频道 图/视觉中国 2017年的一天,雷军、王兴、李彦宏、张朝阳被一个年轻人聚在一起,讨论了3个小时人生理想。 这个年轻人,是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在线教育机构 “万门大学” 的童哲。 2013年起,万门大学在全国各大高校巡讲,在南开大学演讲的主题是 “在线教育必将深刻改变中国”。 和如今的网红博主一样,当时的童哲,自己讲课,自己录制、剪辑、发布、运营,是高校学霸们眼中的“大神”。 万门大学也是很多大学生的备考神器。 但就在昨天,童哲的粉丝慌了。 他们发现“一清早醒来被移出学员VIP群,万门教育旗下的App无法登录。” 就连童哲的微信头像和昵称也都换了。 截至3月22日下午,已有3014名学员登记维权。 曾风靡全国的万门大学,为何败得如此不堪? 在卧室里上课的“网络大学”, 卖课吸粉1300万 2012年,国外的在线教育如火如荼。 硕士二年级的童哲,希望能效仿国外的模式做自己的学习平台,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宿舍里录制 “阿哲的物理小课”。 他的小课一上线就火了,在优酷、人人网等平台,每节都有3万多的点击。 7个月后,童哲背着父母买票飞回国,创立了“万门大学”,还改了个性签名:奋斗无业青年。 他说: “我创办万门,只是希望能给别人一个学习的机会。” 2013年3月起,万门大学开始在各大高校举办交流分享会,线上上课,线下搞社团活动及小部分课程。 童哲在1个月内完成了30余所大学的巡回演讲,人人网主页关注量突破7万,旗下分设出了50余个分院系的公共主页。 讲课,是当时万门大学最大的竞争力。 1、做最牛的课,立稳“实力派”人设 万门大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是2013年7月的“理论物理特训班”。 童哲将这个补习班称为:“中国民间培训界最高端的补习班。” 这门课有多硬核,按照童哲自己的话说: “一个月的课,活下来或上到死。” 难度有多高,包括但不限于:高等数学、概率统计、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相对论、弦论…… 全程34天,包括28天全日课程,和7场2小时物理讲座。 特训结束后,这一课程的12名学员成了战友,课程视频也被传到网上,成为万门大学里程碑式的一部分。 能用最硬核的课程聚集最顶尖的学员,万门大学的实力派人设立得稳稳的。 童哲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投入了十二分精力到万门大学的经营中。 2、每天只睡4小时,卧室里都能录课 初创的万门大学,只有几个工作人员,除了专门邀请的老师,课大多是他一个人讲,就连经费都是用他的个人积蓄。 因为缺钱,当时的万门大学在居民楼里写APP代码,童哲说: “那年我们穿着拖鞋办公,主卧教法语,次卧教物理。” 图源:童哲校长微博 在童哲的个人主页上,曾有这样两条动态,一条是凌晨4点12分,他说:“做完了八个新院系图标,可以睡了。晚安。”仅过了4个小时,他再次登陆主页发表早安问候。 每天只睡4个小时的童哲,白天还要面对一堂7小时的视频课: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 到2014年10月,万门大学的网站上,就已经有大学、中学、语言和甜点四类课程,意大利语由北外的任课老师录制,抽象代数的主讲人是耶鲁的在读博士。 上课地点也从民宅,变成了有投影仪、摄影机和绿幕的专业录课厅。 在2013到2014年10月间,万门大学为10万学员发了“学生证”,童哲也被称为“校长”。 巅峰时期,万门大学平台的老师有500多位,注册学员也超过1300万。 连夜跑路的万门大学, 连创始人学历都是掺了假 风光无限的万门大学,一直面临资金短缺问题。 创始人童哲也清楚 ,用个人积蓄做公益,不可能长久。因此 寻找稳定的资金来源成为万门大学的经营重点。 为此,万门大学开始大面积铺设专业,经济金融、互联网、小语种……,连高职的技术培训课程都上线了。 本来讲基础物理、熵、弦论的平台,变成质量参差不齐的“大杂烩”,很多学员甚至发现课程内容出错,这让很多高校的学生感到了不满。 2013年10月前后,万门大学的大部分高校社团就几乎停摆,人人网的54所分校公共主页也名存实亡。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为了扩大影响力,万门大学疯狂透支口碑。 1、搞IP营销,败坏了名声 为扩大影响力,童哲疯狂打造网红CEO人设。 最主要的,是大肆宣传自己的北大本科,及海归硕士的身份,常以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自居 。 还参加了 综艺节目《最强小大脑》,为小朋友解释 科学问题 。 这种做法在学员中引起巨大争议,有人说“万门只有童哲”,网友甚至将万门大学的英文名“One-Man University”理解为童哲一个人的大学。 这还没完,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 童哲的学历居然被曝光“造假”。 一篇发表在北大BBS上的帖子《童哲没有拿到巴黎高师的硕士学位以及我对童哲的印象》,指出童哲学历不实。 为此,童哲发文《我的学历详细说明》把自己从小学到硕士毕业的整个经历梳理了一遍。 说明中指出,童哲确实曾在北大就读3年,但因为没有读完全部的4年课程,拿到的是北大专科毕业证,不是本科。 而在巴黎高等师范大学,要拿硕士学位,必须依照Licence-Master-Doctorat系统修完所有课程,也就是L3+M1+M2。 童哲拿到的只有L3+M1,所以是没有硕士学位证的。 虽然不能说童哲故意造假, 但他的经历确实有一些问题,这让过分依赖童哲背书的线下课程,逐渐失去信任。 2、砍掉线下课,却被质疑“传销” 线下失利之后,万门大学砍掉了所有线下课程,全面进军线上视频课。 2014年1月17日,万门大学独立网站上线,口号是“关注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然而此时万门大学的课程,虽然有20%收费,但还是无法满足巨大的经营需要。 为此, 万门大学推出终身VIP机制。 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时“终身VIP”售价9999元,可以随时学习平台上的所有课程。 很多老粉看中终身VIP的性价比,纷纷交钱入群,VIP学员迅速过万,仅VIP一项的营收就高达1.5亿。 钱是赚到了,风险也随之而来。 2019年,媒体报道,通过课程代理方式,万门大学的销售人员曾劝说大学生通过花呗、京东白条等方式购买上万元的“终身VIP”,一个代理就能抽成7600元以上。 到2018年,万门大学通过花式买流量,给员工回扣等方式卖课,在全国30多个城市,开了超过600家线下直营店,还开设了万门中学、万门大学、万门小学三个子品牌。员工从300多人涨到2020年的3000多人。 赚钱越猛,也就越危险。 2021年10月,童哲提出VIP奖学金计划, “终身VIP”项目只要“学够3600小时返全款”。 突然以“全额返还”为卖点猛推VIP,这样的玩法像什么? 一个局: 庞氏骗局。 “失联”的万门大学,败在了哪? 天眼查显示,如今童哲关联的8家企业,有4家都注销了。 央视财经报道: “万门大学疑似跑路,学员群解散,创始人失联。” 在黑猫投诉,有关万门大学的投诉有916条,绝大多数投诉发生在3月22日到24日3天之内。 截至今年3月,万门教育终身VIP突破31785人。以每位会员17000元的均价来计算,仅终身VIP业务,万门教育涉及的金额就至少5.4亿元。 创业9年,付出的所有心血付诸东流,还被用户骂骗子。 刀哥认为,万门大学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产品力的薄弱。 初期的万门大学,很多课程都是童哲一人做,就算是其他课程,也是他经手把关,甚至亲自录制。 童哲形容自己: “一个组织教育的人,自己制作公开课,也请更优秀的人来录公开课”。 这样的人设,赢得了超多好感。 但作为一个CEO,只顾着讲课、录课显然是不够的。 随着万门大学的发展,用户体量越来越大,万门大学开始从“做精做透”,转向“做大做全”。 这带来两大问题。 一方面,为求多元化,万门大学找到大量课程供应商,扩大自己的课程体系。 这导致 万门大学极度依赖师资 ,一旦老师讲得不够精到,课程就抓不住学院的心。最不堪的时候,一套ppt课程成了万门大学的门面。 另一方面,万门大学 没有做好产品迭代。 比如很多用户反映,万门大学提供的都是录播课,很多课过时两三年还在架上。 时效跟不上,受伤害最大的是学科类的用户, 不仅教材对不上,学生有疑问也找不到老师去解答。 对此, 童哲曾提出,希望通过时间来慢慢调整课程体系: “只有把课程做好,这个平台才有意义。” 但很明显,用时间解决问题是万门大学的一厢情愿。 在互联网时代,线上教育、个人成长、兴趣教育等等线上学习平台竞争激烈,各大厂纷纷选择在细分领域做大。 学科教育有一对一线上私教和各种辅助学习工具,兴趣课程推出AI教学等多种形式。 万门教育只有录播和直播课的做法,显然已经过时了。 换句话说,是 曾经引领时代的万门大学,容忍了自己的落后。 在狂推“终身会员3900小时返全款”时,面对学员质疑,童哲还可以透支一次: “行走江湖靠的是契约精神,我对自己有信心。” 这句话下面的回复是:“光是“童哲”这两个字的IP流量,价值都不止一亿了。” 但如今,对话双方都成了笑话。 9年的努力,变成了“裸泳”。
苹果新手机没有亮点?那是因为手机业务已被边缘化
文丨Newsweek 网络 ID丨Newsweek-BT 作者丨伊然 头图来源丨创客贴 如大众所预期的一样,当地时间3月9日,苹果公司按照固定节奏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春季新品发布会。 从这次苹果发布会可以看出,苹果继续被外界质疑创新性不足,所以发布会前苹果的股价小幅度冲高,发布会后马上出现回落。坊间舆论对此次春季新品的评价也颇为平淡,究其根本是苹果没有给出全新的产品,舆论的翘首以待没有得到满足。 其实仔细梳理会发现,苹果已经将手机业务调整至“非重要业务”,所以研发和投入上在逐步减少。2021年底库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苹果正在重点专注新的三大领域: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和自动驾驶汽车。 苹果手机业务已不是重点? 本次春季发布会主题为“高能传输”。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发布会最吸睛产品不是换芯版的iPhone SE 3和iPad Air 5,也不是面向专业用户的Mac Studio和Studio Display,而是 iPhone 13 系列全新配色——苍岭绿。 苍岭绿与此前苹果推出的薄荷绿和暗夜绿相比,色调偏暗,颇为迎合近年来兴起的低饱和度审美,就像亚马逊雨林里的植物一样散发着自然的生命力。从3月11日起,苍岭绿iPhone面向市场,售价与之前保持一致,仍为5999元起步。 不过,同行友商对苹果科技以换色为本的举措并不认可,小米雷军借机发文推销小米12 Pro原野绿,三星更是直接发文嘲讽苹果在模仿S22系列的绿色配置。友商的嘲讽改变不了苹果大力推广苍岭绿的决心,不仅在门店将苍岭绿摆到了显眼的位置,大街小巷和各类平台也都下了大价钱打广告。 平价系列iPhone SE也迎来了新成员。与上一代相比,iPhone SE3为数不多的变化就是处理器从 A13 升级成了更好的 A15,并提供5G版本。 iPhone SE3有午夜色、星光色和红色三款选择,起售价为3599元。 虽然iPhone SE一直被业内诟病是低配卖高价,但是对想要使用iOS系统的平价机用户,iPhone SE系列仍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2020年,iPhone SE2全球销量高达2420万台。 发布会上,采用了10.9 英寸 Liquid 视网膜显示屏的iPad Air 5隆重登场。相对上一代机型,配备了M1处理器iPad Air 5性能大幅度提升60%。 此次发布会上,最大的主角莫过于M1 Ultra处理器以及苹果最强台式机Mac Studio,苹果官网称其为“造梦引擎”。发布会上,苹果硬件技术高级副总裁Johny Srouji表示: “M1 Ultra是苹果芯片中又一款颠覆性的产品,将再次震撼个人电脑业界。” 物美价更高,采用M1 Ultra的Mac Studio起售价为29999元。毕竟,旗舰产品对行业内更有借鉴和学习的意义,和普通消费者的距离仍旧比较远。 2021年底,库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苹果正在重点专注的三大领域: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和自动驾驶汽车。 身为行业第一,不断挑战自我,引领科技创新和进步,推出颠覆性产品的确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一旦不能够满足大众对其的高期待值,“苹果不行了”的唱衰声就会立马涌现。 近日,有大量iPhone用户反馈升级为iOS15.4系统之后续航能力严重下降,之前平均每天只需充一次电,现在需要充好几次。苹果方面表示,电池续航出现变化是很正常的现象,有可能是因为在安装新系统后,应用和一些手机功能需要进行调整,可以先观察。 这一说法自然是无法让果粉们满意,对苹果服务的指责和抱怨立刻淹没了社交平台。 苹果加速布局VR 苹果的VR/AR部门属公司硬件板块,公开披露的高管有13位。 项目主要负责人麦克·罗克韦尔此前是杜比执行副总裁,也曾为Meta提供咨询服务。 算法主管总监为彼得·迈尔,他毕业于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在增强现实、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方面获得了数百项专利。2015年,他自己创建的VR初创公司Metaio被苹果收购,他也加入苹果。 此外,获得过奥斯卡技术成就奖的数字影像制作专家汤姆林森·霍尔曼也是部门高管之一。 2017年,美国媒体就报道苹果在研发名为rOS的新系统。近几个月,有开发者发现 App Store的上传日志和GitHub的开源代码中存在许多“realityOS”的字样,据推测大概率为苹果AR/VR设备的操作系统。 综合多方信源,苹果正在开发两类 AR/VR 产品,戴在眼睛上的AR/VR头盔进程较快,以传统眼镜甚至是隐形眼镜外观为目标的“苹果眼镜”更像是概念产品。 目前市面上的VR一体机系统基本是基于安卓底层开发的,依照苹果在产品的软硬件化一体化的重视程度,realityOS一定是基于旗下VR/AR设备定制开发的,这一点就会与市面上的产品存在明显的差异。 2020年,苹果在官方招聘网站发布的VR技术人才招聘信息平均两个月才会更新一条,近期苹果对VR领域人才的需求度大幅上升,仅在3月就有高达27条招聘信息与VR领域相关,涉及硬件设计、市场营销、软件服务等多个岗位。 据官方岗位描述,要成为苹果的VR框架工程师需要具有开发软件框架和API的经验,对跨越一台设备的分布式系统和代码有深入的了解。 看起来,苹果正在加速相关产品的研发进展。 近日,彭博社的消息源表示 苹果有望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推出市场期待的VR/AR设备。 消息人士称: “这是具有AR和VR功能的头盔,苹果的目标是‘混合现实体验,可以处理高质量虚拟现实中的游戏’。” 据传,苹果头盔可能至少需要3000美元,配备两个4K 微型LED 显示屏幕,15 个光学模组、两个主处理器。 被坊间称为“地表最强苹果分析师”的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在近期报告中预测,苹果有望在 2030年发布AR隐形眼镜,这种轻量化的增强现实体可以将数字信息覆盖在人的视觉之上,把 电子产品从“可见计算”时代带到“不可见计算”时代。 苹果汽车“回炉重造”? 郭明錤的另一则爆料引起了更大的关注。 3月15日, 郭明錤在社交平台表示——苹果汽车管理团队已经解散,而且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苹果或许会在3—6个月内重新组建队伍。 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随后补充道,AppleCar管理团队几乎全部离职。他表示, 苹果汽车团队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负责人乔·巴斯已经入职Meta担任VR技术项目管理总监。 据称,苹果汽车团队100多名工程师都被Meta挖走,现在苹果汽车应该已经到了无法运转的地步了。 苹果在个人移动设备爆发的时代建立起行业霸主地位,必然会对AIoT领域下一个切入口新能源汽车虎视眈眈。从乔布斯的iCar设想开始,苹果在造车领域一直蠢蠢欲动。从2017年至今,苹果已经申请了近百项汽车专利,涵盖自动驾驶、车内软件、车身、安全保障等汽车的方方面面。 2014年,苹果启动瞄准造车的“泰坦计划”。但是苹果内部对优先整车还是优先软件存在争议,最终支持整车制造的计划负责人史蒂夫·扎德斯基离职,计划被搁置。 2016年,苹果收购了QNX团队及其创始人丹·道奇,研发方向从整车开发转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据报道,苹果为此在QNX总部附近新建了一个超2000平米的汽车软件研发中心。 2018年,特斯拉工程高级副总裁、Model 3首席工程师Doug Field加入苹果,彼时业内认为这体现苹果还是想在汽车制造上进行更大的尝试,然而在2020年,Doug Field选择跳槽福特。 从实际的产品产出看,苹果造车进展很缓慢,只有辅助苹果手机连接汽车的CarPlay系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统计,目前超过80%的新车支持CarPlay。 目前,凯文·林奇是苹果汽车项目的领导者。林奇并没有汽车领域的经验,他此前负责 Apple Watch和健康项目,加入苹果前则是Adobe公司的高管。 古尔曼认为, 2022年将是决定苹果汽车项目成败的关键一年, 如果苹果在汽车/自动驾驶领域还想取得进展,那必须立刻行动,做出改变。 2021年初,市面上流传着苹果和包括韩国现代、日产在内的传统车企合作造车的消息,但都不了了之。 3月9日,保时捷首席执行官Oliver Blume在年度业绩视频会议上宣传已与苹果公司探讨了令人兴奋的共同项目, 他表示:“我们已经在CarPlay上进行了合作,未来将进一步拓展。” 有业内人士认为,CarPlay广受欢迎使得苹果在造车上没有那么急迫的需求,而保持现状,只让苹果参与出行和服务的智能化赋能与改造或许也符合车企的需要。 在供应链管理上,苹果往往会采用多种方式牢牢占据掌控权和议价权,收购合资、扶持新手、专利控制、人员派驻都是常规选项。能让苹果看上的传统车企必然是行业内的巨头,但是 可以自成一体,形成业务闭环的大型车企也不想沦为苹果的代工厂,合作造车反而可能是给自己找麻烦。 苹果在寻找合作厂商上屡屡碰壁也就不难理解了。 苹果是科技领域无人匹敌的存在,但在汽车领域,苹果显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
弘业期货IPO过会 首家“A+H”上市期货公司成色几何?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姗  期货行业将迎来第4家A股上市期货公司,亦是首家“A+H”股期货公司。 2022年3月17日,弘业期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业期货”)申请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并上市获证监会审核通过,这意味着弘业期货即将成为A股市场第4家上市期货公司,且为首家“A+H”上市期货公司。 作为国内老牌期货公司,弘业期货IPO之路几经波折。2017年12月,弘业期货首次向证监会递交IPO申请书,但是最后以弘业期货撤回申请而告终;2021年7月,其再次向主板发起冲刺,历时8个月终过会。 业绩起伏大、港股表现持续低迷,尽管弘业期货成功过会,但业内对其主板上市后的股价表现难掩担忧。 经济观察报记者就赴A上市原因、业绩情况及港股表现等相关问题向弘业期货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赴A之路 弘业期货成立于1995年,主要从事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资产管理、基金销售。旗下拥有风险管理子公司弘业资本、香港子公司弘业国际金融控股,并在北、上、广、深等国内主要金融中心和重点城市设立40多家分支机构。 回溯弘业期货IPO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其等待上会已有四年之久。 2017年12月,弘业期货向中国证监会递交IPO申请书,但之后弘业期货公告称调整A股上市计划,以撤回A股发行申请材料而告终。2021年7月弘业期货又向主板发起冲刺,但却又因为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乐视财务造假”事件牵连,证监会暂停了弘业期货A股发行审查。直至2022年2月18日其IPO申请才获得证监会的重新审查。 弘业期货在招股书中表示,为满足公司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整合资源、推动各项业务快速发展,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公司此次拟发行股票不超过1.2亿新股,募集资金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 在弘业期货一波三折的上市路中,与其几乎同期或是较之更晚申请IPO的几家期货公司早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目前主板市场已有包括永安期货(600927.SH)、南华期货(603093.SH)和瑞达期货(002961.SZ)在内的3家期货公司。 尽管A股IPO申请已经过会,但弘业期货的盈利能力、内控制度等方面问题依旧引发广泛关注。 招股书披露,2018年至2021年前6个月,弘业期货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16亿元、6.45亿元、15.61亿元、7.78亿元,归母净利润 8051.41万元、2126.64万元、6632.25万元、4530.14万元。其中,2019年弘业期货净利润同比减少73.59%,公司称主要受计提商誉减值损失、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减少和利息净收入减少所致。2020年由于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投资收益增加,弘业期货净利润同比增长211.87%,但与2018年相比仍有17.6%的降幅。 发审委会议中,监管部门就指出弘业期货对2013年收购华证期货形成的商誉于2019年末全额计提减值准备,要求公司说明2014年至2018年该资产组合实际收入大幅低于测算收入但未计提减值准备,2019年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原因及合理性。 弘业期货的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于期货及期权经纪手续费收入。各报告期内,公司期货及期权经纪业务收入分别为2.68亿元、2.18亿元、2.74亿元、1.69亿元,分别占公司营业收入(扣除销售货物成本)的86%、69%、70%、86%。 而另一方面,大部分期货公司的“通病”,即手续费收入依赖于交易所手续费减收和返还,或难以避免。数据显示,各报告期内,弘业期货收到的交易所手续费减收的金额分别为9836.57万元、8632.85万元、1.76亿元、1.15亿元,占各期公司营收(扣除销售货物成本)的比例分别为31.73%、23.39%、45.15%、58.42%。 华东某期货公司高管告诉经济观察报,“交易所的手续费返还仍然占期货公司经纪业务收入中的大头。”该人士表示,传统的经纪业务手续费率持续下降,行业零手续费等现象加剧,目前不少期货公司比较依赖于交易所的手续费减收和返还。 弘业期货在招股书中也表示,各大交易所手续费减收收入是期货公司手续费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期货交易所考虑会员单位业务发展、上缴手续费总体规模及相关品种交易活跃度等多方面因素,对相关主体或产品的交易手续费减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手续费返还金额依据、返还时点、影响返还的主要因素等,都存在不确定性,历史上甚至出现过期货交易所暂停返还手续费的情况,作为期货公司手续费净收入的重要部分,具有较大的波动风险。”一位期货行业研究人士认为,期货公司的大部分手续费收入都依靠交易所返还,一旦停止返还,就意味着期货公司该年的营收将受到很大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稳定。 或受港股估值拖累 2015年12月30日,弘业期货在香港联合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H股上市,股票代码为03678.HK,发行价2.43港元,发行股份共计2.50亿股,完成发行后总股本为9.07亿股,注册资本共计9.07亿元。 但是,即将迎来A股上市的弘业期货,其港股股价却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弘业期货H股上市首日即破发,当日开盘报2.32港元,跌幅4.53%,盘中最高报2.42港元,这一价格也是该股上市以来的最高价。因股价在较长时间里持续低于1港元,弘业期货一度沦为“仙股”。 近期,受主板IPO过会消息利好带动,弘业期货港股股价有所上行,截至2022年3月25日,弘业期货股价报收1.2港元,较2015年上市首日最高点跌幅仍接近五成,市值仅10.9亿港元。 而反观A股已上市的其他三家期货公司,截至2022年3月25日,瑞达期货、南华期货、永安期货股价分别报18.92元、13.67元、23.82元,总市值分别达83.4亿元、83亿元和346.7亿元。 一位证券研究人士分析表示,“弘业期货基本面情况相对薄弱,对交易所手续费返还依赖度太高,自身造血能力也比较弱。比如,与瑞达期货相比,虽然营收相差不多,但利润水平差距明显。” 对于弘业期货港股股价长期低迷表现,一位期货公司人士认为,港股市场中,受资金追捧的往往是科技、民生类相关行业,金融业作为市场的“定海神针”,关注度和流动性相对较弱,估值也偏低。而从现有的A+H股的股票价格来看,受流动性等多方因素影响,同一家公司,A股的股票价格普遍较H股股价溢价,估值也更高。 上述证券研究人士则认为,弘业期货A股上市之后或受港股估值压制,特别是在A股已经有三家比较优质的上市期货公司的情况下,其A股股价或会受其港股长期低迷的表现所累。 
雪上加霜,民航业承压 需求恢复需看两大核心要素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蔡越坤  民航业面临着艰难的时刻。 2022年3月21日,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600115.SH,以下简称“东航”)旗下一架载有旅客123人、机组9人的MU5735次航班在执行云南昆明至广东广州任务时于广西梧州市上空失联。目前已确认该飞机失事。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经历着航班减少、薪资缩水的民航人,这一次事件成为他们心中不愿触碰的痛。另一方面,在疫情与油价高企双重压力下本已疲弱的民航业,亦受到冲击。 在资本市场上,东航A股的股价自3月22日以来连续四个交易日下跌,分别下跌6.15%、2.81%、0.19%、5.41%。截至3月25日,东航连续四日跌幅近13.9%,总市值蒸发超百亿元;东航港股的股价在3月21日当天尾盘跳水,21日至 25日一周跌幅达9.52%。此外,南方航空(600029.SH)、中国国航(601111.SH)连续四个交易日分别累计跌6%、4.3%。 事故发生后,东航停飞波音737-800型飞机,并开展全面排查。此外,民航局于3月22日下发通知,要求在前期行业安全督导工作的基础上,立即开展为期两周的行业安全大检查。 在国内一家大型券商的航空业资深研究员吴荣看来,事件的冲击仍然在发酵:短期而言,公众的航空出行需求会受影响,尤其是中短途;长期来看,复盘此前伊春空难情况对比,差不多是到第三个月,客座率才慢慢开始有转正的迹象。吴荣对于航空业长远的发展还是比较乐观的,6-12个小时,或者超过1500公里以上的里程,对于一些旅客而言,可能还是会选择飞机,飞机仍然是一个不可取代的交通方式。 东航停飞B737-800 东航空难发生后,东航表示已经将该公司所有737-800执飞航班的飞机全部控制在地面,空中的航班落地后不再执行航班。 3月24日下午,东航宣传部部长刘晓东在“3·21”东航飞行事故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召开第四次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作为确保绝对安全的应急举措,东航和旗下共暂时停飞了223架的波音737-800型飞机。 3月24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以东航“3·21”坠机事故为警示,清醒认识当前世纪疫情、外部复杂环境冲击下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全面排查整治各行业领域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国内航空公司的一位机长向记者介绍,目前国内航空公司主流机型包括波音与空客。其中,波音737系列包括:波音737-800、737-700、737-900。 中邮证券数据显示,波音737-800属于波音737NG系列飞机,从波音官网来看,从2000年至2022年2月底,波音共向全球范围内的客户交付4791架737-800飞机,737-800飞机交付量的占总交付量的占比接近45%,就国内三大航的机型来看,737-800机型占比约35%。 一位从事飞机强度研究的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飞机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东西。飞机从8000多米坠落至1000多米,是很不正常的。飞机失事的原因很多,例如,如果飞机在空中机翼形态不正常,一旦机翼不受力,飞机控制不住就有各种可能。但是现在事故原因没出来,尚不知道是什么因素所影响。 关于目前B737系列占东航机队的比例,记者查询东航2021年半年报了解,截至2021年6月30日,东航共有飞机总数749架,其中B737系列数量为291架,机龄为7.1年。而B737系列包括,B737-700、B737-800、B737MAX8,截至报告发布日,B737MAX8仍然处于停飞状态。 东航云南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孙世英在“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B737-800全面排查,就是为了确保后续运行的绝对安全。目前,东航的运力比较充足,航班不会受到大的影响。至于何时恢复,将严格按照民航安全管理规定有序开展相关工作。 另外,对于外界质疑东航压缩维修成本的问题,东航宣传部部长刘晓东表示,关于维修成本问题,我想强调的是即使在疫情期间航班量减少,中国东航为确保安全,维修成本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加。2021年的维修成本比2019年增加了12%。 根据记者统计,2017年上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中国东航分别运营飞机637架、654架、719架、732架、749架;飞机修理费用分别为21.65亿元、16.49亿元、18.91亿元、15.37亿元、17.28亿元;同比变动幅度为-4.16%、-23.83%、14.68%、-18.72%、12.42%。 3月23日,一位国内大型航空公司飞机维修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飞机一定符合民航局的适航要求,才能起飞。此外,飞机维修费用高低需要看飞机的租赁方式等,不能单纯看维修费用的高低。 吴荣也表示,飞机的维修费用高低与航空公司对飞机的持有方式,以及维修时在自有基地维修还是在外面维修等因素均有关系。一般情况下,飞机的租赁方式包括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种。经营租赁设备维修、保养的责任由租赁公司负责,而融资租赁则由承租方负责。 此外,对于东航维修费用问题,上述从事飞机强度研究的人士认为,飞机定期保养和检查是很严格的,航空公司应该不会在维修费用方面有所“打折”。另外,据航空业内人士透露,各家航空公司在年报中统计口径有所不同,所以会有所差别。 对此,记者多次拨打了东航年报披露联系方式,截至发稿未获得接听。 近两年来,东航在业绩方面也面临连续亏损的压力。2022年1月28日,东航公布,预计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0亿元至-135亿元;预计扣非后净利润为-122亿元至-147亿元。上一年度,2020年,东航亏损-118.35亿元。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大型航空公司均面临巨额亏损的情况。1月28日晚间,中国国航公告预计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约为145亿-170亿元,上年同期亏损144.09亿元;1月30日,南方航空公告预计2021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3亿元到-128亿元,上年同期亏损108.42亿。 短期需求受冲击 吴荣根据自身的经验分析,短期内,航空事故会影响乘机者的乘坐意愿,因为部分人短期内可能会觉得飞机不太安全,不愿意坐飞机。此前,一般情况是认为800公里以下的里程,高铁有替代的效应。目前来看,如果未来1~2个月影响还在持续的话,替代效应的里程可能会上升到1500公里以下。4-8小时的高铁里程,可能也会被高铁替代一部分。 据悉,在国内,距离此次事故最近的空难为2010年8月河南航空ERJ-190执飞的哈尔滨至伊春的VD8387航班。自2010年伊春空难以来,我国民航已安全运行4227天。 申万宏源证券研报指出,我国的航空安全标准位于世界前列,严格的飞行标准使得国内的飞机失事率保持低位。截至目前,中国民航运输航空持续安全飞行时间已近12年。我国事故原因多系恶劣天气、飞机故障和机组操作失误,少见于主观人为因素。国外飞机平均使用寿命高于国内,失事率高于国内。回顾国际历史空难事件,事故原因常见于飞机故障、恐怖袭击事件或军事政治冲突。 申万宏源证券认为,国内方面,以2010年在伊春空难中执飞的河南航空为例,在事故发生之后,该公司被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要求暂停运行,后因无法清偿债务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国外方面,“911”事件过后,美国的航空公司均遭受严重打击,行业总体裁员超过10万人。超过20%的美国航空公司减少了运力投放,航司平均运力减幅达到20%以上。在连续经历了两起坠机空难后,马来西亚航空面临大额赔偿金,在2014年8月宣布了重组计划。 东航事故发生次日,即3月22日,国内三大航空公司股价集体下跌,东航跌6.15%,中国国航跌0.31%,南方航空跌0.9%。 招商证券研报认为,此次事故预计将冲击民众出行信心,短期需求将受到负面影响。 不过,申万宏源研报统计,伊春空难小幅抑制航空需求,但抑制时间较为短暂。伊春空难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的航空运输需求,8月全行业月度旅客运输量环比下降10.67%,9月旅客运输量环比下降-14.21%,10月份国内运输量就已恢复环比增长。 未来待信心恢复 “作为一个从业者,我们很怕空难。因为我们知道世上没有绝对的航空安全,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试图突破这种极限。航空安全无论怎样苛求都不为过,因为生命没有如果,一旦失去就无法重来。”3月21日晚,一位机长在微博中如此写道。 同在这个夜晚,另一位机长也在微博中写下:“4227天的安全记录是全体民航人忘我无我的付出和努力。” 3月22日,东航坠机事故发生后,民航局下发通知,要求在前期行业安全督导工作的基础上,立即开展为期两周的行业安全大检查,旨在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加强民用航空领域安全隐患排查,确保航空运行绝对安全,确保人民生命绝对安全。 民航局表示,此次大检查的范围包括各地区空管局、各运输(通用)航空公司、各服务保障公司、各机场公司、各飞行训练机构。检查工作重点将围绕安全思想认识、专业队伍建设、规章标准执行、安全管理链条、安全保障能力、安全责任落实等“六查”开展。 近两年多来,民航业面临着连续亏损的经营压力。3月18日,民航局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疫情对民航业影响的深度和持续性远超预期,民航运输生产大幅下滑,民航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加大,民航行业当前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 从数据来看,民航行业经历着艰难时刻。据上述负责人介绍,2020年,全行业巨额亏损974亿元。其中,航空公司亏损794亿元,机场企业亏损233亿元。2021年,全行业再次大幅亏损842亿。其中,航空公司亏损671亿元,机场企业亏损246亿元。2022年1-2月,全行业亏损达到222亿元。其中,航空公司亏损185亿元,机场企业亏损52亿元。疫情发生以来,民航全行业累计亏损达2111亿元,其中航空公司亏损1706亿元,机场企业亏损540亿元。 尽管当下民航业面临着多重压力,从长期来看,吴荣认为,随着事故调查结果出来,公众对航空出行信心也将逐渐恢复。未来随着疫情管控措施的逐渐放开,旅游、探亲等需求增加,对于航空出行的需求也会恢复到一个正常的水平。 安信证券分析认为,航空业需求短期冲击在所难免,恐慌可能导致需求下降,中长期看,安全保障、疫情发展仍是需求恢复的两大核心决定要素。行业迎来强监管,供给有望进一步收缩。我国民航始终将安全摆在第一位,预计本次事故后,部分飞机将可能停飞检查(根据各公司公告及航班管家数据,波音737系列机型行业占比43%,737-800机型三大航平均占比35%)、同时航司时刻安排、飞机引进、驾驶员培训等方面采取更加严格监管措施,运力增速将进一步下降。 红塔证券交通运输行业点评报告则称,本次事故后,民航业可能面临更加严格的安全监管措施,在航班时刻、机队引进等方面都面临挑战,中小型航司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行业破产重组概率提升。长期来看,航空仍然是全球公认的最安全交通运输工具,且在150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运输有明显优势,人均乘机次数较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民航出行信心终将重塑,行业前景保持乐观。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吴荣为化名)  
航空保险理赔有哪些?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姜鑫 2022年3月21日,东方航空MU5735航班在广西梧州藤县坠毁消息确认以来,多方救援力量、医疗专家组、工作组赶赴现场展开救援与调查。 同时,部分旅客家属已经赶往广西梧州事故地。东航宣传部部长刘晓东在“3·21”东航飞行事故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召开第四次新闻发布会介绍旅客家属援助情况时表示,自24日起,东航和各地政府工作人员将对所有旅客家属进行一对一的慰问,包括在梧州、昆明、广州及其他城市的旅客家庭。我们也成立了信息统计专项小组,持续收集和更新旅客家属的各项诉求,尽最大的努力服务好、保障好各位家属。 3月22日,银保监会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东航客机坠毁事故保险理赔服务工作,督促保险行业迅速跟进事故进展情况,开展承保情况摸排。 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失事飞机东航MU5735涉及保险主要包括航空保险和航空意外险等。根据蒙特利尔公约,国际航空承运人应当对旅客的人身伤亡、行李和货物损失、以及由于延误造成旅客、行李或货物的损失承担责任并予以赔偿。当事国应当要求其承运人就其在本公约中的责任进行充分保险。 因此,一般情况下,航空事故中,遇难者家属及受伤乘客获得的赔偿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承运人(航空公司)所承担的赔偿;另一部分是保险公司所承担的赔偿,除了航空意外伤害险,还包括乘客自身投保的意外险或者意外医疗保险等。 航空保险方面,记者了解到,失事飞机东航MU5735由中国人保首席承保,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等公司参与了共保。 航空赔偿规定 与国际空难赔偿最密切的相关国际公约是规范国际航空承运责任人责任的华沙体制和蒙特利尔公约。 1929年10月,德、意、日、美、法等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订了《统一国际航空某些规则的公约》,通称《华沙公约》,第一次在国际公约中对航空承运人责任加以规定。 1999年5月,国际民航组织(I-CAO)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对华沙体系更新的会议,最后由52个国家的代表签署并通过了《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以下简称“《蒙特利尔公约》”)。公约于2003年11月4日生效,中国作为公约第94个缔约国,于2005年7月对中国生效。但该公约并未完全取代华沙公约,如果两国并非都是公约缔约国,华沙体制相关法律也仍然有效。 蒙特利尔公约共有7章57条。根据其规定,国际航空承运人应当对旅客的人身伤亡、行李和货物损失、以及由于延误造成旅客、行李或货物的损失承担责任并予以赔偿。 对于旅客人身伤亡的赔偿,蒙特利尔公约的最大特点是其通过两步递进形式为旅客人身伤亡赔偿引进了无限制责任的概念。 第一步是不管有无过错,承运人必须对旅客的人身伤亡承担赔偿10万特别提款权(约合13.5万美元),承运人不得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 第二步是如果旅客的人身伤亡是由承运人的过错造成的,则承运人承担的责任无限制。(但10万提款权以上的赔偿责任在下述情况下可以免除:1.损失不是由于承运人或者其受雇人、代理人的过失或者其他不当行为、不作为造成的;2.损失完全是由第三人的过失或者其他不当作为、不作为造成的。) 根据公约每隔5年审议一次的规定,2009年国际民航组织将公约规定的10万特别提款权提高至11.31万特别提款权(约17.5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20万元)。 即便国际公约对承运人责任赔偿限额作了规定,但具体赔偿标准等问题仍留给了缔约国国内法来解决,因各国法规不同,赔偿标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关于我国国内关于赔偿限额的相关规定,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在 2006年2月28日公开发布了《国内航空运输承运人赔偿责任限额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的第 3条表示:“承运人对每名乘客的赔偿责任限额增加为 40万元人民币。” “40万是最低的额度,上一次的伊春空难人均赔偿额度达到了92万元,本次赔偿金额可能高于以往。”一位航空行业从业者表示。 1997年韩国大韩航空公司一架飞机在美国失事,228人罹难,航空公司最初按计划每名旅客赔偿1亿韩元,家属要求3亿韩元赔偿,由于担心罹难家属到美国起诉,最后以协商的形式赔偿了2.75亿韩元。 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事件发生后,马来西亚航空公司承诺根据特别提款权给予每位遇难者11.31万特别提款权的赔偿,但旅客家属认为此种最低赔偿额太低,不能弥补遭受的损失,最后采取诉讼的方式获取更多的赔偿。 航空保险涉及什么? 除了航空公司的赔偿外,空难事故中遇难者家属还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首先是航空意外险,如果个人没购买航意险,但是存在被赠送航意险的情况(如旅行公司赠送意外险),也可以正常获得赔偿;此外如果乘客购买了普通意外伤害保险,可以获得保险赔偿;最后,如果乘客个人存在其他人身险保单的(比如终身寿险等),同样可获得赔偿。”在谈及保险理赔问题时,一位保险从业人士表示。 尽管大部分飞机由航公司租赁而来,航空事故发生后,对于航空公司亦是损失,航空公司需要承担的赔偿可以通过保险来分摊压力。 “一般来说,航空公司会配置‘旅客法定责任保险’等责任险,可以通过此类型责任险将赔偿责任转嫁到保险公司,如果没有配置的话,由航空公司承担赂偿责任。”上述保险从业人士称。 平安产险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航空公司购买的保险主要有四个险种,包括机身及零备件一切险及其责任险、机身战争险、战争责任超赔和机身免赔额保险。我国民航机队除海航系航司外,所有的航空器均由民航机队大保单统保,包括上述四个险种。经初步排查,平安产险广东分公司共保东航MU5785机身零备件一切险及责任险,将实时跟进事故处理进展。 据记者了解,国寿财险也共保参与了中国民航联合保险机队航空保险业务,险种包括机身、零备件一切险及责任险,机身战争险等相关险种。 “中国民航联合保险机队航空保险业务是将国航、东航、南航三大集团作为一个整体,其所涵盖的机队作为一个投保主体进行参保。由北京航联经纪作为受托人寻找承保公司,目前我们看到的主承保是人保,部分公司参与共保,但其实承保主体自留部分比例并不高(主承保可能5%-10%的份额),主要通过分保或再保来转移风险,特别是国际上的再保险公司,例如劳合社等。”一位保险中介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尽管飞机发生事故的概率极低,但一旦出现意外,损失是巨大的,对于保险公司的运营能力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蒙特利尔公约规定,当事国应当要求其承运人就其在本公约中的责任进行充分保险。 1974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民航签售了国内第一张飞机保险单,这成为我国航空保险发展的开端。彼时,年中国民航联合保险机队只承保零星的4架飞机。1981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对飞机保险的相关条款进行了修订,航空保险业务趋于成熟和完善。承保金额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05年12月1日中国民航联合保险机队各险种保单于由中国人民保险续转至中国人保,保障方案承保中国民航753架大、中型飞机,机队价值超过320亿美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保险市场日益成熟,我国航空保险的经营主体不断增加,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公司等大型保险公司逐渐经营航空保险业务,形成了以中国人保公司为主体,多家保险公司共同参与的竞争格局。 在承保形式上,主要采取联合承包的形式,中国人保为首席承保单位,其他保险公司参与共保形成承保联合体。采用联合体的方式承保航空险在国际保险界也已通行多年。如日本的航空公司机队保险就是由日本国内多家保险公司组成的共保组织进行承保。欧洲KSSAF航空联盟是由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瑞士航空公司等25家大型航空公司的869架飞机组成的一张大保单。这些共保组织的特点是比较商业化,即各家保险公司提交一部分份额(Capacity)交给一家管理公司负责市场运作。“只有把航空公司所有的飞机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单独的投保人,才能跟保险市场的主体的合作中获得溢价的能力,可以以较低水平的费率来进行投保,且成本较低。”上述保险行业从业人士表示。 在航空保险发展初期,保险品种主要是飞机机身保险及相关责任保险。随着财产保险业的发展完善,航空保险的险种日渐增多,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机场责任保险、航空维修人责任保险、空中交通管制责任保险、航空产品责任保险、航空表演及航展责任险、航空旅客人身意外伤害险等业务。近几年来还推出了航空延误险等险种。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