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巨头抢滩零碳工厂、宝马已上岸,现在出手晚了么?
原标题:巨头抢滩零碳工厂、宝马已上岸,再不出手就晚了 撰文 / 涂彦平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赵昊然 全球首家实现生产运营碳中和的企业,全球首家电池零碳工厂,首家实现气候零负荷的制造工厂,首个零CO₂工厂,首个碳中和生产基地…… 我们从企业传播以及媒体报道中越来越多地听到以上这些表述。不管是不是全球首个,它们其实表述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指生产制造工厂实现了碳中和。 最近一个是宁德时代。今年3月25日,宁德时代宣布,全球知名认证机构SGS为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颁发PAS2060碳中和认证证书,宁德时代宜宾工厂成为全球首家电池零碳工厂。 零碳工厂知多少 在全球范围内,汽车行业有多家企业宣布已经打造出零碳工厂。 宝马集团先是设定了2020年实现全球工厂的外购电力均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标,然后在2021年底实现了全球工厂碳中和。 华晨宝马沈阳工厂已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电力供电生产 ▼ 2020年9月,梅赛德斯-奔驰位于德国辛德芬根的“56号工厂”正式投产。它是一座二氧化碳零排放工厂,被作为范例向世界各地的奔驰乘用车工厂进行推广。奔驰的计划是2022年全球所有奔驰工厂实现碳中和。 沃尔沃汽车瑞典舍夫德发动机厂自2018年1月1日起采用可循环供热系统,成为沃尔沃汽车全球制造体系中首个实现气候零负荷的制造工厂。沃尔沃更长远的目标是,2025年实现全球气候零负荷运营的企业愿景。 奥迪计划2025年实现生产基地的全面碳中和。201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工厂成为奥迪首个碳中和工厂。2020年,匈牙利杰尔工厂成为奥迪第二个碳中和生产基地。在中国,一汽-大众奥迪佛山MEB工厂已经全面实现碳中和,即将投入建设的奥迪一汽新能源工厂也将严格遵循零排放计划要求。 总结一下:宝马已经在2021年实现了全球工厂的碳中和;奔驰将全球工厂碳中和的时间表放到了2022年,奥迪、沃尔沃的计划是在2025年实现全球工厂的碳中和,目前它们已经有部分工厂实现了碳中和。 除了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中实现工厂碳中和的也有不少,甚至比整车企业还要积极。例如,博世、松下、宁德时代、远景等都在进行工厂碳中和的实践。 位于上海的博世中国总部大楼 ▼ 2020年,博世宣布成为全球首家实现生产运营碳中和的大型工业企业,在博世400多个生产基地以及业务所在地,实现了内部运营上的碳中和。 同年,松下能源(无锡)有限公司通过工艺与工序创新、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采用LED照明等手段,完全抵消了4.4万吨左右的CO₂排放。无锡工厂因此成为松下在中国的首家零CO₂工厂。 尽管汽车行业已经有了不少零碳工厂,但对于长远的碳中和目标来说,这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企业、更多工厂行动起来。 两种创新 工厂实现碳中和的手段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技术创新,比如通过改进生产工序、提升能效、自建分布式能源等方式来实现减碳;一种是机制创新,比如通过植树造林、直购绿电、购买绿证等方式来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 今年3月,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Jochen Goller)在2022百人会论坛上透露:“从生产的角度,我们目前完全通过宝马集团自有生产就能降低18%的减排,比如我们在沈阳的工厂就能达到这个标准。” 宝马集团将优化能源使用作为降低整体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2020年单车生产碳排放量已降至1.51兆瓦时/台,较2019年降低7.4%。宝马集团的目标是到2030年,在生产环节将单车碳排放量较2019年降低80%。 四川时代总经理朱云峰表示:“零碳已经成为四川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四川时代自主研发CFMS智慧厂房管理系统,帮助实现厂房系统高效节能、绿色低碳运行。在能耗较大的群组设备中,先进系统运用全局最优化算法,计算当前负荷条件下系统总能耗最小时的各子设备的运行参数,实现主动式优化控制。 四川时代CFMS智慧厂房管理系统监测碳排放 ▼ 在绿色制造方面,四川时代搭建了数字化生产中控管理系统,全局化目视管理可大幅降低工序损失。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将全部投入回收利用,镍、钴、锰等贵金属回收率可达99.3%。 四川时代还对物流链条以及厂区交通进行全面升级,广泛使用无人驾驶物流车、电动叉车等,实现供应商工厂、原料仓库、加工工厂、成品仓库、客户工厂之间零碳运转。 此外,宁德时代宜宾工厂坐落于四川省宜宾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里水资源丰富,工厂80%以上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水电,每年可减少40万吨碳排放。 同样得益于四川丰富的水电资源,沃尔沃汽车成都工厂从2020年开始完全使用可再生电力,包括65%水电和35%风光电,将用电环节的CO₂排放量从1.1万吨降至零。 沃尔沃汽车台州工厂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 ▼ 2022年3月28日,沃尔沃汽车台州工厂也实现了完全电能碳中和。除了直购绿电,台州工厂持续提升对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清洁能源利用率达46%,厂内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拥有超过20MWp的装机容量。 远景科技集团在鄂尔多斯打造零碳产业园,80%的能源直接来自于风电、光伏和储能,另外20%的能源基于智能物联网的优化,会在电力生产过多时出售给电网、需要时从电网取回。通过绿色能源以及技术手段的应用,园区以此实现完全的零碳能源供给。 我们看到,工厂实现碳中和离不开技术的推动。比尔·盖茨就曾向人们提出忠告:“如果没有创新驱动,人类也无法实现零排放的目标。”。 一个起步动作 气候零负荷的制造工厂,零CO₂工厂,碳中和生产基地……为表述方便,我们不妨将这类工厂统称为零碳工厂。 关于零碳工厂,目前并没有严格的官方定义,可以理解为工厂通过使用绿色能源等技术创新以及碳税、碳汇等机制创新,使得向外界环境的综合碳排放为零。 零碳工厂并不是运营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方案最终在温室气体的排放核算中实现碳中和目标。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制定的《温室气体议定书企业核算与报告准则》,针对温室气体的核算与报告划定了3个范围。 范围1和范围2都是指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前者指出现在公司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例如锅炉、熔炉、车辆等产生的燃烧排放,工艺设备生产化学品所产生的排放;后者指电力直接温室气体排放,指公司消耗的采购电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范围3是指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比如,提炼和生产采购的原料;运输采购的燃料;使用出售的产品和服务。 就汽车行业来说,汽车企业或者动力电池企业的自有工厂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属于直接温室气体排放,都在范围1和范围2的核算范畴。而要实现整个企业的碳中和,工厂的碳中和是基础,也是相对范围3更容易达成的目标。 以博世为例,在2020年实现了“范围1+2”碳中和,也就是在生产基地、业务单位实现了运营方面的碳中和之后,现在已经开始向“范围3”碳中和发起挑战。博世计划到2030年投入将近10亿欧元致力于节能减排,首先一个目标就是在“范围3”实现减排15%。 同时,对于“范围1+2”碳中和博世依然有新的目标:在2030年之前通过提高能源的效率节省17亿千瓦时的电力,2025年争取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工厂绝对用水量减少25%。 可见,工厂碳中和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中间节点。 除了零碳工厂,目前还出现了零碳建筑、零碳产业园等关联概念。 自2021年起,远景科技集团先后在无锡、鄂尔多斯以及十堰规划建设了三座零碳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基地,在当地打造零碳汽车产业园,还规划了覆盖风、光、水、储等多领域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示范。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将零碳产业园称为“新工业革命的单元”。 坪山比亚迪工业园立体化智能化绿色交通体系 ▼ 2021年8月,比亚迪启动坪山汽车总部工业园首个“零碳园区”项目,宣布要打造中国汽车品牌首个零碳园区总部。在坪山工业园,比亚迪将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云轨和云巴等绿色解决方案应用到园区的生产和生活。 今年3月的一次采访中,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赵炳弟告诉汽车商业评论,松下在无锡工厂设计了首个以燃料电池为主要供能方式同时搭配太阳能发电系统及储能系统的零碳建筑。 根据今年2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风险正日益增长,升温形势会让世界在今后20年面临多重气候危害,全球气候行动的机会窗口正在关闭,“拖延意味着死亡”。 零碳工厂是新的起点,但远远不是终点,它也许只是汽车行业迈向碳中和万里长征的一个起步动作。
周杰伦和舒尔茨的咖啡焦虑
知名歌手周杰伦和传奇CEO舒尔茨,都在为“卖不出咖啡”而焦虑。 4月4日,星巴克官方宣布创始人、公司传奇人物霍华德·舒尔茨正式回归,这将是舒尔茨三度回归。当天,星巴克公布了舒尔茨履新的职位:在接任首席执行官的同时,回归公司董事会——这意味着舒尔茨将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在正式回归后,舒尔茨通过一封写给“星巴克股东的信”宣布了第一项变革:立即停止星巴克的股票回购计划。消息一出,星巴克股价盘中大跌4.5%,但在收盘时跌幅缩窄至3.7%。 舒尔茨正凭借自己的威望和“贪婪”的资本博弈,在过去两年星巴克习惯以“回购”手段增加投资人信心:从2019财年到2020财年,星巴克总共将12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回购股票。甚至在舒尔茨回归前,星巴克高层还准备将这一战略扩大化。2021年10月,星巴克时任凯文·约翰逊公布了未来三年内涉及200亿美元的回购及分红计划。 年已70岁的霍华德·舒尔茨第三次出任星巴克CEO 美股分析师刘彬告诉虎嗅,在资本市场星巴克被视为风向标般的公司,董事会和投资者寄希望于星巴克保持优质业绩并持续给资本以回报。而在凯文·约翰逊担任CEO期间,约翰逊受到的来自董事会和资本的压力远高于前任(约翰逊的前任正是舒尔茨)这是因为舒尔茨创始人的身份和二次回归挽救星巴克命运的功劳,让其拥有巨大的威望和影响力。隐藏于此的深刻逻辑是:约翰逊不可能像舒尔茨一样大刀阔斧地有魄力地改革,他需要“讨好”各派。“大规模停止回购和分红这样的决策,在约翰逊任内是难以想象的。” “省下”200亿美元的舒尔茨,正准备推进新的大刀阔斧变革。在舒尔茨的信中,他明确点出了星巴克的命脉:员工和门店。根据他的策略,星巴克将把巨额资金投入到员工侧和门店端,如果考虑到疫情后星巴克在北美市场遇到的严重“员工压力”(年轻的星巴克北美员工,由于对工资和福利不满,而拒绝工作,并谋求通过建立员工组织来对抗星巴克管理层)和门店老旧挑战(部分门店依然保持了舒尔茨二次出山时期的装饰风格,没有大幅度升级)便不难读出舒尔茨改革策略背后的“救火”味道。 和舒尔茨为老东家操心相似,周杰伦也正在面临“咖啡焦虑”。 就在舒尔茨正式回归星巴克4天前,3月31日,歌手周杰伦“旗下”“咖啡公司”巨星传奇集团(下称“巨星传奇”)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巨星传奇的收入高度依赖一款名为“魔胴防弹咖啡”的单品,根据招股书信息显示,2020年这款产品给巨星传奇贡献了72.8%的收入。 巨星传奇和“周杰伦系”绑定极深。 周杰伦母亲叶惠美是公司创始人、控股股东,周杰伦老搭档方文山是公司文化总监。周杰伦的IP是魔胴防弹咖啡的流量引擎,通过周杰伦演唱会和综艺节目《周游记》种草(周杰伦会在节目中频繁口播给自家产品带货),魔胴防弹咖啡在微商渠道完成销售——超过2万终端构成的微商体系,构成了周杰伦“卖咖啡”的主力军。 受疫情影响周杰伦的咖啡正濒临“卖不动”。由于周杰伦的演唱会和综艺录制均处于“停滞”状态,这导致疫情以来周杰伦IP给巨星传奇的咖啡产品“引流效力降低”,最终这演变为了业绩惨淡:根据招股书信心,截止2021年6月,巨星传奇的净利润仅为829万元,同比下降87.4%。 舒尔茨和周杰伦是当下咖啡赛道的典型:在疫情反复和复杂国际形势影响下,咖啡圈正面临供应链紧张、员工成本高企、流量红利消失、传统渠道疲软的多重压力,而短期内这些压力因素并不会消失,这将成为2022年咖啡圈的一场生死博弈——如果不能抗住压力逆势求生,那么2022年将是埋葬部分咖啡品牌的寒冬。 供应链和流量两记重拳 在公开信中,舒尔茨指出了星巴克正在面临的三大现实问题:供应链紧张、疫情影响、国际紧张局势。 2021年至今,咖啡圈经历了二十年以来最大的波动期。以原材料为例,巴西经历了本世纪最严重的咖啡豆减产,受干旱和霜冻双重打击,巴西咖啡产区在短期内无法恢复到正常产量。而海运、空运价格高企,也正在影响非洲咖啡产地的供给。有国内经销商在2021年11月告诉虎嗅,来自非洲埃塞俄比亚核心产地的部分咖啡豆已经价格上涨超过35%。 一部分咖啡人在2021年把希望寄托在越南等东南亚咖啡产区。但越南由于疫情影响,出现了用工荒和运输限流,这进一步影响了已经脆弱的世界咖啡供应链。 咖啡圈受到的供应链冲击,甚至远不止咖啡豆本身。星巴克和本土咖啡新势力从2018年以来都在进行SKU多元化升级,这意味着各个门店对于餐食和茶饮的需求在上升。而2021年由于加拿大小麦产地出现干旱火灾影响,加拿大小麦大幅度减产,而这倒逼部分北美小麦贸易商从法国等欧洲小麦主产区进货,这加剧了小麦供应链的紧张程度。而俄乌事件,进一步给小麦供应链增压,最终演变为咖啡圈的小麦等原料价格高企。 咖啡期货分析师赵程程在2月曾向虎嗅描述了2022年咖啡赛道面临的供应链难题:短期内国际咖啡豆主产区的产能无法恢复到峰值,这导致部分咖啡豆供给不足而提价。而以纸张、小麦等为主的原料,也正在面临供给短缺,这导致咖啡门店的“周边产品”面临价格波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品牌对于是否提价犹豫不决,这是因为疫情导致消费疲软——涨价很可能会进一步缩减消费者的消费热情、降低频次,所以2022年是咖啡圈的关键周期。“2022年上半年处于过度状态,下半年部分利好因素可能会助力咖啡圈,一些存活下来的品牌可能在下半年逐渐恢复元气。” 2022年初,巴西部分咖啡种植园又遭遇暴雨洪灾影响 在中国市场,上海等城市的疫情进一步让咖啡圈承压。由于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咖啡消费之都,《上海咖啡消费指数》的统计显示,在2021年3月上海总共有咖啡馆6913家,而2021年一年时间内净增长超过千家,这意味着2022年初上海的咖啡馆总数已经接近8000家。而在2021年上海的咖啡馆密度已经达到2.85家/每万人、1.26家/每平方公里,这意味着上海超过首尔、东京成为亚洲咖啡消费力最旺盛的城市,甚至有向纽约看起的趋势。 而在疫情影响下,上海的咖啡消费瞬间出现“休止符”。一位在上海Manner门店供职的店长告诉虎嗅,由于品牌的核心门店全在上海,2~3周时间处于停业或半停业状态下,门店季度业绩会受到明显影响。“一方面需要后续门店加速拉新、提高复购增加收益;另一方面也需要尝试一些多元化的产品、多元化的消费形态来分担风险。” 一位供职于上海星巴克的资深咖啡从业者则表示,上海对咖啡圈的影响不仅是C端,还影响到了供应链本身。“上海的品牌、门店是中国市场里咖啡原料最重要的订购群体,疫情影响下,品牌会遇到库存等问题,这会影响接下来的订单。” 在供应链之外,咖啡圈也正在经历来自流量侧的“暴击”。以周杰伦的巨星传奇为例,在疫情前周杰伦为了推广旗下咖啡产品可谓不遗余力,在参与综艺录制时,周杰伦会频繁让魔胴防弹咖啡出境,并会经常提及该产品。 由于多年以来,周杰伦背后的经济公司成功运作了多个粉丝群体,这让周杰伦的咖啡引流可以通过微信等“社交”生态裂变并形成商品购买转化。在2020年,魔胴防弹咖啡的年销量从2019年的63万盒爆炸式增长到了331万盒。但疫情影响下,周杰伦这个“魔胴防弹咖啡”的流量引擎被按下“熄火键”,2020年至今周杰伦大幅度减少了演唱会和节目录制,这导致魔胴防弹咖啡失去强IP流量加持,随之而来的是销量暴跌。 遇到流量之困的不仅是周杰伦旗下咖啡。2021年随着直播流量价格高企、种草流量平台投放价格增高,咖啡圈开始面临普遍性的“流量昂贵困局”。有咖啡创业者在2021年11月告诉虎嗅,投放和营销费用相比于2019~2020年增长了30%左右。“投放价格起来,转化效果却下去了,这意味着东西不好卖。” 星巴克们的出路 咖啡圈都在观察星巴克“何去何从”。 在3月16日传出舒尔茨即将回归消息后,有多为中国咖啡圈创业者告诉虎嗅,“星巴克遇到的烦恼,正是大家遇到的,大家希望通过观察星巴克了解未来的趋势。” 一个被多次提起的关键因素是人工价格的高企。 2021财年星巴克财报显示,人工成本是年内增速最快的成本项之一,而在中国市场,星巴克于2021年史无前例给数万名全职员工提供了14薪并大幅度优化了福利。 两个核心因素正在让“人工变贵”成为咖啡圈无法规避的“陪跑沙袋”:95后及00后员工开始大量涌入咖啡圈,而他们对于工资和待遇有不同以往的诉求;随着更多自由职业出现,年轻人开始有更多选择,固化的咖啡门店店员岗位,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在下降。 但困扰咖啡圈的不仅仅是“人贵”。 从周杰伦旗下巨星传奇的崛起路径,可以窥探出咖啡圈的另一个关键变化。在切入咖啡赛道后,巨星传奇并未推出标准咖啡饮品或者新式速溶咖啡,而是去做了“防弹”类产品——一种声称可以减肥燃脂的咖啡系饮品。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咖啡细分垂类化的趋势:“在2020年前后,在连锁咖啡门店领域,星巴克和本土咖啡新势力已经处于红海竞争,而在线上三顿半等精品速溶、胶囊系咖啡已经占据了电商世界的关键份额,此时做咖啡增量市场变得很难。”一位在咖啡圈深耕超过15年的业内人士在2021年10月告诉虎嗅,咖啡是典型的“心智认知生意”,在既有品牌已经占据心智优势的情况下,新品牌只能通过品类化的打法去谋求发展。 但这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2021年在线上咖啡世界,咖啡饮品、咖啡零食、减值系咖啡等细分品类也正在逐渐红海化,而在线下咖啡世界植物奶、冰博客等“新概念”迅速普及并成为各大品牌的标配。 “在咖啡圈,创新变得越来越难。”这种变化正在倒逼咖啡圈整体转型,一个关键细节是2021年本土咖啡品牌开始加大咖啡师手冲类SKU的占比。曾有知名本土咖啡公司的营销负责人告诉虎嗅,年轻一代消费者对于咖啡新玩法、新概念极为看重,但新原料、新功效很容易被“模仿学习”,不容易被抄袭的是基于咖啡师的“人的壁垒”。 而这最终进一步导致咖啡师成本水涨船高。 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正在顺应这一波新的变革趋势。就在舒尔茨上任前后,星巴克重新强化了咖啡师精品手冲对门店的价值——舒尔茨意识到那个由全自动咖啡机统治的连锁咖啡时代正在逐渐消亡。 眼下,摆在舒尔茨和周杰伦面前的咖啡挑战还有很多。对舒尔茨而言,他需要尽快平复北星巴克年轻员工的心中“怒火”并尽快让这些员工回到岗位;而周杰伦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疫情持续影响线下的状态下,通过线上重建自己的流量循环,并基于此引流到自己的咖啡品牌中。 而对于更多的咖啡业内人而言,2022年很可能将成为分水岭。在经历了咖啡创投大热的2020~2021年后,浪潮正在逐渐退去,两个关键问题将是人们这一年最为关注的:本土咖啡新势力能否出现新的上市者?以及,咖啡赛道是否会像“表亲”茶饮一样,身处寒冬,面露疲态……
电动星际飞船?马斯克给出回应
原标题:电动星际飞船?马斯克回应:电池技术还做不到 据外媒Tech Times报道,马斯克近日在谈到了猛禽发动机时表示,这是SpaceX最值得炫耀的设计。在这次爆料中,马斯克也暗示,在动力输出方面,没有什么可以与猛禽发动机相媲美。马斯克回答了一个长期困扰特斯拉和SpaceX粉丝的问题,有些粉丝认为猛禽发动机可能会向特斯拉的电力动力系统过渡。 他表示,特斯拉的电动机根本无法与为Space X火箭提供动力的猛禽发动机相比。星际飞船的33台猛禽发动机的功率可高达3 GW(300万kW),这是电池和电机无法做到的。 有博主粗略计算过,SpaceX火箭可能需要至少676个电动机才能升空,而且还没有算入所需的电池数量。 虽然做不了电动星际飞船,但马斯克曾表示要制造一架超音速垂直电动喷气机,虽然这只是马斯克的一条个人动态,不过可以看出他认为未来交通行业会从电动汽车转为电动飞机。当然,目前电池技术仍然受到一些限制,推出电动飞机还为时过早。 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不看好特斯拉造电动飞机,并且认为造垂直电动喷气飞机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仅为电动机供电的电池就太重了。 制造电动飞机会面临许多困难,尤其要解决重型电力驱动系统以及续航电池问题。但马斯克的想法很重要,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垂直电动喷气飞机真的就会出现。
以水为媒,盛启华章—2022第5届武汉国际水科技博览会9月13日开幕!
近年来,全国各地以绿水青山为基础生态优势,大力推进水领域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后,全国实施全面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要求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涉及的方面包括污染严重水体、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地下水污染、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等。“水十条”在重点强调全面控制污染源管理的同时, 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随着“水十条”的深入推进,水行业领域各产业迎来大发展的机遇,武汉水科技博览会以此为契机,凭借行业大发展趁势崛起,孕育而生。 作为历经多年精心打造的专业展会,武汉水科技博览会全面展示水科技、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领域的新产品技术及装备,为产业链从业者提供了集企业品牌推广、前沿技术交流、销售渠道拓展、结交优质人脉、投融资对接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展贸商业服务平台,也为企业发布年度新品、探析产业发展趋势,洞悉行业发展命脉搭建了重要的窗口。 回顾上届,精彩纷呈 2020第4届武汉国际水科技博览会吸引了埃梯梯、联塑、永泉、铜都、良名、中琢、人民、金步、元井、凯迪、腾龙、沃森、中联、金贸、南亚、华生、品升、科恒、三佑、利通、华格瑞特、运鸿、水泽动力、绿洲、森孚、澳科、美辰、安吉尔、玉翔、海纳、世脉、赛利科膜、鼎澈膜、山东工陶院、嘉泉膜、安力斯、金凯地、格林等300余家知名品牌企业参展,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展示了污/废水处理、污泥处置、泵阀管道、膜与水处理、末端净水、智慧水务、水利水电、防洪排涝、地下管网、海绵城市、水环境治理、环境监测、水利信息化等水行业前沿技术与解决方案。 大会吸引了来自水利(水务)部门、设计院、研究院、工程公司、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工业用户及代理商、经销商等18639人次专业观众参观交流、洽谈采购,有力地推动了水行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了优质产业资源的快速整合。 同期举办了高峰论坛,十余位行业大咖围绕水生态、水环境建设、工业废水处理、餐厨渗滤液处理等热点焦点问题及前沿科技研究和成果等,开展学术研讨交流。湖北电视台、湖北经视、武汉电视台、楚天交通广播、人民网湖北、武汉广播台、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荆楚网、央广网、中新网、腾讯、网易、新浪、搜狐等主流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 展望2022,规模再升级 2022第5届武汉国际水科技博览会由湖北省环境科学学会与广东鸿威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武汉鸿威国博会展有限公司承办,将于2022年9月13-15日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汉阳)举办,预计汇集行业近500家国内外参展品牌,以及40000名专业采购商共襄行业盛会。本届展会将继承往届成功的经验,继续为生产商、采购商、经销代理商、贸易商、投资人等业界朋友提供产业资源精准对接的良好契机。 同期将举办数十场活动,包括水务发展论坛、生态环境发展高峰论坛、环境监测技术创新论坛、生态河湖治理论坛、智慧城市与智能建造高端论坛、华中零碳高峰论坛、中国能源周等论坛会议,将盛邀政府主管部门领导、院士、行业专家,从政策环境、市场趋势、跨界机遇等多个维度,洞见发展趋势、促进交流合作,探求产业发展新通路,汇聚行业智慧,还将开展政策宣贯、规划解读、技术分享、项目信息发布、新产品推介等专题活动,助力参展企业、专业观众纵享蓝海商机,增加参展附加值。 三展联动,资源共享 在政策推动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利好形势下,2022第5届武汉国际水科技博览会紧密结合新经济常态的市场需求,纵向深挖水行业上下游,横向拓宽展览内容,并与2022武汉国际环保产业博览会及2022世界建筑科技博览会联袂登场。环保博览会展览范围涵盖大气、固废、土壤、监测、环卫、新风、生态修复、绿色低碳及环境服务等。建筑科技博览会则通过智慧城市、智能建造、城市更新、零碳展区等核心展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武汉城投集团及所属单位、市政设计院、规划院、研究院、建筑公司均高规格参展。三展联动,总展览规模达80000平方米,面积更大,展商更多,展品更全,使展会实现全产业链覆盖,形成上下游产业间的完美互动,互利共赢,将为到场的展商、观众等同仁带来值得期待的惊喜! 云展赋能,高效获客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展会将在线下展会举办期间,同期举办线上展览会,面向全球企业及专业采购商。借助鸿威集团旗下的数字孪生精准获客平台--云展动力,助力企业开启“云上”获客之旅,捕捉全球贸易商机。通过云展动力平台,参展企业可以共享亿级数据库,畅享3D展示产品/工厂、会展直播、AI展厅、云名片等平台功能和资源,在助推企业深入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同时,完善企业对接海内外采购商的通道、抢占行业发展先机。线上线下同步举办,优势互补、互联共赢,双线会展将大大提升会展空间和效果,帮助展商提升展示和成交率,助力企业高效获客。 鸿威集团旗下“云展动力数字孪生获客平台”,能够为企业提供数字内容创建、实景三维展示、大数据营销及客户追踪管理等一条龙的云展服务,365天*24小时全天候展示,消除时空限制,增强展商和买家之间的互动,提高买卖双方需求对接效率,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产业盛会,精英齐聚,商机无限! 2022年9月13-15日,一起齐聚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汉阳),共襄2022第5届武汉国际水科技博览会! 更多行业时讯请关注展会微信公众号“水科技博览会”及官网:www.wteexpo.com,或咨询:叶效武15102754833(微信同号)
东芝半导体之困:孱弱的“主人”与凶恶的“客人”
一年多以来,有着近150年历史的百年老店日本东芝高层权斗大戏似乎从未有休止符,也没有按下暂停键的意思。10个月之内公司CEO位置走马灯一般有了三个不同的面孔,从去年11月初拟定的“一分为三”拆分法到今年2月份的“一分为二”,却始终未能摆脱被海外(主要是美国)私募股权基金收购之后退市的阴影。 这场旷日持久的连续剧背后的角力者笼统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一个是以日本本土股东财团,以及背后为他们撑腰的日本政府(经产省、安倍晋三家族、菅义伟家族)势力;一个是庞大分散的,虽无清晰一致利益诉求,但在抵制本土技术保护主义浪潮中暂时结成利益共同体的积极股东们(activist investors),双方持股占比基本为50%:50%。如果从地域以及历史的角度看,前者可以被视为“主”,后者为“客”,主人力图通过拆家砌墙下逐客令,不甘屈服的客人们也想着反客为主,至少达到短期利益不受损的目的,双方争斗日趋白热化。 庞大的东芝工业集团将走向何方,以及东芝最优质的核心资产——存储与功率半导体的发展前景会如何,仍处在极度混沌之中。 谁是凶恶的“家奴”?东芝为何引狼入室? 彻底引爆主宾之争的导火索始于2020年的7月。 在当月公司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AGM)上,公司最大股东的“将外部董事加入董事会”的提议被彻底否决。东芝最大股东就是总部位于新加坡的Effissimo Capital Management(以下简称Effissimo),他们持有东芝集团约9.9%的股份。对于此事,里昂证券(CLSA)分析师尼古拉斯·史密斯(Nicholas Smith)当时便撰文分析,通过大数据发现,当年很多大型公司的AGM由于疫情管控改为线上方式之后,很多股东无法亲自到场成了很多“黑手”操纵董事会提议的手段,这些大型公司的AGM有高达85%的股东大会都因不可名状的疫情管控出现了重大人员缺席,东芝董事会内部的本土势力巧妙利用了这一点,削弱了Effissimo在股东大会上发起议案的力量。 不肯善罢甘休的Effissimo联合其他海外的积极股东,选出了三名独立调查员调查此事,并且起草了一份接近140页的报告,将东芝集团主客双方难以调和的矛盾大白于天下:就在AGM召开前的两个月,公司CEO车谷畅昭在一次早餐会上与日本首相菅义伟密会,随后日本经产省(METI)站出来放风,认为日本目前的外资管理法和外汇法已经过时了,亟需修订以保护日本优质的本土资产,食髓知味的东芝显然是被保护的重点对象,这就给2个月后的东芝AGM排外的动作埋下了伏笔。 这个洋洋洒洒的报告以“东芝CEO如何勾结政府高层欺压海外投资者”为主题,瞬间给本来还不怎么抱团的积极股东们唤醒了2015年东芝财务造假的集体记忆,沸腾的舆论之下,在报告正式被披露的两个月前,即2021年4月份,车谷畅昭黯然辞职,前首席运营官纲川智(Satoshi Tsunakawa)担任新CEO。 前东芝董事长永山治于去年6月被罢免(图源:日经亚洲) 6月份正式披露的文件显示,通过搜索778000 封电子邮件和附件,发现此事有九个地方与安倍晋三和菅义伟组阁下的日本经产省相关,经产省还授意威胁另一个海外重要投资者3D Investment Partners与大股东Effissimo划清界限:“如果你们和Effissimo站在一起,就别怪我们动用政府力量来查你。” 可见,2021年6月,东芝的主与客彻底撕破了脸,董事会权力架构也随即进行了重大洗牌。董事会主席永山治(Osamu Nagayama)被罢免,审计委员会主席太田順司及另一名委员会成员山内卓被从候选人名单中除名。这些事态发展意味着东芝在5月提名的最初13名候选人中只有8名将进入董事会。 东芝目前的五人提名委员会现在包括三名非日本成员,由George Zage领导,他是股东 Farallon Capital前亚洲区主管。担任新战略审查委员会主席的是前毕马威香港高级合伙人 Paul Brough,审计委员会主席由前杜邦公司日本高管桥本胜则担任。 这种“双头怪”式的公司董事会高层架构,为后来在如何拆分、是否拆分和收购的多元选择的无限扯皮中埋下了伏笔。 行文至此,东芝本土化派的眼中钉的面目已经十分清晰了,他们由三大海外基金为首,聚拢起了更多的欧美小股东。集微网通过各种资料汇总,整理如下: Effissimo、3D 和 Farallon 共同拥有东芝约四分之一的股份。另外的海外知名机构投资者包括持有 1.22% 股份的挪威主权财富基金、持有 0.43%股份的加州公共雇员退休基金和持有 0.22% 股份的佛罗里达州管理委员会。 以上,就是以东芝CEO未代表的本土派眼中的“积极股东”。据估计,所有外国积极基金合计持有30%,而更广泛的海外投资者拥有东芝50%的股份。如前文所述,George Zage是 Farallon Capital前亚洲区主管,他担任重要的提名委员会的主管,背后的势力足以和本土派相拮抗。 有着近150年历史的东芝和索尼、松下一样代表着日本民族企业之光,那么为何当下企业内部出现了如此重大的主客分裂?如果东芝有一以贯之且清晰的核心优质资产保护路线,有序推进《外汇法》和《外国投资法》改革,就不至于让众多海外投资者抱团形成和本土派对抗的架势。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则要追溯到2011年大地震和大海啸引发的核电危机。 有关过去十多年来东芝核电危机的分析文章数不胜数,本文不在赘述,以事后之见来看,东芝收购美国西屋电气以失败告终,不惜铤而走险财务造假,被揭穿之后脸面尽失。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挽回商誉,从2017年开始,东芝管理层便一直面临着海外激进基金和投资者的压力,该公司陆续向数十家外国对冲基金出售了6000亿日元(按当前汇率计算为52.9亿美元)的股票,并且当时的安倍晋三执政团队为了恢复东芝的元气,承诺让董事会多元化并保护海外中小股东的利益。 但形势总归比人强,当东芝在2020年宣布包括股票回购和战略收购在内的1万亿日元投资闪电战时,这些海外投资者已经表达了不满,并呼吁立即召开股东大会。 这些活跃的海外投资者(activist investors)也许和本土派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他们非常关注短期利益回报,对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兴趣,而且他们的欧美血统本能地对大政府行为保持着警惕和反感(尽管这些投资者本身也有不少是主权基金),风吹草动之下,认定当年安倍的承诺是一种缓兵之计,不甘当待宰羔羊,以鼓动东芝答应海外私募基金收购邀约的方式逼迫本土派就范,使其放弃拆分计划。 图穷匕见的“一分为二”拆分计划恐难实现 去年11月,东芝临时看守CEO纲川智突然宣布了企业的拆分计划,将拥有的七个业务部门,公共交通系统、供水和污水系统以及电梯的基础设施部门、处理火力和核电站建设的能源部门以及电源管理、硬盘驱动器为代表的半导体部门一分为三。 这则消息公布的时间恰好选在美国通用电气也出台了把自己一分为三的计划之后,东芝卡着这一时间点,也是为了顺应舆论走向,给外界一种大型工业集团的历史已经是过去式,未来必然要向西门子拆分出英飞凌,飞利浦拆分出恩智浦等等趋势看齐。 在海外activist investors的强烈阻力之下,今年2月份,东芝拆分计划从一分为三改成了一分为二,用一句话概括,基本就是存储半导体(SSD,以及监督当下持有的铠侠40%股份的剥离)为一部分,剩下的为另一部分。东芝官方给出的理由是,一分为三拆分成本太高,估算下来大约需要200亿日元,分成两个,省下来的钱可以回报给中小股东。 其实这次东芝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图穷匕见,由阴谋换成了阳谋:半导体业务一定要剥离出来,由本土派执掌未来航向。美光和西部数据密谋收购铠侠的大背景,客观上加速了东芝向半导体业务重心偏斜的操作。 对此,集微咨询咨询研究总监赵翼认为:“大型企业拆分上市确实也算一种趋势,从二级市场角度来说,不同业务的混在一起不利于资本市场对它的进行估值,国内的厂商比如比亚迪微电子,TCL等都有类似举动,而且剥离之后,也有利于培养下游客户的稳定性。但至于东芝的另一种结果,即被海外私募基金收购,我觉得可能性也不大,毕竟现在日本也已经把半导体业务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不会轻易让优质资产脱手。” 赵翼还指出,海外投资者反对拆分的另一大重要原因是,担心自己在东芝半导体业务中的股权被稀释而拿不到足够的短期回报。毕竟,从近期东芝财报上看(如上图),半导体存储业务是最亮眼的七大板块中,2021财年前三季度电子存储占到总净销售额(net sales)的近29%,并且增长率为28%,明显高于其他业务。 结语东芝主动吞下“毒丸”,却无法解毒 毒丸防御曾是针对恶意收购的一种防御措施,由公司董事会事先通过一项股权摊薄条款,一旦敌意方收购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通常是10%至20%的股份),即触发该条款生效,使公司原有股东可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公司大量股份,从而抬高收购方的成本。 2015年以来,受困于核电危机泥潭和财务造假丑闻,急于重振商誉的东芝选择吞下让渡企业发展主权的毒丸,作为缓兵之计。然而,这批增持股份的海外基金投资者成了东芝本土派眼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在目前拟定的2023年完成拆分的蓝图需要三分之二的重要股东投票才能通过,新任CEO岛田太郎三月份走马上任之后在拆分计划问题上萧规曹随,但海外三巨头毫无疑问已经按下了否决键,东芝半导体部门以及铠侠的未来,和日本的重振国家半导体法案一样,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校对/Aaron)
疯狂轰炸客户?券商首席为“狼性言辞”致歉,分析师们为何这样卷
编辑|阳一 (图源:视觉中国) 清明假期刚过,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覃某对内部员工的一份“训话”聊天记录曝光,其中的内容“狼性”十足,引发了市场关注。 4月6日晚间,覃某就此事公开发布致歉信,称日前在内部工作群中表达不当、言辞过激,激励员工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违背了行业文化和公司价值观,对此深感愧疚。 券商固收首席的“鸡血式”教育 在此前网上流传出的这份聊天记录中,覃某对团队成员进行“鸡血式”的教育,要求他们去找自己的派点,“不管任何手段,专题路演、吃饭、陪玩、调研、数据库等等”,要往前面冲,“疯狂工作,疯狂搞派点”。并表示,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每天发10条以上朋友圈,转发微信群QQ群更不在话下,一直要轰炸到微信对其限流为止。他要求,团队成员每个人的目标是单季派点达到1%,他自己的个人单季派点达到5%以上,这样他们组就能在全研究所小组中排名第一。 其中也不乏一些过激的言论,包括做的报告“必须要疯狂轰炸,一直把客户炸吐为止”,以及“冲不了的,请节后就开始找工作转行”。 此外,在聊天记录里,覃某还要求员工们碾压其他同行,提到了国盛证券和疑似华泰证券、广发证券等券商的分析师们。 在券商研究所中,所谓的“派点”就相当于现在的客服评价系统,是参照西方研究模式的做法,把100个点的打分权交给接受咨询服务的客户,由他们对提供研究咨询服务的研究员打分,谁的研究有价值,谁获得的点就更高。 “派点就是分仓佣金,对券商研究所而言,佣金是几乎是其唯一收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证券基金高级分析师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近年来,券商研究所可谓是“压力山大”。各中小券商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寄出“降佣金”的手段,在此基础上,分仓佣金排名靠前的头部券商也不能幸免。前述证券基金高级高级分析师表示,因此现在的券商研究所也对派点分外看重,“当前市场环境下,券商研究所的竞争非常激烈,整个公募的研究佣金也在减少,所以券商研究所的内卷也越来越严重了。” 在流传的聊天记录中,覃某也表示,团队要“把过去几年失去的加倍抢回来”。 券商研究所“内卷”,研报也搞风水玄学 据2021年基金分仓佣金收入TOP券商排行榜,中信证券的以16.67亿元的分仓佣金位列榜首,广发证券以11.55亿元位列第三,国泰君安以7.57亿元进入榜单最后一名,位列第十。 (图源:雪球网) Wind数据显示,分仓佣金收入的前十名券商占据行业总额的45.2%。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小券商分仓佣金收入的爆发式增长,头部券商们也并非高枕无忧。Wind数据显示,2021年共有24家券商实现基金分仓佣金收入同比增超100%,部分中小券商的基金分仓佣金收入增幅甚至超过了200%。 而中小券商们为了从头部券商手中争夺“蛋糕”,纷纷使出了“杀手锏”——降低佣金费率。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德邦证券的佣金费率就从2020年的0.85%降至2021年的0.68%,同期联储证券的佣金费率也从0.81%降至0.74%。 与此同时,头部券商的佣金费率也在降低。Wind数据显示,分仓基金排名靠前的中信证券、广发证券、中信建投、华泰证券等头部券商的佣金费率均小于万分之八,而万分之八是此前行业通行的佣金费率。 券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在派点机制下,券商研究所分析师们的“内卷”也就难以避免。 今年3月31日,证监会机构部在下发给机构的监管情况通报中重申,将从严查处发布研报业务、证券投资顾问业务违法违规行为。其中还提及了两个“玄学研报”案例。 2021年10月,一份《天干地支在择时中的应用初探》的“玄学研报”在网上刷屏。该报告分为三个部分:天干地支主导的时间周期、天干地支在择时中的应用思路、天干地支在A股择时中的实证探索。天干地支理论竟然能够应用于预测A股走势,一时之间市场哗然,不少投资者惊呼“炒股果然是玄学”,该话题还一度登上了微博热搜。 网络传言称,该研报出自国盛证券研究所研究员。之后,有媒体报道称,国盛证券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该研报不是通过其官方正式渠道发布的,而是研究员私下自己做的,不知道为何会流传出去。但即便如此,国盛证券及其研究员仍被江西证监局出具监管函。 在今年,又一家证券机构因“玄学研报”而接受处罚。3月,深圳证监局发布了对安信证券分析师采取监管谈话措施的决定。这名分析师制作并在公司微信群发布了《仁者无敌-2022中国股市预测》,使用天干地支、日历效应等分析预测2022年股票市场走势,其中预测称,2022年壬寅年处于中国股市五年大牛市的开端,2023年-2027将为长达五年的牛市。 此外,出过“风水研报”的还有中信里昂证券。在其2021年初发布的《2021辛丑牛年恒生指数年度风水指南》中曾表示,“2021年开局不错,勤劳老鼠的辛勤工作将延续至牛年,因此要到3月某个时点人们才会意识到牛没有恪守本分”。
“我正在买你们的股份” 马斯克入主推特内幕曝光
马斯克成为Twitter董事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不仅成为了Twitter最大股东,还加入了Twitter董事会。这一变化看似突然,实际上已酝酿了一段时间。 马斯克与Twitter CEO阿格拉沃尔、Twitter联合创始人杰克·多西提出了一种想法,即通过使用一种技术方法,让人们能够控制自己在社交媒体信息流中看到的内容,从根本上将社交网络的权力从巨头公司转移到用户手中。 限制巨头网络的权力也曾是特朗普的目标,2020年5月,中国日报曾报道,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针对社交媒体巨头的行政令,要求限制社交媒体的内容免责待遇。 马斯克以股份施压促谈 知情人士称,几周前,世界首富马斯克联系Twitter CEO帕拉格·阿格拉沃尔(Parag Agrawal),“友好地”提醒了后者:他正在购买这家社交媒体公司的股票,希望讨论一下如何让Twitter变得更好。 在接下来的几周,阿格拉沃尔讨论了如何让马斯克更积极地参与Twitter的未来。阿格拉沃尔还欢迎马斯克加入Twitter董事会。马斯克在Twitter上拥有逾8000万粉丝,他有时一天发十几条推文。 网上的公开交流信息显示,马斯克对重塑社交网络的想法与阿格拉沃尔、Twitter联合创始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的想法相吻合。这三人都提出了一种想法,即通过使用一种技术方法,让人们能够控制自己在社交媒体信息流中看到的内容,从根本上将社交网络的权力从巨头公司转移到用户手中。 马斯克与多西是好友 当地时间周二,Twitter正式宣布,现年50岁的马斯克将加入公司11人的董事会,任期到2024年。在此之前,马斯克在周一披露,他已积累了9.2%的Twitter股份,实际上已成为该公司的最大股东。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显示,马斯克同意不持有超过14.9%的Twitter股份,也不收购这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公司。 “通过最近几周与埃隆的对话,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他将给我们的董事会带来巨大价值。”阿格拉沃尔周二在Twitter上写道。 对于Twitter这个世界领袖、议员、名人和超过2.17亿用户日常进行公开讨论的社交网络来说,把平台上最具影响力的用户之一纳入董事会意义重大。与Twitter的其他一些董事会成员不同,马斯克没有签署禁止他影响公司政策的协议。这可以让他与阿格拉沃尔合作,为“去中心化”的社交网络设计一个未来愿景。 在马斯克被Twitter正式任命为董事后,Twitter联合创始人多西表示,这一进展让他感到“很开心”。 决策权仍在Twitter手中 马斯克在周二的一条推文中称,他希望“在未来几个月里对Twitter做出重大改进”。他没有详细说明,也没有回应置评请求。他的这一表态引发了广泛猜测。 马斯克要对Twitter做出重大改进 或许是感受到了马斯克的压力,Twitter周二证实,公司自去年以来一直在开发推文编辑按钮,并准备在接下来几个月开始测试。就在周一,马斯克向Twitter粉丝询问“你们是否想要一个编辑按钮”。这可能是马斯克改变Twitter的第一步。 Twitter发言人回应称,马斯克不会插手公司的决策。该发言人表示,日常的决策仍将由Twitter员工做出,公司在制定和执行规则时将保持公正。 不过,马斯克可能会给Twitter带来动荡。很长时间以来,他一直利用Twitter抨击做空特斯拉的人,侮辱批评者。他还散播了有关新冠肺炎大流行的不准确信息。2016年,他曾在一条推文中表示考虑将特斯拉私有化,并不准确地声称自己已经为这笔交易筹集到了资金,之后他和特斯拉被SEC总计罚款4000万美元。(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ifeng_tech)。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