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金融观察】消费金融能否走出“深V”?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202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足1/3,作为促进消费增长的消费信贷机构也一改往年狂飙的增长势头。 3月15日,金融科技集团信也科技(NYSE:FINV)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2022年第四季度营收人民币30.50亿元,同比增长24.6%;净利润人民币5.563亿元,同比下降14.4%,一改前三季度增长态势。 消费能否走出2022年四季度的“深V”曲线?消费金融行业能否走出2022年四季度的“深V”曲线? 消费贡献率能否抬升? 2022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8%,而在2021年,这一数据为65.4%。从近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走势来看,已成为一条斜率向下的曲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自去年末开始,消费开始快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3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70409亿元,增长5.0%。 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过去几个月的数据来看,消费正在走出“深V”。 “市场销售增速由负转正。在疫情影响逐步消退、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等因素作用下,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3.5%,扭转了2022年10月以来连续三个月下降的趋势,在上年同期较高基数基础上持续恢复。”3月15日,国家统计局贸经司统计师付加奇表示,总体来看,1—2月份消费市场运行恢复态势较好。但也要看到,居民消费意愿仍待增强,消费条件还需提升改善,消费市场恢复基础仍需巩固。下阶段,随着居民消费信心逐步恢复,相关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消费新增长点将不断拓展,消费市场有望延续恢复态势。 市场预计,随着疫后企业及居民端信贷需求改善,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将迎来复苏。 “从民生来看,各项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已经进入正轨,消费在复苏之中,甚至可以说快速复苏之中。”3月9日,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在2022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经济复苏、人们的消费信心和意愿逐步增加。对以零售为主的股份制银行来讲,业务机会和资产质量都会呈现向好的趋势。 消费金融熬过了寒冬? 财报显示,信也科技2022年全年营收人民币111.342亿元,同比增长17.6%;净利润人民币22.813亿元,而2021年为人民币24.953亿元。 分拆信也科技四个季度数据来看,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都呈现增长态势,四季度营收增加而净利润降低。 来源:信也科技财报 国际业务为信也科技2022年四季度的营收提供了新增长点,国际业务收入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1.9%,占四季度收入比达到12.9%。信也科技2022全年国际业务营收11.5亿元,占总营收10.3%。 3月14日,乐信(NASDAQ:LX)发布2022年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财务业绩:四季度乐信营收30.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38.7%,环比增长13.4%;利润(Non-GAAP EBIT)4.57亿元,同比增长25.6%,环比增长13%;营收与利润已连续三个季度环比双位数增长。 对照乐信2022年四个季度的发展可以发现,营收和利润在后面几个季度均环比上升,V型反转趋势明显:营收层面,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分别为17.1亿元、24亿元、27亿元、30.5亿元,增长趋势明显;利润层面,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分别为1.29亿元、2.6亿元、4.1亿元、4.57亿元,利润同样在持续上升。 来源:乐信财报 乐信CEO肖文杰表示,“当前,国内消费复苏步伐加快,中央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消费,合理增加消费信贷。在消费回暖和政策利好双重作用下,乐信2023开年延续了去年以来的良好发展态势,2023年一季度管理在贷余额已经突破1000亿。展望未来,我们审慎经营的同时,对今年的业务增长持相对乐观的态度,预期一季度的交易额将达600亿,全年的业务规模和盈利将实现可持续增长。” 3月10日,奇富科技(原360数科 03660.HK)发布2022财年年报显示,2022实现营业收入165.54亿元,同比下降0.49%,归属母公司净利润40.24亿元,同比下降30.40%。其中,四季度营收3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4.22亿元下降12%,较上一季度的41.44亿元下降6%。 来源:奇富科技财报 “2022年四季度,我们经历了一个宏观环境较为动荡的季度,从10-11月的大范围封控到12月的放开,持续了近3年的疫情防控落下帷幕,平台企业金融业务专项整改也基本告一段落。”奇富科技CEO吴海生表示,银保监会于2022年12月27日发布消息,金融政策要更主动地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把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大金融支持扩大内需力度。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也表示,将从三方面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包括继续推动相关平台企业加快剩余少数问题的整改,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研究制定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金融支持措施。整个行业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与金融科技的消费金融信贷相比,2022年消费金融公司及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缓慢。 蚂蚁消费金融在2022年扭亏为盈。3月9日,宁德时代发布2022年年报,并披露了其持股8%的蚂蚁消费金融首个完整财年的部分业绩。数据显示,2022年宁德时代对蚂蚁消金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收益为6724.38万元,按照宁德时代持有8%股份换算,2022年全年蚂蚁消金实现净利润约8.4054亿元。宁德时代2021年的年报显示,蚂蚁消费金融开业半年的成绩为亏损11.7亿元。 3月13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官网显示,蚂蚁消费金融注册资本已从80亿元增至185亿元,增资幅度131.25%。由此,在3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其注册资本暂时居于首位。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预计,蚂蚁消费金融增资扩股后将会进一步提升运营能力,有望将在营收和净利润方面领先于其他同类机构。 3月9日,中国联通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其中一并披露了招联消费金融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为1643.4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79%;营业收入175.01亿元,较2021年的159.33亿元增长9.84%;实现净利润33.29亿元,较2021年的30.63亿元增长8.68%。 对比2019年至2021年的数据,招联消费金融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2022年营收和净利润增幅均降至个位数。 2018年到2021年,招联消费金融营业收入分别为69.56亿元、107.4亿元、128.16亿元、159.33亿元,2019年至2021年营收增速分别为54.39%、19.33%、24.32%;净利润分别为12.53亿元、14.66亿元、16.68亿元、30.63亿元,2019年至2021年的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7.01%、13.77%和83.66%。 数据来源:中国联通财报 银行瞄准大众客群 消费信贷的参与者不仅仅是消费金融公司,还有商业银行,后者主要集中在个人业务部和信用卡中心。 以平安银行为例,主要以信用卡和新一贷为主要产品。 财报显示,2022年,平安信用卡流通卡量6899.72万张,较上年末下降1.6%;应收账款余额5786.9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6.9%;交易金额33919.11亿元,同比下降10.5%;应收账款不良率为2.68%,同比增长0.57个百分点。 截至2022年末,平安银行“新一贷”余额1600.5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7%;其中,四季度余额几乎未增长。 平安银行信用卡及新一贷部分数据: 数据来源:平安银行财报 尤为重要的是,2022年四季度,平安银行信用卡不良率环比提升41bps至2.68%,新增不良资产20亿。除了部分风险暴露之外,信用卡规模单季度也压降163亿。新一贷不良率环比提升14bps至1.31%。 “消费金融这块去年由于受到客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新一贷和信用卡上是更加的稳健”。平安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执行官项有志表示,2022年平安银行优化资产结构,对新一贷和信用卡适当地有所控制。 受信用卡业务拖累,平安银行2022年银行卡手续费收入同比下降5.1%。 与金融科技、消费金融公司聚焦年轻群体和收入中等偏下群体不同,银行信用卡面对的多数是中高收入人群。 谢永林认为,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盈利来源与海外不同,海外市场的盈利有1/3来自年费、1/3是佣金、1/3是生息。在中国年费不容易收,佣金则太少,而生息风险很大。平安银行的做法是将信用卡客户的消费金融需求与财富管理需求结合起来。 “我们以消费金融陪伴大众客群成长,当他们产生财富管理需求时,无感切换另一个经营渠道;另一方面,我们以资产配置做好财富客群的经营,通过客户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场景化、定制化的融资服务。”谢永林称。
星湖科技业绩大增却动用盈余公积补亏 专业人士称或为分红做准备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邹永勤 3月14日晚,星湖科技(600866.SH)发布公告称,在当天举行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法定盈余公积弥补亏损的议案》。根据该议案,星湖科技拟将截至2021年12月31日母公司盈余公积1.56亿元用于弥补母公司以前年度亏损,而本次亏损弥补完成后,母公司盈余公积余额为1657.06万元,母公司未分配利润为0元。 动用盈余公积补亏 公开资料显示,星湖科技在以生物发酵和化学合成为核心技术的食品、医药产品领域深耕多年,是国内最早布局I+G(呈味核苷酸二钠)产品的企业;旗下“星湖牌”食品添加剂系列、“粤宝牌”医药系列等主要产品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均居国内前列,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 近年来,星湖科技的经营业绩比较稳定,通联数据Datayes!的统计显示,2018年至2021年,其营业总收入为分别为8.59亿元、10.50亿元、11.16亿元、12.35亿元,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净利润则分别为0.42亿元、1.50亿元、1.49亿元、1.06亿元。 而在1月19日,星湖科技发布了2022年业绩大幅预增的公告,预计2022年度实现报表净利润11.00-12.00亿元,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0-6.20亿元,与去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预计增长约425.97%-482.32%。 至于业绩大幅增长的原因,星湖科技指出有二:一是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施策,克服疫情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和生产成本控制;二是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对伊品生物的重大资产重组,重组后的公司资产规模、产品结构、销售收入大幅增加,经营业绩较上年同期重组前大幅增长。 正是这样一家业绩即将出现跨越式增长的公司,却在年报披露前夕(预约披露时间为3月28日)抛出并通过了用法定盈余公积弥补亏损的议案。那么,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的做法,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会有哪些影响? 一位会计专业人士对记者表示,根据公司法,法定公积金可以弥补亏损或者分红,同时也可以规避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情况,“可以这样说,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的做法,其实对企业本身的资产或者收益没有影响,仅仅是科目内部调整而已”。 如果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的做法对公司经营没有影响,按照星湖科技业绩大幅增长的趋势(2022年的预计利润已经超过此前累计亏损数额),账面盈利迟早都可以覆盖掉之前的亏损,为何却于此时刻进行盈余公积补亏的操作呢? 对此,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专注于金融领域的石婷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是指用计提的盈余公积金来弥补企业的亏损;而盈余公积金一般包括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其作用主要有可以弥补亏损、扩大公司的经营资本以及转增股本等。 “当一家企业发生亏损时,应由企业自行弥补”,她进一步解释称,弥补亏损的渠道主要有三条:一是用以后年度税前利润弥补;二是用以后年度税后利润弥补;三是以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按照现行制度规定,一般是五年内用的是税前利润弥补,五年后用的是税后利润弥补,至于用盈余公积金来弥补亏损的,在实务中这样的操作情况较少”。 或为分红做准备 正如石婷所言,A股市场上进行“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操作的上市公司并不多见。记者通过通联数据Datayes!平台以“盈余公积弥补亏损”为关键字进行查询,结果显示从2022年到现在,仅有三家公司进行如此操作,分别是银河电子(002519.SZ)、誉衡药业(002437.SZ)和星湖科技。 但石婷同时强调,由于根据公司法规定,在没有覆盖亏损的情况下,公司是不能进行分红的;因此,对于一些近期业绩不错且有分红计划,但此前年度亏损仍然没有被完全覆盖的公司而言,此时采取盈余公积弥补亏损的操作,不失为一种较佳的应对策略。 而上述会计专业人士亦向记者指出,结合星湖科技2022年业绩大幅增长的考虑,该公司此举或将为分红做准备。 记者留意到,星湖科技确实存在一定的分红意愿。因为在该公司去年6月公布的《关于未来三年(2022-2024年)股东回报的规划》中,指出在公司盈利且可供股东分配利润为正、现金流满足公司正常经营和长期发展的前提下,公司将进行现金分红;并强调“公司应每三年重新审阅一次股东回报规划,在总结之前三年股东回报规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公司盈利规模、现金流状况、发展阶段等因素,以及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独立董事和监事的意见,确定该时段的股东回报规划”。 而3月14日晚的公告显示,该公司监事会同意本次法定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方案的原因之一,是认为方案“有利于公司将来利润分配政策的顺利实施”。
信达证券上市后首份年报出炉:净利润同比增4.75% 拟10股派0.44元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梁冀 3月14日晚间,信达证券(601059.SH)发布其上市以来首份年报。信达证券此前于2023年2月1日登陆上交所,募集资金26.75亿元。 年报数据显示,信达证券2022年实现营收34.38亿元,同比降低9.61%;净利润12.27亿元,同比增长4.75%;扣非净利润12.24亿元,同比增长5.06%。 对比全行业,中证协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140家证券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6.95%,净利润同比下降18.90%。在宏观市场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信达证券2022年实现了净利润正增长。 分业务看,证券经纪业务为信达证券第一大业务,实现收入14.17亿元,占2022年营收的41.21%,同比减少15.90%。信达证券在年报中表示,该业务收入变动主要系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额同比大幅下降影响,代理买卖证券业务交易量和融资融券业务规模相应下滑,代理买卖证券业务收入和融资融券息费收入降低。 2022年,资本市场在疫情、流动性与等因素重压下,跌宕起伏,数度探底。沪指、深成指与创业板指年内分别下跌15.13%、25.85%和29.37%,A股全年交易量减少。数据显示,2022年两市日均股基成交额10234亿元,同比下降10%。 年报显示,信达证券资管业务、自营业务、期货经纪业务均实现收入同比正增长,分别录得3.44亿元、2.47亿元和2.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9%、12.80%和1.92%。信达证券表示,自营业务收入变动主要系增强资产配置研究和投资能力,动态调整固收与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在控制波动的情况下实现了较好的投资收益。 与上述业务逆势上行不同的是,信达证券投行业务在过去一年表现不佳,全年实现收入1.69亿元,同比下降61.64%,收入下降主要系整体经济环境影响和自身证券承销规模降低所致。 2022年,资本市场虽然普遍不振,但A股IPO市场火爆。数据显示,A股全年IPO发行416起,融资金额5224亿元,为全球新股发行规模最大的市场,沪深交易所IPO融资额稳居全球交易所冠亚军位置。注册制改革助推下,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量突破5000家,截至12月30日收盘,A股上市公司数量为5067家。 据了解,在监管部门扶优限劣的政策导向下,证券行业马太效应日益凸显,头部券商的收入、利润、各项业务的市场份额持续提高,中小型券商生存空间受到挤压。Wind数据显示,2022年券商承销保荐收入合计288.7亿元,排名前五的券商合计为145.52亿元,占比过半。 此外,信达证券境外业务2022年实现收入0.97亿元,同比下降52.11%,主要系受香港证券市场负面影响所致;其他业务实现收入9.55亿元,同比增长32.65%,收入变动主要系子公司信达澳亚基金管理费收入增长、公司研究开发中心业务收入增长所致。 信达证券还发布了2022年度利润分配预案,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0.44元(含税)。公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信达证券期末可供分配利润为55.96亿元。 以此计算,信达证券此次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1.43亿元,占2022年净利润的11.63%。至于现金分红比例低于30%,信达证券表示,证券公司均加大融资力度补充资本金,通过不断加强资本实力,来应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信达证券总资产657.50亿元,同比增长1.68%;净资产141.81亿元,同比增长10.42%。 华西证券非银团队认为,信达证券是国内AMC系第一家证券公司,其控股股东中国信达是我国首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中国信达金融板块的重要平台,信达证券有望成为中国信达协同集团内金融业态、联接国内资本市场的关键纽带。中国信达集团在处置不良资产、参与企业并购重组、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过程中,会派生大量的财务顾问、资产证券化、债务重组和债转股项目等都将成为信达证券特色发展的业务来源。
“老十家”长盛基金再换帅 国元证券原董秘胡甲出任董事长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洪小棠 3月14日晚间,“老十家”基金公司长盛基金再度宣布“换帅”。 根据交易所披露的长盛基金公告,经董事会审议通过,胡甲出任长盛基金董事长,并代行总经理职务。长盛基金原董事长高民和因工作调整、原总经理周兵因个人原因宣布辞任。 仅在1年多前的2021年6月,长盛基金的管理层就发生了一轮变动,林培富因工作变动不再担任总经理,时任董事长周兵兼任长盛基金总经理;同年7月22日,长盛基金公告宣布高民和接替周兵成为新任董事长。 一位接近监管的公募人士表示,胡甲出任长盛基金董事长并兼任总经理并非长久之计,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按照行业惯例代任不得超过半年,如需延长需要与监管层进行沟通。 在出任长盛基金董事长之前,胡甲为国元证券执委会委员及董事会秘书。2023 年 2 月 18 日,国元证券发布公告称,胡甲因工作调动而辞职,辞职后胡甲仍担任国元证券党委委员。据悉,在国元证券工作期间,胡甲工作和分管的业务范围涵盖经纪业务、融资类业务、电子商务、运营管理、托管外包、资产管理、董事会办公室和总裁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和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由证券公司董秘上任基金公司董事长的案例并不常见,胡甲或开创了董秘职业发展的新路径。 根据资料,国元证券为长盛基金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1%;第二大股东星展银行的持股比例为33%;其股东列表中还包括安徽省投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安徽省信用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 在3月14日发布的履新致辞中,胡甲表示,长盛基金多年来始终不忘资产管理机构的初心,牢记“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致力为广大投资者创造长期良好回报,累计分红超380亿元,成为分红与规模比值较高的基金公司之一。 事实上,今年2月,在国元证券前董事长蔡咏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之际,国元证券重整设置包括资产管理在内的六大业务委员会,重新厘清条线和部门的职责边界。 一位接近长盛基金的公募人士也对记者透露,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开董事会,除了对公司管理层的重新安排,也对业务及发展方向做进一步梳理。 资料显示,长盛基金成立于1999年3月,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十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也是首批获得全国社保基金管理资格的六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长盛基金最新管理规模为634.95亿元,在全市场公募规模中排名第69位。旗下基金数量70 只,其中主动权益基金共计30只,有16只基金规模不足2亿元,占比过半;5只基金规模不足5000万元,达到基金清盘线。 长盛基金此前曾对外宣布,计划在2021年-2023年补上固收类业务短板,完善对权益基金的侧翼保障功能,争取实现行业地位与排名的恢复性提升;2024年至2025年,将坚持股债均衡发展,并以权益类基金为突破口实现全面超越,力争跻身公募基金第二梯队。 随着胡甲的上任,身为“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的长盛基金已然掉队于其他“老十家”公司,如何在资管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带领长盛基金破局正是摆在新董事长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市场震荡 监管介入 硅谷银行爆雷事件持续发酵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梁冀 美国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SVB)关闭并被接管事件持续发酵。 外媒报道称,美国证监会与司法部正分别就硅谷银行关闭事件对其母公司SVB金融集团(SIVB)展开调查,此外还涉及SIVB高层在银行关闭数日前大额套现获利。据悉,两起调查均处在初期阶段,尚未对高层违规行为做出指控。 面对硅谷银行关闭并被接管事件,多家国内上市公司公告称其在硅谷银行的存款金额占比较低,事件对公司的影响有限。 长期深耕初创企业与PE/VC、以总资产计为全美第16大的硅谷银行,短短几日内,在客户挤兑和流动性紧缩的夹击中轰然倒下,是金融危机后最大的银行风险事件,仅次于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倒闭的华盛顿互助银行。 硅谷银行意外爆雷引发外界对美国中小银行的信任危机,并在资本市场上掀起波澜,欧美银行股一度大面积杀跌。不过,继硅谷银行后,美国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又被监管当局关闭,评级机构调低多家中小银行信用评级,料后续影响将持续。 市场震荡 在罕见的重跌之后,美国银行股迎来反弹。3月14日,第一共和银行(FRC.N)大涨26.98%;阿莱恩斯西部银行(WAL.N)涨14.36%,西太平洋合众银行(PACW.O)涨33.85%,夏威夷银行(BOH.N)跌1.28%。 此前一天,美国银行股大面积杀跌。截至13日收盘,最先受到硅谷银行爆雷事件冲击的第一共和银行暴跌61.83%,并被评级机构穆迪列入负面观察名单;此外,阿莱恩斯西部银行重挫47.06%,西太平洋合众银行跌21.05%,夏威夷银行跌18.35%。上述银行盘内多次因跌幅过大熔断,阿莱恩斯西部银行盘内一度重跌85%。华尔街六大行股价亦集体重挫。 截至14日收盘,高盛(GS.N)涨2.10%,摩根士丹利(MS.N)涨2.25%,摩根大通(JPM.N)涨2.57%,花旗集团(C.N)涨5.95%,富国银行(WFC.N)涨4.58%,美国银行(BAC.N)涨0.88%。美股三大股指亦全线收红,道琼斯指数报32155.40点,涨1.06%;标普500指数报3919.29点,涨1.65%;纳斯达克指数报11428.15%,涨2.14%; 虽然资本市场止跌回升,但美国中小银行信任危机持续发酵。当地时间3月12日,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在一份联合声明中宣布,美国签名银行被纽约州金融监管机构关闭,该举措是为防止银行业危机蔓延。 资料显示,签名银行是一家面向加密货币行业的大型贷款机构,截至2022年年底,总资产规模达1104亿美元。目前,签名银行股票已停牌,但截至上周五美股收盘,其股价单日暴跌22.87%,报收70美元/股,总市值为38.7亿美元。 3月14日,穆迪宣布将美国银行业前景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理由是银行业的经营环境“迅速恶化”。此前,穆迪还将第一共和银行等多家区域性银行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并称这些银行容易发生挤兑。 此番行业震荡起源于硅谷银行的突然关闭。3月8日,硅谷银行发布公告称,因为出售210亿美元的证券导致了18亿美元亏损;同时拟实施22.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以弥补该项亏损。消息引发了投资人和存款人的普遍担忧,随后引发了严重的存款挤兑。3月10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发布声明称,加利福尼亚州金融保护与创新部关闭硅谷银行,并指定FDIC为接管人。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经济依赖于一个安全稳健的银行体系,以满足美国家庭与企业的借贷需求,监管当局正在制定合适的政策应对问题但暂时无法提供更多细节。她强调,美国银行系统依然安全有韧性,且流动性充裕。监管层致力于将限制风险蔓延至其他稳健的银行。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监管曾纾困系统重要性银行及其投资者,“我们不会再次这样做了。”耶伦在电视节目中说道。 此前,耶伦与美联储等美国监管当局负责人讨论关闭硅谷银行的问题,她表示对银行业监管机构会采取适当行动充满信心。耶伦在美国财政部发布的声明中表示,美国银行体系仍然有弹性,监管机构有有效的工具来应对这类事件。此外,耶伦会见了美联储、FDIC和美国货币监理署的相关负责人。 监管介入 据外媒引述知情人士报道称,美国证监会与司法部正分别就硅谷银行关闭事件对其母公司SVB金融集团(SIVB)展开调查。监管机构通常在上市公司遭遇大额意外损失后展开调查,此外,调查还涉及SIVB高层在银行关闭数日前大额套现获利。据悉,两起调查均处在初期阶段,尚未对高层违规行为做出指控。 据英国市场观察机构Smart Insider汇总数据显示,硅谷银行高管在过去两年间抛售股票套现8400万美元,仅其时任CEO Greg Becker一人套现约3000万美元;就在硅谷银行爆雷的约一周前的2月27日,Becker出售了价值260万美元的股票。同在2月27日,硅谷银行时任CFO Daniel Beck套现57.5万美元。 根据Smart Insider的数据,在过去两年内,Becker出售的股票总额累计为2950万美元,其售股价格在每股287美元至598美元不等。而截至上周五硅谷银行股价停牌,公司股价已经跌至每股106.79美元。 此外,硅谷银行首席营销官Michelle Draper、首席财务官Daniel Beck和首席运营官Philip Cox自2021年以来也相继套现数百万美元。 除监管调查外,SIVB股东亦向硅谷银行时任CEO Greg Becker、硅谷银行CFO Daniel Beck提起集体诉讼。 据了解,美国证监会调查通常涉及上市公司在意外事件发生前是否准确披露财务风险或经营状况,调查人员通常会检查公司经审计报告、管理层对投资者的声明以及电话会议上分析师观点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监管当局接管硅谷银行的前几天,其CEO Becker还乐观地表示,现在是启动一家公司的好时机(a great time to start a company);他还表示银行关注的数个产业不会造成集中风险,强调客户的多样性以及海外客户。 美国证监会主席根斯勒(Gary Gensler)上周末表示,证监会将调查地区性银行暴跌行情中的不当行为,包括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以及联信银行(Comerica Bank)。根斯勒表示,在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交织的时代,证监会致力于监控、识别和检举任何形式的可能威胁投资者、募资活动及宏观市场的不端行为。无需告知任何个人或实体,证监会将对违反联邦证券法律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罚。 在硅谷银行与签名银行接连被关闭之后,美联储正在重新考虑将目前只适用于华尔街大行的限制措施扩大至与中型银行。外媒引述知情人士消息称,美联储正在评估一系列更严格的资本和流动性要求,并在研究如何加强年度“压力测试”,以估测银行抵御假想的经济衰退的能力。这些规则可能针对资产规模在1000亿至2500亿美元之间的公司,此类公司目前不用受制于某些最严厉的要求。 此外,监管机构还准备调整一项计划的范围,以增加地区性银行的财务缓冲以备在危机时期调用。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去年10月份提出的一项计划,要求拥有超过2500亿美元的公司举借长期债务,以便在自身破产的情况下帮助吸收损失。监管机构现在正考虑使该措施适用于低于这个门槛的银行。目前,长期债务要求只适用于美联储认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跨国银行。 冲击PE/VC 作为长期深耕初创企业与PE/VC的机构,硅谷银行在创投领域影响广泛。深圳一位创投人士向经济观察网表示,早在硅谷银行传出紧急融资之时,便有大量机构试图取出存款,并转入其他大行。他表示,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无法取出存款将对公司运营造成较大影响,可能会面临运营资金断裂、无法支付员工薪水等情况。 上述创投人士称,最近多有投资者问询公司资金安全状况,但公司并未在硅谷银行开户。不过其了解到,有同业在硅谷银行开户,但占存款总量占比较低,当时尚未能提取存款。他告诉记者,目前尚未看到硅谷银行爆雷事件对国内创投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截至目前,多家国内企业发布公告,回应其在硅谷银行存款情况。九安医疗发布公告称,截至2023年3月10 日,公司及子公司在硅谷银行的存款金额,占公司现金类资产及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约5%。百济神州公告称,公司在硅谷银行持有的未投保现金存款约占其最近报告的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受限资金和短期投资总额45亿美元的3.9%。再鼎医药公告称,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总额约10.085亿美元,而在SVB(硅谷银行)的金额占比甚低(约2.3%)。 Y Combinator总裁陈嘉兴(Garry Tan) 在社交媒体发文称,有30%的YC投资孵化项目主要资产只存在硅谷银行的账户上。如果倒闭,有可能造成100多家初创企业在未来30天内耗尽现金流,导致超10万名员工失业。 此前,陈嘉兴还发布请愿书,呼吁美国政府介入,防止硅谷银行被关闭事件引发金融危机和超过10万名员工被裁。请愿书得到了590家风险投资公司的参与联署,包括红杉资本和DCM等,还得到超过5000名公司CEO或创始人的呼应,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初创公司。 此外,超过250名英国公司首席执行官致信英国财政大臣杰里米·亨特,表示技术行业正面临“关乎生存的威胁”,敦促政府出手相助。 除面向创投行业的硅谷银行和第一共和银行外,另一家主要面向加密货币产业的银行此前同样关闭。据了解,Silvergate银行于3月8日宣布清盘,其是一家为加密货币公司服务的银行,主要客户是Coinbase和FTX等加密货币交易所。 中金公司宏观团队指出,随着美联储加息,加密货币价格下跌,FTX陷入破产危机。大批投资者从加密货币市场撤资,导致对Silvergate的提现需求大幅增加,这一举动也加速了其它加密货币投资者的逃离。对此,Silvergate被迫抛售其持有的美债和MBS资产,并因此承受较大的减值损失,最终宣布结束业务并进行清算。 疫情后美国流动性宽松、银行负债大幅扩张、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上涨蕴藏着风险和隐患,随着美联储加息深化,一些风险开始暴露。“短债长投”这一问题并非硅谷银行独有,其他银行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由于美联储加息仍未结束,不排除还有其他银行发生类似的风险暴露。 FDIC数据显示,从2019年底到2021年底,被联邦政府担保的银行的国内存款增加了38%,而贷款总额仅增加了7%,金融机构只能将大量闲置现金存款用于投资当时低息环境下的低收益证券。根据美联储的数据,美国商业银行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券同期增长了53%,达到4.58万亿美元。此外,根据FDIC在2月的报告,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美国银行在可供出售和持有至到期的证券上记录的未实现损失共计6204亿美元,美联储开始加息前这一数字仅为80亿美元。 富荣基金研究部总经理郎骋成向经济观察网表示,海外硅谷银行风险事件引发市场担忧,核心原因还是美联储持续加息背景下银行资产流动性风险的暴露,硅谷银行目前负债端还未触及到居民部门,对于企业部门也多集中在科技类公司,目前看还未到引发债务危机的程度,需重点观察事件后续进展,短期看对A股影响偏情绪层面。
深天马A2022年盈利1.12亿元实现扭亏 非经常性损益中当期政府补助超14亿元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华清 3月14日晚间,深天马A(000050.SZ)公布了2022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深天马A营收达314.47亿元,同比下滑6.87%,归母净利润达1.12亿元,对比去年同期亏损3438.94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但实际上,2022年,深天马A的经营成绩单并不理想,深天马A2022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3.88亿元,比去年同期这一指标的-8.89亿元,还要糟糕些。2022年,深天马A能实现盈利,与当期收到的巨额政府补助有关。 深天马A的年度报告显示,非经常性损益表中,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一定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是14.34亿元。2022年深天马A收到的计入当期非经常性损益的政府补助是近三年中最多的,2021年时这一项目的金额是8.65亿元,2020年时这一项目的金额是7.35亿元。 深天马A主营显示屏和显示模组,来自该领域的产品收入占到公司产品收入的98%以上,与在TV面板中占据突出市场地位的TCL华星不同,深天马A专注的是中小尺寸的显示面板,Omdia的数据显示,2022年,深天马A在车载前装和车载仪表、LTPS智能机、工业品、刚性OLED智能穿戴等显示市场出货量份额均全球第一。 然而,智能手机、IT显示在2022年的需求均表现较为低迷。Omdia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显示屏需求量为13.7亿片,同比下滑20.8%;2022年全球IT显示屏需求量预计为6.32亿片,同比下滑15%。 2022年,在深天马A的优势领域中,车载显示的需求量能企稳,据Omdia的数据,2022年全球车载显示屏需求量为1.93亿片,同比增长2.7%,随着汽车智能化时代的全面到来,车载显示的市场前景较为明朗。智能穿戴市场的增长趋势也明显,据Omdia的数据,2022年全球智能穿戴显示屏需求量为2.59亿片,同比增长17%。工业品显示方面,有关智能制造、智慧医疗领域的显示需求相对旺盛,对大屏幕、高分辨率显示产品的需求增加。 整体来看,2022年,全球显示行业处在周期性下行阶段,终端需求疲软、整体市场供过于求。2022年,国内面板巨头京东方A(000725.SZ)的利润水平也有很大幅度的下滑,京东方A预计2022年实现的归母净利润为75亿元—77亿元,而2021年,京东方实现的归母净利润超过258亿元。 目前,深天马A拥有第2代至第6代 的TFT-LCD(包括a-Si非晶硅、LTPS低温多晶硅)产线、第5.5代AMOLED 产线、第6代AMOLED产线以及TN(扭曲向列型)、STN(超扭曲向列型)产线。2022年,深天马A联合合作方在厦门合资投资330亿元建设一条G8.6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线、在芜湖合资投资80亿元建设新型显示模组生产线,在厦门合资投资11亿元建设一条从巨量转移到显示模组的全制程Micro-LED试验线,这些投资都有待在未来发挥效用。 深天马A制定了“2+1+N”战略,“2”指的是手机显示和车载显示,是核心业务;“1”指的是IT显示,是增长速度相对明显的关键业务;“N”指的是工业品等增值业务。 深天马A称,2023年,在手机显示领域,a-Si手机显示要保持稳定发展,稳定核心客户;LTPS 手机显示要维持全球出货量第一的市场地位;OLED手机显示要攻关重点技术。在车载显示领域,要重点发展新能源车和中国市场;在IT显示领域,要完善供应链体系,加大客户开拓;在工业品显示领域,可以在医疗和智能家居领域重点发力;在智能穿戴显示领域,要布局柔性产品。 深天马A预计2022年年度不进行利润分配,既不派发现金红利,也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不过该预案还需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国金佣金宝九周年:9逢知己,有AI助力
2023年2月,国金佣金宝App迎来了自己的九周年生日,佣金宝上线 “9逢知己,有AI助力”九周年特别策划,推出“开启全面智能财富管理”为主题的系列专题活动,向广大投资者介绍智能账户、智能交易、智能咨询、智能理财等财富管理服务,引导客户体验影子账户、智能条件单、波段掘金、波段投基等优质增值服务。目前,相关专题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展开。 日前,国金佣金宝推出品牌广告片,该片诠释了佣金宝品牌理念,更是抢占用户心智的窗口。佣金宝邀请了9位不同岗位“90后”员工,通过演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传递财富管理世界里的“AI(爱)”的力量,解读AI技术给投资理财带来的无限可能,通过情感化、场景化语言激发观众的内心共鸣。 九周年庆活动期间,围绕智能财富管理的主题,国金佣金宝App陆续上线了“奇妙工具屋”等平台活动,客户可以免费体验佣金宝App上影子账户、智能条件单等工具,体验智能财富管理工具的“魔法”,逐步打造国金智能投资工具品牌圈,将“智投”的理念更体系化地传递给客户。 在理财产品营销方面,佣金宝推出基金定投闯关活动、“聚多利9天期”定制报价回购产品,以及9周年专属定制基——国金中证1000指数增强基金,该产品聚焦“小而美”中小盘龙头投资机遇,通过量化模型选股,力争获取相对稳定的超额收益,指数增强,力求把握创新型成长企业机遇,受到广大投资者热捧。 在新客拓展层面,佣金宝全新升级靓号开户活动营销。投资者可以输入想要的四位尾号数字进行靓号搜索,然后选择心仪的靓号进行绑定,成功开户后,即可获得此靓号。同时,9周年营销主题下,叠加福利规则,绑定携带数字“9”的靓号,即有机会获得沪深Level2等服务。 上线九年来,国金佣金宝始终坚持“财富管理选国金,服务优质更称心”的理念,以精细化的金融服务、有温度的金融产品、卓越的科技能力来回报广大客户的信任。2023年是国金证券十年战略规划的关键一年,国金证券方面表示,基于对今年我国经济复苏及资本市场回暖的信心,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在新增开户、产品保有、产品代销等方面均制定了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期望各项财富业务指标进入行业前列。
【2022财报观察】美股上市金融科技公司:客户多了赚钱少了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敏  3月13日、14日,美股上市公司陆金所控股(NYSE:LU)和乐信(NASDAQ:LX)相继发布了2022年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财务业绩。 此前几天,刚更名的奇富科技(Nasdaq:QFIN,原公司名为“360数科”)也公布了最新财报。 2022年在疫情反复冲击下,国内消费增长和小微企业经营承压,金融科技公司尽管布局技术输出的步履不停,但短期内业绩表现依然要靠消费信贷、小微经营贷款支撑。 财报显示多家金融科技公司的客户数量增长了,盈利却下降。面对风险与增长的不确定性,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或将成为2023年几家金融科技公司的主题。 客户数量增长但盈利下降 3月14日,乐信发布的2022第四季度财报数据显示,乐信实现营收3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7%,环比增长13.4%;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息税前利润(Non-GAAP EBIT)录得4.57亿元,同比增长25.6%,环比增长13%。2022年全年,乐信营业收入为98.66亿元,同比下降13.3%;归属于公司普通股东的净利润为8.2亿元,同比下降64.9%;调整后归属于公司普通股东的净利润为10.58亿元,较2021年下降59%。 此前一天公布财报的陆金所控股在2022年第四季度实现营收123.18亿元,同比下降22.2%;实现净利润-8.06亿元,上年同期为28.96亿元。2022年,陆金所控股实现营收581.16亿元,同比下降6%;实现净利润87.75亿元,同比减少47.5%。 奇富科技财报显示,该公司第四季度总净营收为39.066亿元,上年同期为44.221亿元;净利润为8.679亿元,与上年同期的13.053亿元相比下降34%。2022年,奇富科技全年实现净收入165.54亿元,同比下降0.49%;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40.24亿元,同比下降30.4%;公司股东应占非公认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为42.24亿元,同比下降30.02%。 规模上,上述三家公司则依然维持了客户数量增长的态势,管理贷款规模增长呈现疲态。乐信2022年第四季度交易额达561亿元,同比增长29%;管理在贷余额996亿元,同比增长16%;用户数达1.89亿,同比增长14.3%。2022年,乐信促成借款金额为2050亿元,较2021年的2140亿元减少4.3%。 截至2022年12月31日,陆金所控股促成贷款余额5765亿元,较上年同期6610亿元下降12.8%;新增贷款778亿元,较上年同期1516亿元下降48.7%;累计借款人数量增长至约1900万人,较上年同期1680万人增长12.9%。 2022年,奇富科技总贷款撮合及发起规模为4123.61亿元,较2021年的3571.03亿元增长15.5%;平台服务下贷款撮合规模为2311.31亿元,较2021年的1942.25亿元增长19%;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贷余额总额达到1634.6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1%。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成功提款的累计借款人总数(包括重复借款人在内)为2700万人,与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2430万人相比增长11.1%。 资产质量上,截至2022年12月31日,乐信90天以上逾期率从第三季度的2.66%下降至第四季度的2.53%,但比上年同期增加0.61个百分点;30天以上逾期率为4.62%,较三季度增加0.01个百分点;30天回收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乐信表示,2022年第四季度资产质量持续提高,风控能力进一步得到合作伙伴认可,助贷资金成本从三季度的7%下降至6.8%。 截至2022年末,陆金所控股促成贷款总额的30天以上逾期率为4.6%,比上年同期增加2.4个百分点,90天以上逾期率为2.6%,比上年同期增加1.4个百分点。奇富科技称,其合作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拖欠还款90天以上的逾期为2.03%。 2023静待复苏 陆金所控股财报显示,公司的信用减值损失从2021年底的25亿元增加到2022年第四季度的63亿元,增加了147.1%,主要是信贷风险敞口增加和信贷业绩恶化导致拨备和赔偿损失增加。 对于2022年第四季度的超预期亏损情况,陆金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容奭表示,第四季度的运营状况尤其具有挑战性,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了中小型企业核心客户。对此,陆金所优化了运营,将新客户拓展的重点放在经济弹性更强的地区,并将资产质量置于增长之上。 华泰证券研报称,由于小微企业主的复苏存在不确定性,陆金所控股公司贷款质量修复仍然面临压力,放款量回暖或晚于贷款质量好转,预测2023年新增贷款量约为4173亿元。 奇富科技首席执行官兼董事吴海生表示,监管方面,奇富科技于2022年基本完成营运整改工作,监管机构的重点已从整改转向常态化监管。2023年,预计将重新专注于业务扩展及技术创新。 奇富科技首席风险官郑彦称,2022年,公司通过优化用户群体,将重心放在相对更优质的群体,以及推动平台服务,从而显著降低风险敞口。关键领先指标中,第四季度的首日逾期率进一步改善至4.3%,且在第四季度进一步下降。 奇富科技预计,2023财年的贷款撮合和发放量总额将在人民币4550亿元至人民币4950亿元之间,同比增长10%至20%。 乐信CEO肖文杰表示,“四季度,消费场景业务实现逆势增长,金融数科业务实现季度盈利,这两个业务,有望成为我们未来的新增长点。”他还进一步表示,2023年一季度管理在贷余额已经突破1000亿,预期一季度的交易额将达600亿。 财报显示,乐信2022年第四季度为超过105位企业客户提供了技术赋能服务,客户留存率超过80%;2022年为超过145家企业客户提供了技术赋能服务。降本增效方面,乐信四季度运营费用为6.6亿元,环比下降2.1%。其中,管理费用降至9706万元,环比下降7%。
北京银行发布“京行碳e贷” 持续探索数融结合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3月13日,在北京银行与佳华科技合作签约仪式发布会上,北京银行发布基于可量化环境效益的绿色金融产品——“京行碳e贷”产品。 借助佳华科技数字技术,“京行碳e贷”将面向北京绿色交易所绿色项目库入库项目,以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碳核算为前提,将贷款利率与系统评价结果相挂钩,为绿色项目的建设提供优惠利率、快捷审批、灵活还款等支持举措。 根据系统自动测算出的项目碳排放量,北京银行为不同碳减排强度的项目匹配差异化融资利率和贷款额度,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减排举措,申报绿色项目,活跃碳交易市场。 绿色金融是北京银行重点发展的特色金融业务之一,绿色贷款在近几年保持了较快增长。截至2022年9月末,北京银行公司绿色贷款余额 940.59亿元,较年初增长466.11 亿元,增幅 98.24%。 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表示,北京银行持续探索数融结合,打通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碳交易市场的资金高效循环,全面强化“商行+投行”金融服务创新,打造特色鲜明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科技赋能服务增效。构建绿色金融管理系统,促进绿色识别精准化,绿色评级智能化、绿色风控自动化。二是沉淀绿色数据资产。与专业机构合作探索环境效益数据在绿色投融资中的应用,提升数字价值挖掘能力。三是推进数币银行建设。创新发布了数字化与低碳服务品牌“京碳宝”,推动“数字人民币+碳金融”创新,探索“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在绿色金融领域运用。
华中数控拟定增募资不超过10亿元 加码高端数控系统及工业机器人
程久龙 实习生 陈蒙/文 3月14日,华中数控(300161)公司拟向包括控股股东卓尔智造在内的不超过35名(含35名)特定对象定增募资不超过10亿元。其中,定增募资5亿元将用于五轴数控系统及伺服电机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一期),2.5亿元用于工业机器人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一期),2.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公开资料显示,华中数控创立于1994年,是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研究和产业化基地,国产数控系统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数控系统配套、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工程职业教育、新能源汽车配套、红外人体测温设备等。 对于此次定向增发的背景,华中数控方面表示,中国制造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高端数控系统(包括伺服驱动与电机)与工业机器人作为高端智能装备的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华中数控作为国产高端数控系统领军企业,公司在“一核三军”发展战略下,持续以数控系统技术为核心,深耕机床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及智能产线、新能源汽车配套三个主要业务板块。 公告显示,此次募投项目之一的五轴数控系统及伺服电机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一期)总投资5.09亿元,拟新建生产基地,并购置设备及用于生产活动的相关软件,对五轴数控系统和伺服电机进行技术研究并进行扩产。项目建成后,预计实现年产1200套五轴加工中心数控系统、500套五轴车铣复合数控系统、300套五轴激光数控系统、2500套专用五轴数控系统、250000台伺服电机、50000台直线电机的生产能力。 华中数控表示,该募投项目对推动我国高端数控系统产业自主可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公司将进一步聚焦五轴数控系统和伺服电机产品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进一步夯实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更加多轴化、高速化、复合化,助力我国航空航天、汽车、3C等制造业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募投的另一个项目——工业机器人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一期)项目总投资2.82亿元,拟新建生产基地,并购置先进设备及软件系统,实现工业机器人的生产、销售及服务能力的提升,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000套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能力。 华中数控方面表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是国家从制造大国发展成为制造强国的重要抓手,从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各部委发布的关于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相关产业政策到十四五规划,均指向加快壮大高端装备产业。华中数控长期致力于多关节通用机器人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与销售,结合控制器等核心功能部件,先后开发生产出BR双旋机器人系列、JR六轴机器人系列、JM打磨机器人系列等六大系列产品。并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深圳市共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但在现实的另一面,近年来华中数控该业务发展迅速,生产线在2021年已接近满负荷状态,但受经营场地限制,现有产线无法有效扩产,公司面临着较大的产能限制问题。随着下游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提高,新增订单将持续增加,产能不足可能将导致难以承接全部订单,不利于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此次募投项目拟购置国内外先进设备,增加生产线数量,扩大产能,突破产能瓶颈。项目建设将提高产品供给能力,满足市场对于公司产品不断增加的需求,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同时也将提升现有产品技术,提高市场占有率,未来可以在工业机器人的机器视觉、智能传感与云技术等更智能化、柔性化的技术升级中抢占先机,趁着新兴应用领域的广袤市场,加快弯道超车的步伐。
光大转债最后时刻绝境逢生 中国华融亏钱转股扮演“白衣骑士”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敏  光大银行可转债转股融资在最后一刻迎来“白衣骑士”——中国华融。 中国华融全称是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为四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一。 3月8、9日,中国华融连续在二级市场买入光大银行可转债。3月13日,中国华融在联交所发布了自愿性公告,称该公司董事会作出决议,同意将截至2023年3月13日持有的光大转债申请实施转股。 2023年3月13日晚间,光大银行公告称,该行日前召开董事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拟成为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股东的议案》,表决结果为全票通过。公告显示,董事会同意该行向银保监会申请核准中国华融作为主要股东的资格。 3月13日也是光大可转债(转债代码:113011.SH)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六年前的3月,光大银行发行了300亿元可转债(以下简称“光大转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光大转债未转股面值仍有241.98亿元。基于转股价格的高溢价,市场一度认为光大转债转股融资的希望渺茫。 中国华融“出手” “转股几乎无望。”这是今年2月末的时候,很多市场分析人士对光大转债的看法。在距离最后交易日仅十几天的时间里,光大银行正股价格一直与转股价格之间维持着百分之十几的溢价率,要促成转股,使转股价值超过赎回价105元,很难。 2017年3月发行的光大转债,第1至第6年的票面利率分别为 0.2%、0.5%、1.0%、1.5%、1.8%和 2.0%。该支转债即将于6年后到期摘牌。据光大银行发布的关于“光大转债”到期兑付暨摘牌的提示性公告,光大转债兑付本息金额为 105 元/张(含税),最后交易日为2023年3月13日,最后转股日为 2023年3月16日,摘牌日为 2023年3月17日。 近几个交易日,光大转债的收盘价格始终在104.9附近波动。对选择持有到期的投资者来说,扣除税费后,收益尽管微薄但至少看起来是正向的。 而选择转债转股,则是另外的计算方式了。根据光大转债《募集说明书》,光大转债的持有人在转股期内,都可以按照每股3.35的价格转股。3月13日,光大银行A股收盘价为3.06元。如按照3.35元的价格转股,转股溢价率为14.85%。如以此价格进行转股,投资者将面临浮亏。截至3月10日,光大转债的投资者选择转股的比例只有19.34% 。 这意味着,如果投资者不选择转股而是选择到期赎回,光大银行将需要偿还253亿元的现金。 转机出现在中国华融开始“买买买”。光大银行3月10日晚间公告称,截至2023 年3月8日,中国华融持有光大转债78,818,800张,占光大转债发行总量的26.27%。3月9 日,中国华融增持光大转债 42,868,060张,占光大转债发行总量的14.29%。截至3月9日,中国华融累计持有光大转债121,686,860张,占光大转债发行总量的40.56%。 3月13日,光大银行收盘价3.06元,距离转股价3.35元还有接近9%的空间,中国华融此时大幅增持光大转债几乎没有套利空间。中国华融并未披露此项交易的成本。如按照光大转债每张104.9元粗略估算,此次耗资超过127.65亿元。 3月13日晚间,中国华融在联交所发布了自愿性公告,称该公司董事会作出决议,同意将截至2023年3月13日持有的光大转债申请实施转股。该公司还将按程序报监管部门核准审批。这也意味着光大转债转股最后一刻迎来“绝境逢生”。 广发证券研报称,光大转债或实现银行转股新模式。对中国华融来说,相同的股份,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会引起价格波动,每股实际成本可能会超过3.35 元,溢价转股反而相对划算。作为战略投资者,中国华融应当对光大银行未来发展持有较大信心,近几年光大银行每年分红比例最低25%,最高为30%,未来成长性和高分红也将弥补这部分溢价损失。 广发证券研报认为,对光大银行来说,如果转债最终实现大面积转股(已转19.34%+中国华融40.56%+光大集团9.70%),不仅直接降低了到期偿付压力,还在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同时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对未来业务发展形成有力支撑。按照22 年9 月末数据静态测算,光大集团和中国华融转股后,光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至少提升0.10个百分点至8.79%,超出监管要求约1.04个百分点。 截至2022年9月,光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69%,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01%,资本充足率为12.97%,分别较2021年底下降22、40、40个百分点。 中国华融官网信息显示,公司成立于1999年11月1日,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国有银行改革和国有企业脱困而成立的四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一。2012年9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本公司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30日,中国华融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近年来,中国华融陷入亏损。2020年年报告显示,中国华融净亏损预计为人民币1029.03亿元。面对如此巨额亏损,中国华融宣布引入包括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远洋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等5大战略投资者。 3月7日,中国华融公告,关于财政部拟将其持有的公司24.07亿股内资股(占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3%)向中信集团增资一事,财政部与中信集团已完成相关过户登记手续。权益变动后,财政部持有公司的股份为24.76%,中信集团持有26.46%,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公司仍为国有控股金融机构,不会导致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变化。 2022年年中,中国华融公告称上半年归属于该公司股东的净亏损预计约为人民币188.78亿元。 银行转债转股比例不高 实际上,因为银行股股价走势低迷,银行可转债的转股比例一直有限。 统计数据显示,到2023年2月末,市场上存续的上市银行可转债共有19只,包括4只股份行可转债、8只城商行可转债、7只农商行可转债,余额为2920.55亿元,约占可转债市场余额的34%。 而上市银行披露的截至2022年末的可转债转股结果显示,苏农银行发行的苏农转债累计转股金额占发债总量的比例为48.46%,成都银行发行的成银转债累计转股金额占发债总量的比例为21.45%,其余上市银行可转债这一比例均低于20%,更有12只上市银行可转债这一比例不足0.1%。 “银行本身股价的预期,会影响投资者选择转股与否。对银行的经营管理、市场估值有期待,投资者会更多选择转股,长期持有获取投资回报。”一位银行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 对于银行来说,银行发行的可转债完成转股后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相比增发和配股两种方式,不会对股价造成明显负面冲击,且银行类可转债发行规模较大,一旦转股成功可大幅提升核心资本的充足水平。根据2013年起实行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叠加 2.5%的储备资本要求和对系统重要性银行0.25%-1%的额外资本要求,商业银行要满足8.5%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要求。 因此,今年依然有新的银行发行可转债,1月19日,瑞丰银行公告表示,证监会对该行提交的公开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予以受理。去年,重庆银行和成都银行分别发行了130亿元、80亿元可转债。而厦门银行、长沙银行、瑞丰银行、民生银行发行可转债计划已获股东大会通过,常熟银行发行可转债计划已获证监会核准。 民生证券近日一份研报中指出,截至2023年2月24日,退市银行转债共计 8只,其中除了发行较早的民生转债和招行转债最终到期赎回外,其余6只均因触发提前赎回条款而被提前赎回。“从各银行转债强赎时间点来看,主要集中于2015年及2019年;这两个时间段均处于历史宽信用周期,具备经济承压、政策驱动流动性与信用环境改善的特征,银行板块均在周期中期政策驱动预期改善以及周期后期经济企稳取得了相对收益机会。”
银保监会消保局副局长向巴泽西:今年将出台《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为有效治理误导销售等行业顽疾,今年将出台并印发《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将从售前、售中,售后全流程规范保险消费行为。”3月14日,在中国银保传媒主办的2023中国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创新峰会上,银保监会消保局副局长向巴泽西在谈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重点工作时表示。 向巴泽西透露,消费者权益适当性管理办法也正在起草中,将对适当性的管理内容进行整体规范,推动机构进一步落实机构了解客户、客户了解风险的原则。“近期将重点从督促落实管理办法、强化服务意识、强化金融知识教育宣传等方面指导和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切实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向巴泽西表示,一是行业要全面贯彻落实《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督促各机构及时梳理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架构,加强两会一层消保履职,在公司治理和总体的管理架构中切实融入消保理念和要求。机构要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和监督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机制有效运行;要强化分支机构人员的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保护消费者八项基本权利等得以有效落实。 二是督促行业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和贴心的服务。将督促各机构继续落实投诉处理的主体责任,加强统一分析,强化源头治理,及时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有效遏制投诉增长的势头。 三是继续强化金融教育宣传工作。向巴泽西表示,金融消费者教育是金融消费者权益预防性保护的主要手段和重要环节。今年中国银保监会以“共筑诚信消费环境 提振金融消费信心”为口号组织开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周活动,重点内容包括开展金融消费者八大权利的教育宣传、强化投资者适当性、推进行业诚信文化建设、增强消费信心等。 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到来前夕,《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在3月1日已经正式实施。《管理办法》共八章57条,包括总则、工作机制与管理要求、保护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权和依法求偿权、保护消费者受教育权和受尊重权、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权、监督管理和附则。 在毕马威中国金融业治理、合规与风险咨询服务合伙人常淼看来,《管理办法》不仅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更明确了消费者的八大权利,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三大原则和十一项管理工作机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表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作为提升金融机构业务竞争力的关键,是金融机构应普遍重点关注的业务增长突破口。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