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区别对待中国市场的三星手机回来了?
撰文 | 曹双涛 编辑 | 杨博丞 在三星Galaxy全球新品发布会上,其对外推出了新一代折叠屏手机——Galaxy Z Fold5和Galaxy Z Flip5。 若是将这两款新机和老款机型对比的话,就不难发现整体改动幅度并不大。比如Flip5和Flip4在内屏、影像、电池、快充、存储等配置上参数接近,Fold4和Fold5二者外屏皆是6.1英寸搭配展开7.4英寸的大小。 图源:公开信息整理 不仅如此,Flip5外屏并不支持高刷,刷新率更是仅有标准的60HZ。而类似于华为P50Pocket却支持120Hz高刷新率。从这也不难看出,目前三星在这方面的技术有些落后于友商。 但两款新机改动相对较大的在于,处理器均从此前的骁龙8+升级到骁龙8Gen2,并且因使用三星全新的铰链工艺,新机性能也有所升级。据悉,Fold5的重量仅为253g,相较于Fold4减重10g。 但这些升级却让这两款新机的售价更高。Flip4目前售价为8+256G版本5899元、8+512G版本6899元。而Flip5预售价为8+256G版本8499元、8+512G版本9499元。Fold5全球售价1799刀起,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目前显示的价格为13999元。 但在Fold5高达14000元售价的背后,却有着不少鸡肋的功能。Fold5对外的宣传中强调支持S Pen手写功能,使用专属S Pen,即可实现精确书写。但问题是在键盘打字成为主流的今天,这项功能到底会有多少人使用呢? 图源:三星官方 另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三星在2023年第一季度的全球智能手机销售额为7100万部,份额为21.7%,排名第二。 不过,三星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仅为1.4%。那么为何三星手机在我国的存在感越来越低呢?三星后续想要提高在我国手机市场上的份额,又面临着哪些压力呢? 一、区别对待中国市场的三星又回来了? 2016年8月2日,三星向全球市场上正式推出Galaxy Note7。但在Note7上市的一个月内,就在全球范围内发生30多起电池爆炸事件。 同年9月2日,三星宣布在全球召回Note7,但所召回的市场却并不包括中国。三星对此解释道,在中国所销售的Note7和其他国家使用的电池供应商不同,所以不存在安全隐患。但三星很快就被打脸,Note7国行版在我国销售的半个月内,就发生多起电池爆炸事件。这在让我国消费者对三星信心彻底崩溃的同时,也让三星的出货量一路狂跌。 据IDC数据显示,2017年Q1,三星在中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仅剩350万台,同比下滑60%,市场份额更是仅有3.3%。面对不断下滑的销量,当年5月,三星推出新一代旗舰手机Galaxy S8和GalaxyS8+。但该机型在中国市场首销的一个月,销量仅有30万部。当年9月所推出的中端机型Galaxy C8和高端大屏旗舰Galaxy Note8,整体销量一样惨淡。 而到了当年Q4,据Strategy Analytics 数据显示,三星在中国的手机市场份额已经不足1%,彻底被纳入“Other”这一统计选项当中。此后的几年时间内,伴随着国产手机的迅速崛起,三星更是逐渐被边缘化。 但即便如此,如今三星对中国依然采取区别对待的市场策略。在今年2月份三星Galaxy S23系列全球发布会召开的同时,三星也启动了先行者计划,若用户在2月14日全款购置全新旗舰新机将获得一定福利。 三星在九个国家为先行者计划提供了256GB版免费升级到512GB版的升级福利,其中德国、英国、法国、丹麦、新加坡、沙特六国的先行者计划还包括了把512GB版免费升级到1TB版。但对比之下,三星给到中国消费者的福利就显得极其寒酸,用户全款预定或能得到一个蓝牙耳机,或以旧换新补贴600元。 不仅如此,三星这几年推出的S20系列、S22系列,以及今年刚刚推出的S23系列均被指出屏幕存在问题。在黑猫投诉上有消费者反馈,自己于2021年5月购买三星S20系列,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未发生过摔跌和挤压。但在今年7月6日时,却发现屏幕上出现一条绿色竖亮线。 图源:黑猫投诉 除此之外,三星S20无磕无碰状态下突然出现黑屏、白屏、闪屏等问题在黑猫投诉上更是随处可见。消费者高投诉的背后,侧面也在说明当前三星迫切需要提高自身产品的品控。 针对这些质量问题,三星不但未能拿出合理的售后方案,反而又玩起了区别对待。三星S20用户陆洋(化名)告诉DoNews,今年年初自己的S20出现白屏故障申请寄修后,三星客服虽承诺这是普遍问题,但因已过质保期,三星售后要求自己需额外支付1000多元的屏幕更换费用。 但他却认为这并不合理,既然屏幕问题是普遍问题,三星就应该给自己免费更换。毕竟三星在越南、印度等市场针对S20所出现的屏幕问题,有着用户可免费更换的政策。那么为何在中国市场上不采取相同的政策,反而还要让消费者支付额外的维修费呢?而三星对中国区别对待的问题,后续其也将受到反噬。 图源:苹果单季度智能手机销量&份额,IDC 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三星One UI系统的本土优化依然不足,若对初次使用三星手机的用户而言,存在着较高的学习成本,甚至不少人会感觉到One UI系统并不好用。 但若是对于常年使用One UI的用户而言,他们反而会觉得One UI系统不但好用,而且也极其干净。简单来说就是,当前仍在使用三星手机或愿意购买三星手机的用户,实则是三星多年培育出的忠实粉丝。 三星在中国市场的区别对待,伤害的也正是三星的这群核心用户。若后续三星这种策略不进行及时调整,这在引发核心用户加速流失的同时,也让三星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持续下跌。 二、“高价低配”,线下销售渠道网络难以建立 曾几何时,三星手机曾被誉为一代“机皇”,但这几年三星手机被外界诟病最多的地方就是,不少机型高价低配。以Galaxy Note20为例,该款机型后盖采用聚碳酸酯材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塑料外壳。 不仅如此,Note20的屏幕相较于S20而言,缩水严重。分辨率由此前的3200*1440缩水到2400*1080;屏幕PPI也从S20系列的500多下降到300多;刷新率也由S20的120Hz下降到60Hz。 同时,Note20所标榜的快充为25万有线快充和15万无线充电的组合,这和动辄50万快充起步的国产机而言,明显有些落后。但即便如此,当时8+256GB的Note20尝鲜价依然高达7699元。 不仅是Note20,售价近万元的Galaxy S23 Ultra也存在类似问题。三星针对该款手机给出的8大购机理由包括夜拍、影像、游戏性能等等。但在当前国产手机纷纷卷性能、卷配置、卷影像以及纷纷追求手机性价比的背景下,S23 Ultra仅靠一个曲面屏就想让消费者为其高溢价买单,恐怕这非易事。 图源:抖音 高价低配问题的存在,让后续三星能否在中国市场重回颠覆也充满未知。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Z时代正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但Z时代在购置新机时却是极其老到的,更加追求高性价比。他们会希望得到越级的性能体验,寻求更可靠的CPU满足游戏性能需求,在选购时,也会更多参考线上的评价和不同来源的信息。 为满足Z时代消费者这一需求,手机厂商们只能推出设计精良、性能到位、性价比较高的新机,但如此一来,新机换机周期也被延长。 三星丢失市场份额的这几年,也正是中国Z时代消费者崛起的几年。但和国内手机厂商相比,三星在Z时代消费者中的心智渗透本就不足。如今的高价低配,更难以让经验老到的Z时代消费者为其买单。 从销售渠道来看,DoNews在实地走访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界首市等多个县级市中发现,在这几个县城中,几乎看不到三星手机的线下体验店,甚至不少手机维修店的老板更是坦言,在小县城中的线下市场中,几乎买不到三星手机。 而从后续来看,三星想要补齐线下渠道的短板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伴随着当下互联网流量红利的退散,国内各大手机厂商纷纷通过多种方式和经销商实现利益深度捆绑。 7月份,荣耀重启渠道配股;华为正努力恢复疫情期间被冲击的线下渠道;OPPO的大股东本就是OPPO经销商,在内部有着极高的话语权。更深层次来看,作为韩国企业的三星,在中国线下渠道这样一个追求利益,讲究人情、关系的市场上,绝非国外企业所擅长的。 但线下渠道的不足,也让三星想要不断提高在中国市场手机的出货量面临着新的压力。 目前的线下手机体验店除担任手机厂商销量的任务外,也同时充当着为消费者提供售后服务、提升手机厂商品牌知名度和品牌渗透率的任务。而在当前消费者对手机重度依赖的背景下,消费者手机一旦需要维修的话,需要得到的能立即维修。但三星线下渠道的不足,也让消费者在购置三星手机时因考虑到售后不方便,而选择其他品牌。 三、三星手机还有多少故事可讲? 虽说中国市场当前并非三星手机核心市场,但全球多国因受高通胀、美联储加息等影响,消费者购机意愿普遍不足,出货量也在持续下跌。据Counterpoint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欧洲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大跌23%至3800万部,为2012年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东南亚五国(印尼、泰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分别下降7%、1%、10%、30%和29%,整个地区总出货量则同比下滑13%。行业大盘出货量暴跌之下,三星手机在全球多地的出货量也在下跌。 据Canalys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三星手机欧洲、中东、拉美地区出货量同比分别下滑18%、23%和21%,全球总出货量同比下跌18%,这一跌幅也明显高于OV等厂商。 图源:Canalys 更让三星感到寒意的是,目前折叠屏手机中使用的铰链因由上百个精密零部件组成,其结构相对复杂。铰链设计直接决定了手机的闭合程度与厚度,对折痕的形成也有影响。目前的铰链技术难以使闭合后的缝隙完全消失,影响美观的同时,增加了手机的清理难度与刮伤风险。 同时,折叠屏手机的短期内成本难以下降。以三星Galaxy Fold为例,它和同期直板手机相比,显示模组(柔性屏、保护盖板等)和机械/机电组件(主要为铰链)成本增长明显。结构件的价值增量主要来自精密零部件数量的增加,以及铰链组装难度较大;显示模组的价值增量主要由于屏幕面积更大、性能要求更高、制作工艺更复杂。 图源:安信证券 高达上万元的售价难以被降低,铰链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被解决,这很难让折叠屏手机从一个小众市场向大众市场转变,后续全球折叠屏手机增速也将逐渐放缓。 图源:安信证券 更重要的是,以上文所述的Galaxy Z Flip5为例,虽然它的重量变轻,但对于消费者而言,仅有10g的重量差,消费者的感知度真的会有这么高吗?而类似于骁龙8Gen2芯片更多的是采购高通,并非像苹果那样自研芯片。“挤牙膏创新式”的背后,侧面也在说明三星手机在折叠屏技术上的创新正迎来天花板。 结语: 微软CEO纳德拉在《刷新》中指出:每个人、每个组织乃至每个社会,在达到某一个点时,都应点击刷新——重新注入活力,重新激发生命力,重新组织并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 对于三星手机而言,想要夺回中国市场,未来又要为自己的手机注入哪些“活力”呢?
股价大跌20%!苹果手机、平板销量都在下滑 iPhone15或开启一轮涨价
图源:苹果官网 市值站上3万亿美元高峰的苹果,在美东时间8月3日盘后发布了2023财年第三季度财报,销售额表现不及市场预期,盘后股价应声下跌,跌幅一度达到20.21%。 截至发稿,苹果盘后股价为187.25美元/股,市值3.01万亿美元。 第三季度(截至2023年7月1日),苹果在报告期内营收为818 亿美元,同比下降1.4%。这个数字在前两个季度分别为1171.54亿美元和948.36亿美元,营收已经连续3个季度下滑。净利润为198.8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94.42亿美元相比略微上升,增幅为2.26%。 从销售额上来看,iPhone手机、Mac电脑和iPad平板电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第三季度,来自iPhone的销售额为396.69亿美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为48.50%,依然是苹果的主力收入来源。销售额同比下降2.45%,去年同期为406.65亿美元。 Mac销售额从去年同期的73.82亿美元下滑7.34%,到本季度的68.40亿美元。iPad降幅最大,第三季度销售额为57.9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72.24亿美元相比,降幅达19.84%。 尽管第三季度苹果的可穿戴设备、家居和配件销售额实现上涨,同比上升2.47%至82.84亿美元,但放眼前三季度来看,其销售额依然呈现下滑趋势,同比减少了3.38%。 值得注意的是,9月iPhone15系列新机上市在即,但市场预期不如以往。 市场消息称,iPhone15系列将会有较大改动,预计全部搭载灵动岛,并替换为USB-C接口。天风证券知名分析师郭明錤此前预测,iPhone15系列的需求将低于iPhone14系列,较低的需求可能会使苹果供应商在2023年下半年面临营收增长的压力。 硬件设备销售不如人意,但苹果的服务收入创下了历史新高。第三季度,来自服务的销售额为212.13亿美元,在总营收中占比为25.93%,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8.21%。前三季度,苹果服务收入为628.86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为21.41%。 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指出,目前苹果已经有超过10亿付费订阅用户。来自用户的订阅服务收入增加成为苹果的收入亮点,市场预期其服务业务,可以对冲手机收入下滑的影响。 按地区来看,苹果在大中华区的销售依然强劲。大中华区第三季度收入157.58亿美元,同比增加7.9%,占总收入的19.26%。相当于每5部苹果设备,就有1部销往大中华区。 相比之下,日本及亚太地区其他地区的销售额有所下降,日本销售额同比下滑11.48%至48.21亿美元,亚太地区其他地区销售额为56.30亿美元,同比下滑8.46%。 在财报中,蒂姆·库克也提到,由于iPhone的强劲销售,新兴市场正持续增长。 在上一季度,库克曾表示,印度等市场的新用户是iPhone销量创纪录的原因之一。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在近期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印度已经成为iPhone的第五大市场,全球约有4%的iPhone销至印度市场,尽管占比仍不高,但消费潜力巨大,其他前4名分别为美国、中国、日本、英国。 印度不仅要成为苹果重要的销售地,也被视为一大重要生产基地。据外媒消息,苹果上一财年在印度组装了超70亿美元的iPhone。 不容忽视的是,全球消费电子市场依然低迷。IDC数据显示,2023第二季度,全球智慧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7.8%,其中,iPhone出货量为4250万台,同比下滑6.3%;全球PC出货量同比下降13.4%,已经连续六个季度出现收缩。 苹果CFO卢卡·马斯特里在财报后电话会上表示,预计第四季度业绩表现仍难改善,iPad和Mac的营收恐将在第四财季出现两位数百分比降幅。 在销量下滑的压力下,有市场声音指出,9月份发布的iPhone15系列将以涨价应对下行周期。其中,iPhone15/15Plus或将上涨100美元,iPhone15 Pro系列上涨200美元。 而针对今年火热的生成式AI话题,财报中并未提及相关信息及Vision Pro的更多进展。库克表示,无法预估未来的收益情况,但非常看好Vision Pro 头显的未来。
下半年手机技术前瞻 超长续航时代来临
在过去的几年中,手机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手机不再只是通信工具,更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认为手机的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硬件方面的突破。现代手机配备了更强大的处理器、更大的存储空间和更高分辨率的显示屏,使其可以处理更多复杂的任务,如高清游戏、多任务处理和高质量的摄影。 那么今年下半的手机还能怎么发展呢?今天为大家汇总一下下半年可能出现的技术。 1 超长续航,叠电池技术来了 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耗电也越来越多,手机的电池容量也逐渐增大。那么到底可以做到多大呢? 据爆料,苹果将优先在其iPhone 15系列手机上采用堆叠电池技术,这项技术可以提高电池密度和延长电池寿命。预计在2024年,三星的Galaxy S24+和Galaxy S24 Ultra手机将跟进并搭载堆叠式电池技术。 堆叠式电池采用层压制造技术,电池元件和隔板被折叠成锯齿状层次,中央还采用隔膜,而传统电池的内部设计是捲筒式的,容易在边缘留下缝隙。 堆叠式电池的封装单元空间利用率较高,减少了浪费,可以容纳更多材料,提高容量,并含有更多活性物质,从而增加了总电池容量。相较传统捲绕式电池,堆叠式电池的密度更高。 左图传统卷筒电池、右图堆叠式电池 堆叠电池在热量方面也能有显著改善,其分层结构使电池能够作为多极电池运行,从而减小电池本身的电阻,并减少充放电所产生的热量。此外,堆叠电池能够使热量均匀分布到整个电池上,而不像传统电池那样热量集中在一个区域上,因此延长了电池的寿命。 目前,堆叠电池技术在电动汽车电池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提供高功率输出和快速充电,并增加电池的能量密度。对于智能手机来说,这项技术相对较新。例如,iPhone 15将采用新一代的堆叠电池技术,使得充电速度更快、续航时间更长,并能更快地散热,减少电池发烫的问题。 此外,有消息称已经测试通过了40W有线和20W无线MagSafe新协议和电源芯片,尚不确定它们会在iPhone 15或iPhone 16系列上使用。这意味着未来的iPhone有线快速充电将提升至40W。 值得一提的是,硅材料理论克容量约为石墨材料的10倍,荣耀搭载了新一代硅碳负极材料采用多孔碳骨架+纳米硅原位气相沉积技术,并通过石墨掺硅的方式,负极能量密度比普通石墨负极电池提升16%。通俗来说,荣耀Magic5Pro/至臻版使用的硅碳负极电池技术,可以在相同电池体积下,提供更高的电池容量。 全新材料技术的应用,让荣耀Magic5 Pro/至臻版的电池容量达到5450mAh。 荣耀Magic5 Pro/至臻版的电池将电化学体系进行全面升级,解决了硅负极电池商业化应用的多项难题。通过高电导率多功能电解液、单壁碳纳米管长程导电剂、功能包覆型高强粘结剂、超高强度铜箔带给用户更佳的电池寿命体验。 2 超越一英寸的大底传感器来了 索尼公布了全新的图像传感器品牌LYTIA。据介绍,LYTIA是索尼移动设备图像传感器的新产品品牌,旨在提供“超乎想象”的创意成像体验。 LYTIA作为索尼新发布的智能手机图像传感器品牌,可以提供令人惊艳的创意拍摄体验。除此之外,索尼还公布了几款新品,命名为LYT900、LYT800、LYT700、LYT600 和 LYT500。 大家看一下具体的规格: 高端旗舰 LYT900,1/0.98 英寸,5000 万像素,主打的高画质拍摄; LYT800,1/1.43 英寸,5300 万像素,采用双层晶体管像素结构(对应IMX888); LYT700,1/1.56 英寸,5000 万像素,专为轻薄机型设计; LYT600,1/1.953 英寸,5000 万像素,是主推的普及型型号; LYT500 1/2.93 英寸,5000 万像素,单像素尺寸 0.6μm,支持始终保持启动功能。 可以这样认为,索尼IMX并没有消失,它只是更换了命名方式。LYT新系列覆盖了高中低的市场,未来的市场上手机的镜头会集体更新。 3 3nm制程,更强的处理器 目前的顶尖的手机芯片,例如苹果A16的仿生芯片、第二代高通骁龙8以及联发科天玑9200,都是采用最先进的4nm制程。 2022年6月30日,作为先进的半导体技术厂商之一的三星电子今日宣布,基于3nm全环绕栅极(Gate-All-Around, 简称GAA)制程工艺节点的芯片已经开始初步生产。相较三星5纳米(nm)而言,优化的3纳米(nm)工艺,性能提高23%,功耗降低45%,芯片面积减少16%。 此外,台积电3nm工厂已经竣工,会在2021年下半年开始小量试产,2022年会大规模量产。同时继续使用FinFET工艺,技术成熟度更高。 不过,根据一些可靠的消息,下半年只有苹果的A17会是3nm制程,骁龙8Gen3和天玑9300依旧是4nm。 大家最期待哪项技术呢?
iPhone领衔三大业务下滑 苹果营收创7年来最惨纪录
苹果iPhone收入下滑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4日消息,苹果公司(NASDAQ:AAPL)今天发布了截至7月1日的2023财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苹果第三财季总净销售额为817.9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829.59亿美元下降1.4%;净利润为198.8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94.42亿美元增长2.3%。 苹果营收连续第三个季度遭遇下滑,创下了自2016年以来的最长连续下滑纪录。iPhone、Mac以及iPad三大业务收入全面下滑,掩盖了服务业务的增长。苹果第三财季营收和每股摊薄收益均超出分析师一致预期,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逾2%。 股价表现: 苹果股价下跌2.26% 第三财季业绩要点: ——总净销售额为817.9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829.59亿美元下降1.4%; ——毛利润为364.1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58.85亿美元增长1.5%;毛利率为44.5%; ——总营业费用为134.1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28.09亿美元增长4.7%; ——营业利润为229.9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30.76亿美元下降0.3%; ——净利润为198.8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94.42亿美元增长2.3%;每股摊薄收益为1.26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20美元增长5%。 按产品划分: ——iPhone业务净销售额为396.6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406.65亿美元下降2.4%; ——Mac业务净销售额为68.4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73.82亿美元下降7.3%; ——iPad业务净销售额为57.9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72.24亿美元下降19.8%; ——可穿戴、家居以及配件业务净销售额为82.8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80.84亿美元增长2.5%; ——服务业务净销售额为212.1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96.04亿美元增长8.2%; 按地区划分: ——大中华区净销售额为157.5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46.04亿美元增长7.9%; ——美洲净销售额为353.8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74.72亿美元下降5.6%; ——欧洲净销售额为202.0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92.87亿美元增长4.8%; ——日本净销售额为48.2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54.46亿美元下降11.5%; ——亚太其他地区净销售额为56.3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61.50亿美元下降8.5%。 资本回报计划: 苹果董事会宣布,将向截至2023年8月14日股市收盘登记在册的普通股股东,派发每股普通股0.24美元的现金股息,支付日期为2023年8月17日。 高管点评: 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表示:“我们很高兴地报告,在逾10亿付费用户的推动下,我们第三财季的服务业务收入创下了历史新高。得益于iPhone的强劲销售,我们在新兴市场看到了持续强劲的势头。从教育到环境,我们将继续推进我们的价值观,同时倡导创新,丰富客户的生活,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处女产子?科学家发现孤雌生殖的基因开关
小时候看央视版《西游记》,总能被师徒四人在女儿国的遭遇逗得哈哈大笑,甚至怀疑真的存在喝一口就怀孕的子母河水。西方《圣经》里也有关于圣母玛利亚受圣神感召而怀孕的说法。后来学了生物,才慢慢发现,女儿国和圣母玛利亚的故事不就是生物界的孤雌生殖吗? △ 谁能面对一个怀孕的八戒还忍住不笑?(来源:网络) 所谓孤雌生殖,就是不需要雄性参与,雌性自身可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虽然人不会孤雌生殖,但这样的生殖方式在动物界里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很多动物都能做到,特别是一些低等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真正稀罕的,是那些习惯于有性生殖的物种,却偷偷练就一副孤雌生殖的本领。 01 奇怪的加州神鹫们 加州神鹫(California condor)是一种生活在美洲的濒危鸟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其数量一度仅剩22只。为了保护这一物种,生物学家们对加州神鹫进行了全面的跟踪,甚至谁和谁做了不可描述的事情都有详细的记录,并且登记了每只加州神鹫的血统传承。 然而,当科学家们通过测序技术回顾这些“血统”时,突然发现有两只编号为 SB260 和 SB517 的加州神鹫与任何父亲没有血缘关系。唯一说得通的解释是,这两只加州神鹫在没有精子刺激的情况下由卵子直接发育而来,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孤雌生殖。 不幸的是,当科学家意识到情况不对时,这两只血统“反常”的加州神鹫已经死亡了。SB260 在动物园出生,放归自然两年后死亡,它身材瘦小,且很难融入野生鸟群。SB517 出生后脊柱弯曲,行走困难,不具备放生条件,大约八岁时死在动物园里。 △ 圣迭戈动物园中的加州神鹫(来源:网络) 实际上,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加州神鹫并不是唯一被发现“突然”拥有孤雌生殖能力的生物,在这前后,科学家在蟒蛇、窄头双髻鲨、火鸡、新墨西哥鞭尾蜥蜴、科莫多巨蜥等动物身上也观察到了孤雌生殖的现象。 特别是新墨西哥鞭尾蜥蜴,在它们的族群里,就不存在雄性。在卵形成之前,鞭尾蜥蜴细胞里的染色体会翻倍,这样一来,卵子的染色体数量就正常了,遗传多样性也得到了一定保证。 △ 有母无父的新墨西哥鞭尾蜥蜴(来源:网络) 世界现存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也练就了一身孤雌生殖的本领。它能让某个配子代替精子受精,但生下来的后代都是雄性。同时,雌性科莫多巨蜥并不避讳后代,往往还会“自产自销”,迅速繁衍出一个大家族。不过正常情况下,雌性科莫多巨蜥不会这么干,只有长期没有雄性时下才会“剑走偏锋”。 另外,蟒蛇也会借助孤雌生殖,快速恢复严重折损的种群数量。如果这么看,孤雌生殖似乎是部分生物在特定情况下主动适应环境的选择。 这些现象,也不由得让人思索,是否存在一种“基因开关”,就像子母河水一样,轻松地让动物们实现孤雌生殖? 02 科学家发现孤雌生殖的基因开关 7月28日,在 Current Biology 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就找到了孤雌生殖的开关。 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田纳西大学的科学家,对仅能有性生殖和可以孤雌生殖的果蝇进行基因测序,以探寻不同生殖形式的卵子中哪些基因是打开的、哪些又是关闭的,并很快确定了44个可能与孤雌生殖有关的基因。 随后,科学家根据掌握的信息,修改了黑腹果蝇中相应的基因,发现其中的11%获得了孤雌生殖的能力。它们会用半生(约20天)等待某个“黑衣少年”,如果等不来,才会转为孤雌生殖。 △ 果蝇巨大的染色体(来源:Nature)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科学家还发现,孤雌生殖能力是可以遗传的。被诱导出孤雌生殖能力的黑腹果蝇后代中,约1%~2%仍具备孤雌生殖能力。不过它们依然“定力不足”,如果被帅哥勾搭,还是会转向有性生殖。 研究人员表示,未来还会在更多果蝇身上做实验,进一步研究这背后的机制。 (一个题外话,果蝇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至今对果蝇的研究已经启发了5个诺贝尔奖。) △ 果蝇(来源:Nature) 03 其他有趣的生殖研究 在科学界里,孤雌生殖并不是最富“想象力”的生殖方式。 2004年,日本研究人员培育出拥有两位生物学母亲的小鼠。 2018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功培育出拥有两位生物学父亲的小鼠。 今年5月10日,英国议会更是通过了“三亲婴儿”技术法案,这些婴儿有一位父亲和两位母亲。这项技术目前只被允许用于治疗某些严重的线粒体遗传疾病,也因此被称为第四代辅助生殖技术(详情请看尹哥的文章:英国首批三亲婴儿出生,三个人一起“造”孩子?)。 △ “三亲婴儿”技术需要的线粒体捐献相关步骤示意图(来源:英国《卫报》) 这些技术已经跳出了“自然法则”,不得不让人感慨:科学远比科幻更有想象力。 04 人类有可能进行孤雌生殖吗? 自然情况下,基本没啥可能性。 人类用来标记父系或母系基因组的遗传学调控更多也更复杂,而且目前雌性的卵细胞里只有一半的染色体,雄性需要为这些卵细胞提供足够的遗传信息(精子会带着另一半的染色体)。 另外,有性生殖并不意味着“落后”,相反,它是生物在漫长演化历程中摸索出来相对好的延续方式。来自父母双方的基因通过进一步重组,带来了广泛的遗传变异,使得后代更具多样性,能更好的适应自然选择,同时也为有利突变在种群中的传递奠定了基础。有科学家估计,从细菌到高等动植物,能进行有性生殖的种类占到93%以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假设人真的像雄蜂那样,单一的卵细胞就能发育成熟,那么很多隐性遗传疾病也会充分暴露,比如苯丙酮尿症、脊髓性肌萎缩等。这样的“怪胎”即便突破重重阻力出生,疾病、肿瘤等也会伴随其一生,很难拥有长久的寿命。 △ 蜜蜂也是生物学里常见的模式生物(来源:网络) 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生殖秘密被我们解码,或许有一天,与孤雌生殖有关的基因开关也能在人类身上发现,但到了那时候,您会选择打开这个开关吗?
ChatGPT推出新功能更新:网友们歪着脑袋等待大活
财联社8月4日讯 北京时间周五凌晨,科技圈的话题顶流OpenAI在官推公布了多项ChatGPT的功能更新,为冷冰冰的交互机器人增添了一些互动性,并进一步解锁了代码解释器的潜力。 (来源:社交媒体) 首当其冲的就是微软Bing同款的交互功能。过去,ChatGPT的网页只有一个空白的输入框,意味着用户自己要想清楚要干什么。 而在这次的更新中,输入栏的上方,出现了一些可供用户点击的预设提示词,例如推荐菜单、比较商业策略等。对于尚不清楚ChatGPT能做什么的用户而言,这项调整也能起到一些新手引导的作用。 同时,与Bing类似,在对话过程中ChatGPT也能根据聊天内容弹出一些提示词气泡,帮助推进对话。举例而言,在翻译一篇室温超导的文章后,聊天框可能会弹出诸如“什么是超导”这样的提示。 接下来是针对订阅用户的更新。对于Plus用户而言,后续在新建对话时将默认选用GPT-4模式,而不是原先的GPT-3.5,减少额外跳转的操作步骤。 另外在Plus用户的代码解释器功能里,最重要的上传文件功能也放开了限制。相较于过去只能上传一个文件,现在代码解释器能够一次性处理10个文件。功能更新后,ChatGPT也能进行跨文件的数据分析和整理。 最后两项则是一些系统层面的调整。首先,现在用户不再会每隔两周就被强制登出。另外,网页版的ChatGPT现在也支持键盘快捷键。包括新建聊天(Ctrl+Shift+O)、设定个性化指令(Ctrl+Shift+I)、切换至聊天输入框(Shift+Esc)、隐藏功能栏(Ctrl+Shift+S)、复制最近的代码块(Ctrl+Shift+;)、复制最近的聊天(Ctrl+Shift+C)、删除聊天(Ctrl+Shift+Del)、展示快捷键(Ctrl+/)。 网友热盼重大更新 这也是7月20日ChatGPT上线定制化指令(OpenAI发布新功能:现在可以给ChatGPT定制人格角色啦!)后的最新产品升级,虽然官方也表示这是一个“小更新”,但在OpenAI的评论区中,也能看到网友们期待OpenAI来“整个大活”的热切心情。 在发布更新的评论区中,除了常规的那些欢呼“ChatGPT真伟大”,以及呼吁官方增加各类功能的声音外,对于聊天机器人近段时间来进步较慢的声音也逐渐冒泡。事实上,除了放开代码解释器的上传文件限制外,这次的更新很难跟“重要功能”挂上钩。 例如有网友询问,ChatGPT内置的训练数据从一开始就停留在2021年9月,这也使得机器人本身过时的程度与日俱增。 需要补充的信息是,OpenAI原本在今年5月一度为ChatGPT上线内置的Bing搜索引擎,使得聊天机器人能够检索和处理互联网信息。但这项功能上线后,被曝出能够绕过某些网站的付费墙限制,OpenAI也在7月初紧急下线了这项功能。 严格来说,现在距离OpenAI上次“整的大活”——发布代码解释器才刚刚过去不到一个月,但这两天一则消息再度激发了网友们按耐不住的热情。 根据媒体报道和美国专利及商标局网站显示,OpenAI已经在7月18日提出注册GPT-5商标的申请。 (来源:USPTO) 不过此举看上去更像是公司“提前占坑”,而不是重大版本更新的前兆。OpenAI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今年上半年已经多次提过“没有在训练GPT-5”,而且GPT-4的潜力也尚未充分开发,更不用说中间可能还会有一版GPT-4.5的过渡更新。
门外汉购车指南第二集:电车何时才能停止燃烧?
“燃起来了”通常是一种兴奋的呐喊,但对于电车车主来说,却是挥之不去的嘀咕忐忑。 8月1日,浙江一辆初代ES8撞上路柱后,瞬间爆炸起火,驾驶员身亡,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7月27日,广东东莞的一起交通事故中,一台特斯拉Model Y和一台奥迪轿车相撞,随后特斯拉失控撞击护栏燃起大火;再往前,蔚来江门换电站起火,有网友爆出起火原因,是蔚来远程监测到用户车上的电池有外力损伤,让送回换电站,在检测原因的过程中,电池着火。 光是去年前三个月,有记录的新能源汽车火灾就有640起,比再前一年同期上升32%。 这个大概是很多拒绝拥抱电器化的油车“拥趸”都想象过的恐怖画面,也是最难说服他们的一点——电车的电池安全性。 新能源车自燃丨Business Insider 电池起火爆炸的主要原因,就是它们内部发生了“热失控”,由于冲击、碰撞、高温等各种因素,让电池内部发生热量的快速积累,并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连锁反应,最终造成电池燃烧甚至爆炸。这是电动车目前面临的最大安全问题之一。既然买辆新能源有这么大的安全隐患,车企怎么会不想想办法? 01“火烧屁股”了 除了人们本能对于任何新技术的审慎,电车自燃本身也比油车自燃更令人警觉:比如,电车的电池贯穿整个车身,一旦起火就易造成整车燃烧;比如,油车起火的新闻大多伴随交通事故,而电车起火的新闻有时是“静置”状态下的,格外显眼…… 常见的“热失控”原因有“外患”和“内忧”两大类。 所谓“外患”是一些外部偶发和极端因素。比如:机械滥用(事故中出现撞击、挤压)、热滥用(过高温度)、电滥用(过充、过放)等。除了交通事故中遭到严重碰撞立即起火,蔚来也公布过一起(2019年ES8)维修时发生的自燃事件,原因是之前底盘受撞,电池包内部结构被挤压后短路着火;国内其他电车厂商也几乎都有类似案例持续被曝出。 “内忧”也有很多方面。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几个主要部分构成。目前商用电池用到的电解液,其溶剂是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等有机液体,“特性”就是易燃易爆。 锂离子电池也有一些特殊的隐患,比如“析锂”——电池内的锂离子在移动时,在隔绝电池正负极的薄膜上逐渐累积,形成锂枝晶“小毛刺”,这些毛刺可能会刺破薄膜,造成正负极接触短路,从而造成热量快速积累。 锂枝晶丨electronicproducts 因此电池结构的完整性和隔膜的质量是决定电池安全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电池出厂前,除常规加温加压测试之外,还会有一项名为“穿刺”的测试(但并非目前市面通行的强制要求)——拿一个大针头,对着电池身体正中央使劲儿一捅(目的是同时破坏了正负极结构和隔膜的完整性,使得发生短路),看你服不服——不服就“火冒三丈”,服了才能算安全。 既然如此,一个顺理成章的安全改进思路就出现了:如果将有机电解液去掉,换成不可流动、不存在渗漏问题、热稳定性好的固态材料,貌似就能除掉安全隐患;而且固态电解质的力学性能足够强,就有希望抑制锂枝晶的产生和穿透。 传统锂离子电池与固态电池对比示意图丨Eyes, JAPAN Blog 02 “固态电池”:我有我的难处 固态电池理所当然成为电池产业规划的“下一站”,无论从“安全性”,还是“能量密度”来衡量,只是苦于不知如何抵达普及。毕竟1990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就造出了固态电池,后来就是在技术路线上的不断试错。 目前业界有三种主流的固态电解质材料体系,聚合物(有机电解质)、氧化物和硫化物(后两者属于无机陶瓷电解质),过往三十多年的研究也将各条技术路线上的代表性材料,筛选了出来。 聚合物电解质易加工、机械性能好、比较柔软,是最早推进商业化应用的路线。但它的室温导电率低,需要加热到6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才能使用;且耐高压性差,对正极材料有限制,电池的能量密度提不上去;还有热稳定性比氧化物和硫化物低,安全性问题没被彻底解决。 氧化物对制造工艺要求高,做固态电池孔隙率高,需要高温烧结才能热压致密化,而它本身离子导电率也低。 三者之中,硫化物是室温离子导电率最高的;但缺点是,电化学稳定性差,在潮湿环境下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反应,易产生有毒气体——硫化氢。 除了材料选择本身,固态电池结构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普通锂离子电池中,电极材料和液态的电解液能实现充分接触,液体很容易浸润电极材料表面。固态的电极和电解质,从微观层面看,如同两块有棱有角的石头,很难接触充分。这种固体之间的接触压实密度也就直接影响了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 03 3D打印出来的电池,你敢用么? 固态电解质的结构能否被更好优化?研究者想到用3D打印的方式,来探索将电解质打印成不同的复杂结构。 比如,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为了改良LAGP(一种氧化物固态电解质)解决其机械强度差,太容易碎的问题,先借助3D打印做出一个三维框架(形似掏空了的魔方),在框架内部,填充上LAGP。随后,用环氧树脂将原来的框架替换掉,利用环氧树脂框架承力。 与之想法类似,美国一家名为Sakuu的公司利用粘结剂喷射成型技术,过程是将所需的电极材料、固态电解质粉末按照特定图案沉积到基体上,然后用液体试剂喷射“固化”它们。Sakuu说能在同一层打印多材料,陶瓷、玻璃、金属、和聚合物,甚至他们自己的一种辅助材料,叫PoraLyte——一种类似聚合物的支撑材料,暂时填补需要预留空隙的地方,在烧结时会被燃烧掉,以此探索各种结构。 总的来说,利用3D打印是想通过创建不同结构,增大与界面的接触面积,传统加工方法很难实现非常细微的的结构制造;可以方便地调控材料的孔隙率;此外,3D打印方法有可能把固态电解质层做薄,从而降低电池的内阻和重量。 Sakuu还曾3D打印出一张形状特殊的电池,特殊在电池上开有两个孔,这种“造型”用“卷对卷”传统的电池制造方法,几乎不可能实现。考虑是否未来能应用于定制电动车电池的形状,优化车辆空间。 Sakuu公司制造的一种特殊形状的固态电池丨Sakuu 听起来还挺有想象力的是吧?但“实验室”和“工厂”总归是两码事,量产是逃不开的话题。 04 三伏“电动爷”,三九“电动爹” 于是电池产业对于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预测,一直在往后延期。解决不了批量化的生产工艺和品控问题,固态电池也当不成救世主。产业要在“性能”和“成本”之间平衡,多付出10%的成本能将安全系数从90%提升到99%,而后面的1%,也许要花上10倍的成本和精力。 不少人嘲讽,电动车冬天就变“电动爹”。因为目前液态电池在低温下的性能不够好,低温导致电解液粘稠,致使电池内阻增加,锂电池的负极析理现象会变严重,导致可用容量下降;到了夏天又得担心充电时的潜在风险,不敢充满,只敢充“八分饱“。 液态电池在低温下性能不够好丨electrek 绝大多数新能源车都配备电池管理系统(BMS),控制热量在可控的安全范围。有的车会在仪表盘设置动力电池过热警告,还有设置了可调节的充电档位,辅助科学充电,避免过充情况。但我们仍然期待一种技术路线能彻底守住安全底线问题。 毕竟,你总不能指望靠着“智能交互”来一句:“嗨,NOMI,小P,小艺,哪吒……现在车着火了,我该怎么办?”
中国科学家率先打造出弹性铁电材料:或能让手机任意弯折
8月4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了兼具弹性回复与铁电性的新型高分子铁电材料,有效解决了传统铁电材料在可穿戴领域难以在大形变下保持稳定性能的难题,填补了弹性铁电材料领域的空白。 据悉,该成果于8月4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有了弹性铁电材料,用该材料做成的传感器将更随和,具有更高测量精度、更好的穿戴舒适性,未来或能实现手机柔软贴身,可任意弯折。 铁电材料是一种绝缘性功能材料,表面自带电荷,有记忆功能,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中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 但铁电材料的铁电性来源结晶部分几乎不具备弹性,拉伸率一般低于5%且没有回弹能力,对铁电材料来说铁电性和弹性难以兼顾,制约了可穿戴性。 据介绍,科研团队提出“弹性铁电”概念,通过对材料结构的精准设计和控制,实现了铁电材料铁电性与弹性的平衡,制备出在高频大应变下仍然具有良好铁电响应的弹性材料。 这种材料的拉伸率高达125%,不但能保持原有的铁电性,还能在外力撤除后迅速恢复原状。 官方表示,制备弹性铁电材料的方法被称为“微交联法”,用微量柔软链状聚合物,让铁电晶体周边非晶的缠绕部分交联起来,相互交织形成具有弹性的渔网状结构。
韩国团队拒交样品,放出第二段LK-99悬浮视频!华科大新论文首证抗磁性
昨晚,网上开始盛传「LK-99被韩国官方打假,不是室温超导体」的新闻。 但实际上,该机构其实并没有拿到样品,只是对论文数据和视频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并且,其他韩国的大学也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复现研究。 恰在此时,韩国团队第二篇论文三作HuynTak Kim放出了第二个LK-99半悬浮视频。他对于全世界涌起的LK-99复现热潮,也表示非常欢迎,拭目以待。 今天,华科大团队和印度CSIR团队都在arXiv上发文,结论异曲同工,都比较积极——LK-99材料有较大潜力具备超导性。 西班牙团队则发文解释了LK-99为何复现如此困难的原因:LK-99是一种多相异质结构,具有共存的非超导成分,因此测量结果非常具有迷惑性。 对此,B站UP主「Kiiy_ss」总结道:可以说,现在我们距离真正证明超导性,还差量子锁定、热容积跳变和0电阻三关。 第二个磁悬浮视频出现 美国威廉玛丽大学教授HuynTak Kim向《纽约时报》记者提供了第二段展示LK-99悬浮性的视频。 可以看出,这个样品和第一段视频中的样品不同,它呈半均匀的矩形。 但在第一个视频中,原始样品明显是被切过,因此悬浮段与样品的其余部分相比要显得薄很多。 这是一个积极的迹象,这表明,或者韩国团队有多个样品,或者他们有能力复刻出样品,并且可以在不止一块样品上发现悬浮特性。 也就是说:烧制出原始样品并非出于侥幸、无法再次复刻。 不过,也有网友打假道: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这种视频用普通磁铁都能做出来。 显然,HuynTak Kim教授对于如何用视频展示,考虑得并不周全。 相比之下,华科大UP主「关山口男子技师」的视频中,就把磁体更换换了方向,而样品受到的依然是斥力,这样就排除了磁性材料的可能,保底也是一种新抗磁材料。 韩国论文三作:LK-99只可能是超导体 昨天,美国威廉玛丽大学教授HuynTak Kim接受韩媒邮件采访。 他在采访中表示,对于他们团队来说:「在他们看到数据时,材料超导性的验证已经完成。」 他在采访中回答记者提问时说,LK-99论文中已经展示了,LK-99的抗磁性比石墨(graphite)大得多,并称「除非用超导性来解释,否则无法解释。」 他还和记者强调,他们计划在明年举办的美国物理学会上展示相关的内容。 至于外界的复现和验证活动,他表示虽然他们自己的验证已经完成,但是外界的参与同样也是有意义的。 他们现在的重点在新材料的进一步研发上,而不是在验证LK-99到底能不能室温常压超导。 言下之意就是,该写的我们在论文中已经写的很清楚了,我们测到的数据已经证明了LK-99就是室温常压超导材料。我们现在已经在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了。 但是你要让我现在拿出来呢,不好意思,「过于先进,暂时不便展示」,要看请等到明年美国物理学会。 至于外界的复现和验证要求,我们暂时没有办法管。 最后,采访还提到了韩国低温超导协会成立的「LK-99验证小组」,根据现有的论文认为不能说LK-99是室温常压超导材料。 他们希望韩国团队尽快提供他们自己的材料样品进行交叉检测。 而根据韩联社报道,能源工业大学副校长朴振浩表示:「我们在一个月前就合成了LK-99的样品,还在持续分析中」。 并且他认为,即使LK-99不是室温超导体,只要超过现有材料所具的特性,就能发挥作用。 韩国学会:目前无法证明是常温超导 同时也就是在昨天,韩联社报道,韩国超导和低温物理学会(KSSC)成立的「LK-99」验证小组表示:通过研判韩国团队的论文,不能得出LK-99是室温超导的结论。 而至于为什么韩国人的验证小组只能通过论文研判,是因为他们也没有拿到韩国原始团队的样品。 (1) 根据两篇论文公布的数据和发布的视频分析,该材料还不能被认为是室温超导。 (2) 如果团队提供他们制造的样品,验证委员将随即进行测量并验证其是否常温超导体。参与人员所属的机构包括首尔国立大学,成均馆大学,浦项科技大学等。 (3) 除了提供的样品外,成均馆大学量子材料超导研究团队、高丽大学超导材料及应用实验室、首尔国立大学复合材料状态研究团队等,也正在进行LK-99的复现研究。 今日又有三篇论文全新出炉 截至目前,arXiv上又出现了两篇LK-99相关论文。 一篇来自华科大团队,他们表示对于LK-99的材料潜力比较看好。 另一篇来自西班牙团队,他们认为,LK-99极有可能是一种杂相化合物,即使XRD相似,也不代表产品就一样。 华科大论文已出 8月1日,华科大UP主「关山口男子技师」在B站上传一段视频,发现了LK-99材料抗磁现象。 视频一出,直接在国内外炸圈,网友齐刷见证历史。 今天,关于这一视频实验过程中的新论文出来了 同样,这篇论文登顶了国外知名平台的热榜。 论文中,作者再次指出,团队首次成功验证,并合成了LK-99晶体。这一晶体在室温下,比韩国团队的样品有更大的悬浮角度。 华科大采用了通过固相法备制了 的LK-99样品。 下图a中,从左到右分别显示了 、 晶体,以及目标产物LK-99 的合成温度曲线,所有反应均在10^-2 Pa下进行。 b和c中,是合成的LK-99晶体的照片,以及光学显微照片。d显示了LK-99的晶体结构,其中4个 原子中的一个被Cu原子取代。 下图中,a显示了在物理特性测量系统(PPMS,DynaCool,Quantum Design)中测量的样品1(宏观灰黑色块体)和样品2(由磁斥力筛选的微米晶体,形状呈三角形,侧长约120μm,厚度约20μm)的热磁曲线。 对于样品1,ZFC曲线和FC曲线分别在~ 326k和~ 299K处出现抗磁转变,这与Sukbae Lee先前报道的相似。 然而,经磁斥力筛选的微米晶样品2,抗磁转变温度约为340k,略高于宏观样品,表明微米晶样品2纯度更高、结晶度更高、铜掺杂更好。 如下,也就是我们在视频中所看到的,证明了在室温和大气压下,样品2能够悬浮。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样品2进行了非铁磁的证明实验,除了铁磁效应外,样品2在被铁磁体吸引时没有反应。 可以看下Claude的精简版总结:(仅供参考) 西班牙团队:LK-99是多相异质结构,复现太难 来自西班牙国家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专家在arXiv上发布论文,对LK-99是否具有超导性进行了一些研究。 他们提供了超导Pb薄膜的实验数据,并表示这些数据与北航团队的观察结果类似——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更像是半导体,在冷却时磁化强度也有所增加。 论文中表示,LK-99是一种多相异质结构(heterophase structure),具有共存的非超导成分。根据合成的具体细节,这种超导效应的程度可能更强或更弱,在形成所需的成分时会产生误导性结果。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现在想要复现这个材料,结果会很复杂。 因为可能的超导材料会被非超导材料包裹,导致最后呈现出的现象比较有迷惑性。 具体来说,他们在蓝宝石沉底 sapphire substrate上沉积了不同厚度的Pb薄膜。 如下图所示,对于较厚的薄膜,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看起来就像传统的超导转变。 而对于较薄的薄膜,曲线与半导体的曲线相似。 磁性测量确实证实,这是一种真正的超导材料。 Pb薄膜的这种行为虽然是在不同沉积条件下获得的,但在文献中有详细记载,电子通过宏观量子隧道从一个超导纳米岛跳到另一个超导纳米岛,就提供了解释。 而这种现象,就是超导体-电介质量子相变的典型现象。 因此, 很可能是一种多相化合物,其中包含由非晶周围相或多个非晶相分隔的多晶体。 而这些相在XRD中不会产生显著的X射线峰,但依然会对电阻和磁性产生影响。 事实上,初始成分 和黄铅矿 的任何摩尔比,都不能最终形成单相物质中Cu/P比为1/6的材料。还需要更广泛的EDX/EBSD/EDxX结果,来测出产品中不同相的含量。 印度物理学家:Broad Band Mott Localization is all you need 另外,来自印度的物理学家G.Baskaran也于8月2日提交了一篇论文,用了一个仿Transformer论文的标题,提出了一个支持LK-99可能具有超导性质的理论观点。 在论文中他提出了一个不同于之前论文中的Broad Band Mott Localization理论,支持LK-99的超导性。 可参考Claude的解释来辅助理解。 另外,此前南京大学教授闻海虎曾提出:论文中的抗磁相变这一点,非常容易导致误判。 而根据「知识分子」的采访,闻教授表示:LK-99确实「有意思」,具备一些奇特的性质。 「目前我们不仅关注有没有超导,低温低电阻态也是很有意思的。而这是这个材料一些奇特的性质。还有,如果不是超导的抗磁效应,那是什么磁性导致的呢?」
“刷锅”专用!中国天眼FAST运维机器人系统成功验收
快科技8月4日消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自2016年9月落成启用以来,中国天眼FAST为我国探索外太空做出了巨大贡献,口径这么大的望远镜如果“脏”了应该怎么清洗?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FAST运行维护作业机器人系统”项目通过验收,将为“中国天眼”提供运行维护保障。 本次验收项目包括五套机器人系统和平台,分别是馈源支撑缆索及滑车检测机器人、促动器自动化维护机器人平台系统、反射面激光靶标维护机器人、馈源接收机拆装机器人及无线电干扰智能监测系统、馈源舱全天候智能测量系统。 据介绍,FAST反射面上分布2225个激光靶标,是其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宛如反射面的“眼睛”,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换。 但反射面由厚度仅为1mm的铝板构成,难以承受一个正常成年人的重量,存在维护效率低、安全性差、难以维护大坡度环境下的靶标等缺点。 作为本次验收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反射面激光靶标维护机器人能够自动“刷洗”FAST这口“大锅”,实现对反射面上激光靶标的清洁、拆卸和换装等自动化维护功能。 资料显示,FAST位于贵州省平塘县的一处喀斯特洼地中,占地面积约30个足球场大,天顶覆盖角度为40°,工作频率为70MHz-3GHz。 FAST由我国已故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2020年1月11日,FAST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
裁员2.7万的“威力” 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赚翻了
亚马逊第二季度利润大涨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4日消息,亚马逊公司(NASDAQ: AMZN)今天发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23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亚马逊第二季度总净销售额为134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212亿美元增长11%;净利润为67亿美元,上年同期则净亏损20亿美元。 亚马逊第二季度不但实现了扭亏为盈,净利润还达到了36亿美元分析师平均预期的近两倍,这得益于该公司核心零售业务的强势增长以及裁员等成本削减措施。过去一年,亚马逊已经裁员超过2.7万人。亚马逊第二季度利润碾压市场预期,高出分析师预期的幅度创下自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高值,股价在盘后交易中大涨10%。 股价表现: 亚马逊股价盘后上涨10.06% 第二季度业绩要点: ——总净销售额为134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212亿美元增长11%;剔除3亿美元的汇率同比变化不利影响,总净销售额同比增长11%; ——营业利润为7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3亿美元增长133%; ——净利润为67亿美元,上年同期则净亏损20亿美元;这其中包括投资电动汽车创业公司Rivian Automotive获得的2亿美元税前估值收益,上年同期则录得税前估值损失39亿美元;每股摊薄收益0.65美元,上年同期每股摊薄亏损0.20美元;截至2023年6月30日,运营现金流为61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56亿美元增长74%。 按业务划分: ——AWS云计算业务净销售额为2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营业利润为5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57亿美元下降5%; ——北美业务净销售额为825亿美元,同比增长11%;营业利润为32亿美元,上年同期营业亏损6亿美元; ——国际业务销售额为297亿美元,同比增长10%;营业亏损为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营业亏损18亿美元收窄50%; 第三季度展望: ——净销售额预计介于1380亿美元至1430亿美元之间,同比增长9%至13%;这一指导性预期包含了大约120个基点的汇率变化有利影响; ——营业利润预计介于55亿美元至85亿美元之间,上年同期为25亿美元;(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2023年“爱击剑”北京老山公开赛开幕 千余选手亮剑老山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王悦阳):在全国第15个“全民健身日”即将到来之际,8月4日,由中国击剑协会指导,国际在线、老山体育联合主办的2023年“爱击剑”北京老山公开赛正式开赛。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余名选手亮剑老山,在这个中国击剑“梦开始的地方”争取赢得属于自己的荣光。   上午十时许国际在线总裁范建平正式宣布,2023年“爱击剑”北京老山公开赛开幕。U10女子花剑运动员张瑞薪和佩剑国家一级裁判韩轩承分别作为此次赛事的运动员和裁判员代表,进行了庄重的赛前宣誓。随后,选手们根据不同的剑种、年龄组别,在26条剑道上开始了激烈的角逐。   作为中国击剑协会C级认证赛事,本次赛事广受关注,短时间内参赛名额便被报满。报名选手中,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50岁,新老相继,也体现了国内击剑运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据赛事负责人介绍,本次赛事被纳入了由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举办的全民健身日·北京老山全民健身运动会暨体育消费季系列活动中。赛程3天,包括男子花剑、佩剑、重剑以及女子花剑、佩剑、重剑等6个剑种,U8、U10、U12、U14、U16、公开组、老将组等7个年龄组别。主办方在比赛场馆共铺设了26条标准剑道,通过合理编排,最大限度减少选手候场时间。中国击剑协会共选派了36名经验丰富的裁判员执裁,旨在为选手们提供充分公平的竞赛环境。   今年10岁的王紫莫在之前的比赛中拿到过U10女子重剑C级认证赛事的冠军,本次比赛跨组U12参赛,虽然成绩并不如意,但王紫莫希望能不断挑战自己,未来争取拿到B级赛和A级赛的冠军。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赛事的主办方之一国际在线,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外文化体育交流,提供多种专业的跨语言、跨文化服务。本次赛事在细节设计上也凸显了浓浓的“国际范儿”。在比赛奖牌绶带上,将“爱击剑”以汉语、法语、英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世界语等文字予以呈现。相信这条国际化的奖牌绶带加上极具设计感的奖牌,将给获奖运动员留下美好的记忆。现场的击剑护照打卡盖章区也大受欢迎。选手们纷纷在自己的击剑护照上盖上2023年“爱击剑”北京老山公开赛专属印章,为全年参赛经历留下一个珍贵的纪念。   本次赛事得到了广泰集团、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阳澄绿洲、乐淇苹果、农夫山泉等企业的大力支持。
学习语丨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近日,习近平对全军党的建设会议作出重要指示,就全面加强军事治理发表重要讲话,八一前夕视察西部战区空军,进一步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擘画,引领人民军队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强军实践中大步迈进。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邀您一起学习领会。   开创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新局面   要加强部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狠抓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要深入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精心组织实施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统筹抓好“学习强军思想、建功强军事业”教育实践活动,夯实铁心向党的思想根基,激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要全面加强人才工作,壮大人才队伍。要推进政治整训常态化制度化,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要加强部队教育管理,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确保部队安全稳定。   ——2023年4月11日,习近平在视察南部战区海军时的讲话   开好这次全军党的建设会议,对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成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开创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以来我军党的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重要经验,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着力解决各级党组织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抓备战打仗能力、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023年7月,习近平对全军党的建设会议作出重要指示   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军党的建设会议精神,确保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牢牢掌握部队。要扭住高层党委,坚持以上率下、从严要求,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高领导备战打仗能力,把党委班子自身建设搞过硬。要高度重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每个基层党组织都锻造成坚强战斗堡垒,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要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压紧压实各级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把正风肃纪反腐不断向纵深推进。要落实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部署要求,抓好部队主题教育,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持把问题整改贯穿始终,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推动工作落实,开创部队建设新局面。   ——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八一前夕视察西部战区空军时的讲话   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   要强化战斗队思想,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各项工作和建设、各方面力量和资源都要聚焦军事斗争准备、服务军事斗争准备,推动军事斗争准备工作有一个很大加强。   ——2019年1月4日,习近平在中央军委军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研究掌握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特点规律,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统筹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运用。优化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推进侦察预警、联合打击、战场支撑、综合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深化联合训练、对抗训练、科技练兵。加强军事力量常态化多样化运用,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塑造安全态势,遏控危机冲突,打赢局部战争。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要紧贴任务需要,适应特殊环境,深入推进军事斗争准备。要周密组织日常防空,确保空防安全。要推动新装备新力量加快形成战斗力,有机融入作战体系。要统筹航空兵部队和地导、雷达、电子对抗等部队发展,推动作战能力整体提升。要坚持不懈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加强实案化对抗性训练,加强重难点课目专攻精练,提高训练质量和水平。   ——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八一前夕视察西部战区空军时的讲话   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必须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坚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坚持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略能力,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新时代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构建现代军事治理体系,提高现代军事治理能力,以高水平治理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2023年7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监制:苗遂奇   审核:古丽娟 王群星   责编:赵瑞熙   校对:白梦洁   制作:穆 菁
总台海峡时评丨“麻烦制造者”赖清德的谋“独”挑衅行径注定失败!
   据媒体报道,台湾民进党当局2日宣布,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赖清德拟于8月中旬“过境”窜美。外交部、国台办相继严正表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来,坚决反对赖清德以任何由头、任何形式窜美活动。事实会证明,赖清德是彻头彻尾的“麻烦制造者”,其谋“独”挑衅行径注定失败!   赖清德计划“过境”窜美,目的是“倚美谋独”,坐实了其“台独”本质。此前,曾狂妄自诩“务实‘台独’工作者”的赖清德多次粉饰、包装其“台独”立场。当看到“抗中保台”牌、炒作“芒果干”不灵时,其抛出所谓“和平保台”歪论;当发现岛内民众畏战望和、反对“台独”时,其又炮制出所谓“捍卫两岸和平四大支柱”谬论。赖清德如此挖空心思,就是企图新造一个虚假的“和平”人设,掩盖其“台独工作者”的本性,消除外界对其“麻烦制造者”的疑虑。此番抛出“走入白宫”说、筹划“过境”窜美等谋“独”挑衅行径,让这位“台独金孙”原形毕露,其口中的“和平”不过是骗票工具,谋“独”之实将会给台海制造更多麻烦,带来新一轮危机。   民进党当局自2016年上台以来,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在“倚美谋独”“以武谋独”上持续加码,严重破坏台海和平稳定。这一次,赖清德更叫嚣“走入白宫”,暴露了其图谋“台独”的祸心。越来越多岛内民众已清楚认识到,台海兵凶战危的始作俑者是“台独”,“台独”与和平水火不容,是台湾同胞利益福祉的最大威胁。日前,岛内数十个政党和团体发表声明,谴责赖清德为一己之私害台毁台。“要和平、反战争”是当前岛内的主流民意,赖清德执意窜美谋“独”,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事实多次证明,针对“台独”分子损害岛内民众利益、破坏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分裂行径,大陆必将运用丰富有效的工具箱,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必须正告媚美卖台、祸害民众的赖清德,“台独”没有出路,任何勾连外部势力谋“独”挑衅的行径都必将以失败告终!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