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人形机器人真火了!10多款扎堆引爆亦庄,小米铁蛋2首亮相
作者 | 程茜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8月17日报道,今日,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博览会正式开放,展馆内机器人绝活展示不断,参展观众的讨论声、称赞声、惊呼声此起彼伏。 智东西在展会现场暴走一天,穿梭于各大展位之间,和现场的机器人企业相关人士现场交流,带来了一手现场逛展报道。 这届世界机器人大会与往届最大的不同是:人形机器人太太太多了!往年只能看到一到两个的人形机器人,今年十多个扎堆出现,既有李白、杜甫等仿生机器人,也有“钢筋铁骨”的小米铁大、优必选Walker X,还有大秀唱跳才能、咖啡拉花、给人画像的各式人形机器人。 屡见不鲜的机器狗,这次在博览会上开始表演绝活,作揖、倒立、立定跳远都不在话下。更有栩栩如生的仿生雨燕、蝴蝶、猫。 除此以外,我们还看到很多未来有可能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机器人,例如几十秒制作冰激凌的机器人、按摩手法娴熟的机器人、做奶茶的机器人、下象棋五子棋的机器人等等。 医疗机器人企业在此次展会出现了将近10家,并且大多腔镜、骨科等手术机器人都已经拿证上岗,成为医生的重要帮手。 这已经是第八届世界机器人大会,据悉,此次展会展览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较去年增加5000平方米,共有160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携近600件展品参展,新品数量从去年的30余款增加到了60款。 一、10+款人形机器人“争奇斗艳”,李白、杜甫现场同台吟诗 一走进序厅,就看到了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和EX智能机器人两个展台前人头攒动。 先来看EX智能机器人的展台,左边是李白吟诵《长恨歌》,杜甫感叹“好诗!太白兄!”,右边是科技感十足的机器人小哥,可谓是古今梦幻相遇。EX智能机器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全身最多具有140多个自由度,其身体躯干和四肢由数十个柔性执行器控制,同时基于ToF深度摄像头,机器人还能实现动作和表情的视频捕捉和硬件参数映射。 展台中部有一组“机器人头”,它们可以模仿人类旋转头部、转动眼睛等,栩栩如生。 还有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人形机器人悟空,它身高140cm,体重46kg,据了解,悟空的最快运动速度超过6km/h,能跳跃0.25米高度台阶并稳定落地。在现场悟空展示了向前踏步走的技能。 上海理工大学和中电科机器人联合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小贝,身高130厘米,重量仅为35千克。据了解,小贝的行走能耗很低,并且大多双足机器人都是弯腿行走,小贝可以实现自然步态行走,不过在现场没能看到它的展示。 高擎机电的双足机器人π,主要用于科研领域供开发人员使用,它的高度仅有49厘米。 星动纪元展出了人形机器人小星,这家公司孵化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和上海期智研究院。小星的特点是,具有一体化系列关节,使得外表美观的同时,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也更高。同时,据了解,星动纪元还在布局大语言模型、力控算法,使得小星能更好的理解人类的需求。 小米去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CyberOne(铁大)也出现在了展台上,它身高177厘米,体重52千克,但现场铁大并没有技能展示的环节。 刚骑着平衡车亮相成都大运会闭幕式的优必选科技大型人形机器人Walker X,又骑着平衡车来到了世界机器人大会,据展区工作人员介绍,骑平衡车时,机器人需要模仿人类骑平衡车的姿态和动态,还要感知重心变化。 还有优必选科技的熊猫机器人优悠,它理解人类意图的能力提升了不少。基于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多模态交互系统,当用户说“想喝水”,优悠就可以一步步理解需求,然后走到柜子前开门取水。 一转身,我就看到了正在投篮的达闼机器人,不过它的投篮技能还需要加强,不能做到百发百中,正好被录视频的我捕捉到了失误场面。 旁边一个方形透明展柜里,是穿着裙子、拥有紫色头发的小紫XR-4,据了解,这是达闼机器人正在研发的“七仙女”中的第一位。未来,小紫将进入家庭,帮助人们端茶送水、打扫卫生。 展台最右侧还有6位人形机器人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追觅科技的人形机器人身高178cm,体重56kg,全身共44个自由度,其中单腿还有完整的6自由度,可以完成单腿站立。它这次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化身咖啡师,还能为咖啡拉花。这一机器人的能力正在不断进阶,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已经有多个商用领域的企业来咨询这一机器人的应用。 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H1身高约180cm,步行速度与成人相当,还能小步快跑。据了解,宇树科技希望这一机器人能在未来几年直接落地到工业和服务业中。 伟景智能的人形机器人小薇默默站在展台的角落,它的身高有170cm,体重55kg,能进行人脸物体识别,和人进行中英文双语对话,未来将应用到酒店迎宾、医疗陪护、体育训练等各种各样的场景中。 帕西尼感知科技的人形机器人Tora下半身是轮式设计,和其它机器人不同,它最大的特点是手部有触觉传感器,据了解,帕西尼感知科技的多维度触觉传感器能让机器人拥有与人类媲美的丰富触觉。 深圳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的画像机器人,先识别用户的脸部,然后生成轨迹,最终完成一幅黑白速写人像画,不过它的演示开放时间有效,我没能看到它现场作画的情景。 理工华汇是北京理工大学学科性公司,它们的机器人身高有170cm,能在平地、草地、石头、沙地上灵活行走,最高速度能达到6km/h。 钛虎机器人的人形机器人头顶有两根可爱的天线,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一机器人目前的用途仅为技术的集中展示。 二、机器狗秀绝活,雨燕、蝴蝶、猫也被机器人化 除了仿人,世界机器人大会中的仿动物机器人也是一大亮点,并且各家企业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展示外观了,纷纷开始让机器人秀技能。 这边有机器狗爬楼梯、翻跟头、立定跳远,那边有仿生雨燕、蝴蝶飞舞。 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绝影Lite 3,可以攀爬15cm台阶,完成跳跃沟壑、跳高、前空翻等高难度动作。此外,还有更大型的面向消防领域的机器狗。 这周一刚刚发布的小米机器狗铁蛋2(CyberDog第二代)也出现在了展馆中,铁蛋2中有12个小米自研的伺服电机,能完成跑步、翻跟头、滑滑板等各种动作。第一眼看到铁蛋2,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句话,“确实更狗了”。 简单的爬楼梯、作揖已经满足不了宇树科技机器狗GO 2的“表现欲”,它现场倒立、立定跳远等技能,使得旁边驻足观看的人越来越多。 追觅科技的消费级四足机器人DreameDog能头身联动,具有15个自由度,它头部的屏幕还能呈现不同的表情来与用户互动。并且,据展台的工作人员介绍,DreameDog支持开源或开放SDK,可以允许在科研教学等场景二次开发使用。 Festo的仿生雨燕和蝴蝶展示台前挤满了观众,据了解,仿生蝴蝶的重量仅有32g,通过四个伺服电机控制,最多可以支持15只蝴蝶同时在同一空间飞行,且不会相撞。不得不承认,远距离观看时,仿生蝴蝶除了比真实蝴蝶体积更大,基本没有其它差异。 展台上一只毛茸茸的小猫吸引了许多小朋友的目光,这就是大象机器人的仿生猫metaCat。当用户抚摸它的头、下把和背后,metaCat就会移动头尾,发出喵喵声、咕噜声。据了解,metaCat的销量已经达到数千台。 此外,软体机器人还有仿心脏的人工心脏,据展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一人工心脏采用的是硅胶柔性材料一体成型,目前处于研发阶段,未来可能会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 三、前方排队预警!饮品机器人成打卡点 做饮品、下棋、按摩、视力检测、儿童晨检、刺绣……还有什么是机器人不能做的吗? 其中,做冰激凌、做咖啡、做奶茶的机器人,让观众大排长队。目前,法奥意威的冰激凌机器人在展会现场只能做一种口味,平均一分钟之内完成一个。 日影机器人的设备制作速度在35秒左右,原材料加满能制造200个冰激凌。 遨博智能的咖啡机器人,能一口气完成取杯、磨豆、萃取、打奶泡、拉花的全工序。还有集萃智造也展出了咖啡机器人。 软体机器人的展台上,一只机械臂在展示茶艺,操作流程娴熟。 在制作饮品这件事上,下面这台机器人更厉害。鸿霁科技的酷盒新式茶饮机器人一台设备就相当于一家小型饮品店,既能做咖啡也能做奶茶,据展区的工作人员介绍,奶茶的制作原材料相比咖啡等饮品会更多,因此机器人需要保证原材料比例统一,奶茶的口感差不多。现在已经有大型景点、商超等领域负责人来与鸿霁科技沟通,将酷盒应用到这些场景中。 不过可惜的是,这一机器人前人挤人,我举起手机都无法拍到机器人内部的操作流程,只能找展会现场的工作人员求助。 除了做饮品外,机器人还现场展示了按摩能力。遨博智能按摩机器人通过对理疗按摩区域进行三模感知,大数据计算呼吸频率、提问等来自动记忆按摩轨迹。 睿尔曼智能的按摩机器人也是如此,机器人先识别人的身体来构建运动的轨迹,达到按摩效果。 还有各种炫技的下五子棋、下象棋、打乒乓球机器人。 配天机器人的机械臂应用场景丰富,它在打乒乓球时能通过轨迹捕捉,识别乒乓球路线,然后通过人工智能控制机器人挥拍打球。在下五子棋的场景,它也能智能识别分析,快速定位落子的位置。在我观察的几分钟时间内,机器人接打乒乓球没有失误的情况。 在展馆的二楼,还有象棋机器人大赛,其采用的设备是进化者象棋机器人,比赛现场竞争激烈,大屏幕上还实时直播赛况。 超能机器人展出了晨检机器人、健康服务机器人、视力检测机器人,既能帮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签到、消毒,还能在家里完成基本的身体健康检测,以及快速在学校完成符合专业认定的视力检测。 大豪科技的云智能刺绣系统能驾驭珠子绣、牙刷绣、亮片绣等多种绣法,通过智能制版、设备云平台交互、机器视觉和全自动化控制,就能让用户实现“所见即所得”,完成个性化的刺绣任务。 四、腔镜、骨科、神外手术都能做,多数机器人已上岗 这次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展馆内,有将近10家手术机器人企业扎堆。 大多手术机器人都需要三个设备来共同完成操作、观察、思考的控制,据一位展区工作人员介绍,就相当于人的手、脑和眼睛。不过,看到这些庞然大物,不禁让人开始担心手术的安全问题,即便工作人员介绍说它的操作准确度会比医生还要高,但亲切度和信任度都会大打折扣。 为了展现手术机器人的精密操作,术锐机器人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正在小心翼翼的为生鹌鹑蛋剥壳。可以看到,它末端采用的是蛇形的三支手术器械,据了解,这一形状的器械弯转角度大,能让其在狭窄空间内操作也很灵活。并且单孔机器人还能为患者带来极小的创伤,在精细度上远超人手操作极限。 微创机器人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由医生控制台、患者手术平台和图像平台组成,这也就是模拟人的手、眼、脑,并且这一手术机器人在患者身上留下的创伤口会十分小。 直观复星展示了占据我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大部分市场规模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以及支气管镜机器人,据了解,支气管镜机器人的导管外径仅3.5m,前端能完成180度的主动弯曲,可以让其到达更远端的细支气管或者支气管分支。 思哲睿康多机器人的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同样包括医生控制台、患者手术平台、影像台车三类,能够完成微创外科手术常用的切割、分离、止血、缝合等,并且创口很小。在手术过程中,这个系统可以将手术的图像放大10倍以上,让医生更加清晰的看到患者内部解剖结构。 除了腔镜手术机器人外,还有几家骨科手术机器人企业。 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临床精度能达到1mm以内。据了解,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天玑系列骨科机器人的临床应用已覆盖170余家医疗机构,手术量突破4万例。 专注于骨科手术辅助机器人领域的元化智能,其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由主控台、机械臂、导航仪组成,可以完成髋膝部位的两种骨科手术。 和华瑞博的关节手术机器人可以完成股骨、胫骨截骨,并且它的末端执行器还能切换以便完成不同手术。 华科精准的手术机器人是神经外科领域,今年6月,该公司自研了3D结构光注册神外手术机器人,这也是第一款由中国企业研发且获FDA批准应用于神经外科的手术机器人。不过,看到其机械臂伸到人脑上,还是让人不寒而栗。 除了手术领域,还有外骨骼机器人,例如曾为《流浪地球2》提供外骨骼机器人的傲鲨智能,其展台上的全身外骨骼机器人能提高人们的劳动效率,带上外骨骼机器人,外卖、快递小哥爬楼梯也能省力不少。 五、配送、清洁、巡检机器人继续扎堆 想必你去住酒店、逛商场时,已经习惯了遇到配送机器人的身影。展馆中也有各式各样的配送、导览、清洁、物流机器人,并且它们大多数已经在医院、酒店、商场、园区上岗。 优必选的商用机器人已经覆盖了配送、清洁、巡检功能,包括多场景智能配送机器人Cadebot系列、商用服务机器人Cruzr克鲁泽、电力巡检机器人Aimbot智巡士、智能清洁机器人Cleinbot,以及这次新亮相的多场景智能开放配送机器人悠宝,悠宝身体前方有一块巨大的屏幕,配送场景更加丰富。 洛必德的机器人构建了一体化的医疗领域机器人解决方案,有接待服务、智能清洁、智能消杀、智能辅行机器人,除此以外,还有室外配送、商用清洁机器人系列。 云迹科技的机器人采用了分体设计,一个底座就可以搭配具有清洁、配送、消杀等不同功能的仓体。 擎朗智能的机器人在展会现场还进行了一场走秀,包括有多个仓体的酒店配送机器人、有大屏的餐饮配送机器人、能承载一个成年男子重量的工业配送机器人、双面屏幕的导览机器人、身材“苗条”的餐饮配送机器人等等。 派宝机器人的三个迎宾接待机器人边唱着《我和我的祖国》,边转动头部、抬手来跟随音乐做动作,舞蹈动作十分整齐。不过它短短的手臂活动范围也仅限于抬起、放下了。 还有京东的展台上放置了一辆巨大的物流车,这辆车可以适应全场景、几乎全天候的配送,也为以物流快著称的京东助力了一把。 六、教材到硬件一应俱全,小学生已开卷机器人 此次展会上还看到了很多教育相关的机器人教材、教具、培训设备等。 新禾智能的《新一代人工智能2030——机器人科普系列丛书》覆盖了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学生,下图这个汽车装置的就是一位六年级小朋友的成果,据展区工作人员介绍,这台设备可以实现超声波测距、颜色识别、自动抓取等功能。 还有优必选的展区有很大空间都是教育相关类的产品展示,有机器学习、数据科学等领域的设备。 开塔机器人的人工智能学习套件包含的设备种类多样,有Mirobot桌面六轴机器人、智能传感器套件、移动小车、机器人末端摄像头模组等等,可以应用于机器人系统人士、机器人编程等课程教学实践中。 结语:前沿技术展示+应用落地扎堆,机器人产业热度不减 世界机器人大会正值暑假,不乏大大小小的学生来逛展参会,他们对机器人、机器狗、机器猫爱不释手,盯着展品啧啧称奇。 逛完一圈后,我发现仿生类的机器人前永远围着一圈观众,其逼真的形象、越来越灵活的动作展示让人不忍放下正在录像的手机。并且,这些搭载前沿技术的产品走出实验室摆在展馆中,也证明了技术发展、产业变化的迅速。 同时,机器人的技能也越来越全面,从家庭里的清扫到工厂中的配送、室外的巡检等等,都让其应用落地的场景逐渐丰富起来。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与机器人更深度的融合,机器人产业将诞生更多创新的应用场景。
蔚来 ES7 体验:蔚来车主的爽,只有他们知道
蔚来总算熬过来了。 谁能想到一个月前的蔚来,还在被骂。风评跌宕起伏,李斌和他的蔚来像是坐了一场过山车。 月初,人人口诛笔伐,股价也反映出人们对蔚来的负面情绪,自媒体不断渲染蔚来现金流将断裂的情绪,这波「危机」一直持续到李斌在蔚来 ET5 旅行版上市前宣布全系产品降价 3 万,释放原本的免费换电权益,让用户自行选购。 一夜之间,用户对蔚来的有了很大改观,李斌真切感觉到自己这步棋下对了,李斌选择乘胜追击,刚上市的全新蔚来 ET5 旅行版加量不加价,在极为小众的旅行车市场里,砸下一记重锤,瓦罐爱好者从此又多了一个选择。 随后正式交付的全新蔚来 ES8 同样也是加量不加价,同时全系标配价值 25000 元的 Nappa 高级内饰套装,变着法子降价,大家都说「斌子想通了」。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蔚来赚了不少路人缘,此举是否能做到叫好又叫座呢?7 月公布的蔚来月销量重新上万,诚然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不再纠结于「高端」的蔚来,确实变得更有亲和力了。 蔚来的态度转变并不是突然的悔过,早在 2022 年末发布的蔚来 ES7 上,我们就已经能够察觉到这种变化。 驾乘多面手 借车期间,正值端午假期,少不了长途舟车劳顿,此时更能体现一架车的耐久度,更准确的说是驾乘人员对车的「耐受」指数,指数越高,证明车辆在行驶途中越舒适。舒适二字背后,包含着座椅舒适度、底盘通过性、噪音控制等诸多方面,先说说座椅。 这台蔚来 ES7 乃首发版,在此配置下,标配了 Nappa 真皮座椅,前排配备加热、通风、按摩和三气袋背部舒缓系统,照顾到上中下背部区域的按摩需求,其中主驾座垫长度可调,满足不同身高驾驶员的乘坐需求,短则能托住我这种矮子的大腿不前伸,长则能让一米九的大个子腿不悬空,且坐感是既软糯又不失承托的。 早前试驾过某纯电新晋品牌的中大型 SUV,座垫调至最短仍然长于我的膝关节,导致我的小腿只能悬着,怪只能怪自己腿短,没适配好那辆车。 回到 ES7,其座椅舒适包裹性强,尤其是将其腰撑调至适合的位置后,我基本上坐几个小时都不觉得累,事实上我从广州到梅州,路上确实走了近 6 个小时,屁股不酸腰不疼,是蔚来定义下的乘坐优点。 坐着不累,要是开车也不累那就更好了,但这是辅助驾驶部分的体验,我放到第三部分单独去讲,对这功能更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直接拉到那部分,不过可以先说结论:ES7 开着确实不累,在高速 NOP+ 的辅助之下,可以节约人类驾驶员近 6 成的精力,无需时时刻刻绷紧神经的感觉真好。 ▲轻按左边按钮进入「领航驾驶」,上下按钮设定时速,左右按钮切换跟车距离 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喻,如果你原本单次最长开车经历是 400 公里,那么在辅助驾驶的帮助下,你可以开到 600 公里了,我不提倡疲劳驾驶,只是在这个愿景下,我希望在不久的未来,真切体验到穿行在中国庞大而密集的高速公路网络,日行千里而不倦。 开起来不累的蔚来 ES7,路感倒是「爱憎分明」。 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独立悬挂,前后轴 50:50 的重量分布,CDC 自适应和五档高度可调的空气悬架共同构成 ES7 的底盘基础,这是车身稳定的基本盘。 堆料不保证出好结果,但至少下限不会太低,研发过程中还得经历一系列的调教、测试、微调等流程,简言之,经过蔚来精心调教后的 ES7 底盘,拥有许多副「面孔」。 我们先看两个最极端的面孔,首先是在「舒适模式」,在该车身会升高,给空悬留足缓震空间,悬架硬度也会偏软,在这个配方下,ES7 就像是穿着一双中底很厚的跑鞋,通过任何路面的感觉都是软糯 Q 弹的,但在做一些激烈变向动作时,它会给用户一种不自信的感觉,驶过一段较长的不平整路面,ES7 也会晃得车里的人不那么舒适。 ▲锁车后,空悬泄气阀动静有点大,这点不够高级 但当切换至运动+模式时,车身会先降低,同时悬架也会「绷紧」变硬,转向手感也更厚重,对主驾的每一个行驶指令言听计从,同时将路面状况有选择地进行过滤,此时的 ES7,确实很运动,悬架紧凑,路感反馈丰富,要不是车高摆在这,我不觉得自己是在来一台中大型 SUV,而是一辆钢炮。 夹在这两个极端面孔之间,ES7 还有许多副面孔,蔚来将选择权交给用户,每个主驾都能通过个性化选择,调试出自己理想中的蔚来。而我最喜欢的是「空悬偏软+悬架偏硬」的模式,这时的 ES7 路感清晰,底盘规整,驶过非铺装路面仍有不俗的滤震效果,足够应付城市中出现的大多数状态。 ▲蔚来 ES7 的可玩性还是蛮强的 ▲空悬好处之一,离地间隙可调,开后备箱前切换载货模式,降低悬挂高度 总的来说,ES7 的底盘是具备一定「可玩性」的,用户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摸索,才能找到适合自己驾乘「甜蜜点」。 这也就意味着,消费者可能会在短暂的试驾过程中,因为没有找到那个隐秘的「甜蜜点」,从而认为 ES7 不适合自己,而错过这辆车。 我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配置后,这辆近 5 米的 B+ 级 SUV,似乎也没那么难以驾驭。 在以上驾驶体验中,我通篇未提 ES7 的轮胎,因为这副轮胎我想单独摘出来细讲。 这辆试驾车选装的是马牌 255/50 R20 EcoContact6 低滚阻轮胎,属于夏季高性能轮胎,它的好处有不少:抓地力强(也就是制动距离短)、滚动阻力小(高能效),主打一个操控性,但唯一缺点是胎噪明显。 ES7 以 100km 时速开在高速路上,只有行驶在新铺的柏油路面上时是安静的,余下时间里,我都不得不与胎噪共存,虽说不至于烦躁,但伴随着噪音,这套由 23 个扬声器组成的 7.1.4 声学系统发出的歌声也不那么美妙了。 当然这也有解法,下单前选装 21 英寸的倍耐力 265/45 R21 P ZERO 静音轮胎,虽然会折损续航能力,但至少能让 NVH 工程师的努力不至于白费。 事实上,除了这副「挑路」的轮胎,ES7 的 NVH 做得很好,它没有像其他品牌「赶时髦」而选择无框车门,这是明智的,大部分风噪和外界的机械噪音,都被双层玻璃结结实实地挡在车外,极为静谧。 综上,ES7 驾乘感受满足我对当前价位高端车型的想象,作为 NT2.0 平台下的第一辆 SUV 车型,它所构建出的行驶质感,当属国产车的第一梯队水平,至于刚刚交付的 ES8,在这基础上还加上了双腔空悬,体验只会更好,毋庸置疑。 换电确实爽 蔚来第二项看家绝活,便是贯穿所有车型底层的补能策略:换电。也是我此次端午长途出行过程中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 同样是 6 月初,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动力电池大会上透露,今年宁德时代某客户的一款车型的快充效果将达到充电不到 10 分钟,续航超 400 公里,后来我们都知道,他口中的这款车型,便是理想 MEGA。 与此同时,这样快的充电速度下,未来充电就跟加油一样快速,于是有人再一次拿蔚来的换电策略出来讨论,换电已死的观点甚嚣尘上。 在体验换电之前我也是他们中其中一员,并不看好蔚来花大功夫建换电站,花大力气给每台车加上快速换电机构,但当我在端午长途回家过程中试过在高速上 10 分钟完成换电过后,我加入了「真香」行列。 晚上上高速时电量剩 90%,部分路段拥堵,一路上走走停停,当我看到百公里耗电 16.7 度时,我竟有些恍惚,「不是说蔚来电耗都很高吗?大家可能都夸张了吧」,我心想。 不过当速度上去,在 120 公里时速下狂飙一百公里后,我承认我还是年轻了,在高速下 ES7 的百公里电耗为 22.7 度,接近 23 度,比在市区里多了将近 10 度,看来「传言」不虚,但看在它整备质量高达 2.4 吨、风阻系数 0.263cd 和全车拥有 33 个感知传感器的份上,如此高的电耗我也就忍了。 好在我出发前已经规划好路线,我所在的济广高速上有一个蔚来换电站,等电量不太够的时候,我就进站换电。 在开了近三小时车程后,我看到剩余电量不足以让我开到家,因而进站换电。 那是个 1.0 版本的换电站,我到的时候刚好有个人在排队,于是我便把车停在一一旁,并申请换电,我与朋友先到便利店买点东西,没过几分钟,站内换电专员打电话来,申请远程开锁,他帮我把车开进站换电,我在 App 上操作过后,出来时刚好围观了换电的全过程,总用时不超十分钟,我便带着一块还有 93% 的电池,重新回到高速。 ▲在大亚湾换电站排队 后面几天还体验了两次换电,皆为换电站 2.0,把车停在门前的标记区域,屏幕上点击开始换电流程,松开刹车和油门,车辆便会自动泊进站内位置,到位后在屏幕点击确认,车辆便自行下电,开始换电流程,5 分钟后,你就能开着一辆充满电的车出来,效率层面,短期内无论充电多快,都不可能比换电更快。 「高效的成本,必然会反映在其他方面,例如价格」,下图是目前各时段区间的换电价格,费用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按度数计算的电费,一个是按次收的 30 元服务费。 我们按 100 kWh 长续航电池来算,在电费波峰十点时去换电,换一块满电的电池,需要花费 160 元(130+30),而在 8 点前去换电,这个结果是 59 元(29+30)。 这只是极简化之后的算法,事实上你不可能开着一辆 0 度的车,也不可能换出一块 100 度的电池(通常电量为 93%)。 这费用与其他新势力的超充站对比,甚至是与第三方充电站的同时段收费对比来看,这个价格都远称不上贵,甚至更划算,而且当路上行驶的蔚来汽车越多,蔚来建设换电站的边际成本就越低。 无论是对蔚来还是对车主来说,换电这项服务似乎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为什么要受此口诛笔伐呢?我不理解,李斌也不理解,但他依旧在换电路上一路狂奔。 据 Power Day 2023 官方公布的数据,全国已建设 1564 座换电站,其中有 429 座换电站设在高速路上,着实是长途出行的最佳补能方案。 在此期间,蔚来也同样在布局自营超充站,有些就设在换电站一旁,换电充电任君选择,即使之后换电站被超高压快充替代,其中的储能模块,也可帮助超充站稳定波峰电网电压,一站多用,蔚来布局虽耗时耗力,但早已成为其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而不止是车型详情页中的一段介绍。 蔚来的智能化分两部分,NOMI 占其中一半 智能辅助驾驶经过多年奋战,已经有不少车企取得阶段性成果,早前我们已经试过小鹏的 XNGP、理想的 NOA、阿维塔的 NCA,虽然名字不尽相同,但所能实现的功能大差不差,都无限接近于 L3 级智能驾驶。 相比起前面提到的几个品牌,蔚来在智能化上的品宣力度不算大,因此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蔚来智能不强」的印象,但事实上,蔚来只是讲的少,做的可一点都不少。 我在上面提到,端午期间这辆 ES7 的版本是 1.3.3,在该版本中我使用的 NOP+ Beta,能力还没那么强,同样是端午回家的那段路,NOP+ 给我的感觉是比较调皮,指的是它在法规范围内的,处理复杂路段时的方式比较弹性,体现在高速路下匝道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它的入弯速度会比小鹏 NGP 更高,避免出现速度过低导致匝道堵车的情况。 辅助驾驶的起步加速和刹车都十分线性,比老司机的脚法更稳,但它对雪糕桶的判断还是有点问题,全程出现了两次接管,都是锥桶识别不佳导致,其中一次因为锥桶设置在匝道入口旁,导致车辆错误识别成路口施工而迟迟不拐入,我不得不接管。 我不知道我如果不去接管,它能否在最后一刻成功拐进匝道,我承认我存在赌的成分,最后还是选择自己动手,但这样的状态再出现多几次,用户可能会对辅助驾驶不再信任,说明 NOP+ 还有进步的空间。 此外我不太喜欢目前辅助驾驶中自动切换车道的功能,主动超车固然能好,但当它突然转向时,我不得不跟着它观察四周情况,即便我一直目视前方,查看着周遭情况,但也会被它的动作吓到,从而看一眼它所切换的车道是有否其他车辆。 好在蔚来多给了我一个选项,当有了换道机会时,它会在仪表盘上显示提醒,待我确认旁边车道没人之后,再拨转向灯,它就会进行转向。 于是在升级至 Banyan 2.0.0 后,我又开着它跑了一段 200 公里的高速路,虽然不是同一个路段,但也想看看升级后的 NOP+ 有哪些进步。 ▲Banyan 2.0.0 路面信息更丰富了 最明显能够感受到 2.0.0 之后的高速 NOP+ 变道更加果断了,只要前后车给我留出 10 米左右的空间,ES7 就能迅速地转过去,而且会根据现实情况,适当加快或减慢变道的速度。譬如当我超车时变道,此时 ES7 的方向盘会打得比较猛,变道提速一气呵成,当附近没有其他车辆时进行变道,它则会慢慢地转过去,减少乘客的眩晕感。 听说之后开启 NOP+ 可以直接开到途经高速服务区换电站,可惜现在的版本还体验不到这功能。 此外蔚来标志性的 NOMI 也算是智能化的一部分,先不论加 4900 元在中控前部选配一个 NOMI Mate 是否有必要,首先容我吐槽一下,我觉得它转动时的马达声有点大,初上车时会有点吵,只有当我专注驾驶时,这个声音会被我忽略。 不选配 NOMI Mate,语音助手依然能用,它相当于多了个可供交互的实体,就算你觉得 NOMI 非装不可,那也可以在提车之后,用送的积分抵扣现金再去买,会划算很多。许多蔚来车主提车的第一件事就是给 NOMI 打扮一番,也算是个性化的一部分吧。 说回到 NOMI 的首要角色—智能化助手上,自从新能源车激进地用大屏取代实体按键后,争议一直存在,殊不知新能源车企们早就想好了用语音代替按键操作,当人们还在为触控和实体按键争风吃醋时,语音智能已经进化到 Copilot 的水平,因此我觉得中控台上那个 NOMI Mate,就像是我的智能副驾。 我用它导航、切歌、开空调和关天窗,甚至叫它提醒我下车时带上某某物件(2.0.0 上线该功能),它都能既快又准的识别到,效率远高于触屏和按键操作。 ▲设有开关天窗和遮阳帘按钮,好评!但为什么要加个摄像头? 就如 Siri 诞生之初时那样,不喜欢他的人,会说「大街上对着手机说话很呆」,语音助手上车的时候,也有人不习惯对着车机说关空调,但多用几次,切实感受到它所带来的便利后,再社恐的人也能在坐满人的车上,不自觉地说一句「嘿 NOMI,放首嗨歌」,然后享受接下来的家庭旅行。 当然这种便利性并不只出现在蔚来车上,造车新势力们在这方面做得都蛮不错。 最后 6 月销量报告出来之后,蔚来销量重回万台,环比增加 74%,斌子的降价策略初见成效,随着 ES8、ET5T 交付爬坡,7 月销量应该会继续升高,慢慢回升至去年同比水平,再加上阿布扎比主权基金 7.385 亿美元资金到账,蔚来的未来已成功续费。至少短期内是告别危机了,压力来到了小鹏这边。 在我体验过程中,曾频繁地跟一位前段时间成为蔚来车主的朋友聊到这辆车给我的感受,他早已不再好奇蔚来的车开起来怎么样,所以他跟我聊得更多的是蔚来的服务,这恰好也是网友对蔚来诟病最多的地方。 打开蔚来的 App,除了查看车辆剩余电量、车内温度、充电地图等基础信息,蔚来的二次菜单内容丰富程度比同类 App 多了好几个级别,因为蔚来还提供一键维保、补胎、洗车、代驾、机场泊车、年检等上门服务,众多的增值服务项目和保险共同组成了蔚来服务无忧体系。 虽然用户要另付一笔钱才能得到这些,但以应急充电为例,用上几次基本上就值回票价,这是蔚来叫喊着对抗 BBA 的底气,不过可惜的是,这些增值服务虽说是蔚来资本的一部分,但在潜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感知并不强,毕竟你去试驾,可体验不到这些功能,或许蔚来需要在这方面在下点功夫。 车是好车,但要卖得好,蔚来还要让自己的差异点做得跟「冰箱彩电大沙发」路人皆知,换电是一个,增值服务也应该更加有形。
TFBOYS 粉丝怎么跟考研老哥掐起来了?
最近一场很离谱的 “ 战役 ” 打响了:TFBOYS 粉丝 VS 汤家凤粉丝。 为啥要说离谱呢? 因为汤家凤是教数学的,南京大学博士,现在是一位考研数学名师,跟张宇、李永乐、杨超、武忠祥齐名,基本上考研需要考数学的人都会了解到他,他的粉丝,都不用说,肯定是忙着考研,刷数学题的人。 而 TFBOYS 呢?是当红顶流,他们的粉丝肯定是忙着追演唱会、综艺的。 这两拨人,感觉永远没有交集啊。。。 谁能想到,他们不但掐起架来了,还特别激烈。 现在随便一搜汤家凤,看到的都是开团、怒斥、大战这种关键词,火药味拉满,站上吃瓜视频播放量都近百万了。 带着好奇,世超也去考据了一下整件事情。 一切还要追溯到 8 月 6 号,当时 “TFBOYS 十年之约 ” 演唱会在西安举办,当时线上、线下热度都非常爆炸。 很多人不懂为啥这场演唱会声势如此浩大,但仔细想想, TFBOYS 的三小只,长得都挺乖巧,这几年肉眼可见地在成长,在年轻一代中挺不错了。更何况,好多粉丝从他们还是小孩时就关注了, “ 十年之约 ” 对于她们也有特殊意义。 但是,为了应援自己喜欢的偶像,部分粉丝做出了不理智的、狂热的举动。 有怕灯牌被收,强冲安检口的。 也有为抢占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周边有利位置打架的。 虽然 TFBOYS 是一个团体,但由于三家都有各自的粉丝,而且粉丝之间谁也不愿意让谁,都想为各自偶像举灯牌,所以互相争斗、抢地盘, 242 、 521 这神秘代码都是现场区域的点位。 如此种种,让很多网友调侃,当时的西安,秦始皇复活都统一不了。。。 诚然,对于粉丝来说,这是一场奔赴十年之约的盛会,是青春之约,可对于不追星的网友来说,这场集体狂欢太抽象了。 而汤老师正是其中一员,他在 8 月 10 号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 这条微博算上标点符号,也就短短 33 字,但对于狂热的 TFBOYS 粉丝来说,这条微博重量不亚于 “ 珍珠港事件 ” 。 你这是?在我们地盘上直接宣战啊?! 几乎一夜之间,汤老师的微博就被包围了,评论区里都是说这件事情的,随便说句话都能有上万的点赞。 就连他在微博里,纯晒几张生活照,评论区里也是这样的画风。。。 随着争议越来越多,其他社交平台,包括 B 站,有人开始实时跟进,更新战况,大有史诗之战的感觉。 他们到底在吵些什么呢? 因为汤老师最开始的微博,还有一句 “ 难道真的只会掏粪么? ” ,措辞确实不妥当,发布四分钟后他也迅速编辑掉了这句话。 有人翻出编辑记录,攻击汤老师素质低下,出口成脏,要求道歉。 微博有个版块叫超话,粉丝通常把这个版块看做给明星打 call ,做数据的一种方式,这次汤家凤超话成了一个主战场,粉丝们在这倾倒自己的不满,开启猛攻。 有人主打拉踩,把汤家凤跟其他数学大神做对比, “ 好好教书卖课不行么,也没见过韦神社交媒体有你这么活跃 ” 。 也有从考研数学切入拉踩的,说其他老师比汤家凤教得好。( 不过,徐涛不是教政治的么?。。 ) 也有身体力行,直接开撕的,声称要拒绝考研数学,还要要求教育部废除高数。。。 另一边,汤老师靠着风趣幽默又实在的讲解,拯救了不少考研 er 的数学,这事一出,好多考研老哥也主动加入战斗,他们自称 T+F BOYS ,火力全开,竭尽所能替汤老师说话,打击饭圈的喷子。 就这样,事态逐渐演变成考研 er 跟饭圈的战斗。。。 有给汤老师出谋划策,看热闹不嫌事大的。 有不走寻常路,试图从三小只内部挑起战争的: 也有人,出各种各样的考题给粉丝们。 汤家凤有个经典名梗是「 三行四列式 」。 有学生问汤家凤,三行四列式怎么求,汤家凤大呼自己要被吓死了,因为行列式必须是方阵,三行四列式本身是不存在的。 支持汤家凤的网友就拿着这事去钓鱼: 正在被考研折磨的人洞察到,如果对面粉丝真不考研了,那分母就变小了,算盘珠子打得飞快。 汤家凤 8 月 10 号发的微博,近一周时间过去了,这场战役却没有一点消停的意思。 饭圈女孩不认识汤老师,他们不明白为啥一个考研名师突然发难,然后大家就开始围攻自己哥哥?委屈啊!冤枉啊!是不是对家派来的黑子?! 考研 er 也不理解,你追你的星,我们也有评价的权利啊,为什么我们老师说几句都说不得了?要被这么多人讨伐? 谁也不服谁。 但无论吵得再激烈,也不分不出个高低输赢。 刚进入这场战役的时候,汤家凤还会掏心窝子说点自己的想法,想交流交流,尽管有些老一辈特有的,浓厚的说教味。 但很快,他可能是发现自己完全不懂对方的语言,也不懂对方的世界,的确,一位 57 岁跟数学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大叔,哪懂追星啊? 他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但也说服不了饭圈女孩。 现在他开始发生活照,过回自己的生活。 这件事看上去翻篇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因为如今的结局,是汤老师最不想看到的: 他的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他和考研老哥们信奉传统的价值观,试图通过自身的影响力点醒大家,要提倡自身奋斗和对社会的贡献,那些有本领的人才值得追捧。 但他并没有意识到,时代已经变了,很多人追逐的价值,本来就是虚无的。 本领和贡献是一种消费维度,但颜值、养成感同样也是一种消费维度,有些人只是通过在一款消费产品上投射自己的感情,填充着自己生活的空白罢了。 这场大战看似是饭圈跟考研人群的冲撞,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在互相寻求认同,但双方的语境不同,又何谈认同呢? 所以,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斗。 以前,汤老师经常会早起在微博打卡,评论区的画风是一篇祥和,考研人们会互道早安,相互鼓励,获取继续前进的动力。 但如今,他的早安微博下面,却像战场一样热闹,两派人绞尽脑汁,互相阴阳,不把对方骂退网不罢休。 已经阅尽千帆的汤老师,大概早已不在意针对他的咒骂,但让人感到有些可惜的是: 他的微博将会永无宁日,曾经的氛围,一去不复返了。 撰文:渡渡鸟武士 编辑:莽山烙铁头&面线 封面:焕妍
苹果公开的秘密!万字解密Vision Pro 17项专利
作者 | 周炎 编辑 | 云鹏 这半个多月以来,关于Vision Pro的消息可谓“冰火两重天”。 先是传出Vision Pro开发者实验室冷清,开发者兴趣不大。后有库克在财报电话会上为自己产品站台:我每天都用Vision Pro,体验者用了都说好。近期,知名近眼显示专利专家对Vision Pro功能演示中虚拟屏代替物理屏提出质疑,称“太荒谬”,文章还获得很多行业人士的支持。 Vision Pro亮相之后,虽然许多数码博主和Vision Pro开发者都抢先体验了它,并发表了体验感受,但仅凭这些还是回答不了关于产品的疑问,总是有点“隔靴搔痒”的意味。从数千项专利中找答案,看清苹果的深层玩法和布局,远比激烈对线更有价值。 就在一个月以前,苹果公司的人机界面设计副总裁艾伦·戴伊(Alan Dye)接受采访时称,设计团队为Vision Pro申请了5000项左右的专利,同时,在研发过程中,最难就是在专利公开的情况下设计Vision Pro。 目前每周仍许多有关于Vision Pro的专利流出,这些专利有的解答人们对于发布会上某些功能演示中存在的疑惑,还有的彻底放飞了大家的想象力,原来一款产品未来还可能会让人“闻到花香等各种味道”。 这也不禁让人思考:设计团队在专利中为Vision Pro埋下了哪些伏笔?Vision Pro又是否实现了苹果“最初的梦想”? 智东西通过对Patently Apple网站中有关Vision Pro的专利深扒后发现:原来看着简单两指指尖互相触碰实现的手动控制原来需要相机对手部各个关节端的识别;实现人物自动淡入、淡出的EyeSight功能使用了具有支撑结构的红外透明单向镜;来实现3D摄像,需要先让相机的POV模拟人眼的POV。 深扒专利为我们的解答的疑问远不及此,在对WWDC23发布会演示视频逐帧回顾后,智东西还发现,苹果“精心选择”了Vision Pro的演示功能,这背后藏着苹果多年布下的“一盘大棋”。 由于篇幅限制,我们选择了手动控制、空间窗口、眼动交互、Optic ID、空间音频、计算机生成现实体验、空中观看动作电影、AR体育赛事、沉浸式远程电话会议、虚拟键盘、3D摄影、影像拍摄通知、EyeSight等13项功能演示背后关系最为紧密的17项专利进行一轮“赛博拆机”。 一、微米级分辨率识别手部运动,可用于导航菜单、控制媒体播放 在WWDC23上,最先映入观众眼帘的就是Vision Pro的手动控制功能。 苹果在过去几年发布了多项关于微手势控制Vision Pro菜单的专利,从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公开信息来看,该专利涉及具有显示生成组件和一个或多个提供计算机生成体验的输入设备的计算机系统。(computer systrms with a display generation component and one or more input devices that provide computer generated experciences),简单理解就是一种手势控制装置。 从目前来看,Vision Pro与手势结合可用于玩视频游戏、导航菜单、控制媒体播放等。Vision Pro的计算机系统(computer system)允许用户使用微手势来与三维环境进行交互。 Vision Pro可以识别到对应的指关节、指尖、手掌中心、连接到手腕的手端等的点。Vision Pro的相机安装在远离用户的地方。微手势的不同运动和位置以及各种运动参数用于确定在三维环境中执行的操作。由于微手势不易引人注目,所以可以在公共场合中进行该操作。 目前,Vision Pro的手动控制还无法对实体设备进行操作,因此苹果还在继续研发智能戒指系统(smart ring system)。 从目前苹果的专利信息来看,该戒指具有包括滑动、点击、旋转等在内的16种交互方式。戒指中的传感器可以感知到用户的指令信息,然后根据指令控制虚拟物体和现实物体的交互。 同时需要明确的是,专利仅仅是技术保护的一种手段,这并不意味着苹果会在短期内推出智能戒指产品,但从该专利为未来可能的交互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XR系统检测头部运动,用户可操控跨平台虚拟现实应用 如果说,上一个专利与识别手部运动有关,那么这个与Vision Pro头显的3D“无限画布”(infinite canvas)有关的专利就与识别头部运动有关。 苹果早在2022年12月就申请了这项专利,并于今年6月在欧洲发布。从苹果的专利描述上看,Vision Pro的混合现实(XR)系统可以检测头部运动,并相应地调整呈现给人的图形内容和声场。 从功能的角度,该专利可以理解成“空间用户界面自动切换装置”。 上图是真实和虚拟组件的分层在Vision Pro内呈现完成的增强现实(AR)视图。根据苹果的说法,对于每一个用户界面(UI),头显都会分配一个边界,该边界定义了某个用户界面应该处于的物理环境。 从上图来看,Vision Pro头显系统的相机(camera)和传感器( sensor)会将捕捉到的信息传输到Vision Pro中的合成引擎( composting)和操作系统(application)之中。 接着应用程序会向操作系统发送请求(request),然后操作系统接着会反馈给应用程序哪些是受限制的信息(constrained information)。 随后,操作系统会将处理好的场景信息、各个应用程序也会将应用数据传送到渲染引擎(rendering engine)之中。渲染引擎将加工好的信息传送到合成引擎之中,与最初由传感器和摄像机捕捉到的信息进行最终合成,最终各个应用程序界面就会显示在用户面前。 三、多单元区计算用户凝视端点,用户眼动控制空间物体 除了手动识别、头动识别、Vision Pro还能针对眼部运动进行识别。产品评论家Marques Brownlee在看到Vision Pro的产品称,你一旦开始使用Vision Pro后,一定会关注它的眼动追踪功能(eye tracking),“我通常不会评价科技产品的功能为“魔法”或者“超现实”,但是这是我接触过最接近魔法的事情。” 从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公开信息来看,Vision Pro的眼动追踪功能和一项“用于注视端点确定的方法和装置”的专利有关。该专利可以用于确定主体在空间中注视三维物体的端点。听起来似乎很复杂,事实上就是一个“眼动控制装置”。 该专利将用户头部及其周围环境定义为一个系统,并将其分为了多个单元区,其中包括眼睛跟踪单元、头部跟踪单元、3D场景结构表示单元(3D scene structure representation unit)、计算单元等。 Vision Pro会追踪用户的眼睛的注视方向,头部、眼部跟踪单元相对于整个参考坐标系的位置和取向,接着,Vision Pro在就会在3D场景结构表示单元中,通过参考坐标系中的坐标通过真实世界场景中对象的3D位置及其3D结构来表示真实世界场景和场景中包含的对象。最后,计算单元会基于用户眼部的凝视方向、眼动仪的位置、3D场景结构表示等来计算出用户的凝视端点。 四、传感器捕捉用户虹膜信息,用户可通过Optic ID进行识别 8月初,Vision Pro虹膜生物识别系统Optic ID背后的专利也“浮出水面”。 从苹果的描述来看,这项专利可以理解为“生物信息辨识算法”,Vision Pro的摄像机可以用于捕捉用户的虹膜、眼睛、眼眶周围区域的生物特征图像,然后摄像机中的控制器(controller)上执行的算法可以动态地确定这些被捕获的图像中哪个可以用于生物识别认证。 Vision Pro摄像机中控制器选择图像的客观标准包括:图像的曝光度、对比度、阴影面积、清晰度、是否有遮挡物体、是否有反射光等。 五、几何声学模拟现实听觉刺激,观影时空间音频更加真实 在结束身体部位识别板块后,想必大家在观看WWDC23时,都会对上面动图中演示的“空间音频”的功能有所印象,同时因为没有亲身体验过“空间音频”,所以并不清楚“空间音频”会如何提高沉浸感。 传统上,当声音沿间接路径传播时,耳道入口接收到的声学信号中可能会存在伪影,通过使用空间音频滤波器的信号处理算法,可以将用户特定的伪影合并到双耳的音频中去。 为了实现准确的空间音频再现,虚拟音频系统可以使用HRTF来创建声音来自空间中某处的错觉。声音可以使用射线进行追踪,这种方式被称为几何声学(GA),几何声学的方法可用于模仿合成声波的某些现实行为带来的听觉刺激。 目前的空间音频合成软件可以管理实时模拟移动接收器周围的移动声源的计算负荷,然而,这些模拟往往是基于静态混响的,在现实世界的场景中,声波和反射性/阻碍性表面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作用。房间的建筑或场景构成中的每一变化都会对房间里的声波在任何给定瞬间的实时模拟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这就需要改进虚拟三维环境中的实时物理听觉化技术,这包括其中任何(或全部)的环境:声源、声音接收器和虚拟环境中的几何/表面可能在声源被模拟时的动态变化。 苹果的这项专利可以理解为“位置追踪与动态音频调整系统”。 当用户走到虚拟空间中的哪个位置,都能听到实时处理的遍布于空间内拟真的声音效果,这些声音会根据空间内物体位置、甚至材质,以及实时移动的人产生变化,从而更加真实。 六、生成用户化身,支持计算机生成现实体验 在观影的过程中,除了空间音频带来的沉浸感,Vision Pro可为用户带来计算机生成现实(CGR)体验,在提供CGR体验之前,需要了解用户的姿势。一些CGR体验呈现模仿用户行为的用户化身,如果用户移动身体的一部分,化身就会移动相应的部分。 从FIG18可以看到,Vision Pro的传感器可以对用户身体的姿势及其进行捕捉,然后分别在用户的左肩、右肩、上下左右臂、躯干、左右腿等位置进行定位,Vision Pro会将这些身体姿势信息反馈到用户的神经网络训练系统中,然后用户会产生计算机生成现实体验。 这项技术是通过苹果去年收购以色列公司Camerai引入苹果的。 七、识别用户内耳前庭感知到的运动,减小飞机场景观影眩晕感 WWDC23上,苹果的视频预告片中展示了用户如何在飞机上佩戴Vision Pro观看电影。 要知道,一般情况下,当身体运动和视野所观测到的运动不匹配或者头部运动和视觉观测的头部运动不匹配时,人很容易产生晕动症。而当用户在空中佩戴VR/AR头显时,由于飞机颠簸,以及VR/AR头显显示的视野太窄或各种追踪功能缓慢/不准确,身体运动、头部运动与VR/AR头显观测到的事物容易产生不匹配的情况,从而导致定向障碍和恶心。 近眼显示专家Karl Guttag在其创办的科技网站KGOn Tech给出了更加细致的分析,Karl Guttag称,人眼视场角内分辨率最高的区域(视网膜中央凹)其覆盖范围仅为2度,使用者眼前看到的图像是眼球通过扫视、跳动等微动作捕捉并拼凑在一起的结果。 在Karl Guttag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在通常情况下,人体主要通过三种感官来保持平衡,其中内耳器官的前庭感知(VOR)可识别头部的方向,以及哪个方向是上下方,如果人眼前看到的运动与前庭系统感知到的运动不相符,那么就容易引起恶心、眩晕等症状。 由于AR/VR头显主要根据用户眼球和头部运动来动态渲染图像,显示的内容可能会导致内耳、眼球检测到的数据不一致,从而眩晕。R1芯片宣称可以大幅消除传感器和显示器之间的延迟。 Karl Guttag称,在飞机等长途移动场景中,与前庭相关的晕动问题可能还会加重,因此,Karl Guttag得出结论,Vision Pro还需要识别用户内耳前庭感知到的运动,才能很好地减少运动症状。 巧合的是,苹果今年6月公布的一项专利显示,苹果的确走了一条和Karl Guttag的猜测相同的路。这两项专利分别可以理解为“运动感知增强系统”和“相对惯性测量系统”。 首先,第一项专利中,Vision Pro通过调整中心凹视区域(foveated gaze zone)外部的内容对比度或空间频率(spatial frequency)可以减少晕动病,这种方式也不会像黑掉内容那样有损与用户体验。 具体到实施方式上,苹果增加了与用户物理环境的3D空间相关联的内容到凹注视区域外部。这样的目前是为了使用户可以相对于计算机生成现实(GCR)环境中移动,并且使用户感知到的运动与前庭系统(vestibular system)感知的信息相匹配。 同时,Vision Pro还会在通过传感器获得用户的生理数据和运动数据等的基础上,向用户提供相关联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总的来说,该专利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具有处理器的电子设备上,首先确定了显示器的第一区和第二区,然后根据第一区和第二区生成3D环境的图像,识别对应于显示器第二区的每个图像的内容,以及对应于显示器第二区的每个图像的图像内容的对比度或空间频率中的至少一个。 上图列出了用户瞳孔和瞳孔的视野图,其中展现了眼窝,即视网膜中心凹下的部分、副眼窝(parafoved)和周边视觉区域(peripheral)。 Karl Guttag对于Vision Pro也有疑惑的问题:在长时间空气不流通的场景下,如果让人一直佩戴有一定重量、贴脸、且会散发热量的头显来看电影,体验感可能并不理想。飞机上的空乘人员、乘客可能会来回走动,每当有人靠近的时候,都可能触发Vision Pro的透视模型,打破观影的沉浸感。 除了调整中心凹视区域外部的内容对比度,苹果在今年7月发布的一项有关相对惯性测量系统(relative inertial measurment system)也对乘坐交通工具时产生的晕动症的解决有所帮助。 从苹果的介绍来看,传统的VR和AR设备无法将用户身体部分的运动与用户所处的参照系(reference frame)分离开来。 举例来说,佩戴传统VR和AR设备的用户在乘坐交通工具时,在交通工具从停止状态加速直到高速的过程中,用户并不会在交通工具内进行运动。这样VR和AR设备显示的图像,在用户看来就像是他正在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向通过车辆行驶的场景。由于眼前庭不匹配,用户因此出现恶心等症状。 苹果的相对惯性测量技术可以确定用户设备相对于非固定参考系(用户乘坐的交通工具)相对的运动,从而将用户身体部分的运动与所处的参照系分离。 八、实时跟踪用户视觉方向,增加赛事比分信息,带来现场观赛体验 除了提升观影体验,苹果还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提升观看体育赛事的体验。 从苹果的专利信息来看,沉浸式视频内容可以通过三维的方式呈现给用户。根据使用者观看现场活动的方向和观看位置的视觉数据,Vision Pro选择为用户呈现特定视野或观察视角的沉浸式视频内容。同时,Vision Pro中呈现的内容还会根据用户的移动而不断更新。 从功能上来看,该专利可以理解为“第一人称视角沉浸式观赛系统”。 从上图来看,体育赛事的视频内容会通过网络传输到Vision Pro上,经由Vision Pro的通信模块,一部分信息就会进入数据缓冲区,然后在显示在目镜上。另一部分信息会经由处理模块、以及传感器显示在目镜上。 如果说第一个专利强调增强了用户对体育视频内容的沉浸感受,那么第二个专利则为用户实时提供体育赛事现场情况信息,可以理解为“体育赛事视觉增强系统”。 将时间倒回2022年6月,苹果和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MLS)宣布,Apple TV应用程序将独家播放2023以后的每场MLS比赛直播。为了进军视频业,苹果正希望将拓展MLS的呈现方式,使用户可以在Vision Pro中观看MLS比赛直播,同时感受到现场比赛的氛围。 苹果在专利背景信息中指出,目前用户已经习惯在电视中观看体育赛事中队伍名称、得分等补充信息,例如,在足球比赛转播期间,在球场上显示黄色的先下线,篮球比赛中,比分一般显示在右下角。 Vision Pro的传感器可以捕捉物理环境中的视频或者图像,而此时,Vision Pro的显示器处于透明或半透明状态,图像或视频的光线会通过这层透明或半透明的介质导入眼睛之中。此外,关于体育赛事的补充信息还会显示在体育赛事的视图之中。从下图可以看到,例如“玩家A进球”、“47:46”这样的场上比分、“射击速度66千米/小时”等“‘增强现实”内容的信息都会以黄色来突出显示。 Vision Pro仍然会面临一些问题。在续航方面,户外比赛需要处理大量的实时图像和数据,对电池续航和节能的要求会增加。 在技术方面,如果实现对体育赛事的AR呈现,Vision Pro需要高效处理大量的图像和数据,以提供给流畅的增强现实体验。同时,系统的实时跟踪和定位性能也需要高精度和稳定性,以确保在真实世界中的精准重叠。 九、提供沉浸式远程电话会议功能,支持与多人分享同一主题内容 Vision Pro不仅可以通过“空间音频”、“增强现实”、“用户化身”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娱乐方面的沉浸感,在工作层面,还可以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电话会议体验。 该专利可以理解为沉浸式电话会议和远程呈现系统(immersive teleconferencing &telepresence system)。从美国专利局的信息来看,该专利申请涉及了基于会话描述协议(session description)和实时传输协议的程序。 下图描述了沉浸式电话会议和远程呈现系统的简化结构,图中可以看到,一群同时正在会议室中开会,房间中含有会议桌,以供实际出席的参与者使用。 此外,Vision Pro的相机能够以相对于相机不同的角度或视场捕获视频的多个单独的相机或镜头。当有人并未出现在会议室中,但还是希望加入电话会议。那么会议室中的参与者可以使用屏幕显示来自个人的共享演示文档或者视频流。未佩戴Vision Pro的参与者可以使用iPad和iPhone在远程来加入会议。 从上图的105b可以看到,远程参与会议的人可以使用ipad和iPhone等设备观看会议室的360度全景视图,还可以使用ipad或iPhone的手机摄像头拍摄视频。 十、虚拟键盘“隔空打字”,支持多设备协同完成文档内容 与工作场景密切相关的还有Vision Pro虚拟键盘带来的“隔空打字”功能。 查阅苹果的专利,在过去几年中,有多个专利涉及到虚拟键盘的“隔空打字”功能。苹果今年3月发布了一项关于“用户扩展现实(XR)系统的多设备连续性”的专利,也就是一种“多设备协同输入装置”。 该专利允许使用iPhone、iPad、Mac的用户将正在操作的文档传输到Vision Pro之中,允许用户在扩展现实中完成该文档。接着Vision Pro可以通过检测用户手指运动来进行输入。 从FIG2中可以看到,iPhone设备将其内容传输到Vision Pro上,用户佩戴Vision Pro后,前方会出现应用程序窗口,其中包括文件管理应用程序(file mgr app)、浏览器窗口(browser window)、内容编辑器窗口(content editor window)、媒体播放器窗口(media player app window),iPhone原本输入的内容可以在内容编辑器窗口查看到。 从FIG5中可以看到,Vision Pro上的摄像头和传感器可以捕捉到iPhone的用户界面,然后Vision Pro中的处理器会将捕捉到的用户界面生成副本,然后会为用户重新创建一个文档,使其可以在Vision Pro所提供的显示界面中继续编辑该文档。 当Vision Pro接管了该文档的控制权之后,iPhone的显示屏可能会关闭或更改为低功耗状态。同时Vision Pro还可以在XR环境中打开多个应用窗口。 苹果在2020年被授予了一项名为“自适应输入表面”(Adaptive Input Surface )的专利,该专利与触敏输入(touch-sensitive)有关,可以代替具有触觉反馈的虚拟键盘。触觉反馈可以通过静电电极的可控阵列提供给用户,这可以使用户感知到表面上不同水平的摩擦力。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输入。同时输入表面移动感的致动器还会进一步为用户提供附加的触觉反馈。 一般而言,这个输入表面会接近于Vision Pro的传感器,该传感器会捕捉用户手指的位置。 十一、模拟人眼POV,单视场或立体场视图实时渲染到Vision Pro 最后要讲的三部分与Vision的摄像功能和相关的透镜镜片有关,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Vision Pro的3D摄像功能。 在传统的VR/AR头显中,场景摄像机(scene cameras)安装在头显的前面。但通常情况下,场景摄像机的入瞳以及视点(POV)与用户眼睛的POV存在很大的偏移,因此,摄像机的POV并不能代表人眼的POV。 因此,为了更好模拟人眼的POV,Vision Pro通过将相机的入射光瞳向用户的眼睛处移动来校正相机的POV,以更好匹配用户的POV,从功能的角度,该专利可以理解为“相机POV校正装置”。 Vision Pro的相机的二维阵列(two-dimensional arrays)可以捕获眼前真实世界场景的各个部分的图像,摄像机沿球面曲线或曲面定位(spherical curve or surface),以使摄像机具有不重叠的相邻视场(FOV)。同时,为了准确表示用户的视角,Vision Pro相机中的光学器件被配置为使阵列中相机的入射光瞳位于图像传感器处所形成相机图像平面的后面。同时,Vision Pro的相机也在传感器上形成优化的图像。因此,每个相机阵列都能从与用户眼睛基本相同的视角捕捉场景的视图。 在苹果发布会的展示中,使用者可以与图片中场景进行交互一直让人好奇,从苹果发布的专利中可以看到,虚拟现实系统可以向用户显示立体场景以创建深度错觉,并且计算机可以实时调整场景内容。 每个相机按照从物侧到像侧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其中包括一个或多个透镜元件;孔径光阑(apertue stop)其中包括针孔(pinhole);第二透镜组,其中包括一个或多个透镜元件、多个镜头元件和传感器,同时,第一组透镜组中的透镜之间的间隙最小或者没有间隙。 这样安排的原因是希望使一个场景的光被反射到两个或多个摄像机上,这些摄像机分别为捕捉场景的各个部分的图像,镜子的作用是使摄像机的光圈更接近被摄者的眼睛。所捕获的图像经过处理后生成图像。用户在由自己的左右眼来查看所显示的图像。 而且真正实现3D摄影,这或许还只是入门级的要求。苹果在2021年4月公布一项关于360摄影和后期制作相关的专利,或许可以更好地解释Vision Pro如何实现了体验者们所言的“3D立体景观”。 苹果在专利中称,传统的180度和360度视频和图像都以平面存储格式(in flat storge formats)进行存储,同时使用等距柱状投影(equirectangular projections)或立方投影(cubic projections)来表示球面空间(sphrical space)。如果这些视频或图像在传统的编辑或图形应用程序中进行编辑,同时当这些视频或图像以圆顶投影、立方体或球面映射的方式分布和呈现时,容易出现大量问题。 此外,在对用球面合成或编辑的图像或视频进行处理后,容易出现后续镜头未对准或立体视觉不匹配等情况。然而苹果的专利弥补了这一遗憾。 目前Vision Pro获得专利会将单视场(monoscopic)或立体180度或360度的静态图像或视频图像从主机编辑或视觉效果软件作为等距柱状投影或其他球面投影传输同时运行的输入的方法和系统。同一设备上的软件程序,可以从有线或无线链接的头戴式头显的方向和位置数据,并同时将该方向代表的代表性单视场或立体场视图实时渲染到Vision Pro中。 说到这或许就可以解答如何形成3D立体景观了,但苹果并未止步与此,苹果在专利中还进一步想到了关于Vision Pro拍到的照片和视频如何进行后期制作,虽然苹果没有在WWDC23的预告中展示这方面的功能。 简单来讲,Vision Pro使用GPU缓冲区来接收图像数据,同时这个GPU缓冲区还与媒体操作的应用程序相关联,可以获取到显示设备的方向数据(orientation data),这样利用获得的图像数据和方向数据,Vision Pro的屏幕上就可以显示出预览图像。需要指出的是,当媒体操作应用程序并修改图像数据时,所述的预览图像会被动态修改。 十二、增加集成板块,安装多种传感器,告知外界头显正在拍摄 此前谷歌眼镜由于会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拍摄而受到外界的诟病,苹果在下面这项专利中为Vision Pro增加了集成板块(integrated part),该集成板块可以让外界知道头显正在拍摄,简单来讲,就是“传感器捕捉与指示装置”。 从专利信息来看,苹果在Vision Pro安装上许多传感器,首先是,三维传感器,三维传感器下面又分为多个类别,例如三维图像传感器(three-dimensional sensors)、结构光传感器(structured light sensors),当目标被光束照射产生的光点的三维图像数据被三维图像传感器捕捉到,这时Vision Pro中的相机就会对图像进行拍摄。 其次,Vision Pro中还有三维激光雷达传感器(the-dimensional lidar sensor),可以理解为一种光检测和测距的传感器(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sensors);三维射频传感器(three -dimensional radio-frequency sensors)或者收集三维图像数据的其他传感器。 最后还有实现跟踪传感器(gaze tracking sensors),其中就包括基于图像传感器的视线跟踪系统。(gaze tracking system based on an image sensor)。 讲完了Vision Pro中的传感器,Vision Pro中的发光组件(light-emitting component)可以用来指示相机的当前操作模式。 从上图来看,Vision Pro采用了两种设计分别是圆形指示器设计、八角形指示器设计(Octagonal Indicator Design)。当相机在捕捉运动图像的时候,指示器变为红色,当相机没有捕捉视频时,指示器就可以为绿色或者黑色。 十三、双向镜和单向镜间自由切换,EyeSight可实现自动自动淡入、淡出功能 压轴出场的是Vision Pro的Eyesight功能,在WWDC23上,相信很多人对Vision Pro双向镜与单向镜的切换感到好奇,在WWDC23小组讨论中,Vision Pro的首席开发人员Mike Rockwell谈到了EyeSight背后的技术。 据悉,Eyesight的想法可以追溯到苹果前首席设计师Jony Ive,事实上Meta曾在2021年展示过带有假视觉的原型。 EyeSight功能简单来说,就是外部的显示屏可以实时显示用户的眼睛。然而实现该功能并非容易,一方面传统的2D显示器在显示眼睛时会显得不自然。于是以Mike Rockwell为代表的开发人员想到了制造一种弯曲的透镜显示器,这种显示器可以为每个观察Vision Pro外显示屏的人呈现独特视图。 在WWDC23中,Vision Pro的效果展示部分,也可以听到该头显屏幕使用了一种名为“Lenticur ”的透镜。2021年,Patenltly Apple发布了三篇关于相关的专利报告。 今年5月,在一项在Lenticur透镜显示图像的方法的专利被公布出来。从专利信息来看,Vision Pro离线后会生成静态网格,传感器会实时将拍摄对象的纹理信息映射到固定的网格之中。在离线的过程中,被拍摄对象的纹理信息和3D网格信息(3D mesh information)可以用于渲染对象多个视点的UV贴图(UV map),这样就完成了3D建模。 Vision Pro开发人员在分享中曾提及,而这些视图数据有两大主要数据源,一是头显中眼动追踪摄像头捕捉到的画面信息,二是苹果使用数字角色,这个数字角色是佩戴者的3D面部扫描的帮助下预先生成的。 从图1A和图1B分别显示了Lenticur显示器的3D前视图和顶视图。Lenticur显示器包括显示面板、该面板的材质可以是LCD、OLED、DLP、LCoS(硅基液晶)。同时,可以看出Lenticur使用了柱面透镜,这种透镜本质上一组放大透镜,特点是可以改变图像的宽高比,为每个观察Vision Pro外显示屏的人呈现独特视图。 图210可以是视网膜投影仪系统(retinal projector system),其将左图像和右图像逐像素扫描到用户的眼睛之中。为了扫描图像,投影仪还会·生成光束,这些光束被引导反射组件(reflective components),反射组件会将光束重新引导到用户的眼睛之中。 EyeSight还包括自动淡入和淡出眼部区域的功能,这取决于用户是在沉浸式内容中还是与附近的人进行互动。自动淡入可以理解为,当有人靠近用户时,此人会自动出现在视野中。 Vision Pro的镜片中带有涂层,就像太阳镜和滑目镜这类产品一样,可以产生单向镜面效果。但是这也就造成一个问题,当使用者佩戴太阳镜、滑目镜这类产品时,由于涂层不够透明很可能会使组件无法有效运行。 Vision Pro使用了红外透明单向镜,这款单向镜使用了支撑结构(support structure)的材料,这种支撑结构可以支撑材料层,使得材料层将外部区域和内部区域分开。 同时,光学器件可以与材料层重叠,这样可以实现该效果的光学组件包括可见相机的可光组件和诸如红外发光器件、光红外发射器的、红外光传感器的红外组件等可以穿过材料层,同时被红外透明单向镜的反射外观隐藏而不被看到。 结语:打造虚拟交互新模式,Vision Pro有望掀起XR领域热潮 从上文深扒Vision Pro 13项功能展示中背后专利可以看到,无论是空间窗口、空间音频等都为用户带来了“空间计算”新体验,同时,EyeSigtht功能一改传统XR设备“隔绝式”交互方式,使得佩戴者既能实时看到外部情况,还能在有人靠近的情况下,与现实中的人进行交互,打造了虚拟交互新模式。 XR发展已有10余年的时间,这期间虽然一直缺少爆款级产品出现,但是由于以苹果、Meta、谷歌为首的科技巨头的“押注”,XR领域一直受关注度较高,与之相关的新专利、新产品、新场景也在持续发布。作为苹果“十年磨一剑”打造出来的现象级产品Vision Pro有望掀起XR领域的热潮,进一步扩大XR设备的市场规模。
全民卷入的真实杀人游戏,正在韩国上演
8 月初,韩国电竞选手 Faker ,以这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登上了微博热搜: 他收到了一则谋杀通知。 这条谋杀通知出现在 8 月 10 日, Faker 在季后赛中战胜 KT 战队后。 一个匿名网友在韩国的 dcinside 论坛上发帖,用脏话辱骂 Faker 的同时,扬言第二天要去 T1 战队的宿舍,把 Faker 的手腕砍掉,用菜刀把他斩首。 这条帖子在韩国瞬间引起热议,很快,帖子被删,但警车还是开到了 T1 战队的大门口。同时警察也在追踪发帖人的 IP ,准备查清嫌疑人身份并进行逮捕。 当然了,要是放在以往,大家可能会认为发帖人大概只是黑粉,或者是给比赛下注的赌狗,无事生非而已。 但,Faker 不是第一个收到 “ 杀人预告 ” 威胁的人,更不是最后一个。 一场人类之间互相猜忌、恶言相向,乃至出现安全焦虑的大型狼人杀,正在韩国缓缓展开。 7 月 21 日, 33 岁的中年男赵鲜( 音译 )搭了一辆出租车,来到了首尔地铁新林站 4 号出口附近的商业街上。 他计划了一起随机杀人行动,为此他初始化了自己的手机,砸烂了自己的电脑,防止被警察发现。 午后时分,他偷了一把刀,然后开始行动。在攻击完一个 20 多岁的男性后,赵鲜又在附近陆续刺伤 3 名男性。 连续施暴带来的体力流失,让他决定坐在路边运动中心前面的台阶上休息。警方趁这个机会,把他逮捕。 犯罪现场 这次新林站动乱的受害者里,有人轻伤很快就出院,有人在医院里治疗了许多天,还有一个人,彻底死了。 自称死者的堂哥在国会网站请愿,要求重判嫌犯死刑。他说死者母亲在他考大学前就患癌去世了,父亲则是去了海外工作。 死者一边照顾弟弟妹妹,一边在上大学时勤工俭学。那天去新林,还是为了找个低租金的住处。 一位韩国朋友告诉差评,他虽然没有亲自卷入到这场灾难之中,只是通过 YouTube 了解到了一些情况,但他还是十分后怕,因为 “ 原先的家就在新林 ” 。 虽然不少人议论纷纷,担心这种事再次发生到自己头上,但他们还是得该上学上学,该上班上班,只是在街上看到警察的频率大了不少。 而这起案件元凶赵鲜的杀人动机,却只是想让别人的人生,变得和自己一样不幸。面对媒体的采访,他表示是因为 “ 太辛苦了才犯罪的 ” , “ 我在反省了 ” 。 然而供词显示,他正是因为知道新林站人多所以选这里行凶, 13 年前,他也在这里对陌生人施暴,还因此缴纳了罚金。 韩国中央日报 7 月 24 日的报道,则进一步披露了嫌犯的 “ 履历 ” :在这次新林站杀人事件之前,赵鲜有过三次施暴等前科,进过 14 次法院少管所。 他们高呼,这次悲剧本可以避免,可是现在已经发生了,那就要小心未来。 结果这次 “ 反思 ” 还没过半个月,在盆唐书岘站,又发生了一起无差别行凶案。 犯罪嫌疑人崔元中( 音译 )驾驶着登记在父母名下的小客车,先是冲到了外行人道撞人,接着跑到了百货公司里挥舞凶器,随机刺伤路人,现场乱作一团,目睹骚乱的人们拼命想逃出去。 嫌犯被赶来的警方逮捕 这起事件中,除了十多人重伤住院外,还造成了一位名叫李熙南的女性死亡。她的丈夫难以接受现实: “ ( 我的妻子 )是我的初恋,我们大一就认识了。 ” 嫌犯落网后,嘴里反复说 “ 很久之前就开始受到不明组织雇用杀人 ” 、 “ 想将不义之事公诸大众 ” 等意义不明的供词,他还说自己常年被跟踪团伙骚扰,就在案发当天还被这些人欺负。 部分现场目击者证词称犯人不止一人,但警方目前认定崔元中为单独犯案,预计将向法院申请拘票。初步研判他并未吸毒或饮酒后,警方开始调查他的精神状态。 可就在凶手捉拿归案,人们以为随机杀人案终于结束时。 另一场网络狂欢,开始了。 7 月 24 日,新林站案件的第三天,韩国网络上突然出现了一条杀人预告,声称将在 26 日的新林站杀害 20 名女性,并附上了网购武器的截图。 警方迅速展开行动,不过发帖人选择了主动自首,他说自己是看到了新林站事件相关文章,感到十分愤怒( 愤怒理由未知 ),这才上传了杀人预告。 虽然自己确实在网上下单了武器,但随后就取消了。 虽然发帖人被逮捕,上传的帖子也已经被他删除。但人是一种会模仿的动物,这条引起警方出场的杀人预告,成了绝佳的模仿对象。 7 月 26 日,第一个追随者登场了。网上出现了名为 “ 将在新林站一带强奸、杀害女性 ” 的文章,警方在现场巡逻,没有发现可疑迹象,随后这条 “ 杀人预告 ” 文章也被删除。 杀人预告的真正兴起,出现在盆塘书岘站事件后。 京畿南部警察厅表示,截至 8 月 6 日,正在调查 28 起暗示性无差别犯罪事件,已经在全国范围共抓获 46 名 “ 杀人预告 ” 发帖者。 8 月 4 日,执行警戒任务的韩国特警 这些帖子内容相似,基本就是说自己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例如 “ 杀死加勒比海湾( 当地水上公园 )所有人后,我也要死 ” 、 “8 月 30 日我要在铁山中学行凶 ” 、 “ 我要在安城网吧前行凶 ” 。。。 从首尔到釜山,再到光州,全国各地都是杀人宣言的目标。 最开始,这些帖子的目标还有些漫无目的,它们针对的对象是普通人,事件地点也十分随机。 庆尚南道警察逮捕的发帖人,就曾说 “ 明天下午 2 : 00 在悦诗风吟江南站,我要去参加一场猎枪派对 ” ,帖子里指出他要用猎枪射杀 18 人。 不过在警方通过 IP 追踪调查并抓获他之后,并没有搜出猎枪。这位发帖人当时喝多了,发帖原因仅仅是想玩得开心,让别人关注自己。 但紧接着,网上的 “ 杀人预告 ” 就开始进化,他们开始有目的地针对特定人物或者群体进行威胁。 例如韩国四大经纪公司之一、防弹少年团所属的的娱乐公司 HYBE ,也被人针对说 “ 要在办公楼前砍人 ” 、 “ 希望方时赫会长在 ” 。 到了最后,就连韩国的政客、公共设施也收到了杀人宣告和恐怖袭击宣言。 8 月 7 日,一封通过日本账户发给首尔市政府官员的电子邮件要求 “ 杀掉民主党代表李在明 ” ,并且告知 “ 如果 15 日前不杀掉他 ” ,就将在 8 月 9 日引爆定时炸弹。 ” 李在民 几天后,另一条宣言又出现了,这次对方说要炸毁韩国国立博物馆、日本大使馆、南山塔。 警方立即出动侦查犬对指定区域进行搜索,所幸没有发现爆炸物。 不过经过确认,这两条威胁来源于同一个人。韩国警方要求与日本司法当局联合调查,必要时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发出红色通缉令。 但一切手段都没用,截止到 8 月 16 日,这位身份不明者又发了两封邮件,威胁炸毁政府大楼、中小学等地。 此后甚至还有另一位狠人,宣称要 “ 杀死尹锡悦 ” ( 韩国总统 )。 看到这里,你可能发现了,绝大部分的 “ 杀人预告 ” ,最终都没有应验。 许多发帖人可能都不知道自己会有什么后果,他们是酒鬼,是口嗨怪,更是小孩。 韩国警方公布的信息显示,在 8 月 14 日上午 9 点前逮捕的 149 人中,有 48% 都是 19 岁以下青少年,这些小孩发帖的动机,只是为了开个玩笑。 但试想 “ 杀人预告 ” 的地点就在你家附近,你敢赌它是假的吗? 你应该不敢,因为发帖人的数量可以是无限个,可自己的命只有一条,输了那就只能重开了。 近期一位女性到警察局报警,说自己收到了来自前男友的杀人预告,结果她和保护她的警察刚出警察局,就在门口停车场遇到那位前男友在蹲点,一旁的书包里,还装着武器。 并且 “ 杀人预告 ” 的频频出现,似乎也给韩国人下了可以杀人的暗示。最近真的出现了多起随机伤人案件。 8 月 4 日,一位 27 岁的犯罪嫌疑人,偷偷溜进了大德区的一所高中,对一位 49 岁的教师,在脸腹胸部连刺七刀。 8 月 12 日,一位 46 岁的犯罪嫌疑人,在中餐馆和大学城用刀威胁路人,最终被逮捕并没收了斧子锤子等四件工具。。。 嫌犯闯入的大德区高中 如果说有针对性的恐怖宣言还算好解决,那持续不断的杀人预告,连续出现的随机伤人案,已经挖穿了普通韩国人的心理防线。 现在不少韩国人已经进入恐慌状态,整个社会风声鹤唳, “ 防身武器 ” 一度成为韩国最大搜索引擎 NAVER 的热搜词。 有些韩国人还开发了一款名为 terrorless 的地图服务。地图上标注了已发生案件或者 “ 杀人预告 ” 里的地点,并划分了大概范围。 点击相应的标注,可以看到有关的新闻信息,里面展示了当地的具体情况,像是嫌疑人已抓捕或者 “ 杀人预告 ” 为假等。 这场猎枪派对里,没人知道谁才是真正的猎人,但大家都很清楚——自己不能是那个猎物。 看了那些 “ 杀人预告 ” ,除了纯粹找乐子的未成年人和口嗨怪之外,不难发现里面都有几个永恒的母题。 要么是专门针对男性或女性的性别问题、要么是 “ 我要其他人和我一样不幸 ” 的心理问题、要么是单纯的宣泄不满。。。 这些都是老毛病了,韩国本身社会压力就比较大, 2022 年生育率只有 0.78 ,这是自 1970 年韩国人口统计以来的最低值。 韩国虽然人少,但依旧竞争激烈,一个洗碗工今天下岗,明天就有新人顶替。没专业技能还是混不开,夜间便利店的兼职都被抢破脑袋。 压力的来源不仅是社会,还有家庭。 很多韩国人都不是独生子女,作为年长的孩子,他们既要成为父母眼中优秀的孩子,更要承担作为哥哥姐姐的责任和义务,压力更大。 BBC 在 2021 年报道中称, 2019 年前韩国每天都有接近 40 人自杀。95% 的韩国人表示他们感到生活有压力,估计有 10 万韩国人对安眠药成瘾。同时,还有接近 30% 的韩国老人有抑郁症状。 至于阶级固化、房地产什么的,这些更不用说。此外韩国还有着严重的等级观念,从读书到兵役再到就业,等级制度规训着大部分韩国人的一生。 民调机构 Ipsos 在 2017 年 2 月,对全球 25 个主要城市的 18 ~ 24 岁青年展开问卷调查,在回答 “ 是否认为自己有可能在喜欢的领域取得成功 ” 这一问题时,首尔仅有 38% 的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答案,在受调查的 25 个城市中排名最末。 社会的问题,让韩国人对努力丧失了信心,身处发达国家,却陷入了低欲望之中。 难道韩国人没有梦想和欲望吗,当然不是,只是整个社会已经没有给他们实现梦想的空间了。 这次的几起犯罪,更是放大了人们的情绪。而网络这个让人自以为隐秘,并且还能给其他人造成极大影响的途径,成了人们的宣泄口。 “ 杀人预告 ” ,因此也成了一种骤然爆发的潮流。 檀国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林明浩( 音译 )接受韩联社访问表示,韩国人在新冠、梨泰院踩踏等负面事件之后,心里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另一位韩国朋友이나还告诉我们,今年韩国物价和公共费用一直在上涨,社会氛围也不太好。 而新林站和书岘站随机伤人事件,也让人越发不信任周围环境。 一点微小的声音,都会被无限放大,看到杀人预告,心里会更加恐惧。这也催化了一些人发现,在网络上宣泄更加容易让人看到自己。 与此同时,韩国的互联网内容审核问题也是 “ 杀人预告 ” 推波助澜的元凶。 虽然韩国可以凭借 “ 危害国家安全 ” 和 “ 网络诽谤 ” 等罪名,限制和审查网民的发言。但有不少韩国人除了使用本土的社交软件 Kakao Talk 外,还会使用 ins 、 facebook 等国外软件。 而韩国政府在遇到突发事件后,很难让这些软件第一时间配合工作,这就导致恐慌没有第一时间消灭,反而不断发酵。 “ 虽然他们(警察、政府 )有想通过网络平台( YouTube , Instagram 等 )告诉大家应对方法,但我认为这是非常薄弱和无法接受的举措。”이나如此说道,“还是希望解决前面提到的根本问题。 ” 这里是이나的原话 当然,一切的原因,还要归结到人身上。 当人的生活逐渐被被外界规训,最后固化得一模一样,大家都有个高度相似的人生轨迹,在社会上找不到存在感和意义时—— 不少人选择适应这种人生,把自己装进套子里,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但在如今的韩国,一种《 搏击俱乐部 》式的风气正在形成,人们想要释放戾气,想要反抗,想要用痛和血找回生存的实感。 有极少数决定持刀伤害他人,让大家也尝尝自己的痛苦;也有不少人决定只在网上叫嚣恐吓,就像万青歌里唱的那样: “ 用一张假钞,买一把假枪。 ” 这些伤人以及发出 “ 杀人预告 ” 的人,正是选择了这种尖锐却又愚蠢的方式,以此反抗命运的枷锁。 但当这些人抬起拳头,对准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时,他们不过是一群最懦弱,最无能的 Loser 罢了。 撰文:张大东 编辑:莽山烙铁头 封面:萱萱 特别鸣谢:恩雪
视觉中国为什么让人不敢配图
自己拍的照片被告侵权? 如果对方是视觉中国,好像也没那么意外。 2019 年,视觉中国「碰瓷」全人类共享的首张黑洞照片,还因为声称对国旗、国徽图片有版权被点名批评。 最近,它又在广撒网的维权中,和图片的「亲生父亲」狭路相逢。 李鬼找上李逵,但子弹还得飞一会儿 我们先来按照时间线,回顾一下事件的始末。 8 月 15 日,摄影师戴建峰、微博博主「Jeff 的星空之旅」发文,称自己拍摄的 173 张照片,被视觉中国打电话通知是侵权使用,还被要求赔偿 8 万多元。 让这位摄影师困惑的是,他的作品从未和视觉中国合作,也没有上传过视觉中国的图库,为什么版权却归它所有,甚至要求本人赔偿损失。 ▲ 图片来自:微博@「Jeff 的星空之旅」 视觉中国当晚回应,销售授权链条清晰完整,是摄影师误解了。 这些图片由摄影师授权的图库 Stocktrek Images 销售,Stocktrek Images 又将它们授权给图库 Getty Images 销售,视觉中国是 Getty Images 的大陆独家合作伙伴,拥有完整的销售权利。 如果说摄影师是房子的业主,视觉中国是房子转了几手之后的底层房东。 好巧不巧,房租收到业主头上了。8 月 16 日,戴建峰再发声,表示不接受视觉中国的观点——「这里没有误会」。 他已向 Stocktrek 核实,Stocktrek 明确告知,视觉中国无权销售他的作品,也没有他作品的任何版权,Getty 也无权将他的作品再次转售。 8 月 16 日晚上,视觉中国再次回应,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他们与 Stocktrek 没有直接业务关系,而是通过 Getty 和 Stocktrek 建立了销售关系,至今已经持续 17 年。 言下之意,视觉中国解释了,Stocktrek 之所以说视觉中国无权销售它的版权图片,是因为你我本无缘,全靠 Getty 一线牵。 另外,两个平台都未通知视觉中国将图片下架,视觉中国想说自己很自觉:「考虑到当前情况,我们公司主动先做下线处理。」 8 月 17 日中午,视觉中国向南方都市报分享了公司与 Getty 之间的协议内容,力证其合法拥有戴建峰摄影作品在大陆的销售权利。 ▲ 图片来自:南方都市报 这起事件的一个核心争议是,我自己拍的照片,我就一定无偿使用吗?还真不一定,具体要看摄影师对图库的授权方式。 不过,摄影师侵权自己拍的图片,可能性其实非常小,往往需要把除了署名权以外的著作权转让给第三方平台,注明排除作者本人使用授权作品的权利。 摄影师如何和国外图库签订的合同,目前还不清楚,所以还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戴建峰一条 2018 年的微博也显示,他和视觉中国似乎存在签约供稿关系。 但摆在明面上的是,视觉中国玩了个文字游戏。最初发给戴建峰的邮件,它强调的是著作权相关权利,事情被戴建峰曝光后,它在声明里却只说自己拥有销售权利。这其实是两码事。 ▲ 图片来自:微博@Jeff 的星空之旅 ▲ 图片来自:微博@视觉中国 知识产权律师游云庭指出:「这个行为的性质是无权维权,如果是出于疏忽的,则涉嫌冒名维权,侵犯了图片著作权人的权利。」 视觉中国的维权生意经 事情到这里告了一个段落。闹了一遭,视觉中国连上了好几个热搜,可见它的舆论基础有多差劲。 央视曾称视觉中国为知识产权市场的毒瘤。 央视曾评视觉中国把法务做成销售。 《中国国家天文》杂志官博也站出来吐槽视觉中国: 我们也收到过类似电话,诸如 NASA 发布的公版照片都算作他们的版权。 这和 2019 年的情景何其相似。虽然最近的争议还不好定性,但过往的劣迹不会消失。 当年 4 月,人类史上首张黑洞图片问世,却被视觉中国列入了版权图库。 然而,这张照片出自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它遵照 CC4.0 协议将照片免费公开,只要标明来源就可以传播以及用作商业用途,压根没有视觉中国什么事。 视觉中国后来解释,它是通过合作伙伴获得了非独家的编辑类使用授权,只用于新闻传播,没有获得商业用途的授权。把免费照片列入自己的图库提示商用风险,那你人还怪好的。 更加离谱的是,视觉中国因为声称拥有国旗、国徽版权被共青团中央点名。 当时,视觉中国意识到了错误,声称该图片由视觉中国签约供稿人提供,视觉中国作为平台方负有审核不严的责任。 除去这些板上钉钉的「碰瓷」,视觉中国广撒网的维权更让人苦不堪言。试问哪个自媒体没被它找上门?爱范儿也曾收到视觉中国商务的索赔通知。 其中一张出自视觉中国图库的图片,和主编在阿那亚拍的一张照片构图相似,但并不是同一张,却被拿来作为侵权的证据。 这也可以印证,视觉中国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用爬虫到处抓相似图片,有误伤的可能。 他们提到这个文档是系统抓取的,不完全准确,不排除他们的法务会有下一步动作。 2017 年,视觉中国就完成研发了名为「鹰眼」的图像网络追踪系统,利用自动全网爬虫、自动图像比对等方式,自动处理约 200 万张/天以上的数据,发现任何可能的侵权现象。 如果抓到了身为老客户的企业,那就让销售沟通,把没交的钱补上;如果遇到了新用户,那就律师函或告知侵权的函件伺候。 另外,爱范儿写大疆总部天空之城的一篇文章,图片由大疆官方提供,也被视觉中国打成侵权。 都说视觉中国强的是销售和法务,但可能更强的是收购、并购、战略合作,这让它身居垄断地位已久。 成立于 2000 年 6 月的视觉中国,2005 年和全球第一大图片库 Getty 成立了合资公司华盖创意。之后的十多年里,它又陆陆续续收购、并购、投资了一些知名的通讯社、摄影社区,并签约了几十万摄影师。 视觉中国的主营业务「视觉内容与服务」,内容来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自有版权内容、合作供应商和签约供稿人。 用了版权图片,就该付出成本,保护摄影师的权益,但为什么视觉中国的做法让人不适,甚至有「钓鱼执法」的嫌疑? 这主要是因为,侵权信息不对等。 视觉中国自己有鹰眼系统,但用户无法追溯照片版权是否真的被视觉中国拥有,被找上门之后,也没有公开谈判和议价的能力。视觉中国不事先警示你,但事后绝对找你。 然而,视觉中国拿到的很多图片,也不一定是独家授权,可能是多平台分销的,就算你已经通过其他图库购买了使用权,但视觉中国不管,也照样上门维权,自媒体「差评」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如果确实侵权了,使用者就该交钱;但如果过度维权,使用者就感觉被敲诈了。对视觉中国来说,只是群发个通知而已,没有回音也没什么损失。 否定视觉中国的作风,不等于否定版权保护 视觉中国站稳那么多年,说明它的商业模式在法律上走得通,只是手法不够光彩,索赔金额也比较吓人罢了。和它讲情绪没有用,被维权的也得拿起法律的武器。 在共青团中央点名视觉中国的评论区,不少企业出来排队跟风,说自家的品牌 logo、产品图片也被归入视觉中国的版权图库。 但这里存在灰色地带,也暴露了部分企业运营不了解知识产权。 《著作权》保护的对象是创造性的劳动,如果直接拿 logo 做成矢量图并打上水印,不存在创新之处,那么就不享有著作权;但如果是产品、建筑被签约摄影师拍成了照片,这样的「二次拍摄」就产生了著作权。 所以,企业们的连番声讨,是对版权的另一种误解,可能占理,也可能不占理。 视觉中国的真正问题在于,一方面,垄断之后漫天要价,甚至对黑洞等开放版权的照片占为己有,纳入自己的付费版图,通过信息不对等获益。 另一方面,广撒网式维权,积累到一定数量就高价索赔,系统抓取存在错误的可能性,误伤了就是碰瓷,找对门了就是赚钱,它不是针对你,它是针对在座所有人。 视觉中国维权的三板斧依次是沟通函、律师函、诉讼,找到你就让你掏钱,通过维权实现销售。 这次找到戴建峰时,它就提供了两种解决方式,一是双方合作,单价 300 元购买不低于 173 张的图片,合作期限 1 年,二是双方和解,单张 500 元支付「侵权」照片的使用费。 然而,视觉中国对图片的版权,也不一定来路清楚。 几年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大众宝来开新车发布会,公关发给数家媒体的照片,被一位摄影师上传了视觉中国,后来视觉中国给其中一家媒体发了律师函。 这也说明了,随便谁只要上传图片,不管是不是这个人拍的,视觉中国就觉得有了版权。此事的结局是,视觉中国创始人回复,不良摄影师给双方都带来了困扰,解约摄影师,图片下线处理。问题全在摄影师,平台只管优雅抽身。 视觉中国对侵犯版权的用户又是怎么维权的?反正不是图片下线就完事。或许法律上站得住脚,但就是妥妥的双标。 以威吓为手段,拿维权当生意,视觉中国看上去是个收过路费的强盗,而不是认真经营的小店,把版权保护的水给搅浑了。 对于图片有需求的用户,要么自己拍,要么不敢配图,要么用免费的图库,现在法律边界还很模糊的 AI 生成图片,也成了一种可能的选择。 ▲ 免费图库网站 Unsplash. 白嫖没理,打劫也没理。在版权保护领域,不管是随便侵权、盗用图片,还是过激维权、一家独大、漫天要价,其实都是不对的。 平心而论,视觉中国的版权图片销售方式,为不少摄影师带来过收益。 但在知乎提问「视觉中国上售价 180 元,摄影师只能获得 1 毛钱」之下,也有摄影师指出,他们无权参与图片的定价和销售,利润大量流入中介机构,而非创作者本身。 作为中间商的图库,不仅没有提供更加合理的赔偿机制、更加透明的收费模式,反而明里暗里各种骚操作。 互联网的价值在于信息共享,版权保护的目的是鼓励创作者持续产出,如果本末倒置,只会伤害两边的创作者,使用图片的不满意,提供图片的也不满意。 值得一提的是,视觉中国名字虽然带着中国,它的经营主体其实是「视觉(中国)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曾经申请的、含「视觉中国」文字的商标均已被驳回。 警告别人违法的「知识产权先锋」,其实自己也没有停止打擦边球。
苹果印度扩产关键点:首次几乎与中国同时生产iPhone新型号
印度一家富士康工厂的员工。 下一代iPhone已开始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富士康工厂生产,这是印度首次几乎与中国同时生产最新的iPhone机型。 彭博社8月16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富士康科技集团位于斯里佩鲁姆布杜尔(Sriperumbudur)的一家工厂计划在中国工厂开始发货几周后交付iPhone 15系列。 此前在印度生产的iPhone一直是旧型号。在iPhone 14之前,只有一小部分iPhone的组装是在印度进行的,印度的生产进程落后中国6到9个月,去年这种延误情况大幅减少。 富士康新建工厂 匿名知情人士称,今年的目标是让印度和中国的发货时间更加接近同等水平,尽管供应商尚未确定能否实现这一目标。 知情人士称,除了苹果最重要的代工企业富士康以外,苹果在印度的其他供应商——和硕联合科技和被塔塔集团收购的纬创资通的工厂也将很快组装iPhone 15。两家企业对此不予置评。 苹果公司现在正寻求迅速增加在印度的生产,减少对中国作为单一生产地的依赖,降低其最重要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将7%的iPhone生产转移到印度。在截至3月的财年中,苹果在印度的iPhone产量增加了两倍,达到70亿美元以上。 与此同时,印度在总理莫迪的领导下,一直寻求与美国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并希望通过财政激励措施成为高端制造业中心。 “虽然苹果在印度的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我相信政府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即提升电子制造价值链的地位。苹果的推动肯定会有所帮助。”彭博社援引Counterpoint Research高级分析师希尔皮·贾因(Shilpi Jain)的话称。 除了生产方面,在以中国制造的功能手机和安卓手机为主的印度市场中,消费者也开始大量购买价位更高的iPhone。苹果今年4月在印度开设了第一家零售店,将快速增长的印度市场视为销售机会。截至6月的一个季度内,iPhone在印度的销量增长了两位数,创下新高,但苹果尚未透露具体数字。 苹果今年4月在印度开设了第一家零售店。 据英国《金融时报》8月14日报道,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两周前在泰米尔纳德邦讨论了在印度南部邦进行更多投资。邻近的卡纳塔克邦的两位部长邀请他参加会议,随后出示文件称富士康还打算在卡纳塔克邦建造两座工厂。 尽管富士康坚称没有承诺任何项目,但卡纳塔克邦政府的游说表明,印度各地方政府正在酝酿激烈的竞争,以吸引富士康等电子产品制造商的更多投资。 近几个月来,富士康在特伦甘纳邦首府海得拉巴附近的一家工厂破土动工,政府官员称该工厂将生产智能耳机。富士康还在卡纳塔克邦首府班加罗尔的机场附近购置了土地,用于建设iPhone工厂。富士康内部介绍显示,海得拉巴附近的另一个工厂和卡纳塔克邦的另外两个工厂正处于规划阶段。 据富士康内部介绍,目前该公司在印度拥有9个园区、36家工厂,业务主要集中在泰米尔纳德邦和安得拉邦,为索尼、小米和苹果等客户生产智能手机、功能手机、电视机和机顶盒。 印度生产的局限性 iPhone 15在印度的生产规模将取决于零部件的供应情况,其中大部分需要进口,以及钦奈郊外富士康工厂生产线的顺利投产。 熟悉富士康计划的人士表示,印度的智能手机零部件生产目前将主要限于富士康,因为中国供应链的很大一部分由中国生产商组成,而这些生产商很难获准进入印度。 另一个大问题是,富士康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其印度业务的成本效益,这对于利润率微薄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行业高管表示,无论是印度还是越南等任何其他较新的生产基地,都无法容纳像富士康在中国那样的拥有10万工人的单一园区,他们认为大多数印度工人拒绝离开家乡去远方工作并住在宿舍。 目前,富士康扩建了24个现有宿舍并建造了新宿舍。一位熟悉其印度业务的人士表示,虽然印度任何一个园区都“不太可能”容纳10万名或更多员工,但通过彼此相距不远的基地网络,扩大业务规模的空间很大,至少部分基地的工作人员住在现场。但这将带来高昂的成本,也存在局限性。 此外,尽管印度政府正在向投资者提供价值数十亿美元的PLI(与生产挂钩的激励)措施,但一位接近富士康的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这种补贴很难获得。该人士表示:“PLI下的资金仅根据上一年的出货量进行支付,即使根据允许预先支付补贴的新政策(例如半导体企业),许多企业也不符合资格。” 《金融时报》的报道称,富士康高管和其他观察人士对印度作为全球技术制造中心的地位可能接近中国的想法不以为然。“中国仍然可以供应美国和许多其他外国市场。”富士康的一位高管表示,“在印度,建立一条供应链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这是合理的——然后它可以成为印度周边有限地区市场的生产基地。” 刘扬伟表示,中国业务占富士康全球业务的75%,高于疫情前的70%。
磷酸铁锂搭超充,宁德时代以“价”抢市场
虽然眼下随着科技的发展,新能源车的续航情况确实改观了不少,但新能源车的补能一直都是广大车主关注的“老大难”问题。 所以,我们很容易看到一种错乱的、吊诡的局面:一边是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不断增长,一边是充电等桩时间久、充电桩少等补能问题挥之不去。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用户侧出现两个明显变化,其一是新能源汽车用户群体的变化,逐渐从先锋群体转向大众用户;其二是需求在发生变化,新能源汽车续航问题已基本解决,快速补能成为消费者更为关心的问题。” 从消费者的需求去倒推,推广超充技术已是弦上之箭。 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 目前,发展超充技术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大电流直流超充;二是高电压直流超充,通过加大电流或提升电压,从而提高充电倍率。 这里的充电倍率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C”,当前,各家车企的主流充电速率在1C-2C之间,也就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能把电池充满。而采用800V高压平台后,充电倍率最大可达6C。 但这里面就会出现一个难题:在高充电倍率下,锂离子脱嵌和迁移的速率加快,部分锂离子来不及进入正负极,易形成副产物,导致活性物质损失,加速电池寿命衰减。并且析锂现象容易加剧,所产生的锂枝晶一旦刺穿隔膜,将导致电池内部短路,引发起火等安全事故。 也就是说,想要实现超快充,光提高充电速率还不行,如果动力电池的材料、结构以及生产工艺没有突破的话,快速充电就会变得危险。 于是,动力电池企业们就开始在材料及材料体系、系统结构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 近日,宁德时代发布的4C超充电池——神行超充电池,宣布能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的超快充速度,并达到700公里以上的续航里程。 围绕“锂离子的脱嵌和迁移速率”,神行超充电池在正极材料上,采用了超电子网正极技术、充分纳米化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并搭建超电子网,降低了锂离子脱出阻力,提升锂离子脱出速度。 在负极材料上,宁德时代则采用了最新研发的二代快离子环技术,对石墨表面进行改性,增加了锂离子嵌入通道并缩短嵌入距离,提升锂离子附着效率。 在电解液传导上,宁德时代研发了超高导电解液配方,优化超薄SEI膜,进一步降低传导阻力。 除此之外, 宁德时代也改善了隔离膜高孔隙率和低迂曲度孔道,从而改善锂离子液相传输速率。 在实现超快充的同时,为了安全,神行超充电池还使用了改良的电解液,并配备了高安全涂层隔膜。 此外,宁德时代通过智能算法对全局温场进行管控。其表示,在“神行”系统平台上采用电芯温控技术,低温环境下可以快速加热到最佳工作温度区间,即使在-10℃的低温环境下也可实现30分钟充至80%,而且在低温亏电状态下零百加速不衰减。 据宁德时代国内乘用车事业部CTO高焕介绍,神行超充电池即将在今年底实现量产,搭载神行超充电池的电动车也将在明年一季度上市。 磷酸铁锂搭“4C”,从技术上去降本 不过,超充电池并非什么新鲜事物。 此前,蜂巢能源为其短刀电池全品类已可以提供包括蜂速4C超充技术,面向800V电池系统;孚能科技去年也发布了全新动力电池解决方案——SPS,支持800V平台和“4C”超充;就连宁德时代自己也不是第一次发布4C电池。去年,宁德时代就曾发布过基于三元锂体系的“4C”麒麟电池。 然而,这次神行超充电池最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磷酸铁锂。 电池根据正极材料可以分为三元锂、磷酸铁锂等。在装机量上,三元锂曾一度占据绝对优势。数据显示,2019 年 6 月,三元电池装机量占比 75%,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占 25%。但在今年第一季度,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发生了逆转,占比达到 68.2%,三元电池仅占 31.7%。 与三元锂相比,磷酸铁锂的安全性更高,成本也相对较低。一般来说,锂电池的正级材料占到电池总成本的50%,而磷酸铁锂电池的总成本比三元锂低20%。 因此,可以想像下,磷酸铁锂搭上“4C”,显然具有更大的成本吸引力。 当下,动力电池占据整车成本近40%,进入2023年以来,车市价格战蔓延开来。在这样内卷加剧的情况下,若想不丢掉竞争力,新能源车企只能将产品提质降价。而车企提质降价的背后,整车成本的降低或将是别无选择的路,作为占据整车成本较大比重的动力电池,降本似乎更是迫在眉睫。 不过,由于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低、充电倍率也非常弱,因此在磷酸铁锂上做到快充和高能量密度,挑战可想而知。但这种技术攻关,对于宁德时代来说,一方面是受到车企的需求推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 根据韩国电池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 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六个月,宁德时代电池总装车量达112GWh,同比增长56.2%,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增加1.4个百分点至36.8%,约等于第二名比亚迪、第三名LG新能源、第四名松下动力电池装车量的总和。 看似宝座地位仍牢不可摧,但第二名的比亚迪正在拉进与宁德时代的距离,其市场份额由2022年同期的11.6%上升至15.7%。 而在需求端,多家车企也在积极寻找第二供应商或者亲自下场布局电池。比如小鹏选择拥抱二线电池制造商中创新航和欣旺达;蔚来虽然还暂时采购宁德时代电池,但已成立自有电池公司,自研半固态电池;广汽埃安选择自建动力电池工厂,由其控股的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在2022年底正式开建电池工厂。 危机已显。不久前,摩根士丹利还发布了一份研报,将宁德时代的评级从"平配"下调至"低配"。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市场震动,宁德时代股价当日盘中交易一度大跌逾6%,市值一天就蒸发了500亿。 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写道,预计短期电池产能依然过剩,出现价格战不可避免,今年下半年二线电池制造商可能会采用更加激进的价格战略以获得市场份额,将宁德时代目标价下调约16%至180元。 当然也有人质疑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的时间点过于巧合,背后另有原因。但对于宁德时代来说,显然已经感觉到了来自市场本身更剧烈的竞争。无论是年初推出的“锂矿返利”计划,还是从技术上要降本,久坐王位的宁德时代,也得主动出击,未雨绸缪。 (作者|韩敬娴,编辑|张敏)
顺应汽车价格战 宁德时代造了新电池
当更多技术投入带来的商业收益不再明显增加,宁德时代如何选择。 文 | 李梓楠 编辑丨黄俊杰 程曼祺 “加油 5 分钟,续航 500 公里” 是燃油车的巨大优势。一般电动车,哪怕特斯拉 Model Y 在超级充电站,也要充 30 分钟电才能跑同样距离。为了抚平车主等待时的焦躁,特斯拉甚至在美国申请建自带餐厅的超级充电站。 一种解决办法是装充电更快的电池。去年发布的小鹏 G9 和更早时发布的北汽极狐阿尔法都可以选配 4C 电池(一小时充满 4 次),做到 “充电 10 分钟,续航 400 公里”。差距还有,但已经可以接受,通勤的车主每周可能只需要花 10 分钟来充电。 4C 电池的主要问题是贵。装 4C 电池的小鹏 G9 高配版和北汽极狐阿尔法各卖 42 万元左右,各比普通电池版本贵 3 万元。而即将发布的搭载 5C(电池一小时充满五次)快充的理想 Mega 售价可能高于 50 万元。 贵的原因在于原料。目前 4C 快充主要是三元锂电池,比普通磷酸铁锂电池贵 28%。一位锂电领域投资人因此向《晚点 LatePost》表示,4C 快充车型在 2025 年前的市场份额不会超过 10%。 宁德时代昨天发布的神行电池或许是一个突破。这是一款磷酸铁锂 4C 电池,它没有采用更贵的三元锂材料,业内人士测算它的成本与普通磷酸铁锂电池相当。这让 20 万甚至 15 万元以下的车型配备快充电池成为可能。 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已经不止一次经历从三元锂到磷酸铁锂的转折。 市场总是选择够用且便宜的技术,而不是最贵的技术。续航比磷酸铁锂更好的三元锂电池曾被认为是电动车的未来,精于此的宁德时代一度在国内没什么对手。但在 2020 年以后,随着新能源补贴减少、磷酸铁锂技术改进,这种门槛相对低的电池技术重回主流。 宁德时代面对的竞争对手也因此多了十倍。一位电池公司高管曾对《晚点 LatePost》说:“中国能做好三元锂路线的团队不超过 5 家,而能做好磷酸铁锂的可能有 50 家。” 现在,快充电池也开启了够用就好的成本革命。区别在于,这一次,变化由宁德时代自行发起。 更便宜的 4C 快充 “所有电池公司可能会连夜研究宁德时代的方案,重新开 3 倍工资挖他们的工程师。” 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说。8 月 16 日的发布会刚结束,就有 3 家电池公司的战略部门人士找《晚点 LatePost》索要宁德时代发布会的媒体资料包。 磷酸铁锂电池做快充是一个冷门方案——此前电池业普遍认为,磷酸铁锂材料电压低、电阻高,不适合做快充。要用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材料做快充电池,宁德时代几乎要从头开始设计电池的所有部件,为磷酸铁锂创造一个新的环境。 宁德时代在发布会上称,它们能做到在磷酸铁锂上实现快充,是因为改变了磷酸铁锂正极和石墨负极微观层面的结构:在石墨负极上,“增加了锂离子交换所需要的活性位点”,这能增加锂离子的流入通道、缩短流通距离;新的正极则能 “降低锂离子脱出阻力”。 这就像河水的流动,原本的方案是,所有水流只能按固定方向流动;新的正负极结构则像是在河流的出入口挖了许多河渠,水流可以从更多河道和方向流入流出。 宁德时代也改进了膈膜和电解液,神行电池使用了更薄的隔膜,和粘度更低、导电性更强的电解液,前者能缩短锂离子的流动距离,后者能减少流动阻力。 “上述实现快充的方法很多厂商都能想到、做到。难的是在提升充电速度时,保证能量密度不下降。” 一位电池研发工程师告诉《晚点 LatePost》。 他推测,宁德时代可能在同一个电芯里,通过多层涂布同时使用了原有的正负极和新的正负极,以结合原有正负极能量密度高的优点。这意味着宁德时代也要开发出新的生产设备与制造工艺。 此外,宁德时代还改进了封装电池的外壳,在充电时,电池包会自动将电池均匀加热至 60 摄氏度,这个温度下,磷酸铁锂材料的电阻会迅速下降。 最终让磷酸铁锂电池实现 “快充”,依靠的不是单个技术突破,而是诸多物理、化学的改进。宁德时代还要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复现这样的设计,完成足够大规模的制造。 “神行电池没有采用更贵的材料,而是改进了电池的微观结构和制造工艺。如果制造环节爬坡顺利,神行电池的成本会无限接近于普通的磷酸铁锂电池。” 前述人士认为,这将使 20 万元甚至 15 万元的电动车上也能装得起快充电池。 叠加宁德时代对电池包结构的改进,神行电池能将汽车的续航里程做到 700 公里,在充电速度、成本和续航里程上做到平衡。 宁德时代计划在今年底量产神行电池,在明年一季度装车。目前宁德时代参与投资的阿维塔已宣布旗下车型将搭载神行电池。 当车企只想要 “够用” 的电池 神行电池之外,宁德时代过去两年发布了四款电池新品,性能各具特点: 麒麟电池:其空间利用率是 72% ,比行业产品普遍高 10%。这让汽车在同样的空间里能装更多电芯,实现超 1000 公里的续航,它主要用于 35 万元以上的车型中; 凝聚态电池:它能把能量密度做到 500 Wh/kg,比普通电池高 60%,可用于电动飞机; M3P 电池:它是磷酸铁锂电池的改良版,将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了 20%,比麒麟电池更便宜,用在 25 万元左右的车上; 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低但成本比磷酸铁锂更低,能用在微型车和储能领域。 但车企已不似 3 年前那样渴求宁德时代的新电池方案。2020 年在中国市场,只有宁德时代能提供更符合车企需求的三元锂电池。一些车企需要提前支付半年至一年的货款并预付未来 3 年订单额约 6%-15% 的订单保证金才能抢到电池产能。 而最近几年,两个相继而来的变化导致宁德时代基于三元锂电池建立的巨大市场优势逐渐消弭。 首先是电池封装技术改进,提升了磷酸铁锂电池的续航。宁德时代自己推出的 CTP(cell to pack)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都能在相同体积下塞入更多电芯,让磷酸铁锂电池的续航里程能达到 600 公里。 更重要的变化是,车企对续航的追求不是无限的,有一个 “够用” 的区间。而封装改进使磷酸铁锂得以触及的 600-800 公里续航,已与燃油车相当。大多数时候,这就 “够用了”。 宁德时代的 CTP 技术把 3 个结构件集成至一个夹层,来源:宁德时代官网。 更多车企开始选择这种便宜、够用的磷酸铁锂电池。从 2021 年开始,宁德时代自己的磷酸铁锂电池产量也超过了三元锂电池。到今年上半年,中国超过 2/3 的电动车都采用磷酸铁锂电池。 据《晚点 LatePost》了解,宁德时代在去年年中就已做好 M3P 电池的装车准备。但直到今年 8 月 16 日,这款电池才装上奇瑞星途和智界车型。 接近宁德时代的人士称,车企疲于应对价格战,不想配合宁德时代做 M3P 电池的适配。据宁德时代供应商测算,改用 M3P 电池将让单车成本上涨约 8000 元,够车装 3 个屏幕。 续航达 1000 公里的麒麟电池更为昂贵。搭载 800 公里续航版麒麟电池的极氪 009 售价已经超过 40 万元。再加 200 公里续航,消费者还要多付近 9 万元。 “把续航做到 700-800 公里之后,车主一般只需要两周充一次电,多数长途出行也够了,很少有人需要 1000 公里续航。” 一位电池公司高管曾对《晚点 LatePost》说。 在当前车企对电池的需求中,成本因素越发重要。电池技术的优化重点,也从材料改进进入封装技术改进。材料改进理论上能带来更大性能提升,而且更难被追上;封装技术则更容易被效仿,这使宁德时代要更难保持技术优势。 一位 LG 新能源人士曾对《晚点 LatePost》说,类似 CTP 的技术,几十人的研发团队一年就可以做出来。宁德时代去年刚发布空间利用率 72% 的麒麟电池;今年上半年,蜂巢能源就推出了空间利用率达 76% 的龙鳞甲电池。 而在 30 万元以下的主流汽车市场,宁德时代没有拉开足够的性能差距。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为 174 Wh/kg ,行业普遍已能做到 165 Wh/kg 的水平。 宁德时代长期投入制造技术带来的质量优势目前也无法打动多数车企。宁德时代声称,它每产出十亿颗电芯,只有一颗会存在重大缺陷,电池的整个生命周期都会更安全。但在极致的价格竞争下,车企往往更追求眼前的性能参数和价格。 去年以来,宁德时代的技术优势没有再像过去那样通畅地转化为商业成功。2022 年 1 月,宁德时代的市占率是 50.2%。19 个月后,宁德时代市占率跌至 41.7%,创近一年新低。 追求极限是一种信仰 宁德时代是过去十年来,地球上投资电池生产技术最多的公司。2022 年,宁德时代研发投入 155 亿元,是中国第四大电池公司国轩高科的 7.5 倍,比 5 年前它第一次成为全球第一时增长了近 850%。宁德时代现在有 1.8 万名研发人员,是中国电池行业 2-4 名的总和。 这家公司长期在正向循环里:赚走了行业最多的钱,有更多钱改进研发和制造,又能以更低成本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再赚取更多钱。台积电就是用同样激进投入建立了今天的绝对领先地位,将芯片尖端制造的趋势从 “全球化” 掰成了 “台积电化”。 同样是一个大产业的中间环节,台积电之所以优势持续扩大,是因为芯片行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延续了每 18 个月性能翻倍的摩尔定律,带来了一次次量变到质变的革命——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AI。所有厂商所有消费者都渴求更多更高性能、更低能耗的芯片。 电池无疑是像芯片一样重要的现代文明基础设施。但随着里程焦虑被逐渐解决,车用动力电池的改进对驾车体验的影响,也越来越不易被感知。 宁德时代的应对方式是,动力电池业务从更贵的产品转向更高性能的平价产品,并进入储能、电动飞机、船舶等新应用场景: 推出 1.5 万次循环寿命的储能电池,较行业平均水平高约 50% 。储能电池对使用寿命和成本要求极高。 今年 4 月推出适用于电动飞机的凝聚态电池,7 月和中国商飞成立合资公司商飞时代,研发电动载人飞机; 2022 年底成立电动船舶公司时代电船,7 月投资芜湖造船厂。 把高性能产品做得更便宜,和用全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都需要持续技术投入。这不是一个立马见效的过程,昨天发布的神行电池本身是一个例子:宁德时代在 2017 年就曾推出快充磷酸铁锂电池,但因能量密度过低,当时只能给电动大巴用。6 年后,历经更多迭代,能量密度更高的快充磷酸铁锂电池终于能出现在乘用车上。 从研发动作和投入力度看,宁德时代继续相信投入技术可以带来更好的产品,有朝一日会转化为商业优势。这种做法的前景有诸多变数:人们是否一直需要续航更长、充电更快的电池;电力能否最终取代其他能源;锂电池的终极形态固态电池能否成为现实?答案都需要宁德时代这样的先驱者继续探索。 芯片业的摩尔定律也不是物理定律,它只是从业者对技术发展的一种预测。摩尔定律得以延续,是电子工程师、物理学家、制造专家、供应链专家、销售经理、软件开发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不是每一次全力投入都会有美好结局。亨利·福特、托马斯·爱迪生两人经历 12 年的合作, 在 110 年前就造出了电动车。但当福特开动流水线,人类大规模开采石油让汽油变得廉价后,电动车很快就从美国的马路上消失了。又过了 100 年后,电池才被重新装进汽车。 可如果不行动,就根本谈不上成果。最领先的科技公司,即使在继续投入技术的边际商业收益看起来明显下降时,仍不会放弃前瞻性研发。不论是爱迪生还是现在的马斯克和曾毓群,在投入新技术与方案之前,都无从得知自己一定会成功,但就是在日复一日的研发中,质变可能不期而至。
物理按键消失,仿生振动补位
有别于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手机工业设计似乎已经找到了最成熟的解法。在时间的洪流下,顶着「智能」光环的手机演化为一个个承载着「全面屏」的方盒子,并且交互方式也变得趋同。 正如 iPhone 引领了智能手机时代,iPhone X 的出现也加速了手机「全面屏」的演化。 在 Jony Ive 提出「无边泳池」设计的同时,我们总是希望触控屏幕能够容纳所有的操作流程,让交互界面以易用性为先,不断抛弃那些拟物仿真的元素,全面向简洁平滑的方向靠拢,成就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扁平化样式。 基于尺寸越来越大的「全面屏」,智能手机上的实体按钮也在不断地减少,我们不再需要 Home 键等实体按钮,正如我们不再需要拟物化界面一样。 但你有没有发现,其实人类早已习惯了按钮,或者说,我们早已习惯了最直接的触觉反馈。 最直观的例子是当年 iPhone 7 系列身上的 Home 键,即便它只是一个不可按压的凹槽,但它依然提供了宛如已经按压下去并回弹反馈的物理振动,可谓以假乱真。 如今,我们依然会痴迷于振动反馈带来的拟真触感,在厂商的视角里,这种追求拟真感受的振动方案,被称之为「仿生触感」。 物理按键在消失,振动反馈在补位 我问 ChatGPT :第一个具有振动功能的手机是什么? Motorola StarTAC. 图片来自:alvinfoo 它回答我说:是 1994 年推出的 Motorola StarTAC。而且更早在寻呼机身上,也已经开始通过内置马达的方式来提供振动功能。 可以说是从那时候开始,手机的振动功能就奠定了它的通知交互价值,在需要保持安静的场合,通过振动的方式来提醒用户有新的消息。 当然,振动反馈的交互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不但可以通过眼睛获取视频和画面、通过耳朵获取声音、还可以通过触觉反馈获得感知。 图片来自:iFixit 第一次让我对触感振动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2015 年首次运用在 12 英寸 MacBook 上的 Force Touch 触控板。 苹果在 MacBook 触控板原有的触摸和轻点外,引入了「重压」这一层新的交互,让这块电容式触控板变得更加轻薄的同时,反而带来了更深层次的交互方式。 当然,同年发布的 iPhone 6s 也基于这项技术带来了 3D Touch 交互方式。虽然 3D Touch 这项功能稍纵即逝,但隐藏于 iPhone 、AppleWatch 和 MacBook 内部的 Taptic Engine 仍延续至今。 基于 Taptic Engine 模块这颗横向线性马达所衍生出的一系列交互体验,的确让 iPhone 和 MacBook 获得了相对领先的加分项。 普渡大学 (Purdue University) 的触感学教授 Hong Tan 曾高度评价 Taptic Engine 的效果: 这种点击感与「回弹」(tapped back) 十分相似,但据我目前所知 Taptic Engine 实际上是横向移动⋯⋯这做法十分聪明,因为人类皮肤在感知横向振动上,会比纵向的振动更敏锐。 一边砍掉实体按键,一边通过震动反馈等功能来代替按键带来的真实反馈,这看似是一种矛盾,但也说明实体按键带来的反馈是用户所需要的。 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手指敲击玻璃面板的轻巧灵便,就算虚拟键盘不提供敲击声和反馈,也能熟练地使用手机打字和别人畅聊好几个小时。 可能有很多人都没有打开手机输入法的振动反馈,但在屏幕上使用虚拟键盘来打字,也想获得真实的敲击反馈,其实是对高效和精准的需要。 来自马萨诸塞大学的一份研究显示,如果电子设备能够为虚拟键盘加入震动反馈的话,用户打字时准确性也会进一步提升。毕竟在完全平滑的虚拟键盘上,用户偶尔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按」下了一个按键。 触感反馈还可以应用于游戏身上,我们曾报道过一款在 App Store 上架的视频游戏《Florence》,开发者在许多细节处都引入了对应的针对反馈,例如刷牙时左右晃动的轻微阻力、把物品放到架子上时「咯噔」一下带来的坠落感、旋转按钮时齿轮转动的卡顿感等等。 游戏过程中,在拼图完成时,指尖会随着清脆的提示音而传来短促的回弹,视听观感和指尖触感同时一致地收获了大功告成的满足感;把旧物丢回瓦楞纸箱时每一下都配合了失重感,玩家的心也跟着一下下沉到谷底。 这些体验,我们都可以通过 iPhone 上的 Taptic Engine 来准确地感受到循序渐进的细腻情感,也是有别于传统游戏的交互玩法。 触感反馈应用于游戏场景的最佳例子,应该是 Nintendo Switch,它在可拆卸的 Joy-Con 手柄里加入了较大体积的线性马达,并引入了「HD 振动」的概念。 玩家在游玩游戏的时候,甚至可以通过 Joy-Con 仿真的振动反馈来感受到「盒子里小球的数量」和「挤牛奶」的手感,这无疑提升了游戏的拟真程度,为玩家带来更为沉浸的游戏体验。 仿生触感,是智能手机进阶体验的必要构成 一直以来,在宣传策略上,大部分手机厂商的侧重点都会放在外观设计、性能、拍照影像等等,很少会在「振动反馈」这些细节上浪费太多笔墨。 毕竟振动并非一个单纯靠文字和图片或者影音媒介就能够传达给消费者的功能,需要消费者亲自上手尝试之后,才会对手机振感的好坏有一个直观印象。 这也导致手机振感体验一直存在着较大参差,正如我们以前在文章里提到过的那样:大多数产品都不会对手机震动的强度和长度进行考究,不管是来电提醒,还是短信通知,亦或是按压虚拟按键,都只是强烈地「嗡!!!」一下,说白了就是敷衍。 所以时至今日,很多人仍然不喜欢打开输入法振动反馈,并且还有不少网友仍在微博上表示,手机振动是一个「到手关」的功能。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那些手机的振感做得不够「贴心」。 若是振感恰到好处,细腻之余还能带来一定的信息量,提升人机交互体验的话,那么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享受这份拟真触觉而带来的直觉感知。 因此,智能手机高级感的构成,也离不开触感上的交互。 印象里,是在 iPhone 6s 发布之后,细腻的振动反馈成为了智能手机行业新的追求点。犹记得在 2020 年初,微博上曾就手机打字振动声音是「嗡嗡嗡」还是「哒哒哒」而展开了热烈讨论。 似乎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手机厂商们开始将振动这件事情放上台面讨论,开始普及体验更好的线性马达,而消费者也开始对这个手机内部占据体积越来越大的马达有了更多关注。 比起以往体积小巧的转子马达和纵向线性马达,横向的 X 轴线性马达需要占用机身更多的空间,也曾是 iPhone 7 系列砍掉 3.5mm 耳机接口的一个「借口」,但 X 轴线性马达也在功耗、反馈的细腻层次等方面带来更大的优势。 单靠越做越大的 X 轴线性马达就可以带来仿生触感体验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除了器件品质和档次,触觉反馈算法的后期优化也同样不可忽视。 为大多数 Android 旗舰机提供振动马达元器件的 AAC 瑞声科技,也是全球首家发明并量产 X 轴线性马达的供应商,目前占据了约八成的线性马达市场,在消费电子感知体验领域其实也已经处于领先态势。 在自研硬件的同时,瑞声科技也意识到软件算法的重要性,于是这些年瑞声科技还组建了算法团队,推出了 RichTap 触觉反馈解决方案。通过软硬件的垂直整合,瑞声科技以全套感知解决方案为基础,也协同终端厂商一起打造全链路的拟真触感体验。瑞声科技声学电磁营销部总经理丁祥在仿生触感开放日上表示: AAC 是致力于打通全链路 Haptics 能力的解决方案提供方,也可能是最懂 Haptics 交互体验的领导者。 在终端厂商的视角里,也有意愿去探索触感交互的深度。 今年开始强调「产品力优先」的一加,似乎很早就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了线性马达这个零件身上,无论是定制化硬件还是软件的联合调优,都给到我们一种不遗余力的感觉。 最近,一加官宣与瑞声科技继续携手,共同成立「一加 & AAC 仿生触感实验室」,目的是联手打造更好的产品体验,共同推进安卓阵营的马达「仿生触感生态」从建立走向成熟。 如果没有了触感反馈,人机交互可能会带来一些阻碍,包括准确性降低、交互感和信息缺失、可访问性带来障碍等等。 为了让用户在虚拟世界中带来表达真实的触感,瑞声科技基于硬度、粗糙、速度、质量、弹性、韵律六大感知属性,从而构建「拟真触感」。 目前,CSA0916A 这颗 X 轴线性马达是 AAC 第四代技术的代表之作,也是在智能手机中实现拟真触感的硬件基础。它的体积超过 600mm³ ,稳态振动量 1.4Grms,覆盖 50Hz-500Hz 超宽频,并由一加 11 首发搭载。 瑞声科技触觉反馈用户体验专家王修越表示,感知属性的产生是由物理属性决定的,要满足拟真触感,既要在强度、频率、时长等方面有足够的上下限。 既要表达微风吹拂的轻微振感,也要还原电闪雷鸣的顿挫,就需要通过算法来精巧地控制强度和频率以及响应的时长。 算法还在不断地迭代,仿生触感的体验也朝着「拟真」的方向去提升。时隔八个月,CSA0916 这颗仿生振感马达再被一加 Ace 2 Pro 沿用。 常言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在振动马达硬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全新发布的一加 Ace 2 Pro 也应具备相对更优的触感体验。 对此,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在 ACC 仿生振动开放日上自信地表示: 一加 11 发布的时候,我们说振感『未来一年,没有对手』。在 8 个月的调校优化之后,振感体验再升级。基于联合优化的全相磁路技术,Ace 2 Pro 将带来超过 500 个系统振动场景调校,还有那些『主流游戏』的高品质振感适配。 至于体验如何,只能留待发布会之后,亲自上手去感受一番才得以知晓了。 触感体验这件事和听感相似,都是比较主观的。但值得肯定的是,拟真的触觉反馈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用户可以因此获得更加沉浸的交互体验。 在屏幕不断取代一切的趋势下,按键的物理形式可能正在消亡,但按键作为一类高效的人机交互方式,足够简单和直接,依然值得厂商和开发者们去继续挖掘它的交互深度。 一加和瑞声科技选择的仿生触感方向,也算是为正在消亡的物理按键找到了一种新的交互形态,在消灭手机实体按键和提供真实触感反馈之间,取得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平衡点,这可能比讨论物理按键本身的存在价值更有意义。 当指尖传递而来的触感反馈足够真实的时候,或许我们就不会再过分怀念实体按键了。
逆势增长的折叠屏背后,一场国产供应链的赶超与“暗战”
在不断下滑的手机市场,折叠屏成为了一个“另类”,去年超60%的增速,和全球手机行业的负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如此,折叠屏手机在解决了大屏和轻薄便携的问题之后,也正在高端市场占据更多的份额,成为高端手机迭代的方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可以看到,近两年,越来越多的手机品牌入局折叠屏市场,从左右折到上下折,从一年一款,到一年两款。折叠屏成为手机品牌在存量市场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也是突围高端市场的利器。来自DSCC的报告显示,2022年全年,折叠屏智能手机的全球出货量增长了62%,达到1290万部。 值得注意的是,折叠屏的向上发展,不仅仅是终端品牌之间的争夺,也是国产手机供应链的一次升级与“暗战”。过往,在屏幕、铰链等核心技术上,基本都是海外品牌引领。现如今,随着京东方、维信诺、TCL华星等国产面板厂商的崛起,折叠屏手机的国产含量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屏幕和铰链上,国产化不断加速。 从0到2000万,折叠屏手机逆势增长 五年前,柔宇科技发布了屏幕可折叠的手机,成为了折叠屏手机的开端。后期,三星和华为都发布了折叠屏产品,并占据了市场大部分份额。 到了2021年,国内头部手机巨头基本都加入折叠屏战局。1年后,主流厂商齐聚折叠屏市场,发布一款或多款折叠屏产品,价格得下探,也给了更多用户尝鲜的机会。更大的屏幕以及携带的便捷性,也让折叠屏引起了更多高端用户的关注。 数据不会撒谎,折叠屏正在成为手机行业的一股“清流”。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下降13%。第二季度下跌速度有些放缓,但也有10%。对比之下,折叠屏手机逆势增长,并逐渐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Counterpoint数据显示,全球第一季度折叠屏手机销量大涨64%,国内折叠屏手机第一季度销量更是暴涨117%,达到108万部。在美国市场,研究还指出,2022年美国折叠屏智能手机的用户基数为470万部,28%的当前智能手机用户下次换机时大概率会选择折叠屏智能手机。 2022年,尽管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中折叠屏类占比为1.1%,但其在在800美元(折合人民币5600元)以上价位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中占据7%的比例。 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手机市场之一,国产品牌的入局以及供应链的完善,也成为推动折叠屏手机快速增长的关键一环。目前,华为、小米、OPPO、vivo等多家国产品牌已推出折叠屏手机。京东方2017年在成都投建的中国首条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实现量产,打破了三星的垄断。后续,TCL华星、维信诺等国内多家屏厂柔性AMOLED生产线的建立和量产,进一步推动了折叠手机的快速普及。 谈及折叠屏手机的快速发展,TCL华星CEO赵军对钛媒体App表示,大概五年前,折叠手机开始进入消费者的视野。三年前,折叠手机的市场规模还小于100万。今年,整个折叠手机的市场规模接近2000万,大概是在1800万到2000万之间,全球折叠手机的出货量,基本每年是以几倍的速度在增长。“我们认为折叠手机是目前智能手机领域产品创新和迭代的主要创新点和增长点。” 赵军给出的预测,是站在产业链端的观察。对于折叠屏手机今年的发展,多家机构给出了更高的预期。 图片来源:Counterpoint Counterpoint预计,今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将同比增长52%达2270万部。到2027年,全球折叠屏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将超过1亿部。中金公司研究也指出,2022年折叠屏产品迭代加速,预计2025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有望达到8000万台。 Counterpoint高级分析师Jene Park表示:“从长远来看,我们正在观望苹果公司的表现。我们认为苹果公司可能会在2025年首次推出折叠屏iPhone,有望为该细分市场带来新的增长。” 不断下探的成本,折叠屏规模增长的关键 谈及折叠屏,大部分的第一反应都是贵。的确,更大的屏幕,更低的良品率以及更高的成本,让折叠屏的价格居高不下。一位手机行业从业者告诉钛媒体App,价格永远是用户购机的第一要素。 过去,折叠屏手机规模增长不快,主要原因也是价格太高,动辄上万的售价,即便是高端用户,下单的时候也要犹豫一下。一名供应链分析师透露,小折叠屏比直屏屏幕在成本上贵上百元,与直屏相比,折叠屏需要在材料、膜材、结构和应力管控方面需要改进。 区别于直屏手机,折叠屏除了对屏幕组件要求更高,增加了可折叠盖板、铰链等技术,成本相应也提升了很多。京东方相关技术人员对钛媒体App表示,折叠屏手机的技术难点在于攻克屏幕高频率弯折次数和铰链的寿命问题,以及屏幕搭载整机厚度、电池续航、软件适配度等问题。 水滴型面板与直接折叠型面板对比 随着供应链能力地提升,可以看到,基于增强折叠屏幕强度和耐用性的要求,盖板、铰链已经有了更优的解决方案。比如京东方研发的水滴形态技术,减缓了折叠区的弯折半径,可实现超20万次折叠。由于水滴形的设计,使得水滴上端的亮片屏幕自然靠拢,也给整机的厚度控制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节约整机空间的同时也为电池容量提供了保障。 在影响折痕和屏幕寿命的盖板玻璃上,材质也从最初的CPI薄膜发展为UTG超薄玻璃,屏幕保护强度进一步提升。屏幕厂商除了在提升折叠屏的画质、护眼等能力外,在降低功耗上也做了很多投入,以提升续航能力。 随着整体技术的不断成熟、良品率以及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占据折叠屏手机主要成本的面板价格也不断下探。根据DSCC数据显示,2020年可折叠面板整体价格在130美元左右,预计2024年成本有望减少一半。 目前,最便宜的上下折产品售价已经来到三千元。赵军认为,上下折手机的价格应该在3千左右,左右折的应该在5千左右。预期在比较短的时间之内,折叠手机的市场会突破5000万,这个不是大概率事件,是基本确定的,甚至有可能会突破一亿。到那时候,折叠屏手机的整体面貌,甚至整个智能手机的面貌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国产供应链的又一次升级与突围 一开一合,折叠的形态,满足了消费者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全新的技术规格以及更高的要求,也是国产供应链的一次升级和突围。 从折叠屏手机的发展进程来看,早期的供应链主要集中在海外。不过,随着国产折叠屏手机的崛起,本土供应链企业也加快了扩张的步伐,折叠屏供应链的国产替代正在加速。 在盖板材料这块,UTG已经逐渐取代CPI成为折叠屏市场的主流。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折叠屏手机中UTG的渗透率已达86.3%,预计到2023年将超过93%,逐渐取代CPI。目前,在UTG技术上,主要是肖特、康宁之类的国外厂商掌握,其中肖特在去年的市占率高达47%。 不过,诸如凯盛科技、长信科技等国产厂商也在提速。中金在去年曾指出,国内厂商UTG产能正在扩张加速,并且由二次减薄加工向一次成型布局。7月底,凯盛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UTG有小批量订单出货并已在相关终端手机上应用,同时公司也正与多个客户进行全面对接,加快推进UTG及UTG迭代产品进一步市场化。 6月初,长信科技回复投资者称,搭载公司子公司东信光电UTG产品的vivo x flip已经上市发布,东信光电为搭载国内可折叠手机的首家UTG量产企业。公司在UTG领域技术储备充分,包括与OPPO在内的国内主流手机客户均有深入合作。 在铰链技术上,则是引来精研科技等厂商的布局。其中,精研科技已经向三星、华为、小米供应铰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精研科技也表示,目前公司具备折叠屏手机转轴(铰链)MIM件及整体铰链组装的研发、量产能力,已经为折叠屏手机安卓系头部客户供应手机转轴(铰链)用MIM件、手机转轴(铰链)。 作为折叠屏的核心,中国屏幕面板企业快速崛起。当下,凭借着在终端销量上的优势,三星稳居第一的位置。和LCD等面板技术的发展类似,早期新技术大多掌握在国外厂商的手中。后期,经过技术上的升级,以及国产手机品牌的支持,京东方、维信诺、TCL华星等屏厂快速成长。 其中,京东方从iPhone12开始已打进苹果供应链,与三星、LGD共同成为苹果三大柔性屏供应商。日前,还有消息称,天马有望成为iPhone SE4二级供应商。 从智能手机AMOLED市场份额的变化中,也能够看到国产屏厂的努力。来自CINNO Research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国内厂商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份额相比去年的22.6%增加至37.8%。 图片来源:CINNO Research 其中,京东方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0.3亿片,同比增长68.4%,位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二,预计全年柔性AMOLED出货量目标为超过1.2亿片。深天马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0.1亿片,同比增长550%。对比之下,三星的份额则下降近两成。 近一年折叠屏手机,钛媒体App制图 钛媒体App整理了近一年发布过的折叠屏手机的屏幕供应商,可以看到,三星依旧是主流,但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使用国产面板。其中,京东方已将柔性OLED显示技术应用于国内外多款高端旗舰机型,比如今年4月发布的vivo X Flip,荣耀7月推出的Magic V2,折叠能力高达40万次以上。 维信诺通过Padbending R减小技术,实现荣耀Magic V2下边框区域厚度降低,配备边框走线优化设计,实现更窄下边框。TCL华星给moto供屏,让折叠屏的尝鲜价格降到了4000元以下。 深天马A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随着公司最新的AMOLED产线TM18提前点亮、首批产品已向行业品牌客户出货。公司将考虑主要在TM18产线上进行折叠、HTD屏的生产,预计2023年将具备量产能力,并推出相关折叠、HTD产品。 中金在报告中指出,降本需求驱动下,国产厂商发力屏幕模组制造,看好在国内厂商技术成熟和降本需求的趋势推动下,更多的国内厂商将参与到折叠屏手机面板的供应中。 一位行业分析人士向钛媒体App透露,三星给国内品牌的屏幕并不是最好的,未来随着国产屏厂在显示效果上的提升,加上成本上的优势,将会占据更多的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折叠屏面板战场的争夺也是国内屏厂的一次“暗战”。技术上的竞逐外,如何降低成本,搭载在更多的终端设备上,也成为关键的争夺。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上下折正在依靠更低的价格成为今年折叠屏重要的销售增量,也是某国产品牌为了抢占份额的重点产品线,不排除下代使用国产屏幕,目前也在显示效果和成本间权衡。 关于折叠屏终端和供应链的竞争才刚开始,随着国产替代加速,中国品牌也终将走向前列。从0到2000万只是一小步,折叠屏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提升,比如折痕,目前无法消除只能淡化。屏幕面板的争夺亦是如此,“取代”三星之外,国内屏厂也在暗暗展开较量,这也是打入头部品牌的必经之路。 作者/杜志强,编辑/钟毅
百度“下车”
套上极越新包装的集度员工,已经再难等来李彦宏为其加油打气的场面。 2021年7月,在集度汽车成立的第128天,李彦宏到访位于上海嘉定的集度汽车总部,为这家刚刚成立4个月的公司鼓劲,对现场集度员工说道:“集度,承载了百度的造车梦……我很想加入你们,大家一起干。” 如今,这样的场面恐难再现。根据近期百度与吉利对外发布的公告,尽管双方合作关系仍在,但原本有百度主导的集度汽车,已经改头换面为吉利主导的极越汽车。 上述变化也意味着,百度由曾经主导汽车制造的一方,后退为吉利的技术供应商:以前的集度,话事的是百度,而非吉利;现在的极越,情况显然倒了过来。 造车梦进展不顺的大厂,不止百度一家。阿里与上汽合作的智己汽车,华为与长安、宁德时代合作的阿维塔汽车,月销量均在千辆左右徘徊。与之相比,一线新能源车企早已迈入月销破万门槛,甚至开始朝着三四万目标冲刺。 雷军 还在坚持推进造车梦的大厂中,雷军的小米,也很久都没有好消息传出了。 两年前躬身入局造车的大厂,更多看重的并非汽车销售带来的硬件收入,而是希望将汽车作为承载自动驾驶技术的载体,最终依然打的是通过技术软件赚钱的算盘。 为了更好掌控数据资源,这些大厂格外重视主导权的归属。在选择合作车企时,华为瞄向的多是市场销量不佳、生存竞争力大幅下滑的品牌,对于为什么不找BBA(奔驰宝马奥迪)合作的原因,余承东给出的解释便是,华为要赢、要能活下来,主动权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放弃主导权,对大厂而言,某种程度上等于放弃了掌控自动驾驶未来的雄心。 自动驾驶,成为推动大厂下场造车的最大推手。 2015年左右,全球汽车领域迎来代际变革,软件定义汽车的新能源时代,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为标志的“汽车新四化”,让大厂看到了携行业优势入局造车的机遇。 彼时,全球几乎所有大厂都发布了自动驾驶相关计划,谷歌有Waymo,百度有Apollo,亚马逊、阿里、京东、美团等纷纷盯上了无人配送车,Uber、Lyft、滴滴等网约车公司则看上了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带来的无限未来。 坐在车上降临发布会,成为当时一景。2017年的百度第一届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乘坐一辆无人驾驶车,从北京五环外全程直播开向会场。因为中途汽车压到实线,李彦宏还吃到了一张来自北京交警的罚单。当年11月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对外承认了此事,并表示:“如果无人驾驶的罚单已经来了,无人驾驶汽车的量产还会远吗?” 为了将Apollo系统推广到更多车企,李彦宏甚至在2018年对外表态,“百度不会自己造车,不会自己去开生产线、设计发动机,只做擅长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 但收效寥寥。此前正是因为不愿接受Apollo捆绑条款,何小鹏与李想先后拒绝了百度的投资。据腾讯新闻《潜望》爆料,李想当时与时任百度总裁兼COO的陆奇和负责投资业务的李彦宏太太马东敏谈崩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马东敏下属团队拟出的竞业条款太过苛刻,如“地图、自动驾驶等必须用百度的。” 当时选择这么做的也不止百度一家。当时李想找到阿里投资时,也曾被要求搭载云OS系统,导致双方并未展开深入沟通。 最终,百度选择了愿意全盘接受竞业条款限制的威马汽车。但曾经一度超越“蔚小理”,位居造车新势力第一的威马汽车,却因产品、技术上的选择偏差,很快掉队,沈晖不得不于2022年底,开启自救方案,宣布全员降薪,其中员工打7折,高管减半,并停发年终奖和补贴。 在威马显出疲态的同时,李彦宏着手推进百度造车事宜,并有了集度的诞生,按李彦宏的说法,“集度汽车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把百度多年的自动驾驶技术、智能座舱技术第一时间推广到市场上。” 那段时间,李彦宏对集度保持高度关注,人虽不在集度公司董事会,但仍会参与产品定义及设计的相关评审会。甚至,集度汽车要实现的年预订单目标,还被明确写进李彦宏的2022年度OKR。 但新的变化也开始在2022年浮现。当年6月,集度汽车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吉利汽车所关联的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全资退出,只剩下百度所关联的达孜县百瑞翔。 此次股权变更后,李彦宏几乎再未出席任何集度汽车的公开活动。集度在网络上的活跃度,也肉眼可见地减缓。 及至今年8月初,吉利和百度关联公司合资成立的“杭州极与越科技有限公司”浮出水面,新公司由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兼CFO张权担任执行董事,集度CEO夏一平担任总经理。与集度时期百度持股55%、吉利持股45%不同的是,新公司中,吉利持股65%,百度持股35%,双方交换了造车的主导权。 根据吉利和百度的官方公告,未来,吉利、百度、集度、极越四者之间的造车流程,将变更为由吉利输出SEA浩瀚架构,百度输出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文心一言等AI技术能力,集度负责在SEA浩瀚架构基础上对百度AI技术进行产品化和工程化,将产品与技术输出给极越,然后借助吉利完成整车生产制造,最终汽车以极越品牌对外销售。 百度从不造车再到造车,以及现在造车梦遇阻的变化,几乎成为一众大厂开拓汽车业务的缩影。 广阔的商业前景,吸引着一众大厂痴迷于自动驾驶,甚至不惜亲自下场造车。在马斯克看来,FSD(全自动驾驶)软件订阅服务,将是“特斯拉市值可能改善一个数量级的东西”。也正是借助FSD的订阅底气,马斯克才喊出了特斯拉可以零利润卖车的豪言壮语。 更重要的是,自动驾驶的深入使用,还将直接带动大厂云服务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高阶辅助驾驶能力车型量产交付,对数据收集、处理需求的增加,必然带动云服务资源的增长。 但理想并不总能够照亮现实。余承东的造车梦,醒得比李彦宏还早了五个月。3月8日,在余承东主导下,“AITO问界”刚被更改为“HUAWEI问界”,余承东就收到了来自任正非的当头棒喝。在内部下达的文件中,任正非再次重申华为不造车宣言,并明确华为标志不能和汽车商标组合使用,禁用“华为问界”“HUAWEI AITO”等。 在造车业务上,萌生退意更早的大厂,或许要数阿里。2020年11月,在上海中心观光厅最高层,上汽、浦东新区、阿里三方举行签约仪式,共同出资成立智己汽车。 但在两年后智己汽车的A轮融资中,只剩下上汽集团继续追加投资的身影,阿里并未对“亲儿子”智己汽车继续加注。 随着百度放弃造车主导权,大厂在汽车产业链中几乎全面转向了技术供应商的角色。百度+吉利的组合,让不少人将其联想到华为智选车模式。但借助华为智选车模式,曲线实现自动驾驶野心,无疑将变得更加艰难,华为就是前车之鉴。 顶着“最快月销过万”“最快达成10万辆交付”头衔的华为问界,进入2023年,越来越卖不动车了,销量迟迟难以重回月销过万门槛。反映在财报上,华为2023上半年,来自汽车业务收入10亿元。相比之下,2022年全年华为汽车业务收入为21亿元。这或许意味着,华为汽车已经陷入增长停滞状态。 且留给百度、华为们可供挑选的合作车企数量,也越来越少。有媒体爆料称,比亚迪已经放弃与百度的自动驾驶合作协议,转向内部自主开发。 对大厂来说更糟糕的是,已经在智选车合作名单中的车企,也纷纷打起借鸡生蛋的心思:3月份,赛力斯发布全新新能源汽车品牌——蓝电,并上市首款产品蓝电E5,新车不再采用华为的电驱平台和鸿蒙座舱。 4月份,被爆出正在与华为联手推进智选车业务的江淮,对外发布新能源乘用车品牌江淮钇为。 在进展缓慢的自动驾驶现实挑战面前,大厂开始将目光转投新兴技术浪潮。 尽管外界猜测百度让出造车主导权的原因,可能与造车资质缺失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通过造车从而实现自动驾驶布局的商业野心,越来越失去现实说服力。 由Waymo掀起的自动驾驶浪潮,又被Waymo终结。因商业化迟迟不达预期,Waymo遭遇估值暴跌。 2018年,摩根士丹利给Waymo估值 175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字节跳动和Space X的全球第三大未上市公司。到2020年,Waymo启动新一轮22.5亿美元融资后,估值仅为 300亿美元,暴跌超八成。 在Waymo估值暴跌的同时,国外网约车巨头Uber、Lyft,先后出售了自动驾驶团队;亚马逊则于去年10月关停了规模约400人的Scout无人配送车项目。 进入2023年,无人驾驶领域的寒冬仍在全球蔓延:市值高达50亿美元的自动驾驶卡车公司Embark,宣布结束运营并解雇了大部分员工;自动驾驶卡车Locomation宣布裁员近70%,且产品迟迟未能投入商业运营;估值86亿美元的无人配送一哥Nuro,宣布大规模裁员,并叫停无人车量产和商业落地计划。 国内大厂也纷纷给自动驾驶业务动起手术:8月份,华为车BU被传出参考荣耀模式,对外出售,寻求独立发展消息;6月份,百度调整智能驾驶事业群(IDG),旗下智能交通事业部(ACE)被划归到智能云事业群(ACG);5月中旬,阿里对旗下达摩院约300人的自动驾驶团队进行重大调整,其中自动驾驶实验室并入菜鸟集团,同时进行人员优化。 AI大模型,成为大厂摆脱自动驾驶阴影的一针兴奋剂。在所有应用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次的共识下,百度推出文心大模型,阿里发布千问行业大模型,华为亮相了盘古大模型…… 就连一直布道自动驾驶的马斯克,都表态,认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影响比自动驾驶大很多,在推动FSD V12版本落地的同时,开始疯狂购入近万张英伟达芯片,着手开发大模型产品。 大厂造车梦最后的希望——小米,也正在全面拥抱大模型。近期年度演讲中,雷军表示,小米自研的手机端大模型,已经初步跑通。 但面对日益临近的小米首款车量产日期,雷军选择舍大模型而取造车梦,明确小米将坚持“轻量化、本地部署”的研发方针,不会进军投入巨大的通用大模型竞赛。 如同正在被戳破泡沫的自动驾驶一样,大模型也开始进入泡沫期。Gartner近日发布的生成式 AI 炒作周期报告中指出,当前大模型发展已达到“膨胀预期峰值”。 Gartner将生成式AI的炒作周期划分了五个阶段,分别为创新触发期、膨胀预期峰值、幻灭的低谷、启蒙的斜坡和生产力的高原。 但Gartner同时指出,跌入低谷后的大模型,有望在未来2-5年内进入第五个阶段,迎来真正的收获期。 考验耐心和勇气的机会,又一次摆在了大厂面前。
蔚来将在1-2年内自研并量产自动驾驶芯片
集微网消息,蔚来汽车科技副总裁白剑在微博上表示,蔚来汽车将能够在1到2年内量产其自主开发的自动驾驶(AD)芯片。 白剑指出,自推出蔚来技术平台1.0(NT1)以来,该公司一直在设计自己的域控制器电路和结构,并委托代工厂负责生产。他表示,蔚来还一直在开发自己的产线测试夹具、测试软件开发,供代工厂使用。 “未来一两年内,AD芯片为首的一些关键芯片也会自研量产!真全栈,全自研!”白剑还表示,“蔚来汽车的工厂也一样,更像苹果模式,九月见。” 此前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表示,美国对华芯片制裁短期内不会影响蔚来汽车的经营,也不会对该公司的长期战略产生任何有意义的影响。他表示,在核心技术方面,蔚来的目标是实现全栈自研。 据电子时报报道,蔚来一直在汽车芯片、电池和手机等不同细分市场快速扩张。当被问及为何公司要大力发展电池和IC时,李斌表示,要在2024年实现盈利,蔚来必须能够从售价约10万元人民币(13701美元)左右的车辆的大众市场中获得超过20%的毛利率。他表示,除非自己生产电池和集成电路,否则就没有机会实现这一目标。 蔚来汽车在2023年第一季度销售额达到10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7%。2023年第一季度,其净亏损达到41.5亿元人民币,同比净亏损扩大216.9%。 蔚来2023年第一季度毛利率仅为1.5%,较2022年第一季度的14.6%大幅下降。但该公司强调将继续大幅投入研发。李斌表示,2023年公司将每季度投入30亿-35亿元人民币用于研发。 2023年上半年,蔚来汽车交付新车54561辆,同比增长7.35%。但这一数量仅占其2023年25万辆年度出货目标的21.82%。蔚来需要在2023年下半年平均每月交付超过32500辆汽车才能实现年度出货目标。 蔚来今年7月交付20426辆汽车,与2023年上半年的月度平均水平相比已经大幅增长。但随着厂商积极的定价活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正在加剧。
残疾活动家批评iPhone语音控制功能已严重落后,呼吁苹果投入更多资源
IT之家 8 月 17 日消息,截瘫残疾活动家科林・休斯(Colin Hughes)近日在 The Register 平台发布专栏稿件,批评苹果的语音控制(Voice Control)功能已经严重落后,认为苹果已经差不多“遗忘”了这项辅助功能。 IT之家注:通过“语音控制”功能,用户可以用语音完成轻点、轻扫、键入等操作,以便浏览设备以及与设备进行互动。 科林・休斯在文章中从自己和其他人的体验入手,表示语音控制功能是其必需品,IT 之间翻译如下: 对于有严重残疾的人来说,语音控制功能并非一个普通的应用,而是严重依赖的必需品。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需要通过语音控制功能,清晰地口述内容,而这项功能决定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语音控制当前的使用体验并不好,虽然你可以自定义添加词汇表,但后续您口述这些专有名词时,“语音控制”总是忽略句中的大写字母。 此外在专有名词处理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动词“will”经常被误认为是语音控制中的专有名词“Will”。同样,当提到天空中的火红球体时,该应用程序可能会错误地将其识别为英国小报“太阳报”。 另一位残疾用户 Ian Gilman 表示,Siri 可以在任意应用中广泛使用,而语音控制功能则使用范围相对比较窄。 休斯认为苹果公司的语音控制功能已经落后于谷歌、Nuance 的 Dragon Dictate 等诸多公司。 休斯表示在 Pixel 手机上试用 Google Project Relate 应用之后,发现其更准确、更个性化地识别语音。 而且在他佩戴呼吸机、环境有点嘈杂的情况下,Google Project Relate 应用依然能够准确听写他的口述内容。 这篇文章呼吁苹果公司在语音控制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并更充分地与残疾人社区合作。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