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功率半导体,迎来SiC时代
在汽车终端市场需求以及与硅的价格平价的推动下,碳化硅产量正在迅速增加。 电动汽车中已使用了数千个功率半导体模块,用于车载充电、牵引逆变和直流到直流转换。如今,其中大部分是使用硅基 IGBT 制造的。转向基于碳化硅的 MOSFET 使功率密度加倍,并在更小、更轻的封装中加快了开关速度。 电动汽车和充电站对高电压和在炎热、恶劣环境下工作的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这种宽带隙材料的制造和封装成本较高,碳化硅(SiC) 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获得坚实的基础。然而,这种情况正在改变。PowerAmerica 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 Victor Veliadis 表示,SiC 功率模块现在的价格与硅基模块相当,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供应合作伙伴关系和新 SiC 工厂的建设。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SiC晶圆技术需要升级。制造这些器件需要 20% 的新工艺工具和 80% 的改进工具。我们的目标是加快集成和分立功率器件的周转速度,这就是汽车制造商转向直接晶圆厂到模块协作的原因。 图 1:确保供应和快速技术进步的收购和合作协议。 新的晶圆工艺工具包括高温外延生长(>1,500°C)、热离子注入、快速热处理(RTP)和更快的脉冲原子层沉积。用于硬而脆的 SiC 材料的晶圆研磨、CMP、抛光垫和浆料正在发生重大改进。包括剥离剂和清洁化学品在内的新材料可满足设备和可持续性需求。 从封装端来看,带有分立元件的高功率印刷电路板正在被集成电路和芯片级封装(CSP)等集成封装所取代,以实现更小、更可靠的高压操作。这使得电动汽车能够配备更小、更轻的电池组,这有助于增加行驶里程。虽然今天的重点是 SiC 功率以及将 Si 功率模块扩展到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但未来的 SiC 模块将在电动汽车中占据主导地位。此外,GaN 将在电动汽车、电网电力和智能能源领域找到利基市场。 SiC 和 GaN 功率的市场和技术 到 2030 年,全球将生产 3900 万辆纯电动汽车,相当于 2022 年至 2030 年复合年增长率为 22%。这反过来又推动了功率半导体市场,预计该市场将利用到 2030 年,大约 50% 的硅器件、35% 的碳化硅器件和 12% 的氮化镓器件。在电动汽车中,牵引逆变器将电池组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为驱动前轴和后轴的电机提供动力。SiC 还可以加速车载和非车载充电,将电网的电力引入电动汽车。 最重要的是,SiC 模块构成了从 400V 电池向 800V 电池转换的基石。当车辆充电速度更快、续航里程充足且每辆车的电池成本低于 10,000 美元时,消费者将更快地采用电动汽车。 SiC 模块正在达到与硅基电源解决方案价格相当的临界点,同时实现更高效、更紧凑的系统。再加上目前使用的 400V 电池(包含 600V 或 650V 器件)的 800V 电池范围的扩展,正在刺激 1,200V SiC 器件的大批量生产。然而,晶圆晶体缺陷对良率的影响、器件封装和模块集成的损失以及汽车制造商和电力系统制造商之间更紧密联系等供应链变化仍在进行中。从实际角度来看,新的碳化硅晶圆和晶圆厂产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大批量。 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人们对该技术的热情。分析师继续上调 SiC 市场预测。Yole Group 预计,到 2027 年,功率半导体市场将达到63亿美元,其中 70% 用于汽车应用。仅看 SiC 晶圆产量(从 SiC 晶圆开始),TECHCET 预测 2022 年至 2027 年复合年增长率为 14%。 图 2:汽车制造商正在转向与模块供应商、最终与芯片制造商进行更直接的合作。 IDM、代工厂、无晶圆厂活动 Wolfspeed、意法半导体、安森美、罗姆、英飞凌和博世等领导者是芯片制造方面的关键参与者。这些设备的最大成本贡献者,碳化硅晶圆,正开始从 150 毫米制造迁移到 200 毫米制造,但生长、切片和制备过程仍然依赖于昂贵、耗时的手工操作。 各方,尤其是 IDM 和晶圆厂,都在努力降低 SiC 晶格的缺陷率,开发 SiC 专用工具平台,例如高温离子注入、在 1,500°C 以上运行的外延沉积炉,以及改进的 CMP 浆料、抛光垫和清洁化学品加工几乎与金刚石一样坚硬的材料。 由于基于硅、SiC 和 GaN 的电源电路都在 400V 电池范围内竞争,因此技术转换已经完成。然而,SiC 电源系统能够提供比 GaN 高得多的功率水平(见图 3)。 “我称其为 650V 战场,因为实际上所有三种技术在这个范围内都具有竞争力,”PowerAmerica 的 Veliadis 说道,他参加了 SEMICON West 举办的“连接汽车生态系统与 SiC 制造”论坛。GaN具有比SiC更高的电子迁移率,但其成熟度较低,无法与SiC的高功率水平相匹配。即便如此,GaN 在制造高频器件方面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此外,英特尔、imec 等公司目前采用的一些硅基 GaN 方法看起来非常有前途。 图 3:SiC、Si 和 GaN(左)的功率密度工作窗口在 650V 器件(400V 电池)的低端重叠,但用于 800V 电池的 1,200V 器件即将推出 碳化硅模块被认为对于提高电动汽车的电力传动系统效率至关重要。从硅基设备到碳化硅设备的巨大转变将大大有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功率密度,同时减小电动汽车的尺寸、重量,最重要的是,降低成本。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硅基功率半导体虽然仍在优化,但在传导和开关损耗方面已达到其运行极限。碳化硅更宽的带隙(硅为 3.26eV,硅为 1.12eV)可减少此类损耗,并提供卓越的高温和高频性能。 迄今为止,许多 SiC 芯片制造商已将 150mm 硅生产线转变为 SiC 制造。Veliadis 表示:“迄今为止非常成功的模式是在成熟的、完全折旧的硅工厂中加工碳化硅,资本投资约为 3000 万美元,回报当然是巨大的。”对于电源模块来说,成本最为重要。“使用碳化硅,您将为半导体芯片支付大约三倍的费用,但最终的系统成本低于硅功率模块,这是违反直觉的。但答案很简单。在高频下高效运行的能力大大减少了磁性元件和无源元件的体积,以至于抵消了芯片制造的较高成本。” 然而,该行业已经没有可以花费 3000 万美元进行翻新的旧工厂了。新的碳化硅晶圆厂正在迅速建设中。与此同时,无晶圆厂公司正在争夺产能。 “我们有两个相互竞争的市场——汽车市场和可再生能源市场,它们都在寻求产能,”罗伯特·博世功率半导体和模块高级副总裁拉尔夫·博内菲尔德 (Ralf Bornefeld) 表示。“我们从新冠疫情中了解到,一个竞争市场可能会关闭另一个市场,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博世目前正在生产第三代 SiC MOSFET 模块,击穿电压为 1,200V。 SiC 器件特别适合汽车,因为它们可以在恶劣环境下以更高的温度运行提供高功率密度。SiC功率器件可以实现极低的开关损耗和超低的RDSon(工作时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电阻)。较小的 RDSon 与 MOSFET 的较低功率损耗相关。 器件能力始于 SiC 材料。“晶体质量是关键参与者在过去 20 年里一直在解决的首要因素,但晶体中仍然存在基面位错、堆垛层错等,需要进行设计才能制造 20、30 和40 平方毫米设备,”SOITEC Innovation 高级副总裁 Christophe Maleville 说道。“四年前,当我们进入碳化硅领域时,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每个晶锭和每个晶圆的可行性都不同,工程师通常需要调整和验证外延。因此,它在制造业中的实施方式还不是精益的。” 在电气方面,功率器件可能对寄生电感、火花和其他挑战敏感。与模拟混合信号工厂不同,参数是主要关注点,电源工程师要应对变化。 “过去,(模拟)缺乏收缩。但他们在缺陷方面已经有了成熟的流程,” DR Yield首席执行官 Dieter Rathei 说道。“随着碳化硅、氮化镓和砷化镓等化合物半导体变得更加主流并且增长率更快,参数良率问题将会得到改善。” 垂直整合与协作晶圆开发? 目前100mm和150mm尺寸的晶圆大多采用六方晶格结构的单晶碳化硅(4H和6H表示4英寸和6英寸六方晶圆)。但最大的 SiC 器件生产商正在顺利进行从 150mm 到 200mm 的转变,其他生产商也在利用这一供应。 例如,据 Yole Group 分析师称,英飞凌从多个供应商处获得晶圆。其中包括意法半导体收购瑞典Nortel的多数股权。硅功率器件供应商瑞萨电子正在加强产能和合作伙伴关系。7 月,瑞萨电子签署了一份为期 10 年的协议,并向 Wolfspeed 支付了 20 亿美元的定金,以供应 150mm 裸露和外延 SiC 晶圆。瑞萨电子还与三菱达成了一项协议,三菱将斥资 2600 亿日元用于技术和扩张,其中包括在日本新建一座 SiC 工厂。 “[瑞萨]是传统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后来者,但现在[我们的产品]因其高效率而受到重视,”该公司总裁 Hidetoshi Shibata 在最近的一份新闻稿中表示。“SiC 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与此同时,SOITEC和意法半导体正在探索单晶上多晶SiC方法,该方法将单晶硅晶圆分成多个切片并重新使用供体晶圆基板以减少浪费。多晶硅基底的优点是能够将热量通过基板传导至金属连接器,从而实现更快的切换和出色的散热。 在某些方面,碳化硅正在追随硅的发展轨迹。但由于 SiC 的缺陷水平,需要一些数据共享。 “我们与硅晶圆供应商的原材料数据交换设备数据,”博世的 Bornefeld 说。“我们还使用先进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来识别良好的相关性并分享这一点,以便两家公司都能向前迈进。” 尽管如此,数据共享并不普遍。与硅不同的是,从 150 毫米到 200 毫米的晶锭尺寸并不能带来更多晶圆/晶锭形式的高回报。此外,200毫米需要更大的种子,这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在2,500°C下生长。如今,生产率(晶圆/晶锭)的提高可能在 20% 范围内。TECHCET 分析师估计,相对于切片、研磨、抛光和 CMP 等,晶锭生长的成本贡献将下降(见图 4)。 图 4:由于每毫米晶柱高度的材料成本很高,因此最大化每晶柱的 SiC 晶圆数量至关重要。 汽车芯片超过电动汽车 意法半导体汽车智能电源和分立产品营销总监 Lee Bell 表示:“我们看到汽车应用半导体需求的增长速度快于电动汽车产量的增长速度。” “这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先进的驾驶员安全功能、自动驾驶车辆控制、先进的连接性和便利性功能都推动了半导体需求,但与动力系统电气化的方式不同,”他说。“到 2022 年,约三分之二的电动汽车是混合动力汽车,其中约三分之一是电池驱动的。到 2030 年,这一趋势将发生逆转。这是由于市场接受度提高、充电基础设施可用性提高,但可能最重要的是,这是汽车制造商放置研发和制造预算的地方。” 这一变化是使用 SiC MOSFET 的关键驱动力。 贝尔指出,牵引逆变器往往采用更大的芯片。他补充说,车辆中的充电系统以及降低从电池到物联网系统的电压的 DC-DC 转换器是功率半导体的巨大消费者。混合动力汽车架构中两者都不存在。 他还强调,首要关注的是效率(封装设备和模块),因为系统中的功率损耗越少,汽车和卡车的续航里程就越长。“我们进行了一项研究,比较了 210kW 逆变器系统(大约相当于 280 马力)与 SiC MOSFET 和硅 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他说。“碳化硅方法始终能提供 98% 的运行效率,而 IGBT 方法的效率较低,尤其是在低运行负载范围内,而车辆在该范围内的使用寿命约为 95%。” 总功率是通态损耗加上开关损耗。“碳化硅的开关损耗降低了四倍,”他说。ST 正在生产第四代 SiC 产品,其 RDSon 性能提高了 30%。 博世的 Bornefeld 展示了到 2030 年的需求和产能预估,表明日本、韩国、中国、马来西亚、德国、奥地利和美国的全球晶圆和晶圆厂产能相当可观。事实上,该行业需要小心不要过度建设(见图 5)。“问题是,‘中国正在发生什么?’ 中国在碳化硅原材料方面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他们正在提供质量非常高、价格合理的晶圆,”博内菲尔德说。“他们在设备方面也正在快速追赶。所以我们确实需要观察和跟踪整体容量。” 图 5:全球将 SiC 原材料加工成晶圆的设施分布图。 最后,PowerAmerica 的 Veliadis 谈到了在晶圆厂中熟练实施 SiC 和 GaN 等宽带隙半导体所需的工作场所培训。“在 SiC 和 GaN MOSFET 制造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供不应求,而且 SiC 晶圆厂和硅晶圆厂之间存在显着差异。” 结论 清洁能源和电动汽车转型将需要 SiC 和 GaN 等替代半导体材料,并且功率器件肯定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得到显着优化。技术改进和产能扩张的狂热可能不会持续,但功率器件仍将是许多公司路线图的关键。 “我们知道半导体行业正在迈向 1 万亿美元的市场,但每个人都想知道 2030 年之后会发生什么,”应用材料公司 ICAPS 战略营销主管 David Britz表示。“我来这里是为了证明半导体的第五个时代确实是由能源生产和运输的转型推动的。” 碳化硅晶圆、器件和模块的增长管理可能是迄今为止碳化硅市场最困难的方面,此外还有供应链问题、填补技术空白和地缘政治变化。尽管如此,半导体技术界似乎在许多事情上达成了一致,特别是对下一代电源效率和性能的需求。
5 亿打造大 5 座,问界新 M7 售价 25.8 万元起
重新定义 25万大五座 从市场声音来看,尽管华为一再重申不造车,其智选车模式也对其他车企开放,但华为的实际行动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告诉消费者:「买 AITO 问界,就是买华为」。 毕竟,最早搭载鸿蒙座舱并且进驻华为门店的 AITO 问界,早已变成华为智选车业务中深度绑定的一张对外名片。也是余承东用「遥遥领先」来形容得最多的汽车品牌。 但 2023 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确太卷。在降价潮和竞品新车大批上市的影响下,问界上半年的月销成绩相较于去年 12 月月销过万的成绩,已经相去甚远。 有别于外界对问界产品力的广泛质疑,2023 年上半年,AITO 问界和华为都呈现出了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态度,不作过多的回应。 抢在 M9 之前,近日在 2023 成都车展上首发亮相的问界新 M7 大五座,应该就是问界针对外界质疑其产品力的首个回应。 问界,正重回人们的视线。 问界新 M7 大五座空间,比理想 L7 更大 众所周知,五座车型一直是 SUV 市场当中的主流,也是车企必争的红海市场。 若是在五座版和六座版之间要做选择题,其实很简单——如果没有六座承载人员的刚需,那么无须犹豫,买五座的。 所以问界推出 M7 大五座版本的原因也很简单直接,就是聆听了消费者的需求:「有很多人需要空间更大、装载更灵活的大型 5 座 SUV 车型。」 爱范儿也留意到,对大五座有需求的,不单是三人家庭,不少年轻用户也十分青睐大五座 SUV 车型,可以满足他们对远行和露营的需求。 的确,问界 M7 在保持原有车身尺寸的前提下,优化了内部大五座的空间布局,直接带来了近乎奢侈的座舱空间体验。 在满载的情况下,后排腿部空间依然能够达到一臂,堪比 D 级行政轿车的乘坐感受。 在成都车展现场,余承东还着重强调了问界新 M7 大五座版本的车内有效空间,达到了同级优秀的 3338mm,并且直接点名位于对面展台同是大五座布局的理想 L7 进行了对比。 相较于 3326mm 的理想 L7、3213mm 的宝马 X5L、3178mm 的奔驰 GLE450,问界新 M7 都要更大一些。 为了实现更高的「得房率」,问界新 M7 依然是采用了前后短悬的设计,留给座舱内部更多的空间,同时稍短的轴距让大空间车型也兼具 5 座车的操控感,获得更小的转弯半径,车辆转弯灵活性提升,整体机动性能也会更好。 得益于大五座的设计,问界新 M7 也拥有了一个超大的后备箱空间,长 1.1 米宽 1.2 米的空间,实现了 686L 的标准容积。余承东表示,问界新 M7 的后备箱可以放下 12 个 20 寸行李箱。 而且,后备箱下方还有 52.2L 的后备箱暗格,可以进一步存放更多的东西。 后排座椅也支持手动的四六放倒,放倒后,而且问界新 M7 还具有大床露营模式,成床后纵深长度超过 2 米。 高达五亿的重金投入,也优化了问界新 M7 的座椅舒适性。在聆听消费者声音之后,问界对新 M7 的前后两排座椅进行了全新开发,让座椅变得更加柔软,也更具包裹性。 虽然首发搭载鸿蒙 4 的车型将会是今年第四季度上市的全景智慧旗舰 SUV AITO 问界 M9,但问界的全系车型,也已经位列首批升级名单之上,问界新 M7 自然也不会例外。 之前,华为智慧出行高级产品专家翟奇也和爱范儿分享过一些关于鸿蒙座舱的数据调研。 数据显示,鸿蒙座舱成为 88.71% 问界 M5 车主与 94.67% 问界 M7 车主心目中最满意的车辆特性,由此可以推断,有不少车主都是因为青睐于对鸿蒙座舱的体验,而选择购入问界车型。 所以,对于「鸿蒙座舱位于业界座舱娱乐系统的第一梯队」这个结论,相信在 AITO 问界系列车型上体验过车机的用户,应该都不会有异议。 如今搭载鸿蒙 3 的问界座舱,早已打破了手机和车机之间的系统壁垒,两者间基于超级桌面和平行视界等功能,可以实现无缝协同的体验。 好用的车机导航,可视可说甚至连续对话的语音助手小艺,都是让问界车主们旦用难回的使用功能。也是他们认为车机智能化最直观的体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鸿蒙车机导航的使用率达到了 93.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与其他车机内自带的地图导航功能相比,鸿蒙座舱的车机体验显然要更加可靠,这也证明了鸿蒙座舱的流畅度和易用性在业界中处于较优水平。 「遥遥领先」的,还有主/被动安全 余承东表示,问界新 M7 在车辆整体的提升上增加了超过五个亿的投入,只为带来更强的产品力。而这五个亿当中,「表面功夫」只花了一小部分,而大部分都花在了用户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 所谓「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包括了车身结构、底盘用料、悬挂结构等等。 在车身结构方面,余承东这次毫不低调,直接扬言: 业界公认最优档次的 XC90,我们的问界新 M7 也来到了这样的档次。 问界新 M7 有 24.4% 的车身结构采用了业内最强的潜水艇级高强度钢,每平方厘米可承受 17 吨重量,相当于一台重型卡车的重量。同时,车身也运用了更多 CBS(Composite Body Solutions)复合车身材料,有效提升汽车疲劳耐久、车身刚度和碰撞安全性。 相较于传统的被动安全,问界新 M7 更着眼于更进一步的主动安全。通过主动防御的智能安全策略,将事故率尽可能降低,让驾乘人员无需直面事故的考验。 问界新 M7 智驾版和 M5 智驾版一样,搭载了华为 ADS 2.0,通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和超声波雷达等多传感融合感知系统,结合 BEV 网络与业界首创 GOD 网络,能精准识别通用障碍物和异形物体,如侧翻车辆、掉落的大纸箱、落石、倒地大树等,主动避险或刹停,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 用余承东的话来说,问界新 M7 是属于「不惹事,会避事,但也不怕事」的车型,拥有业界第一梯队的主被动安全能力。 同样地,结合 BEV 网络与 GOD 网络,问界新 M7 也可以识别路上万物,实现脱离高精地图的智能驾驶。 至于它的表现,由于问界新 M7 还未正式发售,我们也还未曾实车试驾上路,所以也不太好直接评价。但基于 ADS2.0 的话,应该可以参考问界 M5 智驾版的表现——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问界新 M7 大五座,25 万级内卷之王 现在的燃油车面对新能源车型的局面,就像当年功能手机面对智能手机的那样。 虽说新能源替换燃油车的过程,不会像智能机替换功能机那样摧枯拉朽,但从电气化架构匹配智能化的程度,人类用车需求变化的角度来看,电动爹已经不是电动爹,但大趋势还是那个大趋势。 25.8 万元的起售价,让所有车企和消费者,都不得不重新审视问界新 M7 这款大五座 SUV 车型。 事实上,原来的问界 M7 已经提供了不俗的产品力,理想汽车 CEO 李想在今年 6 月发出的一则长微博,也侧面佐证了这一点。 文中在谈及理想 One 的停产时,李想表示:是因为问界 M7 的发布给到了足够大的压力,「直接将理想 One 打残」。 尽管不少人将李想这番话理解为理想 ONE 退市的「台阶」,但作为增程式新能源 SUV 的直接竞争对手,李想的这番话毫无疑问凸显出了问界 M7 的强势。 毕竟,华为在 30 年间积累的 ICT 技术以及对用户习惯的高敏锐度,才是如今问界强调「双智天花板」的底气。 华为不造车,但它想要成为促进行业变革的动力引擎。华为入局汽车行业,是希望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软件定义汽车这四大领域做到全球领先,推动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而问界品牌,是华为落实这四大领域成果的首要途径。 问界获得了华为在渠道上的销售优势,也得到了华为在手机制造上的经验,加之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上的领先能力,才让 AITO 问界系列车型得以呈现出领先的智能汽车产品能力,让用户获得了实打实的领先体验。 但对于成立刚过两年的新势力品牌而言,一些弯路好像还是难以完全避免。 谈及问界上半年销量情况的时候,余承东坦言: 因为经验不足和阅历不够,走了一些弯路。但我们坚持做极致的产品,明天的能力是基于现有的技术积累,我们始终保持研发高投入,坚定不移地把技术做到最好,不断用创新技术提升用户体验。 面对外部冲击,我们会快速改进,比如今年会在零售、服务、交付等领域全面优化,同时优化机制,增加门店暗访等手段,提升整体服务能力,让用户有更好的购车、用车体验。这种战略层面的定力,才是走得好、走得稳、走得长久的关键,也是友商们学不会的能力鸿沟。 可见,若消费者拿着 30 万元预算的时候,其实大多数消费者都有着远超 30 万元的产品预期,低价高配的产品永远备受消费者青睐。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3 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 378.8 万辆和 374.7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42.4% 和 44.1%。可见,我国新能源汽车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渗透率在不断提升。而且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由过去的以政策驱动为主,转向了市场驱动。 显然,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卷」才刚刚开始,并且会一直持续下去。技术的快速迭代,体验的不断提升,成本的极致压缩,才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加实惠,质价比更优秀的智能汽车产品。 而问界新 M7 也是如此,试图于 25 万元级别里,继续打造智能汽车的「天花板」产品。这番定价,势必是问界重整旗鼓的努力成果,也能让问界新 M7 的产品力被进一步放大。
澜舟科技推出400亿参数通用大模型!训练速度提升8.5倍,中文能力突出,已开启邀测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8月27日报道,今日,国内大模型创企澜舟科技正式发布参数量400亿的孟子GPT-40B通用大模型、参数量70亿的孟子GPT-7B金融大模型,并推出基于孟子GPT大模型打造的会议内容分析平台澜舟智会。 孟子GPT-40B通用大模型现已开启邀测,中文能力更加突出,并兼顾多语言能力,无论是聊英文还是其他语种,都有同步的整体提升,语料均来自网页、百科、社交媒体、新闻以及澜舟科技与合作伙伴的一些高质量中文开源数据集。 Langboat.com产品服务面向企业用户开放免费试用。其产品服务有一个专门的导航栏,通过下拉菜单可体验澜舟科技的三款大模型。 孟子大模型面向企业提供从L1到L4的分级产品服务。基于孟子大模型可以快速搭建一个AI agent。比如用户输入指令,要求生成一家公司某季度业绩点评报告,孟子大模型会充当一个大脑的角色,快速分析用户指令,形成一个任务规划,并将该任务拆分成明确的执行步骤,将所有任务的结果展示在一个页面上,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最终报告。 一、训练速度提升8.5倍,评分提升10%~15% 基于FlashAttention高效注意力计算训练框架,孟子GPT-40B通用大模型的整体训练速度提升了8.5倍,并基于TGI等加速框架,让推理速度提升4.6倍。 其多轮对话理解更加智能和人性化,通用写作能力也更加优秀,写作风格更加丰富,支持报告、新闻、作文、营销文案、多语言文学创作、社交分享等各种文体,可以更加智能地遵从用户指令,并能做到与人类价值观对齐。 相比其第一版孟子GPT-7B大模型,孟子GPT-40B通用大模型整体评分提升10%~15%。 除了跟自家7B通用大模型比较外,澜舟科技也将孟子GPT-40B通用大模型与一些其他大厂及开源的大模型进行对比。其中ChatGPT的柱形普遍较高,澜舟科技的大模型目前还没能完全超越ChatGPT,不过在营销文案写作、多语言、文学创作、社交分享等分任务均表现出色。 二、拆解行业大模型成功三要素,推出孟子GPT金融大模型 澜舟科技今日推出的孟子GPT-7B金融行业大模型,是基于孟子GPT-7B通用大模型进一步训练而成的,结合自监督训练数据和100多个任务训练数据,针对金融行业所需的任务进行微调,搭配多个优化算法,从常见的微调上下文学习持续训练,最终再结合向量及索引,在一些应用场景中落地。 澜舟科技总结了行业大模型取得成功的三个关键要素,包括全、专、优的领域数据,高效的模型优化算法,以及应用场景的深度理解。 针对金融行业大模型,澜舟科技自己定义了一套评测体系,包括人工评测和自动评测,除了一些基础能力外,也涉及相关的行业应用场景评测。目前澜舟科技基于自建的评测集,针对金融写作摘要抽取新闻分类、文档阅读理解、公司名称等抽取事件元素,还有一些术语相关的金融行业任务,经过人工评测,将其分为三个层级打分,看它在各个得分的高分占比。 例如,某金融机构客户要针对内部的专业知识库,进行智能搜索与问答,其中会有很多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大模型不仅要具有金融行业的专业能力,而且需将企业的专业知识库及时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将大模型生成的结果与企业索引获得的结果做组装,变成最后回复的内容,还会有一个检查器用来鉴别真伪,防止大模型胡编乱造,澜舟科技要做进一步的检测,最终实现一个构建全新搜索+AI问答的整体范式。 三、用大模型快速理解音视频会议,实现全文摘要和关键问答提炼 在实操层面,有些业务场景需要针对这些场景进行进一步的定制。澜舟科技基于孟子GPT大模型打造了一个会议内容分析平台澜舟智会。这是一个能够有效提高处理音视频会议效率的一站式平台,集成了文字转录、要点总结、会议纪要、话题聚合、文件管理等功能。 该平台有一个会议要点智能导航,可以自动提炼重要信息,并快速定位到相应的原文内容。针对全文语义搜索和问答,澜舟科技还对语音识别ASR进行了通过上下文对一些非标语法内容做纠正。 现场播放了一个演示视频,选择招商银行2022年业绩发布会文件,点击上传,即可一步实现会议内容文字自动转录。整体内容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中间开始部分显示全年的内容摘要,包括营收、利润、市场贷款等主要信息,接着是转录的全文详情,会自动识别参会人员及发言时间。 右侧是要点导航栏,方便用户快速了解会议内容大纲,对某个要点或者关键词可以快速定位。 左侧是主要功能区,展示了会议画面、参会人员情绪分析结果。总览会议关键词,可以看到每一个关键词的评述和情绪倾向。 借助澜舟科技孟子大模型能力和会议助手问答,点击聊一聊,问它今年银行的经营情况如何。 在侧边栏,会议助手给出了回答,并展示了回答的来源和对应时间,点击来源则会跳转到对应的上下文。孟子大模型支持会议内容自动搜索,例如输入招商银行的业绩如何,可以看到搜索到的会议以及有关段落,点击标段落则会自动跳转到相应位置。 结语:孟子大模型提供灵活多样的模型即服务 除了展示整体产品体系外,澜舟科技也分享了其孟子大模型提供的灵活多样的模型及服务(MaaS)。 在底层,全面拥抱主流的云平台、算力中心或者客户自建的算力中心,并在此之上提供不同规格的通用及行业大模型,为客户量体裁衣,随之会输出大模型训练框架/工具包。 在服务层,支持本地化私有模型、公有云专享模型、公有云共享模型、行业云共享模型等等,目前已提供推理服务,后续也将提供微调API相关服务。最后在应用层,面向金融、营销、文娱、机器翻译、企业服务等各行各业。
5 亿打造大 5 座,问界新 M7 售价 25.98 万元起
从市场声音来看,尽管华为一再重申不造车,其智选车模式也对其他车企开放,但华为的实际行动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告诉消费者:「买 AITO 问界,就是买华为」。 毕竟,最早搭载鸿蒙座舱并且进驻华为门店的 AITO 问界,早已变成华为智选车业务中深度绑定的一张对外名片。也是余承东用「遥遥领先」来形容得最多的汽车品牌。 但 2023 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确太卷。在降价潮和竞品新车大批上市的影响下,问界上半年的月销成绩相较于去年 12 月月销过万的成绩,已经相去甚远。 有别于外界对问界产品力的广泛质疑,2023 年上半年,AITO 问界和华为都呈现出了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态度,不作过多的回应。 抢在 M9 之前,近日在 2023 成都车展上首发亮相的问界新 M7 大五座,应该就是问界针对外界质疑其产品力的首个回应。 问界,正重回人们的视线。 问界新 M7 大五座空间,比理想 L7 更大 众所周知,五座车型一直是 SUV 市场当中的主流,也是车企必争的红海市场。 若是在五座版和六座版之间要做选择题,其实很简单——如果没有六座承载人员的刚需,那么无须犹豫,买五座的。 所以问界推出 M7 大五座版本的原因也很简单直接,就是聆听了消费者的需求:「有很多人需要空间更大、装载更灵活的大型 5 座 SUV 车型。」 爱范儿也留意到,对大五座有需求的,不单是三人家庭,不少年轻用户也十分青睐大五座 SUV 车型,可以满足他们对远行和露营的需求。 的确,问界 M7 在保持原有车身尺寸的前提下,优化了内部大五座的空间布局,直接带来了近乎奢侈的座舱空间体验。 在满载的情况下,后排腿部空间依然能够达到一臂,堪比 D 级行政轿车的乘坐感受。 在成都车展现场,余承东还着重强调了问界新 M7 大五座版本的车内有效空间,达到了同级优秀的 3338mm,并且直接点名位于对面展台同是大五座布局的理想 L7 进行了对比。 相较于 3326mm 的理想 L7、3213mm 的宝马 X5L、3178mm 的奔驰 GLE450,问界新 M7 都要更大一些。 为了实现更高的「得房率」,问界新 M7 依然是采用了前后短悬的设计,留给座舱内部更多的空间,同时稍短的轴距让大空间车型也兼具 5 座车的操控感,获得更小的转弯半径,车辆转弯灵活性提升,整体机动性能也会更好。 得益于大五座的设计,问界新 M7 也拥有了一个超大的后备箱空间,长 1.1 米宽 1.2 米的空间,实现了 686L 的标准容积。余承东表示,问界新 M7 的后备箱可以放下 12 个 20 寸行李箱。 而且,后备箱下方还有 52.2L 的后备箱暗格,可以进一步存放更多的东西。 后排座椅也支持手动的四六放倒,放倒后,而且问界新 M7 还具有大床露营模式,成床后纵深长度超过 2 米。 高达五亿的重金投入,也优化了问界新 M7 的座椅舒适性。在聆听消费者声音之后,问界对新 M7 的前后两排座椅进行了全新开发,让座椅变得更加柔软,也更具包裹性。 虽然首发搭载鸿蒙 4 的车型将会是今年第四季度上市的全景智慧旗舰 SUV AITO 问界 M9,但问界的全系车型,也已经位列首批升级名单之上,问界新 M7 自然也不会例外。 之前,华为智慧出行高级产品专家翟奇也和爱范儿分享过一些关于鸿蒙座舱的数据调研。数据显示,鸿蒙座舱成为 88.71% 问界 M5 车主与 94.67% 问界 M7 车主心目中最满意的车辆特性,由此可以推断,有不少车主都是因为青睐于对鸿蒙座舱的体验,而选择购入问界车型。 所以,对于「鸿蒙座舱位于业界座舱娱乐系统的第一梯队」这个结论,相信在 AITO 问界系列车型上体验过车机的用户,应该都不会有异议。 如今搭载鸿蒙 3 的问界座舱,早已打破了手机和车机之间的系统壁垒,两者间基于超级桌面和平行视界等功能,可以实现无缝协同的体验。 好用的车机导航,可视可说甚至连续对话的语音助手小艺,都是让问界车主们旦用难回的使用功能。也是他们认为车机智能化最直观的体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鸿蒙车机导航的使用率达到了 93.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与其他车机内自带的地图导航功能相比,鸿蒙座舱的车机体验显然要更加可靠,这也证明了鸿蒙座舱的流畅度和易用性在业界中处于较优水平。 「遥遥领先」的,还有主/被动安全 余承东表示,问界新 M7 在车辆整体的提升上增加了超过五个亿的投入,只为带来更强的产品力。而这五个亿当中,「表面功夫」只花了一小部分,而大部分都花在了用户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 所谓「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包括了车身结构、底盘用料、悬挂结构等等。 在车身结构方面,余承东这次毫不低调,直接扬言: 业界公认最优档次的 XC90,我们的问界新 M7 也来到了这样的档次。 问界新 M7 有 24.4% 的车身结构采用了业内最强的潜水艇级高强度钢,每平方厘米可承受 17 吨重量,相当于一台重型卡车的重量。同时,车身也运用了更多 CBS(Composite Body Solutions)复合车身材料,有效提升汽车疲劳耐久、车身刚度和碰撞安全性。 相较于传统的被动安全,问界新 M7 更着眼于更进一步的主动安全。通过主动防御的智能安全策略,将事故率尽可能降低,让驾乘人员无需直面事故的考验。 问界新 M7 智驾版和 M5 智驾版一样,搭载了华为 ADS 2.0,通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和超声波雷达等多传感融合感知系统,结合 BEV 网络与业界首创 GOD 网络,能精准识别通用障碍物和异形物体,如侧翻车辆、掉落的大纸箱、落石、倒地大树等,主动避险或刹停,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 用余承东的话来说,问界新 M7 是属于「不惹事,会避事,但也不怕事」的车型,拥有业界第一梯队的主被动安全能力。 同样地,结合 BEV 网络与 GOD 网络,问界新 M7 也可以识别路上万物,实现脱离高精地图的智能驾驶。 至于它的表现,由于问界新 M7 还未正式发售,我们也还未曾实车试驾上路,所以也不太好直接评价。但基于 ADS2.0 的话,应该可以参考问界 M5 智驾版的表现——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问界新 M7 大五座,重新定义了 25 万元产品力 现在的燃油车面对新能源车型的局面,就像当年功能手机面对智能手机的那样。 虽说新能源替换燃油车的过程,不会像智能机替换功能机那样摧枯拉朽,但从电气化架构匹配智能化的程度,人类用车需求变化的角度来看,电动爹已经不是电动爹,但大趋势还是那个大趋势。 25.98 万元的起售价,让所有车企和消费者,都不得不重新审视问界新 M7 这款大五座 SUV 车型。 事实上,原来的问界 M7 已经提供了不俗的产品力,理想汽车 CEO 李想在今年 6 月发出的一则长微博,也侧面佐证了这一点。 文中在谈及理想 One 的停产时,李想表示:是因为问界 M7 的发布给到了足够大的压力,「直接将理想 One 打残」。 尽管不少人将李想这番话理解为理想 ONE 退市的「台阶」,但作为增程式新能源 SUV 的直接竞争对手,李想的这番话毫无疑问凸显出了问界 M7 的强势。 毕竟,华为在 30 年间积累的 ICT 技术以及对用户习惯的高敏锐度,才是如今问界强调「双智天花板」的底气。 华为不造车,但它想要成为促进行业变革的动力引擎。华为入局汽车行业,是希望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软件定义汽车这四大领域做到全球领先,推动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而问界品牌,是华为落实这四大领域成果的首要途径。 问界获得了华为在渠道上的销售优势,也得到了华为在手机制造上的经验,加之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上的领先能力,才让 AITO 问界系列车型得以呈现出领先的智能汽车产品能力,让用户获得了实打实的领先体验。 但对于成立刚过两年的新势力品牌而言,一些弯路好像还是难以完全避免。 在谈及问界上半年销量情况的时候,余承东坦言: 因为经验不足和阅历不够,走了一些弯路。但我们坚持做极致的产品,明天的能力是基于现有的技术积累,我们始终保持研发高投入,坚定不移地把技术做到最好,不断用创新技术提升用户体验。 面对外部冲击,我们会快速改进,比如今年会在零售、服务、交付等领域全面优化,同时优化机制,增加门店暗访等手段,提升整体服务能力,让用户有更好的购车、用车体验。这种战略层面的定力,才是走得好、走得稳、走得长久的关键,也是友商们学不会的能力鸿沟。 可见,若消费者拿着 30 万元预算的时候,其实大多数消费者都有着远超 30 万元的产品预期,低价高配的产品永远备受消费者青睐。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3 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 378.8 万辆和 374.7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42.4% 和 44.1%。可见,我国新能源汽车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渗透率在不断提升。而且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由过去的以政策驱动为主,转向了市场驱动。 显然,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卷」才刚刚开始,并且会一直持续下去。技术的快速迭代,体验的不断提升,成本的极致压缩,才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加实惠,质价比更优秀的智能汽车产品。 而问界新 M7 也是如此,试图于 25 万元级别里,继续打造智能汽车的「天花板」产品。这番定价,势必是问界重整旗鼓的努力成果,也能让问界新 M7 的产品力被进一步放大。
苹果最新的 iPhone 广告,主角居然是一群了不起的小狗|Feel Good 周报
Feel Good 导读 iPhone 上帮你拍照更好看的技术,也可以改变小狗的生活 经典的背包大变身,但你却看不出来 画一个时钟,这就是检测失智症的第一步 面对气候危机,盲目乐观不可取 Plezi:让小朋友完全不吃零食并不现实 iPhone 上帮你拍照更好看的技术,也可以改变小狗的生活 最会用广告讲故事的苹果又出新佳作。 在这则最新的 iPhone 14 Pro 广告里,苹果宣传了可以让你的 iPhone 夜间摄影效果更佳的 LiDAR(激光雷达)和支持你面容识别的 TrueDepth 技术,但主角却是缺了一条前腿的小狗「Trip」。 Trip 小时候因为腿部畸形被弃养,还好遇上了现主人收养了他。为了提高 Trip 日后的生活质量,主人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 给 Trip 做截肢手术。 Trip 后来也成为了一只快乐活泼的成年狗狗。 人们看到他少了一条腿,就觉得一切都完了。 但在他来看,他也只是跟其他狗狗一样。 他就很单纯的热爱生活。 然而,正如科技博主 Marques Brownlee 在同期发布的另一支视频中解释:虽然截肢了的小狗能跑能跳,但长久下来它们的关节和肢体受损,因为其他肢体需要去代偿以保持身体平衡。 创业公司 3DPets 就是利用 iPhone 上 LiDAR 和 TrueDepth 技术来为小狗身体建模,并结合 3D 打印技术为小狗量身定制义肢。 为了设计新的义肢,3DPets 会先用 iPhone 上的镜头来扫描小狗,建立一个相对准确的模型,获得相关长度、高度的数据。 这一步非常必要,因为所有动物的情况都不相同,无论是它们截肢的原因,肢体的大小,或者是受力情况。获得较为精准的数据和定制都很重要。 而 3D 则有轻量和快捷的优势。它可以单个就起印,合适定制,甚至要更改迭代重新来印也相对轻量。 消费电子产品发展迭代之快,有时候我们也忘了我们身边的设备其实集合了很多非常先进的技术。 这也是为什么开发者生态对科技公司来说非常重要,总有拥有不同经历和专业的人,发掘大公司未曾想过的技术使用方式。 经典的背包大变身,但你却看不出来 你一定在街上看到过 JanSport 的背包 —— 设计简约,相当实用,品牌名「JanSport」总是出现在背包最中间的位置。 在过去几年里,JanSport 一直在和为残障群体争取权利的非营利组织 Disability:IN 合作。今年,品牌推出了 Adaptive Collection,主张让经典设计更具适应性。 可适应性社群想要设计更经典的外观,而不是看起来很医疗级的感觉。 这个系列包括一款背包和一个斜挎包。其中,背包基于最常见的 SuperBreak 款,但藏着多个改造处: 书包采用了常用于户外运动的扣子,整体操作性更便利,也更耐用。 书包设计更好地支持轮椅等设备,增加了更多扣带(用户可选择不同方式来背/挂),同时也提供更多「收纳」扣带子的方式(带子不用吊着,容易卡到),能够更便利和牢固地固定在相关设备的靠背上。 背包整体比平常更短,这样一来,即便用户在行动上有所限制,也能更容易一手伸到书包底部拿东西。 今年秋天,JanSport 还将为这个系列增加更多新配色新品。 画一个时钟,这就是检测失智症的第一步 早在 30 年前,人们就想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测试失智情况的方法 —— 时钟绘制测试(Clock Drawing Test)。 一张纸,一支笔,让参与测试的人画一个时钟,时间指向 11:10。 虽然听着简答,但这个行为需要绘画者专注,调动记忆,创造影像和空间间的联系,当然,还要控制好手去画画。 来到 2023 年,应用 DCTclock live 把时钟绘制带到了 iPad 上。 打开引用,用户可以在 iPad 上用 Apple Pencil 画出时钟,接下来 app 就会调用 AI 去对画作进行分析。 但为什么一定要用 Apple Pencil 呢?用手指不行吗? 开发者表示,用户在用 Apple Pencil 绘画的同时,应用也会调用 Apple Pencil 提供的精确绘制时间,手部振动等不同信息,综合帮助应用去产出诊断。 所有这一切都是反映了我们的认知能力。 要按顺序去遵循指引。然后我们基本上就是在分析个人绘画的整个过程,同时也能收集到用户画错的数据。 完成测试后,应用会生成一份分析。 用户可直接带去相关医疗机构。当然,医生也可能会基于该分析去进一步进行检查。 面对气候危机,盲目乐观不可取 书籍「The Reducetarian Solution」作者 Brian Kateman 指出,和天天喊着世界末日的人相比,对气候问题盲目乐观的人也许更危险 —— 他们知道有气候危机,但觉得最后总有办法解决。 Kateman 认为,这种盲目乐观可能会让他们自满和麻木,不会为气候改变去行动,而是等着世界变好。 其次,部分这类人会乐观地相信未经验证的技术一定会解决危机,譬如碳移除和碳捕捉。但现实是,这些技术效果有限、代价高昂。 如果人们过早放弃其他对策,只依赖这些技术,结果可能未必理想。此外,石油公司可能也会利用这些为借口,不去减少排放。 最后,过度乐观主义者倾向于「逃避」残酷的现实,主张移民到其他星球,而非保护地球,有点本末倒置。 作者认为,我们需要理性和务实的乐观主义, 而非天真和盲目的乐观主义。 Plezi:让小朋友完全不吃零食并不现实 无论好坏,零食和果汁是孩子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零食无处不在:学校、球场、聚会和生日派对。他们总得吃点什么喝点什么,这无法避免。 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说道。 正因理解零食「难以避免」,她联合创立了一个健康儿童零食品牌 Plezi,并推出了首个饮品系列。 这个饮品系列要改变的儿童饮料中的「高糖」问题。 官网宣称,Plezi 不额外添加糖,以浓缩果汁为甜味来源,总体比 100% 果汁少 75% 的糖,并添加了钾、维生素 C、镁和锌。 接下来,Plezi 还会继续推出更多品类食品。 谈及为何要创立 Plezi 时,奥巴马称,她从前当第一夫人的时候明白,食品行业对儿童的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但品牌并不会平白无故就把产品里的糖减少,除非是有市场需求驱动: 经过多年尝试从外部改变这个情况后,我希望可以做得更多。 我知道我必须从商界的内部入手。
智元“爬坡”,人形机器人艰难落地
作者|张宇 编辑|杨博丞 题图 | 智元机器人 8月24日,智元机器人关联公司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等为股东,同时公司注册资本由约4847万元增至约5097万元。 智元机器人为前华为“天才少年”、B站知名科技UP主稚晖君(真名彭志辉)参与的创业项目。在此之前,智元机器人刚刚发布了旗下首款人形机器人产品:远征A1。 据悉,远征A1的机器人本体设计采用了49个自由度,具有高度灵活和精确的全身运动控制能力,整机承重80kg,单臂最大负载5kg,其核心零部件如自主研发的轮毂电机,都实现了模块化和标准化设计,是实现商业化量产的关键。 “远征A1是智元的第一代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未来可在各种复杂场景下自主完成移动和操作任务。”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彭志辉表示,“机器人的成本努力控制在20万以内。计划先将机器人应用于工业制造场景,同时也会建立开放平台,鼓励开发者基于该机器人平台进行创新应用开发。” 2023年2月,智元机器人正式成立,致力于以AI和机器人的深度融合,长期投入打造有竞争力的机器人产品和生态。 图源:天眼查 尽管成立时间不久,但其已是“独角兽”企业,截至目前,智元机器人已经完成了天使轮、天使+轮、A1轮等多轮融资。天眼查显示,智元机器人的投资方阵容堪称豪华,包括高瓴创投、BV百度风投、经纬创投、高榕资本等等,随着多轮融资的完成,智元机器人的估值也水涨船高,超过了10亿美元。 天才少年再出发 2022年12月,彭志辉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宣布自己离开华为的消息,放弃百万年薪,卸下“天才少年”的头衔,并表示自己会去开启一段新的事业,做更有挑战的事情,追逐一个机器人梦。 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的彭志辉,曾在2020年11月加入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成为计算产品线昇腾部门的一名算法工程师,主要方向是AI边缘异构计算领域。在职期间,彭志辉多次获得华为的明日之星、总裁奖、金牌团队等奖项,并利用业余时间自制了自动驾驶自行车、给葡萄缝针的机械臂、独轮自平衡机器人等产品,因而相比于“天才少年”的称号,B站249万粉丝更愿意称呼彭志辉为“野生钢铁侠”。 图源:B站 从华为离职后,彭志辉就消失在了大众视野之中,直至他带着远征A1站在了发布会的舞台上。 在发布会上,彭志辉展示了远征A1在汽车制造总装线、分装线上进行装配、搬运与检测等精密操作,“在工业落地后,远征A1才会考虑进军C端,在包括照护、做饭、清洁等家庭场景落。” AI大模型的爆发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彭志辉的创业想法落地,他认为AI大模型跟机器人的结合是必然趋势,AI大语言模型和一些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让行业走到了爆发拐点。 在彭志辉看来,AI大模型对于机器人领域应用最大的价值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庞大的先验知识库和强大的通识理解能力,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可以让机器人将既有能力应用到新的场景中;二是复杂语义多级推理能力,即所谓的“思维链”。根据此前放出的视频,智元机器人已经让基于AI大模型的机器人实现了行为自动编排和任务执行。 彭志辉也曾在视频中表示,ChatGPT的出现是40年以来最大的AI革命,在OpenAI和波士顿动力之外,他希望在未来AI和机器人加速融合的过程中,自己也有机会做出一些微小的贡献,科技就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而他想在有生之年看看人类的边界能够扩展到什么样的程度。 人形机器人赛道火热 不止智元机器人,各路玩家正在加速涌入人形机器人这一充满科幻色彩的新赛道。 2022年8月,在特斯拉2022 AI Day活动现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首次亮相,并在现场完成了自主行走、转身、停止、挥手问候等动作。同样在8月,小米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yberOne”也正式发布。在宣传片中,CyberOne能够独立行走、弯腰,完成抓取等简单动作。 紧随其后,智能硬件企业纯米科技在2023年1月发布了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DaQiang”,扫地机器人企业追觅科技也在2021年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并在2023年3月发布了人形机器人。此外,还有傅利叶智能、优必选、星动纪元、宇树科技等原生玩家,人形机器人赛道已然呈现出爆发之势。 图源:追觅科技 各路玩家纷纷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对的同时,资本也尽数涌来。 2023年3月,挪威人形机器人公司1X在其官网宣布完成了2350万美元在A2轮融资,由OpenAI创投基金领投,老虎环球基金等跟投;2023年5月,追觅科技宣布完成36亿元的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小米集团、顺为资本、IDG资本等;2023年7月,达闼科技获得超10亿元C轮融资,投资方为知识城集团、上海国盛投资集团等。 人形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关注的另一面是,这是一条极具潜力的黄金赛道。 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and Markets的报告显示,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18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138亿美元。该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能够协助医护人员和帮助患者护理,在医疗健康领域前景广阔。其中,亚太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剧,也刺激了该地区看护场景中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 另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2030年将达千亿元规模。此外,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人形机器人在老年人照护、医疗康复、教育等领域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产业促进政策也在跟进。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其中提出: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对标国际领先人形机器人产品,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攻关和工程化;以3C电子制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安防应急等典型场景应用示范为牵引,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产品攻关和产线建设,加速全产业链自主化进程。 人形机器人仍面临瓶颈 尽管借着AI大模型的风口,人形机器人正迈上新台阶,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并不明朗,人形机器人实际上还面临不少瓶颈。 首先是制造成本高昂。国金证券曾对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做了全身拆解:机器人的头要实现智能感知,需要3个摄像头、1个毫米波雷达、1个AI芯片,以及价值1.4万元的其他传感器,共计2.54万元,而这只占到总成本的14.55%。其中最核心的执行器,需要14个,价值3.43万元,占总成本的19.64%。初步推算,一个人形机器人仅材料成本就大约需要17.5万。 而高昂的制造成本背后,是人形机器人企业普遍存在巨额亏损的情况。以冲击“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优必选为例,截至目前,优必选已经完成了9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超过10亿美元,但根据优必选的招股书,其仍在持续亏损。 2020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优必选的总营收分别为7.4亿元、8.17亿元和5.29亿元,而净亏损则高达7.07亿元、9.18亿元、7.78亿元,不到三年的时间累计亏损超过24亿元。达闼科技更惨,根据之前披露的数据,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其毛利率分别为1%、5.3%、2.3%。 其次,人形机器人之所以离商业化较远,一个最大的限制因素是其对于技术的要求极高,尤其是运动控制软件、本体硬件之间的复合能力,现阶段,人形机器人主要存在三大技术难点,分别是平衡整机功率、续航能力;运动能力、步态控制;核心零配件,一体化关节。 图源:智元机器人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表示,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水平仍有很大探索空间。比如在感知能力方面,硬件层面需要更可靠的传感设备,“以当前技术发展速度,十年内可能会有显著进步。” 对于智元机器人而言,同样绕不开制造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等瓶颈,不过,智元机器人表示,远征A1将在明年快速商业化,首先应用于工业智能制造领域,目前正在和制造业头部企业对接。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局,人形机器人正迈出通往未来的关键一步。
完胜GPT-4,秒杀闭源模型!Code Llama神秘版本曝光
Meta开源的Code Llama即将迎来大波二创,WizardCoder以73.2%的胜率碾压GPT-4。OpenAI员工爆出Llama 3能打GPT-4,仍将开源。 发布仅2天,Code Llama再次引爆AI编码的变革。 还记得Meta在Code Llama论文中出现的能够全面持平GPT-4的神秘版本Unnatural Code Llama吗? 大佬Sebastian在自己博客里做出解释: 是使用了1万5千条非自然语言指令对Code Llama- Python 34B进行微调之后的版本。 Meta通过在论文里隐藏这样一条非常隐蔽的信息,似乎是想暗示开源社区,Code Llama的潜力非常大,大家赶快微调起来吧! 于是刚刚,基于Code Llama微调的WizardCoder 34B,在HumanEval基准上,直接打败了GPT-4。 具体来说,WizardCoder以73.2%的胜率碾压GPT-4的3月份版本(67%)。 另外,WizardCoder 34B的性能超过了最新版本GPT-3.5,以及Claude 2。 编程大模型WizardCoder,是由微软联合香港浸会大学在6月发布的。据称,微调的13B/7B版本即将推出。 英伟达顶级科学家Jim Fan表示,这基本上是「Unnatural Code Llama」的开放版本。 虽然基准数据看起来不错,但HumanEval只测试了窄分布,可能会过度拟合。自然场景下的数据测试才是真正重要的。编码基准需要重大升级。 01 Code Llama神秘版本诞生? 周五,Meta正式开源了三个版本的Code Llama。 在HumanEval和MBPP基准图中,许多人发现了一个未在Meta官方中提到的版本——Unnatural Code Llama。 这个神秘版本在HumanEval pass@1上取得了62.2%性能。 而在今天公布的微调WizardCoder 34B在HumanEval pass@1上性能高达73.2%。 根据介绍,WizardCoder 34B是使用合成数据集Evol-Instruct对Code Llama模型进行微调的版本。 如下是和所有开源和闭源模型性能对比可视化。 在和OpenAI模型比较中,研究人员指出GPT4和ChatGPT-3.5有两个HumanEval结果: OpenAI的官方GPT4报告(2023/03/15)提供的结果分别是:67.0%和48.1%。而 研究人员使用最新的 API(2023/08/26)测试的结果是82.0%和72.5%。 另外,研究人员强调,这个性能结果100%可重现! WizardCoder 34B的演示已经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对对其进行测试。 有人指出了问题,过度拟合公共排行榜是开源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里有一个例子,wizard-coder的数据准备使用HumanEval pass@1的分数来决定是否进一步发展数据集。仅针对测试集进行优化有违测试集的初衷。 同样就在昨天,来自Phind组织的研究人员,微调Code Llama-34B在HumanEval评估中击败了GPT-4。 02 ChatGPT与Code Llama对打 Code Llama在实际的代码任务中表现到底怎么样? 有一位网友做了一个GPT-3.5和Code Llama Instruct-34B的对比测试。它通过Perplexity.AI提供的Code Llama 34B的访问服务进行了测试。 它分别给两个模型喂了8个同样的代码任务,比较他们的生成代码的质量。 结果是GPT-3.5以8:5的优势取胜。 以下是具体的测试结果。 第一题 使用Python完成这个任务,给定两个字符串word1和word2。通过以交替顺序添加字母来合并字符串,从word1开始。如果一个字符串比另一个字符串长,请将附加字母附加到合并字符串的末尾。 最后输出合并后的字符串。 例如: 输入:word1 =「abc」,word2 =「pqr」 输出:「apbqcr」 GPT-3.5和Code Llama都能完成——1:1 第二题 使用Python完成这个任务,给定一个字符串 s,仅反转字符串中的所有元音并返回它。 元音为「a」、「e」、「i」、「o」和「u」,它们可以以小写和大写形式出现多次。 例如:输入:s =「hello」 输出:「ello」 GPT-3.5完成,Code Llama没有完成——2:1 第三题 使用Python完成这个任务,给定一个整数数组 nums,将所有 0 移至其末尾,同时保持非零元素的相对顺序。 请注意,您必须就地执行此操作,而不制作数组的副本。 例如:输入:nums = [0,1,0,3,12] 输出:[1,3,12,0,0] GPT-3.5完成,Code Llama没有完成——3:1 第四题 使用Python完成这个任务,你有一个长长的花坛,其中有些地块种了花,有些没种。 但是,相邻的地块不能种植花卉。给定一个包含 0 和 1 的整数数组花坛,其中 0 表示空,1 表示非空,以及一个整数 n,如果可以在花坛中种植n 朵新花而不违反无相邻花规则,则输出true,否则就输出false。 例子1:输入:花坛 = [1,0,0,0,1], n = 1 输出:true 例子2:输入:花坛 = [1,0,0,0,1], n = 2 输出:false 两个模型都完成了——4:2 第五题 使用Python,给定一个输入字符串s,反转单词的顺序。单词被定义为非空格字符的序列。s中的单词将至少由一个空格分隔。 输出由单个空格按相反顺序连接的单词字符串。请注意,s可能在两个单词之间包含前导或尾随空格或多个空格。 返回的字符串应该只有一个空格来分隔单词。请勿包含任何额外空格。 例子:输入:s =「the sky is blue」 输出:「blue is sky the」 两个模型都完成了——5:3 第六题 使用Python完成这个任务,给定一个字符串s和一个整数k,返回s中长度为k的任何子串中元音字母的最大数量。 英语中的元音字母有「a」、「e」、「i」、「o」和「u」。例子:输入:s =「leetcode」,k = 3 输出:2 解释:「lee」、「eet」和「ode」包含 2 个元音。 两个模型都完成了——6:4 第七题 使用Python完成这个任务,给定一个字符串s,其中包含星号*。通过一次操作,你可以:在s中选择一个星号。 删除其左侧最接近的非星号字符,并删除星号本身。删除所有星号后输出字符串。例子:输入:s =「leet**cod*e」 输出:「lecoe」 GPT-3.5完成了,但是Code Llama没有完成——7:4 第八题 使用Python完成这个任务,给定一个表示每日温度的整数温度数组,返回一个数组答案,其中answer[i]是在第i天之后您必须等待的天数才能获得较温暖的温度。 如果未来没有一天可以这样做,则保留answer[i] == 0。例如:输入:温度 = [73,74,75,71,69,72,76,73] 输出:[1,1,4,2,1,1,0,0] 两个模型都完成了——8:5 针对两个模型的表现,这位网友认为这不算是一个严谨的研究,只是一个简单的测试,每次让模型再次生成代码时基本都能得到更好的答案,但是测试中没有。 所以测试的结论并不是最终两个模型的表现。 03 堪比GPT-4,Llama 3要开源 自Llama和Llama 2开元发布后,引爆机器学习社区ChatGPT平替热潮,各种微调模型泉涌而出。 OpenAI的研究人员Jason Wei称,在Meta GenAI社交活动上了解到,未来Llama 3和Llama 4也会开源。 我们拥有训练Llama 3和4的计算能力。我们的计划是让Llama-3和GPT-4一样好。哇,如果Llama-3和GPT-4一样好,你们还会开源吗?是的,我们会的。对不起,对齐工作人员。 又一位网友称,Meta希望开源一个GPT-5级别模型,并且在AGI之前似乎一直坚持开源。 我想说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没有死亡开关。 如果出了问题--一个智能体失控了,或者一个坏人把它武器化了--没有简单的方法把它关掉。它可以在任何小型集群上运行。这样就没有安全性可言了。 安全研究变得毫无意义。 人们为让人工智能系统诚实、一致、合乎道德等所做的所有工作都变得毫无意义。世界上的人工智能系统将朝着哪个系统能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而不管它们有什么价值观或动机。没有护栏。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人工智能的价值观或能力,无论好坏。 如果在我们获得更智能的人工智能的同时,Meta继续开源,那么我很清楚,事情会变得一团糟。这些外星智能体的到来已经会让世界变得混乱不堪,但如果我们放弃人类仅有的一点控制权,情况就会更加糟糕。 据我所知,Meta希望开源主要源于「开源社区教条」,即「开源好」。而且据我所知,在他们的第一个模型Llama意外泄露之前,他们并不那么赞成开源,之后他们一直假装赞成开源。 对此,马斯克表示,不过,使用自回归Transfomer的LLM能效极差,不仅在训练中如此,在推理中也是如此。我认为它偏离了几个数量级。 Llama 2编码能力飞升 Llama 2是一个各方面性能都很强的模型。 但是,它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弱点——代码能力。 根据Meta发布Llama 2的论文中的数据,Llama 2在HumEval(评估LLM与编码相关的基准测试)的成绩甚至比GPT-3.5还要差上不少,更不用说和GPT-4相比要差多少了。 来自原始Llama 2论文的注释图 但是代码能力肯定会是未来开源社区使用Llama 2的一个重要方向,Meta自然不能在这个方向上摆烂,于是就有了专门针对代码能力进行了大幅优化的Code Llama。 两天前,Meta正式发布了Code Llama 家族:Code Llama(7B、13B和34B),还有3个变体:通用代码模型Code Llama、指令遵循模型Code Llama-instruct 和Python代码专用版本Code Llama-Python。 这些模型与Llama 2的使用许可证一样,免费学术和商用。 Code Llama 34B模型的代码能力几乎是Llama 2的两倍,大大缩小了与GPT-4的差距。 还记得Meta在Code Llama论文中出现的能够全面持平GPT-4版本的Unnatural Code Llama吗? 大佬Sebastian在自己博客里做出解释: 是使用了1万5千条非自然语言指令对Code Llama- Python 34B进行微调之后的版本。 Meta通过在论文里隐藏这样一条非常隐蔽的信息,似乎是想暗示开源社区,Code Llama的潜力非常大,大家赶快微调起来吧! 为什么没有70B Code Llama模型? 有意思的是,Code Llama只有7B、13B和34B参数版本,与Llama 2相比少了70B的版本。 虽然Meta在论文中没有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但技术大佬Sebastian提供了两个可能的原因: 1. Code Llama在500B的token上训练而来,而Llama 2是在2T的token上训练而来。 由于Code Llama训练的数据和Llama 2相比只有1/4,可能因为没有足够的训练数据,再加上LLM的Scaling Laws的限制,导致CodeLlama70B性能不太行。 2. Code Llama模型支持100k的上下文大小,这个能力在处理代码任务时非常有用。 相比之下,Llama 2只支持最多4k的输入长度。如果要让70B的模型支持100k token的输入长度,可能会使得模型对于计算量的要求变得过于夸张了。
谷歌Pixel Tablet平板有望加入手写笔支持:可手写输入文本、手势控制
IT之家 8 月 27 日消息,专注于发掘安卓系统新功能的推特博主 Mishaal Rahman 最近又有了新发现。他在 X 平台(推特)发表长文表示,Pixel Tablet 平板加入了对 USI 2.0(2022 年 3 月由通用手写笔联盟发布的开放标准)触控笔的支持。将触控笔与 Pixel Tablet 连接之后,用户可以看到两个新选项:默认笔记应用、在文本框中书写。 Mishaal Rahman 声称,他文章中的截图(如下)来自一位拥有 Pixel Tablet 平板和 USI 2.0 手写笔的“线人”,但这位线人表示,Gboard 输入法的手写笔功能暂时不可用,可能与设备兼容性仍未完善有关。 “线人”提供的截图 而点击“在文本框中书写”之后,可以打开 Gboard 输入法的手写笔设置,用户可更改手写速度、笔画宽度。同时,用户可点击“试试看”打开文本框,用来展示和体验手写笔的手势,包括书写、删除、选择、输入、连词和换行。 图为“在文本框中书写”界面 图为打开“试试看”后的手势操作界面 据IT之家此前报道,今年 6 月 Mishaal Rahman 发现,原生安卓 14 Beta 3 操作系统有望加入手写笔更多功能支持。 在 @MishaalRahman 公布的截图中,代码提到了手写笔的“主要”“次要”“第三级”“尾部”按钮,且“尾部”按钮的描述还特意强调了“该按钮通常不对应橡皮擦的功能”。当他发送了手写笔的“尾部”键码时,Android 14 Beta 3 会显示一条 toast 信息,并提示“在‘设置 App’中设置默认笔记”。@MishaalRahman 认为,这个“尾部”按钮或将启动默认的笔记类应用程序。
电动车充电费用普遍大涨,出租车司机:再贵就要开油车了
近段时间,国内多个城市的新能源汽车车主表示,充电费用涨价不少,与此前相比,开车运营成本大幅增加。 上海,郑州、重庆等多地的新能源车主纷纷吐槽,公共充电桩充电价格突然上涨,让他们开的电车也没有那么香了。 据报道,有新能源出租车司机介绍,涨价幅度较大,尤其是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两点用电高峰期,电费涨价超出一倍。“以前还有六毛、七毛的电,现在高峰时段夸张的已经涨到了两块,一个月的电费成本起码增加了一倍。” 他下午3点充电费用1.08元/度,充一次电的费用约为四十多元,晚上10点到凌晨6点计费0.75元/度,充满需要三十多元,而中午12点到下午2点的高峰时间段充电费用则为1.83元/度,充电费用高达七八十元,以自己一天充2次电计算,一个月充电成本就要高出近千元。 “最新来的新司机们都不太想开电车了,都说再贵就要开油车了,油价最起码国家还有补助。” 不过,对于充电桩突然涨价一事,有媒体进行了探访,据业内人士介绍,“新能源车充电桩的充电价格是由电费和服务费两部分组成的,涨价的原因包括电价升高、运营商服务费上涨,抑或是两者同时涨价。” 而特来电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近期充电价格普涨,并不是运营商自行调价,而是因为七八月份是迎峰度夏时期,用电供应趋紧,部分地区因此采取了分时电价的政策,用电高峰期电价会有所上调,这也使得整体充电费用有所提高。 目前充电服务费的价格基本比较稳定,近期充电涨价的原因主要是夏季电力供应紧张导致的电费上涨。
问界的反攻开始了
去年12月,是AITO问界至今为止最后一次月交付量过万的月份。问界是华为在汽车行业的“代表作”,问界的成绩,也直接反映了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成绩。 问界品牌虽然沉寂了半年多,但问题与一些掉队的新势力品牌并不相同。人们普遍认为,华为不缺技术,也不缺落地技术的能力。从智能化到新能源汽车领域,华为都有着自己的技术积累。但问题在于,技术很先进,但产品在这个内卷的市场上暂时还没找准位置。 成都车展上,问界正式亮相了大五座版的问界M7。华为称,AITO问界新M7大五座版作为升级打造的全新车型,整体升级投入超过了5个亿。除了鸿蒙智能座舱3.0,华为高阶智能驾驶2.0,AITO问界新M7还有领先同级别车型的3.3米超大车内有效空间;全维超强车身使用潜艇级材质,超过80%都是高强钢和铝合金。 更重要的是,预售价来到了25.8万元起。 这应该是问界今年非常重要的一次调整。对比此前六座版本的问界M7,价格下探至25万元级,这比同级别的理想L7便宜了6万多,比这个价位的主流区间产品特斯拉Model Y以及极氪001都要便宜,联系到产品拥有的智能化配备,性价比开始凸显。 问界的反攻,从修正产品定位开始。 01 华为有一整套技术工具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上,华为并不落后,拥有一整套自研储备的技术能力。 在智能座舱领域,鸿蒙座舱可谓天花板水平,交互设计、生态、流畅度都是它的强项,而华为常说的“常用常新”理念更是车机所需要的。车机——这种大号的平板,对于华为来说不是难事。 而在智能驾驶方面,华为虽然早在Huawei Inside模式下的几款车上搭载了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但在问界品牌上,今年4月上市的问界M5智驾版才首次搭载ADS智能驾驶系统。并且已经在多个城市落地了城区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品驾曾在上海进行过体验测试,问界M5智驾版的辅助驾驶水平是目前第一梯队的能力。与此同时,ADS 2.0也正朝着无高精地图的方向发展。 不只是智能化,在电驱动系统、充电系统以及BMS电池管理系统等新能源车技术领域,华为都已经有了量产产品及方案。甚至是在非传统造车领域最不擅长的驾控领域,也通过软件升级的方式,提升了车辆的驾乘感受。前段时间OTA升级的华为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DATS通过感知、计算、调节,提升了车辆的驾控感受,响应更快、晃动更少,并且减少了乘坐新能源车时易出现的晕眩感。 华为DATS 从华为最近推出的600kW充电桩,以及问界M9预计将搭载的800v高压平台等信息来看,华为在纯电补能等领域也做好了准备。 可见,华为在技术上并不落后,甚至可以说,单独拿出哪一个技术来看,在市场上都能处于先进水平。但为何综合起来以后,成绩却不尽如人意?与产品定位多少有些关系。 02 快速调整,更主流的产品定位 产品定位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看。首先是价格,也最为关键。进入2023年后,整个车市都在“卷”,甚至连燃油车也不例外。问界在年初也进行过3万元左右的降价,但相比整个市场的降幅来说略显不足,特别是在一些高性价比新能源车不断上市的环境下,问界在价格面上,并不占优势。 其次,是在产品本身上,不仅需要把好的技术放上去,还需要更多考虑车本身的应用场景。例如,问界M7目前无法避开的对手,是理想L8。同为六座SUV,但由于问界轴距较短,因此车内空间并不占优。此外,之前的碰撞测试中问界M7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是面向家庭用户的车辆更不该出现的问题。 不过,问界的调整速度很快。 前段时间,问界官方公布了M7大五座版的消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更是在微博表示“我们新增投入了1个亿全新设计升级了内外饰,新座椅大沙发更柔软、更舒适、包裹性更强,让出行更轻松”。此外,余承东还表示,针对问界M7大五座版,全车整体增加了超过5个亿的投入。 在8月25日开幕的成都车展上,问界M7大五座版在问界展台亮相。除了最显而易见的,从一款六座车变为五座车,还搭载了激光雷达并调整了车身设计与配色,整车更显年轻化。 此外,余承东在现场还公布了有关问界M7大五座版更多产品信息。全车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提升至80.6%,车身得到加强;前后悬双FSD可变阻尼减震器,在HUAWEI DATS 2.0加持下整车操控性与乘坐舒适性得以提高。 更重要的是,新车不升反降,来到25.8万元起。并且对手从理想L8变成了同为增程大五座的理想L7,价格还整整便宜了6万多元。 正如上文所说,华为在技术上的能力与储备不用质疑。这也是华为能迅速调整的基盘所在。此前的失利,更多是在产品定义上出了问题。出问题,就迅速正视问题,改正问题。调整后的问界M7大五座版,也势必会在接下来的新能源市场中掀起波澜。 问界M7 大五座版 而华为的下半年,不仅有经过重新定义的问界M7大五座版,还有四季度即将发布的问界M9。这款车更是一款集华为各项技术为一身。有报道称,这款新车不仅会在智能化领域搭载HarmonyOS 4.0与ADS 2.0,还将采用全铝合金底盘、空气弹簧与CDC等豪华配置。 问界接下来的表现,确实更值得期待了。
内卷大背景下,卫星电话或成手机标配功能
“苹果会跟进吗?” 2022年发布的Mate50系列上,华为正式带来了一项“捅破天的技术”——卫星双向短信。无独有偶,同年登场的iPhone 14系列,也配备了卫星通信功能。按照苹果和华为的设想,在极端场景下,发送卫星信号将成为用户关键时刻的“保命”手段。 华为、苹果成功带火了卫星通信这个话题,吸引到了更多厂商的加入。2023年年初的MWC大会上,高通、联发科都公布了自家的卫星通信芯片组;年中的MWC上海,展锐带来了自己的卫星通信芯片,vivo卫星通信手机原型机出现在了展会上。 进入2023年下半年,新一代的卫星通信技术呼之欲出。日前,博主@旺仔百事通爆料称,华为Mate60系列将首发卫星电话功能。几乎同一时间,联想官宣了摩托罗拉天通卫星通话模块,官方称它支持卫星双向通话和信息功能。 (图源:微博) 这样来看,手机上“捅破天的技术”将继续进化,从卫星短信升级到卫星电话。这意味着智能手机过去十几年内标配的基础通讯功能,将迎接前所未有的变化。 游离在主流之外的卫星电话,不便宜也不好用 现实生活中,卫星并不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事物。自从GPS开放民用以来,卫星定位就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技术。地图导航也早已是智能手机的必备功能之一,在GPS之外,绝大部分智能手机还支持北斗定位。不过,人造卫星的功能远不止定位这么简单,它们还能用于语音通话、信息接收、照片拍摄等场景。 借助卫星实现通话功能的卫星电话,也称不上是什么新鲜的产品,它的历史几乎和人造卫星一样长。只是,即便在2023年的今天,卫星电话都不是什么主流的消费产品。原因很简单,绝大部分人绝大部分时候用不到它,不可能在智能手机之外给自己配备一部用卫星信号来通话的设备。 其实,卫星电话很容易买到,在电商平台上,一部三防卫星电话的价格最低只要三四千元。这类产品,外形粗犷,体积庞大,配备着一根长长的卫星天线。它的核心功能就是卫星通讯,能接打卫星电话、收发卫星短信,甚至还能用卫星数据网络上网。 (图源:京东截图) 当然,相比一般的基站,卫星通讯存在很多体验上的不足,简单来说就是速度慢、语音质量低。而且,由于卫星建设和通讯的成本更高,卫星电话的通讯费用也更加夸张。卫星通讯同样有运营商,国内主要是中国卫通这一家。不过,卫星运营商通常会和地面运营商合作,在三大运营商那里通常也能买到它们的服务。 具体的通讯资费,以中国电信销售的卫星电话卡为例,年费1000元,包含750分钟语音和5条短信。这个价格自然比常规的号卡资费贵多了,但显然卫星电话是有特殊的使用场景的,几乎没有人会把它当常规手机卡那么用。一般来说,远航渔船、地质探险等相对极端的场景下,地面运营商基站信号没有覆盖的地方,才会有配置卫星电话的需求。 (图源:中国电信官网截图) 把卫星电话装进智能手机,难度不大 很显然,无论是专门的卫星电话设备,还是智能手机上的卫星通讯功能,它们的使用场景都相对狭窄,且使用频率很低。在华为Mate50和iPhone 14上,卫星信息功能都主要用于应急场景,但就是这项不常用的功能,在市场上获得非常正面的反馈。 今年年初,据北疆新闻网报道,一名驴友在内蒙古贡格尔草原脱离队伍并在大风雪天气中迷路,通过华为Mate50上的卫星通信功能发出了位置坐标和求救信息,从而成功获救。 外媒此前也报道过,两名加拿大女子在野外遭遇车祸被困,手机无法接收到地面信号,但好在借助iPhone 14的卫星SOS功能发出了求救信息,最终脱险。 不难发现,尽管我们说手机上的卫星通讯功能实用频次很低,可能99.9%的时候都用不到。但关键在于,用得到的0.001%的场景下,这个功能可能可以救命。作为普通用户,我们距离远洋航行、野外探险等等项目很遥远,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完全规避失联的风险。因此,在大部分手机都不支持卫星通信功能的时候,华为Mate50和iPhone 14就有了吸引人的卖点。 (图源:华为官方) 而把智能手机上的卫星信息升级为卫星电话,这让它的应急功能变得更加丰富。其实,从用户反馈来说,在手机上发送卫星信息,体验仍有进步空间。首先,卫星信息并不能自定义,Mate50上可以发送预置好的短语和位置坐标,iPhone 14更是只能点击求助按钮、不能发具体的文本,发送过程甚至要耗费几分钟的时间。 其次,相比文字沟通,语音电话显然更加直观和便捷,能短时间内传递更多信息。就像120电话,求救者可以更即时地描述现场和受救者的信息,让施救者制定更完善的方案。 从用户需求和产品卖点宣传来说,智能手机尤其是旗舰手机配备卫星电话功能,都是有一定必要的,能更好地讲好“捅破天的救命技术”这个故事。 此外,随着芯片技术的进步,如今卫星通讯模块可以进一步小型化,高通、联发科等芯片巨头均拿出了自己的方案,甚至可以将卫星模块和已有的基带集成在一起。这意味着把一部卫星电话塞进手机中,是可以实现的。 卫星通讯会成为手机标配吗? 智能手机可以说是功能集成最多的电子设备,它的出现,杀死大量单一功能的产品。在小雷看来,卫星通讯功能在手机上出现,离不开手机行业内的高度内卷。在争夺存量市场的大背景下,品牌、产品之间的竞争无非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前阵子,山东德州的5.5级地震发生时,很多品牌手机上的地震预警功能发挥了作用,获得了很多用户的好评。同时,iPhone由于没有内置原生地震预警功能而备受质疑。预警、救助功能上的差异化,同样也会成为手机产品的卖点。 小雷认为,卫星通讯功能在智能手机上会逐渐普及,而且会像很多特性或功能一样,遵循从旗舰专属到逐渐下放的规律。目前来说,这项功能的实现成本仍然相对较高、并且有一定的稀缺性,暂时只会出现在少数旗舰产品上。但随着成本降低和产业链成熟,卫星通讯在手机上全面普及,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至于现阶段要不要为了卫星信息或卫星电话功能买相应的产品,小雷个人认为还是要结合自己的需求来。对可能碰到这类场景的人来说,哪怕几年才用得上一次,也是有必要的。但对一款智能手机来说,要考虑的核心选购因素肯定还是芯片、屏幕、影像、续航等更常规的方面。
李斌透露蔚来手机:省电不发烫,手感“绝对好”
IT之家 8 月 27 日消息,微博博主 @肥威 今日上午援引蔚来车友提供的聊天记录截图称,蔚来汽车 CEO 李斌在群聊中透露了部分蔚来手机的信息,但由于没有上下文,仅能看到李斌自己透露的信息。 IT之家汇总如下: “基本性能很不错”,不发烫、省电、待机时间长。 手感“绝对好”,背面设计“一看就是蔚来”,但也“仅限背面”。 二代平台车型的手机-车机互联会拥有不错的体验,但一代平台车型受限于车端硬件,部分体验会有所牺牲。 由于国内安卓很多软件做得太细,有些小功能“估计离大家期望有差距”。 安卓旗舰“是对得住的”,做 iPhone 备用机“绝对超配” 综合IT之家此前报道,跑分平台安兔兔 8 月 7 日公布了蔚来手机性能方面的更多信息。安兔兔后台数据库中显示,蔚来手机搭载了高通骁龙 8 Gen 2 领先版移动平台,内置 12GB 内存 + 1TB 存储空间,操作系统版本为安卓 13,“达到顶级旗舰水准”。 跑分方面,该机型取得了总分 1360974 分、CPU 成绩 355091 分、GPU 成绩 434891 分、MEM 成绩 304072 分、UX 成绩 266920 分的成绩。 安兔兔表示,参与跑分测试的可能是一台早期工程机,其性能水准与骁龙 8+ Gen 1 机型的表现类似,和常见的骁龙 8 Gen 2 机型还有明显的差距。 蔚来手机已经在工信部入网,今年 8 月 1 日,蔚来手机有关专利也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专利显示该机配备了能够将边框、连接筋热量散发的散热结构,以降低传导至边框的外壁、通过连接筋传导至边框的热量,解决烫手的问题,以改善移动终端的性能。
iPhone 15换USB-C或藏“心机”,爆料者:只有Pro版提速,其他限速USB 2.0
据彭博社 Mark Gurman 最新时事通讯透露,2023 年苹果秋季发布会将于 9 月 12 日或 9 月 13 日正式举行。在今年这场科技小春晚召开前夕,各路大神纷纷开启了新一轮软硬件产品的爆料,而其中讨论度最高的莫过于即将到来的 iPhone 15。 据悉,iPhone 15 除了外观设计上有一些变动之外,最大的变化或将出现在充电接口上,即 iPhone 15 系列可能会弃用 Lightning 接口,而采用应用更为广泛的 USB-C。 事实上,关于 USB-C 取代 Lightning 和 Thunderbolt 的讨论存在已久,只不过,苹果已经到了不得不更换的时期。另外,有媒体最新报道,心不甘情不愿的苹果无奈之下采用 USB-C 接口之际,还耍起了小心机,针对不同的 iPhone 型号进行了区别对待。 01 iPhone 15 或采用 USB-C,但限于 USB 2.0 详细来看,根据此前分享过有关苹果新线缆细节的泄密者 Majin Bu 在 X(前身 Twitter)平台上的爆料,iPhone 15 包装盒中提供的 USB-C 线缆仅限于 USB 2.0 数据传输数据,速率为 480 MBps,与 Lightning 相近。 相比之下,两款 iPhone 15 Pro 都支持更高的 USB-C 传输速度。 另外,据苹果分析师郭明錤称,iPhone 15 Pro 机型"至少"支持 USB 3.2 或 Thunderbolt 3。与此同时,iPad Pro 配备的 Thunderbolt 端口传输速度最高可达 40 Gbps,而入门级 iPad 的 USB-C 端口传输速度仅为 480 Mbps。 简单来看,现在行业中最先进的标准是 USB4 v2.0,是 USB-IF 组织于 2022 年 10 月最新推出的标准规范,这一版本带来了新一代 USB 80Gbps 接口。 而苹果分析师郭明錤所透露的 iPhone 15 Pro 系列会采用的 USB 3.2,它是在 2017 年推出的标准,支持 20Gbps。 再来看 USB 2.0,它于 2000 年推出,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只能说它是 USB 1.1 的后继版本,提供每秒 480 Mbit/s 的最大传输速度。 USB 2.0 和 USB 3.2 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而有了更高规格的数据传输速度,iPhone 15 Pro 机型传输视频和其他文件类型的速度将比 iPhone 15 和 iPhone 15 Plus 快得多。 除此之外,据悉,每部 iPhone 15 包装盒中都将包括一条编织的 USB-C 充电线,它比目前 iPhone 机型附带的 Lightning 充电线更粗(即更耐用)、长 50%。同时,这些数据线还将与可能的新款 iPhone 颜色相匹配,至少有黑色、白色、黄色、蓝色和橙色。 02 苹果更换充电接口的经历 要论苹果为什么要区别对待,一方面,我们看出苹果正试图使自己的手机产品线更具差异化,以此推动消费升级;另一方面,其似乎是开启了“无声胜有声”的反抗。 因为对于 iPhone 产品而言,截至目前,只有一次更换充电接口的经历。如果说那一次更换接口是为了跟上科技潮流,那么即将到来的这一次实则是被逼无奈。 第一次“换头” 要知道,2012 年以前,苹果设备所采用的连接器都是 30pin 的独有接口,这种接口如下图所示,是长条扁宽的外形。 随着设备的不断迭代,这种接口体积大,同时传输速度差,兼容性和开放性都不太好,最终被淘汰也显而易见。 从 2012 年的 iPhone 5 开始,苹果就弃用了 30pin 连接器而采用了更为轻巧的 8pin 连接器 Lightning,它的包装比前款产品小 80%,这也是移动市场首个成为主流的正反可插接口。 第二次即将“换头” 如今苹果有计划再次转变 iPhone 的接口,采用在 Android、Windows PC 以及苹果 Mac、iPad 上都很流行的 USB-C 接口,主要还是归功于欧盟。 2021 年 9 月,为了减少消费者的不便及不必要的浪费,欧盟委员会向欧洲议会提案,要求在欧盟出售的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字相机以及游戏机手柄等,都应该采用统一的 USB-C 接口。 倘若这一新规定下来,虽然欧盟并未直接点名,但毫无疑问,一直坚持使用自研 Lightning 接口的苹果必将是受影响最大的移动设备开发商之一。 因此,当时苹果多次发声,表示强烈反对,称:“只要求一种充电接口的严格监管将会扼杀而不是鼓励创新!” 不过,单方面的呼吁并未影响欧盟最终的决定。 2022 年 10 月,据欧盟官方新闻稿消息,欧洲理事会批准了欧洲议会的通用充电器的新规,给了各设备厂商 24 个月的过渡期以适应新规。 这意味着 2024 年底,USB-C 接口将成为手机、平板电脑和耳机等一系列电子设备的强制要求。 对于苹果公司而言,2024 年之后,苹果在欧洲销售的所有 iPhone、iPad 和 AirPods 等产品仅可采用 USB-C,这导致苹果只有两条路可选: 一、以后仅面向欧洲销售专门设计、配备 USB-C 的产品型号,其他地区可依旧使用 Lightning 接口; 二、将自家产品全部更换为 USB-C 接口。 而一直以来,苹果想尽办法自研芯片、开发统一软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通自己各个不同设备之间的屏障,显然,在这里,第一种方式并不是苹果公司的风格。 另外,从 2015 年 12 英寸的 MacBook 开始,苹果的笔记本电脑就提供了 USB-C 接口。如今,苹果的所有 MacBook 和大多数 iPad 都配备了 USB-C 端口,苹果仍在销售的唯一带有 Lightning 接口的 iPad 是 2021 年发布的第 9 代 iPad,这也是最便宜的 iPad,也是最后一款拥有物理 Home 键的 iPad。 就连 Apple TV 的 Siri 遥控器等配件也在过去一年从 Lightning 转向 USB-C。有传言称,苹果对其 AirPods 系列耳机的下一次更新也将采用 USB-C。 所以,为了统一生态,iPhone 在未来采用 USB-C 接口已成板上钉钉的事实,而即将于下个月发布的 iPhone 15 极有可能成为首款“试验品”。 03 再“整活”,iPhone 的 USB-C 接口和 Android 的不通用? 不过,正如上文所述,苹果长久以来,宁愿在其他如 Mac、iPad 等产品上使用 USB-C 接口,却迟迟不愿对 iPhone 系列下手,外媒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或源于苹果的配件税。 什么叫配件税? 早在 2012 年,苹果便推出了 MFi(Made for iPod/iPhone/iPad)认证系统,即授权配件厂商生产的外置配件的一种标识使用许可。换而言之,经过官方授权的设备会有以下这些标识: 没有经过官方授权的,在使用时会出现这种弹窗: 有媒体报道,经过苹果验证的配件,其中会包含一种特殊芯片。而第三方想要使用这种芯片以及相关技术,需要缴纳一笔费用来获得授权。 据悉,苹果每年依靠 MFi 认证所收取的专利费在 30 亿美元以上。 同时,iPhone 的销售量要远远超过其他几款设备,所以,这也是苹果迟迟不想在 iPhone 上放弃 Lightning 接口的原因之一。 然而,如今的 iPhone 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刻,但是苹果似乎并不甘心,又对 USB-C 又打起了其他主意,譬如在遵循欧盟要求的 Type C 数据接口形状的基础上,设点限制也未尝不可。 这不,据配件商的消息称,苹果 iPhone 15 系列即便使用了 USB-C 接口,但也无法与 Android 数据线通用,因为苹果对 USB-C 接口进行了加密,经过 MFi 认证的数据线才能正常使用。 对于这一点,据德国《时代周报》报道,欧盟基于此对苹果做出警告,称如果苹果公司不允许限制 USB-C 线缆的功能以及限制第三方配件的充电速度,否则将禁止苹果在欧盟销售智能手机。 04 为什么统一充电接口这么难? 针对以上爆料的消息,不少网友展开讨论。 有网友评论道,倘若使用 USC-C 2.0 的充电线缆,只会更快地增加电子垃圾,而非走的是环保路线。 也有人认为,苹果这样做实则没有意义,因为用户不会因为 USB 速度快而购买更高端的 iPhone 设备。 事实上,对于消费者而言,拥有一套充电器可以满足所有设备的充电需求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因为各家厂商之间的竞争关系、安全性考虑.....等各种因素,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统一仍然很困难。 至于 iPhone 15 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 USB-C 接口,一切需要等到下个月苹果亲自为我们揭晓答案。
iPhone 15换接口,但Type C大一统并不容易
“Lightning赶紧淘汰吧。” 如无意外,iPhone 15系列将于下个月正式发布。苹果旗舰新机各方面的爆料已经非常丰富了,相比之前历代机型,iPhone 15系列最大的变化估计就是数据接口将从万年不变的Lightning换成更主流的Type C。与之相应的,iPhone 15系列的充电、数据传输等场景将发生改变。 (图源:MacRumors) 最近,关于iPhone 15系列的数据口以及Type C充电线的更多消息被放出。尽管产品还没发布,但对于这方面的信息,我们已经能有非常充分的了解。 iPhone 15的C口,已没有秘密 实际上,很多年以前,就一直有爆料称iPhone要上Type C口,毕竟2012年诞生的Lightning接口怎么看都太陈旧了。苹果一方面在PC产品上大力推进Type C口普及,另一方面则迟迟不对iPhone下手,外界只能理解为苹果不愿意放弃“配件税”带来的丰厚利润。 但随着2022年欧盟通过电子设备Type C统一充电接口法案,苹果遭受了空前的压力。按照这项法案,苹果最迟将于2024年给新iPhone换上Type C口。毕竟,如果专门给欧洲市场打造特别版,其他市场还用Lightning口iPhone,这就太不体面了,同时也会被消费市场的负面舆论吞没。 好消息是,iPhone上Type C口的时间点提前,来自郭明錤、彭博社等各路的爆料人的消息确认,iPhone 15系列全系更换Type C口。郭明錤去年年底就披露,iPhone 15系列全系上C口,但Pro版更快、基础款更慢。 最近,有人放出了iPhone 15系列的Type C部件谍照,更多细节得以明确。具体来说,iPhone 15、iPhone 15 Plus的C口是USB 2.0速率,理论传输数值最高480Mbps;而iPhone 15 Pro系列则支持USB 3.2甚至雷雳标准,最高速率40Gbps。 (图源:MacRumors) 7月份时,RGcloudS爆料称,iPhone 15系列的有线充电功率最高将达到40W。然而,几天前,知名苹果爆料网站9to5Mac则表示,他们得到业内人士的消息,iPhone 15系列将配备35W快充。当然,无论是40W还是35W快充,放在安卓阵营里都有点不够看,但相比之前的iPhone还是有升级的。 日前,@MajinBuOfficial放出了苹果新款双C口编织数据线谍照,它们将为iPhone 15系列打造。从图片来看,这批数据线有多种配色,耐用度应该比常规数据线更高。不过,现在还不能确认,新款双C口数据线是随iPhone 15一起附赠还是要用户额外购买。以苹果的一贯做法来看,这么大方的可能性不大,数据线单售的价格估计上百。 (图源:Twitter) 封闭还是开放?苹果仍要在C口上整活 我们都知道,Type C口只规定了数据接口的形状,至于C口们的具体规格和支持的协议、速率,则有很大的区别。对于iPhone 15系列上的C口,外界最大的疑虑还是苹果是否会故意加入种种限制,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Lightning时代,苹果采用了MFi机制,第三方配件商需要付费购买官方芯片,这导致iPhone数据线的价格总是比安卓高一截。既然iPhone 15全系用C口,那么理论上和安卓手机的充电线是通用的。然而,苹果似乎并不愿意放弃配件税。 (图源:苹果官方) 最新的来自配件商的消息称,iPhone 15系列的数据口仍然是加密的,即它使用的双C口数据与安卓等设备并不通用。其实今年上半年,有媒体报道称欧盟专员曾警告过苹果,不得限制C口数据线的功能。但就爆料来看,iPhone 15系列用没有MFi认证的数据线的话,也能充电,但功率会被限制到5W。这种做法自然是为了规避欧盟法律,逼着用户和配件商继续交苹果配件税。 当然也有人认为苹果不会在上面做文章,毕竟iPad Pro和MacBook上的C口都是比较正常的,没有MFi限制,快充规格也是PD公版方案。如果iPhone 15系列上私有协议,意味着和自家的其他设备不兼容,将会造成混乱。而最终的实际情况如何,估计还得看苹果在配件税和用户体验之间如何取舍了。 C口一统天下的时代来了 2015年,苹果带来了主打极致轻薄的笔记本产品12吋MacBook。它也是首款配备了C口的苹果笔记本,这个唯一的C口肩负着充电、数据传输、视频输出等众多功能。从这款产品开始,苹果开启了C口加速普及的道路。 只是,对于后来的事情,苹果和用户可能都没想到。苹果没有预料到纯C口的设计在PC产品上太难了,大家仍然对A口、读卡器、HDMI这些传统接口有需求,总是拖着一根转接线并不优雅;用户没有想到苹果对于iPhone上的C口这么双标,抱着Lightning不放。 (图源:苹果官方) 当然,现在来看,苹果还是妥协了。MacBook Air和MacBook Pro上哪些熟悉的接口回来了,包括MageSafe、HDMI、读卡器,C口不再是唯一;iPhone 15系列终于换成C口了,彻底和Lightning说拜拜。 Type C口一统江湖,对用户来说当然是件大好事,我们再也不用因为不同生态、不同设备之间的充电头不一样而头疼,不用费尽心思地区分所谓的“苹果口”“安卓口”。随手拎起一根线就能用,想想就很爽。 不过,前面已经说过,Type C只是统一了接口的形状,想要一根C口线搞定一切,还没那么容易。USB4、雷电、雷雳、全功能C口……这些概念听起来就足以让人头大,同样是双C口线,最便宜的可能只要几块钱,最贵的则要五六百甚至上千。一根双C线,在你看说明书或拆解前,你很难知道它究竟支持哪些协议和功能。 (图源:苹果官方) 受限于成本和使用场景,小雷不认为Type C数据线有完全统一的可能性,毕竟有的数据线要用来连接显卡坞,带宽和吞吐量要拉满;有的需要实现高功率快充,支持100、200W的充电头;而有的只是给十几块钱的手持小风扇慢速充电。我们不可能奢望这些数据线都是完全相同的规格。 当然,不管怎么说,iPhone 15系列上C口,都是件好事。Pro款的数据传输速度飞升,拓宽了生产力场景。想象一下,用iPhone 15 Pro录制的4K视频素材,现在可以通过USB 3.2接口飞速拷贝至电脑上了。在此之前,无论是可怜的USB 2.0还是走无线传输的AirDrop,都不是好的解决办法。更何况,iPhone的快充功率更高了、视频输出更方便了、耳机转接头更好买了,C口相对于Lightning,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一次进步。 另外,除了上C口,iPhone 15系列还有其他方面的升级,包括芯片、相机、材料等等。作为苹果最重要的产品,iPhone 15系列对其意义不言而喻。对小雷个人而言,能扔掉一堆Lightning数据线,统一换成iPhone、iPad、Mac都能用的Type C线缆,应该是我升级iPhone 15的最大动力。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