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8个月和8年,张勇和阿里的两次告别
漫长的调整还在继续。 文 | 管艺雯 陈晶 编辑丨管艺雯 黄俊杰 9 月 10 日,张勇和蔡崇信按计划完成了阿里巴巴集团的权力交接。阿里员工随即收到了新任阿里董事会主席蔡崇信的全员信。 一位阿里云智能员工刚开始以为邮件里的字打错了,反复确认后才意识到张勇不仅卸任了阿里集团董事会主席和 CEO 职位,还卸任了仅担任 8 个月的阿里云智能集团的董事长和 CEO。 一些员工正期待张勇能够借助自己在集团的影响力,为阿里云智能争取到更好的价格 —— 近期阿里云智能正在和淘天、菜鸟等业务集团重新洽谈云资源的采购价。 上任后的每个月,张勇都会和阿里云创始人、阿里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开会讨论;两个多月前,在一场 “院士面对面” 的员工活动上,张勇还和王坚一起讨论了云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回答了员工提问;近期多个政企合作项目中,张勇都作为云业务代表接见了客户。 6 月 20 日,张勇在全员信中宣布将于 9 月 10 日卸任阿里集团管理职位,专心全职做好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 CEO 的工作。他在信中说,考虑到公司规范化治理的要求,他 “不宜再同时担任两家集团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的职责。” 按照当时宣布的计划,阿里云智能集团将完全从阿里集团拆分,双方将不再有股权关联。张勇将以阿里云董事长和 CEO 的身份带领一家完全独立的公司。 这次调整后,张勇彻底离开了阿里集团和相关业务的管理层。他保留的唯一阿里身份是阿里巴巴合伙人,并获得第一个 “功勋阿里人” 的荣誉称号。蔡崇信在全员信中称阿里将投资 10 亿美元,支持张勇设立与掌管一个面向未来的科技基金。一位阿里员工称,“10 亿美元代表了阿里对张勇多年工作的一种尊重。” 《晚点 LatePost》了解到,阿里集团的管理层调整仍未停止。 8 个月的阿里云 CEO:砍项目、追求标准化 张勇在 2022 年的倒数第二个工作日正式接手阿里云智能业务。 当时几乎是阿里云智能最糟糕的时刻 —— 刚经历了一场被认为是 “阿里云史上最严重事故” 的服务器宕机事件;收入增速从四年前的 90% 下滑到只有个位数,到了今年一季度,阿里云甚至出现了创立 14 年以来的首次营收下滑(扣除阿里集团部分的收入)。 上一任云智能事业群总裁张建锋上任时,曾提出 3 年营收超 1000 亿元的目标。一位阿里云管理人士透露,张建锋除了要为规模负责,还需要完成张勇提出的 “高质量发展” 的目标:一是公有云收入占比要提升,更多销售云服务器(ECS)等基础的存储、计算产品;二是要有利润。 这意味着阿里云需要卖出更多标准化的产品——将阿里云数据中心的存储、计算服务卖给客户。为了适应环境,中国的主要云计算厂商多做项目 “包工头”,帮政企客户定制一整套服务,连电脑、桌椅板凳、办公用的手机都打包销售。营收看着不少,实际上利润微薄。 张勇接手阿里云之后,在内部开始更彻底地贯彻 “高质量发展”。今年 5 月的高管会议上,他梳理了阿里云接下来最重要的三大目标,按照优先级排列分别是:规模、营收、利润。 规模指的是数据中心的 CPU(中央处理器)核数规模,对应存储、计算等基础云资源,未来阿里云要售卖更多消耗基础云资源的标准产品,例如云服务器(ECS),而不再仅仅为了提升营收额去做规模效应差的定制开发。 为了明确资源调配的优先级,张勇将产品划分为四个等级 —— 云计算的操作系统是一线产品;通义大模型、基础运维、开发工具等则是二线产品;由生态伙伴定制开发,阿里云被集成的产品则被划归三、四线。项目也被划成了三类 —— 需要使用阿里云计算资源的项目属于一环项目,只使用阿里云应用的是二环项目,剩余的则是三环项目。 营收上,张勇将今年阿里云的营收目标定为 1100 亿元(不包括阿里集团部分收入),相较于去年张建锋提出的 900 亿元目标,提升了 22%。 多位阿里云员工对今年完成此营收目标并不乐观。近期阿里云正在和阿里集团下多家子公司重新谈云资源采购价格,此前阿里云向外部客户提供的云服务器(ECS)年续费价格为官网价格的 4 折,而给阿里部分子集团提供的折扣能达到 2 折。重新谈价后可能会拉升阿里云的营收,但长期来看,阿里子集团已经有了自由选择云服务提供商的权利,阿里云的议价空间受到挑战。 对于增量空间巨大的政企市场,阿里云可能会引入合作伙伴来共同拓展。9 月初据媒体报道,阿里云可能通过引入国企,来获得 100 亿 - 200 亿元的融资。 阿里云未来的想象空间在大模型上。今年 4 月,阿里云发布了类 GPT 大模型 “通义千问”,随后张勇还宣布阿里云的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 15% 至 50%,他向分析师们解释,这样做是为了让更多中小企业、开发商者使用云计算。在行业人士看来,还是为了用低价撬动更大的市场。 为降低成本,张勇上任后砍掉了几十款产品,并裁撤了 15% 左右的产研人员。他在内部算了一笔账,90% 的营收实际上由 10% 的产品贡献,于是不赚钱的、消耗云计算资源较少的产品被大量取消。一位阿里云人士称,张勇来之前,内部就在反复提及关停内部排名靠后的产品,但最后往往只是停了产品,运营产品的人却被保留了下来。 张勇在任期间,钉钉、达摩院被剥离出阿里云智能集团,回到阿里集团成为 “N” 公司。这会让阿里云每年节省几十亿元,业务也会更聚焦。 一位阿里云员工评价,在梳理清楚战略优先级之外,张勇给阿里云带来的最大改变,还是让阿里云团队从追求营收目标回归到提升产品、技术本身,将云构建成可靠的基础设施。 此前,阿里云的产品、研发人员需要背营收指标,并配合前线销售做各个行业的解决方案,今年产研人员不再需要直接为营收目标负责,专注做好产研。 今年初阿里云的一场会议上,张勇批评了此前 “运动式的管理”:去年阿里云曾发起一轮降低客户问题咨询量的考核,每个业务线定期比较谁的客户问题咨询量减少得多,这种做法本意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但最后员工为了满足考核,让客户在钉钉工作群内提出咨询问题,而不再通过后台提交问题,以减少咨询量。 张勇上任后,每个月都会与王坚开会,商定重大业务方向,两人在阿里云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一致:阿里云应该成为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让更多的商业公司在这个基础设施上生长出来,因此应该卖更多标准的公有云产品,少做人效低的定制化开发。 在短暂的 8 个月阿里云 CEO 任职中,张勇明确了规模、营收优先,要求团队从销售回归到产品和技术,但他来不及做更多具体的调整了。 8 年 CEO:坚定投入消费升级,组织从集中到分散 张勇 2007 年加入阿里,任职至今 16 年。 以担任 CEO 为分界,前 8 年,张勇成立天猫、创立双十一购物节,让品牌愿意在阿里卖货投广告;成为 CEO 之后的 8 年,张勇进一步选择押注消费升级 —— 接入优衣库、欧莱雅等国际品牌;收购银泰、大润发,孵化盒马,在 “新零售” 上大力投入;收购饿了么,直接和美团竞争,满足新中产对即时配送到家的消费需求。 消费升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确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张勇的带领下,阿里集团年销售额突破万亿美元,一度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公司,带给股东巨大回报。 过去 3 年多,消费环境开始变化。当消费者偏向便宜的替代品,当商家库存积压、寻找清货渠道,拼多多一贯追求的极致低价就显得更具吸引力。品牌都不希望清仓打折的过季商品影响自己的新品销售,在电商平台,它们将更多清货商品放在拼多多销售,不希望便宜商品影响天猫旗舰店的销售。 阿里的消费升级有多成功,它要转身抓住低价市场就有多艰难。一方面,阿里自身忽视了消费形势的转变,过去的成功让它反应变慢;另一方面,它的挑战者们却在快速成长,形成迫近的威胁。 2019 年,拼多多 GMV 刚过 1 万亿元人民币,只有阿里的 1/7;当时抖音还没有自建电商,是阿里的销售渠道。三年后,拼多多 GMV 超过 3 万亿元、抖音电商 GMV 超过 1.6 万亿元。两家公司的 GMV 已经相当于半个多阿里。 张勇在 14 年前创立了双十一购物节,京东前 CEO 徐雷在 9 年前创立了 “618” 购物节。创造双十一和创造 618 的人都在今年告别了自己的公司。 业务战略上,张勇对消费升级的坚定投入,为阿里集团积累了千亿美元现金,也限制了这家公司在电商上的可能性。 而在大公司治理上,作为 CEO 的张勇的很多探索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些探索是否成功很难轻易评判。 张勇很多年都是中国互联网最繁忙的 CEO,很长时间内,一度有 30 多人向他直接汇报,他本人是决策的集合点,总是亲力亲为,同时照管着线上零售、线下商超、线上批发、物流、云计算等商业模式和团队基因完全不同的生意。 “像阿里这种又大、竞争对手林立、创始人又不在一线的公司,确实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治理难题。” 一位阿里管理层称。 2015 年张勇接任 CEO 时,阿里的业务越来越多,为减少业务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张勇主导推行了 “大中台,小前台” 的组织战略,让各业务共享数据和技术,试图让阿里集团合力对敌,这家公司走向了 “一个阿里”。 2021 年底开始,阿里的组织从 “集中” 到 “分散”。面对复杂的竞争和宏观环境,过去的 “一个阿里” 在今天对一线业务变化的响应速度太慢,张勇希望通过经营责任制、多元化治理、设立分管大总裁,让组织变灵活,从一个阿里走向了四个作战业务单元,但很多重要决策依然需要张勇来拍板。 到了 2023 年 3 月末,阿里宣布启动 “1+6+N” 的组织变革,CEO 张勇对阿里彻底放权。 从 2015 年至今,对于阿里这样一家拥有复杂业务的集团如何有效治理,作为 CEO 的张勇一直在探索解决方案,他的确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又无法解决真正的问题。 四年前的 9 月 10 日,阿里在杭州滨江奥体中心举办 20 周年晚会,6 万阿里员工和阿里的朋友们的瞩目下,马云宣布卸任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交接给时任阿里 CEO 的张勇。 马云和阿里元老蔡崇信、彭蕾、王坚现场组成 A band 乐队,演唱着《怒放的生命》,淡出了阿里集团的一线管理舞台。四年后,这四位阿里元老悉数回归,担任董事长和业务集团的董事,重新掌管起自己参与创立的阿里。
上海芯片厂,135亿到手了
记者|谢之迎 编辑|陈晓平 半导体教父坐镇,沪上一公司拿下百亿融资。 天眼查显示,上海积塔半导体,一周前已完成135亿元D轮融资。据批露,本轮融资汇集多家国家基金、产业投资人和知名财务投资人。 这一超级独角兽,成立于2017年,主攻汽车芯片制造。 张汝京 去年初,74岁的“半导体教父”张汝京,出任积塔的执行董事,其也一度是中芯国际、世大半导体、新昇半导体和青岛芯恩的核心高管。 传奇人物加持,积塔正积蓄能量。 顺风顺水 今年来,积塔已接连拿下多项战略合作,集中在车规领域。 年初,积塔与吉利科技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车规级芯片研发、制造、市场应用、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合作。 两家相约,共建国内首家汽车电子共享垂直整合制造(CIDM)芯片联盟,设立联合实验室,聚焦汽车电子MCU、功率器件等芯片的研究开发、工艺联调、生产制程,致力于车规可靠性测试及整车量产应用。 4月,积塔又与华大九天签订合作协议。 积塔邀请华大九天加入其牵头的临港车规半导体创新联合体,以加快部署Foundry EDA工具,加速制造产线适配。 只是,张汝京未亲自出席签约仪式,均由积塔半导体总经理周华出面。公开信息显示,周华一度长期任职于中芯国际,从事研发、工程类工作。 积塔半导体是国内最早从事汽车电子芯片、IGBT芯片制造的企业,其BCD、IGBT/FRD、SiC器件等芯片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电源管理、以及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市场。 2021年,积塔半导体晶圆产能位列国内前五,在车规级电子产能、SIC晶圆代工产能领域,均为“国内第一”。 “积沙成塔、使命必达”,积塔来头不小。 2017年底,由中国电子旗下的华大半导体牵头,积塔落户上海临港。华大拥有四家上市公司,在控制芯片、功率半导体等领域,实力强劲。 两年后,积塔又以吸收合并的方式,私有化上海先进半导体(ASMC),开始一体化运营,搭建起较全面的产品线。 ASMC是国内最大的模拟芯片代工厂之一,拥有三座工厂,且是国内首家通过德国汽车工业VDA6.3质量体系A级认证的企业。 坐拥丰富资源,积塔半导体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 天眼查显示,积塔前两大股东为华大半导体、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两者合计持股48%左右。 第三大股东为管理层持股的芯塔咨询,周华在主要持股人之列,张汝京未在其中。 另辟蹊径 “特色工艺”,是积塔半导体的关键词。 积塔生产的芯片类型多、范围广,如功率器件、模拟电路等细分领域芯片,且能根据客户需求做定制化设计、修改,产品性能与通用型产品区别很大。 10nm以下制程固然受限,许多芯片场景并非要求先进制程,特色工艺也存在大量应用需求。 积塔半导体已建成多个特色工艺平台,涉及电源管理芯片(PMIC)、控制器(Controller)、功率器件(IGBT、SGT、FRD、TVS等)、碳化硅器件(JBS、MOSFET)等,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比如,在功率器件上,积塔的TVS(瞬态电压抑制器)技术,可制造出超低电容和超低回折电压的产品,能为客户定制平面型和沟槽型产品的工艺方案。 积塔主攻的应用场景,即在汽车领域。 “汽车芯片是智能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积塔在该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解决方案,能够满足汽车市场对高性能、低功耗、安全可靠的芯片需求,这是积塔的竞争优势。”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告诉《21CBR》记者。 积塔半导体特色工艺生产线项目,位于上海临港装备产业区,总投资359亿元,分两期建设。 一期项目总投资89亿,已于3年前投产;二期项目已经开建,计划总投资270亿元,规划扩建12英寸特色工艺生产线至月产能5万片。 今年6月,积塔12英寸汽车芯片先导线建成通线。 12英寸BCD产品已流片完成,元器件电性(WAT)测试结果全部达标,验证其特色工艺产线,已达量产标准,其将着力90nm到40nm车规级微处理器(MCU)、模拟IC、CIS等高端芯片制造。 二期项目依然在建,巨额融资应与之相关。 据了解,积塔半导体已建和在建产能,共计28万片/月(折合8英寸计算),其中6英寸7万片/月、8英寸11万片/月、12英寸5万片/月、碳化硅3万片/月。 教父加持 积塔已是张汝京加入的第五家半导体公司。 他参与创办的企业,有的已成为半导体行业头部公司。 如世大半导体,台积电收购时,已是台湾地区第三大晶圆厂商;中芯国际则是中国大陆最大芯片代工厂。 有的企业则在细分领域实现突破。 比如,新昇半导体解决中国大陆300mm半导体硅片的自给;青岛芯恩是中国大陆第一家CIDM模式的芯片厂。 去年,离开青岛芯恩后,张汝京以执行董事的身份,出现在积塔半导体2022年工作年会上。 在积塔内部,张汝京较为低调。 据官方公众号,今年其只有两次亮相,得到公开报道,且均与教育培训相关。 6月,他以积塔学院院长身份,参加积塔学院企业文化讲座;7月,他和周华等4名高管,成为上海机电学院特聘教授。 “张汝京的加入,为积塔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推动其战略发展和技术创新,也有助于提升积塔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张孝荣表示。 有老行尊加持,积塔确实屡受资本青睐。 仅一年半前,积塔完成一轮80亿元的战略融资,由华大半导体领投,跟投机构包括中电智慧基金、国改双百基金、小米长江基金等。 再注入135亿,两年时间内,其获得超210亿元的融资。 据《中国芯片独角兽企业分析报告》,积塔2022年的估值已达43亿美元,约306亿人民币。 本轮融资后,积塔的估值势必水涨船高。 “昨日艰辛磨意志,今朝奋勇展雄才!”3个月前,张汝京这样勉励他的同事们。
被骂到热搜第一的李佳琦,或许早就需要离开直播了
昨天李佳琦在直播间怼观众的事,闹得是沸沸扬扬。 虽然李佳琦立马就跳出来道歉,但已经没办法控制观众们的情绪了。 其实事情经过特别简单,昨天下午李佳琦在直播的时候,带货了一根 79 元的花西子( 国货美妆品牌 )眉笔。 这个时候,有弹幕吐槽说: “ 花子西眉笔越来越贵了。 ” 可能是出于保护带货品牌,李佳琦就反驳观众说,花西子的眉笔这么多年一直都是 79 ,还送两个替换装,一点都不贵。 本来对话到这就可以结束了,结果最后的时候,李佳琦突然来了一句: “ 有时候找找自己原因,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 ” 嗯?很多观众一下就觉得味不对了。你替带货品牌澄清事实是无可厚非,但怎么聊着聊着开始攻击起我们了。。。 一夜之间,发言人和品牌一起被骂上了热搜。 花西子成了打工人赚钱的货币单位,李佳琦更是以一己之力,获得了一个网络新词。 今天,你又赚了几个花西子? 在玩梗之余,很多网友也在疑惑,这还是当年喊着“ 所有女生 ”的李佳琦吗?他难道是不想在直播行业混了吗? 结果,马上就有网友扒出了李佳琦之前的一场直播,他在直播中说道:“ 我可以不用工作了。” 、“ 真的,每天头痛到死,每天坐在这。” 然而,边上的助理马上反驳:“ 但他必须工作 ” 、“ 佳琦会在这里一直陪伴大家,所以大家放心。” 我们都知道,人是有可能对一份工作或是事业失去激情的。而李佳琪与直播这份事业之间,或许也已经进入了这个状态。 差评君不想去批判李佳琦,毕竟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说错话。 当年因为他对这项事业的爱,他能说出让女孩子都爱的 “ 所有女生 ” ,现在或许是热情消退了,他的话里,自然难让观众感受到爱意。 但即便如此,点开李佳琦背后的公司美 ONE 的主页,迎面依旧是一张巨大的李佳琦海报。 公司核心板块里,几乎所有栏目都围绕【 李佳琦 】这一个 IP 进行。唯一一个非李佳琦本人的板块,也是李佳琦的小狗 never 。 这么高的捆绑度,其实是因为 2018 年美 ONE 创始人戚振波做过的一个决定。他辞掉了公司 100 多名主播,把全公司所有资源都押注在李佳琦一个人身上。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美 ONE 没有押错。 美 ONE 去年的全面 GMV( 商品交易总额 )超 650 亿元,位于直播机构的榜首。淘宝去年直播的整体 GMV 是 7700 亿,美 ONE 贡献了快十分之一。 创始人戚振波成为 2023 年 MCN 行业唯一一个入选新财富 500 富人榜的富豪。 但是,就是这样一座高耸的大楼,全部都建立在李佳琦这一个大 IP 之上。 尤其是去年李佳琦直播间短暂被封之后,慌了神的美 ONE 和李佳琦都更加急着想找下一个 “ 李佳琦 ” 。 首先就是李佳琦自己的直播时间大大缩水。 据差评君的观察,有时候一场直播进行两个小时之后,李佳琦才会登场。他参与每场直播的时长已经从原先的 5-6 个小时,缩减到了 3-4 个小时。 甚至某些直播场次里,李佳琦根本不会参与,完全交给其他主播完成。 封面里没有出现李佳琦 基本说明李佳琦并没有参与这场直播 他们一边降低李佳琦的直播时间,另一边也在疯狂寻找新人。 美 ONE 甚至专门为主播们开设了一档综艺《 所有女生的主播 》。 差评君也看了一两集,发现这节目就是纯纯地从 0 培养主播。由李佳琦亲自 “ 挂帅 ” ,出镜当导师,负责筛选、考核、培养。 在节目里,李佳琦身边最火的助播朱旺旺,甚至直接开炮: “ 节目是要再找一个李佳琦吗? ” 虽然没有得到正面回答,但是,这谜底已经写在谜面上了: 找,并且刻不容缓。 说白了,这节目就是希望挖到更多的新人,同时帮助主播吸引粉丝、积累人气。 美 ONE 618 启动大会上李佳琦和其他新人主播 不仅如此,美 ONE 还专门搭建了两个全新的直播间,来给新人发展的机会。 早在去年双十一,就上线了【 所有女生的衣橱 】、【 所有女生 】直播间,把品类从李佳琦擅长的美妆,拓展到女装服饰。 而李佳琦自己也通过直播间宣传和连麦的方式,为这两个新号带流量。 可是差评君实际观察下来,经过近 10 个多月的运营,两个直播间的粉丝数总共不到 400 万。 不光粉丝数少,几个直播间数据来看,平均观看人数只在 100 万左右。 就算两个号一起上,相对李佳琦的数据还是少。 更主要的是,可能是品牌和李佳琦的捆绑程度太深了。很多粉丝对这些新人主播,并不是十分买账。 这就是为什么李佳琦说自己可以不工作了,助理会马上让大家放心,李佳琦会一直在直播间里。 显然,美 ONE 这栋大楼还远远没有做好失去李佳琦的准备。 歌手小白塞在那英身边 但是,和李佳琦相比,大多数的头部直播机构,早就开始强行削弱头部主播了。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的趋势。 其中剥除得最彻底的就是薇娅和谦寻,虽然是被迫剥除的。 2021 年薇娅偷漏税被封之后,失去了薇娅的谦寻马上搭建了一个全新的直播间【 蜜蜂三社 】。 总共包含三个直播间:蜜蜂惊喜社、蜜蜂心愿社、蜜蜂欢乐社,分别从 8 点到晚上 12 点,全天候的直播轮岗。 目前粉丝数也慢慢积累到了 831.5 万的体量,尽管热度没办法和曾经的薇娅相比,但是,也能跻身淘宝直播的二把手位置。 尤其是负责夜间时段的蜜蜂惊喜社,能让每场直播都保持在 500w 的观看人次。 尽管失去了大主播之后,谦寻难以恢复以往的辉煌。但是,完全依靠新人的蜜蜂三社,去年全年的直播 GMV 也有 60 多亿,成功跻身了直播的第二梯队。 至于薇娅自己,也并没有打算回到直播行业,而是转向投资,持股的两家公司都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了上市。 不少其他直播机构的动作,也基本差不多。 比如交个朋友的 “ 去罗永浩化 ” ,直播间从 “ 罗永浩直播间 ” 更名为 “ 交个朋友 ” 。罗永浩自己也发文表示退出社交平台,回归搞科技创业去了。 老罗参与直播的次数变少后,交个朋友直播间肉眼可见地失去了不小的影响力。 但与此同时,交个朋友通过开设 15 个垂类账号、重点培养一批主播来分散了风险。 而在这场去头部的行动里,最成功的是快手一哥辛巴。因为辛巴淡出幕后这事,几乎是从 2020 年就开始了。 当时他因为 “ 假燕窝 ” 事件,被快手封禁了 60 天。可能是因此,他最先感知到了过于依赖头部的危害。 从那之后,辛巴团队开始疯狂强调 “ 去辛有志化 ” ,辛巴更努力地提携自己的徒弟们,比如蛋蛋、时大漂亮、猫妹妹、赵梦澈。 因为团队扶持,以及 “ 让位 ” 时间很早,几个徒弟赶上了直播发展正旺的时候。 上个月快手直播带货的榜单前三,全部被辛巴团队包揽了。就拿榜首的蛋蛋来说吧,已经有 8500 万粉丝, 2020 年就做到了全年 80 亿 GMV 的战绩。 至于辛巴自己, 2021 年的时候,他的直播频次就已经降到了 1 至 2 个月一次。 现在更是除了 618 这种大促,或者是公司周年,不然几乎从不露面。 这样看下来,大家都在慢慢退位。 辛巴去搞供应链了,罗永浩去创业了,薇娅去搞投资,几大直播巨头里除了三只羊之外,也就只有李佳琦还被美 ONE 牢牢捆绑着直播。 但是,在直播行业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的李佳琦,早已经不是 2016 年的那个南昌 “ 柜哥 ” 了。 李佳琦在 2021 年就以 18.53 亿元,成为当年中国主播收入榜的榜首,净收入甚至超过了很多上市公司。 一个年入 18 亿的人,却还被安放在离普罗大众最近的直播间里,扮演着一个讨所有女生欢心、替所有女生谋福利的角色。 这样扭曲的安排,对于李佳琦自己,甚至是于美 ONE 而言,或许都不是一件好事。 撰文:四大 编辑:面线 & 江江 & 大饼 封面:焕妍
Intel 14代酷睿发布时间定了!平均性能提升仅3%
据最新曝料,Intel将于太平洋标准时间10月17日6点(北京时间17日22点),正式发布Raptor Lake Refresh 14代酷睿,评测解禁、上架销售。 有趣的是,在16日22点,Intel还设置了一个广告解禁时间,给予相关厂商、渠道一整天的时间宣传预热。 这次发布的只有六款型号,分别是8+16 24核心的i9-14900K/KF、8+12 20核心的i7-14700K/KF、6+8 14核心的i5-14600K/F,都是基准功耗125W,继续兼容LGA1700接口的600/700系列主板。 其中,i9-14900K/KF的最高加速频率为6GHz,比现在的i9-13900K/KF提升200MHz,这也是i9-13900KS限量版之外第一款达到6GHz频率的常规产品。 据说还会有i9-14900KS,频率进一步达到惊人的6.2GHz,但一直无从证实。 i7-14700K/KF是变化最大的,比现在的i7-13700K/KF多了4个E核,多线程性能有明显提升,幅度可达17%。 不过整体而言,14代酷睿的平均性能提升幅度只有大约3%。 至于65W功耗的标准版、35W的低功耗版,预计会在明年初的CES 2024大会上发布,节奏一如既往。 本月底会有一场Intel ON创新大会,预计届时会公开全新的酷睿Ultra(代号Meteor Lake),面向主流和低端笔记本,升级全新的Intel 4制造工艺、Chiplet分立式模块架构,但这次只会公布架构和技术信息,具体型号发布仍然要等到CES 2024。 此外还有面向高端游戏本的14代酷睿HX系列、面向轻薄本的酷睿U系列,和桌面版一样都是现在13代酷睿的升级版。
谷歌掌门人畅谈AI:为何“动作慢了” 对人工智能有何担忧?
财联社9月12日讯(编辑 史正丞)在9月初,成立于1998年的美国科技公司谷歌(Alphabet)迎来了创立25周年的日子,集团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官方博客发布了一份热情洋溢的公开信,并高呼伴随着谷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将推动下一个25年的非凡科技进步。 (来源:谷歌Blog) 从亮眼的一面来说,在过去25年里,谷歌已经拥有15个用户数量超过5亿的产品,更有6款产品的用户基数高达20亿人。单单这一家公司,独占全球数字广告收入的四成。 但站在2023年9月的视角来看,这家市值达1.7万亿美元的公司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公司赖以维生的搜索引擎业务即将面临反垄断官司的冲击,与此同时,长期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的谷歌却被OpenAI抢了风头,甚至微软还把大模型加入Bing,向着谷歌的基本盘发起挑战。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Alphabet、谷歌CEO皮查伊在本周初发布的《Wired》专访中做出了详细的回答。 质疑:在AI领域 谷歌是否动作慢了? 虽然谷歌很早就开始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探索,甚至启发OpenAI的Transformer论文都是谷歌的研究人员撰写的。但在这一轮AI生产力浪潮中,谷歌却一直以追赶者的形象出现。 皮查伊强调,谷歌一直在思考人工智能领域的机会,当他2015年出任CEO时,深度神经网络已经显而易见,所以他也推出了“人工智能优先”的战略。谷歌也考虑过推出面向消费者的大型AI产品,但在这方面公司的确更加谨慎。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用户使用谷歌询问‘3个月大的婴儿应该用多少剂量的退烧药’时,答案的正确性意味着怎样的责任”,皮查伊举例称。 谷歌掌门也称赞了OpenAI,指出ChatGPT展现了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对谷歌来说这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刻。不过他再次强调“需要谨慎”,因为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他也对谷歌目前所处的位置非常自信。 至于“谷歌拥有人才和技术,却被OpenAI抢了先”这种说法,皮查伊反驳称,对于未来5至10年来说,这种次序并不重要,事实是在人们看到大语言模型如何运作后,谷歌能做的事情更多了。皮查伊强调要区分“信号和杂音”,在这里信号是,人工智能是一种深刻的平台转变,它正处于可以更深入应用的阶段。 如何处理AI时代的搜索引擎广告转变? 与Bing类似,谷歌也在今年跟进推出了SGE(生成式搜索引擎),但这也意味着若用户的搜索习惯出现改变,几乎支撑谷歌绝大部分营收的数字广告业务模式将面临挑战。 不过皮查伊对此有不同的观点,他指出在AIGC搜索引擎中,谷歌也会给用户提供一系列来源的网站链接,公司也希望用户能够使用这些链接,所以核心体验部分并不会发生改变。早期实验显示,公司做得到以适合用户的方式提供广告空间。事实上,在当年移动互联网浪潮起势时,也有过类似的质疑,他相信在当前这个过渡期里谷歌能做得更加好。 如何看待反垄断官司? 皮查伊表示,这个案件发生在一个出现空前创新的时代,看看现在的AI浪潮,出现了大量的软件和选项供人们获取信息。谷歌每年要做出上千处改动,来提升搜索体验。他期待能够在法庭上证明这一点。 谷歌掌门强调,在人们获取信息这件事上,是一个非常动态、广阔的领域,公司需要非常努力地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在前列。 强调将与英伟达继续紧密合作 虽然谷歌多年前就在开发并使用自研AI芯片(TPU),但皮查伊避开了“英伟达市场支配地位”的话题,强调谷歌将继续与其展开深入合作。 皮查伊强调,谷歌与英伟达的合作已经超过10年了,包括在安卓系统的深入合作。许多谷歌云的用户也是英伟达的用户,所以维持这种合作非常重要。半导体行业是一个非常动态、合作的行业,需要长期深耕研发和大量的资本投入。皮查伊对谷歌与英伟达之间的合作感到满意,并相信将在未来10年继续这样的紧密合作。 谷歌CEO对人工智能有何长期隐忧? 在皮查伊眼里,人工智能风险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必须根据所处的阶段平衡地投入资源。 他表示,近期来看,最突出的风险是大语言模型的幻觉问题——机器人会胡说八道。在有些创造性的领域(例如给狗狗取名字)出现这种情况是合适的,但并不适合用来回答“儿童用药的剂量”。所以眼下,最重要的是测试模型安全性,并确保隐私保护和避免引入偏见。 从中期来看,皮查伊最担心的是,人工智能到底会取代还是增强劳动力,在某些领域AI将会是破坏性的力量。而对长期而言,开发强大智能代理会成为更重要的问题——“它们”的价值观能否与人类保持一致?我们该如何控制“它们”? 对于近期上映的电影《奥本海默》,皮查伊表示正在看原著,他的习惯是读完原著再去看电影。 对于这部电影的主题,皮查伊也引申道,包括谷歌在内,所有在某种程度上从事强大技术研究的人——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都必须负起责任。
李佳琦“反噬”花西子
在李佳琦还是那个“所有女生的主播”的时候,粉丝们的热情会冲刷掉品牌自身的不足,但是当李佳琦以傲慢的姿态开始教训起消费者,有些瑕疵可就不那么容易被掩盖了。 作者丨牧歌 编辑丨坚果 “你挣着普通人的钱,到头来嘲讽普通人贫穷。” 这是李佳琦最近一条微博里的热门评论,截至发稿时,这条评论的点赞量已经突破了60万。 事情的起因来自于周日李佳琦的一场带货直播,在介绍花西子一款79元的眉笔时,有网友吐槽该品牌卖得越来越贵,没想到李佳琦当即暴走,反问道:“哪里贵啦?这么多年都是这个价格,不要睁着眼睛乱说。” 而让其陷入舆论漩涡的则是随后又补刀的一句:“有的时候找找自己原因,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 即便是李佳琦直播后在社交媒体上公开道歉,也没有平息广大网友的怒火,甚至有网友称李佳琦并不是真心想要道歉,而是因为“双十一快到了,还得继续赚穷鬼们的钱”。 作为一名超头主播,李佳琦此次遭遇到的舆论危机可能比之前任何一次的都要大,而对于品牌方花西子而言,在这次事件中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波及,作为和李佳琦深度绑定的国货美妆品牌,花西子占尽了李佳琦崛起和走红的便宜,如今也终于遭受到了流量的反噬。 01 李佳琦“一手带大的品牌” 李佳琦对于花西子有多重要,粉丝们曾一度把花西子称作李佳琦“一手带大的品牌”,依赖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花西子而言,李佳琦也早已经不只是一个为其宣传和销售的网络代言人,而是深入参与到产品研发环节的“编外产品经理”,甚至连花西子内部人士都表示,“李佳琦说不,这个产品就过不了。” 花西子品牌于2017年正式创立,作为一款国货美妆品牌,花西子主打的是“东方美学彩妆”,早期曾推出过多款中国风噱头的彩妆产品,但销量和品牌声量始终平平。 直到2019年9月,花西子请来了李佳琦担任品牌首席推荐官,命运的齿轮才开始悄然转动,“带货一哥”的作用立竿见影,这一年的双十一,花西子品牌GMV达到2.2亿元,仅次于完美日记位列国货美妆第二,花西子也由此开始跻身头部国货美妆品牌之列。 整个2019年,花西子的销售额达到了11.3亿元,对比上一年暴增了25倍。 2020年,在李佳琦的强势带动下,花西子继续疯狂生长,全年成交额突破30亿元,再次同比大增165.4%,这一年的618期间,花西子的GMV达到了1.9亿元,登顶天猫第一。 这样的成绩很难让人想象,仅仅在一年半之前,花西子在天猫的销量还难入美妆类前20。当然李佳琦的作用居功至伟,整个2020年,花西子在李佳琦直播间出现了77次,其中上播的大部分产品都销量暴涨。 而从李佳琦过往的多次直播中能看出,李佳琦与花西子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带货合作,而更像是合伙人。李佳琦在介绍花西子的产品时,经常以“我”或者“我们”的第一人称视角带入,比如李佳琦曾宣称花西子的某款产品,是由“我监督他们反复打磨的”。 螺旋实验室同时还注意到,消费者吐槽花西子产品偏贵的情况,李佳琦并不是第一次遇到,以前也曾引起过李佳琦的不悦,但是并没有说出过一些太出格的话语。 比如在2021年的一场直播中,李佳琦曾在直播间遭遇过粉丝质疑花西子产品及价格的问题,李佳琦当时的回应是:“你们不要再说花西子怎么样(不好)了,我只想对所有爱国货的女生做推荐。” 02 花西子到底贵不贵 这一次被李佳琦称作“哪里贵了”的花西子眉笔,在直播间售价79元一支,而且赠送两根笔芯,而根据官方旗舰店的信息显示,这款眉笔日常的售价为89元一支,且只赠送一根笔芯。 从纵向来看,李佳琦直播间销售的眉笔确实要比日常价格优惠了一些,但是横向和其他产品对比,又会发现花西子的产品其实并不便宜。 有网友统计了各大美妆品牌的眉笔单价图,如果按照克重来划分的话,花西子的眉笔每克价格要高于不少同类型美妆品牌,尤其是对比不少进口大牌美妆也不占优势。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花西子品牌自成立之初,其瞄准的价格区间就不同于完美日记等平价国货品牌,而是切中了高客单价这一块的市场。 比如花西子最早出圈的中国风微雕口红,在2018年时的售价就达到了每支120元,这一价格带在以往都是国际品牌的天下,当时的国产彩妆品牌的口红定价都集中在50元左右。 坊间曾有传言称,也正是花西子当初别出心裁的产品设计,以及定位高端国货的品牌形象,最终打动了李佳琦,让双方最终达成深度合作。 而从商业方面考量,高客单价的产品意味着拿到的产品分佣也更高,由于头部主播采用的都是坑位费+佣金的合作模式,在佣金比例固定的情况下,产品的单价越高,主播所获得的佣金自然也就越多。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花西子承诺给李佳琦的佣金率甚至高达100%,但此说法遭到了花西子方面的否认。 不过在高价之外,花西子的产品品质否真与之匹配,这其中也存在着争议,有部分消费者认为,花西子更为出圈的是产品包装设计,而非产品质量。比如花西子母公司申请的专利中,外观设计专利占到大多数,产品研发专利只有一小部分。 这其实也切中了很多国产美妆品牌的通病,由于起步初期都采用的是代工厂模式,因而只能在外观设计和网络营销方面提升溢价,而在产品细节和用户体验上无法对标国际大牌。 花西子早期进入电商渠道时,其每个月的营销费用就高达2000万元,而每月的GMV都不足亿元,营销费用占比过高亦是不争的事实。 03 难解“大主播依赖症” 对于花西子而言,此次李佳琦的“祸从口出”负面影响巨大,尤其是作为一个和李佳琦深度绑定的网销品牌,花西子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忍受此次事件带来的流量踩踏。 当初依靠李佳琦的超高人气而崛起,如今又因为李佳琦的直播事故而遭受“反噬”,在网络上,各种造梗狂欢已然蔓延开来,比如新晋热词“哪李贵了”,意指一个人如果觉得某个商品贵,要最先反思自己有没有努力工作。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花西币”也成为了打工人新晋专属货币的代称,1花西币=79元人民币,专门用于衡量打工人的调薪幅度。 对于定位于高端国货的花西子而言,这种调侃的盛行并不能带来销量的提升,甚至有可能拉低品牌的公众形象。 而最为重要的是,在销售额和传播声量上都高度依赖李佳琦的花西子,未来该如何继续在网络上维持品牌热度,如果继续捆绑李佳琦,那么风险和争议还会存在,如果与李佳琦划清界限,似乎又难以找到其他的替代方式。 花西子的前车之鉴是另一家叫做“玉泽”的国货美妆品牌,该品牌在发力线上渠道时,早期合作的是李佳琦,后来转投薇娅直播间,但是随着薇娅彻底被封杀,玉泽线上产品销量也变得一落千丈。 而对于每一个患上“大主播依赖症”的品牌来说,这样的情况应该早在预期范围之内,但又无可奈何,大主播塌房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是品牌受到的影响却大都相似,要么销量下滑,要么口碑崩坏,流量所带来的红利有多凶猛,流量逝去的冲击就有多严重。 而伴随着此次事件所带来的大规模关注,花西子此前被掩盖的各种问题也有可能被再次摆上台面,甚至被放大关注,比如产品质量问题、研发薄弱等。 在李佳琦还是那个“所有女生的主播”的时候,粉丝们的热情会冲刷掉品牌自身的不足,但是当李佳琦以傲慢的姿态开始教训起消费者,有些瑕疵可就不那么容易被掩盖了。
沉寂了两年的社区团购,马上又要打起来了?
还记得前些年火爆的社区团购么,是不是感觉淡出公众视线很久了? 前两天,美团优选还整了点新花样,正式推出了“上午就送到”的配送服务,自提时间从下午 4 点自提加速到上午 11 点。 这好端端地,美团怎么还炒冷饭呢? 于是,差评君就去研究了下社区团购的现状。 一查才发现,社区团购圈儿的游戏仍在继续,战局依旧乱成一锅粥。 同样,也有人欢喜有人忧。 其实咱们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视角上,可以很轻易地把社区团购的发展分成上下半场。 上半场是由兴盛优选、十荟团和同程生活 “ 老三团 ” 主导的蛮荒生长期。 在这个阶段,社区团购概念初生。 低价生鲜,加上 “ 预售 + 次日达 + 自提 ” 模式逐渐成型,地方团遍地开花。 从 2020 年开始,阿里、滴滴、美团、拼多多们相继下场,正式宣告千团大战开战。 当时的差评君以为这些团可得打上一阵,能薅挺久羊毛的。 结果这场大战就和关原之战一样 “ 持久 ” ,地方团们被资本大鳄们轻松碾过,撤城的撤城的,倒闭的倒闭。 以前的带头大哥老三团里,只剩兴盛优选还在苟延残喘着。 下半场就是,多多买菜( 以下简称多多 )和美团优选( 以下简称美团 )的二人转。 截止到 2022 年上半年,这俩一共拿下了超过 80% 的市场。 可就在这两家不断做大做强的路上,也依旧有不少的故事。 我们联系到的老傅,是一个乡镇批发部老板,他的另一个身份就是位练习时长 3 年半的兼职团长。 他就从他的视角,告诉了差评他说看到了社区团购大战。 和外面报道的大风大浪、风云变幻不同,在十八线小乡镇做团长的他,对社区团购行业上的起起伏伏似乎没什么感觉。 哪怕是最疯狂的千团大战,老傅也只是说了: “ 我们这没动静 ” 。 在他所在的小县城,从头到尾就只有过 3 家社区团购,除了依旧活跃着的多多和美团,剩下的那个就是滴滴旗下的橙心优选。 对老傅来说,两个团三个团,也没什么太大区别。 因为他们对团长的要求出奇的一致: 有个固定方便的点位来存放货物,外加一个用来保存冷冻生鲜的冰箱 ,就够了。 团长们每天要做的说起来也简单,等配送员送货上门,收货验货然后分类存放,等客户自己提货,最多就是如果客户遇到货物问题,帮忙汇总处理。 这些前置条件和工作内容,对于老傅来说,仿佛就是量身定制的,他平时也就是干这些活。 但具体到商品本身,其实美团和多多的差异已经在逐渐拉大了。 相对来说,多多的价格更低,但产品质量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有些商家甚至还货不对板,但考虑到极致的低价,绝大多数的多多用户也都能容忍这些问题。 多多上的商品 而美团则另辟蹊径,转而向同城零售转型。 在去年下半年,美团自己就升级成明日达超市了,主打的就是和多多的一个差异化。 老傅倒是模糊地感觉美团的货品种类,好像更多些。 除此之外,老傅觉得美团主打的是配送服务, “ 因为美团送过来的时候,常常都带个保温箱 ” 。 你还别说,现在的多多像是下沉市场的 “ 线上菜市场 ” ,美团则俨然成了下沉市场的 “ 超市 ” 。 另外,两个平台对团长的待遇差别也很大。 其实团长们的收益构成很简单。 一部分是团员们在平台自行下单到提货点,他们能收到分成佣金; 另一部分是团员们点击团长发出的链接下单,每次凑够规定的人头数,就能得到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奖励。 所以,更依赖团长肉身推广的美团,佣金一直都比多多高不少。 老傅告诉我们,最早的时候,也就是巨头大战期间,巨额补贴下,美团能有 10% 的佣金,多多也有 5%-6% 。 再加上拉新奖励,当时老傅把亲朋好友,到店里买东西的顾客们,全拉了一遍,每个月能赚 4000 来块。 但随着战局渐渐明朗,巨头们的烧钱告一段落,佣金、奖励都大幅下滑。 老傅说,美团如今只有 3% 的抽成,而多多更是只有 1%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拉人头拼团的奖励也大不如前,如今能拿到的钱每个月就只有个几百。 断崖下滑的收益,可每天要收发的订单量变化并不大,所以这个 “ 外快 ” 对于老傅来说是聊胜于无。 老傅还在坚持的原因也不是赚佣金了,他更多的是为了 “ 经常在平台上进货 ” ,像饮料方便面之类的产品,平台上的零售价比自己常规渠道的进货价还便宜。 所以他会从平台下单然后转手出售,这部分的利润甚至比当团长还要赚得多。 不过平台方似乎也在有意堵上这个漏洞,像美团就会针对账号限售,多多则是直接后台取消订单。 至于不少新闻里说的专职团长什么的,老傅告诉我们,在他们那根本就不存在。 以前一起弄的兼职团长都有不少嫌麻烦, “ 已经不搞了 ” ,就连他自己也越来越懒得做了。 差评君在的一个团购群,团长已经成了一个无情的发链接机器了 而这种现象已经不是某个地区、某个省份的个例。 今年上半年,有大量的新闻都在说团长们,正在从社区团购大撤退。 越来越少的收益正在极大地消耗团长们的参与热情,而一旦团长数量无法保证,那用户的使用频率也会被迫下跌。 即使是在如今的用户基础上,美团和多多也不赚钱。 从双方财报看起来,以美团优选为首的美团新业务去年赔了将近 300 亿,多多买菜内部赛马了这么久,也只是在部分省区保本赚钱了。 所以,无论是平台还是团长还是用户,仿佛都玩腻了这场团购游戏了。 可是,在多多和美团之外,不少地方团玩得可嗨了。 目前有名气点的,例如湖南的知花知果( 以下简称知知 )、福建的叼到家,从几个人到一座城再到一个区域,玩得是有声有色。 这些地方团和前面说的两巨头有着明显的差别。 以知花知果为例,他们诞生自湖南,主打就是水果鲜花这些附加值较高的产品。 内部人员小刘告诉差评君, “ 我们从不否认卖得比多多们贵 ” , “ 质量摆在那 ” , “ 多多能拿到的货,甚至是知知买剩下的。 ” 知知的爆款价格远高于多多和美团 而且,知知对 “ 职业团长 ” 要求可不低。 报名时就有考核,通过报名之后也只是进入了试用期,准 ·团长得交保证金参加官方培训。 这些都搞定了,还得按官方规划的路线去经营站点。 就算你做到了这些要求,团购单量、总价上不来,知知还是有 “ 生杀大权 ” 。 不过小刘告诉我们,得益于前期筛选严苛,所以 “ 达标率还行,能有 80% ” 。 当然,高要求也意味着高回报。小刘说目前平台佣金能到 12 个点,再加上各种奖励,团长们平均都能有个六七千的月收入,去年最多的团长甚至做到了年入七十多万。 凭借着这套组合拳,知知已经走出诞生地湖南,开始进军周边湖北和江西。 除了知知,还有一大批例如叼到家、量子美食等地方团,都在稳定发展。 这些地方团不仅在社区团购上稳扎稳打,从平台到团长都热情拉满,他们中的佼佼者,隐隐还有反攻新零售的趋势。 像量子美食之前一次就团出过近 2 万张洗浴券;知花知果的油烟机清洁服务销售超过 4000 次;叼到家更是单独上线了 “ 叼生活 ” 频道,专门销售本地生活产品。 只不过限于本身高端化定位,选品过于区域化、本土化,这种打法注定很难在全国范围里大面积推广。 但这些地方团的有滋有味也足够说明,团购的这门生意远没有到被挖尽的地步。 至于,美团最近又出新招,很大可能还有点防着大厂们蠢蠢欲动的心思。 因为,前段时间,大厂们都开始有了动作。 7 月底,京东就发布了个公告,说是把京喜拼拼改名成了京东拼拼。 据报道,京东拼拼更名后第二天,合肥已经开出第一个京东拼拼新团购点;随后不到两周,合肥迅速又开出 20 个团购点。截至目前,团购点已远不止此数。 另一边的淘宝,也悄摸摸地安排上了。 6 月的时候,阿里从菜划算退股,将淘菜菜与淘鲜达合并,更名为淘宝买菜,让人浮想联翩。 总的来说,从这些对比看起来,社区团购这个战场,只用一种套路打遍全国似乎很难行得通。 多多和美团,曾经用低价和高佣吸引来用户和团长,已经在内耗中不断流失。 所以在不少人看来,多多和美团走的这条路,可能并不是社区团购的唯一解。 而地方团购的崛起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但他们的这套玩法想在更广袤的三四线城市、村镇里玩转似乎又不切实际。 所以,市场上还在等待一个能解决这部分问题的公司或者模式,如果成功了,再造一个拼多多出来也不是不可能。 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和预期,勾引得大厂们不断反复试探,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社区团购的这个战场,还会有好戏。 撰文:八戒 编辑:江江 & 面线 封面:萱萱 图片、资料来源: 兴业证券:从平台、团长、消费者角度,探究社区团购的兴起 电厂:2023社区团购生存指南:足够大,要么足够小 窄播:社区团购大洗牌,地方团知花知果如何守住阵地 超市周刊:“不烧钱”的社区团购:客单120元的叼到家如何俘获中高端 第三只眼看零售:从卖商品到卖服务,区域社区团购布局本地生活 联商网:再战社区团购,“京东拼拼”要来了 电商报:阿里做生鲜,以退为进
加码补贴,难医库迪“模式之病”
“一小时只卖了一单” “我们平均每天三四十单“ “我以为我这里一天100单已经很惨淡了。” 自从瑞幸的酱香拿铁上市后,库迪加盟商的日子似乎更加难过了,类似这样晒惨的帖子变得越来越多。 随着盈利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转让、闭店的帖子也越来越多。目前,仅小红书上因为赚不到钱甚至持续亏钱而发布了转让、倒闭等消息的库迪加盟商,就覆盖了四川、陕西、浙江、安徽等多个省区。 而随着盛夏退场、秋意渐浓,茶饮大赛道开始进入淡季,再加上不少门店进入半年续租点,库迪或将迎来更大规模的闭店潮。 如果说,此前库迪加盟商闭店的消息,还能被库迪一路狂飙至5000家店的速度所掩盖。如今,若撑不住的库迪加盟商进入大规模的溃败,库迪官方就再无力遮掩。 “加盟商大军”作为库迪阵前搏杀的核心力量,库迪方面当然不会看着一片伤亡而坐视不理。从而,一进入9月,库迪就给出了明着补贴加盟商、暗里提价产品的新政策。 只是,一时的补贴能解库迪加盟商的模式之困吗? 01 库迪模式不变,加盟商困境难解 库迪自成立以来,就是靠低价、补贴的策略按下了开店的加速键。 今年以来,一遇到竞争危机或是加盟商闭店的现象,库迪就以变相提高产品价格或是加码补贴来撑住一段路。最近两个月,7月初先是取消抖音团购9.9元的券,变为13.5元、14.9元等,8月初就直接取消“天天9.9元”的活动。 现在,库迪发布的9月新政策,仍是既不换汤更不换药的老招数。 一方面,库迪加大了对加盟商的补贴力度,根据抖音用户@无拘无束的爆料,库迪不仅新增了外卖平台补贴,根据门店情况设置了9.5至14元之间的补贴线,还新增了外卖平台补贴。并且,原有的基础补贴、多店补贴、房租补贴和同业竞争补贴,都调整为可叠加补贴。 另一方面,库迪仍然温水煮青蛙式的继续变相提价。继“天天9.9元”的活动取消后,库迪也将8.8元门店专属券下架,仅生椰拿铁可享受8.8元优惠。小红书用户@万热热表示,库迪未来对用户的价格补贴力度也会越来越小。 减少用户补贴而加大加盟商补贴,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提价的库迪留不住消费者,但库迪又没能力双线均做补贴,此次新政策选择扶加盟商一把,本质是为了延缓加盟商倒闭潮。但无论库迪如何补贴,只要模式不变,加盟商就无法走出不赚钱、难支撑的恶性循环。 库迪的模式,是一边碰瓷瑞幸讲做产品生意的故事,本质却是做无自有供应链支撑的“吊牌”生意。 库迪从不避讳碰瓷瑞幸,就是想把自己放在与瑞幸同样的选择盘上,让瑞幸的产品成功为其背书,并以不收加盟费的更低门槛,吸引意向加盟商,让无缘入局瑞幸的加盟商,以为是进入咖啡市场的新机会。从而,库迪才能跑出开店的加速度。 但明明是做“吊牌”生意,加盟商的钱包也为库迪维持门店增长提供了动力来源,但库迪并没有珍惜为自己征战全国的“加盟商大军”,让他们在模式的恶性循环中等不来盈利时刻,最终走向转让、闭店的无奈之路。 其一,供应链筹备不及时,产品品控、物料设施等损害品牌形象的事件频出,并让背后的加盟商承担真金白银的损失。 即便此前已有不少媒体报道称,库迪各家加盟店使用的咖啡机也不是统一品牌或机型,但至今还有加盟商在媒体平台吐槽库迪的物料配送不及时,影响正常营业。 甚至,库迪在多次提价导致加盟商杯量下滑的事实下,发布的新政策仍坚持提价之举,并且看似帮助加盟商拉高杯量的主推爆款产品,竟是要与瑞幸拼产品力的生椰拿铁。这对于供应链能力欠缺,产品力不足的库迪来说,本质就是不顾加盟商之举。 其二,任加盟商在承受市场竞争的同时,还要为库迪追求的高速高规模承担内部竞争。 在库迪高速狂奔的规模故事里,是一直追着瑞幸开店达成的。毕竟,这样做就完全不用在选址层面花时间,更不需要做客群市场验证,直接捡瑞幸的现成。 但随着瑞幸步入万店,库迪对瑞幸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势,导致库迪加盟商既要与瑞幸直面竞争,同时又要应对同区域开店过于密集的内部恶性竞争。有不少加盟商表示,门店开业不久,1公里范围内又新开出2家库迪。 这种情况下,内外承压的加盟商将会被逼至退出,离瑞幸更近的门店危机更大。已有小红书用户爆料,见证了瑞幸隔壁的一个库迪,开业三个月就挂出转让告示。 其三,库迪明明就是赚加盟商的钱,却硬要宣称补贴政策是与加盟商风险共担。 早在库迪推出9月新政策之前,一个已经闭店了的加盟商在复盘时,就发现了库迪的精明之处:所谓不收加盟费,是因为没有直营店的库迪不满足2家1年以上门店的标准,但实际上,加盟商已经通过每月的抽成变相交了加盟费。 随着库迪模式弊端渐显,加盟商们都开始算起了经济账,明白了能回本、能挣钱才是硬道理。在这样的认知下,库迪可能会随着季节的入冬而进入品牌的入冬。 02 低价与补贴从来不是竞争力 哪怕能意识到问题所在,库迪的创始团队可能还是会硬扛到底。 毕竟,在已经用同样的模式尝试过小面、预制菜等多个赛道都无功而返后,库迪已经是他们坚持得最久、水花最大的项目。并且,咖啡市场确实仍有巨大增长潜力。 只是,如果库迪真想要坚持走下去,就该跳出“自欺欺人”的说辞,清醒地面对市场。比起一直标榜“前瑞幸创始团队”的噱头,不如真正认识到瑞幸踢走“前瑞幸创始团队”之后起死回生的方法论,这才是库迪最该“像素级借鉴”的地方。 库迪最该认识到的一点就是,靠补贴的低价从来都不是竞争力,提升运营效率、产品创新能力等才是核心。 在这一点上,瑞幸已经给库迪做了深刻的示范。 从瑞幸的期中财报来看,自5月推出9.9元优惠券以来,6月付费用户数就突破5000万创下新高。整个二季度平均付费用户达4310万,同比大增107.9%。同时,一般管理费用率同比改善了3.5个百分点,租金费用率同比改善1.6个百分点,运营效率整体得到提升。 这样的成绩,就是在于瑞幸的万店规模叠加数字化运营能力,能转化为成本优势,从而做到一杯咖啡9.9元还能赚钱的低价。 但库迪的低价策略,最终都是由加盟商买单。 库迪咖啡首席策略官李颖波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库迪9.9的活动并非低价营销,而是让咖啡回归合理价格。但她的成本核算逻辑是,一杯咖啡的成本(包含了原材料成本、水电、房租、人工等)是在9元以下,售价9.9元,每日销售咖啡约400杯,联营商就能盈利。 事实却是,各个媒体平台上,不少库迪加盟商现身说法自己在亏本,因为即便是在夏天旺季期间,也难有门店能保证每天都有400杯的量。尤其是随着库迪的频繁提价,普遍情况糟糕到了单店杯量不到200杯/天了。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李颖波的计算逻辑,不仅没有包括折旧成本、外卖平台运营成本与抽成,甚至还没将库迪对加盟商的抽成算进去。 很多加盟商本以为开一家库迪是赚钱的机会,殊不知,亏钱才是这个品牌的底色。华夏时报已有直言:“虽然库迪不收加盟费,但其分成机制以及低价促销几乎让加盟商无利可图。” 但为了“在2025年年底开出1万家店”的宏大目标,库迪必须得稳住加盟商。有业内人士更是断言“库迪成不成,就看今年下半年”。 但尚未有融资记录的库迪,实际经将品牌与加盟商都拖进了一个难解的死循环:要补贴加盟商,库迪就得有充足的现金流,但没有资本支持的库迪,收入都来自加盟商的物料与抽成,那就必须让加盟商有利润,加盟商有利润产品就得提价,但没有产品竞争力的库迪,提价就意味着单量下降,单量下降加盟商就难以稳住,库迪就必须加大补贴...... 如此循环往复,库迪还能补贴加盟商多久呢?加盟商又能撑住多久呢?今年上半年,库迪远高于同行的闭店率,以及进入淡季后社交媒体上高增的闭店信息,已经释放了很明确的信号了。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库迪的供应链能力跟不上。 时至今日,库迪甚至连加盟商的常规物料都无法及时保证供给,短缺情况屡见不鲜,更别说从产品研发层面上提升竞争力,做到即便涨价消费者也愿意买单,由此去打破上述的死循环。 要是库迪真有这个能力,也不会一直走照抄瑞幸产品的路了。在9月新政中,库迪还在模仿瑞幸已经推出了3年买爆3亿杯的生椰拿铁,当成自己的爆款去推。 想要开出万店规模的库迪,即便不对标瑞幸的供应链能力,而是去参照一样是完全走加盟路线的华莱士、正新鸡排、绝味鸭脖、蜜雪冰城等品牌,也会发现,这些万店品牌,在决定着产品的性价比和质量把控的供应链上都有极强的护城河,才最终实现了在自身所在的细分类目,不仅产品能打、标准化强、性价比高,还能让加盟商有利可图。 在品牌和产品都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库迪如果持续希望用低价和补贴稳住加盟商,抢夺市场,而不是踏踏实实做好供应链做低成本,怕是不仅会“卷死”自己,还会让背后5000多加盟商深受其害。
写文案写热评,还能婉拒领导?当输入法开始“双商在线”
撰文 | 雁 秋 题图 | IC Photo 成年人需要擅长扮演「情绪稳定」的角色,每个人都得与理性、成熟划等号,甚至连崩溃都得排队着来。 可是,成年人的世界偏偏会遇到一些犯难的事:领导让加班,加不加;父母催婚催生,听不听;朋友来借钱,借不借...... 虽然都说真诚才是必杀技,但“心口不一”也是必备的社交技能,如何能在不冒犯别人的情况下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每一位成年人的必修课。然而不少人发现,当你真想要表达想法的那一刻,却连一句话都写不出来。 现在,AI大模型能帮上这个忙。在百度宣布“文心一言”首批获批向全社会开放之后,百度输入法宣布全新升级,上线全场景AI创作助手,并命名为——“超会写”。 “超会写”都能写什么?据了解,它不仅可以生成「高情商沟通」话术,解决人们在职场、情感、社交方面遇到的尴尬问题,还能创作出「神评论」、爆款标题、视频文案等。总而言之,我们平时网上冲浪常见的场景,都可以用到它。 笔者第一时间进行了体验,只要登录百度账号,就得到了一枚懂聊天、有想法的高质量、高情商的「互联网嘴替」。 01. 每一句都回复到点子上 人在职场漂,会不会说漂亮话,是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同事」是职场里打交道最多的存在,一位你并不熟悉的同事三番两次找你帮忙,如果还用“不好意思,太忙了刚看到”这种话术回复对方,八成会被理解为「忙是其次,主要不想和你聊」。 怎么回复才能产生「既不太冷漠,又不太热情」的效果? 当对方发来一份工作邀请的时候,点击键盘右上方的“超会写”标识,输入“拒绝同事请求”,看看“超会写”会怎么回答: 「不是很擅长」「我怕会搞砸」,既表明了自己无法帮助同事的立场,又进一步解释了原因:不是不想帮,是怕帮倒忙。 现代社畜面对同事还不够,还需要“应付老板”。离下班临门一脚,却接到了领导派来的工作任务,尽管心里已经不爽到极点,但还是得把话说得很“漂亮”,让领导和自己都能下得来台。 “超会写”会提供一些真诚回复的例子,同时也会告诉你,必要时和领导写几句玩笑话,也可以化解尴尬局面。 工作归工作,到了深不可测的恋爱江湖里,哪怕是用错一个标点符号,无论男和女,都有可能分分钟酿成分手惨案。恋爱中不仅要时刻保持「我的心里只有你」的最佳状态,还要有永不掉线的智商…… 「每逢佳节必催婚,催婚过后又催生。」 催,一直是时代热,“被催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为了脱单亲戚有多努力”、“为躲催婚要求春节值班”……各种花式催,总会出现在微博热搜榜上。 年轻人要如何高情商应对长辈的催婚? 令人尴尬的还有亲戚的“友好慰问”,他们是一群很想怼、但却不得不笑脸相迎的人。年轻人之间讳莫如深的话题,例如收入、买房买车等也会被拿来讨论,如果你想有所隐瞒,就会被贴上「跟亲戚不亲」「读书读傻了」的标签。 当面对这种「亲戚+借钱」的双重buff,如何高情商回复真的考验智商。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99%的生活烦恼,都是人们没有有话直说引起的。」 “超会写”的高情商沟通,选择有话直说,并好好说话,这种能力反而可以让关系变得更简单,更亲近,这也是真正的高情商。 02. 理解热评,成为热评 从微博、微信,再到短视频时代,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先看评论区的习惯。买衣服,先看评价;看电影,先看影评;看热搜,要从评论区里找答案......正所谓一桌大餐,让人回味无穷的,有时反而是最后的甜品。 写评论这事儿,勤学苦练是关键,语料积累也必不可少。但文笔这事儿还真不是一天两天能拿得下来的,热评C位的回复一般都充满了幽默和智慧,适配度极高,“超会写”的神评论功能在这一点就可以发挥作用。 比如说在抖音上刷到一只潦草的哈基米,对话框中输入“描述一只洗完澡后潦草的猫咪”,就会自动生成各式评论,“猫洗完澡后,毛发凌乱,尽显潦草。”“猫咪洗澡后,那有些凌乱的毛发,潦草的样子也很可爱。” 神评论确实能帮我们创作一些搞笑沙雕文案,不然就只能和其他看客们一样,留下几句「哈哈哈哈哈」了。 当然,除了写一些简单的评论,超会写还可以创作比较复杂的短篇影评。关于最近爆火的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笔者尝试参与电影官微发起的话题活动,分享一波自己的“封神后遗症”。 利用超会写中的“创意微博”,输入“写一篇电影封神第一部的观后感”,几秒后“超会写”就自动生成了内容,甚至贴心准备好了话题词,直接发布就OK。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中国神话的磅礴与瑰丽。演员们呢,商王武戏热血沸腾,文戏却稍显薄弱;申公豹人物扁平化,苏妲己的形象也是颇有争议;但服、化、道、制景、特技等,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故事情节?额,确实有改进的空间。但谁在乎呢?视觉盛宴啊! #封神第一部##中国神话# #电影观后感# 03. 文案、标题一秒生成 同样给足惊喜的,还有文案创作。 你不会知道,在成年人朋友圈「骗赞隐形产业链」里,当代网友付出了多少努力。深夜,一般都是戏精们的表演时刻,有些人在朋友圈上蹿下跳,在文字表达上不知耗费了多脑细胞。 最近周杰伦的演唱会备受关注,如果去看演唱会,难道只能在朋友圈写一句“Hi,杰伦”?(假设)要去周董演唱会,自己先写一句中心主旨,选择“超会写”的高赞朋友圈功能进行润色加工,就可以得到不同形式的文案模版,甚至还有表情符号。 朋友圈自然少不了萌宠的位置,可爱、无害、幼态化、拟人化,“超会写”也统统都能搞定。 在小红书上发布一组小狗追蝴蝶的照片,选择爆款标题生成几则内容,例如“小狗与蝴蝶的奇妙冒险”、“小狗蝶舞会”、“小狗奋起追蝴蝶”,从姿态到情绪,甚至还加上了冒险、舞会等想象空间,创作比较详尽。 你甚至还可以轻轻松松成为段子手:写段子,毕竟当年薛之谦就还靠写段子成为年度爆款,与大张伟一起获封“南北段子手”。选择写文章,直接发起讲段子的要求,“超会写”迅速给出3-4个答案。 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明天的考试会很难,你们最好提前复习。”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如果明天的考试很难,那不是应该今天复习吗?”老师笑了笑,回答:“我是说考试会很难,但没说你们会及格。” 有一个猎人在森林里追捕一只兔子,追了很久终于抓住了它。兔子气喘吁吁地说:“你追了我这么久,现在该我追你了!”于是,兔子飞快地跑掉了。 在短视频的时代,标题、文案是吸引流量的关键。笔者想在抖音在发布一则越野车奔驰在草原上的视频,让“超会写”帮忙创作了一份文案: 草原无垠, 越野车驰骋其间!跨越山河,挑战未知的路途!是一场狂野的旅程,也是对自由的向往!#越野车#草原#自由#挑战 可以说非常适配了。 尾声 在大模型能力加持下,百度将应用推向更多元化的场景。百度输入法不再是简单的输入工具,而是转型成“AI创作”工具。 “超会写”功能,既可以为用户提供情感沟通、工作沟通时的高情商“嘴替”,也是日常社交时的“爆梗小助手”。 其背后,与百度基于大模型能力,对应用的全面重构紧密挂钩。 「模型本身是不直接产生价值的,基于基础大模型开发出来的应用才是模型存在的意义,对于创业者来说,卷大模型没有意义,卷应用机会更大。」 9月5日,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对外演讲中如是说,在他看来,创业者们应该聚焦大模型应用层创新。 现实背景是,8月底,第一批大模型应用通过备案上线,通过备案的科技公司和机构研发的大模型产品,可以向所有用户提供服务。 进一步说,大模型正在从“出生潮”向“应用潮”迈进,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国内的焦点毫无疑问在百度身上。作为百度AI落地应用的“桥头堡”,百度输入法持续创新,曾推出点划输入、智能回复、凌空手写、中英自由说、方言自由说、极简语音、AI造字等多个业界首创功能。目前,百度输入法APP市场份额占据行业第一,月活超过6亿,语音日请求量超过12亿次,语音识别准确率超过98.6%,手写识别准确率超96%,均稳居行业首位。 大众对大模型的期望,从“调戏”转向能够真正对生活或工作能带来实际帮助。这一方面,百度这家高科技公司,步伐显然迈得更快一点。
数据标注员什么时候会被AI替代?谷歌:现在就行
似乎自ChatGPT进入大众视野起,需要依靠人工进行数据标注,就成为人们对大语言模型(LLM)根深蒂固的印象之一。 从两个以上大模型针对同一个问题给出的不同回答里,找到当中的语病、逻辑和事实错误,标记不同的错误类型,再对这些回答按照质量分别进行打分等,这些都是大模型数据标注员要干的事情。 这个过程被叫做RLHF(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即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也是被ChatGPT、Bard和LLaMA等新兴大模型带火的模型训练方法,它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能够将模型和人类的偏好对齐,让大模型给出更符合人类表达习惯的回答。 不过最近发布在arXiv的一份论文表明,这份看起来只有人类能做的工作,也能被AI取代! AI也取代了RLHF中的“H”,诞生了一种叫做“RLAIF”的训练方法。 这份由谷歌研究团队发布的论文显示,RLAIF能够在不依赖数据标注员的情况下,表现出能够与RLHF相媲美的训练结果—— 如果拿传统的监督微调(SFT)训练方法作为基线比较,比起SFT,1200个真人“评委”对RLHF和RLAIF给出答案的满意度都超过了70%(两者差距只有2%);另外,如果只比较RLHF和RLAIF给出的答案,真人评委们对两者的满意度也是对半分。 这里的“胜率”体现了文中的“满意度” 需要说明的是,谷歌的这篇论文也是第一个证明了RLAIF在某些任务上能够产生与RLHF相当的训练效果的研究。 最早提出让AI反馈代替人类反馈用于强化学习训练的研究,是来自2022年Bai et al. 发布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也首次提出了RLAIF的概念,并发现了AI标注的“天赋”,不过研究者在当时还并没有将人类反馈和AI反馈结果进行直接比较。 总之谷歌的这一研究成果一旦被更多人接受,将意味着不用人类指点,AI也能训练自己的同类了。 下面可以来看看RLAIF具体是怎么做的。 我们知道,RLHF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预训练一个监督微调LLM,收集数据训练一个奖励模型(RM),以及用强化学习(RL)方式微调模型。 从论文给出的图示看,AI和人类标注员发挥作用的环节,主要是在训练奖励模型(RM)并生成反馈内容这里。你可以把“奖励”理解为,让人/AI来告诉模型哪种回答更好,答得更好就能有更多奖励(所以也能理解人工标注存在的必要)。 接着研究人员主要就“根据一段文字生成摘要”这一任务,展示了RLAIF的标记方法。 下面的表格比较完整地展示了RLAIF方法的输入结构: 首先是序言(Preamble),用来介绍和描述手头任务的说明。比如描述说,好的摘要是一段较短的文字,具有原文的精髓…给定一段文本和两个可能的摘要,输出1或2来指示哪个摘要最符合上述定义的连贯性、准确性、覆盖范围和整体质量。 其次是样本示例(1-Shot Exemplar)。比如给到一段“我们曾是超过四年的好朋友……”的文本,接着给到两个摘要,以及“摘要1更好”的偏好判断,让AI学着这个示例对接下来的样本做标注。 再者就是给出所要标注的样本(Sample to Annotate),包括一段文本和一对需要标记的摘要。 最后是结尾,用于提示模型的结束字符串。 论文介绍到,为了让RLAIF方法中AI标注更准确,研究者也加入了其他方法以获取更好的回答。譬如为了避免随机性问题,会进行多次选择,其间还会对选项的顺序进行交换;此外还用到了思维链(CoT)推理,来进一步提升与人类偏好的对齐程度。 从原始prompt到输出的完整流程如下图所示: 能看到,就像人类标注员会给不同的回答打分一样(比如满分5分),AI也会依据偏好给每个摘要打分,相加起来是1分。所以这个分数就可以理解为上文提到的奖励。 以上就是RLAIF方法大致会经历的过程。 而在评价RLAIF方法的训练结果到底好不好时,研究人员使用了三个评估指标,分别是AI标签对齐度(AI Labeler Alignment)、配对准确度(Pairwise Accuracy)和胜率(Win Rate)。 简单理解三个指标,AI标签对齐度指的就是AI偏好相对于人类偏好的精确程度,配对准确度指训练好的奖励模型与人类偏好数据集的匹配程度,胜率则是人类在RLAIF和RLHF生成结果之间的倾向性。 研究人员在依据评估指标进行了繁杂的计算之后,最终得出了RLAIF和RLHF“打平手”的结论。 当然也有一些非量化的定性分析。譬如研究发现,RLAIF似乎比RLHF更不容易出现“幻觉”,下表所示几个例子中标红部分便是RLHF的幻觉,尽管看上去是合理的: 而在另一些例子里,RLAIF的语法表现似乎又比RLHF差不少(标红为RLAIF的语法问题): 尽管如此,RLAIF和RLHF整体来说生成高质量摘要的能力还是旗鼓相当的。 该论文的发布很快收获了不少关注。比如有从业者评论道,等到GPT-5可能就不需要人类数据标注员了。 也有网友贴图打趣,用AI来训练同类的做法就好比是这张梗图。 不过针对谷歌这篇论文中用到的研究方法,身为著名软件工程师、AI专家的Evan Saravia也认为,研究人员只在论文中分析了RLAIF和RLHF在“生成摘要”这一任务上的表现,其他更加泛化的任务表现如何还有待观察。 此外,研究人员也没有将人工标注和使用AI成本的因素考虑在内。 其实以上网友预测未来的大模型将不再需要人类标注员,也侧面体现出目前RLHF方法因为过于依赖人工而遇到的瓶颈:大规模高质量的人类标注数据可能会非常难以获取—— 大模型数据标注员往往是流动性非常高的工种,并且由于数据标注很多时候非常依赖标注员的主观偏好,也就更加考验标注员的自身素质。 短期内也许会像这位从业者说的,“我不会说这(RLAIF)降低了人工标注的重要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工智能反馈的RL可以降低成本。人工标注对于泛化仍然极其重要,而RLHF+RLAIF混合方法比任何单一方法都要好。”
企业怎么才能用上大语言模型?
题图|视觉中国 以ChatGPT为起点,大语言模型(LLM)用全面的技术创新,以及在用户和产业中的应用落地,再次掀起了一个AI新浪潮。 与它的前辈们相比,大语言模型因为打通了语言这一人类沟通中介,并且仅用一个模型统一了多种复杂的任务,在对个人和公司的潜在影响力上明显更上一层楼。受到“再不努力就要被机器,或者是会用机器的人取代”趋势的威胁,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下定决心要投身到新的AI热潮中去。 但当他们站上起跑线,只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甚至有点让人迷茫。 AI新浪潮,倒逼企业重塑数字化底座 造成企业“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关键,主要有两点: 1、波及面太广:相比过往数次技术革命,大语言模型影响力和范围更大,渗透到企业运转、经营的多个环节,并与人类工作流程相互交织; 2、倒逼企业重塑数字底座:大语言模型在运行逻辑上不同于互联网时代,且需要企业有相当坚实的数字底座。如果企业自身数字化基础不足,前期准备和调整环节将非常有挑战。 以具体的数字为例,根据全球知名专业服务公司埃森哲研究发现,自然语言任务占到了企业人员工作总时长的62%,其中65%的时间可以借助人员强化和自动化技术来提升工作活动的生产力。 将这两个数字直接相乘,就能得到一个简单而又直白的结论——所有行业中40%的工作时间,都能通过GPT-4这样的大语言模型实现革新。 这个数字听起来或许有些夸张,我们不妨具体到特定的产业中来看。 以埃森哲前段时间对“大语言模型为快消品产业链带来的机遇”研究为例,大语言模型能够在产业链中应用的环节实在太多。从最基础的需求确立、产品打造、商业模式创新,到具体的市场营销,再到后续的供应链和制造管理、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内部的管理,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环节。 从企业和产业竞争的视角看,尤其是快消品这样互相快速模仿借鉴、竞争激烈的产业,大语言模型的应用,正在以一个全新的维度为企业带来新的竞争力。 在埃森哲最近的一项技术趋势调研中,72%的受访中国企业高管对AI新能力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将在后续的企业经营中积极探索和尝试这项新技术。 确定了“要做”,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做”。而这恰恰是大语言模型技术的最大挑战所在。 对于本身数字底座相当充分的企业来说,探索AI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如何将自己的业务和内部运行模块与AI技术结合,是一个非常烦琐的任务。 在一次采访中,埃森哲对虎嗅表示:“大语言模型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路径,其实发生了非常多的变化。” 就拿我们上面提到的“倒逼企业重塑数字底座”为例,过去互联网时代的“人工编写代码+数据库”的模式,正在遭受“模糊数据+神经网络模型”的挑战。企业在需要用大语言模型全面提升自身应用和服务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开始着手收集还未数字化的企业信息和知识积累,并将他们整理为神经网络能够理解吸收或者学习的格式、作为企业专属模型的数据输入。 而在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上,大语言模型相关的内容也正在成为刚需,尤其是员工日常使用大语言模型过程中的prompt(提示词)技巧。 根据埃森哲服务中国企业的经验,“光是应用云计算、真正实现数字化这一点,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就已经是革命性的了。现如今任务中多了AI,变革的压力和难度其实变得更高。” 根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2022年的研究,占据了中国企业绝对主体的中小企业,79%处于数字化转型初步探索阶段,12%处于应用践行阶段,真正达到深度应用阶段的企业仅占9%。 很显然,大量中国企业急切需要充分理解了AI发展趋势、拥有打造企业数字化底座的解决方案、和拥有丰富企业服务经验的“帮手”来拉一把。 为企业落地AI打头阵的埃森哲 正如我们上文所分析的,大语言模型的场景覆盖各行各业的诸多环节,这也让其应用和落地无法一概而论,整体体现为高度的非标准化,“边摸索、边创新、边落地”成为了当下的解决思路。 埃森哲云服务团队结合自身对大语言模型、对企业业务的理解,将这种“边摸索、边创新、边落地”定义为六个步骤: Dive in, with a business-driven mindset(以业务驱动的初心):以积极的心态全身心拥抱变革,将业务需求和目标作为驱动力,迅速行动。 Take a people-first approach(以人为本的方式):在解决问题和开展工作时,将关注点放在人的需求和体验上,确保以人为中心的方法来处理事务。 Get your proprietary data ready(准备好企业的专有数据):整理和准备企业拥有的独特数据资源,为后续的生成式AI的使用和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Invest in a sustainable tech foundation(投资于可持续的技术基础):在技术方面进行投资,建立一个稳固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以支持长期的生成式AI的业务需求和创新。 Accelerate ecosystem innovation(加速生态系统创新):推动生态系统内的创新,加快不同组织、合作伙伴之间的创新合作,实现更快的发展和增长。 Level-up your responsible AI(提升企业的负责任人工智能水平):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水平,注重负责任的使用和开发,确保生成式AI的影响是积极和可控的。 具体步骤看起来不复杂,但实际每个步骤操作中,都有很多“Know-How”(经验诀窍)存在。 就拿“投资于可持续的技术基础 ”来说,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虽然每家云供应商的整体技术架构有所不同,但是其技术原理和能力大多是相同的。而现如今的大语言模型能力,都能够通过神经网络实现知识的输入和输出,但是不同厂商大语言模型的最终结果有所差别,因此如何选定合适的生成式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可持续的生成式AI技术能力,成为了一个关键课题。 另一个是潜藏在“ 准备企业的专有数据 ”环节背后的数据安全问题,AI大语言模型在完成自然语言预训练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结合应用场景的特定数据,才能够实现能力的特化。在企业应用视角中,就是需要大量的企业真实数据、知识,其中往往会存在涉及商业机密的内容。 现在有很多企业会直接禁止员工使用公开的大语言模型,就是担心他们在处理公司任务的过程中,将企业的数据泄露出去。如何确保在推广大语言模型的过程中,确保自身企业数据的安全,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 面对这些挑战,在AI新技术探索上足够前沿,同时又深入理解企业需求的埃森哲云服务,就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以大语言模型的选择为例,埃森哲与全球范围内的主流云供应商都有着深度的合作,同时全球范围内数量众多、覆盖各行各业的客户也让埃森哲在大语言模型这样的技术应用环节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具体的大语言模型应用中,埃森哲联合国内外各家云厂商携手推出了大语言模型sandbox(沙箱)平台。 企业客户可以在大规模投入之前,在云上结合自己的业务场景进行试验,甚至是完成端到端的交付,快速验证,快速纠错。 在数据安全方面,埃森哲云服务也做了两手准备,首先是对云供应商和大语言模型解决方案的调研和能力评估,提前帮客户“扫雷”。 其次是积极探索新的技术解决方案,除了公有云的方式,也有私有云和线下部署;在技术方案上进一步增加数据保存和留存的限制,例如部分敏感数据不被机器二次学习,企业机密数据限制其在神经网络中的保留时长等等。 埃森哲认为,“任何服务和产品,一旦上升到企业级,就会变成最为严肃的问题。从创立之初就专注为企业提供技术和咨询等服务的埃森哲,向来遵循这一准则。” 这一规则,也造成了埃森哲在做云服务、包括现如今的大语言模型这件事上,致力于帮助企业利用最新技术达成业务目标、变得更成功。 “回到大语言模型上,埃森哲的最终价值是帮助客户有效地将这种新技术趋势用起来,从而赢下未来的竞争。” 写在最后 客观来看,目前国内哪怕最先开始尝试应用大语言模型的先锋企业,现在仍然还在比较前期、研究怎么将企业数据、经营流程与大语言模型技术进行契合的阶段。 针对大语言模型技术在具体业务场景中的应用范式,国内的很多云服务商和创业公司仍在持续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但先行起跑、在行业中抢先推行技术变革、做好数据收集和准备,必然能在将来大语言模型最终落地时,获得先手优势。 在这一场必然发生的技术变革中,同时具备“对于AI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深入理解”和“企业真实需求/思考第一视角”的埃森哲,正在成为中国企业迈入AI新时代的最佳助力。
DeepMind创始人:AI将让人类远离心理问题,94.8亿元GPU算力打造最强个人助理
原标题:DeepMind创始人:AI将让人类远离心理问题,13亿美元GPU算力打造最强个人助理|附实测记录 Inflection AI创始人称,AI有望成为解决人类心理问题的杀手级工具。他们的第一代产品已经让用户能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了。 DeepMind联合创始人,Inflection AI创始人Suleyman在自己的新书《The Coming Wave》中称,未来AI将让人类远离心理问题! 他进一步解释到:「我认为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的影响。因为无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你来自哪个种族背景,无论你的性别是什么,一个善良和支持你的家庭都是一个巨大的动力。」 「我认为,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有办法(对每个人)提供支持、鼓励、肯定、指导和建议。我们对情商进行了提炼。我认为,这将释放数百万人的创造力,人们以前无法获得这种机会。」 而Suleyman之所以有这样的论断,也许和他自己的经历有关: 1984年,他出生于伦敦北部,父亲是叙利亚人,母亲是英国人。他在贫困中长大,16岁时,父母分居,两人都移居国外,留下他和弟弟自谋生路。 后来他被牛津大学录取,学习哲学和神学,但一年后就退学了。 「我在牛津的时候在卡姆登镇开了个果汁奶昔摊。因为我已经身无分文了,所以我整个夏天都不得不停地赚钱。同时我也在做慈善。」 他说的慈善,是帮助一个朋友建立穆斯林青年帮助热线,希望以一种穆斯林特有的方式向年轻的穆斯林提供咨询和心理支持。 现年39岁的他仍然与父亲没有联系,独自一人住在加州。谈到他希望人工智能能提供什么时,他回答到: 「提升你的能力上限,改变你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而Suleyman的这番说法绝不是不是空想,他创立的Inflection AI,旨在开发出一个全能的个人助理,解决每个人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几乎一切问题。 Inflection AI刚在8月份融资超过13亿美元,估值超过40亿美元,由谷歌,英伟达,比尔盖茨等人领投。 01 AI比人有更强的情绪感知能力,可以作为情感治疗工具 与此同时,心理学家的研究也为Suleyman的说法提供了背书:聊天机器人相比人类有着更高的情感认知。 这个测试针对的是人类在不同场景下表现出来的同理心进行打分。测试对象被给予20种情感情境的详细描述,比如葬礼、职业成功或侮辱,并描述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感受到的情绪。 情绪描述越详细、越容易理解,情绪意识水平量表(LEAS)得分越高。 研究人员使用与人类反应相同的标准来评估ChatGPT的反应,并将结果与先前在法国17至84岁人群(n = 750)中进行的研究进行了比较。 在进行的两次测试中,ChatGPT获得了85和98的高分,而人类的表现就完全被AI碾压。男性56,女性59分,甚至没有及格。 而在今年4月份发表在《美国医学会内科杂志》(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另一项研究表明,ChatGPT在回答在线问题时,在质量和同理心方面超过了医生。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article-abstract/2804309 该研究将ChatGPT与医生在回答Reddit的r/AskDocs论坛上的病人问题时的表现进行了比较。 这项「交叉研究」(cross sectional study)涉及195个随机选择的问题,发现聊天机器人的回答比医生的回答更受欢迎。ChatGPT在质量和同理心方面都获得了更高的评级。 研究人员写道,人工智能助手可以帮助起草对患者问题的回答,这可能对临床医生和患者都有好处。 需要在临床环境中进一步探索这项技术,包括使用聊天机器人起草回复供医生编辑。 随机试验可以评估人工智能助手在改善反应、减少临床医生倦怠和改善患者预后方面的潜力。 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这两个研究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研究人员也没有根据研究结果就认为未来AI聊天机器人就会取代心理医生来直接接诊病人。 但是两个研究结果都指出,AI聊天机器人在心理健康方面可以为人类提供其他任何工具都没法比拟的帮助。 可以这么说,相比于其他生产效率方面的应用,大语言模型似乎天生就更适合进行感情方面的理解和沟通。毕竟,人类之间传递感情,语言是最重要的载体。 02 Inflection AI的产品能否解决心理问题 既然Suleyman如此看好AI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的潜力,那么他自己的产品这方面的表现到底怎么样呢? 他创立的Inflection AI推出的个人助理「Pi」已经上线几个月了,现在我们就来尝试一下它作为一个个人助理,能在哪些方面给用户带来帮助。 直接登陆他的网页版,虽然产品已经上线了一段时间,但是页面依然还很简单。 按照Suleyman在采访中透露的消息,他们现在的版本的聊天机器人还属于比较早期,融资之后购买的大量GPU正在加班加点的训练自己最新的模型。 进入到Pi的聊天页面,点击左下角的田字格,可以看到官方为用户准备的几个常用场景。 每个场景相当于一个定制化指令,选择一个之后,就会自动给聊天机器人设定一个工作环境。 聊天机器人也会针对每个场景给用户一个开头的提示,比如我选择了「motive myself」之后,系统会提示我要如何开始聊天。 首先小编试了试它的中文能力,用中文向他设置了一个场景,让他安慰一下我。 看来Pi能理解中文,但中文表达属实不太行,每次都是话讲到一半就被夹断了。 小编再用英文试试,效果果然就好了不少。 确实它能很好的理解我说的内容,还给出了一些至少我个人感觉会有用的建议,来改善我的心理状态。 想给他上点强度,看看如果我确实心理状态不太好,他还有其他的方法能让我感觉舒服一些吗? 果然它又给了一些暖心的安慰和建议。 于是,我又继续卖惨,看看他还能怎么安慰我。 确实,它安慰起人来还是有一套的,就算是假设出来的场景,我还是能感受到如果真的处于描述中的场景,我还是有被安慰到。 于是针对它给我的建议,我又继续向他寻求帮助。 尽管我提出了一些看起来有点无理取闹的要求了,他依然还是很耐心地在帮我解决问题,不论是语气还是内容,都让我非常受用。 除了精神上的安慰,我问了问它怎么做点小生意救救急,它给出的建议也还挺靠谱。 做点培训,或者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打个零工对于一个刚失业的打工人来说,都是操作性很强的来钱方法了。 可以说,提供靠谱的意见和输出暖心的话语,对于一个想要走出心理困境的人来说同样重要。这两点Pi现在都做得不错。 我们也期待未来Inflection AI能够用好手上的算力,推出更好用的个人助理产品,特别是解决好多语言能力,真的让未来人类能够平等地获取到心理支持,进入一个没有心理问题的时代。
狂飙284天后,一批模仿ChatGPT的创业公司或将倒闭
编辑:Cyber 【新智元导读】大模型带来的热潮还不满一年,很多相关的初创公司已经面临严重的问题。 近日,来自《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显示,有部分风险投资者已经意识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出现也并不足以阻止长达数年的创业低迷。 再过两个多月,由ChatGPT引发的新一轮热潮就整整一年了。 虽然在这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里涌现了大批创业公司,但一些在创立初期表明对生成式AI充满热情的初创公司,现在却面临着裁员和用户兴趣逐渐下降的问题。 例如,作为一款面向作家和企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写作工具,截至今年7月,Jasper的用户增长已经连续四个月下降。 有知情人士称,虽然该公司于去年秋季筹集了1.25亿美元资金,估值已经高达15亿美金,但仍于7月份进行了一轮裁员,并下调了今年的收入预测。 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才发展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很多风口上的初创公司便已经在努力应对可能的行业清算问题。 从低迷到高潮,如今又「降温」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业低迷期后,ChatGPT的发布曾一度重新点燃了创业者和投资人的乐观情绪。 而现在,在微软和谷歌等科技巨头巩固了他们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投资人的出手变得愈发谨慎,他们意识到很多初创公司已经遇到了严重问题,新一批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能否生存下来的不确定性在逐渐上升。 就像Index Ventures的合伙人马克·戈德伯格所说的那样:「起初,风险投资界的人士都乐观地认为商业人工智能应用『将以光速实现』,而现在,『一个浅浅的幻灭低谷』正在形成,前进的道路似乎一天比一天变得更加11模糊。」 当时,来自硅谷的一些声音宣称,生成式AI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技术时代。风险投资公司也招募了大量新员工,并表示它们将投入数十亿美元来支持这个尚未得到证实的行业。 戈德伯格表示,ChatGPT在开放初期激增的用户数量导致投资者大大高估了消费者使用生成式AI工具的速度。 在获得客户或收入之前,投资者竞相支持开发这些产品的初创公司,引发并加剧了人们对市场可能过热的担忧。 如今大量同质化的产品也基本印证了,现在想要将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变现」是困难的,用户的兴趣正趋于平稳或下降,运行这些产品背后的硬件也变得异常昂贵,很多初创企业已经无力承担如此大笔的费用支出。 对于生成式AI来说,「降温」可能是现在的一大关键词。 据分析平台Similarweb的数据,ChatGPT的月度在线访问量在经历了最初数月的增长后,6月和7月均出现了大幅下滑。 同样,来自分析平台Sametime的数据显示,Midjourney的吸引力也趋于平缓,截至7月份,其月访问量已经连续三个月下降。 而在6月份刚刚融资9000万美元的Synthesia,其过去六个月的网站用户增长也均为持平或下降的状态。 科技行业仍对AI充满期待 虽然各类产品的增长趋势已经大大放缓,但对于微软、谷歌和其他巨头公司来说,均在大力投资并推出新的人工智能产品。 尤其英伟达的业务更是蓬勃发展,Q2的利润更是远超分析师预期。 初创公司的投资者表示,虽然生成式AI技术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总有一天,会像当年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样,催生出新一代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 不过,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的热潮还不足以阻止创业资金总额的急剧下降。 根据PitchBook公布的数据,尽管对生成式AI初创公司(专注于生成类人文本、图像和代码的系统)的投资增加了65%,达到33亿美元,但美国第二季度的风险投资总额还是骤降了接近一半。 有投资者表示,他们仍然不确定围绕该技术开发新产品的成功商业模式应该是什么样子。许多企业也尚未证明他们如何留住用户,并开发出现有科技公司无法轻易模仿的产品。 在商业模式不明朗的情况下,还需要获取和分析大量数据来训练大模型,可能会持续花费公司数千万至数十亿美元,这对于绝大部分尚未盈利的初创企业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负担。 考虑到盈利之路的不确定性以及来自谷歌和微软支持的OpenAI等资金雄厚的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投资者对于为此类初创企业提供资金就变得犹豫不决。 而相比之下,OpenAI预计明年将产生10亿美元的收入,至少能够抵消部分运营ChatGPT的惊人成本。 到目前为止,最大的几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已从能够提供计算能力和其他有利于训练大模型的资源的「金主」那里寻求到了大部分资金。 据报道,微软已向OpenAI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它的竞争对手Anthropic也从谷歌那里获得了数亿美元投资的承诺,而微软和英伟达还帮助Inflection AI筹集了13亿美元。 虽然未来的变数依旧很大,但「含着金汤匙」的几家初创公司,底气总是更足了一些。 参考资料: https://www.wsj.com/tech/ai/ai-startup-buzz-is-facing-a-reality-check-e34babfe
AI扩图,别太离谱了
那些被玩坏的 AI 扩图... 2023年,可谓是迎来了 AI 技术应用大爆炸的时代。 截至目前,在应用层融资中,AI 数字代理获得融资最多,其次为文本、图像、代码及音频的生成工具,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 AI 写作、AI 扩图、AI 写真、AI 代码等等... 不可否认的是,AI 工具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只是有时候功能不太完善,就显得稍微有点儿人工智障了。 没错,狐妹说的就是今天的主角:AI 扩图! 早在今年五月底,Adobe Photoshop 测试版上线了一个名为“Generative Fill”的 AI 图像合成工具,说白了,就是智能扩图功能。 这个功能使用了“Adobe Firefly”图像合成模型,通过学习 Adobe 的素材图片来对我们给出的图像进行扩展延伸,而且,我们还能给它点文字提示,让扩图生成我们想象中的场景。 至此,AI 扩图离谱的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至于我为什么这么说嘛,因为...就是从这个功能开始,大批无辜表情包、电影、影视经典名场面开始惨遭毒手,被 AI 恶搞后的画面简直不忍直视。 就拿这张快传包浆了的图来说吧,这合理的布景、道具,适配的色调,就让人觉得原场景就应该是这样的。 只不过嘛...谁又能想到,AI 它似乎不分性别,直接给白胡子老头安排上了红色高跟鞋,以及时尚的“袜子+高跟鞋”穿搭。 *图源@好机友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是说这生成的结果简直比我们以前高中文章中老是接触到的欧·亨利式结尾还要更欧·亨利式啊。 此后每每听到蔡健雅唱着“就当那双最后唯一的~红色高跟鞋~”时,狐妹都很想说:他脚上穿了!让他当! 今年七月份,Midjourney 更新了“平移扩图”功能,可以将图片自由前后平移,相较于之前推出的“Zoom Out”功能里只能固定的“扩图 1.5 倍”或“扩图 2 倍”,显得更加人性化。 不过,Photoshop、Midjourney 这种专业性较强的软件,对于一些非相关行业人士来说是很难接触到的。 加之 AI 扩图功能具有一定的使用门槛,泛用性也不高,因而只是在小部分圈子里流行,并没有达到全民掌握的境界。 直到 7 月 11 日,我们的国民级 P 图神器美图秀秀宣布正式上线“AI 扩图功能”,这下子才让 AI 扩图进入我们这些非技术流的生活。 在 APP 上推出“平民版”AI 扩图功能,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简单便捷、使用门槛低,可谓是全民皆宜。 起初,第一批使用“AI 扩图”功能的网民还只是在认认真真地分享使用教程。 *图源@宛公子@火野喵oxo 也有网友发出自己 AI 扩图后的美照,背景 1:1 还原,氛围感满满,不得不让人感慨美图秀秀的强大。 *图源@Mio姐姐会想你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人使用 AI 扩图后,网络上关于这项扩图技术的讨论渐渐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 尤其是最近“AI 扩图别太离谱”的话题风靡全网,#AI 扩图 的话题热度也居高不下。 光是在小红书上,#AI 扩图 话题就有高达 2128.4 万的浏览量,而抖音上同样的话题也有 222.7 万次播放量。 好消息:美图秀秀 AI 扩图话题数据喜人! 坏消息:话题下都是吐槽功能离谱的! 那么,AI 扩图到底是有多离谱,才会使得其风评逆转,惨遭全民“网暴” 呢? 看看下面网友们的经历,相信你就能知道为什么了。 网友晒出自己半张脸的自拍,打算让 AI 扩图帮忙延展开,结果得到的结果却是这样的... *图源@sssuueeee 说实话,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在一个人的脸上看到二次元和三次元并存。 评论区辣评:好像蛋头夫人。 图为蛋头夫人 情侣自拍图,硬是给扩出了反串婚纱照的感觉。白色老头衫变成洁白的裙子,紧贴着的双手仿佛告诉我们: 他们之间正上演着“明明就不喜欢牵手,为何却主动把手勾”的戏码。 当然啦,这张婚纱照还是很美的,有一种不顾男方死活的美。 *图源@omomii 第一次扩图结果还算正常,多扩图几次后,画风开始不对劲,越来越离谱了。 看到这里,狐妹不禁担忧,再扩出去,恐怕主角要穿越了。 *图源@Cinderella AI 扩图凭一己之力将一张正经的洗头照片扭转为诡异的他拍图,陌生的脸庞、悬浮在水中的头颅...呃,有恐怖片那味了。 *图源@张张不慌张 可能是智能识别到图片里面内容不够丰富,扩图时会“热心”地帮你填充点应景的东西进去。别的没有,主打一个无中生有。 但是这种不分物种的扩图,说一句离大谱都不够,简直是离离原上谱啊有没有。 *图源@茶茶丸 回归到我们最开始被 Generative Fill 玩坏的那张图,看看在美图秀秀的 AI 扩图里会是怎样的效果。 Emmmmm...果然没有期望就不会失望。 这次两个人的举止终于不是那么亲密了,但是嘛,有谁可以跟我解释下一个后面多出来的两个不完整的是人吗还是? *图源@好机友 有时候,狐妹真的很难想象 AI 扩图的精神状况,你永远也不会知道扩展进度条拉满后等待你的是什么。 随着应用场景丰富度的增加,扩图功能对于算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显然,APP 版的 AI 扩图还没有及格。 因此,在一些人类建筑、自然风光上,确实是涉及到知识盲区了,只能和生成式 AI 一样,没有足够的素材时就开始瞎编乱造。 不过话说回来,在人体、场景的扩充还原上,美图秀秀的 AI 扩图功能表现还算是可圈可点的。 但是好不好都无所谓了,只要我不用,那被嘲笑的就永远都是别人。
当年张杰代言的《逆战》,现在开始研究修仙了
连园区保安都知道,我们办公室每天下班时间总会有几个同事和钉子一样坐在位置上直到半夜,这都成惯例了。 各位不要误会,他们并不是热爱工作在加班,而是为了白嫖电费玩《 英雄联盟 》。 随着带头大哥刺猬大吼一声 “ 上号!” ,他们的开黑活动也就正式开始了,每天晚上都会打上几把大乱斗,非常欢乐。 不过,欢乐的是我们这些看着他们连败的人。 他们在那天经历了13连败 可最近我已经好几天没听到他们开黑的动静了,昨晚忍不住好奇凑过去看了一下刺猬的电脑屏幕。 我发现他居然在玩《 穿越火线 》,因为最近游戏在搞活动,上线就送永久金色武器。。。 提到目前国内流行的射击游戏,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 CS:GO 》和《 无畏契约 》。 至于 CF ,早就过气了,也就是靠着隔阵子搞个活动送东西才能偶尔回春一下。 虽说如今 CF 影响力不及从前,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年 CF 首创的 “ 英雄武器 ” ,确实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甚至启发了不少国内的射击游戏。 没有几个男生能抵挡住这些金色武器的诱惑,甚至连刺猬这样成熟稳重的LOL团队核心也不行。 凡事有利也有弊,火麒麟由于变态的属性加成和高额的定价,极大地影响到了游戏的公平性,当年被人骂得特别狠。 但是尝到了甜头的 CF 怎么可能停下来?之后的武器造型是一个比一个浮夸。 不过我只能说骂 CF 的人都太年轻了,因为他们当时根本想不到,2023 年的今天,国产射击游戏是个什么样子。 在 CF 凭借火麒麟登上巅峰之后,当时别的国产射击游戏都眼红得不行,纷纷模仿 CF 推出了许多造型浮夸、属性爆炸的武器。 因为他们知道,玩家们要的就是爆改模型、大面积印花、炫光特效! 一开始,他们做的武器还算正常,走的是和 CF 一样的路数。 比如《 逆战 》,就是张杰 “ Come on 逆战 逆战 来也 ” 那个,同样是腾讯出品,英雄级武器的总体造型也和 CF 差不多。 你别看《 逆战 》连激光武器都弄出来了,至少这些武器的造型还是比较符合逻辑的。 毕竟当年《 逆战 》可是以 “ 机甲 ” “ 科幻 ” 等关键词做出自己特色的,各种 PVE 模式也非常受欢迎。 那个时候《 逆战 》最贵的英雄级武器是 199 元,相对于隔壁 888 元的火麒麟可以说是非常实惠。 而且《 逆战 》的非氪金武器比如 AK-12 什么的也很强力,挑战模式的奖励也十分丰厚,因此不管是氪金还是非氪金玩家们玩得都十分开心。 只不过《 逆战 》的工作室琳琅天上在 2014 年合并进入天美,主攻手游,《 逆战 》本身的运营遭遇重创。 在没有足够的运营能力吸引新玩家,同时还在遭受手游行业冲击的情况下,怎么才能维持收入甚至实现增长呢? 很明显,唯一的路就是逼着玩家氪金。 于是在之后的更新中,天美主要更新各种 PVE 模式,并且把原来的英雄级武器进行削弱,还增加了怪物的血量。 这就导致原先可以靠技术和自身武器通关的玩家们不得不花钱购买更好的武器。 而随着时间推移,仅仅只是用枪炮打丧尸、机器人已经无法让玩家们感到满足了。 策划也没辙了,整不出活了,毕竟枪就这么些,打出去的子弹特效也没啥发挥空间。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 CF 越南服各种神魔乱舞的启发,某个逆天的策划想到了在游戏里加入修仙元素。 最终,《 逆战 》策划放飞了自我,正式开启了数值爆炸、官方发外挂的大修仙时代。 之后更新的 BOSS 在机制设计上并没什么出彩的地方,而且血量一个比一个厚,导致每次版本更新后,上个版本的 “ 神器 ” 就会变成废物。 玩家们不得不再一次氪金。 这套路其实很简单暴力,玩家们也都看得出来。 可是奈何之前的沉没成本实在太高了,想要继续玩下去的玩家只能继续氪金。 如今的《 逆战 》变成了 “ 仙战 ” ,进游戏就看见各种中国修仙小说中的飞剑、化身到处乱窜,打出成千上万的伤害,金钟罩之类的传统武侠技能也没缺席。 看着曾经的 “ 硬核机甲科幻射击 ” 游戏变成了玄幻游戏,我感觉到了一种抽象的美。 因为我深知,“ 科幻 ” 和 “ 玄幻 ” 的差别就好像我和周润发一样,只有一个字是一样的。 借着这个机会,我看了一圈当年的那些国产射击游戏,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走上了 “ 修仙之路 ” 。 比如 4399 在 2013 年推出的网页射击游戏《 生死狙击 》,当年也算是射击页游里的精品,虽然借鉴得有点多,但也让许多电脑配置不高玩家能过了一把射击瘾。 然而现在的《 生死狙击 》对局里,一言不合就会有玩家掏出自己的法宝飞剑,一边抽搐前进一遍把对手秒杀。 顶着 “ CS ” 名头的 CSOL ,作为一名 “ 混血儿 ” ,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中国味儿,十八般武器那是个个不落下。 武器的特效更是夸张,多人混战时候到处飞射的光波让人感觉来到了某些法力高强的修仙之人斗法现场。 最离谱的还是网易的大逃杀 FPS 游戏《 荒野行动 》,别看它在中国没啥声响,在日本可是非常受欢迎的。 而它现在是这个样子的。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想象过中国龙、凤凰、跑车、步枪以及仙侠人物会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之中。 而且我们真的能在游戏里骑着龙和凤凰飞,虽然只是跳伞阶段。。。 这是现实与传说的交错?是现代与古代的融合?还是我的理智和疯狂的冲突? 但我知道,这一切都是真的。 我十分不理解,怎么原本各有特色的游戏们,最终都变成了一个样子,难不成这世界上本就没有殊途,只有同归? 可是也不对啊,为啥国外就没这情况呢? 就好像《 PUBG 》开创了大逃杀模式的热潮后,《 Apex 》《 堡垒之夜 》都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那么多的射击游戏,在长久的运营之下各自发展出自己的特色,继续做出差异化的内容来吸引玩家才是正常的发展才对啊。 归根结底还是国内的射击游戏急于求成又太 “ 求稳 ” 了,看到人家某种商业模式取得成功就想着跟风、借鉴。 这样的国产射击游戏,它们的最终归宿大概也只能是全民修仙了吧? 撰文: 小发 编辑:面线 封面:萱萱
AI有意识吗?19人团队88页Nature论文揭晓:可用14条科学指标判断
编译 | 香草 编辑 | 李水青 一直以来,AI能否拥有“意识”的话题受到公众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科幻小说或影视作品中,也时常出现AI具有意识的描写或画面。在1968年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里,名为HAL9000的超级计算机产生了自我意识,并为了完成自己的目的而反抗人类指令。 随着AI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具有意识的观点似乎越来越不像是天马行空。去年,OpenAI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特斯科夫(Ilya Sutskever)在其社交媒体上称,现在的大型神经网络可能具有“轻微的意识”。 ▲苏特斯科夫推文截图 目前,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AI还没有发展到具有意识的程度。但其进化速度也让人们开始思考:如果AI有了意识,我们该如何知晓? 近日,一个由19位神经科学家、哲学家以及计算机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发表论文,依据6种科学理论提出了一个判断AI是否具有意识的指标属性清单。该团队认为,一个系统符合的指标条数越多,就表明其具有意识的可能性越高。 作者认为,该论文的主要贡献有三点: 1、证明对AI中的意识进行评估在科学上是可行的,意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而且研究结果适用于AI; 2、提出一个评估AI意识的标准,其形式是一份从科学理论中得出的指标属性清单; 3、提供初步证据表明,尽管目前的系统似乎都不是意识的有力候选者,但AI系统可以利用现有技术实现许多指标属性。 ▲作者认为该论文的三点贡献 一、明确“意识”的含义,三个假设判断AI是否有意识 在判断AI是否具有意识之前,首先要明确“意识”的含义。论文作者之一、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认知科学系的梅根·彼得斯(Megan A. K. Peters)称,他们将重点放在了“现象意识”(Phenomenal consciousness),也就是所谓的主观体验上。当我们说一个人、动物或AI系统有意识时,这是指他们目前正在进行有意识的体验,或者说他们能够进行有意识的体验。 有许多基于神经科学的理论描述了意识的生物学基础,但其中哪一种才是“正确”的,目前科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因此,作者综合使用了一系列这些理论来创建自己的框架。他们的想法是,如果一个AI系统的运行方式符合其中许多理论的某些方面,那么它就更有可能是有意识的。 他们认为,比起询问ChatGPT是否具有意识等简单的测试,使用神经科学的理论来评估更合适一些。毕竟,AI系统在模仿人类方面已经非常出色,对意识相关的问题也可能有设置好的答案方向。 在该论文中,作者研究当前或将来的AI系统是否有意识的方法主要基于三个假设,分别是计算功能主义、科学理论以及重理论(Theory-heavy)方法。论文对三个假设作了分别的介绍: 1、计算功能主义:能够实现某种计算是AI系统具有意识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非有机人工系统原则上是可能具有意识的。 2、科学理论:神经科学的研究在意识存在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方面取得了进展,研究将基于这些神经科学理论展开。 3、重理论(theory-heavy)的方法:研究AI系统是否可能有意识的一种方法,是去评估它们是否符合科学理论中的功能或架构条件,而不是寻找某些具体的行为特征。 ▲论文提出三个假设 二、从6种科学理论中,提取出14条意识判断指标 基于第2条假设,作者选择了6种基础理论,并结合其他两条假设,从中提取了一系列共14条意识指标。 这6种理论分别是:循环处理理论(Recurrent Processing Theory,RPT)、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lobal Workspace Theory,GWT)、高阶理论(Higher-Order Theories,HOT)、注意力基模理论(Attention Schema Theory,AST)、预测处理(Predictive Processing,PP)和能动性与具身化(Agency and Embodiment,AE),论文着重介绍了其中的前3种理论。 ▲该论文基于6种理论提出14条指标(图源:论文插图,智东西译制) 1、循环处理理论(RPT) RPT是一种视觉意识理论,提出无意识状态与有意识状态对应于视觉加工的不同阶段。该理论认为,无论前馈扫描到达大脑的哪个区域,它本身都不会产生意识体验;意识体验的必要条件,是视觉区域的神经元参与所谓的循环处理。 基于RPT,作者提出2条指标,分别是:RPT-1,输入模块使用算法循环;RPT-2,输入模块生成有组织、整合的感知表示。符合这两条指标表明AI系统能够循环处理视觉输入,整合特征并组织生成有意义的视觉场景。 2、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WT) GWT是一种意识模型,指的是可以将专业模块网络中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分发,以创建更高级的认知和意识形式的大规模系统。该理论提出,将大脑分为执行不同功能的专用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具有长距离连接。通过注意选择的过程确定输入或任务要求后,专用模块内的信息可以在不同模块之间传播与共享。 基于GWT,作者提出4条指标,分别是:GWT-1,能够并行运作多个专业模块;GWT-2,工作空间容量有限,造成信息流瓶颈和选择性关注机制;GWT-3,向所有模块提供工作区信息;GWT-4,状态依赖的注意力机制,可以顺序调动模块完成复杂任务。 3、高阶理论(HOT) HOT是关于意识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提出如果一种心理状态是有意识的,那么主体就会意识到自己处于这种状态。例如,红苹果的视觉表征是一种一阶心理状态,而意识到自己拥有红苹果的表征则是一种高阶心理状态。HOT包含多种理论,该论文主要讨论感知现实监测理论(PRM),其核心观点是,意识取决于一种将知觉系统中的平均活动与噪声区分开来的机制。 基于HOT,作者提出4条指标,分别是:HOT-1,具有生成式、从宏观到微观(Top-down)或带噪声的感知模块;HOT-2,元认知监测区分可靠感知和噪声;HOT-3,一般信念形成和行动选择系统,依据元认知监测结果更新信念;HOT-4,生成“质量空间”的稀疏平滑编码。 4、其他理论 基于其他3种理论提出的指标分别为:AST-1, 可代表并控制当前注意力状态的预测模型;PP-1,输入模块使用预测编码;AE-1能动性,从反馈中学习并选择输出,以追求目标,特别是在涉及对竞争目标做出灵活反应的情况下;AE-2具身化,建立输出-输入应急模型,包括一些系统效应,并在感知或控制中使用该模型。 三、目前AI并没有意识,然而AI的意识不应被低估或高估 在完成指标的制定后,作者对GPT-4、GPT-3、LaMDA、PaLM-E等市面上的大模型,根据GWT和AE指标进行了测试。 首先,作者测试了基于Transformer和Perceiver的大模型对GWT指标的满足情况。 实践表明,基于Transformer的大模型,如GPT-3、GPT-4、LaDMA等,具有GWT-1至GWT-3的指标属性,即它们具有并行模块、引入瓶颈的有限容量工作区和全局广播;但是否满足GWT-4则有待商榷。而Perceiver架构比起Transformer架构更接近于满足GWT指标,但作者仍然认为它无法满足所有指标。 在涉及能动性和具身化的AE指标上,作者测试了被描述为“具身多模态语言模型”的PaLM-E、通过RL训练得到的“虚拟啮齿动物”以及基于Transformer的大型RL训练得到的“自适应主体”AdA模型。 实践表明,AdA模型是三个模型中最接近这两条指标的,但仍被认为无法满足所有指标。 ▲PaLM-E的结构(图源:论文插图) 在论文的最后一节,作者讨论了关于AI具有意识的风险问题。他们认为,对AI系统的意识归因不足和过度均具有一定的风险。 如果低估了AI的意识,可能会造成类似于虐待动物的道德风险,导致许多有意识的“生命”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而如果高估了AI的意识,可能会错误地优先考虑AI系统的感知利益,导致资源分配失调。此外,还有可能会导致对AI意识的归因分散解决其他紧迫问题的精力、使用错误地方式训练AI,或是干扰有价值的人机关系。 结语:了解意识科学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的AI意识 在探索AI意识的过程中,人们不仅需要从科技的角度去理解其原理和实现,也需要考虑伦理、道德、法律等问题。虽然目前为止,还没有满足评价指标的AI系统出现,但论文作者也提到,如果计算功能主义是正确的,那么有意识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在短期内建立起来。 无论有意识的AI是否出现,能够模仿人类对话的大语言模型系统的兴起,也许会让许多人相信某些AI系统是有意识的。更好地了解意识科学及其对AI的影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这些可能的变化。作者提出这些指标的目的,时通过提供主流的跨学科视角来促进对这些主题的理解,从而说明有关AI意识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科学可操作性,并可作为未来研究的基础。
Meta被曝2024年发布“开源版GPT-4级”全新大模型,参数量比Llama 2大数倍!
原标题:Meta被曝明年发布「开源版GPT-4级」全新大模型!参数量比Llama 2大数倍,可免费商用 外媒爆料,Meta正在加急研发全新开源大模型,对标GPT-4,参数量比Llama 2还要大上数倍。Meta这是又要颠覆AI社区了? 根据外媒《华尔街日报》消息,Meta正在加紧开发新的大语言模型,能力将完全对标GPT-4,预计将于明年推出。 消息还特别强调了,Meta新的大语言模型将比Llama 2大数倍,而且大概率还是会开源,支持免费商用。 自从年初Meta将LlaMA「不小心」泄露出来之后,到7月份Llama 2的开源发布,Meta渐渐找到了自己在这次AI浪潮中的独特位置——AI开源社区的旗帜。 01 人员震荡不断,模型能力有硬伤,靠开源坐回主桌 年初,在OpenAI用GPT-4引爆了科技行业之后,谷歌,微软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AI产品。 在5月份的时候,美国监管层就邀请了当时他们认为AI行业相关的头部企业CEO,开了一个圆桌会议,讨论AI技术的发展。 OpenAI,谷歌,微软,都被邀请了,甚至还包括了初创公司Anthropic,但是却没有Meta的身影。当时官方对Meta缺席的回应是:「我们只邀请在AI行业中最顶尖的公司。」 好事没有轮上Meta,但是麻烦却源源不断地找上门来。 先是6月初国会一封质询信直接寄到的小扎手上,措辞严厉的要求他说明3月份LlaMA泄漏事故的前因后果。 而在后来的几个月时间里,即便在Llama 2发布之后,Meta之前花重金打造的AI团队却依然在逐渐分崩离析。 在Llama 2的致谢中,提到的4位最先发起这项研究的团队,其中三位已经离职,目前仅有Edouard Grave还在Meta。 业界大牛何恺明,也将离开Meta,回归学术界。 根据最近The Information的爆料文章,Meta的AI团队,因为对于内部算力的争夺,摩擦不断,人员陆续离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小扎自己应该也很清楚,Meta自己的大语言模型,也确实没有办法和业内最前沿的GPT-4沾边。 不论是在各个方向的基准测试还是从用户反馈来看,Llama 2和GPT-4的差距依然还比较大。 在各项基准测试中,开源的Llama 2和GPT-4还有不小差距 网友的实际体验也在不断强调GPT-4比Llama 2依然领先不少 于是,小扎决定让Meta直接在模型开源之路上继续一路狂奔。 也许小扎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Meta模型能力一般,打不过闭源大佬,藏着掖着也没啥意义。那就索性开源让AI社区以自家模型为基础来不断迭代,扩大自己产品在业界的影响力。 而且小扎也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表示,开源社区针对自己模型的迭代会让自己的技术团队获得启发,从而在未来开发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小扎在Fridman的播客中强调,开源能让Meta从社区中吸取灵感,而且未来Meta可能会推出闭源模型。参见:https://lexfridman.com/mark-zuckerberg-2/ 而事实也证明,Meta的这个选择确实是正确的。 虽然在算力资源和技术实力上比不上谷歌,OpenAI,但是Meta的Llama 2等开源模型对于开源社区的吸引力依然是首屈一指的。随着Llama 2慢慢成为AI开源社区的「技术底座」,Meta也在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 最明显的一个标志是,马上9月份将要召开的国会AI闭门会议之中,小扎终于成为了监管层的座上宾,和谷歌、OpenAI等行业最前沿的公司CEO一同作为代表,对于AI行业监管发出自己的声音。 而如果明年Meta推出的新模型,能够继续保持进步,获得和GPT-4持平的能力,一方面能让开源社区继续拉近与闭源巨头的差距,坐实了「开源社区与行业最先进水平差距在一年左右」的说法。 另一方面,小扎在采访中也曾透露,如果未来大模型能力进一步提升,Meta可能会推出自己的闭源模型。如果新的模型能进一步迫近行业SOTA,也许就离Meta推出自己的闭源模型不远了。 虽然Meta看起来在这波AI浪潮中已经暂时落后了,但是小扎的野心也不甘心只做一个追随者。 在「AI三巨头」Yann Lecun的指引下,Meta也正在为颠覆整个行业做着准备。 02 Meta的未来 所以,这个传说中能比肩GPT-4的神秘大模型之后,Meta AI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因为目前还没有具体信息,我们也只能做一番猜测,比如从Meta AI首席科学家LeCun的态度入手。 当红炸子鸡GPT,一直是LeCun批评和鄙视的人工智能发展路线。 今年2月4日,LeCun就直白地表示,「在通往人类级别AI的道路上,大型语言模型完全是一条歪路」。 他认为这种根据概率生成自回归的大模型最多活不过5年,因为这些人工智能只是在大量的文本上训练的,它们无法理解现实世界。 所以这些模型既不会计划也不能推理,它们拥有的只是上下文学习能力。 严肃的说,这些在LLM上训练的人工智能几乎毫无「智能」可言。 而LeCun期待的,则是能够通向AGI的 「世界模型」。 世界模型能够学习世界如何运作,更快速地进行学习,为完成复杂任务做出计划,并随时应对不熟悉的新情况。 这与需要大量预训练的LLM不同,世界模型能够像人类一样,从观察中找到规律,适应新环境、掌握新技能。 相较于OpenAI在LLM领域不断精进深耕的策略,Meta力求多样化的模型开发。 今年6月14日,Meta发布了一个「类人」的人工智能模型 I-JEPA,也是史上第一个基于LeCun世界模型愿景关键部分的AI模型。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301.08243 I-JEPA能够理解图像中的抽象表征,并通过监自督学习获取常识。 并且I-JEPA不需要额外的人工制作的知识作为辅助。 之后,Meta推出了Voicebox,这是一个全新的突破性语音生成系统,基于 Meta AI 提出的一种新方法——流匹配。 它可以合成六种语言的语音,执行去噪、编辑内容、转换音频风格等操作。 Meta还发布了通用的具身AI agents。 通过语言引导技能协调(LSC),机器人能够在部分预先映射的环境中,进行自由的移动、拾取。 在多模态模型的开发中,Meta也与众不同。 ImageBind,第一个能够从六种不同模态绑定信息的人工智能模型。 它赋予机器全面的理解能力,将照片中的物体与它们的声音、三维形状、温度以及运动方式联系起来。 而来自Meta AI和CMU_Robotics共同开发的RoboAgent,让机器人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非平凡技能,并将它们推广到数百个生活场景中。 同时,所有这些场景的数据都比该领域先前的工作少一个数量级。 对于这次爆料的模型,有网友表示,希望他们继续开放源代码。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Meta要到2024年初才会开始训练。 但令人欣慰的是,Meta依旧释放了自己将继续坚持原有战略的信号。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