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Meta新AI大模型开发计划首次披露!其功能或赶上OpenAI最先进模型
编译 | 陈佳慧 编辑 | 徐珊 智东西9月11日消息,据华尔街日报报道,Meta正在开发一种新的、更强大的AI大语言模型,预计于2024年开始训练该模型,其功能将与OpenAI提供的最先进模型不相上下。 这个新的AI大语言模型是Meta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今年年初成立的一个团队的工作成果,该团队旨在加速开发生成式AI工具,以生成类似人类的表达内容。Meta的目标是,其新的AI大语言模型将比两个月前发布的名为Llama 2的模型强大数倍,并将帮助其他公司构建能够生成精密文本、分析和其他输出性服务。但其开源AI大语言模型的想法,面临版权风险、滥用担忧与可控性未知三大潜在问题。 一、Meta计划建立数据中心并购置英伟达芯片,以训练新的AI大语言模型 扎克伯格意识到Meta在AI领域落后于竞争对手之后,正努力让Meta在AI领域的有所突破,成为AI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同时,由于今年以来AI领域的竞争加剧,引发了Meta内部对哪种商业模式最好、如何监管AI大模型这项技术等问题的讨论。 有知情人士表示,Meta预计于2024年初开始训练新的AI大语言模型,并且在此之前,新模型的计划从未被报道过。 还有一些人说,虽然Meta与微软的合作让Llama 2可以在微软的云计算平台Azure上使用,但Meta计划在自己的基础设施上训练这个新的AI大语言模型。扎克伯格一直倡导开源AI模型,他仍然希望这个新的AI大语言模型能够像Meta之前的AI产品一样开源,从而免费给其它公司提供构建AI驱动的工具。 ▲Llama 2于7月发布(图源:华尔街日报) 目前,Meta正在建立训练新的AI大语言模型所需要的数据中心,并且购置了更多的H100芯片,这种芯片是英伟达公司设计的当下用于AI大语言模型训练的最先进的芯片。 按照Meta的计划,这个新的AI大语言模型的功能将与OpenAI在3月份推出的GPT-4大致相同,可以帮助其他公司构建能够生成精密文本、分析和其他输出性服务。最终,Meta新的AI大语言模型很可能会在谷歌的大语言模型Gemini亮相后发布。 二、Meta开源AI大语言模型面临潜在问题:版权风险、滥用担忧与可控性未知 尽管Meta对其新的AI大语言模型做出了种种部署,并非常重视这个新的AI大语言模型在Meta追赶生成式AI热潮中发挥的作用,但据华尔街日报报道,Meta正在开发的这个大语言模型可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法律专家认为,Meta渴望的开源模型具有潜在的缺点。Meta的律师在审查公司的这项计划时就提出,使用可能受版权保护的信息会使商业风险增加,以及这种功能被增强了的AI大语言模型可以被广泛使用,就有可能被用于生成和传播虚假信息或其他不良行为。 同时,曾担任联邦贸易委员会顾问,现任AI Now Institute研究所董事总经理的Sarah West认为,由于一些开源的AI大模型提供的只是有限的透明度、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人们就无法预测这些AI大模型会做些什么或者它们有哪些漏洞,那么使用这些AI大模型去构建工具的公司能否有效控制AI让人担忧。 结语:Meta正积极开发新的AI大语言模型追赶生成式AI热潮 扎克伯格意识到Meta在AI领域落后于竞争对手之后,正努力让Meta在AI领域的有所突破,其今年年初成立的团队正在开发一种新的AI大语言模型,目标是比两个月前发布的名为Llama 2的模型强大数倍,并且在功能上将与OpenAI提供的最先进模型不相上下。 不过Meta想要将新的AI大语言模型开源的想法,法律专家与熟悉AI领域的人士从版权风险、滥用担忧与可控性未知三个方面做出了分析。 未来,Meta开发并训练其新的AI大语言模型会有哪些新进展,我们将持续关注。
华尔街做空,Mate60冲击,消费心态转变,iPhone15或依然大卖
iPhone15发布在即,各种参数被扒的七七八八,A17处理器,8G运存,1.55mm窄边框,钛合金机身,潜望式长焦,支持6倍光学变焦,支持35W有线快充等。 由于华为Mate60的排队抢购场景以及引发的巨大舆论热度,投资者都非常担心今年iPhone15的销量,这导致在iPhone15发布前夕,苹果股价大跌。 在当下,摩根大通指出苹果当下并无实质创新,而华尔街对冲基金Satori Fund创始人兼投资组合经理丹·尼尔斯在社交媒体公开放话,称要做空苹果公司。尼尔斯给出的理由是,华为Mate60 Pro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苹果公司面临的竞争将加剧。 但在这种情况下,与往年一样,iPhone15又传出了涨价的消息,并且上了热门,iPhone15涨价也引发了争议,大家似乎有点接受不了。 从成本来看,这一代iPhone 15 Pro和Pro Max有些独占新功能,加上3nm芯片所带来的成本增长,涨价也算说的过去。 分析师预计iPhone 15 Pro的起价会达到1099美元(当前约8012元人民币),而iPhone 15 Pro Max可能会涨到1199美元(当前约8741元人民币)。 苹果定高价,大家接受不了了?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一边7000块的华为Mate60被抢断货,供应商连夜加单到1700万台,这头iPhone15定高价,大家似乎反而接受不了。 根据新浪科技的投票显示,不能接受iPhone15涨价的占比最高,达到8.6万人,而能接受苹果涨价的是4.4万人,表示涨不涨价都不买的是6.8万人。 在苹果看来,iPhone15系列用上3nm了,成本上涨,当然应该更贵一些。苹果一直是按成本来计算利润,成本高,定价预留的利润比例要同比上涨。 但消费者今年的心态可能变了。 首先是对苹果挤牙膏的容忍度变低,毕竟有了对比与参照物。为什么大家买华为Mate60系列,因为知道这款手机芯片+5G的突破意义以及背后的心血。相比较而言,iPhone这几年的迭代缺了点诚意。 在去年,iPhone14发布的时候,除了灵动岛功能引发了热议之外,其他芯片、影像等常规性能的迭代关注的人少了很多,不过,客观来看,也没有影响到消费者买买买,源于苹果没有真正的对手。 从今年来看,大家明显感知到华为mate60系列的热度超过iPhone15。华为Mate60的出货量惊人,导致摩根大通下调苹果目标股价。而当前,曝iPhone 15系列国行备货量猛降30%。 华为mate60对苹果的冲击已经肉眼可见,从各地排长队购买的场景来看,说苹果没有压力是假的。 因此,苹果现在一旦涨价,其销量往往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目前iPhone15发布前夕,iPhone14系列已经在降价,如果是一升一降,这或将引导更多的消费者购买前代产品。 事实上,对消费者来说,又有多少人能感知到iPhone13到iPhone14的体验变化呢? 事实上,目前业内对华为的关注或多或少已经传导到苹果这里,苹果说没有压力是假的,在目前的形势下,苹果真的能抗住压力并涨价吗?我看有点悬。 涨价的烟雾弹背后,以价换量或是苹果今年的大方向 摩根大通上周五发布报告称,将于本周发布的苹果iPhone 15并没有实质性的升级,因此也不会吸引大量用户更新换代。 此外,华为Mate 60 Pro的最新消息是,迎来了香港消费者疯狂抢购,在此之前,包括日本、欧洲、中东消费者都通过代购网站溢价抢购的消息。这些冲击,苹果不可能无法感知,可以说,苹果今年保销量的压力要远大于保利润。 因此,当前iPhone15这一波涨价的消息,可能又是提前释放的烟雾弹。本质是苹果惯常的营销。 事实上,我们回过头去看,在过去iPhone11系列发布之前,众多爆料也显示iPhone11系列将延续iPhoneXs系列的涨价策略,但iPhone11系列的价格与上一年甚至有所下调,因此大卖。 去年iPhone14发布之前也传出涨价的消息,拉高消费者的价格预期,而去年iPhone14系列最终并没有涨价,低于消费者预期,给了消费者一种占便宜的感觉,这因此也导致不少消费者在前期抢购,黄牛也疯狂囤货。 在今年这种华为mate60系列如此强势抢食的情况下,库克涨价带来的压力会非常大,一旦销量不如预期,股价大跌,库克可能会面临资本市场的指责与看衰。库克对现阶段消费需求再清楚不过。 以库克的聪明才智,以及他长久以来对利润与销量的平衡算计能力,肯定知道今年这行情,涨价对销量的拉升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如果苹果还能看清当前的形势,大概率不会涨价。提前放出涨价消息很可能是一种针对消费者预期的价格营销策略。 苹果迎来艰难的一年,但iPhone15大卖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总的来说,今年的苹果可能是2019年之后,面临的最艰难的一年,甚至对冲基金公开放话要做空苹果。 在这种情况下,苹果如果采取涨价的策略,无疑是愚蠢的。综上分析来看,涨价很可能又是释放出来的一个测试市场反应的烟雾弹,以价换量或是苹果今年的大方向。 因此,如果iPhone15稳住不涨价,在这种情况,认为iPhone15卖不动,那明显是看低苹果了。整体来看,在华为对苹果冲击力度最大的2019年,iPhone在中国也没有滞销。 在当前,华为mate60系列的畅销,源于很多用户对华为处境以及突破的一种支持心态,当下也是消费者非理性抢购情绪的顶点,但综合各方面性能等层面,华为Mate60与iPhone15的差距可能还是客观存在的。毕竟,A17仿生芯片已经达到了3nm。 其次是,中国的果粉群体非常庞大,苹果在中国有2亿多忠实粉丝,如果5个人里面有一个更换苹果新机,苹果在中国市场就能卖出4000多万部手机。基本盘的庞大,意味着华为能撬走一部分,但对于整体iPhone大盘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大。 再次,如前所述,苹果iPhone14系列已经开启降价策略,而iPhone15大概率也不会大幅涨价,苹果为了保持销量,甚至还有可能会进一步开启价格战。 iPhone价格战的开启,对消费者购机拉动力依然不可小觑。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iPhone15系列大卖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iPhone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品牌与技术的积累,不会一瞬间滑坡,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国人支持华为,但不应该轻视苹果的实力与iPhone的黏性,华为与苹果的对决,是一场持久战。 因此,无论是产品体验、性能升级以及创新突破,华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挑战苹果,还需要时间与空间,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宜看低对手。 苹果过去被唱衰多年,但几乎没有哪一年真正衰过,理性认识对手,才能有更大的成长。 从今年来看,华为抢夺iPhone15的市场份额几乎是没有悬念的,但是可能更大的压力在于小米OV等国产手机这边,它们的高端手机要更难卖了,恐怕华为与苹果都将抢走其他国产手机厂商的高端市场份额。 因此,对于接下来iPhone15到底在价格上会拿出多少诚意,会采取哪些策略来最大化的将华为Mate60系列的冲击降到最低,可能是苹果在思考的,也是华为需要迎接的挑战,我们对苹果华为下一阶段的对决,保持期待。
三星Galaxy S24系列手机电池曝光:三家供应商齐上阵
IT之家 9 月 11 日消息,最新信息显示,三星 Galaxy S24 系列旗舰手机将不只有一家或两家电池供应商,而是有三家。 这是通过一系列来自韩国的监管机构的清单得知的,至少三星将对 Galaxy S24 + 采用这种三管齐下的电池供应商策略,标准版和 Ultra 版可能也会采取同样的做法。 这三家供应商分别是三星 SDI 越南、中国的宁德时代和 ELENTEC 印度。至少对于 Galaxy S24 + 来说,这三家公司将提供相同的电池,型号为 EB-BS926ABY。 EB-BS926ABY 这个型号在 8 月份就已经在韩国安全机构 SafetyKorea 上曝光了,此外标准版 Galaxy S24 的电池型号为 EB-BS992ABY,而 Galaxy S24 Ultra 的电池型号为 EB-BS928ABY。 在 8 月份只有一家 Galaxy S24 系列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被确认,现在显示至少有三家。 据传闻,在即将推出的三款旗舰手机中,Ultra 版可能会有最大的变化,该机可能会采用直屏设计,并且有报道称该设备会使用钛合金框架。 标准版和 Plus 版 Galaxy S24 也可能会有更直的边框,类似于最新的 Galaxy Z Fold 5 和 Z Flip 5 旗舰手机。除了这些设计升级之外,即将推出的旗舰手机还预计将搭载另一款专属于“Galaxy”的高通骁龙芯片,用于那些不使用 Exynos 2400 SoC 的市场。据悉 Exynos 芯片将随着 Galaxy S24 系列的发布而重返三星旗舰系列,该芯片拥有 10 核 CPU 和一个比 Exynos 2200 GPU 强大两倍的 GPU。
多家航司回应:暂未接到通知允许飞行时打卫星电话
IT之家 9 月 11 日消息,今日华为终端 BG CTO 李小龙发布微博提醒华为用户规范使用 Mate 60 Pro 的卫星电话功能,称在民航飞机飞行阶段拨打卫星电话是违反相关飞行安全规定的,用户在飞机飞行阶段一定要开启飞行模式,遵守各项飞行安全法规。 据荔枝新闻咨询多家航空公司,均回应暂未接到可使用卫星电话的通知。中国国际航空客服称,目前接到的通知还是飞行中要保持飞行模式,客舱内不能打电话,卫星电话能否打要以客舱内的回复为准。 华为 Mate 60 Pro 系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即使在没有地面网络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继续使用电话、短信等基础功能。 IT之家此前报道,中国电信已率先推出了“手机直连卫星”服务,用户可以在自己的普通手机卡套餐基础上,加装直连卫星服务,所有电信套餐均可办理,无需换卡或换号,开通直连卫星功能即可使用,即开即用。 中国电信表示,手机直连卫星业务是中国电信充分发挥天通一号卫星独家运营优势,支持地面 4G、5G 及天通一号卫星通信能力,实现“5G + 卫星”融合通信。覆盖区域广天通卫星信号范围,覆盖了中国全部领土、领海。能够使用卫星直连功能的终端,需支持卫星直连业务。
今晚就来,iPhone 15系列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今天晚上,也就是北京时间的13日凌晨,苹果将召开今年的秋季新品发布会,发布会上的主角便是iPhone 15系列。不过发布会的时间在凌晨1点之后,绝大多数朋友应该没啥机会熬夜看直播。不过目前关于iPhone 15系列新品已经有不少的爆料消息了,今天咱们就来提前聊聊这次iPhone 15系列升级点,帮助没法熬夜看直播的朋友提前了解这次的iPhone 15。 1 标准版灵动岛普及、Pro系列收窄边框 首先一条利好标准版受众的消息,这次iPhone 15系列将全系搭载灵动岛。 去年在iPhone 14系列上最核心的卖点边上灵动岛,巧妙地将机身正面的挖孔隐藏了起来。这次iPhone 15以及iPhone 15 Plus一旦登上灵动岛后,应该会吸引不少预算相对较低的用户换机。 不过虽然标准版成功“登岛”,但120Hz ProMotio自适应刷新依旧没有普及。按理说这并不是一项成本很高的技术,从iPad产品线来参考,为了区分开Pro系列,苹果大概率很难会在标准版机型中下放这一技术。 图片来自网络 iPhone 15 Pro系列在外观设计上将继续延续灵动岛的设计,但边框会进一步收窄。根据推特博主 @冰宇宙 爆料:iPhone15 Pro Max边框仅1.55毫米。 另外,iPhone 15 Pro系列还将采用全新的钛合金边框,并对边框进行了弧边过渡,手感方面会好上不少。 配色方面,iPhone 15/Plus将提供黑色、淡紫色、粉色、淡蓝色、绿色共计五种配色;Pro系列则白色、泰坦灰、黑色、紫色共计四种配色,其中泰坦灰取代了此前Pro系列的金色,这一全新的灰色比现有的银色/白色更深一些,但比黑色要更淡一些,感觉会是下一爆款色。 2 影像系统全面升级 影像方面也是这次iPhone 15的一大升级点,根据外媒爆料信息: iPhone15、15 Plus: 主摄像头:4800万像素图像传感器,f/1.6光圈; 超广角摄像头:1200万像素图像传感器,f/2.4光圈。 iPhone 15 Pro: 主摄像头:4800万像素,索尼IMX-803图像传感器,f/1.78光圈; 长焦相机:1270万像素,f/2.8 光圈; 超广角摄像头:1340 万像素,f/2.2 光圈。 iPhone 15 Pro Max: 主摄像头:4800 万像素,索尼IMX-803图像传感器,f/1.78光圈; 长焦相机:1270万像素,f/2.8光圈,潜望式镜头; 超广角摄像头:1340万像素,f/2.2光圈。 不过也有消息称,这次的iPhone 15 Pro Max将独占一颗支持6倍光学变焦的潜望式长焦镜头,具体就得看今晚的发布会了。 3 全系更新Type-C接口 最后,这次的iPhone15系列还将全系用上Type-C接口,但是iPhone15以及iPhone 15 Plus充电功率最高仍是27W,iPhone 15 Pro系列的充电速率可能上探到35W。 接口速率上,iPhone15以及iPhone 15 Plus大概率会是USB 2.0,iPhone 15 Pro系列则会升级到USB 3.2。 4 3nm制程的A17处理器 最后,iPhone 15 Pro系列将会搭载全新的A17处理器。 据了解,这次的A17处理器将会采用台积电3nm制程工艺,功耗可降低约25-30%,性能可提升10-15%。 不过按照苹果此前的套路,iPhone15以及iPhone 15 Plus可能并不会用上全新的A17,而是搭载去年iPhone 14 Pro系列上的满血版A16处理器,但相对来说也是完全够用的。 以上便是这次iPhone 15目前已经的曝光信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靠谱的,当然也欢迎大家在发布会后来验证这篇文章内有哪些信息是吻合的,哪些信息打了脸。
慕尼黑车展,怎么就成了中国车企的秀场?
9 月,德国慕尼黑车展开幕。 在日内瓦车展数年取消的光景下,取代了法兰克福车展的慕尼黑车展,可以说是现如今欧陆最为重要的车展。 不过在这场本该展现欧洲车企如何风光的车展上,来自中国的老熟人,只多不少。 比亚迪、小鹏、阿维塔、零跑……各家车企都抱着自己的产品展出; 王传福、曾毓群、李斌……大佬悉数到场。 中国面孔,成了德国车展的新风。 蔚来的李斌,被拍到出现于特斯拉的展台上,拉开新款 Model 3 的车门,仔细端详,神情严肃,末了还站在特斯拉巨大的「T」标之下,打了一通电话。 有人将这个场景解读作德国乃至欧洲汽车工业的没落。 毕竟一个中国车企的老板,在一个德国车展上,看一台美国的新车,这其中,最不重要的元素是什么? 是德国。 不过光凭这一幕,就给欧洲汽车扣上一个「不行」的帽子,显然属于哗众取宠,李斌其实还去了宝马展台,坐在了宝马 Vision Neue Klasse 纯电概念车里。 况且蔚来高管们此行慕尼黑,核心目的肯定还是推进蔚来在欧洲的扩张。 但无论是新款 Model 3 登陆慕尼黑引起的强烈关注,还是中国车企集体亮相,都在表明:欧洲汽车,不再遥遥领先。 放在欧洲消费者的眼中,颇有种「洋人来给咱修铁路了」的意味。 新奇与忐忑 欧洲消费者确实有理由可以担心。 李斌坐进的那台宝马 Vision Neue Klasse 纯电概念车,是本次宝马为慕尼黑车展准备的重磅车型。它代表着宝马新世代的未来方向。 它很好,它拥有第六代 BMW eDrive 电驱技术和全新的 NCAR 架构,支持800V,在车机智能化上也有所建树,复古中带着未来感的设计很讨人喜欢。 唯一一点不好的是——量产车型 2025 年亮相。 没错,这就是宝马在慕尼黑车展上最大的亮点:一张大饼。 奔驰在慕尼黑车展上展出的核心车型 CLA Class Concept 概念车,同样是「期货」。这款基于奔驰全新 MMA 平台打造,将新款 Model 3 作为竞争对手的车,计划在 2024 年推出量产版车型。 而新款 Model 3(量产版)也在慕尼黑的展台上停着,第四季度,欧陆消费者就可以喜提回家。 德国消费者想要买到自己当家车企的拳头产品,真正意义上的「国产纯电智能电动车」,需要等到 2024~2025 年。 而诸如 800V 架构、高度智能化这样的产品卖点,中国车企当下就可以做到。 中国车企,对这一次慕尼黑车展的重视程度,前所未见。 阿维塔将新车阿维塔 12 的发布会放在了慕尼黑,新车搭载华为 ADS 2.0 高阶智能驾驶辅助,以及高达三颗激光雷达。 而零跑,发布了自家的全球化车型 C10,同时带上了 T03 这台纯电小车在慕尼黑展出。 除了新发车型,还有不少国产车在慕尼黑展出,包括: 摇身一变,改名叫海豹 U(SEAL U)的比亚迪宋Plus 首秀欧洲的腾势 D9 小鹏 P7i、小鹏 G9 慕尼黑车展,似乎并非欧洲汽车的主场。 与德国车企的进度相比,中美汽车,尤其是纯电车型上的进度,已经有了代差。 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性价比。明面上同样的价格与定位,中国车型乃至美国车型能够给到的更多,更实际,更「现在时」。 当然了,对于大多数德国乃至欧洲的消费者来说,要选择这些陌生得有可能叫不出名字的「新品牌」,或许还需时日。 但提起出海,中国车企们已经逐步脱离了那种浅尝辄止,意在给国内消费者画「我们是全球车型」大饼的阶段。本质上,整车技术含量的提升,已经让中国车型有了在全球范围内一战的能力。 相反,如今画大饼的,恰恰是步履缓慢,缺乏储备的欧洲老牌车企。 焦虑与盲点 德国车企守不好主场,让海外媒体嗅到了危机。 从开展以来,海外媒体对德国车企的批评就开始不留情面。 他们用「展位缩水」来形容德国车企影响力下降,用「迟缓的轮船」来比喻德国车企转型速度缓慢,用「只能怪他们自己」来指责德国车企的落后。 作为欧洲造车的核心,德国对纯电与智能化的革新不能说是毫不上心,只能说是马马虎虎。 对于纯电车型,欧洲车企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成本。 无论是中国车企,还是成本杀手特斯拉,这场革新最核心的优势,在于成本的下降。有研究显示,比亚迪在单车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本就单车成本更高的德国车企来说,自然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但欧洲车企面对人力与创新双双僵持的窘境,车只好卖得贵一些,技术升级只好再晚一些。 同样的甚至更好的产品力,价格更加优惠,很难不让消费者心动。 时至今日,在智能化层面上,德国车企也鲜少能自己开发出一款像样的车机,更多时候,他们都指望苹果 CarPlay 与谷歌 Android Automotive 能够救他们一把。 图源:汽车之家 智能化时代,车机大屏,就算不是能称为核心科技,也是智能化程度的显性表象,更是缩减成本的关键。 为了缩减成本,德国车企希望求助于政府。 这个求助主要着手于两方面——一方面希望延后禁止生产燃油新车的目标,一方面希望给予生产电动车的补贴。 不得不说,两手都属于权宜之计,而非最终结局方案。 而德国乃至欧洲的基础建设,也并不如人意,相比中国数量众多,覆盖广阔的充电补能网络,欧洲在补能布局上也不足以支撑电动车「畅游」,如果充个电都是问题,这车,你还买么? 就这样,无论是产品力、成本、基建还是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欧洲车企与市场都谈不上先进,而在这时候又遇见了已在中国内卷厮杀许久,市场饱和,急于出海寻找新市场的中国车企,这场慕尼黑车展,也就有了一副主客场互换的场景。 当然,说到底,慕尼黑那还是人家的地盘,如何让海外消费者也能接受,是中国车企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让我们回到「蔚来老板端详特斯拉」这事儿上来。 实际上,这两张图在海外亦有所传播。但海外的看客们对于李斌打电话内容的脑补,大多集中于:「我们蔚来完蛋了」、「给蔚来的后排加一块屏幕需要多少钱?」这样的负面内容上。 他们甚至不知道:蔚来的不少车型,本就有后排屏幕。 仅有少数人意识到,一个车企的老板,出现在对手的展台,证明他至少还没被自大遮蔽双眼,这是一种谦逊。 而在此前的成都车展,也有人将奔驰高管坐进国产车内体验,过程中不断擦汗,当作德国车企「害怕」的证明。但相信我,即使内心慌乱,人家也不至于当场表露,更大的可能只是空调没给够。 这是困于一隅所不可避免的盲点,也是为何「走出去,被看见」尤为重要。 这就是中国车企出现在慕尼黑的意义。
双11前登场!小米14系列将首发骁龙8 Gen3,砍掉8GB内存
快科技9月12日消息,华为Mate 60系列已经开售,iPhone 15系列也马上就要发布,接下来其他的旗舰就要静待骁龙8 Gen3发布了。 不过大家等待的时间也不会太久,高通这次提前到10月份发布骁龙8 Gen3,而终端机型最早在11月亮相。 根据最新爆料,骁龙8 Gen3的全球首发大概率会被小米拿下,搭载机型自然是小米14系列,将在双11之前正式登场。 骁龙8 Gen3基于台积电N4P工艺制程打造,CPU部分由1*3.19GHz X4+5*2.96GHz A720+2*2.27GHz A520组成,GPU是Adreno 750,性能较前代提升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8GB内存版本将被直接取消,12GB成为标配,起步版本也不再是鸡肋了,这点值得好评。 这次依然是小米14和小米14 Pro两款率先登场,分别是一直一曲,标准版依然是直边+直屏的方案,边框进一步收窄。 小米14 Pro这次则会有不小的变化,将改为窄边微曲的四曲面屏幕,但四边的曲率非常低,只有黑边区域是弯曲的,甚至更像2.5D的效果,不影响显示。 这块屏幕将会由华星光电提供,采用新的电路结构设计,将Fanout布线转移至显示区内部,规避了原本下边框的布线占用大的问题,从而实现了极致的“窄下巴”,或许能打破iPhone 15 Pro的记录。 另外,消息还称小米14 Pro将会由钛合金版本,在机身材质上带来重磅升级。 这也正是传闻中iPhone 15 Pro系列将会使用的材质,能做到铝合金的重量实现不锈钢的硬度,同时具有坚固、轻薄的特点,让旗舰手机大大减重。
英伟达推出大模型加速包;Meta将训练对标GPT-4的大模型;ChatGPT等成费水大户丨AIGC大事日报
1、英伟达发布开源软件TensorRT-LLM测试版 2、Meta计划明年初训练对标GPT-4的大模型 3、微软Skype增加Bing AI语气建议等功能 4、微软与Paige将合作构建癌症识别AI大模型 5、微软英伟达Meta将与越南企业合作部署AI等技术 6、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适配Falcon-180B 7、腾讯云推出基于自研大模型的AI绘画产品 8、腾讯健康发布医疗大模型及AI产品矩阵 9、阿里国际站推出智能采购工具Smart Assistant 10、阿里AI大模型应用“淘宝问问”内测 11、万兴科技推出AI演示产品万兴智演 12、凌云光子公司完成3D数字人AIGC中台系统研发 13、华人AI创企获Kakao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 14、AI阅读平台Ello获1500万美元A轮融资 15、eBay推出卖家AI工具 可单张照片生成商品列表 16、马斯克X更新条款禁止第三方抓取数据训练AI 17、亚马逊KDP平台发布AI生成内容指南 18、DeepMind:AI自己设计提示词最高提升50%性能 19、研究称ChatGPT每5-50个问题消耗500ml水 20、俄罗斯Yandex称与ChatGPT抗衡只是时间问题 21、G20峰会讨论建立以人为中心的AI治理框架 22、英伟达联手两家印度巨头 开发大模型和AI基建 23、腾讯会议国内首发实时双向裸眼3D视频会议 24、接入腾讯混元大模型 腾讯会议发布AI小助手 25、蚂蚁发布金融大模型产品“支小宝”“支小助” 26、蚂蚁宣布开源代码大模型CodeFuse 27、博彦科技:与华为盘古大模型有对接 28、北京市印发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29、重庆基于阿里云通义发布城市运行和治理大模型 30、面向AI的编程语言Mojo开放本地下载 31、游戏大厂Roblox推出AI聊天机器人 32、纳斯达克首个交易所AI驱动订单类型获批 33、美国国会本周举行三场AI听证会 34、美国国税局使用AI发现逃税行为 35、多篇论文被发现隐瞒ChatGPT使用情况 1、英伟达发布开源软件TensorRT-LLM测试版 当地时间9月8日,英伟达发布开源软件TensorRT-LLM测试版,用户需注册英伟达开发者计划才能申请下载。该软件正式版预计于未来几周内发布,并将很快集成到英伟达NeMo框架中,这个框架是英伟达的企业级AI软件平台AI Enterprise的一部分。TensorRT-LLM是一个开源库,可加速和优化英伟达Tensor Core GPU上最新LLM的推理性能。 2、Meta计划明年初训练对标GPT-4的大模型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知情人士透露,Meta预计在2024年初开始训练新的大型语言模型,计划像GPT-4一样强大,目标比Llama 2强大数倍。据透露,Meta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今年年初成立了一个小组,旨在加速开发该生成式AI工具,计划帮助其他公司构建能够生成复杂文本、分析和其他输出结果的服务。目前,Meta正在建立这个项目所需的数据中心,并购置更多的英伟达H100芯片,计划在自己的基础设施上训练新模型。 3、微软Skype增加Bing AI语气建议等功能 当地时间9月8日,微软于官网发布Skype Insider 8.104版本更新,增加Bing AI语气建议等功能,在用户打字时提供更智能的改写,可动态叠加专业、休闲、讽刺、机智等语气。 4、微软与Paige将合作构建癌症识别AI大模型 据美国商业资讯报道,9月7日,数字病理AI解决方案提供商Paige宣布与微软合作,为数字病理学和肿瘤学构建全球最大的基于图像的AI模型。据称,Paige将从其临床数据档案中整合400万张数字化显微镜切片,利用微软的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训练,并利用微软Azure将其部署到全球各地的医院和实验室。该模型将配置数十亿个参数,号称比现在任何基于图像的模型都大几个数量级,将帮助捕捉癌症的微妙复杂性,作为下一代临床应用和计算生物标记物的基础,推动肿瘤学和病理学发展。 5、微软英伟达Meta将与越南企业合作部署AI等技术 美国白宫于当地时间9月10日发布声明,宣布美越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声明提到,为促进技术合作,微软和越南AI金融科技公司Trusting Social将达成协议,为越南和新兴市场开发基于生成式AI的解决方案。英伟达将与越南软件集团FPT、越南电信公司Viettel和越南最大企业集团VinGroup合作,在云计算、汽车和医疗保健行业部署AI。Meta将与越南国家创新中心合作推出“越南创新挑战”(Vietnam Innovation Challenge)项目,旨在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6、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适配Falcon-180B 据百度智能云微信公众号9月8日发文,其千帆大模型平台第一时间适配了6日发布的Falcon-180B大模型,并提供模型微调、部署、应用开发的全流程工具链和开发环境,方便企业和开发者率先体验。 7、腾讯云推出基于自研大模型的AI绘画产品 据IT之家报道,9月7日,腾讯云在2023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宣布推出基于自研绘画模型的AI绘画产品,提供AI图像生成与编辑技术API服务,使用户能够轻松地根据输入的文本或图片,智能创作出与输入相关的图像内容。据介绍,该产品基于高质量的中文图文数据训练,具有更强大的中文理解能力以及更偏东方审美的绘画创作能力,包括智能文生图和智能图生图等功能,为用户提供支持中国风、动漫、游戏、传统绘画等25种不同场景风格的高精度图像生成和风格转换。性能方面,通常在1次调用中支持5秒左右生成1张图片,API接口响应时间为业内平均时间的一半。 8、腾讯健康发布医疗大模型及AI产品矩阵 据财经网报道,9月8日,腾讯健康公布医疗大模型,发布智能问答、家庭医生助手、数智医疗影像平台等多场景AI产品矩阵,药物发现平台“云深”(iDrug)披露全新的蛋白质结构预测算法框架tFold。据介绍,医疗大模型系基于腾讯混元大模型基座,加入超过285万医疗实体、1250万医学关系、超98%医学知识的知识图谱和医学文献,经过3000万包括患者、医生、药厂等场景及医疗流程的问答对话进行多任务微调,以及36万专家医生标注数据的强化学习,在处理医疗需求时更专业精准。 9、阿里国际站推出智能采购工具Smart Assistant 据阿里巴巴国际站微信公众号发文,9月8日,阿里巴巴国际站于美国拉斯维加斯的Co-Create的年度品牌活动上宣布推出下一代智能采购工具Smart Assistant,包括智能升级后的图搜、RFQ(采购需求)、沟通工具、采购助手等,帮助海外买家对国际站智能化采购工具的了解,并且能更好地与卖家精准匹配。 10、阿里AI大模型应用“淘宝问问”内测 据36氪报道,阿里AI大模型应用“淘宝问问”正在进行内测。据称,淘宝问问可以理解消费者跨类别、跨领域的需求,实现信息搜索、创意内容生成等方面的需求和场景。目前,该应用可通过淘宝App搜索“淘宝问问”提交内测申请,或通过邀请码参与测试。官方暂未透露应用全量上线的时间。 11、万兴科技推出AI演示产品万兴智演 据万兴科技微信公众号9月8日发文,万兴推出AI演示产品“万兴智演”,集成AIGC能力、行业课程模板以及动画特效素材等,内置录制、直播功能。目前,万兴智演已支持在腾讯会议、钉钉、B站直播、Zoom、Microsoft Teams、YouTube Live、Facebook Live等国内外超20家主流直播平台及在线会议软件上进行在线演示。 12、凌云光子公司完成3D数字人AIGC中台系统研发 《科创板日报》11日讯,凌云光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全资子公司元客视界已经完成了MetaWare 3D数字人AIGC技术中台原型系统的研发,是目前数字人领域内唯一能够实现个性化超写实3D数字人AIGC的技术平台,能帮助用户快速、低成本地创建自己的影视级超拟真3D数字分身,该数字分身拥有与真人一样的音形笑貌甚至思维情绪。 13、华人AI创企获Kakao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 据36氪报道,近日,由前渡鸦科技创始人吕骋创立的AI创业公司Cyber Manufacture完成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韩国互联网巨头Kakao。8月,该公司曾获得一笔由OpenAI首位风险投资人Vinod Khosla领投的千万美元投资。当时披露,该公司将基于AGI技术研发下一代操作系统OS2,并且计划在2023年底或2024年初发布一款搭载新操作系统的消费级智能硬件产品。 14、AI阅读平台Ello获1500万美元A轮融资 据TechCrunch报道,AI阅读陪练服务平台Ello AI于当地时间9月8日宣布获得1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这笔资金将用于产品开发和扩大与消费者的接触。本轮融资由Goodwater Capital领投,Homebrew、Reed Hastings、Common Sense Growth和Ravensburger跟投。Ello提供一项订阅服务,面向从幼儿园到三年级的儿童,每月提供5本书,并提供语音分析、发音纠正等功能。 15、eBay推出卖家AI工具 可单张照片生成商品列表 据TechCrunch报道,电商巨头eBay近日面向卖家推出一款AI工具,可以根据单张照片生成商品列表,目前仅提供iOS版本,安卓版本将在未来几周内推出。该工具可以根据照片自动编写标题和描述,以及包括产品发布日期在内的信息,并提供类别、子类别、标价和运费建议等。 16、马斯克X更新条款禁止第三方抓取数据训练AI 据TechCrunch报道,马斯克旗下的X近日更新其服务条款,禁止在未经“事先书面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任何形式的抓取或爬虫,该条款自9月29日起生效。这可能会阻止第三方使用其数据进行AI模型训练。此前,X曾在9月初调整隐私政策,允许X使用用户发布的信息来训练其AI模型,同样是9月29日生效。 17、亚马逊KDP平台发布AI生成内容指南 当地时间9月7日,亚马逊KDP(Kindle Direct Publishing)平台发布内容指南更新,添加了AI生成内容相关的规则。规则指出,当用户发布新书或通过KDP编辑并重新发布现有书籍时,需告知平台其中包含的AI生成内容,包括文本、图像或翻译等;AI辅助内容则无需披露。亚马逊将AI辅助内容定义为:用户自己创建内容,并使用基于AI的工具来编辑、精炼、错误检查或以其他方式改进。 18、DeepMind:AI自己设计提示词最高提升50%性能 据量子位报道,9月7日,谷歌DeepMind团队发表论文,称大模型自己设计的提示词在Big-Bench Hard数据集上的表现最高提升50%。团队称,如果在提示词中加上“深呼吸”(Take a deep breath),AI大模型的数学成绩可以再涨8.4分,而这个提示词是AI自己找出来的。用这个新提示词结合此前发现的“一步一步地想”(Let’s think step by step),大模型在GSM8K数据集上的成绩可以从71.8分提高到80.2分。 19、研究称ChatGPT每5-50个问题消耗500ml水 据美联社报道,在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研究员Shaolei Ren及其团队估计,每当用户向ChatGPT提出5-50个提示或问题,就会消耗500ml的水,该范围根据服务器所在位置和季节有所变化。微软在其今年5月发布的环境报告中称,其全球用水量在2022年同比上涨34%,达到约77亿升。谷歌今年7月发布的环境报告显示,其用水量同期上涨了20%。 20、俄罗斯Yandex称与ChatGPT抗衡只是时间问题 据俄媒Russia Today报道,俄罗斯IT巨头Yandex搜索与广告技术业务部门主管Dmitry Masyuk在当地时间9日的采访中称,其AI聊天机器人YandexGPT在俄语生成方面“基本模型稳步超越”OpenAI的GPT-3.5版本。Masyuk称,在许多情况下,YandexGPT“提供的答案质量比GPT-4更高”,并称与ChatGPT抗衡“只是时间问题”。他还称与Meta的Llama 2 7B相比,YandexGPT甚至在生成英语答案方面也表现更好。Yandex于今年5月首次推出大模型产品,包括聊天机器人、AI助手等,并于9月推出升级版的YandexGPT 2。 21、G20峰会讨论建立以人为中心的AI治理框架 据彭博社报道,9月10日,G20新德里峰会上探讨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并考虑全球监督。G20领导人在最终公报中表示,他们将努力确保“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开发、部署和使用”,这将保护权利、透明度、隐私和数据保护,并避免其他问题,同意采取“有利于创新的监管/治理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但同时考虑到与之相关的风险。 22、英伟达联手两家印度巨头 开发大模型和AI基建 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9月8日宣布与印度最大的能源公司信实工业(Reliance Industries)和印度最大的集团公司塔塔集团(Tata Group)建立AI合作伙伴关系,开发大型语言模型、生成式AI应用、AI基础设施、AI云。 英伟达与信实工业将合作开发印度的基础大型语言模型,该模型接受印度多种语言的训练,并为生成式AI应用程序量身定制。双方将共同打造比当今印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强大一个数量级的AI基础设施。AI基础设施将托管在AI就绪的计算数据中心,最终将扩展到2000兆瓦。执行和实施将由信实旗下电信公司Jio管理。 英伟达与塔塔集团将展开广泛合作,提供用于开发AI解决方案的AI计算基础设施和平台,将共同打造一款由下一代NVIDIA GH200 Grace Hopper超级芯片提供支持的AI超级计算机,以实现同类最佳的性能。双方将在印度开发AI云,旨在提供支持计算下一个生命周期的关键基础设施。 23、腾讯会议国内首发实时双向裸眼3D视频会议 9月8日,腾讯会议推出了国内首个裸眼3D视频会议功能。腾讯会议裸眼3D效果同时具备双目视差和移动视差,观看者除了能体验到出屏的立体感,同时也可以通过左右移动看到不同视角的立体内容。据悉,在这项技术的研发上,腾讯会议突破了在有限带宽下高精度的场景实时重建,有效解决了边缘抖动问题,从而实现了在消费级硬件和网络环境上为用户呈现出高分辨率、高帧率的沉浸式3D视觉体验。 24、接入腾讯混元大模型 腾讯会议发布AI小助手 9月8日,腾讯会议宣布已接入腾讯混元大模型,并发布腾讯会议AI小助手,即日起开放预约体验。基于腾讯会议AI小助手,与会者通过简单自然的指令就可以完成信息提取、内容分析、会管会控等多种复杂任务。同时,基于腾讯会议身份管理功能发展而来的企业身份管理产品——腾讯统一身份 Tencent OneID也正式对外亮相。现场,腾讯会议也宣布了阶段性成果:用户数突破 4 亿,自上线以来服务超过25亿次在线协同,付费用户数同比提升5倍。 25、蚂蚁发布金融大模型产品“支小宝”“支小助” 《科创板日报》8日讯,9月8日,在上海举办的外滩大会上,蚂蚁集团正式发布金融大模型。据介绍,蚂蚁金融大模型基于蚂蚁自研基础大模型,针对金融产业深度定制,底层算力集群达到万卡规模。目前,该模型已在蚂蚁集团的财富、保险平台上全面内测。蚂蚁集团同时发布了基于金融大模型能力的两款产品:智能金融助理“支小宝2.0”、智能业务助手“支小助”,展示了蚂蚁从基础大模型到行业大模型以及产业应用的全栈布局和进展。其中,“支小宝2.0”已内测近半年,将在完成相关备案工作后上线;“支小助”正与蚂蚁平台合作机构内测共建,将为理财顾问、保险代理、投研、金融营销、保险理赔等金融从业专家打造全链条的 AI 业务助手。 26、蚂蚁宣布开源代码大模型CodeFuse 据IT之家报道,在9月8日的外滩大会分论坛上,蚂蚁集团首次开源了代码大模型CodeFuse。CodeFuse基于蚂蚁基础大模型研发,在近期代码补全的HumanEval评测中,CodeFuse得分74.4%,超过GPT-4的67%和WizardCoder-34B的73.2%。本次开源内容包括代码框架、模型等,现已上架HuggingFace等平台。代码框架部分包括自研的多任务微调(Multi-task fine-tuning,MFT)框架,支持代码生成、代码翻译、测试用例生成、bug修复等数10个任务一起微调。模型部分包括CodeFuse13B-4K、CodeFuse-CodeLlaMa34B-MFT两个大模型。 27、博彦科技:与华为盘古大模型有对接 IT服务及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博彦科技9月8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华为是公司生态合作伙伴:公司自主研发的大数据管理平台与华为云数据仓库服务GaussDB(DWS)已完成并通过相互兼容性测试认证,可高度满足在多应用场景中应对不同业务模式下华为云GaussDB(DWS)的需求;同时,公司与华为盘古大模型有对接,正在探讨基于大模型的落地场景应用。公司暂未参与鸿蒙系统的开发工作。 28、北京市印发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9月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锚定六大领域,实施八大行动,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将北京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未来产业策源高地。 面向未来信息领域,北京市将重点发展通用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6G)、元宇宙、量子信息、光电子等细分产业,围绕人工智能算力算法数据和通用人工智能布局,推动以人为中心的人机物三元融合,助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向智能化、网络化、融合化方向演进;引导人工智能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加大技术输出,发挥好“链主”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 面向未来制造领域,北京市将重点发展类人机器人、智慧出行等细分产业,重点支持机器人技术与多模态大模型融合发展,推动机器人从“仿人”向“类人”演进,通过类人机器人感知认知一体化,实现自主修复、自我迭代能力,突破面向新环境新任务的自主适应和推理决策能力发展,抢先布局具身智能研究领域。 29、重庆基于阿里云通义发布城市运行和治理大模型 据IT之家报道,9月7日,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重庆市南岸区与数字重庆大数据应用发展有限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共同发布“城市运行和治理大模型”。据介绍,该模型以阿里云通义大模型为基础,利用数字重庆建设积累的数字资源和创新场景,建设以生成式大模型驱动的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30、面向AI的编程语言Mojo开放本地下载 9月8日,AI创企Modular于社交平台X上宣布旗下编程语言Mojo开放本地下载运行,目前仅支持Linux系统,官方承诺会在即将发布的新版本中提供macOS和Windows系统支持。除了编译器之外,Mojo SDK还包括一整套开发者和IDE工具,可以用于构建和迭代Mojo应用。 Modular由前谷歌员工Chris Lattner和Tim Davis于2022年1月联合创立的一家AI公司,致力于为所有人重建AI基础设施。上月,Modular宣布获得General Catalyst领投,谷歌风投等跟投的1亿美元A轮融资。Mojo是该公司于今年5月推出的一款面向AI的编程语言,号称比Python快68000倍,目前已有超过12万开发者注册使用。 31、游戏大厂Roblox推出AI聊天机器人 “元宇宙第一股”、国际游戏大厂Roblox在9月8日的第九届年度Roblox开发者大会(RDC)上宣布推出一款对话式AI聊天机器人Roblox Assistant,让创作者能够更快创建更丰富、更具吸引力的体验。创作者将能够输入关键字来创建虚拟场景,例如输入“制作一款以古代废墟为背景的游戏”。 Roblox还推出了一个Roblox Connect,支持通过设备摄像头捕获用户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为自己的头像制作动态虚拟化身,让Roblox好友能够以虚拟化身的形式进行语音通话,然后这些虚拟化身会被传送到Roblox上的一个共享沉浸式空间,一起坐在篝火旁或瀑布旁聊天。Connect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 32、纳斯达克首个交易所AI驱动订单类型获批 纳斯达克9月8日表示已获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批准,将推出首个交易所AI驱动的订单类型。如果成功,此举将进一步提高已经快节奏的股市的效率。纳斯达克的研究表明,实时AI订单类型的填充率增加20.3%,标记率减少了11.4%,这表明AI解决方案可以为资本市场带来改善。 33、美国国会本周举行三场AI听证会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国会本周将举行三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听证会,其中一场由微软总裁Brad Smith和英伟达首席科学家William Daly主持。美国国会正在制定立法以缓解人工智能问题新兴技术的危险。 美国参议院司法小组委员会将于周二举行主题为“人工智能的监督:人工智能立法”的听证会。该小组主席民主党参议员Richard Blumenthal和共和党高层Josh Hawley上周五发布了一份两党立法框架草案,旨在为人工智能建立护栏。美国参议院商务小组委员会将于周二就“人工智能透明度的必要性”举行听证会。 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将在周三的人工智能论坛上接待Meta CEO马克·扎克伯格、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等技术领袖和专家。美国众议院监督小组委员会将于周四举行听证会,审查联邦机构采用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以及保护个人隐私和确保公平待遇的保障措施是否充分。 34、美国国税局使用AI发现逃税行为 美国国税局宣布采取全面措施,利用《通货膨胀削减法案》的拨款来恢复税务系统的公平性,重点是增加对富人、合伙企业和其他高收入者的更多关注和审查,并使用AI及改进技术来查识复杂的逃税行为、潜在的合规风险。 35、多篇论文被发现隐瞒ChatGPT使用情况 据Nature报道,自4月以来,法国图卢兹大学的一位计算机科学家Guillaume Cabanac已经标记了十几篇包含泄露ChatGPT短语“重新生成响应”或“作为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我……”的期刊文章,并将它们发布在同行评审平台PubPeer上。Cabanac还在Elsevier爱思唯尔期刊上发表的几篇论文中发现了典型的ChatGPT短语。爱思唯尔的一位发言人告诉Nature,出版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调查。 Cabanac等人还发现,在同行评议的会议论文和预印本(没有经过同行评议的手稿)中,ChatGPT(通过泄露信息的短语)被秘密使用。当这些问题在PubPeer上被提出时,作者有时会承认他们使用了ChatGPT(未声明)来帮助创作作品。
三星Galaxy Buds FE无线耳机曝光,外观与Galaxy Buds +相似
IT之家 9 月 11 日消息,此前有传音称三星将在今年年底之前推出 Galaxy Buds 3 无线耳机,然而该公司似乎不会把其下一代无线耳机称为 Galaxy Buds 3。现在有消息称,三星即将推出的无线耳机将被命名为 Galaxy Buds FE,并可能与 Galaxy S23 FE 和 Galaxy Tab S9 FE 系列一起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 GalaxyClub 发现了有关 Galaxy Buds FE(型号 SM-R400N)的信息,三星的网站上已经列出了该耳机的支持文档。该耳机与 Galaxy Buds 2 和 Galaxy Buds 2 Pro 拥有相同的充电盒设计,呈圆角正方形,并配有 USB Type-C 端口。此外,新耳机似乎有类似于 Galaxy Buds 和 Galaxy Buds + 上的翼尖(wing tip),使它们在耳朵中更稳定。 从下面的图片中可以看到,Galaxy Buds FE 的充电盒呈白色,意味耳机也会有这种颜色。充电盒上有充电和电池指示灯(内部和外部)、耳机的充电接触点和打开充电盒的凹槽。 IT之家注意到,由于翼尖的原因,Galaxy Buds FE 耳机看起来有点像 Galaxy Buds+。耳机共有四个麦克风(左耳机两个,右耳机两个)、一个佩戴检测传感器和硅胶耳塞。耳机将提供两种翼尖尺寸:S / M 和 M / L。目前还不清楚 Galaxy Buds FE 是否具有无线充电等功能。 除此之外,三星 Galaxy Buds FE 很可能采用双驱动单元,同时具有蓝牙 5.3 连接和 AAC 和 Samsung Seamless 音频编解码器,或许还会具有某种防水功能。
20万的威马 12万买下的车主:车辆质保不敢想了 维保都难
今年3月份,上海青浦区消保委针对威马汽车发出了谨慎购买的警示,4月,威马衡阳公司被强制执行1312万元。5月份,威马汽车又被绵阳市安州区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标的合计1084万元。 但对于威马车主来说,相较于威马汽车的困境,他们更关注自己的车维保不容易这件“头疼事”。 据报道,网约车司机王师傅,在超高的折扣诱惑下,他花费12万元买下了指导价近20万的威马E5,不过,如今随着他的威马E5“趴窝”,维修价格让他头疼不已。 据其介绍,8月份时他车在地库门口趴窝,系统显示电池冷却故障,威马用户中心检测到车辆的压缩机坏了,需要更换。 但是威马如今没有质保不说,就连正常的零部件供应都保证不了。原厂的压缩机根本没货,售后说可以给我找一个外部压缩机,价格5000元,而且要等两、三天。最终,王师傅花费2000元更换了一个二手压缩机,但对于以后,他只能祈祷车辆不出现故障。 事实上,王师傅的遭遇只是众多威马车主的一个缩影。自2022年10月起,青浦区消保委陆续接到近90位消费者对威马汽车的投诉,反映该公司经营异常,门店关停、无法提供汽车配件、售后服务停滞、人工客服缺位等。 导致他们在购买威马汽车后无法正常进行保养、汽车出现故障后不能及时维修、签订的电池更换协议无法履行、客服热线一直处于忙线状态无法打通等,消费者权益因此受损。 毫无疑问,此前一直烧钱投资的模式,在国内竞争异常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逐渐开始行不通了。并且,威马没有脱颖而出,达到“蔚小理”的水平,也没有后续资金入场扶持,威马汽车“玩不动”了或许也并不意外。
月均销量刚破百,蔚小理远征欧洲
作者|路世明 编辑|大 风 近日,比亚迪携海豹、宋PLUS EV冠军版、元PLUS(海外命名为BYD ATTO 3)、海豚、汉以及腾势D9亮相德国慕尼黑车展。同时,比亚迪宣布海豹正式在欧洲上市,并提供两个版本。 就在一个月多前,比亚迪曾披露过海外新能源汽车销量。2022年11月,其海外销量突破1万辆大关,达12318辆。12月销量继续保持过万,达11320。其中,欧洲市场销量为4239辆,虽然看起来不多,但却实现了400%的增长,发展速度迅猛。 慕尼黑比亚迪展台 来源:比亚迪 事实上,在比亚迪之外,名爵、领克等国内车企在欧洲市场上的表现也足够亮眼。 中国车企在欧洲的表现正变得越来越好,但这似乎只仅仅局限于比亚迪这样的“老牌”车企,对于不少新势力们来说,出海欧洲,仍然是一件艰难的事情。 作为新势力的三个代表,蔚小理近几年也正在不断走向海外市场,而它们的第一“目的地”,仍是有着良好政策扶持、市场更加成熟健全的欧洲。但从现实来看,蔚小理们在欧洲的表现,或许与它们的“希望”有着不小的差距。 究其原因,品牌影响力、产品力、销售渠道、本土化,都是“新势力”车企们绕不开的问题,也都是要下决心、下狠心,尽快解决的问题。 而眼下,欧洲市场的竞争变得愈加激烈,随着政策上的收缩,以及欧洲本土品牌在新能源侧的持续发力,留给蔚小理们“搞定”欧洲消费者的时间,显然不多了。 01 欧洲成车企出海“第一站” 据中汽协统计,2023年1-8月,我国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61.9%,达到294.1万辆,仅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去年出口总量的近70%,可以预见,今年中国汽车出口数量将攀上一个新的高度。 近两年,中国车企们开启了一段出海新时代,并且经过几年的努力,走入了新的阶段。而作为在全球七大汽车市场之一,欧洲市场一直是国内车企出海的“第一站”。 原因并不复杂,一来是欧洲作为汽车发源地,汽车市场高度发达,不仅拥有大众、宝马、奔驰等本土品牌,此前多年也一直是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的引领者。 这样一个“成熟”的市场,无疑是中国汽车品牌检验以及证明自身实力最佳选择。 二来,在政策方面,欧洲各国的碳排政策正不断趋严。2022年6月,欧洲议会在斯特拉斯堡通过了一份报告,报告主张从2035年起停止在欧盟销售新的燃油车,该禁售令也包含了混合动力汽车。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各国对新能源车的政策在之前都更加友好和超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有较大增长空间。 根据ACEA的数据,今年以来,20个欧盟国家为电动汽车的购买推出了激励措施,其中有七个国家虽未提供购买激励,但大部分通过减税或免税的方式推动电动汽车的采购,包括比利时、保加利亚、丹麦、芬兰、拉脱维亚、斯洛伐克以及瑞典。 也正是在这样“利好”的市场环境下,比亚迪这些国内“老牌”车企,顺利在欧洲市场上斩获了一定成绩和口碑。至于新势力车企们,也紧跟出海浪潮,正在不断挺进欧洲。 小鹏是“新势力”中最早出海的那一个,早在2020年底,小鹏就把第一批车G3发往了挪威。次年,小鹏又将其大型电动轿车P7引入挪威市场。只要“跑通”一个国家,那么剩下的市场相对来说就比较轻松了。2022年,小鹏又先后在瑞典、荷兰、丹麦开设了线下体验店。 图:小鹏挪威第一家直营体验店 紧跟小鹏,蔚来也于2021年5月官宣出海欧洲,“第一站”同样选在了挪威,并开始向当地市场提供产品与服务。 到2022年8月,蔚来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了NIO Berlin蔚来欧洲发布会,宣布在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四国市场提供服务,开始全面进军欧洲市场。而据蔚来官网显示,目前蔚来已在欧洲开立5家NIO House,分布于德国、荷兰等地。 和蔚来、小鹏不一样,理想曾一度表示要“出海”,但却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市场所看到的“出口”,基本都是经销商行为,并非理想官方。 虽然都走向了同一片市场,但与比亚迪等“老牌”车企不同,新势力们在欧洲的“路”,走得很是艰难。 02 蔚小理“搞不定”欧洲消费者 出海欧洲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对蔚小理们来说,欧洲同样是一场大考。眼下这些汽车行业里面的”生瓜蛋子“们,还远远没能“搞定”欧洲的消费者。 也许是感受到短时间难以撬动消费者心智,蔚来此前在欧洲市场曾探索过汽车租赁模式,在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四国市场开启“订阅式”,只租不卖。不过,蔚来又在去年10月21日改口称:在“租赁模式”之外也会增加“买断模式”。 今年以来,蔚来在欧洲市场的动作变得更加频繁起来。8月8日,蔚来官宣荷兰第一家多功能服务中心投入试运营。该多功能服务中心位于荷兰第四大城市乌特勒支西北的布略克伦,将展出五款在售车型,提供包括销售、交付、退换、试驾,以及NIO Life等服务。 然而越是“心急”,结果越不理想。摸索欧洲市场三年,蔚来的成绩依然“感人”。根据Eu- EVs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蔚来在欧洲销量仅为832辆,月均约137辆,刚刚破百。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蔚来赖以生存的“换电”模式需要“换电站”作为基础,然而在欧洲市场大力建设换电站,不仅要考虑到相当大的投入,而且还要考虑到当地政策,以及时机问题。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原因,都会成为蔚来进击欧洲的“吊车尾”。 相比蔚来,小鹏的形势也不算“乐观”。7月份的挪威市场销量榜单上,小鹏P7首次挤进榜单前20,但销量仅有103辆。 来源:Eu- EVs 虽然成绩同样“感人”,但这并没有浇灭小鹏在欧洲的热情。在2023年慕尼黑车展上,小鹏汽车携国际版P7i、G9两款车型首次国际车展,并宣布了将于2024年进入德国市场及更多全球化战略规划。 事实上,相比蔚来,小鹏在欧洲的前景似乎更加明亮一些。 今年7月,大众汽车宣布和小鹏汽车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并以7亿美元参股小鹏汽车。从消息面来看,大众的这笔投资,或许能让欧洲消费者稍加认可小鹏,但“仅仅”7亿美元的投资,还不足以让小鹏驶入快车道,在欧洲实现爆发式增长。 聊完蔚来和小鹏,再谈谈理想。李想曾发文称7月前两周私人平行出口200多辆理想汽车,出口至中东和中亚市场。顺便解释了这两周交付量和上险量为何差了200多辆;同时表示在2025年之前,理想汽车不会做海外市场,会集中全部资源实现2025年的目标。 来源:李想微博 当所有人都在前赴后继出海欧洲时,理想的这波操作,属实令人不解。是理想真的不想出海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理想“奶爸”车的定位虽然很符合美国市场,但美国目前对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有很多限制。而欧洲消费者又比较崇尚个人主义,家庭观念比中国要淡薄许多,买辆仅供一两人代步的小车是非常现实的选择,对大尺寸SUV的需求量很低。因此出海欧洲,对于理想来说,无异于主动“扑街”。 作为国内新势力车企的代表,蔚小理想搞定欧洲消费者,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3 不可错失的机会 虽然艰难,但“立足”欧洲又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而从欧洲目前的市场环境变化,以及本土玩家们的动作来看,留给蔚小理们发力的时间似乎不多了。 对于中国车企的“进攻”,欧洲本土车企也在不断反击。在本次慕尼黑车展上,“BBA”都把最新一代电动化平台的产品掏了出来。 其中,奔驰拿出基于MMA架构的纯电CLA概念车,预计明年底量产;奥迪基于PPE平台打造出了Q6 e-tron,预计明年量产;宝马也终于推出全新纯电平台“New Class”的首款概念车——BMW新世代概念车,计划在2025年量产。 宝马“新世代”概念车 来源:澎湃新闻 不仅仅是创新,欧洲车企们在电动智能化方面,也在打着“合作”的名义不断“偷师”中国车企。譬如大众168亿“联姻”中国初创公司地平线,7亿美元入股中国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奥迪与上汽旗下品牌智己汽车合作...... 欧洲车企们不可能轻易让出市场,欧洲各国也不愿意看到中国车企在自家市场中发展壮大。 7月时有消息称,欧盟委员会多名官员透露,欧盟即将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启动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一旦欧盟调查结束后决定开征反倾销、反补贴关税,原本正常的出口业务就将实际承压,对于部分税率较高的企业来说,直接出口可能会被完全阻断。 虽然截至目前,欧盟尚未发布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启动“双反”调查的正式公告,但对于中国车企们来说,也决不可放松警惕。 此外,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提升,欧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取消、减少,或宣布即将取消、减少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以瑞典来说,已于去年11月全面取消新能源车气候红利补贴,理由是购买和驾驶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与汽油或柴油汽车的成本相当。 本土车企的反击、欧洲各国的阻挠、政策端的收缩,中国车企们在欧洲市场上也承受着巨大压力。而相比比亚迪、吉利等大型汽车集团,蔚小理们的“痛苦”更加真切,留给它们进击的时间也更少了。 纵观历史,“外来者”的首要的问题皆在于产品的本土化。蔚小理需要做更多本土化设计,而不是将在中国已实现量产的车直接拿去过审欧标,然后直接上市。而想要做好本土化产品,蔚小理必须要深度调研市场,根据消费者的普遍需求,推出针对性产品。 出海,不是自嗨,是谋求一条生路,也是寻找更广阔的天地。新势力们能否在欧洲站稳脚跟,拭目以待。
智能驾驶迎大消息!特斯拉涨超10%,市值一夜暴涨超5800亿元
当地时间9月11日,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道指涨0.26%,纳指涨1.14%,标普500指数涨0.68%, 热门科技股普涨,高通涨近4%,亚马逊、Meta涨超3%,英特尔、微软涨超1%。汽车制造、金属与采矿板块涨幅居前,Workhorse涨超7%,世纪铝业涨超5%,菲斯克、力拓涨超3%,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南方铜业涨超2%。石油与天然气、国防航空板块走低,维珍银河跌超10%,雷神技术跌超7%,马拉松石油跌超4%,西方石油、雪佛龙跌超2%。 特斯拉报273.58美元,涨幅10.09%,市值8683.4亿美元。其市值一夜增加79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824亿元)。 两地智能驾驶现重大突破 据上海证券报,从苏州市相关部门获悉,国内首条满L4等级的全息感知智慧高速公路预计9月底完成系统联调联试工作。据了解,该项目覆盖苏台高速S17(黄埭互通—阳澄湖北互通)目前已完成工程量超80%。 在L4级别中,车辆可完成驾驶操作、周边监控、自主接管反应等动作,无需驾驶者接管方向盘。因此,L4级别自动驾驶可以算是完全的自动驾驶。 据了解,该项目依靠车路协同方式,在高速公路上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项目在55个点位布设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路侧天线RSU等感知设备270套,打造全息感知路段和匝道(互通)感知路段。 据了解,S17智能网联化改造项目于今年7月1日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目前,S17智能网联化改造项目设备安装正在稳步推进,预计9月底将完成系统联调联试工作。 9月11日,另据“深圳发布”的消息显示,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路段不断“扩容”,目前已完成首批共89公里高快速路段作为测试示范道路的评估工作。上述路段拟于近期开放,其中包括13公里高复杂度路段。 此外,相关部门已完成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登记办法和智能网联汽车运输管理规定的起草工作,正在内部征求意见,并联动比亚迪等公司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牌照设计工作。 根据计划,今年深圳市有望发放第一张智能网联汽车正式号牌、核发第一张智能网联汽车出租车道路运输许可。 截至今年8月,深圳累计向15家企业、325辆智能网联汽车发放道路测试及示范应用通知书,车辆较去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实施之初相比,增长170%。而深圳累计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道路771公里,同比增长20%。 据中国基金报,据了解,特斯拉宣布已经从今年7月开始生产Dojo超级计算机,而Dojo本职工作便是为特斯拉训练其FSD全自动驾驶系统。 特斯拉2023年AI DAY将于9月底召开,市场预计端到端及World Model有望成为亮点,诠释真正的“自动驾驶大模型”并打开全新篇章。 特斯拉Model Y蝉联乘联会8月单车型销冠 另据乘联会8月9日发布的最新销量数据显示,8月特斯拉上海工厂交付量超8.4万,特斯拉Model Y以 65,316 辆位居8月总体乘用车销量榜首。 据中国网汽车,在懂车帝销量排行榜,Model Y也继续霸榜,蝉联榜首。数据不会说谎,Model Y的畅销再次证明了消费者对于特斯拉产品力的高度认可。 9月8日,特斯拉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特斯拉全球超级充电突破50000桩,其中,中国大陆超级充电网络布局超过10000桩。 此外,上周四(9月7日),日本汽车制造商本田汽车宣布,从2025年开始,其在美国销售的电动汽车将采用特斯拉的北美充电标准(NACS)。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上海证券报、中国基金报、市场公开消息、中国网汽车 每日经济新闻
迟来的小米汽车手握什么牌面?
随着量产交付节点的逼近,关于小米汽车的动态曝光逐渐增多。 近三个月来,前有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胡峥楠通过社交平台曝光了小米汽车的能耗测试表现,后有雷军公开在新疆的动态,透露正在进行夏测。 不仅如此,近期关于小米工厂的动态也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据传一期工厂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且正在大规模招募工人。 种种动态不难看出,小米汽车的到来,已箭在弦上。 汽车工厂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近日,有外部消息指出北京亦庄小米汽车工厂已开工,正处于试生产阶段,每周生产大约 50 辆样车。 该消息援引知情人士说法称,“小米汽车预计在最近两个月拿到工信部的批文,最迟年底前可获批,然后可以开始量产。” 目前,小米一期工厂外部已基本完工,内部大部分区域已在装修,仅存在小范围施工。同时,小米汽车工厂正在大规模招聘车间工人,岗位包括操作工、返修工、维修工、物流工程师及实习生,招聘规模在 100 人左右,平均薪资在 6000 至 7000 元,每日工作时长为 8 小时,周末双休,随时入职。 按照小米此前规划,汽车工厂将分两期建设,一期占地面积接近 72 万平方米,包括 4 个工厂,预计年产能为 15 万辆。二期计划 2024 年动工,2025 年完建。如今来看,一期工厂已基本处于完成状态。 除了工厂内部建设,小米工厂周边的配套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建设中。今年 8 月,北京市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交易系统发布了“北京亦庄新城小米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一期)配套环景路(新南区南街-辛四路)道路及市政工程(勘察)”招标公告。 另外,小米工厂一期工程的北侧也建起了多栋办公楼,楼宇之间的道路、东侧地下车库出入口等区域均已完工。 首款车型或于今年亮相 与此同时,随着小米汽车量产时间逼近,小米高管近期频频暗戳戳透露关于小米汽车的动态,打破雷军此前表示“近两年不再披露造车进展”的 flag。 8 月 19 日,雷军在个人微博发布了一条动态,IP 定位于新疆,其配图之一为雷军、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和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胡峥楠等人手持一条写有“为小米汽车而战”的横幅。随后卢伟冰也发布了一组背景相似的照片,文案称:“在路上...小米,加油。” 图片来源:雷军微博 当时外界猜测,雷军正亲自带队小米汽车在新疆夏季进行路试。这一消息随后也从侧面得到了印证,卢伟冰二季度财报发布时透露称,小米汽车近日确实在新疆进行了夏测,“目前来说非常地顺利,应该是超越我们原来的预期和计划。”卢伟冰还再次强调,小米汽车在 2024 年上半年量产的目标没有改变。 有小米内部人士表示,小米正在一起筹备小米汽车和小米 14 的发布会,首款车型或将在今年亮相。 关于小米首款车型的信息,钛媒体 App 曾在此前报道中进行整理,具体信息包括: 外观方面,从此前供应商泄露的图片可以看出,车身或采用溜背式设计,接近特斯拉 Model 3,车身尺寸可能达到 B+ 级。车辆顶部是巨型一体式天幕,配有隐藏式门把手以及贯穿式尾灯,尾门上的尾翼也比较明显,采用双五幅造型的轮毂,轮毂正中央印有小米的新 Logo。 有疑似小米汽车的铭牌显示,其电池包参数额定电压 726.7V,额定容量 139Ah,电池包容量 101kWh,重 642kg,以此推断,小米首款车型很可能支持 800V 高压快充,售价预计将在 30 万元左右。 小米或选定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为其提供汽车电池,低配车型会搭载弗迪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高配车型会搭载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进行定价和配置上的区分。 其它配置上,首款车型的激光雷达配置或以 1 颗禾赛混合固态雷达 AT128 为主雷达,数颗禾赛全固态雷达作为补盲雷达。 另外,此前已有内部消息传出,小米首款车型在设计和配置上已基本确定,小米第二款车 MX11 的设计工作也已基本完成,预计在明年能够亮相。 迟来的小米汽车手握什么牌面? 在正式发布之前,小米汽车仍始终戴着一层“神秘面纱”,大众对于小米汽车的好奇,不仅出于小米集团和雷军带队的背景,还因为其“最后进场的新势力”身份。 如今,场上选手无论在价格,还是在配置上,都在疯狂内卷,竞争态势愈发激烈,迟来的小米汽车手握什么牌面? 综合来看,一是价格。 有外部消息指出,小米汽车的硬件整体利润率将不会超过 1%,盈利则靠软件服务以及生态体系。这意味着,如果一辆车的硬件成本价为 10 万元,车企只从中赚取 1000 元,这将带来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起售价。 但需要指出的是,“1%的毛利率”固然能够给出一个漂亮的硬件售价,但这种复制手机卖点的打法,能否在汽车行业行得通,还需打个问号。 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李想曾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一个有基本常识的汽车企业,在产品立项的时候普遍会把产品的稳定毛利率设定在 15%-25% 之间(对应标准定价的零售价格,而不是促销降价后的销售价格),最差也不会低于 15% 的毛利率(代理模式则需要把经销商的销售毛利率也计算进来)”。 现阶段的汽车市场,核心收入来源依旧是靠卖车所得,即使是特斯拉,声称可以零利润出售汽车产品,但其目前的利润率仍有 18.2%。 从目前的投入情况来看,从 2022 年 Q2 小米将“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列出至今,其在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上累计投入超 55 亿美元;其中,最近一个季度投入了 14 亿元。 卢伟冰解释称,“为了保证第一辆车的技术领先性及研发顺利性,我们的投入很大;每个季度都会披露在新业务方面的投入,从现金流的维度来看,数字会更高一些。” 另外,相比其他车企,尚未实现交付的小米汽车目前的溢价能力还有待观察,据小米供应商透露,小米给到供应商的预期销售目标为“第一年 10 万台,5 年 200 万台”。 但有意思的是,近期有消息传出小米汽车敲定中创新航(原名中创锂电)和宁德时代作为现阶段一级和二级电池供应商,然而从车型和电池开发进度节奏来看,首款车型已下线,中创新航成为小米首款车型的供应商可能性很小,此举被指为议价谈判放出的“烟雾弹”。 从小米的现金状况来看,十年投入百亿美金已经花费过半,“1%的毛利率”能否分摊前期投入成本,维持现金流稳定,还得看销量表现。 首辆车的发布和量产是小米汽车打响第一枪的关键,也是支撑后续车型的收入基础。无论是否实施“1%的毛利率”,对于擅长性价比打法的小米而言,其首款车型的定价还是值得期待的。 其次是智能驾驶能力。 去年 8 月,雷军就直接表示选择将自动驾驶作为智能电动汽车的突破方向,坚定不移地走全栈自研的路径。 小米汽车为自动驾驶项目打造了专属团队,涵盖了传感器、芯片、感知规控算法、仿真技术、高精地图、高准定位、工具链、训练能力等自动驾驶版块,并且还投注人工智能实验室、小爱同学、手机相机等部门支持。 当时,小米首次公开其自动驾驶技术路面测试的实拍视频,展示了包括无保护自动掉头、自动右转、自动绕行、事故车辆自动绕行、自动环岛绕行、斑马线礼让行人、自主代客泊车、自动下连续坡道、90 度极窄弯自动绕行、机械臂自动充电等能力。 时隔一年,虽然小米并未再公开过自动驾驶的研发进度,但如今的汽车市场,车企们正疯狂推进城市 NOA 开城之战。 今年以来,小鹏、华为等厂商在广州、上海、深圳等地已推进城市辅助驾驶的落地,小鹏计划于年底前在约 50 个城市开放不依赖⾼精地图的 XNGP;华为预计今年 Q3 实现 15 个无图城市的落地,Q4 新增 30个无图城市的落地,达到 45 城;另外,理想在今年 6 月也发布了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城市 NOA,并放话年底智驾开城 100 个。 如果小米要实现当初立下的目标——“小米自动驾驶要在 2024 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则发布就得迅速进入城市 NOA 的开城战役,贴上智能化标签。 图片来源:微博 第三是车机联动。 相较于其他造车新势力,小米独有的优势在于其在手机和 IoT 业务上的积累能够结合汽车产品打造完整的联动生态。雷军认为,电动汽车未来会演化为消费电子,汽车是小米全智能生态的一部分,从手机到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办公再到智能出行,构成了完整的生态智能全场景。 有外部消息指出,小米正在研发自家的操作系统,该系统属于全端自研系统,兼容 AOSP(Android 开放源代码项目);这意味着,小米自研操作系统可能会覆盖车机、平板、手表等多种终端设备。 另外,工信部备案记录显示,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工信部备案 mios.cn 网站域名的记录已在 8 月 24 日通过审核。 据猜测,小米的研发策略或与华为鸿蒙操作系统相似,即在初期阶段优先兼容安卓系统,以保持现有的用户基础。 从 MIUI 的更新进度来看,小米的首款汽车可能会在 MIUI 16 发布前正式问世,MIUI 15 可能会进行一些与小米汽车相关的改进。 此前有小米内部人士向钛媒体 App 透露,小米内部专门负责车机互联的团队,其在手机部中组建了汽车电子部,主要做消费电子上车和汽车配件相关业务。 车机互联越来越成为提升智能座舱体验的重要发力方向,前有吉利收购魅族后发布了Flyme Auto车机操作系统,后有飞凡发布新的巴赫座舱数字生态,支持 OPPO、vivo 等手机品牌与车机实现互联;蔚来也将在本月推出 NIO Phone,强化车机互联体验。 “未来没有手机软件赋能的汽车厂商都将逐渐掉队。”星纪魅族 CEO 沈子瑜曾如此强调车机互联的重要性,而小米一直以来在手机业务上的积累无疑是其它车企所不具备的优势。 截止九月,距雷军首次宣布小米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已过去两年半时间。 两年期间,雷军不仅投入了巨大金钱成本去造车,而且将二分之一精力放到汽车业务上,小米汽车的成与败,不仅关乎雷军最后一次创业的成败,而且将直接影响整个小米集团的营收。 如今,首款产品样车已下线,工厂也已进入试生产阶段,为正式量产做足准备,小米汽车即将打响首发枪声。将“成为世界前五名之一,年出货量超过 1000 万台”作为汽车业务唯一成功途径的小米,能否复制手机时期的鲶鱼效应? 作者|肖漫,编辑|张敏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