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华为余承东:AITO问界在新能源品牌中新车质量排名遥遥领先,超过蔚小理和特斯拉
IT之家 9 月 12 日消息,在今日的 AITO 问界新 M7 发布会上,华为余承东上台正式发布了新一代问界 M7 大五座车型。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余承东表示,AITO 问界先后发布了问界 M5、问界 M7 以及问界 M5 纯电版三款极致智慧的智能汽车,成为成长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他指出,问界系列的综合质量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认可,也获得了多家知名媒体的高度评价。 根据中国汽车质量网公布的调研数据,问界在 2023 年上半年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 SUV 质量排行,远超行业平均分值,仅次于红旗 E-HS9 和上汽大众 ID.6 X,超过蔚来、小鹏、理想、宝马、特斯拉等。 另外,他表示,问界 M7 在多方面的口碑领先行业。其中,问界 M7 车主净推荐值(NPS)达 80.1% 。 据余承东介绍,问界新 M7 车型升级智能增程,CLTC 综合续航达 1300km+,后驱版百公里油耗 5.6L,四驱版百公里油耗 5.8L,号称比未升级智能增程车型油耗降低了 8%。 问界新 M7 车型的 CLTC 纯电续航为 240km,号称低电量和低温工况动力提升 10%,增程与纯电工况噪音差异小于 1dB (A)。 问界新 M7 车型预售价 25.8 万元起,官方将于今日公布正式价格,以及智驾版的价格,IT之家将跟踪报道。
比亚迪方程豹汽车加速渠道布局,大量店铺改建自奔驰、宝马、玛莎拉蒂等
IT之家 9 月 12 日消息,方程豹官方于上周首次发布线下门店的布局,宣称将首批发力一线、新一线及二线的全国共 60 座主力城市,目前已经有 56 座城市正在布局当中。 据网友发现,方程豹目前布局的不少门店改建自奔驰、宝马、英菲尼迪等中高端品牌。例如位于浙江嘉兴精品街的方程豹门店,前身为奔驰汽车的门店;正在修建的山东济南经四路魏家庄商圈的方程豹门店,之前则是阿斯顿马丁的 4S 店;而位于广东佛山顺德大良汽车商圈的方程豹门店,则改建自玛莎拉蒂之前的服务中心。 此外,方程豹还在全国诸多城市加速布局核心商圈,如四川成都的万象城商场、江苏苏州的观前街商圈、广东深圳湾区域、浙江杭州万象汇等。 IT之家从比亚迪官方了解到,方程豹全渠道网络预计于今年下半年起逐步开业,首款车型豹 5 也预计在年内实现交付。 图源方程豹官博,下同 据IT之家此前报道,在 8 月 25 日举行的 2023 年成都车展期间,比亚迪旗下方程豹品牌首款车型于豹 5 正式开启盲订,官方公布售价区间位于 30-40 万元。 据悉,该车定位为超级混动硬派 SUV,基于 DMO 超级混动越野平台研发,综合功率可达 500kW+,峰值扭矩 760N・m,零百加速时间 4.8s。续航方面,豹 5 可实现 CLTC 纯电续航 125km,16min 可从 30% 充至 80%;满油满电的情况下,车辆综合续航可达 1200km+。
同档最强,没有对手!王腾:Redmi Note 13 Pro+是最强2亿像素机型
快科技9月11日消息,Redmi市场总经理、Redmi品牌发言人王腾刚刚发文宣布,今天是自己回归Redmi的第一天,也是Note 13系列官宣的第一天。 他表示,Note系列最能代表Redmi初心,自诞生之日就承载着驱逐行业乱象、重塑行业基线、服务大众用户的使命,也代表着极致性价比,每一代Note,几乎都在不断刷新中端机之于行业的“完美答案”。 十年来,随着Note系列的不断成长,已经成为全球超过3亿用户的最佳选择。 他宣称下半年的体验小金刚将会引领行业对于体验的认知,也就是Note 13。 王腾透露,这次的顶配机型Note 13 Pro+将会带来有史以来最清晰、也是最快的2亿像素体验。 该机是Redmi携手MediaTek和三星、三方大量研发资源的投入打造。 此外,他还强调,Note 13系列不仅是影像,外观质感、屏幕、品质等各方面也全面升级。 王腾强调:“我认为这代Note,在同档位,依旧没有对手。” Note 13 Pro系列这次搭载了三星ISOCELL HP3探索版,拥有1/1.4英寸大底,2亿像素画质下能够直接取代长焦镜头,几公里外的画面放大后依然清晰可见。 此外,这颗镜头还支持4合1像素融合技术,能输出一张5000万像素成片,还支持16合1像素融合,输出1250万像素,极大提高暗光及夜景拍摄画质。 屏幕方面,Note 13系列三款机型均搭配了1.5K分辨率的旗舰分辨率,进一步普及高清效果。
问界M9大型SUV工信部申报信息出炉,实车照曝光
IT之家 9 月 12 日消息,近日,工信部最新一期新车申报目录中曝光了问界 M9 大型 SUV 的实车图。据悉,该车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正式亮相,预计售价在 50 万-60 万元之间。 据此前消息,问界 M9 将在专属工厂进行生产,并配备女王副驾、后轮转向以及数码大灯等配置。不过,这些消息还未得到 AITO 官方的证实,具体情况还要等待官方发布。 IT之家注意到,从申报图来看,问界 M9 采用了全新的家族化设计语言,前脸造型圆润,前大灯组和尾灯组都采用了贯穿式的灯带设计。前格栅采用了梯形的造型,车顶位置还配备了激光雷达,前翼子板处还有摄像头,预计该车将支持高级别的驾驶辅助功能。 问界 M9 的侧面线条流畅,车门把手采用了隐藏式的设计,增加了整车的科技感。EV 版提供了双色车身的选择,根据配置不同提供两种规格的 21 英寸轮辋,轮胎规格分别为 265/45 R21 和 285/45 R21。车身尺寸方面,长宽高分别为 5230/1999/1800 毫米,轴距为 3110 毫米。 动力方面,问界 M9 提供了两套动力系统。其中,纯电版车型采用了双电机布局,前电机最大功率为 160 千瓦,后电机最大功率为 230 千瓦;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则配备了 1.5T 发动机,最大功率为 112 千瓦,电动机参数与纯电版车型相同。两套动力系统都搭载了三元锂电池组,但目前还不清楚具体的容量和续航里程。 智能功能方面,问界 M9 将会搭载鸿蒙 4.0 座舱系统,华为 ADS 高阶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车内副驾驶将有独立屏幕,后排还会提供激光投影设备。
华为公布问界M7性能 余承东:投入五个亿
凤凰网科技讯 9月12日,AITO问界新M7系列正式上市,问界新M7搭载HUAWEI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率先实现了不依赖于高精地图的高速、城区高阶智能驾驶。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表示,我们在AITO问界新M7系列上重金投入五个亿。 问界新M7系列官方指导价为:M7 Plus五座后驱版24.98万元、M7 Plus五座四驱版28.48万元、M7 Max五座智驾版30.98万元;M7 Plus六座后驱版26.98万元,M7 Max六座智驾版32.98万元。 预计在今年12月,城区智驾领航辅助(城区NCA) 将实现全国都能开、越开越好开的智驾体验。HUAWEI ADS 2.0自2023年4月发布以来,在AI训练集群上构建了丰富的场景库,每天深度学习1000万+km,持续优化迭代智能驾驶算法和场景策略。截至2023年9月数据,长距离NCA领航MPI(Miles Per Intervention,平均接管里程)高达200km,城市高架汇入汇出成功率高达99%+,可靠程度堪比“老司机”。 优异智驾体验的背后,问界新M7配备1个顶置激光雷达、3个毫米波雷达、11个高清视觉感知摄像头及12个超声波雷达等27个感知硬件,配合高性能计算平台和华为自研拟人化算法,实现对动静态目标(含异形物体 )的全场景和全天候感知。其中,HUAWEI ADS 2.0在融合BEV(Bird Eye View,鸟瞰图)感知能力基础上,升级业界首创的GOD(General Obstacle Detection,通用障碍物检测网络)2.0网络,可以识别通用障碍物白名单外的异形物体,障碍物种类精细识别(如区分救护车、警车等),识别率高达99.9% ;RCR 2.0(Road Cognition & Reasoning,道路拓扑推理网络)实现导航地图和现实世界匹配,既能“看得懂物”又能“看得懂路”。此外,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感知能力,问界新M7还具备可见即可泊的智慧泊车能力,并支持园区代客泊车和超窄车位泊车。 鸿蒙智能座舱更流畅、更好玩,超级桌面带来更多手机应用,手机“碰一碰”可实现接续追剧、游戏等应用流转;手机航拍也能流转到座舱屏幕,让全家一起在车中“坐览世界”。小艺智慧语音即使在信号不好时,也可以离线语音导航,还能实现语音操控拍照随时分享,无需下车即可支付等便捷体验。后排HUAWEI MagLinkTM拓展出空间场景新玩法,华为平板即挂即连,实现多设备联动,智能座舱秒变个人创作室、多人会议室、儿童书房,魔力空间灵活切换,打造“移动的全屋智能”。 问界新M7充分考虑家庭出行需求,大五座拥有同级领先的车内有效空间,长度达到3338mm,每个座位都很宽敞。后备箱纵深1100mm,标准容积可达686L,轻松容纳12个20英寸登机箱 。在二排座椅放倒与后备箱连通后,最大纵深拓展至2051mm,可形成1619L 的装载空间,轻松容纳30个20英寸行李箱,并可切换2米大床等多种模式,轻松实现双人躺平,配合后备箱52L储物暗格,极致的空间效率满足了家庭用车的装载需求,无论是一个人的远方、两个人的浪漫、还是一家人的幸福,都能轻松装下。 问界新M7享六座布局更灵活,给用户更多选择。前、中、后三排整体空间达到2605mm,六座与四座模式都拥有宽敞的车内空间。全车满座出行,仍有1.1米的大后备箱,188L标准容积能放下4个20英寸的行李箱。放倒后排座椅后能拓展至775L,可同时容纳4个28英寸的行李箱,轻松满足多场景用车需求。 被动安全不惧意外,主动安全避免意外,物理安全与智能安全双倍保险,成就问界新M7系列双超安全。被动安全方面,问界新M7车身结构匹配开模,重新改造焊装产线,更安全、更可靠。全车潜艇级热成型钢占比24.4% 、高强钢和铝合金占比80.6% ,全面优于现售50万级豪华品牌主流车型。同时引入CBS(Composite Body Solutions,复合车身解决方案) 复合车身材料,有效提高车身刚度和碰撞安全性。此外,新车全系标配八个安全气囊、前排双预紧安全带,基于更多真实场景验证,为用户提供全方位驾乘安全保障。 主动安全方面,问界新M7不怕事、更能避事。HUAWEI ADS 2.0主动安全能力持续进化,首发全向防碰撞系统,实现前向、侧向和后向全向防碰撞能力,全方位守护才是真安全。AEB(Automatic Emergency Braking,自动紧急制动)最高刹停时速提升至90km/h ,可减少90% 因注意力不集中和路况复杂造成的交通事故,主动安全能力业内持续领先。 问界新M7聚焦家庭出行场景,全面优化驾乘体验。大五座标配全新“棉花糖”座椅,10层舒适叠层设计,发泡总厚度100mm;标配4个座椅的通风、加热与按摩功能,每个座椅都如头等舱般舒适。通过小艺智慧助手,可语音开启主副驾双排小憩功能。享六座采用全新零重力座椅,让用户在乘坐时可卸下疲惫,仿佛置身于太空舱中,带来极致的舒适享受与放松体验。此外,问界新M7还配备了前后双空调箱、17个空调出风口、后排空调触控大屏、全自动舒享电动踏板 等领先舒适配置。更健康的“零甲醛”座舱,让全家人随时享受健康舒适的出行体验。 驾控体验方面,问界新M7升级HUAWEI DATSTM 2.0(Dynamic Adaptive Torque System,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与前后悬双FSD(Frequency Selective Damping,频率选择性阻尼)可变阻尼减震器,驾乘更稳更平顺。问界新M7搭载HUAWEI DriveONE增程电驱平台,四驱版百公里加速4.8s ,动力性能同级领先。在满油满电CLTC工况下,问界新M7综合续航1300km ,纯电续航240km,馈电工况下油耗低至5.6L/100km ,实现了超长续航与超低能耗。此外,主动进气格栅与更低的车身高度,让问界新M7拥有0.298Cd的超低风阻系数;配合全新智能增程技术,智能识别使用工况与环境,合理分配增程器与电机之间的使用策略,动力更好续航更长,静音更优能耗更低。 本次上市发布会,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为成都车展期间的小订用户举办交车仪式,问界新M7做到了上市发布即交付,大幅缩减了用户下订后的等待周期,提升消费者的购车与用车体验。 即刻下订问界新M7系列,能够享受33,000元购车权益。消费者可以在华为商城、华为授权体验店和AITO用户中心咨询预定。
华为最高科技加持!问界M9实车曝光:1000万以内最好SUV长这样
快科技9月12日消息,在今日举办的问界新M7上市发布会上,大家没有等来“One More thing”,也就是很多人关心的问界旗舰SUV车型M9的亮相,不过但还是有人拍到了实车图。 此次被拍到的为该车的尾部,整体非常敦厚,拥有隐藏式雨刷、贯穿式尾灯和双色车身,贯穿式尾灯采用了熏黑处理,灯腔内部的光源疑似还经过了特殊处理,相当神秘,不知道其亮起后会是怎样的一种样式,尾门下方则是非常敦厚的保险杠,以契合其大型SUV的身份和定位。 而该车前部和侧面此前也已得到曝光,其拥有近乎完全封闭的前脸,仅在下方设有进气格栅,贯穿式日行灯,左右两侧大灯面积硕大,看惯了眯眯眼,再看这个确实有种不一样的感觉,侧面十分巨大,车窗周围和侧裙还用上了镀铬装饰,尤其是D柱区域,有点奔驰GLS的感觉了,据此可以推测,这款车走的是豪华路线。 而据此前综合信息来看,问界M9和M5同期立项,现在研发已经超过30个月,也就是两年半,它并非对标理想L9,而是更高级别的奔驰GLS和路虎揽胜等车型,尤其是在内饰方面,将有更出色的表现。 据曝光的信息显示,问界M9将会有增程和纯电两种,并会在车辆前脸上有差异化的展现,车辆高度控制在1850mm以内,此外,新车后轮还可以随动转向、提供数码大灯,可以丰富露营的氛围,同时,新车还支持800V超快充。 而在车内的配置方面,新车将会搭载鸿蒙4.0座舱,华为ADS高阶自动驾驶辅助,将优于问界M5车型,车内副驾驶将有独立屏幕,同时使用了业界最强最大的AR-HUD,后排还会提供激光投影。 此外,该车采用了全球最大一体化压铸铝车身(9000吨压制机),车身铝含量大于80%,同时配备了全铝合金底盘,并标配空气悬架和CDC电磁减振,可以说非常下本,当然,其价格也将水涨船高,据悉会达到50万级。
你知道吗?玩10次ChatGPT就要消耗1升水
这是研究人员对OpenAI训模型耗水量调查后给出的结果。 此外,据微软最新环境报告,2021年到2022年其全球用水量飙升34%,也就是近17亿加仑。 单看数字可能不够直观。这么说吧,17亿加仑约64亿升,奥运会标准比赛游泳池容量大概是250万升。 算下来顶2560个游泳池的用水量。 消耗的水自然不是被搬运走搞“ChatGPT山泉”去了。 而是为其背后拥有超大算力的数据中心散热。 靠喝水冷却服务器 GPT-4的诞生地就在美国爱荷华州的“AI超级计算数据中心”。 该数据中心在2020年首次亮相,是微软专为OpenAI提供的“训练场”。 这里面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驱动系统运行所用的285000多个AMD InfiniBand CPU和10000多个GPU。 如此庞大的算力自然要消耗大量的电,与此同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为了保持环境凉爽,数据中心就要抽水冷却服务器。 该数据中心所处的得梅因是得梅因河和雷科恩河的交汇点,正好为散热提供了水源。 而用于散热的水量只能说很惊人。 据美联社消息,加州大学研究员Shaolei Ren一直在关注ChatGPT等AIGC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他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发表一篇论文,在其中会指出: 每问ChatGPT 5-50个问题,就要消耗约500毫升的水。 这个数字也包含为数据中心供电的发电厂所用的冷却水等间接用水量。具体提问问题的数量还要取决于服务器的位置以及季节。 正如上面提到的,微软也已承认用水也是训模型的一大成本,从2021年到2022年,其全球用水量飙升了34%,相比研究AIGC前急剧增加。 但同时研究人员还表示,情况可能还不算太糟糕—— 数据中心位于爱荷华州,当地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气温还是较为凉爽的。只有气温达到29.3摄氏度或更高时,才会从自来水系统中获取水资源散热。 谷歌在爱荷华州也很渴 其他训大模型的科技公司同样用水量巨大。 前段时间,谷歌也发布了环境报告,去年一年喝掉了近56亿加仑(约212亿升)水。 相当于37个高尔夫球场的用水量,能抵半个西湖的那种。 并且当中52亿加仑(约197亿升)都耗在了数据中心散热上,同期用水量增长20%。 值得一提的是,谷歌在俄勒冈州的用水量近年来一直受到监管机构的审查,并没有大幅增加,但是它在拉斯维加斯附近的数据中心用水量翻了一番,而谷歌的爱荷华州数据中心是所有中最渴、用水量最多的。 那……没啥其它办法散热了吗? 有的。可白嫖的办法就是哪凉快哪待着,Facebook2013年就把一个热气腾腾的数据中心放到了瑞典北部,离北极圈仅一步之遥。 之前也有用空调系统的,但这种方法需要用大量电给冷凝剂降温,因电费贵等逐步被淘汰。 相对于电来说,水普遍便宜,所以水冷散热就流行起来了。但看现在这架势,这水是越喝越渴了。 此外,数据中心释放的这些热量易提取、稳定性高,还常年不间断,回收利用也是个节能的好方法。 现在国内一些数据中心已经用上热回收技术了。夏季回收的热量可以用来搞民用热水,冬季可以搞民用采暖,采用此方案还会减少制冷系统部分运行费用。 例如中国移动哈尔滨数据中心就采用高温水源热泵将园区机房设备产生的余热重复用于办公取暖。阿里巴巴千岛湖数据中心、腾讯天津数据中心、中国电信重庆云计算基地、万国数据北京三号数据中心等也都在回收利用余热。 高校也是算力一大集中地,上海交通大学在李政道研究所的科学计算中心堪称国内高校算力排名第一。 上海交大实验楼球体区域 上海交大利用温水冷技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50°C温水经温水散热系统出水温度有60°C。 余热也没有浪费,冬天用于实验楼中间球体连接区域的供暖,平时用来给食堂厨房的热水加热、地下室除湿,以及拓扑量子和时间投影两个实验室的空调温控。 目前,还有一些使用热电材料,将“废热”转化为电能的方法也在研究中。
OpenAI:颠覆一切,也被一切颠覆
作者:常嘉亦 编辑:硬AI 未来50年的世界将是什么样子? 《失控》作者、《连线》杂志创刊主编凯文·凯利相信,从未来5000天到未来50年,AI将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关键词,成为如同互联网一样无处不在的基础设施。 而OpenAI,是他心目中最成功的AI公司,“一个绝佳的颠覆者案例”。 从去年底ChatGPT仓促上线、意外爆红以来,这家公司和他的创始团队,被这场席卷全球的技术狂热推上了舞台中央。 OpenAI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近期,知名科技记者Steven Levy在《连线》杂志发表了一篇长文,对OpenAI公司的成长史和公司愿景展开了深度讨论。 Altman的选择 在领导OpenAI之前,Sam Altman已经当上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科技孵化器Y Combinator的CEO,从所有这些独角兽企业中套现的意义不在于装满合伙人的钱包,而在于为物种层面的变革提供资金。 他成立了一个研究部门,希望为雄心勃勃的项目提供资金,以解决世界上最大的问题。但在他看来,AI才是颠覆一切的创新领域:一个能比人类更好地解决人类问题的超级智能。 他甚至还有过竞选加州州长的想法。但他意识到,他完全有能力做更大的事情——领导一家将改变人类本身的公司。 在加州的一场晚宴上,他与马斯克一拍即合。 马斯克当时正与谷歌联合创始人Larry Page吵得不可开交。因为马斯克相信,人类意识有珍贵的独特性,但Page认为机器和人是平等的,如果机器真的有了意识、消灭了人类,那就是自然进化的法则,Page还指责马斯克是一个“物种主义者”。 于是,马斯克决心花一些钱,为“人类团队”做出更多努力。 既关心技术变革,也关心AI安全性的Altman,自然成了他心目中理想的合作伙伴。 一个崭新的AI研究机构,靠什么吸引顶尖人才?Altman的答案是:AGI的疯狂愿景。 AGI就是所谓的通用人工智能,即能够像人类一样完成复杂任务的AI。在Altman仍在担任YC CEO的那些日子,计算机已经能通过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完成令人惊叹的壮举,比如给照片贴标签、翻译文本和优化复杂的广告网络。 这些进步让他相信,AGI第一次真正触手可及。然而,把它交到大公司手中却让他感到担忧。他认为这些公司会过于专注于自己的产品,而无法抓住机会尽快开发出AGI。而且,如果他们真的创造出了AGI,他们可能会不计后果地在没有采取必要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将其公之于众。所以需要有其他人来制衡他们。 Altman筛选招聘对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必须是AGI的信徒。凭借他本人和马斯克的号召力,以及探索AGI这套诱人的话术,Altman挖来了Stripe CTO Greg Brockman和谷歌大脑核心科学家Ilya Sutskever等人。 2015年12月,OpenAI正式成立。 2021 年,他对记者表示: “AGI只能打造一次。而且,能够很好地运营OpenAI的人并不多。我很幸运,我生命中的一系列经历让我真正积极地为此做好了准备。” 迷茫期 尽管有一个疯狂而伟大的愿景,但OpenAI对如何实现目标毫无头绪。 Altman回忆道,当最初这个小团队还没有办公室、聚集在Brockman公寓时,他脑子一直在想: “我们该怎么办?” 直到公司成立一年多以后,事情也没有太大进展。当时公司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只是随便胡乱尝试一通,钻研解决视频游戏的系统,在机器人技术上花费了大量精力,然后发几篇论文。 Altman想起当时公司的景象时说: “我们知道我们想做什么。我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我们不知道怎么做。” 但他们相信。使用深度学习技术的人工神经网络不断改进,为他们的乐观情绪提供了支持。Sutskever说,追逐人工智能“并非完全疯狂。它只是适度疯狂而已”。 直到2016年,OpenAI等来了传奇AI研究员Alec Radford。在接受OpenAI的邀请后,他告诉他的高中杂志,担任这个新职位“有点类似于加入一个研究生项目”——一个研究AI的开放式、低压力的栖息地。 Radford是一位内敛、低调的研究者,他并未接受作者面对面采访邀约,只是写了一封长邮件描述了他在OpenAI的工作。 他最大的兴趣是让神经网络与人类进行清晰的对话。这与制作聊天机器人的传统脚本模式不同,从原始的ELIZA到流行的Siri和Alexa,都采用了这种方法,但都很糟糕。他写道:“我们的目标是看看是否有任何任务、任何环境、任何领域、任何事情,语言模型都能派上用场。” 他解释说,当时,语言模型被视为新奇的玩具,只能偶尔生成一个有意义的句子,而且只有在你真的眯起眼睛的情况下才能生成。他的第一个实验是扫描 20 亿条 Reddit 评论来训练语言模型。 和 OpenAI 的许多早期实验一样,这个实验失败了。没关系。这位 23 岁的年轻人获得了继续前进、再次失败的许可。Brockman说:“我们当时就想,Alec 很棒,就让他做自己的事情吧。” 转折点 2017 年初,一篇由 8 位谷歌研究人员合著的研究论文的预印本出现了,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篇论文的正式标题是“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但它后来被称为“Transformer论文”,这样命名既是为了反映这个想法改变游戏规则的性质,也是为了纪念从卡车变形为巨型机器人的玩具。 Transformer使神经网络能够更高效地理解和生成语言。他们通过并行分析语料,找出哪些元素值得关注。这极大地优化了生成连贯文本以响应提示的过程。 最终,人们意识到,同样的技术也可以生成图像甚至视频。虽然该论文后来被称为当前AI狂潮的催化剂,但在当时,Ilya Sutskever只是少数几个了解这一突破有多么强大的人之一。 Brockman回忆道,Ilya看到Transformer出现时,惊喜地喊到‘这就是我们一直在等待的。’ 这就是OpenAI的策略——努力解决问题,然后坚信团队或这个领域中的某个人会设法找出缺失的部分。 此后,Alec Radford开始试验Transformer结构。他表示,当时在两周内取得的进展超过了过去两年的进展。他逐渐明白,要想最大限度地利用新模型,关键在于扩大规模——在超大规模的数据集上进行训练。这个想法被他的同事Rewon Child称为“Big Transformer”。 这种方法需要改变OpenAI之前那种零散、各自为阵的企业文化,必须聚集团队资源,专注一个点的突破。Quora 首席执行官Adam D'Angelo 是 OpenAI 的董事会成员,他对作者解释道: “为了利用 Transformer 的优势,你需要扩大它的规模。你需要把它办得更像一个工程组织。你不能让每个研究人员都做自己的事,训练自己的模型,做出可以发表论文的优雅的东西。你必须做这些更乏味、不那么优雅的工作。” Radford 和他的合作者给他们创建的模型起的名字是“generatively pretrained transformer”——GPT的缩写。最终,这个模型被通称为“生成式AI”。为了建立这个模型,他们收集了7000本未出版的书籍,其中很多都是浪漫、奇幻和冒险类型的书籍,并在Quora问答以及初中和高中考试的数千段文章中对其进行了完善。该模型包含 1.17 亿个参数或变量,在理解语言和生成答案方面的表现优于之前的所有模型。 但最引人注目的结果是,在处理如此大量的数据后,模型能够提供超出其训练的结果,在全新的领域提供专业知识。这些计划外的机器人能力被称为“零样本”。它们仍然令研究人员感到困惑——这也是该领域许多人对这些所谓的大型语言模型感到不安的原因。 商业化 OpenAI前期的资金支持基本都来源于马斯克。但在2018年,特斯拉开始研究将AI技术用于自动驾驶,而刚好OpenAI已经有了显著的技术突破。 马斯克一直把OpenAI这家公司视为自己的所有物,于是他在当时提议,不如把整个公司都交给他来打理——直接把OpenAI并入特斯拉。但这个提议遭到Altman和其他高管的断然拒绝,于是双方切断了联系,马斯克撤走了他全部的投资,在一次全体会议上宣布自己将要离开。 会上,他预言OpenAI将以失败告终,他还称至少有一名研究人员是“蠢货”。 由于公司没有收入,马斯克撤资无疑是一场生存危机。虽然OpenAI正在做的研究是硅谷最时髦的AI,但它是一家非盈利机构,这无疑限制了它融资的吸引力。 2019年3月,OpenAI的高管们想出了一个怪异的办法。在保持非盈利的同时,再创建一个盈利实体。但这个盈利部门的营收有一个上限——这个数字并没有公开,从公司章程推测,可能高达数万亿美元(OpenAI也相信,如果他们的营收真的能达到这个数字,到时候肯定已经做出来可以实际使用的AGI了)。在达到这个上限之后,盈利实体所得的一切都要归还给非盈利的实验室。 于是,凭借新的公司架构,OpenAI成功引入了红杉等多家风险投资机构。但尴尬的是,对OpenAI来说,数十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数目,AI研发是一个夸张的无底洞。创造大型语言模型的Big Transformer方法需要大型硬件,GPT系列的每一次迭代都需要呈指数级增长的算力,只有少数几家公司有负担的能力。 于是,OpenAI很快锁定了微软。Altman对记者表示,这是因为微软CEO Satya Nadella和CTO Kevin Scott足够有魄力:在花费了20多年时间和数十亿美元建立了一个所谓的尖端AI研究部门之后,承认自己的工作一团糟,然后押注一家成立仅几年的小公司。 微软最初出资10亿美元,以其服务器上的计算时间作为回报。但随着双方信心的增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微软已经向OpenAI投入了130亿美元。 微软也为自己争取到了一大笔好处,它不仅拥有OpenAI盈利部门的“非控股股权”——据称是49%,还获得了OpenAI技术独家商业化授权。而且,并且成功让旗下云计算平台Azure成为OpenAI的独家云服务商。换句话说,微软的巨额投资不但争取到了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还可以为Azure云服务锁定全球最受欢迎的新客户之一。 此外,根据交易条款,OpenAI最初的一些理想——为所有人提供平等访问权——似乎被丢进了垃圾桶。 在交易的过程里,OpenAI逐渐有了营利性机构的性质,这让一些员工感到反感,几位高管随之离职,他们认为,OpenAI 已经变得过于商业化,偏离了最初的使命。 OpenAI的未来 当疯狂的AGI愿景离现实越来越近,Sam Altman和他的团队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既要在每个产品周期内实现革命,又要满足投资者的商业需求,同时还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更加关键的是,他们还肩负着防止让AI消灭人类的“准救世主”的使命。 在时代的冲刷下,OpenAI变了很多,唯有建立安全的AGI这一愿景没有改变,仍然在驱动着他们向前。OpenAI的领导者们深信,他们将制造出足够智能、足够安全的AI系统,将人类带入一个难以想象的富饶时代。
面对华为“奇袭”,17代的苹果iPhone还能坚挺下去吗?
iPhone用户越来越多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12日,苹果公司即将在今夜举行特别活动,预计发布iPhone 15系列旗舰机,迎来苹果手机的第17次迭代。在这个大多数产品都会失去吸引力的“年纪”,iPhone还能坚挺下去吗? 消费类电子产品有一个普遍规律:一般来说,设备越老,遇到的竞争对手就越多,价格就会下降。电视机、PC和便携式音乐播放器都是如此。 智能手机也本该遵循这一规律,但是iPhone却是个例外。苹果手机不但没有丧失吸引力,反而卖得越来越贵,而且比那些相对便宜的手机卖得更好,市场份额还扩大了。 越老越香? 过去五年,iPhone增加了在全球智能手机总销量中的占有率,并同时在中国、日本、欧洲和印度这四个全球大型市场扩大了销售份额。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在iPhone的最大市场美国,苹果手机的市场份额超过50%,高于2018年的41%。这些增长帮助它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的大约五分之一,高于2019年13%的低点。 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苹果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达到16%,位居第三,高于上年同期的13%。OPPO和vivo以18%的市场份额领跑中国手机市场。 苹果Q2中国手机份额第三 在智能手机行业步履蹒跚之际,苹果却扩大了自己的手机帝国。过去两年,安卓智能手机的销量大幅下降,但iPhone的销量下降幅度并不大,这是因为它一直在赢得新客户,而且还是它在卖得最贵的情况下做到的。 苹果首先解决了iPhone的价格敏感性问题,它打造了一种类似美国汽车销售的商业模式。和汽车一样,iPhone可以使用多年,能够以旧换新抵消消费者购买新车的费用。无线运营商就像汽车经销商一样,为买家提供折扣和分期付款计划,这让消费者能够买得起最新款iPhone。消费者就像忠实品牌的购车者一样,更有可能再买一部iPhone,而不是转投谷歌的安卓平台。 苹果也很幸运。三星和华为是苹果的最大挑战者,但是这两家公司近年来都遇到了问题。2016年,三星手机发生“电池门”事件,名誉扫地。华为在中国很受欢迎,但是美国的制裁影响了它的手机生产。 相比之下,苹果这些年保持稳定,手机发布计划按部就班。苹果每年都会更新iPhone,虽然升级幅度不大,但设计时尚而且系统可靠。然后,苹果会对手机进行精准组装,每年将2亿部完美无缺的iPhone推向大众。 年轻人要“身份” 在美国,iPhone未来几年预计将越来越受欢迎。投资银行Piper Sandler称,接近90%的美国青少年拥有iPhone。 对年轻人来说,iPhone能够让他们融入社交圈子。许多人之所以选择iPhone而不是安卓手机,是因为苹果会在群聊中把非iPhone用户所发布的消息颜色从默认的蓝色变为绿色。绿色消息会让年轻人感到很丢脸。戴夫·斯托尔斯(Dave Storrs)有一个14岁的儿子,他在购买第一台智能手机时告诉父亲,要么买iPhone,要么就别买。 “iPhone是一种身份象征,他们不想被区别对待。”斯托尔斯表示,他是一名陆军退伍军人,住在得州埃尔帕索。 安卓手机消息会显示绿色 斯托尔斯今年49岁,他也承受着更换iPhone的压力。十多年来,他一直以自己是“iPhone叛徒”(不用iPhone)而自豪。他拥有一系列LG和摩托罗拉手机,尽管他的儿子和其他家人一直敦促他买一部iPhone。今年,他的家人送了他一副99美元的苹果无线耳机AirPods。结果,他屈服了。 每当他想在安卓手机上使用AirPods时,他都必须手动同步。这个麻烦让他有了购买一部iPhone 13的想法,该手机可以立即连接上AirPods。在免费使用安卓手机(应该是运营商套餐提供)多年后,他现在改用iPhone,每月支付11美元。他说,他永远不会再回到安卓平台,因为他喜欢在遛他的卡他豪拉豹犬泰迪(Teddy)的时候戴着AirPods,并且用它接电话,“这很方便”。 安卓“叛徒” 斯托尔斯这样的新买家很好地诠释了苹果是如何赢得客户的。iOS和安卓两大操作系统之间的差异正向着有利于苹果的方向倾斜。根据科技研究公司Consumer Intelligence Research Partners的数据,大约94%的iPhone用户可能会购买另一部iPhone,而安卓用户的这一比例为91%。 随着促销折扣、分期付款和以旧换新让iPhone的高价不再是一个大障碍,安卓用户转投苹果平台的速度正在加快。在美国运营商T-Mobile与Sprint在2020年合并后,无线运营商纷纷改进了套餐,以赢得新用户或留住老用户。智能手机研究公司BayStreet Research的克里夫·马尔多纳多(Cliff Maldonado)表示,合并后的T-Mobile推出了0元购买iPhone 12的30个月套餐。随后,AT&T也提供了类似的套餐。这让安卓用户毫不痛苦地更换iPhone。 与此同时,苹果和无线运营商开始更积极地推广分期付款计划。这种支付方式将新iPhone的购机负担从800美元至1200美元,降至每月不到40美元。对于想买二手iPhone的用户来说,负担更低。BayStreet Research的马尔多纳多说,二手iPhone的售价最高为640美元,它们被拍卖给了亚洲的买家,后者再加价转售。 “手机市场就像房地产市场。你可以交个首付,然后慢慢还。”马尔多纳多表示。 华为回归 按国家收入计算,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苹果第二大市场。对于想购买高端手机的用户来说,iPhone可以说是默认选择。几年前,三星已经被挤出了中国市场。华为则因为美国制裁无法推出支持最新无线技术的新手机。竞争的缺乏帮助iPhone成为了近几个季度中国最畅销的智能机。 但是,苹果在高端市场的主导优势正受到华为的挑战。上个月,华为发布了新款高端手机Mate 60 Pro,网速很快,一上市就抢购一空。这还不算完,华为紧接着又发布了全新折叠旗舰机Mate X5,同样引发抢购。 Mate 60 Pro 不过,苹果或许能够利用印度的增长来抵消在中国遭遇的挑战。在印度这个全球增长最快的智能机市场,苹果现在的市场份额已增至5%,高于2019年的1%。Counterpoint预计,苹果明年在印度的市场份额能够增长一倍至10%。 iPhone在印度的增长是苹果多年布局的结果。2017年,苹果开始与印度政府官员合作在当地生产iPhone,通过避免进口关税降低售价,从而让印度人能够买得起。同时,苹果还在新德里和孟买开设了门店。 涨价不是事? 供应链分析师透露,苹果即将发布的iPhone 15将配备更快的处理器、更精密的摄像头,使用钛金属取代不锈钢外壳。这些升级预计会带来100美元到200美元的价格上涨,使得iPhone 15 Pro的购机成本达到1100美元,Pro Max更是达到1200美元。 但是,分析师预测,果粉们将对涨价不屑一顾。对于分期付款的用户来说,涨价意味着他们每月要多付不到5美元。对于那些以旧换新的用户来说,涨价幅度甚至更小。 “经济表现相当不错,所有东西价格都上涨了,人们现在对涨价已经不敏感了。” Consumer Intelligence Research Partners联合创始人迈克尔·莱文(Michael Levin)表示。(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TikTok在美正式推出电商服务
凤凰网科技讯 9月12日,TikTok官网宣布,在美正式上线电商服务TikTok Shop(下称TikTok电商)。 据悉,此前TikTok电商已在美国TikTok用户中进行了数月测试。此次正式上线,除去短视频和直播购物外,TikTok电商还向商家和创作者推出了一系列服务,包括商品展示页、商城,连接商家与创作者的“联盟计划”。同时,TikTok电商还上线了帮助商家存储、挑选、包装并配送商品的“TikTok履约计划”(Fulfilled by TikTok),以及与第三方合作开发的安全支付体系。 此外,据媒体报道,TikTok还将进一步扩大“商城”入口的推出范围。“商城”位于TikTok首页,能为商家和商品带来更多曝光。目前,40%的TikTok美国用户界面包含“商城”入口,预计10月初,所有美国用户都能在首页看到“商城”。 TikTok官网 TikTok电商最早于2021年在印尼开启测试,此后陆续在英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市场上线。这次上线美国,是TikTok电商的又一重要举措。 TikTok对媒体表示,在测试阶段,美国已经有20万商家入驻TikTok电商。其中,欧莱雅(L'Oréal)、贝玲妃(Benefit)、Olay和e.l.f. 等许多知名品牌已经加入或正在计划加入TikTok Shop。此外,超过10万TikTok达人参与TikTok电商服务。TikTok表示,在一项调研中,70%的用户表示他们在TikTok上发现了新品牌和商品,83%表示TikTok在他们的购买决策中发挥了作用。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