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MLPerf放榜,中国AI芯片公司再获世界第一
原标题:MLPerf放榜,中国AI芯片公司再获世界第一!大模型推理三项冠军,性能超越H100 MLPerf最新GPT大模型推理测试放榜了!这家国产算力公司再拿世界第一,性能最高可达1.8倍英伟达H100。 随着ChatGPT等AIGC应用掀起大模型浪潮,算力层作为基础设施,成为最先受益的产业。 然而,算力需求大、费用昂贵等问题,已成为企业落地大模型的普通痛点,更可能制约AI向前发展:大模型参数日益增长,而算力供给瓶颈迫在眉睫,二者形成巨大矛盾。 如何探索更好的大模型算力方案,是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近日,全球权威测评MLPerf 公布最新推理测评结果,这是MLPerf首度引入GPT大模型推理测试,参与热度再创纪录,收到了来自英伟达、英特尔、谷歌、高通等企业提交的13500多项性能结果。 在MLPerf Inference 3.1中,墨芯人工智能(Moffet AI)S30计算卡在大模型GPT-J(60亿参数)上,单卡、4卡、8卡的算力均获得第一。 这是墨芯在MLPerf上连续第三次卫冕。 此前墨芯曾在MLPerf Inference 2.0与2.1上,连续两届获得第一。 墨芯S30计算卡 墨芯的成绩,为大模型算力方案带来了可行的创新方向。 事实证明:结合AI模型与计算平台的软硬协同创新,能够释放更大的算力潜力。这也再度印证:以稀疏计算为代表的创新技术,将是大模型时代算力发展的关键。 墨芯参加的是MLPerf开放分区,据主办方MLCommons介绍,该分区旨在鼓励创新。因此参赛者可以通过软硬协同等方式,探索对算力的提升。 在MLPerf中的GPT-J大模型上,与4nm制程的H100纯硬件加速方案相比,12nm制程的墨芯S30计算卡通过「原创的双稀疏算法+硬件协同」方式,取得了高达1.8倍的优势。 本次测评的GPT-J模型是生成式AI模型,墨芯S30计算卡在8卡、4卡、单卡模式下,性能分别为170.59,91.57,23.28 (Sample/s),达到英伟达H100性能的1.6倍、1.8倍、1.8倍,展现出墨芯产品在AIGC类任务上的能力。 三度夺冠,大模型算力率先「交卷」,软硬协同持续创新——墨芯的产品实力数次经过MLPerf的严格检验,也探索出大模型算力发展的新路径。 01 稀疏计算——大模型「潜力股」获得市场认可 墨芯接连的优异成绩,主要得益于基于稀疏化算法的软硬协同设计。 在大模型时代,稀疏计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AI模型大小与其稀疏化潜力成正比。 也就是说,当模型越大,算法上有更大稀疏的可能性,稀疏计算可加速的幅度也越高。对于一般大型语言模型,稀疏计算可带来数十倍加速。 墨芯独创的双稀疏算法,结合软硬协同设计,使墨芯Antoum®芯片成为全球首款高稀疏倍率AI芯片,支持高达32倍稀疏——这也正是墨芯在本次MLPerf中创新纪录的关键。 模型越大,稀疏计算的优势越明显——尤其是在GPT等大模型参数动辄上百亿、千亿的现状下,这使得墨芯的护城河更为稳固。 墨芯的产品实力与稀疏计算的大势所趋,也获得了业界的认可:墨芯商业化进程接连取得重要突破,助力企业加速AI应用。 就在近日,墨芯正式成为支持Byte MLPerf的供应商之一。 来源:Byte MLPerf网站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bytedance/ByteMLPerf/blob/main/README.md 当前,墨芯AI计算平台已能够支持不同参数级别的大模型,包括 BLOOM, OPT, GPT-J,LLaMA,StableDiffusion等。 同时具有高吞吐、低延时、低功耗等特点,缓解算力之困,真正为企业带来「好用」、「用得起」的大模型算力方案。 02 带来根本性的算力变革,稀疏计算助力大模型发展 墨芯的稀疏计算方案不仅能够缓解当前的算力难题,也为AI的持续发展打开新的空间。 稀疏计算减少了AI模型的计算量,这意味着能让大模型既在参数量上跃升若干个数量级的同时,又不产生过大的计算量,大模型参数增长与算力瓶颈的矛盾有望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同时,由于计算量的减少,大模型的高算力需求、高功耗、高费用等痛点,也一并得到解决,实现「多赢」效果。 墨芯Antoum芯片:全球首款高稀疏倍率AI芯片,支持高达32倍稀疏 连续三届MLPerf的优异成绩,不仅是对墨芯产品实力的证明,也为业界带来新启示:在稀疏计算等技术的助力下,大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有望迎来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加速AIGC等应用在各行各业遍地开花。 03 关于MLPerf MLPerf由图灵奖得主大卫•帕特森(David Patterson)联合谷歌、斯坦福、哈佛大学顶尖学术机构发起成立,是权威性最高、影响力最广的国际AI性能基准测试,以对迅速增长的AI计算需求与性能进行及时的跟踪测评。
黄仁勋管理万亿英伟达的疯狂方法:没有计划、没有汇报、没有层级
今年最为风头无两的半导体公司,无疑是市值已超1万亿的英伟达。 让人没想到的是,老黄居然有着特别、甚至说是近乎疯狂的管理方式: 没有计划、没有汇报、没有明确层级。 曝光称: 他直接管理40名下属,信奉扁平化就是力量; 等人汇报就晚了,要对公司这个系统做“随机采样”; 信息全透明,上至VP下至初级员工可以参加任何会议; 不按周期制定计划,五年计划没有,一年计划也没有。 听起来实在有点出人意料。 而英伟达深度学习研究VP(@Bryan Catanzaro)已直接现身证明: 全部为真。 网友评论他的管理方法“就像一台GPU”,获得最高赞。 老黄的疯狂管理法则:直接下属多达40名,无1:1沟通 老黄首要的管理哲学就是扁平化、避免等级沟通。 他的直接下属多达40名,但避免进行1对1会议。 取而代之的是小组讨论,这样的好处是确保从高层开始,每个人(对信息的掌握)都处于同一条线上。 而且他非常重视学习、了解行业最新趋势,而做到这一点的办法之一,就是让自己周围都是知识渊博且愿意分享的人。 扁平化的另一点体现在英伟达的会议不受职位或级别限制。 老黄透露,从副总裁到初级员工,每个人都能访问到公司的所有信息并有权参加任何一场会议。 他的想法就是: 如果我们制定了一个战略方向,为什么只限于少数人知道? 告诉所有员工,我们就能集思广益(原话:swimming in the soup of strategizing and how to formulate the path to the future)。 我们就是一有想法就把它发给所有人,然后等大家给我们反馈,我们根据这些反馈再去完善。 只分享战略方向,不搞明确计划 与公司的每一位员工分享战略方向的做法,就是在利用整个公司的智慧和专业知识,来制定更加完善和更为深思熟虑的战略。 这也让老黄承认,他打开了一扇从不同角度获取反馈的大门。 不过,大伙需要注意上面用的措辞:战略方向。 是的,只是方向,老黄从不给公司制定明确的计划,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 理由就是:计划是死板的,容易带来限制。 世界是一个活生生的、会呼吸的东西。 所以,英伟达的做法就是不断根据变化的业务和市场状况随时重新评估已有战略。 鉴于如今AI领域的快速发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措。 而除了不喜欢制定什么五年计划、一年计划,老黄也不喜欢员工撰写报告。 因为他认为,这样的报告到他手里之时往往已经脱离基本事实。 但他还是得了解公司的最新情况,所以,他就鼓励所有员工给他写邮件,主题就是当前他们脑海中“最重要的五件事”。 每天早上,老黄大概会阅读100封这样的邮件。 跳出条条框框,敢于放弃已有业务 前面这些,其实都是跟如何更好地收集信息获取策略有关。 那么,老黄是如何具体制定策略的呢? 答案是:Think Outside the Box。 几年前,英伟达退出了已经商业化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SoC市场。 如今看来,这个看似后退的举动反而推动了公司前进,并让英伟达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这背后反映的其实就是老黄的策略哲学: 不遵循既定做法,一切都是以将问题拆解为基本事实为前提,从事实中构建解决方案。 老黄表示,这种方法能够鼓励创新思维的诞生,并且往往会带来传统方法可能忽视的突破性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老黄也喜欢相信自己的直觉——这是他“Think Outside the Box”的另一种方式。 三个核心目标 最后,老黄将英伟达的组织架构总结为实现以下三个核心目标: 吸引业内最优秀的人才,组建最精干高效的团队进行运营,在这个过程中,确保信息在整个公司快速有效流动。 总的来看,这些管理方式确实有些独特和疯狂。 不过不难看出,其核心特点就是通过保留初创企业才有的灵活性,来规避大型企业普遍都有的官僚主义和僵化。 一个问题是: 英伟达现在仍在快速增长,随着公司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种精简的管理风格是否还能hold住,以及继任者能不能延续? 老黄:我还能再战20-30年 老黄的疯狂管理方式曝出之后,网友们也开启了一波热火朝天的讨论。 有来自英伟达的网友证实: 我在公司才工作了几个月,就开始与老黄面对面讨论手头的项目了。 在他的“显微镜”下工作确实有压力,但极大地减少了向领导展示漂亮的PPT、说些什么“一切都好”的废话的行为。 同时他还回忆: 我之前在在一家只有规模只有英伟达1/100的初创公司干过,相比起来,CEO与普通工程师之间的联系要少得多的多。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改变。 不过也有员工透露: 像不做1:1这种汇报只是老黄本人,我们这种Org3级员工还是会定期和我的Org2级领导进行一对一交流的。 所以,英伟达就是因此而成功的吗? @Dan Hockenmaie认为: 现在还很难知道。不过如果英伟达没有以这种速度和灵活性发展,可能早期就已经死过好几回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网友也担忧: 老黄退休以后,英伟达还能不能照此生存下去。 对此,@Dan Hockenmaie透露: 大家的担心还早。老黄的计划是再战20-30年。
B站还在寻觅“李佳琦”
直播间是座围城。李佳琦想出来,B站想进去。 情绪失控犯了众怒的李佳琦,此前已在压缩开播时长,并通过主播选秀综艺节目寻觅接班人;在直播带货圈存在感不高的B站, 则于今日推出“超新星计划”,向意欲直播带货的个人和MCN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扶持,寻找自己的“李佳琦”。 字母榜(ID: wujicaijing)获得的一份B站内部文档显示,超新星计划面向的是直播带货领域的新手:申请加入的UP主需要在最近3个月内未在B站直播带货,或是带货累计GMV(商品交易总额)不高于100万元,且开播场次不高于10场。 超新星成长计划 这一计划尚未放开招募,第一期采用邀请制,由平台筛选和邀请UP主加入。UP主达成不同阶段的运营目标,包括开播次数、开播时长、累计UV(独立访客)、累计GMV等,可获得价值数万元的“推广金”,也就是站内流量包。 不过,要想拿到推广金并不容易。以任务第三阶段为例,UP主需要在30天内直播带货3次以上,总时长超过12小时,累计UV超10万,累计GMV超300万元,才能获得7.5万元的推广金。对于纯新手而言,上述目标颇有难度。 此外,倘若UP主在第三阶段实现单场GMV破百万,可进入签约候选池,与平台签订扶持计划的年度框架协议。B站超新星计划的海报宣称,“完成3个任务,就能单场带货破百万”。 B站2021年9月入局直播带货,迄今已有两年。在此期间,B站上线小黄车,开辟直播购物专区,启动带货UP主招募,还集中资源帮助多位头部UP主带货,试图挤上直播电商的牌桌。 B站取得了一些小规模的成功。在平台助推下,Mr迷瞪、宝剑嫂、鹦鹉梨等头部UP主的带货成绩颇为亮眼,单场GMV可达数千万乃至上亿元,足以与东方甄选等一线大主播比肩。 根据B站财报,今年第二季度,B站通过直播或视频带货获得收入的UP主同比增长超220%,远高于有收入UP主的40%的同比增速。不过,财报并未披露这些UP主中,靠直播带货赚钱的UP主占比多少。 与抖快、淘宝直播等相比,B站的直播电商生态仍显单薄,在B站看直播、买东西的用户习惯仍待培育。B站超新星计划的目标相对保守:孵化100个百万量级的带货UP主,建立用户在B站的消费心智,也反映了其直播电商尚处于早期阶段。 但B站迟迟没能打开直播带货的增长阀门,欠缺的不是时间,不是货盘,甚至也不是优秀的主播。 真正的问题是:B站以卖流量为核心的商业逻辑,与直播电商的闭环特性背道而驰;这决定了B站直播带货只能是“副业”,充当“大开环”模式下广告业务的补充。B站很难有机会跑出自己的“李佳琦”,而它也并不需要以此为目标。 01 尽管宣称要孵化100个“超新星”,但截至目前,B站对于直播带货仍然十分谨慎。表现之一是,B站并未开辟专门的直播带货入口。 此前,B站在直播分区设置“购物”栏目,该栏目下的所有直播间均支持小黄车,用户可以边看直播边下单。但这一板块的入口很不显眼,直播间数量也不多。 即使在购物栏目内,绝大多数直播间也和带货无关,而是以游戏直播、视频聊天为主。寥寥无几的带货直播间,以图书、服装、零食的尾货清仓为主,大部分没有主播出镜,单个直播间的累计观看人数只有数百至一千多人。 B站直播带货的冷清,与此前大主播带货的轰轰烈烈形成鲜明反差。 从去年下半年起,B站亲自下场挑选优质UP主,在美妆、数码、家装等垂直领域捧出几位头部大主播。 以家居家电为例,UP主Mr迷瞪拥有133万粉丝,去年双11电商大促期间,单场直播带货GMV突破1.3亿元,累计超3亿元,创下B站历史记录。从那时起,Mr迷瞪开始定期带货,热度持续至今。 在平台力挺下,头部UP主带货增长势头强劲,促使B站加速扩张,很快把UP主开通直播带货的门槛降低至1000粉丝,同时提供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扶持。 这些新举措吸引了更多UP主加入。根据B站直播电商《直播带货业务宣讲》文档,2022年B站直播间GMV超10亿元,超3.8万主播开通带货功能。 但从购物直播板块的惨淡来看,数万主播入局之后,有多少人还在频繁带货,恐怕并不乐观。而UP主们缺少积极性,又导致B站无法为这块业务注入更多流量。 事实上,尽管有Mr迷瞪、宝剑嫂、鹦鹉梨等人打头阵,但B站并没有鼓动更多UP主复刻他们的商业变现路径。 目前,B站UP主的收入主要来自“恰饭”,也就是为品牌商家提供广告植入、营销推广等服务。通过在直播或视频中植入广告、商品卡片,在评论区置顶商品链接等方式,UP主不需要在直播间里大声吆喝,就能以相对“体面”、粉丝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赚到钱。 另一方面,一些粉丝量足够多的UP主还可以直接从粉丝获得收入。这包括各种虚拟商品的销售,比如“充电”“舰长”和直播间礼物;也包括将粉丝引导至自己的淘宝店等。 在今年6月底的14周年活动上,B站CEO陈睿表示,视频商单是UP主获得收入的主要方式之一。10万粉以上的UP主中,67%通过花火平台接单赚钱。 B站也在继续强化UP主已经熟悉的“恰饭”通路。它升级了面向粉丝的商业变现工具,包括包月“充电”、专属表情包等;还针对画师、老师、职业人士等,推出“哔哩哔哩工房”“哔哩哔哩课堂”等产品,UP主可以销售作品或课程赚钱。 唯独直播带货,尚未被B站列为UP主的主要赚钱方式。在两年多的铺垫和准备之后,B站似乎仍然觉得直播带货尚不成熟,并未向其投入更多资源,也没有让其背负不切实际的目标和期许,而是试图以超新星计划这样的项目,继续摸索带货玩法。 02 B站对于直播带货的谨慎,与UP主和用户的独特属性有关,也与直播带货之于B站的“钱景”挂钩。 B站内容生态的两大基本要素是“中长视频”和“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这一基因带来了一系列后果;其中之一是,B站创作者及其粉丝并不“适配”传统直播带货。 李佳琦 2016年至今,李佳琦、辛巴等头部主播经过一番摸索后,最终确定了直播电商的基本样貌:主播依靠浮夸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以所谓全网低价和一秒售罄的稀缺感为诱饵,鼓动观众冲动消费。这显然不是吃相最好看的带货方式,却把转化效率做到了极致。 在头部主播反复验证这套玩法后,各大平台的主播纷纷跟进,B站UP主却无法效仿。他们习惯了策划和制作长视频,以较慢的节奏输出事实、观点和态度;逼迫这样一群人在粉丝面前嘶吼“三二一、上链接”,只会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在许多场景下,UP主对于内容的精雕细琢是一种优势。这意味着创作者可以产出更多优质视频,而用户也更有可能花费更多时间观看,并为之买单。B站很早就可以收取198元的大会员年费,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的PUGC生态是其立身之本。 然而,UP主及其粉丝精致久了,对于直播带货的容忍度就会降低。成名已久的UP主拉不下脸面,捏着嗓子把粉丝称作“姐妹”;用户也很难被煽动,反而会对画风大变的创作者心生厌恶。 在一份名为《直播带货业务宣讲》的内部文件中,B站承认,自己的直播带货存在不少差异之处:许多用户是“成分党”“参数党”“榜单党”,主播则擅长做测评对比;货品是“长决策商品”,也就是产品复杂、不透明、单价高。 在上述文件中,这些特质被视为B站发展直播带货的优势;但换一个角度看,这也意味着,追求短平快和高转化效率的传统直播方式,不能直接套用在B站。 另一个突出矛盾是,对于B站而言,直播带货的变现路径并不适用。 对于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等内容平台而言,直播带货能够带来的收入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流量费和销售额分成。前者主要是平台商家的投流推广费用,此前俞敏洪坚称东方甄选“不投流”,指的就是这部分钱;后者则是平台收取的各类“抽佣”“平台使用费”“技术服务费”等,通常按照商家GMV的一定比例收取。 但在目前阶段,由于开播UP主太少,B站几乎赚不到流量费,反而需要集合全站之力,给头部UP主导流,同时分一些流量给加入超新星计划的新人。由于B站直播带货仍处于投入期,这一状况仍将持续较长时间。 那么B站只剩一条路:从商家GMV中按比例分钱。 但是,这需要平台有能力完成站内电商闭环,最关键的是要切断淘系、京东等第三方外链。只有当商家把整个交易链条都放在平台内,平台才有可能从交易行为本身获得回报。 各大平台中,抖音2020年10月就切断了第三方电商外链,商家需要在抖音生态内完成获客、转化、交易和履约。抖音之所以能够迈出这一步,一是平台地位足够强势,对于外部电商平台的依存度比较低,二是自家的电商生态足够繁荣,能够在断开外链之后,由站内商家和货盘接住用户需求。 但实力稍逊的快手做不到这一点。它一度在2022年3月切断了淘宝联盟和京东联盟的外链,试图效仿抖音,完全切换为内循环。仅仅7个月后,快手就赶在双11之前,恢复了淘宝、京东外链。 与抖快相比,B站电商底子更薄,抛开传统电商独立发展的机会更加渺茫。它不仅离不开淘系、京东等平台提供的货盘,还在去年下半年提出“大开环”策略,希望借助效果广告等工具,将更多流量卖给电商行业。 这套策略取得了不错效果。今年第二季度,B站广告收入同比增长36%至16亿元。这一增速显著高于25%的公司业绩指引和市场分析师平均预期,带动B站营收同比增速回升至8%。 在此情况下,B站更不会为了直播带货而破坏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如果贸然切断外链,B站的损失将远远大于潜在收益。 B站管理层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今年8月底,B站COO李旎在接受《晚点LatePost》采访时表示,“你适合做什么,就应该做什么。基于现在 B 站的社区的价值,我倾向于选择跟所有的电商平台进行合作。” 03 目前来看,B站围绕直播带货的种种动作,包括扶持大主播、孵化新主播等,主要价值在于从电商平台争取更多广告投放。 B站在上市前后一度成为二级市场的宠儿,各路资本对于年轻人线上社区的商业价值寄予厚望。但过去几年,B站商业化左冲右突,侧重点几次更换,市值却一路走低,业绩增速也在放缓。 从上季度财报来看,B站游戏业务依然没能起飞,报告期内收入同比下滑15%。其他板块中,以会员费为主的增值服务收入增长9%,IP衍生品及其他业务收入也出现下滑。只有广告业务表现亮眼,同比增长36%。 目前,B站前五大广告主行业分别是游戏、电商、数码家电、美妆以及食品饮料。今年第二季度,B站电商类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超140%,增速领跑整个板块。可以说,B站业绩看广告,而广告业绩看电商。 在此情况下,B站推动更多UP主直播带货,有利于完善整个平台服务电商行业的能力,特别是提升交易转化效率,从而获得更多电商广告收入。 事实上,B站一直在推动UP主更加贴近电商交易。 在B站商业化早期,UP主接到的商单以各种软性植入为主,目标多为品牌宣贯、企业价值传播等。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开始追求ROI(投入产出比),期盼每一分钱的营销费都能换回收入。 这导致许多UP主的软性植入变得越来越“硬”,用户高呼“前方预警”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拼多多,它与UP主的合作方式简单直接,几乎等同于广告口播。 但在赚钱压力面前,平台和UP主并没有表现出抗拒之意,而用户的接收度也超出预期。这促使B站引入更多交易转化入口,比如视频和直播间附带的商品卡片,以及在评论区置顶的商品链接。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发力的直播带货,只不过是B站推动UP主朝着交易链条又迈出了一步。 在理想情况下,一个广告主既可以在B站打广告、植入软性内容,也可以简单粗暴地占坑位、上链接。B站归根结底赚的是广告预算,至于这笔钱用在了哪种营销形式上,B站并不挑剔。 这也意味着,B站让头部UP主直播带货,培育零基础的带货新人,目的是为了让UP主熟悉直播带货,并将其融入营销服务能力。既然做不出自己的“李佳琦”,那么退而求其次,借助直播带货获得更多广告费,是B站更务实的选择。
李佳琦,能退休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毒眸 李佳琦自己也不想成为公关的负面案例,但从结果上看,最近3天,可能是他最想离开热搜而不得的3天。 9月9日的直播成了一切的源头,李佳琦淘宝直播售卖花西子眉笔,面对79元一支的眉笔(赠送两支替换芯),有用户留言表示“越来越贵了”,李佳琦随即回复称“哪里贵了”“这么多年都是这个价格”“国货品牌很难的”。 当然,还有那句从消费者不满到舆论海啸、最后几乎成为了热梗的:“有的时候找找自己原因,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随后,他在直播间里用“真爱粉应该理解”“对不起好不好”来“道歉”,又上一次热搜,被批阴阳怪气、缺乏诚意。 9月11日凌晨,李佳琦正式发布道歉声明,称“会认真倾听大家的建议,用心服务好所有的消费者”。当晚的直播当中,李佳琦带着哭腔再次道歉,但不到3分钟后,就迅速走进下一个直播间开始了当晚的直播带货。 不同以往的小风浪,这次,大众对他的道歉已然不买账。截至13日中午,李佳琦的微博粉丝数量已经掉粉超过130万。许多人指责他是否已经忘记了从柜哥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被消费者支持起来的“初心”,质疑他“站着说话不腰疼”。 李佳琦在第一次直播回应时,助播旺旺在一旁附和他的辛苦,李佳琦表示:“我可以不用工作了。”让他每天“头痛到死掉”却还依然坐在直播间的理由只有两个,“第一个公司这么多人,还有这么多同事需要培养,然后就是你们。” 大众对他的成名史烂熟于心,媒体一遍又一遍分析他乘上东风与自我奋斗并存的发家史。他稳坐直播行业头部,落户上海,住在上亿豪宅,已经过上了普通人遥不可及的梦想生活。但李佳琦,真的可以退休吗? 或许,答案就像旺旺立刻接上的那句话一样:“但是他必须工作。” 李佳琦“塌房” 三年前的“双11”,李佳琦再次突破了自己的记录:10月20日、21日的两场双十一直播累计PV2.33亿,GMV51.36亿,单个产品销售额(坑产)达2607万元,他的直播业务负责人在采访中提到,21日当晚的直播观看人数和实时在线人数均创下历史新高。 21日的那场直播中,李佳琦使劲浑身解数,在直播间放了一面锣,通过敲锣摇铃大嗓门的一套组合拳,来提醒直播间观众保持精神,不要睡觉,要等到上链接的那一刻,连讲几个钟头仍然不显疲惫,网友还给李佳琦起了个昵称,称他是“最强打工人”。 毒眸往期文章提到过,在海量的淘宝带货主播中,李佳琦独具特色的是他的直播风格:卖力、亲切、专业、嗓门大且有梗。(《李佳琦凭什么是“最强打工人”?》) 这位欧莱雅前柜哥的奋斗史已经成为直播行业的传奇:参与了BA网红化项目的李佳琦,被美ONE签下,李佳琦的销售场域从商场柜台转向淘宝直播间,抓住了时代的红利和机会。 一些事迹甚至不用再查资料也能信手拈来:2018年9月,他成功挑战了“30秒涂口红最多人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被称作“口红一哥”,同年双十一被淘宝策划拉去和马云比赛卖口红,成功出圈。《人物》对他的采访中写道,他一年直播389场,因为长时间说话患上了严重的支气管炎。 他曾经和观众走得很近,直播间里贴着“理性消费,快乐购物”的标语,会劝“所有女生”们不要花工资的大半购买高价护肤品。去年双十一的直播,李佳琦在播到一组价格4680元的护肤品时,还反复强调让“没钱的妹妹们睡觉吧”:“这个太贵了太贵了,这就是贵妇姐听一听,猪猪女孩走走走。” 在那档展示李佳琦专业形象的综艺《所有女生的offer》里,观众能看到每一个在李佳琦强势谈判攻势下不得不退让服软的品牌方。 他会追求在自己的直播间获得品牌的最低价,会因为其他直播间的价格比他更便宜让粉丝退货、宣布在直播间“封杀”该品牌——没有太多人怀疑他的真诚,“所有女生”们也愿意相信,李佳琦反复压价,是为了让自己收获用更低廉的价格购买商品,占到更大的便宜。 更何况,“口红一哥”的称号,已经算作是他和观众走得很近的证明——口红这个单品本来有特殊的地位,即使是Dior、GUCCI等大牌,一支口红的价格也都不超过400元,算是社畜打工人能够触摸到的小型“奢侈品”。 也正因为此,哪怕点进李佳琦直播间的绝大部分粉丝,都能负担得起79元一支的眉笔,李佳琦的反问,也仍然会被视作一种对“打工人”的背刺。 毕竟,花西子已经不再是几年前那个需要李佳琦扶持的小众国货品牌,李佳琦也不再是在狭小空间直播的新人主播,他已经挣到了大多数人一辈子都难以望其项背的资产,而李佳琦在直播间获得的成就,是由无数个打工人在他直播间的无数次下单构成的。 李佳琦的直播间很有节目效果,他会在直播间里和助播毒舌互怼,和来往直播间的嘉宾开玩笑。但这种犀利吐槽的直播效果,也为他的每一次言语不当“翻车”埋下了伏笔——玩笑的分寸感本就很难把控,而直播的低容错性,同样也是致命的。 更尴尬的是,赚够了钱、疲惫且“找不到状态”的李佳琦,真的能在此次风波中顺势退居幕后,如许多人猜测的一样像娱乐圈明星一样“退圈”吗?答案似乎,也是否定的。 美ONE苦等 从美ONE这家公司成立时起,李佳琦就理所当然的是它最大的一张招牌,它也永远在面临外界的一大拷问:究竟什么时候能摆脱李佳琦依赖? 时间线拉回2018年,彼时美ONE的创始人戚振波做了一个符合当时行业发展阶段的正确决定——解约了100多名其他主播,全力扶持李佳琦这一个个人IP。 这一决定从事后来看无疑是正确的,全力押宝李佳琦换来了一个超级头部主播,换来了接下来几年的超高速发展。但这又确确实实给美ONE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在其他超级主播都在纷纷“老带新”培养徒弟、助手上位时,美ONE的脚步是显著落后的。 或许是去年那一段为期不短的停播加剧了危机感,李佳琦回归后的第一件事,便是马不停蹄地开始对美ONE的新主播“催熟”。 从去年双十一开始,美ONE先后搭建了“所有女生”和“所有女生的衣橱”两个新直播间,由李佳琦的助播们单独负责,李佳琦通过连麦PK等方式为两个新号引流。 到今年年初,在“李佳琦直播间”这个账号里,李佳琦本人也开始有意地减少直播时长。只要不是重大节日促销的场次,往往好几个小时的直播,李佳琦只“掐头去尾”地在中间时段出现一两个小时足矣。有的时候甚至全程都是助理在直播。 今年五月,美ONE也如期上线了全新的自制综艺《所有女生的主播》,顾名思义,这是一档为了选拔新人主播而推出的职场综艺,本质还是希望能间接给直播间输送成熟的个人IP。 但培养的进度,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最初,李佳琦直播间最出圈的助理是付鹏,但早在2020年李佳琦爆火后没多久,付鹏就先后转战小红书和抖音单干。 此后,接替付鹏的角色,成为李佳琦助播梯队里最具知名度和辨识度的就是现在的旺旺。 旺旺一开始是“怨种助理”的人设,要么是和李佳琦互怼,要么是高情商发言及时提醒老板,常常充当直播间观众的“嘴替”。但自从美ONE需要助播独当一面之后,“旺旺真的开始变美、变自信了”成为了新的话题词,她本人的人设开始朝独立女性逆袭的方向打造。 显而易见的是,旺旺的热度还是太圈层,助播团里所有人的影响力距离“下一个李佳琦”都还相去甚远,这也是他暂时不可能退休的根本原因。在微博和小红书上,旺旺的粉丝数为20.9万和27.3万,还不到李佳琦的零头。 在淘宝,“所有女生”直播间粉丝为292万,但近期的场观仅在100万-150万人之间。“所有女生的衣橱”直播间粉丝为184.7万,近期的场观在200万-300万人左右。而李佳琦的主直播间,场场都显示的是1000万+。 作一个对比或许会对这些数字更有概念。自薇娅隐退之后,2022年2月开始直播的“蜜蜂惊喜社”,如今已经有了832万粉丝,近期的场观能保持在500万-700万人左右。这是如今淘宝第二梯队的代表,李佳琦孵化的新账号,显然离这个目标都还有一定的距离。 “接班”是整个行业在这个阶段的难题,能够做到“蜂蜜惊喜社”等级的,已经算是成功。 另一个更有趣的样本则是东方甄选,8月29日,东方甄选迎来入驻淘宝直播的首秀,场观1000万+,GMV1.75亿元,粉丝涨了接近200万。但到9月4日,东方甄选的场观瞬间下滑到不足500万,到9月6日,两场直播加起来场观也才560万。 要知道,东方甄选走的可是从“早上好”开播到“晚安”才下播的全天候轮岗直播形式,9月6日两场直播时长加起来有14个小时。东方甄选此前在抖音也一直是“场观高、转化低”的特征,这样的成绩只能说比想象中还要更差。 行业转向 从淘宝的平台角度和整个直播行业的发展角度,逻辑都和美ONE是一致的——只靠头部大主播撑起半边天永远是不安全的商业模式,中腰部都能支棱起来才是好生态。但道理谁都懂,事情谁都没做到。 除了前文提到的谦寻和东方甄选,交个朋友也是急于去头部化的典型。但它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整个八月最低的时候在淘宝单场直播场观不到200万,最高也不过500万左右。 其他平台里,“抖音新王”三只羊还处于上升期,没有走到“去小杨哥化”的阶段,倒是辛有志,是最具前瞻性,脚步最快的一个,目前已经完全过渡到主要扶持徒弟的阶段了,但快手的大众性,似乎始终没有突破那层窗户纸,在许多机构眼中依然“天花板有限”。 超级头部主播的影响力正在减弱,首先也是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价格。 作为事件的“导火索”,在李佳琦直播间说花西子眉笔变贵的弹幕看似偶然,但实际上和李佳琦的失言一样,被视作早晚都可能发生的事情。事实上,从今年以来,关于李佳琦直播间价格不如从前的质疑声从未间断,背后是品牌与超级主播的博弈走向了新阶段。 直播带货行业兴起时,商家需要在新领域抢夺用户心智,避免被新的注意力所抛弃,因此上直播间的动力更加积极;加之此后不久变开始突逢疫情影响,线下销售渠道受阻,清库存需求普遍,因此,哪怕超级头部主播要求非常低的价格机制,只要能把销量带起来、把品牌影响力打出去,商家都愿意花这个钱。 然时过境迁,低价策略不可能是消费领域的永恒,始终只能是暂时的。被超级头部主播压缩得过于微薄的利润让品牌很难有多大的收益,而平台体察到品牌痛点,为他们推出的更多样化服务,也让品牌有了底气摆脱对超级主播的依赖。 显然,平台试图将流量分发逻辑更多向中腰部直播间倾斜。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前8个月新增直播相关企业53.76万家,同比增长104.49%。在9月6日举办的2023阿里妈妈M峰会上透露的数据显示,近一年在淘宝直播成交额破百万的店铺超过27000个,破千万的店铺直播间近4000个。 数据来源:企查查 比如帮助品牌逐步搭建品牌自播的体系,已经几乎成为了每一个平台目前重点推进的目标。这样一来,品牌就可以把最优惠的价格放在自己的直播间,而不一定要去跟头部主播分佣金。与此同时,品牌自播不依赖主播个人IP,因此用人成本更低,往往都是全天候轮播,用户什么时候去买都可以,在时间上更有灵活的优势。 与这种此消彼长对应的,是消费者心态的变化。 对消费者来说,头部主播的吸引力大致都可分为价格魅力与个人魅力两部分。过去超级头部主播依赖自身超高的话语权谈下来的“全网最低价”,给直播间观众省去了自行比价的过程,令其形成了只需要在直播间蹲点即可的购物习惯。当超级头部主播逐渐失去无可质疑的“全网最低价”优势,这部分因价格魅力而凝聚起来的观众是首先要离开直播间的。 原本,李佳琦的突出优势,还包括它是少有的个人魅力型主播,也正因如此,它在本次风波中的发言又对剩下那部分观众造成了情感上的伤害,让另一批观众也开始了逃离,才构成了真正的复合型危机。 变化与博弈 还有一些变化也不容忽视。 例如,平台还发掘了切片视频带货的方式,进一步削弱了主播直播间的独一性。曾经在超级头部主播的直播间露过脸的品牌们,只需要付出一笔很少的授权费,便可以拿着主播之前对产品推荐的视频片段投放到整个平台,然后挂上自己的商品来带货。 这种形式节省了巨大成本,也将一部分主播带货的份额进行了转化,尤其适合投放预算不高的中小品牌。 再比如,抖快淘之外,小红书甚至B站、知乎这些基于“种草”的小体量平台,也正在尝试将消费心智向最终购买上转化,虽然在总量上尚不可同日而语,但同样相对较低的成本与相对内容化的转化过程,也不失为一种可能性。 另一方面,尽管这些新趋势都让头部主播正在削弱自己的影响力。但“大主播”们手中依然有博弈的利器,“大促”就是其中代表。 今年618预售首日,据淘宝直播数据,李佳琦直播间的GMV达到了49.77亿元,同比增长21.4%,而当日天猫618美妆类预售GMV一共才85.9亿元,李佳琦以一己之力贡献了其中超过一半的销量。 要知道,今年的618虽然各个平台都声称拿出史上最大投入,但最终都不好意思对外公布总GMV数据。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佳琦依旧保持着足够强劲的竞争力。 “大促”对这些平台,尤其是对淘宝这类传统电商平台来说,依然是无法绕开的重头戏,也是与头部主播互哺流量的绝好时机。这也是为何近年来诸多大促战线越拉越长,花样越来越多。 所以,不巧的是,今年李佳琦“翻车”的节点恰恰赶在“双11”之前——对他个人,对美ONE,甚至对直播带货整个行业而言,因失言而失信这件事可大可小,越是如此,想把损失降到最低的需求就越显微妙。 事情发生后,有的人猜测他是不是正好不想干了,使一计借坡下驴。但现实情况是,他根本不可能停下来,美ONE接受不了,淘宝也接受不了。可以想见的是,今年的李佳琦销量或许要打打折扣,很难再创新纪录了,但只要不是彻底不让播了,他都没有停下来的自由。 某种意义上,李佳琦在直播间的痛哭,是绝对真诚的。
美国陆军订购更多微软AR眼镜:不再导致士兵恶心
IT之家 9 月 14 日消息,据彭博社报道,美国陆军向微软下达了另一批用于战斗的先进混合现实眼镜的订单。 微软在 7 月底向美军发送了 20 套更新版的原型眼镜,8 月份由两个小队的士兵进行了测试,他们对眼镜的设计改进表示赞赏:主要是他们在佩戴时不再感到恶心和疼痛。 去年,微软与美国陆军合作开发了类似 HoloLens 的混合现实眼镜,称为集成视觉增强系统(IVAS),但 2022 年初的报告显示,这些眼镜在测试中会导致士兵头痛、恶心和眼睛疲劳。这些有问题的眼镜是陆军于 2022 年 9 月开始接收的 5000 套眼镜订单的一部分。 美军发言人大卫・帕特森称,新款眼镜现已推出 1.2 版本,“在可靠性、弱光传感器性能和外形尺寸方面都得到了改进”。美国陆军于 9 月 5 日向微软授予了另一份新系统合同,并考察该公司是否可以扩大生产。 美国陆军曾要求国会资助从微软购买 6900 台眼镜,但今年早些时候遭到拒绝。相反,国会将陆军要求的 4 亿美元资金减少到仅 4000 万美元,用于改进该系统。陆军向微软提供了这笔资金,另外还额外提供了 1.25 亿美元用于继续开发。 美国陆军计划在该项目上花费高达 219 亿美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 1594.32 亿元人民币),该眼镜将于 2025 年接受陆军测试以用于战斗。微软的 HoloLens 技术继续存在于这些特殊的军用眼镜中,而随着今年 1 月影响相关团队的裁员,这些眼镜在家庭和工作场所的使用案例似乎已经消失了。
华为小米达成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 苹果回应法国宣布禁售 iPhone 12 / 全新问界 M7 上市
👽 墨西哥或成全球首个承认外星生物存在的国家 🔬 华为和小米达成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 富士康手机生产进入排单旺季 💰 QQ 回应被罚 100 万 🍏 苹果回应法国宣布禁售 iPhone 12 📡 年底之前还会有更多国内手机厂商支持卫星通话功能 💡 研究发现 ChatGPT 可在七分钟内开发出软件 🎧 Vision Pro 无损音频将仅限于 USB-C AirPods Pro 2 🔍 小米声音识别算法模型率先突破 50mAP 🔌 百度发布文心一言插件生态平台「灵境矩阵」 🚗 全新问界 M7 上市 🔮 英特尔推出新一代 Thunderbolt 5 连接标准 ⚡️ CASETiFY 正式推出 iPhone 15 系列手机壳 👟 JJJJound x Crocs 最新联名系列正式登场 🧥 Supreme x Mark Leckey 2023 秋冬联名系列正式发布 👑 《惊奇队长 2》发布新预告 🎥 《格丽塞尔达》发布海报 🎬 《旺卡》发布新剧照 墨西哥或成为全球首个承认外星生物存在的国家 当地时间 9 月 12 日,墨西哥议会首次召开与「不明异常现象」相关的公开听证会。在当天的听证会上,墨西哥议会对外展出了两具疑似「外星生物」的遗骸。 这两具遗骸于 2017 年在秘鲁被发现,距今分别有 1800 年和 700 年。 遗骸的头部细长,每只手有 3 根手指。从遗骸中提取的 DNA 也显示,它们并非人类。 有观看听证会直播的民众表示,对这两具「遗骸」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据当地媒体报道,墨西哥方面计划通过听证会推动相关立法工作,该国可能因此成为全球首个承认「外星生物」存在的国家。 华为和小米达成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华为和小米宣布达成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该协议覆盖了包括 5G 在内的通信技术。 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表示:「华为很高兴与小米公司达成许可」。 「这份许可协议再次体现了行业对华为在通信标准领域所做贡献的认可,也让我们得以加强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投入」。 小米集团战略合作部总经理徐然表示:「我们很高兴与华为达成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这充分体现了双方对彼此知识产权的认可和尊重」。 他说:「小米将一如既往地秉持小米知识产权价值观,尊重知识产权,寻求共赢、长期可持续的知识产权伙伴关系,以知识产权推进技术普惠,让科技惠及更广泛人群」。 富士康手机生产进入排单旺季,华为小时工工价超苹果 据第一财经报道,从多名为龙华富士康招聘派遣工的中介了解到,主要做华为等手机产品的部门,小时工工价已超过做苹果手机的部门。 多名中介人员表示,苹果手机相关部门持续招聘后人数基本已满。 虽然富士康龙华招聘公众号显示主要做苹果手机的 iDPBG 部门还在招小时工,时薪 21 元,但部分中介近两日已未接到招工需求。 与此同时,富士康龙华做华为等手机品牌订单的富士康 ACKN 部门(现为 FIH 部门)还在高价招人,9 月 12 日公布的小时工时薪 26 元。 除做手机摄像头、需穿防尘服的 WWW 事业群外,这是富士康龙华目前最高薪招人的部门。 QQ 回应被罚 100 万 据网信中国,近日,针对腾讯 QQ 平台「小世界」版块存在大量色情等违法信息,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问题。 国家网信办指导广东省网信办,依法约谈腾讯公司相关负责人,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二十七条,实施行政处罚,责令暂停「小世界」版块信息更新 30 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 100 万元罚款。 对此,QQ 安全中心发布公告,「今天,网信部门对 QQ 小世界功能版块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此,我们诚恳接受、坚决执行」。 QQ 安全中心表示:「我们已经对照网信部门的各项要求,全面开展 QQ 小世界等功能版块的整改工作」。 通过技术升级、平台举报巡查完善等多重手段,加大力度推进社区生态治理,对查验属实的不良和有害信息予以严厉的打击。 苹果回应法国宣布禁售 iPhone 12 :已向法国提供证明 据路透社报道,法国数字部长巴罗在接受《巴黎人报》采访时表示,由于辐射水平超标,苹果必须停止在法国销售 iPhone 12 机型。 对此,苹果发布声明表示,iPhone 12 已获得多个国际机构认证,符合全球辐射标准,已向法国和法国代表提供了多个苹果和第三方实验室的结果,证明该手机符合法国机构的要求。 行业专家表示,不存在安全风险,因为对手机比吸收率(SAR)的监管限制,远低于科学家发现的会造成危害的水平。 报道称,研究人员在过去二十年中进行了大量研究来评估手机带来的健康风险,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根据数十年的研究,迄今为止尚未确定使用手机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产业链人士:年底之前还会有更多国内手机厂商支持卫星通话功能 据《科创板日报》,继华为 Mate60 Pro 之后,记者从产业链人士处了解到,今年年底之前,国内其他手机厂商也会陆续在其产品中支持卫星通话功能。 该知情人士表示,国内大众智能手机直连卫星的功能,有多项原创技术突破,主要由中国电信和华为公司合作研发。 卫星通话手机整体还存在天线小型化等技术难点,此外,卫星通话同时承载的并发通讯容量也有限,难以和地面蜂窝通信容量相比。 考虑到后续更多手机厂商提供终端接入,可能出现卫星通话同时使用人数增加的情况。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市场对具备卫星通话功能的智能手机需求量很大,但目前仍受限于产能。 💡 研究发现 ChatGPT 可在七分钟内开发出软件,平均成本不到1美元 据 Business Insider报道,一项研究表明, OpenAI 的 ChatGPT 等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可以以快速、经济高效的方式运营一家软件公司。 研究人员探究是否可以用 GPT-3.5 驱动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没有事先训练的情况下完成软件开发过程。 为了测试这一点,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名为 ChatDev 的虚拟软件开发公司。 在分配给 ChatDev 70 个任务后,研究发现,该公司平均能在七分钟内,以不到一美元的成本完成整个软件开发过程。 同时,还能通过其「记忆」和「自我反思」能力,识别和排除「潜在漏洞」。 该研究结果表明,ChatGPT 等强大的生成式 AI 技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执行特定的工作职能。自 ChatGPT 发布以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工作中使用它来节省时间并提高生产力。 Vision Pro 无损音频将仅限于 USB-C 口的 AirPods Pro 2 昨日凌晨,苹果发布了新一代 iPhone 15 系列和智能手表,以及 USB-C 接口的 AirPods Pro 2。 新款 AirPods Pro 2 具有额外的防尘功能,并且还有新的音频功能: 配备 MagSafe 充电盒 (USB-C) 的 AirPods Pro(第二代)将具有超低延迟的无损音频,从而通过 Vision Pro 提供完美的 TWS 解决方案。 新款 AirPods Pro 和 Apple Vision Pro 中的 H2 芯片,与突破性的无线音频协议相结合,可解锁 20 位、48kHz 无损音频,并大幅减少音频延迟。 据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消息,苹果确认 Vision Pro 头显的无损音频体验,并不适用于采用 Lightning 充电盒的 AirPods Pro 2 耳机。 希望通过 Vision Pro 获得无损音频的用户,需要购买新的 AirPods Pro 2,售价为 249 美元(国行售价 1899 元)。 此外,库克在主题演讲中宣布,售价 3499 美元的 Vision Pro 仍计划于 2024 年初上市。 小米声音识别算法模型在业界率先突破 50mAP 昨日,小米公司宣布,小米自研声音识别算法取得最新进展。 据了解,在 Google 发布的 AudioSet 音频标记任务中,小米的声音识别算法模型首次在业界突破了 50 mAP,刷新了音频标记技术指标,成为截至目前性能最好的模型。 此外,小米还发布了一个 Mini 版模型,适合资源受限的场景。 该模型的参数量被压缩到了原模型的约九分之一,远小于其他机构的模型,但性能却优于其他所有机构。 百度发布文心一言插件生态平台「灵境矩阵」 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百度移动生态事业群组(MEG)总经理何俊杰,在百度联盟大会上发布文心一言插件生态平台「灵境矩阵」。 现向广大开发者开启邀测,并提供百亿流量、亿元基金等激励措施,扶持插件生态建设。 据介绍,百度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自动化全流程的插件开发平台。百度联盟还在会上发布了 AI 组件商店,并同步推出「逐AI计划」。 全新问界 M7 上市:华为智能驾驶年底前全国覆盖 AITO 问界新 M7 车型于 9 月 12 日下午正式发布。 新车提供五座、六座两种座椅布局,共五款车型,售价区间为 24.98 万元 - 32.98 万元,官方表示将实现发布即交付。 值得一提的是,余承东曾经在发布前透露,内部团队投入了超过 5 亿对新款问界 M7 进行更新。 底盘方面,新款 M7 采用前麦佛逊后多连杆悬架,并搭载 FSD 可变阻尼减震器,内部团队将 M7 的重心下调了 15mm。 其次,全新问界车型也将会陆续搭载华为自研 DATS 2.0 双向智能协同技术。 通过前后轴扭矩矢量分配,能够降低乘客横向离心感 14%,提升车辆转向灵敏度 36%;问界同步行业首发全向主动防碰撞系统。 除此以外,余承东在发布会上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华为的高阶智能驾驶跳过了「开城」步骤,在今年年底前将会做到「全国都能开」。 英特尔推出新一代 Thunderbolt 5 连接标准 英特尔发布了新一代 Thunderbolt 连接标准 —— Thunderbolt 5。 据介绍,Thunderbolt 5 能够提供 80 Gbps 的双向带宽,并可通过带宽增强功能实现高达 120 Gbps 的带宽,为用户提供更加完美的显示效果。 供电方面,Thunderbolt 5 最高支持到 240W。 这些升级将使 Thunderbolt 5 拥有比现有连接解决方案最高达 3 倍的带宽,从而满足内容创作者和游戏玩家对于更高带宽的需求。 同时,Thunderbolt 5 支持包括 USB4 V2 在内的行业标准,并与上一代 Thunderbolt 以及 USB 先前版本完全兼容。 基于英特尔 Thunderbolt 5 控制器(代号 Barlow Ridge)的笔记本电脑和配件预计将于 2024 年开始上市。 CASETiFY 正式推出 iPhone 15 系列手机壳 CASETiFY 正式推出全新升级的 iPhone 15 系列手机壳及 Apple Watch Series 9 系列表带。 延续品牌一如既往的卓越防护性能,CASETiFY 为 iPhone 15 系列全新推出的极致强韧防摔手机壳,此前便已率先亮相 2023 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 iPhone 15 全线手机壳产品将增加手机挂链孔且可适用升级后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该系列已在品牌官网、线下门店、天猫、小红书及抖音官方旗舰店同步发售。 JJJJound x Crocs 最新联名系列正式登场 JJJJound x Crocs 联名系列正式完整发布,本次以经典 Clog 鞋款为蓝本,共发布白色和灰色两款。 具体合作设计体现在正面 JJJJound logo 的加持以及金色五金鞋扣的部分,其他部分保持不变。 不过在 JJJJound 社媒主页上,大部分网友对于这次联名并不买账,认为 JJJJound 完全没做任何设计,只是继续「盖章」。 本次联名系列具体发售时间为 9 月 14 日,售价 75 美元,将在 JJJJound 官网上架。 Supreme x Mark Leckey 2023 秋冬联名系列正式发布 Supreme 正式公布了与特纳艺术奖(Turner Prize)得主 Mark Leckey 的合作系列。 在本次联名系列中,Supreme 从 Mark Leckey 的过往作品中汲取灵感,将相关标语和取自影片画面的印花图案注入工装服、衬衫、裤装、T-Shirt 和滑板板面之中。 据悉该系列将于 9 月 14 日通过 Supreme 北美及欧洲地区率先上架,之后将于 9 月 16 日登陆 Supreme 日本及韩国门店发售。 《惊奇队长 2》发布新预告
AI医疗应用重要突破登Nature,自我监督学习解决数据难题
编译 | 陈佳慧 编辑 | 徐珊 智东西9月14日消息,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AI模型RETFound,它能够根据人们的视网膜图像来诊断和预测多种健康状况的患病风险,并且较以往的模型更节约成本、更快速也更精准。相关研究论文已登载Nature。 RETFound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使用一种类似于训练大语言模型的自我监督学习的方法开发的。RETFound可以使用未标记的数据进行初步训练,从而减少训练所需的数据标记数量,节约成本、提高疾病检测速度,这或许可以解决医疗AI领域中标签效率不佳一大关键问题。 RETFound在检测眼部疾病、全身性疾病等方面得到了应用,并且检测结果准确度较高。现在,更多的研究人员在探索,将RETFound中的技术应用于更多、更复杂的医学成像。不过,公开RETFound算法也可能带来一些例如道德性、安全性的风险,需要RETFound的研发者注意。 一、AI模型以高学习能力、高标签效率,助智慧医疗突破瓶颈 视网膜是人体中唯一可以直接观察到毛细血管网络的部位,并且它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因此,视网膜可以反应人体的健康情况。伦敦Moorfields眼科医院NHS基金会信托基金的眼科医生Pearse Keane就说:“如果你患有某种会影响身体每根血管的全身性心血管疾病,比如高血压,我们可以通过视网膜图像直接观察到这一点。” 在得到视网膜图像后,人们面临的问题是,有能力解读扫描结果的专家很少,很多时候人们储备的专业知识不足以支撑他们完全解读扫描结果。Keane认为,这种情况就是AI的用武之地。因为AI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 Keane说过,RETFound可以轻松的通过数百万张视网膜图像,掌握视网膜的样子以及视网膜的所有特征。 ▲RETFound基础模型的开发和评估示意图(图源:Nature) 这也意味着研究人员不用再对用于训练的160万张视网膜图像一张张进行分析和标记。研究人员可以用所有的未标记图像对RETFound进行预训练,在RETFound从未标记的图像中了解到视网膜应该是什么样子后,再引入少量的标记图像,例如100张患有帕金森病的人的视网膜图像和100张没有帕金森病的人的视网膜图像,来训练RETFound认识特定的疾病。 今年4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Machine Learning上的一篇名为《Improving image labelling quality》的论文中提到,数据标签对于医疗AI领域十分重要,尤其是标签质量直接影响模型性能。缺乏标记数据为智慧医疗领域造成了瓶颈。 现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AI负责任创新的临床研究员刘晓璇(Xiaoxuan Liu)认为,RETFound可以使用未标记的数据来初步训练模型,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瓶颈。加州斯坦福大学的医学和成像AI中心(AIMI)的主任、放射科医生Curtis Langlotz也同意这种观点,他说:“高质量的一辆数据标签非常昂贵,因此使用更少的标签做更多的事,提高标签效率,已经成为医疗AI领域发展的关键。” 二、以RETFound为基础模型,提高其它医疗模型的学习能力 RETFound在检测眼部疾病,特别是糖尿病造成的视网膜病变方面表现出色。按照评分标准:0.5分表示模型的预测结果不必随机预测好,1分表示模型是每次都能做出准确预测的完美模型,RETFound在检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方面的得分在0.822-0.943之间,具体得分则取决于训练时使用的数据集。 在预测如心脏病、心力衰竭、中风和帕金森等全身性疾病的风险时,RETFound的表现不算惊艳,但仍然比其它AI模型的预测结果要好。刘晓璇称,到目前为止,RETFound是将基础模型应用于医学成像的少数几个成功案例之一。 ▲眼部疾病诊断分类的表现(图源:Nature) 现在,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开发RETFound所使用的技术还能够应用于哪些类型的医学成像。Langlotz对此认为,例如磁共振图像或计算机断层扫描,如果可以把RETFound的技术应用到这些复杂的三维甚至四维的图像中,将是一件有趣且意义重大的事。 同时,RETFound的开发人员已经公开了这个模型,希望世界各地的人才能够对RETFound进行优化调整和训练,使其适用于不同的患者群体和医疗环境。Keane说:“其他人有可能使用RETFound的算法,并利用他们所在国家的数据对RETFound的算法进行微调,以此获得更适合他们使用的模型。”刘晓璇认为这是一件非常令人兴奋的事。 但刘晓璇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她觉得,把RETFound作为检测其它疾病的模型的基础是有风险的,因为这样做的话,RETFound中存在的所有缺陷和局限都可能会渗入未来以RETFound为基础构建的模型中。这就需要RETFound的开发者来确保使用RETFound的道德性和安全性,包括透明地公开RETFound的局限性,以实现RETFound成为真正的公共财富。 结语:RETFound以两大特色为智慧医疗带去强大发展动力 AI模型RETFound拥有较高的标签效率和较高的疾病检测精度。RETFound可以在使用未标记图像进行预训练后,再导入少量标记图像来掌握与疾病相关的视网膜特征,提高了标签效率。同时,RETFound在检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全身性疾病等方面的准确度较其它模型更高,有利于医疗AI领域突破瓶颈、提高效率。 RETFound还被研究人员不断探索,试图在更复杂的医学成像中得到应用,如果可行,将更大程度的发展智慧医疗。 未来,RETFound作为基础模型会被如何使用,我们将持续关注。
坐拥100万用户4700颗卫星,马斯克“星链”仍然面临四大关键挑战
编译 | 陈佳慧 编辑 | 徐珊 智东西9月14日消息,据华尔街日报报道,SpaceX公司的卫星互联网服务部门Starlink在部署卫星、增加用户和创造收入上都进展较快,但距离SpaceX首席执行官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制定的目标仍然较远。同时SpaceX的发展面临市场需求量小、卫星寿命短、资金不可持续、竞争对手不断强大四项挑战。 SpaceX以发射火箭而闻名,该公司计划有朝一日将人类送上火星。要想实现这个计划,SpaceX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以开发出可以实现星际飞行任务的技术,同时,全球在高速互联网上的支出比火箭发射的支出要大得多。因此,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的Starlink就被SpaceX视为“摇钱树”和送人类上火星计划的关键。 一、科技圈的残酷现实:14亿美元的实际与120亿美元的理想 马斯克曾说过,Starlink是SpaceX估值达到约1500亿美元的基础,并且日后还有可能支撑SpaceX成为上市公司。在SpaceX的大力推进下,Starlink部署卫星、增加用户和创造收入等方面都进展比较快。 Starlink于2019年首次部署卫星,背靠SpaceX让Starlink可以重复使用火箭舰队,这也使得它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多地发射卫星。如今,SpaceX在轨道上拥有大约4700颗正常运行的Starlink卫星。这不仅超出了SpaceX的预期,还震撼了SpaceX在卫星宽带方面的竞争对手,促使许多竞争对手努力节省其它方面的开支,以保留更多资金用于开发部署更好的卫星技术,跟上Starlink的步伐。 同时,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截至去年年底,Starlink的活跃用户已经超过100万。并且2022年Starlink收入为14亿美元,远高于前一年的2.22亿美元。 ▲Starlink(图源:SHUTTERSTOCK) 但是,SpaceX的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以制定激进的目标而闻名。根据华尔街日报查看的一份2015年SpaceX用来向投资者筹集资金的演示文稿,SpaceX预计Starlink将在2022年产生近120亿美元的收入和70亿美元的运营利润,并且预计Starlink在2022年结束时将拥有2000万名用户。 可见,Starlink的发展速度较马斯克的预期差距较大,想要实现预定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为实现120亿美元大目标,Starlink必须面对的四大挑战 虽然目前来看,Starlink的发展很快且收益大,但在过去和未来的发展中,Starlink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Starlink的市场需求量小。对卫星互联网持怀疑态度的人曾提出过这一现实问题。Starlink可以服务的世界人口中,大多数能够负担高速宽带费用的人都生活在城市里。但在这些地区,互联网服务随处可见,一般来说,这些互联网服务的服务费用都比Starlink便宜,并且不需要配备专门的设备,使用起来也比Starlink更加方便。 再加上,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就算Starlink把邮轮运营商、国际航运、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甚至是航空公司都尽力发展成客户,需求量仍然很小。 第二,Starlink卫星的寿命短。Starlink卫星的设计寿命为5年,5年后Starlink卫星会脱离轨道并烧毁,这意味着SpaceX必须不断地制造和发射卫星,这大大增加了公司开展卫星网络服务的成本。 SpaceX想到的解决办法是利用“星际飞船”(Starship)提高升级版Starlink卫星的发射效率。但在今年4月,SpaceX首次发射的“星际飞船”在飞行几分钟后发生了爆炸。目前还不清楚SpaceX什么时候会再次尝试发射“星际飞船”,不过,最近SpaceX与美国航空安全监管机构沟通了第二次发射的关键步骤。 ▲SpaceX在4月份首次发射星际飞船,但在飞行几分钟后发生爆炸。(图源:法新社) 第三,SpaceX为Starlink发展提供的资金不可持续。华尔街日报查阅的最新文件显示,2022年,SpaceX的资本支出为32亿美元。而SpaceX资本投资部分的资金是通过使用客户用于预订未来发射位置的预付款,以及出售额外股票来筹集的。如果SpaceX仍然依靠原来的资金来源,没有更快、更有利可图的资金增长方式,Starlink的发展可能难以为继。 第四,Starlink面临来自竞争对手发展的压力。SpaceX在卫星宽带方面的竞争对手虽然落后于Starlink,但也一直在制定他们自己的低轨卫星网络计划。例如,亚马逊公司预计在不久之后会发射两颗原型卫星,以建立全球网络。加拿大卫星运营商Telesat最近也说,它已经制定了一项筹资计划,用来部署一支名为“光速”(Lightspeed)的新舰队。 结语:在公司庞大目标与四大挑战的多重压力下,Starlink的发展任重道远 SpaceX在8年前就给Starlink制定了2022年收入120亿美元、用户量2000万的目标,如今据华尔街日报查阅的最新资料,Starlink在2022年收入14亿美元、用户量超过100万,远低于计划目标。 同时,Starlink还面临卫星互联网服务市场需求量小、Starlink卫星寿命短、发展资金不可持续、竞争对手不断发展壮大的四项挑战。在公司的庞大目标和四大挑战的多重压力下,Starlink未来的发展可能不会太过顺利。 SpaceX接下来会如何带领Starlink实现进一步发展,我们将继续关注。
以AI对抗AI,大模型安全的“进化论”
文丨刘雨琦 编|王一粟 “互联网时代,我们是更危险,还是更安全?” 2016年,互联网正值高速发展之际,电梯广告经常出现这几个大字,两行标语,从病毒木马到网络诈骗,对于安全的思考、安全防范技术的建立一直在与科技发展赛跑。同样,大模型时代发展的早期,也引发了许多安全考量。 英特网被发明的十年后,互联网防护技术和产业链才开始补齐,而参考了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在大模型诞生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围绕着模型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的讨论,就已经不绝于耳。 最近一周,在上海外滩大会、浦江创新论坛、国家网安周等场合,产学研界针对于大模型应用落地所带来的数据安全问题(包括数据投毒、信息泄露、版权风险等)、模型安全问题(模型本身的安全漏洞、恶意利用等)、内容安全问题(生成内容包含违规、违法、色情等敏感信息等)、AI 伦理问题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 如何为大模型保驾护航? 国内一些安全厂商,如360、蚂蚁、深信服、奇安信、山石科技等都在积极研发大模型安全技术。 大模型需要“医生”和“保镖” 大模型作为新物种的诞生,在训练过程中要有安全监控,在大模型最后推向市场的时候,也需要一次“质检”,质检后流入市场,需要可控的使用方式,这都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宏观思路。 无论是通用大模型还是面向垂直领域的行业大模型,目前来看,模型安全的保护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训练阶段的数据问题:如果数据采集不当、存在偏见或标签错误、数据被投毒,都有可能导致大模型产生错误输出、存在歧视或其他负面影响,同时数据在应用的过程中,也要面临数据泄露、隐私曝光等风险; 二是模型本身的可控问题:模型的可靠性、稳定性、鲁棒性等都需要进行检验,例如此前有用户构造针对性语句对模型进行诱导,大模型可能生产带有欺诈、歧视、政治倾向等风险内容; 三是大模型在实际场景中应用的安全问题: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不同用户群体的交互和应用都需要谨慎评估,尤其是金融、医疗等领域对模型输出的正确性要求极高,如果应用不当,一石就容易激起千层浪。 多位业内人士向光锥智能表示:“模型安全需要一体化的技术防护体系,单独某一环节的把控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参考互联网安全的发展路径,诞生了诸多“病毒查杀”软件公司,一般检测、定位问题往往是第一步。 光锥智能了解到,蚂蚁的“蚁天鉴”,包含了大模型安全检测平台“蚁鉴2.0”、大模型风险防御平台“天鉴”,覆盖了从检测到治理到防御的全链条。蚁鉴2.0可对大模型进行多维度的安全扫描,检查存在的数据安全隐患、内容风险点等问题。相当于站在“黑产”角度,通过智能攻击对抗技术,自动生成数百万的诱导性问题,对生成式大模型进行诱导式问答,找出大模型的弱点和漏洞。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蚁鉴采用了最新的“对抗智能”技术路线,使用智能对抗技术不断向大模型“投射问题”,观察模型生成的回答,判断是否存在风险。通过持续“拷问”,就像医生多次询问病人症状,平台可以盘查解析大模型的健康状况。 通过生成对抗样本,开发检测对抗样本的算法系统,来提升大模型安全性,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技术趋势。在行业中,已有OpenAI、谷歌、微软、英伟达等一众巨头公司将对抗智能技术运用到其产品和服务中。 比如,在这种技术思路下,多伦多大学研发的 CleverHans 系统,就像一个专门设计来考验防盗系统的“小偷”,它会故意添加一些小干扰,来试图欺骗 AI 安防系统。在正常情况下,AI 系统可以准确识别“小猫”的图片,但 CleverHan 系统偏要在“小猫”图片上轻微修改几个像素点,给 AI 营造一种这是一张小狗图片的假象。假如,AI 系统被愚弄过去,那就代表其存在安全漏洞。 相比检测“诊断”,“防治”也非常重要。蚂蚁天鉴就像一个智能盾牌,可以防患于未然。通过智能分析用户提问意图来进行防御,天鉴可以拦截某些试图诱导模型生成敏感内容的恶意问题,确保外部恶意诱导无法传入大模型。同时,对模型输出内容实施二次过滤,自动识别风险信息并进行干预,确保大模型输出的内容符合规范。 更重要的是,数据问题是模型安全的源头,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主任石霖曾在一场学术交流会上分享道:“现在有非常多安全厂商采取了安全举措,包括对训练数据做一些清洗,对输入输出内容做过滤,另外还有监测和鉴别等安全防控措施。” 这需要防御平台作用在数据源头,针对数据源头有毒、模型深度黑盒不可控等问题。蚂蚁集团大安全机器智能部内容算法总监祝慧佳介绍,目前,天鉴正在尝试通过数据去毒、对齐训练、可解释性研究等手段保障模型安全。 用魔法打败魔法,以AI对抗AI 数字世界里和人眼世界里的内容特征是不一样的。 随着大模型时代的到来,其强大能力也为安全防护技术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用 AI 的力量来对抗 AI ”已经成为一个热点方向。 事实上,对抗攻防思路并不是模型安全的专属。早在上个十年,面对种种安全威胁,人工智能领域就逐步形成了“以攻测防——以攻促防——攻防一体化”的安全理念,通过模拟各类攻击场景,不断探索模型和系统的弱点,以此推动算法和工程端的防御能力加强。 只不过,以往安全防护主要依赖机器学习算法模型,这需要大量专业数据知识积累,且面临知识盲区和小样本冷启动不及时的问题。利用大模型技术,可以实现更智能化的安全防控。 这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大模型能够提供智能安全“参谋”。基于海量文本进行预训练的大模型,可以成为优秀的“参谋”,对症提出适当的分析和防御策略。比如,通过简单的自然语言描述,可以快速分析安全局势,提出应对措施建议,辅助安全团队规划解决方案。这类似于一个智能安全“小助手”。 从产业界的现状来看,AI 安全与否如何评测,目前尚缺乏一套易用和标准化的评测工具和规则。 这也是大模型防御中能够补充的另一方面,通过大模型技术学习风险知识和标准规则来提升 AI 对于风险的认知理解能力,以实现用大模型对抗大模型来进行极速防御和快速冷启动的目的。 大模型安全既要“快“也要“慢”,这两个逻辑并不矛盾。在大模型安全防御方面要“快”,要能快速检测、查杀病毒,确保服务无毒害,这其中就包括了“数据去毒”、“安全护栏”、“AIGC风险检测”几个关键防御部分;而在大模型安全可信方面要“慢”,要能长远的、体系的保证整个系统环境的可控、可信,这其中就包括了“安全测评”、“解构可控”、“人类社会共治”等方面。 以文本安全为例,大模型可以基于安全标准规则、风险领域知识和历史风险样本,进行训练,提升模型对于风险标准和内容的理解力,从而实现对风险检测能力的提升。也采用大模型生成能力结合安全知识图谱,来构造攻击样本持续迭代优化检测模型。 一位安全专家表示:“相比人工收集的有限样本,大模型生成的海量多样化样本,将使安全检测模型'见多识广',更快适应新的威胁方式。” 这项技术,也被蚂蚁应用在了AIGC内容检测中。祝慧佳提及道:“AIGC深度伪造检测,也是采用以攻测防,以攻促防的思路,通过不同方式、不同风格、不同生成模型来进行生成,建立近千万的深度伪造数据,训练模型快速分辨内容是机器生成还是人工生成,从而实现泛化性和鲁棒性更好的检测模型。” 针对AIGC在运用过程中引发的问题,国际上也已经有头部公司开始着手布局。 OpenAI此前表示,考虑在ChatGPT中添加数字水印技术,以降低模型被滥用带来的负面影响;谷歌在今年的开发者大会中表示,将确保公司的每一张 AI 生成图片都内嵌水印;今年1月初,英伟达也发布了一款名为FakeCatcher的软件,以查出视频中的人脸是否为深度伪造。 回顾互联网发展史,混乱和高速发展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而正是在网络安全产业化趋于成熟后,互联网才真正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应用落地。 同样,模型安全并不只是某一家安全厂商的任务,而是当安全科技形成了可信围栏后,大模型技术才真的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模型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伦理、数据、训练等领域的复杂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是一个新领域,也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命题。蚂蚁'蚁天鉴'在大模型安全视角上做了一些探索,但目前还有很多问题待研究解决,比如回答的内容真实性和准确性等难题,它还需要不断迭代,不断完善,需要全社会共同协作努力。”祝慧佳最后说道。
微软Surface Duo注定死去,但折叠屏会重蹈覆辙吗?
2020 年 9 月 10 日,微软正式发布了旗下首款双屏折叠手机 Surface Duo,同时宣布 Surface Duo 将获得三年的安卓系统和安全更新。 三年后,原定于今年发布的 Surface Duo 3 已经取消开发,就连 Surface Duo 2 也早在年初停止了生。自此,我们几乎可以说微软另辟蹊径做双屏折叠手机的策略,已经破产了。 这不只是微软一家的问题。中兴推出过 Axon M,京瓷推出过 Kyocera Echo,索尼也发布过一款 Xperia Tablet P,它们无一例外都早已消失在了消费电子的历史长河之中。 与它们相比,Surface Duo 无疑是幸运的,得益于微软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微软重返手机市场」的爆点,Surface Duo 尽管是一个失败的产品,至少还是被很多人记住了。 可同样是为了增加手机的显示面积,为什么双屏折叠手机和折叠屏手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走向?我们可能需要重新想想双屏折叠手机是怎么来的。 更多显示面积的好,谁都知道 多屏显示的想法,其实在 PC 时代就已经成型,不少人很早就尝试使用双屏甚至更多的屏幕显示器,有的可能是程序员,有的可能是股票分析师。现如今使用多屏显示器的人就更多了,普通办公就能享受到双屏显示器带来的效率提高。 图/ Wikimedia Commons 同为 PC 的一份子,笔记本电脑也很自然想到了多屏显示。联想在 2008 年就发布了双屏笔记本 ThinkPad W700ds,而雷蛇到了 2017 年还推出了更具实验性质的三屏笔记本 Project Valerie。 即便是到了 2023 年,还有大量厂商探索笔记本的多屏化,联想在今年 CES 大会上就继续带来了一系列的双屏笔记本,包括 ThinkBook Plus Twist,将 C 面从实体键盘换成另一块大屏。 双屏笔记本,图/联想 谁都明白 PC 多显示器的好处,但更多的显示器也意味着更大的能耗、更大的体积和重量,这些特点放在便携型设备都可能成为致命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多屏笔记本始终没有真正进入消费级市场,更多还是在各类展会上作为厂商「秀肌肉」的一种展示。 再回到智能手机上,苹果在 2007 年带来了一声炮响,用 iPhone 上的大屏幕、多指触控交互打通了手机拥抱互联网的一大障碍。随后手机屏幕不断变大再变大,手机 App 塞下的设计、内容和交互也变得越来越多,注定了小屏幕手机的式微。 但便携性和大屏幕之间始终存在根本矛盾,在手机探索出消费者可接受尺寸和全面屏设计之前,就有厂商开始尝试双屏折叠的方案。 富士通的双屏折叠手机,图/IDG 富士通在 2010 年就展示过一款双屏手机,在双屏翻盖设计上还实现了屏幕 90 度旋转;索尼想将平板折叠成手机大小,于是推出了 Xperia Tablet P 折叠双屏平板;中兴在 2017 年推出了 Axon M 折叠双屏手机,让手机随时可以变成平板。 可惜的是,它们最终都一代而亡,并没有形成系列持续迭代。 今天我们再回看,这些双屏折叠产品因为各种问题,并没有被消费市场所接受,核心还是在于,在应用生态几乎毫无适配的前提下,双屏折叠手机基本等同于两台独立的手机。但用户不需要同时使用两台手机,更何况还要面对性能、可靠性和重量等方面的大幅退步。另一方面,手机大屏化和全面屏设计普及,也在一段时间抹杀了双屏折叠手机带来的些许价值。 但等到全面屏也走到了头,双屏折叠和折叠屏成为了手机屏幕进一步变大的的两条重要路径,微软选择通过 Surface Duo 再一次挑战双屏折叠手机的可能。然而,微软最终还是没能解决所有双屏折叠手机的问题。 Surface Duo,图/微软 双屏折叠,不是没有成功过 尽管在笔记本和手机领域,双屏的尝试都宣告了失败,但仔细想起来,我们无法忽略在一款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双屏便携设备—— Nintendo DS(简称 NDS)。 NDS,图/任天堂 NDS 其实最初也不被看好,时任任天堂技术开发部部长岡田智曾说,在 NDS 开发初期,这个概念其实遭到不少内部开发人员的反对。他们认为,如果要额外多加一块屏幕,为什么不选择更大尺寸的屏幕,况且玩家在游戏时的注意力只能放在一块屏幕,做不到同时观看两块屏幕。 这种问题实际也出现在双屏折叠手机上,而且还有更大的负担。 以中兴 Axon M 为例,伴随着双屏折叠的设计,机身增加了大量的组件,包括屏幕、铰链还有一系列应对「折叠」而新增和更改的部件,直接带来了机身重量、厚度和成本的增加。要知道,这台搭载了两块 5.2 英寸屏幕的手机重量在 230g,这还是旗舰机普遍不到 180g 的 2017 年。 中兴 Axon M,图/中兴 更为关键的是,双屏始终没有带来更多的实际价值。说到底,双屏幕有什么用?就算到了 2020 年的 Surface Duo 上,微软也只是在阅读电子书等少数使用场景找到一点答案,远无法驱动消费者尝试和爱上双屏折叠设备。 与之相比,至少在 NDS 上,任天堂成功改变了玩家和游戏之间的交互方式,创造出了大量单屏无法实现的游戏体验。如果简单归纳,大概可以将 NDS 的双屏玩法总结为三种。 一种是一块屏幕显示主要游戏画面,另一块屏幕将地图、道具栏等菜单界面分离出来,解决了各种 UI 控件对游戏画面的遮挡问题。另外一种是将上下两屏同时作为游戏画面的显示区域,得到更大的画面。 至于最后一种则主要是想象力的释放,比如在军事类战棋游戏《高级战争:双重打击》中,就将上下两块屏幕分别显示空中和地面两条战线。还有文字冒险游戏《黄昏旅馆》,利用 NDS 类书本的产品形态,直接营造出了一种互动电子书的感觉。 图/任天堂 但不管是哪种呈现方式,这些游戏都充分运用了 NDS 的上下两块屏幕,这也是 NDS 与大部分双屏手机最大的不同。任天堂很清楚地知道,NDS 成功的关键,还是如何利用上 NDS 的创新形态和交互方式做出好的游戏内容。 究其根本,硬件只是一个承载内容的容器,最终支撑起 NDS 1.54 亿台销量的,是 5000 多款的双屏游戏。 诚然,手机与掌机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手机比起掌机也更多了内容之外的核心功能,但软件依然是构建产品体验的关键核心,然而双屏折叠手机始终没能吸引主流手机厂商,更遑论是有足够影响力的软件厂商进行适配和开发了。 折叠屏是另一种道路吗? 相比于双屏折叠手机,折叠屏显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曲线。从三星进入折叠屏手机领域算起,摩托罗拉、华为、OPPO、小米、荣耀、vivo 以及传音等各家全球主流厂商都陆续进入了这个赛道。 更值得在意的变化来自于谷歌。从 Android 12L 宣布对折叠屏的支持开始,谷歌就在不断推动系统层面的支持和开发生态的跟进,谷歌系 App 几乎都在适配相关特性。在一个新硬件形态推出后就很快在系统层面给予支持和推动,这在 Android 手机历史上并不多见。 坦率地说,今天折叠屏的软件适配依然是一件不小的挑战。但主流厂商的加入、系统层面的推动,折叠屏显然比起双屏折叠有着更大的可能和希望。 但不管如何,手机厂商对屏幕形态的探索都不会结束。说到底,不管是 PC 扩展显示方案、手机或游戏掌机中的双屏折叠,还是明折叠屏,本质上都是人们对屏幕尺寸的无限追求,与硬件载体本身物理限制之间的对抗。
印度产iPhone 15,还挑不起大梁
2023年9月,Apple“按部就班”地发布了iPhone 15系列手机与新一代Apple Watch。不过可能是因为机型升级“不够诚意”,今年的新iPhone并未能像往年引起数码圈的热议,甚至连“数码春晚”这一称号都被华为的Mate 60 Pro发布会抢走。 不过iPhone 15系列倒也没有说完全从大众视野中走远,自手机发布以来,关于所谓“iPhone不通用USB-C”,“iPhone假5G”的话题可以说层出不穷。今天上午小磊就发现了一个关于iPhone 15的“最新话题”——“Apple打算把中国生产的高质量iPhone出口到欧美,再把印度生产的iPhone卖到中国来”。 说实话,在第一次看到这个话题时,我很难把这则消息当真——这种过于直白的钓鱼技巧仿佛跟2010年前小杂志上鼓吹海外商品质量高的路数一脉相承。本来小雷在看到后都打算截图给朋友当笑话看了,但点开相关文章的评论区,小雷才发现这个说法的受众可一点都不少。 所以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个"印度iPhone专供中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印产iPhone印度自己都不够卖 简单查询,关于印度生产iPhone 15的消息最早源自彭博。在《Apple首次在iPhone首发时销售印度生产的手机》一文中,作者Sankalp Phartiyal提到“在发布日购买的新iPhone型号可能是在印度制造的”。 同时作者引述知情人士,称“美国苹果公司计划在全球销售首日在南亚国家印度和一些其他地区提供印度制造的iPhone 15。尽管绝大多数iPhone 15仍将来自中国,但这将是最新一代印度组装设备首次在销售首日上市。” 图片来源:Apple 其实看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对所谓"印度iPhone专供中国”的假新闻盖棺定论了。但在博流量的自媒体的煽动下,依旧有人对“印度产iPhone”表示担忧。毕竟文章只提到印度iPhone只占一小部分,但没有具体说明这一小部分iPhone卖到了哪里。万一这些iPhone真的是中国特供版本呢? 关于这点大家还真不用担心,因为印度产的iPhone,甚至都不一定够印度市场自己内部消化。 2023年5月4日,Apple公布了截至2023年4月1日的2023财年第二季度财务业绩:数据显示,Apple三个月营收948亿美元,其中美洲、中国和日本市场营收均有所下滑,欧洲市场有6.58亿美元的提升。但除中国和日本市场之外的其余亚太市场却有着极为显著的营收增长,从去年同期的70亿美元提升至81亿美元,增幅超过15%。 图片来源:Apple 毫无疑问,这个“Rest of Asia Pacific”中除了增长已经饱和的澳新市场外,自然就是以印度为首的新兴亚洲市场了。在接受美国电视频道CNBC采访中,Tim Cook表示超出行业预期的业绩表现离不开印度市场的换机需求。 再加上Apple、小米等“国际企业”在印度投产的原因从来都不是印度制造工艺水平有多高,而是以“印度组装”的方式绕开印度对海外科技企业的层层阻挠,本身产量就极为有限的印度产iPhone,当然要优先供应印度本地市场。 “水土不服”的手机工厂 为了满足“Made in India”的有关要求,2017年Apple就开始在印度本地制造、组装iPhone。只不过在用工成本、良品率、原材料和物流等条件的影响下,Apple只在印度本土生产有些年代的旧款iPhone。2020年Apple开始在印度制造iPhone旗舰机型,同时印度工厂也在尽可能地提高产能:根据彭博的消息,截至2023年4月1日,新iPhone中来自印度的比例已经来到了7%。Apple表示,公司希望到2025年将这一比例提高到25%。 换句话说,无论2023年还是2025年,印度制造的iPhone都只占据市场总量的一小部分,中国制造始终是iPhone的质量保证。 只不过中国制造要面临的威胁,并不仅仅是不成气候的印度制造。 图片来源:微博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2021年底越南产AirPods 3大面积“翻车”的场景:不少消费者在收到AirPods 3后发现这批并不是大家熟悉的中国制造,而是产自越南工厂。而且耳机做工参差不齐,有的毛边四溢,有的有胶水残留,有的甚至有明显的电流声,“甚至不如华强北高仿的品质”。 2022年6月,Apple将部分iPad的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越南。2022年8月,有媒体爆料Apple主要供应商立讯精密和富士康已经打算在越南试生产苹果产品,比如Apple Watch,这也是有史以来首次在越南地区生产该设备。 如果说将iPhone订单分到印度是为了满足印度当地的复杂条例要求,那将AirPods 3转移到越南毫无疑问是Apple为了节约成本而作出的大胆尝试。但由于当地生产水平的问题,想用越南等新兴“亚洲工厂”代替中国显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事情。 “中国制造”门槛更高 其实越南版AirPods其实引出了另一种现象,即并非所有企业、所有产品都有资格享受“中国制造”的待遇。首先,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发展毫无疑问是更成熟的代表。相比于东南亚小国刚刚起步的制造工艺,国内的良品率显然也更高。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高的良品率通常也意味着更高的价格。 另一方面,国内经济水平的提升也一同带动了人力成本的提高。这也导致中国制造的成本与日俱增,以至于只有需要高精工艺、有高利润率的产品才有可能安排中国制造。至于运动鞋、T恤衫等对技术要求不高的产品,品牌早就扔给东南亚的小工厂了。而在更高的用工成本和更长的生产周期两大条件的影响下,美国本土面对Apple海量订单同样也无能为力。 图片来源:Apple 换句话说,即使Apple正在寻找中国制造之外的更多可能性,iPhone、iPad等产品依旧离不开中国制造。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可以一直这么无忧无虑下去。 产线转移背后通常意味着供应链调整,而与Apple供应链脱钩的代价是巨大的。曾有十来家中国企业被Apple踢出供应链导致业绩暴跌。以大家熟悉的欧菲光为例,脱离Apple供应链后欧菲光利润曾暴跌90%。 对中国企业来说,进入Apple供应链是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机遇在于Apple的供应链能带来海量订单,而挑战在于企业需要时刻为Apple“脱钩”做准备。为此中国供应商们不得不为下一个10年做准备,于是便有了富士康、立讯精密下场造车;歌尔股份加码AR/VR;蓝思科技进军光伏,长盈精密布局动力电池结构件业务等。 在知乎有一句关于印度市场的名言——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作为亚洲著名的“外企坟场”,风向变幻莫测的印度市场已经让不少国产手机品牌,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调整市场策略。印度是一个巨大潜力的市场,但糟糕的营商却在倒逼众多跨国货退出。 不过即使印度在未来真的对Apple下手,这跟背靠中国智造、“遥遥领先”的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全球最轻最小的VR头显Bigscreen Beyond开始发货:仅重127克
IT之家 9 月 14 日消息,全球最轻最小的 VR 头显 Bigscreen Beyond 已经开始向美国的预订客户发货,这是一款专为长时间的 PC 虚拟现实体验而设计的超轻超小的 SteamVR 头显,并根据用户的 3D 面部扫描定制。 Bigscreen Beyond 的重量仅为 127 克,长 143 毫米,厚 52 毫米,可以放在手掌中。与 Meta Quest Pro 一样使用 pancake 镜片,后面是一对 MicroOLED 显示屏,总分辨率为 5,120 x 2,560,单眼为 2,560 x 2,560,刷新率高达 90Hz。 Bigscreen Beyond 的售价为 1000 美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 7280 元人民币)或每月 32 美元(当前约 233 元人民币),但是不附带位置追踪基站和手柄。该头显使用 SteamVR 追踪系统,所以用户至少需要一个基站,最好是两个以上,以及自己的输入设备,如 Valve Index 手柄。 Beyond 的最大亮点是它是定制的,当用户订购设备时,系统会要求提交 3D 面部扫描,以便头显根据用户的头部形状和 IPD(瞳距)进行定制,这可确保获得最佳的佩戴贴合度,但是无法在事后调整 IPD,因此无法与其他人共享,除非他们的眼睛与你的完全相同。 Bigscreen Beyond 现在还开始接受来自 13 个新国家的订单,包括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塞浦路斯、爱沙尼亚、匈牙利、冰岛、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这些国家是在原有支持的国家之外,包括美国、英国、“大部分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 在 6 月初,Bigscreen 宣布对镜片进行了最后一刻的改进,扩大了 FOV 视场角,提高了中心角分辨率,改善了清晰度和甜蜜点,并减少了模糊等视觉伪影。 Bigscreen 表示,在未来几个月内将发货数万台头显,并且国际发货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开始。此外,音频带配件仍然按计划在第四季度推出,并且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公布更多细节。
性能碾压Llama 2,全球下载量超500万,百川智能开源模型凭什么?
作者 | 漠影 编辑 | 三北 随着“百模大战”进入小考时刻,已经有国产大模型交高分卷了。 9月1日,网信办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公告一声令下,国内头部大模型纷纷面向全社会开放服务,接受新的考验。 正值此时,有一个国产开源大模型已经横扫各大中英文测评榜单,不仅在基座模型测试中碾压Llama 2等开源大模型,还在垂直行业领域远超其他开源模型,展现出“黑马”之势。 据官方数据显示,在GitHub、Hugging Face等知名开源社区,这一模型的8月下载超300万,达到全球同类开源模型最高,可以说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GPT-4平替之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模型的研发团队还率先开放了模型训练过程,连复旦大学计算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奇等都盛赞其“为学术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9月6日,由搜狗创始人王小川创办的公司——百川智能——推出Baichuan 2大模型,同时公布了前文提到的最新进展。王小川说:“Llama2开源模型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开发者)现在可以获得更友好且能力更强的开源模型。” 国产大模型正在改写产业的游戏规则。作为首批开放大模型的企业之一,百川智能最新发布的Baichuan 2大模型实测性能如何?300万/月下载量背后是什么样的战略和行动布局?透过百川大模型的200多天实践,我们能看到国产大模型什么样的破局逻辑? 9月13日,通过对话百川智能技术联创陈炜鹏,智东西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月下载超300万,测评全面碾压Llama 2 随着“百模大战”进入深水区,当下大模型进行简单对话已不足为奇,还要追求“文理兼修”。 百川智能于9月6日新推出的Baichuan 2开源模型,不仅文科能力大幅提高,其在数学能力、代码能力、安全能力、逻辑、语义理解都有明显的提升。陈炜鹏告诉智东西,无论是在MMLU、CMMLU、BBH等综合性基准测评中,还是在GSM8k、HumanEval等垂直领域的测评中,抑或是多语言能力测评中,Baichuan 2都远超同类开源大模型。 ▲Baichuan 2相比于一代Baichuan的能力提升 ​在所有主流中英文通用榜单上,Baichuan 2全面领先Llama 2,而Baichuan2-13B在测评中秒杀所有同尺寸开源模型。 ▲Baichuan 2在通用领域的测评成绩 ​在垂直行业测评榜单中,Baichuan2-13B在法律、数学、医疗领域的模型效果均优于其他开源模型。 ▲Baichuan 2在垂直领域的测评成绩 在跨语言能力测评榜单中,Baichuan2-13B在英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中的能力都超过其它开源模型。 ▲Baichuan 2在多语言领域的测评成绩 IDEA研究院讲席科学家张家兴参与了百川智能最新的发布会,他在会上的圆桌峰会中称:“国内做大模型的团队也很多,能做到Baichuan 2这样效果的还是很少。”实际上,当下很多大模型测评是围绕单点维度进行的,甚至大家看到GPT-4在某些榜单中已经排到了10名往后,其实意义不大。而百川大模型公布了全面性的测评结果,相对更具有说服力。 “除了榜单,场景实测更重要。”陈炜鹏告诉智东西,“目前Baichuan在开源社区总下载量已经超过500万次,月下载量达到300多万次。” ▲Baichuan大模型在开源社区的下载情况 据悉,已有200+企业申请百川大模型开源商用授权,并已将百川模型投入实际生产场景。申请企业涵盖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金融、法律、教育、制造、企业服务等众多领域,合作伙伴群体仍在持续扩大。 可以看到,不仅全面刷榜权威基准,百川智能开源大模型在各行各业已经加速落地。 二、直击商业协议“隐痛”,国产大模型要改变游戏规则 陈炜鹏告诉智东西,采用Baichuan 2,开发者不仅能够得到直接的效果提升,还能够获得更多实际的便利。 比如很多开发者为Llama 2的商业协议所困,迁移到Baichuan 2则可以避开不少“隐痛”。 Llama 2的商用协议对中国开发者并不友好。虽然宣称开源,但其商用协议声明“仅适用于英文为主的环境”。也就是说,如果你做的模型更多是商用于中文场景,是拿不到开源协议的。 ▲Llama 2的商业协议部分内容 对此,Baichuan 2面向中文领域全面开放,且在多语言环境中提供免费服务。陈炜鹏告诉智东西,对于迁移到Baichuan 2的开发者来说,不仅模型效果得以提升,迁移成本也更低。Llama 2等模型所依赖的推理、加速、调优等套件,其中超70%的套件Baichuan 2都同等支持,剩下30%则是不常用的。 直击商业协议“隐痛”,国产大模型厂商正试图改变硅谷主导的游戏规则。 王小川在Baichuan 2的发布会上说:“Llama 2开源模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可以获得比Llama更友好且能力更强的开源模型,能够帮助扶持中国整个生态的发展。” 为了构建大模型生态,9月6日,百川智能率先开放了其大模型训练过程,助力伙伴在理解训练过程的基础上做微调和强化;同时其设立了大模型科研基金,通过跟CCF(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合作,在今年内会大约投入300~400万人民币支持高校项目开发;此外,其还与AWS合作开展了黑客马拉松活动,面向开发者提供算力支持,以鼓励其进行大模型应用的开发。 在国内开源社区建设方面,Baichuan大模型不仅在GitHub、Hugging Face等国际开源社区中上线,最新的Baichuan 2也已经上线了国内的魔塔社区、昇思社区等知名AI社区,壮大本土AI大模型开源生态。 三、全球大模型“乱斗”,百川智能200天“蝶变” 当下,全球AI大模型产业正进入“乱斗”阶段。 这厢,微软将与OpenAI的“铁联盟”关系搁置一边,转而搭上Llama 2等开源模型;那厢,Meta也传出明年要训练对标GPT-3.5的闭源大模型,同时Anthropic、A21 Labs等创企也紧锣密鼓,想要在全行业AI化的浪潮中分一杯羹。 在国内,从自主可控和数字化转型需求出发,“百模大战”已经打响近半年。知名行研机构IDC预测,2026年中国AI大模型市场规模将达到211亿美元,互联网大厂、AI创企、传统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加入了大模型角逐,计划有朝一日做出赶超GPT-4的大模型。 诚然,GPT-4仍然是一堵高墙,但其早已不是业内唯一选择。国内的开源大模型已经在更多需要私有化部署、轻量化应用和自主可控技术的场景,填补空缺位置。 百川智能正是率先抓住了这样的市场空缺机遇,在过去的200多天里探索“蝶变”。 按照百川智能创立之初的计划,其预计在2023年三季度推出500亿规模参数的模型,四季度发表对标GPT-3.5的模型,在2024年一季度的时候发布超级应用。 实际上,团队一方面顺利执行原计划,另一方面开辟了开源路线——在二季度发现中国有开源模型的需求,于是从6月开始以平均每月一次的频率发布了开源模型,免费开源了7B、13B不同尺寸的大模型。 为什么能够如此快速反应,且迭代如此之快? 陈炜鹏向智东西道出背后的一个关键要点:百川智能将搜索的经验快速迁移到大模型的研发中。回顾大模型的训练过程,陈炜鹏解读道,这就类似一个“造火箭”系统化工程。对于百川智能团队来说,这与其熟悉的搜索研发模式有相似之处,将复杂的系统做拆解,通过过程评估来推动团队的协同,显著提升团队的效果。 在技术方面,大模型和搜索有很多重合的技术栈,比如在大模型训练中关键的数据环节,团队基于搜索经验实现数据精选和处理,数据处理环节实现千亿数据的小时级去重,并通过多粒度内容质量打分提升大模型质量。正是基于这种精细构造的数据,百川智能采用了开源最大的2.6T语料训练7B/13B的模型。在模型研发的过程中,百川也探索了基于自己数据的scaling law(比例定律),实现了实现高效、稳定、可预测。 据悉,团队在千卡的A800集群里面达到180TFLOPS的训练性能,使得机器利用率超过50%,在行业中间也处于最高水平之一。而跳出模型训练本身来说,通过多次迭代并通过开源社区反馈,百川智能不断提升Baichuan大模型的竞争力,也同时为闭源大模型的开发提供助力。 结语:从闭源到开源,国产AI大模型加速突破 “百模大战”狂飙200天,目前已进入了阶段性“交卷”时刻。国内不仅有大厂的闭源大模型产品面向全社会开放,也有AI创企如百川智能研发的开源大模型获得了权威测评、开发者社区和行业客户的多方面认可。 虽然GPT-4依然强势,但国内开源大模型已经能够进行部分替代。在私有化部署、轻量化应用及自主可控要求高的场景中,以Baichuan 2为代表的大模型找到市场空缺,快速行动。 与此同时,相比于ChatGPT强调的语言对话能力,国内大模型在数学、逻辑、代码等领域都在加速突破。这些能力代表着大模型要真正摆脱“幻觉”,从而开拓着更广阔的潜在市场。
又一批汽车申报!天气渐寒车市却更“热闹”了
今年的新能源车市可谓“神仙打架”。截至8月份,上新乘用车中仅有25款燃油车和12款油混车,其他66款新车均归属于新能源阵营,占比高达64%,俨然成为车企的主要发力点。 然而,不少车企曾表示将重磅产品放在年底发布,比如小鹏X9、问界M9等等。还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进入第四季度,现如今小通才能在工信部申报信息中看到它们的身影。 快到年底了,是时候实现今年立过的Flag了,不妨看看这些车型值不值得压轴登场。 问界M9:真就1000万以内最好的SUV? 前有声称“500万以内最好的SUV”的理想L9,后有号称“重新定义1000万以内最好的SUV”的问界M9。今年4月份,AITO问界M9首次亮相并开启增程版和纯电版车型的预售,预计售价区间为50万元-60万元。 开启预售当天,余承东对问界M9的评价是,“既有全尺寸旗舰SUV的超大空间,又有小车的灵活驾乘体验,配备超越百万豪车的底盘悬架系统,更重要的是搭载了华为最全的智能汽车全栈技术解决方案。” 不难得知,华为看家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技术都会应用在问界M9上,但问界M9毕竟是一款大型SUV,即便多“遥遥领先”,受众群体也不会太多。为了匹配订单和产能之间的平衡,把AITO问界M9的上市时间放在第四季度也很合理。 而在此次申报信息中,问界M9的尺寸数据和动力参数曝光。 车身尺寸方面,问界M9长宽高分别为5230/1999/1800mm,轴距为3110mm,对比理想L9的5218/1998/1800mm,轴距为3105mm,问界M9的车身尺寸和轴距都有一定领先。 动力方面,问界M9提供增程版和纯电版两种动力。其中,增程版搭载由1.5T四缸增程器和双电动机组成的增程式混动系统,对比问界M7的四驱版本,前电动机的最大功率提升至165kW,发动机和后电动机的数据没有变化。 问界M9搭载前后双电机,而AITO品牌目前仅推出问界M5纯电一款纯电动车型。相比之下,问界M9后电动机的最大功率达到230kW,比问界M5纯电更高,但前发动机的最大功率没有改动,依然是160kW。 就综合实力而言,小通认为问界M9的定位与理想L9相似,上市之后两者必然会成为竞争对手。不过“重新定义1000万以内最好的SUV”的口号,还是有太多的宣传意义,关键还得看最终体验如何。 小鹏X9:年轻人真会喜欢这样的MPV? 何小鹏曾透露,将用首款MPV X9来打开“年轻态”MPV市场。不得不说,年轻MPV确实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市场,毕竟国内MPV车型基本是走经济实惠、大气舒适这两条路线的其中一条。 小鹏X9将会在第四季度发布,靠什么来吸引年轻人成为产品的看点。而在申报图中,小通看到了小鹏X9的真面目以及相关参数。 我们可以在小鹏X9找到一些家族式设计元素,比如前大灯组位置,但格栅下方的块状元素是小鹏汽车首次应用,有点雷克萨斯LM那味了。另外,两侧的侧滑门和隐藏式门把手都有提供,但后车窗的倾角很大,与普通MPV的设计理念不同,这就让人期待小鹏X9最后一排的空间表现了。 通过工信部提供的消息我们还可以知道,小鹏X9长宽高分别是5293/1988/1785mm,轴距为3160mm,是小鹏汽车目前体型最大的一款车型。 动力方面,小鹏X9可选两驱和四驱,四驱版前后双电机的功率分别为135kW/235kW,两驱版本的后电机为235kW,动力电池则是采用三元锂离子电池。 小鹏X9毕竟是品牌的旗舰MPV,小通预计新车将会采用小鹏最新的扶摇架构,支持800V超级快充,XNGP系统也会应用上,在科技体验方面应该很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不过,在许多人的印象中MPV都是老板车/保姆车的象征,而且相比普通的家轿和SUV,其操控感没那么强,停车也有压力,年轻人真的需要一台体形这么大的MPV吗? 小通倒认为,不管是怎样的形态,只要解决了出行的痛点,那就能抢占市场的一席之地。 方程豹豹 5:越野配置够强悍吗? 8月14日,方程豹豹5的官图正式发布,将在第四季度上市。据了解,豹5的预计售价会在40万元左右,所以豹5的主要竞争对手不会是上百万的奔驰大G,而是坦克500 Hi4-T。 足够硬朗的越野风造型确实很有辨识度,较大的接近角、离去角和离地间隙,预计会带来不错的通过性表现。另外,非承载式车身结构、全新混动平台DMO、云辇-P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等硬件,配合前200kW后285kW的双电机系统,为方程豹豹5的越野性能添砖加瓦。 小通认为,混动可能是越野车目前的最佳动力方案。要知道,方程豹豹5作为一款中大型SUV,拥有4s级的官方百公里加速时间,以及1200km的综合续航里程,更适合复杂的户外路况。更重要的是,很多复杂精密的系统,加入电机后变得简单不少。 有比亚迪品牌的加持,方程豹豹5上市前期的热度无疑会很高,但方程豹品牌的定位偏小众,豹5后续市场热度走势会逐渐下降,可能会与坦克500齐平。 昊铂HT:鸥翼门也可以选装 继发布跑车SSR和中大型轿车昊铂GT之后,昊铂第三款车型——昊铂HT也即将登场。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昊铂HT的长宽高分别为4935/1920/1700mm,轴距为2935mm,这是一款比AION LX定位更高的中大型SUV。换而言之,昊铂HT是重新开发的车型,而不是“昊铂版AION LX”。 本次申报的只有单电机版本,最大功率为250kW,这一参数与昊铂GT 710后驱版一致,已知昊铂GT 710后驱版的零百加速时间为4.9s,同动力总成的昊铂HT在零百加速时间上可能会慢一些。 不过,昊铂HT的整车设计极具运动感,极简风前脸、宽大的通风口、溜背式车身造型,以及微微翘起的小鸭尾,都在暗示着这是一款主打运动属性的SUV,不排除未来会推出双电机版本的昊铂HT。 值得一提的是,新车将有望配备车顶激光雷达+前翼子板激光雷达,并且可选装鸥翼门。虽然在性能上可能不及昊铂GT 710后驱版,但昊铂HT的排面还是有的。 这些新车也在路上 以上四款车型是有望在今年第四季度上市的新能源车。小通认为,它们的综合实力很强,某些方面完全超越同级别对手,但当中有些车型也因此没有照顾到所有细节。 除此之外,双电机版新款特斯拉Model 3的申报信息也曝光,双电机版本的最大功率可达331kW,同时小通注意到申报车型采用的是“Model 3+”尾标,或许以后的新款特斯拉Model 3双电机版会像领克03+一样,加入“+”这一符号。 与此同时,其他传统车企也将迅速扩大旗下的新能源产品布局,埃安将推出AION S MAX,电机最大功率为180kW,比AION S PLUS更大;捷途将推出山海L9,配备1.5T插电混动系统,造型也更加大气;沃尔沃将推出与极氪X同平台的沃尔沃EX30等等。 相比之下,采用传统内燃机的新车似乎越来越少了,经过整理后发现,不过只有新款奥迪Q3、标致新408、日产Pathfinder、江铃福特Bronco等少量新车而已。 很多车企公布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而现在正是他们往电动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可以预见,这场新能源市场之战,越到后面越惨烈。
丰田下一代电动汽车将于2026年上市,续航里程达800公里
IT之家 9 月 14 日消息,丰田公司计划在 2026 年推出下一代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将达到 800 公里,并且上市时比丰田 bZ4X 便宜 40%。 该电动汽车将提供两种新型电池选择,分别是注重续航里程的锂离子电池和注重价格实惠的磷酸铁锂电池。在 2027 年和 2028 年之间,丰田还将推出一种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续航里程将达到 1000 公里,并且比现有的锂离子电池便宜 10%。 丰田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将销售 350 万辆纯电动汽车,其中其中 170 万辆是这些车辆。 丰田公司的电动汽车开发中心主席加藤岳雄表示:“我们需要各种类型的电池,就像我们有不同类型的发动机一样。提供与各种车型和客户需求相适应的电池解决方案是很重要的。” 丰田公司表示,降低电池的高度是提高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这样可以降低车身高度,减少空气阻力。目前的 bZ4X 电池高度约为 150 毫米,而下一代车型的电池高度将减少到 120 毫米。丰田还确认,这将使其能够生产电池高度目标为 100 毫米的“高性能运动车型”。 IT之家注意到,除了锂离子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外,丰田公司还在研发固态电池,这是一种使用固体电解质而不是液体电解质的新型电池。丰田公司表示已经在固态电池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并计划在 2028 年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第一代固态电池也将提供 1000 公里的续航里程,并且可以在 10 分钟内通过快充从 10% 充到 80%,而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则需要 20 分钟。丰田公司还在开发一种更高规格的固态电池,目标是提供 1600 公里以上的续航里程。
威马这次要“开心”?
继威马终止与 Apollo 出行在港交所的 RTO 进程后,“威马汽车卖身记”故事来到新续集——威马卖身给开心汽车。 9 月 11 日晚间,开心汽车控股发布公告称,已与威马汽车签署了一份不具约束力的收购条款清单,计划发行一定数量的新股,以收购其现有股东持有的威马汽车 100% 的股权。 伴随着开心汽车接手,威马汽车或再次得到续命。 开心并购威马,图什么? 一位接近开心汽车的知情人士透露,开心汽车与威马就并购一事已谈了许久,开心汽车对威马的收购是整体收购,包含海外母公司和国内资产。 据悉,由于美股的流程比较简单,此次并购或很快会有进一步消息。 事实上,从威马的动态也不难看出,开心汽车与威马的并购行为并非突发情况,而是一次商议之后的布局。 9 月 8 日,威马汽车的“接盘前任”Apollo 出行发布公告称,相关各方已同意终止收购威马汽车,公告提及终止收购的原因包括全球市场动荡及地缘政治冲突、金融市场氛围持续不确定以及疫情后短期经济复苏等商业因素。 随后,威马确认了这一消息,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经过深思熟虑,威马汽车自愿终止与 Apollo 出行在港交所的 RTO 进程。” Apollo 出行退场,开心汽车迅速上位。 公开资料显示,开心汽车前身为人人汽车,是人人网旗下的二手车经销商集团,成立于 2015 年,于 2017 年进入二手车零售领域,2019 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开心汽车前期主营业务为汽车金融业务,2021 年开启造车业务,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事业部,组建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和营销等团队。 此次收购威马,其实也是开心汽车造车布局的一部分。但在外界看来,此次并购事件不是一次“你强我弱”的商业行为,而更像是相互救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威马汽车的经营困境早已是摆在台面的事实,今年年初,威马汽车员工停薪留职、办公室断水断网等消息层出不穷,经营基本处于停摆状态。 反观开心汽车,其自 2019 年以来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20-2022 年三年间净亏损分别达到 530 万美元、1.965 亿美元和 8470.6 万美元的净亏损,累计亏损达 2.865 亿美元。 在业务经营不善的局面下还要流血并购威马,开心汽车瞄向的,其实是威马汽车有生产资质的两座工厂。 开心汽车在公告中表示,目前威马拥有两座工业 4.0 标准的智能制造基地——温州生产基地、黄冈生产基地(预计能够实现 25 万台年产能),并且兼具智造基地和两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这不仅是威马仅存的值钱资产,而且是目前汽车市场的稀有资源。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政策出台,工信部发放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屈指可数,此前自游家就曾因为不具备“双资质”而不得不宣告无法交付。 开心汽车有意造车,而威马需要“接盘侠”,由此达成了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开心汽车近三个月来的第二次并购行为。今年 8 月底,开心汽车宣布并购茂林斯达交割完毕,茂林斯达正式成为开心汽车全资控股子公司。 据悉,开心汽车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定位将集中在微型纯电动车,主要面向海外市场,价格定位在 10 万元以内,瞄准 3 到 6 线城市。 尽管是各取所需,但此次并购对双方来说是否是一笔好生意,还需要打个问号。 威马再次“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自去年以来,威马已经多次为“活下去”寻找接盘的下家。 即使是在经营状况出现危机时,其在去年 12 月还拿到了来自绵阳市地方政府注资,获得国企加持,注册资本由 1.7 亿人民币增至 5.2 亿人民币。 当时,威马子公司威马汽车科技(四川)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经理也发生了变化,由沈晖变更为何伟;绵阳安州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新股东,持股约 67.3%,而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则减至 32.7%。 只不过,这些资金难以拯救失血严重的威马,其经营状况持续恶化,接连被曝出员工停薪留职、因资金问题导致停工停产物业费欠缴、难以承担 App 维护迭代的成本、销售渠道处于瘫痪状态等消息。 在濒临破产的危机时刻,沈晖为威马找到了下家,即 Apollo出行。 今年 1 月,Apollo 出行宣布拟 20.23 亿美元收购威马控股全资附属公司 WM Motor Global Investment Limited 的全部已发行股本,并将通过以每股 0.55 港元的发行价配发 288 亿股代价股份的方式进行结算。 当时,为补充流动资金,威马在上市前还获得三笔资金支持,接近 20 亿人民币——港澳地区某知名商业银行投资了 2.5 亿元港币;正威国际投资 5 亿元人民币;雅居乐集团投资 15 亿元港币。 图片来源:沈晖微博 当外界以为威马抱上大腿暂时渡过危机时,其却宣布终止了 IPO 进程,转而投向开心汽车。此时的威马,正贯彻着当初沈晖在社交媒体所说“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这一次,威马又能够续命多久。 对于此次交易,投资者们也已用实际行动表态。截至美东时间 9 月 13 日开盘,开心汽车股价依旧不足 1 美元,开盘价为 0.2610。 今年 3 月份,开心汽车还收到了纳斯达克的通知函,称其股票收盘价不符合纳斯达克的最低股价要求。纳斯达克为公司提供了 180 天的时间来恢复合规性。按照公告时间计算,2023 年 9 月 25 日将是最终期限,若开心汽车仍不符合最低股价要求,将面临退市。 威马依旧前途未卜,但沈晖已人在国外。相似的剧情,犹如历史重演。虽然沈晖已在其微博上说明是出差,但何时回国也成为网友们尤为关注的问题。 作者 | 肖漫,编辑 | 张敏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