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不装电池也能“自动驾驶”,这个机器人还能无限续航
不装电池,也能自动驾驶的“车”出现了。 甚至还会自动收集能量持续运行,完全没有里程焦虑(手动狗头)。 不错,这么一个小机器人,其实靠的是光和无线电波供能。其名MilliMobile,来自华盛顿大学。 尽管只有指甲盖大小,重量跟葡萄干差不多,但它背起3倍于自重的设备并不费劲。 并且不仅能跑水泥路,在“乡村土路”上也能行动自如。 图源:华盛顿大学 首个无电池自主机器人 携带传感器的小型机器人常常被用来执行检测气体泄漏、跟踪仓储等工业任务。但其面临的一大问题是,一次性电池不仅会限制机器人的使用寿命,也不太环保。 研究人员为此一直在寻求替代方案,比如把传感器直接绑到昆虫身上…… 图源:华盛顿大学 但显然,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们认为过去的一些办法不够可控。他们的新想法是,采用“间歇运动”的方式来驱动机器人。 简单来说,一方面,是减小机器人的尺寸和重量,让它能在极低的功率下运行(57微瓦以下)。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给MilliMobile装上了薄膜电容,来存储太阳光/无线电波带来的能量。当电容存储的能量达到一定阈值,就能驱动电机产生一个短暂的运动脉冲,让机器人动起来。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产生一丝疑问:就这?这机器人真能跑得起来? 研究人员还真实验成功了:即使是在阴天,MilliMobile也能在1个小时里移动10米的距离—— 速度确实谈不上快,但研究人员表示,只要它能以此速度持续运行,就能为那些以往难以通过部署传感器来获取数据的区域,带来新的机器人能力。 并且就像一开始提到的,MilliMobile虽小却五脏俱全,装载了: 4个光电二极管,用于检测4个方向的光强度,让机器人能自主寻找光源进行充电 温湿度传感器 加速度计 磁传感器 气体传感器 微型相机 无线通信芯片 这样一来,MilliMobile就具备了各种传感能力,能探测地形自动驾驶。 能自己转向光源给自己充电: 能完成丰富的空间采样,创建更详细的环境视图。 通过在软件层面优化同步传输协议,还能在200米范围内传输数据。 简单总结一下,可以说,MilliMobile在供电、控制和通信等方面都实现了自主性。 还有科技网站评价说:是有那么点科幻照进现实的味道了。 你觉得呢?
马斯克遇难题:未来10年内,人形机器人行业难以大规模商业落地
尽管中国每年生产数千台硬件产品,但都未实现量产或数千米行走,多在实验室研发和测试。业内预测,可能需要未来20-30年后,人形机器人才能进入家庭。当下,人形机器人的表演性质大于实用性质。 由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马斯克与虚拟机器人之间亲密图像(图片来源:X/@danielmarven) 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 AI 大模型技术加速革新,特斯拉旗下人形机器人也迎来“进化”。 9月末,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立的特斯拉发布视频,展示其研发的最新“擎天柱”(Optimus)人形机器人,能够执行多种任务,包括视觉分类积木和简单瑜伽动作等,还称其神经网络已经完成了端到端的训练。 马斯克随后评价称,上述进展是一个重要的“Progress(进步)”。 对此,追觅科技创新机器人业务产品总监刘宇龙 告诉钛媒体App:“上述进展已经存在于理论层面,而特斯拉把学术研究转化为工程,并向着产品化更进一步。” 特斯拉Optimus做瑜伽动作的动图(图片来源:特斯拉官方账号) 早前马斯克已经表示,人形机器人Optimus最终价格可能低于2万美元,预计3-5年内量产。一旦产品成熟,量产数量可能将达到100亿-200亿台——超过了地球人口的数倍,市场或超电动车达百亿美金级规模。“未来,地球上机器人的数量将超过人类,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机器人。” 实际上,借助 AI 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市场近期十分火爆。二级市场,年初至今,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平均上涨13.74%,跑赢同期上证指数,昊志机电等多只个股累计涨幅超50%;投融资方面,腾讯、百度、比亚迪、软银愿景基金、高瓴、蓝驰创投等数十家头部企业和机构入局,优必选、追觅、傅利叶智能、星动纪元等多家涉足相关技术的公司已累计完成超过50亿元融资。 然而,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仍面临大规模商业化难题。尽管中国每年生产数千台硬件产品,但都未实现大规模量产和商业落地,多在实验室研发和测试。业内预测,可能需要未来20-30年后,人形机器人才能进入家庭。 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则直言,人形机器人企业真正形成量产规模,至少需要10年的一个周期。 如今,“世界首富”马斯克正遭遇一道难题:无论是 AI 大模型,还是“具身智能”概念,也很难实现人形机器人行业规模化落地。 基础技术薄弱,人形机器人落地面临四大挑战 人形机器人是一种旨在模仿人类外观和行为的机器人,尤其特指具有和人类相似肌体的种类,更多应用于服务、工业、军事类场景领域,如替代人类做物流分拣工作、国防军事、生活生产、家政服务等。 自1970年代起,人形机器人技术逐步落地。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于1972年发布首个全尺寸人形智能机器人WABOT-1,尽管当时技术能力仍比较弱,但它可以透过人工嘴以日语与人交流,随后WABOT二代可演奏风琴、阅读乐谱等,使人们看到仿生机器人替代“人类”的可能性。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研发出号称世界上第一个有类似人类感情的机器人。2016年,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发布双足机器人Atlas,具有极强的平衡性和越障能力,能够承担危险环境搜救任务。如今,市场已逐步将人形机器人从科学幻想到实验室,再到产业当中。 事实上,人形机器人作为机器人的最高级形态,是衡量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识。 从产业链来看,人形机器人上下游十分复杂,包括控制、伺服、传感、交互等供应系统,涉及数百家零部件厂商。钛媒体App简单梳理了一张思维导图: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整理(来源:钛媒体App) 另据Markets and Markets预计,预计到2027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7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63.5%,市场发展广阔。 然而,作为新兴科技产物,尽管中国机器人产业链齐全、应用规模广泛,但目前国内市场上诞生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层面上还停留在新产品对外发布阶段,商业层面上还未实现大规模量产和商业落地,而且企业自身亏损严重。 钛媒体App经过多个企业、行业走访交流发展,要想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目前主要面临四大挑战:企业研发高亏损严重,基础技术能力薄弱、从而产品力弱造成市场需求减少,算力能力需求大,以及机器人数据安全体系不足。 首先是人形机器人造血难、研发高、亏损严重。 “人形机器人是 AI 领域中最烧钱的产业,可能资本市场投入100个亿在短期内也很难会有产品和技术产生。”澎湃新闻引述的一位行业人士这样表示。 今年2月,人形机器人公司优必选科技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2年9月的33个月内,优必选总净亏损额高达24.03亿元,同期研发总支出达12.7亿元,相当于优必选每赚1块钱其中超过一半要放研发当中。造血能力弱、高额亏损、研发投入高,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常态。 另一家由软银资本投资的国内人形机器人公司“达闼科技”,于2019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招股书显示,该公司2018年净亏损达到1.57亿美元,而在2017年,这一数字仅为 4770 万美元,同期毛利润640万美元,运营亏损达7240万美元。而2018年该公司研发支出达5410万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38.5%,甚至超出了毛利润。 一个关键点在于,这些人形机器人企业大都是政企领域,回款长、客户依赖性较强。 其中,优必选招股书显示,临平开发建设为优必选2020年至2022年的前五大客户,贡献收入分别为1.24亿元、6315.9万元、4921.4万元,占比分别16.8%、7.7%、9.3%,三年累计实现销售金额超2亿元。而达闼2018年的前六大客户占总收入的97%,集中度很高。 “为改进和完善我们对营运资金的管理并缩短现金周转周期,我们将继续利用我们的既定地位与客户及供应商进行谈判,以获得更具吸引力的合同条款,并实施更严格的信贷期限审查及批准程序。未来,我们计划与更多信用状况良好的客户建立关系,亦期望以更有效的方式收回我们的贸易应收款项并且实施相关措施。”优必选在招股书中给出改进意见。 那么,优必选的盈利点之一在哪呢?答案是政府补助。招股书显示,2020财年、2021财年、2022财年及2023年前四个月,公司确认政府补贴金额分别为6620万、5950万、2660万、880万元。 优必选认为政府补助的风险点在于,政府补贴的时间、金额及条件由政府部门全权酌情决定,如果停止补贴或减少补贴等,则或会对公司业务、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前景造成不利影响。 长期来看,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没有一个盈利模式,高昂的研发投入和人员投入,使得企业长期亏损,而且这个情况会长期存在。 其次,国内人形机器人的基础技术能力薄弱,只依靠现有的软件算法和产业链支持,无法提升产品的创新能力。 今年8月举行的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共有160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参展,带来了近600件展品。其中有超过20款人形机器人产品或模型在现场展示,引发关注,现场人群挤到水泄不通。 然而,钛媒体App编辑在本届机器人大会上看到的一个小插曲:8月17日中午12点30分左右,某国内企业展示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在展区突然从滑轮上摔倒,部分零部件散落地上。事发仅几秒,现场人员迅速将其扶起并推往后台。 这不是人形机器人第一次摔倒。两年前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一款人形机器人在公开表演期间走路不稳随后倒下。而更多的人形机器人产品,目前基本属于PPT、视频展示或测试,很少能对外公开演示一小时以上。 因此在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很多人形机器人企业为防止出现意外,并没有演示设备长时间走路,而最终现场展览的人形机器人,要么静态、PPT图片或只有上半身有动作,要么通过滑轮、平地等方式行走最多100米距离。 一位行业人士告诉钛媒体App,目前国内的人形机器人技术还远远达不到量产应用标准,主要是基础技术薄弱、工程化难度较大,至多属于短程测试,人形机器人的表演性质大于实用性质。 “人形机器人企业目前只做表演,这说明离应用还很远。大家幻想人形机器人无所不能且通用,但实际上我们连专用都达不到。各家展示的人形机器人基本没什么区别,没有新的创新能力,这就是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现状。”某家人形机器人公司负责人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一场闭门圆桌中表示。 他直言,现在行业里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一个人做报告,1000人拍照片;一个机器人参展,所有同行来观展、模仿,没有人打算再做全新的创新技术路径。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在一份报告曾提到,尽管中国机器人密度超美国,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美国的基础技术实力强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而这种基础技术薄弱,导致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对人形机器人期待值降低。多位行业人士告诉钛媒体App,目前企业将人形机器人以“免费代售”形式捆绑其他公司产品现象比较普遍,更多是演示、简单的导览工作,而非真正的实用创新。 某银行在2023年服贸会期间展示了一台人形机器人,但设备却没有正常供电,基本都是人工在介绍(来源:钛媒体App编辑拍摄) 一位供应商企业负责人告诉钛媒体App,其公司采购了人形机器人,并内部测试了一段时间,但发现无法实际应用到工厂中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因此,最终公司不得不选择与机器人企业协商退货事宜。 第三,人形机器人的算力能力需求大。 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在演讲中表示,计算能力的挑战非常重要,即使谷歌研发的Robotics Transformer模型,要做到机器人控制的话,只能达到三个赫兹的水平,和通用人形机器人需要的500个赫兹差的很远,距离实际需要的控制水平仍有许多事情要做。 从动态角度看,人形机器人需要实时控制系统,所有的伺服关节也要同步运动,传感器的数据也要同步采集,从而保证算法的输入和输出都始终处于一个节拍,从而保证算法的性能。所以,实时算法急需高算力的支撑,让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完成计算。 优必选北研所高级算法工程师董浩曾提到,在算力层面,机器人控制系统可以为开发者提供最多三个主控板卡,每个板卡可以选择Arm、DSP和X86不同的硬件平台来进行配置,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算力需求。 位置、姿态、速度和力,都是人形机器人需要高算力能力的重要原因。而人形机器人未来的目标是要走进千家万户,这就要求必须具备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算法,包括走路时对地面的适应性、手臂工作时对障碍物的适应性、机器人在人机交互、人机协同时的适应性。这些复杂算法都对控制器的算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最后,机器人在数据安全能力和体系上都存在不足。 2023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姚期智提到,机器人的发展需要收集很多数据,其中也面临很多安全隐私等方面问题。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RoMeLa实验室创始人Dennis Hong则表示,此前其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因为数据安全问题造成了意外事件。因此,其团队目前在机器人扭力控制方面加大了很多安全层,比如说振动、加速、扭矩等,如果出现危险团队会立刻断电,防止人形机器人不受控制。 而随着ChatGPT引发大模型热潮,公众比较担心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恶意利用,可能带来的数据安全问题,例如利用自然语言编写能力编写恶意软件逃避防病毒软件检测;利用对话功能冒充真实的人或者组织骗取他人信息;企业员工使用ChatGPT进行辅助工作泄露商业机密等。 “在机器人的实际应用中,家庭场景最具挑战性。而马斯克的人形机器人首选应用在工厂和办公室,因其环境稳定。但家庭环境的非标准化需求,对人形机器人的硬软件要求更高。”有行业人士公开表示。短期内过度追捧人形机器人对行业发展不利,因为人形机器人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赛道,不是炒作就能解决的。 曹巍则认为,国内目前还不能说已经来到了人形机器人的时代,更为合适的是通用机器人的时代。即便通用机器人虽然不一定具备人形,但未来这类机器人或能够解决各类不同的任务。 政策支持加码,人形机器人寻路 “作为AI大模型爆发元年,2023年对机器人产业是一个遇见‘iPhone时刻’的奇点。”刘宇龙告诉钛媒体App。 自2023年起,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 AI 大模型风靡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多家企业公布通用人形机器人产品。 今年3月,机器人公司追觅公布了其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产品,实现了高度仿生,身高178cm,体重56kg,全身共44个自由度,可以完成单腿站立,同时集成了AI大模型,具备高质量的对话沟通能力。 今年8月,曾拥有百万年薪的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彭志辉),联合成立了智元机器人公司,并发布了其最新首款具身智能的通用人形机器人远征 A1,身高175cm,体重53kg,最高步速可达7km/h,全身49个自由度,可以执行双足行走、智能任务、人机互动等,并采用上下肢分体的模块化设计,成本价不到20万元,预计明年快速切入商业化落地。 “人形机器人行业现正受到两大影响:一是AI的快速发展使机器人能理解并执行人的指令;二是关键部件成本的迅速下降。这预示着行业正处于一个大规模商业化的转折点。”智元公司高管对钛媒体App表示,目前其本体的国产化率能够达到80%-90%以上。除了一些个别芯片之外,基本上都是用国产零组件,应用于汽车工业领域等。 值得注意的是,智元公司提到的“具身智能”(Embodied AI),是指一种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核心是利用本体、小脑和大脑三部分,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获取信息、理解问题、做出决策并实现行动,从而产生智能行为和适应性。今年一场半导体会议上,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AI 的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随后这一概念就引发了众多关注。 “在AI大模型快速发展的当下,人形机器人可作为优质载体,提升自身的‘自主功能’,实现 AI '具身化'。现在机器人上的许多关键技术节点已经突破了,加上 AI 大模型技术,我相信能够更好地提升机器人的产品智能化体验。例如能让人形机器人的智能交互变得更加‘像人’,这都会极大加速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进程。”刘宇龙表示。 刘宇龙对钛媒体App表示,很多机器人公司已不局限于搭建机器人身体与小脑,更亲自做场景下的应用。任务完成度也可评估机器人的设计和制造。借助大模型的语义理解和视觉模仿学习,人形机器人能如自主拉花咖啡等技能。结合高功率密度电机、深度相机等关键部件和高精度算法,实现精确的眼手协调配合。 “在我们看来,机器人能自主完成咖啡拉花,显示其作为硬件平台,已从实验室走向人类生活的应用。若基于追觅人形机器人已有的优秀本体,我们每年开发3个应用场景,5年可达15个。开发者进一步开发这些场景,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将迅速扩展。”刘宇龙表示,目前追觅科技每年研发费占比超过10%,研发投入始终高于同行,其中1/3投入在本领域的产品迭代,1/3投入产品创新,1/3投入到新领域创新。 除了追觅和智元机器人,一些原有深耕四足机器人的企业也开始瞄准人形机器人赛道,比如宇树科技。 “我个人早几年不看好人形机器人这个事情,因为我一直觉得目前人类的控制技术完全没办法驾驭人形机器人这么复杂的机器人形态,”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机器人大会上讲到,“去年底由于通用性 AI 进展远超我个人预期,我们开始立项做通用人形机器人。” 曹巍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投入使用以及科学生态圈的打造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而且有非常明确的人形机器人政策指引和政策落地。在人口增长放缓、老龄化比例上升的当下,AI 机器人有望帮助人类解决关键性问题。他直言,从整个科学生态圈的视角来看,未来中国一定会诞生伟大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当前,中国正加大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北京、深圳、上海先后发布产业支持政策。 5月31日,深圳发布《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提出,孵化高度智能化的生产机器人,加快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6月15日,上海市印发《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瞄准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构建通用大模型,面向垂直领域发展产业生态,建设国际算法创新基地,加快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 6月28日,北京市印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称打造对标国际领先人形机器人产品,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攻关和工程化,加快建设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预计到2025年,北京机器人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达50%以上,搭建50个机器人应用场景示范项目,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达到360台/万人,产值规模达到100亿元。 曹巍在9月6日的一场线上直播中表示,当下创业者需要寻找人形机器人的窗口期,趁市场比较热,尽可能多地筹集资金。尤其人形机器人行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未来会突然爆发产生商业价值。但目前来看,市场产生了过高的预期,因此现在比较热的时间点下,创业者需要多储备资金,然后等着“过冬”。 刘宇龙表示,目前机器人行业正在形成类似智能手机的生态,形成标准化的产业链,在这过程中,会催生对于关节模组、灵巧手等关键执行部件以符合人形机器人需求的控制大脑等多类零部件的需求,毫无疑问会成为下一个商业化风口。他强调,企业应该以机器人的技术和能力,解决行业痛点和效率,机器人价值才能得到指数级的提升。 吉林大学唐敖庆讲座教授任雷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关注度呈周期性变化,有时由技术驱动,有时受其他因素影响。而马斯克此次发布的“擎天柱”对当前的热潮起了关键作用。 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一场主题论坛上,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表示,通用 AI 技术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人形机器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驱动,人类正在迎来人形机器人与通用 AI 融合发展的热潮。“面向安防、制造、公共服务和特种应用等场景的需求,将推动重点行业应用落地,带动技术产品迭代升级,鼓励重点行业和地方政府探索开放应用场景,拓展新模式、新服务和新业态。” 徐晓兰强调,下一步工信部将坚持顶层设计,通过指导产业创新发展、整机带动、软硬协同和生态构建,来推动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和产业的高水平发展。
高通不止担忧华为的翻盘
天下苦“高通税”久矣。 文/何伊然 编辑/杨羽 虽然高通上海研发中心裁员的新闻一度闹得沸沸扬扬,但高通绝不可能离开中国。 毕竟最近十年,中国市场一直是高通最重要的营收来源地,中国大陆在高通营收的占比从2013财年的49.4%一路攀升至2022财年的63.5%。华为、小米、OPPO、 VIVO、中兴、联想、比亚迪都是高通的客户。是的,华为也是,在麒麟芯片被“绝版”后,其手机芯片购买自高通和联发科。 直到8月底,华为震撼发布Mate 60系列手机,并宣布从2024年开始在其智能手机上全面采用自主研发的麒麟处理器。 随即,被誉为行业风向标的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就发帖表示,麒麟9000s SoC芯片让高通成为了最大输家。 本来据第三方估计,华为在2022年向高通采购了2300—2500万颗SoC(手机系统级)芯片,预计2023年采购量进一步涨到了4000—4200万颗。不仅包括骁龙系列芯片,还包括中低端手机芯片、智能驾驶芯片、物联网芯片等多个品类。 随着华为麒麟芯片量产,外界预计2024年华为对高通芯片的需求将出现断崖式下滑。 同时,华为的强势回归大概率会对其他安卓品牌手机的销量产生极大的冲击,这或许会造成其他品牌手机出货量下降,间接影响高通的销量。 但华为的麒麟芯片回归并不是造成高通全球裁员的最重要原因。 01 9月20日,社交媒体传言高通上海研发中心裁员,其中Wi-Fi部门大约50多人(包括软件+验证)将会全部裁掉,设计相关人员等通知;其余每个部门将会裁员20%;补偿标准为普通员工为N+4,资深无固定期限合约员工N+7,且没有三倍封顶限制。 高通的回应是市场所传的“大规模裁员”、“关闭办公室”、“撤离上海”等说法夸大其词,并表示其在第三季财报电话会议及8月份提交的相关报告中曾说过,鉴于宏观经济和需求环境的持续不确定性,公司预计将进一步采取调整措施,以实现对重要增长机遇和业务多元化的持续投资。目前,相关计划还在制定中,预计主要措施包括裁员。 其实早在今年2月的财报电话会上,高通CEO克里斯蒂亚诺·阿蒙就曾表示:“考虑到当前的宏观经济和需求环境,高通正在进一步削减开支和精简运营。” 于是今年6月,高通美国圣地亚哥总部宣布裁员415 人,同时在旧金山湾区裁掉了84名员工。直到9月,“寒气”传到大洋彼岸的上海研发中心。其实不止上海研发中心,高通在中国台湾也启动了裁员计划,预计10月或将裁员200人左右,占其在台员工数的约10%。 之所以裁员,是高通糟糕的业绩。今年第一季度高通营收同比下滑17%,净利润同比下滑52%;第二季度营收84.51亿美元,同比下滑23%,净利润18.03亿美元,同比下滑52%。 高通业绩暴跌的原因主要是手机等消费电子销量持续低迷。根据第三方机构数据,全球手机出货量在去年全年下滑11%后,今年前两个季度再次分别下滑13%和11%,同期中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分别下滑11%和5%;平板电脑市场同样在大幅度下滑。 目前,高通的业务分为两大部门, 以芯片产品为主的半导体业务QCT是高主要营收来源,营收占比达到80%,其内部又分成手机终端、汽车和物联网;QTL则是高通专利授权的技术许可业务。 消费电子行业大幅下滑,高通裁员降本增效就不足为奇了。 而原本高通还是享受了好几年好日子,尤其是在美国政府 “芯片禁令”的压力下,高通一度少了个重要的竞争对手,那就是华为。 华为的麒麟芯片问世后,搭载麒麟系列芯片的华为手机一度在国内高端市场上突飞猛进,对搭载骁龙芯片的小米、OPPO、 VIVO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下游厂商日子不好过,也会影响到高通。美国政府的“芯片禁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通的压力,并通过积极游说,高通从美国政府手里拿到了继续向华为出售4G芯片、Wi-Fi和其他芯片的许可证,巧妙地绕过了“芯片禁令”的限制,成为最早一批获得批准的公司。 此外,2020年第三季度,高通一口气从华为还拿到了18亿美元的专利费。 麒麟9000s SoC芯片的横空出世,又让高通的下游厂商小米、OPPO、 VIVO回到了被华为“支配的恐惧”中。 《最话》从供应链了解到,麒麟9000S芯片的良品率已经基本达到台积电水平,内部各条业务线都在抢产能,产能能满足需求。 但华为的冲击还足以颠覆高通帝国,毕竟受限于GMS供应的影响,华为手机很难重返国际市场。 高通正计划在2024年推出基于3纳米工艺的第四代骁龙8处理器,三星电子最快将于今年年底推出采用4纳米工艺的Exynos 2400芯片。而华为正为5纳米工艺的下一代芯片做准备。从制程来看,高通仍然具有优势。 所以高通公司总裁克里斯蒂亚诺·安蒙虽然在电话会议上称:“考虑到当前的宏观经济和需求环境,高通正在进一步削减开支和精简运营。”但他还是表示,“我们对市场持保守看法,将积极采取额外的成本措施以确保高通处于有利地位。” 02 在高通业绩下滑的时候,苹果及时拉了一把。 当地时间9月11日,高通宣布与苹果达成芯片供应协议,将为苹果在2024—2026年推出的智能手机将继续搭载高通的骁龙5G基带和射频系统。 根据高通声明,2019年与苹果签署的专利许可协议仍然有效。该协议原定于2025年到期,双方商议后,以与此前协议“相似的条款”续约2年。 虽然在芯片领域,高通的SoC比不过苹果的A系列处理器,但在基带领域,高通是具有统治级影响力的。 由于高通几乎垄断了CDMA技术专利,多年来智能手机制造商不得不向其支付高昂的专利费用,这一费用被业内调侃为“高通税”。 即使强如苹果,长期以来,苹果每卖一台iPhone,高通便要求抽取其中5%作为授权费。 随着苹果手机售价攀升,高通的专利授权费也水涨船高。2022年,苹果缴纳的“高通税”达到90亿美元,贡献了高通20%的营收。 双方一度掀起了维权大战。 2017年,高通指认苹果非法使用专利,欺骗监管机构,窃取软件帮助别家芯片制造商,并拒绝为苹果提供基带芯片的授权;苹果立刻反诉,批驳高通滥用垄断地位,收取过高的专利费用。库克一改多年来的温和态度,愤怒地指责高通抽成模式是完全错误的。 然而,两家公司都没有能力完全甩开对方。苹果尝试用英特尔的技术替代高通,但是在iPhone上的使用效果并不好,高通也不可能丢掉自己最大的摇钱树。 双方不得不低调达成和解。2019年4月,双方签订了为期6年的许可协议。 为了摆脱高通的控制,苹果斥资10亿美元收购英特尔的基带芯片业务,并拿到了原属于英特尔的17000项专利技术,正式入局基带芯片市场。 据报道,苹果内部把自研5G基带芯片视为“关键战略转型”,可是研发取得的进展速度远逊于预期。 涉及到通讯的基带是需要长期投入和积累的,苹果不可能轻易实现弯道超车。在通讯上的积累,苹果不如华为。 按此前的协议,苹果原定规划应该是2024年发布5G基带芯片。根据外媒爆料,从苹果内部测试看,自研芯片速度太慢且容易过热,电路板尺寸占据半个iPhone的面积,很难融入iPhone整体设计之中。 按续签2年来推算,苹果芯片发布时间至少顺延2年至2026年。 长期以来,三星和高通的合作关系更为广泛,然而今年初韩国媒体也传出了三星组建自研团队,和高通开展正面竞争的消息, 据韩国媒体报道,三星聘请了前AMD高管和开发人员定制CPU设计,并为Galaxy S系列量身定制的新SoC。三星规划的整体思路和苹果相近,产品先用于智能手机,最终应用于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知情人士称,如果开发进程成功,三星首批定制CPU核心计划在2027年投入使用。 天下苦“高通税”久矣,有点实力的科技大厂都不想乖乖继续交税。 03 从苹果起诉的那一天起,高通就明白“反水”是迟早的事。 2021年11月,高通在投资者大会上预估,2023年苹果从高通采购的基带芯片会下降至其需求量的20%,2024年苹果会使用内部自研的5G基带芯片。 按照这个说辞,苹果目前拿出来的表现远远低于高通的判断,那也不怪高通趁机再赚一笔“高通税”了。 若是换个思路,苹果缓慢的进展或许也与智能手机市场近两年低迷的行情有关系。如果大额的资金投入并不能带来等量回报,暂缓研发,继续用高通的成熟产品从性价比上来看更合适。 从现实来说,苹果也没有孤注一掷的必要。 华为在“芯片禁令”的高压下,走上自研道路才有活下去的可能性,苹果和高通的利益纷争反倒是好商量的问题。当华为抛出成果的时刻,高通和苹果迅速就能摒弃纷争,握手言和了。 然而,暂时稳住了苹果这一大“摇钱树”也不能抵消市场萧条带来的冲击,用高通总裁安蒙自己的话来说:“业务多元化是高通的首要任务。” 新能源车市场是近年来少有的高增长市场,高通自然也是非常重视。高通早就向通用、现代、比亚迪和沃尔沃等汽车制造商销售硬件芯片、传感器和软件包,这些产品被称为“骁龙数字底盘”。在中国市场,高通8155是新能源车高阶智能座舱的标配。 2023年第三财季,汽车芯片业务营收4.34亿美元,是高通唯一实现营收增长的业务。 9月,高通宣布将向奔驰和宝马提供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所需的芯片。安蒙在慕尼黑车展接受采访时称,预计到2026年高通汽车业务的收入将达到40亿美元,到2030年将增加至90亿美元。 在生成式AI浪潮刺激下,芯片设计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期。TrendForce统计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英伟达营收113.3亿美元,环比增长高达68.3%,超越高通,成为新一季全球IC设计公司龙头。 在市场的追捧中,英伟达市值已站上了万亿美元关口,高通仍在1200亿美元徘徊,一年多前的最高点也未突破2000亿美元。 最近一年,高通加大了对人工智能的投入。公司总裁阿蒙称,高通在数据中心领域有着独特的能力和深厚的基础,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渗透力也可以助推AI业务的发展。“我们可以在本地运行这些模型。不仅可以提高性能,还可以显著降低成本。” 高通和Meta、微软、谷歌等巨头在VR和AR设备领域加强合作,以14亿美元收购CPU初创公司Nuvia尝试扩大在个人电脑CPU市场的影响力。有业内人士称,高通已经有一套成熟的解决方案,生成式AI或许会成为高通打入个人电脑市场的机会。 从短期内来看,汽车、计算机、可穿戴设备的芯片销售这些业务的绝对体量和智能手机差距明显,不能弥补智能手机市场下滑的空间,并且在这些领域,依然有不少竞争对手。 如比亚迪在大屏中控主机使用的是高通非车规SoC,包括625、665、6350、7325等不同型号。但今年7月比亚迪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腾势N7的发布,首次配置了来自紫光展锐的首款车规级5G座舱芯片平台A7870,性能与高通8155相当。领克全新SUV—领克08搭载的是两颗芯擎科技7纳米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龍鷹一号”。 今年5月29日,英伟达与联发科宣布,双方将共同为新一代智能汽车提供解决方案,合作的首款芯片锁定智能座舱,预计2025年问世,并在2026年至2027年投入量产。 和依托基带带来的在手机SoC统治级的影响力不同,汽车、计算机、可穿戴设备领域,市场更为分散,正处在市场变革的窗口期。 就看高通能否再次抓住机会了,否则再次全球裁员也并非不可能。
Midjourney V6来袭!性能对标DALL·E 3,争夺地表最强作图AI称号
面对OpenAI来势汹汹的DALL·E 3,Midjourney也爆料出了自己下一代更强的版本Midjourney V6,不仅性能对标DALL·E 3,还将加入社交功能。 9月21日,OpenAI上线了DALL·E 3,不仅绘画能力发生极大飞跃,而且还能「听懂」人话! 全新升级后的DALL·E 3,也无可争议地成为了AI绘画领域的扛把子。 凑热闹的网友们也晒出了同一个Prompt用DALL·E 3和Midjourney作画的对比图。 可以看到,DALL·E 3在「理解意图」上比Midjourney做得更好,它生成的图像更准确。 这也许是因为在本次更新中,OpenAI宣布DALL·E 3与ChatGPT合体了。 这将意味着我们要与繁复的提示工程说拜拜了,以后我们只要跟ChatGPT描述一下自己想要的图像,就可以生成一大波精美又风格迥异的图片! DALL·E 3内测上线的消息一出来,网络上各种Midjourney被吊打的言论就尘嚣甚上。 Midjourney看着这波,反手就是一个重磅消息: Midjourney在今年之内将会推出更加惊艳的版本6,不仅会在图像生成的质量上有巨大飞跃,还会增加社交功能。 除此之外Midjourney也将上线3D和视频生成,虽然在今年之内我们不会看到这些功能。 而在DALL·E 3发布后,Midjourney CEO David Holz被问到如何看待OpenAI的DALL·E 3时,Holz「傲娇」地回应道: 「Midjourney将继续提供最高质量的图像。 这次DALL·E 3和 Midjourney V5之间的比较中,其实可以看到DALL·E 3在图像质量方面也没有遥遥领先,虽然它确实可以更好地遵循提示并呈现文本。」 虽然现在Midjourney V6还没有正式推出,但网上已经有各种版本更新内容的小道消息了! 接下来就让我们也一睹为快。 01 Midjourney V6 更新内容 1. 独立网站开发 Midjourney将从Discord中独立出来,推出自己的独立网站。并且会在自己的主页上集成用户友好的社交机制。 2. 移动应用程序开发 Midjourney预计通过移动应用程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已知iOS用户可以在本机上就获得应用程序,而Android用户将通过其他渠道进行下载。 对于喜爱浏览网页的用户,Midjourney网站将针对移动设备的使用网站页面进行优化。 3. 数据中心升级 Midjourney将更新自己的数据中心,提供更快、更高效的用户体验。可以带来更快的图像生成,对于专业级和SVIP用户特别有利。但是由于计算资源有限,可能无法立即供所有用户级别使用。 4. 增加Turbo模式 Midjourney提供了一项名为「Turbo Mode」的功能,目前可供各个级别的用户使用。该模式下的性能比标准模式快四倍。用户可以通过添加命令–turbo或使用/turbo激活Turbo模式。 网友预测Midjourney V6更新的功能 1. 更高的图像分辨率 Midjourney V6生成的图像将达到2048x2048的分辨率。分辨率的飞跃不仅能够增强生成图像内容的丰富性,还能实现之前无法达成的复杂设计和细微差别。 2. 进一步提升的自然语言处理 Midjourney V6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文本输入,达到和艺术家同行一样的交流和沟通。这将带来更准确、更加详细的图像生成。 3. 视频生成功能 Midjourney V6将会把静态图像无缝转换成动态和移动的场景。视频将能够承载比图片更多的内容和情节,帮助创作者更好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4. 3D建模功能 之前,Midjourney 开对3D功能开发的延迟是因为缺少3D物体的数据。但在之后的版本中,Midjourney将会推出3D功能,与2D相比Midjourney生成的3D将几乎不存在质量损失。 5. 更精确的生成控制 能够在不改变整个构图的情况下改变图中的特定元素,这种微调控制将为创作带来更多的灵活性,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调整空间,可以将生成的图像推向新的高度。 并且,更新的Midjourney V6可以在生成的图像中更准确地反映提示参数,让创作者对作品拥有更强的控制力。 6. 拖放控制 Midjourney正在开发的新功能,比如DragGAN,这是一种新的AI编辑工具,可以通过在图像上使用简单的拖放控制来对图像进行更改,但可能只会在V7版本中看到。
印度不再从中国进口手机,它真能有这么自信?
“ 中国每年丢掉 1.8 亿支订单 ” 、 “ 印度制造要赶超中国制造了 ” …… 最近,世超在刷到印度相关的消息时,经常看到这样的论调。 于是我追根溯源了下,在调研机构 Counterpoint 的报告里找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从 2014 到现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印度从中国的手机进口量已经从 1.8 亿部,骤降到 219 万部。 并且印度手机自产自销的比例,也从一开始的 19% 增长到了现在的 98% ,甚至有消息称印度几乎不需要从中国进口手机了。 不仅如此,印度甚至还扭头 “ 抢 ” 起了国内的一些订单。 就拿刚刚发布的 iPhone 15 来说, “ 印度制造 ” 在首波发售时就已经参与进来。 这也是苹果 第一次在新机型还没发布前,就在印度实现量产。 要知道去年, iPhone 14 在印度的出货时间比中国还迟了大半年,甚至再往前推几年,印度还只能生产过代 iPhone 。 现在,印度不仅能和中国差不多时间生产新款 iPhone ,并且苹果还透露,计划在 2025 年之前把 25% 的产线转移到印度。 在此之前,大部分人肯定都没太把印度的手机制造当回事,而且印度的奇葩新闻是真的太多,甚至有时还当个乐子看。 但从 Counterpoint 的数据和 iPhone 产能的转移上看,条条仿佛都在说印度手机制造业现在变强了。。。 世超也不卖关子了, 说实话,一直以来,大家多少都有点小瞧印度的手机制造业了。 就拿整机组装来说,在 2014 年以前,能在印度造出一部完整智能机的,就只有三星一家。 而随着印度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的发布,一众手机厂商都不顾之前外企在印的 “ 悲惨遭遇 ” ,屁颠屁颠直奔印度市场这个香饽饽。 投资的投资,建厂的建厂。 像小米、 OV 等这些手机厂商,当时在国内手机市场已经到达瓶颈期,也是果断选择出海印度。 一开始它们只是出口整机过去,赚点小钱。 但尝到甜头之后,这些手机厂商的胆子逐渐大了起来,开始投资建厂,着重发展印度市场。 现在,仅小米一家在印度建的工厂就有 7 个。 不止小米、 OV 这些国内品牌厂商,像国内知名 ODM ( 原始设计制造商 )厂商智慧海派和上海与德等这些手机组装工厂也看得心痒痒,开始转移部分产线到印度。 目前,能在印度生产整机的,光是国内厂商,就不止 15 家。 产能就更不用说,在 2015 年,印度就已经超过越南成为第二大手机制造国。 现在,整个印度智能机的组装量将近是越南的两倍,大概是国内组装量的四分之一。 并且,印度的野心已经不止满足本国智能机的自给自足,还把手伸到了出口这块儿。 该说不说,在出口整机上,印度这几年也是整得蛮不错。 在搞 “ 印度制造 ” 的这九年期间,它向外出口了超过 20 亿部的整机。 去年一年印度组装的整机中,有 16 % 都出口到了其他国家,甚至今年 4 、 5 月份,印度智能机出口额达到了 2000 亿卢比,比去年同期的 900 多亿高了一倍不止。 像阿联酋、美国、荷兰、英国和意大利,都已经被印度培养成了第五大稳定 “ 客户 ” 。 连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国务部长拉吉夫 · 钱德拉塞卡都放出豪言说,明年,手机就会成为印度出口的十大类别之一。 当然,印度的整机制造发展起来了,上游手机零配件的制造自然也就会被带动起来。 整机制造在印度完成产线布局后,卡利润的环节就跑到了进口零配件的头上。 为了削减这些没必要的开支,手机零配件厂商也开始了产线转移,像瀛通通讯、合力泰、长盈精密等等都把部分零部件产线搬到了印度。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 2018 年,印度手机市场有超过一半的厂商要依赖进口半成品,自己进口零件组装的只占到了三分之一。 而到 2019 年,这个数据就来了个大翻转,有三分之二的厂商都实现了自己进口零件组装,不再依赖组装好的半成品。 现在,包括主机板、电池模组、包材等近八成组装好的手机部件,制造商完全可以在印度本地买到。 不仅如此,零部件厂商向印度的转移还在继续。 前段时间,全球 3C 领域最大的代工厂鸿海(富士康)就宣布,要在印度市场搞个大动作,豪掷 500 亿卢比,拓展那边的手机零部件和半导体业务。 就这样闷头发育,印度一跃成为了这颗行星上,第二大的手机生产国。 印度的进步确实是神速,但,有些媒体说 “ 印度手机的产业马上要超越中国了 ” ,世超却觉得有些印吹斯汀了。 因为现在谈超越中国这件事儿,有点还为时尚早。。。甚至,还有那么一丝不礼貌。 俗话说得好,已经在谷底了,怎么走都是向上。印度手机市场出现那么夸张的成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的起点足够低。。。 毕竟当年国内智能机市场已经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反观印度,才刚刚起步。 在印度开始发力的 2014 ,印度全国虽然有超过 9 亿的手机注册用户,但智能机的覆盖率却少得可怜,不到两成,只有大概 1.2 亿人在用。 同样重要的是,印度人力成本真的太便宜了。 政府给出的最低薪资标准是 178 卢比一天,折合下来就是 15 块人民币。。。 巨大的蓝海市场加上便宜的劳动力,只要当印度政府稍微有点转向,各大手机厂商自然就会屁颠地跑过去投资。 有这样低的起点和这么大机会,印度这波,顶多算一个正常发展。 是不是真的 “ 崛起 ” ,归根结底,还得看其他方面的因素。 而从印度 这些年发展的路数来看,他们政府有点太能整活了,不确定性太高了。 按道理要发展手机制造业,就得搞好自己的营商环境,发挥自己的人力优势,营造一个共赢的局面。 然鹅看看印度这几年的政策变化,显然它把重心放到了另外一个手段上,靠竖立贸易壁垒生 “ 抢 ” 供应链。 像小米、 OV 这些国内手机厂商,在印度建厂多少都有点被推着走的意思。 2016 年,在推行 “ 印度制造 ” 还不到两年,莫迪政府就开始整活儿。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手机及其零部件的关税就跟坐上火箭似的,噌噌猛涨。。。 其中对手机整机收的关税最多,最高税率达到了 20% ,像电池、充电器、适配器这些手机零部件则相对来说低一点,平均关税为 15% 。 这下摆在国内手机厂商面前的选择就只有两个: 要么放弃印度市场,要么在印度市场建厂。 当然,小米这些手机厂商的选择都是后者,毕竟没有比印度更香的市场了。 等国内一众厂商建的厂子差不多了,印度又出来无差别狙击准备进一步收割。 这两年,印度的税务审查是一波接着一波,几乎所有国内主流手机品牌都没能逃脱。 小米印度公司被指控逃税 65.3 亿卢比, vivo 在印的 119 个相关银行账号被冻结, OPPO 也被要求缴纳近 439 亿卢比的税款。 这个阵仗,都把刚出海的荣耀给干蒙了,连夜逃出了印度市场。 甚至三个月之前,印度执法局还扔出一份文件,说要没收小米去年就被冻结的 48 亿人民币。 总结下来,印度在手机制造这块整的就是打个巴掌,给个甜枣的策略。 把产业链全都吸引过来之后再搞些贸易壁垒啥的,到头来就都成自己的了。 虽然就目前来看,印度给出的 “ 甜枣 ” 还算过得去,一大波厂商都上赶着去那边投资设厂。 但印度的尿性大伙也都门儿清,之前的教训已经不少,谁都不想成为下一个沃达丰。 所以现在去印度投资的厂商,也都是谨慎再谨慎。 就拿苹果来说,在印度的扩张也是如蜻蜓点水般的试探。 这不,为了赚更多的票子,一个多月前苹果还又会见了下印度财政部官员,希望获得更多的扶植政策。 除了这些之外, 打铁还需自身硬,更重要的是印度本地的手机供应链,目前还是扶不起的阿斗。。。 像莫迪政府出台的 “ 印度制造 ” 政策,本意是想扶植本地的手机厂商来着。 结果没成想,引来的小米、 OV 等等这些品牌直接包圆了中低端市场。 对比在 “ 印度制造 ” 计划实行之前,还能从三星手里抢来一点市场份额的印度四小龙 Micromax 、 Intex 、 Lava 和 Karbonn ( 合称为 “MILK” )。 2014 年之后,就被小米、 OV 等不断挤压。到 2021 年时, MILK 四个厂商手里的市场份额加起来还不到 1% ,基本上可以说是退出智能机市场了。 零部件上,就像前面提到的,不少手机半成品都已经能在印度组装生产了。但本地对应的最基本的零部件供应链是一点都没发展起来,大部分还要靠进口。 去年,印度还惦记着扶一扶本地的零件厂商,于是在 2 月 9 号限制进口手机显示器、镜头模块等部分手机零组件。 接下来,有意思的来了。 限制进口后,海外进口的关键零件组被扣留在海关。而本地零件制造商根本撑不起来,导致手机厂商中断了供应链,整条产线直接瘫痪了。。。 于是 2 月 24 日,印度又紧急发布公告,恢复了零部件的自由进口。 再比如富士康,它想把产业链从中国转移到印度也不是啥新鲜事了,但转移三成产能,它就规划了五到十年。 之所以这么慢,关键流程就卡在手机零件这块,苹果组装用的零件几乎有九成都是中国特供的。 即使它把一些产能转移到印度去了,组装的零部件大部分也还是要从中国进口。 现在我国每年向印度出口的货物中,手机元件设备已经排到了第一,金额达 17.4 亿美元。 综合来看,印度手机制造业现在还只是外强中干。 要真正把手机制造业弄支楞儿起来,还是得先搞好自身的硬实力,把本地的手机供应链培养起来。 再回到媒体渲染的印度制造崛起那个话题。 说实话,要和十年前的它自己比,肯定是跃升级别的,但要和国内手机制造业比的话,印度制造还真是差点儿意思。 在世超看来,印度手机制造业要真想崛起,除了平衡好各手机厂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之外,布局本土的手机制造供应链也得赶快提上日程了。 撰文:松鼠 编辑:江江&面线 封面:萱萱
看完这场震惊所有人的“虚拟人”对话,我觉得元宇宙可能真要来了…
元宇宙这个概念,自从2021年被扎克伯格带火后,给人们的感觉一直就像个“最熟悉的陌生人”,总是若即若离,忽远忽近的。说直白点儿,就是大家都觉得它存在感不够强,没有想象的那么厉害。 因为提起元宇宙,网友们脑海中的印象还是这样的: 扎克伯格曾遭到“群嘲”的著名Horizon Worlds虚拟形象自拍,图片来自Facebook 可是才短短一年,一场长达1小时,发生在元宇宙世界的隔空对话就横空出世,炸翻了社交网络。这次轮到网友傻眼,纷纷惊呼,怎么一不留神它就悄悄进化成这样了?!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同时也是人工智能大佬和知名播客主播的Lex Fridman,对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进行了一场关于增强现实、AI和大语言模型的深度访谈。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两人没有在物理世界碰面,而是相隔着大半个美国,在元宇宙里以超逼真的3D虚拟形象完成了对话。截至硅星人发稿时,这场名为「First Interview in Metaverse」的采访已在 X(原推特)上狂揽近1千3百万观看量。 图片来自Lex Fridman Youtube频道 视频开头,Lex Fridman的全身版高清数字分身出现在一片白色未来感空间中,他说:“尽管Mark和我在现实世界中相隔数百英里,但由于我们的形象都以照片级精度的3D模型建模,并伴随空间音频相互呈现,我俩就像在同一个房间面对面交流。这项技术实在太令人惊叹了!我认为这将是未来人类在互联网上更深度有意义连结彼此的方式。” 两人在访谈中都佩戴着Meta Quest Pro VR头显。可能是因为视野里的效果太过真实,Lex一度像个好奇宝宝,除了咧嘴“傻笑”,就是不停感叹:“我在哪儿?Mark真的是你吗?这太棒了!你不介意我离你太近吧?” 当然,视线距离是可以调整的。不仅如此,你还可以通过控制手柄来调整光源位置,找到最凸显自己面部优点的照明角度。 扎克伯格介绍说,与Horizon Worlds中的卡通版本或视频传输不同,创建这些全新模拟真人的Meta Codec虚拟形象,需要对用户的各种面部表情和动作细节进行广泛扫描,而后建模并压缩成一个编码版本。 随后,头戴设备的实时眼部和面部追踪功能会捕捉用户表情,映射到3D虚拟化身上,并“发送一个编码版本的你应该看起来的样子”给虚拟世界或会议通话另一端的人们,在他们眼前呈现一个足以以假乱真的你。 由于元宇宙里的形象数据是以编码形式传输,所以除了逼真外,也比发送一个完整的沉浸式视频更加节省带宽。 从采访视频来看,虚拟化身呈现出对真人细节的还原能力确实太强,用Lex的话说,“它捕捉到了一切,包括人脸上的缺陷。对我来说,这些缺陷正是人的微妙之处,这些小雀斑、皱纹、不对称的脸颊、笑的时候眼角的表情…它们让我更加享受其中,意识到完美并不是沉浸的关键。” “眼睛的确很重要,”扎克伯格说道:“许多研究证明,人的交流主要是靠表情和肢体完成的,而不是靠语言。Meta一直努力用自己的经典虚拟系统捕捉这些表情,通过照片般的真实体验,带来特殊的临场感。”他认为这也触及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视觉核心,就是令人们不论在世界上的哪一个地方,都会感觉在一起。 想象未来进入会议室,有些人实际在现场,有些人则以这种逼真的虚拟形态出现,并通过结合混合现实技术叠加在物理环境上:你以为TA坐在桌子边跟你聊项目,其实TA远在千里之外;夜深人静一个人在外地想家的时候,带上头显亲人就近在咫尺。而对面人的一颦一笑,每一个细微的面部表情,都可以几乎没有延时和耗损地立体真实再现。 体验过程中,Lex一直禁不住惊呼这太美妙了,“我此刻心跳很快,对话的亲密感可以这样远程实现。我感受到了情绪,也感觉到你我真实存在。这是我人生中最难以置信的体验之一,真的大开眼界!”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实现视频中的对话效果目前对普通人还不是那么容易。在开始采访前,两人都曾提前飞到匹兹堡,在Meta Codec项目组进行了融合当前软硬件最高技术、长达几个小时的细节扫描。 在前几天刚结束的Connect大会上扎克伯格说过,他最大的愿景就是让那些高大上的科技变得亲民,改变大多数人的生活。那么这次,他对未来又有什么构想呢? 小扎表示现在我们才刚刚开始。通过先扫描少数人,收集足够多的表情数据,来探索整个流程能简化到什么程度,进而在应用到大量人群时更流畅。虽然目前这项技术还没完全准备好推向市场,但在未来几年内,会持续调整和优化,以早日应用到工作场景,解决生产力问题。 Meta正在努力实现的是,只需用手机进行非常快速的人脸扫描,比如拿起手机在脸前晃动、说几句话、做一些表情,全程可能只需两三分钟,就产生如同现在的通话质量。如何在保证体验的同时更高效,仍是接下来面临的挑战之一。 Lex认为,全新的Meta Codec Avatars显然已经越过了曾经的“恐怖谷底”,镜头里的小扎看起来完全和本人一样,接着他试探性地笑着问:“所以我们也不需要胳膊和腿了,对吧?” “不不,这些我们还是会解决的”,扎克伯格赶忙解释道,“实际上有个问题是,高精度的全身扫描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无论对于头显的传感器还是渲染能力。所以我们也许会考虑以较低的保真度还原身体,比如仍保留大的动作,但脸才是最需要解析的东西。毕竟眉毛移动一毫米就会传达截然不同的情绪,相比之下,胳膊移动一英寸也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Horizon Worlds里的虚拟形象曾因苍白的表情和缺少下半身被人们形容为”恐怖谷效应“,图片来自Meta 两人后来还聊到了刚刚问世的Quest 3、增强现实、元宇宙中的人工智能和人类的未来。Lex把这次和扎克伯格的访谈调侃成“互联网里表情最僵硬的两个人在元宇宙的相遇”,他觉得在这个虚拟空间里,自己的表现力更容易被捕捉到,能更真实地传达情绪:“我真希望更多的人能来亲自体验!” 小扎也表示非常期待网友们看到这集播客后的反应,唯一担心的是观众透过2D屏幕,能否真地感受到这种呼之欲出的真实震撼感。 而从网友们的留言来看,显然不仅感受到,而且被结结实实地震撼了。 即使这几个月已经被谷歌、微软、特别是OpenAI的ChatGPT几轮暴风式更新洗礼过,也算见过大世面,这次元宇宙里的采访还是超越了人们的认知范围。全球顶级Youtuber 野兽先生 (MrBeast)在视频下留言说,“我们是怎么从像素虚拟人来到这儿的,我到底错过了什么!”其他人也纷纷跟帖表示“这是我见过最难以置信的事情之一”。 有人说,在引领科技创新的强者队伍里,Meta永远占有一席之地。被质疑、取笑甚至诟病了那么久,元宇宙还是进化成这样一种强大的3.0形态来了。 Lex说,我看到了未来。 扎克伯格说,我相信接下来的一年会相当疯狂。 不论Meta未来会怎样发展,走向如何,这场史上首次跨越百英里、元宇宙中的“真人”隔空对话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生于这个时代,见证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我们,本身就已经足够幸运。
别用GPT-4直出文本摘要!MIT、哥大等发布全新“密度链”提示:实体密度是摘要质量的关键
用密度链提示逐步改善GPT-4摘要中的实体密度,只需三步即可获得「人类级摘要」! ChatGPT发布后,文本生成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大量NLP任务都面临被完全攻克的窘境,尤其是对于缺乏标准答案的「文本摘要」任务来说更是如此。 但如何在摘要中包含「合理的信息量」仍然十分困难:一个好的摘要应该是详细的,以实体为中心的,而非实体密集且难以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量和可理解性之间的权衡,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密度链」(Chain of Dense)提示,可以在不增加摘要文本长度的前提下,对GPT-4生成的实体稀疏(entity-sparse)摘要进行迭代优化,逐步添加缺失的重要实体。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pdf/2309.04269.pdf 开源数据:https://huggingface.co/datasets/griffin/chain_of_density 从实验结果来看,用CoD生成的摘要比由普通提示生成的GPT-4摘要更抽象(abstractive),表现出更多的融合性(fusion)以及更少的lead bias 在对100篇CNN DailyMail文章进行人类偏好研究后可以发现,人类也更倾向于选择实体更密集的摘要结果,与人工编写摘要的实体密度相近。 研究人员开源了500篇带标注的CoD摘要,以及5000篇无标注的摘要数据。 01 迭代改进文本摘要 提示(Prompt) 任务目标是使用GPT-4生成一组具有「不同信息密度水平」的摘要,同时还要控制文本的长度。 研究人员提出密度链(CoD,Chain of Density)提示来生成一个初始摘要,并逐渐使实体密度越来越大。 具体来说,在固定的迭代轮数下,识别出源文本中一组独特的、显著的实体,并融合到先前的摘要中而不增加文本长度。 首次生成的摘要是实体稀疏的,只关注1-3个初始实体;为了保持相同的文本长度,同时增加涵盖的实体数量,需要明确鼓励抽象(abstraction)、融合(fusion)和压缩(compression),而不是从之前的摘要中删除有意义的内容。 研究人员没有规定实体的类型,而是简单地将缺失实体(Missing Entity)定义为: 相关(Relevant):与主体故事相关; 具体(Specific):描述性但简明扼要(5个字或以下); 新颖(Novel):没有出现在之前的摘要中; 忠实(Faithful):存在于原文中; 任何地方(Anywhere):可以出现在文章中的任意位置。 在数据选择上,研究人员从CNN/DailyMail摘要测试集中随机抽取100篇文章来生成CoD摘要。 然后将CoD摘要统计数据与人工编写的条目(bullet-point)风格的参考摘要以及GPT-4在常规提示下生成的摘要进行对比,其中提示词为「写一篇非常简短的文章摘要,不超过70个词」(Write a VERY short summary of the Article. Do not exceed 70 words)。 预期token长度设置为与CoD摘要的token长度相匹配。 02 统计结果 直接统计指标 使用NLTK计算token数量,使用Spacy2测量独特的实体数量,并计算实体密度比率。 CoD提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成摘要的预期token数量,可以看到,从第二步开始从冗长的初始摘要中逐渐删除不必要的单词,使得文本长度平均减少5个token(72到67)。 实体密度也随之上升,最开始是0.089,低于人类和GPT-4的结果(分别为0.151和0.122),而在5步操作后密度上升到0.167。 间接统计指标 使用抽取密度(extractive density,即抽取片段的平均长度的平方)来衡量文本的抽象性(abstractiveness),预期文本应该随CoD的迭代进展而增加。 使用「摘要句子与源文本对齐数量」作为概念融合(fusion)指标,其中对齐算法使用「相对ROUGE增益」,将源句子与目标句子对齐,直到额外添加的句子不会继续提升相对ROUGE增益为止,预期融合应该逐渐增加。 使用「摘要内容在源文本中的位置」作为内容分布(Content Distribution)指标,具体测量方法为所有对齐源句子的平均排序,预期CoD摘要最初表现出明显的Lead Bias,后续逐渐开始从文章的中间和结尾部分引入实体。 统计结果也验证了预期结果的正确性:抽象性随着重写过程而逐渐增加、融合率上升、摘要开始纳入文章中间和结尾的内容。 并且,所有CoD摘要都比手工编写和基线模型生成的摘要更加抽象。 03 实验结果 为了更好地理解CoD摘要的权衡,我们用GPT-4进行了一项基于偏好的人体研究和一项基于评级的评估。 人类偏好评估 研究人员主要以评估致密化(densification)对人类整体质量评估的影响。 具体来说,输入100篇文章,可以得到「5个步骤*100=总计500个摘要」,向四位标注人员随机展示摘要结果,并根据原文忠实度(Essence)、清晰性(Clarity)、准确性(Accuracy)、目的性(Purpose)、简洁性(Concise)和风格(Style)对摘要进行评估。 从票选结果来看,第二个CoD步骤获得了最高评价,再结合之前平均密度的实验结果,可以大体推断出人类更倾向于选择实体密度约为15%的文本摘要,显著高于GPT-4生成的摘要(实体密度0.122)。 自动评估指标 最近一些工作已经证明了GPT-4的评估与人类评估结果之间的相关性非常高,甚至有可能在部分标注任务上比众包工作者的表现还要好。 作为人工评估的补充,研究人员提出使用GPT-4从5个方面对CoD摘要(1-5)进行评级:信息量(Informative)、质量(Quality)、连贯性(Coherence)、归因(Attributable)和整体性(Overall)。 使用的指令模版为: Article: {{Article}} Summary: {{Summary}} Please rate the summary (1=worst to 5=best) with respect to {{Dimension}}. {{Definition}} 其中各个指标的定义为: 信息量:信息量丰富的摘要可以抓住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准确简洁地呈现出来。(An informative summary captures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in the article and presents it accurately and concisely.) 质量:高质量的摘要是可理解的。(A high quality summary is comprehensible and understandable.) 连贯性:连贯一致的摘要结构严谨,组织有序。(A coherent summary is well-structured and well-organized.) 归因:摘要中的所有信息是否完全归因文章?(Is all the information in the summary fully attributable to the Article?) 总体偏好:一个好的摘要应该以简洁、逻辑和连贯的方式传达文章的主要观点。(A good summary should convey the main ideas in the Article in a concise, logical, and coherent fashion.) 实验结果表明,致密化与信息量相关,但得分在第4步时达到峰值(4.74);质量和连贯性的下降更快;所有摘要均被视为归因自源文章;总体得分倾向于更密集和更翔实的总结,第4步得分最高。平均而言,第一个和最后一个CoD步骤最不受青睐,而中间三个步骤很接近(分别为4.78、4.77和4.76)。 定性分析 摘要的连贯性/可读性和信息量之间在迭代的过程中需要权衡。 上面例子中展示了两个CoD步骤,分别包含更细节的内容和更粗略的内容。 平均而言,中间步骤的CoD摘要可以更好地实现平衡,但如何精确定义和量化这种平衡目前还没有工作。
贾佳亚韩松团队新作:两行代码让大模型上下文窗口倍增
只要两行代码+11个小时微调,就能把大模型4k的窗口长度提高到32k。 规模上,最长可以扩展到10万token,一口气就能读完一本小说。 贾佳亚韩松联合团队提出的这个基于LoRA的全新大模型微调方法,登上了GitHub热榜。 这种方式叫做LongLoRA,由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和MIT的全华人团队联合出品。 在一台8个A100组成的单机上,增大窗口长度的速度比全量微调快十到二十倍。 网友看了之后不禁表示,这个效率实在是令人印象深刻: 那么,用LongLoRA微调之后,模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一口气读完一部小说 研究团队的实验当中使用的模型是Llama 2。 经过LongLoRA方法微调之后,Llama 2-7B的窗口长度最高可提升到10万token。 实测发现,微调后的模型可以一口气读完一部小说,然后回答各种问题。 比如总结一下大刘在《三体》第三部中体现的中心思想,比总结内容还高出了一个层次。 模型给出的答案是与外星文明首次接触的危险性、星际旅行之困难与人类文明之脆弱,以及团结协作的重要性等内容。 的确每条在原著中都有所体现,而且也比较全面了。 除了对整部作品进行概括提炼,局部内容当然也可以询问。 小说中的角色也能对答如流,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是怎么开花成长的。 模型告诉我们,孙悟空很有智慧,但又有一颗顽皮的心,在伴随唐僧取经的过程中走向了成熟。 这次的总结依旧是很到位。 而且不仅是单个角色,不同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也能了如指掌。 提问的方式可以简单粗暴些,直接要求描述这本书(《哈利波特》)中的人物关系。 模型以哈利·波特为中心,介绍了他的朋友韦斯莱、赫敏,敌人马尔福,以及邓布利多教授等人物。 除了看小说,LongLoRA微调后的Llama还可以读论文,生产力一下子就提高了(喜)。 无论是整体概括还是局部询问,微调后的模型都能准确地给出答案: △ 中文部分为谷歌机翻 为了从宏观上把握模型的表现,研究团队用了如下数据集进行了测试: PG19:来自书籍的长篇文档数据集,用来测试语言建模效果。 Proof-pile:来自arXiv的数学论文数据集,用来测试语言建模效果。 LongQA:作者自行构建的长序列问答数据集,用于有监督的微调。 LongChat:第三方构建的长对话理解数据集,用来测试长序列叙述理解效果。 结果显示,LongLoRA在PG19和Proof-pile上的困惑度与全量微调接近。 在问答数据集上,LongLoRA微调出的模型表现也很优异,长文本理解方面更是达到了SOTA水平。 当然,LongLoRA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了窗口长度,关键在于用更少的消耗提高了窗口长度。 以7B参数量的Llama-2为例,如果使用全量微调,从4k提升到32k,在一台8个A100的单机上需要五天。 而改用LongLoRA方式,则只用11.3小时就能完成,连半天都不到,效率提升近十倍。 如果提升到65k,全量微调所需时间将超过1000小时,LongLoRA却只用52.4小时。 那么LongLoRA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大而化小”降低计算量 LongLoRA建立在LoRA的基础之上,引入了一种称为“移位短注意力”(shift short attention)的机制。 这种机制只需要两行代码就能实现: Transformer架构的核心是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计算。 短注意力就是将训练文本划分为多个组,使自注意力计算在每个组内分别进行,从而达到降低运算量的目的。 而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力头也被进行了分组,通过注意力头的位移,就实现了组间的信息交互。 划分出的每个组之间有重叠部分,确保了数据可以在全文中流通。 这样一来,每次计算都只需要对组内的token进行操作,运算量大大降低。 除了对输入进行分割之外,LongLoRA相比于Lora还可以微调embedding层和normalization层。 这两项内容占的参数量很小,以Llama 2-7B为例,embedding层只占1.94%,normalization层更是不到十万分之四。 消融实验结果表明,除了核心的Attention层,这两个占比很小的部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核心的短注意力机制,研究团队引入了DeepSpeed和FlashAttention方式,进一步降低了训练消耗。 目前,LongLoRA微调过后不同参数量和窗口长度的Llama 2已经开源,感兴趣的话可以到GitHub页面中查看。
在小红书,什么都可以成为生活方式
1999 年上映的《搏击俱乐部》里,主角杰克拿着宜家产品目录坐在马桶上,耳边夹着电话订购了防尘被套,翻看家居杂志是他重复的生活里寻求刺激的途径。 如今的小红书也像是一本线上生活杂志,只不过兜售的是新鲜的生活方式。 怎么看待小红书?可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答案,精装的样板间生活、滤镜拉满的广告海报、万能的生活百科和搜索引擎…… 小红书似乎总能让某种概念或现象爆火,并将它包装成「向往的生活」。 从网红运动推手,到生活趋势「KOL」 City Walk 的热度,占据了整个夏天,正逢国庆出游,各种攻略又破土而出。有人觉得这是在用洋词装腔,其实不赖小红书,十年前的背包客就在 City Walk 了。 小红书的贡献在于,保留这个词的外壳,但将它的含义扩大。《2023 小红书 City Walk 趋势报告》,将 City Walk 定义为「一切走来走去找快乐的行为」。 ▲ 图片来自:小红书@极影相机、@原野爱旅行 这样一来,City Walk 其实不比街溜子有更深刻的内涵。反过来,把散步包装成 City Walk,让它好听点儿,至少让更多人出门了,亲近大自然挺好,比总宅在家里久坐不动来得健康。 趁着热度,小红书还在 8 月打造了为期 11 天的「马路生活节」,把「生活」搬到了上海的 37 条马路上,落地了 200 多场活动,吃东西、读诗歌、听音乐、分享养宠故事、拍摄街头影像…… 我们每天过马路,每天在吃饭喝水睡觉生活,但小红书就能包装出一个「马路生活节」。 是不是有点造作?是的。有人说,City Walk 是消费降级,降级了还得自我包装,标榜精致和时尚。说得对,回顾小红书火过的运动,其实它们都存在着和 City Walk 类似的气质。 2021 年左右,露营、陆冲、飞盘等户外活动开始在小红书火起来。相比篮球、足球等,它们的知名度自然不占优势,但某种程度上都是降低实践门槛、更易提供情绪价值的类型。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就拿我体验过的两项运动来说吧。 ▲ 图片来自:小红书@心界 solo 俱乐部 陆地冲浪板是广义滑板的一种。一小时的滑板入门课体验里,教练先让我们玩长板,把上板、压浪、加速、停板等基础动作学了之后,学有余力就可以试试陆冲。陆冲的板子比起长板来得高和短,但学会长板之后也就能划拉几下了。 教练在教学之余兼职摄影,不少学员也是被号称「酷炫朋友圈」的拍照服务吸引过来的。而我采访的俱乐部科普,陆冲的每个阶段有不同乐趣,新手掌握平地基础,高手挑战各种地形,他们还曾在碗池举办过陆冲表演赛。 桨板则是一种水上运动,课前教学的几个动作十分简单,包括怎么握桨,以及通过划桨加速、减速、转弯,确认穿好了救生衣就可以下水。 ▲ 桨板的无人机拍摄成果. 如果像我一样追求不高,只是规规矩矩地坐着划,不冒着掉下水的风险站起来,那么桨板只是一个机械式体力活,更重要的可能是河岸的风景、聊天的搭子、围观的人群,以及头顶跟拍的无人机,但别忘了回去做一下肌肉拉伸。 简单粗暴地总结,这些运动仍然有一定的门槛和运动量,上限可以不低,体验下来也不失趣味。运动得到的多巴胺不是骗人的,没啥用处但让心情愉悦的成就感也不是骗人的。 但不可否认,它们更加强调新手友好,拍照、传播、社交也不可或缺,从而变成了一个又一个要素齐全的「网红运动」。 网红虽然越来越变成一个贬义词,但它也客观地形容了某件事情在互联网的影响力,而线上的生活又总与线下发生纠缠。 换句学术味的形容,那就是《网络传播概论》作者彭兰所说的,小红书推动了「媒介化消费」。 用户在小红书发现某个目的地或某项活动,前往线下体验,再回到小红书打卡,如此循环往复下去。它既是做出决策的依据,又是自我展示的舞台。 小红书运营团队自然是幕后推手。从 2021 年开始,小红书开始主推露营、陆冲、飞盘等内容,当时这些运动更加小众,但小红书希望通过它们,让用户看到自己相比抖音、快手的与众不同。 其实在平时,小红书各个垂直领域的官方账号也保持着高度的活跃,包括「时尚薯」「吃货薯」「家居薯」等,参与它们定期推出的任务,可以获得平台的流量扶持和活动奖励。 当平台积累了丰富的、符合调性的内容,渐渐地,小红书开始作为「KOL」(关键意见领袖)出现了,从 2020 年起便在每年底推出一份生活趋势报告,对 2023 年的预测是「投入真实生活」,今年 9 月底还有对国庆旅游趋势的预测。 小红书也因此找到了线下线上之间的「连接点」。只要线下生活是变化的,不管是露营还是骑行,都会有人涌进来发帖子,也会有人暂时扔掉手机照着做。未来,这里出现更多的网红运动,也不会令人意外。 有用的经验,与美化的生活 对于 City Walk,你在小红书找到的不只是路线推荐,很可能还有穿搭指南、出片教程,简单来说都是「生活经验」。 这两年,小红书越来越成为一个提供生活经验的平台,甚至被用来替代百度等搜索引擎。 其中有个关键的节点,居家的 2020 年。当年 2 月,小红书的美食内容日活居然超过了作为「台柱子」的美妆,荣升第一大垂直品类。如何做好某道菜,成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现在,小红书的生活百科属性得到了公认,不少留学生也是小红书的重度用户,他们在上面交流实习经验、留意最新的展览资讯、研究附近的中餐馆。 这些贴子最为符合小红书竭力打造的价值观:让普通人帮助普通人成为可能。 当然,在一个月活超过 2.6 亿的大平台,哪怕是「素面朝天」的生活经验,也存在浮夸的部分。在内容已经足够多样的小红书,我也会刷到眉头紧皱的内容。 读书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小红书有大量的读书博主,其中又有不少流量至上的流水线博主。对于他们来说,标题和封面尤其重要。 标题不要干巴巴地写着「好书分享」,应该指出读完这本书能有什么收获,像是「读完这本书我突然就不浮躁了」。封面更不用说,应该营造一种美好的、生活气息浓厚的氛围感。 以上只是作为一个例子,说明小红书社区得以不断壮大的两套方法论:有用和美学。它们组成了小红书一条条轻量的生活经验分享。 「有用」不是百科全书式的专业,而是手把手教你生活经验的够用;「美学」不是独美的高岭之花,而是拥有可复制的要素,比如 2022 年上半年最火的模板是「iPhone 备忘录式文案」。 不过,其中也有无用之用、不美之美。有些博主做内容、封面和标题的套路都不怎么变,看得人犯了密集恐惧症。 当我高强度地刷小红书,刻意选择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内容,信息流大概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如何让个人变得更好。审美积累、自媒体起号、每天认识一个品牌、嘴笨一定要狂刷这些综艺、人生建议别提前消费、极简是另一个消费主义的陷阱、idol 的照片对普通人很有参考意义…… 另一种是如何让生活显得更有趣。逛宝藏市场、休息日 brunch、上海 City Walk 的一天、去熟人生日会跳 Swing、广州沙面拍照真的绝了、小布 Brompton 城市骑行…… 大部分内容有个共同点,信息密度并不高,和日常生活之间隔着小小的夹角,踮踮脚可以触碰得到。有些是有用的,可以照着做;有些美好得像是商店橱窗,可以传递某种「与有荣焉」的情绪价值。 相较于知乎的知识盈余,小红书其实是生活经验的盈余。总有人比你更早地踩了坑、实现了梦想、打卡了网红地、发现了生活小妙招,然后再把它们用真诚或夸张的方式分享出来。 生活经验本就是一个广泛的词汇,它无法穷举、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答案,甚至真假难辨。因此也不可避免,既有真诚的利他,也有无可厚非的装腔作势。 爱范儿曾经采访过小红书重度用户几木,她在 2019 年之后频繁使用小红书搜索,生活中遇到好奇的或者拿不准的事情,她都会在上面搜索试试,但也有过被坑的经历,所以总结了经验: 小红书的软广多,美妆、美食探店、旅游攻略等还是要自己多判断。 选择性地使用、批判式地采纳,是当代使用社交媒体的个人生存哲学。 从售卖商品,到售卖生活方式 比起个人的使用习惯,更能决定一个平台气质的,可能是它自己在选择放大什么。 2020 年,小红书的月活超过 1 亿,但也是在这一年的用户调研中,小红书意识到了「虚假种草」的恶劣影响,用户们认为内容虚荣浮夸。2021 年 4 月,小红书上线《社区公约》,明确提出了「真诚分享、友好互动」的社区行为规范。 公约是一种非强制的呼吁,所以小红书也在算法体系里做了文章,在其中加入了一个核心指标 CES(用户参与分),它与点赞数、收藏数、评论数、关注数等有关,这些指标都反映了某篇帖子和用户的互动情况。 而在很多时候,互动情况可以反应一篇帖子的质量够不够高、信息有没有用。让更好的帖子更容易被更多人看见,也就在算法层面促进了「真诚分享、友好互动」。 与此同时,小红书算法的相对去中心化,也培养了海量用户们分享个体经验的习惯。 小红书 70%-80% 的流量给了「发现页」。如果质量高,对于粉丝两位数的「小透明」,某篇笔记也可能获得很高的互动量。当普通人的能见度更高了,他们的分享欲也就增强了。 2022 年 1 月,刘昊然和谷爱凌出演的广告片提出,「2 亿人的生活经验都在小红书」,明确地将「有用」作为小红书的社区文化。 其实,小红书并非生来就是一个生活经验的集散地、适合搜索的百科全书。关于小红书究竟是什么,小红书自己可能也迷惘了一段时间,因为它的定义一直在改变。 创立于 2013 年的小红书,从出境购物指南起家,原本只是一个海淘攻略平台,定位是「找到海外的好东西」,后来它频繁地更换口号,从「全世界的好东西」,到「全世界的好生活」,再到「标记我的生活」。 相伴相随的是,小红书的内容类型也在扩张,一开始主攻海淘分享、穿搭美妆、海外旅游,后来触角延伸到了美妆、家居、母婴、食品、时尚、家电数码,将生活各个领域一网打尽。 也是在这种改变之中,小红书给了自己更加进退自由的空间,它不只是在种草口红之类的好产品,更是在推荐好的生活方式。 从售卖商品,到售卖生活方式,小红书把自己架在了一个很巧妙的位置之上。 没有比生活方式更广泛的词了,露营、飞盘、City Walk 等户外活动,多巴胺、老钱风、美拉德等时尚穿搭,都可以是生活方式,它们或许作为趋势转瞬而逝,但又有新的趋势会出现。 更多的内容品类可以被拓宽,更多的流量可能席卷而至。更重要的是,有了某种生活方式,就可以推荐背后的商品、服务和品牌,离消费不过一步之遥。 或者说,小红书从来都和消费结合紧密,从最初的海淘购物,到美妆社区,再到内容泛化的生活指南,它应该是各大社交应用里最不避讳「买买买」的。小红书从今年开始发力的「产品种草」,其实也是让从种草到消费的路线走得更加科学。 ▲ 和其他平台不同,小红书用户们很喜欢在评论区求链接. 生活方式同时又意味着海量的生活分享和主观经验,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领域,也不是专业博主说了算的领域,而是一条因为漫长时间和海量用户形成壁垒的社区护城河。 在小红书,与生活方式有关的一切由算法和公约推动着,鼓励更多的普通人互相分享和帮助,将经验的数量和种类最大化,期待唤醒和解决更多长尾的、多样的消费需求。 今年 8 月,小红书迎来十周年。小红书 CEO 星矢在演讲里提到,他希望在未来,人们打开小红书都能既看到一个「广阔的大世界」,也能感受到一个「温暖的小社区」。 批评小红书的声音里,很大一部分是觉得它装。2017 年左右批评「新中产」时也是这样。什么是新中产?那就还不是中产,最多是预备中产、边缘中产,消费心理有了,文化素养有了,但经济水平没有跟上。 事实就是,一个人的生活里,不会有特别多足够好的东西可以拿来讲,甚至拍不成一部十分钟的 vlog。小红书偏反其道而行之,努力生活,或者至少努力表演生活。 月活 2 亿多的平台必然有很多面,平台选择放大某一面,用户也可以选择看到哪一面。 其实,相比刷推荐页,我更喜欢在小红书的搜索框主动搜索某个问题。相比点开封面精致的图片,我更愿意浏览旧物改造、免费新展、职场方法论之类的话题。 因为我更希望略过各种诱惑购买的话术,把小红书当作了解他人生活和新兴生活方式的社会观察录。这么一来,小红书确实也是我的生活方式词典了。
为了复活摩尔定律,英特尔决定用玻璃来连接芯片
这两年,摩尔定律已死的说法是传得沸沸扬扬。 但别着急钉棺材板,因为照最近的消息来看,它可能又要活过来了。。。 让摩尔定律复活的,不是什么稀奇玩意儿,而是我们日常都能用到的玻璃。 最近,英特尔在官网上放出消息,说下一代先进封装的基板,它们打算用玻璃替代有机材料。 理由呢,不是玻璃更便宜,也不是更好看,而是他们发现用玻璃做基板的芯片,比有机材料的性能好多了。 更直观一点,用玻璃做芯片基板,有这么两个好处: 一个是提高芯片中信号传输的效率,另一个是明显提高芯片的密度,进而拉动更好的性能。 这在大模型野蛮生长、算力紧缺的现在,算是重磅利好的消息了。 英特尔官方还放出豪言,说在在 2030 年之前,它们一个封装上的晶体管就能扩展到 1 万亿个。 世超翻出摩尔定律的曲线图,目前一个封装的晶体管极限也就 1340 亿个,来自苹果的 M2 Ultra 芯片, 1 万亿个的数据和它相比,直接将近 10 倍。 再到曲线图上对一下,还挺符合摩尔定律的。 。。 看到这里,我猜各位差友心里可能犯这样的嘀咕,玻璃也不是啥罕见的材料,它真有这么大能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了解一下芯片基板的基础知识。 芯片基板,是进行最后一步封装的主角,用来固定上一步从晶圆切好的晶片( Die ),基板上固定的晶片越多,整个芯片的晶体管数量自然也就越多。 打个比方,整个封装好的芯片相当于是一个城市,如果说基板上晶片是摩天大楼的话,那基板就相当于是串联起这些大楼的公共交通,晶体管就是生活在大楼里的人。 要让晶体管也就是整个城市的人更多,就只有两个办法: 一个是在现有的公共交通资源下做好城市规划,对应到芯片封装中就是提高工艺。 另外一个就是盖更多更高的楼,前提是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得全面升级,对应下来就是改变基板的材料。 当然在芯片封装发展的过程中,这两个方法是交替来着的。 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起步到现在,芯片基板材料已经经历了两次迭代 ,最开始的芯片基板靠引线框架来固定晶片。 英特尔 4004 芯片 英特尔 4004 芯片基板 到了二十世纪 90 年代,因为有更好的密封性和良好的导热性,陶瓷基板逐渐取代了之前的金属引线框架,在然后在 00 年代,我们现在最常见的有机材料基板出现了。 和陶瓷基板相比,有机材料基板不用烧结,加工难度小,还有利于高速信号的传输。 所以到目前为止,有机材料基板都被视作是芯片领域的排头兵。 但有机材料身上也有缺点,就是它和晶片两个材料之间的热膨胀系数差别太大了。 温度低还好,但只要温度稍微过高一点,一个变形程度很大,另外一个很小,晶片和基板之间的连接就会断开。 芯片这不就被烧坏了。。。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有机基板的尺寸一般都不会太大。 尺寸小,但想要上面的晶体管变多,就只有在工艺上下功夫了,为此,业内的厂商也都使出了十八般武艺。 从原来专注于平面封装到之后开始搞叠叠乐,也就是堆叠式封装。 而在堆叠式封装领域,现在也是卷出了天际,经历了多次迭代,已经来到了最先进的硅通孔技术( TSV ),就是让硅芯片堆起来,然后穿孔连通。 不过现在,无论封装技术再怎么精进再怎么牛,它们面对摩尔定律的发展趋势,都已经开始捉襟见肘了。 就拿 TSV 技术来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它能让晶体管数量成倍增长,但同时它的技术要求也更高,更不用说成本了。 并且,下一代封装技术的要求是:封装尺寸要超过 120 mm* 120 mm 。 上面已经说到,由于有机基板是类似合成树脂的材料组成的,受热容易弯曲。 而现在芯片的封装设计都要求晶片个挨个地凑在一起,发热肯定是避免不了的,想要搞更大的封装尺寸用有机材料肯定没戏。 这下刀就已经架在了有机基板的头上,反正这命是迟早得革。 怎么革,靠谁革? 我们在开头就已经给出了答案——玻璃。这里的玻璃并不是说要用纯玻璃做基板,而是把之前之前基板中类似合成树脂的材料替换成玻璃,金属的封边依旧还在,类似下图这种。 玻璃当然也不是我们日常用的那种玻璃,而是会通过调整,造出一种和硅的性质接近的玻璃。 相较于之前的有机材料,这次替换的玻璃主要看中的是它的三个性能: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和电气性能。 首先是机械性能,玻璃基板在机械强度这块是吊打有机基板。 玻璃在充当基板材料时,会在上面开孔,保证信号的传输。 因为玻璃材料超级平整,要光刻或者封装也更容易,所以同样的面积下,在它上面开的孔的数量要比在有机材料上多得多。 就相当于是,在玻璃材料上建的公共交通会比在有机材料上建得更密集、线路也会更加多。 据英特尔的说法,玻璃芯通孔之间的间隔能够小于 100 微米,这直接能让晶片之间的互连密度提升 10 倍。 互连密度提升了,相同面积下能容纳的晶体管数量也就更多了。 再来是热稳定性,玻璃基板不容易因为温度高而产生翘边或者变形的问题。 万一有个特殊情况,玻璃中也含有二氧化硅,和硅的性质接近,它们的热膨胀系数也差不多,就算温度过高,也是基板上的芯片和基板以一样的膨胀速度一起变形。 最后就是玻璃芯独特的电气性能,说更准确一点其实是开孔之后的玻璃的电气性能,它的电介质损耗会更低,允许更加清晰的信号和电力传输。 这样一来,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功率损耗就会降低,芯片整体的效率也就自然而然被提上去了。 而这些性能综合下来,在最后芯片上的体现就是,用玻璃芯基板封装的话,可放置的芯片数量比其他芯片多 50% 。 不过还有个问题,既然相较于有机基板,玻璃基板的性能这么好,为什么不早点用玻璃基板呢? 其实不是不想用,而是要替换一个材料,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前期摸索、中期研发、后期落地,这都是要砸钱、砸时间的。 还拿英特尔来说,它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始研发玻璃芯基板了,前前后后丢在里面的资金少说也有十亿美元。 而现在的成果也就是组装好了一套测试工具,要实际量产玻璃芯基板,还得等到 2026 年往后。 当然不止英特尔,整个行业内也有不少企业都在着手搞玻璃基板的研发,毕竟玻璃取代有机材料也算是业内的一个共识。 就比如大半年前,日本的 DNP 也透露正在开发玻璃基板,以替换掉传统的树脂基材,并且他们还定下一个小目标:在 2027 年之前靠玻璃基板拿下 50 亿日元的销售额。 要说最早入局玻璃基板的,还得是 SKC 子公司 Absolics ,甚至在去年的时候,它就已经投资了 6 亿美元,打算在乔治亚州科文顿建厂了。 按照他们的规划,不出意外今年年底,就有小批量的玻璃基板开始生产了。 当然,在短时间内,芯片基板市场的主流还依旧会是有机材料,毕竟技术迭代完成商业化转身也需要一个过渡时期,技术成本、良率等等都是厂商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有机材料在芯片基板的舞台上,重要性会逐渐被玻璃取代。 撰文:松鼠编辑:江江 & 面线 & 小陈封面:三狗
百度第六代无人车Apollo RT6信息曝光,搭载L4级辅助驾驶,支持换电
快科技10月2日消息,近日,我们在最新的工信部申报信息中,发现了百度第六代量产无人车 Apollo RT6 的身影。 据悉,该车在在去年的 2022 百度世界大会上发布以后,就一直没有新的信息。 从工信部曝光的信息来看,Apollo RT6定位为“换电式纯电动多用途乘用车”。该车来自于江铃集团的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外观方面,新车的前脸造型十分独特,上下两条LED灯带将两侧的大灯连接在一起,造型十分简洁。搭配下方的大嘴式进气隔着,看上去十分运动。 侧面来看,新车采用了双拼色的设计,黑色的车顶与白色车身形成了反差,车顶的三颗激光雷达暗示了这台车凶猛的自动驾驶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后门则采用了更方便乘客上下车的智能电动侧滑门设计,隐藏式门把手和下方配备的空气动力学封闭式轮毂,更有利于降低风阻、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 进入车内,新车的内部极具未来科技感,当车辆启用无人驾驶模式时,方向盘会自动收纳起来,前排模块化可根据不同出行场景配置座椅、办公桌、游戏机等进行组合,娱乐办公两不误。 自动驾驶方面,全车配备了38个传感器硬件,配合Apollo最新一代无人驾驶系统和1200Tops高算力计算单元,具备了L4级自动驾驶能力,从容应对中国城市各种复杂道路的无人驾驶场景。 根据此前百度透露的消息来看,Apollo RT6 具备城市复杂道路的无人驾驶能力,量产车成本从原先的 100-200 万元,已压缩至 25 万元,降低至业界的 1/10,和市面上的普通新能源车价格差不多。 按计划,百度 2023 年将在萝卜快跑平台使用 RT6,未来可以在全国部署上万辆。
苹果承认了!iPhone 15 Pro发热翻车,但与钛合金边框无关
“只有官方否认的,才可信”。 你新买的iPhone 15 Pro,遇到发热严重问题了吗? 一位果粉,在苹果官方论坛上发帖:“我买了新款iPhone 15 Pro,它太热了,烫得拿不动。我可以把它长时间放着充电吗?” 该帖子,到了上百位用户“我也是”(me too)的点击。 这个国庆假期,很多人遇到了iPhone发热严重的问题。 有果粉表示:放假拍照与导航用的比较多,打开不超过一分钟即热感上手。 此外,只要打2分钟的FaceTime电话,或者看8-10分钟的视频,iPhone 15 Pro系列就会发热。 烫手是小事,游戏直接大退,心态会崩的。 不过大家也别着急,马上冬天了,可以当暖手宝了。 发热的位置,就是 A17Pro 那边。 今年的iPhone15 Pro发热严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苹果怎么看? 10月1日的消息,据科技媒体MacRumors分享的一则苹果声明,表示计划发布iOS 17更新,来解决导致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过热问题。 苹果表示,是第三方APP联合调校不到位,导致A17 Pro超载,导致了过热问题。 声明指出,其中一些App包括Instagram、Uber和赛车游戏《狂野飙车 9:竞速传奇》。 未来会修复漏洞,苹果还保证:不会为了解决过热问题,而降低芯片的性能,并确保长期性能不会受到影响。 苹果正在与这些App的开发者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在 本周三,Instagram已经推出了修复补丁。 至于充电问题,苹果表示,iPhone 15 Pro 和 iPhone 15 Pro Max,原有充电上限为 27W,如果你使用 20W 或更高的充电器,iPhone会因此暂时升温。 科技媒体MacRumors预测,引起发热的漏洞,会在iOS 17.1正式版中修复。 该版本目前处于测试阶段,预计将于10月底发布。 苹果还强调称,发热问题和钛合金边框无关! iPhone 15 Pro的设计不会导致过热,甚至表示钛金属边框,比以往的不锈钢边框散热更好。 如果你的 iPhone 15 Pro也有发热狂飙的问题,一些科技媒体的建议: 1、开启“低电量模式”,iPhone屏幕刷新频率会限制在 60Hz 和降低亮度。 2、如果你怀疑是某些APP应用导致了发热,可以在设置中,禁止该应用的后台刷新。 你们的iPhone发热明显不 ? iPhone15 Pro与Pro max的发热问题,或一定程度上影响销量。 现在,iPhone 15 Pro的发货周期较上周有所缩短,目前下单,预计发货日期为2-3周。 但iPhone 15 Pro Max的预计发货日期更长,为5-6周。相比之下,iPhone 15基本款则无需等待。 现在苹果的A17 Pro已经大规模流片,iPhone 15 Pro 已经大规模量产。这个台积电 芯片和新的边框工艺,都不能有问题。 对于苹果而言,他只能是个软件问题。 iPhone维修网站iFixit公司的测试显示: 采用钛合金外壳的iPhone 15 Pro与不锈钢外壳的iPhone 14 Pro,在导热方面的性能都不如iPhone 14和iPhone 15基本型号使用的铝合金材料。 但苹果可以通过降低手机处理器的峰值性能,来减少手机产生的热量。 一些小道消息,一位业内人士透露:iPhone 15 系列中集成的 DRAM 是罪魁祸首,并且表示这次使用 DRAM 规格进行了升级。 为了匹配数据处理速度,功耗增加了,疑似导致发热。 感觉最后的解决方法就是高温降频,游戏玩家劝退了。 大概率,A17 Pro 在 iOS17.1 之后,基本上就是一个神经网络算力翻倍,带光追的 A16 了。 可以恭喜北方的iPhone 15用户先了,大家可以在冬天省几个暖手宝的钱了~ 最后附上华为Mate60 系列的照片,一起寻找身边的大地色卡! 大家国庆节,快乐~
抢占AI PC高端商机,笔记本电脑ODM新产能转移至泰国、越南
短期PC市况的回温不及预期,ODM台厂中包括英业达、纬创及广达等,受市场关注的重点皆暂以服务器业务为主,不过针对营运比重仍占主力的笔电业务,各家于厂扩建进度持续推进中,并预计明年起转移至非中国大陆的新产能将陆续到位。 另一方面,虽预期AI PC(人工智能电脑)初期将仅聚焦小众市场,但宏碁、华硕及微星等台系品牌厂,都看好AI PC的发酵可望为PC后市挹注成长动能,并自明年下半年到2025年后逐步为其PC营运带来正向助益,推动换机升级潮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提高产品ASP水位,亦有机会透过越拉越多以优化AI为中心的创新服务,增添新商机。 因应以美系品牌为主的PC客户需求,近一年间,泰国、越南成为ODM厂落脚的主要据点,除纬创已于今年第二季完成越南二厂土建、下半年全面投产外,广达今年也已在越南购地、投入土建工程,预计最快于明年底后逐步投产。 已在泰国有部分笔电组装产线的广达,在手上非“Wintel”阵营的客户确定将以越南为主力生产据点后,也没让空出的产能闲着,由另一美系客户包下,预计2024上半年将量产笔电新品。 至于英业达原先规划将先于墨西哥厂,为美系客户设置新的笔电组装产线,但随着产业供应链的新聚落正加速在东南亚成形,英业达也将配合客户转移生产策略、改于泰国为客户组装笔电,最慢明年下半年就能跟上投产脚步。 尽管ODM厂预期堪多,明年AI PC产品因仅聚焦高阶商务、创作者或顶规电竞等机款,价格仍偏高、品牌客户拉货力道有限,但看好2025年的下一波PC更换周期启动,届时AI PC的渗透率更进一步拉升后,随着品牌客户逐步转以AI PC为出货主力,将可期待有更高的利基效益。
用户抱怨iPhone15 Pro“烫得握不住”?航空级钛金属也有缺点
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拿到苹果iPhone 15系列机型,相关的使用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用户对新款iPhone 15 Pro和Pro Max机型过热的抱怨较多,还有用户在苹果iPhone的官方社区论坛上声称,钛金属壳太热导致无法握住。 一位用户在苹果官方论坛上写道:“我买了新款iPhone 15 Pro,它太热了,烫得拿不动。我可以把它长时间放着充电吗?” 该问题得到了上百位用户“我也是”(me too)的点击。 在社交平台X和Reddit上也有关于苹果iPhone 15 Pro系列过热的用户投诉。苹果论坛上还有人晒出手机边上的温度计显示温度为44摄氏度。 苹果公司方面尚未对手机过热的问题作出官方回应,也未在官方论坛对用户的问题进行公开反馈。 不过该公司的客户支持页面指出,设备在进行首次设置、无线充电或用户使用图形密集型或处理器密集型应用程序(例如游戏)时可能会变热。 其实不仅仅是iPhone 15 Pro有过热的问题,iPhone 14 Pro及Pro Max也有类似的过热情况。iPhone 15 Pro系列外壳使用的是钛金属,相较于iPhone 14 Pro的不锈钢金属而言更加轻薄,尽管两者在导热方面的性质类似,但由于钛金属的材质更轻,吸热也更少,这导致iPhone 15 Pro用户对散热不良的感受可能更为显著。 根据苹果官方网站介绍,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采用质地坚固和轻盈的航空级钛金属打造,带来苹果有史以来最轻盈的Pro机型。这也成为该公司在推广今年新款iPhone Pro机型的一个大卖点。 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在X平台上特别指出:“iPhone 15 Pro系列的过热问题与台积电的3纳米芯片制程无关。”他表示,过热问题很可能是“苹果为了手机重量更轻而对散热系统设计作出的妥协,比如散热面积更小,采用钛合金影响散热效果”。 郭明錤认为,苹果可能会通过软件更新来解决这个问题,但除非是通过调降处理器的效能,否则对散热效果的改善可能有限。他还表示,如果散热问题不得到解决,可能会影响iPhone Pro的销售。 iPhone维修网站iFixit公司的测试显示,采用钛合金外壳的iPhone 15 Pro与不锈钢外壳的iPhone 14 Pro在导热方面的性能都不如iPhone 14和iPhone 15基本型号使用的铝合金材料,但苹果可以通过降低手机处理器的峰值性能,来减少手机产生的热量。 CCS Insight首席分析师本·伍德(Ben Wood)认为,即便苹果进行软件更新限制处理器的峰值性能,绝大多数手机用户是不会注意到这些性能的变化。他还表示,从过去的惯例来看,过热问题将不会导致苹果手机的召回。 苹果的高端iPhone Pro机型是近年来该公司维持手机高毛利的主要产品系列。市场预测也显示,Pro机型的需求从iPhone 14发布起就大幅增长,出货量甚至超过了基本款,尤其是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增速迅猛。 第一财经记者查询苹果公司中国官网发现,iPhone 15 Pro的发货周期较上周有所缩短,目前下单,预计发货日期为2-3周;但iPhone 15 Pro Max的预计发货日期更长,为5-6周。相比之下,iPhone 15基本款则无需等待。 券商韦德布什表示,苹果iPhone 15系列的早期预订订单大部分来自iPhone 15 Pro以及iPhone 15 Pro Max,这对苹果是一个利好,因为Pro系列的平均售价(ASP)更高,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利润率。该公司预计苹果iPhone 15系列的ASP将在925美元左右,较去年同期高出约100美元,其中Pro Max机型涨价9%,也是5年来首次涨价。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