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史上最轻的Pro系列!除了钛合金框架,苹果没告诉你的还有这一点
时隔两年之后,iPhone 15 Pro 的重量终于回到 200 克内。 估摸着时间,相信有部分购买 iPhone 15 Pro 的用户已经拿到实机。对手机重量敏感的用户或许会惊喜地发现,今年的 iPhone 15 Pro 手感更轻了。 去年 iPhone 14 Pro 的重量为 206 克,而今年的 iPhone 15 Pro 的重量为 187 克,相比去年减少了 9%,这和钛合金框架有很大关系。 iPhone 15 Pro 采用的钛合金为五级钛(Ti-6Al-4V),是由钛和 6% 铝和 4% 钒组成的钛合金,Ti-6Al-4V 的密度大约在 4.43 g/cm³ 左右。而 iPhone 14 Pro 采用的是手术级不锈钢材质,平均密度一般为 7.8 g/cm³ 左右。这意味着在相同的体积下,手术级不锈钢比 Ti-6Al-4V 更重。 不过当你将 iPhone 15 Pro 拿在手上,或许会感觉这个它重量减少要比 9% 更多,这是错觉吗? 事实上,手感的轻巧除了取决于新 iPhone 的钛合金材质,还和一个经典的力学原理相关。 转动惯量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用于测量物体对旋转运动的阻力,它的值是由物体的质量以及质量分布所决定的,质量距离物体旋转轴越远,转动惯量就越大。 因此,对于像 iPhone 这样的常用设备来说,其旋转阻力在手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苹果给 iPhone 15 Pro 机型换上了钛合金框架,使得手机重量减轻的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手机边缘,进而影响了手机的转动惯量,针对这一变化,一位名叫 Drang 的博士做了一个计算分析。 上图所示即为计算过程 Drang 博士首先假设 iPhone 14 Pro 和 iPhone 15 Pro 的尺寸相同,分别为 147.5 毫米高和 71.5 毫米宽,并将原点设置在手机的几何中心,默认 iPhone 15 Pro 质量均匀,从而计算出 iPhone 14 Pro 和 iPhone 15 Pro 的绕 X 轴转动惯量。 最终得出的结果是,iPhone 15 Pro 的绕 X 轴的转动惯量比 iPhone 14 Pro 减少了约 14-15%,这个减少量甚至大于质量减少的百分比,这就意味着,iPhone 15 Pro 在进行旋转动作时可能更加轻松自如,从而在使用过程中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 当然,Drang 博士的计算只是一个初步的计算,想要进行更准确的计算,需要更多的详细信息和准确的测量数据,但整体思路是充满说服力。也就是说,通过改变手机的框架设计,可以减少其转动惯量,从而进一步营造 iPhone 15 Pro「轻飘飘」的感觉 。 为了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转动惯量,举两个简单点的例子,想象你手头上拿着两个大小不同的风车时,都固定在相同长度的棍子上,当你试图让它们停止旋转时,你会发现你需要用更大的力量去停止大风车,而小风车则相对容易一些。 这正是因为大风车有更多的「质量」分布在远离中心的位置,所以它抵抗停止的能力更强,这种抵抗旋转变化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转动惯量。 如果你还是不太清楚转动惯量,那不妨再举个更形象的例子。当你试图快速转动自行车的车轮时,车轮越大,重量越沉,你就会越明显感受到阻力,车轮越大越重,转动惯量越大,阻力越明显,因此,这也是为什么在自行车比赛中,轮胎更细薄,更容易加速。 这些例子仅仅是日常生活中转动惯量应用的冰山一角。转动惯量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颇为广泛,比如体育领域里的网球拍、高尔夫球杆、数码领域里的陀螺稳定器等产品都有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简而言之,任何涉及旋转的场景都可能涉及到转动惯量的概念。 倘若你平时观看日常比赛时有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冰上的艺术滑冰选手在做旋转动作时,她们会收紧双臂来增加旋转速度,但是在落地之前,她们会展开身体以减缓旋转速度。这其中就涉及到转动惯量的原理。 因此,iPhone 15 Pro 的轻盈感并非巧合,而是以钛合金为媒介,精妙调和手机重量和转动惯量,使用户能够体验到更轻盈、更舒适的手感。
新iPhone SE或迎来大更新/邓布利多演员去世/京东回应将开卖特斯拉传闻
🌕 中秋节快乐! 愿你无论身在何处,都心情棒棒 🌝 📱 iPhone SE 4 或将配备操作按钮,更换为 C 口 💰 中国恒大:许家印因涉嫌违法犯罪,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 微软曾考虑将 Bing 出售给苹果 🛒 京东回应将开卖特斯拉 ⚰️ 「邓布利多」演员迈克尔·刚本去世 🛩️ C919单笔最大订单落地 💰 X CEO 称公司预计明年盈利 ⌨️ Adobe 正式上线 PS 网页版,内置 AI 工具 🎮 树莓派 5 正式发布 🎵 郭明錤谈苹果汽车 📔 杭州亚运会各项目门票销售已超 5 亿元 🍿 《小镇幽浮》 🌴 「热带小岛上,浪漫自由的电子灵魂」 📖 《后工作时代》 📰 假期也值得一看的新闻iPhone SE 4 或将配备操作按钮,更换为 C 口 据 MacRumors,苹果第四代 iPhone SE 可能将在硬件和设计上迎来不少更新。 据说,iPhone SE 4 在苹果内部的代号是 Ghost,主要机身基于 iPhone 14,但将配备可以定制多功能的操作按钮(Action Button)并且换上 C 口。 至于拍照方面,iPhone SE 4 后置摄像仍然将保持单摄像头,可能会升级为 4800 万像素,闪光灯排列方式和第三代 SE 基本相同。 iPhone SE 4 很有可能将取消 Touch ID,改为 Face ID,以面容识别解锁。 同时,苹果内部也在研发代号名为「Sinope」的内部 5G 调制解调器,iPhone SE 4 也被用于测试这个新硬件。 最开始,据说苹果打算在 iPhone 16 系列时配备上新的 5G 调制解调器,覆盖整个系列。但据 MacRumors 最新消息,这个计划似乎已经改变了。高通也表示将为苹果提供手机调制解调器到 2026 年。 中国恒大:许家印因涉嫌违法犯罪,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昨晚,中国恒大发布公告,称公司接到有关部门通知,公司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许家印因涉嫌违法犯罪,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公司的股份由 2023 年 9 月 28 日上午 9 时正起于联交所停止买卖。公司股份将继续暂停买卖,直至另行通知。 《第一财经》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在相近时间段内被带走的恒大核心成员还包括: 许家印二儿子许滕鹤(Peter Xu),他曾主导恒大财富的工作;恒大前 CFO 潘大荣,主要负责恒大系资金运作;恒大地产集团、恒大物业集团前董事长甑立涛。 在此之前,其他要员比如前地产集团董事长柯鹏、恒大财富法定代表人及执行董事杜亮等,均已在接受调查中。 微软曾考虑将 Bing 出售给苹果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指出,微软曾在 2020 年的时候,向苹果提出将 Bing 搜索引擎出售给苹果以取代苹果设备上的默认搜索引擎 Google。 当时,微软的高管和苹果负责服务的高管 Eddy Cue 会面,讨论了收购可能性。 多年来,两家公司都曾讨论将 Bing 设为苹果设备的默认搜索引擎,但苹果最终还是选择了 Google。 由于现在 Google 被美国司法部控诉其滥用搜索引擎主导地位,微软和苹果的谈判也有了新意义。为了保持成为苹果设备上的默认搜索引擎,Google 为此每年要向苹果支付 40-70 亿美元的费用。 这交易被美国司法部视作 Google 不公平地主导搜索市场的证据。本周早些,苹果的 Cue 反驳了这一说法,称苹果选择 Google 是因为它是可用的最佳搜索引擎选择。 京东回应将开卖特斯拉 昨天,《晚点 Auto》报道称京东即将销售特斯拉汽车。目前特斯拉京东官方旗舰店出售充电桩、挡泥板、遮阳帘等周边配件,没有售卖汽车。 报道指出,京东商城上线特斯拉汽车订购服务后,消费者将可以在京东上支付订金,直接在线下单购买特斯拉汽车。 而且,京东汽车将与特斯拉共同开展线上线下联动服务,宣传推广文创、周边等产品。 对此,京东回应媒体称:该消息为不实消息。 「邓布利多」演员迈克尔·刚本去世 曾在《哈利波特》系列中扮演邓布利多的迈克尔·刚本(Michael Gambon)于 9 月 28 日去世,享年 82 岁,死因为肺炎。 这是继理查德·哈里斯后,第二位离开人世的邓布利多扮演者。刚本在第 3-7 部《哈利波特》中饰演邓布利多。 刚本是皇家国家剧院的创始成员之一。他的作品涉足戏剧、电视剧集与电影等领域,并曾经获得三项劳伦斯·奥利弗奖、两项美国演员工会奖及四项英国电影学院奖。 他因其戏剧方面的贡献于 1999 年获得伊丽莎白二世二世授予爵士勋衔。 C919单笔最大订单落地 据央视新闻,C919 大型客机最大单笔订单,9 月 28 日在上海落地。 C919 大型客机全球首发用户中国东航再次与中国商飞签署购机协议,在 2021 年订购首批5架的基础上,再订购 100 架 C919 大型客机,东航成为目前 C919 大型客机的全球最大用户。 按计划,此次购买的 C919 客机将于 2024 年至 2031 年分批交付。 其中,2024 年计划交付 5 架,2025 年至 2027 年每年计划交付 10 架,2028 年至 2030 年每年计划交付 15 架,2031 年计划交付 20 架。 C919 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座级 158-192 座,航程 4075-5555 公里。 X CEO 称公司预计明年盈利 X 的 CEO Linda Yaccarino 表示,前身为 Twitter 的 X 预计将于 2024 年实现盈利: 我现在已经全身心投入到公司中,对可预测的事情有很好的了解,未来的情况看起来,我们应该会在 2024 年初实现盈利。 对于在运营前 13 年来都没有实现盈利的 Twitter 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声明。自被马斯克收购,X 也很难维持盈利。 Yaccarino 进一步解释:「仅在过去 12 周内,前 100 名广告客户中就有 90% 回归到了我们平台。」 今年 8 月,Yaccarino 就曾在 CNBC 上表示,就 X 的运营效率而言,X 已经「非常接近盈亏平衡」。 Adobe 正式上线 PS 网页版,内置 AI 工具 Adobe 正式上线了 Photoshop 网页版,所有付费用户均可使用。 这个网页版在过去两年内都处于 beta 状态,如今正式上线了,并搭载了基于 Firefly 的 AI 工具,如生成式填充和生成式扩展。 Adobe 表示,网页版设置的工具栏主要基于人们的工作流,并且会显示工具的全名,以做到更加初学者友好。 与此同时,有权限的用户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和别人分享编辑项目,即便对方并不是付费订阅用户。 树莓派 5 正式发布 昨天,树莓派 5 正式发布,计划将于 10 月底开售。 它采用了 64 位四核 Arm Cortex-A76 处理器,时钟频率为 2.4GHz,相比较四年前的树莓派 4 相比,性能提高了两到三倍。 树莓派 5 加入了 PCIe 2.0x1 接口,可以连接「高带宽外设」,速度为 5GT/S;配备了一个 800MHz VideoCore VII 图形芯片。 定价上,树莓派 5 的 4GB 版本为 60 美元(约人民币 438 元),8GB 版为 80 美元(约人民币 584 元)。 郭明錤谈苹果汽车 昨天,苹果分析师郭明錤在 X 上发推文表示,苹果的汽车项目开发已经失去了任何能见度。 在他看来,如果苹果不采用并购策略来实现进入汽车市场,郭明錤认为我们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可能都没法看到苹果汽车的量产。 今年 3 月,郭明錤也曾表示,苹果汽车团队已经被解散了,2025 年推出的计划也不实际。 杭州亚运会各项目门票销售已超 5 亿元 澎湃新闻援引数据指出,截至 27 日,杭州亚运会各项目门票销售额已超 5 亿元,仅 27 日一天就有约 20 万名观众到现场观赛。 每个场次的观赛需求都很高,场馆座席的上座率高达 90%。 杭州亚运会竞赛指挥中心新闻发言人朱启南说道。与此同时,他表示组委会正在尽可能地为有观赛需求的市民提供门票。 🎉 假期快乐推荐《小镇幽浮》 外星人突然到访宾夕法尼亚州西部乡村小镇,改变了几位老人家的生活。 「热带小岛上,浪漫自由的电子灵魂」 本期《Vibration 歪波音室》将和听众分享法国音乐人 FKJ 的作品,其曲风融合 Funk、Nu Jazz、Soul 以及 Nu French House。 他的音乐中带有温柔、迷幻、性感的气质,开启假期最好不过了。 《后工作时代》 有人告诉我们,未来的工作将会越来越自动化,算法将以惊人的速度处理大量讯息,将带我们进入轻松工作的新世界。 但在闪闪发光的表象背后,是数以百万计的工人正在以人工一点一点地处理数据。 我们看到一个萌芽中的未来,所有正规岗位被瓦解,资本继续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但不再雇用人类。 工人从旧有工作的尸骸中获得各种低技能的劳动,为机器提供数据,勉强维生。本应照亮我们世界的工具正在将我们扔进技术引发的新的蒙昧之中,并最终陷入野蛮状态。
成本猛降40%!中国特斯拉Model Y用上一体压铸2.0:但不是万能药
特斯拉一体压铸技术,有了重大突破。 而且这项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Model Y,就是用的一体压铸技术2.0。 原本多个散件集成为一个零件,生产效大幅爬升,相比传统的生产方式,车身系统的重量,可以减少超10%。 最重要的还是降本,得益于结构设计的优化,Model Y后底板总成系统采用一体压铸方式后,成本狂降40%。 “降本狂魔”马斯克,终于拿到一件趁手的兵器。这项新的技术,几乎可以改变现有的电动汽车生产模式,也让马斯克加速实现生产成本减半的目标。 自此,特斯拉的最大的产品,将不再是汽车,而是工厂。 其它车企也在快速追赶,包括丰田、通用、福特等大批传统车企,相继开始研发一体压铸技术。新一轮价格战,将在所难免了。 01 、颠覆传统,研发周期最短18个月 传统的汽车底盘,一般是由成百上千个零部件进行焊接,形成前后结构加上中间的三段式结构。 而特斯拉一体压铸技术2.0,就是把电动汽车几乎所有复杂车身底板零部件,压铸成一个整体。 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比如车身会更加稳定坚固,NVH性能也得到了提升。 用一个压铸机,就可以让产线二三百个机器人集体“下线”,单这一项就能省不少成本。 来源:特斯拉 目前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Model Y,已经应用了这些技术快速铸型,最大的特点是省钱、省时又省力。 重量可以节省超10%,相关成本降40%,生产效率也大大提升。9月6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第200万辆整车下线。特斯拉有关人士介绍,第一次完成“100万辆”目标,上海工厂用了33个月,从100万到200万,只用了13个月。 来源:特斯拉 算下来,平均每辆车的生产时间快了2.5倍! 反馈到消费端,就是车卖的更便宜了。 其实目前上海工厂应用这项技术,还不是全部。今年3月的投资者日活动现场,马斯克介绍了特斯拉对工厂的改造计划——“开箱工艺”(Unboxed Assembly Process)。这也是特斯拉计划在未来十年,生产数千万辆更便宜的电动汽车并仍能保持盈利的关键。 这种全新的生产模式,颠覆了传统造车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的四大工艺流程。是把整车的零部件,分成了6个大模块,每个模块单独生产。 这些模块生产完成后,特斯拉再通过冲压工序组装整个车身,整个过程就像组装箱子一样。当然,特斯拉并不会把车辆当作箱子,而是把箱子展开进行组装,所以称之为“开箱工艺”。 特斯拉表示,通过这个全新的流程,会让工厂制造人员将减少40%,制造所需的空间和时间也将减少30%。同时也可以将组装费用,降低到目前Model 3或Model Y的一半。 来源:特斯拉 路透社前不久报道称,车底零部件压铸成型,就是“开箱工艺”的关键一步。 依靠这项技术,特斯拉对于新车的研发周期也将大大缩短,有消息人士称,特斯拉能够在18-24个月内,从头开始完成一款汽车的开发,而在此之前,车企对于一款新车的研发,多则七八年,少则需要三四年才能完成。 对于这个技术,不少大佬都开始声援,比如德国多特蒙德自由大学研究员让?菲利普?维克勒评价说,特斯拉的新流程革命性地超过了模块化生产,去掉标准流程,并创建了全新的工作模式。 德国管理咨询公司Berylls总监马丁·弗伦奇也称,丰田开拓并应用了几十年的生产系统被击倒了,特斯拉的Unbox流程将改变汽车生产方式。 02、成本太高,用户短时间受益有限 一体化压铸技术的好处不言而喻,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能降低成本,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 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贵。 其研发成本相当高,有铸造专家称,一旦制造出大型金属试模,在设计过程中的一次加工调整,就可能会花费10万美元,而重新制造模具,更是可能需要150万美元。除非模具能一次满足设计需求,否则后期调整变更,甚至报废都是一笔很大的费用。 换句话说,用一体机压铸的车型,必须得是爆款。 来源:特斯拉 一般情况下,大型金属模具的整个设计过程需要花费约400万美元,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重复五六次甚至更多才能达到完美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一体化压铸技术虽好,但迟迟没有在车企中被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 不过特斯拉一开始就想到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用3D 打印。 路透社报道称,马斯克为了将车身底部铸造成一个整体,求助了使用 3D 打印机用工业砂制作测试模具的公司。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3D打印机将液体粘合剂沉积在薄薄的砂层上,然后一层一层地制造出可以压铸熔融合金的模具。 消息人士称,砂型铸造的设计验证过程成本,是目前所有方案中最低的一个,仅为金属原型的3%。 同时3D打印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节约开发时间,据路透社报道,使用3D打印等公司的设备,在几小时内就能重新打印出一个新原型,因此特斯拉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多次反复进行调整。 在时间方面,使用砂性铸造的设计验证周期只需要2到3个月,而金属模具原型则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前期成本和时间的问题解决之后,就要考虑实际操作的事了。 想要实现压铸大型的车身部件,特斯拉就需要更大的压铸机。有铸造业工程师表示,压铸面积越大,对锁模力的要求就越高,而要实现整个车身底部一体式压铸,锁模力需要达到16000吨的级别,而且机器的体型巨大,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大的厂房空间,以及花更多的钱。 特斯拉现在用于Model Y的一体压铸机,锁模力为6000吨,其拥有锁模力最大的压铸机则是专为生产Cybertruck打造的9000吨级别压铸机。 来源:IDRA 当然,以上是生产端面临的问题,在售后方面,就非常明显了——维修成本也很高。 尤其在撞击或者剐蹭后,维修需要更换整块零部件,最终导致修车成本和保险费率上涨。所以更像是“一锤子买卖”的部件,一旦剐蹭,就会有“换车”的风险。 03、不是万能药 即便成本和售后存在较大问题,但对于车企来说,一旦规模化生产,其优点远大于缺点。 一体化压铸技术,基本原理就是将金属加热熔化成液态,再挤压浇入模具中,待冷却后成型,就得到了符合要求的零部件。在此之前,福特F150的制造就采用了一体化压铸技术。 不过把这个技术真正带入市场并发扬光大的,还是特斯拉。而且特斯拉还对其进行了大量创新,这也是它对汽车行业做的贡献,为新能源汽车制造提供了一个演进的方向。 不久前,就连固执的丰田也公开了其开发的车身一体压铸成型技术,仅需三分钟,便可完成三分之一车身的成型制造。 丰田表示,该技术旨在进一步降低生产工序和成本,从而提高其在电动车领域的利润,并追赶特斯拉,预计在2026年投放市场的纯电动汽车将采用该技术。 丰田称,在应用一体压铸工艺后,车身后部只需一个单一的零部件和一个简单的工序,而此前大约需要86个不同的零部件,经过33个独立的工序组装,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还得花好几个小时完成。 来源:Toyota 比起传统的制造流程,丰田的一体压铸工艺已经有了明显改进,但仍落后于特斯拉。 此外,随着特斯拉将一体化压铸技术带到国内,无论是理想、小鹏等新势力,还是长城、奔驰这些传统品牌也开始跟进这一技术。据中银证券测算,到2025年,一体化压铸市场规模将达220亿元,4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3%。 可以说一体化压铸技术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在利用上也有好有坏,比如既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提升车辆在碰撞事故中的安全性。 但这也增加了后期的维修成本,此前特斯拉Model Y的“天价维修费”事件,就是因一体化压铸件损坏。 可以预见,为了降本,车企用一体化压铸技术将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一体化压铸也不是万能药,毕竟只有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Model 3是“试验性汽车”?美国首例特斯拉自动驾驶致命案开审
图注:特斯拉Autopilot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29日,当地时间周四,美国首例关于特斯拉自动辅助驾驶(Autopilot)功能引发的致命案开始审理。原告是特斯拉Model 3致命事故的受害者,其律师在开庭陈述中将事故原因归咎于特斯拉Autopilot,认为“汽车公司永远不应该向消费者出售试验性汽车”。 该审判在加州法院进行,还要从一起民事诉讼说起。2019年,特斯拉车主米卡·李(Micah Lee)的Model 3突然以65英里(约合105公里)的时速冲出洛杉矶以东的高速公路,撞上一棵棕榈树后着火,导致李当场死亡,另外两名乘客严重受伤。原告称,这起致命事故的罪魁祸首就是特斯拉Autopilot系统。 原告律师乔纳森·迈克尔斯(Jonathan Michaels)在开庭陈述时称,当37岁的李在2019年以6000美元的价格为他的Model 3购买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功能包”时,该系统处于“beta测试版”,这意味着它还没有准备好发布,“汽车公司永远不应该向消费者出售试验性汽车”。迈克尔斯还指出,这辆车的方向盘在高速公路上进行了43度的急转弯,“过度转向指令是特斯拉的一个已知问题”。 然而,特斯拉否认了这一说法,称其Autopilot系统在高速行驶时为方向盘的转向角度上设置了“护栏”,在高速公路上只能向左或向右转向一点点。特斯拉律师迈克尔·凯里(Michael Carey)否认是Autopilot的问题,认为这起事故是由“典型的人为失误”造成的。“这个案子与Autopilot无关,”凯里表示,“Autopilot让道路变得更安全。这是一件好事。一个典型的人为失误造成了这起事故。”另外,特斯拉还表示,公司并不清楚事故发生时Autopilot功能是否已经开启。(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墨西哥成全球汽车行业投资新蓝海,北汽、奇瑞、长安等中国车企扎堆涌入
原标题:墨西哥成全球汽车行业投资新蓝海:北汽、奇瑞、长安等国内车企扎堆涌入,A股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当地建厂 ①北汽、奇瑞、长安等国内车企在墨西哥布局投资,A股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拓普集团、旭升集团和伯特利等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②分析人士表示中国制造业加速进入墨西哥,也切实帮助企业带来了营收增长。不过中国车企如何要和大众、日产等头部车企一起分享这块蛋糕,仍具有挑战性。 财联社9月29日讯(编辑 旭日)北汽、奇瑞、长安等国内车企扎堆布局墨西哥,A股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拓普集团、旭升集团、伯特利和银轮股份等也纷纷追随宝马、特斯拉等企业的脚步在墨西哥建厂,墨西哥也已成为中国在拉美地区整车出口最大市场。分析人士表示,中国制造业加速进入墨西哥,也切实帮助企业带来了营收增长。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新的美墨加贸易协定做了有利于美国的调整,中国车企如何要和大众、日产等头部车企一起分享这块蛋糕,仍具有挑战性。 01 北汽、奇瑞、长安等国内车企扎堆涌入 墨西哥成全球汽车行业投资新蓝海 北汽、名爵、江淮、奇瑞、江铃、长安等中国汽车产业链企业近年来纷纷前往墨西哥,在当地布局生产和销售。咨询公司优赛思称,仅在2022年就至少有10多个中国品牌宣布进入墨西哥市场,未来预计还会有另外10个中国品牌进入。 有分析人士表示,吸引众多汽车产业链厂商不断登陆墨西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靠近潜在市场。在墨西哥生产的产品,到北美市场的运输成本较低,也可以覆盖南美市场。此外,墨西哥还拥有丰富的锂资源储量,这是电动汽车电池的基础材料。目前墨西哥已经探明的锂资源储量为170万吨,排名全球第十。 伴随着全球汽车巨头建厂墨西哥,国内相关产业链上的零部件企业也面临着”出海“这一必答题。例如,马斯克计划在墨西哥生产2.5万美元的下一代入门级电动车,为了搭上特斯拉这艘大船,国内配套供应链企业纷纷加速墨西哥工厂布局。 华西证券崔琰6月28日研报中统计,拓普集团、新泉股份、旭升集团、爱柯迪、嵘泰股份、伯特利、三花智控、岱美股份、银轮股份、上声电子等上市公司已在墨西哥量产自家产品,向合作方就近供应,加快产品全球化配套进程。 中国制造业加速进入墨西哥,也切实帮助企业带来了营收增长。目前,中墨双方合作不断加深,墨西哥也已成为中国在拉美地区整车出口最大市场。2022年,中墨贸易总额为949.65亿美元,同比增长9.8%,显现出双方经济结构有较强的互补性。 据界面报道,墨西哥汽车经销商协会负责人Guillermo Rossles 9月7日在一个汽车商会会议上表示,过去8个月,来自中国的汽车占墨西哥汽车进口的19.4%,高于2018年的5.7%。该负责人表示,库存回升和交付时间加快帮助墨西哥满足了不断增长的需求,墨西哥市场汽车品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02 大众、日产头部车企虎视眈眈 国产高端化进程在墨西哥仍处试水阶段 不过,有分析人士表示,墨西哥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涉及安全、运营、基础设施、劳工、监管等多个方面,可能对外国投资者构成挑战。尽管墨西哥的市场潜力巨大,但如何适应和把握这个市场,也是一个大的挑战。 再就是品牌力问题,中国汽车在海外尚未形成公认的品牌势能,而高端化仍处于试水阶段。虽然国内的自主品牌早已超过合资品牌,但在墨西哥市场,还是个未知数。 另外容易被忽略的是,新的美墨加贸易协定相比过去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做了有利于美国的调整。比如在进口汽车上,美国给加拿大和墨西哥都设定了每年的260万辆的汽车出口配额。换句话说,中国车企要和大众、日产等头部车企一起分享这块蛋糕。然而,他们已经在墨西哥地区深耕多年,根基更加深厚。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美国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国汽车品牌出口美国有高额的关税和限制,而凭借着靠近美国市场的地理和自由贸易协定优势,墨西哥成为汽车制造业的新资本集中地,更是中国企业的新蓝海选择。
软件定义汽车趋势渐近,主机厂商又该如何“定义”软件?
集微网消息,根据毕马威《2023年智能座舱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26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到2127亿元,2022年至202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约17%,渗透率有望从59%提升至82%。 尽管目前汽车厂商应对价格战而对整车提出更高的降本要求,但集微咨询业务副总经理赵翼表示,由于智能座舱是目前消费者购车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所以其在主机厂中地位稳固,不容易受到降本影响。在软件定义汽车趋势下,软件的附加值越来越大,厂商该如何设计和评价软件? 软件如何定义汽车 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座舱承载功能呈现不断丰富的趋势。目前,我国智能座舱细分市场主要包括车载信息显示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座舱域控制器、HUD、液晶仪表、OTA和安全模块等。 从细分产品渗透率来看,我国智能座舱细分赛道市场渗透率差异化显著,毕马威中国发布的《智能座舱白皮书》中显示,目前中国智能座舱主要部件中,液晶中控的渗透率为最高,达到90%,液晶仪表盘的渗透率达到50%,而HUD的市场渗透率仅10%,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作为智能座舱的核心技术渗透率未突破5%,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在智能座舱SoC芯片市场上,国内厂商迎来窗口期。 从市场统计情况不难发现,智能座舱的软件市场规模没有被数据量化。事实上,整车的所有软件都没有被具体量化,但其作用十分关键。广汽研究院的院级专家、车载软件专业总师廖磊指出,“软件在产业里或者产品里,它的产值或者销售额不是最大的,甚至在很多产品里,它没有销售额。即便它不是以可销售的商品出现,但软件有个特点,它会‘偷偷摸摸’地带来产业的变革,软件技术趋势的出现将导致产业节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好的例子是软件定义汽车。” 软件能定义汽车吗?软件是怎样定义汽车的?这不仅是消费者好奇的地方,也是在汽车电子行业从业23年的耿杨思考的问题。深圳市阿丹能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TO耿杨指出,“软件定义汽车取决于软件定义架构,而架构由需求定义。从用户的需求来定义汽车,汽车厂商根据需求定义汽车的架构,汽车的架构决定了汽车硬件结构,决定了汽车软件部署。” 他进一步指出,“汽车架构从最初的比较扁平化的汽车电子架构进化到区域控制器,甚至中央集成架构。每个车厂过渡的状况不一样,这对软件行业来说,提出了巨大挑战,需要适应各个不同厂家、各个不同种类的架构。” 厂商该如何“定义”软件? 也许是意识到整车利润中心由硬件制造变为软件开发,整车厂也发生了转变。此前媒体报道,大众和丰田投入资金组建汽车软件部门或子公司来解决新车型的软件难题。 据了解,目前智能座舱里比较重要的车载系统,不管是娱乐系统,还是自动驾驶系统里的操作系统,很多主机厂都在自研。这就要求相应的公司具备系统全栈开发能力。在耿杨看来,“真的要做全栈软件开发,可能需要2000-3000人的团队。但不是所有的主机厂目前都能够养得起或者想养2000-3000人的软件研发团队,因为不是说你招2000-3000个人就可以,而是找到在汽车电子行业有很多经验的2000-3000人是挺难的。” 随着汽车架构的变化,主机厂对软件意识的转变,也推动了软件厂商发展为一次交付、持续服务的模式。“这对软件企业、对零部件企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将来的驱动也不是逻辑驱动,而是以数据来驱动。将来的交付模式更多是灵活多变的交付模式。”耿杨指出。 传统汽车软件开发的模型就是正常的V字模型,就是需求、设计、实现,对应右边的测试、验证的V字模型开发架构。未来汽车迭代开发模式,以软件优先,同步工作,快速地设计和测试迭代,重点关注验证及成熟度评估。 在新开发模式下,厂商如何“定义”软件?从哪些维度或要素去评价好与差?在主机厂商广汽的专家廖磊看来,“从人能够感受到的、能够需求的角度出发是比较合理的。” 他指出,眼、耳、舌、鼻、身、意这“六识”是一个人可以感受外部世界的所有途径。因此,汽车软件系统化发展方向,从人的视觉、听觉、语音、嗅觉、体感、意愿等“六识”的需求和感受出发,抽象出车内空间、内饰、屏幕等座舱设计要素,再结合高品质、易用性、学习性、个性化等设计和评价维度进行定义,构建灵活多变的智能座舱设计(评价)模型。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3D控件、改变3D布局等,实现软件定义智能座舱。 廖磊认为,这样的模型,基本上现在市面上所有的座舱里所宣传的功能在这里都能找到对应方案。 在智能座舱设计模型指导下,如果想做一个很有特点的UI/UE,就可以从模型中去寻找一些可以去执行的点、控制的点,在可控制的点做软件架构的设计就可以实现有竞争力的UI/UE的产品形态。 在汽车智能化趋势下,软件的附加值越来越大,而消费者能够明显感知到的产品差异性主要源于应用层软件的开发,因此,软件定义汽车趋势下,如何设计并评价更好用的软件也成了厂商提升竞争力的一种方式。
“水上特斯拉”诞生!马斯克旧部创立:刚融5个亿,威尔史密斯都投了
一个全新的“水上独角兽”来了。 美国电动船初创公司Arc Boats,刚刚交付了限量版电动船Arc One,同时宣布,最新B轮融资中拿到了7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1亿元。 Arc成立时间并不长,这家电动船初创公司成立于2021年初,其最大的目标就是让水上的一切都电动化、智能化,推出的首款电动船的售价也不低,高达220万。 来源:Arc Boats 其策略和特斯拉差不多,前期首款产品高举高打,然后再逐步渗透市场。这和创始人的出身有一定关系,其联合创始人曾在波音公司任职,首席技术官也曾在马斯克的火箭公司SpaceX担任首席工程师。 背后投资人更是有特斯拉高管站队,短短两年时间,Arc的总融资就超过1亿美元,(人民币7.3亿元)。 所以说,这是一个“水上特斯拉”的故事。 01、投资人都是明星 2021年初,Arc Boats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成立,刚成立时人数并不多,但好在有技术大牛。初创团队中,有不少工程师是来自SpaceX,官方称自己电动船的设计,也是受航空航天的启发。 2022年3月,Arc发布首款产品Arc One的预制作版本,这艘电动船长7.3米左右,最多可以乘坐12人,最高可达500匹马力,最高时速为40英里。 来源:Arc Boats 当然最关键的是其超大的电池组——220千瓦时,是Model Y的三倍,续航可以连续开3-5个小时。 和电动汽车不同,沉重的电池组并不是电动船的缺点,一般情况下,船越重也就越稳定。所以Arc的创始人Mitch Lee表示,Arc One将是一个豪华的游轮。其价格也是高达3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20万。 豪华、电动、游艇,这些关键词一旦组合起来,就注定不是普通人的玩具,当然也吸引了一种明星投资人。 来源:Arc Boats 在成立的第二个月,Arc就吸引到了硅谷顶级VC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的种子轮投资,Andreessen Horowitz投过一系列Facebook、Instagram、 X(Twitter)等硅谷科技巨头。 在Andreessen Horowitz的引介下,Arc开始在明星圈大放异彩。 2021年10月,Arc又从美国巨星威尔·史密斯的Dreamers VC拿到了一笔资金,史密斯创立的这家基金在洛杉矶,主要投资对社会有贡献的公司。 除了威尔·史密斯,还有美国篮球运动员凯文·杜兰特,以及“吹牛老爹”肖恩·库姆斯。在这轮“真明星”VC的加持下,Arc的种子轮拿到了700万美元。 来源:Arc Boats 当时Arc的员工,仅有十几个人。 一个月后,Arc紧接着又拿到了A轮融资,当时这笔融资是由特斯拉前高管Greg Reichow领投。2011年4月-2016年7月这段时间,Greg Reichow在特斯拉任职,离职前的Title是特斯拉生产副总裁。 当时A轮融资为3000万美元,Greg Reichow也顺势加入了Arc的董事会。 时间来到2023年9月底, Arc获得了7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这也是公司成立以来获得的最大一笔融资。 投资方包括 Eclipse、Lowercarbon Capital 等一批投资者。Lowercase Capital在美国创投圈也是赫赫有名。2015年,福布斯曾评价Lowercase Capital基金是“史上最好的种子投资组合”,财富杂志更将其列为“史上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基金之一”。 来源:Arc Boats 成立两年,总融资超过1亿美元,目前Arc的员工,也不过80名。 有了钱之后,下一步就是进军更大的市场,Arc计划推出一艘更大容量的电动船,专为滑水、冲浪等水上运动设计。同时也在扩充团队,现在公司还有30个职位的空缺。 02、得到马斯克的“真传” 细数Arc的员工,有不少人都为马斯克工作过,连创始人也不例外。 Arc Boats创始人分别是Ryan Cook和Mitch Lee,其中Ryan Cook就在马老板手下的SpaceX工作了七年之久。 Ryan Cook和Mitch Lee本就是大学同学,毕业于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两人都主攻机械工程专业。 由于两人对可持续发展和机械方面有着高度的认知,在获得机械工程学位后的他们两个并没有分道扬镳,2010年毕业后,Lee在第二年就入职了Boeing(波音)公司,没错,就是那个造飞机的公司,担任压力分析员。 随后在Lee的帮助下,Cook也进入了波音公司,担任Tool Design Engineer(工具设计工程师),主要负责定制和设计特定目的需求的零部件,之后两人就在一起工作。 直到2013年,两人双双辞去了波音公司的工作,离职后的Ryan Cook,无缝切换进了当时还是默默无闻的SpaceX,一干就是七年多。 作为Space X的元老级员工,其领英资料显示,Ryan Cook曾是猎鹰 9 号火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首席工程师,同时还是星舰的襟翼和静态航空首席工程师,还负责了星舰油罐的设计。 最终在2021年初,他离开了Space X,和老朋友Mitch Lee创立了如今的Arc Boats,担任CTO。 来源:Arc Boats 而Mitch Lee在离开波音公司后,他的职业生涯有些平平无奇,更像是一个连续创业者,在先后两家公司一直做着技术开发的工作,在2015年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创立了一家名为Penny的公司,在2018年被跨国理财公司Credit Karma收购,之后一直Credit Karma担任高级经理的职位。 Ryan Cook从Space X离职后,Mitch Lee也在当月离职,一同创立了Arc Boats。 值得一提的是,Arc 的首席制造工程师Kevin Wollscheid也曾在Space X 工作了六年的时间,事实上,这家初创公司不少人都有过在Space X工作的经历,甚至连船身的设计都有几位前特斯拉的汽车工程师。 来源:Arc Boats 不光是团队,Arc Boats的公司策略也从马斯克经营特斯拉的模式上借鉴了很多,比如先以高端船型进入市场,然后以足够多的产量来支付研发成本,然后逐步进入低端市场。 就像特斯拉曾经生产的电动跑车Roadster一样,然后是Model S和Model X,再就是平价车型Model 3和Model Y。 Ryan Cook曾表示,“我们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向高端市场进军,同时也在向低端市场进军——我们几乎一步不落地使用他们(特斯拉)的战术。” 03、电动化开始漫延至水上 10年前,电动船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即便是在国外,涉足这个领域的企业也只有寥寥几家。在电动汽车市场呈指数级增长的同时,游轮和飞机等行业明显受到了电动化的吸引。 来源:Arc Boats 2022年年末,投资机构InsightPartners发布了一篇关于电动船艇市场规模未来增长的报告,称电动船艇市场,预计将从2022年的52.6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113.5亿美元,预计2022年至2028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3.7%。 所以肉眼可见地,电动船初创公司开始相继涌现出来,当然不仅仅只有“水上特斯拉”Arc Boats走在前头。 同样是成立于2021年的电动船初创公司Zen Yachts,曾受到Ocean Zero的青睐,这是一家专注于可持续水上旅行的投资公司,Ocean Zero 由 Stephen Petranek 和 Chris Anderson创立,后者是TED的负责人。 而Zen Yachts的定位和Arc基本相同,都是主打高端市场,他们的ZEN50是一艘 51.5 英尺(15.7 米)的全电动双体船,可容纳12名乘客。它提供多达四间卧室,每间卧室都附有自己的完整浴室、一个完整的厨房。 与Arc不同的是,Zen Yachts不单单是靠电机电池驱动,除了电机外,ZEN50 还有屋顶太阳能板,白天收集的太阳能,能以5节的速度连续的行驶。 除此之外,通用汽车公司也投资了一家电动船初创公司Pure Watercraft。 而同样是作为初创公司的Forza X1,也早早进入资本市场,仅成立一年多,就完成了IPO上市,今年的八月份,Forza X1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首日股价一度大涨179%。 和Arc不同,Forza X1主攻高性价比的电动游艇,研发周期也不会像那些豪华电动船那么长。这家初创企业还收到了美国最大的休闲游艇零售商之一——OneWater Marine公司的首笔订单,根据Forza X1的估计,这笔订单可能会带来约1200万美元的收入。 不单单是国外,目前国内比亚迪、宁德时代这类电池企业也已经开始布局电动船市场,开始提供各自的电池解决方案。 随着路上跑的电动车越来越多,以后我们往水里开的船也要开始触电了。
Redmi Note 13 Pro+图赏:好看得不像是Redmi
Redmi在颜值方面越来越顶了 提到千元机,可能大部分读者的印象都是「廉价」、「全塑料」、「质感差」,毕竟这个价位段的手机基本都把成本放在CPU、屏幕等硬件方面,质感这些东西基本是无缘。 显然,手机市场总有那么一批「人」愿意站出来去打破这种固有印象。 比如Redmi Note 13 Pro+。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毫不夸张地说,Redmi Note 13 Pro+在设计上绝对是Redmi近几年的巅峰之作,简约的相机模组设计搭配别出心裁的分割线,让整个机身后盖看起来尤其有质感,再搭配白色玻璃的微微反光,更是让小雷产生了一种「这是旗舰机吧?」的错觉。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与如今手机主流的「奥利奥」设计不同,Redmi Note 13 Pro+将三颗后置摄像头均匀地摆放在机身的左上角,亮面玻璃的融入更是这一有些「小清新」的设计有了不少高级感。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更有意思的是,Redmi Note 13 Pro+罕见地搭载了一块微曲面屏,在有效收窄边框的同时大幅提升了握持手感。当然这块屏幕自身的素质也非常优秀:6.67英寸的第二代1.5K高光护眼屏、支持120Hz高刷新率、2160Hz超高瞬时触控采样率、低亮度1920Hz高频PWM调光和支持高亮度DC调光策略,几乎算是同价位中的顶级水准。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除此之外,Redmi Note 13 Pro+还搭载了一颗高达两亿像素的主摄,在日常场景下能输出一张画质非常不错的照片,超高像素的加持让Note 13 Pro+拥有2倍和4倍的光学级变焦,大大丰富了用户的构图方式。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上图为2亿像素直出,下图为放大裁切) 处理器方面,Redmi Note 13 Pro+搭载的是联发科天玑7200 Ultra处理器,采用台积电4nm制程工艺,应对各种使用场景都能无压力的轻松运行,可以说是这个价位段中的好选择。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当然,大电池加快充已然成为国产手机们的标配,Redmi Note 13 Pro+也不例外,120W有线快充+5000mAh大电池的组合能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日常使用需求。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不得不说,如今的Redmi可不止是性价比的代表,它在拥有高产品力和亲民价格的同时大幅提升了手机的整体质感和颜值,打破了大家对于千元机质感差、设计土的固有印象。可以说Redmi Note 13系列开了一个好头,相信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厂商跟进,届时我们就能买到更多物美且价廉的优秀产品。
消息称因专有 PMIC 增加成本,合作商希望高通停止 Oryon 芯片项目
IT之家 9 月 28 日消息,高通公司于去年 3 月宣布以 14 亿美元收购 CPU 设计公司 Nuvia,并有望在今年 10 月 24-26 日夏威夷举办的骁龙峰会上,推出名为“Oryon”的自研处理器,预估产品名称为高通骁龙 8cx Gen 4。 根据国外科技媒体 SemiAccurate 报道,在性能方面,自研处理器“Oryon”要优于苹果的 M2,但不如 M3 芯片,但在功耗上存在诸多挑战。 高通希望在“Oryon”处理器使用自己的 PMIC,而该 PMIC 又是面向智能手机的,无法胜任笔记本任务,并且使用了专有的电源管理协议,引发了主要 PC 合作伙伴的担忧。 IT之家注:PMIC 中文名为电源管理集成电路,主要特点是高集成度,将拥传统的多路输出电源封装在一颗芯片内,使得多电源应用场景高效率更高,体积更小。 该媒体报道称高通“Oryon”处理器上使用专有的电源管理协议,因此片上系统(SoC)需要使用独有的 PMIC,这迫使 PC 笔记本制造商购买 Oryon 处理器之外,还要购买这些 PMIC。 PC 制造商通常可以自由选购 PMIC,但是高通希望捆绑销售,而且该 PMIC 是面向智能手机的,可能无法驾驭和胜任 PC 场景任务。 摆在高通面前的最佳解决方案,就是优化 PMIC,但这意味着 PC 厂商要被高通裹挟着一起走,共同支付高昂的修正成本。它仍然需要多个 PMIC 来处理 PC 级 SoC 和具有 0.6mm 间距 HDI 的印刷电路板(PCB)。 报道称已经有几家合作的主要 PC 厂商因为 PMIC,要求高通公司停止 Oryon 项目。 消息称高通公司已经对 OEM 进行了经济补偿,以抵消使用 Oryon 芯片组和强制性 PMIC 制造 Windows 笔记本电脑的成本影响。
俄发布最新科研成果:“可同时监控50万架”
参考消息网9月28日报道 据俄罗斯卫星社9月28日报道,俄罗斯国家技术倡议组织新闻处表示,俄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可以同时跟踪天空中多达50万架无人机,试验原型计划于2023年底投入使用。 消息称:“俄罗斯科学家在莫斯科国立大地测量和制图大学的基地研制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它可同时跟踪天空中多达50万架无人机的位置和状态,2023年底将把试验原型投入使用,其会在2024年完成试验。” 报道称,新闻处指出,在发射无人机前,需要与许多部门协调飞行,这些部门应检查和监控整个过程。当一个地区上空同时有多达100架无人机时,现有监控系统可以应对负荷,但当其数量增至数千架时,会出现困难。 根据俄罗斯无人机发展战略,到2030年,俄罗斯市场上销售的无人机系统数量估计将超过18万架。相关部门将需要一个能够处理如此多数量无人机数据的系统:例如,快速发现偏离商定飞行任务的情况、进入被禁区域以及飞行器间危险接近。 项目负责人奥列格·格沃兹杰夫称:“我们开发的方法与市场上的主导方案完全不同:我们创建的开发工具不是大型笨重和资源密集型软件系统,而是可实现最复杂的数据处理程序,使其适应最先进的设备,并以最低的成本最终获得解决特定应用问题的产品。” 报道还称,消息显示,新的研发成果将允许创建监控系统,根据对象域确保直至毫秒级的事件响应的保证时间。 8月15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军事展展出俄武器制造商卡拉什尼科夫集团公司制造的Granat 4E无人机。(法新社)
特斯拉能“网购”了:京东商城将上线特斯拉订购服务
快科技9月28日消息,据“晚点Auto”报道,京东商城将在近期上线特斯拉汽车订购服务。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京东商城上线特斯拉汽车订购服务后,消费者将可以在京东上支付订金,此项目正在推进中,“过段时间(消费者)就可以直接在线下单了。”有媒体将此消息与特斯拉中国和京东官方确认,双方均不予置评。 据悉,特斯拉目前在国内为直营销售方式,一般会在市区中区开设直营店,用于展示和试驾、销售,在郊区开设交付中心、售后服务中心等,用于车辆交付和售后。 特斯拉官网显示,目前在中国内地共有304家体验店/展厅、205家服务中心、48家直营钣喷中心、202家授权钣喷中心。 由于特斯拉坚持自营,其车辆的销售渠道一直在自己手中,此前很少与电商合作。早在2014年时,特斯拉天猫旗舰店上线,发售18辆Model S现车,但该活动仅持续了一周就下线。 随后在2020年,宜买车在拼多多推出5辆特斯拉Model 3“万人团”活动,该车价格由宜买车补贴2万元,最终发售价比官方指导价的27.18万便宜2万。 但特斯拉立即发表声明称,未与宜买车或拼多多就该团购活动达成任何合作。一名湖北武汉的消费者参与了此次活动。他在完成支付并向特斯拉提车时,遭到特斯拉拒绝交付并取消订单。 而此次特斯拉将上线电商平台,或许意味着特斯拉正尝试用新的销售模式提振汽车销量。不过,这一巨大的“线上流量入口”,能否转换为真实销量,还需后续时间证明。
超大屏平板涌现,安卓机能讲好生产力故事吗?
平板屏幕都和笔记本一样大了。 2010年1月,乔布斯在一场苹果发布会上带来了初代iPad,开启了平板电脑这一新品类。当年iPad的定位很明确,即介于手机和PC之间的设备,它的使用场景主要是电子书阅读、网页浏览、电子邮件收发、照片查看等。乔布斯把9.7英寸成为平板的黄金尺寸,正如他认为手机最佳屏幕尺寸是3.5英寸一样,乔布斯还出言嘲讽过小尺寸平板,认为其体验糟糕。 (图源:wikipedia) 当然,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苹果自己就推出了小尺寸的iPad mini。而最近几年的安卓厂商纷纷搞起了“平板复兴”,试水的产品也以小尺寸平板居多。不过,今年以来,部分知名厂商开始了超大屏平板的尝试,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包括小米Pad 6 Max、华为MatePad Pro 13.2英寸等。 这些产品的出现,突破了平板原来的“舒适区”,试图打造出更多的使用场景,并且尝试上探更高端的市场,以扩大品牌自身的受众群体。 超大屏平板,早已有之 实际上,在华为、小米推出超大屏平板前,市面上已经出现过一批超大屏平板。以苹果来说,早在2017年发布的iPad Pro,就已经有12.9英寸版本。配合外接实体键盘、手写笔,超大屏iPad被赋予了更强的专业生产力属性。目前,iPad Pro 12.9英寸已经进化到第六代,主打强劲性能、Mini LED屏幕等卖点。 而在Windows阵营,超大屏平板也不少。当年初代iPad发布后,行业内曾掀起过一阵平板电脑热潮,纷纷下场的品牌中,有大量PC厂商,比如宏碁、惠普、联想等。上网本的失败,让它们把目光转向平板这一热门品类。 微软自己也曾热衷过推出二合一设备,2015年发布的SurfaceBook,设计了精巧而复杂的屏幕和键盘连接机制,CPU放置在屏幕部件中,独显则藏键盘下。二者分离时,Surface Book就变成了一台拥有13.5英寸屏幕的平板电脑。 (图源:微软官方) 同时,微软Surface旗下还有更“纯粹”的平板电脑,其中Surface Pro 3将屏幕尺寸升级到了12英寸,到了Surface Pro 8这一代,屏幕进一步增加到13英寸。 不过,超大屏Windows平板的尝试并没有取得成功。虽然说,Window系统和生产力属性高度适配,看起来和超大屏平板更配。但是,Windows系统并未专门给触控交互做适配,做笔记本的思路没办法做好平板。 总的来说,超大屏平板虽然早已有之,但大部分都未能在市场上掀起水花。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超大屏平板中,基本只有iPad Pro算是成功的。 尺寸比肩笔记本,侵蚀PC市场? 超大屏Windows平板产品思路几乎就是在做触屏版的笔记本,但用户并不买账。而华为、小米的产品思路,显然还是不一样的,华为MatePad Pro 13.2英寸、小米Pad 6 Max搭载的仍然是鸿蒙或安卓系统,基本的操作逻辑仍然是触控交互这一套。 当然,为了释放超大尺寸屏幕的潜力,华为、小米不约而同均为对应设备打造了大量生产力场景,这部分和笔记本高度重合。比如说,这两款平板上搭载的定制WPS,都采用PC级的UI界面和交互逻辑,接上键盘、掏出手写笔,在文档、表格编辑时就能获得和PC高度类似的高效体验。 (小米Pad Max上的WPS,图源:雷科技) 平板屏幕尺寸的进一步增加,无疑就是在产品形态和使用场景上进一步向笔记本靠拢,甚至侵蚀PC的生存空间。相比传统轻薄笔记本,超大屏平板的确拥有一些产品方面的优势。 首先,平板明显更便携。以小米Pad 6 Max来说,它搭载了14吋屏幕,重量为750克。而同样搭载了14吋屏幕的小米笔记本Pro 14,重量则来到了1.5千克。即便算上外接键盘,小米Pad 6 Max的整体重量也能控制在1千克左右。当然,重量轻至1千克左右的笔记本不是没有,只是价格就要上天了。 其次,平板灵活性更高。平板理论上拥有手指触控、手写笔、鼠标键盘等多种交互方式,而主流笔记本通常只有键鼠这一种输入模式。在影音娱乐场景下,平板往往有更舒适的体验。 (图源:雷科技摄制) 不过,超大屏平板决然无法替代笔记本电脑。原因也不复杂,超大屏平板可以拥有部分生产力属性,但生产力这块无法和PC真正的硬碰硬。毕竟,无论是芯片性能还是软件生态,PC在生产力这块还是吊打平板的。以小雷个人的经验来说,超大屏平板适用于轻度办公,但正儿八经的重度办公、视频剪辑、修图等场景,还得要PC来。 对于超大屏平板,正确的认知应该是拥有屏幕优势的、能干一点活的平板,而非真正的PC。有了这个认识,大部分人应该就会清楚自己是否需要一台超大屏平板。 买超大屏平板,要注意什么? 对于超大屏平板的特殊使用场景,前面已经说了不少。如果你下定决心想买一款超大屏平板,那么可能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第一,尽量选择配置强劲的型号。超大屏平板的优势往往体验在办公等场景下,但不管是文档办公还是多任务、多窗口切换,都会性能有更高的要求。芯片性能捉急、内存小,都可能导致卡顿、杀后台等状况出现。建议选择旗舰或次旗舰芯片,比如骁龙8+、天玑9200等,内容容量也尽量不要低于8GB,最好选择12或16GB版本。 第二,不要把超大屏平板作为第一台PC。尽管品牌在营销宣传中会打出“你的下一台电脑,何必是电脑”这种很有煽动性的口号,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PC中的很多场景,平板能无法胜任,包括PC游戏、重度生产力等等。即便是iPad Pro,也远不如一台普通的Windows笔记本。 (图源:雷科技摄制) 第三,优先考虑大品牌,远离“寨板”。小品牌的平板产品,往往价格很有吸引力,但潜藏的风险很多,比如元器件质量没有保障、系统优化拉胯等。 小雷在此推荐几款超大屏平板,以供参考。 小米Pad 6 Max 14吋高刷大屏幕、骁龙8+加持,配置有一定优势。官方推出了专门的触控键盘和手写笔,可以按需选择。办公软件有部分适配,轻度办公体验不错。 小米Pad 6 Max售价3799元起,顶配16GB+1TB版4799元。 (图源:雷科技摄制) 华为MatePad Pro 13.2英寸 OLED高刷屏幕加持,重量轻至580克,有便携优势。这款平板有配套键盘和高精度手写笔,鸿蒙生态提供了部分PC级应用,支持多屏协同、超级终端等功能,能和智能手机、笔记本、智慧屏等设备联动。 华为MatePad Pro 13.2英寸起售价5199元,顶配6999元。 (图源:雷科技摄制) iPad Pro 12.9 M2芯片带来强劲性能,Mini LED屏幕在同类产品中几乎是独一份。iPadOS为专业生产力场景做了一定的优化,专业绘画、视频剪辑等应用,能有比较不错的体验。当然,iPad Pro的价格也比较夸张。 iPad Pro 12.9 2022版起售价9299元,1TB版则来到15199元。 (图源:雷科技摄制) 就像开头说到的那样,各家品牌纷纷推出超大屏平板,试图通过讲好生产力这故事来扩充自家平板的受众群体。但作为用户,面对这类产品,仍然还是要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审慎考虑是否需要。即便确定购买意向,也尽量挑选大品牌的高配置产品。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