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东方甄选复制山姆,俞敏洪飘了?
199元/年,东方甄选会员店? 在低调内测数日后,东方甄选于17日正式推出付费会员业务。为此,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东方甄选CEO孙东旭(东方小孙)、董宇辉、明明等流量班底几乎全员出动,在东方甄选App上开启全天直播,造足了声势,可见东方甄选对付费会员业务的重视和期待。 复制山姆会员店 根据目前的“甄选会员”规则,付费会员定价为199元/年,权益提供包括百款自营品8.8折、一年12张会员券、66元券包入会礼等。初步估算,东方甄选付费会员一年预计最高可省12000元。但与主流的电商付费会员费用相比,比如淘宝88VIP会员88元/年、京东PLUS会员99元/年,东方甄选199元/年的会员价格明显是偏高的。 或许是底气不足,东方甄选一方面大张旗鼓地宣传付费会员新业务,一方面在后续保障措施设计“省不够就退费”的规则。比如说,有会员花费199元开通会员卡,一年内购买88折自营品得到的优惠是100元,优惠券只用了一张10元券,那么在一年会员到期前申请退费,东方甄选将退还89元现金。 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用户产生“回本焦虑”,降低用户升级会员的门槛。 目前,东方甄选付费会员享受的消费优惠权益主要集中在其自营产品上,范围覆盖肉蛋生鲜、图书文娱、个护家居、零食烘焙、酒水茶饮等品类领域。得益于东方甄选在供应链上的投入——比如,今年1月,东方甄选宣布投资1752万元用于自营烤肠的工厂扩建——其各平台的自营产品占比在逐步提升。 蝉魔方数据显示,东方甄选抖音主账号40%左右为自营产品。俞敏洪也曾表示,“在东方甄选热闹的背后,也是我们对于农业和生活用品产业链以及供应链的更长远布局。” 除此之外,一般而言,电商付费会员按照权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购买消费资格,即入场门票,比如Costco、盒马会员、山姆会员店等。还有一类是付费购买服务权益,即虚拟会员,比如京东PLUS会员、天猫88VIP等。 由此不难看出,东方甄选的付费会员业务与山姆模式极为相似,也被普遍解读为对标山姆会员店,称得上全网第一家实行付费会员制度的直播机构。 俞敏洪的三步走策略 不少分析都不太看好东方甄选的这次试水,认为俞敏洪飘了,最终结果只会是失败。东方甄选目前要做的是融入到各大平台,做大海里游得最快、最稳的那条鱼,而不是做大海。这类观点聚焦在东方甄选业务发展路径,不无道理。 倘若将视线拔高到东方甄选的发展策略,如果选择依附于一个或者数个平台,对俞敏洪来说,无异于是直接宣布东方甄选业务的失败,是毫无意义的二次创业。 东方甄选成立之初,俞敏洪就为其规划好了路线。在他的规划里,东方甄选是一个立体化的销售平台,从直播带货开始,就定位多平台、多渠道、多产品带货,为更多的中国商家服务。 像新东方一样,俞敏洪希望东方甄选成为一家正常的公司,一家能推动社会发展的公司。他在最新的企业家精神分享时,提到一个标准:“企业家不仅仅是生意人,不是什么挣钱干什么,什么挣钱干什么的就是商人,甚至是小商人才这么干,而是需要拥有核心价值观,除了企业发展,同时还要推动社会发展。” 东方甄选“正常化”的内在要求就是要独立发展。这无论对东方甄选,对资本市场,还是对俞敏洪自身,都是一个必须要讲的故事。 在成为一家“正常”的公司路上,到目前为止,俞敏洪走了三步棋:出抖入淘、推出独立App和构建付费会员体系。 首先是“出抖入淘”,解决的是东方甄选的流量焦虑,也是俞敏洪“反脆弱”的需要。他早有认识,“基于外部的平台所建立起来的热闹的商业模式,是有很强的脆弱性的”。东方甄选会建立一个立体化的销售平台,“除抖音外也会考虑到其他地方,会以较快速度自建产品体系,类似网易严选。” 唐辰曾在《东方甄选“去抖音化”受挫?俞敏洪陷入两难》一文分析,任何主播、直播结构想在抖音长红是不可能的。东方甄选火了一年多,已属实逆天。但不可避免的,东方甄选与巅峰时期相比,各项数据已有回落。比如进入2023年之后,有数据表明,东方甄选主号直播间GMV持续下滑,从年初的近6亿元跌破5亿。整个一季度,直播间日均观看人数也从高峰期的6000万+跌破不足1000万。股价也随之波动,最近股价较年初高点下滑近60%。 “红而不久”这不是人力可为,也不是董宇辉们能改变的。这是由抖音的性质和分发逻辑决定的。兴趣电商下,平台掌握着流量分发权,靠算法、大数据捕捉用户喜好,把流量喂给主播。历史数据也表明,抖音头部主播的衰退速度远快于竞争对手,生命周期更短。 有第三方专注短视频研究的平台统计显示,抖音网红的涨粉周期从2018年的一年大幅缩短至2022年的3个月,从走红到过气只需要一个季度的时间。董宇辉最近也坦然面对“江郎才尽”的质疑,“就当你在夸我,至少你承认我以前辉煌过”。 东方甄选也无法穿越这个网红周期,只能尽量减缓下落的曲线,为打好自有平台的地基赢得足够的缓冲时间。于是,俞敏洪顶着压力,从微信小程序、京东、天猫、视频号、小红书,到搭建自营 App、淘宝直播,不断横跨到新平台。以淘宝直播为例:东方甄选于 8 月 29 日开启淘宝直播首秀,开播 1 小时 GMV 破千万元,最终首播 GMV 为 1.75 亿元,“入淘”表现超出预期。 第二步是推出独立App。实际上,东方甄选一直在尝试自立。2022年6月,东方甄选在抖音强势出圈;当年9月,东方甄选App就在各大应用市场上线,主打“一站式购物体验,源头直采、严格品控、贴心售后”。起步阶段,东方甄选APP已经拥有包括自营商品在内,生鲜果蔬、海鲜水产、美妆护肤、图书文娱等11个类目,自有品牌SKU约20个。 从时间线看,东方甄选APP推出就初具规模,显然不是短短三个月就能完成的。经过10个月的发展,经不完全统计,目前东方甄选App的自有品牌SKU数量已经达到近200个,增长约10倍。 此外,东方甄选App的各项产品功能也逐步完善。比如最关键的直播功能上线后,已经进行过多场数据不错的直播,夯实了用户的观看习惯。比如7月17日,黑龙江专场外景独播,自有App直播间最高在线 4.6 万人,且当日下载量超过山姆,进入苹果商店购物应用排行榜前十。 7月26日,东方甄选发布通知,因规则原因,抖音平台自营产品店铺、自营产品直播间暂停营业3天,客观上也反映出东方甄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自留地的经营,意味着有更多产品定制、商业化探索的可能性。 紧接着就是第三步,推出付费会员业务。在迈出“出抖入淘”、上线独立App关键两步之后,东方甄选的直播模式已经逐步稳定和成熟。但如何走得更远,就需要在购物体验、提升复购和品牌化等方面下功夫。 付费会员模式是一种路径上的倒逼,也应了东方甄选App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今年1月,东方甄选CEO孙东旭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会员功能将通过自建APP实现,为东方甄选的客户量身定制专属的功能和服务。 随后在7月的直播上,孙东旭进一步披露,东方甄选App一是做甄选好物平台;二是通过自营 App 不断给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以后东方甄选会建立会员服务体系,给付费会员提供超值好物;三是做文化平台,给用户提供言之有物的好内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可以说,东方甄选推出付费会员业务,完成了俞敏洪“独立三步走”的最后一环。 甄选会员的挑战 俞敏洪的野心也随之蔓延,冀望像抖音兴趣电商、快手信任电商、小红书买手电商一样,探索一条内容电商的新模式。某种程度上,俞敏洪对东方甄选的厚望,并不比雷军对小米汽车期待低。 对应三步走策略,可以看到一个可以自洽的完整的商业闭环:出抖入淘,可以降低对单个平台的依赖,最大效率的过滤流量,触及消费者;自有App承接公域流量转化为可控的私域流量:付费会员也有源头之水,探索更多品牌会员的服务。 根本上,东方甄选依托独立自主的能力,进一步解决消费者购物的信任问题。 当下,付费会员是电商探索的一个趋势,这是由消费场景、消费人群的分化决定的。在大趋势把控和方向的判断上,俞敏洪和雷军有着惊人的相似。他有一个观点,对大趋势和方向的判断一定不要错,错了一定不行。如果你本身就是鲲鹏,“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那才叫真正的随风而起。随风而起是什么?随大势。因为风起来了,风把你吹到天上,你自己有翅膀,所以从此可以扶摇九万里,这才是对的。 所以,对于东方甄选而言,走出这三步,难但正确。俞敏洪也将面临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说服东方甄选用户为会员付费?即,要回答为什么要给你付费?这是一个心智教育的问题。涉及到品牌、自营产品、履约能力、购物体验等方方面面,拆开其中任何一点,都够俞敏洪头疼的。 但好在,东方甄选已经在路上。
破产还是跑路?400亿独角兽回应了
威马汽车刚刚回应:没申请破产、不存在跑路、融资400亿不实。 作者丨王露 王满华 编辑丨张丽娟 今日下午,威马汽车在官网微博发布声明,针对近期舆论作出回应。 过去一段时间,威马汽车可谓处在风口浪尖,先是3次冲击IPO失败,后又被传出被美股上市公司开心汽车低价收购,本月,多家媒体相继报道称威马汽车正式申请破产重整。 就在昨日,腾讯新闻独家报道称:“目前处于破产重整过程中的威马汽车仅剩800余名员工,且已停发工资超4个月。” 如今,威马汽车亲自下场辟谣,也为其真实现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没破产、不存在跑路、融资400亿不实 下面逐条来看一下此次威马汽车的回应。 1.威马汽车并未申请破产!目前正在进行的是经上海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预重整阶段。预重整不同于破产重整,是在企业面临困境的早期阶段进行的自救行为,旨在通过重组债务引进战略投资人,避免破产,实现重生蜕变。 预重整与破产重整究竟有何不同? 对此,小饭桌请教了相关律师,所谓破产重整,是指企业在破产法的保护下,由人民法院进行主导,通过调整负债和业务结构,以达到恢复企业正常运营的目的。 相比之下,预重整则是在正式申请破产重整之前,企业通过与债权人的协商,提前制定出一份重整计划。如果此计划得到债权人和法院的批准,企业便可以按照这份计划进行重整,而无需走正式的破产重整程序。 “二者从申请条件和操作方式上有明显区别,不过相似之处都是企业面临重大财务危机,陷入生存困难时采取的自救措施。” 事实上,早在10月10日,威马汽车就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告知函称,鉴于威马公司仍具有商业价值和挽救价值,公司治理结构尚完备,具有基本自主谈判能力,部分债权人也有重整意愿,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于2023年10月7日受理了威马汽车科技集团的预重整申请。 紧接着10月12月,威马汽车又发布了【威马汽车科技集团公司预重整债权申报表格相关材料】,并附上了下载链接。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10月9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显示,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申请破产重整,办理法院为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2. 目前公司核心岗位运营正常。国庆之后,车机内的部分app确实出现了使用异常情况,公司成立了应急小组,在发现情况的48小时内解决了相关问题,恢复了正常使用。后续如有类似情况,请用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络。 此前据红星新闻报道称,自10月11日开始,不少车主在社交平台上反映威马汽车官方“威马智行”和“小威随行”蓝牙钥匙和远程控车功能网络异常无法使用,疑似后台已停服。同时,拨打威马汽车服务电话,也无人接听。威马汽车官网也一度出现加载异常。 不过10月13日,威马汽车官微曾发布消息称,“目前威马车机系统已经恢复正常,给各位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 3. 目前公司的重点包括售后服务、复工复产、出口业务、海外合作、国际融资以及引进战略投资人等事项,已取得一定进展,我们会寻找合适的时机对外公布。公司创始人沈晖于1991年赴美留学,在欧美多地工作和居住多年,近期工作重心以海外事项为主,因此不存在公司创始人跑路海外的情况。 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的动态,一直是外界关注的重点。据上海证券报10月17日报道,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沈晖借口参加德国慕尼黑车展,随后转机直飞美国纽约,远走海外,留下高达近400亿元的投资和债务以及被欠薪的威马员工。 威马汽车对此官方则表示,沈晖已经在欧美多地工作和居住多年,近期工作重心以海外事项为主。 不过小饭桌发现,沈晖个人微博近期依然表现活跃,且IP属地显示为“北京”。 4. 目前网络上传闻的威马融资400亿等信息均为不实信息,多数报道混淆了融资金额与债权以及债务金额。相关融资及经营情况公司曾在招股书中公开披露。 回应中的第四条主要是针对目前媒体报道中“410亿融资“的数据提出质疑。小饭桌通过查阅威马汽车此前发布的招股书发现,IPO前,威马汽车共计完成9轮融资,D轮融资后,公司最新估值70.4亿美元,大概折合470亿元。以图中数据计算,公司累积融资金额大概折合人民币约182.04亿元,若数据真实,该数字确实与传闻的410亿融资有一定出入。 (图片来源:招股书) 悬崖边上的威马汽车 恐怕连创始人沈晖也没想到,威马汽车从巅峰一路开到“悬崖”,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转折点在2021年。这一年,威马汽车完成超3亿美元D+轮融资,由信德集团、电讯盈科领投,广发信德跟投。年交付量数据表现不错,共4.4万辆,是蔚来的一半,位居新势力销量排名前五。 但自燃、锁电危机一一爆发后,威马汽车口碑崩塌,销量陷入低迷。进入2022年,乘联会数据显示威马2022年上半年累计销量为1.6万辆,同比增长只有2%。 2022年年底,威马汽车销量跌破三位数,年累计交付量不到3万辆,紧接着便陷入工厂停产、车主买卖合同纠纷、员工讨薪、过亿资产被冻结风波。 多家媒体报道了威马汽车经销商、员工、车主的维权消息,甚至连上海市青浦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警示称,谨慎购买威马汽车。 业内人士曾指出依赖威马主攻B端网约车未能及时转战C端市场的战略失误、缺乏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售后服务质量等因素,导致了威马汽车败北。 彼时的威马汽车和沈晖仍在努力求生,不断寻求IPO的可能。2023 年初,沈晖发微博分享了《芙蓉镇》的一段视频,台词为“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这一天,威马汽车宣布拟通过反向收购港股上市公司Apollo出行登陆港交所。 不过,8个月后威马汽车借壳上市失败。9月8日,Apollo出行发布公告称,相关各方已同意终止收购威马汽车,因此收购事项及配售事项将不会进行。 三天后,威马汽车的白衣骑士出现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开心汽车宣布,已和威马汽车签署了非约束性并购意向书,计划增发一定数量的新股并购其股东持有的100%股权。这被业内认为是威马汽车“借壳”开心汽车实现美股上市。 起落起落的戏剧性波折仍在上演,眼看似乎要柳暗花明,又出现危在旦夕的一幕。如今威马汽车再度陷入“破产重整”风波。 实际上,近半年来威马汽车关联的多家公司股权已被冻结,冻结数额合计超百亿元。根据企查查数据,威马汽车目前存在 45 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过1亿元。而创始人行踪成谜,又给威马的未来蒙上一层迷雾。
OpenAI正开发“AI生成图片识别器”:准确率达99%
北京时间 10 月 18 日晚间消息,OpenAI 称其正在开发一款新工具,能够以相当高的精度判断一张图片是否是人工智能所绘制。 除了聊天机器人和撰稿工具 ChatGPT 之外,OpenAI 公司还开发过一款名为“DALL-E”的人工智能图片生成器。 图源 Pexels 当地时间周二,该公司首席技术官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透露,该公司开发的 AI 图片识别工具,能够以 99% 的准确率判断一张图片是否是人工智能工具所绘制。 穆拉蒂介绍,这款图片识别工具正在进行内部测试,后续将会发布,但是她并未提供很具体的发布时间。 OpenAI 的 ChatGPT 带来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一场革命,市面上许多产品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生成图片,另外一方面,一些人工智能公司也推出了识别工具,判定某些图片或者文章内容是否是人工智能工具所创作,但是这些工具的准确率并不高。 今年初,OpenAI 公司也推出了一个识别工具,主要识别一段文章是否是人工智能助手所创作,但是意外的是,这款产品 7 月份就被撤架,原因是准确率不高,对用户来说还不可靠。 撤架时,OpenAI 公司表示后续将会继续完善这个识别产品,另外还要识别其他人工智能助手创作的内容,比如图片、音频等。 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给许多人带来了方便,但是它也带来了另外的忧虑,比如在新闻领域,重大事件发生时,有些不良之徒会用人工智能工具杜撰新闻文章,四处传播,这催生了对识别工具的需求。 人工智能的创作还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损害其他作品的著作权。最近,美国 Adobe 公司旗下的 Firefly 图片生成器团队宣布,绝不会让人工智能创作的图片侵犯他人著作权。 OpenAI 公司的大语言模型和 ChatGPT 属于行业明星产品,周二,该公司的高层也谈到了 GPT-4 大语言模型的后续版本计划。 到目前为止,OpenAI 公司尚未宣布后续大语言模型的名字,但是资料显示,今年 7 月,该公司向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了一个新商标 ——“GPT-5”。 正如很多用户已经发现,基于 GPT-4 和 GPT-3.5 大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助手 ChatGPT,会出现错误回答,陷入所谓的“人工智能幻觉”。对于媒体“GPT-5 大语言模型是否还会继续给出错误答案”的提问,穆拉蒂的回答是“有可能”。 穆拉蒂表示,在 GPT-4 模型的人工智能幻觉问题上,开发团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很明显,公司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据悉,人工智能厂商训练大语言模型需要使用高性能处理器,而在这个处理器市场中,英伟达公司目前是领军厂商。周二,Sam Altman 也谈到 OpenAI 公司是否会亲自开发训练所需的处理器芯片。 Altman 表示:“默认的策略,我们肯定不会去开发芯片,但是我也不愿意排除这一可能。”
度小满解题金融大模型:“向下看+向上看”,推动金融业AI2.0变革
朱光对度小满的规划,与金融市场和机构对大模型的期待不谋而合。他表示,未来五年,生成式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将成为度小满最重要的战略方向。 对于金融大模型的产业落地,朱光给出的解题思路是,“业务向下看,技术向上看”。 文|杨舒芳 原创|科技考拉 “ 随着技术底座的建设,大模型技术出发的「第一幕」已经成功上演,应用落地的「第二幕」正徐徐拉开”,在李彦宏为百度喊出“Prompt the world”的口号之后,度小满CEO朱光表达了他的观点。 朱光的判断是,金融领域真正的“变革时刻”很快就会到来。 他认为,大数据在金融业的落地和推动普惠金融的迅速发展,是AI 1.0带来的行业变革;生成式大模型技术则是AI 2.0,它与金融行业的数据和业务场景融合后,金融科技必然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 大模型,金融市场很期待 这些观点来自于度小满在百度世界大会上主办的“金融大模型前沿发展论坛”中,朱光的公开发言。 意外的是,这场论坛格外火爆,出现在会场的人数远超了原本的计划,会场后侧以及两侧的过道上都站满了观众。工作人员解释称,因为很多客户代表在结束之前的沟通后,不愿意离开现场,坚持要继续听论坛的内容,这才导致会场“超载”。 我们在现场和参会的金融从业者聊了聊。 今年的百度世界大会开放了一定名额的社会报名,一亮就是通过这一渠道出现在了金融分论坛现场。 他是被部门负责人安排来北京特意参加论坛的。一亮在一家二线城市的城商行负责信贷条线,今年他们分行的整体表现不算太好。在个人信贷业务上,四大行和几大商业银行显然要更具竞争力;企业信贷方面,他们银行的很多老客户是当地和周边省市的地产相关公司,今年的回款情况也不太理想。 一亮说,分行领导一直想找到新的办法来提振业绩。在他们部门,一亮算是最擅长和新事物打交道的人,GPT火起来后,他早早就做了吃螃蟹的人,百度的文心一言正式发布后,他也第一时间申请了排队试用。在领导的认知中,一亮大概算得上是个极客,这也是他会被安排来听这个论坛的原因。 尽管目前对于大模型的认知还很模糊,对度小满向金融机构开源的金融大模型「轩辕」也了解不多,但一亮的看法是,金融的本质是数据,所以大模型一定是有机会带来变化的,至于最终能变化到什么程度,他不清楚,但很期待。 一亮还复述了领导安排他来听论坛时说过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不奢望大模型能让城商行们弯道超车,只要能帮他们缩小与几大行的技术差距,就足够了。 2► 业务向下看,技术向上看 朱光对度小满的规划,与金融市场和机构对大模型的期待不谋而合。他表示,未来五年,生成式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将成为度小满最重要的战略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现场提醒,基础大模型多数从通用语料训练生成,通识能力强,但缺少行业专业知识,金融大模型要做到足够专业和可用,就需要大模型提供方与行业合作开发,提高模型的表达、理解、迁移和泛化能力。 对于金融大模型的产业落地,朱光给出的解题思路是,“业务向下看,技术向上看”。 “业务向下看”,指的是负责业务的人,要去了解底层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框架,才能够更好的借助大模型技术去解决真正的业务难题;“技术向上看”,指的是负责技术的人,要尽可能的让通用大模型与行业数据、场景数据与业务需求结合,将技术转化为产业价值——只有做到“业务向下看,技术向上看”,金融大模型才能在落地中不发生动作变形。 朱光的解题思路,是度小满团队在与大量金融机构从业者的沟通中梳理出来的。浦发银行总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陈海宁侧面印证了这一思路的正确——他提到,现在银行业最受欢迎的人群是“双语人群”,这里的“双语”和语种无关,指的是既掌握技术又掌握业务的人。 某种程度上,金融业是天然具备大模型化土壤的。足够大的市场规模、高于大多数行业的数据化程度、对效率和风险控制的高要求,以及从业者普遍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驱力——金融很有可能成为国内前几位成功跑出产业大模型的领域。 而百度近些年在AI方面的技术积累,以及用大模型重构多个AI原生应用的思路和经验,则可以为度小满提供技术底座支持。据了解,除了金融大模型外,度小满目前还在与百度云共建基于文心一言的金融行业解决方案。 朱光非常清醒,“大模型的技术趋势已经成为共识,但趋势本身并不是风口”,他表态称,度小满将不断加大金融垂类大模型及应用的布局和投入,共同推动新一轮金融科技发展浪潮,一起等待属于全行业的iphone时刻。
英伟达成美芯片出口限制受害者 市值暴跌近4000亿后再度回应
英伟达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18日,在美国拜登政府周二宣布收紧对中国等国家的特定高端芯片技术出口后,人工智能芯片巨头英伟达表示,新规定可能会迫使公司将部分业务移出受到出口限制影响的国家。 在美国扩大芯片出口管制规定后,英伟达一度淡化了它的影响。“我们遵守所有适用法规,同时努力提供支持不同行业的数千种应用产品。鉴于全球对我们产品的需求,我们预计新规短期内不会对我们的财务业绩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英伟达表示。 但是,英伟达随后进一步回应称,新规定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开发和交付能力,包括按时完成某些产品的开发,为这些产品的现有客户提供支持,或者向受影响地区以外的客户供应这些产品。美国一位高级官员称,新规定将影响英伟达出口中国的芯片。 英伟达股价大跌4.7% 彭博行业研究分析师表示,这些规则的更新在意料之中,但英伟达可能会在未来看到影响。“尽管这些限制不会对英伟达的短期预期产生很大影响,但它们可能会削弱英伟达的长期前景。最近来自中国大客户的订单激增表明,由于预计会出现此类限制,中国公司正在增加800系列芯片的库存,从而推动了英伟达销售。”彭博行业研究分析师库简·索哈尼(Kunjan Sobhani)表示。 受到美国出口管制新规影响,英伟达股价周二最高跌7.8%,创下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盘中跌幅。截至周二收盘,英伟达股价下跌4.68%,市值蒸发533亿美元(约合3898亿元人民币)。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飞猪被曝泄露个人信息,有用户中招被骗两万元
鞭牛士 10月18日消息,今日下午,“飞猪被曝泄露个人信息”登上热搜榜,引发网友热议。截止目前,该话题相关讨论量超300万次,讨论量超200条。 对此,不少网友发表评论称,“父母接过类似电话,还好问了下自己”;也有网友称“自己十月一也遇到了这个情况,也是飞猪上定的机票”。 。 据了解,多位网友向黑猫投诉反馈称飞猪泄露个人信息。其中一位网友称周六在飞猪买了机票,周一就有工作人员打电话说飞机停飞可以退票,需按提示提供验证码,期间,该用户并未在其他平台进行操作。 然而,另一位网友投诉称,今年8月4在飞猪旅行上买了10月5号的机票,由于本人身份信息被飞猪平台恶意泄露,10月4日15:59分接到一个北京中国广电的电话,自称是航空公司,称其所乘航班因飞机故障无法正常起飞,需要退改签机票,说因为航空公司原因无法起飞。航空公司有一个延误理赔金,需要关闭理赔通道,于是教该用户一系列操作之后导致被骗20000元。 截至目前,黑猫投诉上涉及“飞猪”的相关话题投共有72条,大部分内容与其泄露用户信息相关,其中不乏出现被退票的情况。 今日下午,共富财经就此向飞猪客服询问此事,飞猪客服表示,平台不会泄露用户信息,这是属于违法行为。针对上述情况,飞猪也注意到了,一般用户会收到反诈短信,希望注意甄别。
重构、颠覆,广告营销行业已步入“生成式AI时代”
作者|吕玥 “生成式AI”已狂奔了近一年时间,至今仍持续高热。国内上百个大模型从“抢首发”开始纷纷转向“落地”,从商业到生活各个行业都在讲述着AI将如何“掀起巨浪”的故事。 广告营销行业亦是如此。从ChatGPT爆红后,业内就在构想传统的系统、产品以及策略如何被颠覆。目前,生成式AI也的确已经带来真实可见的创新突破,从创意内容生成、BOT到自动化投放等等,海内外都有不少产品落地。 但相比行业的预测,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似乎并不如想象中那么迅速和声势浩大,大部分产品还是在小细节上做辅助。而广告营销行业又始终是以讲可感性认知的广告策略优化为主,甚少涉及到艰深复杂的产品、系统、技术,所以生成式AI“降临”后,行业更像是蒙上了一层面纱:似乎什么都能“颠覆”,但又不清楚具体能改变什么。 而这就让人更为好奇:生成式AI究竟能在广告领域走的多深入?从畅想远大愿景到接地气应用的路还有多远? 01.颠覆“漏斗”,重构广告系统 广告本质上是一个将营销内容投放给目标人群的过程。这看似是种简单的“匹配”,但其实整个流程相当复杂——要先根据用户过往行为,去识别用户兴趣;再从流量池中去筛选出匹配程度最高的,将广告推出去;而后还要收集用户反馈数据,再继续迭代用户兴趣画像.…… 这些环节其实都有各种规则和条件制约,还会有多方进行干预。 而流程的高度复杂,意味着会存在诸多细节化的难点,这也是广告营销领域总在讲“优化”的原因所在。 比如整体来看,广告从召回、粗排、精排,整体呈现为漏斗状,每层边选边匹配,损耗在所难免。同时由于整体流程中环节太多,广告主需求会经过机器转译再转译,这也会让效率难提升。而具体看,广告素材可能会存在着生成创意难、管理难、更新优化难、匹配投放也难等问题。定向投放需要在种子用户之外找相似、更大的用户群体,如何界定“相似”阈值避免人群偏差也是难点。 面对这诸多琐碎的问题,生成式AI究竟能改变什么?我们无法空想,而是需要去从头部玩家的最新产品中找答案。 在昨日举办的2023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营销最新发布的产品“扬楫”给到了启发。 具体来看,扬楫将传统的定向、创意以及拍卖都通过生成式AI进行了革新。 过去在广告系统中,无论是根据用户兴趣定向还是搜索关键词定向,本质上都是在触发阶段知道客户的需求和用户的表达后,对用户进行检索。而扬楫的生成式检索功能,是知道广告主的营销诉求和用户表达后,将其直接塞进大模型这个“营销智能体”中来进行,这也是业内首次成功落地。上述中所说这个过程复杂、难度大,还可能不精准、效果差的问题,都会交由AI去解决。百度商业研发部总监、商业AIGC平台负责人刘林表示,项目落地后已取得一定成效,召回效率大幅提升了21%,能够更精准地匹配用户的需求,更好地连接用户与商家。 创意方面,此前广告创意都是先去了解用户喜好、主流趋势等等后再去离线生成的。但其实用户的需求瞬息万变,如果能够消除这个素材产出和用户需求之间的时间差,也就是创意即时在线生成,那么势必就会有更好的转化效果。而扬楫的生成式创意能力其实正实现了这一点,做到了业内首个在线实时个性化的创意素材生成,实现了创意从千篇一律到千人千面的升级。目前生成式创意已经覆盖了超过18万客户,覆盖部分点击提升了10%,转化提升了接近9%。 相比于定向和创意生成,拍卖其实是策略驱动的、更为复杂的环节,它是基于博弈学而设计的一套机制,有分配、扣费规则,要高效果和高效率都保证,还要平衡广告主和平台的目标实现。而现在,扬楫让拍卖从传统的、简化的排序算法,转向了数据驱动。用模型化的方式,通过端到端的优化来实现全局最优的广告分配。刘林也表示,未来还将实现从原始广告队列直接生成最终展现的广告队列,提升系统的分配效率;以及强化学习计费,大幅提升成本达成率。 从上述能看出,扬楫并非是在某一个环节上做革新,而是将广告投放系统整体重塑。这样的重塑,其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颠覆了传统的漏斗模型。复杂且难以改变的漏斗已被“压扁”,甚至可以说是直接退出了历史舞台。如此一来,过去高度复杂化的规则、流程、系统,都可以借此机会直接摒弃,投放的门槛难度直接降低。 其次是让日益复杂的互联网广告,重新回归了广告营销本质。过去,不论是投放广告、算法推荐广告,其实都是人与机器的单向交互;如今广告主营销需求和用户的需求直接匹配,从“人与机器”单向交互,回归到了“人与人交流”。 而化繁为简、回归本质后,营销系统整体也会更高效。时至今日,大家在广告投放上都非常“卷”,不厌其烦的在素材、定向、出价等环节做优化,艰难从罅隙中提效找增量。而现在百度营销直接让系统“改头换面”,也就走出了困局。正如刘林所说:“推动整体的漏斗更加扁平化,即减少了中间层层漏斗导致的信息损失。同时以生成式AI为主导的商业引擎,具备更强大的理解、推理、生成能力,能全面提升效率和效果。” 02.被生成式AI改变的行业 当然,对广告系统的重塑并非是生成式AI所带来的全部变革。现阶段,海内外互联网巨头都在积极探索,生成式AI已经全面渗透到广告营销的多个环节中,可以说对行业整体都带来改变。 比如看海外各大巨头的最新进展,智能化生成内容方面,谷歌目前已经可以用生成式AI去辅助视频广告内容的生成。Meta 推出的AI Sandbox进一步扩展了早期测试功能的覆盖规模,同时也引入了更多头部广告商进行测试。微软和Snap则是都在聊天机器人中加入了广告,并持续探索更多种曝光形式…… 对应来看国内,百度是走得最快的,但其和海外巨头的思路并不同。从今年世界大会上百度集团副总裁、移动生态商业体系负责人王凤阳的分享来看,百度营销其实是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AI Native商业全景应用”。 其中的内核是生成式AI时代的营销方法论——“AIA营销科学体系”(Awareness认知、Interest兴趣、interact互动、Action行动)。虽然具体来看这四个节点本身并不是有非常大的变化,但生成式AI会使其焕发出新生命力。而且在大模型“大包大揽”让一切都简化实现时,这种洞察消费者变化的方法论还是延续了精细化营销的大趋势,让广告主不只是看最终转化。 不只是有营销方法论,“AI Native商业全景应用”也覆盖了品牌、效果、内容、经营这四大场景,各场景下均有AI产品及工具用以细化满足广告主所需。比如内容方面“擎舵”是重要支撑,多模态内容生成,兼顾文、图、视频三类创意生产,可显著提效。整体来看,当AI完全可以下探到具体的场景及个体不同场景下,也可以说是实现了AI的“普适化”。 另外,“AI Native商业全景应用”的四大能力都已产品化落地。 主要体现核心“技术力”正是扬楫,如上述所说,这是百度营销借助生成式AI从营销系统内部展开的整体变革,从系统层面进行提效。 在扬楫之前发布的产品“轻舸”,主要呈现出的是“连接力”。所谓“连接”,是指广告主用自然语言表达营销意图和目标,即可实现端到端投放,与目标人群连接。自然语言表达取代了过去相对复杂繁琐的各项设定,层层搭建计划的广告结构不再有,投放后还能自动适配搜索和信息流场景。 可以说,生成式AI承担了数字营销人员的许多旧职责,减少了人在沟通和协作中的难度,让广告在自动化投放基础上又前行了一大步,提效能力显而易见。中国制造代表性企业“三一重工”,使用“轻舸”后,转化量提升16%以上,转化成本降低超8%。 广告投放的前中后期,做数据洞察都是必要环节,此时产品“观星盘”正是让广告主保持洞察力的关键。 此前,观星盘已可以实现投前洞察行业、品牌和用户特征,投中分析媒介场景,投后做效果跟踪和度量、数据资产积累等等。如今基于生成式AI,观星盘也得以焕新:一方面是得益于各类基于AI形成的新产品的应用,其累积的可用数据体量更大;另一方面是借助AI,数据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提升,生成更为智能。 同时百度营销还推出了一个生成式AI对话式营销新产品“品牌BOT”,直观看它是以一个品牌专属数字人“形象”,覆盖投前、投中、投后全流程与消费者互动;同时它也是品牌专属大模型,品牌也可以通过这一产品洞察用户的诉求变化,从而去优化产品定位、改进营销策略。自8月31日开启公测,品牌BOT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已经覆盖了6个行业40多个客户。 在投放、洞察之外,广告营销与生意经营日益密不可分,因此百度营销也在通过“智能商家经营平台”来帮助商家提升其经营服务力。 依托生成式AI,实现了焕新后的智能商家经营平台,也具备了更多重智能化能力,包括AI机器人、智能建站、智能建店等等。这些能力项其实具备了很强的实用性,特别是对于中小商家来说,此前自己去做生意阵地的搭建投入大且存在难度,现在有智能化技术可用,搭建阵地的难度和成本都能降低。 王凤阳表示截至目前,AI机器人已覆盖超过2万5千家客户,智能建店覆盖了超过9700家客户,数字人直播带来的GMV增量超过50%。家居行业的三棵树,通过使用AI机器人,有效线索转化率提升了50%。还有图书行业的学魁图书,使用慧播星电商数字人直播,已实现GMV增长60%。 总结来看,百度形成的“AI Native商业全景”,既是从“小处”着手,深入营销各细节,从最具体落地的广告工作中充分释放了生成式AI的能力及价值;同时也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真正助推广告行业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生成式AI已经不是“打辅助”的角色。在以昆仑芯为核、以飞桨为框架、以及文心一言大模型的全栈布局基础之上,百度营销实现了生成式AI在广告营销应用层面的大刀阔斧的变革。而在百度营销的示范作用下,广告营销行业整体也会进一步加速奔向生成式AI,广告主是时候要做好与新技术共舞、步入生成式AI时代的准备了。
CPU已追上10代酷睿,国产龙芯GPU也来了!明年交付流片,2025年独显上线
10月18日消息,据财联社消息,龙芯中科董办工作人士表示,公司GPU系列产品均按计划正常推进。 据悉,龙芯GPU目前处于IP设计和验证阶段,计划2024年交付流片,2025年独显产品上市并具备通用计算和AI计算的加速功能。 此前,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首先向胡伟武博士问好!我的问题是,CPU卡脖子的问题大体上已经解决了,可是GPU的问题怎么办?龙芯的GPU和英伟达的有什么不同?能解决生态问题吗? 对此,龙芯中科9月8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龙芯GPU与英伟达GPU的定位不同。龙芯GPU的定位是为了与龙芯CPU形成自我配套,形成系统优势,降低系统成本。龙芯GPU研发项目已取得初步成果。 龙芯第一代GPU核LG100已经在7A2000和2K2000中应用,第二代龙芯GPU核LG200研制工作正在展开,支持图形加速、科学计算、AI计算。支持包括OpenGL、OpenCL、Vulkan等图形API和计算API。 目前,龙芯CPU已经有了长足进步。龙芯官方表示,新一代处理器3A6000系列,性能对标7nm的AMD Zen2,相当于Intel十代酷睿的水平。 今年8月1日,龙芯中科宣布,基于龙架构的新一代四核处理器龙芯3A6000流片成功,代表了我国自主桌面CPU设计领域的最新里程碑成果。 根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赛西实验室测试结果,龙芯3A6000四核处理器在2.5GHz运行频率下,SPEC CPU 2006 base单线程定/浮点分值分别达到43.1/54.6分,SPEC CPU 2006 base多线程定/浮点分值分别达到155/140分,双DDR4-3200内存通道Stream实测带宽超过42GB/s,Unixbench实测分值超7400分。 综合相关测试结果,龙芯3A6000处理器总体性能与Intel公司2020年上市的第10代酷睿四核处理器相当。
美图AIGC布局再进一步,大模型3.0让用户掌握主动权
作者|陈 妍 编辑|大 风 这年头,是个企业都要搭上AIGC的顺风车。 自从ChatGPT问世,各种AI视觉大模型公司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数据显示,国内目前已发布的AI视觉大模型超过30个,还有100支以上的创业团队在路上。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大部分大模型只是描述了一个“完美”的概念。 它们的产品没怎么打磨过就匆忙上市,用户真实的使用体感很差。尤其是在企业生产环节,许多大模型与工作流的结合仍在初步探索阶段。 很长一段时间里,AI视觉大模型的都是空有其名,从企业到用户,都在等待一场真正搅动风雨的暴雨洗礼。 最近,锌财经发现美图公司举办了15周年生日会。生日会上,创始人兼CEO吴欣鸿官宣了一件大事,美图自研AI 视觉大模型MiracleVision发布3.0版本,最新的大模型将运用到美图旗下所有影像与设计产品,助力电商、广告、游戏、动漫、影视五大行业。 MiracleVision 3.0版本的核心能力可以拆分为“奇思妙想”和“智能创作”两部分,除了输入文字生成相应图像、输入涂鸦秒变大作这些基本操作外,大模型的“智能脑补”和精准控制能力都进一步加强,降低绘图、修图的门槛,实现创作平权。 美图15周年生日会直播 对于美图的种种新动作,二级资本市场也已经做出来自己的回答。近几个月来,美图公司的股价持续呈现出上升趋势,截至目前总市值突破172亿港元。 不难发现,在这场对AIGC探索的长跑中,美图拉着用户跑到了最前面。 01.100天的进化,AI技能已达next level 美图上一次有更新动作,还在100天前。 今年6月,美图首次发布的视觉大模型MiracleVision,已经给整个行业带来惊喜,它能从绘画、设计、摄影等视觉创作场景反推技术演化,尤其擅长亚洲人像摄影、国风国潮等生成方向。但当时,吴欣鸿直言:“AI带来很多机会和挑战,但这个机会不一定是我们的机会,而挑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我还是一个如履薄冰的状态。” 这种对技术的重视度和危机感,让美图大模型在很短的时间里再次做到迭代升级。吴欣鸿介绍说,三个月前,MiracleVision绘画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如今3.0版本已经能描绘出真实细腻的画面细节。 锌财经亲身体验了以MiracleVision3.0为内核的AI视觉创作工具WHEE。在对话框中输入“一个小女孩”后,平台会提供智能联想,把关键词补全为“儿童画,小女孩,纯真的笑容,绿色草地,高分辨率,卡通风格,可爱,阳光明媚,水彩效果”,设定完基本参数,再等待数秒后,生成了4张画面内容各异的小女孩图像。 文生图截图 具体来看,这些画像注重细节勾勒,画面精致符合美学结构,人物效果栩栩如生,甚至有合理多变的光影效果,氛围感拉满。 一般用户可能不太懂有关绘画、照片的专业名词,比如光影效果、质感、风格、图片质量等,美图的“奇思妙想”能辅助没有美术功底的用户,提供创意灵感。如果有更专业的需求,MiracleVision的“提示词精准控制”功能,还可以轻松实现近景、远景、顺光、逆光等生成效果。 “智能创作”是美图办成的又一件大事。MiracleVision的“深化创作”功能,能进一步丰富作品细节和提升表现力;“AI画面扩展”功能让作品尺寸更大、细节更丰富;“局部修改”功能,可以指哪改哪,对部分画面进行精准修改与调整;“分辨率提升”功能可以生成高清大图,让细节表现、色彩展示、物体辨识更加精准和生动。 可以看到,这次美图大模型的更新,试图从根源上解决图像的精确性和可控性问题,让AI视觉生成上了一个台阶。 02.更适合工作场景的提效工具 一定程度上,把AI视觉大模型用到工作流程中,是比单纯做好视觉呈现更困难的事。虽然生活场景和生产力场景技术底层是共通的,但实际应用场景很不一样,需要做很多精细化的适配工作。 这次美图MiracleVision3.0版本的推出,更大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落地电商、广告、游戏、动漫、影视五大行业,来帮助工作流提效。 就拿电商行业来说,做物料一直是头大的事情。很多鞋服企业每年光是找摄影团队、模特拍摄上能花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且真人模特拍摄是一锤子买卖,后期想要再调整修改,也会很麻烦。 如今在美图设计室里,商家可以实现从涂鸦生成线稿、线稿上色、商品图、模特试穿图,再到电商物料输出的全过程,极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用“AI鞋服”工具可以完成初步的商品图,选择线稿参考图、材质、文字描述后,一次性能生成8张图片,生成结果也能二次微调。 美图设计室“AI鞋服”截图 然后在“AI商品图”上,能把刚做好的商品图自动抠图,选择合适的场景,进行细节优化。最后再在“AI海报”看到海报效果。 美图设计室“AI商品图”截图 美图还研发了“AI模特试衣”工具,上传人台图或真人模特图后,能定向选择保留或去除哪部分商品内容,然后在模特库里挑选所需的AI模特,性别、人种、肤色都可以自定义。稍等片刻,就会生成AI模特试衣图,如果对效果不满意,还能换模特,重新编辑。 美图设计室“AI模特试衣”截图 不难发现,美图视觉大模型的出现,形成了AI原生工作流。在创意脑暴后,AI能快速生成各种创意视觉方案,确定最终创意后,AI又能快速把创意细化,完成最终作品。因此,原本会延续一周以上的工作时间,被压缩到三天,甚至更短。 在吴欣鸿看来,AI视觉大模型的本质,是无穷无尽的视觉创意库,应用层则是内容提取器,“根据用户的需求,从这个巨大的创意库中提取所需要的内容,让用户在特定场景中使用。” 将视觉大模型3.0版本做到的精确性和可控性赋能垂类工作场景,为行业降本增效,这是美图的目标。 03.与AIGC高度融合的未来 时至今日,美图与AIGC已经深度绑定了。 早两个月,美图公布2023中期业绩,上半年实现总收入12.61亿元,同比增长29.8%;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增长320.4%。美图公司月活跃用户数达2.47亿,同比增长2.5%。具体分业务来看,影像与设计产品收入高达6.02亿元,同比增长62.2%;美业解决方案的收入2.86亿元,同比增长31.1%。 美图2023中期业绩 不难发现,在AIGC技术的驱动下,美图在AI图片、AI视频、AI设计等领域持续创新,推动影像与设计产品(主要是通过VIP订阅收费)收入大幅增长,从而帮助美图实现了营收增长和全面盈利。 事实上,AIGC在影像领域的应用场景,还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生日会上,吴欣鸿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视觉大模型应用普及将经历三个阶段:2024年之前为探索期,2024-2025年为高速发展期,2026-2030年为成熟期。 视觉大模型在生产端的应用逐渐走向成熟,到时候会助力千万设计场景,引领美学的升级与社会经济增长。 那么对于美图公司来说,这也是更大的发展机遇。根据财报数据,截至2023年6月,美图的VIP用户数量达到720万,但付费渗透率只有2.9%,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一个趋势是,未来美图的收入将主要由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驱动,预计到2025年影像与设计产品收入将超26亿元,是2022年的三倍有余,美图也很有可能成为最具影响的影像订阅企业之一。 如今的成就,是美图过往努力取得成功的里程碑。在AIGC的浪潮中,美图还在向行业释放更多想象力。
谁是手机销量王?美媒:iPhone已失去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领导者地位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丁玲】“苹果的iPhone已经失去了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导者地位。”美国CNBC网站17日报道称,投资银行杰富瑞的一份报告显示,受华为、小米和荣耀等品牌销量的推动,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呈现正增长,但与此同时iPhone销量同比出现明显下滑,这令华为取代苹果坐上最近一段的中国手机市场份额头把交椅。 国际市场分析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发布的统计显示,苹果iPhone 15在中国上市已超半个月,其销量却较iPhone 14系列在去年同期的表现下降4.5%。杰富瑞的分析师认为,iPhone 15的销量预计比前代产品出现两位数百分比的下降。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华为正凭借今年8月发布的新款智能手机展现出强劲的销量增势。Counterpoint Research认为,华为Mate 60 Pro今年的销量最高可能达到600万部,去年华为总共销售了约2200万部智能手机。杰富瑞认为,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苹果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市占率第一的宝座将让给华为。 CNBC还援引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本周发布的一份报告称,苹果的目标股价被其从215美元下调至210美元。分析师表示,由于供应逆风,他们对苹果下一季度的表现预测更加谨慎,并将本季度的iPhone销量预期下调了8%。 “中国股票市场上华为概念股飙升,相关合作企业市值猛增340亿美元”,《韩国经济》16日的报道称,华为正在成为中国科技股上涨的催化剂。华为在8月推出最新智能手机后,32家合作伙伴公司股价飙升。有评论认为,华为正在“点燃中国股票交易的火焰”。为华为提供芯片的中芯国际股价大涨,华为电动车合作伙伴赛力斯股价也表现出色。“华为的突破已经成为增强人们对中国市场和经济前景信心的重要拐点”,有资产管理公司高层这样评价。 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1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无论是华为还是苹果,最后都是要靠产品取胜。近几年以来,苹果在产品创新上面的步子迈得并不大。华为在打破了芯片的限制之后,会在市场上面取得更加主动的地位。项立刚认为,在中国市场,华为反超苹果并会逐渐巩固这个地位,是一个大势。 近期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对产品需求下降,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销量比去年同期下降8%。报告认为,随着印度即将进入节日季和中国迎来“双11”,一系列大型促销将有助于全球手机市场复苏。
英伟达的反击:挟 H100 以令诸侯
AI前进动力 还是阻力 作者:陈彬;编辑:李墨天 论骚操作,硅谷恐怕没有 CEO 能比得上黄仁勋。 去年,黄仁勋向微软、谷歌和亚马逊这些云计算厂商提出了一个计划:这些厂商都有很多搭载了英伟达 GPU 的服务器,由英伟达租用这些服务器,然后让英伟达的工程师对其进行 「优化」,再以英伟达的名义租给普通的 AI 企业,从中赚取差价。 说简单点,以前微软会直接把云服务卖给中小公司,现在由英伟达进来当中间商。当然按照英伟达官方的说法,此举是为了 「向云计算厂商展示在数据中心配置 GPU 的正确方法」[1]。 服务器还是那个服务器,但经过英伟达 「优化」 后,客户就从微软优化到英伟达了。但就是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提议,除了亚马逊之外,各大云计算厂商居然都同意了。 2023 年 3 月,英伟达正式上线云计算服务 DGX Cloud。事实证明,经过英伟达工程师的优化后,DGX Cloud 在训练大模型时表现得的确更好;在此基础上,英伟达还破例允许短期租赁。仅仅半年时间,英伟达就拿下了软件公司 ServiceNow 等大客户。 科技公司愿意配合英伟达骚操作的真实原因,可能还是因为英伟达手中握有大模型时代最稀缺的资源——H100。 当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没有足够的算力。连 OpenAI 创始人阿尔特曼,都曾在一次听证会上无奈地表示:「如果人们减少使用 ChatGPT,我们会非常高兴,因为我们的 GPU 非常短缺 [2]。」 买了多少 H100,甚至可以成为决定 AI 成就的关键因素。这也让英伟达有了 「挟 H100 以令诸侯」 的底气。 计算机的 「稀土」 通常来说,科技企业会通过购买云计算厂商的服务,来满足算力需求。从 2023 年 3 月开始,微软 Azure、亚马逊 AWS 等云计算厂商也先后上架了 HGX H100 的租赁服务,HGX H100 是由 4 个或 8 个 H100 组成的服务器。 然而,当下供需严重失衡,云计算厂商这点 H100 存货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胃口。2023 年 H1 的财报中,微软专门更新了一条风险因素:如果无法获得足够多的 AI 芯片,云计算业务可能会中断。 许多初创公司需要排队等待 3-12 个月,一旦友商抢在自己前面,那可能就是几十上百亿估值的损失。 HGX H100 无数 「H100 穷人」 们,只能被迫发挥主观能动性,看谁的路子更野。 面对《纽约时报》的采访,一位创业者将 H100 比作 「稀土」。早些时候,他跑去请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投资自己,仅仅因为基金会底下一个项目刚好有少数空置的 H100。 在硅谷,AI 创业者打招呼的方式,都变成了 「我认识一个有 H100 的家伙」——不知道的还以为在买卖毒品 [4]。 GPU Utils 曾测算过 H100 抢购潮背后具体的需求数据: 对需要自己训练大模型、追求大力出奇迹的企业来说,没有个上万块 H100 都不好意思出门。由前 DeepMind 联合创始人苏莱曼创办的 Inflection AI,成立方才一年,已买了 2.2 万个 H100;至于 Meta 这样财大气粗的公司,很可能会购买 10 万个甚至更多。 对微软 Azure 等云计算厂商来说,每一家也都需要至少 3 万个 H100。而其余几家私有云,还将消耗总计约 10 万个 H100。 测算后发现,仅美国大型科技公司和少数几家明星初创公司,需求量已达到约 43 万个 [5]。如果再算上其他初创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乃至富裕国家的追逐、再加之黄牛、黑市等不可控因素,实际需求很可能远大于这个数字。然而据英国《金融时报》爆料,今年 H100 的出货量大约是 55 万个 [6]。 H100 之所以令人如饥似渴,其中一个核心原因在于其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 面对大模型训练对极致效率的需求,H100 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最优解。 MPT-30B 是第一个使用 H100 训练的开源 LLM(大语言模型),实际训练只耗费了 11.6 天;相比之下,使用前一代的 A100 训练则需要 28.3 天 [7]。如若换成参数规模更庞大的 AI,例如 1800B 的 GPT-4,效率差异会更加明显。跑马圈地的时代,时间就是一切。 除此之外,H100 在模型推理上的效率也远高于 A100。尽管 H100 的首发价约为 3.3 万美元,如今二手市场价格更上涨至 4-5 万美元;但若将 H100 和 A100 的性能分别除以各自的价格,能发现 H100 的性价比实际也高于 A100。 MPT-30B 的具体训练、推理情况 黄仁勋说,「Buy more GPUs , the more money you save(买得多,省得多)」,似乎不无道理。 也正因为如此,即便美国限制了 H/A100 的对华出口,国内科技公司仍在抢购阉割版的 H/A800——尽管阉割版的芯片间数据传输速度只有前者一半,意味着需要在大模型训练上花费更多时间。 除需求量庞大之外,造成 H100 短缺的另一个原因是产能的严重不足。 H100 芯片需要使用 SK 海力士的 HBM 内存,以及台积电的 CoWoS 封装——两者都因过于昂贵,此前并没能大规模市场化,预备产能并不多。由于产能爬坡尚需时间,有分析师预测 H100 的短缺至少会持续至明年一季度,也有人认为要到明年年底才有可能有所缓解 [9]。 H100 内部结构 H100 的空前盛况,让黄仁勋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体验了一回坐过山车的感觉。 去年二季度,消费市场萎靡不振加上挖矿企业扎堆倒闭,英伟达交出了一份不及格的财报,「GPU 滞销,帮帮我们」 的表情包一度遍地都是。一年之后,黄仁勋成功向资本市场展示了什么叫 「反向暴雷」,同比营收暴涨 854%,大幅超出了最乐观分析师的预测。 巅峰换来了漫天的吹捧,但黄仁勋心里清楚,英伟达的头上一直悬着一把剑。 不可避免的战争 今年 8 月,传奇工程师吉姆·凯勒对媒体评论道,「我不认为 GPU 是运行 AI 的全部,世界憎恶垄断 [11]。」 此番发言虽有给自家 AI 芯片打广告之嫌,却也是业界的共识。 事实上,那些购买了最多 H100 的大型科技公司,基本都不太 「安分」:微软、谷歌、Meta,或多或少都尝试过自研 AI 芯片。 这让英伟达面临着一个异常尴尬的处境:在 AI 芯片领域,自己与 「大客户」 之间,未来几乎必有一战。 大型科技公司们选择自研 AI 芯片,最初都源于一个非常质朴的需求——省钱,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谷歌。 早在 2014 年,谷歌已启动了自研芯片计划。彼时,OpenAI 的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还在谷歌工作,打造出了一套颇具颠覆性的 AI 模型。该模型脱胎于伊利亚的 「大力出奇迹」 理念,只需要灌入足够多且正确的数据,它便能更好地完成翻译、语音识别等工作。然而待到实际应用时,谷歌却犯了难: 如果将 AI 服务安装至 10 亿多台安卓手机中,哪怕每个人每天只使用 3 分钟,谷歌都需要 2 倍于当前数据中心的算力。当时谷歌已经建了 15 个数据中心,每个造价上亿美金,「超级加倍」 显然不切实际。 最终,谷歌自研出了性能更强、功耗更低的 TPU,大大提升了单个数据中心的算力供应,以一种更经济实惠的方式解决了算力难题。 引入了 TPU 的数据中心 TPU 的出现,令黄仁勋如坐针毡,开始了 「爆改 GPU」,很快在性能上实现了反超,其最新成果便是 H100。不过,H100 的售价实在过于昂贵。 如果按重量售卖 H100,那么其每盎司售价将达到黄金的一半;即便对地球上最赚钱的科技公司而言,这笔 「英伟达税」 也堪称天文数字。 然而,H100 的实际制造成本并不高。据金融咨询公司 Raymond James 测算,H100 的成本约为 3320 美金,仅占首发价的 1/10,黄仁勋含泪赚 10 倍 [12]。 自研芯片的经济收益毋庸置疑,但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另一个好处:垂直整合打造差异化。 堆叠算力不是简单的往车里加汽油,需要考虑软件适配性、自身业务需求等一系列问题。例如 AI 所使用的深度学习框架有多个派别,谷歌是 TensorFlow,Meta 用的 PyTorch,而百度则有 PaddlePaddle,硬件需要根据不同框架做适配。 专门定制的 AI 芯片,可以更加紧贴自身 AI 业务的需求。所以 Meta 在今年又重启了自研芯片计划,针对 PyTorch 框架定制了全新的 MTIA 芯片。 对大公司来说,考量芯片的核心其实不是算力,而是 「单位美元提供的算力」,也就是成本。谷歌的 TPU 和特斯拉的 Dojo 都证明了,定制服务的成本是可以接受的。 眼下,「反抗的星火」 已经点燃。据外媒爆料,大型科技公司的云计算团队,已开始频繁劝说客户改用其自研芯片,而不是英伟达的 GPU。英伟达固然是目前为止绝对的赢家,但没人知道平衡什么时候会被打破。 不过,面对这场不可避免的战争,英伟达也留了后手。 挟 H100 以令诸侯 英伟达打出的第一张牌,叫 CoreWeave。 CoreWeave 成立于 2017 年,最初是一家以太坊挖矿公司,后来转型做起了云计算业务。据 CoreWeave 创始人透露,2022 年公司收入为 3000 万美金,仅有微软 Azure 的 1/1133,在硅谷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然而到了 2023 年,CoreWeave 突然一夜成名,接连签下 Inflection AI 和 Stability AI 两个大客户,年营收预计将达到 5 亿美金,一年翻 16 倍。除此之外,微软甚至决定在未来几年花费数十亿美金购买其服务;其中仅 2024 年的订单,已有 20 亿美金。 改变 CoreWeave 命运的贵人,正是英伟达。 今年 4 月,英伟达参与了对 CoreWeave 的投资;但比起美元,英伟达还给了它一项更稀有的资源——H100。CoreWeave 是全球第一家上线 HGX H100 租赁服务的云计算企业,比微软 Azure 还要早一个月。 CoreWeave 三位创始人 这番安排,其实是黄仁勋的有意为之。 H100 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加之严重短缺的现状,让英伟达手中多了一层权力:他可以自由决定优先供货的对象。 相比自己跟 Big Tech 们同床异梦的塑料友谊,CoreWeave 和英伟达是实打实的革命战友。因此,英伟达削减了对大型科技公司的 H100 供应,转而将这部分产能交给了 CoreWeave 等 「自家兄弟」——它们曾确保不会自研芯片。 从结果来看,这一战略不仅避免了囤积现象的出现,也确实抢到了大型科技公司的蛋糕: 例如前文提到的 Stability AI,在 2022 年底时一直将亚马逊 AWS 视作唯一云服务商;然而到了今年 3 月,困于算力不足的 Stability AI,悄悄叩开了 CoreWeave 的大门。 事实上,英伟达手中并非仅有 CoreWeave 一张牌。这位手握 H100 的投资人,还投资了同为云计算公司的 Lambda Labs,以及三家从事大模型、应用开发的明星初创企业。 前 DeepMind 联合创始人苏莱曼创办的 Inflection AI,也接受了英伟达的投资 在亩产十万大模型的当下,H100 是比美元还珍贵的硬通货,也为英伟达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尽可能让更多公司用上 H100,趁早建立起生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那么这个窗口期能持续多久呢? 尾声 英伟达的一系列 「骚操作」 已经引来了美国反垄断机构的注意,同时,全球疯抢 H100 的现状,很可能不会长期持续下去。 正如前文所述,H100 产能受限是因为台积电和 SK 海力士的预备产能不足;随着新产线陆续落地,短缺状况会逐渐得到缓解。 除此之外,旺盛的需求也未必会延续下去。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都选择将大模型开源。随着市场上的优质开源模型越来越多,初创企业和研究机构可以不必再自己动手训练,转而直接下载开源模型,根据自身业务需求进行开发或者推理。 Meta 发布开源大模型 Llama 后,斯坦福、卡内基梅隆等多所高校的研究人员就曾联合起来,以此为基础打造了开源大模型 Vicuna,很快便突破了 200 万次下载。 Vicuna 在肉眼可见的未来,算力的主要使用场景很可能会从训练转向推理——届时,H100 便不再是独孤求败了。因为不同于追求极致效率的训练场景,AI 推理其实更看重性价比。 另一方面,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 AI 如今面临的问题在于:面对高昂的算力成本,除了英伟达,大家都还没赚到钱。 2006 年 CUDA 平台推出时,英伟达以超脱于行业的前瞻性推动了 AI 的飞速进步。而如今,英伟达气势如虹的业绩似乎也是一种拷问:它是不是已经从 AI 的推动者,变成了 AI 前进的阻力? 参考资料 [1] Nvidia Muscles Into Cloud Services, Rankling AWS,The Information [2] OpenAI CEO Sam Altman testifies at Senat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earing | full video,CBS News [3] Google Gemini Eats The World – Gemini Smashes GPT-4 By 5X, The GPU-Poors,Semi Analysis [4] The Desperate Hunt for the A.I. Boom’s Most Indispensable Prize,The New York Times [5] Nvidia H100 GPUs: Supply and Demand,GPU Utils [6] Saudi Arabia and UAE race to buy Nvidia chips to power AI ambitions,Financial Times [7] MPT-30B: Raising the bar for open-source foundation models [8] China’s internet giants order $5bn of Nvidia chips to power AI ambitions,Financial Times [9] AI Capacity Constraints – CoWoS and HBM Supply Chain,Semi Analysis [10] Insight: Inside Meta’s scramble to catch up on AI,Reuters [11] Jim keller 发声:世界憎恨垄断,GPU 不是全部,半导体行业观察 [12] Nvidia Makes Nearly 1,000% Profit on H100 GPUs: Report,Toms Hardware [13] 深度学习革命,凯德·梅茨 [14] 英伟达帝国的一道裂缝,饭统戴老板 [15] CoreWeave came ‘out of nowhere.’ Now it’s poised to make billions off AI with its GPU cloud,Venture Beat [16] Why Nvidia Aids Cloud Rivals of AWS, Google and Microsoft,The Information [17] TPUv5e: The New Benchmark in Cost-Efficient Inference and Training for <200B Parameter Models,Semi Analysis [18] Nvidia’s Hot Streak May Not Last Forever,The Information
神车 MINI EV 之后,五菱首款轿车发布,剑指马路三大妈
柳州,除了螺蛳粉,还有「剁椒鱼头」。 别误会,这里讲的「剁椒鱼头」,可不是那道源自湘南地区的传统名菜。在广西柳州,「剁椒鱼头」从一道家常菜摇身一变,成为了繁忙街巷里的常旅客。 ▲ 街道上的 Mini EV 图片来自汽车之家 2020 年,上汽通用五菱与柳州市政府达成合作,五菱正式投入柳州全域旅游服务,以旗下微型车宝骏 E100 为基础,创建「WarmCar 共享汽车」智能出行平台,打通城市景点之间的最后一公里。2.4 米的车长,带来了足够便利的出行通过性,以宝骏 E100 为代表的微型车们被冠以「剁椒鱼头」的雅号。随着五菱宏光 MINI EV 的爆火,微型车在全国汽车市场刮起了一阵现象级「风暴」。 三年过去,当微型车市场开始「褪色」,被称为「微型车大师」的五菱,站在 A0 级车型市场的山顶,望向了下一座山头。 今晚(10 月 16 日)的五菱技术进化日上,五菱正式发布旗下首款轿车星光,定位「超 A 级家轿」,整车「得房率」超过 57.9%,主打舒享空间路线。全新五菱星光提供纯电、混动两种动力结构,预计将会在 11 月下旬正式上市。 ▲五菱星光 五菱,要造自己的新能源家用轿车。 下山的「神」,在走另一条上山路 微型车的辉煌,一直以来都是五菱的底色。 1982 年,柳州拖拉机厂纯手工打造的第一辆微型车正式下线;1985 年,柳州拖拉机厂更名为柳州微型汽车厂,凭借微型车生产业务打进汽车制造业,五菱的微型车历史从这一年开始书写。 如果说「神车」五菱宏光,打响了五菱在世界汽车市场中的重要一炮,那么在 2020 年推出的五菱宏光 MINI EV,成为了五菱造车历程中最重大的转折点。 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 在五菱「微成本高价值」的造车理念支持下,五菱宏光 MINI EV 撞上了 A00 级车型的市场窗口期,凭借不到 3 万元的起售价,MINI EV 上演了一出「大力出奇迹」的好戏。 ▲五菱宏光 MINI EV 上市后的第一个财报年(2021 年)中,五菱宏光 Mini EV 的总销量达到了 42.65 万台,占到上汽通用五菱车型总销量的 75.87%;2022 年,MINI EV 的销量进入爆发期,全年累计交付环比增长 29.9%,单车型销量为 55.4 万台,作为参考,同期特斯拉的总体销量「仅」为 43.9 万台。 强势的销量增长表现,不仅让五菱成为了 2022 年全球最快达成百万销量的车企,还将新能源的波纹辐射到了更底层的车型结构上。发布会上,五菱汽车品牌总监思行透露,MINI EV 的出现改变了 A00 级车型市场的生态,国内代步车市场的新能源普及率被加速推进到了 99%。 狂野的市场表现加之市场生态的良性驱动,说五菱是微型车市场的「神」也不太过分。 不过,微型车市场的「热带风暴」并没有蔓延到 2023 年。随着 A00 级车型市场的饱和,五菱宏光 MINI EV 在去年第四季度开始,被迫走向了下山的路。今年的上半年,MINI EV 总销量为 12.2 万台,销量的疲软直接影响到了集团的利润表现。根据上汽集团的半年财报显示,上汽通用五菱的营业收入相比同期减少了约 60 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了 89%。 MINI EV 力不从心的疲态,比我们想象中还要更严重些。 五菱想要稳固国内新能源品牌销量前三的位置,需要迅速调整找到下一个销量突破口。走在下山路上的五菱,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旁边的家用 A 级轿车市场。 品牌总监思行向我们进一步透露,五菱对 A00-C 级车型市场进行了调研,最终他们发现在这五个级别车型中,A00 级的新能源渗透率无限逼近 100%,而 A 级车的新能源渗透率仅为 20.9%,也是其中新能源渗透率最低的车型级别;除此以外五菱还发现,在 2023 年的 A 级车销量前十榜单中,「马路三大妈」赫然在列,而国产车型仅占据其中一席。 对于「专注为人民造车」的五菱来说,家用 A 级轿车市场足够广阔。造出一台市场青睐的国产 A 级家用轿车,是五菱走向的下一条上山路。 卷能耗卷安全,我们来做 平民造车,未必就是「技术荒漠」。 思行认为,在 A 级家轿市场,用户的核心需求无非就是「油耗低」、「省油」以及「空间大」,五菱星光能够精准打击到这三大需求。 在首款轿车星光上面,五菱正式发布了两项当家技术——灵犀混动架构以及神炼电池,一切都为了更好地实现可靠、低能耗。 五菱星光将会搭载五菱全新原生新能源架构「灵犀混动架构」,根据官方说法,灵犀混动架构能够同时兼容纯电、混动、增程等多种能源结构,在灵犀架构的研发上,五菱累计投入多达 20 亿元。 五菱灵犀混动架构由「混动专用发动机」、「电磁式 DHT」、「电驱系统」以及「混动专用电池」等优秀硬件打下基础,通过全场景数据软件标定,为用户带来更佳的能耗、驾控体验。 在灵犀混动架构的「心脏」位置,五菱放置了一颗最高热效率达到 43.2% 的 1.5L 混动专用发动机。这颗高效的发动机,在 92% 的工作时间都运行在「高效区」,发电功率覆盖 8kw-60kw,实现更加顺畅的油电转换,做到全链路的节油环保。 既然是混动车型,就不仅仅只有燃油发动机在维持高效。五菱在电车驱动的核心部件电机上,同样付出了努力。五菱电机应用双层短距低谐波绕组,低损耗高性能硅钢片等材质,降低电机谐波损耗,将电机的最高效率提升到了 96.8%,电机系统效率处在 85% 以上的区间占比大于 85%。 除此以外,五菱发布了首创的电磁式 DHT 技术。通过电磁式弹射技术,电磁 DHT 的前后齿轮盘转速差精度能够控制在 50rpm 以内,在油电同驱转化的瞬间,闪电调节发动机转速与轮端车速同步,实现「0 顿挫」的动力响应,带给车主用户持续稳定的「纯电驾驶质感」。 只在硬件技术上追求高效率可能还不够,五菱关注到了路况和风阻对续航的影响。基于数据大模型,五菱为灵犀混动架构设计了更聪明的「大脑」,数据模型会根据车辆的当前路况,实时获取最佳的工况数据,做到对发动机的灵活调节。 而风阻对续航的影响,要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风阻系数平均每降低 0.01,就可以增加 6-8km 的续航。五菱优化了星光车身上多达 17 处设计细节,最终将风阻系数控制在了 0.228cd,直降 25.1% 风阻,星光的续航表现足足提升了 56km。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新能源的车企都不再「卷」能耗了,我们五菱会继续「卷」下去。 思行在发布会上这样说道。他认为,过多的电耗/油耗不应该是新能源车型的标签,新能源首先就应该在能耗上做到最好。 五菱对能耗的重视获得了回报,思行进一步公开了五菱星光的馈电行驶能耗,在 WLTC 工况下,五菱星光的百公里油耗做到了令人咂舌的 3.98L。 再高效的驱动表现,再经济的能耗表现,也需要足够的安全、可靠性支撑。在发布会上,五菱正式发布了全新电池产品,神炼电池。 神炼电池能量密度突破 165Wh/kg,峰值功率超过 300kw。为了保证电池的安全性,五菱采用了「MUST」多功能一体化结构技术,开创性将大飞机「主翼」设计理念引入设计结构,将电池保重的结构梁、侧板以及热管理系统集成为 MUST 功能件,形成「三横六纵」的稳定结构。神炼电池经受了五菱多次的极限测试。在测试环境下,神炼电池可以在形变 40% 的条件下做到不失火,在 1/3 针刺极限条件下也可以做到正常循环。 垒实安全的底线,在五菱的理念驱动下,星空满足了新能源 A 级家轿的「既要又要」,也承载起了五菱攀上另一座车型「山头」的期望。
拜登政府计划阻止英伟达等出口高性能AI芯片 英伟达回应
拜登政府10月17日更新了针对人工智能(AI)芯片的出口管制规定,计划阻止英伟达等公司向中国出口先进的AI芯片。消息宣布后,英伟达股价大跌近5%,AMD股价大跌超过2%,英特尔股价下跌1.7%。 根据最新的规则,英伟达包括A800和H800在内的芯片对华出口都将受到影响。新规将在向公众征求30天意见后生效。 英伟达方面向第一财经记者回应称:“我们遵守所有适用的法规,同时努力提供支持不同行业的数千种应用产品。鉴于全球对我们产品的需求,我们预计(新规)短期内不会对我们的财务业绩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这些限制还将影响AMD和英特尔等公司向中国销售的芯片,包括应用材料公司、泛林集团和KLA等芯片设备厂商也受牵连。这是由于新措施扩大了向中国以外的另外40多个国家出口先进芯片的许可要求,并对中国以外的21个国家提出了芯片制造工具的许可要求,扩大了禁止进入这些国家的设备清单。 此外,新措施还旨在防止企业通过Chiplet的芯片堆叠技术绕过芯片限制。 美国商务部部长吉娜·雷蒙多 (Gina Raimondo) 表示,新措施旨在“堵漏洞”,并表示这些措施未来可能至少每年更新一次。她表示:“新的限制只会影响一小部分对中国的芯片出口。”用于游戏机或智能手机等消费产品的芯片将不受出口管制。 去年10月,美国对出口中国的AI芯片实施带宽速率限制,涉及英伟达A100和H100芯片。此后,英伟达向中国企业提供替代版本A800和H800。有中国计算机制造商公开细节称,H800服务器在各方面与世界其他地方销售的H100芯片完全相同,只是传输速率降低至每秒400GB。 尽管美国的出口限制加剧了对英伟达芯片进入中国市场的担忧,不过从财报来看,英伟达的业务依然猛增。这主要受到今年以来AI大模型研发需求的推动。 截至7月30日的季度财报显示,英伟达该季度净利润达到创纪录的67亿美元,同比暴增422%;收入也同比激增171%至135亿美元;该公司的毛利率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25个百分点,达到71.2%。 英伟达将于下个月公布第三财季财报,公司预计,第三季度营收约为160亿美元,远高于分析师预期。 责任编辑:
这场发布会真就把AI带入了一个新时代
作者|吴狄 编辑|胡展嘉 运营|陈佳慧 没想到啊没想到,百度这次居然玩的这么大! 10月17日,百度举办了“2023百度世界大会”。一开场,李彦宏就兴奋地宣布“文心大模型4.0正式发布”,甚至还说出“文心大模型4的综合水平完全媲美GPT-4”的豪言壮语。要知道,GPT-4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强大的AI模型,不只是陪你聊天帮你画画的那种强,而是“律师模拟考排名前10、GRE口语接近满分”的那种强。 ▲图:李彦宏宣布文心大模型4.0正式发布 李彦宏觉得,当下流行的、在原有产品中加入AI辅助(AI-based)的混动模式,未来将无法为火力全开的AI提供足够的燃料,所以,百度要全面转型“AI原生”。不是所有产品都接入AI的那种全面,而是“所有百度产品全部重做”的那种全面。 并且,不是光说的喔!这次百度真的拿出了十余款“AI原生应用”,包括重构的百度搜索、新文库、网盘(云一朵)、地图等,以及号称国内首款生成式商业智能(GBI),可以实现秒划重点、一键差旅等功能,并在现场进行了演示。 我们也试着体验了一下百度网盘的AI功能。 ▲图:在百度云盘种,利用AI对视频进行解读 我们同时附上该视频链接,大家可以对比看看百度网盘AI功能总结的到不到位。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一个巨大的疑问,到底百度AI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才会让李彦宏说出“不输GPT”“全面转原生”的话? 01 媲美GPT的 不只是版本号 自从AI诞生之日起,科学家就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AI可以像人类一样思考。既能理解人类的需求,也能理解背后的潜台词和隐含的信息,同时,AI还应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并且在多轮对话中不会断片,随时接得上之前的话茬。 简单来说,AI的核心能力体现在理解能力、生成能力、逻辑能力以及对上下文的记忆和推理能力上。 通过4个案例,李彦宏展示了文心大模型4在理解、生成、逻辑、记忆这4个方面的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没有放录像,而是现场演示。 ▲图:李彦宏展示文心大模型记忆能力 在展示文心理解能力时,李彦宏要求文心回答在承德买房能否使用北京公积金的问题。但李彦宏挖了个坑,并没有直接说出要用北京公积金,只说“想在承德用公积金买房,在北京工作”。然而文心不仅准确的理解了这个前后乱序的表述,甚至还理解了背后的潜台词:在北京工作,很可能在北京缴纳公积金;想在承德买房,很可能是承德户口。 最终,文心给出了准确且详细的解答。 接下就更神了。 李彦宏只给了文心一张汽车图片,然后让它做出带文字的海报,甚至要求“结合已有视频,生成一个数字人口播视频,用于投放信息流广告”,AI都很好的完成了,全过程不到3分钟。 随后,李彦宏还不忘询问在座的各位文案工作者,如此一人能顶一个队伍的效果,大家是否感受到了大模型的威力? 在考验文心逻辑能力时,李彦宏举了一个辅导孩子作业的例子。文心不仅仅可以详细的给出解题步骤,同时还能对题目中用到的知识点给予解答。 为了展示文心的记性有多好,李彦宏只提了一个要求:“武侠小说,主人公是女生,情节要跌宕起伏”,文心就生成了一个天选之子对抗武林黑恶势力的故事大纲,并将主角设定为名叫灵儿、拥有操纵内力和飞行力量的女生。 接下来就好玩了。李彦宏开始不断的增加需求,而文心就像个乙方一样不断的给出解决方案。最后李彦宏突然像老师抽查学生一样,问它主角的能力是什么?不出预料,文心没有忘记自己开头的那个设定。 除了C端应用案例外,百度还展示了AI在B端的落地实践。 无论是C端还是B端,百度都在不断强调“AI原生应用”这个概念。那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样的应用才算“AI原生应用”?而AI原生应用和我们平时感受到的AI应用有什么区别,难道说我给自己的AI应用加个“原生”,它就启动了? 02 AI原生 让AI彻底放飞自我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设定,那就是:AI原生(AI Native)≠AI混动(AI-based)。 目前我们能享受到的AI能力,绝大部分都是AI功能的整合或接入,这类应用很早就被科技公司部署到了产品中。例如亚马逊对AI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998年,而根据网信办数据,当时美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也只有18.6%。 随着AI技术的发展,AI整合和接入的场景变得更加多样化,大有一种从开发者专武到多行业泛用、从少部分人受益到更多人受益的趋势。 ▲图:百度AI原生应用“全家桶” 2021年GitHub推出AI编程助手Copilot,只需要给出一句话描述,就能自动生成一段代码,极大的提升了编程效率(体验)。此时Copilot的受众,仅限于具有一定经验的开发者。 而到了2023年,微软将Copilot集成到Office套件中,只要能用到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Teams的地方,都能享受到AI带来的效率提升,使得Copilot能够为更广泛行业的用户群体服务。 尽管如此,此时的AI依旧只是作为产品的一个附赠功能,用户仍然需要先熟练使用原有产品,才有机会享受到AI带来的辅助加成。而填补用户和AI之间鸿沟的重任,被寄予到了AI原生身上。 AI原生和AI-based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将AI作为核心。 AI-based应用中,核心是原有产品,AI只是加分项,有了更好、没有也不耽误;而在AI原生应用中,AI是根基,没有AI就没有AI原生应用。 一句话:AI原生产品的每一个细胞都带着AI的基因。 ▲图:AI原生和AI-based应用的区别 AI原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数据驱动、持续学习、自适应和自主性,以及NLP。 相比AI-based,由于AI原生本就建立在AI的基础之上,所以不需要向后兼容原有产品。而AI-based因为是将AI功能整合到原有应用中,不可避免要做出取舍,影响AI发挥全部能力。 更重要的是,AI原生将有可能改变人机交互方式。在AI原生应用中,用户只需要给出提示词,即可一站直达目的地,如此一来,复杂的多级菜单就显得没有必要了。 例如一个创作者使用视频剪辑工具制作视频,需要操作很多选项,尤其是在时间线上的反复跳转,十分耗费精力和时间。而在AI原生应用中,用户只需要描述出想要的结果,编辑软件会自己去调整各种参数。在时间线上,用户只需要说出视频内容,AI会自动跳转到对应的片段。这样一来,很多下拉菜单、右键点击、快捷键等操作都不需要了。 而李彦宏的设想更激进,他觉得所有AI原生应用交互不会超过两级菜单,因此现有的百度产品,全部要基于AI原生进行重构。可想而知,一旦这个巨大的工程真的实现了,整个产品的逻辑、交互的方式等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变革。 可是,别的大厂都不做,百度为什么这么头铁? 03 百度的勇气 来自一把刷子 百度的勇气,来自一把“刷子” 去年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说“每个人、每家企业都要有一把自己的刷子,技术就是百度的那把刷子。”目前看来,这把刷子还挺好用。 在IDC 发布的《AI大模型技术能力评估报告,2023》中,共选取了9家大模型技术厂商进行重点研究,通过用户访谈调研,从用户关注的技术能力、产品功能、生态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估,得出结论“百 AI大模型整体竞争力位于领先水平,在模型能力、工具平台、生态布局以及行业覆盖上优势明显,并已提前进入商业化落地探索阶段”。 而据多个公开测评结果,文心大模型3.5的综合能力已超过ChatGPT 3.5。 ▲图:李彦宏 新的文心大模型,则在已有基础上,进行了大幅提升。号称可以媲美GPT-4的文心大模型4.0,在参数量、训练数据量以及推理成本上,比3.5高出一个数量级,其理解、生成、逻辑、记忆核心能力都有极大的提升。 文心大模型4.0在9月已开始小流量上线,过去一个多月效果又提升了近30%。8月31日文心一言面向全社会开放至今,用户规模已经达到4500万,开发者5.4万,场景4300个,应用825个,插件超过500个。 据王海峰介绍,通过文心大模型生成的代码,采纳率在百度内部达到了40%,高频用户甚至高达60%。并且,文心大模型4.0还在以下方面获得了突破: · 万卡算力上运行飞桨平台,通过集群基础设施和调度系统、飞桨框架的软硬协同优化,支持了大模型的稳定高效训练 · 建设了多维数据体系,形成了数据挖掘、分析、合成、标注、评估闭环,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大幅提升模型效果 · 基于有监督精调、偏好学习、强化学习等技术进行多阶段对齐,保证模型更好地与人类的判断和选择对齐 · 可再生训练技术通过增量式的参数调优,有效节省了训练资源和时间,加快了模型迭代速度 ▲图:王海峰介绍文心大模型4.0的创新和突破 而这一切,靠的就是更大更好的模型、更大算力、更多数据,以及更强算法。 04 AI的最大价值 人人受益 AI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视频制作公司Waymark使用Dall-E创作了一部12分钟的短片《The Forst》(霜),从脚本、到画面完全由AI生成,最终效果和好莱坞大片相比也毫不逊色。 ▲图:AI制作的短片《The Forst》镜头 电商软件加入AI机器人,可以做到24小时随时随地秒回复用户的提问;办公软件接入AI,让很多复杂的流程变得简化,检索文档、数据变得更加方便;利用AI的识图能力,用户可以拍下眼前的食材直接让AI生成食谱;而通过AI的语音识别能力,可以为视频、录音等生成字幕,并对内容进行总结。 但李彦宏觉得这还不够。 他认为AI的潜力,是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益、每个行业都能够得到提升的能力,这就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开发出更多行业应用。而槛最低,也最容易上手,能让开发者、创业者快速加入到生态中的方式之一,就是插件。 依托文心大模型,百度为开发者、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创造AI原生应用的土壤,之后,就可以像滚雪球一样,开发出更多、更能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提升不同行业效率的AI原生应用。 随着这个雪球越滚越大,未来的“AI原生世界”,越来越让人期待了!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