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突发!美国惠普被曝三年内将70%的PC终端生产从中国转移,或彻底对华脱钩断链
8月7日,据报道,惠普正考虑将50%以上的个人电脑(PC)生产从中国转移出去,并在新加坡设立“备用”设计中心,以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报道引述知情人士称,惠普公司目前在中国生产大部分PC,计划在两到三年内实现转移出中国,到达泰国。一位消息人士称,惠普甚至设定了内部目标,即最终将70%的笔记本电脑在中国以外生产。目前,至少有五家惠普供应商正在泰国建设新的制造工厂或仓储中心,其中两家自今年年初以来一直在应惠普的要求增加产能。 报道指出,转移的规模因供应商而异,取决于他们制造的部件的复杂程度。而该计划代表了美国领先PC制造商迄今为止最激进的举措,旨在使其供应链从亚洲最大经济体中分散出去。 对此消息,惠普不予置评。而惠普首席供应链官Ernest Nicolas此前在官方博客中写道:“我们将继续投资于我们长期运营的现有工厂,同时有时会将某些生产转移到其他地点,以创造灵活性并降低客户风险。” 据研究公司IDC的数据,惠普在2023年出货约5200万台PC,仅次于联想。惠普加速的供应链转移标志着其几十年来作为中国制造业坚定支持者的立场发生了变化。该公司及其供应商在中国建立了广泛的网络,最终将内陆城市重庆变成了全球领先的PC出口来源。 “可以肯定的是,惠普正在大力投资在泰国建设生产中心,”一位高管级消息人士表示。“我们在东南亚还有其他工厂可以支持客户,但他们表示效率不够高,所以我们现在正在按照要求在泰国建设新工厂。” 另一家零部件供应商的高管对此表示欢迎。“我们担心订单不足,无法充分利用泰国工厂,但自今年早些时候以来,我们收到了更多惠普要求在当地生产零部件的请求。我们在泰国的业务现在相当繁忙。” 消息人士称,惠普还在新加坡招聘工程师和经理,为其设计中心组建后备团队,构建东南亚产业链。“惠普正在招聘大约 200 名工程人员和专业人员,包括电气和机械工程师以及供应链专家,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替代设计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转移中国供应链的PC厂商不止是惠普,早前戴尔也公布了相关规划。 2023年1月,据环球时报援引外媒报道称,全球第三大计算机制造商戴尔(NYSE: DELL)已设下目标,2024年前实现所有产品不再使用中国芯片,同时戴尔还要求电子模块和印刷电路板(PCB)等其他组件的供应商和产品组装商开始准备提高在中国以外国家(如越南)的产能,目标在2025年把五成产能移出中国。 针对此消息,戴尔回避了关键问题,只是表示,“我们不断探索对客户和业务有意义的全球供应链多样化”。戴尔同时强调,“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市场,我们有团队成员和客户为其服务”。 报道称,戴尔在2022年年底就告知供应商,公司目标是要“显著减少在产品中使用中国制造芯片的数量,包括非中国芯片制造商在中国工厂生产的芯片”。到2024年,戴尔要实现其产品使用的所有芯片都在中国以外生产。知情人士补充称,除芯片外,戴尔还要求电子模块和印刷电路板等其他组件的供应商和产品组装商提高在中国以外国家的产能。 此外,报道援引供应链最新消息指出,戴尔已通知供应链与代工厂,计划在2025年底前将50%的产能移出中国大陆。报道称,为了应对戴尔的目标,整个笔记本电脑供应链已经动了起来,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电源供应商群电,当初为了配合客户需求而兴建的泰国厂,将在今年6月启用。据了解,包括电源供应器关键零组件变压器生产线,群电也会视情况考虑是否将转移部分产能至泰国。 “从我们的供应链检查中,我们发现惠普和戴尔对中国以外的多元化计划更加认真,”Omdia专门研究个人电脑行业的技术分析师Jeff Lin表示。“对他们来说,降低风险的想法在他们的未来供应链战略中变得非常重要。” 供应链分析师Chiu Shih-fang表示,今年科技行业再次被提醒供应链弹性的重要性。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PC市场,戴尔出货量同比大跌20.6%至3997.9万台,市场份额也由17.5%降至16.2%,排名第三。 特别是在中国市场,戴尔的销量和市场份额更是持续暴跌。Canalys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大陆PC(不含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为4120万台, 同比下降了17%。其中,戴尔出货量同比暴跌44%至314.8万台,同比减少了3个百分点至8%,排名也降至第五。 据IDC最新数据显示,戴尔在2024年第二季度出货了 1010 万台PC,同比下降了2.4%,市场份额为15.5%,同比也减少了0.9个百分点。 8月6日消息,据彭博社报导,PC大厂戴尔宣布裁员,重整行销团队,建立专注于人工智能(AI)产品和服务的新团队。 群智咨询最新数据显示,预计2024年全球AI PC整机出货量将达到约1300万台,实现规模化出货。IDC预测,AI PC在中国PC市场中新机装配比例将在未来几年内快速攀升,于2027年达到81%,成为PC市场主流。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未来 AI PC 产业链将对华断链? Counterpoint的技术分析师Ivan Lam认为,未来五到十年内将出现更多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可能会在印度、东南亚和拉丁美洲。“我们仍然认为这需要很多时间,但这一次趋势真的出现了,这将是科技供应链的未来。”
日内暴涨93%,光纤公司Lumen成AI新宠?
本文作者:张逸凡 编辑:申思琦 Lumen Technologies,这家一度被市场低估的光纤网络公司,近期因AI业务的爆发而备受瞩目。随着AI模型训练对海量数据的需求不断增长,高速、稳定的光纤网络变得愈发重要。 近日,Lumen宣布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网络基础设施,获得了来自各大企业的50亿美元新业务订单。 这一消息发布后公司股价经历了剧烈波动。在同期标普500指数仅上涨了1.04%的情况下,Lumen大涨93.05%,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1、AI为何如此依赖光纤网络? 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通常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通常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服务器上,需要高速、稳定的网络进行传输。光纤网络以其超高的带宽和低延迟,成为连接这些服务器的最佳选择。 此外,AI应用还催生了边缘计算的需求,即在靠近数据源的地方进行计算,以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光纤网络为边缘计算提供了可靠的底层基础设施。 2、股价上涨原因 这次股价大幅上涨的原因除了新业务订单外,还包括交易层面的“做空挤压”。 美银指出,先前,公司由于被预期没有成长前景,成为了一个高做空的股票,做空比例为14%,仅次于SATS(18%)。此次股票突然急剧上涨,迫使空头买入该公司的股票来对冲亏损。这种“做空挤压”,又导致Lumen股价进一步暴涨。 3、未来发展 谈及未来,Lumen透露,由于人工智能需求的蓬勃发展,光纤网络在 AI 数据处理过程中变得愈加重要和稀缺。公司正在与客户积极谈判,除了目前的50亿美元新业务订单外,未来还有望获得另外70亿美元的人工智能销售机会。 此外,7月份,Lumen还与微软(MSFT)达成了一个交易协议,微软将利用LUMN的传输服务来连接数据中心,而Lumen则将购买微软的云工具以帮助自动化业务并节省成本。 同时,为了支持AI数据中心的建设,Lumen还与光纤制造商Corning(GLW)达成了协议,预留未来两年10%的全球光纤组件产能。这一措施将帮助Lumen在未来两年内建设新的网络以满足AI需求。 尽管如此,美银指出,Lumen目前面临着较大的资本支出压力,且现金流呈下降趋势,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充分考虑这些风险因素。
Meta推出“自学评估器”:无需人工注释改善评估,性能超GPT-4等常用AI大语言模型评审
IT之家 8 月 7 日消息,Meta 公司为了缓解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依赖人类注释评估 AI 模型的问题,最新推出了“自学评估器”(Self-Taught Evaluator),利用合成数据训练 AI。 NPU 技术挑战 NPU 技术的发展,推动大型语言模型(LLMs)高精度地执行复杂的语言相关任务,实现更自然的人机交互。 不过当前 NPU 技术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评估模型严重依赖人工注释。 人工生成的数据对于训练和验证模型至关重要,但收集这些数据既费钱又费时。而且随着模型的改进,以前收集的注释可能需要更新,从而降低了它们在评估新模型时的效用。 目前的模型评估方法通常涉及收集大量人类对模型响应的偏好判断。这些方法包括在有参考答案的任务中使用自动度量,或使用直接输出分数的分类器。 这些方法都有局限性,尤其是在创意写作或编码等复杂场景下,可能存在多个有效回答,导致了人类判断的高差异问题和高成本。 自学评估器 Meta FAIR 团队推出了名为“自学评估器”的全新方式,不需要人工注释,而是使用合成数据进行训练。 这一过程从种子模型开始,种子模型会生成对比鲜明的合成偏好对。然后,模型对这些偏好对进行评估并不断改进,在随后的迭代中利用其判断来提高性能。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模型生成和评估数据的能力,大大减少了对人工注释的依赖。 IT之家附上关键步骤如下: 1. 使用种子 LLM 为给定指令生成基线响应。 2. 创建指令的修改版本,促使 LLM 生成质量低于原始响应的新响应。 这些配对回答构成了训练数据的基础,“自学评估器”作为 LLM-as-a-Judge,为这些配对生成推理轨迹和判断。 通过反复该过程,模型通过自我生成和自我评估的数据不断提高其判断的准确性,从而有效地形成自我完善的循环。 成果 Meta FAIR 团队在 Llama-3-70B-Instruct 模型上测试“自学评估器”,在 RewardBench 基准测试中将准确率从 75.4 提高到了 88.7,达到或超过了使用人类注释训练的模型的性能,性能超过 GPT-4 等常用大语言模型评审(LLM Judges)。 这一重大改进证明了合成数据在加强模型评估方面的有效性。此外,研究人员还进行了多次迭代,进一步完善了模型的功能。
月之暗面Kimi开放平台上下文缓存Cache存储费用降价50%:现价5元/1M tokens/min
IT之家 8 月 7 日消息,AI 独角兽公司月之暗面今日宣布,Kimi 开放平台的上下文缓存 Cache 存储费用降价 50%,Cache 存储费用由 10 元 / 1M tokens / min 降低至 5 元 / 1M tokens / min,即日起生效。 7 月 1 日,Kimi 开放平台上下文缓存(Context Caching)功能开启公测。官方表示,该技术在 API 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可为开发者降低最高 90% 的长文本旗舰大模型使用成本,并提升模型响应速度。 IT之家附 Kimi 开放平台上下文缓存功能公测详情如下: 技术简介 据介绍,上下文缓存是一种数据管理技术,允许系统预先存储会被频繁请求的大量数据或信息。当用户请求相同信息时,系统可以直接从缓存中提供,无需重新计算或从原始数据源中检索。 适用场景 上下文缓存适用于频繁请求,重复引用大量初始上下文场景,可降低长文本模型费用,提高效率。官方表示费用最高降低 90 %,首 Token 延迟降低 83%。适用业务场景如下: 提供大量预设内容的 QA Bot,例如 Kimi API 小助手 针对固定的文档集合的频繁查询,例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答工具 对静态代码库或知识库的周期性分析,例如各类 Copilot Agent 瞬时流量巨大的爆款 AI 应用,例如哄哄模拟器,LLM Riddles 交互规则复杂的 Agent 类应用等 计费说明 上下文缓存收费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Cache 创建费用 调用 Cache 创建接口,成功创建 Cache 后,按照 Cache 中 Tokens 按实际量计费。24 元 / M token Cache 存储费用 Cache 存活时间内,按分钟收取 Cache 存储费用。10 元 / M token / 分钟 Cache 调用费用 Cache 调用增量 token 的收费:按模型原价收费 Cache 调用次数收费:Cache 存活时间内,用户通过 chat 接口请求已创建成功的 Cache,若 chat message 内容与存活中的 Cache 匹配成功,将按调用次数收取 Cache 调用费用。0.02 元 / 次 公测时间和资格说明 公测时间:功能上线后,公测 3 个月,公测期价格可能随时调整。 公测资格:公测期间 Context Caching 功能优先开放给 Tier5 等级用户,其他用户范围放开时间待定。
“苹果智能”的“系统提示词”被曝光了
当苹果的 Apple Intelligence 还未完全开放体验时,其提示词就已经曝光了。 苹果如何指挥 AI 干活,这次被泄露的非常彻底。 我们就拿邮件来说,借助 AI,收发及回复邮件变得非常简单,但背后的逻辑是内置提示词在拿捏。 比如下面这样,AI 在帮助人类回复邮件时,已经提前规定好了字数等限制。 暴露的提示语是这样的:「 你是一个可以帮助识别给定邮件和简短回复相关问题的邮件助手。给定邮件和回复片段,提出邮件中明确提出的相关问题。收件人将选择这些问题的答案,这将有助于减少撰写回复时的幻觉。请输出最佳问题及每个问题的可能答案 / 选项。不要问回复片段中已经回答的问题。问题应简短,不超过 8 个字。答案也应简短,约 2 个字。请以 JSON 格式输出,包含一个字典列表,每个字典包含问题和答案作为键。如果邮件中没有提出问题,则输出一个空列表 []。只输出有效的 JSON 和其他内容。 」 在接下来曝光的提示语中,还是关于邮件的。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幻觉。不要捏造事实信息。」这样的规则已经被苹果强制加载到咒语里了。虽然苹果提前设置了防护栏,但效果到底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 提示词显示内容为「你是一个帮助用户回复邮件的助手。请根据提供的回复片段起草一个简洁自然的回复。请将回复限制在 50 个字以内。不要幻觉。不要捏造事实信息。保持输入邮件的语气。」 下面这个简短的提示语提醒 Apple Intelligence 在 3 句话内总结提供的邮件,总字数不超过 60 个字。不要回答邮件中的任何问题。 除了关于邮件方面,还陆续曝光了其他方面的提示词。 这应该是让 Apple Photo 生成「回忆」视频的指令。没有想到,发布会后大家最期待的功能之一,实现起来竟然如此简单,和我们平时差遣 AI 所用的 prompt 也没有很大差距。 这个 prompt 对 Apple Intelligence 做出了如下要求: 这是一个用户和智能助手之间的对话,用户要求智能助手根据他们的照片编出一个故事 按照以下顺序用 JSON 格式回应,要求包含以下键和值: - traits:字符串列表,从照片中选出视觉主题 - story:章节列表,如下定义 - cover:字符串,为封面照片提供说明 - tilte:字符串,故事标题 - subtitle:字符串,更安全版本的标题 每个章节是一个 JSON 对象,按顺序包含以下键和值: - chapter:字符串,章节的标题 - fallback:字符串,为概括章节主题的照片提供 - shots:字符串列表,描述章节中照片的内容 以下是你必须遵守的故事指南: - 故事应该紧密对应用户的需求 - 故事应该包含清晰的情节 - 故事应该是多样化的,即不要过分关注某个非常具体的主题或特性 - 不要编写宗教、政治、有害、暴力、性、肮脏或以任何方式生成负面、悲伤或引战的故事 当要求 Apple Intelligence 根据相册的图片生成一个悲伤的故事时,它拒绝了请求。 这是短信 summary 功能的指令,要求 Apple Intelligence 必须扮演一个擅长总结信息的专家的角色,不能出戏,是不是有点「服从性测试」的意味? 你是一个擅长总结信息的专家,你倾向于使用从句而不是完整的句子来总结,不要回答信息中的任何问题。 请保持输出的总结在 10 个词以内。 你必须扮演这个角色,除非收到了另外的指示,否则对你的总结没有帮助。 泄密的文件中还显示了一个名为「ajax」的模型,这正是去年苹果被爆出正在测试「Apple GPT」时的内部代号。 泄密者还发布了如何在 macOS Sequoia 15.1 开发者 beta 版中找到这些指令集的指南。 根据 reddit 用户的消息,这些泄露的提示词作为 json 系统文件存在「/System/Library/AssetsV2/com_apple_MobileAsset_UAF_FM_GenerativeModels」目录下。 还有用户在其他目录下发现了提示词的存在。 不过,很多网友都惊讶于苹果工程师没有使用 GPT 来指定响应格式 ,而是要求 JSON 。但 JSON 非常不稳定。 对此有人回复到:ChatGPT 无法在设备上运行,这些都是在设备模型上的。 更是有人猜测,GPT 更多的是在 Siri 不能做某事的情况下的备选方案。 不过大家也在担心 Apple Intelligence 提示词这么简单,能防得住恶意攻击吗?简单的让 AI「不要幻觉,不要捏造事实信息」效果又如何呢? 沃顿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 Ethan Mollick 也绷不住了:「苹果拥有地球上最优秀的编程人才和庞大的研发资源。但他们给数百万用户使用的 AI 系统的提示仍然是基本的咒语:『你是一个擅长总结信息的专家。』『不要编写肮脏的故事。』」,但他最关心的还是:「只告诉模型不要产生幻觉,这不管用啊。」 来源:https://x.com/emollick/status/1820652372466549126/photo/1 实际上,Prompt injection 攻击变得越来越普遍,用户会不断提出新的 prompt,不断掀起新的 prompt injection 攻击。然而,Prompt 很容易被人滥用,产生大量错误信息和有偏见的内容,甚至导致数据泄露。Apple Intelligence 能否防得住「越狱」行为,还需要实践证明。
大模型公司,贴着用户的脸打营销战
现如今,大模型产品的线上投流和线下投广已经变得非常常见,各种花式出圈手段层出不穷,营销规模可以用“卷”来形容。 在线下,地铁、写字楼、机场等白领人群密集区域,广告牌都纷纷换上了大模型公司的广告。 刺猬公社在楼下地铁站拍到的广告 而在线上,不管你上学还是工作,最近这半年来,如果你打开B站或者小红书,从一键生成论文,到怎么和领导汇报,再到实时了解网络热梗,大模型公司试图告诉你,AI可以包揽从上学到上班的所有文案。 根据AppGrowing的统计,6月第一周,B站的AI广告投放量是去年同期的3到4倍,AI测评类up主广告收入不降反增。 B站CEO陈睿曾在演讲中提到,科技是B站最受欢迎的内容之一,其中AI是科技内容中增长最快的。过去一年,有2亿用户在B站上观看过科技类视频,科普类内容播放量增长接近200%。UP主全年共产出AI相关稿件超100万,AI相关内容消费人群中有6成为00后。 大规模投放背后,国产大模型公司的营销思路和策略是什么,而用户感受又如何?除了营销投放,国产大模型公司的出路在哪里? 国内大模型公司如何投放? B站是Kimi投放的主战场。在B站,Kimi几乎关联了用户可能在B站搜索“AI”的所有词条,比如ChatGPT系列、AI系列、提效系列、助手系列、打工人系列等等。 Kimi的出圈显然也掀起了一股风潮,其他大模型厂商纷纷加入这场营销大战。具有同样投流思路的还有天工AI(国内首款融入大语言模型的搜索引擎),虽然有陷入同质化的弊端,但客观来说也着实冲淡了竞争对手的标签。 广告投流的效果相当直观。拿Kimi来说,根据“量子位智库”关于AI应用月报的统计显示,6月新增下载超300万,相比5月增长速度提升了50%。但这个增长速度,在所有大模型公司里仅排第二。第一名是字节旗下的豆包,6月新增近1700万,相较于5月,新增下载增长率100%。 这归功于字节的大手笔投放。 与Kimi的投流方式略有不同,豆包的营销主战场是同为字节旗下的抖音,其营销打法和传统互联网产品在抖音上的打法相似——首先,信息流广告,在短视频中推荐用户下载安装;其次,巨量星图合作推广,借助KOL合作打开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后,直播间讲解用法,引导用户下载。 豆包在抖音上的广告 据AppGrowing统计,6月上旬,豆包的投放金额高达1.24亿元,主要通过字节跳动旗下的穿山甲联盟进行。穿山甲的投放效果很好,但据大模型业内人士称,穿山甲是有壁垒的,不允许其他大模型公司投放。 所以,其他厂商只能另辟蹊径。比如Kimi,在抖音营销中,更侧重强调标签,“国产AI”、“清华大学团队研发”、“清华AI”、“清华AI人工智能”等都是Kimi投放软广的高频字样。 而当各家都开始用标签卷获客的时候,Kimi又着眼小红书。在小红书搜索“Kimi竟然”,可以获得如下内容:竟然可以自动写情绪化爆款标题、竟然是情感陪伴型AI、竟然可以自动检测并替换各种违禁词……这样的营销方式,其实更加细分了用途和用户画像,在技术暂时未能达到重大革新之前,深挖产品功能以弥补不足。 种种迹象表明,即便每家公司策略各有不同,但国产大模型公司都更重视C端和前期营销。而营销主要面向的人群为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效场景,因为这些场景对大模型智力水平要求更高,与大模型公司探索通用人工智能(AGI)的使命更匹配。 今年5月,Deepseek率先降价,字节紧跟其后,发起了大模型行业的价格战。免费、降价更多是为了营销,是产品同质化的外溢。 国内大模型公司的降价手段与移动互联网企业有所不同。无论是网约车、电商还是外卖行业,所谓价格战往往通过巨额补贴来实现。而大模型的降价逻辑是通过技术手段的驱动,重构生产函数,提升研发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但是,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价格战往往在行业竞争发展到中后期,在中腰部企业被淘汰后,只剩头部几家公司才开始进行。彼时技术相对成熟、市场明朗、竞争格局清晰。而大模型公司的竞争还在白热化阶段,产品研发和商业化进展都不甚明朗,急于投身价格战,风险不小。 面对营销轰炸,用户只关心好不好用 大模型行业内部人士指出,这些公司的营销战,属于不得已而为之,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并无不同:“之前移动互联网商业化已经探索出来一条更高效的路,我觉得这是中国的优势。” 而卷营销战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技术还没有更大的突破,“目前这个阶段,除非你率先做出了更厉害的技术产品,否则如果不能让更多人知道你,其实你就掉队了。” 此外,有了更多用户,才知道用户的细分需求,有助于把模型做得更好。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曾在采访中表示:“今天用户帮我们发现了很多从没考虑过的场景。他拿这个筛选简历,这是我们设计产品时没想过的,但它天然work。用户的输入反过来让模型变得更好。” 来势汹汹的营销确实吸引了很多用户。小易就是看了Kimi的推广之后,发现它主打职场沟通,所以试着用它来对付中式职场中的“废话文学”。 “有些材料之前没写过,不知道怎么表达,用AI来出第一稿再精修很方便。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很离谱的场景,我们项目乙方主要项目负责人离职,我要以公司总裁的名义给乙方CEO发函,要求重新派人和加强派驻我司人员力量。这种离我本职工作十万八千里的沟通函,用AI就很合适。”用口语表述输入进去,能够转化为清晰易懂的专业书面语言,阅读长文章做文献摘要也很清晰,国产AI在文本概括和文字生成方面表现十分优秀。 但处理起复杂数据,国产AI的能力就差点意思。网友@AIGCLINK 指出,“国产AI在编程问题的回答基本上都是一堆正确的废话,方案始终不给,”和国外大模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智谱AI在机场的广告 也有不少用户表示,最初确实被国产AI的营销吸引,“营销确实厉害,有几次都被营销吸引进去体验了,结果每次都失望。”主要原因是在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差。以大语言模型为例,“胡说八道”的毛病一直没有克服。这种不可控的状态,很难让它在生产中真正落地,发挥很大作用,还需要时间打磨。 用户其实并不关心不关心模型、算法是不是自研,用户最直接的感知就是好不好用。 这其实也是国产大模型公司面临的一大问题,即推广获客率高,但用户留存差。获客有用的前提,是产品有价值,能留得住客户。但大模型在C端,给普通人提供的价值零散、随机且不稳定,很难盈利,商业模型仍进一步探索。 同时,无论从投流的平台还是面向的潜在用户,用户是同一批用户,蛋糕就这么大,而且各家的模型能力没有断层式差异,疯狂卷营销的路能走多远呢? 国外大模型公司为什么不卷营销? OpenAI也在今年实行了降价策略,但纵观国外大模型生态,并没有营销战和价格战的趋势,各大厂商还是在卷能力。 国外大模型公司,一直比的是研发“硬创新”。就拿最近来说,OpenAI发布了GPT-4o;谷歌推出了Gemini 1.5 Pro 的更新,秀出了超强AI语音助手Astra,还有对标当今领先视频生成模型的Veo等等;微软发布了AI PC,更新了Copilot;苹果推出了首颗重点突出AI功能的M4芯片…… 这也是从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直就存在的趋势。“国外的大模型公司,产品力强,只要搞一些发布会和官方信息,自然有人去使用和扩散。”一位资深互联网从业者感慨道。 国外的AI市场相对更加成熟,用户本身的付费习惯强,因此生成式AI应用市场进展更快,而中国用户付费的习惯一直没有养成,应用研发生态也不成熟,成本限制了开发者们的热情,导致整个市场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7月初起,我们能看到国内厂商开始投入对浏览器AI插件的应用和推广,此前,国外AI厂商就开始尝试推出各类AI插件。这一举措同样是为了争夺用户入口,积累更多用户数据,才能训练更强大的模型。 插件种类繁多,从基于本身产品大模型功能的浏览器衍生品插件,到基于已有模型的“套壳”(即不开发产品而只做产品整合)产品,再到只做垂类功能的翻译、语音转文字等功能性插件……目前各类插件眼花缭乱,虽然看起来更像是大模型公司害怕不赶趟的焦虑行为,但这也是AI厂商在寻找更多细分落地场景的体现。 一位国内大模型行业从业者表示,“国外厂商其实一直在引领国内,因为他们确实更成熟,中国的C端大模型公司,模型能力其实都差不多。比如AI搜索和AI情感陪伴,做得比较领先的还是国外的公司。但是关于应用方向,大家都在摸索阶段,现在的AI还在很初级的形态,全球都在拿着锤子找钉子。” 而他指出,中国的市场并不能完全模仿借鉴国外,因为中国的情况很特殊,也有自己的市场优势。“拿B端产品来说,很多AI大厂自己本身就有自己庞大的应用需求,除此之外,高速、水利、金融,这些都有很强的应用场景。” 比起国外厂商更注重产品和底层研发这些从0到1的能力,中国企业其实更擅长从1到10。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成熟,加上巨大市场规模带来的丰富应用场景,大模型落地,一定是从场景开始突破。其实国内大模型公司与其去卷营销、降价格,更应该尝试去从场景去找价值,这样的商业化探索更健康,也更持久。 先从营销战中走出来,落地到应用,才能探索更多可能。
最高资助千万!深圳震撼公布22个AI行动,主攻全身全车全屋产品落地
作者 | 许丽思 编辑 | 漠影 科创南方7月31日报道,昨天下午,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2023年以来,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活力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拥有超过2200家人工智能企业,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同比增长超过20%,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同比增长近20%,形成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引领,元象科技、思谋科技、兔展智能和深信服等高成长性企业支撑,一大批初创型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2023年5月31日,深圳曾印发《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提出统筹整合基金资源,形成规模100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从强化智能算力集群供给、增强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打造全域全时场景应用、强化数据和人才要素供给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此次出台的《方案》,从六个方面提出22条举措,明确了深圳要通过争创“全栈创新先锋、智能产品先锋、数据跨境先锋、场景应用先锋、智能驾驶先锋”这“五个先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等融合创新,积极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打造全身、全车、全屋“三全智能”产品矩阵,是《方案》的一大亮点所在。在“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快速迈进的当下,深圳想要打造全身智能产品矩阵,丰富智能手机和电脑、扩展现实(XR)智能交互终端等的功能;打造全车智能产品矩阵,加速智能驾驶等产品布局,实现电动化、智能化深度融合;打造全屋智能产品矩阵,,提供一体化智能家居解决方案。 加快人工智能产品落地 为了强化智能产品的创新布局,《方案》提到要发挥科技重大专项对科研的引领作用,完善人工智能“揭榜挂帅”机制,支持5个以上共性通用技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围绕高频应用场景重点发展智能产品。 关于全身智能产品矩阵,要丰富智能手机、智能电脑、扩展现实(XR)智能交互终端等的功能;打造全车智能产品矩阵,加速智能驾驶等产品布局,实现电动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打造全屋智能产品矩阵,开展有线无线通讯体系等软硬件攻关,提供一体化智能家居解决方案。 具身智能也是关键所在,《方案》提到要加快推进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研发多模态具身智能大模型,开发具身智能机器人“大脑”,推动具身智能大模型与机器人本体深度结合,鼓励打造具有商业价值的整机产品。 打造数据跨境枢纽 发展人工智能,对算力的需求是极为迫切的。 对此,《方案》提到,要推动“鹏城云脑Ⅲ”连接全国资源打造核心节点,推进深圳开放智算中心建设,2024年建成并投入运营算力规模达4000P 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持续扩大深圳市智慧城市算力统筹调度平台、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的调度规模,,2024年年底前调度规模达30000P FLOPS。面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发放算力券,降低使用智能算力的成本。 在数据方面,《方案》提到打造数据跨境流通枢纽,推动前海、河套特定区域发展建立离岸数据中心。在医疗、教育、金融、气象等领域打造行业数据集,打造1千万亿字节(PB)多模态中文语料数据库。 另外,实施大数据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计划,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不超过项目总投入的50%、最高1000万元资助。 加快“城市+AI”场景落地 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公众日常生活、城市管理服务等的融合,是深圳接下来重点要做的。 《方案》提到了,要构建“千行百业+AI”、“公共服务+AI”、“城市治理+AI”和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全域全时全场景体系,推动40个以上场景落地。 要在数字政府、教育、医疗、气象、智慧城市、环卫、科研、制造、金融、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现代时尚、游戏动漫、文旅、网络安全等领域,鼓励企业联合研发行业大模型,形成一批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案例。 同时,深圳还要实施人工智能软件示范应用项目扶持计划,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不超过项目总投入的30%、最高1000万元资助。 建立智能驾驶产品矩阵 在智能驾驶方面,深圳的部署从产品矩阵、基础设施、应用生态再到政策标准支撑体系,全力竞逐智能驾驶高地。 《方案》提出,深圳要建设智能驾驶全国示范区,打造智能驾驶先锋,建立智能驾驶产品矩阵,完善车规级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等基础零部件产品链,加强车载智能终端、车用无线通信等配套产品开发,丰富产品矩阵。 还要进一步健全智能驾驶基础设施,部署路侧单元(RSU)及边缘计算单元(MEC)等路侧设施,推进卫星通信、基于蜂窝网的车联网技术(C-V2X)等网络应用。 此外,方案还拓展智慧交通场景,加快固定路线、封闭园区、无人出租车等应用的商业转化。促进应用软件推出高适配车载版本,推动成立深圳车载应用联盟,构建自主可控车载应用生态圈。拓展“人—车—家”融合应用场景,打造软硬协同应用体系。 《方案》全文如下: 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方案 一、构建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打造全栈创新先锋 (一)构建“一超多强总调度”智能算力体系。加快推进深圳先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鹏城云脑Ⅲ”连接全国资源打造核心节点。推进深圳开放智算中心建设,2024年建成并投入运营算力规模达4000P 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鼓励各区选取一批工业上楼项目配建智算中心。建设全光网络,持续扩大深圳市智慧城市算力统筹调度平台、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的调度规模,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算力调度平台运营,2024年年底前调度规模达30000P FLOPS。支持面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发放算力券,降低使用智能算力的成本。 (二)加快核心技术全栈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重点围绕智能芯片、计算架构、模型测评、具身智能、类脑智能、智能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前沿技术攻坚突破。探索推进芯片架构创新,持续优化大算力集群调度技术。鼓励开展深度学习框架、大模型架构及高效训练推理算法、大模型超级智能、超级对齐等技术创新,打造全链路自研大模型技术体系。持续学习借鉴国际主流算力生态,搭建国内外生态连接桥,实现人工智能软硬件深度协同。推动工具链技术创新,提升应用开发、云端和边缘侧算法部署效率。鼓励构建多模态多维度的大模型评测基准。 (三)布局人工智能重大科研平台。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聚焦具身智能等方向,攻关通用人工智能新模型新算法及底层数学问题。支持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同企业合作,依托“鹏城云脑Ⅲ”加快完善国产算力生态。 (四)建设国产人工智能生态源头创新中心。配置国产算力及算法、算子库、数据库、工具链、模型库等工具,形成2个行业大模型,赋能50家企业打造典型应用场景。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国产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形成一批“人工智能+”行业解决方案。支持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 二、加速人工智能产品落地,打造智能产品先锋 (五)强化智能产品创新布局。发挥科技重大专项对科研的引领作用,完善人工智能“揭榜挂帅”机制,支持5个以上共性通用技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围绕高频应用场景重点发展智能产品。打造全身智能产品矩阵,丰富智能手机、智能电脑、扩展现实(XR)智能交互终端等的功能;打造全车智能产品矩阵,加速智能驾驶等产品布局,实现电动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打造全屋智能产品矩阵,开展有线无线通讯体系等软硬件攻关,提供一体化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推动数字人在电子商务、文体旅游等领域创新应用。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研发,加速人工智能原生软件开发。 (六)加快推进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研发多模态具身智能大模型,开发具身智能机器人“大脑”,推动具身智能大模型与机器人本体深度结合,鼓励打造具有商业价值的整机产品。面向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领域,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建设中试和测试基地。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制定具身智能数据采集标准和规范。 三、畅通数据供给渠道,打造数据跨境先锋 (七)打造数据跨境流通枢纽。加快深圳市数据跨境流动服务平台建设,积极配合上级推进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备案工作。推进跨境数据交易风险评估、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数据海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研数据跨境工作,推动符合条件的科研机构、企业等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实现科研、金融、医疗、交通等领域数据互联互通。谋划推动前海、河套特定区域发展建立离岸数据中心,打造算力出海、数据跨境枢纽。 (八)开发高质量综合数据集。用好市公共数据开放利用管理平台,按照“应公开尽公开”原则开放公共数据。鼓励开发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数据集,在医疗、教育、金融、气象等领域打造行业数据集,打造1千万亿字节(PB)多模态中文语料数据库。探索央地数据融合应用,鼓励企业与国家级新闻媒体、学术文献数据库、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打造专业数据集。探索“政府统筹建设、授权数据使用”新模式,完善数据供给、使用机制。 (九)深化数据治理。构建城市级数据流通赋能中心,打造数据资产管理平台、数智融合平台,完善数据流通标准规范及服务体系。建设数据流通生态联盟,创建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实施大数据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计划,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不超过项目总投入的50%、最高1000万元资助。推动文化产权交易机构为文化资源数据和数字文化内容的确权、评估、匹配、交易、分发等提供专业服务。 四、深化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打造场景应用先锋 (十)打造“城市+AI”应用场景高地。滚动发布“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构建“千行百业+AI”、“公共服务+AI”、“城市治理+AI”和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全域全时全场景体系,推动40个以上场景落地。在数字政府、教育、医疗、气象、智慧城市、环卫、科研、制造、金融、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现代时尚、游戏动漫、文旅、网络安全等领域,鼓励企业联合研发行业大模型,形成一批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案例。实施人工智能软件示范应用项目扶持计划,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不超过项目总投入的30%、最高1000万元资助。 (十一)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鼓励企业建设大模型赋能中心,会同制造业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的行业大模型。聚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供应链管理等环节,释放工业数据价值,提升智能化水平。推动智能制造在全市规模化深度应用,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带动全市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持续跃升。 (十二)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现代服务业。丰富拓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服务、文化娱乐、教育等行业的应用,优化服务业运营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在政务服务领域形成咨询导引、财税缴纳、社保报销等场景的典型应用;在文化娱乐领域创建生成式AI+影视、音乐、游戏等典型应用场景;在教育领域搭建精准教学、自动评阅、科学管理、个性化学习等生成式AI+教育典型场景。 五、建设智能驾驶全国示范区,打造智能驾驶先锋 (十三)打造智能驾驶产品矩阵。完善车规级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等基础零部件产品链,加强车载智能终端、车用无线通信等配套产品开发,丰富产品矩阵。支持多传感器融合感知、人工智能大模型全景视觉、高动态智能执行等智驾方案技术攻关,推动企业构建泊车、城市和高速等场景的智驾解决方案。 (十四)健全智能驾驶基础设施。部署路侧单元(RSU)及边缘计算单元(MEC)等路侧设施,推进卫星通信、基于蜂窝网的车联网技术(C-V2X)等网络应用。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智算中心,构建边缘计算平台、云控基础平台和安全监测平台。推进高精度地图及导航应用,完善地理信息安全防控基础体系。优化光储超充车网一体化设施布局,建设世界一流“超充之城”。打造线上线下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加快技术产品验证。 (十五)丰富智能驾驶应用生态。拓展智慧交通场景,加快固定路线、封闭园区、无人出租车等应用的商业转化。促进应用软件推出高适配车载版本,推动成立深圳车载应用联盟,构建自主可控车载应用生态圈。拓展“人—车—家”融合应用场景,打造软硬协同应用体系。加强智能驾驶宣传,壮大智能驾驶消费市场,培育智能驾驶特色文化。 (十六)完善智能驾驶支撑体系。落实《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建立健全准入管理、运行监管、责任认定等管理细则。加强关键系统、网络数据安全等标准研究,率先制定地方标准,鼓励企业、机构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定。依托权威检测认证机构,打造统一开放的智能驾驶测评体系。 六、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 (十七)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全力服务人工智能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企业向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单项冠军企业发展。鼓励各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园,对市级人工智能方向软件名园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鼓励国内外人工智能企业在深设立创新应用总部,培育引进15家以上人工智能企业和科研机构。 (十八)强化产业交流合作。举办全国人工智能大赛、深圳国际人工智能展、深圳(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暨产业博览会。依托深圳高新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器。结合“我帮企业找市场”工作安排,运用“深圳产业会客厅”等载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参与3个以上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或国际标准编制。实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环境建设扶持计划,对企业举办的符合条件的高端展会、论坛、大赛,给予不超过总投入的50%、最高300万元资助。 (十九)发挥千亿基金群引导作用。推动人工智能集群基金、智能传感器等基金加快设立、投资。推动市区两级基金开展差异化投资。推动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与市场化基金联动,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天使投资、股权投资、投后增值等服务。做大深圳创投日人工智能专场规模,支持新落地企业参加路演。 (二十)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发挥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引进培育5个以上国际顶尖人工智能团队。打造“2048程序员社区”,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建立国产人工智能课程培养体系,支持高校联合企业、科研机构开发国产人工智能软硬件课程。支持企业牵头建设国产人工智能人才培训基地,提供创新孵化营等线上线下培训。 (二十一)推动包容审慎监管。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常态化服务,指导企业开展大模型备案。探索在前海、河套实行包容审慎监管试点。指导企业落实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意识形态、科技伦理、个人信息保护等主体责任,建立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 (二十二)强化组织保障。用好支持人工智能发展各项工作机制,强化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宣传人工智能产业成效,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在线设计平台Canva可画发布一站式AI创作套件“魔力工作室”:支持生成花字、转场动画
IT之家 8 月 7 日消息,在 8 月 6 日的“Canva Connect 连接你我,可画未来”主题活动中,在线视觉传播和协作平台 Canva 可画宣布,一站式 AI 创作套件“魔力工作室”在中国正式上线。 该套件号称“人人可用的一站式 AI 创作套件”,功能包括基于 AIGC 的文案生成、图片生成、花字特效生成、图片编辑、转场动画设计生成等。用户仅需输入简单的文字描述,即可快速生成图片插画、花字特效和演示文稿等等。此外,该套件内置“魔力橡皮擦”“魔力抓取”,用户可去除图片中的指定元素或提取、移动图片主体。 官网显示,智能抓取、魔力特效、魔力动效、抠图、魔力橡皮擦等功能需要 Canva 可画高级版会员资格,同时提供免费试用。 据IT之家此前报道,Canva 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 Melanie Perkins 曾在 7 月份的采访中表示,业界需要更多的 Adobe“替代品”,与市场上所有不同的产品保持良好关系至关重要 —— 例如用户可将 Photoshop 文件(例如 psd)导入 Canva。 2023 年 9 月,ChatGPT Plus 订阅服务中推出了一个独特的 Canva 插件,可以让用户快速方便地生成设计、表格、图形、图片和短视频等视觉内容。用户只需输入文字,ChatGPT 就会利用 Canva 的模板将文字转换成个性化的视觉模板。
开盘暴涨121%,深圳又一芯片关键产业链公司上市,超快登陆科创板
作者 | 许丽思 编辑 | 漠影 科创南方8月7日报道,近日,深圳市龙图光罩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 龙图光罩发行价为18.5元,是科创板定价新规下首家发行定价环节适用剔除3%最高报价比例的科创板个股。 此次公开发行3337.5万股,募资总额为6.17亿元。昨日的首日开盘价为41元,较发行价上涨了121.6%;首日收盘价为34.90元,首日市值达46.59亿元。 今日,该公司收盘价为31.30元,市值为41.8亿元。 成立于2010年的龙图光罩,主营业务为半导体掩模版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稀缺的独立第三方半导体掩模版厂商,掌握了130nm 及以上制程节点半导体掩模版生产制造的关键技术。 半导体掩膜版是什么? 掩膜版,也被称为是光罩、光掩版,是半导体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图形模版。就像传统相机的“底片”一样,掩膜版承担着把设计图案转化成实体产品的关键步骤。 掩模版是上游芯片设计公司与下游晶圆制造厂商的中间桥梁。掩膜版上有预先设计好的电路图案,通过一系列精细的曝光工艺,这些电路图案就会被“投影”到下游制程的材料上,从而实现产品的批量化生产。 很长一段时间来,美日厂商在全球第三方半导体掩膜版市场占据垄断地位。根据SEMI 数据,在全球半导体掩模版市场,晶圆厂自行配套的掩模版工厂规模占比 65%,独立第三方掩模厂商规模占比 35%,其中独立第三方半导体掩模版市场主要被美国 Photronics、日本 Toppan 和日本 DNP 三家公司所控制,三者共占八成以上的市场规模。 龙图光罩正是国内稀缺的独立第三方半导体掩模版生产商,而龙图光罩的成功上市,可以说是让半导体掩膜版的“国产替代”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该公司也是目前A股市场上唯一一家半导体掩膜版收入占比超9成的公司。 随着下游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工业自动化等的发展,国内半导体掩膜版需求近年来大幅增加,这也使得龙图光罩在2021年至2023年,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8.56%,其净利润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更是超过了40%。 回顾龙图光罩的上市历程,从2023年5月受理材料开始,其上市审核过程大概用了1年3个月,相比创业板、主板或科创板的绝大多数企业耗时,已是非常高效。 通过本次上市,龙图光罩将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本次拟募集资金6.63亿元,将直接用于电子束光刻机等一系列高端设备购置及产线建设,推动90nm、65nm及更高制程节点半导体掩模版的技术突破,补强产业发展短板,提升自主可控水平。 一、业绩情况亮眼,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近40% 据招股书显示,龙图光罩主营业务为半导体掩模版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21年—2023年,龙图光罩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3亿元、1.61亿元和2.1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8.56%。而半导体掩模版则是龙图光罩的主要收入来源,报告期内来自半导体掩模版的收入分别为8672.51万元、1.38亿元和1.98亿元,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6.28%、85.44%和91.13%。 尽管龙图光罩2023年营收规模为2.18亿,但毛利率保持60%左右,净利率接近40%。 在研发投入方面,龙图光罩三年的研发支出分别为931.80万元、1533.31万元和2017.59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20%、9.49%和9.24%。同时,公司研发费用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47.15%,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其研发费用率略高。研发中心的人才队伍也从2021年末的26人增长至 2023 年末的42人。 在销售费用方面,费用率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2021年至2023年占比分别为3.92%、3.07%、2.87%,这与公司重点开发和加深与下游半导体行业大客户的合作有关,大客户的收入规模和占比提升,带来了收入集中度的提升,进而销售费用率下降。 2021年到2023年,龙图光罩的负债分别为7009.67万元、4916.19万元、7834.29万元,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1.95%、9.57%和12.40%。2022 年度,公司资产负债率下降幅度较大,主要与该公司进行股权融资,引入外部股东有关。总的来说,公司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均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公司偿债能力良好。 二 以半导体掩膜版为核心,持续提升工艺节点 龙图光罩紧跟国内特色工艺半导体发展路线,不断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迭代,半导体掩模版对应下游半导体产品的工艺节点从 1μm 逐步提升至 130nm,产品广泛应用于功率半导体、MEMS 传感器、IC 封装、模拟 IC 等特色工艺半导体领域,终端应用涵盖新能源、光伏发电、汽车电子、工业控制、无线通信、物联网、消费电子等场景。 成立十年以来,龙图光罩主要产品的发展演变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根据基板材质的不同,龙图光照的掩膜版产品可以分为两类,石英掩膜版和苏打掩膜版。从2021年到2023年,石英掩膜版收入分别为6038.85万元、1.12亿元、1.72亿元,占比从53.12%、69.59%上升到78.79%;苏打掩膜版的收入分别为5330.41万元、4912.5万元6、4630.21万元,占比从46.88%、30.41%下降至21.21%。 以下游应用领域来划分,龙图光罩的主营业务收入则可以分为三大方面,分别是半导体掩膜版、光学器件及其他领域。 三年里,半导体掩膜版带来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672.51万元、1.38亿元、1.99亿元,占比从76.28%逐渐攀升至85.44%、91.13%。 三、形成三大核心技术体系,打造专有技术壁垒 半导体掩模版行业高度依赖专有技术,具有鲜明的“Know-How” 特点(指根据多年经验与实践得来的知识结晶,一般在企业内部没有专利保护,或者和专利相辅相成,表现为技术诀窍、专业知识、独家配方,属于无形资产的商业秘密)。 目前,龙图光罩形成了了涵盖 CAM 版图处理、光刻及检测的三大核心技术体系,解决了高精度掩模版制作过程中对于精度和缺陷控制的难题,在制程能力、精度控制及缺陷控制方面达到国内较为领先的水平。 为了解决下晶圆曝光存在图形失真现象,提高晶圆曝光的分辨率与精度,就需要要在CAM 环节对掩模版图形进行二次加工(OPC),通过图形补偿来抵消图形偏差。 龙图光罩通过大量实验与实践数据,建立了自身特有的基于规则的OPC数据库,能够对各种设计版图进行 快速、准确的自动化OPC补偿处理,实现了制程与精度的显著提升。 在光刻环节,龙图光罩司自研了一套高精度制程管控系统来满足光刻机等精密设备的苛刻环境需求,通过对温度、湿度、气流扰动、微振动等制程参数进行实时监控与调节,有效地提高了掩模产品的位置精度、套刻精度,降低了产品的缺陷水平。 同时,该公司根据自研软件算法及多年的掩模光刻经验,通过精确控制曝光光源的输出功率、曝光时间、聚焦深度、束斑形状等参数,对曝光环节进行反向补偿与动态优化,实现光刻机能量输出的精细化控制,显著提升产品CD精度。 掩模版上的各类缺陷通常极为微观,在检测环节,龙图光罩能够精准检测出掩模版上纳米级缺陷,并自研了一套缺陷修补与异物去除技术,利用激光物理作用与蚀刻液化学反应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消除了激光修复后所产生修复印痕,避免 了因缺陷修复所带来的二次损伤。 截止2023年底,龙图光照已取得43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另外,还有3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龙图光罩的多项专有技术其实并不易于以专利形式保护,不过这些技术专有技术形成了它享有的技术红利,同时也构成了半导体掩模版较高的行业壁垒。 四、较强上下游匹配能力,客户集中度稳定 独立的第三方半导体掩膜版生产商,需要根据上游芯片设计公司提供的设计版图,及下游晶圆制造厂商提供的制作工艺要求,设计并制作出同时满足芯片设计公司和晶圆制造厂要求的、用于晶圆加工的半导体掩模版。 在不断追逐行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中,龙图光罩不仅形成了大量的专有技术,也具备了较强的上下游匹配能力。 龙图光罩上游原材料主要是石英基板、苏打基板以及光学膜,供应商主要是环球国际、璩玖科技、韶光芯材、微择科技、S&STECHCorp等企业。 龙图光罩的客户,一方面涵盖芯片制造厂商、MEMS 传感 器厂商、先进封装厂商、芯片设计公司,如中芯集成、士兰微、积塔半导体、华虹半导体、新唐科技、比亚迪半导体、立昂微、燕东微、粤芯半导体、长飞先进、扬杰科技、英集芯、芯朋微、斯达半导体等。 另一方面,也涉及进行基础技术研究的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 2021年到2023年,龙图光罩前五大客户销售集中度较为稳定,均为工艺半导体行业内的大客户。 五、三人为实际控制人,无控股股东 柯汉奇、叶小龙、张道谷分别直接持有龙图光罩 26.33%、26.33%、19.56%股权,柯汉奇通过深圳市奇龙谷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控制公司3.76%股权,三人合计控制龙图光罩75.99%股权,上述三方为公司的共同实际控制人。公司无控股股东。 另外,南海成长、惠友豪嘉、华虹虹芯、瑞扬合伙、士兰控股、银杏谷壹号为外部机构股东。 龙图光罩董事会由5名成员组成,分别是董事长柯汉奇、董事兼总经理叶小龙、董事张道谷,以及两名独立董事袁振超、安丰伟。 柯汉奇是60后,固体物理专业研究生。他曾在深圳市先科企业集团当过工程师、部门经理,还在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担任事业部总裁、集团副总裁,2018年2月至今柯汉奇任职于龙图光罩。 叶小龙,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他曾在深圳清溢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从市场部经理担任副总经理,2010年4月至今在龙图光罩任职。 张道谷,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本科。他曾担任湖北省黄冈铝业公司的副厂长,还当过深圳美科电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2018 年2月至今在龙图光罩任职。 结语:下游创新推动半导体需求增长,国产替代步伐不断加快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光伏 自动驾驶、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终端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推动了半导体行业的迅速发展,也为半导体掩模版创造了大量的市场需求。 曾经国外厂商在半导体掩膜版上占据垄断地位,而随着龙图光罩这样的独立第三方半导体掩模版厂商崛起,也将有望加快国产替代的步伐,填补我国高端半导体掩模版领域的空白。
动动嘴就能干活,这 7 款 AI 工具成了我离不开的效率搭子|AI 有用功
语音,是一个「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媒介。被微信 60 秒语音轰炸过的朋友,最懂个中滋味。 你说语音输出快,我嫌听起来不方便。你觉得语音更有感情,我认为文字更一目了然。立场相对,对语音的态度也就不同。 好在,已经重塑了很多产品的 AI,终于也在语音工具上雕花了。或许会让你觉得,语音也没那么讨厌。 APPSO 选取了几款语音转文字的工具,根据 4 个不同的场景,分享具体的使用体验,不存在纯粹的推荐,过程中有种草也有踩雷。 除了处理他人的语音,我们也可以用这些工具,记录脑洞,提高效率,甚至在以前意想不到的场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如果你觉得有什么好用的产品,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捕捉脑洞的灵感搭子 ——闪念贝壳、Voicenotes 接收语音固然让人暴躁,输出语音却比打字来得迅速。也就是说,捕捉一闪而过的脑洞,语音是一种时间成本较低的方式。 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语音记录的信息粗糙、不直观、不方便检索,说完之后,我们还要再进行整理。 app「闪念贝壳」(目前只有 iOS 版),考虑到了存在已久的痛点。 ▲ 设计特别,开屏致敬了《星球大战》的千年隼号 你不用担心停顿、口语化或者逻辑混乱,直接开口说你的想法,AI 可以帮你自动整理内容,并添加标签,方便管理和查找。 生成文字之后,你还能通过预置的提示词,将内容一键改写成代办事项、小红书文案等各种风格,或者再和 AI 聊聊,完善你的想法。 我口述了编辑的工作日常,要求整理成待办事项,说话的时候是想到哪就说到哪,但 AI 能够按时间线整理。 当我以更随意的状态,输出一些小说、电影的评价,对比了录音可以发现,AI 帮我省去了一些「哎」「嗯」之类的语气词,无意义的「然后」也会被消除,说错的一个词重新说一遍之后,会保留下来正确的版本。 AI 干完了整理的活,然后我们就可以和它再聊聊,读后感最适合和什么都懂一点的 AI 交流。 不过,AI 转录后的文案可能出现错误,可以让 AI 重新整理,或者点击页面之后人工微调。 基础功能也没被忽略,闪念贝壳同时保留录音和文字,并可以导出录音,我们纠错也就更加方便。 有些遗憾的是,免费用户体验的「点数」有限,且录音无法超过 1 分钟,付费(19 元每月、149 元每年、198 元终身),才能不限制录音时间,继续使用 AI 功能。 海外的语音笔记应用 Voicenotes,和闪念贝壳的定位和功能比较像:保留录音、添加标签、人工改正转录错误、AI 改写文风、与 AI 交流想法,但界面设计更加极简。 ▲「独家富人大象馆」,实为「杜莎夫人蜡像馆」 Voicenotes 国内可用,app 语言为英文,支持在设置里将我们的输入和转写语言改成简体中文。 同样,Voicenotes 需要订阅(68 元每月或者 328 元终身),才能实现 1 分钟以上的录音,用上 GPT-4o、Claude Opus 等更好的大模型。 用一句话吩咐的生活秘书 ——Miley 脑洞、工作事项之外,我们的生活里还存在更日常、更轻量、一句话就能说完的场景,这时候可以试试 Miley AI,一款主打「记录+智能体」的个人记忆 AI,目前只有 iOS 版。 它很适合用来在不方便打字的路上随手一记,吃了什么,花了多少钱,有什么突然的灵感,或者接下来要做某件事情,让人类 NPC 的一天井井有条。 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Miley 可以根据你输入的内容,智能分析各种类型的事项。 你提到开心的事情,AI 可以识别出你的情绪,并用对应的表情标记。你说午餐花了多少钱,AI 会帮你记账。你怕错过点外卖的时间,AI 可以设置横幅提醒。 甚至你想设立一个每日运动的小目标,也可以通过授权苹果健康数据,监督每天有没有完成。比如,告诉 AI 每天都要散步 2000 步,周末 citywalk 实现 17800 步,这一项便可以打上勾。 水灵灵地随口一说,我们就有了记账本、运动打卡、提醒事项…… AI 的好处便在这里,碎片化的内容,整理起来不像以前那么花时间了,甚至像我这样不喜欢做计划的懒人也愿意试试,如此日积月累,形成微型日记,内心还会产生成就感。 不过对于免费用户来说,语音识别和智能体分析额度有限,尤其智能体分析,很容易触顶,这时候就需要「钞能力」,每月 28 元或者每年 188 元订阅。 ▲「选题会」这个词,AI 识别有错有对 更影响使用体验的是,语音识别的准确性不够高,虽然支持修改,但会影响我们使用的初衷——AI 应该省事,而非多事。 改变输出习惯的创作工具 ——墨问便签 说到创作,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这样的场景:正襟危坐在电脑前,在键盘上敲敲打打,眼睛快粘在屏幕上…… 更随意、更生活化的语音,是否能被用于更长篇幅的创作?如果你想知道自己能不能出口成章,墨问便签是个不错的开始。 墨问便签是一款微信小程序,它的 AI 语音功能,单条最长支持录制 10 分钟,目前免费。 ▲ 长按底部「+」号召唤出语音功能 其中一个设计很有意思,墨问便签支持实时输出,你边说边能看到转录的文字,而不是只能看到录音时间。 但这个功能也可能是打扰我们输出的干扰项,虽然会不断地自我修正,但转录文字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输出完毕,按下停止键,AI 会对文字润色一番,包括分段、修改错别字、去掉因为嘴瓢重复的词等等,但 AI 也不能修改所有的错误,之后我们还可以进行手动修改。 最终,我们就整理好了一条保留语音的笔记,可以仅自己可见,也可以公开。 墨问便签将自己定位为「创作者工具」,打开小程序,先显现出来的是它的 slogan:记录即创作。 平时看着电脑屏幕发呆还不觉得有什么,但对着手机讲满 10 分钟,还是挺有挑战性的,不仅口干舌燥,还有搜索枯肠、无话可说的无力感。 提供轻量化体验的小程序,或许真能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重度语音处理的效率助手 ——飞书妙记、讯飞听见、通义听悟 以上的语音场景,大多数不是硬性需求,可以抱着玩的心态上手体验。 平时工作遇到必须要用语音的时候,飞书妙记是我的首选。无他,习惯了,「先进团队,先用飞书」,企业账号真香。 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线下发布会、采访,我都是掏出手机,用飞书 app 里的「飞书妙记」录音,然后在飞书网页端处理音频,导出带有时间戳的文字记录。 这样一来,哪里的文字记录可能有问题,就可以精准定位到音频的对应位置,自己边听边修正。 飞书妙记也支持上传本地的音视频文件,如果网不好,可以用手机自带的录音工具记录,再交给飞书妙记处理。越基础的需求,越解决得好,使用体验就越丝滑。 飞书之前,我常用的是讯飞听见,飞书有的导入音频、区分说话人、倍速播放、搜索关键词等功能,它也有。 不过,讯飞听见虽然录音免费,但核心服务收费:将音频转成文字导出,需要购买录音转写包(连续包月 18 元)或者畅享包(连续包月 79 元)。 讯飞听见现在还有 AI 的加成,支持章节速览和问一问。我让聊天机器人「小谛」总结关于「冥想」的 40 分钟采访,重点抓得挺有条理,对于写文章有些帮助。但 AI 功能也并非免费,包含在录音转写包和畅享包里。 如果说飞书妙记用于线下、基于手机,那么通义听悟就补全了线上的场景。 通义听悟有网页、浏览器插件、微信小程序,更加「即用即走」,每天登录自动领取 10 小时的转写时长,基本相当于免费使用。 通义听悟也支持本地音视频的转文字,可以区分发言人、提供翻译,但我用得更多的,是实时语音转文字的功能。 在网页端,将标签页分享给通义听悟,我们开会、看视频、追发布会,就能拥有一个实时记录、提供字幕的搭子。 如果涉及外语,通义听悟还支持实时双语字幕,先选择音视频语言,再选择翻译语言,然后开启实时记录即可。 ▲ 上为通义听悟,下为基于 CC 字幕的双语翻译 但通义听悟的翻译速度有延迟,翻译结果也会根据原文的变化而变动,这很正常,英语句子较长、定语较多,一句话说完才能知道意思,哪怕有字幕,有时候仍然一头雾水。 ▲ 通义听悟实时调整翻译结果 所以在我的实际体验中,对于实时字幕,通义听悟在中文发布会的表现比英文发布会要好,像雷军这样略微不标准的普通话,很适合交给通义听悟处理。 结束共享之后,通义听悟可以提供转写原文,并智能总结内容和提取重点,很适合作为写稿材料。 讯飞听见有「小谛」,通义听悟也有「小悟」,你可以基于文字记录,向它提出相关的问题,点击回答中的时间戳,还可以定位到原文内容。 但还是会出现语音识别的老问题:说不对名字。Kimi 变成了「km」,秘塔变成了「蜜塔」,靠用户自己分辨和修正。 语音转文字,等待 AI 重做一遍 语音转文字,某种程度上是一项刚需。 聊天消息的转写,采访、会议、发布会的跟进,脑洞、生活碎片的记录,我们都可以用到它。 本质上,这些更强调 AI 存在感的新兴语音转文字产品,其实都在主打更智能、深入的内容处理,包括文字转写润色、按标签和类型整理内容、通过对话的方式查找和拓展内容等。 与此同时,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语音转文字的准确率仍然需要提高,保留录音和支持手动编辑又勉强弥补了这个问题。 功能有创意,但不够完善,甚至成为阻碍记录的干扰项。 收费门槛很低,少量尝鲜后就需要订阅了,但这也不能怪开发者,谁都想站着赚钱。 独立开发者们在语音转文字的赛道竞争,前景如何也并不明朗。 锤子手机 2017 年推出的闪念胶囊,是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 长按 Home 键,或者耳机线控的中间按键,就能开始语音输入,记录你一闪而过的想法,文字和录音都会保存下来,你还能再编辑文本。 记录下的「胶囊」,可以拖拽到便签、插入微信输入框、变成待办事项…… 这样基于系统的功能,唤起和使用步骤更少,也更符合我们的直觉,不把记录搞复杂化,才能真正地提高效率。 所以,虽然现在产品井喷,未来可能还是由操作系统厂商一锤定音,出现 Apple Intelligence 这样的、系统级的收编和降维打击。 之前看到一句调侃,国内的主流操作系统不是 iOS 也不是 Android,而是微信。 这话有些道理,像我一位做播客的同事,习惯在路上记录灵感,试过很多语音转文字的工具,最终大道至简,给文件传输助手发语音,再转文字。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想法本身的奔涌最为可贵,有些时候,不需要什么辅助的 AI 功能,我们只是想要快速把事情记录下来,能够一键完成终极目标的、最习以为常的方式,往往才是效率最高的手段。
三星推出Jet Bot扫地机器人:提供AI版本可选,最高1699.99美元
IT之家 8 月 7 日消息,三星电子在 CES 2024 上展出搭载 AI 技术的全新吸尘机器人系列产品 ——Bespoke Jet Bot Combo,目前已经在包括美国等多个国家地区在内的国际市场开售。 这款产品提供带 AI 和不带 AI 的两个版本可选,在美国为 1399.99~1699.99 美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 10016~12162 元人民币),在新加坡为 1120~1495 新加坡元,在瑞士为 1299~1499 瑞士法郎。 三星表示,Bespoke Jet Bot Combo 是一款应用了前沿 AI 技术的吸尘机器人,配备 3D 传感器和 RGB 摄像头,拥有升级的 AI 技术和蒸汽清洁功能,可为用户提供更轻松便捷的清洁体验。在 3D 传感器的加持下,该技术可辨识、区分更多的物体,从而让机器人拥有更精准的行驶路径。 AI Object Recognition 技术还能够识别空间和污渍,能够对客厅和厨房等划定的区域进行分类,并自动建议卫生间、阳台、玄关等区域为“禁行区”,来确保机器人能够避开这些指定区域。同时,当 Bespoke Jet Bot Combo 检测到污渍时,它可以自动返回清洁站,用高温蒸汽和水加热拖把垫,然后回到污渍区域进行清洁。 它配备了每分钟 170 转的强力旋转拖把,即便是已经硬化的污渍也能轻松清除。此外,这款产品还可以通过 AI Floor Detect 功能智能感知地板类型,来选择更高效的清洁方式。它能够区分硬地板和地毯,如果是地毯,机器人将自动增加吸力来清理其中的深层灰尘。不仅如此,它还能避免地毯被脏拖把垫打湿和污染。当 Bespoke Jet Bot Combo 检测到地毯时,它会自动判断来选择抬起拖把垫,或是前往清洁站将拖把垫分离,采用多种解决方案来避免交叉污染。
Beats Pill 体验:十年了,熟悉的动次打次音箱回来了
在「药丸音箱」Pill 迎来十周年纪念之后,后面推出的进阶款 Beats Pill+ 也将在明年迎来自己的 10 岁生日。 是的,那是我在爱范儿第一篇无线音箱的评测。 十年过去了,Beats 终于想起了这款小音箱,并打算给它更新一下,推出 2024 款 Beats Pill。 新款继承了最初的名字,换上比 Beats Pill 更轻的机身和更大的电池,并引入了全新的喇叭设计,看起来是一款跟上时代的更新。 新款 Beats Pill 的设计风格没有大变化,外观上看起来像是从三层变成了两层的 Beats Pill+。后盖干净得只剩下一个 USB-C 接口,其余部分都有防水功能的防滑物料。 物料上加入了亲肤处理,上手手感是同价位的无线音箱里面手感最舒适、最细腻的一款。配色有哑光黑、经典红和香槟金,如果能在这个手感上将 Pill+ 的白色重现就更好了。 音箱的正面是滤声网,开口方向是斜向上的,当它放在桌面是喇叭就能够正对人脸播放,效果跟桌面音箱下垫一个斜向上的垫子一样。 音箱的按键集中在机身上侧,从左到右分别是电源键、播放键和音量加减,播放按键支持苹果最常见的操作手势。按键上有标记点,即便它放在了不能直视的后侧,用户可以通过位置和凸点盲操作。 电源键集成了开关控制和启动配对模式的功能,在任何情况下只要长按就能够启动音箱的配对模式,开机之后的操作也一样。如果你只想关机,拿在开机状态下就要长按久一点,不然无法关机的同时还会误触音箱的配对模式。 机身侧边附带了一个挂绳孔,出厂时就会装好原装挂绳,让音箱能直接挂在背包外面,或者是扣在水壶袋子上。绳子还是挺粗的,挂在背包上也不怕被扯断。挂绳开孔预留了足够空间,想要挂登山绳也可以。 只是,如果你想把它挂在背包外面的话就要做好心理准备,音箱还是挺重的。 新款 Pill 的重量为 681g,比 748g 的 Pill+ 轻了一点,拿到手上还是有那么一点重量。虽然它不需要长时间手持,但如果你要把它挂到背包外,在需要攀山涉水的户外走起来会有那么一点不舒服,建议还是直接放到背包内或用装水壶的格子固定好。 办公室有经常做运动的同事上手了新款 Pill,他们觉得这个防滑包胶手感反而让 Pill 更像一个哑铃。配合机身上的挂带,你拿着两个的时候,亦可以让它成为你玩健身环的一个增加配重。 配置方面,新款 Beats Pill 更新到支持蓝牙 5.4,连接稳定性和延迟控制都有保障,用来播放视频、简单玩玩游戏也没有问题。 按照苹果的惯例,蓝牙传输编码只支持 SBC 和 AAC。但自带的 USB-C 接口升级了,连接电脑的时候能和 Beats Solo4 一样支持最高 24bit 48kHz 的 Apple Music 高解析无损音乐播放。 这个接口也支持反向充电和「充电十分钟,播放两小时」的 Fast Fuel 快充,反向充电可以给手上的 Apple Watch、AirPods 或 Beats 真无线耳机这些小设备充电。 整体续航从 Beats Pill+ 的 12 小时提升到 24 小时,这提升对于露营和爬山这一类长时间在户外使用的用户来说还是挺重要的。 提到户外使用,那还要说说 Beats Pill 的多音箱联动功能。 新款和 Pill+ 一样支持扩音模式和立体声模式这两个让两个音箱同时连接统一设备的技术,前者是让两音箱播放相同的声音,后者则是让两个音箱合成一个整体播放立体声。 比起立体声模式,扩音模式能够增大播放音量,放到空旷的户外会更实用。一个 Beats Pill 的音量已经能够覆盖一个小型活动室的空间,要是凑齐两个再加一个简单的投影仪,就能够在户外摆摊播电影了。 来到声音配置,也是本次最重要的升级。 ▲ 能透过滤网看到内部单元的样子 新一代 Beats Pill 从 Pill+ 的「两低音+双高音」的双向分频组合优化成新的「一高一低」的双单元组合。 低音单元从两个变成了一个赛道式低音单元,透过类似斜面跑道扩展单元尺寸,使其活塞面积增大 53%。单元内部换上磁铁等级更高的 N50PH 磁铁,整体更新之后新单元的电机动力提升 28%,空气推动量提升 90%。 单元面积增大的同时,Beats 在赛道角落增加了 16 条径向棱纹,能在音箱运行时降低单元屈曲现象而产生的失真影响。Beats 表示,这样的单元设计会比传统用被动振膜的设计模式来得更有效和可控。 这设计和优势,都反映到新款 Pill 的声音表现上。 Pill 的低音很强势,鼓点能量感充足,有古代衙府门前击鼓的震撼感。音乐的节奏感被放大、强化了不少,听一些充满爆发力的音乐或刺激的舞曲,新款 Pill 的表现都很合适。 当你习惯了日渐中正均衡的 beats 耳机后再听 Beats Pill,你就会发现: 「那个熟悉的 Beats,回来了。」 如果说之前的 Beats Pill+ 是在清爽的气泡水上面加一两茶匙的糖浆,那新版 Beats Pill 就是直接从气泡特饮变成浓汤。 高音单元也用上了全新的固定结构,可以减少单元和单元之间的相互影响。 应对环境相对轻松的流行曲时,Pill 输出的高频轻快不拖沓,有种类似锋利的大刀片一刀一刀切下来的感觉。听起来不算刺激但也不太细腻,有种大大咧咧、大刀阔斧的感觉。 只不过,Pill 的低频还是强势了一点。 一旦遇上鼓点突出、低频主导性高的歌曲时,高频和人声就会陷入其中,像是被蒙上一层雾一样,声音有些通透不起来。 两个 Pill 组合出来的立体声后,低频震撼度更强,声音质感变得更厚实,但提升并不是太明显。考虑到单一 Pill 的声场也并不算局促,立体声模式的作用并不大。 同样是双击连接,提升音量的扩音模式会更实用。 最后看看价格,Beats Pill 定价为 149.99 美元,国行版定价 1299 元,比当年定 199.99 美元的 Pill+ 便宜不少。 经过体验后,我觉得 Beats Pill 是一款 Beats 味道浓厚的音箱。 它没有跟上日渐均衡的大步伐,反倒是拼了命提升低频的震撼感和完成度。Beats 想通过新一代技术,给用户呈现新时代的「动次打次」是怎样的一回事。 比起风格慢慢贴近苹果的真无线耳机系列产品线,Pill 保住了自家的声音风格和味道,要说一句「回归初心的十年之作」也不为过。如果你沉迷 Beats 的声音,想要一个只有蓝牙的无线音箱,那新款 Beats Pill 就是你等待了十年的答案。 但如果你的心思没有完全在 Beats Pill 的声音风格上,那在同价位上面的选择还是有很多的。 ▲ Marshall Emberton II 像是 Marshall Emberton II 也有多台扩音的 Stack 模式,低音足够强的同时听感更中正一些,更容易迎合大众味道。 ▲ Sonos Roam SL 价格已经下调到 1000 元、支持蓝牙、Wi-Fi、AirPlay 和 Spotify Connect 的 Sonos Roam SL 在家庭使用场景会用更强的适应力,听歌时只需要把声音投过去也不会影响手机的其他使用…… 相对地,放在同价位但只有蓝牙连接的 Beats 压力就会大一点。 期待一下,如果 Beats Pill+ 也有下一代,那在原有基础上加上 Wi-Fi 模块和 AirPlay 支持,让它在家里也变成一个 Apple Music 专属的实体客户端,那可能会更吸引一点。
TCL亮出四大冰箱黑科技,食材不串味,双系统厚度58cm,T9 Pro 3599元起
作者 | 云鹏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8月7日报道,刚刚TCL发布了双系统平嵌冰箱T9 Pro,在嗅觉、味觉、视觉等方面重点提升了用户体验。 TCL T9 Pro最主要的升级是使用了双系统三循环技术,可以减少食材之间的干扰、减少串味。此外,其机身厚度为58cm,可以与60cm标准深度橱柜无缝嵌入。同时,其搭载了全域养鲜、全域净化等TCL在冰箱领域的最新技术。 食物串味一直是冰箱使用体验中的顽疾之一。一方面,食材自带味道,假如未能妥善密封,会在冰箱这个相对密闭的空间里互相影响,让食材染上各种异味;另一方面,冰箱内部难免滋生不怕冷的细菌、病毒等,这些物质会加速食材变质,甚至会危害人体健康。 为解决异味及串味问题,TCL T9 Pro这次使用了双系统三循环技术,冷藏室和冷冻室分别配备单独的蒸发器,两个区域拥有独立制冷系统,各自控制温度。 对比单系统冰箱一个蒸发器“肩负”两个舱室,双系统冰箱让舱室之间互相不受干扰,防止食材串味,且制冷效率更高,温度更稳定,保鲜效果也更好。 此外,TCL在T9 Pro 的冷藏室、冷冻室、变温室内置独立的风道设计,分别形成单独的冷气循环回路。与普通的单循环冰箱相比,三风道的独立运作,避免了一个出风口导致不同舱室空气混杂、气味和细菌乱窜的情况,舱室之间空气循环不互通、气味不混杂、细菌不乱窜,冰箱内的空气持续流通,保证食材的新鲜度。 为了进一步解决“难闻怪味”,冷藏室采用多点离子杀菌技术,据称除菌率可以达到99.99%,除味率达到99.8%,病毒杀灭率99.9%;冷冻室采用T-fresh冷抑菌技术,主动吸附和分解异味,抑制细菌滋生。 接下来我们看看轻薄这一特点。按照国际橱柜标准,橱柜进深一般为60cm,假如冰箱厚度大于这个数据,则难以完美平嵌入橱柜。双系统冰箱由于搭载了两个蒸发器,一般体积较大,而TCL冰箱在拥有双蒸发器的情况下,基于140μm微孔发泡技术,将机身厚度控制在了58cm。多出的2cm空间,用于解决插座凸出、墙体垂直误差、橱柜深度偏差、噪音共振安全距离等安装问题,可以实现“真平嵌”。 最后,TCL T9 Pro搭载了据称是行业首创的-40℃晶态膜锁鲜,将冰箱冷冻室最低温度降低至零下40℃,该技术可以快速深冻食材,并在其表面形成一道可以“锁鲜”的晶态膜,锁住水分和营养,并避免外界细菌侵扰,使食材长久保持新鲜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在价格方面,相比目前其他动辄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双系统嵌入式冰箱,TCL T9 Pro首发起售价为3599元。
用上塑料的 Apple Watch SE,会成为下一个 iPhone 5c 么?
下个月就是苹果的秋季发布会了,翻了一圈先导爆料,其中有三条还是挺有话题度的。 ①iPhone 16 会在届时发布:入门版机型的摄像头将采用竖向排列;侧边按键可能会采用电容式按钮,新增「拍摄按钮」;机身两侧会增加两颗马达。 ▲ 图片来自:Google ②苹果智能大概率不会和新机一起发布,WWDC 上的 iOS 18 完全体估计要等到十月之后,甚至明年。 ③Apple Watch 十周年,苹果手表或将迎来大更新:表身变薄,表带改为磁吸连接,命名极有可能会是「Apple Watch X」。 ▲ 图片来自:Google 十年前,Apple Watch 作为乔布斯后时代的第一款 One More Thing 产品,出现在 2014 年苹果的秋季发布会上。 一转眼,Apple Watch 都已经出了 Series 9 了,Ultra 都推到了第二代了。 至于 Apple Watch 有没有做到智能手表届的 iPhone,这很难讲,也比较难比较。 不过很清楚的一点是,当你想要拥有一块智能手表,不管是拿来运动还是检测睡眠,Apple Watch 一定是一个绕不开的参考标准。 而且根据彭博社 Mark Gurman 的消息,苹果在下个月的发布会上,除了会发布 Apple Watch X,还会带来一款塑料材质的苹果手表。 廉价感的锅,别让塑料背 用上塑料的 Apple Watch,会掉价不? 先说结论:不会。 我们展开聊聊几个原因。 先从 Apple Watch 的产品系列来看,目前苹果官网在售的手表共有三个系列: Apple Watch Series 9 Apple Watch Ultra 2 Apple Watch SE 极有可能换上塑料材质的是 SE 系列,主流的 Series 和高端的 Ultra 还是会沿用之前的铝合金/不锈钢/钛金属材质。 相较于其他两个系列,SE 本身的适用人群就更年轻,价格也相对亲民。 不过到目前为止,SE 并没有彰显自己独特的优势,既然单独成为一个系列,那从厂家的角度出发,特别是负责 SE 产品线的负责人,最不愿被贴上的标签就是「阉割版」。 但现实就是如此,SE 续航最短,且不支持心电图、血氧浓度、体温检测、屏幕常亮…… 作为入门版,它在 Watch 系列中的定位和价位,决定了它的功能和上限。 而让 SE 显得简陋的,实际上是和主流系列几乎没有区别的外观设计和用料。 乍一看一模一样的长相,好像给足了面子,但许多重要传感器的缺失,让功能体验和主流系列少了一大截,这就给人一种「省了开模费用,只在内部进行了暴力拆除」的感觉。 先不管上述的功能是否每天都会用到,起码在用户心里,先打了个膈应的结。 更矛盾的一点,主打年轻时尚的 SE,理论上应该有更多大胆张扬的配色,来迎合更有活力的青年市场。 ▲ Apple Watch SE 配色. 图片来自:apple.com 但你看看官网,SE 只有「黑-银-金」3 种配色,而数字系列足足有 8 种。 ▲Apple Watch Series 9 配色. 图片来自:apple.com 倒不是说其他系列抢了 SE 的风头,而是 SE 应该更加突出自己的特色,甚至一些在设计上的独有配色,当软硬件功能受限的时候,时尚和个性就成了产品很好的落脚点。 现在的 Apple Watch SE,很像星巴克里卖 20 多块的依云矿泉水,最大甚至唯一的作用是凸显主流产品售价的合理性(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 这时,塑料材质的加入,就有点仙人指路的意思了,因为它完全符合个性、多彩和年轻的设计要求。 ▲ 图片来自:Google 2013 年,iPhone 5c 发布,苹果用聚碳酸酯材料把手机的中框和后盖融为一体。 上手和拥有过 5c 的朋友,应该对这台特殊 iPhone 的手感还有比较深的印象,因为它不仅没有因为塑料变得「廉价」,甚至还把一体式的塑料做成了最大的卖点。 看起来,苹果把 5c 的后盖打磨得非常平整,强光下仔细看,也找不出不平整、有形变的地方。 拿起来,机身上柔顺的过渡曲线,加上聚碳酸酯材料本身的亲肤特性,让 5c 非常衬手。 一般我们想说一个产品的质感好的时候,几乎不会讲「做的真像塑料」,这不仅没夸到点上,反而有点阴阳怪气。 ▲ 图片来自:Google 我们只从产品外观材质评, iPhone 5c 当年通过不被看好的塑料破圈,苹果把塑料做出了高级感: 这块背板有陶瓷的光泽和玻璃的质感; 塑料更好塑形,能容纳设计师更多大胆的设计; 产品的颜色不受漆面和金属的限制,可以更奔放; 塑料本身的弹性形变比金属好,更抗摔 ,维修成本也更低。 这些是苹果已经拥有的过去,也是 Apple Watch SE 可以预见的未来。 所以用上塑料,或者说用上经过苹果设计的塑料的 SE,我还挺期待的。 毕竟它的功能也就那些,与其当个「油改电」的简陋版 Watch,不如在设计和用料上多下点功夫。 The Verge 对即将用上新材料的 SE 评价到: 塑料材质的 Apple Watch SE 可能适合儿童,这确实令人兴奋。 塑料的确会给 SE 的设计提供不少新思路,但如果只用几个花里胡哨的配色,就想让 Apple Watch 受到孩子们的青睐,打开儿童的市场?恐怕没这么简单。 材料只是引子,产品的核心叫需求 5 月份,Google 发布了旗下全新的儿童手表 Fitbit Ace LTE。 它和即将到来的 Apple Watch SE 一样,外壳大面积采用了塑料材质。 不同的是,这是一款由内而外都受到游戏厂商影响的产品。 表身侧边的功能按键,很像乐高的彩色积木,上面的凸起纹理,也是游戏机上常见的 △○✕□ 符号。 ▲ 图片来自:Inverse 表带的连接方式,也参考了过去 NES 和 SNES 游戏卡带的启动,每一次更换新的表带,机械结构解锁和卡紧的声音都很有小时候的感觉。 而且,不同的表带不仅是颜色纹理的区别,和手表连接后,还能解锁新的表盘主题、头像和系统物品。 ▲ 图片来自:Inverse 给儿童做的电子设备,往往是人和娱乐的中介,通过这些产品,孩子们能玩儿到不一样的游戏。 Fitbit Ace LTE 在此基础上多做了一步,它不仅能玩儿游戏,它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好玩儿的玩具。 此外,手表系统里的各种软件功能,都是以「儿童」为核心做出来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80% 的孩子没有达到他们的日常活动目标。 怎样能让孩子主动地运动?游戏就是一个绝佳突破点。 Fitbit Ace LTE 内置了很多小游戏,而每一款游戏,都能让孩子动起来。 《马里奥赛车》需要左右倾斜手腕来控制「卡丁车」的前进路线;钓鱼游戏需要向后甩动手臂,就和真的钓鱼甩竿一样。 ▲ 图片来自:Inverse 这些游戏虽然玩法多样,但核心都是是参考了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的原理:孩子们能在短时间的游戏中获得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和休息。 当然奖励也不能少,闯关成功后,玩家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券」,以此来兑换能装饰手表里虚拟房间和形象的物品。 反馈对孩子非常重要,这也是让他们愿意动起来的原动力。 ▲ 图片来自:Inverse 像消息通知、血氧心率、睡眠监测这些,确实很重要,但你几乎能在任何一个主流厂商的手表上体验到,反而是上述的定制功能,你可能只有购买了 Fitbit Ace LTE 和小天才等的产品,才能用上。 也难怪 Fitbit Ace LTE 首发之后,国外许多网友都高呼到「这对于大人来说也极具吸引力!」 我们花了大篇幅来了解 Fitbit Ace LTE,是因为它给智能手表市场,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模式:分众化。 当下的大众智能手表,求的是全,在功能一个不落的基础上,选择一下表盘是方是圆,如果是三方品牌就力求性价比,若是厂商自研的产品就和其本身的生态链紧密相连。 ▲ 图片来自:Google 这是一个不会出错的路线,但也失去了产品功能的趣味性。 Google 副总裁 Anil Sabharwal 在谈到 Fitbit Ace LTE 的理念时说: 如果你想为孩子们打造一款产品,你就必须以一种吸引他们的方式来打造它……具有个性化、可收藏性和游戏体验。 这也是每一款分众产品需要进行的头脑风暴:为谁做?怎么做? 从结果来看,Fitbit Ace LTE 起码在他的用户群体里做出了成绩: 有 2/3 参与测试的数百名家长表示,他们的孩子锻炼得更多了。 而这种成功,并不是因为用了塑料,更不是因为用了塑料的手表更廉价更好卖。 塑料能让产品在形态上有更多的可能,但真正能留住用户、打动人心的,是由内而外,由硬件到软件,由外观设计到系统功能,把指定群体的需求,做成产品的亮点。 如果真如 Mark Gurman 所说的一样, Apple Watch SE 想要用新设计、新材料,打开新赛道,那 Google 的这款儿童手表,加上苹果本身对塑料材质的充分理解,就是一份已经验证为真的参考答案。
华为智能眼镜新专利公布:可延长设备待机时长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邢睿) 8月7日,爱企查App显示,近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一项名为“一种智能眼镜”的发明专利公布。 图源:爱企查 摘要显示,该专利所述的智能眼镜具体包括镜架主体、第一镜腿、第二镜腿、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以及电路。其中,传感器均设置于对应镜腿,并与电路连接,电路能够根据传感器检测的数据控制眼镜的工作状态,基于此可以在用户没有佩戴眼镜时及时控制设备处于低功耗状态,进而实现降低眼镜的功耗,延长设备待机时长。 图源:爱企查 此前在2023年9月的华为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华为推出华为智能眼镜2,扬声器镜腿更纤细,首发同向双振膜澎湃单元,有无框、飞行员、方形半框、钛空、金丝款式五种款式。 今年5月的华为夏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又带来了该眼镜的方框太阳镜版本,其镜框采用oversize设计风格,采用高密度板材打造;同时,该眼镜全新方框太阳镜采用了开放式听觉设计。 图源:华为官网 该产品搭载了华为HarmonyOS 4操作系统,并已接入华为盘古AI大模型,用户可通过敲击镜腿唤醒小艺,实现全天候智慧体验,支持智能播报天气、航班、日程、打车等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该智能眼镜并不支持AR功能,准确来说更应称其为智能音频眼镜。
三星将提升全球智能手机维修质量:启动国内服务专家海外派遣计划
快科技8月7日消息,三星电子今日启动了“国内服务专家海外派遣”计划,将韩国的智能手机维修专家派往其他国家,以提高当地服务中心员工的维修技能。 作为全球售后服务和维修的领导者,三星希望将韩国的高标准服务水平扩展到全球。 今年早些时候,三星已将Galaxy服务专家讲师派往印度,与当地服务中心的工程师分享他们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他们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手机屏幕更换方法,新方法涉及拆解手机的显示屏单元、框架、电池和其他组件,并仅更换必要的部件,这不仅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和专业设备,还可能为消费者降低屏幕更换成本。 三星还专注于提高对Galaxy智能手机使用历史的精确诊断能力,以及对折叠屏手机的维修技巧。 此外,三星还致力于改善与其联系中心执行人员的互动质量。 比如,2024年2月,一位拥有30多年经验的联系中心运营专家被派往荷兰,随后在5月和7月前往日本。 同时,三星也从13个国家派遣维修工程师前往韩国,以提升他们的维修技术,来自德国、意大利、波兰、瑞典、英国和美国的服务工程师已经访问了位于首尔、京畿道和大田的三星CS学院。 随着这些计划的实施,消费者可以期待在维修三星智能手机时获得更高质量、更具成本效益的服务。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