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辣馒头大众凌渡 L 上新,换装 1.5T EVOⅡ 发动机,GTS 版本零百不到 7 秒
赶在问世 10 周年,累计销量破百万的节点,上汽大众带来了全新的凌渡 L 和凌渡 L GTS。 大众凌渡原本的英文名叫做 lamando,这个单词的读音和「辣馒头」有点像,因此车友通常会将凌渡称为辣馒头。 较之上一代车型,新款凌渡L的外观和内饰设计均有较大变化。 新款凌渡 L 的长宽高分别为 4791/1831/1469mm,轴距为 2731mm。车辆的前大灯组变为了更为修长的剑眉星目 LED 大灯,两个灯组通过贯穿式 LED 灯带及可发光 LOGO 连接在了一起。车辆前脸中网的尺寸也有所加大,使用了大量的 L 型元素,下部前唇也加入了镀铬装饰。凌渡 L GTS 则采用了黑化处理的前格栅,营造出了更强烈的运动氛围。 车身侧面,新款凌渡 L 依旧延续了凌厉的俯冲式轿跑车身的造型,溜背式的流线车顶和贯通全车且力量感十足的腰线也得到了保留,车门造型改成了无框式设计。凌渡 L GTS 则拥有了全新的黑化轮圈。 新款凌渡 L 的尾灯样式有稍作改变,采用了脉冲式流光 LED 灯带搭配可发光 LOGO 的组合,凌渡 L GTS 还增加了运动化双出排气。新车一共有波萨诺瓦白、蒙太奇黑、赛博灰、弗拉明戈红、波西米亚灰五种车漆颜色。 新款凌渡 L 配备了全新的 10.25 英寸全液晶仪表及 12.9 英寸中控大屏,车机芯片使用了高通骁龙 8155 ,内置科大讯飞 AI 语音助手和文心大语言模型,并且支持 CarPlay、CarLife、HUAWEI HiCar 手车互联功能。此外,新车还将提供车道居中、ACC 高级自适应巡航、IPA 泊车辅助、RPA 远程泊车辅助等驾驶辅助功能。 此次更新的另一个重点在于新款凌渡 L 将不再采用之前的 1.4T 发动机,而是升级为了 1.5T EVOⅡ 发动机,其最大功率为 118kW,最大扭矩 250N·m,采用 350bar 超雾化燃油喷射系统,并匹配了第五代 DQ200 高效率双离合七速变速箱,此发动机的油耗约为 5.45L / 百公里。 凌渡 L GTS 则将搭载的是 EA888 Gen3.5 2.0T 高功率发动机,采用 350bar 超高压喷射,最大功率 162kW,最大扭矩 350N·m,匹配 DQ381 7 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让新车的零百加速来到了 6.98 秒。这款发动机被网友戏称为「修车厂一生之敌」,号称「30万公里无大修」 新款凌渡 L及凌渡 L GTS 全系都将采用前麦弗逊后多连杆式独立悬架。 凌渡 L 性能的最佳背书来自于赛道,作为上汽大众333车队的御用赛车,凌渡 L 赛车在去年助力车队勇夺 CTCC 运动杯 S 组年度车队杯冠军,并包揽车手杯冠、亚、季军,实现了「大满贯」。 作为参考,目前在售的凌渡 L 指导价为 15.39 万元至 19.09 万元,实际终端售价约为 11.29 万元至 14.99 万元。新款车型的更多细节和售价则将在成都车展上揭晓。
节卡机器人将携具身智能成果亮相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 面向真实场景多点落地
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将于8月8-12日在北京举行,今年主题为“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这场汇聚全球1500余件展品的行业盛会,将成为展现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落地的核心舞台。协作机器人头部企业——节卡机器人将携具身智能成果亮相合作伙伴阿尔勃特展台(展位号A馆A137),展示具身智能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 集成移动底盘、协作机器人和视觉系统的复合机器人,具备环境感知、定位导航、移动操作及人机协作能力,是具身智能的物理载体之一。即将参展的节卡S³复合机器人面对人来人往的复杂环境,无需固定工件与机器人的位置关系,即可自主完成料箱定位、路径规划、障碍规避到精准码放的全流程作业。这种“自己看、自己想、自己做”,标志着具身智能已从概念走向工业生产的实际应用,成为提升柔性制造效率的关键力量。 据了解,节卡S³复合机器人采用模块化、软硬件一体化设计方案,一个操作终端就能统一控制手(机械臂)、眼(视觉传感器)、脑(主控系统)、脚(移动底盘)等技术参数,形成“感知-执行-决策”闭环,目前已在汽车制造、数控机床加工、电子及半导体等行业实现批量化应用。 以半导体行业晶圆盒搬运场景为例,节卡S³复合机器人兼具“移动”和“作业”两项功能,双激光双视觉避障、碰撞检测保护,设备运行均速最高可达1.5m/s,可满足0.3g振动量需求。在空间感知上,它能够动态估算空间位姿,通过视觉定位补偿系统和偏差补偿算法,对光线变化、碎屑等影响有极高的适应能力,综合定位精度可达到±0.5mm,满足晶圆盒取放料过程中的高精度对接要求,也能有效解决当下晶圆盒转运过程中因人工搬运不稳定影响综合稼动率、震动值过大致使原料损耗,导致产品报废的问题。 节卡S³复合机器人晶圆盒搬运 具身智能需要通过与复杂环境的持续互动来发展认知能力,这不仅需要企业的技术创新,更需要产业链的协作合作。 即将参展的节卡S³复合机器人深度融合了阿尔勃特纯视觉系统,采用视觉感知相机+神经网络学习的方式,实现机器对四维时空内动态物体和空间关系的全面感知、理解,让机器与物理世界可以自然交互。”而展区内另一家企业——奥比中光,是我们JAKA Lumi具身智能平台的视觉合作伙伴。我们也期待与产业链创新主体通力合作,构建更加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打通‘实验室-仿真验证-产业落地’的全域闭环,让具身智能产业化多点落地。”节卡机器人相关业务负责人檀鸿浩表示。 节卡Lumi具身智能平台批量交付 节卡机器人依托自身在协作机器人本体上的技术积累和产业优势,从2024年开始陆续推出具身智能家族产品,包括双臂人形JAKA K1、足式人形JAKA K1L,轮式人形JAKA K1W、具身平台JAKA Lumi及复合机器人S³,2024年已小批量交付300余台,覆盖即时数采、模型训练、商用场景、非结构化工业环境到移动作业场景。”今年也已经与部分汽车产业链企业就具身智能应用展开场景测试与验证,探索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下的工艺融合、场景适配和长期应用能力。”檀鸿浩说。 节卡机器人具身智能产品矩阵
五年磨剑今日出鞘,全新 P7 要带着小鹏再冲一次
P7 这款车对于小鹏,意味着什么? P7 并非是小鹏的首辆车,但小鹏真正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打响名号,初代 P7 功不可没。 在 2020 年,新势力们方兴未艾的时刻,P7 凭借设计、续航以及在当时独一无二的高速 NOA 智能辅助驾驶和连续语音对话,让市场认识到,原来中国新势力企业真的能造出有模有样的智能汽车。 正如何小鹏在发布会开场时讲到的: 所有小鹏 P7 车主的共同选择, 成就的不止是小鹏 P7, 是中国汽车工业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积累正在被认可, 是中国汽车品牌开始探索智能科技创新的符号, 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注定将会引领世界的民族信心。 而「五年磨一剑」的新一代 P7,虽然其外观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其核心定位依然未曾有所改变—— 它依然是一台,走在时代前沿,主打科技与时尚的纯电豪华轿跑。 这把剑磨的是设计、是技术、是三电、是辅助驾驶,也是何小鹏本人乃至整个小鹏公司。 一台颠覆想象的时尚轿跑 P7 从来不追逐潮流,我们希望好的艺术品可以影响潮流。 全新小鹏 P7 在设计之处就目标明确,要设计一款被这个时代铭记的产品,「一辆从未来开回现实世界的智能跑车」。 全新 P7 有棱有角的外观或许很有争议,觉得它好看或者不好看的人各执一词,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是近几年新势力车型中最具设计感和最有辨识度的一辆。 这种设计感来源于 P7 与众不同的车身比例和姿态。 新一代的 P7 长 5017mm、宽 1970mm、轴距为 3008mm,但小鹏 P7 车高仅为 1427mm,空气弹簧调到最低时会下降到 1407mm,相比初代 P7 降低了 43mm,也比帕美、Model S 等轿跑车型来的更低。 宽体低趴的车身姿态,搭配上新 P7 俯冲造型的车头姿态和较宽的尾部造型,带来了相当强烈的冲击感,将 P7 这辆车偏运动和时尚的属性展示的一览无遗。 小鹏并没有为了造型而去牺牲车辆的通过性,小鹏在新 P7 上使用了更薄的 800V 平台电池包,从而让新 P7 拥有了 142mm 的满载电池间隙,将空簧调高之后的离地间隙可以达到 172mm,大于满载 Model Y 和满载蔚来 ES6 等车型。 设计感还来自于新 P7 概念车一般的未来科技感。 小鹏放弃了传统汽车「眼睛状」的大灯造型,使用了「光翼+银剑」造型的一体式无断点流水贯穿灯,将大灯融入到了整车的线条设计中。除此之外,小鹏为了车身造型的统一和简洁,创新性的采用了嵌套在机盖内的纯平黑色发光 Logo 以及和主动进气格栅重叠的悬浮式牌照框以及隐藏式的毫米波雷达。 全新 P7 的尾部设计和前脸一脉相承,大掀背式的车尾上面集成了一体式贯穿无断点的尾灯,同时主动升降式电动尾翼也能够随车速自动切换模式,可以在极速 230km/h 的速度下提供约 900N 的下压力。 全新小鹏 P7 在外后视镜和尾部下侧雾灯处设置了两个智驾小蓝灯,内部也在方向盘卫星键处增加了智驾小蓝灯。 在颜色设计上,小鹏提供了星瀚绿、星暮紫、星芒蓝、律动黄、新月银、微星灰六种时尚外观色,车漆工艺也使用了和顶级汽车品牌同款的巴斯夫鹦鹉漆。为了映衬新 P7 的时尚属性,小鹏特意为前四种颜色请了明星代言。 一台面向未来的科技智能轿跑 走进车内,全新 P7 的「智能灵动仿生座舱」提供了深空灰、气宇灰、星球紫三种内饰色,同时整体设计依然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科技感及运动属性。 全新 P7 的「科技感」IP 仪表台融合了 AR-HUD、运动仪表屏、三轴联动屏、Touch Pad 以及优化过的三幅运动方向盘和流水动态氛围灯。 这块 15.6 寸的三轴灵动中控屏可以实现左右各 15 度摆动和上下 10 度的点头动作,它可以和分区语音控制联动,当语音被唤醒是,屏幕将转头朝向声音来源,有更强的互动感;它也可以和哨兵模式相结合,当识别到一侧有风险后,灵动屏将转向该侧,警告车外的潜在威胁。 新 P7 对三幅运动方向盘做了优化,左右只需 1.35 圈就可以打满方向,上方也做了削平设计以便驾驶者能够更好的看到仪表和 AR-HUD。此外小鹏还在方向盘中间下方加入了两个智控旋钮,里面集成了驾驶模式、空簧高度、Boost 模式以及智驾模式、车手模式和调教设定的快速调节。 P7 同时搭载了一体式的运动座椅,坐垫长度 500-550mm 可调,结构上采用了 3D 立体分层式结构以及慢回弹发泡海绵,在提供了良好运动包裹感同时,最大限度保留了乘坐舒适性,也支持 16 向电动调节和通风、加热、按摩以及主驾专属音响。 小鹏还为主驾座椅提供了独有的双侧翼功能,可以基于小鹏自研的控制算法实时采集车辆侧向 G 值、车速、方向盘转角、方向盘转速等信息,在检测到动态变化时,在 10ms 内响应激活,为驾驶者带来人车合一的操控感。 虽然是一台运动轿跑,但是 P7 依旧拥有不错的空间表现。在轿跑造型下,全新 P7 实现了 1400mm 的臀部空间和 1 米 8 身高下 120mm 的膝部空间,后排座椅角度来到了 97.6 度,整体乘坐姿态更偏「躺」,能够有效的分摊乘客体重。同时全新 P7 还提供了 575 升的后备箱和 56 升的前备箱,二排座椅放倒后可以全车拓展空间可以达到 1929L。 全新 P7 也将隔热、防晒、隔音和隐私方面一次性做到了位。小鹏在全新 P7 上首发了三层镀银天幕,前排配备了双层夹胶玻璃以及后排和后风窗的隐私玻璃,实现了 99.99% 的紫外线隔绝率以及 99.58% 的红外隔绝率,车内噪音也下降了 5dB。 这次的首秀发布会主要是讲外观内饰,但小鹏也简要透露了 P7 操控和性能的部分。 新 P7 全系搭载了 800V 架构的 5C 超充 AI 电池,10 分钟能够补能 525 公里,续航有 702、750 和 820 公里三个版本。 在性能上,新车采用了中置电驱布局,底盘则采用了全铝前双叉臂和后五连杆的悬架结构,并且全系标配双腔空悬,从而让新 P7 做到了 440mm 的最低重心和 3.7 秒级的零百加速以及 230km 的最高时速。 智能化一直是小鹏的标签,因此新 P7 将全系标配三颗图灵 AI 芯片,其中 2 颗位于 VLA 大模型,一颗用于座舱内的 VLM 大模型,整车有效算力将达到 2250Tops,图灵 AI 智驾也将全系标配 。 每一代 P7 似乎都代表着小鹏当下最重要的目标和决心。 如果说初代 P7 的目标是让小鹏证明自己有造车的能力,那么这代 P7 则承载着整个小鹏品牌再次向 20 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冲刺的决心。 和 5 年前不同,目前小鹏的销量主要来自于均价较低的 MONA M03 ,其上半年的交付量达到了 8.7 万辆,贡献了小鹏国内市场交付量的 48.36%,前端时间发布的 G6 和 G9 也有点不温不火。 ▲小鹏 6 月各车型销量 数据来源:汽车之家 来自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 1-6 月,小鹏品牌车型的实际交付均价为 17.52 万元,远低于理想的 37.61 万元、问界的 37.82 万元,仅高于零跑的 14.85 万元。 而零跑也在本周宣布了旗下的 D 系列将于 2026 年第一季度正式量产,首款车型将是冲击 30 万价位的旗舰全尺寸 SUV。在这种竞争态势下,P7 和 G7 能不能撑起小鹏在更高价位市场的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看来, P7 选择了抓住高端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在设计风格上大胆创新,确实收到了不少好评,但这些好评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销量,还是得看最终的定价以及质量把控。 P7 这次罕见的没有公布预售价格,或许也正体现出了小鹏的纠结与犹豫,毕竟「五年磨一剑」的机会确实不常有。
预售 7.38 万元起,上汽名爵 MG4 联手 OPPO 挑战比亚迪海豚
海豚的最强竞争对手来了! 全新上汽名爵 MG4 一上来就夸下海口说要成为 10 万元以内极具竞争力的两厢纯电车型,并要打破海豚等车型长期占据的市场格局。 要知道比亚迪海豚在 6 月份的售出了 18106 台,而上汽名爵旗下的 7 款车型加起来销量也没超过 1 万辆。 那么全新 MG4 的底气在哪里呢?名爵给出的答案是「全面领先」——不仅车型预售价下降到了 7.38 万元至 10.58 万元,在智能化、空间、续航、安全和配置方面也有极大提升。 其中最能体现 MG4 这款车特点的优势主要有 3 点,分别是:OPPO 智行车手互联功能、一体式热管理系统以及全球首发的半固态电池,咱们一个一个来看。 车机不够智能一直是名爵的痛点。之前名爵 MG7 就因为车机生态封闭、导航软件落后、操作逻辑反人类等缺点被车主联合维权,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这次在全新 MG4 上名爵痛定思痛,和手机大厂 OPPO 联手,在新车型上搭载了OPPO 车联产品矩阵的最新功能,并且可以兼容目前市面上最多的手机品牌。 具体来讲,除了常见的导航、音乐等功能外,OPPO 还为全新 MG4 提供了过手机语音备车、手车无感互联、手机网络共享等功能,同时手机中的所有 APP 都可以在车机中使用,之后名爵还将 OTA 升级控车卡片、无缝接力导航、主动备车等功能。 为了让车机更流畅更清晰支持这些功能,名爵在 MG4 上使用了同级少见的高通骁龙 8155 芯片和 15.6 英寸的 2.5K 分辨率屏幕。 智能化之外,作为一款纯电车辆,续航是车型在和竞品抢用户时很重要的一个比较项,最近也有不少车企纷纷加推了长续航版本。 而全新的名爵 MG4 实测电耗为 10.4 kWh / 100km,配合 42.8 / 53.9 度的电池 CLTC 续航可以达到 437 / 530km,新款车型搭载的是六合一电机,最大功率为 120 千瓦,最高时速为 160km/h。 良好能耗表现的达成依赖于名爵自研的一体式热管理系统,经过长期自研,名爵使用了长信的稀土合金材料,成功平衡了车端不同模块的热管理需求,使得整车工作温度范围达到了同级最宽,最低为 -35°,相比传统的分体式热泵空调系统,名爵 MG4 的空调能耗低 50%,冬季制热效率则提升了 30%。 此外,新款名爵 MG4 采用了 CTB 一体式电池车身技术,整车扭转刚度达到了 31000N·m/deg,在 50km/h 侧面碰撞测试下,电池包形变仅 3.6mm,在碰撞挤压、针刺、极端环境等试验下,电池包状态依旧良好。 全新 MG4 还将搭载全球首个批量上车的半固态电池,相比于目前的全液态电池,半固态电池拥有更高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寿命以及更宽适的温度范围,抗压能力也更高。上汽目前已经搭建好了完备的量产生产线,搭载半固态电池的 MG4 车型将在 9 月份公布价格并上市。 讲完了名爵 MG4 领先和创新的部分,接下来该讲讲名爵作为一辆家用两厢车的部分。 全新名爵 MG4 的车身尺寸为 4395×1842×1551mm,轴距为 2750mm,车辆的前脸造型很年轻运动,大灯使用了不规则的造型轮廓,内侧锐角造型很犀利,内部的光源结构有着不错的精致感,车辆底部还使用了赛车风格的扰流铲设计。车尾部分采用了贯穿式尾灯组设计,两侧灯组内部采用类似箭头的造型,点亮后有着很高的辨识度。 名爵尽可能的利用了车身空间,做到了 409mm 的副驾腿部宽度和 984mm 的后排腿部空间,车辆的后备箱空间来到了 471L ,同时独有的 3 层立体后备箱还额外提供了 98L 的下沉储物空间,车辆的二排座椅放倒后能与后备箱形成 1.87m² 的大床。 在舒适性配置上,全新名爵 MG4 给到了前风挡双层镀银防晒玻璃和带电动遮阳帘的全景天幕,紫外线阻隔率达到了 99.9%,后排则配备了行政轿车级的隐私玻璃,方向盘加热和前排座椅吸风也都有配备。除了手车互联功能外,名爵还为 MG4 配备了 360°全景影像、透明底盘以及自动泊车和离车泊入等功能,高配车型上还搭载了高速 NOA 功能。 MG 品牌目前总体的境况是国外销量和国内销量差了几个数量级。 2024 年 MG 品牌的整体销量超过了 70 万辆,其中欧洲市场卖了 24 万辆,国内销量仅有 7.4 万辆,但是由于地缘政治、关税等各种原因,MG 的总体销量下滑了 16.7%。 因此如何更好地抓住国内市场,就成了上汽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这次的 MG4 则在产品力的部分交上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但国内的汽车市场早已不再是仅靠产品力就能通吃的情况,品牌力、渠道建设、营销传播等方面都不能拉下,于是除了车机之外,名爵 MG4 也将在营销和渠道上也要和 OPPO 深度合作,让车辆可以通过 OPPO 渠道完成车辆的定价和销售。 和目前涉及汽车业务的小米和华为不同,OPPO 之前向来以极强的线下渠道能力著称,上汽这次选择与 OPPO 合作也看看中了其在品牌建设、公关传播和新媒体等方面的积累和沉淀。 上汽曾在更早的发布会上提到,「双方正在积极探索「汽车+智能终端」的跨界合作渠道创新模式」。 很快,我们就能在 OPPO 体验店里看到名爵汽车了。
实时音视频交互、毫秒级响应,商汤“日日新”大模型交互平台接入小米AI眼镜
凤凰网科技讯 8月6日,商汤科技官方宣布“日日新”大模型交互平台“商量”已探索性接入小米AI眼镜,帮助用户在生活与工作的真实场景中,实现“看、说、记、想”一体化,具备全双工实时音视频交互能力。 据介绍,传统智能设备的交互体验,常受限于响应延迟、语境断裂与单向输入。小米AI眼镜×商汤日日新组合的亮点之一,在于其全双工实时音视频交互能力。这并非简单的语音指令接龙或“一问一答”的半双工拼接,而是构建了类似人与人对话的自然、流畅、不间断的交互闭环,例如逛街逛展进行实时识别,化身问答小百科;出国旅游又能成为翻译助手,在这些场景均展现了强大的实力: 毫秒级响应,思考即交流:依托“日日新”强大的模型推理能力与底层优化,交互延迟被压缩至毫秒级,用户言语未落,理解已经开始,回应几乎实时生成。 语境连续不中断:“日日新”大模型能深度理解上下文,精准跟踪对话脉络,支持随时打断、纠偏和深入追问,对话如同与真人助手般自然流畅。 复杂环境反馈超稳定:即使在嘈杂的展馆人潮或喧闹的街头,其抗噪性能升级也能确保指令被精准捕捉、理解无误。 深度分析,记忆加持:结合音视频记忆与检索技术,系统能即时关联历史沟通细节(如在向客户复述方案时),提供极具针对性的信息支持。 据此前WAIC 2025大模型论坛上商汤科技发布的信息,商汤“日日新V6.5”大模型更新后,交互性能也大幅提升,多模态交互能力超越Gemini 2.5 Flash和GPT-4o,各方面性能突出。
追觅双机械臂洗地机专利曝光,疑似轻松清除口香糖残渍
凤凰网科技讯 8月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信息显示,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申请的《地刷组件、清洁设备和清洁系统》专利(授权公告号:CN222693287U)已正式获得授权。专利示意图揭示了一项涉及“双机械臂”系统的洗地机地刷组件设计。 专利显示,该设计在洗地机底部结构中集成了两组具备自主控制能力的机械臂模块,构成“双臂协同”的技术雏形。此前网络曾流传疑似追觅新品的测试视频,视频中搭载类似双机械臂系统的设备,在面对高黏附性的口香糖污渍时,通过机械臂协同作业,仅两次往返便实现彻底清除,且地面水渍残留较少,其清洁表现区别于现有主流产品,引发关注。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种双机械臂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异构协同”(如一刚一柔、一主一辅的分工布局)来提升清洁效率。其有望针对性解决当前洗地机在“贴边死角清理”与“顽固污渍处理”方面存在的性能瓶颈。同时,该结构设计为AI算法驱动下的更复杂清洁路径规划、多任务执行及自主调节提供了更大的硬件基础,是家用清洁机器人结构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追觅科技此前在2024年推出的T40 Ultra洗地机上已应用了“灵捕智能升降机械臂”系统,实现了自动升降与贴边控制。此次获得授权的双机械臂专利,标志着其在洗地机机械结构协同控制方面探索的进一步深入。
9月起,三星Galaxy S21 FE至S25等多款机型将吃上One UI 8正式版
IT之家 8 月 6 日消息,三星今年 4 月推出了基于 Android 15 的 One UI 7 系统更新,起初一度因系统漏洞和稳定性问题导致推送稍有延迟,随后步伐加快,陆续发布的 Galaxy Z Flip7、Galaxy Z Fold7 和 Galaxy Z Flip7 FE 均已预装 Android 16 版本的 One UI 8。 据外媒 Neowin 今日报道,三星正式宣布将从下周开始,把公测范围扩大至 Galaxy S24 系列、Galaxy Z Fold6 和 Galaxy Z Flip6,首批适配地区包括韩国、美国、英国和印度。而包括 Galaxy S23 系列、Galaxy Z Fold5、Galaxy Z Flip5、Galaxy A36 5G、Galaxy A55 5G、Galaxy A35 5G 与 Galaxy A54 在内的更多机型,将在 9 月加入公测行列。 三星同时确认,正式版 One UI 8 将于 9 月开始向旗下旗舰机型推送。根据目前公测版的表现,One UI 8 属于在 One UI 7 基础上的小幅改进,系统运行更加流畅稳定。 IT之家从报道中获悉,根据三星一贯的更新策略,预计以下机型将支持 One UI 8 系统: 手机产品线 Galaxy S25 全系(包括 Ultra、S25+、Edge) Galaxy S24 全系(含 Ultra、S24+、FE,下同) Galaxy S23 全系 Galaxy S22 (含 Ultra、S22+) Galaxy S21 FE Galaxy Z Fold 系列(包括特别版、Fold6、Fold5、Fold4) Galaxy Z Flip 系列(包括 Flip6、Flip5、Flip4 ) Galaxy A 系列(A73、A56、A55、A54、A53、A36、A35、A34、A33、A25、A24、A15、A16、A06、A17) Galaxy F 系列(F56、F55、F54、F36、F34、F16、F15、F06) Galaxy M 系列(M56、M55s、M55、M54、M53、M34、M33、M16、M15、M06) Galaxy XCover 系列(XCover 7、XCover 7 Pro、XCover 6 Pro) 平板产品线 Galaxy Tab S10 系列(包括 S10+、Ultra、FE、FE+) Galaxy Tab S9 系列(包括 FE、FE+、Ultra、S9+、标准版) Galaxy Tab S8 系列(包括 Ultra、S8+) Galaxy Tab A9 与 A9+ Galaxy Tab S6 Lite(2024 年版) 这份列表并非最终版本,三星未来或将添加更多设备,相关信息也会持续更新。
理想i8碰撞测试事件三方联合声明:规范测试发布,呼吁良性竞争
凤凰网科技讯 8月6日,针对近期理想i8与第三方车辆(东风柳汽乘龙品牌)碰撞测试内容传播引发的关注与讨论,理想汽车、中国汽研及东风柳汽三方今日发布联合声明,就事件相关情况及后续行动达成一致。 声明中,理想汽车表示,本次测试旨在验证和提升理想i8的被动安全性能,并非针对其他品牌车辆的安全和质量性能。理想承认对测试过程导致东风柳汽乘龙品牌卷入舆情争议预估不足,传播内容可能引发的品牌关联风险考虑不周,致使东风柳汽品牌形象受损,并对相关用户和公众造成误解,对此表示“诚挚的歉意”。理想强调无意冒犯,也从未试图通过此次测试质疑或影射东风柳汽的产品质量与安全性,并承诺将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争议。 中国汽研作为测试委托执行机构,承认在本次测试中未能及时、清晰地向公众阐明东风柳汽二手乘龙车辆仅作为符合特定标准的“移动壁障车”使用,测试本身不构成对其产品安全和质量的评价,导致关键信息缺失与公众误解。中国汽研表示在流程管控上,未能充分预判并规避因信息发布不完整带来的潜在风险,对此表示歉意。中国汽研承诺将完善测试管理机制,坚守科学、客观、中立原则,履行维护行业公信力的责任。 东风柳汽则在声明中重申了其坚持“高品质+可信赖”的质量方针,将持续强化核心技术,做好产品与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推进高质量发展。东风柳汽强调自觉抵制不正当竞争,坚守合法合规经营底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三方共同倡议行业严守自律底线,杜绝贬损性对比等不当竞争;检测机构应确保测试严谨、信息发布真实准确完整;呼吁全行业聚焦车辆安全性能提升、核心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优化,以技术进步和产品实力推动产业升级,共同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形象与竞争力。三方表示愿与行业同仁共建以安全、技术和诚信为基石的产业生态,推动高质量发展。
苹果自研图像传感器测试中:动态范围直逼电影摄像机
近日,有消息称,苹果公司正在内部测试一款搭载LOFIC技术的CMOS图像传感器。该技术有望最早在iPhone18系列中投入使用,此测试可使苹果在影像硬件上进一步推进自主研发,以降低对索尼等供应商的依赖。 说起来,LOFIC这技术挺有意思,它是对图像传感器的结构做了优化,核心就是能提升动态范围。 简单说,就是让每个像素能根据光线的强弱,自己调整电荷的存储量。这在高对比度的场景里特别管用,比如逆光的时候,或者明暗交替特别明显的环境,照片里能保留的细节会比以前多不少。 以前iPhone的动态范围大概在12到14档,而用了LOFIC方案后,据说能冲到20档,这水平都快赶上一些电影摄影机了,想想看,拍出来的画面质感可能会有不小的提升。 一直以来,iPhone用的核心CMOS图像传感器主要都是索尼供货。这次苹果自己下场研发,不少人觉得,这是他们朝着“去索尼化”迈进的重要一步。毕竟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不仅能更好地控制成本,在整个产业链里的主导权也会更强。 而且这技术的用处可能不止于手机。往后,苹果的AR/VR设备,比如下一代VisionPro,说不定也会用上这款自研的传感器。毕竟影像能力对这些设备来说也很关键,能让用户的体验更沉浸、更真实。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LOFIC技术的应用上,国内厂商已经走在了前面。像荣耀Magic6至臻版、华为Pura80Ultra这些高端机型,早就把这项技术用了起来,给用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影像提升。 不管怎么说,苹果这次的动作,无疑会让手机影像市场的竞争更激烈。而对消费者来说,技术的进步和竞争,最终带来的会是更好的产品体验,这显然是件好事。
iPhone 17系列要涨价:苹果动真格
近日多家媒体和分析机构纷纷发文指出,苹果公司即将在2025年9月推出的iPhone 17系列将出现显著涨价,其中iPhone 17 Pro起售价已突破1000美元,成为关注焦点。 iPhone 17系列价格预测 分析机构Jefferies的投资笔记指出,iPhone 17系列(含非Pro型号)整体预计较上一代涨价约50美元,其中iPhone 17 Pro起价预计落在1049美元,iPhone 17 Pro Max起价约为1249美元,iPhone 17基础型号价格可能维持在799美元不变。 Tom’s Guide同步分析称,若此前iPhone 16 Pro起售价为999美元,那么iPhone 17 Pro预计起价为1049美元;非Pro入门版若上涨,则也可能达到849美元左右。 产品升级是否匹配涨价? iPhone 17系列在硬件规格方面也做出多项重大升级。例如Pro系搭载A19 Pro芯片、支持120 Hz ProMotion OLED屏幕、配备12GBRAM、并引入全新相机系统和专业视频App,为高端用户带来更强体验。 尽管如此,部分分析人士指出,此次50美元的涨价更主要是“补课式”定价,而非因功能溢价所致,也是为了转嫁关税成本而非市场增值溢价。 编辑点评: 此次iPhone 17系列涨价预计主要由两方面驱动:其一是苹果主动调涨售价以对抗供应链成本上涨,更深层是美国对进口的高额关税加码,成为推高终端售价的重要幕后推手。 iPhone 17 Pro起价突破1000美元,既代表苹果定价策略的改变,也体现了国际之间的经济摩擦对数码产品市场带来的连锁反应。
何小鹏:全球化需再学10-20年,小鹏正聚焦构建这四大核心能力
凤凰网科技讯 8月6日,全新小鹏P7今晚迎来中国首秀并开启预售,晚间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接受了凤凰网科技等媒体的采访。何小鹏深入阐述了公司当前的核心战略与发展方向。当被问及小鹏汽车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时,他表示,小鹏正以“行稳致远”为节奏,聚焦构建四大核心能力:技术为先(包括设计)、组织效能(提升团队效率与群体效能)、商业能力以及全球化能力。他特别指出,全球化能力“非常困难”,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进步显著,但“真正在全球,我认为还要认真学习10年甚至到20年”。何小鹏坦言这四大能力目前“不觉得是我们的优点”,但正是小鹏“期望成为超级长板”并“正在路上,继续努力”的方向。 在回答如何平衡创新速度与安全责任的问题时,何小鹏指出安全涵盖从源头到市场的全流程质量保障(QA)闭环管理。他认为造车新势力面临平衡硬件质量、软件质量及全球化地域性(含法规)的三重挑战。他再次强调“行稳”策略的重要性,表示“走慢一点,多把基础做好,把品质做好”是更安全的选择,并以小鹏在欧洲市场的前四年“全部都在打基础”为例,说明“走稳一点会更安全”。 针对设计方向的问题,小鹏汽车设计负责人王谭表示,设计必须服务于大众审美,“一定是让大部分的人会觉得这个产品是好看的是酷的”,而非追求小众的艺术品。设计师需要具备前瞻性,思考未来两年的产品趋势,让大众能够接受。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