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脑机接口告别“超丑大头套”,脑皮层放入迷你传感器,比芝麻粒还小
编译 | 徐珊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8月14日消息,据外媒Tech Xplore报道,来自布朗大学、高通等研究团队研发了一个有关脑机接口的新系统。他们把脑机接口“拆成”一个个微型传感器来记录大脑信号的信息变化,为大脑或脊髓损伤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该系统通过一个个“神经元(neurograins)”传感器组成协调网络(coordinated network),独立记录由激发大脑神经元变化所产生的电脉冲(electrical pulse)信号,并将信号无线传送中央集线器(central hub),中央集线器将会通过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协调不同信号之间的信息。 该研究团队来自布朗大学、贝勒大学(Baylor University)、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和高通公司的专家,他们大约在四年前从事开发该脑机接口系统。 目前,该项目的研究报告已发布在8月12日《自然·电子学(Nature Electronics)》上,研究题目为《通过微植入无线网络记录和刺激神经(Neural recording and stimulation using wireless networks of microimplants)》。 一、难设计、难制造,脑机接口设备遇双重挑战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脑机接口系统主要依赖于植入式传感器(implantable sensors),这些传感器可以记录大脑中的电信号,并使用这些信号来驱动计算机或机器人假肢等外部设备。 “脑机接口领域存在一个挑战是如何来探测大脑中尽可能多的点。”布朗大学工程学院(Brown’s School of Engineering)教授阿尔托·努尔米科(Arto Nurmikko)表示,“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脑机接口都是整体设备——有点像由针做成的头套(little beds of needles)。我们希望将整体脑机接口设备拆解成分布在整个大脑皮层的微小传感器。” 对于该项研究,努尔米科表示有两个最大的挑战。 一方面,研究人员需要设计较小尺寸的特殊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主要功能为检测神经元信号、放大神经信号并将其传输到微型芯片上。研究团队不但需要在计算机上完成芯片和电子设备的设计,而且需要通过迭代产品以优化产品性能。 另一方面,研究团队需要打造一个通信集线器(communications hub),用来在体外接受微型芯片的信号。 该装置是一个极小,可以直接放在脑皮层上的薄贴片。它的工作原理和微型蜂窝通讯塔相似,将采用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的方式来协调“神经元”传感器的信号,并且每个“神经元”传感器都将有自己的网络地址。 该贴片还将以无线方式为“神经元”传感器供电,同时基于新系统的设计,这些“神经元”传感器的耗电量也同样很低。 布朗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Jihun Lee表示,“我们必须利用电磁学、射频通信、电路设计、制造和神经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来设计和操作‘神经元’系统。” 二、动物实验成功!新系统或用于脑医疗领域 目前,该项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希望证明新的“神经元”系统可以记录活体大脑的神经信号,这里说的活体大脑主要是指啮齿动物的大脑。研究人员将48个“神经元”传感器放置在动物的大脑皮层上,并成功记录了动物大脑神经信号的活动变化。 研究团队还测试了“神经元”传感器刺激大脑的能力。由于微小电脉可以激活大脑的神经活动,因此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同一个中央集线器来刺激大脑信号,来恢复因疾病或受伤而损失的大脑功能。 目前,研究团队将采用48个“神经元”传感器参与动物大脑信号变化研究,但研究报告表示,该系统最多可以协调“神经元”传感器的数量达到770个。该团队最终希望新系统可以协调数千个“神经元”传感器,为人们提供一个从未见过的大脑活动图片。 “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该系统需要以每秒兆位的速率同时进行无线电力传输和网络传输,并且微型芯片的面积和功率还受到限制,”助理研究员梁(Vincent Leung)表示,“我们的研究推动了分布式神经植入物(neural implants)的发展”。 但目前离研究人员开发出完整的“神经元”系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Nurmikko表示,“我们希望最终能够开发出一个系统,可以提供最新有关大脑的科学见解和疗法,以帮助遭受毁灭性损伤的患者。” 结语:脑机接口赛道涌现更多新玩法 布朗大学、高通等多国研究人员联合研发了一种新的脑机接口系统,该系统通过传感器来检测神经信号,将助力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 近期,多家脑机接口公司发布了他们最新的研究结果以及研究产品。今年7月,马斯克创立的脑机接口创企Neuralink官网宣布他们即将发布第一款商业化产品N1 Link,帮助四肢瘫痪的人们重新获得“数字自由”。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也在7月发表了一项有关脑机接口系统的研究,该系统可以结合无线柔软电子器件和虚拟现实技术,让用户通过想象一个动作,来无线控制轮椅或机械臂。 尽管脑机接口市场正在逐步有一些成果,但目前很多脑机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都还是试验性质,真正大规模量产应用,甚至真正能帮助到多数患者,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普及脑机接口的任务任重道远。
谷歌首个处理语音AI编解码器,SoundStream最新技术详解,高效压缩且降噪
编译 | 李慧楠 编辑 | 江心白 智东西8月14日消息,据外媒VentureBeat报道,美国时间8月12日,谷歌公司对旗下音频编解码器SoundStream进行了技术详解,该编解码器不仅可以处理不同的类型声音,而且可以提供高质量的音频。同时,SoundStream是首个可以处理语音和音乐的AI编解码器,并且编解码器还能在智能手机上运行。 据了解,SoundStream是一款从端到端的“神经”音频编解码器,可处理的音频包括语音、音乐和环境声音。同时,SoundStream可同时进行压缩和增强音频以消除背景中的噪音。 据谷歌介绍,3kbps SoundStream的性能接近9.6kbps的美国EVS处理器,并且性能超过了12kbps Opus编解码器。此外,在相同比特率下,SoundStream的性能比当前版本的Lyra更好。 用户利用SoundStream来压缩音频,可缓解对高存储量和带宽需求。同时,解码后的音频与原始音频在感知上没有较大差别。 在传统的音频处理管道中,压缩音频和增强音频通常由不同的板块执行。但SoundStream是同时进行压缩和增强。 今年5月,谷歌发布了一款名Lyra为神经音频编解码器,可用于压缩低比特率的音频。Lyra是由SoundStream利用编码器、解码器和量化器组成的系统构建。 但谷歌称,SoundStream仍处于试验阶段,后续计划是还会更新Lyra的版本,更新后音频质量会更高,复杂性也降低。 “当人们在传输音频时,有效的压缩是必要的。SoundStream是改进机器驱动的音频编解码器的重要一步,它的性能已优于最先进的Opus和EVS编解码器,并可以根据需要增强音频。”谷歌科研人员Neil Zeghidour说道。 谷歌另一名科研人员Marco Tagliasacchi也在博客中写道,通过将SoundStream与Lyra集成,开发者可以利用现有的工具来进行研发,既很好利用资源,又能提供更好的音质。 结语:SoundStream后续版本值得消费者期待 据悉,SoundStream目前已具备市场最好的音频编解码器的功能和特性。SoundStream高效的音频处理器,不但节约了消费者时间,还能提供更好的音质。因此,SoundStream在音频编解码器的市场中,可能会更受消费者青睐。 虽然目前SoundStream仍是处于试验阶段,但随着谷歌推进技术发展,未来SoundStream或许会被广泛使用。
揭秘显示驱动芯片,一年84亿颗需求,华为入局破解国产芯尴尬 | 智东西内参
显示驱动IC是显示屏成像系统的主要部分。主要是负责驱动显示器和控制驱动电流的功能。近年来国内面板产业链日益成熟,而驱动IC作为面板产业链最关键的环节,国内配套依然处于起步的阶段,无论是大尺寸的LDDI,LCD的TDDI还是OLED驱动IC国内企业占比依然较低。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华西证券的报告《显示驱动芯—面板国产化最后1公里》,详解LED、OLED显示驱动芯片的技术特点和行业现状。 原标题: 《显示驱动芯—面板国产化最后1公里》 作者: 孙远峰 等 一、需求暴增,显示IC也闹“芯片荒” 2020年,全球显示驱动芯片需求量达80.7亿颗(包含TDDI+DDIC)。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影响,显示驱动芯片需求量实现同比两位数增长达80.7亿颗,其中大尺寸显示驱动芯片占总需求70%,而液晶电视面板所用驱动芯片占比大尺寸总需求的40%以上; 中小型显示驱动芯片占总需求30%,智能手机占比最高,LCD TDDI和OLED DDIC合计占比约20%; 2021年,终端应用增长依然强劲,同时由于电视面板的高分辨率趋势确立,2021年显示驱动芯片总需求将增长至84亿颗。 ▲2018~2021E 驱动芯片应用占比(%) 在去年开始的“芯片荒”浪潮下,显示驱动IC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根据TrendForce数据,目前已经有部分显示IC涨价30%。驱动 IC缺货,面板行业更是首当其冲,自去年 1 月到今年 3 月,电视 50 吋 LCD 面板涨价一倍,彭博分析师 Matthew Kanterman 预估 ,液晶屏幕价格将保持上涨至今年第三季度,目前显示驱动 IC 非常短缺。 ▲2019~2024E 全球DDIC出货量(亿颗) ▲2020Q4年全球DDIC供应商份额(%) 2021年价格上涨为全球DDIC(TDDI+DDI)市场规模上升的主要推动力。 根据CINNO Research相关数据,2021年全球DDIC(包含TDDI+DDI)市场规模为138亿美元,相比2020年增长55%,其中: 在全球晶圆8寸产能增量有限情况下,尤其是90~150nm成熟制程节点产能短缺较为明显,供不应求情况下DDIC价格有明显上涨(价格带动DDIC营收规模增长~53%,出货量带动DDIC营收规模增长~2%); ▲2018年~2023年全球DDIC市场规模(亿美元) ▲预计2021年Q2 DDIC价格环比上涨(单位:美元) 在制程方面, 显示驱动IC制程范围较广,涵盖28nm~150nm工艺段,其中NB等IT和TV工艺节点为110~150nm; LCD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集成类TDDI制程段在55nm~90nm;AMOLED驱动IC的制程段较为先进为28nm~40nm; 依据DISCIEN相关统计,每个月显示驱动IC消耗晶圆约250~270K,约占全球Foundry产能的6%。 ▲显示驱动IC芯片的产品制程种类 全球主要显示驱动芯片代工厂包括中国台湾地区台积电、联电、世界先进和力积电,韩国东部高科等,中国本土包括中芯国际、晶合集成等。 技术上, 屏幕显示驱动芯片封装技术主要有 COG、COF和COP。 三者主要的应用是实现手机或电视系统对其屏幕(LCD,OLED)的驱动控制,以及与其它系统例如主板FPCB、部件等的信号链接。 在全面屏趋势以前,基本上所有的手机都采用的是COG封装工艺,这种封装良品率高、成本低且易于大批量生产的直接优势。 在屏幕四边宽度上:COG>COF>COP,在屏幕成本上:COP>COF>COG。 COF和COP的柔韧特性能使屏幕的侧面区域(边框)设计变的更窄。但是只有使用OLED屏幕配合上COP封装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四面无边框。 在COP里,DDIC直接固定在COP的柔性塑料基板上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这样一来COP的塑料柔性基板便可不受物理限制的在手机或电视边缘区域形成弯曲,从而进一步缩小边框达到近乎无边框的效果。 二、LCD驱动IC,TDDI是主流 电容屏驱动IC是电容屏工作处理的主体,是采集触摸动作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载体,IC采用电容屏工作的原理采集触摸信息并通过内部MPU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反馈终端所需资料进行触摸控制。 显示驱动芯片是面板的主要控制元件之一,主要功能为通过对屏幕亮度和色彩的控制实现图像在屏幕上的呈现。目前,LCD屏幕的驱动IC主要使用的是触控与显示驱动器集成(Touch and Display Driver Integration,简称TDDI )技术。 TDDI芯片将显示驱动芯片和触控面板芯片集合到一颗芯片当中,可以有效提高触控显示装置的集成度,使移动电子设备更轻薄、成本更低、显示效果更好。 ▲TDDI技术 TDDI通过接收主板发送的信息,并将信息进行模拟数字处理和算法处理形成指令,再通过控制输出电压调整液晶分子的偏转角度,从而达到控制屏幕显示效果的目的。 原有的系统架构因为显示与触控芯片是分离的,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显示噪声的存在,而TDDI由于实现了统一的控制在噪声的管理方面会有更好的效果。 TDDI优势: 1、 一流性能。显示触控一体化的系统架构减少了显示噪声,提供了一流的电容式触控性能,提升整体感应的灵敏度; 2、 外型更薄。有效提升屏占比满足手机薄型化窄边框的设计需求; 3、 降低成本。相较于传统的触控方案,TDDI 模组工艺流程简单。同时,集成化的 TDDI 可集成Force Touch、3D、指纹识别等功能; 4、简化供应链。简少了传统外挂式触控方案模组的组件数量及工艺步骤,使得良率提升,同时伴随着 TDDI 资源的不断丰富降低了系统总体成本。 TDDI劣势 1、较使用 TDDI 带来的系统总成本的降低,目前 TDDI 本身的成本远大于单一触控芯片加驱动芯片的成本总和; 2、需要更高的电压,增加功耗,在 IC 的制作流程上需要更多的 mask 及工艺程序; 3、随着市场终端对超载边框需求日益明确,由于 TDDI chipsize 变大而导致难以实现。 目前各大 TDDI 厂商均在与 Panel 厂商合作开发全 interlace架构 TDDI,这也为未来 TDDI 技术主要走向之一。 早期 TDDI 的架构为显示驱动部分与触控部分分开,驱动显示电路走线居中,触控部分分布两侧。 这样做带来的问题是芯片 chip size 变大,与 PanelBonding 时走线过多且复杂,从而增加了 TDDI 的物理成本。 随着手机终端超窄边框及低成本的不断诉求,IC 厂商不断优化电路结构设计,将驱动显示电路与触控电路交错分布(interlace),从局部 interlace到全 interlace。此项革新解决了 chip size 过大的问题,极大的缩小了芯片大小,降低物理成本。由于电路走线设计的简化也使得 Panel 设计优化,层数减少从而带来整体成本的降低。 ▲驱动芯片工作电路结构设计示意图 近年来TDDI芯片,即显示驱动芯片和触控芯片整合的触控技术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京东方公司在2019年6月14日提出了一项发明专利,用于解决现有的TDDI芯片在轻负载模式下触控时间段内出现空闲的问题。 Omdia预计2020年LCD触控和显示集成驱动芯片(TDDI)的出货量将达到8.73亿颗。其中, 智能手机:用于智能手机显示屏的TDDI出货量将达到7.81亿颗。 平板电脑:平板电脑TDDI快速渗透,2020年预计将达到8400万颗。 车载:汽车领域TDDI市场也逐渐成熟,预计今年的出货量将达到500万颗。 ▲2020年LCD TDDI各领域出货量占比 ▲ 2020年LCD TDDI各领域出货量占比 目前全球TDDI厂家主要有中国台湾地区的联咏、敦泰、奇景、谱瑞等,韩国三星、SiliconWorks等原驱动IC厂商也加码TDDI市场,中国大陆推出TDDI芯片产品的厂商主要为韦尔股份、集创北方、晶门科技、格科微。 三、OLED驱动IC,华为入局 OLED的驱动IC目前为DDIC (Display Driver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DDIC), 主要功能:控制OLED显示面板,配合OLED显示屏实现轻薄、弹性和可折叠,并提供广色域和高保真的显示信号。同时,OLED要求实现比LCD更低的功耗,以实现更高续航。 目前高端旗舰手机搭载On-cell技术的AMOLED面板,由于AMOLED面板结构与驱动方式和LCD完全不同, On-cell模式下触控显示同时工作会产生干扰, TDDI在AMOLED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智能手机OLED DDIC 2020 年 全 球 DDIC 市 场 规 模 为 19.37 亿 美 元 ,2020~2023年CAGR 12.7%,2023年市场规模增长至27.71亿美元。其中 5G智能手机换机周期,OLED加速渗透,手机为DDIC主要应用领域,预计到2023年手机DDIC市场规模为23.87亿美元; 高端TV采用OLED屏幕后带动DDIC市场增长,预计到2023年OLED TV DDIC市场规模为1.3亿美元。 依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2021年预计AMOLED手机机型比重大幅度提升至39%; a-Si /IGZO LCD机型需求依然强劲,预计全年比重仅微幅下滑至28%; LTPS LCD机型比重则持续受到压缩,预计比重将减少至33%,但其中LTPS HDLCD机型的规模有望逐渐增加。 ▲2019年智能手机显示屏分类(%) ▲2020年智能手机显示屏分类(%) ▲2021年智能手机显示屏分类(%) AMOLED驱动IC领域,韩国公司处于领先地位,具备技术优势。其中 Samsung LSI 2020年市占率超 过 50% , 三星显示(Samsung Display)的专属供应商,美格纳次之占比达24%; Silicon Works历史上依赖于单一客户LGD,未来争取客户多元化; 中国台湾地区的Novatek(联咏)和瑞鼎科技(Raydium)是 2020年中国面板厂AMOLED驱动芯片主要的供应商,市场份额分别为7%和6%。 ▲AMOLED 智能手机显示驱动芯片2019年市场份额 目前OLED驱动IC还是以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公司为主,国内企业占比较低;依据集微网,半导体投资联盟信息,华为海思自研的首款OLED驱动芯片已于2020年完成流片,预计采用40nm工艺,于2022年上半年量产; 产能方面,由于OLED 驱动芯片主要采用40nm/28nm,韩国三星和Magnachip最先进的制程到28nm,整体代工产能偏紧的情况下,OLED驱动IC产能也受到限制。 根据 Bloomberg信息,2020年三星代工业务的60%来自于旗下S.LSI部门(自有销售,包括5GSoC,高像素CIS,DDI等);剩余的40%高通占比约20%,NVIDIA, IBM, Intel等占比剩余的20%。 依据三星电子公司公告,2021年公司代工业务将会注重先进制程,拓展下游应用包括HPC/汽车等,而S.LSI则继续聚焦于5G SoC,高分辨率CIS和DDI; 另外的OLED驱动IC玩家主要有Magnachip和 Silicon Works。 Magnachip 是全球最大的独立OLED显示驱动供应商 28nm OLED驱动芯片领先者,具备超低功耗和最小尺寸; 具备量产能力,截止到2020年Q4,公司累计出货6.81亿颗。 Silicon Works销售主要依赖于单个客户LGD,2019年开始逐渐引入中国部分面板制造商,2020年公司OLED相关产品LGD占比91%; 公司主要的产品包括TV/电脑/汽车等OLED/LCD驱动芯片以及智能手机OLED驱动IC,从制程的角度看,小型OLED DDI(12寸,28nm);低端小型LCD TDDI(8寸,65nm);大型DDIC(8寸,120-130nm)。 智东西认为,在面板领域,中国公司已经占据了LCD市场半壁江山,OLED面板也在快速追赶三星、LG等公司。不过在驱动IC上,国内占有率不足1%。好在面对这样的情况,国内有多家驱动IC企业已经加强了自研。而且,显示驱动IC的主流工艺最高的也不过28nm工艺,这些工艺国内代工厂都已经量产,着国内企业加速新产品的研发,突破高端产品,国内显示IC会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麻省理工教无人机高效避障,每秒11米飞越复杂场地
编译 | 健恩 编辑 | 高歌 智东西8月14日消息,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航天工程师设计了一个方法,可以帮助无人机找到避开障碍物的最快路线,从而避免坠毁。利用这个方法训练过的无人机穿越复杂场地的速度能比传统方法训练的无人机快20%。 当无人机快速飞行的时候,空气动力学变得复杂且无法预测,无人机本身也变得不稳定,这就导致它可能无法很好的躲避障碍物。研究人员通过将计算机模拟与现实实验的数据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出了新方法,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这项研究结果于7月29日发表在《国际机器人研究杂志(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上,论文题目为《用时最优的四旋翼飞行器机动性的多保真黑箱优化(Multi-fidelity black-box optimization for time-optimal quadrotor maneuvers)》。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2783649211033317 一、空气动力学难模拟,无人机高速飞行避障成难题 在无人机比赛中,参赛队会相互竞争,看看哪款无人机经过了更好的训练,可以快速的通过障碍赛道。但是无人机飞的越快,越容易变得不稳定,时常会撞到障碍物发生坠机。因此,如何让无人机在高速飞行的过程中有效地躲避障碍,成了研究者们想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航天工程师通过将计算机模拟与现实实验的数据相结合设计出了一种新方法,能够帮助无人机找到绕过障碍物的最快路线。 如果打算让无人机缓慢飞行,那么训练无人机绕过障碍物是相对简单的。空气阻力等空气动力学通常不会在无人机的低速状态下发挥明显作用,因此可以排除在无人机行为的建模之外。 但是在无人机高速飞行时,空气动力学的影响要明显的多,而且这时无人机更难预测并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 “在高速下,存在难以模拟的复杂的空气动力学,因此我们使用现实世界中的实验填补这些难以模拟的黑洞。”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系研究生Ezra Tal说。 二、研究者模拟数千个场景,让无人机以11m/s高速穿越障碍 研究团队的另一名研究生Gilhyun Ryou说:“当无人机飞的很快的时候,很难估计自己在哪里,并且这时无人机向控制其飞行的电机发送信号可能会出现延迟,或者可能会突然出现电压下降等动态问题,这导致无法用传统的方法对无人机的飞行进行建模。” 在过去,为了了解空气动力学如何影响高速飞行中的无人机,研究人员必须在实验室中进行许多次实验,将无人机设置成不同的速度与飞行轨迹,以查看哪种飞行模式既快速又安全,这是一个昂贵且复杂并且经常发生无人机坠毁的过程。 针对这一问题,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多保真(multi-fidelity)Bayesian优化框架,基于解析模拟和真实世界的飞行实验对飞行的可行性进行建模,评估每种飞行可能,优化飞行轨迹和飞行时间,并大大降低所要进行的实验次数。 研究人员首先将无人机在穿越障碍赛道时可能出现的行为模拟了数千个场景,每个场景都有不同的飞行路径。然后他们根据每种情况是否可行绘制了图表,根据这些图表可以快速找到最有希望成功的飞行场景或轨迹,然后在实验室中进行尝试。 “我们可以廉价而快速地进行这种低保真模拟,来查看既可行又快速的飞行路径。然后我们在实验中按照这些轨迹飞行,看看哪些在现实世界中是实际可行的。”Ezra Tal说。 研究人员将几个大型方形障碍物交错排列,以模拟无人机的飞行场景。然后他们按照模拟结果中对无人机进行编程,让无人机以11m/s的速度高速飞过整个场地。 ▲不同训练方法的无人机穿越障碍 实验中研究人员还使用经过传统方法训练的无人机当作对比,结果发现,使用新方法训练的无人机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整个飞行过程。 在一些情况下,新方法训练的无人机能够比传统方法训练的无人机快20%完成整个飞行。这是因为传统方法完全基于计算机对飞行轨迹的的模拟对无人机进行训练,无法应对高速飞行状态下的空气动力学效应。 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用新方法训练出来的无人机并非全程领先对手。在某些情况下,无人机会选择减速来应对棘手的弯道,或者会选择更加节能的飞行方式,以此来寻找机会加速实现更快地到达终点。 三、结合人类飞行员驾驶数据,研究者欲挑战更复杂场景 研究人员计划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复杂的环境进行更多实验,以进一步改进他们的方法。他们还将在实验中结合远程驾驶无人机的人类飞行员的数据,因为他们的决策可能有助于研究团队找到更快可行性更高的飞行方式。 “我们可以以人类飞行员的飞行方式为起点,从中改进我们的方法,看看有哪些人类做不到的事情可以让我们的无人机做到。”Ezra Tal说。 如果无人机变得更快更灵活,将有机会更多地用在一些需要时间的紧迫事务上,比如在自然灾害中寻找幸存者。 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学副教授兼信息与决策系统实验室主任Sertac Karaman说:“这些新算法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步,在未来或许能够让无人机实现快速地在复杂环境中飞行。” 结语:更会避障的无人机或能用于灾害救援 无人机高速飞行中实现有效避障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往往会因为无法有效避开障碍物而发生坠机。 麻省理工学院的这个新方法能够在保证无人机飞行速度的同时让无人机更好的躲避障碍,找到最优的飞行路线,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少无人机坠机事件的发生。 另外,飞行速度更快且更灵活的无人机能够应对更多更复杂的场景。随着这项训练方法的改进,或许能够让无人机在未来更好的应用于灾害救援之中,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小米和荣耀 一点面子都不给华为了
8月12日,华为P50系列手机正式开售,因为分货很少,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在华为官网,显示华为P50系列手机每周一、三、五10:08开售;在京东上,显示“稀缺货源限量发售”,8月15日10点08分限量开抢。 但多位经销商告诉燃财经,因为这是4G版本,关注度肯定没有以前5G版的华为Mate40、P40那么高,所以,销售也没有那么火爆。 “华为的5G芯片已经非常非常少了,我们都很担心,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怎么撑下去。”赵财在广东经营着一家华为的授权店,已经很多年,他表示,为了稳定经销商团队,给线下门店带来更多的销售,华为才推出4G版的P50系列手机,但消费者会做比较,因为,同样的价格可以买到性价比更高的5G手机。比如,8月10日,小米发布了推迟4年的小米MIX4。8月12日,荣耀推出了自称比肩华为P和M系列的Magic3。 根据Canalys发布的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报告,小米市场份额17%,智能手机销量超越了苹果,首次晋升全球第二。而在10日的小米手机十周年演讲中,小米集团创始人、CEO雷军还放话"三年冲上全球第一”。荣耀,尽管从目前的市场份额来看还不及小米,但在截至2021年7月底的短短3个月内,荣耀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从历史最低点的3%,跃升至14.6%。荣耀CEO赵明称,荣耀手机周销份额已经重回国内前三。 与小米和荣耀相比,在国内遥遥领先,并一度做到了世界第一的华为,就显得很失意。在赵财看来,华为现在是虎落平阳,“美国的制裁,让华为失去了统治力。华为空出来的市场,谁都想抢,比如小米和荣耀,在争抢市场时,也不会给华为留任何面子。” 8月6日,华为发布2021年上半年经营业绩,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204亿元人民币,净利润率9.8%。其中,运营商业务收入为1369亿元人民币,企业业务收入为429亿元人民币,消费者业务收入为1357亿元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上半年,华为的消费者业务收入为2558亿元,用“腰斩”形容2021年上半年消费者业务收入并不为过。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展望全年,尽管消费者业务因为受到外部影响收入下降,但我们有信心,运营商业务和企业业务仍将实现稳健增长。”与此同时,徐直军也表示,“活下来,有质量地活下来。” 推迟了4个月才终于亮相的华为P50系列手机,或许就是徐直军口中“活下去”的产品之一。 华为官方信息显示,年度旗舰手机P50系列,采用了麒麟9000和高通骁龙888两套芯片方案,但均为4G手机。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解释称,“美国的四轮制裁,限制华为的5G手机,导致5G芯片只能当4G用。但通过4G+WiFi6+AI技术,用户依然可以获得更好的功耗和通信性能体验。” 来源 / 华为官网 然而,尽管是旗舰机、是P系列的延续,但是没有5G的P50系列是还是受到了部分消费者的“嫌弃”。在知乎“2021年下半年,你会考虑购买售价4000元以上的4G手机吗?为什么?”下面,多位网友回答道,“肯定不考虑”、“不会买”,还有网友直接写道,“好家伙,P50都发布了才来做民调?” 知乎ID为“严肃的小明”的网友在上述知乎问答下写道,不买的原因很简单,4G手机确实还能用,现在来看日常使用也跟5G没啥区别。不过我花4000多买手机,肯定不只想用个一年半载的吧。假定这款手机要用两年,那么按照现在5G的发展速度,两年后不是轻松普及? 该网友还写道,关于5G我们能够想象到的都只是冰山一角。正如4G出现之时,我们只能想到更快的网络、更方便地交互,却没想象到移动互联网这颗参天大树的出现。正如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黄秀清教授说的那样:“因为我们当前的局限,可能还看不到更多的5G应用,但是未来可期。”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5G课题组组长、副研究员、博士后导师胡国庆告诉燃财经,这个时间点再买4G手机真的没必要了。5G基本已经成为了消费者换机的一个关键点,如果现在买4G手机就有一种买淘汰机的感觉。 胡国庆表示,5G在消费端的应用,部分消费者目前还感觉不出来,但并不代表所有的消费者没有体验到。以深圳为例,5G的网速实际使用速度是300-7000M之间,比4G快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另一方面,5G在很多T0 C端的应用也是在开发的状态中,所以后续肯定会带来很大的改变。5G的作用,在未来一年的时间内,也会慢慢地显现。 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分析到,目前5G手机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70%,从市场空间来看,华为P50确实空间不大。从产品端来看,没有5G的P50总给人一种“到底是买一个先进产品还是买一个倒退产品的疑虑。” 按赵财的说法,4G的芯片,华为是不受限制的,但华为并没有大量生产P50系列,因此,华为推出P50的目的,或许并不在于销量和市场占有率,而是保证手机相关技术与P系列的延续,以及留住真正喜欢华为的消费者并给他们一个好的体验。 P50无功也无过 如孙燕飚所说,没有5G功能的P50依旧有着它的追随者,只不过数量有所减少。赵财也表示,有情怀的消费者还是会买,而且,华为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大,也收获了很多忠诚度极高的用户。 一位在北京市中关村从事电子产品销售工作的人员告诉燃财经,不太清楚网上所说的“华为P50一开售就被抢购一空”的消息从何而来,但店里的情况是分货不多,前来购买的消费者也不多。 在深圳的华为消费者汪莉告诉燃财经,往年华为发布旗舰机的时候,每次来深圳机场的华为体验店都会看见三四十位消费者排队体验,但今年的人数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一。 汪莉目前在用的手机是华为P30,也曾经想过要换P50系列,但确实价格太贵了,又没有搭载5G网络,最终还是被劝退了。汪莉表示,目前来说,5G确实成为了换机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虽然购买了5G手机,也不一定会使用5G网络,但是在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还是会优先考虑搭载5G的手机。 中国通信业知名观察家、智能互联网研究专家项立刚告诉燃财经,根据目前市场的情况来看,确实5G才是旗舰手机,4G手机已经不能作为旗舰手机发布了。但华为比较特殊。 项立刚表示,一般来说,4G手机不能作为旗舰机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5G,另一方面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综合配置能力比较低。但P50系列不同。它除了被迫不能支持5G以外,其他的配置不管是搭载的麒麟9000或者骁龙888的芯片,还是它的拍照功能等,都是按照高端旗舰店的标准来打造的。 官方信息显示,在华为P50系列中,华为应用了XD Optics技术,通过计算光学技术,突破光学硬件的限制。该技术可以使图像信息复原程度做到81%,远超行业平均的60%。多位业内人士告诉燃财经,拍照技术一直是P系列的优势,这一点在P50系列中尤为突出。 “从P9系列到如今的P50系列,华为P系列已经走过了10年。”余承东表示,华为P系列开辟了华为影像传奇之路。P9系列引入多摄融合技术;P10系列带来人像镜头P20系列首创AI摄影和超级夜景;系列引入超感光传感器和潜望式长焦;系列开启华为计算影像时代。P50系列则持续打造华为影像品牌。 “不能简单地说,5G手机价格就高,不支持5G价格就必须低。”项立刚如是说道。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附近的一家华为授权店的员工告诉燃财经,虽然P50的热度比不上之前发布的旗舰机,但也还是会有华为忠实的消费者来预订。其透露,从7月30日开启预售到8月2日,3天左右的时间,单店的预定的数量就已经超过了20部。 该员工表示,尽管麒麟9000和骁龙8884G都是只支持4G网络,但大多数消费者还是想要购买搭载麒麟9000的产品。再加上货源确实不多,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抢第一批预定的原因。与此同时,该员工直言,现在更多的地区其实感受不到5G带来的速度,这或许也是消费者会选择P50的原因之一吧。 5G是不是伪需求? 其实对于5G手机是否有必要的争议一直存在。有消费者认为5G手机除了网速快一点并没有多大意义?有些地区甚至网速也没有提升。多位目前正在使用5G手机的用户就对燃财经表示,“反正我用了5G一年多,没觉得快”、“我同事也是5G手机,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我用5G手机,在有5G基站的地方确实快,但几乎遇不到”。 遇不到5G基站其实并不奇怪。根据工信部发布的2021年一季度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935万个,其中,4G基站总数为582万个,占比为62.3%。5G基站总数81.9万个。还远逊于4G基站的数量。 除此之外,虽然我国5G终端连接数已达2.6亿,也为5G应用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截止到2021年2月底,我国独立组网模式的5G网络覆盖区域也刚刚是完成所有地级市的布局。 图 / 微博@华为中国 当然,也有另一些声音认为,看待5G需要有着更大的格局和更深远的目光。同样是5G手机用户的罗熙就表示,目前从消费者端来看,5G的意义确实没有宣传得那么大,也没有传说的那么快。但5G最大的意义还是在于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车联网等商业用途。 另一位5G领域业内人士告诉燃财经,5G就好比高速公路,是基础设施。具体怎么用,是消费端的事情。不能因为消费端创新力不足,就指责5G的用处不大,没有匹配的应用当然感觉不到快。 胡国庆表示,从网速上来看,目前整个5G的速度是4G的十几倍是完全不是问题的。有一些用户感受不到,主要和地理位置有关,如信号不好、障碍物比较大。当然,还有就是5G基站确实没有被大量的建成。 与此同时,胡国庆表示,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5G的优势主要在于对未来支持的业务。如5G+4K或8K的视频,还有5G的游戏等大带宽业务。如果要4G来支持这种大带宽的业务,基本上就是卡的要死,必须要用5G支持才可以正常运行了。 另外就是未来基于5G将会诞生大量的TO C端的新型应用。就好像之前3G、4G时代带给我们大量的手机APP一样,未来5G也会诞生大量新应用。如5G消息,如果没有5G功能支持的话,用户端是无法操作的。 所以,整理来看的话,未来5G的前景还是比较好的。 对此,项立刚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其告诉燃财经,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虽然买了5G手机还依旧使用4G网络,但5G的普及是必然的。不能说5G没有价值,只是现阶段还没有体现。 除此之外,项立刚表示,不能单纯的用有没有5G来衡量P50的价值和高端程度。因为即便P50没有支持5G,其自身其他的研发技术也是在进步的。如拍照功能、手机流畅度等。而用这种体验感极强的手机满足真正喜欢华为的用户,让这些用户还能保持对华为的热度,或许才是P50真正的市场目的。 华为如何重振雄风? 2017年,根据 IDC统计,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共出货4.4亿台,华为销量超越“OV”排在第一。到了2019年,华为一整年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达到惊人的2.4亿台。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Analytics的报告显示,2019年华为(含荣耀)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达到17.6%,稳居全球前二。2020年Q2季度,Canalys发布的数据显示,华为以微弱优势力压三星,首次成为了全球出货量季度冠军。 然后在美国制裁、芯片断货的近10个月后,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数据显示,在2021年第二季度的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排名中,三星、小米、苹果、OPPO和vivo手机位列前五位。昔日世界第二、国内第一的手机品牌华为,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在榜单中不见踪影,排到“Others”一项中。 在很多人看来,华为对P50寄予厚望。然而,业界共识却是,P50不足以让华为打一场翻身仗。 项立刚透露,据其了解的情况,没有任何信息说华为P50可以有大量的、充足的供货。从市场目前的表现来说,供货肯定是不够的。就连现在芯片的量是多少,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重新抢回市场份额,肯定是不可能的。 但与此同时,项立刚表示,华为P50从诞生之初的目标就不是销量,而是“活下去”。对华为手机业务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市场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这也是为什么即使P50只有4G也不能把价格定低的原因所在,要谨防华为衰落的声音出现。“活下去”等待芯片问题彻底解决之后再崛起。 孙燕飚与项立刚的观点近乎一致。孙燕飚告诉燃财经,就其目前掌握的情况,P50并没有什么市场预期,也没有一个特别大的备货量。“活着和赚钱”是主要目的,或者换句话说P50至少不能亏本。孙燕飚补充道,不管是支撑现有的员工还是业务,或者推进自研芯片的进程,华为都需要钱。这也是荣耀能够被天价收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孙燕飚分析到,不管是iOS还是安卓,都是在经历了不断地升级之后才成为一套稳定的系统的。鸿蒙作为一套刚刚被推出的系统,未来要经历的升级迭代,肯定不亚于安卓和iOS的,因此它需要手机去做测试的,让用户去检验。而华为目前正在进行的“南泥湾的计划”,就是要在未来拥有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再加上一直维系的用户,还是会拥有一飞冲天的可能性的。手机则是构建整个生态系统最为关键一部分。 长期关注互联网及通信领域的付亮总结到,华为P50发布的意义在于,首先保持了手机品牌的活力,这是一个多年积累的无形资产,持续曝光,有利于减缓无形资产价值衰减的速度。 其次,证明了华为手机研发的专业性,保证产品研发能力不退步。如果短期内不能做手机,输出研发能力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再有就是延续了上游供应链及下游渠道的合作,尤其是推进了华为和高通在芯片上的合作。 “我们都相信华为会有重振雄风的那一天,但也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赵财表示,制造手机的能力固然重要,销售网络也不可或缺。数据显示,在2019年,华为的授权店和直营店已经达到7500家,同时还有超过35000家的销售专柜。 “以前,卖华为手机能赚钱,所以大家都抢着卖,华为手机的销量也就节节高升,也就是说,尽可能地维持原有销售网络的完整性,对于华为来说,也非常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发售P50系列手机,还是有很高的价值。
美ITC裁定谷歌侵犯Sonos五项专利 手机等或被禁止进口
图注:谷歌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4日消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首席行政法法官查尔斯·布洛克(Charles Bullock)周五初步裁定,谷歌公司侵犯了Sonos公司的5项专利,涉及智能音箱和相关技术。这一决定可能会导致谷歌面临进口禁令。 布洛克在其简短裁定中并未解释为何谷歌销售的产品侵犯了《1930年关税法》,也就是《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律旨在防止不公平竞争。 布洛克的这一裁定只是初审,还需要ITC全体委员的复审。ITC网站显示,复审时间定在12月13日。 Sonos对于周五的初步裁定表示满意,认为这确认了谷歌的“公然侵权行为”,促使公司更努力捍卫技术不被更大规模的对手滥用。Sonos一直试图阻止谷歌从中国进口家庭智能音箱、Pixel手机以及其他产品。Sonos股价在周五盘后交易中大涨11.4%。 谷歌尚未置评。谷歌此前表示,在双方的多年合作中,Sonos不断寻求帮助,公司最终把Sonos的产品整合到了Play Music服务和谷歌助手软件中。 ITC案件只是双方一系列诉讼的一部分。监管文件显示,谷歌和Sonos在美国加州、得州、法国、德国以及荷兰都提起了诉讼。(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荣耀这次的发布会 真的做了台配置拉满的手机
北京时间 8 月 12 号晚上,荣耀召开了新品发布会,托尼也受邀参加了这次的线上发布会。 荣耀这次发布的东西也不少,分别是旗舰机型 Magic3 系列、荣耀 X20 、平板电脑 V7 Pro 和荣耀手表 GS3 。 其中最受关注的产品自然就是 Magic3 系列了,而此时距离 Magic2 发布已经过去了三年。 说来也巧,小米 MIX 系列也是隔了三年才发布,看样子今年大家是都攒了大招? 话不多说,托尼今天就来带大家看看这次荣耀发布会的产品吧! 首先就是荣耀的旗舰机型 Magic3 系列,这次的 Magic3 有标准版、Magic3 Pro 和 Magic3 至臻版三款机型。 正面屏幕这个硕大的 “ 药丸 ” 乍一看确实和华为 Mate40 系列有些相似,而 Magic3 全系列采用的都是这块 6.76 寸、分辨率 2772 x 1344 、120Hz 刷新率的屏幕 。 但再看第二眼,Magic3 的背面还是有所区别的,Mate40 系列的背面是一个圆环,摄像头都在四周,而 Magic3 则是一个 “ 环中环 ” ,因为中间还有一颗摄像头。 其中 Magic3 相机模组左上角的是 5000 万像素广角镜头,右上角是 6400 万像素黑白摄像头,中间则是超广角镜头。 至于下面那两个,其实不是镜头,分别是激光对焦传感器和 Flicker 传感器。。。 而 Magic3 Pro 的布局则有些不同,上面两颗分别是 100 倍潜望式长焦镜头和 dTOF 激光对焦系统,中间从左到右分别是超广角、黑白和广角镜头,多光谱色温传感器和 Flicker 传感器则放在了闪光灯位置。 其中 Flicker 传感器能够抑制拍照时产生的频闪,而多光谱色温传感器能够还原出真实的色彩,这也是 Magic3 系列主打的色彩风格。 但托尼比较疑惑的是为啥 Magic3 Pro 要把黑白镜头放在中间,把主摄放中间不好吗。。。 不过 Magic3 系列的影像最大特点并不是硬件,而是软件调教。 Magic3 系列是世界上第一款通过 IMAX ENHANCED 认证的手机,这个认证还是挺意外的,因为别的手机都是和相机品牌合作,荣耀这次也算是不走寻常路。 托尼其实挺好奇的,因为 IMAX 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格式,它的特点就是银幕更加明亮,画面更加清晰,最重要的是 IMAX 的银幕非常巨大,很适合看特效大片。 而这个认证和我们关系最大的一点,就是荣耀联合专业的电影制作人员设计了 8 种电影风格 LUT ,可以简单理解成是滤镜。 不会调色?没关系,你直接套用大佬的滤镜就完事儿了。 如果你是专业玩家的话,Magic3 这次也提供了专业的视频格式 10bit Magic-Log ,并且这种格式和行业上其他的 Log 是相似的。 在性能方面,Magic3 依旧是骁龙 888 处理器,而 Magic3 Pro 则是继小米 MIX 4 之后第二款官宣采用骁龙 888+ 的手机。 Magic3 和 Magic3 Pro 都有 4600mAh 的电池和 66W 的超级快充,而 Magic3 Pro 在这个基础上还有 50W 无线快充,电池容量和充电速度都还不差。 另外,Magic3 Pro 做到了 IP68 级别的防尘防水,这是明示大家可以拍摄水下 Log 视频吗? 价格方面,Magic3 8GB + 128GB 售价 4599 元,8GB + 256GB 售价 4999 元;Magic3 Pro 8GB + 256GB 售价 5999 元,12GB +256GB 售价 6299 元,12GB + 512GB 售价 6799 元。 托尼觉得 Magic3 Pro 的价格其实是有点贵的,但还有一款价格更高的 Magic3 至臻版。。。 Magic3 至臻版采用了超曲纳米微晶面板,这种材质要更加耐摔,但是工艺和造价也跟着水涨船高。 机身背部则采用了纳米微晶陶瓷材质,要经过 54 道工序和长达 23 天的雕琢才能最终制成,背部的纹理则是用 20 微米的激光雕刻而成的。 但这个六边形的相机模组造型,我好像在哪见过啊。。。 这波啊,这波是致敬经典。 Magic3 至臻版的相机硬件相比 Magic3 Pro 又有了一定的升级,其中超广角镜头从 1300 万像素升级到了 6000 万像素,拥有 7P 光学镜头和 126 度的视野角度。 广角镜头则在 5000 万像素的基础上把 IMX 766 传感器升级成了 IMX 700 传感器,它拥有 1/1.28 英寸的大底和 7P 光学镜头。 同时 Magic3 至臻版的 ISO 感光度达从 204800 升级到了到了 409600 ,能在暗光场景下拍出更清晰明亮的照片。 Magic3 至臻版只有 12GB + 512GB 一种配置,售价 7999 元。 发布会上还公布了 V7 Pro 平板电脑,荣耀针对平板的操作场景进行了一些优化,比如是个平板就有的底部 Dock 栏,能够快捷操作的侧边呼出栏,以及分屏应用等等。 V7 Pro 用了一块 11 寸的 2.5K 分辨率屏幕,具备 120Hz 刷新率,同样通过了莱茵护眼认证,并且配备了 4 个超线性大振幅低音炮,支持 DTX: X Ultra 专业音效。 而对于最近很流行的多屏协作功能,荣耀也都给安排上了,手机和平板电脑之间的写作更加方便,这个之前在鸿蒙系统也见到过。 V7 Pro 的电池容量为 7250mAh ,发布会上表示它能够做到 10 小时的视频剪辑、14 小时的日常办公或者 37 天的超长待机。 发布会上也推出了荣耀 Magic-Pencil 2 触控笔,它有 4096 级的压感和 8ms 的延迟,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磁吸。 嗯,感觉自从 iPad Pro 能把笔吸在上面之后,全世界的平板电脑都开始这么做了,但确实很方便。。。 当然,悬浮键盘也少不了,懂的都懂。 但托尼最感兴趣的其实是 V7 Pro 采用的处理器 —— 联发科讯鲲 1300T 。 托尼印象里从来没听说过这枚处理器,它采用 6nm 制程和 A78 架构,同时内置 5G 模组,这让托尼还挺好奇它的性能的。 价格方面,V7 Pro 6GB +128GB 2599 元,8GB +128GB 2799 元,8GB + 256GB 3299 元,8GB +256GB 5G 版本 3699 元。 Magic-Pencil 2 的价格为 499 元,悬浮键盘售价 799 元。 荣耀手表 GS3 也来了,这是荣耀第一款搭载 “ 8 通道心率 AI 引擎 ” 的智能手表,能够更精准地监测心率。 但发布会上只是展示了一下,并没有发售。。。 而正当公布价格之后,托尼以为发布会要结束时,没想到荣耀还来了一个小小的 One More Thing —— 主打 2000 元价位的荣耀 X20 。 荣耀 X20 的屏幕有着高达 94.4% 的屏占比,搭载一块 6.6 寸的 120Hz 刷新率屏幕。 荣耀 X20 背部的三颗摄像头分别是 6400 万像素主摄像头、景深镜头和微距镜头,有一说一,你这个三摄有点凑数啊。。。 电池方面则是 4300mAh 的电池配上 66W 快充,处理器则采用了联发科天玑 900 。 售价方面,6GB + 128GB 1899 元,8GB + 128GB 2199 元,8GB + 256GB 2499 元。 到这里,荣耀的发布会基本上就结束了,占大头的仍然是 Magic3 系列。 看得出来,荣耀这次确实是在 Magic3 系列上面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 Magic3 至臻版的配置基本上已经拉满了。 托尼在这里附上一张 Magic3 系列的配置一览表,差友们可以戳大图看一下自己关心的配置。 要让消费者改变一个品牌的印象是很困难的事情,比如小米就花了很大功夫才冲击高端市场, 荣耀要走的高端之路同样不会轻松。 托尼也很好奇 Magic3 系列的实际上手体验究竟怎么样,尤其是在影像方面,它到底能不能和一众旗舰机正面刚一波。 另外说个题外话,希望国内厂商的发布会适当缩减一下时间,像是最近的小米和荣耀动不动就快三个小时了,我们每次都要憋好久的尿。。。 这方面确实要向三星学习一下,一个小时发了四五款新品,干净利落而且高级感十足,发完新品直接战术撤退。 对了,要是差友们对 Magic3 感兴趣的话,托尼应该会在晚些时候奉上测评,到时候大家拭目以待吧! 撰文:百威 编辑:面线 图片资料来源: 荣耀官网
苹果曾经是用户隐私保护狂 如今却成了偷窥狂?
长久以来苹果公司一直将保护用户隐私作为公司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并且我相信,苹果对于用户隐私的保护工作是每一位苹果用户都有目共睹的。甚至说苹果对于用户隐私的保护稍微有那么一点过头了。还记得在2015年,某个恐怖分子被美国当局击毙,但是当FBI想要查看恐怖分子手中苹果手机内容的时候却遇到了重重困难,为此FBI找到了苹果公司,希望能获得苹果公司的帮助来查看手机当中的内容,但是苹果公司却表示,我们不能让你们(FBI)查看死掉的恐怖分子手机当中的详细内容,我们要保护每一位用户的隐私。 并且苹果也一直把用户隐私保护作为自己宣传时的一个重点内容。在2020年9月份的时候,苹果甚至还发布了一个广告——Over Sharing(过度分享),来向广大消费者介绍iPhone的隐私保护是多么的厉害,视频描述了人们尴尬地与陌生人分享他们的个人信息,例如信用卡号,登录详细信息和网络浏览历史记录。苹果表示:“有些事情不应该共享。”“这就是为什么 iPhone 旨在帮助您控制信息并保护隐私的原因。” 广告截图 苹果一再认为用户隐私是一项“基本人权”,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在2019年CES展的时候,苹果甚至包下来了一个酒店的巨幅广告位置,在广告上写着“What happens on your iPhone stays on your iPhone”(在你iPhone上面发生的事情只会留在你的iPhone上面),以此巨幅的广告表达苹果公司对用户隐私的重视。 你看到这里是不是就会感觉到苹果对于每一位用户隐私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比某些安卓手机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下载一个简单的点外卖APP就会向你索要38项用户权限,甚至还要识别你的身体活动,看到这里我一个安卓用户实名羡慕苹果对于用户隐私的重视程度了。但是这样的重视程度会一直持续下去吗? 权限之多,一页放不下 答案是不会的,就在前几天苹果公布了一项新的技术,这项技术打破了其一直在坚持的所谓的重视用户隐私。苹果于近日发布了一项全新的用于扫描检测“儿童性虐内容(Child Sexual Abuse Material)”的端侧工具,那什么是端侧扫描呢,意思就是扫描工作将在用户设备上完成。为了完成“儿童性虐内容”的检测,iOS与iPadOS将搭载一项最新技术,这项技术可以使苹果检测在各类苹果设备上面接收、保存或者发送的照片提取哈希值,然后苹果会用提取到的哈希值和“全国失踪和受剥削儿童中心(NCMEC)”和其他儿童安防组织提供的已知儿童性虐图像的哈希(散列)数据库进行比对,以此来验证某些照片或者图片是不是属于儿童性虐内容,苹果表示这个数据库将被转为一组不可读的散列,安全地存储在用户的设备里,之后在用户设备之中进行比对。并且,当用户在iMessage 上收到或者发送照片时,系统也会对照片完成监测工作,如果系统认为这张照片属于露骨性照片时则会模糊处理,iMessage会警告儿童,并再次确认儿童是不是想继续浏览或者发送露骨性照片。除此之外,儿童再次预览或者发送露骨性照片,APP还会自动通知家长。 美国苹果官网截图 你看到这里是不是会觉得,嗯!这些检测都是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着想啊,而且检测工作都是在本地完成的,这跟用户隐私有什么关系呢?上面这些内容看起来还算是正常,不急,我们继续往下看。同时在苹果的介绍中还可以发现,苹果也会使用类似的算法对用户发送到iCloud上面的照片进行检测,在上传到服务器之前,会给文件进行一连串的加密工作。如果上传到iCloud照片完成哈希值的比对之后,认为照片存在儿童性虐内容的话,苹果的服务器就会对照片进行解密,并且由人工进行查验。 有专家认为,尽管苹果提议CSAM方案的初心是好的,且针对此类违法行为的打击是绝对正义的。但是这一整套方案绕过了原本旨在加强用户隐私的端到端加密方案,并且在方案之中还是引入了一个后门,可能会存在严重的安全和隐私风险。虽说最近苹果相关负责人多次声明,CSAM方案不会导致其软硬件留下后门,并且会防止政府过度干预和滥用,但是对于用户来说只要这项技术实装,多少都会让自己不放心。 苹果将在不远的将来偷偷的“欣赏”你系统里面存储着的照片,并且最近有关于这项新技术的讨论越来越多,但是绝大多数的讨论都是围绕着用户隐私还是不是苹果最重视的事情。之前说的什么“What happens on your iPhone stays on your iPhone”恐怕将会成为广大苹果用户心中最美好的愿景。 哦对了!还有一点你必须要知道这项新技术将在iOS 15系统中首发,尤为重要的是这项技术目前只会在美国国内上线,对于咱们国内消费者来说没有这么多需要担心的。
三星Galaxy Z Fold3 5G是如何做到防水的
IT之家 8 月 13 日消息 在本周早些时候的 Galaxy Unpacked 活动中,三星推出了其最新的可折叠智能手机 ——Galaxy Z Fold3 5G 和 Galaxy Z Flip3 5G。 这两款手机均采用更坚固的 Armor 铝制框架、更好的可折叠显示屏保护膜以及 IPX8 防水认证。折叠屏手机也能防水,这一功能让许多网友惊叹于三星的技术实力。 今日,外媒 The Verge 在一篇文章中揭露了三星两款折叠屏新机是如何做到 IPX8 防水的。 首先,三星为铰链开发了一种“特殊的润滑剂”,可以“非常好地粘附在设备中的所有小部件上”。这种润滑剂可保护铰链中的所有组件免受腐蚀。对于可折叠显示器,三星则使用了压敏胶(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对其进行密封。采用这两项措施,即使水进入 Galaxy Z Fold3 5G 或 Galaxy Z Flip3 5G,它也会在屏幕和手机两部分机身之间流动,而不会造成任何损坏。 ▲ Galaxy Z Fold3 5G 铰链中的尼龙刷 此外,三星还开发了一种厚的双面胶来密封折叠部件中的所有开孔,可以让屏幕在折叠和展开时稍稍移动,同时防止水进入该部件。 ▲ Galaxy Z Flip3 5G 中的双面胶 ▲ Galaxy Z Fold3 5G 中的双面胶 最后,为了防止连接手机两部分的线路被水腐蚀,三星使用了“固化垫片(cured in place gaskets)”。这些垫片比普通橡胶垫片更加灵活,允许线路进行更大幅度的移动,同时使线路能够防水。 ▲ Galaxy Z Flip3 5G 中的固化垫片 不过,外媒表示,这些防水设计将使 Galaxy Z Fold3 5G 和 Galaxy Z Flip3 5G 更难维修,这也是为了 IPX8 防水要付出的代价。 IT之家了解到,三星 Galaxy Z Fold3 5G 和三星 Galaxy Z Flip3 5G 在国内开启了先行者计划,Galaxy Z Flip3 5G 尝鲜版将在 9 月 2 日开始发货,Galaxy Z Fold3 5G 全款排队订单将在新品上市日起陆续发货。
特斯拉为什么能一直降价?
有人打趣,特斯拉国产化带来的「鲶鱼效应」已经朝着「鲨鱼」进化。 不久前,特斯拉 Model 3 标准续航升级版再度降价,下调 1.5 万元,调整后的价格为 23.59 万元(补贴后起售价)。相比两年前,国产 Model 3 正式开卖的 35.58 万元售价近乎腰斩。 去年,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看到 Model 3 在一线城市持续攀升的销量,对特斯拉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搅动,曾用「灭顶之灾」来形容。 特斯拉每一次大降价,总有特斯拉车主聚集在门店拉横幅要维权;新用户也将会不会降价作为购车的一大考量,自嘲「都不容易。」 相比于友商,特斯拉电动车能「一降再降」的原因是什么,其背后的逻辑又是怎样的? 一再降价,为什么? 资本市场对于特斯拉态度的转变来自 2018 年,特斯拉走出「产能地狱」,交付不断创新高,实现持续盈利,股价也跟着起飞。对于每一家车企来说,产能是活下去的资本,销量是终极目标。 国产 Model Y 上市被认为是特斯拉发力中国 SUV 市场,补齐产品线的一个动作。据 CIC 报告,从 2016 年到 2019 年,中国 SUV 销量以 1.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渗透率从 38.9%增加到 45.4%。从 2020 年到 2024 年预计将以 3.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 2024 年将达到 49.2%的渗透率。 今年以来,Model 3 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并不稳定。根据乘联会数据,4 月的月销售量(交付量)6438 辆,与 3 月相比,下降了 74%。对此「惨淡」的销量,李想认为这是产线调整的影响,「下个月 Y 又是第一了。」 如其所料,Model Y 在 5 月销量为 12728 辆(位于第二,领先 Model 3)。换言之,特斯拉试图将 Model Y 打造成 Model 3 之后的另一个「爆款」。 2021 年开年,国产 Model Y 更是开售就降。国产 Model Y 长续航版起售价为 33.99 万元,Model Y Performance 高性能版起售价为 36.99 万元,分别比早前公布的 48.8 万元和 53.5 万元下调 14.81 万元、16.51 万元。价格优势吸引下,Model Y 销量增长迅速。数据显示,特斯拉用了 5 个月在中国市场销售 34557 辆 Model Y,这一数字超过 Model 3 的 3.08 万。 令人意外的是,特斯拉 7 月在中国销量降至 8621 辆,其中 Model 3 6477 辆,Model Y 2144 辆。较 6 月份下跌近 70%。单单从这一数据,是否意味着特斯拉正在失去中国这个最大市场? 答案不然。 对于这个数据,马斯克在 Twitter 上说,这个季度前半季为出口努力,后半季为本土市场(中国)努力,当然也受到芯片供应链限制的影响。 根据乘联会数据,7 月上海工厂出口量突破 2 万辆,环比增长 385%。算上出口量,由中国制造的特斯拉整体销量与上月无差。特斯拉曾在今年 Q2 电话会上表示,美国市场需求强劲,考虑全球平均成本优化,上海工厂已经成为主要汽车出口中心。此外欧洲市场需求超出供应水平,但在柏林工厂投产之前,会扩大向欧洲出口规模。 7 月 8 日,国产 Model Y 标准续航版开启预定,起售价为 27.6 万元。随着 8 月、9 月开始交付,Model Y 在国内的销量或将迎来反弹。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采访中表示,「无论是降价还是推出低价车型,特斯拉必然是要将国产车型的价格降到 30 万元内,因为这样才能享有补贴,吸引消费者购买,最后都是为了冲量。这已经是特斯拉的常用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反观国内新造车企业,7 月小鹏和理想刷新各自的月交付记录,均首次突破 8000 辆。新造车厂商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逐渐缩小与特斯拉的差距,后者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埃隆·马斯克曾在 2020 年 Q2 电话会上说,「特斯拉价格还不够亲民,想让更多人享受科技带来的福利。」通过降低单车利润,提高出货量,基于庞大的用户基数,特斯拉后续可以在软件和服务上探索更多可能性。 比如知名分析师、Loup Ventures 联合创始人人吉恩·蒙斯特认为,十年之后,FSD(完全自动驾驶)每年带来的营业利润将超过 1000 亿美元,光是这项服务的市场价值就将达到 8500 亿美元。同时更多用户提供更多测试数据,数据通过计算转化成为对车辆的决策和控制,进一步完善 FSD。 「第一性原理」的践行者 拿国产 Model Y 来说,甚至出现车还没交付就已降价的现象。在正常的交易逻辑里,供过于求才会降价。对此,蔚来汽车 CEO 李斌曾表示,特斯拉是按照成本定价,成本下来就降价了。 电动化导致汽车成本发生重构。纯电车成本结构中,电池成本最高占到 38%。Model Y 标续版搭载的是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和单电机,长续航版 Model Y 搭载的是 LG 提供的三元锂电池和双电机。 磷酸铁锂电池在成本上比三元锂电池低 20% 左右。Model 3 在去年 10 月的那次降价主要也是因为车内电池由三元锂换成了磷酸铁锂。 特斯拉上海工厂航拍 | 视觉中国 另外,国产特斯拉降价也是零部件国产化的过程。根据平安证券在去年 10 月份的报告,Model 3 的国产化率接近 70%,国产化率较高的部分主要集中在车身底盘、内外饰等传统零部件以及汽车电子中的硬件部分。 过去一年,特斯拉在电机、电控等核心零件进行了国产化。零部件降价给 Model 3 带来 1.5 万的降价空间。平安证券曾经预计,不同版本的 Model 3 在实现 100% 国产化后会比美版的成本低 23%-29%。 上述分析师吉恩·蒙斯特也认为,在中国制造一辆电动车的成本是特斯拉平均成本的 1/3,当前 Model 3 标续版的物料成本价仅为 13 万元,再加上 6 万元的结构成本,Model 3 的总成本仅为 19 万左右,这意味着国产特斯拉仍有下调空间。「特斯拉未来十年在中国的价格都将比世界其他地区低。」 这也意味着特斯拉降价能力的背后,核心是成本控制。特斯拉在成本控制方面确实有自己的一套。比如工厂自动化程度高,源于马斯克对于工厂的理解是「生产机器的机器」。 相比 Model 3 价格「阶梯式」下降,Model Y 被认为很有可能一步到位,据悉 Model Y 与 Model 3 已实现了零部件上的共享,共享率达到了 75%。也就是说,Model Y 生产伊始,零部件的国产化程度就高,整车降价空间也多。 特斯拉正将中国供应链的红利最大化。出口是一个表现。另外反映在财报中,带动公司整体毛利上涨。Q2 财报显示,特斯拉总毛利为 24.1%,去年同期为 21.0%;汽车业务毛利为 28.4%,去年同期为 25.4%,环比 Q1 的 26.5% 也有上升。 当前特斯拉凭借国产 Model 3 和 Model Y 两款车型,切入 20-40 万元的乘用车市场。去年,李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毫无疑问,国产 Model Y 将与蔚来旗下的 ES6 和 EC6 直接竞争。」 与 Model 3 一样,Model Y 也形成了不同价位的产品矩阵,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Model Y 也将冲击包括燃油车在内的整个汽车市场。 比如年初 Model Y 降价时,崔东树认为,特斯拉 Model Y 与奥迪 Q5、奔驰 GLC、宝马 X3 的竞争关系会有明显的变化,Model Y 的价格相对具有一定的优势,会吸引更多的豪华车消费群体。有分析师认为,Model Y 标续版降价 7 万(对比长续航版),甚至会对十几万的油车造成冲击。 特斯拉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掠夺和对燃油车市场池水的搅动,是过去几年在产能上的积累,技术能力上的完善,以及品牌影响力扩大的「外化表现」。 维持特斯拉运转的核心是销量,如何加强供应链带来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进而创造降价空间覆盖到更广的人群,也许是解决那个核心问题的最优路径。这也是马斯克坚持的「第一性原理」,在这个全球最知名电动车品牌上的体现。 责任编辑 靖宇
市值蒸发100亿美元 “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怎么了?
作者 | 行者 编辑 | 蛋总 出品 | 子弹财经 号称“自动驾驶第一股”的图森未来,在8月5日发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 这是其上市后发布的第一份财务报告,也是资本市场考验图森未来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依据。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图森未来拥有现金和现金等价物14.9亿美元,其中通过IPO筹集的资金即超过10亿美元,远高于去年同期的2157.5万美元。 这给了一些投资人信心,其中美国股市的ARK基金连续4个交易日买入图森未来,似乎显示着美国投资人对图森未来的前景极度看好。 关键就在一个月前的7月7日,北京图灵智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这意味着图森未来在国内的造车项目正式启动。 因为在美国已经有了几千公里的运营经验,图森未来在国内造车项目一经公布,就引发了很多媒体和行业人士的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在卡车领域的自动驾驶,图森未来是离成功最近的那一个。 然而,随着最新的中报发出之后,很多细节的披露让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图森未来似乎不太像一个成熟的公司。 1、看似利好实则利空的财报 财报数据显示,图森未来在2021年第二季度实现营收148.2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463%;今年上半年累计实现营收242.6万美元,同比增长365%。 对于这些亮眼的数据表现,图森未来认为主要是自营车队和合作伙伴车队的商业利用率显著提升带来的结果。 此外,不出意料的是图森未来的亏损额进一步扩大。 财报数据显示,其2021年六个月运营亏损5.06亿美元,而上年同期运营亏损为5384.5万美元;净亏损则达到5.02亿美元,远超去年同期。 在带来亏损的原因中,除了运营规模增大导致的相关成本上升外,图森未来的研发费用、营销费用、一般及行政费用均有上涨。 其中,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45%至7589.1万美元,营销费用同比增长328%至104.1万美元,而一般及行政费用同比增长715%至4242.5万美元。 对此,图森未来表示,通过加快研发方面的投入,有助于扩大公司在L4级自动驾驶卡车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目前,公司研发团队总人数超过千人,环比增长23%,占到总人数的八成以上。 而在投资人都关心的具体运营数据方面,截止2021年6月30日,图森未来在全球拥有约70辆自动驾驶卡车;累计道路驾驶里程达到460万英里,环比增长26%,相比去年同期已有约三倍的增长,其中营运里程达到88万英里,是去年同期水平的4倍;公开专利数为318个,环比增长14%。 (图 / 图森未来官网) 在整个财报的最后,图森未来对2021年的业绩进行了展望,预计全年实现营收500万到700万美元,会逐渐搭建起自身产品的框架,为接下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然而,在财报发出后,资本市场的反应有别于以往中概股发布利好财报后的反应。截止8月12日收盘,图森未来的股价约为32.46美元/股,较早前IPO发行价跌幅为22.25%,较今年6月30日79.84美元/股的累计跌幅为59.87%。 这也意味着,图森未来的股价在过去1个多月的时间内已然“腰斩”。 与之对应的是,图森未来的市值也从约167亿美元的高位跌至67亿美元上下,相对减值约100亿美元。其中,图森未来创始人、董事长陈默持有7.6%的A类普通股,身价相对缩水7.6亿美元左右。 那么,为何资本市场不再看好图森未来?它的商业模式到底有没有发展潜力? 2、看不出前景的模式 由于图森未来只是把很小一部分股票放到市场上交易,因此只要有一些内部人士和机构的小规模买入,就能把其股价推高。 “从上市到现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图森未来的股价跌了超过50%,这也就意味着这家公司很多传统的投资人已经在大肆地抛售股票。”香港知名投行分析师林曦对「子弹财经」表示,这种行为背后一定是股东资金的大量出逃。 “当然,这种表现也已经引发了美国几家做空机构的关注。”林曦认为,凡是不正常的交易都会被很多股市有心人看到眼中,而在美国这种允许做空的市场里,这就成为做空机构很好的“靶子”。 “当下图森未来股票腰斩的背后,到底有没有做空机构推动的影子,这真不好说。我个人感觉在图森未来的中报发布后,原有股东抛售的倾向愈加明显,原因就在于,经过半年的培育和发展,图森未来当下的业务依然没有很成型的模式。”林曦补充道。 首先,虽然图森未来的收入突破了去年52万美元的限额,半年达到了242.6万美元,但为了实现这242.6万美元的收入,这家公司投入的营收成本,也就是单独为实现这些收入所支付的成本,超过522万美元。 这意味着这家公司几乎要支出1.9美金的成本,换回1美金的收入。这能看出图森未来在邀请客户支付现金使用其自动驾驶技术时,还要向客户提供大量的补贴,这在正常的商业世界中是无法想象的。 毕竟这种“赔钱赚吆喝”的行为,只有在特定的商业需求下才会出现,比如为了上市而冲击营销收入,或者为了融资而做好看的财务报表等等。 但这不是常态,也不可能引发投资人对一家公司发展前景的畅想和确认。 其次,图森未来从上市至今一直大力宣传的、号称“颠覆整个运输行业”的“AFN运营网络”其实并没有成熟。 根据之前图森未来的宣传以及上市IPO文件显示的信息,这个将卡车生产商、物流商、货主以及一切参与物流行为的从业者都聚集在一起,利用图森未来自动驾驶技术所串联的商业网络,是图森未来在长途货运领域推崇的下一代商业模式。 据「子弹财经」观察,从上市IPO申请书开始,图森未来就不断地强调,这个网络已经成型并且成熟,而且有很多知名的公司加入其中。 然而,在最新中报的最后注释中,图森未来自己承认,目前这个网络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业务和商业行为发生。 这就显得异常尴尬。 第三,基于AFN无人驾驶货运网络,图森未来设计了两个盈利模式。第一类为承运人通过购买图森与OEM厂商合作打造的L4无人驾驶重卡,并按照一定的费用订阅服务,包括自动驾驶软件、无人驾驶运营监控系统、高清地图支持和服务保修等功能。第二类为图森未来运营自有的无人驾驶车队,为物流企业客户提供运力服务。 问题是,被图森未来寄以厚望的第一类服务,目前也只是一个想法,因为正式的L4自动驾驶无人重卡要在2024年才可能下线交付使用。 而第二种运营车队的情况,目前图森未来所有的500多万美金收入,都是从这种模式上获取,但根据相应的数据推算,图森未来的卡车数量并不多,将来所能拓展的运输收入水平也不高。 财报数据显示,图森未来在2021年截止6月30日之前为自有卡车投入的资金,大概在1367万美金左右,根据12万到15万美金标准重卡的价格,图森未来差不多拥有70-80辆的自营卡车。 图森未来也承认自己向其他卡车公司租赁卡车提供短途运输业务,但根据现有的财务数据可以推算,这部分的规模也并不大。 那么,这种水平在美国卡车运输市场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 全美最大的卡车租赁公司Ryder,其核心业务就是自营车队帮助客户运输相应产品,与图森未来现在的自有车队业务重合。根据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显示,Ryder在全美的运输车队重型卡车超过24万辆,专职司机超过8100名。 “所以,现在图森未来的商业模式,在所有投资人眼中几乎不值一提。”林曦对「子弹财经」坦言,在他看来,图森未来股价还有下降的空间,“因为一家连商业模式都谈不上稳定和可持续的公司,股市的投资者不会给它太多的关注。” 3、确认不了的技术 事实上,图森未来一直以来引人骄傲的,就是其宣称已经正式使用的卡车自动驾驶技术。甚至这次中报发出之后,这家公司还曾表示因增加近1000人的技术研发团队,才使得研发费用高涨,这也是造成亏损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若仔细分析图森未来的财报就能看到,关于这家公司的技术合理性和发展潜力,目前可能还让外界有所质疑。 一方面,图森未来在后面财报注释中明确承认,自身技术的核心是来自于开源软件和平台,绝大多数的算法也是依据于这些软件和平台的案例,以及之前在深度学习中AI系统所产生的内容而来。 虽然图森未来并没有公布自身所使用的开源平台和软件到底有哪些,但整个行业内无外乎就是百度的阿波罗、以及谷歌和微软相应的自动驾驶开源平台。 因此,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卡车自动驾驶技术,到底有多少是图森未来自己的技术,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可以确认的是,图森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之中算法是最核心的,开源平台带来的深度学习能力,是以其为基础。 另一方面,图森未来看中的L4自动驾驶卡车,目前还是一个存活在纸面上的东西,关键它并没有造车的相应技术和工具,只能过度依赖合作伙伴。 据了解,图森未来挑选的是美国三大卡车巨头之一、现在已经被大众收购的Navistar来帮其生产L4自动驾驶重型卡车。有意思的是,最新财报显示双方虽然宣称是“合作开发”,但实际上研发费用都由图森未来自己承担。 数据显示,为了这款车的研发制造,图森未来要在12个月内向Navistar支付1000万美金的研发费用,截止6月30日,图森未来已经支付了800万美金。 这看起来不像是与重型卡车公司共同研发新型卡车,反而像从这家重型卡车公司订购相应规格新型卡车的合作。 这也就意味着图森未来与Navistar合作中间的独立性比较差,同时也让资本方对其将来出售这款卡车所获得收益分成方面的比例表示怀疑。 值得一提的是,财报数据中显示出一些细节,也可以跟资本方的怀疑相互印证。 图森未来表示,目前这款L4级别自动驾驶卡车已经预定出超过6500辆。当然,它也在风险中提示,这些订单有可能随时取消。但问题是,预定款项并没有出现在图森未来财务报表收入任何一栏中。 这很可能意味着,车辆的制造和预定全都是由Navistar负责,图森未来或许只在未来可以形成的销售中获取少部分的分成。 但从这个角度说,这辆寄托了图森未来很大期望的自动驾驶卡车,到底有多少技术属于图森未来,还是一个未知数。 4、不该上市的企业? “当下,很多华尔街投行对这家企业并不看好。”美国瑞银的分析师Tom Lee对「子弹财经」表示,现在通过财报能看出这家公司是一个极其早期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模型,离真正能在市场中得到检验还差得很远。 在他看来,这种公司本不应该匆忙上市,“应该继续磨练技术和寻找商业模式,最起码让商业模式固化并真正产生效益之后,再从资本市场融资比较合适。” 通过他的介绍我们发现,在2019年WeWork上市遇阻事件发生之后,华尔街对新兴科技企业有了重新的定义,而这种逐渐被投行广泛认同的趋势出现,已经让投资人对科技独角兽的认知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9年9月,华尔街著名分析师Ben Thompson在其官方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当前资本市场转变发生的原因和已经出现的苗头。 在他的文中指出,华尔街其实已经受够了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商业模式都“牛出天际”、但在经营中却亏到底的“独角兽公司”。他认为WeWork的事件表明,整个资本市场已经转变了对于这样企业的认知。最起码,以往那些胡乱给企业打上“独角兽”标签的投资人,现在在国际资本市场没有了声音。 这篇文章在业内的影响很大,如今在投行眼中,不管是新经济还是旧模式,能盈利的就是好公司,而能稳定盈利的就是好模式。因此,很多华尔街投行看上市公司时,开始将“盈利指标”而不是“收入指标”作为评估一家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此外,投行对于一家企业是否为“新经济企业”的判断也越来越严苛。这说明,国际投资市场已经对那些业务模式看起来很美好、收入在不断增长但亏损也在不断增加的企业,感到了厌烦。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一家企业的健康生存是跟它的盈利水平相关。挣不到钱的企业,本身就有不健康的地方——要么是管理机制,要么就是运营模式。 “资本市场风向的变化,与其说是改变不如说是回归到对于一个企业判断的基本常识。”Tom Lee对「子弹财经」表示,他认为图森未来这样的公司,现在股价腰斩市值下降100亿美元,背后就是华尔街独角兽概念的变化所引发的。 换个角度来看,这对图森未来的生存发展也是有好处的,毕竟资本市场给出的真实反馈,也能帮助企业认清商业模式和运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尽早找到破解方案,这样图森未来才可能拥有更光明的未来。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印度支付宝”冲刺IPO 去阿里化成最大挑战
Paytm庆祝会(2019年),中间两位为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Paytm创始人维贾伊 与蚂蚁集团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印度版支付宝”Paytm,迈出了上市脚步。 印度证监会官网最近披露的Paytm招股书显示,Paytm拟筹资1660亿卢比(约144亿人民币、22.3 亿美元),包括发行价值830亿卢比的新股,以及830亿卢比的销售要约。 这一规模IPO,将使 “印度版支付宝” 成为印度的第三大上市公司,仅次于2010年上市的国有矿业公司印度煤炭(Coal India)和2008年上市的信实电力(Reliance Power)。 和在中国的同行支付宝一样,Paytm在印度拥有广泛的用户群体。招股书提到,截至2021年3月,Paytm已有3.33亿注册用户,覆盖2100万商户——当前印度网民有近7亿,相当于一半印度网民是Paytm用户。从用户量来看,Paytm已经成为印度第一、全球第三大电子钱包。 不过与支付宝此前招股书中的亮眼数据相比,Paytm的业绩表现则显得逊色:成立近10年,Paytm 仍未实现盈利。 蚂蚁集团间接持股29.6%,系Paytm最大的股东;阿里巴巴间接持股7.2%, Paytm股东背景可谓华丽,伯克希尔哈撒韦以及软银都在股东之列,蚂蚁集团持有该公司近30%股份,是其最大股东,阿里巴巴间接持股7.2%。 事实上从2015年左右开始,蚂蚁集团就开始在海外布局支付业务,投资当地支付公司以帮助本土企业打造“支付宝”,足迹广至印度、泰国、孟加拉、韩国、缅甸、巴西等地,印度的Paytm是其中第一家迈出上市脚步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Paytm母公司总共7个董事会席位中曾有多达四名阿里系华人董事,都在提交招股书前火速退出了这家印度独角兽的董事会。 有海外投行人士告诉钛媒体APP,通常情况下印度上市公司的单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能超过25%。因此,蚂蚁集团很可能需要在IPO前和IPO过程中减至少5%的股份。 坎坷的崛起之路 与支付宝相比,Paytm成长过程却要坎坷得多。 一个核心原因是,印度的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长期以来堪称落后。截至2015年4月,印度能够使用宽带服务的人数也不过1亿,那时4G网络甚至还未大范围普及。 据世界银行2016年的数据,当时该国近一半人口没有银行账户(47%),很多二三线城市连银行都没有。在银行和信用卡普及率极低的背景下,货到付款是印度网购的主要支付模式。 彼时,印度电商巨头Flipkart在大城市的交易中的72%,是通过货到付款完成的,而在二线城市,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0%。 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初期的Paytm使劲浑身解数推广,也难以复制中国式移动支付的成功。比如,2014年,Paytm与优步(Uber)合作,虽然其知名度获得提升,但其用户数始终不多。截至2015年,Paytm的注册用户也不过2500万人。 转折点发生印度总理莫迪推出“数字印度”计划之后。莫迪号召国民,“学习电子经济如何运作,学习使用电子银行和银行账户的不同方式,学习不同银行App的有效使用,学习如何在无现金的情况下经营生意。”此外,他还表示印度将建立“无现金社会”。 2016年,莫迪政府宣称为了“打击腐败、断绝恐怖团体资金链和假币流通渠道”,发布废钞令——宣布废除民间大多数500及1000卢比面额的纸钞。 废钞令生效后,Paytm就宣布创下单日交易次数记录,应用下载量成长超千倍,每人平均交易次数也暴增。注册用户在四个月里就增至1.22亿。 来源:Paytm招股书 同一时期,Paytm收获了来自阿里巴巴集团及蚂蚁集团的连续两轮投资,一跃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当时持股约40%。 “二维码支付”也被很快带到印度。Paytm在招股书提到,Paytm是为印度商户提供二维码支付的第一家公司。废钞令叠加二维码,让Paytm终于破圈,并且将线下扫码支付的优势保持至今。到2018年,Paytm用户达到了2.5亿。 2021财年,Paytm的整体支付交易量占据约四成份额,钱包支付的市场份额为65%至70%。 难以复制支付宝 Paytm与支付宝的渊源很早,Paytm母公司创始人维贾伊曾经讲述过与马云的故事: 2009年,维贾伊创立Paytm,刚开始这个软件主要只是用来为手机充值。2011年,维贾伊听了一场马云的演讲,受到他所讲的支付宝加淘宝的支付场景的启发。回到印度后,维贾伊开始在Paytm上打造类似的移动购物加线上支付的模式。 2014年10月,阿里上市不久,维贾伊专程来到杭州,见到了马云、张勇、彭蕾和井贤栋,讲述他的普惠金融愿景。阿里正筹划深入印度金融领域,当时已有2000万用户的Paytm已经是印度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 很快,阿里连续两轮投资Paytm,成为其最大股东。 阿里选择通过投资的方式出海是可以理解的,与成立“中国独资公司”相比,前者获取相关金融牌照更加方便。 此后,阿里开始“手把手”地向Paytm提供经验指导。业内人士向钛媒体APP表示,阿里都会把Paytm的工程师专门接到杭州进行培训、指导。双方人员频繁往返于杭州和德里。Paytm几乎全盘采用和借鉴了支付宝的系统、架构和运营经验。 但与支付宝相比,Paytm有一大先天不足——缺一个淘宝。Paytm靠“充话费”起家,移动互联网兴起后,才开始寻找线下支付场景,但是缺少一个淘宝式的天然线上流量入口。 很快,2017年3月,阿里巴巴领投了Paytm旗下新电子商务部门的2亿美元融资。彼时甚至有市场传闻,阿里曾考虑完全收购该部门,成立“天猫印度站”。 Paytm的电商尝试“Paytm Mall”,确实是一个类似天猫商城的B2C电商平台,产品覆盖食品、服饰、家电等。不过,电商市场在印度早已经是红海市场。Paytm需要面对来势汹汹的亚马逊、沃尔玛的本地代理者Flipkart,以及信实集团旗下信实零售(Reliance Retail)。 结果来看,印度版天猫发展也并不顺利。2018财年,Paytm Mall亏损扩大至180亿卢比,市场份额却下降至了3%。此后,Paytm Mall开始了对零售业务的收缩。 在支付主业,Paytm的竞争压力也在加大,对手林立,包括沃尔玛旗下的PhonePe、谷歌支付、亚马逊支付,以及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 Pay等都在这些阶段涌入印度。 根据印度国家支付公司(NPCI)的数据,截止2021年6月,从交易总额维度来看,沃尔玛旗下的 PhonePe 在统一支付接口(UPI)生态系统中的市场份额为 47% ;Google Pay 占比 37.8%;Paytm 的市场份额仅为 7.42%——印度 UPI(统一支付界面)主要针对大额线上转账场景,而 Paytm 的优势场景则仅限线下扫码支付。 科技研究公司Counterpoint分析师表示,五年前,Paytm几乎统治了印度,但它现在的业绩却在下滑。现在它必须要抓住时机进行IPO,因为竞争正愈演愈烈,IPO可能会为它带来一定的竞争力。 paytm的营销投入远超竞品 华尔街投资机构海投全球创始人兼CEO王金龙Jerry向钛媒体APP表达了类似观点,“与支付宝相比,Paytm的根基太浅、缺少天然流量。之前的烧钱营销并未能带来业绩大幅提升,不得不削减营销投入降低支出,以此减少亏损。” 在他看来,“印度政府正在鼓励本国科技企业上市,加之全球流动性泛滥,正是Paytm的上市良机,因此它即使业绩下滑也要冲刺上市。” 招股书也证明了这一点,2018年一季度以来,Paytm的总收入已连续三年下滑;2021财年,营收同比下滑14.6%;同期归母净亏损为169.6亿卢比,约合14亿元人民币,亏损同比却收窄 40.3%。这正有赖于总费用支出的下滑——近三年以来,Paytm的营销及促销费用正以每年约60%的幅度逐年递减。 面临独立成长的挑战 阿里对于Paytm的倾心投入肉眼可见,但伴随着后者的上市步伐,阿里色彩将不得不逐步淡去。 从2015年到2019年,蚂蚁集团连续4次参与Paytm融资,成为其最大股东(持股29.2%),但受限于印度监管,蚂蚁集团很可能需要在IPO前和IPO过程中减至少5%的股份。 此外,上市前Paytm母公司总共7个董事会席位中曾有多达四名华人董事,分别是现任蚂蚁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井贤栋(中国籍)、阿里巴巴企业融资资深副总裁姚允仁(美国籍)、阿里系公司亚博科技投资及全球战略总裁程国明(中国籍)和阿里巴巴东南亚与印度战略投资负责人 Ting Hong Ho。 井贤栋甚至从2015年就开始任职,直至Paytm准备上市前夕。 招股书披露,以上四人均在提交招股书前火速退出了董事会。 提交招股书前夕,阿里系董事密集退出 与此同时,Paytm 董事会新增成员中仅有一位曾供职蚂蚁集团——“额外董事(Additional Director)”Douglas Lehman Feagin(美国籍),此前曾担任蚂蚁集团高级副总裁。公开资料显示, Douglas Feagin自2016年6月开始担任蚂蚁集团高级副总裁。在蚂蚁集团最新的管理层名单中,Douglas Feagin已经不在其中。 阿里与Paytm关系变化的转折点发生在2020年。当年5月,中印两国间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关系紧张,印度政府一度下架了数十个中国应用(包括支付宝在内),同时也对拥有中国背景资本的投资行为进行了诸多限制。印度社会甚至掀起了一轮反华浪潮。 王金龙Jerry认为,印度政府很可能私下向Paytm临时规定了某些隐形上市门槛,比如需要将具有阿里背景的董事全部清除出董事会。 在他看来,此前自身定位战略投资人的蚂蚁集团,将不得不以财务投资者的角色收场了。虽然在财务方面,蚂蚁在印度的投资已经非常成功,但其出海印度并且投入如此之巨的最初动力,恐怕也不仅仅是为了财务回报。 对于Paytm而言,失去董事会席位、股权缩减的阿里系,可能难以维持此前对其的全力投入,“印度版支付宝”需要面临一次独立成长的挑战。 巧合的是,除印度的Paytm之外,韩国最大的在线支付公司的Kakao Pay目前也处于上市进程中,蚂蚁持有其 45% 的股权。根据其此前递交的招股说明书,该公司原定于8月12日在韩国交易所上市,但在7月下旬临时被要求修改招股说明书,具体原因截止目前未公开。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