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最新运营商调查显示:苹果iPhone SE 3 5G手机销量令人失望
原标题:最新运营商调查显示:苹果 iPhone SE 3 5G 手机销量令人失望,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该机已发布 IT之家 4月20日消息,据 9to5 Mac 报道,几位分析师最近表示,苹果新款 iPhone SE 3 5G 手机的销量低于该公司的预期。现在,研究公司 Wave7 的一份新报告证实了这些分析师,新数据基于美国各地运营商商店的调查。 正如 PCMag 报道那样,Wave7 对美国各地的运营商商店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 iPhone SE 3 的需求“今年比之前的 iPhone SE 要弱”。与 Wave7 交谈的56%的运营商代表证实了这一点,而只有8%的代表表示需求更加强劲。 一位与 Wave7 交谈的 Verizon 代表表示,“没有多少人知道”新 iPhone SE 3 甚至已经发布。这家研究公司将此归因于苹果没有为这款低成本设备做广告,称它“不知道该设备有打过任何电视、收音机、户外或平面广告”。 苹果公司的 YouTube 频道仅包含一个专注于 iPhone SE 3 的视频,该视频与该公司在3月8日的“高能传送”特别活动中播放的视频相同。此后,苹果公司没有分享任何其他专门的 iPhone SE 3 视频,尽管在新 iPad Air 甚至 Apple Card 上有共享视频。 除了缺乏意识之外,一些商店代表表示,客户可能会因 iPhone SE 3 的较小尺寸而被推迟。iPhone SE 3 仅有4.7英寸显示屏,是苹果销售的最小屏幕尺寸的 iPhone。 在美国,苹果在 Metro、Boost 和 Cricket 等预付费运营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Wave7 表示,虽然苹果在预付费市场的份额“较低”,但客户开始选择 iPhone SE 3 和 iPhone 11 等设备,而不是一些安卓同类设备。 其他一些报告也表明,iPhone SE 3 的需求低于苹果的预期。例如,郭明錤报告称,已将出货量预估从2500万至3000万降至1500万至2000万台。
iPhone 14要用国产屏!供应商尘埃落定
原标题:产业链消息:京东方将为iPhone 14提供6.1英寸OLED屏 近日,据产业链消息人士透露,京东方今年将为苹果iPhone 14提供6.1英寸OLED屏,数量为5000万块,约占总量的20%-25%。此前京东方都是供应上一代再售卖款或维修用面板,此次也是京东方首次为现售款iPhone供应面板。 据悉,此前iPhone面板供应商主要为三星和LG。市场预期iPhone 14 Pro Max和iPhone 14 Max由三星、LG共同供应,入门款iPhone 14则采用京东方面板,或三间共同供应。 2021年京东方柔性OLED智能手机面板全年出货量约6000万片,同比增长近60%,柔性显示屏出货量位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二。 随着OLED生产成本下降及面板供应能力的提升,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已获得包括苹果和三星等头部品牌的更多认可。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京东方为iPhone12供应了约600万块OLED面板;在iPhone13方面,京东方也供应了少量OLED面板。此前,据TheElec报道,京东方正准备为苹果公司未来的iPad和MacBook机型供应OLED显示屏。 据报道,京东方为满足苹果的供应需求将在其四川B16工厂建设一条8.6代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 而新的生产线将于2024年底投入使用。该公司计划为苹果公司未来的iPad和MacBook机型提供OLED面板,与韩国的三星显示和LGDisplay竞争。 与此同时,京东方计划在2022年内实现双层串联结构OLED显示屏的量产,预计将于下半年开始批量化生产。 这种OLED显示屏幕用于手机上,可以有效降低手机的耗电量,从而使机身厚度变得更薄。苹果公司计划将在未来iPad机型上采用双层串联结构的OLED面板。
大众的“中国结”
大众近期因为期货套保业务浮盈35亿欧元,靠着在伦敦血拼镍期货,贡献了同期利润的将近50%。然而在商言商,大众毕竟是卖车的,业务的基本盘依然要靠汽车销售。因此相比期货市场的短期获利,大众在中国市场的全面出击才更加值得关注 01 冰火两重天 前些年在新能源业务中处于被动身位的大众终于实现了突破。近日,大众汽车集团发布了其2022年第一季度的销售情况。数据显示,1-3月大众纯电动汽车交付量9.91万辆纯电动汽车,在电动汽车销售方面仍在稳步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销量增长了65%。 同样,这一数据也同步在了中国市场。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大众汽车在中国共销售3.87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大增67%,其中,ID.家族车型共售出2.71万辆。 转身不易的大众取得这一成绩无疑值得称赞,但尽管新能源汽车录得增长,整体颓势仍未根本扭转。根据大众中国发布的在华第一季度销量,全口径新车交付75.4万辆,同比下降24%。这也是大众近年来展露疲态的状态延续。作为全球市场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中国市场表现差强人意在疫情的影响下进一步发酵。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表示:“3月中旬以来,新冠疫情在长春和上海相继爆发,两地是我们的合资企业和许多关键供应商的所在地,这对集团业务造成了严重影响,意味着我们暂时无法满足大量的客户需求。” 在大众的官方新闻稿中,大众方面直言:“年初开始,持续的全球芯片结构性短缺,以及多个城市的新冠疫情,导致集团的交付量较去年同期下降。此外,零部件生产和相关的物流运输暂停或受限,使本已受损的供应链承压加剧。” 疫情的影响除了导致生产层面受困,在销售端,同样受累。根据大众方面数据,仅在3月,大众便有约20%的经销商暂时关闭,并有很多经销商面临工作人员因隔离而无法到岗的情况。 目前,随着疫情防控局势的发展,合资方企业所在地开始相继准备或实施复工复产,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截至4月20日,上汽集团已经正式启动压力测试,全面摸排复工难点和堵点。本次压力测试包括人员保障、供应链保障、物流保障、封闭生产管理和防疫措施等领域,将充分验证复工复产条件;而吉林省的复工复产工作也在有序推进,截至4月16日,长春市规上工业企业共复工复产753户,返岗员工9.9万人,复工率达56.6%,复产率达51.6%。其中,一汽集团位于长春的五大主机厂全部复工,累计返岗复工7438人。 屋漏偏逢连夜雨,大众的新能源攻势取得了喜人成绩,但疫情的反复又给出了客观难题。 02 供应链大考 如大众所言,今年以来,大众在中国市场面临着供应链承压加剧的情况。但这一客观情况其实并非大众一家面临的问题,而是全球汽车工业面临的供应链大考。 一方面,供应链大考令众多车企面临停产停工的难题,汽车销售和经营业绩将直接受到影响。而另一方面,这次危机也客观加速了汽车产业进化的进程。 近日,大众集团CFO特利茨表示,大众将在2030年前放弃数十个内燃机车型,并减少汽车的总体销量,以集中精力生产利润更高的奥迪、保时捷等高端汽车。 从上述发言中不难看出,大众未来的重点将更加侧重新能源市场以及豪华车市场,前者代表趋势,后者供给利润。而在此之前,国内的新能源龙头企业比亚迪已经正式宣布放弃燃油车,全面进军新能源。比亚迪在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下依然稳坐中国汽车企业市值龙头的宝座,可见新能源这一光环对于车企估值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 诚然,大众的体量远非现今的比亚迪能及,但比亚迪产融双丰的成绩也不妨为大众所借鉴。 除了造车卖车,比亚迪在电池、半导体芯片等方面全线布局,收获资本青睐的同时,也在打通汽车供应链以形成上下游合力。 近些年以来,大众在供应链上下求索、动作频频。 今年4月2日,大众集团披露,正在采取更加聚焦中国的采购战略,首次邀请中国领先科技企业参与集团全球采购,进一步推动以软件为核心的战略转型。中国供应商伙伴获邀参与集团车型首次投产阶段的全球采购,为集团2025年在欧洲和北美投产的、基于SSP平台(可扩展系统平台)并搭载CARIAD E3 2.0软件平台的纯电动车型提供硬件。约20家中国本土供应商参加了近日于北京举行的CARIAD E3 2.0硬件采购线上启动会。 尽管具体名单仍在集团层面及受邀企业间秘而不宣,但大众中国的相关人员表示:这些受邀企业都是中国各领域的头部公司。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此次硬件采购招标聚焦四个关键领域:数字互联、智能驾舱、自动驾驶和共享出行。有意思的是,上述四个领域也正是当前汽车投资的重要风口。可以预见,大众此次招募中国企业进驻全球供应链,其心思不仅在于自身供应体系的考量,也是与中国产融经济同频共振的精准把脉。 除此之外,大众中国在合资2.0的时代同样屡有斩获。在汽车生产层面,大众收编江淮 后也开始了“整兵”。根据大众集团的电动车规划,大众安徽有望被打造为下一代纯电车型的核心生产基地,引入MEB、SSP 造车平台,带来江淮汽车实现外延合作的重大机遇。未来引入的SSP 平台将是一个“超级平台”,在成本端和延展性方面竞争力突出。 与此同时,在产业链延伸方面,大众也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更进一步”。 3月21日,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华友钴业和青山集团宣布,三方将组建合资企业,以确保电动车电池原材料镍和钴的供应,希望在原材料价格飙升的环境下控制电池成本。大众集团认为,此次合作将有助于实现其对电池成本降低30%-50%的长期目标,同时通过技术协同可以提升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等关键性能。除此之外,大众集团还表示,将与华友成立第二家合资企业,专门从事硫酸镍和硫酸钴的提炼。 面对全球业务占比37%的中国市场,大众不仅要在本土化进一步深耕。面对供应链大考,大众更是广发英雄帖,毕竟中国市场已经不仅仅是全球汽车销售的中心,更成为新一轮汽车工业重塑的风眼。
大众集团CEO迪斯:我们正在失去美国市场 和特斯拉之间还有很大差距
作者 | Juice 编辑 | 晓寒 关于特斯拉,大众集团CEO赫伯特·迪斯再次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日前,迪斯作为嘉宾接受了CBS新闻节目《60分钟》主持人莱斯利·斯塔尔的采访,再次对特斯拉进行了夸奖,认为大众集团和特斯拉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同时迪斯也谈了俄乌冲突、美国市场、电动化等内容。 迪斯表示俄罗斯和乌克兰战争导致部分零部件供应出现了短缺,这对大众的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而在美国市场方面,迪斯承认大众正在失去美国市场,他认为主要原因是大众没有正确对待美国市场,试图将“欧洲的产品卖到美国”。大众美国CEO斯科特·基奥也向莱斯利·斯塔尔介绍了大众对美国市场的布局规划。 此外,迪斯还认为,汽车行业下一阶段的竞争主要会集中在电动汽车领域,但这一领域特斯拉遥遥领先。他认为,有特斯拉这样的一个竞争对手对大众来说非常重要,这可以保证大众继续健康发展。 大众集团CEO迪斯 从采访结果来看,迪斯还是那个迪斯,对大众集团的问题认识非常清晰,对于外部环境也有自己的看法。在迪斯的执掌下,大众集团确实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去年大众集团的电动汽车销量就仅次于特斯拉了,随着更多产品投产,大众在销量上对特斯拉实现超越也并非不可能。 以下为莱斯利·斯塔尔、迪斯和斯科特·基奥的采访内容,为符合阅读习惯,车东西对原采访做了编译。 一、俄乌冲突致原材料短缺 退出俄罗斯是困难的决定 1. 莱斯利·斯塔尔: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大众和丰田一直并驾齐驱,在上世纪大众生产了至今仍风靡全球的甲壳虫车型。在过去的一年中,大众集团的营收超过了25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万亿元),售出了900万辆电动汽车。 尽管如此,对于过去四年一直在经营大众汽车的赫伯特·迪斯来说,更像是一场障碍赛,而不是胜利之旅。大众汽车出售的绝大多数汽车都是燃油车,这跟目前发展的大趋势并不相符。 另一方面,乌克兰就在大众汽车总部东边几个小时车程的地方,俄乌冲突已经对大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今年3月份,大众汽车在乌克兰的布线系统工厂被迫关闭,这也导致大众德国工厂的几条装配线不得不闲置。俄乌冲突主要影响了哪些零部件的供应? 赫伯特·迪斯:大部分是线束和电子电气元件。 大众总部 2.莱斯利·斯塔尔:这些零部件非常关键吗? 赫伯特·迪斯:有些真的很关键。 3.莱斯利·斯塔尔:所以大众集团受到了打击? 赫伯特·迪斯:是的。 4.莱斯利·斯塔尔:除此之外,大众也暂时停止了在俄罗斯的业务,你是否担心普京会没收大众在俄罗斯的工厂? 赫伯特·迪斯:这种情况很难说,我认为这主要取决于我们恢复谈判的程度。 5.莱斯利·斯塔尔:大众在非常早就退出了俄罗斯,我想知道这个决定对你来说有多艰难? 赫伯特·迪斯:这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一个相当艰难的决定,因为在俄罗斯我们大约有7000名员工,三座工厂,还有已经合作多年的客户,因而退出俄罗斯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决定。但目前俄乌冲突的背景下,强有力的制裁是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措施。 6.莱斯利·斯塔尔:考虑到大众在二战时期的经历,你认为大众汽车有某种义务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行动? 赫伯特·迪斯:我不会想这么远,但考虑到我们的过去,我们更有意识去做这样的事。 7.莱斯利·斯塔尔:俄乌冲突让欧盟正在考虑禁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而德国一半以上的天然气和三分之一的石油都从俄罗斯进口,如果禁令生效,这会对欧洲产生什么影响? 赫伯特·迪斯:一场持久的战争可能会更大程度损害欧洲和德国的福利。 8.莱斯利·斯塔尔:你认为现在是否是时候去伊朗、委内瑞拉,还有其他一些接触不多的国家进口石油吗? 赫伯特·迪斯:对石油的需求是短期的,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 电动汽车将会是非常好的一个途径,我希望大众汽车所有的品牌都可以生产电动电动版本,包括奥迪、保时捷、兰博基尼、宾利,甚至是杜卡迪摩托车。 二、对客户不够重视 正在失去美国市场 在《60分钟》节目中,莱斯利·斯塔尔也穿插了大众美国CEO斯科特·基奥的采访,对大众在美国的战略做了一些介绍。 9.莱斯利·斯塔尔:我上个月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见到了迪斯,他向我展示了新款纯电动保时捷,我发现迪斯非常喜欢给人惊喜,甚至是惊吓,他在带我体验Taycan的时候,在几秒钟将车辆从0加速到了60英里/时。另外他还会站在电动冲浪板上向员工发表演讲。 迪斯带莱斯利·斯塔尔体验保时捷Taycan 目前大众正在重组美国田纳西州查塔努加的工厂,这一工厂有4000多名员工,正在生产纯电车型ID.4,这是否说明了大众在美国将会专注于生产电动SUV。 斯科特·基奥:事实上,大众美国即将进口一辆新款轿车,替代帕萨特车型。这将会是一款超级酷的纯电动帕萨特,而在这款车之后,将会是一辆更大的SUV车型。 10.莱斯利·斯塔尔: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每个美国人都知道大众汽车,如甲壳虫、小巴,但此后大众在美国的表现却并不好,为什么会这样,你觉得呢? 赫伯特·迪斯:这很难,但是我必须接受,我们在美国失去了阵地,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重视美国客户,我们试图在美国销售欧洲的产品。 11.莱斯利·斯塔尔:大众在中国、欧洲和拉丁美洲都有很好的表现,为何要把精力放在美国市场? 赫伯特·迪斯:美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我们不能因为现阶段正在赔钱就放弃美国市场。 12.莱斯利·斯塔尔:没错。 赫伯特·迪斯:我们必须回到美国,我们必须通过正确的方式在美国变得更有影响力。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推出一些有趣的车型,如60年代嬉皮士和冲浪者中非常流行的小巴车型,我们为其推出了全新的电动版本ID.Buzz。 大众ID.Buzz 13.莱斯利·斯塔尔:这是旧车型的全新版本吗? 赫伯特·迪斯:是的,在技术上有很多进步,主要在安全方面做了提升,将20世纪最酷的东西引入电气化时代将会帮助大众重新夺回美国市场。 14.莱斯利·斯塔尔:你知道,在美国最畅销的车型是卡车。据我所知,你们没有为美国市场制造电动卡车的计划。 赫伯特·迪斯:暂时还没有。到本世纪末,大众汽车的车型中至少有一半是电动汽车,并且还将会淘汰数十种内燃机型号。 我们需要让世界脱碳,因为气候正在发生变化,为了让汽车行业脱碳,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电气化。 15.莱斯利·斯塔尔:你将不得不淘汰引擎,变速箱。 赫伯特·迪斯:是的。 16.莱斯利·斯塔尔:甚至需要很多新的设计。 赫伯特·迪斯:这正是我们所尝试的。从历史上来看,旧时代成功的公司在新时代仍然成功的例子并不多。 17.莱斯利·斯塔尔:你们在电气化领域有很多的竞争对手。 赫伯特·迪斯:是的,新的竞争对手对我们很有挑战性,一些对手有软件背景,一些对手有电池背景,据说苹果也将会在某个时刻进入,这些可能是我们必须最认真对待的竞争对手。 18.莱斯利·斯塔尔:为了竞争,大众试图在全球招募数千名软件和电池工程师。目前大众已经在查塔努加开设了一家新的电池工厂,但还没有自己制造电池,在美国均选用了韩国供应商的电池产品,大众仅仅是将这些电池安装在车上。 斯科特·基奥:我们将涉足电池业务,因为这是核心必需品,我们将在美国制造更多的工厂。 大众美国工厂 19.莱斯利·斯塔尔: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家汽车公司,那么你同时也是一家电池公司。 斯科特·基奥:在成为电池公司的同时还必须是一家软件公司。 20.莱斯利·斯塔尔:这场竞赛是在科技公司和传统车企之间展开的。讽刺的是,大众似乎是从2015年的丑闻中抢占了先机,这迫使大众转向电动汽车。你觉得人们已经忘了这件事吗? 赫伯特·迪斯:不,这是一件持久的事情,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客户相信我们值得考虑,我们也将会提供好的产品。 三、中国占40%的销量 特斯拉目前遥遥领先 21.莱斯利·斯塔尔:我之前在奥斯汀附近的“Electrify America”的大型快速充电站充电时遇到了一点小问题,而这可能只是你面临的一个小挑战。由于疫情导致线束和半导体等关键零部件面临短缺,大众的商业模式正在遭遇困境,今年2月份,一场大火还烧毁了4000辆汽车。 而现阶段,疫情还正在影响大众在中国的销量,你们的销售额有多少来自中国? 赫伯特·迪斯:大约40%。 22.莱斯利·斯塔尔:几乎一半。 赫伯特·迪斯:是的。 23.莱斯利·斯塔尔:但中国的业务似乎受到严厉的批评,因为一家工厂位于新疆,您是否担心立场问题。 赫伯特·迪斯:我不认为这是我们要传达的信息,我们的员工受到了平等的对待,没有被强迫劳动。 24.莱斯利·斯塔尔:你确定吗? 赫伯特·迪斯:我绝对确定。 25.莱斯利·斯塔尔:你觉得中国政府会让这家公司持续开放吗? 赫伯特·迪斯:我们希望保持开放,我认为我们留下来,当地人的生活会更好,在新冠疫情之前,我甚至计划亲自去参观这座工厂。 26.莱斯利·斯塔尔:你会那样做吗? 赫伯特·迪斯:是的,我会那样做,我一定会参观工厂。 27.莱斯利·斯塔尔:尽管目前电动汽车面临着很多障碍:战争、流行病、工程师短缺等,但不断上涨的油价也让电动汽车更具有吸引力,去年大众售出的所有电动车仅次于特斯拉,你觉得在电动车销量方面,大众与特斯拉有多接近? 赫伯特·迪斯:我们是全球第二,特斯拉更领先。 28.莱斯利·斯塔尔:第二和第一之间是否已经很接近了? 赫伯特·迪斯:我不得不承认,特斯拉目前遥遥领先,而且他们发展得非常迅速。他们正在柏林建厂,距离我们的工厂200公里。但我认为有一个新的竞争对手,对我们的发展来说非常健康。 特斯拉柏林工厂 29.莱斯利·斯塔尔:你的员工评论说你把特斯拉当作基准并且谈论它,但员工们并不喜欢特斯拉。 赫伯特·迪斯:是的,实际上你是对的。他们不喜欢特斯拉。(笑)
马斯克又立Flag!称2022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原标题:马斯克又立Flag!称今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美亿万富翁自掏百万美元抵制 记者丨董天意 日前,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接受 TED 主持人 Chris Anderson的采访中透露,特斯拉将今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也就是L5级自动驾驶技术水平。 在访谈中,主持人 Chris Anderson询问了马斯克关于特斯拉实现全自动驾驶的时间,并提及“全自动驾驶”是否意味着指特斯拉汽车可以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在大多数城市行驶,且比人工驾驶更安全。对此,马斯克回答道:“是的”。 但美国亿万富豪丹・奥多德(Dan O‘Dowd)并不这么认为。丹・奥多德公开表示,特斯拉FSD的Beta版本“糟糕透顶”,并称将在全美发起了一场耗资数百万美元的广告宣传活动,呼吁对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FSD)选装包进行“封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1330309292 按照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划分方法,自动驾驶技术水平从0级至5级递增,分别是L0级(人工驾驶) 、L1级(辅助驾驶)、L2级(部分自动化)、L3级(条件自动化)、L4级(高度自动化)和L5级(完全自动化)。按照定义,L5级能够完全自适应驾驶,适应任何驾驶环境。 目前,德国是唯一在官方层面为车企进行L3级上路认证的国家。而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不久前刚刚发布了最终版的《无人驾驶汽车乘客保护规定》,其中对于由自动驾驶系统操作的车辆,将不被要求配备传统方向盘等手动控制装置。 值得一提的是,从2020年开始,马斯克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承诺在当年内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但是均未能实现。对此,马斯克表示:“我们有过太多次的误判,以为我们解决了某个问题,到头来我们才发现,那只是另一个问题的开端,就像在爬一座无止尽的高楼一样。”马斯克表示,这一次他更有信心。 “实现全自动驾驶必须先实现real-world AI,而真实世界可用的人工智能,必须先从人脑来理解。”马斯克认为,现实世界中的道路、标志和交通规则,都是设计给人脑跟人眼使用,因此不该用计算机的方式来阅读世界,而是让计算机变得更像人脑,然后去阅读世界。马斯克解释称,特斯拉放弃了此前采用的逐格图片分析,而是用8颗摄影头的连续视频来做AI学习。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得锐 摄(图文无关) “目前我自己的特斯拉车辆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载着我在奥斯汀周围行驶。”马斯克表示,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测试项目已有超过10万名司机参与。 公开资料显示,特斯拉FSD Beta(完全自动驾驶测试版)最早于2020年10月发布,并率先在美国市场推广,至今版本已更新数十次。2021年末,特斯拉开放FSD Beta的车辆有6万辆,占北美地区特斯拉付费FSD车主的40%。据悉,车主若想获得FSD Beta的开放权,需要拥有良好的安全驾驶习惯,且在特斯拉安全评分工具下得到较高评分。 而为了加快FSD Beta的普及,特斯拉降低了安全分数标准,以至于2022年第一季度 其开放FSD Beta的车主迅速增加了4万人。此前马斯克表示,2022年年内将在北美地区所有自动驾驶客户中开展更广泛的测试。 但上述做法引发了部分人的不满。有观点认为,特斯拉的做法是让客户在公共道路上使用“Beta”产品,其本质是让客户负责修正“无人驾驶系统”的错误,而且这套系统犯错的几率很高。 据报道,美国亿万富豪丹・奥多德表示,特斯拉 FSD Beta“糟糕透顶”,“问题频出”,应当“在美国道路上彻底封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丹・奥多德面向全美投放了一条名为《什么速度都不安全》(Unsafe at Any Speed)的广告宣传视频,集中阐述了这套系统的潜在危险,此外,丹・奥多德还计划投入 200 万美元,在美国 36 个州投放上述视频。 需要注意的是,现仍为L2级的特斯拉Autopilot自动驾驶功能就已经发生了多起事故,并且一直受到NHTSA、NTSB等部门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事故中,都是驾驶员过度相信Autopilot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导致。 图片来源:NHTSA 2018年,美国加州发生特斯拉追尾一辆消防车的事故,NTSB认定特斯拉驾驶员过度依赖Autopilot系统,导致没能及时接管,所幸这起事故没有人受伤;2021年5月,同样在美国加州,一名男子开启Autopilot之后,竟然离开驾驶席,坐在了后排座椅上,被警察发现后,该男子被捕。 据美联社报道,2022年1月,一名27岁的特斯拉Model S驾驶员被指控过失杀人罪,原因是不当使用L2自动驾驶系统造成交通事故,并致2人死亡。根据统计,2016年以来,NHTSA已经针对26起Autopilot相关事故进行了调查,其中至少11人死亡。 然而,资本市场似乎对马斯克的“完全自动驾驶”计划更感兴趣。华尔街明星基金经理凯茜·伍德(Cathie Wood)旗下方舟投资管理公司(Ark Investment Management)预计,到2026年,特斯拉股价将翻两番,达到4600美元,而特斯拉的完全自动驾驶能力将在2026年贡献其60%的预期价值。 “尽管我们调整了对2026年的预期,但我们认为,我们的特斯拉估值模型在方法上仍是保守的。”方舟投资分析师塔莎·基尼(Tasha Keeney)表示,估值模型的一个关键驱动因素是,市场对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的需求将增加,其市场规模在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之间。 “我们的假设是到2026年,特斯拉股票将像一家成熟公司一样交易,而非一家高增长公司。”塔莎·基尼表示。
朋友圈十年 告别纯真年代
时间似沙漏,恍惚便过十年。 2012年4月19日,朋友圈首次上线微信,由此打开了微信熟人社交的新世界。每一个微信用户都能在朋友圈分享生活动态,朋友圈迅速成为中文网络中最大的熟人社区。 而今,十年过去,朋友圈跟每一个微信用户共同度过了十年光阴,也一起挥别了各自的纯真年代。 朋友圈的十年,亦恰是我们的十年。 一,朋友圈里难忘的纯真年代 十年前,朋友圈首次上线,就被誉为中国最纯净的熟人社区。张小龙所秉承的极简主义亦在朋友圈中得以延续。 时至今日,朋友圈的设计仍然极为简洁,仅右上角放置了一个发表按钮。用户点击该按钮,编辑文字、图片或者视频,选择定位或者不定位,就能分享实时心情和生活动态,通过上下滑动手机屏幕,朋友圈内容便可按时间顺序展现。 刷朋友圈,成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一。 十年前,是朋友圈最美好的纯真时代。那时的朋友圈里,微商还没泛滥,还不流行喜提玛莎拉蒂,人们在朋友圈里分享着最真实的生活。现实生活中分隔两地的朋友,也能在朋友圈中了解到彼此的生活状态。 十年前,美颜相机还没上线,班上的女同学们素颜朝天,笑起来露出一口大白牙,散发着一股无法掩盖的纯真感。人们在朋友圈里分享喜怒哀乐,诉情抒怀。朋友圈在无形中构建起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我们能感觉到彼此之间的冷暖,也维持着频繁的互动。 十年前,朋友圈就像不施粉黛的少女,没有过度的滤镜磨皮,也没有泛滥的心灵鸡汤。人们更倾向于真情实感,分享真实动态。朋友圈成为人们了解身边朋友生活近况的最佳窗口。 十年前的朋友圈很纯真,纯真得无懈可击。 朋友圈的纯真在无形中为微信构筑起一道无坚不摧的墙。在墙外,米聊、易信、来往、陌陌都曾想要冲垮微信的熟人社交生态。然而,它们都始终没能构建起一个比朋友圈更纯真的社交环境。这种纯真恰恰来源于张小龙的极简主义精神。 不打扰用户,为用户提供最原生态的朋友圈,打造最纯真的熟人社交生态,就是微信早期最强大的杀手锏。 在这种极致的纯真生态之下,朋友圈成为众多网络环境中的一片净土。没有过多的陌生人打扰,只有朋友间的分享。 然而,随着岁月的增长,人们社交关系的复杂,朋友圈也慢慢地失去了纯真。 没有一个人不会长大, 朋友圈亦是如此。 二,商业如潮,朋友圈拓荒 十年前,初生的朋友圈尚未融入复杂的社会关系,但十年后,朋友圈已然成为一个大染缸。朋友圈在岁月的增长中日渐远离纯真,它一步步变得复杂而厚重。 微信对朋友圈的商业开发,一直是隐忍的,但微信的隐忍却挡不住微商的勇往直前。在朋友圈诞生后的第二年,一批具备敏锐商业嗅觉的商人就闻到了朋友圈的巨大商业价值。在他们的推动下,朋友圈里涌入了第一代微商。 朋友圈里的内容不再只是吃喝玩乐,慢慢地充满了微商代购信息。晒单、炫富、喜提玛莎拉蒂,当上CEO,走向人生巅峰,成为微商们自我包装的基本操作。通过打造成功人设,微商吸引了无数的宝妈加入其中,成为微商大军中的一员。 跟随微商共同而来的还有各路成功学大师,陈安之励志语录就像厕所里的苍蝇一般,挥之不去,心灵鸡汤大行其道。 朋友圈的纯真生态突然之间就决了堤,微商和成功学大师宛如洪水猛兽一般,横冲直撞。朋友圈开始变味。 2015年12月,咪蒙一篇《致low逼》刷爆朋友圈,正式开启了朋友圈的新媒体时代。在《致low逼》取得成功的基础下,咪蒙又趁热打铁,顺势推出《致贱人》一文,再度刷爆朋友圈。凭借独特的情绪式表达,咪蒙收获粉丝上千万,自称为“宇宙第一网红”。 自此,朋友圈不再单单是个人生活分享的地方,更被赋予了强大的公众舆论地位。朋友圈日渐具备微博的舆论媒体属性。在新媒体的高光时代,朋友圈成为爆文传播最为高效的社交场景。 朋友圈的私密属性、个人属性日渐被打破,公众情绪表达则如潮水喷涌,汹涌澎湃。 朋友圈开始具备公众媒体放大效应,可这种舆情爆发力所冲淡的恰恰是朋友圈的纯真语境,同时被缩小的还有用户的个人私密空间。 为保护朋友圈的私密性,微信在2017年上线“朋友圈三天可见”功能。这为用户重新开创了一片私密领域。该功能上线的当天,就有超过2亿人在朋友圈设置了“三天可见”。由此可见,朋友圈的放大效应已经严重地干扰了用户的私密空间。 然而,这种干扰不仅没有遏制,反而被腾讯集团所有意地推波助澜。如果说,微信是腾讯集团旗下最大的社交流量池,那么,朋友圈就是腾讯集团内部的一条公共引流渠。 三、泛娱乐化,朋友圈告别纯真 短视频饥渴难当,朋友圈献身引流。 在腾讯和字节跳动的短视频之争中,朋友圈充当了最核心的流量来源地。腾讯先后将微视、视频号引入朋友圈,以便于借助朋友 圈的高流量和高曝光,在短视频市场中分到一杯羹。 其中,微视的挫败不但没有让腾讯放弃短视频,反而将宝更多地押注在了视频号的身上。由此,视频号直播间频繁地在朋友圈中刷屏。如视频号官方打造的“五月天和周杰伦的同台跨年演唱会”、“崔健线上演唱会”以及张国荣《热·情》演唱会高清修复版等,让视频号直播在朋友圈里刷屏。 腾讯集团在有计划、有预谋地让朋友圈变得更加地泛娱乐化。 可是,这种以短视频为基础的泛娱乐化仍然会不可避免地干扰到朋友圈的私密性。尤其是直播形态,具备一对多的强公众属性,在一对一的熟人社交环境中,几乎是背道而驰。视频号直播直接让朋友圈从少数人的杯酒小酌,变成了一群人的狂欢盛宴。 在上述一系列的官方或非官方的商业化侵袭之下,朋友圈越来越像是一个公众娱乐广场,有人卖货,有人卖文、有人卖唱,而腾讯自己也在朋友圈里卖起了广告。 当朋友圈里充斥着微商、刷屏文章、视频号直播以及广告时,朋友圈也就彻底地告别了自己的纯真年代。 朋友圈终究是一步步沦为了商业的工具。就像人到中年,就不可避免地要赚钱养家,社交关系越发复杂,朋友圈也慢慢地成了工作圈。 当商业味道越来越浓厚,生活气息也就越来越淡薄。 十年成长,朋友圈终究是告别了它的纯真年代。 文/肖邦
疫情下的广告行业有多难?甲方把618预算全砍了
大家好,我是茶茶, 因为疫情,很多朋友都在困境之中, 我采访了几位广告人, 他们的生活中, 遇到了这些困境。 2020年公司营业额2200万左右,2021年公司营业额800万左右,然而今年,到现在我所有实际可计入的项目营业额总计是29万元(注意:不是净利润,是营业额),太难了。 我是从2015年开始创业做广告制作公司的,最多的时候公司有30人的全职团队,马不停蹄承制APP里的英语教学真人视频和动画;但是2021年双减直接导致教培行业团灭,我们团队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人员基本裁撤完毕,后面转为free广告导演。 3月下旬,我执行某母婴品牌的TVC,发现已经没有办法执行了,因为客户、代理公司、外景地、实景棚、演员、摄影师、灯光师、化妆师、录音师……已经没有办法完全凑齐了,哪怕这个人今天还能正常出小区的门,明天早上醒来很有可能就出不了门了。 这就给我们的广告拍摄作业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3月29日上海开始“鸳鸯锅”封控后,所有人,连客户、广告公司、导演、演员…….全都关在家里,刚开始大家还会算什么时候能解封,是不是拍摄时间表和投放计划都要整体延后? 但是渐渐地,我和客户也不再讨论了,原定的投放日也过了,甲方躺平放弃这波“周年庆”营销了,因为我们都知道解封遥遥无期。 这样的全城封控状态,让我完全没有办法预估后续几个月的营业额,基本上也没法挣扎了,就算去找客户朋友聊天交流,基本上也只能收获一声叹息,彼此摇摇头互相发个加油。 上周倒是有个自己创业开广告公司的朋友,兴冲冲地跑来跟我说,她这边有个韩国化妆品品牌需要拍一波代言人物料,主要是为618活动造势,小鲜肉艺人在北京,希望我能够参与执导。 我很为她在疫情下依然能正常开展业务感到高兴,我评估完需求后,认为我参与不合适,我的楼栋里有阳性,上海解封政策不明朗,就算我到时候解封了,我能否顺利进入北京,健康宝是否会有弹窗,完全都是未知数。 其次这是个艺人代言广告,如果我身为导演没法在现场,没法和艺人团队直接沟通,艺人又是限定的8个小时拍摄时间,TVC+平面+id+花絮的常规一揽子物料都不能少,现场肯定是节奏快得飞起,这事没法操作。 第二天,我朋友又来找我了,很遗憾地说客户取消了618的全部营销预算。 我问了一圈同行朋友,发现类似这样“因为疫情,项目黄了或者延期了,甲方砍预算或者取消预算了”的情况,比比皆是。 对了,我之前在麦肯光明、李奥贝纳做过阿康,目前是一名free广告导演,微信号tou821,有合作可联系。 —————————————————————— 别人都觉得甲方拍大广告预算减少,应该是利好自媒体,其实完全不是,这两个月收入锐减。我们是那种所谓的微博营销号博主,疫情前的收入很稳定,微博的kol价格算比较低的,几百万粉走完微任务和公司可能到手也就小一万,在疫情之前,我每个月可以接十几个二十个,每个月过得很滋润。结果这个月,1个广告,快活不下去了。 原因很多,上海封掉影响很大,因为很多品牌的总部在上海,他们都歇了。而且关键是,这种舆论氛围下,确实也不太适合做营销。 我的几个新媒体同行都聊了一下,大家都一样,准备看看形势裁员了。那些曾经你看来风生水起的大号,现在广告都接不到。 —————————————————————— 之前一直做品牌策划的,也因此关注的茶茶,啊哈哈。 去年4月份,趁着剧本杀的热潮。自己和朋友合伙创业开了一家剧本店,投资了30多万。前期呢,经过一些线上线下的宣传,然后店里的DM都比较热情负责,周末经常是满场的状态,基本用不了半年可以回本。 然而就在我们充满激情的时候,去年9月份,迎来了第一波疫情(当时开店的时候,全国已经清零)一旦有疫情,首先关闭的就是娱乐场所,而剧本杀桌游也属于第一梯队,社区直接通知关店,不允许营业。我们也是十分愿意配合防控。这一关就是20多天,后来杭州清零后,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询问社区和街道,是否可以开门(关店的时候他们通知,可以开店的时候,如果你不问,永远不会主动告诉你的)。 (门店) 20多天后,可以开门了。但由于节奏的断裂,前期的很多客户都已经流失,要么不玩剧本杀了,要么选择了其他家,所以我们再次重新做推广。慢慢热度又好了起来,生意也恢复了气色,可2个月后,杭州又出现疫情了…… 一年下来,关店的环节,我们经历了一共5次,最长的一次关了一个多月,小伙伴统计了一下,从开业到倒闭,共344天,实际营业时间是180天,今年更是从开年来,就没怎么营业,店是关的,可房租、人员工资、各种小开销,都在耗着,最后实在是赔不起了,宣告倒闭! 疫情这几年对于线下的实体店的影响很多都是致命的,我这个可能也只是一个很小的缩影,很多更大的店,更大的企业,也因为疫情,走在了关门的路上了。 (当时团队) 虽然,倒闭了,但其实并不后悔,我们不后悔去配合政府防控,不后悔没偷偷开业,不后悔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过,希望可以为正在创业或者即将创业的小伙伴,提供一些参考! —————————————————————— 客户对大笔的支出(例如投头部KOL)变得谨慎很多,宁愿花更多的钱在中腰部KOL上,并且大多数的客户都希望能看到明显的变化。 因为上海疫情的原因,导致客户那边无法盖章,我们和供应商也都是无法开票和付款,总体来说受影响还蛮大的。因为疫情变化,所以执行也一直在变化…… 总体来看公司的业务量减少了,已有客户的预算一直在砍,一直在Pitch新的客户,但是感觉好像参加了很多比稿,但比下来的比例不高。 —————————————————————— 年前谈了好几个项目,三月四月五月基本上安排满了,有宣传片,短视频,直播,发布会。疫情来了,项目几乎全部清零,和Vans谈的618项目也因为执行团队在上海,直接被换掉。在执行的项目也无限拖延。 (当时发的朋友圈) 现在新接触的项目,感觉像闹着玩,大家都不知道在哪里拍,什么时候拍。但是又不得不继续提案,过需求,因为担心开工了也没活干。 最后一个执行的项目是一个宣传片,在3月17号18号拍摄。那时候上海各地开始疫情,各种执行的人被风控48小时,摄像灯光在江桥,是上海最开始严重的地方,也都接到通知,要么无法回到自己的小区,或者出去就回不来了。只能安排他们住在酒店里或者朋友家。 有一个搞笑的事情,拍摄的时候在客户公司,拍摄着,公司员工哗啦一下抱着电脑就跑,说再不走园区也会被封,让我们也赶紧走。最后几百人的办公区就剩几个人。我们都傻眼了,没法拍办公环境了,最后只能拍小景。 —————————————————————— 因为经济形势,我公司现金流不行了,然后老板因为生存压力,转行叫我们整个公司做抖音招商团长,抖音有个商品库,叫精选联盟,上面各种品牌各种商家厂家供应链,中小的尾部达人主播需要,于是我们左手对接商家(货源),右手对接达人/主播(卖货)。 (每天都在搞这个) 所以我一边做媒介负责人,一边在这努力拉皮条,最近下班后,还准备接朋友做freelancer给甲方写方案,我实在是太难了。 —————————————————————— 第一年疫情的时候和对象分手了,虽然我还是不顾一切的飞到了她的城市,最后也没有挽回。后来我换了工作,一直做到现在。 我是负责品牌销售端,因为产品物料是定制的,所以每次需要消耗20-30天左右的时间提前定,本来预计是4月中所有大货都到位了,结果现在要到5月底或者6月中才能到位,错过了一整年最大的活动618大促,没有销售就代表着没有业绩,没有提成。每个月房贷+租房,固定费用7K,还没有算上日常的饮食、交通,乱七八糟加起来现在每个月不仅是月光,还要再负一点。工作、生活、家庭压力真的很大。 上个月过生日,自己简单吃了碗长寿面,在阳台发呆想了好久。现在就希望疫情赶快过去,生活回归正常,然后在某个假期,去一个喜欢的城市走走。 —————————————————————— 我是上海的美食编辑,已经在家封了二十天的那种。居家办公真的比正常上班累多了,而且一直有新的稿子brief ,吃不到美食也要写美食,感受不到美好也要输出治愈系文字,开局一句话,后面全靠编,真挺致郁的,再这样下去我的味觉就要退化。每天包菜胡萝卜,我甚至没有一瓶可乐 。 —————————————————————— 公司属于户外广告行业,这个行业从2020年疫情开始之后就被严重波及了,前两年线上如火如荼,今年听说线上也不太行了,反而有点偷着乐。。。 销售业务情况肉眼可见地下滑,尤其从21年11月开始,基本杭州每两个月来一波疫情,销售上个月跑出点意向客户来,下个月就被搞黄了。 21年公司整体虽然扭亏为盈但是为了存粮过冬(这个冬预计起码到2025),我的年终奖砍半了(亏损部门人员的年终奖取消)。21年劝退裁员什么的加起来应该有二三十个人。22年估计还得继续裁。 再吐槽一下疫情纾困政策,国有房产房租租金减免,有几个广告公司租的国有房产写字楼的?有些市国资委明确认定广告阵地费不属于房租,不适用租金减免政策。。。贷款放宽,广告公司一没抵押二没资产,哪家银行愿意放贷啊…… —————————————————————— 我曾在某影视类广告公司任职多年,19年初由于限韩令,公司被迫转型,我也光荣“毕业”,和朋友开设了一家珍珠开蚌主题的工作室,同时也接一些文案和策划方面的私活,收入基本和在职期间持平。 好景不长,在我们第二家分店开业时,疫情来袭,接下来是长达两个多月的长时间停业。而且即使解封了,“严控人员聚集”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大营收来源的团建活动业务也萎缩了,能举办的活动人数也越来越少,盈利情况受到很大影响。 疫情似乎没有真正平息过,总是稍稍缓和数月便卷土重来。我们学生顾客挺多的,疫情一来,学校一封,就……再加上经济环境不好,客人的平均消费也在下降。都说是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但房租钱哪里来,没有人告诉我。雪上加霜的是,副业合作的公关公司也大规模缩减了外包文案策划的预算,年后私活都很难接到了。 赚钱?不存在的,这种环境下不倒亏已经偷笑了,唯一庆幸的,我是本地人,家里补贴一下还不至于饿死。合伙也会互相鼓励,市场再萎缩,总有能活下来的,大浪淘沙,留下的为什么不能是我们? 就这么互打鸡血,我们竟然在疫情中支撑了三年,原本等到了今年,看着国外陆续恢复,我们也满怀希望,但4月的这波疫情直接让我们emo了,又是大半个月的停业。 BTW,我们店叫珠乐记,上过《China daily》,在广州天河,海珠都有分店,欢迎大家来玩! 欢迎大家补充, 你们遇到的困难&自己的提供的技能, 也许在评论区能够促成一些合作机会。
元宇宙还没焐热乎 工业元宇宙又来了
编译| Light 出品 | 科技智谷 最近两年哪些词汇最引入关注呢?想必“元宇宙”一词一定会占有一席之地。 据悉,2021年百度、谷歌有关元宇宙一词的搜索量均已达到数十亿量级别,同时2021年也是元宇宙元年。 一方面,资本纷纷重仓,国外调研机构Crunchbase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16日,与元宇宙相关的公司已经在612笔交易中筹集了近104亿美元的资金;另一方面,科技巨头也纷纷布局元宇宙,其中最激进的非Meta(原Facebook)不可,当然在国内百度、腾讯、字节跳动也纷纷落下了在元宇宙上的棋子。 不过正当人们被琳琅满目的元宇宙概念看得头晕目眩时,2022年又出现了工业元宇宙席卷行业,对于很多人来说元宇宙都没搞懂,现在工业元宇宙又来了,那么工业元宇宙是什么?工业元宇宙又能够带来什么新气象?接下来我们将一一解答。 01 何为工业元宇宙? 如果把元宇宙看成是虚拟、现实与人及人的思想相结合的世界,那么工业元宇宙是元宇宙的一部分。如果把元宇宙看成一种概念、一种技术,那么工业元宇宙可以理解成元宇宙概念、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是元宇宙赋能工业,促进工业改进、创新,乃至革命。 在经济社会中, 工业是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及装配的物质生产部门,在经济体量上目前 仍是产业结构中的第一组成部分。因此探讨工业元宇宙,显然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向社会其他 行业进行推广的价值。 工业元宇宙是目前三维 设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物联网、 5G 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优化乃至升级并有机大集成,作为基础设施将大幅度提升算力(硬件、软件、算法)、展示力、交互水平、通讯流量、速率、数据储量,将促进工业企业、行业的生态发生革命性的改变,改变人的思维模式,促进创意、创新、创业,促进工业产品的丰富性、高质量、精细化、艺术性,具备竞争力,进而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将元宇宙化繁为简,可以狭义理解为是信息化的单元技术提升、集成性提升、水平提升,核心强调可视化水平升级,目的是可以让人更好地体验,从而快速思考、触动心理,从而产生合适、有效的行动,并取得卓越的成果。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结合国家的政策,将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与元宇宙结合,提高这些项目的技术水平、能力,将对工业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促进工业产品、工业企业行业生产过程和工业产品应用都上升到卓越的水平。 02 工业元宇宙能做什么? 对于元宇宙而言,虽然这个概念诞生了几十年,并且随着材料科学、IT、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目前还是有一些与元宇宙相关的产品诞生的,但是用起来十分鸡肋。例如VR 头盔,很多人认为,目前佩戴时间超过 15 分钟,就会出现眩晕情况。 再如网络设施,因为目前的传输能力限制,对于元宇宙模式的立体三维信息的数以百兆、乃至 GB 级的数据,目前还达不到几十毫秒级的传输,因此交互的感觉差,达不到沉浸感、真实感的要求。因此对于元宇宙,专家们觉得应该从可行性、必要性与迫切性方面进行分析、思考,而最终的结论是应该现在就开始探索工业元宇宙,也就是既不是痴迷元宇宙,也不是观望,甚至敬而远之,而是适度投入,结合具体细分领域、典型场景进行试探性推进。 基于以上思考,工业元宇宙应运而生。从工业信息化发展的路径来看,可以分成五个层级,分别是单元应用、系统化应用,集成化应用,网络化应用,以及与更为广泛的互联网相集成,而工业元宇宙的发展应用路径亦与之相当。 逐步发展的典型技术与产品包括二维绘图工具、三维设计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企业资源系统与制造作业系统、计算机辅助工程 CAE(仿真)。例如在技术及管理类上,工业元宇宙工业产品不仅仅要满足一般意义上的功能、性能,而且更加要符合人的心理,这样就需要进行工业设计工作,综合考虑产品的外观、材质、纹理,让人有更好的体验,当然产品也更符合人的便利性要求,这些都对建模软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另一方面,适合非专业人员,甚至儿童老人的建模软件系统也纷纷涌现,从而为大众创新奠定了基础。 再者就是生产及设备相关类,最典型的就是数控机床加工设备,检测设备、机器人、智能运输小车等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而数字孪生技术作为工业元宇宙的典型技术,在加工设备应用关联及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可以认为是物理性的事物和数字虚拟性事物的同期变化,这样通过精准地映射,可以远程第创造出数字化模型,以 VRAR 的形式展现信息,从而使人可以更好的认知、监控、处理事物,从而实现多种主体的互动与协同,最终实现实时性、精准性、正确性的生产,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满足客户的完美性要求。 03 工业元宇宙还需做哪些准备? 进入元宇宙时代,连接进入系统的主体、内容将越来越多。典型的,一个人会有多种身份;通过物联网,将接入更多的设备;一个人拥有的智能设备越来越多;而我们所处的环境,所处的世界,也将会有更多的智能化终端,包括采集、传 输、计算、控制能力。所以未来,不是以往说的万物互联,而可能是万亿物互联、亿亿物互联,而互联的前提就是从物理世界的事物转变成数字世界、虚拟世界的事物,那么对于工业元宇宙而言,首先需要准备的便是低时延、高带宽的超大网络。 不过面对不同类型的应用场景而言,网络支持的要求也是差异很大的。例如工业生产往往需要毫秒级,而以往的平面信息,人的感官只要低于 300 毫秒,人就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是几十兆、几百兆的三维数据传递,要达到几十毫秒级,人才不会眩晕,这样就给网络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因此综合设定场景的解决方案尤为重要。 对工业元宇宙而言,除了网络的提升还需要一个超强的处理终端——云平台。对于工业行业而言,云化是必然的方向,而资源聚集到一起,就需要更好地制定规范、接口、协议,这样才能更好地集成、统一。所以云平台将成为物理世界、数字世界、虚拟世界与人的汇集的基础与场所,是一个需要仰望、需要探索,而又可以获得巨大收益的元宇宙核心。
NEDC换CLTC,续航里程虚标为什么更严重了?
撰文 / 钱亚光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赵昊然 电动汽车续航不准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在温度适宜且开得温柔一些的话,基本打8折,一旦跑高速或寒冷冬天开空调,6折、5折也是司空见惯。 实际上,电动汽车能耗及续航里程会受到温度、载重、坡度、驾驶习惯、路况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加上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水平参差不齐,车辆实际续航与标定数据有所出入是不可避免的。 2021年10月1日起,大部分新能源新车都以CLTC(China light-duty vehicle test cycle)综合工况续航里程替换了原先的NEDC(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工况续航里程。 10月8日,特斯拉官网上的Model 3 Performance车型显示的续航里程从之前的 605km变为了675km,而新款(78.4kWh)的电池容量仅比老款(76.8kWh)多了1.6kWh,之所以续航里程得到提升,完全是由于其NEDC工况续航标准被替换为了 CLTC工况续航标准。 随后的广州车展上,各大品牌发布的纯电动全新车型都开始宣传CLTC工况续航里程,比如凯迪拉克LYRIQ CLTC工况下的续航里程超过650km;沙龙机甲龙CLTC续航里程802km;BMW iX xDrive 50车型CLTC标准下续航里程最高可达665km;AION LX Plus CLTC综合续航里程1008km;奥迪Q5 e-tron CLTC续航里程最高560km;福特Mustang Mach-E长续航后驱SE版,CLTC续航里程619km。 同款车型,几乎相同的硬件参数,仅仅修改成了CLTC工况,续航里程就大幅提升,这无疑让针对中国实际情况设计、替代NEDC工况或WLTP工况,并作为电动车续航新国标的CLTC综合工况的靠谱程度受到质疑。 落伍过时的NEDC工况 NEDC是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的缩写。这套工况测试标准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的ECE-15标准,最新的一次修正在1997年,时间实在有些久远。在燃油车时代,NEDC的油耗标准就已经是出了名的不准。 我国在2003年后对机动车排放测试的标准一直都借鉴NEDC,2019年以后,电动车的续航测试也开始使用NEDC工况测试,续航里程虽然比以前的等速续航里程强了一些,但由于工况不是为电动汽车设计,离实际续航里程相差很远。 这个测试循环标准主要参考的是欧洲的典型道路环境,包括了4个市区工况循环和一个郊区/高速工况循环,行驶距离11km,总用时为1180秒。 市区工况循环测试的时候最高车速为50km/时,平均车速为18.77km/h测试时加速、维持速度、减速、停止,反复进行四次,每个循环时间为195秒,共计780秒,行驶1.013 km,最大加速度1.042 m/s²,平均加速度0.599 m/s²。 而郊区/高速工况测试时,车子模拟一段从静止加速至60km/h,此后均匀加减速,分别以50km/h、60km/h、100km/h和120km/h匀速行驶一段时间,最高车速为120km/h,平均车速为62.6km/h,有效行驶时间400秒,共行驶6.955km;最大加速度0.833m/s²,平均加速度0.354m/s²。这些测试都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 实际测试中,车辆将处于封闭空间内,测试温度在20-30°C之间,被固定在滚筒台架上,用和轮胎接触的滚筒带动电机来模拟不同工况下的阻力,通过风机和电机来模拟风阻,非行驶的负载例如空调、大灯、音响、加热座椅之类的设备都会被关闭。 NEDC循环工况的特点是测试时间短、里程小、速度低、变速少,基本不考虑环境温度对能耗的影响,也没有充分考虑市区交通堵塞时车辆不断启停的情况,市郊/高速工况更是加速和匀速的测试,让车辆核心部件能够维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日常开车时遇到的频繁起步停车、大脚油门超车等工况完全不匹配。 另外,NEDC工况续航标准从诞生之初,到它最后一次更新标准就没考虑过与传统燃油车结构、工况完全不同的新能源汽车。这就是NEDC续航会与实际续航有较大差异的原因,尤其在夏天开冷气,冬季开暖气的情况下打折较为严重。 更符合实际的WLTC工况 WLTC循环是WLTP(Worldwide Harmonised Light Vehicles Test Procedure,世界统一轻型汽车测试程序)的一部分,参考了全球多地的典型道路环境,具备瞬态特征,更加符合道路实际行驶状态。 适用于传动的内燃机、混合动力、电动车等乘用车辆,并获得污染物排放、二氧化碳、油耗、电耗等各种参数。 2009年起,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牵头,由欧洲、美国、日本等国的众多专家联合研究,于2015年正式编纂了WLTP测试规程,并得到欧盟、中国、日本、美国的认可,2019年9月1日起,所有欧盟国家的新车都采用了WLTP测试标准。中国也是签约国之一,2021年7月1燃油汽车和插混汽车正式全面实行WLTP测试标准,将其作为国VI排放测试的依据。 WLTC测试先将车辆按照功率质量比分类≤22、22-34和≥34的标准,制定了Class 1、2、3三套测试曲线,电动乘用车基本上是按照功率重量比最大的Class 3标准测试的。 WLTC循环的台架测试分为中低速、中速、高速与超高速四部分,持续时间分别为589秒、433秒、455秒和323秒,对应的最高速度分别为56.5km/h、76.6km、97.4km、131.3km/h。加速、减速、匀速、怠速的占比约为30%、27%、28%、12%。加减速次数达到了50余次,频繁的加减速也增加了车辆取得优异成绩的难度。 与NEDC相比,WLTC测试时间延长到了1800秒;速度曲线变化更多样化,平均时速提高到了46.5 km/h,最高速度达到了131.3 km/h,测试距离为23.25 km,是NEDC测试的两倍。 WLTC测试循环时间更长,冷启动对整个测试过程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还考虑了车辆的滚动阻力、挡位、车重(货物、乘客)、刹车、短暂停车等情况,怠速测试比例大幅下降,甚至连对电池影响较大的温度也考虑了进来,过去不参与测试的车内电器也被包含在内。 对于电耗的测试,车辆电池在台架试验上开始测试时必须充满电。测试结束后,工程师立即将车辆重新连接到充电器上。连接电缆装有电流表,可以检测到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因此测试出的续航里程也更加接近现实使用情况,电动车的能耗测试结果比NEDC会有26%-30%恶化。 在WLTP测试过程中,除了WLTC循环,还增加了RDE(Real Driving Emissions,真实路况驾驶排放)循环作为补充,包含34%城市、33%乡村和33%高速公路驾驶循环,覆盖90%的路况以及温度、海拔、负载、坡度、风向等诸多环境因素,相当接近于现实行驶状况。测试中车辆会行驶90-120分钟,最高车速会达到145km/h。 虽然针对NEDC工况暴露的问题进行了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WLTP测试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它依然存在一定偏差。比如低速工况负荷较低且变化不够剧烈、低速工况占比仍然偏少,虽然加速、减速较频繁,看起来十分接近消费者用车情况,但加速过程时长过久(如静止将车速提升到45km/h需用25秒),依旧无法准确模拟消费者日常用车的真实场景。 最为严苛的EPA工况 EPA是美国环境保护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英文缩写,EPA循环测试规范的正式名称FTP-75(Federal Test Procedure 75) ,是美国环保署制定的用来衡量内燃机乘用车尾气排放和燃油经济性及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程序,主要参考了美国的典型道路环境。 EPA测试包括了城市工况、高速工况、激烈驾驶工况、空调使用工况及低温运行工况,在后来针对电动车的重现,又追加了关于电动车的测试标准,即1加仑汽油等于33.705千瓦时(度电)的标准。 在城市工况(UDDS)测试,包括冷启动过渡阶段(505秒)、稳态阶段(506-1372秒),热浸(最少540 s, 最多 660 秒),热启动过渡阶段 (0-505 秒)。整个测试持续时间1877秒,共行驶17.77km,平均速度为34.12km/h,最高速度为91.25km/h。 高速工况(HWFET)测试中使用预热发动机并且不停车,行驶距离16.45km,平均速度77.7 km/h,最高时速为97 km/h,总持续时间为765秒。公路工况测试要运行两次,最大间隔时间17秒。第一次运行是车辆预处理,第二次运行是实际测试与排放测量。 激烈驾驶工况(US06)首先进行高速度、高加速度的测试,对车辆进行预处理使车辆达到暖机条件,然后进行60-120秒的怠速,随后直接进入高速度、高加速度驾驶循环开始正式试验。行驶距离为12.8km,平均时速77.9km/h,最高车速129.2 km/h,持续时间为596秒。 空调使用工况(SC03)是为了表现出夏季高温下车辆使用空调装置后相关的发动机负荷和排放。实验室温度为35℃,相对湿度为40%,试验过程中空调始终开启在最大制冷量。首先运行一遍此工况对车辆进行预处理,然后熄火并在该环境下热浸540-660秒后热启动,开始正式试验。测试距离5.8km,平均时速34.8 km/h,最高时速88.2 km/h,持续时间596秒。 另外还有一个低温运行工况(Cold UDDS),测试过程与城市工况一致,只是将温度从正常的25℃(20℃-30℃之间),调整至-7℃,进行测试。实测结果通过各种循环的不同比例计算所得。 针对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EPA于2010年开始,采用“MPGe能量当量法”把电动车能耗折算成每加仑行驶英里数,计算方式为33.705kWh相当于1 gallon(加仑)汽油,而1 gallon约等于3.785L,所以这也让EPA测试结果更加接近实际用车情况。MPGe的数值越大,代表等效能耗越低。 EPA测试电动车时,首先,要把车子电量彻底跑干,测试前将车辆充满电,之后静置一夜,第二天测试重复市区工况、高速工况等不同循环,直至车子电量不足以支撑其完成整个循环为止。结束后再次将车子充满电,测得实际续航里程和电耗值。 总的来说,EPA测试标准相比其他的测试标准时间长、里程长、速度高、变速多,而且了考虑环境温度对能耗的影响,这些测试项与北美驾驶者日常用车习惯高度相似,但这种使用方式对于车速越快电耗越高的新能源电动车非常不利。相对来说,EPA是最接近燃油车实际油耗和电动车实际续航里程的测试标准。 不过,因为EPA基于美国的道路条件,测试测试复杂、成本很高,实施起来也有困难,还可能会对汽车行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国并未采用该测试工况标准。 如果您开的是特斯拉,由于特斯拉车机系统内是按照EPA工况标准显示,实际行驶的续航里程,与EPA的标准误差不超过10%,可以作为较为准确的参考。 为中国量身定制的CLTC工况 从上面介绍的各种工况循环标准来看,在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平均减速度、加速比例、减速比例、匀速比例、怠速比例等参数上都有明显差异。 这些差异源自于标准制定者在制定标准时采集的数据是来自于哪些国家、城市或地区。国与国之间的国情不同,不同城市之间也有差异。 以往,中国一直在排放标准上引用欧洲的标准,为了让燃料消耗量测试数据更贴近中国道路真实情况,2015年1月,工信部下达了中国汽车测试循环CATC(China Automotive Testing Cycle)的研究任务。 2016年,这项任务由中汽研牵头、组织行业专家推进,历时三年,总计支持经费9240万元。该项目主要选取了41座代表性城市,针对5048辆各类汽车进行数据采集,收集了约5500万km的车辆数据,以及21亿条低频交通大数据,路况覆盖了市区、郊区、主干路、快速路和高速路等多种路况,并涵盖四季、工作日、节假日、高峰和平峰等时段。 项目组还确定了采集参数范围,涉及五大类共计22个参数,包括车辆GPS、发动机动力总成、新能源车电池电机、环境信息和车辆排放等。采集的信息包括车辆位置信息、动力驱动系统信息、电池信息、排放及环境信息。 经过实际采集,中国工况的平均车速(29km/h)与 WLTC(46.5km/h)相比相差58.6%,中国工况怠速比(22%)和WLTC(13%)相差40%;80km/h以上车速时间比例相差77%。 2021年2月23日,工信部在其官网上发布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制》强制性国家标准,这套标准其实就是CATC。CATC为不同类型的车辆设计了CLTC-P、CLTC-C、CHTC-B、CHTC-C等8种工况。我们平时常说的CLTC工况是CATC的一部分,通常是指轻型乘用车工况(CLTC-P)。 2021年7月1日,传统能源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乘用车测试工况将由 NEDC切换为WLTC。2021年10月1日起,纯电乘用汽车和燃料电池乘用汽车直接使用CLTC工况。2025年后,针对燃料消耗测试的WLTC标准也将被不断完善的CLTC标准替代。 适用于乘用车的CLTC-P 累计行驶里程为14.48km,包括低速、中速和高速3 种工况,分别匹配消费者日常驾车时的城市工况、郊区工况和高速工况。 工况时长1800 秒,低速工况674秒,时间比例为37.4%;中速工况693秒,时间比例为38.5%,高速工况为433秒,时间比例为24.1%,期间平均时速为28.96km/h,高速工况最高时速为114km/h,怠速(停止)时间占比22.11% 。 CLTC工况看上去更适合我国的汽车行驶工况,但正是这样貌似合理的设定就导致了CLTC工况续航里程比NEDC工况续航里程数值更高。 首先,CLTC工况续航标准的测试权重,相较于NEDC工况续航标准以及WLTC工况续航标准明显更加偏向于中低速的表现。 CLTC工况设置的最高速度,相比NEDC工况续航标准和WLTC工况续航标准的120km/h要低;平均车速28.96km/h,相比NEDC以及WLTP循环工况更低。 其次,CLTC工况测试的怠速时长更长。CLTC工况测试怠速时间长达23.33%/419秒,而在NEDC工况下,怠速比例占据24.93%/284秒,WLTP工况下,怠速比例占据13.06%/235秒。怠速并不会增加耗电,对于延长电动车续航里程更为有利。 第三,CLTC工况偏向于频繁加减速,加速度要大于NEDC工况,符合国内实际走走停停的路况情况,而更加频繁加减速的工况,对于效率更高且具备动能回收的电动车,非常有利于提升续航里程。 第四,目前CLTC测试工况是在不开空调的情况下进行的,而实际人们在炎热或寒冷的气候中开车,肯定是需要用到空调的。而环境温度和空调系统的使用对于续航里程的影响较大,测试并没有进行考量,因此加大了续航里程的差异。 这些情况综合起来可以看出,CLTC工况续航标准过度强调了以城市为主的乘用车行驶工况,忽视了电动车在不同环境下驾驶的巨大能耗损失,其后果就是测试中的整车始终在以一个高回收率和低电耗需求的模式下运行,导致测试所得续航里程甚至超出了NEDC工况续航标准以及WLTC工况续航标准。 CLTC的工况设定,主要基于2016年-2018年交通GIS收集的中国汽车在道路上行驶的大量数据。而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4.54%,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6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09%;而当时纯电动汽车对外宣传的续航里程基本上都在300km左右,更适合中低速的城市工况,CLTC工况续航标准的制定可能有推进电动车普及的成份在里面。 CLTC工况测试对续航里程的虚标,方便了制造商进行宣传,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而对使用者可能形成更大困惑,甚至形成里程预估上的误导,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随着近两年双碳目标的推进,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已经从政策导向转为市场导向,中国道路上新能源汽车的数量剧增,到了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60%。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3 月新能源乘用车产量43.7 万辆,同比增加124.2%,国内零售渗透率高达28.2%,相比CLTC工况测试标准基本成形的2019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5.0%),增长了近6倍,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市场迅速崛起的重要力量,目前的交通道路情况也与CLTC制定时大相径庭。 不同气候条件地区,选择新能源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车主越来越多,电动汽车驾驶范围与里程需求在不断扩大,在目前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补能时间长、网点不够广泛的情况下,里程焦虑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使用者的主要痛点,而准确反映车辆实际续航里程也成为电动汽车驾驶者越来越重视的刚需。 好在根据工信部的规划,CLTC标准在2025年才会全面应用于汽车行业。此前,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和机构肯定会对CLTC工况测试不断地进行更新优化,比如将增加高低温(高温30±2℃,低温-7±3℃)下开启空调的实验,增加对制动能量回馈水平的考察,从而更贴合实际用车情况,更客观反映纯电动汽车的能耗,更真实评价纯电动汽车能耗和续航里程。 我们期待CLTC工况测试在全面实施前,可以更加科学、更加全面,以获得与实际更接近的里程预估数据,消除人们的里程焦虑。
京东徐雷 其实无畏
作者|张超 编辑|罗丽娟 徐雷,京东二号位,一个近期频繁闯入大众视野的人。 “京东人早就憋着一口气了,京东,不负每一份热爱!” “我们已经整装待发,将会开足马力尽最大努力支援上海。” 在社交媒体上,京东CEO徐雷的这番发言截图与多张各地京东小哥援沪队伍的照片、京东物流红色车队的照片一起,被广泛传播。 京东组织各地快递小哥援沪(图片来源:网络) 除此之外,大众对这位互联网大佬所知甚少。 放眼当今互联网大厂“掌舵人”,徐雷无疑是不一样的存在。 一位市值逾900亿美元上市企业的CEO,敢于在特殊时期率性直接表达自我,令人意外;即使在互联网大佬言论公关激烈的年代,此类情况依然罕见。 徐雷的身上,总是会被贴着各式各样标签——摇滚乐迷、营销狂人等等;每一个都是徐雷,却又没有哪一个能全面、彻底地概括徐雷。 他能成为京东集团CEO,并不如外界想象中的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波三折。在屡次起伏的职场经历中,徐雷骨子里那股不羁和无畏的劲儿,或也正好极大程度地帮助他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另类”标签 从籍籍无名的职场小白,到互联网行业知名大佬,徐雷的上位让不少人感到意外,不免会去翻看他的出身背景。 提到徐雷的身份,网上传言他是地道的北京人,是京东重要投资人徐新的弟弟。 事实上,网上讨论最厉害的时候,徐雷曾亲自辟谣,“之前说我是某投资人的弟弟,这种玩笑无伤大雅,只是没有脑子的人茶余饭后的口舌运动”;而针对“北京人”的说法,他则表示自己老家在浙江温州,与当红流量明星蔡徐坤是老乡。 不过,因为父母都是军校老师,徐雷自小就离开了家乡,在北京部队大院里长大。即便徐雷没有继承父母衣钵,走入军旅生活,但居住在部队大院免不了一些耳濡目染,比如,令行禁止、军令如山,这或许也是他在日后工作中把“立规律”作为管理体系核心的原因。 徐雷骨子里还是个控制欲极强的人,不喜欢计划外的任何改变。“我希望所有事都在掌控中,突然有件好事落到我头上,别人会觉得是意外之喜,可对我来说,却感到更不舒服。”在接受显微故事采访时,徐雷就表示,“只有我能预计到的,才是最安全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个守旧、迂腐的人,相反,徐雷思想独立、做派新潮,喜欢摇滚乐,还会追星,算得上是家里的“另类”。 据他向显微故事透露,大学有一阵为了分清摇滚乐类别,他还特别找了本《世界摇滚史》,每天在宿舍里看;为了能弹出崔健的《花房姑娘》,他到处找才搞到一把吉他练习;为了省钱买磁带,他经常吃最便宜的方便面。 即便后来在工作磨砺下成熟不少,但在2006年崔健的演唱会上,徐雷还是哭完了整场演出。第一首歌《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旋律一想起,我就‘不行’了”。徐雷对显微故事说。 32岁那年,经历了职场和生活的种种磨练后,徐雷突然觉得“活明白了”。于是,他给了自己第一个纹身——代表天蝎座的一只“独立”的蝎子;被媒体多次公开报道过的纹身则在其右臂内侧,用小篆体纹的“无所谓,无所畏”。 徐雷纹身(图片来源:网络) 大多数情况下,徐雷都是这样一个性格喜好分明的人,有着北京人性格里的局气,但不会盛气凌人——这点后来与他共事过的人都有共识。 在京东之前,徐雷还有另外两段对其而言有重要意义的工作经历。 2000年,徐雷入职了联想,主要负责联想品牌及各产品的网络推广工作。当时的联想在业界是名副其实的主力军,各项业务发展蒸蒸日上。在徐雷在后来回忆这段工作经历时称,“我所有的职业训练,都是在联想的两年半完成的”。 有联想经历的加持,此后徐雷顺利进入了彼时中国最大的专业网络营销服务提供商——好耶广告网络,历任北方区销售总监、客户部执行总监、副总经理、总经理;服务客户包括淘宝网、卓越亚马逊、中国移动、中国银行、北京现代等。 直到2007年,徐雷和京东的“缘分”才有了开始。 一波三折上位路 徐雷首次接触京东,多亏了中间人徐新的牵线搭桥。 2007年,京东商城日订单处理量已经突破3000个,还建成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大物流体系,并于同年8月获得今日资本投资,但当时的京东却连一个完整的市场架构都没有搭建起来。 在“风投女王”、今日资本创始合伙人徐新的推动下,徐雷被引荐给了刘强东。 彼时的徐雷虽然只有三十出头的年纪,却已经成为好耶网络的总经理。处在这样的位置,徐雷任何一个变动都需要深思熟虑,最后他以市场顾问的身份从旁指导京东商城的市场工作。 据海豚社创始人李成东介绍,徐雷对早期京东商城市场营销体系及团队等工作出力颇多,且推荐了褚世元到京东任市场总监,后者为京东市场部工作了十年之久。 当时的徐雷,或许根本没料到会与这家企业有这么深的“羁绊”,甚至成为“二号位”。 图片来源:海豚社 2009年3月,京东商城单月销售额突破2亿元;6月,单月销售额突破3亿元,与2007年全年销售额持平;日订单处理能力已经突破20000单。 也是在这一年,徐雷正式加入京东,任京东商城营销副总裁,全面负责京东商城广告推广、公关宣传、品牌建设、政府公关、校园及企业营销等工作,他也成为京东首位实际意义上的CMO。 期间,徐雷的成绩可圈可点,不仅帮助京东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用户覆盖度,在3C门类之外又开辟了图书市场,还让京东成功占据中国电商平台第二名的位置。 令人意外的是,2011年徐雷就离开了京东,加盟了鞋业巨头百丽国际控股运营的B2C网站优购鞋城担任CMO,负责优购市场推广、公关宣传、品牌建设以及无线业务。 关于离职的原因,徐雷并没有透露,有媒体的说法是他在“把京东带到快速成长的轨道后,喜欢寻找新刺激”;海豚社创始人李成东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的是,这或涉及内部权力变动,“徐雷刚加入京东时一度权力很大,但是随着公司变大,徐雷权力也被削弱,被边缘化。” 徐雷与京东的第一次合作短暂持续了2年就结束了,直到2013年2月再次回归,任职高级副总裁,负责市场营销工作。 李成东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此番徐雷回归,实际上是“救火”,将京东市场部拉回刘强东认可的“效率为王,结果导向”的车道上;因为前市场工作负责人,一直延续着外企工作思路——“大手笔、多投入”,不仅与刘强东结果导向的理念相悖,也没能帮助京东找到新的ROI增长点。 再次回归的徐雷,虽有着临危受命的意思,却未受到太多重视。 2015年,前宝洁公司大中华区美尚事业部副总裁、“宝洁全球职位最高的本土华人”熊青云高调加入京东,全面负责京东商城市场工作。“先来者”徐雷则被推到了业务端,负责京东商城APP、PC和微信手Q等前端业务及团队的闭环整合,完成商城营销平台体系组建等工作。 一个很明显的对比是,首次负责市场工作时,徐雷汇报对象是刘强东,此番却是向时任京东商城CEO沈皓瑜汇报。外界普遍将这次调整解读为徐雷向熊青云“让路”,“新京东人”降级,为“新新京东人”让路。 这一次,徐雷再没有选择一走了之,而是一步步稳扎稳打做业务。用京东集团的话说,他“围绕移动端的产品研发体系和围绕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平台运营体系,培养出了多支敢打硬仗、迎难而上的优秀团队,并为京东品牌的建设和塑造、向移动端转型的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6年,徐雷升任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重新接管市场部,正式开启属于他个人的“黄金时代”。 次年4月,徐雷担任集团CMO,向刘强东汇报,全面负责集团整体包括商城、金融、保险、物流、京东云等业务在内的整合营销职能,以及集团整体的国内市场公关策略策划职能。 之后京东隐隐冒出了将二号位定为徐雷的架势:2018年京东商城实行轮值CEO制,徐雷任首任轮值CEO;2019年初,他在年度表彰大会上代表京东商城阐述经营理念;随着京东商城升级为京东零售集团,徐雷也成为了京东零售集团CEO。 “公司内部对他都很服气。”有京东内部人士称,徐雷的业务能力有目共睹,具有“三高”:高情商、高格局、高管理水平。 “他和京东采销、物流、技术部门的关系都很好,这是很难做到的。他甚至对媒体都平易近人,很少关于他的负面报道。”京东内部员工评价。 直到2021年,徐雷获任京东集团总裁,京东二当家位置可以说坐实;2022年4月,他正式从刘强东手中接过了京东集团CEO一职,肩负起更多的压力。 行走“无畏” 在徐雷过往的功勋中,最为外人道的一个例子就是,他成功将“京东618”打造成除阿里“双11”之外又一个电商大促。 众所周知,6月18日是京东店庆日,为了庆祝这一天,京东造出了“红六月”的主题,并从2010年开始宣传。 2013年,二次回归的徐雷在京东店庆月筹备活动上,大胆主张“不要再整红六月了,就直接突出618”。在他看来,促销可以做20天,流量也可以用营销节奏去引导,但一定要让消费者记住一个符号,那就是京东的618。 但实际上,让公司放弃“红六月”改为“618”的宣传策略并不容易。 徐雷在接受显微故事采访时回忆称,“刚开始,只有3个人认可我”。但做足了研究和准备工作的徐雷坚持认为,这是他必须实现的事情。 “既然我天天在研究这个,有清晰的判断,这个真理就掌握在我手中。”最终,在徐雷的坚持下,618活动大获成功。 对于热爱的事情,执着坚持,直接行动。“我就是一个走遍天涯海角凭手艺吃饭的手艺人,讨厌装逼端着自己,简单直接爱憎分明个性独立。”这是徐雷对自己的评价。 或许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会在京东风口浪尖的时候大胆发声。即便知道可能会引发舆论关注,但因为“有力使不出的感觉很难受”,他仍选择委婉表达。 近日网络上还流传着一份有意思的聊天内容,上面记录着徐雷在面对疫情时为保障物流做出的“英勇”举措。 按照徐雷的说法,京东在河北固安有一处库房,主要服务北京地区。前段时间因天津、固安、廊坊的疫情,库房大门在河北、背面朝天津,河北不让出入,仓库货品无法运出,严重影响了北京地区食品的配送速度,“最后我们把库房后墙砸了,连夜修了一条货车可以出入的路,和物业、村里打了招呼,从天津出来绕了一大圈才保证北京的供应。” 本次上海疫情,徐雷更是带着京东不计成本全力保供,他甚至公开表态:“在抗疫救援方面,我们从来不惜力不算账。”据悉,截至4月16日,京东物流已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并调集共计3246名快递小哥、分拣员等一线抗疫保供人员在一周内前往上海增援,目前绝大多数已抵达上海;预计4月17日运力会恢复到疫情前的60%,下周订单履约率将总体达到80%左右。 不仅把“无所谓无所畏”刻在了身上,徐雷还将这个信条付诸在行动里。 但站上京东集团CEO的位置上,对于徐雷而言,这样“无所谓无所畏”背后可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代价和挑战。 财报显示,2021年京东集团净营收为9516亿元,较2020年增长27.6%;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36亿元,而2020年净利润为494亿元;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72亿元,较2020年(净利润为168亿元)略微上涨。 在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的今天,京东的行业老二地位岌岌可危,不仅年活跃用户数被后起之秀拼多多超越,在直播电商行业也遭遇内容电商挑战;原本想借助京喜探寻下沉市场,该业务自去年底也呈现裁撤之势,京东急需找到第二发展曲线。 徐雷微博签名 不过,按照徐雷一贯的处事风格,他或许还并不那么着急,一如其在微博上的签名: “我在雨中行走,从不打伞;我有自己的天空,它从不下雨。”
阳光电源业绩不及预期 上千只基金承压 新能源板块会否熄火?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洪小棠 4月20日,新能源领域龙头股“惊雷一片”。千亿市值的光伏龙头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300724.SZ,以下简称“阳光电源”)开盘便低开19.22%,随后直奔跌停而去,截至收盘,依旧封于“20CM”跌停板。宁德时代(300750.SZ)股价重挫7.55%,总市值跌破万亿。 受此影响,整个新能源产业链承压,光伏、风能、锂电池、电气设备等板块纷纷低开低走。受权重股拖累,创业板指失守2400点。 此前,4月19日晚,阳光电源发布2021年年报及2022年一季度业绩数据,其归母利润和扣非利润均不及预期,2021年扣非后近利润下滑幅度达27.72%。 新能源赛道股今日整体市值缩水,让不少重仓该板块的机构投资者承压,部分基金经理在昨晚便接到公司电话整理投研报告。 大跌之下,投资者们担忧:新能源赛道是否面临熄火? 业绩追因 资料显示,阳光电源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风能、储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电源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企业,是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最大的公司。阳光电源与通威股份、隆基股份并称为“光伏三剑客”。  根据2021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阳光电源实现营业收入241.37亿元,同比增长25.15%;实现归母净利润15.83亿元,同比下降19.01%;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13.35亿元,同比下降27.72%;实现基本每股收益1.08元/股,同比下降19.40%;公司计提应收账款、存货等减值损失4.8亿元,同比增加超4亿元,增幅近6倍,直接扣减当年营业利润4.8亿元。 其中,2021年第四季度业绩表现最差,阳光电源的净利润仅为7793.27万元,同比下滑89.73%,扣非净利润更是亏损1.17亿元。 除了扣非净利润,根据年报来看,阳光电源的现金流亦出现大幅下跌,2021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16.39亿元,同比下降了153.05%,其年报显示主要系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较多所致。 此外,根据阳光电源披露的2022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68亿元,同比上升36.48%;归母净利润4.11亿元,同比上升6.26%;扣非净利润3.71亿元,同比下降1.96%。 对于利润下滑原因,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在2021年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2021年业绩低于预期,下滑的核心原因是电站业务出现几个问题,一个是疫情导致越南项目在10月没有并网,执行了新电价导致计提,另外缅甸项目因为政变而取消,产生了一些费用,第三是海外储能业务因为疫情受到影响,接受了罚款,导致增收不增利。整体加起来减掉了大概10个亿业绩。 曹仁贤进一步表示,总结下来说,2021年步子迈的有点大,对芯片和疫情的估计也有不足,内部管理也不够精细,有个把亿的汇兑损失,人员、研发增长导致费用水平也有提升。2021年我们统计光伏交流侧是150GW装机量,风电是94GW有下滑,储能是22GWh(2020年12GWh),公司自身的增长比市场要好一些。 在业内人士看来,阳光电源整个四季度扣非后不但没赚钱,甚至面临亏损,从财务上看,即便2021年第四季度扣非后净利润亏损,今年一季度扣非仍同比下滑,这显然很难用外部市场原因来解释该公司近期业绩的大幅下滑。 不及预期&解禁潮来袭 阳光电源披露的业绩数据显然超出了不少机构的预期。 在阳光电源发布2021年年报之前,部分券商机构曾抛出业绩预期。例如安信证券的研报中曾预计阳光电源2021年全年营业收入为262.34亿元,净利润为28.05亿元。 而从阳光电源所披露的2021年全年业绩来看,显然远低于安信证券的预期。在阳光电源发布年报后,安信证券发布研报称,阳光电源业绩低于预期,Q4净利润大幅下滑,静待2022年各项业务提速。 业绩不及预期、股价暴跌之下,4月20日,阳光电源被花旗、中金相继下调了股票目标价。花旗指出,阳光电源2021年盈利不及预期,主要因更高的组件成本等。为此,该机构下调阳光电源今明两年净利润预测25.3%和23.6%,下调目标价23%至123元。 中金也认为,阳光电源2021年和今年一季度业绩均低于预期,考虑到供应链成本上涨对公司盈利能力影响,下调公司盈利预测,并调降目标价45%至105元。 值得注意的是,阳光电源近期还面临着不小的解禁压力。 根据阳光电源披露,其此次解除限售股份数量为2841.8634万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1.9134%;上市流通日期为2022年4月22日,解禁类型为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的股份。 也就是说,该公司在去年10月22日上市的定增股份,将在本周五迎来解禁。 其中涉及了景林资产旗下的景林景泰丰收、景林丰收3号两只产品,合计配售187.5万股,认购金额为2.4亿元;以及JP摩根、云南能投、UBS、润晖投资、财通基金、诺德基金等18家机构。 而根据当时阳光电源定增的发行价格128元/股,发行股份数量2841.86万股,募集资金总额36.38亿元计算,截至4月20日收盘,阳光电源报收72.08/股,较当时的定增发行价跌了43.68%,由此可见参与定增的机构浮亏之大。 就在解禁即将来临之际,阳光电源还公告了2018 年限制性股票首次授予部分第三期解锁及回购注销部分限制性股票相关事宜的法律意见书。 据公告内容显示,因公司原激励对象韩志渊已离职,根据《2018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规定,公司将对前述人员已获授但尚未解锁的全部限制性股票进行回购注销,合计回购数量为25,000股。 不过从投资者的反馈来看,2.5万股的回购数量显然无法与即将解禁的2841.86万股相比拟。 明星基金经理重仓 此前,新能源板块的造富效应,使其成为了多数基金持仓里的“香饽饽”。而如今,阳光电源的股价“闪崩”,让不少基金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压力。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去年12月底,共计有1152只基金持有阳光能源,合计持有数量达3.14万股,持有比例占流通股本的28.65%,合计持有近3成。 从持有数量来看,除了作为“代理人”的香港中央结算公司外,阳光电源被广发基金、汇添富基金、中欧基金、易方达基金等超过100家基金公司持有。 如果剔除掉被动指数基金持有后,记者发现,广发基金、汇添富基金、中欧基金持有该标的比例最多。其中不乏明星基金经理重仓阳光电源,例如广发基金明星基金经理刘格菘持有最多,其所管理的四只产品广发科技先锋混合、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广发双擎升级混合以及广发创新升级灵活配置皆重仓持有,合计持股占流通股比例3.57%。 此外,汇添富的基金经理劳杰男、中欧基金的基金经理葛兰、周蔚文等所管理的基金均持有比例较大。 而阳光电源自去年10月底以来股价震荡下行,近6个月股价腰斩,如果这些基金尚未卖出该标的,那么上述基金持有市值将大幅缩水。 北京一位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昨天阳光电源披露定期报告后,晚间便接到公司通知他写投研报告,以便今天早上汇报。 华南一位持有阳光电源的基金经理表示,近期其不打算对持有标的进行大规模调仓,况且从昨天披露的定期报告来看,确实暴露了一些该公司的欠缺,但结合该公司给出的业务指引等相关指标来看,后续无论是业务开展、收入上升等都存在较大空间,加之“碳中和”发展大背景,中长期仍具备投资价值。 新能源熄火? 事实上,在阳光电源股价跌停的影响下,整个新能源产业链因此承压,光伏、风能、锂电池、电气设备等板块纷纷低开低走。龙头股宁德时代股价重挫逾7%,总市值跌破万亿元。 宁德时代此前公告,将于4月28日披露2022年一季报。而在4月19日盘后,市场便有传言称,宁德时代今年第一季度预计盈利不及预期。 今天赛道权重股的大幅跳水,让不少投资者担忧,未来新能源板块面临熄火? 对此,嘉实基金经理李涛认为,今天某龙头股由于披露的定期报告使得股价大幅下跌,也带动了整体新能源板块的下跌,而中观的维度来看,市场也出现一些担忧,在疫情反复和经济形势多重影响下,新能源汽车的持续销量,以至会产生负负循环的逻辑中。 前海开源基金经理崔宸龙在4月18日的路演中表示,新能源近期表现整体来说确实有点不尽人意,特别是新能源主要行业的一些细分子行业,从高点回调的幅度相对也有点大。这种回调个人认为和整个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或者说资本市场的运行是有直接关联的。 “从新能源行业本身的基本面出发,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特别利空的情况,现在可能整个新能源板块更多跟随着资本市场的回调一起回调下来。“崔宸龙进一步认为,“目前跌的过程就是杀估值的过程,这个估值也是跟随企业价值波动的。现在可能估值回调得比较多,但我相信它大概率是围着企业内在价值波动,从长期的角度看,依然能够赚取的投资回报还是以企业内生价值的增长为基础。”
全国核酸检测多轮降价,体外检测公司业绩加速分化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昕宁 近日,多家体外诊断上市公司公布2021年业绩。受到核酸检测持续降价影响,该行业去年业绩受到影响,并出现公司间的明显分化。 圣湘生物(688289.SH)是IVD行业在新冠疫情发生后冲出的黑马,其原本业务以肝炎检测、生殖道检测为主。2020年1月其核酸检测试剂获批上市,圣湘生物由此成为国内首批新冠核酸检测产品生产企业,当年全年收入增长了12倍,并于2020年8月成功上市科创板。 4月19日,圣湘生物公布2021年年报,全年营业收入为45.15亿元,同比下降5.22%。归母净利润为22.43亿元,同比下降14.29%。 上市次年即出现营收净利润双降,圣湘生物的股价表现亦不佳。公司股价在上市当日创下151.79元/股的最高价后,截至4月20日,股价已跌至42.22元/股。 圣湘生物在年报中表示,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同比略有下降,主要系受国内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集采及新冠相关产品价格普遍下调等因素影响。 同时,分地区数据显示,圣湘生物的境外收入也较上年有明显下降。2021年其境外收入为17.07亿元,同比下降29.63%。公司表示这是由于境外抗疫政策发生了变化导致。 4月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布《关于降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和费用的通知》,要求下调公立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政府指导价。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28元;多人混检统一降至每人份不高于8元。各省份应在2022年4月8日前完成调价工作,确实存在特殊情况的省份,可延后至2022年4月30日前完成调价工作。 这已是全国第四轮核酸检测降价。 近期国家医疗保障局党组在2022年第8期《求是》刊发文章亦指出,要“持续降低常态防疫成本,四次降低疫苗价格,灭活疫苗较紧急使用阶段降价超九成。全国四轮降低核酸检测价格,免收核酸、抗原检测挂号费。” 迈克生物董秘办人士亦对记者表示,2021年新冠检测业务受价格影响是行业普遍现象。 4月19日晚间,迈克生物(300463.SZ)也公布了去年全年业绩。2021年,迈克生物实现营收39.81亿元,同比增长7.47%;归母净利润为9.57亿元,同比增长20.49%。 迈克生物将其自主产品分为常规检测产品和新冠检测产品(属于分子平台)。从销售收入来看,报告期内,新冠检测产品7.16亿,同比增长0.93%;常规产品销售收入15.83亿,同比增长38.45%。全年营收增速主要是由常规产品的销售增长带来。 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咨询迈克生物董秘办,其董秘办人士表示,“公司新冠产品受价格下降的影响很大,因为我们去年的新冠产品实际销量是有很大增幅的,销售额却没涨。虽然关于新冠检测降价的通知是从终端服务价格去限制,但是一定会层层传导到医院采购这头。单次检测费用从2020年初近200元一次的价格到现在单人单检不超过28元,终端价格几乎下降了90%。” 对于新冠产品业绩停滞的现状,该人士认为,首先过去两年的价格降幅已近极限,继续降价空间比较小了。其次,新冠产品在公司占比并不高,影响有限。 “新冠产品在迈克的总体占比大概在18%左右,不算很大。同时,我们本身也不希望去靠新冠疫情来拉动业绩,因为疫情迟早是会过去的,未来业绩的增长需要回归到生化免疫、临床检测的板块上来,尽量去平稳过渡。”该人士称。 2019年的圣湘生物总营业收入仅有3.65亿元,可合理推测当前新冠相关产品为其主要业绩支撑。对于未来的增长,圣湘生物表示,“新冠系列产品的占比较高,未来在巩固该类产品市场优势的前提下,公司计划加大对血筛系列、呼吸道系列、自动化仪器等产品的开拓力度,特别是加强新产品的推广,以实现公司业绩的增长。” 也有公司业绩表现依旧坚挺的。达安基因(002030.SZ)的2021年年报显示,其全年营业收入76.64亿元,同比增长43.49%;归母净利润36.18亿元,同比增长47.74%。这是其继2020年后再度实现业绩高增长。 2021年,该公司全部试剂盒产量同比增长255.65%、销量同比增长228.11%。其中,“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 PCR 法)”的销售收入达48.94亿元,占比达63.86%。 达安基因表示,销量和业绩增长是由于市场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及核酸检测仪器、相关耗材的需求增加所致。 对于新冠产品价格下降的趋势,达安基因董秘办人士的说法与圣湘生物和迈克生物有所不同。其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主要是核酸检测的服务端控费,对我们产品销售的价格影响不大”。
为什么不建议用“Taikonaut”翻译中国航天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戴雨潇】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完成全部既定任务。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少将、王亚平上校和叶光富大校安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中国航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自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但是细看外媒,对中国“航天员”的翻译却不一而论。中国航天走向世界,随之而来的宣传问题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今天就借此机会谈谈中国“航天员”的英语翻译问题。 三名中国中国航天员顺利出仓 一、星航人?宇航人?太空人? 从各大官媒的英文报道来看,用哪个词翻译“航天员”似乎没有定论。例如新华社依然在使用英文中的"astronaut"一词,CGTN和《中国日报》等媒体开始用“taikonaut”这个新造词来形容航天员。 中国官方媒体用不同的英文词汇形容“航天员” “Taikonaut”由“太空”的汉语拼音“TàiKōng”和英文词汇“宇航员”“astronaut”的后半部分结合而成,意思就是宇航员的通俗叫法——“太空人”。据说在20多年前由马来西亚华人赵里昱发明。 英文中的“航天员”"astronaut"一词最早可以溯源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法国科幻作家J.-H.罗尼考虑到“航空工程”是aeronautics(希腊语的aēr“空气”加nautēs“水手”),那么不如用astronautics(希腊语的astron“星星”加nautēs水手)一词形容“太空工程”。 1930年,美国科幻作家尼尔·罗纳德·琼斯开始在自己的小说中使用“astronaut”一词形容航天员。从希腊语词根来看,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在星星之间航行的水手”。 英文世界很早就出现了“航天员”一词,但是一直没能把人送上天空。直到1961年4月,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真正飞上太空的人类。苏联没有使用英文和法文的“astronaut“,而是另造了一个新词cosmonaut(космонавт),由космос(同样来自古希腊词根kosmos意为“天下”或“宇宙”)和навт(nautēs“水手”)组成,即“在宇宙航行的水手”。 1961年4月13日《纽约时报》对“cosmonaut”一词的报道《俄国人给他(加加林)造了一个新词》 目前世界上只有苏俄、美国和中国这三个国家有能力独立完成载人航天。苏俄和美国都各自用了不同的词汇称呼“航天员”,中国也理所应当单独造一个词。但我们是否应该接受“taikonaut”的说法并将其逐步推广甚至定为规范,我认为还需再议。 俄语和英语作为同属“印欧语系”的西方语言,一直存在大量借用希腊语和拉丁语词根的现象,因此astronaut或cosmonaut这些新词的创造符合这些语言内在逻辑。而中文从来就没有使用什么希腊语词根的传统,naut在汉语里不知所云,如此一来taikonaut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倒还不如直接使用tai kong ren的汉语拼音。 实际上“太空人”的称呼本来也是港澳台和海外华侨的口语叫法,一般不会出现在官方的报道和文件中,我国对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的正式称谓就是“航天员”。 这个词最早还是由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所造。在60年代前很多人用“宇航”一词来形容大气层外的航行活动。钱老认为人类在可见的未来只能在太阳系以内活动,“宇宙航行”有些夸大其词,于是在1967年正式提出可以使用“航天”一词形容大气层以外的飞行,大气层之内的飞行就是“航空”。驾驶载人航天器和从事与太空飞行任务的人就是“航天员”,延续了人民军队八大员的称呼。 既然“航天员”有如此丰富的含义,那么使用汉语拼音“hang tian yuan”来翻译“航天员”一词,也并不显得突兀。 二、中国人要说中国话 很多国人不愿意在英文中使用汉语拼音,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文化不自信。从1840年到今天,很多中国人并没有从精神上站起来,他们从骨子里还是认为中国的就是落后的,西洋的就是先进的。所以在语言上,一切中国的事物和思想都要从西方找到对应的表达之后才敢放心使用。这是一种文化自我殖民。 在使用拼音这方面,中国甚至还不如日本更自信。这点从海外日本餐馆和中国餐馆的菜单上就可见一斑。在美国,日料餐厅菜单上绝大部分的菜名都是用日语罗马字直接转写(transliteration)的:荞麦面是“soba"(そば/蕎麦),烧鸡是“yakitori”(焼き鳥),各类盖饭是”don“(丼)或”ju“(重),饺子就是“gyoza”(餃子)等等。 笔者常去的一家日料店的菜单,绝大部分的菜名都是日语罗马字 到了中国餐馆,除了“宫保鸡丁”(Kung Pao Chicken)、“麻婆豆腐”(Ma Po To fu)“左宗棠鸡”(General Tso's Chicken)和“担担面”(Tan Tan noodle)等极个别的著名菜肴使用了各种五花八门的方言拼音,其他绝大部菜肴都是用英文词汇翻译(translation)的,例如“饼”成了“pancake”、“春卷”成了“springroll”,甚至连“饺子”都要写成“dumpling”(这个词本身在英文中指“蒸面团/面糊”,其实并不完全符合中国人所说的煮的或煎的带馅的饺子)。 笔者常去的一家中餐店的菜单,绝大部分的菜名都是英文词汇的蹩脚组合 除此之外,很多日本公司名称中的“第一”,在英文中都会按照日语发音写成"daiichi",例如上世纪曾经为全球最大银行的“第一劝业银行”(Dai-ichi Kangyo Bank)和现在日本第二大医药公司“第一三共”(Daiichi Sankyo Company)。 日本企业名称中的“第一”直接转写为日语发音“dai-ichi” 而中国公司名称中的“第一”基本都要翻译成“first”,例如第一汽车集团(FAW First Automobile Works)、中建一局(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等等。 中国企业名称中的“第一”通常都要翻译为“First” 我在美国遇到过很多国家的人在讲英语的时候,都会不遗余力地插入母语。例如墨西哥餐厅的服务员说谢谢经常使用“gracias",法国餐厅就会用“merci”,意大利教授发英文邮件开篇直接就用ciao问候等等。现在很多美国人都会说“nihao”“xiexie”,但是我还没见过一个中国人在英文对话中使用这些词。 某法国餐厅的告示“请等候入座”,“merci”为法语“谢谢”的意思;某意大利人发送的邮件,“ciao”为意大利语“你好”或“再见”的意思(戴雨潇摄) 事实上,很多中国人不仅不敢在英语里用汉语词,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要“去中国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流行给自己起“英文名”。我记得以前上小学中学英语课的时候,英语老师会强行要求每个人给自己起一个英文名字,于是规范的班里就是各种James、Michael、Jane、Mary,不规范的班里就是各种蔬菜水果和电影角色,实在有些不伦不类。 还有一些中国人在出国之后开始用“英文名”,号称是为了“方便外国人叫”。诚然,中文汉语拼音中存在一些外国人容易念错的音,例如我名字里的x,还有j、q、r等。但是世界上有很多语言里都有独特的发音,例如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中的r,德语中的ö、ü,匈牙利语中的gy、sz,冰岛语中的ll等等,这些发音英语母语者都很难讲对。然而我在美国接触过很多国家来的人,印象里似乎只有中国人存在广泛使用和自己中文名完全不相关的“英文名”的现象。 此外,中国人使用英文名还会导致另外一个问题。在海外的中国人由于怕被母语使用者嘲笑,一般不敢起太小众的英文名,而中国人的姓大多比洋人大众得多,结果就是“常见英文名+常见中国姓”造成大量的重名,我都数不清我见到多少个John Li和Lucy Wang。这就破坏了人名最主要的功能——区分彼此。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汉语和汉字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每个中国人的名字都是一个优美的故事。很多父母用自己前半生的全部智慧甚至还要饱读数日的经书,才努力找到几个字给孩子做名字,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努力,而不是上网查五分钟随便找个东西把它替换掉。 有些拼音外国人念不好,我们完全可以教他们怎么念,主动地介绍自己的文化。汉语拼音的写法和念法一一对应,而且遵循的规则数量很有限,如果认真学习用不了二十分钟就能基本掌握个差不多的读法。如果他们对此没有任何了解的兴趣,那只能说他们对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漠不关心,这是他们的问题。 结语 中国现在有数亿的英语学习者和数千万的英语使用者。毫不夸张地说,英语水平在会话级别以上的中国人要比英国总人口数还多。如果中国人开始系统性地在英文中引入一些拼音词汇或中式表达,我想用不了多久,这些用法就能进入英语口语甚至英语字典,fengshui(风水),wushu(武术),qi(气)等词汇就是很好的例子。 苹果、三星、谷歌、小米和华为等多家手机厂商目前使用的无线充电标准“Qi”来自汉字“气”,取“隔空打气”的含义(Apple) 下次遇到需要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航天员的时候,希望大家可以自信地说“hang tian yuan”。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个人养老金制度将出炉 资金账户可自由支配 有哪些产品可以购买?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经济观察网记者获悉,市场探讨许久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将出炉。 据了解,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000元。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超过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的界定(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以上,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以),且存在老年人口基数大、进程明显等特点。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发展第三支柱养老对于增加养老资产积累,降低居民对基本养老保险的依赖度,进一步丰富资本市场长期资金来源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在推动我国养老第三支柱建设上,已经有多个文件出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明确提出,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作为养老第三支柱建设的基石,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建立有利于后续养老三支柱的打通。 探讨许久,制度落地终于临门一脚,我们将迎来怎样的个人养老金制度? 什么样的个人账户制 谁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养老金呢?据了解,个人养老金的参加范围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 参加人通过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这个账户是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 养老金账户可以在商业银行开立,也可以通过其他符合规定的金融产品销售机构指定。账户只能开设一个,用于养老金缴费、归集收益、支付和缴纳个人所得税。参加人可以用缴纳的个人养老金在符合规定的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渠道购买金融产品,并承担相应风险。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实行封闭运行,一般不得提前支取。 账户内的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侧重长期保值的金融产品,参加人可自由选择。 第三支柱养老产品有哪些? 根据要求,个人养老金参加人可以自由选择账户内资产可购买的金融产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产品已覆盖银行、保险、基金等领域。 2018年5月1日起,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开始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标志着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迈出第一步。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监管层不断扩大养老产品的试点范围。2021年6 月1日起,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人保寿险、中国人寿、太平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新华保险六家公司获得经营资格,2022年2月28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将扩大到全国范围;同时,在原有6家试点公司基础上,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加试点,经营主体拓展至15家。 银行领域,2021年9月15日起,工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武汉市和成都市,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和招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深圳市,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青岛市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试点期限一年。试点阶段,单家试点机构养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限制在100亿元人民币以内。今年3月1日,银行在养老领域的试点也实现扩容,由此前的“四地四机构”扩展为“十地十机构”。 基金领域,2018年8月,证监会核发首批养老目标基金。公募第一批养老目标日期FOF基金成立至今已满三年。Wind数据显示,2018 年至 2022年4月份,养老目标基金年度分别成立 12、52、40、48、16只,发行规模分别为38.54亿元、157.91亿元、149.75亿元、363.70亿元、40.67亿元。  养老三支柱发展不均衡 一位保险从业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事实上采用的是产品制模式,个人是通过投资相应的金融产品进行养老投资,并没有形成统一账户。建立账户制模式,对接和打通各部门信息,投资者可通过唯一的账户进行缴费、投资、领取待遇、查询信息、等操作,税务部门可以实现税收优惠指向个人,监管部门也可以及时开展监管。此外,随着个人账户的发展建立,应该与第一支柱、第二支柱打通。 万方数据显示,养老金三支柱模型由世界银行于1994年提出,旨在通过扩展筹资来源以增强养老金体系的韧性。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城镇职工退休养老开始探索养老保险体系建设,21世纪以来,围绕第一支柱,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先后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并将二者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围绕第二支柱开展企业年金试点推广,建立实施职业年金制度;围绕第三支柱进行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等,形成了第一支柱为主体,第二、第三支柱为补充的养老体系。 但三支柱发展并不平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大陆地区三支柱规模分别为8.3万亿 元、3.54万亿元和4亿元,其中,第一、第二支柱占比分别为 70.02%和29.98%,第三支柱则聊胜于无。 美国养老金体系则以第二、第三支柱为主体。万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美国三支柱规模分别为2.9万亿美元、20.1万亿美元和12.2万亿美元,占比分别为8%、57%和35%。 就发达国家市场经验来看,在养老第三支柱的发展中,账户制是主流做法。在账户制模式下,个人投资者能够更清晰了解自身养老资产储备情况,透明度较高,可以更好地适应养老资产储备中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政府和个人都可以及时了解税收优惠情况,可以避免重复征税、重复税收优惠等问题,更有利于保障公平。
三年累计亏损超13亿元的圆心科技再递表港交所 底色如何?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汪青 4月19日晚间,北京圆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圆心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更新后的招股说明书,这也意味着公司上市事宜再进一步。 成立六年多的圆心科技,凭借“互联网+医疗”的先发优势,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但亏损也在不断扩大。同时,营收主要依赖处方药销售,或存政策风险。此外,在阿里、京东等巨头纷纷加码布局且业务模式同质化的当下,圆心科技如何突围尚待更多时间检验。对此,记者致函圆心科技,截至发稿公司暂未回复。 营收主要靠“卖药” 成立于2015年的圆心科技,总部位于北京。招股书显示,圆心科技有三条核心业务线: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供给端赋能服务和创新医疗健康服务。 具体来看,供给端赋能服务,则是为医院提供技术服务,通过与多家医院合作开发移动应用APP、微信小程序或公众号形式运作线上医疗服务平台。 创新医疗健康方面,主要包括创新保险平台圆心惠保,主打四种保险类型分别为新特药设计的创新保险产品、惠普型商业医疗保险、带病险和药品福利险。 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主要包括院外药房服务、院外医疗服务及药品批发服务。即,院外药房服务专注于为患者提供获取处方药及多种医疗健康产品的便捷多渠道途径;公司的院外医疗服务主要包括线上问诊、输注服务、药师谘询、用药管理、依从性管理及谘询服务以与其临床诊疗方案形成互补。此外,向第三方零售药房及药品经销商提供药品批发服务。 可以看出,圆心科技拟通过医院、患者、医疗保险协同发力,打造“医—患—药—保”的闭环生态。三大业务线看似互补,但从营收角度看,目前仅院外综合患者服务占收入比重较高。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院外综合患者服务收入分别为:23.03亿元、35.37亿元和56.15亿,所占比例分别为:97.9%、97.5%和94.6%。其中,院外药房服务及院外医疗服务同期营收分别是:15.33亿元、23.56亿元和36.08亿元,在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中占比分别为66.6%、66.6%64.3%。 而圆心科技瞄准的是处方药的外流市场。招股书显示,圆心科技药品销售额中约85%为处方药。截至2021年12月31日,圆心科技的产品组合涵盖国家药监局自2015年起批准的83款创新性肿瘤治疗药物中的60款,并有超过1800万个库存单位为心血管疾病的处方药。  尽管“吃到”处方药外流的红利,但是该项业务并未给圆心科技带来高毛利率。 招股书显示,圆心科技2019年至2021年毛利率分别为:10.6%、9.2%和9.0%。同期,公司销售成本分别为21亿元、33亿元和54亿元,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9.4%、90.8%、91.0%。 事实上,在已上市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中,营收靠“卖药”的并不少。国内三大互联网医疗企业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各自的医药收入占比都过半。尤其是阿里健康,根据2020年财报显示,该公司医药自营业务和医药电商平台业务累计占其总营收的97.8%。 此外,供给端赋能服务和创新医疗健康服务的发展缓慢,也让“医—患—药—保”价值链无法发挥相应作用,进而导致圆心科技运营成本不断增加。 数据显示,圆心科技的营收和业务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亏损也在增加。2019年至2021年,圆心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23.52亿、36.29亿和59.38亿元,相应净亏损分别为2.01亿、3.63亿和7.57亿元,近三年累计亏损超13亿元。 存政策风险 随着疫情持续及国民健康意识逐渐增强,互联网医疗迎来发展风口。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国医疗健康支出规模已经从2016年的46345亿元增长到了2020年的7325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2.13%,预计2021年将会进一步扩大,达到79992亿元。 敏锐的资本也早早开始布局互联网医疗赛道。受疫情影响,互联网医疗迎来全面发展期。今年以来,包括医渡科技、医脉通成功上市,微医、叮当健康、智云健康等相继递交招股书。 资料显示,圆心科技创始人何涛,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创立圆心科技前,曾担任多年的健一网CEO。2015年何涛成立圆心科技,旗下运营“妙手医生”品牌。 通过妙手医生平台,圆心科技开始发展线上问诊业务,2017年妙手医生成为首批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的互联网医院服务商。 此后,资本相继进入进一步助推圆心科技发展。截至IPO前,圆心科技目前已经经历过8轮融资,估值达到275亿元。I何涛共持有37.01%的股份,通过天津川又及圆妙人分别持有29.82%及7.19%间接权益;腾讯持股19.55%,为最大的机构投资方;红杉资本持股16.21%,启明持有7.12%的股份。 打造医药电商、线上问诊、互联网医院及保险构建的“医—患—药—保”生态闭环,是目前市场上大多数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主营方向。行业中,不论是阿里健康、京东健康还是平安好医生其业务模式虽不尽相同,但整体上都可分别医药电商业务和在线医疗健康服务业务。 相较于依托电商、物流及股东背景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和平安好医生,在极其相似的运作模式中,圆心科技想要在巨头林立的互联网医疗闯出一番天地并不容易。毕竟,对于圆心科技而言,如何解决互联网医疗商业化难题仍是未来发展关键。 圆心科技营收主要来源的互联网药房,其发展与宏观环境紧密相连。 受益于近年来出台的多项医疗惠民政策及“带量采购”的全面施行,药房在取货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单位销售毛利质量自然下降。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所有城市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施医药分开改革。随即部分药品因进入医院门槛提高,进而流入市场。 202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出,在确保电子处方来源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允许网络销售除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以外的处方药。 然而,相关部门对于处方药的监管一直非常严格。 2020年1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旨在加强对线上药品销售及相关平台服务的监管。 10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内容涵盖互联网诊疗的医疗机构监管、人员监管、业务监管、质量安全监管、监管责任等多个方面。 有业内人士认为,《意见稿》中的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将互联网诊疗将与药品销售行为相“隔离”,避免互联网诊疗平台成为处方药营销工具。 这也意味着作为圆心科技重要收入来源的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业务,也存在不确定因素。招股书中也提到,处方药的售卖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处方药后续相关法律的改动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后续都将直接影响到圆心科技在线上平台的售卖。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以2020年收益计算,圆心科技是国内第一大专注处方药的综合医疗交付平台。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