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如果显卡性能有战斗力!看看你在第几层
如果有人说你“战五渣”,别怀疑,他一定是在质疑你的能力。该梗出自著名的战力崩坏漫画《七龙珠》,也是一大群80和90后的童年回忆。当然前期打的你来我往,后期秒天秒地战斗力破亿,让我感到遗憾的同时也不禁好奇,如果显卡也有战斗力的话,应该怎样分级呢? 莫急莫急,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有关显卡的故事! 战斗力探测器就位 首先我们就把显卡分为五个阶级,注意该战斗力不代表实际的性能倍数差异,仅供分级参考。 01 第一阶:地球王者级 这个级别的人物,基本上达到了普通人中的最高水平,在普通人中实力很强,对于显卡而言,拥有了这个实力基本上就可以拿来打游戏了。虽然性能不强,但是已经达到了能玩的地步。凭借低廉的价格成为了网吧机和电商组装机的常客。 鬼灭之刃 显卡代表人物——GTX 550 Ti 战斗力:575 GTX 550 Ti出身十年前,在当时可以说是叱咤风云般的人物,不过如今也仅仅可以用来打打《英雄联盟》了。不过虽然GTX 550 Ti年岁已高,可是如今还有一些小网吧依旧留着它,很多电商整机也经常使用它来装机。作为一张老卡来说这出场率着实有些高了,还是早早退役的好啊。 显卡代表人物——R7 360 战斗力:789 R7 360在之前的显卡性能标准下,还能说勉强脱离入门级,不过现在的标准下只能沦为亮机卡了。不过也达到基本游戏显卡性能,运行LOL这样的普通网游,可以刚好满足特效全开的要求。现在就性能方面已经被自家核显所超越了,你说气人不气人。 显卡代表人物——GTX 660 Ti 战斗力:1420 当年高端霸气上档次,如今玩个吃鸡卡三次。GTX 660 Ti面对如今游戏的画质升级显得有些吃力,不过就游戏性而言,已经能玩市面上百分之80的游戏了,如果你不在意游戏画质和特效的话甚至还可以再加上百分之十。 GTX 660 Ti 02 第二阶:地球霸主级 到了这个阶级,基本上处于在地球横着走也没有对手的状态。已经是地球的顶级强者,抬手就可以毁灭一个城市。对于显卡而言,已经可以在当下的大型网游中疯狂试探了,也是拥有人数最多的显卡,代表大众的意志。这个段位的显卡价格还是人们普遍能接受的,不出意外你的电脑应该就是这个阶段的显卡。 火影忍者 显卡代表人物——GTX 1050 Ti 战斗力:2164 GTX 1050 Ti是一位妥妥的00后选手,从出生开始便拥有了非凡的超能力。那就是检测智商,同门师兄GTX 1060备受追捧,而自己饱受冷落。无奈虽然性能让差异不小,单奈何新技术的升级使GTX 1050 Ti面对很多老卡都有一战之力,面对网游更是根本不慌! 显卡代表人物——GTX 1060 战斗力:4211 GTX 1060是21世纪最强的人工克隆人,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无论在哪都有他!市场占有率非常高,算是《绝地求生》这款游戏的标配卡了,也凭一己之力对网咖的平均配置进行了改革升级,十分感动。从此,网咖的显卡基本都是GTX 1060起步了! GTX 1060 03 第三阶:行星战力级 这个阶段的强者只需要一个小技能就能摧毁一个星球。对于显卡而言,这些性能表现让玩家已经可以运行市面上的单机大作了。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在游戏中将特效无脑拉高。享受游戏画面成为可能。 七龙珠 显卡代表人物——GTX 1070TI 战斗力:7675 这是一张实打实的中端游戏卡,即使放在如今的时间线上,面对游戏平台的很多大型游戏也是根本不虚,当然前提是在1080p下运行,如果是在2K画质下,即使强如GTX 1070TI也能让你体会到有时很卡有时不卡的新奇体验。 显卡代表人物——RTX 2060 战斗力:7810 入门光追卡,不过不要被入门两个字给骗了。性能在当时可以拉平GTX 1070TI的存在,再加上支持光追,性能上就更加分了,不过游戏开光追会降低帧数,玩家要有取舍选择。 04 第四阶:宇宙管理级 我们所熟悉的宙斯就是这一层次的强者,或者我们可以将他们称之为神。在茫茫宇宙中他们已经有了可以称霸一方的能力,对于显卡而言,1080p画质已经完全不能满足这些玩家的需求了,所以2K分辨率加高刷新率才是他们的最终归宿。 终末的女武神 显卡代表人物——GTX 1080TI 战斗力:15214 10系卡最后的荣光,因为当年老黄的刀法没控制好,切多了。所以导致即使在现在,GTX 1080TI的性能依旧是可圈可点,完全不输新人。虽然性能差的不远,但是在光追上差点非常远,所以可能再用几年之后也会成为时代的眼泪。 显卡代表人物——RTX 2080 战斗力:16887 两年前站在顶端,两年后只能让位。这就是20系显卡的尴尬处境,但是RTX 2080 是一张综合性能非常好的旗舰卡。如果要体验光追游戏的话,购买RTX 2080 只能说是赚到了。 显卡代表人物——RTX 3060TI 战斗力:17025 你一张60ti结尾的甜品卡怎么跑错阶了!什么?原来是30系,打扰了打扰了。30系的显卡就是这么的不讲道理,RTX 3060TI给了你超强的性能,最好的价格,可惜就是没货。二级市场加价近一倍,完全香不起来。 05 第五阶:法则因果级 我们无法估计他们的实力究竟有多强,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宇宙的规律和法则。他们掌控了因果时空甚至生死。对于显卡而言,到了这个阶段就可以开启游戏爱好者的终极梦想——光追了,纯粹享受科技所带来的画面,游戏带来的体验,多花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魔法少女小圆 显卡代表人物——RTX 3080TI 战斗力:35846 RTX 3090是一位隐世高人,所以新一轮的游戏旗舰卡就让RTX 3080TI 来当吧!在性能方面没什么好说的,基本就是3A大作2K画质无脑拉满,4K画质有选择性拉满的地步。对于网络游戏玩家来说吸引力不大,对于单机大作党那就是心头之物。 显卡代表人物——6900XT 战斗力:35864 搭配更成熟的7nm工艺。相比上一代旗舰RX 5700 XT,新的RX 6900 XT显卡可提供多达2倍的性能,同时也有高达54%的每瓦性能提升。不过有一说一,A卡是出了名的性价比高,在性能上也有旗舰该有的表现,如果不是涨价了属实也值得入手。 RTX 3080TI 赶快带上探测器,看看你的显卡战斗力有多强? 检测不出来,难道这位少侠是?! 原来你是3090!
深港金融合作市场需求调查报告:人民币在港澳使用便利度需提升,企业具体期待有差异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老盈盈 8月27日,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以下简称“深圳金融学会”)发布了《深港金融合作市场需求问卷调查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  该项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大湾区特别是深港澳六类市场主体,包括深粤普通居民、深粤高净值人群、港澳普通居民、港澳高净值人群、在深企业和在深金融机构等,调查内容涵盖受访机构的类型、跨境业务占比情况、对当前金融开放程度和试点政策的评价、对下一步金融开放方向和措施的期待、跨境投融资和资产配置需求等。  《报告》显示,深粤个人受访者赴港澳频率较高,对于跨境金融服务需求迫切。  需求主要来自于跨境消费和跨境投资两个场景。跨境消费场景下,深粤个人受访者对移动支付有较高需求;跨境投资场景下,深粤个人受访者对股票、保险和基金等金融产品投资兴趣较浓,对畅通投资渠道需求迫切。 在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深粤个人受访者希望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港澳使用的便利度,期待数字人民币的跨境使用。  近50%的受访深粤普通居民认为人民币在港澳使用的便利程度有待提高,受访深粤高净值人群中仅有14%经常在港澳使用人民币购物消费。超过五成的深粤个人受访者认为数字人民币未来会成为一种新型且安全的支付方式,能够提高交易、转账的效率和安全性,说明数字人民币未来跨境使用在实践中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港澳个人受访者(含受访港澳普通居民和港澳高净值人群)方面,《报告》指出,跨境金融投资场景下,港澳个人受访者对人民币存款和理财产品有较高的配置意愿,这与深粤个人受访者存在显著区别。  港澳个人受访者需求集中在内地一般性存款、理财产品和股票等。与深粤个人受访者类似,受访港澳普通居民和受访港澳高净值人群同样期待沪深港通进一步便利,分别有48.7%和51.4%期待扩大标的股票范围。  《报告》显示,港澳个人受访者对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的理解相对全面,56.8%的受访港澳普通居民和56.2%的受访港澳高净值人群认为“跨境投资人民币自由结算”最能代表人民币可自由使用。35.9%的受访港澳普通居民和37.0%的受访港澳高净值人群认为数字人民币能够创造新的结算体系,有利于开展跨境交易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34%的受访港澳普通居民和34.4%的受访港澳高净值人群认为数字人民币能够提高交易和转账的效率和安全性,这表明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有潜在需求。 企业方面,《报告》指出,受访在深企业对我国和本地当前金融开放程度评价较高,认为金融开放的风险相对不大,下一步可稳步推进金融开放。但是,不同企业对金融开放方向的期待和需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其企业类型(外贸型、生产型、综合型、投资型)、企业规模大小以及跨境业务规模在全部业务中占比等密切相关。  大多数受访企业认为可以推动人民币在深港澳成为主要使用货币,期待进一步优化跨境金融管理、便利跨境移动支付。关于未来深港澳合作方向,76.0%的受访企业认为应推动人民币成为主要使用货币。50.8%的受访企业更倾向支付结算方面进一步开放,特别是有接近三分之二的生产型(64.1%)和外贸型企业(61.5%)期待这一领域更加便利化,表明在受访企业看来,跨境支付在开展跨境业务中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  此外,在跨境金融管理方面,受访企业期待进一步简政放权,赞同简化业务流程、减少审核材料、加快转向备案制等具体举措的受访企业均超过60%。  《报告》显示,受访企业对于与自身业务相关的金融衍生品、境外上市公司股票和未上市企业股权等跨境金融产品的兴趣相对较高,认为跨境融资是未来需求增长较快的领域。  同时,业务经营多元化以及涉外投融资业务较多的综合性、投资型受访企业对于资本项目金融开放的期待和需求更为强烈。71.0%的综合性企业和69.1%的投资型企业期待放松跨境资金使用限制,在所有类型企业中位居前二。  在金融开放方向的选择上,外贸型、生产型受访企业最希望在跨境支付结算方面进一步开放,占比分别为61.5%和64.1%。外贸型受访企业对于汇率风险相对较为敏感,对于境外金融衍生品的需求最为强烈,占比46.2%,高于总体11.0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方面,受访在深金融机构对于我国和本地当前金融开放程度评价较高,认为金融开放的风险相对不大,下一步可稳步推进金融开放,希望在深港澳推动资本项目开放,推动人民币成为主要使用货币,发展金融科技,推动跨境融资和支付结算进一步便利化。  但是,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对金融开放方向、方式和具体措施的期待和需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与金融机构的业务性质关系密切。  其中,证券类受访金融机构对于进一步金融开放特别是资本项目金融开放的需求更为迫切。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期货公司等证券类机构对于我国金融开放的评分低于银行类机构,特别是在跨境人民币业务、跨境金融服务、金融监管等方面评价相对偏低。主要原因是现有的金融开放创新试点政策较多与银行业务相关,证券类金融机构对于开放红利的获得感相对不高。 证券类机构认为市场需求并不是跨境创新业务开展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更多希望加快推进而不是稳步推进金融开放。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最期待证券投资进一步开放,期待的具体举措包括扩大沪深港通标的范围、放开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跨境业务等。  调查同时发现,银行类受访金融机构对现有金融开放程度评价相对较高,对于进一步金融开放持稳步推进态度。这与银行参与跨境贷款、跨境资金池等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以及金融创新业务试点较多有关,因此银行更认为货物贸易收支自由使用人民币结算最能代表人民币可自由使用。  另外,保险类受访金融机构对金融开放程度评价较高,对放开居民跨境购买投资类保险产品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保险类受访金融机构最倾向认为跨境投资自由使用人民币结算最能代表人民币可自由使用,这可能与其较多进行跨境资产配置相关。  总体上,保险类受访金融机构对当前跨境金融创新举措的获得感不高,更倾向于加快推进金融开放,期待资本项目开放、支付结算进一步便利化,对放开居民跨境购买投资类保险产品展现出较高的兴趣。 
【险企中报观察】寿险行业“失速”:个代人力锐减过百万 新业务价值大幅下滑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姜鑫  “虽然整个寿险行业处于一个艰难的时刻,但是2021年上半年新华保险公司还是取得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绩。” 8月27日,新华保险总裁李全在业绩发布会上这样谈到行业形势和公司业绩。 而中国人寿总裁苏恒轩则用“整个寿险企业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来形容目前行业所处的环境。 这样的场景在近几年里并不常见,几家保险巨头的掌舵者在谈及寿险行业发展时,提到了“难”字。 与之相映照的是,市场惊觉“保险不好卖了”!“增员难”、“行业受质疑”、“新业务价值下降”似曾相识的一幕幕又重现。 此时,保险板块仍然处在低迷之中,Wind保险指数已经跌去27.89%,昔日的白马股中国平安(601318.SH)股价也已在年内跌去四成,中国太保(601601.SH)、新华保险(601336.SH)、中国人寿(601628.SH)、中国人保(601319.SH)也分别跌去 28.74%、27.3%、21.65%以及19.97%。 行至2021年中的中国保险业怎么了?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还是遭遇发展瓶颈? 年轻的保险业似乎进入了中年危机集体焦虑。几度沉浮,数轮褒贬转换的保险业正被困在重规模轻品质的怪圈,走不出增长模式与消费需求(结构)不匹配的悖论…… 成也投资败也投资 时间行至8月底,除中国太保外,四大A股上市险企悉数披露了中期业绩,作为市场份额的主要贡献者,投资者可以从它们的成绩单中窥探保险行业发展的全貌。 纵观几家上市险企中报,虽然业绩各异但亦有趋同之处:诸如保费增速均在放缓,保险业务收入难言乐观,寿险新业务价值承压、财产险压力仍存,但投资却表现亮眼,并带来利润的增长。“受投资收益变化、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更新的综合影响,本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9.75亿元,同比增长34.2%”,中国人寿在中报中表示。这是已经披露中报的四家上市险企中最好的利润成绩单。 迎来新的掌门人罗熹后,提出要重回行业C位的中国人保之成绩单同样亮眼。报告期内,中国人保实现营业收入3137.25亿元,同比微增1.1%;实现归母净利润168.84亿元,同比增长34%。在8月23日举办的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保总裁王廷科用“创出历史新高”来概括这一成绩。 总资产过万亿后的新华保险也取得了近三成的业绩增长: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超1320.8亿元,同比增长11.3%,保险业务收入约1006.1亿元,同比增长3.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05.5亿元,同比增幅达28.3%。 已披露中报的几大上市险企中,唯一一个业绩下滑者,则是处在寿险改革深水区以及陷入华夏幸福旋涡的中国平安。报告期内,中国平安实现营业总收入6877.88亿元,同比增长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0.05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5.55%。中国平安在半年报中表示,业绩下滑主要受公司对华夏幸福相关投资资产进行减值计提等调整的影响。 利润增长的差别与投资收益呈现了正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人保、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在报告期内的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6.7%、6.5%、5.69%以及3.5%;净投资收益则分别为4.8%、4.5%、4.33%以及3.8%。 以中国人保为例,根据公司半年报数据,该集团实现总投资收益353.62亿元,同比增长34.9%。面对二级市场的波动,在适当的时间兑现收益成为关键。“今年以来股票市场的波动在加大,呈现冲高回落的态势。尤其是7月份以来下行的速度加大,指数从1季度的最高点已经下跌20%左右。今年在操作上,我们在估值相对高位对资产配置做了相应的调整,对二级市场的配置比例向我们的战略配置中枢靠拢。同时也加大了投资收益兑现的力度,为全年实现投资收益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人保资产副总裁黄本尧表示。 但并不是所有公司成绩均如此,例如新华保险投资资产达到979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实现年化总投资收益率6.5%,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年化净投资收益率4.5%,同比略有下降。再看中国平安,公司继续对华夏幸福相关投资资产进行减值计提及估值调整,上半年计提359亿元(第一季度计提182亿元),影响归母净利润208亿元。 寿险新业务失速背后 而伴随着保险板块低迷的——是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寿险业前进脚步的失速。 重疾险新规下,行业的狂欢仿佛昨日盛宴,但在数据面前是寿险行业已经持续近半年的“冷静”。 在关于几家上市险企的研报中,NBV不达预期是最为常见的字眼。NBV即新业务价值,是指每年销售的新保单在销售之初将未来价值贴现到今天的价值,它被看做一家保险公司经营情况的核心指标,宛若业绩的引擎。 从几家保险公司的中报中,不难发现,发展“引擎”失速已成事实。“2021年上半年新单保费1399亿元,同比下降8.4%。NBV实现299亿元,同比下降19%;其中个险渠道贡献NBV290亿元,同比下降20.8%。”这是寿险老大哥中国人寿面临的情况。在关于中国平安的研报中,国泰君安如是概括:2021年上半年公司NBV同比下滑11.7%,其中二季度NBV大幅下降42.3%,预计主要为新老重疾定义切换后,新单及新业务价值率均承压;公司亦在半年报中表示,报告期内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营运利润502.30亿元,同比下降2.5%;受疫情后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影响,保障型业务消费支出放缓,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11.7%至273.87亿元。 新华保险在中报中披露了上半年总保费1006亿元,同比+3.9%,长期首年期交保费、续期保费分别同比增长6.8%、6.9%的成绩单,但其上半年新业务价值下滑21.7%。 新业务价值承压的同时,是几家公司提质清虚下的代理人规模下滑。诚然,作为寿险市场份额的头部贡献者,几家险企代理人队伍占据了保险行业总人力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平安的业绩发布会上,公司执行董事兼联席CEO陈心颖在回答媒体提问时称,整个行业代理人规模下降了20%,更有公司高管透露,在挤出水分后,昔日900万代理人大军可能只剩400多万。 这一变化,在各家公司的半年报中也能寻得踪迹:新华保险个险代理人44.1万,同比下降16.2%;月合格人力10.5万,同比下降22.2%;月合格率19.1%,同比降7.3百分点;月人均产能3105元,同比下滑13.2%。截至上半年,中国人寿个险队伍规模为115万人,同比下滑32%%,较年初的137.8万人减少了20余万;中国平安2021年6月底代理人87.8万人,2021年第一季度末98.57万人,环比下降11.0%,较年初下降14.3%,月均代理人数量94万人,较2020年下降了10.5%;同时,月均规模下降倒逼人均月均产能提升至11475元,同比增加23.6%。 针对寿险行业面临的压力,有人用寒冬来形容行业目前的处境。低迷背后,有哪些原因制约了发展速度? 对于公司数据的变化,陈心颖如是表示,对于上半年NBEV(新业务内含价值)的下滑主要是两个因素,第一个是产品结构的因素,今年一季度的开门红储蓄产品占比比较多,所以有产品结构短期的调整。第二个因素是个人代理人的转型,我们在整个转型当中把一些低质量的替换掉,所以整体代理人人数是有下降的。 对于公司及行业新业务增长停留低位的问题,苏恒轩表示,今年上半年,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的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比较多,虽然中国经济在疫情之后是实现正增长的最大经济体,但是国内经济的恢复仍然很不均衡,基础很不牢固。同时,居民的消费意愿降低,在疫情的影响下,居民对长期大额支出,以及非必要的必需品方面的开支更加谨慎,所以整个寿险企业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新华保险副总裁李源则这样总结:第一是疫情的反复无常,对个险行业冲击最大;第二是监管,监管部门对强监管、严监管提出了更严厉的要求;第三是个险,个人营销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户需求的变化处于一个困难时期。 今日中国保险密度、深度摆在那,需求也不小,行业咋就陷入了彷徨迷局之中呢? 就此,一位从业几十年的险企高管不无迷茫。他说,内、外因裹挟下,保险业从未像今天这样处境艰难;不管是严监管,还是改革、顺势而为,企业活下去才是第一位;同时,还需尽量避免令机构无所适从的监管政策“互掐”。 也有人说,面向未来,整个保险行业,均面临“逻辑重构”和“再存在”的命题和挑战。 “疫情影响较大,保险业未能顺势而为,抓住机遇;此外,科技能力和投入滞后;再者是没有明确的行业性目标和方向,失去了动力和引领者。”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曾这样告诉经济观察报,其话外音或是:个人也好,行业也罢,有位才能有为。 从行业分析师的角度看,行业疲软的主因是供需走弱叠加高基数,以及商业方式与新时代新消费需求脱钩;包括“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长端利率超预期下行、保险需求超预期减弱”等等均是利空因素或潜在风险。 而在近两年的几家公司进行的改革中,代理人队伍的改革是重中之重,在提质清虚的大环境下,寿险行业面临着转型阵痛,拐点来了吗,保险板块是否被低估?在采访中,经济观察报记者并未在采访的行业人士口中得到答案。但不容忽视的是,以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深度和密度来看,与发达国家市场仍有差距。据人保副总裁李祝用披露,我国的保险密度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大概只达到了50%左右,保险深度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60%。 “尽管面临这些不利的因素,经过认真分析,我们始终认为当前面临的短期挑战仅仅是行业结构和与新的供求平衡形成的阵痛期。我们仍然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苏恒轩表示。  
工行上半年净利同比增长9.8% 管理层回应利润增幅回升不良下降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黄蕾  8月27日晚间,工商银行(股票代码SH:601398;HK:1398)发布2021年中报并举办中期业绩发布会。在业绩发布会上,包括行长廖林、副行长王景武在内的多位管理层,就工行利润增速回升,不良下降等问题进行了解读。 中报显示,工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264亿元,同比增长6%;拨备前利润3326亿元,同比增长5.7%;净利润1645亿元,同比增长9.8%。集团不良贷款率1.54%,比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91.97%,比上年末提高11.29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7.01%,比上年末提高0.13个百分点。反映盈利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均高于上年同期。 廖林表示,上半年,工行实现净利润1645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比去年及今年一季度明显回升,这既反映了工行经营的态势稳中向好,也与去年上半年的利润基数较低有关。具体来看,主要是以下四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实体经济稳定恢复。上半年,国内经济稳定恢复,运行质量持续提升,GDP同比增长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在经济稳定恢复的大环境下,银行利润增速也出现了明显回升,这与实体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第二,工行对实体经济的融资进一步加大。上半年,全行持续加大对“六稳”“六保”的服务力度,在促进经济加快恢复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营业收入的增长和盈利的提升。上半年,各项贷款新增近1.4万亿元,增幅达到7.4%。   第三,工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上半年,工行资产质量稳步回升,不良率、逾期率实现“双降”,逾期贷款、关注类贷款实现“双减”。资产质量的好转、资产风险的下降,带动工行贷款拨备计提同比减少近95亿元,下降8.5%。 第四,去年的利润基数较低。去年上半年,受到新冠疫情对经济冲击的影响,银行业净利润同比下降,工行下降了是双位数。因此,今年上半年银行利润增速明显提升,与去年基数有一定的关系。未来,工行将在服务好实体经济的同时,努力保持经营绩效稳健持续增长。 今年上半年,工行资产质量指标有较大提升,对此,王景武表示,上半年,工行持续加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信用风险防控,资产质量指标全面向好。截至6月末,集团各项贷款不良率为1.54%,比年初下降0.04个百分点,有效遏制住了去年疫情发生以来不良率反弹的势头。逾期贷款、逾期率、关注贷款、关注率均比年初下降。同时,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的剪刀差创历史新低,连续五个季度保持为负。  在具体措施上,工行构建了“全面、全球、全员、全程、全额、全新”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按照“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的风险治理路径,深入实施资产“入口、闸口、出口”全流程防控,调结构、促化解、优处置多管齐下,有效管控各类风险,实现资产质量指标企稳改善。 第一,持续推进固本强基。今年以来,国内疫情防控成果不断巩固,宏观经济持续企稳复苏,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工行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风险管控的基础问题,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实际需求,加大对宏观政策支持的重点行业、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区域、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重点客户的信贷支持,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和布局。上半年,境内分行各项贷款收回移位再贷超过1.3万亿元,同比多移位近2400亿元,持续引导信贷资源流向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优质客户。 第二,持续强化排危化险。加大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力度,密切关注地方隐性债务、房地产、“两高”行业、疫情敏感行业等重点领域风险,强化对隐性风险客户、重点大户的前瞻性风险识别与防范。同时,管控好延本延息贷款,继续主动消化已出现实质风险的贷款,进一步夯实资产质量。截至6月末,全行关注类贷款比年初减少265亿元,关注贷款的占比较比年初下降28BP,潜在的风险贷款总量和占比均实现显著下降。 第三,持续加快处置清淤。工行不断提升风险资产经营能力,加强风险资产精细化管理,优化处置结构,提高不良资产现金清收比例。同时,推进对公单户及个人不良贷款试点转让业务,不断拓宽风险资产处置渠道。上半年,全行累计处置不良贷款844亿元,在进一步消化存量风险的同时,也为稳定资产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券商系公募有多赚钱,看看广发、招商证券中报就知道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周一帆 8月27日晚间,招商证券(600999.SH)发布2021年半年报,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43.42亿元,同比增长24.72%;归母净利润57.45亿元,同比增长32.57%。 财报指出,2021年上半年,招商证券代销金融产品净收入同比增长131.51%,金融产品保有量1691亿元,同比增长42.22%。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公司第二季度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534亿元,排名证券行业第5。 同日发布中报的还有广发证券(000776.SZ),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180.07亿元,同比增长26.76%;归母净利润58.88亿元,同比增长2.38%。广发证券在财报中表示,公司业绩增长主要是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长为88.46亿元,同比上升40.91%,归因于市场股票基金交易量及基金管理业务规模增加,经纪业务和基金管理业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加。 实际上,在两家券商业绩保持增长背后,公司旗下参控股的多家基金无疑功不可没。近年来A股机构化趋势日益明显,从2020年基金销售行情火爆程度亦可见一斑。这一大趋势下基金管理业务的重要性快速提升,收入贡献度也水涨船高,成为名符其实的“利润牛”。 招商证券中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博时基金(公司持有股权49%)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5369亿元(不含子公司管理规模),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8953亿元(剔除联接基金),分别较2020年末增长16.48%和25.64%,其中非货币公募基金规模排名行业第9,债券型公募基金规模排名行业第2。 同样由招商证券参股的招商基金(公司持有45%股权)截至报告期末,资产管理规模为8709亿元(不含子公司管理规模),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5752亿元(剔除联接基金),分别较2020年末增长11.04%和14.29%。数据显示,招商基金非货币公募基金规模排名行业第8,股票型公募基金规模排名行业第3。 业绩表现上,报告期内,博时基金营收27.54亿元,净利润为8.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84%和61.06%;招商基金营收22.78亿元,净利润为7.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67%和75%。两家基金各向招商证券贡献投资收益3.94亿元和3.53亿元,合计占公司净利润13%。 广发证券旗下一参一控的两大基金公司亦表现亮眼。根据中报,截至2021年6月末,广发基金(公司持有54.53%股权)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合计10650.80亿元,较2020年末上升39.51%;剔除货币市场型基金后的规模合计6221.93亿元,行业排名第3;易方达基金(公司持有22.65%股权)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合计15598.64亿元,较2020年末上升27.32%;剔除货币市场型基金后的规模合计10657.68亿元,行业排名第1。 收益方面,报告期内,广发基金净利润为12.72亿元,同比增加39.78%;易方达基金净利润18.41亿元,同比增长75.56%,两家基金分别向广发证券贡献净利润6.94亿元和4.17亿元,合计占比达到18.86%。 实际上,与招商证券、广发证券一样,随着公募市场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券商开始发力基金赛道。 8月23日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最新公募基金规模数据。截至2021年7月底,我国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合计为23.54万亿元,较6月底增长2.21%;公募基金数量合计8481只,较6月底增加161只。 山西证券称,部分券商系公募公布上半年业绩,发展势头良好,净利润增速较快,已经成为券商利润的重要贡献。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年底结束,资产管理行业加速重塑转型,作为财富管理转型的重要抓手,券商在公募业务的布局加快,公募基金业务规模和业务收入将不断提高。
寻找便宜的钱 头部消金公司融资突围
经济观察报 记者 万敏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520.6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96.25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8.69亿元,净利润10.24亿元,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8月26日晚间发布的兴业银行中报,披露了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下称“兴业消金”)的上半年业绩情况。与早前发布的招行旗下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招联消金”)一起,银行系消费金融撑起了消费金融公司业绩的半边天,也进一步拉开了与行业尾部公司的规模差距。 国内消费金融公司开始试点以来已发展十余年,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数据,到2020年末26家已开业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刚刚迈过5000亿元关口。 本质上,消费金融公司与金融科技平台助贷面对的同一类客户群体,在被线上平台流量压制多年后,凶猛的助贷业务正在被纳入严格监管,而消费金融公司的困局依然在于资本补充、信贷投放渠道两头的挤压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头部消金机构如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邮消金”)、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上消金”)、招联消金等机构正借助银团贷款来寻求融资渠道突围。 找到便宜的钱 一家老牌消金公司的前资深员工对记者谈起,找资金对一家消费金融公司有多么的重要,尤其对非银行系的消费金融公司来说,挖到一位在银行间资金市场内有资历的“大佬”,将会使公司在借款融资方面获得极大便利,“银行体系里面,还是挺论资排辈的。” 从现有监管文件来看,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包括接受股东境内子公司及境内股东的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发行金融债券、境内同业拆借以及发行ABS等五类,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除了这五类途径,还包括接受汽车经销商采购车辆贷款保证金和承租人汽车租赁保证金等。 银行同业拆借、信贷资产证券化(ABS)和金融债券的发行资格,根据监管要求需要至少满足三年经营期限、连续盈利等硬指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末,共有20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银行间同业拆借,13家获批信贷资产证券化,5家获批发行金融债券,5家进行了银团贷款。 除了来自股东的输血,消费金融公司获得资金的渠道、定价,基本上离不开金融市场的认可,谁能找到更便宜的钱,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近日,中邮消金宣布其2021年银团贷款完成超额认购,本次银团贷款由富邦华一银行、开泰银行作为委任牵头安排行及簿记行,共吸引了7家中亚欧等地区的中外资银行积极参与银团募集,募集总额达14亿元,是截至目前今年业内规模最大银团。 中邮消金并未披露本次融资的价格,但可参考的是,今年6月,马上消金宣布成功募集首单银团贷款并完成提款,贷额总额度达5.3亿元人民币,贷款利率为3.85%。 3.85%的贷款利率作为消费金融的资金成本价格已经相当便宜了,有小型民营银行人士称其行内核算的资金成本也仅略低于这个价格。 对于中邮消金的银团贷款,市场预计其贷款利率议价能力优于同业。 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对记者表示,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银团贷款期限长、金额大,可以在满足消金公司大额长期资金需求的同时,减小其融资所耗费的时间精力。 融资与生存 对于行业中部和尾部的消费金融公司来说,资金来源是否充分、价格是否有优势,直接决定着盈利空间的大小。尤其是2021年6月以来,重庆等多个地区窗口指导辖内消费金融公司设定24%红线,要求其个人贷款利率全面控制在24%以内,并设置一定过渡期。“即使没有地区监管的发文,作为持牌金融机构,是不是要主动向监管方向靠拢?”一位消费金融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据其了解,有头部消金公司在2020年甚至主动将大部分新增贷款利率控到LPR4倍以内,因此收缩了对下沉客户的覆盖,贷款规模缩减不少。 近年来在消金公司中业绩排名居首位的招联消金,在融资方面也毫不手软。2020年4月初,招联消金发行规模为30亿元人民币的金融债券,这也是招联2020年以来发行的第三期金融债,共计发行了70亿。兴业消金全年发行金融债20亿,马上消金发行5亿。实际上,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消费金融获批发行的ABS和金融债总和约200亿元,招联消金金融债就占据三分之一的规模。 壹零智库日前发布的《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报告(2020)》中显示,银行控股系的包括1家国有大行邮储银行、2家股份制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还有5家城商行哈尔滨银行、长沙银行、长安银行、中原银行以及盛京银行。“这类的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股东,资金具有稳定性和流动性优势,如银行授信和银团贷款等。” 还有更多消费金融公司在积极尝试扩大资金来源渠道,马上消金、湖北消费金融已经在银登中心挂牌开展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除此之外,近日,湖南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在官网发布了一则二级资本债主承销商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为发行二级资本债做准备。 随着租房、教育相关的消费场景相继出现行业性调整,消费金融公司还面临着市场需求重新定位,精细化运营存量客户的挑战。 苏筱芮认为,消费金融公司的机会一是场景,一些特色场景及其客群的挖掘还存在大量的发展空间;二是模式,去年以来一些消金公司重回线下,线上线下协调联动的商业模式或成为部分机构在未来瞄准的方向。 《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报告(2020)》指出,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呈现出“两级分化”趋势。从消费金融行业的微观结构看,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开始严重分化,而这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不同机构发展的瓶颈。那些依靠“资金支撑+场景丰富+技术深化”多轮驱动的消费金融公司获得了较快发展,处于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第一梯队,比如招联消金、捷信消金、兴业消金,而那些仅依靠“单轮驱动”(资金驱动、场景驱动或技术驱动)发展的消费金融公司,其业绩表现比较一般,往往处于行业发展的第二甚至第三梯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表示,行业在规范化、特别是持牌化发展,继P2P清零之后,使用网络小贷牌照超范围展业和原有不规范的联合贷合作也受到清理整顿,消金公司牌照成为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 尾部消金公司尽管业绩垫底,但牌照价值仍在。7月20日,四川锦程消费金融3.55%股权标的拍卖成功,重庆市宏广广告有限公司以最高应价胜出。股权信息显示,宏广广告为互联网分期电商平台“小象优品”旗下子公司。锦程消金此次股权变动主要因为其第五大股东浩泽净水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因司法纠纷被债权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在去年疫情的影响下该公司2020年净利润滑坡明显,同比下降27%至1.21亿元,在18家披露可比净利润数据的消费金融公司中排在第11位。8月2日,中国华融发布公告,拟将持有的华融消金70%股权对外公开转让,中国华融所持华融消金共计6.3亿股。 金天认为,在稳增长压力下,下半年资金面将维持宽松,资金成本、市场利率整体上延续下行趋势,这意味着消金公司的目标客群有望延展,覆盖更多此前因为高定价而难以有效经营的优质人群。当然,大消金行业目前不处于快速扩张期,存量机会整体有限,更多是行业内部资源整合带来的机会,所以业绩分化将会持续。  
老百姓14亿元收购华佗药房51%股权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晓晖  一桩溢价11倍的收购,正受到上交所的问询。 2021年8月24日,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603883.SH,以下简称“老百姓”)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以自有资金14.28亿元(含贷款),收购河北华佗药房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佗药房”)。 华佗药房的100%股权评估价值为28亿元,增值率为1,128.65%,这意味着,老百姓将溢价11倍收购,并且,因为使用现金收购,老百姓的这桩交易不需要通过股东大会和监管部门的批准。 8月25日,上交所对老百姓收购华佗药房的交易,发出问询函,提出其高溢价收购的合理性和收购标的华佗药房涉及的商标争议等问题。 8月27日上午,经济观察报记者致电老百姓董秘办公室,询问上交所的问询是否会对交易造成影响,对方回复称,“交易不会受到影响,不过公司的回复可能会延期。” 高溢价收购 公告信息显示,华佗药房2020年含税销售额约17.41亿元,现拥有门店715家。交易完成后,华佗药房创始人及管理团队保留少数股权继续经营,与老百姓共同发展。 老百姓通过贷款加自有资金一共14.28亿元,从交易对手——张维军、田金萍、马志荣和郭智宏等人手上收购华佗药房51%的股权,按照华佗药房经审计2020年全年净利润12,487.51万元计算交易市盈率为22.42倍。 老百姓在公告中称,因华佗药房规模大、在主要经营区域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交易市盈率略高于近三年行业可比交易案例平均市盈率22.05倍。 交易对手为收购案作出了利润承诺:2021年销售额和净利润不低于经审计2020年相应金额,2022年至2024年含税销售额分别为210,000万元、241,500万元、277,725万元、净利润分别为16,250万元、18,688万元、21,491万元。 如果业绩不及预期,交易对手将以股权或现金进行补偿。 2020年,老百姓的净利润为6.21亿元,这笔收购将耗去老百姓超过两年的公司利润。对于收购,老百姓充满了信心,在公告中,老百姓称收购华佗药房将填补公司营销网络覆盖中的相对空白区域。华佗药房是华北最具影响力的药房之一,系中国医药零售企业销售额20强之一。现拥有的715家门店,分布在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其药品销售规模和品牌效应名列前茅,在河北张家口和山西大同的市场占有率尤为领先,有着良好的市场声誉和口碑。其门店经营质量优良,未来仍可通过门店网络扩张继续加强市场布局深度,具有发展潜力。目前计划在优势区域张家口市、大同市做深做透,周边城市承德、保定、廊坊、唐山、乌兰察布协同发展,三年突破1,000家门店。 这桩收购并非没有风险,上交所在8月25日对老百姓的问询函中,重点提及溢价收购的合理性、华佗药房的商标纠纷和因收购形成的商誉高达47亿元的风险。 老百姓预计收购完成之后,将新增商誉13亿元,公司商誉总值达到47亿元,如果未来华佗药房的发展不及预期,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商誉减值的风险。此前,A股上市公司因商誉减值导致巨额亏损的案例比比皆是。 另外,收购标的华佗药房的商标存在纠纷,目前在再审程序之中,如果再审败诉,华佗药房将不能再使用“华佗药房”“华佗药房及图”的商标,对经营造成影响。 上交所在问询函中,要求老百姓补充披露华佗药房的主要评估依据和测算过程,并说明标的公司评估大幅溢价的原因及合理性;华佗药房商标确权纠纷的具体情况,包括标的公司开始使用相关商标的时间、范围,诉讼主体、诉讼过程与一、二审的诉讼结果;以及公司历史上超过5000万元的收购案中,商誉原值、减值和计提情况等等问题。 至记者截稿,老百姓尚未对上交所的问询函作出回复。 高管回应收购案 对华佗药房51%股权的收购案披露之后,投资者也非常关心,老百姓董事长谢子龙、总裁王黎、董秘冯诗倪、投资合作部总监肖武等公司高管,于8月25日召开投资者交流活动,向外界作出回应。会议纪要显示,有包括海通证券、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申万证券、万家基金等券商、公私募基金及海外机构共241位投资者参与该电话交流会。 总裁王黎表示,华佗项目是公司近年单个规模最大的并购项目,具有里程碑意义。华佗药房与老百姓的强强联合代表其创始人及团队对老百姓的信心。华佗药房不希望卖掉全部股份,而希望能在新零售数字化与经营管理方面得到赋能,与老百姓一起合作。这一项目具有承上启下的牵引作用,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标的加入老百姓星火计划。 老百姓的所谓星火计划,是指控股式收购,与创始人团队携手共进的并购模式,收购华佗药房采用这这种模式。 王黎继续表示,老百姓早年开的店,更多在省会一二线市场。而华佗一直在三四五线城市经营,密集开社区店,创始人对拓展特别有经验,可以为老百姓在下沉市场提供借鉴。华佗在当地通过互联网医疗+院边店的创新模式取得良好增长,老百姓可以借鉴。老百姓与华佗强强联合,共同发展。华佗本身规模非常大,能够帮公司补充在华北地区地采的优势。两个公司在供应链整合、下沉市场、新零售数字化等方面互相赋能。华佗线上渠道销售额较大,纳入集团统一运营,使这块业务不仅有销售,还要有更好的利润。 老百姓的董事长谢子龙称,此次与华佗药房的强强联合是公司发展历程上的重要里程碑。公司创始以来一直保持平等开放、合作共赢的企业文化。控股式的星火模式保留原有的创始团队,由公司在资金、资源、管理、模式、采购等方面全面赋能,并持续得到业绩验证,获得了创始人和投资人的认同。 谢子龙表示,华佗药房创始人张维军有30年的丰富行业经验。华佗药房在经营、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成绩显著,开设社区店、医院店布局清晰。董事长张维军亲自带着拓展团队去每个区域调研、开店,这是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无法比拟的品质。华佗药房在张家口市场属于绝对龙头外,还有丰富的省外扩张经验。老百姓与华佗药房协同整合华北市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相信在张维军的带领下,基于其在店面拓展、商品采购等方面务实的工作作风,华佗药房的业绩会更好。华佗药房通过和老百姓已布局的新零售相结合,以及老百姓商采、营运等全赋能,能够快速提升业绩。老百姓未来会通过星火模式和其他同行并肩前行,打造独特的商业模式。”谢子龙称。 市场对老百姓收购华佗药方反应冷淡,收购案披露之后的三个交易日,其股价没有出现大涨,在公告次日以上涨7%,55元的股价开盘,此后迅速回落,目前股价保持在51元附近。 老百姓收购华佗药房之后,能否带来质的飞跃,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中国电信距破发只差8分钱 市值蒸发超1700亿“绿鞋机制”待考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蔡越坤  只差8分钱! 8月27日,中国电信(601728.SH)以4.61元的收盘价结束了其A股上市的第6个交易日,距离4.53元/股的发行价只差8分钱。 “巨无霸”中国电信于8月20日登陆A股,上市首日股价大涨35%,最高冲至6.52元。然而,8月23日至27日的一周,其遭遇两天连续跌停,之后三个交易日股价仍然步步下探,濒临破发。 截至8月27日收盘,中国电信A股总市值为4210亿元,股价较8月20日上市首日最高点已跌去近30%,总市值相较最高点近6000亿蒸发了超过1700亿元。此外,中国电信H股(0728.HK)的股价也持续下探,截至8月27日收盘,报2.75港元。 中国电信投资者关系部工作人员8月2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二级市场的股价走势受多重因素影响,国内的投资者的对公司的估值还需要一个熟悉和了解的过程,希望未来公司的价值可以得到投资者的认可。而且,在公司上市公告书和招股书中已写明,在上市后的30日之内,如果股价低于发行价,会启动“绿鞋机制”来稳定股价。 中国电信8月25日发布公告表示,公司A股股票交易于2021年8月23日和24日连续两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格跌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规则》的有关规定,属于股票价格异常波动。 中国电信表示,公司目前经营情况正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如果股价跌破发行价,公司将会采取一系列稳定股价的措施。 不过对于中国电信的连续下跌,甚至跌至发行价附近,市场人士并非太过意外。对于电信股价走势表现,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中国电信上市大涨后,出现连续两日跌停并不意外,其首日涨幅过大,大量资金次日选择获利了结;另一方面,与港股相比,中国电信A股当前存在较高溢价,毕竟A股与港股股价的价差还是很明显的。 中国电信跌破发行价的概率有多高?会否启动“绿鞋机制”?中国电信上市后的市场表现,是否会影响中国移动回A上市?一系列问题受到投资者关注。 若破发将启动“绿鞋机制” 2021年8月20日,中国电信正式登陆上交所主板,发行价为4.53元/股,发行市盈率20.18倍。初始发行股份数量为10,396,135,267股,对应募集资金总额为470.94亿元。 同时,中国电信授予联席主承销商不超过初始发行股份数量15.00%的超额配售选择权(或称“绿鞋机制”),若绿鞋全额行使,则发行总股数将扩大至11,955,555,267股,对应募集资金总额为541.59亿元,成为近10年以来A股发行数量及募资规模最大的IPO项目。 从半年报业绩表现来看,中国电信上半年实现较好增长,2021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75.4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05%;实现归属于发行人股东的净利润177.4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7.20%;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发行人股东的净利润164.0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31%。 2021年1-6月,中国电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683.8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5%;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0.84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5%。 为何财报指标良好的千亿市值巨头,股价接连遭遇重挫? 经济观察报记者8月24日致电中国电信方面采访,中国电信投资者关系部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二级市场的股价走势受多重因素影响,国内投资者对公司的估值还需要一个熟悉和了解的过程。此外,A股和港股的价格差异是长期存在的,与两地市场的整体估值、投资人结构和风格、整体市场环境相关。公司A股4.53元的发行价是通过向专业机构网下询价确定的。 另外,该人士也称,二级市场的股价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公司上半年业绩呈现加速增长势头,对于全年发展充满信心。公司将继续做好经营发展,加强与投资者沟通,积极听取意见和建议,增强公司透明度。公司关注股价走势,重视投资者回报,此次A股发行设置了“绿鞋机制”,并且根据境内法律法规,制定了A股上市后三年内的稳定A股股价预案。 根据“上交所投教”,绿鞋(以下简称“绿鞋机制”)是发行人根据承销协议赋予承销商的一项权利,是一种弹性机制安排。获得此权利的承销商可按照同一价格超额发售不超过本次发行数量15%的股票,至于最终超额配售的结果则视市场情况在后市稳定期(一般为上市之日起30个自然日)结束后确定。 具体来看,在股票上市后的稳定期内,如果股票二级市场价格高于发行价,则承销商可以行使绿鞋,要求发行人增发相应数量的股票,从而增加二级市场供给;如果股票二级市场表现较弱,承销商将动用超额配售股票募集的资金从二级市场上购买相应数量的股票,减少二级市场流通的股票数量,以支持股价表现。这样看,在配合适当的交易策略时,绿鞋机制的行使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股价下跌或使股价维持在不低于发行价的水平。 对于电信股价走势表现,王骥跃表示,中国电信连续两日跌停与其首日涨幅过大,大量资金次日选择获利了结有关。因为此次发行设有“绿鞋机制”,或因有此机制的保障,给了部分资金炒作的信心。 运营商回A进度或加速 在中国电信A股上市之前,其曾出现了遭投资者弃购的现象。8月12日,中国电信披露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结果。其中,网上投资者未缴款认购金额为8578.45万元,网下投资者未缴款认购金额为60.17万元,合计8638.62万元。 部分投资者放弃认购中签的中国电信A股新股,主要是基于对其破发的担心,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因为:中国电信A股的发行价远远高于中国电信H股的市场价。 对此,王骥跃表示,中国电信发行定价是按照国有企业不低于每股净资产来定的,但港股市价并不会考虑净资产的问题。与港股相比,中国电信A股当前存在较高溢价。对于后市中国电信股价触发“绿鞋机制”的概率,王骥跃也表示,还是挺高的,毕竟A股与港股股价的价差还是很明显的。 另一方面,对于A股与H股溢价背后的原因,云锋证券认为,港股外资机构风险偏好较低,做空等机制压缩估值泡沫。与港股相比,A股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较高的换手率往往预示着更高风险偏好;A股换手率的放大反映出风险偏好的提升,从而带动风险溢价下行,推动A股估值更快上行,进而AH溢价走高。与A股相比,港股完全实行注册制、放开涨跌幅限制、做空机制成熟等,以及股息红利税率差异,对AH溢价存在正向贡献。 从券商研报看,中国电信上市后的表现曾被寄予厚望。例如,国泰君安证券7月23日在官网发布《中国电信即将回A,大象起舞打新可期》中指出,中国电信上市表现有望超预期,建议投资者积极参与。2019年至今,A股主板发行价5元以下的低价股及1倍PB发行的低估值新股上市后平均开板涨幅及6个月后涨幅均优于整体平均。而2019年以来采用市场化询价发行的6只主板股票开板涨幅及6个月解禁涨幅也基本保持正收益。“虽然中国电信港股现价不足1倍PB,但AH股估值溢价长期存在,我们认为其上市涨幅依旧可期。在开板涨幅50%,6个月后解禁收益率10%的中性预测下,单项目打新收益率可达22%(对应中签金额计算)。”运营商回A进程,也在中国电信A股上市后备受关注。 东吴证券点评表示,运营商回A进度或加速,国内三大运营商A+H架构雏形或初显:2021年3月9日,中国电信正式发布公告宣布拟公开发行不超过103.96亿股A股普通股新股,即不超过本次发行后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11.38%,拟募集资金544亿元,用于投资“5G产业互联网建设项目”、“云网融合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项目”、“科技创新研发项目”。 从进度来看,2021年3月9日盘后,中国电信公告建议A股IPO;4月28日即预披露招股书申报稿;7月22日证监会发审委过会;7月29日即获得发行批文,投资者在8月9日进行网上和网下申购。 2021年5月17日,中国移动发布回A公告,中国移动拟公开发行人民币股份数量不超过9.65亿股,通过本次回归A股,将助力其打造功能互补、良性互动、资源共享、融通发展的新型合作机制等。 8月18日,中国移动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中国证监会已受理人民币股份发行申请材料。同日,中国移动A股招股书在中国证监会网站进行预先披露。招股书显示,中国移动拟公开发行A股股份数量不超过96481.3万股,不超过本次发行后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的4.5%。主承销商为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公司将在5G精品网络建设等5个项目预计总投资金额1569亿元,拟投入的募集资金为560亿元。 东吴证券认为,当前运营商正在逐步加快回A上市的相关部署,三大运营商A+H架构雏形或初步显现。 中国电信的上市后的市场表现会否影响中国移动回A上市?王骥跃认为,中国电信股价表现为独立事件,不会影响中国移动回A上市。  
扎入热门赛道 基金经理感叹“确实没有办法” 基金风格偏移何解?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沁  “这只基干啥了?不会又买新能源了吧?” “这是消费吗?” “九洲药业和集成电路什么关系啊?”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投资者在网络的基金讨论专区发帖,吐槽自己所买的基金投资于跟基金主题不符的股票。 的确,今年以来,伴随着A股市场结构性震荡行情,新能源、医药、军工等热门板块此起彼伏,快速轮动。尤其是在8月份,上半月的强势上涨与下半月的剧烈回调,让基金投资者们切身感受股市的不确定性。在看到基金净值与基金的持仓情况时,部分投资者向基金经理的操作抛出质疑:调仓不及时、风格偏移严重、行业景气度不够……其中,投资者对于基金风格偏移的质疑尤甚。 从热门股的机构投资者名单和基金十大重仓股名单中查询,可看到不乏消费主题类基金以及文体主题类基金重仓新能源股票、电子主题类基金重仓医药类股票等重仓股票与基金主题不符的风格偏移的情况。有人质疑风格偏移伤害投资者利益,有人则乐见其成,直呼“赚钱就好”。 拥挤的新能源赛道 今年以来,随着此前机构抱团取暖的家电、白酒等消费板块冲高回落,军工、医药、新能源陆续接棒,成为机构投资者的心头好。尤其是新能源板块,资金疯狂涌入,板块走势一骑绝尘。 在A股市场的新能源“大鳄”宁德时代身上,就聚集了一众机构投资者,其中随处可见头部基金公司的产品。查看基金投资者明细,不乏文体、消费主题的基金。 例如,工银瑞信文体产业股票基金出现在宁德时代的机构投资者名单之列。 资料显示,明星基金经理袁芳执掌工银瑞信文体产业股票基金,基金规模为178.55亿元。该基金二季度报显示,其前十大重仓股分别为宁德时代、海康威视、青岛啤酒、福耀玻璃、药明康德、锐科激光、古井贡酒、伊利股份、中国联通和五粮液。这十大重仓股中,非但没有看到与文体产业相关股票的身影,而且观察其重仓股比例,宁德时代以7.43%的占比独占鳌头;安防龙头海康威视以6.61%的仓位位列第二;而青岛啤酒、古井贡酒、伊利股份、五粮液等食品饮料相关的行业,持仓占比合计超14%。 翻看该基金的合同,其投资目标显示为:本基金通过投资于文体产业中具有长期稳定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力争获取超越业绩比较基准的收益。二季度报告期内,该基金的A份额净值增长率为16.50%,C份额净值增长率为16.30%,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40%。 袁芳在该基金二季报中表示,中长期来看,持续看好成长类优质公司中长期震荡向上的趋势,经济转型、利率环境、居民资产再配置、资本开放等因素均对这类优质资产中长期向好形成支撑,这些都是长期逻辑,不会为短期的波动而改变。短期来看,下半年,国内关注信用风险和经济下行压力下的政策应对,海外关注联储taper的预期落地。 根据官方资料,袁芳曾在嘉实基金担任股票交易员,2011年加入工银瑞信基金,现任研究部基金经理。2015年12月30日至今,担任工银瑞信文体产业股票基金的基金经理。 此外,再看华泰柏瑞消费成长灵活配置混合基金,其前十大重仓股中,除了药明康德、迈瑞医疗、泰格医药、凯莱英等药企合计持仓比例为27.98%外,亿纬锂能、宁德时代、先导智能、天赐材料这四只新能源概念相关个股,分别为该基金第三、四、五、七大重仓股。 资料显示,华泰柏瑞消费成长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的规模为5.35亿元,其投资目标为,通过深入研究,基金投资于消费相关行业优质的成长性公司,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力争为投资者创造高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投资回报。截至二季度报告期末,该基金份额净值为3.045元;报告期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17.43%,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5.18%。 官方资料显示,该基金的基金经理为李晓西,曾获得美国杜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历任中银信托投资公司外汇交易结算员,银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证券投资经理,汉唐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高级经理,美国信安环球股票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基金经理。2018年7月加入华泰柏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20年2月18日担任华泰柏瑞消费成长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的基金经理。 李晓西在该基金二季报中写道:基金将继续关注在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高质量成长企业,包括医药、消费和消费升级、新能源(含电动车产业链等)、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并且行业盈利能力提升的行业里的龙头企业(含化工、检测、机械设备、建材、高端制造等),以及部分TMT企业(含电子、计算机、数据中心等)。 风格偏移为哪般? 北京一名中型公募的基金经理感叹,风格偏移这事确实没有办法,毕竟基金经理本质上还是想给客户赚钱。经过行业比较后,大家很容易筛选出新能源、医药行业,现在无论是短期还是中期,其清晰度和成长性都是更好的。所以基金其实都想往这些领域投资。他认为,基金投资风格偏移,基金经理的初衷可以理解。 此外,这位基金经理坦言,今年以来,很多行业受到一些政策上的影响,投资上面会有一些担心,毕竟相关政策与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相关。很多公司过往可能形成了很强的竞争力,不过一旦政策改变,可能需要从头来过。因此,转投其他赛道,可能也是没有办法的一种选择。当然,毕竟有产品契约在,如果违反,可能就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情了。 沪上一名私募基金经理则从契约层面做了解读。他表示,基金风格偏移确实涉及到契约精神的问题,如果在基金合同里有所规定,例如80%以上要配置医药,但基金经理却多配置了新能源板块,那这典型的是有问题。而如果其主题定义过于宽泛,则无法判断其是否违约。 不过,该基金经理表示,基金从投资价值出发去配置也没有错,但是如果对自身主题之外的板块配置比例过高,则有追求弹性的嫌疑。这样既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客户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尤其是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部分投资者原本就是冲着基金主题而选择的基金,风格偏移与投资者的初衷相悖,属于误导投资者的行为。长此以往,对行业公信也是一种伤害。 华南一位权益类基金经理则提到,未来随着市场规范化与透明化的发展,基金风格偏移的情况会越来越少。同时,针对部分赛道拥挤的情况,他认为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热门赛道景气度高、估值贵实属正常。可以减少配置比例,逢低加仓,但总体方向不能偏离。 记者采访的多位基金经理提到,各细分行业中小而精的公司值得关注,未来可能会诞生很多机会,有几倍甚至是十倍的上升空间。事实上,每个行业都有具备潜力的公司,关键是遵循自上而下的选股逻辑。  
生不逢时还是实力不济 圆信永丰旗下新基金发行败北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姗  8月份大幅震荡的市场中,有广发明星基金经理刘格菘新发产品两日募集规模超过150亿上限,亦有新基金发行冷寂败北。 8月21日,圆信永丰基金发布《关于圆信永丰丰泽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公告称,圆信永丰丰泽混合于2021年6月28日开始募集,截至2021年8月20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该基金未能满足规定的基金备案条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至此,年内已有16家基金公司的19只基金产品宣告发行失败。 经济观察报记者注意到,圆信永丰丰泽混合发行失败,一方面受基金发行市场遇冷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中小基金公司大众关注度低、拟任基金经理业绩表现有关。 圆信永丰丰泽混合计划采用双基金经理制度,随着发行失败消息一出,两位基金经理也引发市场关注。从公开资料来看,拟任基金经理肖世源管理规模仅3.06亿元,在管基金近3月跌幅均超过了20%;另一位拟任基金经理林铮为“一拖八”(同时管理8只基金),其管理的圆信永丰兴瑞6个月定开基金因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的情形。 对于旗下基金发行失败的原因,圆信永丰基金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固收投资团队对债市判断与去年产品设计之初时的看法有所变化,故而公司结合市场综合情况考虑做了产品发行策略上的转移。” 募集失败 从6月28日开始募集,到8月20日募集期限届满,圆信永丰丰泽混合未能募集成功。 根据基金招募说明书,圆信永丰丰泽混合的备案条件为自基金份额发售之日起3个月内,基金募集份额总额不少于2亿份,基金募集金额不少于2亿元人民币且基金认购人数不少于200人。 圆信永丰丰泽混合投资组合比例为,股票投资占基金资产的比例范围为0%-30%,其中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的比例不超过股票资产的50%,同业存单投资占基金资产的比例不超过20%。该基金的投资风格与市场上所称的“固收+”产品相似,即固定收益类资产用来做基金底仓,一小部分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等高风险资产,用来增加收益。 该基金为双基金经理制度。拟任基金经理之一的肖世源目前在管基金3只,分别为圆信永丰兴源、圆信永丰医药健康和圆信永丰双利优选,均是投向于医药生物板块的基金。根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截至8月27日,上述基金近3月跌幅均超20%,近一年收益率分别为-19.4%、-25.39%、-20.4%,在同类排名中处于末端位置,尤其是圆信永丰医药健康,近一年收益率排名垫底(1290/1290)。 肖世源从业超过4年,自2020年一季度卸任圆信永丰优享生活、圆信永丰优悦生活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之后,肖世源管理总规模降至5亿元以内,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仅3.06亿元。 另一位拟任基金经理林铮现任圆信永丰基金固收投资部总监,为“一拖八”,管理总规模152.38亿元,这几乎是圆信永丰管理规模的“半壁江山”。 圆信永丰基金成立于2014年,旗下基金数量27只。截至2021年6月末,公司公募管理规模达330亿元,非货币管理规模达297.71亿元,整体规模较上一年同期150.86亿元翻倍。 值得注意的是,8月27日,圆信永丰基金发布公告显示,截至2021年8月20日,林铮管理的圆信永丰兴瑞6个月定开基金已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根据合同约定,“《基金合同》生效满3年后,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定期报告中予以披露;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本基金将根据基金合同的约定程序进行清算并终止,不需要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据悉,该基金为发起式基金,募集对象为机构投资者,目前该基金成立已满三年。也即,该基金已经面临清盘风险。对此,圆信永丰基金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增加持有人的相关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 对于圆信永丰丰泽混合合同未能生效的原因,圆信永丰基金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指出,“首先,该产品从设计到最终发行中间跨度接近一年,从整体市场情况到基金经理的业绩表现情况均与当下的市场行情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公司固收投资团队对债市判断与去年产品设计之初时的看法也有所变化,故而公司结合市场综合情况考虑做了产品发行策略上的转移。”该公司进一步表示,“公司一贯重视对固收投资的团队建设,公司坚持在巩固权益投资能力的同时扩充固收团队的布局,以建立一支能征善战的投资队伍。” 发行市场遇冷 圆信永丰丰泽混合募集失败,也是当前基金发行市场遇冷的表现之一。 数据显示,在经历了前两个月的回暖之后,8月份基金发行市场再次遇冷。从目前已成立的基金来看,截至8月26日,同花顺数据显示,本月共有164只新基金发行,总份额超过1800亿份,总体数量与7月相当,但总发行份额下降近23%。在结构方面,8月基金发行与7月较为类似,混合型基金发行占比接近60%。单只基金的平均发行份额为11.93亿份,相比7月的15.82亿份下降24.59%。值得注意的是,8月单只基金的平均发行份额在今年前八个月里位列倒数第二,仅高于5月的10.98亿份。 不过,圆信永丰丰泽混合却是目前8月份唯一一只发行失败的基金。在业内人士看来,这还与其是“固收+”产品有关。 经济观察报记者发现,7月份以来发行失败的6只基金中,有3只是偏债混合型“固收+”产品。同时,“固收+”遇冷不仅是在发行端,清盘的产品也在增多。截至8月23日,年内已有24只“固收+”基金清盘。截至二季度末,108只“固收+”产品规模低于5000万元,面临清盘风险。 一位公募人士表示,相较于偏股基金,“固收+”产品的风险点,一方面来自固收部分债券市场的波动,另一方面来自股票市场,所受影响程度与基金组合中股票、转债的占比正相关。基于“绝对收益”的目标,股债双配的“固收+”产品对资产配置的能力要求很高,需要投资能力全面的基金经理来把握。 值得一提的事,圆信永丰丰泽混合于2020年拿到批文,今年6月28日开始募集,原计划募集时间至8月20日,实际上并未用足3个月的发行时间,且到了8月20日也未选择延期,而是直接公告发行失败。 对此,上海一家公募人士表示,“固收+”是比较依赖机构客户的产品,机构需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发行和运作。在“固收+”遇冷的情况下,新产品虽然可以找资金成立,但是成立之后如果变成迷你基,不仅投资会受限,而且对投资者也是一种失责。  
【银行中报观察】净息差承压 上市银行何以应对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老盈盈  受向实体经济让利、LPR多次下调的累积效应、贷款收益率下降、负债端成本高等多方面影响,多家上市银行上半年净息差同比下降。 截至8月26日,17家A股上市银行发布的2021年中期业绩反映了经营面临的挑战情况。 在银行人士看来,下半年或者更长时间,息差有进一步下行和承压的可能。在面对此种情况,银行提出的解决方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优化资产负债表、强化存款成本优势;二是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提振中间业务收入,提高非息收入占比。 息差普遍收窄 8月25日,中信银行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该行净息差为2.09%,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净利差为2.03%,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中信银行表示,2020年以来,该行让利实体经济,贷款利率趋势性下行,2021年上半年,相关影响持续释放,银行利差空间进一步收窄。 从已公布的银行上半年的业绩来看,多家股份行上半年净息差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归结起来,原因主要是受向实体经济让利、LPR多次下调的累积效应、贷款收益率下降、负债端成本高等多方面影响。 “零售新王”的平安银行和“零售之王”招行也面临着相同的情况。平安银行今年上半年净息差 2.83%,较去年同期下降4个基点;平安银行表示,因市场利率变化以及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影响,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同时,该行重塑资产负债经营,有效降低负债成本,净息差小幅收窄。 2021年上半年,招行净利息收益率为2.54%,同比下降3个基点,较上年全年下降2个基点。招行表示,下降主要是受上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多次下调的累积效应影响,贷款收益率有所下降。招行副行长王良在中期业绩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银行的信贷增长面临很大挑战,优质资产投放面临压力,出现资产荒的局面是金融行业的挑战。贷款定价水平也面临下行压力,对利息收入增长带来不确定性。负债增长向自营存款增长面临压力,主要存款增长主要来自机构客户和非银机构存款,机构客户主要体现政府类事业单位存款增长比较好,非银机构主要是老百姓投资理财带来,存款竞争进一步加剧,存款成本可能有所上升。 除了股份行之外,有城商行2021年上半年也出现了息差承压的情况。上海银行净息差为1.73%,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净利差为1.81%,同比下降 0.14个百分点。长沙银行净息差为2.41%,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净利差为2.50%,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长沙银行表示,净息差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一方面,银行贷款定价随着LPR贷款定价机制的深入推进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在支持实体经济和减费让利政策引导下,贷款收息率进一步下滑;另一方面,该行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生息资产规模增长,净息差同比缩窄。 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也显示出净息差普遍下降的趋势。数据显示,2021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2.06%,较去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 同时,也有城商行净息差、净利差逆势提升。例如江苏银行今年上半年净息差 2.29%、净利差 2.05%,同比分别提升 19BP、18BP。对于净息差、净利差变动原因,江苏银行表示一是资产结构持续调优。受益于良好的区域环境和较好的综合服务能力,信贷需求、项目储备相对充裕,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保持了良好的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贴现资产占比趋降,零售战略转型稳步推进,高收益零售贷款占比上升对整体定价的支撑成效进一步显现。二是有效压降负债成本,多元化拓展低成本一般性存款来源,“价量齐控”降低结构性存款占比,有效压降同业负债成本,存款付息率、计息负债综合成本进一步下降。 净息差、净利差逆势提升的银行还有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2021年上半年,宁波银行净息差为2.33%,同比上升8个基点;净利差为2.59%,同比上升9个基点。南京银行2021年上半年实现净息差1.91%,同比上升5BP。 发力财富管理业务拉动中收 “下半年趋势来看,息差有进一步下行的可能。”王良在中期业绩会上如此说道。也有其他银行人士认为银行息差会继续承压,在面对此种情况,银行提出的解决策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优化资产负债表、强化存款成本优势;二是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提振中间业务收入,提高非息收入占比。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包括理财、保险、基金等代理服务手续费、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银行卡手续费、结算与清算手续费、信贷承诺及贷款业务佣金等。中间业务收入作为商业银行非息收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具有轻资本、受经济周期影响小,一定程度上衡量银行财富管理能力的特点。 记者从各大银行上半年业绩发现,非息收入及其中包括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都有所增长,而且占比均较以往有所提高,总体来看,在上半年在经济较好恢复的背景下,多家银行代理理财、基金、保险等手续费实现较快增长。 招行在年初推出了大财富管理价值链战略,在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的带动下,该行管理客户总资产保持较快增长,并带动投资管理、资产托管、投资银行等业务同步运转,财富管理收入、资产管理收入、托管费收入实现多点开花,协调发展。此外,客户经营的深化和大财富管理协同效应的增强,也为贸易融资业务、国际业务、供应链金融等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今年上半年,招行非息收入同比增长了20.75%,在营业收入中占比41.13%,同比提升了2.38个百分点,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522.54亿元,同比增长23.62%,增长较快。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代理服务手续费、其他两项收入增速分别为40.36%、144.61%,高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速,“主要是通过优化客户资产配置,把握权益基金行情和推动保障型保险增长,实现了代理基金收入和代理保险收入的较好增长。”招行表示。 2021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253.19亿元,同比增长11.3%,主要得益于财富管理业务、信用卡业务、对公结算业务及理财业务等带来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非利息净收入占比29.9%,同比上升0.86个百分点。 又如兴业银行,今年上半年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19.19亿元,同比增长23.88%。该行表示,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持续完善提升财富银行服务能力,加快理财业务转型升级,强化财富销售渠道建设。其中多项细分业务增长强劲,例如实现理财业务和零售财富代销类手续费收入86.08亿元,同比增长43.99%;各类投行业务收入22.05亿元,同比增长45.26%;托管业务收入17.51亿元,同比增长22.79%;银行卡和支付结算收入也实现平稳增长,收入达73.18亿元,同比增长16.40%。 城农商行也将增收眼光瞄准了中间业务,而且增速惊人,有银行增速高达50%,甚至100%。从中期业绩来看,今年上半年,张家港行和苏农银行分别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0.18亿元和1.6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35.12%和90.16%。 其它城商行增速虽然没有那么快,但也有两位数增长。城商行中的“头部”队伍宁波银行上半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速为11.41%,宁波银行解释称,主要是因为财富管理持续发力,经营效益进一步显现。2021年上半年,该行代理类业务收入33.94亿元,同比增加 3.96亿元,主要是代客理财、代理基金、代理保险等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较快增长所致。同时,得益于资产托管业务稳步发展,易托管品牌价值与客户影响力持续提升,2021年上半年托管类业务收入2.39亿元,同比增长39.77%。 上海银行今年上半年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2.91亿元,同比增长12.19亿元,增幅39.70%,在营业收入中占比同比提高了3.4个百分点。其中,实现代理手续费收入25.85亿元,同比增长12.27亿元,增幅90.37%,主要是基金代销客户规模和销售规模大幅增长,实现代销基金业务收入增长。  
头部券商“期中考”喜忧:中信建投“收增利减”海通证券合规问题缠身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梁冀  中报大幕行将落下,头部券商“期中考”成绩排名也浮出水面。 截至2021年8月26日,41家A股上市券商中已有25家披露2021年度半年报,证券行业整体表现亮眼。 从行业整体看,据中证协数据,139家券商 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324.14亿元,净利润902.79亿元,125家券商实现盈利。 不过,从头部上市券商的半年报来看,可谓喜中存忧。已披露的中报数据显示,头部券商上半年业绩普遍向好,但中信建投在收入增加之下,净利润却同比下滑;此外,海通证券上半年频繁因合规问题受罚,成为2021年券商分类结果中唯一落入B类的头部券商。 与此同时,因为“受政策和市场的影响较小,可改善过往经纪业务‘看天吃饭’之弊端”等益处,券商也在持续发力被称为基本盘和稳定营收来源的财富管理业务——该项业务还成为提升券商业绩的重要途径。 中信建投增收不增利 8月26日晚间,中信建投发布2021年度半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23.26亿元,同比增长24.51%;净利润45.29亿元,同比减少1.08%。而同期,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等头部券商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36.66%和46.93%。 从主营业务看,中信建投仅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63%,录得28.23亿元;其余三大主营业务:投行业务、交易及机构客户服务业务和资管业务分别同比增长-3.08%、-3.81%和-24.26%,录得19.21亿、41.16亿和5.7亿元。 虽然资管业务收入同比降幅较大,但其绝对值较低。真正能影响中信建投中报业绩表现的则是其自营业务。 以自营收入=投资收益-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计算,中信建投报告期内自营业务收入约为34.8亿元,上年同期约为44.5亿元,同比减少21.79%。数据显示,中信建投报告期内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2.08亿元,上年同期为8.06亿元。 至于中信建投营收和净利润增速之间的落差,公告显示其营业支出为66.69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66.62%,主要是其他业务成本和业务及管理费增加所致。 半年报显示,中信建投其他业务的收入和成本分别为 25.45亿和25.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69%和79.51%,两项数据变动均主要是期货子公司大宗商品销售业务规模增加所致。其他业务成本几乎逼平收入,也意味着其在支撑总营收增长的同时,对净利润助力有限。 中报还披露,中信建投基金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7014.12万元,净利润-9939.84万元(未经审计)。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信建投基金总资产9.12亿元,净资产4.94亿元。 投行业务方面,中信建投报告期内完成股权融资项目39单,主承销金额400.07亿元,分别排在行业第2、第4位;其中,IPO主承销家数21家,主承销金额153.34亿元,分别排在行业第3、第4位。完成975单债券主承销项目,主承销规模6425.05亿元,均为行业第2位;其中,公司债主承销家数295家,主承销规模2003.97亿元,均为行业第1位。 海通证券合规问题频现 同在26日晚间,沪上券业巨头海通证券也发布了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收234.71亿元,同比增长31.95%;净利润81.7亿元,同比增长49%。 分业务看,交易及机构业务为海通证券第一大业务,报告期内收入为64.73亿元,同比增长36.92%;财富管理业务和投行业务收入分别为51.89亿元和30.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2%和45.6%;资产管理业务和融资租赁业务收入分别为24.16亿元和24.22亿元,同比增长36.98%和10.59%。 报表显示,海通证券的其他业务也出现了收入和支出几乎打平的情况,两项数据分别为39.64亿元和39.96亿元。 尽管上半年业绩表现亮眼,但海通证券年初至今处罚不断,其中以涉及“永煤事件”最受关注。 2020年2月,永煤控股发行“20永煤SCP003”(超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额为10亿元。同年11月,永煤控股因未能按期足额兑付本息,构成实质违约,涉及金额共10.32亿元。继当年10月华晨集团债券违约后,国企AAA评级债券再度出现违约引发市场波动。 2021年3月24日,证监会对海通证券采取责令暂停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债券投资顾问业务12个月、增加内部合规检查次数并提交合规检查报告的监管措施,对海通资管采取责令暂停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产品提供投资顾问服务12个月、责令暂停新增私募资管产品备案6个月的监管措施,对多名直接责任人及负有管理责任的人员采取认定为不适当人选2年等监管措施。 函件显示,海通证券、海通资管及相关人员在开展投资顾问、私募资管业务过程中,未按照审慎经营原则,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对市场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在2019年12月证监会指导沪深交易所发布了《关于规范公司债券发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后,海通证券、海通资管仍在其他交易市场继续从事相关违规行为。同时,海通证券、海通资管未将相关业务行为纳入全面合规风控体系,业务隔离、利益冲突防范、债券交易管理等存在漏洞,公司合规风控机制存在缺失。 2021年1月至5月,海通证券6度领罚。今年7月,证监会新设“投行业务违规处罚信息”,海通证券成为唯一一家两度被罚的券商。函件显示,海通证券及四名保荐代表人江煌、张舒和李明嘉、朱文杰在两项保荐工作中均因发行人间接股东--中车城市交通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在发行预案和发行保荐工作报告中不一致,收到证监会出具的警示函。 今年7月,证监会公布了2021年证券公司分类结果。海通证券成为唯一落入B类的头部券商。此前,海通证券连续四年被评为AA级。 在海通证券2020年度网上业绩说明会上,有投资者就公司多次收到监管罚单提问。海通证券董事长周杰回应称,监管措施所涉问题主要是个别部门员工违反公司规定的行为所致,公司已按照制度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公司及管理层也将深刻反思、汲取教训,深入检视前期业务运作情况,并从健全债券制度体系、加强专题学习培训、完善债券业务流程、强化利益冲突管理,进行全面且深入地整改。后续,公司将进一步优化内控机制,坚守合规审慎经营底线,确保各项业务运作符合法律法规与监管要求。 发力财富管理业务 目前已披露半年报的头部券商中,中信证券业绩居于首位,海通证券位列第二,国泰君安排名第三。 中信证券上半年实现营收377.21亿元,同比增长41.05%;净利润121.98亿元,同比增长36.66%;国泰君安上半年实现营收219.18亿元,同比增长38.62%;净利润80.13亿元,同比增长46.93%。 位列国泰君安之后的华泰证券,上半年实现营收182.33亿元,同比增长17.31%;净利润77.70亿元,同比增长21.32%。 中金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44.61亿元,同比增长37.82%;净利润50.07亿元,同比增长64.07%。 分业务看,机构与交易为国泰君安第一大业务,报告期内实现收入106.71亿元,同比增长58.39%;财富管理业务实现收入 63.13亿元,同比增长16.01%。国际业务、投行业务和投资管理业务分别实现收入17.72亿、13.94亿和 12.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84%、46.01%和15.17%。 2021年上半年,国泰君安财富管理转型发展状况良好。公告显示,报告期末,国泰君安富裕客户及高净值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1.2%;投资顾问3268人,较上年末增长3.5%,排名行业第3位;投顾业务服务的客户人数超过11万人,客户资产规模超过46亿元。金融产品销售额3429亿元,同比增长241.9%,产品月均保有量2543亿元,同比增长50.7%。 今年7月,中金公司对财富管理业务部门的整合落地。7月11日,中金公司公告称拟将境内财富管理业务转移给全资子公司中金财富,即前中投证券,以进一步实现双方业务整合。此次整合完成后,中金公司将作为母公司开展投行业务、股票业务、固收业务、资管业务以及私募股权投资业务;中金财富则作为子公司开展财富管理业务。 供职于北京某大型券商人士告诉记者,财富管理是针对个人业务,是券商的基本盘和稳定的营收来源,受政策和市场的影响较小,也可改善过往经纪业务“看天吃饭”的弊端。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也告诉记者,财富管理业务是提升券商业绩的重要途径,可以实现资金管理规模的收益模式。以中金公司为例,其国际化高的特征也可以为客户提供更高端的财富管理服务。 至于券商从事财务管理业务相较于银行、基金等机构的优、劣势,前述券商人士告诉记者,与银行相比,券商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并不十分占优势,毕竟银行拥有最完整的客户池子与客户信息;券商的优势则在于对市场的理解和敏感度比较高,对于客户服务的专业度也更高一些。 沈萌也表示,券商的业务更灵活、信息更丰富,而且定位较其他金融机构更容易凸显客户的立场;不过他也表示,券商属于风险偏好型企业,与财富管理的稳健型需求有一定差距。 中基协发布的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百强榜单显示,第二季度,“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合计为6.16万亿元,“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合计为7.40万亿元,环比分别增长13.63%、13.73%。100家代销机构中,券商占据了51家,较第一季度增加了4家,百强榜单“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中,券商保有规模合计为1.05万亿元,占比17.13%;“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中,券商保有规模为1.11万亿元,较第一季度增长了1475亿元,占比提升至15.04%。 中银证券团队认为,业绩分化下,财管特色和龙头券商成长确定性更高,有望享受估值溢价。居民财富增长和政策引导下,财富管理业务面临广阔发展空间,主导今年业绩增长,长期也将改善券商业态带来估值中枢提升。在产业链各环节(经纪、代销、资管等业务)具备显著优势的券商将率先迎来腾飞机会。  
“自保件”风波折射寿险顽疾 粗放式营销模式亟待改革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汪青  寿险业怎么了?今年继国寿前员工张乃丹举报事件“出圈”之后,日前,一则原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代理人实名举报被公司强迫购买“自保件”的消息,成为舆论关注焦点。而“自保件”作为保险业粗放发展期留下来的顽疾,其潜在风险亦日趋暴露。 8月25日,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总经理张志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核查后发现,许英琼在重庆分公司自购保单情况属实,存在购买自保件获得佣金、激励费用和晋升的情况;其反映的“张阳阳违规收取外勤费用”事项属实。不过,针对其反映的“张阳阳以各种手段威逼利诱其自购保单”、“张阳阳对其职场性骚扰”均无明确证据证实。 此次“自保件”事件,反映出在过去几十年间寿险公司长期依赖的“人海战术”,在实现业务高速发展的同时,其长期被掩盖的弊病也在逐渐暴露。在当前保险业步入高质量发展期,险企自身的发展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并且坚定进行渠道改革。 原代理人实名举报:被逼购买“自保件”要求全额退保 近日,原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代理人许英琼在社交平台上实名举报称,自2010年9月加入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后,由业务员一直做到主管、主任,最后晋升为营业部经理。然而,在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副总经理张阳阳任职期间,许英琼表示遭受到张阳阳骚扰,并被其逼迫购买19件“自杀保单”,合计273万元保费,已缴170万保费,目前仍欠债百万。 所谓“自杀保单”,即自保件,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三者之一为本公司保险销售从业人员或其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子女)的保单。通常而言,一些保险代理人为了完成相应保单任务获取佣金、奖励或者是保住工作,会选择自购保险充当业绩。 许英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今年4月底正式离职后,为了讨回被逼迫购买“自保件”已缴的保费,其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开始发布实名举报视频,并于5月已向重庆市银保监局进行实名举报。 许英琼提供的举报材料显示,其举报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原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副总经理张阳阳强迫购买保单,二是张阳阳借追踪业绩之名多次对其进行骚扰,三是张阳阳存在收取外勤费用等经营管理问题。 基于上述举报内容,许英琼表示,要求公司全额退还保费,以及开除张阳阳。 针对许英琼的举报,张志鹏表示,根据目前的调查结果,许英琼在重庆分公司自购保单情况属实,存在购买自保件获得佣金、激励费用和晋升的情况;其反映的“张阳阳违规收取外勤费用”事项也属实。 而其反映的“张阳阳以各种手段威逼利诱其自购保单”、“张阳阳对其职场性骚扰”均无明确证据证实;针对查实问题,根据平安人寿党纪政纪联动处罚办法,公司将对张阳阳进行相应行政和党纪处罚。张志鹏同时对媒体表示,针对本次调查发现的管理问题,分公司将深入贯彻落实监管部门的治理整改要求,严格贯彻总公司的发展理念,加强自保件管控,从问题根源入手,全面梳理管理机制、制度流程,促进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此外,被举报对象张阳阳本人,对许英琼相关指控予以否认。5月28日,张阳阳向公安机关就“许英琼诽谤”一事报案,公安机关当日受理;6月9日,张阳阳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目前法院立案查处中。8月4日,法院已通知许英琼到法院领取自诉状副本等文书材料。 “自保件”AB面 实际上,“自保件”问题在保险行业存在已久,甚至有些保险公司的部分地区“自保件”业务占比较高。类似的还有“互保件”,即由在职销售人员销售,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为另一名在职销售人员的保险合同。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国保险公司在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执业登记的代理制销售人员842.8万人,报送保险统计信息系统同口径数据834.4万人。 保险代理人如此庞大的数量,也是源于过去几十年,寿险公司在经营模式上长期依赖“人海战术”抢占市场份额,甚至行业内曾一度流传着“招代理人就是招客户”的说法。 一位沪上保险代理人对记者表示,“自保件”最初本意是保险销售人员以及家人等,基于自身真实需求进行投保。并且代理人以客户身份购买寿险产品属于正常的保险消费行为,也是其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然而,行业中也确实存在部分保险公司将购买保险产品作为代理人转正的条件,甚至强迫代理人为了达成业绩考核指标而购买保险。在保险公司业绩指标等压力下,为了完成业绩获取佣金、销售奖励以及晋升的需要,不少保险代理人最终选择购买“自保件”。 “当然也有不少代理人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所以只能自己购买保险保住饭碗。另外一点,就是此前保险公司为了扩大代理人规模鼓励开单,给出的提成加退保现金价值,甚至远远超过首年保费。在这种激励措施下,不少代理人都开始为自己买保险。”上述保险代理人表示,不过购买非自身真实需求的“自保件”,也给保险代理人其带来较大的财务压力,甚至出现部分代理人为了晋升需要贷款购买“自保件”。 对于保险公司公司而言,“自保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自保件”给保险公司的保费规模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自保件”极易发生断交和退保,给保险公司的经营发展带来巨大风险隐患。 比如,有些保险代理人在购买“自保件”后,由于业绩表现不佳最终离职,所购买的“自保件”也便不再续交。在此情况下,该保险公司的续保率也会降低。 除此之外,随着人口红利不在、保险代理人加速脱落,以及退保可套利的背景下,保险公司的退保率走高,甚至被一些恶意代理投诉的个人或组织利用。据悉,其中一些人员以应聘业务员等方式混入保险公司,在销售环节通过夸大保障、隐瞒合同重要信息等手段,误导客户投保并预留销售误导“证据”,通过销售新保单获取佣金,而后再诱导客户退保,通过收取高额退保服务费从客户处获取好处,有的还会进一步诱导客户投保新的产品再次牟利。 监管出手整治乱象 “代理退保”的问题也受到业界持续关注。目前,监管部门已开始出手整治“自保件”“互保件”带来的虚增保费、退保等行业乱象。 今年4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深入开展人身保险市场乱象治理专项工作的通知》,治理重点销售行为、人员管理、数据真实性、内部控制等四个方面乱象。其中,特别提到“是否存在强迫从业人员购买保险,通过即买即卖、即买即借、循环投保虚增保费并套取费用”以及“对信访投诉、自保件、极短期退保率、营销员业务品质等是否持续跟踪分析、进行风险评估。” 今年8月,为进一步加强销售人员行为管控,北京银保监局下发《关于规范销售人员自保件和互保件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禁止保险机构以购买保险产品作为销售人员转正或入司的条件,禁止强迫或者诱使销售人员为达成业务考核指标而购买保险。保险机构不得允许自保件和互保件参与任何形式的业绩考核和业务竞赛。 此外,上述通知要求保险机构应当严格自保件、互保件核保流程,对销售人员的财务状况、缴费能力等进行必要审核,确保销售人员根据实际保险需求和经济实力购买自保件和互保件。保险机构不得为销售人员购买自保件和互保件垫付保费或提供保单贷款。 与此同时,险企也在主动发力解决过去因粗放发展所带来的顽疾。经济观察报记者从多家保险公司处了解到,目前公司内部已加强对“自保件”和“互保件”的管控。 对于此次举报事件,平安人寿方面也表示,公司高度重视自保件的管理,为确保投保意愿真实,规范自保件行为,总公司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代理人自保件销售品质管控的工作通知》、《个人寿险业务人员自保件管理办法》等制度,持续加强自保件销售管控。 “分公司已要求所有自保件在投保时必须实施‘双录’,即录音录像;明确自保件不享受任何激励方案,自保件不计入考核;加强新契约承保自保件管控,对以虚增业绩为目的的犹豫期退保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等。”张志鹏表示。 国泰君安非银金融研报指出,今年二季度以来,原有的粗放式渠道模式下保单销售难度不断加大,造成保险代理人脱退严重且增员困难。短期灵活的产品策略为保险公司赢得渠道改革时间,而走出寿险发展瓶颈的根本依然是坚定渠道改革。在8月26日发布的平安集团2021年半年报中亦披露,平安寿险将继续实施代理人队伍分层精细化经营,大力培养钻石队伍、稳步提升潜力队伍、发展优质新人,代理人渠道人均产能稳定提升。  
投资产品估值方法再“打补丁” 银行理财转型正在彻底打破刚兑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艳明 实习记者 刘睿  8月25日,一则市场消息称,国有六大行被监管要求对理财产品所投资产的估值方法进行规范,以推动六家大行理财业务从摊余成本法向市值法改造。 在此要求之下,银行理财对未来债券投资可以采用成本法估值的主要为“封闭式产品及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对于开放式产品未来投资债券须采用市值法估值。 “我们也在关注这个问题。”有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管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他分析,之所以有这样的监管要求,可能是因为监管在对理财的检查中发现了各家具有的共性问题。 在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看来,规范银行理财估值方法很有必要。目前,银行理财估值不规范之现象普遍存在,摊余成本法估值有被滥用之嫌,有悖于资管新规公允价值计量之原则,也不利于银行彻底打破刚性兑付。 “参照公募基金做法,尽量采用市值法估值应是大势所趋,回归代客理财之本源。摊余成本估值理财产品规模大幅增长,容易积累风险,危险银行体系的稳健经营。”廖志明认为。 摊余成本法改市值法 “今年很多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波动不大,看上去就是一条线。可能监管一看,应该是使用的估值方法有问题,毕竟今年的市场利率波动还是比较大的。”上述理财子公司高管表示,而且,现在对资管新规的执行标准不太一样。 从监管处罚情况来看,银行理财产品估值管理日渐严格,今年7月银保监会公布的罚单中,有三家银行涉理财业务整改问题。其中,银保监会针对浦发银行出具的罚单(银保监罚决字(2021)27号)中,提及“净值型理财产品估值方法使用不准确”。 “目前监管对六大行是这样的要求,对其他的理财子公司肯定也是一样。如果看到有被监管处罚的机构,我们会马上进行内部排查,去对照自己的产品是否有类似问题,进行整改。”上述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管表示。 2021年是资管新规落地实施的第三年,目前距离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仅有四个月的时间,原则上,在过渡期结束前银行理财需要完成净值化转型。 目前各家机构转型进度如何?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1年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0.3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18%,同比增长51.06%。净值型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79.03%,较年初上升11.75个百分点。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按照资管新规过渡期原则,不排除占理财主导地位的国股银行后续均进行整改,临近2021年底过渡期结束,通过政策推动净值化改造合乎情理,有利于净值化率在年底达标。 在上述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管看来,此次监管对六大行的规定,是对此前政策的再次“打补丁”。资管新规确立了资管产品估值的基本原则,即是“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鼓励使用市值计量”。在大多数情况使用市值计量、例外情况使用摊余成本计量的框架下,监管政策明确了可以使用摊余成本法的产品和资产,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部分机构过度引用了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现在监管发现了问题,再去进行规范。 在王一峰看来,对于摊余成本法改市值法,会涉及原来直接或间接使用摊余成本法投资的银行资本工具、PPN(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ABS(资产证券化)等,后续市值法后主要参考中债估值。对银行理财而言,资本工具由于久期更长,投资占比更大,受影响也更为显著;而PPN、ABS投资久期偏短、规模偏小,对组合久期拖累不大,因此不太会产生明显的资产抛售行为。 上述理财子公司高管同时表示,银行理财净值化的过程中,如果不是严格按照市值法对所投产品估值,而是过度的使用摊余成本法,会造成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中有水分,这跟过去的池化运作没有什么区别。采用摊余成本估值法,理财产品波动小了,但是组合里可能有过度偏离,产生风险。 “伪净值”产品面临整改压力 其实,在对投资产品进行摊余成本法估值方式下,理财产品的收益更稳定,基本不受市场波动影响,有助于稳定投资者预期。面对监管的整改要求,不仅影响投资者对理财的预期,也有可能冲击银行理财持有的资产。 廖志明认为,理财产品估值方法规范有三点核心影响,首先彻底转向市值法估值后,定开理财产品除了可以期限严格匹配投资非标外基本与公募债基类似。预计未来半年内,新发产品净值波动将明显加大,客户接受度是问题,可能导致新发定期开放型理财产品销售困难,使得理财规模出现暂时性下降。这可能使得定开式银行理财部分卖出存量资产,影响债市。 其次,估值方法规范后可能影响银行理财持有的债券期限。廖志明认为,市值法之后,定开式理财产品为了降低产品净值波动,将不得不降低长期限债券投资比例,优化投资组合久期,银行资本补充债券因期限长且理财持有规模大,首当其冲。其他的银行理财持有较多的长期限债券也受影响。新要求之下,信用债期限利差或走阔。 银行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市场也受到冲击。8月25日消息传出后,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的二级交易估值最近两日累计上行超过20BP(基点),8月26日,10年期国债活跃券上行3个基点。 另外,对于私募债的影响,廖志明认为,当前银行理财持有PPN等私募债较多,实际上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新要求之下,私募债由于交易不活跃,预计将采用第三方估值。这将降低私募债对理财的吸引力,影响这部分资产的信用利差。 原来的摊余成本方法下,对于违约债券的处理尚有空间,而如果转为市值法,出现违约的债券通常伴随公允价值的大幅下降,或将严重影响单个产品的兑付。上述理财子公司高管以永煤债券违约为例,当时市场上有违约消息后,该理财公司内部迅速测算可能对产品收益可能产生的影响。但是后续,永煤债券的价格有所恢复,对收益率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对于可能对银行产生的影响,王一峰认为,下一阶段看,受整改政策影响,部分机构有兑现浮盈的需要,因此资本工具估值可能继续调整。今年以来,流动性体系宽松,债券市场收益率下行,银行存量产品估值多数正偏离,为估值切换预留了空间,估值切换不太会形成大的冲击。对于需要整改规模大的银行来说,通过交易兑现浮盈降久期、和非交易估值切换可能同步进行,可以平滑政策冲击。 进行净值化转型,按理说会要求理财公司进行盯市。上述理财子公司高管认为,盯市这个方式,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目前一定的难度,主要是私募债,银行二级债、永续债等品种的在市场上交易不活跃,每天中债提供估值也不是特别合理,所以具体如何执行,还有待商榷。 这其中,也有理财投资经理在思考“没有公允市价的非标资产该如何估值,包括怎样控制净值波动的问题”。 王一峰认为,上述政策对不同银行影响存在差异,整改期限相对偏紧,为避免市场集中冲击,可能通过监管协调或其他策略进行适度平滑。后续看,理财业务发展要看客户教育和客户接受程度,资管机构则需要构建真正的资管能力。避免简单通过拉长久期、下沉风险和增加杠杆来获取收益。  
上房服务“带病”冲刺主板IPO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黄一帆 2020年,物业管理企业在疫情的冲击下,凭借稳定的现金流逆势出圈,成为备受投资者青睐的板块。物企大多背靠房地产公司,凭借自身基因发展,但目前在内地房企“减负”,依靠母公司“输血”模式难以为继。 上海上房物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房服务”)与有着强地产背景的同行并不相同,公司主攻公共物业和商业物业。此外,与大多数物业公司选择赴港上市不同,上房服务近期选择拟在主板上市,向A股发起冲击。 不过,与其信心相比,从营收和在管面积来看,踏着主板净利润“红线”的上房服务基数仍然较低,整体规模仍然较小,发展多年收入来源仍集中在上海地区且业务已出现下滑趋势。 因此,本次上房服务上市募集资金用途之一便是在全国 24个城市建立区域营销中心与营销网点,完成其扩张意图。而在此前,上房服务的全国化布局并不顺利,实际上还有所萎缩。 此外,在上房服务IPO关键时刻,中民未来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民物业”)对上房服务实际控制人发起连续诉讼,直指其侵占股东资产,此事也为上房服务的上市之路增加了变数。 记者将上述问题提纲发至上房服务邮箱,截至发稿,记者未获公司方面回复。 业绩下滑 上房服务成立于2001年,是以非住宅物业为主的独立第三方物业服务企业。2017年6月公司曾在新三板挂牌,2018年底在新三板摘牌。今年6月底,上房服务披露招股书,冲刺主板IPO。 据招股书数据,2018年至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实现5.92亿元、7.22亿元和8.18亿元,同比增速为-3.99%、21.91%、13.37%。而同时,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563.41万元、4795.70万元和7222.17万元。从相关增速来看,公司营收已出现下滑趋势,且并不稳定,与净利润增幅也不匹配。 上述同期,公司在管面积分别为1228.85万平方米、1374.96万平方米和1799.56万平方米。 2018-2020年,公司的主要业务收入来源于医疗机构支援服务、商业地产物业服务、教育机构支援服务收入,占据总体营收约八成。 具体构成方面,上房服务医疗机构支援服务收入从1.69亿元上升至2.81亿元,占总收入分别为28.58%、31.15%和34.39%;来自商业地产物业服务的收入从1.49亿元上升至1.66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5.17%、22.04%、20.36%;来自教育机构志愿服务的收入由0.71亿元上升至1.27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1.96%、15.09%和15.52%。 不过,营收占比最高的医疗机构支援服务收入毛利率却并不高,2020年仅为11.09%。商业地产物业服务的毛利率最高,为31.49%。但相比医疗机构支援业务而言,商业地产物业的项目数量却并未增长。报告期内,上房服务的商业地产项目数量分别为44个、43个、46个。 募资项目必要性存疑 从营销区域来看,公司物业管理服务区域主要集中在上海。报告期内,公司上海地区主营收入分别实现4.52亿元、5.36亿元和5.90亿元,分别占公司主 营 收 入 的 76.37%、74.23%和72.08%。报告期内,公司在华东地区的营收占比达到94%以上,上海地区的营收占比由76.37%下降至72.08%,但整体上仍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近年来,上房服务试图摆脱对上海市场的依赖,展开全国性布局,但计划看起来并不理想。 启信宝数据显示,从2003年至今,上房服务注销了12家分支机构,自2014年起,公司注销了包括位于丽江、温岭、赣州、邯郸、武汉、北京、桂林、聊城的8家分公司,全国化布局实际上有所萎缩。 或正是基于此,公司在募资总额中拟计划拿出1.36亿元,计划4年内完成全国24座省级城市的业务开拓。该项开支占公司总募资额4.22亿元的32.23%。 上房服务本次IPO的募投项目除上述的全国性业务开拓外,还包括信息化建设、停车场技改和人力资源建设等项目,但其必要性存在疑问。 以停车场技改为例,本项目总投资9510.47万元,主要包括停车场技术改造及设备设施投入。项目建设期 4年,在建设期内完成公司现有项目的部分停车场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维护以及新经营停车场(包含物业管理配套停车项目以及专业停车场项目)的技术改造等工作。其中,工程费用为5919.67万元,占总投资额的62.24%。 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上,上房服务的停车场管理收入并不大,报告期内,年均营收稳定在7000多万元,2018年-2020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7236.39万元、7727.41万元、7200.87万元,占总体营收比重逐年下降,从12.22%下降至8.8%。另一方面,该毛利率也逐年下降,由10.86%降至8.58%。“将募投资金投至毛利率仅为个位数的较边缘业务中,其必要性是存在一些疑问的。”一位浙江上市公司董秘告诉记者。 另一方面,募投项目中有相当部分均投向类似的“基础建设”中,但从公司情况来看,上房服务也上有能力进行如停车场技改、人力资源建设等项目等基础建设。据披露,报告期各期末,母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 62.26%、64.21%、57.23%,合并资产负债率为 61.21%、62.03%、57.68%。与此同时,公司频繁进行分红,对利润分配并不吝惜。2018至2020年度,公司向全体股东股利分配分别为4050万元、5405万元、2415万元(均含税)。这三个年度,公司归母净利润合计15581.28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有不少物业公司在上市后不久就变更了资金募集用途。此前上市仅10个月的物业公司新大正(002968.SZ)就变更了募资用途,将原本用于停车场改造的大部分资金,用来收购同业公司——四川民兴物业100%股权。 而上述资金正是来自新大正的1.22亿元原募投项目“停车场改造及投资建设”,公司称系由于现有停车场的升级改造需要与产权方协调沟通,而新建停车场涉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因此目前该项目募集资金投入进度较慢,短期内暂未有大幅增加投入的契机。 实控人被诉侵占股东资产 上房服务实际控制人为李文洁、张圣哲、周超、赵磊、黄为国、肖玉康六人,此六人直接或间接合计可支配上房服务84.62%的表决权。 上房方征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房方征)直接持有公司3408万股股份,占公司股本总额的49.39%,为公司的控股股东。 招股书显示,公司实控人涉及2起重大诉讼。2020年12月,中民物业以侵占其股东权益为由,起诉锐翔上房董事张圣哲、锐翔上房股东上海德召企业管理合伙企业以及其他14个关联方。 中民物业向法院诉称,张圣哲担任锐翔上房董事长期间,在公司章程修改中规避公司正常审批流程,故意放大己方股东权益,缩减原告股东权益,并擅自转让所持上海德召财产份额导致合资企业实际股东发生变更,谋取不当收益。以此诉求张圣哲赔偿全部经济损失3700万元。 根据工商变更资料,中民物业在2019年4月新增为锐翔上房股东。目前,上海德召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中民物业分别占公司33%、67%股权。 上海德召系报告期内,上房服务实控人李文洁、张圣哲曾经控制的企业。2019年2月22日,张圣哲出资583.74万元持有上海德召35.1651%股权,李文洁出资475.78万元持有上海德召28.6614%股权,二人在2020年退出上海德召。 中民物业向法院申请对张圣哲名下若干银行账户存款1904.23万元,及其持有的上海方怡35.70%股权、上海金魁36.43%股权进行司法冻结。 在起诉张圣哲的同一天,中民物业将上海德召及其原股东上海嘉丞、张圣哲、李文洁、周超、赵磊、黄为国、肖玉康、沈峰、王希、何雄、杜成寅、许耀荣、杨伟栋,和现股东深圳万物共赢、深圳建木诉至上海黄浦区法院,要求法院判定被告在2020年 7月 1日签署的关于《上海德召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有限合伙协议》及《上海德召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有限入伙协议书》及退伙协议等相关文件无效,并判令各被告将上海德召合伙人恢复至变更前状态。 今年6月11日,中民物业再向法院提交增加诉讼请求,请求判令原告对相关被告所持锐翔上房33%股权享有优先购买权。 据披露,截至目前,张圣哲名下若干银行账户存款合计3704.23万元目前处于司法冻结状态。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法院尚未判决。
美国为何不停“退群”“入群”?(环球热点)
美国于2020年5月29日宣布退出世卫组织,于2021年1月20日宣布重返世卫组织。图为2021年5月20日拍摄的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外景。新华社记者 陈俊侠摄 漫画来源于网络 对于国际组织或者国际条约,一个国家无论选择加入还是退出,都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慎重决定的事情。但是,美国最近两届政府在“退群”和“入群”两种状态上左右横跳,令人大跌眼镜。 作为二战后国际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和国际秩序的重要建构者,美国是现存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的发起者、奠基者和参与者。那么,一向以“山巅之城”“民主灯塔”傲然于世的美国,为何对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出尔反尔、背信弃义呢?答案并不难寻。近几年,在“美国优先”原则的驱使下,美国大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等霸权行径,早已成为国际秩序的破坏者和世界和平的威胁者。其实,无论是“退群”还是“入群”,美国对于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的态度向来是“合则用,不合则弃”。 朝令夕改—— 有违国际规则契约精神 “朝令夕改”一词用来形容美国政府对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的态度,再合适不过。 特朗普政府从上任第三天起,就开启疯狂“退群”模式:2017年1月23日,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2017年6月1日,宣布退出《巴黎协定》;2017年12月2日,宣布退出《全球移民协议》;2018年5月8日,宣布退出《关于伊朗核计划的全面协议》(简称“伊核协议”);2018年6月19日,宣布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2018年10月3日,退出涉及国际法院管辖问题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关于强制解决争端之任择议定书》;2018年10月12日,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年10月17日,宣布退出万国邮政联盟,2019年10月15日又宣布放弃退出该组织;2019年8月2日,正式退出《中导条约》;2020年5月29日,宣布退出世卫组织;2020年11月22日,正式退出《开放天空条约》…… 值得一提的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巴黎协定》都是美国奥巴马政府曾主导力推签订的多边合作协定。 今年1月20日,美国现任政府一上台就高调宣布重返《巴黎协定》和世卫组织。 美国现任政府“入群”看似诚意满满。今年1月21日,拜登政府上台第二天,就派出首席医疗顾问安东尼·福奇率领美国代表团参加世卫组织执行委员会会议。据美联社报道,福奇当天通过视频表示,美国将恢复对世卫组织的资金和人员支持,并计划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为全球有需要的人提供疫苗和治疗方法。此外,今年2月19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表示,美国已于当天正式重新加入《巴黎协定》。当天,美国总统拜登在慕尼黑安全会议线上特别会议中发言说,他将于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主持有关气候问题峰会,推动包括美国在内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采取更具雄心的举措。 其实,美国现任政府“入群”意图并不简单。近日,世卫组织秘书处突然改口,提出针对中国的所谓第二阶段溯源计划,这与美国的背后施压有着直接关系。在今年5月的世卫大会上,美国代表以所谓的“科学与透明”为理由,向世卫组织施压,将目标直接对准中国,要求对中国进行病毒溯源二次调查。美国还将补交对世卫组织的欠费作为迫使其对中国进行二次调查的“改口费”。 “当初,特朗普政府退出世卫组织,是为了转嫁抗疫不力的责任,为自己的政绩‘加分’。对拜登政府来说,美国重返世卫组织,并不是看到世卫组织对于全球抗疫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是要重建美国在世卫组织的影响力,并试图主导关键议题,把美国规则变成国际规则,把美国标准变成世卫标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希望通过重回世卫组织增强自己的影响力,试图在病毒溯源问题上通过绑架世卫组织打压中国。 “近年来,美国政府频繁‘退群’和‘入群’,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这种出尔反尔、任性自私的行为是美国不守信用的表现。”东南大学文化传媒与国际战略研究院联席院长周锡生对本报表示,美国的所作所为不是一个世界大国应该有的样子,有违国际规则的信誉基础和契约精神。 美国优先—— 按照自己利益需求行事 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理由是不符合美制造业利益;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借口是阻碍美国经济的发展且全球气候变化为“伪命题”;退出联合国《全球移民协议》,由头是“美国的移民政策必须始终由且仅由美国人决定”;退出伊核协议,托词是“伊朗违背协议开展核试验”;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罪名”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无法有效保护人权”;退出《巴黎协定》,原因是该协定给美国带来“苛刻财政和经济负担”;退出《中导条约》,目的是不受束缚地发展中短程导弹力量……美国一系列“退群”行为的借口无不是“不符合美国利益”,暴露了赤裸裸的“美国优先”原则。 2020年7月14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罗伯特·奥布莱恩在《纽约时报》刊文称,如果美国政府认定国际组织无用且无效,那么将继续拒绝参加国际组织的工作。 “变脸”、“毁约”、“一言不合就退群”,美国对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任性而为的做派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早有先例。 1982年,美国为维护其海洋霸权利益,拒不签署曾力推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至今仍未加入该条约;1984年,美国不满其文化控制权逐步被发展中国家削弱,正式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于2003年重新加入,又于2018年再次退出);1985年,美国因遭到尼加拉瓜申诉其武装干涉侵犯主权,宣布退出联合国国际法庭,拒不接受其强制执法权;1995年,美国宣称由于“国内预算困难”,退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并拒交拖欠会费;2001年,美国宣称由于履行环保义务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至今;2001年,美国为强化其军事优势,正式退出美苏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2002年,美国认为对美国军人、外交官和政治家不利,宣布退出《国际刑事法院规约》…… “‘合则用,不合则弃’是美国对待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的态度。在国际事务上完全按照自己的利益需求行事,美国任性‘退群’和‘入群’,目的是维护其全球霸权,对世界其他国家极不公平。”周锡生分析,美国“退群”“入群”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奉行“美国优先”原则和单边利己主义;二是霸道蛮横,不与国际社会协商;三是搞突然袭击,令国际社会猝不及防;四是“退群”总是发生在国际局势危急的时刻,让很多国际问题更加复杂化;五是总倒打一耙,将“退群”的责任推到别国和国际社会头上;六是党派斗争激烈,导致政策左右摇摆。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国际法专家埃万德罗·卡瓦略指出,美国政府奉行的“美国优先”政策“就像一头横冲直撞的野牛”,正在破坏世界秩序的稳定。 “美国试图利用自身霸权绑架多边主义,用自己的‘家法帮规’取代国际规则,用一己私利取代人类共同利益,以拉小圈子冲击国际体系。”苏晓晖认为,这一系列倒行逆施的做法严重破坏多边合作机制,背离未来人类发展的方向。 贻害无穷—— 严重破坏多边合作机制 “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不停‘退群’‘入群’贻害无穷:一是打乱了正常的国际秩序;二是打破了多边合作机制;三是破坏了全球治理机制;四是在国际上带了一个坏头。”周锡生认为,退出世卫组织对全球抗疫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退出伊核协议破坏了多边谈判成果,加剧了中东地区紧张局势,耗费了国际社会很多精力;退出巴黎协定影响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暖的联合行动;退出美俄《中导条约》破坏了军控努力,加剧了大国之间开展军备竞赛的风险。 “美国不断‘退群’‘入群’,对于多边主义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苏晓晖表示,一方面,美国“退群”对多边合作机制造成了直接冲击;另一方面,美国“入群”不是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而是试图以伪多边主义取代真正的多边主义。 “美国要用多边主义约束别国,最好的办法是先用多边主义约束好自己。”联合国安理会前轮值主席马凯硕曾在接受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采访时表示,从《巴黎协定》到《中导条约》等一系列国际条约,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权理事会到世卫组织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国际社会可以看看近年来哪个国家最经常破坏、放弃或寻求退出多边协议。毫无疑问,美国这样的事情做得最多。 对于美国政府一言不合就“退群”的做法,《华盛顿邮报》援引专家的话劝美国政府,“即使在试图改善协议时存在缺陷,也要维护协议”“撕毁它们只会让世界变得更加危险。” 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表示,面对全球危机,有些人转向了单边主义,然而这种姿态和特性是不可取的。比如美国政府总是挑起问题,奉行单边主义。在全世界需要通过世卫组织共同应对危机时,美国对其不断施压,甚至从国际组织中退出,造成了负面影响。 “‘退群’是把双刃剑。‘退群’对美国并非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一是‘退群’严重有损美国的国家信誉;二是退出世卫组织,加剧了美国疫情扩散,退出TPP对美国开展跨太平洋的经贸合作也产生了不利影响,退出伊核协议导致美伊两国关系剑拔弩张;三是‘退群’‘入群’左右摇摆,也加剧了美国两党争斗。”周锡生表示。 阿根廷天主教大学教授、阿中研究中心主任帕特里西奥·朱斯托认为,美国政府退出世卫组织的决定对全球抗疫合作产生了负面影响。在疫情肆虐的当下,更需要世卫组织来协调国际抗疫合作。没有合作,全人类就不可能战胜疫情。美国不断把疫情政治化,也使自己处于自我孤立状态。 《华盛顿邮报》称,特朗普政府不能掩盖其政府在联合国的孤立。美国攻击世卫组织等主要国际机构,发起“快速恢复”对伊朗的制裁等,此类举措备受谴责。美国大部分盟友也认为其做法不合法。 在联合国、G20领导人峰会等多边平台上,世界多国包括美国的盟友纷纷谴责美国的“退群”行为,捍卫多边主义。法新社称,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很多场合强调对多边主义的支持,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印尼总统佐科曾表示:“联合国不只是美国纽约的一座建筑,而是代表一个理想和所有国家的共同承诺,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印尼对联合国和多边主义的信念坚定不移。” 观念过时—— 美国不再所向披靡 “在特朗普时代,我们经历了四年‘灾难性’的美国外交。”欧盟驻华大使郁白曾公开用“灾难性”形容特朗普政府执政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美国退出巴黎协定、阻碍WTO改革的做法都不利于多边主义,没有人会认为美国是多边主义的典范。 重回多边主义和遵守国际规则,是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一再呼吁。 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政府奉行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仅无助于解决分歧,更可能错失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机遇。 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表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边主义应该得到发扬,而不是被单边主义摧毁。我们要捍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并对其进行改革。世界需要改良的多边主义。我们要采取行动,确定路线,并寻求和平。这并不是能天上掉馅饼的事,而是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 《时代》周刊引用坦普尔大学东京分校亚洲研究主任杰弗里·金斯顿的观点称:“拜登政府希望重振被特朗普在外交上的不稳定策略所破坏的美国影响力,宣布美国重返世界,并强调多边主义。” 疫情当前,各国应团结合作,加强多边主义,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强调“美国回来了”的拜登政府能不负众望吗? 对此,国际舆论并不乐观。英国《金融时报》网站8月24日发表题为《拜登的美国感到困惑——世界也是如此》的文章称,从美国的任何地方观察,拜登和特朗普之间的差别都是显著的。但是你离开美国海岸越远,这些差别就变得越渺小。我们回过头再看看“美国回来了”的口号。民主党是回来了,然而它还能维持多久却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民主党的回归,对于美国的世界角色将意味着什么?世界仍不确定。人们怀疑连美国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美国依然没有挽回新冠肺炎疫情失控的局面,仍需治愈特朗普政府留下的众多严重创伤。”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发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及健康政策与管理教授杰弗里·萨克斯的文章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对外政策一直基于一个简单的观念:“你要么与我们为伍,要么与我们为敌。美国应该引领,盟国则应该追随,而反对美国至尊地位的国家将会遭殃。”这个观念现在过时了,美国面前没有不共戴天的敌人,也不再领导一个所向披靡的联盟,而且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合作远比对抗有更多获利。加强合作并非如美国保守派一再声称的那样是怯懦和退让。美国和中国都可以从合作中获益良多:和平扩大的市场、加速进步的技术、避免新的军备竞赛、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强劲的全球就业复苏以及共同努力抗击气候变化。 未来,国际社会应如何维护多边合作机制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周锡生认为,一是国际社会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应对美国的强权霸道、胡作非为,弘扬正气,联合抵制美国的霸权行径;二是在国际社会上披露美国不守信用的做法,公布美国恶劣做法的后果;三是国际社会其他国家要坚持多边合作,多开辟多边合作新路,不被美国带偏节奏;四是国际组织以后应增加退出的惩戒机制,增强约束力。(记者 贾平凡)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8月28日   第 06 版) 责编:安再尔江•艾合买提
美国把国际组织当什么了!(观象台)
近段时间,美国政府在病毒溯源问题上对世卫组织极尽施压胁迫之能事:先是纠集盟友质疑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后又鼓噪所谓“武汉实验室泄露论”,绑架世卫组织搞针对中国的“二次溯源”;还下令本国臭名昭著的情报机构介入溯源,试图倒逼世卫组织为“美式溯源”背书。 “美国政客应当停止对世卫组织的破坏!”美国新墨西哥州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肯尼思·哈蒙德日前疾呼。 国际社会不会忘记,在全球疫情蔓延的紧要关头,美国给世卫组织罗列大量莫须有罪名,屡次威胁“断供”后直接宣布退出。彼时,美国拖欠世卫组织会费超过2亿美元。时隔数月,打着“重返世卫”旗号的美国,其所作所为无不证明:美国确实“回来了”,还是那套将政治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熟悉“操作”,还是那副跟世卫组织对着干、国际社会对着干的嘴脸。 “甩锅”、“退群”、干扰、利用、威胁、破坏……疫情发生以来,美国对世卫组织的种种霸凌行径,正是美国一直以来与国际组织打交道的常态。且看美国这些年的种种操弄—— 一是随意“退群”毁约。只要国际组织不听命、国际条约不合意,美国便退出。美国上届政府扯出“美国优先”大旗,退出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中导条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卫组织等一系列多边协定与多边组织;美国本届政府上台后摆出重新“入群”姿态,却热衷于耍嘴皮、夹私货,试图将国际组织作为“重塑美国全球影响力”的工具。把国际组织视为想来就来、说走就走的“游乐场”,美国把国际组织当成了什么! 二是粗暴践踏国际规则。长期以来,美国作为各大国际组织公认的“差等生”,“违章记录”不胜枚举:违反《联合国宪章》禁止使用武力、国家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等基本原则,不断发动对外战争,输出“颜色革命”,对他国内政指手画脚;违反世贸组织相关规则,频频对其他国家进行单边制裁和单方面加税;强行阻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阻挠世贸组织上诉机构成员遴选等,干扰多边机构正常运转;长期拖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巨额会费,并欠缴维和摊款……把国际组织视为可以随便撒泼耍赖的“自家后院”,美国的国际责任何在? 三是利用、胁迫国际组织。从数次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为发动对外战争寻求“合法性”,到放话“将使用一切手段”要求世贸组织重新评估某些成员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再到如今在病毒溯源问题上施压世卫组织,对中国搞“有罪推定”式溯源,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底色暴露无遗。把国际组织视为股掌之中任意拿捏的“提线木偶”,美国的道德底线何在? “美国曾自诩‘山巅上的闪耀之城’以及全球榜样,如今幻想日益破灭。”德国《商报》近日刊文称。这个傲慢蛮横的“超级大国”,无视和平发展的历史大势和时代潮流,沉溺于唯我独尊的霸权迷梦中,对国际组织秉持“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原则,让世人看清:美国高喊的“多边主义”,不过是拉帮结派的“小圈子”政治;美国大谈的“国际秩序“,实质是让别国屈从于美国主导的单极秩序。这样的美国,已成为国际多边合作的“害群之马”,也把自己推向孤立。作为二战后国际秩序的主要缔造者之一,美国难道不该羞愧脸红、反躬自省?(李嘉宝)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8月28日   第 06 版) 责编:刘素素、张婧妍
我国与自贸伙伴之间九成以上贸易实现零关税
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8月27日电 日前,国新办举行“积极贡献商务力量,奋力助推全面小康”发布会。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表示,当前国际上自贸协定发展非常蓬勃,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达成了19个自由贸易协定,和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这些协定。 王受文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签署了9个自由贸易协定,同时还对以前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进行升级。这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对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比如,2012年自由贸易协定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只有12.3%,到去年,自由贸易协定伙伴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接近35%。去年,疫情对全球的对外贸易影响很大,但我国同自贸伙伴的贸易增长3.2%,和非自由贸易协定伙伴贸易额增长0.8%。就投资关系来说,去年我国对外投资的近70%是对自由贸易伙伴国家投资的,吸引外资的84%来自自由贸易协定的伙伴。 进一步拉近了和自贸伙伴之间的经贸关系。2003年时,我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只有780多亿美元,去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851亿美元,增长了8.7倍。如果没有自贸协定,贸易额不可能增长这么多。我国连续12年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去年东盟也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再如,2012年时,智利同我国的贸易占智利对外贸易总额的20%,去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1/3。 自贸协定对于我国对外开放起了非常好的作用。在货物贸易方面,我国最惠国平均关税是7.5%。自贸协定使我国与自贸伙伴之间90%以上的贸易实现零关税,所以在货物贸易上关税自由化水平很高。在投资领域,世贸组织里投资开放是没有协定的,但自贸协定在投资开放、投资准入、投资便利化、投资保护方面都作了很多规定,这样有利于我国和自贸伙伴之间的双向投资发展,有利于我国和自贸伙伴之间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从而形成更加稳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王受文说,下一阶段,商务部要把现有的自由贸易协定,包括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韩国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升级。同时,要加快新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步伐。(记者王俊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8月28日   第 03 版) 责编:安再尔江•艾合买提
复学合理订计划 避免因疫受阻(领事服务)
9月开学季临近,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我留学人员较为集中的国家部分学校宣布秋季学期正常开学。不少学生已经定好了赴国外留学的行程,有的同学已经返回了海外校园。 近期,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12308陆续接到不少留学生本人或亲属打来的求助电话,内容涉及因疫苗认证影响入学注册、因航班熔断导致中转滞留,因各国签证政策变更导致逾期滞留等问题。还有某位准备去美国留学的人员来电求助,称特意赴第三国参加海外美国高考,到达当地后被告知不能参加考试,因没有提前规划,导致买不到机票,在当地又无合法居留,滞留第三国。 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在此提醒计划出国留学的人员,鉴于当前全球疫情反弹势头明显,变异病毒特别是具有高传染性的德尔塔毒株继续加速传播的严峻形势,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旅行交叉感染风险和各国防疫政策变更可能带来的滞留风险,合理制定出国计划,尽量采取线上复课方式,做到“非必要、非紧急、不出国”。 如确需出国留学,行前请务必及时了解目的地国入境和居留政策。与学校保持联系,就入境、防疫要求和学习安排等做好咨询和准备,特别是准确理解学校建议的入境时间和入住校园宿舍等要求,合理规划出行安排。同时,预定行程尽量避免多次中转,在机场候机和飞行途中应配合乘务人员落实防疫措施,途中全程做好个人防护,最大程度降低旅途感染风险。 已经抵达留学目的地的学生,仍需继续加强疫情防范,严格遵守当地政府和学校的防疫规定,尽可能减少不必要外出和社交活动,时刻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佩戴防护用品,做到“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非必要、非紧急、不外出”,注意心理健康并保持与家人联系畅通。出现疑似症状或身体明显不适,请及时就诊。如遇紧急情况或特殊困难,可与我驻当地使领馆联系寻求帮助,也可拨打外交部12308热线,我们会在职责范围内提供协助。 (外交部领事司)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8月28日   第 05 版) 责编:刘素素、张婧妍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