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处处对标理想,问界M9的“捆绑式营销”能否见效?
作者|Tin 问界M9算是最近汽车圈热度最高的车型之一了,上市仅7天,预定量就突破了3万,刷新汽车行业的销售新纪录。 有华为inside助力,问界M9的科技含量颇有看点:无论是最新的HarmonyOS 4系统与HUAWEI SOUND卓越系列,还是依托华为的HUAWEI iDVP智能汽车数字平台途灵智能底盘,,以及配备HUAWEI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与全新设计的192线激光雷达,都会让执着于科技含量和配置的车友眼前一亮。 图源:AITO汽车 官方微博 在娱乐性方面,M9也有许多卖点,一车十屏实现车内投影与露营投影,红双喜的车尾灯虽然实用性较弱,但紧密结合中国婚庆市场,成为一大亮点。 产品科技亮点+铺天盖地的营销,M9的热度自然水涨船高。只是,有华为加持的“问界”品牌看似稳健,其实隐藏有不少问题。 7天内预定突破3万台,M9的营销策略功不可没。 早在M9发布的好几个月之前,有“余大嘴“之称的余承东就在上海车展为M9爆出了“1000万之内没有对手”的营销金句,不仅吸引了友商的注意,也让众多车友纷纷感到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配置才敢喊出”千万以内最好的SUV“。 跟随友商和车友们的注意力和质疑,华为又在M9发布前一个月主动对外曝光M9上的黑科技吸睛,例如基于最新的D级豪华SUV平台打造,拥有更大的纵向操作空间;支持800V架构,拥有更快的充电速度和更低的能耗;采用目前全球最大一体化压铸铝车身,安全指数更高。 冷冰冰的黑科技曝光之外,华为同时不忘强调人文与科技的结合给足人情味。声称臻美水晶设计施罗德散射声学技术首次上车,搭配AI大模型支持下的车载人工智能,实现与人的情感可视交互,拉高车友期待。 在发布会之前,M9在11月份的广州车展上亮相,让广大车友近距离感受M9。 回到营销的重头戏M9发布会本身,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巧思。 一是发布时间设置巧妙。定在12月26日下午两点半,圣诞节之后元旦节之前的工作日,给足了媒体和给大KOL的交付时间。 二是发布会现场展示M9遭重型卡车前后夹击的实测画面。用真实直观的画面对外展示M9的超强玄武车身,在保护用户安全上确实做到极致。两车夹击之下,问界M9的ABC柱全部没有变形,直接击中了消费者的真实痛点。我宣布:这个X,真的让问界装到了。 三是那无处不在的“遥遥领先”。尽管余承东没能直接说出那句已经成为热梗的“遥遥领先”,但处处都在暗示,借助现场观众之口说出”遥遥领先”,可以说是在玩梗中互动,在互动中营销了。 发布会当日,余承东连发9条微博宣传M9 图源:余承东微博 有华为和余承东的推广助力,问界M9热度与声量大涨,备受关注,但同时也暴露了不少弱点: 1、去掉“含华量”助力,问界本身的品牌力是否足以支撑?这是一个问题。 2、问界M9对标理想L9喊出了“千万以内最好的SUV”的口号,“捆绑式营销”在获得了噱头和热度的同时,注定了问界缺乏自身的品牌内核,也很难扩大用户影响力。 3、直接引导市场将M9与L9比较,如果M9没有太大的优势,很容易打破消费者对问界M9的期待,造成客户流失,甚至反向为竞品输送用户。 显然,这种“破坏”已经因为各种原因逐渐蔓延开来。 M9上市,华为给出了顶级营销资源,在预热、线上线下造势等方面可以说是不计成本投入,先追求品牌曝光度,也符合华为的一贯作风。 但在大型新能源车扎堆上市的时候,这样玩,需要实打实的品牌力、硬实力和高人气。剔除华为带来的光环,问界M9本身是否在这些方面实力超群,真的如某些口号所言“完全搞崩了理想” “压着理想打”?不妨看看实际表现。 先看声量 在汽车高管都活跃的微博社交平台上,问界巧妙地借了一波“微博之夜”的流量。作为微博之夜的红毯展车,M9与明星的合影收割了一波大曝光。赞助品质剧《繁花》,也拉近了M9和用户距离,进行了一波精准投放。可惜的是,围绕问界M9展开的话题讨论仍然只有诸如“问界M9发布华为十大黑科技”、“华为发布问界M9”等与华为强相关的话题,曝光虽有,却没能将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持续发酵。 图源:腾讯视频《繁花》截图 对比理想L9在微博阵地的宣发,先是李想喊出“500万以内最好的SUV”引爆话题,另有“移动的家如何做到极致”、“消费时你要面子还是里子”、“国产激光雷达是什么水平”和“新势力能平替豪华车吗”等与消费者相关度高的话题持续霸榜微博热搜,引发大量的用户自动讨论。 而在主打真诚分享的小红书阵地,理想L9的讨论热度高达11W+,问界M9的讨论才达到1W+,其中还有不少是关于问界M9缺点的声音。问界AITO品牌本身在小红书的声量也很小,粉丝体量不到1w,相关KOL投放量也很少。 图源:AITO汽车、理想汽车小红书官方 流量更大的抖音平台也是如此,理想L9相关视频,最热门的一条点赞量已经突破100w,而有关问界M9的视频最高点赞量还不到10w。 铺天盖地的营销下,M9的声量并不低,但无论是讨论量和话题度,都低于理想L9。 再看口碑 整理了小红书、微博、公众号上来自用户的声音,可以发现:大家比较认可M9的科技创新、华为品牌光环,但在价格、品控、营销、体验等方面也有不少吐槽之声。 有觉得价格不值的:“M9溢价太高,与理想L9的用户体验差别不大,直接贵几万的价格。” 有疑问品控的:“营销拉满,品控和机械素质如何有待时间检验。” 有不喜欢品牌拉踩的:“大规模投放抹黑各种友商,就不好好竞争。” 有对营销和实车感到落差的:“看完实车后,冷静了很多,一直以为的天仙美人原来只是村里的普通大姑娘,只是村里人都在夸她而已。” 有对体验不满意的:“空间表现还可以,仅限于还可以,副驾驶储物箱反人类,把东西放进去,不后移根本拿不出来,但后移就会顶到投影幕布导致变形。” …… 不一而足。 虽然这些声音对于问界M9来说,还不构成致命问题,但也多少影响了M9的口碑。 你如果问华为是否有提前预期和应对口径?或许借某电视剧的名场面可以解释:苦果亦是果。黑红也是红啊,既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那么不如让讨论量来得更大些吧。 如何真正占领用户心智,这个问题仍值得问界深入思考。 最后看看实打实的数据 问界M9既与理想L9进行“捆绑营销”,两方的表现又如何呢? 2023年理想L9已卖出超过15万辆。 也有传言称,因为问界M9智驾的避障精彩时刻不断发酵,M9在25天内订单突破5w辆。 有媒体从价格、尺寸、动力、续航、智驾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无死角比对,双方各有千秋,M9在动力性能、续航历程方面稍胜一筹,而理想L9在城区智驾的广泛覆盖等方面更有优势。差别不大的用户体验,喊出贵几万的价格,确实让潜在消费者在是否购买上更加理性。 此外,我们可以从股市中发现一些线索:问界M9的发布对生厂商赛力斯来说,本应是重大利好。可惜的是,它并没有提振赛力斯的股市表现,赛力斯股价仍保持持续下跌趋势。 图源:塞力斯股票K线截图 综合声量、口碑、数据几个方面,可以看到:品牌集中曝光、投放带来话题和噱头后,并没有吸引更多人持续关注、讨论、体验;同时,品牌口碑,企业提振,也并未达到大家的预期。 可以说,没有华为在技术和品牌方面的助力,M9不可能继新M7之后再次成为爆款,AITO问界也不可能这么快获得这么高的行业地位。 不过对于合作方赛力斯而言,有一个强大的队友也不完全是一件好事。 问界的合作模式是华为与赛力斯共同制造,华为主要负责的是软件与渠道方面,赛力斯则主要负责车辆的制造。 如果25天订单突破5w为真实数据,赛力斯某种程度上陷入了新的泥泞: 首先,对赛力斯交付能力的大考。根据问界汽车的交付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问界新M7已完成交付2.7万辆。从该数据来看,赛力斯距离完成10万大定订单交付仍有较大差距。也就是说,问界新M7和M9需要尽快补齐激增的产能缺口,尽可能缩短交车时间,这样才能在竞争对手们的围追堵截中,拿到更多订单量。 同时,用户是否经得起等待?在接下来是否能够在产能危机中保持较好的订单留存率,也成为一次严峻考验。 其次,赛力斯的背景也可能让M9面临品控问题。赛力斯的前身是东风小康,小康早期是制造微卡、面包车,一下子要从几万块的车型升级到制造30万级别的车型,对于小康汽车来说,在生产质量和工艺水平上无疑是个挑战,一不小心,就可能是“这里水太深了,怕你把握不住啊!” 最后,传统车企的背景也让赛力斯在营销上有些吃力。虽然有华为“包办”,但赛里斯的配合不算漂亮,常常给人一种站在互联网传播的大门前缩手缩脚的感觉。 问界M9的尴尬,在于:产品力与竞品相比没有明显优势,营销相对竞品没有更加亮眼,品牌力方面更缺乏自身内核。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胜出? 或许,对于问界M9来说,需要少一点对华为的依赖,在制造和品牌建设上多花功夫,才能在厮杀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国产新能源车在海外杀疯了
回望即将过去的2023,科技、互联网行业又度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头部大厂起起伏伏,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字节跳动营收直逼腾讯,改朝换代正在上演;多少风口来了又去,元宇宙、新消费熄火,半导体从周期低点缓慢反弹,AI大模型一飞冲天…… 这一年下来,诞生了哪些值得铭记的新技术/产品?哪些公司、行业的变革最牵动人心?为解答这些问题,全面梳理行业的点滴变化,价值研究所特推出“2023请回答”系列年终复盘,邀你一起回顾科技、互联网产业的这一年的失落与希望,探索未来的方向。 出海获取增量,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新能源汽车行业也不例外。 2023年新能源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车企赚钱是越来越难,只能一边加速内卷,一边寻找新增长机会,试图缓解压力。 出海,被寄予厚望。从传统车企到造车新势力,都为进攻海外市场做了充分准备,部分车企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有一些车企出海之路一波三折,甚至面临搁浅。 对于出海这件事,不同车企有不同的诉求: 有人垂涎海外市场的肥肉已久,自身实力也足以支撑出海大计,是带着征服海外的决心出去的; 有人只是想擦亮招牌、打开知名度,“出口转内销出”,并未准备好大规模征战海外; 还有人只是不得已为之,陷入了“人有我也得有”的尴尬局面…… 但无论如何,新能源车出海大潮汹涌而至,没有多少车企可以置身事外。而想在这次出海远征中拔得头筹,也远比想象中困难。 比亚迪官网 本文要点如下: 1、新能源车企内卷卷不动了,涌向海外求增长 2、传统车企优势明显,比亚迪、吉利、上汽三雄争霸 3、新势力且战且退,有些玩家仍举棋不定 4、搭建经销体系,车企出海第一关 5、发力市场营销,新势力率先打响“中系车”招牌 6、布局全球供应链,传统巨头与新势力殊途能否同归? 7、新能源时代,中国车企正颠覆汽车工业百年秩序 1、新能源车企内卷卷不动了 涌向海外求增长 国内新能源车企其实很早就萌生了向海外扩张的念头,只不过2023年这念头又强烈了一点。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加惨烈了,尤其是此起彼伏的价格战,将所有车企裹挟其中,难以挣脱。 蔚来、小鹏、零跑等仍在亏损的新势力自不必说,越卖越亏的命运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会结束。部分赚钱能力向来高出行业平均水平一头的传统车企,也开始感受到毛利率下滑的压力。 去年上半年,吉利汽车股东应占溢利录得15.7亿元,同比仅微增1.2%,远低于25.8%的营收增速,逐步落入增收不增利的陷阱。与此同时,其毛利率也较2022年同期微跌0.2%至14.4%。 另外几家增速不及吉利的车企,没法靠规模优势摊薄成本,受到的影响就更大了。长安汽车去年上半年毛利率为17.54%,同比下降2.28%;长城汽车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13.61亿元,同比暴跌75.69%,毛利率则同比下降1.53%至16.85%。能顶住压力的,也就只有销量遥遥领先且供应链极为完善的比亚迪了。 出海当然不见得能解决所有烦恼,但至少为车企提供了一个转移矛盾、分担压力的渠道。毕竟海外的价格战,远没有国内那么惨烈。 从出海目的地来看,美国仍是大部分新能源车企的“禁区”。 毕竟美国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也足够惨烈,车企不敢贸然去特斯拉的大本营硬碰硬。统计显示,去年四季度特斯拉在美国纯电动车市场份额达到56.3%,Model Y已经成为销售榜前排钉子户。更不用说还有福特、通用等美国百年老店,以及Lucid等本土新势力。 相较之下,市场包容度更高、政策环境友好、基础硬件也成熟的欧洲,以及普及率较低、本土汽车产业处于弱势地位的东南亚和中东,成为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主战场。 早期阶段,出海的新能源车企普遍信奉一条原则:欧洲要用来打开知名度,东南亚适合“冲量”。无论是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等深耕海外事业多年的传统势力,还是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往往都会把重点新车、新技术的发布等曝光率较高的活动放在国内和欧洲,出海卖车卖最多的还是东南亚。 但最近几年,得益于当地政策的扶持和知名度的提升,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欧洲的销量也逐步攀升,逐步形成欧洲、东南亚双核驱动的新局面。欧洲市场的成功,给车企提供了新的启示——打开知名度要趁早,这也是部分车企在国内市场都还没玩明白、亏损问题尚未解决,就着急出海的另一个原因。 毕竟海外新能源车市场的权力版图不像国内那么牢靠,除了独领风骚的特斯拉外,其他车企还能看到上升通道,自然要抓紧时间跑马圈地。 至于中东地区近年来热度飙升,则和当地财团对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慷慨解囊脱密切相关。 和东南亚类似,中东当地的汽车工业基础也很薄弱,这和历史、国家政策、人力资源等因素都脱不开关系。中东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产业转型力度,疯狂对外投资前沿科技产业。新能源车,就是能源型国家转型计划的重要一环,光是蔚来就拿到了中东财团多笔“救命钱”。 礼尚往来也好,真的看好中东市场也罢,反正车企对中东地区的重视程度是与日俱增。加上原本的欧洲、东南亚两个大本营,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线路变得更加丰富。 但出海这条路一点都不好走。过去一年,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的分化愈发明显,并逐渐演变出两条截然不同的轨迹。 2、传统车企优势明显 比亚迪、吉利、上汽三雄争霸 新能源车企出海大军中,传统车企处于领先地位。从销量来看,吉利、比亚迪、上汽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清晰。 闷声发大财的上汽,是2023年新能源车企出海大潮中的大赢家。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上汽集团海外销量为120.8万辆,官方虽没有公布新能源车的具体销量,但据上汽集团副总经理赵爱民透露,销往海外的新能源车占比大约为24%,即28万左右,足以傲视群雄。 其中,名爵品牌和大通MAXUS品牌的表现最为突出。去年下半年,上汽名爵明显加快了新能源转型速度,并将“高价值”、“全球化”列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战略。赵爱民则透露,未来两年上汽还会在海外市场上市14款新能源车型,包括智己、飞凡等高端新能源车子品牌,也已将出海提上日程。 上汽名爵官网 2023年冲击全球新能源车销冠成功的比亚迪,在海外市场也是一路高歌。数据显示,比亚迪新能源车全年总销量为3024417辆,同比增长61.86%,王朝系列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中,出口新能源车总量超过24万辆,主要销往欧洲、东亚、东南亚、中东等地区。 以销量为分析依据,中东、东南亚两个主要市场对比亚迪海外事业的贡献不相上下。去年前11个月,比亚迪垄断了新加坡新能源车销量榜榜首,在阿联酋、巴林等中东国家的销量也有大幅跃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车企鲜少涉足的拉美地区,比亚迪也占有一席之地。比如拉美最重要的巴西市场,比亚迪去年一度连续五个月占据新能源车销量榜榜首,哥伦比亚市场也多次登顶。即便销量稍稍落后上汽一头,从综合实力来看,比亚迪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新能源车出海领头羊。 比亚迪的老对手吉利,实力同样不容小觑。数据显示,吉利品牌(含吉利、领克、极氪、睿蓝)去年的海外销量274101辆,新能源车渗透率约为35%。其中,极氪品牌和领克品牌在海外销量增长最快。 吉利品牌之外,吉利集团旗下另外几个子品牌的表现也不遑多让。沃尔沃新能源车全球总销量也激增70%,增速远高于国内市场的25%;在东南亚大受欢迎的宝腾,也在去年加快新能源转型策略。 仔细看下来,这三家传统车企的成功路径有不少相似之处:生产经验丰富、产能稳定且旗下车型、子品牌众多,能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特性研发有针对性的产品。 其他诸如长安、长城、广汽等老牌巨头,也大多具备这些优势,且都在加快出海节奏。大步向新能源转型的传统车企,已经在海外联结成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势力。 3、新势力且战且退 有些玩家仍举棋不定 迫于竞争压力、海外增量等一系列相似的原因,此前一直将精力集中在国内市场、无暇开拓海外江山的造车新势力,这两年也加入了出海大军。只不过它们的出海之路比起传统车企,要波折许多。 头部造车新势力中,蔚来和小鹏算是对出海最上心的两家,过去一年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蔚来将欧洲定为海外主战场,李斌本人也多次在公开场合阐述其出海策略。去年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李斌透露海外业务正处于发展与扩张的初期阶段,未来一年的时间将持续投入,但销量不是优先考核目标。不过,蔚来汽车总给人一种“出口转内销”的感觉,在德国发布新车还没开卖,国内就有自媒体用中文鼓吹其已碾压百年BBA,懂的都懂。 小鹏也重点开拓欧洲市场,不断为G9等新车型宣传造势。根据小鹏官网上的介绍,G9甫一进入欧洲地区就“受到当地用户极大的欢迎和认可”,特别是在挪威、丹麦等北欧国家。其中,小鹏G9在丹麦同级别中大型新能源SUV市场占有率为45%,挪威则为30.47%。 小鹏官网 然而,要是和传统车企横向比较,造车新势力在海外市场的占有率、知名度、营收规模都完全不在一个量级,差距相当明显。 截至去年上半年,蔚来、小鹏、零跑在海外的销量都只有三位数,同期比亚迪元PLUS一款车型的海外销量已经突破万辆。小鹏G9等车型之所以能在北欧国家细分市场拿到较高份额,和当地纬度高、气温极寒、同级别新能源车销量本就有限有一定关系。 至于其他二线造车新势力,在海外就更加难成气候了。 去年一季度相继成立欧洲、泰国事业部的哪吒汽车,在10月的新品发布会上高调公布了自己的海外宏图:到2026年全球销量破百万,其中海外市场占比应达35%。为此,哪吒特地推出了U系列、V系列国际版和全新的纯电整车生产平台“云河”。 可惜的是,受困于产能、运输等多重难关,直到去年10月底才成功将首批哪吒U海外版运往欧洲。和小鹏、蔚来同期进入欧洲的爱驰汽车表现更加惨淡,过去一年都没有在当地投放新车型。其在海外To B市场知名度最高、最畅销的,还是落地多年的老车型U5。 更令人费解的是,造车新势力中占有率最高、产能最稳定的理想,对出海这件事显得最佛系。这无疑让实力本就不及传统车企的造车新势力,在出海大战中折损了一员大将。 对于理想汽车的出海计划,业界一直捉摸不透,可能连理想内部也充斥着种种疑问。 去年7月,李想在微博发文称“2025年前理想都不会做海外市场,会集中全部资源实现2025年的目标”,似乎宣告了理想彻底退出这场打得火热的海外登陆战。这一说法也和李想此前的态度保持一致,国内市场永远是第一位。 但来到11月,据晚点LatePost报道,理想已开始暗中筹备2024年出海计划,首批目的地为阿联酋、沙特等中东大国。而在稍早前的理想2023秋季战略会前,就曾有中东和欧洲的资本主动和理想洽谈出海项目。到底出海与否、何时大举出海,理想官方始终没有给一个准信。 理想到底在纠结什么? 问题或许应该这么问:要征服海外市场,新能源车企还得补强哪些短板。 4、搭建经销体系 车企出海第一关 现阶段,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的出海之争,主要围绕两个维度展开:一个是海外销售能力,第二个就是海外生产能力。 对于国内产能都尚且不够稳定的造车新势力来说,赴海外建厂肯定是力有不逮。能解决好第一个问题,已经是前进了一大步。事实也证明,蔚来、小鹏、零跑等造车新势力扎根海外的第一步,往往都是从搭建经销体系开始的。 最早的时候,受制于经验、成本等因素,造车新势力进军海外时主要依赖当地经销商搭建销售网络,主动权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文化上的差异以及沟通的滞后性,往往会延长双方的磨合时间,并提高试错成本。 有鉴于此,造车新势力痛定思痛,开始抛弃旧模式,尝试自主+第三方结合的新经销体系。 去年10月,有消息称蔚来考虑在欧洲建立独立经销网络,以提振海外子品牌“萤火虫”在当地市场销量。蔚来方面表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其在欧洲5个国家开设了6家NIO House、2家多功能服务中心和8家蔚来空间,另外还有30多座换电站。 区别于国内将NIO House打造成城市地标、布局城市热门商业综合体、强调装修和设计风格的策略比起来,进入欧洲的蔚来学着放下执念,融入当地。目前,蔚来在欧洲拥有超过50家授权服务中心。通过和当地经销商的合作,以授权门店的模式快速铺开经销网络,是蔚来立足欧洲的基础。 蔚来官网 小鹏也采取相似的政策,采取直营+授权结合的经销模式,在欧洲的合作伙伴包括Emil Frey NV、Balia等大型经销商。而实力稍逊一筹的二线造车新势力们,普遍更依赖当地经销商拓店,但也不会全权放任。 当然,在经销网络这一块,造车新势力比起传统车企仍有不足,这也是双方出海成绩存在较大差距的其中一个原因。 由于出海经验更丰富、资金实力更雄厚还有更多人脉资源,传统车企海外经销网络远比造车新势力成熟。早在2022年,上汽海外经销商网点就突破1800个,采取总代、直销和经销商混合模式加快扩张。比亚迪则在去年调整了海外门店业态,在欧洲地区推广独立经销商网络,希望降低成本、实现快速复制。 那么问题来了:当造车新势力也开始发力海外经销体系的时候,会不会和传统车企形成正面冲击,争夺当地的经销商资源? 当前尚未发生这种情况,往后会不会滋生更多正面冲突,还要看双方的经销策略如何演变。可以肯定的是,车企普遍追求自营和第三方结合的模式,对当地经销商、授权门店十分重视,资源上的争夺大概率会越来越激烈。 而经销体系的搭建,还只是出海的第一关。 5、发力市场营销, 新势力率先打响“中系车”招牌 比经销体系,造车新势力比不过传统车企一点都不奇怪。但在另一个环节,前者虽然起步也慢了不少,但至少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品牌营销。 在中国新能源车企几个出海主战场中,欧洲肯定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原因也很简单,当地汽车工业发展最成熟,本土品牌认知度极高,中国品牌想打响知名度并不容易。 传统车企虽然进入欧洲的时间相对较早,但在品牌营销这方面并没有什么弯道超车的秘诀。面对大众、宝马、戴姆勒这样的百年老店&地头蛇,它们要么靠性价比撬动部分价格敏感型用户,要么就只能花时间一点一点积累客户群。直到近年来智能驾驶兴起,中国车企才找到一条智能化、高端化、差异化的宣传路径。 包括一直认为自动驾驶是扯淡的比亚迪,在进军海外时都会重点宣传自己的智能属性,以及智能化带来的高附加值和高溢价。统计显示,比亚迪Atto在国内和海外的差价达到近5倍,目标对准对驾驶体验、智能化有高追求的高净值用户。 吉利去年则将品牌营销的重点放到高端子品牌极氪身上,同样走高端化、智能化的路线。去年12月,首辆欧版极氪001交付成功,吉利目前已经在全球推出10款高端品牌产品。而为了配合极氪001和即将登陆欧洲的X系列的宣传推广,两家设计高端大气的极氪中心已经在欧洲落成开业。 而盛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具备互联网化思维的造车新势力们,则采取了投入产出比更高、更贴近年轻人的线上营销和新型线下活动相结合的组合拳。 蔚来出海之初,曾吃过营销模式“由轻变重”的亏,大搞补贴、开设大型门店,现在也学得聪明多了。蔚来学着国内的做法以内容创意取胜,并开始在欧洲贩卖“NIO Life”概念,向用户宣传蔚来式生活蓝图。 蔚来副总裁、品牌与传播业务负责人马麟在去年7月的第13届中国汽车论坛上则表示,蔚来在海外每进驻一个新国家,都会发布一张城市天际线宣传图,这已经成为蔚来的标志性项目。 小鹏则更善于抓住流量密码,在各种大型车展中宣传自己的智能技术,打造智能化差异定位。根据电车通的报道 《小鹏奔赴欧洲,要给大众一点来自中国车企的震撼》 中就分析道,小鹏在去年的慕尼黑车展中高调宣传了P7i和G9两款主力车型。 除此之外,对社交媒体的应用、和KOL的合作,以及创意活动方面,小鹏也比传统车企更有心得。比如去年6月挪威乘联会举行的夏季测试中,小鹏G9欧版充电峰值功率达到319kw突破历史纪录,就在媒体的广泛传播下为G9擦亮了招牌。 在营销这个环节,造车新势力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可以说是扳回一城。但营销也好,经销体系也好,都不是出海最关键的胜负手——供应链出海,才是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最大的考验。 6、布局全球供应链, 传统巨头与新势力殊途能否同归? 回顾新能源车企在国内的崛起历程,基本上遵循相似的步骤:研发是第一步,产能定生死,技术拉高上限,供应链加固竞争壁垒。将目光从国内转移到海外市场,这条路径并没有太大差异。在解决了销售体系这个关卡之后,供应链是出海新能源车企必须攻克的另一个难关。 如果要说区别的话,那就是考虑到生产、物流成本,本土化供应链对海外市场的重要性比国内有增无减。在海外大获成功的比亚迪、吉利、上汽等传统车企,无一例外都在供应链上大做文章。 吉利的策略,围绕本土化这个关键词展开。吉利在去年进入了“全链”出海的阶段,计划打造端到端的海外本土化供应链,实现研发、生产、营销的全面本土化。融入当地产业,是吉利这些年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的重要秘诀。 上汽集团的路线和吉利有一些出入,更注重国内-海外互补,意欲打造全球一体化供应链,而非死磕本土化。赵爱民曾解释过,赴海外建厂需要有足够的销量、市场份额作为支撑,所以上汽这这方面一直保持谨慎。但在供应链安全方面,上汽一直不吝投资,尤其是自主搭建物流体系。 今年1月,上汽集团的首艘远洋汽车运输船“上汽安吉申诚号”正式下水启航。据悉,该船是全球现役装载量最高的清洁能源滚装船,首批运往欧洲的车辆超过5000辆。上汽还表示,之后三年将追加百亿投资,继续加固远洋供应链。 比亚迪则发力生产端,过去一年在海外加速投资建厂。去年7月,比亚迪宣布首个海外乘用车生产基地落户泰国,规划年产能为15万辆,主要供应东盟地区。除此之外,比亚迪首个海外合资工厂也已在去年10月确定落户乌兹别克斯坦,并正探索在法国、西班牙、德国等国家合资建厂的可能性。 王传福在去年年初提到中国车企三大发展机会中,出口是其中之一,可见比亚迪对海外市场的重视程度。赴海外建厂一事,王传福更是亲力亲为。上汽、吉利、长城、长安等车企的高层,也都在各种公开场合谈及过类似的话题。可见传统车企在新能源出海大潮中抢先一个身位,是建立在高度重视、高投入基础上的。 当然,在海外工厂产能全面走上正轨之前,比亚迪也得借助强大的物流体系,保证对海外的供应。据 电车通此前报道 ,日前比亚迪第一艘运输船“BYD EXPLORER NO.1”已正式启航,从山东烟台出发、往深圳装车、目的地直达欧洲。 比亚迪官网 将目光转向造车新势力,情况就复杂许多。 在产能、资金都不如传统车企那么富裕的情况下,造车新势力大多放弃了赴海外建厂的想法。比如零跑汽车联席副总裁武强在去年年底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零跑不会去海外建厂,也不会进行超大规模的投资。蔚来、小鹏虽然没有给出那么明确的官方表态,却也鲜少主动提及海外建厂的事宜。 不过造车新势力们都清楚,考虑到航运费用、关税等成本以及产能效率,全靠国内出口也很难支撑长远发展,尤其是在抢份额的关键阶段。 效仿在国内刚起步时的做法,寻找当地代工厂或合作伙伴,是最合理的选择。 零跑就在去年10月完成了一笔重大交易,引入全新的战略投资方Stellantis集团。后者作价15亿欧元,拿到零跑汽车约20%的股权,并联合成立“零跑国际”合资子公司,剑指欧洲市场。 据悉,“零跑国际”将拥有在大中华地区外生产零跑汽车,及开展销售、出口等业务的独家权力。武强同时透露,零跑不排除在其他国家、地区引进更多代工厂的可能。 独立建厂也好,寻找代工、投资合作伙伴也罢,车企都是根据自身实力、特点选择最合适的道路。起点各不一样,能不能殊途同归,不止要靠投入力度,还要看今后的运营效果。 只能说传统车企现在领先一个身位,看起来赢面更大。但新势力后来居上的结果,在国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战场转移到更加变幻莫测的海外,没到最后一刻都不敢断定谁是赢家。 7、新能源时代, 中国车企正颠覆汽车工业百年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车企出海大军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X因素:奇瑞。 官方数据显示,奇瑞2023年共向海外出口93.71万辆汽车,这足以让其反超上汽名爵成为中国车企出口之王。在国内被死死压制的奇瑞,在海外市场狠狠扳回一城。而奇瑞畅销海外多年,除了靠先发优势和性价比之外,就是靠强大的经销网络和海外供应链。 奇瑞在巴西的工厂,早在2014年便建成投产,如今年产能高达15万辆。去年7月,奇瑞宣布将在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陆续投资建厂,投资力度绝不输国内任何一个同行。另有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初,奇瑞在海外共拥有超过1500个合作经销商。 当然,奇瑞的问题也很突出:新能源转型进行得并不成功,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低于10%,其他传统车企普遍在30%以上。不过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早就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直言要打好新能源、混合动力两场“硬仗”。 在海外的拥有庞大经销网络和生产线的奇瑞,无疑是一匹值得关注的新能源车黑马。一旦奇瑞新能源车在海外支棱起来,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出海大战必然会更加热闹。 奇瑞官网 这种中国车企在海外大杀四方的场面,对于很多老一辈汽车人来说属实有些恍惚。 回溯历史,从1901年,匈牙利人Leine第一次将汽车带到中国,到上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主要汽车外贸中心,每年进口近万辆最新款汽车,再到30年代辽宁民生工厂首次尝试自制汽车却未能如愿,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尤为艰难。 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工业蓬勃发展,并诞生了自主组装的桑塔纳等经典系列,总算熬过最艰难的时期。但中国汽车市场长时间内仍处于进口车占大头,外国车企垄断大部分市场份额、核心技术的局面。哪怕后来合资车企兴起,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外国车企,本土车企只能承包产业附加值较小的组装、销售等工作。 外国一众汽车巨头,抓住了两次工业革命的红利,乘着汽车工业腾飞的东风,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也构筑了一个等级森严的权力金字塔。起步缓慢的中国车企,长期徘徊在舞台边缘、金字塔底部,想沿着列强制定的游戏规则往上攀登,难如登天。 然而时至今天,中国新能源车在海外市场的话语权越来越大,甚至开始反向征服全球,这番光景放在当年恐怕难以想象——新能车崛起和燃油车的衰落,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汹涌而至,让这虚幻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 这就充分说明,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角,看起来再牢不可破的秩序,都会有颠覆的那一天。以中国新能源车企当前的份额,谈颠覆当然言之尚早,但至少我们正一步一步把主动权抢到自己手里。 出海是一门长期事业,更多的挑战,更多的机遇,都还在后头
联想拯救者新品齐发 开启AI PC元年
过去一年,随着ChatGPT 引爆生成式 AI,科技领域迎来了新一轮风口,尤其在消费电子领域,PC端更是成为AI技术角逐的新战场。 而联想拯救者系列产品的发布,也让这场角逐战变得更为激烈。近日,联想拯救者及消费生态新品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从现场发布的多款AI PC新产品看,不管是AI应用的背后算力,还是硬件平台的重要作用,都进一步表现出联想的野心:构建科技与虚拟现实交汇的探索之旅。 “AI的确是风口,而且AI PC对整个行业来说都非常重要,2024年也必将是AI PC的元年。”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消费业务群总经理张华表示,早在一年前,联想内部就已经组建了AI的专家团队和软硬件千名工程师,目的就是要加速布局AI PC领域。 “未来,AI PC的发展趋势是无所不在”,英特尔公司中国区技术部总经理高宇表示,或许今后在联想、英特尔和众多合作伙伴的共同推动下,AI PC也将快速发展。 搭载AI芯片 新一代拯救者有哪些亮点? 在发布会上,联想一口气发布了拯救者系列多款新品,其中Y7000P、Y9000P 、Y9000X 、Y9000K四款新品笔记本,均搭载了升级的英特尔®酷睿™第14代HX处理器,以及联想自研的LA系列芯片,实现智能的整机功耗分配。 不仅如此,该系列产品还具备了AI方面的极致移动算力,可实现多模态自然语言交互,在文生文、文生图、图文生视频等方面都有极致的效率输出,高效满足用户需求。 比如明星产品Y7000P,采用了全新乾坤散热架构,实现机身厚度不变,功耗提升30W,且能在同功耗情况下比上代噪音降低4dB,整机的表面温度下降了3.5°C;在显卡方面,不仅有多种选择,还支持 DDG2.5,即独显直连和混合模式的热切换而无需重启。 而电竞产品Y9000P,标准版与至尊版均升级为英特尔®酷睿™i9处理器-14900HX,峰值频率高达5.8GHz,整机性能释放更强,双烤最高可以达到250W;Y9000X则更改了接口与出风口的布局,和上一代相比,整机功耗由155W提升到了175W。 张华更是表示,拯救者系列将会是当下最强的AI Ready的AI PC。 在张华看来,AI PC的发展会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必将经历三个阶段,现阶段AI PC的亮相仍旧处于Ready阶段,仅仅具备了AI的基础能力,即具备AI的混合算力能力,可距离真正的AI PC落地仍需一段时间。 毕竟,在人工智能背后,算力和硬件平台扮演着重要的基石角色。只有当AI PC能够围绕核心场景为用户提供基于自然语言交互的个人AI助理服务,并开启同用户与AI应用开发者共创环节时,AI PC才算进入第二阶段,即AI Explore阶段。张华表示,联想将在2024年推进到第二阶段,并在设备中植入个人Agent等功能。 同时,张华认为紧接着是AI Master阶段,这一阶段在混合AI算力持续提升的同时,个人大模型的性能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AI应用生态大为丰富、商业模式进一步多样化,个人Agent的场景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服务体验进一步升级,个人AI助理进入随用户使用和体验反馈而快速进阶之路。 不可否认,AI PC将开启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生态体系,各大终端厂商将成为新的生态组织者,围绕 AI PC形态下新的‘以人为本’需求做出改变。张华表示,联想有意愿、有义务、有能力,担当起中国AI PC领域AI生态关键的组织者和普及者的角色。 超强性能,游戏超神并不难 “能不能有一个像JDG或者WBG的教练,但它只是个AI,却可以像真人一样教你打游戏?”联想消费笔记本平板产品规划高级总监林林举例,比如它可以帮你判断什么时候该做怎样的决定,未来不管玩什么游戏,都会有一个是世界顶级教练水平的AI教你打游戏。 虽然AI将会改变用户的方方面面,但对于联想拯救者来说,推出9个年头后,又该如何进行产品迭代,通过AI让用户的游戏体验变得更好? 联想的做法是以直达客户的业务模式来推进整个业务线。自2015年起,联想的生产、研发、营销等环节都需要直面客户;同时用户也会参与联想的产品设计、营销方案等环节,提出相应建议。这也就使得联想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粉丝团队,可以近距离与用户直接沟通、管理。 “我们会考虑到用户很多小细节的体验,让用户觉得拯救者是远远领先于别人的。”林林表示,比如打游戏的风扇太吵,拯救者就会有一个静音模式,尽量不打扰别人。其次则是拯救者的生态,除了游戏本,拯救者还有台式机、游戏的显示器、游戏平板等各种设备,不仅包括硬件产品也包括软件产品,将来也会包括更多的拯救者的服务。 而从GPU角度看,台式机在AI的各项功能及性能方面会表现更好。中国区消费台式机产品规划总监田煦表示,在AI Ready阶段,联想的台式机也会更新到最新一代显卡,在AI方面,不管是游戏性能上的体验、或是AI层面的体验,都会有进一步提升。 比如新发布的一体台式电脑新标杆小新Pro 27,除了27英寸的三高好屏,还搭配了Harman 2.0音响,拥有两大行业领先认证——Wi-Fi无线双金牌认证以及超舒适噪声认证,信号更强,噪音更小,兼具显示器的简洁和台机性能,拉满用户体验。 “在AI Explore阶段,联想还会推出更多形态的台式AI电脑,或者全世界第一台AI一体机,会有很多超出AI PC性能体验的东西出现。”田煦说。 在张华看来,未来拯救者的台式机都会AI化的发展。联想整体业务战略布局是“一体多端”,即一个智能体会服务于多个设备,不仅是PC,平板、手机、智能投影、智能IOT的设备也都会AI化,共同用一个智能体。 或许,未来的AI PC也将成为人们的“体外大脑”和“数字分身”,成为每个人都离不开的智能计算设备。 保持持续竞争力 联想引领PC终端变革 在人工智能的巨潮下,个人电脑为代表的终端设备无疑是距离浪潮最近的行业之一。 根据群智咨询的预测,2024年AI PC出货量有望达到1300万台,在PC市场的渗透率达到7%,2025年预计渗透率接近30%,2027年AI PC将成为主流PC产品的类别,市场渗透率逼近80%。 而联想的最大优势就是研发团队离用户更近,知道用户要什么。联想IDG消费业务游戏笔记本产品及研发总监朱怀军表示,今天的研发团队会不停接触用户,在研发样机的各个阶段,也会去跟用户接触,听取用户意见。 “创新团队、开发团队都是很乐于尝鲜的,愿意去挑战新的东西,尤其是用户喜欢的东西上持续延伸、不断精进。”朱怀军说,在AI PC层面也是如此。 比如,联想正在积极推进AI内嵌的智能终端技术架构的部署,包括Agent个人助理能力的开发、混合大模型部署、数据安全、AI终端的应用生态等四大方面。其中,联想正在优化中的个人助理“小乐同学”也在裂变式生长,目前已初步成型,可以有效实现用户跨设备日常工作管理、技术支持和问题解决等能力,预计3个月后正式与用户见面。 “Agent个人助理,是能够穿梭于我们的各类AI终端之间,给用户带来整体AI空间的解决方案,更多聚焦在AI PC、AI手机、AI平板、AI oT四大类别上。”张华表示,而未来AI PC发展到第二、第三阶段,AI OS将会构成联想支撑所有终端设备核心的软件系统。 也就是说,在以AI PC为代表的“一体多端”战略布局上,联想首当其冲,在新一轮终端变革者的战场上,正在处于领先地位。
欧盟委员会批准奔驰、宝马在华成立合资企业,双方将建设超级充电网络
IT之家 1 月 24 日消息,欧盟委员会今日宣布,根据欧盟合并条例,已批准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合资企业,该交易主要涉及中国电池动力汽车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市场。 欧盟委员会最终得出结论称,鉴于(这项交易)对欧洲经济区的影响有限,相关交易不会引起竞争问题,交易按照简化的合并审查程序进行了审查。 IT之家附前情提要:去年 11 月 30 日,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与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以 50:50 的股比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市场运营超级充电网络,合力满足中国客户对豪华充电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至 2026 年底,该合资公司计划在中国建设至少 1,000 座具备先进技术的超级充电站,约 7,000 根超充桩。首批充电站计划于 2024 年起在中国重点新能源汽车城市开始运营,后续充电站建设也将覆盖全国其他城市和地区。 该合资公司的充电网络将向公众开放。按计划,宝马集团与梅赛德斯-奔驰集团的客户可享受专属尊享服务,如即插即充、线上预约等无缝数字化充电体验。此外,该合资公司计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购可再生能源电力,为中国客户提供可持续的豪华充电体验。
别等了,苹果汽车要到2028年
作者|王磊 楚门 编辑|秦章勇 造车十年,苹果汽车要向现实低头了! 外媒最新报道,为了让汽车项目尽快落地,苹果不得不调整研发策略和目标,转向更容易实现,并且非常不性感的目标。 首先就是将电动汽车目标发布日期延后, 由最早在2026年正式推出电动汽车, 延迟到最早2028年正式推出。 最关键的是,苹果还降低了这款车的智能驾驶水平, 从L4级降到L2+级别。 这让广大“果粉”翘首以待的Apple Car,再次跌落神坛。 自2014年苹果代号为泰坦项目(Project Titan)曝光以来,外界对苹果汽车拿出了200%的期待,当时苹果同样信心满满,要造出号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汽车,达到L5的自动驾驶水平。 但现实很骨感,泰坦项目可谓一波三折。长期以来经历着领导层动荡、战略转变等阻碍,交付目标也一再推迟。 小米汽车都已经打算交付了,苹果汽车仍还在实验室里,如今连个原型车都拿不出来,此时苹果终于认清现实,还是务实点比较好。 01 降级L2+ “ 要么最终完成交付,要么将项目完全取消。” 这是苹果造车项目负责人Kevin Lynch和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经过一系列会议后,给出的最新指令。 这个决定,使得苹果汽车将生死的关键节点定在了2028年。 这个消息由彭博社的科技记者也是知名苹果爆料人 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曝出,颇具可信度。 古尔曼表示,尽管苹果对汽车项目抱有很高的期许,最初目标是设计一款具有 完全自主功能的无人驾驶汽车,但现实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挑战, 在发现无法在可预知的未来完成全自动驾驶汽车后,苹果开始转而求其次,开发一款功能相对较少的电动汽车,也就是开发自动化程度较低的驾驶辅助功能,古尔曼还特意提到了特斯拉,称苹果汽车或 向特斯拉现有的水平看齐。 这也意味着,4年之后才有可能发布的苹果汽车将使用L2+的技术,而不是原计划的L4,更不用说一开始定下的L5级别的无人驾驶。 且不说能达到什么水平,国内市场的纯电车,L2+可以说是基本门槛了,隔壁的华为,更是在2023年就已经可以达到L2.9999... 而苹果的这款L2+的汽车,要等到2028年,比此前预计的2026年还要晚了两年。 2028年是苹果汽车项目的关键分水岭,如果在2028 年还不能推出具备这一功能的电动汽车,苹果高管们可能会“ 认真重新考虑该项目的存在”。 即使制定了目标下调后的新战略,苹果的一些高管对苹果汽车是否能够达到类似于iPhone那样的利润率,还保持怀疑的态度。 也就是说,苹果造车在内部,属于吃力不讨好类型。 不过怀疑归怀疑,古尔曼表示,苹果仍会按照新计划推进,接下来会对硬件部门和自动驾驶团队进行一轮新的人员调整。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意外,早在去年9月,知名的分析师郭明錤就表示,AppleCar的开发目前似乎已经 失去了所有的可见性。如果苹果不采取收购作为最佳策略进入汽车市场,“我怀疑苹果汽车能否在未来几年内大规模生产。” 如今一语成谶。 02 10年5位负责人,没造出一辆车 泰坦计划从曝光到今天,整整10年过去了,Apple Car还是未见踪影,家大业大的苹果造车为什么这么难产? 2022年7月初,外媒The Information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苹果八年努力打造自动驾驶汽车》的深度报道,文章认为苹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苹果决定 发展自己的汽车工程道路和相关内容,而不利用百年来汽车公司所积累的经验。 换句话说,苹果有些过于自信了。 回看苹果的造车路就会发现,泰坦项目的发展路线一变再变。 最初苹果造车是打算从 改善驾乘体验开始的,当时苹果和麦格纳合作制造了一款造型类似小型货车的初始版样车,苹果曾设想,如何让这款车检测到司机心脏病发作,然后载着他们去医院。又或是提供环绕声与噪声消除技术,保证同一辆车上的每一个乘客可以听不同的音乐。 然而这些还没实现,苹果又转身去研究自动驾驶了,为了方便测试,甚至斥重金1.25亿美元买下一座测试场。 但没过多久,苹果的设计团队又开始将造车方向调整为 实车落地。可以说这10年间,苹果造车的方向不断摇摆,从驾驶体验,到实车落地,再到自动驾驶,不断推翻重来。 伴随造车方向摇摆的,则是泰坦项目团队隔三差五重组,在过去几年中,泰坦团队频繁传出解散的消息,高管离职跳槽更是不断。 据不完全统计,苹果的造车项目前后已经更换了 5位负责人。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泰坦项目的最新负责人是苹果负责技术的副总裁 凯文·林奇(Kevin Lynch),他也是Apple Watch的设计师之一。 在加入苹果之前,林奇是Adobe的首席技术官,还曾在Macromedia负责软件开发,后来Macromedia被Adobe以34亿美元收购。 在林奇接手泰坦项目之前,上一任负责人是道格·菲尔德(Doug Field),和林奇不同,道格曾有在汽车行业的工作经验,负责苹果的造车项目前,他是特斯拉资深高管,负责Model 3量产落地。 然而他也没有带领苹果造出一辆原型车,2021年9月道格·菲尔德突然宣布离职,跳槽到了福特负责电动汽车部门,并担任首席先进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总监。 据悉,道格离职的原因,是他 不相信苹果高层还会正式批准发布一辆车,道格离职后由凯文·林奇接手,并提出了全新研发方向:一辆取消方向盘和踏板的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 2014年,苹果汽车项目在前福特工程师史蒂夫·扎德斯基(Steve Zadesky)的领导下启动,他曾是iPhone和iPod的主管。后来,又由前硬件部门主管丹·里奇奥(Dan Riccio)负责,随后领导权又到了鲍勃·曼斯菲尔德(Bob Mansfield)手里。 10年间,泰坦项目经历了 5位负责人,一朝天子一朝臣也使得苹果的造车计划变了又变。 除了负责人更换频繁,技术高管、工程师、具体业务负责人的人员流动速度也很快。 苹果汽车团队离职潮开始于2021年,除了道格跳槽去了福特,高级工程总监、SPG、 硬件项目负责人迈克尔·施维库奇(Michael Schwekutsch)也选择了离开去研发飞行出租车。 有人走自然也有人来,虽然苹果没有公开过在造车上的投入,但有不少行业大佬都被苹果挖走了。2022年5月,据彭博社报道,为了加速电动车工作推进,苹果汽车团队从福特挖走了一名任职超30年之久的高管德西·乌卡舍维奇(Desi Ujkashevic)。 两个月后,在兰博基尼工作了20年的顶尖汽车研发经理路易吉·塔拉博雷利(Luigi Taraborrelli),被曝将领导苹果完成未来汽车的设计。 03 2028年还来得及吗 小米用了 1001天就造出了车,而苹果则要等到2028年,前前后后花了 14年。 时间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非常珍贵,可以说分秒必争。 “蔚小理”这三家新势力车企,基本在2015年前后成立,和苹果造车的时间线差不多,但10年间,“蔚小理”已经实现了从概念到量产交付的落地,并且跨过好几次生死线,在市场也是初具规模。 过去十年,汽车行业经历了多轮大洗牌,竞争愈发激烈,价格战越打越凶,破产的玩家倒下一批又一批。 而苹果在这期间,交出的最大成果估计就是 Car Play了。 2028年Apple Car才会和我们见面,如果没有足够的创新和竞争力,怕是黄花菜都要凉透了。毕竟现在跨界造车的玩家不在少数,小米的首款汽车小米SU7即将在今年上市,苹果憋了这么多年的大招,已经被截胡。 根据古尔曼的爆料,四年后的苹果汽车,是参考特斯拉现有的水平来研发。 要知道,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日新月异,卷到一定程度后,一年时间的变化,就已经是天地之别。苹果的这波操作,完美诠释了“ 发布即落后”。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在近日向北美车主推送了最新的 FSD Beta v12.1.2,用海量的视频数据训练出了端到端神经网络,替换掉原来超过30万行的C++代码,从演示视频可知,目前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已经能应对大部分场景。 距离2028年,还有4年的时间,那时的市场会卷到什么程度谁也无法预料,不过对于刚出生的苹果汽车,一定是地狱级的难度。
两年狡辩拖延后,NSO集团被裁定要在美国回应苹果诉讼
IT之家 1 月 24 日消息,苹果公司于 2021 年 11 月提起诉讼,指控以色列间谍软件制造商 NSO 集团,利用其间谍软件 Pegasus 监视美国苹果用户,并把他们作为攻击目标。 NSO 集团过去 2 年多时间里,坚持认为其所属为以色列,不应该在美国市场应诉,并要求将开庭地址挪到其本土进行。 Donato 法官近日作出裁决,驳回了 NSO 集团的相关动议,要求其在美国应诉,这对于苹果公司来说,已经提前取得了胜利。 Donato 法官裁定,NSO 集团提交的在美国驳回苹果公司诉讼,然后在以色列进行审判的请求,并不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NSO 集团在美国应诉。 IT之家翻译裁决书部分内容如下: 这些障碍是完全可以扫清的。证人和证据方面,NSO 集团在美国以及苹果公司在以色列,享有近乎相同的负担。 证人和证据很可能在本地和国外都有,而且数量相当,双方在庭审中都会面临一些挑战,NSO 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些挑战将可以通过一些缓解措施来解决。 苹果在诉讼中寻求禁止 NSO 使用任意苹果软件、服务或者设备,以防止进一步被滥用,并索赔逾 7.5 万美元。 苹果在提交给加州北区地方法院的诉状中称,NSO 的工具被用于了 2021 年瞄准并攻击苹果顾客的协调一致的努力中,NSO 创造了 100 多个虚假 Apple ID 用户凭证来实施攻击。苹果称,公司的服务器并未被入侵,但是 NSO 滥用和操纵服务器来对苹果用户实施攻击。
特斯拉Q4净利润下降39% 下一代车辆研发将致销量增速“明显下滑”
特斯拉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25日,特斯拉公司(NASDAQ: TSLA)今天发布了截至12月31日的2023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计算,特斯拉第四季度总营收为251.6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43.18亿美元增长3%;归属于特斯拉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79.2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6.87亿美元增长115%;按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归属于特斯拉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4.8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41.06亿美元下降39%。 特斯拉第四季度净利润之所以实现大涨,是因为该公司计入了59亿美元的非现金税收收益,作为某些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备抵计价。剔除这部分收益,特斯拉第四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39%。 特斯拉警告称,由于公司正在研发下一代车辆,所以2024年的销量增速将“明显低于”2023年。去年,特斯拉总交付量同比增长38%。特斯拉没有提供2024年的具体交付量展望,这不同寻常,因为该公司此前一直将年平均交付量增速设定在50%。 股价表现: 特斯拉第四季度营收、调整后的每股收益均不及分析师一致预期,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近3%。 特斯拉股价盘后下跌2.72% 特斯拉周三在纳斯达克交易所的开盘价为211.88美元。截至周三收盘,特斯拉股价下跌1.31美元,报收于207.83美元,跌幅为0.63%。截至发稿,特斯拉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5.65美元至202.18美元,跌幅为2.72%。过去52周,特斯拉股价最高为299.29美元,最低为138.07美元。 第四季度运营要点: ——总汽车产量为494,989辆,较上年同期的439,701辆增长13%;其中,Model 3/Y产量为476,777辆,较上年同期的419,088辆增长14%;其他车型产量为18,212辆,较上年同期的20,613下降12%; ——总汽车交付量为484,507辆,较上年同期的405,278辆增长20%;其中,Model 3/Y交付量为461,538辆,较上年同期的388,131辆增长19%;其他车型交付量为22,969辆,较上年同期的17,147辆增长34%; 财务业绩: ——总营收为251.6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43.18亿美元增长3%; ·总汽车业务营收为215.6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13.07亿美元增长1%; ·能源发电和存储营收为14.3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3.10亿美元增长10%; ·服务和其他业务营收为21.6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7.01亿美元增长27%; ——总毛利润为44.3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57.77亿美元下降23%;总毛利率为17.6%,较上年同期的23.8%下降6.2个百分点; ——营业费用为23.7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8.76亿美元增长27%; ——营业利润为20.6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9.01亿美元下降47%;营业利润率为8.2%,较上年同期的16.0%下降7.8个百分点; ——调整后的息税、折旧以及摊销前利润(EBITDA)为39.5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54.04亿美元下降27%;调整后的EBITDA利润率为15.7%,较上年同期的22.2%下降6.5个百分点; ——归属于特斯拉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79.2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6.87亿美元增长115%;按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归属于特斯拉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4.8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41.06亿美元下降39%; ——归属于特斯拉普通股股东的每股摊薄收益为2.27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07美元下增长112%;按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归属于特斯拉普通股股东的每股摊薄收益为0.71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19美元下降40%。 ——运营活动提供的净现金为43.7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2.78亿美元增长33%;资本支出为23.0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8.58亿美元增长24%;自由现金流为20.6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4.20亿美元增长45%;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以及投资总额为290.9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21.85亿美元增长31%。 2023财年业绩要点: ——总营收为967.73亿美元,较上年的814.62亿美元增长19%; ——归属于特斯拉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49.97亿美元,较上年的125.56亿美元增长19%;按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归属于特斯拉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08.82亿美元,较上年的141.16亿美元下降23%。 展望: ——交付量:特斯拉称,公司目前正处于两大增长浪潮之间:第一个浪潮开始于Model 3/Y平台的全球扩张,下一个增长浪潮将由下一代汽车平台的全球扩张发起。2024年,我们的汽车交付量增长率可能明显低于2023年的增长率,因为团队正在得州超级工厂为下一代汽车的推出而工作。2024年,储能业务的部署和营收增速应该能超过汽车业务。 ——现金:特斯拉有充足的流动性来资助其产品路线图、长期产能扩张计划以及其他费用;此外,特斯拉将管理好业务,从而在这一不确定时期保持强劲的资产负债表。 ——利润:随着特斯拉继续加大创新以降低制造和运营成本,公司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硬件相关利润将伴随着人工智能、软件以及车队相关利润加速增长。 ——产品:电动皮卡Cybertruck的生产和交付将在今年爬坡。此外,特斯拉继续在下一代平台上取得进展。(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完成收购动视暴雪三个月后 微软游戏部门宣布裁员1900人
财联社1月26日讯(编辑 赵昊)当地时间周四(1月25日),科技巨头微软在一份内部备忘录中宣布,公司将在游戏部门裁员1900人,占该部门22,000名员工的约 9%。 微软游戏(Microsoft Gaming)的首席执行官Phil Spencer在信中写道,动视、暴雪、King团队加入公司已经有三个月了,为了支持成本结构的可持续性,微软游戏确定了优先目标和重叠领域,以确保找到最佳的增长机会。 作为这一过程的一部分,我们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从团队2.2万名员工中减少大约1900个职位,我和游戏领导团队将专注于严谨引导这一过程。我们将为过渡期间受影响的人提供支持,包括按当地就业法规支付遣散费。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在业务增长的领域进行投资,并支持为全球更多玩家带来更多游戏的战略。尽管这对我们的团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时刻,但我一如既往地相信你们有能力创造和培育将玩家聚集在一起的游戏、故事和世界。 同一天,微软游戏业务副总裁Matt Booty在另一份备忘录写道,暴雪总裁Mike Ybarra和首席设计官Allen Adham也将离开公司。Ybarra在社交媒体上确认了这一消息,“我想让大家知道,今天是我在暴雪的最后一天。” 2023年10月份,微软历经20多个月终于完成了对动视暴雪的并购交易。根据粗略统计,动视的约8500名员工、暴雪的约6000人以及King部门的约2500人加入到了微软旗下,使整个游戏部门员工总人数达到2.18万。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初微软宣布收购动视暴雪时,就有分析预测交易完成之后必然会有精简人员的举措。据了解,微软上一次大规模裁员是在一年前,当时公司宣布了裁员1万人的计划,以帮助其专注于人工智能等战略重点。 截至发稿,微软股价上涨0.85%报406美元,有望再次刷新历史新高。目前公司市值达到了3万亿美元,与苹果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今日,史上第二家20万亿元公司诞生
作者 | 李水青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1月25日报道,当地时间周三下午,北京时间1月25日凌晨,美国科技巨头微软的市值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与苹果一同成为唯二达到这一里程碑的公司。 微软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时刻截图,图源:The Verge 这是微软48年来的市值最高值,已经超过整个法国的GDP。摩根士丹利、花旗等多家机构分析师指出,微软市值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生成式AI。 自2022年底以来,微软联合OpenAI一方面甩出了ChatGPT、GPT-4等大招,另一方面将GPT落地到Microsoft 365、Bing搜索、Windows操作系统、Azure智能云等一系列微软系产品,产品已开始拉动微软收入增长,这让其成为除英伟达以外最受市场看好的生成式AI科技巨头。 微软在美股“七巨头”中愈发闪耀,这七家公司还包括苹果、英伟达、亚马逊、Alphabet、Meta和特斯拉。截至上周,仅英伟达和微软就贡献了今年标准普尔500指数约75%的涨幅。 但与此同时,微软靠生成式AI坐上市值第一的地位后并非高枕无忧。 如今,OpenAI在生成式AI领域的领导地位已经被大大挑战,同时微软与OpenAI的关系裂痕日益凸显,此外微软AI助手Copilot也被传出落地不及预期……微软的生成式AI布局似乎隐藏着不少问题。 巅峰之上的微软今后路会怎么走?或许仍然要画上一个问号。 微软市值达到创立48年以来最高值,图源:谷歌财经 一、3万亿市值赶超苹果,微软得益于生成式AI 当地时间周三下午,微软股价先是上涨1.7%达到405.63美元,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而后收盘时略回落至2.99万亿美元,四舍五入后还是3万亿美元。 微软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而后回调至2.99万亿美元,图源:谷歌财经 苹果这边,股价在早盘上涨后出现回落,收盘时下跌0.35%,至194.50美元,市值为3万亿美元。此前在1月12日,微软市值曾一度超过苹果而后又被其赶超。 过去十年,微软的市值一直落后于苹果,但时至今日微软市值一举达到苹果达3万亿美元市值的巅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投资者对AI的热情。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在周二的一份报告中称,微软在生成式AI方面的定位和贡献“越来越强”,将目标股价从415美元调高至450美元,并说“仍对高于预期的上行前景充满信心”。花旗分析师们也在周三的一份报告中上调了对该股的预期和目标价,并重申了对该股的买入评级。 根据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数据,追踪微软股票的54位分析师给出的目标价中值为425美元,高于一个月前的415美元,他们的平均建议是“买入”。 微软股价在2023年上涨了近57%,今年以来上涨了7%。相比之下,苹果股价去年上涨了48%,年初至今上涨了约1%。 在过去五年,微软股价从2019年1月的107美元一路上涨至当前的402.56美元。这与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在位期间的股价形成鲜明对比。 微软近5年来的股价变化,图源:谷歌财经 大约十年前,微软现任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接管公司,并成功收购了《我的世界》开发商Mojang、领英、GitHub和Xamarin,帮助微软在Windows Phone市场失败的情况下渡过难关。 2023年,微软在纳德拉的领导下对AI进行了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对OpenAI累计投资达130亿美元,并在竞争对手之前将ChatGPT添加到其Azure智能云、Windows操作系统、Microsoft 365、Bing搜索等一系列产品中,构建微软的Copilot全宇宙。 尤其是当其去年公布Microsoft 365 Copilot的定价,微软股价明显上涨。近几个月来,微软及其支持的OpenAI几乎每周都有新的产品和功能的迭代,每次发布都伴随着市值的攀升。 根据Koyfin的数据,微软的预期市盈率为10.7倍,远高于Salesforce等其他企业股。今年年初该倍数为8,这表明投资者对增长充满信心。 二、生成式AI拉动微软增长,一年发超百款AI产品 当下仍处于生成式AI发展的初期,但微软的投资已经取得了回报。 花旗分析师称,他们预计微软将在即将发布的第二财季收益报告中取得“强劲的增长”,部分原因在于其在生成式AI的领导地位。 实际上,微软的营收已经呈现出受AI拉动增长的趋势。如下图所示,微软在2024年第一财季(对应自然年2023年第三季度)营收达565.17亿美元,同比增长13%,已经走出了2022年底疫情及经济下行的阴影。 微软2021财年Q4至2024财年Q1的营收及增长情况 如下图所示,微软的营收由智能云业务、生产力和企业流程服务和个人计算业务三部分组成,分别占比为43%、33%和24%,智能云成为其首要收入支柱。 微软2024财年Q1各业务板块营收占比情况 具体来看,微软智能云在2024年第一财季(对应自然年2023年第三季度)营收达242.59亿美元,同比增长19%。 微软智能云2021财年Q4至2024财年Q1的营收及增长情况 将这一增长幅度和谷歌云同期的22%比较,虽然增幅低一些,但谷歌云当季收入体量仅81.3亿美元,为微软智能云的242.59亿美元的1/3。且从近十个季度的走势来看,谷歌云的增长在趋缓,微软智能云增幅与之差距越来越小。这主要是因为谷歌在生成式AI上落后于微软。 微软智能云与谷歌云的营收增幅对比 微软的净利润也随之回归了高速增长。如下图所示,微软在2024年第一财季(对应自然年2023年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达到222.91亿美元,同比增长26.97%,增幅创过去八个季度之最。 微软2021财年Q4至2024财年Q1的净利润及增长情况 预计微软将在2024年第二财季(对应自然年2023年第四季度)业绩继续被AI产品拉动。2023年11月,微软在年度IT专业人士和开发者大会Ignite上推出了一系列AI新产品,包括AI芯片、AI服务器、Copilot系列应用、Windows AI开发平台、微软Azure MaaS(模型即服务)、Fabric数据平台、MR头显助手等方面的100多项更新。(《微软加入自定义GPT大战!Bing Chat改名,自研芯片登场,连甩13项AI升级》) 此外,微软的个人计算业务也正在被AI渗透。2024年1月4日,微软宣布将在Windows 11电脑的键盘中引入Copilot键,使AI从系统、芯片到硬件无缝融入,这也是Windows PC键盘近三十年来的首次重大变化。 投行史迪福分析师布拉德•雷巴克(Rad Rybak)称:“我认为微软对AI持乐观态度。”对比来看,他补充说,苹果似乎没有同样“清晰的AI故事”,iPhone销售增长率和渗透率也令人担忧。 一方面,苹果面临iPhone需求放缓的问题,这引起投资人的犹豫;另一方面,苹果在AI方面的布局似乎过于谨慎,由前苹果高管创立的初创公司Humane推出了AI Pin产品,离职的苹果前设计总监乔尼·艾夫(Jony Ive)传出与OpenAI正联合设计一款AI硬件,但苹果公司却还未有明确动作。 虽然苹果的核心收入依然稳定,且股价相比去年仍有超40%的增长,但其在AI驱动的收入增长方面没有明显迹象。 三、微软面临三大挑战:OpenAI、合作和产品落地 微软占据了生成式AI的先机,但它并不是高枕无忧。 英伟达能够靠生成式AI股价飙升,这得益于其垄断所需高端AI芯片的实力;而微软不一样,它依赖于和OpenAI的联盟关系,因此OpenAI、两者关系及微软产品落地的进度等方面都对微软发展造成变数。 1、OpenAI被群雄围攻,先发优势不一定持久 首先,OpenAI及GPT-4的领先地位正随时间推移被大大挑战,不利于微软的AI布局。 谷歌于2023年12月7日推出的大模型Gemini跑分已赶超GPT-4,Meta的CEO扎克伯格近期用将推出的Llama 3及100万片GPU宣战,我国的文心一言、通义千问、GLM-4等大模型也在加速迭代,以及非Transformer架构的Mamba等技术快速发展…… 外有强敌无数,OpenAI内部也不平静。去年11月份闹得沸沸扬扬的OpenAI“宫斗大戏”影响仍没完全过去。直到最近,OpenAI最新的董事会成员还没有完全定下来,传出正邀请OpenAI的准对手Databricks公司的CEO加入。 这距离去年11月OpenAI的CEO萨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突然被开除、逼宫、复职、董事会宣布重组已经过去了两个月,一定程度上对OpenAI的业务会产生干扰。(《大结局!OpenAI宣布阿尔特曼复职CEO,董事会重组》) 2、微软和OpenAI联盟已有“裂痕”,且面临监管压力 其次,微软和OpenAI联盟“裂痕”不容忽视,“唯一”的捆绑关系已经出现松动,将为微软生成式AI发展带来隐忧。 微软于1月23日被曝出已经组建了一个新团队GenAI来开发更小的AI模型,被认为是在找“备胎”,是其与OpenAI关系裂痕的体现。 实际上,微软和OpenAI联盟早已不是“罗曼蒂克”。过去一年里,微软和OpenAI不得不面对同客户竞争,小动作不断,微软为说服客户选择自家的Azure OpenAI服务,竟暗令其销售人员“拉踩”OpenAI。 同时,双方似乎都找起了“第三者”,在去年Meta发布LIama 2时,微软宣布成为Llama 2的首发伙伴,此外OpenAI这边也在频频接触新的“金主”。(《微软OpenAI联盟的“裂痕”,藏不住了》) 微软和OpenAI联盟也面临监管压力。今年1月10日,欧盟竞争监管机构曝出正在调查微软对OpenAI的数十亿美元投资。 此前,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司法部已经就这一问题讨论数月。竞争调查并不总是导致行动,但可能会分散公司管理层的注意力,让领导者在投资特定技术之前三思。 3、Copilot传出落地不顺,Copilot Pro不及ChatGPT Plus 2023年,OpenAI在微软的支持下甩出了GPT-4、GPT-4 Turbo等一系列大招,同时微软已经基于GPT大力推广了其AI助手Copilot,落地到Azure智能云、Windows操作系统、Microsoft 365、Bing搜索等方方面面。 然而,Copilot近期却被曝出落地不理想。外媒Tech Spective的分析师罗伯·安德尔(Rob Enderle)称,微软在保证ChatGPT的质量、确保OpenAI的领导地位以及为用户提供良好服务方面做得不够,因此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尽管微软的市值已经超过了苹果,但Enderle认为微软目前正面临失败的风险。 1月刚上线的消费级订阅服务Copilot Pro,也差评不断。比如有网友在美国社区论坛Reddit发文称:“目前为止(Copilot Pro)非常平庸。我还没有真正找到它的良好需求,虽然它总结当天电子邮件、团队聊天的能力很酷,不过我在工作中用不到。” 更有网友直接指出:“与ChatGPT Plus相比,Copilot Pro简直就是垃圾,两者差远了。”微软的订阅服务Copilot Pro为每月20美元,ChatGPT Plus也是每月20美元。 部分网友和分析师的评论并不能将Copilot一棒子打死,但这显示出了生成式AI在产品化中面临的问题。当下仍处于生成式AI发展的初期,微软Copilot能否日后自证口碑还是个未知数。 结语:搭上生成式AI顺风车,传统IT巨头成功转型 微软市值登顶3万亿美元,很大程度得益于在生成式AI领域的布局。其联合OpenAI将GPT-4大模型落地到了微软全系产品,并初步获得了AI驱动的业绩收益。相对来说,市值被赶超的苹果在AI领域过于谨慎的态度饱受争议,这使其市值表现出被微软赶超的态势。 走过风风雨雨的48年,微软初步完成了从传统科技巨头到新风口弄潮儿的成功转型。但其3万亿美元市值还不稳定,如果不采取措施确保OpenAI的领导地位,巩固联盟关系,以及加快产品化进展,仍然可能面临掉下来的风险。
苹果在欧盟历史性让步!降费,允许应用商店以外下载,浏览器、支付系统都有变
苹果公司正在对其在欧盟的iOS、Safari和App应用商店产品进行一系列历史性的大幅改革,旨在安抚欧盟的反垄断监管机构。根据苹果公司周四的宣布,这次改革将首次允许客户从苹果应用商店以外下载软件。人们还将能够使用其他的支付系统,并且更容易地选择新的默认网络浏览器。 作为改革的一部分,开发者们将能够使用iPhone的支付芯片创建点击支付应用,以及带有第三方引擎的浏览器,和广泛的游戏流媒体服务,他们还将能够要求更深入地访问iPhone硬件和软件功能。总的来说,通过允许开发者更自由地创建支付应用、使用不同的Web引擎开发浏览器,以及提供全面的游戏流媒体服务,苹果正在响应监管压力,在欧盟地区朝着更开放的生态系统迈进。 新的改革摒弃了自2008年苹果应用商店推出以来,苹果对开发者征收的最高30%佣金。现在他们在应用销售中仅需向苹果公司支付17%的佣金,并且在一年之后,对于大多数开发者和订阅者,佣金比例下降至10%。苹果公司未在欧盟以外的地区修改其佣金结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降费的同时,苹果引入了两项额外的费用。一是对使用苹果内购系统的应用征收3%的支付处理费,二是对安装数超过100万次的软件,每个App应用征收0.50欧元的安装费,无论是通过苹果商店还是第三方安装,这个费用都适用。此举也意味着在苹果应用商店外销售的App应用不需要支付其他佣金,只需支付0.50欧元的费用。 苹果公司表示,在欧盟,超过99%的开发者将看到他们支付给苹果的费用降低,不到1%的开发者需要支付额外的应用安装费。 很显然,苹果公司的降费将损害该公司的服务类收入,而这部分收入近年来成为苹果营收关键的增长领域。 苹果公司高管周四警告说,上述变化确实可能削弱公司长期强调的用户安全: 苹果必须创建技术来允许一个应用安装其他应用,这本身就存在风险。这可能是对设备隐私、安全性和完整性的一大威胁。因此,苹果正在实施技术和政策,以尽量减少这种风险。从第三方应用市场下载应用可能会给用户带来新风险,这些地方不共享苹果的安全标准。苹果公司不会将其内容相关的指示扩展到第三方市场。 苹果本次大刀阔斧的变革,解决了此前开发者和立法者的常见不满抱怨。这些全方位变化将作为苹果iOS 17.4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在今年3月推出。 苹果的改革是对欧盟新的《数字市场法案》的直接回应。尽管做出变革,苹果仍在通过欧盟法院对这些规定提起上诉。 《数字市场法案》对最大的科技公司施加了严格的限制,并增强了欧盟委员会作为该地区反垄断执法者的权力。对于欧盟当局来说,苹果案件是一个重大考验,考验监管是否能够迫使全球最大型的科技公司的运营方式进行有意义的改革。 周四,苹果在欧盟大幅改革的消息出来后,公司股价快速走低,盘中转跌,刷新日低至193.11美元,脱离盘中最高位196.27美元。苹果最终收跌0.17%,收报194.17美元。
美国、荷兰秘密协议曝光 限制对华光刻机出口惨遭失败
阿斯麦的光刻机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25日,据外媒报道,去年,美国和荷兰政府曾达成一项秘密协议,限制阿斯麦(ASML)向中国交付光刻机。然而,这项协议惨遭失败,阿斯麦向中国销售的光刻机反而激增。 这项协议此前从未被报道过。知情人士称,荷兰的光刻机出口管制新规在今年1月生效,美国和荷兰去年原本希望把这项协议作为出口管制新规生效前的一项权宜之计,旨在优先向中国以外的市场出口阿斯麦的浸没式深紫外(DUV)光刻机。 然而,知情人士称,全球经济的低迷促使阿斯麦求助中国市场,以此来弥补其他地区的疲软需求。阿斯麦成功游说了荷兰政府,促使后者向该公司发放了更多向中国出口关键半导体制造套件的许可,导致美国官员认为该协议能够限制阿斯麦对华光刻机出口的希望落空。 结果,中国反而成为了去年阿斯麦的最大市场。美国试图削弱中国的芯片发展,越来越多地把阿斯麦列为目标,引起了阿斯麦CEO温宁克(Peter Wennink)和一些当地议员的愤怒。温宁克将在今年4月卸任。 知情人士称,尽管阿斯麦的对华出口努力引发了美国的负面观感,但是该公司并没有违反协议。半导体行业的长期低迷限制了其他地区对阿斯麦光刻机的需求。 荷兰外贸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荷兰正在与我们的合作伙伴就出口管制展开持续对话。”该部门拒绝就具体案件或其国家安全考虑置评。 在这个秘密协议未能限制阿斯麦对中国的光刻机交付后,美国采取了更多措施限制对华光刻机出口。去年10月,美国官员单方面对外国公司出口DUV光刻机推出了新的限制。去年年底,美国官员还要求阿斯麦立即停止向中国客户发运部分设备。 截至发稿,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不予置评。(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在大陆扭完秧歌后,黄仁勋访台会见台积电两大人物
黄仁勋在台北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25日,在结束了大陆行之后,英伟达CEO黄仁勋(Jensen Huang)本周又来到了中国台湾地区,会见了台积电CEO魏哲家,讨论了人工智能(AI)芯片供应限制问题。 黄仁勋今天对记者表示,本周三,他与魏哲家在台北共进晚餐,讨论了台积电为英伟达制造芯片的问题。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也参加了这场晚宴。英伟达的芯片产能受限是2023年AI热潮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而台积电是英伟达芯片的重要制造商。 黄仁勋还在今天参加了英伟达台湾分公司举办的“尾牙”(年终员工联欢会),他在参加这一活动前表示:“当然,AI最大的挑战是扩大AI芯片产能,所以我们非常努力地工作,台积电和我们在这里的所有供应链合作伙伴都在非常努力地工作,以跟上客户需求。今年将是重要的一年。” 他拒绝回答有关大陆业务的问题。此前,英伟达为大陆市场推出了特供AI芯片,在满足美国出口管制的同时维持大陆业务。上周,黄仁勋低调访问大陆,参加了英伟达年会,并穿上东北大花背心扭秧歌。 2023年,英伟达市值增长了两倍多,这主要得益于该公司芯片在AI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由于投资者押注英伟达能够保持行业领导地位,该公司股价今年又上涨了24%。 与此同时,AI的蓬勃发展正在促进台积电的业务。上周,该公司预计资本支出可能增加,营收稳步增长,这协助提振了整个芯片行业的股价上涨。(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美FTC终于跟进:将调查科技巨头、AI初创之间不一般的关系
财联社1月26日讯(编辑 赵昊)当地时间周四(1月25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宣布,这家机构将对微软、亚马逊和谷歌三家科技巨头向人工智能初创公司OpenAI和Anthropic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展开调查。 FTC主席莉娜·汗(Lina Khan)在“FTC技术峰会”上公布了这项决定,将其描述为“针对AI开发商与主要云服务提供商之间投资和合作伙伴关系的市场调查”。先前官网显示这场线上峰会将“重点讨论AI ”,已经让外界推测到了会议的主题。 有消息称,微软已向OpenAI投资了数十亿美元,亚马逊和谷歌也都分别向Anthropic投资了不少。分析认为,科技巨头们与这些初创公司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关系能避开政府大部分的审查。 FTC表示,将要求这三家科技巨头描述他们对合作伙伴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共同做出决策的过程,并要求他们提供可以阐明这些投资的内部文件。莉娜·汗在声明中写到,研究将揭示这些占主导地位的公司是否存在扭曲创新和破坏公平竞争的风险。 自2023年初以来,三家公司都加大了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押注。以微软举例,公司推出了Azure OpenAI服务,使开发人员能够通过直接访问由Azure可信的企业级功能和AI优化的基础设施和工具支持的OpenAI模型来构建AI应用程序。 在AI的推动下,微软云服务的收入明显上升,但这也招致了监管机构的注意。近两个月,英国和欧盟的反垄断机构先后宣布开始研究科技巨头与AI技术开发商之间达成的一些协议。 欧盟委员会在两周前的新闻稿中写道,正在调查这些合作伙伴关系对市场动态的影响,并特别提到“正在检查微软对OpenAI的投资是否可以根据《欧盟合并条例》进行审查。” 据媒体报道,作为OpenAI的主要投资方,微软自2019年双方开始合作以来已投资了至少130亿美元。尤其在OpenAI“人事大地震”事件之后,微软在董事会中获得了一个无投票权的观察员席位。 作为调查的一部分,美国FTC要求五家公司提供详细信息,包括之间是否涉及董事会席位或其他监督的权利。FTC发言人还表示,这项调查研究还将成为了解新技术市场的第一步,研究结果可供其他机构使用。 莉娜·汗说道:“人工智能责任制度最终会是什么样子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在其他领域的执法经验将直接影响FTC如何处理这项工作。”
一句话让小姐姐为我换了N套衣服,谷歌卷出视频生成新高度,网友:竞赛加码
谷歌一出手,又把AI视频生成卷上了新高度。 一句话生成视频,现在在名为Lumiere的AI操刀下,可以是酱婶的: △ “阳光明媚,帆船在湖中航行” 如此一致性和质量,再次点燃了网友们对AI视频生成的热情:谷歌加入战局,又有好戏可看了。 不止是文生视频,Lumiere把Pika的“一键换装”也复现了出来。 左谷歌右pika,同样是选中区域一句话完成视频编辑,你pick哪一边? 让图片中静止的火焰跃动起来,也同样一选就能完成: 还有图片转视频: 视频风格化: 总之就是主打一个质量又高又全能。 更多细节,我们论文扒起~ 用于视频生成的时空扩散模型 Lumiere旨在解决以往视频生成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 真实性 多样化 运动的连贯性 在此前的方法中,常见的做法是,扩散模型先生成一些稀疏的关键帧,而后通过一系列时间超分辨率(TSR)模型来填补关键帧之间的空白,接着再用空间超分辨率模型获取高清视频结果。 可以想见,在全局连贯性上,这样的做法存在先天的缺陷。 Lumiere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时空U-Net(STU-Net)架构:将视频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同时进行下采样和上采样,在网络的中间层得到视频的压缩时空表示。 具体来说,基于这一架构,模型能够一次性生成视频中的所有帧——这也就提升了生成视频的连贯性。 同时,因为大部分计算发生在压缩后的表示上,STU-Net能有效减少计算量,降低对计算和内存的需求。 另外,为了提升视频的分辨率,研究人员使用多重扩散(MultiDiffusion)技术,通过线性加权空间超分辨率网络来处理重叠时间窗口带来的边界伪影等问题,从而能将生成画面融合为一个整体,得到连贯、高清的视频效果。 时长和分辨率方面,Lumiere能输出1024×1024、16fps下长5秒的视频。 研究人员提到: 5秒已经超过了大多数视频作品中的平均镜头长度。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时空U-Net架构端到端全帧率视频生成的能力和高效计算,Lumiere灵活可扩展,可以轻松应用到下游任务中,包括文生视频、图生视频、视频风格化、视频编辑修复等等。 △ 视频修复 实验结果 研究人员将Lumiere与其他文本-视频生成模型进行了实验对比。 首先来看人类用户的判断。 实验设计是这样的:志愿者会同时看到一对视频,一个来自Lumiere,另一个来自其他基线模型。志愿者被要求从中选出视觉质量、动态效果更好,更符合文本提示的视频。 研究人员收集了大约400份反馈,结果显示,在视频质量、文本匹配度方面,Lumiere超越了Pika、Gen2、Imagen Video、SVD等一众顶级视频生成模型。 同时,在UCF101数据集(动作识别数据集)上,与MagicVideo、Make-A-Video、SVD等模型相比,Lumiere取得了具有竞争力的FVD和IS指标。 网友:谷歌,模型呢? 效果很惊艳,网友很兴奋,但桥豆麻袋…… 这次,谷歌依然只放出了论文,没有试玩,更没有开源。 这种似曾相识的操作,把人快整麻了: 视频很不错,但是谷歌,你又不打算发布任何代码、权重,也不提供API了,对吗? 还有人想起了Gemini发布时那个造假的小蓝鸭视频…… 那么,这波你还会看好谷歌吗?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