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中国完成首次氢能车1500公里试跑,沿途已建成供氢中心11个、加氢站128座
IT之家 4 月 17 日消息,中国石化今日官宣,我国完成首次氢能车 1500 公里试跑,全程跨越 6 座省市。 据悉,两台氢能重卡于 4 月 9 日上午 10 点从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油氢合建站出发,4 月 11 日 下午 3 点到达上海市青浦区青卫油氢合建站。 此次试跑,全程约 1500 公里,跨越京、津、冀、鲁、苏、沪 6 个省市,沿途在 7 座加氢站加氢补能,这是我国氢能车辆首次大范围、长距离、跨区域的实际运输测试。 IT之家查询获悉,此次试跑测试中的氢能车辆为郑州宇通生产的 49 吨氢能重卡,该车搭载上海重塑 180kW 燃料电池系统,车辆续航里程 600 公里。重卡运输的货物为悦泰公司氢燃料电池冷却液、柴油车尾气处理液等环保科技产品。 中国石化官方表示,氢能车辆补能速度快、在长途重载上具有优势,但受限于加氢站网络和续航能力,氢能交通仍局限在一省或一域。为了实现长距离、跨区域氢能运输,中国石化依托传统加油站网络优势,已初步实现京津、成渝、沪嘉甬、济青和汉宜高速氢能通车,最长距离约 350 公里。 其中所路过的京沪高速是连接了多个国家级氢能示范城市群和“氢进万家”示范区。中国石化销售公司为确保此次测试运输顺利完成,加快推进沿线加氢站建设,并组织完成沿线省市企业沿途加氢站的各项服务工作。 我国现已建成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 11 个、加氢站 128 座 ,基本覆盖了“3+2”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中国石化成为全球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
韩媒:中国电车和电池席卷欧洲 韩企地位将受威胁
【CNMO科技消息】近日,CNMO注意到,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中国电动汽车及电池产业在欧洲市场的迅速崛起引发了关注,其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可能对韩国相关企业在该地区的地位构成潜在威胁。文章指出,欧洲市场对中国电动车和电池产品的依赖度持续攀升,若中国厂商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韩国企业或将面临在欧洲市场竞争地位的挑战。 韩国动力电池研究机构SN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中国电池企业在欧洲市场的份额经历了显著增长,由2020年之前的约10%跃升至去年超过40%。与此同时,韩国本土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在同一时期则由原来的70%下滑至约57%。 欧洲运输与环境联合会的数据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强势表现。自2019年仅占0.4%的市场份额以来,中国产电动车在欧洲的占有率于去年激增至19.5%,预计今年还将持续增长至25.3%。此外,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去年西班牙和法国市场售出的电动汽车中有33%为中国制造。 报道强调,倘若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在欧洲持续提升,或磷酸铁锂(LFP)电池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中国企业在欧洲电池市场的影响力势必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从而加剧与韩国企业的竞争态势。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韩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地位或将难以保持。
裁员这剂猛药,治不了特斯拉的病
近日,全球媒体纷纷报道,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内部邮件及社交平台上宣布将在全球范围裁员超10%,马斯克更称这是“让我痛恨但必须做的决定”。 对于此次裁员原因,马斯克解释为:“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某些领域的角色和工作职能出现了重叠。在公司为下一阶段的增长做准备时,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率就显得极其重要。” 但从各媒体的侧面报道来看,这场全球裁员远比想象中的激烈及快速。据《凤凰网科技》透露,有知情人士称此次特斯拉中国的裁员比例远不止10%,个别部门甚至高达50%。据《晚点财经》报道,有特斯拉北美员工称在没有接到人事部通知的情况下,已无法打卡。 在全球电动汽车行业进入“红海厮杀”的当下,特斯拉做出“屯粮过冬”的准备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但在短时间内开启一场如此突然的大规模裁员,甚至有两位高管相继宣布离职,马斯克下“药”,是否下得有点猛了? 1 裁员引发股价震荡 在特斯拉宣布全球大裁员当日,公司股价便下跌超过5%,市值蒸发超300亿美元,截至撰稿日为止,特斯拉的股价仍在下跌。 通常来说,以“降本增效”为目的进行裁员,对企业而言并不是坏消息,资本市场大多会应声上涨。比如去年底蔚来宣布裁员10%,当晚在美股上涨4.5%,在港股涨幅更超过7%。 但来到特斯拉这里,其股价却是不涨反跌,市场到底在担心什么? 诚如马斯克内部信所言,这些年特斯拉发展很快,即便经历了2019年和2022年两次规模不小的裁员,员工数量依然从2019年的48016人增加至2022年127855人,增长接近3倍。 从这一角度来看,马斯克想要砍掉一些重复岗位并适当控制人员增长,似乎无可非议,但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实际情况可能更加复杂。 首先,在特斯拉公布裁员消息的同时,两位高管也同步离职,分别是领导电池、发动机和能源产品开发的副总裁巴格里诺,以及负责公共政策与业务发展的副总裁罗汉·帕特尔,两位都是特斯拉的“核心人物”。去年8月,特斯拉CFO扎克·科克霍恩也结束了在公司13年的工作。 目前尚不清楚两位高管的离职与此次裁员事件有无直接关系,但短期内出现如此激进的裁员和关键人物的离职,也加剧了外界对特斯拉未来发展稳定性的担忧。 其次,此次特斯拉裁员背后并不仅是人员变动,也为在研项目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事实上,在马斯克宣布大裁员消息前,公司内部似乎已有所感知。 比如特斯拉位于墨西哥的新工厂投产时间预计被推迟至2025年;今年3月,特斯拉上海工厂也传出减产消息,美国得克萨斯州超级工厂也宣布将缩短Cybertruck的生产班次。 从这些变动中可以看出,曾经被极力推进的明星项目,也未必能在公司调整中独善其身。比如此次离职的高管巴格里诺,其一直主导的是4680电池生产项目,但据《晚点Last Post》报道,这一项目至今仍未大规模量产,主要是因为成本和质量远低于马斯克预期,且在中国电池产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4680 电池已经没什么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特斯拉内部掀起的不仅是一场人员架构调整,其背后还可能涉及企业发展方向的转向,这些都加剧了资本市场的担忧。 2 特斯拉光环逐渐暗淡 当然,外界更为关注的,还有特斯拉是否真的能通过裁员实现“降本增效”。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特斯拉在电动汽车行业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但在电动汽车市场环境放缓且竞争者数量持续增加的背景下,特斯拉的吸引力也在减少。 2021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为16%,但截至2023年12月,这一数字已下降至6.7%左右。即便在大本营美国市场,特斯拉的市场份额也从2022年的62%下降至去年的55%,特斯拉的主导地位正在下滑。 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全球电动汽车的市场格局,将会是“一个特斯拉”和“九个中国汽车品牌”,由此可以窥见,在中国汽车品牌的夹击下,特斯拉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从交付数量上来看,特斯拉在今年一季度也遭遇了严重的滑卢铁,1-3月实际交付量仅为38.6万辆,同比下滑了8.5%,且远低于华尔街预测的平均值44.9万辆。 这也是特斯拉自2022年第三季度以来首次跌破40万辆交付,也是自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季度交付同比下滑,而当时下滑的主要原因在疫情。 这或许也是特斯拉虽然已经宣布在全球裁掉接近1.4万人,但仍难以抚平外界对其业绩的担忧,因为从本质上来看,特斯拉所遭遇的是一场持久的产业危机。 当前,整个电动汽车行业在退烧,竞争对手为了抢夺市场,在价格上不断使出狠招,特斯拉在接招的同时,也因为不断降价而拖累了公司的利润率。去年第四季度,特斯拉的毛利率为17.6%,是过去四年多来的最低水平。 但即便如此,频繁降价似乎也并未让特斯拉尝到甜头,据其2023年财报显示,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公司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08.82亿美元,同比减少了23%,是其自2017年以来的首次年度利润下降。 其实并不仅是特斯拉,在车圈此起彼伏的“价格战”下,消费者已经逐渐对促销“脱敏”了,毕竟每一次车圈大降价之后,仍然会有更低的价格出现,车企也会想方设法通过“增配”来降价。 “价格屠刀”越来越不好使,车企们的选择其实也不多,要么是一步到位让出更多利润率,以低价拖垮对手;要么是以“奇招制胜”,以差异化突围而出。 但对于马斯克这位集“疯子”“科技天才”“赌徒”等众多标签于一身的创业者而言,其显然更倾向选择冒险之路。 3 马斯克押宝智能化 以特斯拉当前的利润率来看,其并非没有参与价格战的资本。早在2020年9月,市场就传出特斯拉将推出15万元级别的汽车,马斯克也曾亲自确认,新款车型的成本仅有Model 3的一半。 业界认为,一旦这款车型推出,特斯拉将有望直接“降维打击”中低端电动车市场。但没想到的是,这款“平价特斯拉”一直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一直到去年底,马斯克在财经电话会议上提到,这款主打性价比的新车型暂定名称为Model 2,将有望于2025年推出。 这一消息也成为了特斯拉在车圈价格战下的“有力支撑”。在过去数年,特斯拉的走量车型仍然只是Model 3 和Model Y,对消费者来说,特斯拉这些年是“没有惊喜,只有降价”,他们也都等得太久了。 但目前来看,Model 2恐怕也会再生变数。今年4月,有消息指特斯拉将放弃Model 2项目,一些工程师已被重新分配工作,虽然这一消息很快便遭到了马斯克的否认,但仍然可以看出Model 2的量产,恐怕还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目前来看,相较于提出“平价汽车”,马斯克似乎对自动驾驶更感兴趣。近日,马斯克表示将于今年8月8日发布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 据《晚点 LatePost》报道,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为训练大型自动驾驶模型建设的数据中心 Dojo 成了特斯拉最重要项目,特斯拉更降低了FSD的订阅费用,希望借此获得更多训练数据。 马斯克曾经表示,如果实现不了完全自动驾驶的能力,特斯拉的价值将“基本上归零”,其甚至在X平台赞同了一位网友的说法,认同无人驾驶出租车将“杀死”公共交通。 从特斯拉的发展历程,其生来便抱着改变汽车产业的初衷,而马斯克作为一名冒险爱好者,从他用大半身价支持 SpaceX 造火箭这点来看,它也不是一个甘于平凡的人。 只是,对于马斯克而言,这是一场冒险;但对于特斯拉而言,这却是一场豪赌。相较于打造一台“平价汽车”,特斯拉押注全自动驾驶的不确定性显然要大得多,过往的风险偏好造就了如今的特斯拉,但未来的其能否再次押注成功,则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长安汽车:2023年归母净利润113.27亿元,同比增长45.25%
IT之家 4 月 17 日消息,长安汽车今日发表 2023 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23 年营业收入 1512.98 亿元,同比增长 24.78%;归母净利润 113.27 亿元,同比增长 45.25%。 设计产能方面,长安汽车 2023 年设计产能 214 万辆,产能利用率达到 87.31%。近三年关停并转 63 万辆整车、99 万台发动机落后产能,改造升级 57 万辆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整车产能,新建 21 万套新能源电池 PACK、45 万套电驱、30 万套电控产能,产能结构逐步向新能源调整。 长安汽车表示,今年将推出 E07、C798、深蓝 G318、阿维塔 15 等八款全新产品,以及长安启源 A07、深蓝 SL03、深蓝 S7 等全新改款产品将陆续上市。IT之家整理新车阵容如下: E07 定位中大型数智新汽车,搭载全新 SDA 平台,号称具有可变的车身形态、领先的智能驾驶和智能服务,为用户提供户外移动第三空间; C798 定位中大型 SUV 智能越级新标杆,将会是一款具有“越级数智、越级空间、领先舒适和领先电驱”的数智化产品,满足主流家庭用户需求; 深蓝 G318 定位硬派紧凑型 SUV,官方表示以硬朗的造型、智能驾驶、智能交互和智慧生态为亮点,满足年轻用户差异化和智能化需求; 阿维塔 15 定位高端多人出行智能电动车,官方表示该车将以前瞻造型设计、多变智慧空间、全场景智能驾驶等为产品卖点,满足高端智能电动车用户全场景出行需求。
四界集齐!华为百万级新车杀到:不努力挣钱只能开BBA了
问界、智界、享界之后,华为第四界——“傲界”也来了! 傲界首款车就相当炸裂,是一辆百万级轿车。 此前余承东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透露,华为与江淮合作的车型最高售价可达100万元,将对标迈巴赫等顶级豪华车。 正应了网友那句调侃:不努力挣钱只能开BBA了。 1、“傲界”基地很快投入使用 据“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公众号介绍,近日安徽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红文与华为公司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举行工作会谈。 江汽集团控股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项兴初,江汽集团股份公司总经理李明,华为终端智选车业务部总裁汪严旻,市领导袁飞参加。 值得一提的是,报道中还揭晓了正在快速建设中的江淮高端新能源汽车基地。 图中可以看到,该基地主体已经基本成型,正做内部的整备工作,很快就能投入使用。 据此前公告,该项目位于肥西县桃花工业园,项目总投资39.805亿元,达产后可年产2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 建设内容包括,租用标准化生产厂房,改造形成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生产车间等生产、生活辅助设施,所有生产设备全部新购。 未来,华为与江淮的合作车型就将在此工厂生产,爆料称其将定名“傲界”,霸气十足。 2、华为与江淮合作首车 据此前报道,华为和江淮汽车合作打造的首款车是一款百万级轿车。 据了解,新车型将对标宝马7系,新车预计将在今年4季度正式上市。 去年12月1日,江淮汽车发布公告称,江淮汽车将与华为终端强强联合,在产品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多个领域全面合作,着力打造豪华智能网联电动汽车。 其中,合作车型产品开发由江淮汽车总体负责,而销售则由华为终端或其指定的第三方,在全球范围内独家提供合作车型的销售服务。 3、华为四界:“含华率”最高的模式 据了解,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有三种合作模式:零部件供应模式(提供标准化模块)、解决方案模式(提供全栈集成解决方案)、以及鸿蒙智行(原智选车)模式。 其中,鸿蒙智行是目前华为与车企合作最全面、最紧密以及最深入的模式,有最先进的华为智能汽车创新技术加持,智能体验更优。 比如问界新M7首发的全向防碰撞系统,智界S7率先推出的代客泊车,以及搭载华为全栈技术解决方案的年终巨献问界M9。 用户可以在华为旗舰店、华为智能生活馆、华为门店以及华为商城等渠道购买到鸿蒙智行旗下的产品,也将在鸿蒙智行统一的用户中心享受交付、售后等一站式服务。 除了技术,鸿蒙智行还有华为在产品、质量、销售、服务、营销等全方面的赋能。 而鸿蒙智行阵营目前就是四界:问界、智界、享界、傲界。 其中,最早也最亮眼的当属问界,问界今年已经拿了三次造车新势力月销冠军。 尤其是问界M9还成为50万元高端车市场第一。 智界表现也不俗,鸿蒙智行首款纯电轿车智界S7上市两天大定超2000台。 相较于去年上市时,此次智界S7新增了一款顶配版,同时也将低配车型的电池容量进行升级,并首发华为ADS 视觉智驾方案,强化其竞争力。 智界S7还被称为小米SU7的最强对手。 享界作为华为鸿蒙智行第三界,首车名为享界S9,定位豪华行政旗舰,有望本月北京车展首发,6月上市。 该车的竞争目标就是宝马5系、奔驰E级和奥迪A6L,价格有望定在50万元,而在这个细分市场,当前自主品牌确实缺少一款能拿得出手的豪华轿车。 最后当然是华为造车天花板“傲界”了,百万级轿车在自主品牌中可谓凤毛麟角的存在。 华为这款新车有望彻底终结BBA等国外品牌在百万级汽车市场的垄断,期待值可谓拉满!
长安启源E07北京车展亮相,定位多用途跨界SUV
IT之家 4 月 17 日消息,汽车之家称长安启源 E07 将于北京车展亮相并开启盲定,并车将在 10 月份正式上市。 启源 E07 内部代号为 CD701,基于长安最新的 SDA 平台架构打造,官方将其定位为“纯电动多用途乘用车”。 IT之家注意到,这款车型已于今年 1 月通过工信部申报,长宽高分别为 5045*1996mm*1640/1665/1695mm 三种,轴距为 3120mm,从尺寸上看有不小的个头。 外观方面,这款新车采用贯穿式头灯设计搭配封闭式中网,熏黑式轮圈再加上溜背式造型,让这款新车看上去更为运动,整体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从侧面来看,这款车型融合了 SUV 与皮卡的特点,车顶线条呈现出明显的溜背造型,并搭载了两根粗壮的行李架。尾部设计采用大倾斜的溜背造型,打开后穹顶能实现从 SUV 到皮卡的形态切换,尾箱门还能向下翻折,方便取放行李 / 货物。 内饰方面,新车配备悬浮式中控屏,中控台及下部带有氛围灯,副仪表台区域设有杯架及手机无线充电面板。后备箱中安装了十多种拓展接口,可连接多种硬件设备,为用户提供更便利的体验。此外,该车还将搭载轨道卫星通讯,号称实现全球覆盖、随时联网,不再失联。 申报信息显示,启源 E07 将提供两驱与四驱两个动力版本,其中两驱版搭载最大功率 252kW 的驱动电机,四驱版搭载 188/252kW 前后电机,配备三元锂电池组,具体续航数据未公布。
李彦宏“站台”极越,纯视觉会是自动驾驶的主流吗?
撰文 | 李信马 时隔多年后,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又一次为自动驾驶上车“站台”。 4月15日,他和极越 CEO 夏一平来了一次线上直播。一辆极越01上,自动驾驶系统接管了司机的职责,两人则发挥了人类的强项,全程互动讲解。 在深圳的城市道路上,差不多一小时的旅程中,几乎没有接管,自动驾驶的表现不说超越人类司机,也是相差不大,绝对没有“翻车”。 夏一平的对此评价是“纯视觉地表最强智驾”,李彦宏则认为足以“对标”特斯拉,甚至在中国还优而胜之——“中国它(特斯拉)不太敢开吧。” 特意提到特斯拉,是因为两家车企,有着同样的纯视觉技术路线。这一技术路线是让摄像头成为自动驾驶车辆主要或者唯一的“眼睛”,通过人工智能识别,然后进行自动驾驶。 在自动驾驶的赛道,有多个技术路线。纯视觉的优点是,相比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摄像头的成本相对较低,但缺点就是,摄像头容易受到光照条件的影响。在逆光、起雾、大雪等情况下,摄像头的辨识能力可能就会下降,特斯拉曾经的多起事故,就是在类似的情况下发生的。此外,在生成三维空间上,纯视觉方案是通过二维图像来生成的,在精准度和鲁棒性上“先天不足”。 自动驾驶需要绝对的安全,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多传感器融合的技术方案要更具竞争力一些,最大的问题则是传感器价格过于昂贵,业界寄希望于通过技术进步和量产,来将这些传感器的价格降低到足以大规模应用。 有趣的是,人工智能,尤其是神经网络和大模型的发展速度,要比硬件成本价格下降的更快,这也让我们看到了纯视觉方案成为自动驾驶主流技术路线的趋势。 一、引领纯视觉技术路线 在这条路线上,特斯拉可以说是开创者和领头羊。2024年3月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13日,特斯拉开始推送 FSD v12.3 的软件更新,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称其是一次相当于大版本更新的“重大发布”。这一版本在算法层面做了较大的改动,从以往依赖手动编码规则和机器学习模型的方法,转向采用端到端的神经网络系统。 从目前的测评视频来看,这一版本在自动驾驶能力上有着明显的进步,已经接近L4级别的自动驾驶。马斯克特意开放了为期一个月的免费试用,足以证明他对这一版本的信心。不过目前在国内,我们暂时还体验不到该服务,而且中国道路环境也与美国有明显差异。 也因此,同样走纯视觉技术路线的极越,可以说是最接近特斯拉的国内车企了。在25日,极越也发布了 OTA V1.4.0 新版软件,并宣布2024年,在百度地图LD(车道级导航)的支持下,极越PPA智驾即将实现全国都能开。 极越的纯视觉采取的是“BEV+OCC+Transformer”(即B.O.T)的技术方案,新版本中,重点升级的是OCC占用网络,让感知能力大幅提升,在达到激光雷达厘米级3D模型刻画的基础上,对障碍物的识别种类再度增加,包括施工牌、围栏、路障、防撞桶等单个静态障碍物,还有道路临时施工的围栏、靠边停靠的故障车辆、临时堆放的大垃圾桶等障碍物。 OCC感知能力的提升,又带动了点到点领航辅助PPA能力的大幅升级,可以应对更复杂的行车场景。比如在路况复杂、临时施工的路口主动绕行和及时刹停,合理规划路线等。在李彦宏的直播中,这些能力也基本得到了体现。 二、大模型带来智驾提升 自动驾驶发展了数十年,为什么纯视觉技术方案的落地速度突然加快?答案是大模型。 研究显示,真正的自动驾驶系统想要达到量产应用条件,至少需要经过约170亿公里的道路验证。原因在于 ,即使现有技术已经能够应对95%以上的常见驾驶场景,但最后5%的Corner Case依旧有可能会出现问题(自动驾驶的Corner case是指模型之前没有见过,会导致模型识别异常的场景)。 一般学习一个新的Corner Case需要收集超过一万的样本,整个周期在2周以上。即使一个团队拥有100辆自动驾驶车辆,24小时不间断的进行道路测试,积累数据所需要的时间也是以“百年”为单位——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我们看到了大模型各行各业的巨大潜力,而自动驾驶也在其中。在这里,有关具体的技术就不进一步展开了,引用不久前发布的华为盘古汽车大模型对其效果的描述:“盘古汽车大模型重塑自动驾驶的训练,可将行车数据进行重建,生成能够灵活编辑的虚拟空间,如视频中生成的华为东莞园区的道路空间,可在指定的行车路径中,增加对向行驶的车辆。模型基于超车线路构建不同的光照、天气、建筑,快速生成近百个样本,让模型更好学习如何应对复杂超车场景的Corner case。” 通过大模型快速进行真实场景还原,并各种复杂场景生成Corner case用于模型训练,盘古汽车大模型让自动驾驶的Corner Case闭环周期从两周以上缩短到两天内。 作为吉利与百度合作推出的高端汽车品牌,极越的自动驾驶能力来自百度,25日当天,百度也发布了百度Apollo自动驾驶视觉大模型VTA(Vision Takes All),大模型大幅升级了自动驾驶的动静态检测、时序跟踪、实时建图、场景理解等能力,据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首席研发架构师、IDG技术委员会主席王亮所说:“基于大模型,百度打造了行业第一的智驾数据生产线、LLM赋能的自动驾驶数据索引,与此同时,通过生成式AI技术,百度也具备高效处理长尾数据的能力,这些都是推动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重要数据引擎。” 而大模型对自动驾驶落地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在硬件不升级的情况下,依旧可以靠软件升级来提高智能水平,这对本身成本就较低的纯视觉路线来说,无疑是很有利的。相比其他传感器,摄像头的成本最低,也就是说最容易得到普及和形成规模效益,而搭载纯视觉解决方案的车辆越多,成本和性能优势就也越明显。 在此,我们摘录部分李彦宏直播对话中的描述: “这个因为是online upgrade,所以它会越来越智能,越来越聪明。” “一旦跑起来的话,很多数据再反馈回来正循环。这个车,应该你每天开都是一个新版本的车,是这种感觉,就像每天买了一辆新车一样。” “以后它还学你的各种各样信息,你的喜好,会完全变成一个特别懂你,特别了解你的机器人。” 当然,硬件上省的钱,未来可能会以软件收费的形式花出去。比如特斯拉的 FSD ,目前在美国的售价为1.5万美元,或者每月199美元。但在自动驾驶发展的长期预想中 ,对个人收费主要存在于过渡阶段,无人共享出租车才是最可能的行业最终形态。 在这个领域,百度和特斯拉同样位于领头羊的位置,前者的萝卜快跑项目在稳步推进,后者也刚刚透露了新的计划进展。而纯视觉,综合来看,是目前最接近距离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路线了。
SpaceX: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大气层以内,马斯克看上去焦头烂额。 特斯拉股价下滑,Twitter营收不佳,Grok前途未卜,还要忙着跟OpenAI打官司。 但在大气层之外,马斯克的SpaceX正在统治着近地轨道。 SpaceX的统治力有多么恐怖? 2023年,全球共发射运载火箭223次,SpaceX发射98次,占全球总量的45%,略小于其他家总和。 全球共发射卫星2945颗,SpaceX发射2514颗,占全球总量的87%,是其他家总和的6.7倍。 全球的入轨质量共1492吨,SpaceX的入轨质量共1286吨,占全球总量的86%,是其他家总和的6.1倍。 按照马斯克的规划,在只有猎鹰(包括重型猎鹰)可用的2024年,SpaceX将发射144次,入轨质量占全球总量的90%,是其他家总和的10倍。 一旦星舰成熟,SpaceX的入轨质量将占全球的99%,是其他家总和的100倍。 这是巅峰期的NASA都不敢想象的恐怖统治力。 放眼望去,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团灭各国 在SpaceX崛起之前,商业发射市场由不差钱的各国国家队统治,每一枚火箭的发射成本都至少要以“亿美元”为单位来计算。比如美国用于登月的“土星5号”火箭单枚制造成本约为1.85亿美元,在2005年之前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的“大力神4号”火箭的单枚发射成本在2.5-3.5亿美元之间。 但显然,这样高昂的成本都是不可持续的。想要实现市场化发展,商业航天公司必须要最大化降低产品研发周期和制造成本。 SpaceX通过成本控制形成价格优势,从而获取到大量市场订单。火箭发射的成本主要分为制造成本和发射成本两大部分。在制造方面,马斯克抛弃了传统航天中固有的“高精尖”和定制化思维,而是以工业品、流水线制造方式来造火箭。这种模式跟特斯拉汽车的制造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通过采用标准化组件和模块化设计来最大化地提高生产和组装效率。 马斯克曾表示,“制造任何东西的最低成本就是原材料成本。如果你有一根魔杖可以重新排列原子的话,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高效地将原子转变为火箭的形状。” 据他自己估计,火箭的原材料成本仅占火箭全部制造成本的2%,因此提高工程设计和制造过程的效率是降低成本的成本压缩的核心。一通操作下来,一枚全新的猎鹰9号火箭的成本大约能降到5000万美元左右,比市场同类型产品的造价低30-50%左右。 SpaceX内部的生产“流水线“,图片来自Reddit 光制造成本降低还不够,马斯克还解决了一次性发射成本的问题。他专门组建了技术攻坚小队,历经多年研发出了可重复回收利用的火箭。猎鹰9号火箭在2015年1月开始首次测试一级回收,到2017年3月就正式实现了一级火箭的复用。 按照SpaceX的2022年的报价,猎鹰9号火箭的一次性使用不回收的发射标准价格是6700万美元,而复用的火箭发射价格是5000万美元(可复用火箭的载荷略低)。而根据业内人士的计算,SpaceX复用的火箭成本仅在2000万美元左右。也就是说,猎鹰火箭一次性火箭发射的毛利润在1200万美元左右,而复用火箭的毛利润至少高达3000万美元。 对于类似NASA这样的采购商来说,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火箭成功上天完成发射任务,市场并不关心火箭究竟怎么造的、是不是二次利用,所以,相较于市面上的其他同等级火箭动辄就是上亿美元的报价,SpaceX 6700万美元的发射成本极具价格优势。而随着近年来复用火箭技术走向成熟和稳定,发射订单更是源源不断地涌向SpaceX。 国外主流运载火箭发射服务价格汇总表,数据来自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 没有人不喜欢便宜。在SpaceX的低价攻势下,各国国家队被打的溃不成军,一泻千里。 按国家来看,2023年美国共发射火箭116次,其中SpaceX就占到其中的98次。曾经的准国家队--ULA(联合发射联盟,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联合成立)只发射了三次。 中国以67次的发射排名第二,俄罗斯以19次发射排名第三。而除了美中俄之外,其余国家成功实现轨道级发射的数量都仅为个位数。 曾经在航天领域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欧洲国家和发达国家日本,绝大部分的发射生意都被SpaceX抢走了,发射次数甚至不如印度,与朝鲜持平。 图片来自Spaceintel101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SpaceX呈现出的惊人发展速度。 如果与中国对比。2021年,SpaceX的全年发射数量仅为32次,比当年的中国少23次;2022年,发射数量上升到61次,跟中国的差距缩小到3次。而去年,SpaceX的发射数量不仅首次超过中国,并且还反超了36次。按照2024年SpaceX的144次发射计划,对中国的领先优势将进一步扩大。 近三年来SpaceX发射次数和质量增长,创业邦根据公开数据整理制图 比发射数量更恐怖的是SpaceX的实际入轨质量,目前已经遥遥领先于所有国家地区和企业。 2021年,SpaceX全年入轨质量仅为372.2吨,不足全球总入轨质量的50%;一年之后的2022年,其入轨质量已超全球的三分之二;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86%。 SpaceX的入轨质量变化,图片来SpaceX官方 在SpaceX面前,地球上所有的国家队和其他商业航天公司,可以说“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逆天的星链 估算显示,近三年来,SpaceX的收入实现了连续翻倍增长,从2021年的23亿美元增长到了87亿美元,2023年甚至还首次实现了季度盈利。 图片来自payloadspace 除了替全世界发射卫星以外,星链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众所周知,马斯克创办SpaceX的初心并不是造火箭拿订单赚钱,最终还是为了实现他将人类送上火星的终极目标。 从去年开始,SpaceX的星舰计划也开始正式启动发射测试,至今已经炸了两次大“烟花”。而在星舰高达50亿美元的研发制造成本面前,几千万一次的火箭发射订单在马斯克通往梦想的道路上无疑就显得杯水车薪。 因此,SpaceX需要为自己找到一个能够迅速赚钱的业务来撑起其对外星殖民的探索。于是,卫星互联网走入了马斯克的视线。 2015年,马斯克首次宣布推出一项太空高速互联网计划:星链(Starlink)。星链计划的提出有非常明确的商业落地场景,据国际电联在2015年发布的调查报告,全球有超过一半以上人口、约40亿人仍处于未接入互联网的状态,有七成以上的地区难以覆盖移动网络和光纤宽带,对于SpaceX来说这无疑是一片充满机遇的蓝海市场。 星链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全球覆盖、大容量、低时延的天基通信系统,拟用4.2万颗卫星来取代地面上的传统通信设施,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价格低廉、高速且稳定的卫星宽带服务。 2018年2月,SpaceX在加州成功发射了一枚猎鹰9号运载火箭,将两颗小型实验通信卫星送入轨道,星链计划拉开了帷幕。此后,SpaceX不断加快星链的发射速度,截至2024年3月,星链工程在轨卫星数量已超过了5504颗。 目前卫星互联网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设备和运营服务四大部分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其中地面设备和运营服务成为了星链的核心收入来源。无论你是个人用户还是机构,要想使用星链服务,都是由“硬件设备+订阅服务”两部分费用构成,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和应用场景,星链推出了不同的套餐计划。 目前这些计划包括:针对家用的普通版本Starlink Residential,硬件费用499美元,月订阅费99美元;高级版Starlink Business,硬件费用2500美元,月订阅费499美元,能够保证150-500Mbps之间的上行速度和20-40毫秒的延迟;针对房车露营场景的Starlink RV,硬件费用599美元,月订阅费135美元;针对游轮等海上应用场景的Starlink Maritime,硬件费用10000美元,月订阅费5000美元;以及国防服务Starshield。 最近两年,在个人用户迅速增长的同时,星链的商业用户开始起量。 在空中,目前已有夏威夷航空、卡塔尔航空、新西兰航空、波罗的海航空宣布将引入星链服务,乘客可在空中流畅观看视频(约等于4G的网速)。 在海上,皇家加勒比、挪威人邮轮、MSC地中海、嘉年华、歌诗达、银海等邮轮公司相继开始与星链合作,在茫茫大洋中为乘客提供上网服务。 在地面,往返于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和西棕榈滩之间的Brightline等铁路公司已开始部署星链,宝马等主机厂也在计划部署星链。 不久之前,马斯克宣布星链已支持与手机直接连接,迈出了卫星互联网的第一步。 按照规划,星链将在2024年首先提供卫星短信服务,并在2025年将卫星通信服务扩大至语音通话和网络数据。目前已签约的运营商包括T-Mobile、新加坡电信、Rogers、One New Zealand、KDDI等,覆盖多个国家。 与同样支持卫星通信的华为相比,星链的特点在于无需改造手机,支持绝大多数在售手机,而华为支持卫星通信的手机目前只有Mate60 Pro、Nova12等少数机型。以华为Mate 60 Pro为例,从此前多家机构的拆机视频可以看出,该机内置了两颗专用的卫星通信基带芯片。 2023年,星链的发展速度尤其引人瞩目。截至2023年底,星链的活跃客户数量已经超过了230 万,而去年这个数字才仅仅为100万。根据Payload网站的估算,2022年星链的收入仅为19亿美元,而去年翻了2倍多达到了42亿美元,已经贡献了SpaceX约一半的全年收入。 星链还在2023年首次实现了正向现金流,并达成了季度盈利,成为该商业模式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SpaceX 2023年的收入构成明细(估算),数据来自payloadspace 根据预测,2024年SpaceX的全年收入将来到133亿美元左右。其中火箭发射收入将实现同比超过55%的增长,收入达到54.7亿美元,而星链的增长速度将超过63%,收入有望突破69亿美元。 增长飞轮 星链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SpaceX赚到了超过一半的收入。 回顾2023年全年,SpaceX全年的98次发射中,与星链相关的发射次数达60余次,占比近三分之二。 也就是说,SpaceX有近三分之二的发射任务是别人抢不走的。 目前星链的在轨卫星数量有5500余颗,按照星链总计4.2万颗卫星的规划,且每年有10%到15%的卫星更新换代需求,之后来自星链的发射任务会越来越多。 如此多数量的发射任务,不仅让SpaceX摊薄了火箭研发和生产的单位成本,也让SpaceX各个型号的火箭能不断试错,改进,迭代,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性能。 在这套自循环的增长飞轮的驱动下,SpaceX的估值在科技寒冬中再次攀升。根据Bloomberg 去年12月的一篇报道,SpaceX的最新估值为1800亿美元,在全球独角兽中仅次于字节跳动。 还能追上吗 在当前的商业航天领域里,不是没有人想挑战SpaceX。亚马逊创始人Jeff Bezos创立的Blue Origin(蓝色起源)、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共同支持的ULA(联合发射联盟)、欧洲航天局的合资公司Arianespace、俄罗斯航天局等机构都在跟SpaceX同台竞争。 然而目前,凭借着成本和技术优势,SpaceX已经无可争议的成为提供各种太空服务的首选公司。SpaceX正在打造一个由火箭制造与发射、卫星互联网、太空旅行、深空探测等各新太空场景构成的闭环生态。当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飞轮开始启动之后,与其他机构的差距也在越拉越远。 想要追上SpaceX,挑战非常之大。 首先是技术。SpaceX在2018年即可做到可回收火箭的稳定发射,距离最近的竞争对手,在乐观情况下,预计2024年完成首飞,稳定发射最早要等到2025年。 据业内人士介绍,用于星舰的第二代猛禽发动机,仅1.3米喷口直径就能能提供200吨级的推力。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喷口直径1.5米,推力却仅为80吨级。喷口小,单机推力大,意味着能够并联更多发动机,更便宜的获得更大的整体推力。 这样的技术差距还有很多很多,哪个都不好追。 技术终会扩散,纯粹的技术很难成为长时间的护城河,比追上技术更难的是如何复制一个星链,如何以星链的大批量发射为驱动力,为火箭发射摊薄研发成本,提供迭代机会。 星链的成功以真实的需求为基础,这样的需求目前来看,主要存在于西方国家。 星链解决的核心痛点是低密度,偏远地区的基本通信需求。西方国家的运营商没有“社会责任”,哪里赚钱才去哪里建基站,这才有了星链的市场空间。同时,这样的地区要有基本的支付能力,不能太穷。 同时满足居住低密度有基本通信需求,没有国企不计成本的解决需求,且有支付能力的国家和地区,基本集中在西欧和北美。 房车,私人游艇(不是顶级富豪的那种,就是普通人能负担的小型游艇)的需求场景同样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 接入航空公司和邮轮公司后,星链的目标客户包括整个西方世界的每年几十亿人次的航空旅客、数千万人次的大型邮轮旅客、数亿人次的户外旅行和私人航行游客,以及亿级居住在偏远地区,但有支付能力的常驻居民。 星链以外,SpaceX的服务对象是整个西方世界的卫星互联网公司和航天生态。 星链的竞争对手,来自英国的OneWeb,超过半数的卫星由SpaceX发射,苹果手机的卫星通信供应商Globalstar,其全部卫星都由SpaceX发射。 上个月降落在月球的,由Intuitive Machines研发的Nova-C月球登陆舱,同样由SpaceX发射。Starlab Space已预定后续星舰发射,用于发射其研发的大型单体商业空间站。 在一次直播中有人问马斯克,苏联的N1火箭没能成功,为什么你坚信同样采用多发动机构型(技术上很难,之前的发射都失败了)的星舰能成功? 马斯克的回答是:如果苏联人能一直迭代,N1能有钱实验10次也能成功。但N1太贵了,苏联人觉得继续试下去成本太高,就放弃了。 在一个有技术壁垒的行业,依托本土大市场,靠低价和灵活的经营策略拿到足够多的订单,在生产的过程中不断迭代,技术越来越强,成本越来越低,之后拿到更多的订单,商业和技术的双向飞轮启动,最终在本土实现逆袭。 哪怕竞争对手退回到本国,靠关税壁垒和政治干预保住本国市场,也被锁死了上限,再也无力在全球市场上竞争。 这本来是专属于中国企业的标准剧本,但在商业航天今天的格局下,似乎并不成立。
李彦宏一讲话,王小川就融资
作者|DorAemon 今天,百度在深圳举办了Create 2024 AI开发者大会,现场人山人海。李彦宏在上午发表了题为《人人都是开发者》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大模型和生成式AI将彻底改变开发者这个群体。 下午,媒体突然发了一则同样是大模型行业的消息: 由王小川创立的百川智能进行新一轮数亿美元融资,将成为国内2024年最大AI领域融资之一。来自参与的投资人证实,百川智能今年以来估值已超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0亿元。 对此,百川智能方面回应表示,公司并未对外披露过最新融资信息,报道中涉及的金额也并不准确。 这两件事看上去没有什么直接关联吧?百川智能融资与否肯定和百度举办什么活动也无关。 但是笔者经过68亿参数闭源人脑大模型计算发现,自百川智能创办起,百度和李彦宏这边有点什么动作,王小川就会立刻跟进。 仿佛对面的邻居一打开门,他就也打开门,往路中间泼点水。 李彦宏一讲话,王小川就融资 这种说法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文心一言启动邀测 VS 百川智能获启动资金 2023年3月16日,百度宣布文心一言大语言模型正式启动邀测。 2023年4月10日,百川智能官宣获得5000万美元启动资金,投资方包括王小川以及其业内好友支持。 百度世界大会2023 VS 百川智能A1轮融资 2023年10月17日,百度举办主题为“生成未来”的百度世界大会2023。会上,李彦宏带来以“手把手教你做AI原生应用”为题的一小时演讲。 2023年10月17日,百川智能宣布公司完成A1轮战略融资,融资金额3亿美元,阿里、腾讯、小米等科技巨头及投资机构参投。 百度AI开发者大会 VS 百川智能新一轮融资 2024年4月16日,百度举办Create 2024 百度AI大会。 2024年4月16日,百川智能被传出正进行新一轮融资,估值或超过18亿美元。 李彦宏内部讲话 VS 百川智能周年信 甚至就连两家公司内部信、内部讲话都能一一对应。 2024年4月10日,百川智能发布了公司成立1周年信,肯定了过去一年公司在开源和闭源领域的成绩。 2024年4月11日,李彦宏在百度内部讲话流出,在内部讲话中,李彦宏对大模型开源与闭源路线选择,以及AI创业者应该专注模型还是应用等话题发表观点。 看上去百川智能似乎处处和百度“较劲”,实际上,不仅在公司层面上百川智能“盯着”百度,在公司创始人层面上,王小川也“对标”李彦宏。 简单总结就是,但凡李彦宏发表什么观点,王小川总要反驳,这几乎成了某种“惯例”。 李彦宏:文心大模型4.0已超过GPT4 王小川:李彦宏是不是活在自己的幻觉中? 今年3月9日,李彦宏表示在中文层面,文心大模型4.0已经超过GPT4。李彦宏以写诗为例称,文心大模型等很多大模型都能写诗,但是GPT不行。 “比如写一首诗,很多大模型都能写,但如果我要求写一首《沁园春》词牌的词,那GPT就完全搞蒙了,它不知道第一句话是4个字还是5个字。” 李彦宏表示过去一年文心一言用户数量已突破1亿,文心大模型已升级至4.0版本,经过重构的百度文库等AI原生应用也实现了各类数据指标的提升。 今年3月14日,王小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怼称,李彦宏说GPT写《沁园春》分不清4个字、5个字开头。而他们(文心)自己也分不清楚。王小川认为李彦宏不仅对GPT有误解,还对自己的产品有误解,对国内模型也有误解,那不是活在自己的幻觉中? 李彦宏:文心一言和OpenAI差距两个月 王小川:平行宇宙里的李彦宏说的 2023年4月,李彦宏发表观点称,文心一言和OpenAI的差距可能在两个月左右。 对此,王小川在接受36氪采访时直言,那是平行世界里的李彦宏说的,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王小川进一步解释,文心一言和OpenAI怎么可能只差两个月,那一定是另一个宇宙。 随后百度集团副总裁搜索平台负责人肖阳回应称,“天上一天,人间一年”,王小川脱离一线太久,确实跟我们不在一个宇宙,自然对国内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缺乏了解。“我们当然非常希望中国如果能够跑出一家像OpenAI一样的公司,但怎么说呢,当年搜狗也立志取代百度搜索,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很难评价,那我祝他成功吧!” 或许是肖阳提及“搜狗立志取代百度”的说法,戳到痛处,王小川次日凌晨再回应称,“什么样的平行宇宙里,才能做到让一个脱离一线15年的人,去怼一个脱离一线1.5年的人。” 李彦宏:大模型开源意义不大,会越来越落后 王小川:开源容易“建立人品”,“朋友多多的” 4月11日,李彦宏在内部演讲中表示,大模型开源意义不大,闭源模型在能力上会持续领先而做模型的创业公司既做模型又做应用的“双轮驱动”不是一个好的模式。 4月16日,李彦宏在百度AI大会上再次谈及开源模型表示,开源模型会越来越落后。 他介绍基础模型文心4.0可以根据需要,兼顾效果、响应速度、推理成本等各种考虑,剪裁出适合各种场景更小尺寸模型。通过降维裁剪出的模型比直接用开源模型调出来的模型,同等尺寸下,效果更好;同等效果下,成本更低,“所以开源模型会越来越落后”。 而据第一财经报道,4月11日,王小川曾在一微信群讨论中针对大模型开源闭源路线选择发表了不同看法。他表示,开源和闭源并不像手机中iOS或者安卓操作系统只能二选一,开源确实容易“建立人品”,“朋友多多的”,让大家迅速了解和评测大模型的好坏。同时开源也是为商业化做准备,如果大家用起来觉得不错,当需要更好的服务和更大的参数时,可以探索进一步的商业化路径。 从To B角度,开源闭源其实都需要。未来80%的企业会用到开源的大模型,因为闭源没有办法对产品做更好的适配,或者成本特别高,闭源可以给剩下的 20%提供服务。二者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在不同产品中互补的关系。 缠斗20年,王小川要在大模型赢一次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小川称自己经历挫折后,增加了对其他人的尊重和包容。他形容自己原来温和,但却孤傲,不想别人怎么思考。而现在可能会更和蔼,“见佛就拜,见塔就扫,这是发自内心的。” 但从王小川对李彦宏的态度上来看,无论他怎么强调自己“发自内心的更和蔼、增加尊重和包容”,在面对李彦宏时这一切都成了空谈。 或许对于王小川来说,李彦宏就是他此生“宿敌”,无论如何都放不下的执念。 毕竟王小川和李彦宏已经“斗了”二十年。 回首这二十载,百度做了的,搜狗也做了。从搜索引擎,到浏览器、到输入法……可无论王小川再怎么嘲讽百度“是一家没有战略的公司”,最终也不得不接受搜狗35亿卖身的事实。 如今王小川又在AI赛道上要与百度死磕,想必是下定决心要赢李彦宏一次。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笔者让文心一言画一张“形容百川智能大模型与文心一言竞争关系的图”,结果是: 王小川在场大模型之战中能赢吗?融资仓库里还有多少弹药?加油。
美国程序员年薪200万,40万外包给中国同行
一名美国程序员将工作外包给中国程序员的行迹败露后被雇主开除了。 可以称之为是积极创业或大胆欺骗的罕见例子。 这位美国大聪明程序员叫鲍勃,就职于美国电信公司威讯。 鲍勃平时代码很干净、优秀,但话不多,所以大家都不怎么重视他。 而领导对鲍勃的印象是踏实肯干,“很靠谱”。 甚至有人评价他为:“可能是整栋楼里最厉害的程序员。” 因为在代码方面的造诣非常牛X,在2012年鲍勃就已经拿到了25万美金的年薪。 2012年美国程序员平均年薪为84,000美金。 虽然拿着25万的年薪,但是鲍勃却已经过上了退休的小日子~~ 下面是大神鲍勃一天的工作计划表: 同时!!大神鲍勃竟然还接私活!! Bob聘请了沈阳的一家编程公司来做他的工作: 他的“助手们”在千里之外在晚上工作,工作时间表仿照美国朝九晚五的普通工作日。 他将其六位数薪水的五分之一作为报酬付给了对方。 而在那几年期间,Bob因“编写的代码干净又出色”在公司的绩效考评中名列前茅。 他甚至还被誉为是“整幢大楼里面的最佳开发员。 ” 那么Bob平时在公司做些什么呢? 9:00am:到公司,逛 Reddit、看猫咪视频 11:30am:吃午饭 1:00pm:逛eBay 2:00pm:逛 Facebook 或 LinkedIn 4:30pm:通过电子邮件向主管汇报当天工作进度 5:00pm:下班回家 Verizon的调查表明,Bob将外包创业的劲头挥洒在了他这个领域的好几家公司――据同样在其办公计算机上发现的数百张PDF收据显示,这让他每年赚到了数十万美元,而他每年付给中国的那些“受雇编程的人”只有5万美元。 当然了,私活也被他外包出去了~~ 谁是鲍勃后面真正的大神? 鲍勃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躺赚25万年薪,假模假样地码着代码。 但是下班之后,程序员鲍勃就秒变甲方爸爸鲍勃,他以甲方的身份把开发任务全部外包给了中国沈阳的一家软件开发公司。 而只支付了每年5万美金给该外包公司! 这么一算,鲍勃每年躺赚20万美金(折合人民币接近140万)。 Bob的故事让人不禁深思:什么是真正的工作效率?我们又该如何定义职场成功?Bob通过智慧和策略,打破了传统工作模式的局限,找到了一种看似双赢的解决方案。但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我们也应当看到职场文化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Bob的故事挑战了传统对于工作的定义和价值观,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有效工作的本质是什么。其次,这一事件也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技能和劳动力成本的巨大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被个别人利用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尽管Bob的做法在经济效益上看似合理,但从职业伦理和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是否可持续?真正的职业满足感和成就,是否应该建立在对工作的热爱、对技能的不断精进以及对社会的积极贡献之上? 东窗事发 然而在2012年,公司发生了一件怪事。 公司的系统,竟然有来自中国的登陆记录。 再仔细一查,对方用的是鲍勃的RSA密钥进入的。 鲍勃此前口碑一直很好,人看着也很人畜无害。 所以刚开始,调查人员怀疑是黑客冒用了鲍勃的身份,用恶意软件穿透了公司系统强有力的双重身份验证。 但越深入,他们越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查到最后,他们发现,黑客根本就不存在! 这一切都是鲍勃自己搞的鬼!他把自己的身份验证令牌通过联邦快递寄去了沈阳。 最后 故事结尾鲍勃毫无悬念地被炒鱿鱼了。 我觉得鲍勃当初知道可以这么搞的时候,就可以成立一个外包公司专门承包威讯的业务,这样不就实现真正躺着赚钱?(也有可能他现在已经成立了外包公司?) 不知对于此事,大家怎么看??
中日韩电池大战,正式打到美国
“美国市场,我们是一定要进的”。 这是大约2年前,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对美国动力电池市场的表态。 从目前的情况看,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供应商正在接近于实现这个目标——大约两周前,宁德时代已经确定通过技术授权模式,向美国通用汽车输出磷酸铁锂电池技术(LFP)。 在2023年2月,宁德时代已经与另一家美国汽车巨头福特汽车达成了有关LFP动力电池技术的授权合作。 此前,北美的动力电池生产掌握在韩国、日本的电池巨头手中。 有数据显示,LG、三星SDI、SK on以及松下主导了北美动力电池市场,并与通用和福特达成了深度合作。 但到目前为止,这些日韩企业均采用三元锂电技术路线(NCM)。 最早要在2026年,包括LG、SK on在内的企业才能向市场供应LFP电池。 根据独立研究机构Adamas Intelligence创始人瑞恩•卡斯蒂卢(Ryan Castilloux)的说法,LFP电池正在电池行业掀起第二次浪潮,目前这一浪潮正从东方向西方移动。 福特、通用汽车先后和宁德时代合作,证明了“第二次浪潮”的确正在发生。 LFP突然逆转 仅从中国市场的角度看,2020年是一个关键的分水岭。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当年在全部大约65.9GWh的出货量中,NCM电池出货量34.8GWh,同比下降34.4%;LFP电池出货量30.8GWh,同比增长49.2%。 图源:图虫创意 不难发现,NCM电池依然占据了出货量的一多半,但出货量不增反跌。 在这之前,中国跟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基本保持一致,即NCM电池是市场主流。 但LFP电池已经无法阻挡。 到了2023年,根据GGII(高工产业研究院)的数据,LFP动力电池出货量占比首次超过70%。 LFP电池以磷酸铁锂为正极材料,其显著特点是无需大量使用镍和钴等稀有金属。 由于磷、铁不像镍和钴那样稀缺,所以价格便宜。 一般而言,LFP电池的制造成本可以比NCM电池低一半,甚至三分之二。 这对讲究规模效应的汽车产业来说,弥足珍贵。 考虑到动力电池往往占到了一台电动车40%左右的成本,车企在寻求降本时更青睐LFP电池,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LFP电池能量密度低、低温性能差的特点,也在最近几年有所提升,而且其安全性能优势也日益凸显。 因为磷酸铁锂电池材料即使在高温或过充电时,也不会形成强氧化物质,所以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 不仅仅是车企,消费者对LFP电池的态度也开始转变。 “续航焦虑”曾经让电动车用户把续航里程更高的NCM电池视为首选。 但现在人们意识到,NCM电池的高成本,以及安全性能劣势,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在续航方面的优势。 而且随着对电动车认知的提升,尤其是用车场景的细分化,人们也发现LFP电池尽管续航里程短,但已经足够日常使用。 以宁德时代发布的全球首款支持4C充电的LFP电池“神行超充电池”为例,其已经可以实现充电10分钟,恢复续航里程400公里的水平。 车企押注LFP 2020年初,比亚迪首次推出被命名为“刀片电池”的LFP产品。 图源:比亚迪官网 刀片电池大幅提升了能量密度,据称能够把续航里程增加到600公里以上。 根据比亚迪的说法,“全球所有能叫上名字的车企都来寻求合作”。 另一个标志性事件则是特斯拉采用LFP电池。 特斯拉曾经是NCM电池的忠实支持者,但早在2021年2月,埃隆·马斯克就暗示要在部分车型中搭载LFP电池,并确认了和宁德时代的合作。 在当年7月的财报发布会上,马斯克更是表示,未来三分之二的特斯拉车将使用LFP电池。 他表示自己更喜欢LFP电池,因为可以充电到 100%,而NCM锂电池只建议充到 90%。 通用汽车的最新计划是,2025年推出一款基于Ultium平台(奥特能)的Bolt电动车。 这家北美汽车巨头称,这将是北美第一款采用LFP电池的电动车。 根据通用汽车CFO保罗·雅各布森(Paul Jacobson)的说法,引入LFP电池将节省数十亿美元。 北美汽车巨头的一个普遍想法是,高昂的电池成本已经阻碍了电动车的普及,并造成巨大财务负担。 2023 年,通用卖出了 618.6 万台乘用车,其中电动车仅为 7.5 万台。 有数据显示,通用因电动车库存亏损达17亿美元。 另外,通用在去年还出现了电池供应商产能问题,质量问题等各种难题。 这可能正是通用汽车寻求和宁德时代合作的原因之一。 福特汽车的情况也类似。 福特去年在美国销量达到199.59万台,但电动部门Model e仅销售11.6万台,却亏损47亿美元。 福特预计,2024年预计亏损还将扩大,可能高达在50亿-55亿美元。 据了解,纯电动车型的研发占福特汽车资本支出的40%。 福特管理层对亏损的判断是,美国本土消费者不愿接受高价电动汽车。 由此,福特决定推迟和SK On合作建设的第二家电池工厂。 日韩电池商生意被抢 不仅仅是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等大厂在北美布局LFP电池,一些初创公司也瞄准了这个市场。 图源:图虫创意 根据睿兽分析的数据,已经完成4轮融资的电池独角兽“Our Next Energy”在去年年中宣布,该公司将在密歇根州生产LFP电池。 另外,该公司还投资16亿美元建设了一个新工厂。 这家已经从投资者处筹集了超过3.9亿美元的公司表示,计划在2027年为20万台电动汽车提供LFP电池。 Our Next Energy的投资者大牌云集,包括宝马战略投资机构,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突破能源基金,富兰克林邓普顿基金,淡马锡,等等。 美国电池初创企业 Kore Power也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立了一家工厂,生产LFP电池产品。 这些企业都瞄准了一个市场空档——在2022年,美国搭载LFP电池的车辆占比仅为9%,2021年甚至为零。 咨询机构Adamas Intelligence的数据是,目前在北美布局的电池产能中,LFP电池比例不超过20%。 但该机构预计,到2035年左右,美国LFP电池份额将提高至接近30%。 这为电池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研究机构Wood Mackenzie的数据也显示,成本和安全性能将是电池供应商赢得订单的首要因素。 基于此,LFP有望在未来10年内,超过NCM电池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储能产品,并逐步在电动车领域成为主流。 对于中国电池供应商来说,如果宁德时代和福特、通用的技术授权模式成功跑通,则意味着两家车企不受IRA的影响,从而获得美国对于电动车的补贴。 特斯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具有可行性。 比如在2023年6月,特斯拉称每台新Model 3在美国都有资格获得7500美元的税收减免。 这可能跟IRA对于供应链的解释有关,即补贴取决于车辆的最终组装地点、电池组件和矿物来源以及电动汽车购买者的收入等因素。 在宁德时代完全不拥有工厂所有权的情况下,通用和福特推进的技术授权模式获得联邦税收抵免应无悬念。 这桩合作能够从两个方面为宁德时代带来收益,一是搭建生产线的费用;二是按照电池产量收取专利费用。 但对韩国电池供应商来说,虽然其已经宣布了LFP电池的投产时间节点,但其能否独立建立供应链仍然有较大不确定性。 以SK on为例,其在石墨等材料方面依然需要从中国进口。 今年年初,LG新能源与龙蟠科技签署协议,约定后者从今年开始的未来4年内向其供应16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日本倒是拥有三菱化学、旭化成等产业链,但多集中在日本国内,在北美形成配套也要到2026年。 而且在规模效应、技术创新、产业链配套等多个方面,日韩企业均存在短板。 随着宁德时代通过技术授权方式合作通用,之前和通用汽车合作的LG新能源的业务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 韩国电池研究机构SNE research表示,作为通用汽车的主要电池供应商,LG新能源的北美市场业务将遭遇一定的挑战。 按照计划,LG新能源将会在2026年向通用提供LFP电池,其目标是该款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比宁德时代提供给特斯拉Model 3的电池高20%。 巧合的是,宁德时代和通用、福特合作的电池工厂,基本也是在2026年投产。 从目前情况看,随着通用、福特等主流车企转向LFP电池,更激烈的竞争将会在北美市场出现。
乌克兰喊话西方盟友:援乌与援以 请展现同样的“团结”
  伊朗报复以色列事件连日引发国际关注,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边际效应”。   事发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谴责伊朗的同时,特别提到美欧国家帮助以色列拦截了很多伊朗导弹的事实,并不失时机地再次呼吁西方盟友:在援乌问题上表现出同样的“团结”。   法国24小时新闻台网站报道截图   巧的是,在以色列遭伊朗报复后,出于对帮助以色列应对“伊朗威胁”紧迫性的认识,美国国会共和党人正在重新酝酿对以色列的额外援助法案,不排除“连带”放行对乌克兰的新援助拨款。   众议院议长约翰逊日前公布了他准备力推的一项对外援助计划,其中包括四项单独法案,分别涉及对乌克兰、以色列等盟友的援助问题。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截图   但考虑到共和、民主两党之间的分歧,以及激烈程度有过之无不及的共和党“内斗”,乌克兰的愿望能否成真,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在援乌问题上,特朗普的哪句话管用?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累计给了乌克兰数百亿美元军援,并一再承诺“只要需要,美国就会提供支持”。   然而随着2024年大选的临近,援乌问题连续几个月成为美国两党围绕财政、经济、边境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的争斗焦点。   在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后,白宫的援乌前景变得愈发模糊不明。   拜登政府曾想借着共和党人对以色列的坚定支持,将援以和援乌资金“打包”申请。几经折腾后,最新的版本是民主党占优势的参议院于2月初通过了一份仅涉及对外军援的法案,其950亿美元的总额中包含600亿美元援乌资金。   但由共和党把持的众议院坚决反对将两种援助打包。约翰逊当时明确表示,不会让这份法案在众议院表决。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截图   现在,美国国会中的“挺以”呼声无疑给这份搁置已久的拱火法案带来了“复活”的希望。而为了增加立法成功的胜算,约翰逊选择将参议院的950亿美元版本法案进行拆分,对援乌和援以的单独法案分别投票,以求打破僵局。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立法努力仍会面临来自民主党和共和党内强硬派的反对。   《华尔街日报》分析认为,由于拜登政府坚决反对在援乌资金没着落的情况下单独通过任何形式的援以法案,约翰逊的拆分计划可能会迫使民主党控制的参议院采取新的行动,从而“使援外计划送到拜登办公桌上的过程复杂化”。   《华尔街日报》报道截图   相比来自白宫和民主党的压力,共和党内部的压力似乎更大。   据美联社报道,约翰逊此前一直避免就这个棘手问题做出决定,主要就是因为作为共和党真正当家人的前总统特朗普,已多次授意本党议员“不要帮拜登的忙”。   所以这段时间,约翰逊一直在同时与白宫和作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特朗普进行沟通。   上周末,他还专程前往佛罗里达州拜访特朗普,并在特朗普的要求下同意将对乌克兰的援助改为贷款。   美联社报道截图   但这远远算不上得到了特朗普的背书。   毕竟,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理念已经在共和党中深入人心。在俄乌冲突爆发至今的两年多时间里,美国共和党人对乌克兰的支持率稳步下降。   一项最新民调显示,美国两党对军援乌克兰的态度目前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74%的民主党人支持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而61%的共和党人反对军援乌克兰。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截图   “人们为什么还要继续战斗和牺牲呢”   无论如何,深陷大选年政治角斗旋涡的美国一时半会已经指望不上,继续拱火冲突以“保卫欧洲安全”的担子几乎全都落到了欧洲自己身上。   目前,已经与乌克兰签署双边安全保障协议的9个北约成员国中,除了加拿大全是欧洲国家。   而主导发起这一“双边安全承诺”的美国自己却“只谈不签”。   泽连斯基15日在其社交媒体上宣布,乌克兰已和英国、德国、法国、丹麦、加拿大、意大利、荷兰、芬兰和拉脱维亚签署了双边安全保障协议。   由于战事进展持续不利,且据估计俄军可能很快发起新的攻势,武器弹药久未得到足够补充的乌克兰近期频频敦促西方提供更多军援,特别是防空武器。   但有限的产能在那儿摆着。   即便是仅次于美国的乌克兰第二大军援提供方、援乌“决心坚定”的德国,也只能零打碎敲地做点贡献。   法国24小时新闻台网站:德国将再向乌克兰提供一套美制“爱国者”防空系统。   而德国近期的一系列民调都发现,反对政府继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的民众越来越多。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德国政府为应对俄乌冲突而增加的国防开支挤占了本可用于其他领域的财政预算,而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已经让普通德国民众难以承受。   在16日刚刚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次下调了对德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报告预计,受通胀和高利率的持续拖累,德国2024年经济将只增长0.2%,大幅低于今年1月曾预测的0.5%,也低于欧元区整体表现。   “德国之声”网站报道截图   德国联邦议员、地缘政治问题专家莱纳·罗斯福斯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俄乌冲突的持续已令德国不堪重负,也令德国民众愈发认识到,对乌军援只会起到拱火冲突的效果,解决冲突还是要依靠和平谈判。   他认为,德国政府应该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呼声、调整外交政策,不要继续盲从只在乎自身利益的美国。   资料图:莱纳·罗斯福斯   英国广播公司日前援引英国联合部队司令部前司令理查德·巴伦斯的观点预测,由于弹药和人力日渐匮乏,乌克兰今年面临输掉战争的“严重风险”。   巴伦斯警告,随着基辅取胜机会的减少,逃兵和逃避兵役的情况可能会增加,“乌克兰可能终将会觉得自己赢不了”。   “到了那时候,人们为什么还要为了捍卫站不住脚的东西而继续战斗和牺牲呢?”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截图   素材来源丨环球资讯广播《环球深观察》   策划丨王坚   记者丨闫明   编辑丨林维   签审丨王坚   监制丨关娟娟
身价大缩水1385亿,刘强东坐不住了
文|孟帅 编|深海 “明州事件”后一度变得十分低调的刘强东,近来大有愈发高调之势。继此前多次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发声后,刘强东这次将直接出现在公众的面前。 不过,此番刘强东与公众见面的形式颇为独特,其将以数字人直播的形式同时亮相京东家电家居、京东超市采销直播间。而此次为刘强东数字人直播提供技术支持的幕后功臣,正是京东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推出的言犀。 与刘强东愈发高调不同的是,其本人近年在《胡润全球富豪榜》上的排名却在不断下滑。自2021年后,刘强东在该榜单上的排名已从第54名下滑到了第427名,而其最新披露的495亿元的财富更是比2021年的1880亿元减少了1385亿元。 逐渐走出“明州事件”阴霾的刘强东,近段时间以来强势回归到了京东的管理C位。在他的带领下,京东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动作不断,比如批评高管、频繁进行人事调整、重提低价策略等。 不过,从京东最新交出的财务答卷来看,京东还未正式回到高增长的道路之上。与拼多多、阿里相比,京东当下在业绩增长方面面临的瓶颈更加明显。而此次刘强东用数字人直播的形式与公众见面,其真实目的或许也是为了带动京东包括直播、短视频在内的内容生态建设,从而进一步挖掘更多潜在市场的用户。 有分析人士指出,大众目前对于数字人直播更多停留在好奇的层面,且受现有技术限制,如今的数字人直播一定程度上还是不如真人直播灵动。在4月16日刘强东数字人直播的过程中,也能看出前述不足。当新鲜感褪去后,没有“灵魂”的数字人刘强东想要留住平台上广大的消费者,便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刘强东强势进军直播,“强东AI”替本人出战 作为京东真正的话事人,刘强东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外界的关注。4月15日,有媒体率先披露了刘强东要公开露面的消息。有知情人士透露,刘强东即将在京东App上开启直播。前述人士还透露,预计很快(本周内)就会正式上播,但会采取新的形式。 前述消息刚传出没多久,随后京东便通过旗下公众号京东黑板报官宣了此事,并揭晓了刘强东直播的新形式究竟是什么。与传统采取真人直播方式不同的是,此番刘强东直播代替他出镜的是数字人“采销东哥”。而这场直播的首播时间,也定在了对京东有着特殊意义的4月16日下午6点18分(契合京东首推的618大促)。 京东在官宣刘强东数字人直播消息的同时,还提前发布了一则由刘强东数字人出镜的预热视频。在这则视频中,刘强东先向公众打了个招呼,“京东的新老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刘强东,今天的我是不是看起来有些不同?是的,大家看到的是我的分身,京东言犀AI数字人。” 刘强东还透露,即将开启的这场直播,他的数字人分身将在京东采销直播间与大家见面,直播将分享刘强东在美食、读书、生活等方面的经历与心得,同时为大家带来京东采销精挑细选的低价好物。 值得注意的是,天眼查知识产权信息显示,近期,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申请注册“老刘专场”“优京家品”“圆头价”等商标,国际分类涉及广告销售、服装鞋帽等,当前商标状态均为等待实质审查。 事实上,早在京东放出刘强东数字人开启直播首秀消息之前,京东刚刚宣布,将投入10亿现金和10亿流量作为奖励,吸引更多原创作者和优质内容机构入驻,以优质内容为用户带来更好消费体验,并帮助品牌商家寻找新增长点。 有分析认为,刘强东作为京东的一把手,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因此其较难有充沛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直播带货。在此背景下,采用数字人直播似乎是京东发力直播的一个较为合适的切入点。而京东豪掷重金扶持内容创作、刘强东数字人献出直播首秀的举动背后,实则体现的是京东发力短视频和直播电商业务的“野心”,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带动京东的增长。 与此同时,刘强东此次直播采取的形式,还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帮京东宣传其AI技术的作用。雷达财经了解到,此次刘强东数字人直播的预热宣传视频,由京东言犀提供技术支持。早在去年7月,京东便推出了言犀大模型。 与通用大模型相比,这一源于产业、服务产业的大模型,融合70%通用数据与30%数智供应链原生数据,具有“更高产业属性、更强泛化能力、更多安全保障”的优势,致力于深入零售、物流、金融、健康、政务等知识密集型、任务型产业场景,解决真实产业问题。 为夯实产业应用,京东推出了一套大模型的完整工具,包括支撑大模型研发的基础设施——言犀AI开发计算平台、向量数据库、混合多云操作系统云舰、高性能存储平台云海、软硬一体虚拟化引擎京刚等核心产品。 据悉,京东打造的言犀大模型目前已接入到京小智、虚拟主播、智能外呼等AI产品中。 具体到言犀多模态数字人上,商家原先写出50个SKU的直播脚本需要至少五小时,使用K-PLUG模型只需要一键生成,极大提升直播间运营效率。 而言犀虚拟主播的成本,甚至不到真人的1/10。除开一台电脑和一个运营人员外不需要其他投入,上百个优质形象与音色可供选择,借助基于大模型的直播文案自动生成、商品一键配置、高灵活性的直播间视觉搭建,可实现2小时内高效开播,每日运营精力投入低至30分钟不到。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起,言犀虚拟主播已在青蛙王子、六神、同仁堂、百雀羚、西凤酒等上百家国货品牌直播间上岗,每日上播时长达6-24小时,转化率最高超40%。 尽管此番刘强东数字人直播的噱头十足,但其究竟能维持多久的热度却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虽然数字人直播未来或将成为直播行业发展的其中一个主要方向,但就目前市场上的情况来看,数字人主播中还未杀出一个有足够影响力的头部主播。 因此有声音认为,对于商家而言,数字人直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降本增效,但京东想要借此打造一个可以与其他平台匹敌的头部主播仍存在不小的难度。 刘强东财富不断缩水,京东市值被对手“吊打” 作为万亿电商巨头的掌权者,刘强东拥有大量的财富。凭借京东系商业帝国,刘强东也是各类富豪榜单上的常客。不过,一改往昔低调风格、如今决定“抛头露面”的刘强东,当下却面临着财富不断缩水的局面。 在不久前出炉的《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刘强东以495亿元的财富位列榜单第427名的位次。与上年相比,刘强东在榜单上的排名足足下滑了291名,财富也缩水了将近一半。 雷达财经进一步梳理发现,这其实已不是刘强东首次在《胡润全球富豪榜》上面临排名下滑的情况。2021年,风头正盛的刘强东以1880亿元的财富位列当年《胡润全球富豪榜》第54名的位次,其排名相较上年坐上火箭般地攀升了71名。 但紧接着2022年,刘强东的财富便缩水至1350亿元,其在《胡润全球富豪榜》上的排名也下滑23名至第77位。去年,刘强东的财富再次缩水至950亿元,排名也跌至第136名。拿今年与2021年的高光时刻相比,刘强东的财富在四年的时间里减少了1385亿元,排名更是下滑了373位。 刘强东财富大幅缩水,一定程度上与京东在资本市场上遭受“冷眼”有关。据同花顺iFinD显示,自2021年4月16日至2024年4月15日(美东时间),京东美股的股价跌幅高达64.88%。据此计算,京东在前数时间段内市值蒸发约746.7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405.09亿元。 据东方财富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刘强东持有京东超10%的股权。伴随着京东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遇冷,刘强东所持有的这部分股权的价值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而与同为电商平台的对手相比,京东的市值同样被甩开了不小的差距。截至美东时间4月15日收盘,京东美股最新市值为398.84亿美元。可以作为参照的是,同期阿里美股的市值为1765.5亿美元。据此计算,阿里的市值是京东的4倍还多。 对京东而言更为不乐观的是,作为后辈的拼多多也在市值方面实现了对京东的反超。截至美东时间4月15日收盘,拼多多的最新市值为1518.44亿美元,约为京东的3.8倍,而此前拼多多还一度上演市值超越阿里的戏码。 京东在资本市场遇冷,一定程度上或与其业绩增长当下正面临挑战有关。据京东此前发布的财报显示,2023年京东共计斩获10847亿元的收入,与2022年同期相比实现3.7%的增长。其中,商品收入较2022年全年增加0.7%,服务收入较2022年全年增加17.8%。 再将商品收入进一步划分,2023年,京东来自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商品的收入同比增加4.4%至5387.99亿元,同期来自日用百货商品的收入同比却减少4.8%至3324.25亿元。 2023年,京东服务收入的增长主要靠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的增长所带动,去年该板块营收同比增长29.7%至1287.12亿元,同属服务收入下的平台及广告服务收入达847.26亿元,同比涨幅仅为3.4%。 与同行相比,京东这样的增长情况并不具备任何优势。据阿里披露的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阿里共计录得7192.94亿元的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涨幅为9%。 其中,被外界视为阿里营收基本盘的淘天集团,在前述时间段内共收获3416.77亿元的收入,与上年同期3233.17亿元的收入相比实现6%的增长。 而另外一家电商巨头拼多多,虽然整体营收的规模不及前面两位前辈,但其业绩的增速却十分惊人。2023年,拼多多全年的营收达到2476.3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实现了90%的增长。 进一步拆分来看,2023年,拼多多的在线营销服务及其他收入为1535.41亿元,相较上一年1029.31亿元的规模实现49%的增长。同期,拼多多940.99亿元的交易服务收入规模,同比涨幅更是高达241%。相比之下,京东业绩增速显得颇为颓软。 刘强东愈发高调,京东“翻身仗”不好打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刘强东正逐渐回到京东的权力中心,并强势介入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时间回拨至2022年11月,刘强东通过视频连线接入的方式出席了京东的经营管理培训会,并在会上发表了一番言辞犀利的讲话。 彼时,刘强东毫不留情地对高管们进行了批评,直斥部分高管偏离经营战略核心,并指出高管们在战略上讲太多花里胡哨的故事,却对成本、效率、体验方面的考量不足。刘强东还指出,京东近来让消费者逐渐产生商品价格越来越贵的印象,忽视了很多基层消费者对于性价比的追求。 随后,刘强东又发布了一封内部信,宣布了给新加入京东大家庭的德邦员工们缴纳五险一金、为集团所有的基层员工设立住房保障基金、以及将两千多名高管薪资予以下调的消息。 前两件事刚落下帷幕,刘强东紧接着又在京东内部开启一场大范围的人员架构调整。据悉,此次调整京东零售集团的多个事业群总裁都受到了影响。 之后,京东的人事调整甚至上升到了集团CEO和京东零售CEO的级别。去年5月,被外界视为京东二号人物的徐雷选择退休。随着徐雷的退休,京东集团CEO的重任被托付给了曾在京东担任首席财务官的许冉的手中。同年11月,许冉又从辛利军手中接过了京东零售CEO的职务。 除了频繁的人事调整,京东在过去一年里还积极响应刘强东此前提出的低价理念。去年3月,京东加入“百亿补贴”大战。同年8月,京东又宣布降低自营商品免邮门槛。几个月后的双11大战,京东更是直接将“真便宜”作为大促的主题。 在直播业务方面,京东拉来了前抖音一哥罗永浩和他背后的交个朋友。不过,和罗永浩交个朋友后,京东的直播业务仍没能实现现象级的破圈。而且罗永浩减少直播频次以及交个朋友多平台布局的策略,使得京东仍未打造出真正的头部主播。 除了拉“外援”,京东还推出了主打“不收坑位费、不收达人佣金,就是更便宜”的京东采销直播。在后续的直播中,京东采销还曾先后喊话李佳琦和拼多多。比如,京东采销在家电家居分区上线“价低李佳琦直播间”,还在直播间背景贴上了“请拼多多停止屏蔽,直接比价”字样的标语。 而此次刘强东直播,京东也为刘强东的数字人打出了“采销东哥”的人设。但过于依赖大促等特殊节点或热点的营销推广,也成为了京东采销尚未解决的难题。 事实上,京东近来动作频频的背后,反映出了公司当前在面临颓势时所存在的焦虑,而身为京东一把手的刘强东也意识到了京东当下所面临的困境。 去年12月,有员工就曾在内网指出京东目前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促销机制需要简化;平台大促应提前规划好节奏和力度,不能追随友商;平台生态需要给予pop商家更多的流量支持;品类心智,除了3C家电外,其他品类没有独特性等。 面对员工的直言不讳,刘强东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表示认同,“我觉得这位兄弟说得实在太好了。可以说句句点到了公司的痛点,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而且必须改变。否则我们没有出路”。 与此同时,刘强东还进行了自我反省,“出现这么多问题,当然都是我管理不善,我非常自责”,“无论如何,我不会躺平,也希望兄弟们绝不躺平”。 不过,从京东最新交出的这份财报来看,刘强东想带京东重归高增长的目标暂时还未取得明显的成效。尤其是在拼多多、抖音等后辈势头十分迅猛的当下,以及诸多玩家已在出海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的对比下,刘强东想要带领京东打赢这场硬仗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有业内人士在观看了刘强东数字人的直播首秀后指出,尽管刘强东数字人的神态、音色都与刘强东高度近似,但其直播相较真人仍显得有些刻板、不够灵动,如果后续刘强东数字人不能改变这样的直播状态,“采销东哥”大概率仍将面临热度高开低走的局面。 刘强东能否打赢翻身仗?雷达财经将继续关注。
波士顿动力Atlas再见!退役视频引数十万观众泪目
编辑:编辑部 【新智元导读】波士顿动力的Atlas,今日正式宣布退役!在最后一段告别视频里,它依然在奔跑、跳跃、后空翻、甚至摔倒在地,从膝盖喷出了液压油,让屏幕前的几十万观众跟着喊疼。或许液压系统真的过时了,Atlas的退役,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就在今天,波士顿动力宣布,液压动力的Atlas人形机器人正式退役了! 至此,Atlas已经整整工作了十年。 波士顿动力发出一份长达3分半的视频,作为对Atlas最后的纪念。 这段告别视频中,Atlas完成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 「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Atlas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机器人人才,在技术领域突破了众多障碍。现在,是时候让我们的液压机器人Atlas好好休息一下了。」 屏幕前,数十万观众泪目了。 视频才放出12个小时,就已经有了36万的观看。 网友们表达着不舍和困惑—— 「我儿子是残疾人,他一直很喜欢Atlas的视频。它让你知道你可能会跌倒、会受伤,但永远可以再次站起来。他曾经以为自己无法再被修复,但现在他知道,自己有无限可能。谢谢你,摔倒的机器人先生。」 「我觉得,最人道的做法是把Atlas放归野外。只要在波士顿周围为他们设置好充电桩,他们就可以自由度过每一天了。」 「我很困惑,我以为这是机器人工程的巅峰之作。」 「波士顿想干什么?是想复制擎天柱吗?」 虽然很多人觉得,波士顿动力比特斯拉的技术领先了数光年,但这件事的发生并不意外,因为启发式方法太贵了。 当然,也有人觉得,把Atlas和特斯拉相比,就好像把法拉利和福特Model T相比一样。二者的唯一共同点,就是都是车。 奇怪的是,就在不久之前,波士顿动力还发布了Atlas在模拟建筑工地上搬砖的视频,没过多久,它却意外退役了,实在让人想不通。 最后一次表演 能够跑酷、跳跃和跳舞的Atlas,在YouTube上已经吸引了累计数千万次的观看。 这次,在告别演出中,Atlas一如既往地贡献出了精彩的表现。 比如后空翻。 跑障碍赛。 跳舞。 当然,对于Atlas表演中的小错误,波士顿动力也是不吝展示。 比如在视频的第18秒,Atlas跑过平衡木时不小心绊了一下,摔倒了。 好笑的是,它仿佛真的有痛感,在喊疼之余摸了摸自己受伤的老腰。 而在1分钟时,它做前空翻时落地的姿势偏低了,这直接就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它摔倒在地,液压油从它的双膝喷射而出。 已成为中年人、膝关节时不时就犯疼的小编,从未想到自己会和一个机器人有如此深的共鸣。 有网友锐评道:看到Atlas跑酷失败,液压油从膝盖射出的那一瞬间,这个画面也太真实了。 「如此真实,以至于让人不安。」 在视频最后,Atlas挥手致意,鞠躬告别,观众们感慨万千。 Atlas的退役,是波士顿动力的一个里程碑。 在它的十年生命周期内,Atlas启发了无数人的想象。 无论是和机器狗Spot共舞,还是在跑酷课程中的表现,或者是空手道表演,Atlas的每一次新亮相,都能引发全网的讨论。 是结束,也是开始 今日Atlas的退役,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新的开始。 或许,它是在为波士顿动力的新计划让路。 多年来,波士顿动力一直致力于将技术产品化。 2021年,现代汽车收购了波士顿动力,并任命Rob Playter为公司历史上第二位CEO,就是这一举措,显著加快了波士顿动力的商业化步伐。 彼时,Agility、Figure、1X和Apptronik等公司都已经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引起了极大关注,因此,波士顿动力也在认真考虑进入人形机器人商业市场了。 其实,在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技术上,波士顿动力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首亮相时,Atlas就是当时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不过,它其实更像是一个为团队开发的、集成了软件大脑和神经系统服务的物理平台。 Atlas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个名为PETMAN(保护装备测试假人)的DARPA项目。 当时,PETMAN被设计用来测试士兵防护化学武器的服装。它需要能够行走、奔跑、弯曲、伸手和匍匐等,以全面测试服装的耐用性。 为了尽可能真实地模拟人类,PETMAN甚至能够模拟「出汗」。 与当时市场上的其他人形机器人相比(其中最有名的是Honda的ASIMO),PETMAN在移动和平衡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 更引人注目的是,这段PETMAN的视频与Bee Gees的《Stayin’ Alive》音乐视频意外地同步。 DARPA甚是满意,于是选择了波士顿动力来开发另一款用于DARPA机器人挑战赛的人形机器人。 DRC展示了一系列Atlas机器人,而波士顿动力似乎对这种设计情有独钟,因为在DRC决赛后不到一年,公司便宣布推出下一代Atlas,也就是能搬箱子的那个。 Atlas的原始渲染图,以及随后的四代机器人 每隔六个月,新的Atlas视频都会发布,每次,强大的液压系统都会给我们惊喜。 在动态性能上,液压Atlas是独一无二、无人能及的。 这是一款会被深深怀念的机器人。 液压系统,退出历史舞台 当时的DARPA项目经理Gill Pratt,把Atlas比作一个婴儿。 「一岁大的孩子还不会走路,经常摔倒,」他说。 如果和科幻作品中的机器人比较,它们代表的是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 但十年后,Atlas已经不一样了。它已经成为波士顿动力的明星机器人。 然而,今天却成为Atlas的终章。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它的系统在运动技巧上的许多进步令人赞叹,但液压技术已经不再符合现代机器人的标准了。 因为,复杂的液压机器人不适合成为产品,因为它们容易在地毯上留下液压油的痕迹。 此外,还有以下几个事实,更加加速了它的离场—— - 波士顿动力在过去几年,明显专注于商业化。 - 公司已经成功将Spot机器狗,转化为基于早期液压研究平台的电动产品化平台。 - 纯电动的商业人形机器人,似乎是机器人技术当前的大势所趋。 是以,看完Atlas这个精彩表演和华丽摔倒的合集,我们就该和它说再见了。 「谢谢波士顿动力,谢谢Atlas。我63岁了,我从10岁就开始梦见你。是你让我的梦想成真。」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